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医学影像基础范文

医学影像基础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07:0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医学影像基础,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医学影像基础

篇1

关键词: 项目教学 医学影像电子学基础 教学模式 实施研究

1.问题的提出

教育部在2006年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医学影像电子学基础是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其教学目的是使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学生掌握电工、模拟电路及数字电路的基础知识,为后续课程《影像设备学》的学习打好基础。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学习医学影像电子学基础时存在许多问题:(1)在专科阶段短时间内学生很难改变以往的学习方式,很难从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中摆脱出来,习惯于纸上谈兵,习惯于死记硬背公式及方程等。(2)按照传统教学模式先理论后实践,专业课的教学效果不明显。有些理论知识较抽象,电路原理难懂,由于许多学生在高中阶段对电学部分的知识掌握不扎实,而在现阶段又没有足够的课时让学生三步一回头复习巩固,更没有时间通过检测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因此,学生对教材中各种单元电路,在实际中有何用途,如何应用所学的电路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感到茫然。(3)现行课程体系中实践课程与理论知识及后续课程衔接不明显,专业特色不突出,系统性和实用性不强,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课后许多实验都是验证性实验,激发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通过学生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在学习医学影像电子学基础时存在的困难和需求,并与后续课程的老师交流,了解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根据学科特点有选择地进行项目教学。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开展的教学活动,即以项目带动教学。项目教学法来源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其相适应的项目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组织和指导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建构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中,教学关注的重点是学生达到的程度,指导教师的任务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水平和兴趣选取适合他们的项目,使学生置身于探索知识的情境之中,从根本上将传统课堂中的满堂灌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2.项目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具体实施过程

项目教学法通常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下面结合我校医学影像电子学基础项目“简易半导体收音机的制作”阐述整个过程。

2.1项目选取。本学期开设的专业课程是《医学影像电子学基础》,选取“简易半导体收音机的制作”作为教学项目考虑到了三点:第一,从专业理论看,基本覆盖了模拟电子线路中几乎所有的知识点;从专业能力看,这里涉及了各种测量仪表和工具的使用,电路的设计与焊接技术等更广泛的专业能力;第二,收音机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学生比较熟悉,完成安装和调试后,就能感觉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第三,收音机所需要的电器元件在市场上可以买到或从废旧家电中拆卸,成本不高。

2.2项目分解。“简易半导体收音机的制作”项目由两个层次模块组成,第一层次模块是按照收音机工作过程的时序和电路组成而形成的电路功能模块(也称为子项目),分别是调谐回路模块、混频电路模块、中放电路模块、检波电路模块、功放电路模块和安装与调试模块;将电路功能模块再分解成学习任务模块,它们分别与教材章节的知识点相对应,即学习任务层次模块。考虑到学生毕业后从事简单影像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的需要,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必要的知识,例如电路的安装与调试等模块。

2.3项目组组成。项目组成员通过学生自由组合和老师指派两种方式进行,每组人数在3~5人。但是,无论以哪种形式组成的项目组,分组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特点、性别差异等因素,营造有利于学生相互交流探讨的良好学习氛围。在项目分解时,还要考虑让具有某方面能力优势的学生负责该方面任务,这样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完成任务的积极性,以落实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

2.4制订项目计划。项目组成立后每组学生就是一个小的整体。他们可以相互讨论,制订工作计划,确定各自承担的任务及工作步骤和程序。在制订项目计划前,先由教师将学习任务模块分解成相对应的课程教学内容,形成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点,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各组成员制定每个成员在项目组中的分工及成员合作的形式。由每个项目组选派一名成员讲解完成项目的思路,其他项目组学生提问、质疑,该组学生解答。学生解答有困难时,指导教师给予点拨和指导。在最终得到认可时,完成《项目实施进度表》,以便有计划地实施项目。

2.5项目方案的实施。项目的实施与各组成员的有效分工与协作密不可分。各组成员在小组中彼此相互合作,互相激励,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在提高个人各种技能的同时实现整个小组的共同目标。其间,学生可以不依赖教师,依据学习目标,独立寻找相关资料,自己阅读与分析后,小组成员之间互动、分析讨论。这种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的学习方式,有利于调动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

2.6项目成果展示与评价。项目完成后,组织成果展示与评价是项目教学的关键。合理的评价可以使学生了解自己在课程学习中的收获和不足之处,也可以帮助教师调整和改善教学行为,进而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小组自评主要以演讲报告的形式,每个小组中的小组成员都有自己的任务,但在做报告的时候不可以报告自己的任务内容,只可以报告小组其他成员的任务内容。报告时要求除了演示成果并对演示成果进行理论分析。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只关注自己的一小部分任务,要求他参与到完整的项目活动中。而教师可以通过他们的演示和演讲考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教师应当在学生做完报告后能及时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

3.项目实施的总结与反思

3.1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提高。开课之初,我们主要采用传统的讲授法进行教学,电路部分抽象难懂,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有限,许多学生对《医学影像电子学基础》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为此,引入项目教学法,在项目的引领下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活动,积极参与活动,在开放的、互动的、自由的课堂氛围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收效明显。

3.2有效克服教学课时数少的问题。医学高专学生的课程结构使得大部分院校面临教学课时数少的问题,我校《医学影像电子学基础》仅48学时,教学课时数如此之少,要把书中涉及的内容全部讲完比较困难。我们利用项目支撑教学,让学生经历完整的电路设计、制作和评价活动过程,在完成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任务的同时,有效解决课时不足的问题。

3.3体现“教、学、做”为一体的理念。学生在参与项目活动的过程中,边做边学,边学边做,学会了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过程成为小组合作共同完成项目的体验过程,教学注重的是培养学生参与并完成项目的态度,以及在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医学影像科 急诊工作 医疗质量

医学影像科的急诊工作是临床急诊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医学影像科急诊处理的及时性与准确性将直接影响到临床急诊的处理。急诊工作要求医学影像科医技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检查技术和检查技巧,简化工作流程,尽可能缩短患者在医学影像科的就诊时间,争分夺秒地为患者的抢救及治疗赢得宝贵时间。急诊工作是高风险的工作,医学影像科作为重要的医技科室,对各科急症的诊断处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为杜绝因医学影像科检查操作或应急措施不当,我们结合多年的医学影像科临床经验,以医学影像科工作流程为核心,探讨医学影像科急诊的处理,以期提高医学影像科医技人员的急诊工作能力,保证医疗质量。

1 了解急诊患者特点是做好急诊处理的前提

1.1 急 急诊患者都是突然发病或意外事故致伤,其病情都十分紧急,必须争分夺秒地检查和救治患者,稍有怠慢,就会危及患者的生命甚至造成死亡。

1.2 危 急诊患者大多数生命垂危,病情重,危及生命体征,必须迅速检查、有效地诊治患者,否则就会给患者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失。

1.3 重 急诊患者的病情除急、危外,第三个重要特点就是重,患者往往不能自行走动,不能随便搬动,不能配合检查。

2 良好的职业素质是做好急诊处理的保证

2.1 工作态度端正,责任心强 在急诊患者处理中,工作人员态度是否端正,责任心是否强往往决定了影像质量的好坏,诊断的准确性,以及能否在检查过程中尽可能减轻患者的痛苦,最快、最好地完成检查。

2.2 了解或熟悉临床基础知识 对于一个合格的医学影像科工作人员来说,必须了解或熟悉临床基础知识,才能满足日常工作的需要,也才能在急诊处理中正确判断,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准确的影像指导。

2.3 熟练掌握业务技能 急诊更能体现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重要性,往往在短短十几分钟甚至几分钟内要为患者做完检查,明确诊断,为临床医生进一步处理提供坚实的依据。医学影像科医技人员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积累,注重平时积累,练好基本功,尽可能多的掌握常见、多发急诊病例等多方面知识,对急诊的处理才能真正满足临床需要。

2.4 具备灵活多变的思维方法 在急诊工作中,思维能力也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思维不能僵化,工作流程不能按步就班,学会针对患者改变流程,针对病情优化检查,针对临床需要制订最佳检查方法。

2.5 良好的沟通能力 沟通是医务工作中的经常环节,在急诊处理中显得更加重要。随时注意保持与临床急诊医生、患者家属及患者的沟通。沟通时要掌握好语气、语调,这样才能有效安抚患者,掌握更多的病情,完成检查过程。

3 规范的检查操作是做好急诊处理的关键

3.1 接诊 接到急诊摄片或CT检查申请单时,应仔细阅读申请单,了解患者病情及临床检查目的,如有不清楚的地方,马上与临床医生联系,或者询问患者及家属,以制定最佳处理方案。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对于一些繁杂的程序,如交费,登记等可在检查的同时或以后进行,切不可机械地执行程序而耽误患者病情。对于生命垂危的患者应先由临床医生进行急救处理后再进行摄片或CT检查,以免在检查过程中出现意外。

3.2 检查准备 了解急诊患者病情及检查目的后,制定最佳的检查方案。摄片时使用大规格的数码板(IP板)、大规格平板探测器或片盒,尽量采用患者能接受的,避免重复检查增加患者的痛苦。及时与患者家属和患者的沟通,争取患者配合,尽量减少患者的痛苦,以便顺利完成检查工作。

3.3 检查操作技巧 医学影像科技师必须熟悉设备的性能和各项技术指标,熟练掌握人体各部位的检查位置和检查参数。检查时速度要快,尽量缩短检查时间,要忙而不乱,快中求稳。在检查中对于病情较轻的患者,尽量用标准检查,以得到良好的影像资料,但应轻柔、迅速、准确;对于复杂外伤或疑有骨折的患者,在能进行标准检查的情况下,应按照标准检查,一般应尽可能少搬动患者,少改变,充分利用X线球管及机架的移动性完成一种姿势多部位的检查;对于病危、昏迷患者则尽量在担架或推送平车上摄片,减少对患者的搬动,同时必须要求临床急诊医务人员在场。对于确实需要移动的患者,则应加倍小心,迅速准确完成检查;胸腹部疾病和外伤患者需要了解有无血气胸或腹腔脏器穿孔,一般要求站立位检查,若患者病情危急站不住,则可行坐位、半卧位检查,病情较重时可以倾斜诊断床尽量达到检查要求。检查患者必须绝对准确,检查前、检查中、乃至检查后应认真查对,保证检查的患者、检查的部位与影像完全相符,避免张冠李戴,左、右混淆。

3.4 诊断报告 原则上在检查完成后应尽快出具急诊报告,诊断报告为达到迅速、准确的要求,在不放过重要阳性征象的前提下影像描述尽可能简化,诊断一定要密切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和相关检查,力求准确。但急诊处理瞬息万变,必要时应根据患者情况,区别病情,具体对待,如在批量处理急诊患者时,要有先重后轻的观念,及时处理病情危重需抢救的患者,病情较轻的可稍延后处理。急诊报告原则上要求快速、准确,但在一些因病情危重无法取得标准检查的患者,其影像质量会大打折扣,给诊断的准确性带来困难,这种情况应本着抢救生命为第一要务的原则,仔细观察影像表现,多与临床沟通,尽量给临床抢救提供有价值的影像信息。需要注意的是急诊诊断和平时的影像学诊断一样,是形态学的诊断,是反映病变的客观形态改变,而非病理诊断。好比看图说话,影像表现什么,就描写什么,同病异影,异病同影是常见的事。急诊诊断必须结合临床及相关检查,相互印证,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4 急诊处理必须强调的细节

4.1 “稳、轻、快、准” 稳,面对较多的外伤患者,一定要保持冷静的头脑,不能忙中出错。轻,为防止给患者带来更大的痛苦,在操作中尽量轻巧适度。快,是要眼明手快,在保证诊断要求的前提下,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检查工作,赢得救治时间。准,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与临床医生的初步诊断,准确地判断检查部位、角度、检查参数,准确地出具诊断报告,给临床抢救提供有指导意义的影像信息。

4.2 具备风险意识 在危重急诊患者检查时,如脑外伤、全身多处复合伤和脊柱高位外伤等做影像学检查有一定危险性的患者,全部检查过程中应要求有临床医生陪同,随时注意患者情况并请求临床医生协助处理。检查完毕观看影像图像后,应立即嘱其回到临床科室抢救。

4.3 注重检查质量 检查参数的使用将直接影响到检查质量,CR、DR、CT虽然都是数字化影像,可以进行图像后处理,但是初始图像仍是后处理的基础,必须要掌握好准确的检查参数,才能保证检查质量。

急诊工作是医学影像科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医学影像科急诊工作是速度、细心、准确三者相统一的系统工作。力求使用最简单易行的检查方法,力争确诊。急症患者的检查过程虽然短暂,但切不可轻视,往往几分钟的时间拖延,几次无谓的搬动,一次微小的疏忽都会造成终身遗憾。只有集中精力迅速有效的处理好各个环节,才能尽量避免意外情况的发生,为临床医生提供准确的检查信息。才能真正提高急诊工作能力,更好、更准确地服务于患者。

参考文献

篇3

具体改革内容、改革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改革内容:①根据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服务面向与职业岗位能力,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育教学模式,设计教育教学改革方案。②紧密结合学生职业岗位能力,整合教学内容,确立项目、任务。③将学生基本知识、能力、素质融为一体,逐级分解子项目和单项具体工作任务。④建立质量考核评价体系,细化质量标准,最后邀请行业专家一起,按照质量考核标准对学生进行岗位能力的整体评价。

改革目标:通过上述改革与实践,凸显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理念,通过实施“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育教学改革,真正实现为基层、农村及社区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技能型医学影像技术专门人才。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①根据培养面向和培养目标,解决重专业知识传授,忽视人文教育的问题。②解决工学结合任务不够明确,与职业岗位要求末达到零距离接轨的问题。③是解决质量评价不够全面,评价内容与评价方式较为单一,忽视职业道德、人际沟通和创新意识养成等问题。④是解决与职业资格考试接轨的问题,最终实现人才培养质量与行业发展相适应,实现与职业岗位的知识、技能、素质要求相适应。

实施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实施方法:根据培养面向和培养目标,结合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邀请行业专家参与按照“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改思路,设计出凸显学生能力培养理念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坚持“必需、够用”的原则,以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改革为主,按照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改要求,将教学内容与学生职业能力进行有机整合,设计与逐级分解出集“知识、素质、能力”三位一体的实施项目和工作任务目[2]。根据岗位要求和职业考试内容,重新设计制定学生综合能力考核标准,建立和完善考核体系,包括:⑴任务评价(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以每次课堂教学(2学时计)给学生下达1~2个单项工作任务(包括知识、能力、素质),并根据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质量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运用,单项操作技能的掌握和学生在完成任务时的所表现的工作态度等,并进行必要的指导。评价方法可通过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等作多种形式实施。⑵项目评价(阶段性评价):以一个教学单元作为一个子项目,由若干个单项任务组成。每一项目完成后,通过对前期完成的各个任务的整合,设计出阶段性评价内容,对学生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以及核心职业能力等进行阶段性综合评价。⑶学生毕业实习前的多综合项目评价:在学生毕业实习前,利用两周时间对学生进行1次多综合项目评价。评价方法拟分为理论知识考核和技能操作考核两部分。理论考核采用考试和考查两种方式,以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为主,其中考试内容中技能操作知识的考核比例不少于20%,注意与职业资格考试内容接轨。技能考核要求有行业专家参与评价。⑷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终结性评价:评价方法由实习单位评价与学校毕业考核两大部分组成。①实习单位评价:由于岗位实习的开放性和职业性,学生通过40周的临床实习,其日常行为规范,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人际沟通等职业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拓展,学生在实习是的各种表现与展示出的职业能力,实习单位的行业专家能够给予最综合、最完整、最准确和最客观的评价。因此,设计将实习单位对实习生的能力评价作为社会评价的主要内容,纳入学生毕业终结性评价。评价内容包括:日常行为规范,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人际沟通,出科笔试或口试考试成绩,现场操作能力,科室实结,毕业论文的撰写等。学生能否顺利毕业,实习单位的评价好坏应在学生的终结性评价中占有一定的比重,这也增加了学生能力评价的效度。②学校毕业考核:内容包括学生毕业论文完成情况考核和毕业考试。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根据选题、资料采集、知识运用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以及撰写态度等,由行业专家进行评判。

可行性分析:①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校内有完整实训室,实训设备仪器完备;教学医院拥有彩超、数字胃肠、介入、ECT、CT、MRI等大型现代化医疗设备齐全,具有进行教改的设备与技术基础。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要有校院一体结合紧密的师资队伍,行业专家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观念转化快,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高,具有进行教改的人力条件。③选择的教改对象基础文化素质较好,对教改方案的实施能给予积极配合专科学生。

综上所述,本教改研究课题,以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为对象,拟结合医学影像技术职业岗位要求,旨在突出专业教育的职业性、针对性、适应性和创新性,确立培养目标,以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改革为主,实施任务驱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力求完善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质量评价体系,使学生得到德智体全面发展,达到符合和满足职业岗位要求目的。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医学影像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已日趋成熟完善,但仍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改进。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2(a)-104-02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在国内开办已30多年,开办高等职业教育也近10年。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迅速发展,医学影像学范畴不断扩大,已包括X线、CT、MRI、超声、核素扫描等多种成像技术。因此,如何根据各级医院及影像科职业岗位能力的不同需要设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体系,培养适用性专业技术人才,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笔者根据近十年来从事高职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结合医院影像科职业岗位能力的需求情况分析,对我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改革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成效,现报道如下:

1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设计现状

据调查,全国50多所高职高专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计的专业主干课程是基本相同的,其中包括《医学影像设备学》、《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医学影像诊断学》等,这种课程设计模式已经有约10年了,对培养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的需求变化,现有的专业主干课程设计也逐步暴露出某些不适应之处。

1.1 专业主干课程设计与医院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不适应

目前,一般地(市)级以上综合性医院影像科的职业岗位包括普通放射科、CT室、MRI室、超声室和核医学科等多个部门;一般县级医院只有普通放射科、CT室和超声室;社区和乡镇卫生院则只有普通放射科和超声室。从毕业生就业定位来看,高职高专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毕业生大多数在县级医院及乡镇卫生院工作,也有部分毕业生在地(市)级以上医院就业。目前,《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医学影像诊断学》等三门专业主干课程都是由普通X线、CT、MRI、超声四大影像学内容的横向组合而成,显然,上述课程设计与毕业生就业单位及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不适应。

1.2 专业主干课程设计与教学进程安排不适应

从专业主干课程内容前后关联性看,各种影像技术的成像原理、检查技术、诊断学三者之间是纵向联系的。因此,在教学进度安排上,应该先学《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再学《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最后学《医学影像诊断学》。然而,三年制高职学生在校内学习时间仅为两年(毕业实习一年),上述三门课程只能同时安排在第三、四学期开课,这样就难免出现课程前后衔接有“错位”现象。于是,部分师生“责怪”教务处课程安排不合理,教师认为“难教”,学生也觉得“难学”,教学效果无疑会受到一定影响。

1.3 专业主干课程设计不适合于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目前,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过分地强调了学科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而忽视了各级医院影像科职业岗位的相对独立性。譬如《医学影像诊断学》课程囊括了X线、CT、MRI、超声等各种影像诊断学内容,其希望让学生全面掌握各种影像诊断的综合应用能力,适合于在地(市)级以上综合性医院职业岗位就业的部分学生。但这不能满足于不同层次医院、不同职业岗位能力的需求,尤其是不适合于县级医院及乡镇卫生院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也不能使学生个性发展(选择职业岗位)得到充分实现,这与实用性医学影像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是格格不入的。

因此,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设计要紧密结合各级医院影像科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以及毕业生择业的意向。当务之急是要按照不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进行改革,构建满足医院影像科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主干课程体系,以达到培养适用性技术人才的目的。

2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的思路和目标

2.1 实施模块化教学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

依据职业岗位设计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实施模块化教学,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引用的国外职教课程模式主要有世界劳工组织的MES模式、德国“双元制”模式、加拿大CBE模式等,这三种模式统称为“能力本位模式”。它们各有所长,特点各异,其本质都体现了核心课程理念、课程结构模块化和课程综合化,体现了教学内容的取舍决定于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的要求。这些模式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影响,主要体现于其课程开发方法已成为改造传统职业教育弊端的有力武器[1]。

模块化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也是职业教育界追求的一个目标[2]。近十年来,国内许多高职院校工科类专业做了类似的课程模块化改革,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近几年来,部分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也进行了某些教学改革工作[3],但至今尚无主干课程模块化改革的研究报道。

2.2 依据不同的职业岗位设计模块化课程,有利于实现零距离上岗

综合性医院影像科内部主要有四个部门(普通放射科、CT室、MRI室、超声室),每个部门就是一个职业岗位,各职业岗位工作既互相联系,又相对独立。假设将每一个职业岗位设计为一个总的课程模块(即为一门课程),然后,再根据这个职业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进一步分成许多更小的二级、三级课程模块(称为子模块),即是各个章、节的课程内容。这样,针对每一个职业岗位设计一门课程,那么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上就不会出现“错位”现象。学生在学习掌握好一门课程后既可胜任医院影像科的某一个职业岗位工作,学校也可根据各级医院影像科不同的职业岗位需要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技能。这样,既便于教务处安排各门课程的教学进程,又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发展及就业岗位意向重点选择一个或几个课程模块,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工作。

2.3 主干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的目标

主干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的目标是提高毕业生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促进毕业生就业。根据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改革的设想和职业岗位的要求,由(医)院、(学)校合作共同编写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改革教材及配套实验实训指导书,并共同承担专业课程(含理论课、实训课)教学工作,创新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为毕业生在各级医院就业做好更充分的岗位适应准备。

此外,模块化课程改革取得成功后,要逐步推广应用于全国相关高职高专院校,为新一轮全国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卫生部规划教材的改革提供依据。

3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工作的初步成效

3.1 (医)院、(学)校合作,共同编写模块化课程改革教材

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规划教材《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和《医学影像诊断学》等三门课程为基础,以综合性医院影像科四个职业岗位工作要求为依据,重新编写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教材,分别确定为《X线检查与诊断技术》、《CT检查与诊断技术》、《MRI检查与诊断技术》和《超声检查与诊断技术》四门课程。新编教材每一门课程均包含成像原理、检查技术和诊断三方面内容,各门课程内容是相对独立的。参加教材编写人员都是具有较丰富工作经验的专业课教师和医院临床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同时又是实施模块化教学改革的理论课和实验实训课授课教师。此外,还为本套改革教材编写了配套的《实验实训指导》。

3.2 设计实验班与常规班对照,组织实施模块化教学

每年将同年级的三年制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分成两个班,分别使用不同的教材进行专业课教学。其中一班学生(简称常规班)使用现有高职高专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规划教材《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和《医学影像诊断学》,二班学生(简称实验班)使用学校自编的模块化改革教材《X线检查与诊断技术》、《CT检查与诊断技术》、《MRI检查与诊断技术》和《超声检查与诊断技术》。两个班的授课总学时数是相同的,各课程均安排在第三、四学期上课。按照学校统一制定的教学质量考核评价方案,分别对两个班的教学情况进行教学考核,比较其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差异性。考核的结果反映:实验班的课程安排有一定的灵活性,各门课程之间不会出现前后衔接“错位”现象,模块化课程教学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学生技能操作考核成绩优于常规班,教学效果好,教学质量高。

3.3 通过对毕业生实习医院调查反馈,评价教学改革成效

自2008年6月以来,学校对三年制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所在的实习医院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听取了带教老师和实习学生对模块化教学改革的评价,比较两个班级学生在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及岗位适应能力的差异性。总体评价是:模块化改革教材是一种成功的尝试,实验班学生在掌握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操作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等方面比常规班学生要强一些。

4 有待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我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时间还不长,各门模块课程的教学内容有待于进一步整合;职业岗位能力的指标体系及考核测评方案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模块化课程教学方式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为进一步完善和推广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教学,教师问题是根本。首先,教师要不断更新高职教育理念,建立高等职业教育模块化课程的课程观,加强模块化教学的培训,尽快适应模块化课程的教学方式;第二,要根据模块化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配置相关的教学仪器设备;第三,要不断探索,进一步完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模块化课程教材。

[参考文献]

[1]搂一峰.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块化设计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06,27(7):43-44.

[2]周新源.现代职教课程观与模块化教学[J].职教通讯,2007,6:37-38.

篇5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核医学;图像处理系统;应用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1、前言

核医学影像系统是通过探测标记有发射性示踪同位素的药物在人体内的分布和代谢来获得人体信息的医学图像处理系统,其中,γ相机是两维的显像设备,主要由探头和计算机系统两部分组成,探头部分检测到γ光子并输出它的位置、能量及其它相关信息,与探头相连接的控制台获取这些信息,数字化后将数据读入到内存中进行处理并最终计算得到可用于临床诊断和研究的核医学图像,可见对其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下内容将对计算机技术在核医学图像处理系统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和探讨,以供参考。

2、核医学影像系统软件的总体结构

其软件系统主要由四个子系统组成,即影像信息管理子系统、图像采集子系统、图像处理与临床规程子系统和影像信息交换子系统。各子系统在形式上时互相独立的应用程序,可以分别运行在控制台、辅诊台和服务器上。其中影像信息管理子系统是整个系统的核心,负责维护和管理整个系统的图像数据及病人,报告等其它相关信息。其它三个子系统的运行要依赖于该子系统的运行,它们不具备直接修改系统数据的权限,而只能通过影像信息管理子系统来获取、查询或更新系统的图像数据及其它信息。实际上影像信息管理子系统在其内部建立了一个数据库,它封装了对这个数据库的所有操作,这种集中式的数据管理保证了系统数据的安全性和一致性,也使得整个系统各模块的划分更加清晰和明确,同时也便于系统的扩展。

图像采集子系统完成数据的采集、成像和实时显示等工作,图像处理与临床规程子系统对采集得到的核医学图像进行显示、处理及进行定量的临床规程分析,影像信息交换子系统通过监听网络上的DICOM服务请求,核实后接受该请求,并响应其检索、存储以及获取图像的请求。

3、核医学图像处理系统总体框架设计及程序实现

数据库服务器总的来说有两种状态:监听状态和数据维护状态,在监听状态下,它能够接受来自采集端和处理端得请求,并分别调用相应的模块进行处理,在数据维护状态下,它能够完成通常的数据维护工作,同时,它也能够处理来自客户端的请求。因此,系统的总体框架是启动服务器后就立即进入监听状态,只有在维护人员登录以后,才启动相应的数据维护模块。

核医学影像系统的主要功能有两个,一个是实现数据库服务器功能,它在后台充当数据库服务器,可以提供数据查询、数据添加等功能;另一个是数据库维护功能,可以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管理维护,分别介绍如下:第一,数据库服务器,其启动后,图像采集系统、图像处理系统和信息交换系统就可以连接到数据库上,完成数据查询、数据添加等工作。当数据库服务器启动后,系统就进入监听状态,可以处理客户端的请求。服务器在监听状态下,可以接受到网络上的连接请求,只有在检验用户名和密码后才接受查询和添加请求,这样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客户端和服务器的链接是基于TCP/IP协议,按照我们自己定义的一套通讯协议来工作的。所有的这些操作都是在后台进行的,不需要任何人为操作,而且系统管理员可以通过查看日志来了解历史操作。第二,数据库维护功能。作为一个完善的数据库模块,必须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数据库维护方案,ANMIS系统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其提供了许多方便安全的数据维护功能,系统可以为每个用户指定操作权限,不同权限的用户可以访问的数据和操作都是不同的,这样有利于系统安全。①数据显示模块,在该模块中,可以进行记录的逻辑删除和部分信息维护,可以选择多个病人,然后选择编辑即可编辑选中的病人记录。数据维护模块。在病人数据维护模块中,可以完成对病人数据信息的所有维护功能:编辑、添加、查找、逻辑删除、物理删除等。③数据备份和恢复模块。在图像文件的备份和恢复模块中,主要完成的功能是数据备份和数据恢复,其主要界面是两个树状控件组成,其中一个数控件显示未备份的图像文件,另一个显示即要备份的图像文件,选中文件可以通过中间的命令按钮,也可以通过菜单,甚至可以直接将图像文件从左边拖到右边。对于文件夹,则将其内的所有的图像文件全部选中,在选完文件后,按“备份”按钮即可备份。如果设置的是备份到默认目录,则系统自动向默认目录备份,如果设置的是指定备份目录,则系统提示选择备份目录,用户甚至可以为每一个文件制定备份目录。④用户管理模块。对于超级用户,他可以授权他人访问数据,设置其访问权限,也可以删除用户,同样,他也有权更改任何用户的密码,对于一些重要的系统参数,也只有超级用户才能更改。

4、结尾

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核医学图像处理显示出了科学技术的优越性,其可以为医生提供一个功能完备且强大,操作界面友好,自动化程度高,能够大大降低医生的劳动强度,相信,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其必将越来越广泛的被应用到医学的各个领域。

【参考文献】

[1]《信息系统开发案例》张基温等,清华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