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0:37:0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1

【关键词】内涵,问题,对策

一、宜居城市的内涵

宜居城市,即适宜居住的城市,这是一个极其概括而又内涵丰富的概念。2005年,北京市在制定2004--2020年北京市城市总体发展规划中,第一次将宜居城市发展目标写入规划的总体报告中,第一次规划出宜居城市建设的实践设想,计划用15年时间将北京建成宜居城市。同年,国务院在批复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时首次在中央人民政府的文件中出现“宜居城市”概念。《国务院关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中把宜居城市表述为创造充分的就业和创业机会,建设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宜居城市。

任蒴(2011)认为“宜居城市”指的就是经济、社会、环境以及文化协调发展,人居环境良好,能够不断满足人们的物质以及精神生活的需要,能够适宜人类生活、工作以及居住的城市。“宜居城市”主要有两种定义,即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所谓狭义的宜居城市就是指气候条件宜人,生态景观和谐,人工环境优美,治安环境十分良好,适宜居住的城市,这里的“宜居”仅仅指的是适宜人们居住;所谓广义的宜居城市则指的是人文环境及自然环境相协调,经济的持续繁荣,社会和谐稳定,文化氛围浓郁,设施舒适齐备,适于人类工作、生活以及居住的城市,这里的“宜居”不仅仅指的就是适宜居住,还包括了适宜出行、就业以及医疗卫生、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李家凯(2013)认为宜居城市建设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原有城市的改造,如何按照宜居城市的理念对现有城市中不宜居的地方进行改造,成为宜居城市;二是在新城市建设中,如何按照宜居城市的标准进行建设。

二、宜居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宜居城市的建设缺少文化内涵

愈刮愈烈的城市“广场风”、“大学城风”、“会展中心热"、“标志性建筑热”,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承载着城市文明与发展的特色文化的空间。这种没有文化内涵的建设,使城市间建设陷入了一个“巨型结构游戏”之中。完全的城市,既需要外观上的美感,但更需要关注其内在品质上的提升。换言之,建筑只是城市的骨架,而居民的“幸福指数”、文化魅力才是城市文明、有序、公正、宜居发展的灵魂。

(二)城市的过度膨胀阻碍了宜居城市建设

城市的过度膨胀,就会产生诸多问题,如人口问题、 资源问题以及城市环境污染题、各种社会问题等。 这些问题夹杂在一起,就使得我国“宜居城市”的建设的进程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三)房地产业畸形发展导致城市“不宜居”

房地产业的畸形发展对宜居城市建设的负面影响表现在:第一,土地被大量囤积,普通商品住房、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不足,影响城市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第二,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能耗高、资源浪费;第三,住宅房价畸高,已经影响到了城市生活居住环境和投资环境。

三、宜居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积极塑造有特色的城市文化精神

城市文化建设要以留住城市记忆为基础,以塑造城市特色为主要任务,唤起城市作为文化子系统在城市空间上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特质。城市特色的塑造必须以城市的历史底蕴为根基,在此基础上进行城市文化的创新。一方面要保留保护和挖掘现存的城市历史物质文化遗产,另一方面也要创造适应现代社会的城市文化生活的新城市空间,创建新时代的城市特色。

(二)科学规划城市规模和空间布局

第一,新建城区采取“小综合、多组团”理念,规划建设城市组团。组团内集居住、商务办公、商业、休闲娱乐、餐饮等多功能于一体,金融、信息、研发等生产业也建成组团,组团之间用绿地间隔。第二,发展微型中央商务区, 形成城市多中心格局,避免人口过度向城市中心集中,形成中心地区建筑群热岛效应,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三)合理安排城市功能布局和产业布局

第一,把对外服务的功能安排在城郊交通枢纽地区,适度聚集行政服务功能,促进CBD与周边城区共同实现职住平衡;第二,按照服务行业区位要求进行布局,完善生产业布局,改进分配业布局;第三,规划建设服务业聚集区,围绕城市特色和主攻方向培育产业园区,加强知识传播和创新,提升竞争能力和服务水平,增加整个集群的业务机会,同时方便开展对外服务,减少不必要的交通压力。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生态园林城市;问题;对策

1 生态园林城市的作用

1.1 调节城市自然条件

在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时候,通过对各种街心公园和绿地,以及森林公园和街道景观树木群的规划和建设,能有效减轻“热岛效应”和各种人为污染问题。

1.2 减少噪声,净化空气

大量的树木和草坪可以有效地进行吸音和隔音;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进行的气体交换,可以有效地吸收空气中的各种污染物,并释放出大量的新鲜氧气,从而有效增加空气中的含氧量,并极大地降低空气的污染程度。另外,树叶和树皮还具有杀菌作用,可以很好地净化空气。

1.3 防灾避灾阻灾

城市防风林带建设完毕后,可以为城市,尤其是那些多风害的城市提供强有力的保护。另外,许多高大乔木和矮小灌木的枝叶的含水量都较高,且着火点较低,具有较强的阻火作用。所以,在容易出现火灾的区域广泛种植各种耐火树种,可有效避免火灾的蔓延。

2 建设生态园林城市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1 指导工作不够科学客观

因为缺乏足够科学客观的指导工作,整体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工作较为盲目和混乱,各种主观因素产生负面影响,整体建设工作缺乏足够的合理性和条理性。一些工程在建设施工的过程中甚至会出现乱占绿地和滥伐树木的情况,不但无法美化城市,还会造成诸多的恶劣影响,严重影响整体建设工程的质量和效果。

2.2 建设过程不够科学合理

设计者和实施者没有充分考虑到建设过程中的实际情况,管理工作不到位,也没有建立完善的质量评估体系。于是,一些城市在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过程中,漏洞百出,质量低下,与国际上先进的生态园林城市相比差距悬殊,整体建设质量较低。

2.3 整体结构设置不合理

建设过程中,由于缺乏合理的设计,没能科学地搭配各种植物种植数量比例。于是,建设完毕后,园林城市无法达到预期的视觉效果。

3 实现生态园林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1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在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时候,要全程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在建设的初期阶段,要充分考虑到各种植物的习性和生长情况以及生命周期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城市当地的实际情况,并考虑到各种绿地的性质和土壤条件等,合理搭配各种乔、灌、草等,保持植物群落在空间和时间上的稳定和持久。

3.2 合理规划,积极管理

在进行规划和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城市现有的环境特点以及气候和生态物种等,尽可能地在最大程度保持原有生态构造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建设。要从长期发展角度考虑,加强对各种植物类型的培育,并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来进行培育。在种植各种植物之前,要充分考虑到土壤的肥力,树种选择也要尽量满足实际条件,并通过除草、施肥以及修剪和控制水肥,还有引进益虫和微生物等多种手段,最大程度提高林木的抗逆性。

3.3 选择适当的绿色植物,保持物种多样性

要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研究城市的植物群落,探索各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科学地进行决策,选择适当的绿化植物。在引入外来物种时,一定要深入分析新物种和当地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以不打破当地生态环境平衡状态为前提,方可进行适当引入。而且,鉴于城市的具体条件,配置时要将乔木作为主要植物类型,并合理搭配各种乔灌藤和花草,形成复层混合配置模式。同时,要注意增加绿化地的色彩,争取为广大市民打造出优美、宜人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3.4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绿化意识

要努力提高市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和道德意识,采取多种手段,广泛宣传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重要性。同时,在社会中营造保护环境、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带动全体市民积极地参与到绿色城市的建设工作中来。管理者与普通市民齐心协力,共同保护那些具有历史和纪念价值的建筑和古树,以及民俗风情等,最终形成文化氛围、人文景观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现代绿色城市。

4 总结

总之,建设生态园林城市意义重大。通过积极地采取各种措施来解决当前生态园林城市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可以不断改善自然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并提高人们生活环境的质量,真正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园林工程;建设;问题;对策

目前肇庆市园林绿化工程投资主体是多元化的,总体上可分为2大类,一类是政府投资的绿化工程,一类是民间资金建设的绿化工程。园林绿化工程一般包括整理山水、改造地形、辟筑道路、铺装场地、营造建筑、构筑工程设施、绿化栽植等多项内容,从设计到施工阶段都着眼于完工后的景观效果,总目标是为城市居民创造大自然式良好的生存环境。

1 肇庆市园林绿化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 绿化工程施工图纸会审和图纸交底工作不够全面细致,导致施工过程中出现较多未能预料的情况或种植后存在问题较多

由于目前国家在园林工程上未有像建筑工程类的规范,效果图也只是反映工程的一个局部,因此,园林工程施工前的图纸审查非常关键和重要,需要相关部门有经验的技术人员进行详细反复讨论通过,但实践中大部分绿化工程的图纸会审都是走过场,未能及时发现设计方案存在问题,导致施工过程中经常出现人力物力上的资源浪费。如鼎湖区2010年城区主干道的绿化提升工程,在狭窄的车道花基上设计种植了紫荆,发现低垂的枝条阻碍行人及行车安全问题,需要迁移种植;道路花基完工后,出现阻碍交通安全问题。另外,民间投资的绿化工程,如一些房地产项目配套的小区绿化,目前绿化主管部门处于放任发展状态,基本上施工前或竣工后都没参与,未能按照《广东省城市绿化条例》的相关规定对绿化工程施工前绿化图纸审查,竣工后验收等工作;对一些建设工程项目的配套绿化用地达不到规定的,亦未按照规定收取绿化补偿费。

1.2 工程施工单位对设计意图和工程中栽植的植物生长特性了解不足

园林工程建设不仅要满足一般建设工程的使用功能要求,还要满足美化环境的要求,在实施过程中塑造出与建筑融为一休的园林景观工程,从而满足人们对实用性、美观性、观赏性的需求。一个良好的景观工程需要设计者与施工者共同完成,一个创意的设计,更需要一支精良的施工队伍,通过工程技术人员创造性的劳动,去实现设计的最佳理念与境界。目前肇庆市绿化工程施工队伍良莠不齐,许多人误认为绿化施工不过是种种树,铺铺草坪而已,致使许多素质不高的施工队伍涌入绿化施工行业,只知道机械地照搬图纸,对工程中种植的绿化植物生长特性了解也不足,往往出现“不管土壤好坏,能栽就行,不管树坑大小,栽下就行,不管基肥施否,不死就行”,对土壤、基肥、放样、树坑规格等设计要求不严谨。加上《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中,带“必须”的强制条款很少,这些不但影响了绿化工程的景观效果,也增加了后期绿化工程接管单位的维护管理难度和费用投入。

1.3 工程施工监理水平低

随着肇庆市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建设事业的空前发展,政府早就意识到绿化工程监理的重要性,目前由政府投资的园林工程已全部实行工程监理制度。但由于我国目前没有规范的绿化工程监理细则,也未设立专门的园林绿化监理工程师考核制度,绿化工程监理大体还是照搬土建工程的相关文件,尚未制定一套符合本专业需要、系统完整的绿化监理工作规范。再者绿化工程以栽种植物为主要内容,十分注重感观效果和生态效应,因此绿化工程监理是其他监理工程师无法替代的,但往往在园林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监理人员专业人员不对口,对园林绿化工程相关操作规程技术不熟悉等原因,直接影响监理作业水平和工程质量。与此同时肇庆市目前相当一部分非政府投资的园林绿化工程在实际操作中还未实行监理制度,造成施工上缺乏应有的监督约束和权利保障措施。以上种种原因都造成了园林绿化工程监理水平水平的低下。

1.4 工程养护标准跟不上设计要求

“三分种七分管”,园林绿化工程的工期一般比较短,后续的养护管理期非常重要,只有进行不间断地精心养护管理,才能确保各种苗木的成活率和良好的长势,达到生态环境景观的特殊要求和效果,这就决定园林绿化工程建成后必须提供养护计划和相关的资金投入。目前肇庆市大部分园林绿化工程在施工招标时都把工程的养护期定为1年甚至2年的期限,很多施工单位或企业并没有高度重视和充分认识到园林绿化工程养护管理是实现园林价值向使用价值的转换,是提高园林绿化景观效果必不可少的持续性、长效性工作,或者为了节约投入成本,在日常养护中未能按设计要求的养护标准对园林植物进行护理,同时作为建设单位往往只是重建设而轻管理。因此园林工程普遍存在苗木成活率低,养护管理不到位,养护质量较差,导致绿化景观效果差而难以收到设计预期的效果。

2 提升肇庆市园林绿化工程建设水平的建议和对策

2.1 逐步建立健全市政园林工程图审专业机构,有效地实现绿化工程设计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

政府投资的市政园林绿化工程图纸由专业的图审机构审查,让此方面的专家提前介入审查,从方案阶段开始,结合实际,提出指导性意见。一是可以确保工程在施工图设计阶段顺利推进,避免设计单位反复修改造成时间延误;二是施工图审机构按照相关规定细则,针对建设项目施工图设计文件存在的违反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结构安全、公共安全和公共利益等,特别是机动车出入口设置和绿地率规划指标的问题进行审查,结合工期和造价提出合理化建议,保证设计图纸经济合理,更好地解决工程图纸中存在的问题,做到事前控制,减少不必要的施工返工,避免重复建设浪费政府资金。

非政府投资建设的绿化工程,如一些房地产项目配套绿化工程,可以借鉴建筑行业的做法,任何单位进行绿化工程施工需向绿化主管部门申报,办理施工许可证。绿化主管部门审查其绿化工程的设计方案,从其绿地景观性、生态性、功能性及其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全面考虑,这不仅有助于提高绿化工程的水平和品位,也便于绿化主管部门掌握全社会绿地建设的情况,以便制定宏观计划,进行全市的宏观调控。

2.2 提高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单位准入门槛,加强工程施工建设管理

2.2.1 实施绿化施工市场准入制。按规定需招投标的绿化工程,必须实行招投标制,让具有一定绿化施工资质、有一定绿化业绩的施工单位参加。小规模的绿化工程施工,也必须有绿化资质,无资质者,不允许从事任何绿化工程的施工活动。

2.2.2 提升园林绿化工程建设的质量。首先要求施工单位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使施工企业人员配备、组织管理、检测程序、方法、手段等各个环节上加强管理。一是要求施工人员积极与设计人员沟通,充分了解其设计理念和技术要求,对施工中难点问题和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提前准备好应对方案;二是要求施工单位制定严格的施工组织设计,针对园林的规模大小应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同时在施工承包合同和监理委托合同中要明确对材料的质量要求和技术标准,并明确监理方在材料监理方面的责任、权限以及建设单位的要求。施工单位必须严格按照设计图纸采购植物,并在植物进场前对植物的名称、数量、规格、产地、苗木检疫等进行审查,植物质量除要符合设计要求外,还必须符合绿化规定条例中的质量要求。

2.2.3 规范施工过程。施工中,一方面要提高园林工作人员的质量意识和责任感,开展必要的专业知识培训,提高施工和管理人员专业素质和施工技术;另一方面,要正确运作施工工艺和技术措施,重视土壤处理工作,对其进行理化性质分析,从孔隙度、透水性、pH值等进行测试,再进行相应的消毒、除草、施肥等工作。

2.2.4 把好园林工程验收关。园林工程收工验收必须有完整的技术资料和工程保修书等。

2.3 针对园林绿化工程的特点和性质,健立完善园林工程监理规范和制度

2.3.1 规范园林绿化工程监理企业资格管理制度。按照建设部《工程监理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实行园林绿化监理企业分级管理,规范资质升级、增项、年检、变更等制度、标准和程序,实行园林绿化监理企业制,约束施工企业和房地产开发企业等施工主体单位申请和从事城市园林绿化监理业务。

2.3.2 落实园林绿化企业工程监理招投标制度。确定必须进行工程监理的项目范围,包括由政府、国有企业或者国有资金投资占控股或主导地位投资的城市园林绿化工程项目必须有工程监理单位;同时完善园林绿化工程招投标备案制度,实行政府背景下的动态跟踪管理。

2.3.3 建立园林绿化工程监理企业跟踪服务制度。绿化工程监理不仅有施工前、施工中,同时还包括缺陷责任期内的监理。栽植苗木只完成全部工作量的一部分,最终能否达到设计效果,更关键的还要看接下来的养护管理,这就要求监理继续对工程进行监督、考核,直至最后竣工验收。肇庆市可根据相关的城市园林绿化植物养护技术规定以及有关行业要求,制定园林绿化工程考核制度,并将考核结果与最终监理工程结算费用挂钩。

2.3.4 坚持园林工程现场综合监理制度。在现场质量管理工作中,维护好监理工程师的权威性,从而保证各项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

2.4 充分认识园林工程后续养护工作的重要性,完善工程验收技术规范和管理标准

篇4

关键词:城市建设;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TU98 文献标识码: A

1城市建设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1城市建设观念陈旧

城市建设观念与当今城市发展阶段不相适应,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规划意识淡薄。出现诸如“规划是纸上工程,建设是形象工程,管理是虚无工程”这类规划跟着建设走的怪象。二是没有正确处理好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导致在行为上把城市建设与经济建设对立起来,忽略了城市辐射功能的发挥,忽视了城市建设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领导干部对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缺乏经营城市的理念,短视城市管理的作用和价值。

1.2城市管理体制不顺

部分领导受部门利益的驱动,本位主义思想较为严重,加上部分职能交叉,使部门间有利益时争着管,造成大量宝贵资源浪费在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上。主要表现在:一是职能交叉,责任不明。城市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工作,涉及的部门众多,建设、国土、城管、工商、公安、卫生、环保等部门及各指挥机构、开发区和街道(乡镇)都不同程度地承担着管理城市的职能,存在着职能交叉重复现象;二是“头重脚轻”,权力过于集中,出现了一些违章行为有权的看不见,看见的无权管的现象。三是执法主体散乱,各自为政,分头执法,形不成合力。1.3城市功能不健全

城市功能可以从两个层次来理解:基础功能和价值功能。基础功能主要体现为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这是城市价值功能发挥作用的必然条件由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我国有些内部交通不畅,城市供水能力不足,园林绿化水平低,城市环境质量不如人意,城市形象不佳,城市参与国际竞争。价值功能是指城市在经济系统中的经济地位和价值体现价值功能直接影响城市资源的配置效率,影响资源在城市的聚集。如果城市的价值创造能力不强,一方面会使资源的有效配置,产生浪费,同时也就缺乏对资源进一步聚集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也使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成为空中楼阁,缺乏必要的物质支撑。2中小城市建设发展的新思路2.1更新观念,提高各级领导对城市建设和管理的认识首先,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强化机遇意识。各级领导特别是党政主要领导要充分利用好国家的相关政策,切实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投入的政策导向,不失时机地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其次要进一步强化规划意识,在具体行动中努力增强“规划三性”:一是科学性。严格按照“规划一支笔、建设一张图、管理一盘棋”和“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原则,结合实际,统筹安排,分步实施。二是严肃性。规划一旦确定,就要严格按规划实施,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随意更改。即便是由于形势发展确需变动,也只能允许按法定程序作局部的变动和修改。三是延续性。规划的实施必须一以贯之,“一张蓝图画到底”。2.2理顺机制,进一步明确各部门的管理职能。

一是加强城市综合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变多头执法为城市综合执法;二是加强分级分层管理,充分发挥部门、街道和社区管理城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加强属地管理,将城市管理的重心下移,下放事权;四是加强社会监管,鼓励和组织各界群众参与城市管理。2.3加大投入,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要抓紧进行城市道路交通网络、供水排水、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地下管线等专项规划和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分区规划的编制工作。根据规划及时建立城市公益性基础设施项目库,以规划建设的时序来安排指导基础项目建设的先后顺序,切实改变项目建设的随意性。

2.4集中精力,切实落实城市规划

落实规划的关键是严格按照规划,统一设计、统一配套、统一建设,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分布进行,拆一片、成一片。对城市关键中心地段,政府要严加控制,把它建成较高档次的城市综合体,以增添片区的功能特色。在居民区建设上,政府必须切实加大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力度,尽快使水、电、灯、话、路形成网络化,充分利用居民区现存的有限空间,及时有效地做好县城建设红线控制工作。

落实规划,最大的难题是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我们可以综合运用经营城市的观念和市场经济的办法筹集城市建设和管理资金。首先,要以经营的眼光规划城市,强化城市的特色,塑造城市品牌,形成土地资本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其次,以经营的手段建设城市,善于利用市场机制,利用过去、现在和将来的资金发展城市。再次,要以经营的方式去管理城市,对构成城市空间和城市功能载体的自然生成资本,人力作用资本及相关衍生资本进行集聚和重组经营,并把营运收益重新投入到城市建设和管理,实现城市的自我滚动、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增值。2.5突出重点,切实抓好城市环境卫生的综合整治俗话说:“三分建,七分管”,管理跟不上,最好的建设也是枉然。首先要加强市政、园林等基础设施的管理。抓好绿化、净化、亮化工程,持久有效地开展城区绿化活动,做到设施完备,绿化完好,街头整洁有序,夜色多姿多彩。其次是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努力促进全民环保意识的提高。要在加快特色经济开发区建设步伐的同时,高度重视对工业“三废”的治理工作,切实加强对老污染源的整治,进一步强化对新污染源的控制,决不允许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认真对待城区的大气、水质、噪音污染问题。

3总结

城市化建设的发展让我们意识到城市建设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城市建设管理系统应以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为立足点,加快建设系统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更新观念、转变职能,推进依法行政,完善政务公开制度,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参考文献:

[1] 毛博. 城市建设发展模式探究[J]. 中国建筑,2012.

[2] 孙勇. 国内外城市管理工作对比[J]. 现代建筑,2011.

篇5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建设用地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 A

一、富裕县土地利用现状及特点

1、土地利用现状

富裕县土地总面积40.2万公顷,占齐齐哈尔市土地面积的9.6%,其中农用地27.7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8.9%;建设用地1.8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6%。[1]

2、土地利用特点

(1)耕地比重大,人均占有耕地数量多

富裕县人均耕地0.74公顷,是全省人均耕地0.31公顷的2倍多。

(2)城乡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低,城镇人均用地标准偏高

富裕县城乡建设用地利用粗放,人均城乡建设用地面积502.3平方米,存在乱占滥用、浪费土地等现象,城镇内部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农村居民点用地数量大且布局分散,村庄周围空地较多,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不够充分。

(3)农村居民点占地面积多,城乡建设用地置换潜力较大

全县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1.2万公顷,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674平方米,远远高于国家标准。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农村人口呈下降趋势,通过拆迁合并农村居民点,减少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可用于弥补新增城镇用地指标不足。

二、土地规划存在的问题

1、土地利用规划的实用性不强

(1)随意调整规划的内容

现行规划在如何用地方面的制度显得有些欠缺,往往规划修改跟着用地走,调整比较频繁,走不出“纸上挂挂,不如领导一句话”的怪圈,富裕县也不例外,因此导致土地利用规划的实用性不强。具体表现为:一是到期就可以修改;二是依据经济增长的需要,可以临时报批修改;三是新一届政府经常随意更改上届政府制定的土地规划;四是规划指标存在市场化交易。

(2)公众参与度不高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通常是直接由国土部门组织自身力量或委托大专院校、规划设计院等单位进行编制,然后组织政府相关部门参加会审,很少征求当地居民的意见,因而缺乏公众的广泛参与。

2、土地规划与城市规划衔接不够紧密

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富裕县的建设预留地指标是220公顷,截止到2010年,富裕县的各类建设征用土地面积为116.6公顷,占建设预留地指标的比例为53%,还有大约103公顷的建设预留地没有得到有效利用,但是由于富裕县经济发展战略的多次调整,使建设预留地的落位难以达到科学准确,形成了有指标但征地难的不利局面[2]。

3、规划缺乏预见性

(1)不能充分估计经济发展速度

上轮规划是在宏观经济形势紧缩的背景下制定的,没有充分预见此后出现的城乡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使得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规划建设占用耕地指标出现不足的现象,城乡建设发展空间受到约束,导致矛盾突出。

(2)规划与需求不能完全吻合

由于建设项目的动态性以及不确定因素较多,同时分析和预测用地的方法存在缺陷,使得规划预留用地与实际的建设项目选址存在一定程度的定位、定量偏差[3]。

三、解决土地规划问题的几点建议

1、加强规划工作的研究

从总体上看,我国还没有形成国土规划体系,更没有形成制度。在以后编制国土规划时,建议从开始就考虑调整规划内容,明确国土规划的基本内容和方法,建立国土规划的体系,使上位规划可以指导和约束下层次规划,使下层次规划能落实上位规划的目标,形成了规划体系就可以更好地实现全国和地方的国土开发整治目标[4]。

2、做好组织准备,加强协调性

省级以下国土规划由各级政府牵头,国土局承担,规划局、水利局、农业局、环保局等相应的部门组成领导小组,根据具体情况抽调相应系统内部的人员或聘请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老师一起负责规划的具体编制工作,由全国国土规划专家小组负责指导和监督,各部门应加强协调,通力合作。

3、重视规划内容的导向性

在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宏观背景下,我国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时期,地区差异较大,当前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是如何协调好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以此为背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国土规划的宗旨,为全面开展规划提供重要指导。

4、动员公众参与规划

以往在一定的范围内,在编制国土规划的过程中也曾做到征求有关方面和专家的意见,但未向公众公开,规划被批准后也未向社会公布,没有动员公众监督规划的执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市场的主体是经营者和企业,规划向社会公开以后就能更广泛地收集到各种所有制经营者和企业的意见和看法,完善规划体系,引导他们按规划的要求进行布局和建设,增强公众的国土规划意识,以便更好地实施国土规划。

5、加强实施措施的针对性和关联性

首先增加规划实施措施的针对性。政府作为规划的主体,其权力不一样,所以在规划实施的措施和途径上有差别。一般说来,国家为了促进国土资源的开发整治,其在宏观调控方面比较主动,可以通过立法,调整价格、金融等方面的措施来实施;而地方政府由于受到上级政府部门的制约,其主动性会受到影响。因而,全国性国土规划的政策性比较强,而区域性国土规划的针对性较强。不同地区的规划所采用的实施措施也有所不同。

其次,注意规划实施措施的关联性。一方面,土地规划具有综合性,与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城市规划等密切相关,其实施措施也应考虑到与相关规划的协调;另一方面,制定的行政、技术和法律等方面的措施应相互关联;此外,不同的规划实施措施由于涉及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门,措施的制定也应与部门的管理职能相关联。

参考文献:

[1] 富裕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2

[2] 白云天.吉林省土地利用现状及研究对策[J].城市规划会刊,2010,4:287~288

篇6

关键词: 工程训练 实践教学 师资队伍建设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理论与实践学习应相辅相成,在实践中培养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等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尤其是工科类(比如机械类专业)的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设计能力。工程训练正是培养学生具有这些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是理工科专业教学中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学生获得知识和经验的重要途径,而且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工作态度、实际工作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实现培养学生成为适合国家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目标起到关键作用。目前担负工程训练的机构(工程训练中心)通常在校办工厂或金工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建立而成[1],工程训练的师资大多是原来工厂的技术工人,随着身份的转变,即从工业生产的工人转变为教书育人的教师,在角色转变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问题,如何解决这些关键问题,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从而建立一支合格、称职的现代工程训练的师资队伍成为工程训练中心建设过程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当前高校工程实训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问题

(一)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从事工程训练实践教学的教师学历层次、职称结构及整体素质与系部的教师均有一定差距,与工程实践教育的实际需要和发展需求都存在很大差距。这种情况,是由其历史渊源造成的,工程训练中心通常由原来的实习工厂转变而来,大部分的教师是原来的工厂工人,他们虽然具有较高的实践操作能力,但专业理论知识有所不足、年龄偏大,导致教师队伍老化严重,学习意识较差。

(二)师资队伍数量不足,人才流失严重。

近年由于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许多高校进行扩招,大学生人数迅速增加,导致师资数量严重不足,特别是实践教学队伍。同时由于工程训练教学任务重,需要承担全校的工程实践教学,除了节假日外,几乎每天都有教学任务,而且是全天指导实习,但相对于上理论课的教师,待遇偏低,不受重视,导致部分优秀的工程实践老师纷纷脱离工程训练指导岗位,进入系部,造成人才流失严重。

(三)创新、科研水平不高。

由于体制、学术水平、功能等原因,工程训练中心教师科研水平相对薄弱,科研气氛不浓,科研观念不强,从而造成科研项目少、科研成果少、少、科研获奖少的局面。

(四)教育观念及知识陈旧。

目前实践教学通常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思想和现成的知识经验,缺乏用批判的眼光对授课的内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同时强调本专业内容,轻视相关学科的知识(比如工程伦理教育);教学方法单一,多采用“填鸭式”[2],校内教学与实际生产实践的脱节,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常常是彼此割裂的。

二、强化实践教师队伍建设的措施与方法

(一)建立工程训练实践教学人员引进机制。

在制订工程训练实践教师引进计划时,要综合考虑在职人员的学历、年龄及职称结构特征,科学定编,因需设岗,因事择人,遵循公开招聘、平等竞争、严格考核、择优聘任、聘约管理的原则。基于现阶段工程实践人员的现状,应尽可能地引进具有高学历、同时具有工程背景的中青年教师,保证入校人员在基本理论素养方面有一个高起点,具有较好的学习及科研能力,可以有效完善工程实验队伍的学历结构,同时弥补教师年龄偏大的缺陷,避免教学队伍年龄断层。

(二)实践教师的培训与进修规划。

一个称职的工程实践老师应具有较好的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技能、教学方法和工程素质。为提高工程实践人员的素质,满足工程实践教学队伍建设的整体要求和个人发展的需求,必须对工程实践人员进行必要的技能、职业道德和素质培训。具体可以采用以下措施。

1.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对新进教师要指定具有丰富教学的资深教师进行传、帮、带,使其熟悉和掌握一般教学规律,尽快掌握与精通实践教学基本的技能,了解实践教育的特色,适应实践教学。在指导新教师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促进老教师教学及科研水平的提高。

2.经常进行各项教学活动。经常组织教研室专题讨论,组织教学观摩和经验交流。组织教师相互听课,并进行教学比赛、技能比赛、课件比赛等,以比赛促进教学质量提高,同样为教师构建了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增强教师的成就感和荣誉感。

3.促进素质全面提高,开展研究性学习。经常邀请国内外知名实践教育专家到校进行专题报告,开阔教师的眼界,不断拓宽学习视野。根据实践教学要求,有计划、针对性地选派部分优秀教师到国内外优秀的实践教学基地进行考察及在职学习,鼓励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及研讨会,到企业“顶岗工作”合作科研。要将继续教育的法规和制度具体化,通过培训指引贯彻落实。

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对教师进行各种必要的现代教学手段培训,并加强相应的软、硬件资源建设,不断提高师德修养,借鉴国外教育经验,加强教师的工程伦理、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实践教师的道德修养与责任意识。

(三)建立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对于建设一支优质、高效、高水平的实践教育教师队伍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必须给予充分重视。应该通过对期望理论,目标管理理论,层次需求理论,以及行为科学理论的研究,逐步建立一整套相互关联契合的激励方式、方法与措施。针对实践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特点,应该从以下几个具体方面采取措施,强化对工程实验人员的激励效果。

1.应设立工程实践关键岗位,并规定优秀实践人才可以享受正高系列理论教师待遇。由于一些历史原因,目前工程实验系列并没有设置正高职称,一旦进入工程实践岗位,则无论自己个人如何努力,成绩多高,都不能聘任到正高级职务。由于职称的原因,势必影响工资及其他收入,这将严重影响实践教师的主观积极性,不利于吸引高学历、高水平、高素质的优秀人才从事实践教学。

2.建立评价机制和考核体系。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做好教师的工作业绩评价,建立一套完善的评价与考核体系,做到公正、客观、合理全面,保证考核、评价过程的透明度,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及主观能动性,并将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职称晋升、年终评优、待遇等方面的依据,真正实现“能者多得、差者淘汰”。

3.提高待遇,给予机会。长期以来,在传统观念和办学条件的影响下,不同程度地存在轻视实践教学的倾向。学校需转变办学思路,重视实践教学。工程实践教师是学校教师的一部分,由于某些原因,科研成果、职称、学历等不能与理论教师相提并论,但其工作时间长,教学任务重,学校应该适当地提高待遇,为工程实践教学的青年教师提供公开、平等竞争的机会。

(四)聘请企业工程师到校指导实习。

工程实践是工科学生以后就业岗位的过渡,它可以努力缩短课堂与岗位、学校与社会的距离,更好地达到定向培养目标。为了学生更好地了解真实工厂的情况,可以从企业聘请精通业务、德才兼备的工程师进行兼职,参与工程训练体系建设、制订教学计划等,并可以对专职教师进行技能培训,提升实践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五)关注实践指导教师,培养“快乐”感。

目前许多实践教师普遍存在“职业倦怠”感。究其原因,在于其“价值失落”。心里时时怀着厌倦的心态面对工作,实践教学的质量提高从何谈起,因此关注教师的“精神快乐”,培养其“幸福”感、进取乐观的心态,关心教师的各种需求极其重要。

三、结语

实践教师的队伍建设目前成为现代工程实践平台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其存在的问题与其历史渊源息息相关,在建设过程中充满矛盾,与国家的体质有关,又与学校的管理及实践教师的本身有关,解决这些问题必将是一个漫长而又艰难的过程。本文探讨实践教师队建设的对策,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不乏一些好的意见,有一定意义。

参考文献:

[1]王金学.工程训练中心建设与教学管理改革探讨[J].实验室科学,2008(4):1-5.

[2]张小兵,李建明.关于工程训练中心的几点思考[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10(12):237-239.

[3]费跃农,邱建,等.早期工程体验课程的设计与实践[J].实验室技术与管理,2008(12):13-16.

篇7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affordable housing,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pro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and the management process of the affordable housing, and puts forward concrete solutions. It is aimed to standardize th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China’s affordable housing, in order to create a more harmonious social environment.

关键词:经济适用房;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

Key words:affordable housing; lowincome housing;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29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概述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不断加速,由此产生的各种社会矛盾如高房价与低收入、房地产投资与投机、商品房与保障性住房等的矛盾不断突显。为规范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谐,政府不断出台对房地产行业相关的调控政策,其中也包含经济适用房与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与管理的相关制度,可以看出,经济适用房对改善中低收入居民生活,规范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所谓保障性住房,是与商品房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指的是政府根据国家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的规定,由政府统一规划、统筹,为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所提供的限定标准、限定价格或租金的,起社会保障作用的住房,一般由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和政策性租赁房构成。

经济适用房是指政府提供政策优惠,限定套型面积和销售价格,按照合理标准建设,面向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供应,具有保障性质的政策性住房。经济适用房是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商品住宅,即购房人拥有有限产权。具有经济性和适用性的特点。经济性在于其价格相对同期市场价格来说是适中的,适合中等及低收入家庭的负担能力;适用性在于房屋在建筑标准上不能削减和降低,要达到一定的使用效果。

廉租房是指政府和单位在住房领域实施社会保障职能,向具有城镇常住居民户口的最低收入家庭提供的租金相对低廉的普通住房。低收入家庭对廉租房没有产权,是非产权的保障性住房。廉租房只租不售,出租给城镇居民中最低收入者。

2 经济适用房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经济适用房在设计阶段容易与实际脱节

(1)项目选址与居民需求不符。城市中心区域地价普遍较高,大多为商品房开发用地,因此经济适用房在设计选址时,大多选择在相对远离市中心的偏僻区域,由于地理位置的因素,公共交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配套设施都相对缺乏,给居住者带来较多不便。同时也阻隔了中低收入人群与其他层次群体的融合。

(2)项目设计户型房源与刚需不符。《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有规定,经济适用房要严格控制在中小套型,中套住房面积控制在80平方米左右,小套住房面积控制在60平方米左右。市、县人民政府可根据本地区居民的收入和居住水平等因素,合理确定经济适用房的户型面积和各种户型的比例,并严格进行管理,但全国各地调查都能发现个别经济适用房项目大户型(90平方米以上)房源较多,中小户型较少,最终导致房源户型与刚性需求不相适应,即给低收入家庭购房带来一定的困难,也浪费了国家用于开发保障性住房的资源。

2.2经济适用房在建设过程中缺乏目标管理意识

在我国绝大多数的经济适用房项目十分追求工期进度,但却在成本及质量两大目标上管理不足,具体表现以下:

(1)建设过程中缺乏成本管理意识。经济适用房建设大多数资金为政府投资,因此在施工过程中,现场管理人员缺乏成本优化管控意识,对成本控制的重点放在工程招标、工程施工等实施阶段,却对前期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重视不足,最终影响整个项目的成本控制。同时又过分依赖设计单位,对于某些因设计失误造成的返工损失和工期损失也没有向设计单位索赔,对项目成本控制不力。

(2)经济适用房在建设施工难度上比商品房容易,施工单位易照搬已有施工方案及施工组织设计用于指导施工生产,而工程建设过程往往存在多变性,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施工方案,以便项目的顺利实施。如在项目后期收尾阶段,交叉施工作业时就容易出现工程内容及接口界定不清等问题,需要管理者事先做好界面划分的考虑和准备,避免因施工不完善所引起的质量缺陷。

2.3经济适用房相关制度实施过程中监管不严

(1)经济适用房在准入与退出机制的管理上不够完善。在《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中对经济适用房申请者的资格要求有明确规定:城市低收入家庭申请购买经济适用房应同时符合三个条件:一是具有当地城镇户口;二是家庭收入符合市、县人民政府划定的低收入家庭收入标准;三是无房或现住房面积低于市、县人民政府规定的住房困难标准。但有些地方的部分购买者并不是中低收入家庭,而是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人,他们买了多套经济适用住房,随后通过上市交易赚取差价。

(2)监督监管不到位。在对经济适用房的申请人资格审查中,如何界定中低收入,在不同地区实施的准则不一。由于利益的驱使,经济适用房容易滋长寻租腐败,个别家庭为取得购房资格,通过捏造材料来骗取准入资格,出现类似“武汉经济适用房6连号”事件等违规现象。

2.4购买经济适用房申请贷款难

中国人民银行《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中规定,个人住房贷款是指贷款人向借款人发放用于购买自用普通住房的贷款,贷款人发放个人住房贷款时,借款人必须提供担保。在贷款对象和条件上规定:必须同时具备有稳定的职业和收入,有贷款人认可的资产作为抵押或质押等条件。但当前社会形势下,经济适用房的购买家庭是政府划定的低收入标准的家庭,在社会上一般都无稳定职业和收入,更无可抵押或质押的房产,且多数没有缴纳住房公积金,因此,考虑到经济适用房的购买者偿还贷款本息的能力无法得到保证,商业银行对购买经济适用房的贷款申请一般不予办理,购买经济适用房向商业银行申请贷款显得非常困难。

3 解决经济适用房建设和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3.1优化经济适用房的布局规划

建设经济适用房的初衷在于消除贫困,实现社会稳定和谐。因此,我国经济适用房的空间布局可参考香港公屋的规划布局,采用分区域的形式分散布局,改变现有大跨度片状布局,使经济适用房购买者能与商品房购买者共享社会配套,为低收入居民提供平等外部环境,提高尊严感。

3.2提升经济适用房的配套质量

目前,我国经济适用房在居住面积能够满足居住者的需求,但在生活配套上还没能满足中低收入家庭基本的居住需求。经济适用房小区通常分布在城郊接合部或城市边缘地带,远离主城区。公交、地铁等交通线路和站点设置不够,无形中增加了出行成本和就业风险;同时小区内部的基础设施(水、电、暖、气等)和教育、医疗服务设施建设滞后,给居民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对于这部分经济适用房小区,政府应统筹规划、协调,加大资金投入,尽快完善、补建相关配套设施,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3.3严格控制户型面积,合理确定户型比例

经济适用房户型面积要严格按照国家关于经济适用房建设管理的规定的相关欲求,严格控制在中小套型,中套住房面积控制在80平方米左右,小套住房面积控制在60平方米左右,具体比例应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确定。通过户型面积的控制,适当降低房屋总价,让真正需要经济适用房的家庭能够承担得起,让经济适用房既经济又适用。

3.4、建立项目全过程目标管理的意识

通过项目结构分解,将项目决策、前期、实施和收尾阶段串联起来,对各建设阶段主要任务进行合理规划,运用项目管理的理论和知识建立贯穿工程项目全过程的主线,形成项目的集成管理。

同时,加强对项目参与各方的有效监督,在招投标阶段选择优质的单位进行施工,对施工单位项目管理班子进行充分考察,选用责任心强、技术力量硬的管理人员;要充分调动监理单位对质量目标的有效管理,坚持监理例会制度,放权监理对项目质量的有效监督;做好现场成本管理的各项工作,如签证、变更以及索赔与反索赔。通过上述工作,确保实现项目在工期、质量及成本三大目标的最优化控制。

3.5建立完善经济适用房的公开申请及严格退出的制度

由于我国目前中低收入家庭的数量与经济适用房的房源供给量存在巨大缺口,需要建立合理的申请轮候制度,以解决所有符合条件的家庭的保障住房问题,我国政府可以向香港先进公开申请轮候制度进行学习与借鉴,保证公开、公正、公平的解决每个符合条件的家庭都能公平地享受到国家保障性住房的优惠政策。

鉴于申请资格审查的客观状况,难以保证资格审查的真实性。可对经济适用房采用“公开申请社会监督,高退出标准严格执行”的原则,在申请程序由申请人自行按规定申请,管理部门不主动审查,只负责公开申请资料;购买后严格监管购买者不能进行转租、转借、空置等行为,保证自用的保障目的;符合上市条件时严格控制回购标准及取得产权条件和上市限制的方式,达到易进难出的效果。

3.6对购买经济实用房实行特殊的信贷政策

建议中国人民银行对购买经济适用房制定特别信贷政策,适当放宽购买经济实用房贷款条件,可参考商品房房贷相关条款和形式,将所购经济适用房作为抵押、质押物,不考虑经济适用房是否完全产权问题,对无法按期归还房贷本息的家庭,可以申请对已购买经济实用房进行收购,再由政府分配廉租房或发放住房租赁补贴,由其租房居住。同时对购买经济适用房实行差别利率,甚至政府还可以对生活特殊困难的家庭购房贷款实行利息补贴,从而使《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规定的对购买经济适用房家庭优先办理贷款的优惠政策落到实处。

3.7加大对寻租行为的监督和处罚力度

我国各监督部门应当加大对经济适用房建设和管理中的违法违纪行为的监督和处罚力度,对各种骗购行为,要一查到底,对申请人、对出具虚假证明的单位以及有关部门的主要领导进行问责,杜绝寻租行为的出现。

4 结论

经济适用房在我国的发展时间不长,在建设管理中还存在许多不足,需要不断完善有关制度,不断积累管理经验,让更多真正有需要的家庭享受到国家这一具有保障性质的优惠政策,实现社会和谐目标。

参考文献:

[1]建住房[2007]258号.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E].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07

[2]建住房[1999]70号.城镇廉租住房管理办法[E].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1999

篇8

关键词:城市化

城市排水系统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0-020-02

一、引言

城市排水体系是指对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雨水进行有效、系统排降处理的基础设施总称,它是城市的静脉系统,维系着城市的代谢与循环,是衡量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保障。2004年以来。北京市运年加大了对城市防汛,特别是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和改造,“十一五”期间新建雨水管线1426千米,新建雨水泵站10座,更新改造雨水泵站16座,治理积滞水点300多处,红领巾桥、知眷桥、安华桥等立交桥积水问题得到彻底解决。排水管网的建设力度位居全国前列,但仍无法满足北京城市快速发展对城市排水系统提出的更高要求。特别是夸年入夏以来,几场特大暴雨造成北京出现严重内涝,导致多条主干道积水,交通堵塞,地铁1号线,13号线和亦庄线受到不同程度影,响。给市民正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再次暴露出由于长期投入不足,历史欠账较多,北京城市排水系统在规划、设计、建设以及维护等方面的严重滞后。跟不上城市化进程的步伐。当然,这些问题不仅仅只出现在北京,2010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全国351个城市进行了城市排水能力的专项调研,结果显示:2008-2010年阃,有62%的城市出现过不同程度的内涝,其中内涝灾害超过3次以上的城市137个,在发生内涝的城市中,最大积水深度超过50厘米的占74.6%。积水时间超过半小时的占78%,其中有57个城市的最大积水时间超过12小时。一直以来城市内涝问题,当地政府及相关专家总是将原因归结为暴雨强度大等自然原因,但更为重要的原因在于城市排水系统长期投入不足,管道老化,排水标准和排水能力低下,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速度,现有落后的排水系统在暴雨面前不堪一击,造成多个城市出现“逢雨必涝”的局面。因此,研究我国城市排水系统建设存在的问题就显得尤为紧迫而重要。本文以北京市为例,在对北京城市排水系统现状及存在问题探讨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北京城市排水系统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北京市排水系统主要包括城市河道,市政排水管线,排水泵站等,按照排水性质可分为雨水排水系统和污水排水系统,其中雨水排水系统按照城区通惠河、凉水河、清河、坝河4大河系分为四个区域。由27条干渠河210多条雨水干管组成。据统计,北京城八区排水管道总长为5227千米,各类雨水、污水检查井12万座,雨水污水口8万座,各类闸门120多座,排水泵站88座,其中市管排水管道总长3759千米。包括1407千米污水管道,雨水管道1656千米,雨污合流管道697千米,雨水污水检查井8.8万座,各类闸门69座,雨水泵站77座。改革开放以来,北京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但被称为“城市良心”、“城市生命线”的城市排水系统建设却严重滞后,无法满足当前城市发展需要。一场暴雨暴露出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城市化快速发展给现有排水系统带来巨大压力。随着北京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城市面积不断扩大,人口总数急剧增加,据北京市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市常住人口1961.2万人。比2000年增加604.3万人,增长44.5%;外省区市来京人口704.5万人,比2000年增加447.7万人,增长174.1%。人口密度的增长,给原本已经超负荷运行的城市排水系统带来更大压力。另外,城市化建设使得大量绿地、湿地、湖泊被硬化路面所替代,据统计,北京超过80%的路面被混凝土、沥青等不透水材料覆盖,阻碍了雨水的自然入渗,改变了地表径流渠道,同时硬化路面还增加了雨水流速,缩短形成积水内涝的时间,增加排水系统的排水量,使得现有城市排水系统不堪重负。

第二,排水系统设施老化,改扩建难度大。由于长期投入不足,历史欠账较多。北京城市排水系统建设明显滞后城市化进程,排水设施老化,降低了排水效率。据统计,目前北京城区排水管线中1977年前建成的有1200千米,占管线总长1/4,按照管线技术等级标准,属于三、四级低等级管网设施占27%,部分泵站自动化,防爆和通风监测设施无法满足目前需要。另外,随着北京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密度、建筑密度、交通密度不断增加,使得城市排水系统改扩建的难度和成本大幅增加。加上目前北京地下空间已经被电力、热力、通讯等管网占据,排水系统的改扩建空间有限。因此,这种“先地上,后地下”的城市发氍模式。造成城市化越深入,城市排水系统改造就越大的局面。

第三,排水系统设计标准过低,管网内淤积情况严重。根据根据标准《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规定,我国城市雨水管道重现期一般采用0.5-3年一遇标准。而北京目前排水系统设计标准为:排水干线1年一遇(36mra/h),支线0.33-0.5年一遏(10-15mm/h),城市环路1-2年一遇(36mm/h);北京排水集团管辖的77座泵站中,标准最高的5年一遇的有4座,3年一遇的有21座,2年及以下一遇的有52座,占67.5%;天安门、故宫等重点设施和区域的设计标准也仅为3-5年一遇。因此,在现有城市排水标准情况下,北京一般排水管网能抵御每小时36毫米的降雨,一旦超过这个降水临界值,城市内涝则成为必然。另外,管网内淤积情况也相当严重。大大降低了城市排水系统的排水效率。据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教授李海燕调查显示:北京近8成雨水排水管道内有淤积物。约一半的雨水排水管道淤积物的厚度占管道直径10~50%。个别管道内淤积物厚度甚至占管道直径的65%以上。

第四,政府重视不足,投资渠道单一。近几年北京不断加强城市排水系统建设,建设力度位居全国前列,但在目前仍以GDP增速为政府官员主要考核指标的制度下,政府重视面子工程,忽视里子工程,重地上、轻地下的行为成为一种必然。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虽然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但是由于投入大,运营雏护费用高,政绩体现不明显,并且排水系统的重要性只有到汛期才能体现,加上北京雨季时间本来就不长,年年出现暴雨的概率也不大,就算发生内涝。等积水退去后,城市排水系统建设滞后的问题很快就会淡出人们视野。因此政府对排水系统的建设不够重视,投入积极性不高。另外,城市排水系统具有公共福利性质,其盈利能力差。很难吸引民间资本进入,主要依靠政府财政维持运行,投资、融资渠道单一。

三、对策建议

第一,保护城市水系生态环境,减少硬化地面。城市化发展进展,不能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短期的经济利益,应该注重城市水系生态保护。把确保城市水面积率、湿地面积率作为城市水系建设的重要控制指标,珍惜和保护湿地。加快城市水系规划与实施步伐,本着科学发展、生态优先的治河理念,加强水环境、水文化、水景观等多种功能的建设,逐步完善城市水系,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坚决禁止填湖盖房修路的工程项目,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侵占公共绿地。对在城市绿化带上的违章建筑坚决拆除,积极保护城市水系生态环境,提高绿地、河流、湖泊、温地等对城市排水的吸纳能力。同时多采用沙石、渗水砖等铺设路面,大力兴建透水管道,积极开发透水性能好的沥青混凝土路面材料,提高城市排渗水效率,减少地表径流量。减轻对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

第二,健全市场运行机制,扩展投资、筹资渠道。城市排水系统属于公共物品范畴,其建设维护资金长期以来主要靠政府投入解决。这不仅给政府财政带来沉重负担,而且离满足人们群众的现实需要还有不小差距。因此。应建立健全市场运行机制,扩展资金来源,实现多渠道筹资。首先,按照污染者付费。使用者补偿,破坏者恢复原状的原则。对城市排水系统实行有偿使用。并根据资金来源,实行专款专用管理,合理、有效地分配使用资金。其次。将城市排水系统部分建设维护项目通过公开招标方式,引导更多社会资金注入,有效降低政府操作成本和交易成本。再次,对生产和运输城市排水系统建设维护所需的设备、材料和能源企业。给以税收优惠、开辟行政快捷通道等政策,降低城市排水系统建设维护成本。最后。政府可以依靠自身良好的信誉和雄厚实力发行专项债券,利用资本市场有效筹资。同时还可以积极向中央政府、世界银行等申请经济援助和无息贷款,以降低政府的投入负担。

第三,构建完善的监督机制。完善的监督机制是解决城市排水系统建设问题的前提保障。为保证政府决策行为的公开、公正和公平,促进政府更多关注民生工程。应加强公众和新闻媒体的监督职能。公众作为城市排水系统最直接的使用者,政府可以通过定期走访群众,公布举报电话。确保监督渠道畅通,充分尊重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让公众有机会参与监督,及时发现、反馈问题。及时解决处理。在充分调动公众监督政府行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应加强新闻媒体对城市排水系统规划、设计、建设和维护相关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广度,减少公众和政府之间的信息部不对称,使政府的决策行为时刻、全程受到社会舆论监督。确保政府进行理性选择。降低其不提供或提供无效城市排水系统的可能性。

第四。建立科学绩效考评体系,促进政府加大投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政府官员绩效考核标准。不能再仅仅局限于经济指标增长。应该将城市排水系统等民生工程建设维护情况,市民满意度,媒体好评度等纳入考核体系。加太行政不作为和乱作为的惩罚力度,改变以往单纯以GDP增速来评价官员成败的做法,对官员应进行全面综合评价。让他们意识到单一追求经济增长,忽视民生工程建设,所获得的收益远小于重视民生工程所带来的政治收益,积极引导政府对城市排水系统的投入,有效解决“重地上,轻地下”的问题。

第五,提高城市排水系统建设标准,厦时做好管网维护清淤工作。积极组织水利、人口、气象、交通等专家,对城市未来人口规模、暴雨发生概率与强度、交通密度、建筑密度等指标进行科学预测,科学合理地制定城市排水系统建设标准,提高排水效率,有效防止城市发生内涝,城市重点地区,地势低洼地区,重要道路变叉路口和立交桥排水标准至少为3-5年一遏,一般地段建设标准为2-3年一遇;对于新建城区。应避免出现“先地上,后地下”发展模式,高标准建设新城排水系统,为城市发展提高有力保障。同时还要积极做好城市排水设施的日常雏护保养工作。对排水管道进行全面、仔细清淤、清障,确保管道排水畅通。

参考文献:

1

赵丽娟浅析城市排水系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优惠改进措施[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0(4)

2

关于山区城市排水系统建设的几点思考[J],科技资讯,2008(3)

3

城市排水系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冲国给水排水,2003(3)

4

王,梅州城区内涝成因与除涝措施的探讨[J],中国农村水利电力。2004(7)

5

高兴英,浅析排水系统的科学规划及问题的防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0)

6

李爱霞冲小城镇建设排水工程的重要性[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I(6)

7

曹小练,城市排水系统的研究与探计[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0)

8

秦加彬,浅谈城市排水系统固化与管理技术与市场,2011(6)

篇9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问题;意识;机制;对策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9-0010-0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创新之一;是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实践课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探究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它的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它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生成性、开发性和自主性等特点,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在中小学开设,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办学理念、学校管理上的问题

办学者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不能正确认识,上级主管部门对学校、教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考核不到位。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升学影响不大,又没有专项考核细则,对“绩效”的作用认识模糊,只作为一门副科让各“主科”教师分摊或让老弱病残教师兼任。高中则只要求学生在双休日、寒暑假期间简单地做点调查、写篇调查报告应付上级部门检查。造成这种现状,有师资不足的因素,也有办学宗旨和教育思想不端正的因素,既有认识上的问题,又有现实社会、经济、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二)社会、家长观念认识上的问题

社会、家长及部分教育管理者的应试思想严重,认为学生主科成绩才是升学的要件,而忽视学生的整体素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没有家长和社会的积极配合很难深入开展,严重地影响着课程质量。尤其是农村学生家长想通过孩子上学改变家庭现状,脱贫致富,对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认为是“不务正业”,很难理解与支持。

(三)主管部门和学校政策、机制上的问题

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政府督导不得力,管理不到位,课程资源开发和学校经费投入不到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实践中动态生成的,要求学校和教师结合地方、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等灵活组织和确立活动主题。没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和一定资金的支持,综合实践活动课就难以开展。另外,开发和实施新课程都要求学校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确实勉为其难。这些都直接导致了很多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形同虚设。由于诸多因素造成的困难,使一部分学校至今还没有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列入教学工作计划,只是临时遇到上级检查时应付一阵子而己。没有充分准备的综合实践活动,往往只是学科课程的延伸和补充,事实上只是一种装门面的点缀,效果甚微。课时不落实是目前农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四)师资队伍上的问题

沧县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都不足,在许多学校,还存在包班现象,缺少参加过专业培训的专职教师,更缺少骨干教师。使该课程实施受到很大影响。即使参加过培训的不少教师,回校后由于学校对此课程缺乏详细部署和计划,教师的激情随之烟消云散。另一方面综合实践活动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较高,要有一定的搜集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有一定的科学研究知识和能力,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等。教师素质制约着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以上种种原因导致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的质量不高。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教育行政、督导部门要转变评价导向

目前,需要建立多元、灵活评价督导机制,转变办学理念,加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评价工作,克服重“主科”评价、轻“副科”评价,甚至对综合实践活动根本不予评价的做法。针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逐步建立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适应的促进教师和学生发展的评价机制和保障机制。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情况与“绩效”考核结合起来进行教师评价,以提高学校、教师的积极性。对学校和教师评价重点放在过程性评价上,以诊断式评价和激励性评价为主。

(二)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建立健全课程实施的规章制度

教育主管部门要将学校开全开足课程列入年终校长考核目标,督促学校建立有效的领导和管理机构,校长要负总责。同时,要设立师资管理、档案管理、资源管理、安全管理等相关的规章制度,保障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地开展。为了鼓励广大教师承担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工作,学校应根据实际需要,选派和外聘优秀教师进行专题培训,集中所有教师的智慧进行协同指导。将教师的指导工作计入工作量,纳入教师绩效考核。根据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以及指导学生的态度、能力和效果等对指导教师进行团队奖励或个人奖励。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师资培训机制,创建引领学校

沧县教育局重视教师全员培训,连续5年利用暑假2~3天时间对全县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进行集中培训;重视骨干教师培训,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规定部分校长要提供教师、经费和时间的保障,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发挥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以点带面为全县起引领作用;要求学校建立校本培训制度,发挥网络教研优势,坚持校本培训为主,通过理论学习、听评课、经验交流、专题研讨等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多给教师创造机会“走出去,请进来”,采取校际联合、教师间的协作,提高教师开发课程和指导活动水平。

(四)与媒体联合加大宣传力度,转变社会家长教育意识

一方面,学校利用家长学校展示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成果。另一方面,将教师和学生比较成功的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向媒体投稿,借助媒体宣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重要课程,是学生发展、成长与实践能力提升不可或缺的。使全社会、家长真正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基础”的重要手段和保证。

(五)教研部门要搭建激励平台

每年由县教研室组织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评优活动。提前一个月布置任务,然后各学校结合本地实际,自主开发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经验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如春天识野菜、怎样腌制咸菜、制作粉条、金丝小枣文化、纪晓岚文化、登瀛桥、铁狮子等,最后县教研室分中、小学组,根据各组的活动汇报由评委组评出奖次,促使学校、教师更积极地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中来。

参考文献:

[1]丁晓阳.农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EL/DE].泰兴市曲霞初中,2012.5 百度快照.

篇10

关键词:城市排水系统;污水;管道;对策

1存在的问题

1.1建设程序出现问题

①城市发展中厂房建设与污水收集系统建设不同步

由于城市中的厂房建设难度相对较小,而厂房收集系统的建设难度较大,尤其是老城区排水系统改造难度更大,所以建设单位往往先建设污水厂,然后根据道路改造或资金投入的情况逐步建设收集系统。这就造成了厂区建设规模和进厂水水质难以合理确定,投入运行后实际值与设计值往往相差较大。在我国已经建成的城市污水处理厂中,由于配套管网的建设没有跟上而使得有相当一部分的进水流量没有达到设计规模,进水浓度偏低,导致污水厂没有获得应有的投资效益和环境效益。

有不少城市为了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匆忙上马污水处理厂,而污水收集系统则无建设计划和实施考虑,造成国家投入资金没有发挥效益。如我省某市开发区规模为 的污水厂几年前就已经建成,而配套管网却只能收集 的污水,无法保证污水厂的正常运转,造成运行成本很高,而且大部分设备被闲置。

②污水管道未形成系统

对于老城区来讲,虽然污水截流干管已经铺设,但由于规划接入的排水系统未进行改造或改造不彻底,故污水未全部进入截流干管,形成不了完整的排水系统。这样就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一方面由于部分污水继续排河而使得水体继续受到污染;另一方面,污水截流干管未充分发挥作用。这种现象在全国的很多城市带有普遍性。对于新建区来讲,虽然按照规划埋设了污水管道,但污水干管未事先埋设,这使得已经埋设的污水管道的污水没有出路,形成不了完整的污水收集系统。其后果是:一方面,已埋设的污水管道所收集之污水继续接入雨水管道污染水体;另一方面,即使干管再埋设后,但支管改造难度增加,也会造成排水系统混乱。

1.2排水体制选择不合理

①不切实际地选择分流制

分流制有很多优点,但对于经济不发达城市的老城区来讲,如道路不改造拓宽,小区不改造建设,即使污水主干管已经建成,那么也无法实施雨、污分流。其结果只能是:一方面污水总干管闲置不用,造成投资浪费;另一方面,污水还是走雨水管道排河,继续污染水体。

②不完全合流制的截流倍数过小为了防止水体被污染,雨季时污水截流井有一个截流倍数(一般为1~4)。而在实际使用时发现,很多城市的截流井截流倍数很小,有的城市甚至仅为0~0.5。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有二:①污水流量未预测准确,排水管尺寸不够,导致一下雨截流井就溢流入河,这时截流干管也只能是一个形式;②考虑到经济因素,建设单位本身不愿意有截流倍数。

1.3管材和接口形式不正确

①“张冠李戴”使用管材

国家明文规定,为了保证管道接口质量和防止地下水大量渗入,直径<800的混凝土排水管必须使用承插式排水管。而在很多地方没有这种管材出售,有些建设单位不了解管材的使用条件就用预应力或自应力混凝土输水管(当管顶覆土厚度>2m时,在车荷载和土荷载下易损坏)代替。

②不重视接口形式和质量

有些县(市)和乡镇排水管不采用承插式排水管,或对大口径平接口的质量不重视,因而造成地下水大量渗入,这使得进厂污水的有机物浓度偏低,同时还会造成地面沉降而产生事故。

1.4基础设计不合理

目前,使用较多的基础一般为砂垫层基础和混凝土基础,但在使用中常出现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不考虑各种基础的适用条件而盲目选用基础形式,例如管径>600、覆土厚度>2m的混凝土排水管仍旧采用砂垫层基础;另一方面,为了安全起见,不考虑土质情况而一律采用180°或135°混凝土基础,造成了投资偏大。

2分析与对策

2.1污水收集系统的建设

污水收集系统的建设不仅要与厂区建设同步,而且要使已埋设的污水管道尽快形成系统,以便有效地减轻对城市及周围水体污染,同时为城市污水的集中处理打下必备的基础,应尽量使先修道路下的污水管道成为干管,这样有利于后继道路的污水接入,使污水管道尽快形成系统,使排水系统的建设真正与形势发展相适应,与开发步骤相配合。

2.2排水体制的选择

排水体制应根据当地具体条件经过综合权衡和详细的费用效益分析后确定。对于新城区,应优先考虑采用完全分流制;对于改造难度很大的老城区(采用合流制排水系统),可维持合流制排水系统,但要科学、合理地确定截流倍数;在降雨量很少的城市,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合流制;在经济发达的城市或受纳水体的环境要求较高时,可考虑将初期雨水纳入城市污水收集系统。

在进行排水体制的选择时,城市规模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①大城市的新建区应采用分流制,如果降雨量很多,则应将老城区的合流制逐步改造成分流制,这样有利于水体环境质量的真正改善。大城市经济状况较好,因而有实行分流制的经济能力,而且由于雨水不进入污水处理系统,也相应地减少了污水排放量,降低了处理厂的建设规模。

②降雨量很多的中等城市远期宜考虑全面采用分流制,近期可考虑分流制与合流制并存。具体选择应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实际情况,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③因汇水面积小、污染物总量不太大,加上经济实力普遍较弱,许多小城市未建有完善的排水管网。为了尽快改善水污染状况,在这些雨水量不是很大的地区可采用合流制排水系统。

2.3管材的选用

管材选用一方面要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另一方面要满足使用要求。管径<800的混凝土排水管必须选用承插式排水管以便保证接口施工质量,防止地下水大量渗入;管顶覆土厚度>2m的承插式排水管不允许用预应力混凝土输水管和自应力混凝土输水管代替;采用UPVC排水管时,应使管顶覆土厚度≥0.8m,在地下水位高的地区还应考虑覆土厚度对管道的抗浮影响。

2.4基础的选择

在选择排水管道基础类型时应综合考虑槽基土质情况、地下水位、管径大小、覆土深度、接口方式及管材种类等因素。排水管道基础适用条件和施工要求参见下表。

3结束语

篇11

关键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问题;对策措施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是农村发展的基石,在发展农业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农村建设和真正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基础产业。然而,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具体建设过程中,由于各种指标和环节落实不到位,在运行、管理与维护等方面存在着种种的弊端和缺陷,制约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因此,如何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确保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效益的正常发挥,对农业发展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1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是农业生产的一把“金钥匙”,是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在农田防洪、抗旱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保障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面对极端的自然条件时,建立一套健全完善的农田水利工程体系显得尤为重要,能在很大程度上使农业生产的损失降到最低。

目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缺乏科学的管理方式,造成了很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1.1 设计方面

目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偷工减料的现象,因此,设计工作应按照招标设计、预算研究以及施工详图等方面不断深入,这不仅体现了工程量、结构图以及费用统计的逐渐细化和分解,还体现着作为设计依据的原有资料务必得到补充和完善,设计方案的比较也要得到深化论证。

但是在实际设计工作中,情况往往很糟糕,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在设计中很少进行全面的分析,譬如设计单位在设计过程中,施工方案无比较可言,只要方案可行,易于实施即可,毫无优化性。这就导致了在进入施工详图的设计过程中,由于业主的不断干涉,设计单位才对设计方案进行更为精细的比较,使得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在进入施工详图的设计阶段时,需要修改的地方很多。

1.2 施工方面

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直接关乎到水利设施的寿命周期、安全以及工程的总体效益。然而,当前的水利工程仍然存在着施工队伍质量不高、施工技术参差不齐、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以及施工管理中不正之风等问题,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工程建设的质量与进度。

基于这种情况,有必要采取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用以提高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施工管理水平,提升工程建设的总质量与效率。

1.3 管理方面

目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财力投入明显不足,使得管理经费严重缺失,管理机制不健全。这不仅导致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方式过于粗放,使日常的维护管理工作受到阻碍,也会影响到人们的生产与生活用水。

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即使国家在施工过程中大力扶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如在布局规划、安排项目、补助资金等方面做了很大努力,但是仍不能使较多的资金有效利用在工程的配套建设上去,使得部分工程不能按期动工,即便是动工时也很难按原计划竣工验收。

有些项目在建成后由于管理不善,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出现了引水渠道拥堵、泵站损耗严重等现象,过早地失去了工程的运行价值,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和经济损失。

1.4 产权问题

20世纪70年代末期,我国在实行以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例如工程项目的所有者主体“空缺”。很多基层政府取代原“集体”管理的方式,使本该由“集体”办的工作得不到重视,造成政府“越位”的问题。兴修农田水利是农民自己要干的事情,结果变成政府要农民干,甚至被人理解为政府加重农民负担。工程集体所有与分户经营的体制矛盾,导致“集体”工程有人使用、无人管理,老化、损坏、丢失等现象严重。

2 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对策措施

针对以上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如下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对策建议措施:完善施工体系,提高科学化管理水平;构建拥有法人资格的工程建设管理机构;加强管理,明确产权归属,做到依法管护;注重对成本管理中的成本分析。

2.1 完善施工体系,提高科学化管理水平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内容广泛,必须实行统一科学的管理:

1)要合理规划建设的布局,完善各建设程序,根据先申请审批计划,再施工建设,最后交付验收与运行的原则进行,还要大力宣传科学管理的方式,使各地区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得到合理有序的发展。

2)要完善施工质量的监控体系,强化对施工队伍的审查。在对人员进行审查的同时,还要加强对施工机械设备和材料的检查,确保万无一失。在现代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是建设的主人,而施工的设备和材料是建设的重要因子,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缺乏先进的施工设备必然制约施工人员的建设水平。

因此,施工单位应该注重自身质量管理控制体系的建立与健全,构建符合实际情况的施工体系。这样做,不仅能有效提高施工企业对建设全过程的控制与监管,还可预防常出现的质量问题的产生,真正做到防微杜渐,未雨绸缪。

2.2 构建拥有法人资格的工程建设管理机构

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施工建设中,成立具有法人资格的机构至关重要,它可以更好地行使建设管理职能,使机构内部的管理制度更加完善,责权更加明确,因此要仔细抓好组织落实,以此来保证管理队伍有序、有效的运作。在具体的工程项目招标过程中,要选择高质量施工资质的建设单位,并注意以下4 个方面的工作:

1)要考察施工人员的构成,例如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工人的专业水准以及综合素质。

2)要考察施工的设备,施工单位能否具备独立完成施工建设所需的重要设备。

3)要考察施工的经验,知晓施工单位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经验和主要业绩。

4)要考察经济状况和信誉问题,对投标单位的经济与能力进行必要的调查、了解和评断,在同等情况下,要选择经济实力更为雄厚、信誉更加优良的建设单位。

此外,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要编制好施工组织计划,制定行之有效的施工技术规程。可以成立由建设、设计、监理和施工等方面组成的质检组织机构,由建设方总负责,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对工程分部分、分阶段、分程序进行验收检查工作。

施工单位要设置专门的质检人员,负责施工的质检工作,及时准确地向有关部门报告工程施工质量情况,同时在每项工程和各施工阶段务必遵守相应的章程,才可以进行下一步的建设工序。

2.3 加强管理,明确产权归属,做到依法管护

加强管理,明确产权归属,做到依法管护主要指以下4个方面:

1)健全的管理机构会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设施实行有计划的登记造册,并绘制相关的工程分布图进行分类管理,针对主要的工程项目进行重点挂牌,设置人员专项管理,以保障和落实目标责任机制。

2)要制定科学的工程维护与管理的收费标准,根据受益面积和实际情况,向受益方(受益单位、受益人)合理征收一定的管理费用,用于日常的工程维护;实行义务工制,有选择性地接纳受益方的义务工,并按照“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合理规划经费,努力做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建成后的管理工作。

待项目竣工验收合格之后,也应及时明确工程的产权归属问题,比如办理固定资产的交接手续、确立工程管理的职责方等。

3)在落实好工程管护的主体以后,首先要运用工程产权拍卖、租赁、承包以及股份制等方式,确定管护的主体。其次要实行分级产权移交,落实管护主体,比如对大、中型工程的部分产权、跨村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及设备可移交到乡镇水利(务)站进行管护。

4)对农田水利工程应由村统一管护或者是农户分散管护。在农户分散管护方面,可以采用租赁、承包、拍卖等方法,将工程管护和广大农民群众的经济利益放到首位,增强各方的责任意识。

2.4 注重对成本管理中的成本分析

成本分析是成本管理的一个主要方面,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方常常不重视其作用,使其成为工程建设的薄弱环节。基于此,要打破传统的成本管理模式,对成本分析作进一步的改革。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1)在分析的内容上要有所突破和创新。以往的分析只着重工程的建设过程,局限于经济因素的分析方法,新的模式要将分析对象扩展到工程运行的全过程,深入到各个技术领域,开展“技术经济型”分析。

2)要在分析的作用上,把分析重点由考核成本计划执行情况转移到成本效益分析上,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的最优化。

3)要在分析的时间上,加强分析的时效性和动员性,应把分析由事后分析为主迅速过渡到事前分析为主。

3 结论

总之,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作为基础设施的农田水利工程在发展农业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中有着重要作用,也是农村经济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是抗御水旱灾害、保障水资源供给和改善水环境的重要物质基础。我们要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做好各方面的工作,使管理者在竞争与挑战之中坚守好自己的岗位,努力做好质量管理工作和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和水平,也只有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强工程建设管理,不断提高农田灌排标准和服务质量,为农业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提供可靠的水利保障。

参考文献:

[1]张华波.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问题的探讨[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9(20).

[2]郑通汉.改革中央水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理论思考[J].中国水利,2003(2).

篇12

>> 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 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公共服务外包 试论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抗涝工程 交通智能卡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智慧城市建设的挑战 试论智慧城市建设下广电网络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营中面临的难题 智慧水务平台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论中小型商业银行在黑龙江产业升级中的机遇和挑战 探究智慧城市建设中的网络安全建设 城市建设中的隐忧 物联网在萍乡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浅析智慧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物联网技术及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探索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安防信息集成平台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浅谈云计算在智慧化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 档案部门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角色定位与措施 探析智慧城市建设中智能配网技术的应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雷卫清,周晴,郁建生.以城市管理为出发点 一项项应用着手推进[J].江苏通信,2011(10).

[3]信达证券.年底开建“智慧城市”数有望突破400个[N].中国证券报,2012-9-28.

[4]郑爱军.智慧城市发展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15-16.

篇13

关键词:城市园林规划;园林设计;主要问题

1当前城市风景园林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1城市风景园林建设雷同现象严重

各地城市园林建设相互模仿,对园林建设的规划及构思浮于表面,为了城市风景园林建设而建设。城市形象工程频频出现,缺乏实际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2地方城市风景园林建设缺乏人文精神

城市风景园林建设是一个地方的地标,在各城市跟风的城市建设中,在追求大而美的园林建设中忽略了自身特点,在园林设计中没有自己的特点和个性,反映不出当地的人文风情和当地习俗。大面积雷同的城市风景园林建设,缺乏长远的规划和区域设计。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和人文风韵,雷同的城市风景园林建设,掩盖了地方历史文化特色,缺乏历史文化的继承,造精神的缺失。

1.3忽视了当地的地理环境因素

在不考察当地环境、地理风貌的基础上,照搬其他地方园林建设。追求新鲜、不同的设计,不合理的规划设计,不考虑当地地理条件是否能够承担起新的生物样种的引进和繁衍。不仅破坏了当地的植被和环境,造成资源浪费,也耗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对当地经济发展造成巨大负担。

1.4加大了当地经济负担

不合理的城市建设规划,盲目的城市风景园林建设,不顾经济水平和城市发展速度的建设,加大了经济发展的负担。盲目地跟风建设,不切实际的大规模建设,造成资源的浪费和财力的耗费。如果地方经济负担不起城市建设费用的支出,容易导致国家资产被挪用等经济案件发生。

1.5不适合当地环境的园林建设,维护成本过高

照搬其他地方的园林规划建设,不适合当地的城市环境的建设,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去维护,导致经济支出偏大,园林建设成本过高,容易滋生乱收费等问题。

2对于当前问题应该采取的对策

2.1合理规划城市建设,合理布局城市风景园林建设,可持续发展

在加快城市建设进程中,要科学、合理地规划城市发展蓝图,合理规划城市建设,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统筹布局,根据当地地理风貌和人文条件进行研讨和商议,综合考虑各方意见,制定合理的城市风景园林建设规划。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长效的、可持续的风景园林规划机制。从制度上加以保障,有效规范和监督城市建设的有序进行。

2.2实地考察,园林建设注重当地生态环境

在城市风景园林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地理地貌、水文、植被、人居环境等因素,在城市风景园林的建设过程中,要保护当地生态环境不被破坏,因地制宜,利用当地优势条件进行规划和设计,保证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注重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并举。

2.3坚持当地特色,保护当地人文风情

在城市风景园林设计中,要在城市建设中守护和传承历史文明。城市风景园林设计必须结合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城市特色,在城市风景园林建设中保留当地特色,这是古老文化的瑰宝,当地的风俗民情是区别于其他地区的名片,是当地最真实的面貌,在追求现代文明建设过程中加强对古老文明的传承。

2.4科学、有序地进行城市风景园林维护工作

合理规划城市风景园林,根据当地的人员数量、分布等合理调配,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对园林修护人员的培训和学习,提高园林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2.5在城市风景园林设计中要讲究“人”的因素,重视“以人为本”

在现代城市建设中,更注重“人”的因素,城市风景园林建设归根结底是为人服务,因此在整个城市风景园林设计中要注重人文因素,增强人性化设计,体现“以人为本”,提高城市的内涵和品质。

3结论

现代城市风景园林的建设,既要考虑当地地理地貌和人文风情,还要考虑当地经济水平;既要体现现代文明的发展,又要传承历史韵味。面对当前城市风景园林设计暴露出的诸多问题,要改变思路,坚持可持续发展,实事求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坚持先进的设计理念,制定符合当地发展需要的城市规划,进行科学、合理的城市风景园林设计。

参考文献

1李泉煌.浅谈城市风景园林设计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5)

2王莹.探析城市风景园林设计存在的弊端及完善对策[J].现代园艺,2016(6)

篇14

【摘要】随着城市地下空间开发脚步的加快,人防工程数量逐渐增多,其施工质量、施工安全、建设成本等问题逐渐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就人防工程建设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人防工程;建设;问题;对策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人防工程的功能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以往的战时庇护作用,而是逐渐体现出扩展城市空间,强化地下空间利用的功能。城市交通拥挤、人口剧增、空间紧张等原因驱使着人们对地下空间进行开发和利用,因而人防工程已经逐渐成为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结人防工程建设中的现有问题,并采取有效的解决对策,对于保证人防工程质量以及促进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1 人防工程建设中的现有问题分析

近年来,尽管人防工程数量逐渐增多,施工质量得到一定提升,但仍然存在一些体制、法律法规、规划和建设方面的缺陷,具体表现在:

1.1 管理体制不完善

人防工程建设为我国的地下空间开发开创了先河,其军地双管的管理体制也是独具特色的,因为与城市基本建设管理体制和城市规划管理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城市建设中比较突出是“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缺乏统一”的弊端,阻碍了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建设,就经营管理体制来说,人防自身也阻碍了人防工程平战结合及盘活存量资产。当前,人防工程的管理者是国家人防办下的各级人防管理,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之初,主要的地下建筑是人防工程,其资源开发的效益比较低微,而,随着城市经济突飞猛进的增长,城市的地面空间越来越拥挤,那么,开发地下空间就凸显出了其无比优越的价值,在开发的过程中,人防部门和其他地下建筑管理部门在地下空间的规划设计、功能、投资、经营管理等方面产生矛盾也是在所难免的,

1.2 加强立法工作

在目前我国地下空间开发力度小,政策法规欠缺的现状下,宏观调控手段缺乏约束性,这样就阻碍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发展进程。也就是说,对地下空间资源开发管理、资源的投入、投入后的产权分配、商品价值、增值因素、竞争机制、税收、契约、监督、执行管理等方面没有具体的条款来约束规范,使地下空间的开发显得比较混乱,因此,加强立法工作是提高开发程度和管理水平的保证。

1.3 工程规划与城市建设不统一

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在我国没有长远的考虑,没有很好的规划,因此无法结合实际情况,有计划地实施这一项巨大的工程,规划的制定无法结合战略的高度和人防本身的需要出发,目前,人防从本身的需要出发,与有关部门制定了“相结合”规划,这个规划从关注人防利用地下空间的布局和开发设想出发,与城市建设结合,只是从人防部门与地面建设减少矛盾的角度出发,服从于城市建设,服务于人防建设,从战备功能考虑来让资源发挥效益。

2 人防工程建设对策与建议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人防工程的建设应在考虑到战时功能的前提下,更多地注重其经济功能和城市空间开发方面的作用,市人防工程更好地服务于地区经济的发展。结合上述问题,以及我国城市人防工程建设未来的发展需要,笔者认为,应在人防工程建设中采取以下对策:

2.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管理体制

为了使人防工程的建设与城市发展规划相协调,以及为了保证人防工程的建设更加规范、有序,应抓紧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和完善。一方面要将地下空间的所有权、管理权,人防工程的开发建设权进行明确的规定,使人防工程建设相关活动的审批权 归于人防部门,进一步完善人防工程管理体制,使其便于统一要求和管理,避免责权不清、管理体制缺陷造成的非法开发利用,以及人防工程建设中的混乱局面;另一方面要通过法律手段要求地方相关部门支持人防工程的建设,包括资金、技术以及政策上的支持等。

2.2 拓宽人防工程职能,适应城市发展要求

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背景下,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不应只满足一单一的功能,而是应结合城市的发展,容纳更多职能。人防工程是国防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形成了相对封闭的工作模式,形成了斥商业因素、市场经济的理念,而近年来,随着城市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人防工程的职能已经向着商业、抗灾、交通、供给许多方面拓展。为了使人防工程更好地适应城市经济发展和地下空间开发需求,今后人防工程的建设应统筹兼顾、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并遵循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统一规划、统一部署和统一管理。

2.3 提升企业管理水平,转化经营机制

随着建设市场的不断完善,建筑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在此背景下,人防建设企业只有不断完善自我管理水平、提升建设质量才能增强企业竞争实力,实现企业长期健康发展。因而人防建设企业应结合国家相关政策法规,不断提升建设质量,完善内部控制与管理体系,强化成本控制与工程质量控制,在保证建设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的节约成本,提升投资收益。

3 总结

总而言之,人防工程的建设是城市建设及地下空间开发的重要主城部分,人防工程除了应具备防灾、避免功能外,应进一步拓展交通、经济、娱乐等方面的功能,并适应城市规划要求,实现与城市建设的协调发展。为此,我们应不断总结人防工程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并采取相应的措施,目前,规范人防工程建设的有效对策是完善法律法规和管理体制、拓展人防工程职能以及强化建设企业内部管理提升其建设、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沈建平、王严.现阶段人防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城市建设.2010(54):360

[2]陈志刚、刘玲玉.人防工程中一些问题的讨论.[J].山西建筑.2008(25):167

[3]孟宁宁.浅论人防工程建设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6):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