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金融危机的影响范文

金融危机的影响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0:36:3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金融危机的影响,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金融危机的影响

篇1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监管重复与缺位

在当前的金融危机下,全球金融业所面临的业务规则和市场环境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金融监管也日益暴露出许多问题和不足。比如在各相关利益者的博弈互动中,监管者的行为并不必然会与既定的监管目标一致,既存在因监管者被俘获导致的监管宽容问题,也存在着监管人员利用监管权力寻租、设租导致监管腐败的问题,还有可能有由于监管措施过于严厉、监管范围过宽导致的监管过度问题。因此,对于监管机构而言,必须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通过一系列的政策、程序、操作规程来指导、约束监管人员的履职行为,实现适度的最优监管状态。

一、金融危机与金融监管

1、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众所周知,这次全球性的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国的次级贷款危机。具体来说,在2007年底,随着美国利率的不断走高和房价泡沫的破灭,贷款者出现了偿付危机,贷款机构的违约率不断攀升。而次级债券正是将上述资产打包整合,通过资产证券化等产品设计技术创设的。偿付基础资产的现金流出现的问题,必然反映到次级债券及其衍生产品上,从而造成次级债券及其衍生品违约率上升和价格的暴跌,这样,房价、次级贷款、次级债券及其衍生产品陷入一种恶性循环,这是第一个层次的危机。在美国各大投行以及评级机构的鼓吹下,包括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等金融机构在内的市场投资主体买进了大量的次级债券及其衍生产品,而这些被鼓吹为安全资产同时收益率极高的金融产品价格的暴跌导致了各投资主体财务状况的恶化,进而引起市场的恐慌,股市暴跌,市民挤兑,一时间美国的金融体系处于了崩溃的边缘,这是危机的第二个层次。随着事态的进一步扩大,问题一步步的暴露出来,危机由美国扩散到全世界,引起全世界的金融危机,这是第三个层次的危机。

2、金融监管在金融危机中所扮演的角色

(1)监管机构职能的重复与缺位。美国的金融机构经常要面对多家监管机构,但是却缺乏一个权威的声音来对其不同的监管声音进行有效的整合。各家监管机构有着自己特有的监管目标和监管标准,各家监管机构在履行其监管职能时,也就难免出现监管力量的冲突,一旦发生冲突,各家监管机构都站在自己的利益上说话,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往往无法达成一致的意见。即使能够达成一致的意见,也由于决策的严重滞后,延缓了政策的执行。

(2)监管的规则过细。在金融危机爆发以前,美国的金融监管体制一贯以规则严密而著称,也是世界各国金融改革发展学习借鉴的典范。但是这次次贷危机的爆发却从另一个侧面显示了这种过细的规则所潜藏的问题,对其进行分析,颇有一点哲学的味道。规则过细,存在着过犹不及的缺点。因为现实世界是纷繁复杂的,也是变化无穷的,制定过细的监管规则无异于将监管的范围限定在看似广大的范围内,限定在事物发展的某一时点上。这样,面对规则没有约束到的监管漏洞,监管机构的行为显得僵化,缺乏活力,监管者对市场的反应也难免滞后和迟缓。

(3)监管的范围过窄。业务范围管制就是要求金融机构只能在规定的业务范围内开展经营活动,违反规则要受到严厉处罚。业务范围管制既限制了金融机构的业务发展空间,也不利于分散金融风险,更使得金融机构创新的积极性受到制约,导致其创新动力不足。同时,这种管制也影响了金融机构服务质量的提升。例如我国对银行的业务经营实行严格的管制政策,国家划定金融业经营界限,银行内部上收经营权,这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商业银行功能定位模糊,服务品种雷同,业务创新潜力不足,整体服务水平不高,金融资源配置扭曲且使用效率低下等,较难适应目前社会日趋增长的个性化服务的需求。国际经验告诉我们,允许银行从事范围宽广的业务有着可观的多元化效益,有助于银行业务的效益和稳定,但人为地设置种种限制则适得其反。

二、金融危机下我国如何完善金融监管的措施

在金融危机下,我们应采用科学的制度化程序,尽可能克服导致不良治理的各种因素,在独立程度、自律与他律、监管与创新、竞争程度、透明度等多个方面进行取舍和调整,从而达到一个参与博弈各方都较为认可的均衡状态。

1、坚持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并重的思路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体制转轨的发展阶段,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思想仍然比较严重,国有金融机构的行政色彩仍然比较浓重,国有金融机构的主要领导仍然享有行政级别,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难免会出现一味求稳、不思进取、不敢创新的现象。中国金融体系的发展程度与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在这样的前提下,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就不敢进行金融创新,甚至阻挠金融创新就显得过于保守,既不利于我国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也不利于我国市场经济市场主体成长和市场要素的培育,从长远看来,对我国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是不利的,对确保我国的金融安全也是适得其反的。同时,在适度金融创新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把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与生俱来的不协调转化为良性互动,以金融创新促进金融监管水平的提高,以高效优质的金融监管为金融创新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坚持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并重才是我国面对这场前所未有经济金融危机应该采取的正确观念和态度。

2、完善金融监管的外部制度环境

近些年来,一些经改革后新成立的监管机构的治理较好,其原因不在于其存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由于其在改革时吸取了以往的经验,考虑到了良好治理的意义,新的制度安排和整个国家的制度结构是相容的。金融监管机构的良好治理并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其效率高低在相当程度上仍需要一系列外在环境的支持。一是国家治理环境。监在我国,金融监管部门直接对国务院负责,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展开工作,这与美国的情况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健全我国金融监管治理的过程中,既要充分借鉴和吸收国际上金融监管治理的先进经验,也要考虑我国的具体国情,建立与此相适应的监管机构内部治理机构。二是法律环境。由于法律可以明确监管机构的责权利和监管目标,赋予监管部门特定的执法权力和手段,所以独立而明确的法权地位是健全和完善监管机构内部治理的前提,也是约束和规范监管机构和监管人员的基本依据,同时还是保护监管者的尽职行为、保证监管机构独立实施监管行为的法律保障。

3、强化金融监管的程序化

监管绩效不仅取决于静态的监管标准的实现程度,更取决于监管人员实施监管行为的动态过程。因此,除了建立系统、明确、量化的监管标准外,还应加强对监管人员实际监管行为过程的规范化控制。也就是国际上所强调的基于规则的监管,即对监管工作所有环节都制定严密的业务流程和操作规则,并随着金融业的不断发展而定期更新,以保证监管人员操作的规范化和统一化,保证监管措施的及时性和适应性。另外要强化金融监管的程序化,除了行政公开制度以外,还必须逐步落实好以下几个制度:一是当事人参与制度。即金融监管机构在实施监管过程中,作出对相对人、利害关系人不利的行政决定前,应当告知相对人、利害关系人,并给予其陈述和申辩的机会。作出行政决定后,应当告知相对人依法享有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对重大事项、相对人、利害关系人依法要求听证的,监管机构应当组织听证。二是回避制度。金融监管机构在执法过程中,如果有相应事项与本单位内部某某人员有利害关系可能影响到案件公正处理的,该工作人员不得参与该事项的处理。

4、提高金融监管的透明度

金融监管机构将有关金融监管的目标、政策以及金融监管的过程、决定依法向社会公开,既方便社会监督,又可以防止监管权力的滥用。第一,通过立法的形式要求金融监管机构向公众披露必要的监管信息和现代金融技术、产品方面的知识,提高公众的风险意识,从而更好的保护公众的利益,公众就能够尽量减少因为不了解风险而遭到损失的可能性。第二,进一步按照国际会计标准和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有关规定来修订我国金融业会计标准。只有不断的与国际接轨使标准明晰化,才有利于减少交易成本,也更方便监管机构的日常监管活动和被监管机构的自查行为。第三,进一步完善各个监管机构之间的信息沟通和交流制度,以及联合信息披露制度。由于目前我国实行的是分业监管模式,而金融集团、金融控股公司的出现要求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以及人民银行之间的协调机制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当前,比较迫切的是使监管联席会议制度化,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5、建立金融监管信息共享机制

我国金融业各监管主体之间因职责界定不清晰、监管标准不统一,沟通协调不畅通,指标诠释不一致,数据信息不共享,在市场准入、业务规范、现场检查、行政处罚等方面存在真空、重复或监管意见不一致。各家金融机构需要研究、理解、满足不同监管机构甚至是同一监管机构内部不同部门的监管意图和要求,开发不同的信息系统,将各自的信息通过不同的途径向多个监管机构报送,占用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为加强各监管当局之间的沟通协调,在目前分业监管的前提下,构建好我国金融监管框架体系和流程,法律法规要对监管的机构及其交叉的业务、交叉的领域赋予明确的职责和权利,实现从机构到功能到市场、从纵向到横向的全方位监管覆盖,不重叠不疏漏。借鉴国外牵头监管、双峰监管和伞型监管模式:在涉及交叉经营和交叉监管时,明确一个主监管机构,其他相关监管机构密切配合,实行牵头监管;在涉及系统性安全和机构业务监管上,可实行双峰监管;在涉及综合经价上,可搭建伞型监管架构。明确监管目标和监管职责,在现场检查上互相沟通配合,在非现场监测上统一监管标准,在各监管机构之间形成有效的监管分工和合作机制、沟通协调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防止监管机构各自为政,政出多门的局面。

总之,面对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我们不应回避金融创新,更不应谈金融创新色变,而应充分认识我国的国情,坚持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并重,促进两者的协调互动,共同推进我国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的完善。

【参考文献】

[1] 杨博睿:试析委托-理论在我国行政管理领域的应用[D].吉林大学,2004.

[2] 张晓朴、杜蕾娜:金融监管治理的定义、要素和评估[J].中国金融,2005(4).

[3] 蒋海、萧松华、齐洁:金融监管效率的基石:激励相容的监管机制[J].当代经济科学,2004(4).

篇2

    遭受了打击,美国仍然是全球第一经济大国,世界经济不可能在一夜之间摆脱对美国的依赖,也没有国家能够在一夜之间取代美国的地位。不过,至少我们可以期待,未来的世界经济将不再是单发动机,而会是双发动机或者多发动机。

    二、经济增长模式遭拷问

    这场危机改变了不少国家的命运,一些国家几乎是一夜之间,从“天堂”坠入“地狱”。不论是爱尔兰,还是波罗的海三国,抑或是冰岛,都在这场危机中遭受到了最沉重的打击。过度的金融泡沫或房地产泡沫,曾让这些国家的经济快速增长,无限风光,但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表面之下,却累积着可怕的风险。也就是说,他们的经济增长模式存在重大问题,需要纠正。然而,或许只有一场危机,只有泡沫破灭后带来的极端痛苦,才能真正促使这些国家反思存在的问题。对这些国家来说,如果能够从这种最沉重的打击中进行最彻底的反思,吸取最深刻的教训,当是不幸中之万幸。对其他国家来说,这些国家的遭遇和教训,其隐藏重大弊端的经济增长模式,同样值得引以为戒。

    三、不再迷信西方经济理念

    这场危机改变了人们的诸多观念。美国层出不穷的金融创新令很多人眼花缭乱,无比羡慕。就连引发这场危机的“次级贷款”也曾被视为金融创新之举。然而,一场危机让人们意识到,所谓的金融创新,很大一部分无异于制造金融泡沫,只不过是华尔街用来圈钱的种种伎俩。可以说,这场危机打破了对西方和美国经济理念和政策的迷信,也打破了西方在经济、金融等领域的优越感。对很多国家和民众来说,美国和西方今后将不再只是学习的目标,还将是批判的对象。这种观念上的变化意味着,非西方国家将以更加独立的思想和更加平等的地位,与美国和西方进行各种交流。

    四、新兴经济体话语权增强

    毋庸置疑,中国、印度等亚洲经济体正在快速成长,并不断扩大其在全球经济版图中的分量,为世界经济提供新的推动力。或许可以说,这场危机在暴露美国经济实力的缺陷和局限性的同时,凸显了中国、印度等国日益增强的经济实力。美国总统奥巴马14日在纽约重申其金融改革计划原则,并呼吁国会尽快批准该计划。

    在金融危机发生一周年之际,奥巴马来到位于纽约华尔街的联邦大厅,再次阐述金融监管改革的三项原则,即保护消费者、堵住金融系统和监管系统的漏洞、强化国际合作。奥巴马表示,目前没有理由可以让人因为金融市场的稳定而自满,他还警告华尔街停止不负责任的冒险行为。奥巴马呼吁国会在今年内批准其金融监管改革计划。他还强调政府干预资本市场的必要性,但同时强调自己仍然是自由市场力量的坚定信仰者。

    五、分散投资理论在危机期间失灵

    首先,各国资本市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联系得如此紧密。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中的最大特点,而经济全球化又必然导致贸易、投资和金融的全球化。当美国市场开始下跌时,投资者把资金从其它资本市场撤回美国,从而引发多米诺骨牌似的下跌。当投资者急需现金的时候,他们不计成本地抛售所有投资,包括股票、债券、商品和基金等,就连传统的避险天堂——黄金在此次危机中也未能幸免。

    其次,次贷产品上的分散投资是一种假象。从房价的角度来看,次贷产品的分散投资是风险转移,而不是分散投资理论成立的基石风险分享,也就是说当一个投资品种(比如股票)下跌的时候,另外的投资品种却在上升(比如债券)。因此,当美国房价出现全国性普降后,次贷产品的分散投资并没有减少风险,而是风险在不同的投资者之间转移。

    由于这场国际金融危机源于全球经济的核心国家(美国)和核心部门(金融业),是市场经济自发运行的结果,其负面影响将是非常深远而广泛的。全球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风险。受需求下降和流动性短缺的影响,2009年全球通货紧缩的风险加大。尤其是发达国家陷入通货紧缩的可能性更大。经济衰退阶段的流动性短缺是市场缺乏信心的结果。短期内金融机构的惜贷倾向有可能会引发通货紧缩。但是,我们认为中期内通货膨胀风险会加大。为遏制金融危机,各国注入了大量流动性。其中包括连续大幅降息,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已经降到接近零,欧洲中央银行也把利率降到了历史最低点;中央银行通过金融市场直接注入大量资金以缓解流动性短缺;政府发行债务以救助金融机构。这些为将来的通货膨胀埋下了隐患。一旦金融市场趋于稳定,流动性泛滥将会再次出现。

    鉴于金融业在这次危机中所受到的沉重打击,从金融管理体制到金融机构的组织结构、从金融工具到风险定价、从融资模式到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结构都将面临调整。这种调整意味着金融业在一定时期内难以成为拉动经济进入新一轮繁荣周期的基础产业。

    为了弥补巨大的贸易赤字和预算赤字,美国必须创造出巨额的“新的美元”,通过美元其国际货币的特殊地位来弥补美国的巨额债务,而每年创造出来的巨额美元流向其他各国之后,又通过金融渠道最终流入到了美国的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这使得美国的房市和金融股市近十年出现了不正常的疯狂增长。而这样的泡沫式增长必然会出现破灭的时候。在大家的预期和信心出现动摇的时候,整个增长链就如同崩塌的大厦一样一下子全部瘫痪。而这时侯也就出现了这次的金融危机了。

    参考文献:

    1、文学、郝君富、全球金融危机环境中我国国际投资战略分析[J].当代经济管

篇3

首先,从经济角度看,这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尤其是冷战结束后美、英等西方国家推崇的新自由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弊端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的总爆发,集中暴露出它们所推崇的金融领域“去规制化”进程严重忽视金融全球化发展本身的规律和特点,缺乏对金融体系运行的有效监管,丧失了应有的预警功能。

其次,当前的金融/经济危机是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首次出现的全球经济的严重失衡。此次金融危机的政治原因本质上是全球化的经济运行体制与国别化的经济决策体制之间长期的结构性矛盾凸现的结果。一方面,世界经济体系的全球性市场运行对资源的全球配置需求以及相应的全球经济治理体制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而现有全球经济治理体制的充分性、合法性和有效性却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另一方面,作为国际经济的本质特征之一的经济政策制定的国别化,进一步加剧了全球化的经济运行体制与国别化的经济决策体制之间矛盾的累积和激化。

二、世界经济格局新的结构性调整和重组拉开序幕

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走势有五方面的影响:

其一,从危机发生至今全球工业产值和贸易规模的萎缩比例来看,此次金融危机导致的全球经济衰退程度已经超过上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大萧条时期。

其二,贸易保护主义势头在各国经济衰退的阴影下有所抬头。

第三,美、欧、日等国经济实力都因受到危机的直接严重影响而削弱,但新兴大国群体性崛起的势头也受到不同程度抑制,未来新兴大国的增长态势将更大程度取决于各自完成经济刺激和结构优化调整的政策效应和时间长短。

第四,本次金融危机无法改变全球化经济深入发展的大趋势,包括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大国等所谓“全球化中心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或衰退)相互密切关联和影响将持续加深。最后,从整个世界范围和中长期的影响来看,金融危机对于“全球化边缘国家”的经济打击将更大于“全球化中心国家”。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力量发展差异将在短期内继续扩大。金融危机同时全面启动了新一轮国际金融乃至全球经济体系的改革进程。一方面,金融危机标志着美独霸金融体系格局的结束;另一方面,全球金融/经济体系改革和过渡是一个长期而渐进的过程。

三、世界政治、安全格局的深度变革正在加速

第一,尽管金融危机不同程度地制约了当前国际体系中的霸权国、传统大国和新兴大国等核心成员的对外政策制定,使政策的内向性有所加强,但主要国家仍表现出强烈的化危机为机遇的意愿,力争以改革国际金融机制为突破口,在国际经济体系和政治体系的变革进程中占据有利地位。

第二,席卷世界的金融危机再次使国际社会认识到全球化时代跨国性问题的复杂性和各国利益的相互依存性,增加了大国合作的紧迫性和可能性,G7等发达工业国家在这次危机中已经难以独自应对,不得不在半年内连续召开两次G20峰会进行全球范围的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新兴大国不但在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架构中崭露头角,而且相互机制化合作意愿明显增强。

篇4

【关键词】金融危机;经济下滑;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

金融危机(Financial Crises)最简单的定义是指突发的、覆盖几乎全部金融领域的金融状况恶化。金融危机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的定义是:“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短期利率、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以美国次贷危机为导火线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波及到了全球范围内的多数国家。国际金融形势突变、经济和贸易急剧恶化,对中国经济的波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冲击强度之大都超出了人们的预料,中国面临着重大的挑战,主要表现为:

1.影响我国的外贸出口

我国的对外贸易最近几年来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率,但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的外贸出口已经出现衰退,中国的出口商品竞争力较大幅度地减弱,对外经贸形势面临严峻挑战。导致我国外贸出口衰退的原因之一是由于中国与东南亚地区各国出口商品结构颇为雷同,出口市场结构也非常相似,竞争性大于互补性。产品种类均主要是电子、化纤、服装、玩具、鞋类等劳动密集性产品,市场也均集中在美国、欧盟、日本等地,因此,东南亚金融危机将削弱中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由于中国进出口总额占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比重近1/4,尤其是出口已成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一个重要“边际因素”,因此,贸易顺差减少,对我国经济影响巨大。同时,由于我国的出口中一半以上属于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国民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已达到较高水平,国际经济环境对中国经济运行和发展己开始产生较大直接影响,因此,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对国内经济的影响日益增加。

2.影响我国企业引进外资

此次金融危机对工业项目招商引资和企业投资产生了普遍影响。部分投资者缺乏投资信心,致使引进资金、技术等借助外力的发展受到限制和影响,招商引资难度加大,项目引进势头减弱。出于对未来宏观经济走势的担忧,部分生产企业对国际经济走势难以预料把握,多数企业处于观望状态,经济增长放缓及企业投资削减会逐渐凸显,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未来工业引进外资增资扩能。

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加剧蔓延,经济增速下滑已成为我国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2009年中国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将立足点放在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上。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积极扩大投资的同时,重点通过促进就业再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发展服务业、改善居民消费环境等,把扩大内需与保持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结合起来。虽然我国在此次金融危机中面临着重大的考验,但是总的来说,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还是比较平稳的。为保证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篮子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措施:第一,为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刺激农村消费,扩大内需而采取的政策。国家发展改革委宣布,继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其中包括全力组织开展主要农产品收购,较大幅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较大幅度增加对种粮农民的补贴。第二,为稳定出口,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宣布,适当调高纺织品、服装、玩具等劳动密集型商品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再次,为改善民生,扩大内需,财政部宣布,将加大资助困难学生、优抚救济、住房保障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加大保障民生投入力度,切实保障低收入群众和特殊群体的基本生活。

这次始于美国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很大程度上源于货币信贷过度扩张背景下,金融监管的缺失导致金融业脱离实体经济的过度膨胀。相比较而言,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则在于结构扭曲和局部泡沫的生成。为解决这种结构性缺陷,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好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应着重于以下几个重要领域:

2.1加快建设金融业健康发展所需要的长期市场信用基础

长期市场信用基础的缺失是发展中国家的绊脚石。发展中国家长期信用基础的缺失意味着缺乏良好的长期投资环境,这是国际资本投机性日益增强的重要原因。国际资本流入证券、房地产等资产市场越多,流入实体经济的就越少,在资本市场存在融资管制的情况下,国际资本的全球组合投资无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而是导致财富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转移、成为国家间不平等加深的重要原因。同样,长期市场信用基础的缺失,也导致国内资本投机性增强,泡沫生成、金融风险积累和财富从中低收入阶层向高收入或少数利益集团转移,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等实体经济领域则得不到金融业应有的支持。

2.2尽快建立充分成熟的国内资本市场

目前,大量流入的外商直接投资和数据巨大的外债,已对人民币形成压力。如果要避免因为过分依赖外商投资带来的潜在风险,中国就必须尽全力发展自己的资金市场。只有国内资本市场越活跃,中国对外资的依赖程度才会越低。因此,我们应该加快发展新的融资市场的步伐。在发展国内融资市场的过程中,特别应重视证券、债券和保险市场的发展,使它们成为中国国内基金的一个稳定来源的重要补充,特别是保证耗资巨大的基本建设项目的资金来源, 减少对外国资本尤其是对短期外国资本的过分依赖。当然,目前的国内资本市场还不十分成熟,要建立充分完整的、市场化的资本市场运行规则,加强对资本市场的监管;扩大市场流通总规模,提高市场内在价值;提高市场透明度、全面公布信息,以帮助投资者对金融风险做出正确评估,提高投资者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

2.3深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一国汇率制度的选择应该顺应不同时期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和金融制度的特征而适时主动调整。中国渐进主义的改革路径,决定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也必然是渐进型的。目前人民币汇率还不适合完全自由浮动,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要继续深化和推进,进一步健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逐步扩大汇率弹性区间, 以增强汇率对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能力,发挥汇率作为金融危机缓冲器的作用。汇率双向波动也有利于提高市场参与者防范风险的能力,并抑制短期资本的流入。同时,保持适度的外汇市场干预。货币当局应动态和准确地把握市场汇率相对于均衡水平的状况,遵从汇率目标区调控原则,采取“目标区内相机干预”和“边界干预”相结合的方式,逐渐扩大目标区宽度,保持渐进性与合理性,避免超调现象发生,使汇率水平能在自由浮动的情况下保持一定稳定的水平。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经济结构以及国际国内环境更加复杂,宏观经济调控难度也在加大。宏观经济中的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内部因素与外部环境相互制约,如何选择和搭配各种经济和贸易调控手段和政策工具,就成为了开放宏观经济条件下的一门难以把握的艺术。从化解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出口的影响来看,转变我国外贸发展方式,把外部的压力转换成出口产品升级的动力,以及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减少对外部市场依赖,这应是化解外部危机对我国经济贸易影响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篇5

1宁波贸易港口业的发展现状及现实挑战

1.1宁波港发展现状

宁波港地处我国大陆海岸线中部,南北和长江“T”型结构的交汇点上,地理位置适中,是中国大陆著名的深水良港,也是我国国际贸易港。宁波是一个典型的港口城市,自“海上丝绸之路”起至今,宁波港已经成功实现了从甬江沿岸向外海、从甬江口向北仑地区拓展的跨越式发展,成为海河兼备的长三角和长江沿线地区的重要物流基地和中转基地,港口物流优势日益突显,港口物流逐步发展壮大。2008年相关数据表明“宁波口岸外贸出口比例已占到全省48.4%,集装箱出口比例占全省51.4%,均高于全国第一大港上海港”,港口物流已成为宁波现代服务业体系的又一支重要生力军。

尽管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在逐步加深,但是2008年宁波港业在海港口岸的带动下,进出口贸易额仍达1401.85亿美元,同比增长25.5%;港口货物吞吐量3.62亿吨,位列中国大陆沿海港口第二位,全球第四位;集装箱吞吐量1084.6万标准箱,列中国沿海港口第四位,全球第八位。

1.2宁波港业的现实挑战及影响

金融危机的破坏性影响始于2008年第四季度,至今仍在持续。因此,2008年宁波港发展的相关数据并不能改变国际贸易港口业下滑明显的现实。除此之外,受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影响,欧美等发达国家居民消费性需求明显减弱,外贸订单数量直线下降,从而给宁波港的发展带来了诸多挑战。

1.3与周边港口的箱源竞争将日趋激烈

在目前国际贸易有效需求不足的形势下,宁波周边各港口特别是上海港和温州港势必将会加大对宁波箱源经济腹地的争夺。港口业的价格竞争将会加剧。特别是受当前经济形势和货源不足的限制,部分企业为招揽运输业务通过降低收费争取业务的可能性增大。

(1)运力供求关系失衡,船舶利用率大幅下降

大量的前几年订造船舶建成下水,运力规模继续扩大,而市场货源不足,造成宁波航区有70%以上船舶营运率大幅下降,甚至有30%的船舶处于半停航、停航状态。国内沿海航线船舶,以前一般每月能有3~4个航次,危机以来只有1~2个航次,船舶停港等货的时间较过去长得多。

(2)多式联运发展不足,港口揽货体系亟待进一步完善

集疏运体系网络连通性的局部瓶颈仍然存在,港口集装箱运输主要依赖公路运输,由于受内河航道的制约,江海联运、河海联运在整个集装箱运输中所占比例较低。海铁联运集装箱运输还处于起步阶段,2009年宁波港海铁联运集装箱仅1690TEU。海铁联运的相关理论研究、配套设施建设、政策法规和运营实践仍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内先行的天津、大连、青岛、深圳等地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系统性工作亟待进一步完善和推进。同时,宁波港国际集装箱货运规模迅速扩张,但主要还是依靠浙江省内的箱源,即使是浙江省的箱源,因为与上海港的腹地重叠,竞争也比较激烈。据统计,除矿石、原油外,集装箱箱源90%来自于浙江省。

(3)港口国际贸易物流发展不平衡,亟待转型升级

宁波港口国际贸易物流的功能还不够完善、增值服务能力还不强、整合配置能力也较弱,特别是港口国际贸易物流的辐射腹地不大、社会化及专业化服务程度不高、国际中转规模较小、综合运输体系尚未形成。

3金融危机影响宁波港口贸易业的内在机理分析

3.1金融危机恶化宏观经济形势

受金融危机影响,目前宁波主要商品出口市场包括美国、欧盟、日本等国际商品市场需求明显减弱。据宁波市经委组织的问卷调查数据统计,目前宁波的81%的企业销售明显下降,超过40%的企业开工率的影响程度在20%以上,超过70%以上的企业新接订单减少在10%以上。其中,50%的企业进出口下降在10%~30%之间,29%的企业出口下降达30%以上。

3.2金融危机导致经营成本增加

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最直接、最大的影响便是“惜贷”。尽管我国自金融危机以来在不断地调低基准利率水平,但决定企业筹资成本的市场利率却不降反升。其次,受原材料价格、能源成本、用工成本不断增大的影响,物流企业的经营成本也在不断增加。

3.3落后服务模式放大金融危机效应

目前,许多宁波的贸易物流企业不仅规模偏小,而且服务水平低下,大部分只能提供单一的服务,多数仍然停留在货物、仓储、库存管理、搬运和干线运输等方面,能够提供综合性、全过程和集成化的现代物流企业还占少数。总体上讲,宁波港口贸易企业应对、转嫁危机的市场操控能力依然较低。因此,金融危机来袭,采用落后的贸易服务模式的企业受冲击影响的力度也就最大。

4宁波港如何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

4.1宁波港要通过管理和技术进步提高码头效率

在吞吐量增速下降的背景下,码头投资者将相应做出策略上的调整,为企业整合现有资源创造了机遇。有实力的码头公司应抓住机遇,通过资产重组和资源整合,进一步发挥规模经济效益和资源效益。同时,通过优化管理和技术进步,提高资源效率,从而保证投资者预期效益。

4.2宁波港应加快结构调整

港口行业面临的挑战非常严峻,此次金融危机中,等待贸易大环境转好的同时,港口还需要从内部出发,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转型。港口在全面协调好“保增长、调结构、上水平”关系中,要全面正确理解国际宏观经济政策的内涵,下功夫做好“十二五”规划的编制,下功夫制定或完善振兴港口的有自身特点和品牌的发展战略,既要在克服当前困难“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中真见成效,更要在推动港口经济实现久远的科学发展上,依照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力发展港口的特色,提升港口核心竞争力,不时增创港口新的比较优势。

4.3政府推动、部门协调,合力提升国际贸易港口发展能级

借鉴国外经验,本文认为在金融危机影响扩散化的当下,政府应该采取宏观管理的方法,用足用好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影响的短暂缓冲时滞,尽快做好政策引导,并制定特殊时期的国际贸易港口的产业扶持政策,加强“一关三检”等职能部门的协调合作,充实完善“大通关”的软硬件条件,全面提升物流政务服务水平;在招商引资方面按照国际贸易港口的发展需要,制定贸易企业的贷款优惠、税收和工商登记及相关扶持政策,重点发展第四方物流市场、集装箱海铁联运和国际化空港联运,同时,还要大力推广信息新技术,广泛应用条形码、智能标签、无线射频识别(RFID)等自动识别技术和电子数据交换(EDI)技术,不断提高港航整体信息化水平,不断推进港航现代化建设,全面提升宁波港的发展能级。

4.4以港兴城、港城互动,夯实港口物流发展硬件基础

现代化的物流体系需要以便利、快捷的基础设施为前提。宁波港口物流要实现转型突破,首先必须强化提升物流园区和配送中心的服务水平和服务层次,培育和构筑物流链上下游客户信息交换的无缝对接,彻底打破行业界限,实现“综合运输体系”现代物流的协调发展;完善港口现代服务体系,强化金融、保险、商业、信息和机构的协调服务,进一步推进“电子口岸”建设。同时,借鉴经验提升层次,增强港口物流企业竞争优势。现代物流的标志之一就是第三方物流的出现。宁波要实现港口物流的转型发展就必须要培育和扶持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的大中型物流企业,鼓励物流企业推广普及物流信息化管理,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拓宽物流企业的服务领域,建立物流信誉体系,逐步改变业务单一的现状;引导企业积极推行标准化服务,开拓腹地运输、拆装箱、报关报检等系列增值服务,引导企业向现代化、跨行业、跨地区的第三方、第四方物流集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