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胶体化学的应用范文

胶体化学的应用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7:0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胶体化学的应用,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胶体化学的应用

篇1

关键词:问题化教学;化学教学;应用;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6-0064-01

初中阶段的化学知识都是一些简单的内容,包括物质的结构、性质和规律等,这些基础知识可以为学生以后学习化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传统的化学教学方式主要以给学生灌输课本知识为主,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学生提不起兴趣,教学效果不佳。面对这种现状,教师应该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探究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指的是教师通过给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解决问题获得新知,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科学合理地设置化学问题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科学创设问题,在课堂上通过各种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从而提升学生对化学课堂的兴趣,积极主动地探究化学问题。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思考中激活自己的思维。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按照正确的路径探究。教师对问题的设置应该注意要有一定的科学性,同时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层层递进。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应该了解学生的化学知识储备和接受能力,设置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特点,并且要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符,这样学生就能蛞馐兜交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联系非常紧密,也能明白学习化学的重要意义。

例如,教师给学生讲“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这一部分内容时,应该对反应物和反应原理进行分析。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经过讨论探究之后,根据学过的实验室制作氧气的方法,设计一个制取装置,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学生在设计装置前要形成总体思路。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区别是什么。学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对两种化学反应的条件进行比较。实验室制氧气需要酒精灯,而制取二氧化碳要去掉酒精灯,并且要对二者的反应状态进行比较。制取二氧化碳需要改进装置的试管口放置方向,保持垂直向上的方向,并且要选择向上排气的方法。这一问题完成后,教师可以设计难度更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比如如何改造装置能够让二氧化碳持续大量的产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生需要查阅图书和网络,搜集相关的知识点,并对其进行整理和分析,再经过小组讨论,形成最终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问题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学会思考,并形成主动探究的习惯,大大提升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问

有效的课堂提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并能够第一时间提出问题,再通过恰当的方式解决问题。教师设置的问题要能发挥调控教学过程的功效,同时也能发挥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作用,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检查,促使学生对自身的化学知识结构查缺补漏,从而提升学生主动探究的动力。课堂提问可以让学生将新知识和旧知识衔接起来,了解知识的形成和变化过程,从而体会到知识的发展。教师在提问过程中要放慢教学速度,耐心等待学生思考并得出问题的答案。即使学生没有回答正确,教师也不能责怪,要对学生进行启发和点拨,促使学生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

例如,教师给学生讲“溶解”这一部分内容时,可以应用问题教学法,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问。化学课堂问题教学和学生的发展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让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打破“标准答案”的思维,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提问,有不同的想法也要及时提出来。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思维意识,提升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三、将问题化教学融入合作教学中

在问题教学中,教师应该扮演引导者的角色,以合作教学模式为载体,在合作教学中融入问题教学模式。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个比较复杂的化学问题,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讨论,并且要引导学生利用各种工具对问题进行处理,从而获取解决问题的有效信息。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促使他们提升小组荣誉感和责任感,并能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际能力。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统筹全局,把握方向,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同时,教师要肯定学生的表现,提升学生的讨论热情,这样他们的思维会更加活跃,课堂教学质量也会更高。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化学这门课程内容比较枯燥,一些学生对这门课没有兴趣,并且他们在理解化学知识点方面存在着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将问题化教学方法应用于化学教学中,提升学生课堂参与的热情和主动探究的意识。

参考文献:

[1]徐伟.问题化教学在初中化学课堂中的应用[J].上海教育科研,2007(03).

篇2

关键词:初中化学; 问题化教学; 应用策略

问题化教学,是一种以问题为主导的教学方法。近些年,随着素质教学的不断深入,传统教学中过度强调理论灌输的学习观念,变得不再适应新型课堂的发展。所以,老师在初中化学的教学中,适当的利用问题化教学的手段,来帮助大家建立良好的学习观念。当然,在实际的运用中,老师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问题的设计不能偏离主体的教学内容,既要结合教学内容,同时学生利用问题,对于内容也能进行拓展,提高教学质量。

一、课前,利用问题帮助学生开展课程预习

在初中的学习阶段,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实际的调查发现,很多在高中时期成绩有所突破的学优生,并不是在智力上有多么过人的地方,反而是在日常的学习中,他们具有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习惯。多数学生是在九年级的时候,才开始正式接触化学内容的学习。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缺乏预习目标,有的只是根据教材内容进行粗略的浏览,所以,老师有必要在这个阶段,利用问题教学法,来帮助学生展开良好的课前预习活动。

例如,在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这一章节的内容时,老师可以在课前,向学生进行询问,“同学们,你们了解哪些金属的化学反应内容啊?”,可能有的学生根据生活常识,会回答“铁生锈”、“铜生锈”的现象。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可以继续追问,“你们能够详细说出这些金属在生锈的过程中都会涉及到那些内容吗?”关于这一点,可能学生的认识都不是太全面。这个时候,老师就可以引出预习内容,“关于这些内容,本章节的教材内容上,会给出详细的解释。”同时,老师可以利用板书,来为学生设计一些预习问题,比如说“简要叙述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说出常见金属和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内容”等,让学生在预习活动中,带着问题来寻找答案,这样的预习,能够有效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并且,在正式的讲授中,学生还能根据自己在预习活动中产生的想法,和老师进行良性的互动。

二、课中,利用问题帮助学生进行内容拓展

在传统的初中化学课堂上,过多强调了老师的主导地位,往往是老师怎么讲,学生怎么做。新课改中,强调老师通过课堂内容,来引导学生锻炼自身的理解能力。所以,在课中教学中,老师要利用问题化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进行内容上的深入,帮助他们建立相应的化学学习意识,为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这里推荐一种问题教学法,就是老师和学生进行双向问题学习:一方面,老师根据问题,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另一方面,学生根据问题,对自己的猜想进行询问。这种问题化的互动,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

例如,在进行《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这一章节的课中教学时,老师就可以利用问题法,来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深化。比如说,在学习完基本的概念内容后,老师可以考察学生的应变能力,提出一些具有实践意味的问题来。像当下工厂的废水排放问题严重,老师可以提问学生,“对于含有硫酸等杂质的工业废水,应该怎样处理?”学生根据酸碱中和的问题,可以联想到在废水排放前,利用碱性物质,像熟石灰来进行中和处理。同时,学生也可以根据在生活中的实际内容进行提问,比如说,“为什么在被蚊虫叮咬后会感觉到痒痛?”可能有时候学生会联想到有关酸、碱的化学内容,但是又无法进行详细的表述。这种情况下,利用问题的方式来和老师进行交流,既能够对教学内容进行丰富,同时还可以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三、课后,利用问题帮助学生进行点评总结

在新型课堂上,课尾总结是个关键的内容。在调查中发现,很多老师对教学环境做出了改变,在化学课堂上,进行了情境的创设,内容的多元丰富,这样尽管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但同时,由于学生学习能力上的限制,对于教学活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未必能够进行全面的掌握。所以,老师在课尾的时候,要积极的利用问题法,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考核。这样既能够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同时对于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重点内容,还可以进行适当的巩固复习,帮助大家完善学习过程。

例如,在利用问题法对《溶液》这一章节进行课程总结的时候,老师不妨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点,就是自己针对教材上的内容,帮助学生设计一些具有综合性的n题。比如说,“有关溶液颜色的基本特征”、“如何鉴别氯化钠溶液和水”等问题,通过回答,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中的重点难点进行回顾。同时,老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的方法,来进行互相提问。在这别的同学不理解的问题。这种互帮互助的形式,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尾总结的效率。当然,针对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也要进行及时的帮助,正确让学生全面掌握教学内容。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化学教学的课堂上,老师不能死守传统的教学模式,要开放眼界,对于问题化的教学模式,有个正确的认识,并且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适当的创新,争取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篇3

                ——教学《归总应用题》的一点体会

410005     长沙市楚怡小学     杨文婷

 

数学学科作为工具学科,它的教学必须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数学知识必须生活化。所谓“生活化”,即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应用题就是从实际生活中提取出来的,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习题,对数学知识的生活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传统的应用题常常人为地编造情境;有的应用题题材老化,数据过时,离学生生活现实较远。这就使教师教起来困难,学生学起来也吃力。

 

所以,我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生的生活中取材,在《归总应用题》的教学中,对教材进行了一些生活化的处理和加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       生活取材,改编教材。

正因为传统的应用题应用得过于牵强,所以在教学时,可以对应用题的具体情节和数据作适当的调整、改编,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来取代。例如在《归总应用题》中,教材112页的例题是:工人们修一条路。每天修12米,10天修完。如果每天修15米,几天修完?对于修路,虽然学生在生活中曾经听说过,但并未经历过。而到商店买东西,却是每个学生都肯定体验过的。所以我从学生生活取材,将例题改为到水果店买水果,根据学生最熟悉的两个数量关系“总价÷数量=单价,总价÷单价=数量”编题让他们解答。

 

篇4

关键词:问题式教学;中学化学教学;教育艺术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心理学上也有一个极其重要的观点是“科学上很多重大的发明与创新,与其说是问题的解决者促成的,不如说是问题的寻求者促成的”。“问题式”教学方法就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和学习模式”,即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线索,并把这一线索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它突破了中国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模式,变为由教师提供获取学习资源的途径,辅之以学习方法的必要指导,让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研讨、交流、辩论、启发,从而探求真理,达成共识,最终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接受知识由被动转变为主动。问题式学习主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从而为学生打下鲜活而扎实的知识基础,让学生具备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技能。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学科,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教学的最基本特征。新课程改革下化学学科的特点是:重视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反映化学与科学、技术及社会实际的密切联系,体现化学学科的思想、观念及研究方法。化学教学工作量大,需要记忆的部分多,教学中容易形成老师讲解过多而学生主动学习不足的局面,从而造成学生死记硬背,因此感觉内容枯燥,失去学习兴趣。而老师虽反复讲解,加大了教学工作量,教学效果却不佳。高考大纲中,要求高中生应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设计简单化学问题的实验探究方案,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和科学方法,解决生产、生活实际和科学研究中的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显得极为重要。“问题式教学”模式是在总结以往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有着积极作用。

一、能创设积极向上、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模式

问题式教学是一种讨论式教学,它成功实施的前提是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高中生的课堂教学绝大多数都是以高考为宗旨,一切围绕考试来进行,课堂教学主要就是填鸭式的练习讲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使用问题式教学模式,既能够缓解学生学习的压力,也能使课堂变得生动,这样学生学习起来也比较轻松。作为教师,能深刻地理解“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真正含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思考,要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上来,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要以从容的、平易可亲的教态来消除学生内心的不安,教师还要以满腔的热情,耐心而和蔼地加以引导,坦诚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只有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使课堂充满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学生才敢于参与教学过程和乐于参与教学过程。

二、问题的设置要具有科学性

问题式教学是由一连串问题组成的教学过程,所以提问的方式及深度极为重要。问题过于简单,就提不起学生的兴趣,调动不了他们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若难度过高,导致大多数学生不会回答,少数学生答而不全,使学生智能的发挥受到抑制,令“课堂冷场”,同样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问题的提出应该依据学生主体的能力而定,所以课前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认真组织难度适宜、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我们知道,人的思维总是按照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特点编制问题,已知的为未知的做铺垫,后面为前面做深化,这样就能引导学生逐步接近问题目标。

问题提问的方式是问题教学设计中的一个关键,对同样一个问题,不同的提问方式、不同的切入点甚至不同的语调都有可能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例如,在讲卤族元素的性质递变性时,让学生通过预习完成其规律性的总结,问题设置为“卤族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呈现什么样的变化规律?”问得平淡乏味,激不起学生的思考兴趣。若借讲氯气性质时书后的资料卡片,再来设问:“卤族元素中为什么排在前面的单质可以把排在后面的单质从它的卤化物中置换出来?”这样“直题曲问”,既让同学们觉得似曾相识,又丰富了问题的内涵,学生须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将原有的相关知识进行整理,进一步思考才能正确回答,激发了思考情趣。再例如,在讲氯水的成分时,绝大部分的时候就是让同学们依据氯气与水反应的原理,直接问氯水的成分有哪些,同学们可能就有点茫然。我们可通过习题去解决这一问题。例如,把“新制的氯水分别滴入碳酸钠、KI、硝酸银、三氯化铁和紫色石蕊溶液中各有什么现象”这一“曲题直问”为“新制氯水的成分有哪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问题的设置要独辟蹊径,以曲求直,忌故弄玄虚;曲题直问要平中见奇,简洁明了,一览无余。

问题的开放性是指教师围绕一个问题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不同方向进行提问,以打破学生固有的思维定式,发展他们的发散性思维,使学生更全面地理解问题,对知识点掌握得更牢固。

三、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思考意识和提问能力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以引导者、促进者的身份出现的。教师应善于发现那些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而又不敢问问题的同学,鼓励他们勇敢地阐明自己的观点。

问题式教学的实质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质疑和释疑来解决问题。首先,要积极鼓励学生提问。学生问题意识不强,主要有几下两点原因:一是不敢提问,怕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或有错而被老师看不起或同学嘲讽;二是怕提出的问题与老师的观点不同,担心老师不喜欢他。其次,教师应该对提问的方法加强指导,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包括问题的质量)。但绝大部分学生缺乏问题意识,因此,教师可介绍一些常用的提问方法,如:模仿法、联想类比法、逆向思维与发散思维法及意外事实引发问题等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及教学效果。

“问题式教学”法改变了教师一贯的“以讲为主,以讲居先”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提高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研究发现,“问题式教学”法的效果主要受教师知识范围、工作经验、教学艺术、积极性和对问题的提升与管理等因素影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深入地分析教材,努力创设问题情景,优化课堂结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对学生进行更好的素质教育。因此,在化学教学中采用“问题式”教学模式,不但对教师专业素质的成长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利的平台,也对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建伟.基于问题式学习[J].教育研究

与实验,2000(3).

[2]吴俊明.关于研究性学习的几个问题[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1(1).

[3]徐远征.关于构建中学化学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J].化学教育,2000(10).

篇5

关键词 电化教学;小学体育;教育资源;电子白板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04-0137-02

当今社会处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伴随教育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体育教学也落实了现代化的教学理念。电化手段辅助课堂教学,使教学更加形象直观、生动有趣,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轻松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

在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笔者改变了体育教学理念,注重以人为本的教育,即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内在潜能,注重个性特长的发挥。

1 整合教育资源,改变教学观念,全面落实电化教学理念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推广与使用,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各类比赛的视频或者技术指导的讲解光盘,全方面地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灵动学生的思维。尤其是通过国际级、国家级大赛上颁奖仪式的视频的播放,有效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热情和斗志,变艰苦的体育训练为愉快的课外活动,激发和保持学生积极向上的运动兴趣,从中体验体育活动的快乐。这种教学方式,多媒体的视频效果就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空洞的说教远比不上媒体呈现的活灵活现的技术动作。通过图片或者动画展示使学生形成运动表象,加上体育本身的魅力,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有关体育的理论性知识时,教师不再是像以前那样的照本宣科,学生被动地机械地听。教师改变了教学模式,让学生自己通过网络、图书进行自学,把找到的资料在课上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展示,遇到问题,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以互动交流,相互补充,共同提高。比如在学习有关操场的周长、乒乓球的台面、篮球场的长与宽、篮板的高度、乒乓球与篮球的直径,以及羽毛球等球类、田赛、竞赛等的发展简史时,可以让学生上网搜索相关信息,进行自主学习或者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对每项数据或者参数都感兴趣,这样教学易于学生的理解掌握,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设置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不仅能学到书本上的知识,更能学会很多课外体育信息,同时掌握很多学习体育的方法和途径,如通过网络、电视媒体、社会生活等进行学习。这种教学方式大大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科学落实新课标理念。

2 通过电化教学与体育教学的有机整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整合教育资源,大大改善体育教学环境,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提高综合实践和合作探究能力,为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2.1 创设多种情境,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小学生学习主要是以形象思维的传授为主。设置教学情境有利于集中小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笔者在肢体协调能力的训练中,设置了生活中的过树桩的场景,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融入体育活动之中。尤其是那些富有情感色彩的场景,更要贴近学生的年龄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多体现小学生的兴趣爱好,要以生动形象、色彩多变、动画或音画作品等多种方式展现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其学习体育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从而促进小学生体育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2.2 利用多媒体模拟体育游戏进行教学,培养学习兴趣

在体育课中活跃课堂气氛至关重要,教师要从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将科学有效的教学理念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通过游戏设置巧妙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

例如,在进行投掷技术的教学中,教师先通过多媒体播放投掷动作技术视频,再进行场景设置,激发学生的活动欲望,让学生充分理解视频中动作的技巧。随后,教师运用多媒体设计游戏内容和游戏规则:将全班学生分成4个小组,每10人一组,每组站成两排,面对面站着,由第一排的第一个学生把球掷给和他相对的那个同学,接到球的同学再把球掷给对面的第二个同学,依此类推,直到最后一位同学把球接到手,游戏结束;看哪组用的时间短;掉球一次扣一分。教师设置好比赛规则后,用多媒体展示技术要领,并适时加以解释说明,或加以强调,这样学生边听边看,注意力很集中,对动作技术要领掌握较好。通过这样的情景教学和视频示范,学生在体育练习的过程中培养浓厚的兴趣。

3 通过体育专题活动,培养学生体育学科素养

新课标指出,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更加有效地优化了学生学习的环境,优化学生学习的技巧,提高学习效能。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双边活动的过程,也是教师和学生情感相互交流的过程,同时是师生创新教学方法的过程。在电化教学的背景下,教师应大胆放手,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能让学生完成的任务或动作就交给学生自己去完成,教师不包办学生课堂上的活动。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确实提高了学生的体育学科素养。

例如,在团体操训练时,运用多媒体展示各个节拍的动作要领,使学生可以快速熟练掌握动作要领和技巧。尤其是那些连续性、配合性的动作,学生通过观察视频,深刻理解其中的动作技巧,再通过自己的模拟练习,很快达到熟练的程度,学习效果很好。尤其是电子白板的应用,教师把要讲解的动作制作成图片,利用白板展示给学生,学生很直观地理解了教师的教学内容,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新知,轻松掌握动作要领,有效解决教学难点。

4 巧用现代教育技术突破体育教学难点

电化教学手段能进行视频的暂停、回放、慢放等设置,有效解决体育教学中的过程性讲解的难点,大大提高了体育教学的效率,活跃了课堂氛围,规范了学生的动作标准。把那些语言难以形容的动作用多媒体视频展示,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很好地突破教学难点。

例如,在进行跳跃项目、投掷项目、体操项目等过程性体育教学时,很多环节教师用语言是很难描述清楚的,如果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过程展示,能帮助学生清楚地展示各个环节的技术要领等。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控制播放的进度,或者进行暂停设置,使学生对某个动作观察得更仔细,收到很好的教学实效。

篇6

【关键词】初中化学 问题教学法 创设问题情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问题教学法是由美国教育家杜威所倡导的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是将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初中化学教学中主要含有以下几个环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学习,探究问题——交流展示,解决问题——小结升华,巩固提高。现以初中化学《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一课为例,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在情境中的学习,在真实世界中学会解决问题的经验,将有助于学习者构建更加牢固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学习者将所学知识再应用到新的现实世界情境中。创设问题情境,从本质上来看,是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创设一种使学生原有的知识与需要掌握的新知识发生强烈的冲突、面临的一种“有目的但不知如何达到”的心理困境,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提出问题是问题教学的重要环节。

其一,问题要体现教材内容抓住基础和重点;

其二,问题设计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即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的地方,以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其三,问题要有现实意义,要注意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兴趣盎然,这样不仅可以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而且易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其四,有助于实现教学的各个具体目标。例如在《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一课中,教师从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出发设计并提出下列问题:

1.确定实验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选用什么药品制取二氧化碳?

2.确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的装置,选用什么发生装置?选用什么收集装置?选用什么实验仪器?

3.确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操作步骤注意事项。

二、自主学习,探究问题

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教师的指导下去探索和思考。教师鼓励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相互合作,进行小组交流。教师在自愿原则的基础上参考年龄、性别、性格、思维方式、学习条件、知识结构等因素进行最优组合,组成3—4人的学习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一名较负责任的学生为组长,起到组织、督促作用。每个小组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到实践中去收集第一手资料,以及通过网络、报刊书籍收集资料,围绕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组内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在本课中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分组学习:动手实验,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做好实验记录,组内讨论解决问题。教师巡视指导(并提醒学生要注意控制变量)。

(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

三、交流展示,解决问题

学生进行小组学习后,教师组织课堂讨论,由各小组推举出来的主持人陈述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并提出未解决的疑难问题,互相启发,共同提高。教师要鼓励同学们勇于探索,积极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敢于尝试、善于尝试的良好习惯。

在本课中甲组解答: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最好选用块状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

理由是根据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碳酸钠粉末+稀盐酸(产生气泡速率很快)

块状石灰石+稀盐酸(产生气泡速率适中)

块状石灰石+稀硫酸 (产生气泡速率缓慢并渐渐停止)

(学生通过观察来表述现象,提高学生观察、表达能力)

碳酸钠粉末与稀盐酸反应速度太快,不易收集气体,块状石灰石与稀硫酸反应缓慢并渐渐停止不能制取二氧化碳,块状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速度适中,利于收集。

乙组解答: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应该选用和实验室用二氧化锰和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相同的发生装置,选用口向上的排空气取气法收集二氧化碳……

丙组解答:实验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在连接好仪器后应该首先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篇7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11.011

一、问题提出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体验的重要性,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1];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知识的形成、相互联系和应用的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学习科学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2]

二、体验式教学实施策略

1. 在实验探究中体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实验能够让学生体验到化学知识的产生以及形成过程,它是进行科学探究的的基本途径。学生在实验探究的体验,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时间和空间,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了“做科学”的亲身体验。所以教师应充分应用教科书上的实验素材,使学生通过形象直观的方式获取知识和培养实验技能,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积极地动脑动手,体验科学家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从而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比如,学生对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这个知识点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困难,教材上仅仅提到烧碱固体在空气中会潮解,还会吸收二氧化碳,然后直接出了反应方程式。在上课时一般老师往往会直接告知学生反应生成了碳酸钠,而并不做演示实验,学生只能死记硬背。笔者在课上为学生做了“瓶吞鸡蛋”的演示实验(如图1),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当学生看到老师将氢氧化钠溶液注入锥形瓶后,鸡蛋瞬间掉落瓶中,全场震惊!可以说所有同学的热情被点燃。接着笔者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进行分析鸡蛋掉落瓶中的原因,同学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小组间进行评价。最后得出结论: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笔者再适时追问如何验证反应生成了碳酸钠,同学们七嘴八舌,提出了很多方案。有同学说用酚酞检验,但立即被其他同学否定;有同学可以用盐酸检验,看是否有气泡生成。最后有同学提出用如图2方法进行检验:

在实验探究中,学生不仅能获得知识,还能够从错综复杂的实际问题中抓住主要矛盾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在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方面更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

2. 在情境创设中体验

化学新课程标准主张化学教学要回归学生生活,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展开学习,使学习融合在学生熟悉的情境中,并将所学的化学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从而使学生体验化学的真实有用。所以创设情境是引发学生体验的重要途径。

(1)运用化学史实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我国著名教育家、化学家傅鹰教授曾说过:“一门科学的历史是那门科学中最宝贵的一部分,因为科学只能给我们知识,而历史却能给我们智慧。”化学知识是在人类的生活实践和生产实践中经过不断积累、总结、再实践、再总结而形成的,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要善于把化学史和化学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在化学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化学史素材,有效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比如在讲酸碱指示剂时,笔者会向学生介绍石蕊的发现过程。英国著名科学家波义耳非常喜爱鲜花,有一天园丁给他送来一束紫罗兰,他边欣赏边向实验室走去,进入实验室将手中的紫罗兰放在桌上,便开始做实验,当他向烧瓶中倾倒盐酸时,不小心溅出了少许酸液,而这酸液又恰好溅到紫罗兰的花瓣上,波义耳叹息之余,将紫罗兰拿去用水冲洗,结果惊奇地看到溅上盐酸的紫罗兰花瓣都变为红色。以此为启示,波义耳和他的助手分别用不同的溶液进行试验,结果发现,酸都能使紫罗兰变成红色。用紫罗兰花瓣作试验不方便,于是,他们制取鲜花浸出液,它遇酸变红,遇碱变蓝,从那时起,石蕊试液就被作为酸碱指示剂确定下来了。[3]

(2)运用多媒体技术,化抽象为直观

近年来,电教媒体已在课堂教学中广泛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正是创设情景特别是真实情景的最有效工具,尤其是在学生较难理解时,可以帮助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例如,在《构成物质的微粒》教学中,物质由分子、原子、离子这些微粒构成,太抽象,对刚接触化学微观世界的学生来说不好理解,无法想象,学生不感兴趣,觉得很枯燥。 可以借助多媒体动画,以水电解为例,展示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氧原子重新组合成氢分子和氧分子。再运用挂图和分子结构模型来引导学生讨论和交流;结合挂图分析分子的构成,通过演示活动模型说明新分子的形成过程,使微观现象宏观化,化抽象为具体,便于学生理解,使学生产生非常深刻的感性认识。

(3)以新闻热点渲染情境

在热点新闻中有很多与化学有关的信息,比如食品安全、空气污染、瓦斯爆炸、化学武器等等。教师应根据新闻热点,及时指导学生用正确的眼光进行分析,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成就感。比如在学习混合物中某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时,教师就三聚氰胺超标奶粉事件,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定量和定性的角度进行分析。或者就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中,民众疯抢加碘盐事件,指导学生通过计算进而否定通过吃加碘盐来抵抗辐射的不合理性。

3. 在社会实践中进行体验

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是获得亲身参与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的最有效途径,不但能发展实践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的优秀品质,还能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学习化学的真实有用性 。

比如在学完高炉炼铁的原理后,组织学生参观钢铁厂;在掌握了自来水的净化过程后,参观自来水厂。 通过参观学习,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紧密结合起来,增强了感性认识,拓宽了知识面。利用寒暑假期,我们组织学生开展化学社会实践活动。如:调查调查苏州市垃圾分类处理情况、检测苏州市区雨水的pH值、苏州河道污水治理情况、采集公共场所的空气运用传感器测定二氧化碳的含量等等,要求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应用化学知识撰写论文或调查报告。通过社会实践的体验,学生的视野得到了拓宽,并且科学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也大大增强。

三、 体验式教学的流程模式

通过体验式教学的课堂实践,笔者总结了体验式教学的流程模式,这个模式包括四个环节:

(1)设计教学内容

体验式教学模式中要求教师课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为了能引发学生的体验感,必须从学生的学习、生活经历、心理状况出发,确定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同时课前要求学生完成一些任务,比如在学习《溶液的酸碱性》时,可提前布置学生去寻找花瓣或树叶自制酸碱指示剂,让学生从生活中体验学习化学的乐趣,同时为体验式教学的进行做好热身准备。

(2) 创设体验环境

教师有目的创设形象、生动的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产生体验。体验环境必须结合教学内容,联系学生实际和现实生活,提供一种生动活泼的场景和氛围,让学生充当活动中的某个角色并用该角色应有的思想、态度、情感、行为、语言等来处理情境中的问题,将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模拟或虚拟再现出来。

比如在学习碳酸钙在高温下分解这一知识点时,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古诗《石灰吟》的视频画面,介绍《石灰吟》创作背景:于谦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相传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之后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在铿锵有力的吟诵中,学生的注意力被充分吸引过来,然后请学生分析《石灰吟》的字面意思,体会这首托物言志诗的内涵并尝试解释诗中蕴含的化学涵义。通过视频画面、图片情境、文字情境,为碳酸钙在高温下灼烧发生分解这一知识点的学习创设了良好的体验环境。

(3)全身心地进行体验

体验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地位。让学生处于主导地位,就是尝试打破师生界限,发动学生参与教学,营造一种轻松的上课环境,让学生不知不觉就能投入到学习中。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地位可以布置给学生一定的任务,然后在课堂上抽出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展示自己的成果。还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点评其他学生的表现,如果单纯地让教师点评,那么学生自我表现的意识被压制。

在这一阶段中,教师以引导激发活动为主,学生在此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已有的认知、情感,通过辅助的教学手段自主建构情境,表达自己的认知、情感体验。

(4)体验后的总结与点评

在体验过程中,不同学生对体验活动的认识和体会有不同。一般在体验结束后,教师给学生提供充分交流的条件,组织学生进行体验后的分享。可以让学生进行自评与互评提出与体验的项目密切相关的问题,进行交流、探讨,说出对自己和他人的看法;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的评价,对于存在疑问的问题加以解决。 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运用体验和归纳的语言点进行实际运用,然后由教师进行评判和纠正,引导学生分享在活动中的内心感受,使学生的个人所得,变成大家共同分享的精神成果,使各种体验、感悟、经验得到提升,从而留下深刻印象。

在体验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的对情境内容进行分析,积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体验表达出来,并及时回馈他们的这种体验,增加活动体验的有效性。

篇8

题组教学法是指在进行某一知识点教学或某一特定目标训练中选取一组或几组代表性强、能系统训练该内容的习题,将知识系统化。在教学中,教师精讲引导学生分析、讨论、解答,巩固所学知识,使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得到提高。

在题组训练中,教师要从不同角度设计有梯度的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思维得以训练,做到因材施教。下面我举例来谈一谈:

一、梯度题组,化难为易

题组一:能说明N2(g)+3H2(g) 2NH3(g)反应在体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1.每消耗1molN2,同时消耗了3molH2 。

2.每消耗1molN2,同时生成2molNH3 。

3.每破坏1mol NN,同时形成3molH-H 。

4.在60s时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

5.在90s时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变。

题组二:能说明N2(g)+3H2(g) 2NH3(g)反应在体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1. 某一时刻混合气体总压强不变。

2. 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

3. 某一时刻容器内温度不变。

学生通过这一题组的训练,由浅入深,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理解了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方法,深刻认识了化学平衡特征:1.逆,2.等,3.动,4.定,5.变。特别是“等、定”二字的深刻内涵。

二、关联题组,举一反三

高中化学中有一些化合物性质相似或相近,将这些相关知识编成题组,集中训练,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和综合,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提高知识解答的准确性,有助于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题组三:SO2与CO2性质具有相似性。

1. 如何鉴别SO2、CO2两种气体?

2. 如何检验SO2中混有CO2?

3. 如何检验CO2中混有SO2?

4. 如何除去CO2中混有的SO2?

通过以上题组训练,加深了学生对SO2和CO2的共性和特性的理解。

三、比较题组,活化思维

在学习新知时,可以有意识地抓住它们的相似点和不同点进行比较,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建立,也有利于活化学生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题组四:相同温度下

1.0.1mol/L盐酸溶液和0.1mol/L醋酸溶液,谁的PH小?

2.0.1mol/L氢氧化钠溶液和0.1mol/L氨水溶液,谁的PH大?

3. PH相同的盐酸溶液和醋酸溶液,谁的浓度大?

4. PH相同的氢氧化钠溶液和氨水溶液,谁的浓度大?

四、综合题组,以点带面

以某一知识点为中心,将与之相关联的知识设计成题组,集中训练,有助于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题组五:氨气是一种重要的物质,可用于制取化肥和硝酸等。

1.氨气催化氧化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工业合成氨的热化学方程式为:N2(g)+3H2(g) 2NH3(g);H=-92.2kJ/mol。

有关键能:NN:946.5KJ/mol;N-H:391.0KJ/mol;则H-H键能为 。

3.500℃、50Mpa时,在容积为VL的定容器中加入n mol N2、3n mol H2,反应达到平衡后N2的转化率为a。则容器绕体的压强反应前与平衡时的比值为 。

4.有人设想寻求合适的催化剂和电极材料,以N2、H2为电极反应物,以HCl-NH4Cl为电解质溶液制取新型燃料电池。写出该电池的正极反应式 。

本题以合成氨的相关知识为主线考查化学反应方程式、化学平衡计算、键能的概念、电极反应的书写等重、难点知识,综合考查学生对多个相关知识点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

篇9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 化学教学 应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在化学教学中课堂演示实验往往由于受实验条件的限制,它的科学性、直观性、探索性和操作性这些特点不能很好的体现出来,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近年来,多媒体教学迅速进入了教育领域并已逐步得到广泛应用。这种教育技术具有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趣味性、直观性、灵活性等特点,可以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顺利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既能达到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要求,又能实现因材施教和个体化教学的目的。

一、多媒体的特色与优点

1、知识的广泛性

以往的教学以教师的语言和黑板为主要教学模式,课堂容量有限,教学手段单一。但使用多媒体课件则不同,它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有用资源,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

2、内容的可调性

传统教学中教师备课书写教案所用时间较长,而且一旦需要修改,也会使教案显得凌乱,但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后可以根据教学的要求随时在电脑上加以修改,所需的时间少,有利于教师把精力集中在总结教学经验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上。

3、便于传播和交流

以前的教案即使完整地书写出来,也因为表现形式过于呆板,展示性不强而不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多媒体课件则不同,它可以在计算机连起来的局域网上直接运行供少数人交流,也可以利用电教室的投影在多数人内交流,更有意义的是可以上传到网上或建立个人主页在全球范围内供尽可能多的人浏览,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机会增多,有助于教师的总体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4、视觉平面的生动活泼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42.25%,而同时使用两种传递信息的工具能够接受知识约为65%",多媒体通过对多种感官的刺激作用,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长期集中并获取知识。

二、多媒体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优势

1.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集文字、图形、视频等各种信息传输手段为一体,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以达到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2.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的表现力,可将抽象的化学内容进行动画演示和模拟仿真,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大大加强了化学课堂教学的表现力。

3.有效模拟和再现实验过程。许多化学变化瞬间即逝,教师做演示实验时既要自己动手又要调控学生注意力,有时就不能很好地组织学生进行同步思考讨论,边实验边探索的气氛不浓;还有一些实验危险性较大,不适合在课堂上演示,但是若利用多媒体视频技术或三维动画模拟,则能较好地解决以上问题。

4.突破教与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使用多媒体来辅助化学教学,可以使化学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和实验室,教和学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延伸和扩展。

5、运用多媒体巩固练习,增强训练密度,提高教学效果。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人机互动优势。做到“讲、练、议”三者完美结合,通过课堂练习,及时进行教学反馈。一方面能巩固学生知识,另一方面又减轻了学生的课后负担,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给学生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进行化学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1、多媒体课件进入化学课堂,不能成为化学课堂教学的主宰,应处于“辅助”地位,起“服务”作用,并不能“ 代替”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与主导作用,更不能完全决定教学效果的好坏。

2、对媒体课件应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在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课件肯定也不可能涉及课堂教学变化的各种情况,以及根据各种情况所做的各种变化。因此,课件,特别是学生自学型的习题式课件,应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和反馈功能。

3、注意选材,不可过滥。课件的制作着力点应放在如何调动学生思维、体现学生学习主体性上。课件制作要力求简洁、实效,使多媒体课件褪出花哨“ 外衣”,平平常常、落落大方地进入课堂。

4、精心创意构思。多媒体课件是一种综合的教学艺术作品。它既要有很强的启发性和可视性,又要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还要更加有效地引发学习者的兴趣及想象力。

5、注意信息交流,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开发,耗资费时。素材的占有量和质量的优劣,会直接影响整个多媒体课件的质量。没有好的素材,即使对软件使用再熟练,也创作不出好的多媒体课件。素材的获得要靠多渠道积累,可通过自制、购买、收录、下载、交流,不断完善素材库。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极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可以让化学走进学生的生活,发展学生的能力,体味到“化学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化学”。恰当地选准多媒体的运用与化学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适时适量的运用多媒体,就会起到“动一子而全盘皆活”的作用,发挥其最大功效,更好的促进素质教育实施。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化学教学,具有其他手段无法替代的功能,只要善于将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和完善,必将大大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与此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科学素质的发展和教师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化学教学;问题式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5-034-1

“问题式教学” 的教学模式是把学生置于情境中,并让学生成为该情境的主人,让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把实际生活的问题作为教学材料,采用提问的方式,不断地激发学生去思考、探索,最终解决问题。它强调把要学习的内容设置在问题情境之中,通过学习、合作、探究,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形成问题解决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问题式教学”强调以问题解决为核心,多种学习途径相整合,强调教学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关于教学案中的“问题”,不是简单地由教师堆砌一些知识性问题,让学生跟踪“听讲”,被动地接受,而是教师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依据自身已有的教学经验,将新学内容转化为学生学习所必须解决的问题。学科不同,问题形式和层次允许多样,但本质是相同的,即:问题设计是要将原本在作业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在课堂中暴露出来,并及时得到解决与纠正。使用教学案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关键在于强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学生课堂学习过程的参与面及教学活动的形式,就成为极其重要的因素,我们通过分析研究发现,提升课堂讨论质量是一种有效措施。这其中,教师必须合理设置识记、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等不同认知层次的问题,才能组织与推动有效的、高思维密度的教学活动。因而我们在设计问题时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首先要确定学生需要获得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问题应该是开放的、真实的;

(2)这种问题需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动机,鼓励他们去探索、学习;

(3)问题能够随着学生的探索自然地将答案反馈给学生。

一、情景创设,提出问题

问题是基于问题式学习的起点和焦点,中学化学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开放的、真实的问题情境,如真实的事件、真实的现象等,尽量引出与所学内容相关的概念原理等。问题情境的设置,常常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不解”的状态,在强烈的求知欲的驱使下,他们的探究热情高涨,必然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从情境因子、指导思想、创设原则、情境素材等多方面综合考虑,来达到预期效果。

问题的生成是成功地进行“问题式教学”的重要保证。不能提出问题,“问题式教学”就无从谈起。教师可以利用实验器材、现代信息技术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如观察、实验、案例分析、研究图片、阅读材料等,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交流提出问题。

二、分析问题,形成假设

情境设置,提出问题环节只是提供了探究热情和动力,而分析问题、形成假设的过程则是学生进入实质性探究的开始。分析问题,形成假设在整个问题解决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为搜集信息、分析和解释信息提供一个大致的框架,能为下面的制定计划验证假设提供必要的基础。能否提出假设或假设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整个问题解决过程的成败。因此在此阶段,教师要采用多种手段,引导学生形成正确、合理的假设。当面对问题时,学生能进行整体的提取、整合和分析,为具体解决问题制定计划,形成假设,并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的自我评价和调整等。另外,教师还要组织小组学习,让学生小组进行合作、交流和讨论,强化学生对假设合理性的探讨。此过程能够切实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实践能力等。

三、制定计划,验证假设

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对于先前所提出的假设,学生必须通过实践进行证实。为帮助学生使验证假设的实践能顺利而有效地进行,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方案、制定计划。制订计划是“问题式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假设的具体化和程序化。

验证假设是基于问题式学习中问题解决的关键。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进入深层次的协作,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现一系列需要解决和验证的问题,这正是基于问题式学习所强调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主动性、开放式、探究式学习。解决问题并不是目的,它只是一个载体,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新的知识。教师必须努力做好基于问题式学习的指导者,进一步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协作交流,发现和暴露学生在学习重、难点内容时存在的障碍、困难,及时引导、分析、讨论、解决。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将各自的猜想、假设、实验方案或得出的结论进行交流,比较各人或各小组的探究过程和思维结论,从中获取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使学生自己的思维过程更趋合理。

篇11

一、中专化学教学中体验教学模式的应用价值

体验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学生作为整个活动的教学主体,教师应当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通过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通过在中专化学教学实践中引入体验教学模式,能够将复杂难懂的知识通过实际活动的方式进行讲解和呈现,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能让学生通过更具形象化的方式对知识进行理解和掌握。在体验教学模式下,学生能够在相应的教学情境中亲身感受到化学教学的魅力,从而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中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因此,在中专化学教学中应用体验教学模式具有十分显著的教学价值。

二、中专化学教学中体验教学模式的应用策略

1.通过制造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想要真正提高化学教学活动的效率和质量,就必须从根本入手,首先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愿意参与到化学教学活动中,从而促使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主动认识和掌握化学知识。本文在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方法方面,将主要探讨课前针对教学内容制作悬念方法的具体应用。比如,在进行苏教版化学专题中的课程“蛋白质和氨基酸”的教学时,需要进行实验教学来验证蛋白质灼烧的性质,因为通过实验的方式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准备的实验材料通常是纯毛毛线,但是由于纯毛毛线灼烧的气味不大,而且传播途径短,因而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只有距离较近的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到实验的过程。此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头发来代替纯毛毛线进行实验,因为头发燃烧速度更快,而且产生的烧焦味更浓。因而实验效果就会更好,更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整个课堂的教学效率。由此可见,教师应当积极利用身边的资源进行生活化的实验教学,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2.明确教师与学生的教学角色

需要明确的是,教学活动开展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学生,而且主要的参与者也是学生。因此,在实际的教学实践当中,应当明确教师与学生的教学角色,把握教师与学生在教学当中的主要任务和目的,从而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关系,促进体验教学模式的顺利开展。比如,在进行苏教版专题“有机化合物”的教学时,在体验教学模式下,教师应当先把有机化合物的相关样品向学生进行展示,而不是直接开始理论教学。首先让学生对样品进行直观感受,观察它们的特征和区别,然后进行相关的实验,让学生对有机化合物的形成过程有更充分的理解和认识。然后再借此机会,在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候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此外,课后让学生进行有关有机化合物的课堂自主设计,从而加深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的印象,也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

3.重视知识框架的梳理与融合

篇12

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对初中化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虽然近年来我国化学研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化学领域的发展与美国等其他国家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目前,我国初中化学的教育存在着很多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化学的发展。另外,问题化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具有独特的作用,将问题化教学方式引入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文章主要通过深入剖析我国初中化学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化教学发挥的作用和优势,从而探究问题化教学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路径,以促进化学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

问题化教学;初中化学教学;教育

问题化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能够适应现代某些课程的教学需求,包括初中的化学教育。问题化教学是指教师精心设计出一些质量优良、类型丰富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组成教学题库,从而应用在教学的全过程中。问题化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认知能力,促进学生思维技能的发展,保障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深入理解与把握。化学本是研究物质组成的一门学科,世界是物质的,化学就成为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化学历史悠久,富有活力,其成就也是社会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化学内容复杂枯燥,教学困难,蕴含着丰富、庞杂的知识,化学的学习需要一定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化学教学的要求,而问题化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是推进化学教学改革科学、有效的方式。

一、我国初中化学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的教育教学中,初中阶段是学生接触化学的第一个阶段,是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必须加以重视。但是我国目前的初中化学教育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1.学生化学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师与生缺乏互动化学学科教育与学习有连续性的特征,如果对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把握不准确,就会对后续学习产生重要影响。初中化学偏向于化学学习的基础理论,如果基础搞不好,之后的学习必然难以取得成效,甚至对学生的日常生活、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都有消极影响。积极性的高低取决于对该学科有无兴趣,当前,初中生偏科现象严重,他们往往只对自己感兴趣的学科才会投入,因此,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就成为了当下化学教学应首要解决的问题。在传统的化学教学模式中,由教师主导课堂教学时间、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多以“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为教学目标和宗旨,在课堂上只关注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应。此外,学生不能参与到化学课堂中来,教师与学生不能在化学课堂中互相沟通、讨论,也是化学教育的问题之一。教学实践证明,互相沟通可以使教师深刻了解学生的想法,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明确双方的教学、学习需求,从而制订更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方法,促进教学进步。

2.忽视化学实验,缺乏实验设备教学的目的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包括相关理论知识的进步,还包括其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进步,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综合性、高素质的人才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化学是一门实验性的学科,每一种化学理论都是实验的结果,所以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实验的作用。但化学教学的现状却是,教师只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往往将化学实验结果直接告诉学生,在考核中也基本上是利用试卷考试的方法,严重忽视了化学实验的过程,很难实现其教育目的。另外,化学实验还需要具备基本的化学材料和实验设施,这些都是我国目前初中学校不具备的,学校的实验室少、实验器材少、实验材料少等问题,都制约着化学实验的发展。因此,只有让学生独立从化学实验中得出相应的理论结果,让学生感受并参与实验过程,才能实现学生的发展,才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锻炼思维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在化学科目考核的过程中,也应该将卷面考试和实验考核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化学教学的进步,实现其教学目的。

二、问题化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意义

问题化教学以其独特的方式,可以让化学教学真正达到预期目的。第一,问题化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前面的分析可知,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是目前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之一,而问题化教学刚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在课堂中,教师合理设置相关的问题及情境,可以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还能促进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问题的解答中,教师也可以安排学生分组讨论,调动课堂气氛,为化学教学提供有力的基础。第二,问题化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当前,社会对相关人才的需求都注重其综合能力。将问题化教学引用到初中化学课堂中,可以其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发散思维,深入思考,实践创新,互相协作,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问题化教学也可以应用在化学实验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和要求,设置相应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验演算、推导等方式,在实验中解决问题,得出结论,这也能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总之,问题化教学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问题化教学在初中化学课堂中的应用措施

1.科学、合理地设置问题问题化教学本就是针对某一知识点精心设计出问题组成题库,将其应用在教学过程中的模式,所以,问题化教学的第一步就是设置问题,问题的质量直接影响到问题化教学模式能否发挥作用。教师设置问题,不仅要考虑教学的知识点,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和智力水平等多个方面。只有根据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才能体现问题化教学的高效性与灵活性。问题的设置还要结合实际,利用问题化教学可以直接增强学生的理论知识,但是当问题设置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就可以引导学生把化学理论和生活实践联系起来,让知识回归生活。科学的问题设置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化学。

2.将问题与化学实验结合起来,促进教学发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该将重心放在化学实验,化学实验是得出一切化学理论的前提,必须让学生在实验中亲自摸索,才能回归化学教育的宗旨。在化学实验过程中,要有相关仪器设备的支持,这需要政府的投资和学校改革。问题化教学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更重要的是利用问题引导实验进行,教师可以将结论设置成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验推导出来。实验进行中也会出现很多问题,不可能一次实验就能得出正确结论,这一环节又要求学生提出问题,然后不断论证。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自己的实践解决问题,这也是问题化教学的又一种表现形式。

总而言之,将问题化教学模式与初中化学教育结合起来,能够让枯燥的化学变得有趣、生动,能够保证教学目标的高效实现。问题化教学需要教师积极作用并引导,并且可以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完善,推动化学教学,推动教育进步。

参考文献:

[1]康永军,强.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问题驱动式学案设计的实践[J].天津教育,2012,(12).

[2]肖雨珊,冯华平.初中化学课堂中的问题化教学[J].科学导报,2014,(21).

[3]李达.刍议初中化学课堂中的问题化教学[J].求知导刊,2015,(13).

篇13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不能排斥或替代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研究所总结出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当前的教学模式仍不可能脱离传统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工具只能起“辅助”的作用,而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模式。有的教师认为多媒体课堂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模式所没有的优势,每节课必言多媒体,特别是公开课或示范课,好像不用多媒体就不能算是一节好课。这种认识过分强调了多媒体教学的优点,而忽视了课堂教学中的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课堂上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每一个教师特定的教学语言、教态、板书和应变能力是其最大的财富,只有把传统教学手段、教师个人特色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多媒体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必须有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工具必须有助于突破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否则就没有必要使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多媒体工具把抽象的、难以直接用语言表达的概念和理论以直观的、易于接受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在化学教学中把课堂演示实验中有毒的、有危险性的实验通过播放录像的形式演示出来,或把物质的微观结构或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通过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这些都是多媒体工具进行辅助教学中研究的方向,多媒体课堂教学决不能只停留于表面,用电脑屏幕或幕布代替黑板和板书、用录像代替所有课堂演示实验等这些形式都是不可取的。

三、正确处理教学过程中诸要素之间的关系

多媒体课堂教学过程主要包含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为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处理好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和知识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主动施教的知识灌输者;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知识的灌输对象;教材中所提供的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的对象,而不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内容;多媒体工具主要是创设学习情境,帮助学生主动学习,协作、探索和完成知识意义建构的认知工具,而不是教师向学生灌输所使用的手段和方法。不能简单地利用多媒体工具代替教师对知识的传授,仍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突出多媒体工具教学的辅助功能。只有处理好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才能正确定位多媒体工具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四、编制多媒体课件不能刻意追求三维动画

篇14

>> 角色体验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文化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任务型教学在大学体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体验式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体验式教学策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从体验哲学的视角看多媒体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体验式学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文化体验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英语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及应用 谈体验式英语教学策略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体验式英语教学策略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文化背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跨文化交际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跨文化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跨文化交际在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中国民族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浅析文化输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导入 文化导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文化体验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文化体验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刘佳婷")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大学英语课堂不仅是语言教学,更是文化教学,除了让学生接受显性知识,还需要学生通过自己的参与、经历、感受和体验进行新知识建构。本文在分析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现状的基础上,从文化体验的角度出发,探讨文化体验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旨在为培养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文化体验 大学英语教学 建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2-0045-03

作为一门人文社会学科,英语课不仅要讲授语言本身,更关乎语言的语境性、社会性和文化性。大学英语课堂不仅是语言教学,更是文化教学。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知识的学习过程是学生的精神世界‘自主建构’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通过生活中的感受与理解,自主生成新的意义世界。文化既是教学活动探究的内容,也是有益途径,把英语语言所反映的文化内涵和教学内容联系起来,使得教学成为一个动态的、统一的、鲜活的过程。结合英语教学目标以及我国大学英语的教学现状,文化体验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分析

纵观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经历了从“分离式”“附加式”到“融合式”的发展阶段。在语言教学的交际法兴起之前,英语教学主要有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认知法,其中语法翻译法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以词汇讲解、词汇辨析以及句子翻译为重点,把英语课作为单纯的语言技能培训课,将文化看作是一种可以和语言剥离的知识。交际教学法引发了中国外语教学的变革,语言与文化的“研究热”也推动着语言文化教学进入新的阶段,文化教学成为外语教育不可分离的部分,当前外语教学界已对此达成了共识,即成功的二语习得离不开成功的文化习得。

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侧重点,经历了从培养阅读能力、交际能力到跨文化交际能力。对异域文化的认知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避免外语应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文化冲突不仅成为外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而且是衡量现代外语人才的重要标准。跨文化交际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体现了英语教与学的真实目的,并成为区别传统英语教学和现代英语教学的主要标志之一。根据文秋芳的观点,跨文化交际能力由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能力两部分构成。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变通能力;跨文化能力包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容忍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

随着跨文化交际成为大学实践教育的新趋势,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应该被视为“外语教学的高级目标”,大学英语教学要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英语教学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同时也要把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融入教学之中,做到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齐头并举,而文化体验是达成这一培养目标的有益途径。

二 文化体验

美国学者Patrick R.Moran对“文化”的定义为:Culture is the evolving way of life of a group of persons,consisting of a shared set of practices associated with a shared set of products,based upon a shared set of perspectives on the world,and set within specific ocial contexts。何为文化体验?Patrick R. Moran在《文化教学实践的观念》一书中指出:“文化体验包括四个互相联系的学习活动,即:知道是什么样(know about)――包括所有聚集和展示文化信息的活动;知道怎样形成(knowing how)――包括获得文化实践的活动;知道为什么形成(knowing why)――包括文化中的观念、价值观、态度等;知道自己的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差异(knowing onself)。”Moran从语言的功能角度推断出,“knowing about(文化信息)”体现了语言的认知功能;“knowing why(文化观念)”体现了语言的理性推理以及认知功能;“(knowing how)文化实践”是语言社会功能的体现;“knowing oneself(文化自知)”是语言表达功能的体现。因此,体验过程要循序渐进地从“knowing about”开始。

除此之外,建构主义的知识观也为体验式学习提供了理论基础。根据建构主义,知识是认知主体通过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以及自己进行新旧经验之间的作用,生成个体的理解。建构主义的语言观认为,语言是思维的媒介,是人们用来交际和认知的工具;语言界认为,语言具有描述、参与、阐释以及反馈的作用。可以看出,语言界的语言功能理论与建构主义的语言观互为基础,为建构主义理论在大学英语文化体验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同时为体验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提供了可行性。

三 文化体验在大学英语课堂的应用

体验式教学的理论源远流长。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提出的关于认识世界的理论中已经初步涉及体验。随后,杜威的进步教育哲学(progressiv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理论形成了体验学习思想的最初模式。杜威强调儿童在日常环境中的亲身经历以及理性反思,构建了以“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为核心理念的教学体系,认为教学过程就是经验的重组和改造。杜威概括了教学活动的五个步骤,即:营造真实的经验环境;从情境中产生真实的问题;搜集材料;产生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应用检验办法。杜威系统地概括了体验式教学的理论来源以及教学的特征。他的教学过程不仅重视学生的亲身经历与真实感受,而且强调所学知识与亲身经历所获得的真实感受与直接经验之间不断关联、整合,进而实现有机整合与意义建构,深化与拓展行为与情感,实现智慧增长。

基于以上理论,大学英语的文化体验教学可以界定为:文化既是教学活动探究的内容,也是有益途径,在教师的引导下,创设相关的情景,借助于现代的教育技术和工具,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把英语语言所反映的文化内涵和教学内容联系起来,使得教学成为一个动态、统一、鲜活的过程,学生能合理、得体地使用英语进行交际。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充分揭示英语语言所反映的文化内涵,还要扩充该文化的外延,使学生在一种特定的文化氛围中体验学习英语语言,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结合Patrick提出的文化体验中四个相互关联的学习活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文化体验也可以相应地分为四部分:(1)针对文化信息(knowing about)――文化现象是什么,包括其内容、表现形式、区别性特征、实质等;(2)针对文化观念(knowing why)――文化中的观念、态度、价值观为什么形成;(3)针对文化实践(knowing how)――文化的形成、发展过程及涉及文化的实践活动;(4)针对文化自知(knowing oneself)――自己的文化与异域文化的差异。

在学这一过程中,学生自己的经历或者经验作为一种建构的知识与社会、文化等不可分离。新获得的知识与学生本身认知结构中己有的相关知识发生联系,从而产生有效学习,进而形成自己对于相关主题的观念和认识,这种过程即是一种文化体验。

下面以《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第一册第四单元The American Dream 中Text One“Tony Trivisonno’s American Dream”为例,解析文化体验如何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

第一,文化体验的教学目标:(1)把语言当成整体,密切结合语言与文化,以期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2)学生能自主地把体验式学习方法应用在后续学习当中,提升学习兴趣。

第二,实施步骤:

主题了解:学生预先查找“美国梦”的相关资料,包括美国梦、移民以及经济大萧条,对这一主题做基本的文化储备。

导入: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American Dream ?

In what ways can a person be considered as being successful?

以启发式提问进行导入,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组内代表陈述。这一过程是要让学生分享已储备的文化信息(knowing about),并且对已经达成共识或者存有异议的文化观念(knowing why)进行探讨,能够通过美国梦的现象进行文化实质的推导,通过美国梦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所有表现形式进行原因的分析,经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总结出美国梦的精神实质。

课文讲解:本单元Text A是关于主人公Tony Trivisonno如何锲而不舍实现美国梦的故事。但不仅仅是一个故事,而是以一个人物、一个故事为切入口,升华为一个梦想、一种价值观。在课文讲解的过程中,要把语言和文化内涵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体验建构知识。在词汇方面,使学生通过一定的语境,对与主人公Tony工作、奋斗、外形、品质相关的词汇产生画面感,进而能用这些词来描述熟知的人,或用到其他语境;语篇方面,围绕主题进行教材的二次开发。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进而总结出主人公的特点。引导学生理清故事的发展脉络、主人公心态和生活所发生的变化;主题方面,结合美国梦rags-to-themes的精神实质,创设情境,让学生联系自己为梦想而奋斗的亲身经历,小组讨论。

拓展:为了加深学生对“美国梦”的思考和理解,补充奥巴马的演讲 The Audacity of Hope,The America We Love的演讲音频、视频。推荐小说《伟大的盖茨比》及同名电影,学生可以通过情节性比较强的文学影视作品了解美国梦。

反思:在文化自知(knowing oneself)方面,学生可以将“美国梦”和“中国梦”进行比较,以体验的方式,总结出两者的差异;并联系“我的梦”,建构价值观。

四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