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标准农田的特点范文

高标准农田的特点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0:36:2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高标准农田的特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高标准农田的特点

篇1

关键词:因地制宜;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中图分类号: F30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08-07-1

1因地制宜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的重要价值

高标准基本农田指的是,在特定时间内对土地整治创建后,形成的稳产高产、集中连片、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并且和当前农业的生产方式、经营方式相匹配的基本农田。因地制宜建设标准基本农田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有效防治水土流失的有效手段

因地制宜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是对田、村、林、水、路等实现综合整治,整体推进交通、村、交通等的改造,以稳产高产、抗灾能力、设施配套、生态良好作为基本目标,是科学控制水土流失的最佳措施。在经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后,农田基础设施改善力度将进一步提升,对水、肥料等农业资源进行全方位的配置与科学利用,有效控制水土流失。

1.2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与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提条件

因地制宜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将对土地进行大规模整治活动,最基本的要求由于制度分割、自然分割,出现的零星耕地,再将其建设成连片集中土地。为了从根本上推动该优势,并强化农产品基地建设,提升商品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实现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农民增收,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与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在高标准基本农田这一平台来实现。

2 因地制宜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的策略

2.1 明确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原则

2.1.1科学布局,做好规划的原则 创建高标准基本农田,要做好布局、规划工作。也就是对土地利用进行全面规划,解决基本农田存在的问题,将基本农田形成大板块,确保基本农田向集聚化方向发展。特别是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重点应确立为基本农田集中区。

2.1.2 坚持因地制宜原则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需要从各个区域特点出发,不用地区治理的重点也是不同的。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需要做到因地制宜,进行差别化建设,根据平原、丘陵平原的差别,来进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2.1.3 实现数量、质量与生态的有机统一 基本农田在耕地中是精华,必须保障其数量,与此同时,还需要确保粮食能实现增产、稳产,从根本上提升质量等级。耕地质量既包含生产能力,还包含耕地本身的生态健康情况,包含了土壤基本情况,又包含水、作物、大气等形成的质量情况。

2.2 建立新的工作机制,完善相关制度

2.2.1 建立新的工作机制 对各级党委以及政府在实行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起到组织作用、先导作用,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建立由水利、国土、交通等部门牵头组成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组。对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还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积极鼓励农民参与其中,形成社会合力,采取实地调研、座谈会等方式,创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一体化工作机制。

2.2.2 完善相关规章制度 参照《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建立适合当地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还应该从区域特点出发,制定与实际相符的高标准基本农田质量建设标准,推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实现有序进行。

2.3 多渠道融合资金,完善监管力度

2.3.1 多渠道融合资金,将相关资金实现聚合,形成集中投入,保证农田质量 当地政府需要从新增加的建设用地中提升资金比例,将其作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专用费。还需要积极探求市场化模式,引入民间资本。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完成后,土地实现连片式发展,易推动土地实现流转,可以充分从这一优点出发,积极引进民间资本,并且在投资人注入资金前,和当地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建成后再进行流转,并且在流转费方面进行必要的优惠。

2.3.2 还需要加强监管力度 首先,创建高标准基本农田监督管理体制。制定高标准农田监督管理基本办法,确定监管机构和管理基本职责,对管理程序进一步规范,对高标准基本农田项目进行规划、立项、工程实施等进行专门监管。其次,创建高素质的监督管理队伍。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实际出发,创建监督管理队伍,对基本农田进行监督,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立动态监测系统,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动态进行监测,创建信息公开和情况通报制度,接受社会监督。

3 结语

总之,因地制宜建设高标准农田对保障与推动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来讲意义重大。为此,在充分明确因地制宜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的价值基础上,确立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原则,建立新的工作机制,完善相关制度,多渠道融合资金,完善监管力度等策略,提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水平,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小康社会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庄六孝.基本农田建设是首要任务——江苏省金坛市落实科学发展观思考[J].中国土地,2008(09).

[2] 郭培才.整合资源 规模推进 推动基本农田建设迈上新台阶[J].陕西水利,2009(02).

篇2

关键词:耕地治疗;农田建设;标准;综合整治

耕地综合治疗的高标准主要就是指通过一定的配套设施,采取科学有效的农田建设举措,集中、连续的形成一套完整的耕地治疗体系,旨在提高耕地的抗灾能力、改善农田经营方式,提高产能。我国是农业大国,农田耕作历史悠久、耕作经验丰富,但是对于农田建设的高标准耕作研究尚且不够完善。如何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现状,结合先进技术和经验制定详细标准促进农业科技发展是研究的主要目的。[1]

一、高标准耕地治疗的基本概念

所谓的高标准耕地综合治疗是指在传统农田建设基础上强化建设条件、建设要求等内容,侧重于不同区域的具体农田改进办法。在综合建设过程中,要考虑到耕地本身的区域性、适应性,根据土地条件的优良,完善基础设施,综合提高耕地质量。制定出的具体实行办法,要考虑到是否科学可行,要保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基本权益,有针对性、有导向性的开展农田建设、整治。

耕地的保护是从数量到质量的双重保护,农村耕地的基本整治是要保证高产和稳产,维护生态平衡,提高抗灾能力,运用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积极实现耕作方式的创新性改革。耕地综合治疗要保证高标准,对于农田质量要划分等级,按耕地的优、良分布,这是对于耕地区域性整治的质量要求,说明基本的农田建设要努力实现高标准、高要求,落实好土地的灌溉、排水工程等,预防病虫害和自然灾害等,实现科学化管理和机械化生产,满足规模生产的要求。[2]

二、耕地综合治疗标准下基本农田建设的研究方法

指标考察。研究区域内土地的地形、地貌,结合气候、水文和土壤的基本特征,对耕地的总体生产力水平进行等级划分、评定。首先从构建评价体系着手,考察因素要从土地质量、生态水平双重方面进行,提高质量、稳定数量,保证生态景观良好。总体来说,高标准建设农田,一方面要考虑到耕地的生产条件,另一方面要考虑到是否能长久可持续的发展,这是高标准要求下农田基本建设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综合判定。在农田内部指标核查中,考虑到农田基本自然特征的差异性,主要考察方面要从耕地的土壤湿度、土层深度、有机质含量和整体土地质地入手,测定PH值。这些因素对于基本的农田建设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根据研究指标得出结论后,可有根据当地生产特点实施土地生产、保护机制。保证灌溉率、做好排水工作、完善道路的通达度,科学、合理地安排生产活动,促进经济效益的增长,进一步为基本农田建设提供保障。除此以外,主导农田高标准建设的因素还包括当地的人均生产总值、城镇化程度和人口规模等。指标的综合判定一定要遵循全面性和独立性。[3]

三、基本农田建设研究结果分析

耕地的自然生产水平主要是由自然质量条件决定的,耕地自然质量等级可以按照评价值进行划分,等级靠前的耕地质量水平较高、自然条件优越,耕作没有太大的限制因素,应当作为农田建设的有限选择区;水平较低一级的耕地该是自然条件一般,主要会受土层厚度、土壤肥力等因素影响,可能还会有轻微的土壤盐渍化。这种等级的耕地一般灌溉设施较差,应该是建设高标准农田体系中重点建设的潜力地块。这些可以通过增加土地平整度、改善基础生产实施实现土地的改良和升级,进一步提高农田建设的质量条件。最后,末端评价等级的耕地属于总体水平较次,自然条件没有什么优越性,改造难度系数较大,同时各项整治工程实施较难,不适宜建设。[4]

土地的总体质量评价应当综合各要素分析,作出科学计算、判断,同时还要结合农田建设的基本标准和要求作出评价结果,将建设区域划分为重点建设地块和建设潜力性地块。耕地区域建设要控制在风险范围内就还要为一般建设区预留建设地块,保证耕地综合利用和保护。

建设农田保护机制还要优化耕地的基本自然条件,提升总体质量,凸显地块优势。需要优先建设高标准农田项目,结合土地特点,完善基本工程实施。对于稳定性一般、自然质量水平较高的土地要充分发挥其优势,处理好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耕地建设中,要提高土地产能就要可持续利用。例如,山区地块,地形起伏较大,不利于主要农作物的耕作,但考虑到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地区自然条件还是属于较优越,应当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保护机制;对于平原地区的耕地,地形平坦,灌溉便利,水文、土质条件都十分适用于生产活动,因此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把耕地作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重点。[5]

结语:

当前社会经济要求下,要实现农业的大发展、大进步,在关于耕地综合治疗的高标准方面一定要做足调研、做好研究,在农田建设方面积极创新,实施耕地保护政策,落实好耕地数量保护和质量保护工作。在研究数据方面要选取不同区域、不同条件土地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总体评价科学评判等级,作出合理的分析、验证。对于土地的限制性因素要做好控制,对于其优势要充分利用,提高耕地总体生产力水平。重点研究土地的综合情况,多元化推动土地建设工作,始终尊重民心民愿,以长久可持续发展为落脚点,使基本的农田建设实现耕地综合治疗的高标准、高要求。

参考文献:

[1]朱传民,郝晋珉,陈丽,双文元,刘平辉.基于耕地综合质量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J].农业工程学报,2015,08:233-242.

[2]钱凤魁,王秋兵,李娜.基于耕地质量与立地条件综合评价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划定[J].农业工程学报,2015,18:225-232.

[3]钱凤魁,张琳琳,边振兴,牛朋,贾璐,王秋兵.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的耕地质量与立地条件评价研究[J].土壤通报,2015,05:1049-1055.

篇3

落实目标任务,集中力量建设高标准农田。今年在全省实施110万亩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资金和项目向14个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县倾斜,重点在水田或旱改水上下功夫,旱田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优先用于花生、小米、杂粮杂豆以及其他高附加值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种植,实现规模化、集约化。

大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试点。按照全产业链、集成式开发的总体要求,推动土地治理和产业化发展两类项目有机结合,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主,同步进行相应的产业建设,形成“高标准农田+新型经营方式+配套产业”的项目组合一体化建设模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形成农村新业态,探索总结可复制、可推广高标准农田建设新模式,示范引领我省现代农业发展。

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引导金融机构对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信贷支持,大力推进创新投融资模式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试点。鼓励和引导国有农场、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申请银行贷款建设高标准农田,农业综合开发予以贴息或按比例补助。

集中资金投入,打造具有吉林特色的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密围绕市场需求,推动我省农业种植业、养殖业、r产品加工、储藏保鲜和流通服务业转型升级,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适当增加产业化发展项目资金的投入规模,重点在长春市、吉林市等中心城市周边,扶持极具吉林特色的优势项目和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都市农业休闲项目。

篇4

张震① ZHANG Zhen;廖益涛① LIAO Yi-tao

(①天津市测绘院,天津 300380;②天津市西青区房地产管理局,天津 300380)

(①Tianjin Institute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Tianjin 300380,China;

②Xiqing District Real Estate Administration of Tianjin,Tianjin 300380,China)

摘要: 在概述高标准基本农田测绘的基础上,简略介绍了VRS 技术的工作原理,以天津市北辰区西堤头镇高标准基本农田工程测量项目为例,对VRS技术在高标准基本农田工程测量中的应用进行了尝试和探讨,合理分析出VRS技术完全可以应用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工程测量。

Abstract: Based on the overview of the measurement of high-level basic farmland, the operating principle of VRS technology is introduced. This paper takes the measurement of high-level basic farmland project in Xiditou town in Tianjin Beichen District for example to attempt and discuss the application of VRS technology in the measurement of high-level basic farmland project. The result shows that VRS technology can be completely applied to the measurement of high-level basic farmland project.

关键词 : 高标准基本农田;VRS技术;地类;遥感影像

Key words: high-level basic farmland;VRS technology;land type;remote-sensing image

中图分类号:TB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2-0064-03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3S”(gps、RS、GIS)数字测量技术也日益成熟,政府在平时的管理工作中经常要使用到越来越多的地理空间数据,以便于对诸如城市规划等重大工程项目进行决策分析,这些地理空间数据的采集主要采用GPS RTK技术,因此该技术逐渐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的不同领域。在高标准基本农田工程测量中,基于GPS RTK的VRS技术不但能满足精度要求而且能全面提高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现代化水平,具有很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以天津市北辰区西堤头镇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工程测量为例,阐述VRS技术在高标准基本农田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1 高标准基本农田简介

高标准基本农田就是为了高效合理利用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及农用地,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而建设的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定、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的土地。

天津市国土资源部门依据《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试行)》,结合天津市实际情况,编制了天津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基础调查技术方案和建设方案。充分应用卫星遥感影像、土地调查、年度变更调查、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等基础数据,结合社会经济条件、基础设施条件收集与调查,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基础调查及测量。本次高标准基本农田工程测量项目位于天津市北辰区西堤头镇,测区地势平坦,视野开阔,无大的干扰信息,接收GPS信号的能力强。基于这些特点,在该测区直接利用VRS技术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工程测量工作。

2 VRS技术作业原理及应用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工程测量中的技术路线

2.1 VRS技术作业原理

GPS RTK测量技术于20世纪90年代出现,其原理是根据载波相位观测值的载波相位差分技术,实时提供测站点在指定坐标系中的三维定位结果,并达到厘米级精度。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基于网络RTK的VRS技术的出现,为GPS RTK测量提供了新的技术平台,给测绘行业带来了新的变化。

VRS是Virtual Reference Station的缩写,即虚拟参考站技术,这种技术是2001年由Herbert Landau等提出的,是集GPS 技术、Internet技术、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和无线通讯技术于一体的网络 RTK 定位系统,它的出现较好的克服了常规 RTK 的技术缺陷,代表了继常规 RTK 之后的新一代定位技术的发展方向。VRS系统主要包括5个部分:基准站网、数据通信链路、数据处理及数据播发中心及用户等部分组成。其作业原理是用户进行测量时,在其流动站附近建立一个虚拟的参考站,并根据该区域内所有基准站的实际观测值计算出该虚拟参考站的虚拟观测值。由于流动站与虚拟参考站的距离很近,一般为几米到几十米,因此用户采用常规RTK技术就可以通过与虚拟参考站进行实时相对定位获取比较精确地测量定位数据。其作业过程如下:

①数据处理中心利用区域内所有基准站的实时观测数据来估计残差,并生成相应的误差模型;

②用户用测码伪距观测值进行单点定位,并将求得的坐标传送给数据处理中心;

③数据处理中心将该点作为虚拟参考站,估计出残差,进而根据改点的坐标及基准站的坐标来生成一组虚拟的载波相位观测值,并通过数据播发中心传递给用户;

④用户利用虚拟参考站上的虚拟的载波相位观测值及其坐标按照常规RTK确定自己最终精确的位置。

与常规的 RTK 作业方式相比,基于网络RTK的VRS技术除了具有高精度、高效率、全天候以及操作简便等特点外,更重要的是解决了常规 RTK 作业受距离限制的问题。随着GPS接收机性能的逐步完善以及蓝牙技术在接收机和手簿之间作为无线数据传输的成功应用,VRS技术已经成为测量及相关部门的首选。

2.2 基于VRS技术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工程测量的技术路线

当前天津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所要求的绘图比例尺一般为1:2 000,VRS技术提供的厘米级精度完全能满足要求。在高标准农田基本农田的项目规划、施工放样、竣工验收过程中,均需采用VRS技术对地类边界、权属界线、沟渠、耕地、设施农用地等进行测量。

①前期准备阶段。获取高标准基本农田范围内相关的基础资料,如DOM,行政界线、权属界线、高标准基本农田设计图纸资料等。之后制定和编写相应的测绘作业指导书,组织内业制图人员与外业测量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同时对测量仪器、计算机、车辆等进行检测。

②外业数据采集。根据不同阶段的需求,需采用VRS技术对地类边界、权属界线、沟渠、耕地等进行放样和点的采集。

③内业数据处理。采用与测量仪器配套的GPS数据传输软件通过计算机导出所采集的数据,一般是大量的特征点,根据外业草图对其进行地形地物的编辑绘制、图幅整饰,形成DWG格式数据成果,然后转换为ArcGIS支持的ShapeFile格式数据,进而完成各种图表的统计。

3 实例研究

3.1 工程概况

天津市属于华北平原地带,除了蓟县有较为起伏的山区外,别的区域都是大平原。北辰区西堤头镇位于天津市中西部,临近市内六区,此次高标准基本农田测量范围包括霍庄子村、季庄子村与赵庄子村,所占图幅号为J50G017053和J50G017054,具体的经纬度范围是东经117°13´08"~117°20´24"北纬39°17´38"~39°33´52"。该范围全是平原,海拔高度差不足1米,可以忽略,总面积为5.48平方公里,东西长4.32公里,南北长3.71公里。

在该项目建设过程中,涉及到三次测量:第一次是在进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前摸清该区域实际的基本农田情况;第二次是进行高标准基本农田设计好后续现场放样施工,以建设符合要求的沟渠、道路、耕地及农用设施等;第三次是建设完成后,对建设的成果进行测量,检测其是否符合设计要求,也即是竣工验收测量。由于采用RTK放样的方式和测量方式类似,这里仅介绍如何VRS技术对该项目进行的点采集的测量。

3.2 野外数据采集

天津市在2003年便开始进行VRS技术的研发工作,该技术于2006年投入使用,全市域共建基准站12个,遍布天津市各区县。本次测量采用多台Trimble 5800双频GPS接收机,分不同的小组对该区域进行测量。在测量之前,需要对GPS手簿进行设置,首先要建立项目文件,文件名最好采用“测区序号+作业日期+作业班组号”为名,野外绘制的草图最好与其对应,然后选择WGS84坐标系,设置PDOP值小于6,平面坐标为0.02米,高程为0.03米,采样时间间隔为3秒,坐标系选择WGS84坐标。设置完成后,打开蓝牙,进行CDMA连接,输入用户名和密码,连接成功后,选择测量功能,等待测量坐标值拥有固定解时,即可进行沟渠、道路等地类界线特征点的采集。为了验证VRS技术应用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工程测量的可操作性,对测量精度进行了实地验证。我们选取拓普康GPT-300SN全站仪,其测角精度为2″,测距精度为2 mm+2 ppm×D,其精度非常高。在测区选取4个特征点采取两种方式测量进行比较,误差均在3厘米以内,完全满足高标准基本农田工程测量的要求。

3.3 内业成图

完成野外数据的采集后,可采用微软公司的ActiveSync 同步软件建立手簿与计算机之间的连接,然后通过天宝的Data Transfer软件将手簿中的野外实测数据传输到计算机中,保存为*.dc文件,之后采用TGO软件把*.dc文件转换为*.csv文件,利用Excel打开*.csv文件,把不必要的信息删除,只保留点号、纬度坐标、经度坐标、大地高等信息,然后采用笔者开发的坐标转换软件把所测的WGS84坐标转换为西安80坐标系,最后把转换后的*.csv文件利用笔者开发的坐标导入软件导入到CAD中。

导入CAD的全部是采集的点位数据,需要根据野外现场绘制的草图内容,进行现状地物和基本农田图斑的绘制。绘制的成果图需要对各要素进行分层,如村界、沟渠、农村道路、水浇地、旱地、高程点等。成果图的比例尺按照天津市资源管理部门的要求统一采用1:2000比例尺,倘若图形太大,可分幅打印。整理好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利用现状图成果见图1。

由于在高标准基本农田工程测量中的数据成果不仅仅是DWG格式的图件,它还有ShapeFile格式和许多需要进行统计的表格数据,为此笔者开发了相应的程序,能实现分好层的DWG格式数据向ShapeFile格式数据的自动转换,能根据ShapeFile格式数据自动根据需求统计出相应的表格。由于这不是本文的重点,读者可以参阅

参考文献[1]。

4 结语

VRS测量精度虽没有GPS静态测量那么高,但对于地籍地形测量(高标准基本农田工程测量属于地籍测量)来说,其精度完全满足测量要求,而且其测量速度快,不受距离限制。以前有文章认为该技术的缺点是用户与数据处理中心之间需要进行双向的数据通信,系统中可容纳的用户数受网络宽带、数据处理中心的服务器的荷载能力等因素的限制。但随着这几年计算机及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带宽与服务器的荷载能力已经不是限制VRS技术的阻力了,相信VRS技术会在更多的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安卫.基于VBA的两证合一SHP数据制作自动化的实现[J].城市勘测,2011(2):141-143.

[2]李征航,黄劲松.GPS测量与数据处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3]杨洋.虚拟参考站(VRS)技术及其精度评定[D].西南交通大学,2007:9-10.

[4]李军正,郝金明,李建文,等.GPS虚拟参考站原理及实测精度验证分析[J].测绘工程,2009,18(4):21-22.

篇5

关键词:高标准农田;水资源;水文响应单元;供水量;需水量

中图分类号:S2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683(2013)01-0029-05

农用地是农作物正常生长所需物质的供应者和调节者,土地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产量。由于自然地理位置不同,土地生产潜力有着较大差异[1]。因此,根据生产潜力的大小和资源禀赋特征,开展基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水资源供需分析及评价,可以科学利用水资源,以此改善农用地质量,提高农用地利用效率,提高土地生产力 [2]。

河北省黄骅市处于黑龙港流域,是严重的缺水区,但地势平坦,耕地广布,属于水土耦合矛盾的典型地区,中低产田改造任务艰巨,土地利用潜力巨大,是耕地整理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点地区 [3-5]。随着经济发展,该地区对水土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是水资源约束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虽然有相关的土地整理规划,但缺乏可靠的水土资源依据,没有统一的标准,使得耕地整理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在布局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不仅效益不高,而且还会破坏地下水系统结构。

随着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领域的拓展,能够全面反映下垫面、气候条件差异对流域降雨-径流过程影响的分布式水文模型,已成为当前明确区域水资源数量空间分布特征的重要研究方法 [6-10]。分布式水文模型的研究思路是按照水循环机制,在GIS及相关空间分析软件的支持下,根据DEM数据,结合地形特点,将研究区划分为若干个具有水力联系的集水区 [11-16]。通过分布式水文模型得出的集水区图与土地利用类型图、土壤类型图进行叠加后,提取水系特征,得到水文响应单元[17-20]。最终,运用基于水文单元的水资源供需平衡研究方法,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水资源供需分析评价,为在水资源约束下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调整提供依据。

本文以黄骅市旧城镇为例,运用基于水文响应单元的水资源模型对研究区水资源供需量进行模拟计算,利用ARCGIS软件平台进行空间分析,从而进行水资源供需平衡的分析和评价,为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规划提供依据。

1基于水文响应单元的水资源模型计算方法

1.1水文响应单元的划分

水文响应单元(Hydrologic Research Unit)是指一个子流域内具有相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壤类型的区域。本研究通过将集水区图、土地利用类型图和土壤类型图进行叠加,进一步细分为下垫面相对均匀的水文单元。同时考虑研究区人工与自然水系交错和地势平坦的特点,通过自动与手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水系特征提取,对照当地水系的实际情况加以修正。从而得到水文响应单元。

(1)集水区划分。利用ARCGIS的水文分析(Hydrology)工具对DEM数据进行集水区划分。要得到流域分区结果需要经过无洼地DEM生成,水流方向计算,汇流累积量计算,提取河网和集水区划分五个步骤。图1为水资源现状分析及空间分布模型流程框图。

(2)土地利用类型划分。以《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为依据,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与改进。国家标准采用一级、二级两个层次的分类体系,共分12个一级类、57个二级类。本次研究对于典型示范区采用建设用地区、农用地区和其它土地区三类用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