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毕业设计范文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毕业设计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0:36:2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毕业设计,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毕业设计

篇1

关键词:高职教育;双群互补;实践教学改革

近年来,我国的高职教育已经明确了“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练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的发展方向,高职教育必须加强“校企合作”,注重实践教学和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但是目前大多数毕业生还是由于操作能力不够,难以适应企业工作岗位的需求,从而造成了目前的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与毕业生就业难这一尴尬局面。

鉴于以上情况,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水工专业在示范专业建设时期提出了校内校外“双群互补”的实训基地群建设方案,以此为突破口进行实践教学改革。经过5年的实践,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岗位能力等方面得到了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也连年提高。

一、专业分析与定位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应以市场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要求为依据。基于目前的社会背景和专业调查,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确定的专业定位见表1。

二、实训教学模式

根据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的定位,要求学生必备的职业技术能力有基础能力、专项能力和综合能力这三类。针对各项能力的特点,应采用不同的实训教学模式。

1.基础能力的培养

一般应采用和理论教学穿叉进行,通过随堂实践(包括习题课、讨论课、课内实习、课内实验、边讲边练)达到培养的目的,例如数学计算能力、英语阅读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以及技术基础课涉及到的单项实验能力等。要尽可能将部分课堂教学移至校内实验室或实训中心,实行“教、学、练、做”一体化现场教学,形成师生互动,共同参与,学练结合的教学氛围。

2.专项能力的培养

是在理论教学和基础能力培养的基础上,通过认识实习、课程设计、综合训练等实践教学环节实现的,例如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的工程图读图与绘图能力、水文规划与水力计算能力、建筑结构分析与计算能力、土石坝设计、重力坝设计、水闸设计能力等。专项能力的培养应在具有真实职业氛围的环境中进行,有的可以在施工现场完成,有的可以在实训基地完成。训练项目的选择必须紧密结合工程实际,可以真题真作,也可以“假题”真作。

3.综合能力的培养

是对技术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专项能力的综合利用,主要通过施工实习、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达到培养职业技术应用能力的目的。

施工实习必须在施工现场进行,应聘请施工现场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指导教师,一方面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利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方面要求学生与现场的技术人员和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用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熏陶和感染学生,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得到全面的实践锻炼和提高。

毕业设计最好能选择真实的生产课题,由“双师型”教师或生产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指导教师,真题真作,培养学生熟悉工作流程和工作内容、使用技术规范、撰写技术文件、综合利用专业知识完成生产任务的能力。

顶岗实践与学生就业相结合,由学校或学生个人联系实践单位,对方一般应有接受学生就业的意向,并明确顶岗实习的内容、指导教师等。把学生放到企业中去,使学生在生产岗位上得到实际训练,完成从学生向工程技术人员的转变。在生产中育人,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三、“双群互补”的实训基地群建设方案

基础能力、专项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需要在专业教室、试验室等实训基地进行,因此,实训基地应具有仿真的职业环境和氛围、具有可操作性和工艺规范性、具有现代化教学设施、具有适用性和经济性、与专业办学规模相适应、与技能鉴定相结合。实训基地建设归纳起来有以下4种情形:

1.校内实训场(例如建筑材料实验室、土力学实验室、钢筋加工厂等)

单一的校内实训场,可以增加学生参与实际操作的机会。同时具有便于按教学计划进行、便于理论教学与技能培训相结合等优点。但是,对于工程中大型项目如大型施工机械操作、施工技术指导、施工质量监理等等无法模拟,适应不了某一些企业岗位对人才技术的要求。

2.校内的仿真模型

对于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即便到工程现场学生也难以完全了解工程的全部,尤其是工程的内部构造、工作原理。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弥补现场教学的不足,可以建设专业教室或模型室,通过仿真模型达到实践教学的要求。例如,不同形式的水利枢纽、水工建筑物、水电站均可利用实物仿真和计算机仿真。

3.校企结合,将实训基地建在企业

就是利用企业的生产场所作为学生的实训基地,教师和企业的技术人员共同参与实训,也可作为企业职工的培训中心、学校和企业的技能鉴定中心。例如,有的学校以当地的建筑质量监督站的建筑材料实验室作为实训基地,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最好采用这种方式,实现校企双赢。

4.依托生产现场建设实训基地

利用企业资源,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学生可以亲临生产、建设、管理工作一线,亲身参与生产实践,接触和了解到真实的生产工艺流程,接触到本行业的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新产品和新设备。体验工作的真实环境和氛围,见识在学校内学不到的知识,体会所学专业的实际用途。同时,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市场,可以学习到一线人员的优秀品质和职业道德规范,锻炼在社会上与人交往和沟通的能力。学生通过产学结合到企业挂职和轮岗训练,个人的能力和表现都实实在在地展现在用人单位面前。便于用人单位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评价和认可,大大提高就业的机会。但是对于建好的水利水电工程,可以满足学生认识实习和部分生产实训的需要;加上水利工程的特殊性,运行管理受到严格限制,水库调度、闸门启闭等都必须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才能实施,因此生产现场实习基地不能满足水利工程施工和运行管理实训的要求。

以上4类实训场都有各自优势。为了发挥各类实训场的优势,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在示范专业建设中,实训场建设采取校内外“双群互补”的实训基地建设方案。具体阐述如下:

校内实训场:为了完善实习实训教学条件,通过校企合作,本院在校内建成了鲲鹏山大型室外水利水电工程仿真实训中心。该中心有拱坝、重力坝、土石坝、拦河闸、渡槽等27个水工建筑物仿真模型,类型齐全、运行灵活、操作方便,可开出水利枢纽建筑物布置、水闸运行管理等10个“生产性”实训项目,可进行测量员、闸门运行工、河道修防工等水利行业特有工种技能培训与鉴定。

校外实训场:学院与水利部小浪底水利枢纽建设管理局(简称小浪底建管局)深度合作,在黄河小浪底水利工程现场共同建设了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小浪底实习基地。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包括重力坝、土石坝、水闸、水电站、隧洞等典型水工建筑物的设计、施工及水利水电工程的运行管理,需要针对以上不同的水工建筑物逐项进行实习。小浪底是土石坝水利枢纽工程,受建筑物类别的局限,不能完全满足该专业岗位能力的培养需要。因此,学院以小浪底实习基地为中心,与周边6家水利水电企业合作,建立了包括故县重力坝、三门峡水电站、洛河橡胶坝、栖霞院拦河闸等6个水利枢纽组成的校外实习基地群。这样就形成了校外“水利工程实习基地群”与校内“水利水电工程仿真实训中心水工建筑物群”“双群互补”的实训基地。

四、“双群互补”的实训基地群建设与实践成效

1.提高了教学质量,促进了学生就业

该专业就业率持续上升,2006年,毕业学生770人,一次就业率为90.52%;2007年,毕业学生652人,一次就业率为92.64%;2008年,毕业学生777人,一次就业率为95.11%;2009年,毕业学生663人,一次就业率为95.81%。2010年,毕业学生468人,一次就业率为98.30%。

2.增强了校企合作能力

校企合作先后完成了“浆砌石重力坝特殊问题专题研究”等2项科研项目,完成“禹州电厂流道模型试验研究”等5项生产技术服务项目;参与完成了“渠道维护工”、“河道修防工”国家职业标准修订,主编了水利行业施工员职业培训教材,参与了水利行业建造师考试命题;为河南省和水利行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10000余人次。

五、结语

“双群互补”的实习实训基地群建设,充分利用实验室、实训场、校外实训基地、现代化教学手段,力求使实训教学做到三个无缝“衔接”:实训教学与理论教学衔接;课程实训与职业技能鉴定衔接;毕业设计、顶岗实习与就业衔接。从而解决了实训教学与生产的“零距离”对接。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Z].教高[2000]2号.

[2] 教高司.关于委托有关单位开展高职高专教育专题研究的通知[Z].[2004]283号.

[3]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4]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Z].教高[2006]14号.

篇2

关键词:内涵;动态;体系;实践;工学结合

一、实践教学新体系的内涵建设

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目标定位是“以服务生产单位为宗旨、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就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内涵来说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技能性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技术性实践能力包括单项基本技能、专业基本技能、综合性技能和发展性技能四个方面,为服务生产管理一线提供技术智力支持。

2 职业素质能力培养。实践教学体系不仅以实践技能培养为目标,而且需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注意学生职业道德、团队精神、创业能力、创新意识方面的培养。

3 职业资格培训。实践教学体系的能力训练要和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要求结合起来,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必须获得毕业证书和岗位资格证书,同时还需要获得与职业密切相关的计算机、英语等级证书及第二专业证书等。

二、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原则

1 培养目标的动态化,实现教学体系不断更新发展和优化。高职高专实践教学体系的培养目标应随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要求进行动态的调整,确保培养出的人才模式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的要求。从微观上来说,实践教学项目的内容、手段和方法等应紧随市场岗位和一线生产技术的发展变化而积极调整;从宏观上来说,实践教学体系又是一个各种实践项目的有机整体,必须随市场岗位、一线生产技术等变化发展进行动态调整,以达到实践教学体系整体效果最优化,从而保证实践教学体系高效、高质量运行,为学生有效掌握最新的岗位职业技能创造良好的实训机制。

2 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不断适应生产管理一线的现实要求。高职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从实际出发,不断探索知识、能力、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要坚持突出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的方针不动摇,并且应着重建设以培养生产管理一线职业技术能力为主的实践教学体系,抓住重点,突出特色,走“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教学模式,使实践教学的内容贴近最新生产技术和岗位技能要求,真正提高职业技术教学质量,使学生成为具有鲜明的水利职业技术特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3 实训环境的仿真性,实训项目要有前瞻性。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时要充分考虑在实训基地创造企业生产的真实工作环境,一方面实训项目与职业岗位要有对应关系,实施“预就业机制”,做到“真题真做”,使毕业生能够“即插即用”,没有或者只有很短的适应期。另一方面实训环境要充分模拟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如场地布置、设备配置、训练操作的规范性、技术标准的严格性、建筑生产标识等各方面都要尽量和实际企业的生产运行环境一致,使学生在整个实践环节训练过程中如同置身真实的职业岗位环境,向学生宣示着今天的实训项目就是明天的工作岗位,使学生不断地自我激发掌握专业技能的内在动力源泉。

由于科技新成果迅速发展,从科学发现到大规模应用这种发现的时间间隔逐渐缩短,技术、产品淘汰的速度越来越快,因此,在安排动态性实践教学实训项目时,要适当考虑内容设置的前瞻性,及时更新技术设备供学生操作演练实训,训练的方案和方法也要做动态性调整。

三、实践教学体系新模式构建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按科学划分的实践教学体系内容,另一种是按能力层次划分的“分层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由于高职教育以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强调以“能力本位”来组织教学,因此,高职教育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一般采取后一种模式。高职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职业岗位(群)和技术型人才知识和技能结构进行整体分析和设计,建立适合理论教学体系并具高职教育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1 构建以“四模块”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新模式。实践教学体系四大核心模块包括单项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以及发展性技能四个方面。依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和学习特点,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形成一个前后衔接、循序渐进、由单一到综合,贯穿全学程的纵向体系。根据单项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发展性技能等实践教学各个环节,针对职业资格培训和职业素质教育的实践教学项目,使整个实践教学体系紧紧围绕四大核心模块进行,这样,实践教学体系就形成了职业素质教育与实践教学之间即相互独立又互相渗透的体系模式。

(1)单项基本技能。单项基本技能训练是实践的初级阶段,主要培养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操作技能,为理论教学建立感性认识,打下良好基础,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实验实训(建材实验、三大力学实验、工程地质实习实训、制图单项训练、测量单项训练、水工基础实验)、电工实习实训等。

(2)专业技能。专业技能指从事具体职业岗位的专业工作中所具备的能力。它与专业理论知识紧密结合,着重培养学生掌握职业岗位群所常用的技术,要求学生在实践环境中能运用一项或几项技术解决实际问题。主要包括专业认知实习实训、专业课程单项设计实训(水利工程制图课程设计实训、水利工程测量实训实习、建构结构课程设计实训、水工建筑物主要建筑物课程设计实训、施工组织和设计概算课程设计实训)和大坝各种变形观测实训。

(3)综合技能。综合技能是对学生进行专业综合技术应用能力和素质培养,训练学生应用基本技能、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训练,主要包括:项目化设计实训、项目化施工实训、综合课程设计(建材综合实验、制图综合训练、测量综合实习、主要水工建筑物设计与施工实训)。

(4)发展性技能。发展性技能训练是学生掌握专业技能过程中重要的质变过程,把实践教学和生产实践直接对接。发展性技能训练方式包括课程中顶岗实习和毕业顶岗实习。发展性技能训练与传统的毕业设计实习有很大的区别。传统的毕业设计实习一般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缺少课程中顶岗实习,认识过程中出现断层,训练项目理论性倾向非常明显,很难适应高职技能性人才培养的现实要求。而发展性技能训练,不仅安排毕业顶岗实习,还根据课程进程安排课程中顶岗实习(一般安排在假期中轮岗实训),它遵循认识的基本规律,符合认识实践循环提高发展的过程。在训练项目上直接与职业岗位对接,学生面对的是真正的生产岗位系列技能,破解了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内在驱动动力不足的瓶颈难题。顶岗实习在岗位选择、实训设备、实训技术方法、实训环境等多方面都极富有全新的发展性特征。

2 构建动态实践教学体系,确保实现校企“零距离”对结。校企“零距离”对接是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性人才的新模式,它把行业执业标准导入教学内容,把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纳入实训教学计划。为了实现实践教学与企业“零距离”对接,高职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时充分实现教室、实训室、企业三者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做到三个“无缝对接”,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对接,实训环节与工程技术应用对接,素质培养与企业一线人才要求对接。

篇3

关键词:建筑施工技术;实践教学;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4-0039-02

随着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高职教育的定位与培养目标更加明确。实训教学是培养高职学生核心能力的重要环节,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要“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要“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通知》(教高[2008]5号)指出,实践教学要“作为专业教学的重要核心环节,纳入课程体系的整体设置中,理论教学应与实训、实习密切联系,实践类课时占总教学时间的50%以上”。简单地说,职业教育要满足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要求,就要不断强化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建筑施工技术”实践教学就是通过工程实践,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现场工程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如何合理有效地安排和开展“建筑施工技术”实践教学,保证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已成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一项需要认真研究和探索的重要实践教学课题。

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对“建筑施工技术”实践教学内容的安排比较零乱、分散,没有很好地基于工作过程,缺乏一条主线,结合笔者2009年度院级教学科研基金项目(hbsy2009sf01),探索建立“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将“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进行有效的结合。

一、“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建立

“建筑施工技术”实践教学内容不能仅仅理解为施工实习,要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以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建筑施工的工作过程为主线,要将学生的基础实践技能与专业实践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将课堂理论教学的课间实训与实训环节的实践教学融合一体[1]。为此,我们制定了以“分层培养、层层递进、逐步提高”为突出特点的“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实践教学体系。即将“建筑施工技术”的实践教学体系划分为基础技能模块、单项技能模块、专项技能模块、综合技能模块四个有机的层次,使整个实践教学形成从基础到综合、从简单到复杂、从初级到高级循序渐进的贯通动脉。

二、“建筑施工技术”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内容

(一)基础技能模块

基础技能模块由职业基础实验实训课完成,主要培养学生识读施工图纸、测量仪器操作、建筑材料、土工实验等基础实践技能。基础技能模块包括:建筑材料综合实训、土工实验、专业认识实习、识图与房屋构造综合练习、测量实训、建筑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综合实训。这些实训项目都是单独的实训环节,与“建筑施工技术”教学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它们都是“建筑施工技术”实践教学的基础。

这些实训项目一般都是在“建筑施工技术”开课之前完成,在“建筑施工技术”理论教学中,也可以再次开展,如专业认识实习,它让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获取对专业的感性认识,是学生了解建筑的基本功能、建筑结构类型、建筑材料和构造做法、结构体系组成和布置以及建筑施工工艺的重要途径。如果在“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中,将课堂讲授与现场参观相结合,将认识实习更深入化,融于课程教学,能起到更好的效果。如在讲述模板工程前,带领学生参观支模施工现场,让学生先直观地了解模板系统的构件、支模的施工过程等,再回到课程进行讲解,这样既能提高教学效果,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单项技能模块

单项技能模块主要通过各个章节的教学或相应的实训环节对学生进行培养,培养学生进行单项工作的能力,如土方量计算、模板配板设计、钢筋下料计算、单层厂房吊装设计等。基于建筑施工的工作过程,可以将专业单项技能训练分为土方工程实训、基坑降水施工方案设计、地基处理与桩基础工程实训、砌筑工程实训、模板工程实训、钢筋工程实训、混凝土工程实训、预应力混凝土工程实训、结构安装工程施工实训、防水工程实训、装饰工程实训等11个环节来进行[2]。

单项技能模块主要是随着“建筑施工技术”的课堂教学进行的,一个章节讲解完后,再进行相应的实训环节。在实训过程中,学生会碰到课堂学习中忽视的细节问题,然后可以通过实训进行解决。这样既能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又能通过实训内容,将理论知识实践化,提高学生将理论转换为实践的能力。

各个实训项目的安排要融“教、学、做”为一体,理实融合,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实训项目要实际化、具体化,使学生在实训中“做中学、学中做”。例如,土方工程土方量计算实训,可以先在校园内划定一个合适的区域,画出方格网,结合前期测量实训,测量各角点的标高,然后再计算土方量。通过这样具体实际的操作,接近施工现场,让学生能亲身体验实训过程,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

(三)专项技能模块

专项技能模块主要通过工种操作实训完成,培养学生进行砌筑工、钢筋工、混凝土工、模板工、抹灰工等工种实践操作的技能。学生掌握上述技能,到施工单位能以相应工种的身份参与实际工作,能综合应用相应的知识和技能,解决施工中的有关问题。

专项技能模块的实训是“建筑施工技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它是对单项技能实践教学的提炼与升华,是一种生产性实习[3]。专项技能模块主要是在“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结业后进行,学生通过“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学习,能够系统地了解施工工艺,然后对其进行单项工种的操作实训,以实际操作为主,掌握各工种的施工操作程序、步骤,掌握操作本领,通过参加工种操作实训,使学生掌握主要工种的操作要领和质量、安全知识;熟悉这些工种的工艺过程,与其他工序的搭接、穿插状况。同时,使学生在实训中得到劳动锻炼,增加劳动观念和分工协作能力,培养职业技能,为进一步学习后续专业课和毕业前实习及毕业后从事生产实践过程中的技术管理、施工管理打下坚实基础。

专项技能模块的实训最好是在施工现场进行,但是要避免将实践教学安排在现场施工工人放假、工地施工处于停工或半停工状态时,要采用“分段式”项目化实践教学模式,即要灵活调整专项技能实训模块的安排计划,同施工现场的情况有效地结合起来。

要极力推进“校中厂、厂中校”校企合作模式,学校要积极与施工企业合作,创办“厂中校”,使学生能够参与企业施工,进行工种操作实训,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经验的获取,提高学生适应企业工作的能力,实现学生实训与企业零距离对接。这样企业也由此得到了自己急需的人才,学校也解决了相关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学生提前实现了预就业,真正达到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同受益的目的。同时,要积极推进“校中厂”模式,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为指导,把企业生产引入学校,引进、共享企业生产设备、技术人员、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将学校建成为开放的育人平台,不仅解决办学难题,为教学提供了支撑,还增强了学院服务社会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四)综合技能模块

综合技能模块主要依靠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完成,毕业生在掌握上述三个层面技能的基础上,到施工现场能够综合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生产实际中的有关问题,达到毕业即可直接上岗的要求。

通过综合技能模块训练,使学生全面了解整个建设项目所经历的各个阶段,重点掌握建筑施工过程中主要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技术和施工管理,培养学生组织建筑施工的能力及独立分析和解决建筑施工中有关施工技术、施工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安全质量意识,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综合技能主要包括:了解项目可行性报告的内容,熟悉施工图纸的设计原理,参加施工图会审,按规范和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组织施工;编制各项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和施工安全、质量、技术方案;进行施工放线、进场原材料取样送检、现场质量检查等技术工作,进行技术交底;组织隐蔽工程验收,参加分部、分项工程的质量评定,参加工程竣工验收,整理工程竣工资料等。

以上是笔者对“建筑施工技术”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浅尝辄止和一些粗略体会,部分已付诸实践。从实践效果来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效果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当然,要提高“建筑施工技术”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单凭建立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远远不够,还要以实践教学保障体系作为支撑,即师资队伍保障、实训基地保障、课程标准保障、制度保障、组织保障、评价体系保障等,还需要继续努力、不断探索,继续做好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3]钟汉华,郑玲.高职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教学改革

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