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0:36:3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劳动技术教育内涵,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我在给青岛市第十五中学初中三年级学生讲《劳动技术教育》时,曾经和学生谈起过:钱是货币交换的证件之一。假如,摆在我们面前有一宗钱和得到一宗钱的方法,让我们在这其中任意选择一样,你选什么?
现在用同样的问题问大家,仅供构思和讨论之用。
我想大家会有:“选择得到一宗钱的方法”的共同想法吧。在我这儿还真正有这样一个获得极大物质丰富以及继续发展的科学方法,并且可以同时带动起精神文明和推动政治文明,从而使社会文明得到飞速发展的思想方法,这就是党、国家和人民很想、也很需要得到的素质教育。
1. 素质教育的诞生与发展
1993年,在青岛市第十五中学我接任了《劳动技术教育》教学与研究工作。2002年,青岛市教委指令,中学《劳动技术教育》改名为《中学综合实践教育》,与此同时又成立了少年科学院。
⑴劳动技术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以剪纸、木刻、电烙画、建筑模型、机械等几件事物的制作,作为对人用脑动手的基础技能训练。那么,剪纸、木刻、电烙画等项目,是一个通过对万事万物的形象转化来完成作品创作与实践的引导教育。
⑵中学综合实践教育
综合实践教育,是在《劳动技术教育》所设各制作项目基础上,又增设了对丝网花、陶艺、木工制作、摄影、电子技术、机器人等项目的制作。
⑶对《劳动技术教育》、《中学综合实践教育》进行小结
在《劳动技术教育》和《综合实践教育》教学研究中,可以了解主导本学科知识的主要思想和探究意途,在于把握宇宙间万事万物。所谓万事万物是指,苹果、香蕉等食物类;衣物、家具、电器、交通工具、探险工具、嫦娥号月球探测等用具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政治、地理、历史等知识类;工人、农民、、教育、医学、商业、各级领导阶层等各行各业;等等所有事物(为了方便起见,以下称之为:万事万物或知识、事物)。对于如此庞大范围的事物的探究,应该是一个方法问题的探究。
假如,我们把握了探究万事万物的方法,那么,对素质教育的探究就由最基层的劳动技术教育和综合实践教育,转化成科学技术教育的普及教育阶段。
⑷科学技术教育
任何事物的形成都是发明创造,且都含有发明创造规律。以认识发明创造和发明创造规律为主导思想,形成知识体系并在教育、教学的实施(知识、事物的科学表现形式)中形成了科学技术教育。那么,科技教育是素质教育在劳动技术教育和综合实践教育的基础上,产生的第一个实质性的飞跃式发展。
⑸科学技术发展教育
任何知识、事物的形成与发展,都属于发明创造和发明创造发展,属于科学技术和科学技术发展。以《科技教育》知识体系,为人认识知识、事物的科学表现形式基础,经过周而复始循环的发展轨迹(图略),转化成理性认识(对知识、事物的科学表现形式,及内涵和外延的理解、认识),形成科学技术发展教育的高级知识体系。那么,科技教育就在飞跃式发展中转化形成科学技术发展教育。就是创造极大物质丰富的方法。
…… ……
2. 意义
将拥有了的创造极为丰富的物质方法,形成知识体系,并实施于学校教育中,就是科学技术教育和科学技术发展教育。物质是没有思想,不辨正误的。为了让物质能够完全为人类谋取利益,服务于人类,在运用科学技术创造极为丰富的物质和推动科学技术得到发展的同时,还要带动人表现思想意识的精神文明和推动政治文明的融入。这就是素质教育。
以普及科技教育、科技发展教育,为开创物质文明的基础,与此同时带动起人类思想意识的精神文明,推动政治文明,就形成了社会文明的飞速发展。
【关键词】职业教育;社会经济 ;劳动力再生产
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民族要提高,这是任何民族、任何社会制度都必须正视、重视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无论国家、社会还是民族其重要组成因素无疑是人--是劳动者!人的素质决定着民族的素质,民族的素质影响着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由此,以人为本,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理应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这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社会就业的重要途径,也是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
德国是目前世界上经济和科学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人们在探索德国科学技术与经济迅速发展的奥秘时发现,德国人所具有的文化素质和发达的职业教育是促成该国强盛的关键所在。在德国,企业界人士更是认同职业教育就是产品质量保证--是德国经济发展的柱石。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不但需要一大批科学家、工程师和经营管理人才,而且迫切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我国人口多,劳动力多,特别是农民多,就业问题是一个不可回避而且必须解决好的大问题,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城乡劳动力的就业和创业能力。
1 职业技术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
培养和训练新的劳动力必须通过教育尤其是职业技术教育才能实现。一方面,职业技术教育可以再生产人的劳动能力。马克思说过“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工人阶级的再生产,同时也包括技能的世代传授和积累”。另一方面,职业技术革新教育可以改变人的劳动能力的性质和形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要改变一般的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的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和训练”。的确,职业技术教育正好可以把一个简单的劳动力、一般性质的劳动力,加工训练成为一个复杂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即工程师、技术人员等。
2 职业技术教育是生产力再生产的重要途径
马克思说过“生产力里面也包括科学技术”,一方面职业技术教育是有传递、积累、发展和再生产科学的社会功能。另一方面,职业技术教育具有使科学转化为生产技术的中介作用。职业技术学校(院)是使科学变为技术、变为直接生产力和现实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3 职业教育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
恩格斯曾经提出并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内容,即智育、德育、美育、技术教育、体育。这里提出的“技术教育”,就是要“保证多方面的技术训练和科学教育的实践基础”。职业技术革新教育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形式,因此最能有效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实现了“全面发展”的人,作为一种“人力资本”能有效地促进社会经济的进步。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把“人力资本”描述为“体现在人身上的体力、知识、技能和劳动者熟练程度的总和。”这本身就包含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之中。舒尔茨还指出:人力资本的积累是社会经济增长的源泉。因此,能有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职业技术教育,同样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
4 职业技术教育能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的发展
首先,职业技术教育依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传授系统的技术知识,训练科学的生产技能,有计划循序渐进地开发个体在职业方面的潜力。从而使个体获得职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以及自我学习的能力,能促进个体在职业岗位上提高劳动生产率。
其次,职业技术教育通过提高劳动力的技术水平,发展其智能,使劳动者提高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能力,并能使劳动力有更多的技术革新与生产创新。
第三,职业技术教育能塑造劳动者的政治观念,职业道德、专业思想,影响着劳动者的劳动态度,从而间接影响劳动生产率。
第四,职业技术教育能通过塑造劳动者的现代人格,实现劳动力的现代化,从而使劳动力能认同现代企业文化,能与现代管理要求相一致。积极配合现代管理的施行,提高现代管理的效能,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2] 《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职业技术教育
“三农”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也是我国经济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直接影响到我国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要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思路下,加快农业和农村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速农村现代化和城镇化步伐。而新农村建设的实现,需要充分开发农村巨大的劳动力资源宝库,将其转化为推动“三化”的强大动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就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新决策和新举措,新农村的一个“新”字,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用20个字对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行了形象的表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新目标;是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新要求;是全面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条件和新机遇;是农村振兴历史进程的新起点;是“三农”事业发展的新希望。
从对新农村建设目标的解读可以看到,我们要建设的新农村,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推进的新农村,是“三个文明”共同发展的新农村,是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其具体内涵体现在五个“新”上。一是产业发展要形成“新格局”。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二是农民生活水平要实现“新提高”。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改善消费结构,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标。三是乡风民俗要倡导“新风尚”。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造就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四是乡村面貌要呈现“新变化”。搞好乡村建设规划,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五是乡村治理要健全“新机制”。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加强基层民主和基层组织建设,创建平安乡村、和谐乡村,是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障。在这五大目标中,必须把生产力发展的目标放在首位,因为只有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才能真正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只有生产力发展了,才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农民综合素质的高低,决定了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激发的程度与荣誉感和责任感意识的强度,决定了新农村建设发展的进程。韩国建设新农村的成果已得到世界各国的充分肯定。其成功的一条经验就是重视激发农民自主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创造力。韩国的学者将其概括为:通过一种具有感召力的活动和国民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使国民勤奋、诚信、自助、合作的传统得以恢复,从而释放出自身的潜能。可见,不断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挖掘农村人口劳动力资源,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新农村建设对农村职业技术教育需求的紧迫性
对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而言,在自然资源、物质资源(资本投资)和人力资源三大资源中,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人力资源是最具有优势的资源,也是我国在世界上唯一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增强综合国力,是基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国情的必然抉择。建设新农村,关键是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家园。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兴衰与成败,因此,农民的知识化、技能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条件。
然而,在我国13亿人口中,有9亿为农民,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令人担忧,成为制约“三农”发展的重要因素。据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占8.96%,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3.65%,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6.05%,高中文化程度的占9.37%,大中专文化程度以上的分别占0.40%和1.57%,平均受教育程度为1.4年,①在一些贫困地区,上述指标更低,而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程度已经达到12年以上。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培训的只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或者培训的只占3.47%,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或者培训的只占到0.13%,而没有接受过职业技术培训的竟高达76.4%。在发达国家,每万名农业人口中拥有农业科技推广员30~40名,我国仅有5名,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员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60%,而且由于科技经费不足,科技体制不合理等原因,还有相当比例的农业科技人员处于闲置和流失状态。②
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下,对新技术的吸收和创新能力差,我国农业科技转化率只有30%~40%,仅占发达国家的一半。在美国,一项先进技术在全国推广只需要1年的时间,而在我国平均需要6年时间。我国小麦、玉米、棉花、油料等农产品的国内价格已经高出国际市场价格20%~30%,且质量与国际标准存在较大差距,在国际市场上无竞争优势,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转贴于
要改变我国农业落后的现状,增强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必须依靠科学技术与教育。美国经济学家米凯·吉瑟研究证明,在农村地区,教育水平每提高10%,将能诱导6%~7%的农村人口迁出农业,按照净效应,将把农业工资提高5%。世界银行《1991年世界发展报告》也指出:劳动力平均受教育程度每增加1年,GDP就会增加9%。③职业教育是教育与经济的结合点,是教育与社会各种职业沟通的桥梁,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是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新型农民、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最直接与最有效的途径,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支柱,在全面贯彻科教兴农战略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农村建设与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定位
坚持“面向农村、面向农业、面向农民”的办学宗旨农村职业技术学校要把方向和目标定位在面向农村,要立足地方经济结构特点,结合经济发展规划,围绕特色农业,将农技培训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从农民实际需求出发做好农业技术培训。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要面向农民,服务农民,尤其是要面对那些具有初高中文化程度的农村青年、专业大户、致富带头人等骨干,进行专业技术、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和农副产品加工等方面知识的教育与培训,为农业生产第一线输送懂技术、有产业化经营管理知识、能驾驭市场的营销大户和科技示范户,使他们逐步成为建设新农村、建设现代化农业的主体力量。
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办学原则农村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学内容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确保新农村建设给农民带来实惠、受农民欢迎。教材是搞好培训的前提,教材内容必须始终围绕当地资源优势与龙头企业的特色编写,并融入一些实用、实际、实效的系统技术知识,突出实用技术的操作程序和操作规范,从而强化学习者的实践操作能力。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对象是农村劳动者,他们的文化素质基础差异较大,且易受农时季节的影响而中断学习,因此,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可组织教师巡回讲、集中办班课堂讲、实用技术现场讲、多媒体教学辅助讲等,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吸纳更多的农民接受职业技术教育。
开展“短、平、快”,“宽、适、活”的实用技术培训“短”即每次集中的时间短;“平”即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与受教育者的水平;“快”即见效快;“宽”即专业覆盖面要宽,基础要宽;“适”即充分考虑适应面;“活”即培养学生的方式方法与衡量学生的标准要灵活。通过实用技术培训,要使学习者在尽量短的时间里掌握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让农民尝到科技致富的甜头,从而增加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主动性与自觉性,使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具有广泛的生源与发展空间。
以就业为导向,增强办学特色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需要转变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发展思路,以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迫切要求。职业院校要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紧密结合生产服务一线对人才的需求,实施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要办出自己的特色,突出自己的优势。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应根据自己的办学环境、办学条件、师资力量、人才需求的不同,制定自己的发展目标。农村职业学校要发展,必须尽可能地形成自己的优势与特色。
多渠道引入教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水平低下是制约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农村职业学校应加大对师资的培养培训力度,采取多种途径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高素质职业技术教育师资队伍。为了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原国家教委《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的意见》提出的四个办法是切实可行的。即首先,依托普通院校建立职业技术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其次,加强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的建设,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开拓专业新领域,拓宽专业口径,使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的专业设置更好地适应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需要;再次,普通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可以成为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专业课教师队伍的重要来源;最后,可从企业和事业单位符合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中聘请专职和兼职教师。
注释:
①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②黄育云,熊高仲,张继华.职业技术教育在中国[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③苏燕羽,曲云.解决“三农”问题的教育透视[J].中国冶金教育,2005,(3).
参考文献
[1]刘斌,等.中国“三农”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2]黄育云,于炳诚.农村职业教育与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村现代化互动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关键词: 劳动技术课 重要性 综合素质
1.引言
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只注重升学率,学生只追求学习成绩的提高,大多缺少吃苦耐劳的品质,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求,应当转变传统的培养模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的学生应该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高素质人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应该加强劳动技术教育。
2.劳动技术课的内涵及现状
劳动技术并不是指单纯的体力劳动,劳动技术课是指将生产劳动与知识教育相结合的一门课程。劳动技术课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它渗透着德育、美育和智育的功能,在向学生传授劳动技能的同时,在无形中也向学生输入热爱劳动、热爱家乡和人民的思想,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高素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教育工作者应当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不能只是片面地追求升学率,不能只注重学生的分数,应当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劳动技术课是实现素质教育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它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为社会的发展和国家建设培养创新型人才。
我国的劳动技术课是教育教学工作的薄弱环节,没有引起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受到应试教育传统观念的影响,教师们普遍比较重视学生的分数和升学率,对劳动技术课的教学相对轻视。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认识到劳动技术课的重要性;选用的教材与实践联系不太密切,不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教学设备也不完善,具有专业技能的教师相对较少。传统的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已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求,应当转变观念,提高对劳动技术课的重视,加强劳动技术教育,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劳动技能。
3.劳动技术课的重要性
3.1劳动技术课能加强学生的德育培养
在劳动技术课的教学过程中应当以教材为载体,有意识地将德育融入到教学之中。教师应当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创设情境,自然地将德育观念传授给同学,增强学生的社会主义责任感和爱国意识。劳动技术课是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实施手段和主要途径,劳动技术教育是把技术理性与社会人文精神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教育形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2]。劳动技术课将道德教育和科学文化在多元的实践活动中加以深化,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和艰苦朴素的品质。
劳动技术课具有实践性和教育性的特点,因此,应当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劳动实践,使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接受思想教育,让他们在劳动实践中体会劳动的光荣和艰辛,克服懒惰、散漫的毛病,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劳动观念,培养他们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劳动技术与道德教育相辅相成,在潜移默化之中达到德育的效果,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学习品德,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劳动能力。
3.2劳动技术课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立能力
当今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家长不重注孩子劳动能力的培养,造成许多学生在家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劳动观念不强和动手能力较差。劳动技术课具有广泛的通用性和较强的实践性,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比如,在课堂中讲解一下各种衣物面料的特性及不同洗涤剂的功能,同时利用不同的洗涤剂来洗不同面料物品上的污渍,再将实验结果进行比对。让同学们做记录,回家之后自己动手进行洗涤。这样既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又可以使学生学以致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劳动技术课的形式应当多样化,这样就可以避免枯燥乏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授菜肴烹饪、家用电器的工作原理及宾客礼仪等内容。由于男女学生感兴趣的劳动技能不相同,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要求,适时调整教学重点,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教学。比如,女生重点学习洗涤、烹饪等劳动技能,男生重点学习家电维修等劳动技能。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动手能力。
3.4劳动技术课有利于拓宽学生知识领域
劳动技术课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包含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如:园艺、工艺美术、家电维修、烹饪、裁剪缝纫等,其中含有化学、物理、生物、几何等多种知识。劳动技术课能够使学生在其他学科中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领域。通过实践,理论知识得以深化和升华,在实际操作中解决各种问题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4.提高劳动技术课的教学水平
加强劳动技术课教学的基础首先是教材建设,应当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劳动技术课的教学目的,注重选用教材的思想性、先进性、基础性和实践性。教材内容应当包含服务性劳动能力和工农业劳动技能两方面。其次,提高劳动技术课教学的前提条件是教育基地建设,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加大对劳动技术教育的投资力度,建立一个规模较大的劳动技术教育基地,支持学校开展劳动技术教育。最后,应当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劳动技术课教学质量的关键是高素质的师资力量,各个学校应当挑选专业知识扎实,业务能力较高,动手能力较强且热爱劳动技术教学的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建立一支从事劳动技术课教学的专任教师队伍,以保证劳动技术课教学质量的提高。
5.结语
劳动技术课将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具有趣味性和技术性,能够引导学生在追求知识的同时,注重劳动技能的培养。同时,劳动技术课在学生德育、美育和智育的培养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劳动技术教育适应了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创新型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论文关键词:经济发展;不确定性;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对策
中国历经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有了长足进步,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2010年中国经济规模已经跃居世界第二,成为引领世界经济走出困境继续前行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然而,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中国依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依然没有改变,经济成长方式粗放,增长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整体竞争力不强,史上最穷的“世界老二”让人倍感尴尬。面对内外交织的各种矛盾,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毋庸置疑,职业技术教育对于解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遭遇的棘手问题扮演着关键角色。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剧,中国即使已经取得了劳动力成本的竞争优势,也必须在劳动力职业技能方面确立比较优势,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为此,深化职业技术教育改革需要契合国民较高的期望值与较为完善的社会支撑体系,实现职业技术教育“计划指令式”办学模式的轻盈转型,增强职业技术教育的“巧实力”,完成国家设置的特定教育目标,承担社会赋予的责任,全力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不遗余力地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全面提高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应对发展经济、扩大就业、最终实现社会和谐的重大挑战。
一、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给职业技术教育带来挑战
不确定性(uncertainty)是指事物发展处于变化无常、捉摸不定和不可预知的状态,不能够确认运动轨迹,不能准确知道某个事件或某种决策的结果,难以用一定之规去捕捉和约束,造成人们认识上困惑不已,实践中不知所措。
本质上,不确定性源自社会系统本身固有的层次性、开放性、动态性、相干性、临界性、自组织性和自强化性。只要事件或决策的可能结果不止一种,就会产生不确定性。根据不确定性的特点,一般可把不确定性分为四类:
客观不确定性。是指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的不确定性。在自然界、在生产生活中、在经济管理领域里,客观不确定性大量存在,十分普遍。从表面上看,客观不确定性似乎是或然的、随机的、杂乱无章的、不得而知的,但实践表明,如果同类的随机现象大量重复出现,它的总体就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主观不确定性。是指对于同一个客体,不同的主体或同一主体在不同的时刻会得出不尽相同的判断,有时甚至迥然有别,其差异事先难以预见。主观不确定性的根源在于人的有限理性和认知模式的差异性。除了每个人遗传基因先天的、固有的差别外,人的成长经历、教育背景、价值取向、文化特质、性格气质、生活习俗、决策偏好乃至对事物做判断时的心情和天气,都是产生主观不确定性的诱因。
过程不确定性。是指在执行、推进的过程中发生的不确定性。即便客观环境和任务是确定的、既定的、可预见和可控的,主体的指令和决策也是清晰的、正确而坚定的,但由于普遍存在的随机干扰、偶然事件、突发、信息时滞或不可抗力,联结主体与客体、愿望与结果的过程,仍然充满不确定性。
博弈不确定性。是指在对局、博弈和互动中所产生的不确定性。它表明人们在思考问题时不能一厢情愿,自说自话,只考虑自身,还要充分考虑到竞争对手或利益相关者的动态,要对竞争对手可能的反应提前加以反应。
从一定意义上讲,客观不确定性、主观不确定性和过程不确定性等前三种不确定性与博弈不确定性无法等量齐观,因为这些不确定性差不多都是一次性的、单向的、静态的、单层次的、自身的、可控的、小概率的、信息充足的、部分可相互抵消的、有统计规律的,化解不确定性的时间也是相对从容的。然而,博弈不确定性涉及的却是多次、双向(甚至网状)、动态、多层次、多方、多因素、不可控、非小概率、信息不足,非但不能相互抵消,反而互为因果且不断强化,无统计规律可寻,无先前经验可借鉴,化解起来常有时间压力。
不确定性是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无论是自然灾害的频繁爆发还是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无论是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幻莫测还是社会矛盾冲突的不断加剧,都意味着稳定性、精确性、可预测性已日益被变革性、模糊性和不可预测性所代替。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为突出的特征就是急促的“不确定性”,在人们还没有来得及充分享受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巨大利益的时候,又不得不体验经济成长带来的烦恼,一切都似乎来无影去无踪,让无限期待的愿景充满了悬念。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一再表明职业技术教育和经济发展的关键驱动力之间存在着动态的交互作用关系。尤其在当前,劳动力、商品生产和服务以及社会生活的较高成本伴随着不断增加的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强化了劳动力市场变化的不可预见性。为此,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赢得主动把握先机,劳动力就要拥有较高的职业技能,个体需要具备更加宽泛的职业胜任能力。应该说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带给职业技术教育空前的挑战。
(一)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增加了劳动力就业和劳动力市场治理的风险
劳动力就业群体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似乎要失业、职业资格失去其价值并被废弃、遭遇劳动力市场排斥以及就业渠道萎缩等一定程度的风险。这些风险也为经济发展带来了变革的机会,就业人员需要经常在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技能开发的不确定性之间做出取舍,由于个体并不能够保证所做出的选择在劳动力市场里具有其特定的价值,因此,做出良好选择通常是困难的而且极具风险性。
(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造成了劳动力市场选择行为的短期性
未来关键经济领域的发展具有不可预见性,人们难以做出自信的预测,造成个体、企业和组织行为选择时限的短期性。经济发展不断增加的不确定性导致人们行为策划的时限缩短,时间越长,风险越大,职业技能开发的公共政策以及个体和公共机构的决策必须基于有限知识尽可能在短期内做出,个体只能基于自身所具有的职业资格在短期内开发职业技能,为此,必须调整就业和职业技术教育之间的衔接,缩短持续时间,以便降低风险。
(三)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导致了劳动力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
首先,需求波动导致更大程度的就业不安全感,职业技能和职业资格更加难以描述和预测;其次,伴随着传统集体性工作组织的日渐式微,企业员工个体主动创业的重要性凸显出来,新工作方式的采纳必然产生新的工作组织形态,在这样的工作组织中开展职业技能开发必然影响个体行为和集体行为之间的磨合,使个体在就业时产生所需职业胜任能力的不确定性;第三,新近投放到劳动力市场的就业人员增加了高龄和边缘化在职员工的不安全感,前者只具有最起码的职业资格并依据劳动力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来确认个体需要接受的职业技术教育,维系自身工作岗位的安全性,而后者虽然享有绝大多数企业的长期就业保障,但两者的互动增加了劳动力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
(四)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增强了职业技能开发的复杂性和工作岗位轮廓界定的模糊性
随着工作组织的转型,涌现出许多与传统的工作岗位轮廓迥异、轮廓特征难以描述的新型工作岗位,产生了并不完全适合用传统方式来界定的职业资格,传统工作岗位的特征和分类越发难以反映职业活动的现实状况,而且不确定性劳动合同对招工、就业指导以及职业技术教育的作用产生重要影响,导致个体和企业难以预测未来就业和职业技能开发的雏形,职业技术教育机构、政策制订者以及利益攸关者难以认清职业技术教育和就业之间的有效衔接。
(五)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导致职业技术教育与就业之间的关系难以确定
不断变化的就业类型、不断扩大的劳动力市场让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中职业技术教育与就业之间业已存在的一致性规范支撑关系遭受到新的基于职业胜任能力获取途径的挑战,要维系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中职业技能与就业水平之间的一致性异常艰难,即使职业技术教育和就业之间已经形成了较为紧密的正式纽带,但其开端职业技术教育(IVET)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也难以适应劳动力市场的不确定性变化,需要重新分析工作岗位和职业技术教育之间的需求关系,解构传统职业技能,用专门的“活动”元素来建构职业胜任能力,开发企业管理实践的新型工具,更加关注职业行为所需要的横向认知能力。
(六)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导致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路径更加复杂,需要重新调整开端职业技术教育和继续职业技术教育模式
当前,传统职业技术教育的获取路径遭受质疑,而向职业胜任能力导向路径转换的新型职业技术教育又充斥了不确定性:首先,人们尚不能够清晰区分开端和开端后职业技术教育与继续职业技术教育之间的关系并使它们相互切换、重新调整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投资,以便个体的整个人生都从中受益;其次,人们并不知晓如何才能给予个体更大的优先发展权,基于自身先天禀赋与所预测的职业技能差距,在任意时间挑选特定的职业技术教育形式,自主开发和确认职业胜任能力,把失业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实现职业技术教育投资和就业回报率的最大化。
(七)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加大了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开发供给的难度
课程是教学内容的集中展现,基于经济发展不确定性的职业技术教育教学内容必然也是变化不定的,以便满足不同社会化伙伴以及各种利益攸关者对各自利益诉求的需要。由于它们对学习目标的定位、教育资源的使用方式千差万别,导致课程研发供给更加困难,需要综合考量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的衔接、学习内容和学习质量之间的相关性、人生不同阶段的学习以及正式的与非正式的学习结构之间的联接等复杂因素,让职业技术教育切实体现终身学习的精神本质。
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是深化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必要前提
当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迫使整个社会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造成了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的高度不确定性,也迫使现代经济需要市场、组织和企业拥有相当的灵活性,企业、职业经理人、企业员工、投资者和国家必须在一个更加不确定的经济发展环境里制订当前难以预测的经济发展计划,这对职业技术教育必然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职业技能和职业资格的开发过程更加复杂,个体和组织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以及就业途径的获得充满了风险性,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必要性变得扑朔迷离,所有这一切都成为开发劳动力市场和开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恒定因素,成为预测未来劳动力市场职业技能需求和供给不可回避的要素。可以说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是深化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必要前提。
首先,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成为深化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基础性驱动力量。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加剧了职场、岗位培训以及职业资格、职业技能之间的不匹配度,迫切需要职业技术教育进一步找寻自身发展的逻辑原点,挖掘内涵,拓展外延,加强与就业的关系,增进与实际工作之间的联系纽带,消除职业技术教育到就业过程的转换障碍,提高应对全球化经济发展压力的能力,满足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企业组织变革以及人力资本开发等多方面的需求。
其次,大规模劳动力流动的不确定性是深化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内生性驱动力量。劳动力跨国、跨地区、跨界流动是开放型经济成长的决定性因素。中国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都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城乡一体现代化”发展的“黄金期”,劳动力跨地区、跨城乡大规模流动成就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更加开放的中国经济也导致劳动力在世界范围跨国、跨界纵横驰骋,不断增强的劳动力流动性客观上要求中国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更具灵活性、兼容性和参与性,逐步建立起更加便捷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建构更加有效的结构化职业资格体系,完善各国各地区各行业职业资格体系的认证和对接机制,实现跨时空劳动力资源的有序流动。
第三,基于经济发展不确定性的创新既是经济发展的永续动力,也是深化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有力支撑力量。科技创新、尤其是通信技术领域的全球化扩散在给现代生产和现代服务带来空前繁荣的同时,也造成先进制造业体系建设、现代企业组织变革以及就业前景的不确定性,“极化”了职业技术教育对数字工具等新技术运用能力培训和再培训的需求,需要职业技术教育建立适宜的职业资格体系,在更加宽泛的领域对职业胜任能力、职业知识更新以及职业技能做出恰如其分的诠释。
第四,生产实践过程的不确定性是深化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活水源头。实践出真知,“计划赶不上变化”是生产实践的常态,人们惯常的行为模式经常遭遇到职场环境不确定性的侵扰,而开展持续性的学习是员工在不确定性的职场里应对变换情境的不二法则。为此,职业技术教育需要传授自我导向的学习方法,努力增强员工职场在职学习的能力,提供的学习内容不仅要聚焦在技术性知识的获取上,还要扩展到新型价值、新颖行为密码等“软性”技能的获得以及对过去知识经验的重新模块组合,增进就业,提高个体的经济社会地位,拓展公民意识和行为模式等教育价值,掌握灵活多样的个性化职业技能。
三、基于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深化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有效对策
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及其高度的不确定性、劳动力市场开发对于拥有较高职业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无处不在的技术革新步伐以及先进国家和地区人口结构的变迁,导致整个世界对职业技术教育高度关注。以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的一些国家在普及中学阶段教育之后已经开始拓展以职业技术教育为核心的高职教育。与此同时,许多欧洲国家已经在普及全民义务教育、中学阶段教育以及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基础上,加快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实践表明:凡在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上投资巨大的国家和地区,它们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获得的利益也最大,那些生产了最多知识和信息的经济体也是最有效率的现代经济体。为此,中国必须奋起直追,基于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深化职业技术教育改革。
(一)强化职业胜任能力的培养
随着不确定性经济环境的加剧,职业技术教育需要深刻认识劳动力市场变化的复杂性,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职业胜任能力的培养和强化上。职业胜任能力是实施职业技术教育和获取职业资格之间的桥梁,是建立劳动力市场关系的基础,是特定职业领域正式学习的结果,满足特定工作岗位的需要。职业胜任能力的价值体现在特定的工作岗位上,体现在特殊的工作环境中,它是职业技能和职业资格的“内核”,是职业技术教育的“灵魂”。深化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必须从过去主要关注工作岗位职业技能的获取转到今后职业胜任能力的培养上来,把个体职业胜任能力的强化置于职业技术教育的中心地位。
(二)加快落实终身学习战略
在知识经济社会里,人们需要建立终身学习的适宜模式,提升职业技能,应对劳动力市场职业技能长期需求的不可预见性。终身学习倡导在人生的任何阶段都要坚持学习,强调继续职业技术教育的补偿作用,通过继续职业技术教育等路径获取必要的职业技能。为此,职业技术教育要不断增强主要由供给与需求策略之间的不匹配所产生的吸引力,增加职业技术教育供给的有效性。
(三)不断增长个体才干
在不确定的经济发展环境里,个人具有自身建构职业开发路径的“才干”、构建有效的学习策略、建立劳动力市场风险治理的个性化策略异常重要。为此,个体首先要选择具有较高安全系数的劳动力市场,接受适宜的职业技术教育,降低劳动力市场的不确定性风险,确保安全、稳定的就业;其次,个体要延伸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时间,积极参加继续职业技术教育,提升拥有更高学历和就业资质等职业资格的保障水平,确保个体拥有较为宽泛的职业技能和职业胜任能力,实现就业资本的最大化,防范和控制风险;第三,个体要变换职业培训类型,改变行为模式,选择短期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实现灵活就业和自我就业,规避劳动力市场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风险。
(四)在不确定性环境中实现“教”与“学”之间技术创新
在职业技术教育中全力开发先进的教育技术,重视开发职业胜任能力数字化的学习工具和文件,加速远程学习平台的建设,开发网络在线工具,分享职业技术教育培训课程,灵活选择学习路径,优化学习进程,勾画网络时代的个性化教育计划,增强网络学习的实践技能,实现个性化路径学习,满足终身成长和人格塑造的个体需求,显著提高“教”与“学”的质量。
(五)设立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奖励基金,提升经济发展不确定性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水平
设立教学奖励基金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升职业技术教育教与学的中心地位,促进教师更好地驾驭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过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学奖励基金应该主要面向教育教学工作业绩卓越的专家型教师,鼓励他们深入研究教学艺术和规律,组织召开各种学术会议,出版学术性期刊,提供教师职业技能开发的特殊培训课程,交流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式,增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