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金融风险管理案例分析范文

金融风险管理案例分析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0:36:2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金融风险管理案例分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金融风险管理案例分析

篇1

关键词:金融安全金融周期风险管理

1金融风险的结构特征

1.1风险管理是金融具有的职能特征

在金融界著名的管理学家莫顿说过,金融既有六大显著的职能,风险管理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若不全面提高有关风险管理的品质,其他职能的功效也将无法发挥出来。比如,支付风险无法得到有效控制,那相对的支付管理效果也将无法得到发挥,若信用风险无法得到有效控制,那相对的信用管理的效果也将无法得到发挥。因而,在金融机构以及现代化企业中,构建企业价值、提升其经营效益,这就需要对金融的特性以及需求有一定的了解,尤其是金融机构跨界类的业务,在创新方面过度、规范躲避其监管部门等,以此导致金融出现危机,对自身的经济也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对金融产品的实质价值投资者无法正确的辨认,很多有效的经济信息也无法收集的到,致使金融机构也没有办法作出正确的投资方向。因而,金融自身的管理职能被强化是市场发展的前提。

1.2金融中包含一定的风险,是金融内在的属性

无论在金融体系中是单一的危机还是整体的危机,信用偿付是金融危机最终的表现方式。与此同时,需要货币与信用进行联系,才可以作为金融产生的前提,有货币存在的地方便会有违约的情况发生,进而引发金融的风险。换句话说,金融与风险是两者并存的。实践证明,在金融市场中,金融体系往往会有引发经济危机的能力,也是其罪魁祸首,当然其他的因素也有可能存在,但是只会起到推动的作用。例如,在商业银行内部诈欺风险,这是各种风险中比重最大的。此外,金融机构为了带来更好的社会效益,一些经济的衍生产品就会适时的推出,在市场运行的过程中,若与预期效果截然相反,会加剧风险的出现。因此,金融衍生产品也会有利弊的出现,虽会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也会有潜在的危险。

1.3金融风险的具体表现方式

金融的两大天然属性便是风险管理以及风险,其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风险的管理;另一方面是制造风险。将两者的关系进行平衡,便可以获取到最大的利润点。依据金融市场的形式,两者的力量也随之不断发生改变,若没有对金融机构控制得当,便会陷入一定的经营困境。因而,若要对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就要使两者保持一定的平衡,反之,会推动爆发风险的危险存在。金融风险的表现方式是在宏观以及微观的两个层面上。以微观层面进行分析,发生金融风险是有一定的必然性存在的。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因不稳定的客户、不断改变的金融市场,造成每天的交易都存在一定的风险。对存在风险的金融群体来说,因部分金融机构对自身的风险没有能力去有效解决,造成整个金融体系承担起连带的责任。不过,这种风险对金融安全的破坏较小,只是不加以管理,则会产生重大的威胁。以宏观的层面进行分析,金融机构发生风险的机率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在金融机构的发展过程中,外界可以将所遇到的风险进行化解,金融机构自身不必承担此风险。因而,从金融机构风险的形成,直至风险的破裂,会得到不断的救助,有着循环的周期性特征,并且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相关的金融部门,针对金融改革提出不断深化其机制,将金融体系的建设与发展不断进行自我完善,以此使金融公司对自身的独立性、科学性得到有效保障,自身对抗风险的能力也得到相应的提升。这样不但对引发风险金融个体的数量有所减少,同时金融群体的利益也得到了保证,从而整个金融市场的安全发展得到有效提升。

2经济周期与金融风险的循环性

2.1实体经济周期便是金融周期的实质表现

具体表现在:企业是拥有破坏式创新周期的,这便是经济周期存在的重要原因,金融信贷与企业创新周期有着一定的联系。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很多新兴企业随之成熟,并成为主体企业,在这样的发展中,银行给予的信贷比例随之提升。不过,若此类企业衰败,银行的后期信贷风险会急剧上升,银行的信贷管理相对于来说谨慎些,萧条期企业作为抵押的商品,其价值有所下降,以此推动了银行顺周期的动作,经济形势因银行的顺周期动作进一步恶化。金融市场上,都拥有相似的周期性,与预期因素有关,产生的振幅会更大一些。随着很多的新兴企业走向成熟,在资本市场上,这些新兴企业的资产证券表现的更加优秀,曾经的夕阳企业逐步衰退,投资者的期望必定会在新一批创新企业的未形成前,因资产价格而引发崩溃。因此,金融顺周期的特征是“金融周期内生于企业破坏式创新周期,金融周期实质上反映了实体经济周期”。

2.2国家金融安全和经济安全受到当前去杠杆率的影响

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创新企业的更替是去杠杆问题的实质原因。去杠杆是以培养国有企业创新的能力,以及培养新兴私营业的创新技术,培养其能力在于改善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以此使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受到激发,创新出成果。从这个角度来看,产权结构问题不仅仅是国企改革的重点,还包含其经营机制,改善经济机制属于产权改革的目标。拥有创新技术的私营企业的培养重点在于打造公正的环境市场、在行政审批程序上进行简化、创新技术的垄断利益要予以保护等,以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作为其构建原则,为金融市场的融资提供便利,与此同时,对于不法行为给予严惩手段。

3基于金融安全的提升风险管理的措施分析

3.1完善对我国财政体系的监督制度

以国外的先进发展经验作为借鉴,对金融机构的财务监督管理的制度进行完善,商业银行的综合实力也会因此得到提升,与此同时,建立相对完善、健全的法律监督管理机制。我国金融机构因此可以有法可循,为进入到国际金融市场作奠基。在借鉴其他国家的前提下,需要建立科学、有效的偿付机制,帮助保险企业保障投资人以及投保人的利益。除此之外,对证券企业的财务监管得当,保障证券企业的财务与国际情况相吻合,以此推动金融管理实际工作中有证券企业的参与。

3.2构建完善的金融风险管理机制

金融机构的抗风险能力若想得到全方位的提升,其关键要构建完善的金融风险管理机制。首先,提升对金融机构内部人员要进行培训,得到全方面的指导,使内部员工对目前的金融市场有更加清晰的了解,在此基础之上,展开系列活动,构建严谨有效的金融市场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对各部门主管提高抗风险的观念。其次,清晰金融市场的各项规章制度,以此提高金融行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可以更加清晰准备的把握其市场,了解金融潜在危机,提升对金融风险的管理效率。

3.3我国金融市场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带来了诸多的发展机遇

因而,在合理拓展业务的基础之上,金融机构应积极参与到国际金融的竞争中,我国经济地位也会因此得到有效提升。金融机构要依据自身的特征,逐步与国际接轨,拓展其业务范围。与此同时,混合业务经营的方向作为其目标,将分业经营进行逐步转换,对自身的经营模式进行调整,金融市场发展的合理性因此得到有效保障。

4结语

总而言之,基于金融安全的方面分析,对金融周期的概念予以了解,这是我国金融机构的发展方向。与此同时,要对金融机构提升其抗风险能力,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构建更加完善的金融风险管理机制,以此推动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超.基于金融经济周期探讨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问题[J].经济管理者,2015(28).

[2]何德旭.金融安全视角下的金融周期与金融风险管理[J].贵州省党校学报,2018(2).

[3]张婷.金融安全视角下的金融周期与金融风险管理[J].金融视线,2018(23).

篇2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系列案例;金融风险管理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7-0152-02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金融学专业教育在中国有了蓬勃的发展。目前已经完成了规模扩张的阶段,进入了追求质量深化内涵的新阶段,只有如此才能满足中国金融市场迅速成长对金融人才的需求。本文拟从提高金融专业教育课堂效果的角度出发,以金融学专业的重要课程“金融风险管理”为例,探讨一下如何运用案例教学法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案例教学法在本课程运用的可行性分析

20世纪20年代初,案例教学法由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首创,它是一种适合于管理专业教学特点独特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在金融学专业的相关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宗旨是让学生站在金融业从业人员的角度,扮演金融机构管理者的角色,面对复杂多变的金融市场环境,学会审时度势,进而作出合理的金融投资决策。

案例教学法虽然已经在国外大学的经济学、法学、管理学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并不一定意味着适合这些门类的所有课程。因为这些学科课程往往由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构成。专业基础课主要介绍该领域的知识框架和原理,案例教学法不太适合采用。更为关键的是金融风险管理在国内外高校中开设时间相对短暂,故很有必要根据《金融风险管理》课程的内在特质,来分析案例教学法的可行性。

国内学者陆春(2009)认为,考察某门课程案例教学法的适应性可以从十个方面的标准进行权衡考量,(1)学院自身建设,(2)教师数量,(3)案例教学课时占总学时的比重,(4)教师的知识结构,(5)学生对案例教学的认知程度,(6)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7)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状况,(8)课程的性质目的,(9)理论知识占全部教学内容的比例,(10)教师的教学经验。邢小军等根据金融学专业的另外一门重要课程《国际投资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并结合实践教学法的特点,采用DELPHI法对陆春设计的指标体系进行修订充实,形成了更加全面合理的指标体系,来判断此门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可行性。

我们认为,可以借鉴邢小军的指标体系,来判断金融风险管理这门课程是否适用案例教学法。因为这两门课都属于金融学的专业方向课,相对其他金融类课程来说,课程产生的时间都不长。具体的指标标准分述如下:

(1)课程的教学目的。如果学生是科学型硕士或者更注重理论研究的话,案例分析和实践教学法的适用性较弱;如果是本科学生或者MBA学生,那么案例分析的适用性就较强。

(2)建立案例库的难易程度。如果课程无法建立数量充足的案例库,那么教师即使绞尽脑汁使出浑身解数,案例教学法也只能勉强维持。

(3)课程教学内容中理论知识的比例。理论适合循循善诱地讲解,不适合案例讨论和实践模拟;故理论知识的比例越少,课程越有利于案例分析法的采用。

(4)教师的知识结构。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拥有更加广阔的知识储备,案例大多涉及金融管理决策问题,要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往往需要将金融学的各种专业课程的知识进行必要的综合。另外,案例分析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经验,要求教师拥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以及突况的处理能力。

(5)学生的知识储备状况。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学生肯定不能是一张白纸,学生必须事先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拥有一定的专业分析能力,才能够完全融入课堂讨论的氛围之中。

(6)教学工具的完备程度。电脑、投影仪等常规工具是最起码的要求,可能还需要有案例讨论室、网络链接、交互式教学工具等,否则案例分析的教学效果将很难体现出来。

(7)学校的政策支持程度。由于案例教学法明显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故高校的绩效考核政策倾斜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虽然在课堂上相比传统教学模式,教师的讲解工作量的确有很大程度的下降,但是在课前的准备设计的工作量将会成倍地上升,因而在工作量的计算方式上需要作出一定的倾斜。

(8)学生对教学方法的偏好程度(喜好或厌恶的程度)。学生是教学的受众,所以学生的态度将会决定最终的教学效果。必须在学生喜欢、至少不厌恶抵制的前提下,才可能得到学生们最大程度的配合支持。

(9)教师对教学方法的态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因而教师对新教学方法的了解程度及秉持的基本态度,会显著影响其采用的积极性与具体的使用效果。

(10)案例的真实性。真实性对教学效果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教学中应该尽量选用真实的案例,这样不仅使得案例具有更高的吸引力,而且使其具有更高的说服力。

风险管理这个概念自20世纪50年代首次提出以来,受到了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前些年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以及欧债危机,都对世界各国的金融从业人员乃至社会公众上了一堂生动的风险教育课。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愈来愈多的高校开设了金融风险管理课程。开设这门课程的直接目的,就是让金融专业的学生近距离地感受金融风险,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处置各种金融风险。通过这门课的名称不难看出,尽管它有风险形成机制的理论分析,但它最大部分内容还是属于操作性较强的知识和技能训练,这是该课程适用案例教学法最根本的原因所在。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外的金融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利率市场化汇率浮动化,各类经济主体都即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各种风险事件以及微观、中观和宏观的金融危机接连不断,所有这些都给该课程提供了活生生的案例,为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层次选择相对适合的案例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学生对案例教学法的态度将是新的教学方法能否成功运用的关键因素。目前高等学校的教学对象都是90后的大学生,他们赶上了信息化的时代。知识的获取可以轻松方便地从网上获取,他们最缺乏的是分析问题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因而他们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大多比较厌倦,除了少部分想继续深造的学生外,绝大多数同学都渴望通过课堂学习直接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以便毕业后能够迅速地适应工作岗位的技能要求。案例教学法恰好能满足学生对技能培训的需求。让他们身临其境,自己寻找各种可能的答案,而不是被动地吸收知识接受灌输。

二、系列案例教学法的初步探索

我们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在金融风险管理课程教学中,从采用单一的案例教学法起步,到目前主要采用了系列案例教学法,教学效果稳步上升。

目前商学院一般课程教学中,往往在讲授一章内容时比较习惯地采用单一的案例,这样做的好处是使课堂教学更容易组织,讲授的内容重点比较突出。我们认为采用系列案例教学法由浅入深,更符合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避免一开始就面临一个比较复杂的案例,学生会产生无从下手的感觉。我们在进行每章内容教学时,往往同时提供三个案例,构成一个完整的案例系列,由导入案例、讲解案例和思考案例组成。

导入案例的主要作用。导入本章所要讲授的主题,一般要求短小精干,对时效性要求稍高,最好是选择近期发生的金融风险事件,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案例深入了解的兴趣和热情。在整个案例系列中起到一个铺垫的作用。讲解案例在系列案例中居于核心地位,一般要求案例情节交代完整,与本章讨论的主题紧密相关,不一定是最新的但一定是最经典的。通过该案例的分析讨论,使学生比较深刻理解某种决策方法如何运用的精髓。思考案例主要供学生课后巩固本章所学知识和技能,一般要求难度比讲解案例稍低,案例设计中尽量避免设计过多的陷阱,这样将保证大多数学生经过一番独立思考后都能找到答案,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定的成功感。思考案例在整个案例系列会起到巩固强化的作用。

我们在讲授债券市场风险管理这一章时,选取了三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案例。导入案例选择的是欧洲债券危机事件,属于宏观层面的债券市场风险。选择这个案例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考量:一是该事件是近几年国际金融市场的重大事件,虽然欧债危机的最黑暗时期已经过去,但导致危机的深层次原因依然存在,仍然有关注研究的价值。二是它主要涉及到债券的信用风险问题,这是最常见的风险,在未来的金融实践中学生还会大量地面临此种风险,因而他们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搞清楚相关各方究竟如何来化解信用风险。讲解案例选择的是武汉钢铁集团2002年公司债券案例,属于微观层面的债券风险案例,主要引导学生着重分析发行主体可能面临的风险及其避险措施的选择,结合当时的市场环境充分揭示公司债券面临的各种风险,充分理解债券条款设计的合理性。思考案例同样选择的是微观层面案例,超日太阳公司2014年债券价格急剧下跌,投资者损失惨重。通过这个案例,可以学生深刻理解除了债务人直接违约外,由于债券发行人信用等级下降,也会给债券投资者带来的不利影响。

三、结论

通过上面的详细分析,我们认为金融风险管理课程完全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丰富的国内外金融市场风险管理实践提供了大量生动典型的案例;高等教育的教学对象也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不同于以往时代的大学生,21世纪的学子更喜欢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环节。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成功与否,受多种因素的制约。我们以为,采取系列案例教学模式既遵循了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能充分发挥案例教学法的最大优势。我们期待案例教学法在金融人才的培养中被更多地运用,结合其他先进教学法的采用,为实实在在地提高金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陆春.我院课程案例教学法的适用性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论文,2009.

篇3

(1)学院自身建设,

(2)教师数量,

(3)案例教学课时占总学时的比重,

(4)教师的知识结构,

(5)学生对案例教学的认知程度,

(6)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7)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状况,

(8)课程的性质目的,

(9)理论知识占全部教学内容的比例,

(10)教师的教学经验。邢小军等根据金融学专业的另外一门重要课程《国际投资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并结合实践教学法的特点,采用DELPHI法对陆春设计的指标体系进行修订充实,形成了更加全面合理的指标体系,来判断此门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可行性。我们认为,可以借鉴邢小军的指标体系,来判断金融风险管理这门课程是否适用案例教学法。因为这两门课都属于金融学的专业方向课,相对其他金融类课程来说,课程产生的时间都不长。具体的指标标准分述如下:

(1)课程的教学目的。如果学生是科学型硕士或者更注重理论研究的话,案例分析和实践教学法的适用性较弱;如果是本科学生或者MBA学生,那么案例分析的适用性就较强。

(2)建立案例库的难易程度。如果课程无法建立数量充足的案例库,那么教师即使绞尽脑汁使出浑身解数,案例教学法也只能勉强维持。

(3)课程教学内容中理论知识的比例。理论适合循循善诱地讲解,不适合案例讨论和实践模拟;故理论知识的比例越少,课程越有利于案例分析法的采用。

(4)教师的知识结构。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拥有更加广阔的知识储备,案例大多涉及金融管理决策问题,要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往往需要将金融学的各种专业课程的知识进行必要的综合。另外,案例分析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经验,要求教师拥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以及突况的处理能力。

(5)学生的知识储备状况。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学生肯定不能是一张白纸,学生必须事先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拥有一定的专业分析能力,才能够完全融入课堂讨论的氛围之中。

(6)教学工具的完备程度。电脑、投影仪等常规工具是最起码的要求,可能还需要有案例讨论室、网络链接、交互式教学工具等,否则案例分析的教学效果将很难体现出来。

(7)学校的政策支持程度。由于案例教学法明显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故高校的绩效考核政策倾斜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虽然在课堂上相比传统教学模式,教师的讲解工作量的确有很大程度的下降,但是在课前的准备设计的工作量将会成倍地上升,因而在工作量的计算方式上需要作出一定的倾斜。

(8)学生对教学方法的偏好程度(喜好或厌恶的程度)。学生是教学的受众,所以学生的态度将会决定最终的教学效果。必须在学生喜欢、至少不厌恶抵制的前提下,才可能得到学生们最大程度的配合支持。

(9)教师对教学方法的态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因而教师对新教学方法的了解程度及秉持的基本态度,会显著影响其采用的积极性与具体的使用效果。

(10)案例的真实性。真实性对教学效果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教学中应该尽量选用真实的案例,这样不仅使得案例具有更高的吸引力,而且使其具有更高的说服力。风险管理这个概念自20世纪50年代首次提出以来,受到了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前些年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以及欧债危机,都对世界各国的金融从业人员乃至社会公众上了一堂生动的风险教育课。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愈来愈多的高校开设了金融风险管理课程。开设这门课程的直接目的,就是让金融专业的学生近距离地感受金融风险,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处置各种金融风险。通过这门课的名称不难看出,尽管它有风险形成机制的理论分析,但它最大部分内容还是属于操作性较强的知识和技能训练,这是该课程适用案例教学法最根本的原因所在。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外的金融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利率市场化汇率浮动化,各类经济主体都即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各种风险事件以及微观、中观和宏观的金融危机接连不断,所有这些都给该课程提供了活生生的案例,为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层次选择相对适合的案例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学生对案例教学法的态度将是新的教学方法能否成功运用的关键因素。目前高等学校的教学对象都是90后的大学生,他们赶上了信息化的时代。知识的获取可以轻松方便地从网上获取,他们最缺乏的是分析问题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因而他们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大多比较厌倦,除了少部分想继续深造的学生外,绝大多数同学都渴望通过课堂学习直接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以便毕业后能够迅速地适应工作岗位的技能要求。案例教学法恰好能满足学生对技能培训的需求。让他们身临其境,自己寻找各种可能的答案,而不是被动地吸收知识接受灌输。

二、系列案例教学法的初步探索

我们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在金融风险管理课程教学中,从采用单一的案例教学法起步,到目前主要采用了系列案例教学法,教学效果稳步上升。目前商学院一般课程教学中,往往在讲授一章内容时比较习惯地采用单一的案例,这样做的好处是使课堂教学更容易组织,讲授的内容重点比较突出。我们认为采用系列案例教学法由浅入深,更符合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避免一开始就面临一个比较复杂的案例,学生会产生无从下手的感觉。我们在进行每章内容教学时,往往同时提供三个案例,构成一个完整的案例系列,由导入案例、讲解案例和思考案例组成。导入案例的主要作用。导入本章所要讲授的主题,一般要求短小精干,对时效性要求稍高,最好是选择近期发生的金融风险事件,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案例深入了解的兴趣和热情。在整个案例系列中起到一个铺垫的作用。讲解案例在系列案例中居于核心地位,一般要求案例情节交代完整,与本章讨论的主题紧密相关,不一定是最新的但一定是最经典的。通过该案例的分析讨论,使学生比较深刻理解某种决策方法如何运用的精髓。思考案例主要供学生课后巩固本章所学知识和技能,一般要求难度比讲解案例稍低,案例设计中尽量避免设计过多的陷阱,这样将保证大多数学生经过一番独立思考后都能找到答案,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定的成功感。思考案例在整个案例系列会起到巩固强化的作用。我们在讲授债券市场风险管理这一章时,选取了三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案例。导入案例选择的是欧洲债券危机事件,属于宏观层面的债券市场风险。选择这个案例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考量:一是该事件是近几年国际金融市场的重大事件,虽然欧债危机的最黑暗时期已经过去,但导致危机的深层次原因依然存在,仍然有关注研究的价值。二是它主要涉及到债券的信用风险问题,这是最常见的风险,在未来的金融实践中学生还会大量地面临此种风险,因而他们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搞清楚相关各方究竟如何来化解信用风险。讲解案例选择的是武汉钢铁集团2002年公司债券案例,属于微观层面的债券风险案例,主要引导学生着重分析发行主体可能面临的风险及其避险措施的选择,结合当时的市场环境充分揭示公司债券面临的各种风险,充分理解债券条款设计的合理性。思考案例同样选择的是微观层面案例,超日太阳公司2014年债券价格急剧下跌,投资者损失惨重。通过这个案例,可以学生深刻理解除了债务人直接违约外,由于债券发行人信用等级下降,也会给债券投资者带来的不利影响。

三、结论

篇4

【关键词】金融工程 金融市场 金融风险 实体规避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金融工程技术实现了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各种各样的金融工程为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任何金融机构的发展都依赖金融工程的健康发展,在实体产业中,金融工程也被广泛应用。金融工程技术能够有效的规避实体风险和分散风险,但其发展也是具有两面性,对于金融风险的管理不可避免的也会出现一些风险,比如金融市场风险、金融产品单一化、同质化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对金融工程进行创新,从而更好的进行实体规避和分散风险。

一、金融工程相关理论概况

金融工程是指运用各种金融工具和金融策略来解决金融财务问题,金融工程又叫做风险管理工程。金融工程在控制金融风险方面主要是运用现货工具或者衍生工具进行风险控制,其中,金融衍生工具是指某金融产品自身和其相关联产品的价值,现阶段的金融衍生工具包括远期工具、期货工具以及互换工具等。

二、金融工程对金融风险控制的作用

首先,金融工程能够加强金融风险管理,加快金融创新。金融工程运用了多门科学技术以及各种专门的理论知识和技术,因此能够对金融风险进行分析、诊断,并创造出新的金融产品,能够将金融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促进金融产品创新。其次,金融工程能够提高金融风险管理的效率。金融工程主要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对金融风险进行高效率管理,流动性强的衍生市场会对市场价格作出灵活的反应,并随着交易的变动对交易价格进行及时调整,从而有效的解决了传统金融风险,提高了金融风险管理的效率。最后,金融工程能够规避系统性风险。金融工程创造的结构性金融衍生工具能够通过将风险转移给有能力承担风险的投资者来有效的规避风险。

三、金融工程进行实体规避、分散风险的案例分析

(一)金融工程为航空公司规避风险

航空公司的运营中航空燃油耗费是该公司成本的一大部分,而航空燃油价格常受国际油价的影响,比如国家油价上涨,航空油耗费用也会上涨,这样给公司的成本带来了巨大的波动,不利于公司的稳定。金融工程为航空公司规避风险可以通过利用证券公司为航空公司提供一种金融衍生品来承担这种油价波动的风险。金融衍生品可以用期权做多国际石油公司的股票,并将这些期权的预期收益按照一定比率混合成标的资产A;同时用期权做国际汽车巨头公司的空支票,把这些资产混合成资产B;证券公司将资产A和资产B进行一定比率的折合成人民币衍生出金融产品C。航空公司可以在油价低的时候买进金融产品C,这样在油价上涨,石油公司股票上涨时,金融产品C就会升值,从而和油价上涨带来的成本损失相对冲,减少风险。这样的期权方式还可以运用到替一些渔港不稳定的渔民进行风险规避。

(二)金融工程为地震频发区居民分散风险

近几年地震得频发,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生命损失,造成了许多居民顷刻间的无家可归。因此,金融工程中的保险公司能够通过开发一些新颖的保险产品来为地震多发区的居民分散风险。比如,平时地震多发区的居民可以统一向保险公司购买一份地震保险,假设一个地震多发区的城市有100万居民,可以让每人一次性投保10万元,保险公司就会得到1000亿元保险费,当地震发生时,保险公司要按照震中的远近来对居民进行不同等级的赔偿,这样能在地震严重时减少人们的损失,有效的在一定程度上为人民规避风险。

(三)金融公司为经济发展较慢的国家分散金融风险

货币贬值对经济发展较慢、经济相对薄弱的国家的消极影响很突出,不仅会影响本国的信用评级,而且还会影响本国在国际上的信用度。金融工程的引入可以在此情况下对该公司的风险进行分散。比如该国可以在国际银行的帮助下积极发行国债,在国债的本金支付方面和该国的货币贬值相关,该国的货币贬值程度越高,其实际支付的国债金额越低,这样有效的转移了该国的金融风险。

四、金融创新帮助实现金融工程化解金融风险

金融工程在对风险规避的案例中集中体现了对金融的创新,在当代市场经济开放的环境下,全球金融一体化的趋势不断推动我国金融业的创新和发展,金融创新成为了我国金融工程进行分散、规避风险的重要途径,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扩大直接融资比重

经济发展加快了产业结构的升级,而企业融资能够提升企业的效率、节约企业成本。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要进行直接融资,在我国还不完善的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会给银行带来巨大风险。因此,应该通过构建创业板、中小企业板以及主板等多层次的完善资本体系来加大直接融资的比重,促进直接融资的结构完善,避免银行风险的过度集中。

(二)推出做空工具

现阶段的股市市场不稳定,系统风险加剧,在资本市场巨大波动的时候,金融衍生品工具发挥了对风险的控制,比如股指期货的推出。股指期货作为市场的调控器,E能够实现市场的平滑发展,有效减少市场的大起大落,推动蓝筹股行情和恢复市场信心。同时,股指期货的提出加强了对资本市场的细化,促进了金融体系的完善,使得我国市场在人们资金进进出出的过程中减弱风险,实现了市场的理性发展。

(三)加快金融产品创新

篇5

【关键词】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风险管理

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企业集团所具有的凝聚力,是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有效融合的产物,承担者为企业集团及所属成员单位提供金融服务的职责。但由于对集团的依赖性强,财务公司在实际运营中面临着诸如流动性等各类风险。要想防范以及化解企业面临的金融风险,财务公司就需要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应对风险,建立完善的具体风险管理体系,提升财务公司所具有的风险管理能力。

一、集团财务公司金融风险特点介绍

企业集团实际经营发展过程中,由于风险控制、资金管理以及减少成本等工作的需求,许多企业集团里面开始设立专门进行资金运作的内部非银行金融机构,即财务公司。财务公司主要依靠企业集团,给企业集团有效经营提供全方位以及高质量的服务。可是,作为专业的金融机构,财务公司会面临很多金融风险,比较常见的有:资本风险、流动性风险与企业信用风险。这些金融风险主要有下列几个特点。

(一)业务面分广

集团财务公司业务范围非常广,不仅可以办理企业之间进行的存贷款业务,同时可以提供保险、证券投资以及融资等金融服务[1]。比如,对于通用集团财务公司,其就给本集团提供和业务有关的相应金融服务,其中包括有保险服务、汽车经销商融资以及客户贷款和出租汽车等服务。正是因为业务分部比较多元化,所以财务公司金融需要应对的金融风险业务分布面的也非常广。

(二)集中度非常较高

由于财务公司性质,更由于我国相关法律及政策原因,集团财务公司服务的对象主要集中在集团内部成员单位,且以内部信贷及结算业务为主。故我国财务公司风险资产实际分布非常集中,风险种类也相对集中[2]。

(三)具有政策性以及行业性特点

我国相关法律和集团行业环境会严重影响到集团财务公司的有效运营,这种因素型风险通常具备行业性以及政策性特点。国家法律以及金融政策会直接影响到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整个经营过程,所以面临的政策性风险非常大。然而,集团所在行业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财务公司的整个发展过程,如果产生行业危机等问题,集团财务公司将面临非常严重的金融风险。

二、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需要应对的金融风险种类

(一)信用风险

金融机构需要应对的一种最常见的金融风险就是信用风险,所以集团财务公司同样需要应对这种风险。集团内部相关工作人员因主观故意或一些客观因素,会把企业经营中产生的不确定风险传递给财务公司。同时集团财务公司给公司成员单位做出的一些外部信用担保会使财务公司面临相应的信用风险。

(二)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的损失的风险。操作风险的形成受四个因素影响,分别是人员因素、内部流程、系统缺陷、外部事件。随着金融业务的不断创新,财务公司面临的风险也更为复杂,操作风险日趋成为财务公司风险管理体系中的一项较为重要的风险,操作风险对财务公司经营活动的影响日渐突出。

(三)流动性风险

金融机构需要应对的一种主要风险就是流动性风险,集团财务公司中的流动性风险通常是由债务以及资产在结构方面和期限方面错配引起的。部分集团财务公司的资产负债结构处于短借长贷状态,如果出现集中偿付,财务公司将需要应对流动性风险。对财务公司来说,产生流动性风险的原因是:①集团财务公司的资金大部分是集团内部成员单位的存款,该存款通常具有短期性,可是企业资金贷款大部分是中长期的,所以资产配置产生了错配现象;②部分集团把内部财务公司当作出纳和资金融通中心,使得财务公司出现为了发放贷款而向银行或别的结构拆借资金的行为,而财务公司大部分贷款都用于集团内部成员资金的发放,如果行业产生不景气等问题,就会使得财务公司出现巨大的支付危机。

(四)体制性风险

集团财务公司需要应对的一种独特金融风险也就是体制性风险,决定该风险的因素主要是财务公司所具有的集团隶属性。因为财务公司和企业集团之间的关系就是隶属关系,所以企业集团的发展会直接影响到财务公司经营决策以及发展,如果企业集团所处行业非常不景气会发生市场危机,财务公司就会因为资产重组的影响出现资产转移、流失以及债务违约等问题,使得财务公司需要应对巨大的信用危机以及支付危机。

三、集团财务公司进行有效金融风险管理的具体对策

(一)构建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

要想提高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实际金融风险管理水平,就必须从整个集团着手,站在集团的高度出发控制财务公司得金融风险。企业集团总部的风险管理部门应该有针对性的对风险进行规划并设计出相应的风险监控体系[4]。企业集团应该构建一个比较完善的组织架构体系,为建立合理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打下组织基础。同时,企业集团应该通过现代产权制度,对优化公司整个治理结构进行指导,吸引企业外部投资者以及战略投资者的加入。企业集团还应将董事会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把董事会领导优势在财务公司实际风险管理中完全发挥出来,保证风险管理采取的是科学民主方式。在业务操作方面,为应对操作风险,财务公司需要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在建立具体内部控制体系的时候有效结合风险管理理念,使企业各级管理层分工明确,从而确保内部控制工作能够获得比较理想的执行效果。同时,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还应该搭建一套比较完善的信息系统,通过这一信息平台,能够对集团财务公司不同层次、不同工作部门以及不同业务领域的操作进行制约和监控,从而对财务公司的业务起到事中或事后控制的作用。

(二)通过先进风险管理工具对风险进行防范

在管理和防范金融风险时,先进的风险管理工具将会发挥出非常大的作用,所以财务公司需要具有应用这些工具的能力。财务公司必须有效结合定量分析以及定性分析等方法,对公司资产进行分类管理;构建完善的具体客户评级体系,提高财务公司的风险量化管理能力。此外,财务公司应该在不同经营活动中有效应用各种信用衍生工具,如信用违约互换、总收益互换等,提升集团企业总体金融风险的管理水平。

四、结束语

财务公司现阶段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以及集团行业实际状况,使得财务公司面临着各种金融风险。因此,对金融风险进行高效的管理是财务公司经营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针对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需要应对的各种风险特征,提出了提升金融风险管理水平的措施,以期为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风险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许明.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研究[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16(2):45-48.

[2]袁琳,张伟华.集团管理控制与财务公司风险管理———基于10家企业集团的多案例分析[J].会计研究,2015(05):35-41.

[3]张瑞君,杨柳.企业集团司库高级管理职能之风险管理———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套期保值[J].财务与会计,2010(09):29-31.

[4]章丽.基于产融结合的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31):82-83.

篇6

自20世纪起,美国通用公司火灾、钢铁、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促使国外的很多学者开始关注各领域的风险,并不断地完善风险管理的理论体系。相比之下,我国对于风险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以前基本属于空白。之后随着保险业的重新开办,我国学术界逐步对这一领域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但很多高校近年来才开始在应用经济学专业开办这门课程,教学经验积累较少,很多教师对课程的认识不足,更多将注意力放在理论和数理知识上,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深奥,难以理解,因而要系统梳理对《风险管理》课程教学的认识。在教学中,首先要明确《风险管理》这门课程的定位。风险是客观存在的,风险管理与企业经营、个人生活息息相关。简言之,风险管理的实用性非常高,不仅能够帮助企业应对经济发展浪潮中的各种风险,也能帮助人们处理日常生活中譬如疾病、银行账户被盗等等各种意外。体现在教学中,就是如果仅仅将风险管理定位在纯理论的讲述,显得很有局限性。特别是对于经济类专业的学生来说,明白“如何使用”更加重要。其次,要转变教学理念,不再拘泥于单纯的“教”,而是加入更多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各种实践教学方式的锻炼,将这些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更加形象、具体,让学生对风险识别、风险控制、风险的财务处理等各种方式方法可以深入理解、灵活运用,真正掌握风险管理的精髓。

二、对实践教学方式的思考

1.更新教学资料,提升时效性。

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精神和物质享受,但同时,很多新的风险比如信息泄露、金融风险等也不断涌现。地震、洪水等传统风险的损失幅度也随着人们物质财富的增加而不断上升。当然人类应对风险的方法也随着计算机技术等的发展不断扩充。因而纵观国内外,风险管理的理论体系随着时代的变化正在不断发展和完善。这就与实际的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冲突,因为教材的编写通常需要耗费较长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任何教材的选用都将面临局限性,很多新的风险管控方法和发展趋势在教材当中很难反映出来,案例选用也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因而在教学中,为了能够让学生接触、掌握更多最新最前沿的知识,需要不断通过各种途径扩充和更新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例如查看实时更新的媒体资料、翻阅最新的学术著作,关注风险管理领域内的动态、动向,保证知识体系可以持续更新,紧跟理论界和实务界的步伐。

2.理论结合实例,增强趣味性。

风险管理理论体系涵盖对风险的识别、衡量、评价、处理等几个流程,各个环节都包含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其中有些内容又很容易混淆,例如风险的识别和感知,控制型和财务型的风险处理手段等,而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的场合和优势,增加了学习难度,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感到枯燥和死板。因而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些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提升教学的效果,必须通过大量的案例让风险管理的各个环节更加生动和形象。例如在对应的章节,加入2007年国际金融危机、雷曼兄弟破产、摩托罗拉、三鹿集团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从风险的识别开始,分析风险管理的各环节,评价各种风险管理措施的使用。一方面这些案例离学生的生活并不遥远,甚至很多案例在学生身边就有发生,另外一方面,案例可以通过视频资料、数据图示、新闻报道等多种方式呈现出来,较好地将多媒体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结合,相辅相成,改变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思路,增加学生的接受程度。将严肃刻板的理论知识转化成通俗易懂的案例,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此外,教学工作也可延伸在课堂之外,例如定期举办风险管理沙龙,选取当下比较典型的案例,比如MERS、台风“灿鸿”等,采用讨论、辩论等多种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其中,发表不同的观点,畅所欲言,擦出更多的思维火花。也可定期举办风险管理案例分析大赛,比赛过程中设计抢答比拼、小组参与、作品展示等多样化的环节,设置各种不同的奖项,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和荣誉感。通过这样一些竞技比赛的方式,一方面锻炼学生全面考虑问题、设计表达作品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提升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为学生将来参与企业风险管理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3.增加互动环节,提高参与性。

篇7

【关键词】金融学科 实验平台 模式

【中图分类号】O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239-01

根据高校金融学专业不断优化的人才培养方案,要求高校在金融学科教学中重视实验平台的建设,传统的高校金融实验室功能已经不能满足新的培养目标要求,落后的实验室现状要求金融实验室建设应不断革新,需要构建和完善金融学科全方位实验平台,解决人才培养和人才需求相脱节问题,全新的金融学科实验平台从以下四个方面构建和完善。

一、完善课程实践平台的功能

金融学科是理论与实践密切联系的学科,其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蕴含着较多的业务知识,这些业务知识与专业技能只有通过课程实践才能使学生较好的掌握。因此,要把课程实践作为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创新人才的培养贯穿于实验教学的全过程,金融学科实验教学的意义在于将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校面对人才培养新形势要求,不断优化专业课程体系,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纷纷建设了有关金融教学的实验室,金融实验室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实现课程实践,模拟各种真实的金融交易环境,以提高学生对金融业务知识的感性认识,课程模拟实践教学已经收到良好效果。从目前看,各高校的课程实践停留在证券投资、银行会计、外汇买卖等课程的实验教学上,很多专业平台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以及专业选修课程还缺乏相应的课程实践环节,通过完善金融实验室课程实践平台的功能,实现更多相关课程的模拟实践教学。金融实验室课程实践平台功能的完善,一靠对原有教学软件系统升级,使原有的软件系统功能完善和增强;二靠引入新的课程软件系统,增加课程实践的覆盖面;三靠重组实验教学项目和内容,按课程群来设计实验项目,精心设计综合性、创新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在课程实验设计过程中始终考虑学生的特征及学习需求,重视学生研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增强本科学生的金融实践意识和应用创新能力。

二、拓展风险管理平台的功能

所谓风险,就是指不确定性。金融风险是指金融市场上的参与各方在从事金融活动时所面临的各种不确定性。金融业是知识高度密集型行业,又是具有高风险的行业,主要面临的风险有货币风险、利率风险、资产风险、商品风险、清偿能力风险等。

当前中国迫切急需大批具有实践经验风险管理人才,这对高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拓展风险管理平台的功能有利于提升本科学生风险管理实践能力,有利于建立师生“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行动,在行动中学习”的学习模式,可以实现投资风险管理流程的全境模拟,投资、融资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和专家诊断于一体的互动式全新教学方式。可以为学生创造一种与现实极为接近的仿真环境。通过投资风险管理模拟实践,可以提升学员的创新素质,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熟悉实际操作过程,改变其知识结构,培养金融行业真正需要的实用人才,增强学生的社会就业竞争力。

目前,金融学科的实验平台已完全不能满足投资风险管理实验教学的要求,制约了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和向外提供社会服务的延伸。因此,有必要拓展风险管理平台的功能,风险管理平台功能的拓展,在整体架构上充分借鉴国际知名学科实验室的成功开发经验,并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和薄弱环节加以改进,使之更加适应高等院校对投资风险管理人才培养的要求,强调教学研配合提升。实训中心本着“先进、务实、高效、创新”的宗旨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训练理念,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教学设施,先进的软件平台,致力于投资风险的识别、投资风险的衡量、投资风险的评价、投资风险的应对和投资风险的监控。

三、凸显研究性平台的功能

金融实验室不仅是进行实验教学重要基地,也应该是科研活动的重要基地,研究性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目前。面向大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平台还比较少,金融学生的研究平台就更少。金融实验室具备研究性平台的一些软件和硬件条件,经过完善可实现其研究平台的功能,为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和教师科研提供了便利条件。

国内大部分高校没有意识到研究性平台的重要性,只关注课程是实验学,购买了大量金融教学模拟类软件,对学生进行流程性、操作性训练,这样培养的学生只能成为一般的操作人员,这种培养的模式不适应人才规格的需求。金融实验室建设,必须遵循统筹规划、具有前瞻性、兼顾教学和研究性平台的要求,注重资源优化和学科交叉。金融专业实验室除了需要配备先进的硬件设备和常规的教学软件外,还要配备大型金融研究数据库、证券期货和外汇动态系统、金融衍生品套利系统,以及常用统计分析计量软件(如EVIEWS、SPSS、SAS)。学生可以利用平台进行研究探索,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利用实验室的金融研究数据库与相关应用软件进行金融风险度量、衍生产品定价、套期保值、金融工具的组合设计、数据分析等前沿领域的研究。

四、实现开放性平台的功能

建立开放式的实验平台,有利于增强本科学生的金融实践意识和应用创新能力。通过开放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学生可以依据实验教学目的和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选择实验内容、实验时间和实验地点等,有利于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其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实验教学实现形式和过程具有灵活性,有利于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要。开发的金融实验室使实验资源得以充分利用,为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研究提供便利,同时,也为社团和地方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戴玉蓉,熊宏齐:适应开放式创新性实验教学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8.10

篇8

(一)培育学生金融投资意识

金融投资学应该在培养和发挥金融专业学生金融投资意识方面发挥作用。学习金融投资学课程应该帮助学生对于金融市场和证券市场的概念、基本构成元素、经典理论和投资方法等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能用金融投资学的视角观察金融现象,发现和解决金融问题,掌握金融投资的策略和技巧,以及提高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我国金融市场的实践能力。教学培养目标应该坚持适应市场化、国际化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和金融投资学宏观和微观有机结合、分析方法数量化和学科交叉的发展趋势,培养出具有全球视角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从能力培养角度来看,金融投资意识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的能力的塑造,包括基础知识能力、洞察力、反应力和执行力。

(二)培育学生风险管理意识

金融脆弱性理论告诉我们:金融业是个高风险的行业,金融投资的是风险。在金融领域,风险是不可完全消灭的,只能控制。风险能否控制在自己可承受的范围内是金融投资成败与否、金融交易参与者能否获利、能否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并发展壮大的关键。培养金融风险管理意识,一方面是传授金融风险理论,另一方面是培养技能素质,主要是培养学生风险发现能力和风险规避管理技能,培养学生的金融法律意识,树立正确的投资行为,建立合理的风险规避策略。

(三)培育学生创新意识

美国经济学家米什金诠释了金融创新,他指出:“经济环境的变化将刺激人们寻求可能有利可图的创新”,一般而言,金融创新首先表现为观念创新。创新意识培养是建立在金融意识和风险管理意识基础上,是对金融投资学学生及其重要的一种素质培养。金融市场每一次结构调整和发展都会伴随着对创新人才的需求,谁能够抢在创新中领先,谁就能把握市场竞争中的主动权。金融衍生品、创业板、ETF、基金理财产品等市场业务的推出更进一步刺激了对创新人才的需求。

(四)培养学生职业道德

高等院校提供的金融投资学课程除了向学生讲授必要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以外,加强金融职业道德的素质建设也必不可少。所谓金融投资业的职业道德,是指在金融投资从业活动中应遵循的、体现金融职业特征的、调整金融从业人员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是一定的社会道德原则在金融职业活动中的反映,也是基本道德规范在金融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在金融行业有句俗语“有才有德是精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金融职业道德是金融行业和金融从业人员的安身立命之本,是取得投资人信任的重要方面。要想赢得这种信任,必须拥有扎实的金融投资知识和严格的职业道德操守。将金融职业道德的思想融入到金融投资学的教学中,使得金融专业学生能够在刻苦钻研业务知识,不断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具备坚守道德诚信,办事谨慎,廉洁自律,言行谦恭,长于协作的职业素质。

二、金融投资学课程教学效果优化

要发挥金融投资学课程在培养综合型人才方面的作用,达成教学目标,有效地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结合起来,需要利用科学发展观合理地设计出系统全面、生动有趣、形式多元的金融投资学课程,这有利于学生充分理解这些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开拓能力和创造性,增加学生的求知欲望与自学能力,同时也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一)丰富教学内容

注重选取合适的教材是教学好坏的关键。在教学内容设置上,顺应金融投资学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借鉴国外金融投资学的教学经验,完善金融学科体系,兼顾宏观与微观金融理论,重视道德法律和网络信息技术学科的交叉融合和相互渗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宽泛的知识基础。在投资分析教学中引入金融计量学、金融创新学等内容,强化数学知识的基础性位置,利用EXCEL、STATA、EVIEWS等优秀工具软件进行教学,帮助学生理解证券投资分析的基础理论知识,特别是各类金融模型中的复杂计算。

(二)建设股票仿真交易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一般不鼓励学生开通真实的股票账户进行真实交易,往往给学生内容抽象的感觉。但是通过股票仿真交易,模拟开通交易账户,通过委托进行模拟交易、查询、清算交割等过程环节的操作。为每位学生设立一定金额的虚拟账户,学生在全面分析了解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后,决定自己的投资方向。在一定的交易期限结束后,公布学生的股票市值、总成交量、仓位、月盈率,通过市场培养学生的风险管理意识。最后以实战总结会的形式,由学生讲述的操作心得,总结失败教训。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使学生有机会接触证券市场的运作,了解股票和股票代码,对股票市场有更切身体会和理解。

(三)推动案例式教学

案例式教学能够跟得上金融发展的形式,并可以跟踪最新的金融市场变化,用最近的经济结果来判断,使得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针对当前经济和金融市场现状,如利率市场化、互联网金融等话题,运用互动和引导的方式,让学生收集资料,分析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案例分析需要学生在课前和课后做大量的准备工作,这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洞察能力、分析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四)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篇9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特征

引言: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企业之间竞争激烈。顺应产业的竞争以及各行企业之间的竞争,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供应链金融应运而生。供应链金融的出现,不仅为企业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同时,也为银行供应链审查提供了方便。近几年来,随着企业经济的不断发展。供应链金融也进入高速发展时期,逐渐成为当前市场竞争的重要方式。

一、供应链的定义和当前商业银行的供应链发展现状

(一)供应链的定义

在以往传统观念中,供应链还局限于企业内部组织操作中。供应链只是单纯的注重企业自身资源是否得到良好利用。供应链的过程也只是企业生产人员,将企业采购的材料及零件,通过企业自身生产加工和销售后,分配到零售商及用户手中的过程。在2000年时,我国著名教授马士华就给出在当代经济发展中供应链的定义:供应链主要以企业原料及生产经营过程为主要核心,其中包括对企业信息流、物流以及资金流的控制。企业从原材料购买到加工生产成产品,到最后销售到零售商或用户手中的过程,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供应链结构模式。

(二)商业银行的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国际贸易供应链逐渐趋于成熟。商业银行不断推出新的产品战略,以满足国际贸易发展需求。供应链金融作为当前商业银行最新产品战略的代表,在各企业供应链中无处不在。供应链金融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融资战略模式。使企业融资不在局限于实业融资中。大大降低了各企业的融资成本,使企业供应链发挥了最大价值。

二、供应链的金融模式分析

(一)应收账款融资模式

应收账款融资主要是指企业利用没有到期的收账款,向银行申请融资的行为。就目前供应链金融而言,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主要分为应收账款质押融资、应收账款证券化以及应收账款让售融资者三大类。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主要是指,供货企业利用没有到期的收账款向银行进行融资。在融资完成后,如果购货方没有按时付款,银行有资格要求供货方偿还账务。应收账款证券化主要是指,企业将目前可以预见的现金预收款转化成证券进行出售的融资模式。应收账款让售融资主要是指,企业将债务收回权贩卖给银行,由银行向购买方收账,并承担收款过程中的风险。

(二)保兑仓融资模式

在企业经营生产中,一些处在供应链下游经济条件较弱的中小企业,在向供应链上游企业预付款时,资金流动相对困难。为了开阔出新的融资渠道,大多中小企业利用供应链上游企业生产商的回购承诺,将提货权交于银行。以向银行申请货款,从而获得银行信贷。

(三)融通仓融资模式

融资仓融资模式其服务对象主要以小中型企业为主,在融资过程中,这些中小企业大多以流动商品仓储为抵押,利用第三方物流企业来与金融机构,建立起一个新的融资服务平台。这大大加大了动产抵押的操作性,为中小企业获取了发展资金。

三、控制风险的基本策略

(一)供应链金融风险的类型及风险原因分析

供应链金融风险主要是指企业在进行供应链融资时,受一些不可预见因素的影响。致使企业供应链金融融资状况出现偏差。供应链金融风险主要分为信用风险、法律风险、以及信息传递风险三大类。由于我国中小企业规模较小,其管理大多不规范。缺乏法律意识、自身信用不足、没有充分引用当前先进技术和管理型人才。致使许多中小企业缺乏市场风险预测能力。加之,许多中小企业都是单独经营,供应链结构较为复杂,信息传递准确信不够高。极易出现供应链金融风险,为企业带来巨大损失。

(二)供应链金融风险主要防范措施

供应链金融是当前中小企业金融融资的重要途径,为我国中小企业经营发展带来了许多的好处。但同时,供应链金融也存在个许多的风险。因此,企业进行供应链金融融资时应加强风险防范意识。从而有效避免供应链金融风险。在进行供应链金融风险防范时,企业可采用以下措施进行风险防范:

(1)就信用风险来说,商业银行应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积极了解融资企业信息。根据企业客户信息建立信用等级。

(2)就市场风险来说,商业银行应准确选择质押物。尽量选择一些销售趋势好、实力强、市场占有率高以及知名度较高的质押物,从而降低银行损失。

(3)就法律风险来说,商业银行必须和企业明确权利及义务。在融资过程中,尽量完善相关法律合同。从而减少银行与企业之间的纠纷。

(4)就信息传递风险来说,商业银行应建立完善的信息平台,通过信息平台将供应链中的企业组织到一起。从而有效提升信息交流效率,降低信息传递风险。

四、案例分析

(一)案例概况

案例一:2013年,中国银行为江苏省某光电公司办理供应链金融融资业务,该光电公司主要生产经营液晶显示器以及相关部件。该公司供应链上下游都是较强的垄断企业。因此,在购买原材料时需现金支付。由于该公司产品下游货款回期较长。加之,应收账款在公司总资产中站点比例相对较大。致使公司资金出现短缺的情况,严重制约公司发展。江苏省中国银行在了解该详细情况后,由第三方物流企业为该企业贷款进行信用担保。果断为该公司提供贷款,及时解决了改公司资金流动问题。

案例二:深圳某国内商业批发贸易公司,注册资金为一千万元。于1998年成立,并获得知名牛奶品牌深圳地区总权。由于该企业成立时间较短,资金规模相较于其他大规模民营企业处于弱势地位。不能满足知名牛奶品牌合作需要。加之,该企业缺乏贷款抵押资产,外部融资较难。因此,该向民生银行提出贷款。民生银行在对该企业进行详细了解后,同意贷款。

(二)案例模式应用分析

针对以上企业概况进行分析。在案例一中,该企业符合供应链金融融资中应收帐乱融资模式。该公司供应链企业属于强大的垄断企业。因此,供应链下游企业,是决定该企业应收账款是否能够快速收回的关键所在。加之,有第三方物流公司做信用担保,银行的风险得到降低。在案例二中,该企业适合动供应链金融融资中的动产质押模式。由于该企业属于中小民营企业。因此,该企业可将企业仓单、存货等动产抵押给银行。并由第三物流企业为连接,提供拍卖、物流监管服务。在抵押贷款时,企业应与银行签订相关的回购协议。从而将资产权利进行转换,以获得贷款。

结束语:

综上所述,供应金融从全新的角度重新,对我国中小企业进行信用风险评估。通过对中小企业整个交易的评估,为更多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新的渠道。使许多在市场竞争中相对弱势的中小企业获得更多的发展资金,有效的解决市场竞争供应链失衡的问题。同时,供应链金融还为企业信用做出了重要贡献。有效了提高了中小企业的商业信用,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作者单位:湘潭大学)

参考文献:

[1]毛鹤颖.基于供应链金融视角下中小企业融资的实现机制[D].山东大学,2012.

[2]刘艳.供应链金融视角下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3.

[3]代亚涛.嵌入衍生工具的供应链金融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融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

篇10

关键词:PPP模式;文献综述

一、PPP基本概念

虽然社会资本投资基础设施领域已经存在很长时间,但PPP模式这一概念出现的时间并不长,各个部门、不同学者对PPP模式也有自己的解释。G.Peirson,P.Mebride(1996)认为,PPP模式是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签署协议,由私人部门代替公共部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或者向社会提供各种服务。萨瓦斯在《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一书中对PPP模式进行了比较详细、系统的探讨。他详细分析了基础设施领域里采用PPP投融资机制的优点,并对PPP的具体形式做了较为详细的划分。

李秀辉、张世英①(2002)是国内学术界较早探讨公私合作制的学者,对PPP模式产生的背景、概念特征、优势和应用实例进行系统介绍。将PPP模式定义为“政府、营利性企业和非营利性企业基于具体项目而形成的相互合作关系的形式”,在这种合作形式下,政府并不是把项目的责任全部转移给私人企业,而是由参与合作的各方共承担融资风险。陈伟强、章恒全②(2003)从PPP模式与BOT模式对比的角度分析了PPP融资模式的优点,指出PPP模式中私人部门参与早期项目的可行性,缩短了前期工作周期,降低项目费用,减少项目风险并且有利于项目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能更好地协调各方关系。王灏③(2004)在研究国外不同PPP模式定义后,认为PPP模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PPP模式泛指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为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而建立的各种合作关系,而狭义的PPP模式可以理解为一系列项目融资模式的总称,包含BOT(建设―拥有―转让)、TOT(转让-经营-转让)、DBFO(设计-建造-投资-经营)等多种模式,并指出狭义的PPP模式更加强调合作过程中的风险分担机制和项目的物有所值原则。

二、PPP模式的应用研究

PPP模式最初的研究大多集中在通过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的方法来分析PPP模式的必要性、可行性等方面。萨瓦斯以合同承包为例对PPP的管理模式进行研究,分析了合同承包的实施的条件、服务合同的立约步骤等。同时,萨瓦斯还提供了诸如“内部运营成本计算样表”、“清洁服务合同质量标准”、“得克萨斯州休斯敦市公共汽车服务承包合同细则”、“付款的不同方式”等参考依据。Mott MacDonald调查的50个项目中有11个采用的是英国的公私合作制。结果表明,无论是成本控制,还是风险分配方面公私合作制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果。柯永建等(2008)以英法海峡隧道工程为案例,从项目风险分担的角度分析了项目失败的原因,指出该项目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在风险分担中私营方承担了过多无法控制的风险,并提出了合理的风险分担建议。

许多学者对国内PPP项目进行案例研究,总结了许多宝贵经验。王守清等(1998)以来宾B电厂项目为例,分析了中国BOT项目的规定、批准程序、评价以及竞标方面的问题,为以后我国类似BOT项目的开展提供了经验借鉴。袁竞峰等(2010)以北京地铁四号线PPP项目为例,从公共部门的角度确定和分析了促进中国轨道交通PPP项目发展的因素。邓小鹏、申立银(2006)基于香港迪士尼主题公园项目的案例分析,具体分析了PPP项目存在的风险及其合理分配和分担问题,以及项目风险分担对项目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将征地风险、法律和政策风险分配给政府部门更为合理有效,而私人部门则可以有效地控制设计和建造风险、运营风险等;市场风险、金融风险和不可抗力风险则可以由双方共同承担。

三、PPP模式影响因素研究

PPP项目从前期谈判到建成运营周期长,资金需求量大,运用环境复杂,在运营过程中涉及影响影响项目成败的因素,主要包括风险识别与承担、产品定价、收益分配、绩效评价等,许多学者进行了该方面研究希望提升PPP项目的实施效果。

PPP模式风险识别的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Grimsey et al(2002)将基础设施PPP项目的风险分为九类:技术风险、建设风险、运营风险、收益风险、金融风险、不可抗力风险、政治、法规风险、环境风险和违约风险。Li B.et al(2005)在研究英国PPP项目时,将风险分为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微观层面三类。其中,宏观层面风险主要包括政治风险、法律风险、宏观经济风险、社会风险和自然风险;中观层面风险主要包括与项目自身相关的项目选择风险、项目设计风险、项目融资、建设、运营风险;微观层面风险主要包括合作关系和第三方风险。这也是目前被引用最多的PPP项目风险分类方法。Shen et al(2006)在研究公共部门项目主要风险以及PPP项目管理风险方式的基础上,将主要风险划分为13类,主要包括:场地获取、未预期的场地条件、土地和周边环境污染、土地开垦、开发设计和建造、市场条件变化、私人合作者经验不足、金融、运营、产业行为、法律政策和不可抗力风险。进一步将上述风险分成3个组别:内部风险、外部风险和项目层风险。

刘新平、王守清(2006)④对PPP风险管理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PPP的概念较之BOT更为广泛,但在本质上,两者的内涵是一致的,都属于项目融资范畴。在《特许经营项目融资(PPP):风险分担管理》一书中,王守清分析了中国PPP项目风险管理现状,研究了项目的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分担偏好以及公平分担机制。彭桃花和赖国锦(2004)⑤分析了公私合作制的风险,同时将财务学中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简单的运用于PPP模式的成本分析中。关于公私合作管理的监督管理,大多研究者是从政府管制的角度进行的研究。

PPP项目的风险因素识别研究领域,王守清(2000)在研究发展中国家BOT项目的风险管理的基础上,特别针对中国的基础设施项目,讨论了政治风险和不可抗力风险的重要性,通过问卷调查归纳出了6个主要的政治和不可抗力风险的重要性排序,从高到低依次是可靠性和可信性、法律变更、不可抗力、推迟许可、征收、腐败。关于共同承担风险的合作方各自应当承担的最优比例问题,周鑫(2009)⑥基于PPP项目的风险分担原则,将公共部门和私营机构的风险分配过程看做讨价还价过程,并构建了三阶段博弈模型,通过对贴现率调整来确定风险分担比例。

国内外专家学者及科研机构对PPP模式的基础研究,为我们认识和把握公私合作融资模式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从这些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发展,PPP模式在应用中面临的问题也日益复杂,如何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加快推进PPP投融资模式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尤其是水污染防治领域的应用,成为是本课题的研究重点。

(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注解:

① 李秀辉,张世英.PPP:一种新型的项目融资方式[J].中国软科学,2002,02:52-55

② 陈伟强,章恒全.PPP与BOT融资模式的比较研究[J].价值工程,2003,02:4-6

③ 王灏.PPP的定义和分类研究[J].都市快轨交通,2004,05:23-27.

④ 刘新平,王守清.试论PPP项目的风险分配原则和框架[J].建筑经济,2006,02:59-63.

篇11

本年度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新增加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这是注册会计师考试自开考以来首次引入该科目的考试,该门课程的增加能够开阔注册会计师的视野、提高注册会计师的执业技能。该门课程的增加并不是偶然,它是我国经济环境以及企业管理的发展需要,它成为我国注册会计师考试的科目之一是注册会计师考试与国际接轨的大趋势所在。

(一)课程设置根据对本课程的性质、相关内容的了解,估计本课程将以应用性考试为主,通过案例或选择等题型来检验考生的掌握情况。本科考试中主观题的题型大体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及简答题。从主观题来分析,主要是对考生的应用能力和分析能力进行考核,因此,考生要在掌握客观试题的基础上,对以教材相关内容编制的案例分析题能够灵活运用教材知识点进行分析。从教材体系来看,本课程可分为两部分,即企业战略管理和风险管理,其中风险管理中金融风险管理又占有相当的比重。《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是一门管理类学科,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践知识都比较丰富,教材共计12章,主要由两大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公司战略(第一章到第七章),第二大部分是风险管理(第八章到第十二章)。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二)简要分析前半部分主要讲企业战略管理,就有关企业战略管理中遇到的战略管理、战略分析的内外部环境、战略选择、战略实施、战略控制等方面的内容展开;后半部分主要是就风险管理理论及其在企业中的应用。其中公司战略重点集中在教材第三章战略分析内部资源、能力与核心竞争力、第四章战略选择、第五章战略实施和第七章财务战略;风险管理重点集中在教材第八章内部控制、第九章风险管理原则、第十章风险管理实务和第十一章企业倒闭风险中。从构成内容上大体各占一半,相对来说战略管理定性的内容多一些,风险管理方面定量的内容多一些,二者在考试中命题比例大概在一比一。风险是一种不确定性,是企业经营管理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因此,上述战略管理与风险管理是紧密联系的,战略管理离不开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是战略管理的重要内容。在加强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所涉及的各个环节,从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到产品升级再到技术研发,从市场销售到人力资源管理,从资金的筹集、使用和管理到金融市场衍生品交易等行为,再到金融机构、投资者、抵押贷款发起机构和信贷评级机构等环节,企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从考生应试角度分析,就是要在上述环节增加运用知识的能力,尤其是运用知识回答案例分析之类的题目。

二、内容掌握与能力等级

只有清楚与理解该科目的内容,并予以掌握,才能更好地把握好该科目的考试。并顺利通过。

(一)内容掌握从教材重点要掌握的内容来看。主要集中在:公司战略管理的基本概念;评估影响公司表现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能力;各种战略管理工具的运用;战略选择、战略实施和战略控制的过程和方法;分析战略选择及实施战略所带来的财务影响;内部控制框架的概念和运用;风险管理框架的概念和运用;控制、减少和回避风险的方法;识别及评估公司面对的各种财务风险;利用衍生金融工具对冲各种风险的方法;熟悉信息技术管理的应用。

(二)各章具体工作内容与能力等级各章测试的主要内容与能力等级如表1所示:

三、学习方法及与应试解析

本课程的重点较多、考点分散,这就需要考生不仅要进行系统的理解和记忆,而且要将固定的模型和分析的程序能够很熟练,更要结合实际案例学会用理论知识来分析,这样才能够将本书的内容得以融会贯通,顺利通过考试。从应试角度,建议考生根据有关最新规定,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变化,有的放矢地对《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进行复习。

篇12

关键词:金融;风险;管理

本文将重点介绍风险管理是如何影响企业经营与运转,并分别分析不同理论的优长与不足,旨在为企业经营者管理者提供参考。

一、风险的定义

风险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种不确定性,其结果是使经济实体产生损失。它可以分为两大类:经营风险和金融风险。经营风险是指公司的决策人员和管理人员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出现失误而导致公司盈利水平变化,从而产生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或由于汇率的变动而导致未来收益下降和成本增加。金融风险指的是与金融有关的风险,如金融市场风险、金融产品风险、金融机构风险等。

二、权衡理论和啄食顺序理论差异

目前,风险管理理论主要派系包括权衡理论和啄食顺序理论。权衡理论强调在平衡债务利息的抵税收益与财务困境成本的基础上,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时的最佳资本结构。这是种静态分析方法或库存理论,可以通过分析资产负债表分析风险。例如,负债可能导致的财务危机成本威胁。然而,企业产生负债并不总是坏的一面,有时它可以帮助企业减少所得税支出。啄食顺序理论首次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梅尔提出的,即在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中首选内源融资;在外源融资中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中首选间接融资;在直接融资中的债券融资和股票融资中首选债券融资。其中内部融资主要是指公司的自有资金和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积累部分;外部融资又可分为通过银行筹资的间接融资和通过资本市场筹资的直接融资(直接融资包括债券融资和股权融资)。所以从本质上说,啄食理论认为存在一个可以使公司价值最大化(公司发行的股票和债券的价值最大化)的最优资本结构,并且以对不同性质的资本进行排序的方式,给出了决策者应当遵循的行为模式。权衡理论和啄食理论之间的差异。首先,在权衡理论中,权益和债务之间应该有适当的比例,只有当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债务才是最佳的资本结构。无论权益或负债太高都不利于企业运作。然而,啄食顺序理论认为企业应该采取最低的融资方法,以使风险最小化。另一个差异是对债务的处理是两种不同方式。权衡理论里债务是用来减少所得税支出,使企业能够保持充足资金。在啄食顺序理论中将对比不同的债务风险,从而考虑哪种债务可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虽然这两种理论之间存在差异,但是权衡理论和啄食理论之间仍有一定的联系。首先,这两种理论都是基于莫迪利亚尼和米勒的理论研究,这两个理论均是基于实用主义而不是单纯的理论研究,他们同时都观察到不同的融资方法都会影响市场价值。其次,他们都证实,债务融资优于股权融资。虽然权衡理论和啄食顺序理论对融资的不同看法,都是寻求最好的方式来使企业实现最大利润和最小风险。

三、案例分析-索尼公司的风险危机

风险对于国际企业的威胁极为严重,因为他们影响的不仅是企业本身,可能也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影响全球。以索尼公司为例,索尼成立于1946年,总部位于日本东京,世界500强企业之一,主要从事生产电子产品,如今是一个可以代表日本文化的多元化企业。索尼的产品主要是音频、视频、信息、通信、半导体和电子元件等电子产品。电子产品尤其是PC电脑行业间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索尼的竞争对手如IBM、联想、戴尔和华硕均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索尼公司凭借其良好的产品质量和优良的设计成为行业的领先者,许多厂家也将索尼元件作为其生产原材料之一。作为国际性的行业龙头企业,索尼同样面临许多风险。根据索尼2006年公布的第二季度财务报告显示,索尼陷入了巨大的财务困境。通过财务报告可以看出,尽管索尼公司收入增加156亿美元,增幅8%,但是与过去同期比较毛利润却降低将近94%。索尼财务报告解释这种情况有两个原因:一是问题电池召回事件,这一事件不仅严重破坏了索尼公司的品牌信誉,同时使索尼遭受约4.29亿美元的巨额损失。除此之外,2008年索尼企业再次召回有问题电池,此次召回影响范围是全球PC电脑制造行业。由于索尼电子产品质量的良好口碑,许多著名的PC制造商都使用索尼电池作为其生产的一部分,如富士通,戴尔和联想。问题电池召回事件同样也降低了这些公司的声誉,导致消费者对整个行业失去信心。一些公司正在考虑索尼赔偿他们的经济损失,这进一步使索尼的品牌形象受损。二是索尼的电子娱乐部门SEC损失惨重。索尼投资大量资金用于研发和推广PS3游戏机项目,PS3的研发成本极高。但是由于负面信息和整个行业的不景气,世界各地的PS游戏机销售量大幅下降。索尼公司的风险管理需改进的方面:首先,索尼需降低其信用风险。由于召回问题电池事件使索尼公司声誉受损,股东动摇对索尼的信心,直接导致公司股票价格下跌。索尼为解决这个困境可以通过增股派息,以表明企业对未来仍然是乐观的,从而增强消费者和股东的信心。下一步的改进是提高管理市场风险能力。巨额损失是由于索尼电子娱乐部门SEC不关心市场风险的结果。如果风险管理者意识到PS游戏机市场现状和对市场销量预测正确,从而确立以成本最小化为首要目标的站略,那么损失将不会如此巨大。此外,索尼公司在SEC部门投资最多,一旦对市场预测错误,那么它将面临更高的风险。另一方面如果索尼公司将资本分散在不同的投资领域,那么风险可以被分散转移或是避免。由于风险可能对企业存在消极影响,所以越来越多的企业界人士意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众所周知,高风险带来高利润,但是追逐高利润同时如果决策失误,其损失也是十分惨重的。企业如何规避风险并保持效益?一般来讲,企业管理者会通过保险弥补损失。但这是处理风险的消极方法,因为它处理的仅是风险的结果。随着风险管理的发展,现代社会通常使用四种手段处理风险,分别是风险保留,自我保险,转移和避免。风险保留是发生频率低、产生结果牵涉面小的常用方法;自我保险通常需要一个风险池或风险准备金;转移是指风险发生频率较低,但潜在的后果严重,这样的风险通常被转移到第三方来规避;避免风险是企业无法承担的风险,这样的风险通常是高频率发生以及后果严重,意味着企业风险的潜在收益不能弥补风险成本。除了以上方法,企业投资多样化也是有益的,所谓投资组合,分散风险。例如:不要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说法。多元化的投资可以降低风险而回报却不显著减少。仍以索尼企业为例,索尼企业可以优化企业的财务结构来支持企业的运作以抵御风险。在研发PS游戏机产品时,外部环境即市场,全球PS游戏机销售不如往常。索尼可以研究为什么消费者降低了对PS游戏机的购买,是否是因为产品过时还是PS游戏机已经有其他更好的替代品?如果是这样,替代品有何优势,PS游戏机可以在哪些方面改进等等。对市场的深入研究,索尼可以制定战略然后重新安排对PS游戏机的投资,应把更多的资金用于产品促销而不是开发技术。对于内部环境,索尼企业可以努力保持资本结构足够强大,为更高更集中的投资SEC部门提供支持力量。

四、结语

总之,本文针对的是风险理论的机会和威胁,并以索尼公司为案例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建议。风险管理可以直接影响企业经营与运转,不完善的风险研究会导致企业遭受财务危机。管理者只有重视风险,才能使企业能够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篇13

关键词:贸易融资 组合 风险管理

贸易融资组合产品是企业根据自身进出口贸易的特点,利用传统贸易融资方法相互组合或者传统贸易融资与非融资类金融工具进行组合,构建的创新型贸易融资产品。在预期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合理选择贸易融资组合产品,不仅能够满足传统的资金融通需求,而且能够达到防范汇率波动风险的效果。

一、 贸易融资组合产品的特征和实现形式

贸易融资组合产品分为进口和出口两类,它们具有共同的特征:融资方式的综合性,由多种传统贸易融资信贷相互组合或与衍生工具、保险产品进行组合;组合方式的特定性,需要根据国际贸易项目的资金流、物流等特点以及进出口商的融资需求安排特定的贸易融资组合方式;信用评估方式的特殊性,更加侧重于贸易项目的真实性、还款来源、现金流量状况,其次再考虑债务人的信誉度、资产结构和偿债能力。下面以不同的组合方式举例说明贸易融资组合产品。

传统贸易融资产品之间的组合,以打包贷款和出口押汇组合为例。出口商收到进口方开来的跟单信用证,在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下,未来实际收汇时将会产生巨大的汇兑损失。为了锁定收汇汇率,出口商首先以信用证进行打包贷款,将贷款结汇获得的人民币存入银行,发运货物之后向银行申请出口押汇归还打包贷款本息并预留押汇利息,最后使用出口收汇归还押汇。只要收汇时汇率下跌产生的货款汇率差额能够涵盖美元贷款与结汇后人民币存款的利息差额,企业就能盈利。企业提前打包贷款的所得还可用于自身资金融通或其他投资,以取得更加可观的收益。

传统贸易融资与金融工具的组合,以进口押汇和远期结售汇组合为例。在一系列条件下,本组合在降低购汇成本的同时还能够产生一定的获利通道。具体操作方式为,企业在进口付汇时预期未来人民币升值,则以全额人民币存单为质押,向银行申请进口押汇支付给出口商,同时与银行签订相同金额和期限的外币远期结售汇合同,在进口押汇到期时以质押人民币按照远期结售汇价格购汇偿还外币贷款。该种组合产生人民币存款与外币贷款的利差,以及即期购汇与远期购汇的汇差,利差与汇差之和构成进口企业的获利额。如果企业能够不以质押存款为条件进行进口押汇,该种贸易融资组合产品还能达到资金融通的效果。

传统贸易融资与保险产品的组合,以出口押汇和出口信用保险组合为例。出口信用保险能够保障出口企业的收汇安全,出口商与银行签订保险赔款权益转让协议之后,银行为出口商提供出口押汇。这种组合为进口方的信用风险提供了高质量的担保,能够减少出口商授信额度的占用,扩大了出口押汇业务的适用范围。

二、 贸易融资组合产品风险分析

企业贸易融资组合产品的风险是指导致企业对融资银行发生违约行为,或者没有达到自身融资目的的风险。企业使用贸易融资组合产品的目的主要为:降低融资门槛,节省授信额度。由于贸易项目的特性,企业不能采取单一的贸易融资产品满足融资需求,或者以现有的资产结构、信誉度难以取得足够的银行授信,则需要以多种产品组合实现贸易融资。节省融资成本,降低金融风险。在汇率、利率波动的金融背景下,防止外汇应收账款的汇率下跌以及外汇应付账款的汇率上涨,防止外汇债权的利率下跌以及外汇债务的利率上涨。由此分析企业贸易融资组合产品的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信用风险:在所有的贸易融资中都存在着信用风险。出口商承担的信用风险主要包括进口商单方面修改或撤销合同的风险、进口商未能按照合同进度要求支付货款的风险和国际进出口结算方式风险。进口商承担的信用风险主要为出口商未能按时发货的风险、货物质量不符合合同要求的风险。这些风险都可能会导致企业现金流量波动,进而影响到企业的还款行为。

市场风险:对于进出口商来说,除了上述所有进出口商都会面临的信用风险之外,商还承担着国内商品价格与国际商品价格波动方向不吻合的市场风险,如果进价与售价出现倒挂,就会直接影响到贸易项目的现金流量。

金融风险:是指外汇汇率、利率波动的风险,主要存在于包含衍生金融工具的组合产品中。例如前述打包贷款与出口押汇的组合,如果实际收款时外汇汇率不降反涨,或者汇率下跌的幅度不足,则企业不但发生了潜在的汇兑损失,还可能会承担额外的利息支出(美元贷款利息与人民币存款的利息差额)。

操作风险:是指企业选取业务模式不当或操作失误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贸易融资组合产品的构成部分概念抽象,操作流程复杂。企业从业人员需要非常熟悉各种传统贸易融资工具、多种信贷方式和衍生金融工具的特性、作用、适用条件,从中选取对企业最为有利的组合,使融资更能符合贸易项目特性、贴近企业资金周转模式。在涉及到衍生金融工具的组合时往往需要复杂的计算,操作人员对金融工具的概念理解不透彻、界定不清晰或是计算过程失误都易使企业产生损失。

会计披露风险:是指企业使用贸易融资组合产品影响到会计披露,导致会计报表使用人对企业的资产结构、财务状况造成误解的风险。例如对组合产品中金融衍生品的披露易使某些会计报表使用人认为企业从事高风险业务,财务状况不够稳健。再如进口押汇与远期结售汇的组合,在会计报表上将会体现为巨额贷款金额与存款金额的同步增加,影响到对企业资产结构、偿债能力等多方面的判断。

三、 企业进行贸易融资组合产品风险管理的建议

(一) 关注交易对手的资信状况

为了尽可能降低贸易业务中的信用风险,需要选择资信状况良好的交易伙伴。对于首次合作的交易伙伴,在合同签订前有必要采取适当措施对其资信状况进行调查,调查的内容应当涉及到产品质量、财务状况、信誉度等多方面,调查方式可以通过专门的咨询公司或者银行来进行。合同执行过程中要关注合同是否按照约定进度履行、对方财务状况有没有发生重大变化。另外选择资信状况良好的银行能够为结算业务的顺利进行多一分保障,因此还要对贸易结算中涉及到的银行进行资信调查。

(二)关注国际市场状况

要对市场进行长期的关注和深入的分析,包括相关产品市场和金融市场。对于贸易产品不仅要关注产品本身的市场供需状况,还要关注产品所涉上下游客户的贸易行为,分析产品的功能、技术指标和技术领先性,详细测算企业成本,维持企业的基本利润率。把握金融市场的基本态势,向银行或其他专业机构进行必要的技术咨询,在法律法规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利用互换、期权等工具锁定金融风险。

(三)订立业务操作原则

考虑到企业在融资需求、资本结构、风险偏好性等方面的不同,贸易融资组合产品的选择和实施受到诸多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在操作过程中必须坚持如下原则。

(1)合法合规原则:贸易融资组合产品要符合现有国际贸易公约、我国贸易法律法规以及金融行业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

(2)安全、规范原则:必须建立健全风险管理、融资贸易操作、金融工具会计核算等方面的规章制度,严格内部控制程序,建立具体的控制措施,保证效率与制衡相结合,成本与效益相平衡。

(3)科学评价原则:国际贸易项目的资金来源、物流方式、融资需求不同,因此应建立完善的贸易模式评价体系,用以选择不同的贸易融资产品组合方式,满足企业的多样化需求。

(4)流程监控原则:充分利用电子网络技术,建立科学的操作流程。通过信息管理系统,掌握各个国际贸易项目的物流、资金流,把握操作流程的风险点,建立融资产品台账,实现对每笔贸易融资业务的时时监控。

(四)合理披露产品信息

立足会计准则,针对各种贸易融资组合产品探索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在不违背会计基本原则的条件下采取最能体现经济业务实质和资金流动轨迹的方式将会计信息纳入会计报表。充分利用财务报告的附注部分,对贸易融资组合产品的实质和操作方式进行披露,以减少报表使用人对企业财务状况的误解。

参考文献:

[1]李俊丽.浅谈贸易融资产品与风险控制.农业发展与金融,2010.10

篇14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8-0217-02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两次金融危机引起的全球性经济衰退,致使企业风险的复杂性和破坏力大大增加。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后金融危机时代的风险管理研究也随之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在阅读和研究相关文献时,有必要对近20年来的企业风险管理研究现状及趋势进行重新认识。基于此,本文对近年来企业风险管理研究进行了梳理,以期推动国内相关研究的发展。

一、研究框架的提出

现实需要的是管理学研究的源动力,企业风险管理研究也是如此。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如何更全面、更及时、更有效的预测和控制那些复杂性和破坏力大大增强的各类风险,是企业亟待解决的三个关键问题。本文此为视角,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梳理后认为,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企业风险管理研究主要集中以下三个领域:其一,整合风险管理研究。该领域的研究注重从更加综合、全面的视角对风险管理进行剖析,强调风险管理不应只是被动地降低风险和减少损失,而是要在风险中寻找机会和利益;[1]其二,企业风险指数研究。此类研究强调风险是可以观察与测量的客观个体,在研究方法上重归纳、分析、证明与量化,体现了风险管理技术的进步;其三,企业风险预警研究。此领域的研究则关注风险因素在形成风险事件之前会以某种形式表现出来,并且能够通过科学分析进行预测,体现了风险管理观点的革新。

二、整合风险管理研究进展

(一)整合风险管理的内涵和目标

美国学者James Lam(2003)则详细说明了企业整合风险管理的目的,包括降低公司收益的波动性、最大化公司股东的价值以及促进职业和财务安全等。Brian(2006)认为整合管理风险代表着新的管理思想,意味着对原有的诸多风险管理技术、方法进行整合创新,与只强调被动的防范或转嫁风险的传统风险管理相比,整合管理风险更重视通过开发、利用和经营风险以促进管理者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我国学者张维功等(2008)指出整合风险管理的理念、方法和工具已经广泛应用于企业战略选择、投融资决策、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等方面,涵盖了企业运作的各个层面。

(二)风险管理内部要素研究

近年来,学术界对于风险管理内部要素的研究主要包括实施动因和构成要素两个方面:Liebenberg(2010)等人认为企业是否实行风险管理除了提升企业价值的原因外,还取决经营状况和前景、市场竞争和企业的风险偏好等因素,而公司组织结构不适应企业风险管理的要求以及公司不愿变革的惰性,则是阻碍企业风险管理的主要因素(Kleffner,2011);关于企业风险管理的构成要素,以COSO提出的内部环境、目标制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控等八要素最为经典。此外,也有学者通过实证分析论证了公司治理和组织文化在企业风险管理中也同样发挥了积极的作用(John,2010)。

(三)整合风险管理的价值性研究

学者们通过实证研究,论证了采取整合风险管理(Kimberly,2004)、运用衍生品进行风险对冲(Kim,2004)以及风险沟通(Lawrence,2009)等管理措施的企业,其公司价值具有普遍性的增加。而风险管理提升企业价值主要是通过以下三个途径实现的:[2]一是风险管理能够优化资本配置,提高权益回报率和改进公司治理结构(Lucia,2007);二是将风险管理融入到企业整体战略中,从而提升了企业战略抗击风险的能力和水平,增强了公司核心竞争力(Neil,2005);三是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来控制股票价格波动,使得管理层报酬与公司业绩的相关性为正,从而使得管理效率提高进而提升公司价值(James,2007)。

整合风险管理在创新的同时,还应有效整合现有的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但就目前来看,整合的思想和方法还尚未成熟,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三、企业风险预警研究进展

(一)企业战略风险预警

战略风险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可避免的,学者们分别从管理决策(Simons,1999)、行业竞争排名与公司业绩(Slywoztky,2004)以及战略实施能力的不确定性(杨华江,2005)等角度对战略风险的类型和成因进行了界定。卢一萍(2011)采用案例分析法,提出了构建风险预警体系、建立分析处理风险预警信号机制、细化预警指标评价标准、出具风险预警报告这四个战略风险预警步骤。龚小凤(2013)从战略整合风险、文化整合风险、组织整合风险、人力资源整合风险、财务整合风险、业务流程整合风险等六个方面,运用网络层次分析法(ANP)构建了企业跨国并购风险预警模型。

(二)企业财务风险预警

近年来,学者们通过运用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在财务预警模型和方法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较有代表性的有:Edward Altman(2001)等国外学者将人工神经网络分析方法引入到财务预警模型的研究中,提出的Z模型以及“配套”的五个预警指标被广泛采用。我国学者孔玉生等(2010)利用风险传导模型分析了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后,提出了信息透明度、法人治理结构、管理层监控力度、财务杠杆效应等四个方面是财务风险预警和防范的要点。赵春(2012)采用关联规则数据挖掘的方法,提出了基于时间序列动态维护的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克服了统计分析模型不能适应海量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模型无法考虑财务数据时间延续性的问题。

(三)企业营销风险预警

美国学者James(1998)按风险来源,提出了营销风险可分为战略风险、策略风险、组织风险、运作风险和环境风险五大部分。高凤彦等(1999)则从组织管理的角度把营销风险归纳为营销逆境、营销波动和营销失误三大类,并利用离差传递的方法确定了各指标所对应的预警系数。张云起(2001)运用层次分析、模糊评判、精确值测量三种方法,针对营销综合风险和客户信用风险,提出了A-FA综合评价模型。Emiliano(2009)从市场定位安全、市场结构安全、市场需求安全、市场竞争安全、市场扩张安全、市场策略安全和市场环境安全六方面建立了营销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林红菱等人(2012)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我国企业营销风险预警模型。

总的来说,近年来的企业风险预警研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框架。尤其是在预警方法和预警模型的研究上取得了较大突破,但关于预警原理、警度划分以及预警模型和系统的评价等方面的文献不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四、企业风险指数研究进展

(一)行业风险指数研究

学术界对行业风险指数的研究主要是将传统的指数理论与实践应用紧密结合,对不同经济领域中价格、安全、市场行情等风险因素的变化程度和趋势进行研究。当前的行业风险指数研究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通过股票指数收益进行行业风险的评估,如Sung & Gregory(1999)研究了美国航空业股票收益与市场变量、行业变量的关系,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相关关系。段瑞君(2012)采用OLS模型,通过对股票市场行业指数收益的市场风险和行业风险的实证分析,论证了市场风险与股票市场的整体波动相一致;另一类是通过构建相关模型对行业风险指数进行评价和预警,较有代表性的有:Bollen (2007)等学者提出了采用潜变量结构方程模型对顾客满意度指数进行多指标评价的方法,但也发现模型的特征会影响指数的特性。刘晓娥(2007)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了港口建设项目投资风险评估指数;孙春伟(2014)采用危害分析与构建控制点的方法,构建了食品安全风险指数体系等。

(二)金融企业风险指数研究

Illing & Liu(2003)首先运用因子分析法、信用权重法等四种加权方法构建了金融压力指数,通过与指标现状的比较,表明当指数值高于一定的临界值时,表示该时期处于值得关注的高风险时期或金融危机时期。在此基础之上,Balakrishnan(2009)构建了新兴国家的金融压力指数,并研究了金融压力在发达与新兴国家间的传播机制。张瑾(2012)综合考虑了包含宏观经济、银行业金融机构、资本市场和政策环境等在内的主要因素,并指出在时间序列较为平稳的前提下,可对压力指数进行时间序列预测或开展压力测试,从而实现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预警功能。成祺炯(2014)等人则应用Shapley非对称权力指数模型,从资产组合、杠杆率、阈值三个维度,测算出了我国上市银行对金融系统风险的贡献度排名。

(三)企业投资风险指数研究

相比财务目标,大多数企业参与风险投资的战略意图更偏重于竞争力的提升和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评价企业投资风险一方面要关注获利性,但更要关注对提升投资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贡献程度。对此,Gompers(2001)就指出风险投资使企业能够快速获取新资源和发掘新能力,获得一些突破性的技术创新成果,从而塑造新的核心竞争力。张识宇等人(2011)针对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与获得财务回报的投资目标,从技术产品竞争力、团队素质、市场吸引力、资源利用程度、环境支持性等五个方面构建了公司风险投资项目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基于Theil指数的灰色评价方法。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近年来风险指数的研究范围逐渐扩大,特别是在风险指数模型和测算方法上具有较大的创新并且日渐成熟,使得风险指数科学性和实用性更强。但在研究内容上偏重企业外部因素,对于企业内部风险因素考虑较少,而对于风险指数原理以及合理性等本质问题的探讨,也一直未在学术界达成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