发布时间:2023-09-22 18:07:0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旅游文化的特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作者简介]孙忠霞(1964―),女,黑龙江宁安人,硕士,琼州学院俄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俄罗斯语言文学及俄语教学法;崔勇(1973―),男,辽宁人,琼州学院俄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俄罗斯文化学。
一、引言
三亚自古就是黎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三亚的旅游文化洋溢着浓郁的黎族文化色彩。据考古发现,距今大约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海南岛就有黎族先民生活生产的遗迹,可见,三亚的文化历史深深烙印上了黎族人民的智慧。近年来随着三亚旅游的国际化进程加快,对俄罗斯市场开发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俄罗斯人把三亚作为其旅游的目的地。三亚旅游业对说俄语的游客的吸引不仅仅局限于自然环境,还有对古老的黎族文化的理解与感知。三亚旅游市场为俄语教学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而俄语教学的深入发展也能提高三亚对说俄语的游客的吸引力。
二、黎族文化背景下的三亚旅游
三亚既拥有风光旖旎的热带自然景观,又具有黎族所特有的民风民俗,其大多数旅游景点具有美丽的传说,这些传说基本上都源自黎族人民的智慧。三亚与巴厘岛、普吉岛、夏威夷一样具有令人神往的自然景观,其地域特色主要体现在民族特色上,其自然美景和富含黎族文化的旅游,吸引着国内外游客把三亚作为自己出游的首选地。
著名的景点鹿回头山顶公园就是关于“鹿回头”的爱情故事,它是黎族民间流传的一则神秘又充满无限诗意的风物传说。黎族人民这样唱道:“黎家心中的歌,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多;黎家优美的故事,像五指山上的树叶一样多;九万九千支歌,最动听的是鹿回头的歌;九万九千个故事,最美的是鹿回头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位黎族青年从五指山追赶一只美丽的坡鹿来到了南海悬崖边,面对茫茫的大海,坡鹿无路可走。当青年张好弓准备射坡鹿时,坡鹿忽然回首,变成了一位美丽的黎族少女,后来两人相爱并结为夫妻,所以此山被称为“鹿回头”。围绕着这个美丽的爱情传说,鹿回头景点建造了三亚市的城雕“鹿回头”雕塑,同时该景点也以“爱情”作为景区的主题。
由此可见,三亚旅游充满着黎族文化的气息,因此,应注重民族文化在三亚旅游中所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黎族文化背景下的旅游俄语教学特点
(一)注重语言、思维和文化的关系
1.教学注重文化影响
语言、思维、文化三者相互影响,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反映并记录文化,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能够促进外语的学习。学习外语不应只注重语言知识,只掌握听说读写译等技能,更应该了解文化背景,用所学语言进行思维,这样才具有语用能力。
不同的自然环境、宗教信仰、传统习俗,导致了中俄不同的思维方式。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的黎族,在中华文化的大背景下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习俗。俄罗斯的民族文化受希腊罗马文明的影响深刻,在继承其经济方式和宗教信仰后,也形成了一种以个体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因此,中俄在语言的思维方式上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由于三亚市各主要景区的文化背景一般都来自黎族的民间传说,同时以景区为中心的一些周边旅游项目,都散发着黎族的文化气息,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重视黎族文化的影响,要让学生对黎族文化有深刻的理解。例如“天涯海角”拥有一个凄美的黎族传说:一对热恋的黎族男女分别来自两个有世仇的家族,他们的爱情遭到族人的反对而被迫逃到此地,并跳海殉情,化成两块巨石,永远相随,后人为纪念这段爱情在巨石上刻下“天涯”“海角”的字样。“三月三”自古以来是黎族人民纪念祖先、喜庆新生、赞美生活、谈情说爱的传统吉祥节日。黎族民间流传的多种关于“三月三”的传说故事,是黎族丰富绚丽的传统文化的组成内容。
综上所述,在旅游俄语教学中不仅要强调天涯海角等景区的俄语翻译,还要让学生注意语言、思维和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能用流畅准确的俄语对景点文化进行阐释。这样既能突出景点的主题,更好地吸引俄罗斯游客的到来,又能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俄罗斯文化和黎族文化的差异;而在注重文化因素、尊重文化差异的同时,能帮助学生学好俄语,培养用俄语进行思维的能力以及用俄语这种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可以更好地把所学语言应用到实践中,为三亚的旅游提供更值得称道的俄语服务。
(二)注重实践性
三亚旅游俄语教学属于实践性外语教学。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既要给学生传授准确全面的旅游俄语方面知识,还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首先,三亚旅游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景点简介、景观介绍,旅游路线设计、游乐设施,节日庆典、民族礼俗介绍,宾馆饭店、饮食文化、菜谱菜系的介绍,旅游购物、传统工艺品,交通运输、航空服务、客运、邮轮服务等,涉及广阔的知识领域。三亚著名的旅游纪念品黎锦,堪称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历史已经超过3000年,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海南岛因黎锦而成为中国棉纺织业的发祥地。黎锦服饰异彩纷呈,包括筒裙、头巾、花带、包带、床单、被子等,用黎族织锦和单、双面绣布料制作的黎锦筒裙绚丽多彩,黎族妇女还要在上面镶嵌上诸如云母片、贝壳片、银片、琉璃珠,穿上镶嵌珠宝的筒裙,行动或跳舞时,熠熠生辉。润方言区(白沙一带)黎锦的裙子是所有支系的筒裙中最短,可以说是最早的超短裙。因此,旅游俄语教学应从多方面入手,在抓好旅游俄语专业知识讲解的同时,注重多方面知识的拓展,同时突出口语教学。
其次,在实践教学方面,旅游俄语的教学要能充分利用三亚有利的条件,多寻求能合作的实践基地。包括每年接待俄罗斯游客超过5万人次的旅行社,信誉度高、服务出色的星级酒店、度假村等。
(三)注重实用性
三亚的“旅游俄语”课程实际上是基于市场需求和就业导向的一个完整的教学项目,教学针对性强。课程的能力目标不是来自课本,而是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准。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并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通过模拟交际场景对话训练、口语表述、制作PPT等多种练习方式,提高表达能力和较强的社交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整个教学过程要求全部用俄语进行,考虑到专业词汇较多,可以根据需要在交际训练时,用旁白或PPT形式辅以适当的中文说明。
学生在训练中学会使用旅游中惯用的俄语词汇、句型及表达方式,教师把课堂模拟为旅游车或旅游景点,要求学生进行“分角色用俄语为俄罗斯游客提供途中讲解、入住服务、饮食介绍、景点文化知识宣讲等”模拟演练。再利用见习、实习的机会,接触俄罗斯游客,从事真实的旅游接待工作。
1.修身养性型文化旅游。修学型文化旅游,其实就是游客修身养性的一种文化旅游,一种拥抱大自然、洗涤心灵、感受大自然魅力的文化之旅。古代乐山的文化旅游由此拉开它发展的序幕。从汉代到明清,古代乐山各种秀丽的风景,诱人的名山胜水得天独厚,自古就吸引着我国四方的文人骚客们到此一游,一饱眼福。到唐朝时期,由于唐朝是我国古代政治文化经济发展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许多文人骚客尤其是诗人们对祖国的大好河山,更是兴致大增。此时正好验证了一种世人的口头禅:自古诗人必到蜀,到蜀必到嘉州游。唐朝时期,到过嘉州的诗人非常多,既有边塞派诗人岑参,现实主义派诗人杜甫,还有浪漫主义派诗人李白。这些才华横溢的诗人们,到此以后诗性大发,纷纷留下了诸多千古流传的名言美句。如其中关于峨眉山的美誉,诗人们赞不绝口,主要有李世民的《秋日》、骆宾王的《畴昔篇》、陈子昂的《感语录》、杜甫的《赠别郑炼赴襄阳》、薛涛《思乡》、白居易《赠薛涛》、郑谷的《峨眉山》、韦庄的《赠峨嵋山弹琴女士》等诗句中,均表达了游客们对峨眉美景的不胜喜爱和绝美赞誉,同时也反映了修学型文化旅游的主体一般都是有文化素养的文人们,说通俗点,就是古代乐山山水文化旅游的主体一般是有身份、有知识、有品位的文人骚客们。到了宋代,这个时代是古代知识分子自称最好的时代,一个文人不杀的政治宽松气氛下,这种修身养性型的山水文化旅游得以继续发展。到嘉州一游的诗人,有三苏、陆游等大诗人,他们对景点赞美一样都体现在他们美丽而感人的诗句中,其中关于峨眉山的诗句还是最多,如苏轼的《白水寺》和《寄眉峰》、陆游的《丁冬院汲泉煮茶录》、范成大的《过燕渡望大峨有白气如层楼拔起云从中》等等,无一不是对美丽峨眉山喜爱之情的真实流露和内心话语的充分表达。到了明清时期,文人修学型文化旅游之风继续发展,这种发展仍然可以把他们所写的各种诗句记载作为历史的见证。如明代人蒋超的《峨眉山志》、明代进士胡世安的《登峨山道里记》等均对峨眉山的美丽大加赞美。从以上各个时期的文人们到乐山旅游留下的各种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们对古代乐山所有景区中,唯独对峨眉山青睐有加、情有独钟,可谓至爱。可见,当时文人们到乐山修身养性的主要去向是峨眉山,这为峨眉山成为以后乐山山水文化旅游发展的主要景区埋下了历史伏笔。
2.宗教型文化旅游。这是一种非常富有特色和个性的民间信仰祭司型文化旅游活动。这种文化旅游得益于佛教传入中国和道教的产生发展传播。由于人们对佛教的信仰,古代乐山在峨眉山这个主要景区很早就修建了很多寺庙,以后逐步增加。承载古代乐山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和功能的寺庙,开始建立在东汉那个动荡的年代,兴起于文化繁荣思想相对开放自由的唐宋时期,鼎盛于封建社会的晚期明清时期,一共修建寺庙有200多座,占整个峨眉山寺庙的三分之二以上,比较有名的有普光寺、光相寺、中锋寺庙等景点,以及修建耗时九十多年的乐山大佛。这些著名的佛教文化旅游资源都深深地吸引了各地游客,直到现在都是如此。宗教型文化旅游在唐时期发展极快,其发达得益于对这种佛教文化旅游资源贡献最大的唐朝时期有名的惠通大师,在他的带领下,峨眉山的许多寺庙才得以建立,并赋予浓厚的佛教文化特色。古代乐山的道教文化旅游还早于佛教文化旅游,虽然没有佛教文化旅游发达,但一起构成了乐山古代宗教文化游,促进了古代乐山宗教文化旅游的繁荣。
3.民俗风情型文化旅游。和古代成都一样,古代乐山是一个民俗风情多姿多彩的好地方。这主要体现在一年四季的每一个节日里人们的风俗习惯和各地精彩纷呈的庙会活动。具体说来,这两种民俗文化游情况如下。在一年四季的各个节日活动中,古代乐山民俗风情展现得丰富多彩。这在乐山的地方志中有一些记载,如从正月初一开始到十五,民众的祭神活动和拜长辈活动。清明节扫墓踏青、四月初的开秧节、五月初一到初七的炎帝会、五月十五大端午节、六月初的晒虫节、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八月十五的中秋节、十二月的除夕等节日活动。这些活动至今还保存和延续,充分展现了古代乐山的民俗风情文化,也反映了当时的风情文化旅游多是当地参与为主。另一种反映古代乐山民俗风情的是在各地庙会开放之时开展的各种活动和习俗,比如乐山城区里的春会、皇会和城隍会等等庙会,乡村里的庙会如春灯会、清明会、脚杆会、八月会、赛牛会等。不过这些庙会的活动一般在过节时最热闹,在这些庙会活动中,各种乐山的美食特产纷纷展现在游客面前,如茶类、酒类和其他地方美食品会让游客一饱口福和眼福。乐山古代民俗风情文化旅游非常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与其宗教文化旅游和修身养性型文化旅游相比较,它的旅游主体具有全民参与性和当地性,风俗性、民间性味道十足浓厚。
4.探奇型文化旅游。探奇型文化旅游,这种在当时的文化旅游中不占主体,只是冰山一角,刚刚萌芽。但也开启了古代乐山探究大自然神秘面纱的文化旅游,这一时期主要是探究峨眉山等景区的特有植物,如珍惜药材类。乐山古代的探奇型文化旅游有点类似于现代科学考察文化旅游,所以可以将之看为乐山科学考察旅游的萌芽和开端。峨眉山是中国天生植物园,有着诸多神奇的物种吸引着游客去探究,尤其是其中名贵的药材非常多,古代汉武帝时期就曾派人到此采集仙药,这可以视为古代乐山探奇型文化旅游的先兆。
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旅游,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热点和表现形式。对古代乐山来说,其文化旅游和回归自然的山水文化游始终是其旅游发展历史上两大永恒的主题,对现在的乐山、四川乃至全国的文化旅游业发展都有巨大的贡献和启示。
1.乐山古代山水型文化旅游的游客,大多都是饱受中国传统文化儒学的文人士大夫类的人物,这些都是一些有修养、有学识、有抱负的人士,他们才有闲情逸致游山玩水,这说明游客的素质对文化旅游发展非常重要,这启发我们要发展文化旅游业,务必要提高全民的素质。
2.乐山古代的宗教型文化旅游,尤其是佛教文化旅游表现得非常突出,以峨眉山和乐山大佛等佛教文化旅游资源为代表,反映了古代人们的和内心反省,也满足了人们心灵慰藉的需要和对未来的美好愿望。这启示我们发展文化旅游业,必须紧跟人们的文化时尚和风气。
3.乐山古代的民俗型文化旅游丰富多彩,各大节日和各大庙会这些反映地方风俗的文化旅游资源得以充分地利用。这启示我们发展文化旅游业必须挖掘地方的风土人情,向游客提供别具一格的民俗风情,满足游客求奇、求怪、求异的心态和期望。
4.乐山古代的探奇型文化旅游发展,向游客提供了探索大自然神秘面纱的绝好机会。这启示我们发展文化旅游业,务必要充分挖掘大自然神秘的文化资源,方能吸引更多游客来观赏。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产业的发展在不断地前进,旅游文化的传播也在不断地摸索,旅游文化的传播有利于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本文对旅游文化传播形成深刻的认识,并分析传播战略,通过旅游文化的传播,实施准确的科学定位,制定传播战略,推广品牌化传播。
关键词:
旅游;文化;传播;战略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对文化的重视程度不断地加深,外出旅游的人数也在不断地增加。在旅游迅速发展的大环境之下,通过旅游文化的传播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制定相关的旅游文化传播战略,对于旅游文化的传播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能有效地促进我国旅游产业的大力发展。
一、旅游文化传播认识
1.传播内涵。
旅游是人们为了获得放松和精神上的愉悦而采取的休闲方式,是一种文化的互动性的传播,是文化的交流,因而,旅游文化传播的内涵就是人们寻求精神上的愉悦和轻松。旅游文化的传播内涵是通过主体对象和旅游媒体之间的信息传播,形成旅游信息的传播链,实现多方面的信息的交流,旅游文化传播的内涵主要是体现在旅游信息、经历的传播,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传播媒介等形式,形成文化的传播,不同地域的人形成互动,实现旅游文化的跨国际传播,更好地形成文化的交融,促进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传播。
2.传播方式。
在旅游文化的传播中主要是旅游信息的传播,是文化扩散的重要方式,不同地区的旅游信息有所差异,也形成了旅游信息的特殊性,在信息的传播中要采用科学的方式,准确地表达出某种完整意义的传播方式,主要是通过旅游活动进行传播,通过主动提供或者传播旅游服务信息,从而达到吸引顾客、发展旅游产业的目的。旅游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活动,人们为了精神上的享受和自我的丰富,进行旅游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就成功地传播着信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传播信息,并获得更多的文化信息,不断地完善自身的信息知识,通常在旅游传播中都是带有强烈的文化色彩。
3.传播媒介。
旅游文化传播的媒介包括传统媒介、网络和新媒体两种,传统媒介的旅游文化的传播主要是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的媒介获得旅游文化的信息,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传统媒介传播的旅游文化信息逐渐不再流行,由于传统媒介传播的被动,人们不再满足与被动地接受文化信息。新媒体媒介的传播弥补了这一缺陷,新媒体能带来更好的旅游文化传播体验,通过互联网传播更好地接受旅游文化信息传播的内容,颠覆了传统旅游文化传播的模式。受众也成为了旅游文化信息的传播者,能进行多对多的传播形式,全方位地传播旅游文化。
二、旅游文化传播战略
1.传播全面信息,选择多样化的传统媒介。
旅游文化的传播就是信息之间的传递,要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则要全面化地传播旅游文化的信息,采用多渠道的形式信息。传统媒体中的电视媒体是最直接方便的深入家庭的信息传播工具,其传播的范围广泛,信息的传播全面,到达率高,是重要的信息的渠道。报纸的传播具有较高的可信度,有着固定的读者,信息量大,读者选择的余地也较大,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广播电视的传播具有传播迅速及时等特点,传播手段多样化,口头传播信息的形式能很好的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传播喜怒哀乐的情绪,传播有效的信息。
2.采取新媒体媒介,实施全球战略传播。
新媒体相较于传统媒体有着很多的优势,其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还能形成互动。基于新时代的旅游文化的传播就是要做到及时有效,而且形成图文并茂的形式,新媒体的传播能让人从视听多方面地感受,从而形成全面化地感受,进行全方位的文化信息资源的宣传,形成全面性地整合传播的形式,形成更加广泛的影响力。我国的不同地区的旅游都有着不同的特点,旅游文化的传播要根据旅游形象特点进行综合性地考虑,设施全球化的战略,向全世界的人民展现出我国的旅游文化的特点,实现全球一体化,从而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
3.精准定向的品牌化传播。
旅游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就是为了促进我国的旅游产业的发展,形成旅游的价值,在旅游文化信息的传播过程中要进行精准的品牌化定位,不同的地区形成独具特色的品牌文化,设计有特色的旅游项目和活动,从而形成鲜明的特点。品牌化的传播则要设计具有代表性的旅游形象标志,在人流聚集地和重大的活动场所进行定向宣传,加大旅游品牌化的宣传力度,加强服务的质量。品牌化旅游文化的宣传战略需要形成全面的品牌体系,塑造品牌形象和旅游景区的品牌特色,才能吸引现代游客的目光,形成旅游消费的热点,从而达到宣传旅游文化的目的,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
三、结语
旅游文化的传播是一个复杂的领域,需要综合考虑旅游传播学的理论,从旅游传播的内涵和方式等方面广泛地传播旅游文化,形成独特感受的传播行为,则能形成特殊的个性和特征,宣传我国旅游文化的特征,使我国的旅游文化走向国际化,提高旅游文化的整合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旅游文化的价值。
作者:刘典 单位: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参考文献:
1.旅游文化产业的网络传播内容同质化严重,缺乏个性特征
通过对现有网络传播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各地旅游文化产业的网络传播内容和信息表达十分类似,无法突出全国各地旅游文化的特色,网络传播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旅游文化产业网络传播内容同质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旅游文化的宣传内容和产品推广具有相似性;旅游文化传播网站和旅游咨询内容无法与地区文化产品进行有机结合,对当地有文化产品的推广作用及其有限;由于网站建设者缺乏对当地旅游文化的深入了解,认识肤浅,导致网络传播所展示的内容体现不出当地旅游文化价值内涵。
2.旅游文化产业的网络传播体系缺失,营销模式未实现网络化运作
目前,通过百度、搜狗等网络引擎进行搜索,关于旅游文化产业的网站为数不少但是良莠不齐,尤其是比较独立的小网站更是林林总总,彼此之间不相互借鉴相互参考亦无交集而言,旅游文化产业的网络传播体系尚未真正形成,处于缺失状态。除此之外,我国旅游文化产业仍然在沿用传统的营销模式,未实现网络化运作,比如数字营销、互动营销等先进的现代化营销理念尚未进入到旅游文化产业的营销模式运作中去,构建健全、创新、互动的网络传播体系和营销模式便显得迫在眉睫。
二、网络传播趋势下旅游文化产业的传播策略
1.充分发挥网络传播优势,加强旅游文化产业网络传播研究
现代社会信息传播技术发展迅速,网络资源共享趋于常态化,旅游文化信息网络传播具有跨区域性、跨行业性、多向互动、传播范围广等特点,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对外推广宣传当地的旅游文化,促进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壮大。因此,各地旅游企业必须仔细研究民众的消费习惯、消费心理、旅游文化的偏好等等,深入挖掘网络传播的潜在能力,充分发挥网络传播优势,不断深化旅游文化产业网络传播研究,争取在降低经济成本的基础上获得最大的旅游产业效益,促进当地旅游文化产业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2.整合网络信息资源,打造旅游文化产业的品牌网站
传统媒体传播内容兼容性较差,传播方式单一,传播速度不够快捷,传播覆盖范围较小,作为新兴媒体的网络信息传播手段与传统媒介相比,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首先,网络传播的旅游文化内容丰富多样并且个性鲜明,带有浓郁地方特色和地域风情,易于吸引外地游客前来参观旅游。其次,网络传播平台的实效性可以适应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和旅游需求,通过对旅游文化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来推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升级。最后,网络传播方式的多样性可以便于当地旅游业的对外传播,比如通过微博、论坛等手段以及某些大型网站的宣传和推广来拓宽旅游文化信息传播的广度。
3.强化网络互动传播,构建旅游文化产业的网络营销模式
在当今的网络化时代,旅游文化产业也进入到网络营销推广的时代,需要对所有旅游文化资源进行科学的分类,根据不同的景观特点、饮食特点、地域特色等划分为不同的旅游文化特色,以特色吸引消费,以特色拉动营销,构建全新、互动的网络营销模式。另外,在实际网络营销过程中,还需要强化网络互动传播,比如,综合运用旅游网站、论坛、留言板、讨论区等为旅游爱好者提供旅游文化资源的互动交流,以及开通微信、播客、博客等互动资讯平台,及时有关旅游文化资源的热点话题与活动信息,有效激发民众对旅游的兴趣,引导民众参与旅游文化体验,真正感受到旅游文化的魅力。
三、结语
一、前言
旅游文化学是各大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重要的课程之一,对于旅游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各大高校必须要做好旅游文化课程的改革,从而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而将地方特色融入到旅游文化学课程中,将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地方旅游文化资源融入旅游文化学的优势
(一)开拓旅游文化学的深度
在旅游文化教学过程中融入相应的地方性旅游文化资源,能够促进教师对本地区旅游文化的的了解,促进教师的教学,同时也能够促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旅游知识,从而提升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以及自信心[1]。举个简单的例子:教师在讲解南岳旅游文化时,可以将其地域特色为学生进行讲解,对南岳的佛教发展历史进行讲解,分析南岳寺庙的景观特征以及分布等,从而来使学生了解到其中的文化韵味,提升学生的审美修养。
(二)能够实现隐性教学目标
我国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并且各个旅游资源中都带有自身独特的文化特征,具有很强的地域性,旅游文化只有植根于地方,才能够显示出特色。因此,高校教师在进行旅游文化的教学时,一定要站在地方性角度,来表现出地域性特点,以此来提升教学效果。对于地方性旅游文化的显性教育主要是学生能够了解地方的旅游文化特点以及旅游的价值,对于学生的教学来说,其中隐性教育也是很重要的,教师要通过地方旅游文化的教学,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的文化韵味,为学生树立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思想道德情操。
(三)满足旅游市场的需求
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来说,旅游文化学不仅仅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很多时候旅游文化只有经过导游的传播与展示,才能够使人们了解到当地的文化特色。因此教师要针对市场的需求,对学生进行培养时,要从实际出发,能够在实际工作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对于一些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说,不仅仅要对各个地方的旅游文化有一个了解,同时也要能够深入的挖掘其中的本质,并且要不断的拓展自身的知识面,对各个地域的文化起源以及各个朝代建筑风格等都有一个全面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走向社会后有一个更好的发展。
三、旅游文化课程教学改革的相关建议
(一)针对市场需求进行教学大纲的设计
对于高校旅游文化课程教学来说,其教学大纲必须要满足市场的需求,教师要针对市场发展进行编制,将课程的内容,教学的目的以及各项任务等都进行明确的规定,将一些技能的范围以及深度体系结构等都进行科学的设置,从而来更好的对学生进行教学。并且旅游文化教学大纲必须要顺应地方高校的教育目标,针对市场进行分析,从而来不断的对其进行更新,做到与时俱进,更好的对学生进行教学。所以,高校要不断扩大地方性旅游文化的深度,将各个地方的旅游资源融入到旅游文化课程的教学中,对每一个旅游文化主题都进行重点讲解与分析,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二)针对地域地点进行教学内容设置
对于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来说,其中地域特色文化是旅游文化学教学的核心内容,地域文化特色是吸引游客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因此教师必须要做好对地域旅游文化的教学,学生在进行旅游文化的学习时,一定要充分的掌握到本土的旅游资源,这样能够有效使游客获得认同感[2]。所以学生必须要对本地域的旅游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的分析掌握,能够发扬本土优秀文化,促进文化的传播与交流。高校在进行旅游文化课程内容的设置时,一定要将本地域的旅游文化特色融入到教材中,从而拉我促进学生对本地域的旅游文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且能够针对本地区的旅游现状以及旅游发展目标进行一个良好的规划讲解,促进学生旅游文化素质的提升。
(三)教学过程中要强化地方社会服务能力
目前来看,在很多高校对于旅游文化学的定位不是很明确,仅仅是将其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只是在课堂上进行讲解,缺乏实践教学,导致学生实践能力无法提升,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3]。因此高校对于旅游文化学课程的教学,必须要结合本地域旅游文化的特点,针对市场的需求进行教学,并且旅游文化学课程属于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必须要做好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在对学生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一定要结合本地域文化特点进行实训练习。另外要重视实用性实践性以及市场需求性,教师要做好教学大纲的整合,做好实践教学,充分的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高校要为学生提供实训的机会,能够增加关于旅游文化项目的实训课程,要针对本地区重点的旅游文化景点来进行实训课程的设置,从而来促进学生对本地域优秀文化以及著名景点进行了解,对其发展渊源、建筑特征以及文化内涵等都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四、结语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自然景观齐全,文物古迹丰富,形成了具有深厚积淀的旅游文化资源。因此,在迅猛发展的网络时代,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也要顺应时代潮流,跟随网络发展趋势开辟全新的网络传播渠道,有效地传播我国的旅游文化产业。
一、旅游文化产业在网络传播方面存在的问题
1.旅游文化产业的传播手段单一,较少使用网络传播
目前,我国的旅游文化产业传播手段比较单一,多采用单向传播模式,没有有效的对外传播渠道,并且依靠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作为主要的传播手段,而新兴的具有双向传播功能的网络传播方式应用却十分有限。由于单向传播手段覆盖范围窄且影响力较小,根本无法有效地推动旅游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在现代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网络时代,为了促使旅游文化产业拥有较大较好的发展,各地旅游部门应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手段、新的传播媒体进行旅游文化的宣传和推广活动,来带动当地旅游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2.旅游文化产业的网络传播内容同质化严重,缺乏个性特征
通过对现有网络传播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各地旅游文化产业的网络传播内容和信息表达十分类似,无法突出全国各地旅游文化的特色,网络传播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旅游文化产业网络传播内容同质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旅游文化的宣传内容和产品推广具有相似性;旅游文化传播网站和旅游咨询内容无法与地区文化产品进行有机结合,对当地有文化产品的推广作用及其有限;由于网站建设者缺乏对当地旅游文化的深入了解,认识肤浅,导致网络传播所展示的内容体现不出当地旅游文化价值内涵。
3.旅游文化产业的网络传播体系缺失,营销模式未实现网络化运作
目前,通过百度、搜狗等网络引擎进行搜索,关于旅游文化产业的网站为数不少但是良莠不齐,尤其是比较独立的小网站更是林林总总,彼此之间不相互借鉴相互参考亦无交集而言,旅游文化产业的网络传播体系尚未真正形成,处于缺失状态。除此之外,我国旅游文化产业仍然在沿用传统的营销模式,未实现网络化运作,比如数字营销、互动营销等先进的现代化营销理念尚未进入到旅游文化产业的营销模式运作中去,构建健全、创新、互动的网络传播体系和营销模式便显得迫在眉睫。
二、网络传播趋势下旅游文化产业的传播策略
1.充分发挥网络传播优势,加强旅游文化产业网络传播研究
现代社会信息传播技术发展迅速,网络资源共享趋于常态化,旅游文化信息网络传播具有跨区域性、跨行业性、多向互动、传播范围广等特点,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对外推广宣传当地的旅游文化,促进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壮大。因此,各地旅游企业必须仔细研究民众的消费习惯、消费心理、旅游文化的偏好等等,深入挖掘网络传播的潜在能力,充分发挥网络传播优势,不断深化旅游文化产业网络传播研究,争取在降低经济成本的基础上获得最大的旅游产业效益,促进当地旅游文化产业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2.整合网络信息资源,打造旅游文化产业的品牌网站
传统媒体传播内容兼容性较差,传播方式单一,传播速度不够快捷,传播覆盖范围较小,作为新兴媒体的网络信息传播手段与传统媒介相比,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首先,网络传播的旅游文化内容丰富多样并且个性鲜明,带有浓郁地方特色和地域风情,易于吸引外地游客前来参观旅游。其次,网络传播平台的实效性可以适应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和旅游需求,通过对旅游文化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来推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升级。最后,网络传播方式的多样性可以便于当地旅游业的对外传播,比如通过微博、论坛等手段以及某些大型网站的宣传和推广来拓宽旅游文化信息传播的广度。
3.强化网络互动传播,构建旅游文化产业的网络营销模式
在当今的网络化时代,旅游文化产业也进入到网络营销推广的时代,需要对所有旅游文化资源进行科学的分类,根据不同的景观特点、饮食特点、地域特色等划分为不同的旅游文化特色,以特色吸引消费,以特色拉动营销,构建全新、互动的网络营销模式。另外,在实际网络营销过程中,还需要强化网络互动传播,比如,综合运用旅游网站、论坛、留言板、讨论区等为旅游爱好者提供旅游文化资源的互动交流,以及开通微信、播客、博客等互动资讯平台,及时有关旅游文化资源的热点话题与活动信息,有效激发民众对旅游的兴趣,引导民众参与旅游文化体验,真正感受到旅游文化的魅力。
三、结语
(一)开拓旅游文化学的深度
在旅游文化教学过程中融入相应的地方性旅游文化资源,能够促进教师对本地区旅游文化的的了解,促进教师的教学,同时也能够促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旅游知识,从而提升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以及自信心。举个简单的例子:教师在讲解南岳旅游文化时,可以将其地域特色为学生进行讲解,对南岳的佛教发展历史进行讲解,分析南岳寺庙的景观特征以及分布等,从而来使学生了解到其中的文化韵味,提升学生的审美修养。
(二)能够实现隐性教学目标
我国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并且各个旅游资源中都带有自身独特的文化特征,具有很强的地域性,旅游文化只有植根于地方,才能够显示出特色。因此,高校教师在进行旅游文化的教学时,一定要站在地方性角度,来表现出地域性特点,以此来提升教学效果。对于地方性旅游文化的显性教育主要是学生能够了解地方的旅游文化特点以及旅游的价值,对于学生的教学来说,其中隐性教育也是很重要的,教师要通过地方旅游文化的教学,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的文化韵味,为学生树立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思想道德情操。
(三)满足旅游市场的需求
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来说,旅游文化学不仅仅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很多时候旅游文化只有经过导游的传播与展示,才能够使人们了解到当地的文化特色。因此教师要针对市场的需求,对学生进行培养时,要从实际出发,能够在实际工作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对于一些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说,不仅仅要对各个地方的旅游文化有一个了解,同时也要能够深入的挖掘其中的本质,并且要不断的拓展自身的知识面,对各个地域的文化起源以及各个朝代建筑风格等都有一个全面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走向社会后有一个更好的发展。
二、旅游文化课程教学改革的相关建议
(一)针对市场需求进行教学大纲的设计
对于高校旅游文化课程教学来说,其教学大纲必须要满足市场的需求,教师要针对市场发展进行编制,将课程的内容,教学的目的以及各项任务等都进行明确的规定,将一些技能的范围以及深度体系结构等都进行科学的设置,从而来更好的对学生进行教学。并且旅游文化教学大纲必须要顺应地方高校的教育目标,针对市场进行分析,从而来不断的对其进行更新,做到与时俱进,更好的对学生进行教学。所以,高校要不断扩大地方性旅游文化的深度,将各个地方的旅游资源融入到旅游文化课程的教学中,对每一个旅游文化主题都进行重点讲解与分析,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二)针对地域地点进行教学内容设置
对于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来说,其中地域特色文化是旅游文化学教学的核心内容,地域文化特色是吸引游客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因此教师必须要做好对地域旅游文化的教学,学生在进行旅游文化的学习时,一定要充分的掌握到本土的旅游资源,这样能够有效使游客获得认同感。所以学生必须要对本地域的旅游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的分析掌握,能够发扬本土优秀文化,促进文化的传播与交流。高校在进行旅游文化课程内容的设置时,一定要将本地域的旅游文化特色融入到教材中,从而拉我促进学生对本地域的旅游文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且能够针对本地区的旅游现状以及旅游发展目标进行一个良好的规划讲解,促进学生旅游文化素质的提升。
(三)教学过程中要强化地方社会服务能力
目前来看,在很多高校对于旅游文化学的定位不是很明确,仅仅是将其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只是在课堂上进行讲解,缺乏实践教学,导致学生实践能力无法提升,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高校对于旅游文化学课程的教学,必须要结合本地域旅游文化的特点,针对市场的需求进行教学,并且旅游文化学课程属于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必须要做好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在对学生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一定要结合本地域文化特点进行实训练习。另外要重视实用性实践性以及市场需求性,教师要做好教学大纲的整合,做好实践教学,充分的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高校要为学生提供实训的机会,能够增加关于旅游文化项目的实训课程,要针对本地区重点的旅游文化景点来进行实训课程的设置,从而来促进学生对本地域优秀文化以及著名景点进行了解,对其发展渊源、建筑特征以及文化内涵等都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三、结语
随着时展,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促进了近年来我国旅游业的大力发展,但旅游对社会文化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对地区社会文化遗产和民俗文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表现在旅游开发过程中缺乏对当地文化资源和文化元素的保护与设计创新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关键词:
广西地域文化元素;旅游文化品牌;研究与设计
“品牌”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品牌属于产品,同时品牌又高于产品。站在旅游供给的角度,旅游品牌是一种与其它竞争对手相比提供了特殊“卖点”的旅游产品;而对于旅游消费者来说,品牌价值是通过特殊“买点”体现出来的,只有“卖点”和“买点”的契合,旅游产品才能塑造成旅游者心目中的品牌[1]。
一、广西地域文化特色
旅游文化商品是最需要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商品,它与普通商品的区别是增加了旅游这一特定概念[2]。广西地域文化特色的瑶族服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保持民族地方特色、保护本土文化建设,在整体社会文化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突出具有地域性瑶族服饰文化元素旅游的特色特点,满足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时代特征,对民族地区文化资源的保护与旅游研发设计做出有价值的贡献。
二、广西地域文化元素在旅游文化品牌中的研究与设计
(一)广西地域服务产品是树立民族地方特色旅游文化品牌的基础
建立具有地方性的旅游文化品牌,是指因旅游活动而产生并形成的各种思想、意识、艺术、建筑、文学作品等文化现象及其载体,这些都是旅游文化形成的要素。在旅游设计中,旅游服务产品类包括酒店宾馆、交通指向、文化饮食等一系列的品牌文化构建;将广西瑶族服饰元素的精华提炼到旅游文化中,形成具有系列化的地方旅游文化品牌,有效地开展旅游活动所创造的旅游服务类产品,加深本地方民族特点特色,利用本土资源优势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二)广西地域旅游产品及纪念品是树立民族地方特色旅游文化品牌的重要内容
广西瑶族服饰元素在旅游产品及纪念品中的设计是一种社会文化建设,包括礼品馈赠和收集珍藏,是对旅游地特点特色文化的挖掘、创造和有效利用。因此,旅游文化建设离不开旅游地,也离不开旅游者,旅游产品及纪念品便是联系二者最好的“信物”。瑶族服饰中的造型、图案、配饰、色彩等特点及变化,彰显民族地方个性和民族气质,特别是作为旅游产品的形象推广,以特色化的民族气息和民族感染力,不仅加深现代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对旅游目的地的感情,同时游客还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把对旅游地的感情和留恋展示给他人,分享其旅游快乐和精神收获,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民族地方旅游文化品牌的宣传与推广作用,同时也对当地居民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三)广西地域旅游文化产品开发与创新是树立民族地方特色旅游文化品牌的有效途径
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之所以被视为旅游文化建设,是因为它具有礼品馈赠和收集珍藏等最直接的物品价值。而旅游文化产品开发是体现地域文化内涵与特征的表现,地域文化的开发利用不是简单对历史与文化的研究与复制,必须符合地域文化元素特征,地域文化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包括自然的和人文的。以广西瑶族服饰为例,结合瑶族服饰的元素进行再设计与应用,以瑶族服饰元素中的服饰造型、图纹图案、图形符号、色彩搭配等艺术特色为切入点,将瑶族服饰中具代表性的十字形、人字形、米字形、正十字栀子花形的符号与色彩,结合新时代的数码技术,通过现代视觉设计形式和创新,满足旅游者对地域文化欣赏与纪念的需求,同时获得地域居民和旅游者对广西地域文化的认同,它就是地域文化符号象征,能充分发挥好它的这种经济与社会价值。
三、结语
对广西瑶族服饰元素进行挖掘与提炼,通过新科技、新视觉等多种形式将瑶族服饰元素应用到旅游及旅游文化产品中,在形式下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感,更趋多元化,不仅民族地域文化特色能被众人所了解和认知,同时是焕发时代活力继承我国传统文化的关键所在。但是广西在工业上还相对落后,产品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只有实现和不断完善这一目标,才能真正解决广西地区旅游开发相对滞后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志宏,陈洪波.广西特色旅游品牌化战略研究[J].法制与经济,2014(03).
(一)旅游文化教学受传统专业渊源影响较大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涉及到众多学科,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设置基本上都起源于地理、历史、管理或者经济等专业。因此,旅游文化教学不可避免地受到传统专业的影响。如地理科学专业下设旅游管理专业的旅游文化学课程,更多地注重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相关内容的讲授,对旅游文化的空间分布和演变过程具有独到的见解;历史专业下设旅游管理专业的旅游文化课程偏向中华文化史、民俗文化和考古文化等,对旅游文化的自然演进规律和时空演变等问题关注较少;经济学专业下旅游管理专业的旅游文化学教学过程中,旅游文化产业的形成机理、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可能融入其中,在旅游文化现象的地域分布、传承意义等方面可能略显不足。因此,由于旅游文化教学受到各自渊源学科的影响,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材选择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导致学生对旅游文化认知偏差,社会适应能力减弱,就业空间减少,直接影响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
(二)旅游文化教学理念不明确
旅游文化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课程内容涉及面广泛,包括历史、建筑、宗教、艺术等。但由于内容过于庞杂,教师在有限的课时限制下只能简单地介绍各地山水人情、历史古迹和民俗风情,很少深入分析某种旅游文化现象的来龙去脉、空间演变规律等。一些泛泛而谈的旅游文化知识,学生在初中、高中甚至大学其他课程中都已经学过,严重影响了旅游文化学的教学质量,也重挫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些现象的产生归根到底还是旅游文化教学理念不明确,课程定位出现偏差,教学目标难以实现。因此,教学过程中必须首先明确旅游文化课程设置与地方性专业人才培养的关系,才能进行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对于地方性高校而言,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主要是针对地方旅游市场需求,需要对地方旅游文化资源有深入的了解,注重培养学生的旅游文化服务实践能力,可将课程定位为专业综合课程,在理论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应特别注重学生对地方性旅游文化资源的实践能力。
(三)旅游文化教学内容中地域文化缺失
目前有关旅游文化学的教材众多,可选择性较大,但都存在一个显著性的问题,即旅游文化学教材无法融入地方性旅游文化。如旅游文化学中关于建筑、宗教和民俗的内容,仅仅是介绍了我国典型的区域文化特征,很难全面覆盖各地地域文化特色,当地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没有充分利用,也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南岳衡山是我国五岳之一,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在湖南省旅游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旅游文化资源种类较多,特色分明,有悠久的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庙会文化、寿文化和书院文化。但遗憾的是,由于我们对本土文化缺乏深入了解和足够的重视,旅游文化学教学过程中,对地域性文化资源融入太少,课堂教学与学生就业市场需求脱节,与衡阳市旅游发展不相适应,难以达到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
二、地方旅游文化资源融入旅游文化学的意义
(一)拓展旅游文化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提升学生的文化审美修养
旅游文化教学过程中融入地方性旅游文化资源,可促使教师深刻领悟本土旅游文化,拓展教师知识层面的深度和广度。将地方性旅游文化资源转化为教学内容,对于地方性高校而言,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大大促进了学生对本土旅游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也会自觉对本土旅游文化进行深度挖掘。比如在讲授佛教文化时,除了一般介绍性讲解以外,可以重点分析南岳本土佛教文化。南岳佛教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可以讲解的内容很多,如南岳是禅宗的发源地,可以分为五个支系,可以从文化传播的视角分析南岳佛教文化流传的空间路径,也可以分析南岳寺庙的景观特点和空间分布状况等。通过对寺庙文化的学习研究,学生还可从寺庙的古朴美、色彩形态美、情操美、风格美等美学活教材中领域其美学思想,提高文化审美修养。
(二)融入旅游文化教学内容的地域性,实现教学的隐形教育目标
中国旅游文化资源分布广泛,区域特征明显,旅游文化只有根植于地方,才能彰显特色。因此,旅游文化教学应表现出高度的地域性。比如,人们常用“寿比南山”祝福老人高寿,这里的南山指的就是衡山,自古以来南岳就有主寿之山、中华寿岳的美誉。寿文化是南岳衡山旅游文化中极具地方性的文化,完全可以引入课程教学。南岳旅游文化的课程教学可以通过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修订,强化其核心地位。地方文化的显性教育是了解和认知地方旅游文化的特点和旅游价值,但旅游文化课程的隐性教育也不容忽视,通过地方文化的深层次理解,培养学生强烈的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使学生树立健康的思想道德情操。
(三)利用旅游文化教学的社会实践性,对接旅游市场的现实需求
长期以来,主流观点一直认为旅游文化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实际上旅游文化学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旅游文化知识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很多旅游文化需要旅游从业者不断传播或者展示。对于地方性旅游人才培养机构,我们应注重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实践能力,对接旅游市场需求。如导游方向的学生,对地方性旅游文化不仅要理解,更要深入分析缘由,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如南岳衡山建筑文化就需要学生对历朝历代的建筑营造风格、建筑隐喻、材料选取等等知识有全面了解。只有这样,学生在讲解南岳建筑文化时,才能得心应手、信手捏来,旅游服务效果才好。
三、旅游文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教学大纲:瞄准旅游市场现实需求
教学大纲是根据课程教学计划要求编写的教学指导文件,它以纲要的形式规定了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知识、技能的范围,深度与体系结构,也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尺度和依据。旅游文化教学大纲应顺应地方高校的本土化教育目标,面向市场需求,有秩序地修改和制定教学大纲,设定符合市场需求的教学目标。因此,扩大和提升地方性旅游文化资源的教学深度和广度就变得尤为重要,也是地方性高校旅游文化课程改革需要密切关注的焦点。就本校而言,旅游文化学教学大纲应加大南岳旅游文化资源的渗透,首先将南岳旅游文化资源进行分类,融入到旅游文化课程的各个章节,对每一个旅游文化主题进行重难点分解,特别是要对南岳旅游文化资源进行分级定位,对极具本土文化特色的旅游文化资源要深入分析,强化理解。
(二)教学内容:根植南岳独特地域文化
地方文化是旅游文化教学中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旅游者直接能够感知的本土文化,因此,地域文化的展示成为吸引游客的主要手段之一。学生在旅游文化学习过程中,如能熟练地掌握本土旅游文化资源,并适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很容易获得旅游者的认同感。作为地方旅游从业者,要发扬本土文化,提升旅游吸引力,就需要旅游从业者熟练掌握本土旅游文化资源,能够承载和传承本土丰富的极具特色的优秀旅游文化。笔者在旅游文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发现,旅游文化学的每一个章节都可以穿插湖南特色旅游文化素材。在课时量一定的情况下,可以依据市场需求和湖南旅游发展现状,适当地在教学内容上做一些删减,增加一部分湖湘特色的旅游文化知识。
(三)教学过程:强化地方社会服务能力
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将旅游文化学定位为专业基础课,并且是纯课堂教学。这与地方性旅游人才培养目标和旅游市场实际需求相脱节,应结合地方性旅游文化资源和旅游市场发展的实际,将旅游文化课程定位为专业综合课程,即除了理论教学外,强化学生对地方性旅游文化资源的认知,注重实用性、实践性和市场需求性。这就要求从整体上调整教学大纲,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增加实训课时量,加强学生的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转换能力。如旅游文化学原来总课时为51课时,现在可以压缩课堂教学课时,将实训课时由原来的6课时增加为27课时。针对地方性旅游文化资源和实训项目的目标定位,可以增加本土旅游文化项目的实训课时量。如在讲解建筑文化专题的时候,本地南岳大庙建筑文化就可以作为重点实训项目,需要学生掌握南岳大庙的主要建筑组成、模式、历史渊源、文化价值、建筑特征和文化内涵等。
四、结语
关键词:旅游英语;旅游文化;教学;引入
一、旅游文化的重要意义
旅游,从广义上讲,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文化现象,而旅游文化则是建立于旅游活动基础上的。由于文化具有一定的地域性,而旅游活动又有一定的迁移性,文化对于旅游者而言是旅游活动的基本动机,而这种旅游文化也是旅游资源的意义所在,该种旅游文化的存在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使其更具内涵和发展潜力。
我们所说的旅游文化是人们对于过去或者现在所创造的与旅游有着密切关系的物质财富及其精神财富的综合,在旅游活动中,能够给人们一种舒适、愉悦感或者能够起到一定教育意义的资源都是旅游文化的范畴。它是文化的一种类型,有着文化的共同属性,但是它又有自身的特点,一般而言,旅游文化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传承性及其民族性和地域性等特点。旅游文化的上述特点,对旅游业的发展及其旅行者本人而言具有现实意义。
旅游文化的存在,使得旅游资源更具内涵和吸引力,而它也是旅行者所要追寻的一种思想或者价值所在,从而推动了旅游业不断繁荣,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二、旅游英语教学融入旅游文化的必要性
在旅游教学实践中,我们过多的强点理论教学及其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而相对的忽略的旅游文化的重要作用。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而这也使人们逐渐认识到旅游文化的重要性,旅游活动不仅仅是单纯的身体活动,还有许多文化要素与文化交流的内容,因此,将其引入旅游英语教学中变成为一种必然。
首先,将旅游文化引入到旅游英语教学中,能够更好的实现旅游资源的价值。英语作为一种交流的语言工具,承担着人际交流及其文化交流的责任,在旅游英语教学中,引入旅游文化的内容,能够使人们更好的感受旅游的情趣。将旅游文化的内容融入到英语教学中,以旅游发展作为基本目标,有利于专业人才的培养。通过旅游文化的学习,使其更好的理解我国的宗教、社会习俗等文化内容,使其更好的理解旅游资源的内涵所在。而这对于旅游英语教学而言,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开拓,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使得学生的旅游英语能力不断提升。
其次,旅游文化的引入是培养高素质旅游专业人才的必然要求。旅游英语专业的学生会从事旅游行业的工作,是旅游业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以文化知识来丰富英语教学,使学生具备专业的英语能力的同时兼具丰厚的文化底蕴,从而为其成为高素质旅游专业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旅游英语中引入旅游文化,是针对当前旅游市场对于人才需求的一种教学调整,使学生以文化为指导开展其专业英语的学习,能够更好的理解英语知识的应用,使其专业英语水平不断提升,这也为学生的就业奠定了基础。
三、怎样在旅游英语教学中融入旅游文化
为了更好的实现旅游英语教学目标,便要采用有效的方式将旅游文化引入到旅游英语的教学中。
第一,教师应该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在旅游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从社会需求出发,以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培养作为其教学的基本理念,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基本目标。将学生的语言能力及文化底蕴的培养放在同样的位置,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法知识及其语言应用技巧外,还应注重文化差异的影响,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
第二,教学中增加文化教学内容,对教学课堂进行必要的改革。旅游英语教学中,是一种双向文化的教学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对于英语文化的理解,同时还应融入本民族文化的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民族文化的融入,使学生更好的了解本文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同时又要对国外的历史文化有所了解,使学生能够区分国外文化的发展动态及其主次区别。在旅游英语教学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一些背景知识的介绍来使学生对国外文化游所了解,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并且结合我国传统文化进行一定的比较发现两者的区别。这样一种教学方式的应用,能够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并且能够引导学生去不断的挖掘文化信息,使其视野得以开拓,有利于学生的自身发展。
第三,综合应用多种形式来推动旅游英语教学与旅游文化的融合。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技术来展示一些旅游相关的照片或者视频,使学生更为直观的感受其中所蕴含的风土人情及其历史文化等,从中获取并理解一些文化元素,增加学生英语的使用感受。教师可以通过英语阅读的推荐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文化接触渠道,使学生对国外文化游更多的认识。同时注重将本国文化与英语教学的有机融合,增强学生的旅游英语应用能力。对于一些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集体旅游,在旅游景点的亲身感受下来增强其旅游英语的学习。
第四,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将旅游文化引入到旅游英语教学的目标之一便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旅游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旅游英语的教学中,引入文化的内容,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中西文化差异,使其形成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在教学中,教师还应该从国际交流的角度出发,注重学生英语应用技能的提升,使学生能够以文化为基础来提高其综合能力。
结语:旅游英语是一种实用性较强的学科,而旅游与文化的密切关系使得旅游文化对于英语教学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旅游英语教学中,应该充分认识到英语教学与旅游文化的整体性,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角度出发,转变教学理念,不断完善教学方式,使学生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实现学生英语能力的全面提升,从而为其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邹晓伟.旅游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知识的引入[J].鸡西大学学报,2009(1)
[2] 王严.浅析旅游英语教学中旅游文化的引入[J].教育界,2010(24)
[3] 王静.旅游英语教学与旅游文化知识[J].时代文学,2009(10)
1.1旅游文化产品能够使消费者的动机得到满足
旅游景区品牌的吸引力由消费者的内在动机和外在推动力所决定,内在动机指消费者的旅游需求,而外在推动力在于旅游景区本身具有的形象、服务以及资源。由于旅游文化产品本身就是旅游景区中的重要资源,所以旅游文化产品能够作为外在推动力来推动旅游景区品牌的推广,同时旅游文化产品在特色化设计的前提下可以满足消费者的旅游需求,从而为旅游景区品牌的推广奠定重要基础。首先,文化差异促使消费者选择具有特色的旅游文化产品。旅游文化产品所具有的吸引力或者说旅游景区所具有的吸引力主要来源于消费者与旅游资源之间在文化、经济、自然等诸多方面存在的差异,在文化差异的驱动力下,消费者认为具有特色的旅游文化产品以及旅游景区具有吸引力。能够反映旅游景区特点的旅游文化产品是最具代表性的旅游文化资源,这种资源具有着一定的垄断性,如消费者对旅游景区中能够反映地域特色的表演节目具有浓厚兴趣,主要是因为这种表演节目与其他地区的地域文化存在明显差异。其次,内在需求推动消费者选择旅游文化产品,从而让旅游文化产品具有推动旅游景区品牌推广的可能性。人们渴望冒险与挑战、渴望消除压力等内在需求可以通过旅游来实现,当旅游景区为消费者提供了具有文化性、趣味性的旅游纪念品或者娱乐表演时,消费者能够实现身心的放松,从而对旅游景区留下良好印象。
1.2旅游文化产品设计能够使消费者个性需求得到满足
在对旅游文化产品进行精心设计的前提下,每个旅游景区中的旅游文化产品都会具有各自独特的特点。同时旅游景区可以推动具有多样化特性的旅游文化产品来吸引不同消费者的注意力,在为不同消费者提供针对的基础上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个性需求。
1.3旅游文化产品设计能够推动旅游景区竞争力的加强
不同的旅游景区都会根据自身的特色以及受众的特点,来采取多种方式向消费者进行旅游信息的传递,当景区旅游信息传递的有效性产生差异时,旅游景区品牌推广的效果也会产生差异。所以,推动旅游景区品牌推广以及旅游景区吸引力提升的关键,在于确保景区信息的有效传递从而实现对消费者的吸引。当消费者在选择旅游景区而难以定夺时,旅游景区中存在的有形旅游文化产品以及无形旅游文化产品,就成为了推动其作出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在同等条件下,具有特色的旅游文化产品能够让消费者获得新鲜的体验,从而实现旅游景区竞争力的提升以及吸引力的增强。当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这个旅游景区的同时,也就代表着旅游景区品牌推广工作的成功,以及旅游景区将获得更好的品牌推广前景。
1.4旅游文化产品设计推动旅游景区知名度的提升
消费者对旅游景区的感知与印象,对消费者在旅游中的选择产生着直接影响。旅游景区的旅游形象由旅游景区中所蕴含的人文历史和旅游资源等多种因素所决定,这些内容需要消费者通过感知来实现。在旅游景区品牌推广的过程中,提升旅游景区知名度的途径包括游客传达与景区宣传等主要方式,旅游文化产品作为旅游景区资源的代表,当旅游文化产品在旅游景区中具有较高的作用与地位时,旅游文化产品对旅游景区宣传所做出的贡献也就越明显。消费者可以通过感知旅游文化产品来获得与旅游景区形象相关的信息,从而实现旅游景区知名度的提高。旅游景区在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同时,景区对消费者所具有的吸引力也会进一步的提升。由此可见,旅游文化产品对旅游景区知名度的提升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旅游文化产品设计可以发挥出推动旅游景区品牌推广的作用。
2旅游景区品牌发展不同阶段中旅游文化产品设计的作用
2.1旅游景区品牌发展初期,旅游文化产品设计吸引消费者注意力
旅游景区在初期开发阶段主要任务在于,对自身市场需求以及资源条件和竞争者的情况作出清晰的了解。一般情况下,品牌发展初期的旅游景区,会对自身最有优势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在对自身实力做出考虑和评估的基础上,大多数旅游景区为了规避风险,而并不会集中力量紧抓旅游文化产品的设施,所以,在这个阶段中的旅游文化产品设计所发挥出的作用并不明显。然而,对于一些具有雄厚资金实力的旅游景区而言,他们往往在这个阶段采用主动出击的策略,将具有特色的旅游文化产品作为资深的拳头产品,让能够反映景区文化的旅游文化产品在景区开发初期就成为吸引消费者的主导力量,从而实现抢占旅游市场的目的。
2.2旅游景区品牌发展中期,旅游文化产品设计提升景区的发展后劲
当旅游景区品牌发展进入成长期之后,旅游景区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市场声誉,在此阶段旅游景区品牌的推广需要具有更大的发展后劲,因为仅仅依赖旅游景区原有的旅游文化产品,而忽略旅游文化产品自身质量以及创造性的进一步提升,旅游景区将会面临十分漫长的中期发展,甚至导致旅游景区凭借旅游文化产品所奠定起来的声誉基础与吸引力毁于一旦。所以此阶段,旅游文化产品的设计应当在重视保留原有消费者的前提下吸引更多消费者,从而为景区注入更多活力。在实践中,旅游景区可以在保留原有旅游文化产品的基础上,尝试其他旅游文化产品的设计与实践,从而在保留原有消费者的基础上,避免因为旅游文化产品设计效果不佳而影响旅游景区声誉。
2.3旅游景区品牌发展成熟期,旅游文化产品设计增强景区核心竞争力
对旅游景区的形象进行巩固与进一步提升,是旅游景区品牌发展成熟期的主要任务,在此阶段旅游景区中的客源量趋于稳定,但是竞争也会变得更加激烈,所以差异化战略是此阶段景区品牌发展的主要战略。设计具有特色的旅游文化产品是推动旅游景区走上差异化战略道路的必要途径,特色化的旅游文化产品能够更好地发挥景区本身具有的优势,并使景区品牌占据强势地位,从而实现景区吸引力的进一步提升。
3构建旅游文化产品品牌对旅游景区品牌推广的意义及构建途径
3.1旅游文化产品品牌与旅游景区品牌的关系
首先,旅游景区品牌在旅游文化产品上的延伸。旅游文化产品在进入旅游市场之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游客的消费需求与心理需求,但是当前我国旅游景区的旅游文化产品大多数只是一般的产品,而并不能称其为品牌,即便是一些知名度较高的旅游景区,其旅游文化产品也并非都被景区所熟知。而无论是有形的旅游文化产品还是无形的旅游文化产品,在缺乏品牌理念的前提下,都难以为景区发挥有效的宣传作用。旅游景区的品牌是十分抽象的,它来自于消费者对包括旅游文化产品在内的旅游文化资源的体验,品牌是独立存在的并且是具有生命力的,所以它也具有着一定的市场效应。在重视品牌延伸的前提下,旅游景区所具有的品牌特性可以赋予给旅游文化产品,从而让旅游景区旅游文化产品的知名度获得提高。在此基础上,当消费者想到对旅游文化产品的体验时就会想到对旅游景区其他资源的体验,从而使旅游文化产品设计对旅游景区品牌的推广具有了可能性。其次,旅游文化产品品牌在旅游景区品牌下的统一。社会科技的发展为旅游文化产品的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撑,而消费者收入的提高、精神需求的多元化以及旅游市场内的激烈竞争,都为旅游文化产品的创新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事实上,单独的旅游文化产品在旅游市场中的寿命是十分有限的,当旅客对旅游文化产品所产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后,旅游文化产品就应当做出不断的创新。但是在旅游文化产品建立品牌的基础上,它具有着广泛却忠诚的受众,所以其市场地位便不会因为产品的更新换代而产生太大变化。即一旦旅游景区中的旅游文化产品具有了自身的品牌,则老的产品所具有的品牌会延续到改良与创新之后的产品上,这种延续的品牌一直属于景区品牌的重要构成部分,所有的旅游文化产品都统一在旅游景区的品牌之下。也正因为如此,旅游文化产品即便是发生了良性的改变,也能够为旅游景区品牌推广发挥重要作用,并且这种作用在品牌的延续下是长期存在的。
3.2旅游文化产品品牌构建策略
区位条件是决定旅游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放眼全国,道孚地处中国西部;置身四川,道孚位于四川省西北部,甘孜州东北部,东邻情歌故乡——康定,北靠丹巴美人谷,沿雅砻江大峡谷南下可抵达雅江县,驱车西进可到达格萨尔故里——德格。它不仅是贯穿康东和康北地区的黄金通道,也是古代民族走廊和茶马古道的交通要道,还是甘孜州府康定通往北路八县的第一站和通向的门户。在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中,四川省将进一步加快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打造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特别是康定机场的通航、东俄路的改造、雅康高速路的建设等将为道孚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旅游文化兴起一股“藏地旅游文化热”,许多人以到过藏区旅游为荣,作为“西环线”和“香格里拉生态旅游文化区”旅游文化圈重要节点的道孚县,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必将进一步凸显。道孚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旅游文化资源密集,遍及22个乡镇,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民族风情皆有,星罗棋布。如梦幻仙境般的亚拉风光;被誉为“康巴阿勒泰”的玉科立体大草原;清廷御赐的皇家寺庙惠远寺;十一世达赖的诞生地;语言、服饰、婚俗、民居、饮食等都与外界不同的扎坝走婚部落;被誉为“世界民族建筑艺术的奇迹”的艺术藏民居等。经过历史的沉淀和岁月的洗礼,道孚形成了木雅文化、农耕文化、游牧文化、走婚文化、格萨尔文化等多种文化交融的多元文化结构,成为了五彩斑斓、百花齐放的文化圣地。这些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无疑是道孚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打造旅游文化精品的最好题材。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外力的推动,道孚旅游文化项目的开发资金极其匮乏,2001至2009年,道孚县旅游文化发展资金仅300万元,这导致景区开发欠广度和深度。目前,全县旅游文化开发尚处于初级水平,现有景区、景点小而散,看点不突出,特色不鲜明,知名度不高,吸引力不强,影响力不大,没有形成具有支撑力的旅游文化精品和具有震撼力的旅游文化龙头项目。在游客心中,道孚仅仅是川西旅游文化环线的一个过境地,缺少统一、鲜明的品牌形象。此外,在美丽的自然景色背后,道孚的藏族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并没有与旅游紧密联系,发挥出优势。在全省旅游文化业“十二•五规划”中,仅亚拉雪山(多县共有)列入五个特色旅游文化经济区中的环贡嘎生态旅游文化区,八美镇列入100个特色旅游文化小城镇;在2012年全省四个一批重大旅游文化项目中,道孚无一个旅游文化项目列入。由此可见,道孚在全州旅游文化发展中仅居于中下游水平,远在康定、泸定、稻城、丹巴之后。
二、加快发展道孚旅游文化产业的思考
道孚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从道孚县情及甘孜州情出发,因地制宜,找准产业定位,举全县之力,从区位、交通、资源开发、品牌打造等方面入手,率先启动创建一批国家A级景区,打造一至二个拳头旅游文化产品,再实施政府引导,带动社会资本参与全域旅游文化发展。
(一)明确旅游文化产业目标近年来,道孚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但作为一个现实基础十分薄弱的产业,其在省、州旅游文化发展中仍然排位靠后。为此,要从近期和中长期的角度明确目标,积极规划,分段开展工作。首先,瞄准近期发展,奠定旅游文化发展基础,初步形成新兴产业。在“十二•五”期间,要抢抓机遇,加大资源开发力度,完善旅游文化基础设施,先期打造以八美土石林、亚拉雪山、惠远寺、龙灯大草原为代表的东部旅游文化区和以藏民居艺术、灵雀寺、白塔、龙虎沟温泉、鲜水镇湿地为代表的中部旅游文化区,打捆创建八美、鲜水古镇两个A级旅游文化景区,形成拳头产品,提升旅游文化综合接待能力,形成旅游文化接待人数和旅游文化总收入井喷式增长,建成四川知名旅游文化品牌,甘孜旅游文化大县,实现旅游文化产业跨越式、扩张式发展。到“十二•五”末期,旅游文化产业带动其他相关行业增加值在全县生产总值中的份额应达到30%左右。其次,着眼远景规划,基本形成战略支柱产业,建成全国知名旅游文化品牌。作为四川旅游文化资源大县,道孚要努力优化旅游文化产品体系,切实增强旅游文化业的综合竞争力,进一步调整旅游文化产业结构,合理配置旅游文化业“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全面实施全域旅游文化发展,形成以八美五彩游为龙头,以龙灯大草原生态文化旅游为主线,以扎坝走婚文化和玉科大草原游为两翼,以鲜水镇藏民居乡村旅游文化、胜利白塔休闲游和灵雀寺宗教旅游文化等为亮点的全域旅游文化发展格局,实现旅游文化产品的精品化,做优、做强道孚旅游文化品牌,使旅游文化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进一步提高,逐步发展成为道孚县域经济的战略支柱产业。到2020年,力争使旅游文化业带动其他行业增加值在全县生产总值中占50%左右。此外,还必须要清楚认识到,旅游产业的生命力在于自然美景背后的文化。因此,在旅游文化产业的定位上,必须要充分注意藏区文化、宗教文化以及道孚特有的地方文化在旅游发展中的作用,这些文化包括舞蹈、歌曲、雕刻、民俗等。要让文化深入旅游者的心灵,这样才能使道孚的旅游文化产业具有持续的、强劲的生命力。
(二)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道孚食、住、行、讯等基础设施条件虽大有改善,但发展不平衡、功能不协调。从康定到道孚,没有高等级公路通往景区、景点,宾馆建设、餐饮住宿、导游导购、车辆加油及维修等还不具备提供优质旅游文化服务的条件。即使作为全县重要旅游文化集散地和目的地的八美镇,目前也还处于无星级宾馆、无购物接待、无休闲娱乐、无景区客运、无旅游文化咨询的“五无”状态。当前,要配套建设旅游文化标识系统、数字信息系统、自驾游服务系统、旅游文化交通系统、旅游文化酒店餐饮业、旅游文化商品加工销售系统;要通过合作经营、入股等多种方式建设星级饭店、星级藏农乐、星级餐馆、游客中心,大力提高旅行社网络经营能力;要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加快建设城市停车场、道路交通指示牌、公共厕所等配套服务设施,规范和完善旅游文化标识,增强城市的旅游文化服务功能;要提供人性化服务,发挥资源优势,加大吸引力度,稳定发展客源市场。根据道孚的区域位置和旅游文化资源现状,目前道孚可以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等为基本市场,以广东、上海、北京等大城市为重点市场,在发展自驾游、自行车骑游基础上,拓展团队游市场,逐步开拓大西南旅游文化市场,力争形成重点突出、渠道多元、增长稳定的客源市场格局。
(三)推出有竞争力的旅游文化产品产品是旅游文化的核心,地方旅游文化最根本的竞争力就在于其独特、高端的旅游文化产品。立足道孚的自然环境与历史文化,可积极发展民俗风情旅游文化、生态旅游文化、度假休闲避暑旅游文化、康巴高原科考探险旅游文化等产品。其一,民俗风情旅游文化产品。道孚县拥有灿烂的农耕文化、藏居文化、宗教文化、木雅文化、格萨尔文化、走婚文化等,可以利用这些文化底蕴深厚、民族格调浓郁的旅游文化资源,打造极富特色的道孚-八美民居考察及民族风情体验游、惠远寺-然姑寺-灵雀寺等寺庙文化考察游、扎坝走婚文化体验游等。同时,应进行民俗文化的配套建设,包装推出游客参与性强的节目,以适应不同风格和要求的游客。其二,度假休闲旅游文化产品。八美石林、亚拉雪山、龙灯大草原、玉科立体草原、亚拉温泉、龙普沟温泉等景点宜开发度假村、星级藏家乐、汽车自驾游营地等旅游文化项目,并进行整体开发,形成规模效应。同时,还要注重旅游文化品种的多样性、趣味性和参与性。可推出亚拉温泉-龙普沟温泉-新娘沟温泉-玉科温泉-七美温泉休闲度假游;草原骑马赏花摄影游;高原避暑度假游等。其三,康巴高原科考探险旅游文化产品。康巴高原具有与内地不同的独特气候、地理和动植物景观,可在此基础上发展康巴高原科考探险游,如亚拉雪山科考旅游文化线、亚卓乡高山湖泊探险旅游文化线、野生动物考察游线等。
(四)广泛开展旅游文化宣传道孚应根据自身特点,通过多种途径,做好旅游文化的营销、宣传和推广工作。可以向社会公开征集或发动全县讨论来确定道孚旅游文化形象宣传主题口号和旅游文化形象标识;还可以通过各种节庆活动加强宣传,如办好赛马节、安巴农耕节和扎巴攀碉节等,以节会友,以节促销;可以根据景点特点完善导游词,改变以往教条化、死板式、程序性的解说,推出贴近游客、反映现实、突出文化、融入现代特征的导游词。要积极构建全方位促销网络,把旅游文化宣传与经贸、会展、文化、招商等有机结合起来,将旅游文化发展贯穿到电视、网络、宾馆、商场、广告等各个环节、细节中去,加大和周边县以及州联合宣传的力度。现阶段可以在成都、雅安、康定等地设置道孚旅游文化示意图,加强与丹巴、康巴、海螺沟景区和旅行社的合作,搞好旅游文化线路的对接,互相推荐、互送客源、实现双赢。要积极培育新客源,加强对客源地市场及出游影响因素的研究,进一步明确要开发的客源市场,不断增强宣传、促销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确保客流量稳定、快速增长。
(五)积极建设旅游文化人才队伍专业人才匮乏、旅游文化人才队伍总量严重不足以及高素质人才缺乏是制约道孚旅游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因。目前,道孚旅游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较为单一,大量缺乏从事旅游文化规划、旅游文化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旅游文化景区管理等方面的人才,从事电子商务、分时度假旅游文化网络管理、旅游文化资本运营的人才更是奇缺。全县有资质的导游为数不多,宗教历史文化旅游圣地惠远寺、灵雀寺、燃姑寺等都没有专业的导游和讲解员,游客只能观其外在结构而无法了解文化内涵,导致景点的吸引力大大减弱。此外,全县从业人员知识水平普遍偏低,宾馆、饭店服务人员大多只有初中甚至初中以下的学历,基本不会讲外语。为此,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立足长远、以人为本,把旅游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实施人才强县战略的重要内容,高度重视培育人才、吸引人才、使用人才,制定人才引进和培养的有效办法,努力造就一大批领军拔尖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为旅游文化强县建设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从旅游文化的特点来看,不折不扣是个边缘学科,涉及到哲学、历史学、民俗学、宗教学、建筑学、生态学、园艺学、艺术等众多学科,学习旅游文化对于丰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知识面,提高文化素质有着必要性和重要性。由此可见,旅游文化课程是为旅游业发展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基础课程,是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加快旅游文化课程的建设和发展也显得尤为重要。
二、旅游文化课程的任务目标问题
当代高职的课程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实现毕业就业零距离”,作为旅游管理专业必修基础课程,旅游文化课程的目标也以旅游行业人才需求为导向,使旅游文化课程教学目标与旅游行业职业能力零差距,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而职业能力既包括专业知识也包括职业技能,因而旅游文化课程的任务目标既包括了文化知识的传授,也应注意职业技能的培养。通常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初始岗位是旅行社、酒店等的基层岗位,比如从事旅行社导游、计调、旅游咨询、旅游营销工作;各类会议展览策划、组织、讲解与接待工作;酒店服务管理等工作。通过行业岗位调查显示,这些岗位(群)的专业知识各有侧重,但是职业技能要求却有许多相似之处。如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旅游文化专业课程的目标就是要培养掌握旅游管理与服务工作的职业知识,具有哲学、历史、宗教、民俗、建筑、艺术等广博的知识,能欣赏、解说、开发旅游文化资源和理解、认识各种旅游文化现象,具有较强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交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的旅游专业人才。
三、旅游文化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材的选择问题
旅游文化是边缘学科,内容涵盖广博,造成了教学内容的庞杂混乱。从市场上以“旅游文化”为名的教材来看,内容体系分成几类,一类是按旅游三要素来划分,将旅游文化的内容分成旅游主体文化、旅游客体文化、旅游介体文化;另一类则是按照文化结构来划分,分成了物质文化、制度行为和观念文化等。旅游文化作为一门课程,受课时限制,知识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进行适当的选择和编排。而以旅游三要素来进行划分是得到较多学者认可的方法,以此为例把课程内容分为旅游主体文化、旅游客体文化以及旅游介体文化,主体文化主要阐述旅游者的文化要求和情趣,介体文化体现的是旅游企业的企业文化和经营文化,这两部分的内容与管理学、旅游概论、旅游心理学等课程有相通性,因而可以简略介绍,而旅游客体文化则更侧重了为旅游者欣赏和享受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旅游文化的核心内容,有必要重点介绍。根据旅游文化专业课程的目标,结合旅游客体文化的内容特点进行专题模块划分,划分为旅游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山水文化、宗教文化、建筑文化、古典园林文化,以及旅游文学、旅游美食与工艺文化等。内容的确定,对于教材的选择起了指导作用,江苏省导游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导游基础知识》,其考试用书内容就是旅游客体文化知识,以此书为教材,在此基础上适当的进行内容整合,不仅满足了旅游文化教学内容要求,又对导游资格证考试起了辅助作用。结合地域旅游文化资源特点,自编教材是最佳选择。
四、教学模式的问题
旅游文化专业课程的目标是要培养掌握旅游管理与服务工作的职业知识,具有哲学、历史、宗教、民俗、建筑、艺术等广博的知识,能欣赏、解说、开发旅游文化资源和理解、认识各种旅游文化现象,具有较强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社交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的旅游专业人才。因而旅游文化课程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能力的培养。从现在教育现实来说,高职学生相对于本科学生来说主动学习习惯、知识的接收能力、注意力集中方面都有待加强。如果在课堂教学中,仍然采取传统的单一的以教师为主体的理论讲授式、灌输式教学模式,一方面违背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重知识、重能力的目标,另一方面也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创造力,教学效果不佳,因而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改革和创新,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校内课堂,采用多媒体辅助,借助实物、图片、视频等手段增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直观感受,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任务设置、情境创设、角色扮演、实战模拟增加真实性,加强学生的参与性。根据课程内容划分的每一个主题模块中设置任务内容,比如在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古典园林文化等内容模块中设置了历史故事讲述,参观古典园林、宗教寺庙,绘制游览图,设计解说词,小组合作制作课件,课堂上情景再现,学生分工,角色扮演,展示解释说明小组成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不仅主动去获取基础知识,也在活动中得到了能力锻炼,学生小组分工合作,训练了沟通交流和团结协作能力;设计线路,设计解说词,训练了书面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制作课件,课堂展示,又很好地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校外课堂,通过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的建立,让学生广泛地直接地接触社会和工作岗位,实践体验,培养学生的行业意识和岗位意识,加强了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岗位职业能力,真正就业毕业零距离。
五、学习评价问题
关键词:高职;旅游文化;课程建设
旅游文化课程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性学科,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定位、作用等在学界并未达成一致,从而导致该课程教学目标的设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手段方法的应用也有很大争议。本文从职业教育角度出发,从旅游文化课程特点出发,对旅游文化课程进行了定位,并且在此基础之上对旅游文化课程建设优化进行了探索研究。
1 旅游文化课程的定位问题
课程定位关乎着课程目标的确立,课程目标指导了教学任务的实施,因而旅游文化课程的建设和优化,首先要明确课程的定位问题。
当前,全国虽然很多高职院校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但对旅游文化课程的重视程度不一,有些院校仅把它作为专业选修课,这无助于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
从职业教育的角度来看,国家教育部曾在《关于全民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来说,就是要培养适应旅游行业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通过大量的行业调研结果来看,旅游行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就是具有较高的旅游行业从业素质为核心的综合素质、适应旅游行业职业岗位任职要求的技能型专门人才。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已是旅游业的共识。了解旅游文化,应用旅游文化,开发提升旅游文化,也成为了高素质技能型旅游专业人才的必修课之一,旅游文化课程的出现正是适应和满足了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需求。
从旅游文化的特点来看,不折不扣是个边缘学科,涉及到哲学、历史学、民俗学、宗教学、建筑学、生态学、园艺学、艺术等众多学科,学习旅游文化对于丰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知识面,提高文化素质有着必要性和重要性。
由此可见,旅游文化课程是为旅游业发展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基础课程,是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加快旅游文化课程的建设和发展也显得尤为重要。
2 旅游文化课程的任务目标问题
当代高职的课程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实现毕业就业零距离”,作为旅游管理专业必修基础课程,旅游文化课程的目标也以旅游行业人才需求为导向,使旅游文化课程教学目标与旅游行业职业能力零差距,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而职业能力既包括专业知识也包括职业技能,因而旅游文化课程的任务目标既包括了文化知识的传授,也应注意职业技能的培养。
通常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初始岗位是旅行社、酒店等的基层岗位,比如从事旅行社导游、计调、旅游咨询、旅游营销工作;各类会议展览策划、组织、讲解与接待工作;酒店服务管理等工作。通过行业岗位调查显示,这些岗位(群)的专业知识各有侧重,但是职业技能要求却有许多相似之处。如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旅游文化专业课程的目标就是要培养掌握旅游管理与服务工作的职业知识,具有哲学、历史、宗教、民俗、建筑、艺术等广博的知识,能欣赏、解说、开发旅游文化资源和理解、认识各种旅游文化现象,具有较强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交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的旅游专业人才。
3 旅游文化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材的选择问题
旅游文化是边缘学科,内容涵盖广博,造成了教学内容的庞杂混乱。从市场上以“旅游文化”为名的教材来看,内容体系分成几类,一类是按旅游三要素来划分,将旅游文化的内容分成旅游主体文化、旅游客体文化、旅游介体文化;另一类则是按照文化结构来划分,分成了物质文化、制度行为和观念文化等。
旅游文化作为一门课程,受课时限制,知识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进行适当的选择和编排。而以旅游三要素来进行划分是得到较多学者认可的方法,以此为例把课程内容分为旅游主体文化、旅游客体文化以及旅游介体文化,主体文化主要阐述旅游者的文化要求和情趣,介体文化体现的
是旅游企业的企业文化和经营文化,这两部分的内容与管理学、旅游概论、旅游心理学等课程有相通性,因而可以简略介绍,而旅游客体文化则更侧重了为旅游者欣赏和享受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旅游文化的核心内容,有必要重点介绍。
根据旅游文化专业课程的目标,结合旅游客体文化的内容特点进行专题模块划分,划分为旅游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山水文化、宗教文化、建筑文化、古典园林文化,以及旅游文学、旅游美食与工艺文化等。
内容的确定,对于教材的选择起了指导作用,江苏省导游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导游基础知识》,其考试用书内容就是旅游客体文化知识,以此书为教材,在此基础上适当的进行内容整合,不仅满足了旅游文化教学内容要求,又对导游资格证考试起了辅助作用。结合地域旅游文化资源特点,自编教材是最佳选择。
4 教学模式的问题
旅游文化专业课程的目标是要培养掌握旅游管理与服务工作的职业知识,具有哲学、历史、宗教、民俗、建筑、艺术等广博的知识,能欣赏、解说、开发旅游文化资源和理解、认识各种旅游文化现象,具有较强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社交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的旅游专业人才。因而旅游文化课程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能力的培养。
从现在教育现实来说,高职学生相对于本科学生来说主动学习习惯、知识的接收能力、注意力集中方面都有待加强。如果在课堂教学中,仍然采取传统的单一的以教师为主体的理论讲授式、灌输式教学模式,一方面违背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重知识、重能力的目标,另一方面也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创造力,教学效果不佳,因而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改革和创新,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校内课堂,采用多媒体辅助,借助实物、图片、视频等手段增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直观感受,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任务设置、情境创设、角色扮演、实战模拟增加真实性,加强学生的参与性。
根据课程内容划分的每一个主题模块中设置任务内容,比如在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古典园林文化等内容模块中设置了历史故事讲述,参观古典园林、宗教寺庙,绘制游览图,设计解说词,小组合作制作课件,课堂上情景再现,学生分工,角色扮演,展示解释说明小组成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不仅主动去获取基础知识,也在活动中得到了能力锻炼,学生小组分工合作,训练了沟通交流和团结协作能力;设计线路,设计解说词,训练了书面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制作课件,课堂展示,又很好地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
校外课堂,通过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的建立,让学生广泛地直接地接触社会和工作岗位,实践体验,培养学生的行业意识和岗位意识,加强了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岗位职业能力,真正就业毕业零距离。
5 学习评价问题
侧重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下,单一笔试方式作为评价标准已不符合课程发展需求,有必要建立全方位、多维度的考评体系,既注重学习结果,更侧重学习过程,既能体现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也能展现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内容涉及到平时课堂参与性、小组成果完成度、个人贡献,形式以笔试、口试、现场演示相结合,评价方式以小组成员评价和教师评价相参照,综合考评。
总之,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文化课的建设完善是旅游管理专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旅游文化课程的定位、内容、教学模式、考评方式等都将持续发展变化,不断丰富完善,以培养出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徐可.基于能力本位的“导游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6).
[2] 邱德玉.中国旅游文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