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环境问题解决措施范文

环境问题解决措施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0:37:2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环境问题解决措施,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环境问题解决措施

篇1

关键词:淡水池塘 养殖 环境问题 解决途径

目前,淡水养殖业是我国渔业发展中的重点,其产量在水产养殖中逐年呈上升比率,淡水养殖作为水产养殖中的重点,过去传统的密集型养殖方式暴露了诸多弊端,限制了淡水养殖产业的升级,因此,分析和解决目前淡水池塘养殖中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寻求更好的解决措施吗,推进淡水池塘养殖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是我们需要密切关注的问题。下面我们针对传统淡水养殖中的环境问题略作分析,并结合最近产业研究成果原位修复技术和异位修复技术来分析下其解决之道。

1.淡水吃糖养殖环境问题分析

从目前淡水养殖的局面来看,传统养殖的高密集型所造成的弊端与水体富营养化、氮失衡是造成环境问题的三大主凶之一。

传统淡水养殖采用高密度、高投饵率、高换水率进行养殖,对于环境的危害是巨大的,同时近年因饲料投放问题造成的水体富营养化也是限制淡水池塘养殖行业发展的瓶颈。虽然养殖水平随着技术研究的突破不断提升,单位水体的鱼载力也在提升,但是鱼类代谢与饲料投放的力度也在增加,养殖的高换水率必然会导致污染加重,最终限制行业本身的深入发展。我国以围网养殖和围栏养殖为主要方式对于水体环境的污染是很严重的,近些年来国家一直在不断加强对水体环境污染的治理,实施“退鱼还湖”等政策,这些必然会继续加重淡水池塘养殖的比率,按照池塘养殖在我国淡水养殖业中的比重来看,这种潜在的对环境的污染风险是巨大的,因此,做好淡水池塘养殖问题的环境污染治理,保护好水体资源与鱼类资源,也是淡水池塘养殖业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作为池塘养殖面临的严峻环境问题之一,氮失衡已经成为了限制池塘养殖发展的瓶颈。目前,淡水池塘水体中的含氮量与含磷量都已经超出了警戒线指标,但是能够支持初级生物循环的有效磷含量却极低,以上两种富营养化的物质无法溶解于水体,只能吸附在淤泥或被重金属络合,这将加重水体负担,加重污染,尤其是现在池塘饲养饵料多使用含氮量较高的有机肥,因此,氮失衡已经成为了必须面对的重要池塘环境问题。氮失衡所带来的危害是内外两个层面的。在内部污染方面,会造成鱼类体内排泄系统和代谢系统失衡,造成过量活动或失去平衡,极易发生昏迷或死亡现象,这对于依靠产量取胜的淡水池塘养殖来说可谓是致命打击。在外部污染上,由于高换水率所排放出来的富营养化水体和氮失衡水体,排放到江河湖海中将会加剧大范围内的水体污染,成为大环境内环境污染的主因,同时对于工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造成长期的恶劣影响。因此面对以上这些淡水池塘养殖环境问题,养殖环境生态修复技术成为了近些年来的研究热点与重点。

2.淡水池塘养殖问题解决之道

目前,关于淡水池塘生态环境的修复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分别是原位修复技术和异位修复技术。原位修复技术也成成为立体修复,主要是通过在水体环境中营造立体养殖空间实现对超积累物质的吸收和净化,加强淡水池塘环境内的硝化作用,通过水生植物、蔬菜与细菌的立体分布和作用优化水体内的生物循环,同时还能有实现对多种资源的优化利用,达到产业升级,降低排污系数的目的。异位修复技术的重点主要是对养殖水体的净化处理,提升水体利用和循环率,降低污染。

篇2

关键词:环境;监测;问题;质量;措施

中图分类号:X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环境监测的目的

我国环境监测的开发管理已有将近四十年的实践经验,在开发和安全管理技术上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并且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保证了环境监测安全、有效的管理与使用。开发技术和安全管理水平日趋成熟,在我国环境开发勘探中采用卫星遥感、航测技术等,并且取得了一系列关于环境监测的科研项目成果,建立了一套标准化体质量管理体系,为我国以后的环境监测安全管理做出了模范作用;此外,近年来,我国各个地区的环境监测质量研发和有效管理上,无论在作业队伍资质、硬件设备、工艺工序、安全预警备案等方面都形成了一套高效安全的管理开发体系,保证了环境监测的作业安全顺利进行。为我国环境监测作业与工程建设提供了参考借鉴价值,促进了环境情况的整体了解。

此外,我国环境监测工作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紧紧围绕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采取分级环境质量监测的管理体制,逐步理顺,机构建设不断加强,执法程序逐渐规范,监测水平和能力得到日益提升,使环境监测事业步入了科学、健康、快速的发展轨道。并且严格控制常规建设项目和各项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环评制度,为保障建设和进一步优化监测程序、提高监测效率,不断改善和提升监测质量,促进环境监测效能的发挥为本。

二、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

1.环境监测的结果不能反映环境质量

目前,由于环境监测手段的和认识上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环境监测的结果不能够正常和全面的反应环境治疗,而且尚缺乏完善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方案,更及使得环境监测的结果和现状不相符合的情况发生,此外,完善的质量监测管理制度是进行环境监测科学管理开发的政策性保障,目前尚缺少系统的针对环境监测作业的配套的政策法规,导致其缺乏安全和质量管理在法律上的依据,不利于环境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实现。

2.监测方法落后

环境监测在坚持传统方法的基础上,不能应时代要求反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加之缺乏具有专业安全管理经验、技术的人员。由于各个地区的特殊环境,使得传统的监测方法难以应付,不能作出科学合理的环境监测,环境监测安全管理中尚缺乏高技能、高水平的专业人员,从业经验不足,影响环境监测管理工作的有效、顺利进行。

3.应急监测技术相对落后

缺乏针对环境质量监测管理的配套技术。环境监测具有高技术性和高难度性,而且容易形成地层缝隙堵塞等各种水文地质问题,种种因素都加大了其环境监测管理和有效开发的难度,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备的监测技术,缺少系统科学的开发管理技术和规范,此外,地质勘探风险预防上没有完善的做法和经验可借鉴,从而使环境监测在管理开发过程中困难不断,影响安全管理与有效开发的进程。

三、环境监测中问题的解决措施

1.通过科学监测合理地反映环境质量

环境监测作业是一项基础性的高技术、高强度的领域,在其日常监测管理中,首先必须要树立全体人员的质量监测意识,提高对环境质量管理的有效认识,加强相关质量监管知识的普及和教育,从而为环境监测的安全、高效、科学管理进行做好思想意识上的准备前提。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环境监测部门要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质量监管,为统一管理地区性的环境监测资源,服务地区的生态环境以及防汛工作等发挥作用。积极引进新监测技术以及新监测设备,来弥补和提高地区性的环境监测质量水平的不足,如固态存储雨量计 、激光粒度分析仪 ,计算机整编程序等先进技术。此外,引进如包括卫 星、雷达等在内的遥感设备,将环境监测的质量和时效进行提高,如实地反映环境监测质量,切实强化环境监测技术水平。通过科学监测合理的反应环境质量,服务于社会公众。

2.加强环境应急监测的建设

健全环境应急监测体系的组织体系建设,明确各环境部门职责分工,从而提高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加强自制指挥及时反应能力,是有效地应对环境突发事件的重要前提。此外,建立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地方应急组织的三级环境监测组织控制体系,明确各级组织的安全监测职责,对全国范围内的环境监测实施组织分工领导和集中管理。

针对我国的具体环境监管国情,学习和借鉴外国的先进安全管理经验,制定和完善我国关于环境与环境监督管理的法律、法规,有效地进行环境监督管理科学地制定和完善企业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安全技术标准,使严格地执行安全管理程序成为自觉的执法行为。改善环境监测质量科学管理手段,形成良好的人文环境、法律制度环境,为环境应急监测体系的完善提供社会基础,服务于大众,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四、结束语

建设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实现监测安全与质量的协调发展,弘扬倡导“以人为本”的质量安全文化理念,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的建设,全面提升环境的监测管理水平,完善环境调度机制体系,同时,做好环境管理内部安全监管工作也是促进环境监测管理的重要保证,建立一套完善的安全管理和责任追追究的惩罚监管制度,加强制度上的建立和完善,是做好安全监管工作的规范依据;国家有关部门要针对现在环境的监管体制弊端制定相关的管理规定规范,从法律法规上为企业安全监管提供政策上的保证,加强对环境监测管理的规范,创造和谐的环境监测管理理念,不断提高环境监测人员的科学文化素质,努力达到环境管理与人、社会、环境的和谐、可持续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GBJ 95―8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水电部《环境测验术语和符号标准》(第一版)[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87.12.

[2]牛玉国.测报升级刷新传统环境环境科技花开增添黄河春色[z].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报,2004.10.9,第1498期.

篇3

【关键词】环境工程建设;问题;解决措施

环境工程核心是环境污染源的治理,环境工程主要是研究和从事防治环境污染和提高环境质量。相应方面的科学研究也已经出现,环境工程学便是其中的一门学科。环境工程的内容大体上包括大气污染防治工程、水污染防治工程、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和利用工程,以及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环境系统工程等方面。

1环境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1.1城市的污水处理不完善

城市生活的污水主要有三个来源: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城市径流污水。其中,城市的生活污水是城市污水的主要来源。生活污水主要来自于家庭、商业区和城市的卫生公共设施等等。这些地方产生的粪便、洗涤污水经由城市的排水道进入地下污水区。对这部分的污水进行处理主要采取的办法是把它们送到城市的污水厂进行相应的处理之后再排放出来。这部分水具有明显的周期循环使用特点。城市当中的工业废水在城市污水当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工业污水在全国各个城市当时的分布是不一样的,那些以工业为主的城市,污水排放相对严重些。对城市工业污水的处理要求更为严格,因为这部分污水当中含有大量对人体有害的腐蚀性、难化解的污染物。需要采用更为科学的技术手段进行处理。最后的一个污水来源主要是城市径流污水。他们具有比较明显的季节特点和复杂的成分。主要是由城市上空的大气污染物对大气的影响造成的,也有一些是地面上的垃圾和废物经由流过城市的河流造成的。城市环境工程建设当中,污水的处理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但是,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污水处理实施比较落后,在每个区域建设当中存在着很大的不平衡性。污水处理不及时,污水的回收率差,没有进行集中处理等等。这些都是城市环境工程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论环境工程建设难点及应对措施。

1.2生活垃圾没进行分类处理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人口的比重不断加大,城市生活消费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也因此而带来了很大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问题。城市生活垃圾来源有很多方面,包括家庭生活垃圾、商场垃圾、餐饮服务行业等等方面的垃圾。据调查统计资料显示,大型城市每天产生的垃圾多达几千吨,小型的城市每天产生的垃圾也在几百吨以上。如果不能够进行有效的处理,城市很有可能变成一个堆满垃圾的地方,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形象和人们的生活。在城市环境工程建设当中,对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还停留在传统的做法上,或者采用运输到郊区进行掩埋的办法或者是进行焚烧处理而已。这种办法存在着投资大、运转成本高,同时垃圾中的有用资源也会被烧毁,加上,现有国内焚烧厂运行均比较困难。没有进行生活垃圾的无公害处理是城市环境工程建设的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

1.3园林绿化建设滞后

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也相对发达国家相比较为落后,和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在各地的城市发展当中,建设水平也不一致。园林建设在城市环境工程建设当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降低城市的噪声和空气污染,还能够改善城市的居住环境,提升居住品质但是在我国的城市建设当中,对城市的园林绿化建设重视不够,片面地强调加大商品房和高档住宅的建设,导致很多城市密切在一起,没有足够的绿化空间,我国城市的园林绿化建设相对落后于城市的高速建设发展,将会严重限制未来城市的进步城市环境工程建设难点。

2环境工程建设问题的解决措施

2.1改进设备及工艺流程

先进发达国家抓清洁生产工艺较早,不仅改善了工作环境,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量,而且降低了物耗和能耗,也提高了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此外,烧碱生产采用离子膜法代替水银法,炼焦厂采用干法熄胶代替湿法熄胶,生铁生产采用无胶炼铁工艺,面粉生产采用干洗麦粒代替水洗麦粒等,都极大地减少了“三废”排放,取得了显著的综合效益。论环境工程建设难点及应对措施

2.2鼓励社会多元化的投资,强化环境工程建设的体制建设

城市环境工程是一项耗资比较大的工程,在发展当中不仅要求政府提供必要的财力支持,还鼓励社会上多元的投资力量参与到其中来。包括在城市生活污水的建设上,城市生活垃圾的无公害处理上和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建设上,都需要有比较规范的一套体制系统进行维持。让更多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到城市环境工程建设当中,有利于城市环境工程的良性运行。建立起必要的环境引导机制,加强宣传,加大政府对这些参与者的奖励和维持,调动他们的建设积极性,推动整个城市环境建设的发展。

2.3资源综合利用,开发二次资源

在工业生产中,通常原料、燃料费用约占产品成本的60%~70%。一些基础工业原料,如煤、石油、矿石、盐等大多具有多种化学成分,一些生产厂家仅利用其中的“有用部分”,其余的“无用部分”均作为废物弃置,不仅产品成本高,而且浪费资源,污染环境。我国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仅为30%。随着工业的发展,各种废弃物量与日俱增,不少国家已认识到废品回收利用的重要性和利用二次资源的紧迫性,认识到必须把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看做是一个整体,把原料―工业生产―产品使用―废品―弃人环境这―传统的开环模式变成原料―工业生产―产品使用―废品―二次原料资源的闭环系统,使原料资源进入社会后,能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实现多次循环,不造成环境污染。因此,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二次资源的利用列为国家优先考虑的经济战略之一,使二次资源的利用率逐年上升。我国每年有300 多万吨废钢铁、600 多万吨废纸、200 多万吨废玻璃,70 多万吨废塑料、30 多万吨废化纤、30 多万吨废橡胶未被回收利用,大量的可利用资源作为废弃物流失,而且严重污染环境。因此,我国回收利用二次资源、资源综合利用的潜力很大,任务也相当艰巨。

2.4物料闭路循环,废物综合利用

工业生产中的“三废”实质上是生产过程中流失的原料、中间体和副产物,尤其是我国农药、燃料行业的主要原材料利用率一般只有30%~40%,有60%~70%以“三废”形式排入环境。在生产过程中比较容易实现的是用水闭路循环,供水、用水和井水一体化,一水多用,分质使用,净水重复使用。我国现已研制成功的利用磷石膏联产硫酸和水泥,利用硝酸生产尾气制亚硝酸,利用硫酸生产尾气制亚硫酸钠,从硫铁矿烧渣中回收金、银、铁,从乐果合成废水中萃取回收乐果等.都是很有使用价值的“三废”综合利用技术。

结束语

面对环境工程建设的存在问题,只有积极采取应对措施,进一步转变观念、加强科学管理、创新工作机制、解决好环境工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才能达到真正改善市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何毅.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绿色生态瓷都[J]. 江西能源. 2006(04)

篇4

我国目前的自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虽然近些年的努力,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的改观,但总体看,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遏制。并在一定程度上给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阻碍了社会和经济的有序发展。因而,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如何认识和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怎样理顺和解决现实中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两者之间的矛盾,是摆在林业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无法回避的重大课题。

1.林业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1 森林资源结构不够合理,林地利用率低,单位面积蓄积量小

一是各林种比例现状与充分发挥森林资源多种效益的要求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森林资源总量少,质量低,分布不均,已积累了极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形成了四大心腹之患:沙漠加剧、水土流失严重、旱灾严重、洪劳灾害频繁,近50年来我国平均每3a就出现一次大涝。二是林龄结构不够协调,林分低龄化问题突出。三是单位面积蓄积量低,全国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为78.06m3/hm2,相当于世界平均114m3/hm2的68.5%。

1.2 林业企业经营管理不善

①片面追求灭荒速度及数量,忽视了对林木培育目标及市场前景的分析和判断,树种、林种趋同化现象严重。②对提高林木质量特别是种苗及抚育工作重视不够。如今年实施的山西省六大造林绿化工程,由于苗木短缺,在施工时只能是有什么苗木栽什么苗木;③林木管理跟不上,火、病本文由收集整理虫害等严重,生态功能退化,经济效益差。

1.3 林业基础建设有待加强

改革开放以来,林业基础建设有了较大进展,但总体看,由于底子薄、起步晚、建设速度慢、现状距实际需要仍有较大差距,如“三防”体系建设(防火,病虫害,公安),“四站”建设(技术推广站,林业工作站,种苗站和木材检查站),林业科研,教育,森林资源监测及林业信息建设均有待进一步健全完善并形成体系。

2.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我国局部地区环境日趋恶化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这些年来虽然环境治理和保护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我国每年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未得到有效控制,严重影响了农林牧业的生产,人口与土地矛盾日益尖锐。

2.2 水资源短缺

据了解,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m3,居世界第4位。河川径流量27115亿m3,居世界第6位,人均水量2710m3,为世界水平的1/4,每公顷均水量为26595m3,为世界水平的3/4,北方地区的水资源不足全国的20%,而耕地占全国的64%。

2.3 大气污染形势严峻

目前我国以城市为中心的大气污染问题仍在加剧,并不断向周边扩展,尤其以人口密集的工业地区最为严重,1993年我国废气排放量为11.0万亿m3,未包括乡镇企业。

3.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3.1 重用材,轻护林

有关部门有任意改变森林的经营方向,忽视有效协调生态和经济同步的发展,诸如平原农区,迫于烧柴奇缺,而过度采伐或过度疏伐林网,以致破坏了农田林网的基本结构,使林带网出现缺口,有的地方至出现对水源林实行砍伐或强度择伐的毁林行为。

3.2 资源消耗量大

由于实际工作中我们没有按自然规律和林木特点办事,重木材生产,轻生态效益。我国现正处于工农业经济发展中期,各种原材料需要量大,技术又较为落后,不能充分利用各种林业资源,所以造成现在林业资源消耗量大于森林生产力的现状。

3.3 人口增长较快

由于我国的人口基数大且增长速度快,土地资源有限,贫困乡村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使用日趋紧张,农业人口无地可种,迫使乡村穷人向森林边缘地带迁移寻找农用地,蚕食森林使林地变为农地,同样在城市中由于人口增多对各种木材的需求也增多,造成林木不断地减少。

4.林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的解决措施

4.1 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采取保护性策略建设、经营和保护森林现代自然保护是在生态系统的基础上,根据生态平衡的规律,维护和调节人类与其赖以生存的整个自然的关系,要对环境进行合理的经营。我们过去对自然资源的经营管理大都是单项进行的,如土壤利用、森林经营、森林工业、水源保护等,脱离了整体的经营管理方式,有极大的局限性。为了合理利用各项资源,就要按照生态的原则作为自然保护对策的主要基础。

4.2 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特别是天然林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

《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把“自然保护”的含义确定为“对人类所利用的生物圈的管理,旨在使它们既可为当代人提供最大的持续利益,又可为世世代代人保持满足他们需要和渴望的潜力”。保护森林资源,已成为实现自然保护宗旨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自然保护区则是世界各国保护森林资源的重要手段。

4.3 依据“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探讨和完善补偿制度,建立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

在目前我国所处的历史阶段上,林业补偿问题已被证明是林业发展的关键性措施,林业补偿的核心问题是补偿依据,补偿来源,补偿数量,林业补偿能否为社会承认,关系到林业补偿是否得到实施;林业补偿的大小,关系到林业补偿的效果。值得正视的是,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资金短缺、百业待兴,而环境资源林又是一个巨大的生态工程,耗资甚巨,一个完善的补偿机制只能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而逐步建立。

篇5

关键词:城市环境监测;治理过程;应急体系

中图分类号:X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28-0080-0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城市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经济发展和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直接影响着人类和社会持续、健康的发展,也给环保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建立全面的环境监测和控制机制并保证机制的有效执行显得尤为重要。环境监测是我国城市环保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我国的城市环境监测工作并不能有效地开展,如何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做好城市环境监测工作、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必须成为环保部门的重要研究方向。

1 城市环境监测的涵义

在城市环保体系中,城市环境监测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所谓城市环境监测是指由城市环保部门负责,连续或持续对所处城市中所存在的环境污染的严重程度进行检测,并观察、研究和控制环境污染变化及其对城市污染的过程,它能够快速并精确地反映出一个城市环境质量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不仅为城市环境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为管理决策提供了重要帮助,还为城市环保人员进行环境规划编制、优化城市产业结构、进行城市污染管理、科学利用自然资源和其他能源提供依据。城市环境监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即城市环境调查阶段、城市环境竣工验收阶段和城市环境日常监督阶段,这三个阶段贯穿于整个城市环境监测工作中,缺一不可。城市环境检测模式分为主要交通路口、人口密集小区和主要污染源等监测模式,这样,通过选择有着较高集成度的区域和场合对不同模式进行测量,能够确保监测数据的代表性。

2 城市环境监测、控制和治理中的存在问题和解决措施

2.1 城市环境监测、控制和治理过程中的存在问题

2.1.1 技术水平较低。因城市污染物的来源和性质种类不同,对于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污染物的控制和治理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但是现阶段,我国的环境监测和污染物控制技术不能满足此要求,在特殊污染物监测和处理方面缺乏技术支持。

2.1.2 结果不全面。由于观念错误,人们在关注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的同时,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使得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加剧,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相关环境监测技术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这就造成了环境监测无法获得良好的效果,不能真实将城市环境的污染程度反映出来,那么城市环境治理就没有完整、全面、精确的信息支持,环境治理效果也将会不尽人意。除了环境监测技术与国际监测技术水平相差甚远外,我国对此方面人员、资金、先进设备仪器的投入也相对较低,对于企业的排污状况不清楚,治理措施无法有效制定和执行。

2.1.3 缺乏行之有效的应急体系。在对城市环境进行监测、控制和治理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突发状况,但是目前我国尚未制定基于监测和治理中突发状况的应急体系,城市环境监测和治理不能取得良好成果,而资金和设备的不充足更是使应急体系难以发挥有效的作用。

2.1.4 缺乏政策和体系的支持。缺乏政策和体系的支持也是阻碍进行城市环境监测和控制的重要因素。首先,很多城市的产业化政策规定不明确,未出台针对城市环境污染监测和治理的产业化标准,导致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混乱现象严重,而一些行业内部缺乏市场经营的规范性条例和标准化合同,使得行业和企业之间在出现问题的时候相互推脱责任,最终导致政府、人们所承担的风险大大增加,交易成本也不断上升。其次,没有完善的责任制和激励机制,很多政策制度中并没有涉及到城市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优惠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环保部门的压力。另外,对于城市环境监测和污染处理方面大多是指导性文件,缺乏强有力的法律支持,使得我国城市环保工作步履维艰。

2.2 城市环境监测的解决措施

2.2.1 提高城市环境监测的分析方法的标准化水平,根据各项标准,比如污染物排放、环境质量、饮用水、土壤、固体废弃物、生物等标准,组织并制定标准化的分析方法,保证分析方法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2.2.2 目前,我国很多城市的环境监测手段大多是比较固定的、单一的监测方法,监测装置也大多是固定装置,连续性不强,灵活性欠缺,一些监测数据出现问题时不能及时发现,最终对环境污染问题的控制和治理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这就要求改变固定化的监测形式,制定连续性和灵活性都相对较强的监测形式,使环境监测人员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取环境污染的程度和发展趋势,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防治措施。

2.2.3 将污染物的污染浓度作为标准,评定污染物的危害程度,将危害程度较大的污染物作为城市环境监测中的重点监测对象,对于新行业产生特征因子的指标和分析方法进行确定,借鉴先进监测手段加大对监测因子的验证。

2.2.4 城市环境监测涉及到的数据复杂且繁多,加上环境的复杂多变,很大一部分监测数据在环境出现变化后就没有了利用价值,这就要求监测人员对各种监测数据进行筛选,加大对稳定性、相关性、有效性和可信程度高的数据的研究力度,将研究的可信数据作为环境监测的重要依据,进行系统的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提出解决措施,使城市环境监测、控制和治理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2.2.5 部分污染物具有一定的毒性,不仅会毒害环境,还会威胁人身健康,因此,要加强对污染物的生物学原理监测和毒理学原理监测,使环境监测人员能够了解并掌握有毒污染物的特征和性质,这样才能够有针对性地制定治理措施防止污染物对环境带来更大的危害,为人们的生命安全提供保障。

2.2.6 生态体系是一个复合型体系,它并不是单纯的自然生态环境,而是由人类、城市、自然环境和社会组成的共同体,所以生态的发展与生态规律、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城市环境监测人员要加强对生态规律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研究力度,只有这样,才能运用科学的措施对人类的行为加以安排,使人类行为更加符合生态规律,那么,社会经济的发展必将与生态环境的发展更加协调。

3 结语

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给城市生态环境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为了减少城市污染,实现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强城市环境监测、加大环境保护非常有必要。必须正确认识城市环境监测和环境治理的现状,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体系和环保机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不断进步,不断提高我国城市环境监测水平,实现社会、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姜浩.论当前城市环境监测与治理[J].黑龙江科技信

息,2013,45(7):34.

[2] 李天明,赵华锋.浅析当前城市环境监测及其治理

[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38(23):148.

[3] 王保全.当前城市环境监测方法体系的问题与对策研

究[J].科技信息,2013,17(4):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