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产妇心理护理范文

产妇心理护理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0:37:1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产妇心理护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产妇心理护理

篇1

[中图分类号]R715[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1(c)-038-02

影响分娩的因素是产力、产道、胎儿和精神心理因素。分娩虽然是生理现象,但对于产妇确实是一种持久而强烈的应激源,分娩应激既可以产生生理上的应激,也可以产生精神心理上的应激。产妇精神心理因素能够影响机体内部的平衡、适应力和健康,同时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分娩。安定产妇的情绪,给予产妇必要的心理支持使产妇顺利分娩,是我们助产人员的职责。

1 临产妇的心理状态

1.1 焦虑心理

相当数量的初产妇从亲友处听到有关分娩的负面信息而怕疼痛、怕出血、怕发生难产、怕胎儿性别不理想、怕胎儿畸形等,致使临产后情绪紧张,处于焦虑状态。

1.2 恐惧心理

害怕陌生的分娩环境,害怕宫缩痛,害怕周围产妇痛苦地或喊叫,害怕医务人员的面孔,害怕阴道分娩不成功再行手术,产程中表现为紧张不安,拒绝饮食和休息。

1.3 失去信心

宫缩引起的腹痛、腰痛、排便感等,使产妇难以忍受而感到烦躁不安,不断或哭泣,精神高度紧张而失去自然分娩的信心,盲目要求剖宫产及催产。

1.4 矛盾心理

对即将出生的新生命抱着期待、喜悦的心情,另一方面对分娩心怀恐惧,担心分娩不顺利,担心胎儿安危,而感到忧虑和紧张。

1.5 急躁心理

随着规律宫缩的开始,疼痛加重,产妇对疼痛的耐受能力下降,产生急躁情绪,急于结束分娩。

2 心理因素分析

心理因素影响着人的痛阀,临产妇由于精神恐惧,可导致交感神经的活动功能超过副交感神经的正常抑制力,造成机体对疼痛的敏感度增加;另一方面产妇如果把注意力过分地集中于对疼痛的感受时,痛觉也增大。分娩时产妇的心理反应特点表现为焦虑、 恐惧、抑郁。我们应告诉产妇这样一个道理,适当的焦虑可提高个体适应环境的能力,而过度焦虑则不利于适应环境,易导致子宫收缩乏力,是增加助产率和产后出血的一个可能因素。不良的情绪反应可使痛阀下降,加重疼痛。紧张-疼痛综合征可使产程延长,同时减少子宫血流,使胎儿缺氧。应激状态的产妇心理承受能力下降,自我评价下降,缺乏自信,由应激引起的强烈情绪反应使产妇分娩的自控能力降低或丧失等。因此,首先我们要给产妇提供一个温馨的环境,待产室和产房都应该清洁、安静,让产妇感到舒适安慰,避免其他产妇哭喊的刺激;耐心、热情地向产妇介绍自己的名字和岗位,让产妇熟悉分娩过程及分娩环境,减轻产妇心理负担;态度热情,服务周到,说话和气,增加产妇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操作时动作熟练,注意帮助产妇消除恐惧感,克服焦躁的情绪。

3 待产时的心理护理

产妇入院以后,心情很紧张。我们要用亲切和蔼的态度,耐心倾听产妇的陈述,认真仔细地做好各项检查,耐心解答产妇及家属提出的各种询问,使产妇及家属觉得我们医务人员有知识,有经验,可信赖,从而产生安全感,同时也可获得产妇的配合。

临床中,有的产妇刚一见红,精神就高度紧张,发生不规律宫缩就难以忍受,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当真正进入产程则精神疲乏、宫缩乏力,易发生难产。对于这样的产妇,我们要告诉她分娩是生理过程,是人类的一种本能行为。向产妇讲述什么是临产先兆,什么是正式临产,尽可能消除其紧张心理,给予其更多的安慰和鼓励。

4 临产时的心理护理

第一产程:第一产程分为潜伏期和活跃期。从规律宫缩到宫口开大3 cm为潜伏期,其特点是宫缩持续时间短,间歇时间长,时间平均为8 h。这一期间产妇易产生焦虑情绪,盼望尽快结束分娩。这时助产人员要向产妇解释宫口开大到分娩结束需要一定的时间,必须耐心等待。如果规律宫缩在日间,鼓励多活动,采取不同,如走、蹲、跪、坐等。适度的活动有助于宫口扩张及先露下降,如在夜间,应鼓励产妇在2次宫缩间歇期继续睡眠,以免分娩时乏力。如果已经破膜,要让产妇平躺,不能活动以免脐带脱垂。鼓励产妇进食,吃流食或半流食,多饮水、勤排尿,以保持旺盛的精力和体力。总之,在潜伏期需要使产妇有一个平静的心境,做好体力的积蓄准备。

活跃期是指宫口开大3~10 cm,所需要的时间平均为4 h左右,宫缩特点是持续时间较长,间歇时间较短。产妇会大声叫喊或,产生恐惧心理,担心是否会发生难产。这期间要稳定她的情绪,不要大声训斥,守护在产妇身旁,告诉她产程进展情况,同时谈些轻松的话题,分散其注意力。密切观察宫缩情况和胎心的变化,态度和蔼可亲,从而使产妇情绪良好,增加对医务人员的信任感和安全感,最终有信心分娩。

第二产程:宫口开全后,大部分产妇感觉疼痛较以前减轻,情绪会变得稳定,但不会配合宫缩用力。此时助产人员要教会产妇正确的用力方法。尤其是初产妇,教会她们掌握分娩时必要的呼吸技术和躯体放松技术。无宫缩时要帮助产妇擦汗、喂食物和水,不断地鼓励、安慰产妇,帮助其树立顺利分娩的信心,尽量缩短第二产程。

第三产程:分娩即将结束,此时产妇感到轻松,关心胎儿的性别和发育情况,当孩子的性别不符合产妇的理想时,可暂时不告诉她,避开她的询问,尽量安慰她,劝其休息,待胎盘娩出后按摩子宫至子宫收缩良好后,再将实情告诉她,以免对产妇产生恶性刺激,这样可避免产后大出血的发生,也符合心理护理的要求。

第四产程:第四产程是胎盘娩出后2 h,这一过程中,虽然产妇在分娩中耗费了大量的体力,但从精神上真正体会到做母亲的幸福感。助产人员要协助产妇早开奶,并告诉她母乳喂养的好处,帮助产妇喂食物和红糖水,使产妇觉得似有亲人在身边一样,会感到莫大的安慰。

5 体会

给产妇创造一个温馨舒适的环境,使其心情愉快,帮助其熟悉住院及分娩的环境,指导产程中的进食、和休息,调动起内因的积极性,有利于产程的进展、产妇和胎儿的健康。

总之,做好心理护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求医护人员在分娩的每个环节中,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护理计划。首先要消除产妇焦虑、恐惧、急躁的情绪,给予关怀,缩短第二产程;其次是融洽医患关系,取得产妇及家属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和配合,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及护理水平,使工作进行的更顺利。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第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69.

[2]黄醒华.最佳妊娠宝典[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3.152-153.

篇2

分娩是妇女一个正常而特殊的生理过程,产妇的精神及心理状态会影响机体内部的平衡、适应力,所以产科医务人员应认识到影响分娩的因素除产道、产力、胎儿外,精神心理因素也很重要。

1.产妇心理特点

1.1 恐惧和焦虑心理

分娩对初产妇是重要的时刻,她们大多对分娩有种渡难关的感觉,尤其是临近分娩,更觉大难将至,难免产生几分恐惧和焦虑,怕痛、怕大出血、怕难产、怕剖宫产、怕婴儿畸形、还有的担心胎儿的性别不理想、或听到其他产妇分娩时的痛苦、喊叫,或目睹过难产的场面,联系自己而产生紧张恐惧心理。当然,这种心理因人而异,或轻或重。

1.2 陌生和孤独感

孕产妇得到来自家庭和社会的特别照顾,成了“重点保护对象”,这在一定程度上滋长了她们过分依赖的心理。住院后环境的改变,自我患者角色的转化,使她们感到陌生和孤独,对自身和婴儿的安全感到不安和缺乏自信,常常表现为夜间失眠、食欲减退、情绪不稳定、感情脆弱等。

1.3 家庭背景的影响

有些孕产妇,受传统的传宗接代思想的影响,迫切期望生一男孩,临产后精神紧张,不进食、不饮水。另外,还有人认为手术生孩子聪明,不影响自身体形,希望剖宫产。

2.妇产科临床心理护理

2.1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心理护理方法主要是支持疗法,这种疗法是通过母亲的安慰,支持,咨询,指导和监管方法,是产妇在医务人员的互动。医患关系一旦建立,助产士按照产妇的性格,文化水平,家庭状况和孕次,深入了解产妇的各种情况,并通过她们自己的语言,表情,态度和行为,得到助产士产生信任,产生依赖感和安全性。

2.2 有针对性有做好心理护理

一是自卑心理护理:首先护理人员要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多给予患者关心以及开导;其次要适当的选择时机向患者介绍病情的治疗以及预防的重要性,尽可能的消除患者悲观、绝望的心理,从而使患者可以重新树立信心,放松心情,接受治疗。二是紧张、害羞心理护理:通过暗示、转移以及分散注意力的方式,有效地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在进行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要把患者当成是自己的朋友、家人一样对待,给她们宣传讲解关于女性生理的知识,并提供相关书籍给她们进行阅读。在进行注射、换药、导尿、阴道冲洗的时侯,要尽量的让异性回避。三是焦虑、恐惧心理护理:在患者进行手术之前,医护人员要进行必要的心理开导,这样可以有效地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要秉持认真负责的态度,以热情的服务取得患者的信任,建立良好的关系。告诉患者关于手术的信息,使患者能够对病情以及手术过程等情况有足够的了解,从而有效的缓解患者的恐惧心理。

2.3 正确的知识宣教

医护人员还应该合理的为患者安排病房,让老病友的经验可以轻松的转变成新患者在手术前的心理指导,这对于缓解患者手术前的恐惧以及焦虑状态是有良好效果的。对于处在分娩期的产妇应该细心、耐心、诚心、关心、热心,利用自己的这些心去解除产妇的各种心理问题,并做好正确的知识宣教工作,告诉孕妇有关于正常分娩的知识以及可能会出现的各种症状,在胎儿出生后应该在第一时间告诉产妇婴儿的相关信息。尤其是对于高龄产妇,护理人员更应该给予她们多一些的关心以及帮助。

3.加强教育指导

3.1 做好产前健康教育

孕妇入院后,向孕妇自我介绍,然后介绍病区的环境、制度,病区护士长,主管医生和科室主任。让她们感觉到医护人员对自己的关心,从而建立了良好的医患关系。护士以口头健康教育为主,书面的相关资料为辅,每天对孕妇进行教育。主要内容包括:临产的分娩知识,胎儿自我监护方法,营养卫生知识,母乳喂养知识,并针对病情实施个体化教育。如妊高征的病人需要安静休息,避免声光等一切不良刺激,饮食以低盐、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为主,讲解左侧卧位,间歇吸氧,自数胎动的意义和方法。

3.2 做好分娩过程的教育

产妇进入代产室后,面对一个陌生的环境不免会产生忧虑、孤独与担心,因此,要尽量做到一对一的全程陪护、关心、体贴她们,告诉她们分娩知识,使她们知道分娩是一个正常的生理过程,消除恐惧心理。同时鼓励产妇的丈夫陪伴分娩,他知道产妇的爱好,可以在产妇疼痛不安时给予和安慰,给予感情上的支持。以缓解其紧张恐惧的心理,减少产妇的孤独感。应该严密观察产程,进行系统监护,并对产妇进行心理护理,满足其需要。同时讲解母乳喂养相关的知识。或者利用电视多媒体播放有关的知识,最大限度调动产妇的主观能动性,指导产妇在分娩时正确应用腹压,与医护人员密切配合,顺利渡过这关键时刻。

3.3 做好产后护理与指导

产妇送回母婴同室,护士立即对其进行身心评估,简单地讲解母乳喂养和产后保健指导。内容包括:一是产后食物应富有高热量,高蛋白质,多吃水果,蔬菜和多喝汤,以利于乳汁分泌。剖宫产后的产妇禁食6~8小时后进食汤类再逐步过渡到半流饮食,普食。二是注意产褥期卫生,产后6小时内应及时尽早自解小便,注意会伤口情况及阴道流血情况,保持外阴清洁,勤换纸。鼓励产妇下床活动。三是做好产后心理护理,防发生产后抑郁。

3.4 做好母乳喂养指导

一是向产妇及家属宣教母乳喂养技巧、喂奶姿势、挤奶手法、新生儿日常护理、新生儿沐浴、新生儿脐部护理等。手把手的把这些知识教会产妇及家属。二是每天播放产后保健及新生儿护理的相关知识,让“新妈妈”及家属尽快掌握其相关知识。出院前再向她们进行示范性教育,对于新生儿护理的操作技术,如新生儿沐浴、新生儿脐部护理、新生儿抚触、新生儿黄疸观察情况等。当面示教,让她们掌握其知识,强调注意事项,防止出现常见的操作错误。

3.5 做好出院指导

篇3

[关键词]宫缩痛;心理因素;护理人员

分娩是一种正常的生理过程,但全过程都是靠产妇宫缩将胎儿及其附属物从子宫内娩出,从正规的规律宫缩痛开始直到分娩结束,整个过程中有的可适应,有的难以适应,产妇的心理状态有对即将成为母亲的喜悦,对分娩的恐惧和对婴儿性别的担忧,对陌生环境的紧张和孤独,这些因素常可引起宫缩乏力,产程长,胎儿宫内窘迫,产后子宫收缩不好所致大出血及产后抑郁症,现做出如下护理:

1 产妇心理

1.1 产妇缺乏生育知识,容易产生紧张和恐惧感,又对疼痛极为敏感,有的有较轻的耐受力,有的产生陌生感,不安全感,对吵闹不安的产妇,要更加热情。细心。耐心地照护和安慰,并激发其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1.2 消除心理障碍可以缩短产程,提高分娩质量,可以减少手术产的机会,让其家属陪伴在身边给予产妇精神支持,对产妇宫缩疼痛时进行解释安慰是非常必要的,可以在宫缩间歇时告诉她分娩疼痛是正常的,向她讲述分娩的相关知识,宫缩发动的原因,鼓励其勇敢,虽然宫缩带来了疼痛,不适感,但也带来了喜悦,使其树立分娩的信心。

2 加强分娩时心理护理

产妇开始出现规律宫缩后,向产妇说明宫缩痛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和必然的规律,消除其紧张因素。同时用多种形式分散其注意力,如教产妇观察、感受、记取宫缩间歇和宫缩持续时间;耐心倾听产妇的诉说,科学地、技巧地解释其提问;用幽默、暗示方法与其交谈,及时肯定其正确使用呼吸及松弛技巧。并配合轻音乐的放送。这样可消除或减轻陌生和疼痛感。配合休息和睡眠,减少体力消耗,同时建议丈夫陪伴。增加亲切和依托感。第二产程时,正确指导产妇使用腹压,必要时给产妇予以产程进展的提示。使其与医护人员密切配合,顺利完成全产程。

3 医护人员应具备的条件

3.1 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也会影响到产妇宫缩痛的进展,这就要求护理人员不仅具备丰富的护理知识,而且还要了解和掌握产妇的心理活动规律,熟练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最大限度地满足产妇心理上和生活中的需要,指导并配合家人共同努力解除她思想上和生活上的顾虑,以帮助产妇度过她人生中即重要又幸福的阶段。

3.2 护理人员的态度也会影响产程的进展甚至造成产程停滞,作为医护人员,对产妇及其家属的急切心理要表现出充分理解,并耐心作出解释。对产妇提出的问题要进行全面正确的解释,并且语句要简明扼要通俗易懂。态度和蔼,技术操作娴熟,不粗暴,多陪伴产妇,密切观察产程进展,以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随时告知家属产程进展的相关信息,尽量满足产妇及其家属要求,避免同病人发生争执或任何方面表现出不耐烦与冷漠,而护理人员的微笑服务,态度温和则会使产程进展顺利。

4 心理护理的作用

4.1 心理护理可减少产后出血及剖宫产率的发生,许多产妇对自然分娩信心不足,当感觉疼痛不能忍受时即要求剖宫产。心理护理可使产妇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医护人员使一些胎位异常、轻度头盆不称得以纠正。同时。有效地做好心理护理,减少了胎儿宫内窘迫的发生率、剖宫产率。做好心理护理使产程进展正常,减少子宫收缩乏力因素从而降低了产后出血的机会。

篇4

本文通过医护人员言行、服务态度、熟练的业务技巧给产妇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解除了产妇的心理障碍,明显减轻了产妇的心理压力。心理护理在解除产妇对分娩的紧张、恐惧情绪有良好的疗效。

概 述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心理护理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已得到普遍认可并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实践。妇产科产妇较为特殊,将为人母的产妇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紧张、恐惧、顾虑心理,不能很好地配合护士的工作。这时,妇产科产妇的心理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产妇怀孕时期及面临分娩的心理变化分析

怀孕时期的心理变化:一般在妇女在确知自己怀孕后,首先表现为欣喜,表面上流露羞怯,但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接着又陷入平静,产生将要为人母的恐慌,角色转移不能及时到位。

面临生产时的心理变化:最后1个月,对于任何妇女来讲,都是一段艰难的过程,即将分娩,又产生焦虑、紧张、恐惧的心理压力。

在面临生产的过程中,产妇的思想往往集中于以下几个问题:①对产痛的顾虑,由于平时的耳濡目染,预感分娩将是很痛苦与艰难的过程;②担心是否发生难产,是否因难产而手术,手术的效果与安全性等;③考虑婴儿会怎样,会不会畸形等。

如何做好妇产科心理护理工作

对任何一位妇女来讲,怀孕及生产期间将是一段特殊的生理与心理过程。几乎没有一位女性能在怀孕期间轻松地始终保持往常的平静,而不发生任何心理改变。特别是初孕妇女,从确知怀孕到临产,随时都在面临自己从未经历过的感觉,从而出现很多由不适应到适应的心理改变。了解这些改变并给予妥贴的心理安抚,不仅有益于孕妇与胎儿的身心健康,还有益于家庭的和谐与幸福。

当产妇面临生产,面对分娩的恐惧、环境改变,还要忍受剧痛,会使她们产生寂寞、孤独感,如果此时护理人员不去关心,只听胎心音和检查宫口的情况,对产妇提出的疑问不予理睬,甚至随意说笑,产妇疼痛时甚至大声斥责。这样做的后果就容易使患者对护士失去信心,人为造成产程延长、胎儿窘迫、宫缩乏力等难产情况发生。

护理人员在护理待产产妇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心理护理,感情上不疏远,尊重其人格,关心照顾,消除患者紧张、恐惧及顾虑心理,为其保密,劝其自我放松,珍爱生命,鼓起勇气,以积极的态度迎接即将到来的幸福,以便解除产妇各种心理应激。

医护人员对产妇热情、周到的服务,能及时观察产程进展情况,工作认真,操作熟练,使产妇对分娩增强信心,转移对产痛的注意力,告诉她如何正确使用产力,以提高正常分娩率,如遇难产,告诉产妇安全分娩有保证,手术成功率接近100%,这样能让产妇在最佳的心境下顺利结束分娩,也极大的为妇产科的护理工作减低了工作难度。

要做好妇产科心理护理工作,应把握好以下几个点:①把握与产妇交流的度:通过交流可以协调关系、满足产妇的需要、减少产妇的心理孤独感、增进医患感情。适当的交流有利于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有助于产妇对医院及医护人员产生信任感,从而能引导产妇积极配合检查、治疗,为顺利生产构筑基础。在交流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起主导作用,要积极引导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同时,交流要有度,过度的交流可能会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造成心理护理失败。②提高护理工作的服务性:心理护理也属于医疗服务,心理护理同其他医疗工作一样具有服务性。护理人员在心理护理的过程中,应该以热情服务的态度,最大程度上满足产妇的心理需求,减轻产妇的心理负担,消除产妇的心理顾虑。③加强护理工作的针对性:心理护理没有具体的操作规范,也没有统一的护理模式,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在对产妇进行心理护理的过程中,善于总结产妇的心理变化过程,及时掌握产妇的情况和心理状态变化,针对不同的产妇,采取不同的对策,让心理护理真正做到因人而异。④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陪员是产妇最亲近及最信任的人,因此,家属也是引导产妇以平稳的心态迎接生产的最佳人选。有的时候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比直接对产妇进行心理护理更为有用,这也是从侧面对产妇进行心理护理的一种有效方式。

心理护理的基本原则

先重后轻,先急后缓。分清轻重急缓是进行心理护理的必要条件。

根据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解除产妇心理障碍。具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是解决心理障碍的最佳方式。

了解病情变化、治疗过程、效果,对产妇作出适当的解释或预告。预防性的心理护理可以减轻产妇的心理压力,使其具有基本的心理防御能力。

适当开导和劝慰:开导和劝慰是最好的心理护理的方式,同时开导和劝慰的过程也是了解产妇心理变化的一个过程,适当的开导和劝慰有利于心理护理工作的进行。

卫生知识的宣教:大多数心理上的问题都可以归咎于对卫生知识的匮乏,进行卫生知识宣教可以从一定程度上避免产妇的心理出现问题。

护理人员应具备全面素质,工作责任心强,擅长交流沟通,对待每一位产妇要视同亲人般的护理与照顾,细致观察产妇的心理变化,及时交流思想和情绪的变化,做好她们的孕期保健指导工作。消除紧张心理,医护人员良好的沟通技巧,可消除产妇的过度紧张、恐惧,通过护患沟通,消除顾虑,预防并发症,减少产后大出血的发生。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待产妇 心理特征 心理护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1.21.269

临床资料

2007年1月~2008年1月收治以单胎头位住院分娩的产妇1400例,通过进行分期分段的心理护理,心理状况良好,顺利分娩的1260例,占分娩总数的90%,与上年同期相比提高12%,不顺利者剖宫产110例,胎头吸引30例,两者占分娩总数的10%,与上年同期相比降低52%。

待产妇的心理特征

恐惧焦虑心理:大多数产妇因为初入产科由于对分娩过程缺乏了解,怕胎儿畸形,怕痛思想普遍存在,稍有宫缩就不止,随着产程进展,有的产妇则表现烦燥不安,大声喊叫不配合,倘若助产人员言语不当简单粗暴,更强化恐惧焦虑心理。

兴奋、忧伤心理:不少产妇心理状况复杂,既有初为人母的喜悦,也怀疑助产人员技术不高,担心母婴安全。产妇不正常的心理状态,对分娩极为不利,往往可引起产力异常,造成宫缩乏力、滞产、胎儿宫内窘迫及产后子宫迟缓性出血等不良后果[1,2]。因此,如何使产妇能顺利度过分娩关,是每个产科人员面临的问题,待产妇的心理护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一般护理

熟悉环境,消减紧张,缓解压力:通过对新入院的待产妇进行热情接待,介绍环境、医生、助产人员、护理人员及其工作情况,创造优雅、舒适和整洁的环境,允许亲人陪同照顾等措施,使其熟悉并适应环境,消除孤独和恐惧,使她们产生轻松安全。了解产程,减轻忧虑,建立信任:医护人员仪表端庄,态度和蔼,检查时动作轻巧,技术娴熟,认真观察产程,通过向家属及孕妇讲解配合的意义和方法,使她们了解分娩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主动发现问题及时准确处理,以消除对分娩忧虑和产痛的恐惧。以此使产妇建立信赖感,配合助产人员顺利分娩。

针对性心理护理:根据孕产妇不同的情况及不同阶段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反应,分期分段进行护理。①对新入院的待产妇,护士应主动热情,积极宣传正常分娩的有关生理知识,让待产妇初步了解临产后各个阶段的一般生理现象,对分娩时的疼痛有充分的思想准备。针对待产妇顾虑和担心的原因,做好解释工作。进入产程后,要告诉她们正常情况下分娩的时间,鼓励待产妇进食高热量的食物及充足水分与适当休息。②待产阶段:常表现精神紧张、情绪反常,热情耐心地讲明分娩有关注意事项及不良心态所造成的后果,帮助产妇缓解紧张焦虑情绪。此时医护人员应守护在产床前,并勤听胎心音或连续监听胎心音,指导临产妇在宫缩时做深呼吸,帮助按压腰骶部或轻抚下腹部以减轻不适感。这样即消除了待产妇的孤独和恐惧感,也密切了护患之间的感情[3]。③临床分娩阶段:由于剧烈的阵发宫缩,使产妇心理发生强烈变化,此时表现恐惧、焦虑、易怒。医护人员应当沉着、热情,操作稳准轻快求得产妇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分散注意力,与她们说一些轻松愉快的话题,从而减轻产妇的疼痛。对缺乏信心和耐心的待产妇要多给予鼓励;对恐惧焦虑的待产妇要注意疏导;对哭闹叫喊的待产妇应予以理解、宽容与安慰;对耐受力差的待产妇多采用鼓励性的暗示,必要时可由家属陪产,使其获得战胜疼痛的勇气和信心[4];对无剖宫产指征而要求剖宫产的待产妇及其家属,应积极宣传阴道分娩对母婴的好处,从而降低社会因素造成的剖宫产。④产褥阶段:此时产妇的心理状态随新生儿娩出而趋于稳定,要对饮食、休息、哺乳的方法给予一定的指导,介绍产褥期卫生知识,疏导她们并鼓励做适当的活动尽快恢复身心健康。

讨 论

护理人员若能在助产护理过程中,把心理护理与临床护理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好待产妇的心理护理,不但可以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还可以缩短产程,减轻产妇的痛苦,减轻心理压力,增强阴道顺产的信心,确实有利于母婴安康。分娩是产妇极为复杂的心理变化,研究和掌握产妇的心理活动,加强心理护理,使他们在整个分娩过程中保持最佳心理状态,这不仅是我们医护人员的职责,也是提高产时护理质量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 董秀,张利华.待产妇心理状况调查及护理[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1,3(3):359-360.

2 张丽芳,包翠荣.待产妇心理状况调查分析及护理[J].中国伤残医学,2007,15(2):66.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