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0:36:3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初中地理课堂导入案例,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初中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即将初中地理知识和学生日常生活内容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趣味性、生活化、简单易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枯燥的地理知识产生直观的、深刻的、形象的理解。初中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的优势在于,改变了传统的地理教学枯燥、单调、刻板的教学模式,提升了地理知识的趣味性,使地理知识变得易于理解和记忆,增加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和对地理知识的亲切感,转变了传统初中地理教学模式下学生对于大量枯燥的地理知识的排斥感和陌生感。初中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要求教师把生活化的气息引入课堂,将地理知识用生活化的方式、结合生活化的案例进行解释,这就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初中地理教师要想将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的效果充分发挥出来,就必须首先对生活化教学的实施关键有充分的认识,并具有足够的生活化教学实施能力,此外,还应当积极观察生活、收集生活资料,力求使初中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的实施变得顺畅、自然、易于接受。
2.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实施策略
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实施,应当遵循科学的方式方法,应当重视生活化教学的导入、生活化情境的渲染、生活化活动的组织等几个重点内容。以下对这几个关键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2.1生活化教学的导入
在初中地理课堂中,生活化教学的应用应当有一个导入的过程,即教师通过生活化的语言叙述以及列举和生活息息相关的案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将学生带入到生活化教学的情境当中。例如在讲授“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这一课程时,教师可以首先向学生提问:“中国是什么国家,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然后在学生回答后,继续提问“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这两个词语,那么大家知道哪些国家是发展中国家、哪些国家是发达国家吗”,在师生互动列举一些国家后,教师继续引入“那么,大家知道为什么有的国家是发展中国家,有的国家是发达国家吗”,进而可展开课堂教学的主体内容。在这样的生活化教学导入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语言的通俗化、生活化,另一方面要注意列举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将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将学生引入教学情境当中。
2.2生活化情境的渲染
在初中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中,仅仅有生活化的导入是完全不够的,应当在整个过程中塑造和渲染生活化的、轻松的地理知识教学情境,应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将枯燥的地理知识和有趣的生活现象或者体验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化枯燥为生动有趣、化死记硬背为自主探索。例如在进行“中国的民族”课堂教学时,让学生对各民族的生活习俗和特色进行死记硬背必然会引发学生的反感,在这时,教师可以首先为学生讲述一些各民族有趣的风俗习惯和衣着特色,并结合图片、视频等,使这些内容直观地呈现出来,然后让所有的学生合上课本,将学生分组,教师通过列举某个生活习俗和衣着的图片,向学生提问是哪个民族,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计分,设置一定的奖励。如此,方可使课堂教学内容变得生活化、趣味性,改变教学方式,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2.3生活化活动的组织
在初中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过程中,生活化活动的组织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使学生对于所学的地理知识掌握的更加牢固,并产生地理知识生活化的意识,有助于学生地理认知和分析能力的增长。例如在讲授“我国的水资源”课程时,在课堂教学的末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生活化的活动,让学生在课下观察和记录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根据生活中水资源浪费的具体情况,提出在生活中节约水资源的对策,并要求学生在下节课堂中进行活动展示,如果时间充足,教师同样可以采取小组计分、小组评比的方式进行活动结果比赛,对表现优秀、结论科学的小组进行奖励。这样的生活化活动的组织,可以帮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切身地体会到地理知识的用处,体会到如何应用地理知识去分析生活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和知识运用能力。
3.结束语
关键词:初中地理;兴趣;学习
有很多学生和家长认为地理不是中考科目所以不重要,这是学生不喜欢学地理、地理教学成绩难以提高的根本原因所在。但初中地理是一门非常实用的学科,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门课。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多年来在教学中的感悟,谈一下上好地理课的一些方法。
一、上好地理绪论课,激发学习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管学习什么知识,只有主观上喜欢了,才会自觉地学习。如果能处理好关键的第一堂地理课,就能牢牢地吸引住学生,让学生喜欢上地理课。在新学期的第一节课上,教师可以采取“推销地理”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列举一些学生喜欢的娱乐节目,如以前中央电视台的“开心辞典”“幸运52”,现在的“一站到底”“中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中国小姐或先生评选赛”等出现的地理题目,让学生进行抢答或者分小组PK,让学生意识到地理的趣味性及重要性。也可以从地理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方面入手举例。如在饮食上中国的“南米北面,南甜北咸”的生活习惯是受各地气候和农作物分布的影响;在服饰上牧民习惯穿露一只胳膊的“不对称”的藏袍,这与当地的昼夜温差大有关系。这样第一堂课上下来学生就会觉得地理课挺有趣、很轻松,会盼望着第二堂地理课的到来。
二、精心设计每节课的课堂导入
学生听课也是一种惯性,刚开始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中间就更难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了。导入新课要有趣味性,要引起学生的好奇。比如讲“地球运动”时,可以先给学生讲“二子辩日”的故事,为什么中午看到的太阳小但是很热,而早上看到太阳很大却冷呢?讲“中国的地理差异性”时,播放音乐“猪都笑了”的MV(含歌词),让学生在欢笑中感受中国疆域的辽阔,不同地区地理差异很大。导入新课同时应紧跟时事热点问题,比如讲日本时以2011年的日本大地震导入,讲东南亚时以2014年MH370
失踪事件导入,或者以2016年3月中国开闸放水解救东南亚的干旱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也要求教师要多读书看报,多关心时事,多学习新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
三、将教学内容情节化,使学生身临其境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可以使教学内容情节化,就会使地理知识“活”起来,教学内容“动”起来。学生对情节化的学习内容印象更深刻,理解得也将会更透彻。
案例1:教学《欧洲西部》一节,情境创设――欧洲西部之旅。
(1)旅游行前准备――欧洲西部概况了解,如地理位置、范围、海岸线特点及区域经济特征的介绍。
(2)人在旅途(旅途中的“吃”“游”“购”活动)――欧洲西部的畜牧业、旅游业及工业等情况介绍。
案例2:教学《世界的气候》一节,设计了游览世界气候博览园的一个主题活动,设置学生参观不同的气候类型展馆,热带展馆、温带展馆、寒带展馆等,让学生了解了世界上主要的气候类型有哪些及不同气候类型的特征。
四、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学习的乐趣
新课标的实施呼唤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地发挥其能动性,让他们从“被动地学”转变为“主动地学”。因此,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更有利于其对知识的吸收与消化。
案例:讲述“亚洲的地形特点”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并自行归纳出亚洲的地形特点,我设计了以下的活动:将全班学生分成两大组,对照亚洲地形图一大组同学沿着北纬30°自西向东进行一次亚洲的长途旅行,另一大组同学沿着东经100°自北向南进行一次长途旅行,分别观察在这次旅行中经过了哪些地形区,思考讨论完毕后,分别请每个大组派一名同学在黑板上的挂图上用粉笔描出所经过的地形区。通过读图、看图、析图,学生不会感到枯燥无味,而是饶有兴趣地随教师一起活动,注意力集中,效果较好。
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使课堂生动起来
地理课不同于其他课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它的景观图片和地图特别多,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许多地理现象,地理原理,地理事物的特点、成因、分布及变化规律都能通过地图及图表反映出来。所以,教师应充分结合课本插图、地图册以及多媒体等生动直观地将素材呈现出来,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授“中国的行政区划”时,给学生播放由当下最流行的音乐视频《小苹果》改编的《大中国》,朗朗上口的音乐节奏配以中国行政区划的知识,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了无比快乐的同时又轻松地收获了知识。教师也可以以自带教具丰富课堂教学,如讲授“黄土高原的黄土风情”时,可以准备安塞腰鼓、羊肚子头巾等;讲授“中国南北气温差异”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气温对农作物分布的影响,教师可以提前准备苹果、梨、柑橘、荔枝等水果,这些道具的呈现会让学生眼前一亮。而且随着地理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可以通过谷歌地图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这个软件学习地球的海陆面貌、地图及地形图可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也更能激起W生对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
课堂上教师也应努力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尝试使用各种教学方法,如在讲授“黄土高原中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这部分内容时,可以采用实验探究法,通过几组对比实验的演示让学生自主分析归纳黄土土质、降水强度、地表坡度、植被覆盖率等因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再比如,在讲授“巴西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时,可以让学生提前准备资料进行一次班级辩论赛。
六、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学校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地理课外活动,如在讲“天气”这一节时,可以带学生去气象观测站观察,了解气温、风向、雨量的测量过程及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在讲“地形图”时可以带领学生进行野外实地考察,了解山顶、山谷、山脊和鞍部等等,或者编排地理板报、组织地理知识竞赛等。通过这些活动把所学的地理知识与实践有机地结合,提高地理思维能力,开拓学生地理视野。这样理论联系实际,课本知识也就学活了,学生自然而然就兴趣大增。
总之,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要加深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只要我们以科学的方法和热情的心态投入教学中,就一定能打造出有效的初中地理课堂。
参考文献:
[1]刘航山.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方法浅谈[J].新课程,2010(2).
[2]张金霞.初中地理兴趣教学[J].教学文萃,2010(12).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4-0096-02
当前,我国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着大量的低效教学甚至无效教学的情况,具体表现为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苦学、厌学,或是课堂气氛活跃,但教学目标与教学策略相悖,重难点被遗失,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学甚少,需要花大量的课外时间进行恶补。那么,应怎样进行有效的地理课堂教学呢?以下从三个方面展开叙述。
一、有效的教学准备策略
教师备课时,主要应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根据学生与教师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制定实用的教学计划。对多数教师来说,以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依据,选择某种教法是教学准备中的一大难题。其实,教师可在清楚熟悉初中地理课堂较为常用的教学方法后,再充分分析学生的情况,从而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一般来说,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法、探究法、体验法、案例法等四种。
1.讲授法,在初中地理课堂的地理事物布局、地理现象与规律等内容的教授中较为适用。教师用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和充满激情与感染力的语言将相关内容讲述出来,并根据教学需要准确、快速地画出板画、板图。实践证明,富有欣赏性的板书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他们进行地理学习的积极性。
2.探究法,在寻求某种自然现象或经济问题出现的原因和解决策略时较为适用。探究法能有效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能有效地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品质,对其学习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但同时又要求教师要非常熟悉教材,并能提出合适的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从而有效调动学生思考的兴趣。以初中地理中“中国的土地资源”这一节的教学为例,把学生分为六组,让他们根据土地的特点和利用情况、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等,用翻阅教材、社会调查、网上查阅资料等方式,合作完成这一节内容的学习,然后在课堂上分享小组探究的成功经验,再由教师归纳出这一节的主要内容。
3.体验法,对地理观察、观测和地理调查及制作较为适用。体验法是按照激发兴趣—实践感受—体验内化—强化反馈的步骤进行的,活化了静止、固定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平等自由、互动宽松的情景中学习。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或独立进行,根据教师的指导进行实践,自主体验后进行反思,把对知识和事物的感知内化成自身概念和行为,在学生互相讨论的过程中得到启迪,使内化更为深化。在充分尊重学生差异性和多样性的基础之上,教师还应恰当地引导学生归纳自身经历,提升自身体验,并公正客观地给予评价和反馈。
4.案例法,主要是通过对典型案例的研究和剖析,总结出地理原理和规律。案例法的基本程序是展示案例—提出问题—分析案例—总结规律—实践验证,理论充分联系实际,将知识的传授与学生能力的发展统一起来,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体现。比如,初中地理中“中国的主要产业——‘工业’”这一节内容,因为地处农村,工业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工业布局的地理概念又比较抽象,导致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在教学这节内容时,可以当地的工业产品为例,进一步分析地区的工业布局,进而上升到国家的工业布局,再带领学生归纳出结论,这样由近及远,将抽象化为具体,是非常符合初中生的学习心理和年龄特点的,也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二、有效的教学实施策略
首先,要有效地整合教材内容。目前,初中地理教材用的是专题式的叙述方法,这一方面能有效突出区域特征,另一方面却使知识点显得分散,因此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与教学内容适时调整教学顺序,并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取舍。比如,初中地理中的地方文化特色,这本是人文地理方面的知识,但深入探究,各地的服饰、饮食等方面的差异正是因为各地自然环境的差异而形成的,中国区域地理差异中“自然环境差异”是各地文化特色形成的基础,所以在教学中可将这两部分内容融合起来,方便学生深刻理解各地风俗文化的成因,也使地理课堂的知识点更具关联性和逻辑性。
其次,要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教学情境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气氛的重要作用,相信教师都有深刻的体会。新课的导入有多种方法,最常用的是通过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达到温故而知新,以有利于新旧知识的衔接。比如,在讲授黄河时,可先提问“长江在我国的地位”,待学生回答出它是中国第一大河之后,再提问“黄河在中国的地位”,由此自然地导入新课。也可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导入新课,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效手段,多媒体声图并茂,音像俱全,信息量大,能在短时间内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内容。比如,讲解中国人口时,可通过视频展示不同场合中拥挤的人群,再引入中国人口数量与分布、人口众多与资源环境的关系的讲解。也可巧妙地设置疑问和创设故事,进而导入新课,效果也较好。
再次,要巧妙设问。根据学科的特点,为学生创设真实有趣的学习情境。比如,在“中国的铁路运输”一节的讲解中,可以提问“一位青海居民想在五一假期到上海旅游,如果他乘坐火车,要经过哪些铁路干线,经过的铁路干线中哪些是南北干线,哪些是东西干线?”这样能有效活跃课堂气氛,锻炼学生的看图、读图与分析能力。总之,教师设置的问题应能引发学生去思考,而不能流于形式,且要具体明确,为学生指明思考的方向与重点。
三、有效的教学评价策略
教学评价包括对课堂教学的过程和结果的价值判断,这里主要探讨课堂教学中的口头评价。课堂教学评价的主体应是多元化的,教师要注意寻找恰当的评价时机,一般来说,越是及时地反馈信息,反馈的效果就越好,所以教师要“该出手时就出手”,要多给予学生正面、激励的评价。
另外,还要积极引导学生互评。调查表明,学生不仅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与认可,也渴望得到来自自身所在群体的认可。比如,当学习内容涉及到比较高层次的复杂任务时,可在课堂教学中用合作法,以小组为基本单位,以小组成绩为评价的标准,充分调动学生的合作积极性,激发其参与感与成就感。以初中地理中“澳大利亚的农牧业”一节的教学过程为例,把学生分为八个小组,分配其探讨澳大利亚养羊业的发展条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等问题,并限定探讨时间,然后派代表汇报学习成果。听完一组的成果汇报之后,教师相应地对其分析成果与该组的参与者给出正确、恰当的评价,待各组全部汇报完毕后,鼓励学生对各组进行互评,总结出其值得学习之处与不足之处。实践证明,适时地评价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学生通过对同伴与教师评价的重视,在合作中有效地促进自身的发展。
四、结语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适时地运用各种教学策略,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作为有效教学实施的重要前提,有效的教学策略对初中地理教师的课堂教学尤为重要。它能为学生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空里高效整合各种教学因素,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高效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学习的目标。总而言之,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即是备课要深,授课要活,评价要当。
参考文献:
[1]乔建中,陶丽萍,张丽敏,史瑞瑞.我国有效教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J].江苏教育研究,2008,(1).
[2]骆秦俐.关于地理有效教学活动设计的思考[J].教学研究,2009,(3).
[3]钟作慈,杨德军.浅谈中学地理有效教学的几个要素[J].地理教育,2010,5(4).
[4]陈立新.地理课堂互动型教学的构建策略[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1,(7).
一、生活化的处理教材
现阶段,我国的初中地理教学仍然是以人教社所编写的教材为主,这种现状所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仅凭教材中已有的案例很难满足实际教学的需要,而且各地的自然环境、生活习俗、生产方式处处存有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的使用要积极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思想观念。为了能够使教材内容能真正符合生活化的标准,教师通常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修改。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教材的案例能与本地实际相吻合的并不多,这就需要教师将部分案例加以调整。2.添加。在理解和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可以增加一些贴近学生实际生活体验的教学素材。3.删减。将教材中已远离本地学生生活体验与生活实际的一些地理知识和技能进行删除或剪掉。4.编排。教师根据校情与学情,将教材中的素材做相应的调整和编排,让教材体系与生活联系得更紧密。通过生活化的优化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基本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还可以将抽象变为具体,更加符合实际,让学生学到真正有用的地理知识。
二、生活化教学的导入
在初中地理课堂中,生活化教学的应用应当有一个导入的过程,即教师通过生活化的语言叙述以及列举和生活息息相关的案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将学生带入到生活化教学的情境当中。例如在讲授“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这一课程时,教师可以首先向学生提问:“中国是什么国家,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然后在学生回答后,继续提问“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这两个词语,那么大家知道哪些国家是发展中国家、哪些国家是发达国家吗”,在师生互动列举一些国家后,教师继续引入“那么,大家知道为什么有的国家是发展中国家,有的国家是发达国家吗”,进而可展开课堂教学的主体内容。在这样的生活化教学导入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语言的通俗化、生活化,另一方面要注意列举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将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将学生引入教学情境当中。
三、生活化活动的组织
在初中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过程中,生活化活动的组织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使学生对于所学的地理知识掌握的更加牢固,并产生地理知识生活化的意识,有助于学生地理认知和分析能力的增长。例如在讲授“我国的水资源”课程时,在课堂教学的末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生活化的活动,让学生在课下观察和记录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根据生活中水资源浪费的具体情况,提出在生活中节约水资源的对策,并要求学生在下节课堂中进行活动展示,如果时间充足,教师同样可以采取小组计分、小组评比的方式进行活动结果比赛,对表现优秀、结论科学的小组进行奖励。这样的生活化活动的组织,可以帮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切身地体会到地理知识的用处,体会到如何应用地理知识去分析生活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和知识运用能力。
四、构建新的成绩评价机制,充分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初中地理 有效 教学探讨
在20世纪西方上半叶,经过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运动后,产生了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便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来的,它同时也是这场运动的核心概念。自那以后,人们便以社会学、心理学等理论基础,运用试验、观察的科学研究方法来研究教学。科学化的研究下,提出初中地理学科的有效性教学主要指的是提高与培养学生高效的思维能力。但是,我国目前的初中地理课程教学中进行的是低效的教学,这对学生高效思维能力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和成因有以下几点:
一、初中地理课程低效的成因及表现
1.初中地理课程低效的成因
造成地理课堂教学无效或低效的原因有很多,现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首先,就地理学科的学科地位而言,在我国始终是处于小课的位置上,自然不能跟“正”课相提并论。故而造成了学生和老师都不重视地理学科的现状。其次,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对学科的热情度也在影响地理学科有效教学。在一些学校里面,地理课程的教师往往不是专业的教师,不具备专业讲解的能力,加之许多教师似乎都患上了职业病,缺乏了爱的能力。学生学起来自然是了然无趣。最后,尽管进行了新课程改革,新课程的概念被强硬式地灌输到教师的脑中,频繁的改革并没有使得教师掌握教材和教授的能力提高。很多知识都是照本宣科,实施有效教学的课堂教学的能力十分的有限[1]。
2.初中地理课程低效的表现
针对课堂上的无效性,教师承担着主要的责任。教师的教学准备不足,表现在对学生需求的考虑不足上,学生会的知识点滔滔不绝,对于学生不了解的知识点又只是简单地罗列知识点。看起来做到了“传道授业”,其实离教学已经相距甚远。从细节上来看,初中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同样存在问题,导课死板生硬、随意的语言表达以及无梯度的问题设置。久而久之,学生自然而然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其次,评价的滞后性和无针对性也导致课程有效性不足[2]。
二、在初中地理课堂实行有效教学的策略
1.有效教学的准备策略
教师在进行教学准备时,通过把握学生的学习需求、选择适合的教法、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分析学生和自我,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首先,在把握学生的需求时,既要掌握学生的整体需求,又要掌握学生的个体需求。地理教师往往是多班教学,要注重每一个班级的差异,不能几个班一样地照本宣科。比如说,在讲解“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时,针对活跃的班级,可以采用讨论法,针对比较沉闷的班级,可以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当然,还应当将每一个学生看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一个学生的能力和知识的构成都不同。所以,教师在做调查分析的工作时,应该了解学生个体的知识现状,学习需求及存在的问题。比如说,在学习区域地理时,可以让学生自己编订本地域的地理教材。
其次,在教法的选择上,通过探究法、讲授法、体验法、案例法与合作法等多种讲解方法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通过教学的课堂检验,判断其有效性和适宜性。例如,在用合作法进行教学时,针对“澳大利亚羊业的发展”的教学中,通过对学生的分组,让学生们分组探究澳大利亚羊业发展的条件是什么,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
最后,创设以线带点的情景教学方式,这种方式在讲解各个国家不同的地理状况时采用的比较多;创设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主线的情景创设方式,此种情景的创设在讲解国家内部区域地理的差异时使用的较为广泛[3]。
2.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
初中的地理教材往往是突出区域的特征,专题式的表述使教材显得凌乱。这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有效性教学的考量时,必须具备整合教材、高效设问,新颖导入新课及有效回答学生提问的能力。在整合教材时,不必采用按部就班的讲解方式,甚至对同一章节的知识可以后置或前移、不同知识点可以后置或前移、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取舍。在设置问题时,应该具有梯度,地理学科是有趣的学科,要求地理教师根据学习的目标和学科的特点,创造新奇、真实、有趣的学习情境。其次,设置的问题还应该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设置的问题不应该流于表面化和具体化。比如在讲解“居住地的选择和环境保护”时,从问学生“假如你要买一套房子了,你会考虑什么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和学习中,会比直接将房屋的朝向、水源、交通、地形讲解给学生听更加吸引学生。在导入新课时,可以新旧并用,在导课时,可以用学过的旧知识导入,也可以运用新的教学技术区导入新课。
3.有效教学的评价策略
教学评价可以对课堂教学的课程进行价值的评判,教学评价是实施有效性教学的重要策略之一。首先,评价应该以学生作为关注的中心,从评价的内容入手,既要评价学生的综合情况,明确学生努力的方向,也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让学生在学业进步的同时,给学生以良好引导,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其次,努力抓住评价的时机,对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地口头评价,积极地把握住学生学习中的各种信息的反馈,进行针对性、艺术性的评价。最后,注重个体的差异,在全面掌握学生的情况后,实行因人而异的评价,每一个学生他在不同的年龄段和不同的家庭背景下的心理状态是不一样的。教师要结合每一位同学的综合情况,采取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为目标,实现课堂的有效性学习。
三、结语
地理学科在中学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通过有效性的地理知识的学习,可以建立起学生正确的自然观和世界地理观。本文从分析初中地理学科学习无效或低效的现状与成因入手,从有效教学的准备策略、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有效教学的评价策略三个方面提出了建议,以期提高初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王国英, 沃建中.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策略的结构[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 5(03): 59-62.
关键字:初中地理;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6-0319-01
1.初中地理教学的现状分析
比起其他学科,地理更贴近我们的生活,许多地理现象与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是老师"一人讲、满堂灌,一张地图、一只粉笔一节课",这种教学方式根本无法开启学生的思维,更谈不上能力的培养。而且初中阶段的中学生,因学习习惯、年龄、学习态度、家庭等原因,使得其学习上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成效方面。
在新形势下,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地理教师要转变观念,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爱的氛围为地理教育教学提供理想的育人环境。教师可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实现有效的地理教学和学习。教师只有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改变教育观念和传统的师生关系,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意识得到良好的发展,才能使素质教育理念所倡导的"高效课堂"这一教学目标得到很好地贯彻与落实。
2.初中地理课教学的几点建议
2.1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优化导语设计"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使导语成为一堂课中的有效指引。初中学生的心理还处于半成熟阶段,他们对各种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有比较强的求知欲。作为地理课教师,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一些能够引发学生好奇感和产生兴趣的导语导入新课。比如,用用诗句引入、用典故引入、用谜语引入、用歌曲引入、用对比实例引入……
2.2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学习地理。现行地理课本中的有些案例和情景,与各地的具体情况及学生的经验基础不太符合,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可以根据各自的地方特色、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和知识背景,通过思考、分析、比较、研究各类有关地理方面的、具有代表性的生活实例和问题,来创设情境、设计案例,并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将其和所学内容联系起来,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分析与思维能力。例如,通过看电视新闻和天气预报,结合世界气候分布图来记忆典型气候类型与分布地区,以及通过日常生活的实例认识与了解气候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此外,地图是学好地理的基本要素,没有地图的地理是不存在的,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应强化学生对地图的认识与记忆,如通过图案来记忆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轮廓,如像一只飞翔的老鹰,云南省像一只美丽的孔雀,等等,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并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
2.3恰当使用各种媒体教具。众所周知,地理研究的对象,其时空界限广阔而遥远,内容涉及多学科知识,单纯依赖学生的视野和见闻是难以掌握的。因此,将地理课堂教学的"课堂"含义广义化,包括一般意义上的网络"课堂"。教师可结合多媒体技术,将一些与课本内容相关的图片、资料通过多媒体教学工具放映出来,这样既可以使得课堂更加生动、形象,也会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们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并促进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记忆力和分析能力。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借助地球仪、各种地理教学挂图、地理景观图、电视录像、拼板、幻灯片、投影仪和各种课件,把地理课的教学内容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一个生动活泼的思维过程。
2.4在地理教学中采用"互动式开放教学"法。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单向讲授为主的习惯性教学方法,往往过于严谨和强调地理思维,缺乏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还会限制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能力的良好发展。因此初中地理教学要充分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有效开展小组合作与讨论交流的自主性学习活动,将师生"互动教学"引入地理课堂,来激发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初中地理教师可以通过前置性的有效指导,让学生率先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与知识点形成初步的认识和理解,在课堂上提供给学生展示自我的足够空间与机会,将学习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沟通、自主探究、自主学习,在此过程中,教师可进行辅地讲述。当活动结束时,教师应对学生给予开放和多元的评价,充分肯定学生,但要关注其差异性。
值得注意的是,尊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真正主体地位,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就可以完全放手,任由学生毫无目的、毫无头绪地进行低效甚至是无效的自主学习活动,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组织者和引导者,必须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合作、讨论交流进行有效调控、指导和帮助,最大限度上保证学生自主性学习活动的效率及质量。
2.5地理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情感教育。情感是学生乐学、爱学、勤学、巧学的内在动力。目前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往往过多注重了知识目标而忽视了情感目标。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学习动机、学习目的性还不强烈,愉快、兴趣是学生学习驱动力之一,甚至对教师的好感也会成为学习的驱动力。如果学生不喜欢地理课、不喜欢地理教师,那么怎么会喜欢"地理"?怎么能学好地理?所以,在初中地理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努力创造一个轻松、和谐、舒畅的师生关系,新型的师生关系可以让学生有足够表现自己的思维、情感、意志的机会,使师生都能够无拘无束地共同"自由呼吸",也能很好地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多种矛盾,促使教学环节的正常进行及发展。
【关键词】初中地理 角色扮演
活动设计 导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A-0117-01
初中学生思想活跃,对情景式教学活动有极大的兴趣和热情,角色扮演就是其中的一种。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多种角色扮演活动,能够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初中地理课堂教学非常适合角色扮演活动,教师在课堂导入、示范解读、课堂训练、课堂小结等环节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掀起课堂教学,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从不同层面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一、角色扮演激发学生积极情绪
导入设计对整个课堂教学有全局性的影响。复习导入、故事导入、案例导入、问题导入、材料导入等,都是常见的导入方法,如果能够在导入时融入一些角色扮演活动,让导入变成角色展示、角色提问、角色讲解、角色谈话等,便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使其产生求知欲望。例如,在《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教学中,教师在课堂导入时询问学生:根据地形和气候等指标,可以将我国分为四大地理区域,谁能说出这四大地理区域?学生很快给出正确答案。此时,可以设计一个角色扮演活动: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地形、气候差异都很大,谁到过这两个地区?如果让你以导游的身份给大家介绍北方地区、南方地区的地形气候特点,你会如何展开介绍呢?由于工作需要,导游对地形、气候等特征要非常熟悉,向游客介绍时才能做到有条理。为了当好“导游”,学生当然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对这节课的学习自然就非常感兴趣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激活,课堂教学自然就能顺利展开。
二、角色扮演掀起课堂教学
初中学生的注意力有一定的时限,大多数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难以保持长久的兴奋度。教师不妨在学生出现思维困倦时设计角色演绎活动,活跃课堂气氛,给学生主动思考创造条件。例如,笔者在教学《首都北京》一课时,像往常一样利用教材的图片再加上从网上下载的视频为学生介绍了首都北京的地理特征,距离下课还有十分钟时,学生似乎已掌握了知识点,便有些倦态,此时,笔者给学生设计了一个角色扮演活动:如果你现在是北京市的市长,请你介绍一下北京的具体情况,包括纬度、气候带、邻省、地形、主要河流、交通、政治等。学生听说要当“市长”,都显得非常兴奋。有学生这样介绍:我们北京是中国的首都,纬度位置优越,属于暖温带,干湿适中,地形三面环山,东南平坦,紧邻河北省、天津市,这里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交通发达。欢迎大家来北京做客!笔者带头给这个学生鼓掌,其他学生也跃跃欲试,课堂学习气氛被推向。教师让学生以市长的身份介绍北京的地理、气候状况,学生自我感觉良好,踊跃发言,强化了这节课的知识点。
三、角色扮演拓展课堂教学长度
在课堂小结时引入角色扮演活动,就是要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对教学中涉及的内容进行点评、总结,站在角色的角度思考问题。在传统教学中,课堂小结往往是教师的三言两语,而让学生进行课堂总结,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总结课堂所学,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教学长度。《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教学中,笔者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东方之珠》和《七子之歌》,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香港和澳门的地理位置。课堂结束时,笔者让学生扮演经济学家对香港和澳门的经济进行总结。有学生总结道:香港和澳门有自身优势,先进的技术、管理人才和经验以及雄厚的资金,这些都是香港和澳门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大陆也有自身的优势,如自然资源、厂房、能源、淡水、日常生活消费品和劳动力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优势。如果香港、澳门与大陆的企业能够全面合作,自然能实现优势互补,这对提升香港、澳门和大陆的经济都有好处。让学生扮演经济学家,从经济角度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不仅让学生获得更为深刻的学习认知,还激活了学习气氛,给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使课堂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获得了有效延伸。
关键词:初中地理;导入语;过渡语;结束语
一堂课的精彩程度与教师的专业技能有很大关系。教师在课程设计时往往更多地考虑三维目标的确立、重难点的突破、导学案的编排、课堂有效问题的设计……固然,这些因素都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但重视导入语、过渡语、结束语的设计,也会使初中地理课堂锦上添花,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精彩的导入语设计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怎样才能有良好的开端?这就需要设计精彩的导入。导入语是一堂课的开场白,是将学生由非学习状态转入本堂课学习的准备阶段,是为引导、启发、激励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所运用的语言,是教师教学能力和教育机智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体现。爱因斯坦说:“兴趣是热爱的先导,而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导入语的设计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提升学生自主探究的动力,从而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为成功有效的课堂教学奠定良好基础。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方式可分为以下几种。
1.复习旧知导入
多用于章节间知识点关联密切的教学,其特点是以复习旧知识为基础,将其发展、深化,引导出新的教学内容,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需注意的是,导入中所复习的旧知一定要与新教学内容相关联。例如,“世界的气候”这一节教学就可以将前面所学过的“气温和降水”的知识进行整合,通过对气候概念和要素的回顾,为新课学习夯实基础,既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顺利将学生带入到“世界气候”的学习,又可明确“气温和降水”的学习可为学习“气候”打下基础,引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2.创设情景导入
这是新课改实施以来使用最多的课堂导入方法,它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有意识、有目的地创设情境,利用语言、图片、音乐、绘画、谜语、故事、视频等手段展开,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种方式直接用声、光、电刺激学生感官,使学生发现其中所包含的教学信息,诱发学习动机,从而导入新课。例如,讲述“青藏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时,可以在青藏地区旅游时拍摄的照片为导入,配上精彩解说和民族风情的藏族歌曲,让学生感受到美丽的雪域风光和藏家L情,在随后的教学中凡涉及青藏地区的气候、地形、房屋特征、服饰特点时,学生都能很快说出并迫不及待地探究原因,甚至有的学生还可根据学到的知识,指出教师在青藏之行中忽视的细节,一堂课笑声不断,气氛活跃。这样的导入能让学生懂得学习地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知道生活中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3.巧设实验导入
多用于教学水平相对较高的学校和思维及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群体。教师须认真分析课堂讲授的教学知识,设计出恰当有效、操作性强的小实验,引导学生主动动眼、动手、动脑,激发求知欲,培养思维和探究能力。例如,教学“水资源”时,要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水资源的重要性不难,但要让其明白水资源的有限性却不太容易,仅凭教师讲述以及图片展示,收效并不理想,很难引起学生共鸣。但如果在此处巧设实验导入,用烧杯和量筒展示地球上的总水量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淡水资源量的比例,让学生用手中的仪器去展示、感受,发现水资源的有限性,不仅可引发对“水资源的概念”等一系列问题的探求,也促使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参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新课标的要求。当然,实验设计必须巧思多想,实验展示需要教师启发诱导。
二、流畅的过渡语设计
课堂过渡语又称课堂衔接语、转换语,具体指教师在教学中从一个环节过渡到另一个环节,由一个大问题转移到另一个大问题之间,有目的、有计划并用一定方法所设计的简练概括的教学语言。每堂课的教学内容都由若干小知识点构建组成,课堂运用过渡语,可以将这些知识点有序串联起来,起到承上启下、衔接组合的作用,提醒学生下一环节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引发学生关注。在课堂实施过程中真正要做到教学过程环环相扣、自然流畅,达到一气呵成的效果,就必须重视过渡语的设计。地理教学中常见的过渡方式有以下几种。
1.自然衔接过渡
自然流畅的过渡语设计应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充分利用初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找到教材内容之间的切合点,将知识进行过渡,并设计好承上启下的环节,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关切渴望,从而增强教学效果。例如,“黄土高原”一课讲述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展示独特的黄土风情后,怎样顺利而自然地过渡到“黄土的由来”?可选择文章《安塞腰鼓》中的一小段材料作为过渡:“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啊!”这段材料恰当地把刚讲述的“独特的黄土风情”中介绍的信天游、唢呐、安塞腰鼓与“黄土的由来”有机联系在一起,引发学生主动思考为什么在黄土地上才会具有这样有特色的音乐?形成这样的民风民俗?黄土从何而来?此处过渡语的设计,显得自然而流畅,成为本堂课的一个亮点。
2.悬疑设问过渡
教师用语言将上一环节中所讲述的内容说出并设置相关问题,引入下一环节教学内容;或者用学生的提问为过渡,这类过渡语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满期待,引发积极思维,激发学习兴趣,为获取新知识起到引导作用。例如,教学“中东”时,通过学生课前查找资料,了解中东动荡不安的局势;观看视频,分享收集的相关资料,形成对中东地区多战争的印象,再在教师引导下感受流离失所的人民、战火纷飞的城市、孩子们惊恐不安的神情等图片,学生自然引发疑问:中东为什么有战争?教师就这个问题形成此处的过渡,进入引发中东战争原因的探究――特殊的地理位置,显得自然而简洁并直奔主题。
课堂过渡语自然流畅的衔接是教学艺术的表现,也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更是知识之间的桥梁。它能使教学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有助于保证课堂教学的成功。课堂过渡语如果设计流畅,可以看出教师驾驭教材及课堂的能力,同时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增加课堂教学效益,也将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新颖的结束语设计
结束语又叫小结语、断课语、结尾语。它是课堂教学将要结束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与技能进行及时的总结、巩固、扩展、延伸与迁移的教学活动时所使用的语言。它可以把系统的知识完整地再现于学生面前,是一堂成功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用多种形式进行展示。
1.归纳整理结束
将已学知识有条理地再现,进一步明确本堂课教学内容及其重难点以达到巩固和掌握知识的目的。总结既可以是教师示范,也可以由教师引导学生或由师生共同讨论完成,以加深学生印象。例如,讲述“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时,课程结束前可设计表格,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归纳总结我国南方和北方地区的差异性,了解两者之间在地形、气候、河流流量、植被类型等方面的不同,以及两地区人们受不同自然环境影响,在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的明显差异,完成表格内容、这样的结束设计,把整节课的教学内容、知识重难点,通过学生活动一一再现,极大增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拓展延伸结束
结课时教师需要将本课内容进行拓展延伸或者为下次上n留下伏笔,使教学内容自然地进行过渡,以保证知识的完整性和学生思维的连贯性。也可在下课前留下耐人寻味的问题,激起学生学习新知的强烈欲望和探求新知的好奇心,让学生有充分时间展开想象、搜集资料,为新课学习做好准备。这个启示来源于黔江一位地理教师的课,这堂课以汶川地震发生为引线,直切主题“区域交通”,让人耳目一新。但更引人注意的是结束语部分,视频播放一个小故事,内容是交通不畅带来诸多不便,限制城市经济发展,对生活也带来不少困扰,于是政府规划开通璧山隧道,视频播放到一半就结束了,看似不完整,其实这正是设计的精妙之处。观看后学生一定会有各自不同的想象,这就为下节课做好铺垫,留下悬念。当然,这种方式的结束一定要有启发式的结束语,能够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和欲望。所以,结束语的设计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尝试创新,打破固有模式,同样可收到良好效果。
导入语、过渡语、结束语都是教学环节中最容易被忽视的部分,但用心思考、巧妙设计,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参考文献:
[1] 刘品德.精妙的教学课堂过渡语[J].广东教育,2007(3):37-38.
[2] 罗建国.会用、善用课堂教学过渡语[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1(10):59-59.
[3] 陈平.谈课堂过渡语的运用[J].现代技能开发,2003(3):35-35.
[4] 芦松菡.浅析地理课堂教学过渡语的运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2(8):251-252.
[5] 郑国全.初中地理新课导入法新探[J].考试周刊,2008(15):167-167.
[6] 梁细家.浅谈地理课堂教学的结课艺术[J].新课程研究旬刊,2014(6):68-68.
关键词:课堂导入 多媒体 竞赛 问题 导游 表演
中图分类号: G633.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5-0154-02
很多电视节目和曲艺节目,总是将开场部分设计得很精彩,要么极具悬念,要么笑料十足,极力吸引观众。地理教学也是一门艺术,每一堂课也讲究开场,也就是课堂导入的艺术。开场精彩的话,能更好地开拓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起到情感传导作用,架起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为上好新课创造一种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下面笔者谈谈在课堂导入上的点滴体会:
1 多媒体引入,直观生动
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强,可以运用在课堂教学中的多媒体素材种类繁多。包括音乐、漫画、景观图片、录像、新闻等。利用丰富多采的多媒体教学资源能让学生感受到真实、形象、生动的画面,可以一下子吸引学生的眼球。
案例:在上《世界的地形》这课时,笔者没有直接就讲述地表的起伏,而是先展示描绘几种地形的景观图片,让学生观察思考:“你们能从这些图片中获取到什么信息?”因为图片生动形象,表现力强,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纷纷举手,大胆发言,谈自己的看法。“华北平原上,一望无际的麦田”,“喜马拉雅山脉,崇山峻岭,我们来到的是山地”,“……”,课堂气氛渐渐活跃起来。这时,我把话锋一转:“这就是我们形态万千的地球。”随即板书课题:《世界的地形》。接下来,顺势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地球奇观?你觉得它们哪里特殊,哪里相同呢?”于是引出各种地形的特征,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展开了。
用多媒体(尤其是漫画、景观图)创设情境,形象直观,有助于理解和记忆,既让学生明白什么是陆地地形这个较抽象的问题,又激起学生进一步了解世界的欲望,给课堂增添生动活泼的气氛,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接受知识,增加了学习新课的积极性。
2 竞赛开场,以比促学
竞赛是教育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教学优势和特长、增强学生参与意识的一种有效方法[1]。笔者在上《中国的民族》一课前,先布置学生一个比赛任务。比赛内容是运用已经学过的查找地理信息的方法,去查有关不同民族风俗的资料,让学生们提前准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在第二天上课时看看哪组查得多,查的资料有价值。初中学生好奇心和好胜心强,都不肯落于人后。很快地,他们从电视、报刊杂志、因特网上,查到了很多相关资料。等到了第二天,大家把资料拿出来一看。谁多谁少,一目了然,这算是第一场比赛。第二场比赛,比比哪个小组的质量更好呢?每个组再选出代表出来展示或演讲他们的劳动成果。最后老师做点评,并从同学们的劳动果实中顺利过渡到课本当中。这样通过竞争比赛的形式导入新课,让学生之间在课前互相交流信息,了解我国的民族构成,民族的地域分布特点,同时提高了学生对统一的多民族的大家庭的感性认识,深化了民族意识,调动了课堂气氛,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当然竞赛的方式难免有输赢,只要教师能够做好引导及点评工作,就能使所有的学生乐于参与其中,并以此为学习动力。
3 设疑置问,扣人心弦
根据认知规律,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的提出,往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唤起他们求知的欲望,然后带着疑问进入新课。而一个耐人寻味的悬念,无疑会有更强烈的吸引力。
案例:在讲述“板块构造学说”时,笔者先和大家谈谈近几年的一些特大地震。08年的汶川大地震,8级大地震,造成69225人死亡,17923人失踪,受灾人数达到4624万人,无数楼房倒塌,设施被破坏严重。2011年日本大地震,里氏9.0级,并引发的海啸等灾害造成1.57万人死亡,4000人失踪。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更是无法估量,此时回想起来大家仍心有余悸。“那么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呢?”“日本两次大地震,中国伤亡为什么更重?”“我们怎样防范呢?”这样通过问题的设计自然而然地引入到了课题。
可见,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安排一些学生急于探究的问题,作为课堂的导入,能更好把学生带入求知的学习境界。
4 客串导游,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带同学们一起去旅游,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一段《彩云南国》的录像,使同学们身临其境,兴致勃勃。“同学们,现在我们到了一个被称做是“中国的后花园”的地方。这里地形复杂多样,自然环境千差万别,既有我国最大的热带雨林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也有高大的玉龙雪山。既是中国“植物王国”之称,动物种类也居全国之首。这里有迷人的大理、丽江、香格里拉……这里就是我们的“彩云南国”——云南省。”随即展示课题。
利用这种导入方式,不仅调动了学生们听觉、视觉多种感官的功能,激发了情趣,而且使学生对为什么称之为“彩云南国”有了充分的认识,而且在导游讲述的内容中把知识点串成一条主线,也可以为接下来的教学设下了伏笔。初中教材中,区域地理占很大比例,特别是在湘教版八年级下册中,34个省级行政区都有介绍。利用导游讲解导入课堂的方式,也能让学生以较轻松的心态去学习,避免乏味的接受式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喜欢这种方式,教学中如能“因地制宜”,便能事半功倍,取到不错的效果。
5 乐用表演,创设情境
“同学们,现在请观看1997年7月1日在香港发生那一经典一刻的精彩回放”。请四位同学上台表演(事先秘密安排)。两名学生扮演英国旗手,另两人扮演中国国旗手。先是在音乐《上帝保佑女王》,英国旗手用动作模仿降下英国国旗。紧接着传来零点的钟声以及《义勇军进行曲》,中国国旗手升起了五星红旗。此时表演达到了,表演的同学虽然不是专业演员,却也表演得有声有色,情感浓烈,大家也看得入情入境,不知不觉跟着音乐唱起了国歌。同学们在国歌的音乐中,一股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这时,笔者就结合表演提问:“香港是什么时候回到祖国的怀抱的?他又是怎么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在他身上曾经发生过什么?”学生便纷纷打开课本,认真阅读,寻求答案。
这次笔者运用了表演法,创设情境,调动了学生的爱国情感,适时提出问题,促使学生学习的欲望油然而生。通过表演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课堂变得生动了,也让学生得到更多的体会,对提高学习能力帮助巨大。
6 结语
有效的课堂导入是学生进入主题,打开地理课堂学习的金钥匙,但这把“金钥匙”并不是固定的。地理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学生情况,寻求最佳的开场方案,充分发挥开场艺术的作用,展现其魅力。
参考文献:
[1]朱凤春.谈把竞赛引入思想品德课教学[J].魅力中国,2009(9).
【关键词】提高 地理课堂 趣味性 教学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8—0098—02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课堂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学生觉得有趣就学得积极、主动,反之,就消极、被动。所以,作为一名素质教育新形势下的初中地理教师,应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趣味,实现寓教于乐。
一 精心设置导语,先声夺人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导语是一个章节每一节课的开启,好的导语可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使课堂一开始就如一块无形的磁铁将学生吸引住。导语导得好,可以先声夺人,抓住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兴趣,使其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灵活采用。
1.结合众所周知的形势背景引出导言
如在学习“世界人口”时,以学生对世界人口数量及我国人口数量增长情况的了解结合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大多数在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这一情况导入,以学生熟悉的事例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2.联系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引出要学习的知识
在日常教学中,可针对各章节的教学难点,在导言中联系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举一些生动的例子,让学生了解要学习的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授地球自转意义中的时差时,可举例成龙主演的电影《环游地球八十天》,剧中成龙一行环绕地球一周,当再次回到出发地时,实际上比预期提前一天到达,只用了79天,但为什么要说是80天呢?由此引导学生进入“国际日界线”这一概念的学习。
二 提高互动性,激发求知欲
课堂中,提高师生互动性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互动提高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兴趣,使他们以轻松愉快的状态积极主动地参与,这样,学习的主动性及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1.精心设置课堂问题
设计问题时,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从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方面找一些有科学研究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分析解决,激发学生的思维。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易中设难,做到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适合他们回答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内在联系,选择合适的资料和案例。
2.开展小组讨论
对于一些较难的问题可以开展课堂讨论,师生充分互动,相互学习。例如,在学习“长江黄河”时通过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智慧,合作学习,从流域面积、长度、流经城市、流域等方面对比找出两者的相同点及不同点,然后开展大比拼,通过生动活泼的方式,活跃了课堂气氛,将师生之间的距离缩短。
三 采取技巧,将问题简单化、具象化
教育是一门艺术。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素质及能力,将复杂的地理问题简单化,将抽象的问题具象化。具体的方法有很多,本文主要介绍两种。
1.运用比喻,将问题简单化
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一些比喻,常起到“调味品”的作用,将知识趣味化,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他们的记忆速度。例如,可把足球强国意大利的主体轮廓图形比作一只长筒靴,而西西里岛比作一个足球,将非洲的轮廓比作一把火炬。再如,总结等温线的分布规律时,可指着“一月、七月世界等温线分布图”因势利导:这弯弯的等温线是否更像一个贪图享受的人呢?
2.运用实物,将知识具象化
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课堂上可以通过图片、实物标本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较低,将地理事物形象化、直观化更有助于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例如,讲到“陆地地形”时,可以用幻灯片将各种典型地形的图片投影出来,学生们在观察归纳后便都明白了。又如,讲到“矿产资源”这一节时,学生对石英、方解石、硫铁矿等矿物比较陌生,笔者便将相应的一系列矿物标本呈现在大家面前。
四 增强课堂故事性,提高学生兴趣
地理课堂上,教师可以适当放弃传统的说教、灌输方式,把学生乐于接受的故事融入教学。这样使得课堂知识更容易理解,而且学生兴趣更高,印象更深刻。例如,在“地球运动”中有这样一则小故事:一位宇航员骄傲地对他爸爸说:“爸爸,我已经绕地球转20圈了。”爸爸笑着回答:“我比你更了不起,已经绕太阳转50圈了,还准备再转二三十圈呢!”你能不能判断出爸爸的年龄?或者“一对双胞胎姐妹,先出生的反而叫后出生的为姐姐”,你能不能解释呢?这种方法既使课堂教学生动、风趣,又能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五 教学手段多样化,提高学生注意力
地理教学中,要充分发挥科技在课堂中的重要作用,在地理课堂上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吸引学生注意力,突破教学难点,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学习“地球的运动”时可采用多媒体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意义,寓抽象的教学内容于生动形象的情景画面之中,加上优美动听的音乐,精辟的解说词,声情并茂的动画场面,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很容易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激起情感上的愉悦,触发他们的想象和思考,从而在愉悦的气氛中突破教学难点。此外,当学生获得成功时,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强化学生的探究精神,保持这种积极情绪。
关键词:理答行为;学习有效性;学生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8-0252-01
我们在河北省十二五规划课题《理答行为与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研究前期,对理答行为进行了概念界定:理答行为是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反应,即教师根据学生所思、所答、所学是否正确、充分、恰当的程度,给予指导、点拨、引领、评价,帮助学生调整、控制后续学习行为。理答既是一种教学行为,也是一种教学环境。
理答行为,直接影响着地理课堂中学生学习的有效和高效,地理教师理答行为的有效、科学、艺术对学生发展有促进作用。我们总结出地理教师课堂理答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增强理答意识,提升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我们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多次感受到:地理课堂中,教师理答意识的缺失,导致我们的地理课堂丢失很多精彩,课堂有效性受到影响。
案例1:一地理教师在讲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时,谈到"西北地区怎么保护水资源?"师说:"坎儿井、万里长城、京杭运河被称为我国三大奇迹,你对坎儿井,有何感想?"有些学生直截了当地说:"我不知道坎儿井是什么,没什么感想。"师说:"大家看教材P77图8-12,你们能看懂这些坑吗?"生答:"看不懂。"
案例2:一地理教师出差20天,回来上课,学生很兴奋,学习主题"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她是这样导入的:"老师出差去重庆,你帮老师选择一下恰当的交通运输方式:1.最省钱;2.最快到达。"
"老师,你走着去,最省钱";"老师,骑马去、不累还省钱";"坐120去…";"做梦去…";"坐火车去…";"坐轮船去…";"坐飞机去…"
十四五岁的学生无拘无束,思维敏捷,活泼调皮,这样很正规的导入,也能让他们像瞬时像决堤的洪水一泻千里。面对学生们的不靠谱,她是很严肃地这样进行理答的:"20天没见,各位思考问题的速度与日俱增。
该教师面对学生这种状况,积极理答,短短几句话,就把学生的思维引导主题学习上,学习有效性得到提升。
2.重视理答预设,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我们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优秀地理教师在教学设计上独具匠心,把课堂中可能的现象尽可能全面考虑,把理答的预设做的尽可能完善。他们发展性理答的多样性、激励性理答的激励性、诊断性理答的引导性是典型的智慧理答特征。他们游刃有余地驾驭课堂,都曾经历过最初的充分准备过程。
3.理答突出教学风格,提升地理课堂魅力
预设,仅仅对我们的地理课堂理答行为提供了保障,奠定了基础,让地理教师在执教过程中做到胸有成竹,但动态课堂并非所有的一切都能被我们预设到,孩子丰富多彩的回答,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考虑周全,地理课堂的精彩就在于无法预设的理答行为中,这就需要地理教师在动态课堂中不断磨练自己的理答水平。
4.理答关注学生发展,提升学生学习智慧
有效、科学、艺术的理答最大受益者是学生,因此关注学生的发展在理答行为显得尤为重要。地理课堂上老师精彩有效的激励性理答对学生学习和心理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既能充分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又能给学生指明思考问题的方向,而且能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起到"四两拨千斤"之功效,往往能使原本陷入僵局的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案例1: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1地形和地势》主题学习。
一地理教师的总结让我记忆尤深:"这节课,我们学习的知识点是中国地势特征――三阶梯。其实,地理的学习也分三级阶梯。
第一级,就是这幅图的填写。只要有眼睛,认识字,就能够从地图上找准这些地理名称,并准确填在图上,不需要怎么动脑。如果你仅停留在这一台阶,充其量你就是一个知识的容器。
第二级,就是根据我们所描画的这张图,提炼并分析地理信息,就像板书上咱们一起画的这个阶梯示意图,和咱们总结的地势特征这句话,这需要稍稍动一下脑筋。
第三级,就是右边箭头所指的这部分,今天所学的"地势和其它地理要素间的关系",是本节课最高层次的学习,它需要我们开动脑筋,调动所有的知识储备,把今天所学和以往所学联系起来,分析他们是如何相互影响的。我们不要仅限于做知识的容器,应该立志做榨汁机,把不同的蔬果调和成好喝且营养丰富的果汁,这样的学习才会让你变得聪明和智慧。老师希望你们不仅有学识,更希望你们在地理课堂上变得越来越聪明。所以,希望我们在以后的地理课堂中,按照今天的学习模式锻炼自己的思维,勤思考,多提问,让自己变得越来越聪明。"
随后,该老师还进一步归纳出了三段式学习方式:
(1)看图,明晰地图上的地理信息――第一阶梯学习:即地图上有什么?在哪?
(2)析图,分析总结地图上反应的地理逻辑――第二阶梯学习:即概括图中反应的地理原理性知识。
【摘要】乡土地理环境是人们生存和生活的环境空间,是每个人的文化之本、文化之根。从“根”上建构初中生的地方感,使学生产生热爱乡土的情怀,从而增强学生对地方的归属感、依赖感和责任感。
关键词 地方感;乡土地理教学;策略;初中生
学生的乡土“根”意识淡薄,会影响信仰的传统伦理观念建立,对于国家来说,就可能会缺少一种眷乡恋土的民族情结。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在初中乡土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地方感的策略,以期抛砖引玉,与同仁共勉。
一、改善条件性课程资源
条件性课程资源是地方感教育的物质基础之一。根本条件的改善还取决于国家经济的发展与教育投入的增加。在国内广大农村地区,改善条件性课程资源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需要改变等、靠、要的思想,发挥个人的创造力,创造“条件”改善乡土地理教学或地方感教育的教学条件。教具损坏或缺乏的学校,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地理板图、板画的功能,或者动手制作一些简易的地理教具。发动师生共同收集图片、资料等,稍加时日则可以建立班级或学校地理课程资源库。
建设一支责任心强、专业过硬的教师队伍是乡土地理教学成败的关键。当务之急,就是鼓励现有教师接受在职业务培训,尤其利用远程网络教育普遍提高本地教师业务素质。
二、开发乡土地理课程资源
乡土地理课程具有显著的地域性,可供直接选择的课程资源比较少。地理教师要联合多个部门、多校共同开放乡土地理课程。在人员选择上,因为乡土地理跨学科比较强,可吸收科研能力较强的生物、政治、历史等科目教师参与。课程资源团队的活动应当形成一种长效机制。团队成员在平时的生活与工作中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地理课程资源,比如图文资料、视频资料和教学案例等。每个月统一组织成员将相关资料汇总、筛选与加工。最终目标是建立本地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库,可利用专门网站实现校际资源共享。
三、寓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于课堂教学全过程
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等是深受学生喜欢的乡土地理教育活动。教师要学会整合乡土、乡俗、乡风、乡情等课程资源,开阔学生的地理视野,培养学生“地方感”。
第一,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进行新课导入。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基本上都是学生所熟知的,能够唤醒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产生适合的教学情境,为教学的进一步开展创造条件。
例如,讲授人教版七年级地理“多变的天气”之前,教师可提醒学生看看窗外,回答这个季节的天气。季节在变,天气在变,天气的变化也带给学生不同的感受。学生兴趣高涨,课堂气氛自然也活跃起来。当导入之后,教师趁热打铁,进行知识引导。这样的课堂情境,学生感到亲切、有趣,学生的思维才可能得到激发。
第二,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释疑解惑”。初中地理知识并非总是学生所熟悉与容易理解的,当遇到一些教学难点之时,教师巧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就可能化抽象为直观、化繁琐为简单,学生一目了然,思维自然豁然开朗。
例如:学生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地理“季风气候显著”这课内容时,难以理解“季风”这一概念。教师可以启示学生,留意家乡夏季、冬季风向的变化,对“季风”这一概念的本质就化难为易了。至于季风形成原因,教师也可结合学生熟知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从温度、气压、地形等因素考虑。
第三,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丰富教材内容。家乡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它们也是地方感产生的精神“内核”,影响着学生家乡依恋感与认同感的形成。
例如:在讲授湘教版八年级地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内容时,可以引入本地的耕作类型、饮食习惯和民居风格。让学生从地理学科视野判断本地地理具有什么地域类型特征。江苏省泗阳县经度:118.68°E纬度:33.73°N,南临淮河,处于我国南北区域过渡地带。对本地乡土地理的特征的分析也帮助学生澄清了地理特征的划分是具有相对性的范畴。
四、进行乡土地理实践活动
学生的认知尤其道德认知是在交往和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地理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根本途径。
第一,根据教材的安排,有计划的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实践活动。在初中地理课程模块中,普遍增加了“地理实践”的内容。教师就近组织乡土考察、访问等探究活动,有利于学生形成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分析现实问题。
例如:讲授“水资源”内容时,教师可要求在全班举办“保护家乡水资源”的汇报课。水,是乡土地理最重要的物质资源。教师可提前将任务按小组分解,比如家乡水源调查、家乡水资源利用调查、水污染状况说明以及水环境治理等内容。学生针对上述任务,开展相关探究活动。
第二,让学生动手制作海报、手抄报、展板。学生动手设计制作海报、手抄报、展板,这些方式更灵活、简单、易行,更经济,更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地理有关的纪念日可以成为海报、手抄报、展板等利用的素材。世界水日(3月22日)、国际土地日(6月25日)、世界粮食日(10月16日)等都属于世界各国共同的纪念日,体现了人们对地理环境共同的价值追求。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鼓励学生动手设计制作海报、手抄报、展板。为增加制作品的地域特征,教师可指导学生,关注家乡在上述领域的变化,将乡土地理融入到地理纪念日活动中。
第三,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乡土地理摄影图片展。地理摄影图片能直观形象的反映地理事物的特征。教师可把那些爱好摄影的学生组织起来,用自己的镜头捕捉家乡改革的种种变化,并以学校或班级为单位开展乡土地理摄影图片展。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也是乡情得以抒发的过程,是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增强的过程。
在初中各科中,历史和地理在很多内容上有所关联,而且历史故事也对学生很有吸引力,如能让历史内容融入地理教学,取其长处,避我不足,达到趣味性的学习目的,相信对地理教学有所裨益。
关键词:激发兴趣 历史融入 历史事件
人们常说“好的开头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地理教学也是如此,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如何让学生产生“地理很有趣”的想法,可以考虑在课堂导入部分融入历史故事。
一、历史事件融入课堂导入
广东清远采用的是粤人版的地理教材,其中七年级教材有一章节让我印象深刻,因为一方面它让学生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豪感,另一方面它又让人有一股奋发向上的紧迫感,该章节就是“日本”。
让学生产生自豪感的原因,就在于历史上“日本”文化深受中国影响,以唐朝时尤为明显,如日本“遣唐使”、阿倍仲麻吕与李白的友谊、唐朝鉴真和尚的东渡等等事件都有所反映。考虑到其东西方文化的融合特点,教师可以适当的融入这些历史事件,做成一个开篇短片或课件,直观而又形象,有趣而不枯燥,效果非凡。
通过这一方式导入,学生对中华文化如何影响日本的来龙去脉了如指掌,也就不难理解日本文化中的中国性了,为进一步理解其东西方文化融合奠定基础。在具体的导入时,可以分组讨论,比赛抢答,从而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兴趣,有利教学。
二、历史背景融入原因分析
初中地理除了注重识记,有时更看重分析,因此原因分析是教学中常出现的“应有之题”。
如清远粤人版八年级教材中有一章节涉及“北京”,其中教材开拓性地要求学生分析“定都北京”的原因,在教师和课本活动题的引导下,学生可以从水源、地形、气候、历史、交通等方面入手。限于学生资料获取不易的不利条件,教师可以以课件形式向学生提供相关“历史背景”资料,如北京是六朝古都,也是六大古都之一;明朝朱棣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而迁都;北京处于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界线等等。经此处理,分析定都北京的原因时,即可避免教师枯燥的讲解,又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同样,在有关“西部地区”的内容学习中也可以做此处理。通过历史背景分析西部地区生态脆弱的原因,如西域古国过度开发;战乱频繁等,让学生对该地区的环境状况有初步了解,同时为后面理解“西部大开发面临的首要问题不是经济问题,而是生态保护”的论点做出铺垫。
三、历史结果融入问题揭示
绿色、环保、节能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地理课程内容自然也常与环保理念相结合,如黄河中游的治理,长江源头的保护等。
在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材中,课本以活动、知识之窗、图片等形式介绍了长江源头的诸多问题,但都非常抽象,学生难以有效分析。针对此情况,教师适当提供一定的历史背景资料,不失为一种上佳选择。
如在揭示历史上人类对源头的过度放牧、滥捕滥杀等现象时,可以穿插部分影视片断(如电影《可可西里》),让枯燥的说教变为生动的案例展示,往往可以收到不错的效果。
再者,在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同样如此。黄河流域是文明起源之地,历来也是兵家必争之地,战乱频繁,破坏严重。同时,各朝都城也多分布于此,而中国建筑又以木质结构为主,因此林木砍伐严重,等等。通过相关历史的介绍,学生对黄土高原如今面貌形成的人为因素就有了一定了解,至于水土流失问题也就不难理解了。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地理;有效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039
地理课堂教学是学校深化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由于升学考试的压力和传统教育教学理念的影响,目前地理课堂教学效率依旧较低。改善低效课堂,进行有效教学,保证新课程目标的实现,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么,什么是有效教学呢?广义是指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话动;狭义是指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那么,如何进行初中地理有效教学,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呢?
一、创设良好的情境,营造学生积极的心理状态
新课改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紧紧扣住教学目标,并以此为依据精心创设情境。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感到学习活动不是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悦的体验;而且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培养自主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学习地理的有效性。
1. 导课激“趣”,激发学生的兴趣
地理的新课导入极为重要,导入的好,可以先声夺人,抓住学生的思维,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有效地吸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和教学过程中,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主动地探求本节知识。导入形式灵活多样,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风格、知识特点与学生的实际设计、提出问题或创设情境激发想象,还可以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到学习它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从而激发兴趣。新颖、别致、实用、有效的导入总是一种诱人的力量。如地球公转这节课是整个初中地理中最抽象也是最难理解的一个知识点,对于现在的初中生来说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因此在导入时,教师一定要抓住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创设思维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力
创设思维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和应用,可以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相关的知识点,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例如在七年级上册“七大洲与四大洋”的课堂上,教师可以给学生带几个地球模型,让学生随意接触地球模型,了解陆地、海洋,南半球、北半球的分布,并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原来整个地球海洋面积远远大于陆地,同时北半球陆地又多于南半球陆地。这样,我们就把陆地与海洋的知识点通过创设活动完成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比单纯地讲授知识更加有效。
3. 创设问题情景,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
创设富有吸引力的问题情景,让学生产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初中阶段的学生有着非常强烈的求知欲,通过问题的提出可以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学习地形因素对气温的影响时,教师结合学生的思维习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在讲海陆位置因素对降水的影响时,思考为什么“春风不度玉门关”。教师可以在在适当的时候点拨,给学生创造一种和谐的环境,使学生学会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4. 利用丰富的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
信息化的发展使多媒体教学成为现实,可将图、像融为一体,便于学生形象、直观地掌握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用flas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学习地震时,播放《汶川地震》片段,配以声情并茂的解说。在这种情境中学习地震知识,相信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探究知识的欲望。当然,多媒体不能滥用,过多的图片展示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总之,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火花;可以提供现代学习平台……从而营造和维持良好的学习气氛和学生积极的心态,创设有效的教学环境。
二、用乡土地理案例活化教学
乡土地理案例是发生在大家身边的有效教学的事例,学生们对这些事例比较熟悉,有一定程度的感性认识,因此乡土地理案例是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体现,体现了地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对现实地理问题的综合分析和探究能力。当新的知识被赋予鲜活的背景时,学生的兴趣就会被激起,探究心理也会加强,有利于学生掌握地理原理,并将原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如教学农业和工业时,教师可联系本地的实际进行探讨。由于我们这里主要以丘陵为主,加上亚热带季风气候使得这里果业的发展条件优越,尤其是脐橙的种植,这是农业的范畴,但是把它们加工成橙汁就属于工业了,一般来说工业的附加值更高,获得的利润也更丰厚。这样,学生就容易对这一学习内容产生兴趣,从而有效地完成教学内容。
三、转变教学模式,注重让学生进行有效活动
新课改要求教师要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并结合知识、学生特点等导演每一节课,而学生要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所以,教师需要转变教学模式,学生也需要转变学习方式,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
提高学生创造性学习的方式很多,如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的设计也是有艺术、有智慧的。引导学生讨论、合作探究,教师是关键。教师可通过前后6 -8位学生组建一个小组,明确讨论目的,四人轮流担任特定的角色(如主持人、发言人、记录者等),达到优势互补,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组交流中,教师要进行适当指导,尽可能让大多数学生参与到学习讨论的活动中。记录员做好记录,如果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需要及时与教师沟通,便于教师点拨、指导。例如学习”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这个知识点时,学生理解其原理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并画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图”,使学生明确:
1. 太阳直射点的范围在南北回归线之间。
2.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上只有一次,因为只有一个交点;同理,南北回归线之间有2次,而南北回归线外是0次。
(上接第39页)
3. 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说明哪个半球昼长夜短,但是赤道地区无论任何时候,永远昼夜平分。
4. 太阳直射点在哪里,哪里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就最大,并且由直射点往南北递减。
针对上述结论,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告诉学生,赣州的纬度大概在北纬24.5°,说明这里没有太阳直射存在,每年的12月22日左右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的时候,获得的阳光最少。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可以使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的活动中来。这有利于对问题的有效思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和动力,满足他们多样化的心理及学习需求。
四、教师要有积极友好的教学情感,同时要加强教学反思
要做到有效教学,教师必须反思。因为反思有利于教学组织能力的提高、教学理论素养的提升,使教师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善教育教学行为,是教师成长必不可少的手段。可以说,反思是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一个教学环节,是完善自己、超越自己的一种途径。那么,反思包括哪些方面呢?一是教学设计的反思,设计是否合理、是否欠缺及需要完善的方面;二是课堂教学的反思,是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是否符合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三是课后反思,教学效果是否达标,是否是有效的教学。
另外,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而课堂教学气氛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学情感的影响。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说过:“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采取和蔼、平易近人的态度,以组织者、合作者及鼓励者的身份,努力营造宽松和谐、友好的氛围,就能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学习,使学生体验到一种与教师协同一致获得知识的乐趣,从而保证正常、积极、有序、高效地完成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