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8:07:0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立体农业前景,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中图分类号 S34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5-0128-01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农业不再是种植玉米、大豆的简单种植业生产,而是发展到时间与空间的多元化生产,即立体农业生产;也不再是简单的低效农业生产,而是发展到高效的农业生产。所谓立体农业,就是利用自然条件的时间和空间,运用间套复种等各种农业生产的手段,形成最大的生产效益的一种栽培形式。总结多年从事立体农业的实践经验,浅略剖析瓦房店市立体农业发展的前景与主要栽培形式[1-2]。
1 立体农业的发展前景
立体农业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土地的产出率,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产量和经济效益,比单一种植粮油作物增加产量1倍以上,增加经济效益1倍以上,高者可达到几倍甚至十几倍、几十倍,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3-4]。在瓦房店市采取立体农业的栽培形式,比单一种植玉米作物增加收入7 500元/hm2以上,多者增加15万元/hm2以上。
2 立体农业的主要栽培形式
立体农业的类型可划分为具有层次感的空间立体农业和具有先后顺序的时间立体农业。每个不同类型包含不同的栽培形式。
2.1 空间立体农业
空间立体农业栽培形式是指在同一块地上利用不同空间,栽培多种作物的栽培形式。
2.1.1 辣根、玉米套种的立体农业栽培形式。此种栽培形式是利用辣根植株矮小、耐阴、前期生长量小及玉米喜光的特点,在正常栽培辣根的前提下套种玉米,既保证了辣根的正常生产,又额外获得玉米的产量,而且玉米的产量也不低于常规生产的玉米产量。可收获辣根 15 t/hm2、玉米7 500 kg/hm2,产值共3.75万元/hm2,比单一种植玉米增加效益2.25万元/hm2。
2.1.2 辣根、玉米、菜葫芦立体栽培形式。此种栽培形式中的辣根和玉米的种植形式与前面所提大体相同,增加了菜葫芦的栽培。利用辣根、玉米前期生长量小的有利条件进行菜葫芦生产,额外增加了菜葫芦生产的效益。产值可达5.25万元/hm2,比单一种植玉米增加效益3.75万元/hm2。上述2种栽培形式中的玉米应选择大穗型品种,以发挥其产量优势。
2.2 时间立体农业
时间立体农业栽培形式是指在不同的时间段内先后栽培同一种作物或多种作物的栽培形式。
2.2.1 保护地多茬生产。保护地多茬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打破了原来生产的季节界限,实现了周年生产或反季节生产。由开始的单一黄瓜生产向蔬菜多品种、多茬口生产发展。在保护地多茬生产中要注意作物类型和作物品种的多元化,注意合理安排不同作物的茬口,不断创新栽培管理方法,实现提早上市,巧打时间差,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2.2.2 陆地时间立体农业。陆地时间立体栽培的主要形式有2茬或多茬复种。
(1)地膜覆盖马铃薯下茬复种鲜食玉米的栽培模式。一是马铃薯栽培要点。选择优质高产的品种,要选择具有高产、抗逆性强的脱毒马铃薯品种,主要有中薯1号、荷兰3号等中、早熟品种。根据提早上市和均衡上市的原则,选择几个不同生育期的品种同期播种,或选择1个品种分期播种。下茬鲜食玉米选用中糯1号、香糯1号。要想获得较高的产量,就必须打破常规的栽培方法。采取深种横向覆膜的方法。覆土厚度在12 cm左右,地膜采取横向覆盖。深种可在早期低温条件下形式成薯块,薯块生长发育的时间长,有利于形成大薯块,提高产量。一般产量在45.0~52.5 t/hm2,高者可达60~75 t/hm2,常规栽培只能达到30 t/hm2。采取单垄种植横向覆膜,可增大膜下空间,有利于提高地温,促进幼苗生长,也有利于膜下浇水。播种时间在3月中下旬,保苗在6.0万~6.9万株/hm2。二是下茬鲜食玉米的栽培要点。上茬马铃薯收获后及时播种鲜食玉米。一般播种期在6月末至7月初,保苗4.05万~4.35万株/hm2。下茬鲜食玉米种植不能过密,以防穗小价低。播种时施三元素复合肥300 kg/hm2。科学施肥,马铃薯是喜肥作物,而且需钾量较大。肥料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配合施用生物肥。施用优质有机肥37.5~45.0 t/hm2,三元复合肥600~750 kg/hm2,硫酸钾300~450 kg/hm2,尿素75 kg/hm2。也可以施用马铃薯专用肥(总含量65%)1 500~2 250 kg/hm2。有条件的地区可增施生物钾肥112.5 kg/hm2。
(2)地膜覆盖2茬复种鲜食玉米的栽培模式。一是上茬鲜食玉米的栽培要点。鲜食玉米应选择以粘玉米为主。上茬品种可选用金星糯和掖单20;采用单垄种植或大垄双行种植。无论是哪种种植形式,保苗在4.05万~4.35万株/hm2。播种后覆土时要使播种沟形成“V”形,以便在覆膜后形成一定的空间,以利于幼苗生长。播种时间为3月中下旬,可采用不同生育期的品种同期播种,或同一品种错期播种,实现均衡上市。科学施肥,施用有机肥30.0~37.5 t/hm2,三元素复合肥450~600 kg/hm2,有机肥在整地时撒施,化肥在播种时施入。当幼苗长至大部分叶片接触膜面时,要及时破膜引苗,以防烧苗。待幼苗出膜后炼苗3~4 d,叶色由黄转绿,再进行定苗。二是下茬鲜食玉米的栽培要点。下茬玉米品种要选用中糯1号和香糯1号。下茬鲜食玉米要在上茬收获后及时播种。一般在6月下旬至7月初,可采取复种的方式。若上茬收获较晚,可在6月下旬在前茬的垄肩上进行套种。播种时株距与前茬相同,保苗4.05万~4.35万株/hm2。施三元素复合肥300 kg/hm2。
3 参考文献
[1] 秦绍云.对重庆市云阳县发展立体农业的思考[J].吉林农业:学术版,2012(7):5.
[2] 叶永红,熊小利.渝北蚕区立体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探讨[J].蚕学通讯,2010(3):52-53.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农民经济;信息化管理
农村经济管理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系统性工作,是在农村生产经营环节中进行管理,主要旨在促使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使农民付出劳动后有效提高报酬。现阶段,我国农村商品经济发展形势较好,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中的重要部分,而我国农村经济管理首要任务则是提升农村经济管理水平。因此,若想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需对农村经济管理水平前瞻性给予保证,确保新技术以及科学信息得到有效控制,进而有效提高农民收益。
1农业经济管理发展趋势
政府部门通过农业经济管理,对农业经济发展进行领导和管理,可让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向信息化、可持续及高效化发展。农业经济管理向信息化发展,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结合了“互联网+”概念,应用一系列信息科学技术,如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或云平台等,通过该技术促进我国农业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在减少人工浪费的同时大大提高农业各调配产业资源利用度。
2农业经济管理存在问题
2.1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不完善
农业经济管理的工作相对庞大,会受管理领导者、技术执行者和农业用户等因素影响。目前,我国已实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管理体制,有效促进农业经济不断进步。但现阶段,我国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定差距,部分西部和东部地区农业经济管理和管理力量仍存在许多问题。这是由于农村经济管理人员水平相对较低,农业经济管理团队严重缺乏专业知识,无法完善农业经济管理体系和制度,且存在执行力差等问题。
2.2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水平不高
我国农业经济信息化水平与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农业经济信息化发展通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为农村经济管理提供有效的信息数据,同时能提供更为先进的技术和机械化仪器,并且可让农民对农业市场行情及农产品价格情况进行了解,有效指导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因此,有效提升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水平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2.3农业经济管理相应法律法规少
目前,我国农业方面相关的法律法规多,对农业经济管理方面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少,严重缺乏可执行和可操作的细则。农业经济管理研究对象为农业生产和农村土地使用等问题,该方面需制定相应法律法规,特别是关于农民经济利益,目前重视度不高,导致在对农民经济纠纷进行处理时,缺乏相应判断和判断依据,致使部分农民经济利益受到损失。
3农业经济管理水平提升策略
3.1完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
促进农业经济管理水平有效提高和完善农业济管理体制为重要基础及前提,目前,对于农业经济管理体系不足之处,需全面对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予以完善,进而使管理水平得到提升。首先,制定科学合理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不断学习更为先进的管理技术,制定管理方式,有效提升管理水平。其次,相关的农业经济管理人员需不断加强学习和培训,提高其责任心、综合素养,做到更好的为农民服务。
3.2提高农业信息化管理水平
随着全球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传统农业逐渐向智慧农业方向发展,不论是我国相关专家还是国外相关专家在农业领域发展方面均积极拓展相关的信息技术。面对我国农业资源整合等问题,在信息技术发展背景下需根据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建立相应信息化管理平台,使相关农业资源得到整合,能让管理者以及农民均能参与其中。这样不仅能让农民更好把控农产品生产和农产品价格,同时还能让管理者更方便管理农业经济发展。
3.3专业人员建设与农民意识强化
在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培养专业的技术人才和提高农民知识水平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因此,需对目前的专业技术人员综合素质进行全面评估,促使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和水平提高,并定期考察技术人员。对于农民,需不断加强农业经济管理认识,提高其思想认识。同时,引导农民不断创新,接受新鲜事物,农业生产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4结语
一、当前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下,农业经济仍未及时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趋势,在农业经济管理方面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管理体制与农业经济发展脱节
在国家发展初期,国内仍然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所有制并存的发展体系,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及服务经济共同协调发展的模式。因国内经济成分过于复杂,国内不同经济的管理配置仍然缺乏相应的制度体系的配置。对于农业经济,同样也缺乏相应完善的管理体系。
当前发展阶段,尽管国内农业经济管理节奏得以持续提升,但是与农业经济管理相匹配的管理体系仍未得以明显地改善,不利于国内农业经济管理的进一步改善。这种管理制度的缺陷,严重不利于国内经济的稳健、快速发展。
2.农业经济管理不全面
在当前阶段,农业经济管理不够全面,部分农业实际生产环节几乎是死角。在实际农业经济管理中,往往存在过于注重特定环节,而忽视了其他生产环节的问题。比如,农业经济管理过于关注农业种植环节,重视农业生产质量的提升工作,但是却忽视了农业产成品后期加工环节的管理工作。而农产品后期加工工作是食品安全领域中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大多数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均是由于非法商家处于成本下降的考虑而应用了非法的农产品加工方式所引起的。
3.农业经济管理意识过于薄弱
在国内经济发展中,农业经济扮演着极其关键的角色,为了能够促进农业经济的稳健快速发展,党和政府已制定了很多保护农业经济的法规与正常,而针对农业经济管理同样也制定了一系列详细的规范。
但是,自从工业改革及城市化的进步进展,从事农业经济发展的人员在急速锐减,造成农业经济发展队伍后备力量严重不足。此外,当前部分农业经济管理员工实践经验过于薄弱,对农业经济发展有着错误的理解,造成农业经济管理意识过于薄弱。比如,部分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员工在平常实际工作中,农业管理制度关注度严重不足,再加上管理理念过于滞后,严重影响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快速发展。另外,不同农业经济工作员工能力存在明显的差异,工作态度不够端正,知识储备不足,难以满足当前市场经济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
二、当前农业经济管理解决策略
(一)改变农业经济管理发展模式
目前,国内农业经济管理中最大的不利因素便是农业经济管理思维过于滞后,管理模式跟不上国内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需求。结合全球发达国家的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经验来看,改变农业经济管理的思维模式便是积极有效的解决策略之一。传统的思维模式大多是应用产量扩大策略,比如在建国初期,为了超英赶美,而应用不正确的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策略。当前,随着居民环境保护的意识越来越强烈,针对农业经济的管理也应该要转变思维模式,而不能仅仅依靠农业产量提升这一单一的发展策略,而应该更为关注环境保护,注重环境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此外,还需要密切关注农产品的安全与健康。
(二)加强农业经济管理队伍建设
农业经济管理发展中,管理队伍参差不齐是阻碍其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农业经济管理队伍建设,以更好地为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服务,推动农业经济稳健发展。
1.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福利地位
当前,农业经济管理团队参差不齐,难以吸引高水平的管理人员,最为重要的原因在于目前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薪酬福利较为低下,与其他行业相比毫无吸引力可言,因而,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薪酬福利极重要。其一,国家应该加大对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扶持力度,投入更多的资金关爱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其二、应该加大对农业经济发展企业的优惠力度,这样才能够让农业经济发展企业获取更多的经济力度,从而为农业经济管理人员提供更具竞争力的薪酬福利,吸引更为优秀的人员加入到农业经济管理工作队伍中。
2.加大高校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力度
随着工业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国内大多高校所设置的学科更加接近于这些经济发展领域。为了能够更好地完成农业经济管理队伍建设,应该采取各种积极措施加大高校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力度,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
(三)应用信息化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效果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本质上就是指利用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全面实现各类农业经济发展领域信息及知识的获取、处理、传播和综合应用,从而实现传统农业经济结构优化,明显提升农业经济发展效率和管理决策能力,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健康、稳健及快速发展的过程。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不仅仅有利于传统型农业经济向知识型农业经济的转变,并且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还能够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因而,在当前信息化发展时代,在发展农业经济管理中可利用“云计算”服务,全面整合农业经济管理知识与各种管理工具,这样不仅仅能够高效地为农业经济管理人员提供丰富的管理知识,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人员能力,还能够为农业经济管理人员提供便捷的管理工作,提升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效率,从而为农业经济管理发展奉献微薄的力量。
(赤峰市农牧科学研究院,内蒙古赤峰024031)
摘要:科研经费是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工作顺利进行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证,本文分析了现阶段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科研经费使用和财务管理中存在的违规滥用,使用效率低,经费管理混乱等问题,并根据实际工作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法,以期提升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和科研能力。
关键词 :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科研经费;使用管理;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5(2015)04-0157-02
收稿日期:2015-01-20
作者简介:廉宇(1979-),男,内蒙古赤峰市人,会计师,研究方向:会计管理、绩效管理等。
农业科研事业单位是我国事业单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力军,对服务“三农”,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增产增收、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具有重要作用。科研经费是保证科研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础,但目前农业科研单位经费使用管理上,出现使用效率地下,监管不严,形成科研经费使用的“灰色地带”,不但浪费国家资源,又阻碍农业现代化发展。
一、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科研经费使用上存在的问题
1科研经费违规滥用现象严重
现行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科研经费的使用是一种“谁申请,谁负责”的模式,也就是课题负责人或者分院所负责人决定科研经费如何使用。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实现科研经费使用的高度集中,保证课题科研经费的有效使用而不被非法分流。但是另一方面,这种模式也导致了课题负责人的权力过大,如果课题负责人不熟悉财务管理制度,财经纪律单薄,则会引起农业科研经费的滥用。如虚开发票套现、巧立名目挪用、使用虚假合同转移、以试验示范名义创收,随意报销与课题实验研究无关的支出,贪污挪用,形成科研经费使用的“灰色地带”。
2结余经费浪费现象严重
长期以来,研究课题结余经费的使用由项目负责人支配,由于负责人忽视科研经费的专用性和原则性,认为结余经费等同于节约经费,可以随意利用,导致科研结余经费用于非科研活动。为管理结余经费的滥用现象,现行的科研项目经费节余管理采取“零余额账户”的管理方式,即剩余经费全部回收国库,下年科研经费根据节余情况削减[1]。但此种方式并没有实现结余经费的有效管理,而出现科研人员千方百计的花钱,重复购置仪器设备药品,不仅没有节约反而造成大量浪费。
3农业科研经费使用效率低
农业科研活动具有其自身特性,在实际工作中部分科研人员以农业科研活动周期长为借口推脱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不仅不在科研技术上进行改进,反而长期人浮于事、拖延了事,造成科研经费养闲人养懒人的现象。有些科研研究人员虽然在某些方面专业研究技能高,具有专业素养,但适应领域狭窄,阶段性很强,不能适应科研领域的快速更新,再培训和技术升级无形中加大了科研课题经费开支的负担,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科研经费使用效率不高[2]。
二、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科研经费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1预算编制管理混乱
预算编制是分析、规划本单位将进行收支活动的基础,但目前农业科研事业单位中预算管理情况混乱。首先是预算意识差,大部分农业科研事业单位没有成立专门的预算管理机构,预算编制工作主要有财务部门负责,实际操作上只是把上年的预算进行小额度增减,简单粗糙。其次是忽视农业科研活动特点,预算编制漏洞多,农业科研活动的季节性、复杂性在预算编制中被忽视,或者立项预算很难实现农业科研活动的全部要求。再次是预算编制忽视无形资产的管理,农业科研单位有大量科技资产,如栽培技术、选育出的新品种、各种技术规程、新配方等,作为无形资产的一种其常常得不到科学合理的计算而无法入账。
2财务内部控制薄弱
目前,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环节薄弱,主要表现在:未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或内部控制执行的效果并不理想,未能发挥应有功效;缺乏有效的内部监督机制,没有设置独立的内审机构,或者单位领带任命审计人员,造成内部审计受到单位领导的制约,导致缺乏有效的内部监督能力[3];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缺乏农业科研生产的相关专业的知识,无法及时准确的判定科研项目完成过程中费用支出是否合理,是否与项目目标一致。
3忽视国有资产管理
国有资产是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能够有效合理的开展科研任务的重要基础保证。一方面,农业科研单位长期忽视对国有资产的折旧,科目核算上也只是设置固定资产和固定资金,资产负债表体现的是净增。无法体现国有资产的实际耗损,便不能对国有资产进行合理估计残值。另一方面,国有资产客观上是单位或部门所有制,单位或部门常常主观上忽视国有资产的核算和管理,加之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造成不少单位为工作需要而重复购置设备无形中加大了科研工作的成本支出,导致科研经费短缺。
三、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对策分析
1强化责任意识,增大违法成本
科研经费的违法滥用,关键在于违法成本(下转160页)(上接157页)低,长期的惩罚力度过宽,没有使法律产生应有的威慑力。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防治腐败发生,应该加大惩罚力度,增加违法成本,不仅在道德上加以谴责,更应追究法律责任,产生法律应有的威慑力。同时加强财经纪律教育,定时对农业科研经费管理人员进行教育和引导,为其树立勤勉敬业、廉洁工作的理念。加强廉政法规的学习,做到知法、懂法、守法,在工作中自觉执行各项法规和规章制度。
2提高科研工作者责任意识,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
科研工作者的工作、学术责任意识显著地影响着科研费的使用效率。科研工作应,忠于科学研究,吃苦耐劳,提高创新知识层次,创新技术方法。合理使用科研经费,不重复购置仪器设备,确保科研工作顺利进行,科研成果真实可靠。同时,及时上缴结余科研经费,实事求是,厉行节约。
3加强预算管理,完善预算编制
在预算编制方法上,升级原有“基数法”预算,引入零基预算,预算方法更加合理,适应环境变化。同时将预算资金尽量直接拨付至科研专项,从控制项目资金的再分配,可以有效规避了挪占资金等现象[4]。扩大预算管理,改革预算外资金收缴方式,实现收缴分离。注意科研管理与财务核算相结合,考虑农业工作的特殊性,在财务制度的框架下,客观的解决实际农业科研活动问题,摸索创新农业科研管理的新方法新途径。
4加强内部控制
建立严格的内部审查控制和内部制约机制,建立严密的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控制机制,全面严格的进行专项检查,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损失,杜绝不良现象的发生。内控制度应涵盖各项业务、各个部门和各个岗位的,目标明确、权责清晰、高效合理。同时应根据国家经济政策变化、市场监管要求,及时调整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要在规范业务流程的同时,辅以风险预警机制。
5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
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应强化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实际操作中建立资产管理岗位责任制,明确主要领导、部门负责人及普通员工具体责任,把资产管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人员。建立资产从购置到使用报废全过程一系列的配套措施和制度,建立国有资产管理长效机制。按照政府授权、集中管理、市场运作的模式,通过招标出让、公开招租等方式管理和营运国有资产,最大限度地发挥国有资产的商业价值[5]。
参考文献:
[1]沈建,郭媛嫣.农业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10(12):92-94.
[2]付小燕.现行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科研课题(项目)经费财务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09(1):31-35.
[3]张政权.当前基层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0(2):8-9.
[关键词] 现代农业 发展现状 创新 瓶颈
[中图分类号] S-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8-0046-02
祁县是一个传统农业县,农业基础条件优越,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和山西省现代农业示范区之一,先后荣获中国辣椒之乡、中国酥梨之乡、中国梨产业十强县、全国水果建设百强示范县以及三晋养牛第一县等称号。长期以来,我县一直是全省主要产粮区和大太原都市圈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是农业部确定的小麦、玉米、水果、肉牛等品种的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曾经被时任省长张宝顺寄语“执山西农业之牛耳”,袁纯清书记对我县的“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也给予高度评价,这一切都印证着我县农业的凸显优势。
一、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1.粮食生产稳中有升
我县是典型的农业县,农业基础条件优越,粮食生产条件得天独厚。 2013年我县农作物播种面积为38.8万亩,粮食总产2.23亿公斤。
2.水果产业发展强劲
产业发展上:全县果树面积19万亩,其中梨树面积15万亩,苹果面积3.7万亩。现有恒温冷库200余座,土窑洞2.3万余孔,总贮藏能力达到20万吨,水果贮藏量10万吨,水果贮藏增值1亿元。
经营机制上:全县现有果树专业合作社组织65个,从事果品流通营销经纪人达到3000余人,贮藏运销大户达30余户,并有耀华、麒麟、华裕、源凯、新晋川5家果品贮藏营销龙头企业取得了自营出口权。作为“一县一业”的水果产业已成为我县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
3.畜牧产业蓄能增势
产业规模上:全县牛饲养量达到15.8万头;奶牛存栏2.19万头;猪饲养量达到42.72万头;鸡饲养量达到830.5万只;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50279吨、49734吨和53674吨。
发展后劲上:奶牛养殖业实施奶业“1135”工程,建成全省最大的奶源基地县和全国重点奶源基地。肉牛养殖存栏千头以上肉牛规模养殖场3个,存栏200头以上肉牛养殖场42个。
4.设施蔬菜蓬勃发展
蔬菜产业特别是设施蔬菜近两年通过政策引导、项目扶持、园区建设、标杆示范等措施积极推进,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截止2013年全县蔬菜播种13.1万亩,总产达到39.4万吨,累计发展设施蔬菜2.7万亩。城赵、贾令依托华祁食品有限公司推行公司加农户模式的订单农业,辣椒种植面积突破3万亩,产品行销八个省市,获得了“中国辣椒之乡”称号。
二、把脉产业发展现状,会诊现代农业发展瓶颈
1.现代农业整体水平亟待提升。
纵观我县现代农业发展状况:基地生产相对发达,龙头企业不强,导致产业链条未能充分延伸。如我县果菜牛均形成一定优势规模,而48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无一家国家级龙头企业;如我们的酥梨远销美国、东盟、港澳,鸡蛋直供香港,但我们的农产品没有一个驰名商标;产业化机制缺位,各产业的产、加、销,仍处于一种粗放经营状态,导致各产业一体化的组织机制和互利机制仍未全面建立。
2.土地流转、资金仍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制约瓶颈
发展现代农业,实行规模经营,土地、资金是关键要素。纵观我们园区的发展,土地的流转,都不是轻轻松松实现的,流转土地不一定都难,难就难在连片流转;这就需要我们不断规范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纠纷仲裁机制两大服务体系,加快全县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步伐,促进规模经营良性发展。再说资金,现代农业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资本农业,投资强度大,而经营实体普遍反映资金周转困难,融资难,贷款门槛高,更无法实现大规模扩张发展。
三、理清发展思路,创新现代农业发展举措
1.抓基础,持续做强现代农业的支柱产业
发展现代农业,要有良好的生产条件,良好的发展规划,良好的配套体系,所以必须紧紧抓住条件建设,为优势产业发展打好基础。
1.1持续推进农田水利建设。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要加快建设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要继续实施新增粮食产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等项目,不断提高全县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要继续高标准推进水利建设、设施农业建设,促进设施农业集中连片形成区域优势;要大力推广滴灌、喷灌等节水技术,大力推广各项农业新技术,充分把新技术应用于产业、转化为效益,确保我县农业的基础优势。
1.2着力抓好板块农业。要按照“108综合发展廊带”规划、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推进现代农业。要以园区、市场为抓手,持续推进“四个十”工程,积极建设六大农业基地打造农业五大市场,树立产业标杆,延伸产业链条,形成具有明显特色的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的优势产业带。
2.抓改革,激活发展现代农业的各类要素活力
2.1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稳定农村承包关系基础上首先要给农民确权,尽快把农民的承包地、宅基地、集体持有的建设用地等资源以法律凭据的形式确定下来,才能保障农民的财产权。第二要积极有序推进土地流转,必须建立县乡村流转服务体系、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并规范运作,然后在农村土地流转中心的实践基础上,探索成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建立规范的农村产权交易办法,稳妥有序盘活农村产权要素。第三要完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机制,在严格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让市场在农村土地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此外,还应创新更多的制度机制,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等等。
2.2引深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农业生产的特点是投资大、风险高、周期长、见效慢,现行的金融政策和农业产业发展存在不匹配因素。应逐步推进面向农业农村的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组织或实体,增加农业融资途径。积极推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探索推进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林木资产、牲畜活体等形式的抵押贷款,让农业加工企业、农民融资有方。从而不断释放农民相关财产权活力,走出一条产业发展、农民增收、金融机构盈利的新路子。
三、抓机制,生成发展现代农业的强大动力
1.建立项目整合机制。继续加大项目整合力度,明确重点项目后,将财政、发改、农、林、水、牧等各类资金统筹整合,实行多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的办法,加大对重点项目、重点产业的扶持力度,树立产业标杆,真正发挥出财政资金、项目资金的引导作用。
2.建立农业招商引资机制。政府要以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多层次开展农业大招商、大引资活动,吸引社会资本、有识之士投资现代农业,围绕高效设施农业、生态休闲等开发建设,占领新兴产业的制高点,不断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和领域。通过推进农业市场化进程,引导公司农业、资本农业在农业大格局中占有一定比例,形成多元化投资、多主体经营、多层次发展的局面。
四、抓投入,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资金保障
1.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县级财政:要以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为原则,保证全县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幅度逐年增长;直补资金;要严格管理规范落实各项支农直补资金,确保钞票进入农民的口袋;项目资金:要进一步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积极发挥财政性投资的引导作用,
2.加强信贷支农。现有金融机构应把信贷投放重点放在农业农村,加大对农户、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支持,让农业加工企业、农民借贷有门。要创新信贷支农办法,加强政银合作,应由政府牵头开展银农对接活动并形成机制,由农业部门筛选一批现代农业建设重点项目,与各金融单位进行有效对接合作,增加涉农信贷投放。
五、抓支撑,优化发展现代农业的支持条件
1.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大力实施农民技能培训工程,对农民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实用技术培训,使受训农民每人至少掌握1-2项实用技术,每户有一名懂科技、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农民。
2.提升农业科技服务水平。围绕农业科技创新和标准化生产,大力推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新标准的推广应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在农业信息化应用上,以农廉网为载体,建立健全产前、产中、产后信息系统,全方位打造农业科技支撑体系。
3.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要继续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制度,继续责任到人,实行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要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大力实施农资市场专项整治,建立乡村两级监管体系,建设覆盖生产、储运、销售各环节的质量追溯体系,确保农业产业安全,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问题;对策
1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现阶段我国处于农业经济的转型期,而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是促进经济转型的重要力量,重要性可见一斑。另外,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也提高了农业科研的能力,一大批科研人才脱颖而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也增加了农业经济的收入,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也得到了提升。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应进一步加强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使农业的生产效率得到切实提高,进而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2 现阶段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信息化基础设施不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是建设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物质基础。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要有效开展,必须要有基础设施作为支撑。而现实的情况是我国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并不完善,农民群众获得信息的方式还较为落后。
2.2 信息资源开发缺少前瞻性。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率越来越高,互联网所含有的信息量很大,但能够指导、预测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却少之又少,这显现出我国对于信息资源的开发缺少一定的前瞻性。
2.3信息化建设人才相对不足。人才也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条件,因为信息的采集、分析、储存等环节都需要具有专业素质的人才来操作。但现阶段我国这方面的人才并不多,这大大地影响了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进程。
2.4 信息化意识淡薄。农民群众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主力军,他们的文化水平不高,对于计算机知之甚少。这就直接导致了他们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意识淡薄。另外,有的地方的政府部门也没有对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进行足够的重视。
3 加强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3.1 加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建设离不开一个健全的互联网基础设施。相关的部门要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有一个深入的认识,认识到其对农业发展所能够起到的巨大作用,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建立一个完善的网络体系,实现网络的户户相通、家家覆盖,使各种信息能够实时传递给广大农民群众。组织农民群众关于互联网的讲座,使他们能够利用网络及时获得需要的信息,做出相应的判断,应用于农业生产。
3.2 信息共享,提高服务水平。建立管理农业信息的交流平台,将农业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也就是建立农业信息网站,广大农民群众就能在此查询到需要的信息,也就是农业公共数据实现了共享。进一步加强农业信息的加工和整理工作,加强农业信息源和信息渠道的发掘,使广大农民群众的需求得到最大化满足,不仅如此,涉农企业和相关的部门也能够实时获取需要的信息。要积极挖掘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农业信息网络的建设中来,争取与通信运营企业和广播电视传媒等企业进行更为深层次的合作,这样不仅能够大大降低建设的成本,还能够提升服务水平,使服务向着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方向发展。
3.3 加大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各大高等院校不仅要教授信息化人才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使他们成为综合型人才。只有高素质的人才,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信息化的管理水平,可见管理人员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总而言之,人才是关键。应提高这方面人才的薪资待遇,使更多优秀的人才能够留在农村、扎根农村、奉献农村,将学到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进而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也可建立相关的培训机构,将更多新的知识得以推广,为人才不断充电,保持知识更新,加快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的建设速度。
3.4 加强对农民群众的培训
(1)加大对农民群众的培训工作,普及关于信息化建设的知识,使他们的整体素质得到提升。通过培训农业生产经营者,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增强信息化的意识。
(2)加紧建设农业信息服务团队,可采用逐级培训和在线培训等形式来提高信息服务人员的素质,加强对各级信息服务人员的岗位培训。可建立一支农业信息化专家团队,致力于培养同时具有扎实信息技术知识和掌握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也可以尝试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吸引高科技人才来参与研制开发农业信息技术,为建设农业信息化提供智力支持与帮助。
“农家,找开一扇由平面奔向立体之门,去实现绿色幸福之梦。”这是诗人反映我国农家通过立体农业,把劳动致富的希望变为现实的诗句。
在我国的改革浪潮中,立体化思想渗透到各个领域中,诸多有识之士正在立体思考和实践着改革。当我们把视线由平面转向立体,就会感悟到立体化显示出来的新事物:城市中超高建筑的崛起,空间地面和地下立体交通的贯通;商业中产供销一统的立体企业;科研中多学科立体攻关;教育改革中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立体教学方法;文学中的多面交叉构思、大跨度时空立体写作;哲学中视觉多维的立体思维;军事中的天上地面水面水下陆海空立体协同作战……无不闪现出立体化思维智慧的光芒。
立体化思想渗透到农业中,产生了立体农业的新概念,涌现出诸多新事物。在立体农业理念的引领下,农民建起多种作物共生互利的立体种植田园;渔民按不同鱼类的生态要求,实行分层立体养殖;牧民利用森林提供的树叶作饲料,建立起空中牧场;林业和大田作物也更多采用飞机播种和治虫、取得比常规作业增产增效和减轻劳动强度的效果;更有农学工程专家们设计的种植、养殖和环保结合的立体生物工程,取得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令人钦羡的综合效益;甚至在城市搞起墙上立体菜园、在水上建起立体花园;在庭院闲置的土地上,搞起立体种养,收到“寸土千金”之效果。
经过广大农友的实践和专家们的研讨,对立体农业形成这样的概念:立体农业是指在单位面积土地上或水体上,实行种植、养殖和加工巧妙结合,实行多种多层种养,以获取综合的空间高效益的生产模式及其配套技术。
立体农业的兴起不是偶然的,主要原因是:经过农业经济政策的调整,农民有了土地经营自和渴望致富的积极性。随着市场经济的拓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农产品的品质和数量,有了更高的需求。我国有套种间种等立体种植的传统,又有许多现代立体农业科学研究的成果和样板,为发展立体农业创造了技术条件。我国人多地少,发展立体农业可以节约土地,缓解人多粮食欠缺的矛盾。
立体农业是建立在农业科学技术基础上,向空间要产量要效益的现代农业。是国家一贯提倡和鼓励,要大力发展的新型农业。
何为生态农业
“民以食为天”,农业生产是人类粮食之源,生存之本。随着世界人口猛增,出现了所谓人炸,形成世界性的粮食危机。为防解饥饿,必须大力发展农业。为了增产粮食,先是选育和改良作物品种,搞“绿色革命”。如杂交玉米、杂交小麦、杂交水稻的选育和普遍推广,使粮食大增,对缓和粮食紧缺起了重要作用。20世纪30年代后期,普遍施用化肥农药和良种的普及,滴灌等节水农业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还有后来农用塑料薄膜造就的“白色革命”,使世界农业呈现一派蒸蒸日上的景象。到70年代,进入前所未有的繁荣的世界农业,令人相信,只要倚仗科学技术和发挥人的战天斗地精神,人类就能征服自然、战胜灾害和饥饿。
然而,世界农业的现实前景,并不像人们希望的那样美好。化肥农药的制造,农机的制造和驱动,农产品的加工与运输,都要消耗石油能源,人们把这种依赖石油发展起来的农业,叫石油农业,或叫能源农业。但是,石化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是不可能再生的有限能源,人类无度开采,资源总会枯竭而造成能源危机。更严重的是,能源农业高度发展的同时,发生了破坏环境、污染食品等危害人类生存的生态危机。
为了获取和维持农作物高产,不断增施化肥数量,加速了土壤次生盐渍化,破坏了土壤团粒结构,造成水土流失,肥力递减,最终导致土壤变成寸草难生的不毛之地。
为了防治农作物病虫害和草害,大量施用化学农药和除草剂,虽然一时防治了病虫草害,但同时也增强了害虫的抗药性和杀灭了天敌,破坏了作物与有害生物之间的自然控制,导致病虫草害频发,越治越治不了的恶性循环。而残留的农药被作物吸收,或进入土中和水中的农药被农作物吸收,人食用了被污染的农产品,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能源r业对环境和生态的破坏,实在太大了,不仅危害人们身体健康和生存,还影响到国家综合经济和国力的盛衰。因此,必须寻求一种不破坏生态环境的新农业,来逐渐替代能源农业――这就是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以一业为主,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副渔结合,生产加工销售结合,生产绿色、优质、营养、安全的产品,获取最大综合效益,是资源节约、可持续发展、环境改善的现代农业。
生态农业与能源农业最大的不同是:依赖石油的能源农业,为了维持高产,就要不断增加投入;而越是高产,投入越多,资源消耗越大,对环境和生态破坏也越大;生态破坏越大,对人类生存的威胁越大。这是能源农业不可避免的恶性循环规律。生态农业则是一个具有自我维持、自我调控功能的人工群落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营养、自我增长、自我保护、改善环境、节约资源等多种自我维持能力。人类可以利用其种种自我维持能力,来建设生态农业。例如:
可利用生态田园中,多样性种植植物的落叶和杂草的腐解、作物桔秆回田、间种豆科绿肥的生物固氮、放养禽畜的粪肥,发挥“自我施肥”作用,提高作物的养分自给率。
可通过施用有机肥料,增加土壤腐植质,改善土壤团粒结构,不仅提高土壤肥力,还增加土壤微生物种群和种类数量,增强土壤孔隙通透性和贮水保肥性,营造一个“土壤养料库”,贮存丰富的水分和养料,源源不断地供应植物生长的需要。
可实行立体种植,形成多物种在不同的生态空间,充分利用阳光,提高光合效率,发挥植物本身的“绿色工厂”制造养分的功能。还可选用良种,发挥良种的“遗传增值”功能,使生态农业田园既优质高产,又提高经济效益。
可通过保护害虫天敌,增加天敌种类和数量,有效地防控害虫危害。在防控农作物病虫害和杂草方面,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也取得良好的效果。还有许多农业防治方法都能有效防控农作物的病虫害。
上述种种,是在生态农业中常用的措施。在生态农业建设中,人是主要因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创造更多更好的绿色技术措施,还能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工业产品和工程技术,创造和改善农业生物的生态条件,建设高水平的现代生态农业。总之,生态农业是势在必行的,也是大有可为的。
“立体农业+生态农业”的立体生态茶园
在立体农业和生态农业理念的启迪下,普洱市的时木茶厂创建了“立体生态茶园”。
立体生态茶园包含有立体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内涵,是绿色发展茶叶的一种新模式。推广立体生态茶园,或将现有中低产茶园改建成立体生态茶园,将给云南茶叶发展注入新动力,是茶农增收的新途径。发展立体生态茶园,能促进云南茶叶转型升级,促进云南茶叶真正成为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支柱产业。
1996年,退休后的茶叶科技工作者肖时英和张木兰,要把在职时未实现的新茶园建设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设计、新技术加以验证和实现,自费租用山地,开展生态茶园建设试验研究,经过20多年的努力探索,建成了具有以下特色的立体生态茶园:
――我省一般茶园中的茶树,修剪成平面采摘面树形,使得茶树之间互相拥挤,互相争夺光热水肥,采摘面小,产量低。立体生态茶园中的茶树,经过一系列的修剪,使得茶树的采摘面向空间扩展,形成较平面树形大一倍以上的立体采摘面树形,从而大幅度提高了产量和效益。
――我省一般新建茶园中,不种树不养草,茶园生态条件退化。立体生态茶园中,沿着茶园分区道路种植可再生的乔木树种,构成网络化的防护林带,起到防风防寒作用。或在茶园中配植果树和花木,既改善和美化了生态环境,又增加了经济收益。
――现在我省推广茶树良种,新建的无性系良种茶园,采用单株单行方式种植单一的品种。立体生态茶园实行多品种组合栽培,即在同一个梯级平台上栽种两个茶树品种,如在梯台里方栽早芽品种,外方栽迟芽品种,早发芽的品种先采茶,迟芽品种后采,这样能错开春芽萌发高峰,调剂采茶劳动力,实现均衡生产,保证增产增收。这种多品种搭配栽培方式,还能提高茶园的整体抵抗病虫害能力。
――我省一般的茶园,单一种植茶树,茶园只能靠生产茶叶提供经济收益。立体茶园的园林化环境,为生态养殖创造了良好条件,茶农在茶园中散养土鸡和旱鸭,还可养羊养兔,可在茶园间种果树,获得比单一种茶更高的综合经济效益。茶园养鸡还能有效防治茶树害虫。
――我省一般茶园管理,措施不规范,成本高,技术经济效果差。时木茶厂的立体生态茶园,采用符合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要求的技术措施管理茶园。如坚持施用有机肥,改良土壤。雨季不中耕只杀草,防止水土流失。冬季修剪茶树的一半树冠,春茶采后再修剪另一半树冠,培养立体采摘面。每年只在冬季修剪后或春茶采后的停采期,喷1~2次绿色食品允许使用的农药防治病虫害。形成一套独具特色的技术措施管理立体生态茶园。
――立w生态茶园以人为本。茶厂重视改善员工生活,无偿提供住房,提供茶地和猪厩用地,修建自来水太阳能淋浴室和硬化道路。为保证不乱施化肥农药,肥料农药由茶厂统一购买,免费供给员工施用。结合生产需要,对员工进行技术培训。这些都是立体生态茶园建设和管理的内容。
综上所述,立体生态茶园,是一个具有立体农业和生态农业特色,以茶为主,茶、林、花果和养殖结合的人工生态经济系统。它具有自身维持和物质良性循环功能,获得比单一生产茶叶的常规茶园更好的综合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立体生态茶园的建设实践和取得的科研成果告诉我们:以施有机肥为主,少施或不施化学肥料和化学农药以及利用害虫天敌、采取生物和农业综合防治,防控病虫害等绿色技术,达到生产优质安全的生态茶,这条路子是行得通的。
关键词:生态循环农业;清洁农业示范、种养结合生态模式;旌德县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2-0017-02
党的“十”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O,促进我国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为认真贯彻中央精神,旌德县委县政府确定“跨入高速时代,建设秀美旌德”具体发展规划,坚持绿色发展,实施生态立县战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县农业部门紧抓落实,在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方面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1 县域情况概述
旌德县地处皖南山区北麓,土地总面积为904.8km2,农业用地11267hm2是一个“六分山、一分田、三分道路和庄园”的典型山区农业小县。全县常年粮食播种面积8667hm2,年产量近60000t,初步建立了优质水稻、名优茶、竹木、灵芝、肉牛、畜禽水产特种养殖、中药材等七大主导产业。全县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三品”认证面积达14040hm2,认证农产品品种有水稻、茶叶、竹笋、西瓜、花生、灵芝、大雁、梅花鳖等20余个,先后获得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县、全国绿色小康县、中国灵芝之乡、中国十佳休闲养生旅游县等多项殊荣。
2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生产实践
2.1 清洁农业示范点建设 2012年开始,每年在县农业科技示范场进行有机稻稻鸭共育模式、生猪养殖场废弃物资源利用、植保绿色防控、土壤有机质提升、农作物秸秆粉碎还田、农业面源污染末端治理等技术的综合运用和建设,建成了养殖业废弃物变废为宝、种植业产品优质安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农业系统内生态循环(图1)。示范点遵循生态经济学规律进行适度规模经营,最终实现社会、经济、生态3个效益的有机统一。主要做法如下:
2.1.1 生猪养殖场废弃物资源利用 旌德县益农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是一家较大规模化养殖企业,建有育肥栏舍面积2100m2。年出栏生猪2000头,每年产生固体粪便约30t,废水300t,年COD(化学需氧量)排放量72t,NH3-N(氨氮)3.6t。该企业自2013年起被列为我县农业源水污染物总量减排核查企业,每年要求COD、NH3-N污染物零排放,消减率必须达到100%。企业自身完成了1000m污水收集管道、人工干清粪、干湿分离机械一台套、300m3的粪便堆沤场、260m3沼气厌氧发酵池、500m3沼气存储设施、100m3厌氧分解储存池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农业环保、畜牧、能源等部门的牵线,养殖企业与多个种植企业签订了免费提供沼液和猪粪,仅需负责运输费用的供应协议,较好的解决了困扰养殖企业废弃物资源处理利用难题。
2.1.2 稻鸭共育种植有机稻 发展稻鸭共育有机稻生态种养2.67hm2,养殖麻鸭800只,全程无化学药剂投入,使用有机肥和健壮栽培方法控制病虫草害,促进了种植业、养殖业之间物质和能量的良性循环利用,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污染物最少排放。稻鸭共生由于不施除草剂、不施化肥肥和农药,1hm2节药成本1200元左右;示范点1hm2生产优质有机大米4200kg,销售价15元/kg,稻米销售收入63000元/hm2,比常规普通稻米1hm2销售增收30000元;示范点养殖的鸭子到出售期1hm2约有337.5kg,市场销售价格18元/kg,养鸭1hm2收入6075元左右,扣除成本纯1hm2利润1425元;项目区共种植水稻6.67hm2,节本增效13.3万元。
2.1.3 消纳养殖业废弃物―沼液田间使用 养殖业畜禽排泄物,不仅对城乡生产、生活环境产生影响,而且对土地、水体、河流流造成污染,甚至通过农产品直接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示范点在各田块边角放置1~2个1m3储液罐,重点收集养殖场沼液。水稻等农作物使用后,不仅长势健壮,也提高了抗病虫能力(沼气池废弃物沼渣沼液本身就有杀病虫功效),相应减少农药使用量。种植业通过这种模式生产的有机产品,品质好、安全性高,收到市场的普遍欢迎,经济效益可观。
2.1.4 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和绿肥种植 长期以来,我县农民在施肥上存在着养分结构失衡,偏施氮肥,肥料利用率低下,不仅造成大量资源浪费,还引发严重的环境污染,水体的硝酸盐含量增加和富营养化加重,同时,偏施氮肥还诱发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增加农药施用量,降低农产品品质。示范点通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不仅能实现化肥资源的高效利用,还可减轻环境污染,可有效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同时,大力推广种植绿肥种植,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减少化肥施用量,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减少对大气、土壤等环境污染,农业生态环境得到良好改善。
2.1.5 建设水稻田生态拦截带 利用水生种植技术,在收获农产品,美化水域景观的同时,通过植物根系的吸收和吸附作用,富集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氮和磷,降解和富集其他有毒有害污染物,达到化害为利,净化水质的目的,使水域资源得到可持续发展和利用。示范场内主要种植水稻,排水区域有约2100m2水田长期积水,通过工程将这个区域改造成水田生态拦截带,建成5m×400m约2000m2的拦截带。里面种植水生植物茭白、睡莲等,主要吸附水稻生产中流失到水体中的氮磷,并在作物成熟后人工进行采收,将营养物质运出田外,达到变废为宝的效益。
2.2 种植业―水产养殖生态模式
2.2.1 开展稻田―沙塘醴―青虾共生 沙塘鳢及青虾均喜清水,而水稻的种植能够有效转换和利用水体中水生生物的排泄物和饵料残渣,提高水体透明度,减少养殖过程中水体使用交换量,节约养殖用水,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渔业污染排放;沙塘鳢在自然环境中最适宜生长水温为11~31℃,早期水稻未分蘖前不能有效遮蔽阳光,有利水体接受阳光照射,促使水温升高。随着水稻的生长和气温的升高,水稻可有效遮蔽阳光,降低盛夏高温季节的水体温度,为沙塘鳢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同时水稻种植区为青虾的生长、蜕皮提供躲避场所,能有效提高青虾生长速度和繁育量。从徽水河中移植水草(灯笼草、节节草)的目的主要是在稻田养殖区内营造沙塘鳢野生生活环境,为沙塘鳢提供自然的生活栖息环境,达到生态健康养殖的目的,从而有效确保沙塘鳢品质;基地种植水稻不施农药和化肥,沙塘鳢不投喂任何人工饵料(以青虾野杂鱼为主要饵料,故产量、成活率和起捕规格均不高),青虾投喂的饵料为黄豆和玉米(因为需要对沙塘鳢提供充足的饵料,所以中途起捕量有所控制,产量较低),所有产品均为优质安全农产品。
2.2.2 种养结合生态经济效益 沙塘鳢―青虾―稻田共生养殖模式不受养殖水面资源的限制,特别适合丘陵山区水面资源有限而稻田面积丰富的地区。在养殖过程中田间改造工程量较小,养殖区复垦容易,既不影响粮食生产,又不污染环境,高效节能,有着极大的推广空间和应用前景。通过试验,1hm2产稻谷5037K、沙塘鳢721.5K、青虾330K,1hm2养殖效益146872.5元,利润60159元/hm2。
3 发展生态保育型农业几点思考
(1)立体农业的组合模式既有互利的一面,又有相互矛盾的一面。如果投入不足,配置不,技术不完善,可能会引起矛盾的加剧或群体生产力的下降。因此,在普及、推广应用某种立体农业模式时,要因地制宜,要研究立体农业模式的适用条件、品种(物种)搭配、配套技术等,以便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如我县在做种养结合示范点项目上,选择生猪养殖企业作为有机肥供应企业,是综合考虑当前畜禽养殖业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高、废弃物产生量大、农业利用经验少等因素来做探索示范的;在稻鸭共育生态模式是与稻鱼模式进行实际生产对比后,选择了操作方便、投资成本少、管理简单的稻鸭共育进行有机水稻稻田除草防虫。
(2)立体种植、立体养殖、立体种养等,都仅仅是集约持续农业的一种方式,而不是唯一的方式,它的应用与推广,必须具有一定的条件和物质、技术投入。我县探索在做的项目都是在上级部门的项目支持下,整合不同项目资金得以实现的。如何能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让农业经营主体主动积极投入到立体循环农业产业中来,既需要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研究和探索,也需要各级政府对生态循环农业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中图分类号:F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3-0018-01
1 庭院经济的含义
庭院经济是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以集约技术为手段,以庭院和四周非承包地为基础和开发利用对象,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方面的生产经营活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庭院经济正逐步与农田经济、乡镇经济、三产经济、劳务经济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的五大支柱。
2 庭院经济的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庭院经济可以利用院落占用的自然资源和闲散劳动力,通过系统组合,用较少投入获得相对较高的经济回报;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庭院经济发展典型地区农户家庭的80%以上收入来自庭院经济,一般地区30%以上收入来自庭院经济。而在多种经营中占主体地位的是庭院经济,许多农户依靠庭院经济每个劳动力年收入可达 4000 元以上,发展较好的甚至逾万元。
(2)生态效益。一是发展庭院经济有利于美化居住环境。它可以把经济建设和环境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未,既可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又美化了生活环境,使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实行高度统一。特别是许多农户在庭院开发实践中创造了多种立体农业利用模式,使资源得到充分循环利用,实现物尽所用,使家庭小院得到绿化、美化。二是通过房前屋后的立体种养模式的开发,实现生产性与环保性的统筹,尤其是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与资源性转化,不仅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而且可以净化环境。通过立体农业模式的延伸开发,其生产意义已突破小庭院的框架,促进了循环农业的发展。
(3)社会效益。庭院经济的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解决了因劳力过剩带来的各种社会矛盾,促进了农村社会的稳定。
(4)示范效益。庭院经济涉及多学科、多产业、多项目,需要多种技术的综合运用,它为新科技、新信息、新品种在农村推广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试验点。
3 庭院经济的制约因素
(1)认识不到位。许多干部和群众都没有认识到庭院经济的重要意义,导致了庭院经济的发展缓慢,大量庭院土地未被开发利用。
(2)产品的供应相对过剩影响了发展庭院经济积极性。目前全国农产品数量总体上已达到供求平衡甚至过剩,农产品价格起落不定,造成农业生产利润水平较低,有的甚至收不抵支,导致了农民发展庭院经济的积极性不高。
(3)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阻碍了庭院经济的高速发展。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外出务工导致留守劳动力的素质水平进一步降低,这从根本上制约了庭院经济的发展。
(4)农村社会化服务水平较低。庭院经济的发展水平与科技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和物流服务等农村社会化服务水平密切相关,而目前我国农村社会化服务水平偏低使得庭院经济发展缺乏强有力的支撑,发展后劲不足。
4 发展庭院经济的对策
(1)提高认识。首先,要通过各种场合,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发展庭院经济的重要意义以及在农村经济的地位与作用。要使所有领导和干部、农民都树立坚定信念,从行动上把发展庭院经济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内容来抓,抓出显著成效;其次,大力宣传庭院经济致富典型,以点带面,吸引带动更多的人从事庭院经济生产;第三,要制定优惠措施,努力加强对农村生态庭院经济开发的政策和资金扶持,积极鼓励农户进行种植、养殖、加工、商业、服务业等多种形式的生态庭院经济开发。
(2)提高农民素质。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技术水平、管理水平、思想素质是庭院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 而技术水平则是关键的关键,因此应首先从技术水平入手,结合实际选择一批技术成熟、市场前景广阔和经济效益好的重要科技成果,认真地组织推广。
(3)强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尽快建立完善的技术、信息、物资、资金等社会化服务体系,扩大服务内容,转变服务观念,改进服务方式,建立发达的服务网络,为庭院经济的良好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建立上下相通、左右相连的综合信息服务网。加大配套服务力度,积极做好产前、产中、产后的配套服务,围绕庭院发展需要,积极做好超前物资、技术等服务,搞好销售服务。一是开展信息化服务,增强农民信息化意识;二是做好产前、产中、产后的配套服务,围绕庭院发展需要,积极做好超前物资、技术等各种服务;三是搞好销售服务,在丰富本地市场的同时,要吸引八方买主,靠名、特、优、新产品占领外地市场。
(4)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对发展庭院经济的推动作用。一是要通过各种场合,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发展庭院经济的重要意义以及在农村经济的地位与作用。二是要建立健全政策法规并制定优惠措施,努力加强对农村生态庭院经济开发的政策和资金扶持,积极鼓励农户进行种植、养殖、加工、商业、服务业等多种形式的生态庭院经济开发。三是要科学规划。根据不同地区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庭院经济规划,突出当地特色和生产规模,确定生产项目,发展庭院经济。四是推动庭院经济的产业化发展。首先要调整现有庭院生产的结构比例,对于以种植业为主的庭院经济模式,将养殖业与加工业融入其中,发展种养结合或种养加结合的综合型庭院经济模式。
参考文献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几千年以来,传统的农耕文化灿烂辉煌,养育和繁衍亿万炎黄子孙,无数的中华儿女承前启后,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谱写着优美的篇章。
记者见到陈更新时,他正带着中央党校博士考察团,讲解广西规划的第一个富硒产业园区,借用外脑、引进人才、科学管理、创新发展。先后在红十字会、医药医疗、资产金融投资等行业摸爬滚打十几年的陈更新,一踏入农业领域就以一个企业家飞得更高,走得更远的理念高标准,严要求,以循环经济,精细化立体农业,套种套养,种养结合,变废为宝,寻求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创新农业模式,为新型农业打开一扇大门。
农业发展的创新思维
“一个好汉三个帮,要发展还得有团队。”2007年,陈更新成立丰兄农业发展团队,经过七年的现代农业发展探索,2014年正式注册广西丰兄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成为一家集水产养殖、果蔬种植、食用菌种植、农业种植技术研究与开发、农产品深加工直销于一体的农业综合开发公司。
“我们遵循种养结合、套种套养的科学产业链,全力发展精细化立体循环农业,创新农业产业,将现代农村从观光农业到绿色休闲生态农业,再到创意农业……以时间换空间来形成抵御市场风险的防火线,赢取农业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陈更新向记者介绍丰兄农业开发公司的发展理念。
丰兄农业开发公司把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绿水青山良性循环与脱贫攻坚和带动一般农民增收结合起来,用循环经济来代替农副产品深加工问题,用种养结合来解决单一农业产出过低问题,用产业链延伸来解决变废为宝问题,用产业链延伸来解决其它产业成本过高问题,用产品附加值来促进产业发展,用产品附加值来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通过生产模式的衔接性来全面保证农业产业的良性发展,达到产业扶贫脱贫的最终目的,为绿色、生态、可持续的农业发展开辟了一条生机勃勃的发展之路。
“我们所打造的有机、绿色、环保、富硒的全均衡营养现代农业生产链,不仅打破了传统农业的发展瓶颈、还在农业的基础元素上增加了乡村休闲旅游,生产高端农副产品的同时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也培育了职业化标准化的现代农业人、造就一批新一代农业人。”几经努力发展,陈更新坚持以“私人订制、食品安全”的高端服务理念,为高端需求人士打造出地道、原生态的农副产品,讲述着一个特色的农业故事。
合作制全面代替分配管理制
怎样让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的发挥效用,向追求绿色、生态的需求转变,寻求农业发展的新动力,经过不断的调研,深入田间地头和农民交流,陈更新采用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导入全面合作分配制。采用底薪+绩效+分红+股权的分配方法,一人参与,全家受益,通过产业层面的设计来满足大家的需求点、增收又保产、保质又保价、企业估值越大自己受益越多,牢牢的把双方利益捆绑在一起,工作越长受益越多,一心谋发展,脱贫又致富。培育现代农业的职业化和标准化新一代农业人。
“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传统农业一直走不出“价优多发展,发展起来又跌价,农民增产不增收”的怪圈。陈更新带领他的企业放弃常规市场渠道、走品牌品质和高端群体路线,以社会团体企业和各商会房产公司为主要销售对象,以体验农业为导向、以亲情娱乐基地为重心、以周末休闲旅游经济为核心,运用电子商务APP平台结合会员制和庄主制的全新发展理念体系、进行农副产品与互联网结合的线上线下营销网络。
关爱贫弱,温暖同行
陈更新立足解决和巩固贫困人口脱贫这一目标,采用“公司+供销社+合作联社+专业合作社+信用社”的生产发展模式,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进行精准扶贫工作,有效的体现出企业社会责任感和供销社的供给侧改革所取得的创新成就,合作联社则在组织全面的资源匹配整合使用上不懈努力,专业合作社负责每一个产业的生产和运营管理,信用社则加大资金扶持力量引发的杠杆支点,使得贫困户干劲十足,促使精准扶贫工作落实到户,落实到人,形成“傻瓜式”生产模式。
丰兄农业开发公司启动实施的“产业到家,牵手妈妈”巾帼脱贫行动计划,不仅每周对选定的贫困妇女进行技术指导,业务培训,同时及时宣传党的政策,使她们有信心,提高实际操作本领,而且根据贫困妇女的劳动能力,安排工作,有计时工、计件工、和产品认领养殖种植等多种方式促进她们增加收入,并鼓励先进,督促进步。目前已投资建成的生产间、生产大棚、平价产品销售门市部、电商平台服务厅和农民技术学校等均已充分发挥作用。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陈更新作为非公企业代表到广西大学农学院考察合作洽谈,并就学生实习就业、提供科研咨询等方面签订合作协议书,解决了生产技术和人才瓶颈问题。为增强农户自身造血能力,积极帮助农民理清脱贫的思想,他联系玉林市供销社共同创建农民培训学校,传授现代农业种养技术,协助举办了“非公经济企业供给侧深化改革发展经济论坛”,邀请到中央党校、广西林业厅等专家为合作社成员、贫困农户提供一个学习交流平台。同时丰兄农业公司还获得了广西科技厅指定人才培养基地、广西水产畜牧局田螺优秀推广站、田螺示范基地称号、特色农业扶贫产业基地推广中心、广西供销社电子商务优秀推广站等殊荣。今天的陈更新在很大程度上要改善农民的内在问题,给农民以新希望。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探索;二元结构;农业招商
2016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在各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全国农村在各个方面的改革都能大步前进,并且有一定的发展前景。我国政府始终以促进农民的基础收入为目标,大力扶植乡镇企业,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创建一个充满活力的新农村,最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一、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农村经济要想能够稳健的发展就必须紧抓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农村的经济发展基础,物质需要是很重要的,但农村基础设施并不先进,这大大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道路建设落后,交通环境恶劣,农村道路明显少于城市,道路是农村与其他地方交流的重要媒介,发展农村经济必须要开通每一条通向城市的道路,物质条件永远是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但是我国农村各大地区的交通都比较闭塞,道路建设十分落后,道路的承载能力满足不了发展需要,狭窄的道路目前只能满足现阶段的发展,无法像城镇那样发展与大型企业贸易的往来。其次农村的水电网络等也不健全,不能给农村的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网络通讯是保证农村人民获得即时讯息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农村的电力与水利发展质量还是偏低,这也导致了农村人民生活水平的低下,大大阻碍农村经济的良性发展。
(二)农村经济发展生产经营发展模式落后
农村经济发展滞缓最主要的因素是农村滞后的生产经营方式,农村生产经营方式普遍滞后,特别是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先天不足。我国农村仍然受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影响,无法打破根深蒂固的小农经济体制。影响经济发展最根本的因素就是生产力,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往往无法超过高度集中的先进生产力,只有科学的顺应时展的生产关系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农村一些工厂生产技术含量太低,农民素质水平也不高。
(三)农业结构单一
土地作为农民最基本的生产物资资料,农村的生产方式只是比较单一的种植业,没有复杂的农业体系。主要依靠单一的农业形式,林业发展不起来,没有引进先进的牧业,渔业水平低下,技术含量不足,更难形成一体化的农业发展模式。农村毫无特色的生产结构往往不能迅速发展,单一的农作物生产也无法打开市场,没有形成种植多样化、特色化农业生产结构,作物品种单一,经济发展陷入困境。
(四)农村市场不规范
由于农民素质整体不高,农村市场萧条,相关管理机制也不是很健全,市场管理松散,这不利于维持有序的市场秩序。农村政府缺乏对于市场交易的监管,交易活动往往会产生一些纠纷,从而造成市场交易的畸形发展。货品流通量低,资金难以形成快速流通,最终导致经济发展缓慢。
(五)农村资源开发利用率低
大多数农村的土地水源等资源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农民能力有限一般也难以自主开发,因此农村在资源开发上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由于水平技术有限,即使开发了一些资源也会因为效率的低下导致资源浪费。广大农民无法将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最终实现资源的经济利用价值。但是根据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这一现象,农村基本人力资源还是无法得到充分开发利用。
二、农村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措施
(一)增加对基础设施的投入
要想建立一个经济实力强大的新农村,政府必须加强对农村经济发展战略进行调整,建立健全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机制,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设,这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不可忽略的阶段。地方政府首先应该增加对建设资金的投入,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保证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值得投入资金的。
(二)实现生产经营模式转变
在农村经济发展的第二阶段,地方政府应当就应该着手准备全面开发农村经济,进行农村生产经营发展模式转变,首先就应该制定可实行的发展方案,不搞面子工程,多做些实质性的改良,要想实现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就必须改变农村当前落后的生产经营模式,要不断学习城镇的发展方式,却不能一味照搬其固有的发展模式,要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学习城镇先进的模式,并将其加以利用,创建一个拥有自己发展特色的模式,实现农村生产经营发展模式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将以往一直坚持的传统农业发展成为具有时代特色现代农业,逐渐打开市场,打破以往固化的半封闭状态,加大与外界的交流与发展。根据小农经济的滞后性特征,逐渐引进小机械进行生产逐渐取代农民手动养蚕缫丝的经营模式,让农民全面摆脱以人牛耕田为主要生产工具的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模式,逐渐达到机械化、信息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最终实现现代化农业的生产关系。
(三)实行立体化农村经济发展结构改造
根据我国农村目前单一的经济发展结构,地方政府必须建立起一种立体化经济发展结构。根据各个农村目前发展的现状,因地制宜的实行立体农业改造,建造一种以农、林、牧、副、渔业一体化发展的农业体制。地方政府也要抓住机遇搞好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发展,注意对外宣传打响知名度,当然树立一个科学有效的农业发展模式也是实现农村经济立体化的必然要求。
三、结束语
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状况充分考虑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不仅要把握发展形势,还要能够采取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方式,最终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作者:王浩欢 单位:北票市委党校
参考文献:
立足高度——从新的发展战略高度开阔视野、拓展思路
以党的十精神为指针,从国家“支持六盘水开展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建设”、“支持六盘水开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建设六盘水喀斯特山区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六盘水物流节点城市”、“培育‘凉都六盘水’旅游休闲度假胜地”的发展战略高度,切实解放思想、拓展思路、抓住机遇、振奋精神,大力发展以生态为导向的工业园区、物流园区、农业园区、旅游景区、城市新区等,加速推进“凉都”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明晰做特做优做大三次产业的思路——做特做优一产,以特色农副产品产业化为突破口、特色农业为重点,壮大山区生态特色立体农业;做长做特二产,以能源产业链为突破口、轻工业为重点,壮大循环经济总量;做特做大现代服务业,以旅游休闲度假和枢纽物流商贸为突破口、打造服务载体为重点,加速提升服务业比重,从而形成创建系列品牌、提升品牌质量效益的发展新格局,实现历史性新发展、新跨越。
把握角度——从新的发展角度转变观念、加速实践
从建设发展“实力、魅力、活力、文明、幸福”五位一体六盘水的全局解放思想,加快特色城市建设步伐,把解放思想与“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理念融入这五位一体的建设发展之中,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三次产业发展创新和城镇化建设之中,实施改革开放、优势领先的带动策略,树立“开拓创新是动力、搭建平台是载体、营造环境是抓手、重点突破是引擎、产业发展是关键”的实践理念,以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为主体,打造三次产业“循环型、生态型、科技型”经济载体,充分发挥国有大企业、民营经济、民间资本的巨大活力作用;以开放合作、引资招商为抓手,营造大环境,创建新机制;以产业新发展、新跨越为突破口,加速能源循环产业、新兴轻工业、山区绿色立体农业、休闲旅游业、物流商贸业和城镇化实现新发展、新跨越。
着眼速度——用新的速率抢机遇、抓速度
解放思想、审时度势,快速抢占发展机遇和创新制高点,变“速度”为“效益”、变“时间差”为效益差”、变“速率”为“效率”,雷厉风行地执行和落实好中央、省和市关于六盘水发展的战略决策,把速度、质量和效果统一起来,把思想解放、凝聚力量、激发积极性、创造性都聚集于“干”字上、聚集于“实践”中,聚焦优势和特色,加速“布局建设煤矸石综合利用电厂”,加速“推进页岩气、煤层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和综合利用”,加速“建设六盘水煤制烯烃项目”,加速做精做强做大“煤电铝、煤电钢、煤电化、煤电材四个一体化”循环经济品牌、产业链品牌,加速开发利用水能、风能、生物质能来完善能源结构,加速具有六盘水特点的装备制造业和轻工业来完善工业结构,加速发展喀斯特山区特色农业产业化来完善农业结构,加速城镇化和开发建设“凉都”避暑旅游、休闲度假、观光购物项目来完善服务业结构,以新的发展速率把六盘水创建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喀斯特山区特色农业示范区和旅游休闲度假胜地。
拓宽广度——以管理创新、科技创新开拓发展新空间、新领域
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空间,一方面,通过管理创新拓宽发展思路、拓展开放合作的新空间、新领域,坚决实施开放合作战略,完善开放合作机制,扩大区域合作、加强次区域合作、促进泛区域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区域合作,尤其要强化与“珠三角”、东盟和“港澳台”的开放合作,成渝经济区和“长三角”的开放合作,“毕水兴”和“攀西一六盘水”区域的开放合作,充分发挥煤电能源、通道枢纽和“凉都品牌”的功能优势,更好地利用区域内外的资源和市场,更好地拓宽发展新空间、新领域。现代市场经济既是竞争发展的经济,更是合作开放的经济,要以“双赢共胜”的开放胸怀、合作气度、思维方式、操作办法开创新局面,实现新发展、新跨越。同时,在另一方面高度重视以科技创新和新科技利用突破资源环境瓶颈的制约,拓展科技利用和创新在三次产业发展中的新领域、新空间,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以技术联盟为纽带的企业创新联盟、产业创新联盟、产学研创新联盟,此其一;通过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构建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创新发展的“高低杠”运行机制——“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能耗低、污染低”的新机制,展示出六盘水产业发展的竞争力、持续力,此其二;其三,科技创新和利用凸显三个重点:重工业科技创新和利用重点向“煤一电一化”、“煤-气-化”、“煤-钢-化”、“煤-电-铝”、“煤-电-材”、“煤电装备制造”等煤电循环经济产业链发展,轻工业科技创新和利用重点向“特色农产品加工”、“化工产品加工”、“零部件加工”、“装饰材料加工”等方面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和利用的重点是发展壮大“十大产业”、构建喀斯特山区生态特色立体农业体系,从而提升科技进步对“凉都”重工业、轻工业、农业发展的贡献率,使科技的巨大功能成为新发展、新跨越的新引擎。
强化力度——以凸显特色创局面、创新机制抓落实来推动新发展、加速新跨越
解放思想就是要实事求是地创造性开展工作,干出特色,干出激情,干出绩效。特色与激情、绩效就是竞争力,就是吸引力。六盘水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在解放思想中如何实现新发展、新跨越,是当下面临的重大任务。为此,应凸显“三个着力”:一是着力打造城市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六盘水作为区域中心城市、枢纽城市、能源城市、避暑城市,打造独具特色的支柱产业集群,是发展城市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当务之急是把资源禀赋优势及时转化为科技利用优势,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打造“煤电铝、煤电钢、煤电化、煤电材四个一体化”循环经济产业集群,带动传统工业升级转型:坚定不移地走符合喀斯特山区特点的现代特色农业发展道路,打造特色农业产业化集群,带动传统农业全面升级转型;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城镇化和现代服务业发展道路,打造以“凉都品牌”为龙头、旅游休闲度假胜地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集群,带动生产生活服务业全面升级转型。二是着力提升城市功能的拓展力。在能源功能方面,全面拓展能源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把六盘水建设成为祖国喀斯特山区重要的“新型工业化示范之都”,展现出新型工业化发展的美好前景。在科技功能方面,为着科技利用和创新,实施科技利用和创新团队培育工程,将科技利用和创新融入三次产业发展之中,把六盘水建设成为具有喀斯特山区特点的“科研利用创新之都”,展现出科学发展的魅力无穷。在生态功能方面,大力争取中央和省生态补偿政策、项目和资金支持,大力增强珠江三角洲与六盘水“发展同命脉、同生共繁荣”的血脉生成关系,加速建立实施珠江三角洲与六盘水“共生繁荣、共谋发展、共建生态”的实践机制,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乡现代三大产业发展,把六盘水建设成为“两江”上游生态良好、生机盎然的“生态安全屏障之都”,展现出可持续发展新态势。在服务功能方面,开创城市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新路子,将六盘水独具特色的喀斯特地质地貌生态资源、人文社会资源等旅游资源作为加速开发的富矿、处女地,大力开发旅游项目,发展壮大旅游企业,繁荣旅游市场,按照“巩固老企业、引进新企业、培育大企业”的策略,制定旅游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按照“发展互补、资源融通、合作共赢、繁荣市场”的策略,创建旅游景点景区、旅游线路,创建省内外旅游企业合作发展新机制:按照“品牌营销、市场导向、资源整合、传媒推介、节庆带动”的策略,完善旅游市场促销机制,凸显特色旅游、张扬个性旅游、打造文化旅游、丰富旅游产品、构建旅游网线,吸引和满足不同旅客的需要,把六盘水建设成为喀斯特山区里国内外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休闲度假胜地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展现出“凉都”旅游创新发展的勃勃生机。在枢纽功能方面,充分利用六盘水这一区域战略通枢纽的经济功能和显著优势,加速枢纽功能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完善区域战略性立交桥的高铁、高速公路、机场航空通道,畅通内陆向印度洋、太平洋出海的市场经济交通网,把六盘水建设成为祖国西南面向东盟、南亚和印度洋、太平洋开放发展的、欣欣向荣的“战略通枢纽之都”,展现出“立交桥”的生机活力。在物流商贸功能方面,充分发挥区域战略通枢纽的物流人流资金流功能,加速建设一批功能和特点鲜明的现代物流园区、商贸新区,加速引进和培育一批战略性骨干物流企业、商贸企业和仓储发展企业,尽快把六盘水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区域性新兴物流商贸之都”,展现出物流商贸的繁荣昌盛。在以城带乡功能方面,积极开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统筹城乡三大产业发展领域的项目、资金、政策支持,创新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机制、新格局,创造城乡统筹发展新经验、新方式,走“统筹发展城乡三大产业、统筹增强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度、统筹城乡投入和资源配置、统筹城乡公共产品服务、统筹大中小和小城镇发展”的路子,把六盘水建设成为喀斯特山区“统筹城乡试点示范城市”,展现出喀斯特山区统筹城乡发展的魅力。在扶贫开发功能方面,在加快六枝、盘县、水城扶贫攻坚步伐的同时,积极推动“毕、水、兴”新经济带、新增长极建设,充分利用乌蒙山片区、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等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充分发挥上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投入作用,积极对接争取中央和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扶贫项目的支持,创新扶贫开发机制、开发工作,把六盘水建设成为喀斯特山区“扶贫开发示范之都”,展现出致富奔小康新局面。三是着力挖掘城市文化的升值力。文化是城市发展的思想灵魂、精神支撑、基本动力、重要产业。从、三线建设、改革开放和区域民俗看,六盘水有着光辉的革命传统文化、厚重的历史文化、优秀的民俗文化,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当下城镇化进程中打造特色城市的重要资源。为此,要增强“凉都·六盘水”城市文化建设的自觉自信,凸显城市发展的文化特色,用城市化先进理念保护、开发、利用“凉都”城市文化,发展文化产业、创造文化产品、打造文化品牌、增加物质财富;大力发展“凉都”精神生产力,高擎六盘水人文精神的旗帜,弘扬“团结奋进、艰苦创业”的精神,践行“崇尚文明、追求幸福”的理想,彰显“改革创新、开拓前进”的气度,激发“虚怀若谷、积极进取”的情怀,体现“文明开放、蓬勃发展”的魅力,展示“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形象;大力塑造“凉都”城市文化形象,重视城市形象设计与建设,优化城市功能性质定位的文化形象,彰显和完善具有“凉都”文化底蕴、特征的符号、元素、标志。落实上述“三个着力”,既要改革完善用人制度,坚持为发展事业选干部、配班子,大力选拔配备“有激情、想干事、能干事、敢干事、干成事”的优秀干部;又要创新工作机制,坚持通过综合运用责任定位法、营造氛围法、一线工作法、绩效考核法、民主评议法等,促进发展目标和各方面工作的落实。
关键词: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
中图分类号:D42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1
一、香格里拉县农村经济、农民增收现状
1.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也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香格里拉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立体农业大县、边疆大县、少数民族大县,农业发展与农民增收任务十分繁重,实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任重道远。全县有农业人口11.91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75﹪。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全县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至关重要。
2.立足县情,因地制宜,香格里拉县始终以“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为主线,使全县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2012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67470万元,农业总产值5728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867元,从收入来源看,农业收入26144万元,林业收入4221万元,牧业收入15855万元,全县转移劳动力19128人,农民外出务工收入 1.02亿元。劳动力转移成了香格里拉县农民增收的新亮点。围绕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输出、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等。以“香格里拉”“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四季飘香”,的格局,使香格里拉的整个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趋势。但由于香格里拉受各种条件的影响,农民始终面临增收困难的问题。
二、香格里拉县农民增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好我县农村经济的前提。目前,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处于落后状态,大部分村镇通了硬化路,但有部分村镇道路建设十分落后,基础设施薄弱,至今不通公路不通电,还处于人背马驮的现状。
2.香格里拉县的产业结构调整,在技术服务部门的指导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正向合理化的步子迈进,但始终还存在发展速度缓慢等现象,种植面积形不成一定的规模,种植品种多,但面积少,效益也不是很好,特优品种数量少,规模化生产有待改善。
3.香格里拉县地处边疆民族地区,自然条件差,文化落后,群众科技素质低,创新的观念不理想,农业科技推广难度大;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弱。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脱节,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影响了农业效益的正常发挥。
4.“一村一品”宣传力度不够,认识还不是很到位。香格里拉县的大部分干部、群众对“一村一品”的全面理解,创新、品牌、发展、效益意识还不够。没能从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等方面增加农民收入的高度来认识发展“一村一品”的重要性。目前,我县的“一村一品”不同程度存在等、靠、要的思想,缺乏发展“一村一品”的思想和氛围。大多地方干部群众怕担风险,特别是对引导农民发展“一村一品”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案和措施。发展地方特有产业的积极性也得不到充分调动。
5.做给农民看,引导农民干,通过典型示范,以农民专业合作社打造香格里拉特有的品牌,以点带面,进行推广,促使农民收入增加,但目前,香格里拉县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有的是为了争取国家的优惠政策,有的是为了套取国家的补助资金,徒有其表的专业合作社,仍然存在,造成了“空壳合作社”。
6.香格里拉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总体看,还存在着发展规模小、水平不高、速度缓慢等问题,大部分乡镇产业混杂,主导产业不是很明显。没能形成“一村一品”的种植规模,加之独特的气候条件,造成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致使部分农产品产量低,经济效益不明显,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是很高。
三、几点建议和对策
香格里拉县有河谷坝区,山区,二半山区,高寒坝区,立体气候十分突出,农村经济发展基础薄弱,自然条件复杂,基础设施落后,农业资源人均占有量少,劳动者素质偏低,机械化程度不高,缺乏科学开发当地资源的技术,因此,对我县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提出以下建议:
1.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首先要完善好农村硬化道路建设,使硬化路“村村通、户户通”改善好村容村貌。只有这样,才能改变“人背马驮”的现状,尽可能地减少劳动力,从而增加农民收入。
2.以结构调整为主,充分依靠龙头企业,想方设法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培育支柱产业。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积极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扩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规模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我县农村经济发展。
3.加强农民群众的科技培训,切实为农民群众搞好服务,努力加大农村科技投入,采取各种手段对农民进行种、养等实用技术培训,增强他们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培养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接受新新事物的能力。以家庭农场为重点,大力发展农庄经济,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
4.培育农民,发展“一村一品”。依托我县的自然资源优势,让农民充分认识自我,认识我县各乡镇的资源优势,认识发展潜力,大力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产业和产品。以金江、上江的烤烟、葡萄、药材等产业和小中甸、格咱的玛卡等特色产业为主,发展“一村一品”,同时,以江边的“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服务业,使其成为“一村一品”发展的新亮点来增加香格里拉农民收入。
5.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完善政策和措施,扶持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这两项工作,对合作社和村集体经济发展做到“思想上引导、政策上扶持、工作上帮助”。鼓励发展“名、优、特”基地。特别要对发展前景好但缺乏资金的合作社和村集体进行重点扶持,对不规范的专业合作社进行严格查处。帮助解决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促进香格里拉县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
6.切实加强领导,提高认识,确保农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想方设法为农民策划,千方百计为农民着想,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把主要精力放在农业和农村工作上,全面提高香格里拉农民素质,确保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关键词] 生产现状 存在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11-0075-01
德党镇地处滇西边陲,属县城驻地,是永德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经99°15',北纬24°02',海拔1020―2650米,年均气温14.1-20.3℃,年均降雨量1256mm。海拔高差悬殊,气候类型多样,属典型立体气候和立体农业结构。全镇耕地面积61300亩,其中旱地面积39771亩,水田21529亩。
1 环境条件与冬早蔬菜生产现状
1.1 环境条件
德党镇辖区土壤肥沃、气候适宜、空气洁净,光照充足,主体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生态环境良好,特别是冬春季节光热资源丰富,发展冬早蔬菜优势明显,是发展无公害蔬菜的理想区域。
1.2 冬早蔬菜生产现状
近年来,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蔬菜产业逐步形成规模,成为推动德党镇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2005年全镇冬早蔬菜种植1126亩,占全年蔬菜播种面积的35%,以自产自销为主,外销226吨,实现外销产值125万元。2010年全镇冬早蔬菜种植达3108亩,占全年蔬菜播种面积的43%,外销524吨,实现外销产值262万元。2014年全镇冬早蔬菜种植达5520亩,占全年蔬菜播种面积的66%,外销1265吨,实现外销产值653万元。
现已初步形成了以县城周边为主的冬早蔬菜生产区;主要分布在大坝、松林、勐汞、户乃、忙岗、德顺、永安、忙见田等热区域行政村。冬早蔬菜各类以生姜、豇豆、黄瓜、南瓜、辣椒、藕、包菜等特色蔬菜为主,产品可销往大理、保山、施甸、龙陵、南伞、孟定、临沧、缅甸等地,因此德党镇发展蔬菜产业市场前景广阔。
随着桥头堡的建设,蔬菜销量将大大增多。尤其是施孟二级公路、镇清二级公路的建成,德党至大理、保山、施甸、龙陵、南伞、孟定、缅甸等地的运输条件大为改观,生产与消费之间的“距离”在缩短,运输费用将明显下降,蔬菜市场竞争力将得到提升。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市场信息不足,流通不畅
蔬菜是鲜嫩产品,市场价格多变,供求矛盾转化快,产销价格信息应及时汇总、交流才能实现宏观指导。德党镇农业的市场环境、市场发育程度、流通秩序和信息服务等还不够完善,没有批发零售市场,蔬菜销售缺乏供求信息引导,影响蔬菜批量外销。同时菜农不注重市场预测、衡量供求关系,经常会因市场误导而盲目跟风、扩大产规模,导致蔬菜过剩,出现贱菜伤农、菜贵伤民现象。
2.2 菜农素质低,栽培技术落后
由于蔬菜生产历史不长,蔬菜良种推广应用不多,育苗、肥水管理技术滞后,现代农业蔬菜生产意识不强,尤其在、病虫害的识别和防治上表现较为突出。
2.3 种植面积小、设施农业比重不大
种植面积小且分散与拥有的热区优势条件不相称。目前全镇冬早蔬菜种植面积仅占热区面积的6.8%,开发潜力还很大。蔬菜种植中,大棚蔬菜仅有十多座,栽培面积不到20亩,较大规模的大棚设施不够完善,资源利用率极其不高,蔬菜产业的增收潜力难以挖掘出来。
2.4 缺乏有效保障措施
蔬菜种植比水稻种植的总投入要高出许多,且存在着自然的、市场的风险,一旦品种选择错误或遭受自然灾害,其损失也是毁灭性的,加上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又没有加工企业,政府的扶持力度不大,致使菜农种菜投入大、风险多、保障缺、效益低,收入无法保障,蔬菜基地发展缺乏有效机制、农民存在“赌博”风险。
2.5 缺少龙头企业,集约化水平低,带动作用不大
德党镇蔬菜产业化处于初始阶段,缺乏龙头企业,没有加工企业,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水平低。大部分仍停留于一般购销关系层面,尚未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紧密经济共同体。不仅没有粗加工企业,就县城内连起码的冷贮藏库都没有,更谈不上精、深加工企业。
3 发展对策
3.1 强化组织机构,培植一批中介组织
政府要把蔬菜种植纳入重点产业进行扶持,加强组织领导,抓蔬菜基地发展,为农民提前、产中、产后服务,帮助农民解决后顾之忧,降低种植风险,提高种植效益,这样才会促进蔬菜基地稳步、健康发展。
成立蔬菜专业合作服务机构,及时进行市场信息服务和技术指导,有效减少农民的市场风险和技术风险,维护菜农的合法权益,抑制恶性竞争,协调各地利益,从而形成良好的产业利益分配体系,实现利益最大化。
3.2 建成集约化程度高、规模适度的蔬菜基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规模就没有竞争力,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在具有资源优势的区域建立一批规模适度、科技含量高的生产基地,将分散种植变为相对集中连片的种植,提高产出投入比。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大力加强基地建设,把着力点放在扩大设施蔬菜面积上。要按照“产业调优、质量调好、规模调大、效益调高”的思路,努力实现优势产品向优势区域布局,尽量种植一些反季节蔬菜来满足本地市场的需求。
3.3 加强科技服务
积极开展科技下乡、科技咨询,发挥农技服务热线作用,帮助农民解决问题。抓好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广大菜农的科技素质,做到各基地及重点村有―名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农技师,确保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保证生产顺利进行。建立相应的示范片区,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以点带面,幅射周边菜农。加强农业科技宣传。
3.4 争取项目扶持、加大设施农业的开发力度
随着全市场各地设施农业不断兴起,很多蔬菜栽培已不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自然优势越来越受到冲击,只有加大设施农业建设和技术改进,在市场上才有竞争力。有项目才有资金,才有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