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8:07:0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急诊医学重要性,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津液是指有滋养各组织器官,濡润空窍和滑利关节作用的物质。津液为饮食经脾骨消化吸收而成,由脾、肺、肾吸收,分布、排泄,以调节维持其平衡,循行周身,出脉管内外和组织同隙之中,供给各部分的营养需要,剩余的水分和废料,则成汗、尿排出体外。《灵枢》云:“五脏六腑,皆有津液,……。”又云“膀胱为津之腑,热则津液内虚”等。
可以睦出津液是一种液质成分,成在于机体之内,分布于周身各处,内至五脏六腑,外至皮肤肌肉,皆其所布。它由口引入并由尿、皮肤、大便、呕物、泪、肺脏等上排出体外,我们知道汗、尿、吐物等除液质占绝大部分外,其中还溶有其他物质。于此可知津液是一种液体成分为主的并溶存有一定的溶解物质组成。
津液和体液:由上看出,津液是一种液体成分为主要的物质,液体成分分布于人体细胞内及细胞外各处,能补充,能排出,但与现今医学所称的体液有无关系,从下面比较可以看出。
从体液的组成成分及分布来看,体液分布在细胞内及细胞外者叫细胞外液,占人体重20%~25%,是人体的内环境,浸润着细胞以作转运营养物质之用,细胞外液以分布的范围和质量的差别有不同的名称,如在血管内叫血液,在淋巴管者叫淋巴液,在脑和脊髓者叫脊液,在组织间叫组织间液,体液在内者叫细胞内液,为辅助代谢的媒介。虽然体液各在不同的部位而细胞外液之间及细胞外液与细胞内液之间,是直接或间接相通的而且成分是稳定质中含有不等量的溶解物质组成,即是说:水质和含有不等量的溶解物构成体液。从体液的组成分布和上面的津液比较起来看是相似 ,因此说津液相当于体液。
从体液的平衡调节来看:体液中小部分是溶解物,大部分是水、水的平衡调节代表了体液的平衡调节,同时水的调节与某些溶解物如氯化钾等也有一这的影响。水在人体内是维持平衡的,即是说每日摄取的排出的是相等的(生长需要除外),排泄的器官是肾、皮肤、肺、大肠等处,其中以肾的排泄为要,但体内水分平衡调节的转机有以下几点:①饮水管制,在唾液分泌减少时或血浆的渗透压增高时,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反射性的引起口渴。②动向管制:水喝得多的时候血中水分并不增加多,很快的被肾排出及进入细胞间液,水分少的时候则反之。③排出管制:在正常情况下肾为排水器官,受着中枢神经的管制及激素的调节。
我们从体液的调节上也可以看出津液是相似于体液的,因津液的调节与体液的调节是相似的。
《伤害论》云:“大便硬,小便当数”。又“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不利。”以大便硬即肠道的水分被吸收,吸收得多故小便多,若饮水多必是汗多而小便也多,以使身体的水分维持平衡。关于津液平衡的调节,我们可以从古代医书中看出,先谈水的调节。《伤寒论》云:“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灵枢》云:“咸入胃,其气上走中焦,注于脉,则血气上走之,血之咸相得则凝,凝则胃中汁注,注入则胃中竭,竭则咽焦,故本干而善渴。”说明呕吐失水后及唾液分泌减少而“咽焦”时,对机体均是刺激而反射性的引起口喝。至于津液的动向调节,中医学家已利用此原理津液平衡改变而显出的某些症状,是不加以治疗的。《伤寒论》云:“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心瘥,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大便必硬故也,从亡津液,胃中于燥,故令大便硬,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数小,以津液当还地胃中,故知大便不久必大也。”又“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等。又“大便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以津液自动的平衡调节。
体内的津液是维持平衡的,过多过少则由人体的调节机能来维持平衡,多则增加排泄,少则减少排泄,使人处于健康状态,但这种调节机能是有一定限度的,受着时间,调节力量,人体器官机能是否健康等因素的影响,因些会有增多和减少的情况出现。
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及其它异常细胞形态学的基础知识和临床经验。当机体发生疾病时细胞在数量和形态上均发生一定的变化,由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并滥用,当机体发生疾病时,细胞在数量上往往变化不显著,形态学检验能反应疾病的变化情况不可忽视。
1中性粒细胞形态学改变的临床意义
1.1核左移 指杆状核以上粒细胞增多。在机体发生感染时,感染越严重核左移越重。白血病时严重核左移并有白血病细胞。
1.2核右移 指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当机体严重感染或机体抵抗力严重不足,白细胞减少时,易发生核右移。
1.3中毒颗粒及空泡形成 机体严重感染时中性粒细胞胞浆中出现的大小不均的粗大紫黑色颗粒,并有数量不等,大小不一的空泡形成。感染越重,中毒颗粒及空泡愈多愈大。
1.4细胞体肿大退行性改变 机体免疫功能低下、长期慢性感染或严重感染时出现胞体肿大退行性改变。
2淋巴细胞形态学改变的临床意义
2.1异淋改变 指机体受病毒或某些细菌感染时出现的淋巴细胞幼稚单核,组织或浆细胞样改变。通过异淋检验鉴定病毒感染、传单、传淋。
2.2大颗粒淋巴细胞 正常情况下,大颗粒淋巴细胞约占0.02~0.06减少机体先天免疫不足。
2.3红细胞改变的临床意义 红细胞形态学检验主要用于贫血的形态学分类。临床上常见的缺铁性贫血,形态改变为红细胞大小不等中央淡染区明显扩大。
3血小板形态学检验的临床意义
通过血小板的形态学检验对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无力症及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能做出初步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临床病例1 患儿女,3岁发热咳嗽10余天。在院外使用各种抗生素,热不退、咳嗽不止来我院就诊。胸透视:小儿肺炎。体温38.5℃;WBC4.8×109/L作血细胞形态学检检验提示:病毒感染。经抗病毒配合中药治疗,次日体温开始下降,住院5d痊愈出院。
临床病例2 患儿男,8岁,近10d来进行性贫血,HB降至6g/L,WBC:6.8*109/L,N:0.66、L:0.34、T:37.3℃。经作血细胞形态学检验提示:溶血性贫血感染。后追问病史,患儿15d前患大叶性肺炎,经抗感染配合激素治疗住院15d,Hb升至100g/L病情稳定出院。
临床病例 3患儿男全身反复紫斑1年余,查体38.8℃.全身多处紫斑、牙龈出血、关节疼痛。作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提示单核细胞性白血病。后经上级医院作骨髓穿刺证实为ANLLM4A。
急诊医学本科教育在医学院校已普遍展开。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临床学科,理论课程结束后的临床见习或实习教学对于学生理解、把握这门学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常各临床学科都会按照教学计划通过临床病例见习、示教、病例诊治的教学思路和模式,让学生逐步从单纯的课本理论学习过渡到实际临床工作中,稳定充足的临床病例、规律的工作作息时间保证了临床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与一般临床学科不同的是,急诊医学不是以独立的器官系统来界定自己的专业范围,而是以疾病的急缓和危重程度来界定。临床工作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危重症医学、院前急诊、院内急诊、复苏学、灾害医学、中毒医学、创伤学、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管理等内容。这也使得急诊医学的工作内容和方式与一般临床学科有很大不同,临床工作以救治各类急危重症病患为主,没有单一固定的病种,没有稳定持续的病源,工作场所多变,工作时间颠倒,病人的数量无法预计和控制等,这些学科特性也影响了临床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急诊医学在临床教学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①一是缺乏可控的临床病例这使得教学工作不能按计划实施。例如在对心肺脑复苏、中毒、创伤救治等内容进行临床见习或实习教学时,常会出现在既定的教学时间内没有相应的临床病例,原因是急诊病例具有突发性、偶然性、不确定性和夜间发病多等特点。②按照常规作息时间安排的临床教学与急诊医学的工作特点和规律不相符。急诊医学临床工作的特点是白天清闲重危病人少,夜晚繁忙抢救多,晚上才真正进入了急诊医学的工作时间,这与其他临床学科有很大的不同。按照常规作息时间安排的临床教学往往会出现白天教学时没有合适病例、到晚上有了病例但教学已结束的现象。③急诊医学在全国的发展状况很不平衡,没有一致的运行模式,不利于临床教学的开展。目前,全国不少医院的急诊科仍以分流转运病人为主,包括部分教学医院的急诊科至今都没有建立自己的急诊病房,仅有少数留观床位,急危重症患者经短暂处置后就转入其他科室,没有系统、全程的救治过程和经验,许多急诊医学应有的工作内容和研究领域也未开展和涉及,缺乏开展临床教学的场所和内容。④常规的临床教学模式容易引起医患矛盾。急诊抢救室是急诊医学临床教学的重要场所,学生在此可以亲历各类伤病的救治过程,学习各种急救技术,感受紧张的救治氛围,体验急诊工作的状况,深入了解急诊医学这门学科。但由于急诊抢救病人病情危急复杂,家属紧张焦急,情绪不稳定,抢救场所又不能完全封闭,在这样的情况下再按照常规的模式进行临床示范教学,患者和家属不易理解和配合,容易引起误解和不满,引发医患纠纷,影响临床教学的开展。在一些已经开展急诊医学临床教学的单位,上述问题常使教学计划的实施受到影响,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临床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不利于急诊医学的学科推广和人才建设。这也提示我们,急诊医学的临床教学不能照搬其他学科以掌握某一具体疾病、症状或体征为目的病例教学方式,亟须在教学思路和模式上作出调整,探索出能适用于不同急诊条件和环境的临床教学思路和模式。
2转变急诊医学临床教学思路和模式
急诊医学作为一门涉及面广、内容繁杂、实践性很强的临床学科,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无法做到面面俱到的逐一学习,而以学习某些代表性急诊或急症的教学方式既受到学科特性和临床条件的限制,也不能充分反映急诊医学的内容和特点。这促使了我们对临床教学思路和模式的反思,不再刻意地对某一病例、症状、体征等的见习、示教,转为对学生现代急救理念、基本急诊技能、急诊人文精神的教授,最大限度地体现现代急诊医学的学科特点和内涵,也能让绝大部分今后不从事急诊医学工作的医学生在临床其他领域工作时也能终生受益,这或许才是开展急诊医学教学的主要目的。
2.1现代急救理念的学习
新的急救理念推动着急诊医学的不断发展,通过急救理念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急诊医学的发展变化和新理论、新技术,培养基本的急救意识,更好地理解急诊的内涵,这较之对某一具体疾病救治的学习更有意义。在临床教学中,比如对“早期救治”理念的学习,我们会以颅脑损伤、心脏大血管损伤的救治为例提出创伤救治的“白金时间”、“黄金时间”等概念,借助具体的案例让学生理解“时间就是生命”的含义,懂得“早期救治”理念中时间因素对于急救的重要性。又通过心、脑血管急症的院前救治为例讲述“早期救治”理念已要求急诊医学走出医院围墙,从院内向院外延续,让学生了解急诊医学“早期救治”理念已从以往单纯的时间要求转变到时间和空间的统一、抢救和防治的统一、这也是现代急诊医学的发展方向。在这一理念的学习中我们主要以案例教学的形式向学生讲授,期间还会安排每位学生参加一次120出诊,以获得现场体验。又如“整体救治”的理念也是现代急诊医学重要的理念之一,这是因为急诊医学面临的患者往往不是单一系统的单一疾病,多系统、多器官的复杂急症也越来越多,要求急诊医师在疾病的救治中必须具备“整体救治”的理念。对这一理念的学习,我们会以急诊ICU和全院综合性ICU为教学场所让学生了解、见识对重危急症患者的病情分析,以及器官、系统的支持治疗,学习把病人作为一个整体而不是单一、分离的器官的整体观念,这也是目前其他学科医师普遍欠缺的理念。再如“循证医学”的理念,近年来,循证医学理念在急诊医学理论和方法的变革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以《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每一版的变化为例,充分体现了循证医学的理念和原则。通过对这些理论、方法变化的对比学习,可让医学生了解到在现代急诊医学中,各种方法的应用不再是仅仅依据医师的经验,而是更加注重科学依据和科学论证,专业化急诊医师的培养和急诊专科的建设是现代急诊医学发展的方向。
2.2基本急诊技能的学习
急救技能是急诊医学的重要内容,也最能体现急诊医学的学科特色和水平。急救技能复杂多样,包括了非手术性的急救技能,如心肺脑复苏术、气管插管术、电击复律术、呼吸机呼吸支持技术等,和手术性急救技能,如开颅探查颅内血肿清除术和去骨瓣减压术、开胸探查心脏缝合修补术、膈肌修补术、胸腔闭式引流术等。教学中对于较为复杂、专业性较高的急救技能,主要通过安排学生到急诊手术室见习急诊手术和到急诊ICU了解重危病人的救治来开阔眼界,使其更为全面地了解急诊医学的工作内容。对于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电除颤、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等基本急诊技能则要求每名学生都要熟练掌握,掌握这些基本急救技能将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终生受用,这也是开展急诊医学临床教学的目的之一。对基本技能的学习,我们以医院的临床技能培训中心为教学场所,采取模拟教学的方式,先由老师讲解示范,再由学生在模型上训练掌握,最后设置各类急诊场景进行考核,做到人人过关。
2.3急诊人文精神的学习
医学人文精神是人文精神在医学卫生实践中的应用与体现,是反映人类对生命根本态度的精神,忽略人文精神的学习只会培养出重技术而漠视病人病痛、感情和心理的冷面医生,这也是临床医患矛盾和纠纷突出的重要原因。急诊医学面对的是各类急、危、重症病人,所从事的临床工作与生命息息相关,也是最易出现医患矛盾和医疗纠纷的学科,因此,在临床教学中除了教授给学生基本的急救技能和知识外,培养学生“善待生命,敬畏生命”的品质和尊重病人隐私,尊重病人人格和以人为本的医学道德观和价值观等急诊人文精神也应是急诊医学的临床教学目标。对学生急诊人文精神的培养应贯穿临床教学的全过程,这就要求带教老师具有良好的急诊人文精神素养,让学生在教学活动的每一环节和细节中体验人文精神的存在和效力。如让学生学习体会在与病人和家属谈话、沟通中的人文关怀,学习在救治病人过程中关爱、珍视生命的品质和精神,学习对弥留病人的尊重和家属的抚慰,让初入临床的学生能尽早感受到医学人文精神的教育和熏陶,为成长为兼具医学专业知识和人文精神的医师奠定基础。
3结语
1 急诊医师为了适应医学科学的发展和临床专业知识的需要
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各专业都取得长足进步,而今过早、过细地分科,特别是过多从事专科治疗,使各专科医师很少接触和应用其他专科知识和技能。因而其鉴别能力不能满足急症处理的需要,不能胜任今日之急诊临床工作。另一方面自然灾害、工业、交通伤害及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突发的群体伤害、新病种出现、少见病增加,后二者使患者病情复杂难辩,因此需要专门培养教育的,面对病情复杂而危重的患者能迅速做出准确诊断,并给予恰当处理的医师,即急诊医师。
2 不断更新、不断完善急诊医师知识结构的平台。
一个人在学校获得知识据统计占10%,其余是从工作中第二次教育获得,这里第二次教育就是继续教育。由于急诊医疗工作以抢救生命、稳定生命体征和迅速解除病人痛苦,使之得到进一步治疗机会为基本任务,并且急诊科是新建学科,人员来自不同学科,理论偏窄,技术单一,使之不能完全适应急症的救治,所以必须在工作后继续“充电”,不断更新自己、丰富自己,才能更好地完善急诊科工作。
3 是培养急诊专业人才的摇篮。
―个合格的急诊医师仅从学校学习的知识来满足日益发展的急诊医学工作,是远远不够的。急诊医师首先必须有高水平鉴别诊断能力,这就需要他们了解各系统疾病的临床和实验室特点,熟悉各系统急症,掌握急危重症的特点以及救治,这就是急诊医师知识广博性特点,同时需要熟练的抢救技术和协调能力,这样才能在突发的灾难事件发生时参与抢救,同时能组织抢救,协调现场,使现场抢救、分诊和转运能科学合理进行,降低死亡率和伤残率。所有这些必须在实践中学习掌握,接受继续教育,才能成为合格的急救专业人才。
4 提高急诊医学地位。普及和提高急诊医学知识的重要途径
我国急诊医学事业起步较晚,技术力量薄弱,环境条件较差,设备老化,医护人员缺乏,素质不齐,阻碍急救事业发展,只有通过继续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素质:心理素质、人文素质、业务素质,使急诊医师能够迅速抢救生命、稳定生命体征,迅速解除病人痛苦,有“非我莫属”的使命感,而不是让社会及医院领导及同行认为急诊科为“分诊科”而被人轻视,这样会得到各界人士重视、各级医疗行政领导支持、学科同行理解,有利于提高急诊医学地位和宣传普及急救知识。
开幕式由徐少文教授主持。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游苏宁社长兼总编辑做了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建设与发展的专题报告,介绍了中华医学会期刊群的数宇化发展情况,未来发展的趋势和重要性等内容作了精辟的讲述,再次强调中华医学会期刊群的发展目标不仅仅是办好一本期刊,更是要实现兄弟期刊的共同腾飞。《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编辑部马岳峰主任介绍了杂志的发展情况,对高发文量作者、高被引作者进行了表扬,并对期刊的未来发展方向和举措进行了介绍。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主任委员李春盛教授、太原市紧急救援中心的领导,和《中华急诊医学杂志》总编辑江观玉教授也分别致词。
第一部分的专题学术报告由马岳峰主任主持。作为2010年心肺复苏指南的参与者――北京朝阳医院李春盛教授结合2005年心肺复苏指南和新版指南介绍了国际心肺复苏指南的发展、更新情况,及其对我国急诊医务工作者的指导意义。北京总医院沈洪教授结合各种早期标志物对急诊医务工作者介绍了急危重病早期识别标志物的急诊床旁监测的方法和意义,为危重病患者的早期救治提供了思路。武警总医院的樊毫军教授结合玉树地震救援谈了高原寒带医疗救援的情况,对我国灾难医学、特是高原地带高原救援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上海瑞金医院的董建菁副主任代表上海世博会急救医疗组组长陆一鸣教授作了“2010上海世博会的医疗急救保障体系”的专题报道,介绍了世博会期间上海医疗结构的应急医疗保障的具体措施,为持续时间长、人员密度大的特大型活动的急救医疗保障提供了参考。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张茂主任介绑了NT-prgBNP在急危重患者中的应用,为急救重症患者早期诊断、治疗提供依据。
第二部分的青年论坛,重点围绕ICU中如何合理仪川CRRT的热门议题。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医院的林兆奋教授作了CRR7中炎症与抗炎的专题报道,指出CRR7治疗中应当注重的炎症细胞的变化及其意义;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的黄曼医师作了ARDS与CRRT的专题报道,探讨了ARDS患者使用CRRT治疗的时机,方式,利注意事项;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张茂主任介绍了CRR丁在创伤患者中的应用,结合CRRT在创伤患者中应用的历史和国内外最新进展,认为CRR丁将在创伤患者的救治中起到重要作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王勇强教授结合RRT过程中出现的血小板减少情况,介绍了成因、预防措施和对策的专题报道,为安全、有效地使用CRRT作了说明。针对于急性中毒的临床路径议题,蒋龙元教授和李锐医师分别结合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和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经验作了“急性中毒的临床路径探讨”,江苏省人民医院张劲松教授针对急性刺激性气体中毒的诊治情况,作了“急性刺激性气体中毒的临床路径”主题发言、为急诊医务工作者规范化治疗急性刺激性气体中毒患者提供依据;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万智医师结合百草枯中毒的特点与临床救治,作了“百草枯中毒的临床路径探讨”主题发言,这对规范临床上百草枯中毒的救治、提高治疗成功率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 口腔科急症; 心理疏导
口腔急诊医学是急诊医学的一个分支和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口腔急诊医学的发展,各种新的理论和新的治疗技术不断被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疗效[1]。
急症患者是指那些发病急、病情重而需要紧急救治的患者。过去的观点认为急重症患者发病急,进展快,医生的任务是以最佳的技术和最快的速度实施治疗,缓解患者病痛,对患者的心理疏导可以放在次要位置。近年来,随着急救医学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对急症患者也同样需要进行正确的心理疏导。由于急症患者存在明显区别于门诊患者的特殊性,突出表现在发病急,病程进展快,不确定因素多,导致多数患者在就诊时存在急躁、烦乱、应激等不良情绪,增加了沟通和治疗的难度,因此,在当前医疗环境较为复杂,医患纠纷明显增加的大气候下,急诊医师在诊疗过程中更应该注意医患沟通,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只有这样,才能创造轻松和谐的氛围,为正确地诊断和治疗打好基础,反之,则会增加诊断和治疗的难度并导致医患纠纷的发生,因此,对于口腔急诊医师来说,在牢固掌握本专业基础知识临床操作的基础上,更应该熟悉心理学及医学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并在日常工作中加以应用,相信对于急症的处理和与患者的沟通会有极大的帮助。
口腔科常见的急症种类主要包括急性牙髓炎,慢性根尖周炎的急性发作,颌面部感染和创伤,急性牙外伤等,尤以急性牙髓炎和颌面部创伤多见。急性牙髓炎很大一部分患者就诊前已经经历了较长时间的疼痛,实在无法忍受才选择到急诊就诊,导致患者情绪烦躁,应激,希望在短时间内缓解疼痛,对于这类患者,首先应做好安抚工作,稳定患者的情绪,以便检查和正确诊断,在排除系统疾病的基础上,医师在进行检查和治疗前,应将检查和治疗手段及可能的预后明确告知患者,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使患者做到心中有数,较好地配合治疗,反之,如果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例如诊断性操作过于粗暴,在缺乏交流和沟通的情况下盲目开髓等,则会加重患者的不良情绪,影响患者的正确感觉和表达,极易导致误诊的发生,为医疗纠纷的发生埋下了隐患,尤其对于感觉相对迟钝的老年患者和更年期女性患者,更应该注意这一点,对于合并根尖周炎的牙髓炎患者,应将炎症的转归明确告诉患者,适当降低患者的期望值,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颌面部创伤是口腔科急症的常见病,也是反映口腔急诊医师诊疗水平的重要方面,由于美观方面的因素,相对于身体其他部位的创伤,重伤除外,颌面部的损伤对于患者的心理会产生极为负面的影响,因为很大一部分颌面部创伤会对患者的面部造成不可逆的永久性的损伤,这种担心有时候甚至会超出患者的心理承受范围,导致患者极端情绪的产生,在遇到颌面部创伤尤其是重伤的患者时,急诊医师应该做好应对患者恶劣情绪的准备,做到防患于未然,同时让家属做好配合工作,以便正常诊断和治疗[1]。
随着学科分科的细化,口腔医学正逐步向专业化,尖端化发展,急诊医学也是如此,但急诊医学有区别于其他专业的特殊性,由于急症患者的多样性,要求急诊医师对各学科都应该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胜任紧张复杂的诊疗工作。在掌握这些知识的基础上,日常工作中,还要注意与患者的沟通和心理疏导,这样,在正确诊断和治疗的同时,也能取得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参 考 文 献
关键词:情境模拟 急诊医学 教学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185-01
临床实习是急诊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培养学生的急救操作实践技能,使学生能够把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进行有机结合,以增强他们的临床思维能力与临床技能是也是当前急诊医学临床实习教学的关键任务。情景模拟教学是根据教学内容要求,创设相关接近实际工作的场景,然后由学生在这种场景中担任相应的角色,教师则主要负责进行指导、分析以及总结的虚拟实践性培训手段。本文将会对情景模拟训练在急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及价值进行探讨。
1 情景模拟训练在急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急症医学教学中引入情境模拟训练,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步骤:
1.1 准备阶段。带教老师向学生详细介绍情景模拟教学的实施方法、实施步骤、学习目标,发放相关资料让学生查阅。同时还应指定一学生作为组长,主要目的在于帮助教师安排、组织本组学生的情景模拟活动,以保证实施效果。
1.2 示教阶段。由带教老师对需要学习的急症项目进行理论授课,并且对具体的救治方法进行示教。
1.3 模拟阶段。带教老师组织实以及各学生开展本组内讨论会议,确定好每位学生的角色,基本的如病人、家属、护士以及医生。以中毒护理为例,应当选择1位学生模拟中毒病人,急救措施中主要包括吸氧、洗胃、心电监护以及建立静脉通路、静脉采血等几个步骤,需要指派1人统一指挥抢救,1人进行评估和洗胃,另选1人进行吸氧、心电监护以及建立静脉通路。扮演患者家属的学生也可以向医生询问病情以及提供病人病史。等到上述操作全部熟练后还应当对每个学生进行角色轮换,以达到体验不同角色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设计空间,让学生自己对主要操作步骤进行设计,教师只负责指导和纠正。
1.4 考核、评价阶段。评价时可以采取自我评价、互相评价以及带教老师评价结合的方式,讨论演示内容、操作流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指出今后改进的方向。
2 情景模拟训练在急诊医学教学中的价值体现
2.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兴趣的高低在整个急症医学教学过程中都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如果学生未能够保持稳定的兴趣甚至缺乏兴趣,没有表现出对于知识的内在需求,就很难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在传统的教学中,往往采用带教老师进行理论讲授和操作示教的方式,实际上将教师放到了教学的主体地位,学生只能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这种情况下不仅会导致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抑制,过于严肃的教学过程及重复枯燥的操作训练,也非常容易造成学生感到乏味,未能够提高学习兴趣,影响学习效果。引入情景模拟教学法,可以利用模拟急救场景与病例,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更为真实、直观的感受到急救氛围,通过角色扮演的手段,也能够让学生更加积极的参与到抢救中,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角色转换则能够保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体验到不同角色的工作要求及内容,加深其对急救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有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2.2 强化学生急救操作能力,提高急救意识。情景模拟训练法是一种典型的融理论知识与实践为一体的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法中,带教老师通常会将急救操作流程进行示教后,再由学生自己进行练习,绝大多数学生在练习中均能够较好的掌握操作技能,然而一旦应用于急救情景中时,就容易出现紧张、胆怯等心理,也无法把日常的练习融会贯通运用到实践中。在情景模拟教学训练中,急诊理论知识和急救实践是同步进行的,通过模拟真实病例所处的不同状态,创设相关急救情景,能够让学生快速进入急诊状态,进行较为迅速的评估、判断,把相关急救知识有效的融合到急救行为中,从而有助于强化急救操作流程,增强学生的急救意识。模拟情景训练和传统教学的不同之处还在于,它要求学生而非教师来进行设计操作过程的设计,因而为了确保操作流程的紧凑和流畅,学生就必须在理论知识指导下,对于每一个环节进行仔细的推敲和准备,认真研究各操作之间的内在联系,以确保能够更为合理和正确地安排操作顺序。而在这一过程中,就需要他们尽情的发挥想像力和创造力,激活当前储存的各种知识,以达到从不同角度,利用不同方法,找到解决问题最佳途径的目的,更加有助于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2.3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急症治疗的成功离不开医护人员的密切配合,在很多情况下,配合的密切程度对于治疗甚至起着决定性的影响。而情景模拟教学法利用分角色扮演模拟急救场景的方式,为各学生急诊抢救时进行良好的配合和指导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场景平台。通过角色转换,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置于医生或者手术护士的地位,更加真实的体会到每一个角色的重要性,深刻理解配合工作的重要性,在急诊病人的救治中,时间紧、病情危重,只有齐心协力、互相协作,才能保证短时间内达到高效抢救生命的目的。这些对学生今后更快的融入急诊工作岗位,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也具有积极意义。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模拟情景训练应用到急症医学教学中,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强化学生急救操作能力,提高急救意识,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该实验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护理教学和护理实践相脱节的问题,缩短学生在急诊实习过程中的临床适应期,属于护理教学中一种较为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唐新明.情景模拟教学法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2)
美国于1968年成立了美国急诊科医师学院,1979年美国医学会和美国医学专业委员会批准急诊医学为第23个医学专科。我国在1986年12月中华医学会常委会正式批准成立了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专业委员会。经过近30年的快速发展,急诊医学已被越来越多的医学界同行和专家们承认是一门新的独立学科。它的重要性也受到社会上更为广泛和充分的理解。它之所以成为专科是医学发展和社会需要这两个重要因素促成的。
以诊治一例急诊病人来看,如忽视或不够重视发病之初的处理,并及时安全地把他送到医院急诊室,而在急诊室亦未予恰当处理,等他的病情发展到危重阶段,才开始投入大量人力和采用各种先进器械来救治,即使挽救了他的生命,这并不能认为是现代急诊医学的主要目的。应该从病人发病之初或受伤之际就能给予恰如其分的诊治,并将他安全转送到医院,立即接受急诊室医师有效的初步诊断的治疗,然后根据病情,安排他们的转归。多数接受治疗后可以回家继续服药、休息治疗、少数危重病患者,就可以经适当处理或手术,然后转到强化监护医疗病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或冠心病监护室(coronary care unit,CCU),或专科病房。这是目前比较合理的救治急性病、伤人员的组织系统,也就是当今国际上很多国家在努力组建的新颖的急诊医疗系统,称为“急诊医疗体系”(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EMSS),将院前急救、院内急救、急危重症监护紧密联系起来。
二.EICU的理念
EICU是英文Emergency Intensive Care Unit的缩写,意为急诊重症监护室。在我国,ICU建在什么专科就是那个专科的ICU,当然建在急诊科也就成了急诊ICU(EICU),由于急诊
科的专科特性还未建立起来,EICU的建设还需要努力。
三.在二甲医院急诊科建设EICU的发展思路
二甲医院,即二级甲等医院,床位要求≥250张,卫生技术人员硕士以上学位人数要求≥6名。一般县人民医院为二级甲等。
3.1.EICU在急诊医学发展中的作用
基石作用、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提升急诊科地位的作用、建立急诊特色的作用、高水平急救技术的体现、训练急诊专业队伍的作用。
3.2.EICU在二甲医院的规模
病人的来源和数量、院领导对急诊科的支持力度、急诊科的医师和护士有多大的能力,急诊科的定位一般2―4张ICU床位。
3.3.EICU的布局
层流装置,温控装置,每张床的占地面积要足够大,便于观察病情变化,闭路电视监护系统,电源插座,照明设施,护士监测站。
3.4.EICU的设备
ICU除普通病室日常所需医疗器械之外至少还需要下列设备:床边监护仪、呼吸机、心电图机、除颤仪、输液泵、起搏器、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所需急救器材。有条件应配备动脉内气囊反博器、血液气体分析仪、血及尿常规分析仪、脑电图机、颅内压监测仪、血液净化装置、B型超声仪、床边X光机等设备。ICU监护治疗设备多,对病人心理和生理上均可能产生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过度的拥挤、持续的噪声‘频繁的睡眠干扰和视觉干扰均可使病人产生思想上的压力,引起恐惧不安,情绪紧张,甚至加重病情,另外,持续的心电监护,使病人渐渐丧失时间概念,无法准确确定时间,使病人感到忧郁。因此要求医生护士经常接触病人,减少负面影响。
3.5.EICU的人员配置
EICU内的医护人员要求具有强健的体魄、能适应紧张的工作、有较高的业务素质、较强的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能熟练应用各种精密仪器。医护人员在入岗前均要接受ICU专业培训并取得资格证书。EICU医师必须掌握基本技术,还要有善于独立思考、对病情进行系统认识的能力,另外还应掌握各种监护仪器的使用、管理、监测参数和图像的分析及其临床意义。
3.6.EICU的收治范围
各种肺内或肺外原因所致呼吸衰竭,需用无创或有创通气支持的患者。氧合指数≤250,去除循环因素仍不能得到纠正者。PaCO2≥60mmHg,COPD患者此值适当增加,且经适当处理仍不能改善者。各种原因所致循环衰竭,经一般处理或简单液体复苏仍不能改善者。 需呼吸或循环支持的大咯血,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的保守治疗。 重症胰腺炎患者。 重度颅脑损伤不能手术或脑梗塞患者,且经呼吸循环支持有可能生存者。早期脑梗塞有溶栓适应证者。 癫痫大发作或持续状态,需呼吸循环支持者。 急性中毒、电击、溺淹、中暑,需呼吸循环支持者。 大面积烧伤,剥脱性皮炎,需呼吸循环支持者。 需行床旁持续血液滤过的患者。 各种原因所致MODS或MOF患者。 CPR术后有生存或脑复苏希望的患者。
3.7.EICU监护的内容
心血管系统 基本监测包括心电图、血压、周围循环状态(皮肤颜色、温度等),进一步监测包括置放SWAN-GANZ导管等措施,监测心脏前、后负荷、心肌收缩力和心肌的氧供等要素。
呼吸系统 包括潮气量、呼吸频率、气道压力、氧及二氧化碳浓度、有效顺应性及血液气体分析,有条件时可监测容量―压力曲线图。配备床边X线摄像机。
肾功能 包括血、尿生化、肌酐和尿素氮的测定、尿比重、尿碱浓度、尿蛋白定量分析及代谢废物消除率、每小时及24尿量的监测等。
水电解质平衡与代谢 包括钾、钠、氯离子测定,称体重及24小时水电解质出入平衡的计算。监测摄入卡量、氮平衡、血糖、血浆蛋白、血清乳酸及胶体渗透压等。
中枢神经系统 包括意识形态、瞳孔、反射及肢体活动等。
血液系统 以检查血红蛋白、红细胞比积、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血小板计数等为基本监测。
凝血机制 试管法凝血时间和血栓弹力图、三P实验、纤维蛋白原半定量和优球蛋白溶解时间等。
肝功能 血胆红素、白蛋白、球蛋白、血谷丙转氨酶及球蛋白的絮状试验等。
胃肠系统 胃液PH测定及便中潜血试验,检查腹胀、腹水、腹痛、肠鸣音等。
细菌性监测 包括各种可能感染部位的细菌性检查,有指征及时送检。
局部伤情监测 局部炎症水肿情况,伤口生长情况。
四.我院急诊科发展EICU的现况
去年8月在院各级领导的关心下,我得到了在湖北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进修的机会,通过半年的刻苦学习,在进修结束后,返回到急诊科的岗位上,通过所学,初步将我院急诊科和中心ICU建立了直通通道。因为取得了重症医学科的资质,所以在临床工作中遇见的急危重合并多学科复杂的病例,由我急诊科主管,然后在诊疗过程中由医务科协调请临床多学科会诊协作,初步实现了院前急救+院内急救+急诊危重症监护治疗一体化,充分缩短了危重症病人救治的时间,提高了危重症患者救治的效率,得到了我院各级领导、同事及病友的认可。自今年3月份至今,我科在ICU主管复苏成功后的患者5例,完成在ICU内气管插管、中心静脉穿刺、心肺复苏、呼吸机治疗等相关技术的开展,得到了患者家属的充分理解和认可。
【关键词】 心肺复苏; 气管插管; 心电图
中图分类号 R605.97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7-0075-03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statusquo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120 prehospit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 in Dongguan.Method:152 cases who did CPR completed the questionnaire,establish a database with Epidata,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using SPSS 13.0 statistical software.Result:Breathing and cardiac arrest time before CPR of prehospital first-aid patients and emergency department first-aid patients were (20.32±18.21)min and (16.92±20.13)min(P
【Key words】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Tracheal intabation; Electrocardiogram
First-author’s address:Donghua Hospital Affiliated to Zhongshan University,Dongguan 523013,China
东莞市120自2013年运作以来取得了很大成绩,但院前心肺复苏和急诊科内心肺复苏结果有何差别及影响因素如何,需要有个阶段性总结,因此,笔者对本院院前120和院中急诊科内做过心肺复苏的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3月-2014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两个急诊科120院前和急诊科内心脏骤停病例共152例,其中,院前120抢救82例,急诊科内抢救70例。
1.2 心肺复苏效果判断
(1)复苏成功:恢复自主循环和自主呼吸,或意识基本恢复。(2)复苏有效:恢复自主循环[1]。
1.3 设计心肺复苏调查表
此调查表包括120院前和急诊科内心肺复苏的例数、性别、开始复苏时间、成功或有效的例数等7项内容,要求本院两个急诊科组织医生填写。采用Epidata建立数据库,每份调查表由2人分别录入并比较纠错,以保证输入数据的正确性。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3.3 病因构成
病因构成中,以循环系统疾患最多,外伤次之,与西安文献报道相似,但本研究中中毒病因构成第三与东莞的制造业程度高有关,另外,每年冬季洗澡还有大量的出租房使用直排式热水器,造成一氧化碳中毒而亡,这需要管理者、使用者引起高度重视。
3.4 心肺复苏前呼吸心搏停止时间
心肺复苏前呼吸心搏停止时间国内平均为12 min[5]。及时心肺复苏是抢救心搏骤停患者成功的关键。美国30万/年死于心搏骤停,95%到达医院前已死亡[6],有效的抢救“时间窗”只有5 min[7]。笔者所在医院救护车反应时间是(7.60±3.50)min,但因交通雍堵等问题使救护车到达现场时间延长至(9.49±7.60)min。最有效的解决办法是,普及大众的心肺复苏急救技能,笔者所在医院有专门的培训部门,从1998年开始到目现在已培训5万第一目击者,但主要集中在工厂,社会大众培训较少,从本研究者中只有5个在救护车到达前目击者实施了心肺复苏术,可见培训第一目击者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这样对缩短开始心肺复苏的时间,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意义重大。
3.5 人工通气方法
本研究显示,在院前采用不同人工通气方法抢救结果构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院前气管插管不优于面罩给氧。其原因除了院前现场条件所限不适宜插管外,主要是由于在心肺复苏初期,胸外按压的重要性高于通气支持,并且气管插管也较难实施,即使是熟练的操作者也很难在10秒钟内完成,所以院前气管插管应选择合适时机。当电除颤2~3次后仍未成功或心脏复律后不能维持,或叹息样呼吸完全停止,或通过有效的胸外按压仍未恢复,或虽有叹息样呼吸但非常浅慢,全身紫明显,此时应紧急开放气道[8]。反观在院前现场给面罩辅助呼吸或口对口呼吸的优点是操作简单、动作迅速。在急诊科急救的结果显示气管插管抢救成功率高于面罩给氧和口对口呼吸,其原因可能是气管插管熟练,常在1.0~1.5 min完成,急救条件好,急救人员多等因素促使[9]。
3.6 心搏骤停表现
有三种形式:心室颤动(VF)、电-机械分离(PEA)和电静止(VA)。本研究显示心肺复苏术前心电图为VF、PEA和VA三者间救治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章亚平,裘云仙.186例院外猝死分析及急救干预[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0,6(19):660-662.
[2]薛继可,冷巧云.急诊科心搏停患者心肺复苏预后的影响因素[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3,1(22):28-34.
[3]邹向阳,张晓明.西安市院前疾病谱分析[J].中华医学急诊杂志,2005,14(11):964.
[4]郭荣峰.上海市院前急救心肺复苏现状及展望[J].中华医学急诊杂志,2004,13(8):518-520.
[5]赵俊,鞠丹.某大学生对心肺复苏术的认知现状调查及对策探讨[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3,2(25):121-122.
[6]徐俊.218例心肺骤停院前心肺复苏抢救临床分析[J].四川医学,2012,33(10):1750-1752.
[7]鲁力.心脏骤停心脏性猝死和现场心肺复苏[J].中国急救医学,2012,11(32):1059-1062.
[8]李春盛,龚平.我国心肺复苏的近10年研究进展[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2,1(21):5-8.
[9]钟坚,何景招,李少洪,等.急诊抢救心肺复苏成功率提高的原因分析[J].河北医学,2013,19(6):878-882.
关键词:床旁超声 重症医学 诊断
中图分类号:R730.4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5-128-01
床旁超声被急危重医生称为“看得见的听诊器” [1],正逐步走入重症疾病的诊断和监测中,在急危重症诊断治疗监测检查等各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回顾2008年3月―2013年3月我院重症医学科住院患者126例行床旁超声应用情况及提供的信息对治疗决策的影响及临床效果,并结合相关文献,探讨床旁超声检查在危重症患者诊断治疗中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6例患者均为我院重症医学科2011年3月―2013年3月期间住院患者。其中男79例,女47例,年龄12~85岁,平均47岁。急性心肌梗死48例,主动脉夹层7例,肺栓塞8例,心包积液12例,胸腹腔积液118例,内脏损伤61例,急性胰腺炎12例,胎儿监测3例。所选病例均由超声医学科医师行床边超声检查,并在行超声检查后24小时内86例完成了X线及CT检查,68例行穿刺治疗。
1.2仪器与方法 :应用机器为mylab70xvg彩色多普勒,由我院超声医学科医师完成,病人按检查要求采取不同。
2 结果
本组126例超声诊断与临床诊断相符115例次,占91.27%,其中纠正了13例临床经验判断错误,占10.32%,明显提高了诊断准确率,漏诊误诊8例,占6.35%。本组126例,并在行超声检查24小时内86例完成了X线及CT检查,68例行穿刺治疗。漏诊2例次,原因为气胸量极少;诊断胸腹腔积液(血)118例次,漏诊3例次,均为少量血胸,误诊3例,2例误诊为主动脉夹层,1例误诊为疝气。
3 讨论
急危重医师一直在寻求一种快速的、有效的床旁检查手段以及时对患者的病情作出正确的评估和处理。而随着床旁超声诊断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伸,能满足全身大部分脏器评估的要求,越来越受到临床重视,美国急诊医师于2011年发表专门指南,正式将急诊超声检查列为急诊科医生必须掌握的技能,可见其重要性【2】。其临床应用价值有:1、急诊床旁超声检查应用范围广,诊断符合率高,尤其在急性疾病和创伤救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组126例心血管及腹部急危重患者均及时行超声检查,超声和临床诊断符合115例,符合率91.27%。2、急诊床旁检查缩短了患者候诊时间,减少患者搬动,并可与临时检查、复苏、或其他诊疗措施同时进行,不耽误抢救过程,为危重患者抢救赢得了时间。主动脉夹层发病急骤,病情凶险,能及时诊断和干预对决定患者生命至关重要,本组7例主动脉夹层均以胸痛收治,急诊床旁超声检查显示增宽的主动脉腔内有撕裂内膜随心动周期而搏动,确定撕裂部位、范围、识别内膜口内有无血栓,7例均及时手术,抢救成功。3、中心静脉穿刺在超声引导下会更容易更安全。急诊床旁超声检查与常规的超声检查有很大区别,主要是针对创伤的重点检查(FAST),重点判断有无胸腹腔出血、有无心脏填塞,FAST检查至少4个切面,1、右上腹:重点是胸膜内范围、膈下间隙、肝肾隐窝以及肾脏下方。2:左上腹:即胸膜区、膈下间隙区、脾肾区以及肾脏下端区。3:肋下或剑突下,显示心包。4:持股上切面,显示膀胱后或子宫后液体【3】。尽管床旁超声检查有多优点,但也有其局限性,1、图像质量易受环境、仪器及患者配合干扰等因素影响。2、床旁超声检查范围广,患者病情复杂,操作者技术经验也会影响检查结果,本组误诊2例,1例将血管壁间血肿误诊为主动脉夹层,1例将脓肿误诊为疝气。建议在患者病情允许情况下,根据需要及时完善X线及CT检查非常必要,当然超声医师应结合临床病情特点,加强责任心,多切面探查,密切结合临床,减少漏诊误诊率。
参考文献:
[1 ]张茂. 急危重医师“看得见的听诊器”――床旁超声应用进展(J).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第十二次年会.重庆:2008:6S-03.
Abstract: Emergency department as a rising management discipline in recent decades get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How to effectively enhance and improve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management work has become a focus of emergency department. Starting from the importance of emergency department management,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management situation of emergency department, on this basis, introduces the strategy and method to strengthen emergency department management.
关键词: 急诊科;管理;门诊病历;医患关系
Key words: emergency department;management;outpatient records;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4-0276-03
0 引言
急诊是指急速的为重症急症病人进行检查和诊断治疗的行动。急诊科是近几十年来新兴的一门医疗学科,具有应急性、风险性、综合性和不间断性的特点,是医院急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急诊病人提供诊断和必要的治疗。急诊科的主要任务是对危机声明的疾病患者组织抢救,对无生命危险的急性病人进行救治,在实践中还要开展科学研究、总结工作经验,提高医疗水平。急诊科是医院的第一线窗口[1],是医院医疗水平高低的重要体现,也是医院外在形象的第一道风景线。急诊科以接纳高危重症病人为主,需要配备高质量的医疗急救设备和高素质的医疗急救人员。目前各大医院都在努力完善急症科的建设和管理,建立专业队伍,改造急诊科的就医环境,使得急诊科的水平逐年的提高。但是也有一些医院存在着一味的扩建和扩充,而与其医疗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并不相适应的现象,医疗质量、医疗作风和医疗安全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2]。
1 急症科目前的管理现状
急诊科作为医院对外服务的第一线,必须加强各方面的管理。目前有不少医院在急诊科的管理上存在各种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急诊科医生的医疗水平相对不高 急诊科接诊医生的素质高低是决定是否发生急诊医疗纠纷非常关键的因素,接诊医生素质较高,相应的治疗质量就高,服务态度好,医疗纠纷就少;反之,如果不能保证医疗质量和服务态度,则会产生较多的医疗纠纷。而目前由于急诊科的工作强度大,使得急诊科的年轻医生不能安心就诊,并且认为门诊工作不重要,有些刚分配来的实习医生仅仅将急诊科作为一个跳板,实习完之后就跳槽到其他部门,导致了急诊科的医务人员流动性较大,医疗水平参差不齐,不易管理,造成了刚有急诊经验的医生流失,而新来的实习医生医疗水平不高的现象。另外,由于急诊科平时的繁忙工作,使得急诊科的医生很少参与学习新的医务知识和参与科研,导致急诊科一直以来就是科研的薄弱环节。在急诊科中很少有高级职称的医师,或者很少有、有科研课题或者科研成果的高级医师,缺乏高水平急诊医学的拔尖人才,导致急诊科的医疗水平整体不高。
1.2 急诊科的各种管理规章制度不完善 急诊科医生的收入与付出严重不成比例,医院在政策上对急诊科在人力、物理、财力和奖金分配方面都没能重点考虑,无法有效的调动急诊科医生的积极性。急诊科本身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很少制定中短期或者长期的工作规划,并且因为病人的各种不确定性而没能规范急诊工作程序。对于急诊科的医生,也因为工作强度大而很少对急诊医生进行培训或者再教育。急诊科的登记制度也相对没有完善,更没有任何形式的医疗质量监控制度,无法对急诊医生从质量上进行监控。缺乏处理成批伤员的应急预案和各种传染病的防治准备,典型的案例是SARS病毒的流行,由于对SARS的认识不足导致出现了重大的损失。再比如没有注意防范院前抢救工作中的隐患,急诊的抢救过程应该做到早期、迅速、准确、有效。需要建立一套严格的规范制度对病人进行详细的询问,如病人发病时间、发病症状以及已经进行的处理方法,对病人进行合理的体检,在最短时间内有预见性的发现潜在的问题并做出诊断。运转过程也需要有严格的操作规范,防止出现未向病人或家属交待途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危险的情况,120急救车上必备的各种物品如血压计、听诊器、手电筒、麻醉针等必须保证运行良好;急救车上要定期进行消毒和清洁等等,这些都需要有严格的规范来保障治疗的顺利实施。
2 加强急诊科管理的策略研究
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和医院内部医疗结构的调整,急诊模式也必须要适应现代急诊急救的医学发展方向,更好的满足急诊患者的医疗需求。为此,医院需要研究各种加强急诊科管理的策略,是急诊科的发展跟上当今医疗体制改革的方向,更好为人民服务。笔者经过实践和分析,主要总结了以下方面:
2.1 从急诊科自身建设出发,努力提高医护人员水平 为了使得急诊科的医生能够了解各种综合性和广泛性的疾病,必须定期对急诊科医生进行岗位培训,使之具有更广泛的医学知识。对于急诊科的医师,要加强鉴别诊断,学习掌握各种专业技术和使用各种医疗设备,如气管插管、呼吸机使用和电动起搏器等。对于护理人员则要进行各自分工和配合协作的训练,进行各种操作技能的培训,定期组织成批伤员救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演练,发现和解决各个岗位整体配合上的问题,增强救治的有效性,减少可能产生医疗纠纷的因素。
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急诊医学专业人才,尽快形成一套完整规范的急诊医学培训教材,建立急诊专业人员培养渠道,搞好急诊医学的培训基地,全面提高医疗人员的素质和水平,努力培养一支具有肯吃苦、勤思考、勇攀登精神的专业技术医疗团队[3]~[4]。
还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急诊科医生道德素质的培养,要有责任心,能够将心比心地善待病人及家属,把病人当成自己的亲人一样认真细致的给予治疗,把急诊工作当成自己神圣的使命;要有敬业精神,对患者保持高度负责的态度,同时还要掌握接诊艺术,能主动与病人及病人的家庭进行沟通,取得病人和家属的理解与信任,争取病人及其家属的合作。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是衡量一个医院医疗水平的重要标志[5]。
2.2 加强急诊科制度管理,规范诊疗制度 加强急诊科的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2.1 应用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9001提供了一种制度,一种规范的操作程序,通过内审、外审发现医疗过程中不符合规定的现象并及时改进,由此规范每一个医务人员的工作环节,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树立好的社会影响力,从而减少甚至避免了各种医疗纠纷的产生。另外,作为医院的管理者,从自身也应该提高素质,培养自己在个人气质、文化素质以及道德修养,充分理解领导岗位赋予他的职责和权益,领导者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将所管理的团队健康稳步的发展。这也是提高管理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2.2.2 建立合理有效的监督机制。建立与急诊科配套的监督机制,比如建立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制度,设立监督电话供患者随时对医生不满意的行为进行投诉等措施,可以比较快捷而有效的规范急诊体系,能够比较有效的对各类医务人员进行合理的奖惩。
2.2.3 规范诊疗制度。急诊科主要规章制度和人员职责包括:急诊科主任职责,急诊科医师职责,急诊科护士长职责,急诊科护士职责,要求医护人员必须熟练掌握急诊科规章制度和人员职责,危重病的抢救程序[6];急诊岗位责任制度,首诊负责制度,急诊病历书写制度,急诊报告制度,医嘱查对制度,急诊抢救制度,病案管理制度,医师值班、交接班制度,三级医师负责制度等各种规章制度。这些制度的指定为了急诊科医务人员一个工作的准绳,任何救治工作都必须遵循这些制度,一旦有违背制度的行为,必须按照规章制度进行严厉的惩处。同时也要营造以人为本的管理概念,将管理方法从机械检查型向耐心指导型转变,从发生问题后领导的严厉训斥道分析原因的温情讲解;院领导要能够换位思考,设法帮助急诊科解决在管理问题上的诸多不合理现象。管理过程不能是居高临下的发号施令,而是平等对待,关心医务人员的所思所想,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进行合理的引导,增加批次的亲和力和凝聚力,从而使急诊科的全体工作人员能够身心愉悦的投入到工作中,以一种快乐的心态积极的工作,可以大大提高工作的效率[7]。
2.2.4 修改急诊科的绩效考核办法。根据多劳多得、不劳不得、少劳少得的原则进行合理的绩效考核与评价,根据对医院的贡献和患者的评价决定每个人的薪酬水平,这样既可以公平的进行薪金分配,也能够充分的动员所有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2.5 改变现有的急诊科体制,设立适应医疗制度改革的急诊管理模式。传统的急诊科只是作为医院的“支援型”单位,很多医师都是刚分配来的实习医学专业的学生或者从别的科室临时抽调来的医师,临时性的观念很强,医务人员没有强烈的岗位意识。这导致急诊科的领导缺乏工作的长远规划。为了改变这个现状,使急诊科成为医院的一个重要科室,就必须尽快建立各种专业的急诊室、抢救室、急症ICU、急症手术室、处理室以及各种急诊检查手段等,以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使急诊科从“支援型”模式向“自主型”模式进行转变,抽调高水平的医师组成专职的急诊团队,创建新型的急诊专科,是急诊科成为和其他科室同等重要的医院组成部分。
2.2.6 特别注意要重视急诊科人才的培养。人才培养是急诊科具有更强的生命力的前提,必须保证每年对急诊科医护人员的定期培训,不断提高和学习新的医疗知识。使急诊医生能够熟练掌握各种专业疾病的急救级数,建设一支一专多能的急诊医生队伍,逐步和建立的专业科室共同独立承担全部急诊任务,这样可以更快的解决患者的会诊问题,有利于患者的早期治疗。
2.2.7 建立网络信息化管理。21世纪是互联网世纪,网络不仅可以快速准确的完成各种实时操作,还能为急诊科的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提供快捷的信息查询和表单打印,能够帮助管理者快速的完成各种复杂的统计工作,详细记录患者就诊的整个过程,能够在急诊科的发展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3 小结
本文简单介绍了当前急诊科的管理现状,明显存在着急诊科医生水平不高和急诊科管理制度不完善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详细的分析了各种急诊科的管理策略,包括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合理的监督机制、完善诊疗制度等七个方面的措施。相信通过这些措施的逐步实施,急诊科在医院的重要性将会与日俱增。
参考文献:
[1]杨云芳,王一,高玉培.急诊科管理和建设的经验与探讨[J].医院管理,2004,2(09):860~861.
[2]方曼曼,皇甫明放,谢长勇.急诊科管理模式和方法探讨[J].医院管理杂志,2010,17(12):1126~1127.
[3]黄晓琴,叶素蓉.急诊科管理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J].福州总医院学报,2006,13 (04):239~240.
[4]刘雪白.综合性医院急诊科管理的几点体会[J].中国实用医学研究杂志,2003,2(06):712~713.
[5]曾素琴.以医院管理年为契机 加强急诊科管理[J].基层医学论坛,2009.5(Vol 13):1~1.
1.研究对象。设第四军医大学2004级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22人为对照组,第四军医大学2005级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32人为实验组。由相同教师授课。
2.研究方法。实验组采用Seminar教学法,包括以下步骤:(1)分组并确定主题:学生分成5个小组,教员提供典型病例,拟定讨论主题并发放资料,引导学生如何自学。(2)学生自学:学生在课余时间收集资料并小组内部讨论,准备发言方式和内容。(3)课堂讨论。教师先讲解重点知识点,并引入主题讨论。各组采用任何形式汇报自学成果并展开辩论。(4)总结评价。教师分析总结,再次强调关键知识点,评价各人课堂表现,提出更进一步的学习要求。课后以小组为单位上交学结。对照组按照传统的LBL教学法教学。教学结束后,对各组学生进行相同试卷考核和填写问卷调查。
3.统计方法: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以P<0.05表示有差异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试卷考核对比。实验组考核平均成绩为88.1±3.6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平均成绩82.5±4.7分(P<0.05)。尤其对概念的理解深度、病例分析的广度,实验组表现突出。2.问卷调查分析。问卷调查采用无记名形式,发放53份,回收率100%,问卷共设十个项目,每项10分,满分100分,见附表。实验组中,除“概念掌握”一项外,其余各项分数均高于对照组,在总分上有显著优势(P<0.01)。
三、讨论
Seminar的意思是“大学或暑期学校学生为研究某问题而与教师共同讨论的班级或研习班”,欧美主要用于大学本科高年级和研究生教育阶段,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Seminar教学法改变了课堂教学结构,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课程完成方式由“教师灌输”变为“教师引导—师生讨论—共同总结—深化主题”的双向或多向互动模式,形成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实用能力、探索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学理念,这与临床医疗八年制教育的核心相一致[2-3]。八年制学生人数少、学习能力强、医学理论基础扎实、便于开展小班讨论,这些为引入Seminar教学法提够了很好的时机和条件。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获得如下效果:
(1)激发学习兴趣,改善课堂气氛。急诊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传统教学使学习内容抽象、记忆困难,学生不能真正体会到急诊急救的惊心动魄和成功救治的欢欣鼓舞,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兴趣低。改用Seminar教学后,最直观的感受是课堂气氛活跃。在充足课前准备下,学生发言踊跃、讨论热烈,对知识点理解的深度和广度明显提高。
(2)互动性强。在LBL教学中,为提高教学质量,教师精修教案、添加案例、加强语言技巧,但事实是花费大量时间准备的精美幻灯、真实病例只能博得学生片刻的激情;尤其在互动设计上问题最大,要么太假、要么太难,往往是面对教师在讲台上充满激情的提问,台下一片静默,教学收获很少。这种现象在Seminar教学模式中得以改变。学生在上课之前,已明确课堂主题并做好充足准备,因此在课堂讨论中不会出现冷场的尴尬现象并敢于提出质疑或辩论。另一方面,教员在备课时已基本了解学生的需求,将用于幻灯制作、互动设计等表面形式耗费的大量时间用于思考和充实教学内容,真正做到分析全面、重点突出、有的放矢。
(3)开阔视野、培养临床思维。打破传统教学中“疾病概念—病因与分类—病理—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与预防”的顺向思维模式,以临床病例为起点,按照“临床症状、体征—疾病病因分析归类—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与预防”的逆向思维模式组织教学,使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从局部到全身,并结合自学与讨论,开阔视野,在逐步理解和领会知识点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们,大家下午好!
今天来参加竞聘的各位科主任,都是我的老师,都是我院中层管理不可缺少的人才,都是德高望重、名扬洛水的专家、教授级别的人物,你们在某些方面的专长造诣是我一辈子也达不到的境界!我不敢和在座的各位中的任何一个来竞争,说实话,我对这次竞聘确实没有信心,因为本人才疏学浅,能力有限,自知竞聘是班门弄斧,但为了积极响应医院的号召和显示自己对急诊工作的热爱,我今天还是拿出了十足的勇气站在了这个竞聘台上,也显示了自己一贯追求进娶永不言弃的风格,希望大家给予多多鼓励和支持。
下面我就从科主任的重要性、科主任的基本素质、我院急诊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急诊的发展方向及我对急诊科的管理细则
五个方面来谈谈我对这次科主任竞聘的认识和具体管理方案。
一、科主任的重要性
科主任在医院的地位举足轻重。从某种意义上讲,科主任的角色就相当于一个小医院院长;甚至很多科主任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不低于院长。因此,科主任的管理水平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他们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手段也成为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在目前医院普遍实行院科两级管理的体制下,科主任作为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因此,理想科主任应由年富力强、学术地位较高、具有一定管理水平的人来挑这个大梁。
二、科主任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在理想的状态下,科主任只需抓好学科学术发展、人员梯队建设这两件事就可以了,但目前的现实是经济运营、绩效分配以及行政事务占用了科主任的大量时间和精力,而所有这些事情又不能置若罔闻、不去理会,这常常使得科主任疲于应付,难于招架。如何平衡这些复杂的关系,把经济与学术管理、人才培养有机结合起来,是对现代科主任的起码要求。科主任必须要从繁杂琐碎的事务中巧妙脱身,把精力放到最需要的地方去。科主任必须明确,学术发展是指挥棒,人才建设是核心,而经济状况则是学术、人才发展的支柱。副主任或护士长责任就是为科主任分忧解难。很多情况下科主任的威信高低不仅取决于其学术地位,还要看他对科里同仁们切身利益关心的程度。科主任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眼光放长远一些,不能只顾眼下挣点小钱图个实惠而不顾医德及社会影响,更重要的是要着眼于科室及医院的长期发展。要发展,首要的是激发人的积极性,必须依靠严格管理来保证。只要规章制度制定出来,就必须严格执行,在制度贯彻落实之中,科主任要敢于做“黑脸包公”,毕竟管理工作不得罪人是不可能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永远是矛盾对立的统一体,科主任在管理上必须公正、严格,要用制度约束人。当然在严格管理下,科主任挨骂在所难免,但总有一天,同志们感觉到自己的业务水平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自己论文得到了发表,获得的收入越来越高,有了成就感的时候,就会从心底里感激科主任的严格管理。当然,为了革命工作经常让人骂也不好受,因此科主任还必须要有足够的肚量和心胸。需要一些自我放松的技巧,管理做到该宽即宽,该严即严;工作中一丝不苟,8小时之外可以搞些业余文体活动。
另外科主任必须具有人格魅力,要有高-瞻远瞩的境界。魅力之一在于奉献。要在科里创造团结奋进的环境,首先自己要勇于奉献――奉献出自己的精力去把握学科发展动态;奉献出自己的经验去为年轻医生做铺路石;奉献出自己的敬业精神去影响科室的化气氛。魅力之二在于民-主。科主任不能把科室当成自己的一言堂,特别是在学术问题上更要百家争鸣,鼓励多交流、多反溃一个科室内功是否扎实,就看你有没有一支优秀的人才阶梯队伍,科主任很大的精力要放在对青年医生的培养上,做到“扶上马、送一程”,帮助年轻人建立起自己的医疗市常还要不拘一格、广纳人才,拓宽人才的培养途径。绝不能闭关自守,夜郎自大,应该走出去,多进修学习。必须制定详细的考核制度,并定期对医生、护士进行工作业绩考核。谁在工作中成绩突出,谁就是人才,就重用谁、奖励谁;反之,谁不思进取,无能三分强,屡教不改的,科主任必要时可以采取清理出科室队伍的办法管理,以严明纪律。
最后还有一点我认为也很重要,现代科主任还必须掌握一定的电脑知识,电脑是今后知识交流必不可少的工具,不懂电脑,和外面交流、沟通将会很困难!科主任带领的是现在,培养的是未来!
三、我院急诊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统计资料显示,医疗纠纷风险最高的科室依次是急诊、产科、儿科、外科……而我们也经常强调“医疗安全放首位”、“医疗安全一票否决”,但是实际工作中,我们是否为这些高风险的科室做了保证性的预防措施?是否为这些高风险的科室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投资?从用兵的角度讲,医院好比战场,而最容易被攻陷的缺口,是我们防守兵力最弱的地方……多年来,我院急诊队伍极不稳定,急诊科在医院内没有足够重视,我们现在的急诊科仍然停留在原始阶段,急诊科仅仅起一个通道、中转站的作用!如果不改变现状,我院急诊就不能发展。我院急诊科目前存在以下需要解决的问题:
1.无证上岗人员不少,隐藏着医疗安全隐患;
2.和医务科、车管调度科的沟通还不是很通畅,管理机制有不合理的地方;
3.急诊科人数偏少,应充实人力资源,为医院发展制定长远计划;
4.急诊事件中外科病人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而我们的急诊科队伍中外科专业的人员太少;
5.、急诊科120要发展,医院必须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政策倾斜。
四急诊的发展方向
急诊医学是一门新兴的、跨学科的综合性医学科学,也是临床医学的第一窗口。它既有自己的独立体系,又与其它科室密不可分。因此,急诊工作的好坏,也可以反映一个医院的综合水平和文明程度。现代急诊医学作为临床独立学科,具有应急性、综合性、风险性和不间断性的特点,在急、危、重病的救治以及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灾难事件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公共健康事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今后必将会越来越重视,2009年5月卫生部专门颁布了《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急诊医疗体系(EMSS)将来的发展方向就是进一步专科化,组建急诊医疗体系(EMSS)。
目前比较公认的急救模式是“院前急救+院内急诊+EICU(急诊加强监护病房)”三环一体化建设,最终达到“8化”:
1队伍专业化2装备现代化3管理制度化4技术标准化5操作流程化6信息网络化7急救普及化8待遇对等化。
五对我院急诊设置、管理的具体方案
1急诊科布局、房屋要求
急诊科应设在方便醒目的位置,最好有自己独立的楼。
应有的房间:急诊分诊室急诊诊断室急诊抢救室EICU室急诊治疗室
关键词:车祸伤; 院前急救; 护理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私家车的大量涌现,交通事故愈加频繁,带来的后果是愈演愈烈,常常是非死即伤,还有沉重的经济负担。车祸已成为当今社会公害之一,不仅给本人及家庭带来巨大痛苦和沉重经济负担,而且也给国家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沉重负担,甚至负面影响。但是当前社会车祸又无法避免,而且车祸的致伤致死原因很多,比较复杂,导致的创伤也比较严重,许多伤员存在多发性创伤、复合伤等,这无疑给医护人员抢救治疗带来许多困难。所以,对当前车祸伤院前急救研究很有必要。
据统计,在中国车祸所致的重伤患者中,约有2/3因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助而在30min内死于现场或运输途中,现场急救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患者能否生存及康复后的生活质量。研究交通事故后对创伤人员的现场急救,对于抢救伤者生命、提高伤者的生活质量、降低伤者的致残率、减轻伤者的家庭负担及社会负担、缓解社会矛盾具有重要的意义。所谓院前急救是指通讯、运输等基本要素所构成的专业急救机构,在患者未到达医院之前所实施的现场救治和途中监护的医疗活动。院前急救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城市或地区的医疗保健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也代表着一个国家医疗发达水平的程度。
因此,研究对车祸伤现场的有效抢救、安全转运等就显得极为重要。现对我院2006年1月~2010年12月收制658例车祸伤院前急救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男423例,女325例,年龄15~72岁。其中颅脑损伤143例,胸部损伤95例,腹部损伤82例,脊柱损伤64例,骨盆损伤25例,四只损伤224例,泌尿系损伤6例,其他19例。其中伤情过重,现场抢救无效死亡16例,院后于急诊手术中死亡4例,抢救成功638例,成功率达97%。
临床资料显示,3%的车祸伤员因得不到有效的或者及时的抢救而死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现场抢救伤员的重要性。
2 院前急救
那么,如何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抢救车祸伤亡者,如何提高伤亡者抢救成功率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2.1快速反应 在院前急救中应提高急救反应时间,即接到呼救电话至救护现场所需时间。调度人员应在最短时间内问清楚交通事故的发生时间、地点、伤员人数、受伤情况及联系电话,立即通知一线医务人员出诊。一线医务人员及司机必须24h保持通信畅通,并且检查好相应车辆、医疗设备及急救药品,随时待命,接到急救指令后以最快的速度带上相应的设备上车直赴现场,保证出诊工作及时到位,提高抢救成功率。若遇重大交通事故要及时报告上级领导,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预案,保障抢救伤员运行机制良好运行,最大限度地做到"救死扶伤"。 在现场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做出调整,必要时请求相关部门支援,如遇到道路堵塞请求交警支援,优先放行。
2.2伤情评估 急救人员接到急救指令后,应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方式到达车祸现场。立即运用“一听二看三模四问五测”的检诊程序,检查伤者的呼吸、脉搏、血压、意识、瞳孔及伤口等基本情况,查看颅脑、胸、腹部、脏器官等重要器官部位的损伤严重程度,以及检查有无骨折、大血管或神经损伤和休克等严重症状,方可“对症下药”,尽可能细致而全面地对伤情进行评估,为后期即院后抢救做好铺垫。
2.3急救处理 维持生命体征平稳,现场急救原则是先救命后治伤,先止血后包扎,先重伤后轻伤的原则进行现场处理。判断伤情后及时施行现场抢救和护理,包括摆放合适的、心肺复苏术、气道开放、气管插管术、建立静脉通道、止血、抗休息及心电监护。在创伤中因大出血引起休克占首位,因此控制出血是抢救创伤性休克的紧急措施。一般可用敷料加压包扎止血,有活动性出血者用血管钳夹住出血点或结扎止血,如以上方法有困难者可上止血带,止血带可使肢体远端血运完全断绝,因此必须记录使用时间,每隔30min松解1次,每次松带约3min,以免肢体坏死,止血带累积使用时间不超过4h。保持昏迷伤员呼吸道的通畅:解开领口,头偏向一侧,清除口周及口腔异物,舌后坠这应用同期导管插入咽腔和用钳将舌牵出固定于口外,必要时行环甲膜切开术。对休克患者应去枕平卧或双腿下肢抬高15°,头偏向一侧,切忌头低脚高位,原因是头部放低后妨碍颅内静脉回流到右心,且使颅内压升高,从而降低脑组织灌注压,对脑供血不利。车祸伤多为复合型伤,常累及多个器官,伤情复杂,休克发生率高,需建立多条静脉通道,选择粗、直、避开关节部位的血管,以便快速、大量补液。补液原则:先晶体后胶体,晶体、胶体比例为2:1。
2.4搬运护理 严重车祸伤时为预防脊柱损伤,全部给予颈托固定后,3~4个人同时用力搬运,保持头、颈、驱赶成直线位置,预防继发脊髓损伤。对有骨折伤员进行固定后再搬运,注意操作轻柔,避免新的损伤。脊柱损伤的伤员要用铲式担架搬运,胫腓骨骨折应用夹板固定时,将伤者骨折小腿轻轻拉直,尽量减轻其疼痛。在骨隆突部位和空隙处要加软垫,以免皮肤被夹板磨伤。用绷带捆绑夹板时要注意松紧度,以绷带能在夹板面上下移动1cm为宜。包扎完备后要检查伤肢末端的血液循环,询问是否疼痛,严防伤肢远端发生缺血性坏死。
2.5安全护送 按先重后轻的顺序,快速、安全的运送患者,既有利于现场环境的疏散,也有利于轻、中重度和重度患者的进一步救治。重度患者用复苏型救护车,轻、中重度患者用普通救护车运送。充分利用车上设施,对重度患者实施急救,同时通过通讯设施联系急诊抢救室、放射科、手术室等相关科室,报告患者数、伤情,特别是危重患者的病情,同时作好各种记录,为院内急救提供可靠信息。同时,建立绿色急救通道,使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CT、X线摄片检查和输血、手术等紧急治疗。
3 后期观察护理
3.1严密观察病情,详细记录特护记录单。①根据病情15~30min测量生命体征一次,并记录在特护单上,各种抢救措施也详细记录。②观察意识情况,休克早期脑循环缺氧不明显,患者表现为烦躁不安,休克中、晚期,因脑组织缺氧,脑细胞由兴奋转入抑制。患者表现为意识模糊或昏迷,应设专人护理,必要时加床栏。③观察微循环的变化,如有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说明休克加重,患者皮肤粘膜疲点、出血斑或开放性骨折部位渗血不止应考虑DIC的可能,同时准备好肝素、低分子右旋糖醉等抢救药,并报告医生。
3.2心理护理。车祸患者存在着紧张、恐惧心理,不良情绪可使血压升高,出现加重,呼吸、心率增快,机体免疫力和适应力降低。急救者应沉着冷静,以熟练的技术和温和、亲切的态度取得患者的信任,同时安慰患者及家属,使其放松情绪,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3.3其他护理。应给患者保暖,预防感冒及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3.4术前准备。这类患者大部分需要手术才能解除病因,因此在积极补液抗休克的同时还应迅速做好术前的准备工作:如备血、备皮、更衣、皮试、包扎固定及各种导管的插试,这些工作要注意在抢救措施执行后方才执行。
4 体会
医护人员的职业素质决定着患者的生死。我认为一名合格的护士人员应该具备以下几点素质和能力。
4.1出诊护士应有高度的爱心和责任心。护士平时出发抢救前要准备好相应的护士设备,决不能马虎大意。在出诊的路上,要想着具体现场不同伤者的临时抢救方法和护理方法,方可临危不乱,做到有备无患。在现场抢救时一方面要学会安抚患者情绪,争取他们配合抢救,协助医生做好自己分内之事。在运输过程中一定要随时观察患者伤情变化情况,及时向医生回报相关异常情况。
4.2出诊护士应有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从事院前急救的护理人员不仅要有高度的爱心和责任心,还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正所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谁也无法预知什么时候会发生车祸,发生什么样的车祸。白天黑夜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因此,作为护士人员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首先自己不能先于患者倒下,因此良好的身体素质就很重要了,医护人员一定要有能克服任何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敢于吃苦,乐于吃苦。再者,车祸伤现场惨烈,甚至惨不忍睹,伤员病情复杂,变化快,在抢救中要充分体现“时间就是生命”,如稍有延误和疏忽就可能危及伤员的生命。因此,抢救伤员时应做到急而不慌,忙而不乱,准确无误地配合医生实施各项技术操作,实施各种抢救措施要恰当、有效。
4.3必须具备明锐的观察能力。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各专业都取得长足进步。新技术和新理论的应用,加速了技术专业化和人才专业化。急诊医学作为临床医学,它的临床活动可以概括为4句话和16个字:抢救生命,缓解症状,稳定病情,平安转运。因此,护理人员必须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保持清醒的头脑,确保护理工作的针对性、准确性。
4.4熟练掌握急诊护理技术。作为急诊的专业护理专业,必须熟练掌握各种急救技术,包括急救CAB(C即胸外心脏按压,A即气道管理,人工气道的建立,B即人工或机械的呼吸支持)。血管通道的建立包括从静脉穿刺、深静脉置管术护理到维持通畅和安全使用;从气管切开护理、插管护理到呼吸机的使用;从紧急内镜检查和治疗技术到急诊介入治疗护理;从一般现场的止血、包扎和固定到床旁血液净化技术的护理。总之,凡屡抢救生命、缓解症状、稳定病情和安全转出所需要的一切急诊检查和救治技术都应准确掌握和熟练应用。院前急救护士要具有风险意识,自我防范意识在抢救中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如果患者清醒的要交代清楚伤情和可能发生的不良后果,并请患者积极配合;客观、真实、及时、完整、规范的书写护理文件,防范差错,杜绝医疗事故。
4.5加强行政管理和协调能力。交通伤害、自然灾害及各种突发事件的增多,急诊护理人员不可避免的要参与其中,只有具备一定的行政管理和协调能力,才有可能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参与现场抢救,同时能组织、指挥和协调现场的整体抢救工作,使现场抢救、分诊和运转能科学合理地进行,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死亡率和伤残率。
4.6化解矛盾避免医疗纠纷。由于各种突发车祸现场和紧急状况下,气氛紧张、人多、环境混乱,有人把院前急救工作现场比喻为火山地带,急诊护理人员就是火山口工作的人。车祸常常见到复杂的车祸伤情导致患者及家属心情不佳,此时就需要与急诊护理人员及家属加强沟通,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最佳救治护理方案,及时化解矛盾,调节冲突,避免护患纠纷的产生。因此,具备专业的协调和沟通和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4.7重视心理护理。车祸伤员由于损伤意外突然发生,缺乏思想准备,同时面临可能或已经致残的自我形象改变问题,因此常表现惊慌失措、恐惧万分或暴躁。车祸伤员中青年男性居多,大多处于事业和家庭的重负时期,遇到突发车祸致伤后,在躯体和精神上都受到严重的创伤。迫切要求得到最佳的治疗和护理。在救治过程中,不但要重视“急的疾病”还要重视“急的心情”。护士要运用语言和非语言交流手段,以温暖的语言,从容的态度,熟练的技术、整洁的仪表给伤员以信任与安全感,主动与其沟通;同情关心安慰伤员及家属,使伤员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总之,科学规范的院前急救程序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保证,医务人员在进行院前急救时要迅速果断,群体协作,紧张有序,忙而不乱,使严重车祸伤患者得到迅速、准确、有效的急救,减少死亡、伤残和并发症,提高抢救成功率,为患者争取急诊手术赢得宝贵时间,为进一步救治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事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佩燕.培养急诊医学专业医师促进急诊医学发展[J].中国急救医学,2003,3(3):173.
[2]陈仕英.车祸伤的院前急救护理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09, (16).
[3]黄静明.创伤性休克的院前急救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13):1243-1244
[4]朱维莲.车祸伤员的院前急救护理体会[J].护理杂志,2007, (17).
[5]宋观志,赵晓琴,刘唐威.急诊医学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S1).
[6]肖立辉.加强急诊科建设提高抢救成功率[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7,S1.
[7]王力,刘思文,张庆辉,等.急诊病人救护流程的管理[J].护理管理杂志,2004,03.
[8]张宝珍.急诊护理工作中的风险管理[J].全科护理,2011,08.
[9]张劲松,吴昊,张芹,等.大学本科急诊医学专业教学模式探讨[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4.
[10]韩继媛,孙鹏,唐泽海,等.急诊医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