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范文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0:37:1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语文教学带来了全新的改变,有效提高了语文教学效率。师生在教学中的自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小学语文

教学不再以教师为主导,而且学生为主体。摒弃传统的、落后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着力提高学生创

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运用计算机技术辅助教学,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结合笔者多年小学语文从教经验,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完善进行详细的研究,并提出有效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希望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起到一

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新课标 小学语文 教学方法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过去传统落后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本文结合笔者多年来小学语文从教经验,提出了一些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

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作为新课改的参与者和实施者,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以及评价方式都需要与时俱进,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要注重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往的课堂都是“填鸭式”教学,不注重培养教师和学生的良好互动,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对学习没有兴趣[1]。因此,要通过交流互动,在师生间建立起平等的、和谐的关系,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理解、宽容和关爱,这样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知识的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最大可能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其自由讨论问题、自由发言、自由支配学习时间,让他们充分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只有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积极的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全方位的参与,才能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和培养学生提问的意识,要努力营造和谐、平等的学习气氛,充分尊重和爱护学生,让他们的行为彻底解放,在毫无压抑的环境中积极投入学习状态,勤于思考,踊跃提出自己的问题[1]。学生提出问题,教师不能急于否定,不论对与错教师都应给予表扬,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感受成功的乐趣和满足感,从而进一步激励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学会自主学习。

例如在组织学生讨论“谁该为仲永的才能消失负责任?”时,一些学生认为该是仲永自己。他应该跟父亲提出想要学习的愿望,抓紧时间,勤奋学习,而不应该跟父亲四处吃喝;更不应该卖诗赚钱。教师对于这些同学的讨论,既要适当给予肯定,又要结合文章的学习目标,把同学们引导到作者的写作目的——强调“后天教育的重要性”上来;而不再强调仲永该不该负责。这样既既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讨论问题,又达到了教学的目。

二、从传统教育以教为主体转向以学为主体

传统教育是以教师为主体,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新课标下要求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向导”的现代教育指导思想。新课标推广以后,小学语文教学大力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倡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又要让学生重视接受学习;既要扭转传统的、落后的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又要倡导具有启发性的接受学习,把个人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使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结合起来;既要努力使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又必须切实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使学生的个性和人格能够得到健康发展,扭转以前小学语文教学只注重语言训练,忽略学生人格发展的片面的做法;要改变以前只关注几个语文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忽略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造成大量差生的错误做法,要使每个学生每天都能得到进步,获得发展;要以人文精神为基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要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教师要认真学习人文主义的教育理论,要让人文精神充满自己的灵魂,要真正对学生负责,爱护学生。

三、积极探索,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新课程标准》指出:“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2]。”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种很有效的现代化教学手段。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现代教育技术的逐步推广,多媒体教学手段已经被广泛引入课堂。多媒体教学手段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生智力、提高课堂效率、优化课堂结构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2]。现在的孩子较早接触网络,他们能体会到网络带给他们的乐趣,所以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引人网络上的多媒体,更能让学生愉快的学习,也为教师减轻了一定的教学负担。以前的语文课堂,只是教师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教师自己在“想象”,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老师的“想象力”,学生自己对知识的构建和联想却是非常单调的。然而,多媒体手段能为课堂提供栩栩如生的声音、图片、视频等信息,把学生带进了一个声、像、图、文并茂的新天地,甚至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虚拟的幻想空间,从而给学生提供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但是网络上也存在一些不利于学习的因素,因此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对待多媒体用其所长,避其所短,让他们能够通过快捷的网络获得对自己有帮助的资料。

四、采用灵活多样的、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因此,在教学实践,教师要努力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的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教学方法有很多,例如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情境法、游戏法、观察学习法等。教师要掌握各种方法的特点、作用、使用条件和使用范围,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不同灵活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并进行优化组合,使各种教学方法能够扬长避短,发挥教学方法的整体、综合效应[3]。比如学习《晏子使楚》这篇文章时,应该提前让同学们回家查阅相关资料,提前预习课文,把看不懂的地方勾画出来,待上课的时候给学生们时间自由讨论,引导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从这些问题入手,同学生们一起学习、总结。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也能培养学习的主动性。

五、结语

总之,小学语文的教学方法涉及到很多方面,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小学语文教育水平,才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以更加科学、灵活的方式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0):90-91.

篇2

【关键词】课堂气氛 质疑 结合 语文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7-0079-01

在日常教学中,一部分语文教师有着一种错误的认识,觉得语文课难以取得明显的效果,多上一节和少上一节没什么区别。这是一种对学生、更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想法。语文教学难以取得效果,归根结底还是由于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得当。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有着先进的教学理念,要在教学方法上不断革新,教学时要充满激情,对学生要满怀热情。

也正因为如此,自参加工作以来,我对教学工作从不敢松懈,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深入研究教育教学方法,虚心向年轻教师请教,因为我知道课程是一种实践,只要用心钻研、探索、反思、总结经验,就可以把语文输送到孩子们当中,让学生愉快地学习,变成学生更真实的发展。新课程要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变成一种真实的、动态的、发展的现实。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获取了点滴的教学经验:

一、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

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是一种最常见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下才能很好的学习记忆知识。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可以建立在游戏的基础上,用有趣的游戏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小学学习字母为例,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教学方案:

1.教师在课前准备好各种有趣的字母图片和一个铃铛,在讲解完之后,将学生分作几组,每一组学生派出一位成员做代表,进行竞赛游戏。

2.教师举出图片,让学生开始抢答,最先抢到铃铛的一组读出图片上的字母,回答正确的一组加分。

3.教师同时举出多张图片,让学生抢答,完全回答正确的一组才加分。

4.以此类推,最后得分最多的一组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鼓励学生再接再厉;同时激励没有得到奖励的同学继续努力,争取下次能够得到奖励。 教师可以利用这种游戏的方法,让学生记忆新学的生字词等。越是有趣的游戏,越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对语文产生极大的兴趣。不一样的动物组成的图片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鼓励质疑,培养思维的独立性

独立性是创造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它要求在解决问题时,与众人、前人不同;独具卓识,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从而具有一定意义的首创性、科学性。而这种独立性的特点往往体现在思维中的怀疑因子:对“司空见惯”的置疑,对“完美无缺”的置疑,对教材的置疑,对教师的置疑……怀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教学中要让学生做到不“唯书”不“唯上”,敢于怀疑已成为定论的东西。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生学习上的进步,就是在从无疑到有疑、从有疑到无疑的转化中得来的。在这个循环往复、由低级简单向高级复杂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创造性因素。虽然怀疑并不是每次都是对问题有创新性的见解,或将疑问进行创造性解决,但它仍不失为最有可能打开创造性之门的钥匙。当然,发现疑难,提出问题,对小学生来讲,有一个培养、训练的过程。

1.激发兴趣,养成质疑习惯。要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首先要转变观念,端正教学思想,打消那种怕学生提出的问题回答不了、有失威信或怕挤占课堂教学时间、打乱教学计划的顾虑。实际上,只要教师实事求是,有地放矢,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问,敢于不断提出问题又能不断地解决问题。

2.教给方法,提高质疑水平。要指导学生从文章语言因素、表达形式、篇章结构、思想感情等方面去发现问题,避免脱离教材内容和语文教材特点的不着边际的滥问。以语言因素为例,教师指导学生在标点不同处、字词精当处、语句重复处等质疑。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质疑水平会逐步提高,一些学生能提出具有较高思考价值的问题。

3.积极引导,解决质疑问题。启发了学生提问,接着要解决处理好学生提出的问题。发现学生提出带有规律性、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教师要及时予以充分肯定;对于提得不够好的,也不必求全责备。教师应尽量在课堂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问题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无法一时解决的,要向学生说明。

三、在阅读教学中,我重视朗读、理解和感悟结合

初读,将课文读正确,整体感知全文;再读,将课文读流利,理解课文中词句;研读,将课文读出感情,谈独特的理解与感受;练读,将课文读入心,积累语言文字。在不同层次的读中,教师同样鼓励个性化的学习。让学生自己想想有感情朗读课文的方法,彼此交流、逐步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挑出有价值的问题共同讨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将自己的理解画出来,说一说自己这样画的理由,放胆做画学语文;让学生排演课本剧,师生根据语言文字进行评议,演演评评学语文等等。这些颇有趣味的方法不仅能有效地完成阅读教学任务,还能促进学生乐学、爱学语文。在学生习惯的培养方面,我注意让儿童在规范中学语文,打下学好语文的基础。这并不与在“玩”中学习语文相矛盾,习惯能影响人的一生,“个性”必须在一定的规范中张扬才不会使学生走上发展的歧途。所以,教学决不能从统得过死转向放任自流,一定要严把“度”这一关。在听、说、读、写几方面,都有一定的规范。

四、提倡学生积极参与各项语文活动,学会参与、学会合作、学会尊重他人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预习方法;策略;探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4-0068-01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预习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主要以词句及阅读理解橹鳎这样导致课堂学习时间较短,学生记忆的内容较多。针对这种状况,学生必须要预习,以此来不断提升课堂学习效率。但是,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仅重视课堂教学及教学设计,对预习的重视度不够,没有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断缺失,最终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小学语文预习中存在的问题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就是预习效果不佳。很多小学语文教师虽然安排学生预习,但都是口头督促,并没有为学生设置明确的目标,在课堂上也没有对学生的预习进行检验,导致语文学习的效率逐渐下降。其次就是预习的方式十分单一,一些重视预习的教师让学生准备一个预习本,按照教师的要求预习,然后对学生的预习本进行检查,这样的预习方式十分单一。虽然提升了预习的效率,但是降低了学生对预习的兴趣。预习的内容仅仅是让学生熟读课堂,背诵生词字,标记经典语句等,并且所有的课文预习都是这几项,这导致学生逐渐出现枯燥的情绪,最终失去兴趣。最后就是教师的引导不够,导致学生预习的效率不高,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为了加快教学进度,只在课堂上讲解知识,与学生的互动较少。教师也没有激励学生,没有考查学生的预习状况,因而无法有效引导学生掌握预习知识,最终直接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影响。

二、小学语文预习的有效策略

1. 重视预习方式的掌握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为了提升学生的预习兴趣及预习效率,教师应不断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提升预习效率。教师要布置预习的学习任务,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以便对学生的预习进行引导,教会学生正确的预习方法,从而提升预习效率。教师在预习任务的设置过程中,必须要坚持由浅入深的原则,能够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课文知识,同时让学生了解到预习的目的所在。为学生设置科学有效的问题,不断吸引学生主动预习,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提升预习的效率。

2. 加强预习引导的力度

在小学语文预习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还要适当干预学生预习,结合学生特点设置有效的预习方式,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预习效率。首先,可以让学生进行导读、预读,很多课文内容学生阅读后仍然无法了解,此时教师可以进行引导,让学生了解课文的意图所在,体会作者感情,这样学生在阅读中将会更有效地进行学习与体会,不断提升自身的兴趣。其次,让学生把一些不理解的词句标记出来,能够运用不同的符号做标记,从而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最后,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提升学生的预习兴趣及学习语文的信心。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预习,让学生掌握预习方法,从而不断提升学习兴趣,让学生在预习中抓住学习重点,促进语文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赵桂梅.浅谈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创新[J].亚太教育,2016,(25):40-41.

篇4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 创新教育

1、在作业布置上要突出有效性

1.1达到强化学生语感的目的

语文是我们的母语教育,生活中的教育资源无处不在。实践证明,凡是语言表达能力强的人,大部分都是求学阶段喜欢读书的人,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自觉地把书中的语言积累、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该用的时候自然就说出来了。

为了达到强化学生语感的目的,笔者认为,首先可以在课外让学生复述语文课本上的故事,以此作为课外作业。其次,可以将激情演讲作为学生的课外作业,同时在每周课堂上抽出专门时间,让他们逐一演讲,并做出点评。再次,还可以让学生拓展阅读的知识面,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程度,教师要向学生推荐几本必读的书,并作为作业检查他们的知识积累。最后,还可以将感情朗读作为学生的课外作业。

1.2强调让学生练笔的目的

语文是基础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只有学好了语文,才能促进各学科的齐头并进。因此,让学生及时进行练笔,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是关键一环。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堂教学要着力攻克的是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问题,如果抓住教材中文本的聚集点,将阅读教学和练笔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读助写,借写促读,就能取得双赢的教学效果。同时,在阅读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寻找、发现文章的精妙之处,阅读成诵,借鉴欣赏,然后再加以练笔。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学生去联想、延续文章的空白之处。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去开动脑筋,再次体会文章的背景内涵,不仅能给予学生想象的空间,又对课文的价值观进行了一次延伸。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生活中练笔。生活是习作的源泉,让学生在生活中留心周围的事物,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充实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更是新课标对我们的要求。

2、精心指导好学生作文

作文教学的成效在课内,功夫在平时。学生作文的内容主要靠平时积累,表达内容的语言文字也主要靠平时积累。教师对学生的作文指导,不能仅限于语文课上,要重视指导学生从生活和阅读中积累材料,积累语言。

2.1学生动笔前的指导

在学生动笔前的指导目的是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打开思路,明确作文要求。要通过指导,让学生感到这次作文写作很有兴趣。教师作文前的指导,还要有利于开阔学生思路,想象到生活经历的各个方面,从中选取最合适的作文材料。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善于引导学生打开记忆的仓库,回忆生活经历中那些观察最细、感受最深的人、事、物、景。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产生联想,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选择作文的材料。

在每次作文练习时还应当有具体的要求。一种是常规要求,即贯穿于各个年级每次作文的要求。如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通顺,不写错别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等。一层是特定要求,即这次作文与别次作文要求的不同之处。作文前指导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理清作文题中所提出的各项要求。

2.2学生平时作文基础积累的指导

学生作文的内容主要来自于生活实践,作文的欲望和激情也主要来自生活实践。生活越真实,感受越深刻,作文的基础也就越扎实。要使学生有内容可写,有内容想写,教师就要注意丰富学生的生活,还要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使他们在接触自然、接触社会的过程中,时时处处做个有心人,从而有所见、有所思、有所感,获得取之不尽的材料。

读书,是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作文内容的重要来源。学生通过读书,可以间接地看到许多平时生活中未曾见到的事物,学到许多未曾学到的知识,而且提高了认识,陶冶了感情,丰富了语言,这些都是作文必不可少的准备。指导学生从阅读中积累材料,能做到熟读成诵,使课文中的词语句式、精彩段落,成为自己语言仓库中的积蓄,还要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多读书,读各种书,通过广泛阅读拓宽视野,丰富积累。

3、提高学生感情朗读能力

3.1教师要坚持做好示范朗读

对于小学生来说,朗读技巧、朗读能力是比较欠缺的,常常会出现丢字、添字、回读、断句等现象,学生因为失误又往往不敢读、不愿读。因此,教师应当注重范读的重要性,发挥在朗读时的领头羊作用,帮助学生掌握朗读方法和技巧。首先,要多做范读,范读对学生是一种朗读信息暗示,对于模仿能力极强的学生,显得尤为重要,恰当地运用范读对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帮助很大。其次,应当对朗读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适当地指导和点拨。无论哪位同学读后,教师都要组织学生进行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然后再让他有针对性地再读一次,长此以往,学生们的朗读水平一定会有所提高。教师在范读时,一定要入情入境,做到声情并茂,形象生动,要注意通过语调的升降、语气的轻重、节奏的缓急以及逻辑停顿等,充分展示语句别是关键字、词间的情感意蕴,让学生有意识地进行模仿、体会,从而激发他们的情感想象,培养他们的语感能力。同时教师在范读时还应通过眼神、面部表情、手势、动作,把课文表达的喜怒哀乐直接传递给学生,让他们直观形象地进行情感体验,强化他们的审美感受。

3.2引导学生欣赏文章,进而喜爱朗读

当学生掌握了朗读的基本功,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感之后,可以引导学生跳出文章,从更高的视角,再一次审视文章,激励、推动学生综合应用朗读的技巧和方法,情感与态度,让学生尝试进行美读。在对文章进行美读训练时,教师一定不要忽视引导学生对美的欣赏,要让学生欣赏文章华美的辞藻、优美的意境、精美的语句,欣赏文中的智慧与灵秀。让学生在理解中欣赏美,也让学生在朗读中欣赏自己,欣赏自己朗读时的惟妙惟肖,欣赏自己对文章恰到好处地朗读演绎,欣赏自己朗读时怡然自得的魅力心境,让朗读成为发现美、欣赏美、展示美、创造美的过程,学生就会乐在其中。

参考文献:

[1]巢宗祺,雷实,陆志平.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篇5

1. 重视诵读教学,引到学生在反复诵读感悟诗韵诗味

重视诵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古诗词特有的音韵之美,决定了古诗词特别适合诵读的特点,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也正说明了吟诵的功效。古诗词是一种抒情性很强的文学体裁,它所抒发的是诗人当时的内心世界,并且古诗都是韵文,句式整齐,音韵优美,语言精练,所以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也比较喜欢背诵。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避免过多的讲解,而应让学生反复的诵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味诗人当时的心情。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小学生的求知欲非常强,记忆力也处于黄金段,记忆力比理解力要强得多。让学生先读,然后会背诵,这样对于诗的理解也就比较容易了,正如“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读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情感和语调。根据自己对古诗的理解,运用恰当的语调带领学生朗读,体味诗味。另外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采用多种朗读形式,例如分小组朗读、配乐朗读等等,甚至可以适当的模仿古人读诗时的样子,配以适当的动作,可以帮助学生对古诗的理解,陶冶它们的情操。教学实践证明,吟诵可以使学生感知诗词的音调美和诗词定的意境,吟诵得多了,还可能引发学生的想像、联想、体验和感受,潜心品味诗词中的意象和意境,享受无穷乐趣。但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对于小学生,随意让其反复吟诵可让会让他们厌烦。那短短的几个句子很快就会背了,那读还有什么意思呢?这就要求我们真正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上承传统教育之优秀经验,下接现代教学理论的“活水”, 给学生设计安排一些新奇点,采用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体验、积淀。

2. 分析写作意图,引到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领会个中寓意

诗人都善于观察,他们善于把生活中小不见经传的一人、一事、一物、一景等联系自己所处的现实生活,用优美精炼的语言来刻画,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如《鹅》、《游园不值》、《春晓》等诗。这些诗的教学可以通过直观启迪,从诗文入手,让学生对教材有感性认识,使他们新奇地体会到,原来周围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妙,只要多留心就能够观察到。又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的教学,只需引导学生分析写作意图,从诗文入手,顺理而下,自然就领会个中寓意:碧空万里,江水浩荡,江面一叶孤舟,东去。站在黄鹤楼上的送行人李白,目送这只小舟向天水相接的地方逝去,而他敬爱的孟浩然就在这舟上,他的心和眼都系在这片帆上,望呀,望呀,帆远去了;望呀,望呀,帆只剩影儿了;眼一迷忽,帆影不见了。可见诗人瞩望已久,思念之切。于是,长叹一声“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感情多么真挚啊!笔者有幸观摩一专家老师上李群玉的《放鱼》一课,他在介绍诗人写作背景后先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放鱼时会对鱼儿说些什么?自然过渡到想知道诗人对鱼儿说了什么吗?引导学生诵读诗句,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弄清为什么“莫漫游”,体会诗人的担忧。最后联系生活,找找有没有像鱼饵这样香喷喷、充满诱惑的“铦钩”?课堂由疑到诵,由诵生疑,由疑到意,环节流畅,寓意水到渠成。

3. 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从诗文分析入手品味诗的意境

意境是诗词的灵魂,鉴赏诗词的过程就是品味诗词意境的过程,所以引导学生品味意境是鉴赏诗词的关键。古诗的表达往往是言近而旨远,景近而情深。不论是写人、记事、状物或绘景的诗,不论是抒情和叙事的诗,无一不是社会生活高度集中的概括,是诗文思想感情升华的结局。两者互为表里,互相依存。编入教材的这些诗词具体反映了我国古代诗人对祖国锦绣山河的热爱,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怀,对封建专制和邪恶势力的鞭挞,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人生哲理的探索,思想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教学中,教师在学生面前要尽可能准确地表达原作所描绘的诗情画意,引导他们品味诗的意境,只有进入了诗的意境才能获得真正的思想启示和艺术享受。教学中,老师们把它当作一首乐曲来看待。一老师在教李白的《游洞庭》过程中,通过反复吟诵来体会文章的美感,以声带情、以形入情。先让学生正确流利地诵读,力求把古诗读准确、读清晰、读出节奏感;进而要求把古诗读流利,读出古诗的平仄押韵的韵律美,提高孩子们的语言感悟能力。随之从语言入手,斟词酌句,在孩子们初步理解古诗大意后,组织孩子们咬文嚼字地吟诵,细细品味,慢慢品赏,读出古诗的抑扬顿挫、回环曲折之美,进而感悟古诗的意境。抓住“耐可乘流直上天?”的问句形式,想象李白当时在洞庭湖赏月时,看到平静、清澈的湖面与天空相接,产生了“直上天”的奇想。怎么能上呢?反问自己。“且就洞庭赊月色”,一个“赊” 字成了诗的眼睛,谁向谁借什么?借了去干什么?体会诗人对皎洁月光的赞美,从而有了到白云那儿买酒的想法。想象画面,读读诗句,我们不得不佩服诗人丰富的想象力。教师动情地描述,豪放的朗读,将学生带入诗的意境。这样的教学,怎能不将学生“熏”出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