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0:36:3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乡村发展现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镇乡村旅游资源的特色
镇位于县南部,地处、、三角地带,是打造20公里绿色生态文化长廊的重要区域。就乡村旅游而言,镇旅游资源丰富,有广泛普遍性和发展前瞻性。
这里有最大的喀斯特岩溶地貌——溶洞,洞深400米,洞室面积1800平米,溶洞自然天成,洞中有洞,洞洞相连,层层重叠,洞内通道扑朔迷离,使人仿佛置身迷宫之中,洞内钟乳石纵横交错,晶莹剔透,造型逼真。龙潭河群山环抱,藤林茂盛,郁郁葱葱,还有湖北罕见的蝴蝶生态景观,所有这一切构成了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卷。还有三道河、金家湾、百里荒、百宝寨一批风光俏丽的自然景区。
二、镇乡村旅游的市场需求分析
旅游看市场,市场促旅游。镇乡村旅游受、乡村游发展带动,在起步相对较早,经验丰富,周边市场需求看好,发展前景广阔。1.从出行线路看,由远程逐渐向近郊转变。镇是的近郊镇。随着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经济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已不满足县城的生活,环境纯自然,食品纯天然,乡村意象浓,反倒成了诱人之亮点,更渴望到郊外去休闲度假。目前摆在镇人面前的不再是担心本土资源不足,而是担心乡村意象浓不浓,能否推出真正拴心留人的特色“套餐”。2.从游人需求看,由单一逐渐向多样扩展。以往县城居民郊游受条件限制,大都出游单一,早出晚归,过夜者甚少,现在则呈现多样化、差异化。对此,镇乡村旅游产品较为丰富,山有风景,水有灵气,食有佳肴,住有条件,购有特产,玩有体验,游人不虚此行,来时兴至勃勃,返时满载而归,大有美不胜收之感。一些游人初来乍到,感到品种多,体验深,心舒畅。3.从地理位置看,由劣势逐渐向优势转化。镇虽作为近郊镇,但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发展乡村旅游其劣势是显而易见,但其又处在、、交会点,周边景点多,这又是其优势所在。近几年远当一级公路的贯通,交通的便利拉动了外来企业的进驻,从而带动了镇乡村旅游发展,游在周边,吃住玩在乡村的格局正在形成,镇逐渐成为具有区域特点的客源集散地。4.从经营主体看,由被动逐渐向主动转变。乡村旅游仅有客源市场需求,而缺乏主体市场渴求,发展不易,壮大更难。镇过去略显不足,政府缺乏前瞻性,农户缺乏主动性。随着乡村旅游发展,人逐渐意识到,放着金娃娃却羡慕别人的泥娃娃。资源认知的眼界开阔了,由过去被牵着认路逐渐转为自己主动找路。沿着村到木瓜铺的沿线公路旁自发地搞起了农家饭庄,并迅速产生扩散效应。
三、镇乡村旅游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面对如火如荼的乡村旅游发展形势,镇同样面临着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一是新农村建设的大好形势,提供了机遇。随着“十一五”新农村建设主题的唱响及“2006中国乡村游”的启动,乡村旅游发展必然随之提升。根据县委县政府的统一规划,打造20公里绿色生态文化长廊,镇将建成南部旅游业发展区。新农村建设的大好形势,乡村旅游的重点培育,为镇乡村旅游发展无疑创造了难得的机遇。二是镇自身旅游经济的发展,赢得了机遇。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工业强区,旅游富民”战略,镇顺风,借势借力,明确提出打造旅游大镇。现已着手对太清洞的改制拍卖,进一步招商引资,深度开发太清洞的旅游资源,对金家湾旅游资源进行旅游规划,将极大地带动全镇旅游业。镇内有花林最大的溶洞——太清洞,已是重要的旅游风景区。
(二)挑战一是产业群体挑战。城郊乡村旅游业发展迅速,雷同的旅游资源让镇优势难显。紧邻县城的农家乐乡村游集聚区发展迅速。发展农家乐和果品采摘的乡镇较多,有条件的在加快上马,没有条件的在积极努力。如何有效抗击周边现有同类产品和后进产品的竞争,在众多从事旅游业乡镇中脱颖而出,是镇面对的群体竞争威胁。二是后劲不足挑战。目前,镇乡村旅游提升艰难,主要是资金不足造成的后劲不足,存在潜在甚至是现实的威胁。其资源主体溶洞年久缺乏保护,洞内钟乳石颜色退却的现状令人堪忧,已没有昔日的神采。面对如此状况,县委县政府已采取措施,积极招商引资,重振旧日溶洞之气势。
四、镇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镇乡村旅游发展前景虽然看好,但由于相关理论研究、规划和政策指导滞后,存在很多不规范、不健全、待改善的问题,影响了旅游地形象,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一是缺乏规划意识。目前镇许多乡村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建设没有制定具体规划,即使指导全镇乡村旅游发展的总体规划迄今也还没有组织编制。由于缺乏规范的指导,现在全镇的乡村旅游总体上还处于自发性发展阶段,个别地方甚至处于无序发展的状态,旅游开发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导致产品雷同,缺乏自身特色,软硬设施不配套,档次低,使旅游资源潜力没有得到充分挖掘。二是管理相对滞后。乡村旅游的管理还不完善,有关部门缺乏应有的权威。政府对乡村旅游的管理只是将其纳入广义概念的景区景点管理范畴,在对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和引导上隶属于多个部门,多头齐管,不利于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内部,由于经营者基本上是由农民自己经营管理,企业内部缺乏强有效的管理措施。有的即使有了一定的管理办法,由于种种原因,也没能很好地贯彻执行。三是文化含量不够。多数乡村旅游产品往往只片面强调对乡村自然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对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的开发;同时,所推出的乡村旅游服务项目,也往往只停留在提供食宿和餐饮的低层次服务上,而对于那些有很强参与性、知识性、娱乐性的乡村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资源的挖掘还显得十分不够,致使乡村旅游的游览方式主要还是观光旅游,知识性、趣味性和参与性的旅游产品缺乏。四是服务水平较低。虽然镇村民具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旅游服务质量一定有保障。面对成批的旅游者,仅有热情好客之心是不够的,还必须有较高水平的接待服务技能。但由于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未能跟上,镇乡村旅游的整体服务水平还较低,有待尽快提高。五是开发意识不强。由于本地风俗习惯的原因,镇多数地方的村民市场经济意识较低,旅游自主开发意识不强,表现在乡村旅游开发中的“等、靠、要”思想,即等政府来发动,靠政府拿钱来,要政府解决旅游开发中出现的所有问题。农民乡村旅游的自主开发意识不提高,必将影响镇乡村旅游开发建设的整体速度。五、当前县镇域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策略透过镇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不难得出,当前乡村旅游要想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思维前瞻,着眼问题寻找策略,这样才能有效进入重组、变化和提升阶段,才不会使这一崭新品牌流于“新瓶装旧酒”的误区。
1.消除瓶颈,政府主导。突出表现在农民素质与现代化旅游服务要求的断裂;落后的基础设施和交通环境与旅游发展要求的差距;分散的村庄与市场的断裂,农民很难直接走向市场等等,对此政府应起主导作用,建立长效管理体制和便捷协调的旅游机制,制定相关管理办法或条例,对乡村旅游的规划审批、经营管理、安全管理、环境卫生等方面进行规范和监督,引导其逐步走向行业协会自律管理。政府主导,要着重强化旅游管理部门地位,赋予其更大职权,如重要景点和重大旅游建设项目的初步设计审查权;乡村旅游饭店的审批权;乡村旅游景点(线路)的审批权;旅游价格审批权,牵头组织开展旅游市场监查权等等,切实改变以往旅游管理部门职能的模糊性,真正做到不该管的不管,该管的一定管好。
2.长远规划,科学策划。一定程度上讲,近几年乡村旅游发展迅速,很多是农民自己干出来的,农民的勤劳加上市场的机遇造就了许多乡村旅游点的成功,但是缺少科学的规划逐步成为乡村旅游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缺乏规划和低水平规划容易走向“盲目性+积极性=破坏性”。对此,一要注意“引智”,重视发挥具有全新知识结构、充满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优秀人才参与。二要整合区域乡村旅游资源,避免景点形式上的单一,内容上的雷同。突出重点,择优选择一些条件好、有潜力的乡镇、村,高层面的统一规划,科学策划,切实做到“先规划,后开发,不规划,不开发”,以此来保证乡村旅游资源的有序开发,合理利用,长远发展。
3.文化灌注,挖掘内涵。旅游的实质是精神体验和文化消费。乡村旅游只有包容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才能有效增强吸引力与竞争力。挖掘乡村文化内涵,重要的是结合乡村旅游特点,开发乡村特色旅游项目。根据乡村旅游活动对象“古、始、真、土”特点,在一些具有典型文化特征的古村落,开展古村落观光游。利用乡村旅游主体行为参与性特点,在乡村农耕文化意象突出的地方,开辟生态型农业观光园,让游客参与农作劳动,体验农事之趣,如杭州龙井村在采茶季节推出的“作一天茶农”,深受中外游客欢迎。针对乡村旅游文化层次高品位性特点,挖掘乡村民俗文化意象,开展一系列民俗文化活动。镇疾呼“花鼓戏”回归,当属此类。
4.注重宣传,扩大影响。相对于目前旅游风景区大规模的宣传促销,乡村旅游还是“羞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仅仅靠“回头客”及口碑传播,影响小,见效慢。首先,要突出乡村意象。乡村意象在乡村旅游中所起的作用,如同城市中的标志性建筑所起作用一样,具有导向性。如江南“水乡之冠”的周庄、“小桥流水人家”的同里,以及镇未来的“第一溶洞”的龙洞,便属此类。其次,要敢于揭开“羞羞答答的面纱”走出去。根据景区发育的不同阶段,在对市场准确定位的基础上,广泛采取和记者交朋友、和新闻媒体联谊、和旅行社联合、和周边景区联手策划组织活动等手段提高景区知名度,进一步扩大客源。
5.一村一格,树立品牌。乡村旅游最大的危险就是“千村一面”,所以乡村旅游发展应重视品牌效应,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努力使景区动静相宜、高远辅成、横侧不同、常游常新。“一村一格”,重要的是体现差异,突出特色,大到整体定位,小到吃、住。接待设施不足、服务质量不高,是目前乡村旅游普遍存在的问题。服务要做到到“四净一热”,“四净”即饭菜干净、被褥干净、住所干净、院子干净;“一热”即无论什么时候,对游客都像亲人一样热情接待。这种看上去不是特色的特色,令城里居民感动不已,来了就想住,走了还想来。
6.加强培养,集聚人才。乡村旅游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其中的关键,要处理好借助“外脑”与培养自身人才的关系。乡村旅游在发展之初,特别是在进行乡村旅游规划的时候,非常需要旅游专业人才的“外脑”,以引导乡村旅游走上正轨。对于日常的经营管理人才,有条件的可以自己培养,也可以从外面引进。但是一般的服务人员和导游人员最好立足自己培养,这样有助于增强服务的特色,同时还能为当地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要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不断提升农民办旅游的能力。一是对农民从业人员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二是对农民进行旅游相关基础知识的培训;三是对农民进行服务技能培训;四是对农民开展本地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方面的教育和培训。
【关键词】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建议
乡村旅游源自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西方国家的农村,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理论才被正式提出,并在西方国家中形成了多元化、多功能和多层的发展格局。乡村旅游的具体含义就是以乡村的田园风光、生活文化和乡村背景为旅游的吸引物,实现农业和农村等特色资源的旅游产品的开发,以吸引广大游客前来观光游览、休闲度假、体验生活的旅游活动。
1 我国乡村旅游的特点分析
乡村旅游具有不同于都市旅游的特色性质。首先,乡村性。它是以乡村的自然和文化形成独特的景观来吸引广大游客。其次,文化性。乡村本身不具有旅游资源的特性,然而乡村人们对于传统生活方式、习惯的保留,却使得乡村旅游成为独具魅力的旅游观赏资源。再次,生态性。乡村本身的工业化程度较低,传统农业依然是广大乡村地区的重要产业。这就使得乡村中良好的生态环境、优美的田园风光等生态资源,成为现代都市居民摆脱紧张压抑生活的良好去处。最后,体验性。乡村旅游是以体验农耕文化和乡土传统为特色的旅游,它重点强调了生活中的感受和体验。
2 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2.1 产品初级化
这种初级化具体表现在产品和需求的初级化。造成这种初级化的重要原因是由于乡村旅游内涵认识的前期以及急功近利思想的驱使。很多地区在没有充分调研乡村旅游资源、市场分析和产品设计的基础上,就开发实施乡村旅游,成为导致了乡村旅游产品初级化重要原因。
2.2 过度盲目的开发
为了实现自身经济的发展,很多地区没有深刻理解乡村旅游内涵,只是对原有乡村景观的轻微改动后就将其作为旅游景点。还有一些地区的乡村旅游景点存在着明显的人工痕迹,失去了原有的乡村旅游价值。此外,过度盲目的开发,造成农村环境承载力破坏,使得乡村旅游失去了可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
2.3 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方法
乡村旅游是以农业生产和乡村景观为依托的,而且多式多样的乡村旅游活动与以农业生产为核心的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紧密的联合在一起。因此,在发展乡村旅游时,必须将农业、土地、环境、旅游以及地方政府和当地居民协调配合起来。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大多数乡村资源和景观都属于私人所有,这就造成了乡村旅游的无序开发和粗放型经营。要想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性健康发展,就必须建立起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方法。
3 乡村旅游的发展建议
3.1 实现“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区参与”一体化发展战略
乡村旅游发展是一项专业化、系统化的综合性发展工作,如果仅仅依靠当地居民来发展是无法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因此,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要积极地将乡村地区生产和生活的时空整体性、乡村的基础设施服务以及当地居民的理解支持三者的力量结合起来。这就需要当地政府将乡村旅游纳入区域旅游的整体开发规划当中,以做出乡村旅游开发的科学安排和合理的力度。首先,政府的积极引导,能够减少乡村旅游的投资失误,从而防止出现无序开发和重复建设。其次,市场在参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就是利用专业化的手段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科学的开发,并要加深产品的设计,消除乡村产品的初级化,还应当设计经济的旅游路线,实施专业的市场营销手段,以推动乡村产品和旅游资源的销售广度和深度。最后,乡村旅游的有着自身的特殊性,而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在发展乡村旅游时,必须征得当地居民的理解和支持,而且,由于居民会承担诸多的利益和代价。所以,在发展乡村旅游之前,相关部门必须全面调研居民的态度,以避免由于居民的消极态度导致乡村旅游发展程度的受到限制。
3.2 科学制定乡村旅游的发展规划
乡村旅游属于高层次、高品位和专业化强的旅游活动。因此,科学的规划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首要任务。针对现阶段我国乡村旅游中存在的过度盲目开发的问题,具体的解决方案如下。第一,科学选择乡村旅游的布局区位。由于乡村旅游的发展所依靠的旅游资源较为普遍,并且本身所吸引的范围也非常的局限。因此,在选择乡村旅游资源的布局时,应当根据客源市场和交通便利的程度来确定乡村旅游景点的布局。第二,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设计水平。在进行乡村旅游产品的设计时,不仅要体现出乡村旅游的乡村性、文化性和生态性,还应当提高产品本身的档次,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初级产品阶段。所以,在保证原有自然生态环境不被破坏的基础上,要充分挖掘当地的特色性资源,将观赏性、享受性、知识性、参与性、体验性等体现当地传统文化和生活习俗的乡村文化特点的元素,融入到旅游产品的设计理念当中。第三,科学计算乡村环境所能承受的客容量。每一个地区所具有的环境承载力是不同的。所以,在开发乡村旅游之前,要请专业的人员根据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有限的资源,科学的计算出当地环境的承载能力,以确定所能接受的客容量。在确定合理的客容量之后,还应当实施“休养生息”政策,为乡村资源提供合理恢复的时间。
3.3 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方法
乡村旅游资源的分散性和私有性,导致了乡村旅游资源的粗放型经营模式。在这种经营模式下,不利有乡村旅游可持续健康发展。因此,要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方法,将乡村旅游纳入到区域旅游的系统开发当中,并要统筹安排、全面规划、集中管理乡村旅游资源,真正将这些旅游资源实现最为有效地开发和使用,以为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4 总结
随着工业化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地区出现了经济增长乏力、老龄化问题突出等较为严重的问题,然而乡村旅游却将农村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和农村的空间组织结合起来,给农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相信在未来的旅游规划管理下,我国的乡村旅游将发挥更重要的经济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尹奎.我国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22):30-31
[2]孙梅红.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概况及创新性发展策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29):52-53
[3]严春燕.对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状况的探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10,(4):68-69
一、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确定为中国乡村旅游年。在这一年,国家旅游局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将乡村旅游发展成为了我国旅游的一个新亮点。同时,由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闲暇时间的增多,也促进了旅游业的兴起,乡村旅游业也发展迅速。
乡村旅游是将农业与旅游相结合,将传统的农业转变成为休闲农业的一种旅游方式。这种旅游方式,以城镇所不具备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来吸引城镇旅游爱好者,通过满足他们休闲和回归自然的需求而获取经济效益。随着旅游业的整体发展,乡村旅游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目前,我国各地开展的乡村旅游均在朝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我国当前开发的乡村旅游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市场依托型
乡村旅游的目标客户是城镇人,所以他的目标市场就是大都市。利用都市郊区来发展乡村旅游是我国目前最普遍、发展最成熟、最具有市场潜力的一种乡村旅游类型。从当前的乡村旅游发展情况来看,这种乡村旅游的基本定位是给都市居民提供“后花园”式的休闲场所。借助与现代化大都市完全不同的田园及村落景观,为观光者提供采摘、捕钓等各种农村特有的活动来吸引顾客的一种旅游产品。
2.景区依托型
景区依托型的乡村旅游,是指那些在著名景点附近的乡村,借助著名景点的名气和客源,来带动自身的住宿、餐饮、购物等等旅游配套服务的发展,同时还可以促进当地土特产的销售。
3.资源依托型
部分具有民族或者地方特色的村寨,可以依托其独具特色的生态、建筑、人文等资源来吸引游客的一种旅游模式。这些具有民族或者地方特色的村寨,一般都远离都市,现代化程度较低,与外界接触较少。可能正是由于交通的不便,阻碍了他们与外界的接触,才使得他们能够保持自己本身的特色而未被外界同化。
根据上面总结的我国当前乡村旅游所具备的开发类型,已经开发出许多不同的乡村旅游项目:
(1)“农家乐”:一些农民利用自家的农家庭院以及房舍周围的特色风光,吸引城镇游客前来吃、住、观光的一种旅游形式。农家乐也开发出了许多了相关产品,如农家旅馆、农家菜、观光园等等,这种旅游模式投入少、收益快、风险低,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
(2)度假村:在一些气候舒适,自然风景优美、生态环境优良的地带,建设一些比较高档的乡村旅游场所来满足有需求的旅游者休闲、度假,这种旅游模式称之为度假村。
(3)民族民俗风情园:一些乡村或者少数民族的建筑、生活方式、举办的各种活动等等具有其独特的风情特色,也可以做为一种吸引外地游客的一种旅游方式。
(4)观光购物农园:对于绝大多数在城镇生活的人来说,一些观赏、食用植物的种植以及动物的饲养都是新奇的,于是就有一些现代的种植生产园或者实验和科技示范基地等利用自身的特色,将自身同时开发成为度假休闲型的乡村旅游景点。其服务内容包括观光、体验、度假、休闲等各个方面,利用其高科技与高附加值的农业示范、科普教育、提供新奇的农特产品品尝等吸引游客。
(5)租赁农园:一些市民为了体验家禽家畜的养殖或者蔬菜等植物的种植,去向一些农民租赁土地或家畜。于是一些农民便将这种租赁方式发展成了一种独特的旅游形式。他们通过收取一定的租金,将自家的家畜或者土地出租给市民,由市民利用节假日的时间去体验家畜的养殖以及一些植物的种植,平时则由农民负责管理,最终的种养殖成果则属于租赁者所有。
二、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速度很快,让广大的农民朋友从中体验到了收获的喜悦。但是同时,我国的乡村旅游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不解决。未来将会对我国的乡村旅游带来一定的困扰。
(1)建设盲目,没有规划性
从上面总结的我国当前乡村旅游的项目可以看出,多数项目都是由个人或者小集体开发。在开发之前没有进行过专项的旅游规划,发展过程具有很大的盲目性。而且,由于乡村旅游发展的时间还不长,政府部门还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管控,立法也还不健全,乡村旅游的管理单位形同虚设,经营者的行为得不到应有的规范。总的来说,乡村旅游虽然发展很快,经营者很多,但仍是一盘散沙,没有形成品牌,也没有什么营销战略,仍处于很原始的水平。其主要的营销手段就是靠回头客以及朋友关系等。
(2)产品单一
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品种比较单一,如经营农家乐的就单纯经营农家乐,经营度假村的就单纯经营度假村。而且同一种形式的乡村旅游服务项目大多比较类似。尤其是在同一区域内,各经营者的经营方式更是具有极大的相似甚至雷同。这种雷同的经营模式,很难吸引客户。从而加大了不同经营者之间的竞争,增加了市场风险,降低了经营者的经济收益。同时,当前的乡村旅游,主要的项目还停留在住宿,观赏,餐饮等低级层次上,并没有对民俗文化本身所存在的内涵进行深层次的挖掘。随着教育的普及以及游客文化程度的提高,他们在旅游的同时,也会考虑到游玩背后所体现的历史、文化、宗教、艺术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从而对乡村旅游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3)季节性强
旅游的季节性非常明显,普遍存在着冬往南,夏往北的特点。这也就导致了在旺季的时候,各个景点客源集中,人满为患。许多乡村旅游都是由个体或者小公司经营,资金不够雄厚,旅游相关的服务和配套设施不完善,难以满足游客的需求。而在淡季的时候,由于游客量少,又会导致大量的旅游资源闲置,甚至部分旅游景点由于入不敷出而停业,造成了“淡季时没东西吃、旺季时没地方吃”的局面。而且由于一般淡季时间都不短,一年中最少有三分之一到一半的时间处于淡季。这种情况使得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益难以提高,不能有效的吸引投资进行后续的建设,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4)经营水平不高
由于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大部分是当地的农户,受到文化素质及旅游专业素养的限制,他们普遍经营规模较小,档次偏低,经济效益不高。但是,一些经过培训的农户或者由企业经营的旅游景点,从规模、档次、服务质量、经济效益等各个方面都要强于没经过培训的农户。由此可见,对经营者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经营水平,是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有效措施。
三、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
通过上述当前我国乡村旅游所面临的一些问题,以及分析当前客源市场、政府政策等因素,综合分析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
(1)政府将加大干预力度
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以及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已经引起了各级政府部门的广泛重视,许多地方政府已经把乡村旅游的发展纳入了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逐步加大了对其扶持、培育以及管控的力度。
(2)投资趋势逐步多元化
许多有远见的人都看到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纷纷对其进行投资。有部分乡村旅游项目是农民个体经营的,也有合伙经营的,还有一些是村集体投资的,一些有实力的公司也纷纷介入乡村旅游的开发。
(3)逐步向特色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乡村旅游的第一批经营者要么投资失败,改做他行。要么完成了原始的资本积累,准备扩大规模。但是现在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他们想要把乡村旅游做大做强,要在新的竞争中占据一定的优势,就必须采取错位竞争,也就是要发展自己的特色,扩大经营规模,经营自己的品牌。
(4)自助游将成为一种趋势
乡村旅游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开始喜欢乡村旅游。但是同时,他们也不满足于一些已经发展成熟的、老套的旅游项目。他们喜欢自己开辟新的旅游点,自主提出一些新的旅游要求。乡村旅游的目的地和旅游的项目越来越广泛,旅游者在参加乡村旅游时越来越希望采取自助的形式。
(5)旅客来源区域越来越广
在乡村旅游刚刚兴起的时候,由于对其不了解,以及经营者宣传措施不到位等原因,游客多数为附近城市居民。随着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经营者对于宣传以及品牌建设的日益重视。部分乡村旅游项目已经形成了较为响亮的品牌,吸引了国内其他地方甚至国际上的游客前来参观游玩。
四、促进我国乡村旅游健康发展的建议
在欧洲,从上个世纪就已经开始发展乡村旅游了。但是直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才开始兴盛。由于欧洲的乡村旅游发展较早,我们可以借鉴他们的经验,来发展我国的乡村旅游,欧洲的乡村旅游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进行品质认证
德国农业协会在1972年就制定了乡村旅游的品质认证制度,有效保障了游客的合法权益。该制度经过多次修订,一直沿用至今。该制度对度假农场进行品质认证,对于经过检验合格的农场进行登记,并颁发度假农场认证徽章。而认证的后续工作由经济部和财政部负责实行。
(2)成立组织
在乡村旅游的发展初期,相关的法律法规尚未出台,政府的监管还有待完善,此时需要成立一些组织来监管乡村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3)建立完善的预定系统
随着自助乡村游越来越受到欢迎,游客的旅游目的地越来越不明确,突发性很强。只有有着完善的预定系统,如网络、电话、旅行社等等,才能让游客及时了解目的地的情况,以便及时安排未来行程。
(4)政府拨款支持促销
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多是一些农户,他们普遍受到资金的限制,旅游项目的促销一直做的不够好。如果政府能够在促销上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将会极大的提高他们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促进乡村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如2003年,英、法、德三国对本国乡村旅游促销方面的拨款分别是500万英镑、600万欧元和360万欧元,这一数值在近年来还在持续提高。
与欧洲相比,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非常迅速,前景非常好。但是也需要取长补短,借鉴欧洲的一些好多的经验,提高我国乡村旅游的吸引力。
(1)加强政府监管
任何行业在规范化发展的过程中,行业自律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是国家的监管也不可放松。欧洲国家多属于发达国家,其市场化程度非常高。但是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一直实施有效的监管。如法国政府部门对于农场旅游的管理,德国政府对于乡村旅游实行质量认证等。当前,海南省的乡村旅游还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要规范化乡村旅游的发展,除了靠行业协会的自律之外,应该借鉴欧洲经验,尽快加强完善政府的监管。
(2)确定发展重点与优势
欧洲的国家多数都不大,一个国家总与多个国家接壤。一些不同的国家之间也总是有着相同的生活习惯。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为了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各个国家都尽量发挥自己的特色,找出创新点,以有别于别的国家。特色的优势使他们能最大程度上吸引不同爱好的游客。海南的乡村旅游点众多,经营同一旅游项目的不同商家之间的雷同之处也较多。应鼓励他们发展自身特色,避免恶性竞争促进乡村旅游文化的发展。
(3)树立长远的发展目标
摘要:贵州乡村旅游作为贵州旅游市场的一个重要部分。贵州乡村旅游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和条件。多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浓郁神秘的民族 风情,以及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宜人气候,使贵州成为理想的旅游观光和避暑胜地。
关键词:乡村旅游 魅力贵州 资源与条件
一、贵州旅游市场的潜在优势
贵州地貌属于中国西部高原山地,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贵州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全省地貌可概括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基本类型,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境内山脉众多,重峦叠峰,绵延纵横,山高谷深。北部有大娄山,自西向东北斜贯北境,川黔要隘娄山关高 1444米;中南部苗岭横亘,主峰雷公山高2178米;东北境有武陵山,由湘蜿蜒入黔,主峰梵净山高2572米;西部高耸乌蒙山,属此山脉的赫章县珠市乡韭菜坪海拔2900。6米,为贵州境 内最高点。而黔东南州的黎平县地坪乡水口河出省界处,海拔为147。8米,为境内最低点。贵州岩溶地貌发育非常典型。喀斯特(出露)面积109084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1。9 %,境内岩溶分布范围广泛,形态类型齐全,地域分布明显,构成一种特殊的岩溶生态系统。贵州是迷人的“天然公园”。境内自然风光神奇秀美,山水景色千姿百态,溶洞景观绚丽多彩,野生动物奇妙无穷,文化和革命遗迹闻名遐迩;山、水、洞、林、石交相辉映,浑然一体。闻名世界的黄果树大瀑布、龙宫、织金洞、马岭河峡谷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铜仁梵净山,茂兰喀斯特森林、赤水桫椤、威宁草海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犹如一串串璀璨的宝石,五光十色,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以遵义会址和四渡赤水遗迹为代表的举世闻名的文化,更让人驻足凭吊,追思缅怀。
二、贵州乡村旅游的性质和类型
贵州旅游市场正在轰轰烈烈地开展。根据资料显示,贵州省旅游业的发展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80年到1990年。这10年,贵州开始了最初的旅游资源开发。主要是对一些风景资源进行开发,如黄果树、龙宫、织金洞等。实际上,这个阶段已经开始了最早的乡村旅游。第二个阶段是从1991年到2000年。这个时期,形成了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格局,也就是贵州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旅游业生产力布局的基本格局。第三个阶段是2000年以后。中央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了“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的方针。按照这个要求,从2001年至今,贵州省有关部门着重进行了旅游业的结构调整,针对原先主要在风景名胜区展开的观光旅游,如何拓展它的内涵与外延,使贵州旅游既依托风景区,又跳出风景区,提升贵州旅游的文化品位与科技含量。”其中,乡村旅游是贵州旅游的重中之重。
贵州乡村旅游是以城乡统筹发展为指导,发生在乡村地域内,以乡村景观为吸引物,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满足农业发展与旅游需求的一切旅游活动,将贵州的真山真水的田园风光与古朴淳厚的民族文化融合在一起,贵州省独特的一种蕴含着乡间野趣和民间文化的旅游形式。目前贵州乡村旅游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城郊型。这种类型是贵州乡村旅游区位经济模式的主要体现,是适应现代都市人日益渴望摆脱快节奏、繁杂、喧嚣、污染严重等都市环境的需求,利用都市郊区相对城区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及独特的人文环境、地缘优势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在近年迅速发展起来的。是环城游憩带的重要组成,可定位为都市居民休闲的“后花园”,也是目前我国最普遍、最成熟、市场潜力最可观的一种乡村旅游类型。二是景区依托型。这是贵州最早发展起来的一种乡村旅游形式。在地势较为平坦、道路较为通达的风景区内,观光旅游可以向景区周围的乡村扩散,形成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依托大型风景区在市场上的知名度,以景区游客为主要的市场,保存乡村的原生状态,吸引游客在对自然风景观光之余,对周围村庄的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的派生欣赏。三是村寨型。在国家旅游扶贫政策的指导下,贵州的特色村寨乡村旅游在老、少、边、贫困山区发展较快,乡村地区的特色村寨是不同地域乡村建设的历史缩影,也是传统文化的凝固和遗迹。优美的田园风光和秀丽山水村寨结合了传统的文化旅游活动与村寨田园风光,具有率先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乡村旅游胜地的优势。
三、贵州乡村旅游市场的资源与条件
从《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来看,我们知道,贵州旅游的空间发展战略根据贵州旅游资源总体特征,在全省划出12个旅游区,形成全省旅游发展的空间布局,并制定了各区域的战略性、结构性规划。其中,乡村旅游作为贵州省旅游的重点。贵州乡村自然与文化旅游资源的多样性、异质性和独特性,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科学价值、观赏价值和体验价值。贵州乡村旅游保持古朴的原生态,这是贵州乡村旅游的重要优势和基础条件。贵州乡村旅游保持古朴的原生态,这是贵州乡村旅游的重要优势和基础条件。贵州乡村是真实的乡村,乡村的古朴原始的风貌是发展旅游绝好的条件。贵州乡村大都拥有纯美的自然风光。贵州省是由无数风光美丽的自然村落构成的,贵州的每个乡村都可以开辟为一个公园,所以贵州又称为公园省。贵州的乡村具有多样性,不仅有民族特色而且有地域特色。因此,贵州的乡村大多是民族村,而且是不同民族的村落。各民族的建筑风格、服饰等都不相同,充分体现了贵州乡村的多样性。,贵州的乡村旅游蕴涵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贵州的各民族的文化通过各种方式表现其精髓。安顺的摊戏、侗族的大歌、苗家的舞蹈都曾获得过国家大奖。文化并非只是文字性的东西,它体现在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建筑、物品等都是文化的载体。这些文化出白乡村,而且保留在了乡村。贵州乡村旅游市场前景一片大好。
参考文献:
[1]杨胜明. 乡村旅游应成为反贫困的重要力量[J].当代贵州,2004,(23).
【关键词】乡村旅游;区域特色;新农村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
我国乡村旅游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旅游扶贫、农家乐、农业旅游示范点、乡村旅游。2006年国家旅游局曾下发了《关于促进农村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给出了“农村旅游”的概念。2007年又提出了乡村旅游,二者的基本内涵是一致的。一是因为这类产品依托的是“三农资源”,农村或农业不足以全面地反映其内涵;二是国际上基本已通用“乡村旅游”的概念,其内涵也是比较广泛的。乡村旅游是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依托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建筑和文化等资源,在传统农村休闲游和农业体验游的基础上,拓展开发会务度假、休闲娱乐等项目的新兴旅游方式。它是依托“三农”资源发展起来的旅游项目、旅游活动和旅游经济。
二、陕西乡村旅游的现状
1.旅游资源丰富。陕西地处黄河流域,农业文化发达,它位于世界上面积最大、发育最典型的黄土高原的中心,这里有我国南北分界线的秦岭山脉,以秦岭为依托的沿线村镇成为周边城市居民短期外出的好去处。关中是周秦的发祥地,气候适宜,生态环境优越,长期以农业为主,民风古朴、厚重、平和;陕南地处秦巴山区,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农业占主导地位,其文化形态较为古老,居民乐于接受外来事物,注重发展自己;陕北大部处于黄土高原和草原沙漠,属于农牧业经济,其文化形态粗犷豪放。这些都成为了陕西发展乡村旅游得天独厚的条件。
2.季节性明显。这里的季节性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自然季节;二是旅游季节。陕西地处我国西北,具有极强的季节特征,这里的乡村旅游大多集中在比较适宜户外活动的春秋以及夏季,冬季的乡村旅游活动表现得相对就比较弱一点。
3.旅游形式多样。陕西作为西部大开发的前沿阵地,乡村旅游业随着政策的倾斜迅速发展,村落民居、风土民情、田园生态以及综合旅游形式层出不穷。除了传统农家乐形式的吃农家饭、钓鱼等,另有一些有很强吸引力的独特的休闲方式。
4.乡村旅游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新的增长点。乡村旅游是我国乡村发展的主题之一,它可以拉动整个农村经济的有效增长。游客“食、住、行、游、购、娱”的客观要求可以推动乡村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人流、信息流、观念流、文明流等软环境的建设,加快商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发展。
三、陕西乡村旅游取得的成果
1.增加了旅游地农民的收入。发展乡村旅游最直接的一个作用就是直接地增加了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为旅游目的地的增收创造了良好条件。当地农民通过开设家庭旅游、提供餐饮服务、出售农副产品、门票收入分成等,直接从中获取收益,相当一部人已经脱贫致富。
2.解决了当地劳动力剩余的问题。2008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的数据表明:一个年接待10万人次的乡村旅游点,可直接或间接安置300个农民就业。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开始参与到旅游相关产业的服务中来,许多农民不用出门打工就可以获得一个比较高的收入。
3.促进了环境和资源保护意识。乡村旅游给农民带来的经济效益使他们重新审度自己所在的环境和资源,提高了他们对环境和本土资源的保护意识,自觉加强了对生态环境、历史遗迹、民族建筑、传统工艺的保护。例如韩城党家村,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其明显的建筑特色凸现出来,当地村民也意识到资源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对这些村落建筑实施了保护和修复。
4.促进农村文明程度的提高。大量的游客涌入,促使旅游地农民主动地学习旅游知识。从学习普通话、外语,到学习有效的管理方式,许多地方的农民已经有了强烈的市场意识,而且文明礼貌、法制观念明显提高。乡村旅游以其特有的方式促进着各地“新农村”工作的快速有序发展。
四、目前还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虽然乡村旅游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其中存在的问题还很多,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同程度地阻碍着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的正常、科学发展。
1.旅游产品结构单一,没有形成特色品牌。陕西地域广阔,陕北、关中、陕南地域特色各异,开发产品特色少,雷同地方多。从陕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来看,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旅游形式依然比较单一,游客对乡村旅游的理解也比较单一,大部分只集中在吃饭、爬山、钓鱼等层面上,真正特色产品的挖掘比较有限。建议要开发有特色的乡村旅游,就必须依托经济作物和民俗物产,进行土特产品加工,开发参与性较强的项目,增加民俗旅游、健身旅游、劳动休闲旅游在乡村旅游中所占的比重,提高乡村旅游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参与性,这样才能让乡村旅游永葆活力。
2.交通问题亟待解决。由于乡村旅游大多是短线旅游,集中在节假日,加之许多都是全家出行,有老有少,许多城市居民为了避免坐车难的问题,在出游的交通工具选择上以私家车居多。私家车出游虽然极大地方便了游客,但是同样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诸如交通拥堵,停车难,乱停乱放,乱收费等。以西安为例,在2010年和2011年清明节两个小假期中,环山公路上的车流量达到了饱和状态,甚至在一些时段还出现了堵车现象。建议在旅游宣传上可以考虑到交通的因素,提供不同地区相同类型的项目供游客选择,达到一定的分流效果。
3.服务人员素质较差,管理体制不完善。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保证是服务质量的不断优化。目前一些地区由于是一家一户式的经营,管理跟不上,短期行为主义盛行,参与服务的居民自身综合素质较低,自律能力较差,无法形成独立的行业组织,缺乏有效合理的统筹效能,这些都制约着乡村旅游中的服务质量的提高和整体可持续发展的进行。建议在乡村旅游中,一定要结合“新农村”建设的进行,进行在职人员的有效培训,给游客以“新农村”、“新风尚”的全新感受。与此同时,要加强村镇政府管理职能,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进行宏观规划,规范市场,这也是乡村旅游健康发展的重要依据。
4.缺乏有效宣传。目前在陕西地区所进行的乡村旅游的宣传主要是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进行,虽然宣传铺天盖地,但是宣传的效果不甚明显。通过笔者的调查,50%左右的人是通过亲朋好友的介绍选择旅游地点,40%的人是通过媒体的宣传选择旅游地点,剩下的少数游客表示对旅游地点的选择有一定的随机性。这说明我们的宣传环节还比较薄弱,许多网络上的宣传仅限于几张图片的展示和寥寥无几的文字的介绍,剩下的就是联系方式,而这种介绍都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并不能凸现当地的特色。建议结合当地的节日、独特风俗等民俗节庆活动举行一些旅游展示会,展示乡村旅游的浓厚气氛,采用声、光、电展示的方式,或发放乡村旅游资料、光盘,旅游图片,展示特色乡村工艺品和农产品,让与会者认识乡村旅游、了解乡村旅游、参与乡村旅游、宣传乡村旅游,达到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
结论:在陕西这样一个地域条件丰富、民俗风情多样化的地区来说,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无疑是得天独厚的。在政府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之际,乡村旅游必须要从管理体制到服务质量进行完善和改进,结合陕西地域民俗特色进行合理开发,使其能够健康有序发展,促进本省农村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田际遥,游澜波.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不足与对策[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6.
[2]高海亲.发展乡村旅游促进沿海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思考――以浙江省为例[J].农村经济,2009,12.
[3]唐代剑,黎彦.乡村旅游对农民增收、就业实证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9,12.
何斯路村位于义乌市城西街道,地处城区西北方向15公里,人均耕地0.38亩,全村共有442户,常住人口983人。2009年起该村与浙江大学、台湾精致农业协会等单位合作建立薰衣草组织培养基地,致力于薰衣草精致种植和产品开发,目前已通过大棚培育成活薰衣草20余万株,建有120亩薰衣草主题花园,并对“龙溪香谷”薰衣草品牌的类191种产品进行商标注册,开发香包、枕头、香皂等20余种薰衣草产品。2011年成立股份制的草根休闲农业专业合作社,以资金募集和生态资源作为原始股权,分别占比75%和25%,其中生态环境资源股为全体村民所有,资金募集由村民入股、社会募集两部分组成。目前由募集资金投资建设的“斯路何庄”项目一期工程已投入运营,二期工程也在紧张建设之中。依托秀美的自然风光、浪漫的薰衣草基地、独特的建设格局、深厚的乡村文化等优势资源,这座大山深处的古村落逐步被打造成中国长三角地区的“普罗旺斯”,旺季每日吸引数千游客,年承载客流达12万多人次,2014年直接营业收入约500万元,实现村民就业81人,回村就业大学生17人,为村民增加工资性年收入100万以上,同时极大带动了何氏家酿等农副产品销售,为周边黄山坞口等村发展农家乐提供了产业基础,有力推动他们实现就地创业、就业。
2.何斯路发展模式的比较优势
何斯路村创新了农村经济组织模式,将村内生态资源资本化作为全体村民所有的资源股占合作社总股本的25%,并规定永不稀释,这一模式相对于其他乡村旅游模式主要有五个方面的比较优势。
(1)有利于改变低小散的发展格局要打破“档次低、规模小、分布散”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首先须转变单户经营的发展模式。何斯路村通过股份制模式有效整合了生态资源、集体资产和村民手中的闲散资金,使得村里有能力开展斯路何庄、薰衣花园等大型旅游设施建设,统一品牌营销,有力促进了旅游产业链条的完善。
(2)有利于争取各项优惠政策扶持相较于纯粹的工商资本投资项目,何斯路村发展模式在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能充分发挥农村产业促进农民增收、改善农居环境、完善城市功能等作用,带来诸多社会效益,因此更能取得政府部门认同,争取到相关扶持政策。2008—2013年期间,何斯路共计争取各类扶持资金约900万元。
(3)有利于产业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机融合何斯路村将美丽乡村作为其休闲旅游产品的最大卖点,将薰衣草等旅游元素融入乡村这一空间环境,以乡村自然性作为旅游吸引物。美丽乡村建设为产业发展奠定基础的同时,产业发展又为该村的美丽乡村建设增添了一抹亮色,形成了互促共进的发展局面。
(4)有利于充分调动当地旅游资源许多大型乡村旅游项目开发商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会陷入与所在村利益纠葛的漩涡之中,导致开发受阻甚至成为烂尾工程。何斯路模式使每个村民成为产业业主,最大程度争取到村民对乡村旅游开发的支持和拥护,增强村民主人翁意识,促成村民与游客的和谐互动,使产业区别于单纯的酒店、景点服务,让游客置身其中体验到原汁原味的山村生活。
(5)有利于村民共享产业开发红利相对于一般的招商引资项目,何斯路村民能从产业开发中获得更大收益。乡村旅游发展不仅壮大了该村集体资产,推动了本村及周边农民的就业、创业,促进了农家乐经营、农产品销售、工资等多项增收,而且使村民成为股民,从项目盈余中直接获得分红收益,极大拓宽了山区农民的增收途径。
3.存在问题
(1)缺乏前瞻性的开发经营理念由于缺乏大型旅游项目的开发经验,旅游项目开发仍停留在村庄建设的一贯做法中,对规划设计环节不够注重,制定的规划缺乏前瞻性。一方面农房建设缺少统一规划,整村没有进行有效的功能分区与合理布局,既破坏了婉约清丽的山村韵味,又不利于村内古民居的后续开发利用;另一方面旅游产品类型单一、内容不丰富、特色不突出,如薰衣花园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硬化过多、人造痕迹明显,园区内缺少参与互动的游乐项目,没有合理配置花卉种类可长期供游客观赏、摄影,导致项目缺乏持久的吸引力,仅能在薰衣草不到两月的花期内正常营业,严重影响了持续盈利能力。
(2)农户切身参与程度不高虽然该村绝大多数农户入股参加合作社,但真正参与到项目建设、产业经营活动中的村民却很少,大多数人不清楚合作社的管理和运营状况,进而造成极个别村民的不理解。另一方面,村民对开办农家乐是否有稳定客源存在顾虑,对经营乡村酒吧、民宿等缺乏兴趣,而现有接待能力无法满足大型会议和旅游团队的需求,不利于产业稳定发展。
(3)运营团队缺乏企业化管理村里的创业能人在村庄建设和产业开发过程中一直起着主导作用,但随着薰衣花园、斯路何庄等项目陆续投入运营,产业管理人才缺少问题显得越发突出。对村干部的过度依赖,造成乡村旅游产业至今未能建立强有力的管理团队,导致在园区建设、活动策划、游客接待等方面力量薄弱。以接待考察团队为例,由于考察团队多,又缺乏程序化的接待流程,使得村书记的接待任务和村庄事务已相当繁重,还要主抓各产业项目建设细节和整体运行等方面的事务,难免出现应接不暇的情况。
(4)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开发乡村文化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宝贵资源。何斯路村虽然对酒文化、名人文化有一定程度的呈现,但只停留在墙体绘画、图片或实物的简单展示,没有与当地民俗风情深度结合,教育价值和文化品位不高,未能将文化切实渗透到游览过程中去给游客带来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
(5)孤村经营未形成规模效应何斯路村所在的城西街道何里工作片内就拥有望道森林公园、圣寿寺、望道故里等诸多旅游资源,但目前的开发均各自为政,项目之间缺少呼应,没有将旅游资源有效整合来吸引游客。
4.对策建议
(1)明晰定位,规划引导,迎合多元旅游需求要改变村庄建设的老思路,以打造舒适的旅游消费环境的思路来开展建设。对村庄布局、民居外立面、游乐项目等开展全方位整体规划,从游客需求出发,充分发挥特色资源优势,丰富项目内容,利用山村宁静的居住环境打造健康养生区,利用薰衣花园打造科普游乐区,利用村后山林打造康乐健身区,利用名人故居打造爱国教育区,利用曲酒、农耕文化打造民俗体验区,满足不同群体的多元需求。
(2)示范带动,全民参与,凝心聚力谋发展一是村干部要以身作则,带头利用自家房屋发展农家餐和民宿,以实际行动来鼓励其他村民积极投身农家乐产业经营。二是鼓励村民义务参与乡村旅游产业的建设、管理工作,力所能及地为产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并将功绩登记在册,以此来增强村民主人翁意识和归属感。三是经营行为特别是财务管理要公开、透明,产业有稳定盈利后要及时进行分红,让广大村民明晰项目的收支状况,避免产生误解。
(3)完善制度,明确分工,建立优秀管理团队要及早转变之前家族企业式管理,真正建立公司化运营制度,聘请有经验的管理人员参与项目经营管理。可借鉴台湾十鼓文化村的管理模式,将人员分若干个部门实行专业管理,如设立行政部负责行政人事管理、环境保洁及设施维护;设立游览部负责游客参观、接待及对外宣传;设立教学部负责特色文化的挖掘、研究和教学科普等。鉴于考察团队较多这一情况,可将接待考察团作为村庄的重要产业来开发,根据不同主题制定完善的考察套餐,将参观线路、现场解说、视频演示、餐饮标准等考察流程进行明确,形成标准化操作,不仅有助于打响何斯路的品牌形象,也增加村庄的集体收入。
(4)深入挖掘,突显特色,充分彰显文化韵味何斯路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幽静的山村环境和薰衣草带来的浪漫意境,要着力抓好这两点的特色培育工作。在山村环境提升上,一方面要走生态、环保道路,加快新能源利用和垃圾分类推广进度,村内做到见缝插花,统一在道路两测及农房窗台上装点花卉,进一步提升村容村貌;另一方面要彰显乡土文化韵味,在继续办好何氏家酿曲酒文化节基础上,加强酒文化博物馆、名人故居等场所建设,除物品陈列外,在场馆内添置红曲酒酿造等参与性项目,出售相关文化产品,增强乡土文化的渲染力。在浪漫意境营造上,斯路何庄的客房可以借鉴一些主题酒店的做法,将部分房间装修成不同风格来迎合年轻人的需求;薰衣花园内也需要增加游乐项目和薰衣精油制作等科普项目,逐步完善园区的游乐和教育功能。
关键词:乡村旅游 发展现状 对策 呼和浩特
所谓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特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为吸引物,以城镇居民为主要客源市场,通过满足旅游者休闲、求知和回归自然等需求来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一种旅游形式。乡村旅游不仅可满足广大城市游客“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需求,而且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和保证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均具有重要意义。
一、呼和浩特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一)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呼和浩特旅游业发展的新方向
呼和浩特市地处内蒙古中部的金三角,区位优势显著。包括四区、五县,四区是新城区、回民区、赛罕区和玉泉区;五县(旗)即武川县、土默特左旗、和林格尔县、托克托县、清水河县。全市总面积 1.72 万平方公里,幅员辽阔、乡村众多,乡村旅游资源丰富。近些年随着呼和浩特旅游业的不断发展,通过重点指导、市场运作等多项措施,开拓了很多的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地。形成了以回民区和玉泉区为代表的城郊休闲型乡村游。以新城区、赛罕区和林县为代表的农业观光体验型乡村游;以土左旗与清水河县为代表的风光民俗型乡村游;以武川县的五道沟、得胜沟、托县的一遛弯儿农家乐为代表的景区依托型乡村游。
(二)政府的大力支持为呼和浩特市的乡村旅游提供了大好的机遇
近些年呼和浩特市经济迅猛发展,其中旅游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占总经济的比重逐年增加,市政府也加大了对旅游业的扶持。2008年全市旅游系统按照国家旅游局提出的相关要求,制订了与呼和浩特市实际情况相适应的“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管理办法”,编制了《呼和浩特农家乐旅游发展规划》,积极推动了呼和浩特市乡村旅游的快速和健康发展。2009年到2010年,呼和浩特市旅游部门深入乡镇、农村,重点研究发展乡村旅游急需解决的难点问题,编制完成《呼和浩特市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指导土左旗、武川县编制《敕勒川哈素海文化旅游产业园总体规划》、《武川县域旅游总体规划》。
(三)乡村旅游推动了呼和浩特市经济的发展
目前,呼和浩特市共有乡村游接待150余家,农家乐接待示范户33家,在建27家 。在“十一五”期间,呼和浩特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31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45亿元,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收入以近20%的速度增长,是同时期呼和浩特市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1.4倍。呼和浩特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不仅满足了城市居民的旅游需求,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为建设新农村探索了一条新路。
二、呼和浩特市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
呼和浩特市乡村旅游这几年发展速度非常快,可以玩的地方很多,但是缺少特色产品,产品结构比较单一、形式趋同,乡村休闲旅游产品类型同质化严重。乡村旅游的各个 “农家乐”提供的服务项目大同小异,仍停留在吃农家饭、钓鱼、唱歌、打牌等常规活动,缺乏与景区和自然资源的结合,对当地的乡村资源优势认识不透,挖掘不深,使得乡村旅游产品缺乏独特性。
(二)基础设施配备不足,旅游服务质量不高
乡村旅游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旅游交通、餐饮、住宿、通讯、水、电、气、排污系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然而,目前呼和浩特市乡村中的基础设施及公共事业设施配置不完善,如乡村的客房、厨房及厕所的卫生条件差;停车场等公共设施简陋、设备不足等,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乡村旅游的开发和发展。此外,还存在着部分乡村旅游档次低,服务质量差等问题。
(三)乡村旅游人才匮乏,旅游管理水平低
由于呼和浩特市乡村旅游的开发和研究均处于初级阶段,从事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人员较少,且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大多以村民自我管理为主,人才的严重匮乏导致管理的不到位。乡村旅游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专业性不强,出现轻管理、低质量、低收入的不良现象,制约了呼和浩特市面上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四)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过度,生态保护意识有待提高
呼和浩特市有部分乡村旅游目的地没有注重对乡村旅游资源的保护,急功近利,无序开发,商业开发过度,旅游开发对环境的破坏和干扰基本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伴随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涌入,带来的生活垃圾、污水、汽车尾气造成呼和浩特市部分乡村旅游目的地的自然生态环境负载过重,导致乡村旅游地的环境退化、资源过度使用,严重影响到了乡村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
三、呼和浩特市乡村旅游业发展对策
(一)丰富旅游产品,打造特色品牌
呼和浩特市发展乡村旅游就是要保留本地特色,不能盲目跟风。乡村旅游发展应重视品牌效应,针对市场需求,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必须积极创造优美的环境、便利的、优质的服务、特色的项目,大到整体定位,统筹规划,小到吃、住、玩、门票,所有细节都要有特色,只有做到处处特色突出、品位高雅、文化悠远、民风淳朴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融合,才能真正吸引客人。
(二)完善配套设施,提高服务质量
应完善乡村的内部交通体系,形成自己的特色;供水、供电体系统要环保且富有创意;逐步完善停车场、厕所等配套设施;提高旅游点内的服务人员素质,学会接待的礼仪,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等,服务要紧扣 “方便、热情、周到”六字方针,为游客参加乡村旅游活动提供方便。
(三)注重人才培养,健全管理机制
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与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低下的矛盾日益突出,人才奇缺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瓶颈。呼和浩特市各级政府、各级旅游管理部门应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实施“人才工程”,加快乡村旅游地农民从体力劳动者向知识型、智力型劳动者转变。要把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作为“培育新农民”的重点。通过加强乡村旅游管理人员和从业农户的业务培训,提高科学管理、经营水平和服务质量。建议旅游发展管理部门与呼和浩特市的高等旅游院校合作,积极培养、培训和引进专业管理人才,弥补乡村旅游开发人才的不足。同时,以开展乡村旅游点质量等级评定和星级农家乐评定为抓手,逐步提高乡村旅游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四)合理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提高生态保护意识
发展乡村旅游业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目前,呼和浩特市乡村旅游正处于一种不断上升的态势。但是一些地方目光短浅,受利益驱动的影响,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这是破坏长远发展的举动,必须加以制止。乡村旅游开发必须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在土地利用上、景区开发都要坚持保护第一,尽可能不改变现状,尽最大可能给予全方位的保护,要在保护好的前提下进行充分利用。同时也要做好对游客的教育宣传工作,使每一位游客都能关心生态环境,不破坏一草一木。
参考文献:
[1]程道品.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及案例[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53
[2]叶琼秀,覃建雄.成都市近郊乡村旅游 SWOT 分析及发展模式探讨[J].四川地质学报,2010.3
罗江县地处成都平原北部,为德阳市北部丘陵地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降雨充沛;交通上拥有便捷的航空、公路、铁路、水运立体交通网络,经济区位具有明显优势,又是成德绵区域中心城,位于成渝经济圈和成德绵半小时经济圈核心地段,东西南北均可辐射超大城市,辐射成德绵2400万人口消费市场,向东可辐射重庆、湖南、湖北,向北可辐射大西北,向南紧联成都,辐射云南、贵州、广西。
2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资源调查
罗江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资源可分为5类:乡村产业旅游资源、乡村村落旅游资源、乡村文化旅游资源、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和景区依托型旅游资源。
2.1乡村产业旅游资源
特色农业产业基地:优质粮油产业、现代柑桔产业(蜜柚、杂柑)、现代梨产业(翠冠梨、金花梨)、青花椒产业、贵妃枣产业、核桃产业、特色蔬菜产业、特色水产基地等。特色产品有贵妃枣、金花梨、翠冠梨、西蜀密柚、杂柑、核桃、油菜、大米、淡水鱼等。
2.2乡村村落旅游资源
产业村落:芒江村(翠冠梨)、宝峰村(贵妃枣)、顺河村(青花椒)、合圣村(青花椒)、大井村(金花梨)、千鱼欢村(水产养殖)、黄荆村(杂柑)、星光村(蜜柚)、灯盏村(杂柑)、苏桥村(柑橘)、槽沟村(有机稻)、太平村(食品加工)、老君村(莲藕)、金龙村(花果)等。有蔡家大院、龙泉山庄、凤岭居休闲山庄、故里农庄、凌云山庄等特色农家。
2.3乡村文化旅游资源
主题文化:三国文化、调元文化、诗歌文化、佛教文化、川剧文化、民俗文化、鸽子文化、乡愁文化、路桥文化、廉政文化等。节庆活动:梨花节、诗歌节、童儿节、葵花节、鸽子会、青花椒节、荷花节、枣子节、柚子节、品果节、赏花节、春分祭祖、新年祈福、中国ATV全地形车赛等,一年四季节会不断,“春赏花、夏纳凉、秋品果、冬养生”已经成为罗江乡村游名片。
2.4乡村生态旅游资源
自然生态:春风十里生态农业产业园、山弯湾家庭农场、凯江沿线“大回湾”、天马山翠冠梨基地、天泉山湿地公园、大霍山贵妃枣基地、彭家坝水库(隐海)湿地公园、乡愁记忆国家农业公园、周家坝湿地公园、宝峰山森林公园、春花秋月现代梨产业基地、八卦谷、凤雏湖风景区等。人文生态:醒园、庞统祠、点将台、白马关关楼、白马关北关楼、倒湾古镇、鹡鴒古镇、奎星阁、李调元纪念馆、文昌宫、金牛古道、诗歌博物馆、太平廊桥、潺亭水城、万安驿、五丁谷、八卦谷、五美寨、范家大院、王家大院等。
2.5景区依托型旅游资源
白马关4A级旅游景区、香山鹭岛3A级旅游景区、调元故里景区、大霍山(宝峰山)风景区、天马山风景区、天泉山旅游区等。全县有精品旅游点132个,可用“近”(空间)、“精”(产业)、“静”(生活)、“敬”(文化)、“净”(环境)5个字概括。其中,16条精品旅游线路,年接待游客320万人次以上。近3年游客接待数和营业年收入增速均在15%以上。
3存在的主要问题
3.1旅游开发层次不高
综合配套服务设施还需要不断完善和提升,绝大多数仍处于原生态状态。“乡土农业”味道十足、“乡土文化”味道不够,产业园区变景区还有一个“羽化升华”的过程,还亟待加大投入,完善景区道路、标牌标识、观光亭台、餐饮医疗卫生等基础配套,提升游客接待能力。景点打造风格内涵品味有待提升,文化还需深度挖掘。
3.2互动欠缺,缺乏统一管理服务、缺乏统一包装打造
一是复县20年里,罗江县委县政府在调结构时“五带十园”的匠心布局和“一镇一品”建设,为现今发展休闲农业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罗江县内人文类、农业类、休闲类的景点众多,有132处,可谓“星罗棋布”“镇镇开花”,但没有形成统一品牌。比如,大霍山(宝峰山)风景区,同一座山、同为贵妃枣生产基地,在白马关镇域内(山南)叫大霍山景区,在蟠龙镇域内(山北)叫宝峰山景区。二是没有进行统一宣传和纳入统一的旅游线路管理,分布松散凌乱,没有串联形成经典特色线路,线路标识标牌不清晰,不能满足现今自驾游(骑行)的需求。三是没有深度挖掘文化和统一包装,每年罗江县境内的各种节会多达40余次,来罗江县观光的游客虽多达200万人次以上,但多停留在“观光”层面而不是“休闲”,没能发挥宣传罗江的作用。
3.3营销宣传不到位,未形成特色品牌
目前罗江县乡村旅游很有亮点特色,犹如养在“深闺中的女子”,既精致又有内涵,虽然自身条件不错,但由于包装和宣传力度不够,在百里之内的成都、绵阳等市,名气还不大,罗江县的宣传营销还亟需努力。
4关于罗江乡村旅游发展的思考
4.1定位
罗江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探索和实践,需要以“体现罗江特色、塑造罗江品牌、服务罗江三农”为核心,遵循“以产业为基础、以文化为灵魂、以创意为手段”的指导思想,充分彰显休闲农业促进增收的经济功能、带动就业的社会功能、保护传承农耕文明的文化功能和美化乡村环境的生态功能。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生态旅游、智慧旅游。
4.2目标
按照突出优势资源、开发重点产品和逐步配套发展的原则,对罗江全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功能布局等进行综合规划,分阶段和分步骤有序开发建设,将罗江建设成中国西部最具川味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目的地。
4.3建议
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科学规划功能区域、明确重点发展组团和重点项目业态,带动和引导整个罗江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转型调整。依据罗江县的地理空间结构、人文资源分布、农业产业聚集特点,建议将罗江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按照“一带三区”的布局进行建设。凯江流域观光带(凯江流域沿线),即“水河-泞水河-凯江”。依托凯江流域的自然生态环境,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重点发展生态观光、休闲娱乐和水上康体等功能业态,形成一条“两岸有生态、水上有业态、节点有形态”的和谐共享罗江生态母亲河。诗乡田园发展区(北部4镇),即“略坪镇-调元镇-金山镇-慧觉镇”。依托良好的特色产业基底、文旅资源以及已经形成的乡村旅游综合体,重点发展生态观光、休闲娱乐、养生养老、乡村度假、农耕体验、文化节庆等主题业态,形成点-线-面乡村旅游资源相结合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格局,构建罗江北部诗乡田园发展区。文旅融合聚集区(中部3镇),即“白马关镇-万安镇-御营镇”。依托丰富良好的特色产业基底、文旅资源以及已经形成的乡村旅游综合体,重点发展都市商务休闲、主题文化之旅、山地运动康体、乡村休闲度假、会议节庆活动等主题业态,形成以罗江都市人文和三国历史文化为核心的农文旅融合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格局,构建罗江中部文旅融合聚集区。生态农旅体验区(南部3镇),即“蟠龙镇-鄢家镇-新盛镇”。依托优异的产业基础、生态环境和较完善的乡旅配套,重点发展生态观光、乡村休闲、家庭旅馆、山地运动、定向越野、乡村节庆、民俗活动等主题业态,形成以贵妃枣、蜜柚两大产业为主题的特色组团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格局,构建罗江南部生态农旅体验区。
4.4措施
关键词:扬州 乡村旅游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8-265-02
随着中央对”三农”的高度重视以及全球现代旅游发展的趋势,乡村旅游在国内旅游开发市场中越来越得到重视。乡村旅游是以农业、农村、农民“三农”资源为主要载体的特色旅游,是促进城乡共同繁荣的有效形式。乡村旅游依托当地生态环境、农耕文化、产品特色和民风民俗,符合世界旅游业的发展潮流,具有十分广阔的现实和潜在的市场需求。
扬州乡村旅游资源异常丰富,近年来发展迅猛,出现了自然生态游、乡村休闲游、农业观光游等多种形式的旅游产品。扬州市乡村旅游的真正发展始于2006年在仪征召开的乡村旅游工作会议,会议明确了“背靠资源、面向市场、打造特色、唱响品牌”的发展思路和“政府主导、农民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发展途径,在此会议的推动下扬州乡村旅游开发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2007年扬州市委、市政府在《旅游名城建设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从一般观光旅游城市向休闲度假旅游城市转变”的总体目标,乡村旅游是把观光旅游与休闲旅游、体验旅游等结合起来,具有进一步拓展传统旅游的功能,是实现旅游产业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的几个小长假,扬州乡村游人气十分旺盛,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清明”、“五一”和“端午”小长假,全市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100多万人次,全年接待游客500万人次以上,乡村旅游已成为扬州市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7月,扬州市政府第二次召开乡村旅游工作会议,确定扬州市乡村旅游2010-2014年的“三级跳”发展目标:2010年,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总量要达到600万人次,2012年年接待游客总量要达到800万人次,到2014年,全市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总量要突破千万人次。
一、扬州乡村旅游开展现状
1.乡村旅游主题特色逐步显现。有主题有特色才能有发展,扬州各地在挖掘资源的基础上,积极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打造了一批主题鲜明且有特色的乡村旅游景点。如以江鲜、湖鲜、花鲜为主题的江都沿古运河水乡旅游区,以登月湖的生态风貌、果蔬种植和农家饭菜为主题的仪征登月湖农家乐旅游线,以野鸭、麻鸭养殖、原始生态岛的野外食宿游为主题的高邮鸭岛生态旅游区;另外,宝应以荷花、莲藕、果园、螃蟹自然资源为主题,维扬以蜀冈文化为主题,湾头古镇以玉器为主题,瓜洲古镇以时尚旅游为主题等等。扬州乡村旅游初步形成了以下几种模式:以山林野味、湖鲜江鲜为特色的品牌餐饮模式,如邵伯龙虾、双黄鸭蛋、全鱼宴、全鹅宴、全牛宴等;以农业观光园、采摘园为特色的都市农业模式,如登月湖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小纪农业观光采摘园等;以乡村休闲、度假为主的休闲农庄模式,如临泽生态度假村等;以乡村自然生态、丘陵风貌为特色的生态养生模式,如白羊山森林度假山庄等;以及乡村酒店模式、创意产业模式等。
2.乡村旅游重点项目稳步推进。在众多的旅游项目中突出重点项目。宝应正润生态园已投资上千万人民币对旅游区进行改造完善,增加游客参与项目,改善接待条件与基础设施,正在积极申报国家AAA级景区。渌洋湖生态度假村项目围绕“水上森林、农渔风情、人间仙境、有机食品”等特色,开发建设集生产、观赏、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八区一带二十四景”乡村旅游,游客中心、荷花池、龙虾垂钓等已建成。仪征枣林湾生态园累计投入2亿多元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先后吸引了国内外100多批次客商前来参观考察,已有20多个总投资亿元以上的生态项目签约落户,其中以红山体育森林公园、康大枣林湾生态农庄、云鹭农业科技、青春园林为代表的10多个康体娱乐、高效种植、观光旅游项目建成开放。高邮东湖湿地公园、瓜洲国际旅游度假区已被列为全省重点旅游项目,正在积极推进。临泽生态度假村、宝应荷园经过加大投入、认真整改,已成功申报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目前,扬州市已拥有全国农业示范点7家,近百家乡村旅游接待点。
3.乡村旅游的外部环境明显好转。乡村旅游主要面向广大城市居民,环境整洁优美、交通便捷舒适、食宿安全卫生就成为发展乡村旅游的基本要求。各地区加大了基础设施投入,积极为乡村旅游创造良好的条件。一是结合新农村建设,加大投入,对乡村旅游示范点、集中点进行改造、完善、提升,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二是加强经营户配套设施建设,开展农户庭院美化、绿化、洁化工作。三是加强重点乡村旅游点和自然生态景区建设,对景区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开发建设更多更富特色的生态景点,通过环境整治和设施建设,使游客真正做到“行有基础”、“食有特色”、“住有条件”、“游有内容”。
4.乡村旅游渐渐成为市区主板块旅游的有力补充。为吸引更多的扬州市民及外地游客参与乡村旅游,分流市区旅游接待的压力,延伸市区旅游线路,各地主动对接,积极采取措施承接市内外游客。宝应的“中国宝应荷藕节”和仪征的“绿杨春早茶文化节”、江都的“邵伯龙虾节”、高邮的“鸭蛋节”均进行了进一步完善与包装,面向市内外进行了宣传推介,吸引了大量游客。2009年5月首届中国芍药节隆重开幕,仪征先后在扬州、南京邀请数十家新闻单位、近百家旅行社和各界朋友到会并踩线,并举行了乡村旅游推介会,宣传推介乡村旅游新产品。在芍药节期间还开通了为时一个月的旅游直通车,在市民中产生了很大影响。2009年“清明”、“五一”、“端午”等小长假,以“农家乐”、乡村休闲游、田园风光游和农业生态游为主题的度假休闲之旅多姿多彩,游客和市民感受农家乐,吃农家土菜,在入乡随俗中轻松度假。小长假期间,许多外地游客第一日游玩市区后,第二日便开赴周边地区放松身心,休闲旅游,乡村旅游接待量成倍上升,已经成为市区主板块的有力补充。
二、扬州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扬州乡村旅游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处于起步阶段,与苏南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还存在很多问题。
1.布局规划不统一,思想认识尚有待提高。从扬州乡村旅游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大多数已开展乡村旅游的地区,基本上是自发组织,乡村旅游景点主要由当地农民或外来投资者自发建设,政府部门缺乏规划和有力的引导。当地政府对乡村旅游的认识也存在不足,只把乡村旅游看作是旅游业的补充和点缀,没有从更高更远的角度来认识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新事物所具有的极广的市场需求,没有认识到其发展的广阔前景。政府认识上的不足导致不同旅游地之间信息不畅、缺乏地方互动,农业项目与传统旅游景点之间、农业项目自身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共生性较差;多数地区缺少对旅游资源的总体规划设计,一般是在原有农业生产活动的基础上稍加改动就开始接待游客,既不具备观光、参与性旅游的基本要求,也没有深入挖掘传统的乡土文化,尚未达到乡村旅游所应有的氛围与标准。
2.经营分散,产品形式亟待多元化。扬州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但是经营分散。许多乡村旅游景点只是依托就近的水面等自然风光,简单摆放建筑等设施,建筑的风格、内部装璜装饰也缺乏协调性,一些乡村旅游景点的内部的装饰与物品的配置也存在冲突,旅游产品的整体性、协调性较差,整体布局多显凌乱。分散的经营使乡村旅游景区重复投资,形成恶性竞争,在市场经济中很难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同时,扬州乡村旅游没有形成一定的经营规模,加上资源整合程度低,不能充分体现出旅游产品的特性。大多数地区的乡村旅游主要以“农家乐”的方式存在,向客人提品基本上都是:钓鱼、打麻将、打扑克、吃饭,旅游内容十分单调、乏味,与本地域文化结合较少,缺乏对乡土文化、民风民俗的发掘。乡村旅游产品缺乏耀眼的亮点和特别的吸引力,产品整体处于低水平开发状态。
3.行业管理力度不够,接待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多数乡村旅游业的经营属于自发的、分散的、粗放的个体小农经营方式,许多经营者对于乡村旅游这一概念没有深入的认识和理解。许多景点由个人或村委会管理,处于低水平的管理状态,根本谈不上产品的包装、营销、更新,基本没有新的投入,也基本没有对经营秩序的有力管理。另外,由于扬州乡村旅游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各地区的乡村旅游开发和研究均处于较低层次上,且主要形式又多为农家乐,而农家乐经营管理人员相对较少,尤其是当地农民开发建设的农家乐,他们既是管理人员,又是服务人员,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从管理上、服务上都比较粗放,个别景点形成了轻管理、低质量、低收入的恶性循环。另外,很多“农家乐”不提供住宿,一些旅游接待点居住条件较差,人工造景过多,经营管理水平低,特色服务不明显,这使得乡村游很难被更多的城市居民所喜爱。
4.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尚待完善。扬州农村旅游资源均分散在郊区县,数量众多,星罗棋布,但“拳头”旅游产品缺乏,具有一定规模的旅游景点较少,且投资比重偏小,许多乡村旅游点还没有意识到把吃、住、行、游、购、娱旅游要素进行配套,尚未形成完整的产品体系和配套的旅游功能,仅仅在简单再生产上徘徊。农业项目的旅游功能难以得到进一步开发,导致乡村旅游景点总体规模偏小,最终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其旅游产品的促销工作自然就跟不上发展要求,因而所能吸引到的游客仅限于周边城镇地区,对外地游客未能形成应有的吸引力。同时由于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导致乡村旅游中的必要因素如道路、停车场、洗手间、电话亭等公共设施简陋、设备不足,客房、餐厅等主要食宿设施条件差,卫生状况和设施设备条件难以让人接受,与游客需求不配套,导致乡村旅游发展后劲不足。当前,大部分游客来扬游览的主要去向还是传统的旅游景点,真正参观乡村旅游项目的游客很少。
5.产品开发定位不清,营销理念及品牌意识尚需增强。目前,扬州乡村旅游中以“农家乐”、“渔家乐”为主要业态,而这些项目相对来说起步早,大都缺乏可行性研究和科学的市场定位,发展思路不清晰、管理水平不高,导致发展潜力不足、发展态势不理想。部分乡村游产品打造中还出现一种不好的倾向,即乡村旅游产品景区化,乡村旅游线路观光化,乡村旅游接待宾馆化,失去了“农、俗、情、趣、真”这样的“灵魂”。
从营销情况来看,大部分开展乡村旅游的村镇宣传力度不够,许多企业经营主体还未真正意识到营销的重要性,营销手段单一,缺少包装策划,主要靠客传客宣传,靠自然散客、回头客经营,基本没有发挥网络信息在整个旅游产业价值链中的作用。销售不成体系,农户和旅游协会的自我销售意识不强,在宣传方面过多依赖村委会,没有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预定和销售系统,没有横向和纵向的网络体系,与当地或周边大城市的旅行社联系不密切,没有形成整体营销。
三、解决扬州乡村旅游问题的对策
1.加强乡村旅游开发规划。具体的规划工作可从两个层面展开:首先是区域规划。各旅游主管部门应切实承担起这方面的工作,打破行政壁垒,按照市旅游发展的总体布局,做好规划对接,做好项目定位,挑选出一批市场前景看好的点列入全市旅游总规的项目储备库,并与农林规划及相关规划相衔接。突出重点,有序开发,指导他们发挥特色、制造差异、显出优势,避免仿效跟风,恶性竞争。其次是项目规划。乡村旅游开发不能急功近利,要有长远眼光,应该请专业公司从市场需求的角度规划、策划,以保证项目的生命力。维扬、广陵、邗江可根据全市城乡统筹发展实施意见,按照“一江”、“三线”、“五片”的总体布局,打造蜀冈生态休闲区、槐泗、甘泉生态休闲区、湾头古镇和茱萸湾、凤凰岛生态度假区,并形成特色发展的格局。
2.挖掘乡村旅游产品文化内涵。在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和设计中注重挖掘其文化内涵,对旅游地的区位条件、资源特色、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及客源市场等进行认真和详实的调查与评价,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揉进民风民俗,以乡土文化为核心,在乡村民俗、民族风情和乡土文化上做好文章,开发出具有区域特色、与新农村建设环境相协调、有品牌效应的乡村旅游目的地,使乡村旅游产品具有较高的文化品味和较高的艺术格调。同时,在开发过程中要控制人工化、城市化倾向,保持景区青山绿水、空气清新以及自然农业景观、原始森林、水域面貌。因为乡村地区特色是旅游产品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之所在,也是旅游开发的重要原则之一;乡村自然原始的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是有别于城市景观的最突出的特征,也是乡村旅游得以兴旺发达的根基。
3.规范管理,提高服务水平。乡村旅游作为近几年形成的新型旅游业态,目前国家尚未制定相关管理办法,但江苏省去年推行了乡村旅游等级划分的试行标准,市政府旅游部门可根据省里的标准,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以切实规范服务行为,提升服务质量。应该把星级饭店、A级景区的服务理念和要求向乡村旅游延伸,各旅游主管部门做好对乡村旅游的跟踪管理工作。除了服务质量以外,还应加强乡村旅游的统计工作,真正全面、客观地反映接待情况。制定和完善旅游行为规范,加强对经营者的检查与监督,为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和良好的发展环境。
4.加大投资力度,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加强乡村旅游投资的方式主要是调动各方面投资乡村旅游的热情和积极性,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可采取以下措施:政府制定财政贴息和税收优惠政策,加强对乡村旅游企业的资金扶持;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用优惠政策吸引大企业集团、乡镇、村集体及农户投资参股;积极引导金融机构特别是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联社加大对乡村旅游的信贷投入,面向农户和中小旅游企业扩大小额贷款和联保贷款规模,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降低贷款门槛;对于已有良好发展基础的乡村旅游项目,可以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开展社会融资;发展开放型经济,大力引进外资;鼓励农户以房屋、宅基地、土地承包使用权、资金、技术等投入乡村旅游开发。通过多种形式筹集资金,努力使与旅游服务相关联的行业,包括宾馆饭店、景点设施、娱乐、交通、购物等配套设施都做到尽善尽美和富有特色,同时注重提高服务质量,以吸引游客,扩大客源。
5.加强宣传和促销力度。重视乡村旅游点的营销工作,增强营销的针对性,以附近的城市居民为主要的目标市场,如仪征面对南京、江都面对泰州,宝应面对淮安,邗江面对镇江的市民,打造不同特色的产品来满足游客需求。在县(市)域层面的营销上,充分利用旅游网络和旅游宣传品引导市场消费,在乡村旅游点营销上,不断策划旅游产品,丰富游客参与性项目,发掘传统习俗文化,举办专题节庆活动。已有的节庆活动应继续完善,作出品牌。各乡村旅游点应该用特色项目、特色活动、特色餐饮、特色商品来增加市场吸引力。旅游部门应加强宣传、整合、引导的力度,加强与相关部门和旅游集散中心的联系,尽可能多地开辟至乡村旅游点的旅游班车,努力提高散客的可进入性。同时,与旅行社、大企业、学校、车友俱乐部和其他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形成稳定的客源渠道。加快乡村旅游目的地网络营销管理系统建设,指导乡村旅游景区、农村家庭旅馆等建立网上预定系统,提高乡村旅游发展的信息化水平。
参考文献:
一、历史的回顾
建国后我国农村体育第一次繁荣期,当时开展农村体育的基本思路是:“服从生产,坚持业余、自愿原则,开展简单易行的体育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2000多万人参加各种体育活动,约占当时全国农村人口总数的5%。我国农村体育的第二次繁荣期开始于改革开放,特别是“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以来,农村体育更是取得了全面发展。一是组织领导进一步加强,县级的全民健身领导机构占县总数的95%以上,许多乡镇也成立了领导或协调机构全国农民体协工作会议。二是体育场地设施有所改善,“全民健身工程”和“雪炭工程”的实施对于改善贫困地区体育场地设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三是“全民健身宣传周”活动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有效地增强了农村居民的体育健身意识。 “亿万农民健身活动”的蓬勃开展,不仅减少了疾病,提高了农民的健康水平,而且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体育对农村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越来越大;四是体育社会化程度逐步提高,组织网络正在形成,“农村县城镇体育指导站增幅显著,由1995年的10292个增至99531个,增加了8.7倍”(《大力繁荣农村体育,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张发强);五是农村体育竞争和激励机制更趋完善,为表彰和鼓励农村基层开展群体工作的积极性,推动农村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工作的开展,从中央到基层运用竞争激励机制并逐步成为制度,形成一套表彰体系。体育事业的持续发展,为21世纪农村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现状的分析
唐山市农村体育发展不平衡。城市与农村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全民健身工作发展不够平衡,特别是体育意识、场地设施、经费投入、科学指导等方面较为突出。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了解程度不够,51.8%的人回答"不了解",28.9%的回答"听说过"。究其原因,一是贫困地区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宣传力度不够,二是当地群众对全民健身计划的关注不够。 从居民参与体育活动内容来看,散步、慢跑这种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的运动项目深受大众喜爱。由于受场地器材的原因,居民进行球类活动的比例偏小,如排球、足球需要到专门性的运动场地活动,而只有少数能提供针对性的大球场地,因此,进行球类运动项目活动的人群偏少;随着唐山市加强对全民健身工程的实施,体育设施逐渐丰富,小球类运动项目逐渐成为人们喜爱的运动项目。对用于健身活动的经费支出,家庭拥有的健身器材、报刊图书三个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调查对象在健身方面都有所投入,但投入的平均水平普遍较低。支出水平在1%以下的占调查人数的63.2%。这与个人经济收入偏低,消费观念的陈旧,相关书刊和健身器材的价格、质量等因素有直接关系。
三、未来的畅想
(1)加强乡村体育的科普宣传,提高居民的体育意识,促进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形成居民自觉、积极踊跃参加乡村体育活动的局面;开展有针对性的体育健康知识讲座,针对不同年龄、职业、受教育水平的居民进行指导,举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适合不同层次乡村居民参加的体育知识、技能讲座;根据居民特点选择不同时间、不同运动项目的活动与比赛,吸引居民充分利用余暇时间进行乡村体育活动,培养居民终身体育的理念。
(2)加强乡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根据乡村的规模与建成年代进行乡村体育的健身设施规划,根据各乡村的不同特点进行配套的乡村体育工程建设,积极引进商业投资,建设乡村体育建设路径。同时,结合乡村内具有体育场馆和体育设施的学校、企事业单位,为乡村体育的有效开展提供保障。
(3)加强乡村与学校体育的结合,发挥体育院校大学生在社区中的作用,充分利用学校体育设施,培养专业社会体育指导员;同时,积极吸收社会各方面的志愿者和组织者,完善乡村体育培训体系,引导乡村居民科学健身。
(4)建立完善的科学乡村体育管理体系,加大经费投入,进行专项的体育经费支出,加大体育设施的投入成本,培养专业性的体育管理人才。在政府资金扶持的同时,积极吸收商业化赞助,与商业相结合,鼓励各界人士积极资助体育以及商业性质的投资,开发适应居民需要的体育消费市场。
参考文献:
[1]王凯珍.社区体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3-74.
【关键词】江夏区;乡村旅游;现状;发展策略
一、引言
在政府的宏观指导和国内旅游市场需求的推动下,我国的乡村旅游得到了快速发展,这不仅丰富了旅游产业的供给体系,而且还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进一步整合我国旅游资源,促进我国旅游产业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乡村旅游起源于西方,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含义。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较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发展于90年代中后期,乡村旅游的含义是指以乡村为背景,以农村自然景观环境、人文遗迹、民俗文化风情、农业生产、农家生活场景以及农村环境为旅游吸引物,为消费者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娱乐等需求的旅游活动。
二、江夏区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1.发展模式呈多元化。江夏区历史悠久,地域广阔,素有“楚天首县”之美誉。该区地处江汉平原向鄂南丘陵过渡地段,境内有大小山体118座,大小湖泊136处,乡村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已形成以农家乐、田园农业、休闲度假、特色产业园区为代表的发展模式,如青龙山农家乐果园、鑫农湖休闲观光农业园、苗木花卉产业等。截止2011年底,江夏建成的农家乐、农业休闲景点就近150处,2011年接待游客达200万人次,发展模式的多元化很好地适应了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已成为促进江夏区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重要产业。交通畅达增强了乡村旅游景区可进入性,为江夏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这里不仅有京广铁路、京广高速铁路、武广高速铁路和107国道,还有京珠、沪蓉高速公路在此交汇,此外“武汉・中国光谷”规划区域大部分也在区境内,这种紧邻城市的区位优势为江夏区发展乡村旅游业在规模、深度和广度上带来契机。
2.农家乐旅游发展模式快速。农家乐旅游模式是新兴的旅游休闲形式,也是目前中国现阶段乡村旅游的基本形式,它是以农户家居和农、林、牧、渔及园艺等农村资源为载体,向城市现代人提供放松身心、愉悦精神的休闲旅游方式。2010年7月国务院出台的《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意见重点工作分工方案》中就指出要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开展各具特色的农业观光和体验性旅游活动。江夏区物产人文资源丰富,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农家乐型乡村旅游项目,如梁子湖农家乐、吃里香农家乐、江南农家乐、锦苑农家休闲中心、青龙山农家乐果园等。梁子湖农家乐所在的梁子湖地区是湖北省第二大淡水湖,清新的水质和无污染的生态环境,成为城市居民享受田园风光,减轻工作和生活压力的理想去处,而青龙山农家乐果园则是以果品采摘为主的综合性观光农园,游客在这里可以采摘到各种时令的水果,体验农活。
3.合理开发旅游景区。在生态环境保护基础上,江夏区科学合理地进行规划与开发旅游景区。在2006年《江夏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就确立了全区“一舰三湖三山”的旅游发展定位,其中“一舰”是指中山舰,“三湖”是指梁子湖、鲁湖和汤逊湖,“三山”是指龙虎山、青龙山和天子山。编制完成的总体规划对整合江夏区旅游资源,做好生态旅游和文化休闲旅游提供了政策保障,同年7月出台的《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则更进一步明确了全区旅游产业的发展思路。为加快旅游业的发展步伐,江夏区还特别推出了“一日游”精品旅游线路,包含了代表江夏区特色的三大旅游区,即中山舰旅游区、龙泉山风景区、梁子湖风景区。精品旅游线路是将历史文化旅游、绿色旅游和乡村休闲旅游结合起来,充分展示了江夏区独特的文化内涵,有利于打造江夏区休闲旅游品牌。在挖掘区域特色方面,江夏区还连续举办了三届柑橘旅游文化节,这种寓农业生产于休闲旅游之中的乡村旅游,不仅促进了江夏区旅游业的发展,还大力宣传了江夏柑橘品牌,为当地农民带来可观的直接收入。
4.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环境建设,为构筑便捷的旅游交通网络体系,江夏区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对道路进行了硬化、黑化和绿化改造工程,目前全区的公路密度位居省市前列。同时江夏区还按国家标准设置和完善了各景点的旅游景区道路指示牌,加快环山、环湖、环路、环景区的农家乐旅游景点建设。“造绿”工程和“清水入湖”等工程不仅提升了江夏区的整体形象,还增强了江夏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使江夏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得到有效提升,2007年江夏区被授予全国首批“绿色小康县”的称号。持续开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对推进江夏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和旅游休闲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江夏区乡村旅游的发展策略
1.深化对乡村旅游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乡村旅游是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然而当前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值得注意的问题。江夏区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虽得到不断提升,但在挖掘旅游资源潜力,打造乡村旅游品牌上还需创新思路。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发展乡村旅游对拉动城镇居民消费、促进农民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作用。其次政府要继续加大主导和支持力度,在现已成型的乡村旅游基础上,制订出中长期的发展规划,立足地方资源全盘考虑,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进行统筹规划。最后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策划要突出特色,要能充分发挥江夏区乡村风土民情、自然生态和农业特色产业优势。
2.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精品。品牌是乡村旅游的无形资源,在市场日趋成熟的今天,现代旅游产业的竞争同样也是品牌的竞争。江夏区乡村旅游精品的打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要完善江夏区乡村旅游产品体系,打造出更多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项目,来满足游客的好奇心和新鲜感。二是在整体规划布局上要认真研究,加强乡村旅游品牌的打造和包装,提高全区“一舰三湖三山”的影响力。三要加强部门协作和区域联合,注重规范化管理。四要加强和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消除社区居民的不信任感,这是打造江夏区乡村旅游精品的前提条件。乡村旅游组织经营活动会对当地社区公众带来一些消极影响,如何在社区中传播良好形象,来谋求更好地宣传促销是旅游经营者必须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3.拓宽融资渠道。江夏区目前投融资方式还比较单一,为调动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促进乡村旅游的深化发展,区政府要加强统筹协调和引导扶持,加大对财政资金的投入,保障乡村旅游建设的需要。要积极引导大型旅游企业参与开发和经营,推动重点乡村旅游项目的集中招商,吸引和鼓励更多的民间资本参与乡村旅游开发。要改变观念,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不断创新旅游投融资体制,鼓励支持农民和各类经济实体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建设,发挥社会资金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作用。比如加大对小型微型企业的金融支持,支持涉农担保资金为农家乐等乡村旅游提供担保,促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要积极借鉴国内外发展乡村旅游的新观念、新思路、新机制,逐步提升江夏区乡村旅游的层次和水平,提高效益。
4.加强乡村旅游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旅游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是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江夏区乡村旅游的发展要依据实际情况做好乡村旅游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对乡村旅游发展带头人、经营户和服务者的培训,通过业务知识和技能的培训,逐步提升旅游从业队伍的整体素质,规范接待服务水平,提高江夏区乡村旅游整体的接待能力。分级分类做好人才培训工作,邀请专家做好对旅游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和导游人员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思想认识,切实把发展乡村旅游的工作落到实处。持续做好人才选、用、育、留工作,积极引进旅游经营管理和营销策划人才,不断完善旅游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一支高素质、相对稳定的人才队伍,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5.增强游客的参与性和体验性。江夏区交通便捷,紧邻武汉经济开发区和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区位优势有利于江夏区乡村旅游在档次、品牌和产品上的升级。北京、南京、扬州等智慧旅游试点城市就十分注重乡村旅游智慧建设,乡村旅游电子商务采购和乡村旅游资讯等平台得到了快速发展。因此江夏区乡村旅游的升级发展,还要进一步突出游客的参与性和体验感,引用一些多媒体技术来展示江夏区田园风光和农产品加工制作场景,由此激发游客对乡村旅游的兴趣。继续优化资讯网站建设,引入一些智能化服务设施,增强服务信息,丰富游客的体验方式。这种将科学性、生产性和商业性相融合的发展思路,不仅是适应乡村旅游智慧化发展的趋势,同时也是江夏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 考 文 献
[1]王云才.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科学出版社,2004(3)
[2]夏林根.乡村旅游概论[M].东方出版中心.2007(6)
[3]毛焱,梁滨.武汉城郊乡村旅游开发掣肘与思路分析――以江夏区为例[J].湖北社会科学.2009(4)
一、重庆市北碚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一)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思想落后,难成规模
首先,北碚乡村旅游分散性强,规模小、个体经营占主体地位,缺乏行业或协会的统一管理与组织,散兵游勇,难以形成规模化效益;其次,乡村旅游产品单一、产品深层次开发不够、产业结构不健全。再次,我国乡村旅游一般以村、户为单位,没有做长远、有效的旅游发展规划,在开发和经营的过程中过分追求经济效益,故步自封。
(二)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设施落后,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
原有的基础设施主要是为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服务的,而作为旅游盛地后,游客的“井喷式”涌入,致使道路、停车场、洗手间等设施严重不足,不仅助推了环境脏、乱、差,更无法为游客提供舒适的体验,无法吸引并留住游客,直接影响了当地乡村旅游的发展。
(三)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资金短缺、融资困难
资金短缺、投入不足成为制约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很多民俗旅游经营者安于现状,不舍得投入资金提升自家软硬件接待环境。首先是在营销宣传方面,总认为宣传方面花的都是冤枉钱,马上要看到效果,万一不来人,钱就打水漂了。 另一方面北碚发展乡村旅游的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民经济收入不高, 旅游开发资金不足,使得已有的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建设不到位,如停车场地、道路、环境卫生、垃圾处理等都在一定程度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
(四)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缺乏专业的人才储备和管理缺失
北碚乡村旅游普遍缺乏懂得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产品创新开发、市场调研等方面的人才。目前北碚地区从事乡村旅游的主要人员是当地人,他们文化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对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先进经营管理不懂,信息更新滞后,文化水平有限,对乡村旅游的管理、服务、市场前景分析、营销方式等思想陈旧。
(五)乡村旅游生态资源的过度开发,旅游产品消耗严重
乡村旅游经营过程中忽视了环境保护,旅游者的行为也缺乏规范,在旅游区内随地乱扔纸屑、果皮、食品袋等垃圾。旅游者的随意采摘与践踏,使乡村旅游地的植被面积减少,游客和经营者遗留的生活垃圾、开发商丢弃的建筑垃圾造成了生态和人居环境的恶化,原本清新自然的空气与绿色环境被污染,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就会下降。
二、构建适应北碚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多元化旅游体系
乡村旅游要适应市场需求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在发展的过程中要避免盲目过度开发,少走弯路,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使乡村旅游沿着科学、有序、高效、可持续的道路健康发展。
北碚中心城区、蔡家半岛综合开发区、水土高新技术产业区、澄江新技术产业区、金刀峡都市农业发展区;还规划了缙云山自然保护带、中梁山生态修复带、龙王洞山生态涵养带、金刀峡生态涵养带,来保护好北碚的资源优势。打造一定数量的特色乡村旅游精品路线,形成以古镇古村文化、景区周边乡村旅游、特色庄园旅游等为主题的多元化、多层次的产品体系,全面构建乡村旅游发展框架。
三、保障乡村旅游产业的可持续性健康发展的举措
(一)全面提高思想认识,保障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
无论是旅游者,还是政府,抑或乡村旅游经营者,应该全面提高对乡村旅游的思想认识。提高乡村旅游与农业生产的互补性和功能优势,加强对乡村旅游的发展中继续有效地保持“乡村性”和“乡村意象”,避免出现建筑的城市化、活动的商业化等趋向。
(二)制定整体规划布局,优化产业持续发展
在整体规划布局上,突出资源互补,相互补充的局面。以古镇古村为依托的偏岩古镇突出古文化、民俗风情、民俗节庆等主题的乡村旅游;而以金刀峡、缙云山为景区景点依托的乡村旅游充分景区景点配套的优势,打造适合本地的乡村旅游产品。
(三)政府主导宏观调控,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根据各个民俗村特点,对沿街房屋墙体外立面改造、提升,切记不要雷同化设计,对公路沿线及村庄街道进行绿化、美化。利用当地瓜、果、粮、菜等干鲜农产品及其艺术制品装饰院落、客房及餐饮场所。在服务风格上突出亲情和乡情,为游客提供周边景区、?摘、娱乐等资源信息,促使密云农产品及其深加工艺术品通过多种形式进行销售,激发游客购买欲望,提高美誉度与知名度,增加经营收入。
(四)拓宽融资渠道,利用有限资金完善发展
政府部门可以有条件的设置乡村旅游发展的专项投资资金项目。主要通过三条渠道筹集资金:第一,由政府部门统筹、批拨扶贫资金开发乡村旅游,政府投资的优势在于有利于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有利于乡村旅游的整体规划和迅速发展。第二,引进外资,给乡村旅游开发注入新鲜“血液”,拉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第三,鼓励村民出资合股联营,这有助于增强村民的责任感,以主人翁的态度投入乡村旅游开发工作中。在整体规划的指导下,充分利用有限资金完善旅游设施。
关键词: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乡村旅游;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1
一、拥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
1.资源的交叉性
主要体现在资源的杂糅和交错。几乎所有的景区都是资源交叉性的结晶,而不是单一资源的结果,旅游资源各要素很少有单一、孤立存在的景象,旅游资源大都呈现交叉性。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进行的,自然环境经过人工规划、建设与发展、增加交通、住宿等设施和其他人工建筑的装饰,增添了旅游的乐趣,丰富了旅游活动,使旅游景区具有更大的吸引力,促使资源得到更好的充分利用。
2.资源的地域性
主要体现在资源的本土化和地方化上。融水苗族自治县,是苗族居住的地方,该村的民族特色,风格让融水苗寨旅游名声在外,苗族文化是融水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这使得融水县所形成的乡村旅游资源不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特色上都具有自身的特点,旅游资源的地域性鲜明。
3.资源的丰富性与独特性
――地理区位优越,物产丰富
融水苗族自治县具有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和美丽的景观天赋。阳光充足,夏季多雨,冬季干燥,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尤其是森林资源非常丰富,是著名的木材原材料区。物产的丰富性决定了旅游商品的多样性,融水的乡村物产丰富,土特产品在广西首屈一指,是其他地区无可比拟的。
――乡村旅游资源丰富,种类齐全
融水县乡村旅游资源在类型上、在数量上、在质量上都是首屈一指的,在山水资源上,融水资源具有原生性,山水资源、岩溶喀斯特等很有特点,尤其是以元宝山森林旅游区、贝江景区特别突出;在文化资源上,融水是苗族聚居地,民族底蕴雄厚,人文风情厚重,以老子山、老君洞为载体的乡村宗教文化渊源流向,以各类民间节庆为主题的项目更是层出不穷。可以说融水县的乡村旅游资源在种类上几乎完美。
――整合融水旅游资源,铸就核心凝聚力
融水县周边乡镇,尤其是香粉乡等地旅游资源丰富多彩,旅游开发潜力巨大,同样,融水的元宝山、老子山是融水乡村旅游资源的典型代表,目前已经逐步开发,贝江更是多姿多彩,雄浑壮阔。就旅游资源来讲,融水的旅游资源可以称之为“两山一水一城”,即元宝山、老君山、贝江及融城,三者互相融合渗透,住久了融水资源核心凝聚力。
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较好
融水县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与融水旅游业、农业的整体发展密不可分。随着融水县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及旅游业、农业的快速发展,融水乡村旅游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
1.乡村旅游产业规模发展
以融水县城周边农家乐自发建设为起点,最初的乡村旅游只是为城镇居民提供简单的餐饮服务,慢慢发展蔓延到元宝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旅游规划及开发,到以雨卜为代表的典型乡村旅游示范点的开发,如今,融水特色农业产业的崛起、民俗文化越来越显出价值,乡村生态逐渐发挥出其旅游作用,融水的乡村旅游更在迈上新的台阶,更多的资源能够为乡村旅游服务,乡村旅游产品从单纯的餐饮想田园观光、农事体验、乡村度假方向发展。,近年来,融水一批较高规格的乡村旅游示范点和民俗村不断涌现,如贝江、沟滩、雨卜、长赖、翁义、老子山、龙女沟、元宝山等,融水乡村旅游产业逐渐规模
2.乡村旅游空间分布合理化
真正意义上讲,融水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势头汹涌,乡村旅游景区景点遍地开花。“十二五”以来,行政机关运用政策手段,狠抓重点景区景点的建设,促进具规模、档次高的乡村旅游景^景点迅速崛起,辐射带动周围大片乡村旅游产业兴盛。融水乡村旅游发展的空间特点,按行政区域划分,主要聚集在融水县城、四荣乡、安太乡、香粉乡和三防镇,主要包括元宝山国家森林公园、九万山、贝江景区、龙女沟以及培秀、小桑、元宝、沟滩、长赖、雨卜等民族村寨。这些地区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明显高于其他区域,在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上建设的更加完善,开发深度充足。
三、多样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
根据资源利用模式的不同,融水乡村旅游开辟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发展模式。
1.重点项目依托型
主要是以“两山一水一城”为代表,元宝山将森林资源与民族乡土结合开发;老子山是以民间宗教与乡村风物结合开发,贝江则是以乡村水载体驱动乡村主流元素,融城则是深度体现了融水苗族文化和产业特色。可以说,融水县以元宝山国家森林公园、贝江景区、龙女沟景区为依托,把乡村旅游与森林旅游、民俗旅游、各种专项旅游紧密结合起来,开发成民俗特色浓郁的乡村旅游景区景点。
2.特色苗寨驱动型
苗族文化元素是融水乡村文化载体,是融水乡村旅游发展最具特色的旅游元素,特色苗寨建设将是融水乡村旅游文化发展的主线和驱动力,苗族风情引领的乡村旅游发展的驱动力将是融水乡村旅游的发展重点方向,形成了以雨卜东兴旅游村、田头苗寨旅游村、沟滩民族旅游村、长赖民族旅游村、培秀苗寨等为代表的特色苗寨发展格局。融水誉称“广西山歌之乡”、“中国民间文化之乡”、“中国芦笙斗马文化之乡”、“百节之乡”,在特色苗寨建设和发展上更是充满活力。
关键词:天津蓟县;乡村旅游;电子商务;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10-00-01
一、天津蓟县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现代科技和信息产业的发展趋势下,互联网的兴起给旅游业带来了新的契机,网络的交互性、实时性、丰富性、便捷性等优势促使传统旅游业迅速融入网络旅游的浪潮。天津蓟县乡村旅游资源内容丰富、种类齐全,区位优势明显,交通通信便捷,消费群体集中,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经过多年的发展,天津蓟县乡村旅游发展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与进步,出现了许多以休闲旅游、观光旅游为主的乡村旅游形式,但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该地区乡村旅游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无序性,产品雷同,特色服务不明显,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再加上没有科学规划,资金投入不足等因素,导致旅游规模效应不大,知名度低,品牌影响力不强,开放度不高等现状。目前存在的这些不利因素已经阻碍了天津蓟县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但在传统的经营模式下,这种现状很难短期内得以改变。而旅游电子商务能有效地把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方和供给方最大限度地集中起来,最大限度地满足旅游者个性化旅游的愿望。
二、天津蓟县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
(一)电子商务建设滞后。2007年12月,中国休闲农业网的开通,标志着我国乡村旅游与电子商务结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全国相继建立起很多乡村旅游网站。蓟县建立的网站开辟了乡村旅游专题,但大多数仅局限在对乡村风光、农家乐园、农家产品的介绍,乡村旅游线路的推介并没有深入。游客对网站只能是简单的浏览,尚未建成统一、高效、权威的乡村旅游信息资源库,网络优势难以发挥。这远远不能满足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需求,极大地阻碍了蓟县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
(二)旅游企业参与不够充分。在对蓟县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网站调查时发现,蓟县乡村旅游企业只着眼于建设自己的企业网站,基本处于信息孤岛状态,旅游企业之间没有很好地进行横向与纵向联合。多数企业的网站也只是把线下产品直接搬到网上,主要起着网上宣传的作用,缺乏自己的特色和卖点,没能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网络特性和市场作用。
(三)发展资金短缺。由于蓟县乡村旅游资源比较富集的山区和农村地区,相对封闭且经济落后,资金缺乏,阻碍了蓟县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强大的资本作后盾,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更需要大量资金做支撑,加之农民收入有限,资金短缺制约着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专业人才缺乏。蓟县乡村旅游的发展近年来如火如荼,但专业性人才严重匮乏。高素质人才的缺乏直接导致了旅游市场的营销落后。旅游产品低层次、粗放式开发,很多高价值旅游资源处于原始状态,严重影响了乡村旅游的更大发展。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队伍在农村更加缺乏,阻碍了网络业务的拓展和完善。专业人才的缺乏是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的又一制约因素,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健康、持续、快速地发展。
(五)网站信息和服务缺乏个性。蓟县乡村旅游网站在建设时,大多照搬照抄国外网站的现成模式,缺乏特色,服务项目单一,较少涉及旅游线路设计、网上虚拟实景旅游等项目。而且,这些网站信息更新缓慢,在线交易少,无法吸引游客,网站定位面太窄,无法面向世界各地游客,没有提供个性化的互动式旅游产品和服务。
三、蓟县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发展对策
(一)政府主导,构建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网络平台。在网络化和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旅游网络化是时展的必然。蓟县政府应以国家“金旅工程”为指引,建立政府主导型的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组织管理机构,制定信息化发展的全局性和长远性总体规划,和一系列旅游电子商务规范体系,加强对电子商务发展的宏观指导。在旅游信息网建设、旅游信息网络上的电子商务等各个方面提供相应的法规和政策保障,以实现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的法制化和规范化。
(二)加强特色品牌竞争。在互联网上的经营不做到一流,就很难“抢占”到更多的市场份额。蓟县应增加自己的品牌竞争力,如提高服务的质量、处理好营销环节、广告宣传和树立形象等,换句话来说,也就是要树立服务的信誉度和美誉度。从网络的考察研究中可以发现,很多交易是产生在回头客身上的,说明这些网络都具有较高的信誉度和美誉度,特色品牌的力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引导和培养民众网上消费的观念。电子商务离不开消费者的参与,消费者对它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它的进程。蓟县政府和企业应当运用舆论工具,比如,广告,讲座等媒体手段引导和培养人们网上消费的新观念,调动消费者广泛参与的积极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广蓟县乡村旅游,带动当地乡村旅游点的发展。
(四)重视用户体验。当下旅游市场营销中出现了许多试吃员、DIY等新名词,旅游体验也逐渐成为了一种职业,为许多人提供了就业岗位。用户体验在旅游电子商务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乡村旅游的本质是向游客提供一种或多种经历和体验,天津蓟县乡村旅游企业,应跟踪游客需求,分析游客消费特点,推出个性化服务。蓟县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可以考虑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把游客的消费需求和自己的设想在平台上,请游客试玩,并不断改善,从而更好地发挥电子商务在乡村体验旅游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路明.巫宁.现代旅游电子商务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67-84
[2]李胜利.论中国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模式与前景[J].经济师,2003(4).112-164
[3]韩彩霞,张永林.旅游电子商务传统旅游业的未来[J].经济论坛,2006(12).156-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