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0:36:4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古诗的语言特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1、寓言故事的特点是: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精辟简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主题思想大多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故事情节的虚构性,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常用手法:比喻、夸张、象征、拟人等。“寓”是“寄托”的意思,即把作者的思想寄寓在一个故事里,让人从中领悟到一定的道理,本质上属于一种类比想的间接表达。
2、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字数不多,但言简意赅。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它事物。该词最早见于《庄子》,在春秋战国时代兴起,后来成为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典诗词;特点分析
古典诗词是语文学习的重点,也是作为我国历史悠久的宝贵文化遗产,其博大精深必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深入并强化,所以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小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的特点。
一、小学语文教材古典诗词在题材选篇上的特点分析
当前,小学语文教材的古典诗词学习中,人教版本不同于苏教版,主要选篇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这些经典的古典诗词进行诵读,并对诗词中作者所饱含的各种思想情感进行揣摩和体会,尤其是诗词侧重选择唐宋年间所兴盛的诗词,其作品大多脍炙人口,且诗词读起来容易理解,更适合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另外,在所选的诗词风格上,包含了丰富多样的形式,包含了悠久历史文化的精髓,并同时展现时展变化的典范,从难易方面加以控制,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和体会到诗词的情感和价值。
二、小学语文教材古典诗词在诗词内容上的特点分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在较高年级则开始出现非常多的经典诗词内容,包括白朴的《天净沙》《诗经・采薇》节选等,这些诗词的编排选择让学生能够产生好奇和对当时时代的了解,词曲也逐步引导学生学习到诗歌节奏的把握,并通过诗词中的哲理培养小学生在为人处事中具备的品德和情感,通过诗词让学生领略当时作者所具有的思想情怀和对生活的态度,但在这一点上,小学生在理解感悟过程中还有一定难度,因此在这些诗词中,更加注重的是让学生对这些古典诗词进行记诵并饱含思想感情地进行学习。
三、小学语文教材古典诗词在汉字生词数量上的特点
【关键词】茶叶图像;八方向链码;骨架细化图像
目前,采摘的茶叶都是以人工为主,采摘的茶叶分支个数参差不齐,影响了茶叶的品质,同时也浪费了原材料。因此,对采摘的茶叶鲜叶的分选方法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而智能化茶叶生产的一个重要一步是对采摘的新鲜茶叶分支数量的识别技术。
在农业工程中,国内外研究者应用图像处理和识别技术对农作物的识别和检测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例如杨福增等通过研究颜色和形状特征识别茶叶嫩芽[1]、唐仙等人通过阈值分割方法进行嫩芽识别[2]、陈全胜等通过计算机视觉方法识别茶叶色泽[3]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对茶叶的分支节点识别,目前国内外相关报道较少。唐仙[2]等针对在自然环境下的茶叶,利用RGB空间的R、B分量差进行多阈值分割嫩芽图像。
本文采摘的新鲜茶叶图像为研究对象,基于RGB颜色空间,利用颜色分量R-B,进行阈值比较获得二值图像数据。采用Zhang-Suen算法[4]获得骨架细化图像,通过八方向链码初步计算节点位置,最后对初步的节点垂直坐标值进行排序,确定节点数量。对于茶叶分支数的识别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也可为智能化茶叶鲜叶分选的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1.图像采集
试验试验CCD摄像头,在图像采集过程中,在黑色背面下,采用漫反射三原色光源照射茶叶叶片。为了有效的识别出叶片的分支节点,应该避免大、小叶片完全重叠的情况。
本试验共采集了100张jpg的茶叶样本图像进行分析研究。本试验在配置CPU为I5、内存为2GB的PC机上运行matlab2013R对采集的茶叶鲜叶图像进行分支节点识别计算。
2.茶叶图像的二值化算法
茶叶的颜色大都呈现浅绿色,因此颜色特征是进行茶叶图像与背景分割的一个有效依据,而且由于色差法R减去B可以减弱光照引起的干扰,很好的将茶叶图像和背景进行分割。所以,本试验选用RGB色彩空间的R-B分量对茶叶图像进行灰度化。
R-B分量灰度直方图存在明显的波峰波谷,茶叶与背景在灰度特征上的差异。因此可以设定阈值将茶叶与背景分割开。
3.查找图像中可能的分支节点
对二值图像进行骨架细化处理。查找细化图像中像素点值为1的所有点,并对这些点进行八方向链码值和计算。
为八方向链码值和;为二值化图像的像素点值;
其中,保存可能为分支节点的当前像素点垂直坐标值。
j为当前像素点的垂直坐标。
如果,则表示该像素点可能为分支节点位置。记录当前像素点的垂直坐标值到。
4.确定分支节点
上述采用八方向链码[5]进行计算确定的是可能分支节点,真实节点包含在节点列表中。通过下述算法可以将真实节点筛选出。对记录的垂直坐标值进行由小到大冒泡算法排序,并对序列进行后、前两数差值计算,如果计算值大于2,则表示找到一个真正的分支节点。
5.识别结果
至此,茶叶的分支节点总数被确定,对采集的100组样本进行算法有效性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算法有效性分析结果
算法名称 样本数量/张 骨架图像准确性 节点正确度
颜色骨架特征算法 100 95% 95%
其中,5%样本分支检测失败原因是采集的茶叶鲜叶样本叶片出现残缺,使得骨架细化图像结果错误,从而导致后续的识别出现错误。
6.结束语
本文根据茶叶的颜色和骨架特征,实现了茶叶分支节点数量的识别。实验结果表明:根据颜色特征提取的茶叶叶片R-B分量能够清晰地区分茶叶与背景的差异;通过对茶叶图像二值化和骨架细化处理,有效识别出茶叶可能的分支节点,最后进行节点排序比较,成功的确定茶叶图像的分支节点数量,准确率可达95%。
参考文献
[1]杨福增,杨亮亮,田艳娜,等.基于颜色和形状特征的茶叶嫩芽识别方法[J].农业机械学报,2009,40:119-123.
[2]唐仙,吴雪梅,张富贵,顾金梅.基于阈值分割法的茶叶嫩芽识别研究[J].农业装备技术,2013:39(6).
[3]陈全胜,赵杰文.利用计算机视觉识别茶叶的色泽类型[J].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6(6).
[4]王晓静.迭代骨架化算法在汉字图像识别中的分析与应用[J].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0(3).
[5]王要峰.基于方向链码去除骨架图像毛刺算法[J].计算机应用,2013,33(z1).
[6]汪建,杜世平.基于颜色和形状的茶叶计算机识别研究[J].茶叶科学,2008,28(6).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influence factors such as the electricity suppliers and the transmission and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ity market, and constructs the marketing evolution game model of A and B, which is a strong selling electricity suppliers and the weak electricity suppliers. Through the use of a variety of different data,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transmission and sale of electric power, we must consider the dynamic transmission and distribution in the form of mixed transmission and distribution price to achieve the optimal balance of power market.
P键词: 双寡头市场;演化博弈;输配电价;均衡最优
Key words: duopoly market;evolutionary game;transmission and distribution;optimal equilibrium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7-0001-04
0 引言
随着国家经济增长放缓,电力需求进入换挡期,售电侧向社会放开,各大电力产业关联公司都纷纷成立售电公司来应对电力改革形势。在打破售电市场垄断的大前提下,各方如何在利益上达到最优平衡点,采取最优营销策略是需要研究的重点。目前研究者大多从发电侧、区域电能交易、发电厂竞价策略做出深入研究。例如:叶佳明引入的有限理性古诺博弈,提出电力市场有限理性古诺博弈的时滞后混沌控制方法;张程应用演化博弈理论中的多群体复制动态博弈模型,对电力公司与发电厂商竞价策略的演化过程进行模拟并研究其演化稳定策略。
本文在众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吸取其精华,提出基于古诺-霍特林双寡头售电市场竞争模型,构建强势与弱势售电商及发电商的演化博弈模型,分析相关参数对演化博弈结果的影响,为实现多方共赢提供理论依据。
1 古诺-霍特林模型与空间区位竞争理论
古诺模型是由法国经济学家安东尼・奥古斯丁・库尔诺于1838年提出的,通常被作为寡头理论分析的出发点。古诺模型是一个只有两个寡头厂商的简单模型。该模型假定一种产品市场只有两个卖者,并且相互间没有任何勾结行为,但相互间都知道对方将怎样行动,从而各自怎样确定最优的产量来实现利润最大化。该模型阐述了相互竞争而没有相互协调的厂商的产量决策是如何相互作用从而产生一个位于竞争均衡和垄断均衡之间的结果。古诺模型的结论可以很容易地推广到三个及以上的寡头厂商的情况中去。
自古诺模型创建以来,经济学界更加关注寡头市场竞争问题。法国学者伯川德以价格作为决策变量,建立了不同于古诺以产量作为决策变量的寡头市场竞争模型,他认为如果同业中两家厂商经营生产成本相同的同种产品,则价格竞争的结果是每家厂商都按价格等于边际成本来经营,厂商只能获取正常利润,这就是“伯川德均衡”。但这一结论与现实并不相符,现实市场价格竞争的事实是均衡价格高于边际成本,厂商会获取超额利润。然而寡头竞争市场无法达到“伯川德均衡”。这种现实市场竞争与理论相背离的现象被称为“伯川德悖论”。在对“伯川德悖论”的理论解释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是由霍特林开创的。他从厂商空间地理区位以及消费者到厂商交通成本差异的角度来研究“伯川德悖论”,通过引入厂商在空间区位上的差异来将“伯川德悖论”一般化。霍特林从厂商不同空间位置出发,首次建立了一个线性(直线段)市场上的双寡头厂商定位模型。在没有价格竞争(每一个厂商都以边际成本定价)的情况下,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结果就是每一个厂商都倾向聚集在市场中心,即最小差异原理。因为在一条长度给定的直线上均匀地分布着消费者,在这个市场上两个厂商都向消费者出售相同的产品,消费者到厂商的交通成本是厂商与消费者之距离的线性函数,在厂商出售产品价格相同的条件下,每一个消费者都会到离自己距离最近的厂商去购买产品。厂商之间的竞争就变成了如何在既定线段上选择一个点,使自己所占据的线段达到最大化。
霍特林模型的基本假设:
①产品同质;
②决策变量是价格;
③消费者分布在一条线性的市场上,市场总距离为S公里,每公里有一个消费者,每个消费者购买一件商品;
④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交通成本与离商店的距离成比例,单位距离的交通成本为t。如图1所示,寡头1的位置位于地点A,寡头2的位置位于地点B,AB为寡头1和寡头2需竞争的地盘,若最终寡头1争夺到的地盘为AE=x;寡头2的争夺到的地盘为BE=y,则一定有:
S=a+x+y+b (1)
2 基于古诺-霍特林双寡头售电市场的竞争分析
目前电网电力供销盈利模式是采用销售电价和上网电价的差值部分作为主要盈利点,随着大用户直购电的推广和售电侧放开等相关政策的出台,未来电网企业的收入将主要依靠外部售电公司和发电企业交易产生的输配电价过网费以及从自身售电业务中赚取利润。而电网企业下属的售电公司在各大电力企业成立的售电公司中必将在一定时期内的电力市场中处于强势地位(简称其公司A),而新兴成立的售电商由于售电业务以及人才的欠缺等因素相对比较弱势(简称其公司B)。发电商通过售电商A和售电商B向消费者供电。发电商给予售电商A的上网电价为P1,而给予售电商B的上网电价P1+Δp,其中Δp为发电商的决策变量。
古诺-霍特林模型是假设存在一个“线性城市”,城市线性长度标准化为1,用户均匀分布在线性城市[0,1]之间,假设售电商A在线性城市0端点处,售电商B在线性城市1端点处,两个售电商A、B的产品是同质的,且两家企业同时决定各自产量。
但考虑实际购售电行为中,售电商A、B要选择合适的输配电价方式,即固定输配电价方式M和动态输配电价方式F,其中固定输配电价方式价格记为m,其价格不随线性城市输电距离变化而变化,动态输配电价方式F为变动值,且随着距离x的变长而增长。售电商A、B都是在已知对方市场份额的情况下,各自确定能够给自己带来最大利润的份额。
讨论以下几种博弈模型:
情形1:售电商A、B均采取动态输配电价方式F。
设售电商A和B的不含输配电价费用的售电价格为PA和PB,x表示用户距端点0即零售商A的标准化长度,则用户向A或B购买电力商品的用电价格分别为PA+tx和PB+(1-x)t。
设x1点为用户在A和B购买电力无差异位置,则x1点满足以下条件:
PA+tx1=PB+(1-x1)t (2)
解得:x1=
由(2)式可得强势售电商A和弱势售电商B的市场份额占比。分布在[0,x1]之间的消费者选择强势售电商A,分布在[x1,1]之间的消费者选择向售电商B购买产品。因此,售电商A的市场份额为,售电商B的市场份额为1-则售电商A和B的利润函数分别为:
I=(PA-P1)()(3)
I=(PB-P1-?驻P)(1-)(4)
由最优一阶条件可知,对(3)、(4)式中I、I分别求解关于PA、PB的偏导,当=0和=0时,得到售电商A和B的最优售电价格分别为
P=t+P1+1/3Δp (5)
P=t+P1+2/3Δp(6)
不失一般性,假设发电商的生产成本为0,得到生产上的利润函数为:
I=P1()+(P1+ΔP)()(7)
对(7)中的I求解关于Δp的偏导,由最优一阶条件=0,得此时发电商加价Δp=t,有两售电商最优利润为I=t,I=t
情形2:若售电商A采取固定输配电价方式M。售电商B采取动态输配电价方式F。
设x2点为用户在A和B购买电力无差异位置,则x2点满足以下条件:
PA+m=PB+(1-x2)t(8)
解得:x2=
同理,基于(8)式可得售电商A的市场份额为,售电商B的市场份额为1-,则售电商A和B的利润函数分别为:
I=(PA-P1)()(9)
I=(PB-P1-ΔP)(1-)(10)
由最优一阶条件可知,对于(9)、(10)式中I、I分别求解关于PA、PB的偏导,当=0和=0时,得到售电商A和B的最优售电价格为:
P=t-m/3+P1+1/3Δp (11)
P=t+m/3+P1+2/3Δp(12)
不失一般性,假设发电商的制造成本为0,发电商的利润函数为
I=P1()+(P1+ΔP)(1-)(13)
对(13)中的I求解关于Δp的偏导,当最优一阶条件=0,得出Δp=。I= I=
情形3:若售商B采取固定输配电价方式M。售电商A采取动态输配电价方式F。
设x3点为用户在A和B购买电力无差异位置,则x3点满足以下条件
PA+tx3=PB+m(14)
x3=
同理,可得售电商A的市场份额为,售电商B的市场份额占比为1-。
则售电商A和B的利润函数分别为:
I=(PA-P1)()(15)
I=(PB-P1-?驻P)(1-)(16)
由最优一阶条件可知,对于(15)、(16)式中I、I分别求解关于PA、PB的偏导,当=0和=0时,得到售电商A和B的最优售电价格为
P3A=(m+t)/3+P1+1/3Δp(17)
P3B=(2t-m)/3+P1+2/3Δp(18)
不失一般性,假设发电商的制造成本为0,发电商的利润函数为
I=P1()+(P1+ΔP)(1-)(19)
对(19)式中的I求解关于Δp的偏导,最优一阶条件=0,得出
Δp=
I= I=
情形4:若售电商A和B均采用固定输配电价方式M。
则售电商A和B的利润函数分别为:
I=(PA-P1)()(20)
I=(PA-P1-ΔP)(1-)(21)
不失一般性,假设发电商的制造成本为0,发电商的利润函数为
I=P1+ΔP(22)
可以发现,售电商A和B的最优价格都是随着对方的价格的升高而升高,因此不能形成三方均衡均衡博弈,且依赖于双方初始收益,这里记初始收益为IrA、IrB。
3 线性电力市场演化竞争分析
由于售电商A和B博弈主体具有有限理性,最开始选择的并不一定是最优,但售电商随时间不断的学习和选择,最终会确定最优的均衡策略。
售电商A和B随机独立地选取固定输配电价和动态输配电价,并在电力市场中同时重复博弈,因此会在不同的线性城市空间区域选择不同的输配电价方式,假设售电商A选择动态输配电价方式F和固定输配电价方式M的比例分别为x和1-x,售电商B选择动态输配电价F和固定输配电价M的比例为y和1-y,计算出售电商A策略M和策略F的收益,这里计收益函数为I1、I2,最终售电商A和售电商B在自身占有市场内选择输配电价的稳定博弈状态有以下几种可能状态:
①A全部选择固定输配电价方式M,B全部选择动态输配电价方式F,记该状态为(0,1);
②A全部选择动态输配电价方式F,B全部选择固定输配电价方式M,记该状态为(1,0);
③AB都选择固定输配电价方式M,记该状态为(0,0);
④AB都选择动态输配电价方式F,记该状态为(1,1)。
售电商A和B对应的最终状态战略式如表1所示。
可以得到售电商A的收益为:
I1=txy+x(1-y)+(1-x)y+(1-x)(1-y)IrA(23)
售电商B的收益为:
I2=txy+x(1-y)+(1-x)y+(1-x)(1-y)IrB(24)
两者动态博弈方程为:
1=x(x-1)[-ty+y-+(1-y)IrA](25)
2=y(y-1)[-tx+x-+(1-x)IrB](26)
对两动态方程为0的点进行分析,得出:
y=,
x=
我们首先对售电商A的收益动态博弈方程进行分析。
通过分析,只有在m>>t时,才有y1,所以y
同样的,对于售电商B,若x>1,即m>t时,y1=0和y2=1是两个稳定状态,其中,y2=1是演化稳定的。
若x
令x″=,
当x>x″时,y1=0和y2=1是两个稳定状态,其中y2=0是演化稳定的。当x=x″时,所有的y都是稳定状态。当x
把上述售电商A和售电商B竞争的复制动态关系如图2和3所示。
从上面图中可以看出,当x>1时,AB售电商仅有(1,1)唯一演化稳定状态,当x
若AB售电商两者初状态落在初始区域S’内,则最终演化稳定状态为(1,0),即售电商A采用动态输配电价、售电商B采用比最大动态输配电价便宜很多的固定输配电价(m
4 总结与展望
本文通过建立霍特林模型,模拟双寡头手电市场,应用演化博弈理论,考虑了动态输配电价和固定输配电价两种情况下,电力市场中发电商、售电商和输电费用的三者博弈的最优演化结果,通过分析可以发现以下结论:在售电市场放开的情况下,存在强势售电商、弱势售电商和发电商三者博弈,若对售电商都采用固定输配电价模式,必然不能达成最优纳什均衡,因此要培养成型的电力市场(发电、输电、售电)竞争中必须要考虑灵活输配电价形式或者对于弱势售电商采取相对固定保护的输配电价,从而达到电力市场的均衡最优。
因此电网企业在竞争中需要审时度势,因地制宜的采取售电营销措施,将自身利益和市场利益的有序结合,为多方共赢提供理论依据。在后续的研究中,将从输电、发电、售电三方角度以及应用更加实际的市场模型进行分析博弈最优理论分析。
参考文献:
[1]叶佳明,吴刚.电力市场有限理性古诺动态博弈的经济评价及其混沌控制[J].陕西电力,2009,4(37):4-6.
[2]金,杜建国,盛昭瀚.区域环境保护行动的演化博弈分析[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5,12(35):3107-3118.
[3]张程,杜松怀,苏娟.基于演化博弈的区域电力市场报价策略研究[J]现代电力,2010,2(27:87-90.
[4]张新华,赖明勇.随机需求下电力竞价市场演化均衡分析[J].系统工程,2007,25(1):78-82.
[5]吴宁,祖博,吴军基.演化博弈论在发电侧电力市场竞价中的应用[J].2006,华东电力,2006,34(3):35-38.
[6]黄伟,李玟萱,李宁坤,等.基于Bertrand模型的2类售电企业定价策略[J].电力建设,2016,37(3):76-81.
[7]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33-273.
[8]杨洪明,赖明勇.考虑输电压约束的电力市场有限理性古诺博弈的动态演化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5,12(23):71-79.
总之,古诗歌鉴赏,应依据诗歌语言特点,有的放矢,准确理解诗歌语言,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这是鉴赏诗歌的前提和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那么,古诗歌语言有哪些特点,又应该如何准确理解呢?下面,就主要以2011年高考古诗歌试题为例,谈谈诗歌语言特点及其理解诗歌语言的方法。
古代诗歌语言有哪些特点呢?
1.意象的叠加。由于诗歌语言的高度凝练性,在进行景物描写过程中,意象间一般不需要助词、连词等连接性虚词,多是意象与意象之间的叠加,或者多以动词、形容词等实词衔接。所以诗歌景物描写语言组织基本形式:一是“意象+意象”,一是“意象+动词(形容词)+意象”。例如2011年辽宁古诗歌试题:
题郑防画夹五首(其一)
黄庭坚
惠崇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
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前三句描写画面景象,第一句是三个意象的叠加,“惠崇+烟雨+归雁”,后两句是第二种形式的变式:坐(动词)+我潇湘洞庭(意象),欲唤(动词)+扁舟(意象)+归去(动词)。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更是这种语言特点的代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意象的叠加,为诗歌描绘了一幅优美的画面,塑造了如梦如幻的意境。这是诗歌景物描写时的语言特点之一。
2.语意的跳跃性。由于意象叠加,其间语意连接常被省略,这就出现了跳跃性,有时语意跳跃性很大,意象间跨度愈大,理解难度就愈大。例如2011年全国大纲卷:
关河令
周邦彦
秋阴时作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其中“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两句,省略了如下内容:(诗人)伫(立于庭院,耳)听寒声,(抬眼望)云深(处却)无雁影(飞来)。又如上面的辽宁古诗歌第一句,三个意象间省略了如下内容:(北宋僧人画家)惠崇(所画的画景有)烟雨(和)归雁。而第二、三句与第一句之间的语意跳跃就非常大,大致应省略了如下内容:(诗人观赏优美画中美景,想象自己就置身于画面的景象中,仿佛就)坐在洞庭湖边上,(望着远处的)扁舟,欲唤来乘船归去。只有理解第一句与二、三句之间的这种跳跃,才能真正疏通理解上下诗歌句意,才能顺利解决试卷中的第一问。
3.语序的倒错。由于受诗歌格律、韵脚、对偶以及表意强调等多种原因影响,诗歌语序往往易出现倒装错位现象,和现代汉语的语序有很大差别。这就需要慧眼识序,调整语序后才会理解语意,贯通语意。例如四川卷:
怀天经、智老,因访之
陈与义
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
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
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
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
这首诗第三、四两句的语序应调整为“客子诗卷里(度)光阴,(在)雨声中(闻)杏花消息。诗歌语言的这种特点,就要求我们理解诗歌语意时,不可拘泥于原诗歌语序,必要时须调整。高中教材中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有这种典型的语序倒错现象。
4.表意的含蓄委婉。诗歌表意善于运用“言在此,意在彼”的表达技巧。这在客观上造成了理解上的障碍,不明此道的人只观表层语意,难以发掘诗意之幽微。钱钟书曾就此总结说,那看不见的比那看得见的要丰富得多。例如全国大纲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两句,“寒声”不仅意为秋声清冷,更指诗人内心的凄凉。“无雁影”不仅仅指没有大雁的影子,更隐含着诗人盼家书(鸿雁传书)而不得的孤独愁苦之情,表达诗人对家乡深切思念之情。诗歌语言的这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是我们鉴赏时应特别引起注意的,切莫“鼠目寸光”,浅尝辄止。
针对古诗歌语言以上特点,在理解诗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应在完整表意层次范围内,上下贯通,前后牵连。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诗句,避免串糖葫芦式的片面、割裂式地理解,而没有前后补充合理调序等处理。惟其如此,才能疏通大意,理解诗意。例如2011年重庆卷:
渡 江
[明]张 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敝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应如何理解“客愁”?既应联系第一句,注意“扬子江头几问津”与“客愁”的关系,表明诗人多次途经扬子渡口,含有奔波忙碌之愁苦,这是首层表意;又应联系以下六句,这是多层理解,鉴赏诗歌还必须要有这种多层理解意识。这样我们就可以把“客愁”所表现的多层含义理解全面了,“客愁”应包括:奔波忙碌之愁、孤身在外之愁、思乡之愁、朋友零落之愁。
完整表意层次,具有相对性,有时是指一个句末标点范围内,有时是指多个句末标点范围内。这就要求我们具有层次意识,依据具体诗句具体分析。
2.运用合理想象丰富意象及补充意象间跳跃的空间。这是由诗歌语言高度凝炼性与表意跳跃性所决定的。在理解诗歌语句时,不能只见文字,不见言外之意;不能只有眼前的文字,而看不见这些文字背后的文山意海,否则,鉴赏诗歌必然是味同嚼蜡,索然无味,难以理解诗歌情趣。例如2011年安徽卷:
琅琊溪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对三四句的理解,倘若不运用合理的想象,就难以理解诗人猜度琅琊溪溪水源头和溪水中漂荡出的山花的深意。唯有合理大胆想象,补充出溪源和山花意象中省略的内容,补充二者之间的跳跃性内容,才能体会出诗人写山中春景,想象山中深处,溪水清冽,春花烂漫,春意惹人,意在表达诗人对琅琊溪自然风光的喜爱,体现了诗人寄情山水,悠然恬淡的情怀。没有想象的参与,就难以品味言外之意、诗人的内心世界。
3.紧扣含有情感态度的关键性词语来理解诗句。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关键性词语主要指动词、形容词、和副词。它们往往活化了景象,暗示了诗人的情感以及指明意象的哀乐属性,这样的词语是所在句或全诗的诗眼,抓住了它们,就踏上了理解鉴赏诗歌的快车道。例如2011年天津卷:
骤雨
【宋】华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第三四两句中的两个动词“卷”和“吼”,就是理解这两句的关键,两个动词分别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描写出骤雨来时的迅猛态势和宏大声势。如果忽略这两个动词,对本诗所描写的骤雨的特点就难以准确理解。
一、规范的知识体系
万丈高楼拔地起,做鉴赏题的前提是要有深厚的古诗知识储备。经过一轮的复习,老师引导建立较规范的知识体系,其知识体系的建立贵在老师只做框架,学生自己动手填充,这样也便于学生掌握。
1.积累古典诗歌的常见意象
古诗词的形象包括人的形象以及物的形象。那么,意象又是什么呢?简而言之,诗人在客观之物上加上主观之意,便创造出一定的意象。在古诗词的创作和发展中,有些事物所包含的主观感情被逐渐固化下来,用以表现特定的场景和寓意。
2.整理古代诗歌的语言特点
语言的风格其实很大程度上可以看成诗歌的风格。一般来说,可以从总体上把风格分成阳刚和阴柔两大类,前者包括豪放、雄奇、沉郁、直率,后者包括婉约、含蓄、清新、风趣。
(1)常见的六种:清新自然 、平淡质朴、含蓄隽永、生动形象、明快简洁、绚丽飘逸。
(2)再提供一些常用语供参考(答题时可依具体情况选择一些词语搭配):简练明快、朴素平易、轻艳浪漫、清雅清逸、峻拔雄奇、沉郁顿挫、凄婉悲壮、隽永婉曲、旷达洒脱、雄浑刚健、豪放飘逸、热情奔放、大气磅礴、气势畅达、笔力雄健。
(3)梳理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的表达技巧有:①表达方式:叙述、议论、描写、抒情
叙述: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等);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②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比拟)、夸张、对比、对偶、借代、双关、用典、反问、设问、反复、互文、通感等。③表现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象征、衬托(正衬、反衬)、借古讽今(用典)、虚实相生、先抑后扬、以动衬静、想象、渲染、烘托等。
二、审题规范,善于解读
《考试大纲》明确指出,古代诗歌鉴赏考查主要包括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进行评价。因此,我们只有准确的将问题与古诗鉴赏的考点一一联系起来就行,即该问题考查古诗鉴赏的哪个考点。明白了考点也就掌握了解题的钥匙。
高考的最大特点是灵活和变化,它总是对《大纲》中的每个考点变种形式考查。我们在二轮中必须注意一些变体提问,并要重点突破科学解读。每年的高考会在变中求新,具体表现在命题形式的变化。古诗鉴赏题的发问形式也在变化着,只要有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能力,才能游刃有余的解答好题。但好多学生在考试中往往没有火眼金睛。在一轮复习中,我们掌握了四个考点的命题类型及答题要领,在二轮的教学中,我们要找特殊的命题形式进行解题突破训练。例如2011年山东卷《咏山泉》的问题: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如果学生不善于解读,不知道考查的是诗歌的事物形象,那就很难答出好的答案。 2010年的广东卷《望江东》的第二问;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和下片。我们认真审题就不难知道此题考查作品的思想内容。
三、规范的解题思路
(1)诗歌形象类。第一步:找出并形象的描述诗歌的形象;第二步:概括形象的特点;第三步:由形象转到对作者的情感表达。
(2)诗歌语言类。第一步:用术语表明自己的观点;第二步:结合有关诗句具体谈谈语言特点是怎样的体现;第三步;指出通过该语言特点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3)表达技巧类。第一步:区分鉴赏要求,即试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从表现手发角度或篇章结构阐述,还是兼而有之。必须准确地指出用何种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第二步:指出这种技巧在诗歌中的具体表现;第三步:解释这种手法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及这种技巧的表达效果。
(4)思想感情类。第一步:根据诗句描述的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第二步:揭示主旨,表达情感。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什么抒发了什么”。
四、规范的书写
从社会教育看,随着电子媒体的空前发展,文学以快餐的形式迅速普及和推广。现在的学生,从小就会背很多古诗词,很多名家散文被名牌主持人在电视上诵读,文学以轻松快速的方式推向大众,尤其是推向正在求知的学生。但是电子音响与电视以音像呈现的文学,会让人放弃思考。从学校教育看,目前的语文教学还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学生没有成为语文学习的“好之者”和“乐之者”。他们的语文学习时间,往往处在其他学科的挤压之下,语文学习仅仅变成了字、词、句、篇的反复操练,变成了一种技能的训练。学习过程中少了诵读,没有感悟,不会赏析,缺乏品味。尽管学生在技能的操练上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但收效并不大,这是因为语文学习的动因与高考的分数紧密挂钩。时下,教师都会特别要求学生背诵大量的古诗词和优秀的句篇段落,但却很少引导学生去品味赏析其中的美。这种要求与高考试卷中背诵的分值不断看涨有很大的关系,学生的背诵目的性很明确,就是为了试卷中那些背诵的分数。学生本能的一点点审美情趣,被这种目的性明确的操练搞得索然无味。这种缺少思考与赏析的语文学习,只有事倍功半的效果,老师教学没有效果,学生学习紧张乏味。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写鉴赏文章。
首先,要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高中学生应该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如何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并乐于阅读经典文学名著,一直是笔者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探求、寻找适合高中生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名著、从名著中吸取精华的习惯,以推进学生的自我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自身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其次,充分利用古诗词的教学篇目,训练学生写鉴赏文章。古诗词的鉴赏必须厘清古诗词鉴赏的基础知识积累,从文体知识、诗词内容、作者风格、语言特点、诗词意象、表现手法入手,引导学生思考和作文。从语言特点来看,分析语言是进行文学鉴赏的重要环节,要引导学生从语言的清新、质朴、绚丽、含蓄、简洁等特点去鉴赏古诗。从诗歌意象来看,意象就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作者要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指导学生把握形象后面的言外之意,这是鉴赏成功的重要因素。
一、我们要通过联想和想象重回古人的生活情境,填补古今之变所形成的时代鸿沟,进而理解古代诗人所抒写的情境
谢冕曾说:“真正的欣赏入门,应当是对于诗篇的作者,以及它的创作的时代和社会背景的了解。”(《论诗》)历史茫茫,岁月悠悠,存亡兴废,何其多矣。然而深究起来,则秦汉之分、唐宋之别远小于古今之变。在古代,无论是科技、文化,还是政治、军事,进展都是缓慢的。直到近代科技兴起乃至当今的电子信息革命,才真正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生存环境。古代诗歌所描绘的境界,常常是月明星稀,一灯如豆;桥头落梅,松下泉声;长亭相送,蹇驴嘶鸣;泪洒沙场,月照长城……这样的情境,如果我们不能通过联想、想象回到古代去,又如何能理解古人的情怀与思想?
二、我们要关注古代诗歌的语言特点,从语义的层面去把握诗意
其实,读懂任何一种文本,我们首先都要知道这种文本区别于其他文本的特殊性所在。那么,古代诗歌的语言具有哪些特殊性呢?
古代诗歌的语言特点首先表现为它使用的是典雅的古代汉语,这就提醒我们要注意古诗中大量存在的古今异义现象。例如朱熹的《观书有感》中的名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的“渠”字,是第三人称代词。在这里指的是该诗前句所说的“半亩方塘”。如果把“渠”理解为“水沟”,那么就不能准确地把握整首诗的意思。
古代诗歌语言的第二个特点是多有省略、倒装句式,表意凝练,含蓄。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首句“昨夜雨疏风骤”写昨夜风雨,次句“浓睡不消残酒”则跳至今日清晨,叙睡醒之状。“试问卷帘人”,谁问?这自然是“我”问。问什么呢?却不说,省略了。“却道海棠依旧”,谁“道”?这应该是“卷帘人”的答语了,“海棠依旧”四字又交代出上句所问乃海棠花之情状。“明明是经过了昨夜的风吹雨打,海棠花怎能依旧?”――如果我们不补出词人这一省略了的微妙心理,就不能明白末一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何所依凭。而且,这里以“红、绿”二字指代海棠花和叶子,不仅凝练,而且形象可感。又用“肥、瘦”来形容叶的茂盛与花之凋零,就更能表现出诗人无限怜惜的伤感之情。整首词省略跳跃而又含蓄蕴藉,很好地体现了古代诗歌语言精练而意义深邃的特点。再如杜甫的《阁夜》的首联中“天涯霜雪霁寒宵”一句,这里的顺序如果按现代汉语来看,应该是“天涯,寒宵,霜雪霁”,如此,“(人在)天涯,(身处)寒宵,霜雪(初)霁”――诗意顿时豁朗。
古代诗歌语言的第三个特点是古诗中的近体诗常常有着起承转合的结构。例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这首诗,从标题中就了解了时间、地点和诗人兴感之由(闻笛而作)等诸多要素;“起”句“谁家玉笛暗飞声”即承题中“闻笛”而来;次句再“承”首句“玉笛飞声”而来;第三句表面上仍然是写闻笛,实则暗暗“转”向“折柳”一典,蕴涵思乡伤别之意;末句乃以“故园情”悠悠“合”起全诗。既然近体诗有着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那么我们有时就有可能据此从诗歌写景抒情的氛围中拎出一条叙述的线索来。例如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一诗,首联为“起”,“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写的是“望月”;颔联为“承”,正是因为“望月”,引起了诗人的“怀远”――“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颈联是“转”,诗人从心理层面的思念转向了身体上的动作行为――“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尾联“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则以“还寝”合起全诗。总体上看,《望月怀远》一诗的抒情氛围是浓郁的,但是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分别写了望月、怀人、灭烛、披衣、还寝这些事儿,存在着一条明显的叙述线索,拎出这条线索来对我们理解整首诗的意思大有帮助。
一.存在的误区
1、重专题复习,轻平时积累
当前高三古诗鉴赏的复习思路,通常是一轮复习阶段集中1个月的时间进行专题复习。这1个月的教学安排,主要是按照考试说明要求,把古诗鉴赏板块分解为形象、语言、表达技巧、题材内容、情感观点等几个具体的考点,逐点进行讲解、训练。经过1个月的专题复习,有些老师认为学生已经建立了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具备了一定的鉴赏能力,因此复习也就到此为止了,今后古诗鉴赏这一块基本就不碰了。
事实证明,这种一劳永逸的做法完全脱离学情,效果是比较差的。要知道,没有平时的积累打基础,作铺垫,单靠1个月的集中突击,一下子就可以大幅提高古诗鉴赏能力,是根本不可能的。学生真正缺的还是积累,除了做了部分题目以外,学生读了多少古诗?读懂了多少?能背多少?读了多少古诗鉴赏文章?有多少收获?可以说少得可怜!没有必要的积累,读懂都是个问题,何谈鉴赏?现在有些老师可能在专题复习方面动了不少脑筋,下了很大功夫,但是恰恰忽视了学生平时的阅读积累,除了零星的训练以外,没有设计具体有效的阅读内容。因此尽管老师讲得不少,但是学生的古诗阅读能力、鉴赏能力依然脆弱。比如,有一道题是这样的:
鹧鸪天 赏荷
秀樾横塘十里香,水花晚色静年芳。胭脂雪瘦熏沉水,翡翠盘高走夜光。 山黛远,月波长,暮云秋影蘸潇湘。醉魂应逐凌波梦,分付西风此夜凉。
题:这首词善于运用侧面烘托,请作简要分析。
什么叫侧面烘托(侧面描写),平时是重点讲的,学生都知道,按理答题应该没问题。但事实恰恰相反:词的上片着重写荷花的香味、色彩,荷叶的形态,这是直接写荷花本身,属正面描写,学生却理解成是侧面描写。词的下片着重借山容水态、月色云影,是借助其它事物来烘托荷花,属侧面描写,学生却根本没有注意。这说明一味灌输空洞抽象的概念术语,脱离针对性训练,学生往往似懂非懂,一知半解,好多知识点不能真正落实到位。
2、重理论灌输,轻有效训练
现在,有些老师热衷于讲理论,讲概念,讲名词术语,在一些根本考不到的知识点上反复纠缠,做了不少无用功,这主要源于对“高考考什么”心中没数。比如,有老师仔细辨析“形象”和“意象”的区别,结果越讲学生越糊涂。其实,对高中生而言,形象和意象完全可以看成一回事,简单交代一下就可以了。再比如,有老师讲情与景的关系,分为借景抒情、触景生情、缘情写景、寓情于景、以景结情、情景交融等等。其实这几个词意思大同小异,学生只要懂“借景抒情”就可以了,完全没必要分得这么细。07年和11年江苏卷都考了借景抒情这种表现手法,学生作答时只要写出“借景抒情”就得分。
再有,学生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概念术语烂熟于心,一套一套的,但碰到具体的题目,却束手无策。这主要是因为老师讲得多,练得少,或者没有练到点子上。只讲不练,纸上谈兵是要不得的。例略。
3、重方法指导,轻文本解读
应该说,目前在答题方法、答题规范方面大家已经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套路。比如根据高考常见考点,建立了多种答题模型,有形象型、意境型、炼字型、炼句型、手法型、感情型、观点型等等。每种答题模型都有固定的答题步骤,学生有章可循,就不会乱答一气。但是有了方法,就有了一切,就大功告成了吗?事实不然,掌握方法还仅仅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教学生怎样读懂文本,读懂诗歌,否则方法就是一个徒具形式的空架子。而现在不少老师上课言必称方法,却很少花功夫耐心引导学生去认真解读文本,似乎讲方法才是老师的事,而读文本自然是学生自己的事。这种做法的直接后果是,学生虽然依葫芦去画瓢,但难以画出像样的瓢来。例略。
4、重形式技巧,轻思想内容
诗歌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形式方面主要就是表达技巧(艺术手法),包括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现在不少老师在复习中喜欢大讲特讲表达技巧,分得很细,讲得很全,不厌其烦。讲到具体的题目,也总是把分析表达技巧放在第一位,似乎不讲表达技巧,古诗就没有东西可讲。事实上,这与高考动向是相背的。纵观江苏历年高考古诗鉴赏题,虽然表达技巧几乎年年考,但考的几种手法都很简单,修辞手法考的是比喻和借代(应该说,这是符合古诗特点的,因为古诗中用得较多的修辞就是比喻和借代),表现手法考的是对比、反衬、借景抒情,都是最常见的。而且考查表达技巧,都是只要求指认,不要求分析,这就又降低了难度。由此可见,高考古诗鉴赏的考查,并不在表达技巧上做文章,基本上是淡化处理。在这一块,不必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
那么,高考古诗鉴赏着重考什么?应该说还是在思想内容方面。高考命题者意图很明显,首先检测考生是否真正读懂了诗歌,因为读不懂就谈不上鉴赏,再有就是防止有些考生投机取巧,不是认真审读诗意,而是用现成的名词术语瞎套。思想内容方面的考查,局部而言,就是看诗中每一句写了什么,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前后有什么关系;总体而言,就是看诗中写了什么景,叙了什么事,抒了什么情,表达了什么观点。例略。
二.应对的策略
1、在积累上下功夫
提高古诗鉴赏能力的根本在于平时大量的阅读积累。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古诗鉴赏的复习可以适当前移,不要全部压到高三,高一高二就可以讲点理论,高一高二的阅读任务中穿插古诗词及鉴赏文章,每周让学生研读一些篇幅较为短小,内容不是太深的古诗鉴赏短文,一方面建立对鉴赏的感性认识,一方面学习诗歌鉴赏中的概念术语,积累一些文体知识、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②用好教材。教材中有不少古诗词中的经典篇章,高三应杀一个回马枪,温故而知新。要利用课文熟悉古诗的常见题材和思想感情,要特别注意用好教材中的范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术语,教会学生“以诗解诗”,实现知识积累和能力迁移。③高三依然要注重积累,每周都要读一些古诗鉴赏方面的文章,一直到高考,做到“长流水,不断线”,让学生始终保持对古诗的“热度”。④引导学生做好已做试题的整理归纳,安排时间让学生经常回头看,这也是一种积累,必不可少。
2、在“读懂”上做文章
古典诗词是用文言写成的,并且它有自身的语言特点,因此读懂“诗家语”实属不易。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首先要了解古诗的语言特点。在格律方面,古诗要注意平仄、押韵、对仗;在语法方面,古诗中经常有倒序(因平仄和押韵的需要)、省略、词性的改变;在表达技巧方面,经常运用典故。古诗自身这些特点,都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难度。很有必要让学生看看一些浅易的讲解诗歌语言特点的文章,老师适当点拨,使学生对“诗家语”有一个整体的认知。有些老师怕麻烦,或者认为没必要,常常回避这个问题,这是不明智的,要知道“磨刀不误砍柴功”。②“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要读懂古诗,还是要注重平时的积累。这儿不再赘述。③具体解题时,要注意“六抓”:抓题目,题目是切入点;抓作者,作者是链接点;抓意象,意象是关键点;抓情感语,情感语是突破点;抓注释,注释是支撑点;抓题干,题干是辅助点。
3、在训练上求实效
【关键词】鉴赏 古诗词 语言
古诗词鉴赏是富于创造性的复杂的精神活动,“不仅作家在创作,读者也在创作,他们是创作中的伙伴,而且往往读者比诗人更像诗人。”(易卜生语)所以,真正的领悟,必须建立在对古诗词透彻理解的基础上。一般人对《登鹳雀楼》这首诗的理解,只停留在成功地描画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上,这当然谈不上鉴赏。有的读者能进一步看到这首诗不限于壮丽景色的描绘,而是注进了诗人昂扬向上的激情。然而,这也还是没有品出本诗的“诗味”与意蕴。鉴赏能力强的读者能透过壮丽的画面,开阔的意境,看到这首诗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领悟这首诗所蕴涵的耐人寻味的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成功在于追求,事业永无止境。这说明,如果没有对作品的透彻领悟,便不可能有真正的鉴赏。“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晴,一只眼晴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晴看到纸的背面。”歌德的名言一语道破了古诗词鉴赏的真谛。我们在这里只对古诗词的语言风格的赏析题目的作答方法具体加以讨论。
一、炼字型
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形象生动的效果。一首诗的诗眼,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析诗眼就是抓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动词或形容词品味,看其在拓深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起的作用。如《移家别湖上亭(十一月测)》(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中的“系”字有系住、拴住的意思。诗中的“系”字描绘了一幅修长柔软的柳条藤蔓,好像要牵扯住主人,不让主人离去的动人景象。一个“系”字,饱含了诗人移家前,对湖上亭一草一木的依依惜别之情。这类题目的答题对策:(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还原内容。(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又如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中的空”字,在文中是“白白地、孤独、形单影只”的意思。抒情主人公伫立在玉阶,痴痴地、徒劳地茫然望着暮色中归飞的宿鸟。鸟归人不归,触景生情,引起无尽的思念愁绪。“空”字也表达了主人公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的感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二、赏析作者语言风格型
古诗词的语言的特点常见的有: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平淡,又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又平易近人。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碜,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体现了诗人的真功夫,如陶渊明的诗,李煜的词;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明快,其特点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如白居易的新乐府诗;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自然,即不加雕饰的率真朴素的语言,多用口语,较少炼字,读来平白如话,自然生动,韵味无穷。这类题目的答题对策:①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②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如《春怨》(金昌绪)“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三、比较两诗不同的语言风格型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学会“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答题对策:①用一两个词概括各自的语言风格。②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通过比较,找出其差异。比如朴实和绮丽是相对举的语言风格,其特点各有千秋,关键是不同作品的内容、主旨、情感决定了它们的各自长处。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的前两句写的是作者登楼所见。一轮落日向着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冉冉而没;黄河奔腾咆哮,滚滚而来,又折向东去流归大海。这里的画面辽阔,景象壮观,气势庞大,谁读了胸襟不为之一开。接下来诗人想进一步游目骋怀,而那“更上一层楼”的诗句所体现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不更激励我们去挑战人生吗?如果用王之涣这首诗和苏轼的具有豪放风格的作品相比较,那么我们能否从中体会出在语言风格方面二者有相似的东西吗?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总之,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高中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分量。在全国语文中、高考中,古诗词赏析连考了多年,难度越来越大,题型越来越完善,题量有逐年加大的趋势,成为中、高考备考的一个亮点。在培养与提高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上,成为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刻不容缓的任务。
一、分层次探究
我将学生分成三个层次,C层次(基础略差的部分学生)探究的是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 ,B层次(基础中等的学生)探究的是阅读与欣赏,A层次(基础较好)的学生探究的是写作。
二、分模块探究
这个环节,我提出来的要求是,每一个层次的同学要分模块来进行探究。
C层次探究的是第一模块——知识积累与运用
(一)汉语拼音
复习建议:①让学生熟练掌握《汉语拼音方案》。②让学生强记重点难点字音。
(二)词语
复习建议:①让学生掌握词语的有关基础知识。如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②训练学生在一定语境中理解运用词语的能力。
(三)句子
复习建议:①让学生掌握造成病句的八种原因,具备识别病句的能力。教给学生修改病句的基本方法,训练修改病句的能力。②教给学生仿写的方法。
(四)修辞
复习建议:①要引导学生领悟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这是难点,要突破。②要训练学生在仿写、说话、写作中恰到好处的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这是重点,要抓住。
(五)名句的识记
复习建议:①要强调在理解名句的意境和深刻含义的基础上记忆课本上的古诗名句。这是避免出错,提高效率的前提。②加强默写训练,做到一个字不能错,对于易错的字要强调。③老师要教给学生一些积累名句的方法。如对比法、联想法、歌诀法、归类法等。
(六)文学常识、文化常识和名著阅读
复习建议:①注意归纳积累初中课本中的著名作家的有关知识。②引导学生留心基本的文化常识。③指点学生阅读课本附录中的名著介绍。④平时教学中挤时间开展读书报告会,指导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
(七)归纳要点与提取信息
复习建议:抓住阅读提取信息和语言表达这两个环节,找准学生的难点,有步骤、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注意教给方法,化解难点,切实有效的提高阅读与表达能力。
B层次探究的是第二模块阅读部分的内容
(一)文学作品阅读
小说、散文、说明文、议论文是文学作品阅读中常考的文体,其中小说的考查角度有:能感知小说的内容,把握小说情节脉络;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人物性格,评价人物特点;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标题含义;理解作品主题, 评价作者的情感态度。散文的考查角度有:筛选信息,总结文章主旨;找到线索,把握行文思路和写作顺序;品评关键词语作用,赏析精彩语句;结合语境进行仿写或续写,对文中内容或情感态度的感受与体验。说明文的考查角度有:归纳内容,筛选、整合重要信息;指明说明对象,分析其特点;辨别整体说明顺序或局部说明顺序;正确判断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辨析限制性词语作用,体味语言特点。议论文的考查角度有:概括内容、归纳提取中心论点或分论点;辨析论据的类型和作用,概括事实论据和补充论据;判断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理清论证思路,弄清观点与材料的关系;赏析议论文的语言特点。
(二)古诗文阅读
古诗文阅读分为诗词鉴赏和文言文阅读两大块,其中诗词鉴赏在中考试卷中常见的题型有:填空题、选择题和简答题三类。考查的角度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阐述诗歌所蕴含的观点和态度;品味用词的妙处,赏析佳句的特点;把握诗词包含的意象感悟诗句、词句创设的情景;对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典故运用、巧妙构思进行评价。
文言文阅读常见的题型有:填空题、选择题及简答题,它考查的角度有:解释和辨析文言实词,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将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给文言语句断句,划分朗诵节奏;理解、概括或比较文章的主要内容、人物形象、思想内涵;对文章内容或思想的感悟、启发、对选文所反映的某一观点进行评价。
A层次探究的是第三模块写作部分内容
一、分析诗中的重要字词
1.出题模式:诗或词中哪个字词用的精妙?请具体赏析。
2.出题变体:某联中的哪个字词指什么?
3.品读体悟:古代文人墨客十分讲究炼字,贾岛“推敲”的故事广为传颂。“炼字”多炼动词和形容词,可以炼数词,也可以炼特殊词,还可以活用词语。作答此题不能单一解释字词,还须回归到文本,高屋建瓴,通观全诗来解答。
4.应对策略:(1)用恰当的语言诠释该字词具体含义。(2)运用丰富想象力将该字词迁移到诗人描摹的意境当中。(3)指出该字词有什么作用,或者表达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情感。
5.真题演练:
梦 江 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词中“恨极在天涯”的“恨”是指什么?
[参考答案]“恨”是指闺中妇女对于远在天涯的心上人的思念。因为丈夫长期在外,很久未归家,思妇将这思念升腾为一种怨恨,越是怨恨,更能见到思妇思念之深之切。
二、揣摩诗词中的具体句子内涵
1.出题模式:阐释诗中某句的含义。
2.出题变体:诗中某句历来为人激赏,试简要分析。
3.品读体悟:诗歌是灌注了诗人喜怒哀乐之情的形象的生活画面,诗句是宣泄感情的载体,尤其是关键性的语句,应值得我们注意。一句诗可能使描摹意境的,也可能是抒发诗人情感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最好瞻前顾后,结合整首诗来作答。
4.应对策略:(1)用现代汉语疏通这个句子的意思,(2)进一步深入开掘此句在写景状物或抒感方面的作用。(3)最后扼要谈一下此句的表达效果。
5.真题演练:
醉 眠
唐 庚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说明“山静似太古”一句的含义。
[参考答案]这句表层意思是山像太古一样静,诗人拿“太古”来写“山”之“静”,展开联想,用远古时期的宁静写出山中的幽静。
三、赏鉴诗词的表达技巧
1.出题模式: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2.出题变体:这首诗或词的某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3.品读体悟:做表达技巧类试题比较难,首先我们平时应积累丰富的相关知识。比如表达方式有几类,常见修辞手法有哪些,都应烂熟于心。然后以高中课本中经典诗词为依托,就表达技巧进行针对性地训练。久而久之,学生对此类题会驾轻就熟的。
4.应对策略:(1)明确概念,准确说明诗人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2)对号入座,指出诗词中哪处用了这种手法。(3)通过此表达技巧,可看出诗人什么样的内心世界。
5.真题演练:
春日忆李白
杜 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友人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四、品味诗词的语言特色
1.出题模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出题变体:这首诗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试加以分析。
3.品读体悟:鉴赏语言风格,应明确诗歌语言特点。大致有以下几类:形象生动,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用得精致,突出了杏花的特点;委婉含蓄,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言此意彼,耐人寻味;精炼,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清新自然,如陶渊明,王维的诗;质朴,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4.应对策略:(1)就语言风格用恰当词语高度概括。(2)回到诗中结合相关诗句进行佐证。(3)对诗词蕴含的情感态度加以说明。
5.真题演练:
感弄猴人赐朱绂
罗 隐
十二三年就试期,五湖烟月奈相违。
何如学取孙供奉,一笑君王便着绯。
全诗语言有什么样的特点?试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这首诗的语言特点质朴含蓄。“十二三年就试期”“何如学取”“一笑君王”“着绯”等用语通俗,委婉曲折。
五、领会诗词的思想情感
1.出题模式:这首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2.出题变体:某联中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品读体悟:对此类题型,首先我们要知人论世,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经历去考察。对不熟悉的诗人,后面的注释是解题的一把钥匙。然后我们要熟知常见的表达情感的术语。如壮志未酬、思乡怀人、坚守节操等。
4.应对策略:(1)使用准确的词语点明思想感情;(2)结合诗中相关句子印证这种情感。
5.真题演练:
鹧鸪天 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元]魏 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夜煮茶。
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所谓比较鉴赏,就是将语言、内容、形象、表现手法相近或相反的两首诗歌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鉴别、赏析。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命题范围比较广泛,涉及到作家、题材、体裁、主题、手法技巧等各个方面。但总结近年来的考题,命题考点常围绕着所写内容的异同、所抒情感的异同、表现手法的异同、语言风格的异同这几个方面。比较鉴赏与探究能力的考查,则是近年来诗歌鉴赏题的一大亮点,与新课标的要求十分吻合。尽管命题人的初衷是要考生“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但考生的实际阅读鉴赏水平还是比较低。
比较鉴赏古诗词的命题角度,有如下几种:
一、内容、情感的比较
理解内容,把握情感,前提是读懂诗词中的情感与主旨。这种比较涉及不同诗之间表达情感的比较、同一首诗不同时代的评论者对其表达情感理解的比较等。
古诗最难把握的是诗中表达的情感,也就是诗歌的主旨。古典诗词都是作者特定情感的产物,而作者的情感不可能凭空而发,总要借助一定的物象来传达。赏析诗词要善于从字里行间读出作者特定的心境和情感。解答此类赏析题,要细心捕捉诗词字里行间的情感信息,找出能传达作者情感的物象加以揣摩,感受作者的情感基调,从而达到与作者的情感共振。具体的答题格式是“通过什么+抒发(寄寓)什么感情”。
情感类答案构成:①描图景;②点特点;③析感情。
二、意象、意境的比较
人物形象与意象的设题形式,表现为:判断人物的言行、心情、品质、追求,判断人物身份,对塑造人物的方法技巧及诗词的语言特点的分析,对人物形象的评析,对意象的特点的赏析,对意象蕴含的品质或寄托的思想感情的阐释,对作者的评价等。
解答要领:1.在整体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准确找出运用了表达技巧的诗句,指出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2.结合诗句,分析这种手法所表现的内容;3.分析这些手法的运用,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最后,紧扣题目要求,整理出简练的答案。
意象类答案构成:①找意象;②点特点;③析感情。
三、语言赏析的比较
古典诗词讲究遣词炼句,甚至有人达到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程度。遣词炼句,其实就是作者力求选择最能准确传达自己情感的词句。赏析古典诗词,离不开对遣词炼句的揣摩,离不开对诗眼的分析。语言赏析比较,包括不同诗歌间的炼字比较、同一首诗歌不同版本不同字的比较、不同评论家对炼字的评判比较等。因为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其形象性、凝练性要靠语言来达成,所以,品味诗人遣词造句的妙处,就是炼字。
首先,要善于识别值得炼的词语。其次,分门别类抓语言风格。再次,要知道炼字的思维。最后,还要养成固定的答题习惯(模式)。所谓的比较,就是分别说出诗中各自词语的妙处。先指出该炼的词语,再解释该词语在诗中的含义,再指出该词语有无活用、修辞等情况,再将该词语放入句中翻译该句,最后结合全诗的意境和情感来分析该词语的表达效果。
四、手法、技巧的比较
所有的表达技巧都是为表情达意服务的,都是为了达成诗歌语言形象、凝练这一本质的。所以鉴赏此类诗词要做到:
1.熟知各种表达技巧的术语及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篇章构思(结构)。
2.把握题干中要考查的表达技巧的角度。
3.结合诗句比较分析各自的表达技巧及其效果。
关键词:古诗鉴赏,表达训练研读例文,课堂实践,准确表达
在进行了读懂诗歌的训练后,我进行了一次测验。随即我又作了一次学情调查。结果令人深思。现举一个例子。阅读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回答问题⑴一、二两句主要写了“静”,请简析作者写“静”的手法。⑵简析三、四句的表现手法。本来,这首诗学生很熟悉,小学就已经学过。论文大全。我想,这个题学生答起来不会有多大问题。可试卷结果却令人意外,这个题学生得分并不高,许多学生只能得一半分。原因多是表达不准和答非所问。通过调查,学生说,他们对诗很熟悉,可要说出好在哪里,又说不出来,更谈不上简析了。至于手法,那更不知该答什么了。
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的学生缺乏系统的理论基础,对诗歌的阅读还处于最初的感知层次,要让他们对诗歌作出理性的评价,还需进一步训练准确表达的能力。论文大全。
如何进行有效的训练呢,讲理论,枯燥;再说,时间也不允许;况且,诗歌确实需要学生自己的领悟,别人是很难帮上忙的。因此,我们要架起作者、作品和读者的桥梁,帮助学生学会鉴赏。忽然想起书法课上的做法。学习书法,首先要临帖。这里就有一个读帖的过程,所谓“读”,主要是研究范例的运笔轻重、字的结构、前后呼应、风格等。那么对于一个初学诗歌的学生来说,也应该有一个“读帖”的过程。所以,训练的第一步:研读例文。论文大全。
例文分两类,一类是有关的浅显易懂的理论文章,如谢冕的《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林庚的《说“木叶”》袁行霈的《中国文学的欣赏》《感受·联想·修养——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鉴赏》等。通过这些文章,学生初步懂得了诗歌鉴赏的一般规律,如欣赏要“泡”“找”“猜”“补”要充分进行联想和想象,仔细咀嚼等要求。一类是关于具体诗篇的鉴赏文字。从感性入手,从学生熟悉的诗作入手,先阅读一定量的古诗鉴赏文章,初步感知鉴赏的一般规律,掌握古诗鉴赏常识。学生从小学到高中,阅读了大量的古诗词,但是他们对古诗的理解和鉴赏,还建立在听老师讲解的层次,自己很难独立鉴赏,更谈不上准确表达了。所以,教学古诗时,我们先给学生印发了100首古诗鉴赏的文章,并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初步感知鉴赏诗歌的角度,掌握古诗鉴赏常识。如阅读李白的《独坐敬亭山》的鉴赏文字。阅读时提出几点要求:鉴赏文字共几段,每段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文章分别从哪些角度对诗作做出了评价,文中用到了哪些术语等。通过本篇文字的阅读,学生明白了本文主要是从诗作的思想内容,诗句的具体含义和表现手法,前人的评价,意境的特点等角度对诗作作出了评价。积累了诸如以动衬静,烘托,境情结合等鉴赏常识。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对诗歌鉴赏就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归纳出了古诗鉴赏的一般常识。当然,这只是鉴赏的第一步,要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还需要课堂上的具体学习。
记得我的一位书法老师曾说:“谁能把《九成宫》帖练习10遍,我就拜他为师。”书法学习的关键在实践。要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同样需要不断的实践。第二步,课堂实践。
㈠ 课堂讲解重在帮助学生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理解诗句内容,并帮助学生进一步辨识古诗的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体会评价鉴赏古诗的角度和方法。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安排了两个古诗鉴赏的单元,从《诗经》到宋词的内容,第五册安排了李白杜甫的专题鉴赏,教学时,结合课本内容,我们着重从诗句的理解,古诗的语言特点、表现手法的辨识、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等方面予以讲解。如乐府诗的赋、比、兴的手法,反复咏叹,回环往复的抒情手法;杜甫《登高》诗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句的多层理解;柳永《雨霖铃》中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手法;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壮阔的意境等。这样,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进一步认识了古诗鉴赏的规律和方法,从而为准确表达打下基础。
㈡ 课堂学习多角度练习学生的评价表达能力,使学生充分学习体会古诗鉴赏的要求。
课堂上除了让学生体会诗歌鉴赏的规律外,我们还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评价表达能力。常常采取简析诗作某个特点,评价作者的思想,改写诗句的意境,回述精彩片断,搜集评价其他观点等方式,力求学生准确表达。如学习完杜甫的《登高》一诗,提问:杜甫的诗以沉郁顿挫的风格著称,试以《登高》为例,从情景交融的角度简析之。要点:诗人当时的心境,首联景物的特点和表现的情感,颔联景物的特点和引发的感想,颈联表现的感情,尾联的诗意,总结意境特点——雄浑高阔,情感特点——忧国伤时,突出沉郁顿挫。又如同是用典,同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的事迹,杜甫的《蜀相》和陆游的《书愤》分别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古人用典有哪些作用?另外,学完一首或几首诗后,你印象最深的或你认为最精彩的一点是什么,试作分析。诸如此类的问题,不仅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诗歌妙处,而且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㈢ 课后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教会学生抓住评论要点,根据要求踩点答题。
课后,结合试题特点和高考要求,我们设计了不同层次的训练题。先从客观选择题入手。客观题难度相对较低,各个选项也给学生提供了鉴赏的格式,有助于训练学生答题的准确性。所以我们在讲解试题时,先引导学生观察试题角度,然后研究表达选词,最后找出答案。
例如2004年北京12题
红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①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②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①题主要告诉我们诗句的含义,也给了我们分析诗句意思时应注意的东西,即表面意思和深层感情。②题主要是对诗歌的表达手法,诗作的主旨,梅花的形象以及描述的意境等作的评价。同时,也告诉我们,诸如拟人手法,红梅的品格的的叙述要准确无误。这样,学生在自己表达时就开始斟酌怎样用词了。
接着,又选择了一些填空题,从课本到课外。填空题已经给出了表达的格式,只是空出了关键的部分,练习这类题,有助于学生把握表达的关键,从而知道答题要点。如阅读刘禹锡的《石头城》完成1~2题。1、诗人写沉寂的群山,写潮打空城,写朦胧的月色,都是为了烘托———。2、诗中的景物都染上了浓重的——色彩,暗藏着深沉的感情潜流,抒发了—————的感慨。第一题考查了烘托的对象,实际上告诉我们怎样表达诗作的表现手法。第二题考查了景与情的关系,也告诉我们对诗歌主旨的回答要注意说明,诗作写了什么景,抒发了什么情。答案:1、今日的没落荒凉 2、凄凉对金陵昔盛今衰 又如2003年春季上海四:(17)题这两首诗所咏对象相同,但写法不同:甲诗是通过描述—————,讽刺了—————;乙诗是通过描绘华清宫凄清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历代王朝的感慨。研究这类题,学生很容易就体会到了表达的内容和格式,并且重视了关键词的选择。答案:送荔枝一事 唐玄宗、杨贵妃的逸误国 兴衰(兴废、更替)
最后,选择主观表达题,通过对题型的归纳,进一步提高学生答题的准确率。
面对主观表达题,首先应当引导学生审清题目方向,看看应该从哪个角度入手,然后确定答题要点,最后才是准确表达。就此,我们引导学生对赏析体的问答模式作了归纳,如分析意境型,分析技巧型,分析语言型,分析炼字型,一词领全诗型,观点评价型等,并且一一对答题要点作了总结,如分析炼字型,要点包括解释该字在句中的意思;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形象;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这样,学生在答题时就不会盲目了。答题的准确率逐渐提高。
书法最终是融他人之长,形成自己的风格。鉴赏最终是形成能力。所以,第三步,准确表达。
通过一段集中学习后,我让学生归纳总结古诗中常见的意象,常见的表现手法,并形成文字,写一些诗歌短评,规律总结等内容的文章,最终形成较高的对古诗鉴赏的能力。
通过上面的训练,学生对诗歌鉴赏有了较深的认识,为了加深印象,巩固所学,我们还借助写作训练,对所学现象进行总结。诗歌鉴赏重点训练了一段后,我们随即作了一次写作专题练习。以“我心中的诗歌”为话题,要求学生总结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并对这些意象的含义做出分类;或者归纳古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并对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做出评价;或者归纳诗歌语言上的特点;或者归纳表现同一思想或者同一主旨的诗歌等。总之,针对诗歌某一方面的特点,或总结,或归纳,或评价,写成短小的评论文章,并在全体学生中交流。这种做法,激起了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对诗作的理解、分析和鉴赏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下面是我们学生的部分题目:《李白和月的缘分》《古诗中的落日》《也说衬托》《诗词中的情和景》《王维和空山》《怎一个“愁”字了得》《怀古诗中的悲情》《梅花的赞歌》《陶潜和他的酒》《千古流芳——爱情诗》《一片冰心在玉壶》《割不断的乡愁》《古诗中的蝉》《杨花点点》《同一首歌》《婉约和豪放》等。
通过一系列由浅入深的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课题结束时,我们又进行了一次测验和调查,这回,学生的得分大大提高,60分的试卷,得48分以上的占过一半。学情调查时,学生们说,现在我们知道怎样答题了,原来,诗歌鉴赏并不神秘,只要用心体会,诗句的妙处是可以意会也可以言传的。
当然,诗歌鉴赏是重点也是难点,仅仅通过这样的集中训练还是远远不够的。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还需要长期的积累和熏陶,所以,我们的教学仍然是任重而道远。以上,只是我们的一点探索,还很不完备,现在拿出来,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参考资料:
1、人教版中学语文二、三、五册教材
2、人教版教材第三册教学参考
3、《唐诗鉴赏辞典》
4、《高考总复习轻松1﹢1》
5、《十年高考题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