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食品市场风险范文

食品市场风险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0:37:1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食品市场风险,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食品市场风险

篇1

关键词:房地产特点市场风险

地产商品的非流动性与房地产市场的运行风险

房地产是指土地及其房屋建筑物的总称,属于不动产范围。房地产市场所提供的商品的非流动性决定着不同地区相互之间房地产余缺的调剂性较差。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农业生产的基础地位,工业化进程与农村耕地的保障,我国城市化进程所需土地只能视具体情况适当限量供应。这是自然形成的不可回避的客观垄断,这里我们暂且称之为资源的客观垄断,资源的客观垄断在其它资源产业上也一样存在,如粮食、能源、矿产,由此可以扩大到“此有他物、别无他物,缺他不可”的生产、生活必需品都可能形成这种垄断。借助这种资源的客观垄断优势容易形成区域性炒作,实现某一区域甚至某一地区的高价位限量供给——高价位运行。运作房地产市场比运作其它市场,实现其它市场商品的限量高价供给要求具备的资源条件相对较低。适当的价格上涨有利于增加供给,刺激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住房空置,无疑是社会有限资源的巨大浪费,当住房供给量达到一定程度,政府部门应抓住时机进行宏观调控。实现“居者有其屋”的良性循环,定将有助于实现房地产市场的可持续性发展。

对产品的高价值性与房地产市场的运行风险

这里所指的房地产商品的高价值性并非商品的高附加值。通常情况下,房地产商品的科技含量较低,不具备形成高附加值的技术条件。房地产资源客观垄断优势加上较强体力劳动的大量凝结,铸成了房地产商品高价值性。房价收入比,联合国人居中心的标准是3∶1;世界银行的标准是5∶1。由此推断,一般国家大致为(36—60个月的平均家庭工薪积蓄/100平方米中等住房),房地产自身的较高价值性一定程度上阻碍着房地产交易,房地产商品流通性较差,变现风险较高,房地产市场高价位运行时,一旦出现波动,被套的可能性较大。房地产商品交易的进行,需要寻求外界资金的筹措与支持。资金的融资过程,使得房地产商品价格的上涨与跌落波动的时间是缓慢和长期性的。除非具有较强的金融资本的介入,或者具有较为充裕而广阔的资金融资渠道,没有产业资本、金融资本的介入,仅凭民间资金的推动,实现房地产市场价格的高价炒作,也只能是现实需求不足的“有价无市”。

房地产商品投资的长期性与房地产市场的运行风险

房地产经营周期的长期性增加了房地产投资的不确定性,使得人们对房地产市场的预期难以把握。房地产市场供给与需求的此消彼长、房地产市场运行的政策、法令、法规的调整,建筑材料价格的变动,建设用地的供给量,土地价格的升降,融资环境的变化,利息的调整无不牵动着房地产市场商品的开发、出售以及房地产市场的整体运行。最终都将影响到房地产“投资收益”的层面上来。房地产商品的投资周期较长,房地产商品的经营周期更长,房地产商品的经营周期少则三四十年,多则五六十年,房地产商品的经营周期中涉及的是大量的房地产折旧,高额的折旧加上物业管理费用,决定了房地产商品较高经营费用。依广东沿海,浙南沿海,长三角地区,每百平方米的住房,3000—6000元/平方米的均价,30—60年的使用年限折衷计算,每年的折旧1万元再加上每期的物业管理费用,平均每月的经营费用接近千元。较高的经营费用加大了房地产商品经营的长期风险。

信息的非对称性与房地产市场的运行风险

房地产市场信息的非对称性决定着房地产市场的价值风险,受到信息传递的非完全性、非对称性的局限,房产交易中,开发商信息的相对主动,有助于房地产商品的高价开盘和连续高价开盘。房地产市场上,逐期连续的高价开盘现象较为普遍。信息的非对称性,不仅表现在房地产信息容量上,在信息的媒体传递、媒体信息的创造上,更加具有倾向性。“房地产炒作,媒体帮了大忙”,1999-2004年末,房价上涨最快的五年间,房地产媒体信息出现了较大倾斜。其中不排除付费炒作的可能性。基于利益考虑,房地产商多家联合,利用新闻媒体,制造虚假信息,打压人们的“房慌”心理,借机调高房价,操纵房市、从中渔利、自造“房托”哄抬房价的有之。相反,房产消费者受着精力和实力的局限,不可能为了自己购房去澄清房地产市场信息。纠正房地产市场信息失衡,抑制房地产炒作,需要政府、房地产相关部门,建立起一套科学的房地产价值评价体系,公开市场信息,做好三方公正。

房地产市场的连带性与房地产市场的运行风险

房地产市场金融链风险

没有个人住房贷款的充足支持,或者个人住房贷款的利率较高,个人住房潜在需求与现实需求的转化的能量应当被缓慢释放。我国金融体系中的个人房地产借贷,极大地支持了我国住房供给全面市场化配置体系形成。“1998年以来,个人住房消费信贷的启动以及自1996年以来的连续8次降息,我国住房贷款出现了较快增长,2000年个人住房贷款占个人贷款金额的71%,2003年这一比重仍高达49.5%。”住房贷款制度实施的根本目的是支持我国的住房制度改革,实现百姓的安居乐业。房地产炒作与投机行为,已经或正在多次利用着我国对房地产市场保护——住房贷款的优惠政策。多套房产的同时炒作与“连环”炒作,房屋的高价运行,远期偿债能力的降低,加大了银行资金链的绝对风险。

房地产市场同其他产业市场的连带风险

房地产产业市场的快速发展和适时调整所形成的溢出和收缩效应存在着高速度、高效益的“双高”特点。这种“双高”效应,需要几十年经济的持续高速的发展、积累才能鼓显出来,需要经过几十年经济的持续高速的增长、蓄积才能完成。经过经济快速发展长期孵化孕育成的房地产市场经济繁荣,催生了房地产商品支柱产业化的形成。2004年12月3日上海第六届中国住房交易会上的统计数据。中国房地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在2003年中国GDP增长的9.3个百分点中,有1.8个百分点是房地产业直接贡献的。中国房地产业直接带动了57个相关产业的产出增加,没有一个其它行业有如此广泛的行业推动力,房地产市场运行的“双高”效应要求我们在处理有关房地产市场的热点问题时,既要讲求效益和效果,又要注意连带经济的影响性,防止连带经济的剧烈波动。

当今社会条件下,城市化进程是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房价上涨的不利影响,应当引起人们重视。现代城市的建设与国家发展,需要的是人们共同的智慧与呵护。

参考文献:

篇2

实体经济稳中有进,企业生产有所回暖

如前所述,三季度我国实体经济探底的特征明显,新的变量和动能在不断累积,消费、投资、进出口“三驾马车”都形成了一系列好转的信号,经济总体平稳,而且稳中有进、稳中有为。

1. 经济稳定增长,经济结构优化

实体经济保持稳定增长。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52997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7%。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6.7%,二季度增长6.7%,三季度增长6.7%。从环比看,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8%,“L”型运行的拐点期特征明显。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占比稳中有升。前三季度,第一产业增加值40666亿元,同比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209415亿元,增长6.1%;第三产业增加值279890亿元,增长7.6%。三次产业中,第三产业占比达到52.8%,有效地保障了就业增长、节能减排和经济稳定。

从产业构成来看,农业、工业和服务业都形成了一系列重大亮点。全国夏粮总产量13926万吨,比上年减少162万吨,下降1.2%,是历史第二高产年。早稻总产量3278万吨,比上年减少91万吨,下降2.7%;秋粮从现在掌握的情况看,也有望获得好收成。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增速与上半年持平,工业结构继续优化。前三季度,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0.6%和9.1%,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个和3.1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12.2%和32.6%,比上年同期提高0.6个和1.2个百分点。

2. 消费形势稳定,对经济增长发挥基础性作用

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8482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0.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8%)。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108344亿元,增长7.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持续稳定增长,其中7、8、9月3个月的增速分别为10.3%、10.6%和10.7%,呈现出良好回升态势。

受到消费结构提升和居民收入增长的共同影响,我国消费形势保持稳定,消费结构不断优化。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04940亿元,同比增长10.3%,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3542亿元,增长10.9%。按消费类型分,餐饮收入25614亿元,同比增长11%,商品零售212868亿元,增长10.3%,其中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101785亿元,增长7.9%。在商品构成上,也呈现出耐用消费品成为消费新热点的情形,消费的结构进一步优化。通讯和居住类商品增长较快,通讯器材增长12.7%,家具增长13.9%,建筑及装潢材料增长15.4%。9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0.7%,比上月加快0.1个百分点,环比增长0.85%。

消费新模式也在不断发展,而且逐步成为我国消费的主流业态,并为消费增长贡献了良好的支持。前三季度,全国网上零售额34651亿元,同比增长26.1%。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27950亿元,增长25.1%,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1.7%;实物商品网上零售的增量相当于整个社会消费品增量的28%以上。

从消费对经济的贡献来看,前三季度,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71%,成为“三驾马车”中对经济增长最大的支撑因子,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3. 固定资产投资形势趋稳,民间投资增速明显上升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小幅回暖,投资结构略有改善。前三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426906亿元,同比名义增长8.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5%),增速比上半年回落0.8个百分点。但三季度整体情况较好,7月、8月和9月当月投资分别增长3.9%、8.2%和9%,增速连续2个月加快。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13402亿元,同比增长21.8%;第二产业投资167497亿元,增长3.3%;第三产业投资246008亿元,增长11.1%,其中基础设施投资83245亿元,增长19.4%。

国有投资持续发力,民间投资显著提升。国有控股投资151617亿元,增长21.1%;民间投资261934亿元,增长2.5%,比1-8月份加快0.4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61.4%。前三季度民间投资增长速度是2.5%,比1-8月份加快了0.4个百分点,而且9月份当月民间投资增长4.5%,比上月加快了2.2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出现了企稳回升的态势。

从投资的可持续性上来看,虽然保持平衡但总体偏紧。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到位资金442238亿元,同比增长5.9%,超过投资支出15332亿元,约相当于一周的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367663亿元,增长22.6%,投资资金总体偏紧。

4. 进出口形势总体回暖,直接投资呈现逆差

进出口增速保持稳定,但月度间的波动明显。前三季度,进出口总额175318亿元,同比下降1.9%,降幅比上半年收窄1.7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00585亿元,下降1.6%,收窄1.1个百分点;进口74733亿元,下降2.3%,收窄2.4个百分点。进出口相抵,顺差25852亿元。但月份之间的数据波动明显,8月月度出口、进口分别增长5.9%和10.8%,为2014年11月以来月度出口、进口首次实现“双升”;9月份,进出口总额21679亿元,同比下降2.4%,出口12231亿元,下降5.6%;进口9448亿元,增长2.2%。

贸易商品结构优化,地理方向持续改善。前三季度,一般贸易进出口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6%,比上年同期提高1.1个百分点;机电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为出口主力;民营企业出口增长2.3%,占出口总额的46.5%,继续保持出口份额首位。对“一带一路”部分沿线国家出口增长,前三季度对巴基斯坦、俄罗斯、波兰、孟加拉国和印度出口分别增长14.9%、14%、11.7%、9.6%和7.8%。

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均快速增长,长期资本项目逆差几成定局。1-9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1292家,比去年同期增长12.2%;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090.3亿元,同比增长4.2%(不含银行、证券、保险领域数据)。9月当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754家,同比增长27.9%;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02亿元,同比增长1.2%。同期,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60个国家和地区的6535家境外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对外直接投资8827.8亿元(折合1342.2亿美元),同比增长53.7%。9月当月对外直接投资1062.9亿元(折合161.6亿美元),同比增长56.9%。前三季度,我国长期资本项目的逆差达到2737亿元,约合416亿美元。

5.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显著进展,“三去一降一补”成效突出

通过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淘汰僵尸企业,把一些优质的资源转移到适合消费升级的产业部门上来,促进产品质量的提升,促进产业的升级,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方向是完全正确的,必须坚持。从前三季度的关键指标来看,“三去一降一补”取得实效。如原煤产量同比下降10.5%,工业企业和商品房库存持续减少等。商品房待售面积自3月份以来连续7个月减少。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及成本均有所下降。8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6.4%,比上年同期下降0.6个百分点;1-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比上年同期减少0.17元。前三季度,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水利管理业、农林牧渔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43.4%、20.5%和20.1%,分别快于全部投资35.2个、12.3个和11.9个百分点。

此外,8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同比下降1.6%,自4月份以来连续5个月同比下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达到97.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出货值85950亿元,同比下降0.1%。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环比增长0.47%。实体经济探底企稳的特征明显。

资产市场基础良好,运行风险有所上升

资产市场的基础是价格、收入,从上述领域的运行来看,保持良性运行的较好状态。但延伸到资产市场内部,无论是房地产市场还是金融市场,均呈现出风险上升的特点,整体局势不明朗,部分矛盾的走向多样。

1. 物价形势保持稳定,居民收入稳定增长

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涨幅比上半年回落0.1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上涨2%,农村上涨1.8%。分类别看,食品烟酒价格同比上涨4.1%,衣着上涨1.5%,居住上涨1.5%,生活用品及服务上涨0.5%,交通和通信下降1.8%,教育文化和娱乐上涨1.4%,医疗保健上涨3.6%,其他用品和服务上涨2.4%。其中,猪肉价格上涨21.2%,鲜菜价格上涨12.3%,过于集中于居民的生活,物价在总体趋势的情势下,对低收入群体的压迫感较为明显。

企业的通缩压力大幅减少,但正向供给冲击的效应未能有效展现。前三季度,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2.9%,降幅比上半年收窄1个百分点;9月份同比上涨0.1%,结束了同比连续54个月下降的态势,环比上涨0.5%。前三季度,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3.8%,9月份同比下降0.6%,环比上涨0.4%。尽管经营压力有所缓解,但总体上未能实现经营模式、生产技术和产业链的创新。

居民收入增长保持稳定,在加速折旧的影响下,居民收入做到了与GDP的基本同步。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735元,同比名义增长8.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3%,与GDP增长保持基本同步。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337元,同比名义增长7.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98元,同比名义增长8.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5%。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为2.82,比上年同期缩小0.01。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15626元,同比名义增长8.1%。三季度末,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总量17649万人,同比增加95万人,增长0.5%。三季度,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月均收入元,同比增长5.9%。

2. 金融市场运行稳定,信贷结构有所改善

9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51.64万亿元,同比增长11.5%,增速比上月末高0.1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低1.6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45.43万亿元,同比增长24.7%,增速比上月末低0.6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高13.3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6.51万亿元同比增长6.6%。前三季度净投放现金1852亿元。

前三季度银行间人民币市场以拆借、现券和回购方式合计成交630.31万亿元,日均成交3.35万亿元,日均成交比去年同期增长56.5%。其中,同业拆借、现券和质押式回购日均成交分别同比增长75.6%、61%和52.9%。9月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为2.25%,水平略有上升,但总体保持在合理水平;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为2.28%,分别比上月和去年同期高0.16个和0.27个百分点,增幅比同业拆借显著,市场呈现出小幅扭曲。

9月末,本外币存款余额152.96万亿元,同比增长10.9%。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148.52万亿元,同比增长11.1%。前三季度人民币存款增加12.81万亿元,同比少增1889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4.68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5.06万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8419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减少3656亿元。值得关注的是,9月份,人民币存款减少6亿元,同比少减3186亿元。

而在贷款领域,9月末,本外币贷款余额109.49万亿元,同比增长12%。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104.11万亿元,同比增长13%,增速与上月持平,比去年同期低2.4个百分点。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10.16万亿元,同比多增2558亿元。分部门看,住户部门贷款增加4.72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5247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4.2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增加5.27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6507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3.21万亿元,票据融资增加1.14万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增加1112亿元。9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22万亿元,同比多增1643亿元。

3. 房地产市场火爆异常,高杠杆风险迅速积累

总体保持平稳增长。前三季度,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74598亿元,同比名义增长5.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1%),增速比上半年回落0.3个百分点,比1-8月份加快0.4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投资增长5.1%。房屋新开工面积12265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6.8%,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增长6.7%。

房地产市场呈现出价量齐涨的情况。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0518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6.9%,其中住宅销售面积增长27.1%。全国商品房销售额80208亿元,同比增长41.3%,其中住宅销售额增长43.2%。据此测算,商品房的平均房价同比上升11%,而住宅的平均房价同比上升13%。

去库存的效果表现良好。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14917万平方米,同比下降6.1%。9月末,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69612万平方米,比6月末减少1804万平方米。前三季度,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104711亿元,15.5%。

杠杆水平上升明显。1-9月份,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104711亿元,同比增长15.5%,增速比1-8月份提高0.7个百分点。其中,国内贷款15895亿元,增长1.2%;利用外资113亿元,下降50.8%;自筹资金36574亿元,增长0.8%;其他资金52129亿元,增长35.6%。在其他资金中,定金及预收款29618亿元,增长31.5%;个人按揭贷款17508亿元,增长51.4%。债权性融资占房地产融资结构的72%,整个市场的杠杆率明显上升。

财政收入转入低速增长 财政收支矛盾进一步加大

1-9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1400亿元,同比增长5.9%,收入增速进一步放缓;而财政支出则保持快速增长,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35956亿元,同比增长12.5%。支出超过收入的规模达到14556亿元,收支矛盾进一步尖锐。

1. 财政收入增速放缓,营改增减税效应显现

前三季度,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4628亿元,同比增长4.4%,同口径增长1.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66772亿元,同比增长7.2%,同口径增长9.8%。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的税收收入100881亿元,同比增长6.6%,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为83%,财政收入的质量有所下滑。1-9月主要收入项目情况如下:

第一,国内增值税28014亿元,同比增长23.8%。主要是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后,原营业税纳税人改缴增值税形成收入转移体现增收。其中,国内增值税(不含改征增值税)增长2.7%。

第二,营业税11405亿元,同比下降20.4%。主要是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后,原营业税纳税人改缴增值税,收入在增值税科目中反映,体现为增值税增收、营业税减收。

考虑收入在税种间转移因素,将改征增值税与营业税合并计算,1-9月累计增长11.4%,其中上半年增长24.2%,7、8、9月则分别下降10.9%、17.6%、21.3%,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的政策性减收效应逐步体现。

第三,国内消费税7953亿元,同比增长0.4%,主要受产销量下降影响,卷烟和成品油消费税减收较多。

第四,企业所得税24162亿元,同比增长8.3%。其中,金融业企业所得税7634亿元,增长6.4%;工业企业所得税5843亿元,增长0.6%;房地产企业所得税3035亿元,增长25.4%。

第五,个人所得税7903亿元,同比增长17%。其中,受二手房交易活跃等带动,财产转让所得税增长27.2%。

第六,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9091亿元,与去年同期持平;关税1887亿元,同比下降0.4%。今年一、二、三季度,进口环节税收增幅分别为-9.3%、2.6%、6%,主要是受部分大宗商品进口价格回升等带动一般贸易进口逐步转降为升的影响。

第七,出口退税8575亿元,同比下降10.8%。主要是去年同期退税进度较快,基数较高(增长11.8%)。

第八,部分小规模的中央税收下降。车辆购置税1912亿元,同比下降10.8%。主要受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政策性翘尾减收的影响。印花税1738亿元,同比下降35.7%。其中,证券交易印花税1031亿元,同比下降49.7%。

第九,资源税与土地税收的情况。资源税收入规模为670亿元,同比下降15.8%。受部分地区商品房销售较快增长等影响,契税3158亿元,同比增长11.7%;土地增值税3280亿元,同比增长13.7%。另外,房产税1561亿元,同比增长4.9%;耕地占用税亿元,同比下降0.2%;城镇土地使用税1620亿元,同比增长3.4%。

第十,非税收入20519亿元,同比增长2.8%。

预期第四季度,受经济下行压力持续、营改增政策性减收效应进一步显现等影响,财政收入形势依然严峻。

值得关注的是9月的税收数据,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的税收收入8243亿元,同比下降0.7%,主要是受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政策减收效应进一步显现等影响。

2. 政府性基金增速较快,土地出让金收入成为主要推力

第一,政府性基金收入情况。1-9月累计,全国政府性基金收入29777亿元,同比增长11.3%。中央政府性基金收入3294亿元,同比增长6.6%;地方政府性基金本级收入26483亿元,同比增长11.9%,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23306亿元,同比增长14%。

第二,政府性基金支出情况。1-9月累计,全国政府性基金支出28121亿元,同比增长7%。中央政府性基金本级支出1471亿元,同比下降15.6%;地方政府性基金相关支出26650亿元,同比增长8.6%,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相关支出23348亿元,同比增长8.2%。

四季度财政政策预期

1. 加快财政体制和税制改革

根据已经出台中央与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的指导意见,适度加强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将一些适宜地方政府负责的事务交给地方,减少中央和地方职责交叉、共同管理的事项。选取部分领域率先启动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完善并择机出台中央和地方增值税收入划分过渡方案,考虑地方财政承担能力的切实需要,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全面完成营改增改革。调整消费税征收范围、环节和税率。推进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改革。全面推开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清理相关收费基金。研究落实行邮税调整方案,规范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税收政策。落实鼓励企业创新的财税政策,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继续配合做好船舶吨税、环境保护税等立法工作。

2. 提高预算执行效能

一是加强财政收入管理。坚持依法征收、应收尽收,严禁采取“空转”等方式虚增收入。落实减税降费各项政策,坚决不收过头税、过头费。密切跟踪财政收入形势,加强分析、妥善应对。

二是强化支出预算管理。坚持预算硬约束,严格执行人大批准的预算,及时批复下达。动态监测预算执行情况,推动财政拨款规模较大的重点单位加快预算执行。督促做好重大项目前期准备工作,财政资金下达后及时形成实物工作量。

三是进一步盘活存量资金。继续按规定清理收回两年以上结转资金,同时加强对两年以内资金的清理盘活。加大清理财政专户和预算单位实有资金账户存量资金力度。稳妥推进国库现金管理,研究建立财政库底目标余额管理制度。

四是加快内部控制建设。在财政部门全面建立和实施内控制度,重点聚焦预算管理、资金分配等业务环节,实行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强化内部流程控制,建立有效的风险应对机制和严格的问责机制,提高行政效率。

3. 创新财政投入方式

一是大力推广运用PPP模式。研究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法的立法工作。出台PPP项目财政管理办法、标准化合同范文和分行业合同。推动PPP融资支持基金顺利运行,带动更多项目落地实施。严格规范运作PPP项目,确保项目实施质量。

二是发挥好各类财政性投资基金的作用。对保留的具有一定外部性的竞争性领域专项,控制资金规模,突出保障重点,逐步改变行政性分配方式,主要采取基金管理等市场化运作模式,逐步与金融资本相结合,发挥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的作用。

三是积极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加强政府购买服务目录编制工作,进一步扩围增项,在更多领域实行政府购买服务。建立绩效评价机制,探索推进第三方评价。

四是完善政府采购制度。落实向中小企业预留采购份额的政策。继续扩大政府采购节能环保产品范围。开展政府采购支持创新产品政策试点。推进批量集中采购改革,降低政府采购成本。

篇3

反观创业板指和中小板指,反而比大盘指数下跌更厉害,在四大指数连续下跌的时候,市场的风险已经出来,我们如何把握市场的操作?老老实实地讲市场在这样的下跌调整时期,想要操作好,难度极大,只有找到真正的抗跌品种,才是市场的王道,从10月10日下跌以来,两市只有高铁基建相关的运输设备是最抗跌的板块,为什么这个板块最抗跌?

从以上一个月期间,整个高铁基建板块资金流向来看,以中小单流入的资金非常明显,这就是主力非常隐蔽的操作手法。对于中单而言,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只有3个交易日是流出的,其余的16个交易日都是流入的,说明主力近期操作手法很隐秘。

如果从铁路基建的指数来看,从10月10日开始,该指数一直是上涨的,并没有出现调整,说明指数无论从资金流向还是板块指数来看,都是属于抗跌品种。

那么,我们看看未来还有哪些个股更有机会呢?

中国南车(601766):该公司拥有全球技术领先的高速动车组研发制造基地,其制造的CRH2型时速200公里以上动车组是第一列国产化动车组,下属的四方股份是国内唯一掌握高档客车核心技术企业,是国家高档客车定点生产企业,高档客车研发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公司也是中国最大的城轨地铁车辆制造商,拥有三家城轨车辆国产化定点企业,公司生产的铝合金和不锈钢车体的A、B型均具有世界先进水平。2012年,在国内12个城市的16个整车招标项目和3个议标项目中,该公司中标10个招标项目和2个议标项目。

从技术面来看,该股近期持续上涨,建议积极关注,止损价:5.25元。

篇4

[关键词] 次贷危机 套期保值 规避风险

一、我国期货市场发展情况

中国是一个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在加入WTO后,中国金融国际化、市场化的趋势必然日益加深,发展衍生品市场是我国金融业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我国期货市场已形成工业类、农产品类和能源类三大主流的衍生交易产品。随着交易品种和市场参与者的不断增加,国内期货市场去年成交额达40.97万亿元,较前一年增长了95%,年成交额首次超过了GDP(国际上在40倍左右)。因此,我国的衍生品市场将会在市场规模和市场参与者结构上发生质的变化。

二、套期保值定义与效果

套期保值是以规避价格风险进行为目的的交易行为。即在买进或卖出现货的同时,在期货市场卖出或买入同等数量的期货。经过一段时间,当价格变动,现货买卖上出现盈亏时,由期货市场的盈亏冲抵或弥补。基差是指某一特定商品在某一特定时间和地点的现货价格与该商品期货价格合约价格差,即基差=现货价格-期货价格。基差变化对套期保值操作效果的影响如下表所示:

三、企业套期保值案例

假设某A企业为金属包装企业,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原材料是铝锭,由于铝锭市场价格波动剧烈,因此保值的目的是为了锁定原材料成本,这与该公司和客户签定合同的方式有密切的关系。A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会对所需要的铝材产生两种定价方式,一种是与A企业的客户,在签订供货合同时会敲定一个铝的成本价格。另一种是在与A企业的原材料供应商之间产生一种定价方式,该种方式通常是每月的16日至下月的15日之间的报价的平均价。如果A企业在与客户签订合同时即将所需要的铝材一次性采购完成,可能会占用大量的流动资金,如采用分批采购的这种采购方式将无法控制成本,对生产经营活动会产生较大的风险。因此必须在期货市场进行保值。根据A企业的情况,我们认为应采取如下的保值方案:

在与A企业的客户签订合同时,敲定一个A企业可以接受的成本价以及一个最终的交货日期,然后以这个价格和最终的交货日期在SHFE的远期合约进行买入保值,保值的数量为签订这个合同所需要的铝材的数量。

在执行生产合同的过程中,A企业每天都在向供应商采购所需要的铝材,供应商的报价为每日现货月合约的结算价加一定的升贴水。A企业每与供应商完成一次交易后,将SHFE的持仓平掉相应数量的头寸。因为现货的采购价与期货价格相关联,所以也就有效的锁定了生产成本,无论现货价格如何变动,生产成本始终是与客户签订合同时所敲定的成本价。

举例说明:A企业在与一个客户签订生产合同时,敲定的铝的成本价是19000元,供货期是三个月,所需要的铝材数量为5000吨。在签订了合同后马上在SHFE三月期合约上进行保值操作,在19000元的价位买入三月后到期的铝合约5000吨。在三个月的生产过程中约66个工作日,5000吨铝每日约需要75吨左右。每日向供应商采购75吨铝后,相应的在SHFE平仓75吨,平仓时按交易时间平均分配数量,最后得到的平均价格大致与当日的结算价格相等,也就是与供应商的报价进行对冲。在生产期间中,无论铝价如何波动,最终原材料成本始终锁定在19000元RMB的位置,从而有效的规避了因为现货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

四、小结

1.企业通过实施卖出套期保值方案后,规避了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同时保证销售计划及营业目标,锁定预期成本和利润。并为企业扩大生产抢占市场份额,加快资金及库存周转速率,拓展、维护市场销售渠道等方面带来诸多好处。

2.套期保值交易之所以能够规避市场价格风险,在于期货市场价格和现货市场价格走势一致,由于套期保值在两个市场上进行的操作刚好相反,在一个市场出现盈利而另一个市场出现亏损,两者相互抵消。但是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价格走势可能不完全一致,带来的风险就是基差风险,因此,我们建议企业在套保时一定要密切关注价格行情,如价格出现不利变动,应下调套保比例或甚至停止不做套保。

参考文献:

[1]马 重:衍生品风险管理系统[J].中国经济周刊,2008~2:16

[2]肖 林:金融衍生品市场政策与建议[J].期货与金融衍生品,2008(2):6~7

篇5

[关键词]农业;农产品;市场风险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1169

农产品市场风险主要指的是农产品在产出、销售环节中,由于市场供需变化、国家经济方面政策变化等未知情况引发的实际收益和预期收益不一致的不确定性。农业产业作为我国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对社会稳定至关重要。近年来,农产品市场供需趋势复杂多变,致使市场竞争越来越严重,进而导致农产品市场风险日益严重。农产品市场风险其一会削弱农业种植者的积极性,其二会影响整个国民经济体系,减缓农业发展速度。因此,对我国农产品市场风险关键问题的研究是一个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1农产品市场风险关键问题特点、表现形式及成因

11农产品市场风险关键问题的特点

(1)周期性。农业产品很大程度上是依赖自然界的外力作用的,自然因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由于自然因素周期性不稳定的变化导致丰年、灾年无规律性出现,农产品市场风险出现了周期性特点。

(2)连续性。农产品生产时限较长,在很短的时间内难以通过宏观调控的手段控制农产品的供需,这导致农产品风险具有连续性。

(3)关联性。农业是我国第一产业,是立国之本,在国名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对物价波动轨迹的调查显示,物价波动与农产品价格的变化息息相关。

12农产品市场风险关键问题的表现形式

(1)价格风险。价值规律表明,产品的市场价格围绕其价值呈上下波动状态,农产品同样适用。市场价格变动时会影响农产品市场供给量,供给量会反作用于产品价格,这样必然会增加农产品市场的价格风险,不可避免地使部分农户遭受重大损失。

(2)农产品滞销风险。近年来,由于农业市场的供需关系不平衡,导致我国农产品滞销的新闻时常出现,甚至同时呈现几种农产品的滞销。

在以上两种类型的风险中,农产品价格风险是我国农产品面临的主要市场风险。

13农产品市场风险关键问题成因

(1)农产品市场供求变动。在完全竞争的农产品市场上,价格对农业产量具有调节作用。在趋利避害心理的推动,本期农产品的生产量与上期农产品的价格呈正相关关系、与下期农产品的价格呈反比关系,如此反复循环,会形成农产品市场的供需始终无法平衡,进而导致农产品市场风险增大。

(2)农业产业特质。自然因素对农业产业影响极大,而且同时面临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这就决定农业具有历史性的弱质型特征。进入壁垒较低,供给弹性远远大于需求弹性,极易形成过度竞争的不利局面,引发市场风险,导致农业种植者遭受不利损失。

(3)市场信息不对称,农民知识水平制约。从农业发展来看,小规模、分散的农业生产格局使我国农业长期处于一种粗放型的生产方式,这导致资源浪费,农产品种类差异小,缺乏市场竞争力。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导致农民在整个农产品交易环节,只能充当市场竞争条件的接受者和市场风险的承担者。而且,农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在每次的生产经营中难以做出最优的生产决策方案,只能参照当期产品需求和价格做出最终决策,决策十分缺乏科学性,这就导致农产品市场上供需始终不平衡,出现市场风险。

(4)生产规模小,现行生产方式与优质生产方式严重不匹配。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仍以小规模大分散的经营为主,散农户与整个市场环境的矛盾尤为突出,信息搜集不完全,销售渠道匮乏,优质生产途径和小规模生产格局不匹配增加了农产品市场风险。

(5)同类农产品价格波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产品市场逐渐与国际市场并轨。农产品中,如小麦、玉米、高粱等近几年均为净进口状态,严重依赖国际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国际市场价格会影响国内价格波动。当国际市场价格低于国内价格时,该类农产品的进口量会相应加大,进而导致国内农产品供给量的增多,价格下降;当国际市场价格高于国内价格时,致使国内该类农产品价格上升。因此,我国农产品种植者在进行农业生产决策时要同时考虑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价格趋势变化,不确定性因素增加,导致的市场风险相应加大。

2农产品市场风险关键问题应对策略

通过概括归纳农产品市场风险特点、表现形式,分析其成因,借鉴农业发展经验,可从如下几方面提升应对农产品市场风险的能力。

21建立农产品市场风险预警机制,降低价格的无规则波动影响

站在政府的角度,对完全竞争的农产品生产市场非常有必要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在农产品种植、流通、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监控,运用科学的评价分析方法对农产品市场分析进行分析预测,为农产品生产经营者提供及时的预警信息,防止其盲目生产,降低价格无规则波动对农业产量的影响,保证农产品供求关系稳定,有效预防农产品市场风险。

22制定合理的农产品保护价格

站在国家宏观调控的角度来看,制定完善合理的农产品价格保护机制,一是有助于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二是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收入水平,间接对社会稳定也起到积极作用。目前,欧洲共同体国家已印证了农产品保护价格机制的优越性,因此,我国应快速完善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

23推广订单农业生产方式

订单农业是指农业种植者按照客户商价格签订的农产品销售合同M行种植生产的一种科学的“以销定产”生产方式,避免了生产的盲目性。农产品市场上,要大力推广订单农业生产方式,尽量缩小实际产量与供需均衡产量的差距。通过订单农业生产,农业生产结构可进行科学性调整提供参考,有效缓解农产品供需不平衡的问题,降低因不确定性因素带来的农产品市场风险。

24建立农业信息网,完善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

针对我国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完全与不对称的问题,政府部门作为信息的掌握者,应加强对农民、客户商和市场的信息服务。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政府应大力建设现场信息传播的基础设施,实现线上网络渠道和线下传统渠道的优势互补。对农产品的信息体系建设加大力度,强化农产品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趋势分析的科学预测,为农民科学决策生产经营计划提供有力参考,在农产品生产前尽可能降低农产品市场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25打造优质大中型农产品生产销售企业,产品注重差异化

规模小、分散广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特点。政府应因地制宜,加大农业生产投资力度,依据各地优势,大力发展品牌农业,着手于发展农产品区域建设。在农产品结构上,通过改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错开同类农产品上市时间,实现化农产品产差异、品种多元化、口味差异化等,使产品更加丰富,从而降低市场风险。

3结论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产品市场仍处于较为薄弱的发展阶段,农业的发展程度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因此,对农产品市场风险的关键问题的研究是一个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的课题,增强农产品市场的风险应对能力对保障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维护社会稳定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刘总理,李养生农产品价格风险及其防范[J].理论导刊,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