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艺术的美育功能范文

艺术的美育功能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0:36:3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艺术的美育功能,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艺术的美育功能

篇1

[关键词]艺术体操;审美教育;形体动作

[中图分类号]G64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09)16-0119-02

审美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内涵是“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者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性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 。[1]审美教育的实现方式多种多样,其中,作为实施美育重要媒介的艺术体操,有着与众不同的美育功能。

“艺术体操是以美为基础,以优美性与艺术性为其特征的运动项目。艺术体操美是艺术体操运动与美的典型结合,是指艺术体操运动中所呈现的各种优美的身体姿势与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的完美统一。”[2]它主要包括身体形态美、动作美、器械运动美、神韵美以及音乐美,是一种表演艺术的综合体现。艺术体操作为动态美的特殊艺术,它以人为对象,以人的运动为主要表现手段,从而反映了人与运动本身的关系。艺术体操技艺自身发展的规律,给探索艺术体操美学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它是具有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美。这就是说,艺术体操美是艺术体操运动与美的典型结合。艺术体操美不仅通过人的意识活动所感知, 而且通过人的创造活动所表现出来,从整体上表现了人特有的结构美、造型美和意志品质美。所以,艺术体操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美的教育过程,学生能在练习中感受美、鉴赏美,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因此,艺术体操是一项审美特征很强的体育项目。在教学中,学生不仅可以发展协调、柔韧、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增进健康,还能使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从而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自身也得到美化。

一、树立审美意识,培养审美能力

在艺术体操教学过程中,通过形体美、动作美、音乐美、动作与器械配合美,以及教师语言、行为美的充分展示,引导学生的审美活动,促进他们的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形体美,增进他们的审美意识,使他们为维护和创造美好的事物而不懈努力。通过学习,使学生表现出美的动作,听到美的音乐,抒发美的情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所以,艺术体操教育是培养学生美的感染力、鉴赏力、表现力的最佳途径,也是美育教育的最佳途径。

艺术体操是在音乐伴奏下进行的,通过身体动作力度、幅度、速度和姿态造型变化,以及与轻器械的结合,展示人体美和物体运动的自然美,表现均衡、和谐、自然、优雅等人体运动的外在美和蕴藏在肌体之中的刚柔美。也就是说,音乐是艺术体操的灵魂。由于艺术体操动作舒展、协调、连贯,舞姿优美,具有表现力,能给人以美的感受,通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

二、培养表现美的能力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艺术体操就是充分展示美的运动项目。比如在艺术体操教学中,可以将芭蕾舞把杆动作作为练习手段,使学生通过严格的“擦、踢、蹲、跳”基本动作练习,掌握“开、绷、立、直”的基本姿态,达到头正直、肩下沉、背直胸挺、收腹紧腰、提臀的效果。在优美动听的音乐伴奏下,进行各种舞姿、波浪、屈伸、摆动、转体等动作练习,使练习者身体各器官系统协调发展,肌肉丰满结实、体态匀称、动作优美,在运动中提高协调性、灵活性,从而使形体塑造得美丽动人,充分体现出人体的美。

(一)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形体美

健康的形体美是人体最本质的美。健康的体魄和优美的身段是人的整体美的最根本、最重要的基础。在艺术体操教学中,可以利用徒手和手持轻器械练习,使全身各关节得到充分活动,各部位的肌肉得到均衡发展,身体柔韧、力量、协调、灵巧等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消除体内脂肪,形成健美的体态和良好的身姿,使学生肩胸打开、头颈伸直、四肢拉长、身体曲线优美,从而摒弃紧胸束腰、追求“竹杆”体型等不正确的健美行为。

具体说来,要通过科学的教学和运动训练,促进学生身体的健美发育,从而获得匀称的体型、优美的姿态、坚强的骨骼、秀丽的皮肤和健康的气色,使人的体格塑造得更加完美。体育美学中,有许多原理与艺术体操演练中所表现出的审美教育功能是紧密相连的。如可根据匀称、比例原理,进行形体美的教育,使学生在自然姿态即坐、立、走方面形成正确的姿态;根据节奏、韵律原理进行韵律美教育,以选择不同类型、不同节律的音乐,实现对学生节奏、韵律感的培养;根据对称均衡、多样统一、协调对比的原理,采用个体的健美造型、群体的最佳组型以及丰富多彩的队形变化等手段,进行造型美和装饰美教育。

(二)培养学生的动作美

动作美主要体现在动作的表现力上。在艺术体操教学中,引导学生合理地调节参与运动的各肌群间紧张与松弛的关系,准确地运用和控制在不同空间及时间上的肌肉用力程度,避免不必要的肌肉紧张,使动作完成得自然、协调、流畅,给人以美的感受。作为艺术体操的灵魂,音乐使艺术体操的表演更具感染力,给人以完美的艺术享受。教学中,如果选用音乐的节奏与情感、动作的节奏一致,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情绪,提高练习的兴致,而且还能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表现力,培养动作的节奏感,促进身心全面发展,有助于学生合理掌握“力”的运用,达到准确、轻松自如地完成动作,并充分表达音乐的情感。

三、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艺术体操教学是一种艺术性很强的活动。教师要注重挖掘教学活动中的美学因素,把教学与学生的审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努力使动作融合到学生自身的生活中去,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要让学生深刻地领悟、品味各种美,从而学会创造美。在创造美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鉴赏美的能力,把握创造美的原则,抓住创造美的方向,并从自身特点出发,形成自己鲜明的风格,逐步完善创造美的才能。在高校开展艺术体操教学,有些学生尚属首次接触,教师应充分鼓励学生战胜腼腆、畏难情绪,肯定他们的进步,使他们在练习中能以正确的动机,坚定的信念,百折不挠、持之以恒的毅力追求美、发现美、辨别美,并将这种意志力转化为行动,努力克服不足,尽情地展示美、创造美。

追求美是艺术体操的生命,是艺术体操的灵魂。要按照美学原则,把各种美的因素融为一体,这样才能创造出更高水平的美的艺术。一套高质量的成套动作是在音乐、形象、动作、舞姿、线条等各方面追求美、创造美。在教学中,要运用形式美的法则,巧妙地把技术动作、音乐的节奏及人的风格有机、和谐地组织起来,将种美的因素融为一体。只有将高难的技巧、优美的舞姿、动听的旋律、协调的色彩、感人的艺术形象综合为一个统一和谐的有机整体,才能创造出鲜明、完美的意境,产生强烈的审美力量,令人心驰神往。所以,在艺术体操中,绝不能把技巧、舞蹈、造型、音乐等看成是独立的、个别的,而应该把它们和谐、完整地统一在自己的审美观点和民族风格中,使其成为一个浑然的整体。

四、陶冶美的情操

艺术体操练习需要一定的力度,因此,在练习中,可以加强肌肉力量,提高肌腱韧性、弹性,同时,也发展了肌肉柔韧性。艺术体操练习必须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这样可使学生在锻炼过程中忘却疲劳,增强韵律感、节奏感,提高艺术修养和欣赏能力,培养乐观进取的精神,陶冶美的情操。艺术体操的美育功能还表现在对人内心世界的美的教育,使受教育者自觉通过艺术体操实践活动塑造美的情操、美的灵魂,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团结协作、积极进取诸多方面的美,进而引起心灵的震撼,实现思想的升华。

艺术体操中的美育教育所反映的是人类内心世界的活动。它通过形象的动作,把人类的美好情感、崇高理想在舞动的瞬间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由此可见,艺术体操是人类用身体表达自身心灵的艺术。艺术体操中表现的人体美是自然的、全面的、多样的、和谐的、动人的,它所展示的千姿百态的人体语言强烈地震撼着每个欣赏者的心灵,产生强大的共鸣,进而获得绝妙的、完善的审美体验,陶冶欣赏者美的情操,使其受到审美教育。

[参考文献]

[1]朱立元.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65.

[2]全国通用教材编写组.艺体教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

篇2

 

关键词:音乐教育 审美特点 文化功能 素质教育 

 

音乐是一种特定属性的文化,音乐教育作为学校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的品德、心理等身心素质等方面均可起着重要的辅助促进作用,具有辅德益智和审美教育的功能。 

 

一、音乐艺术教育在学校审美教育中的重要性 

 

音乐教育作为学校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审美、艺术素质起着直接的促进作用。然而在我国应试教育条件下,不仅音乐教育的应有地位受到许多学校、家长和学生不同程度的忽视,而且严重影响了音乐教育的上述功能的发挥。素质教育观的确立和实施,为确立音乐教育应有地位奠定了基础,也为音乐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在西方,音乐教育向来被十分重视,西方教育界从六个方面明确了音乐人类学的基本思想,它包括:(1)学习音乐是学习人类交流一种基本形式;(2)学习音乐是学习世界上各民族的独特艺术;(3)学习音乐是学会学习过程;(4)学习音乐是学习想象力和自我表现力;(5)学习音乐是学习的基础;(6)学习音乐是学习艺术。这六个方面实质上是将音乐作为文化来认识的,对于音乐教育是一种更为全面的定位和认知。多年来我国教育在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不适应时展的情况,尤其是音乐作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和必修学科,离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难以跟上21世纪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的步伐。美国政府颁布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明确规定:艺术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学科,强调指出艺术与“教育”一词根本含义的密不可分性。并断言:“缺乏基本的艺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决不能称为真正的教育”,“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只有重视艺术的教育价值与功能,才能促进人性的发展与完善。① 

音乐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对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普通学校的音乐艺术教育是基本素质教育而不是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音乐艺术教育具有辅德益智功能;积极推进音乐艺术教育事业,也是推动我国求学网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一个突破口和切入点,它对于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提高人的审美情趣,使人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具有其它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音乐艺术教育的审美文化功能 

 

音乐以它婉转悠扬的旋律、变幻无穷的节奏、丰富多采的音色、立体交叉的和声、巧妙精致的结构织体,严密完美地交织在一起;以它特有的方式撼动人们的心灵,对人们复杂的内心世界产生直接的感应作用。因此,它成为培养学生美感能力、发展形象思维、认识社会的主。要手段。成功的音乐作品能通过典型形象,生动深刻地认识社会,这种认识富于理想,充满激情,并能获得深刻持久的效果。我国古代重要音乐著作《乐记》中有这样的论述:音乐的功能“清晴像天,广大像地,终始像四时,周旋像风雨,五色成文而不乱,八风从律而不奸,白度得数而有数。大小相成,始终相成,倡和清浊,迭相为径,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晋书·乐志上》说:“是以闻其宫声,使人温良而宽大;闻其商声,使人方廉而好义;闻其角声,使人恻隐而仁爱;闻其徵声,使人乐养而好使;闻其羽声,使人恭俭而好礼。”把音乐中的“五音”与人的性情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可见,对于音乐艺术陶冶人们思想情操的特殊作用古人早有认知,我们今天更应该从我国音乐文化传统中认识到音乐对于培养人、塑造人的重要意义。音乐艺术教育所展示的艺术美,不仅能启迪学生审美的感受力、鉴赏力、想象力、表达力和创造力,而且能促进心理平衡、身心健美,使学生的情绪情感得到和谐的调节及控制,从而规范他们的行为习惯,形成优良的思维品质。《乐记》云:“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荀子认为音乐可以“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的确如此,优美高尚的音乐,蕴含着潜移默化的高尚情操,声情并茂的音乐艺术是塑造学生灵魂的有力手段,对学生的精神起着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能逐渐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培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分辨“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能力。使学生在思想、道德、性格、情操、修养各方面发生变化,培养一种爱憎分明的道德情感和自觉的道德信念。例如:我国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大型声乐曲《黄河大合唱》,通过独唱、对唱、轮唱、合唱等多种演唱形式,气势雄伟、磅礴,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充溢着爱国主义的光辉形象和“火”一般的激情,给人一种向往美好,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信心和力量。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如果多欣赏音乐,常处于愉悦的情境之中,去感受一种直觉的推动力量,激发人大胆跳跃式的设想,将变化和升腾出无尽的想象。所以人们总喜欢把音乐与舞蹈体操联系起来,正是因为人们发现了它是一种延伸生命的动势,一种由身体来执行的运动形式,在这种内外互动的方式下,来达到了强体健身的目的。②音乐艺术教育属于上层建筑,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因此,加强音乐艺术教育,发展音乐艺术教育事业同时也是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国古代就提倡礼乐治国,所谓礼,即指行为规范,乐就是精神陶冶。人的精神境界的提高,不能只靠主观的自我修养,如面壁独思、扪心自省等,还必须通过教育和外界的影响去实现。把行为规范和艺术的陶冶结合起来,这是中国教育的一种传统。如果我们放弃了音乐艺术教育,就等于放弃了这种传统。在今天实行改革开放和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艺术的陶冶更是不可缺少的。我们要通过积极、健康的音乐艺术教育,铸造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的美的魂灵,这不仅是教育界的责任,更应当成为全社会的一项战略任务。

三、音乐艺术教育在学校素质教育中的渗透 

篇3

【关键词】美术活动;情感教育;艺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艺术是实施美育的基本途径,它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美术是人类社会一项重要的素质教育内容之一,有其独特的作用,是情感启迪、情感交流、情感表达的良好手段;是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的最佳工具,它对培养幼儿的情感、观察力、积极性以及操作能力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结合当今美术教育的新理念,谈谈自己在幼儿美术教育中进行情感教育的四点做法。

一、爱幼儿,是在美术活动中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的先决条件

世界上不存在没有爱的教育,没有不需要爱的孩子。我国唐代诗人白居易说:“动人心者,莫过于情。”在美术活动过程中,不管孩子会画还是不会画,也不管他们画得好不好,教师都要在活动中倾注一腔爱心,给予他们亲切耐心的指导,让孩子有一种爱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孩子绘画的兴趣,求知的欲望。如在教学中常常碰到有的孩子对活动不感兴趣,有的却过于兴奋,教师应该对幼儿满腔热爱、关心、爱护,使幼儿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这样老师提出的要求,易转化为幼儿学习需要的动力。还可以手把手教,并在教的过程中,用眼神、轻抚等激励的方式告诉他们“画得不错”,教师通过表情、动作、语言的作用把课进行得有声有色,以牵动幼儿的情感,帮助幼儿更准确地感知和理解。

二、要给予幼儿肯定和鼓励,努力为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情感交往环境

在美术活动中,教师要做个有心人,要善于发现每个幼儿细微的进步,并用语言动作对他们的进步表示肯定,让孩子在这小小的成功中树立自信心,美术兴趣班有一名幼儿,父母双方都是知识分子,对孩子有着极高的教育期望,反而使孩子变得畏畏缩缩,不愿动笔。有一次,画“和平鸽”时我手把手耐心教他,并鼓励他自己动手画,由于他对小鸟、鸽子等非常感兴趣,逐步产生了兴趣,尽管画得乱糟糟的,但毕竟他能勇敢地动手画画,就此事我在美术班公开表扬他,肯定了他的进步,在我的指导下他也越画越好。

陈鹤琴先生曾说过:“怎样的一个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教师必须学会以境激情,在美g活动中要教幼儿学会与同伴友好相处,学会去关心别人,去爱别人,要引导能力较强的孩子帮助较弱的孩子,把单独的个体融入到整个集体之中,在一个班集体中营造一个良好的交往环境。对于在美术活动中“捣蛋”,喜欢在别人的画上添上几笔的幼儿,教师也不要严厉训斥,而应了解他们这样做的动机,并积极引导,告诉他们破坏别人的作品不是好孩子,教育他们从小养成尊重别人劳动成果的好习惯。

三、引导幼儿观察自然社会,激发美术创造的情感

所有的艺术活动都是自然与社会的折射。美术活动更是如此。教师应有一颗宽厚、仁爱之心,引导幼儿接触大自然,了解大自然,经常带幼儿去散步、游园、参加种植活动,使他们感受和享受大自然的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开展美术活动能促使幼儿去观察自然和社会,而幼儿美术作品则能充分体现幼儿观察自然和社会的结果。就拿画《美丽的春天》来说吧,教师不是坐在教师里空讲或漫无目的地带幼儿在公园里玩,而是让幼儿体会到通过自己的发现去解决问题的愉悦,并将这种愉悦带到下一次的发现中去。再如有的幼儿性格内向敏感、缺乏自信心,教师要用自己的激情去点燃他们的爱心,多给他们肯定和鼓励,让他们在生活中感受美。从而激起他们去主动发现美,产生一种快乐与满足的情感。

四、通过审美培养幼儿美的情感体验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幼儿亦是。面对社会各种各样的事物,教师要积极引导幼儿去发现美,去感受美。美的事物总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和兴趣,如鲜艳的颜色、优美的造型。这些外界事物的美应多让幼儿去观察、欣赏,并让他们用自己的笔画出来。例如:幼儿通过欣赏鲜花、树叶、天空、小草等颜色,获得了对大自然生机勃勃的美好情感体验。在欣赏了城市、房屋的造型后,激发了对建设美好祖国的热情,而那些美好的行为如助人为乐、拾金不昧、爱护公物、讲究卫生,也可通过美术活动或日常随机教育让幼儿去发现、去感受、去表现。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让幼儿在不断的发现感受中获得各种美好的情感体验。一个具有情感行为的孩子,一定是乐观、自信、且能主动帮助别人解决困难的孩子。

篇4

健美操所表现出的整齐一致、均衡协调、多样统一的形式美,是人们多年来在创造生活的活动中形成的。审美法则有着广泛的一致性。高超的难度技巧,独特新颖的编排,与众不同的音乐选配,充满活力、动力、趣味和快乐的外在表现,运动员与众不同的动作风格和肢体语言所展现出来的成套动作让我们能够最真切地、最充分地、最直接地观看到我们人的才能、智慧、技巧、力量所折射的光芒,从而发生出无限的自豪感与美感。

健美操所有动作组合、难度及难度动作的准备、队形及音乐的节奏,表现出灵活、多变、流畅、整齐。托举和支撑、过渡动作或空中到地面及其相互转换动作,动态鲜明,造型奇特复杂多变,出人意料;张扬的肢体表现,体现着现代青年人的生活乐趣和思维方式,表现了这一时代人对“真、善、美”的重新认识,具有特殊的艺术感染力。

高超的难度技术的完美完成是欣赏健美操的核心内容。运动员身体、形态、心灵三位一体熟练准确地完成各种动作,使得健美操具有实质性内涵,真正拥有美感。而人们对动作美感的感知主要是从运动员所表现出的身体姿势、动作方向、力量、节奏、频率、幅度、速度的变化起伏跌宕中获得,一套与众不同的独特的令人难忘的成套动作,就是将动作设计、表现力、音乐等因素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时形成的。低劣的难度技术,平庸的设计水平,不符合音乐风格、节奏的动作,会使健美操失去美感和真实感:新颖的、与众不同的、不可预见的、大胆的动作设计,健美操组合的编排,过渡动作以及不同队形的合理利用等因素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就是健美操的魅力所在。

当人们欣赏到运动员通过超凡的力量,将高超技巧、动作技巧和造型艺术与匀称的体态、强健的肌肉、敏捷的动作、矫健的身姿、优美的形体、雍容的仪表雕刻得玲珑剔透时,心理和生理就会受到震撼,产生共鸣,并将体育“力与美”的感觉印刻在心。如果按“启迪”自我的标准来要求,可以从自我健康的对比中,由此及彼地接受活泼、欢快、开朗和创造激情与健康因素的感染,从中获得改善自我健康的信心和力量,对生活和学习充满激情与活力,从而感受到身心的愉悦和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美感最先产生于对“轮廓”的良好印象,这里的“轮廓”就是人的外观形象。所以,人体是人最直接的审美对象,动作的敏捷与优美是人体端正和匀称发展的标志,它们无论在什么地方都会令人喜爱。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使得壮健的肌肉、匀称的体型、婀娜的身姿成为人们喜爱的审美对象,这一切正是健美操运动员所拥有的,它们对人的视觉具有强烈的诱惑力。健美操将姣好的容貌、健美的形体与自由奔放的姿态动作相结合,将人们的外在美和现代人的喜怒哀乐、兴趣志向、热烈情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使得观赏者产生精神感应,感受到朝气和活力,启迪人们去探索,在探索中领略其美。

健美操不仅体现竞技体育运动的力和美,而且融合了包括雕塑、建筑、绘画设计等的艺术美以及芭蕾舞、民族舞、现代舞、竞技体操、技巧等动作的技术精髓,特殊处理的音乐,其独特的旋律魅力,使健美操运动更具生命力与艺术性,有特殊的感染力,表达着运动员的情感并唤起观赏者的情感愉悦,让人深刻体验到健美操的艺术魅力,从而产生美的愉悦体验。

2健美操教学中的美育过程及美育功能

2·1举办健美操专题知识讲座,组织学生参加比赛与表演,使学生了解、熟悉健美操。

在举办健美操知识讲座时,重点讲健美操的历史和现状以及健美操的价值地位,充分利用它的教育功能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还要介绍一些国际性的健美操组织,如NAC(美国总部)、IFA(日本总部)、FIG(国际体联)三大组织分别举办的各种赛事。介绍时,还可以利用音像、多媒体等设备宣传有关健美操教学训练资料、国内外健美操赛况和竞赛规则等。

为了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可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健美操的表演和竞赛活动,让尽量多的学生到竞赛中,体味在日常生活中难以涉及的既复杂又多变的感受,在享受运动美感的同时品尝健美操独具风格的表现力、想象力、创造力和艺术感染力。在比赛中加强交流、获得知识、增长见识,激发学生练健美操的积极性,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健美操运动。

2·2在健美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形体美和乐感美,并养成正确的审美观。

健美操是舞蹈艺术,只有人体动作的精华:是绘画艺术,直观性、具体性很强:是音乐艺术,“凭借”声音来塑造形象;是运动艺术,最大限度克服心理障碍,挖掘身体潜能,表现人的力量、速度、技巧。健美操各种艺术并存,是美的荟萃,可以适应人们不同的审美需要,满足人们多样化的艺术享受。正因为它有如此强的艺术性,所以开展健美操运动,不仅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而且能改善人的精神状况,给人带来赏心悦目的效果,优化人的意志,促使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的愿望与炽热的情感,从而提高生活的质量。

健美操是在节奏鲜明、旋律优美的音乐伴奏下进行系列的伸展、屈伸、波浪摆动、跳跃等动作,由于性别差异和生理、心理特征不同,使男女动作特点又有不同。男子动作刚健朴实、豪放、力度感强同时又刚中有柔;女性动作则刚柔相济,动作优美,舒展大方,有感染力。通过练习提高自身协调性,均匀发展身体各部位,使人体的线条更加优美,达到塑造人体美的目的。实践证明: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刚柔大方的动作,能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健美的人体曲线能启迪学生塑造人体美的高尚情操。

音乐是一门抒感的艺术,它可体现人类的丰富的情感内涵。音乐是健美操运动的灵魂,健美操所有动作均是在一定节奏下进行,是将人体运动按照一定节奏而展现出的动态美,节奏给动作以生命。在健美操教学中,音乐贯穿于教学始终,要提高健美操动作表现能力,对音乐的深入理解和体验至关重要,其中要体验到音乐的情感美,才能在健美操锻炼中获得身心健康双丰收,才能体验到动作流畅的动感美。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美感,可以有效提高学生体验美、欣赏美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美学观念。

健美操的艺术美通过音乐、色彩、线条动作、环境等在强烈的韵律节奏中,把舒展奔放的舞姿与动作技术以及独特新颖的编排巧妙的结合起来以体现高超的难度技巧、优美的姿态造型、健美的形体,使健美操赋于时代的气息和艺术魅力。通过形体、动作来展现美,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创造力。通过审美实践培养提高学生对体育美的感受,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以激发学生的健康的美感,陶冶他们的心灵,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篇5

【关键词】职业院校;艺术教育;美育功能

1.职业院校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1.1缺乏重视

在大部分职业院校当中,相比于艺术教育来说,学校方面都更加重视专业教学,因为这和学生毕业后是否能够适应工作岗位有着密切的关系。学校方面认为仅有艺术专业才应该重视艺术教育,而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们而言,进行艺术教育是没有必要的。正是这种教育理念上的偏差,导致艺术教育在职业院校当中逐渐脱离出了课程体系,进而无法发挥出其美育的功能。另外,在大部分职业院校当中,艺术教育的专职教师是较为缺乏的,同时也存在着教学设施不足的现象。所谓美育,就是让学生们能够建立正确的审美,为创造力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职业院校本身来说,以就业为目标的教学实际上是不合理的,而是应该着重培养学生们的综合能力,让职业院校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具有提升审美的机会,得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1.2缺乏指导

职业院校在开展各种活动的过程中,无论是文艺表演还是社团活动,实际上都为美育提供了平台。文艺表演和社团活动不但为学生们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也为美育提供了机会,因此有必要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重视学生们的个性化需求,增强美育的普及程度。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职业院校的文艺表演或社团活动大部分都处于学生自发组织的形式当中,缺少合理的组织过程,再加上场地、设施得不到保障以及缺少教师的正确引导,这些活动也仅仅能够为学生们提供娱乐功能,达不到美育的效果。

2.职业院校艺术教育美育功能的提升策略研究

在职业院校的教育过程中,美育对于培养学生们的综合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在艺术教育中真正达到提升美育功能的效果,就必须从教学观念和课程体系建设等几个方面来进行着手。

2.1建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从职业院校开展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看,艺术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其能够有效提升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和个人修养,为学生们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提升艺术教育的美育效果,不但能够提升学生们的审美,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创新思维。在这样的情况下,职业院校应该对传统的教育观念进行改变,在开展专业教育的同时,也应对艺术教育进行充分的重视,真正在教学管理和目标设定当中将艺术教育融入到其中,并在场地方面、设施方面以及指导教师方面进行支持,投入更多的资源,对于艺术教育进行优化和完善,实现理论实践的统一,建立以专业教学为主,以艺术教育和熏陶为辅的科学人文双重教学模式。

2.2将艺术教育纳入到课程体系中

作为职业院校的管理层,应设立正确的教学目标,对于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修正和完善,将艺术教育真正的纳入到课程体系中。职业院校方面应该根据学生们的特点和需求来合理的搭建课程体系,制定科学的考核方式。具体来看,应该针对学生们的情况来建立课程教研机构,对于职业院校教师进行艺术教育相关内容的培训,编制与职业教育艺术教育相符合的课本,通过多种方式来开展艺术教育,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针对非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应根据相关专业内容来合理设计艺术教育内容,从而更好的为非艺术类专业学生打下人文基础。例如针对汽修、服装设计等专业的学生们而言,进行色彩、美学等内容的教育,能够有效的提升该专业学生们的审美和修养。这些艺术教育内容对于汽修和服装设计专业学生们的实训过程实际上有着很大的帮助,学生们将美学和色彩内容融入到自身的专业内容中,有利于激发自身的创造力,从而提升学生们的专业能力,真正的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色。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职业院校所开展的文艺和社团活动,都有着较强的局限性,参与的学生们非常少。针对这种情况,职业院校方面应该对校园文化内容进行丰富,并加入职业院校本身的特色,例如书画节、歌舞节、手工竞赛等活动,并为学生们提供相应的场地设施,有教师进行专门的组织引导,从而让更多的学生们愿意参与到其中。另外,也可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利用微信、微博和校园广播等平台开展艺术教育和宣传。例如播放音乐等等,从而在职业院校中建立一个良好的艺术氛围,提升美育效果。

篇6

关键词:艺术设计 功能美 设计理念

一、功能美的实用价值

现代的设计活动存在着强烈的目的性。从人能通过有目的的制造开始,艺术层面的需求也随之而来。精神的愉悦和思考常常戴着艺术的面纱出现,而这些都同人在与艺术交流的过程中才能让人有所领悟并获得精神的升华。因此,现代设计是无论如何都脱离不了艺术的元素,而且审美的规律,欣赏的心理思维规律都部分地作用在设计的作品中。有一些美学著作中认为:本来以实用性为目的的产品若是能够在发挥功能的同时体现一定秩序和规律,就完全可以形成一种“独特的美”。可见,物品在本质上是非美的,其根本目的是有用,而非审美,但是,实际上美的范畴已经扩大了,它不是一个纯粹客观的概念,它涉及到存在的客体和受众以及发生审美的心理和过程。

现代的高技术功能要通过产品设计来实现,使用功能是产品的特定用途,这些用途是要通过具体的设计来体现;另一种就是心理功能,包括产品样式、造型质感、色彩等,也就是功能美,体现为豪华感、现代感、视觉美感等。功能美是与有用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而成的。“水晶宫”和艾菲尔铁塔在建筑史和设计史上享有重要的地位,不仅因为它们突破了当时传统的建筑式样,还因为其裸露的钢架的严谨的力学结构,这些都反映了有效的秩序和有韵律感的结构。这些要素符合美的规律而转化成一种“功能美”,表现在合理性和构成的质感。构成主义早期的作品,正是在裸露的结构中寻找动势空间的美,主张一种非量感而重动势的艺术观。功能美并不是与艺术美的标准完全重合的,它常常与纯功能性的愉悦相关。这里,产品使用的便利性已经融入到对“美”感的综合体验当中去了,只有当功能的目的实现以后,作为支撑某种功能实现的结构和系统才可能成为功能美存在的基础。

二、功能与形态的和谐美

人造物的形式不是与功能相脱离的,没有相应的合理而有效的形式是不能很好地满足表达内容的要求的。当今社会的艺术设计,包括产品、包装、书籍装帧、建筑物等,其对形式的多样及完美的应用有着很高的要求。好的产品设计和包装首先在形式上先征服了受众的心,然后人们通过使用,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更加了解形式在发挥功用的层面上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好的形式不论是对人的感知或人们对产品综合的判断都有着相当大的影响,人们就是这样通过对形式的认知来判断产品的优良。这里,功能与形式起着共同的作用,构建了一个复杂的语言系统,而设计的语汇便大多来自于形式的元素了。对于人造物而言,形式指的是视、听、触的感觉实体,是内容存在的方式。而人造物的内容,一般指的是有用性即“功能”,所以形式就是以实现有用性为前提的结构形式。“功能决定形式”或“形式追随功能”就反映了功能的目的性和形式的依赖性。然而形式却具有相对独立的特点,并不以内容为绝对依赖的。

产品的艺术设计重视人的感觉,使功能和形式自然地和谐,由此产生的美感会使功能更加突出。艺术形式在某种程度上是唤醒人们这种想象意识的媒介,具有能够与观者情感共鸣的媒介。“艺术就是想象生活的主要方式,想象生活通过艺术在我们内心产生动力并得到控制。”艺术的形式便是通过更清晰的感觉和更纯粹自由的感情来虏获受众的心的。因此,在识别一个新的物体前,形式如何抓住人们的视线是非常有趣且值得研究的课题。市场调查的数据表明,哪怕是多吸引百分之一的目光,都意味着产品有更多的销售机会。

三、功能和形态美的设计理念

在功能美中,支持功能的结构和秩序都由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功能的效用是通过形式的语汇传达给受众的。需求和审美的关系在产品中表现在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界定上,而现代设计观念极端重视这两者的统一,只强调功能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哪一方都是有失偏颇的。形式,似乎能够把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在某种范围内统一起来,因此,形式美不仅仅是审美的问题,它是设计语汇的元素,是传达交互的载体。形式,可以总体地理解为“尺度、均衡、节奏与和谐等理智术语。但形式原本是直觉的,它并非是艺术家具体实践活动的理智产物”。“尺度、均衡、节奏、和谐”等术语是对形式内容的概括的把握,而形式本身却是由线条、色彩、结构等基本元素构成的,它们的构成规律是有章可循的。

形式实际承载着历史和文化。因为我们依然可以通过某种特定的线条组合和色彩搭配来判断一个历史时期的某个流派的作品风格。形式美不只是功能美的直接表露形式,其形态、色彩、体量的和谐搭配而表露的韵律美,可以超越功能独立存在,甚至在某种文化背景下具有更加深远的含义。在这个时候形式成为一种符号或象征,是富有寓意的。而这种寓意的再次运用则使得形式可以在更高的层面上获得延伸的意义。比如,一种卵石状的打火机,长而椭圆,不对称,“非常具有功能性”,不是因为它打火的功能比其他的打火机好,而是因为它符合手掌的形状。这种形式的功能性不在于打火,而在于方便顺手。这里,打火机被认为具有手工艺品的品质,形式是人的手势和身体的延伸。卵石状的打火机就像是远古时代的燧石,代表着那个年代的文化和一种神秘的永恒的精神。形式在这里由功能补充说明着、扮演着一种文化传播的角色。

作为有目的而存在的艺术设计,必须与商业紧密结合,当然商业的发展并不应以牺牲满足人的本质需求的品质为代价。有价值的形式感终究是要留下人的脚步而让人恋恋不舍的。这就涉及到想象意识的另一个方面,通过对对象的感知后,人们很自然地会给予评价,于是由感觉产生感情。感情是艺术中重要的基本因素,是传达情感的工具,也是艺术的诉求。现代艺术设计对形式的运用的最高层次无外乎如此了。产品独特形式的语汇,将成为产品本身和其代表品牌无言的代言人。苹果的IPOD系列简洁的轮廓和细节处理,以及象征性的触控式大圆盘已经是谁也不能替代的特征形式。当形式成为宣传工具的同时,形式已经从满足功能的诉求和满足人们心理与情感的诉求中超越了太多,不言而喻地获得了意义的延伸与更多的青睐。

物品的功能性是产品设计的最基本要求,现代的产品设计越来越追求符合时代潮流,强调个性化、差异化发展,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才会受到市场的欢迎,所以功能和形态美的和谐应该是产品艺术设计的主要原则,探讨这种新的设计理念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参考文献 :

[1]罗杰·弗莱著,易英译.视觉与设计.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

篇7

【关键词】:室内设计 功能美 艺术美 论文下载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化住宅不只是简单的栖身之所,而且是能让人们在工作之余,调节精神生活,实现个人愿望和爱好,从事学习、社交、娱乐等活动的多功能场所。“设计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全过程,在讲功能的同时,经济性与美感享受是同时交融的。”[1]因此,我们除了充分重视现代化条件下的物质需求即使用功能外,也要着重强调精神需求即艺术美。

一、现代室内设计

室内设计是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所处环境和相应标准,运用现代物质技术手段和建筑美学原理,创造出功能合理、舒适美观、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空间环境。室内空间环境既有满足相应的使用功能的要求,同时也反映了一定的精神因素。

室内设计的目的是将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空间环境,这正是以人为中心,为创造出美好的生活、生产的室内空间环境。从广义上讲室内设计是一门大众参与很广泛的艺术活动,是设计内涵集中体现的地方。室内设计是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存和生活环境条件的重要活动,通过运用现代的设计原理进行功能与艺术的设计,使空间更加符合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二、室内设计的功能美

如今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室内空间的合理划分和室内设施的功能性显的尤为重要。功能美在室内设计中的地位越来越显著,人们对物的功能的要求不再像以前那么简单,而是由功能性提升为功能美。在满足人们物质需求的前提下充实其精神生活,将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结合所形成的功能美在室内空间中的运用极其重要。室内设计的功能是物质的,也是最起码、最基本的要求。室内设计功能美主要体现在空间设计和功能的合理规划上。

“功能虽不是产品设计的唯一目标,但却是造物的首要目的,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必须满足人们的某种使用功能的需求,功能美是产品的最基本、最普通的属性,是人们生活的物质基础,也是产品设计的核心。”[2]室内空间设计也如产品设计一样应注重实用性,具有功能美的空间体现出人性化特征,室内空间是营造空间环境的主体,一个能够令人身心愉悦的居住环境,首先应当满足在功能上的需求,注重科学的人体空间比例,其次要注重空间中材料运用的宜人性以及结构划分的科学性。也体现着空间的功能性和形式美感,达到功能美与形式美的协调统一。

“技术与艺术的统一,使用和审美的统一,并不是哪一个人的发明,而是客观规律的必然。”[3]合理的功能划分是前提条件。居室空间是家庭成员居住、活动、交流、休息的场所,应处理好各空间层次关系,使居室空间更好地体现其功能价值。经过设计改造后,会让布局变得合理而实用。例如对原格局不合理的户型进行拆除改造划分,给空间重新定位,赋予空间新内涵。原有客厅大而不当,餐厅小而不能且有过道。经过整体修饰变化,空间顿时开朗明亮,视觉得以延伸及穿透,改变了小空间的局促与不良采光。虽然面积不大,但各功能的设计却恰到好处。

三、室内空间艺术美的塑造

室内空间艺术美塑造体现了室内设计具有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的两重性,设计在满足物质功能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要满足精神功能的要求,精神功能的创造也就是艺术美的体现。室内艺术美塑造主要依靠视觉,涉及到布局、软装饰、陈设及色彩等要素的搭配所形成的风格,进而产生对空间整体形态的印象美。如今建筑物不断增多,空间形态也各具特色,人们对家居室内环境有了更高的追求,居室的艺术美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表现主要体现在色彩、软装饰及陈设上。

(1)色彩

在室内环境中色彩设计占有重要地位,室内空间是否富丽堂皇、艳丽多彩或淡雅清新与色彩搭配密切相关。室内色彩搭配必须符合空间构图原则,及色彩对空间的美化作用,正确处理协调和对比、统一与变化、主题与背景的关系。同时色彩设计还要体现稳定感、韵律感和节奏感。

(2)陈设

室内环境中如果没陈设品,给人的感觉将是平淡无味的。陈设品不仅能丰富空间的层次,还可以使空间具有艺术与个性特点。陈设主要包含具有日常生活使用功能物品的陈设布置,与具有纯粹装饰艺术美化功能物品的创意设计,也包含对固定在室内空间建筑界面上的艺术配套、呼应可移动物品的陈设布置设计,使他们符合室内总体空间艺术的构思、创意,做到功能要求与艺术形式的和谐统一。

(3)软装饰

室内艺术美是由整体氛围反映出来的,如今轻装修重装饰以深入人心,所以室内软环境是居室装饰的重点组成部分。为了追求室内空间整体视觉美感,室内纺织品应通过设计和处理,使纺织品的外观具有自然的视觉效果,营造一个对人类身心健康,符合人们追求时尚、自然、艺术的室环境。

总之,想营造出理想的室内环境,必须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心理,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才能营造出理想的现代室内环境。在不同的时期人们对于室内功能美和艺术美的的要求必然是不同的,因此,除了重视基本的物质需求外,更要着重强调精神需求。因此室内环境美的设计必须是功能美和艺术美的交融统一。

参考文献:

[1]柳冠中,历史—怎样告诉未来[C] 装饰艺术文萃.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1:318

篇8

关键词:工艺美术;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引言

   工艺美术通常是指美化生活用品和生活环境的造型艺术,包含的范围广,知识多,它的突出特点是物质生产与美的创造想结合,以实用为目的,并具有审美性。艺术教育的目的在于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思维方式、设计意识的创新在工艺美术教学尤为重要。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从以下三方面做起:

一.营造一个鼓励创新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中国的工艺美术历史悠久,种类多,具有审美性的特征。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注意克服“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注重创造一个引人入胜、能引发学生探索兴趣的良好环境十分重要。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为我们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我们可以依据教学内容,运用幻灯、录音、录像等教学手段,加上音乐、影视、图片等艺术资料,以鲜明的色彩、生动的形象、悦耳的声音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调动学生自主参与和主动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当今刺绣奇葩“双面绣”,就是充分发挥刺绣各种针法、技法的“绝活”,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收集大量的刺绣图片,制成幻灯片,配以轻快的音乐,讲解刺绣文化的历史渊源,引导学生体验艺术感染力,鼓励学生对针法、技巧、图案的欣赏和探讨,培养学生创新性的审美价值观。

另外,可以鼓励学生的对艺术品制作的实践制作并强调作品的创新独特,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雕刻是刀锉的艺术,必须根据不同的材料,采取不同的运刀方式,选用合适的工具,运用多样的刻镂技巧来完成雕刻制作。明末魏学洢曾有详实记载,在一枚长而窄的桃核上,当时的艺人王叔远,刻上了五个人、八扇窗,还刻出了一张船篷、一支船桨、一个火炉、一把壶、一卷书、一副念珠。

二.引导学生的发散创新思维并付诸实践

 一个人的思维决定了行为,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对于工艺美术的学生来说是相当重要的。创新性思维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指创新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一切形式的思维活动的总称。工艺美术品有着不同的造型特点,各个国家每个时期的工艺美术造型也有着不同的风格特点,也就使得工艺美术品呈现不同的格调和态势。在工艺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对不同时期的工艺造型手法,不同国家的工艺品造型风格及特点有全面的理解和认识,尤其对于象征意义的工艺品要用特定的角度和发散的思维去想象和品味美术工艺品的没之所在。例如,六臂佛,用余料琢出一条约10 厘米高的蛟龙从“佛”的右手臂琢出,锁住了“龙”的脖颈。在这件作品中,作者是从象征的角度构思,以六臂佛代表人的力量,蛟龙代表肆虐的洪水,“佛”与“龙”之间构成了胜利者与被降服者的关系,教师要分析讲解作品的每一个细节及象征意义,引导学生用发散创新的思维去想象从这件作品中感受到的“制服洪水”、“人定胜天”的喜悦以及作品把象征意蕴与审美的自豪感、胜利感联系在一起,感受工艺美术品的感染力。又例如,民间的许多工艺作品是取材于民间传说或文学经典故事的,如金属工艺品《麒麟送子》,取材于麒麟送子的民间传说,作者刘禾在一整块铜片上,经过三十多次錾烧制成铜盘,铜盘底上飘浮着的祥云烘托着一个挂着长命锁的儿童,他头戴盔缨,骑坐在麒麟上,犹如在白云上行走,圆墩墩的脸蛋虎虎有生气,那右手托着如意,左手扶住麒麟角的姿态矫健而有神采。盘边镶着银蓝色的蝙蝠花边,寓意着幸福、安宁。在教学当中,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作品整体造型的鉴赏,还要引导学生对热爱生命的想象和对人类为繁衍、生存而奋斗的哲理的体会,感受工艺品整体协调美的力量。

     另外,教师还要注重让学生的发散创新思维付诸于实践活动,开拓学生的视野,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到实地观察调研,开展讨论,增强交流等。比如说剪纸艺术,贵州谢志成剪的《鸡冠花》就采用了传统的谐音象征手法,将鸡、鱼组合在同一画面内,象征“吉庆有余”;北京的工艺品中“绒花”象征“荣华”,惠山泥塑“阿福”——一个小小的笑面泥娃娃——象征幸福,它们都是很受欢迎的民间小工艺品。教师可以充分学生的积极性,开展剪纸比赛或者亲手制作类似的工艺品,同时引导学生注重形式和风格的创新。

三.肯定学生的首创精神,鼓励学生的大胆创新

     在工艺美术教学中,教师肯定学生的首创精神,鼓励创新。工艺美术作品的美各有千秋,教师要对学生对工艺品独特的理解要予以肯定,并引导其思维的总结并应用于实际创作,同时对于鼓励学生创作作品时的大胆创新,对其不足之处要合理引导,适时指导修改等,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结论

     工艺美术是一门综合艺术,集装饰、绘画、雕塑为一体,作品兼具材料美、色彩美、造型美的特征。工艺美术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工艺美术教学中,教师要用科学手段,因材施教,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乔庆平,对工艺美术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一些思考[J],2009(20);

[2] 张荷心,工艺美术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J],2008(8);

篇9

关键词:民间美术;表现功能;文化意义

0 引言

色彩对人们的心理变化情绪有着很大的影响力,比如说张扬的色彩会对人们的视觉有着极大的冲击力,因而,色彩在一定的程度上对我们的生活习惯与心理都有着很大的影响。而民间艺术作为我国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一定的乡土气息,具有较强的地域特性,在一定的程度上充分的体现出来当地居民的情感,在美术作品中来展示居民的生活习惯与心理特征,也能体现出画家在画中寄托的情怀。一幅优秀的画作不仅能够体现出作家要寄托的情怀,同时也能够体现出一个民族的信仰。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在不同的阶段内运用不同的色彩来体现出一个民族的信仰,这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根据这个变化的特色,笔者对民间艺术色彩所表现出来的功能与文化的意义进行探究与分析。

1 民间美术色彩表达的形式

民间美术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充分的体现出一个地方的特色,由于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具有很大的不同,在这个期间民间美术也是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不同变化而变化的。在画作中通过对民间美术色彩的表达方式来研究是可以探究出当地的历史也是在不断进步与变化的,同时也会看出色彩在运用上具有很大的差距,不同色彩的组合起来可以象征出来不同的意义,也会给人们的心理带来不同的变化,因而在对民间美术色彩表达分析中,是可以明确的看出当地人们的心理变化,社会观念的变化。

1.1 丰富人们的想象力

若是想要使人们的情感表达得更加丰富多彩,在民间美术中就应该要充分的运用色彩,不同的色彩进行组合起来在心理上就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感受,比如说当人们一看到红色首先就会好受到热情,向社会传递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对人的发展都会起到一种积极的影响。

1.2 体现协调性

很多的民间美术作品在创作的时候会运用极为丰富的色彩,但是如何才能够看出一幅作品的好坏,主要就是看这一幅画作的色彩是否具有协调性,在一幅画作中,只有将色彩能够合理的搭配起来才会体现出应有的美感。只有色彩合理的优秀作品才会让爱不释手,而这些画作有着最为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对色彩的要求极高,并且有着极强的控制力。在我国古代的民间美术画中,对色彩的运用就极为严格,比如说在对女性画作的时候通常主要就是采用较为柔和得色彩,运用该种色彩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体现出女性阴柔的美,甚至有些画作中整幅画作色彩的作用都是柔色,这样的画作就会显得缺少生机,毫无灵动的感觉,人物在表达的时候也没有办法表现出传神的情态。

2 民间美术作品的表现功能

2.1 审美功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的审美功能在不断的进步与发展,而当前民族美术也在不断的迎合人们的审美观念。所以,民间美术作品色彩在运用上要在传统色彩的基础上不仅要追求视觉上的效果更是要追求心理的效果。民间美术作品中色彩首先的功能就是发挥装饰的功能。色彩进行表达的情感主要是通过人们的想象得出来的。还是以红色为例子,在我国的喜庆的日子里,红色是场地布置的主要颜色,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红色给人们带来的视觉上的影响。

2.2 象征

民间美术象征的主要是指表示出有一种事物的符号。我国色彩在民间美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历史十分的悠久,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五观色",画家通常都会作用其中的有一种颜色来表达出所象征的意思。

2.3 情绪表现功能

根据心理的研究分析表明可以看出色彩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调动人们的情绪。同样的道理,不同的色彩作用是可以体现出不同的人们的心态。就红色来说,红色运用可以体现出人们的热情与活力。

3 民间美术作品的文化意义

3.1 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民间美术主要是为了满足广大劳作人民而创造出的民族结晶,其在发展中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气质,在作品中充满了真善美,有利于净化人们的心灵,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3.2 弘扬本土文化

民间美术作为美术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艺术形成的源泉,应该要充分的认识到根本所在,只有这才会充分的认识到本土文化的重要性,才会弘扬发展本土文化。现在有很多青年的艺术家对国外的文化很是追求,没有充分的认识到本土文化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到只有本土文化才能创作出高品格的画作。

3.3 开拓民族的创造性思维

民间美术作品在发展中有利于开拓人们的思维,使得人们的思想更具有创造力。当前我国很多美术院校都会聘请民间艺人前来传授色彩等造型的技巧,这样在一定的程度上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视觉感官,提高学生对事物的敏锐性等。

总之,民间艺术中色彩的作用具有很强的控制,运用色彩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展现当地人们的生活习惯与心理活动等。

参考文献:

[1]刘庆庆.民间美术色彩的表现特征及文化功能[J]. 许昌学院学报. 2007(06)

[2]冯东,陈俐燕,李丹.民间美术色彩的表现功能与文化意义[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1)

[3]耿涵,马知遥.“非遗”语境中民间美术与艺术设计的共向发展刍议[J]. 民俗研究. 2014(02)

篇10

扳指在我国使用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商代晚期,商代称之为“s”,s又称“决”,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侧扳。汉朝则逐渐变成装饰物品,历经两汉、魏晋南北朝,至宋朝后,s则成为古玉器,直到清朝满族统治中国后才在全国广范围的使用流行起来。

扳指作为满族在弯弓射箭中保护手指的护具,统一中国后,与汉文化逐渐融合的过程中,扳指由实用品转变为装饰物,成为身份权利时尚之饰品,也逐渐出现了对其进行保护收纳的器物,扳指盒应运而生。

扳指盒亦称扳指套,主要为收纳、保护扳指之用,并方便随身携带。满族无论男女老幼,讲究佩饰,满族青少年男子腰带上除佩有解食刀、火镰、匙箸、耳挖、香囊、扇套、跟头搭裢、钥匙袋、扳指套,后来又有了眼镜盒、表套等小物件,是清代男子腰间重要的服装配饰。由于扳指本身尺寸大小不一,因此扳指盒也大小各异,直径大都在3.5厘米至5厘米左右,整体多为圆柱状,也有仿古钟形制,下部呈喇叭口。

清代扳指包装的审美性研究

人类造物之根本在于解决实际需求,其发展过程都是从基本功能性需求逐渐转变为审美性需要。清代存世的扳指套的造型大都为通体装饰,浅雕、透雕、刺绣等工艺,饰以瑞兽、吉祥纹样、诗画图案。其中有锡、铜制成的扳指套大都造型简洁、无装饰、仿竹节状,另有紫檀仿古钟状,配以铜底,无饰简洁。大都为圆柱状,形制类似,雍正、乾隆时期尤盛。同时以传统吉祥文化与同构性造物思维对扳指套的发展也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使扳指包装更加丰富多彩。

扳指包装材质多种多样,不过并没有扳指和扳指套使用同一材质的情况,大都会交错搭配。扳指包装的制作材料有以下几类:一是金属类, 如金、银、铜、锡等;二是木制类,如竹、红木、紫檀等;三是玉石类,如白玉、翡翠、青玉等。乾隆晚年,扳指套有用玉制的,为乾隆帝所诟病:“……奉谕旨:‘……至搬指所以钩弦]体,若搬指套,近亦俱用玉成做,甚属无谓。搬指套原以便于 佩带,今以玉为之,更觉累重无当,殊为可惜。’”此外珐琅器、木胎漆雕、象牙、犀角、织绣等材质也很常见,织绣扳指套为一筒状硬纸盒,表面装饰织绣面料,可以装一至二枚扳指,盒盖与盒穿上丝绦,开启方便。扳指套多用丝穗装饰,质地多为结实耐磨的缎绣、绸绣、纳纱等。

扳指套的装饰图案多以明代以来的吉祥纹样为主,讲究“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由于种类样式繁多,大致可以分为动植物纹样、文字图案、山水图案、吉祥符号图案等,同时,清朝建立以后,不断与汉民族文化相互渗透融合,因此,扳指包装上也出现传统山水、花鸟、仕女人物等装饰图案。

扳指套上的装饰图案多为传统吉祥图案,如动物类,龙凤、狮子、麒麟、仙鹤、蝴蝶、蝙蝠、梅花鹿等;植物图案种类丰富,变化多样,如梅兰竹菊、牡丹、长春草、月季、玉兰、灵芝等;还有程式化、符号化的符图纹样,如暗八仙、寿字纹、喜字纹、万字纹、福字纹、方胜纹、缠枝纹等;文字类的装饰图案多出自乾隆时期,如乾隆御题诗文,通常与绘画一起出现;此外还有山、水、云、石等图案,写实生动,造型雅致。

清代扳指包装的功能性研究

清代资产阶级思想出现萌芽。宋明理学以程朱为代表封建理性美学思想根深蒂固。但明朝后期以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理论崛起,宋明理学逐渐衰落,至明末清初出现以李贽、公安三袁为代表的新的美学思想出现,主张清新、反对泥古不化、力求性灵、变革,积极推动明末美学思想的发展。因此,清代各类造物思想启示多受此影响呈多元化发展。扳指包装诞生于此时,其形制、工艺、装饰等必受其影响。

扳指的功能性转变为艺术品,使得扳指包装等附属品出现。扳指包装的功能有以下两点:一为收纳,起保护、存放之用;二是便于携带,清代男子配饰一般包括:荷包、扇套、表套、靴掖、香囊、褡裢、烟荷包、扳指套、火镰套。清代封建统治森严,对服饰的要求也极为严格,并设立专门的律法条文和等级管理制度,服装配饰亦有相关规定。

随着扳指的广泛流行,扳指套包装的材质和制作工艺也越来越精细、考究。制作材料大都为名贵材质,如金银、竹木牙角、铜锡、漆器、丝绸等。乾隆时期,甚至出现了玉石质地的扳指套。装饰图案多以瑞兽、吉纹或镂雕、或浅浮雕、或以金银玉石珊瑚镶嵌、或织绣(以珍珠串绣图案)、或剔红等工艺制作。加之清代针黹活计繁荣,扳指套的装饰功能强化,成为成套针黹活计中的一个常见品类,长悬于腰间,作为服装配饰和把玩之物。

扳指虽作为器物体积小,但其包装形式却丰富多样,除去对单个扳指包装的扳指套以外,还有专门盛放多个扳指的扳指盒。其形制多以圆形常见,另有梅花形、八角形、正方形、盛放固定数量扳指的异形等形制。扳指盒没有固定的尺寸,常见有盛放一个扳指的小型盒子,也有盛放两个、三个、四个、五个、六个等多个不同的大盒子,盛放的数量不同,扳指盒大小也不一样。

结语

篇11

关键词煤化工;二氧化碳;节能减排

中图分类号TQ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2)041-0112-01

目前,众多国家包括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家都在积极研究煤化工产业中的节能减排技术,从而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突破煤化工产业的高碳困扰,从而更好的保护环境,做到可持续发展。我国也在积极研究煤化工产业中的新兴技术来解决煤化工产业中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排放的问题。

1煤化工产业中的二氧化碳的排放

二氧化碳是常见以及化工产业中向大气排放的主要温室气体之一。因为大量的温室气体进入大气中会导致全球的气候变暖,从而地球的自然环境及人们生产活动带来严重的影响。而我国是煤炭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之一,我们可探测的煤炭储存量超过了1万亿吨,因此作为我国主要的资源利用产业,煤化工产业的发展是我国化工产业发展的重点及关键产业。

但是在发展煤化工产业的过程中必然面临二氧化碳的排放问题。我们从煤炭及石油元素的够成上可以看出:煤中氢原子及碳原子的比在0.2-1.0之间,石油中氢原子与碳原子的比在1.6-2.0之间。在煤化工产业的生产过程中,用煤来代替石油生产出石化工产品会由于氢原子与碳原子比调整等原因,向外排放过量的一氧化碳及二氧化碳。

在煤直接液化、间接液化、煤制烯烃等煤化工生产过程中也面临这二氧化碳排放等问题。

首先,煤直接液化过程中,把固态煤在高压高温下与氢气进行反应,让煤炭直接转化成液体油。在反应的过程中,煤中的氧与反应环境中的氢气结合,产出二氧化碳(据估算,煤炭直接液化中每吨液化粗油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2.2 t)。其次,间接煤液化中二氧化碳的排放则是经过三个大步骤:煤的气化、煤的合成、煤的精炼。在这三个过程中,煤的气化和合成中会排放出一定量的二氧化碳(据估算,煤间接液化过程每吨液化产品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约为3.4 t)。

在煤制烯烃的过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估算,若根据每吨中间产品甲醇进行计算约为2.2 t,若根据每吨最终产品烯烃进行计算约为6.2 t。根据我国煤化工产业的工艺对其平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进行估算:煤化工产业中因生产以上煤化工产品将会排放出超过2亿多t的二氧化碳。所以,煤化工产业中将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造成较为严重的环境压力。

2煤化工产业中节能减排技术

从对煤化工产业中二氧化碳的排放我们可以看出,由于煤化工生产的单元及工艺比较复杂多样,必须重视加强对整个煤化工产业的效益分析,提高科技节能的意识及技术,不断地降低煤化工产业过程中的生产消耗,促进煤炭资源的绿色深加工产业的发展,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以下简要介绍几种煤化工产业中的节能减排技术。

1)开发大规模气化技术。煤气化生产技术一种煤炭综合利用率较高及洁净煤水平较高的重要节能技术。同时,煤气化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现代煤化工、煤造油等重要煤化工产业之中。但是,大规模的气能技术的开发,需要继续以高效生产、经济、环保为目标深入开展进一步的研究以确保在气化过程中技术的可靠性与稳定性。现代煤气化技术的发展趋势是:气化压力朝高压化发展、气化炉向大型气炉发展、气化温度向高温化发展,以此不断提高煤炭有机物的充气化程度,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及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2)多联产系统的运用。运用多联产系统可能集成各类资源进行综合运用,充分考虑资源、能量及环境等各种因素。例如,采用新型双气头多联产系统,将富一氧化碳的气化煤气充分燃烧,从而替代富氢的焦炉煤气。通过对多联产系统的应用,若采用新型的双气头多联产系统不仅可以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还能大大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同时节约了水及煤炭资源。与传统的生产工艺相比,多联产系统的运用能够有效的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的节能目标。

3)煤与焦炉、高炉气制和二甲醚大型化技术的应用。众所之知,甲醇可以应用于在多个领域,包括天然气、焦炉煤气等。由于,煤变油的过程对于煤质的要求较为严格,但是对于高硫、高灰劣质煤等不能应用与煤变油的过程,但是却可以作为甲醇的生产原料。通过焦炉煤气制备甲醇,可以有效的改善环境提高对资源的利用率。

3总结

综上,煤化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提高对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从而,大大减少煤化工产业的发展对环境的污染。同时,结合煤化工生产的实际,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不断引进国内外等先进的节能技术并应用于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做好煤化工产业中的节能减排工作,促进煤资源的深加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强调“发展煤化工,建设煤炭液化示范工程,促进煤炭深度加工”。通过纲要的要求,发展煤化工产业要充分利用我国多煤少油的能源结构,通过节能减排及洁净煤技术,集中处理在煤化工产业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及污染物的排放,缓解国内对进口原油的依赖程度。

参考文献

篇12

【关键词】 烧伤;皮肤移植;功能;美学

0引言

皮肤不仅是具有复杂功能的器官,同时也是最引人注目的审美器官,是反映人体美感的第一观察对象. 我们在颜面部美容皮肤移植和非颜面部大张筛状皮移植经验的基础上,对非颜面部中小面积深度烧伤皮肤移植技术进行了探索和改进,充分照顾皮肤移植的受区和供区的愈合质量,使中、小面积深度烧伤的整体愈合质量更加符合人体皮肤功能与美学要求.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

1998/2005接受改进的皮肤移植术病例592(男 378,女 214)例,年龄2~57(平均32.6±9.1)岁,12岁以下儿童15.7%. 烧伤面积1%~38%TBSA,深度(深Ⅱ°,Ⅲ°)烧伤面积1%~31%. 致伤原因:热液烫伤45%,火焰烧伤47%,化学烧伤8%.

1.2方法

1.2.1创面处理

在生命体征稳定的情况下,尽可能早地采用浅切痂或削痂法清除创面坏死组织. 深Ⅱ°创面可保留薄层真皮深层组织,采用削痂法时,创面需用手术刀将创缘切割整齐,便于与游离皮片精细缝合. 创基彻底止血,充分冲洗,以备受皮.

1.2.2中厚断层皮片取皮术

中厚断层皮肤供区选择依次为背部、侧胸、腹部、大腿前外侧、大腿后内侧、小腿. 受区创面<10%TBSA,采用鼓式取皮机取皮;创面>10%TBSA采用鼓式取皮机结合滚轴取皮刀或电动切皮机切取薄中厚皮. 无论应用何种取皮器械,供皮区均注射10-3 g/L肾上腺素盐水. 滚轴刀取皮时,手术者与助手应将供皮区进行充分牵张,于成人背部可切取宽达15 cm,面积达600~800 cm2的整张薄中厚皮片,鼓式取皮机采用连续取皮技术也可切取面积达400 cm2的大张中厚皮.

1.2.3供皮区覆盖

在体表皮肤较薄的部位如下腹部、,发现供皮区创面有细小颗粒脂肪外露,应另取刃厚头皮覆盖创基. 以多层凡士林纱布覆盖供区创面,厚棉垫加压包扎,7~10 d去除外敷料,保留内层凡士林纱布,直至创面痊愈后自行脱落.

1.2.4皮片移植

所有皮片不开洞,皮片的长轴垂直于受区部位纵轴平铺,皮片与创缘3/0丝线毯边缝合固定,皮片与皮片之间连续缝合. 如果滚轴取皮刀切取的皮片边缘形成小锯齿状,应略做修剪以利皮片与皮片对接严密整齐,力争皮片移植后不裸露任何创面. 特殊部位如腋部、颈部、臀部、会应以粗丝线打包固定敷料,然后加压包扎;四肢植皮可单纯加压包扎. 受皮肢体常规石膏托制动,1 wk首次更换敷料. 如果首次更换敷料时发现有皮片移位或皮片成活不良,应立即补充植皮.

2结果

2.1皮肤移植

采用改进的皮片移植术受区面积1%~30% TBSA,平均(11.2±2.7)%TBSA,受区部位:手背427例次,上肢284例次,下肢171例次,前躯84例次,会阴29例次,臀部、肛周26例次,全部病例皮片成活率均>95%,移植皮肤100%成活为91.9%(544/592). 影响皮片成活的原因分别为血肿4.4%(26/592),皮片移位1.7%(10/592),创基循环不良1.5%(9/592),其他0.5%(3/592). 供皮区2 wk左右完全愈合,一般不需要更换敷料,供皮区部分不愈合需要补充植皮者占3.2%(19/592).

2.2随访评价

在592例患者中,随访3 mo者87.5%(518/592),随访6 mo为41%(243/592),随访1 a以上者19.1%(113/592),随访6 mo~8 a. 随访6 mo时,植皮区皮肤平整、光滑、富有弹性,轻度色素沉着. 部分病例皮片拼接线出现线性增生性瘢痕. 肢体各关节活动正常. 供皮区轻度充血及色素沉着,增生性瘢痕发生率为5.3%(13/243). 随访1 a时评价,植皮区皮肤组织丰满,皮肤质地柔软、光滑,皮片缝接线增生性瘢痕逐渐消退,仍有轻度色素沉着,肢体关节活动更加自如. 供皮区色素沉着减轻,皮肤质地较正常皮肤略粗糙,增生性瘢痕发生率10.6%(12/113). 皮肤移植受区和供区均获得良好的功能和外形. 随访病例中接受1次整形手术者142例,其中指蹼开大107例,腋部挛缩松解植皮术4例,Z型术28例,供皮区瘢痕切除植皮3例. 接受2次整形术者22例,其中腘窝松解植皮术8例,足背松解植皮5例,手掌松解植皮5例,肘关节松解植皮4例.

2.3典型病例男,33岁,于20040722火焰烧伤30%TBSA,其中上肢及肩周约10%TBSA为深Ⅱ°,Ⅲ°,伤后4 d入院. 于伤后第8日行手术治疗,术中在止血带下削除全部坏死焦痂,仔细止血并彻底冲洗后于背部以鼓式取皮机取中厚皮8.5鼓1700 cm2,行大张皮完整移植,术后第l0日首次更换敷料,皮片l00%成活. 随访1 a,患者左上肢功能及外形均保持良好,腋前壁形成蹼状瘢痕,一年后行腋前壁“Z”成形术. 背部供皮区无瘢痕增生(图1~3).

3讨论

随着烧伤早期液体复苏、早期切痂与伤口封闭、烧伤感染控制、早期肠内营养等烧伤早期救治技术的进步,绝大多数烧伤患者能平稳渡过危险期,得以保存生命[1]. 特别是中小面积烧伤,救治患者生命已不再是临床工作面临的最主要矛盾[2]. 加快创面修复速度,提高创面修复质量,是治疗中小面积深度烧伤的关键问题.

根据1980~1992我国多中心64320例烧伤资料分析,烧伤面积小于50%TBSA者占93%,其中30%TBA以下烧伤达80%[3]. 由此可以认定,绝大多数烧伤患者深度创面修复,并不存在皮源问题. 笔者单位自1980年代初期开始对烧伤面积50%~70%TBSAⅢ度面积20%~55%TBSA的患者采用分次切痂大片自体皮移植,植皮成活率为95%~100%,患者受伤部位畸形发生率由小皮片移植时的95.2%迅速下降至21.9%,大大提高了烧伤患者愈后的生存质量[3-4],但这阶段的大皮片移植,除面、颈部采用整张不开洞中厚皮移植外,在其他部位大多采用筛状皮移植,以避免皮片下血肿,提高皮肤移植的成活率. 由于在大皮片上开有较多小引流洞,创面愈合后会遗留许多点状瘢痕,虽然不影响功能,但外形仍然存在较大缺陷.

皮肤移植方法与皮肤存活质量是影响移植皮肤功能与美学效果的主要因素[5]. 我们采用大张中厚或薄中厚皮不开洞移植,皮缘与创缘,皮缘与皮缘对合严密,细丝线仔细缝合. 皮片与皮片的拼接线与躯干纵轴垂直,并尽可能隐蔽,皮片拼接线遗留瘢痕或挛缩对关节功能影响最小,也避免了筛状皮移植遗留的大量点状瘢痕. 临床医学各专科医师在治疗各自相关疾病,使患者恢复身体健康的同时,也都在力求对人体外观形态的最小损伤和最小破坏,最大限度地维护人体正常肌肤的完整[6]. 符合功能与美学要求的皮肤移植术,必须充分照顾皮肤供区的功能和外形. 中厚断层皮供区容易出现皮肤色素沉着,增生性瘢痕,甚至供区不愈合[7]. 避免供区并发症最重要的因素是控制断层皮片的厚度. 切取皮片的厚度除了与手术医生的经验密切相关外,我们采用含低浓度的肾上腺素盐水皮下注射,使供区充分肿胀,皮片切取时,供区创面不出血或很少渗血,利于术者观察创面残留真皮情况,可及时调整取皮刀刻度,控制皮片厚度. 如果发现供区创面有细小脂肪颗粒外露,残留真皮组织过少,创面愈合后可能形成增生性瘢痕者,则应另取刃厚皮覆盖供皮区创面.

人体不同部位皮肤真皮厚度,皮肤附件的密度和深度是有较大差异. 人背部皮肤真皮较厚,部分皮肤附件可深入到皮下组织中,作为供区切取断层中厚皮,较其它部位不容易遗留增生性瘢痕;但通常背部供皮时需术中变换,手术操作较繁琐,在皮源不太困难的情况下经常不为临床医生所首选. 我们的体会是: 背部即可以提供面积较大、 质地优良的中厚皮片; 供区愈合后又很少遗留并发症, 且相对隐蔽, 对外形影响小, 应该作为较大面积皮肤移植的首选供区.

【参考文献】

[1]Herndon DN, Tompkins RG. Support of the metabolic response to burn injury[J]. Lancet,2004, 363(9424):1895-1900.

[2]Przkora R,Herndon DN, Suman OE, et al. Beneficial effects of extended growth hormone treatment after hospital discharge in pediatric burn patients[J]. Ann Surg, 2006, 243(6): 796-803.

[3]陈璧, 贾赤宇. 半个世纪以来我国烧伤创面修复进展[J]. 中华烧伤杂志, 2000,16(1):8-10

[4]陈璧, 贾赤宇, 苏映军, 等. 用大张自体皮移植治疗大面积Ⅲ°烧伤提高患者生活质量[J].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1999,20(5):420-422.

[5]陈璧, 贾赤宇, 苏映军, 等. 大面积Ⅲ°烧伤早期大张自体皮移植与畸形的预防[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2, 17(3): 135-137.

[6]Acikel C, Peker F, Ulkur Z. Skin grafting of nasoorbital region as a single aesthetic unit[J]. Burns, 2001,27(7):753-757.

篇13

关 键 词:音乐 艺术感觉 美育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教育改革的深化,艺术教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艺术作为学校教育之“副科”的时代即将结束了。现代人普遍意识到,艺术世界是奥妙无穷的世界,艺术经验对丰富人生是不可或缺的要素,艺术与人性中最深层的东西息息相通。在人类历史长河的每一关键时刻,艺术都给人以希望和勇气,使人类的天才和智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施展,并保证了人与人之间心灵的交流。一个没有艺术的民族和社会是不可思议的,正如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健全的教育一样。艺术对青少年的成长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艺术不仅能表达感情,使人的创造性冲动得以最大施展,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洞察力、理解力、表现力、交流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艺术这个大领域中,学生可以学到在其他任何学科领域中学不到的东西。所以,艺术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正如何东昌同志所说的那样:“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

艺术是一个开放的领域,艺术的内涵是不断丰富和扩展的,艺术的发展潜力是无限的。所以说,艺术教育不仅仅是传统认为的艺术技法的教育,而且是一个开发智慧的复杂系统工程。从艺术教育的四大关键要素——美学、艺术设计、艺术欣赏、艺术批评四方面我们可以看到,要想提高青少年的艺术素养,除了掌握技法外,还必须熟悉艺术发展的历史,要具有欣赏艺术的趣味和评价艺术的洞察力。当然,音乐艺术审美教育既有自己的特殊功能,又与德育、智育、体育及其他美育形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种审美理论的主旨,就是论述和证明如何通过一些有效的方式,尤其是通过学校教育去开发年轻人的艺术感觉。针对当代社会中人的前所未有的多元信仰,有必要改进和复活其判断力。由于信仰的多元化不仅造成了现代社会和现代生活的种种困惑、自相矛盾和冲突,而且造成了现代人的判断力和意志的日益麻痹。要想重新确定哪些是代表一个文化的、理想的优秀作品,就需要重新唤醒人们的历史记忆,对人类迄今获得的艺术成就重新张扬,给人们提供一种足以激发人的创造性行动的灵感和对人类成就的自豪感。

人们对艺术作品常会有一些偏激的想法,认为艺术作品无论如何都是为一定观念服务的,而不是独立的。这就将艺术降低为一种功能性的东西了,将艺术看作是政治、经济和社会关系网络中的一个功能性网络,而忽视了人们对艺术的那种特有的和典型的兴趣——审美兴趣。

众所周知,审美教育具有独特的性质,这种特殊性反过来又将会影响着一个社会文化的种类和性质。所以我们认为,要做到重新激起人们对艺术成就的记忆,恢复人们对艺术的特有审美价值的信念,唤醒人们的判断力,有必要对当今的审美教育观点和思想进行梳理调整,使之走上健康完整的轨道。

艺术是一种独特的人类成就!艺术教育本身就是要把青少年引领到“人文领域”,使之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因为艺术不仅与教育有着密切联系,同时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社会,艺术与洞察,艺术与理解,艺术与风俗、风气,艺术与哲学等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科学所追求的目标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研究客观世界及其规律,是求真;人文所追求的目标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满足人与社会需要的终极关怀,是求善。音乐艺术是人文知识领域中的一朵绚丽奇葩。同人文文化有关的思维主要是开放的思维,艺术能给人以想象力,艺术可以开拓人的想象力,它有利于人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追求:人生的追求,就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而音乐、艺术教育恰恰就符合这一点。作为一个人,必须有物质生活,同时还必须有精神生活。一个健康的生活应包括:一是物质生活主要应合乎生理健康,二是精神生活主要应合乎心理健康。而健康的心理主要取决于人文,心理健康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更重要的作用,心理健康的本质就是脑健康,脑健康是一切健康的前提。马克思曾说过:“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苦。”而音乐艺术感觉、音乐艺术教育正是教人求善、给人愉悦、使人身心健康向上的。

在整个西方历史中,艺术作品往往是由一小部分人创造的,同时也是被这一小部分人欣赏并为他们服务的,但也总是为社会大众接受、赞同和参与的。当一个社会中绝大多数人都能感受到艺术的必要性,能认识到艺术能使他们的信仰更坚定,告诉他们生活中有哪些是永恒的、哪些是关于人的命运和结局的大事,这样艺术和社会之间就形成了一种健康的和生机勃勃的关系。正是由于艺术的那些栩栩如生的感人形象把无形的精神世界展示无遗,才使艺术在普通人的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换言之,艺术只有对大众产生了吸引力,成为一种对人类最有效的社会力量,超越了艺术品的物质感受和物质价值时,艺术才具有了真正的意义。当今社会曾有过一些的物质至上主义,也并没有消除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要,所不同的是人们与过去时代相比失去了不可缺少的健康信仰,以至不能对一些规劝性形象进行的表达做出反应。这就势必大大削弱了社会人文精神,挫败了人们对种种能够回答人们内心深层需要的东西的追求和热情。

审美教育理论必须强调艺术的人文功能,人必须具备这种区别能力,必须强调培养人对高贵的审美性质的欣赏能力,这对人的生活有着无比的重要性。因为艺术品应该包括艺术所拥有的那种取悦我们和感动我们、扩大我们的本领和给我们知识与智慧的功能。审美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人们的艺术欣赏能力,以使人们在欣赏艺术品时,获得艺术品所能提供的珍贵经验。学会如何去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同时着眼于人的基本素质的提高。

审美教育即是我们通常说的美育,或叫做美感教育。美育是实践性的美学。(转第73页)(接第75页)美育从广义上讲是通过艺术和现实的多种途径来进行审美活动。而学校的审美教育是狭义的美育,但同时也是实施美育的重点对象。因为在校青少年和儿童正处于身心发育成长阶段,他们最容易接受美的教育和熏陶,有利于良好审美观的早日形成,从而能以高尚的审美理想,健康的审美情趣去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同时学校本身就有音乐、美术等美育内容的学科,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审美活动。由于音乐和其他艺术不同,它不是思想的痕迹,而是意志本身的痕迹,所以,音乐的作用比其他艺术的作用都要大而且深刻。音乐是一门极富感情表达和感情力量的艺术,人们通过有目的地参与音乐教育活动,就能激发出人类心灵深处的感情火花。可见,没有音乐教育的参与,美育的任务是很难完成的,音乐教育只有和美育相结合,才能发挥它应有的教育价值;而美育也必须和音乐教育相结合,才能全面实现它的教育功能。

美育和音乐教育同属于意识形态,同属上层建筑,它们都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它们都以人为服务对象,都承受着教育科学原理的指导,都必须通过人的心理活动来完成,都需要经过联想、想象、兴趣、意志、情感、记忆等心理过程,都以形象思维为感受的基本前提。通过这些心理活动过程就可以使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不断积累得到升华提高,使睿智的审美批评成为发掘艺术作品的意味的典型方式。通过提高学生的审美理解力,便可使他们更好地把握艺术的意义,更充分地意识艺术潜在的意味,学会欣赏艺术中最有价值的东西以达到丰富学生的视野,使他们的审美能力更强,生活更有价值,精神追求得到更大的满足。这样,就可以使青少年学会欣赏艺术和理解艺术,最终将会变成艺术的热爱者。

当我们的学生一旦熟悉和进入那些高质量的艺术品中,而且掌握了欣赏其审美价值的技能,就不会对音乐、艺术无动于衷,觉得它们可有可无了。音乐、艺术是一种能激起很高级的审美经验的人造物,这种经验是一种愉悦的、丰富的和见识深刻的经验。可以设想,当一个社会中的绝大部分人都有机会、有能力欣赏人类迄今创造出来的和思考出来的最优秀的作品,这个社会定会出现一种极为祥和、宽容、进取、健康的新气象。

可见,音乐教育与美育的结合,不仅必要,而且很有可能。这种结合绝不仅仅是形式上的交缘重叠,而是实质性的功能上的强化。从美育的角度来讲,通过音乐教育这一重要分支的实践使之达到存在价值的全面体现,而从教育的角度来看,通过审美因素的体现和吸收,将是一种寻根求源性的自我发现和自我完善。而不至于对待美育教育停留在只追求直接的效果而不求间接的效果;只知技法的传授和学习而不知精神修养,使青少年学会赏识自然和艺术之美,学会应用其美以改进生活的方式,感化其美以陶冶高尚的精神。我们要引导青少年按照美的标准,正确对待和处理自己的思想道德行为和衣着仪表,自觉抵制不健康的审美观,把自己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跨世纪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廖家骅.音乐审美教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8.

[2]卓菲娅·丽莎著,于润洋译.论音乐的特殊性[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10.

篇14

关键词:高校艺术教育;性质;功能;

作者简介:贾韬(1988—),男,江苏常州人,常州大学美术系助教、硕士。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1]。高校艺术教育作为高校教育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被教育主管部门、学界和社会所重视。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高校艺术教育仍然还存在着认识不到位、经费投入不足、师资力量水平不高、人才培养质量良莠不齐等诸多问题,其中对高校艺术教育的性质、功能和发展趋势的认识和应对措施尤其亟待加强。

一、高校艺术教育的性质:通识教育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艺术教育始于20世纪初。1903年王国维在《论教育的宗旨》一文中,提出了“完全之人物”的人才培养路径,其中即包括美育。王国维认为,美育一方面可以使人情感发达,达到完美之域;另一方面美育是德育与智育的一种手段。关于艺术一词,学界上没有一个精准的定义,大致可以作这样的描述与概括:艺术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是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与工具,在一定的审美理想和技巧的作用下所进行的一种精神文化的创造行为,是人的意识形态和物质形态的有机结合,是精神世界的物化。艺术从行为活动上看具有两个特征,即实践性和创造性;从学科属性上看,艺术是人文的。艺术教育是以艺术为媒介,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其功能主要体现在艺术实践教育和美育上。艺术的人文属性决定了高校艺术教育,是关于“人”的教育,旨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塑造健全的人格,使学生成为“完整的人”。

艺术教育究竟是职业教育还是通识教育?笔者认为,讨论高校艺术教育的性质,不能脱离一个国家的社会背景。在中国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大众化的阶段,不仅仅艺术教育已经成为一种通识教育,其他众多的人文社会科学专业也从专门的职业教育转变为一种通识教育。我们不需要也不可能在四年的本科教育阶段就培养出数10万计的艺术家,但是我们需要培养有综合素质、人文精神、审美情趣和一定艺术修养和专业知识的人才。这批人毕业以后可能不一定从事艺术职业,也许终身都不可能成为一名艺术家,他们会从事需要一定艺术专业修养的其他社会工作。2006年,在葡萄牙里斯本召开的“世界艺术教育大会”制定了《艺术教育路线图》,指出艺术教育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人权,明确地将艺术教育和文化参与提升到人权的高度加以认识。

二、高校艺术教育的功能:立德树人

在西方艺术教育史中,席勒第一个提出“美育”概念,他在1957年发表了关于美育的专著《美育书简》。《美育书简》的另一个标题叫“对于完整的人的感性的与审美的教育”,可以看作是美育概念的概括,即关于完整人的教育和对于完整人的人文教育。“生命意志论”的美学代表人物叔本华与尼采,他们主张审美是人之为人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生存的价值所在。“艺术是生命的最高使命”,“只有作为审美现象,人生与世界才有了充分理由”,尼采作如是观。美国理查德·加纳罗与林尔玛·阿特休勒于2004年出版了《艺术:让人成为人》一书,将以艺术为主的人文素质教育升格到“让人成为人”的高度。

教育部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艺术教育对于立德树人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学校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最主要的途径和内容。艺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目标,是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使命和责任,必须充分发挥自身应有的作用和功能。

(一)人文教育功能

教育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明确指出: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高校艺术教育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与内容,具有鲜明的人文价值取向。曾任教育部部长的周远清先生指出,高等教育的文化素质教育即指人文科学和艺术教育,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的积淀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高校艺术教育是实现学生人文素养积淀的一个重要途径。高校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即美育。美育对于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重要辅助与诱导作用。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指出,美是道德的象征。先生也曾指出,艺术教育具有“辅德性”,可以起到“以美导善”的作用。

(二)人才培养功能

林逸鹏先生说过:“高校艺术教育即是艺术的教育,要求学生具有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思想,创新的精神。”高校艺术教育的人才培养功能主要体现在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高校艺术的通识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普及,更多的是体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功能。富有创造力的人的思维必然包括开阔性的形象思维,艺术教育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全面提升。形象思维作为艺术教育的目标之一,其对大学生丰富想象、储备知识、积累经验、科研创造均有益。形象思维与人的创造性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形象思维的作用,人类的科学技术会达到今天这样的高度。

(三)文化传承功能

艺术教育是传承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文化创新的重要手段。求新求异是艺术的本质属性。艺术教育,能有效激发受教育者的创新激情和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这种创新的内在动力将不仅促进艺术自身的创新,也将通过辐射促进受教育者的科学创新和人文创新,促使受教育者在了解本国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通过文化交流积极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化成果,进一步创新本国本民族文化,并推动人类的文明进步[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