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消防专业施工范文

消防专业施工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07:0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消防专业施工,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消防专业施工

篇1

一、关于设备和专业整合能力的分析

根据建设部发文规定,专业消防企业承接建筑工程当中的消防系统施工时,通常指的是报警系统、紧急广播系统,最多包括水喷淋和消防栓系统,而防火排烟、正压送风以及防火门卷帘门等都是由其他土建人防公司或者是水暖安装公司来进行,在这样一种现实背景之下,如果消防工程现场负责人员对于工程防灾的整体思路逻辑不够了解,只是熟悉自己的工作模块的话,就会导致多方工作人员完全不清楚消防联动,调试工作完不成,甚至是验收无法通过等,因此对于消防企业而言,是完全有必要且必须培养出对于整个防灾系统都有整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来。第一,消防企业的主要技术负责人,不仅需要基本的技术职称,更是需要对整个消防设计、消防设备以及工程防灾系统等有充分而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并在实际工作环境下结合需求对其进行整合,具体来说,就是技术负责人不仅需要懂消防电器,更需要全面了解水、风和气等。第二,对于消防工程的专业施工企业也有相应要求,消防施工单位一旦承接某消防工程施工以后,就必须要协助设计单位和业主来对图纸进行优化和完善,尤其是对于正压送风系统和事故电源的切换,更是需要切实保障其满足消防设计规范,总而言之,只有抓住了基础工作才算是把握了消防工程的关键,保证其经过调试之后验收一次成功。最后强调消防工程专业施工人员对于相关国家施工验收规范的掌握,从目前的现实状况来看,绝大部分消防工程专业施工企业仅仅满足基本的消防功能,而忽视了施工质量,这样一个问题的存在是非常严重的,主要是因为这样一种状态下虽然能够通过验收,但是系统本身的可靠度并不高,这实际上也是整合能力缺乏的表现和特点之一。

二、关于消防企业品质问题

目前市场上消防工程专业施工企业比较多,竞争激烈,必然导致竞争压价状况的发生,这无论是对于消防市场还是建筑工程而言都是非常不利的,对于消防工程市场而言,这是损坏行业基础的做法,对于建筑工程而言,更是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和验收过程。事实上,消防工程专业施工只需要遵循质量与效益统一的原则即可,也就是所谓的优质优价,尽可能的通过合理的性价比来提升自身竞争力,而不是陷入竞争压价的漩涡之中[2]。针对于这样一个目标,企业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强化自身的管理工作,通过管理工作的完善进行来优化信誉和保障效益,建立健全消防工程专业施工质量体系,这才是最为合理且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而消防企业想要做好管理工作,当务之急就是对于人员的培养,培养出一批懂管理、懂技术且热爱消防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这样一种要求实际上是结合消防市场的现状提出来的,消防工程专业施工企业当中,同时懂消防技术规范和懂产品技术性能的人才十分匮乏,导致消防工程全系统通过率持续走低,这也就意味着,员工业务素质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比较匮乏的,急需对消防工程专业施工人员的从业资格和从业素质进行优化和完善。针对于此,首先就要求企业负责人抓紧对于员工的培训工作,并相应建立考核和奖励制度。值得注意的是,新的消防工程专业施工企业资质等级标准中就重点强调了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及其职称等的重要性,这样一种强调和重视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三、关于市场规范的问题分析

篇2

范消防设施工程市场,应是目前强化消防监督、注重专业管理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质量责任、规范管理、优质优价、规范市场

中图分类号:TU201.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规范消防设施施工企业技术资格是消防监督机构加强消防设施工程施工管理、维护消防设施工程市场秩序、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促进消防设施工程市场建设和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消防设施工程资质审核机构会同省级消防监督管理部门对消防设施工程施工单位进行统一监督管理,负责对专业技术资格认定、技术人员培训、考核、资质年检、市场违规处理等工作,实行专业资格许可、宏观调控、现场稽查的工作模式。

目前在安徽省消防总队备案的消防设施工程专业施工企业,省内一级资质的17家,二级资质的51家,省外一级资质的84家。应该说,消防设施工程专业施工企业在建筑安装施工中确实体现了专业设计、专业施工、专业维护的明显优势,为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保障社会消防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但随着消防设施工程专业施工队伍的不断扩大和用户对消防工程设计、施工、维护等方面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加强对消防设施工程施工的管理也越来越重要。

一、 关于质量责任的问题

消防工程是构成建筑工程的基本单元,因其专业要求严和技术含量高,从而直接关系到整个建筑物的消防安全,施工质量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后期火灾扑救。因此质量责任至关重要,必须给予极大的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和公安部《建筑工程消防监督审核管理规定》等法规文件都明确规定了要对消防工程实行消防监督、专业许可。消防工程专业设计、施工以及监理是整体建筑设计、施工等的专项工程,可以说是比其他专项工程还要重要的特殊工程,那么相关各方的质量责任如何呢?

首先,建设单位应当将建筑工程的消防设计、施工发包给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消防设施工程专业设计、施工企业。在依法委托建筑工程监理时,须将建筑的消防设施工程一并委托给监理单位实施监理。必须按消防设计的参数要求采购设备,不应指使施工企业使用不合格的消防产品。应当按照国家工程建设防火技术规范等要求报送消防设计施工图纸等文件资料,重要的工程项目还要报送消防设计专篇。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必须建立消防设施工程质量档案。

其次,设计单位要严格执行国家消防法律法规和工程的防火技术规范,特别是有关工程的防火安全强制性条款。要改变现有的建审模式,即从繁杂大量的具体图纸检查作业中解放出来,重点放在消防监督审核上。我们的建审部门不应当是设计单位的"审核部",而应当是代表政府的消防监督机关,可以实行备案抽查制,对不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依法惩处。设计单位应当建立消防设计责任制。即法定代表人要对消防设计负管理责任、总工程师对消防设计进行审核、具体设计人员对消防设计负直接责任。设计人员必须了解建筑防火材料、构件和消防设备、产品的规格、型号、性能等技术指标,选用程序合法、实体合格的消防产品及其辅助产品。

篇3

一、整治目标:

针对我区批发市场和板材加工企业现状,以加强基础消防设施建设和消防安全经费投入为切入点,积极推行群众性的“联防联消”制度,提高批发市场和板材加工企业业主的消防安全责任主体意识,建立“风险共担,安全共查,隐患共除,联防联消”的消防安全管理机制。

二、整治内容

1、批发市场要按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和《集贸市场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等法规规范要求,设置消防水池、室外消火栓等消防供水设施,配备消防水泵、消防水带、水枪、灭火器等消防器材。以市场开办或管理部门为主,成立“联防联消”领导小组,配备专兼职消防人员,建立健全各项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及时进行防火巡查,定期组织灭火和应急疏散演练,维护保养消防设施设备。经营服装、食品、塑料、木材、板材等易燃物品和人员密集的大型市场必须成立至少6人以上由消防安保队员组成的专职消防队,同时,成立以消防安保队员为主、市场从业人员为补充的义务消防队。所需经费由市场开办单位筹集。

2、在板厂集中的区域设立小型消防站,每站配备1-2辆简易消防车和一定数量的消防泵,要严格按照消防安全管理的有关规定设置消防水池和消防车取水口。从事经营木材、板材的专业行政村应建立义务消防队,配备一定数量的机动消防摩托车、消防泵或农用喷灌机械,由村民兵连或治安联防队负责管理,主要负担辖区内的日常防火检查和初起火灾的扑救等任务,日常工作由驻地派出所领导,消防业务工作受区消防部门指导。同时,各板厂要根据消防规范要求,设立消防水池,配置消防水带、水枪、灭火器等消防器材,提高厂房耐火等级,留足防火间距。所需经费由街道办事处财政、村(居)和各板厂业主共同承担。

三、整治步骤

1、调查摸底阶段(3月10日至3月20日):各街道办事处要对辖区各批发市场和所有板材加工企业的规模、经营生产品种、从业人员数量、市场摊位数量、消防保卫人员状况及建筑布局、道路、水源、供电等基本情况进行详细地调查,摸清底数,并结合实际制定出具体的治理方案,于3月20日将方案和调查报告报区专项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

2、专项规划阶段(3月21日至3月25日):由区建设、安监、工商、公安及有关街道办事处,根据城区规划要求,对各市场和板材加工企业消防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专项规划,确定消防水源、消防水泵等设施的位置和数量,留足消防的防火间距、消防通道,合理布局板材企业位置,统一建设标准,提高耐火等级。

3、实施落实阶段(3月26日至4月15日):由相关街道办事处负责,区公安、建设、工商、安监、电力等部门统一配合。各批发市场和板材加工企业,按照专项规划的要求,完成消防水池、消火栓等基本消防设施建设,配齐消防泵、消防水带、水枪、灭火器等器材。市场开办单位有关村居要及时筹措资金,确定专人负责,加强与公安消防部门联系,做到消防设施设备到位、人员到位。

4、检查验收阶段(4月16日至5月10日):区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对有关街道办事处工作情况和整治场所进行专项检查验收。对消防条件不达标的市场、板厂进行停业整顿。

四、工作要求

1、提高认识,切实增强专项整治的紧迫感。批发市场物资集中,人员密集,大部分市场建设之初缺乏消防统一规划,防火间距、耐火等级、消防通道、水源等方面存有先天隐患,一旦发生火灾,极易火烧连营,造成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大多数板材加工企业与居民区距离较近,企业规模小、设备简陋,消防安全隐患更加突出,一旦发生火灾事故,严重威胁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充分认识整治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这项工作做为我区创建“平安河东”工作的一项重点内容抓紧、抓好、抓实。

2、严格标准,确保整治效果。要严格按照上级确定的统一标准,结合我区实际,重点解决市场和板厂消防管理缺位,消防设施缺乏,消防通道间距不足等突出问题。各批发市场要健全消防领导组织,确定专人从事消防安全管理工作,配齐各类消防器材,保证充足的消防水源,严格电源、火源管理。各板材加工企业要提高厂房耐火等级,留足防火间距,配齐消防设施器材,各有关街道、村(居),要按照规定配齐消防摩托车和消防泵,随时做好预防和扑救火灾的准备。通过治理,使全区的批发市场和板材加工企业消防安全状况得到根本改善。

3、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从业人员消防安全意识。从近期全国发生的几起特大火灾事故来看,公民消防意识淡薄,自防自救技能薄弱是造成人员群死群伤的重要原因。要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大力宣传消防法律、法规、防火、灭火和火场逃生常识,切实提高批发市场和板厂从业人员的消防技能,督促他们自觉地做好各项消防安全工作。

4、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区政府成立由分管副区长为组长,区公安、财政、建设、规划、安监、物价、供电、工商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市场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全区专项治理工作的领导组织和协调实施工作,各街道也要成立相应的治理领导机构,街道办事处主要领导为治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要具体靠上抓落实,并及时将治理情况上报区领导小组办公室,确保治理工作有条不紊地顺利开展。

篇4

【关键词】专业学习共同体;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地方高校在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人才供给不能满足社会对营销人才的需求等系列问题。“高校教育改革”、“高校教师教育变革”等问题引起了高等教育界的普遍关注。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作为教育变革的一种有效模式,它打破了以往教育改革的方向,更加注重教师在变革中的能动力量。已成为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它不仅为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资源上的支持,也为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构建了实践、合作和反思的平台。该模式通过合作开展共享性学习已成为实现学生学业成就提高的重要平台。

二、地方高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问题

当前地方高校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变化,其发展现状及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人才培养定位不清晰、实践教学务实性不强

人才培养是高等院校最本质的职能,高校必须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教育质量的重要切入点,但就当前地方高校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来看,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实践教学等教学手段以及一些考核方式大致相同,培养的营销人才范畴较大,针对性不强。并未以就业导向、积极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等方面去定位营销人才的培养目标,也就难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和平台。使得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面临市场风险抗压能力都较差。如一些地方高校对于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不重视,实践教学一方面是少,多数由专业教师自身制定相应计划予以完成,大多是理论教学的翻版或为了印证理论教学的正确性,很少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难以给学生提供参加社会实践的平台,学校经费投入少、校企合作少、教师社会实践经验少。往往优秀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销售人才多数是由企业自身培训和培养出来的。

(二)教学理念与企业需求不符,教师教学动力不足

地方高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师实践能力较差,教学多以教材提供的大纲为基准,辅以相应的案例进行课堂教学。教师来源多是高校直接毕业的硕士生、博士生,具备营销实战经验的教师较少,无法回答学生提出的企业发展中的问题,教师主要充当着课堂主体的角色。学生的学业情况主要以考试成绩为标准评判学生的好坏。这使得教师的教学理念与企业发展需求不相符,而教师授课缺乏对学科内容的前瞻性和规划性,教师间授课内容交叉重复严重。如“市场营销学”、“消费者行为学”、“品牌营销”、“产品管理”等课程内容中对于“品牌”的介绍重复性较为严重。尽管是不同老师进行讲解,但多次提及一个问题和一个案例,让不少学生产生了厌倦感和疲惫感。此外,高校教师缺乏外出学习的深造机会和有效的激励机制、教师待遇低等因素的存在,导致地方高校的教师专业发展不合理,教师积极主动学习市场营销专业学科内容的动力不足。教师的关注点不在于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而更多地关注如何提高个人成就事业上,难以培养出高质量的营销专业人才。因此,为更好地培养出优秀的符合企业需要的营销专业人才,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构建迫在眉睫。

三、专业学习共同体对高校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

(一)高校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内涵

专业学习共同体是20世纪90年代在美、英等西方发达国家逐渐兴起的一种作为教师发展的实践模式,“共同体”是一个基于共同体成员共同愿景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团队,团体中的成员分享共同的价值、意义、情感和文化传统,共同的目标、一致的行动、分享与反思是其主要特征[1]。本文中的高校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是指教师基于共同的目标,通过合作开展共享性学习而组成的团体,他们相互交流、相互协作、共享各种学习资源,相互促进情感支持和个性发展,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的学习。该组织由教师、专家、高校领导、企业员工及其他相关人员共同组成,在自愿的基础上,分享资源、经验、技术、价值观等,为实现共同愿景而将高校教师联结在一起组成一个相互交流和学习的平台。

(二)专业学习共同体能够促进市场营销人才学业成就的提升

专业学习共同体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紧密关系、共同的精神意识以及个体对共同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能够有效地形成良好的合作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与良好的沟通协作,是形成高校凝聚力和共享价值观的基础。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可以有效地调节教师对学校发展目标、教学行为以及学生学习行为等的认知和评价[2]。教师与校外专家、领导之间的合作,利于教师更好地接触到社会市场环境的发展前沿,便于为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讲授符合市场所需、企业所需的知识,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思考和应对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困境,并汲取企业发展中市场营销方面的优点。能够实现教师、学生、企业三方的“共赢”。这也符合了理查德.杜福尔所提出的专业学习共同体的三个核心理念:保证学生学习、即实现一种观念转变,正规教育的核心任务,应当从单纯保证学生“被教”转向保证学生能够学习;协作的文化,即教师之间拆除人际藩篱,通过团队工作来分析和改进课堂实践,在促进深度的团队学习的基础上,转而提高学生学业成就;聚焦结果,即通过目标―手段序列的重构,使提高学生学业成就变成每一个教师的日常工作[3]。因此,专业学校共同体已成为提高学生学业成就的有效途径之一,利于他们努力钻研市场营销专业学科内容,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对接,提升学生学业成就。

(三)专业学习共同体对高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实践的影响

专业学习共同体利于教师掌握更多的教学技术、实战经验以及教学方法上的创新。它通过改变教师的原有角色和定位,凸显了专业教师在教学领域、科研领域中的领导权,深化了高校教师的持续学习观念和服务学生的理念,调动了高校教师在教学上的主观能动性。美国西南部教育发展实验室研究人员的研究发现在专业学习共同体下,教师之间的孤立和隔阂明显减少、教师的使命感和热情明显提高、教师们致力于所有学生发展的责任感得到提升、教师通过有效学习对良好教学和课堂实践有了新的认识,并产生关于教学新理念和对学习者的新认识、教师的信息更新、专业发展和激励学生的可能性更大了[4]。高校中针对市场营销专业学科所建构的专业学习共同体将会重视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实践的投入与安排,特别是对于市场营销专业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做出重新的规划,重新调整教学实践课时,专业教师可以通过专业学习共同体其他成员为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提供更多的质量较高的实践基地,通过在企业实地的培训与锻炼,学生能够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能真切地体会到理论内容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激发学生对课堂上市场营销专业专业理论课内容的学习兴趣。

四、构建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对策和建议

(一)创新高校组织管理模式,实现市场营销跨学科交流合作

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建构,不论是对于提升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学业成就,还是对于高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科教学实践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已经在实践和理论中得到了印证。但由于专业学习共同在我国发展起步较晚,其组织的建构还受到不少因素的障碍,因此,为更好的发挥专业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必须对现有高校组织管理模式进行变革。当前,我国高校普遍是按照专业化教学的需要,采用严格的“校―院―系”三级组织管理模式,纵向结构细致僵化,少有横向的联系,并且一旦划定就具有相对稳定性[1]。延续多年的封闭式组织管理,无形中给大学中不同院系不同学科中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设置了

障碍,创新高校组织管理模式,实现工科与管理学科的交叉,有利于市场营销专业的发展。像我国地方高校中市场营销专业的未来发展,完全可以以学群、学类为基础实现跨学科的组织。如工科院校中的一些机械设计与自动化、模具设计与制造、计算机软件、软件工程等专业,完全可以与市场营销专业教师之间达成教学与科研上的合作,对外寻求与企业间的合作,实现多方的共赢。

(二)重构教师合作文化,培养教师正确的职业观

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科层制管理”制度导致高校评价教师的方式出现“量化”倾向性,所有的评价指标都指向了获得的奖项书目、课题立项书目、发表的论文数目,完全违背了教师职业的初衷,加剧了教师之间个人主义竞争的激烈程度,使得教师之间完全注重外在个人利益的得失,教师职业从形式上表现为一种技术型职业,而理念型职业渐行渐远,教师间也就难以享受到学术研究、学术合作所带来的快乐感,教师的幸福感和工作满意感也普遍较低,对于本学科的未来发展和教学实践显得力不从心,在“科层制”的压力下除了关注自身如何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之外,对于其它一切都表现出冷漠的态度。因此,为了更好的构建专业学习共同体,促进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必须要在教师间重构合作文化,在教师群体中形成独特的价值观、共同的思想信念、职业精神、行为准则和规范的等,改变现有的教师评价方式,构建有助于促进教师文化生长的文化评价体系,改变单一的量化考核方式,培养教师正确的职业价值观,通过教师管理文化的转变,增强教师间的合作、交流、沟通,降低教师个人事业发展中的压力,以“人文管理”为核心、“幸福教师”为理念,提升教师工作幸福感和满意感,让教师们崇尚教师这项伟大的事业,更好地去从事市场营销专业学科的发展,不遗余力的为学生着想、为学生服务,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魏海苓,孙远雷,专业学习共同体视角下的高校教师专业发展[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3(9):70-75.

[2]魏会廷,教师合作文化视域下高校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构建[J],安康学院学报,2012(3):110-114.

[3]孙元涛,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理念、原则与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12(22):52-56。

[4]李娟,专业学习共同体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9,6.

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GH14075):专业学习共同体在地方高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实践与应用。

?标?T ? ? ? ?]? @? ?学生提供更多的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和平台。使得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面临市场风险抗压能力都较差。如一些地方高校对于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不重视,实践教学一方面是少,多数由专业教师自身制定相应计划予以完成,大多是理论教学的翻版或为了印证理论教学的正确性,很少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难以给学生提供参加社会实践的平台,学校经费投入少、校企合作少、教师社会实践经验少。往往优秀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销售人才多数是由企业自身培训和培养出来的。

(二)教学理念与企业需求不符,教师教学动力不足

地方高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师实践能力较差,教学多以教材提供的大纲为基准,辅以相应的案例进行课堂教学。教师来源多是高校直接毕业的硕士生、博士生,具备营销实战经验的教师较少,无法回答学生提出的企业发展中的问题,教师主要充当着课堂主体的角色。学生的学业情况主要以考试成绩为标准评判学生的好坏。这使得教师的教学理念与企业发展需求不相符,而教师授课缺乏对学科内容的前瞻性和规划性,教师间授课内容交叉重复严重。如“市场营销学”、“消费者行为学”、“品牌营销”、“产品管理”等课程内容中对于“品牌”的介绍重复性较为严重。尽管是不同老师进行讲解,但多次提及一个问题和一个案例,让不少学生产生了厌倦感和疲惫感。此外,高校教师缺乏外出学习的深造机会和有效的激励机制、教师待遇低等因素的存在,导致地方高校的教师专业发展不合理,教师积极主动学习市场营销专业学科内容的动力不足。教师的关注点不在于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而更多地关注如何提高个人成就事业上,难以培养出高质量的营销专业人才。因此,为更好地培养出优秀的符合企业需要的营销专业人才,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构建迫在眉睫。

三、专业学习共同体对高校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

(一)高校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内涵

专业学习共同体是20世纪90年代在美、英等西方发达国家逐渐兴起的一种作为教师发展的实践模式,“共同体”是一个基于共同体成员共同愿景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团队,团体中的成员分享共同的价值、意义、情感和文化传统,共同的目标、一致的行动、分享与反思是其主要特征[1]。本文中的高校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是指教师基于共同的目标,通过合作开展共享性学习而组成的团体,他们相互交流、相互协作、共享各种学习资源,相互促进情感支持和个性发展,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的学习。该组织由教师、专家、高校领导、企业员工及其他相关人员共同组成,在自愿的基础上,分享资源、经验、技术、价值观等,为实现共同愿景而将高校教师联结在一起组成一个相互交流和学习的平台。

(二)专业学习共同体能够促进市场营销人才学业成就的提升

专业学习共同体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紧密关系、共同的精神意识以及个体对共同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能够有效地形成良好的合作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与良好的沟通协作,是形成高校凝聚力和共享价值观的基础。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可以有效地调节教师对学校发展目标、教学行为以及学生学习行为等的认知和评价[2]。教师与校外专家、领导之间的合作,利于教师更好地接触到社会市场环境的发展前沿,便于为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讲授符合市场所需、企业所需的知识,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思考和应对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困境,并汲取企业发展中市场营销方面的优点。能够实现教师、学生、企业三方的“共赢”。这也符合了理查德.杜福尔所提出的专业学习共同体的三个核心理念:保证学生学习、即实现一种观念转变,正规教育的核心任务,应当从单纯保证学生“被教”转向保证学生能够学习;协作的文化,即教师之间拆除人际藩篱,通过团队工作来分析和改进课堂实践,在促进深度的团队学习的基础上,转而提高学生学业成就;聚焦结果,即通过目标―手段序列的重构,使提高学生学业成就变成每一个教师的日常工作[3]。因此,专业学校共同体已成为提高学生学业成就的有效途径之一,利于他们努力钻研市场营销专业学科内容,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对接,提升学生学业成就。

(三)专业学习共同体对高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实践的影响

专业学习共同体利于教师掌握更多的教学技术、实战经验以及教学方法上的创新。它通过改变教师的原有角色和定位,凸显了专业教师在教学领域、科研领域中的领导权,深化了高校教师的持续学习观念和服务学生的理念,调动了高校教师在教学上的主观能动性。美国西南部教育发展实验室研究人员的研究发现在专业学习共同体下,教师之间的孤立和隔阂明显减少、教师的使命感和热情明显提高、教师们致力于所有学生发展的责任感得到提升、教师通过有效学习对良好教学和课堂实践有了新的认识,并产生关于教学新理念和对学习者的新认识、教师的信息更新、专业发展和激励学生的可能性更大了[4]。高校中针对市场营销专业学科所建构的专业学习共同体将会重视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实践的投入与安排,特别是对于市场营销专业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做出重新的规划,重新调整教学实践课时,专业教师可以通过专业学习共同体其他成员为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提供更多的质量较高的实践基地,通过在企业实地的培训与锻炼,学生能够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能真切地体会到理论内容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激发学生对课堂上市场营销专业专业理论课内容的学习兴趣。

四、构建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对策和建议

(一)创新高校组织管理模式,实现市场营销跨学科交流合作

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建构,不论是对于提升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学业成就,还是对于高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科教学实践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已经在实践和理论中得到了印证。但由于专业学习共同在我国发展起步较晚,其组织的建构还受到不少因素的障碍,因此,为更好的发挥专业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必须对现有高校组织管理模式进行变革。当前,我国高校普遍是按照专业化教学的需要,采用严格的“校―院―系”三级组织管理模式,纵向结构细致僵化,少有横向的联系,并且一旦划定就具有相对稳定性[1]。延续多年的封闭式组织管理,无形中给大学中不同院系不同学科中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设置了

障碍,创新高校组织管理模式,实现工科与管理学科的交叉,有利于市场营销专业的发展。像我国地方高校中市场营销专业的未来发展,完全可以以学群、学类为基础实现跨学科的组织。如工科院校中的一些机械设计与自动化、模具设计与制造、计算机软件、软件工程等专业,完全可以与市场营销专业教师之间达成教学与科研上的合作,对外寻求与企业间的合作,实现多方的共赢。

(二)重构教师合作文化,培养教师正确的职业观

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科层制管理”制度导致高校评价教师的方式出现“量化”倾向性,所有的评价指标都指向了获得的奖项书目、课题立项书目、发表的论文数目,完全违背了教师职业的初衷,加剧了教师之间个人主义竞争的激烈程度,使得教师之间完全注重外在个人利益的得失,教师职业从形式上表现为一种技术型职业,而理念型职业渐行渐远,教师间也就难以享受到学术研究、学术合作所带来的快乐感,教师的幸福感和工作满意感也普遍较低,对于本学科的未来发展和教学实践显得力不从心,在“科层制”的压力下除了关注自身如何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之外,对于其它一切都表现出冷漠的态度。因此,为了更好的构建专业学习共同体,促进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必须要在教师间重构合作文化,在教师群体中形成独特的价值观、共同的思想信念、职业精神、行为准则和规范的等,改变现有的教师评价方式,构建有助于促进教师文化生长的文化评价体系,改变单一的量化考核方式,培养教师正确的职业价值观,通过教师管理文化的转变,增强教师间的合作、交流、沟通,降低教师个人事业发展中的压力,以“人文管理”为核心、“幸福教师”为理念,提升教师工作幸福感和满意感,让教师们崇尚教师这项伟大的事业,更好地去从事市场营销专业学科的发展,不遗余力的为学生着想、为学生服务,为社会服务。

(二)专业学习共同体能够促进市场营销人才学业成就的提升

专业学习共同体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紧密关系、共同的精神意识以及个体对共同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能够有效地形成良好的合作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与良好的沟通协作,是形成高校凝聚力和共享价值观的基础。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可以有效地调节教师对学校发展目标、教学行为以及学生学习行为等的认知和评价[2]。教师与校外专家、领导之间的合作,利于教师更好地接触到社会市场环境的发展前沿,便于为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讲授符合市场所需、企业所需的知识,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思考和应对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困境,并汲取企业发展中市场营销方面的优点。能够实现教师、学生、企业三方的“共赢”。这也符合了理查德.杜福尔所提出的专业学习共同体的三个核心理念:保证学生学习、即实现一种观念转变,正规教育的核心任务,应当从单纯保证学生“被教”转向保证学生能够学习;协作的文化,即教师之间拆除人际藩篱,通过团队工作来分析和改进课堂实践,在促进深度的团队学习的基础上,转而提高学生学业成就;聚焦结果,即通过目标―手段序列的重构,使提高学生学业成就变成每一个教师的日常工作[3]。因此,专业学校共同体已成为提高学生学业成就的有效途径之一,利于他们努力钻研市场营销专业学科内容,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对接,提升学生学业成就。

(三)专业学习共同体对高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实践的影响

专业学习共同体利于教师掌握更多的教学技术、实战经验以及教学方法上的创新。它通过改变教师的原有角色和定位,凸显了专业教师在教学领域、科研领域中的领导权,深化了高校教师的持续学习观念和服务学生的理念,调动了高校教师在教学上的主观能动性。美国西南部教育发展实验室研究人员的研究发现在专业学习共同体下,教师之间的孤立和隔阂明显减少、教师的使命感和热情明显提高、教师们致力于所有学生发展的责任感得到提升、教师通过有效学习对良好教学和课堂实践有了新的认识,并产生关于教学新理念和对学习者的新认识、教师的信息更新、专业发展和激励学生的可能性更大了[4]。高校中针对市场营销专业学科所建构的专业学习共同体将会重视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实践的投入与安排,特别是对于市场营销专业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做出重新的规划,重新调整教学实践课时,专业教师可以通过专业学习共同体其他成员为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提供更多的质量较高的实践基地,通过在企业实地的培训与锻炼,学生能够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能真切地体会到理论内容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激发学生对课堂上市场营销专业专业理论课内容的学习兴趣。

四、构建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对策和建议

(一)创新高校组织管理模式,实现市场营销跨学科交流合作

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建构,不论是对于提升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学业成就,还是对于高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科教学实践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已经在实践和理论中得到了印证。但由于专业学习共同在我国发展起步较晚,其组织的建构还受到不少因素的障碍,因此,为更好的发挥专业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必须对现有高校组织管理模式进行变革。当前,我国高校普遍是按照专业化教学的需要,采用严格的“校―院―系”三级组织管理模式,纵向结构细致僵化,少有横向的联系,并且一旦划定就具有相对稳定性[1]。延续多年的封闭式组织管理,无形中给大学中不同院系不同学科中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设置了

障碍,创新高校组织管理模式,实现工科与管理学科的交叉,有利于市场营销专业的发展。像我国地方高校中市场营销专业的未来发展,完全可以以学群、学类为基础实现跨学科的组织。如工科院校中的一些机械设计与自动化、模具设计与制造、计算机软件、软件工程等专业,完全可以与市场营销专业教师之间达成教学与科研上的合作,对外寻求与企业间的合作,实现多方的共赢。

(二)重构教师合作文化,培养教师正确的职业观

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科层制管理”制度导致高校评价教师的方式出现“量化”倾向性,所有的评价指标都指向了获得的奖项书目、课题立项书目、发表的论文数目,完全违背了教师职业的初衷,加剧了教师之间个人主义竞争的激烈程度,使得教师之间完全注重外在个人利益的得失,教师职业从形式上表现为一种技术型职业,而理念型职业渐行渐远,教师间也就难以享受到学术研究、学术合作所带来的快乐感,教师的幸福感和工作满意感也普遍较低,对于本学科的未来发展和教学实践显得力不从心,在“科层制”的压力下除了关注自身如何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之外,对于其它一切都表现出冷漠的态度。因此,为了更好的构建专业学习共同体,促进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必须要在教师间重构合作文化,在教师群体中形成独特的价值观、共同的思想信念、职业精神、行为准则和规范的等,改变现有的教师评价方式,构建有助于促进教师文化生长的文化评价体系,改变单一的量化考核方式,培养教师正确的职业价值观,通过教师管理文化的转变,增强教师间的合作、交流、沟通,降低教师个人事业发展中的压力,以“人文管理”为核心、“幸福教师”为理念,提升教师工作幸福感和满意感,让教师们崇尚教师这项伟大的事业,更好地去从事市场营销专业学科的发展,不遗余力的为学生着想、为学生服务,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魏海苓,孙远雷,专业学习共同体视角下的高校教师专业发展[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3(9):70-75.

[2]魏会廷,教师合作文化视域下高校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构建[J],安康学院学报,2012(3):110-114.

[3]孙元涛,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理念、原则与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12(22):52-56。

[4]李娟,专业学习共同体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9,6.

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GH14075):专业学习共同体在地方高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实践与应用。

?标?T ? ? ? ?]? @? ?学生提供更多的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和平台。使得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面临市场风险抗压能力都较差。如一些地方高校对于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不重视,实践教学一方面是少,多数由专业教师自身制定相应计划予以完成,大多是理论教学的翻版或为了印证理论教学的正确性,很少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难以给学生提供参加社会实践的平台,学校经费投入少、校企合作少、教师社会实践经验少。往往优秀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销售人才多数是由企业自身培训和培养出来的。

(二)教学理念与企业需求不符,教师教学动力不足

地方高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师实践能力较差,教学多以教材提供的大纲为基准,辅以相应的案例进行课堂教学。教师来源多是高校直接毕业的硕士生、博士生,具备营销实战经验的教师较少,无法回答学生提出的企业发展中的问题,教师主要充当着课堂主体的角色。学生的学业情况主要以考试成绩为标准评判学生的好坏。这使得教师的教学理念与企业发展需求不相符,而教师授课缺乏对学科内容的前瞻性和规划性,教师间授课内容交叉重复严重。如“市场营销学”、“消费者行为学”、“品牌营销”、“产品管理”等课程内容中对于“品牌”的介绍重复性较为严重。尽管是不同老师进行讲解,但多次提及一个问题和一个案例,让不少学生产生了厌倦感和疲惫感。此外,高校教师缺乏外出学习的深造机会和有效的激励机制、教师待遇低等因素的存在,导致地方高校的教师专业发展不合理,教师积极主动学习市场营销专业学科内容的动力不足。教师的关注点不在于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而更多地关注如何提高个人成就事业上,难以培养出高质量的营销专业人才。因此,为更好地培养出优秀的符合企业需要的营销专业人才,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构建迫在眉睫。

三、专业学习共同体对高校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

(一)高校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内涵

专业学习共同体是20世纪90年代在美、英等西方发达国家逐渐兴起的一种作为教师发展的实践模式,“共同体”是一个基于共同体成员共同愿景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团队,团体中的成员分享共同的价值、意义、情感和文化传统,共同的目标、一致的行动、分享与反思是其主要特征[1]。本文中的高校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是指教师基于共同的目标,通过合作开展共享性学习而组成的团体,他们相互交流、相互协作、共享各种学习资源,相互促进情感支持和个性发展,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的学习。该组织由教师、专家、高校领导、企业员工及其他相关人员共同组成,在自愿的基础上,分享资源、经验、技术、价值观等,为实现共同愿景而将高校教师联结在一起组成一个相互交流和学习的平台。

(二)专业学习共同体能够促进市场营销人才学业成就的提升

专业学习共同体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紧密关系、共同的精神意识以及个体对共同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能够有效地形成良好的合作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与良好的沟通协作,是形成高校凝聚力和共享价值观的基础。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可以有效地调节教师对学校发展目标、教学行为以及学生学习行为等的认知和评价[2]。教师与校外专家、领导之间的合作,利于教师更好地接触到社会市场环境的发展前沿,便于为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讲授符合市场所需、企业所需的知识,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思考和应对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困境,并汲取企业发展中市场营销方面的优点。能够实现教师、学生、企业三方的“共赢”。这也符合了理查德.杜福尔所提出的专业学习共同体的三个核心理念:保证学生学习、即实现一种观念转变,正规教育的核心任务,应当从单纯保证学生“被教”转向保证学生能够学习;协作的文化,即教师之间拆除人际藩篱,通过团队工作来分析和改进课堂实践,在促进深度的团队学习的基础上,转而提高学生学业成就;聚焦结果,即通过目标―手段序列的重构,使提高学生学业成就变成每一个教师的日常工作[3]。因此,专业学校共同体已成为提高学生学业成就的有效途径之一,利于他们努力钻研市场营销专业学科内容,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对接,提升学生学业成就。

(三)专业学习共同体对高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实践的影响

专业学习共同体利于教师掌握更多的教学技术、实战经验以及教学方法上的创新。它通过改变教师的原有角色和定位,凸显了专业教师在教学领域、科研领域中的领导权,深化了高校教师的持续学习观念和服务学生的理念,调动了高校教师在教学上的主观能动性。美国西南部教育发展实验室研究人员的研究发现在专业学习共同体下,教师之间的孤立和隔阂明显减少、教师的使命感和热情明显提高、教师们致力于所有学生发展的责任感得到提升、教师通过有效学习对良好教学和课堂实践有了新的认识,并产生关于教学新理念和对学习者的新认识、教师的信息更新、专业发展和激励学生的可能性更大了[4]。高校中针对市场营销专业学科所建构的专业学习共同体将会重视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实践的投入与安排,特别是对于市场营销专业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做出重新的规划,重新调整教学实践课时,专业教师可以通过专业学习共同体其他成员为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提供更多的质量较高的实践基地,通过在企业实地的培训与锻炼,学生能够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能真切地体会到理论内容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激发学生对课堂上市场营销专业专业理论课内容的学习兴趣。

四、构建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对策和建议

(一)创新高校组织管理模式,实现市场营销跨学科交流合作

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建构,不论是对于提升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学业成就,还是对于高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科教学实践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已经在实践和理论中得到了印证。但由于专业学习共同在我国发展起步较晚,其组织的建构还受到不少因素的障碍,因此,为更好的发挥专业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必须对现有高校组织管理模式进行变革。当前,我国高校普遍是按照专业化教学的需要,采用严格的“校―院―系”三级组织管理模式,纵向结构细致僵化,少有横向的联系,并且一旦划定就具有相对稳定性[1]。延续多年的封闭式组织管理,无形中给大学中不同院系不同学科中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设置了

障碍,创新高校组织管理模式,实现工科与管理学科的交叉,有利于市场营销专业的发展。像我国地方高校中市场营销专业的未来发展,完全可以以学群、学类为基础实现跨学科的组织。如工科院校中的一些机械设计与自动化、模具设计与制造、计算机软件、软件工程等专业,完全可以与市场营销专业教师之间达成教学与科研上的合作,对外寻求与企业间的合作,实现多方的共赢。

(二)重构教师合作文化,培养教师正确的职业观

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科层制管理”制度导致高校评价教师的方式出现“量化”倾向性,所有的评价指标都指向了获得的奖项书目、课题立项书目、发表的论文数目,完全违背了教师职业的初衷,加剧了教师之间个人主义竞争的激烈程度,使得教师之间完全注重外在个人利益的得失,教师职业从形式上表现为一种技术型职业,而理念型职业渐行渐远,教师间也就难以享受到学术研究、学术合作所带来的快乐感,教师的幸福感和工作满意感也普遍较低,对于本学科的未来发展和教学实践显得力不从心,在“科层制”的压力下除了关注自身如何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之外,对于其它一切都表现出冷漠的态度。因此,为了更好的构建专业学习共同体,促进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必须要在教师间重构合作文化,在教师群体中形成独特的价值观、共同的思想信念、职业精神、行为准则和规范的等,改变现有的教师评价方式,构建有助于促进教师文化生长的文化评价体系,改变单一的量化考核方式,培养教师正确的职业价值观,通过教师管理文化的转变,增强教师间的合作、交流、沟通,降低教师个人事业发展中的压力,以“人文管理”为核心、“幸福教师”为理念,提升教师工作幸福感和满意感,让教师们崇尚教师这项伟大的事业,更好地去从事市场营销专业学科的发展,不遗余力的为学生着想、为学生服务,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魏海苓,孙远雷,专业学习共同体视角下的高校教师专业发展[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3(9):70-75.

[2]魏会廷,教师合作文化视域下高校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构建[J],安康学院学报,2012(3):110-114.

[3]孙元涛,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理念、原则与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12(22):52-56。

篇5

[关键词]软件工程;实践教学体系;能力培养;质量保障

引言

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等的发展,信息产业规模扩大,软件人才需求旺盛。虽然我国绝大多数高校都在培养软件工程专业人才,但培养的质量良莠不齐,特别是地方院校受师资、教学资源、财力等的影响,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存在着部分地方院校软件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即失业,或者是通过培训才能上岗的情况,导致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包括:一是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在校学生数量逐年增加,但是生源质量并没有得到同步的提升。二是人才培养方案缺少特色,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这不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存在着实践能力较弱的问题,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与行业对人才的能力要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三是教师本身软件工程专业实践能力不是很强,加之他们受评职方面的影响,重科研轻教学,不够重视实践教学,并且实践教学方面还存在着教学环节薄弱、教学内容陈旧、教学体系不完善及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地方院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高,而且培养出来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与行业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软件工程专业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开发能力,特别是对其工程能力的培养。针对企业实际要求和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学校推广实施了“以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核心,学生为中心,理实合一,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并对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研究,从实践教学体系整体架构研究角度出发,以加强学生软件工程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从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能力评价机制、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等多个方面进行构思与设计,建立了“一核心、两平台、三层次、全过程”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四年多的应用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核心、两平台、三层次、全过程”实践教学体系

“一核心、两平台、三层次、全过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思想是依据理实合一,教、学、做一体化的建设原则,打造特色实践教学平台,突出职业的导向作用,注重交叉融合、建立校内外、课内外实践教学平台,依据递进式原则建立三层次提升能力计划。一核心:培养学生的软件工程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两平台:校内实践平台、校外实践平台。三层次:基础实验、认知实习、专业基本素养训练;综合性实验、生产实习、模拟训练、课程设计、社会调查;创新性实验、项目研究、毕业综合训练、学科专业竞赛、创新创业训练。全过程:实践教学、思政教育、编程能力和英语能力训练四年不间断,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全面体现对学生关键业务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形成理论、实验、实训、实习、毕业设计为一体的校内外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的个人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都能得到全面而均衡的发展,更好地适应企业对其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的要求。通过全员育人,全面育人,全过程育人,确保学生毕业后能凭借个人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尊严、体面地进入社会工作。

1.校内外实践育人平台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是进行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也是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继承和创新。可以遴选优秀企业参与软件工程专业建设,以弥补学校实习、实训教学资源和学生工程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一些不足。建立校内实训平台和校外实习平台,以及仿真工作环境和真实工作项目,指导学生慢慢从模仿编程到自己能创新开发编程。校企合作方式一是“请进来”,即邀请本地的企业专家和工程师进校交流,如给学生上课,开展技术讲座,召开座谈会、招聘会等;二是“送出去”,即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专业认知、专业实习、课程实训、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高校可以通过校外行业专家引入行业企业优秀工程项目案例,使学生能够学习到最新软件技术,从而缩小学校教育与企业人才要求之间的差距。整合专业资源,按照专业大类进行机房建设,优化校内教学资源,购置虚拟仿真实训软件,建成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验室、办公自动化实训室、计算机组网实验室、单片机实训室、Web开发实训室、移动应用软件开发实训室、大数据分析实训室等专业实训室。这些实验室或实训室在完成相关课程理论教学任务的同时,还可以承担一部分课内实践教学内容,包括验证型、设计型实验和综合型实验,通过课程设计和课程实训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复合应用型人才,校内实践平台还开设了学科竞赛、社会调查和创新创业项目等,循序渐进地培养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校外实践平台可以零距离接触企业,利用企业平台来提升和完善实践教学环节,注重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用性与针对性是地方院校软件工程专业推进和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保证。专业教育与认知实习应合二为一,由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精英介绍国家软件扶持政策和就业前景,建立学生的专业热爱度。虽然学校也可以开展课程实训,但相较于企业而言,企业结合真实项目改造的课程实训子项目更具有实战性。学生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可以结合企业实际项目开展,这对学生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有极大的帮助。

2.三层次阶梯型实践教学模式西安翻译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在实践教学中建立了“项目驱动,能力递进,创新培养”的三层次阶梯型实践教学模式。三层次阶梯型实践教学模式体现了实践能力培养的渐进性和阶梯性。三层次阶梯型实践教学模式分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形成了基础层、提高层和创新层。基础层侧重操作,提高层注重技术应用,创新层强调综合实践,注重“产品”教学、创新制作和新技术的应用。基础层对应程序设计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编程能力。对应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课内实验和课程设计环节实现。对应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与算法等课程。提高层对应程序系统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编程能力和功能设计能力。对应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专业核心课程,通过课内实验、大作业、课程设计实现。对应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操作系统、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课程。创新层对应项目开发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项目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对应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专业方向选修课程,通过课程实训、专业设计、技术讲座等环节实现。对应JavaEE框架、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HTML5应用开发等课程。上面三个层次多种实践环节,贯穿并融合于技术讲座、科研训练、素质拓展、专业竞赛、创新训练、创业教育等课外实践教学之中。体现出了软件工程专业技能、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素养的阶梯型培养。

3.全过程实践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要做到四年不间断,这不仅体现在课内,更体现在课外。通过第二课堂提高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西安翻译学院软件工程专业按照“专业+外语+现代技能”模式进行复合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在四年时间里,学校一定要抓好学生的实践教学、思想政治教育、编程能力训练、英语口语训练等。

实践教学体系的保障和考核评价

1.组织保障由学院教务处教学实践科对实践教学进行宏观管理,推出相应的管理办法和措施。学院教学院长具体负责实践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工作。成立由教学督导、学业导师等组成的实践质量保障组织机构,对专业实践教学活动过程进行管理和考核评价。实践教学考核应以学院领导、教师(包括企业指导师)和学生为主体,涵盖所有实践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内容。

2.管理制度推出成系列的关于实验(实训)、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和学科竞赛等方面的实践教学管理文件,以保障实践教学环节的顺利开展。实践教学文件和管理制度包括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课程大纲和教材、实践指导书、实训报告等实践教学文件和实践教学各环节的管理制度。如教学督导制度、实训过程管理制度、实训基地遴选制度、实训管理制度、毕业设计过程管理等。

3.考核评价建立“知识—能力—素质”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方法。侧重于软件工具的使用与实验技能、工程设计与实现能力、评审与测试能力、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过程管理与控制能力、面向领域的应用能力的考核,以及编码规范、面向领域的编程能力、软件工具使用与应用技能、软件设计文档与编写和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的考核,用过程性考核取代传统笔试考核,实现学生在语言表达能力、文档编写能力和项目开发能力等方面的全面提升。

篇6

当前部分实验仍存在着灌注式、机械式的教学方法,教师牵着学生的思维走,实验方案、实验步骤等都由教师确定;实验内容大部分是验证性的实验,缺乏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实验方法缺乏创新性,基本是机械模仿;实验过程中学生一般只是机械重复,缺乏积极主动的思维及创新。这种实验模式缺乏对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的培养。如何改变这些弊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内容及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提高实验室开放率,使实验教学与管理更加适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二、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安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为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我校2010年增设了安全工程本科专业,在专业开办之初就建立了专业实验室,包括矿井通风与安全、矿井瓦斯防治、安全人机工程、矿井仿真模型等实验室;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强对安全工程专业实验条件的建设,使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拥有较为先进的教学科研实验设施。实验教学是大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至关重要。学院一直坚持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通过改革和实践,实验教学在培养和提高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保证实验教学时数及质量

在安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实践总学分始终保持在25%以上,为保证实践教学质量提供了时间保障,同时也为实践教学改革创造了条件;此外,我们还不断加强实验教学的过程监控,确保实验教学质量和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实验教学及管理模式改革

根据我校安全工程学科专业方向、师资队伍及实验室的建设情况等,对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的管理和使用进行了改革,按照实验设备的功能属性将实验室分成三个研究分室,再依据教师的个人研究方向把他们分配到相应的研究分室中,既承担本分室实验设备的日常维护与管理,又承担学生在本分室的实验指导。教师既是授课教师,又是实验教师。各实验分室在规定的时间内可以适当调整学生实验时间,并且可以开设课程以外的综合性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学生业余时间下实验室,达到实验室的充分利用。通过改革,实验室与教研室相互协调,加强了实验室与教研室及任课教师之间的联系,使实验与理论教学更好地交叉与互补。

(三)实验教学内容改革

从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出发,实验教学的类型不能停留在验证性实验的水平上,而应根据学生能力实行分层次教学。既要有基础性实验的训练,也要有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运用知识、创新等适应工程实践能力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经过前两年对安全工程专业开设的专业实验进行筛选优化,逐步减少了验证性实验,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内容和方法,初步形成了“基础实验———综合实验———设计实验”三个层次的实验体系。目前,基础性实验已经减少到40%以内,更多地安排了如瓦斯放散初速度测定、高压容量法吸附测定、煤层瓦斯含量测定、矿井(巷道)通风阻力测定等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

(四)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深入实验室

为了使学生能够接触到安全学科的新技术、新成果,拓宽视野,学院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申请创新基金等多种形式开展科研活动,与教师一起深入到实验中来。老师结合自己的科学研究方向及课题,将课题中与实践联系紧密且有一定难度的实验项目交给学生,学生运用自己所学专业理论知识,通过查阅资料和讨论,自己确定实验方案并组织实施,从而掌握具体实验的设计思路,提高动手、分析解决问题及科学研究能力。

(五)实验室开放展望

开放实验室是提高仪器设备利用率、充分发挥实验室功能的有效措施。开发实验室给了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在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向纵深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2014年,在综合考虑了实验室已有条件、人员配备等具体情况的基础上,将实验室的研究领域、方向及成果通过多种渠道向学生进行广泛宣传,增加学生对开发实验的了解和兴趣;制定对本科生开放的年度开放计划、实践内容和规章制度。每年指定专门教师或科研人员负责和开展本科生科研实践活动,设计适合于本科生从事的科学实践项目,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三、结束语

1.开展实验室与教研室(双室)融合性教学模式改革,实行双师制(教师实行授课教师与实验教师的双重身份),使实验室与教研室及任课教师加强联系,使实验与理论教学更好地交叉与互补。

2.结合课程更新实验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初步形成了“基础实验———综合实验———设计实验”三个层次的实验体系,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篇7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实践;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5-0287-02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国内创设于1998年,到2012年全国大约有500所高校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但专业发展方向不尽相同。总的来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式”的发展并未使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社会声誉度大幅提升,反而同质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专业发展面临“建设瓶颈”。因此,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在重新审视专业定位、人才培养模式等问题的基础上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本文主要以宜春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状况为例,探讨多科性地方本科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一、宜春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现状

(一)办学规模与层次不断提升

宜春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自2002年开办以来,学生人数从最初的十几人到2010年后基本保持在50人以上,办学规模与层次不断提升。在专业开设初期,社会对其了解不够,许多人将其简单地理解为社区服务和第三部门管理等,未能正视专业发展的潜力。随着我国越来越重视社会建设,社会对公共事业管理的重要性和定位日益清晰。

(二)学科建设凸显应用特色

学科建设是专业建设的生命线,做大做强一个专业需要多维并举,凝聚学科优势。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自开办以来,一直探索学科建设服务地方的新路径,彰显专业的应用性特色。2006年以来,学院与宜春市政府合作,开展各项资政服务。在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反腐倡廉研究、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等政策咨询中,学院都派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并建言献策。

(三)专业建设从无到有,稳步推进

2006年以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引进了一批专任教师充实教学队伍,学院也加大了对专业的扶持力度,专业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2011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进行了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强化实践教学,并探索在偶数学期建立教学实践周制度(时间为该学期17―18周)。在实践基地建设方面,至2011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已与宜春市发改委、人事局、城管局、仙源乡政府等相关部门合作建立实践基地,目前正筹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基地。

总的来说,宜春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虽取得了一些进步,但随着办学环境变化,和其他本科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一样,专业发展呈现“先扬后抑”态势。同质化的培养模式使得专业发展缺乏特色,专业发展前景和现状又形成了反差较大的极化现象。因此梳理地方本科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困境,探索中国特色专业建设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地方本科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困境

(一)人才培养模式亟待完善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由于成立时间较短,各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亟待进一步优化,如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方面教育界仍存在较大的认知分歧。从培养方案看,专业主要培养能够胜任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但是公共部门“逢进必考”的政策使得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就业去向未能契合专业设置的预期,大多数学生无法进入到公共事业管理领域就业,更多地流向到了企业。专业发展前景和现状的极化现象使得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未能体现出专业优势,也导致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社会声誉度不是很高。因此,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亟须找准自己的特色,防止在同质化中迷失自我。

(二)支撑专业较少、专业基础薄弱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跨学科性,涉及政、经、文、法等领域,需要在多学科融合中找准自己的特色。但是据统计,国内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500多所高校,支撑专业多于两个的不到1/4。以宜春学院为例,2002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一个方向招生,2004年开始独立招生。十年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虽取得了较大发展,但是学科融合优势并未得到体现,至2012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宜春学院仍只有一个专业方向,缺乏相关的支撑专业。同时,实践教学偏弱,没有独立的教学实验室;学术交流不足致使专业发展方向的拓展“心有余而力不足”等。

(三)实践环节相对匮乏、学生实践能力急待加强

课程设置理论课偏多,应用性课程较少,不能适应社会急需的复合型、应用型的人才。因此,学生学完后通常感到“通而不精”,找不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正如社会上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评价――“万金油”,虽然具有了一定的综合管理能力,但却没有自己的“主轴”。造成这一现象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课程设置上重理论、轻实践,应用性课程设置偏少;二是虽然建立一些实践教学基地,但或是输入人数有限,或是联系互动较少,实习基地建设出现流于形式的现象;三是部分同学对实践环节认识偏差,在实践教学中敷衍了事,如在社会调查实践中存在普遍的“搭便车”现象,实践教学未能达到预期目标。

三、地方本科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路径思考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2+1+1”模式

结合到地方本科院校应用性人才培养定位来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可推行“2+1+1”人才培养模式,即在前两学年开展专业基础课、通识课教学;在第三学年进行核心专业课学习,并在第6学期9-18周组织学生到相关行政、企事业单位实践锻炼;第四学年第7学期1-9周针对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开展针对性学习,并进行相应素质拓展训练,10-18周进行毕业论文设计与写作。通过“2+1+1”人才培养模式可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中了解自身不足及明晰自身职业发展定位,第7学期的针对性学习又能使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进一步提升。这种培养模式相比传统培养模式下的学生具有更大的优势。

(二)科学定位专业发展方向

专业的生命力和社会声誉最终取决于专业的社会适应力,只有解决“教育产品”销售问题,专业建设才有活力与生命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之所以呈“先扬后抑”态势,根源于实际就业去向与培养目标一致性较低。因此,必须探索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多元化,顺应社会人才需求的状况。建议可以在统一招生的基础上将专业发展设置为三个方向:行政管理、社区服务、人事行政。行政管理方向主要培养党政机关急需的复合型人才,在人才培养中强化政治、经济、管理、财务等课程的教学。社区服务方向主要培养公益部门和基层急需的服务型人才,在人才培养中强化管理、经济、社区服务等课程的教学。

(三)“内培外引”有机结合,优化师资结构

柔性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充实师资队伍。可以聘请行政、企事业单位理论基础扎实、业务能力强的管理人员担任课程主讲教师或进行专题教学。这样既可以充实师资队伍,也可以提升教学的应用性与实践性。同时对现有师资队伍加强培训,从内部挖掘潜力,通过政策引导,鼓励青年教师积极攻读博士研究生。

(四)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建设是专业发展的基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要想打造自身特色应在课程模块设计、主干课程、校本课程等方面着力。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应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主干课程彰显特色。主干课程应包括公共政策学、社会调查实务、组织行为学、社区管理、领导科学、公共行政学、人力资源管理等应用性课程。课程设置应突出公共事业管理的特色,将课程设置与培养方向有机衔接起来,以实践教学为主,充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用技能。二是完善教学资源建设。在充分调研和探讨基础上,根据专业不同发展方向编写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系列教材。在教材编写中妥善处理专业课程体系完整性与特殊性、理论性与应用性的有机统一。

(五)创新教学方法,探索社校合作办学模式

1.创新教学方法,强化互动式教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型学科,这就要求教学中强化互动式教学,如案例教学法、演讲式教学法、情境设置法等。通过互动式教学能够增强课程学习趣味性和实用性,使得课程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探索社校合作办学模式。在不断提升教学内涵与办学声誉的基础上,强化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办学。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与相关单位签订合同,根据单位人才需求进行“量身定做”培养,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该单位工作。社校合作办学模式的优势在于节约用人单位招聘合格人才的成本,也提升了专业的社会应用性与声誉度。

综上所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经历了十年的发展,在学科建设、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多维创新,取得了较大发展。但是其社会应用性的不足极大制约了专业的长效发展。因此应在深入分析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现状并探析制约其发展因素的基础上,探索内涵式发展道路,按照市场人才需求状况科学设置人才培养方向,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余敏江.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危机与出路[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09,(2):8-11.

[2]姜仁良.关于加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商业经济,2009,(11):70-71.

篇8

论文摘要:高等职业院校担负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任,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不仅应精通本专业的理论知识,更应具备本专业所要求的实践操作技能。实施“访问工程师”制度,是加快“双师型”教师培养,促进专业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变的有效途径。

高等职业教育具备鲜明的高教性、职业性,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不仅应精通本专业的理论知识,更应具备本专业所要求的实践操作技能。由专业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过渡,才能满足目前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为了加快双师型教师的建设,江苏省教育厅了“关于实施高职高专院校访问工程师项目”的通知(苏教师[2008]15号),要求每年选派一批高职高专院校教师作为“访问工程师”深入大中型企业或科研院所实践锻炼。现结合我院实施该项目三年来的成效,探讨如何进一步完善“访问工程师”实施细则,以加快培养更多的高职双师型教师。

一、高职专业教师参与“访问过程师”实践的背景

(一)高职院校的专业定位要求专业教师具备企业实践背景

高职教育着重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掌握高等技术应用能力的实用型人才。以商务英语专业为例,专业定位是培养适应涉外企事业单位需要的从事对外商务联系、谈判和管理工作的专门应用型人才。同时,高等教育司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指出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实行“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在专业教育的课程中,学生的学习重点不是美国、英国文学,也不是英语的语言学,而是如何将英语熟练的应用在处理涉外商务领域的实务工作上。因此,在课程以及授课内容设计上,要求专业教师增加实践教学环节,以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运用英语进行对外商务交流的技能。实践教学内容如何设计,不是专业教师闭门造车能解决的,要求教师有涉外企业一线实践的经历作为基础。

(二)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在实践技能上存在不足

目前大多数高职专业教师在校学习期间,受“知识体系”教学模式影响,毕业后直接进入高职院校工作。他们没有实践工作经历或实践不长,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和必需的专业操作技能。由于对课程教学中所涉及的实际情况没有切身体验,教师在讲授时,难免会浮于表面,无法深入。通过进入企业锻炼,教师看到并亲自动手操作了原来只是从理论上熟悉的仪器和设备,掌握了其操作方法,熟悉了整个生产流程,获得了从书本上无法得到的知识和能力。

(三)“访问工程师”项目的实用性

高职教师进入企业实践的做法已实行多年,但成效并不显著。关键在于开展专业教师进入企业进行短期参观实践的项目,虽能让教师初步了解企业生产工艺,但对一线员工的操作技能重点,新员工所面临的技术问题了解不深,且对于所授课程的技能在整个生产流程中的位置,以及与其他课程的技能如何融会贯通缺乏整体认识。因此,有必要落实专业教师深入企业进行长期实践,“访问工程师”项目应运而生。2008年6月23日,省教育厅了关于实施高职高专院校访问工程师项目的通知[苏教师(2008)15号],发文中强调,为加快“双师型”教师培养,江苏省将实施高职高专院校访问工程师项目。每年选派一批高职高专院校教师作为访问工程师深入大中型企业或科研院所实践锻炼,跟踪了解企业一线最新技术,参与技术攻关和合作研发。选派对象为高职高专院校从事专业课、实践课教学科研工作的教师和从事产品研发与技术改造的科研人员,访问期限一般为3-6个月。

二、“访问工程师”项目是专业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变的有效途径

(一)通过“访问工程师”,专业教师可以增强实践操作技能

访问期间,教师的工作岗位在生产一线,工作重点是熟悉专业操作技能。通过五个月以上长期实践,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笔者曾在某进出口公司进行外贸实践,完整参与了出口业务流程。通过两年多的实践,笔者对于外贸业务操作流程有了系统的认识。

1、教师在实践中能迅速熟悉相关行业的语言风格。从事外销业务,有时要对相关行业产品进行英文介绍。英语教师在讲语句结构时会条理清晰,但面对一份电子产品英文宣传或一份列有电子产品详细要求的询单时,可能会感觉困难。教师因为缺乏对于行业英语的了解,总觉得行文晦涩,举步维艰。通过实际操作,专业教师熟悉了基本行业词汇和语言风格,翻译、写英文信也更加地道。

2、通过实践,专业教师可以迅速将所学知识融汇贯通,“纸上来的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在对外业务中,不仅需要相关的行业知识,还需要将商务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如《外贸函电》中讲解信用证这一章节只是涉及格式、用词,在实际业务中必须首先和客户确定用哪种结算方式、开立的信用证有哪些具体要求,检查信用证所填内容是否和有关合同一致、付款保证是否有效等。这一系列环节是非常完整协调的,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方能熟练操作。

(二)通过“访问工程师”项目专业,教师了解企业文化和需求

企业自身的传统和文化氛围决定了对人才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对企业文化的了解,将学生关在教室中被动的学习理论知识,约束其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应该主动学习和了解企业文化,掌握企业需求,并将其融入到日常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以商务英语专业为例,笔者在讲授商务英语函电时,反复强调“行文需运用专业词汇和句型,应定时查看邮箱及时回复邮件”。在与公司负责人交流时,他们多次谈到新来的毕业生有的专业基础不扎实,有的缺乏严谨的纪律观念,具体反映就是做事拖拉不严谨。在争取业务的时候,稍有迟疑就与机会擦肩而过。同样,新人会犯的低级输入错误等,能给公司造成极大的损失。这就要求教师及时将所了解的信息带入学院,以便学生尽快适应角色。

(三)通过“访问工程师”项目,专业教师可以更合理的进行教学安排和课堂设计

通过“访问工程师”系统的实践,教师不仅对于专业技能了然于胸,更对学生未来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有了全局的认识,了解工作任务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根据需要对所授课程内容进行重新编排,重点讲解工作任务中的难点、重点,设计学习实践任务。

以《剑桥商务英语》课程为例,课程体系以毕业生的工作历程为载体,通过对具体的工作任务的实践,体现真实的工作过程。课程布置了“基础积累、求职应聘、职场新人、沟通交际、签约订货、品牌与营销、销售业绩总结、公司年度报告”八个学习情境。在课程设计中,每个情境不仅强调工作任务的完成,更强调能力的训练和知识的学习,突出该课程的时代性和实践性。

三、“访问工程师”项目实施过程的建议

(一)学院加强扶持

学院应多渠道筹措资金,保障教师到企业实践的经费来源和相关待遇。对于参与企业科技开发与相关项目技术改造的科研项目,并对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与发展做出明显成效和贡献的教师,应给予教师本人一定的奖励。

学院要积极争取企业的支持,充分依靠与学校有合作关系的企业,拓展校企合作的内容和形式,建立起教师到企业实践的稳定渠道。应关心教师在企业的学习情况,做好沟通、联络工作。经常到企业了解教师在实践期间的有关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实践中的相关问题。

(二)强化院校与企业的联系

高职院校大部分教师虽然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很强的科研欲望,但由于缺乏科研能力和科研方法,很难开展科研工作。通过“访问工程师”项目,强化了院校和企业的联系。一方面教师熟悉了企业的最新技术,从企业中搜集实际案例来丰富教学内容,同时把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知识引入到教学,使教学内容与技术发展同步。另一方面教师在企业指导教师的帮助下,通过参与企业的合作研发、技术改造、技术服务、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帮助企业解决生产技术等方面的问题,提高了自身的科研能力。

“访问工程师”制度有助于推进学校与企业单位的合作交流,实现产学研结合,增强专业教师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科研能力。如我院化工系与相关企业长期合作,企业信任教师的能力,教师开展工作更加顺畅,能够参与科技攻关,甚至带领学生一起做项目。

(三)教师不仅要去学习,更要给企业带去实际效益

教师下企业锻炼,可以对员工进行培训或组织员工到学校培训机构接受培训,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专业教师还可以为企业的生产和市场营销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提高企业领导的科学决策水平。专业教师还可以借助学校较强的科研力量,积极为企业提供服务,参与企业产品的开发和技术改造,提高企业的技术攻关能力和产品研发能力。

四、结论

“访问工程师”项目的实施使高职高专院校教师深入大中型企业或科研院所实践锻炼,跟踪了解企业一线最新技术,参与技术攻关和合作研发,真正意义上加快了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大幅度地促使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融合,从而长效地、稳健地拓展高职教育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访问工程师”项目实现了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过渡,是专业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变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梁丽红.浅析访问工程师经历在高职高专商务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J].科学咨询,2010,(31).

篇9

关键词:市场开放;产权结构;市场结构;产业绩效

中图分类号:F40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10-0178-03

一、引言:问题的提出

当从产业的层面回顾中国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历程时,呈现给我们的是一幅各个产业所经历的不同的兴衰变迁的图景。虽然影响这些产业发展路径的因素千头万绪、各个因素之间的作用错综复杂,然而对这些因素进行梳理和提炼,我们仍然可以清晰地看到有三股力量始终主导着中国产业发展的方向和命运,即制度转型(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经济发展(由不发达走向发达)以及伴随着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体系过程的市场开放(由封闭经济转变为开放经济)。这三股力量相互交织在一起,共同在中国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1]。

经济转轨的本质就是依靠民营化来推动经济发展,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和转变。因此,一个十分重要的决定经济效益的因素是制度因素,是企业的所有制。中国正由封闭经济转变为开放经济,市场开放度也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产业绩效。国内以往的研究多侧重于我们前面提到的制度转型和经济发展对产业绩效的影响,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从市场开放角度对产业绩效进行研究的成果却较少,本文是这方面的一个探索。

本文将通过对中国工业产业层面数据的计量分析,将开放度与所有权变量一起内生化,形成“市场开放、所有权结构、市场结构――企业行为――经济绩效”的分析框架,综合检验市场结构、所有权结构及市场开放度对产业绩效的影响,并比较它们的相对重要性。

二、文献综述

不同学者对产业绩效内涵的界定不同,一般认为,产业绩效就是在特定的经济环境下,市场结构和企业行为共同作用产生的经济效果。以梅森和贝恩为代表的哈佛学派,汲取了马歇尔、张伯伦和琼・罗宾逊等人关于规模经济、竞争与市场结构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认为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存在单向因果联系,即SCP分析范式。他们以SCP为分析框架,研究特定市场中企业之间垄断与竞争状况以及由此引起的企业行为、组织结构和经营绩效的变化,创立了产业组织理论。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施蒂格勒和德塞姆茨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在理论分析动态化以及恢复新古典主义价格机制的中心地位等方面对SCP框架进行了修正和发展,论证了结构、行为、绩效三个因素相互制约、互为因果的关系,使SCP框架由单向分析演化成双向分析的范式;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产业组织理论引入产业规制和公共政策等外生变量,进一步完善了产业组织的分析体系。

然而,从我国已有的产业市场结构和产业绩效的实证分析来看,许多行业的研究并不支持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我国彩电业排名前10位的企业,其市场占有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然而经营绩效却一直呈下降趋势。市场结构的集中并没有导致利润水平的提高(夏大慰,1999)[2]。因为对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渐进转型的中国来说,这些因素并不足以解释产业市场绩效的差异。所有权的变化和产业组织变化之间存在彼此相互影响的关系,因此,在解释中国产业组织绩效时,建立在完善市场体制基础上的SCP范式必须加以修正。

根据“任何一个结构性变量的加入都应该有助于解释企业行为和市场绩效”(贝恩,1968),在分析转型中的中国产业绩效时,将所有权变量内生化,形成SSCP的分析框架将具有更强的解释力。从中国的相关文献来看,许多学者都对制度环境和市场绩效的相关性进行了验证。国内学者马建堂(1993)较早指出,影响企业行为的深层次因素是所有制内部结构,并进行了实证检验。金锫(1999)则建立一个将制度作为外生变量的SCP分析框架。谭劲松等(2004)从实证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企业产权安排、政企关系、治理机制和企业效率的关系,指出产权清晰虽不能必然带来企业效率的提高,却是企业长期效率提高的前提[3]。唐要家(2005)通过检验竞争、所有权对中国工业经济效率的联合影响,建立了分析转型经济产业组织的SSCP分析框架,得出充分的竞争和有效的所有权结构的结合对促进生产率的提高是有改进意义的[4]。因此,将产权和市场竞争结合起来共同研究,成了我国经济转轨时期产业绩效问题的必然选择,这也成为中国产业组织政策理论新的发展领域和研究热点[5]。

实际上,产业绩效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国已经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并逐渐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经济也由封闭转向开放,市场开放对中国工业产业绩效的影响又该如何?如果市场开放度对中国工业产业绩效的影响是显著的,那么,在决定产业绩效的诸多因素,哪个因素又将起主导作用?目前,从这个角度对产业绩效进行研究的成果还很少,这两个问题就成为本文分析的核心问题。本文的实证分析将综合考虑市场结构、所有权结构及开放度对产业绩效的影响,并给出实证检验。

三、实证分析

1.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由于数据的限制,我们无法采用企业水平的数据进行产业绩效的估计,而是采用了产业水平的数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贸易年鉴提供了全部的三位数产业分类的工业产业水平的截面数据(2004年),作为我们进行实证分析的主要数据来源。

根据分析,工业产业绩效的基本方程是:y=f(struc,state,open,μ),y:产业绩效,struc:市场竞争性,state国有产权的比重,open:市场开放度,μ是随机误差项。

产业绩效研究产生分歧的一个重要原因即选取的度量指标不同,主要有财务指标和市场势力指标。以贝恩为代表的一些学者主张使用财务指标;而勒纳等学者则倾向于市场势力指标。考虑数据收集的诸多困难,本文使用财务指标中的净资产利润率衡量我国工业产业绩效。

反映市场竞争性的最好指标是市场结构指标,通常比较精确的是赫芬达尔指数,勒纳指数等,但由于中国改革开发以来,只在个别年份提供了行业企业数据,无法获得衡量市场集中的完整数据,因此本文选择企业平均规模作为反映市场竞争性的指标。

本文选择了各个产业国有工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作为代表国有制在该产业中的结构变量,从而能够发现不同产业的产权结构对于该产业的利润率具有怎样的影响。

引入市场开放度指标是本文关键的一点。中国正逐渐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开放度必然在一定层面上影响了产业绩效。外商资本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的开放程度,本文选择利用外资率作为反映市场开放度的指标。

μ为随机干扰项,它是所有可能影响y但又未包括在回归模型中的被忽略变量的。

有关变量的定义、单位如下表所示。

2.模型的假设、构建及估计方法

我们分析的目标重点是试图发现不同的因素对于产业绩效具有怎样的影响效果。本文的基本假说是:市场结构、所有权结构和市场开放度共同决定产业绩效。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建立如下的待估一元回归方程:

3.实证结果分析

根据上述模型和数据,本文利用sps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下表:

由上表可得回归方程结果为:y=-95.61-5.77*struc-0.15*state-0.26*open+μ,R2=0.34,F=5.99通过统计检验,struc、state、open的参数估计均为显著,该模型拟合一般。

该实证研究表明,在中国处于市场开放下的转型时期背景下,市场结构、产权结构和市场开放度都是影响产业绩效的重要因素。第一,市场集中度和产业绩效是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具有稳定的与理论预期一致的符号;第二,度量产权因素的国有产值比重与产业绩效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表明制度因素在产业绩效决定中的重要作用;第三,市场开放度的指标与产业绩效呈一定的负相关关系,与理论预期的符号相左,反映了以利用外资率为指标来衡量的市场开放在某种程度上可能对产业绩效起阻碍作用。

前两点的结论并不令人意外,国内外也已有大量的实证研究给出了证明,并具有相同的结论。国有股权对于绩效表现为显著的负相关性。国有所有权垄断带来低效率的原因既有国有所有权本身的激励性缺陷,也有特有的市场结构特征[7]。因此,民营化仍然有着提升绩效的大量空间,这是目前改制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也是今后的发展趋势。

第三点的结论却似乎与传统的观念相悖。根据传统的观点,推进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必然会促进经济的增长,产业绩效的提高。而本文实证结果恰恰相反。究其原因,可能有几点:1、目前我们经济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不确定性,如产权不清、法律不健全等,助长了外商投资企业的伤害性经营行为;2、没有根据国内发展的需要利用外资,外资与内资企业的产业关联度不高,内外资政策脱节等;3、盲目引资,没有重视自身产业发展体系、配套协作能力的建设……由此可见,吸收外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代价影响是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之一。

下面确定市场结构、产权结构和市场开放度对产业绩效影响的相对重要性。首先,从统计显著性看,state和open的统计显著性都远远低于struc的统计显著性。但仅仅比较统计显著性还不够,还要看经济显著性,即比较struc、state和open的标准化系数的大小,其分别为:0.755、-0.536和-0.361,0.755>-0.536>-0.361。统计显著性和经济显著性比较均表明,从中国工业产业的情况来看,市场结构、产权结构和市场开放度这三个因素在影响产业绩效时的重要性中,市场结构最强,产权结构其次,开放度再次之。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采用中国经济贸易年鉴中的全部三位数产业分类的工业产业2004年的截面数据,对产业绩效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研究表明,在基于市场开放下的转型时期,就中国工业产业而言,市场结构、产权与市场开放度都是影响产业的重要因素,其中,市场结构更为重要,且与产业绩效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产权、市场开放度则与市场绩效呈负相关关系。

本文分析的基本政策含义在于:中国正处于市场开放下的转型时期,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中国应继续强化竞争和深化所有权改革,对于仍然还存在的许多国有企业来说,国有产权需要退出,以便减少其产生的消极效应,增加私有产权的积极效应。在外资引用方面,应鼓励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产品、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限制高耗能、高污染和国内产能明显供大于求、出现盲目投资的部分行业,并加强外商投资中西部地区的产业指导,促进利用外资继续增长,外商投资政策和立法也需具有前瞻性。

参考文献:

[1] 贺俊,毛科君.市场开放、组织变迁与产业绩效[J].经济评论,2002,(6).

[2] 夏大慰.我国彩电工业的产业组织分析[J].财经研究,1999,(8).

[3] 谭劲松.产权安排、治理机制、政企关系与企业效率――以“科龙”和“美的”为例[J].管理世界,2004,(2).

[4] 唐要家.竞争、所有权与中国工业经济效率[J].产业经济研究,2005,(3.)

[5] 郑海燕,刘险峰.浅析中国产业组织政策理论的由来与变迁[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6,(2).

[6] 王继平,李文傅.基于产权分析的中国机械产业绩效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05,(2).

篇10

【关键词】金融工程 实验室 方案设计

金融工程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经济学、金融学、金融工程和金融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接受理财、投融资、以及风险管理方法与技能的基本训练,具有设计、开发综合运用各种金融工具创造性解决金融实务问题的基本能力,开展金融风险管理、公司理财、投资战略策划以及金融产品定价研究,能在跨国公司和金融机构从事金融财务管理、金融分析和策划。

一、金融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背景

金融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是保证实验实习教学的最基本条件,实验室建设跟不上去,加强实验实习教学就无从谈起。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技能训练”。学校的实验室工作必须以此为导向,大胆探索,努力实践,创造性地走出一条结合自己学校实际、适应新世纪要求、具有特色的实验室建设之路。学校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反映了人们认识的发展。实验室的建设既以学校总体发展规模为依据,又适应培养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实用型人才的目标。不断探索实验室的建设,更好地服务于实验实习教学,为社会培养输送更多的复合型技能人才,是高等学校发展的重要职责。

二、金融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方案设计基本思想

实验室方案的设计,主要是为了高等学校金融工程的教学需求,并在一定的数据支持的基础上,满足金融工程、高级计量经济学、数学建模、金融衍生品定价与分析、外汇市场分析与检验、金融工程模型策略的构建等实验课程的教学需要。

在实验室的软件资源配置上,以数理金融和计量经济学分析等高端课程的教学开展为主要目标,用高度仿真模拟的撮合机制检验模型构建的准确性并进行回验修正,以股指期货套利分析模型的分析和理论课程的分享,把学生的理论教学与实战演练想结合,充分满足教学、科研和培训拓展的要求

三、金融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方案设计

创新金融综合实验室的建设以与证券交易所的真实对接为主要的方式,连接货币市场、外汇市场、资本市场、商品市场和衍生品市场的实时信息,在资讯信息上,满足全球市场的实时行情展示,提供全球的对比分析及数据处理;同时,利用国际知名的全球行情资讯展示及金融分析平台,为金融创新产品的分析提供基本的支持。

(一)金融基础实训

基础实训作为实验教学的主要任务和要求,以证券投资分析演练、业务实训模拟、证券投资分析等模拟为基础,通过与MINI 交易所的结合,嵌入高度仿真的撮合交易机制,满足债券模拟投资实验、股票模拟投资实验、基金模拟投资实验、权证模拟投资实验、股指期货模拟投资实验、证券投资组合实验、股指期货套利分析实验、《证券投资分析》、《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风险管理》等多项实验课程的开展。

(1)智能实验室管理平台。 配合中心实验室的规模建设和实施,为实现专业实验室的科学化、系统化管理和运作,提高实验资源的有序管理和高效应用,通过配置开放式、门户式实验管理平台,有助于中心实现统一化的实验软件管理、硬件配置、课程安排、实验监控,是为实验室量身定制的资源整合共享、实验系统管理和风采特色展示的智能化管理系统。

(2)金融实时资讯和分析平台。充分运用了全球领先的国际化投资分析理念和金融工程分析技术,为金融市场基金管理者、机构投资者及研究者提供覆盖全球六十多个国家的股票、债券、期货、外汇、金融衍生品等上万种金融产品行情、资讯、数据,全面掌握国内外市场动态,培养学生金融投资嗅觉和资产系统化管理意识。同时,可根据证券行业投资重点关注资讯,结合智能多屏幕/大屏幕管理技术,实现特色化的金融信息创新集成展示,全面提升了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整体水平与现代科技性。

(3)金融商品投资模拟交易平台。虚拟交易系统采取与证券行业真实交易规则一致的模块设计,从下单的流程到交易的撮合机制,以及现金比例和持仓明细的限制,每一步都以真实的证券规则来要求和限制学生,使学生在实验时能真正感受到与证券机构相同的竞争和操作机制,从实验过程的每个步骤都规范学生的操作,目的是为了培养基金经理,而不是小的机构投资者。

(二)银行业务模拟模块

根据传统商业银行各项业务系统,由整合的实训系统平台内嵌: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系统、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系统、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业务系统、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系统四大模拟实训资源工具,全面模拟仿真了商业银行所有传统业务类型与流程,实现了实验教学与真实工作内容的无缝衔接。

(1)商业银行综合业务系统。为学习提供一个身临其境的实际操作环境。系统充分考虑银行业务操作的特点,贯彻银行“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账户管理的相关理念。通过系统操作,直接体验如何掌握客户的信息、如何实现客户理财等业务。

(2)经营管理业务模拟教学系统。通过实际分析商业银行的相关指标,配合相关数据,让新员工了解到银行的财务管理、资金管理和内部管理等多方面的管理指标,以及这些指标在银行是如何应用,并可体验银行是如何从宏观上了解市场以及如何分析内部经营。

(3)信贷管理业务模拟教学系统。系统是建立在银行会计核算处理系统和柜员交易系统之上的后台业务处理和管理系统。功能主要涉及四个方面:客户信息管理、贷款全过程管理、贷款风险管理、报表查询。系统不仅全面包括银行现有的信贷业务,还可根据需求灵活增加信贷品种,同时对某些业务的处理能提供多种灵活的方式和个性化的服务。

对于专业的院校来说,金融基础实训只是实验教学的简单基本要求,从学科的建设和长期规划来看,实验室的建设必须把高端的数据分析、金融工程、量化投资等与真实的金融业界机构相结合的案例包含进来,便于实验室的拓展和层次的提高,为学院的研究生和老师的课题研究和学术成果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参考文献:

篇11

关键词:地方高校;工商管理

目前,什么专业的大学生最难就业?权威调查数据显示,排在前三位的居然是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这些高考时报考的“热门”专业,短短数年就迅速沦落为就业市场的“冷门”。《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数据表明,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电子信息工程、会计学、中医学、音乐表演、运动训练是2009年全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最差的11个专业。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失业人数已经连续3年居高不下。2009年全国人才市场供求情况来看,法学、外语、计算机、工商管理等专业就业竞争依然最激烈,明显供大于求。大学生就业难并不是社会提供的岗位不足,在很大程度上既是专业方面表现出来的供大于求,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结构性失业”,同时更有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不相协调的原因。我国现代服务业与工业的发展,得益于我国社会的稳定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也受益于经济全球化对区域市场大融合的有力推动,同时还蕴含着中国社会法律环境的规范、科学技术的进步、电子商务的推广以及专业从业人员的成长等众多条件的整合。特别是,中国现代服务业作为快速成长的朝阳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增长潜力。从而使得相关的专业人才如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量不断上升,行业的就业机会大大增加。因此,地方高校应立足于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积极引进现代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理论,积极倡导创新与技能并重的创业型人才培养理念,努力解决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难问题。这是今后地方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总趋势,对推动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将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模式与运行机制的现状

目前,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处于萌芽状态或起步阶段。就湖南的一些地方高校而言,不少高校虽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虽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不管是从市场模式、运行机制,还是实际效果来看,只能说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目前还处于起步状态。目前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只是从以前的毕业生就业分配机构向提供较多个性化服务机构的角色转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市场建设和运行无法可依。现行的市场建设靠政策,而政策往往滞后于现实实际情况,因而造成了目前毕业生就业市场发展缓慢。

2.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服务层次低、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目前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投资主体单一,不仅造成市场模式单一,更重要是造成了运行机制不灵活,这样,没有吸引高素质的人才参与高校毕业生市场建设的行列,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的缺乏,造成了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为市场主体双方提供的服务层次和质量不高。

3.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建设者与经营管理者合二为一。这就造成了政府部门既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裁判员,又是运动员。从而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缺乏竞争性、公平性,失去了市场的活力与生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既然作为一种市场,就应该按市场规律办事,市场没有竞争性、没有公平性,市场就不可能健康发展。

4.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是以政府为主导,学校为基础。这种政策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起步阶段是正确的。但随着我国社会人力资源市场的发展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逐步发展,再以这种模式就不适应社会形势发展的要求了。高校不能办就业市场,这是由于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的功能决定的,高校不可能对本校的学生和来校招聘的用人单位按市场规则收费,但是高校可以举办很多招聘活动和市场活动,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提供信息服务,高校对学生服务的主要精力是培养大学生的就业主体意识并进行就业指导,让学生在整个大学阶段把就业压力变成学习动力,从而全面提高自身的能力与素质,增强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二、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模式创新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作为要素市场的一部分,也要与国家市场经济发展速度相适应。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应该实现有控制的市场型就业模式,也就是“市场调节为主,政府适度调控,主体自主选择”的模式。其创新点:

1.市场供求调节机制。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供需关系要靠市场来调节。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经营发展要靠市场来调节。要把毕业生就业市场纳入社会劳动力市场大体系,通过社会劳动力市场来促进毕业生就业市场进行市场供求调节,实现人才资源有效配置。

2.合理的竞争机制。通过政府适度控制,在毕业生之间、用人单位之间、市场主体之间、毕业生就业市场客体之间、毕业生就业市场与社会人力资源市场之间、高校之间都应该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竞争。通过竞争来保持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活力与生机和促进毕业生资源有效配置。

3.灵活的筹资和投资机制。在国家法律范围内,允许社会多元化的资金进入就业市场,形成灵活的筹资、投资渠道和机制。4.自主选择机制。通过信息沟通、中介交流和培训转移三方面的统一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根据国家产业结构的变更,对人才实现培训转移,实现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自主疏导。这是保证人才供需优化的重要条件。

三、建立有特色的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模式与运行机制的对策

1.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制度创新。面对当前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新形势,一是建立一套系统的、完善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长效机制,形成区域性的统一市场;二是要建立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调控机制,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设置,应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三是要纳入社会就业的大机制和广泛的协作机制。包括科学的就业率公布制度、现代化信息服务制度、就业市场管理制度、待就业登记制度等。四是要提倡大人才观、大市场观,推行诚信服务。市场要根据不同客户的需要,提供具有灵活、人性化的服务,积极推进人才市场的能力建设,以功能开发为重心,强化各类市场的自主创新能力,重点研究和开发人事、猎头服务、人才规划、生涯设计、人事咨询诊断等衍生服务产品。五是加快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努力缩小与其它类型的人才市场在信息技术方面上的差距,不断改进和完善服务功能。

2.建立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模式与运行机制。一是市场形式多样化。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就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市场形式必须是多样化。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形式应该坚持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相结合;大型市场和小型市场相结合;定期市场活动和不定期市场活动相结合;毕业生就业市场与社会人力资源市场相结合。二是服务内容个性化。随着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不断完善,就业市场服务内容将由现在提供的共性化为主转提供个为主。在为毕业生服务方面将主要为个性化毕业生提供个人职业适应和针对个人实际情况的就业能力培训服务。三是服务手段现代化。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服务手段必须现代化,要将现代化的各种技术用于传统的就业全过程,用现代技术解决传统就业过程的现实问题,达到高效、快捷的服务。四是服务质量优质化。完善的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必须要有高素质的从业人员作保障,随着就业队伍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就业市场将为市场主体提供优质的服务,以满足市场主体的不同层次的需求。

3.为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劳动力市场支撑体系的杜会环境。一是确定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在高校毕业生市场中的主体地位。这两个主体在市场双向选择过程中始终基于平等、公平、竞争和完全自愿,市场中的其它社会组织始终应处于从属地位,主要发挥为市场主体服务、协调的中介功能。因此,必须复归劳动力与用人单位的市场主体地位。二是形成完善的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介体系。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介机构能降低交易毕业生就业成本,提高人才资源的配置效率。建立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介体系应是全方位的,通过管理和服务,积极指导建立所属区域职业介绍机构、毕业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及行业、各种社会人才中介机构及行业、大型集团公司内部的劳动力市场,实行信息互通,

形成纵横交错、整体联动、立体服务的职业服务体系。

4.实施工学结合的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这是提升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有效途径。目前提升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固然有赖地方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市场规模扩大和形式的多元化,来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包括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相结合、大型招聘活动与小型招聘活动相结合、定期市场与不定期市场相结合、本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与兄弟院校和社会人才市场相结合,但就工商管理专业而言,更重要的还是要注重工商管理毕业生专业水平的提高,特别是通过工学结合的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来提升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1)建立以校内外实训基地为基础,以课程模块为内容,以企业人员与教师共同负责学生顶顶岗工作新模式。通过引进企业共建,进行企业化管理,建设成专业的教学与实习训练基地。通过聘请企业有较高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设计师担任教学顾问和专业课教师、实训指导教师,实际指导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在专业建设与教学实践中,要充分认识到建立“产学研”人才培养途径与机制是地方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的有效办法,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可以在国家工商管理部门登记注册,对外经营工商管理与制作。经营场所就设在教学楼内,对学生全天候开放。学生可以参与事务所项目的设计与制作过程,不出校门就可以掌握工商管理的全部流程,学生以设计人员的身份参与到实际工程的设计,做到“真题真做”,使学生在工作中学习和掌握设计技能。(2)校外实训基地派出教师合作指导,进行学生顶岗工作的岗位锻炼。在“校企合作”制教学平台下进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学生完成一定量的学习时间后,要转到长期稳定的可开展顶岗工作的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全真环境下的工作锻炼。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不仅要巩固已有实训基地,挖掘企业在接纳顶岗工作方面潜力,确定各企业顶岗工作岗位、计划方案,同时要主动联系本地区优秀的展示设计企业积极参与专业的校企合作,成为本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各地方院校还可以按照“校企合作、资源共享、产学互动、互利共赢”的方针,在现有基础上逐步增加基地数量,重点加强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内涵建设,加大人力、智力、资金、资源的融合度、共享度,使生产资源与教学资源进一步对接互融,不断拓展基地技术服务功能、提高社会服务水平,规范管理,形成良性互动的校企合作新机制。(3)加快精品课程建设与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特别是要通过校级、省级和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从培养人、培养高技能设计人才这一教育的根本点出发,借鉴企业的生产流程和工作岗位要求进行系统化的设计。课程建设要贯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真实工作任务为引领,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方式的建设思路,由各专业教研室与相关企业合作共同组建课程建设团队,开发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块。建成后的课程模块都是特定的专业技能,通过课程模块的开发建设和完全学分制的推行,学生可在各专业课程模块间自由选课(选模块),打破专业壁垒,使学生的专业技能更广泛。通过网络共享平台供教师与学生共同使用,为相关专业的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良好条件,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果。(4)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的顺利进行需要一支业务过硬的专兼职教师,按照专业群建设需求,内培外引、专兼结合,以优化“双师”结构和提高“双师”素质为重点,以提高理论实践教学能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提升技术服务能力为落脚点,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双师”结构合理、“双师”素质优化的专业教学团队。

*基金项目:2011年湖南省十二五教育规划项目职业技术教育学科课题《湖南“四化两型”进程中的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编号11)和一般课题《工学结合下的高职

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批准号:XJK011CZJ072)

参考文献

[1]廖君华.当代大学毕业生就业观问题及对策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赖雁翔.浅议广西再就业难点及对策.广西经贸1998. 11

[3]赵北平.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武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4

[4]汤向玲.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6

作者简介:

赵晓军(1977-),男,湖南衡阳人,湖南省衡阳市雁峰区雷公塘14号:湖南工学院经济与管理系讲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学研究。邮编:421008

篇12

【关键词】师范院校;工科专业建设;问题;对策

所谓专业建设,简而言之,就是创建新专业,或者对原有专业增加新的设施和新的内容,对它进行改革和改造的过程。这是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建设工作和改革举措,同样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基础和保障,在本科教育改革中处于重要地位。为了提高和扩大学校的辐射能力,在专业建设水平方面就要更上一个层次,要结合本校的特色和精品专业课程和学科,构建特色专业体系,为培养高质量和高水平人才提供保障。本文主要从地方师范院校工科专业建设方面谈几点想法。

一、地方师范院校工科专业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一些地方院校,开设了非师范性的工科专业,这主要是为了适应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开设工科类专业也可以充实已有的教学资源,培养更多能为本地区经济发展的专业人才,这样就突破了师范院校单一的功能教育。通过几年的摸索和发展,地方师范院校的工科专业建设在专业结构的调整、学科的布局等方面做出了相当大的成绩。但是,还有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地方师范院校的工科专业布点和部属高校相同学科之间重复较多,主要表现在专业特色不突出。具体的表现是:较多的都是从模仿的角度出发,没有较多的吸收和创新专业设置的科学性,这样就不能准确的反映出社会对高等人才需要的具体培养方案的实施情况。并且地方师范院校的办学条件和地方经济以及社会发展的条件限制,都会造成缺少特色人才,大部分都定位在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方向上。在培养模式上,与其它学校基本上大同小异,没有本质上的差异。在课程设置上,存在着“后来的模仿先上的”、“普通的模仿名牌的”、“地方的模仿中央的”等问题。没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优”。

其次,传统学科专业改造力度不够,办学模式仍依赖师范路径。一些传统的学科专业无论是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还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都存在老化问题,没有及时反映当前的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不少师范院校办工科, 名义上为工科专业, 但实际办学却依然按照师范传统来规划设计工科专业的建设发展。

第三,学科专业结构不尽合理。主要表现在:一是面向经济建设和就业市场需要的高新技术类、技术应用类专业没有得到充分发展。二是学科专业之间的壁垒森严、相互分割,新兴、交叉学科生长的制度和机制尚未形成。属于同一学科门类的专业却被人为地分割到不同的系部,势必造成一些基础课程、相同或相近专业课程的重复建设。

第四,师资队伍的构建不尽合理。主要表现:一是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强的师资短缺。二是缺乏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或领军人物。大部分师范院校,师范类师资占多数,非师范类师资占少数,工科专业师资则更少,而且工科专业师资中一些是师范类师资的转型,大部分专业教师较年轻,缺乏教学经验,这与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距离很大。

二、办好地方师范院校工科专业的对策及建议

1、找准和提炼出自己专业的特色定位

工科专业在定位特色时要考虑以下几点: 一是体现“地方性”。地方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培养直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应用型人才,所以专业建设要充分依靠地方的现有条件和优势条件来开展。二是凸显“实用性”。特色专业的设置要通过对社会发展背景(包括社会总的需求情况、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及本地区支柱产业和经济发展规划等)、行业背景(包括现有行业运行状况、技术人员的数量和结构以及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量等)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和科学周密的分析,对人才需求和专业设置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论证。三是要注重“复合性”。应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优势实行专业整合,形成特色专业。

2、改革传统专业建设模式,构建长效机制

必须加大使用现代科学技术,提升、改造传统学科专业的力度,实现传统学科专业新的发展。如材料类专业的改造,应实现金属材料与非金属材料、有机材料与无机材料、传统材料与纳米材料的结合,重点增加新材料的内容,培养大材料专业的人才。所谓长效机制包括:以市场为导向的专业遴选机制;有社会广泛参与的以专家为主体的专业发展决策机制;资源共享,相关专业交叉支撑的专业发展集约型机制。对于大部分师范院校来说,工科专业发展的定位应为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必须根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积极探索创新办学模式, 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转变教学方式, 切实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操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3、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调整学科专业结构

根据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紧密结合学院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在广泛调研、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对学校的专业结构与布局切实按照学科建设规律进行梳理,坚持有利于资源合理配置和学科优势互补的原则,整合部分机构和调整学科专业。

4、改善师资队伍结构

鼓励和支持教师将企业单位的实践学习和学科科研结合的形式,培养一批理论强实践强的优秀教师。同时,在人才引进方面,可以适当的提高引进人才的学历和职称等要求,积极地创造有利条件,吸引一些具有丰富经验的高级工程师来校任教,通过多种方式加大引进和培养学科带头人的力度。强化企校合作,建立企业与院校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企校双方按照共建项目,明确责任,强化合作,创建定向培养、顶岗实习、共建专业、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参与教学全过程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企业要发挥资金、设备、师资和场地等方面的优势,与院校深度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双赢和共同发展。

三、结语

地方师范院校工科专业的建设,应根据自身特色和条件,找准位置,通过改革建设模式、调整学科专业和师资队伍结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才能在未来的高等教育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篇13

关键词: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5-0219-02

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一般成立较晚,在办学条件上大多相对较弱,专业建设上略显欠缺,若不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适合本专业特色的发展途径,那么前景是不容乐观的。目前,我国的土建从业者数量较多,规模较大,但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技术、管理人才的相对较少,很难适应未来的建设需要。随着行业建设的发展,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也将提出更高的要求,掌握专业技术、快速的适应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无疑是今后人才需求的主导趋势。

一、土木工程专业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中设有土木工程专业的约三百所,其中一些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无论是办学历史、办学条件,还是办学经验都已发展成熟。而新办土木工程专业的院校在办学历史、办学条件和办学经验上则相差甚远。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还处于探索时期,在教学设施、师资力量、办学规模、教学管理、教育经费等条件上都远远不及老牌院校;并且新办土木工程专业的院校在生源及毕业生就业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困难。培养宽基础、宽口径、能广泛适应社会需要的大土木人才,是土木工程专业教育共同追求的目标。新办土木工程专业的院校目前要达到土木工程专业宽基础、宽口径的培养目标,在硬件上有一定的难度。在此种情况下,新办土木工程专业要根据实际情况给出一个合理的定位。地方高校新办土木工程专业应以培养区域性、应用型、复合型的高级技术人才为主。人才培养的区域性,是指地方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应当主要是为本地区服务。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等方面,必须与本地区紧密地结合起来,必须为本地区经济发展、为地方建设服务[1]。例如,对于我院来说,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主要是以齐齐哈尔为中心,涉及黑龙江省地方建设,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作为发展方向。

二、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总体规划

(一)人才培养目标及要求

人才培养应立足地方,结合地方实际,满足地方人才需求,建立起注重专业素质教育,采用传授理论知识、培养专业技能与提高专业素养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考虑社会发展建设的需要,提升学生的综合竞争力。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就业需求和个性化发展,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分方向指导和培养。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能在桥梁、公路与城市道路、房屋建筑、矿山建筑等的设计、施工、管理、研究、教育、投资和开发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

1.具有基本的人文社会科学基本理论知识和素养:在哲学及方法论、经济学、法律等方面具有必要的知识,对文学、艺术、伦理、历史、社会学等方面进行一定的学习。

2.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工科数学,了解现代物理、化学的基本知识,了解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趋势及应用前景。

3.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工程力学、结构工程和岩土工程的基本理论,掌握工程规划与选型、工程材料、结构分析与设计、地基处理、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有关工程测量、测试与试验的基本技能,了解建设项目管理方面的基本内容。

4.具有综合应用各种手段(包括外语)查询资料、获取信息的基本能力;具有应用语言、文字、图形等进行工程表达和交流的基本能力;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本能力。

5.了解土木工程的主要法规。

6.具有进行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的初步能力,经过一定环节的训练后,具有研究和应用开发的创新能力。

(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1.根据人才需求制定教学计划。教学计划的制定应借鉴老牌院校成功经验,并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出适合的、切实可行的方案。地方院校与重点院校的专业最大差别是学生的毕业去向问题,地方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应当定位在为土木行业的施工建设单位培养工程技术人才。这些单位对工程技术人才要求掌握有关施工技术与组织等方面的基本技术;具有工程经济分析的能力和工程质量管理与评估的基本知识;具有工程制图、结构设计、工程测量、材料试验、计算机应用、主要测试和试验设备使用的基本能力;了解土木工程的主要法规;具有进行工程试验、施工、管理和研究的初步能力。在培养计划的设计上,要根据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知识结构要求来设计教学目标和制定教学计划,要突出针对性,有侧重点,用人单位的需求应是教学培养方向的主导因素。课程体系的建设要体现“足够广度、必要深度”的原则[2],一般基层单位工作比较复杂,专业划分不细化,大部分是多工种,相关专业交叉和综合。因此,这样就要求土木工程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中体现“广度”的原则,拓宽学生的专业涉猎范围,在此基础上还要注重“深度”的把握。

2.注重与行业接轨。土木工程专业是一门应用技术型学科,考虑到其学科性质并结合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主的培养目标,其培养对象主要应迎合社会需求,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因此,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过程中应突出实践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操作技巧,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使学生能具备较强的专业技术水平,毕业后到单位能够尽快适应,直接上岗。

一方面,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在一定范围内选用技术力量强、设备先进、管理水平高、信誉好的企业作为校外实习基地,结为合作伙伴,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保证实习、实践的质量。另一方面,加强实践性教学建设。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的体系,成立实践性教学环节指导小组,指导小组主要组织编写和审批各类教学大纲、指导书,检查实践教学进展情况和对指导教师进行考评等工作。实践大纲要通过有经验的教师来制定,大纲应包括训练目的、内容、深度、实施方法和有关规定及要求,具体操作流程,尽可能做到直观,供学生提前参考。同时,注重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在具体的实际操作中掌握理论、技能、素养三者之间的潜在联系,把专业知识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在具体工程中吸收有用资讯,鼓励和培养“双师型”专业教师。

三、加强和完善校企合作

以往,在人才培养方面,对于课程安排重视自然科学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的理论教学,关于专业研究的最新发展、最新技术、工艺缺少相应的讲授,与具体实践操作上联系不够紧密;教学方法则以教师单向传授知识为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性得不到充分的提升,造成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较差,创新能力更差的现状。另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已不再仅仅满足于适应当前工作的状况,而是着眼于未来行业的发展空间,并倾向选用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因此,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必须适合行业发展的要求,与企业合作,与行业接轨。提升专业科技含量,使学生掌握新结构形式、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方法,适应行业的发展要求。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相互依赖,在合作的过程中,有效促进彼此发展。以教学为例,校企合作对于人才培养贯穿于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和共同实施培养方案,有针对性地打造专业人才。校企合作是实现学校、企业各方利益共赢的办学模式,更是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地方高校应主动争取,依托行业搭建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平台,创建校企合作的组织机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系。不断扩大校企合作深度和广度,从而提升地方高校的社会适应性,寻求地方高校优势,走适应地方发展需求、特色鲜明的教学发展之路[3]。

总之,新办土木工程专业的地方院校要正视与重点院校的差别,取长补短,发挥自身优势,并与重点院校分开层次,有所侧重,摸索出适合自己特色的道路,这样才会培养出有活力、有能力的专业人才,才能在改革和发展的巨浪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赵文军.刘春花,等.地方综合性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2).

[2]石静,王新征.新办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探讨[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3]李创第.论土木工程专业校企深度合作[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

篇14

关键词: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

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和谐发展与健康个性相统一的,熟悉和掌握现代工商管理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工程技术素养和实践能力,富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要培养具有较强的实践和应用能力的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人才,就必须加强实践教学,建立科学、规范的实践教学体系[1]。

一、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理论教学含有实践课,但由于理论课学时的限制,授课教师只能利用有限的时间安排学生实践,而大部分只能以集中实践课来安排,从而导致集中实践教学班级多,专业实验室座位有限,不能使每个学生都很好地利用专业实验室。另外,大量集中实践教学也造成有些用于仿真模拟实践的软件利用率下降,造成资源的浪费,使专业实验室失去应有的作用。

2.实践教学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地方高校的教师主要来源于高等院校,尽管他们的学历较高,但是从学校走进课堂,没有在企业、公司参与实际经营与管理的经验,这就会导致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有些具体实践操作存在较含糊或逃避的现象,由这样的实践教师指导学生的实践,学生会把教师存在的问题依然保留下来,再加上有些学生得过且过,对问题思考不多,这样实践教学就难以取得较好效果,并且达不到预期成果。

3.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与社会需求脱节。目前,用人单位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要求毕业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较高的综合素质。但是,目前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类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达不到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2]。学生虽然在校期间完成了规定的管理课程及实践环节的学习,可到了单位对一些日常的管理工作比较茫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难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要。这种不适应与地方高校现行的实践教学密切相关。因此,要培养社会所需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必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建立科学、规范、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是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由学校顺利过渡到社会的桥梁,应遵从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科学规律。必须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结合社会需求,构建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提供有利于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培养的环境。

1.加强实验环节的建设。在实践教学计划安排上,确保实验的必要课时,在内容上多样化,增加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自主性实验,为学生增强实践能力营造良好的环境。利用信息技术搭建实验环境的同时,辅助实物教学。在实践教学软件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其先进性、通用性和实用性,以保证实验的开出率。有条件的可采用现场实物教学与虚拟实验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既有感性认识,又有理论的升华,在实践中巩固和深化课堂知识。扩大自主性选修实验,在必修实验课程的基础上,教师可列出实验清单及每个实验的目标和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使实验教学也能对学生因材施教。通过建立开放性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一个持续进行实践能力训练的渠道。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课外科技活动内容及自身学习的不足来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实现自主学习。

2.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是强调应用性和创新性,企业人才需求的重点也是要求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这些能力往往需要大量的实践环节。因此,需要从多个方面对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改革和创新。建立“实验、实习、实训”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统一的实践教学平台[3]。形成由“课程实验、综合实训、毕业实习”三个环节为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丰富实践教学形式。一是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课时数。对于专业理论课设置相应的专业实训周,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实训和课程设计;对于集中性实践环节安排在每学期和寒暑假,由专业教师带队到社会上的实习基地进行。二是聘请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做兼职教授或专业指导教师,定期到学校给学生做专题讲座和报告,结合企业实际对学生进行指导,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主人翁精神。三是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咨询项目,学生参与进来帮助教师进行社会调查、搜集资料、提出意见和建议,从而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加大实习基地建设。为更好地落实实践教学目标,地方高校应发挥其资源优势,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建立多种类型的实践教学基地,如生产企业、服务行业、政府,以及能提供实践教学的相关单位,形成一个稳定的、多种类型的实践教学基地群,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实践机会。对于工商管理专业而言,实习单位安排学生实习时每个部门只能安排几个学生进行实习。所以,实习基地越多越好,每个单位安排的实习学生越少,学生越能学到东西,接触到实质性工作,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是非常有利的。

4.立足地方、面向地方、服务地方。一方面,地方高校的学术氛围和科学研究对地方的科学研究产生很大影响,有些甚至处于中心位置,从而带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也要求地方高校服务于地方,特别是地方乡镇企业管理力量普遍薄弱,需要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研究成果。地方高校要获得竞争优势,就必须树立面向地方、服务地方的思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科技服务,从而获得自身生存与发展空间。为此,地方高校要全面了解本地区的产业结构与人才需求,以多种灵活方式与地方企业建立全方位的合作关系。如此定位,是地方高校工商管理教育发展的基础和出发点,也是地方高校工商管理教育获得竞争优势,特色教育水平提高的根本所在。

参考文献:

[1] 胡延松.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4(6):8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