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健康教育的建议范文

健康教育的建议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7:0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健康教育的建议,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健康教育的建议

篇1

1.1饮食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与肺结核治疗效果密切相关,因此饮食控制是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健康教育的关键。糖尿病的饮食原则是控制总热量摄入,而肺结核属于消耗性疾病,需增加热量供给,加强营养。因此对肺结核患者,饮食控制应适当放松,热量摄入可较非结核患者增加10%左右。①发给患者饮食食谱,教会患者计算热量并严格执行。在使用降糖药物时要尽量固定每餐热量,防止血糖波动太大。②选用高纤维素、高维生素饮食。粗纤维食物体积较大,可增加饱腹感,并能促进胃肠蠕动,延缓消化吸收,避免大量葡萄糖吸收入血引起血糖突然增高。维生素A有保护上皮的作用;B族维生素可健全肺组织,并参与多种代谢过程;维生素C可降低血管通透性,预防过敏反应;维生素D可帮助钙吸收。因此充足的维生素摄入有利于疾病的康复,教育患者多吃新鲜的绿叶蔬菜、富含维生素的谷物等,增加维生素的摄入,必要时服用维生素补充剂。③合理分配膳食中热量来源,按1/5、2/5、2/5分配三餐,碳水化合物占总热量的50%左右;蛋白质占每天总热量的10%~20%;限制脂肪摄入,每天摄入量占总热量20%~25%。热量供给以维持理想体重为宜。

1.2生活起居:保持病室卫生,阳光充足,每天早晚通风30min。患者应充分休息,保证睡眠时间;痰具每天更换,痰液用含氯消毒剂搅拌浸泡2h后再倾入下水道,或直接焚烧处理。患者与其他人接触时应佩戴口罩,咳嗽、打喷嚏时使用纸巾遮住口鼻,以免交叉感染。注意皮肤、口腔清洁,对卧床和消瘦的患者每天检查皮肤情况,防止压疮或皮肤破损。对长期注射胰岛素的患者,做好局部皮肤的消毒,经常更换注射部位。指导家属做足部按摩,穿舒适的软底鞋,防止糖尿病足、皮肤感染等并发症发生。

1.3药物治疗与观察:①告知患者结核病药物治疗的原则,即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强调坚持治疗的重要性。同时告知患者各种结核药物的作用和不良反应,如有不适及时和医生、护士联系,及时处理。督导患者按时服药,不可随意增减药量。②对使用降糖药物的患者,需要告知药物的服用方法和时间,餐前服用的药物,服药后要及时进餐,以免低血糖发生。使用胰岛素笔自行注射的患者要教会其使用方法、药物储存及如何更换注射部位。指导患者识别低血糖反应,发生低血糖的自救措施,保证药物的正确、安全使用。

1.4心理护理:通过与患者交谈、细致观察,了解其心理状态,并给予个体化的护理干预。对有悲观情绪的患者,利用恢复较好的病例鼓励患者,树立其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乐观的情绪,积极配合治疗。对有焦虑、孤独心理的患者鼓励家属探视,指导家属共同参与心理护理。对过于乐观的患者要讲明长期配合治疗的重要性,使其认真对待疾病,坚持规范治疗,提高治疗的依从性。鼓励患者参与运动、饮食计划的制定,调动患者积极性,同时也可以消除不良心理反应。

1.5出院指导:对病情好转出院的患者,要给予个体化的出院指导,包括家庭护理、饮食控制、药物使用、随访时间等。发给患者并让其填写好责任护士姓名电话的联系卡片,同时指导家属做好督导治疗,做到患者出院不中断健康教育,随时指导患者治疗护理。

2结果

篇2

一、家庭因素的影响

1、溺爱孩子。现在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子女的成才期望值之高是前所未有的。家长们注重的只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却忽视和放松了孩子的体育锻炼和体力劳动,对他们呵护倍加,普遍滋长了娇生惯养、怕苦、怕累的思想。

2、锻炼时间不能保证。虽然国家提倡素质教育,但实际教学中还是逃脱不了应试教育的圈。学生每天都在考学的重压下生活,每天所考虑的是学习成绩。别说没有时间活动锻炼,即使有点时间,家长也会以各种理由引导孩子从事相关的学习辅导班,家长从时间上剥夺了孩子锻炼身体的时间。

3、缺少锻炼的知识。有不少家长也希望带孩子锻炼到户外运动,但苦于不知怎么锻炼而止步。还有不少孩子是留守儿童,大部分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他们更是不会想到带孩子去锻炼,也缺乏锻炼知识。他们认为给他们吃饱穿暖就行了。

二、学校因素

1、师资力量不足。在一些学校体育专业老师严重不足,很多是其他科目老师兼带体育课,他们对体育知识、技能教学知道的很少,更不要说教学了,只能让他们自己玩了,不能保证体育课的质量。大多数的体育老师在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中常年超负荷工作影响了教学质量,学校在计算体育老师工作量方面和劳动报酬方面存在不科学不合理的问题,影响了广大体育老师的积极性。

2、场地、器材有限。在二、三线城市的县、农村有运动场地就不错了,更别说室内体育馆了,那么在一些偏远的、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更不用说了。一旦遇到雨雪天气没法到室外上课,只能在室内上课。有些器材像篮球、排球、足球学校只配那么几个,学生重复使用,损耗极大有时几堂课下来及坏了,又没有得到及时补充。这样下来器材就不足,就无法保证课堂教学。

3、体育课开设不足。由于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领导的不够重视,很多学校的体育课都没有完全开齐,有些领导在课程设置上就有意减少体育课,来增加其他科目。这样就大大影响了学生的体质。

三、社区体育开展的力度不够

目前的社区体育,表面上看似开展的不错,但实际上大都是自发无序的,缺乏合理的组织、知道,缺乏合理测评手段,缺乏合理管理手段和方法。从而导致学校体育同社区体育严重脱钩,这是影响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原因之一。

四、对策及建议

1、思想必须转变。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当其冲的是要解决人的观念问题,因为学校领导有了这方面的认识,他才会出台一些相应的政策,他才会更好地为活动的开展行方便开绿灯;老师有了这方面的认识,他才会主动地将之与自身的工作结合起来,才会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才会努力克服与一切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事抗争;家长有了这方面的认识,他才会形成体育锻炼有益于学习、健康体魄才是学生学习的前提和保障的体育价值观,才会积极地配合学校,配合老师工作,也才会为增强学生的体质健康尽心尽力。

2、加大体育设施的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校要确保体育设施、器材的投入,体育设施、器材资源的开发。体育器材、体育设施是达成体育运动必要手段,开展体育活动离不开体育器材和设施。政府要应该按照学校的要求配齐专职体育教师,保证体育活动的正常进行。

3、大力推进阳光体育工程,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从本地区、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创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或体育活动中心,设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体育活动项目,定期开展一些人人参与、个个争先的群体性的学生体育活动,举办一些班级的小型竞赛活动,大力倡导人人都有锻炼项目,班班有运动队,月月有比赛,天天有锻炼的形式,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激励他们自觉参加体育锻炼,从而形成积极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让每一位学生在这浓浓的体育文化氛围中感受体育,享受体育带来的乐趣,从而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锻炼时间。

4、扩展渠道进行宣传教育。要创造制造条件,通过专题讲座、墙报、黑板报、广播、多媒体等形式加强对学生及家长的营养知识指导,提倡合理营养,注意改善饮食结构,保持膳食平衡,防止肥胖和营养不良。有目的地查阅几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食谱,打印成资料,可以让学生带回家和家长一块学习怎样饮食,保健,并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

5、加强学校和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协调配合。确保学生的作业量,比如我县教委就明确规定:一、二年级不留家庭书面作业。三年级不得超过40分钟。四、五年级不超过1小时。这样学生才能有时间进行户外活动。家长要抽出时间多陪陪孩子和孩子一起锻炼,关注他们的身体健康,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

篇3

关键词:生命教育;健康教育;公选课

中图分类号: 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b)-0000-00

进入新世纪以来,、艾滋病、酗酒、自杀等在大学生身上不断出现,从2004年的“马加爵事件”到2010年的“药家鑫事件”,我们不难发现,当今的大学生的生命意识淡薄,不尊重自己的生命,也漠视他人的生命,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培养了多年的品学兼优的学生为什么会走上这样的道路。

“猝死”和“过劳死”已经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名词,在2012年的调查中发现,由于巨大的工作压力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原因导致人们过度“透支”生命,健康状况每日愈下,人们总是拿“身体”换取“理想”,但是却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悔之不及。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中流砥柱,他们的生命和健康观念极大地影响着社会的安定和国家的未来。

无论什么样的教育都是在课程中,公选课是各大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全校各个专业的学生,由教师根据自己所学专业设定教学内容,学生自行选课,在提高学生视野、经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公选课具有普及性、可推广性等特点,所以以公选课为平台对大学生实施生命与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让学生感受生命的可贵、健康的重要性,并培养其终身的生命和健康观念,本文课程名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及课程考核等方面提出几点建议。

1 课程名称

在我校的问卷调查中发现,有62%同学因为是理科类课程而不会选择该课程,有80%的同学的第一选择是艺术类课程,50%的同学为了学分而选择调剂,60%的同学在选课之前看课程简介,86%的同学选课只是根据课程名称,可见,公选课的课程名称的选取非常重要。

在选择课程名称时可以加上“生活”二字,让枯燥的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可以增添学生的浓厚兴趣,如《生活中的化学》,《生活用电》等受到很多同学的喜欢,我认为“趣味”二字,可以让科学知识显得生动,掀开科学的神秘面纱,让科学不再那么“遥不可及”,如《趣味数学》、《趣味化学》等课程选课率也达到100%。另外,我们很多课程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如《大学生健康教育》、《公告营养学》等课程,一直是学生钟爱的课程。

2 课程目标

通过公选课有计划、有组织的安排学习,让学生掌握一个社会人生存具备的一些技能和生活常识,通过学习了解影响健康的因素,了解珍惜生命是义务而非权力,因为你的生命不属于自己,而属于所有关心你的人,使大家都能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远离疾病,敬畏生命,热爱自然,关注自身的健康,从而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和生命观,树立对自己、对群体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为他们终身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

3 课程内容选择

高校公选课程的出勤率一直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我认为学生在选择课程之后,只要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期望值”,旷课现象应该是可以改变的。公选课教学内容一般是由专业教师自己设定,选定课程名称之后,教学内容要以生命与健康教育为主线设置,建议如下:

第一,教学难度适宜。理工类课程是近现代科学知识的传承,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公选课面向的全校各个不同专业的学生,学生学习基础差异较大,教学难度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文科同学的理科功底较差,学习理科知识具有一定难度。所以建议将教学内容的起点定在高中以上,这样可以兼顾文理和艺术类学生,不要让学生因“怕”而远离课堂,让公选课成为虚设。

第二,教学内容覆盖面要广。公选课的开设是为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其是视野,而过于单一的教学内容会降低学生的求知欲望,过分注重学科科学会使学生望而却步,降低教学效果。因此我认为公选课的内容应大众化、生活化二不乏科学。建议选择大众化的教学内容,或者比较生活化的教学内容,不要涉及涉及过多科学原理。在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非常迅速的时代,每个人都是科学技术产品的使用者,大众化的教学内容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又可引起学生的兴趣。无论多么高深的知识只是都是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所以生活化的科学知识最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另外,也选择具有一定前瞻性的教学内容。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学校可以提供很多学习资源,尤其是发达而迅速的网络资源带给学生很多最新的科学信息,同学们很大程度上都是一知半解,并不非常清楚,这些内容却可引起学生的共鸣。

第三,教学内容的组织要系统合理,形成知识网络。公选课成一般由教师自己设定教学内容,而多数选择的教学内容零散、片段化,相互之间没有连接,只能作为某一个专题,却不能形成一门课程。所以建议课程内容可以生命与健康教育为主线,将各个知识点串联,形成彼此有知识接点的知识网络,最好写成自编讲义,因为具有逻辑顺序和相互关联的内容能使学生更好理解。

4 教学方法

成功的教学需要教师将内容进行的有效合理的组织安排,用最有效的方法呈献给学生,这是影响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公选课上教师多数采取传统的讲授或实验法,忽视学生的主动性,所以学生上课积极性不是很高,学生注意力往往都被手机给“吸引”,很难达到教学目标。恰当的教学方法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公选课给了教师很多自由发挥的空间,教师可根据自身特点进行创新,来突破当今大学公选课教学的藩篱。建议如下:

第一,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教学设备,注意不要长时间地使用同种设备,教学方式要尽量多样化,可将各种媒和教学设备进行组合,以减少同种刺激产生的疲劳,导致学习效果下降。例如人体生殖系统的教学中就可以幻灯片展示图像,但是这样立体感不强,因此再利用人体结构的实物就就会更直观,也更具体。

第二,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传统教学更加侧重于教师的主体地位,而我们认为最高效率的学习方式应是让学生“动眼、动手、动嘴、动脑”的学习,学生应是学习的主导者,教师只是其学习的引导者和领路人。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情境,让每个学生都进入到教师设定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直接将所学应用到了生活之中。

第三,讨论分析,归纳总结。大学生都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有时教师可适当充当聆听者,给学生一个发挥的空间,让学生自发进行资料查询,自动分组,进行辩论、竞赛等活动,在这样的氛围中,通过参与者的调动,正反双方的观点都会让大家去思考,锻炼其敏锐的思维;也可根据内容让学生自编剧本,进行角色表演,或设置游戏规则,进行游戏等均起到相当好的效果。但是,教师要注意在倾听了学生的分析之后,要进行归纳总结,才能让学生学有所成。

5 课程考核

公选课的考核应更注重平时成绩的考评,考核方式也应多样化,教师可根据自己课程的教学目标选择自己的考核方式,建议教师在每次结课之前可适当布置几个小题,并将每次的学生作业进行量化处理;当然教师也可整合几次的内容进行综合处理,进行一次小型测试,然后做量化处理;每学期可根据自己的课程目标,设定几篇论文,或是学生参与的辩论、表演等活动进行量化处理,作为最后的平时成绩。最终的考核应根据课程目标,可选择实验、辩论、论文、试卷或表演等形式,只要学生达到了既定的目标,即可通过课程。

6 结语

公选课作为高等院校课程体系的一部分,对学习各个方面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生命和健康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将公选课实施生命与健康教育的载体是我们大胆的尝试,而通过近两年的实施,我校学生的满意率达95%。

参考文献

[1]肖锋,邹福先,周小美等.大学生健康教育管理机制研究[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6,27(5)

[2]王根顺,王彬斐,张秋霞.从大学生的自杀现象谈高校的生命教育[J].中国农业教育,2006,5

[3]何源,徐济达.大学生生命教育及实施途径[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12)

[4]周晓玲.大学生健康教育探讨[J].中国民康医学,2008,20(22):2711

[5]冯建军.从知识课程到生命课程:生命教育视野下课程观的转换[J].课程.教材.教法,2013,33(9):89-92

篇4

关键词: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812—2485(2012)09—038—03

心理健康状况与人们的生活品质息息相关,也是获得幸福、成功人生的基本前提与保障。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学会合作与竞争,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敬业乐群的心理品质,提高应对挫折、匹配职业、适应社会的能力;帮助学生解决在成长、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困惑和心理行为问题,并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与咨询,提供必要的援助,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1 当前中职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中职生心理特点决定了中职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成长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困惑与矛盾。当前,中职生在学习、成长、生活以及择业与求职等方面表现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不能正确认识自我,产生自卑心理

目前,我国中职生大都是因升学考试失败或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由于社会上存在的对中职生的偏见与歧视,往往使中职生在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时,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在学生群体中自惭形秽,对自身能力缺乏信心,从而丧失努力学习的动力,加之他们原有的知识基础薄弱、学习能力较差,面对陌生的专业理论与技能训练难免感到束手无策,困难重重,久而久之,便产生自卑心理。

1.2 逆反消极心理强烈

逆反心理是一种故意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心理状态。在中等职业学校,部分学生由于受家庭、社会、亲友的影响,过多或过早目睹社会阴暗面,内心深处不自觉地形成一种心理定势,对学习与班规校纪抱有严重的逆反消极心理,对教师的批评教育置若罔闻,我行我素,生活上自暴自弃,得过且过。

1.3 人际交往障碍

最主要的是与同学交往方面的问题。中职生自跨入校门起,所面对的是一个相对开放的、全新的环境,内心迫切渴望与人交往、宣泄情感,但主动性不强,且缺乏基本的交往知识和技巧,在实际交往中,存在着以自己的价值观和是非观念去要求他人的情况,以自我为中心、个性不良、人际交流技巧缺陷,对他人的优点难以认同,对他人的缺点又难以容忍,往往容易引发人际冲突。

1.4 情绪控制能力较低

情绪良好是心理健康的晴雨表。正处于青春期的中职生,情感丰富,情绪富于变化,对事物充满好奇心,易感情用事,但缺乏冷静,不能明辨是非;情绪波动大,两极化现象明显,快乐时常兴奋过头,挫折悲伤时常抑郁消沉;情绪控制能力差,易冲动。

1.5 寻求刺激、盲目追求个性发展

少部分中职生属于这种类型。这部分中职生由于对学习无兴趣、无目标、无动力,对所学专业冷淡,精神无所寄托,其行为由紧张、压抑转向标新立异,盲目追求个性发展,主要表现在奇装异服,嘴叼香烟,寻求刺激,蛮横任性,目空一切,争强好斗。

1.6 追求享乐心理

追求享乐是中职生中较为普遍的一种心理现象。在校中职学生没有独立的经济收入,但却追求高消费,摆阔气,整天想不劳而获、做人上之人。再加上部分学生出现早恋现象,一旦手头“吃紧”向家里伸手又难以满足时,便产生通过偷窃,诈骗等手段获取不义之财的动机。

2 中职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因素

2.1 交际、交往的困难

进入中职的青年男女在现实生活中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较中学相比缺少父母、亲朋、师长的更多关照,因此有些学生不会独立生活,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不懂交往的技巧与原则。有的同学有自闭倾向,不愿与人交往;有的同学为交际而交际,不异牺牲原则随波逐流。

2.2 情感困惑和危机

当前,学生对情感方面的问题能否正确认识与处理,已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

2.3 角色转换与适应中职生活的能力高低

新生都有一个角色转换与适应的过程,每年刚入学的学生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首先是现实中的学校与他们心目中的学校不统一,由此产生心理落差;其次是新生对新的环境、新的人际关系、新的教学模式不适应,产生困惑而造成心理失调。学生对新环境不适应,如果得不到及时调整,便会产生失落、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有的学生还会因长期不适应而退学。

2.4 对网络的依赖

不少学生一方面因交际困难而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寻找心理满足,另一方面也被网络本身的精彩深深吸引。所以,有些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有的甚至染上网瘾,上课睡觉,网上溜出去花大量时间泡在网上,沉湎于虚拟世界,自我封闭,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不愿与人面对面交往。这样久而久之,会影响学生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还可能导致人格分裂,不利于健康性格和人生观的塑造。迷恋网络还会使人产生精神依赖性,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举止失常、神情恍惚、胡言乱语、行为怪异,甚至发展成为“网络综合症”。

篇5

1.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知识和心理素质

随着时代的变革,社会现象愈来愈复杂多样,复杂的现实不但影响了成人,而且也对幼儿产生了复杂的影响,特别是心理健康的影响。幼儿心理呈现出的复杂现象,有健康纯洁的,也有不良不端正的。如何才能发现幼儿这些心理现象,并对其健康加以激励,对其不良的加以矫治呢?首要条件就是教师要懂心理知识,特别是幼儿心理知识,蒙台梭利曾说过:要教育幼儿就要了解幼儿,幼教工作者为了幼儿的心理健康,应该努力提高自己心理健康方面的有关知识,并将所学心理知识积极运用到幼教工作中。同时,幼儿教师不仅要掌握一定的幼儿心理知识,而且教师本人也要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因为心理健康具有很大的感染性,加之幼儿心理发展又有易感染性,他们很容易受到老师的影响。在老师和幼儿相互交往过程中,如果老师心理失常或心理不健康,那么就会在有意无意中把一些不健康因素传染给幼儿,进而影响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把握好自己、完善自己,自觉抵制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保持一份健康、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做好幼儿心理健康的表率。

2.用爱心呵护幼儿心理健康成长

爱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必要的环境因素。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教师如何爱孩子。"实践证明,一个充分受到教师正确而有理智的爱的孩子,总是充满自信、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反之,被教师忽视的幼儿则经常自暴自弃,形成一种自卑感的心理。比如,平时有些孩子上课时"喜欢"捣乱,活动时常打人,这往往是由于我们对他付出的爱太少所致。他想通过"捣乱"、"打架"来引起教师对他的关注,进而获得老师对他的爱。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无论孩子美或丑,也无论聪明或愚钝,我们一定要有一颗热爱孩子的心,用我们的爱给幼儿带来自信、安全感、信任感,让我们怀着一颗爱心走近幼儿,并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爱的策略,多给幼儿一些关怀与微笑,分享他们心中的快乐,分担排解他们心中的忧虑与不安。同时教师对幼儿的爱需要贯穿于各类活动的始终,切忌忽冷忽热、喜怒无常,让我们以自己的爱和真诚鼓励幼儿学习爱和真诚,用爱心呵护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3.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去

强调幼儿园教师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性,但不是要求教师对幼儿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这样不担会增加教师的负担,而且让幼儿教师在无任何专业培训的情况下担任此项工作会适得其反。因此,切实可行的做法是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幼儿的一日活动各个环节中去,使其融入到幼儿园日常教育的有机体之中,以自然而然的方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1 营造良好的环境

在幼儿园一日教育活动过程中,我们要为幼儿们营造一个温暖、安全、信任、互助的情感氛围,使幼儿找到培养积极情绪途径。而良好的气氛它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它能对幼儿身心健康产生感染和熏陶。尤其是孩子们,他们的情绪具有情境性和感染性,创设丰富多彩的环境氛围可熏陶幼儿美好情感的追求。例如:在幼儿园里我们将环境布置地多姿多彩别具一格,使幼儿一进园就有愉快的心情。走廊上布满每个幼儿自己制作的画;墙壁上描绘着各种小动物;哈哈镜的神奇变化;早上愉快的音乐等。让幼儿在这样的环境中亲身感染快乐,保持快乐的情绪,开始一天快乐的生活。

3.2 采取积极的教育态度,善于在一日活动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在幼儿一日活动过程中,要采取积极的教育态度,以鼓励为主,多说说:"你真棒"、"我相信你能行"或以微笑来肯定、鼓励幼儿。这样有利于培养幼儿积极的情绪,使幼儿有一种充分的被重视和接纳感。千万不要以"笨死了"、"你怎么干什么都不行啊?"等语言来否定幼儿。否则孩子在负面影响下,情绪会变的消极。同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教学活动和游戏活动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如在语言教学活动中,通过故事、儿歌,使幼儿明辨是非善恶,培养幼儿关心、爱护、尊敬等良好的情感素质,在健康、社会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在美工、音乐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游戏活动中让幼儿学会遵守规则、自我约束,帮助幼儿建立友好的同伴关系,学会与同伴友好相处等等,当然,就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其手段是多种多样,我们可以把教学活动、游戏活动中内在、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需要,更好地发挥教学游戏活动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用。我们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渗透到幼儿每天的一日活动中,并做到持之以恒,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4.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要做到积极培养和积极防治相结合

为了幼儿的心理健康,我们不但应该重视对幼儿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同时也要增强幼儿心理适应和承受能力,减少心理疾病的产生,做到培养与防治相结合。一些幼儿得到表扬时兴高采烈,做错事受到批评时就表现出极大的委屈,甚至几天不说话。这种情况说明幼儿承受能力差,就应该引起我们教师的注意。现在幼儿园里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是小皇帝,缺少与同龄小伙伴交往的机会,因此很容易养成任性、爱发脾气、自私等不良性格特点,因此幼儿入园后,要引导他们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使他们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团结互助,学会与他人平等相处并通过集体活动来逐渐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也可使幼儿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和错误心理观念得以纠正。幼儿心理呈现出的各种不良预兆,教师要及时纠正,积极防治。如"问题家庭"的孩子,心灵上都受到过创伤,若缺少正确的引导,往往容易形成自卑、不合群、胆怯、多疑等消极心理特征。因此,对这一类幼儿要多施爱,从而有效地防治此类幼儿的心理扭曲。又如,身体发育畸形和有生理缺陷的幼儿。此类幼儿往往自卑、敏感、多疑,若我们不注意、不关心他们,就很容易使他们的心理发展偏离正常轨迹而变得仇视社会,淡漠人生。因此,对这一类幼儿千万不能取笑、不能嘲讽。同时,对这类小孩子比较好的办法是培养他们各方面的兴趣特长,如乐器、画画、书法等等,并鼓励他们不断努力,取得成绩,这样他们因有了某方面的兴趣或特长而会逐渐产生优越感,性格也会在活动中因得到锻炼而日益坚强、日渐开朗,从而形成一种积极正常的心态。

5.家园同步,共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

家庭是幼儿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组织,家庭环境的教育功能会影响儿童的健康发展。目前大多数家长只注重孩子的智力投资,而不重视对孩子进行良好的情感教育,有的家长甚至教孩子"别人打你一下,你就还他两下。"于是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在幼儿园表现很好的孩子,到了家里却对父母、长辈发脾气,蛮不讲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引导家长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可以通过家长会、半日开放活动、家园共育栏、家长学校讲座等,让家长了解幼儿的心理常识,掌握幼儿健康心理教育的方法、途径,以便采取有利的措施,配合幼儿园做好幼儿心理健康的工作,真正达到幼儿园与家庭教育同步进行,共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

篇6

以2011年4月16~17日在江苏省吴江市召开的“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调查研究”各专题组长研讨会议(下简称“组长会议”)为标志,标志着10省市、8万学生、15000名教师将正式进入积极心理品质问卷调查和网络测试阶段,政策研究进入研讨阶段。为了落实好下一阶段工作,课题组下发了《关于做好“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调查”正式调查阶段”的通知》。

下一阶段研究任务如下。

一、调查分析阶段

1.2011年4月有,组长会议将就督导评估、师资培训、学校咨询、课程教学四个专题的政策建议(讨论稿)进行研讨。研讨重点是:

(1)是否坚持全局性原则。

全局性指政策建议不仅符合某一地区,而且应覆盖全国,是否能够在更大范围发挥作用,是否能够指导全国各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是否坚持先进性原则。

先进性指不但立足当前,根据现阶段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水平提出务实的指导意见,又放眼2020年,在这十年中应该着重哪些工作,是否按这个或这些建议做了,能够引领心理健康教育发展。

(3)是否坚持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指政策建议是否科学,是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及教育规律。是否精练、准确、概括、指导性强。

(4)是否坚持实效性原则。

实效性指政策建议提出来被应用,确实能够推进工作,能产生实效,能对本地区或其他地区产生影响。

(5)是否坚持积极性原则。

积极性指要突出积极心理学取向,把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技术、好的经验和做法借鉴进来,鼓励发达地区、促进中等地区,带动落后地区。密切政策建议与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调查研究的关系,应说明这些政策建议有哪些特色,与一般提出的政策建议有哪些显著区别,优势是什么。

2.2011年4~6月,通过网络测试、纸版问卷测试和访谈进行正式调查。

(1)发放问卷,回收问卷。

(2)开通网络测试系统,关闭网络测试登录。

(3)培训调查员。

(4)访谈区县教育局分管局长、教研员、班主任、心理教师及学生。

(5)征集“经验篇”的典型经验,包括各省、区县1980~2010年期间能够反映本地区、本部门、所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变化的大事、要事、相关政策规章及实施办法、有影响力的人物及成果著述。

3.2011年7~9月,处理数据、撰写报告(征求意见稿)。

(1)撰写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调查综合报告,及各省市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调查分报告,参编进由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主持的课题成果――《中国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发展报告(调查篇・政策篇・经验篇)》(成果名称以出版时为准)。

(2)2011年10月28~30日在北京市第十九中学,召开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调查研究”研讨论证会。

(3)2011年12月完善报告篇、政策篇审定稿,上报基础教育一司和教育部领导。

二、总结表彰阶段

篇7

目前关于医院健康教育发展方向引起了众多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但关于儿童专科医院的文献报道尚不多见。武汉市儿童医院是一所规模较大、设施较现代化的儿童综合性专科医院,日门诊量超过3000人次,年均门、急诊量约计130万人次,年均出住院患儿近5万人次。作为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所医院,如何根据综合性专科医院发展和患者需求,寻求新的健康教育模式是我们近期的主要任务。现将湖北省武汉市儿童医院健康教育工作的实践与探讨报道如下。

1 领导重视,健全机构

由于领导的重视,该院建立了院科两级健康教育管理网络。

1.1医院明确由一名副院长负责,健康教育科牵头,承担对医院内外健康教育的任务,结合专科特点和病人需求制定工作计划,实施对健康教育内容的培训和指导,并督促各项工作的落实。

1.2医院在各病区设兼职健康教育辅导员一名,按照要求落实本科室的健康教育具体工作。包括定期编辑宣传刊,参与培训,定期组织门诊、病房患儿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收集、反馈家长和患儿的意见和建议,归档、保存健康教育资料。

通过院科两级管理网络,全院各临床科室广泛参与,职能部门与临床科室之间职责分明、通力协作,有力地保证了医院在计划、组织、协调、实施和评价这一系列过程的和谐运作。

2 目标管理,落实责任

自2003年医院实行临床、医技科室健康教育考核以来,医院着力抓好了目标管理责任制的落实。

2.1结合医院门诊就医患儿中有40%左右需要输液的特点,定期为其播放健康知识录像片,让患儿在候诊中接受宣教,将门诊健康教育任务落实到输液室。

2.2针对不同专科病人的生理、心理需求,通过责任制护士零距离的交流与传播,将在院专科病人的健康教育送至患儿床边,融入病区责任制护理的工作之中。

2.3扩大健康教育信息量,在门诊、病区醒目位置放置健康教育宣传资料,制作专题宣传展牌,为患儿拟订《专科护理手册》,将健康教育责任落实到门诊、病区。

2.4定期组织各种类型的义诊咨询活动,为省内外及贫困边远山区群众送去医疗信息与医疗保健知识,将送医下基层的目标任务落实到相关职能部门。

3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几年来,该院开展健康教育的形式不断增多,按传播方式来分,有语言、文字、形象化、摄影、电化、广播电视、报刊等;按场所来分,有门诊(候诊、随诊、咨询、讲座)健康教育,住院(病房、出院)健康教育,社区(地段保健、计划免疫、居委。会、上街宣传)健康教育。日常工作中该院较多见的文字、形象化教育及电视教育,在内容上结合各科专业特点,向群众宣传消化道疾病、呼吸道疾病、急救常识、儿童心理、预防传染病等健康教育知识。该院开展健康教育的专科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健康学校

医院成立健康学校,利用双休日,选派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免费为患儿家长传授健康知识,发放讲稿,并将健康学校搬到社区,为更多的群众传播健康教育知识。

3.2校医俱乐部

为幼儿园和小学校医提供健康教育服务的“校医俱乐部”,在城区内已有54名成员,医院定期组织校医集中授课,无偿向俱乐部成员提供健康教育资料,疾病流行信息,极大地提高了校医的职业水平,并为校园意外伤害提供急救绿色通道。

3.3患儿之家活动

每年“六一”“元旦”等节日,医院都要举办不同专科的“患儿之家”活动,在讲授专科知识的同时与患儿及家长互动,医务人员在轻松的氛围里与病人交流沟通。2006年1至9月,共举办讲座15场。同时,医院围绕儿童的健康问题开展了“为孩子健康加油”“儿童保健,有我关爱”等义诊咨询活动,收到了较好效果。

3.4设立互联网站

充分利用媒体和公众互联网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发挥媒体的高覆盖率和高效性作用。在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大众传媒的同时,医院于2004年4月建立了网站,设置了20多个健康教育栏目和咨询信箱,利用现代化工具向社会广泛传播健康知识。

4效果评价,持续改进

评价是考核成效、提高健康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步骤。然而,健康教育效果如何,关键要看是否满足了患儿需求,是否为疾病的诊治与康复提供了有效帮助。通过回顾总结,评价该院在健康教育工作中取得的效果主要有以下几点:

4.1良好的健康教育效果使住院患儿在疾病的治疗期与康复期正确理解健康教育的意义,掌握健康教育内容,主动与医护人员默契配合,从而提高了疗效,缩短了病程。

4.2由于医护人员耐心细致的宣教,告知病人疾病预防的注意事项,避免了疾病的复发,减轻了患儿痛苦。

4.3通过对门诊患儿的健康教育,使患儿及其家长了解疾病发生、发展的客观过程,选择最佳治疗方式和时间,取得了较好疗效。

4.4宣传预防保健知识,对健康、亚健康人群提供疾病的预防保健医疗信息,满足了广大群众的医疗保健需求。2006年1至9月份,患儿及家长对医院综合服务满意度评价达95.89%。

但是,医院在实践中发现,患儿对健康教育的需求与其年龄、文化程度有密切关系。患儿家长的年龄越大,受教育的程度越高,对健康教育工作的期望值也越高。当前,随着群众对医疗保健需求的不断增长,健康教育工作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①健康教育在方式上使用过多的专业术语,缺乏通俗化,不易于被患儿家长所接受;②健康教育在内容上细化、深化不够,缺乏深度;③健康教育在模式上过于简单化、程式化,仍存在“见病不见人”的现象,对患儿的心理、生理、社会需求给予全面指导、满足不够。

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健康教育的质量与效果,急需解决。医院必须根据患儿需求和疾病诊治需要,持续不断改进。可通过定期发放病人问卷调查表,收集患儿及家长意见,及时调整健康教育计划和方式,尤其要注意因人而异、因病而异,实施人性化的交流与传播,使健康教育内容更加贴近患儿,易于接受。

5思考和探讨

5.1随着医学社会化进程的加快,医疗工作模式从单纯医疗型服务向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综合型发展。在对病人和社会人群进行健康教育时,应将临床与预防保健有机结合起来,及时发现、纠正病人和保健对象的不良生活方式、不健康行为,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2医院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此项工作的好坏,关键取决于队伍建设和健康教育专业人员素质,仅依靠少数兼职人员是不够的,必须让广大医护人员参与到此项工作中,并将健康教育纳入每位医护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定期实施业务培训与考核,使他们掌握健康教育计划的设计、组织实施及效果评价,成为医院健康教育的骨干力量。

篇8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7.351

围孕期的保健跟优生优育、母子健康密切相关。专家指出,通过对围孕期保健的了解,可大大提高孕产妇安全度过孕期,最终安全分娩,可以减少遗传性和先天性病儿的出生,从而提高了人口素质。

围孕期保健

围孕期保健是针对计划怀孕夫妇从孕前到分娩前,为夫妇和孕妇、胎儿的健康提供的咨询、检查等一系列保健工作。因此始于孕前4~6个月的围孕期保健的目的就是发现和避免环境中有害因素对生殖细胞及其功能的损害,预防后生遗传性疾病。因此,围孕期健康保健对于提高出生人口的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重视怀孕前的准备工作

有些初产妇甚至是经产妇,都对于围孕期的健康意识淡薄,孕前也没有多少充分的准备工作,有相当一部分妇女根本没有系统做孕前检查,导致后面产生问题。做了一项调查,调查对象2011年1~6月份来院就诊,怀孕不到3个月的孕妇,资料分析如下。

资料来源:选取人民医院2011年1~6月年龄21~29岁的围孕期妇女,无高血压、无贫血等病史的健康妇女,按门诊号奇偶数随机抽取试验组245例,对照组190例。就关于围孕期健康状况的关注和围孕期间的产检情况进行调查。

调查结果:①对于孕前检查的不重视:孕前检查是反映围孕期保健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一般情况下,准备怀孕的妇女应该在孕前先做一个全面的检查,在停经10多天后应该去测试有无怀孕,若已确诊怀孕应在早孕期间进行系统全面检查1次。接受孕妇学校教育得分高于对照组孕产妇平均得分,提示对照组孕产妇缺乏对围孕期保健知识的了解。教育组有超过半数的孕妇早孕期检查次数1次以上,而对照组早孕期间检查比例9.5%,相比较而言,教育组的围孕期保健要好于对照组。②对于健康教育的不重视:调查中,很多孕妇以自己一个人到孕妇学校上课不方便、早晨起不来或者还在忙碌工作为借口,但她们不知道,健康教育及孕前检查可降低高危妊娠发生率妊娠到分娩整整10个月的时间,整个孕期生活情况都与母婴双方的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③对于围孕期饮食的不重视:很多围孕期妇女在调查中表示,平时在饮食方面不是很重视,跟平时一样,还有一些孕妇却在围孕期间得到了过分的“优待”,因为家中有人对其静心照料,饮食方面存在营养过剩等问题,殊不知这些不科学不合理的饮食习惯也会带来一些隐忧。④对于丈夫的健康意识存在误区:调查中发现,有部分围孕期妇女虽然认识到了自身的健康对于胎儿的重要性,但是往往忽视了丈夫的作用。有70%的围孕期妇女表示,夫妻双方在准备要孩子的期间,并没有提前半年让丈夫戒烟戒酒,确不知培育一个健康的胎儿是需要双方共同的努力和健康。

围孕期保健的几点建议

针对上述不女对于围孕期的错误认识和淡漠这一知识的现状,根据近几年的工作总结了如下几点建议。

重视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及医院的宣传: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及医院在整个围孕期教育的过程中,应该能起到比较好的积极作用,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及产科医生是在整个围孕期过程中与产妇交流比较多的医生。如果能从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及医院.妇幼保健机构入手,做好围孕期保健的宣传作用,那么围孕期教育引导的工作会更加顺利。围孕期妇女的保健及健康教育主要以准备怀孕的和怀孕早期的妇女为服务对象,在孕前、早孕期间对其进行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使她们掌握有关孕前保健、孕期生理、心理和保健知识,促进其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顺利渡过围孕期。

重视围孕期管理网络的辐射力量:针对调查中有不少是外来流动孕产妇的现象,应该切实加强网络围孕期保健管理。健全管理网络围孕保健管理首先是领导重视,以人为本进行管理,针对高危因素,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解除高危因素,而不是首先考虑经济条件。此外,围孕期保健管理能提高孕期保健质量,必须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上级妇幼保健人员定期下基层指导,对怀疑的高危孕产妇重点识别、诊断并指导。卫生部门把围孕期保健管理制度及有关文件汇编成册,人手一册,同时抓好孕产妇保健知识的培训,认真办好孕妇学校。

篇9

20世纪30年代,美国健康教育专家鲍尔提出了,“健康”是人们身体、心情和精神方面都自觉良好、精力充沛的一种状态。1988年,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博士提出了,健康并不代表一切,但失去了健康,便丧失了一切。同年,学者华林斯基提出了“立体健康观”,比较全面地解释了健康的现代概念,并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将“道德健康”纳入健康概念之中,认为健康的人应当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2.对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教育理念的再认识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于学校开展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性作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的教学总目标中指出,体育与健康教学要促进学生的身体形态和生理机能的发展和对自然、社会的适应型及应变能力;使学生增进健康、抵御疾病;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使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懂得体育在个人发展中的意义与作用,以及体育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价值,养成健康的身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使学生学会运用体育等手段增进健康;使学生掌握一项或几项运动技能,并能积极参与团队活动和比赛;提高现代现代体育意识,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能够把健康与生存、学习、生活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提高对体育的兴趣,即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和竞争,提高欣赏水平,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使学生加强人际交往,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培养团队精神,正确对待个人和集体、成功和失败,能够与同学友好合作。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它具有鲜明的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它对于提高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劳动者,具有重要作用。

新课程明确强调课程的社会价值和本体价值的整合,学生和文化的整合,学科和文化知识、技能及能力的相互整合,学生认知发展与情意发展的整合。它提出四个基本理念: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新课程标准把“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以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为总体目标,满足未来社会对人的体育素质和健康要求。

(2)激发兴趣,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新课程重视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从学生的动机、需要、兴趣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把体育课上学习的内容真正作为日常锻炼身体的手段和方法,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3)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体现。它说明了新课程基本理念的明显特征是以学生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要求所有学生都能获得全面发展。

(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体育与健康课程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从保证每一个学生受益的前提出发,充分注意到学生的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并根据这种差异确定了学习目标和有弹性的学习内容,提出有益于学生发展的评价原则。在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方面也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健康发展。

3.健康教育及学校体育开展健康教育的涵义

随着现代社会健康观的转变,健康教育不能只是单纯进行社会宣传,要从根本上区别于一般的教育与卫生宣传,是一种知识的传播,是实现特定教育目的的一种手段。新时期的健康教育是指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觉地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人们形成良好的健康意识、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降低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

健康教育不仅是传授或提供改变行为的知识和技能,使人们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进行自我服务,而且是促进健康氛围的逐步形成,唤起群众同自己不文明、不科学的行为作斗争。健康教育不仅要采用各种方法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并作出合理的的选择,而且应通过宣传争取政府的有效支持。人类的行为与生活方式不是孤立的,而是受文化背景、社会经济状况、社会关系的影响,健康教育已超越医学的范畴,涉及社会的诸多领域,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活动。健康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促使个体或群体改变不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尤其是组织的行为改变,此外还要采取各种方法帮助群众了解他们自己的健康状况并作出自己的选择,以改善他们的健康,而不是强迫他们改变某种行为。健康教育是连续不断的学习过程,人们一方面通过自我学习或相互学习取得经验和技能,另一方面通过有计划、多部门、多学科的社会实践获取经验。

学校体育中的健康教育不是体育教育和健康教育之间内容的简单相加或机械拼凑,而是与其他相关学科进行交叉、渗透或融合而产生的一个新的综合学科。现代健康教育的内涵是“健康不仅指躯体的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在学校体育中实施健康教育是以人的健康的整体性和发展性为特征,使体格和人格相统一促进人的身体、精神、情感、智力充分和谐发展的教育。体育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建立以体育为调节手段的生活方式,注重体育对人的内在影响,在运动过程中追求精神升华和人格的完善,在自我实现、自我超越中达到挑战生活、驾驭生活的目的。

4.学校体育开展健康教育的内容

学校体育实施健康教育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1)身体教育。通过思维活动与机体活动相结合,进行反复的身体练习来掌握科学的身体锻炼方法。

(2)社会意识教育。通过体会体育各项运动中技术战术的相互配合协作来提高个性并完善需要作用于人与社会的支点。

(3)智能培养。促使人在“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下不断进取,完善自我,开发潜能。

(4)心理素质。通过体育运动中所经历的各种喜怒哀乐体验,使其认识事物的各方面来把握自己,并不断地成长。

(5)情绪体验。通过运动中鲜明、强烈的情绪体验,认识和接受自己和他人的情感,学会积极地调节情绪,人能够处于信心百倍、精神振奋的学习、工作状态。

(6)营养方面。营养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源泉,适宜的营养是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的物质基础。糖、脂肪和蛋白质是生物体内最重要的三大营养物质,合理营养对于人体具有十分的保健作用。

(7)卫生因素。卫生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保证,因为任何有生命的个体都必须不断地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物质交换的停止即意味着死亡的到来。学校是青少年学习、生活的活动场所,学校的卫生状况对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和健康成长有直接影响,关系到我国民族健康水平的大事。如:教室的卫生,宿舍的卫生要求,食堂的卫生,以及教育过程的卫生和运动建筑设备的卫生,等等。

(8)自我价值实现。人在体育实践中会认识到,人生的快乐是在自我价值实现过程中获得的。

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他们思想开放、求知欲强、可塑性大、模仿能力强,易于建立巩固的动力定型,他们较易形成良好的行为、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

首先,学校教育开展健康教育主要是通过学校体育和学校卫生两条途径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学校体育由原来的对学生进行“身体的教育”转变为“通过身体而进行教育”,这是一种广义的文化教育(属于身体文化教育),而不是单纯地对学生进行生物改造,即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技术、技能、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体全面发展,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而且将体育作为增进健康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生活、学会创造,促进学生个体的社会化。学校体育健康教育还能使学生主动学习正确地进行体育锻炼的知识,激发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抵制各种不良行为习惯的影响,进而增强防范意外伤害的观念和意识,增强自我保健的意识和能力,降低常见病患病率,提高生长发育水平。

其次,学校健康教育是关于学生身体保养或养护的系统教育。它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掌握生理和心理卫生知识,养成科学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并通过改善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最终达到育人育体的目的。学校体育与学校健康教育两者在以学生身体为对象上是共同点的,前者通过身体的活动达到优化健康的目的,后者通过采用外在手段达到这个目的,都是为保持学生健康服务的。可见体育更为积极、更容易调控。虽然这并不能解决健康教育的所有问题,但学校体育是实施学校健康教育不可缺少和至关重要的载体,它不仅是学校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且是重要手段,其它学科所无法替代。

参考文献:

[1]詹华宁.对健康及健康教育的认识.中国科技信息,2005,(18).

[2]《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试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陈作松.新体育课程的实施对体育教师提出的新要求[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3).

[4]黄敬亨.健康教育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2.

[5]徐维克.学校体育健康教育探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

篇10

1.加强两者之间的整合,打牢一体化基础

在促使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与师德教育一体化的过程中,不能以放弃任何一方为代价,在具体实施中,既要促使两者有机结合,又要体现各自的独特性。我们要以系统论为指导,高度重视系统中的每个组成元素。其实,促使教师师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的根本目的就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如果将教师专业素质作为一个系统,而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师德教育就是其组成元素。因此,在提升教师素养过程中,一方面,我们应该想方设法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不断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密切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切实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确保教师具有积极向上、阳光健康的心理素质,从而为两者的一体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2.注重问题背后的剖析,抓住实质性问题

从师德教育来看,始终要求教师必须具有理想高尚的人格魅力。但是,理想与现实总有一定差距,这种差距的存在就是引发教师心理问题的根源所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只关注教师的师德问题,而缺乏对教师心理健康予以必要的关注,以致对教师的行为无法做出准确的评价。将很多属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深层次问题简单地看作是师德问题。如,对于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问题,简单地归结为师德问题,而没有分享现象背后隐藏的本质。从体罚学生来看,与教师的心理健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有的教师往往处于巨大的压力之下,长期生活在焦虑忧郁之中,不善于自我心理调节,久而久之,就会不自觉地将心中的不满发泄到学生身上,转化成对学生的体罚或变相体罚。因此,我们要注重问题背后的剖析,抓住实质性问题,加强对问题所属的区分,不可将师德问题混淆为心理健康问题,也不可将心理健康问题错解为师德问题。

二、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与师德教育一体化的建议

1.注重对教师的人文关怀,不宜拔高要求

在进行师德建设过程中,在承认教师职业特殊性的同时,必须注重以人为本,应将教师作为教育的第一资源。在进行师德教育时,不能拔高要求,对于当前师德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可以提出一些阶段性的师德行为底线要求。如,提出不准乱收费、不准组织有偿补课、不准体罚、驱赶差生等具有较强操作性的要求,从而规范教师的职业道德,不断提升师德水平。从心理健康方面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社会提出的要求是教师师德建设追求的方向,但不可作为普遍性的衡量评价标准。在中国古代,甚至将教师提高到与天地君亲同等的高度,这种对教师的期望是过高的,没有把教师看成一个平凡的人,而是看作了“神”,忽视了对教师的人文关怀,缺乏对教师在物质、心理等方面的正常需求。其实,对教师的人文关怀与学生的发展一样重要。我们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关怀,及时帮助教师解决心中的疾苦,为教师排忧解难,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使其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也应该高度重视自己的身心健康,不宜提倡带病工作,而应该将教师的健康放在首位。只有让教师保持身心健康,才能使其更好地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做出更多的贡献。

2.以心理健康教育为突破口,优化师德建设

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必须从社会、学校和个人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宏观的社会层面的支持是教师工作的保障。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对其有一个较公正的认可。二是学校要努力为教师营造和谐的内在环境,主动为教师排忧解难。三是面对心理压力,不能怨天尤人,应以实际行动进行自我调节,积极寻求问题解决办法。教师要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对学生的了解、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全面充实和提高自己。

篇11

湖北省谷城县紫金镇卫生院,湖北襄阳 441700

[摘要] 健康是人们保持正常生命体征的状态。全国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工作中,在预防传染病传播等方面,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占据有重要的地位。该文主要通过分析目前我国基层医疗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的现状,对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内涵作出阐述,分析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的重要性,提出基层医务人员做好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的意见,为我国基层医疗的健康事业提供参考,对促进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指导性建议。

[

关键词 ] 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基层医务人员;应用

[中图分类号] R19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2(c)-0134-02

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就医观念及就医心理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对健康的追求、对疾病的预防以及对健康知识指导的需要[1]。健康是人们保持正常生命体征的状态,以人为本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我国的基层医务人员,按照全国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工作的规范和相关要求,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和健康促进实践,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2]。该文从我国基层医疗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的现状、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内涵和重要性以及如何做好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方面,做一个综述。现报道如下。

1 目前我国基层医疗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的现状

1.1 对健康教育工作不够重视

我国的基层医疗条件和医疗水平相对落后,人们的健康观念和意识不强。因此我国基层的医疗单位,尤其是乡镇和村卫生室等对健康教育工作不够重视。一方面,基层医护人员不能完全理解健康教育与健康行为之间的关系,紧紧停留在相关疾病的治疗和护理上,缺少与患者或者群众进行健康知识的沟通和交流;另一方面,资金投入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健康教育和教育促进工作的进行和开展。

1.2 基层医务人员的健康教育工作模式较为落后

基层医务人员进行健康教育的主要工作人员为临床护理人员,临床护理人员大多没有经过全面和系统的健康教育理论培训,对健康教育理论认知不够清晰,觉悟能力较低,不能适应健康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在工作模式上,参照较为落后的早期健康教育模式,局限于按病种照本宣科的进行卫生知识宣教,达不到改变健康行为等健康教育的根本性目的。

1.3 开展健康教育的管理机制不够健全

基层医疗单位开展健康教育的管理机制不够健全。一方面,体现在基层医疗单位缺乏专门的机构进行管理。各级各类健康教育机构及社会各部门对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的职责任务和管理职责不明确,使得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难以落实和开展;另一方面,基层医疗单位开展健康教育的具体过程和细节不够规范。由于没有健全的管理机制、先进的工作模式和一批高素质的医护人员队伍,则使得在具体开展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不规范和不专业的情况[3]。

2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内涵和重要性

基层医务人员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也是公共卫生服务的一项基本职能。健康教育是指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健康促进是指个人与其家庭、社区和国家一起采取措施,鼓励健康的行为,增强人们改进和处理自身健康问题的能力[4-5]。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在基层的医疗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是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的有效途径,促使个体或群体改变不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能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其次,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能够稳定医患关系,促进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信任,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水平,使得医患关系得到升华。再次,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体现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以公共利益为基础的基本原则,按照全国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工作的规范和相关要求,组织相关的部门和机构制定有效的政策和规范准则。

3 基层医务人员做好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的措施

有效的进行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基层医务人员必须拥有强烈的使命感,转变基层医务人员健康教育的理念,提高健康教育意识。从根本上帮助患者和社会群众改变不正确的健康行为,提高健康教育意识。相关的单位和部门要注意培养高素质的专业队伍,加强对基层医务人员健康教育培训,切实做好患者教育和社会性宣传教育。具体来说,有如下几个方面。

3.1 制定健康教育工作规划,规范健康教育模式

有效的进行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首先应重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工作内容及其重要性,相关的机构和部门要落实好监督和管理方面的职责,督促基层医疗单位进行健康教育工作模式改革,制定健康教育工作规划。按照先进的健康教育医疗模式,基层医护人员合理科学地安排工作程序,有效果地进行健康教育。按照健康教育是否具有普遍性,可以选择进行经常性健康教育或应急性健康教育。按照健康教育的群众基础和实际情况,设置不同的健康教育和教育促进等实际方案和措施[6-7]。

3.2 转变基层医务人员健康教育的理念,提高健康教育意识

有效的进行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另外一个重要的措施是转变基层医务人员健康教育的理念,提高健康教育意识。基层医务人员只有摒除以前的落后思想,积极地转变健康教育的理念,才能提高健康教育的意识。具体来说,基层医护人员应该积极改变工作观念和工作形式,采取适当措施加强学习与修养,提高医务人员自身健康教育理念,并且将这些理念渗透到自己的医疗活动中。作为医务人员不论采取那种理论开展健康教育,都应在了解上述理论的基本内涵和适用范围后,提高健康教育意识,传播卫生保健知识,帮助患者和社会群众重新建立起有易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

3.3 培养高素质的专业队伍,加强对基层医务人员健康教育培训

专业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的开展,离不开一批具有专业知识和专业素质的高水平队伍。因此,基层医疗单位在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一方面,要注意积极引进适合健康教育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要对现有的基层医疗人员进行继续教育或者组织各类培训等方式,来提高基层医疗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水平。通过培训,加深基层医护人员对国内外先进的健康教育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主动学习先进的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医务人员具备解决健康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专业能力。并且能够了解不同人群不同阶层的健康需求,从而针对性地实施健康教育和教育促进工作。。

3.4 做好患者和社会群众的健康教育和教育促进工作

健康教育工作应该包括疾病的预防治疗、传播卫生保健知识、心理卫生教育以及健康相关行为干预等内容。比如,在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在医院的门诊和住院部,设置字幕墙或者宣传单,对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中的一些易发传染病做出知识宣传和讲解,并提醒注意事项。在面诊患者时,基层医护人员应该也要注意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包括告知疾病的相关知识、用药注意事项、饮食保健等健康教育内容,提醒患者注意健康行为,纠正患者的不良行为并进行干预,促进患者健康行为的形成。另外,对于社会群众的健康教育和教育促进工作,可以以黑板报、校报、宣传栏、广播站为载体[8],通过一些自我保健的健康教育宣传来实现,帮助社会群众掌握必要的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提高社会群众自我保健意识与自我保健能力,达到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目的。

4 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基层医疗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的现状还存在诸多问题,情况不容乐观。根据我国对健康教育专业单位和机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的规范和相关要求,基层医护人员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是一项长远持久的工作。基层医护人员应当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和健康促进实践,重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工作意义和内容,拥有强烈的使命感,从根本上帮助患者和社会群众改变不正确的健康行为,提高健康教育意识,注重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培训,切实做好患者教育和社会性宣传教育,达到改变健康行为等健康教育的根本性目的。强化相关健康知识和疾病预防技能传播,促进健康行为,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

参考文献]

[1]许刚柱,侯亚娟,田万春.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问题与思考[J].河北医药,2008(9):1408-1409.

[2]张俊祥,李振兴,田玲,等.我国健康产业发展面临态势和需求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1(2):50-53.

[3]石文惠.新形势下对基层医务人员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考[J].中国健康教育,2011(5):393-397.

[4]Rebecca A Brey, Susan E Clark, Molly S Wantz. This Is Your Future: A Case Study Approach to Foster Health Literacy[J].TheJournal of School Health,2008(6):351-355.

[5]Martyn John Binnie, Brian Dawson, Mark Alexander Arnot et al.. Effect of sand versus grass training surfaces during an 8-week pre-season conditioning programme in team sport athletes[J].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2014,32(11).

[6]秦宇荣.浅谈对医务人员进行健康教育培训的重要性[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21):50.

[7]Joske Nauta, Willem van Mechelen, René H.J. Otten et al.. A systematic review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school and community-based injury prevention programmes on risk behaviour and injury risk in 8-12 year old children[J]. Journal of Science and Medicine in Sport,2014,17(2).

篇12

[关键词] 健康教育;护士工作;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3(c)-0141-04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疗卫生工作者将工作重心从“疾病”转移到了“患者”,这就要求医务工作者及医疗机构需要满足患者生物、心理及社会方面的需求,达到患者满意的状态。患者满意度是评价医院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实现患者满意是现代医院追求的目标。患者满意度是指人们由于健康、疾病、生命质量等各方面的要求而对医疗保健服务产生某种期望,基于这种期望,对所经历的医疗保健服务情况进行的主观评价[1]。现今社会,医疗市场竞争日趋巨大,患者满意度已经成为医疗卫生系统高度关注的问题,如何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工作满意度,也成为了各大医院护理部面临的重要问题。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我院)内科在护理工作中应用自制内科住院患者健康教育评价表,对提高患者满意度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取2010年10月~2011年9月我院内科住院患者380例,其中,男206例,女174例,住院时间1周以上。入组条件:无意识障碍;无视力、听力、语言沟通障碍;无精神疾病和心理疾病患者。

1.2 评价标准

制订病房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根据患者护理工作满意度量表[2]和我院实际情况制订《病房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由主管护士指导患者或家属在最符合自己想法栏目内打“√”选择评价内容。该表由14个子条目组成,其中前13个条目为半结构性问题,结果分为3个等级:满意、较满意、不满意,满意度=(满意+较满意)/总人数×100%第14个条目为开放性问题:最满意和最不满意的护士,表扬与意见、建议。应用该表对内科住院患者出院当日进行病房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

1.3 方法

1.3.1 制订健康教育评价表

根据我院内科住院患者实际情况和特点制订《内科住院患者健康教育评价表》(图1),对患者入院第五日及出院当日进行调查考核。经考核,评价等级为B、C、D级患者,由主管护士当日再次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出院后1周电话随访。

1.3.2 加强健康教育护理管理

1.3.2.1 加强护士的规范化培训 由各科护士长组织,对本科护士统一进行健康宣教知识培训。同时加强护士人文素养、沟通能力、法律法规等的培训,每个科培养1~2名专门的健康管理师。

1.3.2.2 建立床头健康宣教卡及专科健康教育手册 ①将健康教育的内容归纳在卡片上,置于患者床头,主管护士每完成一项在其后面打“√”。②将每个科室专科疾病的健康宣教内容整编成宣传册,护士人手一本;并在每个病房进门左手侧墙壁悬挂一本,由主管护士指导患者进行学习,同时方便患者随时学习有关疾病的健康教育知识。

1.3.2.3 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健康教育宣教 对低学历、低龄、高龄、记忆力差、病情重的患者采取有效宣教措施。①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宣教,避免使用专业术语;②宣教内容的深度不宜过高;③运用生动形象的举例表达宣教的内容;④采用工休会的形式,集中进行安全知识、规章制度等的宣教,2次/个月;⑤加强在晨晚间护理、各项治疗操作时的个性化重复宣教,以加强患者的记忆;⑥加强对患者家属的健康宣教。

1.3.2.4 加强督促指导 护士长及责任组长加强对主管护士的健康宣教工作的督导、检查,了解患者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和主管护士健康宣教知识的深度,并有针对性地对主管护士的宣教工作进行指导,进而提高护士的宣教工作能力。

1.4 健康宣教评价

对内科住院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宣教到位评价等级分为A、B、C、D四个等级。患者或家属完全掌握为A,部分掌握为B,未掌握为C,未宣教为D。未按时宣教,超过1 d为B,超过2 d为C,未宣教为D。总分100分,90~100分为“A”,80~89分为“B”,60~79分为“C”,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完成统计,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四个季度内科住院患者健康教育知识掌握度和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统计分析表明:随健康教育知识掌握度的提高,内科住院患者满意度也得到提升。见表2、3。

3 讨论

3.1 患者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得到提高

健康教育模式是指个体为维持或促进健康、达到自我满足、自我实现而采取的行为与信念防止,包括疾病知识知晓程度、健康知识掌握程度、规范用药、不良生活行为改变几个方面的行为,健康教育模式对人们的健康状况有重要的影响[3-4]。因而护理服务工作中健康教育的实施及效果尤为重要。每个科护士长指定主管护士作为患者的健康知识指导者,让其评估不同患者切实存在的问题,让不同的患者接受有针对性、有价值的健康指导。定期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实施评价考核,能够及时发现宣教内容存在的漏洞,了解健康教育的效果。对健康知识掌握不牢或未掌握的患者采用个性化宣教,加强其记忆,从而提高患者对健康教育知识的掌握程度。表1调查结果表明,随着健康教育的加强,患者健康教育知识掌握度明显提高。

3.2 患者满意度得到有效提高

Junya等[5]研究也证实了患者的满意度与医务人员特别是护理人员的友好、关心有很强的相关性,这与中国人注重情感有关,所以医院应进一步提高医务人员的主动服务意识,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改善医患关系以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在临床工作中,主管护士通过不定时、多次、重复、个性化地为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和及时、有效的沟通,解决了患者的疑惑和顾虑,满足了患者提出的合理要求及建议,避免了患者的不满、埋怨等,同时患者获得了疾病的治疗和保健知识,能信任、尊重医护人员,治疗依从性增加,和谐了护患关系,减少了不必要的纠纷。表2调查结果表明:随着患者健康教育知识掌握度的提高,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

3.3 护士健康宣教的主动性增强

应用该调查表以来,护士长和责任护士对主管护士的健康宣教工作进行督促、指导,并应用健康教育评价表考核评价。同时对主管护士健康教育工作实施奖惩制度,考核结果与绩效奖励、年终评优等挂钩。建立制度,保障落实,将此项工作列入常规护理职责中,明确规定责任护士对入院患者有人性化健康教育的责任和义务[6],促使主管护士养成了主动为患者进行健康宣教的习惯,病房内健康教育覆盖率达100%。

3.4 护士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得到提高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在法律和自我保护意识不断提高的同时,对服务和保健意识也不断提高,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为严峻的考验[7]。这对护士的综合能力(包括职业素养、理论水平、技操能力、服务态度等)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护士不断地去学习,去总结,去提高,才能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进而提高护理质量。护士自身通过参加不同方式的学习,提升了专业理论知识及技能水平,为患者作健康教育时受到患者的肯定、信任与尊重,其成就感和自身满意度得到提高。健康教育评价表的应用,让护士可以分阶段、有条理地全面地为患者进行健康宣教,避免了传统健康教育的盲目性和片面性,避免了患者盲目的呼叫与询问,节省了工作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护理满意度是患者对医疗服务质量的最终评价指标之一,能够得到较理想的患者满意度是医疗改革的最终目的[8]。随着优质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健康教育成为了提高患者对护士工作满意度的有效途径。健康教育满意率直接影响到患者对护士技术水平和服务态度的满意率[9]。同时,有效的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治疗疗程,降低复发率,减少合并症等,进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0]。我们应结合自身经验和科室的特色,通过认真落实护理工作的每个环节,切实做好患者健康教育工作的加强和改进,从而达到为患者提供满意服务、提高护理质量的宗旨。

[参考文献]

[1] 蔡湛宁,陈平雁.患者满意度的概念及测量[J].中国医院统计,2002,9(4):236.

[2] 冯志英,王建荣,张黎明,等.住院患者护理工作满意度量表的研制[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1):63-65.

[3] Csaba BM. Anxiety as all independent cardiovascular risk [J]. Neuropsychopharmacol Hung,2009,8(1):5-11.

[4] 张责瑾,陈晓洁,乔艳华.164例孕妇孕期健康教育效果分析[J].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12,23(2):146-147.

[5] Junya T,Yuichi I. Effects of patient demands on sat-isfaction with Japanese hospital care [J]. Inter J for Qual in Health Care,2000,(5):395-401.

[6] 刘玲,蒋桂芝,付文惠,等.健康信念模式在难治性消化性溃疡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2):10-12.

[7] 温贤秀,孟宪东,杨俊华.优质护理服务对护理科研工作的推动作用[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1,8(6):264.

[8] 刘伟,李君荣,刘静,等.影响医疗服务满意度评价因素初步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2,5(11):883-884.

[8] 金丽芬.健康教育提高护理满意度的重要因素[J].实用护理杂志,2000,16(6):55.

篇13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168-01

虽然我国对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落实的很到位,但是人口基数大也是客观存在的一个问题,而且随着近年来我国逐步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这一问题也被更加的放大了。其次,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较之以前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包括各种环境因素在内的一系列原因,导致了现在各种慢性病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根据卫生部2009年2月27日公布的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2008年居民慢性病的患病率达到22%,以此推算全国大概有超过2.5亿人的饱受慢性病的折磨,而且这个数字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多。

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慢性病具有高发率,因此,除去常规的医疗手段以外,有效的控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的特殊意义。例:在以社区为单位的慢性病管理上,通过深入社区、步入患者家庭将相关的专业知识传递给患者及其家属,提高患者及家属对慢性病的正确认识以及掌握基本知识,这样也能最大限度的早预防、早治疗,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并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1 可采用的方法

1.1 群体教育。在社区内建立健康教育讲师团,由社区组织派有关专家到居民区对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进行讲解,指导他们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相关知识并在实际生活中有效运用。

1.2 小组教育。将不同慢性病患者分为各自不同的小组,确定组长,由组长组织其小组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活动,通过病友之间的直接交流,对患者的影响应该说是最为深刻的,与此同时辅以专业的讲座,往往能够取得较好的成果。

1.3 有针对性的指导。社区医生或者志愿者定期到社区内及时了解每位病人的具体病情,对病人进行一对的有针对性的指导,纠正其在自我康复治疗过程中的不科学不健康的行为,有效控制病情。

再者,医生在坐诊时对来访的病人进行健康指导及有目的的心理辅导。尤其是针对年龄较大的高血压患者:注意情绪上的控制,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避免大喜大怒;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有选择性的参加社区活动。为病人提供一个有科学依据的正确用药方法和正确的生活方式。

其次,通过电话访问、家庭拜访的方式,定期对病人进行全方位的适时指导。例如,对高血压患者每月或半月测量一次血压,对糖尿病患者测量血糖,及时了解病人的身体状况和生活状况,根据实际情况对病人的行为进行科学的引导和干预。

1.4 进行各种健康宣传和教育。充分利用社区内的板报、报栏等公共设施,根据不同的气候、季节、宣传日进行宣传,定期更新宣传内容,为居民及时了解防病信息提供便利,扩大宣传范围,让社区的居民在无意识中就提高了自我保健意识。

2 建议与意义

通过对社区慢性病人开展一系列的健康教育可以看到,居民的健康意识有了明显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慢性病患者朋友意识到,不科学的生活方式是导致常见慢性病的主要诱因;他们利用平时通过社区教育学到的知识进行自我监测、科学的搭配膳食、积极的参加各项活动;绝大多数已经养成了“大病去医院,小病到社区,无病要保健”的科学观念,不仅有效的节约了医疗费用而且保护了他们的健康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以社区为基础单位展开的健康教育对于慢性病防治和干预的措施,其成效是显而易见的。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采取以下措施:

2.1 与政府挂钩。由于慢性病的诱因往往不是单一的,这些因素涉及个人行为、生活方式、社会经济、环境、遗传以及卫生保健等各个方面,因此,人民的健康问题绝不仅仅是卫生部门一个部门的工作,而应该由多个政府部门共同承担号召全社会共同参与,让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员广泛参与其中,认识到增强社区健康意识和自己的健康也是息息相关的。通过与更多政府部门挂钩方式,其长远的意义就在于容易让更多人形成一种关心社区健康,人人参与到社区健康活动中来的优良社会风气。

2.2 加强社区内相关才人的培养。我国的社区服务相比于发达国家来说,起步相对较晚,其完善程度也相对较低。单从社区慢性病教育这一块来说,大多数社区都是采用直接从医院请来相关医护人员,这样的效率相对从内部直接开发要小的多。因此,为适应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必须对社区义务人员进行持续、有效、专业的岗位培训。对于这一点来说其意义在于,提高社区区域内人员的专业医务知识不仅能够应该一系列突况,对于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3 加强社区内卫生服务团队的建设。社区内部的卫生服务团队兼具了医疗、预防、保健等多项服务功能,他们往往都是以单个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作为活动范围,对患者的综合情况相对了解较深,同时与社区病人的交流关系特更为和谐。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团队的建设,使团队成员将居民的健康为己任。其意义在于对我国的基础医疗设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篇14

【关键词】儿童糖尿病 健康教育

儿童糖尿病是严重影响儿童健康的全身代谢性疾病。由于此病是慢性终生性疾病,且病情不稳定,易于波动,需要终生胰岛素治疗和饮食控制[1],因此医护人员需与患儿及家长密切配合,加强对本病的管理和监控。使患儿在疾病状态下保持良好的健康水平,减少和控制并发症的发生。

1 对象及方法

1.1对象 我院儿科自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共收治糖尿病患儿35例。均符合WHO儿童糖尿病1型标准。其中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龄在3~14岁。患儿家长35位,年龄在24~65岁,其中小学文化程度8例,初中文化程度7例,高中文化程度10例,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10例。

1.2方法 收集患儿资料,了解他们的具体情况。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教育计划,采用多种形式,如通过小授课、发放健康教育小手册、宣传栏及个别交谈方式、宣传示范技能训练等形式,使其患儿及家长通过不同的途径获取相关知识。

2 健康教育的内容

2.1胰岛素治疗 儿童糖尿病需要终身胰岛素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不同的病情制定相应的胰岛素治疗方案,讲解胰岛素的作用、副作用,胰岛素保存的正确方法,并按医嘱正确使用胰岛素用量、注射部位及注射时的注意事项。强调低血糖的识别、预防和处理。

2.2饮食控制 根据病儿的具体情况,使所吃食物的总热量和食物的结构合理,把体重控制在标准范围内,稳定血糖,恢复体力。

指导饮食控制遵循的原则:(1) 总热能合理;(2)三大营养素比例适中;(3)钙和维生素B、C、D及膳食纤维充足;(4)限制单糖;(5)规律进餐。指导饮食控制的注意事项:(1)预防低血糖;(2)尽可能多地了解一些营养知识[2]。

2.3运动疗法 了解运动疗法在治疗中的意义。运动可促进血糖的利用,促进血液循环,保持肌肉组织的活性和弹力。掌握运动的具体方法、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如:运动一般在餐后1h左右进行,避免在药物和胰岛素作用高峰期运动,以免引起低血糖反应。并告之运动前后可适量加餐或减少胰岛素用量。重视运动后身体的感觉,如出现头晕、无力、出汗等应立即停止运动。

2.4防止感染 糖尿病患儿日常生活应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皮肤的破损,坚持定期进行身体检查,特别是口腔、会阴的检查,建议患儿每天坚持用温生理盐水早晚漱口,勤洗澡、勤换衣。预防口腔及泌尿系感染。对于发生肛周炎者用洗必泰洗肛周及会阴。室内要定期消毒,经常开窗换气,保持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避免与感染性疾病的患儿接触,拒绝有感染性疾病的探视者进入患儿居室。

2.5心理护理 儿童糖尿病为慢性代谢性疾病,冗长的病程不仅给患儿带来生理、心理改变的精神压力, 同时他们还要应对与同龄健康儿童一样来自学习、生活挑战带来的压力。这些压力不利于疾病的治疗及康复。故消除他们的消极悲观、恐惧心理,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十分重要。

2.6血糖监控 儿童糖尿病的血糖水平波动大,易发生低血糖,低血糖会影响儿童和青少年的大脑的生长和发育。因此,依据严密的血糖监测,及时调整胰岛素剂量.饮食量及运动量,定期进行全面身体检查,能有效预防低血糖。

3 结果

接受健康教育后的35例糖尿病患儿,在正确运用胰岛素、饮食控制、加强运动、防止感染发生、血糖监控等方面均得以改善。此结果显示,只有采取形式多样、易懂易学的宣传教育,才能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健康教育体系,才能真正达到健康教育的目的,最终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4 讨论

医院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和医学进步的必然产物,也是医院由单纯的药物治疗服务向预防、治疗、护理、康复的一体化保健服务的以“患者为中心”模式转变的重要手段[3]。国内外糖尿病的治疗均以宣传教育为首选。对以上35例糖尿病患儿及家长,我们通过小授课、发放健康教育小手册、宣传栏等方式宣教,使他们认清糖尿病的性质和危害,树立起坚持长期不懈治疗糖尿病的决心。结果显示,健康教育使患儿及家长认知行为发生改变,有良好的遵医行为,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自身的管理和监控,有利于糖尿病患儿血糖稳定,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保持小儿正常生长发育。此外我们感受到,首先懂得关爱患者,平等的对待他们,取得患儿及家长的充分信任,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对于我们指导糖尿病的治疗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 考 文 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