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0:36:4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技术创新的优势,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企业规模越大,经营管理层次越多,企业经营决策者对市场、技术的反应速度就会越慢,决策层与研发人员之间的沟通也会减少,从而降低了技术创新的决策效率和管理效率。中小企业因规模较小,其组织结构一般较为扁平和松散,组织内层级较少,部门之间隔阂较少,内部交流增多,创新决策过程简化而迅速。笔者就大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的优势比较谈点浅见。
一、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研发资源比较
对大企业来说,它有较强的信贷和上市能力,融资渠道通畅。所以大企业比中小企业更有能力承担技术创新所需的高额固定成本。大企业还拥有大量高素质的技术创新人才和仪器设备等。根据2004年资源清查工业资料显示,在企业中从事技术创新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科学家和工程师,以及技术创新人员主要集中在大型企业,企业自身开发机构所拥有的科研用仪器设备也主要集中在大型企业。因此,大企业在基础技术、共性技术的研发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而中小企业则面临着技术创新资金不足,融资渠道不畅和人力资源匮乏等问题。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中小企业无法在直接融资市场上筹集资金,在间接融资市场上也困难重重,所以很难获得技术创新所需各项资金。而且由于缺乏各方面的专业人才,很难开展多项投资,而只能倾向于将资金和人才集中于某一个项目或某一个领域的研究,如果创新失败将导致整个企业的失败,因而技术创新的风险性相当大。但也正是因为中小企业经营范围单一,也构成了中小企业在这方面的一个优势。它在生产的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专业化程度较高,技术上独具风格,专业技术容易达到精湛的地步,使产品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而且虽然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人员总量不如大企业多,但它的人才相对比较密集。在美国,中小型研究开发企业的科技人员占企业员工总数的比例达6.4%,而大型企业的该比例只有4.1%。在新兴知识密集产业,知识资产的重要性远大于其他资产,技术创新的频率高.方向变化快,中小企业以技术创新人才相对密集而容易占优势。
二、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创新对象及效率比较
大企业侧重于工艺创新,在工艺创新上有优势。大企业凭借其资金实力,以大规模、低成本生产抢占市场或稳定市场占有率,因此会注入更多的精力开发生产工艺。虽然大企业在产品创新上相对迟钝一些。然而当新概念产品创新在实现产品化以后,还需要质量和生产工艺方面的改进提高。由于大企业具有完善的制造系统和严格的质量管理系统,所以大企业在这方面明显占优势。另外,大企业侧重于那些具有稳定的市场回报,能通过大批量生产来获取规模经济的研发项目。中小企业则根据其自身特点,开发那些短、平、快的新产品抢占市场,侧重于产品创新。据美国中小企业管理局对分布在362个行业里的8074项发明和创新的研究表明,在所有制造业产品创新中,中小企业占了55%;中小企业每个雇员的产品创新的数量比大企业高1.38倍。而且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与大企业相比具有更高的效率。
1992年美国盖尔研究所对20世纪70年代121个行业的635种创新产品的分析研究表明,中小企业每百万职工提供的技术创新是大企业的25倍。中小企业从技术创新到产品投入市场所需的时间比大企业更短,中小企业平均为2.22年,大企业为 3.05年。这是由于中小企业一般不设置独立的研究开发机构,而主要和科研机构共同进行研究开发,想必大型企业通过独立的研究开发部门进行技术创新的模式,更能迅速地把科研成果推向市场,所以中小企业在创新时间和创新效率上都优于大型企业。
三、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的组织结构比较
企业规模越大,经营管理层次越多,企业经营决策者对市场、技术的反应速度就会越慢,决策层与研发人员之间的沟通也会减少,从而降低了技术创新的决策效率和管理效率。而且企业规模越大,官僚体制越复杂,一般情况下决策也更趋保守,企业家精神弱化,不利于创新的风险投入,决策时间也会越长,可能会产生组织与决策上的惯性,从而难以灵活适应市场的变化。
中小企业因规模较小,其组织结构一般较为扁平和松散,组织内层级较少,部门之间隔阂较少,内部交流增多,创新决策过程简化而迅速。在某些情况下,由于中小企业人员相对较少,人员之间更容易互相了解。从而更容易发挥个人的才能。而且中小企业的领导层比较精干,有利于根据市场的变化做出创新决策。同时宽松的管理结构使企业对创新更容易接受,能使企业保持一种有利于激发创造性的组织环境。
四、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市场开发能力比较
大企业占有市场份额大。具有较大的市场优势。多以相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更能把技术创新作为利益最大化的手段,更容易发现和把握技术创新的市场价值。大企业拥有健全的市场网络,对市场信息的掌握比较全面,与外部联系较为密切,建立一个新产品市场的成功可能性远远大于中小企业。通常情况下,当一个新概念产品成功实现产品化以后,大企业凭借其实力与地位.并购中小企业,开发大市场。而中小企业虽然对市场具有快速反应能力,能够随时把握市场的机遇,但由于创新资金、人才的缺乏和创新机制的不健全等不利因素。
其创新成果商业化的能力较差,即使已取得了研发成果,也可能会因为生产能力和营销能力不足而导致整个创新的失败。而且中小企业所拥有的市场份额小,不具有大企业的市场优势,所以相应地其市场风险就比较大。
参考文献:
[1]郑孝华: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措施及意义.当代经理人,2006,4
一、技术自立和自主创新
企业在选择技术进步发展的路径时,可以选择多种模式。尽管技术引进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途径,依靠技术引进可以很快学习并掌握某项首次创新或其他领先企业二次创新的先进技术,可以大大缩短技术差距。但在这一过程中,要在从无到有的基础上实现从弱到强、从模仿到技术领先,企业还必须注意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真正成为领先企业,就必须要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这里讲的自主创新,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从世界范围讲,是一国企业完全依靠本国的技术力量而进行的技术创新活动;二是从企业角度讲,则是企业以自身的研究开发能力为基础而进行的技术创新活动,无论从哪个层面上讲,自主创新对企业技术实力都有很高的要求,企业不仅要有自己健全的研究开发机构,而且还要有雄厚的技术基础和技术积累。
从国际技术竞争的现状和我国企业的技术竞争战略选择角度看,我国企业要真正走向世界、在国际市场上赢得并保持一定的市场地位,就必须要有强大的技术自立能力。而一个国家真正走向强盛的一个重要标志,也应该是技术自立。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的是,就我国企业目前的技术力量水平来看,要走向技术自立,要使自主创新成为企业创新战略的首要选择,这中间还有较长的一段过程。企业需要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尽快提高自己的技术积累和创新能力。
二、自主创新的条件
企业自主创新模式的建立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可以根据市场环境的具体情况和创新水平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创新战略。对企业而言,建立自主创新的机制是市场竞争的需要,也是成为行业市场领先者的必要条件。在任何一个行业中,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够成为行业领先者,领先企业也不是在行业所有的领域内都能长久地居于领先地位。自主创新是对行业领先企业的一个基本要求,而实现自主创新,也存在着一系列的战略要求。
首先,在创新过程中,担任主角的企业家要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和进取精神,要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能够更早地预见市场、技术的变化动态,更要有相当的决策能力和胆识,一旦发现某种潜在的市场机会就敢立即做出行动的决定。
其次,有对自身研究开发能力的高投入和相应的组织保证。纵观当今国际市场,凡是居于行业领先者地位的企业,同时也都是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具体的一项措施,就是加大对自我研究开发的资金投入量。
最后,从技术竞争角度看,自主创新活动要带有相当的先导性。要做到这一点,企业还必须要有快于其他企业的敏感而迅速的市场反应能力。这种快速的市场反应能力表现在当市场总量、结构等某一个或几个方面发生变化时,企业能够及时地感知到这些变化,及时了解这些变化的趋势,并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对策。
三、自主创新战略的竞争优势
1、技术方面。在技术方面,自主创新所必需的核心技术的来源是企业内部的技术突破,是企业以自身力量为基础,通过独立的研发活动获得的。这是自主创新的本质特点,也是自主创新模式与其他模式的本质区别。
技术突破的内生性对企业形成较强的技术壁垒颇有裨益。这种技术壁垒一方面是由新技术本身的特性造成的,因为跟进者对新技术的解密、消化和模仿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从投资到形成生产能力直至发展成率先创新者的竞争对手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在此时间内必然会形成自主创新者对新技术的自然垄断,而有些技术的解密与反求耗时则十分长,甚至几乎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率先者的技术壁垒还可通过专利保护的形式加以巩固,进一步从法律上确定自主创新者的技术垄断地位。因此,自主创新企业能在一定时期内掌握和控制某项产品或工艺的核心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左右行业或产品技术发展的进程和方向。借助专利保护,自主创新企业可自己确定是否转让其核心技术,以及向谁转让、何时转让、转让到何种程度等,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十分有利的地位。
2、生产制造方面。在生产制造方面,自主创新企业先人一步,产量积累领先于跟进者,能够优先积累生产技术和管理方面的经验,较早建立起与新产品生产相适应的企业核心能力。因此,自主创新企业能先于其他企业获得产品成本及质量控制方面的竞争优势。
3、市场方面。在市场方面,自主创新者一般都是新市场的开拓者,在产品投放市场的初期,自主创新企业将处于完全垄断地位,公司获得大量的超额垄断利润,并且通过转让新技术专利和技术诀窍,自主创新企业亦可获得相当可观的收入。自主创新的市场优势还在于:由于其在技术方面的率先性,其产品的标准和技术规范很可能先入为主,演变为本行业或相关行业统一认定的标准,迫使后来者纳入到该标准和技术规范中来,成为自主创新企业的跟随者。统一标准的确定将奠定自主创新企业在行业中稳固的核心地位,无形中极大地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四、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应注意的问题
创新模式实施的效果,一方面取决于是否正确选择了适合本企业的创新战略;另一方面取决于是否充分认识了所选择的创新模式的特点,从而扬长避短,最大程度地发挥所选战略的优势,克服其不足。自主创新模式有许多优点,但也存在许多不足和缺陷,为了成功实施自主创新模式,达到理想的效果,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充分利用法律来保护自身知识产权。自主创新企业的优势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自主研究开发、形成并掌握新的核心技术而建立的。能否独占并控制其核心技术,是自主创新战略能否奏效、达到理想效果的前提。新技术本身固然有一定的自然壁垒,模仿跟随者要反求或仿制自主创新者的新技术成果在技术上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一定的时间。对于复杂技术和包括大量技术诀窍的新产品、新工艺反求与复制的困难则更大,所需的时间更长。但是,必须看到现代检测、分析手段在不断发展,对复杂技术的解密手段也在日益提高,特别是智能支持技术的应用,进一步加强了跟随者反求复制自主创新者新技术的能力。因此,要保证自主创新企业对新技术的独占性,仅仅依靠技术的自然壁垒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求助于专利制度的法律保护。
[关键词]技术创新;竞争优势;苹果;华为;通讯
一、研究背景与理论基础
研究机构Kwc最新数据显示,华为超过苹果成为国内市场最畅销智能机品牌,苹果自15年12月以来在中国市场首度出现份额连续下滑。事实上,中国市场并非是惟一出现苹果市场份额下滑的国家,iPhone手机在美国、德国、法国、英国、西班牙等国家的市场表现也不容乐观,都出现了iPhone市场份额下滑、Android市场份额上升的现象,苹果iOs的全球市场占有率在不断被安卓系统侵占。
文章就苹果、华为公司为例,分析两家企业近年来有关技术创新的投入及相关的业绩指标,从而分析苹果为何从不可超越转而销售数量逐渐下滑,华为如何从一个二线小辈,跻身于最大供应商的行列,以及对等其他中国本土的电子通讯企业的启示。
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的过程。企业竞争力是企业通过自身要素、外部环境的优化及其有机交互,在竞争过程中处于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状态的能力。在企业的竞争中,企业竞争力体现在产品市场和企业资源的能力方面。产品市场的优势是企业现有超额利润的来源,表现为企业的显在竞争力:是企业竞争力的各要素有机结合已形成并表现出来的整体实力,它反映的是企业实际创造财富并获得财富的能力。企业的资源是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基础,同时也是企业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是一种潜在的竞争力。这种潜在的竞争力是随着环境不断演化的结果,它是增强并最终提高企业创造并获得财富能力的潜在实力。
二、文献综述
目前,实证研究理论在技术性无形资产的投入和研发的投入对企业在价值增长和业绩提高方面的作用研究已经取得了非常高的成果。
在技术创新对企业的竞争优势的影响上,刘开勇提到当前世界,市场需求不断变化,新的需求不断产生,企业要想获得竞争优势,就必须拥有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推出新产品以满足消费者的新需求。而林清安也曾针对高科技企业发表自己的意见认为:创新是高科技企业成长的动力源泉。在此基础上,李婧,何小刚等曾在文章中按照资源基础观的观点对技术创新进行了阐述,他们认为技术创新不仅可以将企业内部资源的潜在价值进行挖掘,对企业的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还可以通过和外部资源的有效整合,创造出对企业更加有用的资源。
随着对科技创新和企业价值、竞争优势研究的不断深入,不少学者对其能代表技术创新的指标如:研发投入等和企业业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苟燕楠通过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分析了不同行业的企业中,研发与企业价值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研发人员的投入与企业经济效果的相关性上,机械设备制造企业更为显著。朱乃平等通过对2009-2011年的中国高新技术企业进行研究,发现企业的创新投入能够正向促进企业的短期和长期财务绩效。但是王雪利却发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性制约了核心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导致企业难以构建持续的竞争优势。所以如何运用企业的技术创新来为企业创造价值才是我们应该深入研究的问题。
三、案例分析
3.1苹果公司
3.1.1公司简介
苹果公司(Apple Inc.)由史蒂夫-乔布斯、斯蒂夫-沃兹尼亚克和罗-韦恩(Ronw ayne)等人于1976年4月1日创立,并命名为美国苹果电脑公司(Appk com puter In c.),总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库比蒂诺。
苹果公司1980年12月12日公开招股上市,2012年创下6235亿美元的市值记录,截至2014年6月,已经连续三年成为全球市值最大公司。苹果公司在2016年世界500强排行榜中排名第9名,2016年10月,苹果公司成为2016年全球100大最有价值品牌第一名。
3.1.2技术创新的表现
(1)研发中心
苹果作为一个全球性的科技公司,为了更全面的吸引人才在全球各地设立了研发实验室,包括以色列、美国佛罗里达州、西雅图、波士顿、中国、日本、瑞典及英国等都设有各类设施和卫星办事处。2016年初苹果公司已经派人前往法国东南部城市格勒诺布尔研发实验室进行工作,此实验室占地800平方米,科研人员30余人。就在2016年的10月,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宣布将在深圳设立中国的第二个研发中心,引进更多的人才。苹果公司为让摄像头表现的更好,组建一个大约800人的团队进行研发,可见苹果公司对创新的重视。
(2)研发投入
苹果公司向来以产品创新能力而闻名,通常人们可能会认为这是研发经费大量投入的结果,但事实上,同谷歌、三星等公司相比,苹果公司的研发投入非常的少。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苹果公司不重视产品的开发,其在每一份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5Ec)文件中,都表示不断投资研发是苹果保持竞争力的关键,未来的发展和创新产品的销售及科技都离不开研发。通过对苹果公司2011年到2016年各季度研发投入的统计总结,如图3.1,充分展示了苹果公司的研发投入一直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在2016年的前两个季度每个季度都达到了25亿美元,五年间增加了四倍多。
(3)专利数量
专利数量是一家公司能够继续保持创新的一个重要指标,这个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一家公司进行技术开发的进程。咨询公司sqoop公布了2015年度获得专利数量最多的企业排名,苹果在这项排名当中以专利数量1795个只位列第12。其中三星获得了7506个专利,比苹果的四倍还多。
种种创新结果的结合促使苹果产品备受消费者的欢迎。当苹果公司推出一款新产品时,都会出现空前的排队购买手机的情形,这是其他手机厂商所比不了的。这种超高热度的欢迎为苹果公司的经营绩效打下了基础。苹果公司在近五年的利润状况都呈现出上升的趋势,2015年的净利润较2011年翻了两倍,截至2014年6月,其已经连续三年成为全球市值最大公司,并且成为2016年全球100大最有价值品牌第一名,而这都应该归功于苹果公司一直以来对科技创新的重视。
3.2华为公司
3.2.1公司简介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销售通信设备的民营通信科技公司,总部位于中国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坂田华为基地。华为的产品主要涉及通信网络中的交换网络、传输网络、无线及有线固定接入网络和数据通信网络及无线终端产品,为世界各地通信运营商及专业网络拥有者提供硬件设备、软件、服务和解决方案。华为于1987年在中国深圳正式注册成立。华为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已经应用于全球170多个国家,服务全球运营商5 0强中的45家及全球1/3的人口。
华为在2010年以218.21亿美元营业收入首次杀入《财富》世界500强榜单,排名为第397位。随后几年,华为持续上榜,并且排名连续上升,如图3.2所示。到2016年,华为已经位居第129位。
3.2.2技术创新的表现
(1)研l投入
没有强力的投入,就不可能开展有效的技术创新,企业也就不可能有竞争优势,必须确定一个技术创新的合理的和固定的投入比例。企业应该充分认识技术创新的重要作用,努力加大投入,强化技术创新,以此确保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由图33可以看出,2012-2015年,华为每年的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都在10%以上,并且逐年上升。研发投入与营业收入呈正相关关系,并且每年的毛利率都在40%上下浮动。
(2)研发人员
从研发人员数量来看,华为研发人员数量逐年上升,每年的比例都维持在45%左右。
(3)专利数量华为是全球最大的专利持有企业之一,公司研发投入位居世界前列。截至2015年12月31日,累计共获得专利授权50,377件。华为累计申请中国专利52,550件,外国专利申请累计30,613件。其中、90%以上专利为发明专利。
3.2.4技术创新对华为的作用
2015年,评为新浪科技2014年度风云榜年度杰出企业。2016年,研究机构M illw afd Brow n编制的B rand z全球100个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中,华为从2015年的排名第70位上升到第50位。8月,全国工商联“2016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华为以3950.09亿元的年营业收入成为500强榜首。8月,华为在“2016中国企业500强”中排名第27位。
一直以来,华为被看作是中国本土企业自主创新和全球化运营的最佳典范。华为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能够成为众多中国本土企业家所效仿的对象,正是因为华为从成立到现在一直坚持技术创新。华为重视自身知识产权在核心领域积极积累。华为长期坚持每年不少于销售收入10%的研发投入,并坚持将研发投入的10%用于预研、标准及专利工作,对新技术、新领域进行持续不断的研究和跟踪。
3.3对比分析
从产品的种类来看,两家公司近年来产品的数量和种类都呈上升的态势。两家公司产品种类都涉及电子产品、通讯设备等软件和硬件部分,产品大类齐全。而具体到智能手机的种类来看,华为近年来智能手机的类型、产品的更新速度明显的高于苹果,在市场的表现也更强劲:苹果则保持每年两款新的产品的速度:的智能手机在市场的变现相对较弱,占有率较低。
从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来看,2015年,苹果对产品研发的投入为86亿美元,在公司营收中的占比为3.6%,相对201 5年66亿增加30%;2012-2015年,华为每年的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都在10%以上,并且逐年上升,2015年华为的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将近15%。虽然苹果公司的研发投入占营收的比重相对华为较低,但苹果公司的营业收入比较高,2015年的营业收入接近2350亿美元。
从研发中心、研发人员的数量和占员工总人数的比例来看,两家公司的研发中心数量都在上升且更趋于全球化:华为研发人员数量逐年上升,每年的比例都维持在45%左右明显高于同期33%-37%的投入比例:由于未获得苹果公司有关研发人员的相关数据,未做详细说明。
从研发专利的数量来看,苹果公司2015年授予的专利数量为1795个位列2015年度专利数量企业榜单Top15第12名:而对于华为,参考了2015年国内企业PcT申请受理量排名,如表3-2所示。
从表3-2可以看出,华为在国内企业PcT申请受理量上排名前位,远高于同期国内其他企业。
文章选取2015年国内销量排行榜(表3-3所示),分析华为2015年国内销售量超过苹果的原因主要有:
(1)虽然苹果统治高端手机市场多年,但从鼎盛时期的iPhone 4到如今iPhone6s,这几代产品的更新仅仅是从外观和配置上稍做升级,并没有出现什么跨时代的变化,创新乏力是其市场份额下滑的一大重要因素。
(2)华为新开发的旗舰产品与苹果的新品针锋相对。华为P9智能手机的规格,屏幕尺寸从5英寸一直延伸到6.2英寸,手机装有双1200万像素摄像头,支持光学防抖、激光对焦功能。当iPhone7上市时,它所采用的技术已经被华为用户玩了半年。因此,产品升级周期长,更新换代速度慢也是其被赶超的重要原因之一。
(3)以往苹果在行业中一直是技术创新与品质质量的担当,但在iPhone6s推出后,苹果手机的亮点越来越少,不再能刺激消费者的购买心理,且i0s系统Bug不断,这都对苹果的销售造成了负面影响。
关键词:石油工程;技术创新;发展研究
石油工程在我国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为我国的经济安全以及社会安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本质上带动了我国的综合发展,由此可见石油工程的重要性以及其发展创新的必然性。但是我国目前对于石油工程的技术创新还不能很好的把握,创新过程中逐渐发现许多不足和缺陷,为了保证石油工程的长期发展和稳定发展,就需要找到适合石油工程本身的技术创新方式,由此来提高石油工程的本质效率。
一、石油工程技术创新的必要性分析
对于石油工程来说,其技术的利用程度和利用效率决定着石油工程的发展方向。如果不能很好的把握石油工程的技术,就会从本质上阻碍石油工程的发展。因此,对于石油工程的技术创新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良好的推进石油工程的技术创新,才能有效确保石油工程的发展进度。
(一)石油工程的本质特点。石油工程在发展的过程中更偏向于技术集中型,技术的支撑才是石油工程发展的根本内容,在我国如今的经济背景和社会背景下,石油工程的竞争不断全球化,演变的更加激烈,这样对于石油工程的技术要求也就变得更多更复杂。如果想在石油工程中取得良好的成绩,就必须掌握先进的石油工程技术,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取得发展优势。只有良好稳定的保持石油工程技术的先进程度,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我国的石油工程现状。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伴随巨大机遇的是巨大的考验,我国的石油工程能否良好的适应世界贸易组织的经济环境和背景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依照我国传统的石油工程技术,必然会遭遇到石油工程项目的打击。面临这样的情况,就需要我国的石油工程寻找新的发展方向,从技术层面上寻找新的发展模式,减少我国石油工程在世界贸易组织中的发展阻碍,从这个方面也体现了石油工程技术创新的必然性。
(三)石油工程自身对技术的要求。在石油工程的发展过程中,我们逐渐意识到只有从技术方面进行创新突破才能有效的降低石油工程的生产成本,提高石油工程的产品质量,这也是增强石油工程自身竞争能力的必要手段。我国不断发展带动了石油工程的创新和进步,石油工业对于自身的认识也逐渐加深,技术对于石油工程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有效的创新提高石油工程的技术内容,才能促进石油工程的发展。
二、石油工程技术目前所存问题
(一)没有完整的创新目标。我国石油工程在发展的过程中还没有完整的服务体系,这对于我国石油工程的发展来说是存在非常大的阻碍作用的,如果不能有效的解决石油工程中的服务内容,就会大大的减慢石油工程发展的进度。而且我国目前石油工程项目大多对于创新内容并不敏感,发展的过程中不注重自身弱点和缺点,不能找到适合石油工程发展的创新目标,这对于市场竞争逐渐激烈的石油工程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只有完整有效的找到适合石油工程发展的创新目标,才能从本质上推动石油工程的发展。
(二)不能完善石油工程的资源整合程度,人才资源管理利用不够完善。我国的石油工程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忽略了资源利用的矛盾,技术上的缺乏和发展的进度导致了我国石油工程产生了许多资源整合问题,首先是经济制度上对传统石油工程的制约,导致了传统石油工程在技术层面上的缺漏和落后这样也制约了传统石油工程的生产效率,阻碍了其技术进步和发展。而且我国在石油工程方面的人才是比较难得的,目前关于石油工程的人才大多只是初级阶段,高级人才和全球顶尖人才是非常缺乏的,这也是导致我国石油工程不能有效的创新技术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对石油市场的判断不够敏锐。石油行业在不断发展成熟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特有的技术发展路线,但是相比较已经运用高端技术走向成熟的发达国家石油行业而言,仍然在很多方面都有欠缺,为了进一步扩大自身市场,我国在石油行业技术上努力学习先进技术,但是由于缺乏自身的独立思考,缺乏创新意识,因此,学习逐渐沦为模仿,没有了自身的想法和对自身市场特色的分析,相应的对于市场应有的判断和分析能力便有所下降,信息的滞后管理必然使得对于市场的突发反应无法做出合理的调整,给予积极的解决方案。
(四)在相关的技术研究方面资金匮乏。虽然我国在近些年不断加大对于石油研发技术方面的投资,但是,投入的力度远不及需求,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也加速了世界市场的激烈竞争,如果想要在这之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进一步加大对于石油行业的投资力度,保证石油行业能够在强有力的人力、资金、技术的支持下始终处在一个健康发展的状态。除此之外,对于石油行业已研发的相关产品和新技术在推广方面力度不足,使得新技术不能达到预期的产业化,自然也就无法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对市场的掌控和调节。
三、石油工程技术创新的策略分析
综上所述,石油工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行业,它能够有力推动国家经济发展,为国民经济的稳定,社会的和谐作出贡献,因此,必须从根本上实现石油工程技术的创新,为石油行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援,实现最终的目的。
(一)以市场为中心,打造高素质技术队伍。石油工程行业技术的研发创新离不开相关技术人员的努力,因此,首先应该以市场为中心,打造一支精英技术队伍,通过在对市场的整体发展趋势、国际石油工程行业市场、自身发展特色以及现有资源的配置利用入手,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增强自身在国际间的竞争力。除了技术研发创新之外,还需要增强相关企业的综合实力,让精英技术队伍在研发过程中有能力去学习借鉴先进技术,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共同促进石油行业发展。
(二)以企业为主导,建立健全的创新体制。技术创新始终作为石油行业发展的重要点贯穿于石油行业的整个发展过程,为了支撑技术创新研发,石油行业相关企业必须以自身为主,建立健全的创新体制,为技术创新指出需求领域,形成创新核心层,互相优化不断创新,最终将技术创新转化为优势,实现对于技术的合理科学管理,形成相应的知识产权,实现技术质化,推动企业发展。
四、总结
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使得创新已经成为当下企业发展的立足之本,石油行业也不例外,如何在面对来自国内和国外两方面的挑战,并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已经成为石油工程技术的发展根本,实现技术创新和合理管理,使得技术质化而变为技术优势成为了根本途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石油工程技术创新,推动石油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朱颖超.我国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探讨[J]. 石油科技论坛. 2009(01)
[2]荣丽,杨洲立.印度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市场的开发[J]. 油气田地面工程. 2007(10)
[3]周旭荣,韩长军,张再良,王春明,张红,张吉明. 国际石油工程项目管理中的一些策略[J]. 石油工程建设. 2008(05)
关键词:石油工程;技术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TU7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7-00-01
一、石油工程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合理的创新机制:因为我国石油工程的服务体系还没有完全构成,运行的机制也过于滞后,这就对技术的创新及发展有了制约的作用。这是由于通过石油工程执行创新技术时过多的据现在了研发部门的内部,没有一个合理的研究体系,并且更多的是以调整性局面和过渡性局面的技术进行改革,导致了科研机构严重缺少活力,无法将科研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调动起来,对市场没有竞争能力。
(二)市场反应能力迟缓:当今中国的石油工程虽然在特色技术上有着一定的发展,但是石油工程的整体科研技术实力与世界发达国家得到程度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尖端技术上的差距更是巨大。除此之外,我国对于石油行业的技术创新没有科学有效的管理研发流程,对于市场信息管理以及决策方面也存在着误差,着大大的阻碍了石油行业对于市场的反应能力以及降低了管理效率。滞后的信息处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慢节奏的市场调节能力,市场反应的灵活性较低。
(三)对于科技资源没有整合能力,也增加了人才的矛盾:我国石油工程在科技资源体系上结构性具有一定的矛盾,因为由于以往经济制度的影响,致使科技资源在反复和封闭的进行使用,构成了资源的扩散、效率降低、无法发挥技术服务对石油工程的加快作用,组织了创新能力的提升。并且,我国的科技发展型人才在素质方面明显不足,初级和中级的人才过多,高级的人才过少,可以掌控世界前端科技的人才严重缺失,人才出现了继承性局面,没有综合性和创新性。
(四)工程技术在研发方面投入不足:近几年来,我国在石油工程的技术创新方面的投入虽然有了上升,可是从研发的强度来看投入的并不明显,并且同世界级别的石油工程,在发展方面都具有非常大的差距。为了处理激烈的市场竞争,所有国家对于技术的投入都加大了力度,而且就投入的程度来看呈现了稳步提高的局面,这样来看,我国石油工程的技术相对投入的较少,无法满足技术创新的需求,对石油工程的有效发展起到了阻碍的作用。
(五)在推广方面就新技术和新产品来看具有不足之处:石油工程在技术服务体制里,技术的研究具有关键性位置,可是对于我国石油工程的发展,从技术成果推广的角度方面来看重视度不够,而且商业化水准过低,无法达成产业化的扩大,而且单单就技术成果来看,有些是阶段性成果,有些还是发展性成果,其余的就是处在具体的生产及应用性的成果,无法通过知识对技术引进和借鉴来为技术创新提供一个正常的市场氛围。
二、石油工程技术创新策略
(一)创建和完善技术创新机制:技术创新属于石油工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要通过不断加强技术创新的管理,依靠完善的技术创新机制进行建设。通过企业的真实状况,将重点的技术领域扩大,不断研发新型技术,构成技术阶梯,将技术的优点持续转换成继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以及竞争优势。
(二)培养一批以市场为导向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作为关系到我国国计民生以及经济发展命脉的关键产业,石油工程要想实现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技术人员的努力与智慧。为了打造石油工程的技术创新,就要培养一支以市场为导向的高素质的技术人才队伍。重视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变化导向作用,在进行资源能源优化配置的同时,要面向国内外的市场。提升技术人才的服务、管理以及技术等能力,培养有核心竞争能力以及经济实力的石油工程人才队伍。除此之外,技术创新还要通过多种手段来提高与培养,做到内涵与外延的充分结合,将企业的综合实力作为着力点。加大对于高素质人才队伍的研究与培训,与科研高校联合,打造科研高校的人才培养基地。
(三)加大投入技术创新能力:为了达成石油工程的技术创新,要不断加大投入力度,这包含了政治的投入和资金的投入,将科技创新的融资力度不断加大,将融资渠道不断加大,构成一个多元化的融资体系,为了技术的创新能力提供合理的技术及资金的支持。
(四)将人力资源的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想要达成石油工程技术的创新,就要提升综合市场的整体能力和竞争能力,要将人力资源的管理放在关键的位置,透过创建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达成对人力资源的创新配置。积极的提升员工的福利待遇,让员工对企业有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从而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科技创新里。
(五)创建宽泛的企业内外部的信息交流平台:要不断创办国内外的科技交流、合作的会议,实行开放式科研,强化部门之间的合作精神,确保技术成果朝着商品化、产品化的合理转变,在境外建立研发部门,通过合理的管理制度,让技术的研发可以更具有宽泛性和世界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对于逐渐发展的石油工程创新技术来讲,不管是对于国内市场的战斗,还是对于国际市场的战斗,我国的石油工程技术都一定要加大力度,在分析完石油工程的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以石油工程的技术创新的问题现状之后,本文针对中国石油工程的特点提出了相对应的策略。但是如何实现石油行业的技术创新依然是当今石油技术人员需要下大力气研究的一个重要命题。
参考文献:
[1]刘炳义.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实施技术创新战略研究(一)[J].石油科技论坛,2003
[2]李庆华.基于设备运行可靠性的石油化工企业设备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3
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企业在当前及战略目标规划期的宏观环境、行业环境、企业内部情况的基础进行设计。根据我国海工装备制造企业的基本特点和技术能力现状,在技术战略的选择上对于一般技术、即将过期的技术和非核心技术可以出售技术盈利。已经非常成熟的公共性技术应立足引进消化;处于基础研究阶段、距产业化实施很远的前瞻性技术应实施跟踪或委托给大学和研究院所;难度很大,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和资金的长期攻关项目应申报国家研究计划和产学研合作,以取得国家资金和政策支持;核心技术、核心装备、可产生高附加值的关键技术和高新技术则必须靠技术创新;能为产业链创造核心竞争能力的技术必须牢牢地掌握并控制在自己手中。
1.1创新平台建设
创新平台包括三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创新管理平台、创新实施平台和信息交流平台。创新平台有两个重要的支撑,智慧管理和创新文化。因此,创新平台是以制度为基础,激励为手段,文化为先导,实施创新管理的主要工具,是依靠信息网络技术实现的智能化门户,实现全员参与的交互式平台。创新平台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调动全员创新激情和创造潜能为出发点,通过信息交流平台实现创新管理的高效运作,逐步提高全员技术创新能力。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技术创新平台的建设往往与技术创新组织的建设联系在一起,这一方面将通过后面的案例来具体说明。
1.2创新流程设计
创新流程包括从技术创新到价值创新的全过程。技术创新是一个从创意到概念,再到技术的“发明”过程,是创新过程中最为活跃的阶段,其管理要自主化;产品创新是一个把无形技术转化成有型产品的创造过程,是创新过程中物理求实的过程,其管理要逻辑化;商务创新是把产品转化成商务价值的过程,是价值实现的过程,其管理要人性化。在创新流程中,反馈过程是最重要但也最容易被忽略的过程,从客户得到反馈,再回归成产品问题或技术问题,针对问题实施再创新。因此,创新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深化,追求极致的过程。创新流程是实施创新管理的核心,它是从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营销创新到价值创新的全过程的管理流程。技术创新活动以项目为最小单元。项目实施过程采用门控制管理,在立项、计划、实施、验收评估、反馈五个阶段进行控制,决定项目继续与否;创新项目来源于战略要求、市场需求、技术驱动和全员创意;项目管理流程包括团队组建、项目计划、项目合作、风险控制、成果转移等;借助技术创新平台可对项目进度、风险、成本、质量、成果等进行管理和监控。
1.3智慧管理体系建设
智慧管理包括:创意管理、知识管理、能力管理。智慧管理是对“无形智慧”的管理。创意可来源于内部员工、顾客、供应商及其它渠道,通过创意管理可把无序、个体的智慧活动形成有序的创新活动。这一管理过程是:创意提取、创意评价、创意转换成概念、概念发明、发明验证、技术成型。知识管理是对已成型的“有形智慧”进行管理。包括对知识产权、国际标准、品牌、动态知识等的管理。知识管理保护公司的无形资产,同时用无形资产创造更多价值。能力管理是对“智慧”的载体———人的思维方式进行训练。包括:创造力管理、学习力管理、好奇心的培养、智力潜能的挖掘。通过能力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智力”价值。
1.4创新绩效评价与激励
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评价体系。采取职能管理与专业管理相结合的原则进行评价,即:人力资源部门提供各种对项目激励计划与方案,技术管理部门提供人员评价与技术价值评价。创新激励要以项目为基本单元,项目是研发活动中最活跃的单元,要使激励和项目运作紧密地结合起来;建立以项目成果为导向的激励机制。建立严格的绩效考核制度。要由绩效来驱动项目的管理和人才的使用,充分体现“择优”的原则;要把项目的考核目标分解到每一个项目参加人身上;在项目的评价体系里,要明确定义考核指标:经济价值、创新价值、成本等,按指标制订奖罚条件,既要大胆激励,也要严格执行处罚。
2技术创新体系运作实例
A公司是国内一家大型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主要专注于自升式钻井平台、半潜式钻井平台、FP-SO等高端海洋工程装备的建造,目前该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半潜式钻井平台项目定单约30%的份额。技术能力是该A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构成部分。对A企业而言,技术创新是推动企业持续前进,成为世界级企业的源动力。公司的目标是在未来的十年通过技术创新,在核心业务板块上发展新的技术,通过技术优势成为“以技术驱动,市场牵引”的基于技术创新的制造与服务型企业。
2.1A公司技术创新战略设计
基于A公司的自身情况和战略发展计划,A公司技术创新战略包括了以下几方面内容:(1)全员创新:从构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出发,激发全体员工的创新潜能,激励员工以创业的心态对待工作,立足岗位以不同的创新方式创造价值,逐步建立自下而上的创新体系。(2)合理布局:根据自身的产业特点和技术基础,合理布局技术发展的重点领域,适时转变技术创新的模式;可以采用技术创新的方式开发核心技术;可以采取“外引内联”的思路发展急需的技术,引进,消化和吸收先进技术或采用“产学研”联合方式创新前沿技术、改进已有成果。(3)协同发展:立足企业现有产业链,实现能源开发、能源转化、能源分销和能源回收的协同发展,形成新一代能源技术,支撑企业能源战略的稳健实施和全集团产业的持续协调发展。(4)逐步推进:首先从引进创新入手,引进、消化、吸收世界上最先进技术,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然后再进入集成创新,集各种技术为一身,形成具有特色的集成技术;对于未开发的技术领域,要大胆实施原始创新,形成自身的原创技术;三种创新方式的交叉应用会形成A企业技术发展的螺旋式上升,既可以快速开发“快半步”的实用技术,推进产业升级;又可以前瞻性地开发前沿技术,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育新兴产业,使企业逐步成为世界能源领域的领先者之一。
2.2A公司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
根据创新战略设计,A公司将企业的创新体系与创新组织融合在了一起。A企业技术委员会是A企业集团的最高科学技术决策机构与科技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与集团战略相匹配的科技战略和技术发展规划的制定及科技创新日常工作管理。中央研究院(研究院)是A企业集团技术委员会的直属机构,是A企业集团的技术创新共享服务平台,专门从事战略性、关键性、前沿性、公共性技术研发的核心研究部门。同时也是A企业集团的核心研发机构,围绕集团的技术战略与核心价值链并根据战略优先性开展研发工作。研究院下设四个中心:研究中心,设计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和国际合作中心,分别承担以下不同职责:(1)研究中心以专业集团的技术公司或技术中心为基础,负责从项目创意、概念、立项、实验室开发、中试、新装备开发、装备放大和工程示范的研究开发工作;(2)设计中心负责工程设计、可行性研究报告等工程咨询;(3)工程研究中心实施“产学研”项目合作,推动A企业与高等院校、研究单位的合作;(4)国际合作中心负责创办海外留学创业基地,实施国际研发合作;通过研究中心,设计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和国际研发中心的高效运作和有机结合,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平台,技术、成果转化平台,人才交流平台,形成一个“开放式”的技术创新体系。A企业研究院作为独立法人组织,实行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行政级别与其他各专业集团平级。研究院一方面作为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平台,产业集团技术公司(或研发中心)为产品和专项技术开发平台,成员企业技术应用和改进平台。研究院另一方面作为技术创新平台,发挥孵化器的作用,对未成熟的技术、人才、产品进行培育,逐步向产业集团和成员企业输出技术、人才、产品甚至高科技企业,是一个连续创新的基地,为A企业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
2.3A公司的创新绩效评价
A公司的创新绩效评价体系主要是从投入和产出、创新性等方面进行。
2.4A公司的创新激励
A公司认为在企业工作的全体人员既是公司员工,又是技术创新的创业者。从长期来看,A企业致力于制定出能激发员工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激励机制,除基本的工资福利收入外,激励政策体现“智慧参与分配”的原则:技术将与资本、劳动、管理一起,成为集团价值分配要素,获得重大技术成果、为集团做出突出贡献的员工,将参与公司股权分配,成为企业的主人,战略性和创新性的技术应参与股权分配。取得技术领先并持续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的技术人员,公司将给予其利润共享权,凭借其技术贡献参与利润的分配。此外,A公司对创新过程也提供相应的激励体系支撑,创新过程的激励主要有:(1)创意奖励。对员工提出的创意,应实行即时奖励,只要员工的直接上司认定创意的合理性和实用性,即可立时给予奖励,奖励包括荣誉奖励及物质奖励,奖金额度见激励制度细则。(2)项目创造奖励。可计算实际经济贡献的技术项目,可以根据技术转让及与技术转让有关的技术开发、服务、咨询所得净收入提成,也可以根据技术创新和新产品、新工艺商品化的新增净利润提成;难以直接计算经济贡献的技术项目,可以根据集团技术评价体系做出的价值评估获得项目成果奖励;项目组内则根据参与人员的贡献大小进行分配。(3)技术创新奖励。在日常工作或项目工作中获得具有极大经济价值专利或技术突破的员工,公司将视其创新价值的大小给予单项奖励。
2.5A公司技术创新体系的实施效果
由于其完善的技术管理体系和独具一格的“集中管理、分布研发、分布制造”的研发生产体系,通过制造技术、产品技术成果的共享和联合研发将各企业技术中心的纳入了集团技术创新体系,是企业的创新能力得到了极大加强。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和激励机制是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来源。在人力资源队伍建设上,通过技术人员的宽带薪酬体系、双向职业发展通道和职业发展规划等手段不断牵引和激励技术人员推陈出新,并在广大员工中营造出了创新无限的氛围,通过每年一度的创新大会、创新工程计划、集团技术攻关计划、卓越技术中心等创新活动,鼓励技术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和奖励重大创新成果。截至2011年,A公司共奖励技术创新项目800多项,许多项目处在国内外领先地位,有力地支持了业绩的持续增长。A公司还非常重视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研究,积极同大学、研究所、供应商和客户合作开展基础研究工作,并逐渐由行业先进技术的研究辐射到带动整个产业链的技术进步和价值提升。
3关于企业创新体系建设的建议
3.1强调创新战略的顶层指导作用
技术创新战略的实施以及自主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与领导层积极的创新意识密切相关,需要在领导层面构筑“创新领先”导向的企业经营战略和创新战略,开展对行业内发展趋势的前瞻性和战略性研究,深入研究行业特点、产品需求动向的变化等深层次技术问题,在顶层设计企业的技术创新发展规划。
3.2创新体系是创新过程的支撑
现代企业的创新活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创新成果特别是重大技术创新成果往往需要多个子系统的分工协作才能实现,这就需要专门的组织来维持其运转过程;加强突破性创新的思维方式的培训,倡导和推广主动研发产品引导市场的模式,鼓励企业从客户使用角度和技术发展角度进行技术创新;通过企业考核体系对产品技术进步设置目标要求(如重大技术进步成果数量等),充分调动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工作的积极性;对现有的技术创新激励制度进行调整,奖励政策向重大创新产品倾斜,对重大技术进步进行引导。
3.3创新文化是持续创新的保证
关键词:技术创新;专有化体系;效度;创新绩效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对企业而言,从技术创新中获益以形成良好创新绩效的预期是企业参与并产生技术创新的主要驱动之一。然而,波士顿咨询集团(Boston Consutling Group)在全球范围内对高管人员进行的创新调研显示:半数以上的企业创新在财务方面以失败收场。Arrow将企业无法成功从其创新投资中获取收益的现象定义为“专有性(appropriability)问题”,并指出专有性问题源于技术创新生成的科学技术知识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
1986年,Teece开创性地提出了创新收益分配的PFI分析框架,为专有性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系统而全新的思路。在该框架中,他首次提出专有化体系(appropriability regime)的概念,将其定义为“除企业结构和市场结构外的技术知识因素和知识产权制度环境”,并指出专有化体系是决定企业获取创新收益的关键要素。Levin等、Cohen和Walsh、后藤晃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大规模创新调查,研究发现,除了技术知识的本质和知识产权制度两种创新保护手段外,企业还采用了率先市场化、互补资产优势等更直接的手段,以改善企业技术创新的专有性状况。上述措施的作用内涵各不相同,Cohen和Walsh将其归纳为“专有化手段”(appropriability means),目的在于保护技术创新本身及其形成的增值收入。Hurmelinna和Puumalainent在前人工作基础上拓展了专有化体系的内涵,阐明专有化体系是企业可获得并使用的专有化手段的组合。
专有化体系效度是指企业对技术创新的独占程度,由保护技术创新的专有化手段组合使用促成,表征了企业避免技术创新被模仿程度的高低。近年来,多位学者从行业特性、企业环境和创新类型等不同层面对企业如何选择专有化体系效度的构成手段进行了研究。Cohen和Walsh的研究成果表明,集成电路技术行业更偏好商业秘密,而生化技术行业比传统行业更依赖于技术知识的隐性属性。Gonzalez和Nieto认为,主要使用显性技术知识的企业偏好采用专利,而主要使用隐性知识的公司偏好采用商业秘密。Byma和Leiponen发现,企业规模与选择专利的概率正相关,而研发投入与选择商业秘密的概率负相关。袁健红等分析了影响企业选择专利和商业秘密两种保护手段的各种因素,发现企业规模、研发强度、激励机制及创新类型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企业自主创新保护机制的选择。
已有研究多着眼于选择何种专有化手段保护技术创新,却并未对专有化体系效度所产生的绩效效果进行剖析。笔者认为创新保护手段的使用仅仅是解决专有性问题的外在表现,而其根本目的在于尽可能地攫取创新收益并提升创新绩效。因此,本研究根据专有化体系效度的形成机理,将其划分为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并从知识产权保护和资源观的角度出发,利用220家中国制造业产品创新企业的横截面数据,尝试回答如下3个问题:专有化体系内外部效度的形成之间是否存在交互效应?内外部效度是否对创新绩效形成异质的独立效应?专有化体系效度对创新绩效的总体效应如何?考虑到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一定差距,本研究明晰了企业该如何合理高效地保护创新,这对于推动企业的专有性管理实践乃至技术创新活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1.1 专有化体系内外部效度形成之间的交互效应
根据Teece对专有化体系的定义,专有化体系效度主要取决于两个基本衡量指标:一是技术创新内在蕴含的技术知识的本质,二是外部法律机制的保护强度。Zander和Kogut认为技术知识的本质主要是指技术知识的隐性或显性程度,包括可编码程度(codifiability)、可传授程度(teachability)、复杂程度(complexity)、系统依赖程度(system dependence)和产品可观察程度(product observability)等5个方面。隐性知识很难清楚表达,因此其传播的内在困难性加剧了模仿者掌握知识的难度,进而提高了技术创新者独占知识的程度。然而,隐性知识织成的自然壁垒并不是一成不变的。Saviottit指出,自然壁垒会随着技术知识的显性化、了解技术知识的群体的扩大以及知识潜在使用者的增多而呈现逐渐弱化的趋势。因此,企业通常还依靠法律机制对技术创新施加外部保护,使模仿者要么不能合法使用技术创新,要么缺乏技术创新的相关信息,从而对技术创新享有所有权和排他权。Hurmelinna等指出,法律机制的保护强度取决于专利、版权、商标以及商业秘密(主要指可执行的法律保护手段,如保密协议)等措施的使用,其中专利的保护能力最高。
本研究认为上述两个基本衡量指标形成专有化体系效度的机理不同:利用技术知识的本质而实现的独占程度构成专有化体系的内部效度;借助法律机制而达成的保护强度则构成专有化体系的外部效度。内外部效度形成机理的差异可能导致两者之间存在交互效应。Hurmelinna和Puumalainent指出知识的隐性属性与专利保护矛盾。因为如果核心知识在本质上过于隐含,知识产权申请材料便难以书写,专利等法律保护措施便缺乏可获得性,外部效度的形成便受到抑制。反之若利用专利等法律保护措施实现外部效度,这些措施需要向国家机构如专利局提交正式申请。Fafia等指出申请则意味着用知识的公开与显性化交换法律保护,Laursen等指出企业还需在知识产权申请材料中指明技术的新颖性与价值性,因此外部效度的达成过程实则向外界披露了大量创新相关信息,从而导致了隐性属性的降低。综上,专有化体系的内外部效度在一定程度上无法实现对技术创新的“并行保护”。因此,本文提出假设如下。
H1 专有化体系的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之间存在矛盾性。
1.2 专有化体系内外部效度对创新绩效的独立效应
基于资源的观点(RBV)指出,具有价值性、稀缺性、不可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的资源和能力能够帮助企业获取竞争优势。Hoopes等指出资源和能力的不可模仿性是这四种特性中获取竞争优势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基于知识的观点(KBV)强调,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是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技术创新蕴含的隐性知识是异质的,而且通常内嵌于组织惯例和能力中,难以清楚表达。隐性属性构成的内部效度虽然不能完全避免技术创新的扩散,但至少制造了模仿壁垒,提高了潜在使用者获取技术创新的内在困难性,进而保护了企业对创新收益的获取。Hurmelinna等。研究发现隐性技术知识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创新收益,且此效应在突变式创新的环境下尤为显著。Gonzalez等指出技术知识的差异可以作为企业绩效异质性的一个解释。由此,本文提出假设如下。
H2a 专有化体系内部效度有助于促进企业的创新绩效。
外部效度由专利、商标、注册设计、版权以及商业秘密等法律保护措施的使用实现。专利赋予发明人一种排除权,除发明人以外的任何人无权对技术创新进行经济开发,包括制造、使用、销售等;商标使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区别于其他企业,在专利到期后仍为技术创新提供一种事实壁垒;注册设计保护技术创新的整体视觉外观;版权保护原创作品的署名权;商业秘密以法规形式防止任何创新相关技术信息(化学反应式、设备、工艺与流程等)外溢。外部效度以法律效力保护技术创新成果的所有权,企业有权对侵权事件作出激进的诉讼和周密的处理,这其实是向模仿者发出了积极捍卫权利的信号,促成了企业对技术创新合法开发权的垄断和超额利润的获得。Hurmelinna等研究发现专利、技术隐藏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创新收益。Arundel指出对技术创新进行保密有助于提升企业收益。Xu等也指出,专利、注册设计、商标等法律措施的组合使用能有效推动企业进行新产品开发,从而有利于促进企业的产品创新绩效。综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设如下。
H2b专有化体系外部效度有助于促进企业的创新绩效。
专有化体系的内外部效度均可实现对技术创新的独占,从而使企业享受超额利润并提升创新绩效。但是,外部效度在利用法律机制独占技术创新的同时,还能向外部展示该技术创新的价值性。专利、商标等措施的使用还能提升企业的形象与声誉,从而有利于企业与消费者形成排他性网络并获取更多的利润。Ceccagnoli指出通过专利保护等措施实现的企业层面的强技术独占能引致更优秀的经济绩效。综上,外部效度能使企业形成更优良的销售或服务等互补资产,从而在新产品商业化过程中攫取更多利润。因此,本文提出假设如下。
H2c 与内部效度相比,专有化体系外部效度对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更强。
1.3 专有化体系效度对创新绩效的总体效应
内部效度与外部效度的联合即是专有化体系的总体效度。专有化体系的总体效度是一个连续变量。相同的效度可以通过不同手段的组合而形成,只是外部效度主要通过法律保护实现,而内部强度则依赖于将技术知识的缄默程度和复杂性嵌入组织结构中获得。专有化体系的总体效度越高,技术创新就越容易被企业独占;反之,技术创新就容易为模仿者所获取且外部法律机制也不能有效保护,专有化体系也就越弱。专有化体系效度越高,创新企业便越容易牵制模仿者并将技术投入生产并扩大市场份额。对技术创新的独占也为企业营造了一种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使得企业在定价上有较强的灵活性,企业既可以收取高额授权费,也可以通过超额利润率直接增加创新收入并提升创新绩效。同时,Levin等指出从技术创新中获益驱动企业参与并产生技术创新。企业从技术创新获取的利润越多,则被社会其他主体所瓜分的利润就越少,企业继续从事技术创新的激励也就越强,进而有利于企业形成良性的创新循环。综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设如下。
H3 专有化体系的总体效度有助于促进企业的创新绩效。
2 研究设计
2.1 数据收集与样本描述
本研究面向中国制造业内的产品创新企业收集数据。在正式调研之前,我们首先在西安高新区选择10家产品创新企业进行实地调研,与企业的研发经理或技术总监进行访谈。接着以卡内基梅隆调查(Carnegie Mellon Survey)和共同体创新调查(Community Innovation Survey)的问卷为基础,结合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和企业人员的反馈意见对问卷进行反复修改并形成最终问卷。大规模的正式调研于2011年3-10月之间进行。问卷的发放与回收采取与委托调查公司合作的方式。在调查过程中,先筛选出符合条件的调研对象,甄别问题是“是否为在2006-2010年间进行产品创新的制造业企业”。产品创新包括两种形式:①基于新技术开发,创造一个全新的产品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②基于已有技术的改进,把以前企业或市场中存在的某种产品的形式和功能加以适当的改进,从而适合消费者现在或潜在的要求。调研对象的职务为企业的研发经理或技术总监,极其熟悉企业的技术、研发以及技术创新保护现状等相关情况。要求调研对象逐个回答问卷,若问卷没有完整回答,则视为无效。最终收回有效问卷220份。
最终样本来源于北京、上海、成都、西安、苏州、广州、深圳等多个城市。样本企业所属行业广泛,主要包括石油化工(19.1%)、电子产品(15.9%)、食品饮料(13.1%)、设备制造(12.3%)、家具制造(9.5%)、电气产品(6.8%)、造纸印刷(5.9%)、纺织印染(5.0%)及其他行业(12.4%);样本企业股权形式多样,民营企业占55.0%,合资和合作企业占15.5%,外商独资企业占10.5%,国有企业占5.9%,集体企业占5.5%,其他类型企业占7.6%;企业规模(年销售额)3 000万以下、3 000万~3亿和3亿以上分别占47.7%、20.0%和32.3%。
2.2 变量测量
为确保数据和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及有效性,本研究在国外调查和文献中成熟量表的基础上,根据访问对象的理解和反馈意见对问卷量表在措辞上进行了必要调整。
本研究的因变量为企业的创新绩效。采用Laursen和Salter关于创新绩效的研究量表,以企业2010年创新产品销售额(包括两种形式产品创新销售额的加总)占企业总销售额的百分比进行测量。
本文自变量为专有化体系的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根据Hurmelinna和Puumalainen的研究,结合Zander和Kogut对技术知识本质的分析,采用10个题项的量表来测量专有化体系的内部效度,具体测量指标见表1、考虑到当选项超过五点时,一般人难以有足够的辨别能力,因此专有化体系的内部效度采用Likert五级量表度量,量表刻度为“该题项表述与企业实际情况相比:1非常不符合,5非常符合”。对10个题项的得分按0~4分重新标度,加总后得出专有化体系的内部效度。
根据Hurmelinna和Puumalainen的研究,结合企业调研的实际情况,采用五种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措施的使用频次和有效性的加权求和测量专有化体系的外部效度。五种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措施分别为专利、版权、注册设计、商标和签订保密协议。使用频次采用Likert五级量表度量(在计算外部效度时使用频次同样以0~4分重新标度),量表刻度为“企业使用下列措施保护产品创新的频次:1几乎不使用,5频繁使用”。法律保护措施使用越频繁,企业对技术创新施加的外部保护越强,专有化体系外部效度也就越高。专利清楚界定保护对象,排他性保护范围广泛,是最强形式的法律保护措施,所以专利有效性权重赋值为3;注册设计、商标和版权也明确界定保护内容,但保护范围不如专利广泛,所以这三种保护措施的有效性权重赋值为2;商业秘密的保护范围难以界定,保密协议的执行情况也无从得知,因此保密协议措施的有效性权重赋值为1。
本研究控制了企业规模、市场范围及研发过程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企业规模以企业的年销售额测量。市场范围分为区域市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分值为1~3分,分值越高表示企业市场范围越广。研发过程是一个虚拟变量,企业采用间断性研发则值为0,参与持续性研发则值为1。研发过程同时控制了研发强度及所属行业对创新绩效的作用。持续性研发企业的研发强度高于间断性研发企业。而且在本调研中,间断性研发的企业大多隶属于食品、纺织、家具等离散产品行业,持续性研发的企业均隶属于设备制造、电子、电气等复杂产品行业。
2.3 信度和效度检验
问卷数据质量主要以信度和效度来衡量。本研究通过Cronbach's仪系数来检验变量的信度;对专有化体系的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两个变量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检验各变量量表的建构效度。变量信度和效度的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内部效度变量和外部效度变量的Cronbach's α系数均高于0.7,量表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从因子载荷看,所有题项的因子载荷均超过0.5,表明量表具有较好的建构效度,可进行下一步研究。
3 实证分析
由于因变量创新绩效是在[0,1]区间浮动的百分比,其值以正概率取0且其余值在0的右侧连续,因此本文使用STATA11软件中的Tobit双边审查回归模型验证假设。同时考虑到标准Tobit模型要求因变量残差服从标准正态分布,所以对创新绩效值进行对数变换。在回归分析前,我们计算了模型中各个自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检验结果显示各自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均小于2,因此模型不存在较强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并且Chi-square值也表明所有方程在整体上是显著的。
表2为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以及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结果。由表2可知,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β=-0.346,p
专有化体系内外部效度以及总体效度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回归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模型1检验了控制变量以及专有化体系内部效度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发现内部效度对创新绩效呈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β=0.0097,p
4 结论、启示与展望
基于知识产权保护和资源观,本文利用220家中国制造业产品创新企业的调研数据,首次对专有化体系的内外部效度以及总体效度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主要结论如下。
(1)专有化体系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形成之间的交互效应。本研究发现由于形成机理的差异,专有化体系内外部效度的形成具有矛盾性。依赖技术知识的隐性程度实现内部效度的企业会减少外部法律保护措施的使用以降低外部效度;反之,依赖法律保护措施达成外部效度后,内部效度将随之降低。这拓展了Hurmelinna等关于知识的隐性属性与专利保护矛盾的研究结论。
(2)专有化体系内外部效度对创新绩效的独立效应。本研究发现专有化体系内外部效度对创新绩效具有异质的独立效应。专有化体系内部效度有利于提升企业的创新绩效,而专有化体系外部效度对创新绩效的作用效果不显著。在引入外部效度二次项后的进一步研究显示,专有化体系外部效度会首先降低企业的创新绩效,之后再提升企业的创新绩效。
(3)专有化体系效度的总体效应。本研究发现专有化体系效度对企业创新绩效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表明专有化体系总体效度对创新绩效具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勘探技术创新能力石油地质主要应用有效策略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下,我国石油企业也逐渐走向了国际市场,这对石油企业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同时也对石油地质勘探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因此创新石油地质勘探技术不仅是顺应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确保我国石油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1]。
1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的创新内容
1.1计算机技术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计算机技术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而且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尤其是石油地质勘探中。计算机技术能够模拟全球化数据分析模式,摒弃了过去传统的石油地质勘探模式,将虚拟的数据分析转变为仿真系统中。例如:在对比石油地质勘探地质层的时候,传统的地质勘探技术需要大量处理和计算数据,而采用计算机技术就能够将海量的信息处理简单化,提高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的工作效率和水平,将数据直观、具体、形象的呈现在人们眼前,便于提高石油地质勘探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1.2地理技术
在整个石油地质勘探的过程中地理物理技术是最主要的一种信息技术,它的最大优势就将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与遥感系统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运用新型技术将信息广泛引用到石油地质勘探作业现场,增强了石油地质勘探工作的安全性和稳定性[2]。
1.3膨胀管技术
在石油地质勘探过程中,膨胀管技术主要应用在水层或者断裂层的勘探过程中,并且已经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具有实质性突破。利用膨胀管和连续管技术不仅加深了石油地质勘探的广度和深度,同时还增加了传感设备,实现了全程实时监控。
2提高石油地质勘探技术应用程度的有效策略
2.1积极创新石油勘探技术
石油企业管理者应该充分认识到创新石油勘探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摒弃传统的石油勘探方式和手段,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技术上实践,将现有的设备和技术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例如:对于国外一些先进的石油勘探技术新型成果虽好,但并不适用于我国发展现状,这就要求科研工作者对其进行改良和创新,在原有新型技术的基础上找到一条符合本国国情的科学技术,这不仅能够提高我国的技术水平,同时还能提高石油地质勘探的工作效率。
2.2建立健全石油勘探管理制度
完善的管理制度是确保石油地质勘探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建立健全石油勘探管理制度,才能享受技术创新的成果,优化石油勘探工作效果,做好日后的维护和检修工作,运用先进的技术设备,提高石油勘探的效果。石油企业管理工作人员,应该制定一整套石油勘探管理方案,努力提高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和专业化水平[3]。
2.3因地制宜的选择适合的石油勘探技术
不同的石油开采地对石油勘探技术的要求也不仅相同,因此要因地制度的选择合适的石油勘探技术进行勘探。例如:针对一些石油情况较为复杂的地带,尤其是山区,石油勘探工作人员要根据其具体的地貌特征和交通情况选择勘探技术。
2.4提高石油地质工作人员素质,抵制无证上岗
石油地质勘探技术是一项危险系数较高的工作,因此对石油地质人员的自身素质和专业化水平要求较高,石油企业应该对石油地质勘探工作人员组织定期的培训,坚决抵制无证上岗,当石油地质工作人员进入石油地质勘探作业现场的时候,一定要认真检查其证件,增强石油地质工作人员的自身责任感,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未来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的发展方向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石油地质勘探技术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且有了实质性的突破,未来我国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有以下几个方面:(1)在石油地质勘探中未来可以融入三维可视技术,这种新型技术属于一种实用技术,具有很强的挑战性,将模拟与实验二者有机相结合,提高石油地质勘探的技术水平。(2)实现多元化评价体系,该体系应该是全方面、多角度、多元化的,将科学技术融入日常管理中去,提高决策的准确率,使石油企业在激烈的社会主义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4]。(3)大力发展地质层新型技术。很多国外大企业都将地质层新型技术作为石油地质勘探中的关键技术,广泛应用于盆地、油藏等方面,应用前进十分广阔,值得广泛应用。
4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创新石油地质勘探技术已经成为石油企业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创新石油地质勘探技术不仅能够提高石油地质勘探的质量和水平,与此同时还能为石油地质勘探工作人员营造一个良好、和谐的工作环境。企业管理者通过积极创新石油勘探技术、建立健全石油勘探管理制度、因地制宜的选择适合的石油勘探技术、提高石油地质工作人员素质,抵制无证上岗等方法,从而提高石油地质勘探技术水平,促进我国石油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熊伟,郭毓东,段旭辉.信息化时代地质勘探技术创新扩散影响因素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4,10:144~148.
[2]袁军,黄国梁.创新性石油地质勘探技术发展探究[J].化工管理,2014,21:84.
[3]贺军.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的创新与进展[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5,04:58.
关键词:石油地质勘探 地质 创新
一、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简介
1.物探技术
在石油地质勘探的发展过程中,物探技术有着重要的作用。物探技术在石油地质勘探的领域中,在地震勘探技术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地震勘探技术是指对地下地质进行人工地震波(也称为弹性波)勘探,这个技术的产生,为石油产量的增加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技术的发展,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的种类也越来越多,其中包括地震反射技术、数字地震技术、三维地震技术等多项新技术,这些新型技术在石油地质勘探的历程中都发挥着其重要的作用。随着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针对地震勘探方式的各个方面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对我国石油地质勘探水平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
2.测井技术
测井技术已经不能仅局限于过去的水平,因为目前对于油气的勘探已经有了新的形势。科学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为测井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如电子、机械、计算机、通信等技术都是不可缺少的。在目前的石油地质勘探的快速发展形势下,对于测井数据进性采集处理等也取得了巨大成效。现在,测井设备已经有了巨大的改变,成像测井仪已经逐渐取代了数控测井仪器,成像测井仪相比较于数控测井仪更具有优势,传输数据的速率更高,它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提供更多的测量数据。成像测井仪下井后能够结合更多的井下仪器,仪器具有多个检测器,井眼的覆盖范围更大,用于成像测量:该仪器无论是采样率还是分辨率都会更高,探测的深度也更多。测井技术的发展,不仅仅局限于城乡测井技术,还在核磁共振、套管等诸多方面有着巨大的发展和进步,这些测井技术在现如今的石油地质勘探工作中都有着巨大的作用。
3.钻井技术
在石油工业的勘探和开发过程中,钻井所花费的成本是最多的,大约占总成本的50%~80%。所以,为了尽可能的节约石油工业的成本,国内外的诸多技术人员都在对新型的钻井技术做出研究和探索。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就已经在不断的研究新型的钻井技术,加拿大研究人员研究出了欠平衡钻井技术。该技术可以减少地层损害,提高机械钻速,并坚持克服漏层,对开发估计油井有着很大的作用。欠平衡钻井技术相对于常规的钻井技术还是比较复杂的,除了要在设备上增加更多,还要注意钻井过程的安全和防腐工作,总的来说还是相对困难的。美国在上世纪20年代就开始了大位移钻井技术,但是在90年代,该技术才得到快速的发展。近海油气田和陆上油气田的开发主要使用大位移钻井技术。
二、石油地质勘探技术创新与发展探讨
1.利用计算机模拟,提高勘探质量
科学技术的发展,让计算机技术也应用到了多个领域中来,在石油地质勘探领域中,三维地震建模方法和技术也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新型的科学技术在石油地质勘探工作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比如全球卫星定位、地理信息定位灯都对石油地质的勘探起着重要的作用。石油系统将碳氢化合物的形成、迁移和积累的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科学应用,从而改变了以往孤立地研究每一个单一的局面,形成条件预测油气分布区,并体现出了良好的效果,已成为不可或缺的装置。新型的科学技术,如计算机、卫星定位、地理信息定位能够确定位置,进而做出地形模拟,这样石油地质勘探工作就会更加容易进行,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2.膨胀套管技术,降低勘探成本
常规钻井入井套管尺寸是固定的,从井口到油层的大小是递减的。当地下的大小随着深度变化而受到限制时,是无法到达油层的。壳牌研究中心最近开发了新的技术,就是膨胀式套管。膨胀式套管的直径最大可扩大到原来的2倍。有了这样的设备,人们在遇到复杂的井下情况时,就可以有效的解决问题了。除了解决这一问题,膨胀套管技术还可以让井眼向下的延伸更加统一,使钻井的上下直径相差不多,这样一来,钻井深度就可以增加,套管的成本就会降低,这样,整个钻井的成本也会减少。我国的胜利油田和大庆油田都已经应用此技术。
3.研究新方法和新技术,加强石油地质勘探的实效性
针对石油地质勘探的技术进行加强研究探索,尤其是岩石物理分析技术和表征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分析技术等要加强研究。与此同时,通过不断的发展,逐步实现物探技术的实际应用。对于石油地质勘探的方法和技术,我们还有更广阔的的发展空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技术将会应用到石油地质勘探领域当中来,只有石油地质勘探技术和方法的不断更新和发展,该领域才能不断的进步和提升,这样,我国的石油地质勘探领域才能快速的发展其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振武,麓世泰,唐东磊.中国石油高密度地震技术的实践与未来[J].石油地质勘探与开发,2011.
关键词:科技创新;竞争优势;高技术产业
中图分类号:F427 文献标识码:A
一、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和提升过程
按照波特的理论[1],产业竞争优势是指一国的特定产业在世界市场上均衡地创造出比其它竞争对手更多财富的能力,它可以直接表现为该国的产品价格低于或质量优于其它国家的同类产品。产业竞争优势以比较优势为基础,以较强的产业竞争力表现出来,集中体现了企业竞争优势和代表了国家竞争优势。
国内外已有不少关于科技创新、产业竞争优势的理论研究成果。本文作者曾构建了产业竞争优势评价模型[2],对中国医药制造业竞争优势的演化阶段进行了实证分析;黄文青[3]对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与循环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赵玉林,周珊珊等[4]基于新钻石模型对武汉高技术产业的竞争优势进行了评价;王家庭[5]基于中国30省区的数据对科技创新、空间溢出和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张赛飞,邓强等[6]对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
本文则以广东省高技术产业为研究视角,分析科技创新对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竞争优势的提升作用,为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一)从绝对指标上看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和提升
1. 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整体表现。
从1995-2011年,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从业人员及出口额等总量指标都逐步提高,分别从1995年的965.36亿元、937.09亿元、53.55万人和528.41亿元提高到2011年的23 576.3亿元、23 227.6亿元、361.49万人和14 265.7亿元,增幅达20倍之多[7],这也反映了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竞争优势在逐步形成和提升。见图1。
图1 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竞争优势提升的表现
注:本文所有数据均来自于《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2-2012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里面没有1996年和1997年的出口额数据
另一方面,1995-2011年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总产值、从业人员、主营业务收入、企业数和出口额不仅绝对数量在增长,而且其占全国的比重一直位居首位。其中,出口额更是一直占全国总出口额的1/3以上,当年价总产值和主营业务收入几乎也是一直占全国的1/4以上。因此,广东省高技术产业在全国具有绝对竞争优势,而且主要是规模优势。见图2。
图2 广东省高技术产业主要指标占全国比重
2.广东省高技术产业各细分行业的表现。
从当年价总产值和出货值两个方面分析广东省高技术产业五大细分行业,即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在广东省及全国的发展情况。从当年价总产值看,1995-2011年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总产值占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总产值的比重一直在50%以上,1995年和1999年甚至超过了70%,因此,相对于其他四个高技术行业而言,其具有绝对的优势。其次是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其占广东省高技术产业总产值的比重,平均也在30%以上,2003年超过了40%,因此,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在广东省也有明显的竞争优势。相反,1995年至2011年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在广东省的优势并不明显,特别是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其占广东省高技术产业总产值的比重不到0.5%,另外,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占广东省的比重也不超过5%。见图3。
图3 广东省高技术产业5大细分行业总产值占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比重
从出口额的角度同样可以看出,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在广东省高技术产业出口中具有绝对优势,两者之和占广东省高技术产业出口额的95%以上;而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1995-2011年三者比重加起来不到广东省高技术产业出口额的5%,具有相对劣势。见图4。
图4 广东省高技术产业5大细分行业出口额占广东省高技术产业出口额的比重
(二)从相对指标上看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和提升
为了更全面了解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竞争优势的情况,下面再从出口竞争力指数这个相对指标的角度进一步分析。
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反映的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出口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其竞争能力的大小揭示了该产品所处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大小。在这里产品的出口竞争力用贸易竞争力指数(trade competition,TC)来衡量。贸易竞争力指数主要从产品的进出口的数量来分析某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表现,具有简单、直观、明了等特点,能够快速反应产品在某一时点或连续某一阶段产品竞争力的变化。
高技术产业的贸易竞争力公式为:
式中:TC为高技术产业贸易竞争力指数;Ve为高技术产业的出口值;Vi为高技术产业的进口值。
通常,TC指标作为一个与贸易总额的相对值,剔除了经济膨胀、通货膨胀等宏观方面波动的影响,即无论进出口的绝对量是多少,它均在±l之间。当其值大于0时,说明竞争优势大,且越接近1越大,竞争力越强;小于0时,说明竞争力弱,指数越趋近于-1,其竞争力越弱。若TC≥0.8,则该产品具有很强竞争力;若0.5≤TC
由于数据有限,本文只测算了2002-1010年中国31个省级区域高技术产业的贸易竞争力指数。见表1。
由表1可见,广东省高技术产业贸易竞争力指数只有2002年小于0,其余年份均是介于0和0.5之间,说明广东省高技术产业具有强出口竞争力。
另外,与其他省级区域对比可以看出,福建、江苏、天津高技术产业的贸易竞争力略强于广东省,福建省高技术产业的贸易竞争力最强。
二、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科技创新现状
科技创新就是基于科技的创新,包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它是提升产业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在知识经济时代,其越来越成为促进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力量。
(一)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科技投入增速明显
为促进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促进广东省经济的转型升级,近年来,广东省不断提高对高技术产业的R&D投入力度。广东省R&D经费内部支出在1995年只有1.735 3亿元,而在2001年超过了50亿元,2005年超过了100亿元,2008年超过了200亿元,2011年则达到了将近481亿元。同时,广东省高技术产业投入的新产品开发经费也是大幅度提高,由1995年的2.94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581.28亿元[7]。
相对而言,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技术改造经费支出、技术引进经费支出和消化吸收经费支出也有所增加,但增加幅度不是很大。而2011年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引进经费支出和消化吸收经费支出分别为4.33亿元和1.21亿元,远低于2007年的22.54亿元和2.23亿元[7]。见图5。
图5 1995年至2011年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科技投入情况
(二)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科技产出成绩斐然
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专利申请数和拥有发明专利数在2011年分别达到39 338项和45 172项,达到历史最高值。
同样,近几年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新产品产值和新产品出口额也得到大幅度提升。2011年的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新产品产值和新产品出口额分别达到7 408.07亿元和4 283.09亿元,也创下历史记录。见图6。
图6 广东省高技术产业各项科技产出指标
三、科技创新对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竞争优势的提升的测度
通过前述分析可知,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竞争优势和科技创新能力都得到极大提升,但科技创新对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竞争优势的提升作用又如何呢?下面我们来进行具体分析。
(一)科技创新提升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竞争优势的测度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告诉我们,科技已成为生产力的要素之一,而且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经远远超过劳动力和资本这两大传统要素。同样,本文认为科技创新在广东高技术产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和提升过程中是内生变量,因此在建立模型时把其作为单独的变量考虑进去。
用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R&D经费内部支出为解释变量,以广东省高技术产业总产值为被解释变量,取1995-2011年之间的数据,使用最小二乘法(OLS法)进行回归分析。由于对各时间序列取对数后不影响变量之间的关系,而且对经济时间序列取对数后可以避免模型的异方差,因此对指标的原始数据都取其自然对数,建立双对数函数模型进行计量检验:
ln Y=c=a ln X(2)
式中:Y为解释变量广东省高技术产业总产值;X为被解释变量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R&D经费内部支出;a=d(ln Y)/d(ln X) ,即为科技创新对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竞争优势提升所作的贡献。运用Eviews 7.0经济计量软件进行计算,得到回归模型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科技投入的增长与其竞争优势的提升正相关。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R&D经费内部支出每提高1%,就可以促使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竞争优势提升0.661 7%。
(二)科技创新提升广东省高技术产业各细分行业竞争优势的测度
采取上述同样的方法和模型,分析科技创新对广东省高技术产业各细分产业竞争优势的提升作用。
以Y表示被解释变量广东省高技术产业i总产值的增加;ci表示广东省高技术产业i的常数;ai表示科技创新对广东省高技术产业i竞争优势的贡献度;Xi表示解释变量广东省高技术产业i的R&D经费内部支出,建立双对数模型
式中:i=1,2,…,4。i=1时代表广东省医药制造业,i=2时代表广东省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i=3时代表广东省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i=4时代表广东省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由于1995-2011年广东省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的R&D经费内部支出数据不全,无法进行回归分析。所以,在此就不再计算科技创新对广东省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的贡献度。
四、结论与建议
第一,加大研发投入强度,进一步提升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竞争优势。
从上述分析可知,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科技投入的增长与其竞争优势的提升呈正相关。虽然近些年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研发投入总量得到大幅度提高,但其研发投入强度却不到2%,远低于发达国家的20%。因此应不断提高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研发投入强度,进一步提升其竞争优势。
第二,提高研发投入产出水平,加强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近些年,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技术改造经费支出、技术引进经费支出和消化吸收经费支出出现下滑,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研发投入更多地用于了先进设备的引进,而这是不利于广东省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因此应加强广东省高技术产业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工作。同时,也要加强研发投入经费的管理,提高发明专利授权数,因为这是研发使用效率的一个重要标志。2009-2011年,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发明专利数占专利申请数的比重分别是68.06%、72.77%和65.99%,远高于国家平均水平。因此要继续保持这种优势,合理支配研发投入经费。
第三,依靠科技创新,实现广东省高技术产业价值链的延伸和升级。
虽然广东省是全国电子信息产品的生产大省,拥有完善的电子信息产业链,拥有华为、中兴和腾讯等一大批创新型电子信息产业,但是其众多关键的技术和产品仍主要靠进口解决。在全球家电制造产业链上,广东省的家电产品也一直在中低端徘徊。因此,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实现广东省高技术产业价值链的延伸和升级,重点发展规模超千亿元的软件、生物医药和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群。同时,也要大力发展以技术创新为主要驱动力,极具产业包容性的智能家电,实现广东省高技术产业价值链的延伸和升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广东省高技术产业。
[参考文献]
[6] 波特 迈克尔.国家竞争优势[M].李明轩,邱如美,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768.
[2] 张倩男.中国医药制造业竞争优势演化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9(6):4348.
[3] 黄文青.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与循环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11):2941.
[4] 赵玉林,周珊珊,张倩男. 基于科技创新的产业竞争优势理论与实证[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88100.
[5] 王家庭.科技创新、空间溢出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30省区数据的实证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2(11):4954.
俗话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因此,计算机和相关软件的更新换代使得我们的经济发展有了动力,而且他们也为石油开采提供了更加有效的支持后盾,计算机的快速发展和迅速普及使得我们专家在数据和资料收集、整合、整理和分析过程中更加方便高效,以往,我们的数据的计算只能依靠人脑不断工作,这样的方式使得产生的结果存在的误差很大、花费的时间较长,例如,圆周率数据的计算就耗费了古代科学家和数学家几代人的时间,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但是现在,我们利用技术就可以轻松得到我们想要的结果,极大的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加上石油探井技术的不断深化,使得数据传输速度和发送结果更加具有针对性,更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多种技术和设备的整合使得勘探的范围不断扩大,有效地提高了数据的准确度、信息的分辨率和探测深度。只有关注并应用计算机的模拟和开采技术,把他的强大的计算功能切实应用到我国的石油勘探工程里,才能逐步改善我国石油开采现状,逐步摆脱对外来石油的依赖性。在尺寸大小、高低、测井时间、可靠性上比成像测井仪有更好的改进和发展。这样,我们就可根据相关条件允许选用合适的测井方法。合适的测井方法可以有效地降低勘探成本、提高勘探速度等。而且怎样发现钻孔附近的盲矿体和钻孔附近的盲矿体的相应研究,我们也采用了井中磁测、井中无线电波透视等方法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因此,测井技术的发展是石油勘探与开发中的重要技术,也是石油工业经济效益的重要体现。
钻井技术
在石油地质勘探过程中,钻井费用占去了很大的比例。因此,降低勘探开发成本是国内外大石油公司研究和发展先进适用的钻井技术的主要着力点。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加拿大研发了欠平衡钻井技术,可是这种技术与常规钻井技术相对复杂的多,且安全、防腐方面差。二十年代美国研发了大位移井钻井技术,这种技术经过了70年的发展,能够在较少的海面平台和近海陆面上开采石油。二十一世纪,多分支井钻井技术成为了钻井领域的重要技术,不管是提高采收率、降低成本等方面,还是开发油气藏、建设油气藏,都充分彰显了它的优越性。随后,出现的深井钻井技术、超深井钻井技术、特殊工艺钻井技术、三维可控和可视化钻井技术都标志着钻井技术的不断发展。
加强石油地质勘探创新研究的意义
三维地震模拟方法运用和它技术上面的成熟,促使我们在盆地模拟、含油气系统模拟、油藏模拟以及地下成像方面有很大进步。加上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以及地质信息系统组成的3G技术的产生,使在数据组织、力学研究、工程设计、生产管理上有新的跨越。膨胀防砂管技术等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生产效率,几乎被认为是成熟技术。经300多次的现场应用后,石油工业界已经把这项技术作为石油工程的一种手段。即利用膨胀管技术在井眼中下多根膨胀管,可以不损失井眼尺寸,而且每一膨胀管都具有与常规套管一样的抗爆和抗挤能力。目前,扩管锥和旋转扩管方法的使用使实体膨胀管技术在膨胀管悬挂器、套管内衬/裸眼井衬管和钻井尾管等领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同时,膨胀管技术也给当今的建井和钻井作业带来了进步。而且此技术已经成功应用到防砂、尾管悬挂器、修井和建井领域。事实将证明膨胀管技术会给油井设计和经济效益带来阶跃性变化。中国的复杂地形和在面对油田勘探到开发整个生命周期各个环节的物探技术给中国石油的勘探作业带来了不少问题和挑战,促使我们需要通过多维发展,促进石油勘探技术水平的提高。其中,我们可以通过对物探技术发展蓝图的了解,发展“陆地”和“洋”两条路径的石油地震勘探,并且可以通过二维描述、三维描述、三维可视化、四维检测、全面解决方案的物探技术的发展结合勘探阶段、评价阶段、开发阶段、二次开发提高采集率阶段的各个应用技术阶段对地震勘探技术(重磁电、复杂地表采集、叠前深度偏移处理、叠前储层预测和圈闭评价)、物探评价技术、油藏地球物理技术、工程技术全面加强和多维发展,提高石油综合勘探水平。目前,中国在物探方面已经有强大的力量,陆上石油开采实力已经排在世界前列,地震勘探技术也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但这样也还是面临着我国供不应求的现状,所以我国必须大量开展石油物探新方法新技术研究,尽量填补石油需求量。通过不断加强石油物探新方法新技术,来提高石油勘探的能力和水平。
As the key parts of comber, domestic carding components have made a great progress owning to the growing investment, and possess a better cost performance compared to foreign products of the same kind, thus their market share has been continuously expanded. This article presented the technology innovation,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 selection principle as well as some notes for applic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combing components in detail, hoping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users.
进入21世纪以来,提高“三无一精”比例仍然是我国实现纺织品结构调整和增加附加值的发展方向,精梳技术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随着精梳机达到 500 钳次/min以上的高速度,棉卷高达 80 g/m的大定量,低碳经济下节约能耗、节约纺织原料和节约用工的要求,此外,随着新型纤维的使用和半精纺的使用推广,纺织企业对精梳器材和专件的使用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作为精梳核心的梳理器材和专件引起国内外众多厂商和专家的研究和关注。
1梳理专件对精梳质量的重要性
锡林、顶梳和钳板是精梳核心部件。精梳分梳主要是依靠锡林来承担的,锡林的作用是前端分梳抓取短绒和结杂,并容纳短绒和结杂,针齿部分由下方恒速毛刷顺齿清刷被气流带走形成落棉;顶梳是形成附加摩擦力界,加强对分离纤维丛中浮游纤维的控制,以减少有效纤维的损失,并对纤维后端进行分梳;钳板用一定握持力控制住棉丛,形成锡林握持分梳的条件,钳板结合件在每一个动作循环中,往复摆动给棉,开闭配合锡林梳理。因此精梳机专件器材的作用是去除纤维中的短绒、杂质和棉结,提高纤维长度整齐度,获得高度洁净、纤维伸直平行、富有光泽感的精梳条,从而改善成纱质量,提升档次。经过精梳工序后,半成品指标显著提高,棉结清除率 10% ~ 20%,杂质清除率 50% 以上,短绒减少 40% ~ 50%,纤维伸直平行度提高 35% ~ 45%,最终成纱的棉结、杂质、细节、粗节和毛羽指标会明显改善。
2国内外精梳器材的创新技术方向
纵观国内外精梳器材和主要专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
(1)结构创新增加稳定性和可靠性;
(2)工艺创新增强适应性;
(3)原理创新扩大功能;
(4)新材料应用增强可靠性;
(5)进一步系列化和专业化。
3梳理器材的结构与性能特点
3.1精梳机锡林
精梳锡林有 3 种结构形式:第一种为梳针锡林,第二种为锯齿整体锡林,第三种为梳针锯齿整体锡林。
3.1.1梳针锡林
梳针锡林的穿刺力强,具有自洁功能,不损伤纤维。在高速精梳机锡林中后区,梳针较细,极易损坏,使用寿命不长,而且植针难度非常大,无法适应高速和高质量梳理。具有代表性的有英国史弟威父子有限公司生产的梳针锡林,但目前用量很少。
3.1.2锯齿整体锡林
(1)特点
在锯齿整体锡林中,根据生产工艺不同分金属锯齿整体锡林和嵌入式锯齿整体锡林两小类。它们的共性为:强度好,分梳效果好,使用寿命长,适宜在高速、高支、高质量中小定量的精梳机上使用。不足点:锯齿穿透性能较弱,在前排无法穿透大定量棉卷,无法达到大定量高产能要求。金属锯齿整体锡林每组齿数规格比较单一,同一组齿的工作角、齿高度、齿尖角、齿厚度和齿密度等参数是相同的;嵌入式锯齿整体锡林同一组齿的工作角、齿高度、齿尖角、齿厚度和齿密度等参数,可根据不同的纺纱原料、工艺和质量要求来设计不同规格的锡林。
(2)代表性厂家
浙江锦峰纺织机械有限公司、德国STAEDTLER+UHL(施尔)、瑞士Graf(格拉夫)、日本中川等。
(3)创新技术
① 运用可调梳理隔距专利技术,赋予整体锡林梳理隔距无级可调新功能,属国内外首创,降低锡林的安装难度;
②“四大四小一个零”的优化设计达到逐步加大分梳强度,提高了锡林梳理能力;
③ 采用进口专用钢带和特别热处理工艺保证产品使用寿命;
④ 配套国内外高速高产精梳机,适应不同原料纺制高、中、低支精梳纱的要求。
3.1.3梳针锯齿整体锡林
(1)特点
随着用工成本和工业用地成本不断上升,棉纺织厂对精梳机要求越来越高,市场迫切需要高速高产大定量的精梳机。锦峰公司根据市场需求,率先研发一种精梳机梳针锯齿锡林,其整合了梳针锡林和锯齿整体锡林的优点,在梳理前区上安装梳针组,梳理时穿刺、整理、开松效果较好,损伤纤维少,梳理中后区则采用锯齿锡林的构造,梳理排除棉结、杂质及短绒的效果较好,巧妙奇特的结构设计,大大提高了分梳质量,减少原棉损耗,完全满足高速高产优质的分梳效果。在纺大定量的棉卷时,其性能完全优于梳针锡林和锯齿锡林,深受广大棉纺织企业和精梳机制造企业的青睐。
(2)创新技术
① 通过结构创新设计,梳针和锯齿优化的组合,实现了国内外首创;
② 采用进口专用钢带和特别热处理工艺,保证产品使用寿命;产品运用CAD、CAM系统对锡林进行整体设计、加工,优化梳针和齿片齿数、齿片和隔片厚度等参数,更适应高速度,重定量,不同原料纺制细号、中号、粗号精梳纱的要求。
3.2精梳机顶梳
3.2.1单排梳针(焊锡)顶梳
单排梳针(焊锡)顶梳能基本适应纺织厂的要求,传统单排整体顶梳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 4 个方面:嵌花,弯针、并针,寿命短,适应性差。单排梳针顶梳适于纺中、粗号纱和毛纺型精梳纱,现在很少用该类顶梳。
3.2.2双排梳针顶梳
(1)特点
顶梳在精梳梳理过程中担负着梳理纤维后端的任务,但是普通顶梳只有 1 排针,梳理效果远远比不上锡林梳理的效果。通过结构创新,顶梳增加 1 排针又不增加顶梳厚度,会起到更好的梳理效果。锦峰公司双排顶梳采用前后错位排列,这样才能起到更好的梳理效果。在梳理时纤维在顶梳中曲线通过,能够更好地排除短绒、棉结和杂质。
(2)创新技术
① 双排整体顶梳增强了梳理度。顶梳针排从 1 排增加到 2 排,梳针数成倍增加,梳理能力成倍提高,梳理质量改善,其排除短绒、结杂的能力大幅提高。
② 增强了双排整体顶梳的梳针抗弯刚度。精梳机运行时的弯曲力矩可由双排梳针共同承担,梳针的抗弯刚度几乎成倍提高,梳针因受力弯曲、倾斜以至出现并针、弯针的现象大幅下降,杜绝了断针发生。
③ 双排整体顶梳形成的附加摩擦力界较宽,加强了对游离纤维的控制,可减少纤维的损失。
④ 采用进口专用钢带和特别热处理工艺保证产品使用寿命。
⑤ 双排整体顶梳可派生出多种规格,适应不同纺纱号数、不同纤维原料的需要,可提高精梳机适纺品种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3.2.3自清洁梳针顶梳
(1)特点
通过改变梳针工作角、针尖夹角、摩擦系数等参数进行优化设计,短绒、杂质在规定时间与针片分离,不需要压缩空气,降低用户成本,达到顶梳自清洁,提高精梳纱质量。
(2)代表性厂家
浙江锦峰纺织机械有限公司、格拉夫公司。
(3)创新技术
① 进口专用钢带和特别热处理工艺保证使用寿命及可靠性;
② 锦峰公司拥有自清洁梳针顶梳专利技术,断针、并针、嵌花几率大幅降低。
3.2.4镶嵌式整体顶梳
(1)特点
具有结构简单、重量轻及安装拆卸方便的特点。又增加顶梳的摆动幅度,进而扩大了梳理范围,有粘接式顶梳厚度薄的优势。
(2)创新技术
① 镶嵌式整体顶梳结构是锦峰公司在国内外首创产品;
② 专利技术增加镶嵌式整体顶梳的刚度,纳米表面更耐磨;
③ 重量轻,更适应高速度,表面光滑,针尖更锋利;
④ 设计了局部维修针条的特别结构,便于纳入器材的周管理。
3.3精梳机钳板结合件
3.3.1低速钳板结合件
(1)特点
上钳板托脚、下钳板基座使用铸钢(铸铁),上、下钳板使用 45# 钢材料,重量大,上、下钳板变形大,单线握持结构,钳板易粘附棉蜡,适于在车速 ≤ 200 钳次/min的精梳机上使用,适用A201系列、FA251系列和E7/4系列精梳机。
(2)代表性厂家
浙江锦峰纺织机械有限公司、上海纺机总厂、瑞士Rieter(立达)。
(3)创新技术
① 结构上后支点由单支点改为双支点,增加运动的稳定性;
② 悬挂件装有压簧,防止刚性闭合过大的变形导致上下钳板开裂;
③ 双线握持结构,提高握持能力,有效控制纤维,使纤维的伸直度和平行度明显改善,稳定条干水平。
3.3.2中速钳板结合件
(1)特点
上钳板托脚、下钳板基座使用铝合金,重量变轻;双点下支撑结构更为合理;上、下钳板使用1Cr13不锈钢,具有防锈防腐功能,上、下钳板强度进一步增加,适于在车速 ≤ 350 钳次/min的精梳机上使用,适配机型有PX2系列、CJ40系列、E7/5系列和FA261系列等。
(2)代表性厂家
浙江锦峰纺织机械有限公司、上海纺机总厂、立达、经纬纺机。
(3)创新技术
① 下钳板基座采用特殊结构,受力更加合理,运动精度高,减少振动,降低噪音;
② 双弧面钳唇握持,上下钳板吻合时压力大;
③ 死隙长度进一步缩小;
④ 重量 2 650 g,更轻;
⑤ 中支点支撑形式,实现等隔距梳理,摆动速度不受落棉隔距调节影响。
3.3.3高速钛合金钳板结合件
(1)特点
上下钳板脚、下钳板基座使用镁合金材料,上、下钳板使用钛合金,重量更轻,上、下钳板强度增大 60%,适用于车速 ≥ 350 钳次/min的精梳机。
(2)创新技术
① 重量轻为精梳高速创造了条件,钛合金钳板材料密度是钢材的 60%,钳板重量降低 0.75 kg,另外钳板座采用镁合金,因此钳板结合件重量减到 2 104 g,惯性模量小;
② 设计合理,梳理“死隙” 进一步减小;
③ 抗拉强度增加 66%,能延长使用寿命;
④ 钛合金钳板材料具有降低棉蜡在钳口中积存的特性,提高了钳板的耐腐蚀性;
⑤ 加工精度更高,降低运行中的噪音和能耗。
4精梳梳理专件的配套选用原则
精梳梳理专件是决定精梳棉条质量指标的关键部件,合理使用和充分发挥锡林、顶梳和钳板的作用是控制精梳条质量的关键所在。由于精梳专件器材的选用同机型、原料、工艺、空调、纱号及质量的要求密切相关,因此本文只谈及配套的原则。
4.1锡林
(1)机型
高速机型配置齿数较多的锡林,低速机型配置齿数较少的锡林。
(2)原料
纺精梳长绒棉:同型号应选齿数宜多的锡林,但并不是越多越好;齿面圆心角宜大;最好选择梳针锯齿整体锡林,以保证前列针强度和良好穿刺性。纺细绒棉:根据生条短绒、棉结、杂质高低来决定,如含量高,配置总齿数宜多,反之宜少。
(3)工艺
定量大适宜选中等偏高齿数,最好选择梳针锯齿整体锡林,其他定量选择梳针锯齿整体锡林和锯齿整体锡林 均可。
(4)纱号
所纺纱号细,宜选齿数较多的锡林,最好选择梳针锯齿整体锡林,能延长寿命;纱号大时宜选齿数较少的锡林,锯齿整体锡林和梳针锯齿整体锡林都可选择,但大定量最好选用梳针锯齿整体锡林,效果更好。
(5)质量要求
纺纱质量要求高,宜偏大选择总齿数,齿面圆心角 宜大。
为了调节方便和隔距准确,在选型时要考虑运用可调梳理隔距专利技术的锯齿整体锡林和梳针锯齿整体锡林。要走出认为针齿越密越好的误区,针齿过密势必造成后排齿高和齿厚会更小,不利于短绒和结杂在锡林上容纳。另外,结构会给毛刷在清理锡林上的短绒和结杂时造成困难。锦峰公司会根据纺纱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科学准确地提供具体的方案。
4.2精梳顶梳
顶梳齿数的选择同锡林是一致的,在此不再重述。在纺长绒棉时最佳的选择是自清洁顶梳和镶嵌式整体顶梳,纺细绒棉可选择双排整体顶梳、自清洁顶梳和镶嵌式整体顶梳,选用双排整体顶梳后,精梳棉桔在同等条件下可降低30% ~ 40%。
4.3精梳钳板结合件
精梳钳板结合件主要依据精梳机的工艺车速来选择不同档次的钳板结合件,同时考虑降低能耗、降低原料消耗、降低噪音等因素,最好选用钛合金结合件。锦峰公司具有多年生产各种钳板的历史,其中钛合金结合件是国家专利产品,各种钳板长期同国内知名精梳机厂家配套,并出口到国外。
5精梳专件器材在使用及维护中应注意的问题
5.1细化运转,落实使用完好责任
加强值车工培训,必须按规定的周期做好清洁工作;按正确的巡回路线检查光电、自停装置;换卷时应点动将钳板置于最前位置;严格按规定交接班。
5.2优化主要工艺参数
做好“三个参数”,即钳板闭合定时、分离罗拉顺转定时、弓形板定位。
优化“三个隔距”,即锡林隔距、顶梳隔距、落棉隔距。
5.3重视梳理专件器材的管理,发挥其潜能
制定梳理专件器材的检查技术标准,纳入日常检查交接。根据《纺织工业企业设备管理制度》附件中的《精梳机大小修理接交技术条件》,对钳板按周期进行检查,要求光滑、无损;在自然状态下,用厚 0.08 mm、宽 25 mm的纸在钳口握持处左、中、右 3 点测试,以抽不出为符合技术要求。
《精梳机大小修理接交技术条件》规定的锡林和顶梳的损伤规定标准用于日常检查的标准偏严,而附件的《精梳机完好技术条件》对锡林和顶梳损伤规定无法满足现代精梳纱的质量要求。根据现代先进厂家的技术标准,建议日常检查使用表 1 所示的精梳机梳理器材检查技术标准。为了保证精梳纱生产的长期稳定,达不到标准的梳理专件,必须下机维修;对于纺纱企业不维修的项目,器材厂家应提供技术支持。
6结语
近年来,精梳机沿着高速度、高质量、大定量、节能、节约原料和自动化方向发展。国内外众多知名的专家和学者对现代精梳梳理器材潜心研发,广大棉纺厂工程技术人员在纺织工艺、原料、设备、空调和运转操作上攻坚克难,通过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此,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精梳机的开发、生产和使用都取得了成功。梳理专件作为精梳机的核心部分,国内制造厂不断加大人力和财力,大力研究和应用高新技术,取得了很大进步,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国产精梳专件器材的性价比优于国外同类产品,市场占有率不断扩大。
参考文献
[1] 周金冠. 新型精梳机工艺技术的创新及其意义[A]. 2007年高效能精梳机工艺技术交流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
[2] 任家智. 精梳技术的新进展[A]. 2007年高效能精梳机工艺技术交流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
[关键词]技术创新能力;高科技企业;持续竞争优势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的竞争优势不再被看作是短期的产品开发或战略经营的产物,而被看作是企业能否成为百年老店的深层次物质和精神运营的产物。在企业取得和维持竞争优势这一过程中,企业的系统创新能力表现显得尤为重要。企业内部能力的培养和各种外部能力的综合运用是关键的因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处理不同创新资产的设立、协调和专业化分工协作。这种不同不仅存在于专业职能和技术方面,而且存在于组织文化、管理传统、相对声誉和公司中权利分配等方面(Christensen,1995)。因此,协调与整合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系统是实现企业基业长青的关键。
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相关基本理论研究
大多数的企业创新需要两种或更多类型资产的有机结合。高水平的资产间专业化分工协作较之低水平的更能为创新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并对技术基础及其组织协调提出更高的要求。通过利用创新资产和互补性资产间的专业化分工协作,核心能力变得更加规范,且强化了围绕技术创新有关的适宜条件。因此,企业应该考虑到企业高层的战略决策能力、中层管理的组织能力、技术层次的研究开发能力、生产作业层次的制造能力以及市场层次的营销能力,以组织中的这些创新资产为基础,选择拟作为其竞争优势基础的能力,并确保这些能力分散在组织中以便利用、保护和进一步开发(Prahalad和Hamel,1990),从而形成企业的核心能力。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确立了企业核心能力的技术创新能力基础,并将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取归因于核心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的共同作用。
企业资源基础论认为,企业是一个资源集合体,组织的异质性源于资源的不可分割(Penrose,1959),而企业所拥有和控制的独特资源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潜在源泉,并使企业收益达到较高水平。这些资源包括:有形资源,如厂房和资本金;无形资源,如专利和商标;有关产品和工艺的知识资源,主要存在于个人本身、文件、计算机或类似的存储和交流媒介中。需要指出的是,并非所有的资源都能必然产生企业的竞争优势,因为有些资源可以或多或少通过在战略要素市场上进行交易而获得。如果许多资源对于众多成功企业普遍具有重要意义,那么这些资源至少构成了企业成功的必要条件,但从来都不是充分条件。那些产生企业超额收益的资源应具有价值性、稀缺性、不可仿制性和以低于价值的价格获取等特征(Barney,1986,1991)。
技术基础理论为我们确定企业创新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基础。例如,Adler和Shenbar(1990)从组织能力的角度对技术创新进行定义,即开发满足现有市场需求新产品的能力、运用合适的工艺技术制造这些产品的能力、开发和采用新产品新工艺技术以满足计划中的未来需要的能力、较强的对竞争者引发的预料之外的技术活动和不可预测机会的反应能力。在具有不同技术基础的企业中,创新能力意味着在不同的创新资产类别间、在创新资产和互补性资产间建立起资产间的专业化分工协作。这种协作超出了技术创新特定资产的狭小范围,通过动员互补性资产为创新提供条件,同时也使创新适应于企业内业已存在的操作性资产和企业外业已存在的互补性资产,如供应者的投入、使用者的知识等。也有研究者按照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和功能对创新资产进行了分类,提出了四种基本创新资产,即科学研究资产(符合R&D中的研究)、工艺创新资产、产品创新应用资产(细分为技术和功能)、美学设计资产。其中后三种是发展中的具体说明和描述(Christense,1995) 。
从核心能力的角度来分析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的相关问题开阔了我们的视野。核心能力的概念是由Prahalad和Hamel(1990)提出的,他们认为,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他们在该定义中强调协调,但却以例证说明能力是企业用以识别和形成自我特殊技能的功能集合体。而实际上,技术创新能力并不是企业可以用来生产中间产品或最终产品的一种资源,而是存在于企业创新资产之上的更具有技术特定性的一种特殊能力。
二、基于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持续竞争系统交互模型
一个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首先体现在它对产品市场和技术声誉层次上的竞争力所做出的相对贡献,以及企业相对于竞争对手的技术位势。这表明,为了确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现实和潜在的竞争作用,除了重视企业内部,还要广泛关注企业外部,如产业走势、技术机会、竞争者动向、消费者需求、规律性措施等,因为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依赖于对产业组织变革的适应性。Lazonick(1992)对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产业组织结构的演变过程的描述可以证明这一点(如图-1所示)。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企业能力理论与经济学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它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各类经济学理论,如进化经济学、现代产业组织经济学、芝加哥产业经济学、奥地利学派等。尽管各类经济学在战略规划研究中能够推动有关方面的深入进行,为战略研究提供语义清晰、表述明确的理论,但它们之间由于以不同的方式和途径进行重点分析而产生很大的分歧。不过,与其他经济学派相比,进化经济学对有关企业动态成长的研究给予了充分的重视,明显地更关心技术变化和技术开发过程(Dosi,1988),因此它更适用于理解企业如何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问题。进化论观点认为企业不再是传统理论中的“完全的理性决策者”,相反,企业被视为“适应性制度安排”,且由市场力量决定其形态。这样,市场被看作是一种选择机制,并通过不同的生存进程确保效率相对较高的企业继续生存。可以用图-2来清楚地显示企业的进化机制对持续竞争优势的影响。
从图-2可以看出,企业资源、能力以及结构等方面的不同使企业之间相互区别,使其制定不同于其他企业的获取租金战略。遗传性表现为企业在技术、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途径依赖性,是一种管理遗产。同时,技术范式决定了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遵循一定的设计框架。而自然选择表现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兴衰,这是由于技术创新导致企业技术混乱,引起技术范式的废弃,从而破坏了企业的能力基础和竞争位势,并产生了新的多样性。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在进化论中的表现是一种静态效率与动态效率之间的均衡。因此,为了获取持续竞争优势,企业必须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调整战略,使其适应新的不可预期的未来事件以降低竞争风险。打破静态效率和动态效率间的平衡意味着企业必须拥有一整套规则和能力,以确保企业遇到不可预期事件时总是具有为避免走向“能力陷阱”而进行抉择的特权。根据以上的分析讨论,笔者构建了基于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交互模型(如图-3所示)。该模型以企业持续竞争优势为战略目标,研究技术创新能力在动力机制的作用下,组织协调企业资源基础以形成具有企业特质的创新资产,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企业的核心能力。而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将最终在考虑产业组织环境的情况下为企业所获得,它为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提供了完整的技术创新能力基础理论框架。
该模型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划分为七类:(1)学习能力,是指企业从外部途径吸纳知识的特殊能力;(2)研究开发能力,包括科学研究能力(即涉及到先于竞争的基础研究和向工艺开发及新产品应用提供直接投入要素的应用性或产业性研究)、工艺创新能力(包括“硬件”工艺创新能力、开发更系统的生产体系能力,近的和远的后勤保障、质量控制、工厂布局)和产品创新能力(即产品开发中需要能力,如产品加工制造、器具开发、软件开发等);(3)生产制造能力,是指把研究开发成果转化为符合设计要求的可批量生产的产品的能力;(4)市场营销能力,是指企业在充分理解用户需求、竞争态势、成本和收益、创新的可接受性以及企业自身创新能力的基础上,对产品的宣传和销售的能力;(5)资源配置能力,是指企业对资金运筹水平、人才管理效果和技术来源的灵活多样性配置水平;(6)组织创新能力,是指企业在部门协调、组织应变、组织文化、组织机制以及管理方法等方面所形成的特定能力;(7)战略计划能力,是指企业在促进内部创新能力开发与积累中对外部各种关系的理解和适应能力。
关键词:开采;技术;创新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我国对石油的需求越来越大,然而国内的石油供应能力并不能很好地满足需求。因此完善石油开采技术,提高石油开采效率是非常有必要的。当前我国的开采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多不足,所以要对石油开采技术进行不断的创新。
一、石油开采技术的现状
我国油气田种类繁多,主要有稠油油田、低渗透砂岩油气田、中高渗透多层砂岩油气田以及复杂断块气田,然而我国的石油资源并不充足,而且采收率也不是很高。尽管我国石油开采技术在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对于陆地上的油田,大部分石油企业也只是采用注水这种常规的方式进行开发,此方式只有大约33%的采收率,有三分之二左右的石油储量仍然滞留于地下,甚至有的特殊地域的油田采收率还不及这个。另外制约国内石油开采技术发展的因素有很多,首先是投入的科研资金相对不足,中国的石油企业投入到技术研发的资金都达不到其1%的销售收入。而在国际上的一般标准中所示,当企业投入研发的资金达到 5%的销售收入时才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如果投入研发的资金只有2%的销售收入,那么企业也只是能够维持生存。因此,加大研发资金的投入在我国石油开采技术的发展中显得至关重要。
二、石油开采中存在的问题
技术创新的投资主体单一。中国石油、石化工业在管经营体制上存在行政分割,使得在科技研发上形成了各自为政的局面,从而分散了科研力量,对关键技术创新项目的攻关造成一定阻碍。油气开采行业内的许多技术难题不仅涉及到本行业,而且需要联合如信息、生物等多个行业的科研力量才能解决。
再次是引进关键设备国产化水平低。从石油开采工程技术状况上看,中国工程技术服务的技术和装备开发能力很薄弱。目前技术含量比较高的主要技术装备以及资料处理应用的软件大都需要依靠从发达国家进口。这些技术辅硬件与软件无法实现国产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石油开采技术的创新。
最后是有限的资金未能得到合理配置。中国在石油开采技术科研经费投入上不仅数量少,而且资金的使用效率也不高。首先是因为科研经费使用比较分散;其次,由于多数的科技经费采用的是补贴费、启动费的划拨模式,无法完全激发科研主体的积极性;再次,资金比例使用失调。
三、石油开采技术的发展趋势
石油工业已经在人类社会中发展了150多年,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勘探开采油田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只有石油的开采技术有所进步,石油的开采量以及开采率才能得到提高。在当今世界,根据相关能源组织所做的统计,超过30年的老油田每年的产量在全球油田产量中占70%,而且75%的新增石油储量也都来自于老油田。然而在已经发现的石油储量中,低渗透油、稠油、油砂以及深水油等油藏的储量达到了45%,因此在石油开采技术发展中,应该主要针对老油田、稠油油田、油砂油田、低渗透油田以及深水油田的开采进行技术的创新。
四、开采技术的创新发展
1.研发具有中国特色的石油开采技术。我国对于石油开采技术的研发只有短短50多年,石油开采技术水平也在逐步提升,但是,跟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石油开采技术还是处于落后状态。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使用的石油开采技术多数采用原始技术,而其中一部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也都是在效仿国外技术之上研发的。我国具有很多种类的油气田,这也需要相关技术人员,根据地质环境的不同以及油气田的不同类型,研发出极具中国特色的石油开采技术,可以有效提升我国的可采石油储量。
2、加大投资力度。目前,制约我国石油行业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是对石油行业的资金投入量要少于其他国家。根据国际标准,企业在开采技术的研发经费支出,要达到销售额的5%,企业才会在市场中占有一定的份额,但是,我国对与研发经费投入量还不到1%,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就限制了石油行业的发展。想要更好的实现石油开采技术发展,就要增加资金投放量,充分重视起开采技术研发的工作。
3、逐步改变石油行业三大国有企业原有的科研机构运行模式,合理配置科研资金,有效地保证研发过程中各种资源的可获得性。加强部门间、企业间的横向科技协作,特别是提高采取率的技术创新可能会涵盖多个学科,需要进行必要的合作,促进关键技术特别是共用技术的创新活动,形成石油开采技术研发的综合体系。
4、加强GIS在石油开采中的应用。尽管GIS技术在石油勘探开采中的应用相对而言已经比较成熟,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数据入库的效率不高,在进行数据的录入过程中,尤其是在建立GIS图形的数据库时,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致使数据库更新的速度跟不上勘探工作的部署;其次是数据的管理不具有针对性,在石油的勘探开采中含有大量的多种类型多种主题的数据,一般的GIS软件在石油工程的问题中很难有效地管理与应用。因此需要在已有的GIS软件上再一次进行开发,促进系统数据管理分析的能力进一步扩充与完善。
五、结束语
石油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能源,必须给予石油能源绝对的重视。随着石油需求量的逐渐增大,在石油开采技术上就必须进行创新,来满足我国对石油资源的需求,同时也要促进石油行业的不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同时为石油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刘庚.石油开采技术的应用与创新[J].化工管理,2014(8)
[2]周建华.浅谈石油稠油开采技术[J].化工管理,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