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小学音乐学科教学常规范文

小学音乐学科教学常规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0:36:5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小学音乐学科教学常规,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小学音乐学科教学常规

篇1

学理念,如果没有高效高质的教学常规作保证,那么一切都将归于无形。尤其音

乐学科,作为欣赏美、表现美的一种艺术形式,需要教师与学生都要以沉静之心

感受音乐的特殊魅力。所以,音乐课堂的教学常规显得尤其重要。

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课堂教学的常规组织并非一般意义上对学生进行强行的束

缚措施,逼迫学生在强制手段的禁锢中收敛自己的行为,而是利用各种有效措施

,使得学生自觉自愿地归心于音乐课堂,在欣赏美甚至表现美的过程中认识自我

、回归自我、提升自我。

一、激发兴趣——在潜移默化中落实常规

谈及常规,兴趣是不能绕过的话题。尽管这个话题已经非常古老,但恒久的主题

必定会在新时代中迸发出新的精神内涵。新课程改革以来,呼唤人性的回归与人

文的积淀。为避免穿新鞋走老路的尴尬,音乐课堂更应该结合本学科特有的学科

魅力,召唤学生的学习兴趣。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

动力。”低年级学生自主意识差,自我控制能力更是不强。只有充分调动学习的

兴趣,调整他们的心态,才能将教学常规落到实处。

在教学《春姑娘》一课中,我率先以猜谜的形式充分聚收学生分散的注意力,接

着利用小红花的形式充分表扬鼓励大胆发言猜想的学生。接着借助多媒体课件呈

现美丽的春姑娘来到人间的自然美景,充分让学生在环境的烘托中激发他们向往

自然之情。在水到渠成之中揭示内容,学生将跟随歌词的意境自由演唱,随着旋

律的飘荡自主发挥。如此,在常规的引导下,音乐课堂教学效益明显提升。

二、情境预置——在顺水推舟中拓展常规

儿童的意识空间是个神奇的世界,常常是成人所无法理解的。这些纯真的孩童常

常活在一个虚拟的意识宇宙中。所以,创设情境对学生而言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控

制教学常规的策略。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天性好动,难以调控,善于模仿。模拟

情境创设能够让学生自主融合其中,从心理意识层面上自然而然将自我转化为主

人翁,以便更加自然的归附自我,自然形成良好的教学常规。

教学《数鸭子》一课时,由于这首歌曲节奏明快,活泼快乐,不少学生没多一会

儿就已经超越了课堂常规的规则,纷纷做起了鸭子游水的动作,整个课堂就此乱

成一锅粥。如果此时一味的训斥或者高声的管制,即便能够归于安静,最终也只

能获得表面平静,而孩子内心仍旧沉浸于自娱自乐的心境中。此时,笔者灵机一

动,何不顺水推舟,就让孩子在教师的引导下扮演各自的角色来体验歌曲表现的

内涵呢?笔者迅速调整设计,让一个学生表演放鸭子的小朋友,其余学生扮演鸭

子,在虚拟情境中,学生边表演边学唱。最终,学生不仅学会了歌曲,而且对于

歌曲所表现的那种快乐童真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关注互动——在欣赏表演中融入常规

传统教学价值观认为课堂教学是教师与众多学生一对众的对话过程,事实上这样

的课堂始终将课堂教学对话限制在教师与学生这一单线层面上。新课程改革以来

,一直呼吁课堂教学的多层对话,不仅有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更应该有学生与学

生之间的对话。如此视角的转变,将课堂教学对话层面不断拓宽,不再局限于教

师满堂灌与教师与学生的单一对话形式,而更多地将课堂教学引入到生生对话这

种多层次、多渠道、立体化的教学层面。尤其是音乐课堂,学生的演唱更需要注

重学生表演与聆听之间的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关系的客观存在决定了教师更应该

注重学生之间言语、眼神、情感等层面的互动,使得学生之间在信息发出与信息

接收中不断连接,形成不断促进的良性循环,从而保证了在课堂常规的基础上提

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教学《卖报歌》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验到这首歌曲所表现的特殊年代下

儿童的生活境况,我让学生先讲讲在电视电影中看到的报童生活的状况。不少学

生在介绍时,我组织其余学生注意聆听,并在聆听的基础上组织追问,来消除因

为年代久远而形成的认知差距。这种描述与聆听的互动弥补了学生认知的差异;

接着,我在教学两段歌曲时,组织学生以表演唱的形式进行,同时又形成了表演

与观赏的互动关系。表演结束,我引领学生对表演的内容进行全班性的互动研讨

评价。在观众学生的点评与建议中,学生不断在思考与言说中阐述对于歌曲的内

涵的解读,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对话完成了这首歌曲的教学。这种描述与聆听的

互动、表演与欣赏的互动,更好地将学生联系在了一起。

音乐课堂教学中,必要的常规实施决定了一堂课教学效益的高低。所以,结合不

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将教学常规不着痕迹地嵌入在教学流程设计

篇2

一、用耳朵听,在“听”中创新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作为一种艺术教育,音乐教育需要创新,有创新才有发展。听是感知和理解音乐的前提条件,听是音乐艺术实践中重要的环节。音乐是经过强弱、快慢、升降、混合等艺术加工过的声音,是有节奏、旋律或和声的人声或声器、音响器材等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文学通过语言文字,美术通过色彩线条,音乐就是运用优美、悦耳的声音,传达人类的各种情感。优美的音乐不会随时间而消失,有着永恒的生命,美妙的音乐能引发学生无尽的想象。小学古诗配乐欣赏过程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创造过程,由于每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古诗音乐的理解也有所不同,教师要给学生自由思维的空间,让学生认真聆听古诗音乐,展开想象的翅膀,在音乐天空中翱翔。通过音乐形象,让学生们通过自己的阅历和见闻,以及教师在课前给予他们的提示,通过上网、看书所获取的一切资料慢慢展开想象。

二、用头脑想,在“议”中创新

问题是创新之源。教师提出问题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考学生,而是通过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活他们的思维。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到“备问题”的重要性,在课堂上由教师提出一些有利于引起学生好奇心、激发想象力、激活思维的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积极议论、积极想象、积极创新,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比如,教学《悯农》一课时,先由学生自由学习这首歌曲,待学会歌曲后,教师可以有目的地提出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和想象,整个课堂气氛活跃,从而达到在“议”中创新的教学目的。

三、用表情唱歌,在“唱”中创新

每个孩子的歌声都是天籁之音,“唱”这一教学手段一直以来都是必不可少的。为了更好地表现音乐情感,我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演唱,在正确理解歌曲的歌词内容、音乐特征、歌曲意境之后,引导他们用恰当的速度、力度、音色、表情去表现歌曲的情感。然而,表情歌唱是音乐教学最突出的人文本质,那么,歌唱教学的人文本质在哪里呢?就在于唱出山、唱出水、唱出景、唱出情、唱出神,就是让歌唱者进入角色,以情感来歌唱,所谓的“歌以咏志”指的就是这个。同时,伴以极具表现力的、极具个性的体态语言和表情语言,唱出人的一种精神,唱出风景的一种美丽,唱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繁荣兴旺。

四、创设情境,在“演”中创新

教师通过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诗歌情境,可以让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进而启发学生进行想象,发展他们的思维,让他们更好地感知和理解古诗音乐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灵感。众所周知,好动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往往不满足于仅用歌声来表达情感,也不满足于安静地听音乐,更喜欢手舞足蹈用动作表现,动作是他们认识音乐和从音乐中获得快乐的最有效途径。正因为这样,我们教师就更要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让他们的想象力得到激发,并且用他们自己的思想表现出古诗词音乐、歌曲和创新音乐的时间、空间。

五、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创”中创新

我们主张不论在感受音乐、鉴赏音乐,还是在演唱、演奏、音乐律动的过程中,都要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运用学过的音乐知识和技能,以自己独特的感受来理解音乐、表现音乐,赋予音乐以个人情感的审美个性和生命力。

“创”其实很简单,让学生自己选取他们最喜欢的一首诗词,先自己把歌曲谱出来,经过同学们的商议和老师给予的一些意见,选出其中较好的几首,以小组为单位,自己选取乐器,还要自选打击乐器伴奏,然后以自由的形式把他们自己“创作”的歌曲,通过自己的打击乐器配乐,进行“自创”表演。当前的学校教学倡导学科综合,“吟唱古诗词”融合了语文和音乐两门学科。作为语文课和音乐课的补充和延伸,在配乐朗诵和歌唱的过程中,学生会体验并逐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美感,增强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六、古今结合,在“拓”中创新

篇3

一、农村学校音乐教育的现状

1.音乐课课时落实不够或存在挪用现象。现在很多农村学校的音乐课课时落实不够。按照新课改的规定,音乐课课时比例要占到总课时的9%一11%,也就是说每周学生要上2—3节的音乐课,可是我们排定使用的课表上低年级还能勉强保证每周2节,但高年级随着学习科目的增多,学习内容的增,负担加重,音乐课就变成了一周一节,课时存在严重不足。到了学期快结束时,语数等其他科目统一考试的时候,音乐课还会被其他学科老师拿来复习,或被统一安排成停上音乐课,改上其他课。

2.音乐课课堂形式单一,内容被固化。在农村很多学校的音乐课,大致都是老师进了教室,先放放歌曲的录音,然后教教歌曲,最后找学生演唱一下歌曲,一节课基本上就算结束。如果学校有条件的话,还可以让学生进下多媒体教室,看看歌曲的MV等,但基本上也是为教唱歌服务。音乐课被上成了完完全全地唱歌课,课堂形式单一乏味,上课内容被固化,学生缺乏课堂学习兴趣。长期以来,也就有了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的感慨。

3.音乐学科地位较低,从根本上不被重视。以前一直都有“语数外”大学科,“体音美”小学科之说。虽然课改以来这种说法不被提倡,甚至可以说是错误的。但实际上,音乐科目不考试、是副课的说法由来已久。如果音乐课与语文、数学课有了冲突,得让路于他们。语数教师不仅仅有教材,还有丰富的教师用书、课件等配套的教学资料,连上网都有很多信息资料可供参考。可音乐课教师有时候连上课的教材’都没有,更不用说配套的教师用书、完善的音像资料了。音乐教师上课要有一本音乐教科书就是他们最好的工具。这是目前农村音乐教师的常态。

4.音乐课的研讨与交流没被常规化。每一个学年、每一个学期语数都有大型的教研活动.诗歌的探讨教学、优质课的评选等,他们的程序和资料准备都很完善。从备课、说课、讲课、评课等都要求面面俱到、点点俱到,参与的教师总能从其中或多或少的学到一些东西。可音乐优质课的赛讲却很少,赛讲时参与的教师有的连教案都无法按时上交,更不用说像语数那样一条龙的程序完善到底。没被常规化可以说是目前农村音乐教育研讨与交流的一大缺憾。

二、农村学校音乐教育的对策‘

1.加强对音乐学科的重视。这是首要之急。音乐课因为没有书面的课堂作业等多方面原因,认为是不考试的课,所以教师教学热情不够,音乐课一成不变如一潭死水。严重制约了音乐课教学质量的提高。因而,要想让农村学校音乐教育有一个大的发展,必须要从根本上重视音乐教育,关注音乐教育的发展,不要把它当作可有可无、可重可轻的教育内容,只有从根本上重视了,加大对音乐教育上的投入,提高对音乐教育的关注度,才能更好地推进音乐教育的发展。

篇4

【关键词】音乐教师 知识结构 专业能力 教学能力

一、音乐教师应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

合格的音乐教师要具备广博的通用性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以及丰富的实践情境知识。这是音乐教师适应新的教学要求的前提条件。

1.本体性知识。音乐教师应具备的音乐学科本体性知识技能一般包括:较全面的音乐基础理论修养、视唱听音、声乐、键盘、指挥、舞蹈、创编等技能技巧。音乐教师要在实际的工作中不断的强化各项基本功的学习和训练,这样才能胜任和适应不断提高的教学要求。这也是音乐教师开展音乐教学和活动的必备武器。

2.条件性知识。教育学、心理学是音乐教师必备的条件性知识。如果音乐学科本体性知识技能是每位音乐教师都必须具备的技能,那么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所需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就是作为音乐教师所必备的特有的知识。

3.实践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即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音乐教师在实际的工作中要不断丰富和积累音乐学科教学经验,要不断反思,总结经验,完善创新教学成果。国家每三年举办一次中小学音乐课大赛,至今已成功举办六届。大赛有力的推进了各地音乐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

二、音乐教师应具备合理的教学能力

没有专业知识自然无法胜任本学科的教学工作,除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外,称职的音乐教师还要具有相应的能力结构,即创造性的教学能力。

1.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是指在课前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组织加工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能力。简言之就是教师对教学中的各要素进行最优化组合设计的能力。这种教学设计能力包括分析学生特点与组合教学内容的技能、分析运用和组织教材的技能、选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技能、预测课堂情形变化的技能、估计教育后果的技能。

2.教学语言。实际调查中反映高年级学生特别不喜欢教师语言啰嗦,抓不住重点。因此,音乐教师应以逻辑严谨、简洁精练的语言、轻重得当的语气、不快不慢的语速,并根据学生的年龄、课型的不同而要做相应的变化,来充分发挥教学语言的感染力。音乐教师要想语言能感动学生必须自己对教材、对教学、对学生富有感情。

3.课堂组织与管理能力。如何上好一节音乐课?这将充分体现出音乐教师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能力及艺术。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一方面是维护课堂秩序、组织学生自觉学习的手段;另一方面是对教材、教具、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最优化的组合,它应贯穿音乐教学的始终。

4.现代教学技术运用的能力。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更新,许多先进仪器设备和教育技术已深入到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装备的现代化和教育信息技术革命,使音乐教师教学工作的技术含量大幅度增长。音乐教师要及时转变观念,强化科技意识,增强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学会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其他的先进技术来辅助教学。

5.教学测量与评价能力。有效教学过程的重要内容就是教学反馈,开展教学反馈的前提是进行教学测量与评价。教学测量与评价能力,是各科教师教学工作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教学测量与评价可以包括多方面的评估,既有对学生的、教师的、管理人员的,也有对教学成果的,对教学过程的等等。因此,称职的音乐教师必须具备对本学科的教学过程、教学质量进行测评的能力。

三、加强继续教育,强化音乐教师教学理念

1.转变教学观念,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音乐课堂教学目标。以往音乐教师往往把教学目标主要定位在对知识特别是教材内容的掌握上,对教材以外的目标考虑较少。要实现“学生的发展”,音乐教师要扎扎实实完成音乐课程标准所规定的音乐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基本学习能力和相应的思想品德基础目标内容。不能舍本求末或本末倒置。

2.适应新的教学模式,设计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内容。音乐教师要尽快适应新的模块教学模式,灵活运用新教材,从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目标出发,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变死用教材为活用教材以及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以教材为纲,设计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常规音乐课堂教学效率。

3.研究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的教学策略与方法。现代音乐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强调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因此音乐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学会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创新。

篇5

关键词:音乐课堂 快乐教学 教学实践

与班主任不同,音乐老师需要在一个学期当中面对几个班级的音乐教学,因此在对学生不够了解的情况下,如何活跃课堂气氛就成为了教学当中的难题。音乐课并不在正规的考试当中,因此教师与学生都不会产生学习压力,如何对学生进行组织、提升学生的艺术情操与专业素养则成为了音乐教师所要面临的难题。

一、课堂常规与教学实效

在实践教育学科当中提到有关于课堂教学的常规建立,将建立课堂常规作为了教学的基础行为。在实际的引用当中,课堂教学常规在各个学科当中也会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性,在音乐、美术等课堂当中更是如此。当新课标实施以后,音乐课在对课堂教学常规进行建立的同时,还在努力寻求自身所拥有的教学特征,例如:

实例一,在进行音乐活动当中,学生们的状态处于活跃与兴奋的状态,但是学生的表现却仅仅将注意力放在了玩闹、吵嚷当中,甚至还有一些调皮的学生在教室当中到处奔跑,音乐教师根本无法对课堂进行有效的控制。

实例二,在进行音乐作品鉴赏时,学生有的在交头接耳,有的在呼呼大睡,有的在书本上写写画画,学生们发出来的声音远远超过了音乐的声音。

实例三,在进行歌曲演唱时,一些学生怪模怪样的唱歌,将这种活动作为了搞怪的机会,在优美的歌声当中掺杂了一丝不和谐的气氛。

上述几种情况为音乐课堂常见的一些现象,绝大多数的音乐教师都曾经历过这些场面。音乐在众多的学科教学当中属于声音艺术类学科,在进行授课的当中需要一定条件下的环境才能够达到教学的效果与目的,如果脱离这一前提,再优美的音乐也只是一团杂音而已。因此在音乐课堂的教学当中,需要对课堂气氛具备一定程度的掌控力,同时能够为音乐知识的传递留出一定的空间,但是这种空间的建立,需要音乐课堂的教学常规作为基础,参照音乐学科所具备的独特性,音乐课堂的教学常规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进入教室的常规

教导学生在进入音乐教室之前带好需要的课本、笔以及乐器,同时规定学生在进入教室的过程当中不许大声喧哗、不追跑打闹,安静地走到自己的座位上。如果课堂当中有音乐在进行播放,指导学生对音乐进行聆听,并随时准备上课。

(二)音乐欣赏的常规

在对音乐以及歌曲进行欣赏的过程当中,要求学生保持课堂安静,对音乐进行深刻的理解与感受,同时可以通过想象对音乐所描述的画面进行塑造,通过身体摇摆的幅度进行表达。这是培养学生在音乐欣赏当中学会用思想与音乐进行融会贯通,但也需要注意对学生提出保持课堂纪律的要求。

(三)歌曲演唱的常规

音乐教师在执行教学任务的过程当中所需要做到的不仅是教会学生演唱歌曲,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如何对歌曲进行表达与传递。因此在学生进行歌曲的演唱过程当中需要统一和谐,按照歌曲当中规定的力度、速度、曲调以及情绪将音乐当中所包含的感情表达出来。

(四)表演的常规

在音乐课堂当中,音乐表演是学生最喜欢进行的一项课堂活动,因此音乐教师要把握时机对学生提出表演所需的要求,同时明确音乐表演的最终目的。另外,在学生进行表演的过程当中要具备协同合作的精神,准确表现音乐当中蕴含的节奏与情绪,学生表演结束后要进行客观中肯的评价,使学生能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

(五)乐器练习的常规

目前的音乐教学当中很少会涉及到乐器的练习,但是对于学生的音乐素质培养来说,乐器练习环节却是最为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在音乐课堂当中,许多学生会不停老师的劝阻随意吹奏乐器,进而对音乐课堂产生了恶劣的影响。因此教师应当按照教学环境的不同指导学生上课后将乐器统一摆放在规定的地方,在需要进行乐器练习时再进行统一的发放,练习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调节学生对于乐器练习的正确认识。

二、教学设计与课堂实效

(一)学生参与下的课堂实效提升方法

音乐情景剧所能起到的作用就是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组织,使学生能够参与到其中,在音乐情景剧中扮演相应的角色,在表演的过程当中还能够体验到成就感与愉悦感。例如在《快乐的小熊猫》教学当中,首先可以通过对大森林的画面进行播放,营造出自然当中平静、安详的氛围,随后要求学生按照想象扮演剧中的角色。

(二)结合多媒体对课堂实效的提高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带动了很多领域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在音乐课堂教学当中也能够利用计算机技术当中的多媒体技术使音乐课变得更加生动形象,使学生对概念能够更加直观有效地进行理解,同时将学生带入了音乐色彩的世界当中,开阔学生视野,发掘学生潜力,充分调动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进而有效提高音乐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结语

在音乐课堂当中不仅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引导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通过综合角度的培养使学生尽快理解到音乐对于自身的好处,将音乐的学习予以重视。由此可见,加强音乐课堂的教学实效途径具有多个方面,因此需要教师对音乐充分的热爱,对学生充分的理解,将音乐教学理念进行仔细的考量与揣摩,才能够创造出适合自身的教学方式与理念。通过多种能力的掌握、多种技术的应用,音乐在教学体系当中的比重将会越来越大,在提高学生素质的同时,也会逐渐加强音乐教师的教学能力,达到同步提高的理想目标。

参考文献:

[1]肖欢.小学低年级音乐课中的快乐教学方法探究[J].音乐大观,2013,(05).

篇6

对于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而言,无论是实践还是研究都较为薄弱,对其开展的现状、问题和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本论文的意旨,一为反映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实践和研究的现状;二为反思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存在的问题,探讨其发展方向,为更好地促进中小学音乐教学开展提供理论参考。

一、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的回顾

目前关于我国中小学音乐课堂观察和评价的研究文献还十分缺乏,内容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1.关于课堂观察和评价的标准和原则

有学者认为好的音乐课的标准是:强调音乐学科特点,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实施双基教学,将其融入音乐实践中;教学中应体现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结合;改变学习方式,关注主动参与、勇于探究和交流合作;适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王安国教授则指出:从总体上说,一节成功的音乐课,是以音乐课程价值、目标的实现为标准,其选材、流程及方法、手段符合音乐学科特点和学生接受心理,体现科学的教育理念,能给学生带来审美体验的愉悦和心灵洗礼,同时又能使学生获得或积累一定的艺术修养。

对于音乐教学观察和评价原则,有研究认为:应本着指导、激励、调控、促进的原则,淡化评价中给教师定论的成分;另有文献提出评课应依据《音乐课程标准》来实施,提出导向性、科学性、整体性、可操作性四点原则。

2.关于课堂观察和评价的内容和环节

综合相关研究来看,关于音乐教学的观察和评价的内容集中体现在“教”与“学”这两条主线上。教师方面包括:教学内容、教具准备、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组织教学能力、教学仪表、教师本身素质(范唱、伴奏等);学生方面主要包括学生兴趣、主动参与、综合能力培养、课堂气氛、学生收获与审美体验、创新思维培养、个性能力的发展等。

从环节来看,对音乐教学的评价包括教学准备的评价(备课是否充分)、教学的导入评价等。还有研究提出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目标,对音乐教学进行综合性评价。

3.关于评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音乐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包括评课形式化、评课平庸化、评课极端化,对于这些问题,应树立正确的评课观念,建立“捉虫”的音乐评课模式(“问题虫”——问题和缺点、“萤火虫”——优点和闪光之处),以及在评课中反思自己的教学等。另有文献认为,音乐评课中存在着随意性、为评课而评课、评课多“研究教”而少“研究学”的问题。其对策为,摆正角色、树立新的评课思维方式以及改变方法、促进音乐评课方式转变(课前交流、听课思考、课后反思)等。

从检索的文献来看,有关音乐“教学评价”的更多文献实则为学生学习的评价(包括学习效果和成绩的评定),因这方面不是本文研究的内容,故此不进行考察。

其他方面的研究还有:关于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实习评课的探讨——认为应加强高师音乐教育实习评课的指导,提高学生教学能力和教学分析能力;音乐教育实习评课应把握“情感与角色”、“感性与理性”、“目标与手段”的关系,并提出“归纳”、“演绎”、“探究”三种具体的评课模式。

另有文献对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课评价进行了分析,从教学评价的必要性、评价的基本原则、评价内容与要求、评价体系的建立等方面进行了切入。

总的来看,当前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和评价研究的问题和不足,除了文献缺乏和研究深度有限,还表现在从教学活动观察和评价工具、方法的推出来看,以改进课堂教学行为来开发和应用课堂观察技术与诊断方法的研究还十分薄弱,相关研究还处于基层性、个别化探索阶段,真正有效、得以认可并实际推行的观察和分析工具几乎没有。

二、对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的反思

1.专业分析和研究的缺失及介入

从中小学音乐教学传统课堂观察的实践来看,其更多地与形式化和功利化联系在一起,发生于新教师入职阶段及对教师的常规考核、评比中,并主要体现为公开课的形式。这种“观察”更多与激励性评价相关,而对课堂的专业化分析和“研究”则较为缺乏。

当前,在中小学音乐教研活动中,观察课堂的行为基本采用传统的看课、评课方式,它将注意力主要用在“看”上。“看”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教师的教学态度等诸多方面。观察前通常没有明确的研究目标,而着重于关注课堂效果。这虽然能就发现的问题展开一些必要的探讨,但并没有系统和全面的分析总结,指导性和针对性不强。故这种观察常常带有观察者较强的个人判断色彩及停留在课堂观察的表层上,无法对课堂教学做出定量的、科学的分析。

相比之下,专业化的课堂观察更为强调明晰的问题意识,需要预先明确观察的目的、关注的要点和内容,课后再由观察者各自陈述观察报告并展开集体讨论,并根据记录的数据,紧扣课前确立的观察点,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和对策。与传统听课、看课不同,专业化的课堂观察更体现为一种研究性活动,更为关注“资料和信息收集”的专业研究。从观察主体(观察者)来说,其更应被称为“课堂观察研究人员”,他们(包括普通教师)需要接受专业培训,要求不带个人判断,进行“中性”的专业分析。

从观察的对象和指向来看,中小学音乐传统教学课堂观察活动主要考察教师的教学行为,而忽略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而基于专业分析和研究的课堂观察则既指向教师的行为,又关注学生的行为以及教师和学生的互动等方面。

与此专业化研究分析相适应,中小学音乐教学对课堂观察主体也有不同的要求。当前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中,观察主体主要为管理者、“专家”或业务骨干,对一般的教师并没有提出“观察”的要求。即使对于前者,他们的观察能力也更多地与主观经验相联系,或基于管理和“等级”评价的视角,而对于广大教师来说,作为科学研究方法的课堂观察至今在中小学音乐教育领域仍然是“一项被遗漏的教师专业能力”[1]。当今所提出的分析—研究型“课堂观察”则要求普通教师以观察者的角色切入:不仅要求他们具备主动参与课堂观察的意识,并且,其观察能力甚至应作为教师专业能力和素养的重要构成。

2.课堂观察功能:从单一到多维

从外在“工具”理性来看,一方面,在实践中,中小学音乐教学传统课堂观察主要被视为一种基于管理和“相互学习”的评价活动,而其他的功能则相对被忽视;另一方面,从课堂观察在母体学科——教育科学来看,有学者只是把其视为一种“教育研究方法”[2],或教育科学研究方法[3]。而从以上论述得出,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应是对教学活动评价(作为一种教学活动)、分析—研究手段和作为“研究方法”的兼容。当然,这几方面在特定情境下也是统一的。

从实用意义而言,专业化视角下的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超越于传统的听评课(如主要为了评价教师),具有多维的功能:既能促进中小学音乐教师自身专业化发展,又能加强中小学音乐课堂师生互动、改善学生课堂学习。首先,作为帮助中小学音乐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特别是针对实习和新任教师这个群体,通过观察他人可以学会自我观察和被观察,在学习、观察、反省、改进等过程中全面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因此,课堂观察理应成为中小学音乐教师专业生活的重要方式。其次,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研究作为一种教研活动,需要分工合作,协同作战。它能营造一种有助于开展合作的校本教研活动的教研文化。再次,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它将研究问题细化为一个个观察点,且观察点的设立都是以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为中心。无论是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比如提问、评价语言、创设情境等,还是课程资源的利用,比如多媒体课件、乐器、道具等,都是以学生在课堂中的有效学习为落脚点。课堂观察应主要关注学生在音乐课中是否参与其中,以情感乐并享受音乐。

3.课堂观察的理论基础及学科差异性

(1)课堂观察的理论基础

当前,关于课堂观察的理论基础,还没有引起相关学者和中小学音乐学科教师的普遍关注。这些理论基础不仅提出课堂观察的指导思想,也与其操作实践直接相关,决定着中小学教学课堂观察的向度和深度。这些理论基础包括:当前国内外关于课堂观察的最新研究进展、理念及工具、技术和方法,国家教育方针、法规、政策对音乐教育的最新要求,音乐教学的特点(包括不同教材及其针对对象)及国内外最新音乐教学改革和研究动态,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等。

从课堂观察的实施来看,正确、可靠的理论依据不仅与观察标准的制定直接有关,并且只有具备充分的理论知识储备,观察主体才能很好地结合课堂教学实例,做到游刃有余,切中要点,达到指导、改进教学效果等目的。

(2)课堂观察的学科差异

不可否认,在我国一些学科教学领域,已经引进与运用了一些先进的课堂观察技术、相关系列方法和工具。从这些技术、方法和工具的适用性来看,课堂观察或者适用于一般的文化和知识性教学课堂,或者具有某学科的特殊性。即使对于某些通用性来说,也主要基于技术的视角(如提问的数量、语言流动的频次等),而从学科内容角度进行分析和诊断的技术还比较缺乏。如FIAS体系关注言语方面的信息,对于非言语的诸多信息则无法记录和反映。

无疑,对于中小学音乐课教学来说,这些工具和方法无法直接引入。相对其他科目,音乐教学活动具有不同于其他课程的教学特征,相关教学活动和形式更为丰富多样,如范唱(乐器示范)、指挥、音乐欣赏(录像、录音)、伴奏、独唱、合唱、器乐演奏、乐器的个别辅导等。这种情况下,如果采用一般性的课堂观察技术,则表现出较大的局限性,如取样较少、观察项目多、观察对象相对分散而使得观察难度增大、观察者和被观察者之间会产生更大的互动式干扰等。因此,课堂观察要实现改进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就必须克服“学科缺失”的弊端,构建具有学科特点的观察框架,开发学科内容分析工具,从课堂主要构成要素出发,确立课堂观察框架,以弥补现有的观察技术缺乏学科内容视角的缺陷,为教学提供专业层面的诊断建议。

4.课堂观察方法的研究与使用

从当前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方法和手段来看,课堂观察还停留在较为原始的阶段,具有粗糙、主观性较强的特点。多年来,在方法的改进和提出方面没有明显的突破。相关文献主要集中在探讨观察是什么、谁来观察、观察什么内容等问题,但基本上并不涉及如何进行观察和具体的方法技术[4]。

从课堂观察方法和工具运用的发展来看,美国等西方国家在20世纪60~70年代就已经开始创立相关定量观察方法和工具并予以推广,现在较为常见的有十余种。另从定量观察方法的应用范围和广度来看,该方法和工具系列已在美国等国教学活动观察、评价中演变为最为常见的方法和工具,并已成为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和新教师培训必备的内容。而在我国,在其他学科教学领域,相关系列方法和工具的研究和应用已有所涉及,但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还仅仅停留在采用传统、单一的观察模式,定量观察方法的优势仍处于被忽略的状态。

从课堂观察资料收集的方式以及资料自身的属性角度来看,课堂观察可分为定性观察和定量观察。前者具有自由性、开放性的特点,能相对充分、完整地描述观察情境,保留事件的发展进程、逻辑关系。然而,这种课堂观察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与个别性,观察者的个人经验、描述能力和相关理论水平与记录水平有很大关系,针对同一事物的观察结论很难达成一致,可能出现众说纷纭的现象,观察结果很难具有客观性和科学性。从实践来看,当前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中,基于不同的评价要素而对不同的等级进行确认的方法,以及“打分”法均属于此类。

相对定性观察的局限与不足,定量观察则具有其特有的特点与优势。所谓定量观察是指观察者运用一套定量的、机构化的记录方式对中小学音乐教学进行观察。从其他学科的实践来看,它一般有一定的分类体系或具体的观察工具,对预先设置的分类下的行为进行记录,这种观察记录的结果一般是一些规范的数据。[5]它强调低推理、少判断,观察者在记录时利用相同的标准对课堂行为和事件进行归类。因此,不同观察者之间比较容易达成一致,观察收集到的所有材料可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分析,还可以通过电脑和数据分析软件实现,整个资料分析过程相对简单、客观,观察结果也更具真实性、可靠性。可见,定量课堂观察方法技术性、工具性较强,适合通过它对课堂进行有限距离的微观研究。当前,国内外课堂观察发展中最为流行的定量观察和记录方法体现为以编码体系为特征。但遗憾的是,该方法体系还没被引入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中来。突出对课堂活动进行“描述”分析(包括师生互动的量化分析),这无疑是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下一步发展的可能趋势和方向。

参考文献

[1] 沈毅,崔允漷.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 郑金洲等.学校教育研究方法.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 杨玉东.“课堂观察”的回顾、反思与建构.上海教育科研,2011(11).

篇7

一、中国普通学校音乐教育观及高师乐理与

视唱练耳课程观的论证探讨

王安国教授的学术研讨报告,围绕着“一个观点”、“一套教材”、“一个薄弱环节”展开。

“一个观点”――如何看待全国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的功能、定位和学科发展趋向问题。他认为就全国或者世界范围内的人文社会科学包括艺术科学研究对象的认识是人类渐近、积累、发展和综合的结果,而不是新对旧的否定或此对彼的否定。人们对一个研究对象的认识可以从不同的视角、维度、立场做出互有差异的结论,但是这些方面往往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只有综合、辩证、相互参照、互补的态度,才有可能对研究的对象做出接近真实的、科学的认识。提出,提高音乐教育的总体质量,这是今后音乐教育发展的战略主题。王安国解读了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与普通学校基础音乐教育的改革动向:即对音乐本体的回归以及对学生音乐素养形成的强调。

“一套教材”――如何运用好《乐理与视唱练耳》教材。首先,王安国指出高师乐理与视唱练耳这个学科的发展呈现出良好的态势,并肯定了由陈雅先编著的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组织编写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教材《乐理与视唱练耳》①所设定的课程目标是准确的。体现在:

1.学科体系构建科学、编写态度严谨。

2.知识点与内容的阐述准确,体现了中西古今兼容并包的特点。

3.谱例的选择立足于中国民间音乐,而非欧洲体系的翻版。

4.呈现方式与基础教育音乐课程完全接轨,例如:对五声音调中三音组的强调,对唱名字母标记法do、re、mi、fa、sol、la、xi的规范等,特别指出唱名字母标记法中用“xi”的科学性。

5.立足于音响感受,弹、唱、听、读、写全方位展开学习,使得感性在先,作为理性思维的先导。

6.练习形式多样,切合师范生的接受水平。

王安国还对教材教法提出建议:

1.关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基本能力、基本技能相关的训练分量要加多。如:从中小学音乐教材中选择视唱材料和音乐主题跟唱材料,加大视唱的容量。

2.多声部节奏练习应贯穿到较深的技能内容中,突出多声部的视唱训练,培养学生多声部的和声思维与听辨能力。

3.自然音体系的听辨认知量要再加强。如:从中小学音乐教材中选取听记材料。

4.建立感性结合理性的旋律听记策略。

5.解决首调听觉与固定音高音位干扰的问题。

“一个薄弱环节”――我国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存在“不到位、不作为”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教学中偏重乐理的学习,视唱练耳技能方面的强化训练不够,使该学科在整个学校音乐教育中处于薄弱的边缘地位。我们应该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设计中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使起点低的学生也能够有所收获,通过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的学习打好音乐能力和素养的基础,推动基础音乐教育的新发展。

陈雅先教授《乐理与视唱练耳教材教法研究――实质与路向》的主题发言,将关于乐理与视唱练耳教材教法研究与讨论的实质,从理论上概括为是教育理念在基本乐科课程价值观上的体现、是音乐能力观和素质观的体现、是二元对立定势思维的结果、是应试主义教育目的观的现实反映四个方面。阐述了强调节奏、音高元素的提炼,注重元素间的关联渗透和整体横向与纵向的螺旋式扩展等的内在逻辑关系。提出了“板块性知识内容与整体认知内容并举的教学设计”、“音乐技能速成与音乐理论与技能的平衡发展的协调”等教学设计思路。展示了立足于节奏、和声、旋律、听觉分析的综合教学实践的课堂教学视频。提出乐理与视唱练耳教材教法研究应与学校普通音乐教育紧密接轨,既要在方法论指导下研究音乐能力的培养方法,又要体现人文素质与音乐学科素养的整合,同时还要建立起多维立体的测验与评价系统。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乐理与视唱练耳

教学课例展示

乐理与视唱练耳教学,既要理论引领,又要有效教学。

广州大学陈雅先展示了音乐能力测量及评价的教学多媒体课件,旨在通过多媒体课件的现代教学模式,达到补充第一课堂、完善第二课堂学习条件的目的,介绍了她的新著《音乐能力测量――乐理与视唱练耳试卷集》。作者将乐理的理论测试渗透于节奏、和声、旋律、视唱等常规视唱练耳试题中,设计和创编了体现综合的音乐能力测量方案及测试题型,促使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关注理论结合技能的综合渗透。

安庆师范学院彭传山展示了“节奏律动教学”的课堂案例及视唱练耳音乐会。总结了运用“心手配合,四肢交替”的立体节奏训练方法,如:通过创编节奏和律动等互动的练习环节,锻炼学生对音值均分的能力、对节奏型的派生能力,为听记节奏做好准备。

南京晓庄学院黄琼瑶的课例围绕三个方面:一是认真研读教材。指出应该有效地把握课程教材的重点与难点――音高与节奏。二是拓展教材。为了全面开发音乐教学的功能与作用,进行了教材拓展方面的探索。三是建议。阐述了包括融视唱练耳与教学法于一体,以乐理教学为主线,以视唱练耳教学为主要内容;精心研究教材,了解教材的意义,做到有的放矢等教学思想。

江苏盐城师范学院赵艳玲的课例呈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视频中呈现了包括单声部与多声部相结合、视与唱相结合、听与唱相结合、弹与唱相结合、动与静相结合等具体的教学设计方法。

绍兴文理学院黄鹰构建了第二课堂的乐理与视唱练耳教学模式,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并就乐理与视唱练耳这门学科谈了四点认识:1.立足于学生基本能力和就业要求;2.教育要面向基础教育;3.重视因材施教,加强课外学时的利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4.了解中小学课堂,进行地方高校课程改革。提出以学生为中心、以视唱练耳带动乐理学习、以课外艺术实践为平台,将乐理与视唱练耳教学转化为学生的艺术能力,最终使第二课堂的学习常规化、课程化的教学思想。黄老师展示的视唱练耳音乐会历经半年的准备,全班同学共同参与,其中有学生们自己创编的体态律动节目,与小提琴、打击乐等乐器结合的多声部视唱节目等,以音乐会的形式呈现了高师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的学科意义和音乐教育的价值。

湛江师范学院蔡觉民展示了乐理与视唱练耳教学课件,从宏观上解析他的乐理与视唱练耳教学观,强调放松的状态是学音乐的前提。他展示的教学课件,有文字有图像有音响有动画,把学科知识用形象生动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以放松作为学习音乐的前提为切入点,采用听名曲主题唱旋律的导入方式,从中提炼出旋律的节奏型及旋律片段,使乐理与视唱练耳教学与实际音乐作品结合。

三、兼容并包的圆桌会议

圆桌会议针对“乐理与视唱练耳”教学教法的前沿、热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华中师范大学张业茂提出自己对这门学科理论构建的思考:1.作为一个学术共同体要明确我们的研究对象、学术定位以及普通高等学校音乐教师教育专业与音乐学院音乐人才培养对象、培养规格的区别;2.理清我们的学术范畴、边界与核心;3.将乐理与视唱练耳学科打造成音乐教育体系的一个品牌。湖南师范大学熊伟与大家分享了自己设计的乐理与视唱练耳测试卷。常熟理工学院张柏铭针对乐理与视唱练耳的课程提出了对学科性质及命名等问题的认识;长江师范学院肖罡分享了他制作的教学课件。此外,代表们还在拍子的读法、首调与固定调唱名法的教学及应用等相关问题上,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讨。

结语

本次学术研讨会是一次促进乐理与视唱练耳学科发展的学术交流盛会,其学术成果体现在:高师乐理与视唱练耳学科的人才队伍聚集起来了,教学成果呈现出来了;全国乐理与视唱练耳教材教研活动的平台已经搭建,学科的发展已形成了良好走势;乐理与视唱练耳学科内涵与外延在不断地补齐跟进,并且向着基础音乐教育靠拢。研讨会既有理论高度的思想构建,又有实际操作的感受与分享,还有交流讨论的学科思辨。通过这次研讨会使教师们更加深刻的理解了在教学中音乐理论知识与音乐实践高度结合的重要性,认识到理论研究与教学实际的高度结合的意义。提高对观察问题的敏锐性,提升关注焦点、热点,多角度、多渠道、多层次思考问题的能力。在学科研究上不断寻找新的学术突破口,让高师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为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改革做出独特贡献。

尽管该学科的教学科研队伍已经组织起来,并在不断地向前发展,但是学科研究水平依旧需要提高,师资队伍能力仍然要继续努力提升。高师乐理与视唱练耳学科必须朝着学科的纵深方向发展才有生命力。只有贴近基础音乐教育的前沿与热点,将先进的理念、有效的教学方式真正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才能在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中呈现更多的音乐教育成果。

篇8

一、小学音乐教育中的问题分析

1.教育管理部门重智育、升学率,轻美育的现象相当严重。由于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极不平衡,导致国家的音乐教育政策方针不能很好地在小学实施。城乡差距明显,造成了全国不同地域考生之间受教育权的不平等。只有升学考试的科目才是“主课”,音乐、体育、美术等科目都是“副科”,对这些科目视作可有可无。

2.上课方式古板,内容单一

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则是以班级为单位,按学科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组织教材施教,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限制,学生学习的探作性和创造性受到限制,交流、合作、动手严重不够,学生表现机会少,学习实践少,存在教与学脱节现象。小学音乐课堂的内容主要是唱歌、音乐欣赏和讲授音乐知识,突出了学科教学,未能突出音乐审美的功能,也不能强调音乐实践、创造,与从小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3.课堂环境陈旧

现任的音乐课堂仅限于教室内的教学,限于一张歌纸、一本书,一张嘴巴,一台录音机的教学,现代教学设备和手段与音乐教学的发展差距还较大,这样很难激发学生一连串的联想,也难以使学生融于音乐之中,从而影响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与鉴赏”。

二、由音乐教育现状而引发的思考

1.打破课堂常规,重组音乐课堂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目前仍存在教师本位的现象,重教师自我的感受,而轻学生的主动参与;重自我的说教,轻学生的体验;重教学的成果,轻学生的感受。其结果造成很多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上音乐课,针对这种现象,应该为学生提供更为自由、广阔的想象,引导学生大胆地创造与实践;树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目的的教育观念,并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体现教育思想。如在节奏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听钟表的嘀嗒声、鸡叫、火车的车轮声等等,并让他们进行讨论归纳,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这几个节奏,接着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去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节奏,学生发言非常踊跃,并发现了许多存在于生活中的节奏:体育老师的口令,心跳声等,老师充分肯定这些发现,使学生认识到原来音乐中的节奏就在自己身边,我又利用这一兴趣进行节奏创编并举行了一个演奏比赛,学生用自制的打击乐器演奏自己创作的节奏,从中体会到了创新的乐趣。

2.加强校园师资建设

我们在加强师资建设时必须考虑到农村和城市的教学区别,让教师了解熟悉在拥有现代化教学设施和只有一本课本的情况下的对比教学。我们要稳定音乐教师队伍,不断提高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加强交流与学习,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水平。加强师资队伍,学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一,增加音乐教师人数,从而满足音乐教学活动;其二,引进音乐专业人才,例如某小学音乐教师中最高学历为本科,且只有一人担任学校的音乐教师;其三,鼓励音乐教师参加进修、学习、培训;其四,针对音乐教育和教学活动而组织教研团队。

3.循序渐进,鼓励探索

从低起点迈向高起点与成人相比,小学阶段学生总体水平都很低。但是小学生的低起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那么与之相适应的高落点也会随着低起点的不断变化而变化,可以这样说:每个活动的高落点应该成为下一个活动的低起点。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我们的教学要打破以往的老框框,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多问几个为什么,大胆探索,多几个设想,在学生提出众多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案中展开讨论,鼓励学生摆脱习惯性认识程序的束缚。以新奇、异常、罕见首创的思维去探索问题,建立评价标准,筛选最佳方案,为此,教师要做到每一次美术创造活动都要给学生留出一块个性发挥的余地,注意发掘教材的创新实践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创新实践,使他们真正成为会学习、会创新的一代新人。

4.加紧教材建设

教材只是音乐教学过程中的一种资料、工具,学习教材是为了使学生达到一定的音乐修养。在教学过程中,教材的选择有很大的自由度,可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特点,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音乐水平而定。为了使教科书更贴近实际生活,建议国家和有关部门应加大人力、财力的投入,编写具有当地特点的教材,如当地的戏曲、民歌、语言、曲艺及其他民间各种文化艺术形式内容。通过欣赏和学唱本地歌曲,教育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增强民族感,振奋民族精神,从而提高音乐审美情趣。在教材的呈现形式上,学生教科书图文并茂、生动活泼、文字简明、富有趣味性和可读性。

篇9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曾经说:“要让墙壁能够说话,让花草能够育人”。这句话点出了校园绿化美化的重要性。绿化、美化与民族特色元素相得益彰的典型不得不提科左后旗甘旗卡蒙中。踏入校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大大的蒙古包,蒙古包周围是碧绿的草坪,草坪上还有小羊,小牛犊等小型雕塑。走近草坪,才会发现那不是常规的草坪,而是一片片韭菜,用作绿化景观,同时还可以作为学生食堂的自给蔬菜;蒙古包也不仅仅是民族元素的体现,是用来作学生学蒙古象棋、版画、蒙古手工等民族特色课程的教室,为其民族文化传承课程创设情境,一举两得。甘旗卡蒙古族中学校园绿化、硬化、美化,不仅布局合理,而且设计了彰显民族特色文化的文化长廊,学习园地,展示富有蒙古民族特点的日常生活习俗图片,生活用具图片以及学生民族工艺作品;校园建筑与绿化美化浑然一体,并且利用校园内各处场所,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教育氛围,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成为了教育者,让学生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民族教育的氛围,感受到民族教育的魅力。文化氛围营造文化底蕴,文化底蕴构筑文化内涵,创建学校民族特色入手,用民族特色带动教师和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形成合力,把学校的教学质量提高上去。这种办校理念的在民族文化建设方面的成效是毋庸置疑的,也是还未全面加强民族文化建设的学校,值得学习的典范。但是,仅仅靠校园环境中构建民族元素化的建筑,从环境布置上进行了民族文化凸显的整体规划就足矣吗?我个人的看法觉得这些难免有些流于表面,成为民族文化的面纱,更深层次的民族精神教育却依然很匮乏。因此,必须有制度的保障和民族文化传承的主渠道。

一、学校制度民族化,习俗文化传承得以保障

为了培养学生热爱民族,热爱祖国,认同民族文化,应该建立健全有关民族文化的教育教学、学校管理、日常生活、体育卫生、安全教育等方面的规章制度,从而规范引导学生的行为。通辽市地区的蒙古族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坚持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或多或少都创建了适应自身特点的制度文化,以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播。比如,各个学校在全校师生反复讨论的基础上编印了适合蒙古族学校的《学校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例如,在《中小学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增加了一些本地少数民族共同认可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制定每生每天读一段民族经典的制度;制定校园内必须用蒙古语交流的制度;制定特定日子必须穿蒙古袍;制定周一课间操改为安代舞;设计蒙古族特色的蒙文校徽;创编有蒙古族特色腔调的蒙汉双语校歌集体活动必唱等。在通辽市蒙古族学校中,比较有特色的是科左后旗甘旗卡镇蒙古族小学,制定了以上具有共性的制度外,还制定了每天课间操时间,低年级(一二年级)分组玩民族特色的游戏,如沙克,博克,打布鲁等;高年级和教师则做广播体操、跳安代舞,不像大多民族学校那样只在周一穿蒙古袍跳安代舞。制度的规范会使师生自觉地形成是非观、世界观,自觉规范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校风。目前各个蒙古族中小学制度的制定还比较全面,但是执行就不见得那么完满。有些制度就是有条款无事实,有些制度的执行流于表面,走过场。因此,在制度建设方面,还需进一步探索,制定更细化的制度,要让制度规范学生行为,要让蒙古族精神在制度规范的保障中得以传承。因为制度的保障,学生在校园里说着蒙古语言,唱着蒙古歌曲,读着蒙文书,学着蒙古礼俗,在民族文化氛围中健康成长。但,应该注意的是,校园里民族文化的传承得到保障的同时,校园外也要给学生创造对自己民族认同和自豪的氛围,“民族认同感的基础所形成的文化现象无疑就是一种文化的复兴过程”[2],无时不刻的民族认同感自豪感本身就是民族文化心理的构建过程。例如,设计出具有蒙古族服饰特点的校服(一般意义的运动服上增加蒙古元素也可),佩戴蒙古族特色的蒙文校徽,即使走出校园,也能让人感受民族文化的氛围,而且走到哪里都能看出是民族学校学生,区别于主流文化;在假期组织草原夏令营等活动,到农村牧区真正感受和学习蒙古族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习俗习惯;“家庭环境的熏陶和影响是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关键所在。”[3]因此风俗习惯,节日传统以及父母的一举一动都形成一种氛围影响学生的文化观念,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尽量要求学生与家长形成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观念。

二、学科教学民族化,民族精神教育得以渗透

人类学课程观认为:课程是人类文化的精华,是人类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4],也就是说课堂教学是文化传递和文化整合的主阵地。因此,蒙古族中小学是蒙古族文化传播传承的基地,只有让广大蒙古族青少年对自己民族的文化有深刻的感悟和了解,继承和发扬才有可能深入民族文化教育,才能肯定民族文化建设的成效。蒙古族中小学要把本地蒙古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提炼出来,与学校实际相联系,将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在各学科教学中百花齐放、异彩纷呈,让学科教学与民族文化相渗透,打造蒙古族特色突出的校园精神文化。根据学校特色结合学科特点,学校应该要求教师在相关学科中渗透民族文化教育。例如:蒙语文课程,作为主科有很多弘扬民族精神,彰显民族特色的民族文化的选文,可以结合蒙古族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寓言故事、蒙古族警句格言,有机渗透民族精神教育;让学生了解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民族心理,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其它学科教学也可渗透民族文化教育。音乐课程进行民族音乐教学;渗透传统艺术文化;手工课程中渗透民间工艺;体育教学中兼顾传统体育项目等真正体现课堂教学的民族文化特色。例如:科左后旗甘旗卡蒙古族中学音乐学科开设蒙古族民歌、呼麦、蒙古长调、好来宝、民族舞蹈、马头琴、四胡等民族艺术方面的音乐艺术课,充分挖掘民间音乐,推动了本民族学校素质教育进程。美术学科安排了民间手工、雕刻艺术、皮艺、烫画等教学内容;体育学科纳入博克、蒙古象棋、沙克、射箭等本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除此之外,还通过各种课外活动形式,开展不同主题的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活动。比如,开展蒙古族民歌大赛、蒙古族舞蹈大赛、蒙古族民间工艺大比拼、蒙古语演讲比赛、蒙古族文化艺术节(校园艺术节)、蒙古族体育系列比赛等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课外活动或主题班会活动。在这里,课外活动真正成了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总之,文化与教育是相辅相成的有机体,文化丰富于教育的内涵,教育是文化的主要传播形式。通过学科教学和课外活动的渗透,让民族精神得以传承是学校民族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三、蒙古族学校民族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篇10

艺体教研工作计划一

新的学期里,艺体教研组工作将在县教育局、教委、教研室及各小学教导处工作的指导和帮助下,紧紧围绕本年度的教研室工作计划,坚持教研为新课改服务的宗旨,不断规范常规教研,寻求专题教研的突破点,团结同事、尊重领导、勇于奉献,加强个人专业业务和师德学习,强化团队精神,突出艺体学科特点,实现全镇艺体学科教研从局部到整体新的进展。本年度艺体教研工作计划如下:

一、主要工作情况:

(一)、艺体组常规教研工作:

常规教研的成败直接关系着全镇各小学的艺体教育教学质量能否得到提升。

1、开学伊始,制定好艺体教研工作计划,以一个星期为时间段,合理地安排好全镇艺体教研活动。让每一位教师都事先明白一学期以来的教研任务和目标,从而可以提前做好讲课、听课和评课的各项准备,保证教研工作得以井然有序地持续开展。

2、艺体教研的开展遵循“以老带新”的原则,用“一对一、老帮青、连帮带”的指导方式,借助老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充分地激发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热情,使他们得以尽快地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小学艺体教师。

3、为了保证教研活动顺利有效地开展,我们规定了新学期教师的艺体学科听课节数不少于6节(新教师不少于10节),规定了同类学科必听和必评的原则,同时实行了听课、评课签到制度,积分量化到学校。

4、在总结上学期使用得失的基础上强化使用效果。

(二)、各学科工作具体情况:

1、音乐学科:积极参加县镇组织的其他相关活动,并争取取得好评。

2、体育学科:搞好常规体育教学,做好课间操和大课间活动,搞好运动会,强化活动效果。

3、美术学科:搞好特色课型的教研,做到有的放矢。

4、信息技术:组织全镇信息技术骨干老师对微机室学生机和教师机除尘、维护、维修保养一遍,为正常开课打下坚实的硬件基础。

二、工作中主要的难点和问题:

1、艺体学科由于上学期大部分由语数学科的教师兼职,出现了部分课时不足,课程开设不齐现象,力争开学初在总课程安排上综合考虑,尽量安排专职老师代课。

2、信息技术学科在上学期的教学中突现的问题是开课不足,开课效果不好,部分微机室工作不正常等,开学初对软硬件进行统一故障排查、清除,为信息技术正常开课打下基础。

3、艺体学科的考查在本学期的考查中拟多增加平时抽查,力争平时抽查与期末考查相结合进行。

三、主要工作目标、措施及新的打算:

1、做好学期初艺体学科的课时安排工作,力争专业化、专职化。

2、做好全镇各学校的艺体学科的教学保障及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争取做到“个个是专家,人人是能手”,强化艺体教学效果。

3、做好全镇艺体学科的平时课堂教学听评课、学习情况考查、学生技能比赛(打字、体育、唱歌等)、教师业务学习等方面的细化工作。

4、力争在全镇艺体学科方面在县级活动中有所突破,多出成绩,出好成绩。

艺术教研工作计划二

一、基本情况:

我校在体育和美术方面各一专职教师,多数美术和体育课程由兼职教师担任。在上期通过学校领导的重视和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得我校艺体工作上了一大台阶。首先,表现在去年在区运动会上获得两连冠,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美术的综合水平有了一大提高。学生的自行锻炼和学习的行为习惯基本养成。在体育方面已基本形成了一套较为“科学”的锻炼方法,养成了“两操一活动”的良好习惯,学生们的体育素质有了较大提高。在美术方面也基本杜绝了“依葫芦画瓢”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创造思维和想象能力。

二、工作目标:

1、体育

以《小学生体育纲要》为指导思想,认真贯彻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积极开展课外体育活动,让学生掌握体育基础知识的技能和技巧。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方法,培养一批有知识,又有强壮体魄的新时代的接班人。

2、美术

以大纲为准绳,认真贯彻素质教育精神,积极优化美术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绘画技能的同时,激发学生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启发学生们大胆动手和动脑的想象、创造能力。培养有一定审美水准和造型能力的一代新人。

三、具体措施:

1、体育

①严格按常规要求上好每一节课,保证学生每天运动量。

②制定教学计划,认真备课、精心组织每一节课,做到训练目的明确,过程安排恰当,并积极参加“三课”活动。

③坚持不断开展两操活动,不断改进评比办法。

④为增强学生体质,全面提高学生体育成绩,在十二月中旬举办校冬季运动会。

⑤继续做好体育达标工作和体育档案整理工作。

⑥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锻炼学生生活中,体育技能技巧。

2、美术

①严格遵守校纪校规,按大纲要求上课,向四十分钟要质量。

②精心组织每一节课,提前制定教学计划和学习目标,并积极参加“三课”活动,认真练习基本功。

③坚持组织学生参加校级、区级、市级美术比赛。

艺术教研工作计划三

艺术的感受、想象、创造等能力已成为现代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所不可缺少的素质。学校要认真贯彻九年义务教育中艺术教育标准,把艺术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中,要拓宽艺术教育渠道,深入进行艺术教育,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提高整体素质。

一、学校要严格按照“新课标”,开齐、开足艺术教育课程。

执行统编教材,改革教学方法,配备较专业的教师承担艺术课教学。加强学校艺术师资队伍建设,探索艺术教育新途径,积极组织艺术教师参加校训培训与核考,提高艺术教育教学水平。

二、做好艺术课程教育。

艺术课程综合了音乐、美术、书法、等其他艺术。它的形式和表现手段对学生的生活、情感、文化素养和科学认识等有极大的影响。我们的教师要认真学习艺术课标,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钻研教学内容,探求教学方法。保质得量上好校本课,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的写字水平。通过艺术课程力争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内容和信息,拓展艺术视野,提高整体素质。

三、各学科教学渗透艺术教育。

各学科都有丰富的艺术教育内容,语文学科中的阅读、感悟、联想、欣赏都与艺术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学的图形、多项思维可以通过顿悟激发学生的艺术激情。科学、美术、音乐、生劳、信息、体育等

学科均能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教师要钻研教材,挖掘学科艺术教育的内涵,直接或间接的进行艺术教育。

四、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艺术教育辅导班,提高艺术修养。

对于在书法、音乐、美术等方面艺术有条件的特长学生,除了我们学校作为重点进行培养外,如有条件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参加一些校内外辅导班,使他们的艺术天分得到进一步的挖屈和发挥。

五、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艺术活动,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展现自我艺术修养的空间。

每学年举办一届校园文化艺术节,一方面检验学科教学成果,一方面让学生展示个人艺术才能,体验成功的喜悦。每班根据年龄特点及具体情况,每月要组织开展寓教于乐的有关艺术活动,营造具有艺术魅力的校园环境,让学生感受美、鉴赏美。

艺术特色教育打造一所学校,学校是孕育人才的摇篮,让更多的学生掌握一定的艺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现代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是每位教育工作者义不荣辞的职责。

艺术教研工作计划四

艺体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道德水准、陶冶高尚情操、促进智力和身心健康发展的有力手段。

一、指导思想

积极贯彻教育局艺术教育工作的精神,面向全体学生,认真做好学校各方面的有关艺体教育方面的工作,为推进学校艺体教育工作的发展而努力,积极参加教育局组织的各项艺术、体育活动,根据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认真开展学校艺体教育系列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增强学生体质。

二、工作要点

教师要更新观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使艺术课堂更有效更精彩。要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围绕教学目标,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有效”的探索。努力寻找和总结“有效提问”、“有效活动”、“有效合作”、“有效探究”等课堂教学方法和模式。组织好学生课堂的艺术实践活动;重视艺术思维训练,培养学生有一双会发现美的眼睛,提高艺术素养;通过艺术课堂的评价,激励学生自信,让更多的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在掌握艺术知识,提高艺术表演技能的同时,感受过程,培养情感陶冶情操,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1、以学校现有的艺术教育为基础,提高音乐、美术、体育学科的教学质量,定期开展校级教研活动,注重教师的自身修养,让教师能够参加各种培训活动,使教师在工作中不断有新的教学理念和创新的意识。加强艺术教师自身专业技能,落实艺术教育工作。

2、充分利用学校的一切资源,让其为学校的艺术教育服务,如:学校的专用教室,各科的专职教师等。让物尽其能,人尽其力,让艺术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

3、领会落实课改的要求,进一步探索农村小学艺术课的开展,并开展适合本校特点的艺术实践活动。认真做好学校兴趣课艺术类课程的组建工作,在固定的活动时间里,让学生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的艺术潜力,发展他们的个性,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

4、积极参加镇、区的各项活动,结合镇、区级的艺术活动进行筹备,认真做好组织工作,积极排练,保证节目的质量。

三、活动安排

二月份:学校艺体教育方面的工作进行启动,特别安排好学校兴趣课艺术类课程的组建和开展的工作,安排好学校艺术、体育兴趣小组的工作,贯彻区艺术教育工作的精神。

三月份:结合区即将进行的艺体抽测,开展准备活动。组织学生积极练习,能够掌握各项技能,满足新课标中对学生技能提出的要求,加强学生基本能力的训练。

四月份:为参加各项比赛做积极的准备,选拔优秀学生参加“百领艺术节”等比赛。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做到尽可能的好,学生多欣赏、多借鉴。让学生有机会看一看外面的世界,给学生一次锻炼的机会。

五月份:继续加强学校艺术类课程的教学质量,加强训练,为“六一”儿童节做好准备,选拔优秀节目。

篇11

那么,看待一堂常规课的要点是什么?音乐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又是什么呢?笔者在此谈谈自己的一点浅显看法。

一、常规评课要点

1.评课原则:包括实话实说原则、心理零距离原则、突出重点原则、激励性原则、因人而异原则、艺术性原则等等。

2.评课目的:通过评课,使参与活动的全体教师,从一个课堂教学实例中吸取教益,学习教学方法,改进不足,以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3.评课的内容:

(1)评教学目标的确定科学、准确而合理,体现新课程理念。

(2)评教学过程

A:课堂结构;

B:教材重难点的把握与突破;

C:教学方法:科学化、艺术化、最优化、个性化等。

(3)评教学效果:学生课堂表现(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合作交流)及目标达成情况等。

二、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1.“美”

(1)教态美:教师课堂上的教态应该是自然、亲切富有感染力。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热爱学生,师生情感交融。

(2)语言美:教师的课堂语言,要准确清楚,精当简练,生动形象有启发性。教学语言的语调要高低适宜,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3)示范美:看教师的范唱、舞蹈、伴奏是否到位。

2.“活”

(1)处理教材活

评析老师一节课上得好与不好不仅要看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落实,还要看执教者对教材的组织和处理。

(2)思路设计活

教学思路是教师上课的脉络和主线,它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来的。因此教师课堂上的教学思路设计是多种多样的。为此,评课者评教学思路,一要看教学思路设计符不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不符合学生实际;二看教学思路的设计是不是有一定的独创性,给学生以新鲜的感受;三看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是不是清晰;四看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思路实际运作效果。

(3)教学方法活

(4)学生思维活

(5)课堂气氛活

3.“情”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只有通过音乐的情感体验,才能达到音乐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音乐教学中,教师要以自己对音乐、对音乐教育、对学生的真情来感染学生,要以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深入理解和动情表现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并体验音乐的美感。正所谓:“老师都没有情,学生何来情”。作为一门情感艺术,其教育效应主要体现在熏陶、感染、净化、震惊、顿悟等情感层面上,音乐的本质是审美,音乐最根本的价值是审美价值,所以评价音乐课堂教学要把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放在首位。

4.“新”

(1)教学选材新: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学生实际,看教案中制定的教学目标是否适切,在情感、方法、知识技能等方面有所体现。

(2)教学思路设计新:看教学思路的设计是不是有一定的独创性,给学生以新鲜的感受。

(3)教学方法新

(4)教学手段新

5.“创”

篇12

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建设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先进文化思想道德素质的基础,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因而,从小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素质,为祖国建设输送合格接班人,成了学校工作的主要任务。绿色童谣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组成部分,具有传承性。随着时代的发展,新课程的改革,童谣等儿童文学价值得到充分认可,特别是在“灰色童谣”等不良影响侵袭校园文化之际,适合学生认知规律,满足学生心理需求的新童谣更能彰显其价值,展现其魅力。此课题研究,旨在通过课堂教学的积极引导,在校园中弘扬积极向上的童谣氛围,激发小学生对童谣的喜爱之情、对生活和学习的热爱之情,对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课题研究的目标是通过绿色童谣传唱丰富校园文化,达到寓教于乐,从而形成书香的校园文化,书香的社会;通过此次研究,使学校的德育工作着眼于学生生活的“底线”,重点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净化少年儿童的“口头文化”,进而达到净化儿童心灵的目的。这一目标的确定既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又适应了素质教育的需要。课题确定的有关“校园童谣现状调查分析、选择和编制童谣、绿色童谣的传唱、绿色童谣对丰富校园文化的作用、汇编“童谣集”、创编校本教材”等内容,为实现上述目标提高了有效保障。

在创编特色童谣集活动中引领学生、家长、教师共同参与到童谣创作中来,采用“大手牵小手”的方式,共同创作符合本年龄特征的童谣,并用多种形式予以展现,在创作中张扬学生个性,不断开掘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真正让童谣唱响校园,让童谣深深扎根在学生心中,使童谣成了一种对学生行之有效的快乐德育教育。本课题研究主要内容有:

我们创造了自己所特有的校园文化氛围,把征集来的几百首童谣进行筛选、提炼,由刘玲、吴茜、赵佳老师带领年级组老师汇编成低、中、高三个年级段校本教材,每册教材分五个主题单元和一个写字专题单元,每班利用周一下午的队会课进行童谣教学,两周一节童谣课,通过班主任向全体同学发出倡议,努力做到“天天诵童谣、时时唱童谣”,全员参与的优秀童谣创编活动使此项活动赋予强大动力。无定界的创编,给了师生、家长无限的遐想空间和创作的兴趣,使他们的思维更活跃,语言更灵动。

童谣传唱活动按学生的知识水平,分层次、分学段进行传唱。中、低年级选用韵律优美、通俗易懂、简单实用、富有趣味性的童谣,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养成良好习惯。中、高年级选用适当沉潜的童谣,在规范行为的同时陶冶情操,增长见识。传唱童谣是一种很好的沟通方式,也是口语训练开发智力的最佳途径。通过自编童谣、自配音乐和舞蹈与音乐学科教学进行融合,传唱表演童谣配上情景图画与美术学科教学融合,配上相应的动作与体育大课间活动相结合,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创新童谣载体,赋予它更加鲜明的时代特征,让学生通过童谣传唱将爱祖国懂感恩、爱科学勤实践、爱学习勤思考,讲文明懂礼仪、护环境讲环保的理念深深地植入孩子的心田。

课题组课题立项、开题论证之后,通过学习有关文献资料,总结前期童谣传唱活动经验,制定了完善的实施方案。研究过程中的主要特点是强调主题活动的开展,如开展低年级段的读童谣活动、在体育活动和课间游戏中唱童谣、组织学生和家长中开展绿色童谣创作和传唱活动、通过红领巾广播站每周播报优秀童谣、利用主题班队会课演童谣以及“童谣大王”“童谣之星”评选活动等。活动的开展营造了一种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让教师和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会到中华美德的价值,感受到优秀文化的影响。

经过四年多的不懈地探索与实践,东苑人在绿色童谣丰富校园文化方面已经开创出自己独有的校园文化特色,并结出丰硕的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绿色童谣传唱活动培养了学生文明意识,丰富了校园文化。今年,学校组织学生举办了两期《优秀童谣大家唱》专题文化长廊,在丰富的洗手间文化中也体现了童谣内容,将优秀童谣布置在校园显目位置,让每一幅作品都富含教育意义,每一面墙都能说话。同时我们结合学校的常规教育,让学生在文明、礼仪、实践活动、环保中,用童谣中的道理规范和引导自己的行为。学校的每一个角落,充满童谣文化的气息;学生的每一个空间,都融入了童谣,润物细无声。

童谣赢得了课堂教改,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名家辈出,什么本色语文,诗意语文,情智语文等等,层出不穷,我们的课文改写童谣,数学童谣,可能也是一朵奇葩,形成了学校的教改个性。我们的童谣经典诵读,既传承了传统文化,又焊接了当前的新文化,给孩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新童谣创作,学生们各显神通,个性各异,思路广宽,有视空万里,思接千载之感。在童谣创作教学中,教师们一边收集,一边研究,一边实践,一边梳理,开发了教师编写校本课程的能力:一是研究能力的提升,原本不知何为研究,现在梳理出了一条研究实践的路子;二是提高了教师的语言功能,特别是节奏语言的掌握和运用;三学会了编辑能力,会编报编书。每班都编写有童诗童谣集。教师通过课题研究,更新了教育理念,促进自了身的专业发展。对绿色童谣的创作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我校在市区最先开展童谣活动研究,如今全市已经推展开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11年安徽省优秀童谣启动仪式选在我校开展,也是因为我校童谣研究起步早,推动好。童谣研究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一方面,今年暑假中央电视台来我校作了论坛专题采访。苏校长创作的童谣《校园多美好》这首童谣在参加马鞍山市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获表演一等奖和创作奖;该节目影像资料同时获安徽省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二等奖和创作奖,还多次参加市廉洁文化演出,受到多方面领导的好评。有几十位老师、学生、家长的童谣作品在报刊发表,多位老师相关论文获奖,其中苏娜校长论文《让童谣焕发出时代的心声》获得省一等奖;陈燕、洪成老师的论文《唱响绿色童谣,丰富校园文化建设》获得省二等奖。

篇13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原则 教育教学能力 艺术实践能力

面对国际上教师教育“回归实践”的思潮,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已成为教师教育的核心内容。目前,我国各高等院校已充分认识到实践是创新的基础, 是完善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与日俱增。因此,设计和构建起一个体系完整、结构合理、功能齐全、质量有保障的、科学合理的新的实践教学体系,是音乐教师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也是高校音乐教学改革的必然。

完善的音乐教师教育实践教学体系不仅有利于基础音乐教师的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更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完成和提升音乐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对学生更好地适应基础音乐教育的岗位要求,缩短职业生涯的适应期以及加快基础音乐教师专业化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音乐教师教育实践教学现状及归因分析

(一)内涵理解不够深刻,缺乏全面系统的整体方案

我国音乐教师教育长期存在对实践教学体系内涵理解不够、割裂教学实践能力与艺术实践能力的现象,实践教学形式单一,内容陈旧。目前,我国部分高等院校对音乐教师教育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改革,但不够成熟,致使实践教学在理论上缺少指导,在内容上处于零散、单打状态,整个实践教学没有形成系统化的理论、规范化的管理、立体型的培养措施、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实践教学的实际运作也缺乏全程化、时效性的质量监控。

(二)忽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随着音乐教育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音乐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已被提到日程上来,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兼备是音乐教师专业化的具体体现。实践教学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教育教学理论转化为具体从师任教的职业行为方式。目前,音乐教师教育实践教学没有建起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立交桥”,致使音乐教师教育实践教学处于混乱状态。

(三)重艺术实践,轻教学能力培养

由于长期受到音乐学院教学体制的影响,目前音乐教师教育的实践教学存在着重艺术实践、轻教学能力培养的病灶。所谓的重艺术实践也就是盲目模仿音乐学院式的艺术实践,过度注重学生专项技能的高、精、尖培养,致使学生偏科严重,落入能唱不能弹,能弹不能跳,能跳不能指挥,能上舞台却不能站讲台的境地,学生专业综合能力较差。

(四)脱离基础音乐教育

随着新一轮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对课程目标、内容体系、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师角色定位都有重大改革和创新,基础音乐教育新课程迫切要求高等院校音乐教师教育能为其培养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能够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毕业生。然而,自高校扩招以来,虽然音乐教师教育出现了超常规的发展,为缓解长期以来严重困扰音乐教育事业发展中的师资紧缺问题做出了极大贡献,高等院校音乐教师教育改革却还是远没有跟上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步伐,致使实践教学脱离基础教育的现象严重,毕业生到达工作岗位后,不能迅速适应、甚至不能胜任中小学音乐教学工作,存在着对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基本规范了解不够,对真实课堂教学缺乏掌控能力,对整节课的设计缺乏整体把握,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概念模糊,课件设计喧宾夺主,备课过程中忽略新课标与教参等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均暴露出在以往的实践教学中,没有给予教学能力培养以足够的重视,缺少培养学生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大大延长了毕业生职业生涯的适应期,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职业生涯发展。

二、音乐教师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内涵

“实践教学体系是指在教师教育中,按照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通过课程编制和教学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突出教育教学中的实践环节,使所学的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固化为良好的教育教学素质,进而转化为合格教师应具有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技能的系统化的师范课程和教育模式。”①它是由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构成的整体,在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中,既要体现各自的功能,又要协调配合,以保证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目标的实现。音乐教师教育包括音乐实践、音乐学、音乐教学及教育实习四个核心领域和课堂里的音乐教师、作为艺术家或音乐会顾问的音乐教师、作为音乐学习专家的音乐教师三种不同的教育模式。②根据音乐教师教育的“师范性+音乐性”双专业性的基本特征,基于音乐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的特殊性,以及基础音乐教育对音乐教师教学技能要求的特殊性,决定了音乐教师教育具有特殊的专业特质。音乐教师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应将音乐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与艺术实践能力作为实践教学的两条主线,紧紧围绕新课程标准对音乐教师素质的要求来设计和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将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与艺术实践能力相互渗透、融会贯通到实践教学体系各个子目标中,最终构成实践教学整体目标。

三、音乐教师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本文将以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教师教育实践教学体系为例,来进行阐述。根据国家教育部2011年出台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以及学校的办学定位,我校将音乐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合格小学音乐教师。我校音乐教师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构建。

(一)实践教学体系建构原则

1.实践性原则

音乐教师教育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也提出“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 的教育理念,倡导在“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强调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演唱、演奏、聆听、综合性艺术表演和即兴编创等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所以,实践性原则是音乐教师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必须坚持的首要原则。

2. “三型” 、“三性”原则

按照《标准》对音乐教师的职业能力要求,实践教学体系应紧紧围绕“三型”,即“全面发展型、综合型、创新型”的原则以及 “三性”即“基础性、师范性、专业性” ③的原则来构建,将音乐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与音乐艺术实践能力作为实践教学训练的两条主线,并使其有机相互渗透,互相融合,突出师范性,注重专业性,强调融合性,贯穿连续性,体现立体型的综合实践教学体系,为学生成为合格的音乐教师设定出较为完整的发展图景。

3. 目标性原则

音乐教师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紧紧围绕音乐教师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科学制定实践教学的总体目标,而实践教学体系中的各个项目子目标都应服务于总体目标,注重子目标中实践能力的循序渐进与相互渗透,按照优化课内、强化课外、交叉融合、功能互补的思路设计总体规划。

4. 评价性原则

这是实践教学体系的一个突出特点,它要求以能力为核心建立起一套完整、科学、实效的评价机制来保证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

5.服务性原则

遵循深入小学、了解小学、研究小学,从而服务小学的研究理念, 努力将专业技能和基础音乐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从小学实际教学出发,将基础音乐教学对专业技能的要求有效渗透到实践教学中。通过与一线教师座谈和交流、专家咨询、文献收集、走访教学名师等方法,构建音乐教师教育实践教学草案,聘请省内外相关专家、小学音乐教师对方案进行修订完善。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

音乐教师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按照教学场所可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部分。前者可在普通教室和专门的实践中心进行,后者主要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

按照课程类型,校内实践可分为课堂教学的课程实践与集中实践;校外实践包括社会实践、顶岗实习、毕业论文等环节。

1.校内实践

(1)课程实践

我校音乐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依据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和《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等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将课程体系分为通识教育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技能模块、专业能力拓展模块、社会能力拓展模块及实践能力模块;课程实践教学是指以上各个平台所有课程内的实践教学。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的规定:“各高校要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医类本科专业不少于25%、高职高专类专业不少于50%,师范类学生教育实践不少于一个学期……”,增大课程内实践教学,课程实践教学达到65%,达到了国家标准要求。

(2)集中实践

包括集中开展的入学教育、军事训练、集中实训、毕业教育等。

A.入学教育和毕业教育由音乐学院负责组织实施。

B.军训(含军事理论)由军事教研室负责组织实施。

C.集中实训属于专业基础技能训练模块,在第二、三、四、五学期各开设两周,按照识岗、试岗、顶岗的要求,以小学音乐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为重点,结合小学教育环境的创设、小学生的管理与沟通、小学课堂的见习和实习等进行实训项目规划。

2.校外实践

(1)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主要是利用节假日进行社会调查、学习和服务等活动。

(2)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主要是学生深入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第一线,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上,在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增强小学音乐教学实践能力的过程,包括实地考察、岗前培训、短期教学和服务等形式。

(3)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是学生综合运用、巩固与扩展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毕业论文工作包含选题指南拟定、指导教师选派、选题、开题、论文撰写与指导、论文评定等流程。

由于篇幅所限,本文阐述不包括入学教育、军事训练、毕业教育、社会实践等实践教学相关环节。

(三)实践教学模式

针对我国音乐教师教育实践教学严重脱离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现状和音乐学院式的实践教学现状,根据小学音乐教师岗位能力分析,理清了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与艺术实践能力的两条主线培养思路,根据“双主线”培养思路,通过构建“5421”教育教学能力+教研能力培养模式和“4441”专业能力+艺术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将教学能力训练项目、教研能力训练项目、专业能力训练项目、艺术实践能力项目贯穿其中,有计划、分步骤、循序渐进地分配到各个学期中,采用量化分解、分期完成、强化训练、集中考核的方法,形成了多元化、立体型的系统格局,以达到最终实现总体目标的目的。

1.“5421”教育教学能力+教研能力培养模式

(1)“5”——五项教学能力:即根据教师教学活动的“教学行动前”、“教学行动中”和“教学行动后”三个阶段,针对每阶段活动的内容及所需的相应能力,将教学能力大致分为: 教学选择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和教学创新能力五个方面,“5”是教学能力培养的核心内容,在音乐教学法课程中完成;将2011版小学音乐新课标的教育理念渗透其中,培养学生的教学创新能力。此项目培训使学生具备从事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能力,重在培养“会教”的能力。

(2)“4” ——四项教学技能达标:即说课达标、音乐课件制作达标、教案设计达标、一节公开课达标。说课达标、音乐课件制作达标安排在第五学期,也就是学生教育实习前;教案设计达标、一节公开课达标安排在第六学期,也就是学生实习结束返校后,每个学生要上一节20分钟的公开课,并提交一份翔实的教案。此项目培训能力:使学生具备自主学习、反思和发展的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好的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能力。

(3)“2”—两个环节:即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是学生从识岗、试岗到顶岗的过渡性过程,是将实践教学体系各子项目能力培养固化为具体行动的环节,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环节。

教育见习:安排在第四和第五学期,主要采取小学音乐教学观摩,第二课堂活动观摩,一线教师做课、座谈会、模拟教学等方式进行,主要帮助学生认识小学音乐教师岗位特征、特点,了解小学音乐教学的现状、新课标的执行情况等,目的在于使学生感受、认知、体验和欣赏小学音乐教师的职业特点,体会小学音乐教师角色的多元性,及其职责、权利、义务与道德规范,“在对未来职业的学习和认同过程中,逐步形成专业责任感和教育使命感,感受从教的幸福与自豪,从而形成坚定的从业意向和态度”④,养成“乐教”的从业倾向。

教育实习:安排在第六学期,为期一个学期,使学生能够较为充分和系统地感受学校工作程序和学科教学规律。此环节是毕业生真正意义上的实现从“学生”向“教师”的角色转换。学生会逐步懂得将学科知识、技能和实际教学结合起来,逐渐学会在不断变化的教学情境中,适应、调节、创新和融会贯通,真正实现有效的教学,触碰“善教”的美好境界。此项目重在培养实习生根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选择、设计、实施、评价和教学创新的基本能力。在完成课堂教学的同时,实习生还要参与班级管理、第二课堂活动辅导等工作,将校内实践能力培养与学校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待续)

注 释:

①李丹妍《高师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继续教育研究》2006年第4期,第88页。

②《教育大百科全书第八卷》海南出版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435页。

③《音乐教育的国际对话》,《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编辑部编写,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7年版,第55页。

篇14

“容融课程”与课堂评价体系

深圳市南澳中心小学创办于1932年,已有84年的办学历史,是一所六年制公办小学。2003年7月被评为深圳市一级学校。学校占地面积2.1万平方米,现有18个教学班,学生800余人,专职教师65人。学校建有200米塑胶跑道、足球场、羽毛球场、篮球场等体育设施;学校校园布局合理,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井然分开,楼房与绿树、青草辉映,景色怡人;学校校风淳朴,是广东省关工委先进单位;先后获得“深圳市花园式单位”“深圳市绿色学校”“深圳市中小学综合素养培养课程改革实验学校”“深圳市四点半试点学校”“市民走进身边的好学校”等称号。

何剑浩说:学校地处南澳三面环海的小镇,大海“肯容纳,善融合”的精神影响着南小一代又一代学子;孩子们天真淳朴,能主动容纳新知识已成为本校学生的主题意识。虽然南澳地处偏僻,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但学生和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期望值却很高,希望学校能提供更好的教育帮助他们有个性的发展。因此,整齐划一的课程设置无法完全满足他们的需要,学校必须对课程进行规划与整合,构建新型的课程体系。因此,学校构建“容融课程”体系,该体系突出学校办学理念及文化特色,其核心是一个“容”字,强调学校“浸润海洋文化,先学做人后学艺”中的浸润文化理念,为学生提供大海般“肯容纳,善融合”的文化精神平台,让学生学会做人。大鹏新区还有深圳文化起源的大鹏所城、东江纵队旧址等。如今,大鹏提出打造世界级滨海旅游度假区,传承与发展当地文化,为学校课程体系构建提供了现实土壤。

何剑浩解释:学校践行“浸润海洋文化,先学做人后学艺”的办学理念,办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探索适应小学综合素质培养的新型课程模式,构建以德育课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为主的四类,以及道德人文、科学养成、运动健康、艺术发展、社会交往为主的五域课程体系,取得了良好成效。在构建“容融课程”体系中,进一步明确课程目标与定位,形成了新的知识观、能力观、品德观与促进学生终身发展有机结合。学校借鉴、采用“三螺旋评价结构”体系为新课改保驾护航,即:目标为中心的课程设计评价、过程为中心的课程实施评价及结果为中心的课程效果评价。三种不同评价各自呈现螺旋式上升态势。在发展性课程评价中,对任何一部分评价都很难一次完成,多数情况下,需进行多次循环评价。在此过程中,目标、过程与结果相互交融与渗透,为多种类课程体系评价树立了标杆。对此,学校实行教学精细化管理,教导处依托科组、集体备课并组织教研,研究教学方法,实施有效教学管理;同时加强帮扶督导力度,开展重点听课、薄弱学科重点帮扶,提高教师整体教学水平。

学校构建适合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容融课程”体系走过了创建、发展、提升的过程。自2010年以来,学校结合深圳市“中小学生综合素养培养”为核心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坚持“以课为本抓创新,以人为本求发展,以校为本促改革”的课堂改革模式,致力于课程、教学资源及课堂教学提升,加强教师队伍、校本教研与评价体系建设,已建立以教师专业成长为着力点的“容融课程”与课堂评价。市教科院院长叶文梓说:南澳中心小学结合校情,探索课程地方化,并把社会活动课程与特色课程、个性课程相结合,打造出具有南澳地区特色的课程体系。

延伸教学时空

学校以“习惯养成”“责任教育”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为核心,在德育课程体系建设中以学生习惯养成与生活品行培养为框架,编写《培养人生12个48条好习惯》读本;学校坚持安全、法制教育,与家长及社会联动,学校因此成为“全国妇联心系女童教育基地”,同时也是大鹏新区唯一一所“法制文化进校园示范点学校”。在责任教育中,学校通过主题班会形式,分年段确定不同责任意识教育内容,并汇编成册。学校要求每一名成员自觉承担自我成长的责任,享受成长的快乐,创造属于自己成长的尊严,使学生养成对他人、对学校、对家庭、对祖国的责任,从小事做起,在点滴中成长,自觉感受生活中的点滴情感。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中,学校开发“国学养正”课程,安排两名专职教师授课。经典进校园、进课堂,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做人的道理;单纯的知识传授课堂变成在知识传授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塑造品格的阵地。德育课程体系使得课程表上的德育课延伸到学校的每个角落,教学时空得到了延伸,形成立体、富有实效的德育网络。在校园,通过师生言行举止,形成潜移默化的力量;学校从细处入手,包括教室采光、墙壁装饰及课桌椅标准化设置,共同营造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的环境,激发学生心灵深处潜藏的美好,促进学生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的养成。

何剑浩认为:课程改革实施的主体是教师,因此,以教师为本,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是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学校提出“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共同提高”的教师培训计划,在培训中实践新课程,在实践中落实新理念,逐步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学校成立教师培训组、专家指导组,由校长任组长;建立校长室、教导处、学科组督导机制,聘请专家、名师到校讲座,保证培训方向与实效。学校同时完善课改制度,先后建立南澳中心小学讲座制度、集体备课制度、听评课制度、示范课公开课制度等。学校利用深圳市“名思教研”“课程改革现场会”“现代与经典教学参观会”等契机,先后派出教师300余人次外出与新知识对接,开阔视野,回校又以讲座或示范课的形式在全校交流,取得一人学习、全校受益的效果。学校利用“百校扶百校”“教育合作学习交流平台”与姊妹学校莲花小学、乐群小学资源共享,通过同课异构形成教育合力,从管理艺术提升、办学理念引领、校园文化构建、高效课堂与课题研究等方面提升学校竞争力。学校先后组织科任教师赴莲花小学、乐群小学、振能小学、清湖小学、景贝小学、大鹏二小等学校共15批60余人次帮扶研讨,与乐群小学和清湖小学共同组织了语文、英语、美术多批次的课程交流。

学校依托当地教育资源网,自制与外购相结合,自建各学科教学资源库。同时,学校坚持为每位教师录制“一堂精彩课”,并作为课程资源库全校共享;学校推荐教师参加国家、省市区录像课例比赛,其中有2人获得国家级奖项,7人获市级奖项。2015年,学校已有17个区级课题结题,4个省级课题及8个市级课题获得立项审批,教师科研水平进一步提高。教师黄雨梅从教30余年,她坚信“亲其师,信其道”教书育人,在学校被称为爱岗敬业的典范,并在2015年获深圳市“十大师德标兵”称号。

“质的增效”与“量的减负”

学校组织“名思教研”与“名师工作坊”活动,依托田国生数学名师工作室、岳旭英语名师工作室、赖吉心理健康名师工作室,提升科组教师教学整体水平;本学期先后3次邀请田国生等名师来校送课交流。教导处负责名师工作室教学安排并作出跟踪指导计划,从掌握课堂教学技能出发,提升学校整体教学水平;同时便于加强学校教师与名师成员交流,为一线教师提供更多学习机会。教师刘梦源参加田国生数学名师工作室《多边形面积复习》一课后说:田老师提出平行四边形可以用填空形式出示,三角形和梯形放手让学生去发挥,然后教师加以引导,指出易错点;这样既直观又避免课堂时间的浪费,节省的时间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写出应用题,可有效加大课堂容量和密度。田老师对本节课点评让我受益匪浅。

何剑浩本也是“数学出身”,对数学有独特理解,经常和数学学科教师一起上研讨课。他认为:教学中,要求A层同学掌握计算顺序,熟练计算方法,能正确运用计算定律,灵活地进行简便计算;B层同学在计算达标的基础上,要尽可能的计算能力;C层同学计算A层作业要做到绝对熟练、正确,同时必须做拓展题,以培养这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因为不同层次学生在能力差别上表现不一,要想提高全班同学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在作业上要提出不同的要求。要求A层学生解决问题时,经过审题,联系生活实际,借助于图形分析题意,并把线段图画在作业本上,写清解题思路,分步解答;或先分步,再综合解答;对B层学生,要求用不同的方法分析题意,尽量采用综合算式解答,并鼓励做一些拓展性题目,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对C层学生则要求用综合算式解答常规练习题,提倡解法创新,做到举一反三。何剑浩强调:布置数学作业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创新。作业的分层设计体现因材施教,体现教师教学智慧,让每一名孩子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真正实现作业“质的增效“与”量的减负”。

怎样做到既符合学生的个性发展,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此,南澳中心小学根据学生年龄及心理特点,尝试“35分钟高效课堂”,每节课节省5分钟,以作为特色课程时间。这对教师课堂教学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

“9+1”学分课程体系

在“容融课程”引领下,学校实施“9+1”学分课程体系:即音乐、美术与体育学科中,开设常规课程、年级特色课程及社团活动课程。按照“9+1”工程要求,每位学生在小学阶段修满10学分,通过主修与选修相结合的形式获得音乐(3学分)、美术(3学分)和体育(3学分),然后通过艺体综合素养特长展示获1学分。这种学分制促使艺术教育、体育教育逐步实现普及化与特色化,学校因此被授予“大鹏新区青少年素质教育示范基地”。副校长陈力把握艺体教学改革进程,从优化教学内容出发,组织编写深受学生欢迎的校本教材。在显性层面上,构建音、美艺术学科和体育学科课程;在隐性层面上,构建语文、数学、体育、思品等基础技能学科艺术渗透课程;这两大课程横向穿插、纵向交流,形成富有实效的艺术体育课程体系。同时,学校组织编写《跳绳》《网球》《跆拳道》《管乐》《剪纸》等校本课程,实现传统校本教材与时代气息相融合,为学校艺术体育教材增添活力。

5月初举行的“市民走进身边的好学校”活动中,学校展示国学、网球、跆拳道、国际象棋、校园高尔夫、陶艺、剪纸、管乐等课程让家长及教育专家拍手叫好。近年来,南澳中心小学连获4个“深圳市传统体育项目学校”(跆拳道、网球、帆板、高尔夫)及“深圳市非奥运项目学校”(跳绳)荣誉称号;学校海风管乐团多次在省、市比赛获奖;学校表演唱节目连续两年登上深圳电视台;跆拳道获省、市比赛金奖;葫芦丝表演队成为区、街道文艺活动的“常客”。

何剑浩说:在音乐课程设置中,体现服务小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原则,一年级开设识读乐谱课,二年级至五年级实行走课制,分别开设管乐特长班、中国竹笛班、葫芦丝班、合唱班及舞蹈班;在美术学科方面,一年级开设剪纸课,二至五年级实行走课制,分别开设剪纸、简笔画、书法、动漫课程;在体育学科方面,一年级开设网球课、形体课,二年级开设跆拳道课、国际象棋课,三年级开设校园高尔夫,四至六年级实行走课制,开设网球、跆拳道等。对此,市教育局音乐、美术、体育教研员一致认为,南澳中心小学艺体课程改革已经走在全市前列。

南澳中心小学借力艺术类课程改革,阶梯式发展学生艺术素养:海风管乐团做到“乐不离口天天练”;美术选修学生剪纸、陶艺、书法、动漫课程;舞蹈“周周有汇报”;一年级音乐课普及读乐谱,二年级普及竖笛,三至六年级实行走课制,学生可选修管乐、竹笛、葫芦丝或合唱。学校美术课还开设剪纸、简笔画、书法、动漫、陶艺等课程,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老师和课程。据了解,自2012年学校开设管乐课,得到学生、家长热情支持,当年就有90多人报名。为满足学生素质提升要求,现在学校发展为两个管乐团,正在筹划一年级开设弦乐课。学校以校本研究为依托,以社团活动为载体,构建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容融课程”活动课程体系;活动课程分成普及与社团两类,普及类又分全校普及类与年级普及类。通过普及类课程,要求每名学生在小学毕业阶段完成国家艺体课程“2+1”的要求;社团类活动课程要求学生参与率达到100%。近年来,学校根据教学需要先后开设各类社团20余个,以满足学生不同个性发展及自由选择爱好的需要。学校帆板社团成立于2012年9月,现有队员78人。帆板队代表学校多次参加市、区帆船、帆板比赛并获奖。何剑浩说:帆板运动是介于帆船和冲浪之间的新兴水上运动帆板项目,帆板由带有稳向板的板体、万向节、桅杆及帆与帆杆组成。当地学生习惯于海上运动,能熟练地站到板上,通过自然风及帆杆操纵产生速度在水面上行驶,还可利用风力与板体重心在水上转向。南澳中心小学通过大规模帆板实训与课程教练,学校已被授予深圳市帆板项目体育传统学校。

在南澳中心小学,教师们默默地为学校社团发展付出心血与汗水。如负责海风管乐团的教师张晶晶,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各种乐器,经常利用休息时间给学生上小课。去年产假未到期就回校上课。功夫不负有心人,海风管乐团连续3年蝉联省、市管乐比赛金奖。又如毕业于广州星海音乐学院、小学音乐高级教师张春香,2015年获深圳市优秀教师,多年获深圳市优秀大队辅导员称号;同时她还是学校综合组科组长,被聘为大鹏新区音乐学科中心组成员;从教10年,个人参赛获奖50余次,辅导学生参赛获奖20余项;2015年辅导学生表演唱获深圳市第十届学校艺术展演季一等奖、优秀创作奖(全市仅两名)及个人艺术教育先进奖;学生合唱获大鹏新区特等奖,并受邀请到深圳市电视台录制,节目多次在深圳少儿频道播放;她自小立志成为“让学生骄傲和学习的教师”,她以精湛的教法及优秀的教学能力践行自己的诺言,赢得了家长学生的喜爱。

特色鲜明的发展路径

学校开展读书活动,营造校园阅读氛围;学校加强“书香校园”环境建设,定期邀请作家进校园,定期举办书展;班级、走廊建立图书角;班级周一开设阅读课,开展读书特色中队评比、讲故事比赛及读书手抄报展等活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教师从中也获得营养。青年教师蒋刚帮助后进生有奇招,患厌学情绪的孩子最终都会成为他的好朋友,他也因此被同事称为“学生心理的咨询师”。

南澳中心小学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及负责任的教师团队让周边社区居民倍加称赞。家长谭小红说:我儿子读三年级时选修了舞蹈课,曾多次代表学校参加市、区比赛和表演,性格变得越来越自信;他今年上四年级了,又喜欢上了篮球课,看到他在学校快乐学习、我特别开心。一年级新生家长李锦婵说:学校食堂为照顾一年级新生,专门安排贴上新生名字的椅子,学校考虑周到。四(3)班同学黄日成是一位自信、开朗、活泼大方的阳光男孩,他品学兼优、尊敬师长、团结同学、谦虚有礼,还是学校一名出色的小主持人。2015年,他获得中国美术学院美术考级中心颁发的素描三级证书,并在“深圳市少儿花会艺术展演”“大鹏新区首届中小学艺术展演”“大鹏新区小学生现场作文比赛”及2016年“大鹏新区首届中小学法制教育宣传月征文活动”等活动中获近十种奖项,被称为南澳中心小学的“才艺小子”。

学校构建“容融课程”体系以来,获省市教育教学类奖励学校就达15项、教师40余人次、学生230人余次。2015年,学校荣获广东(国际)管乐系列活动暨2015非凡杯深圳龙岗第二届交响管乐团队邀请赛金奖,同时获“十佳团队”奖;在大鹏新区首届中小学艺术展演评比活动中,学校管乐《波斯幻想曲》、舞蹈《注意,熊出没》、表演唱《放牧未来》获一等奖;校网球队获2015年深圳市“体彩杯”少年儿童网球联赛奖;校高尔夫社团获2016年“深圳市校园高尔夫全员运动会”小学组团体第一名。学校打造跳绳、跆拳道、网球精品社团,作为深圳市跳绳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全校师生“人人会跳绳,个个会花样”;学校先后有30余名学生在各级各类跆拳道比赛中获奖;网球社团在保证课时、备齐备足师资力量和不断完善训练计划的同时,学生竞技水平稳步提高,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与奋力拼搏的精神。学校先后获得“深圳市非奥运项目(跳绳)体育特色学校”“深圳市体育(高尔夫、网球、跆拳道、帆板)传统学校”等荣誉称号。

一直关心学校发展的南澳办事处关工委主任白凌认为:作为大鹏新区素质教育基地,南澳中心小学将图书馆办成海洋科普基地,特色鲜明地走出了一条自己的发展路径。大鹏新区公共事业局副局长张家瑾认为:如何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是传统教育的短板,南澳中心小学选择差异化发展办学之路,以艺术、体育学科为突破,提供相应的课程及评价体系,学生个性得到发展和提升。这些探索和实践得到了市、区教育主管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人物对话

《教育》:您如何理解“平安校园”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何剑浩:“平安校园”是学校落实教育教学活动,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保障和基础。为此,学校进一步完善安全制度,落实“一岗双责”责任制,实行分级管理,强化责任意识,确保校园平安。完善安全防范体系,每学期组织学生开展交通、消防、防溺水、防自然灾害等安全教育;同时开展师德师风建设,要求每一位教职工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定期召开家长会,邀请社区、关工委、家委会为学校发展出谋划策,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立体教育网络。

《教育》:学校推行“容融课程”体系的目的是什么?

何剑浩:学生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可免费在校内选修高尔夫、网球、帆板等体育项目,也可以参加书法、陶艺、剪纸、古筝、葫芦丝等艺术社团;学校多年致力于发展学生综合素养,推行“容融课程”体系,其目的是让学校教育回归儿童、回归生活、回归审美,并最终指向幸福的本质。

《教育》:学校是如何落实“一主两翼”方针与教学常规管理的?

何剑浩:学校秉承特色办学思想,已逐渐走出一条适合南澳地域的办学道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社会效益逐步显现。作为一所学校,教学质量始终是学校的生命线,学校在抓好办学特色的同时,始终坚持“一主两翼”的办方针:一主就是以教学为主;两翼就是体育与艺术特色教育。注重教学常规管理,做好备、教、辅、改、考、评工作;同时加大教师队伍培养和建设,目前已培养出区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5人,中青年骨干教师后备人才1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