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初中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

初中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0:36:4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初中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初中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

篇1

关键词: 初中地理课堂 地理核心素养 培养途径

2014年3月,《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完善高校和中小学课程教学有关标准。其中“核心素养”一词,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地理课堂教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呼声越来越高。

一、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构成

地理素养是指一个人通过地理学习而获得的地理知识、技能、方法与观念,或者说是个人能够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观察事物且运用地理学的知识、技能来解决问题的内在涵养。因此,地理核心素养应是地理学中最具学科本质的东西,是不能通过其他学科的学习而获得的,是学生借助地理学习过程而形成的解决实际问题所需要的最有用的地理知识、最关键的地理能力、最需要满足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地理思维。

依据众多专家、学者的探讨,结合多年从事地理教学的实践经验,我们认为地理核心素养应由地图技能、空间视角、综合思维和人地观念四大方面构成:

1.地图技能。地图既是地理学习的重要内容,又是地理学习的重要工具。地图的类型相当丰富,既有传统的纸质地图,又有现代的电子地图。引导学生把握地图的“三要素”,且能从地图中获取、整理和运用信息来分析解决地理问题,是初中地理教育的主体任务之一。也就是说,初中地理课程中的识图、绘图、用图能力的培养是地理素养的关键所在。

2.空间视角。空间视角是在观察确定地球表层各种事物空间位置关系、展开范围和排列状态等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学科能力品质,是认识空间位置、空间分布格局所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地球表面上的一切地理事物、地理效应和地理过程,统统发生在地理空间之中,空间视角就是对这些地理现象的分布格局和空间关系进行正确透视,涉及“它在哪里”“它是什么样子”“它为什么在那里”等问题。地理对这些问题的揭示,有助于帮助人们正确认识人类与地理环境发展中的空间关系,如空间位置、形态、组成、层次、排列、格局、联系和制约关系等,而上述认识将进一步引导人们深入思考人类如何生活在地球上。因此,培养学生的空间视角是初中地理教育的又一价值追求。

3.综合思维。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既包括自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综合要素及其之间相互关系的综合研究,又包括地貌、水文、气候、植被、土壤、人口、聚落、工业、交通等要素及其之间相互关系的综合研究。无论是对区域环境特征的归纳,还是对区域发展问题的理解,都需要调用区域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需要综合考虑区域内各自然要素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选择合适的地理知识或与之相联系的其他学科知识,探究区域中的地理事物,具有明显的综合思维特征。因此,综合思维的培育理应成为地理教育核心的内容之一。

4.人地关系。地理科学以研究人地关系为主线,以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为主旨。通过地理学习,除了掌握必要的地理知识、技能和方法外,更重要的是形成人的生命发展质量及终身发展所需的地理意识和观念。可见树立可持续发展观、人地协调观、环境伦理观、科学的人口观和资源观,运用正确的“人地观念”审视人类自身的各项活动,让学生成为对环境、未来有强烈责任感的现代公民是初中地理教育的重要使命。

二、地理核心素养在初中地理教学内容的集中体现

地理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始终贯穿于初中地理教学内容中,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就应抓住地理核心素养与教学内容结合紧密的知识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以落实在课堂主渠道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目标与任务。下面我们结合多年的初中地理教学实践,用与知识点相关的形式来归纳初中地理教学内容对地理核心素养的集中体现。具体分析如下:

1.对地图技能有集中体现的知识点:地图三要素,经纬网地图,等高线地形图,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世界的气温、降水分布特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及其规律,根据气温年变化曲线与逐月降水柱状图来判读该地的气候特点等。

2.对空间视觉有集中体现的知识点:认识地球,各种聚落的区位与形态,城市分布的规律,各大洲、各代表性地区与国家的地理位置,北美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中国行政区划,中国四大地理区域,中国铁路干线分布与铁路枢纽等。

3.对综合思维有集中体现的知识点:河流对城市发展的作用,东南亚为何盛产稻米,西亚(中东)为何冲突不断,西欧居民饮食为何偏好乳肉制品,日本的工业布局为何是临海型而俄罗斯却是资源型的,中国的位置、地形、气候特点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影响中国产业布局的主要因素分析等。

4.对人地关系有集中体现的知识点:生活中的地理,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世界人口问题与对策,非洲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巴西的热带雨林保护,中国的土地资源、水资源利用与保护,中国的伏季休渔制度,北京的环保经验分析,黄土高原与云贵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西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问题等。

三、在初中地理课堂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

地理课堂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主阵地,当然,学生通过完成课外作业、参加复习考试,以及参与各种地理兴趣小组活动等,都能提升学生自身的地理核心素养。下面我们主要探讨如何利用课堂教学阵地采取有效途径对学生进行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1.教师心中应有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意识,做好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嵌入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这是先决条件。在具体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做到下面几点:

(1)吃透课标,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对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有用的知识点。

(2)不要因为某些知识点不是考试重点内容而简略处理,放弃有利的培养时机。

(3)地理教学离不开地图,这是地理学科最大的特色,也是地理素养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某些地理教师在课堂上对地图的使用、运用很少,这是不允许的。

2.合理、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形成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就是要培养他们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技能、能力和思维。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尽快掌握基本地理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合理设计问题,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提问,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相关地理知识。这其中有两个关键点要把握好,即问题的设计与提问的方法、技巧。

(1)问题的设计应有趣味、带有层次性和开放性。问题的趣味性是指问题设置带有生活体验或有足够的情境创设,提出问题自然而然不突兀。问题带有层次性是指问题的提问所涉及的对象要兼顾好、中、差各种层次的学生;而开放性是指问题的答案不是规定的唯一性,应允许有不同角度的尝试。这样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才会积极思考,敢于回答;教师也才能由问题导向结论,实施启发与发散思维教学,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

(2)有效的提问是指不同难度的问题应抛给不同层次的学生,遵循“跳一跳摘桃子”的原则,不要把深奥、需要综合分析的问题让“差生”回答,这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同样也不要把简单的问题让优生来回答,使他们丧失好奇心,久而久之,对回答问题失去兴趣。

比如在进行“世界的人口分布”教学时,我们可以这样设计问题:有这么四个地方――南极冰原、撒哈拉沙漠、人间天堂苏杭、青藏高原,让同学们选一个地方安家,你愿意选哪里呢?请说出选择的理由?请观察世界人口分布图,判断一下你的选择与世界上多数人的选择一致吗?下面请同学从气候特征、地形类型、海陆位置等地理环境条件来解释一下人口分布稠密区有什么有利条件?这样一系列的问题,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由简入繁、由易入难,充分调动各层次的同学参与问题的讨论与回答,把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3.设计、选择有趣的活动是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能力与思维的培养是在参与解决问题的实践、操作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因此初中地理教材中有许多的活动内容,它们与文字、图像内容共同构成了教材的主要部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活动内容是文字内容的深化与补充,更是图像内容的延伸与发展。学生参与活动就是课堂上实施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活动内容的开展,能使学生的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讨论等诸多能力得到训练与发展,从而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促进地理综合思维的全面发展,是落实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

比如在“中国的行政区划”教学中,我根据教材内容的提示设计了“制作中国行政区拼图板――进行拼图比赛”的活动。因为我认为学生通过动手制作拼图板,一定要事先把中国行政区图转绘到硬纸板上,再用小刀逐个把每个行政区一一刻下来,然后组装成一套拼图板。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必须全神贯注,反复熟悉34个行政区的名称、外形轮廓、相对位置、分布情况,才能最后完成一套拼图板进行拼图比赛。这对培养学生的地图技能、空间思维能力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对比传统的反复做填图练习来说,学生更乐意接受、参与。

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是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与任务,每一位地理教师都应熟悉地理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与构成,结合教学内容做好教学设计,利用课堂主渠道落实好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学生成为高素质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汤国荣.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构成.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11).

篇2

一、2015年度论文转载概况  

1.栏目设置及论文分布  

2015年《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设置栏目22个,全文转载地理教育论文共计89篇。转载论文数量较多的栏目有“教学研究”(14篇)、“教学策略” (8篇)、“学科视点”(7篇)、“教材分析”(7篇)、“教学设计”(6篇)、“学法指导”(6篇)、“备考指导”(4篇)等。可以看出,《中学历史、 地理教与学》转载的论文更加关注教师如何教学和学生如何学习。值得关注的是,《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在2015年设置了7个与地理教育相关的专题栏目, 包括“地理实验教学”“问题教学”“2015年高考试卷评析”“高三复习教学”“教学目标确立”“探究教学”和“学科素养培养”。其中,专为地理学科设置 的栏目只有“地理实验教学”,其他栏目为历史和地理两个学科所共有。这些专题栏目反映了近期地理教育研究的热点。  

2.源杂志转载量分析  

2015年《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全文转载的地理教育论文来源于23种期刊(见表1)。排前三名的是《中学地理教学参考》《地理教学》和《地理教育》,共被转载论文50篇,占全年论文转载总数的56.2%。  

 

3.第一作者情况分析  

(1)第一作者所属单位统计 2015年《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所转载地理教育论文的第一作者,来自69家单位。其中,东北师范大学的论文转载量高达8篇,论文涉及地理核心素养、区 域思想、尺度思想、地理空间视角、地理教学逻辑、地理概念体系等主题词。可见,这些突出学科特色的地理教育研究受到了《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的高度认 可。有3家单位的论文转载量为3篇,这些单位有华中师范大学、江苏省灌云高级中学和浙江省春晖中学。还有7家单位论文转载量为2篇,分别是福建省厦门市第 六中学、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教育发展中心、河北省围场县第二中学、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第一初中、江苏省天一中学、江苏省扬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人民教育出 版社地理室。从这些单位所属的系统可看出,普通中学和高等院校的作者所占比例较大,教研机构和出版社的作者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2)第一作者单位所在地区分布 统计第一作者单位所在地区,可以了解地理教育研究力量的空间分布特征。从表2可知,江苏、北京、吉林、福建、浙江等地区的地理教育研究氛围较浓、活动较活跃。对照2013年、2014年的相关数据发现,江苏省一直稳居第一。  

 

二、地理教育研究的热点回顾  

1.地理课程研究  

2015年是我国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深入探索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我国高中课程地理标准修订工作在紧张、有序地推进。地理课程标准修订中,如何界定和 呈现地理课程性质和地理课程目标,是需要思考的问题。地理课程性质的问题,即地理课程是什么的问题。有学者指出,受地理学性质多样化的影响,目前我国内地 中学地理课程性质是多元的,尚不存在清晰的统一内涵(林培英,第10期)。文中指出的地理课程性质的现状和困惑,为我们深入认识地理课程提供了参考。立德 树人是深化地理课程改革的原点(朱雪梅,第6期)。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各学科都在研讨“立什么德,树什么人”“学科核心素养是什么”等问题。有 论者综合分析地理学的传统、地理学者提出的几大问题和地理学的视角等地理学理论与重要教育文件,得出地理核心素养由人地观念、空间能力、区域分析、过程解 释、尺度关联、家国情怀和地理表达等构成(张家辉,第9期)。也有研究者基于地理课程目标的嬗变、国际地理教育发展的趋势、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及地理学学 科特性的视角,认为地理核心素养包含基于地理空间视角的地图技能、地理信息技术能力、国际理解、全球意识、人地观念和可持续发展观(李家清、常珊珊,第9 期)。由此看来,学界对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有着不同的认识,可谓见仁见智。  

2.地理教材研究  

地理教材包括地理教 科书和地理图册等,地理教科书是地理教材的主体。地理教材研究涉及地理教材的编制研究、呈现研究和使用研究等类型。人教版义务教育地理教科书编写时非常关 注探究学习,教科书中的探究性主要体现在体例结构、案例编写、内容选取等方面(刘健,第1期)。可见,该套教科书在内容的组织和选取方面都注意遵循了“构 建开放的地理课程”的理念。除了教科书内容的组织和选取外,教科书内容的呈现也是值得研究的重要方面。图像系统作为地理教科书表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成 为地理教科书呈现研究的热点。中国地图出版社李红梅不仅总结了中图版义务教育地理教科书中图像系统的特点,还分析了与该套教科书配套的地理图册中图像系统 的特点(第3期)。此类文章为地理教材的使用提供了有益参考。  

3.地理教学研究  

(1)基于地理学角度的地理教学研究 ①地理教学逻辑研究。地理教学逻辑是地理教学内容和地理教学程序中内隐的规律、规则,包括学科逻辑、教的逻辑和学的逻辑等。有研究者指出,初中地理学科逻 辑有两个立足点,一是立足地理学科,探讨地理知识之间有怎样的内在关联;二是立足地理课堂,追问课堂上的地理知识是否存在内在关联或教学关联(张彦顺,第 8期)。在大气环流教学时,应参考科学家所采用的“考虑新要素—提出新理论”的“要素增加”逻辑(朱承熙,第5期)。还有研究者非常重视地理教学逻辑中的 学科逻辑,认为地理教师应整体把握高中地理知识的层级结构和逻辑结构(黄静,第2期)。王红梅在分析知识的层级关系和内在逻辑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复习课 的教学策略(第11期)。仲小敏经过对高中地理必修内容探究教学适宜性的调查分析,发现地理知识的内在逻辑特点是制约探究性强弱的根本因素(第9期)。地 理教学逻辑是地理教学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地理教育领域亟待加强地理教学逻辑研究,从而科学地指导地理教学实践。  

②地理知识教学研究。 地理知识既包括地理名称、地理分布、地理数据等地理事实知识,也包括地理概念、地理成因等地理理性知识。周慧认为,在地理事实知识学习的设计中,可采用 ATMSTT的教学组件设计法,即辨识目标、编码图文、匹配策略、选择媒体、主题活动和检测效果(第9期)。蒋亚琴针对学生学习地理概念时存在的前概念干 扰、首因效应、晕轮效应和思维定式等心理障碍,提出了注重体验、强化对比、系统学习和变式学习等教学策略(第3期)。也有研究者在梳理中学地理概念体系的 基础上,从“地理学的基本问题”“地理学科本质、思想与方法”“地理概念体系构建”等角度探讨了如何进行地理概念教学(王向东、高燕,第9期),关注了 “教哪些地理概念”和“教地理概念的哪些方面”等问题。除了地理概念教学外,还有研究者关注地理成因教学,提出了基于支架理论的地理成因教学的一般模式 (龚琳、赵媛,第6期)。  

③地理能力和地理思想培养研究。阅读、分析和绘制地图的能力是一项地理学科的特殊能力。地图能力的养成途径包 括熟悉地图常识、规范读图顺序、掌握析图方法、形成地图意识(丁生军,第11期)。地理思想包括区域思想、尺度思想、整体性思想等。徐雪和袁孝亭在解读 “把世界组织为区域”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了该思想对地理教学的指向性要求,即引导学生形成“区域思维”方式(第6期)。张家辉梳理了基础教育阶段尺度 思想研究的现状,分析了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未来走向(第2期)。耿文强认为,地理高考复习时应强化学生的地理时空尺度观念,并建立不同尺度之间的关联 体系(第4期)。这实际上强调了尺度思想中的尺度关联内容要点。地理空间联系视角是地理视角之一,有研究者从“准确认识空间特征”“逐层深入的分析空间内 部联系”“空间联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三方面探讨了地理空间联系的分析方法(黄妍、袁孝亭,第2期)。  

④区域地理教学研究。有作者探讨 了国家地理内容教学目标的设计步骤(何平,第1期)。张彦顺认为,“图解、体验和建构”是区域地理教学的基本要素,这三个要素都有其相应的教学策略(第5 期)。王邦柱针对高中地理必修3中“区域可持续发展”内容的教学偏差,提出了教学对策(第12期)。  

(2)基于教育学角度的地理教学研 究 随着地理课程资源的不断开发,地理教学环境已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赵才欣认为,在信息革命、生态文明等外部因素、地理科学发展的内部因素影响下,地理课堂有 必要转向新型“地理大课堂”(第1期)。在“地理大课堂”中应重视地理实验教学。有研究者较为系统地梳理了我国地理实验教学的发展历程和研究脉络,并指出 了地理实验教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张海、马建宁、牛科强,第7期)。也有作者探讨了地理实验类型中地理组合实验的设计及教学价值。关于地理案例教学,需要选 择典型的案例,而能充分演绎一般法则的案例则是典型案例的体现。陈庆军基于一般法则与特殊描述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了地理案例教学中的案例选编策略(第7 期)。  

4.地理教育测评研究  

地理教育测评包括地理教学评价、地理教育测量等。地理教学评价研究应当突出学科特色和基 于大量证据,朱雪梅所构建的“多元交互式”教学评价体系符合这一研究趋势。该体系以学生地理素养和地理教学行为为评价标准,以数字化教学观察平台和教学观 察手册为工具,以多元主体交互共建的全程性学业成绩评价和循环跟进式课堂教学评价为路径(朱雪梅,第3期)。地理课程标准中有大量需要学生表现的任务,对 此,有作者提出了高中地理教学中进行表现性评价的操作方式,即在学科育人价值的统摄下,基于课程标准设计评价目标,基于目标设计表现任务和评分规则(佟 柠,第12期)。关于高考地理试题研究,相炜地理工作室分析了2015年高考地理试题的整体特点、突出亮点及各卷特点(刘振峰等,第10期)。除了着眼总 体的研究外,也有研究者对某一类型的试题进行了专题分析和总结。张文军分析了近十年高考地理试题中观点方案类地理综合题的演变特点及应对策略(第2期)。  

三、地理教育研究的热点走向  

1.突出学科特色的地理教学研究  

突出学科特色的地理教学研究选题,可围绕地理素养构成要素、地理内容专题等来确定。[1]地理素养包括地理知识、地理能力、地理方法、地理思想和地理品 质等要素。围绕地理素养构成要素开展的研究,要求围绕这些构成要素乃至要素细化后的成分进行选题。例如,尺度思想是地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界应当重视 地理教育中尺度思想的基本内容及教学价值,以及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尺度思想的策略等研究。围绕地理内容专题开展的研究,要求围绕地理要素或地理教学内容中 的某一点进行选题。例如,区域地理教学中核心内容的教学策略、体现学科独特价值的人文地理教学、体现学科本质的地理学史教学模式等。  

2.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研究  

培养具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人是中学地理课程目标的核心诉求。[2]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已成为当前地理教育研究的热点。笔者曾提出,地理核心概念是地理学 科核心素养体系中的基础部分,如何筛选、确定地理核心概念以及如何发挥地理核心概念的作用,是亟待解决的前沿课题。[3]对于“如何发挥地理核心概念的作 用”,就需要思考如何运用地理核心概念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此外,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研究需要继续厘清的问题有:初中和高中不同学段地理学科核心素 养的构成有何区别?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育人价值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编制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教科书?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策 略、方法都有哪些?在培养学生初中和高中两个学段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时如何做到衔接?怎样测评不同学段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3.高考地理试题研究  

高考地理试题研究一直得到学界的持续关注。高考地理试题研究既可以偏重理论研究,如开展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高考地理试题命制研究、高考地理试题与地理课程标准一致性分析工具的研制等;又可以侧重实践研究,如开展2016年高考地理试题统计分析。  

篇3

[关键词]初中地理;核心素养;人口与人种

[中图分类号] G633.5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6009102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教育背景下,中学的学科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中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则是落实对学生的素质培育和人格培养。地理核心素养主要包含四个要素: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那么,如何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呢?笔者结合人教版七年级“人口与人种”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思考和体会。

一、教学理念

要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教师首先要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发展自身的学科素养。教师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养成与教师具备的学科核心素养密切相关。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地理教学不仅仅要教会学生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以及将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的地理实践力,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养成。

笔者在“人口与人种”设计和教学中,更多地强调发挥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首先是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立“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之德,树“具备地理核心素养”之人 ;其次,通过课堂小组讨论、探究活动的开展,侧重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与地理实践能力;再次是关注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在课堂交流、展示中尽可能让每位学生表现自我,从而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理念与地理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相符合。这一顶层设计为“人口与人种”一课的教学提供了思想上的引领。

二、教学目标

在撰写教学设计时,教学目标是设计的重中之重,它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明确的教学目标,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使地理核心素养更加具体化。教学目标的设计需要教师在深度解读课程标准与地理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情,将课程标准细化为课堂教学目标,同时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与评价方式,实现教、学、评的统一。

地理课程标准对于“人口与人种”的学习提出了最低的要求,H仅依照课标进行教学设计,很难达到笔者最初的教育理念:立“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之德,树“具备地理核心素养”之人。因此,笔者结合实际教学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置为:①通过看新闻视频,让学生了解世界人口在数量上和增长上的特征;②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师生共同总结人口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合作学习并总结出世界人口分布特点,交流汇报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原因;④学生结合地图,说出世界三大人种的体貌特征及主要的分布地区。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笔者将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念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去,期望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读图、议论、交流、展示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三、教学策略

1.重视地图教学,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地图是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地图也是初中地理学习的重要工具。初中学生在学习完“地图的阅读”后,应掌握从地图中获取知识并用来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发展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

笔者在本节课教学中充分利用地图,让学生从地图中获取知识。例如在“人口增长”这一知识点教学中,笔者展示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引导学生掌握曲线图的阅读技巧,让学生自主分析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又如在“人口分布”教学中,设计学生探究活动:①对照图例,找出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区;②结合世界地形图、世界年平均气温图、世界年降水量图,分析这些地区人口稠密的自然原因;③对照图例,找出世界人口稀疏的地区;④分析这些地区人口稀疏的自然原因。这些教学活动都充分利用了地图,让学生通过地图的阅读,获取地理信息并解决地理问题,提高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地理核心素养。

2.设计突出学生主体性的探究活动

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提出相关的案例和问题,学生以自主、合作的方式,开展阅读、思考、议论等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探究活动的有效开展,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学习能力得到提高。探究式教学在学会学习与实践创新两大素养的培养中有着独特的优势。

在“人口与人种”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多个探究活动。例如,在学习完世界人口分布特点之后,笔者设计了探究活动:“请同学们利用所学知识自主分析影响家乡南通人口稠密的自然原因。” 该活动设计希望学生通过家乡南通人口密度的数据,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开展生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分析南通人口稠密的自然原因,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将地理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来,体现出课标要求的“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3.实施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评价对教学活动起着重要的导向和促进作用,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在受到正面评价后,能够产生更强的学习自信心。

在日常教学中,笔者更多的是对小组中负责汇报的学生进行一定的点评,忽视了对小组其他同学的评价,而点评的语言主要是“汇报得很好”,“对问题思考得比较深入”。笔者后来认识到这类语言的过度使用会使得教学评价失去意义。因此,对学生的评价应当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结果性评价为辅,聚焦学生在人地协调观念、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方面的表现,让学生能够张扬个性,健康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篇4

关键词:乡土地理 学习 初中生 素养

在地理新课标的前言中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能够科学、充分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等相互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不断探索和遵循科学、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就要求义务教育地理课程要有助于学生感受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从而提升生活品味和精神体验层次,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应对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初步能力。这将利于为国家乃至全球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培养活跃的、负责任的、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这也是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最终目的。地理素养是“活跃的、负责任的”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由此可见地理素养的培养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1]

一、地理素养的内涵

素养教育已成为21世纪国际教育发展的重大课题和紧迫任务。新一轮地理课程改革把地理素养置于地理课程目标的核心地位。因此,统一认识和准确把握地理素养的内涵与特质,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什么是地理素养呢?地理素养是指学习者经过地理学习后所养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品格,包括地理知识、地理观点、地理方法、地理能力、地理态度、地理情感等构成要素,地理素养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一般来说,地理素养表现在三个层面上:物质层面,指地理学习者在地理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学习行为;精神层面,指地理学习者的个性特征和心理品质,包括地理学习动机、地理学习意志、地理学习态度等;社会层面,指地理学习者所带有的一定社会属性,表现为社会倾向、文化水准、品德素养等。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地理素养呢?我们课题组根据我国和农村目前现状进行课题研究后认为利用乡土地理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农村学生地理素养的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之一。[2]

二、利用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初中学生地理素养

乡土地理内容包括本乡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湖、土壤、植被的特征及其相互联系,各种自然资源的利用以及改造自然的成就和当地的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名胜古迹、人民生活情况等。

所谓地理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学习方式去获取地理知识并加以应用的方式。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发展 ,即通过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 ,在多元、动态、开放的大课堂中求得 全面发展。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 ,不仅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 ,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地理研究性学习是以课题或主题项目为载体来选择展开的,因而地理学科中研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与设计就变成了对课题或主题项目的选择和组织。在地理教学大纲中指出:“……要明确研究目的,拟定研究题目,采取可行的方法和步骤,得出结论(探究报告)。”因此,开发有意义的课题,建立课题库是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首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地理素养的有效途径。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以乡土地理为课题背景)对培养学生地理素养的作用具体表现如下几个方面:

1.利用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初中学生掌握相应地理科学知识

地理科学知识是地理科学素养的基础,是养成地理科学能力、地理科学方法和地理科学品质的载体。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较熟悉的家乡作为研究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学生可能要用到家乡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土壤等自然地理知识,或者是家乡的人口、工业、农业、居民区的分布等人文知识。对于初中生来说这会更加直观且有助于他们掌握家乡相应的地理科学知识。如家乡出现的地理现象,地理事物空间分布、地理事物发展过程、地理事物因果关系、地理事物特征、地理事物规律等地理科学知识。

2..利用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初中学生地理科学能力的培养

地理科学能力是学生智力、能力与地理学科的有机结合,是地理科学素养的核心。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是让初中学生从自己熟悉的地理环境入手根据家乡实际情况提出、收集、整理、分析、回答与家乡有关地理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空间定位、区域差异的比较与概括、空间相互作用的分析与概括、空间分布格局的觉察、地理过程的简单预测与合理想象等地理科学能力。[3]

3.利用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初中学生地理科学方法

地理科学方法是人们在认识地理科学对象,以及作用于地理科学对象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途径和手段,地理科学思想方法是其核心。地理科学方法教育是学生学习地理科学知识的必要条件,也是学生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必然需要,更是地理科学素养养成的重要基础。地理科学方法中包含了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如比较、分类、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但在地理科学素养的养成中,更要侧重培养具有地理学科特色的科学方法,如地理观察、地理实地考察或野外调查、区域综合分析、区位比较、地理实验等方法。利用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可以通过乡土地理课题让初中学生利用地理科学方法对家乡的地理进行研究从而培养他们地理科学方法。

4.利用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初中学生地理科学品质的培养

地理科学品质包括地理科学精神、地理科学态度以及对地理科学的兴趣、情感和动机等。乡土地理研究研究性学习通过课题研究的形式让初中学生在研究和交流过程中逐渐地、自然地形成实事求是,尊重实践,不迷信,勇于探索,勇于创新,敢于坚持真理,谦虚、谨慎,不怕困难和挫折,善于团结合作,乐于思想交流的地理科学品质。

5.利用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初中学生形成地理科学意识

地理科学意识指社会或个人对地理科学的思想认识和觉悟程度。它包括正确的地理科学观、地理科学技术观以及正确理解和应用地理科学与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等。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以家乡的地理问题为导向(以课题的形式呈现)让学生进行研究之后形成正确的地理科学意识。[4]

三、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地理技术素养的培养

地理技术素养是指对地理技术的正确辨别、全面理解与综合应用的能力,它包括地理技术知识、地理技术能力和地理技术观点三个部分。初中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课题研究对家乡存在的水土流失、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环境污染的防治技术;地震、台风、洪涝、干旱等灾害的防治技术的了解。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利用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初中学生地理科学素养、地理人文素养、地理技术素养的提高。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充分利用乡土地理研究有利于培养学生地理素养。我们课题组在经过两年左右的课题研究后发现进行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班级的学生地理素养要比没有进行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班级的学生要高。具体表现在学生表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较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更强等。利用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有利于提升学生生活品味和精神体验层次,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对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应对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初步能力等。这将利于为国家乃至全球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培养活跃的、负责任的、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由此可见地理素养的培养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坚持利用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5]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教科书―地理》人民出版社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

[3].《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初中地理 王勇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篇5

关键词:兴趣;内在动机;外在动机;学习主体;活动探究

高中地理学科是高中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的很多内容既涉及了人文科学也涵盖了自然科学。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真正地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统一起来。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方向的新时期的高中教育给广大教师提出了新挑战。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转变教学思想,调整教学方法,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对于高中地理学科来说,参考文献:也要落实新课改的要求,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利用高中地理学科和学生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的优势来开展教学工作。为此,有经验的教师总结出了运用“缩小师生距离、多种电教手段、多种方法组织教学,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和加强教学语言艺术”的教育教学经验;但也有教师过多地花费心思设计活动的形式,为兴趣而活动,从而忽略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和知识本身的传授;更有甚者为了一味追求兴趣,把地理课堂变成了展示才艺或传授其他科目知识的主阵地(当然前期的,引导性的和适当的是可以的)。为了激发兴趣,我们可以讲述奇闻轶事,也可以设计新颖的活动形式,更可以通过其他一些辅助手段,但这都是外部诱因引起的学习动机,这些外在动机易波动,一旦环境改变,行为也容易随之消失。对于学生们来说,学习最大的价值就是知识本身的实用性给学生们带来的成就感,而不简简单单是分数的高低,这也完全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所以,地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切实关注落实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在教学设计上要立足于学生深入学习和终身发展的需求来精心预设教学流程,使学生们逐渐由“学会”转变为“会学”,这样学生们才能够逐渐发现地理学科的魅力所在,学习的兴趣才会越来越浓,学习效果才会越来越好。

二、培养学生读图思考的习惯

高中地理学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大部分知识都需要通过地图的形式呈现出来,也就是说地理地图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知识,除了教材中所呈现的信息,也涵盖着一些隐含的信息和知识之间的联系。所以说地图不仅仅是教材知识的一种呈现形式,也是对于教材知识的汇总与延伸。正是因为地理地图在地理学科中的重要性,所以在学生们学习地理学科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关注教材中的文字信息,更要培养学生学会读图、学会思考的习惯和能力,这样学生们在地理学习中的学科素养才能够得到提高。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因为很多地区和学校在初中阶段的地理学习不是很系统,所以在高中教学中,特别是学生识图、读图的过程中要结合学生们的实际水平开展教学活动,而不能简单地、单一地讲高中的知识,要注意初、高中知识的联系和衔接,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使学生们实现由文字信息理解到读图能力提升的飞跃,学生才能够利用课上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实现素养和能力的共同提升。

三、培养学生“对终生有用地理”的素养

学科素养是现在高中教学一直都在强调的一个核心词汇,高中地理学科也不例外。对此,高中地理学科课程标准就指出“只强调要学习的基本地理要素和学习区域地理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体区域的自主编写权下放给编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也有自,处理教材和运用教材具有灵活性、开放性、弹性。为了更好地坚持图文结合的学法指导和坚持由图导文的能力培养,为了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我们要将初中的地理教学与高中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将来的高考打好基础。在教学中,要贯彻三个原则———能够让学生推出或分析出的结论,教师不先直接讲出来;能够让学生形象化理解的知识,教师不抽象讲述;高考考查的知识点,教师不回避。结合近年高考的命题特点,地理学习的重点在于:1.地理常识的熟记,地理名词的熟记和区域地理的熟悉,地图的阅读能力和提取信息能力的培养;2.基本概念的理解,专业术语的记忆,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的熟记和掌握,并且学会运用这些内容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范例的学习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同时使学生具备图文资料分析和解答能力。熟练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基本规律之后,便可抛开教材,将学习的空间扩大到生活中、自然界,看到一个区域,就可以从气候、地形、资源、自然带、工农业、人口、交通、政治、历史等方面进行思考。学习“有用的地理”,培养“对终生有用地理”素养,这也是现在高考对我们学生的要求。为适应高考的命题趋势,使学生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我在高中地理的教育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侧重四种能力的培养:空间想象能力;简单计算能力;由图导文的推理分析能力;由图到文的语言表达能力。尽管我在教学中坚持读图的学法指导,强化读图能力的培养,但由于学生智力水平和认知层面的差异,仍不可避免地存在学习地理的五个不同层次:一味死记文字的最低层;图文各记的第二层;由图记文的第三层;读图导文的第四层和心图口文的最高层。我们要尊重这些差异,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规律,正确地加以引导,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逐渐在提升中培养学生的读图推理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新课标下高中地理“教”与“学”的实践中,笔者仅就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和深入教学为着手点,提出了自己的个人观点,当然这既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成分,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朱兰萍.高中地理新教材“活动”内容的教学探索[J].文教资料,2006(3):81-82.

[2]李端蓉.新课程下中学地理实践活动课的实施探讨[J].龙岩师专学报,2005(23):173-174.

[3]朱继美.高中地理“问题解决”学习模式的应用研究[D].长春:长春师范学院,2010.

篇6

一、农村初中地理教学现状分析

1.社会的认可度极低。笔者在调研中走访了社会各界人士,包括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人、农民、医务人员、个体老板等。调查人员中认为学习地理非常必要的仅有1人,占调查总数的2%;认为地理可以学一点的有9人,占调查总数的18%;认为地理学科可有可无的有35人,占调查总数的70%;不清楚的有5人,占调查总数的10%。从调查情况来看,地理学科的社会认可度极低。

2.学校不重视。初中地理是中考非统考科目,自然大受“冷落”。于是,地理教学被边缘化,许多学校地理必备的教学设备不齐,甚至连地球仪、挂图这样最基本的教具都没有。课时安排上有随意缩减的现象,2010年宿豫区某校初一年级一周只安排一节地理课,随意占课的现象时常出现。

3.教师专业化水平较低。在我区17所乡镇中学地理任课教师中,专业教师只有6名;而有些地理专业的教师却不代地理课,代语文、数学的都有。由于长期受学科偏见的影响,专业的地理教师很少。很多学校和班级的地理教学工作基本由其他学科的教师来兼任,随意性很大,今年这个教师教,明年可能变成另外一个教师来教,没有一个固定的群体。

4.学生对地理不感兴趣。由于受到中考指挥棒的影响,初中地理在许多学生心目中成了所谓的“副科”、“小学科”;虽然我区将地理学科考试纳入中考考查科目,但也只是走走形式,学生认为地理是“副科”的观念根深蒂固。笔者对我校786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其中对地理感兴趣的只有127人,比例很低。

二、农村初中地理教学突破困境策略

《地理教育国际》指出:地理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又负责任的公民所必需。这是因为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当前,全球性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正日益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迫使我们思考和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首先人们应树立这种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而这正是中学地理教学的神圣使命。地理教学如此重要,为何农村初中地理教学现状如此令人担忧?如何破解这种困境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地方政府应高度重视。国家提出科学发展观,主张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核心内容就是要保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正是地理科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人地关系。由此可见,地理科学决不是无足轻重的科学,而是真正的经国济世的科学。因此,地方政府应起到指示、引领的作用,重视地理教学的意义,从而有效推动地理教学,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浓厚的舆论氛围。

2.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应高度重视。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我们培养的对象具有能动性,因此教育主管部门要注重人的培养,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应真正指导学校各个学科的协调发展,地理学科亦是如此;应加强农村学校地理教学的指导与监督,多培养、多招聘一些地理专业的教师,推动农村学校的地理教学;多开展地理教研活动,重视对地理教师的培训。

篇7

一、图文并茂的初中地理教学形式之价值探微

(一)是现行教学模式变革的重要立足点

教学改革的推进,要求当代教育工作者将因材施教的思想落实到教学实践中,让教学活动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更要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不再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实施教学,重视课堂活力的提升以及师生关系的改善。在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中,地理图形与图像的重要性得到肯定,初中学生通过初中地理学习应当具有基本的地理图表识别与应用能力。立足于地理图形开展教学,可以使得初中地理课堂图文并茂,切实保障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二)便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及参与热情

因中考中地理所占分值不高甚至只是考查科目,很多学生对初中地理学科不够重视,这往往使得课堂教学缺乏必要的参与度。但初中生的年龄特点使得他们对地理图形和表格充满好奇心,尤其在学生初步接触地理学科知识时,教师应尽量将课堂教学内容使用图表做载体展示出来,可以在形象化学习内容的同时力求通过教师的引领使得学生的注意力能够集中到课堂上,积极参与并主动思考。

二、图文并茂的初中地理教学形式之实践途径与反思

(一)寻找多媒体技术与地理教学之间的完美契合点

有时候,部分初中地理教师并不是专任教师,因教学经验和精力等方面的原因难以保证尽量使用多媒体技术将地理图表等内容进行展示,更谈不上在多媒体技术和地理教学之间找到完美的契合点了。初中地理学科教学内容虽然难度不大,但却包罗万象,其有自然景观、基本地理学科知识、地质构造、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内容,这些知识点相对较为分散,缺乏必要的系统性。对于刚刚学习地理的初中学生来说,要在短时间内将这些分散的知识植入到自己的地理知识体系中较为困难。针对初中地理知识点零散的问题,教师可以利用地理图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地理知识,用图表的形式将地理知识表达出来。借助于多媒体设备的力量与演示文稿的图文并茂特点实施地理教学,能够促进地理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利用图片收集与识别游戏开展图文并茂的初中地理教学

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是初中地理知识的两大分支。在初中地理课堂中,教师针对这两个方面的地理知识引导学生学习。所谓学习,就是让学生知道一些学习前并不知道的知识,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解决“怎么学”的问题。初中地理知识一般是自然地理事物或者现象的产生原因、分布规律以及发展影响要素,人文知识涉及到国家、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教师引导学生以地理学习内容为基本做收集与识别图片的游戏,有利于图文并茂地理教学活动的实施。

(三)培养学生的用图习惯,开展图文并茂的初中地理教学

篇8

【关键词】初中地理 开放性教学 素质化发展 实践与探讨

随着教学改革活动不断向纵深发展,以能力素养为核心的新课程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教育领域呈现出“百花齐放、千帆竞发”的良好发展态势。然而从教学观察中不难发现,各类学科教改实质性步伐并不齐头并进,甚至存在前后甚远的差异。笔者认为,要想快速有效地改变这种不良境况,必须坚持以激发学习情趣为重要抓手,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根本方向,积极开展全面开放的素质化教学活动。本文结合初中地理教学的实践与体会,试对此作出一些抛砖引玉之论。

一、链接生活实际,努力增强学生现实性地理形象

理论和实践表明:在学校教育中,注重把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充分结合起来,能够使学生产生具体化和亲近化的体会,能够更好激活其学习思维,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识记效果更好。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地理学科生活化的优势特征,努力拉近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的距离,从而不断增进学生地理学习的情感和意志。例如在教学“黄土高原”内容时,除了讲述它的风吹成因和土层深厚特性外,还应当通过多媒体演示和教材插图,教给学生“由于黄土的直立性,它适宜开凿窑洞居住,而且冬暖夏凉”的生活知识;当年曾经长久地居住在陕北窑洞,坐地指挥和,以至于被誉为“山沟里的”和“窑洞里的思想”。再如教学“中国气候”内容时,为了验证“坐东朝西、热死无人知”的民间说法是否科学可信,可以组织学生分别调查坐东朝西和坐北朝南的居民,或者进行实地测温,以此来探究气候对房屋朝向的影响。

二、显现学科特征,努力培养学生多元化思维能力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能力素养是新课程理念的核心要素。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突显地理学科的内在特征,努力强化对学生多元化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以不断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养。对此,我们可以把利用地理形象思维作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切入点,如实物、模型、幻灯片、声像资料、线条符号以及示意图形等;可以利用地理学科的感性材料,再通过强化语言表述,来有效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可以通过揭示地理事物与现象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来有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通过引导实践,努力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著名科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人之可贵,在于能够进行创造性思维。”人类的创造性思维具有新颖性、灵活性、艺术性和非拟化性的特点,它可以不断增加人类知识的总量,可以不断提高人类的认识能力,可以不断为人类实践活动开辟新的局面。这是人类最活跃、最高级的思维形式,也是人类在学习、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最终需要的一种思维目标。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作为未来社会核心生产力的缔造者,我们要以定向训练为手段,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可以引导学生转换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地理问题,来培养其创造性思维的灵活性;可以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切入来思考同一地理问题,努力培养其创造性思维的广阔性。如最近发生在中日之间的“争端”,其面积虽小,但作为我国领土有机整体的一部分,它不仅具有不可侵犯的意识,而且具有比较广阔的资源价值,还具有可供开采捕捞的经济价值;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形式思考判断地理问题,努力培养其创造性思维的深刻性。

篇9

关键词:乡土地理素养;改革;地理课程;教育

地理核心素养体系确定是深化地理课程改革的新指向,深化地理课程改革应加强乡土地理素养教育。

一、乡土地理素养的内涵

1.素养和乡土素养

素养是平时修养形成的知识、能力、品德、方法、观念等。乡土主要指“家乡、故土”,是一个体现地理学区域性的小地域概念。作为初中地理课程必学内容的乡土地理,地理课程标准中对其区域范围作的规定是:一般要求以“县一级行政区”为单位;也可“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讲授本省地理,或者本地区(地级市)地理”[1]。乡土素养指从事乡土建设工作所应具备的素质和修养。

2.地理素养和乡土地理素养

地理素养是指一个人能够从地理学的观点来观察事物且运用地理学技能来解决问题的内在涵养。包括地理知识、地理学科能力、地理观点、地理方法等[2]。

乡土地理素养是指在地理学习中积累的乡土地理基础知识、掌握的从事乡土地理建设工作所需的技能,获得的解决乡土地理问题的智能,养成的乡土意识及乡土情感。并能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观察乡土事物,用地理学的态度、方法解决乡土现实问题的内在涵养。

二、乡土地理素养的构成

1.乡土地理的知识与技能素养

是指乡土地理基本知识和从事乡土建设工作具备的各项技能。乡土文化是一个人出生地土生土长的物质或非物质的民间文化。乡土地理基本知识指乡土文化知识中与地理学科相关的部分,如与一个人出生地相关的历史地理、民俗风情、古建筑遗存等。图像技能、实验技能、实习技能等地理基本技能也是乡土建设工作中要求常用的技能。

初中地理课标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中要求“知道世界、中国和家乡的地理概貌,了解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初步学会根据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地理信息,归纳其地理特征”[1],就是对学生提出乡土地理的知识和技能素养要求。要求学生能从地理学的角度认识和理解家乡的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

2.乡土地理的过程与方法素养

是指学生在经过乡土地理学习后需具备的从事乡土地理建设工作的能力和方法。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应用能力、探究能力,经过调查了解,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理论联系实际地去解决乡土地理实际问题 。通过对家乡野外考察和环境调查,学生认知身边乡土地理事物,形成正确的表象;再比较、抽象、概括信息,形成概念,才能正确理解其特征、规律等理性知识。

3.乡土地理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素养

“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1]。”这是课标中明确对学生提出的乡土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素养要求。乡土地理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素养指个人在家乡生产和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地理态度和各种观念,包括学生正确人地观,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以及地方性政策法规的法制观念等。

三、加强乡土地理素养教育的意义

1.有助于进一步贯彻课标理念

对“学生的生活有用”和对将从事地方建设终身有用的的知识莫过于乡土地理知识;注重实践的乡土地理教学要求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重视形成性评价的乡土地理学习评价可以观察和衡量学生参与乡土实践中的过程。把学校、家庭、社会教育资源有机联系的乡土地理课程体现了课程的开放性。

2.有助于地理课程的建设和整合

显性和隐性,必修和选修,国家、地方和校本地理课程都具有自身特点,共同承担中学地理课程的教育功能和任务,应加强各类地理课程建设和整合以充分发挥其整体教育功能。现行的地理课程存在重显性、必修和国家地理课程而忽略隐性、选修和地方与校本地理课程等问题。乡土地理课程是新地理课程的重要内容,同时也能体现和实施其它各种课程的教育功能。

3.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与地理课堂教学互补的地理实践教学要求学生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学以致用。学生在家乡的社会环境大课堂中,以探究的方式获得乡土地理知识和技能,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才智和能干,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合作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兴趣爱好、情感意志和生活态度等非智力因素和个性思想品质都大有益处。

乡土地理素养教育不仅对学生提出全面发展的素养要求,并且其特有的实践教育领域和教育方式为学生达成全面发展的素养提供可能。

4.有助于地理教师育人能力的提升

乡土地理知识教学要求教师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并开发教学资源甚至编写教材;乡土地理素养教学实践和探究、区域性等特点,需要教师掌握更多如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现代教学方法才能实现;此外,它还有助于地理教师开展行动研究。乡土地理内容是地理教学科研选题的主要方向,探究式的乡土地理教学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教学研究过程。可以在乡土区域建设地理课程研究基地,整合一线教师、教研员和专家学者开展教育教学实践研究。

乡土地理素养教育需要地理教师掌握更多专业知识、能运用更多先进教学方法和理念,创造条件创新性地完成乡土地理教学任务。因此,开展乡土地理素养教育有助于提高地理教师的育人能力。

篇10

    1.地方政府应高度重视

    国家提出科学发展观,主张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核心内容就是要保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正是地理科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人地关系。由此可见,地理科学决不是无足轻重的科学,而是真正的经国济世的科学。因此,地方政府应起到指示、引领的作用,重视地理教学的意义,从而有效推动地理教学,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浓厚的舆论氛围。

    2.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应高度重视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我们培养的对象具有能动性,因此教育主管部门要注重人的培养,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应真正指导学校各个学科的协调发展,地理学科亦是如此;应加强农村学校地理教学的指导与监督,多培养、多招聘一些地理专业的教师,推动农村学校的地理教学;多开展地理教研活动,重视对地理教师的培训。

    3.地理教师自身要高度重视

篇11

关键词:初中地理;学习方法;能力;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8-342-01

一、如何引导学生调节自己的学习策略

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激发和维护良好的注意力,情绪和动机状态,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学生达到愿意、乐意、会学、善学的效果,并能正确评价学习的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1、学会使用教材。初中地理教材是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基本工具,又是培养学生地理素养的重要途径,所以学生能够重视教材,在课堂上通过认真阅读课本,做自学笔记,回答问题等不同的途径来完成课本的教学任务,初中地理教材应该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课本知识的难易程度,新课标要求,学生的实际情况等方面考虑,教会学生如何使用教材。

2、学会使用地图。利用初中地理教材上的地图获取信息,使学生能够有计划的、有步骤地阅读地图,掌握运用地图解释地理问题的一些方法,使学生养成读图,用图的习惯,建立空间观念,形成了脑中地图,无图思考的好习惯。培养学生从地图上独立获取知识的地理能力。、

3、充分利用地图。开发创造性思维潜能。在地理教学中,学生应充分利用地图,把地里知识落实在图像上,使繁杂的地理事物成为简单的直观图像,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地理事物和现象,并在头脑中建立起各种完整的地理表象,为创造性想象提供充足的“原料”。经常读图、用图。可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久而久之,使学生的思维和表达方式更加完善,到需要时,脑子就像放电影一样自然,准确地显示出一幅幅“有血有肉”形象生动的图像,由学生自己看图、读图,并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过独立思考后解答问题,教师引导后得到正确结论,这样不仅深化了学生的思维,更加激活了学生无穷的创造力。

二、用科学的方法记忆知识点

1、对比记忆法。对比记忆法的优点是能在不同的地理事物之前建立联系。通过比较它们的异同来帮助记忆。比如,中国的河流有长江和黄河,虽然它们的所在地、长度、流经面积都不一样,但由于它们都是中国重要的河流,因此,可以通过对比记忆的方法来记忆它们的相关参数。

2、归纳记忆。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我们既要系统地学习知识构架,还要背诵它散乱且繁多的知识点,比如:各种时区、经纬度、气候类型等。如果不善于通过归纳来学习地理课程,那么,它会让你耗尽力却依然云里雾里地没有方向。

三、指导学生学会听课,提高课堂效率

学生学习初中地理的能力的发挥主要是在课堂上,地理知识的获得和巩固也是在课堂上,可以说,课堂是初中地理教师发挥教学水平的的主要阵地,更是教师引导学生探求新知的天地,教师要指导学生课堂听课讲究技巧性和实效性。

1、“读”

初中地理教师安排指导,让学生有目的地读书、读图,教准确地勾画、标注出课文中的知识要点,图像中的重要界线、范围与注记等,使学生读图的良好而规范的习惯,掌握读书、读图和自学的基本方法。

2、“动”

在初中地理课堂上学生的各种动脑、动口、动手的学习活动,教师应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有组织地恰当安排,有机地穿插在整个课堂教学的45分钟之内,让学生“动”起来。“动”的核心是思维活动,是学得生动活拨,而不在于形式上的站起、坐下、齐声答问次数的多少。

3、“练”

是指在初中地理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巩固强化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启发训练思维,形成各种能力的训练,练习要讲求准确性和创造性,首先落实基础题。在做题时,一般按照以下的思维训练:(1)审题。即明确要求,抓住核心,找出关键字眼;(2)剖析题意,回忆知识点,联想地理图;(3)突破难点、关键、形成思路,明确解题方案,完成答案;(4)对题目进行引申和变换,从而开阔思路,探索规律。设计题目切忌一看就会,似曾相识,初中地理教师应精心设计,安排“练”的材料,“练”的时间,把“练”贯穿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使“讲”和“练”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4、“评”

是指学生或初中地理教师对学生的口答、笔答、训练、操作等练习答案和结果的评析、评价、评讲。初中地理教师应抓住一切学生练习训练的机会,引导学生对同学的答案进行评讲或由教师对学生答案进行评析,以便及时弥补知识缺陷,使学生牢固掌握哪些易混易错的重难点知识及规范化的答案,顺利达到学习目标。

四、如何对初中地理教学课堂进行改革

1、如何实现师生互动

传统的教学也有师生互动,但是这种互动不过是简单的问答式,教师与学生的一问一答,学生好像忙的不亦乐乎,但实际上学生的思维仍在原有水平上徘徊;一些课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学生能准备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但很少有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表面上看是师生互动,实际是用提问的方式“灌”直到让学生认同教师事先设计好的答案。师生没有真正的互动起来,这样的教学效果根本不理想,如何改变这一局面呢?我认为关键是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主动参与发言,特别是提出不同的见解。

2、采纳多种教学手段教学

篇12

关键词:微课;地理;初中;教学应用;学习

地理学科属综合信息较多的应用学科。在地理学科的教学实践中,教师既需要学生掌握更多的自然地理知识,也是使之了解、掌握人文地理知识;因此,地理学科的信息量较多。微课则是一种信息化、“碎片化”的教学、学习模式,该模式具良好的“短”、“小”、“精”特点,其能够全面满足地理学科的“碎片化”、“微型化”以及个性化的学习需求[1]。本文就微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进行阐述。

1借助微课,活跃教学氛围

课堂教学氛围会对整个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实施与教学有效性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轻松、愉快的地理课堂教学氛围,既可以调动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兴,也利于提高学生学习专注度。由于,初中地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单纯依靠教师的板书也无法让学生理解更多的地理知识与地理位置,进而也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微课所独具的“短”、“精”、“小”的教学优势,既可以利用微课将更多的地理教学内容加以“浓缩”,也可以提高学生对“碎片化”的地理知识教学产生更高的专注度,加速其对各种“碎片”的学习与记忆。同时,微课还作为一种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借助各个“碎片”加以重新建构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建构新知识的能力;使之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不断进行着新、旧地理知识的“交融”与建构,进而达到有效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的目的[2]。另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微课将一些有趣味的地理故事与地理知识、概念加以有机的整合,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可以达到进一步提高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作用。但是,初中地理教师不可将微课教学模式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只能充当辅和补充性的“教”、“学”模式。教师更应引导、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将微课的‘碎片化’知识加以自主建构,形成属于自己的“新知识”。

2借助微课,丰富教学内容

“互联网+”背景下,各类网络地理教学资源也在不断增加、丰富;因此,初中教师也要及时对自身教学模式加以不断优化与创新,更要通过再学习、再进培训来不断给自己“充电”。初中地理教师在全面丰富自己教学知识体系过程中,也要结合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借助微课教学模式将更多的地理教学资源加以应用,以此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能够学习、了解到一些教材中没有的地理知识。教师既可以利用微课的形式将更多的地理知识进行“简要”教学,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掌握更多的地理知识。教师也可以结合初中学生对地理的学习需求,制作成不同内容、不同难度的微课内容,让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进而实现“按需”学习的个性化教学,这对提高初中地理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如在“地球的运动”一节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将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制作成动画,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掌握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周期等;同时,还可以利用网络地理教学资源,将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各种地理现象加以展示,如日月星辰东升西落、昼夜交替现象、时差现象、四季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类似于这样的微课教学,既能够全面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也可以将更多的生活化问题引入到“地理世界”中去,使学生能够将地理知识应用到生活之中,去解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所看到的自然现象;这对提升学生地理学习兴趣与应用能力均具积极作用。

3借助微课,创新课堂教学方式

众所周知,微课具有良好的“精”、“微”特性;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应充分利用微课来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每个学生受其自身学智因素、个性特点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学生之间均客观存在着个体化差异,地理教师完全可以借助微课来进行差异化教学。教师可将不同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加以分类,并制作成具有不同教学难度的微课课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结合自身地理知识掌握情况来选择不同的微课学习内容;并对微课教学内容加以科学遴选。如针对优等生的地理知识训练,可以尽量引导学生对整体宏观的地理知识进行归纳梳理、指导学生进行逻辑性较强习题练习;而针对学困生的教学,则应尽量以基础性地理知识来进行,使之在掌握更多的基础知识或是自己感兴趣的地理知识内容,通过学生自身的学习体验来激发其地理学习兴趣;在全面实现差异化教学的同时,也能够符合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进而也实现了个体化教学、促使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目的[3]。另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微课为学生创设一些具有讨论性的地理教学内容,通过组织学生对各类地理问题的讨论来激发学生潜在的地理学习兴趣;使之在各类问题的讨论、交流过程中,既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意识,也能学习、获取更多的地理知识;进而也实现了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目的。综上所述,微课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教师须以《地理课程标准》为基础,立足学生为主体原则,合理地进行微课内容的设计,在实现差异化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同时,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的作用,为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余爱惠.初中地理微课设计和制作的思考———以《非洲气候空间分布》微课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5(11).

[2]陈林杰.当前微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和前景分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6).

篇13

“魅力”之一:走进我的地理世界

初登讲台,我喜欢用这样两种开场白。一种是:“同学们,从小学升入初中会接触很多新的学科,地理就是其中之一,今后两年时间里,我们将一起遨游在地理的世界里。”接下来的3―5分钟时间里,我会做自我介绍,会说我在大学学习地理时的趣闻,用这样的方式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另一种是:“同学们,今天我们接触了一门全新的学科――地理,你们知道什么是地理吗?” 接下来的3―5分钟时间里,我会用在大学里学到的概念来给学生解释:“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的学科。” 看着老师严肃的表情、听着晦涩的字句,七年级的学生们懵懂地望着我,似乎在感受着地理的高深莫测。

《我的地理世界》是近几年初见新生时我送给他们的礼物,也是一种全新的地理课开场白形式。我把工作十年游历祖国大美河山、风土人情的照片用“绘声绘影”软件制作成美轮美奂、吸人眼球的视频呈现给学生,再配上我那声情并茂的讲解:“苏州是著名的江南水乡之一,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风景。这里有小桥流水、有古镇人家,如一幅淡淡的水墨画;拙政园雅致,沧浪亭玲珑,狮子林精美,虎丘独秀。”“这里是我国的首都北京,去时这座古老的城市刚被61年来最大的降雨洗刷过,雨后的北京分外美丽,湛蓝的天空、青灰的长城砖、西山的红叶、故宫的琉璃瓦……无不诉说着这个城市的厚重。”“进入青海,地势逐渐变高,拎着行李走在宾馆的楼梯上,不时地要停下脚步喘气,厚实的冲锋衣也赶紧穿起来。” ……这样的开场白,这样直观生动、精彩纷呈的地理容貌牢牢地抓住了学生的心,热爱地理课就从这里开始。

“魅力”之二:倾听你的地理世界

走出《我的地理世界》,学生们意犹未尽,纷纷举起小手跃跃欲试,课堂教学一下子变成了回答“十万个为什么”。

“老师,我也去过江南,为什么那里被称为水乡呢?”

“因为那里经常下雨啊。”另一生抢着回答。

“老师,为什么太阳总是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呢?”

“老师,为什么我们国家不同地方的风景差别那么大呢?”

……

你看,学生的地理世界是何其的丰富多彩!也许提的问题还很稚嫩,也许他们的回答还略觉浅显,也许他们尚不能理解地理世界的奇妙。但是这样的他们,不是正在踏出探索地理世界的第一步吗?

“魅力”之三:揭开“第二语言”的神秘面纱

有了热情,有了想法,接下来必然是要有行动了。当第一节课上到这里,我们是时候静下来想一想:地理课到底该怎么学?学校曾经做过一个有意思的调查――你最喜欢的学科是什么?在初中阶段,地理学科是众人皆知的副科的现状下,很多学生选择了地理。这让我很是诧异,于是找来学生询问原因。原来是丰富多彩的地理图像吸引了他们,这一发现极大地增强了我的教学积极性。于是我告诉新生们,地理图像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它是地理知识信息的集中体现,也是探究地理世界的最佳载体。

篇14

一、中学教师成长环境系统与路径

1.中学教师成长离不开教师成长环境系统

教师成长环境系统包括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在教师成长环境系统里内环境是校园环境,即为教师教学环境。其中的元素有学生、教师、教材、教室、教学资源。教学资源通过教材等转化得到,教师驾驭教材,利用教师教学空间把相应的资源转化给学生,这个过程是传知过程。最终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把学生送上社会。但仅仅局限于校园环境肯定是不够的,因此把视野拓展到社会这个外环境,从社会获取科学资源、社会文化等社会资源。当教师走向社会,从大学或其他渠道获得这些资源,把这些资源进行教学转化,注入校园环境,再和教材结合。用这样的资源最终培养出来的学生,再送到各所大学进行深造学习,这样的学生起点高,基础好。对于大学教师来说拥有良好基础的学生,在实践他们的育人的理想的路上,会起到基石的作用。

2.中学地理教师成长路径

从实践线索看,教师成长路径主要包括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强化教学能力。中学地理教师会经过初中区域地理学习、高中系统地理学习,接着进入大学专业地理学习,这个阶段的学习主要是强化专业基础,为地理教师的成长打下专业基础。从大学学习中获得基础知识后,进入中学进行职前实习、职后进修,这过程对于中学地理教师来说是强化自身的教学能力阶段。这个时间线轴,主要强调中学与大学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是不可分割的。中学地理教师成长需要大学,大学育人离不开中学。

二、中学教师能从大学获取什么

师范院校是中学地理教师成长的摇篮,师范院校究竟能授予中学地理教师什么知识与能力?即中学地理教师能从大学生涯里获取什么?简单概括起来最为基础的有系统知识、实践训练、专业视野和研究思路。实践告诉我们,高师地理毕业生单纯获得了这些知识后,进入中学后未必就能胜任中学地理教师的教学工作。

三、对于大学。我们需要什么

中学是中学地理教师实践的真正舞台,目前中学对地理教师提出的要求,随着新课程改革应该说是越来越高了,提出的要求也,是多方多面的。

1.需要有地理教师具备的知识结构体系

中学要求中学地理教师具备知识结构体系——掌握学科教学知识。此外,还需掌握学生知识、背景知识、教法知识。学生知识要求教师掌握心理学知识,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必须有所了解。教法知识是如何将知识真正传授给学生。背景知识即为社会文化、通识性的知识。学科知识不仅仅是地理学知识,更是地理学的本质知识。教师要将这些知识转化到教学中,在教学操作策略中应实行这样的转化。一要将地理事实转化成学科逻辑,二要将学科逻辑转化成学生认知逻辑。即在教学中按照学生的认知线索帮助学生搭建学科的逻辑,然后去解决现实问题。

2.需要有新课程理念倡导的知识结构

北京教育学院钟祖荣教授认为教师的知识结构分为四个方面:学科性知识、教育性知识、文化知识和实践性知识。不少有学者认为在新课程理念下现代地理教师知识结构包括地理学科本体知识、教学实践知识、文化知识以及条件性知识四个部分。对现代地理教师而言,地理知识结构应当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这个体系包括对地理学科本身的、本体的理论知识。文化知识、教学实践知识以及一些方法性的知识。也有学者认为,无论中学还是大学,教知识是主体。但教什么知识?季苹教授认为,知识分为概念性知识、方法性知识、实施性知识、价值性知识。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教,往往对价值陛知识不够关注。在新课程理念下现代地理教师知识结构中,地理理论知识属于非常基础的、有深入认识的,地理教师地理理论知识结构包括基础层、纵深层、拓展层。基础层包括地理基础知识、地理基本理论。纵深层包括较高层次的地理理论、地理学科体系、地理研究方法。拓展层包括地理学科最新研究进展、与社会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这些都需要中学地理教师由基础层、纵深层到拓展层好好地钻研、努力地把握。

3.需要有现代中学地理教师具备的能力

中学地理教师还需具备教学基本功、教师资格、教师专业标准等能力,以及品德修养、理论基础、学科素养。学科素养包括知识层面、能力层面、态度层面、拓展层面。知识层面是指学科知识体系及内在联系。能力层面是指学科专项能力、技术使用能力、野外实践能力。态度层面是指洞察世界的变化、学会生存生活、终身欣赏世界,这是地理新课程标准最高层次的一个理念。拓展层面是指科学研究一般思路、科学前沿视野。2011年12月12日,教育部正式公布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征求意见稿,即将颁布的《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特别强调教师必须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即扎实的专业基本功(“三板”、图像分析、教具演示等);还有学科专业拓展能力、学科专业科学素养、学科教育能力以及跨学科整合能力。这些能力对于中学地理教师而言是比较高的、比较难驾驭的,因此中学地理教师需要依托大学、依托社会,希望能通过在大学的学习与大学给予的帮助中,实现这个目标。

四、中学地理师资与中学生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