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0:36:3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研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趋缓,经济结构调整,银行业信用风险加剧。随着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同业竞争加剧,利率风险增大。在此大背景下,农商行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将日益凸显,资产负债管理将越来越受重视。农商行对于资产负债管理系统的构建尚处于规划阶段,在经济新常态和利率市场化的冲击下,如何制定应对策略,如何优化资产负债管理,确保农商行进一步发展,是摆在农商行管理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以安徽省A农商行为例,对农商行资产负债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优化资产负债管理的对策。
二、农商行资产负债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农商行发展面临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无论是优化资产负债管理、调整盈利模式,还是防范风险,都将对农商行提出更多更新更高的要求。近年来,不断适应经济外部环境的新变化是农商行资产负债管理发展和完善的趋势。
(一)农商行过度依赖被动负债,主动负债份额较少,负债成本增加,经营风险加剧
从表1中可以看出,样本银行负债主要来源是吸收存款,其中储蓄存款占总存款的大部分。近三年,样本银行存款占负债的比例高达90%以上,农商行被动负债过度依赖存款。同业负债、同业存单、金融债等主动负债占比较低。
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农商行的被动负债将面临两方面挑战:一是付息成本增加。利率上浮和存款定期化都将使得银行业存款成本上升,都将对银行的盈利带来潜在的威胁。二是储户容易受外界影响,出现挤兑现象。随着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居民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敏感度上升,一旦发生市场波动或政策波动,存款负债流动性增大和经营风险加剧。
(二)信贷资产比重较大,信贷资产质量较差
从表2中可以看出,信贷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较大,农村商业银行的资产流动性较差,其中流动资金贷款占贷款的比重偏小,固定资产贷款占贷款的比重偏大,资产分配不合理,资产的安全性较低,资产盈利能力较弱,抗风险能力较差。农商行资产负债管理重点还是放在存款、贷款和票据等业务上,不能使用科学合理的方法,真正将资产负债组合管理。
农商行不良贷款总额波动性增长,2014年末全国金融机构平均不良贷款率为1.64%,与全国金融机构平均不良贷款率相比,农商行不良贷款率较高。
(三)银行总资产规模持续扩张,营业收入增幅较小,盈利能力较差
图1和图2相比较可以看出,农商行资产总额不断增加,资产规模不断扩大,资产增长速度在2011年下降,2012年之后增长速度又持续上升;但营业收入增长速度在2012-2013年仍然持续下降,2014-2015年增长速度趋于平缓。出现此情况的原因可能是资产结构不合理和资产负债期限错配。农商行信贷资产比重较大,非信贷资产比重较小;可能存在存款和贷款期限错配。
三、优化农商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对策
(一)负债进行精细化管理,负债结构合理调整
农商行在坚持存款业务作为主要负债来源的同时,适时开拓非传统业务来增加负债,平衡传统业务与非传统业务的发展。将存款管理转变为精细化管理模式即“核心负债+主动负债”。储蓄存款作为存款业务的核心,为更好地发展储蓄业务,一方面要通过营销和增值服务的传统手段进行维护,也可以采取优化网点布局和提升服务水平的措施;另一方面,在强抓传统存款核心负债业务的同时,强力推进理财存款,配置非银行存款,强化主动负债理念,畅通主动负债渠道,创新负债工具,实施主动负债管理。从稳定负债构成、分散负债来源、强化主动负债、控制负债成本着手,通过实施资产匹配负债方式,真正提高负债的质量,合理调整负债结构。
(二)资产进行多样化布局,优化资产结构,提高信贷资产质量
为适应经济新常态,农商行资产负债管理模式将逐步向精细化管理方式转变,由负债决定资产逐步转变为资产拉动负债,其重心将逐步向资产端迁移。要盘活存量资产,用好增量,积极研究资产投向,优化资产结构,形成以信贷业务为主,债券、同业投资、票据业务为辅,逐步由以信贷资产为主向信贷资产和非信贷资产的转变,并不断提升非信贷资产的占比,理财资产为补充的多样化资产布局。具体包括:一是做实传统信贷业务。农商行应坚持为“三农”服务的传统优势。二是做强债券投资业务。灵活进行债券配置和交易操作,提高债券业务综合收益率。三是做大理财业务。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满足理财客户财富管理需求为目标,搭建种类丰富、风格稳健的理财产品线。四是做活证券化资产。立足于“盘活存量、做大增量”,将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成为减少资本约束压力、调整资产配置结构和优化收入结构的重要途径。
(三)优化利率定价,加强利率风险管理
利率市场化改革,银行业拥有利率自主定价权。我国农商行利率定价管理机制不成熟,管理体系不完善,存款定价能力比较薄弱,农商行迫于压力,可能会将存款利率上浮到顶,以达到增加和稳定存款的目的,银行潜在风险增加。这就要求农商行进行科学定价,精细的核算成本费用,较成熟的对内部资金转移定价进行管理。农商行应构建资产负债管理体系,由高级管理层及其下属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负责全行的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工作,建立资产负债管理系统,利用FTP工具通过价格指导因素引导业务部门主动调整新增业务的期限结构。
关键词:商业银行管理 NIM资产负债管理 政策建议
一、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效率的度量指标选择
资产负债管理(ALM)是国外商业银行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使用的一种经营管理方法,具体指在给定的风险承受能力和约束下,为企业财务目标而制定,实施,监督和修正企业资产和负债的有关决策。资产负债管理是一种全方位的管理方法,它代表了当今国际上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先进水平,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资产负债管理的效率,主要是指通过资产负债管理,商业银行实现其经营目标——利润最大化的程度和效率。通常以两种方法来衡量:生产/成本边界法(Production/Cost Frontler,P/C-F)和净息差法(NIM)。P/C-F方法以效率最高的银行作为效率前沿,其他银行以此为标准进行比较、衡量银行的效率水平。在NIM法中,将银行的净息差(净利息收入的收益率,即净利息收入与平均生息资产规模的比值)作为效率分析的核心。
根据产业组织的观点来看,净利息收入是银行经营管理的基础。一般来说,随着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技术的提高,商业银行能够有效地对资金来源和运用,资金期限、资金的利率结构等进行合理的搭配,从而降低资金成本,提高资产收益,使利差收入增加,从而增加银行的经营收入。Berger(1995)以及Demi rgu Kunt and HuizInga(1 999)指出,净息差法(NIM)的优点不仅仅是简单方便,也包含着商业银行效率的许多重要信息。
银行收入结构从整体上可分为三部分利息收入、非利息收入和非营业收入。在早期,银行收入绝大部分来自于传统存、贷业务的利差收入。随着金融行业的不断发展,银行业的收入结构和业务范围也在不断变化,利息收入所占比重不断缩小,非利息收八的比重不断扩大。即便如此,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在总收入中仍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当前世界大银行利息收入约占60%左右,非利息收入可占到总收的40%左右。因此,可以认为,NIM仍是决定大多数商业银行盈利性的主要变量。
当然,利用净息差(NIM)来衡量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效率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从社会福利的角度来说,并不存在一个固定的规则来说明净息差越高越好、还是越低越好。因为,一方面较高的净息差确实代表着银行经营管理效率的提高,但是作为一个产业,较高的利差也同时说明了该产业市场结构存在垄断性、政府管制成本较高。因此,仅使用NIM考察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效率,得到的结论可能不够全面。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净利息收入和非净利息收入占了银行净收入的绝大比重。在忽略营业外收入的前提下,总资产回报率(ROA)不仅衡量了银行最重要的存贷业务(表现为NIM),同时也衡量了中间业务的管理状况。所以,在衡量资产负债管理水平和效率时,以ROA作为辅助工具,可以得出更全面的结论。
在本文中,将以NIM为核心,同时辅助参考ROA,来考察商业银行利用资产负债管理实现经营目标的效果。基于数据的获得的便利性,本文通过分析、对比已上市银行的NIM指标,来研究中国银行业资产负债管理的效率。在时间上,则选择自2007年开始,因为2007年3月份中国进入新一轮升息周期,而2008年11月开始又迅速下调利率,在如此短的时间内经历完整的加息,降息周期,对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二、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效率的检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从1994年起,国内商业银行开始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世界著名的大银行纷纷倒下,由于开放程度不足,中国银行业所受的影响非常有限,取得了独树一帜的好成绩。
2008年,14家上市银行的净利润达到3753.35亿元,同比增长30.5%。在14家上市银行大规模集体加大拨备的情况下,2008年资本回报率仍然高达17.6%。比2007年,2006年分别提高2.38和5.28个百分点,显著高于全球银行业平均水平。
为了应对全球金融海啸造成的国内经济持续下滑,2008年下半年以来货币政策不断放松,连续降息造成利差持续缩小,2009年第一季度银行业实现的净利息收入同比下降超过一成,使14家上市银行仅实现净利润1087.5亿元,同比下降8.9%。
从2008年一季报可以发现,14家上市银行的息差出现较为严重的分化,见表1。环比降幅最低的是深发展,其次是宁波银行和华夏银行,同比降幅最低的是民生银行,其次是南京银行和宁波银行。总体上看大型银行NIM更加平稳,这是由于商业银行资产规模越大,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配置资产和负债,从而获得更高的收益,减少资金成本和管理成本,提高银行的净息差。
NIM的不同降幅直接导致利息净收入的不同表现,整体银行业净利息收入环比下降10.7%,只有深发展和宁波银行利息净收入实现正增长,其他银行均为负增长。南京银行,交通银行和兴业银行降幅在7%以内,个别银行超过10%,见图1。
ROA是对银行分配和管理资源效益的基本衡量指标,ROA的高低决定了银行对于息差变动的缓冲能力。ROA越高,同样程度的息差下降,对于业绩的影响就会越小,反之亦然。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ROA水平提升很快,尤其是在2007年度的加息周期中,商业银行更是迎来了发展的黄金阶段。随着降息周期的到来,各银行盈利能力受到冲击,表现为ROA也开始下降,见表2。总体上看,大型银行ROA波动幅度明显小于中小银行,显示出良好的平稳性,表明大型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水平较高。
三、资产负债管理水平的国内外对比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商业银行 资产负债管理
一、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率在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更好地优化市场资源,我国对利率进行了相关的调整,实现利率市场化改革。在利率市场化环境下,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我国商业银行只有做好资产负债管理工作,才能更好利用银行资产,优化资源配置,不断提高商业银行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上的竞争力,进而促进商业银行的发展。
二、利率市场化的概述
利率市场化指的是金融机构以自身的资金状况以及对金融市场的发展方向为依据,对利率水平进行自主调节,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结构存贷款的市场利率体系和机制[1]。自2014年11月22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4个百分点至5.6%;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75%,同时结合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1倍调整为1.2倍;其他各档次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相应调整,并对基准利率期限档次作适当简并。在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更好地维护我国金融市场市场秩序,保障金融机构的合法利益,实行利率市场化有助于提高信贷质量,增加金融机构获利能力,同时还能有效地吸引闲散资金,把社会上闲散的资金合理利用起来,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发展。
三、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
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资产负债管理已成为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要方式,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我国商业银行在资产负债管理工作中,银行所面临的风险有信贷风险、市场投资风险等,一旦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出现风险,就会给商业银行的利益造成巨大的损失。在我国当前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工作中,由于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对市场信息的掌握不准确,不能就资产负债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评估,进而影响到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
(二)经营理念和方式落后
在我国当前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工作中,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商业银行自主经营、自我约束的机制尚未建立,经营目标模糊。在管理方式上我国商业银行还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而制约了商业银行的发展。其次,我国商业银行主要是以信贷业务为主,我国商业银行资产和负债结构比较单一,并且资产和负债在规模、期限上都不对称,单一的资产负债结构严重制约了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同时,我国商业银行由于门槛高,具备一定的垄断性质,随着国际金融竞争格局的形成,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模式转型改革中与先进国家的商业银行相比由于经营理念和方式的落后,就会处于竞争不利的地位。
四、利率市场化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措施
(一)完善风险管理机制
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永恒的主题。持久保持资产质量是商业银行成功转型的关键。在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工作中,风险是一直存在的,为了更好的促进商业银行的发展,有效地规避风险,在利率市场化环境下,我国商业银行就必须坚持不懈地抓好风险管理,建立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在内的全程量化和立体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形成统一的风险管理战略、制度和文化,进而不断提高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效率,促进商业银行的稳步发展[2]。
(二)转变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工作迎来了巨大的挑战,我国商业银行要想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生存下去,就必须立足市场,充分认识到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性,转变经营管理理念和经营方式,强化资产负债组合,优化银行资产负债结构[3]。首先,在利率市场化环境下,我国商业银行应改变高资本占用型的经营模式,改变过度依赖批发性信贷业务的状况,始终把质量作为首要,把效益作为目标,把管理作为基础,把发展和创新作为前进的动力,从而不断提高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效率。其次,在利率市场化环境下,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负债可控性,进而促进商业银行的发展。
(三)加大创新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实行,银行的资产负债利率敏感性越来越强,利率的变动会给银行资产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进而增加利率风险,为了更好地保障我国商业银行利益,加强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工作就显得越来越越重要了。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在资产负债管理工作当中,就必须立足创新,加大创新力度,实现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改革[4]。同时在这个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里,将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与互联网紧密联合,发展互联网金融业务,同时做好网络安全管理工作,进而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
五、结语
利率市场化为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我国商业银行要想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生存下去,就必须重视资产负债管理工作,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转变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优化资产负债结构,进而实现我国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雷腾.利率市场化下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策略探讨[J].东方企业文化,2013,21:104-105.
[2]琚娟娟.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05:101-102.
一、资产负债管理的定义及演进
资产负债管理的工作目标是考虑利率、流动性约束、汇率和资本充足率的未来变化及其可能产生的银行,以银行的资产、负债及其机构的形式产生银行的经营策略,其通过缺口分析、存续期分析和情景模拟等多种分析工具,以实现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的协调发展,最终达到风险控制和价值创造的双重目标。
从西方银行发展轨迹来看,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大致可以分为资产管理、负债管理和资产负债管理三个阶段。目前以资本约束为核心的资产负债组合管理成为商业银行新的坐标。
二、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存在的弊端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期限错配、资产负债管理不够全面等弊端,这些现象的背后是经营理念和体制机制问题等深层次原因,实务操作中资产负债管理部门功能缺失和FTP机制欠完善是直接原因。
(一)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
资金运用方面一是贷款证券化运用不普及,可自由流通的二级市场尚未完善,影响资产组合结构调整,并增加了流动性风险,二是资金投向于信贷资产比重过高,非信贷业务拓展空间受限。在资金来源方面,负债被动增长,结构单一,需进一步提高负债业务的前瞻性、主动性和敏感性,通过负债主动管理配置相关资产。
(二)期限错配
随着银行间存款竞争日益激烈和理财产品的井喷式增长,负债有短期化趋势,客户存款在同业间游走逐利,尤其是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推进,商业银行资产和负债的期限错配需引起高度重视。
(三)资产管理不全面
一是资产负债管理方法和工具落后,现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往往侧重对过去已发生经营结果的静态分析,缺乏前瞻性的研判及“三性“平衡的临界点分析和动态调整,系统化程度低,大量依赖于手工统计,技术手段落后,二是资产负债管理范围不够全面,资产管理侧重信贷资产,对非信贷资产缺乏有效管理;未将表外业务纳入统一管理范围,未能很好解决如何提高表内外业务的协同配合能力等问题。
三、主动性、前瞻性资产负债管理的内涵
主动性、前瞻性资产负债管理是一种前瞻性的策略选择管理,要求商业银行在发展的不同阶段,结合自身发展战略,确定“三性”选择偏好,以战略决定配置,以配置驱动发展,要求银行对资金来源进行统筹和主动性管理,对资产和负债的期限结构、利率结构、币种结构进行全面的、动态的计划、匹配、协调和控制,通过科学的数量模型计量各种金融产品的风险和收益,并将风险量化为成本,以提出资本分配的解决方案,战略性、前瞻性地引导各业务条线主动收缩和扩张。
四、搭建主动性、前瞻性资产负债管理的具体举措
(一)准确计量并防范流动性风险
实务操作中,流动性风险管理包括日常流动性管理,非预期流动性风险管理及结构性风险管理三部分,其中:
第一,日常流动性管理,其主要内容是通过完善资金头寸管理,合理地安排、调配、运用资金以保证流动性;,可借助的工具是资金头寸管理系统,银行需重点关注正常情境下的隔日及一周以内的流动性缺口。
第二,结构性流动性管理,其主要内容是通过资产负债管理(流动性缺口、情景模拟)、FTP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等工具,优化资产负债管理结构,对投资和融资进行合理布局,减少由于期限错配造成的流动性风险,银行需重点关注正常情景下的一年以内流动性缺口。
第三,非预期流动性管理,其主要内容是通过风险限额、压力测试、流动性储备及应急计划等工具,测试银行在危机情况下,是否有充分的准备,以应对危机对银行的冲击,并制定危机的应对措施和计划,银行需重点关注压力情境下的一月以内的流动性缺口。
(二)建立以“资本约束”为核心的资产负债组合管理
如今我国经济金融改革已经走到了关键时点,银行经营思路亟需创新与变革,必须建立以“资本为中心”的表内外统筹管理模式,强化资本刚性约束,在服从资本支撑能力前提下,加强资产主动配置,理顺价值传导机制,把资本回报水平作为表内资产组合管理的核心依据,资产配置的视角要从信贷市场拓展至整个金融市场,打通信贷、投行、理财等业务边界,实现表内外统筹。建立收益、风险、资本相结合的资本考核体系,实现由监管资本向经济资本过渡。
(三)建立差异化定价管理体系
建立完善的利率定价管理体系,以客户为中心,紧跟市场价格变化,灵活动态调整全行定价策略。发挥价格引导作用,调整客户结构和产品业务结构。在资金同质下建立统一的负债定价管理体系,实现全行负债管理一盘棋,建立以客户为中心,降低负债成本为目标,以流动性安全为底线的全面负债定价管理体系,加强主动负债管理,实现差异化自主定价,做好客户分类管理,设定相应的准入标准,深度挖潜,不断提升客户综合贡献度。
一、银行资产负债比例和风险管理理论脉络
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与方法。主要包括资产管理理论、负债管理理论、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以及为商业银行比例管理提供了量化标准的国际公约——巴塞尔协议。
在商业银行产生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由于其资本来源主要是存款,而资金运用比较单一,主要对企业发放贷款,因此,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点主要在资产方面,通过对资产结构的合理安排来实现经营目标,由此形成了资产负债管理理论。1960年以后,西方国家社会生产流通的发展,要求银行提供大量的贷款资金,通货膨胀率的不断上升加剧了这一要求;另一方面,中央银行实施的各种法规和限制,使商业银行通过利率竞争来扩大吸引存款资金越来越困难。面对这种变化,商业银行寻求从非存款渠道即从货币市场引进资金,从而产生了多种新的融资方式。银行交替地使用这些融资方式可以从国内、国外,民间和官方多渠道扩大资金来源,提高解决资金需求的灵活性,缓和流动性方面的各种压力。由此,负债管理理论应运而生。
资产管理理论和负债管理理论在保持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的均衡方面,都带有一定的片面性,资产管理理论过于偏重流动性和安全性,在一定条件下以牺牲盈利行为代价,不利于鼓励银行积极进取,促进经济增长。负债管理理论能够较好地解决资金流动性和盈利性之间的矛盾,鼓励银行家发挥进取精神,但它依赖于外部条件,隐藏着较大的经营风险。因此,银行开始认识到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的重要性。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把银行资产和负债的管理相结合,既概括了资产管理和负债管理的优点和长处,又克服了各自的弊端。该理论以资产负债表各种科目之间的对称原则为基础,尽力达到流动性、盈利性和安全性的均衡统一。所谓对称原则,强调资产与负债之间数量期限、利率的对称,要求银行以此为要求不断调整其资产结构和负债结构,以谋求经营风险最小化和收益最大化。国外商业银行为了达到经营目的,逐步形成了一系列资产负债管理的方法。主要有资金汇集法、资产分配法、差额管理法、比例管理法。
1987年12月10日,国际清算银行在瑞士巴塞尔召集12个西方发达国家中央银行行长会议,专门讨论加强经营国际业务的商业银行的资本和风险的监管问题。会议通过了“巴塞尔建议”即如何衡量和确定国际银行的资本标准和资本适度比率。巴塞尔协议确定了资本的组成以及资本与资产比例、计算方法和标准比例。协议将银行的资本分为核心资本和补充资本两档。核心资本由银行的股本和公开的储备构成,股本包括银行发行和实收缴足的普通股和永久性优先股;公开储备指银行公布的税后留成收益。补充资本由未公开的储备、资产重估储备、普通贷款损失准备金、混合债务资本证券以及附属定期债务构成,另外,商誉不能作为核心资本组成部分,且对从事银行活动但并未纳入该家银行系统的附属机构的投资也不能视为银行的资本。协议对不同类型的资产和银行“表外”业务进行风险加权计算。风险加权计算是根据不同类型的资产和“表外”业务的相对风险大小,赋予它们五种不同的加权数,即0%、10%、20%、50%、100%,风险越大,加权数就愈高。在此基础上,巴塞尔协议签字国的银行必须保持资本对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至少应为8%,其中核心资本对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至少为4%,附属资本不得超过核心资本,在1992年,签字国应完全达到上述标准。巴塞尔协议对银行的经营活动产生重大的影响,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许多国家对该协议的准则制定了有关规定,以风险权数衡量资产信贷风险,以用资本充足率加强约束。这不仅使各国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监督更为具体和严格,而且把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推向了更高的层次和水平。
二、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现状及原因
在我国,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如何尽快地向规范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和风险管理过渡,是我国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和风险管理与国际惯例相比还存在较大差异,主要表现在:(1)资本充足率低,自有资金严重不足。根据巴塞尔协议的规定,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必须达到8%的水平,但我国对国有商业银行拨入的信贷基金当初就不是按比例拨入的,而且随着银行业务的发展,资本金没有得到相应补充,因而现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极低,远远低于8%的水平。(2)存贷倒挂不平衡,超负荷运行严重。由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信贷规模盲目扩张,信贷收支靠拆借和占用汇差来平衡,导致存贷倒挂、超负荷运行严重,与商业银行存贷比例要求相差甚远。(3)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流动性差。流动性负债长期资产化十分严重,流动性资产与流动性负债比例失衡,国有商业银行在很大程度上靠借款来维持其流动性需要。(4)资产结构单一,存量板结。银行资产的80%以上都是信贷资产,且短期资产长期化十分突出,使国有商业银行资产不能满足流动性和多样性要求。(5)资产质量低,安全性差。逾期贷款和“两呆”贷款比例远高于商业银行资产风险比例的标准,资产安全性得不到保障。
上述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状况产生的原因,主要有:(1)从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看,首先是自我积累机制缺失。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的利润分配是金额上缴和少量留利,没有建立起随资产增长而补充自有资金的积累机制,部分国有商业银行多年来信贷资金未能得到应有的补充,从而影响了自身的资金实力,这是目前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其次是缺乏资金运营的约束机制。存贷不讲来源,期限不讲对称,盲目扩张信贷,争规模上项目,不管期限长短和风险收益,这是造成国有商业银行资产存量板结,超负荷运行的根本原因。再次是缺乏经营风险消化机制。呆账准备金的提取和使用未能充分考虑自身经营风险,提取比例过低,且未能真正消化资产坏账,使国有商业银行资产风险有增无减。(2)从国家宏观金融运作看,由于金融市场不发达,市场金融调控采取刚性办法且松紧无常,使国有商业银行资金营运缺乏主动性,在调控中处于被动状态,从而给国有商业银行资产带来巨大的负效应。由于金融市场不发达,国有商业银行资产结构单一,在资产的流动性方面缺乏必要的第二准备金,如短期证券投资,短期拆放,短期票据贴现等。而中央银行对国有商业银行采取规模控制办法,调控时紧时松:松时敞口供应,国有商业银行千方百计扩张规模,行成许多无效贷款;紧时“一刀切”,国有商业银行只得牺牲好的企业压缩贷款规模,这使得好的差的企业都不能搞活。中央银行这种刚性控制使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每况愈下。(3)从社会经济环境看,主要是政府职能转换不到位,企业经营机制对国有商业银行经营制约,政府直接干扰金融,企业吃信贷资金的“大锅饭”等,使得国有商业银行无法按照信贷资金的“三性”原则来运作。
三、创造条件,完善资产负债比例和风险管理
鉴于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现状,如何向规范性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过渡,是个系统的工程。至少包括三方面问题:一是内部条件创造;二是外部环境改善;三是实行性操作方法。
关键词:资产负债管理 典型相关系数 金融脱媒 价值最大化
中图分类号:F830.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770(2008)012-026-05
一、引言
资产负债管理(Asset-liability Management,ALM)是商业银行按一定策略进行资金配置,实现银行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目标组合的一种全方位管理过程,其实质在于对银行资产负债表各账户包括各种资产、负债以及资本的余额、变化和相互之间的组合进行规划、支配和控制,以实现风险控制和价值创造的目标。资产负债管理于1970年代后期开始形成,1990年代中后期逐步成为商业银行主流的经营管理方法,目前已成为发达经济体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重心,资产负债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商业银行经营水平和竞争力。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性源于其业务特征。与一般行业的公司不同,商业银行业务的典型特征是借短贷长,通过负债业务集中各资金盈余主体的资金,经由资产业务加以运用,形成贷款、证券投资等不同形式和属性的资产并从中获利,因而必须同时兼顾投资决策与融资决策,在资产负债期限和结构不匹配所带来的风险与收益的权衡中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然而资金来源与资金运用在期限、收益、流动性和风险等方面不可能完全一致,经济形势波动等因素常常使得银行面临巨大风险,当银行大量过度利用短期资金来源(活期存款等)为长期资产(如长期固定利率贷款等)提供资金时更为严重。美国1970年代和1980年代的严重金融危机以及2007年开始并蔓延至今且不断恶化的次贷危机皆源于此。由此,商业银行日益强调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性。传统的资产负债管理一般要求商业银行保持资产账户和负债账户在到期日、久期等方面的完全匹配,以达到控制风险前提下的收益最大化。不过这一要求限制了商业银行优化资产负债管理的能力,且成本极高。随着金融市场发展以及金融自由化趋势的加强,发达国家商业银行越来越多的利用金融市场提供的便利和衍生产品以及开辟新市场等来分散和管理风险,大大弱化了资产负债表的限制。
根据Modigliani and Miller(1958)提出的MM定理(Modigliano-Miller Theorem),在一系列假定条件下(如无所得税、无破产成本、资本市场完善且无交易成本等),公司价值与融资结构无关,从而投资决策与融资决策可以相互独立。在一个MM场景下。投资决策可以更大程度上摆脱融资的束缚从而更有效率。对商业银行而言,如果可以在一定条件下满足MM定理的某些要求,那么其资产负债管理就可以具有更大的空间从而可以更有效的实现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目标。这其中比较重要的是资产账户对负债账户的依赖性,如果资产账户对负债账户的依赖较小。那么商业银行在运用资产时就可以在较大程度上摆脱负债的限制,并拥有更大的风险与收益权衡空间。
在当前中国银行业扩大开放、金融一体化和自由化程度不断提高以及金融脱媒趋势日渐显现的情况下,中国商业银行面临巨大挑战,实施战略转型、走综合经营之路已成为中国商业银行提高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提高资产负债管理能力是转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然而,在世界各大银行纷纷采用先进的技术和方法防范各种风险,调整资产负债结构的同时,我国商业银行仍处于资产负债管理的初级阶段,风险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比较落后。严格的说,1994年以来普遍实施的、以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为主要特征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本质上是-_种基于管理层视角的监管模式,而不是从商业银行利益出发为实现风险控制和价值最大化而实施的自律性资产负债管理。所以,中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面临的根本任务首先是建立真正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然后才是如何加强和改善资产负债管理的水平和绩效。作为基础,我们首先需要把握中国商业银行资产账户与负债账户的相关性状况及其变化趋势。
本文采用典型相关分析ccanonical Correiaton Analysis对主要的14家商业银行1997-2007年间资产负债账户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以期为资产负债管理模式的选择提供基础。论文第二部分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最后是实证研究结果和研究结论。
二、本文的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典型相关是研究两组变量之间相关性的一种计分析方法。由Hotelling(1935)最早提出,Cooley以及Lohnes等推动了它的应用。典型相关是多个变量(Y1,Y2,…,Ym)和另一组变量(x1,X2,…xn)之线性组合的最大相关性,通过对线性组合权重的选择以使这种相关性最大。典型相关非常适应于对商业银行之类的金融中介机构的研究,这些机构的主要业务是把具有不同属性的各类负债(包括活期存款、储蓄存款以及各种主动负债)转化为特征各异的各类资产(例如短期贷款,按揭贷款、投资债券以及现金和流动性的储备等),对于商业银行而言,资产账户与负债(权益)账户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比如住房按揭贷款余额不仅取决于为这些贷款提供资金的负债账户的余额,而且还要依赖于预期收益率与按揭贷款收益率存在联动关系的其他资产账户,更进一步,甚至还要考虑为这些资产账户提供资金的负债账户的余额情况。通过典型相关分析可以更加准确全面地把握二者的复杂关系。不过,运用典型相关分析研究资产负债关系的文献并不多见。Simonson et al(1983)对美国大型商业银行的横截面数据进行了典型相关分析,Obben andShanmugam(1993)利用典型相关分析研究了马来西亚商业银行。金融公司等金融中介机构的期限匹配率。DeYoung and Yom(2008)则运用这一方法对1995-2005年美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相关性及其变动趋势进行了研究。
为了进行典型相关分析,令X-[x1,x2,xp],Y=[Y1,Y2,Yq]分别表示资产向量和负债向量。根据这些变量,我们可以分别构造一个资产x和负债Y的线性组合(称之为典型变量)
A=BX=β1x1+β2X2+β3x3+……βpxp
L=CX=Y1Y1+Y2Y2+r3r3+……rprp
其中,B=[β1,β2……βp]和c=[r1,r2……rq]是需要估计的常数向量,线性组合和a'A、b'L为典型变量。典型相关系数应该
使得典型变量和之间的典型相关最大化。典型相关分析通过采用主成分降维思想寻找第i对典型{相关)变量(Ai,Li),通过典型变量系数或典型权重和的选择得到最大化的典型相关系数:
CanRi=Corr(Ai,Li)
假设存在p组典型相关变量,并分别记其典型相关系数为CanR1=Corr(U1,v1)(使u1与V1间线性相关最大相关),CanR2=Corr(U2,v2)(与u1、V1无关,使u2与V2间线性相关最大相关)等,则有:
0≤CanRp≤……≤CanR≤CanR≤1
(二)研究样本
为了分析中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关系及其变动趋势,我们以中国的5家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和9家主要商业银行,为样本,并以其1998~2007年期间的年度资产负债数据为研究基础。这14家商业银行的资产、存款以及利润规模的市场份额都在80%以上,具有足够的代表性。选择以1998-2007为样本区间涵盖了中国银行业发展过程中一系列代表性事件,包括商业银行法正式实施、银监会成立、成立专业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不良资产并对国有商业银行注资、银行业市场全面开放以及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和公开上市等。上述事件对中国银行业发展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这10年也是中国银行业发展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一个时期,以此为样本区间同样具有极大的代表性。在研究中,我们对1998年-2007年期间中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关系逐年进行了研究,除2007年的分析不包含农业银行的数据外。其他年份涵盖了所有样本银行。研究在两个层次上逐步展开,首先我们以全部14家银行作为完整的样本检验了资产负债账户的关系及其变化趋势,其次我们以2007年资产总额为依据将14家银行分为2组,分别对其资产负债账户的关系及其变化趋势进行检验,以期发现规模不同银行在资产负债关系上可能存在的差异。
同时,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根据资产和负债账户的期限特征,并兼顾分类标准的一贯性和数据的可获得性,对资产和负债账户各项目进行了合并。具体的说,将资产账户项目分为贷款(loan),其他收益资产(othera,包括银行存款,短期证券投资以及其他证券投资)固定资产(fixa)和非收益资产(nana主要是现金和存放同业款项),将负债账户也分为四个大项,即存款和短期负债融资(dep,其中短期负债融资主要是基于回购协议的证券卖出)、其他主动负债(otherf),非生息负债(nonf)以及所有者权益(equity)。
(三)数据来源及其说明
本文全部原始数据来自BANKSCOPE全球银行与金融机构分析库。表1是对上述项目的历年的平均值,均以其占当年总资产的比重衡量。
表1的数据显示,中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依然呈现出显著的传统银行特征,即存款仍然是最主要的资金来源,贷款是最重要的资金运用渠道。从全部银行的角度看,1998年到2007年存款占全部资金来源的比重均在84%以上,贷款在总资产中的比重也都在50%以上。从不同规模银行对比的角度看,小型商业银行在资产配置上对贷款的依赖也经历过一个逐步加强的趋势,2003年后虽趋于下降,但目前仍高于大中型商业银行,而在对存款的依赖方面则正好相反,大中型商业银行存款在资金来源中的比重远高于小型商业银行,小型银行的优势主要在于扩大了非生息负债作为资金来源的比重。图一显示了这一趋势。不过这种差异显然并不是根本性的,而且两类银行存贷款占总资产比重在经历一段时期的上涨后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
三、实证结果及主要建议
本文利用SPSS11.0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之问的典型相关系数进行了测算。表2分三组汇报了1998年到2007年商业银行资产负债典型相关系数的情况,对于每一组银行,我们列出了前4个典型相关系数,这些相关系数的解释能力依次下降。
从表2列示的资产负债典型相关系数可以看出,各层次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之间均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资产账户对负债业务的依赖性仍然很强。比如,从全体银行的角度看,1998年的第一典型相关系数为0.886,这说明第一组典型变量A1和L1的线性相关系数高达0.886。
从趋势上来看,中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相关性近年来有一定程度的降低,2003年以来典型相关系数出现了明显下降(图二)。不过,这一趋势在大中型商业银行与小型银行间存在较大差异,大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相关性1998年~2007年间波动幅度较大,但总体上并没有形成可持续的趋势,一段时期的下降之后往往会连续提高。而小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典型相关系数在2005后则出现了持续的下降。
综合上述数据,我们可以对中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关系做出这样的判断在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传统特征仍很明显,存款和贷款比重依然很高的情况下,资产账户和负债账户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这主要可以归结为资产业务对负债业务的依赖。从趋势上来看,近几年这一相关关系有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小型银行下降尤其明显。
资产负债账户之间的相关关系是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模式和策略选择的基础。同样,中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账户关系的上述特征对于中国商业银行建立和完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以及实施有效的资产负债管理、控制风险,实现银行价值最大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据此,我们认为中国商业银行在资产负债管理的决策上目前应着重于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资产负债管理模式的转变。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经历了负债管理一资产管理一资产负债管理(或称资金管理)的演变过程,主导这一过程的因素除了金融监管政策变迁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外,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特征和依赖关系的变化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资产负债管理阶段,按照对投资业务和负债业务侧重点的不同,有以资产为主导和以负债为主导的两种管理模式。在资产主导的ALM管理模式下,商业银行首先要决定资产的投资渠道、比例,收益率和期限结构,再根据资产的配置结构和属性以及对金融市场的预期决定和调整负债规模及结构,使负债结构从属和服务于资产配置及收益最大化的需要。而负债主导的ALM管理模式下,负债的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以及商业银行本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被置于管理目标的首位,通常需要依据负债的特征来进行资产最优配置,资产结构从属于维护负债的流动性和安全性。显然,两种资产负债管理模式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管理思路,同时也依托于不同的资产负债关系,对商业银行的管理能力也有不同要求。资产主导的ALM管理模式直接服务于商业银行收益和公司价值最大化的经营目标,要求商业银行具有较强的负债控制能力和资产配置能力一面负债主导的ALM管理模式体现的是稳健经营,优先考虑流动性和安全性,对资产配置能力的要求不高。一般地说,商业银行应根据资金来源特征和经营宗旨选择不同的管理模式。但归根结底,资产主导的ALM管理模式应该成为商业银行ALM
模式转变的目标,以适应高度竞争情形下的盈利要求。这一判断同样适用于中国商业银行。不过在目前的情况下,受资产负债的高度依赖关系所限,中国商业银行的现实选择依然是负债主导的ALM管理模式,根据负债特点来进行资产配置,在维系流动性。安全性目标的前提下,争取最大的盈利性。在实施负债主导ALM管理模式的过程中,通过管理策略和负债管理实施,积极向资产主导ALM管理模式转变。
【关键词】商业银行 资产负债管理 利率市场化
一、引言
2013年7月央行宣布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随着进一步加快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面临在新的大环境下的挑战。未来利率工具将会是商业银行竞争的新焦点,利率期货、期权及其他衍生工具也将成为资产负债管理的新要点,依靠存贷利差的传统盈利模式将因存贷利差收窄而受到冲击,而近年来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壮大对传统金融领域的冲击,也说明了随之而来的金融创新也势必对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体制的变化造成重大影响。
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大势所趋,而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尚在存款利率未开放的情况下,受到中央政策影响较大,这造成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管理、经营管理都缺乏自主性,在风险控制、利率定价、人才技术和管理制度等方面也都有所欠缺,故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方面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都还难以适应这一大趋势。
因此,我们既要解决资产负债管理当前存在的问题,也要为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做好应对和解决新问题的准备,加快发展完善我国的资产负债管理体制,将商业银行流动性、安全性、效益性的三代经营目标有机结合,有必要对利率市场化下我国资产负债管理的改进对策进行探索,加强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能力,有效控制利率市场化带来的风险,提高商业银行收益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
二、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影响
自十六届三中全会,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正式提出,到2013年贷款利率的放开管制,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如出弓之箭,快速进行着,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余额宝业务的推出和最近P2P理财的火热,实际上在特定的客户群中,冲击了商业银行银行的存贷款利率。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方面虽然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然而利率市场化将会是一个新的挑战,当今我国商业银行在面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这些挑战方面,仍然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
利率市场化是一个金融市场走向发达的必经之路,解除利率管制有利于商业银行效率的极大提高,充分发挥金融市场在资金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对于激发一国金融市场活力,推动金融创新,促进创新驱动金融市场发展大有裨益,将给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很多机遇。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金融创新给一国商业银行带来的挑战也是不容忽视的,尤其在金融企业资产负债管理的监管和金融风险的控制方面,商业银行将面临更多挑战。
(一)改变资产负债结构,影响银行收入
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高的资本充足率将不再是商业银行经营的金科玉律,必须配合有效的资产负债管理才能够充分提高商业银行的收益。虽然人民银行已经取消贷款利率管制,然而存款利率管制仍然存在,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还是碜杂诖娲利差。一方面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尤其是在存款利率放开之后,商业银行为有限的存款资源展开的争夺势必推高存款利率,这一点我们已经在互联网金融的崛起,特别是余额宝给商业银行带来的诸多压力上体会到了;另一方面,利率的市场化必将伴随着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企业融资渠道多元化,银行的贷款业务将会有一定缩减,贷款利率将会被拉低,利差空间将会进一步缩小。因此银行传统的利差收入将大大缩水,商业银行如何寻得新的收入增长点将成为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一个新的挑战。
(二)利率风险给资产负债管理提出更高要求
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必然要面对一个复杂多变的市场利率,利率风险也将在利率市场化改革后更加深入地影响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对利率风险的控制和管理也将决定着商业银行在竞争中是否能取得优势。商业银行也不得不引入更多的风险管理人才,使用更先进的风险控制工具和更灵活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来降低利率波动对商业银行造成的风险,进而获取更大的效益。利率风险影响的深化,要求商业银行必须精细化自己的利率风险计量方法,完善内部转移定价,更加迫切地要求商业银行转变传统的资产负债管理机制。
(三)商业银行对资产定价能力要求提高
资产定价能力是商业银行安全性和流动性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由于利率市场化之后,商业银行各类业务在很大程度上要求商业银行具有较好的风险定价能力,要给以取决于客户信用和风险水平的资金价格。在长期的利率管制下,我国的商业银行风险意识较为缺乏,许多银行都缺少风险定价机制,难以判断客户风险,适应利率市场化的新形势,商业银行有必要结合自身实际,借鉴国际先进的贷款定价理论和模型,建立自己的风险定价体系,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定价水平。
三、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不足
在资产负债管理方面,虽然我国商业银行经历了一系列改革,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由于之前的利率管制,商业银行在面对利率市场化时,尚有许多不足。
(一)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缺乏主动性
总量平衡和结构合理现在是我国商业银行进行资产负债管理的主要目标,在结构配置上保证流动性和安全性的基础上保持总量的平衡。而资产负债管理主要采用比例管理,相比发达国家的持续期和缺口管理,我国的资产负债管理略显被动。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主动负债占比小,例如借入资金、CDs(大额定期存单)和次级信用债券等;相比之下,我国商行筹资的渠道较窄,主要就是吸收存款,此外非贷款资产在我国商业银行中占有很大比重,贷款资产期限与实际差距较大,例如许多流动资金贷款都是在贷出后,因为企业挪用,而不断借款偿还之前款,而本质上应判定为长期贷款,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缺乏对贷款主动管理的意识,因此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恐很难把握好利率的期限结构,造成利率风险的增加,商业银行收入下降。
(二)我国资产负债管理方法较为落后
我国资产负债管理主要还是比例管理,属于反馈性的资产负债管理,是一种静态的管理,只能反映过去,这种管理方法较为落后,将难以应付利率市场化后多变的市场利率。一方面,资产负债管理采用比例管理,缺乏对资产负债实质的探求,没有足够系统与实际的定量分析,难以实现对资产负债的科学管理,实现在可控风险下实现收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比例管理为静态的事后管理。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发展,名目繁多的金融衍生品和波动频繁的利率水平,将使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长期滞后,反馈当期问题,进行实时监控流动性和安全性等出现困难,最终造成商业银行的效益较低。
(三)对资产负债管理风险认识不足
利率风险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后必然会逐渐凸显出来,并会成为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但是因为之前我国长期的利率管制,利率一直有监管部门设定上下限,所以商业银行只能是利率的接受者,而没能形成应对利率波动的灵活机制。首先,我国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使然,我国商业银行缺乏对宏观经济判断的经验,也缺少控制好利率风险的能力。其次,我国商业银行业务较为单一,对于一些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评估经验不足,比例管理无法很好监管金融衍生产品。再次,利率管制使得商业银行在控制利率风险方面相对缺乏经验,难以应付利率大幅波动下的利率风险。第四,调节机制的缺位,使我国商业银行很难在资产负债管理中充分调节利率。在西方国家持续期缺口管理{1}和资金缺口管理{2}都发挥着较大作用,而这些资产负债管理的现金方法在我国都有待进一步本土化并加以利用。
(四)资产定价缺乏科学性
作为利率的被动接受者,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改革后,将较难恰当在利率风险的压力下进行资产的定价,尤其是针对很多利率敏感性资产,例如许多商业银行利率都缺乏利率定价机制。由于我国征信制度尚未正式建立,商业银行的客户信用等级等数据缺乏,信贷风险很难根据客户信用情况定价。作为避免利率及其他风险的有效手段,对一些金融衍生产品的定价问题,例如利率互换、利率期货和利率期权合约的定价问题,也是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后不得不面对的。因此商业银行如果没能建立起有效、科学的资产定价机制,那么我国商业银行对金融市场的适应将无从谈起。
四、利率市场化下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对策
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制度作为一项商业银行的长期战略安排,必须在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的基础之上,综合考虑金融市场的发展。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国外在稳定存款,保证流动性的同时,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提高盈利能力,完善资产负债管理方法,保证安全性,这给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体制改进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一)提高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主动性
当下中国商业银行大多虽已完成了股份制改革,但是政府作为主要股东,其身份和银行理应作为独立的企业法人的身份关系仍然十分尴尬,各大银行中从政府“空降”高层管理者的现象屡见不鲜。故要从根本上解决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缺乏主动性的问题,首先要解决商业银行经营的自主性,明确产权、完善银行的独立企业法人地位。资产负债管理重点是要在把握好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平衡的基础之上,控制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高效灵活的资产负债管理也是商业银行取得最大收益的重要手段,因此要加强我国商业银行独立法人地位,充分实现商业银行的管理者在银行经营管理上的独立自主;其次要认识到实行资产负债管理对我国商业银行自求平衡、自担风险、自我制约和自我发展的重要意义,促进金融市场在商业银行日常经营中起到基础性作用,增进商业银行经营的自主性,改变我国商业银行经营只求数量的粗放型发展方式,规范化商业银行日常经营,优化Y产组合提高资产质量。
(二)优化资产负债结构
加强我国商业银行资产结构管理能力,基于对宏观经济形势分析,适当提高资产的风险偏好,提高银行收益,在国家宏观政策框架内要逐步建立资产组合配置模型,科学配置的资产组合各类资产比率,尤其是加强信贷资产的最优控制比例。二是要优化负债结构。利率市场化下,吸收存款等被动负债融资成本提高,在未定存款的基础上,适度丰富负债来源,优化负债结构。最后以核心监管指标为约束建立健全我国的资产负债综合管理制度。
(三)丰富资产负债管理方法
一方面要推动金融创新,充实资产负债管理内容。利率市场化冲击的商业银行的主要资产负债业务,必然将推动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另一方面借鉴先进的管理方法,如利用缺口分析控制风险。提高对资产负债的管理能力和管理的科学性,例如适当地利用金融衍生工具提高盈利能力同时保证日常经营的安全性,将商业银行经营目标“三性”的有机结合,促进商业银行的发展。
(四)优化资产负债风险管理机制
精确识别并计量风险是防线管理的首要措施。市场风险的计量必须依靠先进的理论、强大的数据库和丰富全面的软件系统,只有这样才能精确计量商业银行风险并对其合理定价。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应大力加强完善经济数据和客户信息搜集机制,建立各家商业银行间相互连通完善的客户信息管理系统和共享数据库,加强风险计量。同时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引进先进的管理系统,加快我国风险管理。另外还应该调整现有的资产负债比率管理的相关比率指标,转变我国商业银行对现代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的认识。
(五)完善定价机制
商业银行在做好科学分析各种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利用利率工具,将有利于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提升;对于不同产品的期限、风险等做出科学定价的基础上,依据具体市场环境或政策适时调整定价策略;建立完善征信制度基础上,针对不同客户制定合理的客户定价策略,根据客户信用和带来收益不同,进行市场细分;针对利率的变动科学确定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实现资产负债业务的合理配置。
注释
{1}持续期(Duration)缺口管理:指的是一种把到期日按时间和价值进行加权的衡量方式,它考虑了所有盈利性资产的现金流入和所有负债现金流出的时间控制。计算公式是
其中t为各现金流发生的时间,表示t期的现金流或利息,f为资产或负债的面值,n为期限,i为市场利率,D为持续期。
{2}资金缺口管理(Grasp Management),也叫差额管理,是在利率变动循环时期使银行资产负债利差达到最大化的一项战略措施。其基本做法是,随着利率的变动,调整可变利率和固定利率的资产与负债组合结构,通过改变资金缺口的大小,达到盈利最大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于东智,郭娜,关继成.利率市场化下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策略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12,9:37-41
[2]李达山.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改革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6:131-161
摘 要 近几年,随着银监会监管政策的调整,部分综合实力较强的城市商业银行也走出了跨区域发展的第一步。管理半径的扩大,对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资产负债管理工具的有效运用,将有助于提升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增强竞争力。作为城市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运用好资产负债管理工具将有助于自身业务发展和总行战略在当地的落地。本文作者希望结合在城市商业银行总、分支机构的工作经验以及对资产负债管理工作的认识,对分支机构如何做好资产负债管理工作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期能提供参考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 城市商业银行 资产负债管理 研究
资产负债管理,是指商业银行为了在可接受的风险限额内实现既定经营目标,而对其整体资产负债组合进行计划、协调、控制的过程和前瞻性地选择业务策略的过程。从1994年中国人民银行印发《关于对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通知》开始,资产负债管理工具逐渐在我国银行业得到推广运用。截止到2011年末,在我国已上市的16家银行机构中,基本都在总行高级管理层下设立了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专责全行资产负债管理的规划、协调和决策工作。其中,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深圳发展银行还在总行层面设立了资产负债管理部,专门负责全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日常工作。
近几年,随着监管政策的调整和自身实力的增强,部分城市商业银行也实现了跨区域发展。管理半径的扩大,对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资产负债管理工具的有效运用,将有助于提升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作为城市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运用好资产负债管理工具将有助于其业务发展以及总行发展战略在当地的落地。本文作者希望结合在城市商业银行总、分支机构的工作经验以及对资产负债管理工具的认识,对分支机构如何做好资产负债管理工作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期能提供参考和借鉴作用。
一、资产负债管理的内容
概括讲,资产负债管理主要具有以下三大职能。
(一)管理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
资产负债管理的首要任务就是对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进行管理。流动性风险如不能有效控制,将有可能损害商业银行的清偿能力;如果对市场风险管理不善,可能会给商业银行带来重大损失。对于流动性风险管控,主要确保商业银行无论在正常经营环境中还是在压力状态下,都有充足的资金应对资产的增长和到期债务的支付;对于市场风险,主要通过将风险控制在商业银行可以承受的合理范围内,实现收益的最大化。
(二)配置经济资本
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而风险意味着潜在损失。潜在损失可以分为预期损失、非预期损失和异常损失三类。预期损失是根据大数定律计算出来的平均损失,银行可以通过提取拨备进行预防;异常损失指战争或重大灾害等发生概率极低的事件造成的巨大损失;非预期损失介于预期损失和异常损失之间,银行可以对其发生概率和损失金额进行量化,并据此计算最低资本限额加以防御。经济资本即为用于抵御非预期损失的资本,其数量是根据银监会的监管要求和商业银行经营的审慎程度来决定的。由于资本是稀缺资源,通过资产负债管理可以对经济资本进行合理、高效配置,既确保有充足的资本覆盖风险,又可实现经济资本回报的最大化。
(三)协调短期与长期发展目标
在确定经营目标时,商业银行应将短期目标与长期发展战略有机结合,实现有战略目标的持续稳定增长。资产负债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分析宏观经济形势和判断市场利率走势的基础上,通过风险资产和经济资本配置在银行的短期和长期发展目标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分支机构的资产负债管理
城市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包括分行和支行。下面主要从城市商业银行的分行层面分析资产负债管理工具的运用。支行可结合自身机构设置和人员情况参照实施。
(一)设立资产负债管理机构
为做好分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工作,分行应成立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该委员会为分行资产负债管理工作的专门机构,负责分行资产负债管理工作的计划、协调和决策工作。该委员会的组成人员至少包括分行行长,分管业务发展、计划财务、风险控制的副行长,参加部门应有业务管理部门、计划财务部、风险控制部的负责人。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一般设在计划财务部,负责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会议的组织和会议决定的督促落实。
(二)建立管理制度
一个机构的正常、有效运作有赖于制度保障。因此,分行应依据总行管理办法制定分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议事规则、资产负债管理实施细则等制度规范。
(三)资产负债管理的具体事项
各家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和业务发展重点不一样,其业务类型会有所差异,但分行一般都有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票据业务、同业业务等类型。因此,分行资产负债管理涉及的业务也主要是以上几类。
1.有效管理流行性风险
分行的流动性风险主要有两种:一是支付清算资金不足的风险;二是资产业务资金短缺的风险。对于第一种风险,一般都由总行予以保障,通过向总行拆借资金进行调节;对于第二种风险,如总行资金充裕也可拆借,如总行不予拆解资金,则需要分行通过吸收同业存款和票据融资予以匹配解决。
2.有效管理市场风险
分行所面临的市场风险主要是利率重新定价风险。目前,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已引入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工具,从而将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的利率风险上移总行,由总行资金部门承担全行市场风险管理的责任。为增强分行业务的自主性和市场反应能力,部分城市商业银行仅对存、贷款业务实施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对于票据业务和同业业务,则要求资金来源与运用必须匹配进行,包括期限匹配、金额匹配、利差锁定,从而有效控制市场风险,并避免流动性风险;由于现阶段我国利率还未完全市场化,对于按照央行利率政策执行的业务,需合理判断利率是处于上行阶段还是下行阶段,从而确定业务利率是随央行利率调整而浮动还是固定不变。
3.合理配置经济资本
年初,总行会根据董事会下发的全行实际资本积累及资本规划,按照风险偏好及风险政策,考虑银监会资本充足率要求,提出经济资本总量控制目标,并根据全行发展战略和各分行的业务计划,下达分行当年的风险资产和经济资本计划额度。分行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需根据分行现有业务规模及结构、当年业务计划和业务发展策略,对总行下达的风险资产和经济资本计划进行分配,实现既确保有充足的资本覆盖风险,又实现经济资本回报的最大化。如客户通过存入保证金申请签发银行承兑汇票,敞口额度占用风险资产并消耗经济资本,银行同时可收取签票手续费和风险资产占用费用;票据业务需占用风险资产并消耗经济资本,但也带给银行一定的利差收入。因此,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在分配经济资本时,需考虑不同业务占用的风险资产和经济资本数量以及经济资本回报率水平,从而确定不同业务的规模控制额度。
4.平衡短期与长期发展目标
协调好短期与长期发展目标是一家分行立足当地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设立分行的地方一般都是直辖市、省会城市等,金融市场相对比较发达,同业竞争比较激烈。对于当地的大项目和大客户,城市商业银行与国有大型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相比无任何竞争优势,主要的竞争策略就是降低利率,以牺牲效益为代价争取客户。因此,这一阶段的资产负债管理工作显得尤其重要,需做好大项目、大客户的业务筹划,合理分配经济资本,以牺牲较小的效益实现较大的业务回报;同时,以经济资本配置促进总行特色业务的拓展,如对于小微企业、中小和农贷业务以及其他总行力推的特色产品,在风险资产计量和经济资本配置方面予以倾斜,从而实现总行发展战略在当地的落地。
参考文献:
[1]人民银行.关于对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通知.1994.2.
[2]银监会.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2004.12.
[3]银监会.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2009.
关键词:商业银行管理NIM资产负债管理政策建议
一、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效率的度量指标选择
资产负债管理(ALM)是国外商业银行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使用的一种经营管理方法,具体指在给定的风险承受能力和约束下,为企业财务目标而制定,实施,监督和修正企业资产和负债的有关决策。资产负债管理是一种全方位的管理方法,它代表了当今国际上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先进水平,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资产负债管理的效率,主要是指通过资产负债管理,商业银行实现其经营目标——利润最大化的程度和效率。通常以两种方法来衡量:生产/成本边界法(Production/CostFrontler,P/C-F)和净息差法(NIM)。P/C-F方法以效率最高的银行作为效率前沿,其他银行以此为标准进行比较、衡量银行的效率水平。在NIM法中,将银行的净息差(净利息收入的收益率,即净利息收入与平均生息资产规模的比值)作为效率分析的核心。
根据产业组织的观点来看,净利息收入是银行经营管理的基础。一般来说,随着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技术的提高,商业银行能够有效地对资金来源和运用,资金期限、资金的利率结构等进行合理的搭配,从而降低资金成本,提高资产收益,使利差收入增加,从而增加银行的经营收入。Berger(1995)以及DemirguKuntandHuizInga(1999)指出,净息差法(NIM)的优点不仅仅是简单方便,也包含着商业银行效率的许多重要信息。
银行收入结构从整体上可分为三部分利息收入、非利息收入和非营业收入。在早期,银行收入绝大部分来自于传统存、贷业务的利差收入。随着金融行业的不断发展,银行业的收入结构和业务范围也在不断变化,利息收入所占比重不断缩小,非利息收八的比重不断扩大。即便如此,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在总收入中仍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当前世界大银行利息收入约占60%左右,非利息收入可占到总收的40%左右。因此,可以认为,NIM仍是决定大多数商业银行盈利性的主要变量。
当然,利用净息差(NIM)来衡量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效率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从社会福利的角度来说,并不存在一个固定的规则来说明净息差越高越好、还是越低越好。因为,一方面较高的净息差确实代表着银行经营管理效率的提高,但是作为一个产业,较高的利差也同时说明了该产业市场结构存在垄断性、政府管制成本较高。因此,仅使用NIM考察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效率,得到的结论可能不够全面。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净利息收入和非净利息收入占了银行净收入的绝大比重。在忽略营业外收入的前提下,总资产回报率(ROA)不仅衡量了银行最重要的存贷业务(表现为NIM),同时也衡量了中间业务的管理状况。所以,在衡量资产负债管理水平和效率时,以ROA作为辅助工具,可以得出更全面的结论。
在本文中,将以NIM为核心,同时辅助参考ROA,来考察商业银行利用资产负债管理实现经营目标的效果。基于数据的获得的便利性,本文通过分析、对比已上市银行的NIM指标,来研究中国银行业资产负债管理的效率。在时间上,则选择自2007年开始,因为2007年3月份中国进入新一轮升息周期,而2008年11月开始又迅速下调利率,在如此短的时间内经历完整的加息,降息周期,对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二、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效率的检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从1994年起,国内商业银行开始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世界著名的大银行纷纷倒下,由于开放程度不足,中国银行业所受的影响非常有限,取得了独树一帜的好成绩。
2008年,14家上市银行的净利润达到3753.35亿元,同比增长30.5%。在14家上市银行大规模集体加大拨备的情况下,2008年资本回报率仍然高达17.6%。比2007年,2006年分别提高2.38和5.28个百分点,显著高于全球银行业平均水平。
为了应对全球金融海啸造成的国内经济持续下滑,2008年下半年以来货币政策不断放松,连续降息造成利差持续缩小,2009年第一季度银行业实现的净利息收入同比下降超过一成,使14家上市银行仅实现净利润1087.5亿元,同比下降8.9%。
从2008年一季报可以发现,14家上市银行的息差出现较为严重的分化,见表1。环比降幅最低的是深发展,其次是宁波银行和华夏银行,同比降幅最低的是民生银行,其次是南京银行和宁波银行。总体上看大型银行NIM更加平稳,这是由于商业银行资产规模越大,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配置资产和负债,从而获得更高的收益,减少资金成本和管理成本,提高银行的净息差。
NIM的不同降幅直接导致利息净收入的不同表现,整体银行业净利息收入环比下降10.7%,只有深发展和宁波银行利息净收入实现正增长,其他银行均为负增长。南京银行,交通银行和兴业银行降幅在7%以内,个别银行超过10%,见图1。
ROA是对银行分配和管理资源效益的基本衡量指标,ROA的高低决定了银行对于息差变动的缓冲能力。ROA越高,同样程度的息差下降,对于业绩的影响就会越小,反之亦然。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ROA水平提升很快,尤其是在2007年度的加息周期中,商业银行更是迎来了发展的黄金阶段。随着降息周期的到来,各银行盈利能力受到冲击,表现为ROA也开始下降,见表2。总体上看,大型银行ROA波动幅度明显小于中小银行,显示出良好的平稳性,表明大型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水平较高。
三、资产负债管理水平的国内外对比
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美国主要银行业NIM也呈现下滑态势,区间位于2%-5%之间。其中,富国银行历史净息差水平较高,在2000年2003年曾达到5%以上,美国银行和USB净息差的回落有限。而日本银行的整体NIM水平较低,大于1%-2%之间,明显低于美国银行业水平,这主要是与“流动性陷阱”和“过度银行化”的
特殊国情有关。香港各大银行的NiM则基本上保持在2%3%之间,稳定率较高。
由于国外银行一般不受75%的存贷比限制,使国外银行业NIM水平一直高于国内水平。不过由于发达国家在80年代初基本上都实现了利率市场化,银行业竞争激烈,存款的实际取得成本要高于中国,激烈的竞争也导致国外银行的NIM不断收窄。
毫无疑问,金融危机给银行业资产负债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冲击,相比之下,国外银行受到的影响明显大于国内银行。对比这些知名国际银行,可以发现,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在资产负债管理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尤其是2003年以来,平均NIM水平开始大幅提升,这与我国商业银行开始实施股份制改造、进行注资并剥离不良资产,同时商业银行自身也在进行公司治理结构和经营机制改革密不可分。随着国内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效能的不断提高,再加上美国银行业受金融危机;冲击发展受阻,国内银行业NIM水平开始接近于国际一般水平,见图2(由于数据获得的限制和计算的简便,在计量中美银行业NlM平均值时,采用的是简单的算术平均法,而没有使用资产加权平均法)。
四、结论及建议
本文使用NIM指标,衡量了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效率,具体结论如下2003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效能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是,为了应对全球金融海啸造成的中国经济快速下滑,2008年下半年以来货币政策不断放松,造成利差持续缩小,对银行业资产负债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但是总体上看,大型银行N『M更加平稳,抗冲击能力更强。如果从盈利能力来考察,大型银行显示出良好的平稳性,ROA波动幅度明显小于中小银行,也表明大型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水平较高。另外,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通过实施股份制改造,银行业资产负债效能不断提高,再加上国外银行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大,使国内银行业在资产负债管理效能方面开始接近与国际水平。
如果对我国银行业资产负债管理水平做一个展望,笔者认为,未来商业银行资产管理效率提升空间较大。2008年度各商业银行NIM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与我国实行的宽松货币政策密不可分。央行在短短4个月内下调5次基准利率,六个月至一年期贷款利率从7.47%下调至5.31%,一年期存款利率从4.14%下调至2.25%。经济环境的恶化使投资渠道更窄,造成银行存款回流和定期化趋势,2009年第一季度定期存款占比开始接近50%,出现抬头迹象,这些都增加了银行的资金成本,给资产负债管理增加了难度。出于谨慎的考虑,各银行纷纷增加了收益率偏低的票据贴现的比例,影响了生息资产的收益率,而信贷窗口指导的取消,带来了新一轮信贷投放井喷,充裕的资产供应进一步压低了银行业的溢价能力,严重影响了银行的利息收入。
未来随着银行业资产和负债重定价的进行,NIM下降的压力将大大减轻。国内银行业净息差最坏的时刻已经到来。一般来说,当预测市场利率上升时,通过资产负债管理将利率敏感缺口调整为正,同时主动增加负债比重,以控制综合成本,也可以转移市场利率变动带来的风险。随着宽松货币政策开始收紧,未来银行业的NIM也会随之提升。另外,相关研究指出,贷款增速见顶之后息差即会改善,而息差见顶后贷款增速会再度上升。由于本轮贷款增速自2008年11月开始回升,由此推算,净息差有望在半年后企稳回升。
从国外经验分析,美国银行业NIM水平与GDP增速相关程度很高,如果将这个规律推广到中国,在2009年经济成功实现“保8”,实现“V”字型反转,则未来银行业NIM也将随着经济的企稳回升而步入新一轮的上升通道。
内容提要:本文试图以NIM为核心,同时辅助参考ROA指标,来考察商业银行利用资产负债管理实现经营目标的效果。结果显示,2005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效率实现了快速提升。2008年下半年以来,货币政策不断放松,造成利差持续缩小,对银行业资产负债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总体上看,大型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水平较高,国内银行业在资产负债管理效能方面开始接近于国际水平。本文对国内银行业未来NIM走势进行了预测,并对如何提高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水平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管理NIM资产负债管理政策建议
一、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效率的度量指标选择
资产负债管理(ALM)是国外商业银行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使用的一种经营管理方法,具体指在给定的风险承受能力和约束下,为企业财务目标而制定,实施,监督和修正企业资产和负债的有关决策。资产负债管理是一种全方位的管理方法,它代表了当今国际上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先进水平,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资产负债管理的效率,主要是指通过资产负债管理,商业银行实现其经营目标——利润最大化的程度和效率。通常以两种方法来衡量:生产/成本边界法(Production/CostFrontler,P/C-F)和净息差法(NIM)。P/C-F方法以效率最高的银行作为效率前沿,其他银行以此为标准进行比较、衡量银行的效率水平。在NIM法中,将银行的净息差(净利息收入的收益率,即净利息收入与平均生息资产规模的比值)作为效率分析的核心。
根据产业组织的观点来看,净利息收入是银行经营管理的基础。一般来说,随着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技术的提高,商业银行能够有效地对资金来源和运用,资金期限、资金的利率结构等进行合理的搭配,从而降低资金成本,提高资产收益,使利差收入增加,从而增加银行的经营收入。Berger(1995)以及DemirguKuntandHuizInga(1999)指出,净息差法(NIM)的优点不仅仅是简单方便,也包含着商业银行效率的许多重要信息。
银行收入结构从整体上可分为三部分利息收入、非利息收入和非营业收入。在早期,银行收入绝大部分来自于传统存、贷业务的利差收入。随着金融行业的不断发展,银行业的收入结构和业务范围也在不断变化,利息收入所占比重不断缩小,非利息收八的比重不断扩大。即便如此,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在总收入中仍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当前世界大银行利息收入约占60%左右,非利息收入可占到总收的40%左右。因此,可以认为,NIM仍是决定大多数商业银行盈利性的主要变量。
当然,利用净息差(NIM)来衡量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效率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从社会福利的角度来说,并不存在一个固定的规则来说明净息差越高越好、还是越低越好。因为,一方面较高的净息差确实代表着银行经营管理效率的提高,但是作为一个产业,较高的利差也同时说明了该产业市场结构存在垄断性、政府管制成本较高。因此,仅使用NIM考察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效率,得到的结论可能不够全面。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净利息收入和非净利息收入占了银行净收入的绝大比重。在忽略营业外收入的前提下,总资产回报率(ROA)不仅衡量了银行最重要的存贷业务(表现为NIM),同时也衡量了中间业务的管理状况。所以,在衡量资产负债管理水平和效率时,以ROA作为辅助工具,可以得出更全面的结论。
在本文中,将以NIM为核心,同时辅助参考ROA,来考察商业银行利用资产负债管理实现经营目标的效果。基于数据的获得的便利性,本文通过分析、对比已上市银行的NIM指标,来研究中国银行业资产负债管理的效率。在时间上,则选择自2007年开始,因为2007年3月份中国进入新一轮升息周期,而2008年11月开始又迅速下调利率,在如此短的时间内经历完整的加息,降息周期,对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二、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效率的检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从1994年起,国内商业银行开始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世界著名的大银行纷纷倒下,由于开放程度不足,中国银行业所受的影响非常有限,取得了独树一帜的好成绩。
2008年,14家上市银行的净利润达到3753.35亿元,同比增长30.5%。在14家上市银行大规模集体加大拨备的情况下,2008年资本回报率仍然高达17.6%。比2007年,2006年分别提高2.38和5.28个百分点,显著高于全球银行业平均水平。
为了应对全球金融海啸造成的国内经济持续下滑,2008年下半年以来货币政策不断放松,连续降息造成利差持续缩小,2009年第一季度银行业实现的净利息收入同比下降超过一成,使14家上市银行仅实现净利润1087.5亿元,同比下降8.9%。
从2008年一季报可以发现,14家上市银行的息差出现较为严重的分化,见表1。环比降幅最低的是深发展,其次是宁波银行和华夏银行,同比降幅最低的是民生银行,其次是南京银行和宁波银行。总体上看大型银行NIM更加平稳,这是由于商业银行资产规模越大,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配置资产和负债,从而获得更高的收益,减少资金成本和管理成本,提高银行的净息差。
NIM的不同降幅直接导致利息净收入的不同表现,整体银行业净利息收入环比下降10.7%,只有深发展和宁波银行利息净收入实现正增长,其他银行均为负增长。南京银行,交通银行和兴业银行降幅在7%以内,个别银行超过10%,见图1。
ROA是对银行分配和管理资源效益的基本衡量指标,ROA的高低决定了银行对于息差变动的缓冲能力。ROA越高,同样程度的息差下降,对于业绩的影响就会越小,反之亦然。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ROA水平提升很快,尤其是在2007年度的加息周期中,商业银行更是迎来了发展的黄金阶段。随着降息周期的到来,各银行盈利能力受到冲击,表现为ROA也开始下降,见表2。总体上看,大型银行ROA波动幅度明显小于中小银行,显示出良好的平稳性,表明大型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水平较高。
三、资产负债管理水平的国内外对比
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美国主要银行业NIM也呈现下滑态势,区间位于2%-5%之间。其中,富国银行历史净息差水平较高,在2000年2003年曾达到5%以上,美国银行和USB净息差的回落有限。而日本银行的整体NIM水平较低,大于1%-2%之间,明显低于美国银行业水平,这主要是与“流动性陷阱”和“过度银行化”的特殊国情有关。香港各大银行的NiM则基本上保持在2%3%之间,稳定率较高。由于国外银行一般不受75%的存贷比限制,使国外银行业NIM水平一直高于国内水平。不过由于发达国家在80年代初基本上都实现了利率市场化,银行业竞争激烈,存款的实际取得成本要高于中国,激烈的竞争也导致国外银行的NIM不断收窄。
毫无疑问,金融危机给银行业资产负债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冲击,相比之下,国外银行受到的影响明显大于国内银行。对比这些知名国际银行,可以发现,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在资产负债管理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尤其是2003年以来,平均NIM水平开始大幅提升,这与我国商业银行开始实施股份制改造、进行注资并剥离不良资产,同时商业银行自身也在进行公司治理结构和经营机制改革密不可分。随着国内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效能的不断提高,再加上美国银行业受金融危机;冲击发展受阻,国内银行业NIM水平开始接近于国际一般水平,见图2(由于数据获得的限制和计算的简便,在计量中美银行业NlM平均值时,采用的是简单的算术平均法,而没有使用资产加权平均法)。
四、结论及建议
本文使用NIM指标,衡量了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效率,具体结论如下2003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效能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是,为了应对全球金融海啸造成的中国经济快速下滑,2008年下半年以来货币政策不断放松,造成利差持续缩小,对银行业资产负债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但是总体上看,大型银行N『M更加平稳,抗冲击能力更强。如果从盈利能力来考察,大型银行显示出良好的平稳性,ROA波动幅度明显小于中小银行,也表明大型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水平较高。另外,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通过实施股份制改造,银行业资产负债效能不断提高,再加上国外银行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大,使国内银行业在资产负债管理效能方面开始接近与国际水平。
如果对我国银行业资产负债管理水平做一个展望,笔者认为,未来商业银行资产管理效率提升空间较大。2008年度各商业银行NIM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与我国实行的宽松货币政策密不可分。央行在短短4个月内下调5次基准利率,六个月至一年期贷款利率从7.47%下调至5.31%,一年期存款利率从4.14%下调至2.25%。经济环境的恶化使投资渠道更窄,造成银行存款回流和定期化趋势,2009年第一季度定期存款占比开始接近50%,出现抬头迹象,这些都增加了银行的资金成本,给资产负债管理增加了难度。出于谨慎的考虑,各银行纷纷增加了收益率偏低的票据贴现的比例,影响了生息资产的收益率,而信贷窗口指导的取消,带来了新一轮信贷投放井喷,充裕的资产供应进一步压低了银行业的溢价能力,严重影响了银行的利息收入。
未来随着银行业资产和负债重定价的进行,NIM下降的压力将大大减轻。国内银行业净息差最坏的时刻已经到来。一般来说,当预测市场利率上升时,通过资产负债管理将利率敏感缺口调整为正,同时主动增加负债比重,以控制综合成本,也可以转移市场利率变动带来的风险。随着宽松货币政策开始收紧,未来银行业的NIM也会随之提升。另外,相关研究指出,贷款增速见顶之后息差即会改善,而息差见顶后贷款增速会再度上升。由于本轮贷款增速自2008年11月开始回升,由此推算,净息差有望在半年后企稳回升。
从国外经验分析,美国银行业NIM水平与GDP增速相关程度很高,如果将这个规律推广到中国,在2009年经济成功实现“保8”,实现“V”字型反转,则未来银行业NIM也将随着经济的企稳回升而步入新一轮的上升通道。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 商业银行 资产负债管理 现状 对策
一、引言
资产负债管理是银行、证券、保险和基金等金融机构常用的一种管理手段。资产负债管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资产负债管理,是指金融机构按一定的策略进行资金配置来实现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的目标组合。狭义的资产负债管理,主要指在利率波动的环境中,通过策略性改变利率敏感资金的配置状况,来实现金融机构的目标,或者通过调整总体资产和负债的持续期,来维持金融机构正的净值。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实质上是指对于银行资产负债表中各个项目的总量结构进行计划,操作和控制,在确保商业银行流动性充裕和安全的情况下,以最小的成本费用来获取最大的收益。资产负债管理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一直被普遍应用于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中,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007年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大批的商业银行陷入倒逼和重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导致银行经营中过度使用金融杠杆,从而累积了大量的风险,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全球金融危机给我国的商业银行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也开始浮出水面。
二、金融危机暴露的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问题和缺陷
我国的商业银行虽然一直以来运用资产负债管理,但是与西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在理论和实践上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我国的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主要采用的是比较简单,直观,明确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利率市场化的改革的推进,尤其是在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方法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逐渐暴露出来。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如何尽快地向规范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和风险管理过渡,是我国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和风险管理与国际惯例相比还存在较大差异,有很多需要不断改进的地方。
1.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流动性差
我国的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在结构安排方面存在着很多的不合理之处,导致银行的流动性比较差,容易引发流动性短缺的危机。我国商业银行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借款来维持其流动性需要,银行的自有资金不足,资本充足率比较低。商业银行的资产配置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贷款占较大比重,银行的资产形式单一;短期贷款被长期占用;各种形式的政策性资金占用仍占有一定的比重;资产质量较差,机构调整困难,银行经营风险较大。另外,银行的负债也存在着很多的结构问题:居民储蓄存款成为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负债形式单一;国有银行资本金不足;长期以来养成了对中央银行资金的过度依赖;主动性负债量少,形式单一。商业银行在资产负债结构中存在着这些问题,导致银行存在着很大的流动性风险,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很容易引发一些问题。
2.利率管制导致银行存贷比高,利差收入成为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
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实行利率管理政策,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基本上是由中央银行来确定,这导致商业隐含的存贷款利差很大,银行的利差收入成为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在银行的收入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而在国外的商业银行中,由于利率完全由市场决定,利差收入在银行的收入中只占有很小的比例,其收入的主要来源为表外业务,中间业务和投资等业务。过去5年,在中国银行业的主要利润中,利息净收入和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一直都是他们利润的主要来源。《中国经济周刊》联合万得资讯的统计显示,2010年,16家上市银行利息净收入达到1.4万亿元,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为2978亿元,营业收入达到1.7万亿元;2009年,16家上市银行利息净收入达到1.1万亿元,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为2252亿元,营业收入达到1.4万亿元;2008年,16家上市银行利息净收入达到1.2万亿元,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为1796亿元,营业收入达到1.4万亿元;2007年,16家上市银行利息净收入达到9587亿元,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为1396亿元,营业收入达到1.1万亿元。2007―2010年,16家上市银行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最低为70%,最高甚至达到101%;中间业务普遍在20%以下,大部分都在10%以下。而据全球银行与金融机构分析库bankscope的统计,欧美甚至东盟地区的商业银行,息差占比一般只有50%~60%左右,中间业务则都在20%以上。
在金融危机和利率市场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中国商业银行的这种经营模式和收入结构存在着很多的不合理之处,对于提升我国银行的国际竞争力有着不利的影响,并存在很大的风险隐患。
3.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低,存在着很大的坏账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中,对于资产的质量管理和风险控制的能力和意识比较差,导致逾期贷款和“两呆”贷款比例远高于商业银行资产风险比例的标准,资产安全性得不到保障,存在着很大的坏账风险。尤其在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展开了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政策,商业银行在这个期间向地方政府发放了巨额贷款。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我国地方政府负债问题开始逐渐的暴露出来,在地方政府的巨额负债中,银行的贷款占有很大比例,这些积累的债务很有可能会导致商业银行出现大规模的坏账和呆账,从而引发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
三、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缺陷的成因
1.我国商业银行自我积累机制的缺失
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的利润分配是金额上缴和少量留利,没有建立起随资产增长而补充自有资金的积累机制,部分国有商业银行多年来信贷资金未能得到应有的补充,从而影响了自身的资金实力,这是目前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其次是缺乏资金运营的约束机制。在对于存贷款来源的控制方面存在着很大的漏洞,存贷款长短期错配,盲目扩张信贷,不断的扩大银行的规模和义务,对于风险的控制能力比较差,这是造成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的根本原因。其次是缺乏有效的经营风险消化机制。坏账准备金的提取和使用未能充分考虑商业银行自身经营风险,提取比例过低,且未能真正消化资产坏账,使国有商业银行资产风险有增无减。
2. 我国居民高储蓄倾向和国家政策的扶持
我国居民的高储蓄倾向和国家政策的扶持,使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比较宽松,银行对于风险控制的意识比较差,国际竞争能力比较差。我国的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居民储蓄,我国居民长期以来的高储蓄倾向使得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比较充裕,在这种情况下,银行的经营环境比较宽松,不重视其他货币业务的发展,不重视对于资产负债结构的配比和控制。其次,我国对于商业银行一直采取扶持政策,中央银行规定的存贷款利率使得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来源非常稳定,存在很大的盈利空间,这种机制使得商业银行不重视对于风险的控制和收入途径来源的创新,使得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比较低。
3. 我国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发展不健全
我国的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发展比较缓慢,作为直接融资平台的资本市场存在很多的问题和漏洞,严格的发审制度使得企业直接融资的难度比较大,导致企业只有通过银行的间接融资来获得发展所需要的资金。这种情况使得银行非常容易获得贷款对象,导致银行对于资产负债的管理不重视。
四、发展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对策
1.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距离建立以中央银行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形成机制的改革目标还有一定差距?银行管理实质上是对利率的管理,银行利润的大部分是通过利息差的控制实现的。因此,只有在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加快对于业务的改革和创新,银行才会更注重对自身资产和负债的管理?
2.商业银行应该积极拓展业务渠道,提高资产负债的质量
我国商业银行应该积极拓展业务渠道,积极发展表外业务,中间业务以及其他投资业务,以增加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提高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质量。适当增加短期贷款的数量,限制中长期贷款数量的增加,增加投资流动性强的证券品种,以降低流动性风险?同时,积极开展和保险?证券?基金等金融机构的合作,尽可能地实现双方的互惠合作,以增强资产的流动性。
3. 加快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改革
健康健全的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是商业银行进行有效的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市场条件。我国要不断加强资本市场的改革,给银行提供更多的投资渠道和资金来源,为银行业务的多元化创造条件,提高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和空间,为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提供更多的手段。另外,要不断加快货币市场的发展,为商业银行的融资提供更好的平台,提高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为商业银行的资金管理提供保障。
4.银行监管机构要积极引导和监督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工作
商业银行的经营和发展,需要银行监管机构进行合理有效的监督和引导。我国的商业银行监管机构,包括中央银行,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要不断采取有效的监管措施和手段,积极监督和引导银行做好资产负债管理工作。另外,监管部门要不断加强对于银行风险管理的监督和控制,积极引导银行开展新业务,拓展投资范围,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质量,从而为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工作提供保障。
五、总结
金融危机的爆发,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同时也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商业银行要积极的吸取经验和教训,认识到自身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不断的进行改革和创新,加强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提高银行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孟艳. 金融危机冲击下资产负债管理的再审视[J]. 金融论坛. 2010(02)
[2] 何浩. 商业银行应对经济周期下行的国际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J]. 国际金融研究. 2009(06)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资产负债管理 策略
一、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带来的影响
(一)加大了银行之间的竞争,降低了银行的利润水平
目前阶段,商业银行的利润主要是靠存款利率与贷款利率之间的差额形成的。然而,随着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后,银行之间为了更好的吸引客户到自己的银行存款,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它们一定会不断的提高银行的存款利率。然而,银行想要提高贷款的利率就不那么容易了,首先,在商业银行的贷款企业它们的议价能力都非常的强,再加上商业银行间的竞争,更是提高了其议价能力,因此,存款利率不断的下降,贷款利率却不能得到相应的提高,这就造成了商业银行的利润水平的下降。
(二)导致银行现行的经营理念与经营方式的落后
我们国家的商业银行的资产管理模式非常的落后,这是长期受传统观念束缚所导致的。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缺乏自主经营与自我约束的机制,企业的经营目标不清晰,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速度。另外一方面,我们国家的商业银行主要从事的是信贷业务,商业银行的资产与负债的结构非常的单一,而且银行的资产与负债在规模和期限上都不能相互的对应,这种单一的资产负债结构阻碍了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速度。与此同时,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门槛非常的高,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一定的垄断性,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强化,我国商业银行现在的经营模式和先进国家的商业银行比较而言,经营理念与经营方式严重落后,这就会造成我国的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
(三)造成了资产负债的管理难度加大以及经营风险的迅速上升
首先,随着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外汇管制的解除,国际资本在我国的流动性正在不断的增加,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也在不断的加快,我国的银行利率都是实行的管制利率,而国际上利率已经实现了市场化,随着国际资本流动性的加强,就造成了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经营环境的多变性,加大了银行对资产负债的管理难度。其次,随着我国进行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没有正确的理论做为指导,没有实际的经验作为借鉴,因此就提高了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很多的商业银行在转型的过程中都借鉴了国外的经验,但是这种经验是否符合我国国情,是否能够加快商业银行转型的速度都是无从考证的。
二、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应对利率市场化的策略
(一)强化政策改革,顺应利率市场化需求
我国的商业银行应该特别关注央行针对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不断的研究利率市场化对于自身到底产生了哪些具体的影响,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政策与措施,逐步启动利率风险管理工作,从而有效防范与化解利率风险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流动性管理与盈利管理带来的不利影响。除此之外,商业银行还应该设置专门的机构来不断的跟踪政策的变化,深入分析其中的利弊,及时拟定应对策略,不断收集整理其他金融企业的成功的经验,扬长避短,保持与其它银行之间的信息沟通的顺畅,避免恶性竞争现象的出现。
(二)转变原来的经营理念与经营方式
随着我们国家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的不断进行,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工作将面临非常大的挑战,我国的商业银行想要在这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能够生存,就必须要站在市场的角度去观察问题,充分的认识到资产负债管理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彻底的转变银行的经营管理理念与经营方式,不断的强化资产负债组合,优化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我国的商业银行必须快速改变这种高资本占用型的经营方式,改变这种过度依赖信贷业务的现状,把质量放在首要,把效益作为最终目标,不断的降低银行的融资成本,提高企业负债的可控性,进而提高商业银行的发展速度。
(三)加强对资产管理的成本管控,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成本管控不是让银行通过节约开支来达到增加利润的目的,而是要通过对费用的管理,不断的优化企业的运营模式,不断的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减少银行的经营风险。首先,对于管理费用要进行精细化的管理,保证各项费用能够真正的转变为价值,能够真正的为银行创造更多的近期利润和远期收益。其次,不断优化商业银行的营运模式,通过进一步的搭建内部组织框架,打造出专业的、能够胜任的业务管理部门以及直营部门,节约商业银行内部的人力成本和管理成本。最后,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率,必须通过不断的培养企业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打造专业化的管理和经营队伍,提高商业银行对于市场的反应速度和对客户的经营能力,从而提高商业银行的发展速度。
三、结束语
利率市场化给我们国家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我国商业银行想要在这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就必须高度重视对于资产负债的管理工作,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不断的转变经营理念与经营模式,适应时代的发展潮流,让我国的商业银行更好的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连平等,《利率市场化:谁主沉浮》[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04.
关键词:资产负债管理 银行绩效 巴塞尔协议Ⅲ
一、引言
在金融管理理论中,资产负债管理(Asset Liability Management)是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理论基石,其核心是使资产和负债项下的各类资金保持总量和结构上的平衡与对称,通过协调配置,以平衡商业银行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之间的关系,实现利润的最大化目标。早期西方商业银行由于负债来源稳定,主要通过对资产的优化组合来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之后,随着商业银行在不同时期经营管理特点的不同,逐渐形成负债管理理论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化以及金融危机的爆发,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日益加深,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21世纪以来,美国和欧洲相继爆发了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并且蔓延成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雷曼兄弟等多家著名金融机构倒闭,给全球金融体系带来了严重冲击,国际金融体系面临重建。
美国于2010年7月21日通过《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案》,对美国金融监管体系进行了深度调整和加强:加大对系统风险的监管、解决“大而不倒”的问题、加强对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的保护、完善对衍生品市场和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等。巴塞尔委员会于同年12月16日颁布了《巴塞尔Ⅲ:一个更稳健的银行及银行体系的金融监管框架》,提出了提升资本质量、提高资本充足率监管标准、引入杠杆率指标、制定新的流动性风险指标并可根据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确定相应的逆周期资本缓释等措施,为商业银行的监管制定了更加严格和细致的规定。我国监管当局根据巴塞尔协议Ⅲ的要求,于2011年4月至2012年6月分别颁布了《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商业银行杠杆率管理办法》、《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等规定,确定以资本充足率、杠杆率和流动性等为核心的监管标准,以准确反映商业银行面临的个体风险和系统性风险。
由此可见,2007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金融体系不断变革,金融监管不断加强,那么,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与其经营绩效呈现出什么样的变化?以美国资产全球排名在前500名的27家商业银行为例,从盈利水平来看,其平均股东回报率2007年为773%,以后逐年下降,2009年出现了全面亏损,平均股东回报率为-127%,随后又逐渐攀升,2012年的平均股东回报率达到862%。但即使美国商业银行的平均股东收益率有所上升,仍未达到危机前2006年1346%的水平。从资产负债项目来看,这些美国商业银行的平均贷款规模从2007年的1 33125亿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1 75323亿美元,年平均增长为634%;平均客户存款规模从2007年的1 53105亿美元增加到了2012年的2 53871亿美元,年平均增长1316%,存款规模的平均增长率远远高于贷款规模的平均增长率;从资本结构来看,资本充足率从2007年的1122%提升到了2012年的1434%。在这种变化趋势下,资产负债比率、流动性比率和资本充足率等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中的主要因素对其经营绩效的影响程度究竟怎样呢?
本文正是基于以上分析的金融背景下,选取美国、欧洲和中国在全球排名靠前的商业银行2007年金融危机以来的面板数据,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最新发展变化及其与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并对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提出了政策性的建议。
二、文献回顾
资产负债管理的文献一般是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的:一是理论模型的分析和运用;二是管理工具和流程的分析和运用。
(一)理论模型的分析和运用
理论模型分析可以分为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
1微观层面分析
微观层面主要运用规划模型,在约束条件下寻求最优解,实现资产和负债项下的最优配置。由于银行的业务是由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收入组成,因此,银行利润最大化的模型可表示为
其中:RA为资产业务利率水平;FTPA为资产业务内部资金价格;A为资产业务规模;FTPD为负债业务内部资金价格;RD为负债业务利率水平;D为负债业务规模;P为中间业务价格;M为中间业务量;C为经营成本。
同时,在利润最大化的模型下,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又要受到多种指标的约束,最常见的约束指标有:资本充足率指标、贷存比指标、流动性指标、单个贷款比例指标和备付金指标等。商业银行就是在这些约束指标下,实现公式(1)目标函数的最大化,这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最常用的基于利润最大化下的资产负债管理规划模型;资产负债管理规划模型主要包括线性规划模型和动态规划模型。
Tektas和Gunay(2005)运用类似的线性规划模型分析了有效的资产负债管理需要实现银行利润最大化同时也要控制和降低各种风险,并且运用资产负债管理模型分析了在危机中不同的管理策略将会如何影响银行的绩效。
2宏观层面分析
宏观层面多运用回归模型,分析在特定时间跨度内影响银行绩效的主要因素。本文将主要采用宏观层面的分析方法。
Cecchetti, King和Yetman(2011) 研究了2007―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发现,经济表现好的国家,其银行都有合理的资本结构、较低的贷存比率和杠杆率、充足的现金账户盈余和外汇储备,这些也都对银行绩效水平产生重要影响。
Arif和Anees(2012)采用多元回归模型,运用2004―2009年22家巴基斯坦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数据,分析了影响流动性风险的主要因素(存款、现金准备、流动性缺口和不良资产准备)和银行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流动性缺口和不良资产准备的增加将会减少银行的绩效。
(二)管理工具和流程的分析和运用
DiRollo(2000)认为资产负债管理对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交易都是需要的,可运用的管理工具主要有:期限结构、利率市场特征、特殊交易事项、情景模拟、资产组合、蒙特卡洛随机模拟和资产负债平衡计划等,可以得出资产负债管理的有用结果,主要有缺口或头寸分析、敏感性分析、在险价值分析和模拟分析等。
Black,Brown和Moloney(2003)认为资产负债管理流程是:首先收集建立数据库,将资产负债表内外的数据(包括提前偿还、内部资金价格和对冲等),结合市场和历史的数据(包括价格、利率、波动率和相关性等),形成资产负债管理的数据库;其次进行分析,通过运用动态策略、期权、资本分配、边际收益等方式进行情景模拟、压力测试和风险评估;最后向管理高层呈现资产负债管理的结果,主要有盈利预测、资产负债和利润表分析、流动性资金报告、VaR报告、缺口报告和资本配置等。
三、理论模型与方法
(一)模型选择和变量说明
本文以面板数据模型为基础,研究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与经营绩效之间最新发展的关系。面板数据是把时间序列沿空间方向扩展,或把截面数据沿时间扩展构成的数据集合。面板数据模型是建立在面板数据之上、用于分析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计量经济模型。面板数据模型的基本形式为
1被解释变量
本文选取股东回报率(ROE)作为被解释变量。衡量银行绩效的指标主要有净利润、每股收益、净息差、资产利润率和股东回报率等,为有效衡量商业银行给股东所带来收益的效率,本文在衡量银行绩效指标中选取股东回报率,股东回报率=净利润/平均股本。
2解释变量
(1)资产负债结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比例是资产负债管理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的核心为贷款业务,负债业务的核心为存款业务,商业银行获得稳定的客户存款是稳健经营的基础。因此,本文用贷款规模和客户存款规模的比率来代表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比率,以体现出商业银行核心资产和负债业务的占比情况。
(2)流动性结构。流动性是商业银行清偿能力的体现,流动性管理也是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以流动性资产对存款和借款总规模的比率来表示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情况。
(3)盈利资产结构。在资产业务中,盈利资产的占比反映出商业银行盈利的能力,本文选取平均盈利资产与平均资产的比率来表示商业银行盈利资产的结构。
(4)资本结构。资本结构反映出商业银行面临的监管压力,属于资产负债管理中的约束性指标。本文选取资本充足率来代表资本结构,资本充足率为净资本与加权风险资产的比例,实际上也是银行杠杆率的另一个表现。资本充足率与杠杆率呈反向变动,如果资本充足率高,则杠杆率就会低。
(5)证券化结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原因之一是由于商业银行持有的证券投资占总资产的比重不断攀升,当次贷危机发生后,商业银行持有的相关证券资产市值锐减,从而使银行业遭受巨额减值损失,部分银行难以靠自身的盈利消化危机。本文选取证券总额和资产总额的比例来代表商业银行的证券化结构,商业银行的证券化结构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其非传统性存贷款业务的占比情况。
3控制变量
本文选取的控制变量如下:国家信用评级和银行信用评级,主要表明不同国家的国家风险和不同商业银行自身的信用程度;同时,在研究中国商业银行时,选择了是否在A股和H股上市两个控制变量。变量定义与计算方法见表1。
表1变量定义与计算方法
为研究美国、欧洲和中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与经营绩效变化的关系,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Bankscope银行财务数据库和上市商业银行的年报。Bankscope数据库是由欧洲财务数据库提供商Bureauvan Dijk(BvD)与国际银行业权威机构FitchRating(惠誉)合作的,是国际公认的银行财务信息数据库,数据质量具有广泛认可度,因此,采用Bankscope银行财务数据库与上市商业银行年报的数据可信度较高,数据质量能够得到保证。
按照Bankscope银行数据库的资产排名,美国和中国分别选取在全球排名前500家的商业银行,分别有27家和23家;欧洲选取在全球排名前200家商业银行,有44家,其中英国8家、德国4家、法国8家、意大利4家、西班牙4家、比利时4家、荷兰2家、爱尔兰2家、丹麦2家、瑞典2家、葡萄牙1家、芬兰1家、希腊1家、卢森堡1家。时间跨度为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即2007―2012年共6年的数据。因为部分银行数据缺失以及剔除异常数据,故本数据为非平衡面板数据。以上三个地域的银行总共有94家,所选择的每家商业银行都为各自地域的典型样本,总共为519个样本,具有较高的代表性,可以体现出这些地域商业银行的主要特征。
四、计量结果与分析
(一)数据特征分析
根据以上数据选取原则,可得到美国、欧洲和中国的商业银行2007―2012年的股东回报率、流动性结构、盈利资产结构、资本充足率以及证券化结构等指标(具体见表2)。
表2主要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单位:%,个
以股东回报率指标为例,各地域2007―2012年数据值及变动情况如图1所示。由表2和图1可知,整体上来看,商业银行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比较大,2007年到2009年美国和欧洲商业银行的盈利状况在逐年下降,2010年到2012年美国和中国的商业银行盈利状况有所改善,欧洲商业银行的盈利状况仍处在波动中。从各地域来看,中国商业银行2007―2012年股东回报率的平均值为1710%,高于美国和欧洲的商业银行;标准差为641%,低于美国和欧洲商业银行的标准差,表明其波动性较小,2007年以来产生的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冲击较小。比较美国商业银行和欧洲商业银行可以看出,美国商业银行的平均股东回报率要高于欧洲商业银行,波动性要小于欧洲商业银行,表明美国商业银行受影响程度要小于欧洲商业银行。
图1 2007―2012年美国、欧洲和中国商业银行股东回报率变动情况
(二)回归结果分析
本文基于公式(3)的计量模型对美国商业银进行回归,得到模型Ⅰ的估计结果;基于公式(4)的计量模型对欧洲商业银行进行回归,得到模型Ⅱ的估计结果;基于公式(5)的计量模型对中国商业银进行回归,得到模型Ⅲ的估计结果。
表3回归分析结果:资产负债管理对银行绩效的影响
为确定面板数据模型的类型,运用F检验分析是建立混合模型还是建立个体固定效益模型,运用Hausman检验判断是建立个体随机效应模型还是个体固定效应模型。以F检验为例,在美国商业银行模型Ⅰ中,F(26,127)=1143,表明在1%显著水平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因此,该模型应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运用Hausman检验,检验概率为0082,表明在10%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建立个体随机效应模型,应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同理,模型Ⅱ和模型Ⅲ均适合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
运用样本数据对模型进行回归。回归模型估计选择最小二乘方法,由于模型中存在横截面异方差,故采用截面加权估计法,属于广义最小二乘法估计(Generalized Least Squares)。
在模型Ⅰ中,对美国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资产负债管理中各变量的回归系数均在5%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样本量为160个,模型的拟合度R2为79%,拟合度较好。同理,可以得到模型Ⅱ和模型Ⅲ的回归系数和统计量,具体见表3的回归分析结果。
1银行经营绩效的深层次分析
从图1来看,中国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受危机影响较小,并且一直保持在较高的盈利水平。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商业银行国际业务占比较小,受次贷和欧债危机影响程度较低;另一方面,我国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于2008年11月推出4万亿元投资计划以及一系列扩大内需的刺激措施,同时也带动了我国商业银行贷款规模的大幅增长。对于贷款规模的大幅增长,应用辩证的观点进行分析。根据央行公布数据,从2008年12月开始,我国金融机构贷款规模有明显增长(具体见图2),2009年和2010年全年分别增加1055万亿元和836万亿元。这些贷款的发放主要又是以中长期贷款为主,2009年和2010年中长期贷款投放规模分别为714万亿元和695万亿元,占总贷款比重分别为6766%和8316%。如果以2009年投放的中长期贷款为例计算产生的效益,假设利差采用三年期存贷款利差207%,则其在未来三年每年产生的利润为1 477亿元,而根据银监会公布的数据,我国商业银行2010年全年净利润为7 637亿元根据银监会统计口径,商业银行为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未包含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因城市商业银行盈利规模较小,所以,此口径下盈利规模代表了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盈利规模。,中长期贷款产生的利润约占净利润的19%,即使再扣除部分经营成本,依然占净利润较高的比重。由此可见,由于政府经济刺激政策使我国商业银行的效益得到了较稳定的增长,如果扣除此因素,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并不会如图1所示的一直保持稳定的增长。同时,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危机期间投放贷款的资产质量情况也需重点关注,如果宏观经济形势和企业经营状况出现较大的改变,银行资产质量状况恶化,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将会产生明显下降。此外,从资产负债角度来看,2009年和2010年我国商业银行存款规模分别增长1335万亿元和1213万亿元,而定期存款仅分别增长429万亿元和221万亿元,远远低于中长期贷款的增长,这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特别是流动性和期限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图2 2007―2012年中国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和中长期贷款每月增量
从美国商业银行来看,其盈利水平已经从次贷危机中逐步得到了恢复。次贷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金融监管制度缺失造成的,美国放宽对金融业的限制、过度推进金融创新和金融衍生产品,再加上利率水平上升、房价下跌,次级信用借款人无力偿还贷款,从而产生危机。美国监管当局在危机发生后,不断改革监管体制,加强金融监管,从实际情况来看,取得一定成效,其做法值得我国监管当局借鉴。
从欧洲商业银行来看,欧债危机对欧洲商业银行的影响还远未结束。2009年10月以来,由于希腊、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和西班牙等欧洲国家经济衰退、内部产业结构失衡、过度举债和财政赤字恶化等原因,导致这些国家债务评级相继被下调,从而引发了欧债危机并在不断蔓延,2013年3月塞浦路斯又成为新的申请救助的国家。由于欧洲银行业持有大量的欧元区债券,导致商业银行盈利遭受巨额损失。以希腊银行为例,其信用评级已经由2007年的A级被逐步下调到2012年的CCC级;负债规模从2009年的711亿欧元逐年下降,2012年已经降到了587亿欧元,贷款规模在712亿欧元和769亿欧元之间变动;2011年和2012年分别出现了123亿欧元和21亿欧元的亏损。欧盟和欧洲央行虽然采取了相应的拯救措施和金融监管制度改革,但效果仍待观察。
2金融监管政策变革下的资产负债管理
此次金融危机暴露出了美国金融监管体系的不足:联邦和州均设有金融监管机构的双层多头金融监管模式,缺乏有效的监督协调机制;监管内容和范围有限,对涉及银行、证券和基金等多个领域的金融机构监督管理滞后;监管方式较为单一,对于高杠杆、高关联性和不对称性强的金融衍生产品和创新业务缺乏有效的管理。为建立市场稳定监管、审慎监管和金融市场商业行为监管的金融监管体系,美国政府先后公布了《现代金融监管架构改革蓝图》和《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案》,对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进行了重新的平衡,对金融监管体系进行了加强,这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最大规模的一次金融监管改革,主要措施有:成立金融稳定监管委员会,加强对银行控股公司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风险的监管,促进市场自律;限制“大而不倒”机构的过度扩张并建立有序的破产处置和自救机制;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限制金融衍生产品的投机交易,强化评级机构监管,注重保护投资者权益。此外,法案的第171条即“科林斯修正案”(Collins Amendment)明确对所有美国存款类金融机构及其控股公司设立了最低杠杆率和资本要求,并且规定,巴塞尔协议Ⅲ只有在相关规定比美国最低杠杆率和资本要求更严格时才会被采用。由此可见,美国对杠杆率以及资本的监管比巴塞尔协议Ⅲ更加严格。美国金融监管改革呈现出以下特点:从多头功能性监管模式转向更为集中的目标性监管模式;从局部性风险监管转向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监管;加强全部金融机构的全方位监管,保护消费者和投资者权益;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性合作。正是由于美国监管当局采取的这些措施,使美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中的多项关键性指标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商业银行加大负债业务的拓展力度,资产负债比率逐步下降;不断加强资本充足率的管理,资本充足率不断攀升;但流动性并未得到明显改善。
金融危机爆发前,英国金融监管集中在金融服务局,该局未能有效防范风险;同时,英格兰银行没有有效维护金融稳定的手段。为加强金融监管,适应发展的需要,英国政府先后通过了《2009年银行法》和《金融服务法》,这标志着新的金融监管体制的建立。英国金融监管改革赋予中央银行宏观审慎管理的职能和工具,同时为加强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之间的协调,将微观审慎监管职能回归到中央银行。具体来讲,明确英格兰银行的金融监管职能,下面新设金融政策委员会,负责宏观审慎监管;取消金融服务局,新设审慎监管局,作为英格兰银行的下属机构,负责对各类金融机构进行审慎监管;新设金融行为监管局,负责监管各类金融机构的业务行为,促进金融市场竞争,并保护消费者。《金融服务法》还要求建立多层次的监管协调合作机制,避免监管重复和监管真空。与此同时,金融危机也充分暴露出了欧盟在金融监管上各国条块分割和决策程序过于烦琐的弊端,欧盟和欧洲央行针对金融危机采取的主要改革措施有:一是通过财政政策来改善宏观经济环境,严格控制财政支出,减少社会福利;二是建立新的欧洲金融监管框架,实现监管标准的统一和监管体制的协调。其中,欧盟金融监管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成立欧盟系统风险委员会作为宏观监管部门,控制系统性风险;建立欧洲金融监管系统,强化欧盟的微观金融监管和协调机制;扩大金融监管范围,加强金融机构的全面风险管理;成立跨国稳定小组,加强各成员国之间应对危机的金融监管合作。由于英国和欧洲监管当局采取措施的时间相对较短,同时,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不断持续中,因此,这些措施对欧洲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影响尚未得到较明显体现:资产负债比率虽有一定程度下降,但仍然偏高;流动性并未得到较好改善;证券化资产占比则相对比较稳定。
3资产负债管理与银行绩效
资产负债管理中主要因素最新变化及其与银行绩效的关系具体如下:
(1)资产负债结构与经营绩效
国际金融危机后,各地域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率变化为:①美国和欧洲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率偏高,在金融监管制度不断加强的环境下,其加大了负债业务的拓展力度,资产负债比率逐步下降,美国商业银行平均资产负债比率2007年为9753%,到2012年逐步波动下降到8227%,平均为8778%;欧洲商业银行平均资产负债比率2007年为14375%,2012年为13138%,平均为14356%。②中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率偏低且变动不大,2007年平均资产负债率为6775%,2012年为6903%,平均为6759%。在这种变化趋势下,美国、欧洲和中国商业银行贷款规模与客户存款规模的比率和经营绩效均呈现出同向变动,这是一种长期变化趋势,但回归系数分别为0068、0040和0102,表明资产负债比率变化对经营绩效的影响程度有限。
此外,从资产负债比率可以看出美国、欧洲和中国商业银行经营理念的不同:美国和欧洲的商业银行更倾向投资于收益性高的资产业务,而稳定的客户存款规模相对较小,这也与西方国家高度信用化和高消费的生活方式有关;中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率相对较低,一方面是我国颁布的《商业银行法》中明确规定了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中的贷存比监管指标,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的比例不得超过75%,另一方面虽然我国资本市场有了较快发展,但居民持有的货币资产主要还是存进银行,商业银行的负债来源相对稳定。
(2)流动性结构与经营绩效
美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结构与经营绩效呈负相关,欧洲和中国的商业银行流动性与经营绩效呈正相关。美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资产的占比最低,而且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2007年为1494%,2012年为1273%,平均为1415%;欧洲商业银行流动性也未有明显改善,2007年为3218%,2008年下降到2286%,之后维持在25%~27%,2007―2012年平均为2696%;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相对比较稳定并逐年增加,平均为3103%。这表明: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和欧洲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并未得到明显提高,流动性风险仍然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面临的重要课题。对于中国商业银行来讲,流动性风险对经营绩效影响程度有限,回归系数仅为0127,主要原因是我国商业银行以经营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为主,表外业务和衍生业务占比较小,流动性对经营绩效的影响不明显。
(3)资本结构与经营绩效
美国和欧洲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与经营绩效产生明显的同向变化,中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与经营绩效呈现弱的反方向变化。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巴塞尔协议Ⅲ提出了确定更高资本充足率的要求,美国和欧洲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中不断加强资本充足率的管理,资本充足率呈现出不断攀升的趋势,美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从2007年的1121%提升到2012年的1434%,欧洲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从2007年的1096%提升到2012年的1541%,资本充足率的提升使商业银行的安全性得到了提高。相比较而言,中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与经营绩效相关性不大,中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基本都维持在12%左右的水平,并未有明显的提升。
(4)证券化结构与经营绩效
从证券化结构来看,欧洲商业银行证券化资产占比最高且相对比较稳定,2007―2012年的平均水平为3190%;中国商业银行证券化资产占比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从2007年的2304%下降到2012年的2065%;而美国商业银行证券化资产占比则从2007年的1603%提高到2012年的2454%。从证券化结构与经营绩效的关系来看,欧洲和中国商业银行证券化结构与经营绩效呈负相关,美国商业银行则呈正相关。虽然美国商业银行证券化资产占比对经营绩效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需要正确分析证券化资产对经营绩效促进作用的基石:如果证券化资产是以真实的现金流为基础,则其安全性就会得到保障;如果像次贷危机中,过度运用金融创新手段,包装质量不好的基础资产,以远远高于实际价值的价格出售,那么一旦出现风险,商业银行将面临巨大损失。
[7]Bert Kand Ton V W,2001,“An asset liability management model for housing associations”, Journal of Property Investment & Finance,19(6), pp453-471
[8]Claudio G,Lucia G and Gianluca M, 2011,“Liquidity risk exposure for specialised and unspecialised real estate banks: Evidence from the Italian market”, Journal of Property Investment & Finance, 29(2),pp98-114
[9]David S, 2003,“Risk adjusted performance measures and capital allocation”, Balance Sheet, 11(1),pp46-61
[10]Erik B, Edwin Rand Stanislav U, 2001,“Asset/Liability Management for Pension Using CVaR Constraints”, The Journal of Risk Finance, 3(1),pp57-71
[11]Hameeda A H and Jasim A,2012,“Risk management practices of conventional and Islamic banks in Bahrain”, The Journal of Risk Finance, 13(3), pp215-239
[12]Hosein Pand Omar M, 2012,“Measuring risk and financial support for NPPs using Monte Carlo simulation”, The Journal of Risk Finance, 13(2),pp160-170
[13]Joe D, 2000,“Building an ALM model: a practical guide”, Balance Sheet, 8(3),pp23-25
[14]Keith J and Mark S, 2007 ,“ A new performance-based process model for built asset maintenance”, Facilities, 25(13),pp525-535
[15]Leonardo G and Paolo E M,2011,“Bank heterogeneity and interest rate setting: What lessons have we learned since Lehman Brothers?”, BIS Working Papers
[16]Lisa M V, Pisun X and Huiqi G,2013,“Institutional ownership and executive compensation:Evidence from US banks during the financial crisis”, Managerial Finance, 39 (1),pp28-46
[17]Lucia D P,2012,“Does capitalization enhance efficient risk undertaking? A comparison between Islamic and conventional banks”, Accounting Research Journal,25(3),pp185-207
[18]Ni C, and Ni W, 2009,“A comparative study on capital system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aw and Management, 51(4),pp234-244
[19]Philip S,2008,“Liquidity production in 21st century banking”, NBER Working Paper
[20]Richard B, Karl B and James M,2003,“Asset and liability management: what does the future have in store?”, Balance Sheet,11(2),pp32-38
[21]Robert F, Karl B and James M, 2002,“The dynamically projected balance sheet: implications for earnings, value and funds transfer pricing”, Balance Sheet,10(2),pp17-21
[22]Roman M, Chris S, 2009,“A note on ratings of international banks”, Journal of Financial Regulation and Compliance, 17(2),pp146-155
[23]Ruth F,2001,“Asset and liability management for banks: a lawyers perspective”, Balance Sheet,9(3), pp20-23
[24]Shannon A, Sungsoo K and Mark Z,2013,“Hedging instrument in post liquidity crisis: a case of interest rate swaps”, Managerial Finance, 39(1),pp47-59
[25]Stephen G C, Michael R K and James Y,2011,“Weathering the financial crisis: good policy or good luck?”,BIS Working Papers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资产负债管理;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净利息收入;经济资本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5)02-0069-05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5.02.16
我国正处于利率市场化转型过程中,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2014年7月举行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会议上表示利率市场化2年内应该可以实现。在央行政策推进的同时,余额宝结构性存款等利率市场化的产品快速出现,冲击着商业银行传统稳定的资金来源[1]。利率市场化后,资产负债管理面临的利率风险有较大幅度上升,银行的利息收入的不确定性增加,同时负债的稳定性降低,流动性风险管理难度加大。因此新形势下,资产负债管理水平的高低将对利润水平和稳健经营造成较大的影响。如何提高资产负债管理水平,适应利率市场化下的市场竞争,将成为商业银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文献综述
广义的资产负债管理,指的是商业银行按一定的策略进行资金配置,实现流动性、安全性和效益性的三性平衡[2]。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分析,资产负债管理是在资本限额下,有效控制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实现银行净利润最大化。
陈新跃(2005)等认为粗放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不能适应货币市场利率市场化,对资产负债管理中利率敏感性缺口法和持续期限缺口法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就以上模型在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方面的应用进行了举例说明,但是该类方法考虑的是预期净利息收入或现值最大化,没有考虑背后利率非预期变化带来的利率风险[3]。刘艳萍(2009)等根据现实世界中不同时期收益率变化不同的利率免疫问题提出了方向久期的资产负债组合模型[4]。迟国泰(2011)等根据银行净值的变化与增量资产负债和存量资产负债持续期的关系,提出了资产负债组合利率风险免疫模型。当未来利率走势不定,波动非常大时,商业银行才会选择完全规避利率风险;而在大部分情况下商业银行都存在相应敏感性缺口,在承受一定利率风险的情况下去赢取利润,因此该类拓展的资产负债组合模型应用范围有限[5]。巴塞尔委员会在利率风险管理方面建议使用缺口法进行情景测试,分析压力情景下银行净利息收入的不利变化。郭奔宇(2005)、林乐芬(2013)等设计了相应利率压力情景,应用我国实际数据进行利率风险识别及压力测试,并根据压力测试结果分析了风险的来源[6-7]。但该类方法侧重于风险分析,压力测试这类方法固有的缺陷在于情景选择的主观性,以压力测试结果为依据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存在难度。
以上研究的是利率市场化下资产负债管理理论方法的研究,随着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深入,部分研究从银行业实务的角度,提出利率市场化下资产负债管理的应对策略。于东智(2012)等认为应对利率市场化应该从加强组合管理、强化定价管理、推进金融创新三个方面强资产负债管理[8]。龙军(2014)等总结了当前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主要内容,并建议加强业务计划管理来依托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加强利率管理来完善现有资产负债管理[9]。
要落实利率市场化下资产负债管理的应对策略,必须要有比以往先进的资产负债管理方法。本文引入利率风险经济资本和预期利息收入的概念来准确分析净利息收入水平,为商业银行决定或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提供理论依据。此外本文对银行常用的流动性缺口分析法进行了改进,在活期存款的沉淀期限模型中引入回归方程来能定量考察利率市场化下银行负债产品差异化定价的影响。
二、利率市场化下净利息收入的变化及其应对
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负债――般性存款的利率取决于央行的指导利率,而央行存贷款指导利率调整间隔时间较长且波动较小,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面临的利率风险较小,净利息收入水平的高低不取决于利率风险的大小,而取决于议价能力的高低。因此,我国商业银行热衷于扩张规模,尽可能多吸收存款去发放贷款。目前商业银行管理利率风险提高净利息收入主要依赖于资产端的定价,根据宏观经济形势及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预测未来的基准利率,当基准利率上行时发放浮动利率贷款,当基准利率下行时发放固定利率贷款。
当前存款利率仍是管制利率,即使主要负债端出现利率的未预期变动,净利息收入减少的幅度很小,在流动性可控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使用期限越短的负债去匹配贷款,获得净利息收入越高。显然期限越短的负债与长期限的资产组合,其内含的利率风险较高,但是存款利率管制下该利率风险的绝对值仍然很小。
当利率市场化后,存款利率波动性将大幅增加,利率风险将对净利息收入产生显著的影响,净利息收入的稳定性将下降(并不是指净利息收入绝对值下降,而是从风险的角度来说波动性增加)。本文将经济资本的概念引入到利率风险中,定义净利息收入为预期收入减去非预期利息收入,可以很清晰的看到利率市场化后净利息收入所面临的利率风险变化。
EC(NII)=Expect(NII)-Var(NII) (1)
其中,Expect(NII)为预期利息收入,Var(NII)为非预期利息收入,EC(NII)为净利息收入。
图1中NII1对应的资产负债组合1为一年期固定利率贷款和较短期限存款(如活期),NII2对应的资产负债组合2为一年期固定利率贷款和较长期限存款(如7天通知存款)。在当前存款利率受管制的情况下,图1中净利息收入NII1和NII2将从曲线退化成直线,净利息收入波动性很小,假定利率市场化前后商业银行的议价能力不发生变化,则NII1和NII2退化成Expect(NII1)和Expect(NII1),显然资产负债重定价期限错配程度越高,商业银行获得的净利息收入越大。图1中显示,尽管净利息收入的预期值与利率市场化前相同,但是存在一定的波动性,净利息收入存在较大的可能性会低于预期值,不稳定性增加;尽管NII1的预期水平是高于NII2的,但利率风险对应的经济资本EC1>EC2,实际情况也可能会出现NII1小于NII2。利率市场化后如何选择资产负债的重定价期限匹配特征需要经过定量测算,使风险和收益相匹配。
信用风险经济资本模型的研究和商业产品则较多,而净利息收入的经济资本模型涉及利率期限结构模型[10],往往依赖蒙特卡洛模拟技术进行收入概率密度的模拟,整个计算过程较为复杂。关于净利息收入的经济资本尽管有相应的解析表达式,如式(1),但是其理论解释和计提资本的依据在学术界和实务界则基本缺乏探讨。首先,从风险的性质上来讲,信用风险经济资本对应的是非系统性的风险,单笔债权的信用风险特征不同,经济资本计提的多少也不同,利率风险经济资本(对应净利息收入)是一种系统性的风险,一方面取决于外部市场利率的变化,另一方面取决于商业银行持有资产负债的组合特征。其次,从经济资本的定义出发,信用风险经济资本等于非预期损失减去预期损失,因为预期损失已经涵盖在定价中,非预期损失一旦实际发生,超过预期损失部分就会实际消耗资本,信用风险的经济资本的定义非常明晰,而如果从实际消耗资本的角度来看就难以理解净利息收入对应的经济资本,式(1)经济资本的定义是预期收入减去非预期收入的数值(银行净利息收入低于这个值的可能性为给定值,如0.1%),根据英格兰央行的研究及定性分析可知一般情况下银行利息收入模拟结果都是正数[11],即使出现较小的利息收入并不造成银行实际资本的消耗,出现非预期较小的利息收入,仍是对资本的补充,即使出现负向的净利息收入,也仅仅消耗掉相同数量的资本,为何用预期收入减去非预期收入呢?仅从风险的角度理解净利息收入对应的经济资本是不足的,还必须从财务的角度对经济资本进行分析。银行净利息收入的预期值是列入了商业银行的年度经营计划中的(经营计划包括了巴塞尔协议第二支柱下的资本预算),预期利息收入在资本预算中是发挥了补充资本、利润分红和覆盖运营成本上,因此如果净利息收入因利率风险出现了非预期的大幅下降,这时运营成本仍须支出,同时资本未获得有效补充,非预期利息收入低于预期利息收入留下的缺口,商业银行必须在期初持有相应的资本覆盖这部分风险。
考虑到商业银行债券资产(利率市场化资产)持有规模不断扩大,2009年中国银监会《商业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指引》,以促使银行提高利率风险管理水平,保持净利息收入稳定,主要还是考虑资产端的利率风险。未来利率市场化后,负债的利率波动幅度增加,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面临的利率风险进一步增大,未来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综合管理能力,利率风险管理水平对净利息收入影响日益增加,不再简单的取决于资产和负债的规模。
三、利率市场化下流动性的变化及其应对
商业银行如何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保持合理的流动性,是资产负债管理的一个核心内容,2013年银行间货币市场“钱荒”更是直接凸显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的不足。商业银行管理流动性风险的方法尽管种类较多,但是基本可按静态或动态方式进行划分。
静态方法中有指标法和缺口法。指标法就是根据当前的资产负债结构,计算相应的静态指标,如流动性资产比上流动性负债,以及《巴塞尔协议III》引入的流动性风险新指标――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资金比例[12]。值得说明的是巴塞尔委员会引入的新指标,尽管包含了未来压力情景下资金的流入流出考虑,仍然是基于当前时点静态的资产负债表,因此作者仍将其列入静态方法。缺口分析是一种非常直观的方法,流动性缺口表展示的是一系列到期时间下资金流入和流出的缺口情况,商业银行根据缺口情况即可提前安排投融资情况,规避流动性风险。动态方法中最常用的是流动性压力测试[13],在当前资产负债表情况下,设计未来一段时间的流动性压力情景(包括存款流出,可变现资产市场价值下降等等),并结合商业银行的经营计划生成未来每一天动态的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入流出缺口情况。流动性压力测试生成的每日现金流缺口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看有重要参考价值,因其含有的假设情景过多且预测的现金流与实际差别较大,因此目前来说资产负债的流动性日常管理参考的主要还是静态流动性缺口表。
但是,我们看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状况时,不能根据即期缺口得出结论次日将净流出大额现金,这里面包含了活期存款沉淀资金和定期存款续存的因素,事实上客户的活期存款不可能次日就完全流出,客户有支付和安全存放资金的需求。因些,活期存款的沉淀率是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
活期存款沉淀率作为商业银行流动性实务管理的一个主要内容,在学术界的研究较少,一方面源于建模过程中必须依赖银行内部数据支持,同时沉淀率的模型存在一定的难度,目前各国使用的往往是非常简化的模型。下面介绍香港金融监管服务局的方法,该方法认为活期存款稳定在一年以上部分为一年内活期存款最低额,如式(2)。国际上很多国家使用的最低余额法,其基本思路和香港金管局是一致的,基于无明确到期日余额数据进行分析,并定义一段时间内最低余额为稳定部分,其余为流失部分,通过滚动计算可获得在不同时间区间的沉淀率,从而将无明确到期日的产品,划分为确定到期日的产品。最低余额法如式(3)、(4),其中,式(3)通过滚动计算,获得的沉淀率是一个数值分布,最终确定的沉淀率通过选取置信度处的风险价值即可,置信度选取的标准依赖于银行的风险偏好,如果较为保守,则选取置信度较大的数值,则沉淀率计算的结果也较小。
活期存款沉淀率(一年以上)=过去一年活期存款最低额/活期存款余额平均值(2)
存款沉淀率N,t=min(余额i) /余额平均 i=t,t+1…t+N(3)
存款沉淀率N=VaRα(存款沉淀率N,t)(4)
利率管制时,商业银行无法对负债进行自主定价,负债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宏观经济运行状况,资金的支付流通速度等外部因素,商业银行对大额负债的管理主要依赖客户经理维护客户关系,而对于活期存款则基本没有主动管理。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管理流动性的主要工具和方法不会有大的变化,即使有新工具的出现,仍是从缺口分析法演化改进的,但是商业银行负债的稳定性发生了重大变化,活期存款沉淀及定期存款的续存,受商业银行负债定价在整个市场中的高低影响较大,近期货币市场基金的快速发展有力地证明这个观点。从商业银行常使用的活期存款沉淀率公式来看,它无法甄别出商业银行主动差异化定价带来的影响,如继续沿用不加以改进会造成存款沉淀率计算的不准确,从而使缺口分析失效,造成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加大。
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具有相应的工具,能定量分析负债的差异化定价对本行流动性的影响,一方面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定性获取存款客户对价格的敏感性,另一方面建议对活期存款沉淀率或定期存款续存率统计模型进行改进, 融入商业银行主动负债定价的影响。以活期存款沉淀率(Y)为代表,如式(5)可建立其与商业银行负债定价高于行业平均水平(RateLiability- RateAverage),宏观经济及相关因子(X)的回归方程,活期存款沉淀率取对数转换(ln)是为了使用回归方程时保证其数值在0-100%之间。这方面的数据可通过普通活期存款(即等于市场活期平均利率)进行积累,另外一方面通过商业银行发行的类似活期存款的保本理财产品(此类产品不限额度,随时存取,即高于市场活期存款利率)进行积累。当商业银行缺乏内部长期数据积累时,建议采用简化模型式(6),不上浮的沉淀率数据(Y1)采用历史活期存款数据即可,上浮的沉淀率数据(Y2)可参照外部货币市场基金规模数据或依靠问卷调查和专家判断定性确定参数,这样就回避了统计回归建模的大量数据需求。
1n■=α■X■+α■X■+β(Rate■-Rate■) (5)
1n■-1n■=γ(Rate■-RateA■)(6)
利率市场化下,流动性管理与利率风险管理是紧密联系的,商业银行发展生息资产时,如与负债的期限错配程度较高,可通过提高负债端的定价来减小流动性风险。通过式(5)或式(6),并结合式(1)利率风险的大小,可定量检验此种定价策略下资产负债组合利息收入合理性,从而为商业银行集团司库确定合理资产负债结构提供定量化分析工具。
四、 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利息收入的波动性将显著增加,需要承担较大的利率风险,商业银行的净利息收入不再稳定,仅考虑预期收入大小,不考虑利率风险进行资产负债管理,将使商业银行的收入和风险不匹配,容易造成商业银行实际利息收入出现较大幅度下降。
(二)利率市场化情况下,银行体系资产负债错配程度会相对减弱,一定程度上改善银行体系的流动性风险状况。根据本文的理论分析,利率市场化下,资产负债组合期限错配程度越高,其内含的利率风险越大,因此商业银行会综合考虑利息收入与利率风险的匹配性,而在利率管制下期限错配的激励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
(三)商业银行需要加强对负债的主动管理,能够建立负债的流动性特征与负债定价数值间的定量关系。利率市场化下负债稳定性下降,负债的流动性特性受商业银行自身负债付息水平高低影响较大,商业银行需根据自身的流动性需求确定负债价格水平,从而主动控制负债端的期限结构。
(四)未来商业银行应加强资产负债的综合管理。净利息收入管理与流动性管理应有机结合,当生息资产与负债的期限错配程度较高时,从流动性管理的角度可对资产期限结构或负债端定价水平进行调整,并考虑两种策略下经利率风险调整后的净利息收入最大化。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是全面性的,商业银行获取稳定利差的年代将过去,未来商业银行将应进行资产负债综合管理,不断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利率市场化下的资产负债管理不再是单纯的财务管理,需与风险管理有效结合,在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可控的情况实现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戴国强,方鹏飞. 利率市场化与银行风险――基于影子银行与互联网金融视角的研究[J].金融论坛,2014(8):13-19.
[2]陈小宪.加速建立现代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J].金融研究,2003(2):30-37.
[3]陈新跃,张文武.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技术研究[J].金融论坛,2005(3):39-44.
[4]刘艳萍,王婷婷,迟国泰.基于方向久期利率风险免疫的资产负债组合优化模型[J].管理评论,2009(4):11-25.
[5]迟国泰,张玉玲,王元斌.基于全部资产负债利率风险免疫优化的增量资产组合决策模型[J].管理工程学报,2011(2):161-172.
[6]郭奔宇.商业银行利率风险识别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5(11):62-73.
[7]林乐芬,陈旭阳.利率市场化下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压力测试分析[J].经济纵横,2013(12):84-88.
[8]于东智,郭娜,关继成.利率市场化下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策略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12(9):37-41.
[9]龙军,张宏,程锐. 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实务研究――兼论利率市场化的冲击及应对[J].武汉金融,2014(1):58-60.
[10]贾德奎.基于Shibor的利率期限结构预期理论研究
[J].上海金融,2009(8):31-34.
[11]Drehmann, M., Sorensen, S. ,Stringa, M.The Integrated Impact of Credit and Interest Rate Risk on Banks: A Dynamic Framework and Stress Testing Application [J].Journal of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2010,4(34): 713-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