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初中生体育活动范文

初中生体育活动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7:0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初中生体育活动,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初中生体育活动

篇1

关键词:初中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分析;解决办法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各项身体机能都在不断发展和完善。适当进行课外体育锻炼能够更好地促进初中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校体育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因素。合理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对于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初中生接受学习教育的同时,学校根据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合理安排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正确引导学生认识体育、热爱体育,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强身健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现阶段初中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分析

1.初中生进行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短

由于初中生的学业压力逐渐增大,学业任务越来越繁重,学生在学校很少有休息的机会,就连规定的体育课也经常被数学、英语等大课老师占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越来越少。另外,由于现在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充满高期待,为孩子填报了许多课外补习班,以及特长班,使学生在放学回家和周末都没有进行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造成了现在初中生课外体育活动匮乏的现象。

2.初中生进行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单一

对于初中学生,由于设施不足,造成很多男女学生参与的体育项目出现明显的分区,男生大多打篮球,踢足球,打乒乓球,而女生大多打羽毛球,练健美操等,对于像网球等对于场地要求较高的项目,初中生很少涉猎;对于拳击、散打等需要专门的教练的体育项目,也很少有初中生参与。

3.学校对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视不够

现在很多初中还是将升学率看作是学校发展的重点,对于体育锻炼这种长期性的健体项目,学校给予的重视不够,这也造成了初中体育教师对于学生体育锻炼的要求不高,出现课业任务执行度低,体育课上课,以及课外体育项目的开展不积极等问题。

4.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缺乏变通,时间安排不合理

由于初中生课业任务较重,学生进行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集中在课间和放学后,这时大量的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学习的体育设施就会出现不足。因此,学校应该合理调整学生的作息时间,合理分配体育设施。另外,一个班的学生喜欢从事的运动是多种多样的,统一时间的体育课很难满足学生对于自己喜欢体育项目的锻炼要求。

二、针对现阶段初中生进行课外体育活动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

1.加强与家长的沟通,正确对待课外体育活动

进行课外体育活动是增进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学校应加强监管,确保学生在学校能有足够的锻炼时间。在晨练、眼保健操、课间操等时间段,应专门安排学生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学生的锻炼时间不被耽误。在进行体育课教学时,也要保证学生都能得到锻炼,坚决杜绝将体育课变成数学课、语文课、英语课等其他课程的现象,保证体育课时。另外,学校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让家长意识到体育活动的重要性,适当地减轻学生的课外学习压力,让学生进行高效率的学习,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2.丰富课外体育活动形式,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为了适应学生的发展要求,学校在进行体育课教学时,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多样化教学,对于散打、健美操、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等运动都需要有所涉猎,让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运动,进行针对性的学习。让专门的体育老师充当社团顾问,定期开展社团活动,定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这样,学生有专门老师的教授,进步也会更快,自信心和兴趣都会大增,有助于学生树立进行课外体育活动的意识,养成进行课外体育锻炼的习惯。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将教学过程趣味化,在教学过程中穿插游戏,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加强教育,端正体育教师的教学态度

针对很多初中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课教学时出现的教学散漫、教学不积极、体育课要求低等问题,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教育,使其树立崇高的教学精神,促进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顺利达到,保证各项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增强学校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初中生的全面发展。

课外体育活动是初中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重要形式。本文通过分析现阶段初中生在进行课外体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如,学校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使家长正确认识课外体育活动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的意义;丰富课外体育活动形式,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学校应增加对体育设施的投入,合理安排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加强教育,端正体育教师的教学态度等多种方法,以此来促进课外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促进初中生的全面发展。

篇2

1初中生体育活动的心理特点

1.1兴趣广泛,不断分化

初中生由于知识范围扩大,求知欲不断增强,他们不仅关心课内的学习和锻炼,而且关心课外活动和班级、校际间的各种比赛;许多少年经常关心国际国内的重大比赛情况,常常因我国体育健儿在国际比赛中为祖国赢得了荣誉感而感到振奋和鼓舞;有的学生对某项体育活动具有强烈的兴趣,甚至达到迷恋的程度。这说明少年对体育的兴趣不仅具有广阔性,而且具有一定的深刻性。

初中生的兴趣不断分化,比小学生具有更大的选择性。他们对体育课和对不同运动项目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兴趣及选择,受性别、个性、原有体育基础、学校体育活动的传统、教师的专长与教学水平等的制约和影响。男生多喜欢活动量大、竞赛性强,能表现机智、灵活、敏捷的运动项目,如球类、田经、体操等;女生则更爱好动作强度不太大、姿势优美、节奏韵律感强,能表现灵活、机敏和柔韧的运动项目,如艺术体操、球类、某些田径项目等。绝大多数少年都喜欢集体活动项目,他们之间已经建立基于兴趣爱好一致的友谊,常要求按兴趣爱好和“合得来”进行活动。多数少年尚未形成对专项运动的稳定兴趣。学校体育活动的传统对少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而体育教师的专长、教学水平和教学风度等,则直接影响着少年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和对不同项目的选择。

1.2情感丰富、强烈而鲜明,意志有明显发展

初中生的情感丰富,易于冲动,情感表现强烈而鲜明,在体育活动与竞赛中尤为突出。他们为比赛的顺利而感到兴奋、满足,为集体和个人取得好成绩而狂喜、信心十足;为比赛的挫折或失败而急躁、烦恼或泄气、绝望;因裁判的不公正而争吵、动怒等。正由于在体育锻炼和比赛中,少年的情感表现得强烈和鲜明,也就为体育教师提供了对他们进行教育的机会。在正确教育的影响下,初中生的情感逐渐趋向稳定、深刻,不再像小学那样肤浅,易于动摇。

在少年情感发展中,开始出现对异性互感兴趣的现象,有接近异性的倾向和愿望。但这种情感在少年身上却表现出一种特殊的矛盾形式,外表上表现出对异性的“轻视”“疏远”甚至“挑衅”,如不愿男女同桌,站队时故意离得很远,有意和异性争运动器材或场地,故意不理睬或挑剔对方等。对此,教师应该加强教育和引导。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和独立性的增长,加之意识到自己力量的可能性,初中生的意志有了明显的发展,具有小大人的特点。他们敬佩和喜欢模仿意志坚强的人物,不怕困难、不畏艰险、勇敢果断的意志品质,有时表现得十分惊人。他们敢于做较难而惊险的动作,尤其在有观众时更是如此;勇于承担较大的运动量,但常常过高估计自己的力量和能力。教师必须进行适当的限制,并加强保护和帮助,以免发生伤害事故。

1.3成熟感与幼稚性共存

初中生一方面由于生理发展和性的成熟,另一方面由于和成人关系的改变(如成人对他们的平等态度和信任等),使他们感到自己已经成熟,不再是孩子而是大人了。“成熟感”是少年个性结构中新的中心因素。它表明少年在社会关系方面新的立场;决定少年的巨大社会积极性及其内容和发展方向;决定着新的意图、体验和激情等。与“成熟感”紧密相联系的心理特点是少年的自尊心,初中生希望别人尊重他们的权利和义务、个性尊严、独立和平等等;要求信任和友谊,要求和成人建立新型的同志、朋友式的关系。如果教师还把他们当成小孩而处处加以监护,不尊重他们的兴趣和意见,他们就会抱怨甚至反抗。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他们不再无条件信任和服从教师,要求独立活动,甚至喜欢另搞一套,但往往又不能自我监督,遇到困难容易灰心丧气。他们像大人,又像小孩,有时显得很懂事,有时显得很稚气。为了表明自己的坚强勇敢,男孩好逞能和冒险;有时把不经思考当作果断,把蛮干胡闹当作勇敢,把执拗当作坚定等。少年心理特点的幼稚性表明,他们虽然力图摆脱成人的监督,客观上是不能缺少教师的指导和关心的。教师能按同志、朋友的方式,在教学和课外活动中把少年当作自己的助手,尊重他们的独立性,又能机智地指导和帮助他们,使其维护自尊的需要得到满足,少年就会把教师看作他们的朋友和榜样,从而顺利地建立起相互尊重、信任、通力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或人际关系。

2根据初中生心理发展特点,在体育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2.1保护初中生喜爱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体育教师要针对少年学习动机、兴趣和认识发展的特点,加强引导,不断提高他们学习和锻炼的适宜的动机水平,克服错误动机。要采取多种多样生动活泼而又富于启发性的教学方法方式,不断巩固、加深他们学习、锻炼的兴趣,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少年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积极创设各种情境,以发展少年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和主动创造精神。要组织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特别是一些有趣的游戏,全面发展他们的柔韧、速度、灵敏素质,以及协调的人体基本活动能力,适当发展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

2.2针对性成熟特点教学

篇3

关键词:庄浪县 农村初中生 课外体育活动 现状 调查 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101-02

1 引言

近几年国家体育局与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儿童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等方面出现了严重的下降趋势,例如肥胖,视力下降等。因此学校应该重视学生的体质的问题,加大对体育设施的投入,确保学生每天的体育锻炼时间,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课外体育活动。

调查对象:庄浪县农村初中生。

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查阅有关初中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调查与分析的文献资料以及与此相关的书籍和文献,为调查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2)问卷调查法。设计了与初中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因素相关的的调查问卷表。共发放600份问卷,收回问卷587份,有效问卷563份,有效率93.8%。其中初一225份,初二220份,初三155份。(3)实地考察法。对学校进行了考察,了解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动机、态度、方式、时间以及场地设施等,并作了记录,为本文提供依据。

3 结果与分析

3.1庄浪县农村部分初中学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

3.1.1庄浪县农村部分初中学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与时间

调查结果显示:每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仅为一次的为26.8%,每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两次的为30.6%,每周参加体育活动三次的为23.3%,每周参加体育活动次数四次及以上的为19.3%。由调查可知,庄浪县农村初中生每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每周两次居多,每周课外体育活动次数偏少,由于受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没有保障。庄浪县农村部分初中学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持续时间在15-30分钟最多为44.6%,而45-60分钟及以上仅占4.6%,这将对于初中生的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产生的影响远小于课外体育活动本身具有的价值。

3.1.2庄浪县农村部分初中学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项目

调查显示:男生选择的锻炼项目多为篮球,排球,足球等。而女生选择的锻炼项目多为乒乓球,羽毛球,游戏等。就男女生选择的运动项目来分析,说明男生喜欢对抗性强运动量大易出大量汗并具有身体接触的激烈的集体性项目。相反女生则比较喜欢对抗性弱运动量小不易大量出汗的没有身体接触的项目。

3.1.3庄浪县农村部分初中学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方式

通过实地考察初中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方式较为普遍的是以几个关系好的伙伴自行组织的兴趣小组活动为主,而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开展集体性课外体育活动的学校或班级较少。并且大多数学生是在班主任或体育教师的催促下很不情愿的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他们把体育活动视为一项强制性的任务,在活动过程中注意力分散,时常发生运动事故。

3.1.4庄浪县农村部分初中学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场地、器材情况

调查显示:4所农村初级中学学校的体育场地以篮球场、兵兵球台为主;拥有田径场地的学校3所且均为土场地;拥有室内体育场地的学校没有;拥有排球场地的学校1所(通边中学)。田径场地通边中学、韩店中学、朱店中学三所中学拥有小型的田径场地外,其余1所学校需要加强田径场的建设;篮球场地的数量尚能够达到的要求,但大多数学校的篮球场地以土地和水泥场地为主,质量上有待改善。在调查问卷中对学校体育器材方面做了充足、一般和缺乏三个方面进行调查,四所学校体育教师就体育器材配置方面持一般和缺乏各占50%。

3.1.5庄浪县农村部分初中学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态度与动机

当代提倡素质教育,即德智体等的全面发展初中生对参加体育活动的认识不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调查显示初中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是测试取得好成绩的百分比为27.4%。

3.1.6庄浪县农村部分初中学校体育师资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庄浪县农村部分初中学校体育老师还是处于相对缺乏状态,根本不符合标准要求,对于像朱店中学、阳川中学这样的学校学生人数相对较多,但是师资配备上却不足。许多学生在初中阶段就进入了心理和生理发育的青春期,而女生在这阶段的心理和生理变化尤为显著,而男教师对这方面了解不够深刻,在一些体育动作的学习上不便指导。以上4所学校不但没有女体育老师,而且部分学校体育老师是兼职老师。

3.2 影响庄浪县农村中学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

3.2.1 影响庄浪县农村中学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观因素

庄浪县农村初中学生对于参加体育活动的目标不明确,把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当作是完任务,他们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目标是对付考试,能在测试中取得好成绩是他们的主要动机,学生在活动中怕脏怕累,从而忽略了体育的本质即“强身健体”。

3.2.2影响庄浪县农村中学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客观因素

庄浪县农村初中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缺乏,体育师资配备不到位,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在课外活动过程中容易出现运动损伤。运动项目单一,学校特色项目基本没有,这就大大降低了学生参加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

4 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庄浪县农村初中生每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集中在2次的人数占多数。

庄浪县农村中学男生喜欢的运动项目是带有身体接触的对抗性强且易出汗的篮球,排球等。女生喜欢的项目多为没有身体接触运动强度不大的微微出汗的小球项目及跳绳等。

庄浪县农村初中生组织的全校性体育活动主要是早操、课间操以及每年秋季的田径运动会,活动形式单一。农村体育场地器材缺乏,由于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有些体育器材即使有也没有得到更好的利用。

4.2建议

学校减负,保证学生充分的锻炼时间;加大体育相关改革,提高体育认识;转变体育观念,加强体育活动的组织与引导;多种形式和多个道筹集资金,加大对体育资金的投入力度;积极开展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项目,组织体育文化节,成立体育俱乐部。

参考文献:

[1]潘绍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M].北京:出版社,2009.

[2]成效钝.盐城市中学课外体育活动锻炼现状调查与分析[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4(04):21-22.

篇4

关键词:初中生 体育活动 学校体育 调查

一、前言

根据2012年公布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学生体能下降,肺活量下降,肥胖比例增加.这些问题都应引起我们学校体育工作者的关注. 调查区有公办初级中学46所,民办24所。在浙江南部还具有代表性。研究本地区初中学生体育活动的现状。对全省开展学校体育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调查区在校初中学生。随机确定各乡镇学校的调查对象,调查范围遍及全区13所乡镇。街道中的12所中学。年龄14-16岁。三个年级段。男女约1.3比1。调查人数为560人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根据1997年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对“中国群众体育现状的调查研究”的调查内容,结合瓯海区的实际设计了调查问卷表。发放调查表560份回收有效数534份有效率为95.2%

2.数据统计法。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整理,利用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3.文献资料法。收集我国关于中学生体育卫生方面的政策法规和瓯海区体育设施场馆调查统计。以及中学生体育活动的文献资料。

三、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活动参与者的基本情况

1.体育活动爱好者比例。我区学生当中爱好者比例只有48.92%。还有相当多学生没有形成自己的特长和兴趣,这对今后从事体育活动锻炼带来很大的障碍。

2.每次参加体育活动时间(除体育课)。大部分参加活动时间在30分钟以下.除去准备活动,放松的时间。真正锻炼的时间很少了。这样的活动时间对增进身体健康效果不佳。对运动技能的形成和掌握也没有什么效果

3.参加体育活动的原因。从表2看,瓯海初中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动机是健身,提高运动能力。感觉运动不足。说明瓯海初中学生有参加体育活动健身意识。对体育文化的需求和发展自己的特长以及参与群体活动意愿较强。但学校生活并不能满足学生体育活动需要。但整体比例较低。

4.学生的活动项目。选择跑步散步还是因为场地简单条件要求不高,和我国人习惯有很大关系。大球类活动还是受到学生喜欢,小球还是有一定的群众基础。棋类排名第7,和温州棋类开展普及有很大关系,全国少儿国际象棋比赛在温举办过。还有国际象棋世界冠军诸宸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5.参加体育活动场所。主要集中在学校的体育活动设施场地,学校以外活动占的比例很小。和我区适合青少年活动的场地和设施分布不广.

(二)不参加体育活动的原因

学生学习负担比较重,对各个学校来说升学压力还是很大。学校在时间安排还是倾向于学习,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应该能满足学生的活动需要,但在双休日一般不开放,双休日是学生课余时间最多的时候。学生也就没有地方活动。不开放的原因主要是管理上的困难。场地维修费用紧张。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瓯海初中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和体育爱好者比例较低。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是健身。提高运动能力为主,参加活动主要形式是体育课。活动项目以简便的健身和球类为主。参加学校体育活动的条件还可以,但社区活动场地缺乏,家庭体育器材较少,场所都还不正规。

2.瓯海初中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受到,场地设施器材和文化课学习时间,经济条件的制约。

3.瓯海初中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还是不明确,部分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还比较差。

(二)建议

1.加强体育工作的宣传。切实贯彻“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认真实施中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真正把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全民体育结合起来。形成学生为载体,学校为平台。人人参与的良好局面。

2.课余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补充是进一步促进学生体质水平提高。增进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学校应积极推广建立学生课余活动的俱乐部,并逐步开放和利用学校体育设施和场地在课余和双休日向学生开放,为学生参加活动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上海统计年鉴(M)上海统计局,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7

[2]于可红等.国家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个体评价标准研究.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

[3我国终身体育人口与间断体育人口调查[B]中国群众体育数据库。

篇5

关键词:兴趣教学;优化策略;游戏;拓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1-0199-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1.130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进行初中体育教学时,教师要深入探究新课标的要求,把学生放到体育学习和锻炼的主体地位上,引导她们积极探究体育运用项目的动作和技巧,并通过锻炼提高体育运用能力,促进他们身体素质的发展。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要摆脱传统教学中强制性规定的做法,用学生感兴趣的方法进行教学,让他们在自由活跃的氛围中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育意识,使体育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一、精心设计导入环节,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精心设计的课堂导入环节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快速地进入到学习状态,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摆脱传统教学中枯燥、单调的教学方式,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精心设计导入环节,使上课一开始课堂氛围就活跃起来,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探究的兴趣。体育学科是一门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教学。在进行室内的理论教学时,教师可以运用直观的多媒体进行导入,让学生跟随多媒体的引导进行体育动作的探究,就能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加强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的理解,有助于提高他们的体育运动技能。在进行室外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改变传统的队形,采用自由站位的方式进行热身运动,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积极地进入到体育锻炼中。教师还可以结合体育运动的内容来选择不同的锻炼场地,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时刻保持新鲜感,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的锻炼中掌握体育运动的技能,实现高效的体育教学。

二、优化教学策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在传统的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普遍采用的教学方式是教师进行体育动作的示范,学生进行大量的练习。在枯燥的体育学习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失去学习的信心,导致他们的学习效率不高。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身体素质进行教学优化,创设趣味性的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让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积极的体育锻炼,有效掌握课堂中学习的体育运动项目的动作,并通过练习掌握运动项目的技巧。在趣味性的教学环节设计时,教师要深入到学生当中,共同参与体育锻炼,和学生探究体育动作的技能技巧,就能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互动中构建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能让学生对体育锻炼产生兴趣,并通过练习不断提高身体素质。

三、结合游戏进行教学,激发课堂活力

在体育教学中,结合游戏进行教学,能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自发地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同时,游戏教学能让学生放松心情,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进行体育锻炼,更能激发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在设计体育游戏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游戏创新,让学生在新颖的游戏中进行体育锻炼,从而有效激发课堂活力,使课堂教学高效进行。例如,在长跑练习中,不仅需要激发学生对跑步的兴趣,还要让他们在灵活的游戏练习过程中提高身体的耐受力,从而让他们高效完成教师布置的锻炼任务。为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曲线跑”“接力跑”“组对跑”等形式的锻炼。在多样化的练习方式中,学生的积极性高涨,他们在提高身体灵活的同时,顺利地完成了长跑练习,提高了长跑的速度和耐力。在选择游戏时,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选择不同的游戏,让学生在每一节课的锻炼中都能参与新的游戏活动,让他们对体育课堂产生期待,激发他们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

四、把体育运动融入到竞赛项目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初中生有较强的好胜心。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时设计竞赛的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提高他们的锻炼效率。在竞赛过程中,学生想要获得胜利的决心会让他们忽略身体上的疲劳,积极地投入到比赛中。例如,在进行排球的垫球训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两个一组,进行垫球的比赛。比赛要求只有动作正确的才能计数。在激烈的比赛过程中,学生精力能高度集中,认真探究正确的动作,使他们掌握快速垫球的技巧。通过比赛,使课堂教学在活跃的氛围中进行,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使他们在锻炼的过程中掌握了学习内容,实现了体育活力课堂下的高效教学。

五、进行体育课外教学拓展,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

篇6

关键词:创新;初中体育;教学效果;积极性

我国的教学体制虽然正处于大力度的改革中,但人们对于初中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一直都缺乏相应的关注度。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契合新课改的需求,因此,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进行针对性的改革已经成为创新体育教学活动来提升初中体育教学效果的重要措施。

一、为学生创造好的体育学习氛围

在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中,师生之间缺少交流,而且体育活动也缺乏趣味,这让很多初中学生只将体育课当成一项任务来完成,使得初中体育教学枯燥乏味,收效甚微。如能针对这一情况,让体育老师与学生多多交流,更易于老师发掘出学生喜欢的体育活动。学生在体育学习中,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一些困难,良好的交流与沟通可以让问题得到及时的解答,克服困难时所遇到的心理障碍也能得到正确的疏导,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相应的,体育教学活动也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当然,学生的身体素质不可能单独依靠这些锻炼出来,必要的强度训练一样必不可少,这就要求体育老师和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多多交流感情,那么在克服训练的困难时,彼此之间可以相互鼓励,同学之间情感的激发可以帮助提升自身克服困难的信心。

二、体育教学应紧跟现代化教学的步伐

近年来,多媒体教学在初中教学手段中被广泛应用,这一新型教学手段其实也同样可以运用到体育教学中。比如,一些较连贯、难度较大的动作,学生学习起来可能不太容易,同时,学习不当还会造成损伤。通过动作演示教学,学生能在课件模拟中将动作观察得更清楚,也更容易掌握动作要领,避免受伤情况的发生。再者,利用多媒体手段讲授体育知识,并结合当下学生十分流行的追星行为,可以将学生盲目追星的注意力转移到明星的艰苦奋斗上,追星族都会无意识地模仿自己的偶像,这样能激发出学生向偶像学习的动力,同时,学生的思想认识也得到了提升。

三、开展课外活动,建立兴趣小组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现在的青少年需要拥有很强的综合素质,课业压力也是越来越大,课外活动的时间自然也就越来越少。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每天都必须保证一定的活动时间,为了让初中的体育教学跟上新课改的脚步,学校应该安排出统一的活动时间,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体育活动,例如体操小组、武术小组等。这样学生紧绷的神经才能得以放松,在得到及时的舒缓后,更有精力投入学习,甚至可以培养出某些学生的体育特长也说不定。只有学生的身体素质与知识储量同时进步,才能为我们的国家培养出综合型人才。

综上所述,初中体育教学活动是每个初中体育老师都应该重视的教学部分,只有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强化创新理念,教学效果才能得到提升。不管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氛围、引进多媒体教学,还是多开展课外活动,其核心内容都是挖掘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笔者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了解到,大部分学生都很在乎老师对他们的评价,因此,老师多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所带来的助力是很强大的。还有一些体质特殊或是体能较差的学生经常处于消极情绪中,心理状态压抑,如果能在好的氛围下得到同学或老师的关心与鼓励,我相信一定能释放出他们的积极性。

总之,广大的体育教师们一定要多关注初中体育教学的改革,积极创新初中体育教学活动,让我国的初中体育教学效果得到提升,让我国的青少年们有更健康的未来。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阅读;写作;语文活动课

对于初中语文活动课程,教师要进行积极地引导和组织,以学生为活动的主体,开展自主形式的活动,主要是针对语文知识的拓展以及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最终实现初中生的全面进步。语文活动课的实施,体现了教学改革的推进,也是发展素质教育的必然。

一、合理选择阅读和写作的内容

1.对于实践性内容的重视

在语文活动课中,开展实践性的活动课,能够体现课程的活力,使课程更具生机,对传统的阅读写作的教学模式进行了突破,让学生在课程教学中积极参与、增强观察和认知水平,使整个课堂彰显了活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进行《选编自己的作文课》的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介绍自己曾经比较欣赏的作文,或者满意的段落,将其进行分类,装订成册,制作成自己的作文选集。学生对这件事的兴趣十分高涨,积极整理和参与,彼此参考,既有利于教学的开展,也培养了学生对作文选集的收集方式,实践能力得到了较大提升。

2.对于想象性内容的关注

为了使写作更具灵性,需要学生具有合理和丰富的想象,这是进行创作的基础。在想象力的支持下,学生能够找到恰当的活动项目、明确开展形式、确定活动流程,在积极参与之后,实现教学目标。例如,在进行实践活动《办小报,迎国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如电视、网络等,了解国家的变化,收集家乡发展的资料,对未来进行憧憬,以手抄报的形式进行展现,做好设计,认真书写和绘画。鉴于这个题目与实际生活比较贴近,学生热情很高,在报纸上描写了自己的切身感受。这种方式增强了学生对基本知识的巩固,写作灵活性也得到了提高。

二、发挥教师对活动的积极引导作用

做好准备工作,进行科学、有效的组织和安排。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敢于放手,避免事无巨细,要给学生自由,相信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地准备。同时,要分析学生的个体能力,找出差异性,有针对性地安排任务,有效挖掘他们的潜力,形成活动能力。

三、注意形式的灵活性

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活动的内容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只有项目设置比较合理,与学生内心和行为相符,才能保证教学效果的实现。

综上,对于语文活动课,要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活动促兴趣,实现思维的开拓,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篇8

关键词:初中体育;参与学习;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056-01

教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激发他们学习的求知欲望,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开发学生的智力,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开展学习,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参与,共同研讨的教学过程,从而促使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这是我们每个教学工作共同追求的目标。如何在体育教学实践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自觉地参与学习呢?下面我将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谈一点粗浅的做法:

一、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指对学生活动所具有的爱好和追求的心理倾向,它带有鲜明的感彩。浓厚的学习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大脑处于高度兴奋,造成获取知识、探究未知的最佳心态。可见,学习兴趣是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前提。如何使课堂教学兴趣化呢?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学生的实际、精心地设计组织教法。

1、导入课堂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导入,它好比一场戏剧的序幕,要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求知欲,诱发出最佳的心理状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创设最佳的教学情。我在导入课堂时(课的开始准备部分),无论从场地的布置、学生活动的队形、活动的内容以及组织手段的形式等方面,都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时内容,因地制宜的为学生创设一种富有激情、新颖的外界条件。有时的场地采肜的是多方位、或半园形的、梯队形的、五角形的、马蹄形的、梅花形的等不同常规的场境设计,给学生一种好奇、新颖的感觉。

2、新授教学时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授教学是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重要过程。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这个过程。为达到此目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对学生的启发、引导,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正确的思维,轻松地接受新知识。在新课教学中,要改变班级只是作为制约学生课堂行为的一种“静态的集体背景”而存在的现象,使班级、小组等学生集体成为帮助学生学习的一种“动态的集体力量”。教师则根据学生所提问题进行边整理、边删改、边示范、边讲解的方法,最后很自然地引出了正确的动作要领,使学生在充满热烈探讨的交谈气氛中和积极参与思维的过程中,自然的掌握了新授知识的内容。

3、安排练习时有趣

练习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优化练习设计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一环。单一的练习乏味,使学生厌学,因此,练习设计要尽量做到多样化,趣味化。在前滚翻练习时,我安排了自练、互练、小组组合练以及互比、互评的交替练等方法,其间教师则运用精讲示范、恰当点拔、分层要求和整体提高等方法进行指导。这样的练习安排既达到了巩固知识的目的,又培养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当然在安排练习时也不可一成不变,血因根据不同的内容,设计不同的方法,只有这样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体育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要把体育教学单一的理解为只是直接为增强学生体质服务,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自觉学习、自觉锻炼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和“自练通行,自学得之”的目的。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要因地制宣的组织学习材料,使教材中的图案,文字表达方式能够符合各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性,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明确原理。掌握方法。如我在教学中很注重对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课文的工作。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能促使他们在课前去主动了解课文知识、思考课文内容、探讨知识疑点等,经过质疑问难,得出结论。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能促使他们在课前去主动了解课文知识、思考课文内容、探讨知识疑点等。通过尝试,这种强化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对提高课堂效率有很大的帮助,也是一种培养、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教法,什得你一试。

体育教学间的知识结构虽然相当复杂,但知识间往往存在着某种类同或相同的成份。在安排练习时既要考虑到学生身体的素质情况,又要考虑到学生自身的知识体系的差异性,同时又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组织不同的练习方式,所以教师在教给学生的练习方法时,应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而定。如引导学生尝试自练;来体会动作的难易点。启发学生通过自由组合的小组练;来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组织表达能力,达到练习的效果。运用互比互练习方法,来促成学生对体育情感的产生和发展,达到全员参与;主动学习的目的。

三、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

篇9

【关键词】 四川农村;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基本情况;建议

一、四川农村初中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基本情况

笔者对四川农村初中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情况采用统计、走访、现场观察等方式发现,各校开展活动的形式多样。具体的说来,主要体现在,由主管体育的教学单位或者学校直接组织的课外体育活动还是相对较少,更多的课外体育活动都是以体育教学和体育协会组织的形式体现。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四川地区部分农村初中学校已经突破原来的体育教学模式,逐渐实行了符合实际的体育教学俱乐部为学生课外体育主要活动场所和组织者。并且,为了适应地区和学生的需要,部分学校也成立了由学生组织和主导的体育社团,逐渐向大学体育社团靠拢,并定期组织一些符合学校实际的体育活动和竞赛。而这些体育活动的形式主要表现为:男生大多参与到篮球、足球、乒乓球和羽毛球俱乐部,并且大多都对这类活动较为感兴趣,但也有部分女生喜欢观看这类体育活动;而大部分女生则主要参与健美操、羽毛球、乒乓球和散步等,她们对这类运动量较小的运动较为感兴趣也乐于参与其中,此种调查结果比较符合男生和女生的性别需求。另外,调查结果还显示,该地区的校外学生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有着不均衡的特征。主要体现于:部分农村初中由于受到环境限制,使得场地、设施不齐全,造成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也有部分学校在尝试着拓宽学生课外活动的形式,将散打等具有健身、攻击性等搏击体育运动项目纳入体育课程教学,并教育和引导学生在课外活动中逐步推广。

二、四川地区农村初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分析

个体对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需要引发体育行为动机,只有明确和了解了初中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才能从学校和体育管理机构出发做好相关管理工作,从而有效促进初中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良好开展,以达到初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为了使初中学生全面发展,有必要对四川地区农村初中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在调查过程中,按照相关理论的要求,将调查对象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类型划分为:兴趣爱好、娱乐消遣、身心健康、社会性需要和满足考试需要四个方面。其中,兴趣爱好是那些对体育活动充满了兴趣的学生,他们在课外体育活动中能够找到乐趣;消遣娱乐是指打发课余时间或者通过体育运动寻找乐趣;身心健康是指通过课外体育活动达到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健美体型、缓解学习压力等方面;社会性需要是指通过体育活动来认识和交往一些有共同爱好的朋友,适应社会生活等社会生活的动机需要;满足考试的需要是指为了通过考试,而不得不在课后对一些体育项目进行锻炼。基于在当前四川地区农村学校中,体育考试成绩与学生获得学校各方面的奖励和荣誉,以及能否顺利毕业息息相关。对调查对象的动机进行统计和归类我们可以发现,四川地区农村初中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中,具有娱乐消遣动机的学生数量最多,说明了初中学生更加重视体育运动的娱乐性。而身心健康需要却居第二,其原因可能在于,初中学生正处于发育期,他们都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体育活动对其健康具有一定的影响。值得我们重视的是,为了通过相关体育考试而突击进行一些课外体育活动的学生数量占到了统计人数的37.36%,这足以说明,学生更加重视自身成绩,该地区应试教育情况较为严重。

三、四川地区农村初中学生每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情况

通过对四川地区部分农村中学学生每周参与课外活动的时间进行统计发现,大部分学生每周参与课外活动的时间为2~3h,并且都集中在下午放学和课间休息时间,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每周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能超过5 h。这些充分说明四川地区初中学生每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没有规律性,并且持续时间短。一般是在下午放学后锻炼一会,更多的是在课间进行。

四、结论与建议

1、健全管理,加强课外体育活动宣传

与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相关的部门和单位应逐步健全课外体育活动管理活动,可以定期地组织一些体育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之中,让学生在学习文化课程的同时还能够参与到体育竞赛中。并加强对体育活动的宣传教育,通过学校班主任、体育任课教师来加强对学生体育的教学,让学生在学好文化课程的同时注重体育锻炼。根据男女学生的生理特征,以及初中学生的整体特征,来选择和宣传一些有助于他们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课外体育活动形式。

2、积极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课外体育活动动机

通过调查我们不难发现,四川地区农村初中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总体上表现出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形成了以个体娱乐、身心健康和社会性需要等多样性体育价值观。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有着娱乐消遣需要的动机学生占据多数,这就需要我们相关管理人员及体育教师应积极引导,开展正确的教育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只有形成了正确的活动动机,才能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外体育活动之中,并有助于使初中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并且,为学生的终身体育精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统筹管理,做好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推广

由于四川地区初中学生每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大多是下午放学后以及课间休息时间。这种情况使得四川地区农村中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相对比较集中,这就造成我们学校的活动场地、运动器材和设施的使用较为集中,较多的学生同时在利用有限的资源,这给学校场地、设施等安排带来了一定的压力。这就需要我们学校及相关部门加强研究,做好统筹,一方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拓宽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场所和方式,另一方面合理利用现有资源,从全局上来统筹安排学生的作息时间和实现场地、器材的补充和功能发挥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李江等.我国农村学校体育现状[J].贵州体育科技,2009(2).

[2] 吴秋林,茆飞霞.华东地区高校体育俱乐部现状调查[J].中国体育科技,2003(3)25-26.

篇10

一、正确认识体育课外活动的意义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成分,它与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相辅相成,共同完成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

课外体育锻炼是利用课余时间、运用各种身体练习的方法、结合卫生措施进行经常的全面身体锻炼,以达到增强体质,培养锻炼习惯,调节精神和丰富课外生活,继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二、正确认识初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特点

1.以健康快乐为目的,追求锻炼的实效性。课外体育锻炼具有鲜明的群众性,其目的在于从学生实际出发,追求身心愉快、增强体质、丰富课外生活、充分发展个性和才能,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2.组织形式灵活,内容方法多样。课外体育锻炼具有鲜明的课余性,不受课程、大纲、教材等因素的制约,因而组织方法非常灵活,既可以班级形式进行,又可以小组或个人形式进行。并且活动内容也丰富多彩,可以根据每个人的情况和要求进行选择。

3.因人制宜,区别对待。课外体育锻炼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学生有年龄、性别之分,体质有强有弱,千差万别,对活动内容也要求各不相同,承担负荷的能力不一。因此,在安排学生体育锻炼时必须考虑上述的不同特点,采取区别对待的方法。如:按不用的年龄、性别及强弱体质编成锻炼小组,按不同的内容和负荷量,总之要使每个人都得到适宜的锻炼。

三、组织内容多样化

初中学生活泼好动,喜欢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为此,学校除对体育活动内容力求丰富多彩外,还要注意做到“三结合”。

1.体育课外活动与体育课教材相结合。即选择学生喜欢又能发挥集体智慧合力,并使多数学生参加的跑、跳、投和游戏等作为活动内容。

2.与《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相结合。课外活动内容以“达标”项目唱“主角”,这样既保证了平时“达标”锻炼和测验的时间,又避免了每年由于“达标”测验工作的紧迫而把体育课上成“达标测验课”。

3.与群体竞赛相结合。学校除了按传统开展球类、田径等多样的体育比赛外,还要带领学生积极参加地区选拔性的比赛活动,使校内外的比赛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形式游戏化

游戏对初中的学生具有特殊的吸引力。为此,学校采用游戏的形式,把一些本来枯燥的锻炼内容“寓练于趣”,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如:做发展下肢力量的素质练习时,就采用多数人都能参加的“立定跳远接力”和单脚、双脚着地前进的“划龙舟”比赛或集体跳绳等形式来提高练习兴趣。这样,用游戏形式把枯燥的练习习惯串起来,有如苦口良药包裹上一层糖衣,增强了趣味性和锻炼的实效性。

五、方法竞赛化

初中学生好胜心强,一听说比赛就跃跃欲试。因此,学校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应充分运用竞赛机制开展同年级与班级之间的比赛活动,尽量使对手势均力敌。各种比赛轮番开展,增强了学生锻炼身体的主动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六、管理制度化

要经常开展课外体育活动,除了校领导重视外,还要在管理上坚持制度化,关键是做到“四个落实”,即时间落实,由学校统一安排活动、按时开展,不得“借用”;内容落实,由体育教师统一排定活动内容表、场地;器材落实,在活动内容表内明确规定场地范围和器材数量,活动前各班体委领取器材;组织落实,由班主任组织学生练习。体育教师负责整体指挥,进行指导成组织竞赛活动,学校领导和各任课教师分别参加活动。

七、三个依靠、四个安排和五个结合

三个依靠是:依靠校领导的重视,依靠其他科室及年级组的支持,依靠有关部门的配合。

四个安排是:每周两次班级体育锻炼排入课表,锻炼项目的活动内容排成轮流表。场地器材排好分配表,辅导教师出工表。

五个结合是: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一般项目与《国家体育锻炼》结合,传统项目于全面锻炼结合,运动竞赛与宣传教育相结合。

学校体育课外活动对于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增长体育知识,促进健康和提高运动水平等有特殊的作用,每个学校均可根据自身的师资条件、场地、器材设备和学生的一些爱好选择一、两项运动;长期开展,使之形成传统。总之,每个学校课外体育活动都要形成一种气氛、一种氛围、一种传统、一种特色。

篇11

关键词 高职高专 体育活动 风险 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0 前言

作为高职高专院校教学的延伸及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运动一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但是近几年频频发生的体育事故,特别一些媒体报道的猝死事件,给学生家长、高校工作者以及社会都造成了消极影响,阻碍了高职高专院校体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据统计,每年大约有4000多名高职高职学生在体育活动当中非正常死亡,在这些事故当中有85%是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规范措施来避免的。

虽然体育活动本身具有竞争性和对抗性,在进行体育活动的过程当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大大小小的意外。但是,我们不能因噎废食的取缔一些必要的体育活动,而应当制定有效的体育安全措施来增强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特别是2006年“阳光体育运动”开展以来,对广大体育工作者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和新的机遇。对此,本文根据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途径获取的数据,探讨了体育教师、学生、医院医疗、运动器材设备与使用上潜在的风险,并针对这些风险,提出来了有效的应对策略,以期能够为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提供一些有用的建议和指导。

1 高职高专学生体育活动风险来源

本文通过在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体育在线网站以及互联网等网站查询到相关论文240多篇,对这些文献进行分类研究,结合专家访谈后的建议,制备了详细的问卷调查内容和方案,对13所高职高专院校中850多名学生及130多名体育教师和专家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870份,回收率87%。 学生、体育教师及专家接收调查的数量分别为790、65和15名,男性比例分别为69%、82%和20%,男性发生事故的次数分别为153、21、4次,女性则分别为82、5及2次。

通过这次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结果,我们对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活动当中存在的风险进行了如下分类:

1.1 不同体育项目风险值评估

本文首先对不同体育项目存在的风险系数进行了初步的评估,得出风险依次从高至低的项目分别为足球、单双杠、篮球、游泳、羽毛球、乒乓球、跑步、体操、竞走。根据以上结果将体育活动项目按风险高低分为三类:第一类,高危险类,包括足球,单双杠和篮球;第二类是中危险类,包括游泳和武术;第三类是低危险类,包括跑步,体操,竞走等项目。其中高危险类发生体育事故的概率最高,占54左右;其次是中危险类项目,占26%;低危险项目和其他项目分别占12%和8%。

1.2 应对体育场地及器材风险

通过文献资料和实地调查发现,目前,我国高职高专院校体育场地及器材短缺,跟国外水平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只有25%的高职高专院校能够完全满足大部分学生的体育活动要求53%院校的体育场地及器材能够基本满足学生的基础体育活动要求,而剩余22%院校的体育场地及器材则非常稀缺,根本达不到学生基本的体育活动要求。这种情况首先会导致学生不能完全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其次必然会导致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当中出现争抢的情况进而引发体育事故。但是这种体育活动所需的硬件设施建设需要一个详细长久的规划,并不是以某些专家和体育教师的意志为转移。这就需要全社会及各级政府的呼吁,在分配学校办学经费时,也能够把学校的体育场地建设及器材配置考虑到其中。学校场地设施的改善及实验器材的完善也是减少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在体育活动当中发生事故的重要措施。

1.3 应对体育设备风险

在学生进行体育活动过程中,与之接触最为密切的就是各式各样的体育设备。可以说这些体育设备是否健全安全,与学生是否会发生体育事故有着最为直接的联系。因此,本文通过对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过程当中最常用的并且息息相关的四类体育设备进行了调查分析。

有27%的高职高专院校没有对学校的体育设施及场地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维护,成为酝酿学生体育事故的摇篮;在对其他的78%院校进行进一步维护频率分析可知,只有67%的院校做到每学期维护一次,分别只有8%和2%的院校曾经对学校的场地和进场进行了每两个月和每一个月维护一次,分别有18%和5%的院校只是每年一次和每两年一次的对体育场地和器材进行了例行的检查维护。

在对学校场地材质进行调查时发现,竟然有43%以上院校的体育场地是水泥地面,可想而知,在这种场地上进行体育活动,一旦出现一些意外,轻则擦破皮或者流血,重则会导致骨折等严重的伤害。拥有正规塑胶跑道的学校只有24%,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另外,炉渣、土地和其他类型的体育活动场地分别占到12%、9%和12%,都属于最基础的体育场地。同时,我们也对学校是否有400米标准跑道进行了初步调查,结果也不是非常乐观,大约只有85%左右。这表明我国对体育场地的建设仍处于一个初级阶段,为了保持各高职高专院校学生能够有一个安全舒适的活动场所,必须增大学校、社会和国家对基础体育设施建设的支持。

2 建议及措施

针对上文提到的可能出现的体育风险,作者通过参考大量文献以及专家访谈,提出了以下几点现代风险管理办法及应对策略,以期能够为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安全的进行体育活动(或竞赛)提供保障:

(1)针对不同的风险类型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如对于危害大、概率大的事件采取风险回避;危害小、概率大的事件采取风险降低;危害大、概率小的事件采取风险转移;危害小、概率小的事件采取风险转移;危害小、概率小的事件采取风险自留。

(2)风险教育预防为主。学校应该就体育活动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对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及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的风险教育,以加强其对体育活动风险的防范意识和能力,防微杜渐。

(3)加强学校管理者、体育教师以及学生自身方面的风险应对策略。学校管理者、体育教师和学生,是体育活动当中三个有机整体,学校管理者首先应该重视体育活动当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风险事故,要求体育教师提高对体育风险事故的认识,体育教师在掌握一定的方法后再去影响学生,以达到减少体育活动中风险事故的发生概率。

3 结论

(1)体育活动作为高职高专院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生事故的风险性是客观的性的必然存在的,但是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和体育教师,可以采取风险回避、风险降低、风险转移、风险自留等措施来把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中的风险降到最低值。

(2)根据风险评估值,可以把体育活动中的项目分为高危项目、中危项目、低危项目三大类。针对不同的体育项目学校管理者和体育教师应该采取不同的措施和教育手段来避免这种体育事故的发生。

(3)在体育活动当中,男生发生体育事故的风险是女生的三倍多,因此,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重点应对。

参考文献

[1] 陈仿军.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论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目标定位[J].浙江教育科学,2003.25(3):45-46.

[2] 宋大维.北京市中学生体育伤害事故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届硕士论文.

篇12

【关键词】中学体育;初中学生;体育活动

一、研究目的

学生的体育活动,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学校组织的体育活动,包括体育课、晨跑、课间操等。二是课外体育活动。学生是否参加体育活动,特别是课外体育活动对学生体质健康与否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试图通过认真严谨的调查和分析,充分把握该校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现状,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各种不足之处,努力改正,使该校的体育活动更加切合实际,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养成自觉、自愿参加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充分的锻炼好自己的身体。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该校(农村)初中学生共1360人,按照整体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不同年龄段的三组学生共407人为调查对象。采取了访谈调查法、问卷调查法。一组为初中一年级学生142人,问卷70人,访谈72人。二组为初中二年级学生138人。问卷69人,访谈69人。三组为初中三年级学生127人,问卷64人,访谈63人,在研究中还进行了集体座谈,个别访谈,比较分析,查看了部分学生的体育成绩记录,查阅了一些文献资料。

三、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与时间

目前,全国各地基本都实行了初中升高中加试体育的举措,初中学生对体育活动抱有多大的兴趣爱好,决定了学生体质健康的好坏,并且直接关系着他们能否升学的问题。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次数与时间,关系着他们参加体育活动能否达到增强体魄的目的。

1.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体育活动的情况。该校共有学生1360人,男生746人,女生614人,有三个年级,共有20个教学班,有专职的体育教师3人。学校组织的体育活动,从周一至周五,体育课每班每周共两节。晨跑,每天早上各班集中统一跑步,时间20分钟。课间操每天早上第二节课后全校统一做操,时间4至5分钟。下午第三节课后初一、初二学生除外,初三年级统一跑步,限一定时间及强度(每次15分钟以上,每次跑步均能出汗并感到呼吸困难)之后,进行专项练习,时间20分钟。从周一至周五全校每班都有2节体育课共90分钟,初一、初二年级的学生平均每天40分钟的体育活动时间,初三年级的学生每天60分钟体育活动时间。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明确规定,普通中小学校应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该条例1990年颁布时,学生在校时间为6天,也就是说每周能保证学生6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但现在实行双休日制度,学生在校时间只有5天,比以前每周就少了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而且只有初三年级的学生在校时每人每天能保证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初一、初二的学生就不足1小时,总的来说体育活动时间明显不足。

2.学生周一至周五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情况。课外体育活动对发展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培养学生养成终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如果有时间和精力参加更多的课外体育活动对增强体质无疑是有利的。由于学生在体育课内有了一定的时间和强度的体育活动,所以课外体育活动没有了时间、强度限制。通过调查发现,该校初三年级学生体育活动频率大于初二、初一的学生。调查显示,周一至周五,初一、初二、初三学生课外体育活动5次以上的占调查对象的百分比分别为38%、49%、53%,有一小部分学生从不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同时,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和强度也明显不够,活动内容较简单。

3.学生双休日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情况。在407名被调查者中。周六、周日两天中25%的学生活动1次,18%的学生活动2次,10%的学生活动3次,8%的学生活动4次,39%的学生两天中从不参加体育活动。由于该校学生大部分家住农村,体育活动场地和器材限制,同时还与双休日其它活动(学习、交友、家务劳动及其它娱乐活动)较多有关。导致了双休日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及参加活动学生较少。

(二)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场所情况

该校校园占地29亩,其中体育活动场地设有一个200米跑道的足球场,三个篮球场,四个水泥块乒乓球桌。从周一至周五学生的体育活动都在这里进行。可见,学生多、场地有限是限制学生体育活动的主要原因之一。双休日学生回到家后,大部分学生家住农村,那里的体育活动场所就更不如学校了。

1.学生参加体育活动项目的总体情况。在调查问卷所列10项体育活动项目中,初一年级男女生经常(喜欢)参加的项目分别是乒乓球、游戏、跳绳;初二年级男女生分别为篮球、乒乓球、羽毛球;初三年级男女生分别为田径、篮球、乒乓球。男生更喜欢活动量大、竞争性强的项目。女生更多的是参加一些竞争性小,并富有一定娱乐性的活动。这也反映出男女生体育需求方面的差异。

近几年中,由于初中升高中,学生要加试体育,学生不 得不把更多的兴趣爱好抛弃,把目光转移到球类、田径等项目上来。调查中还发现,虽然中长跑等项目被列为考试项目,但是,学生的有氧耐力方面的成绩和前几年相比成下降趋势。有氧耐力是一切运动的基础。由此看来,在采取措施发展学生体育成绩的同时,更应该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的发展。

2.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对该校初中学生的抽样调查中表明,对体育活动“感兴趣”和“比较感兴趣”的学生占相当高的比例,分别是65%和54%,男生高于女生。学生从主观上对体育有较大的亲和力,得益于近年来国家通过政策引导和积极地推行全民健身计划,有效地在学校中宣传体育与个人、社会发展的重要关系,使越来越多的学生认识到体育在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并学到了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

(三)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影响因素

以上调查显示,客观条件是制约该校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

1.场地、器材不足是影响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在学校组织的体育活动中,在组织前就把场地、器材有组织、有计划、目的的充分考虑进去,所以场地、器材不足不是影响学校组织的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场地、器材不足等客观条件是影响该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学生多、场地少、缺器材是影响该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儿课外体育活动的多少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体质健康。

2.课业负担重使学生缺少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作业功课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功课作业的分量加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就减少了。调查显示,在不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学生中,有80%的学生认为作业功课压力大,有一部分学生从不参加课外体育活动,除课业负担重外,还有其它一些客观原因。

3.双休日体育活动受限。调查显示,双休日只有8%的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更多的学生用较多时间去做作业或复习功课。双休日,课业压力仍然是阻碍学生进行体育活动主要原因之一,双休日有些从不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也基本不是因为自身原因,而是受场地、课业、家务等影响。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在该校(一所农村中学)学校组织的体育活动有97%的学生参加,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参加人数逐渐减少。有51%的学生从不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参加的学生还不到总人数的一半。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强度和次数明显不足,要想全面的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就必须依靠社会的、学校的多方面的力量,来改善和扩充学校的体育设施,同时,不断的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和业务水平,想办法、动脑筋、多做引导,让该校的体育活动开展得更好。

2.初中升高中加试体育后,该校的课外体育活动受到了学生的重视,但是,场地器材短缺和学习负担过重等外在客观条件是该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障碍因素。

(二)建议

1.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以及体育教师应转变思想观念,把学校体育摆在应有的位置,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把教育改革不断引向深入,把增强青少年儿童体魄放在教育、体育工作的重要位置,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认真贯彻不断完善有关制度,使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得到制度保证。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和业务水平,引导学生进行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规范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

3.体育教师应充分利用该校的体育场地器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组织,把该校的体育活动开展得更好。

4.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群策群力,把社会公益体育搞好。

参考文献

[1] 柳斌.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积极推进素质教育[J].中国学校体育,1998(2):4-7.

篇13

关键词: 听后拓展 听说结合 听读结合 听写结合 教学策略

一、Go for it!教材听力材料的特点和教学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听力材料的特点。

现行初中英语教材Go for it!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和认知发展水平,遵循听说领先的教学原则,在编排和内容上都充分考虑到听的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教材中听力材料体裁以对话为主,取材广泛,内容丰富,话题大多源于生活,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信息量大,词汇覆盖面广,营造的语境生动丰富。听力设计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听力练习要求完成的任务一般逐级递进,由浅入深,精心设计单词的复现,注重重复循环,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如何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听力教学资源,合理设计听后活动,使之与“说、读、写”三项技能结合,提高初中学生综合语言技能,值得广大初中英语教师的重视和思考。

2.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些老师把课堂变成“听录音——完成听力任务——对答案”,一味地让学生盲目地听,为听而听,这样的“听”只有输入没产出,没有交互,断绝了反馈。还有师生核对答案,只注重答案的正误,属于教育的测量活动,是用来测量学生学习效果的,这样做,实际上是用教育测量活动取代语言习得活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很少有对话的机会,不符合英语教学是为了交际的实质。

此外,教材中的许多听力材料包含大部分重点词汇,有一定的主题和内容,是学生进行口头表达、阅读理解和书面表达的良好范例。一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未能有效地使用听力材料,把材料中的听力材料简单地当做听力任务处理,没有把听力教学融入说、读和写的整体教学设计中,造成听与说、读、写环节的割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针对以上存在问题,笔者进行了有效的听后活动策略的实践。

二、听后活动策略

1.听说结合,实现交际。

初中英语教学强调“听说领先原则”和“交际目的性原则”。如果只片面强调英语语言的语音、词法和句法操练,忽略英语交际的目的性原则,那么学生就只会造“漂亮的句子”,而不会说英语。《英语课程目标》明确规定,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总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能力的基础,而听说能力就属于语言技能的一部分,学生是否具有较强的听说能力是日后能否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关键。因此,听说能力的培养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在英语听说教学中必须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提高学生英语语言技能为目的,采用以听带说、以听促说、听说结合的教学法。要通过听把文字活化为话语,在听的基础上模仿说,在说的过程中提高听的灵敏度。

(1)听后根据课本图表连词成句或联系实际扩词说句,检测听力效果。

“说”的训练要按教学阶段的不同要求,采取不同的措施。在七年级的基础教学阶段,主要以模仿说一些简单的句式为主,教师可就听力内容及课本图表让学生连词成句。从七年级开始教师就要有意识地慢慢地培养学生以完整的句子形式表达思维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语言输出能力。到了八年级提高阶段就要逐步增加活用性练习的比重,帮助学生将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2)听后复述,巩固听力材料。

复述是一种语言输出的过程,它不是一种简单的背诵,而是学生对听力材料内容的理解、归纳、概括和总结。在学生复述之前,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必要的引导,如提供问题、提纲、关键词及图表,等等。如Go for it!九年级Unit 9 Where was it invented?Section B,在完成2a,2b的听力任务之后,根据听力材料给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这些问题之后,再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这样有关土豆片的由来,就活灵活现地被复述出来。这样的复述是提高英语听说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听力内容。

(3)听后联系实际生活编创新对话,实现真实交际。

在教材中某些听力材料的内容和语境不切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而不能学以致用,那么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听后让学生用自己熟悉的语境创编新的对话,这样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自然有助于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先给学生示范,再让几组学生起来做类似的对话,学生就会觉得有话可说。的确语言是为生活服务的,因此在语言运用练习上多采用学生熟悉的东西,由近及远,由易到难地练习,就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4)听后展开讨论,巩固提升。

听后要求学生在听懂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把听到的信息在短时间内予以加工、内化,并做到条理清楚、符合逻辑地输出。该活动的设计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表达的能力。设计问题前,教师必须认真吃透教材,充分估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际能力,科学合理地安排讨论方式,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样的讨论既能为学生提供发表见解的平台,又能使他们在讨论中自然而然地掌握本课的重、难点句型,是一个极好的听说结合的活动形式,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

2.听读结合,培养语感,加深理解。

朗读和阅读是听读结合中读的两个方面,是英语学习重要的“输入过程”,也是积累语言知识的过程。Go for it!教材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内容丰富、口语地道的听力材料。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材料,有计划地让学生对听力材料进行跟读、听读、复读,这样有助于学生提高辨音能力、增强语感。长期坚持,学生的朗读能力及语音、语调都会有很大进步。Go for it!教材出现了很多较长和较难的听力材料,如Section B中的2a和2b,听完后学生可能不理解文章的准确意思,那么我们可以把那些长篇较难的听力材料当做阅读材料充分利用。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阅读任务,如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或进行略读、寻读等,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完成一些听力材料较长又较难的听力任务之后,教师如果能够及时地让学生阅读听力文本,并且给予阅读策略指导,则学生的阅读能力必将得到提高。

3.以听促写,综合运用。

篇14

1精心设计“活动单”――导学

“活动单导学”模式离不开“活动单”,“活动单”的制作质量直接关系到导学效果的发挥.

1.1“学习目标”简明化

“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值得注意的是,“学习目标”和传统的“教学目标”相比,突出了“学”,如果脱离了学生的“学”的发展和提升,教学目标无从谈起.“活动单”的学习目标必须立足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清晰化、简明化,将教学内容的学习细化、目标化,除了知识目标外,还要有过程和方法、情感目标的渗透,学习目标要有层次性,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其最近发展区内获得发展,切实保证每个学生的知、能、情、意的有效发展和提升.当然,学习目标虽然简明,不过要有具体的指向性和明确的要求,借此能够明确指引学生的学习活动,而且完成进度能够运用元认知进行自我检测和调控.

例如,在“直线运动”活动单设计中,结合班级中学生层次的差异设置了如下学习目标.基础性学习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知道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及特点;(2)了解变速直线运动,学会判断匀速还是变速运动的方法;(3)学会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提高性学习目标:尝试着用图像对匀速直线运动进行描述,能通过分析得到图像的物理含义.

1.2“活动方案”问题化

活动方案设计是“活动单”的核心内容,在活动单导学模式推出之初,活动方案的呈现方式有很多采用填空的方式,将物理概念的“关键词”、“核心内容”留白,引导学生自己通过教材阅读实现概念的完整化,这种导学方式在帮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一定的自我感知,但是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效果不佳,笔者认为“活动单”中的活动方案最好采用问题的形式呈现,在问题的设置上情境化处理,有效发散学生思维,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接近教学内容,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例如,“密度知识的应用”运用活动单导学模式组织教学,我们可以通过如下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活动的思考:

问题1:一个匀质的长方体金属块,如何测量其质量?

问题2:有什么办法能够测量该金属块的密度?

问题3:我们同学每天都骑自行车来上学,猜一猜脚踏板上的一个螺母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又该如何验证你的猜想?

问题4:如何测量一个不规则固体的密度?

问题5:要想比较准确地测量出烧杯中油的密度,你有什么办法?

通过上述几个问题带动学生活动的开展,都具有思维性,前面几个问题比较容易,基本器材的使用,问题设置与生活情境构成,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问题的设置具有开放性,如问题4学生未必能够思考全面,为课堂进一步讨论和探究留下了缺口.再如问题5中突出了“准确”两字,这样一个问题的设置,学生在自主思考后还会反思自己的活动是否最准确,进而生成与他人进行交流讨论的探究欲望.

1.3检测反馈多元化

检查反馈环节是引导学生内化知识和物理规律的环节,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作业相比,“活动单”导学中的检测与反馈分为两个部分,即课堂反馈和课后测验,前者主要是课堂上对学习成果进行展示、交流和反思,后者主要是结合课堂所学内容,设计出让学生自主完成,且能暴露出学生知识缺陷和思维缺陷的问题.

检测反馈的内容设计多元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内、课外检测形式上的多元化.虽然任务的表现形式存在差异,不过都集中针对于学习重点内容,与学习目标紧密联系,不纠缠于细枝末节,这样一来既能够借助于反馈环节内化知识,还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有暗示作用,只有课堂上认真探究、学习才能很好地完成反馈题,间接影响了课堂学习参与度的提升.

(2)题型设计的多元化.无论是课堂反馈还是课后检测,题型设计都不应该单一化,课堂反馈不应该是为了活动单导学模式完整性而设计的点缀,要凸显学科价值,题目的设计不能仅仅为记忆型的知识回顾,综合使用判断题、选择题、简答题和实验设计题.

(3)难度设计的多元化,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全体学生都能获得知识、能力和情感的发展,因为我们检测反馈任务的难度要多元化,内容难度设计有分层,要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不用繁、难、偏、杂的问题误导学生,影响学生物理学习的积极性.

2灵动化组织教学――激趣

“活动单”发到学生手上仅仅是一张纸,通过任务的形态引导了学生有序地学习,提高了知识学习的参与度,如果我们的课堂组织死气沉沉,学生探究兴趣度低下,那么再好的活动单,学生的参与激情也会受到影响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课堂要灵动一些,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活动单中具体问题解决中来,最终实现学习目标的有效达成,那么激趣呢?

2.1活动创新,激发兴趣

活动单设置了具体的活动,这些活动的呈现要在教材的基础上有所创新,给学生一种新奇的感受,继而进一步调动学生的思维,将其注意力集中到问题探究中来.

例如,《压强》这节内容和学生探究“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这一活动环节,笔者设置了一个“按图钉比赛”,从班级中找了一个大个子男生和一个小个子女生,同一块长木板,两人分别在两头按图钉,比赛一分钟内谁按下去的图钉多.不过事先男生拿到的图钉笔者做了手脚,图钉尖都被锉了稍微磨平些.从比赛结果来看,大个子男生输给了弱小的女生,这一结果超出了所有学生的预期,大家感到吃惊,同时又想知道为什么,学生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在这时将两个同学拿到的图钉用实物投影给大家看,通过分析和对比学习对“受力面积对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有了深刻的认识.

2.2搭建平台,展示自我

“活动单”导学模式可以设置一些具体的活动让学生在课前完成,课堂上我们可以给学生搭建平台,引导学生展示自我,每个人的付出都希望能够得到别人的肯定,这样做的好处不仅仅是给了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而且使学生在课前创作过程会更投入.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时常结合学习的内容的实际,在“活动单”中设计活动,引导学生利用身边一些容易得到的材料制作“学具”,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