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0:36:5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关于大学生创业的思考,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创业教育;课程;实践活动
随着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已被引入大学课堂。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同时,创新创业教育要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教育的有效结合,一方面,通过课堂给大学生传授创业理论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形式多样的创业实践教育活动激发大学生创业激情、提高大学生创业综合素质,使他们毕业后能充满信心地走向自主创业或在工作中更好地自我实现。
一、开设专门的创业教育课程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要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目前,在教育部的引导下,部分高校已形成了正规的课堂式的创业教育模式。
1. 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如何找到适合本校的模式来推进创业教育?笔者认为,高校的创业教育教学定位应注重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并注重两者的相互结合。创业教育课程应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为宗旨,内容不仅要包括创业学的基本理论,还应包含管理方面、融资等方面的内容,比如企业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资源需求与商业计划等课程,开阔大学生视野、提高创业技能。
同时,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高校还应将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建设中去,通过渗透式的教学使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灵感,促使大学生发挥专业优势进行自主创业。
2. 通过创业案例分析,激发大学生创业激情
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入现实创业案例,丰富课程教育内容,增强说服力。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分别举出成功创业与失败创业的案例,“以问题为中心”,启发大学生们思考与分析案例。
通过案例分析,让大学生了解创业过程中可能会碰到的困难,并学会正确面对;通过案例分析,从别人的创业故事中不断地自省、吸取他人成功经验为自已所用,既增长了知识和阅历,也丰富了社会经验,提高了创业技能;通过案例教学,大学生既能体验鲜活而精彩的创业案例,又能聆听教师对创业难点的解析,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与创业思维。
3. 打造专业师资队伍,提高大学生创业素质
创业教育首先需要有一支专业的创业师资队伍,他们不但要具有专业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目前这类“双师型”人才相对紧缺,因此,高校一方面应增加投入,对现有的创业教师进行培训,鼓励他们参加全国、全省的创业课程经验交流会,吸取教学经验,激发教学灵感、启发教学思路,把好想法渗透和贯彻到创业课程的教学中去;另一方面,要支持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创新创业的实践活动。
同时,高校还可从经济管理学院抽调部分教师担任创业课程教师,并从社会上聘请一些知名企业家、有创业经验的校友组建“创业教育导师队伍”,定期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讲堂”、“企业家与大学生零距离沟通”等活动,通过面对面的方式,与大学生分享创业经验;通过现身说法,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通过分析有关创业的基本条件和基本步骤,让大学生充分了解市场的真实情况,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二、创业实践形式多样化
高校应以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构建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体系,让创新成为大学生的一种思维习惯。大学生创业教育应注重知识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在提升大学生创业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各类创业实践活动,提升大学生创业技能、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
1.开展创业竞赛活动。创新创业实践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延伸,一方面,高校可在校园里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创业实践活动,比如举办“大学生模拟创业活动”、“大学生商业计划竞赛”、“学生创业俱乐部”以及“创业交流营”等活动,营造有创业文化氛围的校园大环境,丰富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和体验;另一方面,组织大学生积极参加“挑战杯”等全国大学生创业竞赛活动,从而激发他们参与创业活动的热情、提升自身的创业主动性与创造力;此外,还可组织学生到当地知名企业参观考察,使学生熟悉企业运作流程,提升大学生创业知识的实践水平。
2.全面建设创业基地。近年来,高校的创业教育发展迅速,但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照本宣科、泛泛而谈,缺少实践环节。为克服这一缺点,高校可根据本校的专业特点、组织设计创业实践教学活动。目前,有部分高校与企业合作,建立了创业教育的实践基地。
依托创业见习基地、创业实习基地,大学生从大一开始,就可以通过实践活动了解企业的管理、运作模式等,不仅能提升大学生对创业的认识,还能强化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提升创业激情;在创业教育基地的实践过程中,大学生还能进一步完善创业知识结构,检测自我能力,重新认识自我并完善自我,并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大学生还可在创业实践活动中接受创业教育,深入了解社会、认识地域经济特点、各行业发展特点,避免了大学生创业的盲目性。因此,建立创业教育基地是一举多得的实践探索,高校应加大投入,支持这种教学实践方式。
3.成立创业孵化基地。近年来,许多高校都成立了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促进学生自主创业的重要实践平台。不仅为在校创业的学子提供了经营场地、通讯网络以及办公设施等支撑,而且还为创业学子们提供了“一对一”的创业政策指导、企业经营分析、相关法律咨询、项目融资等全方位、高质量的创业指导服务,有效降低了大学生创业风险和成本。此外,还可接纳大学生开展创业培训、实训,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大学毕业生充分就业。
参考文献:
[1] 尹立辉.建设创新型国家重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J].科技资讯,2010(35).
[2] 袁旭东.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服务体系的探讨[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
[3] 林娟娟,施永川.地方大学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困境与发展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10(9).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教育;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001-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在社会人力资源需求没有相应增加的前提下,大学生就业形势将日益严峻。面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状,如何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我国高等学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准确把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容,是切实做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前提,也是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创业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创业意识教育
意识是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其中的思维是人类特有的反映现实的高级形式。创业意识是指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对创业者起动力作用的个性意识倾向,包括创业的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与世界观等要素。2010年,“重庆市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课题组对重庆市31所高校进行了较广泛的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大学生普遍缺乏创业意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等学校还十分缺乏对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和引导。针对目前大学毕业生“等”“靠”“要”的思想还比较严重,毕业时主要依赖学校、家庭的帮助来实现就业这一现实状况,高等学校应当重视创业教育,首先要加强大学生创业意识的教育,引导其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就业。
二、创业心理品质教育
所谓创业心理品质是指创业时间活动过程中对人的心理和行为起调节作用的个性意识特征。它与人固有的气质和性格有密切的关系,主要反映创业者的意志和情感。主要包括独立性、敢为性、坚韧性、克制性、适应性五种因素。健全的创业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必备的前提条件。因此,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过程中,要加强对大学生自信心、意志力、情感等健康人格的教育,健全大学生的创业心理品质和人格。创业心理品质教育主要是培养大学生独立而理性思考的心理品质、敏锐把握机遇的心理品质、敢于冒险并善于驾驭创业风险的心理品质、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的心理品质和善于合作的心理品质。
三、创业能力教育
所谓创业能力,是指创业者把已知的信息、知识与创业实践活动相结合,创造有社会价值的产品和服务的所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总和。它是创业者将自己的创业设想成功变为现实的能力,是创业基本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主要包括领导沟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挫折抗压能力、情绪控制能力和决策影响能力。其中,领导沟通能力对创业能力的影响力高于其他四种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有利于缓解新形势下激烈的就业竞争的压力,帮助大学生顺利实现就业创业,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实现职业生涯的可持续性发展,有利于加快推进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迈向“大众化”的步伐。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既是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又是培育大学生创业意识的重要途径。
四、创业精神教育
创业精神是指创业者应有的心理素质,是创业活动的心理基础。创业者要自觉地、积极地培养自己的创业精神,包括进取精神、风险精神、奋斗精神、实践精神、守法诚信精神等五个方面。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大力弘扬和培养创业精神。创业者应理想远大、勇于进取,不甘于平庸,不甘于现状,这是进取精神的体现。有些人多次跳槽仍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那不如自己鼓起勇气踏上创业之路。创业的过程总是曲折的。创业者要做好遭受挫折的准备。更重要的是,创业者要善于预防风险,把风险降到最低程度。创业者要能够“吃大苦耐大劳”,要有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创业者要勇于实践,抓住机遇及时行动。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每个创业者都要依法办事。道德方面则要求创业者诚信待人,讲究“信誉”。
五、创业知识理论学习
要想创业成功不仅要有创业精神,而且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创业知识。创业学学科理论知识是从事创业活动的理论基础和指导理念,它赋予创业活动科学的理性,减少创业的盲目性、风险性,提高创业的成功率。《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意见》(教办【2010】3号,(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把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建立分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根据《意见》的精神,高等学校可以将创业学科课程分为必修课课程和选修课课程两大类。必修课课程包括创业意识类课程、创业心理类课程、创业者素质类课程、创业基础类课程和创业指导类课程等,选修课课程包括创业技能类课程和创业知识类课程等。开设必修课课程,其目的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和创业心理品质。开设选修课课程,其目的是帮助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拓宽和加深创业所需的相关知识。
六、创业实践技能训练
创业实践是为了实现创业教育目标,在教师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开展的以学生自我教育、自主训练为主体的教育活动。创业实践是创业素质的外显、创业知识的应用、创业能力的形成和创业走向成功的不可缺少的环节。
创业实践技能训练可以分为模拟实践和创业实践两个方面。模拟实践是老师的指导下,利用虚拟的创业公司或创业教育训练系统(如大学生创业沙盘实战演练),可以让学生通过开设“虚拟公司”,模拟企业的经营管理与市场竞争情况,经历创业的全部业务操作过程,即从创业团队的组建、创业资金的筹集、创业项目的选择、创业企业的运作与管理、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由学生模拟操作,让学生了解创业的基础过程,增长创业的相关知识。丰富大学生所学的创业理论,提升大学生创业的能力,增强大学生创业的信心。
创业实践可以通过创业中心或孵化器实习或借助各类创业基金开展创业实践活动,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实战演练的平台,也可以通过校企合作,让学生参与到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中,亲自去体验和感受创业的真实过程,还可以通过建立创业者联盟,让有志于创业的学生和创业成功人士或已经创业的学生一起沟通、交流和学习,通过该平台让创业者学习积累能力和知识。
参考文献:
[1]石英姿.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3).
[2]陈卫东.新时期大学生创业教育刍议[J].内江科技,2006,(9).
[3]殷锡武,程江.创业教育初探[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
[4]彭萍.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与研究[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5]杨六栓.高等学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J].经济师,2005,(6).
【关键词】大学生 创业教育 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2C-
0175-02
21世纪是创新的时代,创新时代呼唤创业教育。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是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手段,是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目标。
一、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是时展的迫切要求
创业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是西方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创业技能的教育活动。大学生创业教育,是指通过培养大学生创业的基本素质,使其成为创新创业型人才,并具有相对独立功能和地位的一种教育理念。它旨在教育大学生毕业后,大胆走向社会、自主创业,将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念,增强创业能力、择业能力和应变能力。
大学生创业就是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才能和技术以自筹资金、技术入股、寻求合作等方式创立新的就业岗位,即毕业生不做现有就业岗位的竞争者,而是为自己、为社会更多的人创造就业机会。
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在大学接受系统的创业教育和创业训练后,既可以培养创业或就业的能力,也可以树立起就业的自信心。即使毕业时不能创业,也可以为今后自主创业、岗位立业、业务拓展进行知识积累。因此,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激励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到自主创业的队伍,不仅为自己,也为他人创造新的就业工作岗位,不仅是高校落实党和国家发展战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
(一)社会关注大学生创业,高校创业教育风起云涌。随着社会创业飓风的刮起,社会极为关注大学生的创业活动。从2002年起,国家鼓励和帮助大学生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的相关政策不断出台;同时,社会上也启动了创业激励机制和创业教育,各类创业大赛竞相举办。2004年4月2日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院校应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响应这一号召,许多高校开设了创业课程,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为学生自主创业提供实际锻炼的平台,并在管理制度等方面创造条件,促进他们成功创业。社会各界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为大学生创业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困境。表现在:
1.课程改革进程缓慢,难度大。创业教育要纳入教学,涉及教学计划和教学课时的调整、教学系统的改革、学生培养模式的改革等诸多问题。同时,创业教育课程目前尚无明确的教育目的和学科内容,尚无统一、科学的创业教育教材等,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情况,没有可借鉴的经验。因此,对许多学校来讲,创业教育还是喊的多、做得少,要真正纳入教学尚需时日。
在教材建设方面,目前,试点院校选用的创业教材大多是国际劳工组织的KAB、SYB项目和模拟公司创业实训的教材。虽然这些教材本身质量比较高,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使用,但终究是基于西方发达国家创业教育发展基础编写的,与我国的国情还有些不符。
2.创业实践教学开展难度大。创业实践教学的深刻意义在于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创业目标和价值取向,增强组织管理能力、社交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全面提升创业的综合素质。但从目前大学生创业实践开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高校无法解决学生创业实践的资金问题,即使有,设立的门槛也很高,学生很难获得;在创业实践的场地问题上,大部分学校用于学生创业实践的场地都非常缺乏,要么是把牌子挂在某个办公室,要么是在一处简陋的地方摆上几张桌子,难于建设专门的场所。
3.创业师资力量匮乏。鉴于创业教育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对师资要求相对较高,需要教师不仅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还要有一定的创业经验,而兼备这两种素质的师资目前还十分缺乏。目前,在高校中从事创业教育的师资一般都是由三类人组成,一是经管类学科和法律学科的专业教师,但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并没有创业经历,因此其课程内容、授课方式往往与教授一般的专业课没有太大差别,对学生创业缺乏直接的指导意义。二是担当从国外引进的KAB、SYB等创业指导项目的实训课程讲师。这些人是经过统一培训认定的,但其中一部分人由学校教师兼任,存在着专业理论知识欠深厚和创业或企业工作经历欠缺的问题。三是高校邀请的企业家。他们通常给大学生开设一些创业讲座,但这种方式也存在临时而不长效、分散而不系统的问题。
三、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提高创业教育实效
(一)构建和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加快创业教育进程。课程内容和体系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施载体。要改善高校创业教育的不良现状,必须在教育教学上作出及时的调整和革新。这就要求高校在开展教育教学时必须在专业课的教学中渗透创业教育,构建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的科学合理的创业教育体系,同时通过课堂教学的作用,逐步构建、完善多元化的创业课程体系,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结构,将创业教育落到实处。
首先,构建“培养目标+课程类型+实施途径”三位一体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落实“创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目标。以“创业教学―创业模拟―创业实践”作为创业教育的实施途径,将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性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大创业教育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形成以“培养目标+课程类型+实施途径”三位一体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其次,丰富创业教育理论,突出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创业教育是要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学会协作,学会学习的教育。高校应开设专门的学科课程,编写相关教材。教材内容包括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素质、创业技巧、企业经营管理、创业风险的防范等内容,并以创业需要为切合点,在原有的职业道德、法律等相关课程的基础上编写补充教材,挖掘、开发、增加创业教育内容。同时,注意专业学科中相关内容的更新,引导学生站在相关专业技术、材料、手段等最前沿,为今后创业奠定专业基础。
再次,将创业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使创业教育步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制定严格的教学计划,创业教育课程无论是被列为公共类必修课还是选修课,学校都应该按教学计划要求,保证有足够的教学时间。一般来说,创业教育课程总学时以占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的三分之一左右为宜。
最后,改革课程教学评估模式,促进创业教育健康发展。一方面,应建立一套完整记录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社会实践活动、职业能力提升状况、接受培训情况、顶岗实习情况、个人创业实践情况等内容的电子档案,作为学生在校学习和实践情况的评估体系。另一方面,设立相应的考核体系,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运用知识和信息进行创新的能力、合作竞争的能力以及专业技能与创业相结合的能力作为学生创业能力考核的重要指标。
(二)加强创业实践基地建设、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创业实践是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创业教育实效的基本途径。创业实践活动是创业教育的特定课程模式,也是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具体来说,一方面,以社会实践活动为纽带,组织学生考察企业创业的经历和经营状况,让他们亲身体验创业的艰辛。另一方面,构建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活动搭建平台,如建立创业见习基地、创业实习基地和创业孵化园等。同时,学校对建设创业实践基地应给予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支持,扩大对创业实践基地的投入,从经费上给予保证,给予重点扶持,从场地上给予保证。同时配备得力的指导教师,在人力上给予保证,使学生在具体的创业实践活动中提高创业技能,为今后的实际创业积累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构建具有创新能力的创业教育师资团队,提高创业教育质量。具有创新能力的师资团队是开展创业教育的基本保证。创业教育课程与经济学、管理学比较接近,高校应组建一支以经济学或管理学专业为核心的,既有创业理论知识,又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创业教育团队。一方面,可以通过脱产培训、在职进修、对外学术交流等形式加强对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的培训,安排相关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积累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请进来―内部消化―走出去”的方式逐步改变高校创业教育师资不足的状况。此外,还可以从社会上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或创业团队来校担任兼职教师,尤其是创业实践教学活动,更应该由优秀企业家或有过创业经历的人担任,这样即节省了培训现有教师的时间和精力,又提高了创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总之,开展创业教育,完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是我国大学校园创业热潮的呼唤,是高等教育为社会创业领域培养高素质创业人才的新的教育价值取向的要求,是我国高校今后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参考文献】
[1]蔡克勇.加强创业教育――21世纪的一个重要课题[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0(1)
[2]衣俊卿.对高等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理性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半月刊),2002(10)
[3]石加友.“六位一体”大学生创业教育新模式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0(4)
[4]周怡倩.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有待改善[J].北京教育,2010(4)
【基金项目】广西新世纪教改工程“十一五”立项课题(209C140)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4-0146-02
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推进,大学生目前的就业意识已经有了明显变化,但是被动就业的思想仍然占据主导地位。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多,但我国现有的教育体系缺乏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技能和精神的培养是重要原因之一。如何强化大学生的主动创业意识对高校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开展创业意识培育的重要性
创业意识是指一个人根据社会和个体发展的需要所引发的创业动机、创业意向或创业愿望。创业意识是人们从事创业活动的出发点与内驱力,是创业思维和创业行为的前提。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吸纳能力将会不断下降,就业缺口也会不断扩大。在现阶段,我国的创业教育应突出强调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增强学生的创业能力等方面。支持自主创业,并强调通过创业教育的方式来改变传统就业观念,使更多的劳动者成为创业者这种理念开始成为教育的重点。所以,学校和社会应从各方面和各环节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力度,同时要重点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为其将来的创业打下良好基础。
(一)大学生创业活动现状分析
创业意识是创业的先导,它构成创业者的创业动力,是创业思维和创业行动的必要准备。因此,每一个希望创业的人都必须首先强化创业意识。就目前大学生个体而言,创业普遍表现为初出茅庐的一种“冲动”,不够成熟,所以往往得不到持续性的发展。笔者认为,当前大学生创业存在一些普遍性的内外部因素:
1.缺乏创业实践经验。现行的创业教育大多只是局限于课堂上的理论教学,并且大部分高校没有系统地开设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其教学效果和可实施性可想而知,真正的创业实践活动寥寥无几。而大学生更需要的是自身探索、研究、归纳、总结等能力在实践操作中得到提高。实践经验的不足使得大学生普遍感到创业启动困难。
2.缺乏社会人脉资源。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会遇到很多自己能力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这时候就需要他人以及社会的帮助。由于大学生绝大多数的活动范围限制在校园内,与外界接触不多,因而严重缺乏创业需要的人脉关系以及社会资源,在创业过程中时常会因此而四处碰壁,导致创业难以继续。
3.缺乏足够的社会保障。目前,我国单个家庭经济收入并不高,尤其是一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还在为衣食温饱担忧,依靠家庭筹集创业资金是不可能的。一般来说初出茅庐的大学生也很难通过金融机构或风险投资人来进行融资。另外,一些政府部门对大学生创业也缺乏必要的可行性政策支持,因而使许多创业计划成为泡影。
(二)增强大学生创业意识是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
当代社会的发展科技创新不断涌现,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更复杂更尖锐。所以,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创业教育的主题。知识经济时代更意味着社会亟须大量懂得现代化科技以及创新能力强的创业型人才来担负发展社会经济的重任。随着当前社会劳动就业领域发生的重大变革,许多公司企业力求生存与发展不断裁员并增设许多新的技术职业岗位,以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不断更新,而大学生学习的大多都是理论知识,跟不上随时代变革的就业岗位的要求,这无形中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难度。尤其是对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无论是从专业知识深度角度还是从社会经验角度都是处于劣势地位的。所以,除了大学生自己在校期间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外,高校还要从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着手来促进创业型就业。创业型就业方式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一种重要手段。
二、抓好创业意识的培养是高校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
从人们传统的就业观念来看,绝大多数人仍然抛不开大学生毕业要找“铁饭碗”的传统思想。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最主要的还是要增强他们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其思想上是否选择要创业,行动中有没有具备一定的能力去创业,这才是最重要的因素,这也是培养大学生形成创业意识的着力点。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高校毕业生中很少有积极主动自主创业的意识,他们认为创业是基于严峻的就业压力不得已才做出的选择。正是由于有这样的被动就业意识在高校毕业生中的普遍存在,才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自主创业意识的发展。
自主创业并不是迫不得已的就业选择,而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萌生的一种新型就业方式,对社会与个人来说都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创业意识的培育和就业能力的高低是创新型人才培养“追逐”的目标,而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生力军,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其中最根本的职能就是人才培养。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以创业教育为核心,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不仅是国家构建创新体系对高校的根本要求,也是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学校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选择。
三、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实现途径
(一)探索外部就业市场
高校可以结合本身专业特色,通过实训的运作模式提高大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创业知识与技能的使用率。通过专业教育与实地考察,使大学生充分了解现在的就业市场,根据实际情况来有针对性地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加深对专业的理解,提高其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进一步激发其积极参与创业实践活动的热情,增强其自身的创业意识和动手能力,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同时也能摒弃不切实际的空想,让有心创业的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做好自主创业的思想准备。
(二)调动内在创业需求
高校可以和实体企业联合创办模拟公司,旨在为有创业意识的大学生群体提供一个实践的平台,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同学们的创业热情。模拟公司旨在解决目前在校大学生缺乏实践经验的问题,以实体企业的存在为前提,推出真实经营的模拟形式,让在校大学生参与各项实践工作,为就业创业积累宝贵的实战经验。
(三)搭建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让学生在主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创业意识
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在高校的创业教育上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这里所说的创业实践基地主要以高校自身应该而且能够提供的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为主,主要有如大学科技园和城市科技园区等。目前仅有部分一流的高校在实践基地建设方面情况比较好,而地方及高职院校的创业实践基地建设仍然不尽如人意。实践环节,既是创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检验创业教育效果的必要过程。在开展创业意识培育的过程中,高校应当以创业实践基地为平台,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实践过程,让学生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创业实践,在主动实践中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四)构建合理的创业课程体系,建立专业化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就目前流行的创业教育课程来看,普遍的特点是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课程难以体现专业学习和实践环节的紧密结合。因此,构建创业教育体系必须对原有的课程结构和设置进行改革和调整,注意课内和课外相贯通、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理论学习与模拟实践等多种课程形态相结合的原则。此外,由于创业教育的实施主体是教师,所以这就需要有一只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创业指导教师既要有深厚的专业理论水平,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样才能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有效的创业指导。
(五)观摩成功企业与成功人士,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树立创业理想
诚然,创业的道路是艰辛的,其原因主要是难以发现和把握商机以及资金和自身能力不足等。但是没有人是完全不可以自主创业的,只是绝大多数的学生因受传统思想影响,不愿走自主创业之路,把找工作寄托在父母及亲友身上。因此,强化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是高校工作的当务之急。教育实践证明,创业意识是可以强化的,可以通过参观成功企业的运营模式、举办自主创业成功人士的专题报告、组织校内创业实践竞赛等多种形式来鼓励和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传承创业技能,提升创业信心。
四、结语
创业意识是大学生从事自主创业活动的根本内在驱动力,它是大学生进行创业活动的能动性源泉,正是创业意识激励着其以某种方式进行活动,向自己树立的目标前进,并力图达到和实现它。目前,在市场配置资源的模式下,没有谁能发给你“铁饭碗”,大学生除了自主择业外,还要有自主创业的观念。自主创业不是通过传统的就业渠道谋取职业的发展,而是依靠自己的学识、智慧与创造来实现自己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创业意识的培育作为高校发展创业教育的阶段,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性需要。对高校来说,创业意识的培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是教育教学、学科研究、师资队伍、学生工作、保障机制等等多方面协同作战的一项综合性工作,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在人才培养上对其知识、素质、能力结构的根本性要求。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良性和可持续性发展,还需要高校切实担当和履行好相应的责任与义务。
参考文献:
[1]谢志远.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创业精神的培育[J].船山学刊,2004(3).
[2]谢相勋.论培养学生独立创业精神的现代人格――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的重要使命[J].乐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4).
[3]雷卫平.浅议高校学生工作中的人本思想[J].科技创业月刊,2005(7).
[4]贾文华.试论大学生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的培养[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6(3).
[关键词] 大学生创业;创业政策;理论基础;法律保障
[中图分类号] D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2)05?0064?03
全国政协委员张圣坤认为,大学生创业面临三个瓶颈:缺少法律保护、缺少启动资金、缺少高人指点。为此,他联合鲍敏中委员二次在“两会”上提出议案,呼吁政策给孩子们创业帮一把。那么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作为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经济发展的大学生创业光靠政策优惠,光靠设“绿色通道”就能成功吗?笔者认为,大学生创业作为实现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一条重要途径,必须法制化,才能让大学生创业之路越走越远。
一、现有促进大学生创业政策的考察与反思
考察目前的大学生创业政策,主要是通过职能部门以行政手段的方式来鼓励和促进,形式上过于简单,内容上过于行政化,而作为长效机制的法律制度并没有作为主角发挥作用,从目前的现状来看,现有的大学生创业政策主要存在以下缺陷。
1. 创业政策各个层面制定的很多,但发挥作用有限
为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以创业带动就业”的重要策略后,此后《就业促进法》《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意见》《核发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的通知》等文件也相继出台,而地方政府在十七大之前,为了促进就业,扶持创业,都纷纷制定了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虽然政策很多,内容也比较全,但由于大多为政策性文件或通知,法律效力低下,又需要多个部门配合执行,因此在实践中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例我校一毕业生创业后缺资金,想进行创业贷款,由于户口的限制,由于担保财产的限制,最后却不得寻求其他方式解决资金的问题。
2. 反创业歧视手段乏力
大学生创业歧视主要表现为:一是行业歧视。如针对大学生创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将从事建筑业、娱乐业以及销售不动产、转让土地使用权、广告业、房屋中介、桑拿、按摩、网吧、氧吧等排除在外。政策制定并没有将所有行业一视同仁。二是性别歧视。根据一份调查,对女性创业表示赞赏的仅占被调查者总数的30.9%,41.5%的被调查者希望社会公正地对待女性创业,19.6%的被调查者反映女性在创业中遭遇了社会的性别歧视,18. 2%的人认为社会舆论对女性不公正。社会舆论对创业女性的歧视严重影响了女性创业的热情,58.7%的女创业者呼吁应当给女性更宽松的创业环境,更公平的待遇[1]。对于上述的歧视,现有的政策没有规制措施,起不到反歧视的作用。
3. 创业大学生保障程度低,没有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
目前一些政策出台的目的主要在于如何促进大学生创业,如2010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出台的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就如何推进大学生创业提出了开展大学生创业培训(实训)、对大学生创业给予政策扶持、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指导服务、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孵化服务等工作任务,至于创业大学生应该享有哪些社会保障、如何进行保障等没有涉及。目前创业大学生与就业大学生相比,就业大学生根据单位的情况享有相关社会保险等,而创业大学生由于自己创业,社会保险等相关保障必须由自己考虑和支付,在初创阶段由于资金等问题,创业大学生往往会忽视自身的社会保障问题。因此,创业大学生的社会保障是比较低的。
4. 大学生创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
“大学生创业”这个内容很热,备受关注,因此各条线各个部门都推出了扶持和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措施和做法,但在实践中存在你做你的、我做我的,有些政策和制度重复设计,有些问题确又存在相互推诿无人管的情况。迫切需要以一个职能部门为主导,构建和完善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从创业教育、资金来源、政策支持、创业服务、舆论支持等多方面来扶持大学生创业。如建立“一站式”政府服务中心,为创业者提供信息咨询、资产评估、财务顾问、产权交易、工商注册登记等系列便利服务。建立多形式、多渠道的资金融通体系,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支持。如建立大学生创业基金,建议设立一个公共的机构为大学生自主创业设立担保基金。同时配套建立大学生创业信用体系,完善创业投资政策法规和担保体系,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贷款或民间风投资和支持大学生创业。
二、促进大学生创业的法律理论基础
大学生创业并不是一项与法律无关的行为,恰恰相反它有着坚实的法律理论基础。
1. 社会公正理论
公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也是理性社会制度设计的一项基本准则,更是一个社会能够良性运行的基本保证。罗尔斯在《正义论》中开宗明义的指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我国学者吴忠民在《社会公正论》一书中指出,公正就是每个人得到应得之物。
大学生创业权应该是每个大学生都享有的,大学生可以选择放弃也可以选择实践,现行的制度设计或政策设计必须符合社会公正理论。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并为他们创业铺设道路,这是政府应该做的,但现行的制度设计不是过度保护就是进行歧视从而导致公正缺失,这是制度设计的失败。如前所述,大学生创业存在行业歧视和性别歧视,使得创业大学生的创业权利得不到平等保护;而另一种情况是为了促进大学生创业,政府开设了很多绿色通道,如成都市新都区承诺大学生在创业初期,若公司经营行为存在轻微违法、违规行为,未造成严重社会后果且能主动纠正的,将免于经济处罚。这种不惜以践踏法律为代价,来“保护”大学生创业,实在是对违法犯罪的一种放纵,同时也是对其他弱势群体的不公。因此,制度设计必须在法律的框架内并符合社会公正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