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0:36:3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美学;中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8-257-01
美学作为以审美经验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科学影响和指导着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影响和指导着文艺的发展、文学批评的方向以及人们的文艺创作,影响和指导着教育的方方面面,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科教学后形成美学教育。
一、美学的作用决定着中学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
美学首先是以艺术为中心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这就决定着作为一个个体的人及社会一员的人必将与现实产生种种关系,而人与现实的关系又以需要为前提、为根据。仰韶遗迹中的鹿纹彩陶盆、蛙纹彩陶盆、人面鱼纹彩陶盆,无论是盆本身还是盆上的各种纹饰,与原始社会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彩陶盆上形态各异的鱼、奔驰的狗、爬行的蜥蜴、拙钝的鸟和蛙以及人面含鱼的形象,既让人清晰的感觉到当时生活的生动、活泼、纯朴、天真,也明显具有巫术礼仪的图腾崇拜意味,这种艺术风貌和审美意识已然脱离了单纯的物质需求,而与人们的宗教艺术需要紧密结合。因而我们在追寻美的足迹的时候要认识到青铜艺术中的严重的命运气氛和神秘的狞厉风格,以及这种毫不掩饰的神秘狞厉中荡漾出的一种不可复现和不可企及的童年气派的美丽。我们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可以结合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来认识我们与美关。物质需要是一种使用关系,体现的是利之美。精神需要又可以分为三种:认知需要、审美需要、伦理需要。这三种需要分别对应着我们对真美善的需要。美学指导着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认识到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与人生的对应关系,更重要的是直接指导着学生的审美体验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
二、文艺发展与美学的密切关系决定着中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
随着美学观在不同社会状况下发生的变化,这种变化也会反映在文艺的发展过程和结果之中,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美学观念的发展变化会影响文艺的发展。文艺的研究对象既涉及文艺作品和其他文艺现象,这是有关文艺的一般问题和观点,也涉及有关文艺的问题和观点,这是有关文艺的美学问题和观点。美学的研究范围决定着文艺与美学的密切关系,也决定着教育中的审美教育。文艺创作离不开美学观念。艺术以人的心理感受为中介,把掩盖在生活中的美之条件揭示出来和组织起来,这就给了这条件以美之生命。与其说艺术创造美,不如说艺术创造了美的条件。因为,如果艺术作品引起读者的美感,那么这美不是在艺术家的劳动过程中,而是在读者受到感动的时候产生出来的。
艺术成为审美关系就在于艺术就是专门满足人的审美需要而创造的,是审美关系的集中体现。无论是龙飞凤舞的远古图腾,还是饕餮狞厉的殷商青铜;无论是儒道互补的先秦理性精神,还是骚赋耀目的楚汉浪漫主义;它们在凝聚着中华民族审美趣味、艺术风格的同时感染了当时代的人,也与我们今天的审美爱好相吻合,使我们产生着亲切之感。中学语文教学中要本着审美的需求,去体悟文艺的博大精深和美妙深刻。紧扣文艺发展的脉搏,去感受血液涌动的美的律动。
美育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是形式美育向实质美育的跨越。美育的对象涵盖了我们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而这些又以艺术的形式伴随着我们的生活。我们所赖以生存的大地,是我们美育的对象。山川风光,自然形胜是美的源泉。美育内容丰富多彩,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使学生在掌握字、词、句、章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去领会祖国山川的壮美,四季自然的风韵,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一草一木的思想情感。
我们生存的这个社会,方方面面有着美。社会之美包含人物之美、人体之美、服饰之美、语言之美、行为之美、社会环境之美、斗争之美、劳动之美等。如果你有能感受美的眼睛和耳朵,那么,美就“客观地”在你的周围。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语言美、环境美、行为美、斗争美、劳动美、服饰美,都有倡导和弘扬。汪曾祺的《胡同文化》让我们感受到老北京的胡同之没的特殊文化沧桑,这何尝不是一种环境之美?《诗经》有大量歌颂劳动之美的篇章,这何尝不是人们对劳动的歌颂?《触龙说赵太后》《邹忌讽齐王纳谏》《孟子》等课文之中语言的智慧和精彩,这何尝不是语言美的展现?
作为自然美、社会美集中体现的艺术美,是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因素的主要内容。艺术美覆盖着我们精神生活的始终,艺术美凝聚着人的情感和观点,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反映在许多方面。我们的“审美情感”来源于“有意味的形式”,这些“形式”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既在形式又不只是形式。就语文教学的特点来看,艺术美包括题材、思想、主题、情节美,即文艺作品的内容美,也包括语言、结构、艺术手法、风格美,即文艺作品的形式美。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把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放在重要位置,将美育与语文有机结合,再现作品所创造的审美意境,让其感受美,体验美,鉴赏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操,进而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把审美教育贯穿在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能力和智力的发展。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语文教材中丰富的美育内容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摘 要】职业中学的教育主要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可以说是具有综合性质的职业能力。教学过程中的课程设置和普通中学的课程设置基本上是一样的,在所有课程的设置过程中,最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的是语文教学,它是非常重要的、最基础的课程,它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对学生的思维创作具有非常大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 职业中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最基本的任务是用美的相关思想,对人的心灵进行培养,促使受教育者从自身思想到行为,都得到美的熏陶,并在过程中学会创造美、欣赏美。语文教学过程,就是要通过语言文字对学生进行知识上的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其积极向上的情操,从而培养培育出有理想、有道德的优秀人才。对此,本文将对职业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进行系列探讨。
一、实行审美教育的必要性
一般来说,审美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对语文的丰富内涵进行阐述,并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所本应具有的系列的语文能力,让他们可以将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转化到实际的生活中,从而更好地发现并表达美,对世间万物所表现出的美进行感情上的描述。
审美教育曾在早前和美感教育统称为美育,在美学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学生审美修养如何,不仅直接影响着能否得到全面发展,而且将对社会主义的文明建设产生着直接的影响。同时,美育还对学生的德、智、体等方面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给学生思想上的影响,帮助他们提高政治觉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美育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形象性与感染性两大特征,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也有利于语文教学本身其他任务的完成。由于语文又是最基本的课程之一,是学生学习其它学科所必须的基本工具,所以,从职中教育的培养目标出发,应该采取切实措施对学生的审美教育进行加强,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职业中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语文教学大纲曾明确规定课本的选材标准应该主要注重教学思想上的健康性能,还要适合本校的教学目标,特别是语文教材所具有的美育因素,更是使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经常性的表现出那种强烈的感染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对美的系列观点。因此,必须清楚的知道,在进行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本身不可忽视的任务。针对这一情况,本人认为实行审美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应该有以下几点。
1.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审美。学校教育主要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职业中学中的语文教学也不例外,因此,要在一定程度上抓住课堂教学,从而挖掘出语文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上的相关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和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在职业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汉字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其书法所形成的形态,表现出书法家的思想感情,从而显示出一种独特的美感。课堂中就应该让学生学习和欣赏我国这些传统的书法艺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素养。
读诗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它是抒情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一般来说,它所抒发出的感情相较于小说、戏剧等叙事性的文学样式而言更加强烈、集中,因此,在进行诗歌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反复有感情的对其进行朗读,使学生充分体会出内在的情感和所想要表现出的意境美。同时,职业中学的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能够让学生将学到的文字和语言转化为一定的实践能力,还应该让学生以作文的形式进行不同种类文体种类的创作性练习,相较于那种比较孤立的造句,这样的方法更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开辟第二课堂进行审美教育。为了能够更加全面的对学生进行审美上的教育,应该根据本校教学条件,适当的开展第二课堂,从而更好地为语文教学中所没有表现出的美育进行补充,这在某种程度上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开辟过程中应该结合职业中学教学的特点,例如:组织学生阅读与专业课有关的课外知识,对学生进行社会美的相关教育;此外,还可以组织各种兴趣小组,组织学生观看与专业相关的电影并进行分析。
3.加强自身修养。为了能够更好地完成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不仅仅是需要学校领导和教师的配合,还需要在此基础上语文教师也能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
职业中学语文学科的语文教师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责任,只有教师具有一定程度上美学修养,才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更快的成为新一代的高素质人才。对此,本人认为职业中学教师的美学修养应该包括以下几个层面。
基本知识应该掌握好。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教师掌握了基本的教学知识,才能传授理论知识,才能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效进行审美教育。因此,应该首先学习有关美学的论述,它们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深学生对美学的学习和自身的修养,因此,教师应当对其进行学习和掌握,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向学习进行知识的传授。
成为学生的表率。教师是学生的启蒙者和引导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言传身教,成为学生学习的表率,这也是教师美学修养的最重要的内容。人的美分为内在美和外在美,职业中学的语文教师在这两个方面要积极成为学生的表率,教师的个人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东西都无法取代的。教师在学生的心中,不仅仅是教育者,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对学生产生着重大的影响,所以,职中语文教师不能只是单方面要求学识渊博,更要重视对学生有着直接影响的外在美。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语言和形态,是课堂教学氛围中最富有审美意味的主要因素,过程中的优美语言会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学生,给学生带来愉快,从而留下美好的印象和深刻的记忆。
结语:
通过本文上述所讲的系列内容,可以看出审美教育对学生的作用,当然,上述所讲并不是很全面,具有措施还是需要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学者们对其进行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从而更好地为审美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何凤伟.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必要性[J].时代教育,2012(16)
[2]陈林山.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02)
[3]袁义星.开发整合美育资源有效实施素质教育——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1(05)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审美教育
由于中学语文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资源,教师应该充分地挖掘这些资源来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在学生审美的过程中陶冶他们的性情,本文就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进行了相应的探讨。
一、培养学生的自我美育意识
审美意识的培养是按一定的目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以积极影响的一种有计划的美感教育活动,它要通过对人们的不断启发和长期的训练、熏陶的教育过程使之逐渐获得美感能力。在课堂上教师要从各个方面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不论是语言、行为,还是交际都应该要求学生做到仪表端庄,在学生运用语言的时候教师要注重他们的表达艺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和学生一起朗诵诗词,在获得美文陶冶的同时体味诗词的美,虽然每堂课具体“切入点”有所不同,但都有助于学生更形象地理解课文的内容,有效地调动学习兴趣,拓展知识视野。
二、着力于文本挖掘,激发审美情趣
在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挖掘教材中美的人、美的事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语文是一门具备浓厚情感色彩的学科,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声情并茂地把学生带入到美的意境
中,让学生可以感受到文本中的美,使学生的情感得到有效的熏陶。教师要在审美教育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教学活动来把无声的文字转变成为有趣的语言,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的开发,并且感受到审美对象的美,领悟文本中人物的美。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优美的句子,并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对比、推敲的方式来使学生领悟到文本中的美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披文以入情,设疑启迪是关键
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带着感情来学习,并从中体会到文本中的美。但是想要启迪学生的思维,作为中学语文教师要巧妙地设置疑问,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于表现好的学生要及时地鼓励和表扬,要尽可能地把课文中的审美因素和教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教师在提出问题的时候,要适当地融入学生的生活当中,只有勾起学生的回忆才可以使学生的审美意识得到有效的激发。语文教师要擅长用浓重的语言去提高课文的感染力,而且语言要优美动听,这样才可以使学生在不断的语文学习中获得审美的愉悦感。
四、引导学生鉴赏课文中人物的形象美
美的事物是由其属性决定的,因此,在语文课堂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鉴赏课文中的人物美,体现文本中的内在本质。例如,《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卡西莫多,虽然他的外貌丑,但是他却有一颗善良的心,他不会因为自己丑而感到自卑,而是以自己的生命去捍卫美。在这篇课文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去了解文本中人物的内心,使学生在理解课文中人物形象美的基础上,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在不断地审美过程中完善自身美的人格,帮助学生去追求健康的美和高尚的美。
五、走进自然,投身社会,接触丰富的审美对象
想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带领学生接触丰富的审美对象。只有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唤起学生的审美感知,使学生获取精神的愉悦感,才可以使学生的审美情感不断丰富,从而培养学生善于从平凡无奇的环境中发现
美,感受美。实践证明,学生如果对所参与的事物缺乏相应积极的感情参与,并且认识活动,就不可能从中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来。因此,教师只有在学生有了学习兴趣以后开展教学活动,才能使学习效果达到最佳。由此可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自然,投身社会,善于诱发学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去挑战美,使学生了解一个人的美并不是靠外表,而最重要的是心灵美,只有这样才可以挖掘学生审美意识的根基,使学生成为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健康的审美能力的新型创新人才。
综上所述,想要做好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作为中学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的自我美育意识,着力于文本挖掘,激发审美情趣,并且要巧妙地设置疑问,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鉴赏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美,培养学生善于从平凡无奇的环境中发现美、感受美,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季子鉴.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2]贾艳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4).
[3]徐进霞.审美教育落实语文课堂的有效途径[J].小学时代:教师版,2009(1).
创意思维的拓展需要丰富的想象力为依托,而想象力是人通过对听觉、视觉等方式所接收到的信息进行思维处理,在头脑中形成思想画面的过程。对事物的审美想象,是想象力与情感有机结合的产物。有观点指出“思维缺乏了浪漫,也就缺乏了想象,缺乏了突破性的意识流动,缺乏了宏阔的视野,缺乏了人生理想境界之美的追求,就有可能导致人生目标的过分现实化和功利性,形成致命的短视和由此而引起的人生的被动”这也从一定层面上说明了,审美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美文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能够有效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拓宽学生的想象空间、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譬如,学习《再别康桥》一文时,教师可以充分调动一切美育表现手段,将音乐、美术、美文有机结合在一起,并营造优美的音乐教学氛围,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并根据自己的想象将课文中所描述的场景画出来。在此教学过程中,利用新颖的教学方式和流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想象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二、挖掘审美教育要素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有观点认为,实行多元化的审美教育渗透对于语文教学没有实际意义,对学生语文知识能力的提高量小力微。笔者不认同此类观点,首先提出此类观点的人对于审美教育的认知有所偏差,并且不能清晰分析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之间的潜在关联。审美教育和语文教学是密不可分的,只有二者相辅相成双管齐下,才能有效促成提高学生语文成绩优化语文教学质量的局面。在语文教学中要从细节入手,深入教材充分挖掘一切有助于渗透审美教育的要素,如文章内容、词汇、修辞手法、语音语调等,有效发挥此类要素在审美教育渗透方面的潜力。譬如:中学语文教学中,大部分学生不能正确的使用“得、的、地”的情况,根据这种现象,语文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审美教学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生动的教育。教师首先鼓励学生通过翻阅字典、查找资料的方式,对“得、的、地”进行区分,并尝试自己设计简单易记的使用方法。最后,教师可以向学生示范用编口诀的方式,充分生动的展现“得、的、地”的正确用法。如,“我家的地得扫了”这种生活化、简单化的口诀不仅能够充分生动的说明该字词的应用方式,并且更容易使学生记忆和掌握。学生在这种审美教育的潜移默化中,学会灵活应用学习方法掌握学习技巧。
三、营造审美教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论文摘 要: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职高的学生是屡次考试中成绩上的失败者,心理上的颓废者。失败再不可能是他们的“成功之母”,多次失败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对学习缺乏最起码的信心,对考试更是充满着畏惧。如何让学生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在新的学习环境中感受到语文学习的魅力,体验到成功的乐趣,重新树立起对学习对生活的信心,这是我们每一个职高老师首先应考虑的问题。
1 在职业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美的教育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教学应注重美感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知识与审美情操,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和熏陶,体现素质教育的内涵。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曾经一度被忽视的美育日益受到重视。在全国教育会议中,美育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多次得到强调。美感教育,内容广泛,它包括主体审美感受能力、审美认识能力的培养问题,也包括主体在实践中创造美的能力的培养以及自我完善的追求等更加重要的问题。美育和德育、智育、体育都在于提高人的素质,语文文学艺术是美的聚合物,语文教学本身也包含了美感教育,两者相互融合,相辅相成,增强学生对语文美感教育特性的认识,有利于提高我们的语文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试图探究语文美感教育的特性及针对这些特性,我们在教学中应作的相应的调节。尤其在课改形势下,语文教学中的美感教育地位更为凸显,加强语文美感教育,正是适应了当前语文课改的精神内容核心。我们相信语文美感教学的可行性和生命,因为它牢固地立足于语文学习的客观规律。
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职业中学语文教学工作,近年来,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发现语文教材中美的因素,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职业中学语文教材中社会美的素材非常丰富,我们所提倡的“五讲四美”中的“四美”都可以从中找到例证,在职业中学语文教学中完全可以加强“四美”教育。“四美”的核心是心灵美,而社会美的核心也是心灵美。心灵美是相对于人的外在美(仪表美)而言的,现在的职业中学生普遍比较注重仪表美。人固然应该讲究仪表美,但更重要的还是内在美即心灵美。心灵美是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基础,它借助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表现出来。反过来,通过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教育,又有助于陶冶美好的心灵。
职业中学语文教材应强调语言美的特色。语言美包括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从形式美来说,语音、语调、语法、句法正确,速度适中,就是美的,否则就是不美的;从内容来说,职业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很多内容就是语言美的体现,比如说戴望舒的《雨巷》中的第一段:
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鉴于以上所述,可以说职业中学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行为美素材,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材料的教学,以及布置适当的活动,对学生进行行为美的教育。
2 职业中学语文教学与自然美的教育
自然美是相对于社会美而言的。自然美包括两种:一种是未经人类加工改造过的,如湖南的张家界、安徽的黄山、江西的庐山、四川的九寨沟;一种是经过人类加工改造过的,如山川绿化、江河治理、园林景观。“五讲四美”中的“环境美”主要是指自然环境美,尤其是经过人工改造过的自然环境美。 转贴于
职业中学语文教材中亦不乏自然环境美的材料。如职业中学语文第一册的《山的那一边》,内容是通过对大山的思考,提出了对于动物的保护这一主题。在教学中,就可以渗透这一主题,从而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要保护自然环境,同时按照美的规律来改造环境,美化环境。再如职业中学语文第六册中的《科学是美丽的》一文,这篇短论宣传科学中的美;通过本文的教学,不但有利于学生了解科学美丽的一面,而且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3 职业中学语文教学与艺术美的教育
职业中学语文教材中不乏可以用来进行艺术教育的资源。教师在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可以开展以下活动。
(1)自制语文教学挂图。可能有人会认为教学挂图仅限于英语等学科,其实职业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具像化的事物和场景,其中一些已在教材中的插图的方式反映出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这些插图放大、加工成彩色挂图,也可以不拘于教材中的插图,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以图画的方式将课文内容描绘出来。
(2)根据课文内容排演短剧。职业中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每册中都有由多个角色可组成的文章,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改编成短剧,自己演出,比如说《雷雨》、《窦娥冤》等。
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复述课文,将课文内容加工、改编成故事,讲述出来。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述活动都可以在学生中开展竞赛活动。
4 美育与职业中学语文教学“相长”
美育的基本特征是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美育可以通过具体可感的生动形象来感染人、启发人,这就与智育的抽象概括和德育的理性论证区别开来。情感性是美育的特殊功能,美育将理性蕴含在感性之中,以情感来维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不像智育和德育那样的理性来维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美育不靠灌输,更不靠强迫,它是自由而轻松愉快的,正如黑格尔所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美育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它对人的作用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这也使得它较之于某些抽象的说教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5 结语
美感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美的体验,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对美的事物的主观感知、欣赏和评价。只有准确地认识、鉴别生活中美的事物,才能逐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培育美好的心灵和崇高的情操。实践证明,在职业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美的教育,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既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又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增强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参考文献
[1] 职高语文疏离生活的教学现状及反思[J].科学咨询,2010(2).
[2] 审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
[3] 由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现状引发的思考[J].科技资讯,2009(10).
[4] 浅谈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与反思[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9).
[5] 乱花渐欲迷人眼—— 从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现状看语文的本质,2007(5).
[6] 中职语文教学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2008(7).
[7] 经济类中职语文教学现状及改革研究,2009(3).
[8] 找回书声琅琅的课堂——关于中职语文诵读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J].考试周刊,2009(6).
关键词:中学语文;渗透美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075-02
"所谓美育 ,就是用美的信息去激发学生热爱美、追求美的情感和愿望,去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去引导学生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美育不仅可以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潜移默化作用,而且能滋润学生心灵,净化学生情思,陶冶学生性情,发展学生智力,使他们逐步成为高素质有修养的人才。由于语文自身的学科特点决定,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观察美、感受美、鉴赏美、热爱美、追求美、创造美,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及审美情趣。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实施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每一位从事语文教学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美育不但是科学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且是提高人的人文素养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它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下面笔者将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1.寻找教育点,挖掘语文教材的内容美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的确,语文教学中需要美育,首先体现在语文教材本身就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语文课本所选范文,涉及古今中外,体裁广泛,小说、诗歌、散文、戏剧……这些文粹精华如颗颗珍珠,闪耀着美的光华,包含着美的因素。其优美的语言、精彩的文辞,括辩的思维,或庄或谐的风格,或悲或喜的情感,无不作为一种精神的享受,震撼人的心灵,影响人的整个精神世界,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在实践中勇于探索、积累经验、寻找规律,教学中给学生讲一些美学理论,让学生知道《春》是一种自然美,《散步》是一种亲情美,《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是一种正直美等。另外,要让学生在对作品的分析理解中认识每一种具体的美,如音乐美、结构美,内容美、情感美、艺术美等。可结合教师讲评提高鉴赏美的能力,进而来创造美,用语言文字来描绘生活,发现美,提高美的创造力。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去认识、感受美。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无所不在的美因素,对学生进行美育。
2.构建育人场,展示课堂教学的形式美
2.1教师的教态美。培根说"秀雅合式的动作的美"比容貌的美更高,体现了美的精华。要实现课堂上美育教学,教师的教学状态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状态美,包括教师的仪容、风度、神情、目光、姿势和举手投足等等的美。"教态是无声的语言,它能对有声语言起到恰到好处的补充、配合、修饰作用,可以使教师通过表情让语言的表达更加准确、丰富,更容易为学生所理解。"教学状态美体现在教师的衣着得体,亲切自然,热情大方等方面。因此,美的教态,不但让学生感受到美的愉悦,而且为课堂教学活动创造了一个美的氛围,缩短教师与学生的感情距离,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2教师的语言美。于漪说过:"为了让学生能较为迅速地掌握祖国地语言文字,我不仅钻研教材教法,而且下苦功夫锤炼自己地语言。"因此,注重教师地语言美,对教师的教育教学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会产生直接的审美效果。教师的语言美,不但体现在使用规范和文明的语言,而且更体现在具有自然流畅的语调,抑扬顿挫的节奏以及一定的幽默、风趣等方面。教师的语言修养和语言表现直接给学生提供"母语审美的样板和规范"。教师的语言美不但能使学生置身于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保证教学信息在传输的过程中发挥最佳的效能,而且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教师的教学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美的语言悦耳动听,学生不仅兴趣盎然,而且容易入耳入心。
2.3教师的板书美。在课堂教学中,板书是一种强有力的教学根据,它不仅记录了教学内容的精要部分,而且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思路;不仅有对重点难点问题的分析,而且有助于引导学生的学习思路。 "板书是教师对教材的一种艺术再创造。"艺术美讲究内容美和形式美的有机统一,而且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美学与美育》告诉我们的:"美的形式往往会与人的情感相契合,人在观赏时,情感不但受到积极的影响,而且会在激发中升华。"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板书,让和谐美观的板书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课文的重点、情节的发展,学生看后一目了然,这一设计,体现了知识的简单美、合理的结构美和完整的整体美。让和谐美观的板书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意识,让和谐美观的板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3.创设创造情境,促进学生主体表现美
"语文课程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应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特点,不断从语文学科中挖掘美育因素,恰当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认识美、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利用美的情感因素,调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发展学生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创造能力,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例如在讲《皇帝的新装》一课时,我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表演传达信息,反映情感,增强情绪体验,有利于学生在作品中提升审美能力,从中感受到了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并且这种形式也是学生乐于接受的。
所以教师要多渠道、多角度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去感知和领会美,在教育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挖掘学生的审美潜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审美素材比比皆是,语文教学过程渗透美育的方法也很多。深入理解新课标内涵,充分挖掘语言文字中丰富的思想内容,多层次、多角度发掘作品中的美育点,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同时,教师对美育的形式和内容应多元探讨,不要仅囿于语文课堂教学,更应该贯穿到学生生活的始终,真正造就学生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的美育思想》 光明日报
关键词:高中语文 美育 新课改
中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学作品,属于语言艺术。阅读、欣赏文学作品是美育的一条重要途径。中学语文学科在中学总课时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大大超过了音乐、美术的课时。可见,中学语文学科应该成为实施美育的主干课程。我国古代、近代就有关于语文能力结构的经验性认识,本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西方智力结构在我国的传播,对语文能力的培养日益重视,这方面的理论较多,但重点是对听、说、读、写等单项能力的分析。现就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浅谈我的一些观点。
一、明确高中语文教学的目标
离开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文化素养的提高,孤立地谈语言能力的提高,是不合乎语言学习规律的,也不合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因而不可能收到实效。在关于语文教学的讨论中,片面地强调“工具论”或片面地强调“人文内涵”,都是错误的。
国家教委“七五”重点科研项目“中学学科能力目标”科研组,参考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结合当前语文教学实践,从广义的范围提出了语文能力结构(刘显哉等著,《中学生学科能力目标与培养·语文》,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出版社,1990年):(1)学习兴趣与习惯,热爱祖国语言文学、学好祖国语文的兴趣、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的书写习惯、说普通话的习惯。(2)语言运用能力、知识和技能的操作,要求“读”能认读字词句、理解分析内容、鉴别欣赏、有一定的速度;“写”能审题、立意、布局、遣词、使用标点;“听”能辨别语音、理解语义并作必要的品评;“说”能组织语言、表情达意。(3)学习策略、自学能力,会自我检查和评定、调节学习策略、主动适应新的学习情境、获取新知识、提高学习效率。这三大因素中,语言运用能力居于重要地位,起主导作用;学习兴趣、习惯和学习策略、自学能力是其“鸟之两翼”“车之两轮”。
二、倡导科学的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学活动是在传授知识、积累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智力和能力过程。在语文教学中增强和训练学生的记忆能力,特别是教会学生如何进行记忆,显得极为重要。学生常说“汉字难学难记”,因而我在教学中,先是端正学生的认识,让他们知道记忆不是一种负担,而是训练能力的过程,若方法恰当则受益终身。例如:“己、已、巳”三个字常记不清,可用“堵巳不堵己半堵成已”的方法记住字形。 其次是教学生善于与遗忘作斗争。根据心理学揭示的规律并结合课程的特点,我向学生介绍了“偏旁记忆法”、“形声形意记忆法”与“及时做复习和分布复习法”等,同时配合实际训练,培养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
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发展个性和培养创造精神。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内要有目的地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鼓励学生举手抢答问题,尤其是注重支持性格内向的学生树立战胜怯弱、积极作答的勇气;可选择适当的内容进行师生角色转换,让学生组织教学,明白好的学习方法对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性;要倡导“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读书习惯,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
三、培养愉快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关键词:审美教育;审美观;审美需要
一、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现代教育家特别强调美育的重要性,他在我国美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应把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并列。他还认为,“美育者,应用美育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性情为目的者也。”美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美育就没有教育。”《语文教学大纲》也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美感
1.感受音乐美,增强语感和想象力
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将音律与节奏相结合,创作了音乐艺术。巧妙地运用音乐艺术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情感、思维及个性特征活跃起来,产生出一种既轻松自由又深沉博大的快乐体验。语文教材中散文、诗词的韵律美、节奏美余音绕梁,使人回味无穷。
(1)把握语句的节奏,培养良好的语感。语言的节奏与韵律和谐,其抑扬顿挫的语调,轻重缓急的语速,字里行间的回环往复,体现出一种和谐的音乐美。富有节奏地朗读,使学生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获得情感和情性的熏陶。
(2)视、听相结合创设情境,感受大自然的美丽。语文教材中的语言美饱含着丰富的情境。如能使音乐与语言完美结合,就能创设出良好的情境。如教《岳阳楼记》时,我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随着跌宕起伏的音乐观看岳阳楼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的雄伟壮丽的景色,让学生感受岳阳楼之大观,让学生在美的音乐中享受、感悟,得到美的熏陶。
2.玩味文段的图画美,激发爱国热忱
学生感受美的能力相当强,语文教材编有大量优美且富于教育意义的彩图和插图。老师要善于发掘教材中的图画美、图案美,唤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热情。例如:《周庄水韵》的彩图,描绘了中国水乡之美。学生边听配乐朗读边观看图画,让学生“像是走进了恬静的中国水乡画卷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豪情。
3.欣赏形象美,塑造审美心理架构和培养审美情感
中学语文课文为我们提供了栩栩如生和有血有肉的各种典型形象,我们教学时可借此塑造学生的审美心理架构,培养审美情感。如《百合花》中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描写,使人物的高大形象深深地印在读者的心中,加深了读者对美的内在精神的体会。
三、审美教育要贯穿于语言文字的教学之中
当然,我们不能片面追求审美教育而忽视语言文字的教学,应该钻研教材,置身于教材之中,教会学生从教材中学到美,感受文章中的语言美,要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陶冶爱美的情趣。
四、审美教育的同时进行审“丑”教育
1.用“丑”来陪衬烘托美
有些课文中的“丑”是用来陪衬烘托美的,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同时教学美与丑。如果忽视“丑”的教学,不引导学生加以审辨“丑”,那么美育就显得不够完美了。
2.提高分辨是非,区别美丑的能力
对于文学作品,应通过人物的言行来分辨是非,区别美丑。例如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课时,要从鲁提辖的语言行为去分析他的人格美,从而激起对他的赞美之情;从镇关西的恶霸行为去分析他的丑陋,激起学生对恶霸的愤恨。美丑的对比,提高了学生辨别美丑的能力。纠正学生认为同学打老师、打父母、打同学也是英雄的错误审美观。
【关键词】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美学教育
【Abstract】Language,a quality education as the main subject,in addition to imparting knowledge of students and ability,but also should use its unique advantages,aesthetic education of students。
【Key words】Secondary language;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Aesthetic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638.2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2011)06-0053-01
语文,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门主要学科,除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外,还应该利用它得天独厚的优势,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一、古诗词教学中的美育因素
中学语文教学内容中古诗词占有很大一部分,而审美教育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重要渠道,所以加强中学语文中的古诗词教育尤为重要。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净化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的热情。这对青少年学生的成长实在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古诗词,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是高度思想性和完美艺术性的结合,其本身就是一种美的化身、美的体现。古诗词由于其本身的特点,它在陶冶人们的情操,美化人们的心灵,培养审美情趣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普希金说,诗人“用言词把人的心照亮”,唤起人们的“善良的感情。雪莱说:“诗以想像和热情启发人类向善,所以一切好诗都与卑鄙的情感不相容。”我国古诗词言简意赅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美感,更具艺术的魅力,深受学生的喜爱。
二、古诗词教学中的美育内容
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美育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只要教师结合教材恰当加以点拨,,讲解,就会给学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激起其对传统文化的喜爱,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目的。
在诗词中,有长江的雄浑…“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黄河的壮丽…“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也有田园乡村的恬静;夏的绚丽;秋的悲壮;
冬的宁静。…其自然美的魅力真是无处不在。
古诗词中的自然美无处不入画,无处没有美,读这样的诗词,怎能不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学生又怎么会不去发现生活中的美,捕做生活中的美呢?不仅如此,古诗词中的社会美、艺术美也无时无刻不在打动着每一位学生的心。
屈原的“世浑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的伟大人格;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博怀;
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崇高气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离愁别恨;“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壮志难酬……一个个崇高伟大的形象,这一幕幕感人至深的情景,哪一个、哪一样不令人钦佩、不启人心智呢?
三、古诗词教学中美育任务的实施
在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进行美育应该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手段,采用多样方式,并与听、说、读、写紧密结合,这样既能教给学生知识,又能教会学生审美。
(一)朗读。朗读是一种极好的教学方法,对于美育尤其重要。古诗词语言高度凝练概括,而内涵又极其丰富,学生受语言文字能力的限制,阅读时对其艺术美的感受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只有通过朗读,才能深刻体会到作者的情感,揣摩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从而把握作品的意境和形象。朗读还可以将书面语言转化为声情并茂的有声语言。使学生更好的感受作品中的美。另外,朗读还可以读出作品内在的神韵,读出作品流动的美感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
朗读有多种形式,或教师范读,或学生齐读,或分角色读,等等。我国古代的文人学士都很重视朗读,对好的诗文更是反复吟诵,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
(二)想象。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对作者所描写的景象或人物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创设一种“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情境。这样学生不仅能在感情上和作者产生共鸣,较快的进入美的境界,得到美的享受,而且有效地提高欣赏能力和观察能力。
“诗是无形的画,话是无形诗”,这句话道出了诗与画的关系,而富有画意正是诗词的特点之一。这种画意就是作家的主观情思和客观物象相互交融而形成的想象世界。这个美妙的世界是古诗词美育中不可或缺的。当我们读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的诗句时,脑海中便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天高云淡,诗人兴趣所致在东篱下信手采摘,无意中抬头看到了南山,这是多么美妙的意境呀,诗人当时那种闲适、自得的心境跃然纸上。人们仿佛和诗人一同沉浸在那种意境之中,我们的心也陶醉在其中。
关键词:中学语文;审美教育;阅读教学
语文课程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1]然而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由于受到片面追求升学率观念的影响,家长和教师过分的追求知识点和知识体系,从而忽视了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并且一些教师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之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完全以教师或课本为中心,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题地位,这种“独角戏”的讲授方式,无法达到情感陶冶,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教育目标。因此,为了能更好的促进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应充分重视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一、创设优美的教学情境
优美的教学情境,可以更好的引人入胜,而学生对与优美的韵律、鲜艳的色彩、和谐的画面等较为感兴趣。[2]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置身于内容之中,体验教学内容中强烈的情感。
在教学中可以利用音乐进行渲染,用音乐再现相关场景,引起学生的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感受其中的美,陶冶学生的情操。例如在朱自清的《背影》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父亲》这首歌曲作为课堂的导入,先让学生感受歌曲中父亲的爱,并可以让学生展开一定的联想,想想父母带给我们的爱。之后再进行教学,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的朗读,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教学。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好的体会到作者多要表达的父亲对于我们深深的爱意,同时也能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之外,还可以更好的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体会到父母带给自己的无限深情。
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讲述、精彩的画面、直观形象的表演,以及电教设备的运用,创设一种审美意境,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审美教育。[3]生动的画面可以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呈现优美的画面,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的内容都蕴含着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艺术美等情感。例如,在教《荷塘月色》这篇散文时,教师可以把课文内容与画面结合起来。首先,教师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一个美丽的荷塘月色图,给学生创造一个优美的意境,让学生进行联想。然后,让学生带着此意境对全文进行朗读,细细品味其中优美的画境。之后,教师在对全文进行解读。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在讲解到不同的知识点时,要给学生呈现不同的优美的画面,最后能够给学生呈现出一份完整的优美的荷塘月色的画面,让学生感觉到身临其境。最后,可以让学生描绘一下自己的感受,或者让学生在课下将自己的所感所想用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可以以文章的形式、也可以把它以一幅美丽的画卷的形式呈现出来。
二、利用语言艺术,激发审美兴趣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本体裁形式多样,语言精炼,句式优美多样,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推敲、欣赏,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感,又能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4]课堂中,教师要充满真情实感的进行阅读,注意要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将学生带入到情境之中。同时,组织学生细读默念或者让学生大声朗读,让学生在读课文的过程中细细品味其中的情感,使学生能得到语言艺术美的熏陶。并且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咬文嚼字中体会作者的用词之美以及意境之美。
老舍在《济南的冬天》以“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为主线,利用优美的语言文字描绘出了一幅幅优美清晰的山水图。在描绘的过程中,“山”、“水”紧密衔接,并多次运用拟人的写法,将整幅画卷活灵活现的展现在世人眼前。例如:在文章中运用了“睡着”“唤醒”“卧”等字词,使得整篇文章具有了生命性,让学生在学习中可以不断的展开现象。通过拟人化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创造性想象能力的发挥,并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更多的艺术形象,使学生对艺术的鉴赏力得到提升。[5]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的感受到济南冬天的美,让学生在咬文嚼字中体会到语言的艺术美。
三、开展课外阅读,提升审美品质
教师除了充分利用语文课本中的教学内容之外,还应该组织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利用校内外各方面的资源,为学生提高多种体裁的文学作品,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让学生阅读各类文学作品,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寻找人类的共性,使学生在曲折的情节之中,用心阅读,感悟文学作品中的深刻内涵。从而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设身处地的投入其中,体验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并利用自己的想象力去弥补作品中提供的艺术空间,通过阅读、感受、体验、想像将作品反映精神魅力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因此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能实现审美教育目标。[6]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外阅读活动实现阅读教学中的美育目标,例如教师可以组织诗朗诵、话剧表演等活动。学生只有用心体会作品中的内容才会更好的将作者要表达的思想表现出来。所以,在准备活动的同时,学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故事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同时也可以达到实现美育的目标。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内外的材料,将美育的内容与知识的传授有效的结合,从而达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情感教育[D].硕士论文,四川师范大学,2007.4:11.
[2] 玉枝.中学语文阅读中的审美教育[D].硕士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7.11:22.
[3] 李瑞雪.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三)[C].2016.9:23.
[4] 陈刚.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教育的渗透策略[A].全国教育科学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C].2016.5:200.
一、从教材中挖掘美
语文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美育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按美学的观点,美可以分为三类: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无论哪一种美,中学各册语文教材中都有丰富的材料可提供。而且有许多课文是直接描绘自然美、社会美的,甚至于艺术美,几乎篇篇课文都在不同程度上有所体现。
在描绘自然美的课文里,既描绘了祖国的名山秀水摄人心魄的美,如《三峡》、《济南的冬天》、《春》等,也描绘了身边普通景物令人难忘的美,如《荷塘月色》、《雪》等,这里既有壮丽的美,也有秀丽、明艳的美,还有朦胧的美,而且,山水有情,草木知意。作品中无不倾注着作者对祖国山川和大自然的热爱,寄寓了作者的生活理想。学习这类课文,不但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逐渐形成其欣赏自然美的能力,而且通过欣赏课文描绘的祖国大好河山,感受渗透在字里行间的作者的深情,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的目的。
在直接反映社会美的课文里,有反映中国人民奋起抗击外来侵略者的《芦花荡》,有歌颂为人类解放而自我牺牲的无私精神的《蜡烛》,有表现爱国主义精神的《最后一课》,有表现国际主义精神的《纪念白求恩》。《爱莲说》、《桃花源记》再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出师表》赞颂了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情操。在这些课文中,高尚与卑下、正义与邪恶、真善美与假恶丑,泾谓分明。学习这些课文,能使学生在感情上受到感染,在理智上得到启发,使他们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课文中正面人物所表现出来的崇高精神品质能净化学生的灵魂和感情,帮助学生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至于艺术美,如上文所说,几乎篇篇课文都在不同程度上有所体现。我们祖国的语言生动优美,博大精深,它表情达意的准确与细腻在世界上是罕见的。语文教材以其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凝练生动的文学语言和热情洋溢的抒彩集中体现了艺术作品的美,所选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语言精品,不仅具有典范性,而且各具特色:有的讲究韵律格式,表现出一种形式美;有的朗朗上口,洋溢出一种韵律美;有的浓墨重彩,描绘出一幅景观美;有的满怀深情,歌颂出一种人文美。无一不蕴含着美的成分,无处不闪烁着美的光芒。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品味和欣赏,从而感受美的熏陶,增强美的享受。
二、在教学中体现美
语文教材中虽然存在着丰富的美育材料,可是如果不在教学中体现并用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那么它们还是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就目前语文教学的情况来看,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仍需加强,我觉得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要改变为了应付考试,孤立地抓字词句教学,搞字词句训练的现象。因为这样一来,不但不能使学生感受到美,反而弄得学生晕头转向,兴趣索然,而且孤立地抓字词句教学,字词句也肯定不能真正学好。因为字词句只有牢固地植根于作品这一有机体中,并成为作品整体必不可少的成份时,才具有感染力。只有在感受理解整篇文章的过程中,才能真正领悟每个字词句的作用。就是专门教学语文基础知识也是这样,不能总是在一种刻板的理性的教学中,而应运用各种方法将基础知识融合在语文教学全过程中,灵活的去激发学生,让学生主动理解,给学生美的享受。
2.要改变教师在课堂上分析过于支离破碎,面面俱到,学生在课堂上昏昏欲睡,味同嚼蜡的现象。有的学生说,课文里的小说,自己看很有味,听老师课堂上分析反而没有味了。这意见很值得我们深思。这就需要我们调整教学方法,要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课文,带领学生走进课文中所描绘的情景中去,经历里面的事,接触里面的人物,感受里面的情景。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联系文章背景,从语言入手,抓住作者的传神之笔,通过对环境、人物肖像、言行、心理情感活动等具体描写的分析,把完整的人物形象、优美的意境再现出来,让学生体会深寓的情感,从而忘掉“自我”,进入作者设置的情景中去,高兴时心旷神怡,激动时兴奋昂扬,悲伤时甚至掉眼泪,进而去欣赏美,鉴别美,感情了受到陶冶,理智上得到升华。最后再从语言与内容的结合上,体会语言运用的奥妙与匠心,感觉到语言美。教《出师表》、《廉颇蔺相如列传》,就要千方百计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有勇有谋、豁达大度的蔺相如这些历史人物活脱脱地站起来,走出课本,让学生与之交谈,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让课文中人物的崇高精神品质去净化学生的灵魂,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3.要克服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少了,教师讲解多了的现象。许多课文特别是那些优秀的散文、诗歌,甚至议论文,唯有有感情的朗读,才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才能真切地感受其语言美,气势美,体会其意境美。如教学《岳阳楼记》,不读,如何领略“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壮丽美?如何感受作者气吞山河的气势;不读,怎么会在学生的脑海里出现一个引颈远眺、游兴未尽的文人形象,不读,怎么能深深理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句话的人生哲理。一定要加强朗读,利用多媒体教学,教师范读,学生仿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把无声语言转换成有声语言,凭着字正腔圆的语调,抑扬顿挫和轻重疾徐的语言节奏,引导学生体会意境,揣摩构思,感知形象,品评语言。
一、中学语文美育现状
近年来,中学的语文教学不断改革,逐渐从注重知识积累到注重素质能力的培养,然而不足的是,却始终忽略了语文这一学科的审美功能。语文,本应该是最美的课程,如今却变得枯燥乏味而令人昏昏欲睡。久而久之,致使学生厌学、缺乏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甚至影响个性健康发展,人格的健全。因此,语文教学应充分发掘汉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审美因素。
二、在观念上重视美育的作用
在中国首倡“美育”,他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可见美育与智育、德育三者有着不可或缺的密切关系。其作用具体表现为:
1.美育具有激发思维能力的功能,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互相启发、互相作用、密切关联。 美育激发人的创造冲动,培养审美直觉和想象。
2.美育在调整人的身心素质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它通过调节人的心态平衡,促进身心健康。学生通过参加审美教育活动,以快乐的心情缓解紧张的情绪,以愉悦的心态化解不正常的情绪。从而培养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增强其承受挫折的能力、社会交际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3.对于中学生而言,成就大事业,需要建立广阔平和的胸襟,这有赖于美育。人若心烦气乱、目光短浅,必不可有所成就,做不成大事业。古代的“乐教”、“诗教”就是为了拓宽人的胸怀,认为圣人的教育要通过诗教来“兴心”“荡浊”, 因此美育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三、实施美育教学的切入点
1.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分析挖掘作品的形象美。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没有想象,就不能全面欣赏时空变化中 “空中楼阁”的多姿多彩;没有想象,就不能充分感受“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雄壮赤壁;没有想象,就不能形象把握“荷花淀”的地域风光、诗情画意。例如郑愁予的《错误》这首小诗,诗人刻意留下的空白和其中丰富的内涵、美丽的意境,不是凭单一的教师讲解和学生朗读就能体会的,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去补充诗句隐含的美丽故事,想象“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中那位美丽女子的凄美等待;想象在“青石的街道向晚”、“达达的马蹄”中寂寞的江南小巷。潜移默化中使语文课堂成为美育课堂。
2.培养学生的情感感受力,感悟作品中的思想美。我们所学的许多文学作品,无一不是作家情感的结晶,“言为心声”,他们用文字表达自己丰盈的思想与情致。然而如何使文学审美经验不足的中学生充分感受到作品的思想情感呢?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以情动人,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来促使学生产生认同,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审美体验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以自己的声情言语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直观情感感受力。另一方面要善于探究,能循循善诱,巧妙质疑,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把握作品未直接言明的情思,培养学生深层情感体验的能力。如讲授茨威格的《世间最美的坟墓》时,我先让学生看图片,用巨大的视觉反差直接激荡学生情感。接着让学生听优美的范读,在温情的词语中体悟托尔斯泰生前死后对于宁静淡泊的追求;再引导学生把托尔斯泰墓与其他墓地的奢华对比、与士兵、流浪汉的墓作对照,最后让学生跟随文中瞻仰者的心理感受表达对托尔斯泰的崇敬,水到渠成引导学生领悟平凡朴素也是一种美,崇高的人格美才是永恒的伟大的美。至此,课文留给学生的是关于朴素美的震撼,人格美的追求,人生观、价值观的定位。
3.培养学生的语感,品味作品的语言美。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 这就是说语文教学首先要通过“言”、“声”来培养学生的语感。我常采用有表情地美读,情动于衷而形显于外,把自己的情感体验不加任何掩饰地在学生面前表现出来。诵读可以带着学生沉浸在白居易《琵琶行》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美妙意境之中;感受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的快意和“哀吾生之须臾”的悲苦;领悟《陈情表》“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的至真至诚的孝情。《三国志》中“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几乎传为人人皆知的俗语,可见诵读不但能让学生直接感受作品的语言美,增强语感,而且对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也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中语文;美学教育
高中时期是人的美学心理建构的最佳时机,不施以美的熏陶,必定受丑的污染。如果我们把思想教育和美学教育结合起来,寓思想教育于美学之中,可使学生发自内心地自觉自愿接受。而体现人文思想的语文学科在美学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课堂应成为美学教育的基本课堂。语文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进行美学渗透,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观念得到转变,从而达到美育目的。而中学语文教材正是进行美学渗透的最佳工具,应予以充分利用。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美学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有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有人认为语文教学多元化、层次化,顾此失彼,对教学质量提高没有多大帮助。著名的教育家语言学家叶圣陶先生指出:“进行美学教育,培养学生的美学情感是语文教学明晰的目标。”对叶圣陶先生的话,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语文教学与美学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美学教育不仅是语文教学的必定目标之一,而且有助于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2.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美学教育,可以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和体验,激发学生探索语文世界的欲望和热情,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任何一种意志行为总是由一定的动机引发的,构成意志的动机除理性因素外,还有非理性因素,即情感因素。美学是富于情感的,它能强烈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对语文教学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3.能够培养学生的美学想象力。想象指通过自觉的表象运动,借助原有的表象和经验,创造出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美学想象是美学情感的深化。在语文教学中培养美学想象力,对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文学作品的艺术美同现实社会相联系,能激发学生的再造想象力,能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锻炼其美学想象力。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美学教育的切入点
1.形象性。形象是作家按照美的规律运用一定艺术技巧创造出来的。美离不开形象,美学的过程就是通过美学活动,以形象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过程。高中语文教学的素材是文章,而文章不管是说明文、哲理文,还是诗词曲,究其内容而言,大都有生动的形象充溢文间。
2.情感性。情感是文学作品的生命。如,教学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一文。我们先让学生听配乐朗读,听完课文,教室寂静无声,有些学生已是泪流满面,作者对母亲的深挚感情,对母亲的理解,对亲情的感悟,对人生的体察,对迟到的悔恨与自责,作者真挚的情感感染了读者,激活了读者平淡的情绪。教师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领悟:“地坛”已不是一般的人文景观,而是作者栖居的精神家园,作者赖以支撑自己生命的人生哲理和情思,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感悟生命之美、亲情之美、从而树立正确的生死关。
3.愉悦性。欣赏美是愉悦的,抓住这一切入点,在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进入作品的意境,学生默读之,赏析之,领略其中无限的美妙,悦目;教师在教学中深受作品感染,声情并茂的朗读之,歌咏之,描摹之,悦耳。悦目悦耳之间,愉悦无穷,学生美学情趣倍增。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美学教育的方法
1.培养学生的美学感知力。美学感知力是美学活动的基础,是美感产生的基础,是美学的核心。美学感知力的培养主要是听和看,让学生身临其境领悟生活中的美。首先,要重视朗读。组织朗诵教学是培养美学感知力的重要手段。朗读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帮助学生理解作品,提高学生的美学感知力。朗读是一种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朗读过程更是了解和欣赏的过程,启发培养学生美读,品味其情调,或情绪激昂,或豪放悲壮,或凄切哀婉,或伤感低沉,朗读能让学生展开想象,涵养美感。优美的朗读对学生的感觉和知觉有较强的冲击力,朗朗书声之中优美的意境、传神的描绘及美学韵味往往能充分而酣畅的体现。美读还能创设情感氛围,领读或教读始终伴随着感悟和理解。其次,加强多媒体教学,运用幻灯片、投影机、录音带、电视媒介等把文字作品变为具体可感的美学形象,增强学生的美学感知力。
2.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文学作品在描写社会生活的同时,展示着作者的思想感情、美学评价、爱憎态度。读者阅读作品产生共鸣,就受到了美感的熏陶。高中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抓住撼人心灵的故事情节,感人至深的形象,通过鉴赏,使学生感受到心灵之美、自然之美、真理趣美、人格之美。因此,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鉴赏力。在传授知识中培养鉴赏力。应让学生初步认识了解一些文学常识,诸如文学形象、文学典型、意象、意境,诸如作者的风格流派,甚至不同文体不同风格的作品鉴赏思路都会有所不同。如,写景类文章表现的是自然美,蕴含的是意境美。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 渗透
1.引言
语文课不是美术鉴赏课,现代编写的语文教材内容秉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精神,含蓄、潜移默化而又意义深远。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物欲横流,很多教师和学生都疏于对语文教育的重视和语文教学中品德教育及审美教育的认同。为应付考试,疲于读课文、背课文、写生词、总结中心思想等,使得语文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在现代教学中显得格外苍白无力。
事实上,语文教学中蕴含着极丰富的审美教育,这一点往往都被忽视。即使社会呼吁“渗透审美教育到语文教学中”,在实践教学中也仍没有体现。但一些教师却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观念上实施了创新,对学生加强审美教育,进行积极的引导,收到了不错的效果。我结合长期的教学和听课实践,谈谈在审美教育渗透语文教学方面的一点体会。
2.赏词析句,从词句中感受美
很多教师侧重于句子成分的研究,见到句子后,习惯找出主语、谓语等,而往往忽略词句中丰富的自然美、人文美、结构美。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一个“空”字领起,把所有的景致都染上了静谧,写出了山中的空寂。“空”是秋山的特征,秋雨过后,山村一色,更显空旷。“空”境通感空旷的视觉感受,伴随的是静寂的听觉感受。“空”是双关,既是写景,又是对佛理的感悟。王维在山村中,追求“空”、“静”,以获得心灵的“空”、“静”。如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中写到那些不争气的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的平的,摘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一扭。实在标致极了。”在这一小段描写中,使用了“解散”、“盘”、“油光可鉴”、“标致”等多个词,从人的动作到形态进行了极生动的描绘,体现了文字表达的艺术美感,尤其“标致”一词,一般多形容女子相貌、姿态美丽,这里鲁迅先生挪来使用,表达了作者对这一装扮的内心情感。林语堂在《论读书》中写道:“令人读书,或为取资格,得学位,在男为娶关女,久女为嫁监婿,或为做老爷,踢屁股;或为求爵禄,刮地皮;改为做走狗,拟宣占;或为与讣闻,做贺联;成为当义膜,抄账簿;或为做相士,占八势;或为做型师,骗小孩……随如此类,都是借读书之名,取利禄之实,皆非读书本旨。”这样以一种有序罗列的方式,给人一种极为强烈的结构美感。
3.学会诵读,感知文章的喜怒哀乐
诵读是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方法,同时也是感受审美教育的最直接方式。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诵读方法,不要为了读而读,更不能强烈要求学生背诵。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课文文质兼美,写法手法也都堪称典范,那么,就可要求学生背诵。但很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都这样要求学生:一定要把这段文字(这篇课文)背诵下来,明天抽查(或考试要考到)。这显然起不到审美教育渗透的作用,反而成为学生的一个任务,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叶圣陶先生指出,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能够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抱着这种享受的态度是最容易得益的途径。强调以诵读感受美,感知作者的喜怒哀乐。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大胆想象,做到身临其境。如读到韩静霆的《冰灯》一文中“冬天也能燃烧呀,瞧着巧夺天的冰灯不是热得像要化掉么?在这儿,冰,与那个肃杀的‘冷’字绝缘了。冰灯是足以在凄凄厉厉的北风中温存人们心灵的东西。望着活灵活现的冰雕小鹿,怎能怀疑它没有热烘烘的心脏?”会直接诱发想象,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融入到这个冰天雪地却又暖意融融的世界中,像是学生本人在参观,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内心的那份萌动、新奇和爱心。
4.善于评价,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在语文教学中,不能采用教师讲学生记的模式,而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要大胆地让学生表达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评价有多种方式,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使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如有的学生善于写文章,那么就可以让这些学生续写课文、评价课文、抒感;有的学生喜欢绘画,那么就可以让这些学生根据文章的描绘画出人物形象或地理景象或想象画面等;有的学生喜欢唱歌,那么就可以让这些学生比对歌词,等等。
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评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
5.加强古文的学习,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中国古代文学蕴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精髓,无论是内容还是文字都十分精炼,用字用词十分讲究。所以,当代中学生加强对古文(课内和课外)的学习,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培养文化底蕴,对于在物欲横流、多种文化冲击的今天站稳脚跟十分有益。
“正因为艺术反映的形象――综合本质使它完整地、在文化各个方面、因素、成分的相互联系中刻画文化的存在,所以它能够‘代表’它所归属的文化,并向其他文化的代表‘揭示’这种文化。没有一种别的活动范围,无论物质的抑或精神的,能够这样直接进入民族文化……的核心”。(卡冈:《美学和系统方法》,凌继尧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187页)古文是现代文化的源泉,所以,审美教育的渗透就必须涉及古文的学习。
6.结语
中学,是一个教学实践极为密集,而理论研究相对稀缺的教育领域。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正是中学教育教学改革(包括课程改革)的一个瓶颈。在此情势下,加强语文教学研究,推动语文教学改革,实现语文教学现代化,既是中学语文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中学语文教师努力奋斗的重要目标。中学教师有责任在教学实践中,将美育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有责任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美和学会审美。
参考文献:
[1]武彬.浅谈《史记》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学科园地,2009,(2).
[2]茅于美.中西诗歌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3]李泽厚.美的历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