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8:07:0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急诊医学重要性,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津液是指有滋养各组织器官,濡润空窍和滑利关节作用的物质。津液为饮食经脾骨消化吸收而成,由脾、肺、肾吸收,分布、排泄,以调节维持其平衡,循行周身,出脉管内外和组织同隙之中,供给各部分的营养需要,剩余的水分和废料,则成汗、尿排出体外。《灵枢》云:“五脏六腑,皆有津液,……。”又云“膀胱为津之腑,热则津液内虚”等。
可以睦出津液是一种液质成分,成在于机体之内,分布于周身各处,内至五脏六腑,外至皮肤肌肉,皆其所布。它由口引入并由尿、皮肤、大便、呕物、泪、肺脏等上排出体外,我们知道汗、尿、吐物等除液质占绝大部分外,其中还溶有其他物质。于此可知津液是一种液体成分为主的并溶存有一定的溶解物质组成。
津液和体液:由上看出,津液是一种液体成分为主要的物质,液体成分分布于人体细胞内及细胞外各处,能补充,能排出,但与现今医学所称的体液有无关系,从下面比较可以看出。
从体液的组成成分及分布来看,体液分布在细胞内及细胞外者叫细胞外液,占人体重20%~25%,是人体的内环境,浸润着细胞以作转运营养物质之用,细胞外液以分布的范围和质量的差别有不同的名称,如在血管内叫血液,在淋巴管者叫淋巴液,在脑和脊髓者叫脊液,在组织间叫组织间液,体液在内者叫细胞内液,为辅助代谢的媒介。虽然体液各在不同的部位而细胞外液之间及细胞外液与细胞内液之间,是直接或间接相通的而且成分是稳定质中含有不等量的溶解物质组成,即是说:水质和含有不等量的溶解物构成体液。从体液的组成分布和上面的津液比较起来看是相似 ,因此说津液相当于体液。
从体液的平衡调节来看:体液中小部分是溶解物,大部分是水、水的平衡调节代表了体液的平衡调节,同时水的调节与某些溶解物如氯化钾等也有一这的影响。水在人体内是维持平衡的,即是说每日摄取的排出的是相等的(生长需要除外),排泄的器官是肾、皮肤、肺、大肠等处,其中以肾的排泄为要,但体内水分平衡调节的转机有以下几点:①饮水管制,在唾液分泌减少时或血浆的渗透压增高时,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反射性的引起口渴。②动向管制:水喝得多的时候血中水分并不增加多,很快的被肾排出及进入细胞间液,水分少的时候则反之。③排出管制:在正常情况下肾为排水器官,受着中枢神经的管制及激素的调节。
我们从体液的调节上也可以看出津液是相似于体液的,因津液的调节与体液的调节是相似的。
《伤害论》云:“大便硬,小便当数”。又“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不利。”以大便硬即肠道的水分被吸收,吸收得多故小便多,若饮水多必是汗多而小便也多,以使身体的水分维持平衡。关于津液平衡的调节,我们可以从古代医书中看出,先谈水的调节。《伤寒论》云:“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灵枢》云:“咸入胃,其气上走中焦,注于脉,则血气上走之,血之咸相得则凝,凝则胃中汁注,注入则胃中竭,竭则咽焦,故本干而善渴。”说明呕吐失水后及唾液分泌减少而“咽焦”时,对机体均是刺激而反射性的引起口喝。至于津液的动向调节,中医学家已利用此原理津液平衡改变而显出的某些症状,是不加以治疗的。《伤寒论》云:“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心瘥,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大便必硬故也,从亡津液,胃中于燥,故令大便硬,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数小,以津液当还地胃中,故知大便不久必大也。”又“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等。又“大便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以津液自动的平衡调节。
体内的津液是维持平衡的,过多过少则由人体的调节机能来维持平衡,多则增加排泄,少则减少排泄,使人处于健康状态,但这种调节机能是有一定限度的,受着时间,调节力量,人体器官机能是否健康等因素的影响,因些会有增多和减少的情况出现。
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及其它异常细胞形态学的基础知识和临床经验。当机体发生疾病时细胞在数量和形态上均发生一定的变化,由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并滥用,当机体发生疾病时,细胞在数量上往往变化不显著,形态学检验能反应疾病的变化情况不可忽视。
1中性粒细胞形态学改变的临床意义
1.1核左移 指杆状核以上粒细胞增多。在机体发生感染时,感染越严重核左移越重。白血病时严重核左移并有白血病细胞。
1.2核右移 指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当机体严重感染或机体抵抗力严重不足,白细胞减少时,易发生核右移。
1.3中毒颗粒及空泡形成 机体严重感染时中性粒细胞胞浆中出现的大小不均的粗大紫黑色颗粒,并有数量不等,大小不一的空泡形成。感染越重,中毒颗粒及空泡愈多愈大。
1.4细胞体肿大退行性改变 机体免疫功能低下、长期慢性感染或严重感染时出现胞体肿大退行性改变。
2淋巴细胞形态学改变的临床意义
2.1异淋改变 指机体受病毒或某些细菌感染时出现的淋巴细胞幼稚单核,组织或浆细胞样改变。通过异淋检验鉴定病毒感染、传单、传淋。
2.2大颗粒淋巴细胞 正常情况下,大颗粒淋巴细胞约占0.02~0.06减少机体先天免疫不足。
2.3红细胞改变的临床意义 红细胞形态学检验主要用于贫血的形态学分类。临床上常见的缺铁性贫血,形态改变为红细胞大小不等中央淡染区明显扩大。
3血小板形态学检验的临床意义
通过血小板的形态学检验对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无力症及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能做出初步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临床病例1 患儿女,3岁发热咳嗽10余天。在院外使用各种抗生素,热不退、咳嗽不止来我院就诊。胸透视:小儿肺炎。体温38.5℃;WBC4.8×109/L作血细胞形态学检检验提示:病毒感染。经抗病毒配合中药治疗,次日体温开始下降,住院5d痊愈出院。
临床病例2 患儿男,8岁,近10d来进行性贫血,HB降至6g/L,WBC:6.8*109/L,N:0.66、L:0.34、T:37.3℃。经作血细胞形态学检验提示:溶血性贫血感染。后追问病史,患儿15d前患大叶性肺炎,经抗感染配合激素治疗住院15d,Hb升至100g/L病情稳定出院。
临床病例 3患儿男全身反复紫斑1年余,查体38.8℃.全身多处紫斑、牙龈出血、关节疼痛。作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提示单核细胞性白血病。后经上级医院作骨髓穿刺证实为ANLLM4A。
急诊医学本科教育在医学院校已普遍展开。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临床学科,理论课程结束后的临床见习或实习教学对于学生理解、把握这门学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常各临床学科都会按照教学计划通过临床病例见习、示教、病例诊治的教学思路和模式,让学生逐步从单纯的课本理论学习过渡到实际临床工作中,稳定充足的临床病例、规律的工作作息时间保证了临床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与一般临床学科不同的是,急诊医学不是以独立的器官系统来界定自己的专业范围,而是以疾病的急缓和危重程度来界定。临床工作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危重症医学、院前急诊、院内急诊、复苏学、灾害医学、中毒医学、创伤学、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管理等内容。这也使得急诊医学的工作内容和方式与一般临床学科有很大不同,临床工作以救治各类急危重症病患为主,没有单一固定的病种,没有稳定持续的病源,工作场所多变,工作时间颠倒,病人的数量无法预计和控制等,这些学科特性也影响了临床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急诊医学在临床教学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①一是缺乏可控的临床病例这使得教学工作不能按计划实施。例如在对心肺脑复苏、中毒、创伤救治等内容进行临床见习或实习教学时,常会出现在既定的教学时间内没有相应的临床病例,原因是急诊病例具有突发性、偶然性、不确定性和夜间发病多等特点。②按照常规作息时间安排的临床教学与急诊医学的工作特点和规律不相符。急诊医学临床工作的特点是白天清闲重危病人少,夜晚繁忙抢救多,晚上才真正进入了急诊医学的工作时间,这与其他临床学科有很大的不同。按照常规作息时间安排的临床教学往往会出现白天教学时没有合适病例、到晚上有了病例但教学已结束的现象。③急诊医学在全国的发展状况很不平衡,没有一致的运行模式,不利于临床教学的开展。目前,全国不少医院的急诊科仍以分流转运病人为主,包括部分教学医院的急诊科至今都没有建立自己的急诊病房,仅有少数留观床位,急危重症患者经短暂处置后就转入其他科室,没有系统、全程的救治过程和经验,许多急诊医学应有的工作内容和研究领域也未开展和涉及,缺乏开展临床教学的场所和内容。④常规的临床教学模式容易引起医患矛盾。急诊抢救室是急诊医学临床教学的重要场所,学生在此可以亲历各类伤病的救治过程,学习各种急救技术,感受紧张的救治氛围,体验急诊工作的状况,深入了解急诊医学这门学科。但由于急诊抢救病人病情危急复杂,家属紧张焦急,情绪不稳定,抢救场所又不能完全封闭,在这样的情况下再按照常规的模式进行临床示范教学,患者和家属不易理解和配合,容易引起误解和不满,引发医患纠纷,影响临床教学的开展。在一些已经开展急诊医学临床教学的单位,上述问题常使教学计划的实施受到影响,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临床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不利于急诊医学的学科推广和人才建设。这也提示我们,急诊医学的临床教学不能照搬其他学科以掌握某一具体疾病、症状或体征为目的病例教学方式,亟须在教学思路和模式上作出调整,探索出能适用于不同急诊条件和环境的临床教学思路和模式。
2转变急诊医学临床教学思路和模式
急诊医学作为一门涉及面广、内容繁杂、实践性很强的临床学科,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无法做到面面俱到的逐一学习,而以学习某些代表性急诊或急症的教学方式既受到学科特性和临床条件的限制,也不能充分反映急诊医学的内容和特点。这促使了我们对临床教学思路和模式的反思,不再刻意地对某一病例、症状、体征等的见习、示教,转为对学生现代急救理念、基本急诊技能、急诊人文精神的教授,最大限度地体现现代急诊医学的学科特点和内涵,也能让绝大部分今后不从事急诊医学工作的医学生在临床其他领域工作时也能终生受益,这或许才是开展急诊医学教学的主要目的。
2.1现代急救理念的学习
新的急救理念推动着急诊医学的不断发展,通过急救理念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急诊医学的发展变化和新理论、新技术,培养基本的急救意识,更好地理解急诊的内涵,这较之对某一具体疾病救治的学习更有意义。在临床教学中,比如对“早期救治”理念的学习,我们会以颅脑损伤、心脏大血管损伤的救治为例提出创伤救治的“白金时间”、“黄金时间”等概念,借助具体的案例让学生理解“时间就是生命”的含义,懂得“早期救治”理念中时间因素对于急救的重要性。又通过心、脑血管急症的院前救治为例讲述“早期救治”理念已要求急诊医学走出医院围墙,从院内向院外延续,让学生了解急诊医学“早期救治”理念已从以往单纯的时间要求转变到时间和空间的统一、抢救和防治的统一、这也是现代急诊医学的发展方向。在这一理念的学习中我们主要以案例教学的形式向学生讲授,期间还会安排每位学生参加一次120出诊,以获得现场体验。又如“整体救治”的理念也是现代急诊医学重要的理念之一,这是因为急诊医学面临的患者往往不是单一系统的单一疾病,多系统、多器官的复杂急症也越来越多,要求急诊医师在疾病的救治中必须具备“整体救治”的理念。对这一理念的学习,我们会以急诊ICU和全院综合性ICU为教学场所让学生了解、见识对重危急症患者的病情分析,以及器官、系统的支持治疗,学习把病人作为一个整体而不是单一、分离的器官的整体观念,这也是目前其他学科医师普遍欠缺的理念。再如“循证医学”的理念,近年来,循证医学理念在急诊医学理论和方法的变革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以《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每一版的变化为例,充分体现了循证医学的理念和原则。通过对这些理论、方法变化的对比学习,可让医学生了解到在现代急诊医学中,各种方法的应用不再是仅仅依据医师的经验,而是更加注重科学依据和科学论证,专业化急诊医师的培养和急诊专科的建设是现代急诊医学发展的方向。
2.2基本急诊技能的学习
急救技能是急诊医学的重要内容,也最能体现急诊医学的学科特色和水平。急救技能复杂多样,包括了非手术性的急救技能,如心肺脑复苏术、气管插管术、电击复律术、呼吸机呼吸支持技术等,和手术性急救技能,如开颅探查颅内血肿清除术和去骨瓣减压术、开胸探查心脏缝合修补术、膈肌修补术、胸腔闭式引流术等。教学中对于较为复杂、专业性较高的急救技能,主要通过安排学生到急诊手术室见习急诊手术和到急诊ICU了解重危病人的救治来开阔眼界,使其更为全面地了解急诊医学的工作内容。对于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电除颤、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等基本急诊技能则要求每名学生都要熟练掌握,掌握这些基本急救技能将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终生受用,这也是开展急诊医学临床教学的目的之一。对基本技能的学习,我们以医院的临床技能培训中心为教学场所,采取模拟教学的方式,先由老师讲解示范,再由学生在模型上训练掌握,最后设置各类急诊场景进行考核,做到人人过关。
2.3急诊人文精神的学习
医学人文精神是人文精神在医学卫生实践中的应用与体现,是反映人类对生命根本态度的精神,忽略人文精神的学习只会培养出重技术而漠视病人病痛、感情和心理的冷面医生,这也是临床医患矛盾和纠纷突出的重要原因。急诊医学面对的是各类急、危、重症病人,所从事的临床工作与生命息息相关,也是最易出现医患矛盾和医疗纠纷的学科,因此,在临床教学中除了教授给学生基本的急救技能和知识外,培养学生“善待生命,敬畏生命”的品质和尊重病人隐私,尊重病人人格和以人为本的医学道德观和价值观等急诊人文精神也应是急诊医学的临床教学目标。对学生急诊人文精神的培养应贯穿临床教学的全过程,这就要求带教老师具有良好的急诊人文精神素养,让学生在教学活动的每一环节和细节中体验人文精神的存在和效力。如让学生学习体会在与病人和家属谈话、沟通中的人文关怀,学习在救治病人过程中关爱、珍视生命的品质和精神,学习对弥留病人的尊重和家属的抚慰,让初入临床的学生能尽早感受到医学人文精神的教育和熏陶,为成长为兼具医学专业知识和人文精神的医师奠定基础。
3结语
1 急诊医师为了适应医学科学的发展和临床专业知识的需要
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各专业都取得长足进步,而今过早、过细地分科,特别是过多从事专科治疗,使各专科医师很少接触和应用其他专科知识和技能。因而其鉴别能力不能满足急症处理的需要,不能胜任今日之急诊临床工作。另一方面自然灾害、工业、交通伤害及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突发的群体伤害、新病种出现、少见病增加,后二者使患者病情复杂难辩,因此需要专门培养教育的,面对病情复杂而危重的患者能迅速做出准确诊断,并给予恰当处理的医师,即急诊医师。
2 不断更新、不断完善急诊医师知识结构的平台。
一个人在学校获得知识据统计占10%,其余是从工作中第二次教育获得,这里第二次教育就是继续教育。由于急诊医疗工作以抢救生命、稳定生命体征和迅速解除病人痛苦,使之得到进一步治疗机会为基本任务,并且急诊科是新建学科,人员来自不同学科,理论偏窄,技术单一,使之不能完全适应急症的救治,所以必须在工作后继续“充电”,不断更新自己、丰富自己,才能更好地完善急诊科工作。
3 是培养急诊专业人才的摇篮。
―个合格的急诊医师仅从学校学习的知识来满足日益发展的急诊医学工作,是远远不够的。急诊医师首先必须有高水平鉴别诊断能力,这就需要他们了解各系统疾病的临床和实验室特点,熟悉各系统急症,掌握急危重症的特点以及救治,这就是急诊医师知识广博性特点,同时需要熟练的抢救技术和协调能力,这样才能在突发的灾难事件发生时参与抢救,同时能组织抢救,协调现场,使现场抢救、分诊和转运能科学合理进行,降低死亡率和伤残率。所有这些必须在实践中学习掌握,接受继续教育,才能成为合格的急救专业人才。
4 提高急诊医学地位。普及和提高急诊医学知识的重要途径
我国急诊医学事业起步较晚,技术力量薄弱,环境条件较差,设备老化,医护人员缺乏,素质不齐,阻碍急救事业发展,只有通过继续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素质:心理素质、人文素质、业务素质,使急诊医师能够迅速抢救生命、稳定生命体征,迅速解除病人痛苦,有“非我莫属”的使命感,而不是让社会及医院领导及同行认为急诊科为“分诊科”而被人轻视,这样会得到各界人士重视、各级医疗行政领导支持、学科同行理解,有利于提高急诊医学地位和宣传普及急救知识。
开幕式由徐少文教授主持。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游苏宁社长兼总编辑做了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建设与发展的专题报告,介绍了中华医学会期刊群的数宇化发展情况,未来发展的趋势和重要性等内容作了精辟的讲述,再次强调中华医学会期刊群的发展目标不仅仅是办好一本期刊,更是要实现兄弟期刊的共同腾飞。《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编辑部马岳峰主任介绍了杂志的发展情况,对高发文量作者、高被引作者进行了表扬,并对期刊的未来发展方向和举措进行了介绍。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主任委员李春盛教授、太原市紧急救援中心的领导,和《中华急诊医学杂志》总编辑江观玉教授也分别致词。
第一部分的专题学术报告由马岳峰主任主持。作为2010年心肺复苏指南的参与者――北京朝阳医院李春盛教授结合2005年心肺复苏指南和新版指南介绍了国际心肺复苏指南的发展、更新情况,及其对我国急诊医务工作者的指导意义。北京总医院沈洪教授结合各种早期标志物对急诊医务工作者介绍了急危重病早期识别标志物的急诊床旁监测的方法和意义,为危重病患者的早期救治提供了思路。武警总医院的樊毫军教授结合玉树地震救援谈了高原寒带医疗救援的情况,对我国灾难医学、特是高原地带高原救援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上海瑞金医院的董建菁副主任代表上海世博会急救医疗组组长陆一鸣教授作了“2010上海世博会的医疗急救保障体系”的专题报道,介绍了世博会期间上海医疗结构的应急医疗保障的具体措施,为持续时间长、人员密度大的特大型活动的急救医疗保障提供了参考。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张茂主任介绑了NT-prgBNP在急危重患者中的应用,为急救重症患者早期诊断、治疗提供依据。
第二部分的青年论坛,重点围绕ICU中如何合理仪川CRRT的热门议题。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医院的林兆奋教授作了CRR7中炎症与抗炎的专题报道,指出CRR7治疗中应当注重的炎症细胞的变化及其意义;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的黄曼医师作了ARDS与CRRT的专题报道,探讨了ARDS患者使用CRRT治疗的时机,方式,利注意事项;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张茂主任介绍了CRR丁在创伤患者中的应用,结合CRRT在创伤患者中应用的历史和国内外最新进展,认为CRR丁将在创伤患者的救治中起到重要作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王勇强教授结合RRT过程中出现的血小板减少情况,介绍了成因、预防措施和对策的专题报道,为安全、有效地使用CRRT作了说明。针对于急性中毒的临床路径议题,蒋龙元教授和李锐医师分别结合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和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经验作了“急性中毒的临床路径探讨”,江苏省人民医院张劲松教授针对急性刺激性气体中毒的诊治情况,作了“急性刺激性气体中毒的临床路径”主题发言、为急诊医务工作者规范化治疗急性刺激性气体中毒患者提供依据;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万智医师结合百草枯中毒的特点与临床救治,作了“百草枯中毒的临床路径探讨”主题发言,这对规范临床上百草枯中毒的救治、提高治疗成功率有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