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食品市场风险范文

食品市场风险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0:37:1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食品市场风险,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食品市场风险

篇1

关键词:房地产特点市场风险

地产商品的非流动性与房地产市场的运行风险

房地产是指土地及其房屋建筑物的总称,属于不动产范围。房地产市场所提供的商品的非流动性决定着不同地区相互之间房地产余缺的调剂性较差。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农业生产的基础地位,工业化进程与农村耕地的保障,我国城市化进程所需土地只能视具体情况适当限量供应。这是自然形成的不可回避的客观垄断,这里我们暂且称之为资源的客观垄断,资源的客观垄断在其它资源产业上也一样存在,如粮食、能源、矿产,由此可以扩大到“此有他物、别无他物,缺他不可”的生产、生活必需品都可能形成这种垄断。借助这种资源的客观垄断优势容易形成区域性炒作,实现某一区域甚至某一地区的高价位限量供给——高价位运行。运作房地产市场比运作其它市场,实现其它市场商品的限量高价供给要求具备的资源条件相对较低。适当的价格上涨有利于增加供给,刺激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住房空置,无疑是社会有限资源的巨大浪费,当住房供给量达到一定程度,政府部门应抓住时机进行宏观调控。实现“居者有其屋”的良性循环,定将有助于实现房地产市场的可持续性发展。

对产品的高价值性与房地产市场的运行风险

这里所指的房地产商品的高价值性并非商品的高附加值。通常情况下,房地产商品的科技含量较低,不具备形成高附加值的技术条件。房地产资源客观垄断优势加上较强体力劳动的大量凝结,铸成了房地产商品高价值性。房价收入比,联合国人居中心的标准是3∶1;世界银行的标准是5∶1。由此推断,一般国家大致为(36—60个月的平均家庭工薪积蓄/100平方米中等住房),房地产自身的较高价值性一定程度上阻碍着房地产交易,房地产商品流通性较差,变现风险较高,房地产市场高价位运行时,一旦出现波动,被套的可能性较大。房地产商品交易的进行,需要寻求外界资金的筹措与支持。资金的融资过程,使得房地产商品价格的上涨与跌落波动的时间是缓慢和长期性的。除非具有较强的金融资本的介入,或者具有较为充裕而广阔的资金融资渠道,没有产业资本、金融资本的介入,仅凭民间资金的推动,实现房地产市场价格的高价炒作,也只能是现实需求不足的“有价无市”。

房地产商品投资的长期性与房地产市场的运行风险

房地产经营周期的长期性增加了房地产投资的不确定性,使得人们对房地产市场的预期难以把握。房地产市场供给与需求的此消彼长、房地产市场运行的政策、法令、法规的调整,建筑材料价格的变动,建设用地的供给量,土地价格的升降,融资环境的变化,利息的调整无不牵动着房地产市场商品的开发、出售以及房地产市场的整体运行。最终都将影响到房地产“投资收益”的层面上来。房地产商品的投资周期较长,房地产商品的经营周期更长,房地产商品的经营周期少则三四十年,多则五六十年,房地产商品的经营周期中涉及的是大量的房地产折旧,高额的折旧加上物业管理费用,决定了房地产商品较高经营费用。依广东沿海,浙南沿海,长三角地区,每百平方米的住房,3000—6000元/平方米的均价,30—60年的使用年限折衷计算,每年的折旧1万元再加上每期的物业管理费用,平均每月的经营费用接近千元。较高的经营费用加大了房地产商品经营的长期风险。

信息的非对称性与房地产市场的运行风险

房地产市场信息的非对称性决定着房地产市场的价值风险,受到信息传递的非完全性、非对称性的局限,房产交易中,开发商信息的相对主动,有助于房地产商品的高价开盘和连续高价开盘。房地产市场上,逐期连续的高价开盘现象较为普遍。信息的非对称性,不仅表现在房地产信息容量上,在信息的媒体传递、媒体信息的创造上,更加具有倾向性。“房地产炒作,媒体帮了大忙”,1999-2004年末,房价上涨最快的五年间,房地产媒体信息出现了较大倾斜。其中不排除付费炒作的可能性。基于利益考虑,房地产商多家联合,利用新闻媒体,制造虚假信息,打压人们的“房慌”心理,借机调高房价,操纵房市、从中渔利、自造“房托”哄抬房价的有之。相反,房产消费者受着精力和实力的局限,不可能为了自己购房去澄清房地产市场信息。纠正房地产市场信息失衡,抑制房地产炒作,需要政府、房地产相关部门,建立起一套科学的房地产价值评价体系,公开市场信息,做好三方公正。

房地产市场的连带性与房地产市场的运行风险

房地产市场金融链风险

没有个人住房贷款的充足支持,或者个人住房贷款的利率较高,个人住房潜在需求与现实需求的转化的能量应当被缓慢释放。我国金融体系中的个人房地产借贷,极大地支持了我国住房供给全面市场化配置体系形成。“1998年以来,个人住房消费信贷的启动以及自1996年以来的连续8次降息,我国住房贷款出现了较快增长,2000年个人住房贷款占个人贷款金额的71%,2003年这一比重仍高达49.5%。”住房贷款制度实施的根本目的是支持我国的住房制度改革,实现百姓的安居乐业。房地产炒作与投机行为,已经或正在多次利用着我国对房地产市场保护——住房贷款的优惠政策。多套房产的同时炒作与“连环”炒作,房屋的高价运行,远期偿债能力的降低,加大了银行资金链的绝对风险。

房地产市场同其他产业市场的连带风险

房地产产业市场的快速发展和适时调整所形成的溢出和收缩效应存在着高速度、高效益的“双高”特点。这种“双高”效应,需要几十年经济的持续高速的发展、积累才能鼓显出来,需要经过几十年经济的持续高速的增长、蓄积才能完成。经过经济快速发展长期孵化孕育成的房地产市场经济繁荣,催生了房地产商品支柱产业化的形成。2004年12月3日上海第六届中国住房交易会上的统计数据。中国房地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在2003年中国GDP增长的9.3个百分点中,有1.8个百分点是房地产业直接贡献的。中国房地产业直接带动了57个相关产业的产出增加,没有一个其它行业有如此广泛的行业推动力,房地产市场运行的“双高”效应要求我们在处理有关房地产市场的热点问题时,既要讲求效益和效果,又要注意连带经济的影响性,防止连带经济的剧烈波动。

当今社会条件下,城市化进程是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房价上涨的不利影响,应当引起人们重视。现代城市的建设与国家发展,需要的是人们共同的智慧与呵护。

参考文献:

篇2

实体经济稳中有进,企业生产有所回暖

如前所述,三季度我国实体经济探底的特征明显,新的变量和动能在不断累积,消费、投资、进出口“三驾马车”都形成了一系列好转的信号,经济总体平稳,而且稳中有进、稳中有为。

1. 经济稳定增长,经济结构优化

实体经济保持稳定增长。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52997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7%。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6.7%,二季度增长6.7%,三季度增长6.7%。从环比看,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8%,“L”型运行的拐点期特征明显。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占比稳中有升。前三季度,第一产业增加值40666亿元,同比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209415亿元,增长6.1%;第三产业增加值279890亿元,增长7.6%。三次产业中,第三产业占比达到52.8%,有效地保障了就业增长、节能减排和经济稳定。

从产业构成来看,农业、工业和服务业都形成了一系列重大亮点。全国夏粮总产量13926万吨,比上年减少162万吨,下降1.2%,是历史第二高产年。早稻总产量3278万吨,比上年减少91万吨,下降2.7%;秋粮从现在掌握的情况看,也有望获得好收成。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增速与上半年持平,工业结构继续优化。前三季度,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0.6%和9.1%,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个和3.1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12.2%和32.6%,比上年同期提高0.6个和1.2个百分点。

2. 消费形势稳定,对经济增长发挥基础性作用

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8482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0.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8%)。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108344亿元,增长7.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持续稳定增长,其中7、8、9月3个月的增速分别为10.3%、10.6%和10.7%,呈现出良好回升态势。

受到消费结构提升和居民收入增长的共同影响,我国消费形势保持稳定,消费结构不断优化。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04940亿元,同比增长10.3%,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3542亿元,增长10.9%。按消费类型分,餐饮收入25614亿元,同比增长11%,商品零售212868亿元,增长10.3%,其中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101785亿元,增长7.9%。在商品构成上,也呈现出耐用消费品成为消费新热点的情形,消费的结构进一步优化。通讯和居住类商品增长较快,通讯器材增长12.7%,家具增长13.9%,建筑及装潢材料增长15.4%。9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0.7%,比上月加快0.1个百分点,环比增长0.85%。

消费新模式也在不断发展,而且逐步成为我国消费的主流业态,并为消费增长贡献了良好的支持。前三季度,全国网上零售额34651亿元,同比增长26.1%。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27950亿元,增长25.1%,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1.7%;实物商品网上零售的增量相当于整个社会消费品增量的28%以上。

从消费对经济的贡献来看,前三季度,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71%,成为“三驾马车”中对经济增长最大的支撑因子,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3. 固定资产投资形势趋稳,民间投资增速明显上升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小幅回暖,投资结构略有改善。前三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426906亿元,同比名义增长8.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5%),增速比上半年回落0.8个百分点。但三季度整体情况较好,7月、8月和9月当月投资分别增长3.9%、8.2%和9%,增速连续2个月加快。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13402亿元,同比增长21.8%;第二产业投资167497亿元,增长3.3%;第三产业投资246008亿元,增长11.1%,其中基础设施投资83245亿元,增长19.4%。

国有投资持续发力,民间投资显著提升。国有控股投资151617亿元,增长21.1%;民间投资261934亿元,增长2.5%,比1-8月份加快0.4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61.4%。前三季度民间投资增长速度是2.5%,比1-8月份加快了0.4个百分点,而且9月份当月民间投资增长4.5%,比上月加快了2.2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出现了企稳回升的态势。

从投资的可持续性上来看,虽然保持平衡但总体偏紧。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到位资金442238亿元,同比增长5.9%,超过投资支出15332亿元,约相当于一周的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367663亿元,增长22.6%,投资资金总体偏紧。

4. 进出口形势总体回暖,直接投资呈现逆差

进出口增速保持稳定,但月度间的波动明显。前三季度,进出口总额175318亿元,同比下降1.9%,降幅比上半年收窄1.7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00585亿元,下降1.6%,收窄1.1个百分点;进口74733亿元,下降2.3%,收窄2.4个百分点。进出口相抵,顺差25852亿元。但月份之间的数据波动明显,8月月度出口、进口分别增长5.9%和10.8%,为2014年11月以来月度出口、进口首次实现“双升”;9月份,进出口总额21679亿元,同比下降2.4%,出口12231亿元,下降5.6%;进口9448亿元,增长2.2%。

贸易商品结构优化,地理方向持续改善。前三季度,一般贸易进出口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6%,比上年同期提高1.1个百分点;机电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为出口主力;民营企业出口增长2.3%,占出口总额的46.5%,继续保持出口份额首位。对“一带一路”部分沿线国家出口增长,前三季度对巴基斯坦、俄罗斯、波兰、孟加拉国和印度出口分别增长14.9%、14%、11.7%、9.6%和7.8%。

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均快速增长,长期资本项目逆差几成定局。1-9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1292家,比去年同期增长12.2%;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090.3亿元,同比增长4.2%(不含银行、证券、保险领域数据)。9月当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754家,同比增长27.9%;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02亿元,同比增长1.2%。同期,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60个国家和地区的6535家境外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对外直接投资8827.8亿元(折合1342.2亿美元),同比增长53.7%。9月当月对外直接投资1062.9亿元(折合161.6亿美元),同比增长56.9%。前三季度,我国长期资本项目的逆差达到2737亿元,约合416亿美元。

5.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显著进展,“三去一降一补”成效突出

通过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淘汰僵尸企业,把一些优质的资源转移到适合消费升级的产业部门上来,促进产品质量的提升,促进产业的升级,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方向是完全正确的,必须坚持。从前三季度的关键指标来看,“三去一降一补”取得实效。如原煤产量同比下降10.5%,工业企业和商品房库存持续减少等。商品房待售面积自3月份以来连续7个月减少。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及成本均有所下降。8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6.4%,比上年同期下降0.6个百分点;1-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比上年同期减少0.17元。前三季度,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水利管理业、农林牧渔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43.4%、20.5%和20.1%,分别快于全部投资35.2个、12.3个和11.9个百分点。

此外,8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同比下降1.6%,自4月份以来连续5个月同比下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达到97.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出货值85950亿元,同比下降0.1%。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环比增长0.47%。实体经济探底企稳的特征明显。

资产市场基础良好,运行风险有所上升

资产市场的基础是价格、收入,从上述领域的运行来看,保持良性运行的较好状态。但延伸到资产市场内部,无论是房地产市场还是金融市场,均呈现出风险上升的特点,整体局势不明朗,部分矛盾的走向多样。

1. 物价形势保持稳定,居民收入稳定增长

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涨幅比上半年回落0.1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上涨2%,农村上涨1.8%。分类别看,食品烟酒价格同比上涨4.1%,衣着上涨1.5%,居住上涨1.5%,生活用品及服务上涨0.5%,交通和通信下降1.8%,教育文化和娱乐上涨1.4%,医疗保健上涨3.6%,其他用品和服务上涨2.4%。其中,猪肉价格上涨21.2%,鲜菜价格上涨12.3%,过于集中于居民的生活,物价在总体趋势的情势下,对低收入群体的压迫感较为明显。

企业的通缩压力大幅减少,但正向供给冲击的效应未能有效展现。前三季度,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2.9%,降幅比上半年收窄1个百分点;9月份同比上涨0.1%,结束了同比连续54个月下降的态势,环比上涨0.5%。前三季度,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3.8%,9月份同比下降0.6%,环比上涨0.4%。尽管经营压力有所缓解,但总体上未能实现经营模式、生产技术和产业链的创新。

居民收入增长保持稳定,在加速折旧的影响下,居民收入做到了与GDP的基本同步。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735元,同比名义增长8.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3%,与GDP增长保持基本同步。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337元,同比名义增长7.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98元,同比名义增长8.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5%。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为2.82,比上年同期缩小0.01。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15626元,同比名义增长8.1%。三季度末,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总量17649万人,同比增加95万人,增长0.5%。三季度,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月均收入元,同比增长5.9%。

2. 金融市场运行稳定,信贷结构有所改善

9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51.64万亿元,同比增长11.5%,增速比上月末高0.1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低1.6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45.43万亿元,同比增长24.7%,增速比上月末低0.6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高13.3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6.51万亿元同比增长6.6%。前三季度净投放现金1852亿元。

前三季度银行间人民币市场以拆借、现券和回购方式合计成交630.31万亿元,日均成交3.35万亿元,日均成交比去年同期增长56.5%。其中,同业拆借、现券和质押式回购日均成交分别同比增长75.6%、61%和52.9%。9月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为2.25%,水平略有上升,但总体保持在合理水平;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为2.28%,分别比上月和去年同期高0.16个和0.27个百分点,增幅比同业拆借显著,市场呈现出小幅扭曲。

9月末,本外币存款余额152.96万亿元,同比增长10.9%。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148.52万亿元,同比增长11.1%。前三季度人民币存款增加12.81万亿元,同比少增1889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4.68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5.06万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8419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减少3656亿元。值得关注的是,9月份,人民币存款减少6亿元,同比少减3186亿元。

而在贷款领域,9月末,本外币贷款余额109.49万亿元,同比增长12%。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104.11万亿元,同比增长13%,增速与上月持平,比去年同期低2.4个百分点。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10.16万亿元,同比多增2558亿元。分部门看,住户部门贷款增加4.72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5247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4.2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增加5.27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6507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3.21万亿元,票据融资增加1.14万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增加1112亿元。9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22万亿元,同比多增1643亿元。

3. 房地产市场火爆异常,高杠杆风险迅速积累

总体保持平稳增长。前三季度,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74598亿元,同比名义增长5.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1%),增速比上半年回落0.3个百分点,比1-8月份加快0.4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投资增长5.1%。房屋新开工面积12265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6.8%,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增长6.7%。

房地产市场呈现出价量齐涨的情况。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0518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6.9%,其中住宅销售面积增长27.1%。全国商品房销售额80208亿元,同比增长41.3%,其中住宅销售额增长43.2%。据此测算,商品房的平均房价同比上升11%,而住宅的平均房价同比上升13%。

去库存的效果表现良好。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14917万平方米,同比下降6.1%。9月末,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69612万平方米,比6月末减少1804万平方米。前三季度,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104711亿元,15.5%。

杠杆水平上升明显。1-9月份,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104711亿元,同比增长15.5%,增速比1-8月份提高0.7个百分点。其中,国内贷款15895亿元,增长1.2%;利用外资113亿元,下降50.8%;自筹资金36574亿元,增长0.8%;其他资金52129亿元,增长35.6%。在其他资金中,定金及预收款29618亿元,增长31.5%;个人按揭贷款17508亿元,增长51.4%。债权性融资占房地产融资结构的72%,整个市场的杠杆率明显上升。

财政收入转入低速增长 财政收支矛盾进一步加大

1-9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1400亿元,同比增长5.9%,收入增速进一步放缓;而财政支出则保持快速增长,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35956亿元,同比增长12.5%。支出超过收入的规模达到14556亿元,收支矛盾进一步尖锐。

1. 财政收入增速放缓,营改增减税效应显现

前三季度,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4628亿元,同比增长4.4%,同口径增长1.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66772亿元,同比增长7.2%,同口径增长9.8%。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的税收收入100881亿元,同比增长6.6%,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为83%,财政收入的质量有所下滑。1-9月主要收入项目情况如下:

第一,国内增值税28014亿元,同比增长23.8%。主要是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后,原营业税纳税人改缴增值税形成收入转移体现增收。其中,国内增值税(不含改征增值税)增长2.7%。

第二,营业税11405亿元,同比下降20.4%。主要是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后,原营业税纳税人改缴增值税,收入在增值税科目中反映,体现为增值税增收、营业税减收。

考虑收入在税种间转移因素,将改征增值税与营业税合并计算,1-9月累计增长11.4%,其中上半年增长24.2%,7、8、9月则分别下降10.9%、17.6%、21.3%,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的政策性减收效应逐步体现。

第三,国内消费税7953亿元,同比增长0.4%,主要受产销量下降影响,卷烟和成品油消费税减收较多。

第四,企业所得税24162亿元,同比增长8.3%。其中,金融业企业所得税7634亿元,增长6.4%;工业企业所得税5843亿元,增长0.6%;房地产企业所得税3035亿元,增长25.4%。

第五,个人所得税7903亿元,同比增长17%。其中,受二手房交易活跃等带动,财产转让所得税增长27.2%。

第六,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9091亿元,与去年同期持平;关税1887亿元,同比下降0.4%。今年一、二、三季度,进口环节税收增幅分别为-9.3%、2.6%、6%,主要是受部分大宗商品进口价格回升等带动一般贸易进口逐步转降为升的影响。

第七,出口退税8575亿元,同比下降10.8%。主要是去年同期退税进度较快,基数较高(增长11.8%)。

第八,部分小规模的中央税收下降。车辆购置税1912亿元,同比下降10.8%。主要受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政策性翘尾减收的影响。印花税1738亿元,同比下降35.7%。其中,证券交易印花税1031亿元,同比下降49.7%。

第九,资源税与土地税收的情况。资源税收入规模为670亿元,同比下降15.8%。受部分地区商品房销售较快增长等影响,契税3158亿元,同比增长11.7%;土地增值税3280亿元,同比增长13.7%。另外,房产税1561亿元,同比增长4.9%;耕地占用税亿元,同比下降0.2%;城镇土地使用税1620亿元,同比增长3.4%。

第十,非税收入20519亿元,同比增长2.8%。

预期第四季度,受经济下行压力持续、营改增政策性减收效应进一步显现等影响,财政收入形势依然严峻。

值得关注的是9月的税收数据,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的税收收入8243亿元,同比下降0.7%,主要是受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政策减收效应进一步显现等影响。

2. 政府性基金增速较快,土地出让金收入成为主要推力

第一,政府性基金收入情况。1-9月累计,全国政府性基金收入29777亿元,同比增长11.3%。中央政府性基金收入3294亿元,同比增长6.6%;地方政府性基金本级收入26483亿元,同比增长11.9%,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23306亿元,同比增长14%。

第二,政府性基金支出情况。1-9月累计,全国政府性基金支出28121亿元,同比增长7%。中央政府性基金本级支出1471亿元,同比下降15.6%;地方政府性基金相关支出26650亿元,同比增长8.6%,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相关支出23348亿元,同比增长8.2%。

四季度财政政策预期

1. 加快财政体制和税制改革

根据已经出台中央与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的指导意见,适度加强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将一些适宜地方政府负责的事务交给地方,减少中央和地方职责交叉、共同管理的事项。选取部分领域率先启动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完善并择机出台中央和地方增值税收入划分过渡方案,考虑地方财政承担能力的切实需要,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全面完成营改增改革。调整消费税征收范围、环节和税率。推进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改革。全面推开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清理相关收费基金。研究落实行邮税调整方案,规范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税收政策。落实鼓励企业创新的财税政策,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继续配合做好船舶吨税、环境保护税等立法工作。

2. 提高预算执行效能

一是加强财政收入管理。坚持依法征收、应收尽收,严禁采取“空转”等方式虚增收入。落实减税降费各项政策,坚决不收过头税、过头费。密切跟踪财政收入形势,加强分析、妥善应对。

二是强化支出预算管理。坚持预算硬约束,严格执行人大批准的预算,及时批复下达。动态监测预算执行情况,推动财政拨款规模较大的重点单位加快预算执行。督促做好重大项目前期准备工作,财政资金下达后及时形成实物工作量。

三是进一步盘活存量资金。继续按规定清理收回两年以上结转资金,同时加强对两年以内资金的清理盘活。加大清理财政专户和预算单位实有资金账户存量资金力度。稳妥推进国库现金管理,研究建立财政库底目标余额管理制度。

四是加快内部控制建设。在财政部门全面建立和实施内控制度,重点聚焦预算管理、资金分配等业务环节,实行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强化内部流程控制,建立有效的风险应对机制和严格的问责机制,提高行政效率。

3. 创新财政投入方式

一是大力推广运用PPP模式。研究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法的立法工作。出台PPP项目财政管理办法、标准化合同范文和分行业合同。推动PPP融资支持基金顺利运行,带动更多项目落地实施。严格规范运作PPP项目,确保项目实施质量。

二是发挥好各类财政性投资基金的作用。对保留的具有一定外部性的竞争性领域专项,控制资金规模,突出保障重点,逐步改变行政性分配方式,主要采取基金管理等市场化运作模式,逐步与金融资本相结合,发挥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的作用。

三是积极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加强政府购买服务目录编制工作,进一步扩围增项,在更多领域实行政府购买服务。建立绩效评价机制,探索推进第三方评价。

四是完善政府采购制度。落实向中小企业预留采购份额的政策。继续扩大政府采购节能环保产品范围。开展政府采购支持创新产品政策试点。推进批量集中采购改革,降低政府采购成本。

篇3

反观创业板指和中小板指,反而比大盘指数下跌更厉害,在四大指数连续下跌的时候,市场的风险已经出来,我们如何把握市场的操作?老老实实地讲市场在这样的下跌调整时期,想要操作好,难度极大,只有找到真正的抗跌品种,才是市场的王道,从10月10日下跌以来,两市只有高铁基建相关的运输设备是最抗跌的板块,为什么这个板块最抗跌?

从以上一个月期间,整个高铁基建板块资金流向来看,以中小单流入的资金非常明显,这就是主力非常隐蔽的操作手法。对于中单而言,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只有3个交易日是流出的,其余的16个交易日都是流入的,说明主力近期操作手法很隐秘。

如果从铁路基建的指数来看,从10月10日开始,该指数一直是上涨的,并没有出现调整,说明指数无论从资金流向还是板块指数来看,都是属于抗跌品种。

那么,我们看看未来还有哪些个股更有机会呢?

中国南车(601766):该公司拥有全球技术领先的高速动车组研发制造基地,其制造的CRH2型时速200公里以上动车组是第一列国产化动车组,下属的四方股份是国内唯一掌握高档客车核心技术企业,是国家高档客车定点生产企业,高档客车研发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公司也是中国最大的城轨地铁车辆制造商,拥有三家城轨车辆国产化定点企业,公司生产的铝合金和不锈钢车体的A、B型均具有世界先进水平。2012年,在国内12个城市的16个整车招标项目和3个议标项目中,该公司中标10个招标项目和2个议标项目。

从技术面来看,该股近期持续上涨,建议积极关注,止损价:5.25元。

篇4

[关键词] 次贷危机 套期保值 规避风险

一、我国期货市场发展情况

中国是一个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在加入WTO后,中国金融国际化、市场化的趋势必然日益加深,发展衍生品市场是我国金融业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我国期货市场已形成工业类、农产品类和能源类三大主流的衍生交易产品。随着交易品种和市场参与者的不断增加,国内期货市场去年成交额达40.97万亿元,较前一年增长了95%,年成交额首次超过了GDP(国际上在40倍左右)。因此,我国的衍生品市场将会在市场规模和市场参与者结构上发生质的变化。

二、套期保值定义与效果

套期保值是以规避价格风险进行为目的的交易行为。即在买进或卖出现货的同时,在期货市场卖出或买入同等数量的期货。经过一段时间,当价格变动,现货买卖上出现盈亏时,由期货市场的盈亏冲抵或弥补。基差是指某一特定商品在某一特定时间和地点的现货价格与该商品期货价格合约价格差,即基差=现货价格-期货价格。基差变化对套期保值操作效果的影响如下表所示:

三、企业套期保值案例

假设某A企业为金属包装企业,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原材料是铝锭,由于铝锭市场价格波动剧烈,因此保值的目的是为了锁定原材料成本,这与该公司和客户签定合同的方式有密切的关系。A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会对所需要的铝材产生两种定价方式,一种是与A企业的客户,在签订供货合同时会敲定一个铝的成本价格。另一种是在与A企业的原材料供应商之间产生一种定价方式,该种方式通常是每月的16日至下月的15日之间的报价的平均价。如果A企业在与客户签订合同时即将所需要的铝材一次性采购完成,可能会占用大量的流动资金,如采用分批采购的这种采购方式将无法控制成本,对生产经营活动会产生较大的风险。因此必须在期货市场进行保值。根据A企业的情况,我们认为应采取如下的保值方案:

在与A企业的客户签订合同时,敲定一个A企业可以接受的成本价以及一个最终的交货日期,然后以这个价格和最终的交货日期在SHFE的远期合约进行买入保值,保值的数量为签订这个合同所需要的铝材的数量。

在执行生产合同的过程中,A企业每天都在向供应商采购所需要的铝材,供应商的报价为每日现货月合约的结算价加一定的升贴水。A企业每与供应商完成一次交易后,将SHFE的持仓平掉相应数量的头寸。因为现货的采购价与期货价格相关联,所以也就有效的锁定了生产成本,无论现货价格如何变动,生产成本始终是与客户签订合同时所敲定的成本价。

举例说明:A企业在与一个客户签订生产合同时,敲定的铝的成本价是19000元,供货期是三个月,所需要的铝材数量为5000吨。在签订了合同后马上在SHFE三月期合约上进行保值操作,在19000元的价位买入三月后到期的铝合约5000吨。在三个月的生产过程中约66个工作日,5000吨铝每日约需要75吨左右。每日向供应商采购75吨铝后,相应的在SHFE平仓75吨,平仓时按交易时间平均分配数量,最后得到的平均价格大致与当日的结算价格相等,也就是与供应商的报价进行对冲。在生产期间中,无论铝价如何波动,最终原材料成本始终锁定在19000元RMB的位置,从而有效的规避了因为现货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

四、小结

1.企业通过实施卖出套期保值方案后,规避了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同时保证销售计划及营业目标,锁定预期成本和利润。并为企业扩大生产抢占市场份额,加快资金及库存周转速率,拓展、维护市场销售渠道等方面带来诸多好处。

2.套期保值交易之所以能够规避市场价格风险,在于期货市场价格和现货市场价格走势一致,由于套期保值在两个市场上进行的操作刚好相反,在一个市场出现盈利而另一个市场出现亏损,两者相互抵消。但是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价格走势可能不完全一致,带来的风险就是基差风险,因此,我们建议企业在套保时一定要密切关注价格行情,如价格出现不利变动,应下调套保比例或甚至停止不做套保。

参考文献:

[1]马 重:衍生品风险管理系统[J].中国经济周刊,2008~2:16

[2]肖 林:金融衍生品市场政策与建议[J].期货与金融衍生品,2008(2):6~7

篇5

[关键词]农业;农产品;市场风险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1169

农产品市场风险主要指的是农产品在产出、销售环节中,由于市场供需变化、国家经济方面政策变化等未知情况引发的实际收益和预期收益不一致的不确定性。农业产业作为我国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对社会稳定至关重要。近年来,农产品市场供需趋势复杂多变,致使市场竞争越来越严重,进而导致农产品市场风险日益严重。农产品市场风险其一会削弱农业种植者的积极性,其二会影响整个国民经济体系,减缓农业发展速度。因此,对我国农产品市场风险关键问题的研究是一个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1农产品市场风险关键问题特点、表现形式及成因

11农产品市场风险关键问题的特点

(1)周期性。农业产品很大程度上是依赖自然界的外力作用的,自然因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由于自然因素周期性不稳定的变化导致丰年、灾年无规律性出现,农产品市场风险出现了周期性特点。

(2)连续性。农产品生产时限较长,在很短的时间内难以通过宏观调控的手段控制农产品的供需,这导致农产品风险具有连续性。

(3)关联性。农业是我国第一产业,是立国之本,在国名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对物价波动轨迹的调查显示,物价波动与农产品价格的变化息息相关。

12农产品市场风险关键问题的表现形式

(1)价格风险。价值规律表明,产品的市场价格围绕其价值呈上下波动状态,农产品同样适用。市场价格变动时会影响农产品市场供给量,供给量会反作用于产品价格,这样必然会增加农产品市场的价格风险,不可避免地使部分农户遭受重大损失。

(2)农产品滞销风险。近年来,由于农业市场的供需关系不平衡,导致我国农产品滞销的新闻时常出现,甚至同时呈现几种农产品的滞销。

在以上两种类型的风险中,农产品价格风险是我国农产品面临的主要市场风险。

13农产品市场风险关键问题成因

(1)农产品市场供求变动。在完全竞争的农产品市场上,价格对农业产量具有调节作用。在趋利避害心理的推动,本期农产品的生产量与上期农产品的价格呈正相关关系、与下期农产品的价格呈反比关系,如此反复循环,会形成农产品市场的供需始终无法平衡,进而导致农产品市场风险增大。

(2)农业产业特质。自然因素对农业产业影响极大,而且同时面临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这就决定农业具有历史性的弱质型特征。进入壁垒较低,供给弹性远远大于需求弹性,极易形成过度竞争的不利局面,引发市场风险,导致农业种植者遭受不利损失。

(3)市场信息不对称,农民知识水平制约。从农业发展来看,小规模、分散的农业生产格局使我国农业长期处于一种粗放型的生产方式,这导致资源浪费,农产品种类差异小,缺乏市场竞争力。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导致农民在整个农产品交易环节,只能充当市场竞争条件的接受者和市场风险的承担者。而且,农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在每次的生产经营中难以做出最优的生产决策方案,只能参照当期产品需求和价格做出最终决策,决策十分缺乏科学性,这就导致农产品市场上供需始终不平衡,出现市场风险。

(4)生产规模小,现行生产方式与优质生产方式严重不匹配。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仍以小规模大分散的经营为主,散农户与整个市场环境的矛盾尤为突出,信息搜集不完全,销售渠道匮乏,优质生产途径和小规模生产格局不匹配增加了农产品市场风险。

(5)同类农产品价格波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产品市场逐渐与国际市场并轨。农产品中,如小麦、玉米、高粱等近几年均为净进口状态,严重依赖国际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国际市场价格会影响国内价格波动。当国际市场价格低于国内价格时,该类农产品的进口量会相应加大,进而导致国内农产品供给量的增多,价格下降;当国际市场价格高于国内价格时,致使国内该类农产品价格上升。因此,我国农产品种植者在进行农业生产决策时要同时考虑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价格趋势变化,不确定性因素增加,导致的市场风险相应加大。

2农产品市场风险关键问题应对策略

通过概括归纳农产品市场风险特点、表现形式,分析其成因,借鉴农业发展经验,可从如下几方面提升应对农产品市场风险的能力。

21建立农产品市场风险预警机制,降低价格的无规则波动影响

站在政府的角度,对完全竞争的农产品生产市场非常有必要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在农产品种植、流通、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监控,运用科学的评价分析方法对农产品市场分析进行分析预测,为农产品生产经营者提供及时的预警信息,防止其盲目生产,降低价格无规则波动对农业产量的影响,保证农产品供求关系稳定,有效预防农产品市场风险。

22制定合理的农产品保护价格

站在国家宏观调控的角度来看,制定完善合理的农产品价格保护机制,一是有助于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二是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收入水平,间接对社会稳定也起到积极作用。目前,欧洲共同体国家已印证了农产品保护价格机制的优越性,因此,我国应快速完善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

23推广订单农业生产方式

订单农业是指农业种植者按照客户商价格签订的农产品销售合同M行种植生产的一种科学的“以销定产”生产方式,避免了生产的盲目性。农产品市场上,要大力推广订单农业生产方式,尽量缩小实际产量与供需均衡产量的差距。通过订单农业生产,农业生产结构可进行科学性调整提供参考,有效缓解农产品供需不平衡的问题,降低因不确定性因素带来的农产品市场风险。

24建立农业信息网,完善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

针对我国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完全与不对称的问题,政府部门作为信息的掌握者,应加强对农民、客户商和市场的信息服务。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政府应大力建设现场信息传播的基础设施,实现线上网络渠道和线下传统渠道的优势互补。对农产品的信息体系建设加大力度,强化农产品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趋势分析的科学预测,为农民科学决策生产经营计划提供有力参考,在农产品生产前尽可能降低农产品市场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25打造优质大中型农产品生产销售企业,产品注重差异化

规模小、分散广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特点。政府应因地制宜,加大农业生产投资力度,依据各地优势,大力发展品牌农业,着手于发展农产品区域建设。在农产品结构上,通过改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错开同类农产品上市时间,实现化农产品产差异、品种多元化、口味差异化等,使产品更加丰富,从而降低市场风险。

3结论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产品市场仍处于较为薄弱的发展阶段,农业的发展程度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因此,对农产品市场风险的关键问题的研究是一个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的课题,增强农产品市场的风险应对能力对保障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维护社会稳定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刘总理,李养生农产品价格风险及其防范[J].理论导刊,2007(4).

篇6

记得2000年我曾在《蜜蜂杂志》上《中国现代蜂产品市场营销人员素质初探》一文中说过:“从现在加强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执着、有信心、有涵养的跨世纪的战略型营销人才,是我国蜂业企业面向21世纪,与世界蜂业市场经济接轨的先决条件和战略任务。”在《中国的蜂产品市场属于中国》一文中说:“我们面临加入WTO,要反思要采取对策,但不必惊慌失措,竞争,是技术、服务、质量、品牌、人才的竞争,也是价格的竞争,当我们具备了这些优势时,我们就拥有了市场。”如今10年已经过去,中国的蜂业企业现代市场营销的状况却差强人意,这很值得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再去冷静地反思。

1需要真正的现代营销观念

中国的蜂业市场经济需要市场营销,但要树立真正的市场营销观念,掌握市场营销真谛,蜂业企业要走的路还很长。蜂产品市场营销观念不是号召出来的,也不是模仿出来的,而是被市场经济发展逼出来的。改革开放30多年,不同的发展阶段,必然会有相适应的营销观念。蜂产品市场营销的含义是指一个蜂业企业为适应和满足消费者需求,从蜂产品开发、定价、宣传推广到将蜂产品从生产者送达消费者,再将消费者的意见反馈回蜂业企业的整体企业活动。所谓蜂产品市场营销观就是一个蜂产品企业在面对企业、消费者和社会三方利益分配时的观点和态度。理论上把它划分为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市场营销观念和社会营销观念5种类型。我国有相当数量的蜂产品企业还是处于家族式管理下的原始积累形态,受此制约,蜂业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从业人员的思想素质和观念也是属于较传统落伍的小农和市民短视意识。因此与真正的现代市场营销观念还有很大差距。

中国有相当数量的蜂业企业缺乏现代市场营销观念和理念的培训,缺乏现代市场营销技能和机制的培训,缺乏现代市场营销策略和消费文化;在蜂业企业和市场管理之间、在蜂产品企业和社会之间、在产品销售和消费者之间、在产品销售和市场之间、即在企业、消费和社会三者之间缺乏平衡协调的营销策略。因此中国的大蜂业企业创立蜂产品名牌,以国家这个大市场为出发点设计市场销售策略,小蜂产品企业则创立蜂产品品牌,以本省或者本地区这个小市场为出发点制定市场销售计划,而更多的蜂产品商贩则没有自己的品牌,走街串巷叫卖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中国的蜂产品行业的准入门槛太低,不但产品质量良莠不齐,而且从业人员的素质也缺乏统一标准,蜂业区域之间、蜂业企业之间、蜂产品生产者之间、蜂产品商贩之间分地割据,跑马圈地,质量不齐、市场混乱,任何蜂产品品牌难以在消费者中间扎根。

成熟的消费者经过近乎苛刻的选择,当买到大企业价格不菲的名牌蜂产品后,转身却发现小胡同里沿街叫卖的所谓的“纯正”的“物美价廉”的蜂产品时,此时消费者无法弄清对蜂产品的选择是对还是错,也不清楚自己下一次还要不要再买蜂产品。可以说很多蜂产品没有让消费者刮目相看,蜂产品经营者一厢情愿地认为,消费者对蜂产品已经家喻户晓,其实不然,蜂产品质量不纯易掺杂使假已经家喻户晓。笔者认为,为蜂产品正名严打假冒伪劣蜂产品外,业者亟待树立现代市场营销观念和营造符合中国国情的“蜂文化”价值观。

2蜂产品消费文化没有找到坐标

中国历来被称为“地大物博”,有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和悠久的商业文化(这里笔者称商业文化为消费文化)。例如中国有很多寄托于“茶文化”的茶叶品牌;寄托于“酒文化”的白酒品牌、啤酒品牌、葡萄酒品牌、洋酒品牌;寄托于“烟文化”的香烟品牌;寄托于“食文化”的菜系品牌;寄托于“饮文化”的饮料品牌;寄托于“保健文化”的养生品牌;寄托于“医文化”的医药品牌……可是谁能满意地说中国有令消费者认可又称道的“蜂文化”和家喻户晓的“蜂产品名牌”?在中国众多的“消费文化”中找不到“蜂产品消费文化”的坐标,更多的是商业炒作下的蜂产品暴利和假冒伪劣蜂产品给消费者造成的阴影!冷静地思寻,中国没有几个蜂产品企业拥有自己像样的“市场营销计划书”,拥有自己的“销售手册”、“导购手册”、“专卖店(柜)手册”、“服务手册”。中国有太多的蜂产品经营者不但迷失了“蜂文化”的坐标,而且丢失了“商业文化”的职业道德。中国有太多的蜂产品经营者太在意营造蜂业的硬件条件即赢利条件,而忽略了营造蜂业的软件条件即“蜂产品消费文化”。在不少消费者心目中蜂产品是“有它也罢无它也罢”的可有可无的奢侈品,难怪有的农村流行一句顺口溜“真假难分蜂产品,蜂蜜中医作药引,当做礼品来送人,千万莫送蜂产品”。笔者认为,业者亟待为中国的“蜂文化”找到坐标外,还急需营造中国的“蜂产品消费文化”。

3质量管理混乱,缺乏有效细节管理,行业管理部门形同虚设

中国的蜂产品质量管理混乱,除了业者不自律和不法造假者外,相关管理部门管而不理,理而不细,缺乏细节管理,成了一个习以为常的普遍现象,相关管理部门形同虚设,官僚扯皮。在中国众多的质量事故处理中,有一种模式叫做“先错后惩,以罚代惩,以罚代管”。蜂产品掺杂使假事件的处理也不外乎这种模式,相关管理部门打假的唯一手段就是缴纳罚款,只要交了罚款就万事大吉了。罚款者以罚款为利,牺牲了广大消费者的权益。这样的行政执法不但没有彻底清除假冒伪劣的后患,反而让造假者觉得就像“有钱能使鬼推磨”一样“有钱能开造假路”,变本加厉地再造假。可以说,不合法者、违法者、不够格做蜂产品经营者越来越多地迈入蜂业经营的低门槛,而被取缔逐出蜂业生产经营行业的少之又少。蜂产品行业本来是一片净土蓝天,现在却是鱼目混珠、混水摸鱼者多。笔者认为,业者当自律监督外,各地蜂业协会、蜂业企业、合法经营者要配合管理部门,从质量和行业的细节管理入手,清除行业败类,还中国蜂业一片净土蓝天。

4蜂业人才资源少,市场营销者素质低下,心态浮躁,急功近利

在此让我们浓墨重点反思一下,据笔者所知,中国的很多蜂业企业营销总部叫“销售公司”而不叫“营销公司”;中国有很多蜂业企业没有市场部,有了市场部也不知道到底该做什么、怎样与销售部门配合;部门与下属分公司或者办事处的责权利问题也争论不休;中国的蜂业企业市场营销人才供应资源是世界上最少的国家之一,各级大学里设立蜂学专业最少的国家之一,蜂学专业毕业的人才也是不参与蜂业科研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的蜂业企业招募人才的广告最少也最不好招人才,蜂业企业的营销人员也很难管,跳槽率很高;很多蜂业企业对市场营销的管理多是重视结果而忽略过程;蜂业企业年底的营销结果总是与年初的计划指标相距很远。中国蜂业企业的管理者和市场营销人员的素质亟待提高,他们的心态也较浮躁,总是会听到一年要创“第一”、二年要拿“金奖”、实现利润“亿元”等口号;他们最想要的是怎样少投入高回报,怎样打通关系从银行贷到款,怎样用少的人员办更多的事情,怎样用低的成本获取高的利润,怎样用夸大的宣传去赢得市场的青睐。

心态浮躁的结果是急功近利,急功近利的结果是减少成本换取利润,牺牲质量换取数量,减少服务换取廉价,价格大战增强竞争,没有市场调查却要产品创新,没有专业培训却要一流的团队等。由此,我想起了比尔•盖茨每年2次的“闭关”,“闭关”凝神思考科技业的未来。中国的蜂业企业管理者们应该学学盖茨,埋头做事的同时,不忘抬头看看前方。“闭关”是武侠小说里寂寞高手所做的事情,科技帝国里的武林高手盖茨每年都会做两次这样的事情:远离尘嚣7天,在一片浓密的雪松林旁的临水中,凝神思考科技业的未来,然后把所思所想传遍整个微软帝国。别以为盖茨的“闭关”只是故弄玄虚,1995年的一周里,盖茨写出了有名的《互联网浪潮》,为微软确立了新的战略方向,之后的Tablet、开创网络业务等构想都是在“闭关”期间形成的。我认为中国的蜂业企业管理者应当向盖茨学习“闭关”,但是具体学什么呢?首先,就是浮躁的心态管理。中国蜂业界“浮躁”的经营管理者越来越多。浮躁的心态不是好的征兆,它只能带给蜂业缥缈的幻想;好高骛远的表现不是好的作为,它只能让蜂业市场乱象纷生。唯有忠实勤奋的付出,才能带给蜂业企业实实在在的回报。中国要成为世界的蜂业经济强国,我们绝不可以浮躁。当今中国蜂业市场的一大流行病,就是人心浮躁。

篇7

关键词: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差别因素;风险分析;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3010904

1引言

近几年来,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对提升我国传统现货批发市场、促进商品流通、规避价格风险、实现价格发现功能以及实现供应链的信息化等,起到了重大的作用。Grieger(2003)认为电子交易市场能够把众多的买家和卖家集中到一个“中心市场”,使得买家和卖家之间以动态的价格进行交易,而价格的变化是由这个交易市场的规则及供需情况决定的。在我国出现的这类行业垂直型B2B电子交易市场,是在传统现货商品批发市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选取诸如食糖、粮食、钢材、煤炭等标准化程度高的大宗商品作为交易品种,因此这类市场又被称为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大宗商品电子交易是利用计算机网络将不同产地的同类货物,打破传统的区域交易模式,实行集中竞价、统一撮合、统一结算、价格行情实时显示的交易方式,实现了各地价格的基本统一。这有利于交易商准确快速根据供需情况及其它判断行情波动趋势,从而决定是长线持有现货商品到期进行交割,还是短线即时买卖,套取短期差价。目前,电子交易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交易的品种也越来越多,从农产品到金属类和能源类,凡是标准化程度较高的商品几乎都在电子交易市场进行了交易,为商品的流通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正在以飞快的速度影响着人们的商务模式。但是,由于市场定位不明确、法律法规缺失、不健全等问题,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作为一种新兴的交易模式,在以飞快的速度发展的同时,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开始暴露出来,譬如类期货交易、投机炒作等。人们对电子市场从认识到普及使用,所经历的时间是极其短暂的,也就是说,在还没有对电子交易市场进行充分认识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普及使用了。在没有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没有合理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制约管理,风险事件不断涌现。因此我们可以说,风险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快速发展的电子交易市场和人们对该市场认识的滞后之间的矛盾所导致的。

风险事件的不断发生,不仅严重影响了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的正常运转,损害了交易市场及交易商的利益,也危及着这类市场的生存与发展。当前只有一小部分公司在使用电子交易市场进行采购,众多公司由于对电子交易市场进行采购所产生的风险不确定而未能使用。因此对这类市场进行风险分析,制定合理可靠的法律法规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文献综述

B2B电子交易市场的迅猛发展,吸引了国内外广大学者对电子交易市场风险管理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详尽的研究。Kheng and Al-Hawamdeh(2002)识别出电子采购中存在四种主要障碍:与互联网安全有关的业务(如电子支付)存在风险,电子采购所必需的硬件、软件以及人员培训方面需要巨大投资,管制电子商务的法律与规则不完善,搜索引擎在查找有效信息方面效率较低。Pauline Ratnasingam(2006)将B2B电子商务中的风险分为技术风险、组织风险、实施风险与相关风险。Subba Rao等人(2007)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买方在参与电子交易市场时通常面临两类风险:财务风险与信任障碍。李莉、杨文胜和蔡淑琴(2005)对电子市场质量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逆向选择风险规避以及电子市场中介交易风险控制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而邢伟、汪寿阳和冯耕中(2008)从供应链角度展开电子交易市场风险研究。石晓梅、冯耕中和邢伟等则对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的经济特征进行了总结,然后从交易中心与交易商的角度对这类市场的风险状况进行了分析。

上述文献侧重于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电子交易市场的风险进行识别与分类,而没有从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与现货市场的差别因素方面进行风险分析。

大宗商品交易市场是以现货市场为基础而产生的,或是位于商品生产地,或是依托现货贸易集散地发展而来。因此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和传统的现货市场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同时,大宗商品交易市场所发生的风险事故,在传统的现货市场中未曾发生过,因此探索两者之间的差异,从而找到导致大宗商品电子市场风险不断发生的根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的电子交易市场采用了部分期货交易的制度与规则,为现货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得交易更加灵活,效率大大提高,吸引了大量资金不断流入,同时实现了风险规避和价格发现的功能。但是在引进期货交易的同时,期货市场的一些交易风险也同时被带到了大宗电子交易市场,同时由于投机资金直接与现货相结合,在某些情况下,投机资金更容易操纵市场,因而风险比期货市场的风险更要严重的多。

为此,本文首先分析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与现货市场的主要差异,即与现货市场相比较,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增添了哪些新的特征,然后着重针对每一项增添的特征可能对交易市场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了一些规避风险的对策与建议。

3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的经济特征

与传统的现货交易市场相比,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具有如下一些鲜明的特点:

篇8

形成市场交易风险的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由于谈判力量不对等而导致价格波动的风险。谈判力量不对等是指在市场交易双方的拉锯战中,谈判力量强弱悬殊比较大,谈判力量强的一方在交易中处于主动地位,控制(决定)市场交易行为,谈判力量弱的一方在交易中处于被动地位,往往服从市场交易行为。农民与大的收购方在价格的谈判力量上就是这种极不对等的关系,而且农产品受自然条件影响大、生产周期长等特点影响,导致农户在经营过程中除了一直难以摆脱市场价格波动的纠缠外,还会受到强势谈判的制约。二、市场信息不对称产生的交易风险。市场信息不对称就是在交易过程中双方接受的市场信息不一致。造成市场信息不对称的主要原因是交易双方中的一方(三方中的两方)的主观故意,由此给经营者带来信息不确定性的风险。市场交易的参与人数越多,信息就越不完备和不对称,道德风险、逆向选择、“搭便车”等机会主义行为发生的概率就越高。单个农户购买生产资料、销售自己生产加工(初加工)的农产品时,就面临着因为交易对象众多而带来的高度不确定性,而市场的不完整、市场信息不畅通、市场交易条件经常变化以及农产品市场的近乎完全竞争特征等都在加剧这种不确定性的程度。

江苏省东海县黄川镇是大面积草莓种植乡镇,种植草莓有20多年的经验。2002年以前,草莓从种植到销售都是个体农民分散经营,由于农民不了解市场行情,草莓的销售价格通常由购买者决定,农民不能接受比较低的价格,但草莓不能储存,为了减少损失,也不得不接受对方较低的报价。收购方为了获得比较好的利润,通过一路压价,农民最后只能按最低价格销售,经常出现增产不增收的局面。后来依托黄川镇政府成立了草莓协会,按照销售合同出售草莓,稳定了销售价格,调动了农民种植热情,种植规模也得到了扩大,连接的草莓种植面积逐渐上升到600多公顷,黄川也成为远近闻名的“草莓之乡”。

可见,农业分散经营的农户在市场交易环节中处于很低的谈判地位,农民较弱的谈判能力产生了市场风险。改变弱势地位在于合作。农业是一个弱势行业,农业协会可以缓解小农户大市场的矛盾,通过对市场风险的重新分配降低了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的市场风险。

篇9

关键词:商品期货;现货;低风险套利;潜在盈利

一、前言

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深入发展,作为企业对冲市场无序波动风险的重要渠道,商品期货市场正越来越受到包括工厂、进出口商等各类企业的关注。不过由于商品期货市场专业性较强且价格波动剧烈,很多企业往往会认为商品期货风险太大,进而望而生畏。但其实在商品期货市场里,存在着一种风险较低但收益却很稳定的操作模式———期现结合低风险套利(以下简称“低风险套利”)。按照经济学同一价格理论,期货与现货价格的差应该等于该商品的持有成本。但当期货远月价格与近月(或现货)价格的差高于商品持有成本,价差能够覆盖仓储、利息、交割等所有套利成本时,就出现了低风险套利机会。此时可以在买入近月合约(或现货)的同时卖出远月合约,并到期交割,从而赚取固定利差。此种低风险套利机会出现的次数还是较多的,尤其是近两年期货价格大跌,使得很多品种都出现了远月升水近月(或现货)的价格结构。因此,企业可以以此为突破口,作为参与商品期货市场的初始策略,不断积累操作经验,待业务较成熟后再进一步运用其他交易策略来更深度的参与商品期货市场,对冲相关业务风险。

二、发展低风险套利业务的必要性分析

(一)低风险套利业务有助于仓储物流产业的发展

在低风险套利业务中,企业一般需要将现货运往期货交割仓库注册成期货标准仓单,然后等待交割,期间仓储时间短则半个月,长则几个月,这将给仓储物流相关企业带来丰厚的收入,促进仓储物流这一重要行业的良性发展,最终将促进当地的就业和经济发展。

(二)低风险套利业务可以扩大期货市场

企业参与度由于低风险套利业务的低风险特征,使得企业对商品期货市场的可接受程度有所提高,一方面可以赚取比较稳定的收益,还可以借此逐渐熟悉期货市场,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为日后复杂套利及行情预测等业务的开展奠定基础。相关机构也可以加强低风险套利业务的宣传力度,扩大期货市场企业参与度,这不仅有利于企业自身发展,还将为期货市场的健康发展增加推力。

(三)低风险套利业务有利于期货市场的稳定发展

在商品期货市场,偶尔会出现逼仓行情(当空头没有足够货物可以用来交割,多头往往会抓住机会大幅拉高价格,逼迫空头平仓出局),此种行情将极大地影响商品期货市场的稳定发展,给市场参与者带来较大的损失。而大力发现低风险套利业务,使得现货大量集中于交割仓库,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对有逼仓动机的期货多头形成威慑,因为大部分期货多头并不想在最后时候交割进来一大批现货,这样就可以显著降低逼仓行情的出现,同时也可以比较好的保护低风险套利企业的整体盘位。

(四)低风险套利业务有助于企业扩大市场规模

低风险套利业务对几乎所有企业都是可以带来益处的,尤其对于那些融资成本较低的企业,该业务更是可以促进企业进一步的发展。企业可以借助融资成本低的优势,逐步扩大期货现货市场参与规模,加强与市场主要参与者的合作共赢,逐步提升市场影响力,扩展市场关键信息获取渠道,为业务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发展低风险套利业务关键点探讨

(一)期货交割库容需要足够

由于低风险套利业务需要涉及到现货环节,现货需要先通过物流入库然后储存至交割月份进行交割,因此需要提前在仓库留好库容。仓库一般分为期货交割库和非期货交割库两种,这是由对应品种期货交易所严格审查筛选后指定的,一般单个期货品种会对应十几个期货交割仓库。用于低风险套利业务的现货只能储存在期货交割库里,否则不能交割。在业务实际中,当价差结构出现低风险套利机会时,期货交割仓库很可能会出现库容紧张的情况,因此在进行低风险套利业务之前,需要先确认好交割库容,然后才能组织现货货源进行入库,否则将会出现货物无法入库交割的严重问题。

(二)现货仓储风险需要重视

如前所属,在低风险套利业务中,企业一般需要将现货在交割仓库储存较长时间,短则半个月,长则几个月。货物在储存期间可能会遇到变质、短量、被盗等风险,虽然这种风险很低,但对企业来说,这种风险一旦发生,将可能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货物安全问题需要充分重视。在实际业务操作中,一般通过给货物投保财产一切险来转移和规避这种风险,需要注意的是,有的保险公司财产一切险并不包括一些重要的附加险,企业如果觉得有必要,也可以额外再投保一些附加险,以便更好地转嫁风险。

(三)仓单注册时间需要控制

在低风险套利业务中,货物在交割之前需要在交割仓库注册成标准期货仓单,只有这样,货物才能顺利参与期货交割。一般情况下,期货交易所会有现货最晚注册期货仓单的相关规定,也就是现货在生产日期之日后多少日内必须注册期货仓单,逾期将无法注册。因此企业在进行低风险套利业务时,需要控制好期货仓单注册的时间,建议不要太早也不要太晚,太早注册会多交仓储费,太晚注册可能会错过申请注册期货仓单的最后日期。

(四)套保比例需要把握恰当

企业在进行低风险套利业务时,需要在买入现货的同时卖出期货,以此锁定固定利差。由于国内现货含有增值税,而期货不含增值税,所以期货现货套保比例一般不能是一比一。按17%的增值税率,一般期货现货套保比例为0.85,即在买入10000吨现货的同时需要在期货上卖出8500吨,这样才能保证套利利润的实现。后期再逐步将剩下1500吨货物在期货盘面上卖出,一般是在交割月份最后十个交易日每天在期货上卖出150吨,十个交易日恰好是1500吨,这样操作的原因主要是一般期货品种的最终交割结算价格是交割月最后十个交易日结算价的平均价。但是当低风险套利规模较大时,最后十个交易日卖出15%的期货量将会非常困难,因为届时市场流动性将会非常差,这种情况下,可以提前将15%头寸逐步在期货上卖出,同时买入其他头寸进行对冲,比如买入远月合约或者现货等。

(五)套保额度需要及时申请

在业务实际中,如果低风险套利的规模比较大,所需期货卖出数量超出了交易所规定的单个企业所能开仓的期货数量,则需要向交易所申请套保额度。套保额度分为一般月份套保额度和临近交割月份套保额度,比较关键的是临近交割月份套保额度的申请,因为交易所一般对这块管理的比较严格。套保额度申请是有最晚时间限制的,企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这个问题。

(六)集中注销规定需要留意

一般每个期货品种对应的期货标准仓单,每年都将会在某个固定的时间点被交易所强制注销,注销后的货物一般将无法再次注册期货仓单,大部分都是要出库的,以此保证期货标准仓单对应的货物不会太陈旧。这种情况下,就要特别注意低风险套利时期货合约的选择,否则很可能会导致无法实现低风险套利收益。比如某产品的集中注销时间点是3月份,那么在运用3月份后下一主力合约进行低风险套利时,就要保证现货注册仓单的日期不能早于3月注销日,否则提前注册成的期货仓单将会在3月份被集中注销,无法实现到期交割,可能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的损失。

四、低风险套利潜在盈利机会分析

一般情况下,期货市场价格与现货市场价格同方向变动而且在期货合约到期交割时价格趋同,这种价格趋于相同的方向变动主要是由于期货市场价格与现货市场价格受到相同的市场供求影响。所以在低风险套利业务后期,期货价格将逐渐向现货价格靠拢,这就有可能带来更大的潜在盈利机会。从表面上看,低风险套利赚取的仅是一个固定的价差,但其实该业务还蕴藏着很大的盈利机会,即当升水价差大幅缩小甚至转为贴水时,可以直接双边平仓,此时赚取的利润将是十分可观的。比如升水价差从180元/吨转为贴水100元/吨,套利规模达到10万吨时,盈利将达到2000多万元。以郑州商品交易所的PTA期货为例,本文研究了2007年以来市场出现的可低风险套利升水价差大幅缩小甚至转为贴水的机会。经过研究,发现自2007年以来的9年里,PTA1月合约和5月合约有3年出现了这种机会,PTA5月合约和9月合约有2年出现了这种机会,PTA9月合约和1月合约有3年出现了这种机会。可见,升水价差大幅缩小甚至转为贴水机会的出现频率还是较高的。其实,实际操作中,这种机会出现的频率会更高,因为该统计仅包括买入期货近月合约同时卖出期货远月合约的套利机会,并没有包括买入现货同时卖出期货远月合约的套利机会。

五、结语

在商品期货市场中,低风险套利业务具有风险低收益稳定的特征,而且还蕴藏着较大的潜在扩大盈利机会。该业务模式可以作为企业初始参与商品期货市场的突破口,为业务的进一步深化发展奠定基础,逐步做大企业规模。低风险套利业务还可以促进期货市场和仓储物流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不过在进行低风险套利业务时,需要重点关注货物安全、仓库库容、套保比例、额度申请、集中注销等业务关键点,确保业务顺利进行,利润按期足量实现。

参考文献:

[1]中国期货业协会.期货市场教程[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第七版.

篇10

关键词:金融危机 金融衍生品市场 风险监控

问题的提出

金融危机后全球金融衍生品市场正逐步复苏,2010年第一季度利率、股票和外汇衍生品交易比前一季度增长了8%左右,达到555万亿美元。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也出现了增长的态势。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经过早期的尝试及近年来快速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随着股指期货的推出,国债期货等更多金融衍生品将指日可待。作为一个新兴市场国家,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如何借鉴国际经验有效防范金融衍生品市场的风险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阐述了金融衍生品市场的风险,并透过金融危机分析了金融衍生品市场的风险特征,进而针对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状况提出了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风险监控对策。

金融危机后对金融衍生品市场风险的再认识

根据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研究报告,与金融衍生品交易相关的企业特定风险(Firm-specific Risk)有五种:第一,市场风险,即衍生品价格发生不利变动而给市场参与者带来的价值损失风险。第二,信用风险,即交易对手违约对市场参与者造成损失的风险。第三,流动性风险,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市场流动的风险,即由于市场业务量不足,导致交易者无法获得市场价格,进行平仓;二是资金流动风险,即交易者流动资金不足,出现合约到期无法履行支付义务或无法按合约要求追加保证金。第四,操作风险,即由于技术问题(如计算机故障)、控制系统缺陷以及价格变动反映不及时等引致损失的风险。第五,法律风险,指合约内容在法律上有缺陷或无法履行的风险。

金融衍生品的上述风险具有复杂性、隐蔽性、传染性、表外性、集中性等特征。大部分金融衍生品结构比较复杂,不太成熟的投资者并不了解其中的风险,从而造成对风险的忽视。一些金融衍生品结构化层次过多,其中隐含的风险不仅交易者不明了,甚至发行者和监管者都很难明了其风险转移的复杂链条。金融衍生品交易涉及的参与者众多,而且和基础资产市场环环相连。一旦基础资产或衍生品的流动性出现问题,在多米诺骨牌效应的作用下,就会通过金融衍生链条迅速传染到整个金融交易市场,并影响实体经济。金融衍生品业务的表外化导致其风险的表外性,金融监管部门和评估机构对金融衍生品的风险很难进行准确评估。金融衍生品交易多集中于大型金融机构,风险的集中程度比较高。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因为经营金融衍生品交易而遭受损失的案例数不胜数。英国巴林银行倒闭,美国桔县在利率衍生品上损失了17亿美元,德国MGRM公司在一次石油衍生产品交易中损失将近15亿美元,日本大和银行账外买卖美国联邦债券造成11亿美元的巨额亏损,中国航油新加坡公司从事衍生产品交易时造成了5.54亿美元巨额亏损。

金融衍生品交易不光对微观经济主体带来风险,从宏观来看,金融衍生品交易可能对一国金融体系带来金融风险,并可能酿成金融危机。这就是系统性风险(Systemic Risk)。系统性风险是由涉及整个金融活动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因素造成的,它指的是金融体系的脆弱性。由于金融衍生品在本质上是跨越国界的,系统性风险将更多地呈现出全球化特征。由于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极大渗透性,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增大了金融体系的系统风险。

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金融衍生品交易打开了金融风险跨国传导的渠道。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开放性和全球性使国际性的大金融机构之间普遍建立起借贷关系网,信用链上个别机构的违约可能威胁到这些重量级机构的流动性,进而可能酿成全球性金融危机。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就是由于次贷违约率上升导致以次贷为基础的众多金融衍生品(如ABS、CDS、CDO)出现流动性问题,并导致拥有这些次贷衍生品的金融机构陷入困境,并最终引发了全球性金融危机。

2008年金融危机充分彰显了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上述系统性和非系统性风险,此外,它还进一步揭示了金融衍生品市场由于证券化层次过多、市场结构不完善、透明度不足、跨市场传染等引起的一系列风险问题。

资产证券化层次过多隐含巨大风险。金融衍生品是重要的风险管理工具,但如果被滥用,将造成严重的后果。过度衍生的场外市场、资产证券化层次过多正是造成此次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次贷危机中,由于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复杂性、表外性和透明度不高,市场对于风险严重估计不足。当基础资产和交易对手出现问题后,大量的信用风险沿着资产证券化的链条逐级传导,从而危机整个金融市场。

场外市场流动性不足,仅靠行业自律无法控制风险。金融衍生品交易包括场内市场与场外市场,场外市场风险更大。场内市场是有组织的集中市场,监管环境严格,透明度较高,交易所通过各种制度安排,如保证金制度、涨停板制度、逐日盯市、中央清算、谨慎经营要求等大大降低了信用风险。而场外市场没有正式的组织结构,是个性化的、分散的市场,缺乏逐日盯市结算与中央担保方的机制,监管环境非常宽松,主要受市场机制约束,透明度不高。

这次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中,扮演重要角色的CDS完全在场外各机构间进行交易,没有中央清算系统,没有集中报价系统,交易信息完全不被监管者掌控。缺乏公开、透明的二级交易市场,导致了CDS产品的流动性很差。因此,一旦出现问题,这类产品便变得有价无市,如果抛售则导致其价值大幅度缩水,进而带动其他金融资产的价格大幅波动,导致整个金融市场的动荡。

金融危机爆发时,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主要依靠行业自律,包括行业协会与市场参与主体的风险内控两个层面,基本不受官方监管。美国1936年《商品交易所法》和2000年《商品期货现代化法案》(CFMA)将多项场外衍生品交易排除在监管范围之外,场外市场发展基本上是一个自治的市场。危机表明,仅靠行业自律无法有效控制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的风险。

市场透明度不够导致人们对风险认识不够。金融衍生品市场透明度不够导致市场参与者、监管部门和市场评级机构对金融衍生品的风险认识不足,防范意识不强,是此次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由于监管缺失,危机爆发前有关法律基本上没有要求产品的提供者进行必要的信息披露。投资者无法真正了解衍生品的真正价值,他们眼里只有利益,而完全忽略风险。此外,现有会计准则无法为金融衍生品准确定价,评级机构也无法准确为金融衍生品准确评级。现有的会计和评级体系只能适应传统的股票和债券等证券产品,对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和价值揭示不够。这样,有限的由资产负债表所揭示的信息根本是不完整的,甚至是不准确的。

金融衍生品风险具有很强的跨市场传染性。金融衍生品交易中涉及众多市场参与者,衍生品市场和现货市场也具有天然的关联性,这样,单个市场的风险可能迅速在各市场传递,并引发不同市场间同时产生风险。在此次危机中,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本身的规模与美国金融市场相比可以忽略不计,但由于投资者预期迅速变化,导致市场瞬间由流动性过剩变为流动性缺乏,并引发恶性循环,造成了全球范围内的市场动荡。

金融危机后美国对金融衍生品市场风险监管体系的改革

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全球金融监管体系的缺陷和不足,反映了微观金融主体的逐利行为与金融体系稳定性之间的矛盾。2008年以来,西方各国纷纷开展金融监管体系的重建改革, G-20峰会围绕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金融市场监管体系的重构形成了一些共识。2010年7月15日,美国参议院表决通过了《金融监管改革法案》,即《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该法案是自1933年全球经济大萧条之后美国通过《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以来最重要的金融监管改革法案。以《金融监管改革法案》为标志的一系列金融改革奠定了后危机时代美国金融监管的基石,将对美国金融市场和全球金融市场产生深远影响。

美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体系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成立金融稳定监管委员会,加强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控制

联邦政府将在联邦储备委员会之上设立更高级别的“金融稳定监管委员会”,负责监测和处理威胁国家金融稳定的系统性风险。该委员会主席由财政部部长担任,其他成员分别由负责监控和管理美国金融系统性风险的现有监管者组成。该委员会主要负责收集金融行业的各类监管信息,识别并监控系统性金融风险,协调各监管机构的关系,提高金融监管效率该委员会可根据金融企业的财务健康状况,强制企业重组、限制高管薪酬甚至拆分破产。

(二)设立消费者金融保护局,扩大美联储的监管权力

美联储被赋予更大的监管职责,成为“超级监管者”,是美国未来金融监管最主要的防线。美联储内部建立一个新的消费者金融保护署,将目前分散于美联储、证券交易委员会、联邦贸易委员会等机构手中的涉及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职权,统一集中到新成立的消费者金融保护署,避免政出多门而效果不彰以此解决此前存在的“系统性风险”。美联储将对企业高管薪酬进行监督,确保高管薪酬制度不会导致对风险的过度追求。美联储将提供纲领性指导而非制定具体规则,一旦发现薪酬制度导致企业过度追求高风险业务,美联储有权加以干预和阻止。

(三)扩大金融监管领域,加强对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

将之前缺乏监管的场外衍生品市场纳入监管范围,提高场外衍生品市场运作透明度。大部分衍生品须在交易所内通过第三方清算进行交易,并且要求规模高达数百万亿美元的金融衍生品市场交易必须透明且通过清算机构清算,对非中央清算的衍生品交易将实行保证金制度,以控制可能出现的系统性风险。对从事衍生品交易的公司实施特别的资本比例、保证金、交易记录和职业操守等监管要求,为防止银行机构通过证券化产品转移风险,要求发行人必须将至少5%的风险资产保留在其资产负债表上。取消信用评级机构法律豁免权,提高评级机构监管水平。对信用评级机构采取同会计事务所、证券分析师同等的执法和处罚要求;加强信息披露监管,对评级方法和假设前提都要进行详细披露;对信用评级的历史数据都要进行披露,要求每次评级调整披露。

(四)采取“沃尔克法则”,对金融机构的投机易进行限制

与“沃尔克法则”有关的金融改革内容有:限制商业银行规模,规定单一金融机构在储蓄存款市场上所占份额不得超过10%,限制银行利用自身资本进行自营交易;禁止银行拥有或资助对私募基金和对冲基金的投资,让银行在传统借贷业务与高杠杆、对冲、私募等高风险投资活动之间划出明确界线;美联储有权对受其监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进行自营交易、投资对冲基金或私募股权基金制定更加严格的资本或其他量化要求。

沃尔克法则的根本目标是金融市场的“去杠杆化”,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在自营交易方面,允许银行投资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但资金规模不得高于自身一级资本的3%。在衍生品交易方面,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法案要求商业银行将信用违约互换(CDS)、商品和股票互换交易等业务剥离至资本充足的子公司,但可以保留为对冲自身风险进行的互换交易、利率互换、外汇互换等交易。

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风险监控对策

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经过早期的尝试及近年来快速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总的来说,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仍处于初级阶段,中国的经济总量、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的发展速度与规模远远超过了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大力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符合中国经济发展与金融市场发展的要求,对完善我国金融市场,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管理金融风险,提升金融竞争力等具有积极作用。但金融衍生品是一把双刃剑。金融衍生品运用得当可以减少、规避和转移金融风险,促进资本市场稳定;但操作不当、监管不力、恶意投机等则会给金融市场带来巨大的风波,影响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为保证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必须加强风险监控。借鉴金融危机后美国金融监管改革的有关措施,本文对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风险监控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宏观审慎监管、防范系统性风险

我国的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应该把维护金融稳定、防范系统性风险作为监管的首要任务。可以强化中国人民银行在宏观审慎监管和防范系统性风险方面的职能,或者借鉴美国金融监管的改革模式,在目前“一行三会”体制之上设立一个更高级别的金融稳定委员会,主要负责识别并监控系统性金融风险,协调各监管机构的关系,提高金融监管效率。

(二)提高市场参与者的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水平

必须对市场参与者普及风险意识,让他们对金融衍生品的风险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成为理性的市场交易主体。在市场参与者理性的情况下,他们在进行金融衍生品交易时才会认真选择交易对象,进行成本、收益和风险的全面考量,减少盲目跟风,降低“羊群效应”。市场参与者,应该建立完善的风险内控机制,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三)完善法规与监管体系

为保证金融衍生品交易安全运作,必须建立完善的法规与监管体系。应该尽快制定和完善有关金融衍生品的法律、法规,使金融衍生品交易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尽快完善金融消费者保护相关的立法,从立法的高度实现金融消费者利益的保护。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离不开有效的行业自律,特别是场外市场。充分借鉴ISDA的经验,制订科学合理的行业标准,加强行业培训和人员的资格管理。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审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要履行社会责任,保证自身信息和披露的权威性、准确性、及时性。

(四)完善金融监管覆盖范围

充分借鉴美国的经验和教训,将场外市场交易的衍生产品与场内市场交易的衍生产品统一纳入证券监管部门的监管范畴,将大部分衍生品交易通过中央清算机构进行清算,并逐渐转移到交易所场内交易。规定所有的衍生品交易必须向证券监管机构报告,以便控制可能出现的市场风险。我国场外衍生品市场从现在起就应该严格监管,监管部门应该及时跟踪场外市场交易商的动向。

场外市场的交易商要及时提交准确的交易数据,并对重要的资产类别和产品进行充分说明;从事场外交易的机构需持有部分资本储备金以预防风险;所有衍生产品交易都要求提供并保有足够和适当的抵押品(押金);交易者应对衍生品进行组合管理,利用净额结算和抵押协议提高风险控制能力。为提高场外市场监管的有效性,对金融衍生品的会计处理和信息披露规则应该准确披露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程度。应按照最新国际惯例,改善金融衍生品的会计处理方法,特别是流动性不足时的公允计价问题。

(五)对国际游资建立适时监控和防范预警制度

如果允许国际资本进入本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必须建立有效的防范预警措施,防止其利用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恶意冲击本国金融市场,制造金融风波。金融衍生品可以规避金融现货市场的风险,但是它不能完全消除风险,而且由于衍生品自身的交易特点,如高杠杆性,在交易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新的更大的风险。因此,应该建立风险预警制度,防患于未然。

(六)加强金融衍生品的国际监管协调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证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化,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在当今的金融体系中独善其身。金融衍生品交易的超国家性质也需要加强金融衍生品的国际监管协调,建立信息共享与合作机制,解决金融衍生品市场交易全球化、监管本地化问题。因此,国内监管部门要积极参与全球金融监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我国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加强与国际清算银行(BIS)、国际证券事务监察委员会组织(IOSCO)、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国际互换和衍生产品协会(ISD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G20等国际组织在金融监管领域的合作,积极推动国际金融监管共同规则的制定与实施,加强双边与多边交流与合作力度,在信息共享、会计准则、法律制度协调等方面加强合作,建立信息共享与合作机制、突发事件下的监管合作和危机磋商机制,加强对系统性风险和顺周期经济政策的协同监管。

参考文献:

1.陈欣.美国金融改革方案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反思[J].河北法学,2009(11)

2.李智勇,刘任重.我国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问题探讨[J].中国软科学,2009(10)

3.陈珉.金融衍生品在次贷危机中的影响及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启示[J].理论界,2010(11)

4.刘扬.美国金融监管改革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纵横,2011(1)

5.万良勇.从美国金融危机看金融衍生品的宏观风险及其控制[J].管理观察,2009(1)

6.Richard Dale, Risk and Regulation in Global Securities Markets[M]. John Wiley & Sons, Inc. 1992, London

7.Barry Schachter, Derivatives, Regulation and Banking[M]. Elsevier,1997

8.William R. White, Clifford Smout, Christian de Boissieu and Richard Dale: The Implications of Derivatives for Regulation[R]. Financial Markets Group,1995

篇11

预定利率的高低和保险产品的价格直接相关,如果一款产品的预定利率较高,消费者投保该产品时所缴纳的保费则越少,反之亦然。自2010年10月20日至2011年7月7日,央行连续五次加息,加息后一年期存款利率升至3.5%。预定利率过低致使传统产品抗通胀能力减弱,已无法与分红险、银行理财产品、基金产品等竞争,销售市场在不断萎缩。

二、预定利率市场化面临的风险

(一)预定利率市场化可能导致“利差损”出现

在 1999年之前,我国长期处于高利率的环境之下,寿险产品预定利率也处在较高的水平,寿险产品的预定利率曾高达 8. 8%。随着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1996年5月起至 2002年2月,一年期存款利率由 10.98% 降为 1.98%,再加上保险资金运用缺乏经验,渠道受限,前期高成本保险业务续期收入的投资收益已随市场利率的变化显著降低,最终导致降息后巨额利差损的出现。

(二)预定利率市场化可能导致市场经营秩序的混乱

目前我国的寿险市场上,市场主体繁多,保险企业竞争激烈,并时常出现非理性竞争行为。预定利率市场化无疑给了险企更多的定价自由,在这种情况下,小企业可能会低价销售产品,抢占市场份额;同时,大企业也可能凭借雄厚的资本趁机压低价格销售产品以达到打击中小竞争对手、达到垄断的目的。所以预定利率的市场化改革可能造成保险产品定价上的恶性竞争,进而破坏整个保险市场的秩序。

(三)预定利率市场化可能导致险企利润的下降

目前传统寿险业务在一般寿险公司业务中的占比大致在11%左右。由于此类产品定价偏高,且往往为长期产品,所以未来利润释放能力远高于其他产品,对寿险公司的内含价值贡献度最高。利率市场化后,会使新业务的利润率低于老业务的利润率,原有的高额利差益将消失,因此假设在产品销售量不变的情况下,利润必然下滑。并且,应考虑到在新产品热卖的同时,也有老客户因为在低预定利率下购买寿险而产生的退保风险。

三、预定利率市场化的可行性分析

(一)预定利率市场化不会产生新的利差损

今日的中国保险行业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监管体系日趋完备、投资渠道日益拓宽、投资技术水平不断提升,这些都大大增强了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因此,出现利差损问题虽然是我们必须关注的问题,但整个行业发生风险的可能性已经大大降低。2008年9月以后中国人民银行连续五次下调基准利率,继1999年后我国再次步入降息周期,但这次降息并未像1999年那样形成新的利差损,更说明了保险行业的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相对成熟阶段。

(二)预定利率市场化不会大幅降低寿险公司的利润

社会普遍担心利率市场化后会大幅降低保险公司的盈利水平,而公司盈利能力的提升不应该仅靠维持传统寿险产品较高的定价,而更应该注重提升企业管理能力和拓展开发新的客户市场。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显示,1999年以来的平均收益率为4.71%,除2008年低于2.5%外,其他年份均高于2.5%,远高于2.5%的传统寿险产品预定利率,产生了高额的利差倒挂。利率市场化可能导致公司新承保业务的利润率低于过去业务的利润率,但产品价格的下降也将刺激传统业务需求的释放,在薄利多销的经营模式下,可以实现规模效益的增长。

(三)预定利率市场化不会导致险企经营秩序的混乱

预定利率市场化后,寿险市场普遍担心价格战和无序竞争的发生。中国保险业十多年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保监会等政府监管机构的有效管理,偿付能力是险企日常监管的重要指标,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保险公司的经营策略。由此可见,中小型保险公司在盈利能力较弱的情况下,出于资本有限和偿付能力有限的压力, 不计成本地拓展市场份额的现象将很难发生。而大型保险公司若大幅提升传统寿险产品的预定利率,除了同样面临成本压力外,还会面临前期预定利率为2.5% 保单的退保压力,同样不可能为了拓展市场任意提高预定利率。因此,无论大小,各家市场主体都会理性定价,预定利率的变动将会随着保险业的扩大发展而逐步到位。

综上所述,虽然预定利率市场化改革可能面临着利润下降、利差损、经营秩序混乱等诸多风险和不确定性,但只要我们坚持完善保险行业监管体系、提升险企自身管理水平和盈利水平,预定利率市场化改革所面临的风险是可以避免的,预定利率市场化将促进我国保险业在稳定金融市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我国经济社会良好发展等诸多方面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良温.寿险预定利率市场化分析[J].保险研究,2010(09).

[2]邓西贝,李蔚真,荣幸.寿险预定利率市场化分析与建议[J].中国保险, 2010(04).

篇12

关键词:长输管道;风险管理;风险控制

1长输管道风险管理综述

尽管成品油运输方式中铁路、公路、水运等方便快捷,而且灵活性大,但长输管道运输以其运输量大、便于管理、密闭安全、易于实现远程集中控制等优点而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和迅速发展,并在成品油运输中占据重要地位。由于成品油具有易燃、易爆的特点,因此在长输管道建设中必须进行相应的风险管理来识别、控制和处置风险。长输管道建设通常具有建设周期长、不确定因素多、工程系统繁杂、专业面广、施工环境复杂、利益关系复杂等特点,因此对长输管道建设施工进行风险管理,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采用合适的风险管理方法、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流程。常用的风险管理研究方法有定性分析法、半定量分析法、定量分析法等。

2基于模糊评价的成品油长输管道施工阶段风险管理

2.1长输管道施工阶段风险识别

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下,对成品油长输管道施工风险识别建立三级风险评价指标模型,项目整体风险识别为最高层,第二层则包括进度、质量、费用和HSH4个评价准则,第三层则是项目在施工建设过程中可能遭受到的各类风险。在这个三级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中,从整体进行把控,然后对各因子分别进行细化,进而实现精细化风险识别。第三层因子中,可选成品油长输管道项目建设施工中最常见的风险,包括技术风险、经济风险、行为责任风险、政策法规风险、组织管理风险、社会风险与自然风险等。

2.2长输管道施工阶段风险评价

由于针对成品油长输管道施工阶段的风险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需要对长输管道施工中各风险因素进行确认和确权,明确各风险因子的评价指标权重,进而才能进行模糊综合评价。结合该文构建的长输管道施工阶段三级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递阶结构,首先需要对第二层的4个因子确定相对权重。第二层4个因子权重的确定由项目进度控制部门、QHSE控制部门、费用控制部门以及项目专家分别进行评定。通常而言,4个部门对第二层因子权重的评价是不同的,项目上级主管部门的权重相对较大。之后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加权,得到4个因子的权重值。然后再建立第三层风险因子的第二层风险因子的判断矩阵,并据此计算各类风险对第二层各指标的权重,最后用计算层次总排序的方法得出第三层因子的综合权重。在获得各风险因子的综合权重之后,对成品油长输管道项目施工的风险进行评价等级,并建立相应的尺度。由进度控制部门、费用控制部门、QHSE控制部门、上级主管部门的若干专家成立评价小组,对各类风险进行评分,然后建立单因素评价矩阵。在评分结果中,分数越高则表明风险越大,最后,在各风险因子均具明确权重之后,对长输管道施工风险进行模糊综合评定,最终确定整体风险。在实践评价中发现,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成品油长输管道施工阶段组织管理风险、社会风险与经济风险较大,在风险管理中需要对这几个方面进行重点监管。

2.3长输管道施工阶段风险应对

在成品油长输管道施工阶段,由于项目上的人力、物力、资金、设备等资源有限,因此在改善安全状况、降低长输管道风险上的投入是有限的,这就需要在项目风险管理中对风险控制的投入限制在合理范围,并保证风险控制的效用最大化。在长输管道施工阶段风险应对的具体实施中,需结合风险评价结果进行。从风险评价可知,行为责任风险最大,其次是社会风险和组织管理风险,因此在风险应对时,应将资源优先用于风险较大的环节。此外,由于社会风险、自然风险等具有较大的不可控性,而行为责任风险与组织管理风险主要来源于内部人员,其可控性强、易于改善,因此在风险控制措施的具体实施中,应优先处理低投入高产出的风险事件。

2.4长输管道施工阶段风险监控

成品油长输管道施工阶段的风险并非一成不变的,因此项目风险的全面监控也是随着风险状态变化而做出趋势分析,并结合分析结果采取针对性的应急方案和纠正措施。通常在成品油长输管道施工阶段的风险监控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是评估风险应对措施产生的效果,二是及时发现和评价新的风险事件,三是跟踪、评价残余风险的变化和程度,四是监控潜在风险的发展、监控项目风险发生的征兆,五是提供启动风险调整计划的时机和依据。此外,风险监控的程序则为:跟踪已识别风险的发展变化结合风险来源与后果变化衡量风险应对需求识别、评价并应对已发风险产生的遗留风险和新增风险及时排除已解决风险调险管理计划工程施工结束风险监控结束。

3成品油长输管道施工风险管理对策

3.1提高风险管理意识,加强风险控制

成品油长输管道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通道之一,对其项目施工过程中的风险进行科学有效地风险管理至关重要。强化长输管道施工风险管理的前提是提高风险管理意识,一方面长输管道运营企业的管理者需要不断加强风险意识,并通过学习来加强和提高长输管道风险管理和预测。在施工过程中,项目领导需不断强化基层管理人员的风险控制意识,从源头建立起较强的风险管理意识。在正确的风险意识基础上,应加强风险控制,针对成品油长输管道施工特点制定科学的控制规范,并进行系统的风险检测。在风险控制中应做好设计并确保施工质量,提高保护措施质量,进一步提高管理人员素质,提高设施与设备管理水平。

3.2构建完善的风险评价信息平台

当前从我国成品油长输管道施工阶段风险管理的实践情况来看,缺少完备的数据资料是风险管理面临的最主要问题之一,进而影响风险管理的效果,因此结合实际情况,构建完善的风险评价信息平台是提高我国成品油长输管道管理水平的重要前提。为了提升成品油长输管道施工阶段风险管理的水平,构建完善的风险评价信息平台,收集管道设计、施工、周围环境、历史统计数据等资料,建立信息资源完备的数据库,并组织相关专家、高校研究结构等建立起一套符合我国特色的成品油长输管道风险管理信息平台。

3.3开发长输管道施工风险软件系统

无论是数据的采集还是数据的处理,以及长输管道施工中相关风险的分析都需要相关的系统对数据做详细运算,因此可结合当前我国成品油长输管道建设的基本情况,并借鉴国外先进的风险评估软件,建立适合我国成品油长输管道建设的风险软件系统。通常成品油长输管道施工风险软件系统应具备以下基本功能:一是可转化和调用外部数据库数据,二是具备程序演示,以方便操作,且由数据库后成参数计算并输出结果,三是形象地标示危险等级,并提出建议措施,四是实现对长输管道进行动态分析管理的功能。

作者:姜军勇 单位:山东港通工程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史刘堃.玉溪—富宁成品油管道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

[2]翁建斌.成品油长输管道改线工程油品回收环节注意事项[J].石油化工安全环保技术,2016,32(3):31-34.

篇13

关键词:房地产特点 市场风险

地产商品的非流动性与房地产市场的运行风险

房地产是指土地及其房屋建筑物的总称,属于不动产范围。房地产市场所提供的商品的非流动性决定着不同地区相互之间房地产余缺的调剂性较差。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农业生产的基础地位,工业化进程与农村耕地的保障,我国城市化进程所需土地只能视具体情况适当限量供应。这是自然形成的不可回避的客观垄断,这里我们暂且称之为资源的客观垄断,资源的客观垄断在其它资源产业上也一样存在,如粮食、能源、矿产,由此可以扩大到“此有他物、别无他物,缺他不可”的生产、生活必需品都可能形成这种垄断。借助这种资源的客观垄断优势容易形成区域性炒作,实现某一区域甚至某一地区的高价位限量供给――高价位运行。运作房地产市场比运作其它市场,实现其它市场商品的限量高价供给要求具备的资源条件相对较低。适当的价格上涨有利于增加供给,刺激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住房空置, 无疑是社会有限资源的巨大浪费,当住房供给量达到一定程度,政府部门应抓住时机进行宏观调控。实现“居者有其屋”的良性循环,定将有助于实现房地产市场的可持续性发展。

对产品的高价值性与房地产市场的运行风险

这里所指的房地产商品的高价值性并非商品的高附加值。通常情况下,房地产商品的科技含量较低,不具备形成高附加值的技术条件。房地产资源客观垄断优势加上较强体力劳动的大量凝结,铸成了房地产商品高价值性。房价收入比,联合国人居中心的标准是3∶1;世界银行的标准是5∶1。由此推断,一般国家大致为(36―60个月的平均家庭工薪积蓄/100平方米中等住房),房地产自身的较高价值性一定程度上阻碍着房地产交易,房地产商品流通性较差,变现风险较高,房地产市场高价位运行时,一旦出现波动,被套的可能性较大。房地产商品交易的进行,需要寻求外界资金的筹措与支持。资金的融资过程,使得房地产商品价格的上涨与跌落波动的时间是缓慢和长期性的。除非具有较强的金融资本的介入,或者具有较为充裕而广阔的资金融资渠道,没有产业资本、金融资本的介入,仅凭民间资金的推动,实现房地产市场价格的高价炒作,也只能是现实需求不足的“有价无市”。

房地产商品投资的长期性与房地产市场的运行风险

房地产经营周期的长期性增加了房地产投资的不确定性,使得人们对房地产市场的预期难以把握。房地产市场供给与需求的此消彼长、房地产市场运行的政策、法令、法规的调整,建筑材料价格的变动,建设用地的供给量,土地价格的升降,融资环境的变化,利息的调整无不牵动着房地产市场商品的开发、出售以及房地产市场的整体运行。最终都将影响到房地产“投资收益”的层面上来。房地产商品的投资周期较长,房地产商品的经营周期更长,房地产商品的经营周期少则三四十年,多则五六十年,房地产商品的经营周期中涉及的是大量的房地产折旧,高额的折旧加上物业管理费用,决定了房地产商品较高经营费用。依广东沿海,浙南沿海,长三角地区,每百平方米的住房,3000―6000元/平方米的均价,30―60年的使用年限折衷计算,每年的折旧1万元再加上每期的物业管理费用,平均每月的经营费用接近千元。较高的经营费用加大了房地产商品经营的长期风险。

信息的非对称性与房地产市场的运行风险

房地产市场信息的非对称性决定着房地产市场的价值风险,受到信息传递的非完全性、非对称性的局限,房产交易中,开发商信息的相对主动,有助于房地产商品的高价开盘和连续高价开盘。房地产市场上,逐期连续的高价开盘现象较为普遍。信息的非对称性,不仅表现在房地产信息容量上,在信息的媒体传递、媒体信息的创造上,更加具有倾向性。“房地产炒作,媒体帮了大忙”,1999-2004年末,房价上涨最快的五年间,房地产媒体信息出现了较大倾斜。其中不排除付费炒作的可能性。基于利益考虑,房地产商多家联合,利用新闻媒体,制造虚假信息,打压人们的“房慌”心理,借机调高房价,操纵房市、从中渔利、自造“房托”哄抬房价的有之。相反,房产消费者受着精力和实力的局限,不可能为了自己购房去澄清房地产市场信息。纠正房地产市场信息失衡,抑制房地产炒作,需要政府、房地产相关部门,建立起一套科学的房地产价值评价体系,公开市场信息,做好三方公正。

房地产市场的连带性与房地产市场的运行风险

房地产市场金融链风险

没有个人住房贷款的充足支持,或者个人住房贷款的利率较高,个人住房潜在需求与现实需求的转化的能量应当被缓慢释放。我国金融体系中的个人房地产借贷,极大地支持了我国住房供给全面市场化配置体系形成。“1998年以来,个人住房消费信贷的启动以及自1996年以来的连续8次降息,我国住房贷款出现了较快增长,2000年个人住房贷款占个人贷款金额的71%,2003年这一比重仍高达49.5%。”住房贷款制度实施的根本目的是支持我国的住房制度改革,实现百姓的安居乐业。房地产炒作与投机行为,已经或正在多次利用着我国对房地产市场保护――住房贷款的优惠政策。多套房产的同时炒作与“连环”炒作,房屋的高价运行,远期偿债能力的降低,加大了银行资金链的绝对风险。

房地产市场同其他产业市场的连带风险

房地产产业市场的快速发展和适时调整所形成的溢出和收缩效应存在着高速度、高效益的“双高”特点。这种“双高”效应,需要几十年经济的持续高速的发展、积累才能鼓显出来,需要经过几十年经济的持续高速的增长、蓄积才能完成。经过经济快速发展长期孵化孕育成的房地产市场经济繁荣,催生了房地产商品支柱产业化的形成。2004年12月3日上海第六届中国住房交易会上的统计数据。中国房地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在2003年中国GDP增长的9.3个百分点中,有1.8个百分点是房地产业直接贡献的。中国房地产业直接带动了57个相关产业的产出增加,没有一个其它行业有如此广泛的行业推动力,房地产市场运行的“双高”效应要求我们在处理有关房地产市场的热点问题时,既要讲求效益和效果,又要注意连带经济的影响性,防止连带经济的剧烈波动。

当今社会条件下,城市化进程是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房价上涨的不利影响,应当引起人们重视。现代城市的建设与国家发展,需要的是人们共同的智慧与呵护。

参考文献:

篇14

【关键词】新产品;产品开发;风险;策略

 

在市场营销活动中新产品的范畴与科技领域的新产品的含义不同,不仅仅是新发明创造的产品,其内容广泛得多。新产品除包含因科学技术在某一领域的重大发现所产生的新产品外,还包括如下方面:在产品销售方面,只要产品在功能或形态上发生改变,与原来的产品产生差异,甚至只是产品单纯由原有市场进入新市场都可视为新产品;在消费方面,能进入市场给消费者提供新利益或新的效用而被消费者认可的产品。从管理的方面又包括:国际性新产品、全国性的新产品、本地区的新产品、本企业的新产品。从管理角度分类新产品的目的,主要鼓励企业积极主动的开发新产品。提示企业并不是只有世界性的、全国性的产品才是新产品,只要企业积极努力,在开发新产品工作方面是可以有所作为的。但随着改革不断深入,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市场将逐步发育,市场体系将逐步完善,成为全国统一的市场。企业要开发本地区、本企业的新产品应特别慎重,以免一哄而上,重复引进,一旦供给大于需求,则将导致产品滞销,企业受损。

主观的原因有 :技术上不过关,有的新产品对技术要求甚高,但企业技术能力有限,使产品质量不能保证。如有的企业生产的电热水淋浴器,由于技术上不过关,竟然发生消费者洗澡时触电身亡。新闻媒体一曝光很少有消费者再购买这种热水器了。另外企业信息不灵,生产出来的产品不够先进,或只是本地区先进,这样就失去了技术上的优势。有的企业在产品开发上由于技术障碍产品迟迟研制不出,造成开发时机过迟,市场已被竞争者占领;过分重技术轻市场。因为这种产品首先要获得公安部门的许可,并获得煤气公司的同意。因而不仅审批环节多,而且涉及到与煤气公司的利益关系,煤气公司想与这家企业联营,但利益分配难以处理,结果双方合作不欢而散。其次这种残液处理器只能安装在液化汽罐里面,而用户不能自己拆卸液化汽罐,因此只能在新液化汽罐出厂前安装,市场客户量大大缩小。此外,国内也有企业在开发这种产品,且在安装方便性方面要好得多,致使市场竞争激烈;新产品投放市场后,企业没能熟练运用促销手段进行宣传,价格过高或过低,缺少配件,售后服务跟不上,没能掌握好产品推出的时机等。

以上原因导致企业开发新产品遭受一定程度的失败。一种是企业连开发新产品的开发费用、生产成本、销售费用、都无法收回的彻底性失败  ;一种是能在开发的新产品中获取利润,但没能达到预期的利润或市场占有率目标的有限度的失败。

但是不论企业在开发新产品时面临何种困难和不利因素,企业必须不断推出新产品,这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唯一途径,是增强企业活力的重要条件。

为了使开发出的新产品在市场上获得成功,企业必须认真分析当前消费者需求的心理状况及其变化趋势。因此新产品开发方向应从以下几点考虑:1.节能产品。能源短缺是世界性和长期性问题。无论是工业产品还是日用消费品,都应尽可能少耗能。在国际汽车市场上,美国汽车一向是无可替代的。然而,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使得耗能少的日本汽车战胜美国汽车,动摇了多年的霸主地位。2.小型和微型产品。人们的审美观念已从厚、重、长、大转向轻、薄、短、小。因此小巧的商品受到重视,如袖珍收音机、微型计算机等。3.多功能产品。指产品的性能和用途扩大。产品一物多用,一机多用。4.操作简单产品。新产品趋向使用高科技,但操作要力求简单、安全、自动。例如,新型的煤气热水器做到了“水龙头一开,热水即来”,受到了消费者的偏爱。5.多样化产品。指通过对现有产品的扩大、缩小、部件替换、组合等方法改变产品结构,增加品种、规格、型号等,满足更多顾客,更多方面的需求。例如,可伸缩的晾衣架给消费者带来了方便。

那么我们在开发新产品中可以采取哪些策略来降低风险呢?首先是优质策略。即开发起点高、质量高的优质产品。采用这种策略不能一味的追求技术先进、质量好,必须注意适合国情、适合顾客需要;注意市场潜力,才能有助于新产品迅速占领市场,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其次是低成本策略。在开发过程中要注意大力降低成本。主要从研制的技术路线、产品结构、使用材料、工艺改革等方面挖掘潜力,以低廉的成本优势扩大市场占有率,迅速形成大批量生产,提高利润。再次是配套策略。根据企业自身的具体情况,主动为支柱企业和大型企业开发生产所需的配套产品,为其配套服务。如一些中小型企业为大型汽车厂配套生产电动刮水器、新型电灯等。一般说,为主导企业提供配套的产品若能达到其需求时,新产品的销路即不成问题。最后是拾遗补缺策略。即积极开发国家经济建设急需的或短线缺门的新产品。这种策略有利于企业填补空白,在市场上抢占优势地位,提高市场占有率,增强企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