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基础护理措施范文

基础护理措施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07:0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基础护理措施,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基础护理措施

篇1

基础护理是科室护理的基础,也是科室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护理能够满足护士观察病情的需要。现代医院都比较轻视基础护理工作,过分重视科室护理。加强基础护理能够大幅度提升患者的满意度,在这基础上的科室护理能够提升护理的安全性。做好基础护理工作要始终把“为病人服务”作为中心,积极开展“用心护理”,尽可能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基础护理也是对一个医院进行评价的重要标准,也能够体现出护士的护理水平。护理人员的认知情况对基础护理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基础护理工作的现状

从1990年开始,国家就开始关注基础护理工作。这些年,卫生部门更加认为基础护理是所有护理工作的基础。丁炎娥[1]对护士对基础护理质量意识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研究发现护士对基础护理的重视程度和患者的需求还存在很大的差别。付春华[2]对临床护士对于基础护理的认知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研究发现临床护士对基础护理认知还不全面,不同的临床护士之间认知也存在差别。21世纪医学模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护理工作已经开始正规化,但是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护士的人数严重不够,而且护士的文化水平有待提高。很多医院对于护士的待遇不高,这样就很难调动护士工作的积极性。而且目前还没有严格的护理质量标准来评价基础护理工作的好坏。

二加强基础护理的认识

基础护理包含的内容很多,比如说了解心理状况、监测生命体征等。这些工作比较简单,但是责任重大,它是所有护理工作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基础护理工作是一项不断重复的工作,很多护士刚开始对基础护理工作还比较用心,长时间下去必然会出现烦躁的情况,这将会导致护理工作的质量开始下降。一些护士无法理解基础护理的真实含义,认为基础护理就是简单的输液和病房检查工作。在这种意识下面是很难把基础护理工作做好的。基础护理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要想做好基础护理工作首先需要从意识上面认识到基础会工作的重要性。医院可以定期开展护理知识讲座,让护士积极参与到基础护理工作重要性的学习当中[3]。

三提升基础护理工作的措施

3.1加强护士能力培训

要做好基础护理工作,不仅仅需要从思想上面意识到护理工作的重要性,还要求护士有着足够的能力。这些能力是多方面的,比如说护理技能、心理素质等。医院需要定期开展护理能力培训,保证护士能够及时掌握最新的护理方法。除了培训护理方法,医院还需要组织护士在一起交流和患者的沟通交流能力。只有这样医患之间才能够融洽相处。为了能够满足现代护理需求,医院需要招收一些专业性人才,提升医院的水平和服务质量[4]。

3.2加强基础护理管理

要提升基础护理工作质量,提升患者的满意度,这不仅要求护士有足够的能力,而且还需要做好基础护理管理的工作。做好基础护理的管理工作是目前一大热点话题。管理工作当中的关键是人,所以医院需要建立优良的管理团队,保证护士长有着足够的大局观。护理人员的聘任由护士长来决定。医院需要建立和完善护理规章制度,这样护士的每一项护理工作都有规章制度遵循。而且医院需要加强规章执行情况的检查,这样才能够保证基础护理得到有效管理,基础护理的质量才能够得到有效保证。

3.3建立护理质量监控体系

基础护理治疗的好坏并不是单单通过患者满意度来反映的,还需要建立护理质量监控体系来进行监控。只有建立好护理质量管理体系才能够更加真实地了解护理工作的质量。医院首先需要根据国家的相关文件选择质量监控指标,然后安排专门的人员定期进行监测。在医院的护理工作会议上面,明确提出护理质量监测中发现的问题,尽量提出改进措施。定期安排护士学习,强化护士的护理工作质量意识,要求护士尽量提高护理质量。医院还需要建立责任制度,各个科室安排专门的人员负责本科室的护理质量,保证护理质量不断得到提升和与时俱进。

3.4以人为本,加强人文关怀

在基础护理工作当中,存在两个重要构成,一个是护理人员,还有一个就是患者。要提升护理工作的质量,首先就需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不仅需要以患者为本,还需要以护士为本。护士是护理工作的执行者,要提升护理工作的质量,就需要保证执行者有良好的心态。在定期的例会当中,护士长需要关心护士的生活工作情况,对遇到烦恼的护士要加以开导和关怀。护士也会把这种人文关怀带到工作当中去,充分重视患者的基础护理工作。护理人员需要经常听取患者的想法,主动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让患者感受到温暖。

篇2

2010年初,卫生部为加强医院临床护理工作,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在全国卫生系统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简称“示范工程”活动),通过引导、示范、推广,夯实基础护理,全面提高医院临床护理工作水平。在此次活动中我院被选为全国 “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医院”,我所在的科室有幸成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以人为本理念的形成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如何提高基础护理质量,满足病人需要,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成为我们能否做好优质护理服务关键。如何在人力不足的情况下,做到让患者满意、社会满意、党和政府满意,做好基础护理,现结合本科室的特点,将具体措施和体会报道如下:

1 我科病员护理特点及人力资源配备情况

1.1 我科为泌尿外科,手术病员多、病员周转快、病员以老年病员为主、病情复杂。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保健意识的增强,我国已进入老年化社会,泌尿外科所服务的对象,大多数为中年以上的男性病人,尤以50岁以上者更为多见,老年人随着机体的衰老,身心机能逐渐衰退,调节适应能力降低,对麻醉及手术的耐受性差,容易发生重要脏器功能衰竭。老年人又常合并有不只一种内科疾患,如冠心病、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脑血管病、胃肠道疾患及障碍等。

1.2现有护士14名(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3名、护师4名、护士6名),开放床位42张,床、护比为1:0.33。

2 转化服务观念,强化服务意识

2.1 转变角色,换位思考。做一天病员,通过角色转变体验患者的痛苦和需求,感受自身价值和基础护理的重要性。到病房多与病员交流,了解病员的心声。

2.2 组织学习,重视基础护理,不可每天只忙于治疗性的工作,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人们对生命质量健康概念有更新的认识,对护理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病人不但需要为他们打针、送药,他们还要从护士的服务中得到良好的休养环境,整洁的个人卫生,获得该疾病的相关知识,康复指导等。

3 切实落实基础护理职责,加强晨、晚间护理,改善护理服务

3.1 加强晨、晚间基础护理内容 :由于科室人员不足,把晨间护理工作分成两个时间段完成。第一个时段早07 :00~08 :00由夜班护士与两名帮班护士一起做好晨间护理。做到一问、二整理,这两个程序可以交叉进行也可以同时进行。既一进病房便向病员问好,与病员交流,询问病人的睡眠、病情、进食、活动情况,以便了解病人需要和心理状态;然后给卧床病人翻身、叩背,更换床单,整理床上、床下、床头桌上物品,帮助他们洗脸、刷牙、梳头、剪指甲等,以便保持病人保持三短六洁。第二时段为8:20~9:00,白班护士负责自己分管床位病员做到三查、四告知、五记录落实。检查切口敷药情况、各种引流管是否通畅、病人口腔情况、皮肤情况、观察病人意识、卧位是否正确;最后告知病员当天需要进行检查或手术病人再次交代术前注意事项,以及病员当日饮食的注意事项等;在晨间护理过程中将病人提出的问题、意见、建议、需要解决的内容记在工作备忘本上,尽快解决。晚上21:00~22:00由一名帮班护士和夜班护士一起做晚间护理,程序和晨间护理相同。

3.2 结合科室特点,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理念,注重基础护理内涵建设,建立亲情护理模式。首先,加强护理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其次,结合我科病员的特点,做好病人心理护理。由于老年病人多,病员依赖性很强,甚至有“返老还童”的现象,爱闹脾气、固执。对待这些老年病人,要像女儿对待父母一样,在生活起居方面多关心他们,能和他们谈心、拉家常,在他们发脾气时,能容忍他们,甚至当他们的发气筒。了解他们的喜好,给他们支持。老年病人除了本专科疾病外,常伴发多种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要多安慰他们,避免情绪紧张,保持乐观,保证充足睡眠,引导他们正确对待自己的病情,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愉悦心情,并能相互影响。态度要亲切和蔼、语言礼貌、语调轻柔、语气诚恳,同时注意术前术后心理护理的区别和连贯性,让病人始终信任护士,使护理工作顺利进行。我们还制作发放温馨服务卡(包括病区特点、医师门诊时间等)、健康教育手册、宣传栏等,将健康知识带给每一个病人。病员出院后,发放出院问卷调查表(含病人基础资料),出院随访(电话随访、家庭随访),定期组织健康讲座,将护理工作延伸至社区乃及家庭,让病人时时刻刻感受到我们的服务。

4体会

4.1 基础护理明显到位,陪护人员数量明显减少。加强晨间护理和晚间护理,护士通过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在照顾患者的饮食起居的过程中,不但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同时可起到心理安慰的效果。许多患者反映,“花钱请护工家属还不放心,现在好了,有护士帮忙,只需打打电话就行。”

4.2开展亲情护理,强化了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使护理人员自觉的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护理服务品位,赢得病人的普遍赞誉和信任。我科实行亲情服务后,患者及家属能够积极主动地配合护理工作,使病房达到了整齐、清洁、安全、舒适、方便的要求。由于每天与患者交流和接触增多,由固定的护理人员给患者做治疗、护理,患者和护士之间关系更加密切,解除了患者住院的恐慌心理健康,拉近了护患关系。现在,每个护士都会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接受能力、疾病等具体情况对患者实行相应的入院宣教和健康教育,制定术前、术后护理计划,让患者及家属了解所患疾病的治疗措施及相关的注意事项、特殊检查的意义,知道用药名称及作用、各引流管道的来源、目的及注意事项。同时实行告知制度,每做一项技术操作对患者及家属实行告知,并征得患者同意,使健康教育覆盖率达100%。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2010年“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方案》.2010-01-26

[2] 陈玉林,张长胜.老年病人基础护理的薄弱环节及应对措施. 护士进修杂志.2010 .25(1) :597

篇3

【关键词】基础护理 存在问题 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221-02

基础护理课程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能为以后学习各临床专业课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本门课程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后续课程的学习及今后的工作能力。本课程中所涉及到的知识与技能学生以后在工作当中,几乎每天都会用到。在护士执业资格证书的取得中,以及在各医院的招聘考试和职称晋升考试中,本课程内容都占有很大的比例。因此本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和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发挥以及个人专业的发展。也对学生专业思想的建立和稳定、专业素质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本课程的讲授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适应临床发展的现象,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本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利于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的培养。

1.存在的问题

1.1教师不胜任教学

授课教师一般分为校内专任教师和外聘教师。校内专人教师大多是从各高校毕业的本科生或者研究生,这些老师从学校到学校,除了学生阶段的一年实习之外基本上没有临床工作经验,上课只能是照本宣科,课堂缺乏实例不能很好的吸引学生,不能将临床上的新知识、新技术很好的融于课堂之上、所讲知识陈旧。另外,这些老师没有工作经验,动手能力往往较差,实训课堂会出现自己“说的多、做的少”的情况。外聘教师大多是从各大医院聘请的护理骨干,这些老师临床经验丰富,但是缺乏授课的一些基本技巧,如:课堂管理、环节设计、板书设计等方面能力欠缺。另外,外聘教师对教学工作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对教学研究不深,高职教育理念僵化,授课效果也往往不尽人意。

1.2重视技能训练,忽视人文素质培养

新世纪的护理人员必须具备处理更多更复杂的临床问题的能力、健康指导的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独立获取信息和自学的能力及一定的科研能力[1]。但在基础护理实训课上,许多老师往往注重练习动作的规范化和精确性,忽视了在练习过程中对学生人文素质及其他能力方面的培养。练习时学生往往面对的是模型或者模拟人,学生练习时缺乏真实的感知,容易出现只做不说的现象,不和“病人”沟通交流,不善于体会患者的不适和痛苦,练习时动作粗暴没有“爱伤”观念。在模块上练习时学生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练习部位,忽略了人的整体性。另外,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对一些操作如:病人的生活护理、尸体护理等持排斥态度,课堂上老师缺乏对学生职业情感的培养、缺乏引导学生对护理学科正确的认识。往往使学生对护理职业产生鄙视的心理,学习的积极性下降。

1.3 实训条件有待改善

一是:目前普遍存在实训室的仪器设备落后于临床医院设备的情况。如:临床早以采用中心供氧系统而实训室还在练习氧气筒吸氧;临床上有些医院早已不用储槽存放无菌物品而实训室还在讲、还在练。这样就学生在校内学习的内容和临床实际相脱节,临床上使用的内容学校没有讲、学生没有见过、没有练习。校内讲的内容临床上早已见不到,用不上。学生进入临床以后有一段时间要重新学习和适应,进入临床实习后适应期变长。二是:实训室的仪器设备相对学生人数,仍显不足。目前各高职院校因为办学成本及经费等各种原因,导致不能给实训室投入更多的资金购买实训设备。实训课堂上往往是几名学生共用一套仪器练习,一名学生在练习时其他几名学生只能观看,有些操作时间较长的练习项目一节课有些学生只能练习一遍。这样就导致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练习,课堂上只能说“看会了”操作,而没有真正的“练会”,更达不到熟练的程度。

1.4 教学方法亟待扩充

目前,基础护理课程的教学方法仍形式单一,尤其是实训课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基础护理实训课程教学中,一般采用的是教师示教,学生练习的教学法。比如在上实训课,实训老师为学生准备好示教用物,然后按照教材上的操作程序示范给学生看,之后学生进行练习[2]。这种教学方法只重视了学生技能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学生只是按照老师的要求机械的完成操作,学生很少主动地思考。这种方法忽视了学生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不利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1.5考核方式有待完善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基础护理课程仍然采用传统的试卷考核方法为主,而且试卷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较大,实训考核成绩只占总成绩的一少部分。这样就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太重视实训课,认为实训课堂只是理论的补充和辅助,影响了学生上实训课的积极性。有些学校期末考试采用了实践考核,但是往往只能考几个常用的、简单的单项操作。学生为了考试只是机械的将这几个操作按照老师要求的操作流程和动作练习熟练,练习过程中缺乏思考,考核过程中一般是单人操作缺乏团队协作及配合。另外,现行的实验考核以技能操作为基础,考评标准中过分强调某些细节,致使学生为考试而学习,机械性的完成某些动作,却达不到利用这些操作技术为病人解决问题的教学目的[3]。这样就导致学生进入临床后,判断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差,只能在别人的指挥下执行一些操作,而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更不能思考还能怎样做。

2.改革措施

2.1 健全师资培训机制

针对教师能力不强的问题,所在系部和教研室要积极健全师资培训机制,提高教师的动手能力和授课水平。对于校内年轻教师必须要求进入临床参加锻炼以提高动手能力,吸纳当前临床上的新知识、新技术,掌握临床护理新动态,积极鼓励校内教师考取临床系列职称。对于从医院聘请的教师,任教前系部要专门对于他们进行授课方法,授课技巧方面的培训,培训合格后方可任教上课。任教后教学管理人员要经常深入课堂听课、听取授课教师和学生的意见。要让外聘教师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可以利用教研活动开展一些座谈会、教学经验交流会等加强对外聘教师教学能力方面的培训,另外在教研活动中与外聘教师一起探讨本课程的授课计划、课程安排、实训条件等,使外聘教师熟悉本课程甚至本专业专业的整体情况,使外聘教师尽快掌握教学的规律和方法,尽快的适应教学活动。

2.2强化人文素质的培养

基础护理课程不仅要训练学生的护理技能,更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在训练学生掌握护理技能的同时,更要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上第一节护理操作课时教师就向护生强调:护理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并从护士的言谈举止中体现出来,让护生从思想上重视职业形象的塑造[4]。练习时要通过“假人真做”强化学生的“爱伤”观念,面对模型人要像面对真人一样给“患者”解释,操作中要动作轻柔、体现人文关怀。适当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互相扮演“病人”和“护士”的角色进行某些操作的练习,如:静脉输液、插胃管、注射等操作,这样可以让学生体会患者的感受和痛苦,有利于学生“爱伤”观念的培养。课间可以经常带领学生进入临床见习,让患者对护理专业有正确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职业使命感。另外在课程安排上可以适当增加人文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沟通能力、亲和力,为学生更好的适应临床工作打好基础。

2.3 加强实训室建设,合理利用已有资源

实训室是护生实践操作的场所,不但可以培养护生的护理操作技能还可以培养护生良好的工作习惯和工作态度,实训室是护生从学校走向医院的过渡区间,因此加强实训室的建设对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课程所在系部和教研室要积极争取经费,建设基础护理实训室,尽量使实训仪器接近临床实际使用的仪器设备,尽可能的使仪器、模型的数量能满足学生使用。对于已有的实训室课实训仪器要合理使用,发挥最大的作用。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双休日、晚自习等将实训室对学生开放,学生可以进入实训室自主练习,增加了训练时间,弥补了课内用物少,练习时间短的缺点。自主练习时可以同时开放几个实训室、几个或者十几个练习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选择项目练习。自主练习时可以让学生协助老师管理实训室和仪器设备,这样还可以增加学生的责任感,锻炼学生的管理能力。

2.4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尤其是实践教学要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在教学中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互相扮演病人和护士的角色进行练习,如:入院护理、搬运的内容就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这样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乐趣、寓学于乐,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期中间,针对学生学习疲劳的现象,带教老师可以开展以赛促练法,通过开展技能大赛促进学生对技能的练习和掌握,在学生中养成“学”“练”“比”“赶”“超”的学习氛围,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练”的目的。平时课堂上老师也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小组之间互相比赛。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的环节中来,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的。

2.5 改革考试模式,采用综合能力考核

以前基础护理课程大都采用的都是纯理论加纯实践的考核方法(试卷加技能考核)。学生缺乏整体的思维、判断能力的锻炼。因此,结合护士资格证考试的需要,本门课程急需探索新的考核模式,采用综合考核。就是给学生出一个案例,让学生通过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的分析判断,提出护理问题,并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如吸痰、吸氧、导尿)。这样既考核了学生理论知识的综合分析、应用能力,又考核了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能更好的适应日后临床护理工作。

基础护理课程在使学生从学生角色成功过渡到护士角色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课程的任课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能力、要研究职业教育的理论、不断探索适应学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院系领导要不断改善教学条件、尽可能的给学生营造一个仿真的训练环境,为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争鸣. 高职高专护理学基础实践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9):71-72

[2]杨翠华. 系浅谈基础护理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J].中外医疗,2010,29(4):140

[3]何莉芸. 高职基础护理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4):91-92

[4]宋艳苹. 母文杰. 基础护理操作训练中护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护理学杂志,2010,25(21):75-76

篇4

目前,产后出血是临床产科常见的疾病,是指胎儿在娩出后24h内患者出血量超过550ml。临床资料证实,产后出血的实际发病率为分娩总数的5%左右,严重危及到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分娩期的严重并发症,同时也是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为了有效应对产后大出血这一突发事件,医护人员需要提前制定好科学的应急预案,将影响程度降到最低。为了研究产后大出血护理应急预案和护理措施,笔者选取我院产科收治的大出血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9月~2014年9月产科收治的大出血患者80例, 所有产妇符合产后大出血的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对本次研究均知情同意,经医院有关委员会审核批准通过,并和患者或患者家属签署了相关的知情同意书。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基础性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制定产前、产时和产后的护理应急预案,并给予优质护理干预,观察组中年龄在22~36岁之间,平均年龄(27±5.5)岁,40例患者中初产妇幼17例。经产妇23例;自然分娩30例,剖宫产 10例;出血原因由子宫收缩乏力造成的有23例、胎盘因素造成的有9例,软产道损伤因素造成的有8例;对照组中年龄在23~38岁之间,平均年龄(26±4.5)岁,40例患者中初产妇幼16例。经产妇24例;自然分娩30例,剖宫产10例;出血原因由子宫收缩乏力造成的有14例、胎盘因素造成的有10例,软产道损伤因素造成的有16例;两组患者的年龄、分娩方式、产次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基础性护理,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病情观察和环境护理等。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制定产前、产时和产后的护理应急预案,并给予优质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1.2.1制定产前应急预案并实施优质护理干预,增强产妇的保健意识,孕妇在产前,护理人员应对孕妇实施科学化的健康教育培训。在产前的常规检查中,发现产妇出现异常情况,护理人员应要求产妇提前住院待产。有发现出血现象的产妇,需要及时对产妇进行凝血功能的相关检查,要重点监护好高危产妇,做好对高危产妇定期检查工作,同时做好详细的记录。

1.2.2制定产时应急预案并实施优质护理干预,在孕妇第一产程的时候,护理人员必须仔细查看产妇的产程情况、胎心情况以及宫缩情况等,发现产妇的产程延缓或停滞,要及时对其进行处。在孕妇第二产程的时候,医护人员要做到科学化和合理化接生,密切关注胎心的变化情况,检测胎儿在娩出之后的出血情况。有效保护好产妇,防止产妇软产道的损伤和会的损伤。在孕妇第三产程的时候,医护人员要仔细检查产妇的胎盘和胎膜的完整度情况,协助产妇把胎盘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娩出。

1.2.3制定产后应急预案并实施优质护理干预,产妇在分娩结束后,留在产房监护的两小时以内,护理人员必须要对产妇子宫收缩情况、阴道流血情况以及产妇会的伤口等进行密切观察,同时详细观察产妇的生命体征。对于存在产后大出血高危因素的产妇,要做好充分的治疗和护理准备,确保产妇静脉的通路。根据患者实际的出血原因,进行针对性的处理,当患者由于产后子宫宫缩乏力而引发的大出血的时候,使用宫缩药以及按摩患者子宫,宫腔水囊填塞等方法达到止血的目的。如果是因为胎盘因素出现大出血的时候,医护人员要及时把胎盘取出,做好刮宫准备工作等。护理人员要对产后大出血患者进行必要的优质心理护理干预,产后大出血患者绝大多数会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慌和恐惧心理。护理人员需要向患者以及管着家属详细讲解相关产后大出血的治疗方法,和相关的注意事项,介绍我院的成功病例,使患者保持冷静,最大程度的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让患者积极配合医生实施及时有效的治疗。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采用医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表。90份以上为满意;80~90分为基本满意;80分以下为不满意。

1.4统计学方法

收集整理本组实验数据,在统计学软件SPSS20.0数据包中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分别应用(n%)和(±s)表示,组间差异通过x?和t检验,在P

2结果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满意32例(80%)基本满意7例(17.5%)、不满意1例(2.5%)、满意度为97.5%;,对照组满意18例(45%)基本满意15例(37.5%)、不满意7例(17.5%)、满意度为82.5%;对比两组的满意度,差异显著,p

3.讨论

目前,产后出血是临床产科常见的疾病,其具有发病急促,进展迅速等特点[2]。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止血处理,会导致产妇因失血过多出现失血性休克严重时可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3]。相关研究结果证实,对大出血产妇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制定产前、产时和产后的护理应急预案,并给予优质护理干预,可以起到较好的效果[4]。在制定应急预案和护理措施的实施中,可以根据每个产妇的实际情况,对每位患者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科学的应急预案。并对患者实施必要的优质心理护理干预和针对性的产后大出血护理措施,具有显著的疗效作用,从而提升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5]。合理的护理应急预案和优质的护理干预有利的促进了产后大出血抢救工作的科学话、程序化、规范化,确保在整个产后大出血的抢救中实现救护工作的分工明确,保证抢救工作的正常进行。

总之,对产后大出血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制定产前、产时和产后的护理应急预案,并给予优质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石秀梅.产后大出血护理应急预案及护理措施[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23(7):3871-3872.

[2]杨艳红.产后大出血护理应急预案及护理措施[J].内蒙古中医药,2012,31(6):156-157.

[3].产后大出血护理应急预案及护理措施[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5):143.

篇5

神经内科昏迷瘫痪患者较多,预防褥疮是护理工作中的难点,由于患者长期卧床,大小便失禁、感觉障碍、局部皮肤及全身营养状况差、血液循环不良、病情危重等原因,褥疮的发生率不易控制。我们通过采取减少摩擦、预防腹泻、注意干燥、增加翻身次数等措施,取得了较明显效果。护理人员只要从思想上重视并对患者实施主动的有预见性的护理,便会有效地预防和减少褥疮的发生。

1 临床资料

我院神经内科2007年8月至2009年4月,共收治脑卒中瘫痪患者330例,其中脑梗死210例,脑出血120例。男182例,女148例,年龄31~75岁,平均53岁,平均住院20 d。按褥疮诊断标准:发生褥疮前期8例,褥疮5例(Ⅰ度3例、自带褥疮Ⅱ 度2例)。褥疮发生部位为骶尾部3例,髋部6例,肩胛处2例,肘部1例,踝关节处1例。

2 护理观察

2.1 脑血管意外发生昏迷或嗜睡的患者,病情危重常合并大小便失禁,无自主进食,给予鼻饲,早期易出现腹泻,表现为量少,次数多,呈水样便。使用抗生素效果差,此时易使患者臀部处于高度潮湿、浸渍及污染状态,加之频繁擦洗肛周及骶尾部,表皮脱落都可成为褥疮发生的原因,本组发生Ⅰ病度褥疮1例。

2.2 脑卒中清醒的患者由于神经功能障碍,一侧偏瘫,对疼痛不敏感,易出现要求陪护人员按照自己的要求去放置,不能按护理要求执行,偏瘫侧压迫时间长,本组造成褥疮前期4例,Ⅰ度1例。

2.3 高龄全瘫脑卒中、脑软化患者反复住院,由于感觉障碍,反应较迟钝且生命体征平稳,出院后易被家人忽视对皮肤的观察护理,本组造成Ⅰ度褥疮1例,自带褥疮Ⅱ度2例。

2.4 脑畸形、脑瘤造成头痛引起患者剧烈躁动且频繁不合作,尽管我们以衬垫至骶尾部,肘、髋、膝关节部仍无法避免皮肤摩擦破损,如果破损处正好发生在受压部位,则易形成褥疮,本组发生褥疮前期4例。

3 护理措施及防范

3.1 对于鼻饲患者,首先护士应向家属了解饮食习惯及消化道状况,根据性别、年龄、患者饮食习惯,配置鼻饲食谱,增加营养的摄入,一般最初3~4 d以牛奶、米汤、蛋黄少糖约200~250 mL/次、4~5次/d ,注意饮食保温保鲜,用餐前后进行用具清洁消毒,以防止腹泻的发生。

3.2 已发生大小便失禁、呕吐、出汗者,应及时擦洗干净,衣服、被单随湿随换;伤口若有分泌物,要及时更换敷料,不可让患者直接卧于橡皮单上。应做好肛周护理。1~2 h翻身一次并采取侧卧位,左右轮换侧成45°~90°[1]。侧卧能达到局部通风且便于观察和及时护理患者排便,避免用卫生纸干擦,要求用毛巾醮洗,洗后晾干用鞣酸软膏涂抹。使用便器时,应选择无破损便器,抬起患者腰骶部,不要强塞硬拉。必要时在便器边缘垫上纸或布垫,以防擦伤皮肤。

3.3 对于高龄、清醒患者应从思想上重视皮肤护理,并对固执己见不服从翻身的患者,在取得家属同意的基础上适当制动并建立翻身卡,责任到人,床头交接班,并注意皮肤清洁、干燥,每次清洗后使用爽身粉进行预防,对于已发生Ⅰ度褥疮者按摩受压部位周围皮肤,局部清洁消毒,并涂抹烧伤湿润膏,每日2次。Ⅱ度褥疮者清洁伤口,每日2次用甲硝唑溶液冲洗后,用气垫将患处垫起通风、干燥,经2周后结痂愈合。

3.4 对躁动不合作患者做好心理护理,要保持床单干燥、平整、松软,有摩擦部位应用软毛巾或海棉包裹(如四肢),局部发红部位用硫酸镁局部湿敷,可尽快改善循环、加快修复。对有导管者,应先将导管安置妥当,翻身后检查导管,保持通畅。

3.5 加强护士责任心,尤其在夜班患者多的情况下,做好交接班,坚持查房确保护理质量,对尿失禁患者选用氟立氏导尿管,防止尿液外渗,采取积极预防措施,有利地减少褥疮的发生。

3.6 为了避免褥疮的出现,护士必须将工作重点放在褥疮的预防上,要求做到6勤,即勤翻身、勤擦洗、勤按摩、勤整理、勤更换、勤交班。

3.7 协助患者翻身时,应将患者身体抬起,再挪动位置,避免拖、拉、推等动作,以防擦破皮肤。

针对不同褥疮诱发因素发生,抓住皮肤护理时机,定期翻身减压、改变等护理措施,褥疮的发病率明显减少,收到了较为满意效果。同时也改变了护士以往只根据医生要求的护理级别为依据的护理方法,应随着患者的实际需要有所转变,调动护士的积极、主动性,细心观察、科学护理是褥疮护理重点。

篇6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7.326

尿潴留是指膀胱内充满尿液但不能自行排出,是肛肠疾病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高达12%~52%[1]。肛肠疾病术后尿潴留,不但增加患者的痛苦,增加医疗费用,而且对患者疾病的恢复也极为不利。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肛肠疾病术后尿潴留做了大量研究,现就术后尿潴留发生的原因、预防及护理进行综述。

原因分析

心理因素:患者心理应激能力差,不适应医疗环境,造成精神紧张。少数局部麻醉患者术后伤口疼痛轻微,也出现排尿困难,多为注意力过度集中于会,致使尿道括约肌不能放松。也有患者不适应卧位排尿或旁人扶持而未能排尿,亦由心理因素影响。

手术因素:术后部疼痛、麻醉等因素,都可导致膀胱逼尿肌麻痹和尿道括约肌痉挛而引起尿潴留。手术对直肠及其邻近组织的牵拉、挤压和切割损伤可引起括约肌痉挛、局部水肿,导致反射性尿道括约肌痉挛,而产生排尿不畅。术后患者所使用的止痛药物多为盐酸哌替啶,在麻醉的基础上加强抑制中枢神经的作用,进一步降低神经反射,抑制生理性排尿功能,从而增加尿潴留的发生[2]。另外,内敷料填塞过紧压迫膀胱颈和尿道,也易导致排尿困难。

机体因素:老年男性患者,多并存前列腺增生或尿道功能障碍,导致排尿困难。

液体输入量:椎管内麻醉肛肠手术的患者,若手术前限制液体入量<1000ml,可减少术后尿潴留[3]。

术后护理

术后及早预防:术后2~4小时即可嘱患者排尿,不必等小腹胀满,便意明显时排尿,排尿时适当增加腹压,不必过分担心伤口。术后2~4小时给予膀胱区上下按摩,并热敷15~30分钟,然后排尿。对不适应床上或室内排尿,可协助临厕,打开水龙头,听流水声排尿,也可于膀胱开始充盈时,在患者脐下4横指腹部正中处,用手指尖垂直缓慢下压2~3分钟,当患者有尿意时,立即排尿。膀胱中度充盈时,用大拇指、中指、小指分别放在气海、关元、中极穴位上,顺时针按摩2~3分钟,然后用另一手掌放在按摩的手背上,由轻至重,由浅向深,自上而下持续挤压膀胱区,然后排尿。

有效的术后镇痛,缓解紧张焦虑:手术创伤往往给患者术后造成剧烈的疼痛,而剧烈的疼痛又可使患者产生焦虑、恐惧,从而引起膀胱括约肌痉挛,使排尿困难。所以,有效的术后镇痛对预防患者尿潴留是非常重要的。术后患者自控镇痛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使患者术后疼痛大大减轻,缓解了患者术后紧张、焦虑、恐惧情绪,对预防术后尿潴留起到了积极作用。

诱导排尿法:取排便时的蹲位或坐位姿势和动作,可使患者不由自主地放松,同时由于排便时需要收缩腹肌增加腹压,可压迫膀胱起到膀胱逼尿肌收缩所起的作用。该法简单易行,效果优于其他方法。但5分钟后小便仍不自行排出,应停止排便,卧床休息片刻,轻揉小腹,再行第2次治疗。若仍不能排出,停止治疗,避免久蹲,引起水肿、创面出血或血栓形成。

热敷:用温开水或中药坐浴液浸泡会,通过温热刺激使尿道括约肌松驰,缓解因括约肌痉挛引起的疼痛。

饮食护理:术后半小时应鼓励其适当的饮水,在饮食上可以给患者建议一些利尿的食品。如萝卜汤、丝瓜汤、冬瓜汤或海带等食物。叮嘱患者多吃西瓜或喝浓茶,促进尿量增多。刺激膀胱促进排尿。

药物治疗:当患者有尿意而排出困难,叩诊膀胱高度在耻骨联合上两横指时,可肌注阿托品1mg,可缓解尿道痉挛。膀胱高度在脐下两横指以下时,可肌注新斯的明0.5~1mg,兴奋平滑肌,刺激膀胱逼尿肌,加速排尿。若患者小便困难或淋漓难尽,舌红苔黄白厚,脉数者,可用八正散煎汤内服;体虚、舌淡、苔白,脉细数用独参汤和五苓散煎汤内服。

放松疗法:内敷料刺激引起患者不适的应拔出敷料,放松括约肌,嘱患者吸气时收缩,呼气时放松,每次1~3分钟,反复进行,随着一收一缩,然后充分放松括约肌,小便可轻松排出。

导尿:如果以上方法均无明显疗效,经检查膀胱充盈较重或持续>12小时,则应及时导尿。但置入尿管后,切不可一次排空膀胱,以防腹压突然下降发生休克和膀胱充血。应注意膀胱功能的锻炼,定时定量,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预防泌尿系统的感染。

讨 论

通过采用规范化护理干预,注重术前教育,使尿潴留的发生率大大下降。因此,关键在于预防[4]。护理人员应该掌握多种预防及护理的方法,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并积极关注国内外对肛肠术后尿潴留护理的新近研究,以便更好地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 张东铭.盆底与病学[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0:664.

2 何琴,王传英,王兰英.个性化护理预防直肠手术后尿潴留[J].家庭护士,2007,5(11):910.

篇7

【关键词】急性期脑出血治疗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08-0-02

脑出血是神经内科的临床常见急病,起病急,发展迅速,病情严重,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等特点,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较大的影响。我们2008年10月-2009年6月对3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的观察、分析并总结护理体会,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30位患者中,男24例,女6例,年龄最大的93岁,最小的34岁,均急性起病。病程1h~72h;依据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明确诊断;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诊断。

1.2 观察要点

1.2.1 意识的观察

意识状态的变化是反映脑损害程度最早出现的一项指标。可通过呼唤患者的姓名、问话,或针刺、压眶反应等以准确区分患者意识障碍的程度。昏迷加深提示颅内出血量增加,病情加重。意识逐渐恢复,常为病情好转的表现;若患者烦躁不安,意识模糊,伴剧烈头痛,频繁呕吐,嗜睡,继而发展为昏迷时,要警惕发生脑疝,其中有8例通过我们观察发现有脑疝形成,及时通知医师给予处理,病情稳定,如果不及时给予紧急处理,势必产生严重的后果。

1.2.2 瞳孔的观察

瞳孔受交感神经和动眼神经中的副交感神经支配。因此,患者入院后首先观察双侧瞳孔大小是否对称及对光反射情况,双侧瞳孔等圆等大,对光反应灵敏,提示出血量较少,病情较轻。双侧瞳孔极度缩小或形状多变,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提示脑疝形成,伴有不同程度的昏迷、高热,常提示脑干损伤,如一侧瞳孔进行性散大,光反应消失,脉搏渐弱渐慢,出现潮式呼吸,提示病情危重。

1.2.3 血压的观察

脑出血患者中90%以上有高血压病史,但绝不可忽视血压过低。应定时测量,仔细观察。在急性期,因血管舒缩麻痹,失去脑血管循环自动调节能力,颅内压升高,使颅内血流阻力增加,机体通过反射性血压升高来克服增高的阻力,以维持恒定的脑血流量。1例患者发病后6小时出现血压升高至230/162mmHg,立即报告医生进行处理。给予20%甘露醇250ml快速静脉滴注,20-30分钟滴完;每6小时1次与0.9%NS20ML加速尿40mg交替使用;5%葡萄糖250ml加尼莫地平8mg每分钟8-12滴持续静脉滴注,经处理后,第三天血压降至平稳,住院治疗23天,病情明显好转出院。一般可通过降压治疗及降低颅内压,使血压下降,这时脑对血压低的耐受性很差,血压过高或突然下降,都是病情危重的表现,使用降压药必须适量。结合病情的全过程,仔细观察血压变化,对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1.2.4 体温・脉搏・呼吸的观察

脑出血后,由于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受损伤而出现中枢性高热,体温可高达40摄氏度以上。持续高热,可使脑组织耗氧量增加,使病情加重,应及时物理降温。入院后48小时发热的病人有13例,用冰帽进行物理降温,在降温过程中,如出现面色苍白,脉搏细弱,应立即停止。如患者体温逐渐升高并呈驰张热型者多合并感染,应以有药物降温为主。在用药过程中,观察用药后反应,防止大汗后引起体温骤降发生虚脱。脑出血可压迫呼吸中枢,使呼吸节律深浅度发生改变。如呼吸深而慢,不规则,呼吸骤停,提示枕骨大孔疝,脉搏缓慢并出现大脑强直或呼吸快而不规则,提示出血量增加,范围扩展,要及时处理。13例病人均无出现其他合并症,意识恢复好。

1.3 护理措施

1.3.1 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

脑出血急性期,尤其重症患者意识不清、吞咽咳嗽反射障碍,造成呼吸肌完全或不完全麻痹,口腔分泌物多容易引起气道阻塞或肺部感染,痰多易造成痰窒息,2例行气管切开术,术后超声雾化吸入4-6次/d,15min/次;吸痰1次/h;行气管切口处换药2次/d每4h清洁内套管1次,注意观察气管套管的松紧,防止因咳嗽、系带过松等而脱出;每日进行两次口腔护理,清除口腔分泌物并帮助病人翻身,拍背由下而上,由内到外,必要时给病人吸痰,对痰液粘稠者给予雾化吸入。咳嗽无力时,用吸痰器吸出病人鼻咽部及口腔内的分泌物,对昏迷病人用吸痰器时动作要轻,以防剧咳引起颅内压升高再度出血,吸痰前后给病人较高浓度的氧。无一例患者出现痰窒息及口腔炎。

1.3.2 输液

建立静脉输液通道,患者存在一定的脑水肿,使用脱水药物,可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预防脑疝。脱水剂大多采用20%甘露醇,速尿、激素、高渗糖等。通常采用单独或联用的方法,甘露醇用量每次0.25g/kg,加压静滴20~30min内完成,6~8h重复一次,心肾功能不全者可与5%葡萄糖交替使用,临床上大多采用快速静脉滴注和静脉推注短时间应用大量脱水剂容易导致心、肾、肺功能衰竭,由于短期大量输液可使循环血量增加,脑血流量增加,加重脑出血,但适量的脱水剂是治疗关键。因此,用药期间经常检查肾功能,认真记录24小时出入液量,定时抽血查电解质。注意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1.3.3 镇静剂应用

对躁动不安者肢体频繁抽搐时及时用安定10~20mg静脉注射。但用药后密切观察意识状态的改变,防止再出血。

1.3.4 氧疗护理

行鼻导管吸氧2-4L/min,既能纠正缺氧,又可使PaO2明显升高,对保护脑细胞,防止脑细胞变性・水肿・坏死起着重要作用。

1.3.5 高热护理

患者高热时应补充水分,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饮食,体温在39摄氏度左右时及时应用冰袋・冰帽・酒精擦浴等物理降温,以减少脑细胞的耗氧量。

1.3.6 并发症的有预防

加强口腔护理及留置导尿管的无菌管理,协助患者定时变换,保持床褥清洁・干燥・平整,以预防口腔炎・泌尿系感染及褥疮等并发症。

1.3.7 饮食护理

在起病72小时内禁食,静脉维持营养。3天后病情稳定,无呕吐及胃出血,可放置胃管鼻饲,擦管时动作要轻柔,避免使患者头部过分屈曲而加重病情。擦管后妥善固定,防止拔出。给予低脂,低盐,高蛋白,易消化的流质及定量水分。饮食量1000-2000ml/d.

1.3.8 保持大便通畅

脑出血病人由于反射性尿失禁;指导清醒病人有意识的收缩、尿道口每日3次,每次3min,加强尿道收缩力,达到控制排尿的目的,意识障碍者给予导尿,同时训练膀胱功能,4h一次,保持个人卫生,特别是会清洁,由于卧床,进食量少,肠蠕动减弱以及神经系统反应迟钝等因素,多数患者的大便干结,几天内甚至更长时间无大便,表现为持续高热,肺部感染等症状。因此急性患者如3天无大便者,应给病人番泻叶代茶饮或鼻饲给药增加肠蠕动,保持每天大便1次,必要时小剂量保留灌肠,高压灌肠,以免腹压增高,造成颅内压增高,再度出血,使用缓泻剂,要严密观察大便次数、形状,有无腹泻发生,脑疝时伴有腹泻发生,可引起血容量不足,更进一步加重脑缺血、缺氧发生,引起混合性中风,加重病情变化。

1.3.9 护理

为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患者头部应抬高15~30度,置一软枕,头偏向一侧(出血侧向上),以防舌后坠。枕大孔疝时不能平卧。必须翻身和搬动时,动作要轻。

1.3.10 心理护理

脑出血患者常因肢体瘫痪、语言障碍、大小便失禁等而产生痛苦、绝望、焦虑、自卑等心理,对治疗缺乏信心,应尊重患者的人格,态度和蔼、语言亲切,耐心地做好患者及家属的解释工作,帮助患者调整心理情绪,维持患者家庭和谐、社会融洽,让患者体会到相互信任所带来的愉快情绪,使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4 疗效标准疗效指标采用死亡、残疾、预后良好

残疾定义为Barthel Index(BI)60,预后不良包括死亡和残疾。

2 结果

30例患者中,无一例死亡,出现偏瘫11例,失语3例,占46%;恢复良好16例,占54%。

3 讨论

脑出血是指脑实质内血管的破裂,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脑血管意外。临床多表现为意识丧失,偏瘫,失语,脑脊液不正常;重症者出现昏迷;占全部脑出血的20-30%。脑出血患者在救治期间,护理工作极为重要,是促进早日康复的关键。综合上述各方面的护理。通过护士周密细致地观察病情和精心护理,可以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时治疗,极大地降低了病死率,提高了治愈率。通过医护人员实施以上护理,能够显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4 护理体会

加强工作责任心脑出血早期的病人病情重、变化快,合并症多,语言表达障碍,生活不能自理。这些必然给护理工作增加困难和工作量,稍有疏忽即可造成病人的生命危险。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心、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临床经验和熟练的操作技能;灵敏的反应和较强的应急能力,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各项参数的动态改变,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为诊断、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参考文献

[1]李志新.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进展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06,02,(1):79-80.

[2]刘春香.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教育实用医技杂志2007,14(4):524-525.

[3]叶祖森,韩钊,郑荣远.等三种不同病因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血压与预后的关系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01,43(1):51-54.

[4]李小寒,尚少梅,基础护理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3-86.

[5]李彤,殷卫红,何伟.等保留气管插管在口腔颌面外科中的意义北京口腔医学2005,13(1):44-46

[6]袁威.凌云中年脑卒中患者抑郁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对策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14(1):93-94.

篇8

【关键词】 产后出血;原因;护理

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 h内阴道出血量达到或超过500 ml。居我国产妇死亡原因首位[1]。产后出血多发生在产后2~4 h 内,表现多样,危害严重,是威胁孕产妇生命安全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如何预防和护理产后出血尤其重要。为了保障产妇的生命安全,提高技术,预防产后出血,我院自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对60例产后出血的原因及护理措施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患者均为在本院分娩的产妇或由其他医院转来的产妇;年龄22~40岁,平均26.8岁;初产妇占36例,经产妇24例;阴道分娩24例,剖宫产36例;出血量测量以容积法为主,辅以面积法,面积法以敷料血染面积10 cm×10 cm为10 ml计算;出血量500~1800 ml,平均出血量750 ml;发生在分娩后2 h内为41例,发生在分娩后2 h后为19例;产后出血的原因:宫缩乏力17例,巨胎和双胎16例,胎盘粘连10例,前置胎盘8例,妊高症5例,疤痕子宫3例,凝血功能障碍1例。

1.2 护理方法

1.2.1 产前护理 加强卫生宣教,做好计划生育工作,避免和减少人工流产次数。定期接受产前系统检查,在孕期检查中应详细询问病史,及早发现某些急慢性病,积极治疗。合理休息与饮食,防止产程延长、产妇衰竭而致宫缩乏力。控制婴儿体重;适当补钙。术前要对孕产妇的出血高危因素进行评估,做好预防产后出血的准备,如交叉备血,静脉通道准备,维生素K补充等。

1.2.2 抢救护理 产后大出血来势凶猛,护理人员应保持镇定,密切配合医生进行抢救,快速准确地执行各项医嘱,迅速建立两条静脉通路给予止血和宫缩药,补充血容量,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同时按摩子宫或术后给予沙袋、腹带包扎腹部,以加强宫缩[2]。

1.2.3 密切观察病情 随时注意出血量和血液是否凝固,严密观察产妇脉搏、血压、呼吸、宫底高度、子宫复旧、尿量、宫缩情况和阴道出血量,特别是在产后2 h 内,观察会阴切口、有无坠胀感,检查宫底时,每次应按摩子宫,将宫腔内积血挤出,以促进宫缩。保持静脉输液通畅,产后精确测量出血量,并专人详细做好重危护理记录。待产妇情况稳定后,方可送回病房。若产妇表情淡漠、皮肤苍白湿冷、心率110~120次/min、收缩压80~90 mm Hg、尿量< 30 ml/h,说明休克已进入代偿期,应备好抢救药品,配合医生抢救。

1.2.4 饮食护理 产妇在分娩时因疼痛等原因,进食较少。护理人员应设法鼓励产妇进食,增加产妇营养,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饮食,使产妇保持充沛的精力,避免因乏力延长产程,导致产后出血,从而也增强了机体的抵抗力。

1.2.5 心理护理 绝大多数产妇对出血存在恐慌心理,应在做好抢救及护理工作的同时,以良好的沟通技巧,耐心宽慰患者,避免精神紧张,对产妇细心、热情,解除其紧张心理,使其保持镇静,积极配合医生、护士进行诊治。尚需对产妇家属说明产妇的出血情况,当出血制止、休克纠正后,要及时告诉家属,并宽慰产妇,针对其存在的心理问题给予恰当的心理疏导,使他们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感,有利于病情的康复及工作的顺利进行,让产妇处于最佳心理状态接受治疗和护理。

1.2.6 出院指导 指导产妇产褥期卫生保健及计划生育工作,合理饮食、修养,使其早日康复。

2 结果

本组产后出血患者除1例死亡外,均抢救成功,死亡率为1.7%。其中发生失血性休克4例,发生贫血12例。总输血例数20例,输血量200~1500 ml。

3 讨论

产后出血发生快、病情重,是威胁孕产妇生命安全的主要疾病之一,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损伤、凝血功能障碍为产后出血的四大因素。且有流产史、分娩次数越多者,发生产后出血的几率越高,出血量越大[3]。对产后出血患者需争分夺秒抢救。其处理原则为迅速止血、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预防感染。而防治的关键是宫缩剂的及时使用,尤其是在产后2 h 之内的早期使用。同时医护人员必须有高度的应变能力、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熟练的操作技术,做好围产期保健和产前护理评估,及早发现问题,及时正确处理。不断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责任心,做好产时、产后预防工作,才能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一旦发生产后出血,医护人员要密切配合,针对出血原因及时处理,可有效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提高产科医疗质量。

参 考 文 献

[1] 乐杰.妇产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24.

篇9

关键词:产后出血;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292-01

1 临床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2004-2010年共收住产妇1025例,其中晚期产后出血的共6例,年龄18-40岁,平均29岁,经产妇4例,初产妇2例。

2 出血原因

2.1 子宫收缩乏力。子宫收缩乏力是产后出血最常见的原因,约占产后出血总数的70%-75%。在正常情况下,胎儿娩出后,胎盘就与子宫分离,使血窦开放而出血,这时要依靠子宫肌肉的强烈收缩,使子宫壁上的血窦因受压而关闭,并使血流逐渐缓慢,而形成血栓,使出血停止。如果由于某种原因使产程延长,或因难产,产妇体力衰竭,麻醉过深,羊水过多或双胎,子宫膨胀过大,或因分娩次数过多、过密,使子宫的结缔组织增多,肌纤维减少,以及子宫发育不良,子宫壁有肌瘤等。上述这些情况,都可使子宫肌肉收缩机能不良,而发生产后出血。

2.2 胎盘问题而引起的出血。在第三产程,如果胎盘剥离不完全,一部分与子宫壁分离,其他部分尚未剥离,或大部分排出,还有一小部分未排出而滞留在子宫腔内,都可影响子宫收缩而出血不止。有时部分胎盘和子宫壁粘连,或植入子宫壁内,不能自然分离,而从其他已剥离部分出血,这种出血量往往很大。

2.3 分娩过程中产道撕裂,也可发生大量出血。常见于胎儿过大、急产或手术产时,均可使产道发生不同程度的撕裂,裂伤重时可发生大出血。如果施行会阴切开后,不注意止血,也可造成出血过多

2.4 产妇本人的凝血功能障碍。如果产妇患有全身出血倾向性疾病,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均可引起产后出血。重症病毒性肝炎,也可引起产后出血,虽不多见,但后果非常严重。

3 产后出血的预防护理措施

3.1 妊娠期:

3.1.1 加强孕期保健,定期接受产前检查,及时治疗高危妊娠及早孕时终止妊娠;对高危妊娠者,加强管理,凡高危评分5分以上及有一项高危因素的孕妇列入专案管理,定期检查,加强健康教育,提前住院分娩。

3.2 分娩期:

3.2.1 第一产程密切观察产程,胎心音,宫缩的情况,定期肛查了解宫口开大和胎先露下降情况,及时排空膀胱,绘制产程图监测产程进展,及时发现和处理产程延缓和停滞,使用宫缩剂要专人守护严密监测。保证产妇的能量需要及休息,避免产妇的衰竭状态,必要时给予安定静推促休息。作好术前及预防大出血的准备。

3.2.2 第二产程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指导产妇正确使用腹压,适时适度做会阴侧切术;胎头,胎肩娩出要慢,一般相隔3分钟左右;胎盘娩出后立即肌注或静脉滴注缩宫素及舌下含服米素(除有禁忌症),以加强子宫收缩,减少出血。

3.2.3 第三产程识别胎盘剥离征象,避免过早牵拉脐带或粗暴揉挤子宫,正确处理胎盘娩出,仔细检查胎盘胎膜是否完整。

3.2.4 准确收集和测量产后出血量至少2小时,胎儿娩出后,立即将集血盆置于产妇臀下收集阴道出血。如果2小时阴道出血超过200ml应积极查找原因给予相应的处理,密切观察产妇的生命体征.面色及全身情况,检查宫缩和阴道流血,特别要警惕识别产妇大出血发生休克早期的症状。

3.3 产后期:

3.3.1 产后2小时内,产妇仍需留在产房内接受监护,密切观察产妇的子宫收缩,阴道流血及会阴伤口情况,每30分钟测量产妇的生命体征。

3.3.2 督促产妇及时排空膀胱,以免影响宫缩致产后出血。

3.3.3 早期哺乳,可刺激子宫收缩,减少阴道出血量。

3.3.4 对可能发生产后出血的高危产妇,注意保持静脉通道,充分作好输血及急救的准备并做好产妇的保暖。

4 护理体会

4.1 通过对产后出血患者的护理,我深刻体会到,防治产后出血重在预防,产前认真及时筛选出高危孕产妇,作到产前监测,加强分娩期监护,能正确诊断及时处理;加强健康教育,促进住院分娩;作好产前,产时的检测及时发现导致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给予恰当的预防治疗措施,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有关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4.2 产后出血的抢救其极为重要的一环在于早期发现与及时处理,因此,我们产房工作人员必须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与熟炼技术操作,必须不断加强业务学习,提高助产技术水平,必须要有高度责任心,严谨的科学态度,认真细致的作好病情观察,及时发现产后出血,一旦发生产后出血病例,我们工作人员必须保持冷静,有条不紊地配合医生进行抢救,作到争分夺秒,沉着应战。同时以良好的沟通技巧与产妇交谈,消除其恐惧心理,使产妇有信任感和安全感。

4.3 产后出血高危因素和孕妇保健水平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孕产妇接受保健水平越低,产后出血的危险系数越高,因此,我们必须随时做好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全民的卫生保健意识。

参考文献

[1] 董茜,论文范文产后出血临床分析,中国医药论坛,2009.4(4):37-38

[2] 戴玉兰,高文杰.产后出血119例的抢救与管理[A].中华医学会全国第五次急诊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4年

篇10

关键词内科护理;沟通;问题;措施

内科作为医院中重要的科室之一,有多个分支科室,组成结构复杂,不同分支科室患者之间差异较大,护理方法各不相同。护理人员作为平时与患者及家属接触最多的人,往往由于沟通不足产生误会,影响护患关系良好发展。既影响患者的诊治与恢复,也会打击护理工作者的工作主动性和工作信心。因此,找到内科护理存在问题的关键点并针对性地给予解决,对化解护理人员与患者及家属之间的矛盾,建立信任非常有帮助。

资料与方法

从2015年12月-2016年12月在我院内科住院接受治疗的患者中,筛选出由于护理时沟通问题造成投诉的案例76件。将筛选出的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试验组男20例,女18例,年龄25~70岁,平均(48.2±3.4)岁;对照组男19例,女19例,年龄24~69岁,平均(47.9±5.8)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方法:对投诉患者发放调查问卷,寻找内科护理中存在的问题,试验组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进行改良性护理;对照组进行基础护理,护理一段时间后进行回访,调查患者满意率。

統计学方法:应用spss18.0软件,对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调查问卷结果及针对性措施:通过对患者的问卷调查,可以发现在内科护理沟通不佳时主要出现几方面问题,其中,医疗费用过高、护理人员工作水平较低以及护理人员态度较差为主要问题,见表1。

护理后回访结果:经过不同方法护理后,试验组有36例患者对护理服务表示满意,满意率达到94.7%,有2例患者仍然认为存在一些问题,但并未投诉,投诉率O%;对照组中有30例患者对护理服务表示满意,满意率78.9%,8例患者表示不满意,其中有2例患者提出护理投诉,投诉率5.2%。两组患者的满意率和投诉率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

护理是一个繁杂忙碌、千头万绪的工作,尤其是对患有内科疾病患者的护理。内科患者疾病复杂,经常累及多个脏器,病症常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危害。良好的内科护理不但能帮患者解决身体上的病痛,还能降低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压力,对患者的康复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针对出现的问题,制定合理解决方案如下:①强化岗位意识,提升护理人员素质:由调查问卷的结果可以看出来,目前我院的投诉案例中,由于护理人员服务态度差而导致的投诉占所有投诉比例的32.9%,位居榜首。护理人员岗位意识不强,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造成与患者及其看护人员沟通时态度不佳,引发矛盾。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就要增强护理工作者的岗位意识,提升护理工作者的自身素质。首先,在护理时严格要求自己,理解患者及其看护者的焦躁情绪,做到认真、周到。当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工作出现不理解时应积极解释,态度和蔼,切忌出现不耐烦情绪。适时对每次工作进行总结,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整理和反思,查找自身问题并进行改进。定期召开小组会议,护理人员可以表达自己在工作中的困惑和难以解决的问题,由表现突出或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分享工作经验,为其他护理人员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当护理人员因工作中的沟通问题而受到挫折和打击时,其他护理人员可以对其进行安慰、帮助,使其重新恢复信心和良好的心态去面对后面的工作。②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提高业务水平:投诉案例中排名第二的就是护理人员技术水平较低的问题。患者生病以后,身体和心理都受到了巨大的折磨,尤其是接受内科治疗的患者。所以当护理人员因业务水平低造成处理失误就不可避免地带来沟通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强化护理工作者的学习,其所在单位应定期为护理工作者进行授课和考核,或者提供进修机会。尤其是关于一些特殊器械的操作,要对使用人员进行专门的辅导、培训,撰写SOP,方便护理人员熟记操作流程和注意要点,防止错误的发生。内科疾病复杂,患者可能多系统同时存在问题,作为一名内科护理人员,要学习不同种类内科疾病的病理过程、护理要点,满足不同患者的护理要求。同时护理人员还应该合理地调节自己的心态,防止由于过度紧张造成的操作失误,降低患者对护理人员业务水平不满带来的投诉率。③公开收费标准,细化收费项目:由本次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收费过高也是造成内科护理沟通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患者和家属在治疗过程中,对某些收费不甚了解并质疑,导致了与护理人员的矛盾。为此,医院应该将收费标准予以公开,可以采用荧光屏幕,将常用药物、处理费用等循环播放;将费用细化,明确标示名称、价格,方便患者理解,让患者对治疗费用有大体了解。当患者使用特殊药品或采用特殊处理时,应提前通知患者及其家属,征求意见后及时将患者意见传达给主治医生。如果患者在治疗期间对治疗费用产生疑问,应及时、耐心地进行解答,消除患者心中的疑虑,建立信任感,避免矛盾的产生。④学习一定的心理知识,强化沟通技巧:以上问题的出现,除了本身原因之外,缺乏沟通技巧也是造成问题的主要方面。内科疾病患者有很多都经历了长时间的治疗,患者及其家属心理备受打击,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的情绪。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护理人员学习有关患者心理活动方面的相关知识,在与患者沟通时,能够及时发现患者心理的变化,采用适当语气,减少患者的不良情绪,缓解患者的压抑和抑郁,会使护理工作效果加倍。在与患者家属沟通时,采用一些沟通技巧,使患者家属可以更好地接受护理人员所要传达的信息,加强家属对护理人员的信任,便于护理工作的开展,也可以有效地减少由于沟通造成的矛盾。

篇11

【关键词】 综合护理;急诊高血压性脑出血;治疗

高血压脑出血(HCH)是临床急诊科常见的一种急危重症,该病患者的病残率及病死率都非常高,且该病还具有发病急、病情程度重、进展速度快,及时诊断和治疗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挽救患者的生命[1]。本次研究对急诊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实施综合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现对整个研究过程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0年11月――2012年11月抽取86例急诊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中男25例,女18例;患者年龄49-86岁,平均年龄(61.7±1.4)岁;发病时间1-7小时,平均发病时间(2.7±0.5)小时;观察组患者中男26例,女17例;患者年龄47-85岁,平均年龄(61.6±1.3)岁;发病时间1-8小时,平均发病时间(2.9±0.4)小时。抽样研究对象在年龄、性别、发病时间等几项自然资料方面比较均无显著组间统计学差异(P>0.05),可进一步进行科学比较研究。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护理方式 采用常规脑出血疾病护理模式在治疗期间实施护理。

1.2.2 观察组护理方式 采用综合护理模式在治疗期间实施护理,主要内容为:

第一,康复护理。急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一般会出现程度不同的肢体功能和语言功能障碍等问题,还有部分患者会发生复发性脑出血,进而对其日后的肢体和语言功能的恢复,此时,护理人员应向患者及其家属做好相关的解释说明工作,使其形成对于疾病的正确认识,并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护理工作,使其积极主动接受治疗,以提高其术后康复速度。同时,帮助患者实接受早期的肢体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将沙袋置于患者腿外侧,从而避免患者发生肢体外展或外旋。保持患者上肢前臂为半屈曲状态,缓慢伸展手腕和手指,并在患侧关节部位放置棉垫进行保护,避免患者出现关节畸形症状。在此基础上,鼓励患者早期开展自动运动,鼓励其尽量做自理能及的活动,并从简单的字词开始,接受语言功能训练,帮助患者尽快融入社会,改善其社会沟通能力。

第二,基础护理。护理人员在患者常规临床护理过程中,应注意保持其呼吸系统通畅,每天2至4次应用地塞米松或糜蛋白酶,使用青霉素将痰液稀释,以提高患者痰液排出速度,从而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在常规呼吸道护理、尿道护理、皮肤护理和口腔护理措施实施过程中,应严格执行相关的操作规范,避免再次发生并发症,保持其营养供给均衡,降低感染的发生率,以降低患者临床死亡率和致残率。对于长时间卧床的患者以及存在意识障碍的患者,其坠积性肺炎的发生率通常显著高于其他患者,且肺组织易受到感染,进而提高患者的临床死亡率和致残率。有关医学研究结果证实,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急性肺部损伤发生率在65%左右,所以,护理人员在日常临床护理措施的基础上,应关注患者肺部感染的预防。

第三,卧床休息。一般情况下,患者在发生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症状后,需保持4周左右的绝对卧床休息,特别是发病48h后,应严格避免频繁搬动患者,降低不必要搬动的发生率,避免患者出现二次出血症状。在常规临床护理过程中,若患者需要搬动,需抬高其头部,防止患者发生颅内静脉血液回流,一般抬高负担为15°至20°,从而缓解患者的脑水肿症状。

第四,脑疝和脑水肿监控。医学研究结果证实,导致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为脑疝和脑水肿的发生,高血压性脑出血发病20至30min左右时颅内血肿发生率最高的时段,脑水肿发生率最高的时段为发病6至7h,若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则脑水肿症状会逐渐加重,发病12h后会逐渐发展为中度水肿,发病24h后会发作为重度脑水肿。出血部位脑组织受到水肿的影响,而易发生向对侧移动或是体积增大症状,进而提高颅内压力,对脑脊液和颅内血液循环造成不良影响,最终形成脑疝或是脑水肿。对于CT检查证实出血量小于20ml的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一般可接受保守的内科治疗;对于出血量大于30ml的患者,需做好微创穿刺清除术或是颅脑手术的准备,包括配血、头部备皮等。

1.3 观察指标 将两组研究对象的急诊高血压性脑出血治疗效果、病情控制时间、住院总时间等情况作为观察指标进行对比。

1.4 治疗效果评价方法 临床治愈:症状表现消失,生活能力恢复正常;有效:症状表现基本消失或明显好转,患者生活能力有大幅度改善,但仍需要他人照顾;无效:症状表现没有消失,生活完全不能够自理,或患者处于植物状态,或患者死亡[3]。

1.5 数据处理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资料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处理,以均数加减标准差形式(χ±s)表示计量资料,对计数资料和组间对比分别进行t检验和X2检验,当P

2 结 果

2.1 急诊高血压性脑出血治疗效果 对照组经常规护理后有14例患者的急诊高血压性脑出血病情达到临床治愈效果,有17例患者治疗有效,有12例患者治疗无效,高血压性脑出血治疗有效率72.1%;观察组经常规护理后有18例患者的急诊高血压性脑出血病情达到临床治愈效果,有21例患者治疗有效,有4例患者治疗无效,高血压性脑出血治疗有效率90.7%。两组患者急诊高血压性脑出血治疗效果组间差异显著(P

2.2 病情控制时间和住院总时间 对照组患者经(8.16±2.51)d治疗后高血压性脑出血病情得到控制,观察组患者经(5.92±1.74)d治疗后高血压性脑出血病情得到控制,两组患者病情控制时间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3 体 会

对临床上患有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患者,实施积极有效的内科治疗和护理,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使患者的治愈率提高,进一步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进而改善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同时,加强高血压类疾病的临床一级预防,改变我国目前临床上高血压疾病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患者对病情知晓率低、服药依从性低、实际控制率低的治疗现状,可以从根本上使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发病率降低[4]。

参考文献

[1] 刘茂才,黄培新,梁伟雄,等.高血压性中、大量脑出血救治方案建立的思路[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8(12):111-112.

[2] 胡珍芬,滕灵方.闭合性颅脑损伤急诊手术的护理配合[J].浙江创伤外科,2010,14(16):135-136.

篇12

【关键词】产后出血 急救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7-237-02

在临床当中,产后出血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分娩并发症,是目前导致产妇发生死亡的主要危险性因素[1]。及时有效的急救护理措施可以较好的降低产后出血死亡发生率,提高产妇的预后生活质量。本文对2009年3月~2010年7月期间我科室63例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急救、护理相关资料予以了回顾性的分析总结,以此探讨产后出血的临床急救措施与护理对策。现将临床具体研究分析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3月~2010年7月期间我科室63例产后出血患者,年龄为20~37岁,平均年龄为25.7岁;52例为初产,11例为经产;孕周为38~42周;63例产后出血患者中,12例为剖宫产,51例为顺产。

1.2 方法

1.2.1 产后出血诊断标准[2]

分娩后二十四小时内产妇出血量大于500ml。

1.2.2 急救措施[3]

①及时建立静脉通路,进行必要的交叉配血准备;

②严密监测产妇基础生命体征、子宫恢复状况,做好急救护理记录;

③对子宫收缩乏力产妇合理应用促进子宫收缩药物,予以适当按摩,以促进子宫收缩;

④对软产道损伤产妇迅速行修补术;

⑤胎盘相关因素所致出血产妇以取挤刮切等方式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

⑥存在凝血功能障碍的产妇,及时输入全血;

⑦确保产妇呼吸道畅通,及时予以吸氧,仔细观察产妇面色等相关部位的颜色变化情况;

⑧及时进行临床相关检查,有效按摩子宫;如果存在胎盘植入情况,则迅速做好相应的手术治疗准备,必要之时可考虑切除子宫;

⑨适量使用血管收缩药物,升高血压;依据患者具体病情合理应用碳酸氢钠溶液,缓解酸中毒症状;

⑩积极予以产妇有效的心理指导,帮助其克服不良情绪,缓解紧张心理,使产妇积极配合临床急救、护理,提高急救效果。

1.2.3 护理对策[4]

①严密监测产妇的基础生命体征,留导尿管,观察产妇的出入量、子宫收缩状况、出血量;

②生命体征较为稳定的产妇可平卧,若存在休克表现,则需立即抬高头部约15°,下肢约25°,确保机体重要器官的血供;

③指导产妇采取合理有效的排痰方法,及时行吸氧治疗,仔细观察产妇口唇等相关部位的颜色变化情况;

④按摩、挤压子宫,以促使凝血物质有效排出;

⑤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合理控制感染症状;在进行相关侵入性操作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流程,协助产妇每日行会阴清洁;

⑥合理膳食,选择蛋白质、维生素含量较高的食物,及时缓解贫血症状,提高产妇的免疫力。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8.1对资料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63例产后出血患者临床相关因素分析情况见表1。

表1 63例产后出血患者临床相关因素分析情况 例(%)

通过表1可以得出,在63例产后出血患者当中,52例患者出血原因为子宫收缩乏力,约为82.54%;7例患者出血原因为胎盘因素,约为6.35%;4例患者出血原因为软产道损伤,约为11.11%。

2.2 63例产妇急救、护理结果分析见表2。

表2 63例产妇急救、护理结果分析 例(%)

通过表2可以得出,在63例产后出血患者当中,61例抢救过程顺利,无不良情况发生,约为96.82%;1例产妇由于胎盘植入行子宫全切,约为1.59%;1例产妇产褥期存在出血表现,约为1.59%;通过临床及时有效的治疗,63例产后出血患者均得到治愈。

3 讨论

在临床当中,产后出血为产科较为多见的一种并发症,是导致产妇出现死亡的主要临床因素。依据临床相关资料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产后出血发生率约为1.9%~3.1%,临床以阴道出血及由此而引发的相关并发症(休克、贫血等)为主要表现,病情与产妇的具体出血量有着密切的相关性。产后出血可以引发产褥期感染以及席汉氏综合征,严重威胁着产妇的生命健康。

产后出血主要原因为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及软产道损伤[5]。在本文所研究的63例产后出血患者当中,52例患者出血原因为子宫收缩乏力,约为82.54%;7例患者出血原因为胎盘因素,约为6.35%;4例患者出血原因为软产道损伤,约为11.11%。由此可以看出,子宫收缩乏力对于产妇产后出血有着较大的影响,因而临床要采取及时有效的对症处理措施,降低因子宫收缩乏力而导致的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提高临床分娩效果。

产后出血发病较急,对产妇的生命健康构成了较大威胁,临床合理有效的急救、护理措施,可以较好的降低产后出血死亡率,提高产妇的急救效果,改善产妇的预后生活质量。临床护理工作人员不仅要配合医师实施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同时也要加强产后出血的预防性护理工作,最大限度的降低产妇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提高临床分娩效果。对于存在较多产后出血危险性因素的产妇,要在产前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胎盘早剥、残留,前置胎盘等产妇要在分娩后及时静注催产素,当胎盘存在剥离表现时,轻拉脐带,促进胎盘娩出;剖宫产手术过程当中,可静注催产素,同时按摩子宫协助胎盘娩出,减少徒手剥离胎盘所造成的大量出血。除此之外,临床产科护理工作人员要在产前及时做好产妇的心理指导及产后出血相关知识宣传教育,缓解产妇紧张等不良情绪,避免因此而导致产妇体内儿茶酚胺增加,进一步引发子宫收缩乏力,从而造成产后出血的发生[6]。

在本文的临床研究资料当中,61例产妇抢救过程顺利,无不良情况发生,约为96.82%;1例产妇由于胎盘植入行子宫全切,约为1.59%;1例产妇产褥期存在出血表现,约为1.59%;通过临床及时有效的治疗,63例产后出血患者均得到治愈。由此可以看出,合理的急救护理措施可以较好的降低抢救过程当中不良情况发生率,提高抢救成功率。

本文通过对63例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急救、护理相关资料予以回顾性的分析总结得出,及时合理的临床急救、护理措施可以较好的提高产后出血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参考文献

[1]江爱梅.产后出血的急救与护理[J].中国应用护理杂志,2010,20(9):23-25.

[2]邹于征.剖宫产术后晚期出血的急救与护理[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0,8(6):475-476.

[3]孙成芳.产后出血患者的急救及护理措施[J].中国医药指南,2010, 8(33):318.

[4]周慧.46例产妇产后出血急救与护理分析[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33):23-24.

篇13

【摘要】目的:探讨脑出血急性期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选择我院神经内科2010年1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69例脑出血急性期患者,给予全面、有效的护理措施,分析其临床护理效果。结果:69例脑出血急性期患者经过早期护理观察与急性期针对性护理,取得良好的临床护理效果。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9天,57例(82.61%)患者病情得到显著改善,5例(7.25%)患者死亡。结论:对脑出血急性期患者进行早期护理观察,及时处理临床危象对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脑出血急性期;临床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5-0953-02脑出血以老年患者多见,其发病原因主要是长期高血压及动脉粥样硬化导致患者非外伤性、自发性脑实质出血[1]。在脑出血急性期,由于病情进展迅速,老年患者的死亡率极高,因此,加强脑出血患者急性期的临床护理对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2]。本文对我院神经内科2010年1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69例脑出血急性期患者,给予全面、有效的护理措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现将结果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神经内科2010年1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69例脑出血急性期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脑出血诊断标准,并经CT检查确诊。其中,男性41例,女性28例,年龄62-81岁,平均年龄为74.5岁。69例脑出血患者中,38例(55.07%)为壳核出血,10例(14.49%)为丘脑出血,8例(11.59%)为脑叶出血,6例(8.70%)为桥脑出血,5例(7.25%)为小脑出血,2例(2.90%)为脑室出血。

1.2护理方法:对69例脑出血急性期患者给予早期护理与急性期针对性护理。早期护理的主要内容有:①观察患者眼球与瞳孔的变化。②观察患者的意识改变。③准确记录患者的血压变化。通常情况下,每2小时测量血压一次,将患者的血压维持在150-160/90-100mmHg的范围。对服用降压药物的患者,必须根据血压变化调整床头的高低,若收缩压>200mmHg,舒张压>120mmHg时,将床头适当抬高约30°;若血压正常或略下降时,将床头放平;若血压出现明显下降时,将床头放低或将患者的床脚抬高。④注意观察患者呼吸变化情况。⑤监测患者体温。对出现高温的老年患者及时给予高热护理,应用物理降温使患者体温迅速恢复正常。急性期针对性护理主要内容有:①严格控制静脉输液的流量与速度。②保持患者呼吸道畅通,防止肺部感染的发生。定时给予翻身拍背与吸痰处理,对口腔与气管内的分泌物及时清除,避免分泌物误吸入气管造成气道堵塞。对昏迷的脑出血患者应帮助患者建立人工气道,给予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进行机械通气。对出现肺部感染的患者立即给予抗生素。③给予抗惊厥与镇静护理[3]。④防止患者出现下肢静脉血栓与褥疮。⑤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2.结果

69例患者经过早期护理观察与急性期针对性护理,取得良好的临床护理效果。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9天,57例(82.61%)患者病情得到显著改善,5例(7.25%)患者死亡。3.讨论

脑出血急性期是患者病情最危险的时间,脑组织内血肿容易扩大或出现再出血。脑组织内部血肿对脑室造成压迫,累及脑干或丘脑下部时可使患者出现高热。因此对患者需进行体检监测。患者出现意识改变以及意识障碍的严重程度是判断预后的重要依据。若患者的意识状态由清醒变为昏迷,表明患者脑组织内部血肿出现扩大或再出血现象,反之,则说明患者脑组织内部血肿吸收良好。对于出现脑萎缩的老年患者,由于脑内存在一定缓冲空间,因此脑水肿与脑疝的症状将延迟出现,因此更应密切关注患者的意识改变情况。老年患者由于基础疾病的存在因而易出现并发症。脑出血患者急性期时常出现血压升高。血压升高不仅增加患者持续脑出血的风险,也可导致脑组织血肿局部缺血性损伤加重。由于老年患者机体抵抗力降低,耐受力差,长期卧床时肢体局部血液循环不通畅容易引起褥疮的发生。因此,对脑出血急性期的患者应做好皮肤护理,定时给予翻身,在卧床期间进行适当肢体按摩与活动。患者还常出现急躁、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因此,必须给患者做好心理护理,给予患者更多关心和安慰,对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药物使用的注意事项与不良反应,消除患者的焦虑,帮助其建立治愈疾病的信心。

在护理程中,需注意:①由于交感神经与动眼神经中副交感神经对瞳孔的大小、形态、对光反射等进行调节,因此可以通过观察瞳孔的变化及时了解患者脑出血或脑疝的发生情况。瞳孔变化可作为脑疝发生时机体出现的最早指标。观察时,必须5-10分钟查看一次患者眼球与瞳孔的变化。对白内障或青光眼的患者应注意鉴别。②脑出血患者急性期时脑组织缺氧程度较重,可使呼吸发生改变,病情严重时患者可见库式呼吸、叹气样呼吸及潮式呼吸。脑出血昏迷的患者舌后坠可引起吞咽困难,口腔内分泌物未能及时清除加上胃液反流,在进行鼻饲时易引起吸入性肺炎严重时可导致窒息。脑出血患者急性期须保持平卧状态,将头偏于一侧,避免患者将呕吐物吸入气管导致吸入性肺炎的发生。对于老年患者,其身体机能减退常无力咳痰,因此必须强化对患者的气道护理。③对脑出血患者升高的颅内压应迅速降低,输注20%甘露醇、甘油制剂、呋塞米药物。对心、肾功能异常的患者,应先给予利尿酸钠、呋喃苯氨酸,或使用25%白蛋白防止血流量进一步减少造成低血压。给予静脉输液时避免输液速度过快,防止对心脏造成过重的负荷,而引起心力衰竭等。若患者情绪躁动不安会加重脑出血的倾向,因此在输液时严格控制静脉输液的流量与速度,防止患者出现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④对出现烦躁不安、谵妄等精神症状的患者,可适当给予苯巴比妥和安定,但必须注意静脉滴注的速度。由于安定具有呼吸抑制的作用,对老年患者给予安定服用时应更加谨慎。若患者出现抽搐症状,可适当给予15mg/kg苯妥英钠静脉缓慢滴注。⑤由于老年人肢体不灵活,末梢循环较差,在给予物理降温时应防止冻伤的发生。本文对69例脑出血急性期患者,给予全面、有效的护理措施,取得良好的临床护理效果。

由此可见,对脑出血急性期患者进行早期护理观察,及时处理临床危象对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参考文献

[1]张宏敏.脑出血急性期患者的护理体会[J].中国中医急症,2007,16(4):497-498.

篇14

关键词:隧道;支护变形;拆换拱

1 对工程概况的分析

对隧道状况的分析:

隧道位于青藏歹字型构造体系之疏勒南山-日月山-尖扎山断褶带,该断褶带之东延段在夏河、碌曲一带强行插入西秦岭地区,洞身最大埋深147m。隧道洞身经过的地层有第四系全新统坡积粉质粘土、碎石土;二叠系下统炭质板岩、板岩、砂岩,三叠系中统板岩、砂岩等。隧道所处为山区,地质结构较为复杂,断层较多,隧道支护易发生变形。

2 对隧道设计支护及具体参数的分析

隧道DK203+057~DK203+091段,设计为Ⅴ级围岩,支护参数为:全断面设I20钢拱架,间距0.5m,喷层厚30cm,边墙采用6.0m长?准22砂浆锚杆,拱部采用6.0m长?准22组合中空锚杆,环纵间距1.0×0.8m。二衬采用钢筋混凝土,拱墙厚60cm、仰拱厚70cm。

隧道DK203+057~DK203+084段,变形最大里程在DK203+085处,5月27日埋设监控量测点,最大收敛变化速率为75mm/d,累计变形量为391mm/8d;最大下沉速率22mm/d,累计变形量为98mm/8d。拱墙部位已出现不同程度的侵入二次衬砌净空,需要拆换初期支护。

3 对隧道具体的施工工艺及技术的分析

拆换初期支护钢拱架时遵循以下原则:拆换拱应坚持先支后拆的原则,即先从外向里支撑,确保安全,然后再从外向里逐榀拆换。拆换完成后,对拆换完成段落安全、施工质量、变形情况等进行评估,符合要求后方可进行二次衬砌施工。

3.1 对施工准备阶段的分析

首先,要成立拱架拆换施工班组,对施工班组进行岗前培训,使每个施工人员明白所施工段落安全目标和施工技术参数,明确拆换拱的施工工艺和方法,了解施工中的危险源及主要的安全事项,经考试合格后方准上岗。

同时,为确保现场作业人员的安全,拆换拱施工过程中设置三员带班作业人员,领导及技术管理干部带班作业。完善现场逃生措施,施工台架增设逃生滑竿,拆换段设置“两管两包”,加强洞内抽水措施,抽水机严格执行“用一台装一台备一台”的既定措施,杜绝拆换段积水侵泡拱脚。拆换拱所需材料进场、机械提前准备。

3.2 对拆换前的超前加固措施

拆换时按照既定的加固措施,进行临时加固,规范监控量测。先对DK203+057~DK203+084段设套拱临时支护,套拱采用I20b型钢间距1榀/1.0m。拱墙采用?准42小导管径向注1:1水泥浆,长4.5m,间距1.2m×1.2m。注浆时从下至上依次进行,止浆阀采用?准40球阀进行安装,与注浆管焊接严密,不得有渗漏现象,才可进行压注浆液。注浆判定当注浆压力达到0.8mpa时,终止注浆。

3.3 对拆换台架准备的分析

台架采用洞内挂布门式台架,下部供车辆通行,所有钢结构部件均焊接连接;左右两侧抽拉式结构。工作状态时管拉出至隧道拱墙开完面,上铺?准8mm网板,作为人员工作平台。移动时为防止挂擦拱墙,收回至套筒内。抽拉结构采用100mm钢管内套80mm钢管。顶部平台铺设?准8mm网板。增设逃生滑竿。

3.4 对监控量测实施

对已经更换拱架段重新布设,加密量测点,量测点为5榀/点,频率为2次/d。对未破坏的点位,做到加强保护和观测,频率为2次/d。测点布设做到牢固可靠,易于识别,有利于保护测点。洞内拱顶下沉测点应用红油漆显著标明,水平收敛点应在一侧挂牌标示,标明里程,测点编号。布点时量测桩露出初期支护面尽可能短,严防爆破损坏和机械损坏。

当净空变化速度持续大于5.0mm/d时,表明围岩处于急剧变形状态,应停止拆换,重新注浆加固后再处理。当净空变化值在0.2~1.0mm/d时,认为围岩处于缓慢变形阶段,表示围岩向稳定方向发展,拆换拱继续进行。当隧道水平收敛速度小于0.2~1.0mm/d时,即称围岩基本稳定;当位移变化速率小于0.2mm/d时,进行二次衬砌。

根据初期支护断面测量成果,确定初期支护侵限范围,在现场标记出换拱范围,凿除侵限混凝土后,确定侵限钢架长度,割除钢架,人工清除欠挖围岩,初喷4cm混凝土,安装钢筋网后按照设计要求安装钢架。

3.5 换钢架施工方法

拱架拆除时应每次施工一榀,从上往下进行,先用人工配合机械凿除喷射混凝土后,再松动螺丝,螺丝松动顺序为先一端完后,再松动另一端,松动另一端螺丝时,应用机械配合人工稳固拱架,使其两端螺丝拆除完后拱架不直接掉下砸伤人或砸坏物,依次慢慢拆除下部拱架,直至整榀拱架拆除完毕;拆除时,严禁交叉作业。割除侵限拱架、钢筋网片、连接筋,更换钢架并进行可靠连接,挂设钢筋网、连接筋、施作锁脚及系统锚杆,然后喷射混凝土。每榀钢架欠挖节数拆换完成后才可拆换下一榀的欠挖钢架。

喷射混凝土凿除时钢架切割处需多凿除50~60cm,换拱前预先在每榀钢架切割位置下方50cm处,每处左右两侧各打设2根锁脚锚管,锁脚锚管采用?准42钢管,长度4.5m;在钢架上确定侵限范围,量好切割长度。先按原钢架设计要求加工好钢架,焊好连接钢板;我们先把焊接好的钢架结构进行拼装,并进行相应的调整,同时,在对原有的钢架进行焊接完成之后,使用工字钢进行加强焊接,并在围岩和钢架之间的空隙处,设置混凝土块,保证质量。

3.6 对新换钢架施工工艺要求

(1)我们要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加工钢拱架,检查其尺寸、焊接等,要符合设计规范要求,所用钢材进场时按批量和型号分批试验、检验,内容包括:标志、厂家、品种、数量、外观等,并按规定的抽样做力学性能试验,符合要求后才能使用。

(2)要根据中线、水平、隧道断面和预留沉落量等将钢拱架设在中线方向的垂直面上,并力求整齐,同时,支护之间仍按设计要求设纵向连接筋,构成整体,并与围岩间用混凝土垫块顶紧。新拱架与原拱架间焊接要牢靠、平顺;钢架垂直于隧道中线,上下、左右允许偏差±5cm,钢架倾斜度不得大于2°。

4 对工程施工安全、质量保证措施分析

首先,我们要坚持“科学施工,安全生产”的原则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全面落实施工安全、质量保证措施。

4.1 对工程人员的安全保证分析

由安质部门专职负责安全和防护工作,工区、工班组设专职安全员跟班作业,形成安全保障体系、监控现场安全作业、围岩变化情况,发现安全隐患用哨声通知左右人员撤离现场、加强宣传教育,形成安全的超前控制,并认真组织督促,确保人员设备安全。项目部和工区设保健人员和必要的抢救设施。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各分队都要把安全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要杜绝一切漏洞,保证安全生产。

在进行拆换段前方停止一切作业,安全员必须跟班作业,在完成套拱和注浆加固后方可开始拆换作业,采取由外向内逐榀拆换,一次只能拆换一榀拱架。拆换施做人员由经验丰富的工人担当,在拆换前进行培训加强安全生产教育,提高全员安全意识,本职工作安全基本知识技术教育操作规程,排除险情和应急措施的教育,遵守规章制度和岗位作业标准教育;建立检查落实制度,做到超前控制、明确分工,责任到人;进入施工现场的人员,应按规定佩戴劳动保护用品和安全用具。作业人员不得穿拖鞋、高跟鞋、硬底易滑鞋;进行拆除施工前,先观察周边是否存在不安全因素,检查临时支撑有无松动,如有,应排除不安全因素后才准进入施工作业。

4.2 对拆除建造过程中的安全保证措施分析

拆除施工前对需要拆除拱架前10m进行临时钢架支撑,同时在前方做好设置警戒线工作,禁止人员进入拆除拱架处前方;拆除作业时,拆除台架应具备足够的刚度及稳定性,拆除台架上应设置符合要求的安全网和护栏。在拆除台架上高空作业人员应佩戴安全带,安全带栓在牢固的物件上,留长不宜超过2m;拆除作业因工作面狭窄,人员不宜过多,防止发出事故后伤及多人;专职安全员全程跟班作业,注意周边变化情况,发现有危及生命安全的情况及时撤出人员及设备;拱架拆除时应每次施工一榀,从上往下进行,先用人工配合机械铲除喷射混凝土后,再松动螺丝,螺丝松动顺序为先一端完后,再松动另一端,松动另一端螺丝时,应用机械配合人工稳固拱架,使其两端螺丝拆除完后拱架不直接掉下砸伤人或砸坏物,依次慢慢拆除下部拱架,直至整榀拱架拆除完毕;拆除时,严禁交叉作业;在剥离超挖施工前,先喷一层混凝土,防止剥离超挖施工时拱顶零星掉块伤人;换拱前后必须及时做好监控量测工作,分析变形速率,确定合适换拱时机;拆换拱属于高风险作业,为保证拆换拱施工人员的安全,拆换段必须设逃生通道,管道直径为600mm钢管,长度不小于20m。

4.3 对拆除工作中的质量保证措施分析

建立从经理、施工队长到操作工人的岗位质量责任制,明确各级管理职责,管生产必须管质量,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实行优质优价政策,将经济效益与质量挂钩;在施工过程中自下而上按照“三检制”实施检测任务。配齐人员做到职能相符,实施质量一票否决制。在严格内部“三检”制度的基础上,认真接受建设单位质量监督和监理单位的监理,接受社会工程监督部门的监督,并自始至终密切配合,严格服从,加强施工组织纪律教育,严格执行经理部的有关质量管理规定以及施工技术部制定的施工质量作业指导书实施细则。坚决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对违章施工、野蛮施工一经发现,必须严肃处理,做好施工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工作,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并处理;严格按照《验标》要求做好各类原材料抽检和复检工作,认真把好质量关,对于各类测量仪器,须按规定做好计量检定工作,在使用过程中要随时发现掌握可能出现的偏差,以保证计量设备的准确。

4.4 技术保证措施分析

工程开工前,认真做好技术交底,岗前培训,做到人人明白技术要求,个个分担技术责任,要将钢架与岩面之间的间隙喷射饱和达到密实,严格控制水灰比。混凝土喷射层应呈湿润光泽、粘塑性好、无斑或流淌现象,在施工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班长和技术员严格进行质量自检,检查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在施工过程中做好监控量测工作,在施工过程中时时监控,保证换拱完成后初支断面的净空符合要求。

拆换完成,衬砌施作前,对换拱段的安全、质量、拱顶沉降速率等情况进行评估,符合要求后方可进行二衬施作。

5 结束语

本文从各个方面对隧道支护拆换拱进行了分析,对施工过程中使用的技术方法、注意事项、所要考虑的安全、质量问题等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合理的施工方法及管理措施。

参考文献

[1]刘新齐,王冬梅.隧道施工技术分析.河北邯郸出版社,2010.

[2]陈坤祥,黄洞石.对隧道进口支护拆除措施的分析.湖南长沙杂志出版社,2008.

[3]杨一飞,林立.浅析我国隧道维修技术.河南中原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