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范文

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0:37:2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篇1

科学探究在物理教材中尤其体现在实验上,实验是学习物理的基础,探究性实验作为相对于验证性实验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形成尊重事实,探究真理的科学态度,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敢于创新的探究精神。笔者从教十几年来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对如何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有以下见解,仅供同仁参考。

探究性实验与验证性实验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验证性实验在教材中已有完美精确的实验结论,实验之初不必猜想假设,实验完成也没有必要评估交流,学生无论实验效果如何,都可免费享用此结论,甚至不必花费任何气力便可坐享其成,谈不上能力培养。而探究性实验一般没有明确结论,学生实验之初就需认真分析问题,做出合理的猜想,并通过实验,评估交流猜想的正确与否,最终得到一个较为完美的结论。所以我个人认为提高学生的猜想能力和评估交流能力是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关键点。

1.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提高探究能力

猜想假设是探究的指路灯,是实验探究的目标。猜想还可吊起学生的胃口,吸引学生积极投入到实验中去,但猜想并非凭空瞎猜,不着边际的胡猜乱想。虽然有牛顿、爱因斯坦在当时看来不可想象的大胆猜想,才有了万有引力、相对论,但这些理论是他们在大量的实验、研究基础上得出的,而非一时冲动,脱口而出。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

1.1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已有知识合理猜想

初中物理阶段的猜想可引导学生认真分析问题,根据生活经验、已有知识对探究问题可能出现的结果进行科学合理的猜想。这对学生将来在高科技未知领域的研究同样具有指导意义。例如:在探究影响摩擦力因素实验时,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根据生活经验:拉一辆车,装的货越重,需要拉力越大;路面越“难走”,拉力越大。猜想:摩擦力大小可能与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当然猜想和接触面积大小、物体运动速度有关也是合情合理的,有错误才对正确有更深刻的认识。再如:在探究并联电阻的总电阻时,依据串联电阻的特点很自然猜想出:(1)R=R1+R2,(2)R=R1+R2,(3)R=R1R2……尽管这些猜想都是错误的,甚至不可能猜出正确结论,但同学们都兴致高昂地投入到实验中去,经历挫折后,在老师的帮助下,得出正确结论。无论探究过程、结论,记忆都尤为深刻,使学生探究能力得以快速提高。

1.2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敢想敢说

在猜想中,有的学生怕猜错不敢说,这时正确对待猜想特别重要。要让学生明白:你的猜想在“猜想”这一环节中都是正确的,没有错误之说。实验考试中猜想的填空是不能空的,猜上就是正确的,树立学生敢于猜想的自信心。

1.3对于学生的猜想,要不吝鼓励和表扬

恰到好处的表扬和夸奖会使人像喝了蜜一样甜,学生尤其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肯定后,更感觉在同学面露了脸,甚为光荣,更加积极思考,认真探究。对于错误猜想,是允许的,教师切忌否定,言语打击,甚至耻笑,否则,学生将低头沉寂,无人敢说。

1.4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上课时,老师板着面孔,对有“动作”的学生怒目而视,甚至大声呵斥,是不会有积极猜想的。给学生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创造一个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环境,学生不再受束缚,没有思想压力,自然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此时,学生的思维才能处于最活跃状态。创新思维的火花不断绽放,各种猜想才会产生,学生的探究热情将充分展示。

1.5适当引导,循序渐进

探究中的问题,学生不一定有生活经验或知识基础,教师应适当引导,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循序渐进。例如: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学生的猜想往往仅局限于电压、电流,考虑不到这么多,教师要耐心引导,不可急躁。

2.培养学生的评估交流能力,提高探究能力

猜想的正确与否,实验验证固然重要,但实际物理实验不是物理模型,它涉及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因素,给实验现象和数据带来偏差,导致不完善或不正确的结论所以指导学生做好评估交流,去伪存真,获得探究成功,才能培养更深层的探究能力。

2.1指导学生评估实验步骤设计的是否合理

实验步骤设计的不合理,将不可避免地产生失误。例如:在《测盐水的密度》时,我分给各小组一样的盐水,但测量结果有的组明显偏大,各小组又都坚持自己测的对,经过交流评估他们的实验步骤,发现测量过程中,有的小组是先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1,再测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m2,用m2-m1得盐水的质量,然后倒入量筒测体积,这样做将使所测质量与体积不对应,因为烧杯壁上附着一部分水倒不出。有的小组是先测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m,然后减去倒入量筒后剩下盐水和烧杯的质量m1,得盐水质量m-m1。经评估交流,改正了不合理的步骤,提高了探究能力。

2.2评估实验中遇到的新问题

实验结论与学习知识有明显出入,再次正确操作仍然如此,交流评估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培养探究能力的重要方法。例如:在探究小灯泡的电阻实验中,改变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后,发现小灯泡的电阻也随之改变,得出“电压越高,电阻越大”的结论,这与老师强调的“电阻大小与电压、电流无关”极不相符。通过评估交流得出是“温度”对电阻产生的影响。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了探究的能力。

2.3评估交流实验中系统误差带来的差异,提高探究能力

实验中,器材不可能是理想中的物理模型,不可避免地存在摩擦力,存在电阻,自身重力等,使实验数据与理论计算有出入。例如:理论上,动滑轮省一半力,即F=1/2G,但实验无论多么规范,实验数据都不可能得出F=1/2G,评估原因是动滑轮有重力,有摩擦,不可避免再如:探究串联电路电压规律时,总电压U与各灯泡电压之和总有些误差,评估发现实验电线、灯座存在电阻,而理论分析通常忽略它们的电阻。通过评估,使学生对理论分析和实际实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未来更高层次的探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2.4评估交流实验是否单一、片面

篇2

关键词:科学探究活动; 科学探究能力; 激发兴趣; 潜移默化

传统教育的培养目标更多地关心学生学到什么,只注重学习的结果而忽略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的培养,更忽略了人的发展,人的发展立意为能力的发展。课标突出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即与物理学相关的自然、生活和社会中的事实、现象等为内容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

初中物理教材以科学探究为编写主线,科学探究活动灵活地贯穿始终。苏科版物理课本中活动安排有138次,其中课堂中的学习活动占了130次,包括观察、实验、探究、讨论等。今年暑假有所领悟,知足常乐,知不足者成长。本人报名参加《自然的恩典》西安欧亚学院青少年心灵成长夏令营,热心为学员服务成为了营中一位优秀义工,梦想着成长为一名更优秀的物理教师。夏令营里有着强有力的讲师团队,一位陕西省著名的教育心理专家伽南老师讲:“一件事情重复21次进入潜意识,重复100次成为习惯。"我们要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经过130次的课内活动,其成效是显而易见的。

物理教学中,我觉得要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主要的是:

首先,要激发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现行教材在130多个实验中,都千方百计的从学生兴趣入手。活动1.1 探究声音的产生:一张纸、一根橡皮筋、一个笔帽、一杯水,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怎样使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方法与众不同?在这个环节让所有的学生都‘动’起来。用“试一试”给学生勇气完成“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方法与众不同?”譬如一张纸就有多种发声方法:单手晃动,手指弹纸,双手搓揉,双手猝拉,撕纸片等。具体、直观的感性材料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兴趣,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究欲,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发展。下一个环节是问题的提出:想一想,上述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特征?学生日常生活的声现象集中展示,经过思考提出问题。学生把自己的发现,通过思考,演变为一个具体、明确的物理问题,从‘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到‘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特征?’明确了探究方向。通过‘做一做’让学生体验声音的产生,把手指放在喉咙发声处,讲话时,声带在振动吗?将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音叉在振动吗?走下去就是结论。此次活动内容简单,活动环节简单,从活动中能否感觉到老师的和蔼可亲是最关键的,从心理学角度看‘试一试’、‘想一想’、‘做一做’在课堂活动中由老师适时说出来引导学生完成探究声音的产生,是多么好的鼓励性话语,更能激发兴趣和勇气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去。初二学生刚接触物理,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其次,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法拉第曾经说过:“没有观察,就没有科学,科学发现诞生于仔细的观察之中”。对于初学物理的初中学生,尤其要重视对物理现象的仔细观察。因为只有通过对物理现象的观察,才能对所学的物理知识有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只有通过仔细、认真的观察,才能对所学物理知识深入理解。例如:活动3.5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观察与思考:图3-35是一张令人惊讶的照片,茶色玻璃板后有一支蜡烛,它竟然能在‘水中燃烧’!激起了观察兴趣,‘浇不灭的烛焰’成为观察的目标。请展开你想象的翅膀,说说你提出的问题和猜想。‘这是怎么回事?也许…’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猜想。探究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有什么关系使探究过程有了明确的方向,平面镜所成的像就是学生确定的观察目标,实验环节的重点观察:物的像是在镜前还是在镜后?观察并比较物的像与物的大小,把一张白卡片竖直放在像的位置,观察卡片上能否出现物的像恰是所学物理知识重点。又如:学习运动的相对性,老师讲参照物时,许多同学都会联想到:坐在火车上的人,会观察到铁路两旁的电杆、树木都向车尾飞奔而去。这个生动的实例使我们对运动的相对性有了形象的认识。预先的细心观察形成学生的感性认知对学生学习有积极意义。

最后,更要重视物理实验探究。8-9年级的物理课程是在小学科学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在小学阶段已经进行了科学探究的初步实践,并培养了学生的初步科学探究能力。8-9年级学生学习物理的过程中,要注重把所学的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生产中的现象相结合起来,其中也包含与物理实验现象的结合,因为大量的物理规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更要让学生更多地参与科学探究实践的过程中来,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作为一个刚刚开始学习物理的初中生,要重视课堂内的探究活动。这类活动主要由老师与学生一起,精心设计探究方案,指导学生在课堂内进行。认真观察老师的开示性实验,并鼓励学生课内自己设计实验、动手操作实验。实验是研究物理的基本方法,它对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出问题能力、信息收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信息交流能力,提高实验技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物理学家进行科学探究一般进行以下环节:发现并提出问题,作出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通过观察、实验等途径来收集证据,评价证据是否支持猜想和假设,得出结论并提出新的问题。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交流与合作也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其中一要素或若干要素在130次课内活动中,一丝丝一点点嵌入学生的学习习惯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前提,问题是各个探究环节的核心。猜想不是胡猜乱想,猜想是有一定依据的对问题可能的解释,是科学结论的先导,使探究过程有了明确的内容和方向。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虽然是科学探究的前提但也是薄弱环节,应择机引导练习。科学探究是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每次探究活动,学生能学习、了解某一探究要素所涉及的知识和方法。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通过观察、实验等途径来收集证据,选择好的方法、确定的实验器材、规范的操作、有了科学事实,推理得到科学结论,评价证据发现新问题。

篇3

“活”表现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室里所发生的一切不可能都如教师所预设,学生的思维常常迸发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智慧火花。

“动”表现为学生真正的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是探究实践活动的集中概括。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正因为如此,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

一、初中物理教学中“科学探究”的几点特征:

1.物理问题情境特征

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和基本特征。初中物理中的“科学探究”必须努力创设物理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物理问题情境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例如,在学习“物态变化”时,我们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大雾、雪山、雾凇等自然景观,创设“雾、雪、冰、霜的形成原因”等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疑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思维开放特征

“科学探究”是通过发现问题、研究探索,从而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学习形式。因此,初中物理“科学探究”教学,必须具有思维开放特征,必须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

例如:在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中,首先启发和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猜想,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可能与物体的体积、液体的体积、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物体的密度、液体的密度等因素有关。接着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网上查阅资料、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最后老师总结得出结论。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体现了“科学探究”思维的开放性。

3.实践探索特征

实践是“科学探究”的灵魂。实施初中物理“科学探究”,必须加强实践探索活动,让学生围绕研究的问题,在实验、观察、统计、读书、查阅资料、搜集信息、访问、调查、分析现象和数据等大量实践探索活动中,提高实践能力。

例如,在“简单机械”的教学过程中,我带学生走进社区的健身场所,让学生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探索简单机械的知识。把“科学探究”延伸到广阔的生活实践中,学生探究的兴趣浓厚,个人能力也得到提升。

4.学生主体特征

在初中物理“科学探究”中,应体现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特征,让学生成为这种研究活动中的主体和受益者。

例如,在“研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的教学中,我选择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猜想影响因素,再设计验证方式和途径,然后进行实验,最后写出实验报告。学生做了“比较湿毛巾折叠晾晒与展开晾晒”“比较一杯开水和一杯冷水蒸发”“比较一杯水和一桶水的蒸发”等大量实验,教学活动全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特征。

二、老师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角色和任务

教师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担当设计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并必须完成以下几个方面的任务:

1.精心设计“科学探究”活动

教师是“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者。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设计创设物理问题情境,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调查研究,收集和分析资料,最终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并进成果交流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认真组织“科学探究”活动

在整个“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的组织作用主要体现在:

(1)指导学生确定探究方向。探究方向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确定探究方向。

例如,在引入“压强”概念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引导学生明确探究方向,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做到有的放矢。

(2)指导学生的科学探究过程。①指导学生设计实验,进行实践活动。②指导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③指导学生写好“科学探究”报告,及时记载研究情况和个人体验,为以后进行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

(3)指导学生合作、交流,分享“科学探究”的成果。

(4)指导学生对知识和能力进行扩展和巩固,养成探究习惯。

3.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

教师本身也是“科学探究”的积极参与者,教师的积极参与本身就是对学生的最大鼓励,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进师生情感,便于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

4.对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作出评议

评议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

例如,在教学中,我把学生 “科学探究”活动的文字性材料及时在班级或小组内分析评议,让学生在积极自主参与评议的过程中提升探究能力。

总之,教师应成为 “科学探究”过程中信息交汇的枢纽,成为交流的组织者和建议者。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并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

三、在 “科学探究”活动中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物理“科学探究”过程中,切忌单纯从应试角度片面关注探究的过程、模式和思维方法。要积极关注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引导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发展,从而使科学探究活动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例如,在和学生共同探究了“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式和实例后,我对“热传递”的知识进行适当的扩展,让学生思考:“冬天和夏天吹空调时风栅的角度问题”,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物理的实用性和无穷的智慧。学生会伴随着知识和能力的获得,变得越来越有爱心、有集体意识、有责任感、有智慧、有方法、有教养。

篇4

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19―0116―0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应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那么,如何抓住幼儿的年龄和生活特点,让幼儿积极参加探究性科学活动, 真正体验到科学学习的乐趣,从而培养幼儿优秀的探究能力呢?

一、创设情境,营造气氛,激发幼儿探究问题的兴趣

1.创设的情境要能激发幼儿的表现欲望、创作激情以及好奇心,要能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在这其中,教师是创设情境的主导者和调节控制者,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幼儿感知,使幼儿能投入到相应的情境中,让其思维随着新创设的情境线索走,从而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科学知识。

2.创设的情境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如,在活动“冰与水”中,幼儿先是在我的指导下进行观察,认识了水的特性,然后我结合当时的天气情况,根据中班幼儿的实际水平,又设计了一系列关于“水”的活动:我把装有一杯水的透明塑料杯(杯子里还放着几粒玉米粒),放在外面的阳台上,一边给幼儿讲解日常生活中水的形态,一边让他们观察外面的水杯。不一会儿,有的幼儿就发现了放在外面的水杯的变化,我很自然地提问:为什么教室里面的水杯没有结冰?而外面的水杯却结冰了?通过引导和询问,很好地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示范引导,积极鼓励,教会幼儿探究问题的方法

1.开展常见现象探究,鼓励幼儿“想一想”、“试一试”。 如,在活动“神奇的瓶子”中,我要求每个幼儿想一想:为什么有的瓶子里的颜色会发生变化?有的没有发生变化?并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同时还让能力较强的幼儿利用大小不同的瓶子试一试,从而发现瓶盖里面的秘密。通过“想一想”、“试一试”,让每一位幼儿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提高,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激起幼儿再次探索的愿望。

2.努力创造活动条件,示范引导幼儿“做一做”。 如,在活动“有趣的磁铁”中,我为幼儿提供了各种铁制品、塑料用品和陶瓷制品,我先示范表演了磁铁的磁现象,然后让幼儿自己摆弄。他们的积极性很高,很快就津津有味地玩起来。许多幼儿都为自己的发现兴奋不已,争着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同伴。这时,我对幼儿的发现给予肯定,并让他们在“做一做”中饱尝发现的快乐,激发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兴趣。

三、进行规范思维训练,培养幼儿探究问题的能力

1.注重点拨,启发提问,培养幼儿的表达能力。幼儿科学活动的目的不仅是要培养幼儿观察、探究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教师应在活动中设计一些能激励幼儿思维能动性和求知欲方面的提问,并鼓励幼儿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如,在活动“声音从哪里来”中,我通过拍手、用筷子敲打瓶子等方式,让幼儿在说话的过程中亲自摸一摸自己的喉部,让幼儿感知物体振动的存在,然后设计这样的问题:“你感觉到了什么?”、“你有什么发现?”并逐步展开讨论这些问题,通过提问有效促进幼儿的思维发展和语言表达。

篇5

关键词:幼儿;科普;科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3-0074-01

幼儿科学教育作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幼儿的科学兴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幼儿科学教育创新,发现幼儿的科学潜能,全面提高幼儿的科学素养。

一、创新科普主题,培养幼儿科学认知能力

随着幼儿科学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幼儿教育已经从传统的知识积累逐渐向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和认知能力不断转变和发展。教师在科学教育中通过科普主题的创新,将幼儿作为主题设定的主体,结合幼儿发展的心理和特性,设定紧贴幼儿生活的主题活动。在一次“分豆豆”主题活动中,老师通过一个小故事带入活动主题,讲述做饭阿姨不小心将黄豆和大米混在了一起,请求小朋友帮助将它们区分开,幼儿助人为乐的情绪和精神被激发,纷纷提出自己的办法。这时,老师拿出一把漏勺,让大家猜测这漏勺是如何帮助阿姨将黄豆和大米分开的。通过老师的演示及部分幼儿的实践操作,让幼儿分析为什么大米会从漏勺的洞里漏出去,而黄豆为什么不会。最后,举行分豆豆比赛,将幼儿分为2~3组,看哪组分出来的黄豆最多、最干净,使幼儿由传统的知识接受变成主动思考和探索。整个活动的开展按照引出、演示、操作、分析、巩固的流程,突出幼儿的语言表达、思维反应、动手操作及行为认知等多方面的培养,有效地针对该阶段幼儿以行动思维为主导的年龄发展特征,用直接行动思维取代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帮助他们最快、最好地获得科学知识。

二、改善科普环境,激发幼儿科学探究能力

改善科普环境指通过为幼儿创设多样性的科普教育环境,让他们在幼儿园的每个空间、每个角落、每块墙壁都能发现无所不在的科普知识。在走廊、楼梯、过道等地,和幼儿一起利用图片、文字、绘画、小制作、照片等,进行科普教育主题的环境布置。如自然角中琳琅满目的果实和种子;动物角中栩栩如生的小动物;科学角中有趣的放大镜、显微镜、磁铁、弹簧等;植物角中各式各样的盆栽、蔬菜等。我们曾在植物角摆放了几个空花盆,然后和幼儿一起种上白菜、黄瓜的种子,让幼儿亲自浇水、打理,观察种子渐渐发芽、逐渐长大的过程,体验科学的探究乐趣。在图书角,放置了许多科技图书,如《科学小超人》《我们爱科学》《十万个为什么》等,让幼儿在生活化的科学教育中兼具知识化,使幼儿潜移默化地受到科学的熏陶,激发幼儿的科学探索兴趣。

三、优化科普资源,培养幼儿科学观察能力

科普资源是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开展的基础和保证。充足、富有探索性的材料资源,能有效促进幼儿科学素质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让幼儿通过丰富的科普资源载体进行观察、感知、质疑、探索、操作和创新。例如,让幼儿认知酸、甜、苦、辣味道的时候,将四个玻璃杯中分别装满柠檬汁、糖水、苦瓜汁和辣椒水,作为科学教育的资源,让幼儿通过品尝直接体验。在学习不同动物的叫声时,将各种动物的叫声进行录音,在课堂中播放,让幼儿通过听来辨别小动物。在学习动物的角时,以卡片的形式,让幼儿观察小鹿、羚羊、牛、山羊等不同的角,通过观察对比,说出动物们头上的角有哪些形状、功能。这一训练还延伸培养了幼儿对周边事物外观特征的观察。科普资源丰富多样,只有通过做好科普资源的充分运用和开发,才能为科普活动的展开提供丰富多彩的道具,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观察能力、体验能力及科学认知能力。

四、丰富科普形式,提高幼儿科学动手能力

科普资源的丰富多样使得科普形式逐渐趣味性、多样性。动手做、游戏乐为主的幼儿科学教育方式体现了幼儿的爱游戏、爱活动的天性,完全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通过开展多样化的科学教育形式,更有利于培养孩子动手、动脑能力,拓宽幼儿对于科学认知的广度和深度。在“小小艺术家”活动中,让孩子收集形状、颜色各异的树叶,然后观察叶子的形状,通过简单的拼贴、裁剪做成一幅艺术作品。也可以通过拓印的方式,将树叶涂上颜色,然后在白纸上根据树叶的形状和纹理印出不同的花纹,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还有助于提高孩子的审美力和创造力。同时,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可以让幼儿观察树叶的形状和纹理,让数学中枯燥的图形认知,与科学教育紧密联系,使图形直观化、形象化。再如“快乐千足虫”活动中,让孩子模仿虫子在草地上爬行,有的向前蠕动,有的匍匐前行,有的纵向爬行。在这一活动中,孩子不仅形成了主动探究的能力和意识,还锻炼了身体反应和活动能力。

因此,应该继续重视科普教育,为幼儿创造多层面、全方位的科普环境,不断创新科普主题、科普形式,使幼儿在体验科学研究乐趣的同时,获得科学素养的提升。通过创新科普主题,改善科普环境,优化科普资源,丰富科普形式,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指导幼儿主动探索客观世界,培养幼儿科学认知能力,激发幼儿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幼儿科学观察能力,提高幼儿科学动手能力,进而初步理解科学,意识到科学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赵雪灵,卢清,刘尧.浅谈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生活化[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