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0:36:3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金融危机的影响,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监管重复与缺位
在当前的金融危机下,全球金融业所面临的业务规则和市场环境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金融监管也日益暴露出许多问题和不足。比如在各相关利益者的博弈互动中,监管者的行为并不必然会与既定的监管目标一致,既存在因监管者被俘获导致的监管宽容问题,也存在着监管人员利用监管权力寻租、设租导致监管腐败的问题,还有可能有由于监管措施过于严厉、监管范围过宽导致的监管过度问题。因此,对于监管机构而言,必须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通过一系列的政策、程序、操作规程来指导、约束监管人员的履职行为,实现适度的最优监管状态。
一、金融危机与金融监管
1、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众所周知,这次全球性的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国的次级贷款危机。具体来说,在2007年底,随着美国利率的不断走高和房价泡沫的破灭,贷款者出现了偿付危机,贷款机构的违约率不断攀升。而次级债券正是将上述资产打包整合,通过资产证券化等产品设计技术创设的。偿付基础资产的现金流出现的问题,必然反映到次级债券及其衍生产品上,从而造成次级债券及其衍生品违约率上升和价格的暴跌,这样,房价、次级贷款、次级债券及其衍生产品陷入一种恶性循环,这是第一个层次的危机。在美国各大投行以及评级机构的鼓吹下,包括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等金融机构在内的市场投资主体买进了大量的次级债券及其衍生产品,而这些被鼓吹为安全资产同时收益率极高的金融产品价格的暴跌导致了各投资主体财务状况的恶化,进而引起市场的恐慌,股市暴跌,市民挤兑,一时间美国的金融体系处于了崩溃的边缘,这是危机的第二个层次。随着事态的进一步扩大,问题一步步的暴露出来,危机由美国扩散到全世界,引起全世界的金融危机,这是第三个层次的危机。
2、金融监管在金融危机中所扮演的角色
(1)监管机构职能的重复与缺位。美国的金融机构经常要面对多家监管机构,但是却缺乏一个权威的声音来对其不同的监管声音进行有效的整合。各家监管机构有着自己特有的监管目标和监管标准,各家监管机构在履行其监管职能时,也就难免出现监管力量的冲突,一旦发生冲突,各家监管机构都站在自己的利益上说话,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往往无法达成一致的意见。即使能够达成一致的意见,也由于决策的严重滞后,延缓了政策的执行。
(2)监管的规则过细。在金融危机爆发以前,美国的金融监管体制一贯以规则严密而著称,也是世界各国金融改革发展学习借鉴的典范。但是这次次贷危机的爆发却从另一个侧面显示了这种过细的规则所潜藏的问题,对其进行分析,颇有一点哲学的味道。规则过细,存在着过犹不及的缺点。因为现实世界是纷繁复杂的,也是变化无穷的,制定过细的监管规则无异于将监管的范围限定在看似广大的范围内,限定在事物发展的某一时点上。这样,面对规则没有约束到的监管漏洞,监管机构的行为显得僵化,缺乏活力,监管者对市场的反应也难免滞后和迟缓。
(3)监管的范围过窄。业务范围管制就是要求金融机构只能在规定的业务范围内开展经营活动,违反规则要受到严厉处罚。业务范围管制既限制了金融机构的业务发展空间,也不利于分散金融风险,更使得金融机构创新的积极性受到制约,导致其创新动力不足。同时,这种管制也影响了金融机构服务质量的提升。例如我国对银行的业务经营实行严格的管制政策,国家划定金融业经营界限,银行内部上收经营权,这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商业银行功能定位模糊,服务品种雷同,业务创新潜力不足,整体服务水平不高,金融资源配置扭曲且使用效率低下等,较难适应目前社会日趋增长的个性化服务的需求。国际经验告诉我们,允许银行从事范围宽广的业务有着可观的多元化效益,有助于银行业务的效益和稳定,但人为地设置种种限制则适得其反。
二、金融危机下我国如何完善金融监管的措施
在金融危机下,我们应采用科学的制度化程序,尽可能克服导致不良治理的各种因素,在独立程度、自律与他律、监管与创新、竞争程度、透明度等多个方面进行取舍和调整,从而达到一个参与博弈各方都较为认可的均衡状态。
1、坚持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并重的思路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体制转轨的发展阶段,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思想仍然比较严重,国有金融机构的行政色彩仍然比较浓重,国有金融机构的主要领导仍然享有行政级别,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难免会出现一味求稳、不思进取、不敢创新的现象。中国金融体系的发展程度与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在这样的前提下,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就不敢进行金融创新,甚至阻挠金融创新就显得过于保守,既不利于我国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也不利于我国市场经济市场主体成长和市场要素的培育,从长远看来,对我国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是不利的,对确保我国的金融安全也是适得其反的。同时,在适度金融创新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把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与生俱来的不协调转化为良性互动,以金融创新促进金融监管水平的提高,以高效优质的金融监管为金融创新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坚持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并重才是我国面对这场前所未有经济金融危机应该采取的正确观念和态度。
2、完善金融监管的外部制度环境
近些年来,一些经改革后新成立的监管机构的治理较好,其原因不在于其存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由于其在改革时吸取了以往的经验,考虑到了良好治理的意义,新的制度安排和整个国家的制度结构是相容的。金融监管机构的良好治理并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其效率高低在相当程度上仍需要一系列外在环境的支持。一是国家治理环境。监在我国,金融监管部门直接对国务院负责,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展开工作,这与美国的情况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健全我国金融监管治理的过程中,既要充分借鉴和吸收国际上金融监管治理的先进经验,也要考虑我国的具体国情,建立与此相适应的监管机构内部治理机构。二是法律环境。由于法律可以明确监管机构的责权利和监管目标,赋予监管部门特定的执法权力和手段,所以独立而明确的法权地位是健全和完善监管机构内部治理的前提,也是约束和规范监管机构和监管人员的基本依据,同时还是保护监管者的尽职行为、保证监管机构独立实施监管行为的法律保障。
3、强化金融监管的程序化
监管绩效不仅取决于静态的监管标准的实现程度,更取决于监管人员实施监管行为的动态过程。因此,除了建立系统、明确、量化的监管标准外,还应加强对监管人员实际监管行为过程的规范化控制。也就是国际上所强调的基于规则的监管,即对监管工作所有环节都制定严密的业务流程和操作规则,并随着金融业的不断发展而定期更新,以保证监管人员操作的规范化和统一化,保证监管措施的及时性和适应性。另外要强化金融监管的程序化,除了行政公开制度以外,还必须逐步落实好以下几个制度:一是当事人参与制度。即金融监管机构在实施监管过程中,作出对相对人、利害关系人不利的行政决定前,应当告知相对人、利害关系人,并给予其陈述和申辩的机会。作出行政决定后,应当告知相对人依法享有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对重大事项、相对人、利害关系人依法要求听证的,监管机构应当组织听证。二是回避制度。金融监管机构在执法过程中,如果有相应事项与本单位内部某某人员有利害关系可能影响到案件公正处理的,该工作人员不得参与该事项的处理。
4、提高金融监管的透明度
金融监管机构将有关金融监管的目标、政策以及金融监管的过程、决定依法向社会公开,既方便社会监督,又可以防止监管权力的滥用。第一,通过立法的形式要求金融监管机构向公众披露必要的监管信息和现代金融技术、产品方面的知识,提高公众的风险意识,从而更好的保护公众的利益,公众就能够尽量减少因为不了解风险而遭到损失的可能性。第二,进一步按照国际会计标准和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有关规定来修订我国金融业会计标准。只有不断的与国际接轨使标准明晰化,才有利于减少交易成本,也更方便监管机构的日常监管活动和被监管机构的自查行为。第三,进一步完善各个监管机构之间的信息沟通和交流制度,以及联合信息披露制度。由于目前我国实行的是分业监管模式,而金融集团、金融控股公司的出现要求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以及人民银行之间的协调机制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当前,比较迫切的是使监管联席会议制度化,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5、建立金融监管信息共享机制
我国金融业各监管主体之间因职责界定不清晰、监管标准不统一,沟通协调不畅通,指标诠释不一致,数据信息不共享,在市场准入、业务规范、现场检查、行政处罚等方面存在真空、重复或监管意见不一致。各家金融机构需要研究、理解、满足不同监管机构甚至是同一监管机构内部不同部门的监管意图和要求,开发不同的信息系统,将各自的信息通过不同的途径向多个监管机构报送,占用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为加强各监管当局之间的沟通协调,在目前分业监管的前提下,构建好我国金融监管框架体系和流程,法律法规要对监管的机构及其交叉的业务、交叉的领域赋予明确的职责和权利,实现从机构到功能到市场、从纵向到横向的全方位监管覆盖,不重叠不疏漏。借鉴国外牵头监管、双峰监管和伞型监管模式:在涉及交叉经营和交叉监管时,明确一个主监管机构,其他相关监管机构密切配合,实行牵头监管;在涉及系统性安全和机构业务监管上,可实行双峰监管;在涉及综合经价上,可搭建伞型监管架构。明确监管目标和监管职责,在现场检查上互相沟通配合,在非现场监测上统一监管标准,在各监管机构之间形成有效的监管分工和合作机制、沟通协调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防止监管机构各自为政,政出多门的局面。
总之,面对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我们不应回避金融创新,更不应谈金融创新色变,而应充分认识我国的国情,坚持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并重,促进两者的协调互动,共同推进我国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的完善。
【参考文献】
[1] 杨博睿:试析委托-理论在我国行政管理领域的应用[D].吉林大学,2004.
[2] 张晓朴、杜蕾娜:金融监管治理的定义、要素和评估[J].中国金融,2005(4).
[3] 蒋海、萧松华、齐洁:金融监管效率的基石:激励相容的监管机制[J].当代经济科学,2004(4).
遭受了打击,美国仍然是全球第一经济大国,世界经济不可能在一夜之间摆脱对美国的依赖,也没有国家能够在一夜之间取代美国的地位。不过,至少我们可以期待,未来的世界经济将不再是单发动机,而会是双发动机或者多发动机。
二、经济增长模式遭拷问
这场危机改变了不少国家的命运,一些国家几乎是一夜之间,从“天堂”坠入“地狱”。不论是爱尔兰,还是波罗的海三国,抑或是冰岛,都在这场危机中遭受到了最沉重的打击。过度的金融泡沫或房地产泡沫,曾让这些国家的经济快速增长,无限风光,但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表面之下,却累积着可怕的风险。也就是说,他们的经济增长模式存在重大问题,需要纠正。然而,或许只有一场危机,只有泡沫破灭后带来的极端痛苦,才能真正促使这些国家反思存在的问题。对这些国家来说,如果能够从这种最沉重的打击中进行最彻底的反思,吸取最深刻的教训,当是不幸中之万幸。对其他国家来说,这些国家的遭遇和教训,其隐藏重大弊端的经济增长模式,同样值得引以为戒。
三、不再迷信西方经济理念
这场危机改变了人们的诸多观念。美国层出不穷的金融创新令很多人眼花缭乱,无比羡慕。就连引发这场危机的“次级贷款”也曾被视为金融创新之举。然而,一场危机让人们意识到,所谓的金融创新,很大一部分无异于制造金融泡沫,只不过是华尔街用来圈钱的种种伎俩。可以说,这场危机打破了对西方和美国经济理念和政策的迷信,也打破了西方在经济、金融等领域的优越感。对很多国家和民众来说,美国和西方今后将不再只是学习的目标,还将是批判的对象。这种观念上的变化意味着,非西方国家将以更加独立的思想和更加平等的地位,与美国和西方进行各种交流。
四、新兴经济体话语权增强
毋庸置疑,中国、印度等亚洲经济体正在快速成长,并不断扩大其在全球经济版图中的分量,为世界经济提供新的推动力。或许可以说,这场危机在暴露美国经济实力的缺陷和局限性的同时,凸显了中国、印度等国日益增强的经济实力。美国总统奥巴马14日在纽约重申其金融改革计划原则,并呼吁国会尽快批准该计划。
在金融危机发生一周年之际,奥巴马来到位于纽约华尔街的联邦大厅,再次阐述金融监管改革的三项原则,即保护消费者、堵住金融系统和监管系统的漏洞、强化国际合作。奥巴马表示,目前没有理由可以让人因为金融市场的稳定而自满,他还警告华尔街停止不负责任的冒险行为。奥巴马呼吁国会在今年内批准其金融监管改革计划。他还强调政府干预资本市场的必要性,但同时强调自己仍然是自由市场力量的坚定信仰者。
五、分散投资理论在危机期间失灵
首先,各国资本市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联系得如此紧密。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中的最大特点,而经济全球化又必然导致贸易、投资和金融的全球化。当美国市场开始下跌时,投资者把资金从其它资本市场撤回美国,从而引发多米诺骨牌似的下跌。当投资者急需现金的时候,他们不计成本地抛售所有投资,包括股票、债券、商品和基金等,就连传统的避险天堂——黄金在此次危机中也未能幸免。
其次,次贷产品上的分散投资是一种假象。从房价的角度来看,次贷产品的分散投资是风险转移,而不是分散投资理论成立的基石风险分享,也就是说当一个投资品种(比如股票)下跌的时候,另外的投资品种却在上升(比如债券)。因此,当美国房价出现全国性普降后,次贷产品的分散投资并没有减少风险,而是风险在不同的投资者之间转移。
由于这场国际金融危机源于全球经济的核心国家(美国)和核心部门(金融业),是市场经济自发运行的结果,其负面影响将是非常深远而广泛的。全球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风险。受需求下降和流动性短缺的影响,2009年全球通货紧缩的风险加大。尤其是发达国家陷入通货紧缩的可能性更大。经济衰退阶段的流动性短缺是市场缺乏信心的结果。短期内金融机构的惜贷倾向有可能会引发通货紧缩。但是,我们认为中期内通货膨胀风险会加大。为遏制金融危机,各国注入了大量流动性。其中包括连续大幅降息,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已经降到接近零,欧洲中央银行也把利率降到了历史最低点;中央银行通过金融市场直接注入大量资金以缓解流动性短缺;政府发行债务以救助金融机构。这些为将来的通货膨胀埋下了隐患。一旦金融市场趋于稳定,流动性泛滥将会再次出现。
鉴于金融业在这次危机中所受到的沉重打击,从金融管理体制到金融机构的组织结构、从金融工具到风险定价、从融资模式到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结构都将面临调整。这种调整意味着金融业在一定时期内难以成为拉动经济进入新一轮繁荣周期的基础产业。
为了弥补巨大的贸易赤字和预算赤字,美国必须创造出巨额的“新的美元”,通过美元其国际货币的特殊地位来弥补美国的巨额债务,而每年创造出来的巨额美元流向其他各国之后,又通过金融渠道最终流入到了美国的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这使得美国的房市和金融股市近十年出现了不正常的疯狂增长。而这样的泡沫式增长必然会出现破灭的时候。在大家的预期和信心出现动摇的时候,整个增长链就如同崩塌的大厦一样一下子全部瘫痪。而这时侯也就出现了这次的金融危机了。
参考文献:
1、文学、郝君富、全球金融危机环境中我国国际投资战略分析[J].当代经济管
首先,从经济角度看,这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尤其是冷战结束后美、英等西方国家推崇的新自由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弊端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的总爆发,集中暴露出它们所推崇的金融领域“去规制化”进程严重忽视金融全球化发展本身的规律和特点,缺乏对金融体系运行的有效监管,丧失了应有的预警功能。
其次,当前的金融/经济危机是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首次出现的全球经济的严重失衡。此次金融危机的政治原因本质上是全球化的经济运行体制与国别化的经济决策体制之间长期的结构性矛盾凸现的结果。一方面,世界经济体系的全球性市场运行对资源的全球配置需求以及相应的全球经济治理体制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而现有全球经济治理体制的充分性、合法性和有效性却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另一方面,作为国际经济的本质特征之一的经济政策制定的国别化,进一步加剧了全球化的经济运行体制与国别化的经济决策体制之间矛盾的累积和激化。
二、世界经济格局新的结构性调整和重组拉开序幕
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走势有五方面的影响:
其一,从危机发生至今全球工业产值和贸易规模的萎缩比例来看,此次金融危机导致的全球经济衰退程度已经超过上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大萧条时期。
其二,贸易保护主义势头在各国经济衰退的阴影下有所抬头。
第三,美、欧、日等国经济实力都因受到危机的直接严重影响而削弱,但新兴大国群体性崛起的势头也受到不同程度抑制,未来新兴大国的增长态势将更大程度取决于各自完成经济刺激和结构优化调整的政策效应和时间长短。
第四,本次金融危机无法改变全球化经济深入发展的大趋势,包括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大国等所谓“全球化中心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或衰退)相互密切关联和影响将持续加深。最后,从整个世界范围和中长期的影响来看,金融危机对于“全球化边缘国家”的经济打击将更大于“全球化中心国家”。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力量发展差异将在短期内继续扩大。金融危机同时全面启动了新一轮国际金融乃至全球经济体系的改革进程。一方面,金融危机标志着美独霸金融体系格局的结束;另一方面,全球金融/经济体系改革和过渡是一个长期而渐进的过程。
三、世界政治、安全格局的深度变革正在加速
第一,尽管金融危机不同程度地制约了当前国际体系中的霸权国、传统大国和新兴大国等核心成员的对外政策制定,使政策的内向性有所加强,但主要国家仍表现出强烈的化危机为机遇的意愿,力争以改革国际金融机制为突破口,在国际经济体系和政治体系的变革进程中占据有利地位。
第二,席卷世界的金融危机再次使国际社会认识到全球化时代跨国性问题的复杂性和各国利益的相互依存性,增加了大国合作的紧迫性和可能性,G7等发达工业国家在这次危机中已经难以独自应对,不得不在半年内连续召开两次G20峰会进行全球范围的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新兴大国不但在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架构中崭露头角,而且相互机制化合作意愿明显增强。
【关键词】金融危机;经济下滑;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
金融危机(Financial Crises)最简单的定义是指突发的、覆盖几乎全部金融领域的金融状况恶化。金融危机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的定义是:“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短期利率、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以美国次贷危机为导火线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波及到了全球范围内的多数国家。国际金融形势突变、经济和贸易急剧恶化,对中国经济的波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冲击强度之大都超出了人们的预料,中国面临着重大的挑战,主要表现为:
1.影响我国的外贸出口
我国的对外贸易最近几年来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率,但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的外贸出口已经出现衰退,中国的出口商品竞争力较大幅度地减弱,对外经贸形势面临严峻挑战。导致我国外贸出口衰退的原因之一是由于中国与东南亚地区各国出口商品结构颇为雷同,出口市场结构也非常相似,竞争性大于互补性。产品种类均主要是电子、化纤、服装、玩具、鞋类等劳动密集性产品,市场也均集中在美国、欧盟、日本等地,因此,东南亚金融危机将削弱中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由于中国进出口总额占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比重近1/4,尤其是出口已成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一个重要“边际因素”,因此,贸易顺差减少,对我国经济影响巨大。同时,由于我国的出口中一半以上属于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国民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已达到较高水平,国际经济环境对中国经济运行和发展己开始产生较大直接影响,因此,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对国内经济的影响日益增加。
2.影响我国企业引进外资
此次金融危机对工业项目招商引资和企业投资产生了普遍影响。部分投资者缺乏投资信心,致使引进资金、技术等借助外力的发展受到限制和影响,招商引资难度加大,项目引进势头减弱。出于对未来宏观经济走势的担忧,部分生产企业对国际经济走势难以预料把握,多数企业处于观望状态,经济增长放缓及企业投资削减会逐渐凸显,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未来工业引进外资增资扩能。
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加剧蔓延,经济增速下滑已成为我国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2009年中国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将立足点放在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上。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积极扩大投资的同时,重点通过促进就业再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发展服务业、改善居民消费环境等,把扩大内需与保持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结合起来。虽然我国在此次金融危机中面临着重大的考验,但是总的来说,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还是比较平稳的。为保证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篮子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措施:第一,为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刺激农村消费,扩大内需而采取的政策。国家发展改革委宣布,继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其中包括全力组织开展主要农产品收购,较大幅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较大幅度增加对种粮农民的补贴。第二,为稳定出口,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宣布,适当调高纺织品、服装、玩具等劳动密集型商品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再次,为改善民生,扩大内需,财政部宣布,将加大资助困难学生、优抚救济、住房保障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加大保障民生投入力度,切实保障低收入群众和特殊群体的基本生活。
这次始于美国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很大程度上源于货币信贷过度扩张背景下,金融监管的缺失导致金融业脱离实体经济的过度膨胀。相比较而言,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则在于结构扭曲和局部泡沫的生成。为解决这种结构性缺陷,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好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应着重于以下几个重要领域:
2.1加快建设金融业健康发展所需要的长期市场信用基础
长期市场信用基础的缺失是发展中国家的绊脚石。发展中国家长期信用基础的缺失意味着缺乏良好的长期投资环境,这是国际资本投机性日益增强的重要原因。国际资本流入证券、房地产等资产市场越多,流入实体经济的就越少,在资本市场存在融资管制的情况下,国际资本的全球组合投资无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而是导致财富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转移、成为国家间不平等加深的重要原因。同样,长期市场信用基础的缺失,也导致国内资本投机性增强,泡沫生成、金融风险积累和财富从中低收入阶层向高收入或少数利益集团转移,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等实体经济领域则得不到金融业应有的支持。
2.2尽快建立充分成熟的国内资本市场
目前,大量流入的外商直接投资和数据巨大的外债,已对人民币形成压力。如果要避免因为过分依赖外商投资带来的潜在风险,中国就必须尽全力发展自己的资金市场。只有国内资本市场越活跃,中国对外资的依赖程度才会越低。因此,我们应该加快发展新的融资市场的步伐。在发展国内融资市场的过程中,特别应重视证券、债券和保险市场的发展,使它们成为中国国内基金的一个稳定来源的重要补充,特别是保证耗资巨大的基本建设项目的资金来源, 减少对外国资本尤其是对短期外国资本的过分依赖。当然,目前的国内资本市场还不十分成熟,要建立充分完整的、市场化的资本市场运行规则,加强对资本市场的监管;扩大市场流通总规模,提高市场内在价值;提高市场透明度、全面公布信息,以帮助投资者对金融风险做出正确评估,提高投资者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
2.3深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一国汇率制度的选择应该顺应不同时期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和金融制度的特征而适时主动调整。中国渐进主义的改革路径,决定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也必然是渐进型的。目前人民币汇率还不适合完全自由浮动,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要继续深化和推进,进一步健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逐步扩大汇率弹性区间, 以增强汇率对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能力,发挥汇率作为金融危机缓冲器的作用。汇率双向波动也有利于提高市场参与者防范风险的能力,并抑制短期资本的流入。同时,保持适度的外汇市场干预。货币当局应动态和准确地把握市场汇率相对于均衡水平的状况,遵从汇率目标区调控原则,采取“目标区内相机干预”和“边界干预”相结合的方式,逐渐扩大目标区宽度,保持渐进性与合理性,避免超调现象发生,使汇率水平能在自由浮动的情况下保持一定稳定的水平。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经济结构以及国际国内环境更加复杂,宏观经济调控难度也在加大。宏观经济中的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内部因素与外部环境相互制约,如何选择和搭配各种经济和贸易调控手段和政策工具,就成为了开放宏观经济条件下的一门难以把握的艺术。从化解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出口的影响来看,转变我国外贸发展方式,把外部的压力转换成出口产品升级的动力,以及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减少对外部市场依赖,这应是化解外部危机对我国经济贸易影响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宁波贸易港口业的发展现状及现实挑战
1.1宁波港发展现状
宁波港地处我国大陆海岸线中部,南北和长江“T”型结构的交汇点上,地理位置适中,是中国大陆著名的深水良港,也是我国国际贸易港。宁波是一个典型的港口城市,自“海上丝绸之路”起至今,宁波港已经成功实现了从甬江沿岸向外海、从甬江口向北仑地区拓展的跨越式发展,成为海河兼备的长三角和长江沿线地区的重要物流基地和中转基地,港口物流优势日益突显,港口物流逐步发展壮大。2008年相关数据表明“宁波口岸外贸出口比例已占到全省48.4%,集装箱出口比例占全省51.4%,均高于全国第一大港上海港”,港口物流已成为宁波现代服务业体系的又一支重要生力军。
尽管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在逐步加深,但是2008年宁波港业在海港口岸的带动下,进出口贸易额仍达1401.85亿美元,同比增长25.5%;港口货物吞吐量3.62亿吨,位列中国大陆沿海港口第二位,全球第四位;集装箱吞吐量1084.6万标准箱,列中国沿海港口第四位,全球第八位。
1.2宁波港业的现实挑战及影响
金融危机的破坏性影响始于2008年第四季度,至今仍在持续。因此,2008年宁波港发展的相关数据并不能改变国际贸易港口业下滑明显的现实。除此之外,受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影响,欧美等发达国家居民消费性需求明显减弱,外贸订单数量直线下降,从而给宁波港的发展带来了诸多挑战。
1.3与周边港口的箱源竞争将日趋激烈
在目前国际贸易有效需求不足的形势下,宁波周边各港口特别是上海港和温州港势必将会加大对宁波箱源经济腹地的争夺。港口业的价格竞争将会加剧。特别是受当前经济形势和货源不足的限制,部分企业为招揽运输业务通过降低收费争取业务的可能性增大。
(1)运力供求关系失衡,船舶利用率大幅下降
大量的前几年订造船舶建成下水,运力规模继续扩大,而市场货源不足,造成宁波航区有70%以上船舶营运率大幅下降,甚至有30%的船舶处于半停航、停航状态。国内沿海航线船舶,以前一般每月能有3~4个航次,危机以来只有1~2个航次,船舶停港等货的时间较过去长得多。
(2)多式联运发展不足,港口揽货体系亟待进一步完善
集疏运体系网络连通性的局部瓶颈仍然存在,港口集装箱运输主要依赖公路运输,由于受内河航道的制约,江海联运、河海联运在整个集装箱运输中所占比例较低。海铁联运集装箱运输还处于起步阶段,2009年宁波港海铁联运集装箱仅1690TEU。海铁联运的相关理论研究、配套设施建设、政策法规和运营实践仍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内先行的天津、大连、青岛、深圳等地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系统性工作亟待进一步完善和推进。同时,宁波港国际集装箱货运规模迅速扩张,但主要还是依靠浙江省内的箱源,即使是浙江省的箱源,因为与上海港的腹地重叠,竞争也比较激烈。据统计,除矿石、原油外,集装箱箱源90%来自于浙江省。
(3)港口国际贸易物流发展不平衡,亟待转型升级
宁波港口国际贸易物流的功能还不够完善、增值服务能力还不强、整合配置能力也较弱,特别是港口国际贸易物流的辐射腹地不大、社会化及专业化服务程度不高、国际中转规模较小、综合运输体系尚未形成。
3金融危机影响宁波港口贸易业的内在机理分析
3.1金融危机恶化宏观经济形势
受金融危机影响,目前宁波主要商品出口市场包括美国、欧盟、日本等国际商品市场需求明显减弱。据宁波市经委组织的问卷调查数据统计,目前宁波的81%的企业销售明显下降,超过40%的企业开工率的影响程度在20%以上,超过70%以上的企业新接订单减少在10%以上。其中,50%的企业进出口下降在10%~30%之间,29%的企业出口下降达30%以上。
3.2金融危机导致经营成本增加
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最直接、最大的影响便是“惜贷”。尽管我国自金融危机以来在不断地调低基准利率水平,但决定企业筹资成本的市场利率却不降反升。其次,受原材料价格、能源成本、用工成本不断增大的影响,物流企业的经营成本也在不断增加。
3.3落后服务模式放大金融危机效应
目前,许多宁波的贸易物流企业不仅规模偏小,而且服务水平低下,大部分只能提供单一的服务,多数仍然停留在货物、仓储、库存管理、搬运和干线运输等方面,能够提供综合性、全过程和集成化的现代物流企业还占少数。总体上讲,宁波港口贸易企业应对、转嫁危机的市场操控能力依然较低。因此,金融危机来袭,采用落后的贸易服务模式的企业受冲击影响的力度也就最大。
4宁波港如何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
4.1宁波港要通过管理和技术进步提高码头效率
在吞吐量增速下降的背景下,码头投资者将相应做出策略上的调整,为企业整合现有资源创造了机遇。有实力的码头公司应抓住机遇,通过资产重组和资源整合,进一步发挥规模经济效益和资源效益。同时,通过优化管理和技术进步,提高资源效率,从而保证投资者预期效益。
4.2宁波港应加快结构调整
港口行业面临的挑战非常严峻,此次金融危机中,等待贸易大环境转好的同时,港口还需要从内部出发,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转型。港口在全面协调好“保增长、调结构、上水平”关系中,要全面正确理解国际宏观经济政策的内涵,下功夫做好“十二五”规划的编制,下功夫制定或完善振兴港口的有自身特点和品牌的发展战略,既要在克服当前困难“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中真见成效,更要在推动港口经济实现久远的科学发展上,依照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力发展港口的特色,提升港口核心竞争力,不时增创港口新的比较优势。
4.3政府推动、部门协调,合力提升国际贸易港口发展能级
借鉴国外经验,本文认为在金融危机影响扩散化的当下,政府应该采取宏观管理的方法,用足用好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影响的短暂缓冲时滞,尽快做好政策引导,并制定特殊时期的国际贸易港口的产业扶持政策,加强“一关三检”等职能部门的协调合作,充实完善“大通关”的软硬件条件,全面提升物流政务服务水平;在招商引资方面按照国际贸易港口的发展需要,制定贸易企业的贷款优惠、税收和工商登记及相关扶持政策,重点发展第四方物流市场、集装箱海铁联运和国际化空港联运,同时,还要大力推广信息新技术,广泛应用条形码、智能标签、无线射频识别(RFID)等自动识别技术和电子数据交换(EDI)技术,不断提高港航整体信息化水平,不断推进港航现代化建设,全面提升宁波港的发展能级。
4.4以港兴城、港城互动,夯实港口物流发展硬件基础
现代化的物流体系需要以便利、快捷的基础设施为前提。宁波港口物流要实现转型突破,首先必须强化提升物流园区和配送中心的服务水平和服务层次,培育和构筑物流链上下游客户信息交换的无缝对接,彻底打破行业界限,实现“综合运输体系”现代物流的协调发展;完善港口现代服务体系,强化金融、保险、商业、信息和机构的协调服务,进一步推进“电子口岸”建设。同时,借鉴经验提升层次,增强港口物流企业竞争优势。现代物流的标志之一就是第三方物流的出现。宁波要实现港口物流的转型发展就必须要培育和扶持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的大中型物流企业,鼓励物流企业推广普及物流信息化管理,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拓宽物流企业的服务领域,建立物流信誉体系,逐步改变业务单一的现状;引导企业积极推行标准化服务,开拓腹地运输、拆装箱、报关报检等系列增值服务,引导企业向现代化、跨行业、跨地区的第三方、第四方物流集团发展。
中图分类号:D912.2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1-0063-02
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近年来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的危机。在当代资本主义制度中,依靠借贷来投资的资本家,或者是借债消费的消费者,在生产过剩的危机中,使资本主义无限的生产与有限的购买力之间的矛盾尖锐化。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者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纵观金融危机,资本主义的过度生产与信贷制度是密不可分的。依靠借贷来投资的资本家,或者是借债消费的消费者,在生产过剩的危机中发现无法还债,而银行此时也一定“落雨收伞”,提早追讨欠款,于是便发生了金融上的连锁反应。
1 历史分析
80年代以来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经济危机日益繁密,而且日益严重。在发达国家,80年代美国用于拯救存贷银行的钱是GDP(国内生产总值)的3%。挪威是4%,瑞典6%,芬兰8%,西班牙1 7%。在1980—1996年,有三分之二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经历过信用制度的灾难。在发展中国家,灾难程度自然比发达国家深远得多。自1980年以来,有50个发展中国家的银行系统损失了一半以上资金,有十多个国家使用了10%以上的GDP来拯救银行危机,数额达到7500亿美元。有些国家甚至要使用GDP的25%来解决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当然不是什么新东西,从1825年以来已经经历过20次,70年代以来至少三次。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周期往往首先表现为金融危机。信贷制度把闲散资本集中起来并借给人们,这样资本家的投资便不受白有资本的限制,消费者也不受现有购买力的限制。这样信贷便促进了整个经济的扩张。可是,另一方面,信用同时也掩盖了与消费的矛盾,使周期性生产过剩的危机更严重。资本主义的周期性生产过剩(或者设备过剩)是无可避免的。这是因为资本主义的盲目竞争,每个企业家都拚命扩充生产争夺市场,结果是有些资本家无法售出商品,于是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市场萎缩。当消费力已容不下大大扩充的生产力的时候,信用制度还在制造虚假的需求(这是泡沫经济的主要来源)当清算的时刻来临,信用制度就使危机爆发得更猛烈。
90年代的新情况是金融市场日益同实际生产与贸易脱钩,投机性及流动性之大。每天国际外汇交易量,1987年是六千亿美元,1997年为1.4万亿美元,其中只有14%同实际贸易与投资有关。外汇交易额,1982年是世界贸易的17倍,1989年是28倍,1992年是33倍。这意味着绝大多数交易都是投机,每日的外汇及利率的衍生工具交易量,1995年已经达到22980亿美元,而整个国际金融市场,每日交易量达五万美元,仅有2%与生产贸易有关,其余是资金的自身循环,绝大多数是投机。
2 债务危机分析
金融投机没有银行信贷的支持是不可想象的。再加上其他私人债务及公债,就表现为80年代以来,世界债务的惊人发展。同时,债务危机亦多次爆发,终于发展为1989年以来亚洲、俄罗斯及拉美的债务危机。亚洲奇迹在相当程度上是由高投资率而来的。许多亚洲国家投资率高于30%,而泰国,马来西亚更高于40%,但高投资率是由高额外债所支持的。
因为危机早已不限于亚洲。究竟世界外债有多少?整个第三世界外债1980的5670亿美元增至1992年的14190亿美元,在12年间总债务上升了两倍半,同期利息及本金支出共计16620亿,是1980年债务的三倍,在这12年间,第三世界所付出的理应还清欠债,但到头来却债台更高筑。关键原因是西方及日本银行家所设计的还债机制:他们要第三世界借新债还旧债,而同时第三世界的出口换汇能力由于原料价跌而大为削弱。
1.贸易结构发生变化
从贸易结构角度看,金融危机对于加工贸易影响最大。一方面,加工贸易属劳动密集产业,往往是“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一种贸易方式,一般来讲,加工贸易产业链相对较短,加工企业所获得的利润微薄,企业依靠劳动力成本优势获取利润,一旦发生危机,企业往往缩减生产规模,甚至是“关门走人”;另一方面,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为了转嫁危机,美国通过美元贬值迫使人民币持续升值,致使出口商品遭受汇率损失,大幅降低低值加工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2007年金融危机发生前,我国连续7年,加工贸易占总出口贸易额的近50%,因此,危机发生后,重创我国出口贸易。不少企业在金融危机过后,原有的加工企业不再回来,地区不得不承受由此带来的经济和社会结构变化的风险。从社会产业升级的角度,几次危机的经验表明,危中有机,危机的过程也是淘汰落后产能和粗放型产业的一个优化过程。一些国家和地区在危机后,往往吸取教训,进而推动产业由传统的制造向创造,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2.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在本国经济困难的情况下,各国从自身利益出发,必然会通过各种形式的限制措施来保护本国的产业,金融危机往往成为发达国家掀起贸易保护的借口,反倾销、反补贴、技术贸易壁垒等传统与新型贸易保护措施成为贸易战争的盾牌。对于以出口为导向的新兴经济体打击沉重。贸易保护最易引起连锁反应,制裁与反制裁使贸易保护愈演愈烈。据商务部数据,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出口产品遭遇技术贸易壁垒呈现增长态势。2008年、2009年和2010年的环比增长分别是72.7%、15.4%和8.9%。2012年前三季度,中国出口产品遭遇国外贸易救济调查55起,增长38%,涉案金额243亿美元,增长近8倍。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又进一步加剧了危机。
二、金融危机爆发前主要经济贸易指标波动情况比较
金融危机的爆发原因有多个方面,每一次金融危机产生的直接原因又有很大差别,但是,危机爆发前,总有一些经济指标的波动总会体现基本的经济规律。本文选取了GDP增长率、进出口贸易增速这两项主要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1.进出口贸易指数变化情况比较.
四次危机爆发前5年各国的进出口贸易指数变化,代表危机爆发年份。可以看到四次危机中,大部分国家危机前3~4年贸易指数都发生了较大幅度的变动,特别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前1年,泰国进出口贸易指数大幅缩减近40点。而日本和中国在危机爆发前4年进出口贸易指数便开始下行,到危机爆发前,指数缩减近20点。仅有美国1929年和2007年金融危机中进出口贸易指数基本保持平稳。通过上述分析可见,每次金融危机爆发前,各国进出口贸易指数必然呈现下降趋势,而由于美国经济和出口结构完善,其市场调节能力和应对金融经济环境变化的功能较强,危机爆发前进出口贸易变化幅度有限。
2.GDP增长指数变化情况比较
四次金融危机爆发前各国GDP增长的指数变化情况。可以看出,金融危机爆发前1~2年开始,各国GDP增长的指数大幅变化,日本下跌近20点,而泰国跌幅近40点。综合可见,以进出口贸易为主要组成部分的GDP增长指数几乎与进出口贸易指数变化同步,危机发生前即呈现出明显的、连续性的下降趋势。而美国1929年大萧条和2007年金融危机发生前,其GDP增长指数十分平滑,受其国家整体经济结构影响,美国综合经济能力和经济自身调节功能使其受到危机影响有限,其经济领域抵抗危机能力强于其他国家。
三、金融危机爆发后主要经济贸易指标恢复时间比较
1.进出口贸易指数波动及恢复情况比较
金融危机发生后进出口贸易指数(T=100)注:横坐标T代表危机爆发年份,1、2、3、4、5分别代表危机爆发后1年、2年、3年、4年、5年。资料来源:WTO网站和各国国家统计局网站。图4金融危机发生后进出口贸易恢复情况图3和图4反映了金融危机爆发对各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及进出口贸易的恢复情况。金融危机发生后进出口贸易指数显示,危机爆发后1~2年时间里,进出口贸易增长急剧下滑,泰国在1997年、美国在1929年,美国与中国在2007年金融危机中贸易指数反映强烈,1年时间进出口贸易指数下跌20~40点,特别是美国进出口贸易从此步入下降通道,几乎用了10年多的时间才得以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与此相近的是,1989~1996年,泰国年平均出口额增长率为17.1%。尽管泰国在1997年金融危机后2年进出口贸易实现了恢复和小幅增长,但接下来的2年中出现了二次下探,直到危机发生6年后才得以恢复。中国在2007年金融危机中,进出口贸易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部分地区加工贸易遭到了近乎摧毁性的打击,到2009年底,中国进出口贸易才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复苏迹象。由此可见,金融危机对各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巨大,特别是,把危机前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进行叠加,基本可以得出金融危机与进出口贸易的正相关关系,即危机越重、持续时间越长,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越大。
2.GDP波动及恢复情况比较
反映了金融危机发生后,各国GDP增长指数的波动情况,可以看出,危机发生使各国GDP的增长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危机发生2~3年后,影响更为明显。图6反映了各国危机后GDP恢复的情况,日本1992、泰国1997和美国2007年金融危机后的GDP恢复时间分别为1年、4年和2年,而美国1929年金融危机重创美国经济,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美国的GDP才得以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整个时间超过了10年。综合以上分析,金融危机对整个经济的影响是全面的,其中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较大,它还影响到房地产、金融、证券、工业、商业等几乎每一个经济领域,最终这些因素全面的反映到GDP增长指数上。
四、结论与启示
本文通过分析百年来四次主要金融危机发生前后GDP增速、进出口贸易增速等直接反应贸易情况的主要经济指标波动情况,并进行了相关比较研究,历史经验给我们如下启示:
1.金融危机对进出口贸易存在直接而显著的影响
通过本文的分析和对四次金融危机的对比发现,尽管程度不同,但危机发生前后临近年份,进出口贸易都会出现显著的波动,因此,进出口贸易指数的持续波动是危机发生的主要信号。危机发生后,特别之后的1~2年,各国出口贸易都出现大幅下滑。而进出口贸易的恢复时间也至少需要2年以上,有些国家甚至还会陷入二次危机过程,进出口贸易指数反复波动。同时,在危机持续过程中,各国贸易保护和贸易争端加剧,进一步加速了出口贸易的下滑速度,特别是对于以加工贸易为主的新兴经济体,危机对出口影响更大。因而,防止和有效应对金融危机,优化贸易结构是重要途径。
2.金融危机对进出口贸易产生巨大的传导效应
金融危机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不仅在贸易本身,它还据此把影响传导扩展到与贸易相关的金融、商业、实体经济、就业等领域,进而影响整个经济体,较为直接的体现为GDP增速的放缓甚至是下滑,而在实体经济领域,出口下滑导致了大量的靠代工生产的工厂倒闭停业,工人失业,原材料、机械设备,以至于工厂集中地区的商业都由此受到冲击,这种传导效应使得整个经济陷入恶性循环。
3.有效应对金融危机,必须转变经济贸易结构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我国经济;影响;对策
当下我国已经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之中,国际金融危机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我国经济构成负面影响。一方面,会导致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下滑,尤其是在外贸发展方面,进出口商品量相应减少,甚至会出现大量中小企业的倒闭,有关外贸行业的员工失业率会相对应提升,我国外汇储备的实质价值会相对下滑。另一方面,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可以有效地促使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转化新的经济发展点,同时完善扩大内需的发展。总体来说,要有效地防控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从中做出灵活性的调整。
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
我国物质基础实力相对较强,同时国内有较为广阔的市场状况,民众的储蓄率普遍较高,劳动力充足,经济结构也随着时展不断调整,产品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因此企业在应对外部变化有了更强的应对能力,整体情况下金融体系处于相对稳定安全的状态,同时外汇储备相对充沛,在整体的经济体制方面也在不断地修缮,政府宏观调控也会随着经验的积累不断成熟。但是,在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时候,我国的各方面仍旧会存在多种冲击,导致经济受到一定波及。(一)出口贸易增长下滑。出口贸易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渠道之一,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国际金融危机会导致其他国家的国民财务严重缩水,居民可支配的消费显著下滑。这些国家在于我国展开的对外贸易的总额也随着全球化的来临不断的扩展,如果这些国家的消费能力下滑,将直接影响我国出口贸易的增长速度。据了解,一旦遇到国际金融危机,我国的出口则会下降到历史低点,只有金融危机逐步缓和后才能逐步的回暖。这种情况主要是我国出口贸易存在较高的依存度,需要降低该依存度,同时将拉动内需为经济发展的重点。(二)金融市场不稳定。当下基本上已经形成的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金融状况,因此如果产生国际金融危机,则会引发全球性的金融动荡,波及多个国家。由于我国金融业务与全球其他国家产生联系,因此,但金融危机引发其他国家金融市场产生波动后则会导致我国国内金融市场出现随之的负面传导影响。(三)就业率下滑。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危及多个国家,对于我国对外贸易企业也会受到影响。企业为了保证能够在金融危机来临时存活下去,进行裁员或者降低工作人员薪资待遇是常见做法,从而有效地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甚至对于部分中小企业而言,由于没有能力抗击金融危机,会出现大面积的倒闭,进而导致劳动力重新回归人才市场,就业率严重下滑。但是在金融危机来临时,各单位的人才需求都会减少,因此,人才回归市场后再就业的可能性也相对较小。中小企业中,原本的生存利润空间较小,资产规模小,在国际性的金融危机来临后没有足够的应对能力,在产品结构调整与技术升级方面没有足够的能力,只有做停产与关闭处理。(四)第三产业发展困难。国际金融危机来临后首当其冲是第三产业,其中房地产行业受到的波及最为明显,导致城市住宅空置的比例提升,实际购买力下降,进而损害房地产投资效益。而与房地产有关的行业多达50多个,因此受到的影响会逐步传导开。同时酒店、零售、餐饮与租赁等市场也会受到波及,发展会异常困难。(五)股市低迷。国际金融危机来临后会直接导致我国股市低迷,股指下跌,大量市值随之蒸发,其股指下跌的幅度会显著高于发达国家,长时间会呈现出成交低迷的状况,其中大量的中小投资者会面临财产大幅度的缩水。(六)财政收入增速下滑。由于各对外贸易的企业倒闭或者减产,国内第三产业经济低迷,整体的税收水平也逐步下滑,征税的难度也会相应提升,从而导致我国财政收入水平显著下滑。
二、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
(一)海外并购机遇。因为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各国多企业因此而陷入运营困难中,其中大量的企业有行业内的优势资源,中国企业可以由此来抓住并购机遇来达到资源的吸收利用,可以进行并购或者实现控股,由此可以有助于我国企业的技术水平与创新能力的优化。借由相关机会,可以有效地吸纳海外多种能源资源,弥补我国能源资源短缺的现状,获取相关能源的开采与开发等权利。此外可以将我国的外汇储备量利用起来,改善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能源与技术层面的问题。(二)提升我国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位置。我国有大量的外汇储备量,因此在全球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可以占据国际财富分配中的主动权,获取更多发言权以及规则制定权、市场定价权等。金融危机中其他货币价值受到冲击,可以有效地促使我国货币在国际市场的通用流行,提升我国货币在市场中的流通价值,获得更高的认可度。(三)有助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升级。金融危机可以有效地让我国看到自身经济发展的局限与疏漏,做好经济结构调整,将传统粗放型发展模式转化为精细化发展模式。避免对外需的过度依赖,充分调动国内需求与生产力。而在经济高涨的过程中开展经济结构调整会有较大的阻力,而在经济形势的下滑中做改革,阻力会相对减少,有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因为金融危机来临后我国无法更大程度地依赖对外经济发展,由此需将出口拉动型的发展模式转化为出口拉动联合内需共同开展的模式。金融危机引发的企业倒闭与出口量减少会促使国内经济发展有更多的创新与发展动力,不断地去发展新市场。可以有效地在提升内需的改革上取得成效,将压力转化为发展动力。
三、国际金融危机下我国经济发展对策
(一)注重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通过大规模的投资来达到快速见效与乘数效应高的经济发展效应。可以做好公共事业与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提升地区发展综合实力。由于投资工作的开展,可以有效地提升就业率,有助于劳动者增加收入,进而为扩大内需提供经济保障,投资还可以有效地促进各部门的合作发展。投资可以广泛的涉及基础设施、自主创新、民生工程与高新科技产业方面,可以通过政府投入引导,展开立体多层面多元化的投融资运作体系。同时在经济主体中需要注重外资与民营资本公平参与的经济环境,同时要提升中央财政投入的比例,减少地方财政配比。而对于竞争性范围的投资,需要减少与民营资本的竞争,提供民营资本更多的生存空间。(二)注重创业经济发展。中小企业虽然抵御金融危机的实力较弱,但是中小企业大量吸收了劳动力,稳定市场就业率,有助于居民收入的提升,保证社会的持续稳定。同时也是居民创业的主要形式,属于财政收入的支持部分之一,其社会价值并不逊色于大企业,可以与大企业一同完善我国的经济市场运行。国际金融危机会对中小企业构成冲击,导致其生存堪忧。需要优化其融资环境,给予中小企业一定发展空间。政府与金融机构可以依据金融危机情况做好各方面调控处理,对于税费、信贷、价值、准入、人才培养等各方面实现优惠扶持政策,让在合法的范围内让中小企业得到更大的实惠与支持。(三)拉动内需。要通过多种渠道来提升居民的收入状况,从而有效提升居民消费水平。例如可以提升个税起征点,有效地减少低收入群体的税收压力。注重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提升工作,注重对贫困阶层的关怀。注重对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水平,保证企业经济效益提升,促使企业提升员工收入。调整全社会的消费状况,促使民众消费预期提升,充分挖掘民众购买力。注重产品质量、功能等品质层面的提升,但是控制产品成本与价值,有效的挖掘消费者购买欲望,让消费者感受到产品物有所值,从而拉动消费欲望。要注重社会的文化活动与健康卫生工作的保证,做好居民医保与新农合等医疗保险以及社保工作,为民众提供生存安全感,从而更好地释放其消费欲望与能力。对于低收入群体可以适宜的做好保障房的提供,注重经济适用房与廉租房的发展,减少住房危机感。这样可以让居民闲置资金得到充分的挖掘,为消费行为提供经济保障。此外,还需要做好医疗改革,降低民众就医难就医贵的问题;做好学生上学问题,减少上学难上学贵问题,从衣食住行各方面做好保障管理,提升民众对自身生活的信心,降低因为生存恐惧感而导致的消费行为紧缩状况。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带来一定负面冲击,但是从金融危机中也可以暴露我国经济发展的问题,从而进行针对性调整。注重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开展国内各方面改革,从而有效的提升我国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抵抗能力。
作者:商茜 单位:房山区财政局
参考文献:
[1]全毅文.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5(03):103,110.
金融危机不是直接对行业产生冲击,而是通过不同的机制传导到实体经济中。目前国内学者普遍将金融危机对行业运行产生影响的机制归纳为三类:金融机制(张晓晶,2009;薛熠,2010;康力,2014)、国际贸易机制(范恒森,2001;安辉,2004;张晓晶,2009;康力,2014)、预期机制(严丹屏,2003;陈波,2013)。危机通过金融机制影响行业的发展是从两方面来进行的。一是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受危机波及而日益恶化(王义中,2011),伴随着信息的不对称不断加剧(Calvo,1999),对本国行业提供的流动性支持因此受到约束(Chudik,2009;TongandWei,2011)。另外,受制于金融恐慌所带来的不确定,本国企业发展所依赖的外商直接投资面临撤离风险,进而冲击国内行业发展(AdrianandShin,2010,BrunnermeierandPeder-sen,2009,Borio,2009;Tirole,2010)。有学者也认为贸易联系是金融危机影响行业运行的一个重要路径(Claessens,2012)。传统的贸易理论将需求和相对价格视为影响贸易的两个重要因素。国民的财富收入受危机冲击会减少对商品的需求;汇率和物价是衡量贸易商品相对比较优势的重要指标,他们在危机发生的过程中波动明显增大(Ehrmann,2010;Frankel,2012),汇率的变化又加重了国际游资对本国汇率的投机型冲击,这进一步加剧进出口行业所面临的竞争压力(GerlachandSmats,1994)。同时,为应对危机,国内的货币政策(如量化宽松)会刺激利率的下行,出口厂商的数量仍可能会因此而上升(陈波,2013)。对于金融危机的传导,另外一个重要渠道是来自于预期的传染机制。人们对信息的获得及合理解释是形成预期的一个重要途径(严丹屏,2003;陈波,2013)。人们的过度乐观或悲观情绪、对自我信念的怀疑导致了从众心理以及社会传染效应,无疑助长了房地产泡沫的形成。在全球化及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这种悲观的预期更容易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国际之间的传导,导致企业和消费者信心匮乏(Shiller,2008)。综上,关于金融危机对实体企业的传导机制和渠道见图2。目前关于金融危机对行业影响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对具体行业的分析中。牛宝俊(2000)认为东南亚危机导致了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大幅下降并增加了出口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任峰(2009)认为建筑装饰业因房地产业而受到影响,但行业整体市场需求仍较旺盛。梁佳丽(2008)基于微观的视角分析认为美国次贷危机加速了中国股市的调整与改革并同时增加了房地产下行的风险。李文虎(2009)从行业市场整合、产业结构和布局等角度分析了美国次贷危机对铅锌行业带来的影响和机遇。陆佳微(2013)主要从出口量、外部需求和价格三个角度分析了全球金融危机给钢铁行业带来的影响,并提出从宏观调控、新市场开辟、产业结构调整和经营管理等方面来作好应对措施。关于两次危机对行业影响的对比分析较少,王会强(2010)定量分析了亚洲金融危机和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他认为亚洲金融危机是通过收入、价格和汇率三个传导途径对我国出口行业造成较大的影响;而美国次贷危机则主要通过收入和价格这两个传导途径对出口产生影响。总的来说,目前对此问题的研究主要出现三种缺陷。(1)关于金融危机对行业的影响分析侧重于个别行业,且这种分析带有作者的主观因素在里面,缺乏实证的研究。(2)将经济中大部分行业规整研究的情况较少,个别学者虽有所研究但也只是进行初步描述性分析。(3)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的研究仍侧重于对两次危机的背景、成因和传导机制等方面的比较分析,缺少这两次危机对各个行业的影响的综合研究。
二、金融危机及其传导渠道分析
(一)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背景、进程及影响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东南亚国家由于拥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国际贸易交流变得更顺畅,再加上外商投资热情的高涨等因素,他们出口大幅提升,由此带动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在1990—1996年间,马来西亚的年出口额增长均达到了18%,泰国为16%。出口的商品也由传统的原料商品转向高技术产品,如汽车、半导体等。这些高速增长为后来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埋下了种子。投资爆发、产能过剩、债务危机皆成为危机最终爆发的主要原因。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初始阶段表现为货币危机,各国的汇率制度在这次危机中首先被打破。由于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行业的繁荣带动了进口快速增长,进口的大幅扩张也逐渐使得泰国的经常项目出现赤字情况,赤字规模达到了GDP的8.1%。此时国际投机机构看到了时机已成熟,便纷纷大举进入泰铢市场大量抛售泰铢。为维持固定的汇率制度,泰国央行不断地动用美元储备进行对冲。由于外汇储备有限,终于在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已经实施13年的固定汇率制度,泰国的货币危机由此全面爆发。由于东南亚国家的情况普遍与泰国相似,当泰铢出现大幅贬值时,其他东南亚国家纷纷出现货币危机。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等过相继放弃了对本国货币的干预,其货币纷纷出现大幅贬值,由此,亚洲金融危机全面爆发。随后地处东亚北部的中国台湾和韩国的货币受到严重攻击,中国台湾在1997年10月份宣布不再将新台币汇率固定,韩国随后在11月份放弃了对韩元的管制,并同时请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给予救助。中国香港也受到这次危机的波及,当东南亚的国家的货币制度被打垮后,国际资本炒家纷纷盯住了港元,开始对其大肆进攻,港元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由于备有充足的外汇以及香港政府采取的果断措施,港元承受了打击,维持了有效汇率制度。但是影响并没有减轻迹象,东南亚国家的这次金融危机迅速传播到全球市场,日元股市大幅下跌,数家银行和证券公司倒闭,日元兑美元汇率也持续走低;金融危机很快在1998年传到俄罗斯,9月2日,卢布贬值70%,这使俄罗斯股市、汇市急剧下跌,引发后来的俄罗斯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也给欧美市场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对世界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尤其东南亚国家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最明显的表现是各国经济水平出现严重的下滑。在亚洲各个国家(地区)中尤其以泰国、印度尼西亚和韩国受到影响最大(见表1)。除了对以上经济体宏观经济造成了很大的打击之外,金融危机还严重破坏各个国家的金融市场,各国的股市表现纷纷受挫,尤以韩国、马来西亚和印尼受影响最大。
(二)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背景、进程及影响
21世纪初期,美国互联网泡沫破灭。从2001年到2005年,美联储开启连续降息的步伐。而2000年左右互联网泡沫破灭,2001年“911事件”发生以及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成为这一“低息”时代来临的主要原因。与此同时,房地产市场迎来了长达近10年的繁荣,甚而提出“0首付”的概念。然而繁荣也蕴含了危机,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并引发全球金融危机。有学者指责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用一个泡沫(互联网泡沫)替代了另外一个泡沫(房地产泡沫),从而诱发了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狂潮。无论这次金融危机的最根本原因在何处,显而易见的是房地产泡沫的破灭成了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导火索。对于深层次的原因不同学者表达了不一致的观点,主要包括对风险的错误定价,新的金融结构使得各种衍生产品不断增长和扩张而带来巨大风险,经济的全球化、经理人的过渡贪婪,信用评级机构的推波助澜。而在泡沫破灭之时,也正是信用机构进一步将全球经济推向深渊。金融市场创新的放开使得在过去的10年出现了形式多样的证券化,各种衍生品种类不断增加,如各种债务抵押债券工具和担保抵押贷款等。这种创新最开始是在美国,但很快扩展到了欧洲和海外。其主要手段是银行将住宅抵押贷款通过证券化打包然后分发给其他非金融机构,因此住宅抵押贷款就脱离了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这就导致了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资产非中介化。各大银行也与SIVs(结构性投资工具)建立密切联系,虽然很大程度上各大银行并不直接拥有SIVs,但却是其最主要的支持者。事后发现,SIVs也最终成为了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导火索。这些行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监管套利所导致。商业银行持有或有负债从而成为整个资本市场的最后贷款人,而当这种最后贷款人遇到问题时,与其直接联系的其他金融机构必然受到影响。如当时的贝尔斯登对冲基金在陷入麻烦之后曾一度牵连到巴黎国民银行等。正是这种衍生品的不断创新以及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的过度贪婪使得次贷危机最终爆发。全球性金融危机最早是源于房地产泡沫的破灭。2008年9月,房利美和房地美股价暴跌而被政府接管,与此同时雷曼兄弟破产。2008年9月21日华尔街投资银行作为一个历史名词而消失。在21世纪的今天,经济全球化给各国带来经济上的发展和便利时,也必然有其短处。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全球性金融危机从华尔街蔓延到了全世界。美国华尔街的投行应声破产倒闭的同时,也牵一发而动全身感染到全球经济体。在2008年最后的几个月里,全球产出和贸易迎来了暴跌。此次危机影响至深,使得各国政府相应的救市政策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反馈效果。由于出口需求的下降,更低的商品价格和更严格的外部融资约束,2009年发展中经济体的经济增长速度大幅放缓。经历漫长的恢复期之后,发达国家的经济终于在近年出现一定好转,而新兴国家的整体经济形势却不容乐观,甚至有学者提出后危机时代的一个重要表现则在新兴经济市场。
(三)金融危机对我国行业的传导渠道分析
相当多的文献论述了金融危机通过贸易的机制对我国实体经济产生了影响。如裴平(2009)和金碚(2011)等均认为,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由于工业始终处于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工业当中制造业占比最大,而我国制造业外向度高,受国际市场价格和需求变化的影响大。经戴觅和茅锐(2015)测算发现,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期间,净出口对GDP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从2005—2007年的18.8%降至2008—2012年的-6.2%,因而国内行业的发展焦点从国外市场转向国内。就贸易这一机制,本文选择了资产价格渠道和财富收入渠道。金融机制方面,陈波(2013)认为得益于本国货币政策的支持,发源于外部的金融危机并不会造成本国金融机构流动性紧缩风险,反而是危机发生国(如美国)的金融机构由于资产负债恶化从而导致信贷紧缩撤出海外资本。综合第二部分论述中国行业的外资利用实际情况,本文选取金融机制中的国际资本流动渠道,另外本文不考虑预期传导机制。1.国际资本流动渠道由于中国经济的强劲表现,各国的投资机构或跨国公司纷纷将目光锁定中国市场,他们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中国经济建设中,各个行业也因充足的资金而获得了快速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力。然而一旦金融危机爆发,这些跨国机构会迅速意识到投资国经济景气的不明朗,便纷纷撤资。这种撤资行为一般分为两种情况:如果被投资国是金融危机直接受害国,则外商投资者因其糟糕的国内经济形势撤出大量的资金;如果被投资国受到金融危机影响较轻时,由于会考虑到经济的传染效应,为安全起见这些机构也会撤出先前的资金。图3描述的是中国在1996—2012年的实际利用外资情况。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直到1998年中国的实际外资利用还是增长的,但增幅减缓。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实际外资利用在1998年出现了负的增长。随后的近10年中,一直处于波动的情形中。由于2007年爆发了次贷危机并迅速演化成后来的全球金融危机,中国的实际外资利用额在2009年出现较大的跌幅,并在随后的两年里出现震荡变化。从图中很明显地看到实际外资利用对于金融危机有时滞效应,并且中国难逃这两次危机的影响。2.价格渠道价格是另外一个影响进出口的因素,这里的价格包括汇率和出口商品的价格。汇率能够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进出口水平,具体而言如果一国货币出现贬值则会使得本国的商品以外币表现的价格竞相下降,和外国商品相比该国的商品更便宜,这会刺激该国的出口。在亚洲金融爆发时期,各东南亚国家纷纷放弃固定的汇率制度,导致各国货币普遍出现贬值,中国因此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宣称人民币不贬值,这必然会影响到出口量。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迅速实施了量化宽松政策,美联储将大量的货币投入市场,此时中国由于前几年出现高的通胀,中国央行一直保持了紧缩的货币政策,两种因素加速了人民币的升值预期,中国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大量的外贸企业在那个时候出现倒闭。出口商品的价格显然也是影响一个国家出口的重要因素。在亚洲金融危机时期,危机受害国将自己的货币贬值会导致出口商品出现普遍下跌的可能,而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和东南亚国家具有一定的替代性,从而加剧了中国外贸企业的竞争压力。在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期,由于美元的贬值导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下跌,这虽降低了国内出口商的生产成本,但同时也降低出口利润,从这个角度看,金融危机给出口商品带来的复杂性增加。3.财富收入渠道影响贸易的第三个因素是财富收入,也即国外需求渠道。收入是决定消费的重要因素,当居民收入增长时必然会拿出收入的一部分用于消费。危机爆发后,受影响的国家经济活动出现下滑,价格下降,居民的财富收入开始减少,这导致了对商品的需求量的减少,由此波及与该国密切联系的贸易国的出口。欧盟、美国、东盟、韩国等一直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贸易伙伴,金融危机的爆发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造成重大破坏,民众的收入普遍下滑,经济萎缩,对外需求也出现大幅下滑。图4描述的是两次金融危机期间中国主要的贸易伙伴国的居民收入情况。从图中我们明显可以看出这两次危机给各国带来的影响。1997年之前各国居民收入均表现平稳增长,尤其是东南亚国家表现强劲,收入增长均在5%以上。但当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居民收入便开始出现负增长,尤其在1998年最为严重,而在这些国家中又以印尼受影响最大,美国和德国则受影响的程度不明显。很多国家居民收入从1999年后逐渐恢复增长。在2007年之前,各国居民收入处于一个稳定的增长期,但随后的次贷危机拖累各国居民收入,美国首先从2007年开始就出现居民收入下滑迹象,各国在2009年受危机影响的程度最严重,在2010年以后慢慢复苏。在图4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从居民收入这个角度,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的广度要大于亚洲金融危机,但影响的深度却没有亚洲危机的大。
三、两次金融危机对中国行业影响的比较分析
(一)亚洲金融危机对行业的影响
图5描述的是亚洲金融危机时期中国主要行业增加值实际增速。①从行业增加值这个角度来看,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行业影响是有差异的。具体而言,制造业和金融业受到影响最为明显;而住宿餐饮业、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影响程度不深且都能较快地从危机中恢复出来;批发零售业在危机时期一直保持平稳增速,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不明显;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行业在整个危机表现出了较快的增速;农林牧渔业由于影响其因素较多,此次受到危机影响程度具有不确定性。
(二)全球金融危机对行业的影响
图6描述的是全球金融危机时期中国主要行业增加值实际增速。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给中国行业带来的影响不管是在程度上还是范围上都比上一次亚洲金融危机要大。具体来说,制造业、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和金融业受这次金融危机影响都较为明显,其中尤以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金融业最为严重。住宿餐饮业也受到影响,但程度较轻。房地产业、农林牧渔业由于影响因素复杂,因而这次危机带来的影响不确定。
(三)两次金融危机对行业影响的差异性及其原因
关键词:金融危机 江苏 城镇化
Abstract: in 2008, the U.S. subprime mortgage crisis occurs, gradually evolved into a world-class another financial crisi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financial crisis of the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China, the paper analyses the financial crisis in the middle of the influence of jiangsu urbanization conduction variables, according to the policy of jiangsu to the initial results, and draw the conclusion that can use the financial crisis to developing the urbanization of the preliminary conclusions,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Key words: the financial crisis jiangsu urbanization
中图分类号:F830.9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08年以来,欧美国家爆发了二战以来最大的金融危机。这个危机首先从美国的次级债开始爆发,一般叫做次贷危机,后来逐渐扩大,并开始影响到中国和江苏省,并最终体现在江苏的城镇化发展上。
一、江苏城镇化对我国城镇化的战略意义
中国的城镇化的道理选择和西方国家差异很大,在欧美的城镇化路径里面,基本就没有能被中国完全照搬的城镇化模式。中国独特的城镇化路径首先和中国的地理状况分不开,其次也和中国经济的不均衡发展密切关联。
就前者来说,中国的地理状况是西高东低,北方寒冷,南方则相对温暖。西部地区多山,缺水,北方的冬天则大量要消耗能源取暖。这些特点体现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里面就是西部和北方民族不断南下,希望能溶入南方民族中生活。这个在城市发展史里面,就表现为东部和南方的城市气候比较好,更能吸引西部和北方人过来居住。而中国的目前已经公布的联合国宜居城市里面,17个全部是东部和南方的城市。
就后者而言,由于东部和南方城市更接近太平洋,东部面临东海、黄海、渤海,南方则面朝南海。这在海洋经济的今天就更为具有经济上的区域优势。因为,沿海就意味着更能参与国际经济的分工。而美国的经济最具有活力的城市,基本都分布在东西海岸,要么面临太平洋,要么面临大西洋就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在欧洲,也是这样,欧洲的大城市从巴塞罗那到阿姆斯特丹,从利物浦到佛罗伦萨,都验证了现代都市和海洋的关系。
而在中国的版图里,从宋明以来,江苏的经济地位就一直在崛起,江苏的城市也在不断地增多、变大。19世纪末,上海还是小渔村,但20世纪就一跃成为东方的巴黎。江苏的众多城市不管朝代怎么变迁,经济上的地位对中西部的相对超出却是不争的事实。目前的全国百强县有超过三分之一在江苏,一个昆山的经济总量居然超过了中国排名最后的四个省的经济规模。
而改革开放之初,江苏的城镇化还处在城市化的阶段,仅仅是近90个县区城市的发展。人口仅仅不足700万。到2011年底江苏的城镇化已经发展为13个地级市、106个县区、1117个建制镇,总的城镇化人口超过4000多万,城镇化率超过60%。其中,建制镇中的大多数都远比改革开放之初的县城要更繁华,集中度更高。与此同时,江苏还接纳了来自全国各地,主要是中西部地区的450万人以上的常住人口在城镇就业、生活。如果算上这部分人口,江苏的实际城镇人口已经超过5000万,城镇化率则高达近70%[ 2011 江苏统计信息网 jssb.省略/]。
未来,江苏地区还将会接受更多的中西部就业移民以及生活移民。这个过程是无法人为阻挡的,是由江苏的气候、地理以及经济地位决定的。江苏将成为中国东部城市带的最重要的一环。发展江苏的城市经济不可逆转。
二、金融危机以来江苏的城镇化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江苏的城镇化发展可以划分成两个阶段。一是爆发初期的城镇化发展受阻滞阶段,时间是2008年当年;二是城镇化的加速阶段,时间是2009年以来,一直到现在。
这几年的江苏相关统计数据表明,2008年,受到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的珠三角、长三角的出口企业接单不足,很多企业因此裁员,甚至有些企业停产、半停产。江苏的各大城市房价开始回落,城市住房滞销,很多计划中的城市建设的居住小区停工。体现在城市化率上面,那就是江苏2008年的城镇化率为54.3%,仅仅比2007年城镇化率53.9%高出0.5个百分点,比每年增长一个点的平均增长水平下降了一半。可见,经济危机初期,人们对于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已经影响到了农村人口往城镇迁移的行为选择。而非居民常住人口的下降更能说明这个问题。2007年,江苏非居民常住人口为367万,2008年不但没有增长,反下降为329万,下降了38万,超过十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受累于美国的次贷危机,江苏外贸企业开工不足,不少外地员工因此返回原籍,客观上降低了江苏的实际城镇化水平。
2009年以后,由于国家的四万亿投资的影响,中国经济的引擎再度点火,江苏经济也全面复苏。江苏城镇化水平再度提升,城镇化应对战略开始实践。截至2011年,江苏城镇化率为60.6%,比2008年增加了6.3个百分点,年平均增长两个点以上。这种增长速度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城镇化平均增长水平的两倍。在非居民常住人口上面,2011年底为450万,比2008年的329万高出了121万人,比2007年则高出83万人。也就是说,这个三年除了把2008年流失回去的38万人吸引回江苏的相关城市继续就业、居住外,还多吸引了83万人来江苏常住工作生活。显然,江苏的城镇化是存在着很强的福利外溢现象的。
三、金融危机对江苏城镇化影响的中间变量选择
显然,江苏的城镇化水平在08年金融危机以来发展是很值得探究的。这个和传统经济学教科书里面是严重不一致,甚至是相反的。传统西方经济学认为,在经济危机发生的时候会产生需求不足,从而抑制就业水平,这就将会驱使很多潜在的迁移者回到农村,降低整体城市化的水平。
江苏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变化,大致可以从以下变量选择来理解。
第一,城镇就业。在2008年下半年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中国的城镇就业受到一定的冲击,随后,中国政府就推出了四万亿的救市举措,通过民生工程、重大项目的政府投资硬性创造出一定的就业机会出来,人为维护城镇的就业岗位。虽然这个政策举措被很多人质疑,因为这个举措导致了2009年以后房价的飙涨。但这个行政干预的政策举措确确实实地挽救了当时困境中的城镇就业,这个是一个共识。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张本波的研究,2008年的四万亿投资举措,在城镇大约创造出了5600万的直接就业岗位,其中长期就业岗位为560万人[张本波,《四万亿投资计划的就业效应评估》,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7月。]。很显然,这种直接的就业岗位的刺激与提供将必然地提高城镇的住房需求,在住房供给跟不上的时候,房价必定暴涨。而城镇化率也将随之出现大幅度的提升,以一个城镇就业带动1.3个平均城镇人口迁移计算,5600万个新增岗位将带动7200左右的城镇新居民,提高中国的平均城镇化率5%以上。而江苏则提升了6.3%,比四万亿的平均提升水平高出了1.3个百分点(还不包含非江苏居民的来江苏就业)。
第二,城镇福利。改进。城镇福利的改进也是促进江苏金融危机以来城镇化水平大幅度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江苏城镇福利改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扩大政府在城镇的道路、绿化、医疗、教育、菜篮子补贴等公共支出上面,让城镇居民切实感受到生活成本的下降、城市品味的提升。根据江苏省统计信息网的数据,2009年以来,江苏的公共投入每年以20%以上的速率递增,各个城镇的基础设施、道路绿化、教育医疗等等出现了很大的面貌改观。而同时,城市的生活成本却被控制在5%的年涨幅以内。
二是提高居民和非居民就业人群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最低工资水平,提高城镇退休居民的退休金,提高城镇低保的覆盖面以及最低保障线。江苏从2008年以来,各个城镇都在遭遇着用工荒问题,而用工荒的本质在于该城镇的实际收入水平。不能提高城镇的实际收入水平,有些农民则还不如在农村种地、养鱼等,干传统的农活。而对于外省的非江苏居民,人家不远千里来江苏工作为的无非就是这里相对较高的收入、保障,稳定的职业预期等。江苏通过城镇收入提升、保障提升等举措客观上确保了这几年江苏城镇产业工人的充足供应。目前,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公开数据,江苏的平均工资水平在全国在全国排在第七位,还算可以,但在长三角江浙沪里面,却又是最低的,和上海、浙江还存在着一定差距。这不利于江苏的城镇竞争力的提升。
第三,迁移政策。在市场经济下,世界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而国家内部也是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资金、人才、科技等的竞争。其中,在人力资源的竞争上面,一方面是城市人口规模的竞争,另一方面包括人才质量的竞争。在当今世界第一强国美国,美国的各个大城市之间的人才竞争是相当厉害的。各个城市基本都通过立法确立自己城市在税收、、收入、投资优惠、技术人才引进等上面的优势,不断吸引本国以及外国移民到他们所在城市居住、工作、创业。中国,传统认为人是大包袱,不希望自己城市的人口太多。但随着与世界的接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城市管理者明白了城市人口是资源的这个道理,不断通过提升城市品味,并且不断放宽农村居民以及外地居民的迁移控制。2008年以来,江苏在外来务工以及农民工等的户籍迁移、子女入学、土地身份置换等问题上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农民工的城镇迁移和外来人员的迁移入籍的政策文件。这些宽松的迁移政策组合在体现出一个城市的人文关怀的同时,必将对该城市的综合的人力资源竞争力产生重大影响。
第四,农村贫困。任何国家城市的崛起都是伴随着农村的贫困的,传统农民在农村的贫困中式微。而后才有土地额相对集中、现代新型农民队伍的形成。这个在欧美是伴随着三次工业革命完成的,有的耗时比较长,有近两百年,如法国,还有的耗时比较短,仅仅用了60-80年的时间,如德国。在东亚,最能体现城市化过程中农村衰败的就是日本,日本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的衰落远远比中国农村要激烈的多。青年人不断离开农村,农村只是年龄大的老人养老安身埋骨的地方。江苏地区相对来说还比较好,因为江苏的农村在城市化发展的浪潮中享受到了小镇崛起、形成城市带的效应。但即使这样,要想使传统的农民果断和土地决裂,进入城市发展,享受现代城市文明,农村的加速贫困是必须的条件。江苏也不例外,江苏在08年金融危机以来,农村与城镇的收入比不但没有缩小,还在进一步加大,从2008年的2.13:1发展到2011年底的2.44:1[新华社通讯稿省略 2012-2-29 ]。当然了,江苏的城乡收入比在全国还是最小的了,这也导致江苏农民相对而言更富裕一些,也成了江苏农民背井离乡进入城市发展的最大的障碍。江苏的城市化更多靠的是吸引力而不是贫困这个外推力。
这些影响因子都是可以计量的,在建立了计量模型后,导入相关数据是可以进行影响因子分析的。这里,不是本文的讨论重点。
四、结论与建议
从前面的研究来看,金融危机以来,江苏在全国的应对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总体的思路和政策还是很得当的,有效地利用了金融危机提供的城镇化发展机遇,大力发展了江苏的城市经济。未来,江苏还应该继续在城市就业、城市福利提供、城市的准入政策以及农村发展战略上面做文章,进一步开放搞活,把江苏的沿海优势利用足,率先把江苏建设成中国的东海岸城市带。
参考文献
(1) 2010年江苏统计年鉴2011.8中国年鉴出版社
(2) 张锋,唐启国,吴玉兰,2010江苏城市发展问题与前瞻报告,城市评论,2010.04
(3) 王永平,探索城市转型发展之路――以广州为例,城市观察,2010年第3期
(4) 王一鸣,中国城镇化进程、挑战与转型,市场参考,2010.03
(5) 郭万清,让城镇化战略真正“落地”,中国城市经济,2010.03
(6) 仇向洋,共同绘制长三角区域发展蓝图,城市评论,2010.02
关键词:金融危机 中国经济 影响 启示
起源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球金融危机自2008年爆发以来,变引起了全球各国的普遍关注,不管在哪一个国家,金融危机都使其经济社会当中的热点话题,可以说金融危机带给世界经济的影响与冲击是巨大的。而时至今日,尽管很多国家的经济水平都在渐渐的回暖,但金融危机的影响依然没有“烟消云散”,其依然在不停地蔓延与扩散。部分经济学家预测,今年,金融危机有可能会再度爆发。不难看出,金融危机对于全球经济及金融的影响依然在继续。再次条件下,要保证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通过对金融危机给我经济造成的影响进行全面地研究,并从找寻求一定的启发,以便于为我国未来经济及金融行业的发展提供稳定的环境可以说是尤为必要的。
一、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不可否认,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及金融行业的影响与冲击相对较小一些,但结合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来看,我国经济社会还是收到了一定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对我国出口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出口增长的放缓。一直以来,出口贸易都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点,我国对于贸易的依存度也要高于其他的国家,而且在我国出口贸易当中,中美贸易是我国对外贸易总额当中比重最大的组成部分。然而金融危机使得美国财富缩水严重,居民的消费性支出也因此大幅降低,这使得我国的出口贸易行业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2009年来看,我国当年的出口额下降了16%,成为近30年来出口额的最低点。尽管2009年下半年开始我国的出口贸易开始慢慢回转,但欧美等国对我国的进口增长远不及金融危机之前的水平。
(二)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影响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世界金融格局,使得金融危机的触角延伸到世界各地,因此,金融危机的爆发对全球金融市场都形成了一定的影响,我国金融市场也未能幸免,因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金融市场的动荡也因此而加剧。由于欧洲债务危机的不断蔓延,我国金融市场也形成能够了消极的传导作用。就2009年1月份来看,全球的股票市场当中近5.2万亿美元的市值被蒸发掉,其中发达国家的市值跌幅为7.83%,新兴市场跌幅为12.44%,而我国A股更是以21.4%的跌幅居于全球跌幅的前段。
(三)对我国就业的影响
从就业方面来看,金融危机使得我国的就业情况出现大幅的萎缩。以上的分析中已经提到,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我国的出口行业收到很大的影响,这就使得那些以出口为主的企业的经营受到较为严重的打击,随着企业收益的不断减低,裁员或者加减薪则成为出口企业降低成本的有效手段。在此环境之下,很多企业开始纷纷地裁员,原有的招聘需求也不断减缩,而一些依赖于国外订单支撑的中小型的企业也都开始减产甚至是停产,尤其是像电子产品、家具以及纺织品等这些行业,甚至出现企业倒闭的情况。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我国原有的用工水平大幅降低,在职职工留职停薪、下岗失业,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走低等,都造成我国的就业的萎缩。
(四)对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影响是绝对不容小觑的。在金融危机之前,随着美国楼市的整体上涨,使得我国及其他一些新兴的发展中国家获得了很大的鼓舞与信息,多数业内人士及消费者都认为在当时的环境之下,房价只可能上涨而绝对不会下跌,所以那段时间,我国的房地产行业可以说是如火如荼的发展,而房价也宛如脱僵的野马一般,一骑绝尘,各种调控政策也是屡屡落空。但金融危机的爆发,为我国房地产行业及我国居民敲起了警钟,人们开始意识到,房地产行业并不是只升不降的,这时,一些投资开始不断撤离,居民也都持币观望。尽管房价的整体水平依然存在小幅的上涨,但是一些楼盘在价格上的明升暗降的现象却是不断的出现。一直到我国经济振兴政策的出台,才使得房地产行业又回到往日的繁荣。
不难看出,金融危机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影响与冲击也是较为严重的。尽管金融危机的影响正在慢慢褪去,但这并不代表未来经济环境会是稳定的。那么,从金融危机的爆发、其主要影响以及对我国经济的冲击来看,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呢?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结合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及其对我国经济及金融市场的冲击来看,我们可以从中总结出几点经验教训与启示:
首先,要维持经济及金融行业的稳定,我国应当通过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并依此创造出更多工作岗位;
其次,要对经济及金融行业进行规范,就必须强化对房地产行业的监督与调控,对行业市场当中的违规行为进行有效的治理,有计划性的进行住房攻击力的提升,对各种投机的需求进行有效的打击与控制;
再者,要避免国际经济市场动荡对我国经济的较大冲击,我国还需要对当前对外贸易的基本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鼓励企业在出口场频的创新与研发方面进行着重提升,通过提升商品的竞争力来保证出口额的稳步提升;
另外,正如我们所了解的一样,此次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主要是由于美国次级抵押机构对风险防范的疏忽,所以,通过此次金融危机我们应该意识到加强对银行内部风险控制的重要性,不断对银行内部风险的控制工作进行加强与优化,避免为危机的形成而埋下隐患。
三、结论
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对世界各国经济及金融市场的影响都是较为严重的,此次金融危机不管是波及的范围还是影响的深度都较大,但着力于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影响这一问题的探讨,最关键的还是要从中得到一定的启发与教训,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与完善,以避全球动荡的经济环境再度对我国经济形成影响。
参考文献:
[1]高砚竹.论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才智,2011,(03).
(康恩贝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浙江 兰溪 321109)
摘 要:我国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已经在很大的程度上成为了世界工厂,随着外贸的程度越来越高,也使得我国的经济与世界的经济之间联系的更为的紧密了。自从美国的次贷危机爆发以来,我国的经济承受着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最为严峻的局面,使得我国的经济也陷入到危险的境地,但是危机并不全是坏的一面,借着这个机会我们也可以做出一些积极地调整,比如在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产业结构的升级方面也都是绝好的机会。本文对于我国在金融危机中所受到的冲击,还有如何来有效地缓解和应对外界的冲击进行相应的讨论,并且也都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与意见。
关键词 :金融危机;中国经济;影响与措施
中图分类号:F8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25-0266-02
在2007年发生的美国次贷危机在美国的本土爆发后不久,就演变成为对于全球经济都产生显著影响的经济危机事件,使得国际金融危机的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也在全球多个国家发生的较高的失业率还有各种政府的巨额的财政赤字的不利因素的影响下,希腊,冰岛政府破产,之后从发达国家也开始向着发展中国家、实体经济发展,这样的全球经济环境使得我国经受着非常严重地金融冲击,最为直观的表现就是我国的经济增长率在不断地下滑。所以对于经济危机对我国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与研究,从而最大的来保障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和社会的稳定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金融危机的定义
金融危机主要是指的在一个国家或者多个国家的大部分的金融指标都呈现急剧的,非正常的恶化的局面,随着全球的一体化,世界已经变成平的,一个国家的金融危机也有可能会导致金融市场的急剧动荡还有相关的影响的范围也在不断地加深,金融的风险波及他国的速度也都在不断地增快,大量的研究调查表明,现在的金融危机的爆发的频率在增加,时间间隔在缩短。金融危机以及其发生的根源不一样大体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和次贷危机这几大类型,而且近些年来金融危机也是越来越呈现出多种形式的综合作用影响了。发生金融危机之后的特点就是在发生危机的地区人们对于未来的情况普遍呈现出悲观的预期,而且整个危机区域内的主要使用货币会出现大幅贬值,经济的总量以及经济的规模也都会出现很大的缩减,往往伴随着企业的倒闭,社会上的失业率增加,社会经济普遍呈现萧条的态势,更加严重的话往往还会伴随着社会动乱的出现。
虽然美元已经与黄金之间脱钩了,各国的货币与美金之间的汇率也都脱钩了,但是这样的情况对于美元世界货币的角色没有任何的影响,而且世界各国也都在很大的程度上持有美国的美元国债。但是美国在世界贸易中又往往是贸易逆差的情况居多,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为了可以维持其经济继续增长,所以会往市场注入大量的流动性,这样一来也就使得市场上的流动性过剩,在一定的程度上形成了经济泡沫,泡沫的越来越大到必须破灭的时候也就会变成经济危机。所以这场开始于2007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大爆发主要可以归结于是美国对于金融市场的监管不力,而世界各国也在往不可持续的美国的经济增长吹入了大量的泡沫。
二、金融危机对于我国的影响
1.国际金融危机对于我国投资的影响
在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后,世界经济就开始进入到下行的轨道上,而且这种下降的趋势也是非常难逆转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的经济所面临的经济增速下降的矛盾也都越来越突出。大多数的企业由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增加还有外部市场的潜在风险加大,普遍对于经济的增长缺乏信心,而且这个时候银行的流动性趋紧以及市场上的流动性明显不足,这样的情况也都使得更多的企业在固定资产的投资上趋于谨慎,相关的投资趋势呈现下滑之势。
2.对于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我国在加入WTO之后就基本上成为了世界工厂的角色,所以我国的生产出口行业在很大的程度上都是需要与外界的经济体之间保持非常高的相互之间的关联度,国民生产总值中有七成是来源于国际贸易的进出口总额的影响,在金融危机之后,欧洲还有美国等发达国家对外的需求持续降低,进出口贸易也在呈现萎缩之势,这样一来我国的主要出口国家都处于国家经济走向的衰退以及对外界的需求降低的趋势下,进出口的数量也呈现萎缩之势,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增幅出现明显回落,而且由于国内的消费需求不振以及居民对于预期收入降低等因素的影响,所以使得我国的国内进口数量也是大幅度萎缩,这样的局面也就使得我国在对外贸易交易中的出口总值增速呈下降趋势,进出口形势急转直下。
3.对于我国的消费的影响
驱动经济发展的也就三驾马车:投资、消费与出口,消费与其他的两个因素也是密切相关的。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国内外的的经济环境都不景气,大部分的企业也都在举步维艰,而且中国股市的低迷套入股民大量的现金,经过多年的房地产上涨之后,实体制造业经济也是困难重重,再加上居民的失业率有所增加,这样的情况也就使得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断地降低,国内的消费水平也在放缓,消费的各种指数也都在向下走。
4.对于我国的制造业的影响
金融危机之后各国为了可以自保纷纷设置贸易壁垒,对各种的反倾销进行调查来保护本身国内的市场。我国的制造业出口的主要国家就是欧盟还有美国这些发达国家,他们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之下,对外的贸易需求降低,进口的数量也是持续的出现萎缩,这样就使得我国的很多工厂陷入停工的境地,而且一些在以前拿到大量贷款进行急速扩张的企业,比如我国的太阳能厂商无锡尚德,如今已经风光不再。欧美国家的需求降低,我国的经济又在进行调整,这些原因都使得我国的外贸出口的增幅有明显下降,导致我国的工业生产的增速直接呈现回落之势,全国的制造业也都不景气。
三、对于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建议
1.大力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扩大内需
在这个时间的节点上,我们要认识到以往的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在未来是难以为继的,所以趁着这个机会我们国家需要经常产业升级,国家需要出台相关的政策来支持重点产业的发展,加大对于高科技领域的投入以及大力支持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最快的来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而且与此同时也要进一步的优化相应的投资结构,扩大相关领域的投资规模,在巩固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的同时来大力的开展环保、水利建设还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的工作,以便来满足新的市场消费增长需求,提高居民的整体的消费支出,拉动经济增长。
2.转变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加快金融体制改革
随着当前的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企业的多元化的投资也成为了企业规避市场风险的有效措施,所以我国也需要出台相应的规定与措施来鼓励企业最快的进行结构上的调整,对于产品结构进行优化,加快加工贸易方面的产业升级,从而来加强我国的出口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升我国的企业的自主创新的能力来转变我国的外贸经济增长方式。除此之外也需要有关部门可以加快我国的金融体制的改革,加大对于金融安全的监管力度,通过建立相关的风险预警系统来降低企业的风险,提高相关的资产质量。
3.加强对于房地产市场的监管
在我国经过多年的房地产市场的增长之后,如今商品房已经不仅仅是一套用于居住的商品而已,由于有大量的资金在这其中所以如今的商品房基本上已经成为了金融产品,为了有效地对房地产市场进行管理而降低房地产对于我国经济带来的不确定性,有关部门需要可以积极地建设房地产行业的风险预警机制、与此同时也要强化对于房地产的按揭业务的风险管理、对于房地产的各项经济指标也都要保持密切的注意,采取各种的手段和措施来帮助房地产可以软着陆。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目前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联系的越来越紧密,面对金融危机也不要惊慌失措,为了最大的降低金融危机会带来的负面影响,我国的有关部门需要可以来采取标本兼治的措施,着眼于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在有效的缓解我国现存的突出问题的同时来积极地推动经济的转型,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管理体制的改革,进而来提高我国的对于金融危机的处理能力。
参考文献:
[1] 郑建红徐少华.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及应对措施田金融与济,2011.
[2] 卢永明.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田.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构,2012.
关键词:金融危机 实体经济 对策
1 金融危机的形成
1.1 国际经济失衡 从根本上说全球经济失衡的根源是实体经济的失衡,实体经济失衡导致货币资本的国际流动,国际资本流动导致虚拟经济膨胀和萧条,由此形成流动性短缺,最终能够导致金融危机。
区域或全球经济失衡将导致国际资本在一定范围内的重新配置。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一个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力可能是区域的或全球性的。从短期来看,在某个时点国际经济是相对平衡的,全球资本总量和需求总量是一定的,而当一国经济发生变化,会引起国际资本和国际需求在不同国家发生相应的变化,如果是小国经济,它的影响只是区域性的,如果是大国则它的影响是全球的。当一个大国经济趋强,则会吸引国际资本向该国流入,产生的结果是另外一些国家的资本流出,当资本流出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流动性短缺,金融危机就从可能性向必然性转变。而对小国经济而言,经济趋强后,则会吸引国际资本的流入,当国际资本流入数量较多时,该国的实体经济吸收国际资本饱和后,国际资本会与该国的虚拟经济融合,推动经济的泡沫化,当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严重背离时,国际资本很快撤退,导致小国由流动性过剩转入流动性紧缩,结果导致金融危机爆发。
1.2 国际货币体系扭曲 国际货币体系在调解国际收支不平衡时遵循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本原则和理念,而各国在制定货币政策协调国际经济失衡时却失去了原有的秩序和纪律性,因而现在的国际经济的失衡被现在的国际货币体系放大了。
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是一个松散的国际货币体系,储备货币既是国家货币也是国际货币的身份不变。充当储备货币的国家依据国内宏观经济状况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势必会与世界经济或区域经济要求相矛盾,因而会导致外汇市场不稳定和金融市场的动荡。实行与某种储备货币挂钩或盯住某种货币的国家,既要受该储备货币国家货币政策的影响,同时还要受多个国家之间货币政策交叉的影响。储备货币之间汇率和利率的变动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大为增强,使得外汇市场更加不稳和动荡,这种影响可以分为区域性的和全球性的。鉴于美元的特殊地位,美国经济政策变动影响既可能是区域的,也可能是全球的。
首先,以美元为支柱的不完善国际货币体系,不论采取浮动汇率政策还是固定汇率政策,美国的经济影响着所有与其经济密切相关的国家及这些国家的货币价值变化。由于制定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和经济全球化相关性存在矛盾,目前的货币体系不能够保证美元在浮动汇率的前提下的纪律性,因而一个国家的宏观政策将会导致经济相关国家的货币市场动荡,在投机资本催化下爆发金融危机。
1.3 国际金融炒家的攻击 国际经济失衡是金融危机的前提条件,不完善的国际货币体系会加剧国际经济失衡,然而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是国际金融炒家。
众所周知,国际金融炒家规模较大,它完全有能力影响和缩短被攻击国家的金融周期。金融周期是指一个国家金融市场由繁荣到萧条的自然过程。当国际金融炒家进入被攻击国家,它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利率和汇率变化,从而加快金融市场由理性发展向非理性繁荣转变。在整个过程中,国际金融炒家有预谋进入和撤退,就会导致金融市场的崩溃。国际金融炒家娴熟地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在金融繁荣时期赚取高额利润,也可以利用金融危机赚取高额利润或者收购危机国家的优质资本,进而控制被攻击国家的经济命脉。
我们来看看在本次金融危机中,国际金融炒家的操作。国际金融炒家本次进入期货市场进行操纵,取得大宗商品的定价权,从而获取暴利。如他们通过拉抬油价到147美元一桶的方式,造成我国政府和企业恐慌,进而鼓动中石油、中石化、中铝以高价收购矿产资源公司,再鼓动中国航空公司签下不公平的套期保值合同。
2 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
2.1 冲击了我国的实体经济 在整个GDP当中,我国的消费只占35%。而我国制造业的产能占GDP的比重是70%。也就是说,还有另外35%的产能,是我们消化不了的产品。这部分生产过剩由于欧美各国传统的负债消费形态,而帮我们吸收掉了。现在由于国际消费市场的萎缩,冲击到我国的出口,这对于外向型城市如江浙,广东等地的加工制造业影响巨大,企业倒闭,失业人数增加已成定局,我国的出口企业受到严重冲击。
2.2 产生了股市泡沫和楼市泡沫,内销企业受到连累 我国的危机跟其他国家不一样。我国今天不但有国际金融危机的压力,本身还有制造业危机,而这种制造业危机在欧美各国是没有的。我国的股市涨得比别人少,跌得比别人凶,是因为我国经济的基本面出现了问题,2007年起我国制造业面临的投资经商环境不断恶化,因此,我国的企业家将很大一部分应该投资于制造业的钱拿出来炒楼、炒股。
由于制造业的危机挤压出大量的资金,进入楼市和股市,从而造成短期的泡沫现象。由于股价和楼价的真正决定因素是经济基本面,而我国的经济基本面是以70%制造业为主的基本面。制造业持续衰退,就会造成股价和楼价的持续下跌。
制造业持续衰退导致大量失业,导致还房贷乏力。下一步就是跟美国一样,房地产泡沫导致的金融危机。因此我国是由制造业危机引发的楼市泡沫和股市泡沫,导致楼价和股价大跌,失业严重,造成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又跟美国挂钩。因此我们是制造业危机加上金融危机,还有国外的金融危机。这就是我们的股市表现如此之差的原因所在。
同时楼市泡沫和股市泡沫套牢了大多数股民,冲击了我国消费者的信心,国内消费萎缩,继而内销企业同样受到了冲击。
金融危机的到来使我国的众多贸易企业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而加工贸易所受到的影响已经远超一般贸易的影响,使我国的众多加工企业受到了巨大的创伤,这对我国现代加工贸易来说是一个挑战。对此,如何根据金融危机的发展趋势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对我国加工贸易的影响是现代众多加工贸易企业所关注的话题,本文从多角度分析了金融危机对国内外的影响,并根据影响范围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1]。
一、金融危机对我国加工贸易的影响分析
(1)金融危机的起源。金融危机的起源是在美国的次贷危机引起的,在二零零一年,那时由于911等众多事件的影响,美国经济开始出现影响,新经济时代变成了泡沫,为了使美国经济避免走向衰落,美联储开始了拯救之路。从二零零一年开始,美联储开始将美国的利率标准降至为1.00%,此时下调是美国历史四十多年来最低的一次,利率标准的降低导致当时的房价出现了持续上涨的现象,使人民都开始进行次级按揭贷款。次级按揭贷款的主要作用在于,能够让信用低的用户像信用高的用户那样贷款买上住房,这种贷款方式能够有效的促进美国房地产的发展,并通过房地产的发展来推动美国的产业发展,以此来提高美国的经济发展状况。直到二零零四年时期,美国开始更改了利率,缩小了利率的流动范围,直到二零零七年时,美国的利率上调至5.25%,当时美国的房地产房价开始出现了下调现象,这一现象导致以往能够按期还贷的用户已经难以承受过高的利率,由于房价下跌的原因导致这些用户已无法将房子按照原价来出售。指导二零零六年年尾时,由于多个债务人出现了破产现象,使得次级按揭贷款无法将应收贷款全部收回,导致连续30多家次级按揭贷款企业出现了破产现象。由此可见,美国出现次贷危机的主要源头是来自于利率的调整所导致的,由于美国在金融上出现了长期的松懈状况导致出现了利率长期低下的状况,金融缺乏严格与合理的管理。(2)金融危机的传染源。金融危机的传染源是西欧银行开始的,在二零零八年九月份后,美国各个国际银行出现了高度的合作现象,而金融危机的传染源则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美国出现次贷危机时,其风险的传染方向主要来自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公司和银行投资方以及保险公司等金融型机构。由此可发现,金融危机的传染不仅速度快,且传染方向非常庞大,与美国的金融机构交往越频繁,其危机风险就越高。根据相关清算银行曾作出的报告来看,在欧洲地区的银行其业务的来往比重达到55%,美国地区的银行业务来往比重达到35%,而这两个国家的投资则为互相投资的关系,且对于这两者来说都是重点投资。(3)金融危机的蔓延趋势。在进入二零零九年后,东欧地区的国家出现了资本外逃现象,其外逃现象非常剧烈,货币也开始出现急剧贬值现象,在经过第二波西欧金融危机后,其整个东欧国家的净私人资本流入开始逐渐减少,根据国际IFF预测,在二零零八年时,东欧国家的私人资本流入达到了2000多亿美元,但在二零零九年时,东欧国家的私人资本流入下降到了200多亿美元。由此可以看出,资本的外逃现象导致东欧国家的外汇出现了急剧短缺的现象,且东欧各个国家的货币也出现了集体贬值现象。直到二零零八月期间,匈牙利福林特兑欧元已经跌至了历届历史中的最低点。整个东欧地区都出现了危机现象,其金融危机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根据欧盟地区的数据统计显示,在东欧地区中,目前其所欠外债已经达到了1.5亿万美元,在这外债中,许多借款都属于短期还款,也就是说,东欧整个地区的银行将面临着巨大的还款压力。其实,东欧的经济发展到如今这个地区,其与当地的金融管理有着密切关联。东欧国家从二零零七年开始就已成为了最大的外资市场,取代亚洲成为外资最多的国家,在当年的全球投资中,有3000度亿美元的投资都投降了东欧国家,且其中的大部分投资都用于投资金融产业,但是,当随之金融危机到来后,许多国家都开始将以往对东欧国家所投入的资金纷纷的撤回,使得东欧国家在那段时期出现了外资抽离的现象,从而似的金融危机成为了系统性发展[2]。经过分析可以总结出,金融危机导致东欧国家也受到影响的最大因素在于,东欧国家在经济管理上缺乏宏观管理,对未来的风险缺乏评估与考量,使得东欧国家在后来出现了债台高筑的现象,经济随之失去平衡所导致的。美国次贷出现危机所引起的金融危机,其所带来的影响不仅仅是东欧地区,每个国家都有收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但这影响只是与时间的长短有关,与间接影响也有关。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加工贸易的影响来源
在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的各个产业以及经济来源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影响有直接因素也有间接因素,表1是金融危机爆发时其我国的加工贸易以及一般贸易的进口额与出口额,在这些影响中,加工贸易所受到的影响要比一般贸易所受的影响更大。从1图中各个贸易的发展趋势可以发现,在美国出现了次贷款危机时,我国的各个贸易发展状况还未受到明显的影响,但是在进入之后的西欧地区的银行危机后,我国的贸易发展受到了较强的影响,在加工外贸上,其进出口率出现了急剧下滑的现象,而在加工贸易的影响上,其对于一般贸易的影响来说影响力较大,尤其是在2008年期间,加工贸易的进出口率与其它贸易相比出现了大量的减少现象,但是在进入2009年后,我国的加工贸易又开始出现了回暖现象。根据走势图来看,国际金融危机对于我国的技工贸易的影响来源主要来自于三个方向:第一个方向是通过我国不同的市场途径。由于市场是组成我国经济整体的重要部分,当我国的市场与东欧国家互动频繁后,其实体经济会开始受到直接的影响,影响方向主要来自于出口贸易的影响。在美国出现了次贷危机后,美国的整个经济发展都受到了严重的创伤,开始走向了衰退现象,其商品的供应需求也开始逐渐降低,而中国与外国之间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美国地区,中国贸易在其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首先从美国的需求量来看,当美国的经济受到影响后,美国在物品的需求量上与以往相比会出现减少现象,当美国的需求量减少后,我国的国际企业必然会受到严重的影响,且我国的就业状况也会随着受到牵连,通过数据可以看出,在美国经过次贷危机后,我国的各个加工贸易的出口率出现了急剧下滑的现象,这主要的原因是来自于美国的需求量减少了,对消费的信心也因此事件受到了打击,其次是当美国次贷爆发后,美国开始注重经济的支出,因此也就会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控制与我国贸易的交易。例如,美国出现次贷危机后,为了转移次贷危机所带来的压力,美国除了会在贸易交易上进行压价外,还会故意抬高技术的测试标准,这些形式虽然与经济无关,但其次贷危机所带来的风险从很大程度上都开始转移并影响我国的跨国企业,在技术测试标准上,美国所抬高的测试标准已经超越了中国的企业能力范围之中,使得本符合标准规格的产品变成了不合格产品,导致大部分客户在接受这些产品时都非常的勉强,当这些产品在日后出现质量问题导致产品出现了退货现象时,这时的责任不会与美国有关,而是与中国的出口企业有关,这种方式使得我国的加工贸易企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使得我国加工贸易企业在订单上存在着非常高的风险,从实际状况来说,我国的加工贸易已收到了直接的影响。除此之外还有我国金融市场的间接性影响。由于我国所持的美国债券不多,其我国在境外衍生品交易上较为严格,我国银行在金融机构上的投资有限,因此美国的次贷危机对我国的金融机构影响不大,但是,次贷危机在金融上对我国的实体经济有着间接的影响,而这影响经过长期后其所带来的后果是无法忽视的。在金融危机的间接影响上,通过银行信用度能够间接的影响到我国的加工贸易,因为在我国的加工贸易中,许多加工贸易企业都有银行贷款,而当美国的金融出现危机后,其银行的注入资金开始变少,这一现象导致我国的众多加工贸易企业开始出现融资困难的现象,甚至还有部分企业出现了破产。第二个方向是通过经济途径。在西欧以及东欧国家出现了金融危机后,其通过经济因素等途径会直接对我国的经济消费产生一定的影响,当我国的各个企业意识到金融危机后,会对此出现一定的预防措施,如裁员、减少外来经济等,许多企业也开始采取了一定的预防措施,如在加工贸易的整个产业链中,加工企业开始减少订单量,减少贸易的出口量,使得我国的产业链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其次是我国的就业率开始出现下滑现象,由于众多加工贸易企业的生产人员属于农民,而当企业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后,企业由于减少订单量,因此工作内容也开始进行了削减,使得企业不得不面临裁员,由此可看出,金融危机对于我国企业的影响方向主要来自四个方向,分别是产业工人、技术人员、农民工、大学生,其中对还未有就业经验的大学生所带来的影响因素最为严重,当这些人员面临失业时,我国的财政开始出现了负担,社会也开始出现了不稳定现象。第三个方向是企业途径。对于跨国企业来说,东欧地区与西欧地区出现了金融危机时,跨国企业受到的影响与国内企业相比最为严重,其跨国企业与外来企业互动非常频繁,其所受到的影响也就越大,企业作为我国的经济整体的重要部分,其跨国公司所受到的影响直影响着我国的整体经济,当跨共公司的经济状况出现恶化现象时,其波及范围不仅仅是国外的企业公司,在我国的众多企业中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由此可见,在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中,跨国企业面临的是一个非常严峻的挑战。
三、我国加工贸易应对金融危机的有效策略
(一)拓展国内市场。在金融危机的各个影响途径中,最直接的影响因素是国外市场需求量的减少。当国外市场对产品的需求量减少后,我国的加工贸易企业也会随之减少,在我国的众多市场上加工企业的竞争力也会随之削弱。对此,加工贸易企业可以将出口贸易转向至国内中,不断的拓展国内市场,增强国内的竞争力。在2009年时期我国相关海关总署就曾提出相关公告。海关借此机会通过调动我国加工贸易的内销缓税利率,减少加工贸易在转移企业进口产品中出现的经济压力,为我国的内在市场打开了发展之路。我国调动内销缓税利率的主要目的不仅是为了减少加工贸易的经济压力,也是为了提倡和鼓励加工贸易向国内发展,开拓本国市场,减少外在因素的所带来的风险。由此可见,在加工贸易转至国内发展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我国市场要随之扩大。当加工贸易转移至国内发展时,我国的市场需求也在随之增大,这使得我国人民将以往放置于国外的目光直接转移至国内市场中,使得国外需求转移成了国内需求,当这一需求出现时,我国的加工贸易也出现了相应的发展市场,使得我国的加工贸易在运营过程中不必承受过大的经济压力和承担过大的风险。改变税收政策。当加工贸易开始转移至国内市场时,税收问题成为了众多加工贸易企业所关注的问题。在面对内在市场的发展趋势时,我国应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使加工贸易在转移市场的过程中能够尽快的办理好税收手续,使我国的加工贸易市场能够顺利的完成内在市场的拓展。
(二)拓展境外加工贸易。在金融危机的不断蔓延以及影响下,人民币开始出现升值现象,这一现象为我国的加工贸易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且升值趋势也无法估量。在这样的状况下,我国可以考虑开始发展境外加工贸易,将我国的纺织贸易企业、机电企业等开始境外加工贸易,将我国较为密集的产业开始向其它国家发展或转移,能够有效的降低我国的投资规模,利用境外加工贸易的外在发展能够给我国人民币的升值带来更多的发展空间。因此,我国可以采取投资的形式来扩大海外市场,建立相应的子公司,使我国的跨国企业能够将产业链转移至我国的海外企业,使我国在海外能够拥有双重保险。其次,我国还可以采用合作的形式来开拓海外加工贸易,通过产业链不断的完善我国的加工贸易整体,使我国的加工贸易在不断的完善下实现高速发展。
(三)重视信贷管理。在金融危机中,其金融危机的最大源头是来自于市场。加工贸易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应加强和金融机构的互动,使加工贸易在运营过程中能够扩大信贷资金,以此来减少加工贸易产业的经济压力。对此,金融机构要相应的重视信贷管理,将风险因素纳入管理当中,对未来的金融风险做好防范措施,同时,也要加大对我国加工贸易的资金供应需求,并对资金紧张、有市场的企业提供信贷服务。其次,我国的信贷管理要对金融机构所发放的贷款给予一定的支持,使我国的各个企业能够得到实现可观的发展,我国的信贷管理在与金融结构进行合作时,需要签订相应的合作协议,使得企业能够实现长期贷款。
(四)完善企业产品。据专业人员调查,我国的加工贸易产业在整个加工产业链中一直处于低端状况,为了使得我国的加工贸易产业实现持续上升,我国的加工贸易产业要开始不断的完善企业的内部运营,将产品工艺进行升级,利用引进先进技术不断的完善产品工艺。其次是将产品进行升级,将简单的生产产品逐渐衍生至设计产品和创新产品,使企业能够有效的提升产品的销售量,从而为加工贸易产业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