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影视文学创作范文

影视文学创作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07:0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影视文学创作,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影视文学创作

篇1

(一)文艺受众接受方式的转变

文化主体向度的变化使文艺受众由传统的欣赏型向消费型发生转化,其中以20世纪90年代文艺受众的改变最为明显,消费心态已经成为他们主要的艺术意识方式。在“消费”已成人们生活中心的21世纪,消费观念也在不知不觉间渗透到整个文学生产流程中,当代文学开始走向商业化。在某项调查中,调查结果显示对于中外文学名著,有60.5%是经由非文字传播途径了解的,但其中只有18.5%的受众会在影视作品的影响下观看原著。由此看见,电影、电视等电子媒介的出现也给文学秩序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相比于阅读密密麻麻的文字,人们更喜爱观看色彩缤纷的动态图像。影视作品不但可给受众带来视觉的冲击,而且可为其带来听觉的享受。20世纪90年代后,影视行业的繁荣发展,使视觉文化逐渐成为当代文化的主流,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念也在其巨大的吞噬力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学以书面语言为载体,无论其所要表达的内涵有多丰富,也只能通过这单一的语言载体表达出来。而影视则可将音乐、影像和文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思想隐藏于图像之下,让作品反映出生活。相对于文学作品的抽象、间接,影视作品画面生动、声效震撼,其所带来的立体观感和表现空间,让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因而更容易被广大受众所接受。

(二)网络文学的大众“共鸣”

文学创作曾被视作一项神圣的工作,作家也被认为是时代精神的引领者。但是,在商业化和网络文学的冲击下,文学创作成了普罗大众的事情,作家的传统地位也受到了质疑和颠覆。现今,越来越少的人愿意花大量时间阅读文学名著,更多的人宁愿把有限的时间花在阅读无太多实质性内容的“畅销书”上。近年来,网络文学越来越受到群众的追捧,有的作品更获得了出版商的赏识。信息技术的进步赋予了网络文学便利性,让人们随时随地可以搜索并阅读,而且网络文学传播范围广泛,因而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对其有了认识,在无形中加大了其知名度。网络文学多由社会基础阶层创作,其思想普遍与时下大众的思想相符合,给人们带来了娱乐和享受,让人们产生了共鸣,使他们于压力过大的生活中找到了快乐和安慰。因此,网络文学的受欢迎不无道理。而网络文学的受热捧现象引起了当代导演的关注。由于网络文学本身已经拥有一定的话题性和知名度,若将其进行改编,其影视作品可以保证有一定的观众基础,而且喜爱该作品的读者必定会对该作品是否适合影视化进行讨论,在一定程度上为影视剧做了免费宣传。此实为一举两得之策。

(三)名利双收的“诱惑”

传统的作者在作品中主要是抒发自我主张,弘扬时代精神,赞美高尚情操,不计较作品是否能带来经济收益。但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巨大的经济诱惑,一些作家的创作观念开始发生转变,作家王安忆曾说,“电影是非常糟糕的东西,电影给我们造成了最浅薄的印象,很多名著被拍成了电影,使我们对这些名著的印象被电影留下来的印象所替代,而电影告诉我们的通常是一个最通俗、最平庸的故事”。虽然王安忆所言甚是,但面对文坛的喧嚣,少有作家能不被诱惑只执著于真正的文学创作,坚持下来的少部分作家甚至被一些人以怜悯的目光看待。文学作家的稿酬与电视剧编剧的稿酬相差甚大,对大部分作家来说,电视剧创作的经济收入诱惑巨大。同时,影视化作品如果获得成功,不但可给作者带来收益,而且对提高该作者的声誉也有很大帮助。面对名利的驱使,当作品有被改编为影视剧的机会时,作者很难拒绝这样的诱惑。

二、文学作品影视化对当代文学创作产生的影响

现在是一个以影视文化为主导的文化消费时代,是文化正发生巨大变迁的时代。自有了文学作品通过影视媒介实现了其价值,并获得成功的例子后,影视文化与文学创作就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文学作品到影视作品的转变,文学作品影视化无疑会给当代文学创作带来巨大的影响。

(一)促进文学的创新与拓展

在影像的影响下,很多作家也把电影的表现手法融入到文学创作中,如闪回、蒙太奇。张承志在《北方的河》这一作品中,现在与过去交替变换,利用蒙太奇的手法深深地吸引了读者的目光,让读者紧跟着小说中人物的脚步,并随其意识流动,把自己带入角色中,身临其境,同时增加了读者对作品的了解和阅读的趣味性。因此,将文学语言与影视手法融合,不但丰富了文学创作的表现方式,而且也促进了文学本身的创新。虽然,影视的兴起对文学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文学创作并不会就此退出历史的舞台。文学作品影视化不过是将文学作品以另一种方式展现于人们眼前,让其大众化,为大众所接受。因此,影视永远不可能替代文学创作,影视业绝不会是文学的坟墓。相反,因为要与新媒介进行竞争,为了让文学的生存空间有所拓展,当代文学作家必定会不停地提升自我,创作出更好的作品,从而使文学在文化舞台上更加地发光发亮。

(二)引发了作家观念的转变

电影理论家张骏祥曾言,“电影就是文学———用电影表现手段完成的文学”。大部分的影视导演获取灵感除了通过体验生活外,还会适当地阅读当代文学。文学有其独特的叙事观点、描述手法及艺术韵味,如果将文学的独特之处在影视作品中加以运用,不但可使影视作品的思想深度和广度有所增加,而且也会增添其魅力和内涵。因此,影视导演渴望能收获更多的受欢迎、能引起话题并适于改编的文学作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家的创作倾向,使其作品倾向影视化。同时,当代文学的入市,让作家的灵魂被巨大的商业利润所侵蚀。文学作品影视化后,如果其电视剧或电影受到大家的热捧,会连带让其原著大受欢迎,同时也会增加该作者的知名度。此现象的出现,更让大量作家有意识地朝影视剧这一领域进发。文学能借助影视获得成功的事实让一些希望能在文化领域上大展拳脚、获得更多财富的作家开始改变其创作观念和写作策略,在创作的时候有意识地迎合影视作品。在这个书籍讲求销量、电视剧讲求收视率、电影讲求票房的年代,出版书籍获得的微量稿费与版税不能满足大部分作家的正常生活需求。对这部分作家而言,影视所带来的丰厚经济收益及其巨大的影响力深深地诱惑着他们,驱使他们将作品商业化、市场化,这也导致某些作家放弃了应该坚守的原则,创作动机不再单纯。

(三)导致文学严肃性消解并向大众化发展

在大量文学作品被影视化的当下,导演对可以影视化的文学作品的选择极度不严谨,对其真实性、逻辑性也不过多研究,致使不符合历史、逻辑的影视作品面世。将一些无法还原历史的作品影视化,使其他作家以此为榜样,认为作品只要能娱乐大众,受到群众认同即可,其他不重要。另外,传统文学的主要功能是“载道”和“启蒙”,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自由独立的都市大众在文学消费者中占相当份额后,文学的功能中心开始发生了转变。都市大众之所以阅读作品,其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增长见闻、充实自我,而是希望能满足其心理与欲望。如时下所流行的小白文、雷文、玛丽苏文等不被主流所认同的网络文学,虽然其作品可能会出现立意不清、言辞稚嫩、架构混乱等问题,但由于其大大娱乐了读者,虽然可读性不强,但仍有不少人乐意去阅读和追捧。现今,这种低层次文学作品不但为文化层次偏低的群众所需要,甚至也吸引了文化层次较高的人士。因此,“载道”“启蒙”不再为文学创作者所关注,文学创作的娱乐性与消遣性被无限放大,其严谨性也被大幅度削弱,最终导致了文学严肃性的丢失,消解了其哲学意味。

大众文化是一种世俗文化,其基本原则是能满足大众基本消费需求,主要是通过迎合、娱乐和取悦大众来实现其价值追求。影视作为一种最有效的文化传播手段,可把最大数量的群众纳入其传播范围中。而文学作品的阅读则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文化水平,因而其受众范围有限。在讲求节奏快、效率高的当下,大众更喜爱利用简单直接的方式体验文化———观看影视作品。因为影视剧可将文学作品中的场景、人物及其心理活动的变化形象具体化,不需要人们再去费力地想象和思索,能让人通过视觉与听觉双重享受,轻松而直接地完成审美体验。自影视传媒成了文学产生传播机制之一后,纯文学期刊逐渐为大众所忽视,而通俗的文学读物则开始走进大众视野,并成了大众的新宠。在商业化、市场化文学传播机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文学作品影视化对当代文学创作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

三、结语

篇2

关键词:戏剧影视文学;新媒体;创作

新媒体概念本身便是和传统媒体相对的,指的是将计算机和互联网作为基础的媒体业态,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手机、移动电视和数字电视都是新媒体的重要内容。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我国戏剧影视创作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呈现出的发展态势也更多。培养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人才符合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及文化传承的实际需要,随着观念和科技的发展,社会对于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便要求我们必须适应新媒体环境变化,培养出符合当前需要的高素质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人才。

一、新媒体环境下戏剧影视文学创作的新特点

(一)对故事情节要求更高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手机移动媒体艺术和数字电视技术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人们通过移动媒体平台来进行戏剧影视作品的频率不断增加。特别是很多年轻人,往往会通过手机来进行戏剧影视文学作品的欣赏,手机的优点比较明显,比如携带比较方便,操作比较容易[1]。但是手机也有一定的限制,比如屏幕比较小,续航时间比较短。新媒体环境中,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要,有必要改造戏剧影视作品,仅仅照搬戏剧影视作品是不够的。现在,人们往往比较喜欢短视频,这便要求进行新媒体戏剧影视短片创造的时候,重视故事情境和文学剧本,通过推荐故事情节,真正地了解这个故事的核心。这便要求戏剧影视文学人才认识到文学剧本的重要性,创造出更多高质量的剧本。

(二)戏剧影视文学创作呈现出年轻态的特点和中老年人相比,年轻人在接受新媒体技术的时候,接受能力更强,随着新媒体影响的不断增加,在进行戏剧影视创作的时候,人们对于人物性格塑造方面更加重视,并且人物性格塑造也会围绕年轻人欣赏习惯进行。仅仅利用剧本来进行作品核心思想的表达是不够的,无法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我们还需要把文学作品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通过代表人物来刻画出来。所以,在进行戏剧影视文学作品创作的时候,必须重视主要人物的刻画,优秀的作品,其人物塑造往往比较出色,能够将剧本人物性格思想更好地体现出来。受到新媒体的影响,若是戏剧影视人物和年轻人欣赏习惯相符,那么人们接受起来会更加的容易。

(三)新媒体环境下戏剧影视创作主题也更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上也出现了很多的热点话题,这些热点话题呈现的时候,也往往和新媒体技术有着直接关系。新媒体技术的传播速度非常快,这种情况下,进行戏剧影视作品创作的时候,便必须重视主题的发展和丰富,以往较为单一的主题已经很难满足当前观众欣赏的实际需要[2]。所以,戏剧影视文学作品创作的时候,我们必须根据社会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将多样性的主题更好地呈现出来。

二、新媒体对戏剧影视文学创作的影响分析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新媒体也给戏剧影视文学创作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不但影响了其创作的形式,还给其创作内容造成了较大的影响。新媒体给戏剧影视文学创作造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下面几点。

(一)新媒体让戏剧影视文学创作呈现出多元、互动、碎片的特点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在不断地加快,人们休息时间也呈现出了碎片化的特点,新媒体技术能够很好地满足人们休闲娱乐时间碎片化方面的需要,也让碎片化倾向不断地加剧。因为方便快捷,手机和平板电脑受到了绝大多数年轻人的喜欢,人们也非常喜欢通过手机或者平板电脑来进行戏剧影视作品的观看[3]。收到新媒体技术影响,现在戏剧影视作品的交流传播空间更大,并且播出的工具和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情况下,戏剧影视文学作品创作的时候,需要根据人们的兴趣和新媒体的特点进行,并且戏剧影视短片也会成为戏剧影视文学作品创作的重要形式。这便要求编剧在进行戏剧影视文学作品创作的时候,做到作品结构紧凑、节奏松弛有度,在比较短的时间中将故事情节理清楚,需要通过情节来引导人们更加深入的了解整个故事。其次,对于新媒体而言,其基础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数字技术,以此为基础来让受众和媒体之间更好的交互。受到新媒体影响,戏剧影视编剧在创作的时候,也需要将这种理念运用到创作中来,体现作品的生命力。比如被称为“城市IP片”的《凌晨四点的上海》,在短片拍摄的时候,运用了大量的当地景物和建筑,在播出之后取得的反响比较热烈,很多观众都喜欢去取景点打卡,从而进行剧情的回味。这个片子也是新媒体影响下戏剧影视文学创作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案例,不但评价不错,还能够利用作品让受众和媒体之间更好的互动。最后,新媒体让戏剧影视文学作品创作更加的多元。通过新媒体技术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社会上的一些热点事件,这些热点事件的存在也给戏剧影视文学创作更好地进行提供了比较丰富的素材。新媒体环境下,人们每天都能够接收到大量的信息,若是创作方式比较单一,那么很难满足人们对于娱乐和审美的需要。只有人们认可,文学的价值才能够真正地实现,进行戏剧影视文学作品创作的时候,也只有能够获得受众的喜欢,其审美价值才能够得到体现。

(二)新媒体给戏剧影视文学的人物形象塑造造成了直接的影响在传媒体系中,新媒体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新媒体技术不断地发展,人们的生活和新媒体之间的关系也愈加紧密。戏剧影视文学人物形象传播的时候,传播的环境以及传播的方式都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当前传播环境中,稍微有一定影响力的事件或者人物很容易被人民群众了解[4]。并且,受众在信息接收的时候,也不仅仅是单项的接受相关的信息,而是可以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新媒体关注的是普通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喜乐。戏剧影视作品本身便是将声音和画面作为载体的一种视听艺术,受到新媒体的影响,戏剧影视作品创作的时候,需要在这个基础上提高创作的层面,给人民群众更多的互动体验和交流体验。这种情况下,戏剧影视文学编剧也更加重视我们的生活、社会热点事件,从社会热点和生活出发来进行素材的提炼和挖掘,这样才能够进行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新媒体要求在进行戏剧影视人物设计的时候,不但需要重视着装、相貌、仪态举止,还必须重视其内在形象的打造,通过各种手段塑造出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戏剧影视人物。

(三)新媒体给戏剧影视文学的主题及情节设置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受到新媒体的影响,进行戏剧影视文学作品创作的时候,相关的内涵更加的丰富。影视文学和戏剧文学本身便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是也有明显的区别。二者都需要通过多样化、个性的主体内涵设计来将戏剧影视特点更好地展示出来。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新媒体技术也有了极大的发展,新媒体发展也给戏剧影视文学创作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在起始阶段,新媒体受众往往是年轻人,所以,在进行戏剧影视文学创作的时候,主题往往是校园、青春和爱情。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很多中老年人也因为手机等电子设备的普及而越来越喜欢新媒体。在进行戏剧影视文学作品创作的时候,编剧也不再仅仅重视年轻人,而是需要满足不同受众的实际需要,而想要做到这点,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人才便必须重视作品主体内涵的丰富。在新媒体环境中,对于戏剧影视文学创作意识的要求也更高,要求必须做好故事的选择,提高故事的质量。在戏剧影视文学作品中,其核心内容往往是故事,故事情节起伏大能够给表演者更好的表演提供空间,戏剧影视作品本身所具备的文化价值也会不断地提高[5]。随着科技发展,人们生活节奏不断的加快,生活节奏的加快,也导致了快餐文化的出现,特别是在短视频中,人们更加喜欢快餐文化。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戏剧影视文学创作者一般都会选择那些情节比较紧凑,层次比较分明的故事来进行创作,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把戏剧中的矛盾冲突更好地展示给观众,以往的戏剧影视文学作品重视徐徐展开,而现在的短视频更重视观众较短时间中的快意感觉。

三、新媒体环境中戏剧影视文学创作思路变化

(一)新媒体背景下戏剧影视创作应该重视年轻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现代社会发展的时候,年轻态也成了非常重要的趋向,在进行戏剧影视文学作品创作的时候,也应该将年轻态体现出来。新媒体技术传播特点比较明显,很多受众群体接受模式也比较明显。这种情况下,在进行戏剧影视文学作品创作的时候,只有更加重视冲突性,才能够吸引更多的受众,提高作品本身的价值。只有产生了冲突,故事才能够更好地发展,若是这个前提欠缺,那么戏剧影视文学创作的价值便无法体现出来[6]。并且,冲突也是创作发展的基础,是吸引观众眼球的基础,所以,我们必须重视突出性的体现,只有这样作品核心价值才能够更好地表现出来。

(二)从多个角度出发综合考虑戏剧影视创作的主题戏剧影视文学体现的时候,主要通过影视文学和戏剧文学这两种体裁来体现,无论是戏剧文学还是影视文学,都需要有多样化和个性化的主题。在进行戏剧影视文学创作的时候,需要通过多样化的方式来将矛盾和故事情节体现出来。新媒体环境下,进行戏剧影视文学作品创作的时候,还可以根据情况和需要将个性化较强的台词加入进来,通过设计个性化较强的台词来将创作的主题和故事脉络发展更好地体现出来。

篇3

关键词:胡辛 文学与影视 有意味的元素

岁月变迁中,不少作家从埋头纸质文本中走出,“抛头露面”于影视立体传媒,从个性而为的小说到面向大众的电视剧,激流勇进中女作家群体亦呈巾帼不让须眉之势。铁凝、王安忆、王晓玉、方方、池莉等皆或深或浅地裹挟于小说的影视改编潮中。其实,在江西这片有点儿寂寞的红土地上,早有一位女作家,于1980年代初便弄潮于文学与影视交汇的激流中,不仅亲历亲为,而且还从创作到实践到理论,几般武艺试身手,她,就是江西籍著名作家胡辛教授。

1983年,38岁的胡辛以处女作《四个四十岁的女人》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该小说一问世,即被上海和广西电影制片厂分别改编成电视剧和电影;中篇小说《这里有泉水》(1985)亦被上海戏剧学院改编成电视剧;41.6万字的长篇小说《蔷薇雨》(1990)1998年由上海永乐影视集团求索制作社和江西电视合摄制成28集电视连续剧热播大江南北。长篇小说《陶瓷物语》(2000)也为电视界看中……较之同时代的大多女作家的“触电”不同的是,胡辛不仅仅将原著授权改编影视剧,她还亲自编剧,并且导演电视专题片和电视剧集。回眸其29年的创作生涯,在恪守传统中又追求先锋品质,在“女人写写女人”的创作旗帜下,她坚守着对意义的探询和渴望,这使她编导的影视作品与她的文学创作一样充满着丰富的细节、象喻、书卷气与市井俗语等有意味的元素。

一、丰富的细节

细节决定故事的成败,故事决定小说、影视作品的成败。“魔鬼在细节”——“20世纪世界四位最伟大的建筑师之一的密斯·凡·德罗,在被要求用一句最概括的话来描述他成功的原因时,他就说了这五个字。”[1]

概念化、观念性强、缺乏有生活质感的生动丰富的细节一直是中国电影、电视剧中一个比较明显的欠缺。观念大于叙事的缺陷是每个创作者应正视的问题。

“细节就是这些小事、小动作、小感觉,而作家、艺术家最需要的就是那些带有本质性、根本性的细节。”“什么是带有本质性的细节?就是说通过这些细节可以‘见微知著’。”[2]

胡辛善于捕捉生活中真实的生动细节,譬如小说《四个四十岁的女人》中,链接四个小故事的细节,是她们小时候经常玩的“扣子轮轮转”的把戏,叶芸顺手从衣服上扯下一粒快脱线的有机玻璃扣,往上一抛,正面的讲幸福之事,反面的讲不幸之事。这么一个细节,将少年与中年、幸与不幸、故事与故事缝织得自然流畅,亲切可信,真是有意味的视听元素。此前,“当她(钱叶芸)从卖冰棍老太婆手中接过冰棍和十余张皱巴巴的一分钱纸币时,一直腰,瞅见了五步外用大蒲扇挡住斜阳的柳青,她竟忘情地把冰棍和纸币全往空中狠命抛去”[3]。这个小细节,充满了生活气息和动感,把钱叶芸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此后,柳青讲述完她的故事后,“泣不成声,她取下了眼镜,又撩起衣角擦拭镜片,用手背揩了揩满脸的泪水”——这真是地道的老俵嫂动作,岁月改变人,昔日的城市女儿全然乡土化了,生活的简陋、朴素、不讲究,让人敬重,却也有抹不去的酸楚。

小说《这里有泉水》中,树云在青年老师余多和萧乐乐的怂恿下,一块下到鹅湖游泳,但她竟然在长衣长裤外穿上露胳膊大腿的游泳衣,真是名副其实的奇装怪服!这个细节很生动深刻,是改革开放之初,墨守成规的中年女性想变要变但又缩手缩脚的具象化的表征。还有钟如冰等人在校门口张贴的“对照入校”:“男同学不准留长发,女同学不准披头发;男同学不准花衬衫,女同学不准男人裤;男同学不准戴怪帽,女同学不准线外套;男女都不准高跟鞋,男女都不准喇叭裤。”[4]造成校门口一派混乱,这细节也很搞笑,但的确是曾经的真实一幕!改编成电视剧,这些细节一一照单全收。

《蔷薇雨》里的细节比比皆是,仅以小男人辜述之的谨小慎微、一钱如命为例,如他约阿玮出来走走,在田埂上坐下,自行车就摆在身旁,他还是不放心地上了锁!他家中有间暗无天日的小书房,外锁内锁还要加抽屉锁,真是一个套子里的人,借助细节表现得惟妙惟肖。

电视连续剧《聚沙》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张一弛见秋月儿的菜太差,出于同情,他买了三份菜,坐到秋月儿对面,将四喜丸子推到秋月儿的面前,秋月儿一惊,随即愤然立起,端着饭碗离去,而尴尬的张一弛一脸茫然后,狼狈地狠狠将丸子一口吞下!这一细节很真实很生活化。它突显了两人的性格,张一弛不坏,但他大大咧咧,这种怜悯是居高临下的,令对方不能接受。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秋月儿自尊得有点过敏的个性,人穷志不穷,致使其做出这种过激反应。换了有钱的沈佳琪或涂芃芃,人家肯定笑纳,不吃白不吃!

“细节没有嵌在情节的链条上,没有编织在情节的网上,细节则无法把它的能量充分发挥出来,也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打个比方,细节好像一片片树叶。树叶只有长在树上才有生命力,否则,树叶离开树枝,落到地上,它很快就会枯死。”[2]

如若在假定性的故事框架中融入了大量鲜活的细节,那么,虚构的故事便得以成立,而且充满了真实感和美感。

二、象喻

“象喻”是中国古代诗学提出的一种诗性阐释方式。它最根本的特点是借助一些生动具体、含蓄隽永的自然美的意象或意境来喻示解释对象的内在风神和整体韵味。胡辛虽非诗人,但诗情澎湃,我从其作品感受到情意与形象的、内心与外物之间的关系。以下略举几例:

奶山:《我的奶娘》中高高耸立的奶山和“我的奶娘”的奶,既有视听意味更有象征意蕴。“我的奶娘”去世后,依照习俗,“我”帮她拭身:

“触目惊心的是——奶!我童年梦中莲蓬般香甜的奶疏疏地爬着细细的青色血管,流淌着白色乳汁的奶呵!消逝了!消逝了……只留下荒凉的、干瘪的、迷蒙的、收割后的秋的原野!平坦的胸,粗糙的、皱巴巴的皮上缀着片片褐色的寿斑,爬着蚯蚓似的僵硬的青筋,只有那紫黑色的,骄傲地耸立着,还证明着昔日的青春!乳汁干涸了,慷慨地滋润了多少生命!”[5]

法国女权主义者西苏曾言:“写你自己,必须让人们听到你的身体。只有到那时,潜意识的巨大源泉才会喷涌。”[6]“妇女却从未真正脱离‘母亲’的身份(我指的是在她的角色作用之外:不是作为称呼而是作为品格和才能之源的母亲),在她的内心深处至少总有一点那善良母亲的乳汁。她是用白色的墨汁写作的。”[7]奶,是神圣、奉献之象喻。

墨汁、本白土布:“在《蔷薇雨》中塑造的刚结婚就守寡的老祖母形象是贞洁文化观的符号,她用一方一方本白织布和‘一钵浓墨微臭的金不换墨汁’作为家训的工具,训诫女儿、孙女儿、曾孙女儿要保持清白女儿身,威严阴森,悲凉凄苍。”[8]墨汁、本白土布在小说文本和电视剧文本中频频出现。被墨染污了的本白土布与老祖母幽灵般的身影构成一幅极具象征意义的画面。传统的、女德观念早已溶入中国女性的集体无意识当中。老祖母那苍老的声音已深深地刻在徐家姐妹的心上,无论她们如何试着去忘却,但它总是顽固地于她们有意无意之间浮上心头。这是独具女性慧眼的文化反思,渗透了女性的自身体验和深切的形而上的认识。

井:“三眼井有三只眼。三眼井井台由一色绿蓝色青石板铺就,井台为硬线条的口子,三眼井独立各不相通,构成方正拘谨的品字,就显出庄严与悲怆。”[8]井,一直是文学艺术倾心的物象。陆文夫有《井》,电影有《老井》,电视剧有《辘轳·女人和井》,井与市井,究其源,“立市必四方,若造井之制,故曰市井。”“古本文转自dylw.net者相聚汲水,有物便卖,因成市,故云市井。”井就像是当今新闻会会场,女人在这里得到观照和监管!《蔷薇雨》赘引中有:“女人要有三只眼,两只眼看世上,一只眼看住心。”是有象征意义的。

蔷薇雨:小说文本引了莎士比亚言:女人如蔷薇,转眼就凋零。又引朗费罗诗句:有些雨一定要滴进每个人的人生里。没有雨,大地化作一片荒漠;没有悲伤,人类的心会变得寂寞、无情而傲慢。“蔷薇雨”的寓意和象征蕴含其间。蔷薇,象征女人,雨,寓指人生的痛苦。

电视剧《蔷薇雨》以图像语言表达,片头和剧中屡屡出现的空镜头是雨中的三眼井和井旁围墙上的蔷薇,无论昼夜。真是有意味的元素。

沙崖:《聚沙》片头并屡屡出现于片中的空镜头是赣江畔的厚田沙漠,与北国的沙漠不同,江南空气湿润,又在河边,所以,枯水季节就是耸立于江畔的沙崖,仿佛是从“散沙”到“聚沙”的象征。当然,狂风起,散沙便轻舞飞扬,各是各了。

在叙事作品中,如果一个隐喻在文本中反复出现,它就构成了象征。

三、书卷气与市井俗语

胡辛的语言特色也很有意味,似乎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精英语言,文绉绉的,富有书卷气,有那么一点咬文嚼字,还有哲理意味;另一类是市井俗语,即老百姓舌尖上的语言,俗话俚语歇后语比比皆是。前一类语言多是知识分子说的,后一类当是市井俗人说的,这两类又常组合于一个时空,真可谓大俗大雅。如《四个四十岁的女人》中,“不断出现关于女人不幸的俏皮短句:‘妇女解放叫了一个世纪,也不过由男人的汗衫上升到两用衫、大衣之类罢了。’‘爱孩子是母鸡都会的,可要做个称职的母亲,就不那么简单了。’‘党政工青妇,妇联本来就在底末。’‘男到三十一枝花,女到三十老妈妈’……”[9]

有人质疑电视剧中的书面语,认为应该口语化,其实,这是一种偏见,读书多的出口成章者大有人在,尤其是教书的。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多乎哉?不多也”刻划出人物个性,读书人酸文假醋的已成集体无意识。书面语出现在徐家书屋之类读书人嘴里,是吻合的。徐士祯骂女儿也是诵读孟子名言,在山村生活了19年的阿玮回到城里想起的是意象派艾兹拉·庞德的诗句“人群中这些脸庞的隐现;湿漉漉、黑黝黝的树枝上的花瓣”!几乎成了老俵嫂的柳青随口背诵出《兰亭集序》,这是很真实的。而俗话俚语从《蔷薇雨》里的钱嫂子、《这里有泉水》的钟师母等嘴中流泻出,再贴切不过。《水浒传》中潘金莲语:“胳膊上跑马、拳头上站人”早已为市井妇人当作口头禅。

《蔷薇雨》中的钱嫂子是钱光荣的老婆、昔时大井头跳井女人的女儿,粗俗小市民。从她嘴里,俗话、俚话、歇后语一大箩筐:“吃里扒外,肥水专流外人田!”“细风溜鸡毛——说得轻巧。少一分钱你去买瓶酱油看看!”她骂对她不理不睬的冯春甫:

“碟子装猪头!”她骂出了声,这是将戴小了号太阳帽的冯春甫漫画化,“有什么了不起的脸面,掰开嘴巴数数,可有三十六颗牙齿,那才是皇帝的命啊!数数肋巴骨,又比哪个多得一条?”[8]

钱嫂子这把刀子嘴,世人落到她嘴里,谁也别想超生。

叙述者叙述到钱嫂子,也像是数莲花落:居委会算是最末一级地方政权,她钱嫂子硬是管了孺子巷几十年,管天管地管户籍管留宿管人来客往,管水电管卫生管环境管养花种树,管各户经济勤俭持家防火防盗,管征兵检兵拥军优属尊老爱幼,管留城待业病残安排照顾孤寡,管生男育女避孕绝育为大龄老龄喜搭鹊桥,管嫁女娶媳生老病死红白喜事移风易俗,管夫妻反目婆媳不和邻里口角安定团结……神仙下凡问土地,她就是孺子巷的土地婆!她就是小年轻们哂笑的“东方不管部部长”!

钱嫂子就是孺子巷的土地婆,实在又是只闯祸不怕大的祸钵子!“她真正有兴趣的是夫妻夜话狗盗鼠窃鸡小鹅大扒灰偷人!包打听、小广播、爱泼污水,是个加油加火、添油添盐添醋、惟恐小巷不乱的是非角色,而最后调停的、疏通的、熄火的又是她!真谓之‘解铃还须系铃人’,她的岁月就是无休止地系铃解铃又系铃,要不,活着不是太冷清了点?”[8]

这个人物有味道。

参考文献:

[1]蒋子龙:《魔鬼在细节》,《文学报》[J],http://news365.com.cn/wxpd/ds/sp/200611/t20061102_1160111.htm。

[2] 王迪:《现代电影剧作艺术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

[3]胡辛:《我爱她们——以另一种方式论女性》[M],江西:21世纪出版社,2005。

[4]胡辛:《这里有泉水》[M],北京:作家出版社,1986。

[5]胡辛:《我的奶娘》[M],江西:百花洲,1986(6)。

[6]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7]金燕玉:《“罗衣”与“诗句”——新时期女性文学之价值》[J],北京:文艺争鸣,1999(5)。

篇4

关键词: 禅宗 苏轼 文学创作

唐代中叶以后,中国的思想界出现了一个新的派别——禅宗,禅宗是佛教普遍的修持方法,是让修持者通过静虑敛心而达到止息杂虑、弃恶明善的目的。它是外来的佛教与中国传统的理性精神结合后的产物,极大地影响了中唐以后的知识分子。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大家,苏轼深受禅宗的影响,在其文学创作中充分体现这一点。

一、苏轼与禅宗

苏轼在少年时就开始接触佛教,他在《子由生日,以檀香观音像及新合印香银纂盘为寿》诗里写道:“君少与我师黄坟,旁资老聃释迦文。”这说明他从少年时就开始接触佛教,阅读佛经。苏轼家乡附近的成都、乐山、峨眉山,都是著名的佛教圣地。唐宋时期的四川,佛教已很发达。北宋971年,太祖遣高品内侍张从信往益州(今成都)雕刻《大藏经》,至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完成,这是我国第一部木刻官版《大藏经》,即《开宝藏》(亦称“蜀藏”)。另外,家庭的影响也使苏轼很早就接触佛教。苏轼的母亲程氏是大理寺丞程文应的女儿,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是虔诚的佛教信徒。父亲苏洵也喜与僧人交往,结交蜀地出身的名僧云门宗圆通居纳和宝月大师惟简。亲友中也多佛教信徒,因此苏轼从小便对佛教耳濡目染,又多与僧人交游,自称“少时本欲逃窜山林,父兄不许,迫以婚宦,故沽没至今。”[1]P1820不过,苏轼真正了解佛法,喜读佛书,是在凤翔签判任上受王彭启发而开始的。“嘉祐末,予从事岐下。而太原王君讳彭,字大年,监府诸军。居相邻,日相从也。……予始未知佛法,君为言大略,皆推见至隐以自证耳,使人不疑,予之喜佛书,盖自君发之。”[2]P1965在任杭州通判时,他经常听海月大师惠辩宣讲佛理,“百忧冰解,形神俱泰”(《海月辩公真赞》),并和禅僧大量交往,以至“吴越名僧与吾者十九”(《东坡志林》)。

元丰二年(1079)六月,44岁的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在狱中饱受折磨,几致丧命,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不能签书公事,这对于政治上满怀抱负的他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乌台诗案”成为其人生的转折点。在黄州的五年,他更加用心习禅,“日往安国寺,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始从生而不可得。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翛然,无所附丽。”[3]P391事实上,他是想用禅宗思想作为身处逆境中的精神支柱,解脱被贬的内心痛苦,可见此时,禅宗已对其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元丰八年(1085),苏轼得以回朝,任中书舍人。元祐二年(1087),官至翰林学士。因与旧党意见不一,又和洛党分歧日重,自感无法在京师安身,被迫请求外任,再次通判杭州。绍圣年间,新党再度执政,宋哲宗清除“元祐党人”,苏轼在政治上再度受到打击,屡遭贬谪,最后授建昌军司马惠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后又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三年后又由惠州流放到儋州。

晚年一贬又贬的坎坷仕途经历,使他的思想更趋近于禅宗。在惠州时,他在《和庐山圆通慎长老》诗中说:“大士何曾有生死,小儒底处觅穷通。偶留一吷千山上,散作人间万窍风。”诗中表现出的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是深受禅宗思想影响的。被贬海南时,禅宗思想仍是其重要的精神支柱。

二、禅宗对苏轼文学创作的影响

(一)对其思想主题的影响

苏轼出身寒门,生活接近下层人民。又因其人生经历的曲折,使他对下层普通百姓的生活非常关心。他诗歌的很大一部分是描写普通农民的贫苦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但禅宗的苦空观,使他很多作品在描写苦难的同时又带有深沉的忧患意识。如元丰二年(1095)在惠州所作的《荔枝叹》:“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龙眼来。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永元荔支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至今欲食林甫肉,无人举觞酹伯游。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耶。洛阳相君忠孝家,可怜亦进姚黄花。”另外,禅宗对苏轼作品思想主题的影响,是通过对其人生观的影响来实现的。禅宗对苏轼人生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人生如梦、随缘自适、乐天知命这三个方面。而相应的,他的许多作品中也体现了这样的思想主题。如“过眼荣枯电与风,久长那得似花红。上人宴坐观空阁,观色观空色即空。”(《吉祥寺僧求阁名》),“回头自笑风波地,闭眼聊观梦幻身。”(《次韵王延老退居见寄》),“再入都门万事空,闲看清洛漾东风。当年帷幄几人在,回首觚稜一梦中”(《送杜介归扬州》),“旧游空在人何处,二十三年真一梦”(《送陈睦知潭州》),等等。

(二)对其创作观念的影响

禅宗标榜“不立文字”,并不是说对语言文字排斥,而是说文学创作不能受文字的束缚,“随手拈来,都成妙谛”。苏轼深受这种观念的影响,在创作中开阔思路,勇于创新。他的文章大气磅礴,读来使人荡气回肠,他的诗“以议论为诗”,他的词突破了以往“诗庄词媚”的传统,拓展了词的表现范围,由专写男女恋情、羁旅愁思扩展到了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既有“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的随缘自适,又有“羁舍留连归计未,梦断魂销,一枕相思泪”(《蝶恋花》的凄凉愁思;既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念奴娇》)的豪放旷达,又有“十年生死两茫茫,无处话凄凉”(《江城子》)的缠绵婉约。

不仅在内容上,在形式上苏轼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主要表现在词体方面的创新。第一,隐括词。隐括词指隐括前人诗文入词,苏轼的隐括词能做到不离原作而又能抒发自己的感情,而且又能做到符合词体音律和谐的要求。如改写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为《哨遍·为米折腰》,又以韩愈诗《听颍师弹琴》写成了著名的《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使其成为隐括词的代表作。第二,回文词。回文词其实只是士大夫的一种文字游戏,但是苏轼所作的回文词,却体现了他很高的文学造诣。如《菩萨蛮》:“火云凝汗挥珠颗,颗珠挥汗凝云火。琼暖碧纱轻,轻纱碧暖琼。晕腮嫌枕印,印枕嫌腮晕。闲照晚妆残,残妆晚照闲。”第三,集句词。集古人诗句成词,除了向人展示自己渊博的知识外,怕也有文字游戏的成分。苏轼词中有《南乡子》三首,是集前人诗句而作。如第二首:“怅望送春怀(杜牧《惜春》),渐老逢春能几回(杜甫《绝句漫兴九首》),花满楚城愁远别(许浑《竹林寺别友人》),何况清丝急管催(刘禹锡《洛中送韩七中丞之吴兴》)。吟忘断乡台(李商隐《晋昌晚归马上赠》),万里归心独上来(许浑《冬日登越王台怀归》),景物登临闲始见(杜牧《八月十二日得替后移居霅溪馆因题长句四韵》),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隐《无题》)。”

(三)对其艺术风格方面的影响

首先,受禅宗思想的影响,苏轼形成了清新自然、平淡朴实、幽深清远的艺术风格。《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于元丰二年(1079)的端午节在湖州所作。“肩典任所适,遇利机流连。焚香引幽步,酌茗开净筵。微雨止还作,小窗幽更妍。盆山不见日,草木自苍然。忽登最高塔,眼界穷大千。卞峰照城郭,震泽浮云天。深沉既可喜,旷荡亦所便。幽寻未云毕,墟落生晚烟。归来记所历,耿耿清不眠。道人亦未寝,孤灯同夜禅。”前四句“焚香引幽,酌茗开筵”,如实描写了诗人在寺中游览的经过。下面接着又描写湖州五月的景色:细雨蒙蒙,时下时止,寺院的小窗,清幽妍丽。透过寺院的小窗望去,四面围山,如同身处盆中,草木茂盛。忽然登上塔的最高层,眼界突然开阔,包罗大千世界。“眼界穷大千”与“盆山不见日”互相对比,微雨、小窗、盆山、草木,清新自然,深沉可喜。“大千”、“卞峰”、“震泽”,旷荡所便。正因为“深沉既可喜,旷荡亦所便”,这种顺应机遇的思想影响,所以诗人才能“归来论所历,耿耿清不眠”,才能同“未寝道人”深夜在“孤灯”下谈禅。整首诗清新、自然,质朴。

其次,苏轼以禅入诗,以禅入词,创作出富有禅机理趣的诗词。我们熟知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此诗告诉我们一种禅理:人只有处在物外,才能真正看清此事物。这和禅宗提倡“不受理障所蔽”是同一个道理。又如《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从表面上看是说西湖不管晴天雨天,淡妆还是浓抹都是美的。但他要表达的意思是外物呈现给我们的感受是和我们的内心相一致的这样一种情趣,而这种情趣同禅宗的“发慧之后一切皆如、物物、时时皆具佛理的境界”如出一辙。

元丰七年,苏轼自黄州量移汝州,途经泗洲,浴于雍熙塔下,所作的两首《如梦令》,可以说是以禅入词的代表:

水垢何曾相受。细看两俱无有。寄语揩背人,尽日劳君挥肘。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

自净方能净彼。我自汗流呀气。寄语澡浴人,且共肉身游戏。但洗,但洗,俯为人间一切。

据传说雍熙塔下藏有释迦真身,因此在词中,苏轼就将“心净无垢”的禅理巧妙地借用于词中,抒发自己不受世俗污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内心感受。

三、结语

信奉佛教的家庭环境,一生与禅僧频繁交往,使苏轼在潜移默化中向佛参禅。而坎坷的仕途经历,人生遭际,以及他独有的文人才子的丰富的情思、秉性,最终使他选择了禅宗理论作为自己人生的精神支柱。他对禅宗的信仰,并不仅仅停留在表层,而是表现在对人生、对宇宙的深刻体察与反省中。也正是由于禅宗理论的影响,才使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呈现他独有的风格。

参考文献:

[1]与王庠五首·其一[A].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卷60) [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王大年哀辞[A].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卷63)[M].北京:中华书局,1986.

篇5

经过课程组教改努力,《应用文写作》在教学模式上突破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打通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逐渐构建起了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课内与课外一体化、“教、学、写”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课程组配合所使用的优秀教材,组织编写了实训大纲、实训方案。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上,一般是先以“情境导入”或“案例赏析”启发学生对某一文体的认识和思考,再以“知识介绍”让学生掌握的这种应用文的写作知识和写作要领,然后以“相关链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最后以“问题诊断”和“技能训练”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使应用文写作由以往单纯的理论课变为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教、学、写”三位一体;同时课程组还将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促使应用写作教学向学生课外生活、假期生活中全面渗透。几年改革下来,原先单一的教学模式变得丰富、立体、有活力。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应用文写作》课程组强调教师的“教”应该为学生的“学”造就一种趋向,营造一种氛围;应着力改变学生的思维模式,拓宽学生的视野;应着力帮助学生掌握一种学习方法,“授人以渔”,以这种方法去进行终身学习。多年来,课程组在《应用文写作》教学技法方面潜心钻研,大胆创新,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并辅以现代化的多媒体设施,开展课内深化理论、课外强化实践的教学活动。教学方法设计思想: 本着实用为本,适度放开;尊重个性,因材施教的原则,以学生为中心,想方设法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真正做到学多少会多少。

教学方法如下:

1、启发反思法:在讲授理论前,先用学生以前写过的应用文种检测学生,如请学生到黑板上写计划、通知等,让学生自己领悟到:这些文种虽写过多次,但仍存在问题,写不好应用文的关键不在智慧、技能,而在于认真深思的学习态度,进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2、情景模拟法:即创设情境,让学生实际演练,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如在进行自荐信、求职信教学时,让学生分别扮演招聘者和应聘者,通过不同身份的转换,分别揣摩各自的心理感受。作为招聘者,将会从哪些方面提出问题,作为应聘者应在哪些方面做好准备,从而更加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通过这种自

我体验,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质、潜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实现对知识的真正掌握。

3、案例教学法:充分利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演示范文,诊断病文,学生可以比较直观地从教师现场演示中掌握应用文体的写作技巧,巩固所学知识。另外,分析例文时还会涉及其他相关学科知识,这样,学生在提高写作技巧的同时,还可以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