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范文

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0:36:2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

篇1

关键词 生命健康幸福

人类生存发展的要素,它属于个人和社会。以往人们普遍认为"健康就是没有病的,有病就不是健康"。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现代健康观告诉我们,健康已不再仅仅是指四肢健全,无病或虚弱,除身体本身健康外,还需要精神上有一个完好的状态。人的精神、心理状态和行为对自己和他人甚至对社会都有影响,更深层次的健康观还包括人的心理、行为的正常和社会道德规范及生殖健康、环境因素的完美。可以说,健康的含义是多元的、相当广泛。健康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一、平衡饮食

一是“饮”的问题。

第一,绿茶;第一,绿茶里有茶多酚抗癌;消除菌斑;提高血管韧性。第二,绿茶里有氟坚固牙齿。第三,绿茶本身含茶单宁。是提高血管韧性,使血管不容易破裂。

第二,红葡萄酒;红葡萄的皮上有种逆转醇。这逆转醇是抗衰老的,所以人们爱喝。逆转醇还是抗氧化剂,常喝红葡萄酒的人不易得心脏病。

第三,豆浆;豆浆里含的是寡糖,它100%能被吸收,而且豆浆里还含有钾、钙、镁等,钙的含量比牛奶多。牛奶里没有抗癌物质,而豆浆里有5种抗癌物质。其别是异黄酮,专门预防、治疗乳腺癌、直肠癌、结肠癌。

第四,酸奶;酸奶是维持菌群平衡的。是让有益的细菌生长,而把有害的细菌消灭,所以吃酸奶少得病。功效:缓解牛奶不适应症;抗菌整肠、维持平衡;降低胆固醇和血氨;增强人体免疫力。忌:空腹不宜喝酸奶;酸奶不能加热喝;饮后要用白开水漱口。

第五,骨头汤;骨头汤里含延年益寿的胶质物质,所以世界各国家都有骨头汤街,而中国没有。最近苏州、南京城里有了,北京还是没有。功效:含琬胶,琬胶是延年益寿的;另外骨头汤含有丰富的钙质,可以补钙。

第六,蘑菇汤。蘑菇能提高免疫功能。功效:常吃不感冒。是保健品。

二是“食”的问题。

谷类里第一就是老玉米,它是“黄金作物”。老玉米里含有大量的卵磷脂、亚油酸、谷固醇、维生素E,可以避免高血压和动脉硬化。

谷类里第二是荞麦。现在很多人都是“三高”,即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而荞麦恰恰是“三降”,他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

谷类里第三要提的是白薯、红薯、山药和土豆。原来他们“三吸收”;吸收水分,吸收脂肪和糖类,吸收毒素。吸收水分肠道,不易得直肠癌、结肠癌;吸收脂肪和糖类不易得糖尿病;吸收毒素,不易发生胃肠道炎症。

最后提到小米。《本草纲目》已经说明白了,小米能除湿、健脾、镇静、安眠。萝卜、南瓜、苦瓜、西红柿、大蒜、黑木耳和花粉,都是有益保健的食物。

胡萝卜。《本草纲目》里说它是养眼蔬菜。晚上看不到东西的夜盲症吃了好。第一,胡萝卜它养粘膜不易感冒。第二,胡萝卜是美容菜,养头发、养皮肤。常吃健美。第三,它有点抗癌作用,而且对眼睛特别好。胡萝卜不怕高温,多高温度营养也不受损失。

黑木耳。黑木耳使血不粘稠。是美国心脏病专家发现的。心肌梗死虽然没治,但完全可以预防。有的大夫告诉你吃阿司匹林,阿司匹林使血不粘稠,不得心肌梗死。但吃阿司匹林的后果是眼底出血。现在很多人眼底出血,所以吃阿司匹林不如吃黑木耳。

花粉。具有治疗、健美、维持体型。这就是花粉的三大作用。

据文献记载,治前列腺病药的成分,最早就是在花粉里发现的,如果用花粉治不好,药怕是也解决不了,最后就是肾功能衰竭,尿血,然后肾肿瘤。其次,不少人胃肠道紊乱,女同胞特别多,造成习惯性便秘。如果吃泻药,容易得直肠癌、结肠癌。花粉有个名字叫“肠道警察”,吃了花粉以后,“警察”可以维持肠道秩序,避免了紊乱。

二、有氧运动

不要早上锻炼。晚上12点到凌晨3点,雷打不动要睡觉。一条原则性的经验:不建议老年人早上做剧烈运动。

开窗时间,上午9点至11点,下午2点至4点。因为上午9点以后污染空气下沉了,污染物质减少了,没有粉尘现象。早上起来开窗户,不要在窗前大喘气,否则致癌物质、粉尘物质都跑到你肺里了,容易得肺癌。来自国外的警告说,早上6点至9点,是最危险的致癌时刻。

早起早睡身体好――不能一概而论。夜晚,你在家吸了一肚子二氧化碳,呼吸道里的毒素有100多种,一大早,又跑到小树林里,而早晨的树林也全是二氧化碳,不利健康。到树林里,必须等到太阳出来后,日光跟叶绿素起反应,才能产生氧气。阳光不出来,树林里全是二氧化碳的时候,容易中毒,容易得癌症。

三、心理状态

长寿老太太最大的优点,就是从年轻时就喜欢笑,到老了还笑,所以活得长。笑,在国际上已经成为健康的一个标准。保健的第三个里程碑,是心理状态问题。如果心理状态不好,那你白吃白锻炼了,这是很重要的。

生气容易得肿瘤,全世界都知道。斯坦福大学做了个很有趣的实验:把鼻管搁在鼻子上让你喘气,然后再把鼻管放在冰水里十分钟。如果冰水不改变颜色,说明你心平气和;如果冰水变白了,说明你很内疚;如果冰水变紫了,说明你很生气。把那紫色的冰水抽出1~2毫升给小老鼠打上,1~2分钟后小老鼠就死了。所以,生气容易得肿瘤,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我劝大家,谁让你生气,你别生气。如果你实在憋不住,我告诉大家,你看一下表,别超过5分钟,超过5分钟要坏事――血变紫了。

心理学会提出了五个避免生气的方法:一是躲避;二是转移,人家骂你,你去下棋、钓鱼,没听见;三是释放,但要注意:人家骂你,你又去骂别人,这不叫释放,释放是找知心朋友谈谈,要不然搁在心里是要得病的; 四是升华,就是人家越说你不好,你越好好干;五是控制,就是你怎么骂我都不怕,这是最主要的一个方法。小平同志做得最好,三起三落永不要求。非洲一位总统问小平同志有什么好经验,他就回答一句话:“忍耐”。“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忍耐不是目的,是策略。

四、总结

不要死于无知。

不要拿别人的缺点和错误来惩罚自己。

天天有个好心情45之前是青壮年;45-60为中年;60-75为中老年;76-90为老年。

人类的寿命应为生长期的5-7倍,即100-175岁。

参考文献:

[1]新编大学体育(第三版)[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7.

篇2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心理健康 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1-0008-02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运用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与技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的教育与训练辅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整体素质提高的教育活动。然而如此重要的课程,却由于教师授课方式的陈旧导致无法让学生产生共鸣,以至无法凸显课程本身应有的作用及无法实现预期的教育目的,本文笔者提出采用案例教学法、聆听报告等来创新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方法。

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程序化

目前由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陈旧且针对性不强,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脱离,尤其大多数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理论化太强,学生倍感课程枯燥无味,尤其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尚未摆脱传统讲授式的束缚,教师按部就班地教,学生机械地听,导致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程序化。

二、创新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方法

(一)运用案例教学法

1.案例教学法的起源

案例教学法起初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直到20世纪90年代国内教育界才开始探究案例教学法。它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教师于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是一种相当有效的教学模式。 2.案例教学的实施步骤 (1)自行准备阶段。一般在正式开始集中讨论前一到两周,教师就要把案例材料发给学生并给学生列出一些思考题,让他们阅读案例材料,查阅指定的资料和读物,搜集必要的信息,并积极地思索,初步形成关于案例中的问题的原因分析和解决方案。

(2)小组讨论准备。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学历、职位因素、工作经历等,将学生划分为由3-6人组成的学习小组。

(3)小组集中讨论。各个小组派出自己的代表,发表本小组对于案例的分析和处理意见。发言时间一般应该控制在30分钟以内,发言完毕之后发言人要接受其他小组成员的讯问并作出解释,此时本小组的其他成员可以代替发言人回答问题。

(4)总结阶段。在小组和小组集中讨论完成之后,教授应该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进行思考和总结。这种总结可以是总结规律和经验,也可以是获取这种知识和经验的方式。教师还可让学生以书面的形式作出总结,这样学生的体会可能更深,对案例以及案例所反映出来各种问题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比如在讲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五章第三节高职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与调控策略时,教师可给学生提供如下案例:2010年3月30日四川某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大三的学生曾世杰在学校明远湖边用刀将一名女生杀死,另外还刺伤了两名男生。让学生自行查找该案例的相关报道,围绕情绪产生的原因和调控策略展开讨论。同时课上教师可用相关的大量视频图片和视频冲击学生的视觉,这样能使学生产生共鸣,可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聆听报告

篇3

【摘要】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心理发展的关键期,这个时期教育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终身的发展 。当前,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也随之受到重视 如何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是每一个教育者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本文就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进行以下探讨,并提出几个解决问题的方案,希望能给予相关人士借鉴。

【关键词】 青少年;心理健康;心理关健康教育

引言

青少年阶段是一个人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教育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终身的发展。 然而,长期以来,关心青少年成长的热点大多集中在他们的饮食 、身体 、学业成绩以及升学就业等问题上,很少去关注与青少年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那么何谓心理健康教育呢?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和措施,以维护个人身体的心理健康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当务之急的重要任务。 就其内容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心理素质培养与心理健康维护任务, 心理素质培养,主要是教育和培养各种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助其学业 ,事业成功 ,心理健康维护,它主要是使个体形成并维持正常的心理状态,从而能适应社会,正常地成长 、发展、 这两个任务层次不同,心理素质培养主要是使学生能成功、 成才;心理健康维护主要是使学生能正常地生长发展,能适应成人。就其性质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则包括发展性教育和补救性教育,发展性教育主要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进行培养促进,使学生的心理品质不断优化 。补救性教育主要是对心理处于不良状态或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专门的帮助,使之恢复正常状态。这两种教育也属不同的层次,发展性教育主要面对正常发展的学生,是提高性的;而补救性教育主要是面对心理方面出现不同程度问题的学生,是矫正性的。根据心理学发展的规律和要求,依据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是多样的。

1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发展心育教学,开展心理健康专题讲座,积极进行心理训练。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着眼于发展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注重维护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而不能将工作重点放在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的矫正与治疗方面 。重点开展团体发展性教育和个别发展性教育,积极开展团体补救性教育和个别补救性教育,在分清主次基础上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有计划 、有目的、 有步骤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发展性教育中不断提高心理素质,提高抵御不良心理的影响;使学生在补救性教育中放下包袱,早日走出心理误区,发展健康向上的心理。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以培养个体良好的心理素质为目的的专门课程,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 所谓心育教学,是指根据个体心理特点和规律,运用辅导与教学的方法,以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或调节其不良的心理健康状态, 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之前,有必要了解学生的智力 ,气质态度与性格 ,心理与行为问题等方面 如果发现学生在理解能力、创造力、学习兴趣、合作精神、 自尊、责任感、挫折容忍力 、环境适应 、性心理等方面相对比较薄弱,应以此为根据,同时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与原则,制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具体目标 。目前不少中学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一方面普及心理学有关知识,更为重要的方面是给学生进行心理训练 、心理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要是通过教师与学生共同活动来进行的, 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真正提高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智力正常,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2 广泛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排除学生的各种心理障碍,并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

心理咨询是指根据个体心理特点与规律,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帮助前来咨询的人排除各种心理障碍,使之能及时摆脱不利的心理状态,恢复到健康状态 ,学校应设心理咨询室,由经过心理咨询专门培训的教育者,对前来咨询的学生举行咨询和帮助,使心理处于不平衡状态的学生或者心理处于程度较轻的不健康状态的学生恢复到健康状态。学校应成立以院领导牵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委员会,以心理咨询中心为核心,建立一个由学生心理协会、院系心理辅导员、心理咨询中心组成的三级心理保健网络:(1)学生心理协会。由心理教育工作者在学生中通过各种途径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培训一批心理卫生骨干,充当心理保健员和学生咨询员,他们生活在学生中,宣传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同学中的问题,并介绍、推荐有问题同学去寻求专业帮助。(2)院系心理辅导员。对院、系层次与学生关系密切的人员,如辅导员、班主任、学生部工作人员甚至课任老师等,进行专题培训,使他们初步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学会区分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并具有解决一般心理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得到及时的帮助。(3)心理咨询中心:配备高素质的专业人员,进行心理辅导与救助,以帮助那些有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的学生,并通过心理健康状况普查,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有计划地提出切实可行的教育措施。

3 加强教师学习,提高教师心理素质

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 ,现代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 ,教师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师的职业性特征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 ,教师要善于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 平和稳定、 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此外要对教师广泛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使每一位教师都掌握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的基本知识,以便正确对学生进行指导,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出现失误。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引导孩子身心全面发展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每一个因心理不健康而患心理疾病的事例也同样有着家庭的成因 ,父母的教育观念 、教养方式、 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教师整体素质的转变,首先应关注教师的心理成长,因为教师的心理状态直接决定了教师如何去影响自己的学生。在现阶段我国教师群体心理抗逆能力普遍降低的。什么是心理抗逆力呢?抗逆力是一种相对能改变、能抵抗压力的能力──即使面临社会逆境依然能够坦然面对的能力。导致了教师抗逆力的降低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教师在艰巨复杂的教育任务面前需承担前所未有的压力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众所周知,近二十年以来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均对青少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教师作为教育过程中的主导者,需要时刻分析社会的变化所引发的各种青少年问题,并努力通过教育的途径加以解决,这其中探索的艰难可想而知。近些年来,我国在基础教育环节不断地在进行各种课程改革,教师需要时时面对新的教学任务带来的挑战和压力,工作的压力再加上部分教师家庭生活中遭遇到的种种逆境,直接导致了教师群体的种种心理危机。这些不良的心理状态都将直接对教育的过程和效果产生深刻的负面影响。关注教师的心理危机及他们在社会的逆境中失去的心理抗逆能力,并进行有效的调整和引导,不仅是良好教育质量的保障,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4 造成青少年心里健康的原因;

其一,家庭结构 ,由于父母的离异或缺失而导致的家庭结构不完善或破坏,使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关爱 其二,学校教育中存在着错误的教育观、师生观、特别是有些教师道德修养较差,态度粗暴,心理不健康,动辄训斥变相体罚学生。

营造一个宽松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培养学生一个完整的自我。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仅不能离开学校,家庭的教育和辅导,而且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 、环境育人,不良的社会环境会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社会各界和社区应关心青少年的成长,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促进其发展,形成一个有益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 ,我们的社会必须加强措施,减少不良思想和文化对青少年的腐蚀和渗透,减少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事件发生。只有为青少年的成长建立一个全社会的保护网 ,过滤社会有害物质,还青少年一个洁净的蓝天,同时加社会对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

5 结束语

现代人类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 ,在中小学生及大学生群体中表现尤为突出。当前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表现的形式有多种多样 ,大致可分为学习类、 人际关系类、 情绪类、 人格障碍类及青春期性心理类。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心理健康教育也随之受到重视。

参考文献

[1] 张文新.青少年发展心理学[M] .第 1 版.济南:山东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63.

篇4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时代,物质和精神世界丰富多彩,整个社会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社会的飞速发展必然会带来一些矛盾,这些矛盾也给中职生带来了许多心理方面的问题,中职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中职学生面临着学术知识和过早就业等多重压力,同时他们心智尚未成熟,无法很好的调节自己,容易导致自卑心理和焦躁情绪,久而久之就??产生对学习的懈怠和对事物悲观的看法。除此之外,家庭原因和学校教育缺乏针对性等原因也导致中职生缺乏进取精神,因此,作为中职学院的老师和领导,应当重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很好的完成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过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中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一)中职学生容易自卑,无法客观评价自己

中职学生是由中学直接过度而来,有的是因为学习成绩较差,有的是因为家庭原因导致无法进行普通高中教育,社会不论是对中职生的认可度还是包容度都较差,在这种情况下就会使得中职生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容易造成自卑心理,从而失去前进的动力。同时中职生的学习基础较差,学习自制力较低,在学习的主动性和知识的吸收消化方面能力较低,从而产生学习无用的自卑心理,对未来缺乏自信。

(二)中职生易产生焦虑的心理

在中国,学生和家长过分看重学习成绩,而中职生学习成绩较差,得不到家长和社会认可,往往被忽视,再加上很多中职生是由于家庭比较贫困的原因被迫进入中职学校学习,在他们不够成熟的年纪过早的接触了来自于家庭和社会的负面影响,容易造成焦虑的心理,看待事物比较消极,对社会和未来失去信心,在极端的情况下,过度的焦虑导致心理防线崩溃,往往会做出反常的行为,严重影响了中职生的成长成才。

(三)中职生无法处理人际关系问题

中职生从初中到中职学校学习,缺乏人际交往经验,缺乏在公共场合表达自己、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和勇气,面对各种各样的活动,既充满了兴趣又担心失败,久而久之甚至回避参加,妨碍良好人际交往圈的形成。同时,学生也无法正确认识自己的问题,客观看待他人的优缺点,无法包容别人,常与别人发生冲突,无法真正融入集体生活。

二、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解决方法

(一)针对性的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机制,加大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心理教育机构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组织学生心理健康座谈会或者讲座,及时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初步排查和疏导,组织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宣传活动,同时及时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径,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利用学校微信、QQ、网站等现代通讯工具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早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及早干预,传授心理调适方法,帮助学生消除心理困惑,增强克服困难、承受挫折的能力,形成班级、学校和学生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机制,有效解决中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整体素质,拓宽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和途径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学校师资队伍中心理咨询专业人员比较缺乏,且兼职居多,因此,学校应当对心理咨询老师定期进行培训,开放条件让心理咨询老师有进修机会,组织参加校内外心理问题学术交流会,加强实践能力,培养一批骨干力量,同时对班主任和授课老师进行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加强教育管理能力。其次,学校开设专门的针对中职生的心理健康课程,心理教学除了传授必要知识外,还应当具有实践性、活动性和互动性,使学生可以很好的理解并使用所学知识。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

首先,建设良好的校园环境,如绿化校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其次,应当加强学校的心理健康文化活动,如心理健康知识大赛、辩论会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能够了解心理知识,及时调节自己,避免心理问题。

篇5

1临床实习护生护理健康教育技能训练的必要性

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的社会活动和教育活动,促进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提高生活质量,是护理专业学生的一门基础课,出是临床实践的基本内容。

临床实习是培养护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必经之路,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阶段。将护理健康教育列入护生临床实习计划,加强指导,既有利于学习和掌握护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巩固学校护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习的效果,又可促进医院护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同时,为临床输送合格的健康教育人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掌握护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不仅有助于护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对护理、社会实践也有很大帮助,同时也加深了对护士的理解和对护理工作的了解。通过为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提高了学生们沟通与交流能力,锻炼了动手能力,更加深入了解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使学生们增强了对患者的责任感,培养了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职业道德素质。

临床实习是护生从学校步人社会的过渡阶段,面临着角色转换及学习环境的适应,虽然经历了理论学习、实验、技能操作等多个环节,但仅仅是从理论认识到感性认识的初步过度。护生进入临床后,往往难以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及时转化为临床实践经验,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有调查显示,实习护生临床实施健康教育的能力低下。’,多数护生不能将书本上、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并利用这些知识为患者提供切实的服务。例如护生能较熟练地说出剖胸手术后患者拍背排痰的重要性和方法,但是,实际应用过程中,却不能指导患者有效地吸人雾化气体、进行咳嗽排痰。因此,对临床实习护生健康教育技能的培养势在必行。

2护生作为健康教育者应具备的能力

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

(1)入院须知。

(2)疾病知识宣教(病因、诱因、并发症、如何预防)。

(3)药物介绍。各种检查治疗的目的及配合。

(4)康复训练指导。

(5)预防疾病复发的指导。

(6)出院指导。

为了成功完成健康教育的任务,护生应具备以下能力:

第一,掌握有关健康促进、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及相关学科知识。这要求护生拓宽知识面,及时了解国内外健康教育的最新进展。

第二,具有健康教育规划设计、执行和评价的能力,并不断反馈,使其能力不断提升。

第三,学习方法学,熟悉资料收集方法。第四,组织与协调能力。平衡护生自己作为管理者、监督者、服务者和教育者的角色。

3培养临床护生健康教育能力的方法

3.1角色扮演法,也叫情景模拟

这是一种培养健康教育能力的较好方法,需要做充分的准备。王颖等就以“健康教育演示赛”的形式,以情景剧、角色扮演等方式,设计出临床护理工作的场景,由学生扮演医护人员和患者,模拟进行健康教育。充分发挥了护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增进护生与患者、护生与带教老师间的沟通交流,培养了护生健康教育服务的意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2应用PBL教学方法训练护生健康教育能力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是一种以护生为中心的小组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强调从问题着手,护生去探索知识,并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激发学习兴趣。李翠娟等以提高护生综合能力为目的,开展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实施健康教育与临床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采取公共卫生教育组研究发展的1套5步骤模式,对护生进行健康教育能力培养以及PBL教学方法训练护生健康教育能力。

3.3个案教学法

教学中采用个案教学法,启发学生根据个案评估资料,分析患者的健康需求,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设计,制定教育计划,由此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健康教育能力。

3.4其他

其他方法如制定标准的健康教育手册、模拟责任护士带教]、以小组讨论公益活动等综合式培养、多媒体教学、观摩讲座等,对于提高护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健康教育能力均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4对护生健康教育能力的评价

吴双伟等钊应用自设的调查表来评价实习护生的健康教育能力,主要从护生自评和老师评价两个角度来了解护生的健康教育能力。许真也运用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由老师对护生进行评价,其评价内容与吴双伟等的评价内容相同,只是将每项内容分为了很好、一般、差3个等级。

5影响临床护生健康教育能力培养的因素

5.1护生普遍缺乏健康教育相关知识和意识

目前我国实习护生的临床实习计划仍以疾病为中心,注重护生掌握护理基本技能和常见疾病,忽视了对实习护生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护生自己对健康教育也没有较清晰的认识,有些护生不知道如何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缺乏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

5.2临床带教老师健康教育能力有待提高

当前,临床带教老师多是中专毕业后自修完成大专或/和本科护理的理论学习,缺乏系统的护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和技能培训,而且临床带教教师不但要完成临床护理工作,还要完成教学任务,没有足够的精力去了解国内外最新的健康教育相关知识,往往忽视了对护生在健康教育实施的引导¨。

篇6

论文摘要 为使护理健康教育有效、深入、健康的开展,3年来对浙江、江苏、福建、广西、广东等省、市的2000名护理人员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近85%护士对开展护理健康教育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其中92.5%对护理健康教育与卫生宣教的区别点认识不清;87.5%对护理健康教育相关理论知识了解不足;84%对护理健康教育程序的基本内容掌握贫乏等。本文着重对目前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进行调查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供护理同行借鉴和进一步探讨及研究。

护理健康教育是健康教育大系统中的一个分支,是主要由护士进行的,针对病人或健康人群所开展的具有护理特色的健康教育活动,是实现整体护理的重要措施。[1]目前,我国各省、市医院已逐步开展护理健康教育活动,为了了解护士对护理健康教育认识、能力及实施的情况,自1998年特对浙江、江苏、福建、广西、广东等省、市的2000名护理人员进行调查。结果显示85%护士对开展护理健康教育存在不同认识上的误区。因此,及时纠正认识误区、提高健康教育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对护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1998年4月至2000年4月,选自浙江、江苏、福建、广西、广东5个省、市、地区级医院的2000名护理人员,其中护理部主任98名,护士长1520名,护理骨干及学校老师382名,年龄为25~62岁,均未参加过系统的护理健康教育理论和技能培训。

1.2 调查方法

本调查为非实验性研究,采用问卷及提问的单项选项法。调查均在《护理健康教育理论与临床实践》专题讲座前进行。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对护理健康教育概念的认识;护理健康教育基本理论;护理健康教育程序及技能等14个基本问题,回收率为95%。

2 结 果

3年对2000名护理管理者、护理骨干及学校老师进行调查见表1,结果显示主要的误区是:92.5%对护理健康教育与卫生宣教的区别点认识不清;87. 5%对护理健康教育相关理论知识了解不足;85.5%对健康教育根本目的是改变不健康行为认识缺乏;84%对护理健康教育程序的基本内容掌握贫乏;82.5%不能选择最佳健康教育时间;81%不能有效进行健康教育效果评价;80.5%对最佳健康教育方法选择能力缺乏;80%对护士在健康教育中承担角色认识不够明确。

3 分析与讨论

护理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实践成功的最重要环节之一。[2]目前,各医院都在积极推广健康教育活动,但从调查资料表明85%护理人员存在不同层度上的认识误区。因此,难以使健康教育工作者真正让病人享受到主动、全面、连续的恢复及保持健康需要。[3]

3.1 护理健康教育与卫生宣教是不同层次上的两个概念

目前许多医院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操作体系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4]护士仍习惯用“卫生宣教”替代“健康教育”。从调查表明92.5%的护理人员把“健康教育”看作是“卫生宣教”的延续,并把两者视为一同。因此,一些医院的健康教育工作还是停留在疾病知识的普及及宣教上。

3.2 护理健康教育以多学科的理论为基础

护理健康教育是一门牵涉多学科的应用学科,这些学科在健康教育活动中相互渗透、相互补充。但是我国的医院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没有形成科学有效的教育系统,而且在理论和体制保证方面还不够完善,[5]可参考的护理文献及书籍比较少,又缺乏系统的护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及能力培训。调查表明87.5%的护士明显缺乏护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特别是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使健康教育工作得不到深入的发展。

3.3 健康教育根本目的是帮助病人建立健康行为

护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帮助病人或家属确立健康信念、建立健康行为。[6]但是,调查显示85.5%护士对这一概念认识不足,多数护士认为进行健康教育以病人或家属掌握疾病知识为目的。护士在进行效果评价时往往只从掌握疾病知识上考虑,而缺乏从病人行为改变和态度转变上考虑,所以,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病人不健康行为。

3.4 护理健康教育工作以教育程序为工作规程[7]

开展行之有效的护理健康教育工作,护士应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调查表明84%的护士对教育程序工作中的基本内容了解肤浅或认识不足,因此,临床上出现健康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健康教育时间安排不合理;健康教育效果缺少评价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健康教育工作得不到深入、有效的开展。

3.5 健康教育中护士承担多种角色

由于受传统护理模式的影响,护士对健康教育中护士所承担的角色认识不够明确,仅仅把自己看作是一名疾病知识的传授者,而不是把自己看作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计划者和评价者。有些护士在履行教育职责上缺乏主动意识,因此,不能从根本上帮助病人建立健康行为。

转贴于

4 对 策

4.1 加大护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力度

护理健康教育所涉及的学科比较广泛,但由于目前各医院护士的学历层次参差不齐,知识老化现象突出。护士不仅缺少相关专科疾病的预防保健与康复护理知识,而且缺少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为此,必须加大系统的护理健康教育培训力度,提高理论和技能水平。[8]培训可以从下面几方面考虑。

4.1.1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培训的内容可以包括:健康教育的基本概念;健康教育程序临床应用的必要性;健康教育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4.1.2 强化以健康教育程序为护理规程的教育活动。护理健康教育与整体护理相同,必须贯彻教育程序,即通过评估、确立教育项目(诊断)、计划、实施、评价循环过程,保证护理健康教育及时和有效实施。培训中应强调各步骤主要内容的学习,如评估包括:学习需要、身体状况、心理状态、健康信念、学习方式等。教育项目包括:教育项目与护理诊断之间的关系、教育项目的排列顺序、确定项目的基本原则。计划包括:计划的种类和形式、目标陈述的原则和方法、标准健康教育计划应用的原则。实施包括:教育方法的选择、教育时间的安排、教育前的准备、记录的必要性和方法。评价包括:评价的目的和重要性、评价的方法和技能、评价的内容、计划的修订。[7]

4.1.3 疾病教育。疾病教育是病人恢复健康的基本知识,从文献资料表明护士对疾病知识掌握同样缺乏,所以,在护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的基础上还应加强疾病健康教育知识的培训,对每种疾病可以按照一定的框架进行培训,如疾病概述(定义、发病因素、症状);常见并发症及危险因素;诊断性检查和治疗;各种治疗、活动、饮食、药物治疗、手术;出院注意事项。并用这种疾病教育框架指导临床教育工作。

4.1.4 培训方法和形式。把健康教育基础理论和护理健康教育程序作为基本知识和技能来培训,并把它列入继续教育必修学分,让每位护士都能接受这项培训。培训可以分阶段、分层次进行,采用专题讲座或业务学习的形式。

4.2 加强护理健康教育的临床指导

为了达到学以致用,护理健康教育必须与临床紧密配合。病区护士长或护理骨干在初始阶段应每天检查护士运用健康教育程序和疾病教育的情况, 并指派临床指导老师以跟班的形式与护士一起进行工作。护理部定期下病房参与工作指导,让第一线工作的护士真正掌握健康教育的基本概念和工作方法,提高健康教育能力,避免将健康教育仅仅作为疾病护理常规的宣讲。

除上述对策外,还应建立有效管理机制如健康教育评定标准和制度、健康教育工作职责、激励机制等以促进护理健康教育工作长期、稳定、有效的开展。

参考文献

1 包家明,霍杰.护理健康教育临床问答.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4-137.

2 左月燃.对护理专业开展健康教育认识和思考.中华护理杂志,2000,35(6):325-327.

3 钟勤.社会发展对医院健康教育的需求.中华护理杂志,2000,35(6):364-365.

4 于萍,汤明维.病人对护士健康教育满意度的调查分析.中华护理杂志,2000,35(8):503-504.

5 黄津芳,刘玉莹.护理健康教育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99-123.

6 张,高德彰,吴光煜.病人教育的起源、现状及发展方向.中华护理杂志,2000,35(6):366-367.

7 Barbara W.Community health nursing.London:Glenview,Illinois,1990,434-458.

篇7

关键词:中小学 心理健康教育 胜任力

一、 相关概念的内涵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是指在中小学工作,具有扎实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知识,经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培训,能充分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首要教育任务的教师。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日益受到高度重视。不过,由于现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专业素养参差不齐,这与学校对心理健康教学的强烈需求存在相当距离。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胜任力的概念,来源于1973年戴维?麦克里兰( McClelland) 提出的职业胜任力,指为有效地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提出的专业知识技能、专业职责、专业价值观的综合要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作为教师胜任力研究的一部分,对它的研究不仅有利于建设一支高质量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而且也是对总体教师胜任力研究的有效补充与完善。

二、国内研究评述

1、 研究成果。尽管国内心理健康教育行业刚起步,不过,研究者们借鉴国外经验,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性质特点,针对这一岗位对其职业群体进行具体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研究方法日趋成熟。国内学者根据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特点和教学环境,在较为成熟的职业胜任力研究方法中,萃取出最合适的研究方法,现有研究主要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专家小组法、问卷调查法、360度评价法、专家系统数据库和观察法等方法的有机结合。同时,在这些主流方法外,还有很多学者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补充,比如文献综述法等。

(2)研究模型初步构建。一般模型的建构标志着研究的成熟。国内学者借鉴国外的胜任力理论及其研究范式,采用实证研究探讨胜任力内在的结构,初步建立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模型。在陈虹构建的模型中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包括六大因素:职业人格魅力、研究与指导能力、有效的教学与咨询能力、对学生真诚关怀、寻求个人发展的能力。曾玲娟则认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由三个方面组成:职业要求的人格特质;职业理念和专业意识;专业知识与技能。

2、研究不足。国内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的研究进一步丰富了教师胜任力的现有理论和知识体系。但是,由于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的推广等还有待完善。

(1)研究成果较少。在国内教师胜任力研究方面,虽然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研究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但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这一特定岗位的胜任力实证研究还比较少。研究对象大多是高校教师,即便有研究开始关注中小学教师,也少有针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这一特定岗位的胜任力进行的专门研究。

(2)研究过程不够完善。在建立胜任力模型时,国内学者对胜任条目的选取往往是理论上的推断,构想效度不能得到保证,且相关研究主要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其误差难以控制并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一些研究人员偏重于定量研究,仅停留于数据统计层面,没能结合实际对研究结果深入分析,研究的实际价值有限。

(3)难以确立统一的绩效标准。由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个新兴职业,很多教师的职业生涯还处于探索的阶段,对于评价一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否优秀,还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另外,胜任力研究在中国发展的时间不长,再加上国内各地教育环境的不同,很难建立一个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研究的范式。

3、研究展望。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的研究,将保证今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现有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理论是基于某些特定视角,在研究应用过程中,不免会出现其自身局限性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因此,构建与研究对象文化环境特征相匹配的理论模型 ,深入探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形成过程及其相关因素是未来研究的趋势之一。

除此之外,在今后的研究中,重点要将纯理论研究转向理论和实证相结合,采用更加科学化的人才测评方法,努力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的研究成果应用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去,这样不仅有利于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且可以使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道路更加通畅。

参考文献

[1McClelland D C.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J].American Physiologist

[2]Schippmann J.S.,Ash,R.A.,Battista,M. The Practice of competency modeling. Personnel psychology

[3]吴发科编著.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作与管理. 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

[4]叶一舵.现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北京:开明出版社

[5]姚本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安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6]陈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研究 .硕士论文.福建师范大学

篇8

心理健康教育的生态学取向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全方位研究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协调各系统内部及系统间关系,推进系统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交流,从而形成教育合力以提升学生心理素质。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根据生态学理论提出了生态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并在实践中进行了初步探索,以论证其可行性。对这些研究进行回顾,发现我国生态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仍处于理论探索阶段,需要研究者和工作者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不断努力。

关键词:

生态学取向;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实践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倡导,心理健康教育逐渐成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根据生态学理论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进行审察发现,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聚焦少数存在心理问题的个体,更应立足于整体,关注所有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1生态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论来源

1979年,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首次提出了生态系统理论,把成长中的个体看成是受其周围环境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的关系系统。根据该系统对人们的影响程度将其从内向外依次分为四个子系统:最内层为微观系统,是个体直接接触的环境;中间系统是第二个层次,指各微观系统之间的联系;外层系统,指个体未直接参与但对他们的发展产生影响的环境系统;位于最外层的是宏观系统,指社会文化价值观、风俗习惯、法律制度以及其他文化资源。在这些系统中,系统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着个体发展,要研究个体的发展就必须考察个体不同社会生态系统的特征。在生态系统理论的影响下,莫茨等人和帕玛瑞格于1999年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生态学定向(ecologicallyoriented)或称生态学理论(thetheoryofecology)。该理论认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要综合考虑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多重影响因素,即不仅需考虑学生的个性特征,还要综合考虑家庭、学校、社区、社会等因素的影响以及各因素之间所存在的交互作用。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突破聚焦有限的个体心理健康问题咨询,从障碍定向治疗观拓展到以增强能力为主的提高定向观上。按照生态学观点,学生心理健康由其与环境之间的互动所决定,学生的心理发展变化是生态环境系统适应性调解后的必然结果。生态系统理论作为心理学的新兴的基本理论,可以给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全面的指导。

2生态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

莫茨等人在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生态学理论时就对这一理念的具体含义及实施方法作出了说明。该理论认为,生态学定向包括:(1)对青年学生的干预应该和在环境系统中的变化相联系;(2)在教师、学校、家庭和社区间构建起预防和干预的桥梁;(3)在更广泛的社会环境中用交互作用的观点看待学生的个体行为;(4)改变环境系统中多重变化的过程。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对生态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了探索。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吴曼、吴诗涌(2008)[1]对生态学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李涛(2013)[2]在前者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提出了立足于实践的生态学模式。该模式包括:(1)确定目标:生态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以全面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为目标;(2)把握原则:把握好工作主体的全方位原则,工作方式的多途径原则和监控系统的动态化原则;(3)丰富内容: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运用多种形式和内容挖掘学生的潜能;(4)拓展实践途径:从学校、家长、社区、社会等各个层次的生态系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一模式从多方面构建了生态学取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政策、方针和具体实施方法上作了详细说明,但它依旧处于初步探索阶段,需要不断完善。相对中小学而言,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受到了社会各界更多的重视,普及工作更加完善。虽然近两年才开始专门探讨面向大学生的生态学取向模式,但理论成果更加丰富,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李玲[3](2015)的模式。她认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生态学模式构建主要包括教育目标、教育管理机制、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资源等五个方面。李永兰[4](2014)针对高职学生所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生态学体系是以心理健康教育为框架,从组织管理体系、业务工作体系、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和生态环境体系四个方面运用生态学理论。李玲的模式倾向于一般的教育模式,在宏观的教育模式基础上加入生态化的理念。而李永兰的思路更贴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思路,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这些模式主要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途径等方面提出了生态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般模式,传统模式的框架依旧明显。近几年来对生态学取向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越来越多,需增加更多的生态学理论指导,以突破原有框架的束缚,实现生态学理论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更大程度的结合。同时,模式的发展需要针对小学、中学、大学等不同的教育环境系统作进一步的细化和个性化的完善。此外,对特殊群体的生态学模式构建也需要引起广大研究者和教育者的关注,比如张庆、陈燕[5]对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生态学支持系统的建构;李成才[6]在文化生态视野下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等。对这些特殊对象的模式探索虽处于萌芽阶段,却标志着生态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正在不断完善、不断发展,希望在更多的对象、场合中有效运用。

3生态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实践分析

在实践中引入新理论前,我们应重新审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做到个性化、本土化的应用,以达到为我所用的目的。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内容不全面、方式不丰富、针对性不强和人员素质不齐等不足,生态化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为这些困境的解决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关文薇[7]和杨峰[8]在教育部相关文件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提出构建生态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可以从教育、咨询、管理、队伍建设和理论建设等五方面展开。教育上,他们认为要坚持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结合,采取必修、选修课程与讲座报告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心理健康的普及教育,组建社团开展各类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教育,推动心理自助与互助;咨询方面,强调预防和干预并重,坚持心理测评普查与访谈结合,个案与团体咨询及远程咨询相结合;管理方面,坚持教学、科研与学生管理结合,学生日常管理与预警系统建设紧密联系;队伍建设上,坚持心理学专家、德育工作者、医生相配合,专职与兼职结合,构建心理工作与全员育人的桥梁;理论建设方面,坚持西方心理学理论方法与中国传统理论与方法结合,理论的应用要符合实践的需求。这些方法都为生态化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二人在实施方法中偏重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然而心理健康教育有其特殊性,在条件允许时尽量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条件不具备时考虑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失为一个不错的备选项。具体而言,在管理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日常管理的结合,可建立院系年级、班、寝室的学生心理信息系统,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动态,发现并解决存在的心理问题。队伍建设是体现生态学取向的最明显的方面,我国学校中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数量远不能满足这项工作的需求,需要从各级环境系统中发掘协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资源。理论建设上,可充分考虑在各级环境系统中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因素。

4生态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展望

心理健康教育的生态学取向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新范式,孕育于21世纪初美国改革学校心理健康服务模式的热潮。在倡导综合利用社会的所有资源来为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的时代要求下,产生了生态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生态学取向需要我们以新的视角看待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从了解到干预再到评估都要需要综合的、系统的理念进行指导,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与质量要用社会生态系统的观点来衡量。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晚,心理学生态取向的相关研究近十几年才获得关注和重视,近几年来对这一理论的模式研究不断增多。在这些研究中首先值得肯定的是,研究者们不约而同地以我国的教育模式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引入生态学理论,借鉴国外该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其次,对于模式的探索已经遍及中小学和大学,甚至涉及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等特殊群体。这些都充分表明了生态学理论取向获得了教育研究者的关注。同时,研究者们参考了我国国情和各级教育体系的差异,有机地结合生态学理论开展研究。我国对于生态化取向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探索虽已初见成果,但实践探索却为数不多。未来,我们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应是将这些模式因地制宜地运用在各级教育体系中,切实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一种教育理念,生态化理论只有落实在教育工作中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价值。为此,需要研究者们更加深入地学习生态学理论全面、系统的取向,充分考虑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深入改革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积极将生态化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运用于实际工作中,让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检验和完善理论。不论是模式构建还是实践分析,我国生态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仍然处于理论探索阶段,在实践中运用还需要理论的不断发展和一线工作者的不断尝试。因此,生态心理健康理论以及教育领域中的普及和应用任重而道远。

作者:蔡婉君 单位:福建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吴曼,吴诗涌.生态学视野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初探[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2(3):41—44.

[2]李涛.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生态学模式初探[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29(20):160—161.

[3]李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生态学模式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5,(7):60—62.

[4]李永兰.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生态化体系研究[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3(1):70—74.

[5]王金元,何侃.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生态化支持系统的建构[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08,(3):40—44.

[6]李成才.文化生态视野下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11):57—59.

[7]关文薇.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谐生态系统研究[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2011.

篇9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9(a)-0174-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goal attainment theory in health education for the elderly in hospital. Methods Eighty cases in Renmin Hospital of Wuhan University were given to health education with the guidance of goal attainment theory from November 2015 to January 2016. Three questionnaire including health knowledge assessment, health-promoted behavior investigation, degree of satisfaction were used to assess application effect. Results The scores of health knowledge and health-promoted behavior were improved after the application of goal attaining theory in health education,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the satisfaction degree was improved, while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Application of goal attaining theory to health education for elderly patients in hospital can improve health knowledge of patients, bulid healthy lifestyle and enhance the effect of health education.

[Key words] Goal-attaining theory; Elderly patients; Health education

?S着全球老龄化的到来,我国老年人口数量目前已达到2.22亿,其中慢性病老年患者已超过1亿[1]。现代医学证明老年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与不良卫生习惯有密切关系[2],其中危险因素包括肥胖、缺乏体育锻炼、吸烟饮酒、不健康饮食等[3]。健康教育是借助科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系统地教育活动,帮助人们对自己的健康状况、危害健康的因素进行认识,促使人们自觉地进行有益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4]。因此,健康教育是老年慢性疾病的预防和促进康复的重要手段之一。达标理论由美国护理学家伊莫詹姆?金于1980年提出,它吸取了符号互动论、生长发展理论、心理分析理论等优点衍生而成[5]。个人系统、人际间系统、社会系统,感知、沟通、互动、交流、自我、角色、发展、时间和空间、应激是该理论的重要概念[6]。达标理论强调在护理活动过程中护士和患者要共同参与、相互配合, 鼓励患者主动参与实现获得最佳健康目标的活动[7],帮助患者恢复健康[8]。为提高健康教育的有效性,本研究尝试将达标理论运用到住院老年患者健康教育中,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2015年11月~2016年1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符合条件的80例老年患者。本研究获得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通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年龄≥60岁的住院患者;②意识清楚,具有一定表达能力;③知情同意并愿意参加本次研究。排除标准:①认知、听力、沟通障碍者;②有精神疾病者;③终末疾病者;④无法配合完成问卷者;⑤住院时间< 7 d者。

1.3 方法

对患者在入院第3天进行健康知识测评问卷、健康促进行为量表及满意度3个问卷的填写,住院期间对所有患者在达标理论指导下实施健康教育,于出院时再次进行健康知识测评问卷、健康促进行为量表以及满意度3个问卷的填写。

1.3.1 达标理论的实施程序

①落实本课题研究成员参与对达标理论、健康教育程序及相关技能培训;②研究者通过沟通、观察、感知等技巧,评估住院老年人对健康教育的需求,为护理措施的制订提供参考[9];③与患者及家属通过参与、沟通、感知、互动等形式共同制订健康教育目标[10];④护士与患者共同设计,促进达到目标的护理活动。⑤护士通过提问、观察和交流等形式每天督促,每周对目标是否实现进行评价,未达标者继续加强巩固直到护理目标完成。

1.3.2 研究工具

1.3.2.1 健康知识测评问卷 由研究者自行设计,内容为疾病基本常识、危险因素、预防、治疗等相关知识,共10个条目,每项为知道、部分知道、不知道3个答案,分别为3分、2分、1分,总分为30分,得分越高,说明对健康教育知识掌握越好。

1.3.2.2 健康促进行为调查问卷 ?⒖肌痘だ斫峋址掷唷?[11],共15个条目。每项为从未显示、有时显示、始终显示,分别为1分、2分、3分,总分为45分,得分越高,说明依从性越好。

1.3.2.3 住院患者满意度调查表 采用自制“老年患者护理满意度问卷”,该问卷已经过信效度检验[12]。该量表从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操作水平、沟通能力等6个方面来评价,每条分别为满意、一般、不满意,分别为3分、2分、1分,得分越高,说明满意度越高。

1.4 质量控制

落实参与本研究的人员均具备老年护理专科知识和技能,在研究前对达标理论的概念、基本内容及方法进行统一培训,护士协助患者填写相关问卷。共发放问卷80份,回收有效问卷76份。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并采用t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76例患者中,男48例,女28例;年龄分布:60~70岁20例,71~80岁4例,81~90岁44例,>90岁8例;学历:高中18例,大专24例,本科及以上26例;居住情况:与配偶同住58例,与子女同住18例;费用类型:医保8例,公费60例,其他8例;月收入情况:1000~3000元6例,3001~5000元12例,> 5000元58例;所患病种情况:1种4例;2种12例,≥3种60例。

2.2 健康教育前后患者对健康知识的知晓程度比较

运用达标理论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后,患者出院时健康知识得分所有条目及总分均高于入院第3天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3 健康教育前后患者对健康促进行为比较

对患者实施达标理论指导下的健康教育后,患者出院时健康促进行为得分均高于入院第3天,且戒烟、限酒、有效锻炼、有效控制体重、遵循健康饮食及总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4 健康教育前后患者对护理满意度比较

患者入院第3天满意度为(2.85±0.42)分,出院时满意度为(2.92±0.23)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3 讨论

3.1 住院老年人健康知识水平提高

本研究显示,对患者实施达标理论指导下的健康教育后,住院老年人健康知识水平显著提高。张久等[13]、温寅林等[14]分别将达标理论运用于血液透析诱导期患者和糖尿病出院患者延续护理,得出提高患者对疾病知晓率和依从性的结论。随着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健康教育已成为患者住院期间重要的护理内容,传统的教育拘于形式,缺乏有效沟通、互动、反馈,缺乏从患者个性化需求出发,患者只能被灌输和被接受。运用达标理论进行健康教育,有助于患者与责任护士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健康教育的实施体系由一般的知识“灌输”模式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的个性化教育[15],使患者发挥其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参与护理全过程,从而提高其对健康知识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患者、家属、护士共同参与,有效沟通及反馈,护理中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满足患者对健康知识的需求,有助于强化患者个体针对性的健康知识的掌握。

3.2 住院老年人健康促进行为改善

通过对患者实施达标理论指导下的健康教育后,住院老年患者健康促进行为显著改善。陈素文等[16]对高血压患者实施达标理论指导的健康教育,患者在饮食、药物、体重控制等行为均有改善。莫伊雯等[17]研究发现达标理论指导的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慢性肾病患者治疗依从性。达标理论能鼓励护士、患者和家属相互的合作互动,住院期间共同制订护理计划,更明确护理目标和对目标的预见性,促进完成目标的行为和动机,从而提高健康促进相关行为。

3.3 住院老年患者满意度无显著差异

本研究显示,实施达标理论健康教育前后患者满意度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分析其原因,可能与近几年来全国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和落实,以及对满意度的重视有关,使得本研究人群在接受干预前后满意度均比较高,以及本研究选取对象区域单一,未进行多级别医院、多学科病区患者研究从而导致满意度无显著差异。同时,由于本研究满意度问卷是从患者对护士态度、技术、沟通等多维度进行评价,不仅限于对健康教育的反应,所以可能对于健康教育干预前后效果不显著有关。

3.4 达标理论在老年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篇10

《武警健康教育学》作为一门新的学科,我教研室在学科创立之初,充分调查武警部队健康教育工作现状,发现部队对于健康知识的需求很大,而健康教育人员严重缺乏、健康教育水平低下。为了尽快培养具备健康教育工作实践能力的医学生,以适应部队的实际需要,符合武警部队卫生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在专科、部分本科的学历教育及任职教育的培训上,引入实践性教学的教学理念,该教研室针对教材、教学大纲、课程建设、课堂组织进行精心设计,力求在体现现代医学观、健康观和社会大卫生观的同时,体现现代教学观念,体现武警健康教育学的教学特色-技能培训。

2、实践性教学的具体实施

《武警健康教育学》作为武警部队医学学历教育、任职教育的核心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渗透实践性教学理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体系;在课时安排上,理论授课课时与技能实践课时的比例约为1:2;教学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和1个补充,即校内理论授课阶段、校内分组健康教育技能培训阶段、校外健康教育基地实习阶段、为部分学员补充开展健康教育“第二课堂”活动。

2.1理论授课阶段

借鉴国内外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最新理论成果,结合武警部队健康教育实际,认真筛选健康教育学的必备理论,系统总结武警部队本科健康教育教学重点。在开展理论教学时,采取大班授课的形式,课程内容包括武警健康教育学绪论、健康相关行为、健康传播理论与方法、健康教育相关研究方法、健康管理简介、营区健康促进简介等。

2.2分组健康教育技能培训阶段

为了提高健康教育技能教学质量,教研室认真打造健康教育技能教学模块,模块化教学是指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设备、教学师资、教学评价四个方面实行专门化、程式化、标准化。健康教育技能培训独具特色的采取分组授课的形式,以15~20人为一个教学小组,课堂上着重于学生实际能力的提高,授课时多采用互动、模拟、表演、任务导向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大胆实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健康教育技能模块包括健康信息加工、健康传播材料的制作、讲座技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策划、社会学调查方法、心理行为训练等。

2.3健康教育基地实习阶段

教研室协调学院周边部队资源,建立多个健康教育教学实习基地,有规律、有计划的组织学员深入基层部队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建立健康教育教学实践基地是引导学员走出课堂,深入实践的有力举措,其目的一方面在于锻炼学生开展健康教育活动的综合素质,一方面在于检验学生理论学习阶段和技能实践阶段的学习效果,通过基地的综合实践,帮助学生准确、有效找到自身存在的不足。2.4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为了更好的满足部分学生对于健康教育知识、技能的学习需求,除了完成正常的授课任务之外,对这部分学生进行额外“加餐”,教研室组织“健康教育骨干”小组活动,活动以学生自愿参与的形式,利用课余时间,对他们采用Seminer教学法进行单独培训(Seminer教学法是指学生为参与某一健康教育项目而与老师共同探讨的一种交互式教学方法,它强调学生的参与,能够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健康教育骨干小组成员在结业时有着严格的考核,考核通过的学生被授予“健康教育骨干”证书,大量毕业的学生用实践证明,他们已经在当前部队健康教育工作中发挥着骨干作用。大学生健康教育协会是在“健康教育骨干”小组基础上成立的一个由大学生主导、教研室老师指导,融教学、学习、生活、工作为一体的功能性学生团体。成立大学生健康教育协会的宗旨在于培养与锻炼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这些能力包括领导、管理、组织、协调与沟通等。目前协会围绕各类健康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在校园取得了积极的反响。

3、实践性教学的效果评价

篇11

[关键词]普通高校;转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

[DOI]10.13939/ki.zgsc.2016.51.142

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大量技术工人要求,国家于2014年启动了普通高校转型改革计划。截至2015年11月,全国已经有600余所普通高校被确定为转型高校。普通高校的转型,导致了教师教学发生变化。大学生由传统的注重知识与理论的学习向注重现代的技术与技能方面的学习转变,必将会引起大学生的学习与思想观念适应问题,从而给大学生带来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研究与探讨高校转型后如何根据大学生的思想与心理的变化进行教育,对大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技术性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1 高校转型给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健康问题

高校转型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新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与方法的适应问题、对自身发展定位困惑问题以及过早地深入企业所产生的焦虑问题三方面的问题。

1.1 教学内容与方法的适应问题

普通高校由学术与理论型的综合教育转变为技术与技能的职业教育以后,带来的直接变化就是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变化。在教学内容上,不再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是注重大学生技术与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在方法上,它主要是实际训练、操作等为主。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变化给大学的心理健康带来新的问题。一方面,教学内容的变化使得大学生感到在学校什么知识也没有学到,虽然在大学里掌握了一定的技术与技能,还是担心踏入社会后自己所拥有的知识不够丰富而难以立足。另一方面,大学生依靠实践、实训、操作以及深入企业来掌握技术与技能,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大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实训与操作,因此,大学生十分担心自己所掌握的技术与技能达不到企业的要求而影响就业。

1.2 对自身发展定位困惑问题

所谓的自身发展定位就是指个体将来想什么方向发展,是向理论知识型的方向发展,还是向企业技术工人方向发展。从社会分工的角度来看,社会既需要理论知识型人才,也需要技术与技能方面的人才;从个体自我价值实现的角度来看,人们都希望自己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并成为国家公务人员或管理者,因此,他们希望自己所接受的教育是理论知识型的教育,从而为将来成为公务员或管理者奠定基础。传统的高校教育恰恰满足了人们的这种期望与追求,而高校的转型使人们期望与追求破灭了。由此,许多大学生产生对自身发展定位困惑问题。首先,有些大学生不甘心将来在企业当技术工人,仍然希望如果有合适的机会可以从事管理工作。在这样的思想观念支配下,大学生仍然把自己的学习精力投入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上,忽视了技术与技能的掌握。其次,有些大学生认为从事职业技术工作,不需要高学历,具有大专层次就足够了。

1.3 过早地深入企业所产生的焦虑问题

高校转型后,由于专业理论知识的急剧减少,导致很多专业在大学二年级时就基本学完全部课程。剩下的时间就是大学生深入工厂实习,虽然是实习,但都是顶岗实习。大学生进入工厂后,才逐渐发现自己所用的技术与技能与工厂的实际要求差距很大,担心自己无法独立承担重要的技术岗位,从而表现出对未来担忧、失望,焦虑感增强。

2 转型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转型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2.1.1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现状

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都是建立在转型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基础之上的。其教育的途径主要包括心理教育必修课课与选修课、大学生心理咨询两个方面。大学生心理教育必修课课与选修课与大学生心理咨主要都是校内完成与实施的。就前者而言,学校依据国家的相关规定,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32学时;同时,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设一定数量的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比如,社会心理学、爱情心理学以及人际交往心理学等。就后者而言,主要是固定的场所与时间为大学生免费控制心理咨询活动。

2.1.2 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方法现状

在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方面,主要是向大学生介绍有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与技能。其中,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占主导地位。其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理论知识、大学生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策略三方面。在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方面,主要是教师运用讲授法向学生传授知识。

2.2 转型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2.2.1 原有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转型背景下高校办学理念不一致

从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就可以看出,原有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转型背景下高校办学理念不一致。原有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忽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自我调节的训练与培养。在客观上造成了一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只是掌握得并不少,但能有效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并不多。这本身就与以技术与技能为办学理念高校职业教育相悖。

2.2.2 不能有效解决大学生新的心理健康问题

高校转型后给大学生带来了新的心理健康问题,一方面,它可以通过传统的心理咨询的方式帮助解决,它主要解决的是大学生心理个性问题;另一方面,就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来解决,它解决的是大学生心理普遍性问题。但是,传统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方法对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收效甚微。其原因就在于原有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方法都不重视心理健康自我调节的技术与技能,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实践与锻炼。

3 转型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策略

3.1 及时转变心理教育理念

在转型背景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应于高校的整体办学理念相一致。心理健康教育由注重心理健康理论知识的传授向心理教育技能传授转变。为此,高校的心理教育部门要组织心理教育的老师进行认真地研究,重新规划与设置心理教育课程。首先,调整心理教育必修课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授课比例,由原来的理论知识占主导变为技能占主导。其次,在原有的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的基础上,增加心理健康教育行为训练课程、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实践活动课,以突出心理健康教育技能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最后,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将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互动有机结合起来;将课堂学习与课后思考结合起来;充分地运用现代多媒体科技手段进行网络教育。

3.2 准确定位指导教育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老师要针对大学生对自身发展定位困惑的问题,进行专题式的引导与教育。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念,要使大学生懂得“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道理;要使大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实现“中国梦”,国家既需要学术型人才,也同样需要技术型人才。

3.3 深入企业进行自我锻炼

大学生深入企业顶岗实习是正式工作的前奏,是对自己所掌握的技术与技能的一次检验。大学生要抓住顶岗实习的机会,及时了解中国企业的发展现状以及自身的不足,为将来的正式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要适应高校的转型,及时有效地解决因高校转型而产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以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篇12

【摘要】目的研究社区护士对健康教育的认知状况并分析开展健康教育的现状。方法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对我市9个社区的166名护士进行健康教育认知状况的调查。所有接受调查的护士分为中专组与大专本科组,分别有88人与78人。结果中专组和大专本科组护士对健康教育的认知状况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社区护士;健康教育;认知状况;健康教育现状

682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541-02

在社区之中开展健康教育对提高民众的身体健康状况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当今被越来越多的社区医院所重视。而通常在社区内开展健康教育的执行者为社区内的护士,社区护士对健康教育的认知状况会对开展健康教育的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本研究选取了我市的166名社区护士进行调查,以护士文化程度为核心进行讨论,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市9个社区中的166名护士作为调查对象。其中中专组护士88人,年龄21岁到33岁,平均年龄(24.7±4.5)岁,平均工作时间(4.8±2.2)年;大专本科组护士78人,年龄22岁到32岁,平均年龄(25.1±4.8)岁,平均工作时间(4.7±1.6)年。两组护士的平均年龄、平均工作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与评价指标采用随机调查的方式,对接受调查的护士进行问卷填写。问卷由研究者自行设计,内容包括健康教育现状、健康教育知识理论以及对健康教育的态度三个部分,三项的分数分别为40分、30分、30分,问卷的满分为一百分。通过比较社区护士的问卷得分,来反映其对健康教育的认知状况。

1.3统计学分析本研究数据通过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通过(χ±s)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用x2检验,P

2结果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中专组社区护士的健康教育现状为(30.4±4.2)分,健康教育知识理论为(19.2±4.9)分,对健康教育的态度为(20.6±5.7)分;大专本科组社区护士的健康教育现状为(37.7±3.3)分,健康教育知识理论为(26.9±4.0)分,对健康教育的态度为(28.4±2.9)分。两组护士的健康教育现状、健康教育知识理论以及对健康教育的态度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在当今社会中,开展社区健康教育可以很好地提高市民的生理健康状况,减少疾病的发生。但目前在社区内进行健康教育还存在着许多困难,在健康知识的普及方面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比如说本文所重点讨论的护士对健康教育的认知状况,就是阻碍健康教育在社区内得到普及的主要因素。通常如果护士对健康教育的知识理论储备不足,或者对健康教育没有足够的重视,那么就很难让社区内的健康教育达到很高的水平。

通过本研究可以看出,社区护士对健康教育的认知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护士文化程度的影响,和大专以及本科文化程度的社区护士相比,中专文化程度的护士对于健康教育的认知状况显然并没有达到非常高的水平。而通过文献调查发现,在当今的许多社区内,开展健康教育的护士文化程度有很大一部分在大专或者大专以上,因为这类护士往往能够更好地为社区居民进行健康知识的讲解。如果社区护士的文化程度过低,那么当居民对健康教育知识存在疑问的时候,很难得到令人满意的回答,甚至会对社区健康教育产生反感情绪,影响后续健康教育的开展。而要解决社区健康教育质量相对较低的现状,可以从加强对中专护士的培训以及对健康教育内容的细化两方面入手。特别是在许多经济条件一般的地区,社区护士的学历基本没有超过中专,提升这类护士的健康教育认知状况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而随着近年来人们对健康教育工作的逐渐重视,越来越多的社区护士在对待健康教育的观念上发生了很大程度的改变,在社区内开展健康教育的现状相比于以往有了很大的改观。

综上所述,社区护士对健康教育的认知状况受到其文化程度的影响,目前开展健康教育的护士以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护士为主。而要改善社区健康教育的现状,提高中专社区护士对健康教育的认知状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齐玉梅,王生锋,王桂华,等.社区护士健康教育实施情况的调查[J].护理管理杂志,2009,9(7):20-21.

篇13

【摘要】护理学是研究社会、环境、情绪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采取正确的护理方式促进患者健康的一门集医学、社会学、人文学等诸多学科为一体的学科。在医疗卫生、预防保键、康复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护理健康教育是一种“以患者的健康为中心”的新型护理模式,在整体护理过程中健康教育起着重要作用,它贯穿于对患者整体护理的全过程。

【关键词】护理;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一种崭新的科学文化,也是一种医学干预,它的着眼点是如何使人们建立和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以消除危险因素,更好地促进和保护人民群众的健康[1]。健康教育作为保护和促进人群健康的手段已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美国医院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目前已形成一套科学完整的体系。

1 护理过程中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中国现阶段护理人员缺编现象十分普遍,90%以上医院达不到国家规定的床护比1:0.4的标准[2],因工作负担过重,护理人员在完成基本治疗、护理工作的同时,难以保障充足的时间实施健康教育;受传统医学模式的影响,缺乏个性化教育,大多数护理人员还未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观念转变过来,以临床工作为指导思想,使健康教育工作仍停留在疾病知识的宣传上;基层医院受学历偏低,知识面窄,实践中采用的方式简单,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的影响,造成护士专业知识的局限性,对护理健康教育的概念认识不清,明显缺乏护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在基层医院,农村病人较多,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经济状况差,健康意识淡薄,多数农民防病意识差,对健康知识的需求较低,不仅加大了健康教育的难度,同时也影响护士对健康教育的积极性和教育效果[3];领导重视不够,相互支持不够,资金匮乏, 护理人员在医院的从属地位,患者缺乏理解和信任,医患纠纷的增多, 法律意识的欠缺等,影响了护理健康教育的落实。

2 对策

2.1 通过学校教育加强护理人员的健康教育能力培养 在学校开设健康教育课程,增加健康教育的知识储备,提高护理人员的沟通交流能力和人文关怀素养[4]。

2.2 加强宣传,转变观念 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健康教育成为当今护理人员的主要工作内容,逐渐从“宣传疾病、卫生知识”转变到“建立健康行”。一方面,通过岗前培训、职业道德教育等宣传教育活动,使护理人员树立现代护理观,明确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及健康教育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主动履行健康教育职责,使其从被动执行护理操作逐步,过渡到以人的健康为目标的预防保健和健康促进工作上来。

2.3 加强培训, 提高健康教育的专业技能 健康教育的实质是向患者传播防病治病的知识和技能, 引导他们树立健康意识, 养成良好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这就要求护理人员不断拓宽知识层面, 不仅要掌握专业理论与护理技能, 还要学习预防医学、社会医学、健康传播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理论、观点和方法, 以及良好的公关能力与交流沟通技巧。在这方面, 我们重点是抓医学、护理专业理论的学习和提高, 实行分类培养、整体帮促的做法: 副主任护师是护理学科带头人, 对她们主要是培养研究能力和指导能力, 广泛涉及护理专业前沿科学, 深入研究健康教育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 主管护师是护理工作和进行健康教育的骨干, 对她们主要是强化护理基础理论教育, 提高组织分析处理问题能力和对年轻护士的传帮带能力; 年轻护士工作经验少, 技术水平相对低,对她们主要是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进行健康教育的基本技能。除此之外的其它相关理论, 我们主要是鼓励护理人员参加学历教育和各种培训班, 全面提高了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 从而满足了不同层次患者对进行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技能的需求。

2.4 争取领导的重视及相关科室的配合 医院领导是医院各部门的管理核心, 取得医院领导的理解和支持, 专业人员的相互配合, 确保人、财、物的投入, 才能加快护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使他们在工作中尽责尽力, 尊重关心病人, 努力提升自身素质,提高护理质量, 从而促进护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3 把健康教育输入每一个护理过程

护士与患者接触的最多,如晨晚间护理、巡视病房、常规的治疗及护理、床头交接班等等。所以要不失时机地为患者提供健康教育、在健康教育时注意以下几点[5]:

3.1 从患者最关心的问题谈起:健康教育的内容很多,需先从患者最关心的问题谈起,患者最关心的就是自己所患的病何时能康复,以后如何,对今后的生活和工作的影响等。因此,护士要有充分的耐心,爱心及同情心,除此之外还要向患者讲述与此疾病相关的知识,让患者知道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其生活方式关系密切, 如高血压病、冠心病的发生与年龄、体重、不良生活习惯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3.2 语言通俗易懂:语言是交流与沟通的主要方式,对于患者的健康教育,尽可能不用专业术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疾病的发生、发展、主要症状、体征及转归、让患者从中知道如何去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如何就医等。

3.3 根据教育对象因人施教:护理工作者的服务对象千差万别,文化程度的高低、对自我的关心程度、从事的职业及经济状况都决定了患者的求知欲望及接受的程度。要根据不同的服务对象采取不同的健康教育方法及内容,如一些求知欲望强,接受能力强的人,除了说教外可以采取图片、幻灯片及借助一些有关的书籍进行教育,尽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多让患者掌握有关的知识,对于一些接受能力差的人,要以说教为主,尽可能少讲,突出其重点。

4 总结

中国正迈入老龄化社会,各种慢性疾病迅速增加,护理健康教育对易患人群的健康起到不可预计的作用。因此,护理人员应高度重视护理健康教育, 完善护理健康教育模式和管理体系。综上所述,护理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必须贯穿于护理的全过程。只有贯穿于护理的全过程才能达到通过健康教育改变人们不良的生活习惯,增强健康知识的目的 提高全民的健康意识。

参考文献

[1] 杨廷忠,郑建中.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1

[2] 李金娥. 护理健康教育滞后原因分析与对策[J]. 护理研究,2006, 20( 5) : 1230- 1231.

[3] 陈红宇, 王虹, 胡君娥. 临床实施护理健康教育时效性的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 2005,21(2):144-145.

[4] 仝惠娟, 李小寒. 护士健康教育能力的研究进展[J].中国健康教育, 2008 , 24( 1 ) : 66- 67 .

篇14

【关键词】健康教育;存在问题;对策

世间万物中最宝贵的是人,人的一生中最宝贵的是健康。马克思认为,健康是人的第一权利,是人类生存的第一前提,也是历史的第一前提。我国宪法明确规定,维护公民健康,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健康不仅是人的基本权利,也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一个人从生到死,整个生命过程都需要健康,并不懈地追求健康。在21世纪,人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自身的健康,健康的含义已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适应性良好的完满状态,因此各国政府和科学家都在投巨资和精力研究健康问题。目前,人们生活水平正在不断提高,但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慢性病的发病率却呈上升趋势,成为人类健康的最大威胁,健康教育这种新型学科也就应运而生。健康教育是通过教学的途径唤起公众的健康意识,树立健康观念,使其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形成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帮助人们掌握卫生保健知识与自我保健的良好方法[1,2]。护理健康教育作为整体护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满足了人们对健康的关注与需求,提高了住院病人的满意度,应得到广泛的重视。对护生进行健康教育包括以护生本身为对象进行教育和教会护生如何以病人为对象,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本文主要论述的是后者,即如何教会护生对病人进行护理健康教育。众所周知,护理健康教育主要是由护士来完成,实践证明,护士作为服务者、教育者和合作者,已成为健康教育的主力军[3],护生是未来的白衣天使,是未来护理健康教育的执行者,因此对在校护生进行健康教育教会其如何发现病人的病因及健康威胁,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促进病人健康,是工作的重中之重,不可忽视。

1 护理健康教育的历史和现状

1.1 护理健康教育的含义健康教育 (health education) 是一门研究传播保健知识和技术 , 影响个体和群体行为,消除危险因素 ,预防疾病 ,促进健康的科学[3]。健康教育的实质是一种干预 (intervention) ,它向人们提供改变行为和生活方式所必需的知识、技术与服务等 ,使人们在面临促进健康和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等各个层次的健康问题时 ,有能力作出行为抉择 ,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 ,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而护理健康教育是指护理工作中对护理对象进行健康教育 、健康指导的工作[4]。它是健康教育大系统中的一个分支 ,是主要由护士进行的,针对病人或健康人群所开展的具有护理特色的健康教育活动 ,是实现整体护理的重要措施 ,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5]。

1.2 护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进程虽然健康教育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我国古代的政治家和医学家,不仅非常重视疾病的预防和养生保健,而且还提出许多有关健康教育的思想和论述,撰写了一些养生保健和医药科普著作。但是直到20世纪20年代后,健康教育理论才开始真正引进我国,“健康教育 ”一词在我国真正开始广泛传播和应用也只是近10年的事。而护理健康教育作为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社会发展和医学进步的产物[6],发展的脚步则更晚。1934年陈志潜编译的《健康教育原理》一书,是我国最早的健康教育专著。1909年成立的中华护士会以及相继于1915年成立的中华医学会、1930年成立的中华健康教育学会,对推动我国的健康教育发展,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1931年成立了中央卫生实验处,内设卫生教育科。同年,中央大学教育学院设卫生教育系,培养四年制健康教育学士。1978年以来,我国的健康教育事业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至1997年,全国已有健康教育机构2654所;部分高等医学院校和中等卫生学校培养了一批具有硕士、学士、大专、中专学历的健康教育人才;健康教育及相关课程已列为部分大中专医学院校的预防、医学、妇幼、护理等专业的必修课和选修课。90年代以来,随着医院工作由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的转变,医院健康教育得到广泛重视和发展。如今,整体护理已在全国推广,对病人进行护理健康教育作为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亦随之推广起来,并纳入了护理计划中[7], 通过对1995~2001年7年间的相关主题词及文献量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显示 ,在健康教育的类型分布上 ,目前主要集中病人教育、性教育、牙科健康教育 ,健康事件等方面 ,尤以病人教育、健康教育研究为明显 ,是目前健康教育研究的重点[8],就此我们可以看出,护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虽然起步比较晚,但是发展速度快,且已经开始探究专科的护理健康教育,我国的护理健康教育已经到了蓬勃高速发展的新时期。

在新世纪,虽然我国的护理健康教育事业已经开始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由于起步较晚,体系不健全,我国的护理健康教育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如果对这一问题不给予足够的重视,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势必会影响整体护理的开展和完善。

2 现阶段我国的护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 学校教育中对护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力度不够虽然近几年护理教育改革在不断地深入,但是由于各地发展的不平衡,教师认识水平不同,知识水平不同,整体护理在部分地区的护理教育中还没有真正地渗透到护理教学的过程中,对整体护理的组成部分之一-护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就更显不足,部分学校没有开设健康教育课程[9]。

2.2临床带教中对护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力度不够生普通存在着重视护理操作技能的学习,而轻视运用所学知识,表现为护生愿意积极主动参与护理技术操作,而对护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缺乏自主能动性。对病人及家属进行护理健康教育的学都是被动地跟从带教老师,而缺乏自我的思考。产生原因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在临床实习阶段,对护理健康教育的实习并未作具体要求,也未建立有效的评价标准。(2)临床带教老师理念成旧,受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及功能制护理的影响,认为生物学因素是疾病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护理工作只是协助医生执行医嘱,护理从属于医疗,还没有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观念转变过来,因而不重视培养护生的护理健康教育的意识。

2.3 对护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清护理健康教育与传统意义上的卫生宣教不同 ,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根据调查的结果显示,有 92.5% 的护理人员对护理健康教育与卫生宣教的区别认识不清。护士仍习惯用“卫生宣教”替代“护理健康教育”[10]。而护生也往往把健康教育等同于生宣教,表现为对入院病人进行例行公事般的入院须知教育,对住院病人进行操作前解释及简单的疾病常识指导,对出院病人进行出院指导。而并未根据病人病情的发展动态进行跟踪性的了解,从而做出诊断及护理健康教育措施,实施护理健康教育措施之后也没有对护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进行回访,分析开展护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及缺陷,整个教育活动机械、呆板、肤浅,无计划性。产生原因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学生未对护理健康教育给与足够的重视,且理性认识不清。(2)实习计划安排不当,护生实习时主要跟随倒班护士,缺乏参与护理计划的制定。(3)带教老师对健康教育认识不清。由于历史的原因,部分老师护理观念陈旧,知识结构有缺陷,知识老化陈旧。

2.4 护生实施健康教育的能力不足表现在护生不能有效地了解病人生理、心理、社会、精神、文化状况,不能有效地了解病人的生活习惯、 行为方式、知识背景及对医疗保健知识的需求,不能有效地运用所学知识评估病人、制定护理健康教育的计划及实施措施、评价护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不会将护理程序的主要思想运用到护理健康教育中去。其原因与下列因素有关:(1)缺乏必要的沟通知识与能力。(2)缺乏与健康教育相关的人文知识,据调查表明, 87.5 %的护士明显缺乏护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 ,特别是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 ,使健康教育工作得不到深入的发展[11],而这些也直接影响了护生进行护理健康教育的水平。(3)护生不能灵活地运用临床护理学知识。(4)病人对护生的信任度低,不愿与其合作。(5)护生本身自信心不足。

3 对 策

培养具有护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护生,使他们毕业后能够适应整体护理的需要,满足人们对医疗保健知识的需求。促进人们形成健康行为,提高健康水平, 提高自我护理能力,是护理教育的目标之一。因此, 建议采取如下对策。

3.1 开设护理健康教育课程,并采取多种多样的手段去提高护生的护理健康教育水平(1)在授课期间,针对具体的内容安排个别科室见习,从理论到实践,提高护生对健康教育的理解和认识,掌握健康教育的基本概念和方法;(2)不同的教育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因此应采用丰富多采的教育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护理健康教育,如多安排有关护理健康教育的专家及临床老师进行案例讲座,增强同学们的理性认识,同时可以采取演示、实验、情景再现等多种方法去加强同学们对书本枯燥知识的理性认识及实际应用能力;(3)应用护理程序开展健康教育,护理程序是护理学科发展的重要成果。几乎所有的临床护理问题都可以通过护理程序得到更好地解决,对护生进行护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不是让护生们死板的掌握理论知识,而是教会护生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更好的服务患者,因此,在传授护生理论知识的同时最重要的是教会其如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即如何用护理程序去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使护生更好的可以运用书本中所学的知识去服务患者。(4)健康并非静止而是一种连续变化的状态,健康是从有机体从良好健康至不良健康或从完好至疾病的过程,其间有许多变化,所以要培养同学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不能死搬硬套书上知识,要将护理程序活性的运用于护理健康教育中[12]。(5)21世纪是个多学科高度综合的世纪,学科与学科的分界越来越模糊,学科的分支也越来越细。知识和技能作为一种健康教育的必备条件,必须是一般医疗知识、护理知识和专门健康教育知识三者兼备,所以应开设并加强与健康教育相关的其它课程,如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沟通技巧等,鼓励学生多涉及一些其他学科的综合知识,建立起知识的交叉认识, 增强护生们灵活应用护理健康教育与病人进行沟通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建立高素质的护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所谓名师出高徒,要想培育出我国护理健康教育事业的优秀人才,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至关重要的。左月燃[7]认为,当前制约护理健康教育活动深入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健康教育培训方面整体水平不高,具有一定能力和水平的护理骨干较少,所以应该加大培训力度。由于我国的护理健康教育事业起步较晚,学校从事护理健康教育的师资有限且并不完全都是主攻护理健康教育方向的专业人才,再加上临床带教老师的教育背景不同,知识水平相对而言还是比较薄弱,所以要培养出高素质的护理健康教育的后继人才,提高教师队伍包括临床带教老师的整体素质是势在必行的。首先应从教师的思想入手,通过各种形式的讲座及实际病历,使每位教师都了解护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从思想上重视护理健康教育,提高对护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能力;其次,对在职教师开展针对护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和再教育,争取通过继续教育,去丰富老师们的理论框架,提高带教老师的带教能力,加强对带教老师的培训、选择,使其具备较高的带教水平,通过严格带教,提高护生健康教育能力;最后,应积极鼓励老师多涉阅一些护理健康教育相关领域的知识,以增强自我的综合素质以及灵活运用护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3.3 加强对护生健康教育学习的管理将健康教育的实习列为临床实习的重要内容,制定实习目标, 提出具体要求,选择合适的带教方法。比如,在为病人制定护理计划的同时制定一个相应的病人护理健康教育计划,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途径和评价,把健康教育渗透到护理的全过程中,增强护生的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并通过激励、赞赏的方法去鼓励同学们积极主动地从事护理健康教育活动,增强同学们动手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3.4 拓宽思路 ,突破思想观念上的局限性健康教育 (包括病人教育) 应该拓宽思路 ,真正以健康为中心去认识和思考问题 。把握健康教育的出发点和着眼点使受教育对象通过知识改变、态度转变并逐步实现行为转变 ,避免将健康教育仅仅当成疾病护理常规的宣讲 。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 从“普及卫生知识”延伸到“建立健康行为”上来[13],形成知识的互动及交流。要尊重护理健康教育的客观规律 ,充分认识人的行为改变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特别是行为的改变不可能立竿见影 ,因为“要改变人们长久形成的已定型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并不容易 ,即使是对健康不利或有害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要做出极小改变也是困难的”[14]。 所以健康教育贵在坚持 ,应避免因对这一规律认识不足而急躁或失去信心。现阶段大部分医院对病人进行的护理健康教育的做法是常规性的,缺乏个体针对性,过于形式,资料没有量化,内容不具体[15-17],因此应教会同学拓展思路,冲破思想的瓶颈,以前人的思想理论为基础,努力开创更适合病人的护理健康教育之路。

3.5 深入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护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推进我国护理健康教育事业向更高更远处发展在向病人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有学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对教育管理机制的研究; 教育形式 、方法 、效果的研究 ;对病人教育内容的研究以及住院病人教育需求的研究。了解护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方向 ,对于护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在理论研究方面应充实内容 、扩大范围 ,为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包括有关的伦理 、法规等 。在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尽快研究、建立、提供更适用的方法 、指标、评价体系 、评价测量工具、进行有效护理健康教育的方法等[18],对护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研究,也有利于创造更多的资源为学校培养高素质的护理健康教育的后备军服务。

4 结 论

英国教育学家洛克诠释健康时强调:“若没有健康,人类就不可能有什么幸福可言”[19]。由此可见,如何维持人们的健康无论在哪个时代对于我们都有无可比拟的重要性。护理健康教育作为促进健康的重要方式,作为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显示出其巨大的作用。但客观地评价其水平,大体上还是处于初始阶段,没有形成规范的执行程序,没有一个统一的信息网络,但是我们不难发现护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已经开始得到广大护理人员的重视和认同,同时也得到了广大教育者的重视和认同。相信只要我们不断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不断探寻适合我国国情发展的护理健康教育之路,定能促进我国护理健康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而深入了解我国护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之路对持续改革我国的护理健康教育体系及建设强大的,高素质的护理健康教育的后备人才也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余小鸣.学校健康教育的发展与挑战[J].中国健康教育,2005,21(5):377.

[2] 陈泽华.学校健康教育相关问题探析[J].卫生职业教育,2005,23(17):42.

[3] 吕姿之主编.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M].第2版.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179.

[4] 李树贞.现代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7.

[5] 黄津芳.医院健康教育的科研方向[J].中华护理杂志,1998,33(11):676-677.

[6] 赵书友.中国人民健康教育教材[M].北京:出版社,1994:85.

[7] 左月燃.对护理专业开展健康教育的认识和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6):325-327.

[8] 马小琴.从相关主题主题词分析看健康教育研究的动向[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405-408.

[9] 王素玲,闫冰.从护生实施健康教育状况看学校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当代护士,2005,4.

[10] 包家明,顾惠娟.对开展互利健康教育认识误区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6):448-450.

[11] 陈雪梅.健康教育发展研究综述.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5.

[12] 黄津芳,刘玉莹主编.护理健康教育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22.

[13] 傅华,叶葶葶主编.临床预防医学.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102.

[14] 徐燕.关于医院健康教育实施现状的调查分析与思考[J].实用护理杂志,1999,15(8):52-53.

[15] 罗洪,陈伟菊,何金爱,等.护理健康教育规范化的再思考[J].护士进修杂志,2004,19(3):232-233.

[16] 宋丽华,张香琴.22所医院护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与思考[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10):65-66.

[17] 余江,王仙园.21 世纪健康促进理论在护理领域的应用发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4,23(6):71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