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教学教研一体化范文

教学教研一体化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0:36:5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教学教研一体化,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教学教研一体化

篇1

关键词 名师 教研 模式 团队 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为推进“以名师为主导的贴近教学的教学教研一体化研修模式研究”课题研究,推进林芝地区教育教研活动的良好开展,推进我区中小学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打开制约我区教育发展的瓶颈,探讨和研究名师为主导的贴近教学的一体化教研模式的开展,2014年12月至2015年3月,研究人员在地区几所学校策划、组织、实施教研活动现状调研。本次调研采用的主要方法:问卷、个别访谈、召开座谈会、现场考察学校。

1以名师为主导的教研与教学一体化、校本化的管理策略

(1)利用集体备课、听评课或教研时间,以名师为主导开展教研活动。建立以名师为主导的好的教育教学教研团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教学教研中存在的一些实质性的问题。

(2)教育教学教研活动中教师共同互相探讨,资源共享。普通教师可以参与团队式研究,在合作中得到提高。团队研究的智慧和力量总是大于个人,因此我们倡导团队式协作研究。总体上讲,以名师为主导的团队教育教研在宏观视角下进行微观研究,以小见大,积少成多,不断累积,厚积薄发,是本课题研究的发展走向。

(3)从研究内容角度考虑,“众星拱月,主辅相衬”。名师为主导的团队教研选择本学科教育教学教研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确定研究对象,全员参与,形成一股研究合力,如众星拱月般造就教研阵势、强势,使研究快速、高效。

(4)从研究方法角度考虑,“既重理论,更重实践”。选择适合教师自己的方式、贴近教学实际的内容开展研讨,可以提高教研、教学的实效。从方法上看,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既重理论,又重实践。教研团队要注重实践研究。要注重叙事研究,让自己在“讲自己的故事”中获得经验的积累、智慧的沉淀和思想的丰满;注重案例研究,通过对典型事例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提高反思能力;注重微格研究,聚焦课堂,立足于课堂,站在教研的高度,进行教学研究,促进教师教研、科研能力的同步发展。唯有这样的研究,才能让教师有“根”,才能让教师“接了地气”,才能让教师在实践中,教学研究能力得以提高。

2名师为主导教学研团队行动路径

(1)抓备课的策略性。备课直接是为上课做准备的,一切应为了学生的发展而考虑,所以备课应该基于教材,依托课堂、着眼于学生,备课不是为了应付检查、为了评比、为了眼前几堂课,而是着眼于未来,促进学生素质提升。因此,强调要有自己的思考、有价值的训练、有目的的教学,必须讲究以下三条策略: 目标性与可行性统一的策略,既要完成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又要切合实际地进行教学设计,这样方可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主体性与主导性统一的策略,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教师不包办、不替代、不告诉、不一言堂、不一问到底等,同时也不能撒手不管,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做好启发、点拨、引导等工作; 预设与生成统一的策略,课堂教学千变万化,备课再认真,也不可能在课堂上不发生预料之外的东西,因此既要认真预设,又要积极生成,既要重点预设,又要适当生成,预设中为生成留有余地,生成又为预设预定之目标服务,做到收放自如,心中有数。

(2)抓案例分析。抓住自己或他人的某一典型的课堂教学或几个教学片断进行深入地评析,用新的教育理念进行解剖,正反两方面总结出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这种方法对于解决已确立的研究对象,特别是对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是大有裨益的,是可贵的地方作为经验总结提炼,是失败之处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剖析,对病态病情病理病因病根病源等一一分析确诊,使得课堂教学水平差的教师在短期内有所突破,冲出课堂教学低谷。

(3)抓听课的比较性。时常开展同课异构对比课、一课多上反复磨课等对照性研究活动。经常开展同课异构对比,目标一致内容一致但方法不同,比较谁的更恰当、更有效,可鉴性强。开展“一课多上”反复磨课,就是同一节课进行先后多次备课、多次研改,多次上课。通过比较,不断跟进研讨,打磨出精品课、优质课。这两种课型重在“比课不比人”,尊重和呵护每个上课教师的自尊,目的只有一个,激励教师,增强自信,磨练意志,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4)抓评课的诊断性。名师点评要言不烦,对点评对象施行点化,使上课者参禅悟道,得到教学的真经。诊断不是让点评对象出丑,而是真正做到“治病救人”,目的是为了教师的发展,激励教师知不足而弥补,知错误而改进,知失误而改正,达到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以及有效教研 “一箭双雕”之成效。

篇2

关键词 过程控制系统;实践教学;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4-0169-03

Research on Integration Practice Teaching Mode of Competition, Teaching,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in Process Control System//TAO Hongfeng, XIE Li, YANG Huizhong, CHEN Gang

Abstract In order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process industry on the engineering concept, practice innovation ability and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automation specialty talent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tudents’ compound quali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 of integration of course content, reformation of competition experiment, research innovation and project incubation. It not only emphasizes the multi-level integrated practice teaching mode, but

also provides the access to carry out the excellent engineers educa-tion training plan.

Key words process control system; practice teaching; innovation education

1 前言

目前,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使得社会对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世界各国无一不把培养一流的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放在突出的位置。特别是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培养人才的类型和要求上、教学思想上、课程体系结构和教学方法上都进行了重大的转变,不断加强工程实践创新素质培养,进行课程的综合与集成,以及更新教学手段与设施。美国康奈尔、斯坦福、加州伯克利等8所大学联合进行的工程教育改革计划的核心思想就是“综合实践创新”,要求在培养人才过程中将工程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1]。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作为美国政府的联邦机构,持续推动美国的工程教育改革,使得高等工科院校出现几种变化:由科研优先、注重研究生转向重视本科生教育;开始重视与工业企业界的结合,重视工程实践;师资队伍由原来注重学术研究型开始转向注重工程实践型,并以此改革和修订专业教学计划[2]。

国内最近一份调查表明,60.4%的受访者认为现在的创新教育不能给工科大学生提供充分的工程训练,工科学生对工程设计和动用综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普遍缺少理解。为此,国内高校开始与企业联手,启动一批合作培训项目和卓越工程师计划,进行一系列创新型工程人才的教育研究与实践,加深学生对工程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

过程控制系统是自动化专业的一个主流方向,具有明显的行业背景特色。它针对工艺原理,运用自动控制理论,采用计算机控制、可编程逻辑控制、自动化仪器仪表、现场总线和检测技术等实施流程工业的过程控制,实现生产过程的安全、平稳、节能降耗[3]。因此,过程控制系统是一门涉及众多内容、体现宽口径知识体系的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对于实施工程实践教学和创新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2 国内外教育现状分析

在针对流程工业的自动化专业过程控制方面,国外大学紧密结合实际流程工业对象,学习流程工业对象的工业问题,再通过化工、炼油项目和锅炉、水箱等实物装置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不断提炼实际对象和模拟工业环境下的具体控制科学和技术问题。一方面,通过工程获取的化工过程数据和模拟软件,用多个操作单元组成的过程控制流程模拟实际的生产过程,在理论学习的同时考虑过程控制方法在实际应用状况下的补偿和实施问题;另一方面,通过生产过程现场或半实物仿真装置训练学生的现场操作调试技能,再结合实际操作结果分析与理论结果不同的原因,完成“理论―实践―理论”的过程控制系统人才培养的反馈学习过程。

在国内,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自动化过程控制特色鲜明的高校开展了一些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过程控制人才培养方式。在校内将过程控制系统与其他学科其他专业课的教学内容进行相互补充,突出过程控制系统的流程工业背景;在校外联合西门子、中国石化、浙大中控等企业,走进生产现场,通过以熟悉工原理为基础的方式,使得过程控制问题不再是简单的数学模拟和仿真,提炼的问题从实践中来,最终通过实践来反馈学习,一定程度上也提升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实践技能,走的是一条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下的“校内理论―校外实践”的多层次学习方式[4]。

当前,在自动化专业的过程控制系统人才培养方面仍存在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1)过程控制相关课程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不强,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等教育方式未实现有效融合,多是单门单节课程的局部改造,缺乏整体性教学内容的突破。

2)过程控制实践创新平台并不完善,校内多是小型独立的实验设计,缺乏多个综合实验设计来培养学生的过程控制综合实践能力,校内理论与校外实践缺乏有效的过渡。

3)无论是在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过程控制的实践创新内容都偏重于传统和经典知识的训练,未能将目前较新的过程控制研究成果、方法和技术引入教学中,在知识点和个人能力上未能与后续的学术深造研究和社会实践工作的最新应用技术进行衔接。

3 改革思路和举措

针对上述问题,广泛征求意见,总结教育教学方法,对于过程控制系统的实践教育模型进行一定的思考和探索。通过研究,根据流程工业对自动化专业人才的能力和素质要求,围绕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江南大学自动化专业轻工过程控制教育的特点和学科优势,通过图1所示的“竞教研创”一体化的综合实践创新“123N”模式,立足自动化过程控制特色专业一条主线,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大教学与实践体系,依托“轻工过程先进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自动化卓越工程师培养基地”和“大学生实践创新基地”三大创新平台,通过教育部全国大学生自动化过程控制仿真多个系列挑战赛,提高学生在过程控制领域内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满足流程工业对自动化工程人才在工程观念、实践与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的培养要求,提高复合型工程实践创新人才素质。

结合卓越工程师实践创新计划,整合过程控制相关课程教学内容 从流程工业的行业特点出发,同时结合现有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实践创新计划和卓越工程师培养基地,调研、综合和分析现有流程工业企业对自动化工程师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的要求,将知识、技能、个人素质、实践经验及管理能力等方面作为能力模型的输入要素,研究建立合理的能力评价机制,进而优化整合自动控制原理、过程控制系统、控制仪表与装置等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采用多形式、多层次、多资源的人才培养方式,剔除重复性内容,突出各门课程的重点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校外,充分利用现有过程控制方向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让学生接触最新的过程控制仪表和装置;在校内,在现有单容水箱液位数学模型的测定、闭环双水箱液位串级控制等设备基础上,对实验内容进行优化整合,突破以往实践教学只限于验证性和演示性的状况,减少验证性实验,多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强的实践项目,构建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进而创建多形式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和考核模式,将实际生产过程中的最新技术和装备与理论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衔接。

参加过程控制领域的权威大学生技能竞赛,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 全国大学生自动化控制仿真挑战赛历年由教育部、中国自动化学会过程控制委员会、系统仿真学会和国际知名的自动化企业西门子公司联合举办,是过程控制领域最权威的大学生竞赛。该竞赛不仅需要学生具有过程控制理论知识,更需要学生具备实践操作和现场应变能力,比赛公平公正,每年的竞赛题目和流程工业对象都会有所不同。江南大学每年带领本科生参加该竞赛并获得多次全国性奖项,通过实践环节的竞争以及与全国学生和教师的交流,加深对过程控制专业知识的理解。同时进一步对过程控制竞赛的题目进行后续开发,将竞赛案例引入课堂和课程实验,鼓励学生走上课堂讲台讲授体验,答辩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最终达到以竞促教、竞教结合的目的。

依托学院轻工过程先进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展科技创新 学院轻工过程先进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现具有大量实际和模拟的流程工业对象和控制装置,以研究流程工业中的一系列理论与工程问题为研究重点。积极引导专业学生投身科研并转化为实践能力,通过将学生的普适教育和优秀本科生提前进实验室相结合的方法,注重把过程控制研究的前沿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和实验内容,使学生与导师和优秀研究生接触,在感受科研氛围的同时,提前接受严格的基本科研训练,培养创新能力,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一体化模式,摆脱一般本科教育学科型教育模式的束缚,构建高层次“实践―理论―科研”型科教结合的实践创新模式。

立足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鼓励自主科研申请和创新项目孵化 针对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特点,开展因材施教,依托以自主性、开放性、科学性、层次性为主要特点的大学生创新基地,鼓励学生自主申请参加学院和学校的大学生创新项目,将他们引入一些实际的过程控制方面的创新项目中,通过过程控制类项目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对这些大学生创新项目并不是简单地指导,而是进一步孵化其中一些优秀的创新项目转化为创业项目,开展创业评比,丰富学生的实践领域和感受。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参加这些项目,增强工程实践思维能力、团队合作意识,为今后走向社会打下扎实的工程实践基础。

4 结语

根据流程工业对自动化专业人才的能力和素质要求,围绕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结合学院的轻工过程特色和学科优势,重点优化整合过程控制相关课程中的实践内容,有序引入过程控制系统前沿科研成果与现有教学内容,设计开发新的过程控制综合性实验,将竞赛和科研中的研究问题转化为适应现有实验装置的综合性实验。同时,结合流程工业特点和专业学生现有知识体系,选择合适的企业,研讨制订合理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方案和需求。通过这些举措,提高了学生在过程控制领域内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满足流程工业对自动化工程人才在工程观念、实践与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的培养要求,最终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创新素质。

⒖嘉南

[1]邢贵宁.工学结合模式下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开发的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2.

[2]杨慧中.美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0(11):11-12.

篇3

一、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

面对新的教育形势和教学工作实际,要使教研活动优质高效,我们对形式进行了优化,对方法进行了选择,对过程进行了调控。有效开展了互动式教研、主题式教研、反思式教研、会诊式教研、课堂观察研究及课例研究等教研活动。积极开展以“我的课堂,我的特色”为主题的“三课”活动。青年教师上“汇报课”,解决教材关,使他们尽快地成长起来;骨干教师上“示范展示课”,把课改成果以课的形式展示给大家;实验教师上“研究课”,重在落实专题,将课题开展得扎扎实实。

二、大力开展集体备课制

1.提高认识,促进行为的自觉化。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学校组织教师学习讨论集体备课的现实意义,交流运用集体备课教案后的收获,使教师认识到集体备课是教师个体思维的碰撞,是教师共同智慧的结晶。集体备课离不开教师的全员参与和共同研讨,更离不开教师个体的归纳和提升。

2.规范管理,确保备课的实效性。

(1)为了进一步提高集体备课的质量,我们制定了集体备课的实施程序:第一,备课组对某段教学内容进行集体研讨,确定教学目标、商讨最佳教学思路;第二,备课组成员轮流执笔,记录研讨内容并做好教案整理工作;第三,年级组领导把关验收;第四,任课教师根据自身特点和本班具体情况,进行修改补充后再进行教学实践;第五,总结反思。形成了“集体研讨――分工备课――验收检查――形成个案――交流反思”的集体备课模式。

(2)教研处安排专人督促检查。为确保此项工作落到实处,教研处安排专人在研讨时间到各组检查,并将检查结果纳入对年级组的考核。

(3)督导小组成员听课,了解课堂教学效果。在抓好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学校要求督导小组成员深入课堂,听后抽查教案,对教师教案的修改补充再创造情况作调查,进一步促进集体备课的实效。

3.改革评价制度,激发教师备课热情。为了提高教师对集体备课的重视程度,学校加大对集体备课的考核力度。考察老师能否积极参与集体备课,能否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能否查阅资料、补充教学内容,能否在集体研讨时,发表有个性的见解,能否博采众人之长,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

三、搭建教师学习对话的平台

1.加大教师的学习培训力度。为了适应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不断提高教师教学业务水平,学校大力支持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培训学习和观摩活动,每次培训观摩学习后,还组织相关教师参与研讨品评,汇报交流,达到信息互通、经验互补的目的,扩大学习面,使好的教法、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经验能为我所用。

2.举办专题讲座,进行专业引领。开展这些活动,可架起教师对新课改精神与理念的理性认识与教学实际的桥梁,使教师知道怎样在教学中落实新课改的精神与理念。

3.搭建互助的平台,促进教师快速成长。我校年轻教师居多,为了缩短年轻教师成长周期,加强对年轻教师的指导与帮助,提高年轻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与教学应变能力,发挥学校领导和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我们采取“领导牵动、骨干带动、分层培养、分类提高”的教师培养模式,加大打造“名师”工程的力度。这一活动给教师们搭建了互助的平台,使他们在互助研讨、互帮互学的过程中,共同提高,使弱的变强、强的更强。

4.校际联动,取长补短,优化教育资源。在连片联动教研活动中,我们开展送教下校活动和连片教研活动。力求通过兄弟学校教师互动,真正达到信息的交流、思维的碰撞、理念的更新、认识的提高,起到了促动学校的教学工作,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的作用。

四、促使教师积极反思

1.在教学实践中自我反思。教师在每一堂课结束后要进行认真的自我反思,思考哪些教学设计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哪些精彩片断值得仔细咀嚼,哪些突发问题让你措手不及,哪些环节的掌握有待今后改进等等。并认真进行反思记载,总结成功的经验,查找失败的原因。

2.在理论学习中自我反思。教师要如饥似渴地学习和研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并自觉地用理论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在学习中深刻反思,认真消化,并付诸于实践。

篇4

关键词 科教一体化 联合培养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5.018

Integration of Research and Teaching Joint Training Model Study

LI Jingli, ZHEN Tianmin, WEN Nan, GU Jingliang,

ZHAO Fang, SONG Kuimeng, MA Xia

(Shandong Institute of Medicine and Health Information, Shandong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Ji'nan, Shandong 250062)

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integration of domestic science and co-culture model of the status quo and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this paper the concept of science and integrated joint training model analysis, case studies, joint training, joint training mode detection angles elaborate prospects in order for the domestic science integrated joint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raining mode.

Key words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joint training; training model

0 引言

为推进教学模式更新,顺应国家高等教育改革趋势,培养技能型人才,结合单位现阶段实际工作情况,实行科研教学一体化的联合培养模式实践与探索。

高等院校承担着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和为国家自主创新发展做出更多贡献的战略任务;科研院所面临着吸引和培养大批高层次创新人才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使命。打破现有系统界限,彼此联合,相互渗透,优化科教一体化联合培养模式,则能实现双方的跨越式发展。实行科教一体化联合培养模式,有利于高校、科研院所和学生三大参与主体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有利于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创新性人才,能够使学生受到校内课堂与科研一线两种教育环境的双重培养,使毕业生适应工作的时间缩短,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更早地适应社会,适应工作需求。

1 科教一体化联合培养模式的概念解析

科教一体化联合培养,最早源自“Cooperative Education”,也被称为产学研合作教育、合作教学、联合办学等。也是洪堡教育理念的三条原则之一: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育与研究相统一。

世界上有不同机构对“合作教育”有几种比较典型的定义。世界合作教育协会(World Association For Cooperative Education,简称WACE)认为:合作教育有机结合了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然后将理论知识应用到现实工作当中,反之将在现实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增长的见识带回到学校的教学中来,在教学与实践结合中联合解决困难,促进教学相长;①美国国家合作教育委员会认为:合作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式,其独特之处在于结合了课堂学习与校外的工作经历,鼓励在校学生走出校园,通过实践工作来找到自己的兴趣点,以获得基本的实践工作技能,并为毕业之后的求职方向做准备;②加拿大合作教育协会(Canadian Association for Co-operative Education,简称CAFCE)认为:合作教育计划是将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在与学校合作的相关教育机构中的工作经历相结合的计划,通常情况下提供学生在商业、工业、政府与社会服务等领域进行工作实践的机会,并将其与在校的专业学习课程进行定期轮换。③可以看到,几种定义对于“Cooperative Education”的核心理解均在于,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教学相长,最终目标均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技能。

本文提出的科教一体化联合培养模式主要指校所联合培养模式,即高校与科研院所通过教学与科研两种渠道联合培养学生的一种模式,该模式是在有效整合高校和科研院所双方资源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并发挥各自潜在的优势所形成的一种联合培养模式。由于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各自的职能定位、文化背景、优势学科以及学生规模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所以该模式具有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学研一体等特点。④

2 国内科教一体化联合培养案例分析

2.1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模式

北京协和医学院由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于1917年创办,是中国第一所开设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和护理本科教育的医学院。⑤中国医学科学院成立于1956年,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医学科学学术中心和综合性医学科学研究机构。1957年,医科院与协和医大结合。2002年9月,教育部、卫生部签署共建“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协议,北京协和医学院与清华大学部分专业合作办学,两校及其院系互不隶属。2006年开始,北京协和医学院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接受中国教育部和卫生计生委双重领导。

北京协和医学院模式走的是一条由教学向教学与科研一体化转变的道路,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在拥有丰富的临床医学专业和护理本科教育经验的基础上,与科研实力强劲的中国医学科学院进行院校合一,联合办学,集教学与科研为一体,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经验丰富,为医科院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人才,医科院则为协和医大提供雄厚的师资和技术力量,为协和医院的飞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二者相互依托,优势互补,教研相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堪称产学研相结合的典范。

2.2 中国科学院大学模式

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是一所以研究生教育为主,科教融合、独具特色的新型高等学校。国科大的前身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立于1978年。依托于中科院各研究所的高水平科研优势、强大的师资力量和高层次学生来源,国科大形成了由北京的4个教学园区、京外的5个教育基地和分布全国的117个研究生培养单位组成的“大学校”。⑥

中国科学院大学模式走的是一条由科研向科研与教学一体化转变的道路,其优势集中体现在:一是国科大拥有高水平的导师队伍和一流的科研实践条件。学生入学后先集中学习基础课程,再进入研究所跟随导师一起开展科研实践,并完成学位论文。分布在各个研究所的260余个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院重点实验室以及众多国家级前沿科研项目,为研究生培养提供了宏大的科研实践平台。二是国科大拥有雄厚的任课教师队伍和丰富的教学课程。每学年,有院士69人次、教学科研骨干2249人次以及海外知名学者142人次亲临教学一线,开设研究生课程1568门。强大的科研实践条件和雄厚的师资力量为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壮大贡献了力量。

2.3 山东大学卫生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模式

山东大学卫生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前身是原山东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教研室(1983-1995)和原山东医科大学社会医学与卫生政策研究所(1996-2001)。1983年,为开辟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研究领域,山东医科大学成立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教研室,后于1996年组建了社会医学与卫生政策研究所,后在此基础上先后成立山东医科大学成立成本测算中心和卫生部卫生经济与政策研究重点实验室。新山东大学成立后,为充分体现该学科交叉学科的特色,成立了卫生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

通过山东大学卫生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的发展历程,可以明显看到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鲜明的时代特色印记与学科发展历程,教研室成立之初是为开辟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研究领域,教研室成立后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为我国社会医学学科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伴随着师资力量的壮大和研究领域的拓宽,管理和政策成果日益突出,在此基础上又组建了社会医学与卫生政策研究所,后到卫生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的最终成立。根据实际发展需要,不断增加和变换职能。

3 科教一体化联合培养模式前景探测

近年来,校企联合办学,校所合作办学,联合培养基地等遍地开花,科教一体化模式被广泛应用和开展。除高等教育外,一体化教学也被广泛应用于职业教育当中,促使学生在专业能力、学习能力、社会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科教一体化联合办学模式对于高校、科研机构、企业来讲,良好的合作能够产生积极的效果,本文以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山东大学卫生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为例,对其联合办学模式进行了解析,并针对其发展前景给出建议。

(1)科教一体化联合培养,合作双方要结合自己的优势资源进行资源整合,根据需求对模式进行调整和优化。依据因地制宜和多样化原则,依托重大科研项目,分析科研需求,利用高校与合作单位的各种优势资源,充分发挥两者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开展联合培养。

(2)在政府的宏观指导下,以高校或科研机构作为科教一体化联合培养的中心主体,并有多主体进行网络式合作共同开展研究和培养;以项目依托的联合培养为主要形式,多层次、多形式的科教一体化联合培养模式。

(3强对各阶段各过程的管理,从经费、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更多的科研人员参与对学生的培养,更多的教学人员参与科研合作,加强导师管理工作及学生管理工作,健全管理机制。

*通讯作者:甄天民

基金项目: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山东省科教文一体化联合办学模式研究(编号:W201431);基于SoLoMo理念的移动图书馆服务规模化拓展(编号:W201432);基于智慧城市理念的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研究(编号:W201434);和谐医患关系视角下的医院文化建设研究(编号:W201433);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临床医学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研究

注释

① 陈金梅.广西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工学结合的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

② 李晓.我国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研究[D].青岛大学,2009.

③ 肖国芳,吴松,彭术连.产学研结合 研究生培养新模式――“交大―宝钢”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征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6.10:23-25.

④ 宋力沁.高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教育中心模式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

篇5

理实一体化教学是指由同一教师在同一时空教学环境中,把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践融为一体,指导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完成某一教学目标和任务的教学方法。它具有三个特性:教师和教学环境的同一性;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交替性;知识掌握和技能养成的同步性。理实一体化教学打破理论课、实验课和实训课的界限,将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生产、技术服务融为一体,同时克服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别在两个不同的空间和时间、由不同的教师完成的“时差”性,师生互动好,没有固定的先实后理或先理后实,而是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能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实践证明,理实一体化教学是符合职业教育的规律和特点,适应职业学校学生基础和身心发展特点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正在被广大职业院校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认同、接受和运用。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实施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缺少能较规范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师资

这是一个突出的核心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教学设计是由教师根据学校、学生现状,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实际,教学理念及习惯教法等情况选择制定的。如果教师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缺乏一定的操作技能以及对实训现场的驾驭能力,他们不会选择这种教法。现在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中,老教师大多是半路出家,由理科教师转行的,他们或通过短期理论培训,或通过自学不断积累,承担着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任务;中年教师大多是科班出身,普遍专业对口,有较丰富和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但是动手能力相对偏弱,他们肩负着专业课的教学任务;青年教师部分毕业于高等专科学校,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专业技能水平,担任专业技能实训课的指导教师。这是我国职业教育真实的师资构成现状,也是国家大力倡导职校提高在编在职双师型教师比例的缘由。条件较好、政策宽松的地市,职业学校一般还会从企业聘请来少量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作为学生实训的校外专门指导教师。

2.缺少能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的环境氛围

职校传统专业教学模式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主要是工艺学)的大部分教学内容在教室课堂内完成。教师以讲解法为主开展教学过程,许多职校教室内还不一定都有多媒体设备,仅有几间专业实训场所和设备,专供技能实训课使用,实训设备设施及工位严重不足,电教中心和仪器室拥有的教学光盘、磁带、图板教具等配备不齐,实训室内只有几句名言警句或空洞口号,没有有专业氛围的布置,学生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职业技能等级及职业前景模糊不清。

3.缺少能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课程教材

职校当前使用两类教材,以就业为主的班级学生,以劳动版为主;以升学为主的班级学生,以高教版为主。专业课程教材理论内容丰富、深奥,应用举例滞后高速发展的时代,新机器、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等偏少,与现代企事业单位生产经营一线的岗位知识技能应用脱节。这些教材大纲普遍要求高,需完成的教学计划课时多,但目前职校学生实际在校学习时间不到两年,不进行取舍难以完整实施,造成的后果是教材的前几章很快就结束了。

4.缺少能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教研活动

职业学校的办学规模和模式变化快,管理压力非常大,怕出事,稳定压倒一切。学校、老师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管理上,把许多社会、家长的管理职能也揽在自己手中,无法潜心研究教学,教研组名存实亡,有些常年不开展正常的教研活动,许多新的教学思想、好的教学方法得不到有效实施。

三、有效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对策

1.加大双师型队伍建设力度

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也要具有熟练的实践技能,更要具有理实结合的教材分析及过程组合的能力,教师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双师型人才,更要具有创新综合能力,否则教学方案难以出台,教学过程难以控制,教师很难做到有求必应、有问必答、融会贯通。从学校层面上讲,可以通过制订三年教师发展规划、名优骨干教师培养方案,加大对在编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奖励力度,用足用好政策,校企深度合作,吸收和引进相结合,把有真才实学,特别是有一技之长的能工巧匠招聘进校,充实到技能实训教学岗位中,发挥他们的领头雁作用,快速提高青年教师的技能水平。积极选送专业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市级骨干教师培训,有条件的还可以选送学科带头人出国培训进修。开展教育名家、教学名师进校园工程,让广大教师零距离聆听和分享他们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经验和成果等,丰富和优化教师教书育人的手段和方法。从教师层面讲,要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要有积极进取精神,苦练内功,重点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资源库。

2.增加和完善理实一体化教学环境氛围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投入,学校应创造条件,争取国家级、省级、市级实训基地、示范专业等众多奖励扶持专项经费,用于专业实训场地建设、专业设备设施购置,新建或扩建一批专业教学急需的实训室。在实训室建设过程中,要重视理实一体化教学环境氛围的设计和布置工作。要有效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一般实训室除了要有必需的设备设施、工量刃具外,还应配备部分教学桌椅,最好是折叠式,不占用场地面积,实训室四周适当位置制作或外购一些摆放教具、常用仪器的玻璃柜子,在室内墙上还可张贴一些与专业相关的图表、操作规程和示意图、职业前景等氛围展板。如果层高允许,最好同时配置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和实物展台),方便及时讲解。实训室的这种配置,最适宜开展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如果新建大面积的生产加工车间(工场),要规划一定空间区域用于讲解、讨论和总结用。如果是数控车间,且经费许可,最好直接设计建设成数字化工厂,师生可以在PLM室内直接调用各台数控设备的实时程序、实时加工场景及典型加工产品的各种参数资源库等,这样可以克服加工现场噪音大、工位间空间有限等问题。

3.鼓励教师编著校本教材

教师可根据职校理实一体化教学凸显形象思维教学的特点,结合生产教学的实际,对原版教材进行大胆取舍,抛弃那些繁琐冗长的理论和计算,编写贴近学生实际、浅显易懂、简洁明了、可操作性强的教材、图册、实训手册、习题集、案例案等。学校应出台一项教师校本教材开发的奖励制度,每学期或每学年由学校教科室进行汇总,组织领导或专家进行评比,根据质量高低、实际使用程度等多项指标,一次性发放开发现金补贴,并组织力量进行校验编印工作,对于质量较高的,可推荐给出版社正式出版。

4.健全教研组织,强化功能作用,促进教育和教学质量提高

职业学校的专业教研活动难开展,有其客观原因,主要是专业组人少,上同一门课的人更少,大家不便深入探讨,但由专业大类组成的教研组活动还是可以有声有色地开展的。如笔者学校六大专业组,每学年定期举行新教师(进校三年内)汇报课、骨干教师风采课听课评课活动,大家集中反复上课、听课和磨课,汇聚了众人的智慧,有力促进了教学教研活动的深入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要重视教研组的组织建设,明确其定位和任务,对其进行学期及学年评价,发放相关考核津贴。教研组可举行新老教师的师徒结对活动,师傅经常去听课,帮助徒弟修改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技艺和管理能力。

四、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注意事项

1.学校领导重视

提高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有效性,涉及到学校层面的要素不少,如场地、设备、经费和管理等,还牵涉到许多政策、制度和措施。因此,没有学校领导的重视、支持,并付诸实施,最好的教学方法都是纸上谈兵,不会有实质性的教学改革和成效。

2.教学设计中不能重练轻学

做中学,学中做,最终目的是熟悉理论,掌握技能,因此教学设计要把握好两者的权重比例。由于实践操作的趣味性,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喜欢实践操作,而不愿学习枯燥的理论,教师必须适时地引导,上升为理论,否则不仅会让学生学习产生惰性,而且会使此教学法陷入传统的“师带徒式”的困境,扼杀学生自我提升和终身发展的潜力。

3.要避免教学中的“两张皮”现象

理实一体化教学,强调的是理实的统一相融,不能变成在同一空间、同一时间进行的两块教学,这会导致理论和实践的“两张皮”现象。教师的每节课要有明确的技能目标和理论认知目标,并应及时讲授,其形式可以是中途个别讲授,也可以课后总结,或是课前的集中讲授,或是不同形式的反复交错。

4.克服教学过程中的“高原现象”

在训练初期,由于缺乏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指导,学生在训练到一定程度以后就无法提高,这会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必要、及时的引导,由浅入深地向他们灌输专业理论知识,帮助他们度过“高原期”。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理性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