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教学教研一体化范文

教学教研一体化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0:36:5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教学教研一体化,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教学教研一体化

篇1

关键词 名师 教研 模式 团队 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为推进“以名师为主导的贴近教学的教学教研一体化研修模式研究”课题研究,推进林芝地区教育教研活动的良好开展,推进我区中小学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打开制约我区教育发展的瓶颈,探讨和研究名师为主导的贴近教学的一体化教研模式的开展,2014年12月至2015年3月,研究人员在地区几所学校策划、组织、实施教研活动现状调研。本次调研采用的主要方法:问卷、个别访谈、召开座谈会、现场考察学校。

1以名师为主导的教研与教学一体化、校本化的管理策略

(1)利用集体备课、听评课或教研时间,以名师为主导开展教研活动。建立以名师为主导的好的教育教学教研团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教学教研中存在的一些实质性的问题。

(2)教育教学教研活动中教师共同互相探讨,资源共享。普通教师可以参与团队式研究,在合作中得到提高。团队研究的智慧和力量总是大于个人,因此我们倡导团队式协作研究。总体上讲,以名师为主导的团队教育教研在宏观视角下进行微观研究,以小见大,积少成多,不断累积,厚积薄发,是本课题研究的发展走向。

(3)从研究内容角度考虑,“众星拱月,主辅相衬”。名师为主导的团队教研选择本学科教育教学教研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确定研究对象,全员参与,形成一股研究合力,如众星拱月般造就教研阵势、强势,使研究快速、高效。

(4)从研究方法角度考虑,“既重理论,更重实践”。选择适合教师自己的方式、贴近教学实际的内容开展研讨,可以提高教研、教学的实效。从方法上看,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既重理论,又重实践。教研团队要注重实践研究。要注重叙事研究,让自己在“讲自己的故事”中获得经验的积累、智慧的沉淀和思想的丰满;注重案例研究,通过对典型事例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提高反思能力;注重微格研究,聚焦课堂,立足于课堂,站在教研的高度,进行教学研究,促进教师教研、科研能力的同步发展。唯有这样的研究,才能让教师有“根”,才能让教师“接了地气”,才能让教师在实践中,教学研究能力得以提高。

2名师为主导教学研团队行动路径

(1)抓备课的策略性。备课直接是为上课做准备的,一切应为了学生的发展而考虑,所以备课应该基于教材,依托课堂、着眼于学生,备课不是为了应付检查、为了评比、为了眼前几堂课,而是着眼于未来,促进学生素质提升。因此,强调要有自己的思考、有价值的训练、有目的的教学,必须讲究以下三条策略: 目标性与可行性统一的策略,既要完成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又要切合实际地进行教学设计,这样方可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主体性与主导性统一的策略,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教师不包办、不替代、不告诉、不一言堂、不一问到底等,同时也不能撒手不管,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做好启发、点拨、引导等工作; 预设与生成统一的策略,课堂教学千变万化,备课再认真,也不可能在课堂上不发生预料之外的东西,因此既要认真预设,又要积极生成,既要重点预设,又要适当生成,预设中为生成留有余地,生成又为预设预定之目标服务,做到收放自如,心中有数。

(2)抓案例分析。抓住自己或他人的某一典型的课堂教学或几个教学片断进行深入地评析,用新的教育理念进行解剖,正反两方面总结出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这种方法对于解决已确立的研究对象,特别是对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是大有裨益的,是可贵的地方作为经验总结提炼,是失败之处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剖析,对病态病情病理病因病根病源等一一分析确诊,使得课堂教学水平差的教师在短期内有所突破,冲出课堂教学低谷。

(3)抓听课的比较性。时常开展同课异构对比课、一课多上反复磨课等对照性研究活动。经常开展同课异构对比,目标一致内容一致但方法不同,比较谁的更恰当、更有效,可鉴性强。开展“一课多上”反复磨课,就是同一节课进行先后多次备课、多次研改,多次上课。通过比较,不断跟进研讨,打磨出精品课、优质课。这两种课型重在“比课不比人”,尊重和呵护每个上课教师的自尊,目的只有一个,激励教师,增强自信,磨练意志,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4)抓评课的诊断性。名师点评要言不烦,对点评对象施行点化,使上课者参禅悟道,得到教学的真经。诊断不是让点评对象出丑,而是真正做到“治病救人”,目的是为了教师的发展,激励教师知不足而弥补,知错误而改进,知失误而改正,达到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以及有效教研 “一箭双雕”之成效。

篇2

关键词 过程控制系统;实践教学;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4-0169-03

Research on Integration Practice Teaching Mode of Competition, Teaching,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in Process Control System//TAO Hongfeng, XIE Li, YANG Huizhong, CHEN Gang

Abstract In order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process industry on the engineering concept, practice innovation ability and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automation specialty talent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tudents’ compound quali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 of integration of course content, reformation of competition experiment, research innovation and project incubation. It not only emphasizes the multi-level integrated practice teaching mode, but

also provides the access to carry out the excellent engineers educa-tion training plan.

Key words process control system; practice teaching; innovation education

1 前言

目前,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使得社会对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世界各国无一不把培养一流的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放在突出的位置。特别是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培养人才的类型和要求上、教学思想上、课程体系结构和教学方法上都进行了重大的转变,不断加强工程实践创新素质培养,进行课程的综合与集成,以及更新教学手段与设施。美国康奈尔、斯坦福、加州伯克利等8所大学联合进行的工程教育改革计划的核心思想就是“综合实践创新”,要求在培养人才过程中将工程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1]。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作为美国政府的联邦机构,持续推动美国的工程教育改革,使得高等工科院校出现几种变化:由科研优先、注重研究生转向重视本科生教育;开始重视与工业企业界的结合,重视工程实践;师资队伍由原来注重学术研究型开始转向注重工程实践型,并以此改革和修订专业教学计划[2]。

国内最近一份调查表明,60.4%的受访者认为现在的创新教育不能给工科大学生提供充分的工程训练,工科学生对工程设计和动用综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普遍缺少理解。为此,国内高校开始与企业联手,启动一批合作培训项目和卓越工程师计划,进行一系列创新型工程人才的教育研究与实践,加深学生对工程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

过程控制系统是自动化专业的一个主流方向,具有明显的行业背景特色。它针对工艺原理,运用自动控制理论,采用计算机控制、可编程逻辑控制、自动化仪器仪表、现场总线和检测技术等实施流程工业的过程控制,实现生产过程的安全、平稳、节能降耗[3]。因此,过程控制系统是一门涉及众多内容、体现宽口径知识体系的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对于实施工程实践教学和创新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2 国内外教育现状分析

在针对流程工业的自动化专业过程控制方面,国外大学紧密结合实际流程工业对象,学习流程工业对象的工业问题,再通过化工、炼油项目和锅炉、水箱等实物装置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不断提炼实际对象和模拟工业环境下的具体控制科学和技术问题。一方面,通过工程获取的化工过程数据和模拟软件,用多个操作单元组成的过程控制流程模拟实际的生产过程,在理论学习的同时考虑过程控制方法在实际应用状况下的补偿和实施问题;另一方面,通过生产过程现场或半实物仿真装置训练学生的现场操作调试技能,再结合实际操作结果分析与理论结果不同的原因,完成“理论―实践―理论”的过程控制系统人才培养的反馈学习过程。

在国内,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自动化过程控制特色鲜明的高校开展了一些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过程控制人才培养方式。在校内将过程控制系统与其他学科其他专业课的教学内容进行相互补充,突出过程控制系统的流程工业背景;在校外联合西门子、中国石化、浙大中控等企业,走进生产现场,通过以熟悉工原理为基础的方式,使得过程控制问题不再是简单的数学模拟和仿真,提炼的问题从实践中来,最终通过实践来反馈学习,一定程度上也提升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实践技能,走的是一条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下的“校内理论―校外实践”的多层次学习方式[4]。

当前,在自动化专业的过程控制系统人才培养方面仍存在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1)过程控制相关课程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不强,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等教育方式未实现有效融合,多是单门单节课程的局部改造,缺乏整体性教学内容的突破。

2)过程控制实践创新平台并不完善,校内多是小型独立的实验设计,缺乏多个综合实验设计来培养学生的过程控制综合实践能力,校内理论与校外实践缺乏有效的过渡。

3)无论是在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过程控制的实践创新内容都偏重于传统和经典知识的训练,未能将目前较新的过程控制研究成果、方法和技术引入教学中,在知识点和个人能力上未能与后续的学术深造研究和社会实践工作的最新应用技术进行衔接。

3 改革思路和举措

针对上述问题,广泛征求意见,总结教育教学方法,对于过程控制系统的实践教育模型进行一定的思考和探索。通过研究,根据流程工业对自动化专业人才的能力和素质要求,围绕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江南大学自动化专业轻工过程控制教育的特点和学科优势,通过图1所示的“竞教研创”一体化的综合实践创新“123N”模式,立足自动化过程控制特色专业一条主线,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大教学与实践体系,依托“轻工过程先进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自动化卓越工程师培养基地”和“大学生实践创新基地”三大创新平台,通过教育部全国大学生自动化过程控制仿真多个系列挑战赛,提高学生在过程控制领域内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满足流程工业对自动化工程人才在工程观念、实践与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的培养要求,提高复合型工程实践创新人才素质。

结合卓越工程师实践创新计划,整合过程控制相关课程教学内容 从流程工业的行业特点出发,同时结合现有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实践创新计划和卓越工程师培养基地,调研、综合和分析现有流程工业企业对自动化工程师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的要求,将知识、技能、个人素质、实践经验及管理能力等方面作为能力模型的输入要素,研究建立合理的能力评价机制,进而优化整合自动控制原理、过程控制系统、控制仪表与装置等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采用多形式、多层次、多资源的人才培养方式,剔除重复性内容,突出各门课程的重点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校外,充分利用现有过程控制方向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让学生接触最新的过程控制仪表和装置;在校内,在现有单容水箱液位数学模型的测定、闭环双水箱液位串级控制等设备基础上,对实验内容进行优化整合,突破以往实践教学只限于验证性和演示性的状况,减少验证性实验,多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强的实践项目,构建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进而创建多形式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和考核模式,将实际生产过程中的最新技术和装备与理论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衔接。

参加过程控制领域的权威大学生技能竞赛,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 全国大学生自动化控制仿真挑战赛历年由教育部、中国自动化学会过程控制委员会、系统仿真学会和国际知名的自动化企业西门子公司联合举办,是过程控制领域最权威的大学生竞赛。该竞赛不仅需要学生具有过程控制理论知识,更需要学生具备实践操作和现场应变能力,比赛公平公正,每年的竞赛题目和流程工业对象都会有所不同。江南大学每年带领本科生参加该竞赛并获得多次全国性奖项,通过实践环节的竞争以及与全国学生和教师的交流,加深对过程控制专业知识的理解。同时进一步对过程控制竞赛的题目进行后续开发,将竞赛案例引入课堂和课程实验,鼓励学生走上课堂讲台讲授体验,答辩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最终达到以竞促教、竞教结合的目的。

依托学院轻工过程先进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展科技创新 学院轻工过程先进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现具有大量实际和模拟的流程工业对象和控制装置,以研究流程工业中的一系列理论与工程问题为研究重点。积极引导专业学生投身科研并转化为实践能力,通过将学生的普适教育和优秀本科生提前进实验室相结合的方法,注重把过程控制研究的前沿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和实验内容,使学生与导师和优秀研究生接触,在感受科研氛围的同时,提前接受严格的基本科研训练,培养创新能力,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一体化模式,摆脱一般本科教育学科型教育模式的束缚,构建高层次“实践―理论―科研”型科教结合的实践创新模式。

立足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鼓励自主科研申请和创新项目孵化 针对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特点,开展因材施教,依托以自主性、开放性、科学性、层次性为主要特点的大学生创新基地,鼓励学生自主申请参加学院和学校的大学生创新项目,将他们引入一些实际的过程控制方面的创新项目中,通过过程控制类项目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对这些大学生创新项目并不是简单地指导,而是进一步孵化其中一些优秀的创新项目转化为创业项目,开展创业评比,丰富学生的实践领域和感受。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参加这些项目,增强工程实践思维能力、团队合作意识,为今后走向社会打下扎实的工程实践基础。

4 结语

根据流程工业对自动化专业人才的能力和素质要求,围绕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结合学院的轻工过程特色和学科优势,重点优化整合过程控制相关课程中的实践内容,有序引入过程控制系统前沿科研成果与现有教学内容,设计开发新的过程控制综合性实验,将竞赛和科研中的研究问题转化为适应现有实验装置的综合性实验。同时,结合流程工业特点和专业学生现有知识体系,选择合适的企业,研讨制订合理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方案和需求。通过这些举措,提高了学生在过程控制领域内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满足流程工业对自动化工程人才在工程观念、实践与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的培养要求,最终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创新素质。

⒖嘉南

[1]邢贵宁.工学结合模式下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开发的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2.

[2]杨慧中.美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0(11):11-12.

篇3

一、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

面对新的教育形势和教学工作实际,要使教研活动优质高效,我们对形式进行了优化,对方法进行了选择,对过程进行了调控。有效开展了互动式教研、主题式教研、反思式教研、会诊式教研、课堂观察研究及课例研究等教研活动。积极开展以“我的课堂,我的特色”为主题的“三课”活动。青年教师上“汇报课”,解决教材关,使他们尽快地成长起来;骨干教师上“示范展示课”,把课改成果以课的形式展示给大家;实验教师上“研究课”,重在落实专题,将课题开展得扎扎实实。

二、大力开展集体备课制

1.提高认识,促进行为的自觉化。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学校组织教师学习讨论集体备课的现实意义,交流运用集体备课教案后的收获,使教师认识到集体备课是教师个体思维的碰撞,是教师共同智慧的结晶。集体备课离不开教师的全员参与和共同研讨,更离不开教师个体的归纳和提升。

2.规范管理,确保备课的实效性。

(1)为了进一步提高集体备课的质量,我们制定了集体备课的实施程序:第一,备课组对某段教学内容进行集体研讨,确定教学目标、商讨最佳教学思路;第二,备课组成员轮流执笔,记录研讨内容并做好教案整理工作;第三,年级组领导把关验收;第四,任课教师根据自身特点和本班具体情况,进行修改补充后再进行教学实践;第五,总结反思。形成了“集体研讨――分工备课――验收检查――形成个案――交流反思”的集体备课模式。

(2)教研处安排专人督促检查。为确保此项工作落到实处,教研处安排专人在研讨时间到各组检查,并将检查结果纳入对年级组的考核。

(3)督导小组成员听课,了解课堂教学效果。在抓好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学校要求督导小组成员深入课堂,听后抽查教案,对教师教案的修改补充再创造情况作调查,进一步促进集体备课的实效。

3.改革评价制度,激发教师备课热情。为了提高教师对集体备课的重视程度,学校加大对集体备课的考核力度。考察老师能否积极参与集体备课,能否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能否查阅资料、补充教学内容,能否在集体研讨时,发表有个性的见解,能否博采众人之长,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

三、搭建教师学习对话的平台

1.加大教师的学习培训力度。为了适应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不断提高教师教学业务水平,学校大力支持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培训学习和观摩活动,每次培训观摩学习后,还组织相关教师参与研讨品评,汇报交流,达到信息互通、经验互补的目的,扩大学习面,使好的教法、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经验能为我所用。

2.举办专题讲座,进行专业引领。开展这些活动,可架起教师对新课改精神与理念的理性认识与教学实际的桥梁,使教师知道怎样在教学中落实新课改的精神与理念。

3.搭建互助的平台,促进教师快速成长。我校年轻教师居多,为了缩短年轻教师成长周期,加强对年轻教师的指导与帮助,提高年轻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与教学应变能力,发挥学校领导和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我们采取“领导牵动、骨干带动、分层培养、分类提高”的教师培养模式,加大打造“名师”工程的力度。这一活动给教师们搭建了互助的平台,使他们在互助研讨、互帮互学的过程中,共同提高,使弱的变强、强的更强。

4.校际联动,取长补短,优化教育资源。在连片联动教研活动中,我们开展送教下校活动和连片教研活动。力求通过兄弟学校教师互动,真正达到信息的交流、思维的碰撞、理念的更新、认识的提高,起到了促动学校的教学工作,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的作用。

四、促使教师积极反思

1.在教学实践中自我反思。教师在每一堂课结束后要进行认真的自我反思,思考哪些教学设计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哪些精彩片断值得仔细咀嚼,哪些突发问题让你措手不及,哪些环节的掌握有待今后改进等等。并认真进行反思记载,总结成功的经验,查找失败的原因。

2.在理论学习中自我反思。教师要如饥似渴地学习和研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并自觉地用理论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在学习中深刻反思,认真消化,并付诸于实践。

篇4

关键词 科教一体化 联合培养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5.018

Integration of Research and Teaching Joint Training Model Study

LI Jingli, ZHEN Tianmin, WEN Nan, GU Jingliang,

ZHAO Fang, SONG Kuimeng, MA Xia

(Shandong Institute of Medicine and Health Information, Shandong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Ji'nan, Shandong 250062)

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integration of domestic science and co-culture model of the status quo and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this paper the concept of science and integrated joint training model analysis, case studies, joint training, joint training mode detection angles elaborate prospects in order for the domestic science integrated joint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raining mode.

Key words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joint training; training model

0 引言

为推进教学模式更新,顺应国家高等教育改革趋势,培养技能型人才,结合单位现阶段实际工作情况,实行科研教学一体化的联合培养模式实践与探索。

高等院校承担着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和为国家自主创新发展做出更多贡献的战略任务;科研院所面临着吸引和培养大批高层次创新人才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使命。打破现有系统界限,彼此联合,相互渗透,优化科教一体化联合培养模式,则能实现双方的跨越式发展。实行科教一体化联合培养模式,有利于高校、科研院所和学生三大参与主体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有利于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创新性人才,能够使学生受到校内课堂与科研一线两种教育环境的双重培养,使毕业生适应工作的时间缩短,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更早地适应社会,适应工作需求。

1 科教一体化联合培养模式的概念解析

科教一体化联合培养,最早源自“Cooperative Education”,也被称为产学研合作教育、合作教学、联合办学等。也是洪堡教育理念的三条原则之一: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育与研究相统一。

世界上有不同机构对“合作教育”有几种比较典型的定义。世界合作教育协会(World Association For Cooperative Education,简称WACE)认为:合作教育有机结合了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然后将理论知识应用到现实工作当中,反之将在现实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增长的见识带回到学校的教学中来,在教学与实践结合中联合解决困难,促进教学相长;①美国国家合作教育委员会认为:合作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式,其独特之处在于结合了课堂学习与校外的工作经历,鼓励在校学生走出校园,通过实践工作来找到自己的兴趣点,以获得基本的实践工作技能,并为毕业之后的求职方向做准备;②加拿大合作教育协会(Canadian Association for Co-operative Education,简称CAFCE)认为:合作教育计划是将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在与学校合作的相关教育机构中的工作经历相结合的计划,通常情况下提供学生在商业、工业、政府与社会服务等领域进行工作实践的机会,并将其与在校的专业学习课程进行定期轮换。③可以看到,几种定义对于“Cooperative Education”的核心理解均在于,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教学相长,最终目标均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技能。

本文提出的科教一体化联合培养模式主要指校所联合培养模式,即高校与科研院所通过教学与科研两种渠道联合培养学生的一种模式,该模式是在有效整合高校和科研院所双方资源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并发挥各自潜在的优势所形成的一种联合培养模式。由于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各自的职能定位、文化背景、优势学科以及学生规模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所以该模式具有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学研一体等特点。④

2 国内科教一体化联合培养案例分析

2.1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模式

北京协和医学院由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于1917年创办,是中国第一所开设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和护理本科教育的医学院。⑤中国医学科学院成立于1956年,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医学科学学术中心和综合性医学科学研究机构。1957年,医科院与协和医大结合。2002年9月,教育部、卫生部签署共建“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协议,北京协和医学院与清华大学部分专业合作办学,两校及其院系互不隶属。2006年开始,北京协和医学院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接受中国教育部和卫生计生委双重领导。

北京协和医学院模式走的是一条由教学向教学与科研一体化转变的道路,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在拥有丰富的临床医学专业和护理本科教育经验的基础上,与科研实力强劲的中国医学科学院进行院校合一,联合办学,集教学与科研为一体,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经验丰富,为医科院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人才,医科院则为协和医大提供雄厚的师资和技术力量,为协和医院的飞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二者相互依托,优势互补,教研相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堪称产学研相结合的典范。

2.2 中国科学院大学模式

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是一所以研究生教育为主,科教融合、独具特色的新型高等学校。国科大的前身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立于1978年。依托于中科院各研究所的高水平科研优势、强大的师资力量和高层次学生来源,国科大形成了由北京的4个教学园区、京外的5个教育基地和分布全国的117个研究生培养单位组成的“大学校”。⑥

中国科学院大学模式走的是一条由科研向科研与教学一体化转变的道路,其优势集中体现在:一是国科大拥有高水平的导师队伍和一流的科研实践条件。学生入学后先集中学习基础课程,再进入研究所跟随导师一起开展科研实践,并完成学位论文。分布在各个研究所的260余个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院重点实验室以及众多国家级前沿科研项目,为研究生培养提供了宏大的科研实践平台。二是国科大拥有雄厚的任课教师队伍和丰富的教学课程。每学年,有院士69人次、教学科研骨干2249人次以及海外知名学者142人次亲临教学一线,开设研究生课程1568门。强大的科研实践条件和雄厚的师资力量为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壮大贡献了力量。

2.3 山东大学卫生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模式

山东大学卫生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前身是原山东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教研室(1983-1995)和原山东医科大学社会医学与卫生政策研究所(1996-2001)。1983年,为开辟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研究领域,山东医科大学成立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教研室,后于1996年组建了社会医学与卫生政策研究所,后在此基础上先后成立山东医科大学成立成本测算中心和卫生部卫生经济与政策研究重点实验室。新山东大学成立后,为充分体现该学科交叉学科的特色,成立了卫生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

通过山东大学卫生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的发展历程,可以明显看到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鲜明的时代特色印记与学科发展历程,教研室成立之初是为开辟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研究领域,教研室成立后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为我国社会医学学科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伴随着师资力量的壮大和研究领域的拓宽,管理和政策成果日益突出,在此基础上又组建了社会医学与卫生政策研究所,后到卫生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的最终成立。根据实际发展需要,不断增加和变换职能。

3 科教一体化联合培养模式前景探测

近年来,校企联合办学,校所合作办学,联合培养基地等遍地开花,科教一体化模式被广泛应用和开展。除高等教育外,一体化教学也被广泛应用于职业教育当中,促使学生在专业能力、学习能力、社会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科教一体化联合办学模式对于高校、科研机构、企业来讲,良好的合作能够产生积极的效果,本文以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山东大学卫生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为例,对其联合办学模式进行了解析,并针对其发展前景给出建议。

(1)科教一体化联合培养,合作双方要结合自己的优势资源进行资源整合,根据需求对模式进行调整和优化。依据因地制宜和多样化原则,依托重大科研项目,分析科研需求,利用高校与合作单位的各种优势资源,充分发挥两者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开展联合培养。

(2)在政府的宏观指导下,以高校或科研机构作为科教一体化联合培养的中心主体,并有多主体进行网络式合作共同开展研究和培养;以项目依托的联合培养为主要形式,多层次、多形式的科教一体化联合培养模式。

(3强对各阶段各过程的管理,从经费、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更多的科研人员参与对学生的培养,更多的教学人员参与科研合作,加强导师管理工作及学生管理工作,健全管理机制。

*通讯作者:甄天民

基金项目: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山东省科教文一体化联合办学模式研究(编号:W201431);基于SoLoMo理念的移动图书馆服务规模化拓展(编号:W201432);基于智慧城市理念的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研究(编号:W201434);和谐医患关系视角下的医院文化建设研究(编号:W201433);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临床医学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研究

注释

① 陈金梅.广西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工学结合的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

② 李晓.我国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研究[D].青岛大学,2009.

③ 肖国芳,吴松,彭术连.产学研结合 研究生培养新模式――“交大―宝钢”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征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6.10:23-25.

④ 宋力沁.高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教育中心模式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

篇5

理实一体化教学是指由同一教师在同一时空教学环境中,把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践融为一体,指导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完成某一教学目标和任务的教学方法。它具有三个特性:教师和教学环境的同一性;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交替性;知识掌握和技能养成的同步性。理实一体化教学打破理论课、实验课和实训课的界限,将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生产、技术服务融为一体,同时克服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别在两个不同的空间和时间、由不同的教师完成的“时差”性,师生互动好,没有固定的先实后理或先理后实,而是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能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实践证明,理实一体化教学是符合职业教育的规律和特点,适应职业学校学生基础和身心发展特点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正在被广大职业院校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认同、接受和运用。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实施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缺少能较规范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师资

这是一个突出的核心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教学设计是由教师根据学校、学生现状,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实际,教学理念及习惯教法等情况选择制定的。如果教师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缺乏一定的操作技能以及对实训现场的驾驭能力,他们不会选择这种教法。现在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中,老教师大多是半路出家,由理科教师转行的,他们或通过短期理论培训,或通过自学不断积累,承担着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任务;中年教师大多是科班出身,普遍专业对口,有较丰富和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但是动手能力相对偏弱,他们肩负着专业课的教学任务;青年教师部分毕业于高等专科学校,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专业技能水平,担任专业技能实训课的指导教师。这是我国职业教育真实的师资构成现状,也是国家大力倡导职校提高在编在职双师型教师比例的缘由。条件较好、政策宽松的地市,职业学校一般还会从企业聘请来少量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作为学生实训的校外专门指导教师。

2.缺少能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的环境氛围

职校传统专业教学模式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主要是工艺学)的大部分教学内容在教室课堂内完成。教师以讲解法为主开展教学过程,许多职校教室内还不一定都有多媒体设备,仅有几间专业实训场所和设备,专供技能实训课使用,实训设备设施及工位严重不足,电教中心和仪器室拥有的教学光盘、磁带、图板教具等配备不齐,实训室内只有几句名言警句或空洞口号,没有有专业氛围的布置,学生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职业技能等级及职业前景模糊不清。

3.缺少能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课程教材

职校当前使用两类教材,以就业为主的班级学生,以劳动版为主;以升学为主的班级学生,以高教版为主。专业课程教材理论内容丰富、深奥,应用举例滞后高速发展的时代,新机器、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等偏少,与现代企事业单位生产经营一线的岗位知识技能应用脱节。这些教材大纲普遍要求高,需完成的教学计划课时多,但目前职校学生实际在校学习时间不到两年,不进行取舍难以完整实施,造成的后果是教材的前几章很快就结束了。

4.缺少能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教研活动

职业学校的办学规模和模式变化快,管理压力非常大,怕出事,稳定压倒一切。学校、老师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管理上,把许多社会、家长的管理职能也揽在自己手中,无法潜心研究教学,教研组名存实亡,有些常年不开展正常的教研活动,许多新的教学思想、好的教学方法得不到有效实施。

三、有效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对策

1.加大双师型队伍建设力度

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也要具有熟练的实践技能,更要具有理实结合的教材分析及过程组合的能力,教师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双师型人才,更要具有创新综合能力,否则教学方案难以出台,教学过程难以控制,教师很难做到有求必应、有问必答、融会贯通。从学校层面上讲,可以通过制订三年教师发展规划、名优骨干教师培养方案,加大对在编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奖励力度,用足用好政策,校企深度合作,吸收和引进相结合,把有真才实学,特别是有一技之长的能工巧匠招聘进校,充实到技能实训教学岗位中,发挥他们的领头雁作用,快速提高青年教师的技能水平。积极选送专业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市级骨干教师培训,有条件的还可以选送学科带头人出国培训进修。开展教育名家、教学名师进校园工程,让广大教师零距离聆听和分享他们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经验和成果等,丰富和优化教师教书育人的手段和方法。从教师层面讲,要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要有积极进取精神,苦练内功,重点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资源库。

2.增加和完善理实一体化教学环境氛围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投入,学校应创造条件,争取国家级、省级、市级实训基地、示范专业等众多奖励扶持专项经费,用于专业实训场地建设、专业设备设施购置,新建或扩建一批专业教学急需的实训室。在实训室建设过程中,要重视理实一体化教学环境氛围的设计和布置工作。要有效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一般实训室除了要有必需的设备设施、工量刃具外,还应配备部分教学桌椅,最好是折叠式,不占用场地面积,实训室四周适当位置制作或外购一些摆放教具、常用仪器的玻璃柜子,在室内墙上还可张贴一些与专业相关的图表、操作规程和示意图、职业前景等氛围展板。如果层高允许,最好同时配置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和实物展台),方便及时讲解。实训室的这种配置,最适宜开展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如果新建大面积的生产加工车间(工场),要规划一定空间区域用于讲解、讨论和总结用。如果是数控车间,且经费许可,最好直接设计建设成数字化工厂,师生可以在PLM室内直接调用各台数控设备的实时程序、实时加工场景及典型加工产品的各种参数资源库等,这样可以克服加工现场噪音大、工位间空间有限等问题。

3.鼓励教师编著校本教材

教师可根据职校理实一体化教学凸显形象思维教学的特点,结合生产教学的实际,对原版教材进行大胆取舍,抛弃那些繁琐冗长的理论和计算,编写贴近学生实际、浅显易懂、简洁明了、可操作性强的教材、图册、实训手册、习题集、案例案等。学校应出台一项教师校本教材开发的奖励制度,每学期或每学年由学校教科室进行汇总,组织领导或专家进行评比,根据质量高低、实际使用程度等多项指标,一次性发放开发现金补贴,并组织力量进行校验编印工作,对于质量较高的,可推荐给出版社正式出版。

4.健全教研组织,强化功能作用,促进教育和教学质量提高

职业学校的专业教研活动难开展,有其客观原因,主要是专业组人少,上同一门课的人更少,大家不便深入探讨,但由专业大类组成的教研组活动还是可以有声有色地开展的。如笔者学校六大专业组,每学年定期举行新教师(进校三年内)汇报课、骨干教师风采课听课评课活动,大家集中反复上课、听课和磨课,汇聚了众人的智慧,有力促进了教学教研活动的深入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要重视教研组的组织建设,明确其定位和任务,对其进行学期及学年评价,发放相关考核津贴。教研组可举行新老教师的师徒结对活动,师傅经常去听课,帮助徒弟修改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技艺和管理能力。

四、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注意事项

1.学校领导重视

提高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有效性,涉及到学校层面的要素不少,如场地、设备、经费和管理等,还牵涉到许多政策、制度和措施。因此,没有学校领导的重视、支持,并付诸实施,最好的教学方法都是纸上谈兵,不会有实质性的教学改革和成效。

2.教学设计中不能重练轻学

做中学,学中做,最终目的是熟悉理论,掌握技能,因此教学设计要把握好两者的权重比例。由于实践操作的趣味性,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喜欢实践操作,而不愿学习枯燥的理论,教师必须适时地引导,上升为理论,否则不仅会让学生学习产生惰性,而且会使此教学法陷入传统的“师带徒式”的困境,扼杀学生自我提升和终身发展的潜力。

3.要避免教学中的“两张皮”现象

理实一体化教学,强调的是理实的统一相融,不能变成在同一空间、同一时间进行的两块教学,这会导致理论和实践的“两张皮”现象。教师的每节课要有明确的技能目标和理论认知目标,并应及时讲授,其形式可以是中途个别讲授,也可以课后总结,或是课前的集中讲授,或是不同形式的反复交错。

4.克服教学过程中的“高原现象”

在训练初期,由于缺乏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指导,学生在训练到一定程度以后就无法提高,这会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必要、及时的引导,由浅入深地向他们灌输专业理论知识,帮助他们度过“高原期”。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理性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6(15).

篇6

关键词:教学资源一体化;艺术类大学;英语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8-0172-02

一、文献研究综述

全球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单一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教育中多元化的英语教学资源作为学习的主要内容,其设计的优劣会直接影响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学习动力和学习效度。”(李霞,2014)。

孙奕东(2007)认为,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教材的资源、课程教学的辅助资源、电子教辅资源、网络自主学习资源库。如何把这几部分的资源整合到一起,是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除了上述不同的教学资源外,新形式的教学资源也不断出现,例如微课。在英语教学中应用微课,对促进英语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刘岩(2011)在《优化校本教学资源,打造高效课堂――英语教学一体化资料的建设与使用》中指出:不仅教学媒体是教学资源,教师和学生也是教学资源,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

李怀奎(2016)调查了30所大专院校在英语教学资源一体化上所做的工作。主要有五个方面:(1)对教材和教辅资源的整合。(2)对习题资源的整合。(3)对影视和比赛资源的整合。(4)对其他英语语言文化资源的整合。

本课题关注的重点是:根据《艺术英语1》的课程特点和学生特点,整合出符合学生情况和教学要求的一体化教学资源。

二、校内研究现状

北京城市学院基础部英语教研室自2010年开始启动艺术英语教学改革。该改革分为两个大的阶段。

第一阶段(2010―2014),此阶段主要是编写《大学艺术英语综合教程》系列教材,并依托此系列教材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

在此阶段教改期间,表演学部的英语教学也进行了初步改革。王雪燕老师提出了把英语教学与英语电影和歌曲结合,尝试找出适合表演专业的教学模式。

随着艺术学部和表演学部的快速发展,一个重要的教研问题摆到了我们面前:如何整合艺术英语和表演英语的教学?基于这个问题,我们启动了第二阶段的艺术英语教学改革。

第二阶段(2014―至今),在这个阶段,教改团队整合了艺术学部和表演学部的英语教学,并建立了过程性考核体系。在调研了艺术学部和表演学部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需求和英语基础水平后,编写了新的教材:《大学艺术英语1-3》。

这套新教材自2015年9月份开始在艺术学部和表演学部一起使用,新教材比较符合学生水平,受到了学生和任课老师的好评。但是在使用过程中,也发现了教学资源不完善的问题。

三、研究目的及研究问题

(一)研究目的

《艺术英语1》教学资源一体化的研究目的是建立丰富而完整的《艺术英语1》教学资源,实现其线上线下教学资源一体化,满足学生和任课教师的实际需求,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教学和研究意义。

(二)研究问题

教学资源是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的资源,通常包括教材、案例、音频、视频、图片、课件、网络课程、习题等,也包括教师资源、教具、基础设施等。教学资源一体化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教学资源的整合。本研究涉及的研究问题如下:(1)如何建立《艺术英语1》网络课程并应用在教学过程中;(2)《艺术英语1》线下教学资源应该包括哪些种类,如何编写、搜集并整合这些教学资源。

(三)研究过程

1.研究时间。本研究从2016年9月份开始,到2017年4月份结束。

2.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了北京城市学院2016级艺术学部和表演学部共1400名学生作为被试,开展历时两学期的研究。

3.具体研究过程。

(1)前期调研阶段(2016年7月―2016年9月)

目前《艺术英语1》教学资源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调查和分析;

(2)具体实施阶段(2016年10月―2017年3月)

《艺术英语1》网络课程的建设和应用;

《艺术英语1》教学PPT课件的制作和修订;

《艺术英语1》每单元读写和听说的补充主题视频的搜集剪辑和整理;

《艺术英语1》其他课堂辅助教学资料的制作和整理;

(3)汇编结题阶段(2017年4月―2017年7月)

《艺术英语1》网络课程的修订和总结;

《艺术英语1》线下所有教W资源的一体化汇编;

《艺术英语1》一体化教学资源使用满意度的调查和分析;

完成研究报告及论文;

申请结题验收。

四、研究结果分析及结论

在所有教学资源建设并应用后,我们针对任课教师和学生进行了满意度的调查。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自编问卷,对教学资源一体化满意度实施调查。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下列几个维度:网络课程、教学PPT、补充主题视频、其他课堂辅助资料。调查结果显示:任课老师对每种教学资源都很满意,满意度分别达到:网络课程(95%)、教学PPT(100%)、补充主题视频(92%)、其他课堂辅助资料(96%)。学生对其他课堂辅助资料满意度(90%)相对较低,对网络课程(94%)、教学PPT(93%)、补充主题视频(96%)满意度都较高。另外,任课教师和学生也都提出了不同的建议。例如,任课老师希望能有文字整理成书的教辅材料,学生希望增加更多的视频内容和翻转课堂的内容。

从上述调查结果看,《艺术英语1》教学资源一体化满足了学生和任课教师的实际需求,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我们也看到,教学资源的建设还要很多要提高和补充的方面。在今后的教研过程中,我们将进一步扩充《艺术英语1》的各类教学资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五、主要建议

本研究τ谝帐趵啻笱в⒂锝萄ё试匆惶寤提供了新的角度。但是也存在很多不足和局限性。针对这些问题,作者给出了几点有益的建议。

1.教学资源的建设是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例如对教材和教辅资源的整合,对题库资源的整合,对视频音频资料的整合等。

2.教学资源一体化的建设一定要和教学紧密结合,为教学服务。例如,网络课程在日常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以及各种教学资源在日常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3.教学资源一体化的建设要不断更新,尤其要关注技术的更新。例如,在搜寻视频资料时,要找高清、中英文字幕可以随时转换的视频。

参考文献:

[1]李霞.远程开放教育中多元化英语学习资源在课内教学中的优化设计应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3).

[2]孙奕东.大学英语网络教学的兴起与所存在的问题[J].开封大学学报,2007,(6):41-42.

[3]刘岩.优化校本资源,打造生本高效课堂[J].教学参考,2011,(9):6-8.

[4]李怀奎,李跃平.大学英语网络教学平台资源的整合――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30所示范院校为例[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0):70-75.

篇7

[关键词]机能实验 综合能力 一体化教学 改革与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82(2013)07(a)-0158-01

机能实验是在生理学实验、药理学实验和病理生理学实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实验教学课程,目的是为了验证理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机能实验一体化的创新点

1.1变技能操作训练间断性为连贯性:过去由于生理学、药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理论和实验实验在专科医学教育中分别安排在第二学期和第三学期,虽然都是在机能实验室做实验,但是实验操作是间断性的,学生在第二学期生理学实验操作时所学的操作技能由于受到课时的限制只能完成基本操作,实验质量难以保证,等到第三学期上药理、病生实验时,生理实验时学过的操作技能有的学生已经模糊不清或是完全忘记了,又要重新学习,也同样难以保证实验的质量和操作质量。机能一体化的实验通过整合将实验教学安排到了第三学期,实验操作比较集中,使得操作技能得到了集中训练和强化。

1.2变理论验证的单纯性为系统性:传统的生理、药理、病理生理实验教学是跟随理论教学之后进行的实验教学,侧重单纯地验证理论内容,虽然加深了对理论的记忆和理解但是学生并不能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验有机的联系起来,甚至有些药物由于教学安排问题还没有讲到,学生在操作实验时基本听老师的教学安排,照葫芦画瓢,对于药品的作用原理等并不清楚,只能为完成实验而进行实验,对学生的启发作用不大,更谈不上学生自主开设创造性实验了。机能一体化的实验安排在生理课、病生理论课结课后、药理大部分讲完,学生对应用的知识有了较系统的掌握,在机能实验课上再进一步使之系统化。

1.3理论知识与临床技能相关性:我们对临床专业的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将其培养成为能够为广大基层医疗机构服务的合格的技术性人才,要达到这一目标,毕业生就必须有系统的医学基础理论,即人体的正常结构、机能状态是什么样子,在哪些因素的影响下,正常状态怎样改变的?过程如何?也就是病理情况如何?然后作为医生应用什么方法方式修复结构或应用什么药物来纠正或治疗,怎样使机体的功能状态恢复到正常状态下。在传统的教学中系统理论体系的形成完全留给了学生自己,可是大多数学生没有自己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这对学生从事今后的专业工作就形成了一定的障碍。机能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从实验的设计上将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性思维,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以临床技能为目标,尽量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模拟出病例模型,让学生在现有理论的指导下探讨救治方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2.机能实验一体化教学改革措施:

2.1理论课课时设置: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理论课安排在第二学期和第三学期前半段,在机能实验课开课前完成生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理论课、部分药理学理论课。在单科理论课时不再进行实验。

2.2实验课课时设置:机能实验课安排在第三学期,由机能实验室独立完成。第三学期的实验课与部分药理学理论课同时进行,前期进行基本技能的实验和训练,为后期的实验模型制备做好充分准备保证实验的质量和正常进度。后期进行综合性实验,提高操作的熟练程度和操作质量,加深对理论的理解,结合临床表现进行救治方案的设计和实施,启发和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

2.3机能教研室完成机能实验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实验教案书写工作,结合机能实验学的特点进行了实验教材的编写工作。

2.4教研室教师进行机能实验开课前的预做,预做重点放在对动物实验数据的观察和救治方案的探索上,形成完整的救治参考方案。

2.5机能实验作为一门独立的科目进行教学,实行实验课考核,考核成绩记入学生成绩表。

2.6举行学生机能实验技术操作大赛。以每届学生为单位举行一次,通过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操作热情。

3.教学测评情况

通过2007级临床专业四个班级人的参与教学改革后同学评议见(表1)。

4.机能实验一体化考核办法

机能实验学是机能三学科实验教学整合、重组所形成的实践课。该门课程考核对于客观、公证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重视实践,从而保证学生实践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机能实验考核由以下四方面构成:

4.1出勤成绩,占25分。

4.2实验操作成绩,占25分。

篇8

中职学校的数学教学模式迫切需要创新。宁波职业中心学校是以计算机、机械电子和经贸三类专业为主,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成立了数学课与专业课“一体化”教学研究课题组。两年来的实践证明,数学与专业课“一体化”教学是改善中职学校数学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

1.数学与专业课“一体化”教学的依据

(1)“一体化”教学理念。“一体化”教学理念为我们中职数学课教学的实践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所谓“一体化”教学就是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既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又使学生能自觉地将所学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中职数学能力作为综合职业能力的一部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专业学习和形成就业、创业和转岗服务,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基础。让数学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与专业教学进行有机整合,使数学知识与专业理论、技能融合在一起。

(2)新课程理念。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数学的不同分支和不同内容之间的联系,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作为职业学校,更应该考虑学生学习的专业性,突出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文化课为专业学习服务的思想。既要体现出数学的应用性,又要使学生从专业学习的角度认识数学知识,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2.数学与专业课“一体化”教学的原则

(1)专业性原则。“一体化”教学强调能力本位思想,不仅将数学能力作为学生综合能力的一部分,而且要充分体现数学知识为专业学习服务的思想。因此,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时,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等过程中全方位与专业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2)模块化原则。职业学校各专业对于数学知识的要求千差万别,为了使数学课与专业课在教学上保持一致性,要参照专业学习的需要适当整合、重组数学教学内容,设计数学模块化的教学结构。

(3)可接受性原则。数学课历来被职校生视为畏途,最怕学而又不得不学。由于缺乏内在动力,多数学生只是硬着头皮苦求过关。而“一体化”教学就是要努力打破这个怪圈。一方面,通过大量应用实例使学生真切地看到数学有用和怎样用的问题,逐步实现学习心理的转变。另一方面,通过着力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借助于计算机课程的普及和专业课教师的数学修养的提高,使学生逐步达到对数学工具敢用、会用、乐于用,进入正效应良性循环之中。只有当学生具备了这种良好的心理基础,各种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才能真正奏效。

二、数学课与专业课“一体化”教学的实践

1.协调教学计划和教研活动,树立“一体化”教学目标

我们为了保证数学与专业学习无障碍衔接,每学期在制定数学课授课计划时,均请各专业负责人或骨干教师参与,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意见,充分了解各专业对学生数学知识的要求,统领全局、全面把关。同时,创设条件组织数学教师与专业教师共同开展教研活动,使数学教师及时了解专业课学习所需的数学内容与程度,在数学教学中适当选讲一些与专业有关的材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教师也要吸收并采纳数学教材中好的思想与方法,将专业中所用到的数学知识或思想方法讲得简洁明了。在数学教师和专业教师彼此相互了解后,共同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树立“一体化”教学目标。

2.组织模块化教学,形成“一体化”教学资源

中职数学在保证文化基础课性质的同时,既要考虑学生有可拓展空间的平台,又要实现为专业服务的目的,就必须打破传统的“重数学体系”的观念。我校根据各专业对数学知识的需求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采用“1+3”模块。即“核心模块+专业模块+文化模块+拓展模块”的模块化结构,其中,①核心模块是每个学生必修内容,利用该模块构筑中职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平台,通过对这一平台知识的学习,构建学生数学知识核心部分。②专业模块是根据不同专业培养目标对数学课程的需求而设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可按照大类专业设计为若干子模块,体现课程的应用。③文化模块是学生选修的内容,主要包含数学史料、趣闻轶事和著名的数学问题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人文价值,开阔视野,提高文化素养。④拓展模块是为满足学生继续学习、转岗、创业和终身学习的需要而设置的选学内容,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按层次设计若干个等级的子模块,体现课程的发展,如右表。

3.设计情境化教学,丰富“一体化”教学课堂

大多数职业学校学生重视专业学习,往往忽视文化课的学习,这就需要数学教师要以专业为突破口,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灵活变换教学方法,采用有效的教学设计,在课堂中开展情境化教学,我们课题组在教学实践中初步探索形成了以下几种情境教学形式:

(1)设置专业情境,导入新课。以往的新课导入一般从数学到数学,很难激发起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教师可利用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碰到的问题,结合新授课知识,创设相关情境,巧妙地导入新课。如对机械专业的学生,可以利用观察位移、加速度、力合成等知识,引入向量的概念。

(2)结合专业案例,练习新知。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内在联系,在不影响数学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从专业课教材中选取一些具体实例进行练习,让学生明确数学知识与专业知识是密切关联的,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作用。如对电子专业的学生,在讲授完y=Asin(ωx+φ)的图像和性质后,可以结合电工基础的内容,设计交流电的有效值练习,如已知某交流电压u=14.1sin(314t+π/3)V,求:①该交流电压的有效值、初相位。②t=0.1s时,该交流电压的瞬时值;练习2.已知两交流电压分别为u1=220姨2sin(100πt+π/4)V,u2=380姨2sin(314t+π/3)V,求各交流电压的最大值、有效值、频率、周期、初相和它们之间的相位差,指出它们之间的“超前”或“滞后”关系。

(3)布置专业作业,加强巩固。如对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学习完等差数列的知识后,让学生利用QB语言编写求等差数列第n项的程序,教师通过调试程度来批改学生的作业。这样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既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又能巩固数学的新授内容。(本文来自于《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简介详见.)

(4)开展专业研究性学习,融汇拓展。中职教育以应用能力为本位,教师要指导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自然、社会,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教会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可以结合专业,选择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或相近的研究课题。如对经贸专业的学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市场调查,统计商场内某一商品的价格、销售量及利润情况,利用研究性学习得出影响该产品利润的各种因素及如何定价可以利润最大化的小论文。

4.全面体现能力本位,实现“一体化”评价体系

对学生的学业评价坚持能力本位,坚持评价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服务,我校对学生的考核功能形成了“基本知识考核+创造能力的测评”的“一体化”评价方法。基本知识考核主要以“基本概念、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为考试内容,可由任课教师单独组题,成绩占总评的40%;创造能力测评则主要考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可由数学教师与专业教师一同组题,一同评阅试卷,成绩占据总评的60%。组卷时,可采取多题选做方式,阅评时,一题允许多种求解,专业教师评定其专业技能、专业知识的运用是否正确,数学教师则评定其方法、算法是否正确以及方案的优劣。这种“轻计算、重创造”的考评制度,使教学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开展“一体化”教学的思考

一是数学教师专业化,为使教师成为“双师型”创造了条件。“一体化”教学要求数学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一些相关专业的基本概念和知识,扩大知识面,掌握教学的侧重点和切入点,丰富教学内容,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既是数学教师又是专业教师的“双师型”教师。二是实施“一体化”教学是一项复杂而具有挑战的工作,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和课外辅导等各个方面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必须加强与专业教师的合作,相互启发,取长补短。通过研讨积累、开发对“一体化”教学有用的案例材料,逐步建立和完善我们的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三是利用选修课,拓展了“一体化”教学的时空。由于选修课相对于日常的课堂教学,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比较灵活,可作为“一体化”教学的有效补充。可以尝试由一位专业教师和一位数学教师共同承担一门选修课,拓展教学的维度。

篇9

目前商务英语课程教学存在着针对性不强,实践性、应用性不突出,无动手操作性等常见问题,而对原有商务英语课程进行“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和建设应使该课程成为“突出工学结合、商学结合,以任务项目为导向,以工作任务或服务:如各种商务信函撰写,各种单据制作等为载体”的专业核心课程。所以,对商务英语课程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改革和建设归根到底就是尽量做到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其核心是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我校启动的“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和建设,为我系开展商务英语“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提供了机遇。我们把商务英语“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改革与建设应用于我系12级商务英语班,下面就是一些初步的尝试和做法。

2商务英语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做”一体化模式改革和建设

商务英语“教学做”一体化课程内容既要体现理论教学,又要有实践教学,能体现出“教中学,做中学”。我们尝试把课程内容选择与教材建设相结合,以一体化课程建设推动校本教材建设。商务英语(外贸英语)教材有很多,多数教材课程内容量大,授课时间长,与我校理论教学、实践实训设施以及学生水平并不相匹配。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原有的教材进行适当裁减,例如,我系12级商务英语班开设的商务英语课原来使用的教材是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2版《世纪商务英语外贸英语实务》(侯雁慧主编,新世纪高职高专商务英语类规划教材),在实施了一体化教学模式和总课时为64课时的情况下,我们对教材中的单元作了大幅度裁减,选出5~6个单元作为一体化教学模式中的“教”这部分理论教学,包括InternationalTrade、DescriptionofCommodities、internationalTradeTerms、InternationalPay-mentofGoods&L/CExaminationandAmendment、ShipmentArrangement、DocumentationandPayment,约32课时,从学期的第1周到第8周,这些单元的理论教学为后面的“教中学,做中学”打下基础。一体化教学内容“学”这部分,具体做法是将原有教材中的相关单元和其他单元的习题练习集中放在这一模块中,让学生通过课上课下讨论、上网搜索、图书馆查阅来自主学习完成。习题练习既可以在理论教学过程中逐步向学生释放,也可在理论教学完成后向学生布置。约10课时,从学期的第9周到第12周。一体化教学内容“做”这部分,在缺少实训室和实习基地情况下,我们采用CaseStudy,即在学期的第12周或13周进入到“做”这部分教学时,把我系编的校本教材《外贸或商务英语单证实训任务册》发给学生,让学生第13~16周完成。这本单证实训任务册就是一个完整的CaseStudy,它包括订合同、阅读L/C、各种单证制作等,让学生一一制作完成。

3商务英语课程教学方法“教学做”一体化应用研究

商务英语教学既是语言教学又是技能教学,集语言技能与外贸业务技能培养为一体。在目前提倡以就业为宗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工学结合的环境下,对商务英语课程要求是以突出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培养能够用英语磋商业务,撰写函电,起草合同和制作各种单证结汇的外贸人才。另外,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也表明,涉外相关专业的毕业生要么缺乏用专业英语与国外客户进行沟通的能力,要么英语沟通能力不错,但外贸专业知识薄弱,不能真正理解国外客户信息,难以进行正确的外贸业务操作。上述这些都与商务英语老师基本上采用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方法有关,即以讲授商务英语词汇、英语句子、常用表达等语言知识为主,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只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商务英语课程教学大多围绕出版的教材或理论教材层面,具体教学中缺乏与外贸业务实际相结合的实训项目,学生进行具体业务操作甚少,学生很难从课本案例中体会外贸工作真实环境。为此,不仅要对商务英语课程在教学内容上进行改革和创新,而且还要在商务英语课程的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和创新,即由知识传授教学模式转为重在能力训练与综合素质提高的教学模式,也就是“教学做”一体化的模式或方法。我们在12级商务英语班中,创建商务英语“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具体做法是以函电、起草合同、单证制作这3个项目为任务,先从函电任务开始,然后开始阅读和起草合同的任务,最后完成单证制作任务,项目任务循序渐进,直至学生能自行完成,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项目导向和任务驱动的项目教学法。这种体现实践性和操作性的项目教学法可以使学生有成就感。同时,每个项目后都有课程练习的“学”和实训项目任务的“做”,从实训操作和思考练习两大部分对所学、所做的内容进行归纳和训练,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在学习和动手操作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

4结语和建议

篇10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计算机教学;评价体系

近几年来新课改与素质教育不断推进,在技校教学工作方面也提出了新挑战与要求。在技校教学中计算机已经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关键课程,且计算机课程的实践性与理论性比较强,既便于学生充分把握计算机的理论基础知识,还有利于学生提高计算机的实际操作能力。只是实际教学过程中,因各种因素影响,使得计算机的课程教学质量与效率达不到预期效果。这就需要技校探索与创新教学方式,尽可能改善当下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提高计算机的教学质量。

1一体化教学模式概述

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主要就是借助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与工具,使得教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和传统教学模式比起来,一体化教学模式对做、教、学三个过程进行统一,这样不仅可以将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加教学直观性,有针对性地教育学生,真正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相结合,有利于学生全方面发展与进步。

2构建一体化的计算机教室

传统计算机教学平台主要包含以下两个部分,计算机机房与多媒体教室。课堂上教师讲过的一些理论知识在实践操作时很容易重复讲解,这样的教学效果比较不理想,这就需要打破实践课和理论课讲课地点相互分离的授课方式,构建一体化计算机教学教室。首先,需要把计算机机房、计算机教研室与多媒体教室进行统一管理,使得资源配置与教学管理高效运行,教学活动也可以得到有效保障。其次,还要在一些计算机的教室中装设幕布与投影仪,这样的计算机机房就可以具备多媒体的教学功能。最后,计算机机房网络中需要加设多媒体的网络教室软件,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更好地对学生机进行控制,教师就可以一边讲课一边操作。在理论知识讲解与实践操作相结合课堂教学中,很大程度上可以让学生进行直观地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计算机教学效果与质量。

3计算机教学中应用一体化教学模式效果分析

3.1充分发挥教育者能力

在计算机教学的课程中,教育者属于重要的参与者,为迎合一体化教学模式发展的需要,技校应该强化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一体化师资的水平。此外,由于计算机教学课程实践性与理论性比较强,需要任课教师具备专业能力,同时还要掌握好学科理论的知识,这样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对计算机进行操作。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技校应该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可以将教育者教育能力充分发挥出来,更好地进行技校计算机的教学。3.2综合应用教学一体化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计算机课程中,为实现一体化教学预期效果,教育者应该按照课程的实际情况,选取有效的教学模式。例如:学习Office办公软件时,课程中可以使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活动,使学生可以在小组讨论的学习过程中掌握技能与学习知识。但是在学习信息管理系统时,由于这种课程有着较强的理论性,教育者可以使用自主探究的方式来实施教学,使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充分掌握信息管理系统的发展、概念、设计与结构等内容。因此,在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教育者需要充分应用案例的分析式、小组合作的学习式,实现一体化教学的目标。

3.3构建一体化教学评价体系,可以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

传统教学评价的体系中,期中或者是期末考试的成绩通常是评价的标准。具体应用中该种评价系统还比较片面,对于学生的全方面发展非常不利,所以,进行计算机的课程教学时,应该突破传统的教学局限性,构建一体化教学评价体系,进而实现一体化教学。在新型一体化的教学评价系统中,整个评价体系中纳入了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评价考核体系不只包含计算机的理论知识,还包含计算机实践操作部分,这样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全方面考核,而且这样的考核结果也比较客观与全面。

3.4创建一体化教学环境,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与技能

传统计算机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实践操作与理论知识会出现脱节,其主要原因是,技校各种软件与硬件设施比较陈旧,为实现计算机一体化教学,首先就要对学校软件与硬件的设施进行改善,以便学校顺利展开教学活动。例如:学校应该尽可能改装传统计算机的机房,可以在计算机机房中装设音响、投影机与多媒体的教学软件,将传统计算机机房变为多媒体机房,给计算机教学工作开展创造一体化教学环境。在多媒体机房中,教育者能够一边讲解理论知识一边进行演示,学生也能够在计算机上练习与操作,将两者结合起来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3.5在教学的组织上进行分层式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首先,采用分层教学的合作模式,可以使学生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学习别人的长处,还可以陈述自己的观点与想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此外,可以实行计算机案例的教学一体化,构建一体化的多媒体教室,这样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为适应教学的一体化需要,相关教师需要对自己的角色进行转变,不仅要提高自身理论教学的水平,还要强化实践操作技能,才能有效保证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其次,只有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才能真正提高计算机的教学质量。可以通过设计课堂教学,让计算机课堂教学丰富多彩,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其中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导课至关重要,上课前教师应该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在生动灵活的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也就是要课堂上安排实践操作的活动,如:学生练习打字过程中,可以使学生通过打地鼠的游戏来练习,这样学生也不会觉得课堂枯燥乏味,相反觉得有趣。第二,需要实时更新教学内容,使得学生对课程有所期待。因为大部分学生对于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有极强的探知欲,因此创新教学内容就非常重要。此外,还可以让学生一边打字一边聊天,把学习过程当作一种沟通的方式,这样学生就可以一直保持学习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计算机的学习过程中,从而提高计算机的教学质量。

4结语

总而言之,计算机课程教学在学生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学校需要构建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及培养一体化师资力量,同时建立一体化教学评价的体系,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技校计算机的教学,最大限度地提高计算机教学的效果,促进学生全方面地发展。此外,学校也要强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应用与研究,并通过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完成计算机的课程教学,进而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晓红.一体化教学在技校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2013,24(32):24.

[2]李菲.计算机教学中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13(23):257-259.

篇11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教学改革

1前言

为了促进机械专业的跨越式发展和国际化进程,进一步提升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学质量、社会声誉和国际视野,促进本科毕业生的国际交流,为工程师执业资格认证奠定基础[1],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贵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开始着手准备进行工程教育认证,于2014年顺利通过该认证。在以“认证”为目标,不断促进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全院教师始终坚持以能力为导向,重在加强学生的培养质量和利用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2];同时以学生为中心,以不断优化和改进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建立、建设优质的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配备必要的教研设备。在“迎接认证”、不断改进的过程中发现一些专业课程存在的问题,以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工程性不强为代表,主要体现有教学内容缺乏实际工程拓展,课程教学方法有待拓宽,特别是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作为机械电子工程方向一门重要的专业课,亟待相关教学改革,以适应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

2现状与问题基本现状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是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机械电子工程方向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应用和设计能力,掌握机械系统元部件设计和微机控制系统及其接口设计方法,培养机电结合的专门人才。本课程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分析应用和设计基本方法。该课程涉及的机械传动部件、电机、微机接口技术和机电一体化设计思路等,可以说是对本专业前期所学专业课程进行融合、需要实践深入消化和提高认识的一个重要环节。并且贵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不仅是机械电子工程方向开设本课程,机械制造和农业机械化专业方向也开设了本课程,学生普遍反映教学枯燥,工程实践性不强,部分知识无法理解。为了使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与“工程教育认证”要求相适应,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本门课程知识内容和加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需要对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改革研究。主要存在的问题贵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于21世纪初开始在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方向的本科班开设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随着十多年教学经验的积累,已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教学方案和体系。但是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社会和工作岗位对学生要求的不断提升,越发觉得本课程的传统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内容陈旧,过于侧重机械结构的讲解。通过工程教育认证评估,充分和企业沟通后,发现一些课程所教授的内容和技术已经在当下机电产品中被新技术所取代。另外,由于在教授本课程前有单片机原理、接口技术和机械控制工程等课程,在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教学中都会以典型机电系统的传动结构为主,使“机”和“电”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充分结合。2)实验教学设施不足,实验内容受到限制。本专业拥有的机电一体化教学设备较少,有的仅仅停留在十字工作台、单片机和传感器方面,对于机电系统的稳定性和优化部分的实验暂时空缺,这不利于学生提高感官认识。3)教学方法单一,缺乏与工程实际的联系。现有教学基本上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辅以少量实验,大多采用讲授法通过多媒体教学平台进行授课,而且大多是纸上谈兵,课程教学与实验教学同工程实践联系甚少,与“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存在差距。4)学生反映学习难度大,应用能力不强。在教学过程中,一些学生反映部分知识点难以理解,不清楚这些知识能“干什么”,能解决什么问题。另外,从考试反馈来看,学生对综合应用机电技术的能力还有待提高,特别是不能将一些来自工程实际的问题和书本知识结合起来分析。

3教学改革教学内容的改革

1)树立“机电结合”的系统教学思路。机电一体化的目的是提高产品或系统的附加价值,实现多功能、高效率、高可靠性、省材料、省能源,并使产品结构向轻、薄、短、小化方向发展。因此,机电一体化的研究方法不能只是简单拼凑,应该从系统设计方案开始到各元部件选择到系统最终成形的全过程,都要贯彻系统设计的思想[3]。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的教学也是如此。在课程讲述过程中,如果只是根据教材的章节顺序进行讲解,会在学生脑海中形成一个个的知识孤岛。因此需要将整个课程用几个典型案例把所有章节贯穿起来,做到前后呼应。如在教学“机械结构”中的“机架和支撑稳定性”时,可以和“元部件特性分析”中的“静、动态特性分析”结合起来,在讲机械结构时就引入控制工程中的一些知识点。另外,教材的最后一章有很多案例,可以根据这些案例的特点,将其穿前面的章节讲解,在讲授每一部分内容时都结合案例,并将系统设计方法融于其中,不仅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可以举一反三、加深理解。2)选择性地介绍章节重点。要有选择性地介绍机电一体化各组成部分。对于机械系统部件,要重点讲解传动原理和典型结构,一些特殊的部件可以留给学生自学。对于执行元件和控制器由于在先修课程中有所学习,因此对其基础知识不做详细介绍,重点内容放在典型元件特性及其驱动和接口部分。这样既可以避免使学员因重复学习而失去兴趣,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放在牢固树立系统的观点,深入理解组成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3)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机电产品为突破口。要更多地从教学团队科研真题和本地企业合作项目寻找典型案例,让更多的案例“看得见,摸得着”。一方面可以带领学生参观企业,另一方面要鼓励一些教师展示机电一体化方面的科研样机,让学生可以直接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同时要及时更新案例,给学生展示最新的技术和产品,了解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前沿;还要充分给予成绩较好者学习空间,特别是对于一些比较复杂或精度要求高的运动定位控制和智能控制,可以让学生结合学过的自动控制理论知识设计运动控制算法,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做准备。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的核心,教师的教学方法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学质量和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情况。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根据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解教学大纲上规定的教学内容,按部就班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可以将课堂讲授、讨论、开放性实验和实地参观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例如:在介绍“滚珠丝杠”和“导轨副”时可以将实物拿到课堂上,先抛出问题并让学生进行拆装,再让学生分组讨论结构特点和问题,最后有针对性地讲解难点和强调重点内容;“单片机与接口技术”的讲授可以开设开放性实验,提供单片机平台,让学生自行设计开发单片机控制系统,并要求演示;在讲解“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元、部件的特性分析”时可以开展上机实验,结合MATLAB软件仿真模块,让学生产生直观认识。课程实验的开设“工程教育认证”的核心就是要确保毕业生达到全球行业认可的机械工程从业人员基本要求。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相关基础理论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工程实践能力,提升毕业生的机械行业从业能力,需加强本课程的课程实验建设。首先,要整合现有校内实验资源。本课程综合性强,很多实验需要和其他课程实验结合起来,如与机械传动、微机原理和控制工程等课程。其次,要积极构建新实验平台。特别是机电一体化典型系统的实验平台方面,亟待购置新设备,开发新实验。最后,可以整合校外合作单位实验资源,开设一些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实验和基于仿真软件的系统稳定性分析实验。考核方式的改革本课程各章节具有一定独立性,涉及机械和电子技术各个方面。针对此特点,考核方法应该重在应用与综合,不应以识记为主,所以考试形式由原来闭卷改为开卷。这样可以减轻学生考试压力,把学习的重点放在知识的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训练上。考核可以采用试卷(开卷)、实验、报告或者作品(机电一体化系统)等多种形式,加大实验环节和平时表现的成绩占比,解决了实际问题或提出了创新方法就可以获得高分。

4结束语

随着科技的发展,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所涉及的知识和技术发展尤为迅猛,而且所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因此要满足工程教育的认证要求,就必须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等方面都进行改革创新。在教学内容上强调以系统设计方法为主线,在教学方式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拓展课程实验,不拘泥于考核形式。这些变革将会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

作者:曹阳 杨桃月 张大斌 蔡家斌 杨绿 单位:贵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蒲彧.美国工程学士能力培养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0.

篇12

关键词:教学做用;教研产销;对接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1-0245-03

一、高职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为解决就业难,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急需适用人才,各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相继试验,如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引进国家动漫产业基地,以此为依托创建动漫产业孵化园,探索“培养优秀员工和职业经理”的新路。以学科特色和专业优势与孵化园企业深度合作,使教、学、做、用一体化,教、研、产、销一条龙,以岗位标准和工作过程为依据构建课程体系,实施“双证书”制度,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到底什么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最适合社会和企业的需要,是多年来政府、学术界和产业界共同关注的话题。中央曾多次强调,强化校企合作缓解就业压力,促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教育创新。国家“十二五”规划也强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河北省政府、石家庄市政府也相继出台了“推进校企合作若干意见”,鼓励企业与高校实行多种联合。

国际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的《应对中国隐现的人才短缺》报告称,“中国的毕业生人数很多,但很少有能力胜任工作。”该报告基于对83位人力资源高管的访谈。他们认为,我国毕业生中只有不到10%拥有为外企工作的技能,而相比之下,印度的该比例则达到25%。这表明,我国正处在努力从以制造业主导的经济,向服务和研究产业转变的过程中。尽管目前毕业生数量巨大,但缺乏训练有素的大学毕业生,这可能阻碍我国的经济增长以及发展更先进的产业。

近年来,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企业满意率和就业率仍不高。在国家“十二五”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大背景下,如何使大学生与就业岗位无缝对接,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加快工业化进程中,需要一大批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河北省技术人员数量虽不少,但具创新精神与时代要求有较大差距,企业的满意度不高,就业率不高,而缩小这种差距,迅速提高我国的综合竞争力,根本途径在于创新产学研合作,探索合作的内在规律,对缓解就业难用人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国内外高职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

1.国内校企合作现状

内许多院校在产学研合作上积累了很多经验,如:“顶岗实习、订单培养”,建立校内生产实训工厂(车间),让学生在实训中了解产品生产的某一环节,建成完整的生产线,在实训中对外承接订单;“引厂入校”进行联合选资,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让学生在实训中了解整个行业上、下游生产的全过程。“共建实习基地”各企业逐步形成产业(或产业群)与学院的专业(或专业群)完全对接等。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输送了许多应用型技术人才,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但是,这些模式仍存在许多局限。一是企业有自身生产任务,学生实习任务由企业规定,学院缺少自,导致学院不好控制实习实训时间,不好落实实习实训任务。以效益为目标的生产企业难以做到以学生为主的能力训练,实习任务可能会与学生想提升的岗位能力不匹配。同时,校外实习基地难于接纳批量的学生实习并给予有效辅导;二是校外基地路程远,存在师生人身和财产安全隐患;三是学生缴纳了顶岗实习学费,又不在学院实习和住宿,也不了解学院与企业之间的衔接,因此会产生误解;四是因受场地限制,学院引企入校创办的生产性实训工厂往往只是一个车间(单一生产线),而不是整个企业和行业,很难产生规模效益;五是院内生产车间(单一生产线)不能形成产业集群,使产业链的上、下游脱节,不便学生了解整个行业的生产全过程,更不利于学生全面把握整个行业不同岗位的职业素质要求,很难使学生在平时学习中有针对性地自觉完善和提升职业素质。

虽然产学研合作教育受到重视,但企业一直对产学研合作缺乏合作热情;合作形式虽多样,但主要形式单一;企业希望高职院校解决技术问题,但高校服务企业的能力不强,缺乏相应的推动机制;政策激励缺位,合作利益不能得到保证。企业更希望由政府制定专项补助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建立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和加强政策导向,在与高职院校的合作中获得直接利益。高校在人才培养上仍然与市场需要脱节,毕业生的知识和能力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错位,大量企业找不到胜任具体岗位、具有实践操作能力的人才。

基于以上缺陷,目前学界一致认为,必须打破原有模式,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建立长期、稳定和互利互惠的合作机制。

2.国外校企合作现状

受金融危机影响各国经济陷入低迷以来,高职教育一直被视为解决危机的关键。随着就业问题凸现,许多国家都开始反思并重新定位高职教育的功能与价值,出现了新动向。

篇13

关键词:一体化,专题,教学模式

 

随着军队院校教学任务的转型,岗位任职教育已成为军队院校教育的主体。短时间、多层次是任职教育的主要特点。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新颖性和实用性,是岗位任职教育的主要任务。如何在短暂的时间内,达到良好的培训效果,是任职教育院校必须研究的课题。因此,探索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课内外一体化专题教学模式,显得非常必要。

1 课内外一体化专题教学模式的含义

课内外一体化专题教学模式是有针对性的把部队所需要的相关内容整合成专题,以课内专题讲座为主体,课外研究探索为补充,将课内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课内课外浑然一体。课内教学精讲主要知识点,采用案例式、研讨式等教学方法,将主要的理论融会贯通。课外针对专题的内容,利用图书馆、校园网等,查阅资料,研究讨论,开扩思维;还可以带着问题亲临部队“实战”,在“实战”中应用理论,消化知识,提高能力,从而达到强化理论、拓展知识、创新发展的目的。

2 课内外一体化专题教学模式的优点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要以学员为主体,充分发挥学员主观能动性。课内外一体化专题教学模式,正是体现这一特点,能够充分发挥学员来自部队,具有丰富任职经历和实践经验的优势。它的优越性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1创造了学员潜能发挥的氛围

岗位任职教育针对性强,需求的知识多、内容新。课内外一体化专题教学模式,在课堂讲授的基础上,提倡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索学习,突出教学训练的研究性、试验性,让各种思路、方案、概念、设计碰撞交汇,让人的创造潜能在允许失败、允许反复的良好氛围中激发成长。

2.2改变了“灌输式”教学方法

教学模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未来战争是信息化战争,信息时代的指挥军官,应以具备整合高新技术装备及多种作战因素的能力为基础,以提炼有创意的指挥概念并形成系统设计为素质能力的最高形态,这种智慧和能力的获得,创造精神的激活,需要有适应的教学模式和环境加以培育。课内外一体化专题教学模式,改变了过去教员“灌输式”教学方法,留给学员自主开发的空间,激发他们的智慧和创新能力,使课堂向“实战”拓展延伸,使知识向创新型发展。

3 课内外一体化专题教学模式实施应注意的问题

按照课内外一体化专题教学模式的要求,在实施过程中,要从部队岗位实际需要出发,依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充分摸清生源情况,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坚持“三个贴近”,力争做到学员带着问题进校门,解决问题出校门,提升理论认知水平,提高分析解决部队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员能够胜任拟任岗位需要。

3.1整合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整合,是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重要步骤,内容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模式的实施。内容的整合,要从贴近部队、贴近实战、贴近学员任职岗位需求出发,增强针对性和适应性。

第一,选取部队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教学分析内容。要经常关注部队武器装备发展动态和使用管理以及军事训练中存在的问题,找准支撑解决问题的相关理论,通过专题讲座,引导学员进行分析。

第二,结合军事斗争准备选取研究探索内容。选取现代高技术战争的经典战例进行分析,设置未来战争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从实战的角度进行研究探索。免费论文参考网。

第三,根据学员任职岗位需要提炼补充内容。在学员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针对任职学员拟任岗位的特点,收集现职岗位任职人员的成功经验和体会,提炼补充专题内容。

3.2设计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的设计,是保证课内外一体化专题教学模式实施的关键。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各个环节的衔接,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把外聘授课与自身授课合理安排,使教学环节环环相扣。

首先,要做好教学过程各环节的安排。在教学内容整合之后,实施中精讲哪些内容、自学哪些部分、研讨什么问题、学员扮演什么角色,教员都应当提前设置好。教研室采用集体备课、到部队备课,练讲试讲等形式,安排好精讲、讨论、角色扮演等环节,把理论、实践和知识拓展紧密结合在一起。

其次,恰当处理聘请教员授课与自身教员授课的关系。教学实施中,自身教员授课是主体,但存在有一定的局限性,“请进来”作为一种必要的补充,对于一些知识前沿和跨学科的问题等,需要聘请专家教授举办讲座。在聘请什么人,讲什么内容,解决什么问题上,要充分考虑,注重外聘讲学的目的性和实效性。

第三,要合理安排参观见学活动。“走出去”是拓展知识的必要环节。“走出去”看什么?学什么?回来后干什么?这些问题,都要在教学实施中提前安排,使学员做到心中有数,提前做好准备。

4 课内外一体化专题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

在航空兵场站指挥培训班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采用课内外一体化专题教学模式,不仅适应了岗位任职学员的特点,而且也充分开发利用了各类资源。我们在内容选取上,采用前伸后延的方法,前伸到学员部队实际生活中去,收集困扰部队的难题,收集典型的案例,收集学员急需的知识。后延到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的发展前沿上,后延到学员将来的任职岗位上。通过对部队调研,以及与学员的座谈,利用学员资源,了解部队,熟悉部队,使教学案例和内容来源于部队,适应于部队,同时针对本专业的发展前沿,收集新技术、新理论发展动态和方向,丰富教学内容,使理论知识能够体现时代的先进性。在教学实施中,我们在自身教员讲课的基础上,聘请了其他院校和部队的专家教授进行了专题讲解,采取了研讨式、案例式等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说明了课内外一体化专题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免费论文参考网。

4.1更新了学员知识,提高了理论水平

通过课内外一体化专题教学模式的实施,学员有自己的学习兴趣,有自己的创新空间。结合课堂精讲内容,针对某些理论或某项新技术,进行深入细致的钻研,开阔了思维,拓展了知识。免费论文参考网。一些学员就某项问题写出了非常有见解的研讨论文,有的论文已在相应刊物或研讨会上发表,具有一定的创新价值。

4.2丰富了课堂内容,补充了教学资料

学员把自己的实践经验,经过理论总结,通过在课堂上的研讨发言,提出了新的观点和看法,补充了课堂教学资料,丰富了教员的部队实践经验。我们在两期的教学中,已收集教学案例30余个,进一步掌握和熟悉了部队情况,为更好地讲授类似班次的课程奠定了基础。

4.3解决了部队问题,提升了实践能力

学员进校学习之前都带有困扰本部队的实际问题,通过课堂学习、课外研究和查阅资料,学员间的相互探讨、互相协作,提出不同的思路和解决办法,使每个问题得到优化解决,达到相互提高的目的。在最后的结业考核中,每个人都对自己所带的难题,提出了解决的方案,有的方案还具有前瞻性,对提高部队战斗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1 郭振汉,刘占锋. 注重任职教育的“分流”段教学改革.中国军事教育,2004,第5期.

2 陈敦林. 着眼任职教育目标实施学导式教学法. 中国军事教育,2004,第5期.

篇14

关键词:信息技术产学研机械教学活动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2-0051-01

运用信息技术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在目前我国的教学活动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由企业发展为导向,学校和科研机构提供技术支持的方式对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十分有利。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中,构建产学研一体化信息平台可以让企业的人才来源有了保障,同时学校和科研机构的学术研究有了经验支持,这种双向的互利让产学研一体化逐渐向着产学研方向发展,以信息技术和产学研为手段来促进机械专业教学对学生和社会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产学研一体化的意义分析

1.1产学研一体化概述

产学研一体化指的是企业、学校、科研机构三者互相配合,企业为学校和科研机构技术研究的方向指导,学校和科研机构是企业发展的技术支持。这种一体化形式涵盖了技术发展的研发、应用全过程,是一种对社会经济发展有利的形式。

1.2运用信息技术推动机械专业产学研一体化的意义分析

产学研一体化形式在机械教学中的应用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首先,从机械专业的特点来讲。机械专业不仅对学生的知识储备有一定的要求,更加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机械知识在各大产业中的应用是比较广泛的,它不仅包括人们日常生活所用到的电梯、汽车等,还包括大型机械如飞机、航天器等。这种状况就要求机械专业教学能够结合技术产生的全过程,让学生形成基础性的理论体系和简单的操作能力,运用信息技术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形式很好地满足了这一教学要求。通过信息技术,构建产学研一体化信息平台,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校企合作,科研机构的带动,学生的知识学习不再止步于课本,而相应的走入了实际的机械操作研发中,对推进我国的机械产业发展十分有利。

2运用信息技术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在机械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2.1运用信息技术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应用需注意的问题

第一,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平台给学生创造实习实训机会,而不仅仅是多媒体观摩和学习能力的训练。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校企合作是产学研一体化应用的内容之一,创建三方共有的信息技术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是进行产学研的基本方式,机械专业学生通过这一渠道能够拥有较为方便和对口的实习平台。在开展实习过程中,高校和企业都应该为学生提供操作机会,而不仅仅是让学生以学生身份参与其中,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地掌握机械操作的要点,并对所学知识有进一步的深化理解。

第二,信息技术使用中要各自发挥自己优势,注重三者的互利双赢。运用信息技术推动产学研一体化的过程是企业与学校、科研机构合作不断地深化的过程,在利用企业和科研机构为机械教学提供便利的同时,学校也需要利用信息技术以及自身的优势为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发展提供人才输送的培养,推动三方的共同进步。

2.2信息技术在产学研一体化在机械教学中的应用

推动信息技术在产学研一体化机械教学中的应用是一项需要教研人员认真研讨的工作,只有将三者的优势互相结合,建立能够资源共享的信息技术平台,同时为三方提供信息化服务,人才的培养目标才能够达到,机械理论和技术的发展也才能够顺利。首先,高校需要综合产学研一体化的要求,建立符合产学研发展的信息平台,积极推进该形式在机械教学活动中的应用。高校需要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为机械教学老师教学活动的开展做一定的动员和鼓励,倡导教师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推进校企合作的开展;其次,高校需要综合科研机构的特点和企业生产的特点来进行人才的培养。科研机构的工作模式与高校的培养模式不同,而企业的技术应用也与高校的实际操作有较大的区别,那么共有的信息技术平台就为各自优势特点提供了交合点,高校需要利用科研机构的技术研发模式为学生的技术知识体系建构提供帮助,而在推进企业与高校的合作中,高校需要综合企业发展的技术情况为学生的培养提供目标引导。

3结语

运用信息技术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在机械教学中的应用不仅为学校和机构的科研项目提供了经验借鉴,更加为人才的培养和技术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导。信息技术创建基于产学研一体化的信息平台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对促进产学研三方的发展都有积极的作用。运用信息技术推进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也需要学校和教师综合考虑本院校的特点来进行课程设计,以体现自身的特色。

(内蒙古民族大学,内蒙古通辽028000)

参考文献:

[1]张轲.论产学研一体化在机械教学当中的实践[J].继续教育研究,2013,(04).

[2]杨健虎,纪志勇.产学研一体化在机械教学当中的实现[J].华章,2011,(11).

[3]鲍加农.中高职院校产学研一体化的比较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05).

[4]李陶深.产学研合作培养地方应用型、创新型信息技术人才[J].高教论坛, 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