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0:36:4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固定资产的资本性支出,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得不到有效的记录
在收付实现制下,单位的固定资产得不到有效的计录。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2013年底的固定资产达到了很大的规模。但这并不能反映笔者单位当前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仅仅反映的是单位自成立至今,尚未处置的、至今仍在单位财产管理部门固定资产明细账上的固定资产原值总和。实际上,行政事业单位大部分的固定资产也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或工作量的增加而损耗的,如此的核算方式,只能造成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发生偏离。另外,在企业的会计核算中,如果固定资产发生损坏等其他经济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即发生了固定资产减值,则应当按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减值准备,并计入当期损益。在收付实现制下,由于固定资产减值的经济业务并不涉及到现金的变化,不需要反映在具体的会计核算中。因此,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中没有对应固定资产减值的科目,不对固定资产减值进行任何会计处理,这同样也造成了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的偏离。由于缺乏固定资产后续计量手段,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核算无法做到真实、准确。
(二)行政事业单位的隐性负债得不到有效的计量
在收付实现制下,只有在现金发生增减时才进行会计确认,因此,已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只要未进行现金结算,就无法反映到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报表中。以笔者单位会计核算中的项目支出为例,按支出的经济分类来划分,有些属于设备购置项目,有些属于大型工程。如果一项工程,其工程量、已完成可使用进度是在1至6月这6个月间均匀分布,但约定的付款方式是在3月底、6月底分两次支付。在当前的收付实现制下,只有在3月、6月两次付现的时候,才进行会计处理,确认经费支出。这就导致1至2月、4至5月的月度会计报表,都不能如实反映单位因这项工程而形成的、预期会导致单位经济利益流出的现时义务。
(三)行政事业单位实际提供公共服务的成本得不到有效的计量
在收付实现制下,单位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没有得到有效的区分。笔者单位作为一家行政事业单位,在购置固定资产时,无论使用的是基本支出还是项目支出的经费,也不论付款方式是财政直接支付还是财政授权支付,在账务处理上,一律在资金流出的当期计入经费支出。这种会计核算方式,使本应通过计提折旧从而分摊到固定资产存续使用期间的成本费用被一次性地计入了购置固定资产的当期,造成了单位购置固定资产当期的支出金额大于实际发生的成本费用。同时,固定资产存续使用期间,各期的支出金额小于当期实际发生的成本费用。虽然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和核算中部分存在着资本性支出和权益性支出的相关概念,但在实际的会计核算中,单位资本性支出在付现的当期直接全额计入财政拨款支出,实际上是把资本性支出当做收益性支出来处理。这在导致衡量资产价值失真的同时,财政拨款支出的账面数额与实际社会资源的耗用量也发生了背离,导致收付实现制下无法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支出(实际提供公共服务的成本)进行准确的计量。
(四)行政事业单位的净资产得不到准确的反映
净资产反映了一个行政事业单位实际拥有的、可以向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服务资源的能力,是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数据指标。净资产由两部分组成:固定基金与结余。固定基金反映了行政事业单位对其固定资产的所有权,固定基金科目的会计核算总是与固定资产科目成对出现,账面金额也始终保持相等。由于收付实现制会导致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得不到有效的计量,因此,固定基金也无法被准确反映。结余反映的是行政事业单位各项收入与支出相抵后的余额,用公式表达,即为收入-支出=结余。在支出不能被准确描述的前提下,账面结余金额自然也不能作为实际情况的精确反映。作为净资产的两个组成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基金和结余,都不能被准确计量,即单位的净资产无法得到准确的反映。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引入权责发生制的改革设想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引入权责发生制,能够有效地解决收付实现制下产生的多种问题,使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更加准确,成本核算变得具有可操作性。这里笔者简要论述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引入权责发生制的具体改革方法。
(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要素调整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原有五个要素,分别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在今后具体改革中,建议将“支出”要素调整为“支出与费用”要素,以便符合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处理要求。“支出与费用”要素分为“经费支出”和“摊销费用”两方面。其中“经费支出”与原有“支出”要素的区别在于其将支出又分为资本性支出和权益性支出两方面;“摊销费用”用来反映单位固定资产和存货的折旧和领用摊销。改革后的“支出与费用”要素既有利于进行传统的收支预算管理,又能够进行有效的成本核算管理。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调整
1.资产类科目调整
首先,“固定资产”科目下设两个子科目:“原值”、“累计折旧”,用于核算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实际价值。其次,设立“应收款”科目,用于核算采取权责发制带来的应收事项。原“暂付款”科目专门用来核算涉及货币资金流出的挂账事项。
2.负债类科目调整
应在负债类科目中设“应付款”科目,用于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带来的应付事项。原“暂存款”科目专门用来核算涉及货币资金流入的挂账事项。
3.净资产类科目调整
首先,设立“存货基余”科目,用于核算行政事业单位的存货所形成的净资产。其次,设立“固定基金”科目与“固定资产”科目相对应,下设三个子科目:“原值”、“累计折旧”和“损失”,用于核算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所形成的净资产。第三,设立“当年可用经费”科目,用于核算行政事业单位当年可用资金形成的净资产,年末结转至结余,属于过渡科目。
4.收入类科目调整
在“拨入经费”科目下设两个子科目:“拨入资本性支出经费”和“拨入权益性支出经费”,用于将资本性支出与权益性支出分开核算。在“拨入资本性支出经费”和“拨入权益性支出经费”下各自设立两个子科目“拨入基本支出经费”和“拨入项目支出经费”,“拨入基本支出经费”和“拨入项目支出经费”的下级科目与现行会计制度下的下级科目相同。
5.支出与费用类科目调整
首先,在一级科目“经费支出”科目下设立两个子科目:“资本性支出”和“权益性支出”,用于将资本性支出与权益性支出分开核算。在“资本性支出”和“权益性支出”下各自设立两个子科目“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资本性支出—基本支出”科目下设两个子科目:“存货购买”和“固定资产购置”。“资本性支出—项目支出”科目下设子科目“固定资产购置”。“权益性支出—基本支出”和“权益性支出—项目支出”按支出经济分类科目设置明细科目,即与现行会计制度下的子科目大体相同。其次,另设一级科目“摊销费用”。“摊销费用”科目下设立两个子科目:“固定资产折旧摊销”和“存货领用摊销”。“固定资产折旧摊销”和“存货领用摊销”按支出经济分类科目设置明细科目。经费支出类科目,最终结转至结余科目;摊销费用类科目,最终结转至基金类科目。
(三)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方式调整
1.经济业务与实际付款分属
不同会计期间的会计核算以支出业务为例,当经济业务发生时:借记“经费支出”,贷记“应付款”,具体明细科目省略。当支付对应款项时:借记“应付款”,贷记货币资金类科目。
2.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
固定资产购置时:借记“资本性支出—基本支出(或项目支出)—固定资产购置”,贷记货币资金类科目,同时借记“固定资产—原值”,贷记“固定基金—原值”。固定资产无偿拨入或盘盈等情况时:借记“固定资产—原值”,贷记“固定基金—原值”。固定资产存续使用期间:计提折旧,将购置费用平均摊销到各期间内,不留残值。借记“摊销费用—固定资产折旧摊销”,贷记“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当期期末,结转费用至净资产时,借记“固定基金—累计折旧”,贷记“摊销费用—固定资产折旧摊销”。固定资产正常到期处置时:固定资产处置所得计入处置当期的其他收入。当期收支结转后,期末进行固定资产处置操作。借记“固定资产—累计折旧”,贷记“固定资产—原值”,表示资产的注销;同时借记“固定基金—原值”,贷记“固定基金—累计折旧”表示行政事业单位对该资产的占有权同时消灭。
3.存货的会计核算
存货购置时借记“资本性支出—基本支出(或项目支出)—存货购买”,贷记货币资金类科目。同时借记“存货”,贷记“存货基金”。存货领用时借记“摊销费用—存货领用摊销”,贷记“存货”;领用期间期末结转收支时结转至“存货基金”,借记“存货基金”,贷记“摊销费用—存货领用摊销”。
4.月末和年末结转
月末结转时,应将“摊销费用”结转至基金类科目;“经费支出”结转至“当年可用资金”科目。例如:“摊销费用—存货领用摊销”转入“存货基金”科目;“摊销费用—固定资产折旧摊销”转入“固定基金—累计折旧”科目。“经费支出—资本性支出”、“经费支出—权益性支出”转入“当年可用资金—资本性支出”、“当年可用资金—权益性支出”。年末结转时,应将“当年可用资金”结转至“结余”科目。例如:“当年可用资金—资本性支出”、“当年可用资金—权益性支出”转入“结余—资本性支出”、“结余—权益性支出”。
(四)会计报表的变化
(一)行政事业单位实际提供公共服务的成本得不到有效的计量在收付实现制下,单位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没有得到有效的区分。笔者单位作为一家行政事业单位,在购置固定资产时,无论使用的是基本支出还是项目支出的经费,也不论付款方式是财政直接支付还是财政授权支付,在账务处理上,一律在资金流出的当期计入经费支出。这种会计核算方式,使本应通过计提折旧从而分摊到固定资产存续使用期间的成本费用被一次性地计入了购置固定资产的当期,造成了单位购置固定资产当期的支出金额大于实际发生的成本费用。同时,固定资产存续使用期间,各期的支出金额小于当期实际发生的成本费用。虽然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和核算中部分存在着资本性支出和权益性支出的相关概念,但在实际的会计核算中,单位资本性支出在付现的当期直接全额计入财政拨款支出,实际上是把资本性支出当做收益性支出来处理。这在导致衡量资产价值失真的同时,财政拨款支出的账面数额与实际社会资源的耗用量也发生了背离,导致收付实现制下无法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支出(实际提供公共服务的成本)进行准确的计量。
(二)行政事业单位的净资产得不到准确的反映净资产反映了一个行政事业单位实际拥有的、可以向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服务资源的能力,是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数据指标。净资产由两部分组成:固定基金与结余。固定基金反映了行政事业单位对其固定资产的所有权,固定基金科目的会计核算总是与固定资产科目成对出现,账面金额也始终保持相等。由于收付实现制会导致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得不到有效的计量,因此,固定基金也无法被准确反映。结余反映的是行政事业单位各项收入与支出相抵后的余额,用公式表达,即为收入-支出=结余。在支出不能被准确描述的前提下,账面结余金额自然也不能作为实际情况的精确反映。作为净资产的两个组成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基金和结余,都不能被准确计量,即单位的净资产无法得到准确的反映。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引入权责发生制的改革设想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引入权责发生制,能够有效地解决收付实现制下产生的多种问题,使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更加准确,成本核算变得具有可操作性。这里笔者简要论述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引入权责发生制的具体改革方法。
(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要素调整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原有五个要素,分别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在今后具体改革中,建议将“支出”要素调整为“支出与费用”要素,以便符合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处理要求。“支出与费用”要素分为“经费支出”和“摊销费用”两方面。其中“经费支出”与原有“支出”要素的区别在于其将支出又分为资本性支出和权益性支出两方面;“摊销费用”用来反映单位固定资产和存货的折旧和领用摊销。改革后的“支出与费用”要素既有利于进行传统的收支预算管理,又能够进行有效的成本核算管理。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调整1.资产类科目调整首先,“固定资产”科目下设两个子科目:“原值”、“累计折旧”,用于核算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实际价值。其次,设立“应收款”科目,用于核算采取权责发制带来的应收事项。原“暂付款”科目专门用来核算涉及货币资金流出的挂账事项。2.负债类科目调整应在负债类科目中设“应付款”科目,用于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带来的应付事项。原“暂存款”科目专门用来核算涉及货币资金流入的挂账事项。3.净资产类科目调整首先,设立“存货基余”科目,用于核算行政事业单位的存货所形成的净资产。其次,设立“固定基金”科目与“固定资产”科目相对应,下设三个子科目:“原值”、“累计折旧”和“损失”,用于核算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所形成的净资产。第三,设立“当年可用经费”科目,用于核算行政事业单位当年可用资金形成的净资产,年末结转至结余,属于过渡科目。4.收入类科目调整在“拨入经费”科目下设两个子科目:“拨入资本性支出经费”和“拨入权益性支出经费”,用于将资本性支出与权益性支出分开核算。在“拨入资本性支出经费”和“拨入权益性支出经费”下各自设立两个子科目“拨入基本支出经费”和“拨入项目支出经费”,“拨入基本支出经费”和“拨入项目支出经费”的下级科目与现行会计制度下的下级科目相同。5.支出与费用类科目调整首先,在一级科目“经费支出”科目下设立两个子科目:“资本性支出”和“权益性支出”,用于将资本性支出与权益性支出分开核算。在“资本性支出”和“权益性支出”下各自设立两个子科目“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资本性支出—基本支出”科目下设两个子科目:“存货购买”和“固定资产购置”。“资本性支出—项目支出”科目下设子科目“固定资产购置”。“权益性支出—基本支出”和“权益性支出—项目支出”按支出经济分类科目设置明细科目,即与现行会计制度下的子科目大体相同。其次,另设一级科目“摊销费用”。“摊销费用”科目下设立两个子科目:“固定资产折旧摊销”和“存货领用摊销”。“固定资产折旧摊销”和“存货领用摊销”按支出经济分类科目设置明细科目。经费支出类科目,最终结转至结余科目;摊销费用类科目,最终结转至基金类科目。
(三)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方式调整1.经济业务与实际付款分属不同会计期间的会计核算以支出业务为例,当经济业务发生时:借记“经费支出”,贷记“应付款”,具体明细科目省略。当支付对应款项时:借记“应付款”,贷记货币资金类科目。2.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固定资产购置时:借记“资本性支出—基本支出(或项目支出)—固定资产购置”,贷记货币资金类科目,同时借记“固定资产—原值”,贷记“固定基金—原值”。固定资产无偿拨入或盘盈等情况时:借记“固定资产—原值”,贷记“固定基金—原值”。固定资产存续使用期间:计提折旧,将购置费用平均摊销到各期间内,不留残值。借记“摊销费用—固定资产折旧摊销”,贷记“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当期期末,结转费用至净资产时,借记“固定基金—累计折旧”,贷记“摊销费用—固定资产折旧摊销”。固定资产正常到期处置时:固定资产处置所得计入处置当期的其他收入。当期收支结转后,期末进行固定资产处置操作。借记“固定资产—累计折旧”,贷记“固定资产—原值”,表示资产的注销;同时借记“固定基金—原值”,贷记“固定基金—累计折旧”表示行政事业单位对该资产的占有权同时消灭。3.存货的会计核算存货购置时借记“资本性支出—基本支出(或项目支出)—存货购买”,贷记货币资金类科目。同时借记“存货”,贷记“存货基金”。存货领用时借记“摊销费用—存货领用摊销”,贷记“存货”;领用期间期末结转收支时结转至“存货基金”,借记“存货基金”,贷记“摊销费用—存货领用摊销”。4.月末和年末结转月末结转时,应将“摊销费用”结转至基金类科目;“经费支出”结转至“当年可用资金”科目。例如:“摊销费用—存货领用摊销”转入“存货基金”科目;“摊销费用—固定资产折旧摊销”转入“固定基金—累计折旧”科目。“经费支出—资本性支出”、“经费支出—权益性支出”转入“当年可用资金—资本性支出”、“当年可用资金—权益性支出”。年末结转时,应将“当年可用资金”结转至“结余”科目。例如:“当年可用资金—资本性支出”、“当年可用资金—权益性支出”转入“结余—资本性支出”、“结余—权益性支出”。
凡支出的效益仅及于本年度(或一个营业周期)的,应作为收益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及于几个会计年度(或几个营业周期),形成非流动资产的,应作为资本性支出。
例题:下列各项支出中,属于收益性支出的是()。
A.购买固定资产发生的运杂费支出
B.购买专利权支出
C.固定资产的日常修理支出
D.购买工程物资支出
答案:C
解析:购买固定资产发生的运杂费支出应计入固定资产价值,属于资本性支出;购买专利权的支出应计入无形资产价值,属于资本性支出;固定资产的日常修理支出应计入当期费用,原因是日常修理都属于中、小修理,发生的比较频繁,间隔期一般都在一年以内,所以属于收益性支出;购买工程物资的支出应计入在建工程,属于资本性支出。
关于成本法下宣告现金股利时投资收益的确认和应冲减或应恢复的长期股权投资问题,职称考试用教材和注会考试用教材上的公式不好记忆,且不好应用。老师能否针对这个问题做一个归纳总结?
关于成本法下宣告分配现金股利时的处理:
现金股利的处理涉及到三个账户,即“应收股利”、“投资收益”和“长期股权投资”。在进行账务处理时,可先确定应记入“应收股利”和“长期股权投资”账户的金额,然后根据借贷平衡原理倒挤出应记入“投资收益”账户的金额。
当被投资单位宣告现金股利时,投资企业按应得部分借记“应收股利”账户。“长期股权投资”账户金额的确定比较复杂,具体做法是:当投资后应收股利的累计数大于投资后应得净利的累计数时,其差额即为累计冲减投资成本的金额,然后再根据前期已累计冲减的投资成本调整本期应冲减或恢复的投资成本;当投资后应收股利的累计数小于或等于投资后应得净利的累计数时,若前期存有尚未恢复的投资成本,则按尚未恢复数额先恢复投资成本,然后再确认投资收益。但恢复数额不能大于原冲减数。
处理原则:
将累计净利和累计应收股利进行比较:
(1)如果应得净利累计数大干应收股利累计数,那么累计应该冲减的成本为0,以前如有冲减的成本数,应该全额转回。
(2)如果应收股利累计数大干应得净利累计数,那么其差额应该和已经冲减的成本进行比较,差额大于已经冲减成本的,将大于部分继续冲减成本,差额小于已经冲减的成本的,小于部分转回冲减的成本。
举例讲解如下:
煤矿维简费和煤炭生产安全费用是我国境内所有煤炭生产企业从生产成本中提取,专项用于企业维持简单再生产支出和煤炭生产安全设施支出的资金。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于2004年5月21日联合颁发了《关于印发和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维简费和安全费用的提取标准和开支范围作了专门规定,笔者根据该行业会计核算的实际处理方式,结合《企业会计制度》问答及新《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对这两项资金的提取和使用的相关会计处理做一探讨。
一、现行煤炭企业两项资金的一般会计处理
(一)两项资金提取时的会计处理
企业按《通知》规定标准计提维简费时,借记“制造费用――提取维简费用”科目(即:实际产量×提取标准),如果矿井建筑物固定资产折旧未提足,则按提取的维简费中吨煤2.50元井巷费部分作为矿井建筑物资产的折旧,贷记“累计折旧”科目,将其余部分作为维简费,贷记“长期应付款――应付维简费”科目。如果矿井建筑物固定资产折旧已提足,则提取的维简费全数记入“长期应付款――应付维简费”科目。
企业按照国家规定标准提取安全费用时,借记“制造费用――提取安全费用”科目(即:实际产量×提取标准),贷记“长期应付款――应付安全费用”科目。
(二)两项资金使用时的会计处理
对煤矿维简费的会计处理大多数煤炭生产企业仍按以前国家所发有关维简费的规定和办法执行,即将维简费的费用性支出直接在计提的维简费中核销,将维简费的资本性支出按固定资产实际价值增加资产的同时,冲减维简费并增加资本公积,该固定资产在使用期间仍然按月计提折旧费用并计入生产成本。
对安全费用的会计处理是按照2004年5月28日财政部《关于印发的通知》(以下简称《解答四》)规定:煤炭企业于未来期间使用已提取的安全费用时,在相关费用实际发生时,直接冲减长期应付款;如能确定有关支出最终将形成固定资产的,应按实际成本,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在建工程”科目;同时按固定资产的实际成本,借记“长期应付款”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该项固定资产在以后使用期间不再计提折旧。
二、目前两项资金会计处理存在的问题
《通知》规定:煤矿维简费的使用范围是①矿井(露天)开拓延深工程;②矿井(露天)技术改造;③煤矿固定资产更新、改造和固定资产零星购置;④矿区生产补充勘探;⑤综合利用和“三废”治理支出;⑥大型煤矿一次拆迁民房50户以上的费用和中小煤矿采动范围的搬迁赔偿;⑦矿井新技术的推广;⑧小型矿井的改造联合工程。
煤炭生产安全费用的使用范围是①矿井主要通风设备的更新改造支出;②完善和改造矿井瓦斯监测系统与抽放系统支出;③完善和改造矿井综合防治煤与瓦斯突出支出;④完善和改造矿井防灭火支出;⑤完善和改造矿井防治水支出;⑥完善和改造矿井机电设备的安全防护设备设施支出;⑦完善和改造矿井供配电系统的安全防护设备设施支出;⑧完善和改造矿井运输(提升)系统的安全防护设备设施支出;⑨完善和改造矿井综合防尘系统支出;⑩其他与煤矿安全生产直接相关的支出。
由上述开支项目可以看出:维简费和安全费用的使用既有费用性支出也有资本性支出。会计实务中,两项资金无论从提取的途径还是使用的范围,其性质基本相同,会计处理可比照进行。但表现出的问题是:
(一)按照《通知》的支出范围,维简费可用于矿井固定资产更新、改造、零星购置等,将这部分资本性支出比照安全费用进行会计处理,按《解答四》规定可在增加固定资产的同时,按固定资产的实际成本计提折旧费用,由提取的维简费一次核销,借记“长期应付款――应付维简费”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该固定资产在以后使用期间不再计提折旧。从煤炭企业实际情况来看,每年新增固定资产中都有一定比例是用维简费形成的,这部分资产若比照安全费用形成的固定资产进行折旧的会计处理,势必会造成企业同时增加的相同类资产因资金来源不同而折旧方法不一致,其账面价值也不同的情况,不但给企业的资产管理带来不便,也不符合《企业会计准则》正确计量各会计要素及相关信息的要求。
(二)若用维简费形成的固定资产仍延用过去煤炭企业会计处理的做法,按固定资产的实际成本冲减维简费并增加资本公积,该固定资产在以后使用期间仍然按月计提折旧费用并计入生产成本,则导致一项支出两次计入成本,资本公积成为从成本中提取,有背资本公积项目的实质意义。在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之后,该项资本公积如何使用尚未明确。
(三)按《通知》规定,煤矿维简费和煤炭生产安全费用要按标准提取,专款专用,专项核算在负债类科目。当企业使用结余时负债科目为贷方余额;当企业使用透支时,负债科目为借方余额。
这种账务处理方式存在以下弊端:一是给人为调解利润创造条件。煤炭企业实际工作中,维简费、安全费用与煤炭生产成本的一些日常开支项目很难加以区分,企业为了利润的需要会将应在维简费和安全费用列支的成本项目直接在日常成本中开支,使两项资金结余在负债科目反映;相反,企业也会将本应在生产成本中的开支转入维简费、安全费用列支,甚至使维简费和安全费用的负债科目余额出现借方倒挂。二是不能真实的反映企业的财务信息。由于上述账务处理势必出现大量的负债体现在报表中,或者本应计入成本费用而在负债的借方挂账,这样会改变企业真实的相关财务指标,如资产负债率、净资产收益率等。三是给调解税负创造条件。如果企业当年利润较高,企业即可以通过将应有维简费和安全费用列支的费用支出列入当期成本费用,从而达到减少纳税基数的目的。
三、如何理解《通知》和《解答四》规定,对煤矿维简费和煤炭生产安全费用进行正确的会计核算
新《企业会计准则》已于2007年1月1日首先在上市公司中推行,随后会逐步推广到所有公司。既然煤矿维简费和煤炭生产安全费用是煤炭企业重要的成本支出项目,我们就应遵循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实质,选择适合本企业生产安全状况和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方式安排和管理两项成本支出,并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
一、非独立核算方式下的会计科目设置
行政事业单位对于基本建设项目的非独立核算,按照项目单位所执行的会计制度和政府收支分类的支出经济分类科目的规定设置会计科目,根据《2010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及现行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设置会计科目如下。
(一)“经费支出”科目行政单位在“经费支出”科目的“项目支出”二级科目下,根据是否各级政府的发展与改革部门安排的预算拨款,设置“基本建设支出”和“其他资本性支出”三级会计科目进行基建投资的会计核算。发展与改革部门安排的预算拨款资金所建设的项目支出,在“基本建设支出”三级会计科目核算,其他部门安排的资金所建设的项目在“其他资本性支出”三级会计科目核算。
(二)“事业支出”科目事业单位在“事业支出”科目的“项目支出”二级科目下,根据是否发展与改革部门安排的预算拨款,设置“基本建设支出”和“其他资本性支出”三级会计科目进行基建投资的会计核算。发展与改革部门安排的预算拨款资金所建设的项目支出,在“基本建设支出”三级会计科目核算,其他部门安排的资金所建设的项目在“其他资本性支出”三级会计科目核算。
(三)“基本建设支出”科目核算各级发展与改革部门集中安排的一般预算财政拨款(不包含政府性基金、预算外资金以及各类拼盘自筹资金等)用于购置固定资产、战略性和应急性储备、土地和无形资产,以及购建基础设施,大型修缮所发生的支出,设置下列明细科目:一是房屋建筑物购建,反映用于购买、自行建造办公用房、仓库、职工生活用房、教学科研用房、学生宿舍、食堂等建筑物(含附属设施、如电梯、通讯线路、水气管道等)的支出;二是办公设备购置,反映用于购置并按财务会计制度规定纳入同定资产核算范围的办公家具和办公设备的支出;三是专用设备购置,反映用于购置具有专门用途、并按财务会计制度规定纳入固定资产核算范围的各类专用设备的支出。如通信设备、发电设备、交通监控设备、卫星转发器、气象设备、进出口监管设备等;四是交通工具购置,反映用于购置各类交通工具(如小汽车、摩托车等)的支出(含车辆购置税);五是基础设施建设,反映用于农田设施、道路、铁路、桥梁、水坝和机场、车站、码头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支出:大型修缮,反映按财务会计制度规定允许资本化的各类设备、建筑物、公共基础设施等大型修缮的支出;信息网络购建,反映政府用于信息网络方面的支出。如计算机硬件、软件等不符合财务会计制度规定的固定资产确认标准的,不在该科目反映;物资储备,反映政府、军队为应付战争、自然灾害或意料不到的突发事件而提前购置的具有特殊重要性的军事用品、石油、医药、粮食等战略性和应急性物质储备支出;其他基本建设支出,反映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等无形资产购置支出,以及其他上述科目中未包括的资本性支出。
(四)“其他资本性支出”科目核算非各级发展与改革部门集中安排的用于购置固定资产、战略性和应急性储备、土地和无形资产,以及购建基础设施、大型修缮和财政支持企业更新改造所发生的支出。设置以下明细科目:一是房屋建筑物购建,反映用于购买反映用于购买、自行建造办公用房、仓库、职工生活用房。教学科研用房、学生宿舍、食堂等建筑物(含附属设施、如电梯、通讯线路、水气管道等)的支出;办公设备购置,反映用于购置并按财务会计制度规定纳入固定资产核算范围的办公家具和办公设备的支出;专用设备购置:反映用于购置具有专门用途、并按财务会计制度规定纳入固定资产核算范围的各类专用设备的支出。如通信设备、发电设备、交通监控设备、卫星转发器、气象设备、进出口监管设备等;)交通工具购置,反映用于购置各类交通工具(如小汽车、摩托车等)的支出(含车辆购置税);基础设施建设,反映用于农田设施、道路、铁路、桥梁、水坝和机场、车站、码头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支出;大型修缮,反映按财务会计制度规定允许资本化的各类设备、建筑物、公共基础设施等大型修缮的支出;信息网络购建,反映政府手于信息网络方面的支出。如计算机硬件、软件等不符合财务会计制度规定的同定资产确认标准的,不在此科目反映;物资储备,反映政府、军队为应付战争、自然灾害或意料不到的突发事件而提前购置的具有特殊重要性的军事用品、石油、医药、粮食等战略性和应急性物质储备支出;土地补偿:反映地方人民政府在征地和收购土地过程中支付的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反映地方人民政府在征地和收购土地过程中支付的土地补助费;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反映地方人民政府在征地和收购土地过程中支付的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拆迁补偿:反映地方人民政府在征地和收购土地过程中支付的拆迁补偿费;其他资本性支出,反映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等无形资产购置支出,以及其他上述科目中未包括的资本性支出。如娱乐、文化和艺术原作的使用权、购买国内外影片播映权、购置图书等。
(五)“基本建设支出”科目与“其他资本性支出”科目两个科目的核算内容基本上是相同的,主要有两个方面差异:一是项目投资安排主体不同:“基本建设支出”科目核算的是发展与改革部门安排的财政预算资金,“其他资本性支出”科目核算的是发展与改革部门以外的安排的财政预算资金。二是土地费用处理方法不同:“其他资本性支出”增列了“土地补偿”、“安置补助”、“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拆迁补偿”4个科目,而“基本建设支出”则没有核算土地补偿费用的明细科目,只能放到“其他基本建设支出”明细科目核算。在实际的会计核算工作中,“基本建设支出”科目下可以增设增列了“土地补偿”、“安置补助”、“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拆迁补偿”4个科目分别核算土地补偿费用,但在编制会计报表时,要并入“其他基本建设支出”明细项目中。
二、非独立核算方式下的账务处理方法
非独立核算方式下的账务处理方法,由于建设单位是否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其处理方法也有所不同,国库集中支付方式下的基建核算和非国库集中支付方式下的基建核算如下。
(一)国库集中支付方式下的基建核算行政事业单位的基本建设支出的账务处理,在国库集中支付方式下会计核算,不涉及项
目建设资金的直接拨款收入业务,只反映项目支出核算业务,在会计处理上,支出与拨款同时反映,借记“经费支出――项目支出”科目,贷记“预算拨款――国库直接支付”科目;同时,按照行政单位会计核算要求,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固定基金”科目,以反映基建投资的实际情况,也为编制基建项目的竣工财务决算提供完整的会计账簿记录资料。年度末,没有使用而存放在国库里的项目结余资金,按照单位正常的国库结余资金处理,借记“财政应返还额度”科目,贷记“预算拨款――财政直接支付(项目支出)”科目;下年度,使用上年结余资金时,借记“经费支出――项目支出”科目,贷记“财政应返还额度”科目。
[例1]2007年12月20日海州市机关事务管理局经海州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海发投[2007]369号)批准扩建机关食堂600平方米,总投资额900万元,资金由财政预算拨款。1月25日经公开招标由海州市国强建设有限公司中标,实行包工包料建设,总价780万元,并于当日签订了合同,约定付款期限和付款方式:签订合同后3天内支付30%,房屋结顶付40%,竣工验收合格经审计后再付20%,5%作为质量保证金,在使用一年后符合质量要求时付清。
(1)2008年1月28日按合同约定支付工程款234万元,海州市国强建设有限公司开具了收款收据,由国库集中支付了款项。
借:暂付款――海州市国强建设有限公司
234
贷:预算拨款――财政直接支付(项目支出)234
(2)2008年6月28日工程结顶,按合同约定支付工程款312万元,海州市国强建设有限公司开具了收款收据,由国库集中支付了款项。
借:暂付款――海州市围强建设有限公司 312
贷:预算拨款――财政直接支付(项目支出)312
2008年9月18日工程竣工验收合格,经审价后确定造价790万元,海州市同强建设有限公司开具了发票,留质量保证金39.5万元,本期支付203.5万元,由国库直接支付,
支付工程款:
借:暂付款――海州市国强建设有限公司 203.5
贷:预算拨款――财政直接支付(项目支出) 203.5
按发票结转支付工程款和保证金
借:经费支出――项目支出――基本建设支出
(房屋建筑物购置) 790
贷:暂付款――海州市国强建设有限公司 750.5
暂存款――海州市国强建设有限公司 39.5
结转固定资产:
为了反映基建投资支出所形成的资产价值,综合反映项目所形成资产的明细情况,按照《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固定资产核算的基本规定,设置“固定资产――××项目”进行基建支出成本的归集,按照经费支出金额做如下会计处理:
借:固定资产――食堂扩建工程
(建筑安装工程投资) 790
贷:固定基金 790
值得注意的,如果上述预付工程款涉及工程竣工验收跨年度时,会计人员在年度终了前,要对挂在暂付款账户的已经支付工程款转作“经费支出”,借记“经费支出――项目支出――基本建设支出(房屋建筑物购建)”科目,贷记“暂付款”科目;同时,借记“固定资产――××工程”科目,贷记“固定基金”科目。在转账时,最好要求施工单位开具“建筑业发票”转账。
[例2]2008年1月3日支付土地补偿10万元、安置补偿10万元、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5万元、拆迁补偿支出15万元,由国库直接支付。
借:经费支出――项目支出
――基本建设支出(土地补偿) 10
(安置补偿) 10
(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 5
(拆迁补偿) 15
贷:预算拨款――财政直接支付(项目支出) 40
同时,将支出结转到“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账户:
借:固定资产――食堂扩建
(待摊投资――土地征用及迁移补偿费) 40
贷:固定基金 40
[例3]2008年1月3日支付设计1.5万元,由国库直接支付。
借:经费支出――项目支出
――基本建设支出(其他支出-设计费) 1.5
贷:预算拨款――财政直接支付(项目支出) 1.5
同时,将支出结转到“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账户:
借:固定资产――食堂扩建(待摊投资――设计费) 1.5
贷:固定基金 1.5
[例4]2008年1月23日支付招标费2万元,由国库直接支付。
借:经费支出――项目支出
――基本建设支出
(其他支出-招投标费) 2
贷:预算拨款――财政直接支付(项目支出) 2
同时,将支出结转到“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账户:
借:固定资产――食堂扩建
(待摊投资――招投标费) 2
贷:固定基金 2
[例5]2008年1月29日支付监理费8万元,由国库直接支付。
借:经费支出――项目支出
――基本建设支出
(其他支出-监理费) 8
贷:预算拨款――财政直接支付(项目支出) 8
同时,将支出结转到“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账户:
借:固定资产――食堂扩建
(待摊投资――监理费) 8
贷:固定基金 8
[例6]2008年1月29支付食堂基建资料打印费0.038万元,会议费0.092万元,差旅费0.02万元,现金支付。
借:经费支出――项目支出――办公费0.038
―会议费0.092
――差旅费0.02
贷:现金0.15
按照财政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行政单位不独立核算的建设项目,不核算建设单位管理费,其发生的与建设项目有关的管理费,直接在正常的行政经费预算中列支,不计人项目工程成本,如支付的管理人员工资、津补贴、交通费、办公费等直接列作“经费支出”,不结转到“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账户。因此,本例涉建设单位管理费直接在经费支出的项目支出下的“办公费”、“会议费”、“差旅费”明细科目核算,作为当期经费支出,不计入固定资产成本。
(二)非国库集中支付方式下的基建核算行政事业单位基本建设投资,在非国库集中支付方式下的基建核算涉及项目建设资金的拨款和项目资金的支出,收到拨款时,在会计处理上,支出与拨款同时反映,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预算拨款――项目支出”科目;发生项目支出时,借记:“经费支出――项目支出”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同时,按照行政单位会计核算要求,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固定基金”科目,以反映基建投资的实际情况,也为编制基建项目的竣工财务决算提供完整的会计账簿记录资料。年度末,结余建设资金存放在银行帐户里,不做账务处理,项目竣工后,财政部门收回结余资金时,借记“预算拨款――项目支出”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下面以事业为例,说明非国库集中支付方式下的基建核算。
[例7]2009年1月15日海州市疾病控制中心(事业单位)经市卫生局批准扩建化验室250平方米,投资100万元。由财政拨款。--2009年1月25日收到银行转来的财政预算拨款收账通知单,化验室
建设拨款50万元。
借:银行存款 50
贷:财政补助收人――项目支出 50
[例8]2009年1月20日银行转账支付土地储备中心土地补偿15万元。
借:事业支出――项目支出
――其他资本性支出(土地补偿) 15
贷:银行存款 15
借:固定资产(待摊投资――土地征用及迁移补偿费) 15
贷:固定基金 15
[例9]2009年1月28日,开出转账支票付设计费5000元。
借:事业支出―项目支出――其他资本性支出
――(其他支出-设计费) 0.5
贷:银行存款 0.5
借:固定资产――(待摊投资――设计费) 0.5
贷:固定基金 0.5
[例10]2009年2月28日,开出转账支票付招投标费0.98万元。
借:事业支出――项目支出――其他资本性支出
――(其他支出一招投标费) 0.98
贷:银行存款 0.98
借:固定资产――(待摊投资――招投标费) 0.98
贷:固定基金 0.98
[例11]2009年3月1日,与方圆建设有限公司签订项目施工合同,实行“包工包料”,合同总价80万元,开出转账支票付首期工程款300000元。
借:预付账款――方圆建设有限公司 30
贷:银行存款 30
[例12]2009年3月3日,支付浙江南方工程公司监理费1万元。
借:事业支出――项目支出――其他资本性支出
――(其他支出-监理费) 1
贷:银行存款 1
借:固定资产――(待摊投资――监理费) 1
贷:固定基金 1
[例13]2009年3月25日收到银行转来的财政预算拨款收账通知单,化验室建设拨款50万元。
借:银行存款 50
贷:财政补助收入――项目支出 50
[例14]2009年4月15日,按工程进度,开出转账支票付第二期工程款300000元。
借:预付账款――方圆建设有限公司 30
贷:银行存款 30
2009年6月12日以现金支付竣工验收费用0.09万元。
借:事业支出――项目支出――其他资本性支出
――(其他支出-验收费) 0.09
贷:现金 0.09
借:固定资产――(待摊投资――其他费用) 0.09
贷:固定基金 0.09
[例15]2009年6月28日,工程竣工验收合格,经工程造价评审机构审核后确定项目结算造价80.5万元,方圆建设有限公司开具了发票,留质量保证金4.25万元,扣除预付账款60万元,以银行转账支付16.25万元。
(1)根据结算发票,确定房屋造价
借:事业支出――项目支出
――其他资本性支出(房屋建筑物购建) 80.5
贷:应付账款――方圆建设有限公司 80.5
(2)结转固定资产
借:固定资产――实验室 80.5
贷:固定基金 80.5
(3)结算房款
借:应付账款――方圆建设有限公司 76.25
贷:预付账款――方圆建设有限公司 60
银行存款 16.25
[例16]根据上述所形成的固定资产,登记固定资产分类明细账,计算化验室的决算成本。
通过上述固定资产明细账,实验室建筑总成本98.07万元,每平方米造价。0.39228万元,实际投资总额控制在预算总额100万元以内,节约资金1.93万元。
三、非独立核算方式下的基建竣工财务决算处理
非独立核算方式下的基建竣工财务决算处理,按照财政部颁发的《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等文件要求办理,主要有三个环节需要处理:一是编制竣工财务决算报告,二是报批竣工财务决算;三是清理项目结余资金。
(一)竣工财务决算报告的编制非独立核算的基建项目竣工后,也要按规定编报竣工财务决算报告,经单位负责人签字后,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竣工决算报告包括会计报表和编制说明两个部分。其基本格式和编制要求,按财政部颁发的《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执行。行政事业单位基建会计非独立核算平时不需要单独编制会计报表,在工程竣工后,按照基本建设管理规定办理竣工财务决算,编制竣工决算报表,并办理资产交付使用手续。为了反映竣工财务决算的情况,可以根据《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和行政事业单位年终决算报表编制的有关要求,结合财务管理的需要,一般应编制下列会计报表:基本建设项目概况表;交付使用资产总表;交付使用资产明细表;待摊投资明细表;基本建设资金收支情况表。
上述《基本建设项目概况表》、《交付使用资产总表》、《交付使用资产明细表》是基本建设竣工财务决算必须报送的报表,《待摊投资明细表》可根据当地财政部门要求编报。《基本建设资金收支情况》是考虑全面反映项目建设资金的来源与使用以及结余的情况,并与行政事业单位年终决算报表一《基本建设类收入支出总表》衔接设置,实际工作中,可根据当地财政部门批复竣工财务决算要求,决定是否编报。《基本建设资金收支情况表》格式参考《基本建设类收入支出总表》设计,并以海州市疾病控制中心化验室为例编制《基本建设资金收支情况表》。
(二)竣工财务决算报告审批建设单位编制好竣工财务决算报告后,报送主管财政部门审批。如果财政部门要求竣工决算报告“先评审、后审批”的,则先送财政评审机构或委托社会中介机构评审后,再报送财政审批部门办理审批手续,在取得财政部门审批手续后,建设单位办理项目转账,结清账户。
(三)基建结余资金的处理基建项目竣工后,尚有资金结余的,按照专款专用原则,财政部门一般要求,交回国库。
[例17]如果上述结余款项1.97万元,财政部门收回,由银行划转至国库。
【关键词】固定资产后续支出;资本化;费用化;ERP系统
中图分类号: F27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电力企业固定资产后续支出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固定资产后续支出未严格区分资本化和费用化。预算部门下达固定资产后续支出预算时,有时将维护固定资产的正常运转和使用、充分发挥其效能而进行的必要维护(不改变其性能)的后续支出预算下达为资本性更新改造支出。由于电力企业财务核算严格执行预算,因此在账务处理时导致应当计入当期损益的费用资本化,导致虚增资产。也存在以新的技术装备对原有的技术装备进行改造、实现以内涵为主的扩大再生产、延长固定资产使用寿命或使产品质量实质性提高,或使产品成本实质性降低的更新改造的资本性支出预算作为费用性预算下达,这样既影响固定资产价值的确认,又影响当期损益的确认。造成应当增加企业资产却使资产一次性费用化、国有资产管理不到位以及国有资产流失的情况。
(二)固定资产后续支出未严格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要求固定资产发生资本化后续支出时,一般应将固定资产的原价、累计折旧和资产减值准备转销,将固定资产转入在建工程,停止计提折旧。在固定资产发生的后续支出完工并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再从在建工程转为固定资产,并重新确定固定资产原价、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进行计提折旧。但在电力企业固定资产资本化后续支出核算过程中,更新改造任务金额较大且改造时间长达数月的改造项目均未将固定资产转入在建工程核算,也未停止计提折旧,更未在更新改造完成后重新确定固定资产的原价、使用寿命,从而造成经过更新改造的固定资产财务数据失真。
(三)固定资产后续资本性支出涉及替换原固定资产的某组成部分,被替换部分账面价值未扣除。由于电力设备的更新改造任务非常繁重,设备改造部门完成生产任务后,未及时将替换原设备部分即被拆除部分的价值计算依据、被拆除部分废旧物资的变卖价值反馈给价值管理部门。因此财务部门未及时剔除被替换部分价值,从而高计固定资产成本,并存在废旧物资处置收益流失的风险。
(四)为完成考核期内预算指标,固定资产后续支出未发生或未完工而财务部门已确认成本费用。由于电力企业部分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不能按照既定的预算严格执行,但为了强制完成预算考核指标(财务指标),在预算执行期期末虚列工程支出以满足预算指标的完成。从而造成固定资产后续支出账实不符,以及引起财务账面已经领料计入成本、实际并未领用的材料物资管理存在很大的风险,极易产生腐败行为。预算执行期以后是否认真组织实施、按原预算完成固定资产后续支出,财务部门很难监管到位,该部分资金管理存在很大的风险。
二、电力企业固定资产后续支出财务管理完善对策
(一)正确划分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在下达固定资产后续支出预算时财务部门应会同固定资产业务管理部门,严格区分资本性支出和费用化支出,正确下达不同性质的固定资产后续支出预算,确保正确核算更新改造支出和修理支出,规范固定资产的价值管理。
(二)规范固定资产更新改造账务处理,真实反映资产设备更新改造后财务状况。对于更新改造时间较长(长达数月)、投资较大的资产设备应严格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正确核算固定资产更新改造支出,准确反映固定资产改造前后相关财务数据的变化,真实反映企业资产设备状况。
(三)应加强固定资产实物管理部门与资产价值管理部门的协作,使资产实物变化与价值变化保持一致,确保账实相符。设备管理部门应及时将被替换的部分价值计算依据和方法与财务部门沟通,财务部门应准确扣除被替换部分资产价值,真实反映资产设备的价值。同时应加强废旧物资处置管理,预算部门在下达资产更新改造预算时应同时下达废旧物资处置收入指标,内部监管部门监督废旧物资处置,确保废旧物资处置收入及时完整入账,减少国有资产流失。
(四)加强预算管理,做到固定资产修理、更新改造项目都有预算,同时严格执行预算,并完善预算考核体系。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必须认真编制固定资产后续支出预算,预算期内有时间和能力进行更新改造和大修理的,才上报项目。预算一旦下达就应该严格按计划组织实施,按时完成。财务部门定期督办工程进度,严禁预算期末突击入账。建议审计、监察部门跟进工程实体建设,财务部门必须凭工程完工签证手续才能办理结算,确保工程实体建设与财务支出保持一致,改善全面预算管理中只注重以财务指标而忽视非财务指标的预算考核体系,降低企业管理风险。
[关键词] 当前医疗卫生单位 存在的问题
医院会计是以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基础,核算、监督和控制医院的各项经济活动,为加强医院管理提供各项经济活动,为加强医院经济管理提供经济信息的一门专业会计。
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即客观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可比性原则、一贯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明晰性原则、责权发生制原则、配比性原则、谨慎性原则、历史成本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和重要性原则。但在实际工作中一部分医疗单位却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
问题之一违反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又称真实性原则,是指要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项目完整、资料可靠,这是会计核算工作和会计信息的基本质量要求。一部分医疗单位在项目记录完整性方面存在瑕疵。例如:固定资产只记录其金额及使用科室,但具体的固定资产的型号,使用年限等记录不全面。特别是固定资产的资金来源基本上没有记录,多数单位不给予重视。首先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要求固定资产在清理报废时,国家拨付资金购置的固定资产在限额以上的要求主管部门审核,报国家资产管理部门审批后方可报废。而自有资金购置的固定资产限额以上的则只需主管部门审批,报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备案即可。固定资产的资金来源记录的准确性直接决定了其报废审批程序。在固定资产报废时单位的伸缩性极大。有的单位固定资产一直不予报废,只增不减,至使帐实严重不符。另有一部分单位随意进行固定资产报废,导致国有资产在管理方面形成巨大漏洞,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问题之二即违反一贯性原则。一贯性原则又称一致性原则,指同一单位在不同会计期间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前后各期必须一致,不得随意变动。一贯性原则强调的是同一企业不同会计期间会计信息相互比较。但在卫生单位中,因无需纳税,所以缺乏相关部门的监督。为了人为粉饰财务报告,会计人员任意改变会计处理方法,滥用会计政策任意调节利润。例如:在正常情况下固定资产应按月并按实际在册的固定资产的实际金额计提折旧。在实际工作中有一部分医疗单位则当月为了提高利润则不提折旧,或连续几个月不计提折旧。当某段时期为了降低利润则一次或连续任意数额计提折旧。此情况导致同一单位在不同会计期间的信息无法比较,给单位的决策带来了很大的不准确性。
问题之三即违反权责发生制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是以收付应属期间为标准,确定本期收入和费用的处理方法。部分单位在实际工作中应分期计入费用的项目未分期计入,而一次性计入某一期间费用当中。而部分单位时常会应分期计入费用的项目却一次性计入成本中,导致会计利润核算不能反应单位正常的运营状况。同时也违反配比性原则,相关的收入和费用不能相互配比。如此会使单位决策者无法做出正确判断。
问题之四违反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原则。正常情况下购入的固定资产应属于资本性支出,而非收益性支出。消耗材料属于费用性支出。但部分单位在固定资产验收时未列入“固定资产”,而列入了“其他材料”科目。例如:购入了一台大型设备价值500000元。正确的方法是验收为固定资产。正确的帐务处理是:借记“专用基金――一般修购基金”500000元,贷记“银行存款”500000元,同时借记“固定资产”,贷记“固定基金”。但部分单位验收时即出现错误,将其错误的记为其他材料。出现错误的帐务处理方式,即借记:“医疗支出”500000元,贷记:“其他材料”500000元。将此项本应属于资本性的支出一次性记入了费用中。如此方法导致单位的支出极不准确,单位的正常的运营状况不得而知,决策者无法进行正确决策。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更是无法正常进行,单位固定资产帐实无法相符。
另外,部分医疗单位的低值易耗品、固定资产和材料的划分不清。
低值易耗品是指低值和易耗品的统称,它与固定资产不同,固定资产要具备价值高,使用年限长两个条件。低值易耗品可以具备其中一个条件,也可以两个条件都不具备。医院低值易耗品是指单位价值较低,容易损耗,其价值不是一次转化为费用的物品。例如:单位价值不高的床垫,价值不高的桌椅等。
固定资产是指凡是医院拥有的,为了满足医疗活动需要的,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以及单位价值在规定金额以上的(单价在800元以上的专业设备和单价在500元以上的一般设备以及图书资料),并在使用中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物质资料。例如:救护车、B超机、CT机及X光机等。其中固定资产可以分为房屋建筑物类、专业设备类、一般设备类、图书类和其他类。
医疗单位的材料分为卫生材料和其他材料。卫生材料是指临床和医技科室在业务活动中所消耗的物品。如纱布、药棉、X光胶片,化学试剂等。其他材料是指间接为医疗活动服务而消耗的各种材料。如各种工具、肥皂、扫帚,燃料及油料等。
(一)固定资产核算标准过低
界定固定资产的原标准为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这一规定已明显偏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物价水平的提高,一些简易办公用品价值不断降低,并且容易损坏、经常更换,而将其纳入固定资产科目核算,不但加重会计人员的核算工作量,而且造成固定资产的界定不明确,核算范围过于宽泛。
(二)固定资产核算原则滞后
收付实现制的核算原则落后于单位的自身发展需求。首先,固定资产作为事业单位重要的物质资源,收付实现制仅对其取得和报废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对其使用过程则脱离会计核算,无法准确反映事业单位所拥有的资源。其次,随着事业单位的改革和发展,既要追求社会效益又要重视经济效应。仅通过现金收付途径无法满足单位对其资源的高效运用,也无法为会计报表使用者提供各项资源运用方面的真实会计信息。
(三)固定资产取得的会计处理繁琐且不科学
把固定资产的实际成本直接列为当期支出,其原始价值同时在“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两个账户反映。通常情况下,除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外,这两者的金额相等。这样就会虚增当期的事业成本,导致固定资产增加,当期的结余虚减,成本核算不科学。
(四)固定资产未进行折旧处理
固定资产在取得时按实际成本计价,直至报废时才从账面上转出,对其使用过程中的价值损耗和磨损,不采取任何措施。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转型和国家管理体制的改革,这种核算方式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首先,资产负债表在任何时点只反映固定资产的原始价值,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账面价值和实际净值的差距越来越大,不符合信息质量的要求,即不能可靠、全面地反映固定资产的信息;其次,在固定资产处置或报废之前的各个会计期间均以账面价值反映,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无法得以反映,或多或少虚增了资产和净资产的总量,导致账实不符;第三,固定资产使用期内各会计期间的成本低估,结余虚增,最终导致收入支出表提供的结余信息不真实;最后,脱离了会计的正常核算和监督,管理人员疏于管理,容易造成固定资产低价转移和流失,损害国家利益。
(五)固定资产不计提减值准备
固定资产在期末不对其实际价值进行估算,不对可能发生的损失计提减值准备,存在着与不计提折旧相似的弊端。固定资产的减值是由无形损耗引起的,意味着固定资产价值的减少。这种不计提减值准备的弊端有:首先,报表上无法反映价值的减少,信息不真实;其次,游离会计的监督,固定资产更新不及时。
(六)修购基金的计提不恰当
规则规定修购基金按照事业收入或经营收入的一定比例计提,直接增加其他资本性支出的购置和修缮账户的金额,并未引起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数额的任何变化,这使得净资产中既包括固定资产的原始价值,即固定基金账户的数额,又包括固定资产的更新维护基金――修购基金,这种重复计算造成净资产会计信息失真。再者,修购基金的提取基数不具有科学合理性。
二、新制度新规则下固定资产核算的对策
(一)提高固定资产核算标准
新规则对固定资产规定的标准是: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10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1500元以上。这一标准虽已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提高,但仍然低于《企业会计制度》制订的标准。随着事业单位不断接近企业化管理,建议按照企业制度的标准规定固定资产,即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上,对于专用设备的标准还可以适当提高。对于拥有较少专用设备的事业单位,可不区分专用设备和一般设备,统一按单位价值2000元以上的标准进行管理。
(二)改进固定资产核算原则
第一,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是一种能更好地核算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成本的会计制度。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上,权责发生制不仅记录资金的支出,同时还要记录资金价值的折旧。运用权责发生制,可以对固定资产的购置成本予以资本化,并在使用过程中通过计提折旧的方式对固定资产成本进行分期确认和分摊。新制度中已经增加了固定资产的折旧制度,采用权责发生制,可以较好地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从而为会计报表使用者提供关于固定资产的全面信息,也有利于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监督管理。第二,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总会发生一些后续支出,会计核算上要求做到正确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如果后续支出的效益涉及几个会计期间,应当属于资本性支出,列入固定资产的价值,通过计提折旧的方式加以分摊;如果是经常性支出,仅增加当期的效益,则应作为收益性支出,在发生的当期直接列支。
(三)合理简化固定资产取得时的会计核算
新制度简化了固定资产取得的核算过程,取消了“固定基金”科目,直接通过“固定资产”账户反映,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财政拨款”、“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银行存款”、“应付账款”等科目。对于公益性的事业单位,包括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和不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应当按不同的情况分别处理。同时还应对取得的各项固定资产按不同的资金来源,如外购、自建、接受捐赠、调拨等分别进行核算。
(四)增加并完善固定资产的折旧处理
新制度基本上借鉴了企业核算固定资产的方法,增加了固定资产折旧的会计处理,从根本上解决了现行会计核算的缺陷,真实、准确、全面地反映固定资产使用、报废状况以及期末净值、盈余情况;促使事业单位树立成本意识,加强固定资产的核算管理与监督;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新制度对于计提折旧的方式一般规定为年限平均法,并没有提及其他的折旧方法,但是各单位可以根据各类固定资产的性质灵活选择折旧方法。一般情况下可采用年限平均法或者工作量法计提折旧,并对各类固定资产规定最短折旧年限,如房屋和建筑物为20年,专用设备、交通工具为10年,一般设备、图书及其他固定资产为5年。如果是电子科技类资产,由于其更新周期比较短,可采用年数总和法或加速折旧法计提折旧。但是折旧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如需要变更,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
为减轻工作量,实务操作时也可采取按类计提折旧的方法,在每年年底根据每个类别的固定资产余额按比例计提折旧。对于专用设备、图书、其他资产都按该类固定资产年底账面余额的1%计提折旧,一般设备则按其固定资产年底账面余额的2%计提折旧。对于文物和陈列品此类固定资产,鉴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对其不计提折旧,取得时按成本入账,年终清查时应根据谨慎性原值进行价值评估,对明显发生减值损失的文物和陈列品计提减值准备。
(五)增加固定资产减值的处理
新制度中并没有对固定资产的减值进行规定,对固定资产的计量不满足谨慎性的要求。事业单位应当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固定资产盘点,在年度终了前应进行一次全面清查,对可能发生的固定资产损失计提减值准备。
建议增设“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作为固定资产的备抵科目,以反映固定资产价值的减少情况。事业单位至少应在每年年末,对能够取得公允价值的固定资产,按可回收金额与账面价值孰低法确定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以可回收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确定需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借记“资产减值损失”,贷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对已计提的减值准备不得转回。在资产负债表中,建议增设“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和“固定资产净额”项目,以反映固定资产在报告时点固定资产净值扣除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后的实际价值。
(六)取消提取修购基金新规则
[关键词] 中职学校 教学设备 会计核算
一、现行会计制度的不足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中等职业学校对教育成本核算将会成为趋势。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执行的是《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但由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是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并不能正确核算教育成本。与权责发生制相比,有些项目不能满足成本核算的需要:
(一)修缮费。现行制度将修缮费全额列为当期支出,但权责发生制原则要求对于大修理支出应分期摊销,对于资产改良支出,如房屋装修、教学设备因技术要求更换主要部件,应作为资本性支出,计入固定资产原值。
(二)未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未设立“预提费用”、“待摊费用”及“长期待摊费用”科目。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允许学校在每年的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中按一定比例提取修购基金,在修缮费和设备购置费中列支,专款专用。这样做不能反映资产的新旧程度,也不能反映资产实际损耗的价值,起不到资本补偿的效果。对于学校定期支付的租金、保险费、借款利息、固定资产大中型维修费,如不通过待摊或预提科目核算,将会导致不同会计期间费用负担不均衡的情况。在责任成本管理的模式下,不利于目标成本的制定,也不利于对各责任成本中心进行考核。
二、完善和改革中职学校教学设备会计核算的构想
由于现行会计制度对中职学校教育成本的核算存在着不足,在中职学校加强教育成本管理和核算的要求下,应对中职学校的会计制度进行改革和完善。本文以务实的原则,在遵循现有事业会计制度基本框架的前提下,着重提出改革和完善中职学校会计制度中教学设备的相关核算方法。
(一)教学设备购入的会计处理
中职学校在加强教学设备成本管理和核算的要求下,必须按权责发生制原则,正确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并把费用按配比原则在不同的会计期间加以划分,这样,才有利于目标成本的制定,有利于教学设备成本管理绩效的考核。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不少文章观点认为,现行事业会计制度在固定资产购置上是一次性计入当期支出,不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其实,这是对现行会计制度了解不全面造成的误解。现行会计制度规定,在固定资产购入时,借记“事业支出资本性支出”,贷记“银行存款”或“财政补助收入”等科目,同时全额借记“固定资产”,贷记“固定基金”。这样处理,就等于是把期结转事业结余时,把应计入“固定基金”的资本性支出提前计入,否则,期末结转时要作调整,不调整的话,就有可能确实把当期的资本性支出作为事业结余而最终增加了事业基金。所以说,现行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的购入核算应该是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的。
(二)教学设备折旧计提的会计核算
现行会计制度允许学校按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的一定比例计提修购基金,各按50%在修缮费和设备购支费中列支。计提时借记“事业支出修缮费”、“事业支出设备购置费”,贷记“修购基金”。这样核算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即当教学设备购入时已借记“事业支出”,在计提修购基金时又借记“事业支出”,产生了重复计支出的弊端,且所计提的修购基金与教学设备没有关系,不能反映出教学设备的使用状态及实际规模。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佳的途径是对教学设备计提折旧。因中职学校教学设备一般不要求加速更新,且中职学校经费一般有限,所以,没必要采用加速折旧法。可用平均年限法或工作量法计提设备折旧。
1.教学设备折旧方法
(1)平均年限法
平均年限法是指按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平均计提折旧的一种方法。均年限法适用于各个时期使用情况大致相同的固定资产折旧。它的计算公式为:
年折旧率=1-预计净残值率预计使用年限
(2)工作量法
工作量法是指按实际工作量计提固定资产折旧额的一种方法。一般是按固定资产所能工作的时数平均计算折旧额。工作量法适用于那些在使用期间负担程度差异很大,提供的经济效益很不均衡的固定资产。在各期使用固定资产的时间或产量不均衡时,采用此方法更加符合配比原则。在中职学校,在实行目标成本管理的模式下,对于一些能确定工作时数的设备可采用这种方法计提折旧,更能体现各责任成本中心的真实成本。如电子实训室的单片机等机械设备,可采用工作量法计提折旧,实际工作量可按该设备的实际人时数来确定。
2.教学设备折旧的会计核算
目前,有些观点认为,目前事业单位会计科目中的“修购基金”应该废除,完全借用企业会计制度对折旧的核算方法,以“累计折旧”来代替修购基金。笔者认为,中职学校特别是公办中职学校,与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有本质的不同,不能全部以企业的会计制度来代替中职学校的会计核算。且“修购基金”可以直观反映中职学校现有的资产更新和扩张的能力,应该予以保留。中职学校对于教学装备的维修,可分为零星修理、大中型修理。对于零星修理所发生的费用,因金额较小,可直接计入当期支出,借“事业支出维修费”,贷记相关科目。大中型修理或定期全面检修、用修购基金购入教学设备,因金额较大,可从修购基金中列支,借记“专用基金修购基金”,贷记相关科目。
对教学设备计提折旧时有两种方法可选择:一是不设“累计折旧”科目,计提的折旧额直接借记“事业支出教学设备折旧”,贷记“专用基金修购基金”。这种核算方法的优点是账务处理简化,但缺点是资产负债表上反映不出固定资产净值,不能反映固定资产使用状态和实际利用能力。第二种方法是设置“累计折旧”科目,在计提折旧时,借记“事业支出教学设备折旧”,贷记“累计折旧”,报废时将折旧额转入修购基金,借记“累计折旧”,贷记“专用基金修购基金”。这种方法能使资产负债表上反映出固定资产的净值,反映出学校现有固定资产的规模及利用能力。
(三)教学设备报废的会计核算
现行会计制度在固定资产报废时,“固定资产”与“固定基金”对冲,借记“固定基金”,贷记“固定资产”,如有处置收入,借记“现金(或相关科目)”,贷记“专用基金修购基金”。在设置“累计折旧”科目核算折旧的情况下,学校在报废教学设备时,应将计提的折旧额转入修购基金,借记“累计折旧”,贷记“专用基金修购基金”。
参考文献:
[1]熊立芬.高校预算控制环节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6,(3).
[2]曹立村,张蕾.对高职院校教育成本管理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4,(4).
[关键词]会计政策 经营成果 影响
新《企业会计准则》与原企业会计制度发生了大的变化:如大量引入公允价值的概念,更加注重财务人员的职业判断,允许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会计政策和方法对会计事项进行确认和计量等。而会计政策和方法的可选择性将对企业的利润将产生不同的影响。
学习和研究会计准则,规范、合理选用会计政策,从而客观、真实地反映企业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成为财务人员的职责所在。笔者结合工作实践,仔细研究了与企业经营管理相关的会计政策,尤其是可供选择适用、且对企业经营成果有重大影响的几项会计政策,提出一些见解和看法,以供参考。
一、关于固定资产的核算
1、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差异对利润的影响
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根据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合理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合理确定在固定资产使用寿命期间内不同时期的折旧费用。
新《企业会计准则》并未就各类资产的使用寿命作出规定,而《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给出了各类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这就表明,企业在不低于《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规定最低年限的标准上,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对企业而言,折旧费属于非付现成本。企业可以在税法允许的范围内,在能够承受的经营压力下,尽可能地缩短折旧年限,加速资产折旧,加大折旧费用,减少前期的利润,将税金负担向以后年度转移,从而减少现金流出,减轻资金压力,降低资金成本。
2、修理支出的性质划分对利润的影响
新准则规定,确认固定资产应具备以下条件:与该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计量。同时也规定: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符合上述确认条件的应当确认为固定资产,不符合的应当在发生时记入到当期损益。
新准则并没有规定固定资产修理费用资本化和费用化的明确划分标准。企业在实际操作中可以依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的相关规定进行确认,即:“修理支出达到取得固定资产时的计税基础50%以上,修理后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延长2年以上”。满足上述条件的修理费用开支,应当作为长期待摊费用,分期摊销并允许税前扣除。
由于新准则没有明确大修理支出的性质划分标准,而《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放宽了企业大修理支出费用化的条件,这将对经营成果产生不同的影响。企业可以工具自身经营管理需要,自主划分修理支出的性质,在修理支出未达到资本化条件时,可直接记入当期损益,将税务负担向后期推移;则选择将修理费用确认为资本性支出,或直接进行更新改造,增加固定资产价值,并将大修理或更新改造支出分摊在以后会计期间,从而减少当期费用,将经营压力向以后期间转移。
二、无形资产的核算
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自行开展的研究开发项目,应当区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分别进行核算:研究阶段的有关支出应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开发阶段的有关支出在满足一定条件下可资本化,确认为无形资产。新准则对无形资产成本的确认较原企业会计制度发生了重要变动,具有着质的区别。
原企业会计制度对研究开发支出资本化的规定过于狭隘,在重视谨慎性原则的同时忽略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应用,使得企业的研究开发支出全部记入当期损益,无形资产价值仅为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等费用,导致无形资产的价值被严重低估。而新准则明确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划分,对与无形资产有关的支出区分费用划和资本划进行处理,有利于企业正确计量资产价值,合理确认当期费用,同时,也为存在大量科研项目的企业自主进行科研项目的阶段划分,确认当期费用或无形资产价值提供了有利条件。
因此,对于每年都有大量科研经费投入的企业而言,合理划分科技项目支出的阶段,将对企业的经营成果产生重大影响:在经营环境宽松、经营压力小,有足够资金支持科技投入的情况下,可以多选择些计划性和探索性的项目,加大研究阶段的开支,直接记入当期损益;反之,应减少科研阶段的支出,将资金更多的投向那些进入开发阶段,很有可能产生成果,并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项目,从而将研发支出记入无形资产价值。
三、借款费用的核算
新准则在借款费用方面与原会计制度发生了重大的变化:1、扩大了允许资本化的资产范围;2、扩大了允许资本化的借款范围,即:为购建或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占用的一般借款的利息费用也允许资本化,计入相关资产成本;3、改变了借款利息资本化金额的计算方法,即对于专门借款发生的利息费用允许全部资本化,但需要扣减尚未动用的专门借款存入银行取得的利息收入或者进行暂时性投资取得的投资收益,这一规定避免了专门借款利息费用在资本化和当期费用化之间调整的可能性。
需要指出的是,新准则允许将购建或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占用的一般借款利息资本化,却未就企业确定是否占用一般借款作出相关规定,这就给企业自主划分资本性支出的资金来源提供了可选择性,即:在企业资本性支出超出专门借款金额,企业也存在一般借款的情况下,超出专门借款的资本性支出的资金来源划分就存在两种选择:第一种选择是确认为首先动用企业自有资金用于资本性支出,不足部分才占用到一般借款,企业一般借款利息较少或没有被资本性支出占用,一般借款的利息支出将更多或全部记入当期损益,从而降低企业的当期利润;另一种选择是确认为超出专门借款的资本性支出首先动用了一般借款,不足部分才占用到企业自有资金,企业一般借款的利息更多或全部资本化,其余部分记入当期损益,从而减轻了企业当期的经营压力。
四、金融资产的核算
金融资产是新准则新增加的内容,新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将持有的金融资产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部分金融资产的分类完全取决于管理当局的意志,且分类的不同对企业各期的利润将产生直接的影响。
按新准则规定,一些金融资产如股票、债券、基金等,既可被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也可以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一项金融资产被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后,不能再重分类为其他金融资产,即其公允价值的变动只能计入当期损益,其他金融资产也不能再重分类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一项金融资产被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其公允价值的变动暂不计入当期损益,而是计入所有者权益。只有在处置该项金融资产时才转回当前损益。这就表明,若企业将一项金融资产划分至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其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的差异在持有期间不会影响企业的利润,只有当其部分或全部处置时,才会转回到当期利润中,对企业当期的经营成果产生相应的影响。
五、营业外收入的核算
原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对企业接受捐赠资产价值的处理方法是,先通过“待转资产价值”科目核算,在计算缴纳所得税后最终转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新《企业财务通则》第十七条对企业资本公积作出了新的规定:“对投资者实际缴付的出资超出注册资本的差额(包括股票溢价),企业应当作为资本公积管理。经投资者审议决定后,资本公积用于转增资本。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新会计准则没有设置“待转资产价值”科目,也没有要求最终计入“资本公积”科目。因此,新准则关于企业接受捐赠资产价值的核算规定较原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具体如下:
1、取消科目,在企业接受捐赠资产价值的会计处理上改变思路
新会计准则不仅取消了“待转资产价值”科目,取消了通过“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核算的要求,而且整篇准则没有出现“待转资产价值”、“接受捐赠货币性资产价值”和“接受捐赠非货币性资产价值”等相关概念。新准则不仅取消了对企业接受捐赠资产价值“待转”的概念,而且改变了原企业会计制度对该问题的核算思路。今后不再对接受捐赠资产区分是否“待转”的问题,不再将企业接受捐赠资产的价值通过“待转资产价值”科目核算。
2、改变去向,计入损益
新准则改变了原会计制度将接受捐赠资产价值最终计入“资本公积”的规定,并在新准则附录《会计科目和主要帐务处理》中对“营业外收入”科目增设“捐赠利得”明细科目,规定将企业接受捐赠资产的价值作为“捐赠利得”直接计入“营业外收入”。这一会计处理方式的改变对企业的经营成果将产生很大的影响。
摘 要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中新增加了“待摊支出”科目,通过该科目的定义、科目设置、核算内容、归集方法、以及期末在医疗支出、公共卫生支出之间进行分配,并对其相关的业务进行了会计处理和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 待摊支出 会计处理 业务讨论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中设置了“待摊支出”科目,核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组织、管理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活动等日常发生且需要分摊至医疗支出和公共卫生支出的各项间接支出,并且应按照待摊支出的种类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核算,期末将本科目余额按照职工人数、场地面积等合理可行的分摊标准计算,并分摊至“医疗支出”和“公共卫生支出”中进行具体反映和详细核算。
一、业务处理规则
费用报销、领用物资、购置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应付职工薪酬等日常业务,借记“待摊支出”、“医疗卫生支出”、“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库存物资”、“固定基金――固定资产占用(在建工程占用)”;同时借记“财政基建设备补助支出”、“待摊支出”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应付账款”等科目。
二、应用举例
(一)经济业务
XX乡镇卫生院担负着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基建设备补助通过国库集中支付结算,本月发生的有关经济业务如下:
1.支付综合楼修缮费用30000元,其中财政补助拨款20000元,非国库财政补助10000元。
2.办公室报销差旅费1000元、会议费800元。
3.外科领用卫生材料一批1200元,财务科领用办公用品一批800元。
4.儿科主任外出参加公共卫生业务培训,报销会议费1300元,冲减原借款1300元。
5.组织慢性病防治、妇幼健康教育活动,领用卫生材料3000元,以现金支付宣传费等公用经费2300元。
6.支付计算机耗材款300元,其中外科80元、儿科100元、院长室120元。
7.购买医院管理软件一套150000元,其中申请财政补助100000元、自有资金50000元。
8.购买空调三台18000元,其中办公室一台5000元、急诊室二台13000元。
9.购买X光机一台450000元,全部申请本级财政补助予以支持采购。
10.计算本月职工薪酬90000元,其中行政后勤10000元、医疗支出60000、公共卫生支出20000元。
11.月末按照医疗支出、公共卫生支出的分摊比例,对“待摊支出”明细科目的汇总数进行分摊。
12.月末登记总账、明细账,并且结账、转账。
(二)会计分录
(1)借:财政基建设备补助支出――综合楼20000
贷: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20000
借:待摊支出――非财政资本性支出 10000
贷:银行存款10000
借:固定资产――房屋建筑物30000
贷:固定基金――固定资产占用 30000
(2)借:待摊支出――其他公用经费――差旅费 1000
――会议费 800
贷:现金 1800
(3)借:医疗卫生支出――医疗支出 1200
待摊支出――其他材料支出800
贷:库存物资――卫生材料1200
――办公材料 800
(4)借:医疗卫生支出――公共卫生支出 1300
贷:其他应收款――儿科主任 1300
(5)借:医疗卫生支出――公共卫生支出 5300
贷:现金 2300
库存物资――卫生材料 3000
(6)借:医疗卫生支出――医疗支出 180
待摊支出――维修费 120
贷:现金 300
(7)借:财政基建设备补助支出――无形资产 100000
贷: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100000
借:待摊支出――非财政资本性支出50000
贷:银行存款 50000
借:无形资产――管理软件150000
贷:固定基金――无形资产占用 150000
(8)借:医疗卫生支出――医疗支出 13000
待摊支出――非财政资本性支出 5000
贷:银行存款 18000
(9)借:财政基建设备补助支出――X光机450000
贷: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450000
借:固定资产――专用设备――X光机450000
贷:固定基金――固定资产占用 450000
(10)借:医疗卫生支出――医疗支出 60000
――公共卫生支出20000
待摊支出――人员经费 10000
贷:应付职工薪酬90000
(11)“待摊支出”科目借方余额为77720元,其中分摊至医疗支出为57247.11元、公共卫生支出为20472.89元,分摊明细汇总表如下:
根据上述分摊表,进行账务处理如下:
借:医疗卫生支出――医疗支出――人员经费 7365.82
――其他材料支出 589.27
――非财政资本性支出 47877.80
――维修费 88.39
――其他公用经费 1325.85
医疗卫生支出――公共卫生支出――人员经费2634.18
――其他材料支出 210.73
――非财政资本性支出 17122.20
――维修费31.61
――其他公用经费 474.15
贷:待摊支出――人员经费 10000
――其他材料支出800
――非财政资本性支出 65000
――维修费 120
――其他公用经费1800
(12)月末登账结账转账(略)。
三、需要讨论的问题
(一)公共卫生的界定
我国公共卫生的内涵及领域至今尚无统一认识和明确定义,尽管在中央文件中多次出现“公共卫生”的字眼,但对其内涵的认知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因此我国应有相应的权威机构或授权研究机构来界定公共卫生的内涵和范围,便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更真实、准确地归集和核算国家在公共卫生服务方面的投入和使用。
(二)医务人员兼职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时,如何进行核算
基层会计制度只是笼统地对“日常发生且需要分摊至医疗支出和公共卫生支出的各项间接支出”列入“待摊支出”科目核算,而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际工作中,除了管理工勤科室外,不可能将基本医疗服务与公共卫生服务完全独立分离。
当一个特定科室的医务工作者兼职进行这两项服务工作时,如何来记录对应的工作量、人工耗费及物品支出;又比如组织医务人员参加抗震救灾、突发疫情防治等工作,如何来核算确定公共卫生支出的工作量及相应耗费。这些情况都需要国家出台实施细则加以量化和规范,使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更具有可操作性。
(三)怎样的分摊标准才算合理
基层会计制度提出采用“合理可行”的分摊标准进行分摊,列举了“人数比例、房屋面积”参考标准,从实际操作层面上看,这些分摊标准相对固定、核算简单,但没有与“医疗支出、公共卫生支出”这两种支出的动因相关联,分摊结果很粗放。
在信息化的时代,应该尽可能科学合理地反映价值的形成过程。比如参考采用医疗卫生收入比例、医疗卫生支出比例、增长比率、绩效考核指标等动态标准来分摊,是否要比人数、面积等静态标准更客观、更合理一些呢?
(四)多期间多样化分摊问题
“待摊支出”科目账务处理规定“本科目期末借方余额,反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尚未分摊的待摊支出余额,但本科目年末应无余额”,这就产生了一个多期间分摊不均衡、同期间分摊比例多样化的问题。举例说明如下:
(1)在12月份用自有资金购买一台设备,计划其后的8个月分期摊销,但会计制度规定年末应无余额,那么该项支出必须在本月分摊完毕,这将出现费用分摊极不均衡的情况。
(2)在该科目下,日常费用性支出类明细科目当月分摊完毕,资本性明细科目仍有余额,这在分摊模型上出现多样化的现象。
(3)在该科目下,一种费用(电费)的分摊,如果本月采用按面积分摊,下个月采用按人数分摊,不同期间的分摊标准不统一,这也影响分摊结果的准确性与可比性。
这些问题都需要国家出台实施细则予以说明,并且征求各地的实践效果,充分反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实际情况,以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更有效地开展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关键词:成本核算;会计原则;医疗成本
医院注重社会效益,然而其持续发展也离不开经济效益的实现。因此其积极进行医疗成本的核算和管理,遵循特定的会计原则,控制医疗成本、改善内部管理,才能发挥有限资源的最大效益,并应遵循以下会计原则:
一、权责发生制原则
根据《医院财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规定:“医院进行会计处理时,同时存在着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两种处理原则,对预算资金的收支按照收付实现制处理,对业务收支按权责发生制处理。”收付实现制是与权责发生制相对应的一种确认基础,在医院实际工作中,收付实现制并没有准确反映医院的收支情况,导致账面的资产和负债与实际不符。以信用为基础的现代结算方式种类繁多,名种应收未收、应付未付、预提和待摊的交易与经济事项和现金流转的背离程度相当大。要准确反映和核算医疗成本,采用权责发生制成为必然,而且是医院进行成本核算、收支配比的需要,它有助于进行正确核算医疗成本。医疗设备、房屋、图书等,在一定时期内均为一次性投入,是投入在先,使用在后,对这些固定资产通过“累计折旧”会计科目来核算,这样才能真实反映固定资产的净值。另外,对银行贷款利息的偿还和待发工资等这类负债,在收付实现制下只在偿还时才计入账簿,低估了财务风险,而在权责发性制下每月都要计入账簿,可以全面反映医院的债务状况和医疗成本。
二、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
收益性支出不同于资本性支出,前者全部由当年的营业收入补偿,后者先记作资产,通过计提折旧或摊销分年摊入各年成本费用。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是为了正确计算各年损益和反映资产价值。如把收益性支出作为资本性支出,结果是少计了当期费用,多计了资产价值,虚增了利润;反之,则多计了当期费用,少计了资产价值,虚减利润。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要求会计核算应当合理区分收效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仅与本会计期间相关的,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计入本会计期间成本;凡是支出的效益与几个会计期间相关的,应当作为资本性支出,并在产生效益的几个会计期间内均衡地摊销,分别计入几个会计期间的成本。依据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划分标准,可以确定医疗支出属于收益性支出,基本建设支出属于资本性支出。而对附属单位补助、上缴上级单位支出根据配比原则不能讲入医疗成本。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重要意义在于正确确定哪些支出应计入当期成本,哪些支出不能计入当期成本,使会计报表反映的数据真实可靠。
三、收支配比原则
收支配比原则要求费用与其相关收益相匹配,即将某一会计期间的费用或归集于某些对象上的费用与相关的收入或产出相匹配。收支配比原则作为会计要素的确认要求,用于利润确定。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带来一定收入,也必然要发生相应的费用。有利得必有所费,所费是为了所得,两者是对立的统一,利润正是所得比所费的结果。收支配比原则的依据是受益原则,即谁受益,费用归谁负担。受益原则承认得失之间存在因果关系,须按照原则区分有因果联系的直接成本和没有直接联系的间接成本。直接费用与收入进行直接配比来确定本期损益;间接费用则通过判断而采用适当合理的标准。在实际工作中收支配比原则有两层含义:一是因果配合,将收入或产出与其对应的成本相配比;二是时间配合,将一定时期的收入或产出与同时期的成本费用相配合。
在核算医疗成本时采用这一核算原则,能够准确分析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准确计算出一个时期或某一病例成本。医疗成本的计量必须在确定成本对象之后合理、准确地应用收支配比原则,将医疗费用与收益相配合、将科研费用与新知识产出或技术改进相配合。
四、专款专用原则
专款专用原则是事业单位会计特有的一条准则,它只存在于事业单位会计。对于国家指定用途的各类专项资金和专用基金,应当根据指定用途使用,不能挪作他用。医院必须按资金取得时规定的不同用途使用资金,专款专用并专设账户;会计报表应单独反映其取得、使用情况,从而保证专用资金的使用效果。专款专用原则是预算会计特有的会计原则,充分体现了非营利组织按出资人意愿使用资金的思想。医院在进行医疗成本核算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此项原则,保证国家利益的顺利实现。
权责发生制原则、区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收支配比原则和专款专用原则是密切相关的,它们从不同方面规范会计主体,正确地核算收入和成本,是医院核算医疗成本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四项基本原则。
参考文献:
1.《医院财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财社字[1998]148号.
2.刘志林.高等院校教育成本核算问题初探[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7(1).
关键词:政府补助 会计 账务处理
中图分类号:F23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9-148-03
医疗机构作为一个非营利的事业单位,其会计核算有别于企业会计、预算会计,目前医疗机构会计执行的是《医院会计制度》,在市场经济日益深入、医疗改革不断加深的当今,医疗机构会计核算也需要和企业会计接轨。政府补助作为政府对医疗机构的一种补偿机制,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医疗机构的正常、有效运转。本文主要探讨医疗机构政府补助的财务处理及其对财务报告的影响。
一、政府补助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1.政府补助的概念。要探讨医疗机构政府补助的财务处理及其对财务报告的影响。首先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个概念一政府补助。政府补助是指企业从政府无偿取得的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性资产,主要有财政拨款、财政贴息、税收返还和无偿划拨非货币性资产等形式,但不包括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本。
2.政府补助对于医疗机构日常运营及发展的重要性。医疗机构是知识密集型、高投入的事业单位,其医疗设备购置、医疗耗材、药品储备、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的支出都很大就拿一个拥有1500张病床、4000人在职职工的三级甲等医院来说,一个月的运营成本在一亿元左右。目前,政府对医疗机构的政府补助还只限于基本经费补助和专项经费补助两大方面,其中,基本经费补助还只涉及人员经费中的基本工资及离退休费用部分,政府补助金额占该类支出总额10%左右;专项经费补助也多用于重点学科建设方面。近两年来,财政补助开始涉及重点学科的人才建设、政策性亏损方面,为医疗机构的日常运营、人才梯队建设、大型医疗设备购置提供了资金保障。财政补助的持续性投入。为医疗机构重点科室的学科建设及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而近两年的政策性补亏方面的财政补助也为医疗机构减轻了一定的资金压力。
按照《国务院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的通知》国发[2009]12号的要求,落实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逐步将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财政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两个渠道。政府自责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和大型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和政策性亏损补偿等,并对公立医院承担的公共卫生任务给予专项补助。政府补助在医疗机构的运营及发展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是公立医院切实履行公共服务职能,为群焱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的基石。
二、政府补助会计账务处理的通常做法
政府补助会计处理包括两个核・心问题:第一,时于接受的政府补助究竟是增加企业的所有者权益还是作为企业的收益加以确认;第:。在确认为收益的情况下,是将补助单独全额确认为收益,还是用收益抵减费用。目前,业内对于企业获得的政府补助,套计核算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是资本法。另一种是收益法。
(一)政府补助采用资本法核算
主张采用资本法的认为,政府补助不需归还且非经营所得,因此应记入所有者权益。理由有三:
1.政府补助是一种融资手段。应在资产自债表内处理,不应通过利润表处理,由于预计不必归还,政府补助应当直接贷记所有者权益。
2.因政府补助不是经营收益。而是政府给予企业的无相关代价的奖励,因此在利润表中确认政府补助是不恰当的。
3.政府补助可视为股东投资以外的额外资本来源,因此,这些资本应保持不变,将这种企业白得的资本列入利润表,计入应税所得和利润分配是不合适的。
(二)政府补助采用收益法核算
主张采用收益法的认为,政府补助应在某一时期或某几期内确认为收益,理由有三:
1.政府补助不是来自股东的收入,不应直接贷记所有者权益,而应在适当的期间确认为收益。
2.政府补助很少是无偿的,企业争取到政府补助通常要履行附加条件,因此,它们应该确认为收益,并于将来要由补助来补偿的相关成本配比。
3.如同所得税和其他税费要从收益中开支一样,政府补助作为政府财政政策的一种延伸,在利润表中处理是符合逻辑的。
在政府补助采用收益核算的前提下,存在两种不同的计价方法:总额法和净额法。
总额法,是指将政府补助全额作为补贴收入,在利润表中单独列示。理由是,将收益项目与费用项目相冲抵是不恰当的,将费用和补助分开,便于同不受补助影响的其他费用进行比较。
净额法,指将政府补助与其相关费用相冲抵的方法,理由是,如果没有补助,企业可能不会发生这些费用,因此,在列报费用时如不抵销补助,会引起误解。
三、目前医疗机构政府补助账务处理现状
对于担负着基本医疗保障业务的医疗机构而言,政府补助会计处理主要采取的是收益法下的总额法核算。
(一)目前医疗机构政府补助的主要形式
医疗机构政府补助目前主要有财政拨款、无偿划拨非货币性资产两种形式,财政拨款又具体可分为基本经费补助、政策性补助、专项补助三种情形。
(二)目前医疗机构政府补助账务处理现状
自2005年开始,财政的政务公开已越来越完善,对医疗机构的政府补助均通过财政综合信息平台进行网上申报、立项、批复、拨付资金厦支付款项。就政府补助的账务处理、收入确认方面,属财政授权支付方式的,目前是在收到资金时一次性记入“财政补助收入”:属财政直接支付方式的,则是在相关支出时,同时确认收入,并在拨款所属年末,将来支出部分借记“财政应返还额度”,贷记“财政补助收入”。也就是说,不论采取哪种方式,收入均在当年体现,而支出却有可能在下一年度,不符合权则发生制、收入支出配比原则。
四:政府补助在医疗机构的不同账务处理及对财务报告的影响
(一)财政拨款
目前财政对医疗机构的财政拨款主要有基本经费补助、政策性补助、专项补助三种情形。
1.基本经费补助。对于差额拨款的医疗机构,财政对其的基本经费补助只限于对编制内正式职工的基本工资的补助,属货币性不涉及资本性支出的补助。目前,该类经费补助是以财政授权支付的方式下达的,医疗机构在收到银行盖章的“授权支付到账通知书”时,根据通知书所列金额,借记“零余额用款额度”,贷记“财政补助收入”。因是差额补助。支出时
可直接从零余额账户划到工资户中,借记“银行存款”,贷记“零余额用款额度”。
本类经费补助目前账务处理的特点:
(1)收入在收到时一次性记入当期“财政拨款收入”,支出时不通过“财政补助支出”核算,收入、支出不配比。
(2)本类财政补助的结余转至“医疗收支结余”,财政补助基本经费结余在“收支总表”中未单独列示,对收到拨款当期“医疗收出结余”影响较大,会出现收入确认期医疗收支结余虚增现象。
针对上述问题的建议:按新会计准则从政府补助计入损益的会计期间方面的规定入手,可采用以下两种方式:
方式1.现有填报基本经费计划可采取一次性填报一次性批复,也可分次填报分次批复,应统一要求改为逐月填报基本经费用款计划,按月下达的方式,减少目前某些医疗机构在某会计月度内一次性记“财政补助收入”分月支出时对“医疗收出结余”的影响。
方式2在不改变经费计划下达的前提下。改变会计核算方法。在净资产类项下增设“待转财政拨款”一级科目。核算医疗机构取得的尚未结转入收入的财政拨款,并在“待转财政拨款”科目下增设“待转基本经费拨款”二级明细。医疗机构在收到银行盖章的“授权支付到账通知书”时,根据通知书所列金额,借记“零余额用款额度”,贷记“待转财政拨款一待转基本经费拨款”:在收支科目类下增设“财政补助支出”一级明细,并在“财政补助支出”科目下增设“基本经费支出”,现有的一级明细科目“财政专项支出”降为与新增的“基本经费支出”平行的二级明细科目。
医疗机构用零余额支付工资时,借记“待转财政拨款一待转基本经费拨款”科目。贷记“财政补助收入一基本经费补助”。同时,借记“财政补助支出一基本经费支出”科目,贷记“零余额用款额度”,期末“待转基本经费拨款”的贷方余额反映医疗机构已收到但尚未支付的经常性经费补助。
2.政策性补助。这类财政拨款一般设有指定用途而且与资产无关。其实质是对医疗机构运营中因政府调控干预或其他非市场因素导致的“亏损”或“微利”等运营结果,从收支结余总额的角度进行“纠aX"。比如2008年拨付的药品补偿款、食用含三氯氢胺婴幼儿奶粉事件免费治疗费用、2009年拨付的医疗机构欠费补偿款,都属于本类补助。根据政府补助会计准则,医疗机构应在收到补助时,凭借零余额到账通知书,借记“零余额用款额度”,贷记“财政补助收入一”。支付时,根据归垫批文,借记“财政补助支出一财政专项支出一。贷记“零余额用款额度”。
本类经费补助目前账务处理的特点:与之相对应的支出已在发生时作为当期费用列支,在归垫时冲减相关费用,对当期“医疗收出结余”有影响。
针对上述问题的建议,在当期财务报告中
3.专项补助。这类财政拨款是指核算医院按照批复的预算和经费领报关系,收到的由同级财政部门拨入的财政专项补助经费,多为货币性资本支出补助,按是否履行政府招投标程序又分为“财政授权支付”、“财政直接支付”两种方式。对于归属“财政授权支付”方式的财政专项,其收入、支出的确认等同于基本经费补助所采取的账务处理模式,在此不再复述;归属“财政直接支付”方式的财政专项。是在支出的同时确认收入。
“财政直接支付”方式下本类经费补助目前账务处理的特点:对于医疗机构而言,本类经费多用于购买医疗设备、工程项目,收入在支出时同时确认,符合收入支出的配比原则,但时于涉及资本性支出的项目,收入、支出一次性确认,不符合权则发生制原则。
按现在的《医院会计制度》,购入医疗设备。
①借:财政补助支出(设备金额)
贷:财政补助收入(设备金额)
同时:
②借:固定资产(设备金额)
贷:固定基金(设备金额)
而工程项目,则借:财政补助支出(支付金额,)
贷:财政补助收入(支付金额)
并做备查账登记,待I程完工,交付使用时。
借:固定资产(设备金额)
贷:固定基金(设备金额)
“固定基金”属净资产范畴,与“固定资产”相对应,以固定资产存续期间的原值列示在“资产负债表”的中,从而造成医疗机构资产虚增,且当同一批次的固定资产同时报废时,又会使报废期的总资产一下减值过多,从而对报表使用者产生误导。
针对上述问题的建议:按新会计准则对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要求按规定在相关资产使用寿命内平均分配,计入当期损益,增强可操作性和配比性的要求,改变当前的一次性确认收入的会计核算方法,对于涉及资本性支出的财政项目。按折旧分期确认收入。具体做法如下:
在净资产类项下增设“待转财政拨款”总账科目,核算医疗机构取得的与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相关的尚未结转入收入的财政拔款,以及医院取得的尚不能确定是否用于资本性支出的财政拨款。并设“待转资本性拨款”和“其他待转拨款”一级明细科目。在“待转资本性拨款”一级明细科目下按具体使用项目设置二级明细账,进行明细核算,同时停用“固定基金”科目。支出时,区分财政授权支付业务、财政直接支付业务两大类。
(1)财政授权支付业务:本类业务分为资本性支出、非资本性支出两类。涉及资本性支出的。采取总额法接折旧分期确认收入的方法核算、涉及非资本性支出的,采取总额法核算。
医疗机构在收到银行盖章的“授权支付到账通知书”时,
借:零余额用款额度到账金额
贷:待转财政拨款--待转资本性拨款一某项目名称
用于资本性支出的到账金额
待转财政拨款一其他待特拨款一某项目名称
无法确认是否是资本性支出的到账金额
财政补助收入一财政授权支付一项目名称
用于非资本性支出的到账金额
①资本性支出的货物采购:
i.支付设备款时
借:固定资产
贷:零余额用款额度
ii.次月计提设备折旧时借:财政补助支出一财政专项支出一财政授权支付一某项目名称直线法月折旧额
贷:专用基金―提取修购基金(累计折旧)直线法月折旧额
iii.按折旧分期确收入时
借:待持财政拨款一待转资本性拨款―某项目名称直线法月折旧额
贷:财政补助收八―授权支付一某项目名称直线法月折旧额
②非资本性支出:
支出时,如发放人员工资:
借:财政补助支出一基本经费支出
贷:零余额用款额度
(2)财政直接支付业务:本类业务分为资本性支出的货物采购和工程采购两类,采取总额法按折旧分期确认收入的方法核算。
①货物采购:医疗机构根据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委托银行转来的《财政直接支付入账通知书》及原始凭证。
i.支付设备款时
借:固定资产设备原值
贷:待转财政拨款一待转资本性拨款一某项目名称设备原值
ii.次月计提设备折旧时
借:财政补助支出一财政专项支出一财政
直接支付一某项目名称直线法月折旧额
贷:专用基金一提取修购基金(累计折旧)直线法月折旧额
iii.按折旧分期确认收入时
借:待转财政拨款一待转资本性拨款一某项目名称直线法月折旧额
贷:财政补助收入一直接支付一某项目名称直线法月折旧额
②工程采购:医疗机构根据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委托银行转来的《财政直接支付入账通知书》及原始凭证。
i.按工程合同分期支付工程款时
借:在建工程一某项目名称 支付金额
贷:待转财政拨款一待转资本性拨款一某项目名称支付金额
ii.工程完工交付使用时
借:固定资产 累计支付金额
贷:在建工程一某项目名称累计支付金额
iii.次月计固定资产折旧时
借:财政补助支出一财政专项支出一财政直接支付一某项目名称直线法月折旧额
贷:专用基金一提取修购基金(累计折旧)直线法月折旧额
iv.按折旧分期确认收入时
借:待转财政拨款一待转资本性拨款一某项目名称直线法月折旧额
贷:财政补助收入一直接支付一某项目名称直线法月折旧额
(3)结转下年的账务处理。
年度终了,依据银行提供的对账单中的注销额度,将当年未支付完毕的财政补助结转下年。
①财政直接支付业务结转下年:
借:财政应返还额度一财政直接支付结转下年使用金额
贷:待转财政拨款一待转资本性拨款~某项目名称结转下年使用金额
②财政授权支付业务结转下年:
借:财政应返还额度一财政授权支付结转下年使用金额
贷:零余额用款额度结转下年使用金额
(二)无偿划拨非货币性资产
这类财政拨款是指医疗机构取得的无偿划拨非货币性资产,收到时,按捐赠方提供的资产发票、单据注明的价值,没有注明价值的按同类资产的市场价格,借记“固定资产”,贷记“固定基金”。
本类财政拨款目前账务处理的特点:在取得时直接记入净资产类性质的科目“固定基金”中,来作为收入确认。
针对上述问题的建议:按捐赠方提供的资产发票、单据注明的价值,没有注明价值的按同类资产的市场价格加上相关税费作为该资产的公允价。
1.不需安装的设备。
借:固定资产公允价
贷:银行存款 支付的相关税费
其他收入一无偿划拨非货币性资产差额
2.需安装的设备。
(1)设备到货时。
借:在建I程一设备安装设备安装支付金额
贷:银行存款设备安装支付金额
(2)交付使用时。
借:固定资产设备安装累计支付金额+公允价
贷:在建工程一设备安装设备安装累计支付金额
其他收入一无偿划拨非货币性资产 差额
【关键词】 事业单位会计 医院会计 会计改革
我国现行《医院会计制度》,是财政部、卫生部根据《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结合我国医院特点,参考国外非盈利组织财务会计制度,于1998年11月17日颁布并于1999年1月1日实施的。这次改革借鉴了企业财务会计改革的经验和国际惯例,是医院财务管理、会计核算的重大改革。它为医院适应市场经济、参与市场竞争注入了新的活力,是医院会计同国际惯例接轨、迈向医院会计现代化的又一次重大发展。现行医院会计核算制度的主要内容有:
第一,现行的《医院会计制度》将会计要素分为五类,即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其平衡公式为:资产=负债+净资产。现行制度改变了过去将会计科目分为资金占用和资金来源两大类的划分方法,会计要素更明确,平衡关系更加清楚,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医院的经济活动,也使中外医院会计的交流更具有实用性。
第二,明确了医院收支性质,建立了“大收入,大支出”概念。医院是不以营利为目的、承担一定福利职能的社会公益事业单位,医院的所有收入均是事业性收入,相应的支出均为事业性支出。
第三,明确了医院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范围。医院贯彻权责发生制原则,对医疗收入与药品收入分别核算。
第四,取消了奖励基金与事业发展基金的提取,规定了成本的列支范围,直接增减事业基金,使医院的资金使用更具有灵活性。第五,药品核算与管理更加科学。现行医院会计制度简化了药品出入库核算手续,将药品折扣直接打入药品进销差价,当药品售出时,折扣才算收入,避免了药品收入的虚假性。
现行《医院会计制度》自颁布实施以来,对于规范医院的财务管理、提高医院的会计核算质量均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改革步伐的日益加快及中国加入WTO,现行《医院会计制度》在运行过程中也愈来愈显现出不足及局限性。笔者结合实际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完善措施。
第一,现行医院会计核算制度对成本的核算不够准确,管理费用分摊不合理,应考虑增设“财务费用”以及相关间接性费用的过渡性科目。管理费用所包括的范围较广,除医院管理部门的费用外,还包括为医疗、药剂、管理等部门服务的辅助部门的费用以及借款利息费用等。管理费用的大小直接影响医疗服务成本、药品销售成本和制剂产品成本,最终影响到收支节余和净资产。而现行医院会计制度简单地将管理费用按人员比例在医疗成本与药品成本中进行分摊,不能准确反映医疗成本和药品成本。笔者建议,增设反映医疗支出与药品支出的相关间接费用的过渡性科目,用于归集属于医药成本但不能直接进入医疗支出、药品支出的各种间接性费用,月末再按人员比例在医疗成本与药品成本中分摊;增设“财务费用”科目,把原在“管理费用”科目中列支的借款利息支出和在“其他收入”中核算的存款利息收入统一归集到“财务费用”一级科目中核算。
第二,增设“累计折旧”科目,避免医院资产的虚增。现行医院会计制度规定,医院应按固定资产原值计提“修购基金”作为提取折旧的一种变通方法,提取时只增加“专用基金———修购基金”和医疗支出、药品支出、再加工材料等,不冲减固定基金,直至固定资产报废清理完毕之前,账面上固定基金和固定资产始终保持原始价值不变。笔者认为这种对固定资产、固定基金、修购基金的账务处理不合理,提取修购基金时未设置“累计折旧”会计科目,不能反映固定资产净值,会引起医院资产和净资产虚增。故建议设立“累计折旧”会计科目,计提折旧时,借记有关支出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同时登记固定资产明细账和总账,并在会计报表中分别列示固定资产原值、累计折旧及固定资产净值,使资产负债表反映医院实际总资产及净资产,便于报表使用人正确理解有关信息。期末“固定资产”账户余额仍为原始价值,“累计折旧”账户余额为已提折旧额,在资产负债表中,累计折旧作为固定资产的备抵项目列示在固定资产项目下方,两者相抵后的余额应为固定资产净值。此方法的优点是将资产负债表中“累计折旧”项目金额、“固定资产净值”项目金额与“固定资产原价”项目金额相比较,可以获得医院整体固定资产新旧程度的信息和使用状况,便于会计报表使用人作出相关决策,也可避免医院资产和净资产的虚增。
第三,进一步完善资本性支出会计处理程序。医院发生的资本性支出,如购置房屋和设备、固定资产改良、大型维修等,按《医院会计制度》规定,均应从修购基金或事业基金中列支,不对医院的当期效益发生影响。即购置或接受固定资产时,一方面要借记“专用基金———一般修购基金”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另一方面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固定基金”科目,直到固定资产报废、毁损或盘亏时,才按原值借记“固定基金”科目,贷记“固定资产”科目。笔者认为,现行《医院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的这种核算方法,尚存在一定的弊端。如部分中小医院特别是乡镇卫生院发生大量的资本性支出,而这些支出在修购基金和事业基金中不能完全列支时,由于《医院会计制度》中没有明确规定列支方法,只能从医疗支出或药品支出中直接列支,即发生资本性支出时,借记“固定资产”和相应的支出科目,贷记“固定基金”和“银行存款”科目。固定资产的这种核算方法,其一是不利于考核单位及负责人的业绩和经济效益。净资产的增减变化是经济效益完成情况的一个重要指标,然而因采用这一固定资产核算方法造成的净资产忽增忽减,会使考核结果出现很大的误差。其二是不利于固定资产实有价值的动态反映,容易导致单位家底不清,实力不明。其三是会导致支出的虚增,使医院当期甚至当年的收支结余受到很大的影响。所以,现行医院会计核算制度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医院会计可借鉴企业会计的核算方法,取消“固定基金”科目的核算内容,购入固定资产时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将固定基金的期初余额减去评估固定资产净值后转入“事业基金”科目,固定资产原值与净值之间的差额记入“累计折旧”科目。
第四,应改进坏账准备的提取方法。坏账是医院无法收回的应收款项。现行《医院财务制度》规定:“年度终了,医院应按年末应收医疗款和应收在院病人医药费科目余额的3%—5%计提坏账准备。”医院的坏账损失主要发生在出院病人欠费这一环节,与“应收医疗款”相关,提取坏账准备时不能将“在院病人医药费”包括在内。笔者认为,应按应收款项账龄长短,依据不同比率计提坏账准备,对于期限超过三年、确认无法收回的应收账款,应全额提取坏账准备。
参考文献:
[1] 王善臻.非营利医疗机构财务会计[M].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