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化学原子质量分数范文

化学原子质量分数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7:0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化学原子质量分数,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化学原子质量分数

篇1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7.006

从启蒙的意义上看,初中化学不能视作化学学习的简单阶段,更不能视作所谓文科化的记忆阶段,初三化学应是从生活经验出发并面向学科素养的学科启蒙。在这个阶段,学生的学习既离生活最近,又紧密联系和建构学科根基。这个阶段的学习虽然说在知识上是少的,简单的,但是在形成学科观念上是丰富而深刻的。

初中化学用语计算是初中化学计算中的主体内容,主要涉及有关相对分子质量、化合物中元素质量比、化合物中某元素质量分数、化合物纯度和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分别安排在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教学主题中。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们认为课程标准对这些化学计算定位得比较浅。比如化学式中元素质量比的教学被简单化地视为分子中相对分子质量与原子个数乘积之比的模仿与操练过程,教学重心落在“纯数字”的处理上,而忽视元素质量比的概念含义和用分子中原子质量比来量化宏观元素的质量比等诸多计量上的内涵,忽略了化学计算在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上的启蒙价值。因此,化学用语计算的教学需要由单一技能性知识教学转向关注学科观念本质的智慧教学,需要由固定的教学模式即“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教师讲解、学生操练”向生动深刻的学科理解性课堂教学转型。

一、计量思想催生了化学符号系统

质和量是物质存在的?筛龌?本属性,其中量包括质量和数量两个基本物理量。计量是用一个规定的标准已知量作单位,和同类型的已知量相比较而加以检定的过程。化学计量学源自于希腊语stoicheion(元素)和metron(测量)。是在德国化学家里希特的建议下提出的,目的是要得到某些化合物中各元素之间的质量比。近代科学史上的化学计量经历了当量定律、定比定律、原子量测定、化学符号和分子学说等阶段,由宏观计量领域走向微观计量领域。可以说,计量的发展成就了化学学科发展,尤其是催生了化学符号系统的发展[1]。例如,化学用语“H2O”的发展过程,普鲁斯特提出参与反应的物质,它们的质量都成一定的整数比,即1克氢气和8克氧气化合生成9克水,假如不按此比例,多余的就要剩余而不参加反应(即定比定律)。道尔顿在此基础上又提出组成化合物时,不同元素的原子之间以简单整数比相结合(即倍比定律),他认为水为二元分子,即HO,并测定出氧的相对原子质量为8。贝采里乌斯认为道尔顿测定的相对原子质量有误,重新测定了氧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认为一个水分子是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并更新了新的化学符号系统,从而为水的化学式“H2O”的最终确定奠定了科学基础。

由此可见,化学用语是伴随着计量产生和发展的,既是计量的结果,又具有计量的内涵。由此,化学用语“语境”中的计算不只是简单意义上的数的运用,更不是一个单一的算的处理,而是计量层次上的内涵表达。这就是作为启蒙的初中化学用语计算的本质所在。

二、计量思想在化学用语计算教学中的实践

化学研究的物质及其物质变化存在着计量关系。从计量角度来看,物质的化学计量关系主要有两个物理量,即数量和质量,并由此延伸出浓度、酸碱度、反应速率等物理量;从计量思想来看,定量观是研究化学问题的重要思想方法,是用统计思想将宏观事实与微观本质联系起来,并将结果用符号来表征[2]。这里的计量思想主要是指在获取、表达和分析物质及其物质变化存在的数量和质量关系中提炼出来,有利于计量知识深刻理解的思维方法。初中化学定量观的计量思想主要有科学计量思想、整体局部思想、符号表征思想和量变质变思想。

1. 在相对原子质量中体现科学计量思想

相对原子质量既是原子质量的计量,又是后续有关分子质量和化学反应计量的基础,从计量思想的角度来把握相对原子质量这个概念,是化学用语计算教学的关键开局。

教学片断(人教版)

引入:微观上原子虽小,但它也是有质量的,不然宏观上的物质也就没有了质量。同学们估计一下,原子的质量有多大呢?

呈示与说明:

(1)观察图1。

(2)6.02×1023个碳原子虽说是一个天文数据,但却只有12g。

(3)出示与12g碳质量相当的砝码,即两个5g砝码和两个1g砝码。

感受:碳原子质量很小。

讲述:碳原子质量大约是1.993×10-26kg,氧原子质量约为2.657×10-26 kg,氢原子质量约为1.67×10-27 kg,可见用千克、克等计量单位来衡量原子的质量不合适,它使得数值太小,书写和使用都不方便。

思考:原子质量用怎样的计量单位来衡量比较合适?

讨论与汇报:用接近10-27 kg的计量单位。

介绍:

(1)以一种碳原子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即图2。

(2)列出氧原子、氢原子、碳原子等与这个标准的比式及比值。

(3)相对原子质量H-1、C-12的比较(见图3)。

(4)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

练习:查阅铁原子和锌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由铁的相对原子质量56和锌的相对原子质量65,可以得出铁原子和锌原子在质量和数量上的哪些信息?

相对原子质量属于微观计量,以上片段包含三个教学环节:第一是通过天平情境勾勒出计量背景,在微观与宏观的联系中建立微观直观,并体会原子质量的真实存在和极其微小,为探寻合适的计量单位打下伏笔,并为高中“物质的量”提前建立一致性关联;第二是寻找合适的计量单位,并在求算中体验计量标准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这是教学的难点;第三是在具体情境中运用相对原子质量,体会相对原子质量的计量意义。而这三个环节都是围绕科学计量思想这个核心来展开。让学生感受到使用什么样的标准而使计量结果准确简约是计量智慧层面上的思考,亦即科学计量思想。而这里科学计量思想的启蒙对于后续化学用语计算,还有溶液的浓度表示、溶解度等教学具有迁移作用。

2. 用整体局部思想建构有关相对分子质量计算中的宏微关系

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包括相对分子质量、物质组成中元素质量比和物质中某元素质量分数三部分内容,其中相对分子质量是基础,宏观上的元素质量比、元素质量分数与微观上的分子中原子质量比、原子质量分数建立实质性联系是教学难点。

教学片断(人教版)

环节一:相对分子质量

谈话:

谁的质量大,如何来说明?

指出: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质量计量上的伟大发明。

引入:

谁的质量大?大多少?

思考与汇报:44>18,说明二氧化碳分子质量大;比例为44∶18。

追问:44和18是怎么来的,分别表示了什么?

学生说明:12×1+16×2=44,1×2+16×1=18,即分别表示二氧化碳和水的相对分子质量。

追问:相同质量的水和二氧化碳中,谁所含的分子个数多?

学生说明:(1÷44)

形成:相对分子质量。

精要练习(略)

环节二:元素质量比与元素质量分数

对话:H2O中,1×2∶16×1=1∶8,表示的是什么?

得出:1∶8表示了水分子中氢原子与氧原子的质量比。

思考与讨论:宏观上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中氢元素的质量与氧元素质量的比值即为氢、氧元素质量比,那么如何求算这个质量比呢?

汇报与提炼:1.宏观上氢元素、氧元素的质量就是微观上所有氢原子、氧原子的质量,所以氢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在数值上等于所有水分子中氢氧原子质量比,又因为每一个水分子都相同,所以这个质量比又等于一个水分子中的氢氧原子质量比,即1×2∶16×1=1∶8;2.宏观上水的?|量就是微观上所有水分子的质量和,因为每个水分子都相同,所以宏观上的水与微观上的水分子是对应的,于是水中氢、氧元素质量比在数值上等于一个水分子中的氢、氧原子质量比。

指出:宏观上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可以通过微观上一个分子来计量,即以点代面。

追问:如何求算水中氢元素质量分数(即氢元素的质量与各元素的总质量之比)?

汇报:与求算元素质量比一样,可以通过水分子中氢原子质量分数来求算,即1×2/18×100%。

环节三:提炼计算公式与巩固(略)

环节一中,先通过比较碳原子、氧原子的质量来温习原子质量的计量即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接下来在比较二氧化碳与水分子质量的情景中引出对分子质量的计量,并在对“44、18”的列式与表述中让学生体会分子的质量为各原子质量和,反之各原子相对质量和就是相对分子质量,即计量中的整体局部思想,从而形成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环节二中进一步应用了整体局部思想,体现在“为什么水中氢氧元素质量比在数值上等于一个分子中氢氧原子质量比和如何求算水中氢元素质量分数”的思考与追问之中,让学生感受到图6所呈现的完整的整体局部思想[2],即物质质量与元素质量,元素质量与原子质量,物质质量与分子质量,分子质量与原子质量等。

3. 用符号表征思想领会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本质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从量的方面研究物质的变化,而量的关键并不是具体计算问题中的数字,也不是计算过程中所列的比例式,而是深刻领会化学方程式这个符号表征所蕴含的计量。

教学片断(人教版)

环节一:体会化学方程式中的计量数

回顾:根据微观图示,写出对应的化学方程式。

评价:

读:化学方程式。

追问:如果增加一个氢分子,即图8

对应的是几个水分子?

阐述:还是两个水分子。

体会:化学计量数是成比例的,比例是固定的。

环节二:领会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根据”

辨析:根据化学方程式判断“8g氢气与4g氧气燃烧后生成12g水”的说法是否正确?

思考与交流

汇报:1.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量数关系:v(H2)∶v(O2)∶

v(H2O)=2∶1∶2,得出:m(H2)∶m(O2)∶m(H2O)=2×2∶1×32∶2×18,因为8∶4∶12≠4∶32∶36,所以不可能生成12g水;

2.根据化学方程式,在质量上m(H2)∶m(O2)=2×2∶1×32即1∶8,所以8g氢气与4g氧气中,8g氢气有剩余,不可能生成12g水。

体会:化学方程式中的各物质质量比是固定的,这是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根本依据。

追问:如何计算生成的水的质量呢?

展示:计算思路与格式。

环节三:巩固(略)

篇2

1.化学式的计算

(1)分子质量

相对分子质量等于化学式中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其中结晶水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等于无水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与结晶水相对分子质量的总和.

(2)元素质量比

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等于化学式中各元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总和之比.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两种元素质量比等于两元素相对原子质量之比乘以原子个数比,其关系如下:

元素质量比相对原子质量之比×相对原子质量之比÷原子个数比

(3)元素质量分数

R元素的质量分数=R的相对原子质量×化学式中R的原子个数相对分子质量×100%

(4)化合物中某种元素的质量

化合物中R元素质量=化合物质量×化合物中R元素的质量分数

2.溶液稀释相关计算

稀溶液质量×稀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浓溶液质量×浓溶液溶质质量分数

3.化学方程式的相关计算

化学方程式计算一般会结合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化学式的推断、化学式的计算等进行考查,命题趋向与生活实例相结合.Www.21miSHu.

例1为测定某硝酸银溶液中硝酸银的含量,取20g溶液于烧杯中,加入5.5g盐酸(足量)使溶液中的硝酸银完全反应,将产生的白色沉淀过滤、洗涤、干燥后,质量为2.87g.

(1)求上述20g溶液中AgNO3的质量.

(2)在实验操作中,通常是通过量取液体的体积来取用一定量的液体.查得上述盐酸在实验条件下的密度为1.1g/mL,则在本实验中所用的5.5g盐酸的体积是多少毫升?

解:设溶液中AgNO3的质量为xg.

AgNO3+HCl=AgCl+HNO3

170143.5

x2.87g

170x=143.52.87gx=3.4g

盐酸的体积为5.5g1.1g/mL=5mL.

化学方程式是表示纯净物之间的质量关系,而在实际生产中所用的原料和产品一般含有杂质,因此,要将不纯物换算成纯净物,才能代入方程式计算.

例2将12.5g含杂质的石灰石与与100g稀盐酸放入烧杯中,两者恰好完全反应杂(杂质不与盐酸反应也不溶于水),反应后经过滤所得滤液为105.6g.求:

(1)二氧化碳质量.

(2)稀盐酸质量分数.

(3)反应后滤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4)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解:设CaCO3的质量为x,HCl质量为y,生成CaCl2的质量为z.

由题意知,CO2=x+100g-105.6g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7311144

xyzx-5.6g

10044=xx-5.6gx=10g

10073=10gyy=7.3g

100111=10gzz=11.1g

生成CO2的质量为10g-5.6g=4.4g

盐酸中溶质质量分数为7.3g100g×100%=7.3%

反应后滤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1.1g105.6g×100%=10.5%

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10g12.5g×100%=80%.

4.数据分析题

表格式计算题会将有关数据隐含在表格中,要求我们利用表格中的有关数据,或对比分析出两种物质恰好反应的量,分别讨论其中一种物质的计算.

篇3

沪教版化学九(上)“纯净物中元素之间的质量关系”是在学生学习了用元素概念定性地表示物质组成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定量的角度来学习和研究物质的组成。本节课的难点是让学生建立和理解元素在物质(化合物)中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引领学生从微观粒子的数量与质量的角度,推算出组成宏观物质中各元素质量关系,也是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学科中“宏观-微观-符号”这三重表征的极好素材。

“纯净物中元素之间的质量关系”一节内容较为抽象与深奥,且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感性知识,这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较好地突破教学中的这一难点,帮助学生用定量的观点去学习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观察、想象、模型化等方法,化虚无抽象为形象直观,逐步引领学生从定性到定量,初步理解物质的组成。同时通过类比推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定量计算能力也能有所提高。

二、教学片断

环节一:问题情景。

【投影】尿素是农业上常用的一种氮肥。小强看到某化肥标签如下:

试帮助小强回答下列问题:

(1)尿素含氮量的含义。

(2)尿素中的含氮量是如何计算出来的?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

环节二:定比定律介绍。

【阅读】法国化学家普鲁斯特发现定比定律的化学史。

【讲解】每一种化合物都有固定的组成,且组成化合物的各成分元素的质量比是一定的,这一规律称为定比定律,又称定组成定律。

学生活动:阅读、思考。

环节三:水中氢、氧元素质量比。

【活动】指导学生用下面的模型搭出水分子结构,再拼出1个水分子中氢、氧原子质量比的示意图。

【讲解】水中氢、氧原子个数比n(H):n(O)=2:1,1个水分子中所有的氢原子和氧原子的质量之比,即是水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之比。

1个水分子中氢原子和氧原子的质量比=

【讲解】原子的质量都很小,计算时使用相对原子质量。

【总结】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该元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

【巩固】计算下列物质中原子个数比、各元素的质量比:(1)氨气(NH3);(2)尿素〔CO(NH2)2〕。环节四:水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

【活动】用模型拼出氢元素质量在水中占的质量比例(质量分数)。

【讲解】一个水分子中所有的氢原子的质量与这个水分子的质量之比,即是水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

1个水分子中氢原子所占的质量分数=

【讲解】分子和原子的质量都很小,计算时使用相对分子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

环节五:拓展应用。

【情景再现】尿素是农业上常用的一种氮肥。小强同学看到某化肥广告如下:

请你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判断这袋尿素样品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學生活动:

通过计算,纯尿素的含氮量为46.7%。而样品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3.5%,低于纯尿素中氮元素质量分数,故为混合物。

【课堂小结】结合所学内容,从知识、方法、规范、学科观念谈一谈这节课的收获。

三、教学反思

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是化学教学中的一大难点。本节课将宏观计算演变成微观模型的演示,从而化抽象为直观,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物质的微粒观、元素观的认识。

1.合理设置教学台阶。本节教学内容是初中化学计算的开始,设计时以学生熟悉的化学肥料(尿素)为素材,以问题链作为主线,同时以组成相对简单的水为例,用球棍模型让学生体验水分子与氢原子和氧原子的关系。通过模型,学生总结出水分子中氢、氧原子质量比和氢原子在水分子中占的质量比例,然后通过类比、归纳等方法得出氢、氧元素质量比和水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教学以生活经验为基础,拾级而上,降低学习的难度。

篇4

1、家庭厨房中常发生下列变化,其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食物腐败 B、水沸腾

C、天然气燃烧 D、菜刀生锈

2、下列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可燃性 B、密度 C、温度 D、硬度

3、压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重新鼓起,是因为球内的气体 ( )

A.、分子间隔增大 B、分子个数增多

C、分子质量增大 D、分子体积增大

4、区别野外采集的水样是硬水还是软水,可选用( )

A、明矾 B、活性炭 C、肥皂水 D、石灰水

5、镁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镁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B. 镁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

C. 镁离子最外层有2个电子 D.镁原子与镁离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6、配制5%的氯化钠溶液,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刻度,则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为( )

A、等于5% B、大于5% C、小于5% D、无法判断

7、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中,表示原子的是( )

8、下列关于相对原子质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相对原子质量由原子的核外电子数决定的

B、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

C、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原子的质量,以克为单位

D、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原子的质量,以千克为单位

9、水变为水蒸气时,发生的变化是( )

A . 水分子的大小改变 B . 水分子间的间隔改变

C. 水分子变为其他分子 D. 水分子变为更小的粒子

10、生理盐水是溶质质量分数为0.9%的氯化钠溶液,现用1000g生理盐水给某病人输液,进入病人体内的氯化钠质量约为( )新课 标第一网

A 0.9g B 9g C 90g D 18g

11、要配制一定质量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食盐溶液,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A 称量、计算、量取、溶解 B 量取、称量、溶解、计算

C 计算、量取、溶解、称量 D 计算、称量、量取、溶解

12、从50g15%的硫酸铜溶液中取出10g,则这10g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

A.10% B.20% C.5% D.15%

13、某些花岗岩石材中含有放射性元素氡。某种氡原子的质子数为86,中子数为136,这种氡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 )

A.50 B.86 C.136 D.222

14、原子结构对于元素化学性质关系最密切的是( )

A.电子层数 B.质子数 C.最外层电子数 D.中子数

15、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是( )

A 能否构成物质 B 能否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C 质量和体积大小 D 在化学变化中能否再分

16、一种原子的核内有6个中子和6个质子,另一种原子的核内有7个中子和6 个质子,则它们不同的是( )

A 质子数 B 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C 核电荷数 D 核外电子数

17、医疗上用的碘酒中,溶质是( )

A 水 B 碘酒 C 碘 D 酒精

18、下列仪器不能在酒精灯上加热的是( )

A.量筒 B.燃烧匙 C.烧杯 D.试管

19、下列关于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溶液都是无色的 B、溶液组成中一定有水

C、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D、溶液里各部分的性质不相同。

20、下列物质在盛满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时,瓶口出现水雾,燃烧产物通过澄清的石灰水振荡后,石灰水变浑浊的是

A、木炭 B、蜡烛 C、铁丝 D、硫

21、市场上销售的奶粉种类很多,有加锌奶粉、加钙奶粉、高钙奶粉等,这里的钙、铁、锌是指( )

A、单质 B、分子 C、元素 D、原子

22、地壳中含量的非金属元素与含量的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 )

A、O2 B、Si C、Al2O3 D、N2O5

23、新型净水剂铁酸钠(Na2FeO4 )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 )

A、+2价 B、+3价 C、+5价 D、+6价

24、小明同学的学习档案中,对下列符号中的“3”所表示含义有如下记载,其中错误的是( )。

A、3H2O中的“3”表示三个水分子 B、3C中的“3”表示三个碳原子

C、SO3中的“3”表示一个三氧化硫分子中含有三个氧原子

D、Al3+中的“3”表示铝元素合价为+3价

25、对“10%的食盐溶液”含义的解释错误的是( )

A.100g食盐溶液中溶解了10g食盐

B.200g水中溶解了20g食盐

C.将10g食盐溶解于90g水中所得到的溶液

D.将食盐和水按1∶9的质量比配制成的溶液

二、非选择题

26、(4分)用化学符号表示:

(1)1个铁原子 ;(2)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 ;

(3)2个水分子 ;(4)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

27、 (3分)下列分别盛有不同物质的容器中,所盛物质属于混合物的是 ______,属于单质的是 _____,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填字母)

28、(5分)下图中的①、②是氟元素、钙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A、B、C、D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请你回答:

(1)氟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钙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

(2)X=

(3)A、B、C、D中属于同种元素的是 。(填序号)

(4)A粒子的化学性质与B、C、D中哪一种粒子的化学性质相似 。(填序号)

29、(8分)写出下列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1)铁丝在氧气中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点燃镁条作信号弹

(3)燃烧红磷制造烟幕弹

(4)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_____________________

30、(14分)某化学兴趣活动小组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进行如下探究实验:

(1)如右图所示,在一个具有刻度和可以滑动的活塞的玻璃容器中放入一粒白磷(白磷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为40℃),将玻璃容器固定好,放在盛有85℃热水的烧杯上。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 实验中可以看到玻璃容器内白磷燃烧时的现象是

。实验结束后,恢复至常温,活塞应停在刻度__________处,出现该现象的原因是:白磷燃烧消耗了空气中气态的__________而生成了固态的________,从而使玻璃容器内的气体体积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② 玻璃容器内余下的气体主要是_______________。

③ 此反应中白磷要过量,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6分)在90g10%的硝酸钠溶液中加入10g水或10g硝酸钠,计算用这两种方法制成的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32、(10分)小毛同学发现他家菜园的蔬菜瘦小枯黄,经查阅资料发现,原来是土壤中缺少氮元素所致,于是他向菜园土壤中施用了一种叫硝酸铵NH4NO3的氮肥后,情况就有所改观。试计算:(1)NH4NO3的相对分子质量。

篇5

化学计算是对化学概念、理论、实验等有关知识的量的理解,是初中化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依据化学式开展的化合物中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则是九年级化学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化学式计算的学习,如果学生不能从分子和原子层次上认识化学式,不能理解质量分数等概念的话,只是在进行机械模仿操作,一旦问题情境改变则会束手无策,错误百出。因此,从概念教学入手,促使学生从量的角度来理解和深化化学概念,掌握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关系。

二、教学策略实施和评析

(一)借助模型操作,直观认识“质量分数”含义

引入:我们已经知道,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饼图模型展示:这是水中氢氧元素分布模型。红色部分代表氢元素。(如图1)

问题:水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如何用模型来直观表达?

学生动手操作:请一位学生来移动模型,展示水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

学生甲:操作演示(如图2),学生乙:操作演示(如图3),学生丙评价:我认为甲同学是错的,因为水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是氢元素质量在水的质量中所占的百分比,而甲同学的操作表达的意思是氢元素质量占氧元素质量的百分比了。所以我认为乙同学的是正确的。

师生小结:元素的质量分数,即元素质量与物质总质量的比,一般用百分数表示。

评析:如何让学生透过文字来理解和认识“质量分数”这个概念,本节课采用了自制的模型教具(泡沫板切割成型并在内部嵌入小磁铁),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移动模型的过程,来感知和理解“质量分数”的含义,对学生直观理解概念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借助动画模拟,根据化学式确定元素质量分数

转接:如果不知道这瓶水的质量,也不知道水中氢元素的质量,能否仅仅根据水的化学式来确定水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呢?

学生茫然!不知如何解决。

教师:同学们觉得有困难,不要紧,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动画演示,然后再思考。

动画模拟演示,并引导分析:

演示步骤1:这是一瓶蒸馏水,现从一瓶水中取出一滴水。

设问:这滴水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与一瓶水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相同吗?

演示步骤2:把这滴水不断放大,这时,我们看到了肉眼看不到的水分子。许许多多的水分子聚集成了这滴水,这些分子在不断运动。

教师:如果取出其中一个水分子,这个水分子中氢原子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学生:氢原子的质量与水分子的质量比。

教师:由于原子和分子质量都很小,国际上统一用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来表示原子、分子的质量,所以,根据水的分子式,得出水分子中氢原子的质量分数是×100%

学生:水分子中氢原子的质量分数与水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一致,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水的分子式,直接得出水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啦!

评析:如何根据化合物的化学式(或分子式)来确定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学生最大的问题是不能理解为什么物质中元素质量比就可以用一个分子中原子的相对质量比来代替。基于此,设计动画模拟展示教学环节,通过对一瓶水、一滴水、一个水分子这样从宏观到微观的层层分析,一步步引导学生认识了水分子中氢原子的质量分数与水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的一致性。

(三)问题串引导归纳,深化理解概念

教师:精心设置问题串

问题1:从这瓶水中取出1g水,则其中氢元素是多少克?

问题2:多少克水中含有11.1g氢元素?

问题3:根据水的化学式,如何确定水中氢元素质量分数?

问题4:根据化学式,你能确定水中氢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吗?

问题5: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相应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

学生:根据对概念的理解,运用数学计算,轻松得出答案。并尝试进行归纳。

归纳1.元素质量=化合物质量×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

归纳2.化合物质量=元素质量/化合物中元素质量分数

归纳3.化合物中某元素质量分数=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Ar)×原子个数/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Mr)×100%

归纳4.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相应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

评析:学生理解了概念,已经为进行化学式相关计算打下了坚实基础。此时,通过设计具体层层递进的问题串,引导学生尝试进行归纳,在归纳中进一步从量的方面来理解和深化概念。

三、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