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0:37:1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初中语文教学目的,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在通常意义上,教学策略理解为是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手段和谋略,它具体体现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包括产生式教学策略和替代式教学策略,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应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策略
一、构建新课标下的新课堂
新的课标、新的教学理念,应该在课堂教学这块阵地上得以实现,这就需要构建一个新课标下的新课堂。姚海荣在《构建新课标下的新课堂———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策略》一文中提出:(1)语文教学重心要转移。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2)语文教学策略要改变。要淡化教师的讲,强化学生自主的学;重感悟、重积累、重语感训练;引导学生在语言的实践活动中学方法、悟方法。所以,语文教学就是要倡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去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要重新调整自己的角色和行为,使自己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学是师生共同享有的快乐生活,教室是师生共处的精神生活乐园。
二、语文教学应讲究艺术性
周桂青在《新理念下的语文教学策略》中提出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应讲究艺术性,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要进行开放性的语文教学;要用情感去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语文教学应与实践运用相结合。
所以说,笔者认为学好语文是一种人生境界的飞跃,一种人格的铸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按照语文的艺术特性,讲究艺术性教学。
三、个性化语文教学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注入了语文教育新的理念,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作了这样明确的表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段话告诉我们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而语文学习过程,是人的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激发人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必须要尊重人,尊重人的生命价值,尊重人的多样性,为每一个学生设计语文课程。张栋在《新课程理念下个性化语文教学策略初探》的文章中从教学目标的开放性、教学内容的人本化、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教学评价多元化四方面入手,讨论了如何为学生创造个性化的语文教学。
四、“以变求发展”的语文教学策略
陈维民在《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策略:以变求发展》中提出要改变课程观,实行开放式教学;转换教师角色,推行教学民主;变革教学过程,实现师生互动合作;改变训练方式,构建新的训练体系;变革教学评价,实现教学评价多元化。
五、“结构——建构”的语文教学策略
结构:是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方式,本课题中主要指知识内容结构和方法程序结构。知识内容结构是由学科基本概念为核心组成的有组织的整体知识,它揭示了学科基本概念内在的逻辑联系。掌握良好的知识内容结构是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升华为智慧的基础。要将知识转化为技能还必须掌握一套办事的操作步骤,即学习某一类知识或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程序结构。只有以知识内容结构为核心,以方法程序结构为策略,才能有效地将知识转化为智慧,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某一类知识或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式方法。
建构:本课题中的建构性学习是指学习者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中,即以学习模块为基础,创设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学习任务情景,借助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学习资源,主动获得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积累基本经验和体验情感的统一过程。
“结构—建构”语文教学策略:是以系统科学和现代认知心理学原理为指导,以语文学科素养生成为目标,以帮助学生掌握呈结构性的知识和能力为载体,对语文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整体设计。
总之,学者们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对语文教学策略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这些丰富的研究成果,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宝贵的理论知识和经验,对目前我国的教育改革的实行有着很好的指导意义。但是,关于语文教学策略的研究,通过整理相关材料,笔者发现对于语文教学策略的研究大都还停留在理论研究上,对于这些教学策略在实际的教学应用上究竟达到了怎样的效果的研究还很少。希望笔者对语文教学策略的研究的整理能为进一步的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教学目标 “三维化”
在教学活动设计的过程中,教学目标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在引领者教学活动的同时,还肩负着学生能力培养的重任。此外,教学目标不仅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初中语文教学也不例外。新课程理念要求初中语文教学必须以教育规律为依据,深入实现教学目标的“三维化”[1]。在此,我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实践经验,对初中语文教学目标“三维化”的实现,做如下论述。
一、对初中语文教学目标“三维化”的认知
初中语文教学目标的“三维化”,包括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三个方面,其中知识与能力指的是语文教育作为最基本的交际工具,知识积累源于识字写字,只有正确掌握、逐渐积累,才能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口语能力,为学生提供参与实践的空间,使他们更多地接触语文并掌握语文的规律;过程与方法指的是语文教育是体验的过程,学生需要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快乐、困惑和痛苦,在体验中积累知识和学习方法,语文教学应将落后的教课文模式转变为课文教模式,教授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指的是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利用课文自身的情感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通过讲解课文的人文内涵,使学生精神领域受到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德修养,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实现学生的和谐发展[2]。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三维化的教学目标是相辅相成、融为一体的,只有充分认知这一点,才能在教学实践中主动探究,使教学目标得以真正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实现
1.教学目标
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教学设计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因而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其核心在于确定课堂的教学目标。只有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才能将教学活动顺利地进行下去[3]。在整个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过程中,三维目标不需要全部写出来,而只要在教学目标中体现出自身与能力目标即可。在教学目标设置的过程中,教师应将重点放在教学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上。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的过程中引起学生的注意,才能起到目标引导作用。
2.教学主旨
学生在语文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基于语文课程的灵活性及普及性,教师应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知识运用及能力培养上,教师在教学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作为日常教学中的辅助手段,不仅能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而且能对学生的性格、思维、品德进行相应的培养,使其在今后学习生活中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语价值观。除此之外,在语文教学中,三维目标的设置应紧紧围绕着语文教学的本质,教师的教学重点也应放在整个语文教学中,避免因三维目标的设置而扰乱语文教学的正常秩序。
3.教学范围
语文教学活动不仅仅局限在课堂教学中,同时还涉及学生的课外学习中,而在制定三维目标的过程中,教师也应结合学生的课外学习情况。然而不同于课堂教学的是,整个课外活动中的三维目标要依靠学生自己来制定。例如:教师在讲解《鸟》这一节课时,为了从根本上突出保护鸟类这个情感主题,应把情感和态度目标作为整个教学目标中的主要目标,即培养学生爱鸟、护鸟的意识。
三、三维目标的另类应用
在语文教学中,三维目标在使用的过程中,以知识与能力为主要目标,而情感方法及过程态度等作为能力目标的辅助目标,在语文教学中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三维目标在使用的过程中,过程与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成为教学目标的主要目标。例如:在写作文的过程中,多数学生会对作文感觉到头疼。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写作意识,就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结合着作文题目,有针对性地对作文题目进行引导,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端正自己的认识,确定正确的写作心态。与此同时,三维目标在应用的过程中,还应结合学生的实际语文学习状况,以及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有针对性地应用。
四、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我国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重视教育的发展。此外,在三维教学目标设置的过程中,美国教育家卢姆指出,学习目标的准确制定是教学活动的首要环节,有效教学的先决条件便在于明确教学的目的。因此,初中语文教学目标“三维化”的实现是教学成功的基础。总之,教师应坚持新课标理念,只有结合教学实际去体现和表述,才能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为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熊生贵.听名师“谈情说爱”――如何回归“三维目标”下的本真教学――真语文之“情”与“言”[J].今日教育,2011,(10):40-42.
【关键词】初中语文;三维目标
在语文课堂上,老师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有鲜活生命的个体,是一个个有活力、有尊严的个性存在。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应当正视乃至珍惜学生的富有生命价值的语文学习活动,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对学生的成长充满期待,以极强的责任感,帮助学生构建完美的人生,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精心设计,给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的智慧、潜能和好奇心最大限度地处于激活的状态。语文课堂上,老师们在对学生进行有机渗透生命情感的同时,也在不断拓展着自己的生命空间,不断实现着心灵的转换,不断创造着的自我,展现着自己生命的价值。这样的课堂,有谁会说不是充满快乐呢?
一、三维目标设计的理论依据和语文学习目标设计的原则
作为有目的的教学行为,文的学习目标设计理当从整体入手,遵循如下设计原则:①三维目标统一的原则。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三维目标指向学生学习的三个向度,它们不仅各自具有独立的本体意义与价值,三者之间还互为手段、互为目标,相互促进、相互转化,最终指向人的整体发展,指向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大量一线教学实践证明,三维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中是很难分开的,尤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实现,只有将三维目标完美融合,整体加以推进,才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将语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真正落到实处。②目标整体性、阶段性、层次性统一的原则。设计教学目标必须关注整体,关注全局。应该看到,从系统理论的角度分析,语文教学目标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课程总目标、学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分属不同的层次,它们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因此,设计学习目标,必须以总目标、学段目标为准绳,以单元目标做最重要的参考。③行为性目标、体验新目标统一的原则。在学习目标设计与编制中,不同理论有不同的价值追求。行为主义认为目标设计应当精准,可以观察、测量,他们主张以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行为变化作为学习结果变化的依据,后来的研究者提出abcd模式,即行为、条件、标准、教学对象四个基本要素。④表现性目标、生成性目标统一的原则。对学习活动而言,预设学习目标是必需的,但预设与生成并不矛盾。教学是动态变化的,预设只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完整的教学是在动态的课堂中走向活动终点的,因而目标的生成是必然的;课堂是开放延展的,现代教学讲究开放教育,包括开放学习内容、开放学习方法、开放学习活动、开放学习评价等,这些都决定了教学预设仅仅是预设,它不可能阻碍在开放环境下学生学习的生成,包括学习目标的生成等。
二、对三维目标陈述的思考
相对于认知领域的精细研究,迄今为止人们对动作技能学习和情感态度学习的研究仍然相当薄弱。三维目标属于内在反应,无法测量或评价,无法测量或评价的目标是没有意义的。应该承认,三维目标确实具有一定的隐形性、不确定性、随机生成性,平时较难用十分准确的指标加以呈现,这并不能说它不从陈述或者无需陈述。
(1)体现三维目标统一的原则。采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融合的叙述方式,促进学生整体素养的全面提升。三维目标彼此渗透、相互融合,共同构成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全部内涵。任何一方面的缺失都会导致人的片面畸形发展。比较目前十分流行的将三维目标加以分设的陈述形式,我们更提倡将三维目标统合起来一并加以叙述,如此,设定的目标中便既有了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教学要求,又渗透了相关的语文学法指导,三个方面相互借力,相互促进,体现出了促进学习整体素养发展的思想观念。
【关键词】教学目的;解读文本;整体把握;突出重点;点面结合;取舍适度语文本体性
Introduction to 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purpose
Xie Caifen
【Abstract】Junior middle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to make sure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or goals too high or too low, or the goal is not clear, or fails to embody the language noumenon, therefore reasonable to clearly establish the teaching goal.
【Key words】Teaching objectives; Interpretation of the text; The overall grasp; Highlight the key; Integrate point and sphere; Trade-offs modest Chinese noumenon
我们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目标设计上存在着不少的问题,直接导致了课堂效率的低下:
1. 目标要求过高或过低。这方面原因一是教师没有吃透教材,二是教师对学生情况了解不够,高估或低估了学生认知水平和语文能力。目标要求过高,脱离学生实际,导致大部分学生对目标内容茫然不知所措,加重学生思想负担,教学任务无法完成,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目标要求过低,所教内容学生低年级已经理解并掌握,到了高年级教师还要不断训练要求,学生强打精神,磨来磨去,教学效益低,更重要的是磨灭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产生厌烦的情绪。
2. 教学目标不明确,不能突出教学重点内容。对教材没有进行深挖、吃透、灵活组织,导致教学目标的不明确。要么面面俱到,突现不出重点,眉毛胡子一把抓,加上补充大量资料,显得过度臃肿,喧宾夺主,一堂课下来学生一头雾水,不知这节课要掌握什么,内容过多让教师在45分钟内难以完成教学任务;要么目标确立过低,课堂容量太小,一节课只抓一两段,密度小,效率低下,一节课学生没有学到多少实用的东西。
3. 教学目标不能体现语文本体性。由此导致教学过程中只是热闹的解读文本内容,忽视了语文本体,将语文课上得像生物课、科学课、地理课、历史课甚至建筑课、数学课等等,就是不像语文课。用洪镇涛老师的话说就是“我们都热心去种别人的田,却荒了自己的地”、“我们语文老师个个都是学雷锋的模范”。
那么,阅读教学中怎样才能合理明确地确立教学目标呢?笔者觉得应当注意下面几点:
1. 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深入地了解学生实际,结合文本内容及学生实际情况确立合理明确的教学目标,确保教学目标的切实可行,确保教学目标的落实。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应该根据学段目标、单元目标,结合学生阶段特点和认知能力,照顾学生的认知差异,不能确立过高于或过低于学生实际的目标。例如对于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新课标作了明确要求,重在考查学生记诵积累浅显文言文的过程,人教实验版七年级上册文字浅显的传统精品篇目,如《论语十则》《智子疑邻》、《塞翁失马》,可以让学生整篇背下来,至于《山寺》《童趣》,难度较大,可以鼓励程度好的学生背,大部分学生读熟即可。另外,文言语法方面,例如词法、句法等文言知识,新课程照顾到学生的年龄阶段特点,初中阶段不要求过多涉及,学生知其然即可,只要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即可,教师不能像对高中学生那样对词法、句法作过高要求。当然,符合学生实际的目标一定要落实到位。
2. 确立教学目标应整体把握,突出重点,点面结合,取舍适度。一节课内容的教学目标不可以面面俱到,过于宽泛,要突出教学目标中的重点,合理分配教学时间。例如人教实验版八年级上册《陋室铭》一课,教学要求一课时,虽然文章很短,只有81字,但文章内涵很丰富,所谓一字千金。从思想内容上看,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高洁孤岸的节操、不慕名利的人生追求;从表现手法上看,文章使用了托物言志手法,借陋室来表明自己志向;从语言上来看,第一,含蓄精炼,短小精悍,富有表现力;第二,骈散结合,一韵到底,平易流畅,琅琅上口,有很强的节奏感;第三,运用多种修辞格,除了骈文的排比对偶之外,还运用了比兴、借代、反问、互文、引用等多种修辞格;从构思方面看,新颖别致,反向立意,结构严密,层次井然,比兴开头,引出陋室,类比作结,突出陋室;从文言知识上看,名词动用、一词多义、倒装句式、实词虚词,不可谓不典型。一节课只有短短的45分钟,要想让学生掌握众多的内容,根本不可能。要想面面俱到,平均分配教学时间,只能都是蜻蜓点水,点到为止。所以,必须结合学段特点和文本特点,筛选出教学内容,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并突出其中一两点作为教学重点。
甘州区西洞中心学校 王霞
农村中小学的远程教育项目设备的投入,给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新的血液,一支粉笔、一本教材的教学模式已逐渐被学生所淘汰,用动态的、开放式的新思维方式来设计教学过程成了每位教师的心愿和职责。
远程教育项目设备是将多媒体技术的优越性引入了课堂,但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手段的变革并不意味着观念的更新。我们不能一味的依赖它来实现新的课程改革。
一、远程教育项目设备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到底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才合适?
在利用远程教育项目设备辅助语文教学之前,要对其必要性做充分的论证。从古至今,任何一种事物都没有绝对的,计算机辅助教学亦然如此,对有些专业或课程内容是会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不但能尽快掌握所学内容,而且通过学习方式的转换,也会对学习发生兴趣,但是如果没有必要用辅助教学的课,非要将计算机搬进课堂,那是哗众取宠,是没有必要的。毕竟,计算机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教师才是真正的主体。如果我们仅将计算机用做“电子黑板”,即使界面做得华丽漂亮,但对实际教学缺少价值,不但浪费了时间、精力,而且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得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样的辅助教学是不可取的。比如。
在课堂上,许多教师往往与大屏幕处于同一位置,分不清究竟哪一个起主导作用,学生的注意力也往往只是被画面与声响所吸引,因为课件是由教师设计的,它体现教师的授课思路与想法。但课件毕竟是死的,它上面的文字和画面所想表达的意图与思想仍应通过教师的讲授来传达给学生。所以,课堂上学生仍然应该循着教师的上课思路来思考问题。而大屏幕上的内容只是授课的某种辅助工具,是帮助学生在听课的基础上加深理解的一种手段。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往往对屏幕上的色彩、画面、文字的出现与伴随的音乐似乎更感兴趣,而这些势必会对教师的讲课内容造成一定的干扰,影响到教师的正常授课。这是本末倒置的。因为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借助信息技术特有的优势,将抽象的、难以被学生所掌握和理解的知识,形象地、直观地、简洁地让学生接受,这是我们的教学宗旨。
二、有许多具体可感的东西是否一定要以教师做一个现成的动画或画片来演绎给学生看,才算是达到效果呢?
我们都记得幼儿能通过这些直观的图片,认识文字与文字所包含意思之间的联系。但为什么小学高年级或初中后不再用这样的识字方式呢?因为画面要以帮助他们把抽象的文字化为具体的形象。但为什么长大后,人们更爱看纯文字的书籍呢?因为在人的大脑中有把抽象的文字化具体可感的形象的能力。即人的形象思维能力。这是大脑赋予人能诗意地栖居在地球上的一种恩泽。既然我们更需要的是让画面存活于心中,如果有一个属于自己内心多彩的形象的世界的话,又何必将那些固定的单一的画面强加于学生呢?
就语文这门学科来看,它更注重的是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这不是光靠教师上课时的解析与整合就能完成的。虽然教师上课时的思路对学生有一定的启发,但教师也只是担当了一名教学引导者的角色,而无法代替学生去感知和领悟,否则学生一旦对教师头头是道的分析产生依赖,就容易造成他们自动放弃了自己的话语权,“思想的克隆”也就在不知不觉中侥幸地完成了。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让人无法回避的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师将知识手把手地教给学生,学生只要能记住它们,然后能准确地反映在练习中即可。也就是说,教师划定了一个由起点到终点的轨迹,这条轨迹被设计得很严密,以至学生只要沿着轨迹走就行。即使稍有偏差,也会有人好心地将你拉回到原处。如此教出的学生,连起码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都是很弱的,更谈不上有多少创造性。
我认为真正的的教学过程应该是:教师为学生设立一个起点,或引导学生为自己设立一个起点,然后告诉他到达终点时的要求,再提供一些可以帮助他完成任务的资源,如果有了这些,就可以让他自己上路了。这进,每个学生只能自己主动选择一条路去走。教师的作用就是陪伴着学生到目前为止这条路。但只有当他需要教师量才会发现教师就在自己的身边。
对于学生来说,从出于某种动机的选择到遇到问题再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正是他们自己体验感悟的过程。当他们走过一段路后,也许筋疲力尽,也许头破血流,但回想这一路来的点点滴滴的收获,却是一种未经历过的人所不可能有的成就感。在此,教师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同行者。他将出现在每个学生的成长道路上,他倾听他们的话语,支持他们的选择,帮助他们渡过难关,或者提供一个好的建议,以使学生能更关注到一路上那些容易被错过的美景,以充实旅程,开阔视野。到了终点后,每个人的行囊都是鼓鼓的,这时他们才发现,原来终点只是一个路标,只是告诉他,他所在的某个地方,而真正有价值的是他们一路上不断充实着的行囊。
三、既能吸纳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优越性,又能体现新课改的有效手段究竟是什么呢?
我认为充分利用中小学校园网和Internet网进行语文辅助教学,是体现新课标下语文课改的有效手段。因为校园网和Internet网都有如下优势:
1、 极大的增强了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互性、打破了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这种交互性是近乎实时的、而且可以利用多种渠道实现,比如:电子邮件,BBS,WWW,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系统,网上在线交谈等等。
2、 学习的异步性:利用网络进行远距离教育,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学习时间、内容和进度,可随时在网上下载相关学习内容或向老师和同学请教。
3、 学习信息的广泛性:网络同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可实现虚拟课堂、虚拟图书馆等;可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学习资源,可引导学生由被动式学习向主动式学习转变。
4、 评价的及时性:通过中小学远程教育网络上的电子题库和自动评价系统,可使学生及时得到有关自己学习过程的反馈及有针对性的诊断,使得学生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
【关键词】初中;语文;目标; 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1-0161-01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中学语文教学必须.。…使学生热爱祖国语言,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可见,培养学生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
中国正大踏步地迈向二十一世纪,面对世纪之交的社会变迁及技战,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语文教学也必须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结合起来,把传授知识同发展语文能力、发展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把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能动的、网络式都和强有力的培养训练,使学生真正具备能够适应社会生存的语文能力。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树立培养能力是语文教学永恒的目标的思想,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始终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出发,兼顾课堂课外。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谈点肤浅的看法和建议。
1 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人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是客体。只有教师的积极性,而无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则是一句空话,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是绝对办不到的,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消极为积极,变被动为主动,学生才可能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的主导作用才可能产生强大的动力,二者的有机结合,才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学生的语文能力才可能逐步形成,语文素质才可能全面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也就能随之而提高。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对语文学科有浓厚的兴趣。首先要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逐步懂得语文和社会生活的关系,语文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关系,语文和自己今后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关系。初中一册语文教材的选编,是充分考虑到这点的。所以在语文课本的说明中明确提出:“第一阶段(第一学期一),认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关系,着重培养一般的语文能力,课文按照其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分类安排。”在初中一册的语文教学中,我注意指导学生阅读每个单元的“单元提示”,学生从中了解语文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革命生活、自然景物、经济文化生活、科学世界和想象世界的关系,在课文教学中再深入认识这些关系。在作文教学中,结合课文教学,结合学生生活命题,学生写自己身边的人和事,说自己想说的话,进一步加深对语文与社会生活关系的理解,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对课文后面介绍的与课文有关的、有趣味的小知识(或小资料、小言论、小趣闻等),也要求学生认真阅读,以扩大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其次,要注意课堂教学的生动活泼。初中学生求知欲旺盛,生性好动,思维活跃。呆板的说教式的课堂教学,常会使学生产生厌恶情绪,阻碍学生的个性发展,抑制学生思维兴奋状态。这样的教学,如和尚念经,索然无味,学习的兴趣从何而来。在课堂教学中,我注意学生的心理特点,不断探索和改革课堂教学,往意教学方法的多样性、适用性、趣味性。根据教材和大纲的要球,或安排讨论,或开展小小的竞赛活动。或以练代讲。对~些一内容浅显的文章,采取好的学生讲、大家议、教师点评的方法,促进课堂教学的生动活泼,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较高的积极性。
此外,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寓教于乐,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课外生活是语文教学的大课堂,有学习语文的广阔空间。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多方面获取语文知识,潜移默化地形成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离不开课外生活。在二十多年的语文教学生涯中,我十分注重课外这个大课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一是指导和组织学生观看有教育意义的电影、电视,写好影评和观后感;二是组织文学社,一方面传授知识,一方面指导写作,把好的文章推荐到各类报刊杂志发表,推荐参加各种竞赛,让学生了解自我,认识自我,从而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三是组织参观、郊游等活动,教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会观察,学会分析、学会积累、学会写作,在大自然的美的熏陶中产生出学习语文的兴趣;四是要求学生读一些中外名著,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在阅读中逐步提高语感,培养起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 教育功能观
布鲁姆在目标分类中提出,学校教育的宗旨是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机会。学生因为成长背景有所不同,所以其知识的积累和发展特征也会具有不同的特点。每一个学生通过合适的教育都可以成才,学校要改变传统的“选择适合学校教育的儿童”的观念,转变为“为学生设置合适的课程和教育教学环境”的理念。初中阶段教师的教育方式要以学生的终身学习为根本出发点,要教会学生发现问题、自主探索、主动学习。学校教育不再只看重结果,而是要关注学生成长的各个方面,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创造条件。教育学生终身学习正是目标教学的根本目的,它也是一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二) 教学质量观
在教学中,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水平总是参差不齐的。有些学生能够快速、准确地掌握很多知识点,这些学生被称为优等生;而有些学生即使时间充足也总是连最简单、最基础的知识都掌握不牢固,这些学生被称为学困生;当然更多的学生是处于两者之间,也就是所谓的中等生。因此,传统的教学总是踩着中等生的步调、迎合优点生的发展、以放弃学困生的态度进行的。但布鲁姆在实验中证明,对于智力正常的孩子,只要给予合适的教育,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甚至达到更高的水平。这种积极的教学质量观,强调关注每一个学生,以全体学生的学习质量来衡量总体教学质量。学生在学习成绩上的不同,只是一个学习速度的差异问题,学困生大多不是因为智力因素而不能掌握知识,而是由于不断的失误或知识漏洞的积累造成他们学习上的困难。从目标学习理论来分析,这些失误和知识漏洞是可以弥补的。通过不断矫正,学困生的成绩就会不断进步,他们的潜力也能得到最大发挥。
(三) 评价观
目标教学理论的评价不同于传统的只关注学期末成绩的终结性评价,而是关注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对每一单元、每一课时的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通过阶段性的基础知识测验,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要对学生在每个单元或每个课时的学习结果进行及时评价、及时纠正,确定学生掌握后再向新的知识迈进。也就是说,目标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对自我知识点的监测,而不是对学生进行分层,这是一种更加侧重教学过程的评价方式。
(四)“反馈——矫正”观
反馈和矫正是目标教学理论的核心内容。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点,提高学生成绩,并帮助学生找出自己的知识漏洞和知识误区,而这些漏洞和误区的弥补与修正则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已有知识进行矫正。教师对学生的及时矫正,是全体学生学习成绩提高的法宝。通过不断的反馈和矫正,学生可以改变已有知识的错误链接,建立新的正确的知识链接,促进新知识的吸收内化。
二、语文目标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诊断学情,确定目标
这要求教师做到两点:第一,教师要充分备课,在紧扣大纲、教材的同时从学生实际出发,“备好”学生;第二,维果斯基在“最进发展区理论”中提出,最近发展区是最能促进学生发展的。这就需要教师了解学生对先前知识的掌握程度,明确哪些知识点与学生将要学习的新内容有联系并做好测评,在新知识的学习中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帮助学生寻找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并且要突出重点,使教学内容适合学生。
(二)优化程序,实施目标
教师要优化“讲、练、结”。首先,教师要优选教法、精进点拨,只讲授新知识。其次,教师要对照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系列化训练。训练方式主要有基础性的题组训练和提高性的变式训练,而且训练要面向全体学生,做到“低起点、密台阶、小坡度、快反馈、勤矫正”。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课堂小结。教师在课堂小结时应做好两件事:一是要引导学生对整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回顾”;二是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提炼和升华,帮助学生总结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
(三)反馈调控,检测目标
目标教学要求教师把反馈调控贯彻教学始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要对学生进行及时反馈矫正以外,在课堂“小结”之后,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当堂形成性达标检测,以检查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这就要求教师课前精心设计检测题,并使检测题与教学目标相对应。当堂测试结果只统计学生的达标情况,一般不记分数。
1.目标要求过高或过低。这方面原因一是教师没有吃透教材,二是教师对学生情况了解不够,高估或低估了学生认知水平和语文能力。目标要求过高,脱离学生实际,导致大部分学生对目标内容茫然不知所措,加重学生思想负担,教学任务无法完成,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目标要求过低,所教内容学生低年级已经理解并掌握,到了高年级教师还要不断训练要求,学生强打精神,磨来磨去,教学效益低,更重要的是磨灭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产生厌烦的情绪。
2.教学目标不明确,不能突出教学重点内容。对教材没有进行深挖、吃透、灵活组织,导致教学目标的不明确。要么面面俱到,突现不出重点,眉毛胡子一把抓,加上补充大量资料,显得过度臃肿,喧宾夺主,一堂课下来学生一头雾水,不知这节课要掌握什么,内容过多让教师在45分钟内难以完成教学任务;要么目标确立过低,课堂容量太小,一节课只抓一两段,密度小,效率低下,一节课学生没有学到多少实用的东西。
3.教学目标不能体现语文本体性。由此导致教学过程中只是热闹的解读文本内容,忽视了语文本体,将语文课上得像生物课、科学课、地理课、历史课甚至建筑课、数学课等等,就是不像语文课。用洪镇涛老师的话说就是“我们都热心去种别人的田,却荒了自己的地”、“我们语文老师个个都是学雷锋的模范”。
那么,阅读教学中怎样才能合理明确地确立教学目标呢?笔者觉得应当注意下面几点:
1.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深入地了解学生实际,结合文本内容及学生实际情况确立合理明确的教学目标,确保教学目标的切实可行,确保教学目标的落实。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应该根据学段目标、单元目标,结合学生阶段特点和认知能力,照顾学生的认知差异,不能确立过高于或过低于学生实际的目标。例如对于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新课标作了明确要求,重在考查学生记诵积累浅显文言文的过程,人教实验版七年级上册文字浅显的传统精品篇目,如《论语十则》《智子疑邻》、《塞翁失马》,可以让学生整篇背下来,至于《山寺》《童趣》,难度较大,可以鼓励程度好的学生背,大部分学生读熟即可。另外,文言语法方面,例如词法、句法等文言知识,新课程照顾到学生的年龄阶段特点,初中阶段不要求过多涉及,学生知其然即可,只要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即可,教师不能像对高中学生那样对词法、句法作过高要求。当然,符合学生实际的目标一定要落实到位。
2.确立教学目标应整体把握,突出重点,点面结合,取舍适度。一节课内容的教学目标不可以面面俱到,过于宽泛,要突出教学目标中的重点,合理分配教学时间。例如人教实验版八年级上册《陋室铭》一课,教学要求一课时,虽然文章很短,只有81字,但文章内涵很丰富,所谓一字千金。从思想内容上看,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高洁孤岸的节操、不慕名利的人生追求;从表现手法上看,文章使用了托物言志手法,借陋室来表明自己志向;从语言上来看,第一,含蓄精炼,短小精悍,富有表现力;第二,骈散结合,一韵到底,平易流畅,琅琅上口,有很强的节奏感;第三,运用多种修辞格,除了骈文的排比对偶之外,还运用了比兴、借代、反问、互文、引用等多种修辞格;从构思方面看,新颖别致,反向立意,结构严密,层次井然,比兴开头,引出陋室,类比作结,突出陋室;从文言知识上看,名词动用、一词多义、倒装句式、实词虚词,不可谓不典型。一节课只有短短的45分钟,要想让学生掌握众多的内容,根本不可能。要想面面俱到,平均分配教学时间,只能都是蜻蜓点水,点到为止。所以,必须结合学段特点和文本特点,筛选出教学内容,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并突出其中一两点作为教学重点。
3.要突出语文本体性。在确定目标时要结合文本培养学生感受语言、品味欣赏语言和评价语言的能力,重视学习语言,重视语言训练,突出语文本体。文本中涉及其他领域的知识点到为止,不纠缠不清,可鼓励学生课余时间向相关学科老师请教或查资料解决。例如教学人教实验版七年级下册《天上的街市》一课,根据文本内容及学生实际可确定其教学目标:学习、诵读诗歌,培养读诗兴趣,理解诗中表现的思想感情,体会联想和想象的表现作用,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这样就体现出了语文本体性。如果过分于对天河、牛郎星、织女星等知识作以介绍,就上成了天文学课。教学人教实验版七年级下册于光中先生的《乡愁》一课,教学目标可以确立在诵读诗歌、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感情上,引导学生热爱祖国,体会台湾同胞浓厚的思乡情怀是必要的,但是如果过多关注两岸关系、党对台湾的方针政策、台湾的重要地位、台湾的现状,就上成了思想政治课。人教实验版八年级上册《奇妙的克隆》一课,教学重点结合教材内容可确定为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了解文章的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对文中涉及的克隆知识,只要求学生大略了解即可,如果过多讲解分析,就容易上成生物课,学生虽然对“克隆” 了解透彻了,但势必会冲淡语文的本体性。
首先,目标要求过高或过低。一是教师没有吃透教材,二是教师对学生了解不够,高估或者低估了学生认知水平和语文能力。目标要求过高,脱离学生实际,导致大部分学生对目标内容茫然不知所措,加重学生思想负担,教学任务无法完成,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目标要求过低,所教内容学生低年级已经理解并掌握,到了高年级还是不断训练要求,学生勉强学习,教学效益低,更重要的是磨灭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产生厌烦的情绪。
其次,教学目标不明确,不能突出教学重点内容,忽视语文本体性。对教材没有进行深挖、吃透,灵活组织,导致教学目标的不明确。要么面面俱到,凸显不出重点,加上补充大量资料,内容过多难以完成教学任务;要么目标确立过低,课堂容量太小,一节课只抓一两段,密度小,学生掌握不到实际知识。
教学过程中只是热闹的解读文本内容,忽视了语文本性,将语文课上得像生物课、科学课等等。用洪镇涛老师的话说就是“我们都热心去种别人的田,却荒了自己的地”。
那么,阅读教学中怎样才能合理明确地确立教学目标呢?笔者觉得应当注意下面两点:
第一,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深入地了解学生实际,结合文本内容及学生实际情况确立合理明确的教学目标,确保教学目标的确实可行及落实。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应该根据学段和单元目标,结合学生阶段特点和认知能力,照顾学生的认知差异,不能确立过高于或过低于学生实际的目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这既强调了信息化社会中口语交际能力在传递信息、沟通情感、交流思想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也指出了口语交际是公民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在小学要教活口语交际课关键在于为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的情景或氛围,而基于项目的学习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恰好能够很好契合这个关键点。引入项目教学法最大目的就是希望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学生21世纪技能,并以此总结出教学成果和经验,逐步完善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课中的应用,不断在教学实践中完善教学,并且不断推广到语文教学的其他方面去,为学生提供终身受用的学习策略。
2 项目教学法简述
基于项目的学习(Project-Based Approach,简称PBA),是当前美国中小学广泛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能够帮助学习者开发21世纪技能(21st Century Skills),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它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和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基于项目的学习中的“项目”是管理学科中的“项目”在教学领域的延伸、发展和具体运用。基于项目的学习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是要在真实世界中借助多种资源开展探究活动,并在一定时间内解决一系列相互关联着的问题。该教学模式强调所选取的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并具有一定的探究价值,教学情景真实而具体,并且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运用多种途径解决问题,如调查、上网、实验、讨论、查阅书籍等等。研究表明,项目学习能成功地建立深度理解和高水平的动机与参与,发展时代最为需要的21世纪技能,学生不仅被教授“学习什么”,还学到了“如何学习”,他们能获得最大限度的成功。
3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课堂中的应用
3.1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课堂教学的现状与困境
实际教学中,我发现我所教的六年级的学生除了个别积极发言的外,大多不喜欢主动举手发言,课堂沉闷,尤其是口语交际课学生往往启而不发,知识面也比较窄,往往只关注于课堂内或考试范围内的知识。虽然经过较长时间思考和准备,但是经常有学生的发言仍然缺乏条理性,语言组织能力比较弱。与此同时,由于我校地处郊区,大部分生源来自外来务工家庭或农村家庭,属于农村薄弱学校,学生在21世纪技能中的创新和合作能力还有待提高,搜集资料的能力和处理与整合资料的能力都还有待加强。另外一方面,教师的口语交际教学方法陈旧落后,基本上是在“黑板上教口语”或者以教师为中心的问答为主,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3.2 项目设计
3.2.1 教材情况
本项目选取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口语交际二《民风民俗》作为课例进行项目学习教学探究。教师确定《文化大使》的项目主题,引导学生首先通过头脑风暴选取自己感兴趣的文化进行小组讨论学习,通过查找资料、访谈、讨论等方式完成项目。
3.2.2 设计意图
项目式口语学习模式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内在需要与外部不同环境形成相互作用,这就是我们在日常表述当中所提到的社会交际,而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并非是一个人就能够完成的,而是需要一个合作团队,这对于学生相互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推广这种项目式口语交际教学模式的意义在于将社会真实交际场景带入教学中,形成一个个具体的项目任务,让学生在完成这些项目的过程中,通过自主学习和具体实践,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提升综合能力,这也正符合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和语文学科建设。通过此次项目学习的探究,不断完善项目教学法在小学口语交际课的应用,将研究成果推广到今后的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课中去。
3.3 项目实施具体过程
3.3.1 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包括对样本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项目学习的认识和21世纪技能掌握情况,对样本的学情进行摸底,以便确定符合学生实际能力的项目任务,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3.2 进行阶段
是指在介绍和引入项目学习方法后,通过教师日志和观察以及学生的反馈(通过访谈和问卷的形式),在整个项目学习实施过程中,记录学生的反应和变化(从项目学习初始、项目学习中期、项目学习后期三个阶段进行记录)。
具体来说,项目学习初始,利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鼓励学生用头脑风暴的形式,根据老师提出的题目(“文化大使”),发散思维,以“文化大使”为主题,各组根据自己的兴趣点确立项目点并给出相应的项目计划。
项目学习中期,教师组织项目阶段汇报,各小组汇报已有成果和发现,包括采访专家、搜集资料等形式的小结,组内成员和各组成员间互评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当学生对某些问题把握不清时,教师发挥引导作用,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例如,在使用创客时,教师与学生定期交流和互动,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又如,组织相关专家给学生进行讲座,为学生答疑解惑。
项目学习后期是指在项目学习完成后,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以获得学习能力的提高。
3.3.3 结束阶段
即收集数据并整理分析的阶段,形成相应的报告。在这个阶段,学生需要对本组的项目学习成果进行汇报和展示,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主要过程如下:首先,分小组上台汇报展示,汇报形式不限。其次,小组成员自我评价,包括评价本小组项目实施情况和自己在项目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再次,各小组进行互评,指出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最后,教师对各小组的展示进行总结和点评。通过这四个环节,综合评价汇报和展示,以自评、互评和师评相结合的方式,促使各小组成员全方位地看待自己的学习成果,有利于学生客观公正地评价项目学习的成效,同时也有利于不断改进和提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三维”目标论,即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应的,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要求根据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教学目标。具体到教学实践中,就是要把原来目标单一(即知识和技能)的课堂转变为目标多维(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堂。
一、正确认识“三维目标”
“维”是几何学及空间理论的基本概念。“构成空间的每一个因素叫一维,如直线是一维的,平面是二维的,普通空间是三维的。”基于此来审视“三维教学目标”的内涵和外延:如果我们把教学中可操作的基本单位称为“元素”的话,那么每个元素都可以从“三维”角度来考察。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不是并列关系,也非交叉关系。它们是一体三维的,任何一维必然会与另外两维有着密切关系。知识和能力目标往往是显性的,但同时又附带着过程和方法目标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只是后二维往往是隐性的。三维目标是以知识和能力目标为核心的,其他两维是可以由它负载的。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语文教师缺乏对“三维”概念的科学认识,生硬地人为割裂“三维”,把三维目标理解成三种目标、三类目标,甚至是三个目标。
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我们应该从整体的、系统的角度全面理解三维目标,绝不能将它们割裂开来,人为地、机械地预设三个维度的不同目标。对三维目标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有了准确的理解,才能设计出符合新课程教学目标设计理念的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才能构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底座,相辅相成,共同支撑起人的智慧和素养。
二、科学设计“三维目标”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目标设计应该是把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者相互渗透,有机融合。在三者之中,知识和能力的坚实牢固,是语文新课程依然要追求的目标。但是作为“上层建筑”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不能忽视。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那就是:“在过程和方法中掌握知识和能力,获得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一个整体的事物,它的各个方面都是相互作用的,三维目标也是如此。知识和能力必然对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作用和影响,同时,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必然反作用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之间也存在着这样的关系。
反过来,学习方法的掌握、学习过程的优化、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其知识掌握得全面和深刻。如果学生学会了历史地、辩证地分析古代作品,如果学生是从具体文本出发联系作者个人经历和社会背景逐步深入地学习古代作品,如果学生还能够联系作者其他的作品来学习,那么他们对《观沧海》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就会知道词中的情感是那个时展的必然,就会被诗人那宏伟的政治抱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所深深感染。而这一切,对学生今天和以后的学习生活、成长成才、甚至一生的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三、有效达成“三维目标”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同其他学科相比,在语文课中进行人文教育有独特的优势,在语文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也是义不容辞的。语文教学在教书和育人之间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有人说:“教语文就是教做人,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这实在是真知灼见。做为一名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语文学科这一特征,挖掘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创造一切有利条件,积极施加教育影响,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情感的陶冶、心灵的净化、美丑的辨别。
关键词:项目教学 高职大学语文 应用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级技术型应用人才为目标的,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却陷入教与学的困境之中,项目教学法的引进改变了这一现状。其理念十分有利于促进我国职业教育走向成熟。职业教育对高职语文课程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项目教学法适应了高职语文以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为本位的特点,有利于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
1 项目教学法的涵义
约翰·杜威是项目教学法的创始人,经由他的学生不断发展和完善,成为我们现在所接受的教育理念。项目教学法是目前一些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方法,它是老师和学生通过一起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
项目教学法将传统的学科体系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围绕着项目组织和开展教学,使学生直接全程参与,体验、感悟、论证、探究。具体包括:①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来进行教学活动。②学生在教师的主持下以小组合作工作形式,自行组织完成项目。③工作要主动,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
项目课程要求教学规范,按实践课程设计学习过程,在实践情境中开展学习,并最终落实到促进学习者有效学习上。在课堂教学中运用项目教学法,可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大学语文教师娴熟运用此技能有利于学生在项目驱动下提升听说读写的能力,同时在项目小组成员共同合作的基础上开发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和提升人文素养等。
2 项目教学法在高职大学语文中的应用
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是高等教育中的一门必修的基础性公共课程,该课程着眼于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在教学中融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于一体。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一方面,夯实职高学生的语文知识基础、语文能力基础和人文情感基础,有效提高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并为顺利适应职业要求提供必要的条件。另一方面,把语文能力训练和专业的职业化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为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奠定基础,为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服务。这门课程要求学生既要学好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同时,要求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还要具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思想。
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可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文献阅读和信息处理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应用写作能力。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放弃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法,采取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
2.1 项目教学法在文学鉴赏教学中的应用
文学鉴赏能力是大学语文课程中提升学生文学素养的基础,在《大学语文》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位置。在教学中,老师应该授人以渔介绍各种文学样式的鉴赏知识,然后让学生自己去鉴赏、学习。教师可以整合教材,由以教材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选择古今中外的诗、词、散文、小说、戏剧等体裁的文学作品进行专题式的教学,一个主题就是一个项目,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此项目。
以某一课文为项目,学生们可根据此课文中的情景来创设情景,以解决现实问题,发挥想象,以词或词组的方式列举自己所想到的,打开思路,获得扩大性的概念,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对主题进行探究。过程中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教学主导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或主持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咨询员、伙伴、朋友等角色出现在学生中,教学方法由注重“教法”转变为注重“学法”。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还锻炼了他们的各种职业核心能力。
2.2 项目教学法在口语表达教学中的应用
口语是人们日常生活交际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在现代社会,人与人的交往更加密切,口语交际能力有助于增进人们之间的理解、合作,对于个人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培养口语表达能力是大学语文的一个重要内容。
讲比赛、朗读比赛、辩论赛等活动就是一个个“项目”,教师主要做前期技术上的指导,学生作为活动主导者,让他们在参与中获得相应的能力。教师可以随机挑选两位同学,让他们作为采访者与被采访者,进行一次实地采访,给予一定时间限制和采访主题。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在已定的材料中选取信息,按照情境要求生成话语。这样两位同学可以根据此项目进行思维方向的确定、语言组织实现、目标任务的完成等来完成此“工作项目”。两位学生参与完成后,由其它各位同学发表各自看法与建议并进行交流与讨论,以更加完善此项目。最后由老师和同学们对参加活动的同学进行考核打分,给予表扬。
2.3 项目教学法在应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应用写作能力成为一项职业技能日益受到各行各业的重视。应用文写作课程具有实践性和交叉性相统一的特点,项目式教学法是一个较好地契合和体现这些特点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基础写作的规律、常用应用文的写作模式等,并根据学习内容的联系,把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个工作项目,为完成工作项目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可多可少。通过老师的引入和指导,学生将掌握这门课程的学习路径和自学能力,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平台上进行能力的拓展。
可以组织一次班级郊游活动,把活动申请、物资准备、安全事宜、活动过程、及活动后心得等相关应用写作融入活动中。首先由教师将工作项目分解为多个工作任务,分别为:①向学校班级领导申请郊游活动。②学校班级领导批准。③召开郊游活动筹办会议讨论活动准备情况。④确定活动方案。⑤拟写郊游活动的各项安排性的公文。⑥活动后的讨论与心得交流。然后由学生来逐项完成上述工作任务。最后活动结束后由老师打分,考核学生们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及成果。
2.4 项目教学法在文献阅读和信息处理教学中的应用
文献阅读和信息处理教学主要传授文献资料的阅读和检索方法、以及信息的收集和处理方法,提高学生阅读和获取文献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中文信息的收集与处理能力。先利用检索工具,也就是通过常用法找到一些文献资料,再利用这些文献资料所附的参考文献目录追溯查找资料。如果手中已有基本的检索工具,又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献,就可采用循环法查找文献资料。文献的阅读方法主要有略读、细读、精读等几种,这几种阅读方式各有自己的特点和用途,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文献自身的情况,灵活、妥当地选用阅读方法。教师可以设计某一个专业课题,要求学生检索并下载出相关的期刊论文、硕博士论文、电子图书、专利或标准等,并写出包括课题分析、背景知识、课题检索思路、检索方法、使用的检索工具(数据库)、检索出的文献的基本信息和摘要等内容的检索报告。通过这样的“项目”实训,使学生在操作实践中获得相关知识与技能。
项目教学法具有真实性、完整性、协作性学习的特点,它主要体现的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的学习原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仅起到引导、辅助教学的作用。在运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把学生作为认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调整了教与学的关系,把过去比较多地注重教师的传授逐步转移到了更加注重学生进行探究性、自主性的学习研究上。高职语文课对于学生的价值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听说读写的基本操练上,而是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提升个人修养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转化为个人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杨建中.项目教学法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2).
[2]丁燕华.项目教学法的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3]任魏娟.职业教育项目教学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4]要丽娟.项目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7(02).
[5]范秀娟.项目教学法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尝试与运用[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2).
关键词:初中英语;多媒体教学;问题;对策
一、初中英语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
多媒体教学虽然是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在教学领域的有效体现,但其毕竟只是众多教学手段中的一种,在具体应用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课件质量不高。匮乏的英语素材以及较低的课件制作技术使得当前我国初中英语多媒体课件的水平迟迟得不到质的提升,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2)忽视学生的读与说。英语是一门用于交际的语言,听、说能力尤为重要。而当前多媒体的运用中,只给学生听的机会,而忽略了对学生读、说能力的培养,显然这是不能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的。最后就是过于依赖多媒体。部分教师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多媒体的展示上,而忽略了与其他教学活动的有效结合,进一步限制了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二、提升初中英语多媒体教学质量的有效对策
(1)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学课堂的组织者与参与者,其综合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教学课堂质量的高低。为此,提升初中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则显得尤为必要与关键。学校应加大对教师在英语专业知识以及计算机操作方面的培训力度,以不断丰富其英语专业知识,提高其计算机水平,为高质量的课件制作以及高效率的多媒体课堂提供必要保障。(2)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英语实际应用的能力。教师应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音乐以及视频形象生动地展现给学生,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让学生在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同时,有效锻炼其听、说能力。(3)紧密结合教学需要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多媒体教学内容及时间进行有效调整,并将其他教学环节或教学活动有效融于多媒体教学中,以将多媒体教学的功效发挥到最大。
总而言之,多媒体教学是传统教学的有效补充,而不是代替,相关初中英语教师应正视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采用针对性的有效措施将多媒体的教学优势充分应用到实践中去,进而将多媒体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发挥到最大。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小学音乐教育 新课程标准 基础音乐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On a Number of Issues Arise in Current Elementary Music Education
CHEN Ting
(Suzhou Industrial Park Lotus School, Suzhou, Jiangsu 215123)
Abstract With the promulgation of "the new elementary school music curriculum standards", proposed to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basic music education, music education in our primary schools has made rapid progress, get some achievements, bu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From the "new standard music course" understanding is not accurate, the implementation is not in place; dilute imparting knowledge, one-sided pursuit cultivate students' interest; put music culture as a top student attention to musical practice; local music culture is difficult to incorporate elementary school music teaching; neglect teaching aspects such as full use of the conditions that exist in music teaching elementary school, to talk about the current problems.
Key words elementary music education;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basic music teaching
1 对《音乐新课程标准》理解不准确、实施不到位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因此在各地域的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都发展不均衡,小学的音乐教育差距尤为突出。特别是在很多经济不发达地区,不能完全落实对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志的改革,甚至许多教师不能真正地理解新课标的基本内容,更不用提对落实新课标改革了,由此可见新课标的改革之路任重道远。《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清晰指出:小学音乐是一门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课,人文学科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落实实施美育必须加强小学音乐课的教学。要教导学生学会音乐审美,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要着重发展全体学生去实践音乐,重视音乐,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作,弘扬我们的民族音乐,不断改进评价机制。对于新课标的解读不准确在于以下几点:
1.1 淡化知识传授,片面追求培养学生兴趣
许多音乐教师看到新课标降低了对各个年级的音乐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培养目标,就错误地认为传授知识技能不重要,着重放在了培养学生的兴趣方面。在课堂教学中,一味地迎合学生去欣赏音乐,去培养所谓的音乐创造力,而大大简化了对乐理知识、识谱视唱技能的传授。这样,学生们是高兴了,老师也高兴了,但是必要的基本的音乐知识,学生们却没有学习到,慢慢地,大家逐渐认为音乐课就是轻松的课,音乐教学就是听音乐,让学生休息放松,音乐课就是无关紧要的课。不得不说,这样的结果让人们感到音乐教育的悲哀。
1.2 把发展音乐实践理解成部分音乐生的培养
当前,我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音乐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要重视音乐实践,但大部分学校把重视音乐实践,理解成为要重点培养音乐尖子生。许多学校为了发展音乐实践,积极让部分学生参加各种文艺比赛,举办了很多音乐活动,成立了许多兴趣小组,但是忘记了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的要面向全体学生。这种只有学校的屈指可数的音乐尖子生参加的,是不能算作发展音乐实践的。
1.3 难以纳入音乐教学中的近现代的优秀民族音乐
虽然小学音乐新课标中清楚表明: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以及增强民族意识,使学生热爱民族音乐,应该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融入我国优秀的各民族音乐。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不论是当代的,还是近现代的优秀民族音乐都很难纳入其中。甚至许多学校一味地为了提高升学率,使得语文、数学、外语这样的所谓主课,去占用他们认为不重要的音乐课,音乐教师能够完成最基本的教学任务就已经是很好的了。
1.4 学校的评价机制不能促进学生发展
虽然新课标里有规定,评价指标应关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情感反应等方面以及应通过评价起到促进学生发展并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作用。但是,据笔者了解所悉,许多学校里对学生成绩评定时仅靠其所唱的一首歌,通过学生唱歌水平的好坏来评定成绩,或者教师只通过学生平时上课时的表现情况来评定成绩。如此的评价机制怎么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呢?而在对音乐老师的教学考核与评价方面,许多学校也仅是通过师生参加各项比赛和各种文艺活动的获奖情况来评价教师水平。至于其上课水平则无人关心。如此的评价机制过于简单,既达不到其应有的作用,更无法促进学生的发展。
2 教学条件,重改善轻利用
2.1 重视师资的引进,后续却不能将其培养与提升
从培养师资力量的高等师范音乐系扩大招生规模以来,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三十多年的时间了,从现在音乐教师与学校之间的供需情况来看,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的小学学校,都基本配备了专门的音乐教师。以目前的情况来看,似乎已经保障了基本的音乐教育的人力资源,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其仍然不容乐观。据笔者调查的情况来看,小学音乐老师中的大多数人在入校之后从未得到过专业的继续深造,这其中又有近一半的人改行做了其他课的老师,还有一部分的音乐教师则改行从事了行政工作,如学生管理工作,真正继续从事音乐的老师不足20%。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这是由我们的教育只关注“升学率”的做法造成的。几乎所有的人都清楚素质教育相对于应试教育是更可取的教育方法,然而,在高考这根指挥棒下,我国的基础教育如何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所谓的减负,没有减轻学生的负担,反而减掉了学生的音乐课、美术课,减掉了学生的课外活动,磨灭了学生的艺术天赋,消磨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音乐变为了不重要的学科,音乐教师的深造更是被减掉了。
2.2 加强了教学设施的建设,却不能将其充分利用
依照相关行政部门的规定要求,重视加强教学设施的建设是理所应当的,目前,许多城市的小学都为音乐教学配置了相应的教学设施,有的学校甚至配置了专门的音乐教室。表面上看,相应的教学设施得到了保证,可是实际中真的就没有问题了吗?据了解,有些学校的音乐设备在教学时是不拿来用的,这些音乐设备只在相关主管部门来检查时才会拿出来应付检查,为什么呢?这主要是因为学校的音乐课被大量的“主课”所占用。
3 重评估轻教学
为了考察各学校素质教育的落实情况,相关教育部门会对各学校进行不定期或定期的检查评估,各学校对此也都重视,认真对待检查评估。这本无可厚非,但在检查过程中,有的学校会组织一台文艺晚会,以此标榜此为素质教育的最好展现。学校的艺术教育成果真的犹如表面上这么辉煌吗?
看看小学里音乐课所占的比重便可知晓答案,而且,音乐课在小学里的常规教学常常得不到保障。这是由于音乐课在学校里常被数学、语文等主课所挤占,这种现象是学校默认的。由此可见语文教师、数学教师们的敬业精神,却也折射出音乐教师的悲哀,音乐课在学校常规教学里缺乏应有的尊重。
4 结语
小学学龄阶段,正是少年儿童发育成长与形成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作为基础教育里重要部分的小学音乐教育,对培养少年儿童形成高尚的道德观与文化艺术修养有着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现代教育工作者的重视,那么,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是不能再被忽视的学科。笔者相信在不远的未来,素质教育能得到更好的实现,音乐教育也能得到更好的贯彻实施。
参考文献
[1]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1.
[2] 潘国宏.论音乐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国音乐教育,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