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体育科学的性质范文

体育科学的性质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0:37:0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体育科学的性质,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体育科学的性质

篇1

    这次颁发的新大纲是否科学、是否符合我国高中(包括学校、教师、学生)的实际,是否可行和能否作为 编写教材、进行体育教学、评估体育教学质量的依据,还要在试验工作结束后得出结论。我们的责任就是共同 研究、学习新大纲的精神实质,深刻体会高中体育课程的性质,明了高中体育教学的目标及其目标体系。本文 仅就这些问题,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和认识。

    一、高中学生的体育,如何体现“高层次的基础教育”的精神

    (一)体育是高中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体育也理所当然地是高中教育的组成部分。关键是高中学生的体育是不是具 有基础教育(或称高层次的基础教育)的性质。这里仅从高中学生的体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来论述高中体育的 基础性。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在讲到《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是实施素质教育》一文中指出:“体育是素质 增长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忽视体育。健康的身体既是良好道德素质的载体,也是知识的载体,抓智育 没有载体不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没有载体也不行。重视体育不只是要求学生有一个好身体,还要通过体育培 养良好的身体素质、优良的品质和心理素质,体育对于促进人的和谐发展是不可缺少的,也是不可替代的。” 体育和健康不能等同,但是健康是离不开体育的,体育的功能也首先是为了健康,为了体质的增强。因此要提 高包括良好的身体素质在内的国民素质,是离不开体育的,任何忽视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是不完全的教 育。

    (二)高中学生的身体发展尚处于发展阶段

    体育课程的特点主要是通过体育活动的教育过程,完成体育的目标,也是完成教育目标的一部分。体育课 程是理论与实践结合十分紧密的学科,而体育的实践活动是本学科的主要特征。因此,制订体育课程和编写体 育教材时,必须以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为基础,反映其生理和心理特征,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高中学生的 生长发育、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发展具体情况如何呢?他们的年龄一般集中在15~19岁之间,刚进入缓慢的 增长期,除少数发育指标外,大部分指标仍处于正向增长期。80年代和近几年对全国学生前后进行的近100 万 学生体质与健康的调查、测试与研究,所获得的有效数据表明,在高中年龄段的汉族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 力,如50米跑、1000米跑(男生)、800 米跑(女生)、立定跳远、引体向上(男生)、斜身引体(女生)等 项目的指标,除个别项目略呈平稳的下降趋势外,绝大多数项目的指标都呈缓慢上升趋势。因此,抓住高中阶 段的有利时机,全面地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内脏机能的发展,对他们的整个人生都是十分重要的,也是 为终生体育打好基础的关键时期。高中阶段要教会他们锻炼身体的方法,增进健康,提高身体素质,促进身心 的健康发展,打好强身健体的基础,既保证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也为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归根到底 是全面锻炼身体,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培养对体育的兴趣,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逐渐形成较为正确的体 育价值观。因此,高中学生的体育教学,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仍是主要目标,这一基础的目标是不能动摇的。

    (三)高中学生体育价值观的特点

    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力是什么?动力,来源于动机。学生是否喜欢上体育课,对体育课的态度如何,学 习动机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内部趋动力。高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不能否定兴趣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他们对体育课程的学习意向、愿望、兴趣已不是他们唯一的趋动力。而且高中学生对于兴趣内涵的理 解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也可以说他们的体育价值观有了“转变”。如果把体育的功能概括为生物功能、心理 功能和社会功能,高中学生的价值观是与其功能相对应的。而且逐渐地从比较单纯地追求兴趣的心理满足,向 比较理性的、为了实现体育的生理的和社会的功能转化。

    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内涵及其分类,可作下列表述:

    心理价值观:追求和满足自己的心理要求,寻求和

    │享受体育的乐趣,把兴趣、爱好作为

    │ 自己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趋动力。

    │生物价值观:把体育活动作为锻炼身体的一种手段

    │ ,追求锻炼身体的实效性,认为生命

    学生的 │ 在于运动,把改善身体健康状况、增

    体育价值观 〈 强体质作为参加体育锻炼的趋动力。

    │社会价值观:加强对参加体育锻炼的理性认识,并

    │ 且与个人的幸福、未来事业的发展和

    │ 社会责任相联系,把服务于集体、社

    │ 会、国家相联系,责任感和荣誉感成

    为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趋动力。

    把学生体育价值观这样分类,不表明它们之间是截然分开的。特别是兴趣对各级学校的学生,都是他们积 极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动机之一。但是,对体育的兴趣有直接的兴趣和间接的兴趣。直接的兴趣是学生在体育 的学习锻炼中,通过参加丰富的体育活动内容,追求体育成绩和竞争中获得的。而间接的兴趣则是学习目的明 确、把参加体育锻炼作为达到身心发展目标的自觉活动。这种兴趣是必要的,而对高中学生来说,间接的兴趣 逐渐得到升华。如果说初中以下学生体育价值观,是以满足心理的价值为主要倾向,而高中学生生物的、社会 的价值观则逐步成为主要倾向。这里讲的只是一种“倾向”性,而不否认几种价值观的融合兼顾性。特别是兴 趣几乎是伴随人们终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之一。

    高中学生与初中以下的学生不同,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体育观,提高他们的体育意识,是体育课程的重 要目标之一。高中学生的体育与成年体育、康复体育、竞技体育和单纯的娱乐体育也不相同,他们仍然需要用 多种多样的体育手段与方法全面锻炼他们的身体,促进他们身心的全面发展,这也是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在体育 课程、教材和教学中的体现。

    (四)普通高中的“普通”性,决定了它的“基础”性

    普通高中的体育课程,不仅与竞技体育中的运动训练不同,而且与职业中等技术学校的体育课程也不相同 。高中体育课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是否具有“普通性”和基础性?回答应当是肯定的,而且这种普通性与其 它学科相比较,更具有其现实性。因为体育课程既是学科课程之一,又具有普遍性,其目标的内涵具有教育目 标的基础性,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具有直接的、主要的关系。不论学生未来的去向如何,都必须具有强健的体 魄和通过体育的教育活动所获得的相关素质。即使有少数高中学生,把体育作为未来的一种职业,毕业后希望 自己成为一位优秀运动员、教练员、体育教师或体育的管理人员,但是就学生的学习而论,也必须在学好基础 课程的前提下,因材施教,通过各种途径发挥自己的特长。不能把普通的体育课,改成某一运动项目的运动训 练。将来不论做任何事情,包括做一位体育的专业人才,都必须打好思想、科学文化和身体素质的基础。即使 是运动技术的提高,也必须在身体素质全面提高的基础上才能发展与提高。这里还必须强调指出,不经过科学 选材、增加训练时间、强化训练、提供多种特殊的条件,只是通过体育课是不可能培养出专业运动员的。

    (五)基础教育与学科发展的关系

    课程教材必须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学科的知识,体育课程教材也不例外。但是,教材内容的发展 与更新,也必须体现基础教育的特点和教材相对稳定的特点。体育,就社会文化的一部分而论,它既是一个传 统的概念,又是一个欣欣向荣不断发展的事业。新的体育项目不断增加,健身方法也不断增加并向科学化发展 。但是,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的体育,特别是学生必修课程中的体育教材内容,是不能完全与社会文化体 育相提并论的。竞技体育的项目层出不穷,新的竞技项目,作为文化是一回事,作为教材内容又是另一回事。 例如,拳击运动,特别是女子拳击以及散打等项目,搏击剧烈,最容易伤害身体,不符合高中体育教学目标。 这类的运动项目对学生既无强身健体的价值又无教育意义的项目,绝对不宜选入普通高中的课程教材。但是, 新的体育思想和有关强身健体的研究成果,则必须在体育教材内容中有所反映。例如,不顾学生的具体情况, 过分要求学生达到某种不切实际的目标,或无氧锻炼的时间过长等,科学已证明对青少年的身体锻炼不仅是无 益的,而且是有害的;而有氧锻炼对改善人体健康,增强体质是非常有益的。因此在高中体育教材的构建中就 必须予以充分的重视,体现基础性和科学性。

    (六)高中的基础教育是义务教育后“高层次”的基础教育

    在论证了高中体育的基础性的同时,还必须明确高中的基础教育性质与初中是不完全相同的,它是九年义 务教育后的“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它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普通高中的办学任务和培养目标与义务教育不完全相同

    就体育课程和体育教学的目标而言,在与初中体育的目标相衔接,继续锻炼学生身体,增强体质,学习体 育知识技能,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几个方面都提高了要求。例如,在身体锻炼方面,从初中强调促进学生的正 常生长发育,改善健康状况为重点,向培养强壮型体魄,提高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方面转化。特别是要加强 正确的体育价值观的教育,强化体育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养成积极、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把锻炼好身体 作为自己的社会责任。并且在体育学科能力方面有较大的提高,即具有自学、自练、自我调控、自我设计锻炼 计划、自我检测和评价体质状况能力等。

    高中学生应具有与高中教育阶段相适应的体育运动文化和体育卫生保健的知识水平。

    2.体育教材内容的层次提高了

    高中学生的课程,有的是采用小循环排列的,作为课程的学科名称是相同的,但具体的内容和难度、高度 却不相同。甚至个别科目的内容也是相同的,但知识的深度、广度却不相同。体育教材的内容,从运动项目和 身体锻炼的手段名称来看,大体都是相同的。例如,初中有田径、体操、球类、民族传统体育、韵律操和舞蹈 等,普通高中几乎都重新开设,继续学习、锻炼,但是其动作的难度、定量要求、熟练程度、技术和战术(如 球类教材)都有较大的提高。其中较大的差别是加大了学生对教材的选择性。在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更 加注意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特长。

    3.办学模式的改革与变化

    高中的办学模式与初中有所不同,普通高中的办学模式正在从比较单一的升学预备教育模式,逐步实现普 通高中办学模式的多样化。例如,一部分普通高中可以升学预备教育为主,有所侧重地为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 打下坚实的基础,为高等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一部分普通高中,通过分流,办成兼有为升学和就业两种预备 教育的学校;还可以试办以就业预备教育为主的学校;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还可以办 一些特色学校。

    新大纲与高中各种不同办学模式的关系如何呢?首先不论是哪一种办学模式,都必须重视体育,体育课程 是任何一种办学模式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并保证贯彻执行新大纲的内容和规定。如果办具有体育特色的学校 或班,在使用新大纲时,应相应地有所变化。由于升学和就业的去向不同,在完成新大纲基本要求的同时,在 限选和任选教材的授课时数和有关的规定范围方面可灵活使用。

篇2

摘 要 体育教学是教与学双边的统一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指导下,积极主动的学习与掌握体育、卫生保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技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发展运动能力,培养思想品德的一种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其是以实践为主的学科,具有“技艺性”、“情意性”、“自然性”、“人文性”四性兼备。通过体育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意志品质的教育与培养。体育活动中需承受一定的生理和心理负荷,要克服身心疲劳和学习上的困难,故为磨练意志,形成品质提供契机。因此,构建新时期体育教学目标体系,加强体育课程教学就成为了当前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

关键词 职高体育 课程性质 教学目标 体系构建

体育是素质增长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忽视体育。健康的身体既是良好道德素质的载体,也是知识的载体,抓智育没有载体不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没有载体也不行。重视体育不只是要求学生有一个好身体,还要通过体育培养良好的身体素质、优良的品质和心理素质,体育对于促进人的和谐发展是不可缺少的,也是不可替代的。

一、当前职高体育课程性质研究

(一)确定职高体育教学目的的法规依据

确定职高体育教育,强调使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身心的发展与保健的能力。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依据教育方针和职高体育教学性质和教育目的,学生应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身心保健的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情操和初步的审美能力。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一定的应变能力和待人诚信友善、处世积极乐观的情感。

(二)确立职业高中体育教学目的的理论依据

在确定高中学生体育教学目标时,认识并不是完全一致的。例如:体育作为一门学科教育,要不要反映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把社会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作为教育目的的内容?增强体质是不是体育教学目的的学科特点之一,应放在突出的位置上?体育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之一,是按照自己的学科体系进行教学,还是只要按学生自己的需要“活动起来就行了”等,这些问题都需要认真地进行研究。特别是近些年来,对学校体育功能的开发与讨论有很大的发展。学校体育功能的讨论,特别是关于多功能论和为主论的讨论。这些都关系到如何确定职业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问题。因此,我们在研究和讨论这些问题时,必须树立教育的整体观,把学校体育放到教育的范畴,充分体现体育的学科特点,并且根据学科特点研究和论证体育教学的目标。提出的这些目标,尽管有的过分强调为主论,不免有些偏颇,但一般都应是普通教育中的体育教学目标之一。目标的提出只是实现目标的一种愿望和要求,如果选用的教材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得当,符合实际,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就可以把可能性变成现实性。但是,如何把可能性变成现实性,是受多种条件制约的,而且也不可能“一次完成”。应当辩证地考虑和研究这些问题,既不能单一化,也不能绝对化,同样也不能把目标的内涵无限度地泛化。应当抓住育人的总目标,分阶段、分层次,从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体育教学(或整个学校体育)的特殊性教育、教学过程,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其别是通过身体的活动和锻炼的过程,达到改进学生健康状况(包括心理健康)、增强体质的目标,体现学科的特点,最终达到育人的总目标,为提高整个国民素质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教学必须与终生体育相联系

学校体育教学要把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和良好的锻炼习惯作为教学的重点。为其走出学校后,仍能根据变化了的条件运用学校已掌握的体育知识技能,继续从事体育活动,参加体育锻炼,体验体育的乐趣。鉴于对终生体育的这种认识,在确定高中体育教学目的时,必须考虑到体育的现实目的,锻炼学生的身体,增强体质,学会和掌握必要的体育知识、技能以及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同时也要为走向社会后,仍能利用这些知识、技能锻炼身体,并养成良好的身体锻炼习惯,使自己终生受益。为此,高中学生的体育教学目的、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应体现这一基本精神。

(四)体育教学必须从我国实际出发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更加确定了体育教学目的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反映我国普通高中的实际情况,反映我国的学校、教师、学生的实际。特别要体现社会主义的实际。但是由于只看到时间是常数的一面,担心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占用了学习的时间,而不懂得或认识不到学生按规定上好体育课,参加必要的体育活动,不仅可以改善学生的健康状况,体质得到增强,保证有效的学习,而且体育也是学生应具有的文化知识。参加体育锻炼对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创造精神和发展个性,培养坚强的性格和顽强的意志品质都大有裨益。学生参加了体育活动不仅不会影响文化课与专业的学习,相反会促进学生的学习。因此,在学生的体育课本里,必须在理性上使学生提高认识,在实践上运用有效的内容与方法,切实达到这一目标。

二、职业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体系建立

职业高中新大纲所规定的体育教学目的主要包括三个内容:全面锻炼学生身体,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在初中体育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和基本运动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从而使学生进一步获得体育、保健的基础理论知识;体育教学目的是整个职业高中各项教学内容和教学管理、评估的出发点和归宿。根据高中体育教学目的,确定编选教材内容的原则,构建了各年级体育教材内容的教学目标和年级的教学目标。各项教材内容,按其特点,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提出了纵向发展的系统性和层次性。年级目标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关文化科学知识基础、身体的发展状况和掌握技术动作的水平,按年级层次确定了年级的综合目标。各项教材纵向系统的年级划分,将同一年级的内容归纳在一起,确定为年级的综合目标,各项教材内容纵向系统可按年级划分的目标体系如图1所示。

三、结束语

综合上述,健康是离不开体育的,体育的功能也首先是为了健康,为了体质的增强。因此要提高包括良好的身体素质在内的国民素质,是离不开体育的,任何忽视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是不完全的教育。同时,体育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体育也理所当然地是高中教育的组成部分,关键是学生的体育是不是具有基础教育或高层次的基础教育的性质。因此,加强体育教学目标体系的构建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吴建婷.高职高专院校体育的根本目标[J].考试周刊.2011(61):133-135.

篇3

关键词   新课标 中学生 体育兴趣 培养  终身体育

前  言  在以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今天,人们的社会竞争意识比以前任何一个时代都显得越来越激烈,个人实力决定了人的生存质量的好坏,面对求学网的发展趋势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学校体育的教学指导思想,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片面的生物学评价向完整体育评价转变、从“阶段性体育”向“终身体育”转变、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因此如何提高人的社会竞争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势必成为学校体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在分析新课标带来的教改要求的基础上,结合中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特点,围绕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提出个人观点,以供同行在开展学校体育工作过程中加以参考和指正。

1、体育教师要更新观念

1.1指导思想的更新 :根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新课标确立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标准和评价体系,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定义为“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学生的健康为主要目的”的一门课程,突出健康是唯一目标。

1.2体育意识的更新:新课标要求体育教师要从思想上更新体育意识:由职业型“教书匠”转变成事业型“教育家”、由教师为本转变成以学生为本、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体育教师要了解学校体育不单纯是学生在校期间体力的增强和运动能力的提高,而是终身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要了解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前提。

1.3知识结构的更新:当今社会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系统知识结构包括:“多媒体”知识是结构的综合,它不仅是教师综合能力的表现,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普通基础知识是结构的基础,它既是教师形成教学能力以及其他能力的基础,也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础;学科专业知识是结构的重心,它制约着教学、训练、科研、保健能力的高低;教育学科理论知识是熟练地驾驭教材,科学的组织课堂教学、科研工作,顺利地完成学校体育任务的有力保障。有了这类知识,教师才能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使学生的兴趣得以提高。

1.4体育能力的更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也要随之不断提高和更新,要由过去侧重掌握运动技术向知识结构合理化、并具备较高运动能力的“智能型”过渡。当前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是使学生学会锻炼、学会评价、学会改进自我健身的能力,因此体育教师更应不断学习和扩大本学科知识面及体育边缘学科的知识面,融洽贯通国际现状与发展趋势,以获得更先进的技术知识、方法和技能,提高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

1.5教师行为的更新:新时期体育教师不再只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且是学生健康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因此要记住自己的职责是教育所有的学生,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地给每位学生同等的参与练习的机会,并经常检查、反省自己是否在对待不同学生上有差别,尽量公开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在实施奖励时,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不可有不同的对待。要常常了解学生的意见,看看他们是否认为教师在期望上有偏差,随时审视,随时修正。

2、了解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特点

2.1广泛性:学生进入高中后,随着学习的深入,知识范围扩大,求知欲不断增强,他们不但关心课内学习与锻炼,而且对课外体育活动及班级、校际、校外之间的各种比赛很感兴趣。

2.2选择性:学生对各种运动项目有不同的兴趣和选择:如男生多喜欢活动量大,竞赛性强的运动项目,像球类、武术等;女生则喜欢动作强度不大,姿势优美、节奏韵律感强的运动项目,像艺术体操、舞蹈、跳绳等。

2.3深刻性:由于年龄的增长,知识水平及认识能力的提高,学生逐渐对一些较为复杂、具有一定技巧性动作产生兴趣,学习时,他们不再满足于掌握动作要领,更希望了解动作的原理。

2.4连续性:许多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在小学、初中阶段便有了,到了高中阶段,随着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的改善,他们的兴趣变得更加深刻而稳定,这种稳定正是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不可忽缺重要环节。

3、学生体育兴趣不高的原因分析

3.1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广泛流传的是重文轻武的思想,这种思想的存在一直直接或间接地束缚着现代教育思想的传播,再加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大一部分家长、老师认为体育学好学坏无所谓,导致学生应有的体育锻炼时间被剥夺,学生上体育课往往不思进取、好恶厌劳、能躲就躲、能逃就逃,对完不成学习任务缺乏应有的耻辱感,更不要说培养起体育兴趣了。

3.2学生主动参与性不高

其一由于学生自身的体育意识淡漠,可以说学生就没有主动参与体育训练的想法;其二由于应试教育一直占主导地位,学生平时绝大部分时间被占用,想玩不会玩;其三身体发展的性别差异大于智力发展的性别差异,男女学生在身体发育的不同时期,身体形态、机能水平、运动素质、运动功能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区别和各自的特点,而且男女学生在运动中的心理状态也有很大的不同,往往受情绪影响而淡薄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

3.3教师因素

传统教育是“师本教育”,其核心是以教师为本,过分突出教师的主体作用,重视由教师单向传授知识,再加上教师业务水平不高、教学方法不科学不新颖、责任心不强等因素,对学生没有吸引力。有些体育老师甚至不仅吝于给学生微笑,而且经常讽刺、挖苦、斥责学生,甚至侮辱、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于是,学生的对体育的学习兴趣、信心、乐观豁达的态度、创造力等等,往往就这样被泯灭了,甚至造成师生公开对抗。

4、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习新知识的一种方法、一种手段,不同的教材采取不同的方式,就是让学生以积极主动、心情愉快的心情去接受教育,而不是以强制性的、命令的方式强迫学生必须去服从。

4.1正确对待学生的表现欲

由于学生年龄、性别、性格、气质以及对事物的认识等不同,其表现欲的反映也就不同:男孩子经常表现为明显外露、突出、毫无顾忌;女孩子则显得平稳、有分寸,给人温文尔雅的感觉。学生的表现欲往往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参与意识,作为教师如果不能对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反映出来的表现欲予以正确对待和引导,甚至有意无意地加以扼杀,这就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丧失学生的自信心,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学生个性发展。

4.2利用反馈信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心理学家们认为,学习动机是由学生受外部刺激而引起的一种对行为的冲动力量。新课标力求突破注重终结性评价而忽视过程性评价的状况,淡化评价的甄别、选拔功能而强化其激励、发展、创新功能,所以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适度的表扬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对学生做得好的方面在第一时间给予首肯,会激发起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4.3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教育的生机与活力,就在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也提出了“让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发展”的观点,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学生发展的领路人,而学生本人才是成长的主人、发展的主体。高中学生对某项体育运动已经具有一定的认识和兴趣,不需要教师启发和诱导就能自觉地产生主动参与意识,因此体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自愿地参加自己喜爱的体育运动,让他们通过自身体育运动的实践,去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意义,培养体育运动的爱好和兴趣,此时再加上教师适时的示范、讲解从事终身体育运动所需要的体育知识和技能,会使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提高自我锻炼能力的方法,从而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

4.4设计新颖的教学方法

备场地、器材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前奏,是上好一节体育课的前提,场地、器材安排适当与否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建立快乐氛围的前提,是学生完成技术动作、掌握技能的序曲。易受干扰是学生心理特征中影响课堂教学秩序和效果的主要因素,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紧紧抓住学生心理特征,充分利用场地、器材,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从而使他们产生参与练习的需要和兴趣。

4.5创设情景,“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出发,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不断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水平的平衡,激发他们对新的认知的需要,以促进学生认知结构水平的不断提高,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过程中经常有意识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和形象生动的具场面:以生活展现情境、以实物演示情境、以图画、录像、多媒体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表演体会情境、以语言描述情境。以迎合学生心理爱好的教学方法,激励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从而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提高,在欢快的气氛中完成练习,在乐趣中掌握运动技能和锻炼身体,逐渐养成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志向和习惯,达到培养兴趣、培养能力和开拓创造力的目的。

4.6利用竞赛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竞赛的方法特别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应注意竞赛的方式要使各类学生都有获胜的机会,不然会使不善于此项目的学生常因失败而丧失信心。比如说进行男生、女生的对抗赛,“强强”对抗赛,“弱中”追逐和“中强”追逐等竞赛性质的训练方法,都能有效的激起学生的兴趣。

4.7让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

失败是成功之母,而成功更是成功之母。“成功感”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催化剂。“成功感”的增强会对其兴趣而产生和保持起到促进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肯定学生的优点和成绩,用欣赏的、肯定的目光对待学生是学生获得自信心的源泉。

4.8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实践

创新正在成为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人类头脑中最敏感的机能,也是最容易受压抑的机能,基础教育阶段,人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可能光芒四射,也可能渐渐息灭。体育课堂是创新教育的重要阵地,教学过程中应尽力为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敢于思考、善于思考,不断超越自我,超越某个群体,要善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养成。

篇4

关键词:新课标 商水县高中 体育课教学 调查研究

1、前言

新的课程改革从1999年拉开序幕,至今己经走过12个年头。其中,体育课程改革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指导纲要,明确规定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价值、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学习领域目标,从思想高度突破了传统体育课教学的“传习式”框架,突出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学生的全面发展置于教学中心,并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为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

2、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商水县一高、商水县二高和商水县三高。

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及数理统计法对调查样本进行了研究。

3、结果与分析

3.1 高中体育教师对新课标的认知态度

商水县三所重点高中体育教师对新课标的认同度是非常高的(92%),这与地区教育局的宣传力是度分不开的,更与体育教师宣传教育密切相关。调查发现,92%的体育教师认为新课标教学实施后不但教学效果变好了,并且学生上课更加积极。经过近几年的推广,体育教师对新课标的认识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在调查的150位非体育教师中,绝大多数都对新课标比较了解和基本了解,也有部分教师通过努力,对新课标有比较深入、全面的认识。

3.2 高中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认知情况

通过调查得知,非常了解的学生只有3%,比较了解的学生只占学生总数的14%,而学生占10%没听说过《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但上表中人数达到71%的学生竟不太了解新体育课程标准,这样的调查结果值得我们反思。在新课程标准的改革全面贯彻的过程中说明很多体育教师在上体育课时很少讲授关于课程改革和标准的相关知识,所以造成大多学生在体育课程标准的方面不够了解和知识的欠缺,很多学生在头脑里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没有良好的认识和概念,这将会直接影响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削弱了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同时也削弱了学生对上体育课的积极性,这也通同时反映出体育课程改革以及新课标在学校体育教师没有得到执行、宣传力度不够,并且上级教育部门的指导监督力度也不够。

表1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课的组织形式变化的评价调查统计表

从表1看到,在实施新课改后58%同学感觉不到变化,31%同学生认为组织形式上的变化并得到认可,甚至还有同学认为新课改后使体育与健康课变得单一和无趣的达到了9%。实现育课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方式是体育课的教学组织形式,提高教学双活动效果的组织保证是合理、科学的教学组织形式。调查显示,没有体会到新课改的组织教学形式变化变化的同学占总数的一半以上,这和新课标的要求和标准有着极大地反差。

4、结论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我县高中学生对上体育课有很高的积极性,但是对体育的认识不够,多数抱着消除疲劳和玩玩的学习态度来上体育课。体育教师通过对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组织形式、评价和实施现状的调查了解到,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能掌握“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但在课程教学中详细的教法上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并且关于这方面的具体的指导很少,大多数教师还在自我探索教学模式和方法。从我县高中体育课调查中了解到商水县三所重点高中的体育场地设施不能满足教学上的要求和需要,从而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体育的兴趣,学生对体育学习都有比较明确目标,由于体育理论课时不足,教师对学生缺乏必要的理论知识讲授,学生阅读体育课本的习惯没有形成,造成学生的体育知识欠缺。

参考文献:

[1] 李桂铃.“健康第一”教育理念与学校体育改革[J].体育学刊,2004.(11)

篇5

关键词:阳光体育 中职学校 教学改革

阳光体育是我国体育教育行政部门在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下,以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基础、为主线,围绕在短期内提高学生体质健康为目标,全面推进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步骤。我们现在在思想上对阳光体育运动的认识存在着很多偏差,寻其根本原因是没有正确理解阳光体育运动。在探讨阳光体育推行模式之前,首先要把握阳光体育的内涵和本质。什么是阳光体育?阳光体育的性质是什么?二零零六年十二月,国家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下发《关于开展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为切实推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掀起群众性体育锻炼热潮。"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把"健康、运动、阳光、未来"作为其宗旨,通过体育教学,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阳光体育运动,力争用3至5年的时间,使85%以上的学校能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85%以上的学生能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等级以上,掌握至少两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体质健康水平切实得到提高,这就是'阳光体育'一词的由来。可以说,阳光体育运动是目前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一种理想状态,它应包含以下三个本质维度。

一、阳光体育是学校体育教学的创新模式

阳光体育不同于其它体育概念,它的特殊本质就在于它是阳光的体育。在阳光体育一词中阳光是体育的前置定语,以修饰体育。阳光代表的是健康、热情、开朗、积极、向上。它不仅仅是指让学生走到阳光下、走向操场,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本位"教育理念。学生本位体育课程模式强调以学生的兴趣爱好来安排学生的学习,内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关注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积极参与的程度;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等,让学生真正爱上运动,自觉增强体质,构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气,培育积极的自我价值感,为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奠定基础。有利于学生体育锻炼意向的形成,为培养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二、阳光体育是学校教育的一种阳光思维模式

首先,体育与教学环境、体育活动与学生之间协调、和谐发展的一种思维模式,其本质上来说就是意识阳光。其次,从事或参与阳光体育者要具有意识阳光。体育教育在教学情景、教学模式等方面不同于其他课目,教师和学生之间有更多的直接接触,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永久的。因此,体育教师的态度品质对大学生运动素质、健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明素质的协调发展意义重大。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各种优良品质和心理 素质传递的桥梁,对于营造最佳的教学心理氛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体育教师需用"阳光"心态,最大限度地了解、宽容、善待学生, 成为学生快乐健身的指导者和良师益友。

三、 阳光体育是构筑学生阳光精神家园的路径

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正越来越广泛 地渗透进中职学校。跨入中职学校校园的学生,,由于没有上更好的学校或在新班级中失去原有的中心位置,以及理想中的学校生活与现实的巨大落差等原因,许多大学生感到强烈的失望、迷惑和自卑。激烈的竞争、繁重的课程、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多数学生在短暂的轻松后很到压力和紧迫感;陌生的环境和人,在生活上的不适应,使得学生深深地思念父母家人和往日同学,由此也产生诸多的不良情绪。不良情绪对人的身心健康危害极大,在压抑、紧张、焦虑和恐惧等消极情绪的长期作用下,人体免疫功能下降,容易罹患各种传染性疾病,同对内脏器官尤其是消化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受到影响,易导致高血压、冠心病、消化道溃疡等疾患。强烈的情绪反应和持久的消极情绪还会影响到神经系统的功能,破坏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的平衡,使人的认识范围变窄,分析判断力减弱,失去自制力,严重的甚至会引起精神错乱、行为失常和神经症等。调查表明,中职学校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障碍和疾病大多与持久的消极情绪有关,如神经衰弱的病因,就和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的情绪状态有直接联系。个别学生还因无法调适、消除不良情绪,长期于苦闷、压抑、抑郁等状态中,感到悲观、痛苦,不仅严重地影响了学习和生活,甚至会走上自杀的道路,酿成悲剧。因此,不良情绪是学生的敌人,它不仅会引起生理疾病,而且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和障碍,危害极大。阳光体育的核心观点是"健康、运动、阳光、未来",在丰富多彩的阳光体育运动项目中, 个人类锻炼项目更有助于中职学校学生增强自我概念,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学生成为了活动的主体,能动地将思维活动与机体活动紧密结合。而且体育锻炼是以兴奋和充满活力为特点的活动,不仅要求锻炼者富有感彩的全身心地投入,还为锻炼者提供了体验到控制感、成功感和竞争感的情境。在此情境中,锻炼者为了完成特定目标或任务,会积极动员并协调运用生理、心理的资源与力量,努力克服身体、心理上的惰性,克服恶劣的自然现象的干扰。当通过重重压力和磨难达到既定的目标或取得比赛的胜利,锻炼者不仅磨练了自己的意志、毅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也会产生内心的愉悦,增强自信和对个人幸福的满意程度,从而正确地认识自我和正视现实、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概念;学生们在体育活动中必须服从裁判、尊重观众、团结同伴,学会控制自己的需要与动机,学会延缓需要的满足,学会解决动机斗争的矛盾。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在交往中的社会公约和团体规范意识,加强自身义务感和责任感。学生在阳光体育教学的影响下,体会自己身体状态变化的每个阶段,无论是艰苦或甘甜都成为一种成长经验;对自己变得更有信心,更加独立,这不仅是一种学习过程,在学习的同时锻炼了他们自我设计、发展和实现的能力。对自己掌控的越多人就会更加有信心也更加独立;学习者变得更像他喜欢做的那种人。按照自己对自身的了解安排学习,阳光体育运动的参与者"乐在其中",从而驱散了不良的情绪的困扰,保持心情愉快、舒畅、开朗乐观,把体育运动中的阳光带进学生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杨培基、冯唯锐、徐蕾、李钟香,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现状调查【J】,体育教育,

2009.11,(3):68-70

【2】董新军、曾红卒、李倩、潘明英,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与干预措施研究【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6):101.103

篇6

【关键词】语体学 学科性质 语体

一 、语体及语体学的定义

(一)语体的定义。

研究语体学不可回避的首要问题就是明确语体的定义,从而我们才可以对语体学下一个完整的科学的定义,明确语体学的学科性质。

从李熙宗的《关于语体的定义》,我们知道,在对一个学科下定义时,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下一个全面揭示事物本质属性的定义并非易事,因此实际上常常可以只是从某个特定侧面给概念下定义。其二,一个科学的定义,应该概括事物、现象的主要内容,能从别引申出有关那个现象亦即对象的应该规定的极重要的特点。合乎这样标准的语体定义须包括以下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

1.语体是适应不同交际领域、目的、内容的需要在运用全民语言的言语行为中形成的语言特点体系;它是在语言运用过程中由受不同交际功能性因素制约对词语、句式、语音手段、辞格等语言材料、表达手段经长期选择运用形成功能分化而历史地形成的结果。

2.语体是全民语言的言语功能变体,它在本质上只是受功能性因素制导而形成的全民语言的言语变异特点的体系,这个特点体系只是与一定领域、目的、对象表现出相对稳定适应关系的同义成分在选择运用上频率差异性的“固化”物,并不是超越于全民语言之外的独立的语言。

3.语体作为社会交际领域功能分化的产物,实际是由包括交际领域、目的、任务、对象等因素所构成的语境类型的制导,对语言材料、表达手段进行不同的选择、组合所形成的结果。

这一定义,揭示了语体作为语言特点体系的物质性、体系性及由此特点体系所呈现的风格属性;也指明了这种语言特点体系的形成是由于目的、场合等功能性因素对语言运用进行制约的结果,是一种功能性的变体。

(二)语体学的定义。

通过对语体下了全面的明确的定义,我们可以对语体学也下一个完整科学的定义。语体学研究语言的社会表达系统,通俗地说,研究语言在不同领域的使用规律,它是旨在探讨语言与社会关系的“社会语言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语体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学科,其任务是分析研究语体的特征。语体的特征有:(1)音韵学的言语声音型式、音步、韵等;(2)句法学的句子结构;(3)词汇学的抽象的或具体的语词、名词、形容词的频率使用程度;(4)修辞学的对形象语言、想象等独特运用。根据这些语体特征、语体方面去分析研究文学作品称为语体学方法。

汉语知识词典中称语体学是研究语体的语言科学。研究的范围是:(1)语体的起源及其发展演变;(2)语体与社会的关系;(3)影响各类语体的言语特点和言语风格;(4)以及个人言语风格与语体风格的关系等问题。

二、 语体学的记述性

语体本身的性质及其存在的客观性决定了语体学的记述性。无论是发生学的角度,还是特定现实语境条件下形成的语体,都具有其客观存在性。语体的形成、存在、发展,具备诸多相关因素和条件,就基本的而言,特定的交际领域以及相应的交际目的、内容、任务等功能性因素都与语体的形成密切相关;它们是语体形成的功能性制约因素,因为正是由于这各种因素和条件的控制和导引,才使得不同的语言材料和表达手段形成具有整体性的特点系列和特有的语体格调,并与特定的交际领域、被表达内容形成适应关系,体也才得以形成。

语体学的记述性,使语体学研究有着自身特有的研究目的、内容、任务,在研究方法上也有着为修辞学所无法涵盖的特殊性和要求。就某一特定时代共时平面的语体学研究而言,其主要的目的、任务是在于对该时代客观存在的语体类型,进行如实的描写研究,揭示语体形成和内部组构的规律、原则,并作出认知性解,在此基础上确定该时代的整个语体系统。

三、 结束语

由于语体本身的系统性和内部组构以及外部关系上的复杂性,因此在实际进行具体语体学研究时,必须重视做到多层次多角度的语体学研究。 通过明确语体和语体学的定义,本文阐释了语体学的学科性质,从而对语体学的深入研究和获得长足发展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尤其是对语体学的研究方法的重新认识和正确运用起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望道.文法简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钱锋,陈光磊.关于建立语体分类数学模型的构想[M].语体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

[3]范晓.语体对句子选择情况的初步考察[M].语体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

篇7

摘 要 科技的发展为人类带来福祉,但也不断随之涌现出新的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感慨物质文明日益昌盛的同时,惋惜于人文精神的日渐衰落。而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这就对教育以及职业高中体育教学提出了迫切的新要求。

关键词 人文精神 职业高中 体育教学

自工业革命以来,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为人类的物质生活带来极大的丰富与飞跃。但步入21世纪以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发现精神世界却愈发贫瘠了,人类开始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

一、职业高中体育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的必要性

(一)时展与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

早在1994年,我国政府公布的《中国21世纪议程》白皮书中便已经明确地指出:“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竞争与合作,人文性与科学性,传统性与现代性,民族性与国际性的统一,都要以弘扬人的主体精神来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可见,人文精神的弘扬早已被视为时代的主旋律。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全世界都在为进一步的飞跃与提升“整装待发”,我国也逐步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这一时期人的地位和价值被置于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人文精神的回归也理所当然地被视为教育领域的一大主题。职业高中的体育教学在振兴民族精神、增强团队意识、提高心理素质、完美人格境界等方面,均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本身所蕴含着的丰富的人文精神更是不容忽视。

(二)新世纪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

华东师范大学前校长袁远开同志提出了未来人的八方面素质要求:进取、创新精神;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跟上时代的发展;更高的思想品德和对社会、祖国、人类负责的高度责任感;扎实宽厚知识基础和基本技能;适应科技发展趋势的合理知识;与科技发展相适应的能力结构;某些个人特长;国际交流的语言能力。在上述诸多所谓的人才标准中,除一定的知识与能力基础外,更体现出一种对人才在人文精神方面的诉求。

(三)学生自我发展的根本需求

人文精神的养成,会使学生终身受益。曾有研究表明:一个人事业的成功,80%取决于“情商”、“德商”等非智力因素,或者说是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即便这个“80%”或许有夸大其辞的成分,但我们无法否认人文精神对于一个人的自身素质、社会适应性、个人竞争力乃至人生发展路径的巨大影响。

另外,目前我国在职业高中就读的学生基本上都是人们口中所说的90后。他们普遍被人们认为是极具个性的一代,单纯的体育锻炼早已不能满足他们内在的自我教育理念,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更是无法使其个性得以充分的张扬与释放。他们所需要的,是在轻松愉快的体育教学氛围里,获得生理与心理上的全面提升。这都表明,人文精神的培养、特别是在职业高中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融入,是学生自我发展的根本需要。

二、职业高中体育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的可行性

(一)职业高中体育教学对人文精神的养成具有着实的促进作用

职业高中体育教学有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这种促进作用集中体现在:有助于学生的人际交往。体育活动能够有效地增加人与人接触或交流的机会,进而促进彼此之间的情感沟通与人际交往,甚至有可能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主动与人交往的意识或习惯。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通过体育锻炼,不但可以增强学生体质、改善个人的生理健康程度,同时也有利于自我心理素质的完善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例如在职业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对于如何面对困难与挫折、如何看待成功和荣誉、如何控制情绪、如何调整心态等都有机会一一得到真实的感悟与锻炼。

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合作意识。诸如足球、篮球、排球等很多体育活动都是需要团队合作的,即便个人的技术水平再高,若要取得最终的胜利,依然需要其他团队成员的密切配合。正如俗语所说的“独木难成林”,现代社会更需要合作的精神,而不是单打独斗的英雄主义。而体育教学(特别是集体性质的体育运动)恰恰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出学生的团队意识、集体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当然,职业高中体育教学对学生人文精神的促进作用并不局限于此,笔者在这里所列举的仅仅是较为突出的几个方面,只是“冰山一角”,仍有待于进一步挖掘或补充。这里想要说明的主要问题是:因为职业高中体育教学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具有着实的促进作用,所以在职业高中体育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具有可行性。

(二)职业高中体育教学对人文精神的培养具有自身独到的优势

在职业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人文精神有其自身独到的优势,笔者亦将其概括地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职业高中体育教学“寓教于动”,以肢体实践活动为其主要方式,其强身健体、修身养性、调和节奏、增添情趣、审美育德、寓教于乐等功能是其他任何学科课程所无法比拟的。

职业高中体育教学能够自然地运用示范等直观教学方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切磋也更为便利,切实体现出教育对人的主体性的关注等。

可见,职业高中体育教学对人文精神的培养具有其内在优势,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这更为在职业高中体育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奠定了坚实的可行性基础。

参考文献:

[1] 胡爱民.体育教学与人文精神[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5.

[2] 李迎春,陈帅.体育教学中应加强人文精神与情感教育[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4.

篇8

关键词 体育课 学法指导 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841 文献标识码:A

学习方法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手段和途径,而课堂教学主线中的学习方法要素有:预习、寻疑问难、边听边想、做好笔记、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自我检查、自我校正、课外阅读、科学用脑、合理安排时间等等,而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比较普遍采用的方法是:课前预习法、课上练习法和课后复习法,也就是课前学生先预习新授课内容,把难点与疑问找出来;课堂中重点解决难点与疑问再进行练习;课后复习有利于加深知识掌握的难度。

那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在体育课中是否有必要呢?

自1987年1月国家教委公布《全日制中学体育教学大纲》,对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做了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后,中学体育课不再是“课上两个球,学生老师都自由”的现象,人们在思想观念上以把体育教学同其他教学规划在同一重要区域。有所不同的是,一般课程的教学主要是通过思维活动,使学生掌握有关的教学知识与技能,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而体育教学不但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科学知识和体育锻炼的技术、技能,还要通过各种身体练习,发展身体增强体质,它比其他课堂教学要复杂的多,所以更需要有学法指导的必要性。

中学体育课与小学体育课又有很大程度上的不同,它不再是简单的授课过程,学生也不再是以“玩”为主,重要的是学与练习相结合,那么学生怎样才能更好地学习体育知识,掌握更多的技术、技能?

我们都清楚盖楼,首先要打好基础,然后在一层层往上盖。学习文化知识也同盖楼房一样需要有准备,一点点的来,从低到高、从简单到复杂,不能一下子把所有知识学会、学透。比如:数学课中老师先要教学生数数,然后教加法:1+1=2,减法:5-1=4,乘法:2*3=6,……语文课中教师先要教学生认字、组词、造句、学语法,然后是练习写短语、写作文,这同样是由初级向高级教学的,而学生则是由简单到复杂学习的。

中学生正是长身体和学习文化知识的黄金时期,也是锻炼身体和掌握知识、技术、技能的最佳时期,所以体育同样被列为重点科目。各种知识、技能的学习同样有一定规律,而学法指也会使每堂体育课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例如:“新熟蹲踞式跳远”课,授课前先给学生2至3分钟的时间,找出自己认为是难点或者有疑问的部分。授课时教师先不及时解答这些疑难问题,而是提醒学生,在教师讲解示范过程中,用心用脑的听并从中找出正确答案。这不仅能增强学生求知欲,产生学习的浓厚兴趣,更有利于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进入主题部分:(1)学习原地起跳空中成蹲踞式动作(教师讲解并示范过程),需强调学生注意力。学生模仿体会动作,按动作要求练习。(2)分组进行助跑+起跳+腾空+落地练习(复习过程),这部分练习主要是巩固助跑技术和起跳技术,强调的是腾空时展腹和收腹的连贯性。(3)分组进行蹲踞式跳远的全部过程练习(这是重点部分)。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的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动作、更快的掌握动作,避免错误动作的产生与形成。(4)集体纠正错误,着重强调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纠正学生共同出现的问题和具体典型的毛病,另外回答学生课前提出的问题。(5)通过上课情况,留作业;课后复习。

经过学法指导后的效果:由于课堂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积极求知欲强,所以动作学得快做的准,无形中把练习的的时间延长,缩短教师重复讲解与示范的时间。

在这堂课教学过程中,每个动作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只有在掌握基本动作后才能进行下一个动作的练习。反之,急于求成、囫囵吞枣式的组合练习,既不能更好地掌握基础技能,同时还会出现各种错误,影响整个动作的学习。如果在新授课中,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而是一味地进行授课,效果又将如何?

例如:新授课内容――蹲踞式跳远的动作要领讲解(枯燥无味的理论讲解)――坚实示范(单一的动作示范)――学生分组练习。没有教师学法指导,学生很容易出现各种错误,行政不正确的动作定型,另外学生盲目的练习达不到最佳效果――纠正错误,需要纠正的地方多,达不到彻底解决的效果――总结(没有留复习内容)。

没有经过学法指导的效果:学生没有目标的学习,提高不了学习的兴趣,在求知欲低,学习积极性差的情况下思想容易开小差,注意力不能集中,就不可能把教师所讲的知识彻底消化,更谈不上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实效。另外,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课后复习也是有益无害的,俗话说“温故而知新”,体育运动中所有技术、技能都是通过不断、反复的练习,才能够完全掌握,并从中发现其细微环节的重要性。

篇9

关键词:瑜伽课程;中职学校;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 G8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0-92-2

0 引言

瑜伽是目前社会中较为时尚的一个运动项目,将其引入到中职学校公共体育课中是一个创新的举措,在锻炼学生的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品味和修养,这对全面发展学生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瑜伽源自印度,其动作主要包括调身的法、调息的呼吸法、调心的冥想法等,以达到身心合一。瑜伽为人们所熟知,然而当今学生对瑜伽的认识层次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学生对瑜伽接触甚少,并希望学校开设该课程。

现今众多教育学者对中职学校公体课中开设瑜伽课程进行了研究,本文在此基础上,通过利用文献研究法,以及对大连商业学校公体课的实际教学得知,在中职学校中开设瑜伽课程具有实效性和可行性。

1 瑜伽运动及其课程特点

1.1 运动特点

瑜伽能加快人体的新陈代谢,辅助人体废物的排出,同时瑜伽还能提升练习者的气质。瑜伽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增强人身体力量以及肌体弹性,身体四肢均衡发展。长期进行瑜伽练习能有效地预防和治疗一些身体疾病,瑜伽能调节身心系统改善血液环境,有效地促进人体内分泌平衡,使人充满能量。最重要的是瑜伽能消除烦恼释放身心,使人全身舒畅心绪平静,能够对事情进行冷静思考,进而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1]。最重要的是,瑜伽能够集中人的注意力,对学生和压力人群具有重要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提高其学习和工作效率。

1.2 课程特点

瑜伽运动具有灵活性,不受时间和年龄的限制,能够根据练习者的作息时间进行调整,同时对不同体质的人群在运动过程中的运动量进行调整,瑜伽课程的开设不受环境以及条件的限定,其运用的器材也较为简单,这就使得在开展瑜伽课程时,具有一定的便捷性。基于瑜伽运动属于静态运动,对场地面积的要求较低,只要是安静的环境和舒缓的音乐就可以开展瑜伽。瑜伽课程的开展形式具有多样化,不仅可以单人练习,同时还可以集体练习。

2 在中职学校开设瑜伽课程的研究

2.1 教师和教练对中职学校开设瑜伽课程的看法

在进行该课题研究过程中,笔者对大连商业学校的体育教师和瑜伽教练进行了访谈,访谈的结果表明,教师和教练对中职学校开展瑜伽课程表示赞同,并且所有教师和教练认为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具备开设瑜伽课程的条件。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面临着学业和就业的双重压力,使其长期处于紧张的状态,经常会出现消极的心理,因此容易产生疲劳。瑜伽课程的开设,能够使学生紧张的情绪得到缓解,进而消除学生的压力。

2.2 学生对瑜伽课程兴趣的分析

笔者通过对大连商业学校学生的访谈过程中,其访谈的结果表明,很多女学生对学校开设瑜伽课较为支持。针对学生公共体育课的项目中,95%的女学生对瑜伽课程较为喜爱。这一结果表明,学生对现代流行运动的方式充满兴趣,瑜伽这种锻炼方式为中职学校体育课程的开展提供了新的选择。在对大连商业学校学生开展瑜伽课程的访谈时,很多男生对瑜伽课程的开设并不支持,只有一小部分的男学生对瑜伽课程的开设表示支持,原因是男生大多都喜欢剧烈的运动,对于静态的瑜伽并不感兴趣。

2.3 制约瑜伽课程开设的原因分析

目前在中职学校中,开设瑜伽课程还没有得到广泛的推广,其主要原因是很多中职学校更注重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在公体课中,更注重对学生体能的训练,而瑜伽课程只在专业舞蹈技能培训的学校中开展。在普通中等职业学校中,对于瑜伽课程的开设仍然处于摸索的阶段。同时,现今专业的瑜伽教师和教练相关人才严重缺乏,很多舞蹈教师对瑜伽的专业知识没有深入的进行学习和探讨,对于瑜伽的理论知识掌握不够全面,这就使得在进行瑜伽课程教学时,只了解准备活动和放松练习等一些简单动作,很多情况下不能达到对学生进行专业训练的水平。在开展瑜伽教学的过程中,只是利用现今多媒体设备来进行,缺乏专业理论知识指导教学。这就导致了在开设瑜伽课程时,没能针对学生练习的状况进行一对一的指导。这种师资力量的缺乏,严重制约了瑜伽课程在中职学校的开设。

3 中职学校公体课开设瑜伽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3.1 瑜伽具有较强的锻炼价值

瑜伽课程的开设具有众多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瑜伽的健身功能,瑜伽这项运动已经被公认为一种健身方式,具有安全性和和实效性。该项运动不需要较为复杂的运动器械,只需要舞蹈垫或是瑜伽垫即可。其动作简单易学,是一项适合大众的体育运动[2]。瑜伽与田径、球类运动、游泳有很大的差别,没有剧烈的运动,这就降低了学生在进行运动过程中身体受伤的概率,即使没有任何运动的基础,也能进行练习。瑜伽通过循序渐进的变换姿势,对学生的不同身体部位进行练习,能够使人体不同部位得到伸展,进而使关节更加灵活,促进了学生的血液循环。尤其对长时间学习的学生而言,能对其身体部位中的颈椎和腰部产生保护的作用,能够有效的预防慢性疾病的发生率,从这一方面来看,在中职学校开展瑜伽课程具有可行性。

3.2 开设瑜伽课程是学生的迫切需求

从上文对大连商业学校调查的结果中得知,很多学生对开设瑜伽课程表示赞同。基于现今学生学习和就业压力较大,在进行其他项目锻炼时,很多情况下对锻炼的强度难以忍受,特别是很多女学生,她们通过运动来锻炼自身,但常常因为运动的难度使其半途而废。而瑜伽这项运动的强度较低,很多的学生都能接受,同时,这种运动方式具有时尚的气息,受到很多女学生的青睐。这就使得在开设瑜伽课程后,能调动起女学生参与公体课的兴趣,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锻炼的行列中来。这就使公体课的开设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的身体锻炼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此外,传统公体课的运动项目已经无法满足现今学生体育锻炼的需求。笔者对大连商业学校进行观察和访谈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对以各种各样的理由来逃避公体课,这对全面培养学生能力方面起到了阻碍的作用。而瑜伽是一项将健身与健心紧密结合的一项体育运动,其时尚元素备受中职学生的喜爱。从这一方面来看,在中职学校开设瑜伽课程具有可行性。

3.3 瑜伽课程对教学条件要求较低

通过上文的论述得知,瑜伽课程的开设对环境以及设施的要求较低。基于在中职学校中开设新的体育运动项目需要对该项运动项目的配套设施进行建构,这就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而增设瑜伽课程所花费的资金较少。这是由于瑜伽运动项目与球类、田径、游泳等项目在运动形式上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例如,篮球教学需要对篮球场及其设施进行建设,而在进行公体课时,实际的教学和运动的器材很难满足每个学生实际的需求。如若满足每个学生的使用和运用需求,则要花费大量的资金。而瑜伽的教学只需要学校有舞蹈教室或室内运动场地即可,在此基础上增加一些舞蹈垫或瑜伽垫即可。从经济角度来看,在中职学校增设瑜伽课程具有可行性。

4 结论

瑜伽是一项古老的运动项目,在锻炼人身体的状况下,还能培养人的气质。这对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通过本文的论述得知,在中职学校增设瑜伽课程具有可行性。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是,瑜伽这项运动项目自身的优势能够在锻炼学生身体的同时,还能缓解学生的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

其二是,传统公体课的运动项目无法满足学生的运动需求,而瑜伽这项具有时尚型的运动能够得到学生们的青睐;综上所述,在中职学校公体课增设瑜伽课程具有可行性。

参 考 文 献

篇10

关键词:健身舞蹈;体育教学改革;可行性

引言

健身舞蹈是把体育健身和舞蹈艺术融为一体,集健身、艺术、娱乐态、身体素质等方面为一体的高雅的文体活动。它既有体育健身的实际功效,又有舞蹈艺术的韵昧。健身舞蹈种类繁多,内容丰富。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身体的变化,更加关心身体健康。健身舞蹈,给人们的闲暇时间提供了新的空间,有利于放松和化解人们的生存压力和精神压力,为人们展示和发展个体提供了新方式。我

1.研究对象

西安体育学院2009级、2010级、2011级学生各120名共360名。

2.研究方法

2.1问卷调查法

2012年4月份对上述西安体育学院三个年级学生每个年级随机发放问卷120份,总计360份,收回353份,回收率98%,其中有效问卷350份,有效率为97.2%。对西安体育学院教师发放问卷20份,回收20份,有效率100%。

2.1健身舞的美学与思想道德价值

高等学校的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其中美育的根本目的是美化人的心灵,美化人们的行为,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因此可以通过美化可以陶冶大学生的情操,使之更好地认识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3.高校推广健身舞的意义

3.1普及健身舞,推动全民健身

3.1.1健身舞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作用

我国健身舞是体育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我国大众体育的支柱,对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均衡协调发展将起积极地推动作用。健身运动是长期的、持久的活动,必须持之以恒才能见成效。在实施全民健身活动中,没有科学的锻炼方法,没有持之以恒的坚定信念,就会使健身事业前功尽弃。

3.2丰富高校体育教育的资源

3.2.1加深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理解

对社会的发展和人类体制的发展的历史角度来说,通过对健身舞的形态分析是学生理解天然经济和自然经济时代萌芽和初步成形的健身舞,只能适应农业经济发展的社会需求。他与其他民族文化形式有着共生共存的血肉联系。随着社会步入工业化和知识经济时代,人类摆脱了繁重的体力劳动,而运动的减少使人类的体质邹然下降。这是人类产生体育需要和体育意识的原因。人类有意识的用体育来维护自身的体质和健康,是健身舞从生产劳动生活习俗,军事斗争、宗教活动中分化出来。发展为现代体育的动力。

3.3健身舞的推广具有较强的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

3.3.1社交功能

健身舞,作为一种具有群众性的社会活动,使人们在一定体育规则和体育道德的规范约束下,拓宽人际交往的渠道,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健身舞运动本身也是一种社会交往活动,它可以消除各民族人民因地理环境、生活方式、文化传统、等不同带来的隔障,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感情交流和文化交往的社会媒介环境。通过健身舞,有助于改善民族关系,增进民族地区的经济与文化交流。各种民族传统节日,往往也是各族人民体育文艺活动的盛会。人们在快乐的文体活动中交流彼此间的技艺、文化、思想感情等。

4.结果与分析

4.1学生喜爱健身舞的理由及开设选修课的必要性

调查发现88.3%的人喜欢健身舞这项运动。喜欢的前三个理由是充满活力、展现自我,提高自身气质,有动感的音乐伴奏。是健身和娱乐相结合的有氧运动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5.1.1大学生对健身舞这项认知程度较高,有88.3%的学生喜欢这项运动。有70.5%的学生希望开设选修课,说明在西安体育学院开设健身舞选修课是非常有必要的。

5.1.2目前有30%的教师擅长健身舞的教学,并且有78%的教师表示能通过学习能胜任和基本胜任健身舞的教学。说明开设健身舞选修课时可行的。

5.2建议

5.2.1为满足广大学生的需要,逐步在体育教学中推广健身舞这项运动,教师是关键。建议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技能、理论、教法等各方面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 徐春红,李杰,吴海池.关于体育舞蹈课程的探讨[J].2011,02.

[2] 王琛,高校体育舞蹈课程探析[J]。新西部,2011,05.

篇11

【关键词】提高 高职学生 体育课 兴趣

要使每节课都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就离不开学生的积极配合。要使学生积极配合就必须解决如何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这就需要我们去认真研究教材,备好每节课,布置好场地,使教材安排合理,要组织形式多样化,教法手段因人施教,教学语言精炼易懂,如果只重视动作技术的传授,忽视教学上的艺术研究,只注意教师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接受,就很难把一堂体育课上成功,也很难提高学生对此课的兴趣。根据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要使每节课都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就要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一、什么是体育兴趣

体育兴趣即有利于学生积极进行体育运动方面的认识以及情绪,是学生进行体育学习、参与体育活动的基础。体育兴趣对体育课堂气氛具有活跃的作用,一定程度上使得体育课堂顺利进行,并最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体育兴趣不受外界影响而转移,将其有效运用于体育教学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根据相关调查发现,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兴趣情况受到教学方法、家长支持、教师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

二、教师做示范动作要让学生看得清

在教学中,“示范看得清”是使学生产生兴趣的重要方面。示范,领做的位置,学生队形的排列,都要让每个学生看得见,看得准,看得真,示范动作的一招一式,举手,抬腿都要干净利落,不要施泥带水,要让学生能看得一清二白。特别是一些难度较大或关键的动作,要做稍慢,该重复时多重复几遍。只有示范动作让学生看得清楚,学生对此节课才能有信心有欲望,才能产生乐趣,他们只有看得清才能模仿学得快,学得规范正确。教师不仅示范能让学生们 “看得清”而且对学生中做的正确或错误的动作,都要及时指出,纠正。让学生们对各自的动作也能“看得清”。要让学生们知道对或错在什么地方,以后再练,心中就有印象了。

三、教师讲解要简明,突出重点

在教学中,教师的讲解要让学生听得明白,教师不仅语言简洁,明快,而且要讲得让学生“爱听”“有水平”“有味道”,教师的教学语言要新颖,要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技巧,要讲解生动,叙述清楚,重点突出,富于趣味性,辅之于表情,助之于手势,语调有抑扬顿挫,节奏有快慢疾徐,这样就能启发和引导学生思考,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要想做到这方面,首先就得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认真进行研究,对所讲的要领,做到心中有数,切不可单凭以往的经验或想上啥临堂凑合,影响了一堂课的质量,另外在讲某一项动作时,尽量把要领讲得简单易懂些,例如:篮球的三步上篮动作要领,可以把它编为一大二小三起跳(投篮)顺口溜,这样通俗易懂,便于记忆和领会,使学生对篮球三步上篮要领掌握得又快又好。

四、营造轻松、活跃的体育学习氛围

为加强高职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学校应不定期地举行一些有意义的体育活动,如开展体育竞赛和讲座等,体育竞赛具体包括运动会、篮球赛、拔河赛、排球赛等系列体育运动,而体育讲座可以具体包括奥运历史、各种比赛规则、各国体育发展历史等内容,以此引起学生的好奇性,提高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兴趣。也可利用教室板报、广播等途径对有关体育知识进行宣传,且为学生准备充足的体育器材,满足学生体育活动的要求,使学生在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中学习,并在学习中体会到乐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五、让学生掌握动作要领,学得会

动作学得会,是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兴趣的重要透因。如果学生学习动作时,学不会便会失去信心,更谈不上感兴趣问题,那么怎样才能尽快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老师所教的技术动作,我认为重要的是教师要备好课,还要备好学生,研究出好的教学方法,耐心、细致的给差生辅导,帮助他们克服种种困难,排除心理障碍,学会此节课教师传授的技术动作,每个班都有几十个学生,他们的身体素质,体育基础及接受、领会、理解能力都有所不同,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因人施教”分别对待,而不能图省事,简单的“一刀切”。

因此,上好一堂让学生感到有兴趣的体育课,是很不容易的,需要教师付出辛勤的劳动和汗水,有一份耕耘,就有一份收获,我相信只有这样,就一定会使学生对体育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样也一定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达到锻炼目的。

【参考文献】

篇12

关键词:中职生;体育;技能教学

中职学生没有升学的压力,而且毕业后多数步入工作的岗位,没有系统的体育课教学,所以中职阶段的学生的体育课是奠定终身体育锻炼基础的时期。学生必须掌握一项或多项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方法,而兴趣则是体育锻炼的最主要因素。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就成了中职体育课的主要任务,如何能将这一任务实施,采取专项教学培养学生兴趣的可行性有多高,现在就这些问题作初步的探讨。

一、影响学生体育技能学习的因素

1.利用学生好动的特点,培养体育兴趣

现今大部分中学的体育课由于有升学的压力,学生普遍不重视体育课,采取应付的方式接受教师的知识传授和动作示范,课外时间几乎全用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上,因此,学生体育课中的学习并没有主动性、自觉性,无法提高师生的互动性。相比之下,中职生除了学习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外,课余的时间多用于休闲活动,学校和学生自行组织的比赛相对较多,体育锻炼的氛围较浓。此年龄段学生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好动,利用这一特点给予学生引导,对于体育兴趣的培养是一种很好的内在动力。

2.利用社会体育潮流,培养学习的积极性

当代社会人们对体育需求的日益高涨,科学锻炼、终身受益,已形成一股社会体育的新潮流。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中职生在上体育课的时候,总希望学到一种或几种体育技能,用来锻炼身体以及适应社会潮流。从以上的分析来看,学生对掌握一项或多项体育技能的求学欲望很高,这是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外在动力。从心理学角度讲,内在和外在的动机都存在,学习就有了动力。

二、找出兴趣,培养意识

体育教学要锻炼学生身体和改善学生健康状况,促进学生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的全面发展。教学就要有老师,“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同样,体育教学也不例外。体育课程的改革让学生成为主动,教师作为辅导的地位。以学生的兴趣为引导,提高学生的兴趣就可以提高他们上课的积极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找出学生的兴趣所在就可以培养他们对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学习积极性和兴趣的培养也可以得到相应的提高。专项教学可以找出学生兴趣之所在,从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

三、专项运动技能教学的益处

1. 度身定专项,培养个人体育兴趣

运动技能的学习不能像走马观花似的对每个体育项目有大概的了解,而没有深入的学习。中职阶段采取的专项教学,以某一运动项目为具体的上课内容,详细的给学生传授运动技能,如:篮球课可以教授学生运球、传球、投篮、比赛规则等知识。专门的项目教学可以使学生在一个或几个项目上有较大的发展,让学生在出校门之前学到一项或多项运动技能,在以后的体育锻炼中能够利用。而且,接受了一定的体育知识后,学生对自己适合哪种体育锻炼有了个大概的了解。这种由学生自己定的体育锻炼项目,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运动能力,陶冶学生情操

不同的运动项目练就不同的身体素质,比如:跳远可以增强弹跳力,篮球可以锻炼眼力和手力,游泳可以增强肺功能等。可以说利用在体育项目的专项教学,针对学生的一种能力进行锻炼,逐步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那样学生在运动中就可以较轻松地完成许多动作。通过专项教学,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运动能力,学会体育运动的手段、方法,丰富学生体育文化知识,不仅是锻炼身体的需要,也是培养终生参加体育锻炼习惯的需要;也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勇敢顽强的精神,发展学生个性,陶冶学生美的情操,培养文明行为。它对学校的德育、智育、体育以及爱国主义教育等几个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3.举行竞赛,增强兴趣和集体感

中职学校以塑造学生的人格为主导思想,使学生参与运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适应社会。学校应该给予体育更大的支持,举行比赛来增强学生的体育兴趣。当有体育比赛的时候,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就可以体现出来了。为了取得比赛胜利,会对相应的比赛项目会投入精力,期待自己在比赛中得到名次。体育比赛除增强身体锻炼、提高集体主义意识的同时,学生在不知觉的把某一种运动项目当成了自己的“强项”,逐步的对这个“强项”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可能把它作为自己终身体育锻炼的主要手段之一。在体育教学之中,教师就可以根据运动会的项目,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会很高的。

四、教师要不断学习

一般的学生对体育项目学习的要求并不是很高,教师在教授学生时,虽然每个运动项目中基础知识已经能够满足大部分学生了。但是,教师还必须掌握许多运动项目的知识,以便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兴趣的需求。所以教师除了上课之外,还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来提高自己。

随着中职阶段的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不断提高,学生在专项教学中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学习到锻炼身体的手段与方法,提高身体的素质,为以后的体育锻炼奠定基础,这是一种可行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邵荣.新课程教学如何加强中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体育与健康课程网.2006.

[2]吴立伟.中专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中学体育网.

篇13

关键词:高职体育课程;体育教学;健身健美;健身会所;能力素质

1.研究目的

2002年8月教育部印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第二十条明确提出“因时因地制宜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现目前,传统的体育教学内容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很多社会新颖的健身项目离学校体育课还有段距离。随着时代的进步,高等职业院校越来越注重发展学生职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高职体育教学需要向健身性、终身性、实用性及时代性等方向发展。课程设置应注重对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注重学生的锻炼意识和运动方法的养成。学校体育教学引进时下流行健身项目可以很好的改进现在体育教学的局限性,也可以更广泛的为学生创造其离开校园投身社会后继续参与锻炼的条件。

2.研究方法

2.1实验法:

以重庆财经职业学院2012、2013级体育选项课健身、健美项目班(两个年级各2个班)为实验对象,共计140人。对其进行问卷调查,跟踪其课中、课后锻炼行为及教学效果。

2.2文献研究法:

广泛搜集整理国内外专家学者有关高职体育教学、健身健美类新颖课程的学术论文和文献资料,以及近年来国内对高职体育课改新方向和新思想的研究文献

2.3统计分析法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现代统计工具对获取的详细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新课程开发

目前,社会上较为流行的健身项目有瑜伽、普拉提、搏击操、有氧操、防身术、动感单车、轮滑等。但都仅限于在健身会所开展,并未引入到学校体育教学。而在大多数新版高职高专体育教材中,都把这些内容罗列其中,归为“健身、健美”或是“休闲体育”类。在新课程开设前,通过广泛的查询资料,结合重庆财经职业学院场地器材、师资队伍等实际情况,课题组将课程名称确定为“健身、健美”。并邀请了社会健身会所负责人及教练一起共同对新课程的教学资料进行开发。通过讨论调研,确定健身健美课程涵盖器械、瑜伽、防身术、有氧操、部分基础理论等内容。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4个学时的校外健身会所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实地体验会所活动。

在经过了对2012级一期的教学后,根据学生的反应,课题组及健身会所相关人员对课程资料进行了修订。因为女生和男生的兴趣爱好差异,在修订教案时提出了针对男生占多数的班和女生占多数的班两种教学模式,同时调整教学中各项内容所占比例。修订后,在2013级体育选项课中进行实施。

3.2学生参于新课程情况

开设“健身、健美”课之初,学生对该门课程充满了好奇,提出的疑问也是最多。体育教师在对体育选项课进行宣传的时候,很多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学生选课时,传统的热门项目健美操、羽毛球依旧火爆,不过,“健身、健美”课也是在选课系统开放后3分钟之内被选完的课程。

在2012级第一次课的时候,对每位学生发放了调查问卷,学生认真地参与了调查。从对调查问卷的分析中,发现有86%的学生是对课程非常感兴趣,有9%的学生是跟随好朋友一起来选择的这门课,剩下的5%则是报以试试看的态度。在期末最后一次课的时候,我们对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96%的学生表示对该门课程非常满意,仅有4%的学生认为效果不理想。课题组在这96%的学生中随机抽取访问,被调查学生表示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了解到了一些时下流行的体育健身项目,掌握了一些传统项目以外的锻炼方法。特别是一些小器械练习,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体育锻炼。

在课题组收集到的学生反馈信息中,有几条非常有意思,也从学生的角度反应出了对“健身、健美”课程的态度。有学生写到“哇,我去了健身房了,看到了好多年轻人在锻炼,有些人肌肉真发达。”;“去了健身房,有很多比我们大一些的年轻人,和他们交流了解到了一些在学校了解不到的东西。”;“今天去健身房体验了瑜伽课,那个教练的身体好柔软,动作好优美,看来我以后要加强锻炼了。”;“动感单车真是太有激情了,太HI了。”。童言无忌,学生的思想是单纯的,直接的。但是这反应出,学生对这4学时的健身会所实践课充满了惊喜,带给了他们参与运动锻炼的激情和不一样的体验。

3.3新课程对学生健康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先从“健身、健美”课程考核标准来看,考核内容1:身体各部位肌肉群练习动作和瑜伽基础动作编排。考核时,教师随机点2-3个肌肉群,由学生根据平时上课所学知识编排一套合理、有效的练习动作,此项主要针对男生;女生在考核时教师会随机点2-3个身体部位,由学生根据瑜伽的基本动作来编排一套合理、有效的练习动作。第一项考核内容就明确的区分了男、女生的生理特性和兴趣爱好,并且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让他们把平时所学的知识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融合再发展。考核内容2:防身术。主要考核学生对防身术的一些基础动作的掌握情况,例如:拳法、肘法和腿法。考核时教师会设计一个简单的情景,两位同学配合展示,点到为止。除开防身术的防身本质不说,防身术要求头脑冷静、反应敏捷、机智果断善于分析和观察,这却是我们现代学生往往所不具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将这些能力教授给学生,也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提升。

再从教学内容来看,器械锻炼、瑜伽、有氧操、防身术这些内容不但具有一定的技术性,还具备一定的锻炼价值。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运动量是达到了一定的程度的。这些都证明了“健身、健美”课程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4.结论与建议

4.1将社会流行运动项目引入高职体育教学具有应用价值

高职学生根据其性质决定了他们在毕业后将直接走上生产第一线。初出社会的不适应,工作、生活的压力往往给他们带来较重的包袱。适时地、因地制宜地开展体育锻炼能够很好的起到锻炼身体和减压的作用。时下流行的办公室运动也是由这些项目扩展来的,而在学校所学的运动技术和健身知识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帮助。现在,很多年轻人喜欢到健身会所、俱乐部进行锻炼,那么经历过“健身、健美”类似课程的学生就不会有陌生感,反而会觉得如鱼得水,信心满满。新设计的课程能够给学生带来如此多的积极作用,自然也就体现出了其在现代高职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4.2结合实际情况适机开展

前面提到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都是在具备一定条件下展开的。首先需要有场地器材、设施设备,其次需要有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师。在这些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盲目将社会流行运动项目引进课堂可能就会适得其反。课题组在课题筹备初期就考虑到学院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所以采取了和社会健身会所合作、共享资源和师资的办法,最大程度的使新课程更加的专业和结合社会实际。

4.3打破传统思维,扩展课程价值

高职学生精力充沛,课余时间无所事事,而成立多种单项体育俱乐部能够吸引学生参加日常体育锻炼,丰富课余文化生活。通过体育俱乐部的活动组织模式,将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运动技能和体育知识运用于实践,开展学生喜欢的体育竞赛、体育表演,满足学生的体育需求,有助于发展学生在校期间对体育锻炼的认知,培养专业所需的身体素质。这对娱乐身心和强身健体,形成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满足学生职业发展需要是非常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雷鸣.高校体育选项课开设轮滑教学的可行性研究[J].科技信息,2010(16).

[2]姜维萍.试论普通高校健美操课的地位与作用[J].四川体育科学,1997(2).

[3]韦继康,等.论健美操运动在高等职业大学中的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J].体育教学研究,2000(3).

篇14

【关键词】 学习以人为本兴趣 改革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现在的中职学生绝大多数来源于农村和边远山区,年龄较小,并且原来文化基础较差。这就决定了他们视野较狭窄,世界观、人生观存在问题。克制力较差,自信不足,缺乏努力学习积极向上的动力。一些学生心态浮躁、目光短浅。部分学生认为来学校纯粹是为了拿个文凭。因此,学习无动力、激情。

以上种种情况表现在对待德育课上,存在偏见和误解。学生对德育课重视程度不够,认为上职校关键要把专业课学好,因此学习积极性不高。学生课堂上易出现睡觉、讲小话、玩手机厌学的局面。

笔者认为必须突破传统的老师“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联系实际多鼔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做到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深入了解学生,积极引导学生,改变学生对德育课的认识,

激起学习这门课的兴趣。

教师在上课前,要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兴趣爱好、课外阅读等方面的情况 。把握学生的思维动向,弄清学生所思所想,知道学生关心的问题。教师的引导才有针对性,也才能吸引住学生。 例如,我在讲授“职业教育与个人成才”内容之前,了解到学生们都希望将来工作后能拿高工资、赚大钱,但又觉得有点空想。我在上课时,首先让学生谈自己将来工作后对收入的期待。有的说希望收入比家里任何人都高一年几万就够了,有的说希望收入比村里任何人都高一年十几万就满足了。我看没有人说更高收入了,这时我鼔励学生大胆再说高一些。结果有人有点胆怯说出一年几十万 ,我进一步鼔励还可说高一些,这时一个同学说出了一年一百万,结果引来一阵嬉笑声。我看时机已到,及时切入教学内容,社会需要应用型技术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而技能人才大有作为。接着举出李斌等一大批技校毕业生成为了专家、技术能手,有的成为老板甚至大老板。他们的收入一年最少一年几十万,有的一年上千万都有。成为了受人尊重的成功人士。在坐的各位只要现在就开始认真学习,通过不断努力,也会成为和他们一样的成功人士,收入远比你们今天说的要高得多。同学们对我说的一席话暴发出热烈的掌声。通过这次课后,同学们普遍自信心增强了,学习德育课的兴趣大大提高了。

二.联系实际,随机应变,放手调动学生讨论问题,解除疑惑,时时提高学生学习德育课兴趣。

教师在生活中要做有心人,不仅要掌握书本知识体系,还要注意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当学生质疑课堂上学习的知识点没用时,教师就可随机应变以旁征博引,用现实中的实例与他们共同进行探讨。为此,教师要注意在课堂上搭建一个和谐平等的对话平台,使学生乐于参与。比如,我在讲授“人际交往应遵循信用原则”内容时,强调应说真话,办实事,不欺骗,不虚伪,信守诺言。结果有的学生就反驳我说,现在社会上老实人吃亏,说假话,生产销售假货的人发财讨好。我及时组织学生讨论,得出结论:说假话,生产销售假货的人只是暂时能欺骗了别人,短时发财讨好。正如《狼来了》里的那个小孩一样,最终是要付出代价讨不了好的。联系学生的思想行为实际展开讨论交流,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和说服力,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同时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反思,帮助学生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用榜样现身说法进行教学,让学生亲身感受实际,点亮学生

希望,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德育课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