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德育课题的研究方法范文

德育课题的研究方法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0:36:2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德育课题的研究方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德育课题的研究方法

篇1

科研课题研究普遍会使用到一些社会学的方法,例如应用通则的方法、归纳的方法、演绎的方法、定性的方法、定量的方法等。但在朱青生的《中国汉代图像信息综合调查与数据库》中又采用了六种新的方法:一是符号学的方法,符号学方法认为艺术中每一个符号被人为地赋予了意义,同时用语法把它陈述出来,然后人们可以解码从而获得意义;二是精神分析的方法,它强调艺术其实不是一个符号而是一个征兆。任何一幅画,作者也许并没有想表达什么意义,但可以分析出它是如何画出来的,这就是精神分析方法在弗洛伊德之后的新推进,它是研究一个征兆的意义;三是存在主义的方法,这里的存在主义是方法上的存在主义,是指任何的解释都是当下的解释,存在主义就是说把历史的事情用当下所处的状态进行解释;四是解释学的方法,主要思想是我们在解释一个经典的时候,其实我们解释出来的东西是不一样的,因为我们的文化是不同的。对任何一个艺术现象观察的时候是对它进行一次新的解释的过程,历史是我们不断地对它解释的结果;五是朴实的原学术主义的方法,就是想办法体验故人的行为及生活,从而感悟汉唐精神的遗风;六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在西方受到极大的推崇,是的方法也是社会学的方法,叫做辩证法。总之,研究方法有很多种,但结合不同研究内容,选取什么方法更有效是需要研究者因地制宜进行考虑的。

研究课题价值的判断要求研究者应具有宽泛的专业知识、良好的道德和逻辑思维,了解历史和当今事件的发生原因和条件等,在命题之前有着对价值判断的不断反省,才能对研究对象做到客观真实。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在于克服他人的异己性,但克服不是为了同一,把对象消灭掉,而是通过与文本的对话达成共识。今天面对后现代主义的挑战,越来越多的人要求探寻各类人群生活意义的自在逻辑,而不是以现代的、西方化的标准或其他标准来评判世界上非文明的部落和国家,价值观和文化的多样性使得评判没有一个客观的统一标准。只有在社会科学理论的研究中,存在可发现的及客观的真实时,牵涉到理论建构的议题才会有趣,结果才是有用的。《中国汉代图像信息综合调查与数据库》把所有汉画全部整理出来,让每一个人都能很方便地找到资料,这样任何人只要对中国文化何以发展到如今感兴趣,就可以马上进入这个数据库。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汉画和我们了解的文化有关系,也是我们学习美术史的另外一种思考,我们学习艺术的历史,其实艺术有另外的定义,就是透过艺术来看历史。如果我们像看电影一样透过图像能够回观社会历史文化与人性,我们从文字资料中得到的信息会更多、更微妙。当然汉画研究不只是一个学术问题,也不是一个学术政治问题,也不是一个学术的民族精神问题,更多的是研究者为这个学术开拓了跟当代活动相关的观念。这个观念就是通过图像和形象来观察历史、观察人性。这才是做汉画研究的根本意义所在。

科学研究的道路注定是艰苦的,在学术上有建树,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那是学者毕生的追求。科学研究的每一点突破,都是对有关领域的拓展,都是对人类的贡献。前人有过比喻,人类的认知领域犹如一个圆,圆内是已知的,圆外是未知的,当已知的边界向外拓展的同时,未知的边界也随之扩大。数据得到解释、成果得到发表与分享意味着某个研究的结束,但一个研究在解决某个问题的同时,又往往会从中发现更多的问题,意味着另一个新的研究的开始。

(注:本文为北京市属高校人才强教资助项目和天津市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12130)成果之一;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社科计划面上项目《北京创意产业集群竞争力暨高等教育孵化策略研究》(编号SQSM201211417010)成果之一)

注释:

①《中国汉代图像信息综合调查与数据库》是北京大学教授朱青生的全国艺术科学“十五”规划项目,项目预计做一套汉画总录,把现存的汉画都编号,然后用科学的方法记录保存,任何人都可以根据编号很方便地找到和中国的汉语、汉民族、汉文化以及中国文化有关的全部图像,并且通解其含义。朱青生先生从事汉画研究30余年,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创办了中国汉画研究所及中国汉画研究学刊。1996年以来,课题组一直在做汉画的整理和基础工作,把汉代所有古文献及中文、西文、日文研究汉代的资料全部做成数据库。过去记录一个形象资料会包含名称、时代、作者、尺寸、质地、内容和发现地等,现在课题组把汉画的记录扩充到26项。有些汉画会包含残破的图像,他们会把残破的图像都拓好,通过计算机复原,并非常注意记录它的残存痕迹,比如一块画像石,它是什么质料的,它背后有一个什么样的坑、豁,这样研究人员就知道它和别的地方是怎么拼装的,并能还原图像与环境的整体关系。汉画研究课题的研究内容明确,这是后期研究方法及成果价值实现的前提条件。

篇2

[关键词]可变速电梯;检验;方法

中图分类号:TU8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4-0098-0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电梯从一种罕见的工具变得越来越普遍,从一种固定速度的电梯发展到出现越来越多的可变速电梯,电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在日常生活中,针对常规电梯和可变速电梯的检验和认识却存在一定的不足,什么样的电梯是可变速电梯,什么样的电梯是不可变速电梯,其中的检验方法是比较缺乏的。而针对可变电梯的检验是选择电梯安全部件和设置功能类型的重要前提。本文首先从可变速电梯的定义出发,根据其运行原理,探究其检验方法,为科学合理的可变速电梯检验提供一定的依据。

一、可变速电梯的定义

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新型电梯的不断问世,并随着新型电梯的技术附加值更高,其应用范围更为广泛,其中可变速电梯的是新型电梯中的重要组成。但在具体的安装电梯中,针对新型电梯的检验却存在众多的问题。可变速电梯是指通过电力驱动的曳引式电梯,其会随着载荷的变化而速度发生变化。而其中的关键问题是电梯的速度需要在额定速度和一定的载荷速度间进行变换。其速度能在一定数值间进行变化是其和传统电梯的主要不同。因为可变速电梯的特征,其在安装时需要针对可变速电梯选择相应的安全保护装置。因此,了解可变速电梯的定义,客观的针对可变速电梯的种种特征进行分析,整理系统的、科学的检验手段和检验方法,对于可变速电梯的保护设置的选择和功能的检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可变速电梯的原理及其特性

无论是传统的电梯还是新型电梯,其工作原理是有很多相通之处的。一般是通过曳引方轿厢和钢丝绳之间的连接,借助曳引轮对钢丝绳的带动,使方轿厢升起或降落。因此,需要对轿厢和对重侧的质量进行评估和预计,从而提供足够的电力。因此,一般而言,驱动机器的容量是根据事先的数据进行设定的,并且其运行速度也是额定的。事实上,在实际运作中,当限定装载质量时,一定的输出功率在负担一定的轿厢和对重质量时是有富裕的,甚至有些电梯对于满负荷状态下的质量是有限定的。因此,在正常情况下,电梯是能高速运行的。而可变速电梯的原理则是充分利用这个功率的富余。通过了解可变速电梯的运作原理,我们可以针对其与一般电梯进行比较,有如下特征:一是如果想获得比额定速度更快的速度,在充分考虑负荷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好曳引机的多余功率;二是当负荷一定的时候,速度的增加需要考虑到电机的功率和曳引机的能力,必须在这两者的最大限度范围之内;三是当通过科学方法规定了一定的载量时,也需要对其进行一定的控制,使电梯能在称量器坏了时期仍然能继续运行;四是关于可变速电梯的安全装置的设置,一般而言,限速器、安全钳和缓冲器等安全装置一般需要满足电梯的最大负载速度,并且制动器和电梯井道的空间设置都需要留有一定的余地,满足电梯的最大运行速度。

三、可变速电梯的检验方法

(一)变速性能的检验

可变速电梯的重要特性即是变速,因此对于可变速电梯的第一个检验方法则是关于电梯的变速功能的检验。一般而言,需要证明电梯除了一个额定速度以外,还能以一个或多个中间负载速度运行。具体检验而言:一是可以通过对相关使用材料进行阅读,确定其具体的可变速区间。二是在一定的电源频率和一定的电压的情况下,根据具体的中间负载速度区间和速度的对应关系,选择一定的中间负载速度作为测试点。并通过轿厢负载相对应的重量进行速度测试。三是在运行后检查电梯的相关数据,如轿厢的运行速度不能超过相应负载速度区间的105%,但也不能低于该负载速度区间的92%,并且在正常的运行情况下,各个区域都必须显示正常的信号,其他功能正常运作,轿厢平稳而无异常。此外,还需要针对速度监控装置的相关性能进行检验,检验其是否具有及时制动的性能。

(二)驱动装置的相关检验和电源功率的富裕检验

可变速电梯的变速实现,最关键的在于富裕功率的利用,因此对于可变速电梯的检验第二个方法则是关于驱动装置和电源功率的检验。首先对于驱动装置和电源的功率而言,当可变速电梯出现异常,实际的负载量超过了额定的负载,电梯以最大的中间速度进行运转,这时,驱动装置和电源设备的能力必须能承担得住。但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无限负载,而是说当出现一定的异常,实际负载稍微超过额定负载,驱动和电源都必须有足够的力量。此外,则是关于驱动装置的监控检验,对一般的可变速电梯而言,驱动装置都有一个监控装置,以预防电梯以满负荷的状态连续运行,最后造成电梯的损坏。一般而言,是通过对驱动装置温度的检测和线路电流的检测来实现对可变速电梯的监控。当出现意外或人为情况使得电梯满负荷或是超负荷运行,驱动或线路电流出现异常时,暂时中止电梯的可变速功能,使电梯在额定的速度下继续运行。而何时重新开启变速功能则是需要根据负载情况和选择的监控方式,对驱动装置的监控方式则是能在负载恢复正常的情况下自动恢复变速功能,而如果是电流监控,则是无法实现自动监控。

(三)称重系统的检验

电梯的负载量是有规定的,其涉及到驱动和电源的功率问题,也涉及到电梯的运行速度问题,更涉及到人身财物安全。因此,对于称重系统的检验是十分重要的。一般而言,要求称重系统的静态精准度是110%,在此基础上加上系统偏差以及意外情况下的超负荷。具体检验方法:首先将轿厢停靠,空载情况下矫正称重系统的基数0;然后通过增加一个标准成人体重的砝码,使得电梯处于负载状态,逐步增加至满负载,然后对其数值进行检验,甚至是运行后再检验;数值准确后,再将砝码进行减少,不断矫正称重系统,直至其空载。这样的检测方法要求的是其误差应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四)安全装置、电梯井道空间和制动器的检验

安全是可变速电梯的关键问题。对于可变速电梯还需要针对其最大中间速度运行时选用的安全钳和缓冲器进行检验,检验其是否符合标准,是否能起到应有的作用。而在关于电梯井道安全空间的设置则是需要检验其是否满足最大中间负载速度时所需的空间。而制动器的检验则是检验其是否满足安全制动的要求,并且其能在每一个中间负载速度运行的情况下,正常发挥作用。

四、总结

总而言之,对于可变速电梯的检验需要按照相关的数据和型号来进行。我们可以根据可变速电梯的种种特性进行逐一的检验,通过对各部件的安全测验,最终确定其相关的数据和属性,从而为其正常和安全使用提供基本的依据。同时可变速电梯的检验方法也是可变速电梯更换和维护的重要内容。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该领域的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 杨蕾Z.可变速电梯的检验方法分析[J].技术与市场,2015,07(26):105-106.

篇3

一、领会课标理念,唤起学生的学习动力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教师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认真研究“课标”,把握“课标”理念的实质,在实施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时应全面贯彻理念的四个方面,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笔者语文教学努力让学生手脑并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把客观的“要我学”内化为主观的“我要学”,改变被动消极的学习局面。如在学生自编话剧《变色龙》中,警官的扮演者是一个语文学习的“后进生”,然而在剧中他用幽默滑稽的神情、动作,将“见风使舵,翻手为云、覆手为雨,阿谀奉承,恬不知耻”的“变色龙”的个性表演得惟妙惟肖,尤其是他故作谄媚状地模仿警官讨好将军的语言,真是入木三分,令师生捧腹大笑,大家无不惊叹他的表演极具创新性。整节课,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任务,兴趣盎然,对《变色龙》的内容掌握得很快,几乎人人都能熟背。实践证明,教师只有把“活动内容”这根弦调谐到学生主体“特长”弦的频率上,才能产生谐振,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创设问题情境,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在教学中应潜心研究教材,结合教学内容设计问题;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情境中充分体会语言中所包含的情感因素,从而迅速而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自身的语文能力。例如《窗》一文,设置悬念是一大特色,于是笔者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寻找文中的悬念,并比较哪位学生找得多、找得快。学生被激起了兴趣,紧张地去认真阅读课文,寻找答案,最终在这种竞赛的情境下解决了问题。又如在读《三国》活动中,我设计了让学生从作品中去积素材的环节,让学生以“等待时机、挫折”等为主搜索词,去找出书中的典型素材。学生十分活跃,有学生说:“赤壁之战的胜利,是在火攻之前巧施反间计、连环计、苦肉计等作为大量的准备,才等来了利用火攻的时机。”还有学生说:“诸葛亮选择明主之前,广泛学习各种知识,了解天下大势,才等来了刘备的三顾茅庐。”对于 “挫折”的相关素材,学生也举了一些事例,如“刘备屡挫屡战,始终不放弃自己的理想;曹操败走华容道仍笑谈对手的排兵布阵;诸葛亮在前线镇定自若地巧设空城计”等。这些活动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使学生理解了作品,又拓宽了学生的写作思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提供了开放、立体的空间。

篇4

【关键词】语文学科;竞争力;强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7.33 【文献标识码】A

一、转变教学模式,转换教学角色

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是社会的发展需要,现在不是需要限定人们思想的年代。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不只是满足于书本,更要开阔自己的眼界。教师的职业素养是对自身的要求,我认为首先就是教师要拥有稳定的精神状态。一个教师稳定的精神状态来自对自己职业教学的理性把握。作为语文老师,如果他没有正确的认知与思考支撑,没有独立的审视精神,没有一定的思辨能力,他就很容易在世俗的浪潮中湮没自我。所以我们自身不仅要用更加丰富的知识武装自己,还要从阅读过的经典的社会学、心理学、哲学著作中做出一定的理性思考。唯有如此,我们教出来的学生才不至于只学会单方面接受语文教师的“填鸭式”教学。要想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目标,现在的教学状况是不乐观的。教师都有这样的经历,批改学生的作文非常耗时间,而批改的内容不能被学生很好地了解,这样只会使得写作教学事倍功半。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他们语言组织能力不够,也就开始厌烦写作,他们写出来的内容空洞、无意义。写作中,句子错误,而且结构明显混乱。教师要设立有效的教学目标。有效的教学也在于师生的相互促进。

二、注重活泼课堂,显示教师风采

语文教师如果能够创设丰富、生动、高效的课堂也是我们自身的一种发展。同样,我们可以从很多优秀的语文教师身上吸取营养。卓越的课堂管理能力,大气从容的课堂境界,是我们需要掌握的。有位优秀教师曾说过,读是学习语文第一教学法,在我们的课堂上,让学生以更多方式找我索要教学的知识是必要的。这样的语文课程视角很新颖,催促我们静下心来思考语文教学,学习给自己的课堂定位,语文教学是需要内外兼修的,还有许许多多的优秀经验可以让我们能够走出教材、走出刻板化解读的阴影,尽力表现出课文的真正价值。当然,任何人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复制它是不明智的。我们必须探寻到适合自己的教学之路,才能让自己的教学出众。应该以“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学习活力、提高语言学习基础”的教学风格为目标。

三、培养学生学习自主,彰现语文魅力

语文教师又一目标在于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在自主化的学习中得到锻炼。语文教师存在有着自身的方式,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把学生推到学习的前沿,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锻炼。为了到达这一目标,我们经常都会做一些计划,比如说,将班级学生分组,每周每组出一次组内学习海报,选择积极地学习内容,一月后评比。每天都写名言推荐,挑选出优秀的在课前写在黑板上,每周评出最受欢迎的名言张贴在班内。每天不少于500字的随笔,有命题随笔和自由写作,最主要的是要有真情实感,与学生进行讨论关于每次随笔内容也很有必要。每月组织一次全班参与的语文活动,包括朗诵、辩论、课本剧等形式,最好是以组为单位,这样能锻炼学生自身时,也锻炼了团结协作的能力。或者利用假期读一些经典,开学后以随笔的形式展示。我们已经习惯一周一次作文训练,这让一些学生头疼,但是我更多要求学生随笔写作。我觉得,在随笔中学生更能做到“我手写我心”,保证写作中真情实感的表达。

四、营造师生关系和谐,促进人文发展

教育也是一门艺术,教师就是一个艺术家。面对不同的学生,老师遇到的是不小的挑战。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很好地接受老师的批评,这也会影响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一味批评学生,学生就会渐渐失去自信心。在中学生这样的年龄,一般都是靠周围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学生觉得得不到老师的认可,师生关系自然就无法和谐。课堂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舞台,也是师生之间相互了解的平台。教师合理把握课堂的氛围,注重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达到教学效果。

师生关系的和谐,是学生的教师教学的肯定和喜欢,学生也会在教学过程中对老师加深了解,尊敬老师的教学成果。热烈的课堂气氛是和谐师生关系的表现。我们也可以从日常的交流中看出师生关系的和谐。学生愿意和某个老师发自内心的打招呼,这也是一种教学成果。

五、注重学生思考创新,提升精神境界

篇5

关键词:体育;转变观念;素质教育;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32-0082-01

“新课程变了,我们该怎么教?”这是广大教师的困惑与呼声,也是大家最为迫切的要求。先进的课程理念要走进课堂,教师是关键。教师如何尽快适应新课程,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是课程改革的一个热点。本文就现行体育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新型体育课堂教学的特点,就如何创新体育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以促进这一领域的发展。

一、体育教学现状

(1)观念跟不上。在现实体育教学中,教师是被动的教,学生是被动的学,造成教学效果差,不能发挥体育的独特教育作用,无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主要是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2)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受考试指挥棒影响,体育课形同虚设,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任意更改课程安排,压缩体育课时,体育教学得不到保证。有的学校毕业班甚至干脆取消体育课,使体育学科处于“停让”“流产”,造成体育资源浪费,使体育学科成为学校教学管理的盲区。(3)以教师为中心,教学组织形式缺乏差异。以往的体育教学,是强调教师中心地位的一种重师道尊严的教学组织形式。现有的体育教学,教师为主体,学生是客体,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学模式单一,固定形式太多,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创新体育教学方法需具备的条件

(1)教学观念的转变。以往的体育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作用,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主要以反复练习和训练为主,老师和学生都练得苦,且学习效果大打折扣。新型体育课堂,教师要积极转变观念,激发学生运动的热情,植根学生终身运动的观念。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在课堂中得到心理上的满足、身体素质上的提升,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厌学变为乐学。体育教师不再是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执行者,而应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新课程的设计者。

(2)教学方法的转变。主要体现在实现由注重知识传播向全面发展学生素质的转变,由单一教师教向调动学生学的转变,由只重结果向重学习过程的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的转变。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也要关注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与态度、心灵与价值观的形成,以保证“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这一新课程理念的实现。新型体育课堂教学,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发展,因时、因地地进行因人施教,不用固有方法和评价标准禁锢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3)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要由教学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合作者,由评定学生等级的“法官”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新课标提倡全人教育,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程安排要照顾到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教师应时刻牢记教育对象是全体学生,要充分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要给每个学生同等练习的机会、公平公开、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常了解学生意见,看看他们是否在教师的期望上有偏差,随时审视、随时修正,促进学生的不断发展和提高。

三、创新体育教学方法的实施

(1)以健康新观念代替竞技运动观念。新课标强调“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学生的主动、全面发展放在首位。教学应尽可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是一名“导游”,把学生导入知识的新境地后,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教师又要充当“解说员”,达到导与讲、教与练、放与收的和谐统一。同时,新型体育课堂教学中,应适当抛弃竞技运动,大胆探索和创新,寻求符合学生身心健康的、学生喜欢的、能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方式进行教学。

(2)以学生兴趣为突破口。兴趣是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有了兴趣,一切参与和探究都变得不再困难。因此,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兴趣,抓住学生的心,使学生心甘情愿地跟着教师设计的教学思想走,在宽松、愉悦、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实现目标。可以以游戏、故事、图片等形式吸引学生,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主动去探究教师设置的问题,为目标的实现做好铺垫。课堂可以启发式教育,利用竞赛等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课后余兴未尽,这样,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就会不断增强。

(3)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习”。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深入到学生当中,全面了解学生情况,根据学生特点选择教学内容、场地等。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还要注意渗透方法的指导,有意识地让学生通过“尝试练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过程获取一些好的学习方法。教师要通过了解从学生中找出体育骨干,使他们既可以帮助教师完成一些辅导性任务,又可以起到带领和鼓舞的作用。

四、结束语

总之,新课标是对现行体育课程的一项重大改革,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最基本的职责就是教好学生,每个教师都应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打破原有的阵规,为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肖少白.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与教学改革[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1(05).

篇6

摘 要 体育舞蹈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非语言性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的特殊地位与作用。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及归纳法等科研方法,系统归类体育舞蹈非语言性教学方法的表现形式及其特征,探讨如何合理、有效、灵活地运用非语言手段,试图总结它们合理搭配的原则。

关键词 体育舞蹈 非语言性 教学方法

有学者认为:“人类的非语言行为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和社会现象”。也有学者认为:“人类的非语言行为方式包罗万象,是在各种特定语境中行为和意义的结合体形成的系统,是表达人的思想情感的一套有特殊重要意义的方法”。实践证明,体育舞蹈教学课同样存在语言与非语言两大教学手段与方法,由于体育舞蹈属于表演性极强的项目,所以非语言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一、体育舞蹈技术课非语言性教学方法的特点与功能

非语言性教学具有直观形象性、真实的表现力和丰富的感染力等特点,能够实现语言教学法所不能达到的教学效果。在体育舞蹈教学中,合理大量的运用非语言性教学方法,不仅能吸引学生注意力,使教学过程有声有色、生动活泼,有助于轻松掌握动作技术,还有助于增加师生的情感交流,增强同学之间的友谊,进而提高体育舞蹈教学的效果。

二、体育舞蹈技术课非语言性教学方法的分类

在体育舞蹈技术课教学过程中,为了促进运动技能的形成与发展,根据人体各器官的不同功能把非语言性教学方法分为视觉、听觉、触觉、本体感觉四个部分。

(一)视觉

1.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包括眼、眉、嘴、鼻、颜面肌肉的各种变化以及整个头部的姿势。在教学示范时教师面部表情饱满、热情、积极,使学生受到教师激情的感染,可以缩小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心理距离。在进行技术动作教授的时候,某些学生做出错误动作时,教师的面部表情也要给他们及时的提醒以及暗示,让学生及时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改正错误动作,投入到体育舞蹈正确的学习中去。

2.服饰

学生对教师进入课堂的第一印象是从整体形象开始的,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教师的服饰,服饰是教师外在美的媒介。体育舞蹈教师运用服装的色彩、面料的质地和款式造型“量体裁衣”,形成服装与个人形象、气质之间的和谐,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对体育舞蹈运动的向往与追求。

3.示范

示范法是体育舞蹈技术课教学中最常用的非语言性教学方法,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而且还能够用错误动作的演示帮助学生克服动作缺点,改进技术动作。它具有灵活简便,针对性强,运用范围广等特点。体育舞蹈造型优美,方位的多变,在教学别重视示范的效应。正确、合理、规范、优美的示范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从而激发学生追求美的向往,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

4.手势

手势指的是手、手臂、手指的动作。它是体育舞蹈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技巧,也是教师应具备的教学技能。比如握拳表示鼓励;竖起拇指表示赞扬;摇手表示否定等。教师在运用手势时做到动作干脆利落,清晰明确,不仅能组织调动学生练习,而且能够加强信息强度,有利于教师准确地表达感情和学生对动作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渲染了课堂气氛。

(二)听觉

1.声音提示

在体育舞蹈技术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双手击掌表示提醒或打节拍来提示学生跟着节拍练习。这种方式比单纯的语言提示更能够带动学生,激发学生练习的热情和提高学习的注意力。

2.音乐

在体育舞蹈技术课非语言教学方法中听觉部分主要表现在训练学生对音乐的把握能力。采用体育舞蹈音乐不但提示了动作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还能够激发练习者的激情,使练习者不容易产生心理疲劳并得到美的艺术享受。

(三)触觉

1.身体接触性示范

体育舞蹈技术课教学课堂中在讲解动作技能时,教师可以通过语言来提示应该紧张或者放松身体哪个部位以更好的掌握动作要领,但仍有部分学生对于教师用语言所表达的部位不是很清楚,这时就需要教师进行示范,而学生通过触摸教师的身体更直接的掌握动作技能。

2.舞伴配合

传统的体育项目大多为个人项目,较少需要双人配合,而体育舞蹈是一项男女配合的运动项目,需要舞伴间非常默契的配合,在难度动作中双方合作要相互信任。这种默契和信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获得的,需要长时间的磨合和练习。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深刻意识到体育舞蹈主要练习形式是舞伴和谐的配合。以全面、多样、直观的方式展现各自的形体美与气质美。

(四)本体感觉

体育舞蹈教学不仅仅是学习技术动作,更要提高学生本体对于艺术美的领悟能力。体育舞蹈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可以通过加强学生对音乐节奏的处理、成套动作、情景剧的表现力等的练习,提高学生对于体育舞蹈艺术表现力的鉴赏能力,这样学生便会逐渐形成自己对于体育舞蹈艺术表现力的掌握,有利于形成自己独特的体育舞蹈艺术风格。

三、体育舞蹈技术课非语言性教学方法的运用原则

(一)启发性原则

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在体育舞蹈教学过程中,必须时刻提醒自己用非语言性教学方法去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例如,有些技术动作可意会,不要言传,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体会教师的表情、手势、肢体的各种动作,体会某一动作的技术要领,正确无误地捕捉、理解教师的意图,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二)多样性原则

非语言性教学方法作为体育舞蹈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涉及到体育舞蹈技术课教学的各个领域,因此要注意非语言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原则。教师要随时随地,灵活多样采用各种方法完成教学任务。而不应只注重某一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或采用某一固定的教学模式,那样会使原本充满美感的体育舞蹈课变得枯燥无味。

(三)因材施教原则

体育舞蹈教师在运用非语言性教学方法时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区别对待。体育舞蹈教师在非语言性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必须注意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学生对体育舞蹈知识的了解程度、身体素质、教学的条件、教材的内容等等来因材施教,课中通过适当、灵活地运用非语言性教学方法来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四)语言性相结合原则

语言性和非语言性在体育舞蹈技术课教学中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在体育舞蹈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将语言手段和非语言手段有机结合,合理搭配,最优选择。做到边讲解边示范或口令配合音乐,或边讲解边让学生触摸教师身体紧张或放松部位等等,以提高表达效应,才能使教师的一切信息更好的传递给学生。

四、结束语

在体育舞蹈技术课教学过程中,非语言性教学是必不可少的,是对语言性教学的必要深化和补充,非语言性教学方法是教师一种综合职业能力的表现,它对师生之间思想、情感的沟通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非语言性教学方法的内容繁多,类型各异,体育舞蹈教学中运用非语言性教学方法应把握一定的原则,特别注意与语言手段的有机结合。通过合理、有效、灵活地运用非语言性教学方法,以提高体育舞蹈技术课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规范教学行为。

参考文献:

[1] 王汝田.论非语言行为在体育教学的应用[J].合肥学院学报.2004.14(l):92-94.

[2] 向娟.音乐在舞蹈教学中的作用与影响[J].考试.2007(38):147-148.

[3] 左成,等.探析体育院校术科教学非语言教学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24(3):378-380.

篇7

有效选题就是确定一个正确合适、有创见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或课题进行研究。课题研究的选题基本要求是选题必须正确,具有科学研究的价值以及科学研究现实性和可行性,甚至具有独创性。这就需要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通过对事实材料的分析比较,善于发现和抓住重要问题;不仅要把握该领域理论研究的全局,而且要对教育实际有深入的了解;不仅要有问题意识,而且要了解和掌握选题的有关知识和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选题、判断、评价等综合能力。

一、选题原则

1.从研究内容上考虑,选题宜实不宜虚

所谓“宜实不宜虚”即选题内容贴近实际、贴近课堂、贴近自身需要,选题方法实在、恰当、可行。它是以校为本、以生为本,以实践、实验、实用为本的,富有实效的一种研究。如“转化小学英语学困生的个案研究”“提高低年级学生口算能力的实验研究”“生态课堂理论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应用研究”“新市民子女家庭教育的调查研究”“生命教育视角下课堂观察研究”等,结合本校、本班学生实际,就近取材,就近选题,实践性、实验性、实用性较强,研究对学生直接受益,方法灵活多样,或实验,或调查,或个案,或观察,或应用,或比较等,研究方向明确、方法得当,具有操作实践的可行性。如,“小学生公民道德意识的培养研究”“生态课堂教学观的研究”此类课题虽然研究意义较深远,但是理论性较强,研究难度较大,不切合实际,不易出成果,不适合一线教师。

2.从研究范围上考虑,选题宜小不宜大

所谓“宜小不宜大”就是选题范围正好合适,不大不小,偏大则研究不能深刻,漫无边际。适当小一点,操作简便,容易短时见效。当然,偏小则太狭窄,没有意义,这里也要把握一个度。如,“生态课堂教学的研究”“生态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生态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意义的研究”三个课题,第一个偏大,第三个偏小,中间一个比较合适。一线教师选题倡导微型课题就是这个道理,在宏观视角下进行微观研究,以小见大,积少成多,不断累积,厚积薄发,是校本课题研究的发展走向。当然,一线教师也可参与、配合学校甚至更大科研单位(市内课题协作组)的大、中型课题研究,那是团队式协作研究,概念发生了变化。对于个人或校内、组内几位教师合作研究的课题还是倡导小型、微型的合适。

3.从研究价值上考虑,选题宜新不宜老

所谓“宜新不宜老”就是要新颖、独特。选题创新性原则包含双重意义,其一,要保证课题本身内容的先进性、新颖性,也就是这个课题确实是别人没有解决的或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其二,要保证课题预期结果的独创性、突破性,也就是通过对课题的研究能够发现或充实前人没有发现的真理或者已经发现但不完全的真理。根据这一原则,以下几种类型的问题要优先考虑:一是别人未曾研究过的问题。选择别人没有研究过,尚没有规律可循的问题进行实验研究,取得经验找出规律,这就填补了空白。二是虽已研究但还不完善的问题。三是教学中有争议的问题或者新形势下产生的新问题。

4.从研究群体上考虑,选题宜合不宜散

校本研究是一种草根化研究,是团队集体攻关性质的研究,任何单枪匹马、散点式的研究往往是很难取得良好效果的。因此,采取合作式课题研究是一种加快教师专业发展的好办法。选题上可以就某个主题,分工开展相关性的课题研究,以取得研究合力。如中年级语文组集体选题是“中年级学生有效预习的研究”,那么就可以分解成“中年级学生预习现状的调查研究”“中年级学生预习作业设计的研究”“中年级学生预习时间监控的研究”“中年级学生预习作业自主设计的研究”,具体研究中既独立又协作,可以优势互补、扬长避短,实现“1+1>2”的功效,体现“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以及田野式、草根化群体研究的旺盛生命力。

可见,一线教师微型课题研究切口小、周期短,过程简便,实用性、操作性强,贴近教育教学实际,是一种有效的平民化或草根化的校本研究形式。它倡导自主自发、自立自用,在实践、反思、经验积累中养成理性智慧,以此直接地、有效地指导和改进研究者将来的工作。以上选题原则较多是理性的,实践操作起来还需要掌握方法。只有掌握了科学的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效益。

二、选题方法

1.从教育场景中产生

郑金洲先生在《教师如何做研究》中有一段论述:“中小学教师与专业研究者一个根本的区别就在于一直生活在教育教学实际的现场,是在现场中感受教育事实,生发教育理念,提升教育智慧的。而教育现场是教育问题的原发地,是问题产生的真实土壤,进入教育现场的教师对教育现场所作的任何真切而深入的分析,都有可能滋生大量的待研究的问题……可以说,真实的教育场景既是研究得以进行的主要依托,同时又是发现问题的重要所在。”这里的教育场景,我以为不能狭义地理解为课堂,应将其外延拓展到与教育教学有关的场景。如,我校地处城市西郊,属于城乡接合部,外地学生比例逐年上升,针对占到接近70%的外地学生行为习惯问题较多,一些班主任就确立了“新市民子女养成教育的研究”这个课题,是从德育需要出发,非常切合生源实际的。再如,“数学课堂教学中错误资源有效利用的研究”这个课题就是针对课堂出现的错误场景如何作为教学资源有效利用,“化腐朽为神奇”开展研究,是非常必要、符合新课程教学理念的一项研究。问题从具体的教育场景中产生,接“地气”,真实,极具张力、升力。

2.从学校课题中产生

新形势下,学校都很注重校本研究,每一个学校都会有研究的主课题及副课题,主课题重点放在学校文化与特色建设上,副课题则可以研究其他任何领域。主副相配,重点突出,就能使教育科研全面开花,使草根化研究得以落实。一线教师在确定自己的微型课题时,完全可以依据学校的主副课题,确定主副课题下的子课题、孙课题,这样就能形成一股研究合力,如众星拱月般地形成科研阵势,使研究快速、高效。如我校主课题是江苏省“十二五”教科规划立项课题“城郊学校阳光教育品牌建设的研究”,因此许多一线教师就围绕它从阳光德育、阳光课堂、阳光体育、阳光管理四个方面确立了诸如“阳光学生评价标准的研究”“阳光课堂教学语言的研究”“阳光课堂教学范式的研究”“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品牌项目的研究”“阳光管理中阳光家访的实践研究”……这种选题方式形成定势以后,有利于教师团队合作攻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尤其是促进科研新手、新苗的成长;有利于学校特色文化与品牌建设的加速形成,促进学校内涵发展;还利于提升校长(一般都是课题主持人、负责人)的学术权威和人格魅力。

3.从热点话题中产生

课程改革中如何有效减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如何开发教育资源、开好校本课程,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何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实践创新能力,如何构建适应素质教育的评价机制,如何实现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结构、课堂模式、课堂教学方法的变革等等,这些都是课改中的热点话题,值得教师结合自身实际和学科教学,选取其中的小课题开展有效研究。如就减负话题,就可以选取“学生课外作业分层设计的研究”“个性化自主作业设计的研究”“家长在家庭作业管理中角色意识的研究”“家长布置孩子作业类型的研究”。课堂文化建设中我校围绕阳光课堂文化研究主题,教师选取了“阳光课堂教学语言的研究”“阳光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阳光课堂与生态课堂的比较研究”“阳光课堂教学观、价值观的研究”等。课题由热点话题展开、深入细化,有利于解决教学中的难题,建立科学的育人观、教学观、课堂价值观,有利于深入推进新课程的改革,对课堂教学深度研究,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效率、效益。

4.从课题滚动发展中产生

篇8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体育发展方式;转变

当前,我国的体育事业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竞技体育在短时间内实现了飞速崛起,这已经使我国的经济实力得到了提升。然而,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实现体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需要采取一种合理的转变方式。本文主要针对于此,来分析体育发展方式的转变策略。

一、在发展理念方面的转变

由于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已经不单是彰显我国综合实力的上升,更是为了服务型社会的发展。因此,对于科学发展观理念的践行,需要对体育所具备的多元价值进行充分的发挥,而且将体育竞技的外部正能量最大化地释放出来,需要借助社会经济的发展来拓展自身的发展空间,以此来集聚更多的力量。例如,可以在体育的发展过程中向每个成员渗透为全社会服务的意识,而且在头脑中形成为全社会服务的概念,以这样的发展理念来提升自身的竞技能力与水平。

二、在发展格局方面的转变

对于以往的体育竞技类项目都是将奥运会、全奥会以及冬运会等的优势项目作为自己的发展格局,但是在科学发展观理念的号召下,应该遵循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从对突出奥运优势项目向各种竞技运动项目全面发展的转变。

三、在发展模式方面的转变

这就需要体育事业的发展将有限的资源倾向于重点任务目标,从而达到点的突破以及总体的发展。这主要是遵循依靠集中资源投入的粗放型向注重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集约型转变的规律。因此,需要进行发展模式的转换,通过科技的引领与支撑,理念与制度的创新,为我国的体育发展提供技术上的支持。

综上所述,体育事业的发展能够为我国提供大量的后备优秀人才。而为了适应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要求体育发展方式进行一定的转变。借助市场化以及社会化的机制,指引与鼓励各类的社会组织培养专业化人才,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谋求一条多元、协调的发展之路。

篇9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提问;方法技巧;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1;G633.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7-0031-01英语是一门语言,语言教学离开师生互动,是达不到好的效果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与学生互动的时机,充分进行互动和交流。师生间互动的最佳方式是问答,如何巧妙设置问题,找出适合自己教学风格的提问方法,需要教师认真考虑。

一、巧妙进行问题设置,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启发学生智慧的钥匙是一个个的问号。如何巧妙利用这把智慧的钥匙打开学生求知之门,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是每个教师都应该认真思考、探索的课题。首先,需要精心设置问题,做好课堂提问的准备。问题的设置要有新颖性,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提问活动的热情。学生对问题一旦产生好奇心理,就会开动脑筋,启发思维,情绪高涨,促进创新思维的形成。其次,提问要有针对性。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还要注重提问的次序。教师应按照学生的思维习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遇到学生暂时无法回答的问题时,要适当停顿,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使学生在教师巧妙的启发和诱导下,通过自主考虑给出答案。这样有利于学生在不断的思考中满足求知欲望。

二、适时进行课堂提问,突破学习重点难点

在英语课堂上,课堂不同阶段的提问体现出来的效果也是不同的。授课前进行提问,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集中课堂注意力。在课堂学习中提出的问题是为了让学生抓重点、破难点,引发创新思维。在课堂练习后提出的问题是为了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而在课后拓展时的提问是为了对学生所掌握知识的深度与广度进行了解。授课前的导入,是英语教学的基本手段,也是整节课的首要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巧妙的导入可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类学科,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其内容相互关联,新旧知识相互承接。教师在新课之前回忆一下上节课的内容,由问题引申导入新知识,能够起到承上启下、平稳过渡的作用。例如,在讲颜色之前,可以先通过提问进行课堂导入。教师可以这样提问:“Excuse me,I am your new English teacher.I would like to know more about you.What’s your favourite color?”学生可能会回答:“My favourite color is red.”有的学生可能会说:“I like black best.”还有的学生可能会说:“老师,我喜欢粉色,粉色用英语怎么说?”这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Your favourite color is pink.粉色的英语就是pink。”通过有趣的问题开始,引申到新知识的学习,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不露痕迹地过渡到新课的讲授过程中。这样的课前导入对于新课的讲授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每节课都有相应的重点,学生只有很好地掌握这节课的重点内容,教学任务才算真正完成。因此,教师要在学习过程中,把握好重点,设置出适当的问题在课中提问。通过有效的师生互动问答,引导学生对重点问题积极思考,牢固掌握本课知识,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抓住知识要点,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通过学生学习时的适当提问,能够促进师生间有效互动,引导学生抓住要点、充分思考,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掌握了本课的重点内容。在讲完新课内容的巩固练习环节,教师再次进行提问,通过问答使学生对本节内容进行巩固练习,从而对本节课知识有更深的理解。使学生的记忆更加深刻,使本堂课的教学质量得到提升。此外,教师应当留出一部分时间进行知识拓展和延伸。这时教师进行提问互动,能够有效拓展学生思维,使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增加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使英语学习更加高效。

三、思考提问注意事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讲究提问的方式,还要注意规避一些容易出现的问题。教师在提问前,要审查一下提问的内容与学生的水平是否相匹配,问题是否做到了简明扼要、清晰完整,是否真正帮助学生解决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要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问答互动,对于那些比较复杂的问题,要尽量做到深入浅出,让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教师在提问时要和蔼耐心,有亲和力。对于学习差、不爱发言的学生,教师的态度要更加亲切、和蔼,问题也要提得相对简单一些,使学生放下包袱敢于发言。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积极思维,在学习上有所进步。同时,教师要注意使每个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积极思考并做好回答问题的准备,进而使全班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提高,师生共同进步。

四、结束语

课堂提问不在于多,关键要正确把握提问的时机,而且问题要提得巧妙且具有趣味性。师生通过提问能够增加互动的机会,这对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篇10

教材背景:课题组主要研究《新标准英语》,学生生活题材,包括个人生活,学校课内外生活,社会生活以及与国外人的相处等。同一题材在全套教材中重复出现,但其内容逐步扩展加深,螺旋上升。我们的低段一,二年级,使用的是快乐英语教材,三至六年级使用的是新标准三年级起点教材。本教材单词和会话部分设计了各种真实自然的情景,并全部以连环画的形式出现,本套教材几乎课课都配有图画,这为看图说话提供了便利,通过图片引出教学内容,启发学生练习说话,教师可以用图画展现学生本课的主题,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画中人物的动作,表情,姿势和神态等,并对这些东西做出合理的解释,联想和推测,达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目的。

学生的心理特点:小学生经历旺盛,好奇心强,活泼好动,争强好胜,求知欲高,记忆力好,心理负担轻,表现欲强,善于模仿,敢于开口,正是小学生学习英语的优势所在,但自规性比较差,容易培养兴趣,特别是遇到挫折和失败,或者是遇到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或教学形式时,他们更容易对外语学习失去兴趣。看图说话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符合学生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发展规律,儿童在思维方面发展的主要特点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逐步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占优势,利用直观生动的图片能降低难度,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顺利开口。另外,以图画为桥梁,启发学生“借图说理”,逐步实现从叙事到说理的过渡。

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 有利于学生智能的全面发展。

(2) 有利于学生学习视野的开阔。

(3) 有利于师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3.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小学英语课标中要求,低段教学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打好听、读的基础,可见情景教学中看图说话的教学方法,是听、说训练的一种主要形式。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图意,理解图意,达到认识事物,发展思维,学会说话的目的。

在课标语言技能中:一级要求:能看图识字,能在图片的帮助下读懂简单的故事。

二级要求:能借助图片读懂简单的故事和小短文,并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

心理学依据:在90年代初,我国学者就提出了以认知心理学的知识分类智育原理为指导的教学设计,并揭示了其所依据的“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机制。在此后的几年里,国内外认知心理学的知识分类智育理论又得到长足发展,进一步明确了一条最基本的智能发展的规律,就是当人们具有某种水平能力的时候其大脑中必有相应的分类知识的结构,即图式(schemata)。如果一个人大脑中确有某种水平的图式,他必能表现出相应水平的能力。这种图式主要由三种知识构成:⑴陈述性知识,即陈述、解释什么是什么的知识;⑵程序性知识,即面对什么问题怎么办的知识,经过练习可以转化为智力技能;⑶认知策略知识,即如何监控、指导自己思维的程序性知识,经过练习可转化为认知策略。

4. 课题研究的目标

(1) 通过研究,能够制定出看图说话的策略。

(2) 通过研究,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

(3) 通过研究,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业成绩。

5. 研究对象及方法

5.1 研究对象:低段:1-2年级,中段:3-4年级,高段:5-6年级。

5.2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对比较典型的提问教学的材料进行分析,借鉴有关理论或实践研究结果,对本课题的研究指明方向。

(2)自然观察法: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外在行为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观察,从而直接感知和记录学生对不同提问方式的兴趣、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掌握情况等。

(3)调查对比法:通过实验前学生的学习态度变化和英语综合能力是否提高的调查,收集一定的事实资料和依据,并加以整理。

(4)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应小范围内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不在于建立理论、归纳规律,而是针对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工作,解决实际问题。行动研究将改革行动与研究工作相结合,与教育实践的具体改革行动紧密相连。特点是边执行、边评价、边修改。模式基本是:计划――行动――考察――反思(即总结评价)。

(5)经验总结法: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的开发和利用以及提问教学的有效方法,形成一些针对小学四年级有效提问的理论经验,对今后的教学工作起到一定的指导。

6. 关键词的界定

小学英语 看图说话 提高英语学习能力

7. 课题研究的内容

调查分析教材图片特点,看图说话的有效实施方法,以及方法在学生实际学习中的运用,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否有所提高,如出现问题如何改进。

7.1 教材图片特点。

《新标准英语》是由外语教学于研究出版社和英国麦克米伦出版公司联合组织编写的完全符合最新《国家课程标准》义务教育阶段使用的“一条龙”英语教材。a.教材体现了,无论是学习母语,还是学习英语,都要遵循人类学习语言的自然规律; b.教材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NSE,强调“运用语言能力”,强调“任务型教学”,强调“跨文化教育”,以题材-功能-结构-任务为教材编写的基础; c.教材充分体现了美育渗透特点; d.教材体现了让学生积极参与的特点; e.教材充分体现了螺旋式上升的特点。

美国图学论者哈拉里曾强调说:“千言万语不及一幅图。”翻开新标准小学英语教材,一幅幅色彩鲜明、生动形象的插图使人眼前一亮。文字是图片的具体描述,插图是文字的形象体现,图文并茂,构成了一个整体。这些课文插图都是课本编写者精心选配的,为英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也拓展了英语教师的教学视野。它符合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能满足小学生对新鲜的、生动的事物的刺激需要,还以其形象性、直观性等特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还对文章进行了重要的诊释和补充。利用课文的插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等。

7.2 依据分析教材总结出的方法:

(1)要注意描述图片的正确步骤;

(2)把握看图说话自身的特点,循序渐进导之以“法”;

(3)借图引导,呈现新知;

(4)借图巧练,操练新知;

(5)借图巩固,拓展创新;

(6)借图升华,总结主题。

7.3 检测研究方法在实际学习过程中的实施效果。(如表1)

表1

一年级“看图说话”不设场景或只是简单的场景,着重对于角色特征和角色行为的描述,通过孩子对图片的视觉认识,训练他们对图片中物体的数量、形状、颜色、大小、名称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二年级“看图说话”中角色相对单一一些,但是引入了比较复杂的场景,引导学生把看到的内容,用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以此来训练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年级“看图说话”角色有所增加,由此带来的角色行为也就多了,且图中的角色行为、动作比二年级难一些。要求学生通过简单的故事形式,把图片内容连接起来,场景多样,涉及的物品也较多。

四年级“看图说话”涵盖角色,场景,角色行为各方面,角色一般都在三个或三个以上,要求学生在把对话连接起来的基础上,变成有情节的小故事,从而训练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五年级“看图说话”通过形象有趣的画面和故事情节,来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和参与感,教师通过分析故事情节,来教会孩子要学会团结合作、助人为乐、文明礼貌,以此提高孩子的语言学习及流畅的表达能力。

六年级“看图说话”为连环画的形式,在对整个故事情节中的角色,场景和角色行为进行识别和描述基础上,更要注意对故事情节的构思和陈述。要发挥想象,构思人物和心理活动。

8. 研究过程

8.1 提出阶段:(2012.3-2012.4)

1)调查摸底,提出实施方案,加强理论学习。

2)落实管理体制,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明确分工。

3)建立课题研究档案。

8.2 实施阶段:(2012.5-2015.4)

1) 初级阶段:低段年级的实施(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

2) 中级阶段:中段年级的实施(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

3) 高级阶段:高段年级的实施(2014年5月-2015年4月)

三个阶段的研究方法如下:

1)制定教研活动安排表

2)学生前测,分析学生成绩

3)课题组成员集体研究,分阶段教材、图画特点,找规律

4)课堂观察,可行性方法的实施

5)对总结方法进行修改

6)收集积累资料,撰写阶段总结

实施阶段总结:

积累素材,并写出阶段性小结。取得一些成功的经验后,尝试在同年级其他班推广。

8.3 结题阶段:(2015.5)

1)总结研究的经验

2)完成研究报告和论文的撰写

3)申请结题

9. 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 理论成果: a.通过对新课题的研究,要求全体成员不断在工作中总结新的教学 经验,撰写研究报告,把自己新的经验及时介绍给大家,以供成果共享。

b.撰写优秀论文,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2) 综合成果:a. 搜集学生作品编写学生作品集

b. 搜集教师课件,完成教师音像作品集

c. 汇集、整理、分析材料,形成研究成果,写出研究报告,论证 结题。

d.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化学生英语学习环境,不断提高教师的 教育教学水平,努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 基础。

e.进行优秀研究成果评比。

本课题采取边研究、边总结、边推广应用的方式进行,力求把课题研究的过程变成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学生学习发展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

10. 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表达

10.1 提出阶段:问卷调查、实验前期测试及分析。

10.2 实施研究阶段:撰写学术性或经验型论文、反思、案例,可见视频。

篇11

【关键词】 计算机 网络 可靠性

1 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概念

计算机网络(computer networks),是指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在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管理软件及网络通信协议的管理和协调下,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计算机系统。从整体上来说计算机网络就是把分布在不同地理区域的计算机与专门的外部设备用通信线路互联成一个规模大、功能强的系统,从而使众多的计算机可以方便地互相传递信息,共享硬件、软件、数据信息等资源。简单来说,计算机网络就是由通信线路互相连接的许多自主工作的计算机构成的集合体。

2 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研究

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研究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可靠性指标、计算机网络可靠性设计准则以及影响其可靠性的因素。以下就对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研究进行简要分析:(1)计算机可靠性的指标是用来衡量整体系统可靠性高低的量化标准。一个科学、合理的计算机可靠性指标应当涉及计算机网络系统中所有设备的使用性能以及可靠度;系统设备运行时软件故障以及人为失误操作导致的故障概率;使用者对计算机网络的整体满意度。(2)计算机网络可靠性设计准则是专业化的设计图队根据长期的工作经验总结出的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计算机网络使用规范。在设计计算机网络可靠性准则时,必须要注意应该严格遵守国际化标准,使用开放式的网络体系结构,根据ISO国际标准化委员会的定义,计算机网络安全主要是指:“保护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不会受到偶然或者恶意的原因遭到破坏、更改、泄露,使计算机网络系统能够连续、可靠以及稳定的运行,并且确保网络服务正常有序的进行。”要求计算机网络可靠性准则具有深入扩展能力以及升级和互联能力;要求计算机网络可靠性准则具备较高的可靠性、安全性以及管理能力。(3)影响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因素主要有网络的拓扑结构、计算机设备以及互联网管理。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是指网络中各个站点相互连接的形式,在局域网中明确一点讲就是文件服务器、工作站和电缆等的连接形式。现阶段最主要的拓扑结构有总线型拓扑、星型拓扑、环型拓扑以及它们的混合型。其中总线型其实就是将文件服务器和工作站都连在称为总线的一条公共电缆上,且总线两端必须有终结器,由于所有计算机都使用一条公共传输介质,容易形成巨大的线路负载,严重时会发生网络瘫痪;星型拓扑则是以一台设备作为中央连接点,各工作站都与它直接相连形成星型,这种网络会在中央连接点出形成全网故障;而环型拓扑就是将所有站点彼此串行连接构成一个环形回路,由于彼此相连,因此只要一个节点发生故障就会牵连整个网络。

3 提高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方法

3.1 合理安排网络层次布局

现阶段的计算机网络主要是基于TCP/IP网络模型所搭建的,网络层次的整体布局主要分为服务层、应用层、网络物理硬件层以及网络操作系统层。其中服务层主要是为计算机网络提供如电子邮件、数据库等方面的服务;应用层是基于用户需求而建立的,可以进行教学、科研以及办公自动化;网络物理硬件层包括计算机系统、网络服务器等其他硬件系统和网络通信链路;计算机网络操作层主要涉及系统的所有软件。通过分层设计,明确每一层的作用,完善整个网络体系,从而提升计算机网络的整体优越性。

3.2 计算机网络容错性设计

所谓容错性是指在故障存在的情况下计算机系统不失效,仍然能够正常工作的特性。计算机系统的容错性是指软件检测应用程序所运行的软件或硬件中发生的错误并从错误中恢复的能力,通常可以从系统的可靠性、可用性、可测性等几个方面来衡量。计算机网络容错性设计主要是采用冗余并行的网络设计形式,在计算机网络中心分别连接服务器和用户终端,有效地避免了意外情况的发生,提升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如果在网络运行过程中出现意外情况,并行的网络设计可以进行相互协调;在计算机网络硬件设备中,所有设备实行互联,确保单一的设备故障不会影响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服务器,选择可靠性高、容错性强的服务器,最大限度的降低计算机网络故障。

3.3 计算机网络冗余设计

计算机冗余设计主要是指在原有的网络基础上增加一些备用的计算机网络设计,形成多网络备用形式的冗余设计。在开放式的计算机网络结构中,网络节点都是相互连接的,通过网络链路实现信息的发送和传输。因此一旦任何一个节点出现故障,都会牵连整个计算机网络的正常运行,因此必须通过冗余设计,确保有足够的备用结构保证计算机网络的正常运行,以此来提升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

4 结语

综上所述,伴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日新月异。但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们还是认识到计算机网络的脆弱性,及其所存在的一些安全隐患给人们带来的诸多不便。因此如何更加有效的提升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稳定性以及可靠性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为了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本文系统分析了现阶段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现状,从物理安全层面对策、技术安全层面对策以及管理安全层面对策三方面出发,阐述了一些具体的安全管理措施和方法,从而确保计算机网络系统能够安全、高效、稳定的运行。

参考文献:

[1]张晓杰,姜同敏,王晓峰.提高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方法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0年第05期.

[2]唐静雯.提高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方法研究[J].通讯世界,2013年第02期.

篇12

关键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研究

一、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意义

本科毕业论文是高等院校本科学习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本科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科研能力以及实践操纵能力的验收。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也成为检验高校本科教育任务落实情况的指标。随着知识共享渠道多元化的发展和师生比例严重失调现象的出现,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明显下降,甚至存在着剽窃抄袭等问题。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已成为高等院校学生培养的重要任务 。

二、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论文开题时间滞后

目前学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时间为第七学期后期到第八学期,而对于本科学生来说这个时候刚好涉及到考研和就业的准备关键期,导致了学生对论文选题的研究工作准备不足,这直接导致了部分学生选题草草,有些同学甚至根本不了解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的意义,以至于当后期着手对论文写作的时候,给定完成论文时间的不足迫使本科生将对课题的研究与对论文的撰写同时进行,这导致了课题研究既不全面也不深入,直接影响到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

本校本科生第一学年进行基础知识的学习,第二学年进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此时本科生已经具备了学科基础专业知识,能够对专业方向进行初步解读。到第三学年,学校又开设了部分专业课,这些课程已经使本科生具备初步选题的能力,但是本科毕业设计开题时间却在第七学期即将结束时或者第八学期,所以本科生一般在开题前一个月才着手进行毕设课题的选择和研究,这使得学生缺少对与课题相关文献的阅读准备工作,导致了学生对选题的盲目进行,最终影响论文的质量。

(二)论文撰写过程中监管力度不强

本科毕业论文真正完成的时间期限较短,而学院各专业在开题之后只进行一次统一检查。对于有些导师,除了指导学生的论文之外还要承担一些科研课题以及教学任务,所以有时不免对本科生论文撰写的监督工作有些疏忽,再者部分本科生自我监督能力不强,仅仅在答辩的前几天才进行论文的研究,时间仓促,资料不足,这些问题使得有些学生为了完成论文的写作任务而剽窃和拼接他人的论文,直接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三)毕业论文验收形式过于单一

本科生毕业论文一般是学术型论文,而多数同学对于学术的研究兴趣不大,所以说如果勉强对不感兴趣的课题进行研究的话,就很难保证论文的质量。所以高校应鼓励培养应用型人才,在论文模型上进行创新,鼓励学生写好应用型论文。另一方面,虽然高校制定了对毕业论文审查的相关管理规范,但是论文的审查工作较为繁杂,繁重的审查工作必然导致审查质量的下降,最终造成答辩过程的形式化,而对论文的管理标准也只停留在字数、格式以及查阅文献量等制式化水平。验收形式的单一性和管理制式化也导致了论文质量的下降。

(四)本科毕业论文与实践结合不紧密

通过参加本科生开题、中期和结题的答辩,发现本科毕业论文大部分还停留在已有理论和前期已有的成果基础上,缺乏真正的实践和动手能力,毕业论文选题与实际结合不紧密,没有真正达到在本科毕业论文阶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和动手能力的目标。甚至有些学生是根据指导老师承担的科研项目和老师需要的实验数据来立题和选题,并没有真正从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专业提升能力的角度出发。

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与实践结合各不相同,专业性较强的专业学生论文选题与实践结合比例较高;基础理论研究专业的学生论文选题与实践结合比例就较低,而人文类的专业学生论文选题90%多的学生是理论研究型的,这就造成学生动手能力不强,不能真正胜任将来工作岗位的需要。

三、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办法

(一)加强论文前期的准备工作

毕业设计是对学生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的考查,要高质量的完成毕业论文是需要长期的知识的累积和认真的研究态度。对此,建议学校应在保证正常课程的开设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的开设与毕业设计相关的讲座或选修课,及早让学生了解毕业设计的整个流程和毕业论文的写作技巧,以保证论文高质量的完成。

(二)修改教学计划,开题提前

为了让同学有充足时间对毕业论文进行调研和写作,应提前进行开题。在本科生大三阶段,也即是在初步具备基本科研能力和自学能力时,进行毕业论文的开题工作。这样一方面能够保障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在时间上连贯性,另一方面也回避了与考研就业准备关键期的直接冲突。时间上的充裕能很好的保证论文的完成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完整进行,进而论文质量得以保障。

(三)实施本科生导师制

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无论是从教育管理体制、大学学习的特点以及大学生心理特征角度看都是势在必行的。本科生在整个本科期间对专业知识的学习都是处于基础阶段,而毕业设计却需要学生具备更高水平的专业研究能力,所以,对于本科生来说,完成毕业论文的过程无疑是摸着石头过河。此时,本科生导师的作用就凸显出来,导师能够站在一定专业高度对本科生进行指导,并且能够以宏观的视角把握论文的研究方向,帮助本科生顺利地完成论文,而且还能保证论文质量。除此之外,本科生导师在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时,能够结合自身实际课题经验开拓学生的视野,这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在校大学生年纪一般为18~22岁左右,正处于青年初期到青年中期的过度时期,学生在这段时间内要完成作为一个成年人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转变。鉴于现在大多数大学生为独生子女,缺乏独自面对困难和解决困难的能力,自我意识及调节能力不成熟,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再者,传统的辅导员制使得一个辅导员负责数百的学生,这也导致了辅导员不能时刻关注每个同学的情绪变化,在本科毕业论文的完成期间,本科生由于论文压力更易产生情绪不稳定的问题,这种情绪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容易衍生出更多、更大地问题,因此本科生导师制势在必行,本科生导师能够时刻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帮助同学调整情绪,间接提高了本科毕业论文的完成质量 。

(四)论文验收标准多元化、健全验收管理体制

本科毕业论文不应将学术论文作为唯一标准,应该鼓励应用型论文的写作,对毕业论文的写作形式也要进行创新,而且还要在论文的评审和答辩方面加强管理,比如在论文写作结束后,参考指导教书评语,评审人首先进行评阅,通过后学生方可进行论文答辩,答辩结束后,再由答辩委员依照公正严谨的态度对答辩成绩进行综合评估,对于首次答辩不通过的同学再另行组织进行二次答辩,这样就能很大程度上保证本科毕业论文的完成质量。

(五)搭建毕业论文实践平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对是否完成实验的评判标准进行改革,将以前学生只须完成固定的步骤就能得到一定的结果转变为鼓励学生进行不同的实验,支持学生自主创新,做好实验数据记录,根据自己的理解完成实验,不要求结果一致,最后再由导师点评,从而完成整个试验。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个性、科学态度以及自主创新能力。这样就能使学生不拘泥于一种解决方案,自主寻找多种解决方式,通过多动脑多动手的实践训练可以解决本科论文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进一步的提高论文质量。

四、结束语

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能体现本科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同时也是高校衡量自己教学任务落实的标尺,高质量的本科毕业论文对于校方和学生无疑是种双赢。

参考文献:

[1] 李慎恒.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潍坊学院学报,2009,(3).

[2]童绍玉,李秀寨,刘荣.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途径研究――基于大学研究性学习的视角[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3).

[3]徐建邦.对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几点思考[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7,(4).

篇13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引探;理论;教学质量

在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推动下,小学的数学教学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教学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就农村的小学教学而言,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对学生的培养起到了阻碍作用。因此需要小学数学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借助相应的理论对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不断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一、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课堂环境分析

由于受到经济因素的制约,农村的小学数学教学环境与城市的教学环境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的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师资力量不足

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不发达,部分教师不愿意到农村中去,导致小学的数学教师缺乏,阻碍了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在农村小学的教师队伍素质不高,特别是偏远山区的教师多是就近的民办教师,对最新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不熟悉,甚至存在着一个教师任教多门课程的现象,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单一乏味

由于受到自身素质和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模式,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的热情,这样就降低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此外,受到农村小学自身条件的限制,设备配备不足,特别是多媒体技术难以应用于农村的小学数学教学中,难以调动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同时也不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

二、理论依据和经验

为了改善农村小学的数学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需要小学数学教师根据一定的理论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为了调动农村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其数学思维,需要教师对其引导,鼓励去探索发现。

引探教学模式是顺应素质教育发展的新型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授受”课堂教学模式,其理论依据是叫傲雪结构需要反应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身作用,进而将外部因素转化为学生主体的内部因素,真正的实现了做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是主体以及训练为主线,同时要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和争论,做到有发现有创新。

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根据这一理论,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引探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自主的探究知识,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思考和推导,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进而学生达到会学的效果。皮亚杰指出:一切真理都应该来源于学生,可见引探教学模式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发现,这对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实施提升质量方法研究

为了改善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环境,提升教学的质量,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不仅要加大对农村小学的资金和技术投入,确保足够的师资设施,同时更需要小学数学教师采取有效的措施,合理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教学的质量。

(一)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小学生处于认知和能力形成的初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丰富的想象力,并且反应灵活,这就需要教师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加强对教学的创新。同时农村小学的基础差,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的开展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实际生活中的例子着手,降低知识学习的难度,这样才能够激发起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学习的效果。

(二)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小学课堂教学的起点,对整个课堂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收获,因此需要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因此要把握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对知识的认知形式,一方面要加强教学情境与生活的联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究性,同时要设置一定的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其好奇心。例如在学习公因数时,可以利用童话故事的例子引导学生:小猴子秋天收了48个桃子,想和森林里的小伙伴分享,把他们平均分给小伙伴们,他应该分给多少个伙伴,每个人多少个,有多少种方法?这样学生就带着问题开始思考,同时也提高了课堂的参与度,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大大的提高了数学教学的效果。

(三)有效的组织课堂活动

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阵地,也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教师要合理的设计教学,促使课堂活动的有效进行。一方面,教师要做好课堂设计,最大限度的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这就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利用农村有效的教学资源,合理的设计教学环节。另一方面,教师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提高课堂活动的灵活性和新颖性,让学生喜欢学习数学。此外,教师要加强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去探索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同时要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难题,真正的学以致用,使学生体会到

数学学习的重要性,进而自觉的学习。

(四)科学的进行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是教学活动的结束,还需要结合科学的手段对教学活动进行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的进行信息的反馈,为后期教学工作的改进提供参考和依据。由于农村教学质量较差以及学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需要借助提问评价,不仅实现知识的落实,还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同时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不仅要对学生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还要对学习过程、学习方法以及思维方法进行评价,对学生进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结束语:

由于受到自身条件的限制,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教师提升自身素质,从教学情境设计、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学方式的改进以及优化教学评价等方面着手,结合农村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改进教学,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创造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王丽杰,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7)

篇14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师提问;有效性

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推进,如今教师的教学任务已经不是单单的教会学生知识,而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怎样学习。当前,高效课堂已经成教育工作者最为关注的问题,而在课堂中教师有效提问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能够进行自主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同时,教师的有效提问能够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可以及时展开针对性教学,进而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所以,即使在如今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多元化的今天,课堂有效提问仍然是不可获取的一部分。

一、悬念提问法

悬念能够通过关系事物发展和人物命运紧张的一种心理活动,每个人都对悬念充满了好奇心。事实表明,悬念提问法在教学中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它可以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力达到最佳状态,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好奇心,而且能够让学生更加理解作者内心情感,从而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以及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1】。例如在讲解鲁迅的《药》一文时,教师要将故事的概况绘声绘色的介绍一遍,当讲述到夏四奶奶吃惊的发现夏瑜的坟头多了一圈红白的花时,教师可以根据此内容进行悬念提问:“坟头的花是从哪里来的?”(野生花自主开的)“但是此花没有根,应该不是自己开的”(别人送的)“亲戚已经几乎没联系了”(革命党送的)“有可能,但是在文中找不到一个送花圈的人物,并且当时也没有这种习俗。”(那是哪里来的?)通过教师不断设悬提问,让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并且在不断被中,对问题的兴趣越来越强,最终教师给予问题答案“这是鲁迅先生‘凭空’加上去的....”。教师通过巧妙的设计悬疑问题,让学生对问题充满好奇,并自主的参与到问题之中,最终得到意料之外,同时也在情理之中的答案,让学生对课文的主题更加深刻。

二、启发提问法

从更深层含义分析,“启发”可以说是教学的最终目的,通过启发学生,可以让学生从“学习”转化为“学会学习”。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启发提问法来打开学生学习思路,让学生能够在问题中,找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在日常教学中,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走进“死胡同”,这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思路,让学生找出问题的本质,之后通过准确的语言将答案表现出来【2】。例如在教学罗贯中的《失街亭》中,当教师讲述到马谡大笑王平“汝真女子之见!”时,教师可以进行提问“马谡在笑王平什么呢?”,这时不了解三国历史的学生会一时不解。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路“回忆一下封建时期有关女子的学识!”(学生纷纷思考)教师:“王平作为将领,马谡嘲笑王平像女子一样目光短浅,表明马谡是什么态度呢?”学生豁然开朗答到:“轻蔑!”。

真正能够体现出教学质量的方式,不在于教师将知识全盘托出,而是在对的时间做出对的引导,而引导正式通过提问和指点。教师通过不断提问学生,让学生心理出现自相矛盾的状态,进而将学生的认知逐渐引向深处,最终解决难题。所以,只有提问具有启发性质,才能让学生获得领悟,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习惯这种思考、领悟,进而打开学生的思路。在思考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思考,形成良性循环。

三、情景提问法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推进,情景教育模式已经成为教育者非常喜欢的教学方式之一,其通过语言、形象、声调、情感等方式让学生融入其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在情绪和情感的一种想象式教学模式,将学生的思维带入到文中的情景之中。当然情景教学模式也适用于高中语文教师提问之中。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一边要接受教师的问题,另一边要解决教师的问题,学生只有在认知和情感中、分析与思考中才能够得出准确的答案。情景提问法能够让学生的思考不仅限于思维过程,而是一种带有丰富情感体验的认知过程,让学生能够通过想象,更加深入到作者内心之中,从而起到更好的提问效果、教育效果【3】。

例如在上文案例《药》中,其中有一个桥段是“华大妈‘痨病’这两个字,变了一些脸色,似乎有些不高兴”时,教师可以通过情景提问让学生走进人物内心世界,“华大妈为什么会不高兴呢?为什么变了脸色呢?”(因为华大妈听到别人说她儿子得了这种病),之后教师再次提问“在过去医疗水平不够发达,‘痨病’在当时是一种绝症,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我们身边有一位癌症母亲听到他人在谈论自己的儿子得了癌症,那么癌症母亲会高兴吗?再想想华大妈的感受。”

教师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回答文章问题,紧接着通过第二设问让学生去感受现代相似类型的情形,学生通过与实际情景相结合,拉近了学生与文章情节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能够走进文章的情节中,同时消除了学生对文章中“华大妈”的陌生感,让学生通过现实情景感受到癌症母亲的感受。情景提问法的核心就是“情”,并且重要体现在“景”中,让学生能够在这种情景问答中,能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静态的教学内容形象化,优化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而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师提问的有效性。

结束语

课堂提问教学法是一种比较传统方式,之所以流传到现在,能够说明教师课堂提问在不断创新与发展中能够顺应时代潮流。所以,作为高中语文教师要不断优化教学方式,通过有效提问来拓宽学生思维,无论是悬念提问法、启发提问法、情景提问法,都能够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通过提问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让学生在问题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从而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能够学会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侯向阳.语文教师教学语言艺术初探[J].现代语文.2014(1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