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统计学的局限性范文

统计学的局限性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0:36:2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统计学的局限性,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统计学的局限性

篇1

【关键词】儿童文学作品 价值 局

限性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9C-

0110-02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是牛津大学的教授查尔斯·勒特威奇·道奇森(笔名为刘易斯·卡罗尔)于1862年创作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名叫爱丽丝的小女孩掉进兔子洞后在一个神奇王国之旅。它开启了19世纪下半叶英国儿童文学的黄金时代。本文以爱丽丝这个家喻户晓的儿童文学形象展开论述,分析《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对儿童文学作品的价值和局限性,提出突破局限性的建议。

一、儿童与儿童文学

有了人类,就有了儿童。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曾有两千多年没有把儿童当成区别于成人的、有独特心理特点、有精神个性的独立人格的社会个体看待。直到1658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发表了《世界图解》,人们才第一次表现出一种崭新的认识;儿童并不是缩小的成人,也不是成人的预备,为他们创造的读物应遵循一些区别成人读物的特殊规律。夸美纽斯这部教科书的出现连同这一个崭新的观点,标志着人类对儿童的认识有了一个飞跃性的转折——儿童开始被当做一个独立人生阶段来认识。于是,以文学为内容、儿童为读者对象的特殊产品——儿童读物出现了,儿童文学伴随着儿童被发现、被重视拉开了帷幕。

儿童文学作为文学中一个独特的领域,与其他文学最大的差别在于其基本受众者是儿童,是关注和表现儿童成长、有助于儿童成长的文学。其实,早在20世纪20年代之初,郭沫若就在《儿童文学之管见》提出:“文学于人性之熏陶,本有宏伟的效力,而儿童文学尤能于不识不知之间,引导儿童向上,启发其良知良能……是故儿童文学的提倡对于我国社会和国民,最是起死回春的特效药。”这段话充分肯定了儿童文学的价值。从中可以将儿童文学作品的价值归纳为以下三个主要方面:一是增加知识、扩大视野,培养儿童与自然的亲和力,促进儿童的想象力和感受力的发展。二是培养儿童的创新精神,健全儿童人格。三是积累“入世之资”,培养交际能力。实践证明,伴随着儿童文学长大,受儿童文学作品滋养的儿童,其语言思维、交际能力、创造能力、审美能力明显高于没有受过儿童文学作品熏陶的儿童。

二、儿童文学的价值

价值取向是指某个人或者团体在思考或行动的过程中,不自觉遵从一组价值标准情况下所表现出的行为倾向。17世纪英国约翰·洛克在他的《教育漫话》中指出的那样,儿童应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应该受到良好的教育,儿童教育在人的一生中的作用及其重要。

儿童文学作品首先是儿童的,然后是文学的。因此,以儿童为本位的儿童文学作品,首先要尊重儿童,尊重儿童的本性,尊重儿童的生活,而儿童也只有在生活中生存才能建构自己、超越自己,并获得新生或再生。这正是对儿童发展价值的体现,发展儿童,再生儿童,也是儿童文学作品价值的体现。儿童文学作品创作的价值取向要遵循儿童的价值取向需要。在《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爱丽丝是神化了的儿童,她既具备强势人物呼风唤雨的特点,又有弱势人物幼稚可笑的特点,她的无所不能常常遭遇其幼稚和率性,甚至是自以为是,这种放大了的冲突构成人物的性格特征,也制造出滑稽、夸张的故事效果,这些无疑符合儿童的价值取向需要。

(一)想象能力的培养。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再者,想象力培养是智力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纵观世界儿童文学黄金时代的幻想作品,《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居首。卡洛尔虚构了一个充满奇异的世界,那个世界里有揣着怀表的兔子,吐着烟圈的毛毛虫,会跳舞的龙虾,会说话的动物和玩具,扑克王国,等等。爱丽丝的奇异旅程给想象插上了翅膀,把现实中的不可能化为真实,极大地激发儿童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审美能力的培养。联合国提出这样的原则:人类应当将最宝贵的赋予儿童。而赋予儿童“最宝贵的”当然首先是美。“育人始于立美,立美始于儿童”。文学都应该是美的,没有美就没有文学。它应以美的光辉光照人类,以美的形态感化人心。儿童文学除了具备一般文学的美学特征外,还具有其独特的美学特征。郭沫若在《儿童文学之管见》中作过这样的描绘:“儿童文学当具有秋空霹月一样的澄明,然而决不像一张白纸。儿童文学当具有晶球宝玉一样的莹澈,然而决不像一片玻璃。”这样的描述,形象而生动地说明了儿童文学所独有的美学魅力。

(三)自然美的欣赏。隧道一样的兔子洞,稀奇古怪的动物,美丽的花园,盛开的白玫瑰,王后的槌球场……爱丽丝的旅程,是自然空间转换的美妙之旅。她见到的美丽花园,有鲜艳的花圃和清凉的喷泉,大自然的美呼唤她,她愈加讨厌黑乎乎的大厅。于是,她竭尽所能地进入那座美丽的花园。当然,儿童读者这是也会感受到爱丽丝那颗对自然美向往的赤子之心。爱丽丝进入花园后,发现花园的门口附近有一株很大的玫瑰,上面长满了白色的玫瑰花,可让她觉得奇怪的是有三个花匠正忙着把白花染红。对爱丽丝而言,白色的玫瑰花开得繁茂,美丽无比,似乎没有必要将它染红。这里体现了爱丽丝尊重自然规律的思想,在她的世界里,自然美超越了一切人工的无理改造。儿童读者通过爱丽丝的眼睛和行为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向往大自然的怀抱。尤其是在文章的最后,儿童读者更能真切体会自然之美:草儿只是在微风中“沙沙”作响,池塘中的芦苇摇曳着,击起水面的阵阵涟漪——茶杯的“乒乓”声变成了羊铃的“叮当”声,王后的大嗓门变成了牧童的吆喝声——猪崽儿的喷嚏声、狮鹰的尖叫声,还有所有古怪有趣的声音都会变成繁忙的农场上的嘈杂的喧闹声——而远处黄牛的“哞哞”的低叫也会代替甲鱼沉重的啼哭声。

一切回到现实,回归自然,大自然赋予爱丽丝奇境,更教她认识自然之美。而儿童读者借由爱丽丝的奇幻旅程,也会加深对大自然的理解,对大自然由衷的热爱。

(四)榜样教育。榜样是人的行为实践活动及活动结果所表现出来的具有借鉴、鼓励、启迪、警示作用的、人们借以模仿的对象。榜样既可以是人本身,也可以是某种方式方法,还可以是人所具有的品质、精神、作风。好的榜样是好的思想品德的具体体现,富有感染性、激励性、可学性、直观性,其生动鲜明的形象,使人们易于理解,易于效仿,从中受到感染和激励,因而具有强烈的教育作用。榜样教育是儿童教育主要途径,而榜样的选择是儿童榜样教育的关键。爱丽丝作为儿童心目中的小英雄,她勇敢,聪明,有平等观念,意志力坚强,富于同情心,其榜样教育的价值极高。

三、儿童文学的局限性及其突破

(一)儿童文学的局限性。儿童文学萌芽于17世纪末、18世纪初,是个比较年轻的文学门类。儿童文学从“非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到“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它的发生、发展、成熟的历程坎坷不平,但这一历程让人深切感到文学作品透露出的对儿童、对未来的关注和重视。然而,儿童文学对儿童的价值仍然存在极大的局限性。这里有诸多的原因,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儿童文学作品的成人化。作家生活感觉表现的儿童文学创作,难以获得“儿童本位”的感性体验,不可避免地缺失“儿童本位”的表现,而过多地渲染属于成人世界的思想和心境,造成创作存在把儿童成人化、复杂化的倾向。

2.儿童文学作品的政治化。儿童文学应该是带给儿童快乐,在快乐中成长的文学。而现今大多的儿童文学作品都不约而同地采取说教、训诫的方式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思想品质教育,作品俨然成为道德教科书。

3.读者主体选择的间接性。儿童文学作品于市场而言,选择购买的主体是成人。儿童读者群的被动性导致儿童作品创作者无奈以市场的反馈创作。市场的需要并不等于儿童读者真正的需要,成人的选择剥夺了儿童选择接受怎样的教育熏陶的权利。长此以往,市场的选择将代替儿童的选择。

儿童文学发展到现今,遭遇到前所未有的瓶颈,单一性、重复性,缺少像《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这样娱乐性足、可读性强、价值高的儿童文学作品。如何突破儿童文学价值的局限性是当前儿童文学发展的关键课题。

(二)突破局限性的建议。针对儿童文学作品价值存在的局限性,可从实际出发,突破局限性。对于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者,儿童文学作家要加深对儿童生命的体验、理解和认识程度,走入儿童的生命世界,将自己的生命与儿童的生命融为一体,像尼·诺索夫那样成为儿童的“自己人”,那么,他就会从儿童手中得到那把登堂入室的钥匙,从而根据教育儿童的需要而专为少年儿童创作、编写的、适合他们阅读的文学作品。适当的政治化教育在儿童文学作品中出现是合理的,但不能一味的迎合政治的需要。要尊重儿童,给儿童真正需要的。儿童先天具有的“有吸收力的心理”,能使儿童在正常的条件下,自动对环境产生一种自发的和主动的学习,这种学习的发生不需要细心的指导、奖励或惩罚,因为它的动机来自于儿童的内部需要。所以,父母为儿童选择的儿童文学作品,等于强迫其自发学习。因此,父母应该将选择权还给孩子,让他们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儿童读物,从中汲取文学作品中内含教育的精华。孩子拥有选择权,市场的倾向势必会倾斜向适合儿童发展的方向,儿童文学创作者就更能根据市场反馈的信息写出好的作品。如此良性循环,相信不久的将来又会出现比《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还成功的儿童教育作品。

总之,儿童文学的历史是短暂的,但它对儿童、对未来的关注和重视是长远的。爱丽丝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段神奇瑰丽的旅程,她告诉我们原来接受教育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她在旅程中肯定自我,收获友谊,渐渐成长。她得到亿万儿童的认同,成为他们学习的榜样。与其说她的旅程是自我学习的过程,不如说是生动教育儿童读者学习的过程。儿童文学作品的价值,随着社会和历史的发展,只会被赋予更多新的意义。

【参考文献】

[1]Bakewell. Lewis Carroll: A Biography[M].Norton: Vintage Books, 1996

[2]Brown, Carol Lynch. ed. Essentials of Children's Literature[M].Boston: Allyn and Bacon,1993

[3]Hunt, Peter. ed. Children's Literature: the Development of Criticism[M].London: Routledge,1990

[4]Lewis, Carroll.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M].America: Bear Run Publishing,Inc., 1982

[5]Liu, Guoyun. Return to childhood in fantasy on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D].Jinan: Shandong University Master's Thesis, 2007

[6]夸美纽斯.夸美纽斯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7]卢梭.爱弥儿——论教育上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8]路易斯·卡洛尔.爱丽丝漫游奇境记[M].吉林:延边人民出版社,2007

[9]王志玲.论榜样教育[J].河南社会科学,2009(5)

篇2

关键词:智能教学系统;模型;局限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03-0007-03

智能教学系统(Intelligence Tutoring System,简称ITS)是把人工智能技术引入到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中,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出能够因材施教的教学系统,使“计算机导师”贴近人类教师的水平,具有推理、诊断、决策的能力。能够根据每个学习者的特点制定教学计划,选择教学策略,实现因材施教。

一、智能教学系统的模型及功能

基于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设计原理分析,智能教学系统模型应包含学生模块、教学策略模块、知识库和智能接口几个主要模块,各模块的系统结构如图所示。

学生模块记录每个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其依据为学生与系统之间的交互问答历史,并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进步情况进行动态调整。这样,系统通过学生模型就可随时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个别化教学。

教学策略模块根据学生模块情况和知识库做出智能化的教学决策,评判学生的学习效果,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原因。提出改进方法和意见等。

知识库存储所要教的学科领域知识和教学知识。

智能接口能够理解自然语言,实现更普遍意义上的人机对话。

智能教学系统与传统CAI相比,具备以下功能:

第一,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基础和当前的知识水平,以此为依据为不同的学生做出不同的教学决策,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指导,并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学生进度自动调整学习内容,具有适应能力。

第二,允许学生用自然语言与“计算机导师”进行人机对话,并能对带有学生个性特点的问题做出解答,从而具备更好的交互能力。

第三,能诊断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错误,并分析错误原因和给出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逐渐积累“经验”,从而具备纠错能力。

第四,大大拓宽了CAI的模式,例如建立虚拟教室、智能导师系统、教学模拟等。从而使CAI不再是简单的课本搬家、教室搬家,而具有更多的创造能力。

二、智能教学系统的局限性分析

智能教学系统虽然较传统CAI在诸多方面有很大改进。但就智能教学系统的工作原理以及目前的研发现状而言,应当冷静地看到,它自身也存在一些固有的局限性。

要计算机解决某个问题,有三个基本的前提:必须把问题形式化、必须有一定的算法、必须有合理的复杂度。由于人的智能活动不能完全形式化,因此,机器就不能将人脑的智力活动全部复制出来。教育是一种人类所特有的活动,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教学系统在教育中的应用也存在局限性。

1.智能教学系统不能实现自我更新,自我改进

智能教学系统的设计原理是把现有的专家的知识和教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集中到一个数据库中。随着现代社会知识的迅猛增长,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以及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智能教学系统无法像人类教师那样跟随时代的变化而实现知识库的自我更新以及教学策略模型的自我改进。还需要人从外界对整个ITS进行翻新,甚至需要从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出发,重新设计ITS。智能教学系统的自我更新涉及机器学习这个难点。

2.智能教学系统适用的学习领域存在局限

以智能模拟的方法实现的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中时,并非适合所有的学习领域。人的智能活动可以分为四个领域。领域一是“刺激――反应”领域,其中包括任何形式的条件反射,与上下文环境无关的、各种形式的初级联想行为,最典型的如无意义音节的机械学习。领域二是数学思维的领域,这是比较适合于人工智能的领域。它是由概念世界而不是感知世界构成,这一领域中的问题完全形式化了,并可以计算,这一领域又可称为简单形式化领域,典型的例子如逻辑和有精确规则的游戏。领域三是复杂形式化领域,这是比较难把握的一个领域。这一领域包括原则上可形式化而实际上不易驾驭的行为,包括那些不能用穷举算法处理的。因而需要设计启发程序的系统,如围棋。领域四可称作非形式化行为领域,包括有规律但无规则支配的、我们人类世界中的一些日常活动,这一领域又称作感知思维领域。在这一领域内解决问题都是直觉的遵从,无须求助规则。包括一些规则不确定的游戏,如文字猜谜游戏。以上四个领域中前两个领域适合用数字计算机模拟,第三个领域只是部分可程序化,而第四个领域则很难驾驭。

与此相对应的,根据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学习分为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五类。言语信息分为符号学习、事实学习和有组织的知识学习,这些属于可形式化内容,适用于智能教学系统;智慧技能分为辨别、具体概念、定义性概念、规则和高级规则,其中前四项属于可形式化内容,适用于智能教学系统,而高级规则属于复杂形式化内容,部分内容不适用于智能教学系统;动作技能和态度领域的学习。在其认知成分中可以使用智能教学系统,但情感和行为成分等非形式化内容,则难以用智能教学系统来实现。

因此,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都适用于智能教学系统。智能教学系统在教育中应用的重点应放在认知领域中的符号学习、事实学习和有组织的知识学习、辨别、具体概念、定义性概念以及规则这些学习内容上。

3.与学生之间无法畅通交流

教育是一种交互活动,智能教学系统的交互功能虽然较传统CAI有所改进。但仍然缺乏在学生和计算机之间交换信息的自然的、畅通的途径。系统只能通过学生输入计算机的信息来判断其掌握和内化程度。而无法像人类教师通过自然状态的交流和观察来判断学生的真实情况,因此,“机器智能”很容易被蒙蔽“双眼”,无法做到像人与人之间那样自然畅通的交流。此外,系统在遇到新的学习情境时。不能理解和产生对话,这会影响智能教学系统功能的实施。

4.决策和推理机制不完善

智能教学系统的关键智能所在是其决策和推理机制,即“教学策略”模块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通过推理做出灵活决策,这种决策基于学生模块提供的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特点和学习风格。智能教学系统虽然加入诊断系统并不断调整对学生学习水平的判断,但由于学习风格、认知特点等不能完全被形式化,因此,根据系统的教学策略模块中预先存入的诊断知识来评估不同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理解每个学生不同的推理过程也是有局限的。

三、智能教学系统在教育中应用的建议

1.不能忽略教师的作用

虽然智能教学系统具有“智能性”。但在使用它的过程中,决不能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明确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和教学过程的主导,应该把智能教学系统的应用纳入到教学设计中。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要引领教学

全过程,时刻注意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程度、情感交流,尽量照顾到每个同学。ITS不是将教师搁置了。而是把教师从ITS能做的事情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去从事机器所无法替代的事情。例如,计划教学,开发教学补充材料,示范成熟的行为,启发、引导学生去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特别是一个优秀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道德的影响和培养,是任何智能教学机器所无法取代的。所以,在利用智能教学系统教学的过程中,不能用智能教学系统取代教师,不能忽略教师的指导作用。

2.注意教学模式的运用

作为一种教育技术的实现,ITS主要依赖于各种技术的发展,但作为一个能够实施完整教学过程的教学系统,ITS的应用效果更多地依赖于所采用的教学模式。长期以来,传统CAI在教学中的应用都以个别化教学模式为主。但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逐渐受到青睐。这种教学模式更能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要求,也为协作学习创造了更大的可能性。目前,协作学习模式因其利于培养学生的多样化思维和合作精神而日益受到重视。同一个智能教学系统,用于个别化教学模式和用于协作学习模式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利用智能教学系统时,要注意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灵活采用个别化教学模式或协作学习模式。

3.有效与网络相结合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Internet网络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教育技术与Internet的进一步融合,ITS不仅仅在人工智能上单一发展。它要向多维的网络空间发展。网络化成为当今世界ITS系统的一大优势和特色。“无机不联”正是现代教育计算机使用情况的真实写照。智能教学系统应与网络相结合。借助网络的优势,完成在线学习、实时讨论、网上测试等多种教学任务。学生可以在学校或家中通过计算机登录到系统,系统按其不同的认知水平为其准备不同难度的教学内容。完成学习时,系统通过自适应的测试确定学生新的认知水平,作为其下一次登录学习时为其准备学习内容的依据,并向学生提出进一步需学习内容的建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实时地与其他在线的学习者进行讨论,并可通过E-mail的形式与教师进行交流。教师可以使用自己的计算机,在教研室或家中登录到系统,检查学生的学习进度,学习情况。并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对教学内容、测试内容进行更新。网络与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有机结合,相互补足,必将构建成一个新的系统工程。

参考文献:

[1]王士同主编.人工智能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

[1]王永庆.人工智能原理与方法[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8.

[3]何克抗.计算机辅助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篇3

[关键词] 孕酮;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先兆流产;预后

[中图分类号] R714.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1(b)-0098-04

Values of detection of serum progesterone and β-HCG in prediction of outcomes of early threatened abortion

WANG Feng1 PAN Chunxia2

1.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3201 Hospital of Aviation Industry Corporation of China, Shaanxi Province, Hanzhong 723000, China; 2.Department of Gynaecology,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handong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Shandong Province, Ji′nan 25003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values of detection of serum progesterone and β-HCG in prediction of pregnant women outcomes of early threatened abortion. Methods 305 pregnant women of 5-7 gestational weeks from March 2010 to April 2013 in 3201 Hospital of Aviation Industry Corporation of China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normal pregnancy group (169 cases), threatened abortion group (95 cases), inevitable abortion group (41 cases). The serum levels of progesterone and 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 (β-HCG) were detected of three groups were detected and compared; the diagnostic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and accuracy rate of each index were calculated; the diagnostic values of each index were evaluated by ROC curve. Results ①The pregnant women in threatened abortion group and inevitable abortion group were followed-up for 12 weeks, 95 cases were continued gestation, 41 cases were treated with abortion 3-7 days after the treatment. 169 cases in normal pregnancy group were continued pregnancy. ②Serum progesterone and β-HCG in normal pregnancy group and threatened abor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inevitable abortion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hig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1); the differences of progesterone and β-HCG between normal pregnancy group and threatened abortion group were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he upper limit of 95%CI of progesterone and β-HCG in inevitable abortion group were 15.5 mg/L, 6015 U/L respectively; inevitable abortion of pregnant women with 5-7 gestational weeks was occurred by progesterone < 15.5 mg/L, β-HCG < 6015 U/L. ③The area under ROC curve of β-HCG, progesterone and joint detection were 0.85, 0.89, and 0.94 respectively, AUC value of joint detection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single detection (P < 0.01). Conclusion Joint detection of serum progesterone, β-HCG has obvious superiority, which can increase the detection rate of inevitable abortion, compared with detection of single index, the accurate rate of diagnosis of joint detection increases significantly, thus, the method has an important clin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Progesterone; β-HCG; Threatened abortion; Prognosis

先兆流产是临床常见的病理妊娠类型,发生率约占妊娠总次数的15%[1-2],通常情况下准确预计先兆流产是很困难的,需要患者反复多次而且参加不同项目的检查,费时费力,且在检查过程中,由于孕妇活动量的增加,亦加大了妊娠意外的可能。在此情况下,学者及临床工作者一直努力对先兆流产的妊娠预后进行研究及探索,不但使病情得到及时有效处理,还可降低孕妇就诊和检查的频率,节约有效的医疗资源。导致先兆流产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内分泌因素所致流产占1/5左右,先兆流产的预后与孕妇内分泌激素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本研究联合检测孕妇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和孕酮水平,并探讨二者单独及联合检测在先兆流产预后中的预测价值,现将研究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3月~2013年4月在中航工业三二〇一医院行孕期检查及治疗的早期妊娠妇女305例,入选孕妇均经过B超检查确认或经血、尿β-HCG诊断为宫内单胎妊娠。根据临床特征及妊娠结局的不同将入选孕妇分为正常妊娠组(n = 169)、先兆流产组(n = 95),难免流产组(n = 41);其中,先兆流产组主要表现为确诊怀孕后出现腹痛,伴和不伴阴道出血症状,临床治疗原则为期待疗法,给予黄体酮注射等常规安胎治疗后可继续妊娠;难免流产组患者表现为停经并确诊怀孕后出现与先找流产相同或相似的临床症状,但经黄体酮注射等期待疗法后无法维持妊娠。孕妇年龄20~36岁,停经时间33~48 d,平均(40.9±9.7)d。所有研究对象均排除心脏、肺、血液及内分泌系统严重疾病及肝肾功能不全,另外,还需要剔除伴发卵巢肿瘤、宫颈功能不全及人工辅助生育的患者。各组平均年龄、平均孕囊直径、停经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三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x±s)

1.2 血清孕酮、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测定

所有研究对象均在空腹状态下于肘静脉采血2 mL,3000 r/min条件下离心20 min,取上清液在-20℃条件下冻存。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孕酮及β-HCG值。试剂盒由深圳拉尔文生物技术工程有限公司提供,操作规程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

1.3 诊断标准

比较三组孕妇血清孕酮及β-HCG值。对孕酮、β-HCG单独检测及二者联合检测对难免流产的诊断特性进行分析,其中灵敏度指正确判断难免流产的率,计算公式=真阳性/(真阳性+假阴性)×100%;特异度为正确排除非难免流产的率,计算公式=真阴性/(真阴性+假阳性)×100%;准确度=(真阳性+真阴性)/总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进行分析采用SPSS 15.0专业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独立样本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根据Richard法统计各指标诊断难免流产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计算其95%CI;采用ROC曲线评价各指标诊断价值,曲线下面积(AUC)判断标准:AUC0.5~0.7为诊断准确性较低,AUC>0.7~0.9为诊断准确性较好AUC>0.9表示诊断准确性最高。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随访后结果比较

对先兆流产组及难免流产组的随访时间均截至孕12周时,95例先兆流产组孕妇均继续妊娠,41例难免流产组孕妇无法继续维持妊娠,就诊后4~7 d行清宫术流产。169例正常妊娠组孕妇均继续妊娠。

2.2 三组患者血清孕酮、β-HCG值比较

正常妊娠组、先兆流产组血清孕酮[(31.59±10.12)、(26.70±8.25)mg/L]、β-HCG[(10 275.00±3224.00)、(9391.00±2882.00)U/L]值均高于难免流产组[(13.79±5.07)mg/L、(5660.00±1119.00)U/L],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正常妊娠组与先兆流产组间血清孕酮、β-HCG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难免流产组血清孕酮、β-HCG值的95%CI的上限分别为15.4 mg/L、6025 U/L,因此,孕5~7周时血清孕酮< 15.4 mg/L、β-HCG< 6055 U/L时会发生难免流产。见表2。

表2 三组患者血清孕酮、β-HCG值比较(x±s)

注:与正常妊娠组比较,P < 0.01;β-HCG: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2.3 血清孕酮、β-HCG值对难免流产检出率的比较

单项检测血清孕酮对难免流产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8.9%、75.7%;单项检测β-HCG对难免流产诊断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67.1%、71.9%,二者联合检测对难免流产诊断的准确率为93.4%。见表3。

表3 各指标对难免流产检出率的比较(%)

注:β-HCG: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2.4 各指标ROC曲线下面积比较

血β-HCG、孕酮及二者联合检测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0.89、0.94,其中,二者联合检测的AUC值明显高于各项单独检测(P < 0.01)。见图1、表4。

图1 各项检查的曲线下面积比较

表4 各项检查的曲线下面积比较

注:AUC:曲线下面积;β-HCG: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篇4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定义;科学性;不精确性;局限性

中图分类号:F064.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5-000-01

一、计量经济学的含义

1.计量经济学的早期含义

在17世纪时期,计量经济学第一次在戴夫南特和金的研究中出现,但当时,计量经济学这个专业术语并未出现,直到挪威的一位名叫弗里希的经济学家在其发表的论文中提出了计量经济学的概念。计量经济学表示经济学和数学以及统计学的有机统一。在研究中发现在统计学和数学以及经济学的相互关系中存在着一种规律,发现这个发现的发现者将其命名为计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是对理论政治以及纯经济学的主观抽象法则进行试验和数据检验并由此来将纯经济学最大化的成为严格意义上的科学。

1933年,计量经济学会将计量经济学定义为:通过经济学与数学以及统计学的有机统一,以实现经济问题理论定量与经验定量相统一的目标。这个定义表现了计量经济学是由统计学数学以及经济学共同组成的,缺一不可。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是数学在经济理论领域的应用,也不能笼统得以为是经济理论问题的简单统计,只有将三者构建在一起才能发挥出特定的效力。

2.计量经济学的现代含义

由于计量经济学的早期目的在于科学化经济理论研究,因此在随后的经济理论研究方法的不断拓展完善中,计量经济学的含义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其定义变的更加具体也更加具有内涵。第一种定义认为:“计量经济学是利用统计学和数学的方法来分析经济学理论数据,将经济学的经验理论包含在内一起分析,通过分析来证明经济理论的正确与否。”第二种定义认为:“计量经济学的目标是建立经济模型来分析经济学中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模型来确定当一个变量发生变化时对其他变量会造成多大影响。使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工具来解决发生在经济和社会中的变量变化问题,并引导人们对此类问题分析和了解并解决。

小结:发展至今,计量经济学已经成为经济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但其基础和目标并未有多大改变。还是将经济学和数学以及统计学三者合一共同解决和推断经济理论假设的实证研究。不管是哪一门学科都可分为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因此,计量经济学也可分为理论计量经济学和应用计量经济学。自2008年爆发的经济危机,其后果影响至今。作者认为这不一定是计量经济学的理论研究问题,其可归结于应用计量经济学的问题。由于人们对计量经济学的滥用和理解的不透彻所以才无法从理论计量经济学中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

二、计量经济学的特性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可以说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独特一面。计量经济学科学性的标志在于其严谨的数学方法逻辑性和正确指向性的统计推断。当然,对于计量经济学科学性的质疑也从未间断过。凯恩斯认为计量经济学是“统计的炼金术”,“蹩脚的魔术”。他认为计量经济学到目前为止还算不上科学的研究方法。为此作者统计出了科学标准并表现了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

1.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

首先,科学哲学标准为:逻辑实证主义科学标准:其核心是事物的可证实性。包括维也纳学派的逻辑实证主义和柏林学派的逻辑实证主义以及“亨善尔”逻辑主义。证伪主义科学标准。这种证伪主义的基本出发点是证实和证伪之间的逻辑不对称。凡是可以被证伪的那就不是科学的。

其次,我们可以在计量经济学中发现逻辑实证主义的特性:重视证实,观测,反对因果关系的存在,反对理论实体。从计量经济学中我们更能找到证伪主义科学标准的影子,计量经济学的作用就在于对原有的经济理论或问题进行模式分析,不断假设推断,通过证实和证伪发掘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在这一方面充分体现了在计量经济学中证伪主义科学标准的存在。

2.计量经济学的不确定性和局限性

首先,计量经济学具有不精确性。其实这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从基础来源上来看,庞大的经济数据本身就具有不精确性,通过计量经济学的研究也只能得到一个近似的结果。通过计量经济学的方法研究,我们能得到一个理想的世界,但未来是否真是如此还有待商榷。统计学也是计量经济学的构建者之一,这决定了计量经济学的研究结果是一个随机事件,是否得到想要的结果还需要共同的努力,这与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并未冲突。

其次,与其它学科一样,在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和不精确性之外还有其局限性。从研究方法上而言,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经验实证的模型方法。这既是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和不精确性所在也是其局限性所在。从经济学的语言层面而言,以统计学和数学为基础的计量经济学的经验实证的模型语言有着其自带的局限性。计量经济学中证伪主义科学标准的存在的气息太重,这种以不平衡的逻辑为出发点的方法论决定了计量经济学的局限性。

三、结论与展望

时代在进步,人民富有了,消费提高了,伴随的经济危机也爆发了。经济危机的爆发更加重对计量经济学的质疑。无法准确预测经济危机的到来,在解决经济危机上的能力不足都存在于人们疑惑中。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为解决经济问题提供了模型,在此模型中我么能够看到理想的世界,能够正确预测经济的走向,但是计量经济学中的统计学成分决定了其理想结果之外还存在其他结果。我们应当做的事理解透彻计量经济学并不滥用。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证明其是科学的方法。如果我们能够理解经济领域中变量的变化以及影响的大小并知道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或有制定对策,那么应该会有效的应用计量经济学。

参考文献:

[1]洪永激.计量经济学的地位、作用和局限.经济研究,2007(5):139-156.

篇5

【关键词】 影像学诊断;局限性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特征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6081-01

局限性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是一种罕见的疾病,并且在临床上缺乏特异性,难以与胰腺癌区分开来。目前AIP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本文分析了局限性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的影像学诊断特征。旨在探讨影像学的表现,提高AIP的认识度和诊断率。以下是我的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研究对象为我院自2005年3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7例局限性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第14届国际胰腺病协会公布的AIP诊断的国际标准,经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后随访证实或手术病理证实[1]。其中男性患者6例,女性患者1例,患者的年龄在42-6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2.3±0.3岁。所有患者均进行CT检查,均进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并对患者进行定期的随访。

1.2 CT检查 采用东芝Asteion/Super4四排螺旋CT机,在患者上腹部行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CT平扫:在CT检查前患者口服1000ml清水,扫描范围为自膈顶至双侧肾脏下极。CT动态增强扫描:经患者肘静脉采用高压注射器注入80-100ml的非离子型碘对比剂碘海醇,注射速度为2.5-3ml/s。之后在35s动脉期增强扫描,在75-85s门静脉期增强扫描,扫描层厚5mm。

1.3 诊断方法 至少2名经验丰富的放射科诊断医师进行共同阅片,再进行分析和评价。其内容为:胰管改变情况;胰腺周围血管情况;胰腺形态;胰腺病变的CT密度;胰腺周围是否出现病变,其病变强化方式;是否有其他器官病变;胰脏周围是否渗血和假性囊肿等。超声检查:胰腺为低回声、弥漫性增大,并见所谓的腊肠状表现,也可以表现为受侵部位的低回声团块。

1.4 统计学方法 对所有的数据都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

2 结 果

AIP影像学变现:2例患者局限型肿块;5例出现胰腺弥漫肿大。CT扫描病变:5例呈等密度、1例呈稍低密度、1例呈低密度。CT平扫及增强扫描:胰腺病变区呈“雪花状”不均匀强化,病变渐进性延迟强化,强化程度由不均匀逐渐变为均匀。1例胰管出现轻度扩张;5例胰腺周围出现“包鞘样”结构;5例出现胰管狭窄或不规则形态;7例胰腺炎累及胆道系统。胰腺“包鞘样”结构、胰管改变、胰腺周围多发假性囊肿、胆道系统受累结果,见表1。

3 讨 论

3.1 AIP诊断标准 AIP的诊断依据为影像学。采用第14届国际胰腺病协会公布的AIP诊断的国际标准[2]。

3.2 AIP影像学特征 AIP呈“腊肠样”胰腺肿胀;胰腺病变区呈“雪花状”不均匀强化,病变渐进性延迟强化,强化程度由不均匀逐渐变为均匀;胰腺病变周围出现“包鞘样”结构改变。“腊肠样”胰腺肿胀为胰腺外形肿大、边缘光滑,胰腺呈弥散性或香肠形状;胰腺病变区出现CT异常。因为胰腺内间质纤维化,造成腺泡细胞萎缩、大量淋巴细胞浸润,所以病变呈“雪花状”不均匀渐进性延迟强化方式。AIP重要影像学特征是病变周围可见“包鞘样”改变,当其改变进一步增多时,就会出现胰腺周围血管受累呈狭窄改变。

总之,局限性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作为一种特殊的慢性胰腺炎,它的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征性,为其进行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有利依据。

参考文献

篇6

【摘要】 目的 评价ct与平片在早期矽肺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经临床追踪诊断或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确诊矽肺23例,均有x线和ct检查资料,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本组23例中,ct均能显示其矽肺结节,检出率为100%;平片11例显示肺纹理增粗,4例显示小结节影,另8例平片未见异象,检出率为17.4%。结论 ct诊断早期矽肺优于x线平片。

关键词 肺 早期矽肺病 x线计算机 断层摄影

矽肺系长期吸入一定浓度的二氧化硅粉尘所引起的以肺部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疾病。多见于采矿、玻璃、陶瓷、耐火材料、石英制粉、机械制造业的工人 [1] 。随着医学影像学的迅猛发展,ct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优越性。笔者搜集我院1998~2002年间23例患者进行平片和ct检查对比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3例均为男性,年龄34~51岁,平均40.5岁。均有粉尘长期接触史,无症状者14例,系体检发现;另9例因咳嗽、胸闷、胸痛就诊,其中4例伴有气促。

1.2 方法 采用拍摄x线正、侧位胸片及ct检查。

2 结果

2.1 平片表现 8例平片无异常发现,11例显示双肺纹理增粗、增强并伸展至肺野外带,其分支相互交叉。4例显示双下肺小结节影,其中2例伴有极细的网状纹理。

2.2 ct表现 23例均表现为肺内多发小结节影,直径2~4mm,以肺后部较密集,结节密度较大(95~154hu),边缘清晰,其中6例仅局限于上叶。14例肺小间隔增厚,其中9例局部肺透亮度减低呈磨砂玻璃样改变。7例局部出现小叶中心性或灶性肺气肿,4例显示局限性胸膜增厚,1例显示肺门淋巴结增大,并见蛋壳状钙化。典型x线表现与ct表现见图1~3。

图1(略),男,39岁,双肺纹理增强、增粗。

图2、3(略)同图1病例,双肺散在小结节影,直径2~3mm大小不等,结节密度较高,边缘清晰。

2.3 结果 3例因诊断为“肺癌”经手术病理证实,6例经穿刺活检证实,5例追踪5年以上,9例追踪5年以上,经随访观察由尘肺诊断组确诊。

3 讨论

矽肺是尘肺中最常见、进展最快、危害最严重的一种类型。1987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将二氧化硅定为可疑致癌物。流行病学调查提示,接触二氧化硅的工人患肺癌和肺结核的危险度较正常人明显增加,并有统计学意义,所以对矽肺患者要高度警惕,以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目的。

3.1 平片检查 长期以来,矽肺的诊断有赖于传统x线,但对于早期矽肺患者,x线平片发现率较低,本组病例检出率不足20%。肺纹理增粗、增强缺乏特异性。

3.2 ct检查 ct具有高敏感性、高分辨力,克服了胸部平片多组织结构重叠的不足。能更早检出病变,能更详细了解小结节的范围、分布及一些继发性改变,如显示小叶间隔增厚、小叶性或局限性肺气肿以及局限性胸膜肥厚 [2] 。

通过本组病例的ct、x线平片表现,结合穿刺活检、随访和手术病理结果的对照分析,我们认为ct在诊断早期矽肺方面明显优于x线平片,是可靠的早期矽肺的检查方法。

参考文献

1 吴恩惠.医学影像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

篇7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 脑CT 特点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018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018-01

精神分裂症为常见精神疾病,病因复杂。此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都有赖于影像学技术的支持,CT检查可发现脑萎缩、脑室扩大、双侧结构不对称、大脑皮层萎缩等脑部结构异常现象,其中脑萎缩类异常的CT检查最为常见[1]。本次研究对我院收治的3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规范脑CT检查,并对比了同期健康体检的30例健康受试者脑CT检查结果,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脑CT特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确诊的3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与30例健康体检者。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16~50岁,平均年龄(35.5±4.7)岁;均首次发病入院,符合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中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经检查未发现心脑血管及其他器质性躯体疾病,入院前均未服用其他抗精神病类药物;病程11天~9个月,平均病程(4.1±5.1)个月;单纯型2例,紧张型3例,青春型8例,偏执型14例,其他型3例。健康受试者30例,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龄20~51岁,平均年龄(37.1±6.2)岁。两组性别、年龄对比无差异,P>0.05。

1.2 方法。两组均在安静状态下予以西门子SOMATOM Emotion 6 clice 脑CT设备行脑部扫描,以受试者眼眶线作为基底线,层厚0.6cm,层间距0.6cm,依次向上连续平扫,显示颅骨结构、脑室形态与结构、脑部骨质密度等[2]。

不配合检查患者可使用安定类镇静剂辅助检查。CT检查的征象有我院影像专家通过线性测量法、目测法阅片并确认,作出最终诊断[3]。

1.3 数据处理。本次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分析,计数资料的对比应用卡方检验,而计量资料的对比应用t检验,P

2 结果

2.1 CT征象。健康受试者:30例健康受试者CT扫描发现1例(3.3%,1/30)局限性脑萎缩,CT征象为双侧额叶脑沟增宽。

精神分裂症患者:3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中,CT扫描发现17例弥漫性脑萎缩(56.7%,17/30),其中1例表现为双侧脑室旁核密度加大;1例小脑萎缩明显;3例侧脑室扩大,为髓质型征象;5例脑池、脑沟、脑裂增宽同时脑室扩大,为混合型征象;7例为脑池、脑沟、脑裂增宽,为皮质型征象。

精神分裂症患者CT扫描脑萎缩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群体(P

2.2 性别、年龄与CT征象关系。17例CT扫描弥漫性脑萎缩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年龄在15~20岁1例(共3例,占比33.3%),21~30岁7例(共11例,占比63.6%),31~40岁7例(共12例,占比58.3%),41~50岁2例(共4例,占比50.0%)。不同年龄段患者CT扫描弥漫性脑萎缩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17例男性患者中检查发现弥漫性脑萎缩征象共9例(52.9%,9/17),髓质型2例,混合型混合型3例,皮质型3例,双侧脑室旁核密度加大1例。13例女性患者中检查发现弥漫性脑萎缩征象共8例(61.5%,8/13),髓质型1例,小脑萎缩1例,髓质型1例,混合型2例,皮质型4例。不同性别CT扫描脑萎缩发生率及具体类型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3 讨论

3.1 本次研究成果与意义。本次研究对我院收治的3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规范颅脑CT检查,并对比了同期健康体检的30例健康受试者颅脑CT检查结果。健康受试者CT扫描发现局限性脑萎缩发生率为3.3%,CT征象为双侧额叶脑沟增宽;精神分裂症患者CT扫描弥漫性脑萎缩发生率56.7%,以皮质型脑萎缩、髓质型脑萎缩和混合型脑萎缩最为常见,可见精神分裂症患者弥漫性脑萎缩发生率高于健康群体,且脑萎缩性质与健康群体不同。另外,本次研究发现,不同性别、年龄精神分裂症患者脑萎缩发生率及脑萎缩类型没有明显差异。

笔者认为,精神分裂症与脑萎缩关系密切,与性别、年龄没有直接关系。精神分裂症发病原因与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诊断工作需要依靠CT扫描等影像学技术开展,本次研究采用CT扫描诊断技术,无创、简便、直观地观察到了患者生理、病理状态下脑部结构变化情况,准确、清晰、快速进行脑部定位、定性诊断,相比传统的脑血管造影诊断方式及气脑诊断方式更加安全、可靠、方便,是精神类疾病颅内观察的最佳手段[4]。

3.2 相关研究分析对比。国内外关于精神分裂症与脑萎缩、患者年龄、患者性别、患者病程等因素的临床研究很多,由于精神分裂症本身发病原因、发病机制不明确和病变情况多样化的特点,临床研究结果不尽相同。多数临床研究认为,脑萎缩是精神分裂症的一种病因或是一种症状表现,精神分裂症患者脑萎缩发生率在30%以上,部分临床研究认为脑萎缩与性别、年龄均没有关联,而部分临床研究则认为脑萎缩与患者年龄有一定关联,年龄在40岁以上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脑萎缩发生率相应提升,但不同年龄段精神分裂症患者皆可发生脑萎缩[5]。

国内外关于精神分裂症脑萎缩与病程关联的临床研究表明,病程的长短和脑萎缩是有一定关联的。王琪[6]所做相关临床研究结果表明,病程≥5年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脑萎缩发生率会明显高于病程

3.3 本次研究缺陷。本次研究所选病例不多、年龄范围不广、病程有一定局限性,未能通过临床CT扫描检查体现精神分裂症脑萎缩与不同年龄阶段、病程长短的具体联系。因为研究方法和研究例数方面的局限性,本次研究也未能理清脑萎缩与精神分裂症的内在联系,从而不能确定脑萎缩是否为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病因或者临床症状表现,还是脑萎缩与精神分裂症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关于精神分裂症与脑萎缩内在关联及脑萎缩与患者病程、年龄关联,有待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和分析。

参考文献

[1] 詹庆芳.精神分裂症者中透明隔腔的脑CT表现与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09(32):270-271

[2] 付玉才.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脑CT异常对照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12,24(16):1968,2014

[3] 王琪.精神分裂症病人头部CT临床对照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20(7):54-54

[4] 李建锋,杨杰.精神分裂症患者中透明隔腔的脑CT表现及其临床意义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7):1567-1567,1568

[5] 赵建峰.CT与脑电地形图诊断精神分裂症价值[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3,27(6):573-574

篇8

关键词: PBL 教学模式 肿瘤临床教学

PBL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于1969年由Barrows教授提出,是基于问题式的教学方法,教师为向导,旨在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1]。PBL教学方法通过教师提出或引导提示问题、学生解决问题、改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建立评估系统和激励体制等,在实施过程中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灵活地综合运用课程内外学到的知识有效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自我导向学习的能力。实践证明,PBL教学方法的实施,改变了学生长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显著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早期就能够学会综合运用基础知识解释或解决临床问题,很好地实现了基础学科之间及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之间知识的融合,显著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及沟通交流、组织、表达、团结协作等综合素质,为其将来从事临床工作和科学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础[2]。肿瘤学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并且近十余年肿瘤知识更新迅速,肿瘤的综合治疗、个体化治疗的理念越来越重要。因此,肿瘤学的教学随之纳入了很多新的教学内容,如肿瘤的综合治疗、分子靶向药物治疗、肿瘤心理学,等等。这些内容的扩展,给临床教师增加了教学难度。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开展适合现代肿瘤学的教学模式,是肿瘤学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本研究尝试将PBL教学法应用于肿瘤学临床课程中,对比LBL(lecture based learning)传统教学法,对新疆医科大学60名实习学生进行观察和考核,得出以下结果。

1.资料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将新疆医科大学2010与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于我院肿瘤中心实习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本科及本硕连读班学生共60人,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为PBL教学法,共30人,对照组为LBL传统教学法,共30人,两组学生年龄及性别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研究方法

随机选取30名学生采用PBL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强调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的启发式教育,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教学目标。

对照组学生共30名,使用LBL传统教学方法,即教师为主导,按照课本编写内容进行灌输式教学。

1.3教学效果评估

常见恶性肿瘤诊治知识评估,采用答卷形式,内容包括理论及病例分析两部分,理论50分,病例分析50分,分别计算成绩进行统计分析。

1.4统计学分析

对教学成绩及教学满意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通过试卷考试成绩比较发现,在理论知识方面,二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病例分析方面,PBL教学组好于LBL教学组(P

3.讨论

医学教育的目标是让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熟悉临床分析问题思路,能够鉴别诊断,同时有施治的能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方式及学习态度对达到教学目的是重要的影响因素[3]。将LBL结合PBL运用到管理实践教学中,既克服了LBL以个体为单位学习发言的局限性,又克服了PBL“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局限性[4],有利于引导学生了解、分析和诊断以往真实事件,有利于帮助学生改善思维、增长智慧,有利于帮助学生积累经验,学会应用、检验和发展理论知识。

医学是一门重视实践的学科,PBL教学过程中重视临床实际问题,有助于学生灵活使用所学理论知识,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临床发散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处理技能。这些都是作为一名优秀的临床医生不可缺少的[5]。这种联合教学模式适应当今肿瘤科临床实习的教学需求,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取得了良好效果,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值得今后加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Neville AJ.Problem-based learning and medical education forty years on[J].Med Princ Pract,2009,18:1-9.

[2]刘杨.PBL教学模式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J].Basic Medical Education,2015,8:694-696.

[3]Gurpinar E,Kulac E,Tetik C,et al.Do learning approaches of medical students affect their satisfaction with problem based learning[J].Adv Physiol Edu,2013,37(1):85-88.

篇9

[关键词] CT;胃肠道间质瘤;良恶性;病理结果

[中图分类号] R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24—0087—02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一类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占消化道间叶肿瘤的大部分[1]。无特异性临床表现,病程依良恶性不同而不同,一般恶性病程较短。良性或早期患者可恶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就诊时已有转移。胃肠道间质瘤的良恶性一般采用组织活检进行判断,但因为取材的局限性,有漏诊的可能。因此有必要结合大体形态及影像学表现综合进行良恶性判断。本文通过对21例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进行总结分析,探讨CT表现在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2011年在我院进行诊治的胃肠道间质瘤21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病理学或免疫组化学证实,所有患者均经CT检查。其中男14例,女7例,年龄31~69岁,平均55.8岁。临床表现主要有腹痛12例,腹部包块9例,黑便或大便潜血阳性7例,吞咽困难或吞咽不适2例。

1.2 检查方法

采用德国西门子64排多层螺旋CT进行扫描。常规进行肾脏。胃肠道准备,扫描范围包括可触及的肿块、肝脏及肾脏。层厚1 cm,螺距1.0 cm。平扫后经肘静脉团注非离子造影剂碘海醇100 mL,动脉期扫描于注射后30 s进行,静脉期扫描于注射后60 s进行。

1.3 观察指标

观察CT影像学的改变,病变的部位、形态、大小、与周围关系、强化情况、有无出血及转移情况。根据是否转移、浸润性生长、形态及坏死出血情况判断良恶性。

1.4 病理学良恶性诊断指标[2]

肯定恶性指标:①浸润性生长;②已经发生转移。潜在恶性指标:①胃间质瘤直径>5.5 cm,肠间质瘤直径>4.0 cm;②胃间质瘤核分裂像>5个/50HPF,肠间质瘤核分裂像>1个/50HPF;③出现出血坏死;④明显核异型;⑤肿瘤细胞排列紧密。恶性:有1项肯定恶性指标或2项潜在恶性指标;交界性:有1项潜在恶性指标;良性:未出现以上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后病理结果

本组患者经术后冷冻病理学检验结果确诊良性5例,交界性7例,恶性9例。

2.2 CT检查结果

发病部位:食管1例,胃8例(图1),十二指肠4例,小肠5例,结肠2例,直肠1例。

肿瘤直径2.5~20 cm。良性肿瘤平均直径(2.8±0.4) cm,交界性肿瘤平均直径(6.1±1.3) cm,恶性肿瘤平均直径(9.5±2.4) cm,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20.528,P < 0.01),其中良性肿瘤与交界性及恶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4.857,5.419,P < 0.01),交界性与恶性肿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3.561,P < 0.01),说明不同肿瘤大小对判断良恶性有一定的价值。其中肿瘤直径

3 讨论

胃肠道间质瘤占消化道间叶肿瘤的大部分,由Mazur 等于1983 年首次提出了胃肠道间质肿瘤这个概念,多发于中老年患者,大部分发生于胃和小肠,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常见的临床表现主要有腹痛、黑便或大便潜血阳性等表现,部分患者可触及腹部包块[3]。临床诊断主要靠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胃镜可以显示肿瘤的大小及位置、生长方式、可以取活检,但是对其他部位的肿瘤存在局限性,且不能确定是否有转移。影像学诊断临床上常用CT,可以显示肿瘤的位置、大小、生长情况、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是否转移,初步判断良恶性。

CT检查胃肠道间质瘤,影像学上可见肿瘤呈圆形或类圆形,部分呈分叶状生长,良性肿瘤可见钙化改变,恶性肿瘤钙化的情况较少,但是易出现囊性坏死出血样改变,与本文研究比较一致。良性改变常

本文通过与术后病理学相比较,探讨CT影像改变与良恶性的关系。本文共选择21例患者,术后病理学诊断结果显示良性5例,交界性7例,恶性9例。结果显示,发生于胃的8例,十二指肠及小肠共9例,与既往研究多发于胃肠道的结果一致[5]。肿瘤直径

综上所述,CT用于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直径≥5 cm,肿瘤内部出现囊性坏死样改变的患者恶性的可能性比较大,而肿瘤的外形、边界情况、增强程度与良恶性判断关系不大。

[参考文献]

[1] 谢澳斯, 陈君填.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进展[J]. 医学综述, 2011,17(23):3567—3569.

[2] 胡碧清,粟连秀.29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J].华夏医学,2011,24(1):72—76.

[3] 王利锋.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健康月刊,2011,30(11):125—126.

[4] 仲军,郭兆立. 胃肠道间质瘤30例CT及临床特点分析[J].新疆医学,2011,41(9):51—53.

篇10

关键词:CT与MRI;原发性肝癌;诊断效果异同

原发性肝癌,是医学界常见的高发性疑难杂症之一,其发病率高居第三。原发性肝癌一般很难被发现,被诊断出来时往往已经是中晚期,主要依靠影像学来鉴别诊断。这篇文章对CT与MRI对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诊断效果进行了分析和比较,旨在进一步提高影像学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技术水平。详细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年~2014年1月在本院进行手术或者经皮肝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原发性肝癌的62例患者,其中男32例,女30例,患者年龄40~47岁,平均年龄58岁。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肝硬化病史、甲胎蛋白持续性增高,并且伴随消瘦、乏力以及间断性的上腹部或肝区疼痛等临床表现。

1.2方法 本次实验中,CT设备采用GE Light Speed 64层螺旋CT;MRI采用飞利浦Achieva 1.5T超导磁共振。64层螺旋CT扫描参数:120kv,200mAs,pitch53,层厚0.5(cm)×64。扫描前患者需保持空腹,并根据个人实际情况饮用500~800ml水,减少胃内气体伪影干扰诊断结果。进行全肝平扫之后,进行3次增强扫描,使用100mA忧维显对比剂,以3ml/s的速率进行注射,注射对比剂后20s、1min、3min进行肝动脉扫描,门脉期扫描和延迟期扫描。MRI平扫采用二维扰相GRE正反相位T1WI扫描及脂肪抑制FSE T2WI扫描,层间距为2mm,扫描层厚度7mm。采用LAVA技术形动态增强扫描,使用15ml马根维显对比剂,注射对比剂后的20s、50s、3min分别进行动脉期、门脉期、平衡期扫描。对62例患者的CT和MRI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分析患者的病理诊断符合度、符合率。

2 结果

进行CT扫描后患者的影响表现:平扫多数病例呈低密度结节状,等密度4例,边缘清楚或者是不清楚。62例患者中55例肝动脉期病灶显示强化,密度高于肝,略低或者近似于同层主动脉,其中肿瘤全部范围均匀一致强化的为34例,不均匀强化的21例,动脉期呈等密度的7例;55例肝动脉期明显强化的病灶中,51例门脉期密度下降低于肝,2例等于肝,另外2例高于肝。动脉其呈等密度的7个病灶中门脉期均呈低密度。本组检查结果显示21例门静脉癌栓,7例侵犯胆管,肺转移3例,12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进行MRI扫描后:62例患者T1WI中,16例高肿瘤信号,12例等肿瘤信号,低肿瘤信号34例,如果患者出现了假包膜征,其表现大多数是肿块边界清楚,周围建低信号环,厚度不一;T2WI中,肿瘤信号相对较高,大多数呈现不均匀状态,坏死部分与活瘤结节混合交错,肿瘤信号不均匀。在注射增强剂之后扫描,增强T1WI与CT强化方式一致的肝癌动脉期会呈现高信号,门脉期呈现对低信号的"快进快出"的强化方式。诊断结果为20例门静脉癌栓,9例侵犯胆管,肺转移4例,10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

比较CT与MRI对原发性肝癌的病理诊断的符合情况和符合率,62例患者中,CT正确诊断56例,诊断正确率为90.3%,MRI正确诊断59例,诊断正确率为95%,稍高于CT,两种诊断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种诊断方法适应情况不同。

3 讨论

医学影像的CT与MRI两种诊断方法对于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诊断精度较高,对肿瘤组织检出的敏感性较高。两种方法的工作原理是不同的,导致这两种方法的诊断效果存在一定的差异。64层螺旋CT采用容积方式扫描,扫描速度较快,整个肝脏的扫描过程所用时间仅需要患者一次屏息,可以最大程度降低因患者呼吸,避免因肝脏内气体的伪像而造成漏检。采用自动压力注射器控制对比剂的注射量和方法,再强化峰值获得数据,突出病变和正常实质之间的差异,有利于患者病灶的顺利检出。64层螺旋CT扫描能够充分反映出患者病灶部位的血供特点,很大程度上提高患者病灶的检出率。对于个别检出困难的病例,延迟扫描呈低密度可以帮助对其进行定性。对于肝硬化再生结节和分化良好的小肝癌血供方面,螺旋CT的检测无显著差别,这些情况充分暴露了螺旋CT对于原发性肝癌诊断的局限性。

MRI属于多序列扫描,相比之下,它可以更好的反映患者肿瘤组织内部的出血坏死、脂肪变性等病理学变化,可以更准确得确定组织特性,可以清晰显示肿瘤组织及病灶边缘,并可以通过肝硬化再生结节与肝癌T2WI信号的不同进行很好的区别,再加上动态血流动力学特征的影响,使其能够发现患者肝内小于1cm的结节病变,在对于小肝癌的临床鉴别方面MRI较螺旋CT有更多的优势。但是,MRI由于扫描时间相对较长,扫描的图像质量会受到患者呼吸的影响,另外,心脏搏动和主动脉伪像会给MRI扫描膈顶处和肝左叶处的病灶造成障碍。

概括来说,螺旋CT和MRI两种诊断方法,在对原发性肝癌诊断上各有优势,同时各自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次研究数据表明,两种方法在对原发性诊断方面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MRI对原发性肝癌诊断效果符合率(95%)较螺旋CT扫描略高(90.3%)。由于两种方法各自优点和局限性的存在,医务工作者要充分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和经济性原则,综合考虑选择更为合理的诊断方法,寻找经济性和准确性的平衡点。

对于肝脏病灶的鉴别能力和检出率是医学影响学的重点内容之一。螺旋CT与MRI是医学影响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的两种常用工具。对于螺旋CT与MRI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的对比研究,对于临床指导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进一步提高对原发性肝癌的医学诊断水平,是医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也是每一位医务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1~3]。

参考文献:

[1]张淑琴,李洪娥,王燕,等.超声、CT、MRI和血清AFP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的对比研究[J].放射免疫学杂志,2008,2:112-113.

篇11

【关键词】脑白质疏松症;动脉硬化;颈动脉

老年性脑白质改变(Age-relatedwhitematterchanges,ARWMC)是Scheltens[1]于1998年提出的一个影像学术语,指的是脑室周围深部脑白质区中的斑点状及斑片状异常信号改变,在MRI上T1加权为等或低信号、T2加权为高信号。ARWMC可见于正常老年人,也可见于伴有认知功能障碍者或有局灶神经系统体征者。ARWMC是脑损害的早期标志[2],也是老年性血管性痴呆的早期信号[3],随着CT和MRI的广泛应用,近年来ARWMC在老年人群中检出率大大增加,其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神经病学及精神病学的表现是国内外学者正在探索的问题。为了预防ARWMC的发生,做到早发现,积极治疗,我们对120例ARWMC者与100例脑MRI正常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探讨ARWMC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观察组120例,均选自我院门诊及住院病人,均经头颅MRI检查证实有ARWMC,其中男88例,女32例;年龄62-88岁,平均72.3岁,其中60-69岁者26例,70-79岁者65例;≥80岁者29例;合并高血压病31例,糖尿病20例,高脂血症30例,冠心病10例,脑梗死31例,脑出血3例,血管性痴呆20例。对照组100例,其中男73例,女27例;年龄60-87岁,平均70.2岁;合并高血压27例,糖尿病17例,高脂血症26例,冠心病12例,脑梗死26例,脑出血1例。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在年龄、性别上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应用美国ATL公司生产的HDI30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探头为12-5MHz的高频探头,检查前嘱患者休息5-10min,取平卧位、头偏向检查对侧,充分暴露颈部,沿胸锁乳突肌外缘纵切检查,依次显示颈总动脉(CCA),至分叉处探测颈内动脉(ICA),纵切检查后,将探头旋转90°,沿血管走行横向扫查,测量指标包括: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部位、形态、大小和回声特点,并计算颈动脉粥样斑块积分(Crouse积分),表示分别将同例CCA、ICA、颈外动脉、颈总动脉分叉处各个孤立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最大厚度相加得到该侧动脉斑块积分,双侧斑块之和为其斑块总积分;②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指血管腔内膜界面的前缘至中膜-外膜界面前缘的垂直距离,IMT增厚指颈总动脉或颈内动脉后壁的最大IMT≥1.0mm或分叉处后壁的最大IMT>1.0mm[4];③估计管腔狭窄程度,狭窄程度=狭窄处的最小内径/狭窄远端最大内径×100%。

1.3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表示为(x±s),两组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观察组与对照组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见表1。

观察组120例中有84例(70.7%)经超声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共272处,其中颈总动脉61处,颈内动脉30处,分叉处160处,颈外动脉22处;IMT>1.0mm者28例(23.9%);颈动脉狭窄20例(16.3%),其中狭窄1.0mm者12例;颈动脉狭窄

3讨论

老年性脑白质改变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病理改变是脑白质内局限性和弥漫性脱髓鞘及胶质增生[2]。王国艳等[5]研究已证实,广泛的脑血流低灌注和脑动脉硬化是老年性脑白质改变形成的主要病理机制。众所周知,大脑的血流供应70%-85%来自颈动脉,而且颈动脉是脑动脉的上游血管,颈动脉的硬化程度与脑血流的灌注直接相关。

据文献报道,弥漫性脑白质改变与症状性颈动脉疾病有关[6,7]。Streifler等[8]对北美有症状颈动脉切除术试验(NASCET)中的596例患者进行了研究,在试验开始时所有患者均无ARWMC的CT表现,平均随访时间为6.1年。在随访期间,有18%的患者发生局限性ARWMC,3%的患者发生弥漫性ARWMC。超过1/3的ARWMC患者发生过1次或多次卒中,而相比之下无ARWMC的患者发生卒中的比例不到1/4(P=0.01)。ARWMC患者更倾向于发生腔隙性卒中,ARWMC的发生也与小的深部梗死患者比例的增多有关。在对进入试验时就存在局限性ARWMC的89例患者进行的一项独立研究中,研究者发现大约1/3的患者发展为弥漫性ARWMC。

本研究显示,老年性脑白质改变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非老年性脑白质改变患者(P

篇12

关键词:无创血流动力学;老年呼吸感染;诊断

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的下降,免疫力逐渐降低,呼吸道感染频发。目前,老年人因呼吸道感染而诱发一些诸如静脉淤积、低血容量以及毛细血管渗漏等进而导致急性循环衰竭。研究显示,目前老年感染性的休克患者住院后死亡率约为50%[1]。临床上老年人呼吸感染常常导致血流动力学的紊乱,其原因是由于外周血管收缩舒张的功能出现异常导致血流分布出现异常,从而导致血流动力学改变[2],这也影响临床诊断的效果。本研究正以健康的老年人作为对照研究组,探讨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手段在鉴别和诊断老年呼吸感染中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的对象均来源于2014年2月~11月我院收治的因呼吸道感染而住院治疗的老年患者,随机选取45例,排除了外伤、精神疾病、肾功能不全以及因特殊原因不能配合调查或者不愿意参与调查的患者等,所选取的调查患者都符合老年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以此作为观察组。另随机选取在此期间到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老人45例作为此次研究的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年龄59~84岁,平均年龄为(72±6.5)岁,对照组患者年龄为60~89岁,平均年龄为(73±6.3)岁,两组研究对象的性别分布都是男25例,女20例,其他与研究无关的资料都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开始前均与研究对象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检测的方法与检测指标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系统是由美国GE公司生产,型号为XD 3000。测量方法:于患者(健康人)颈部、胸部的两侧各贴上一对电极。本次检测的指标主要有心脏指数(CI)、每搏输出量指数(SI)、加速度指数(ACI)、体血管阻力指数(SVR)、收缩的时间比率(STR)、预射血期(PEP)、心率(HR)以及平均动脉压(MAP)等。

1.3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中的数据均使用SPSS 20.0进行处理,所有的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的比较使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P

2 结果

通过测量观察后发现,观察组以下指标明显要低于对照组:心脏指数(CI)、每搏输出量指数(SI)、加速度指数(ACI),这几个参数的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临床研究结果表明,老年人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心脏顺应性改变、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改变以及胸腔压力改变等易导致其血流动力学变化,通过检测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可以获得相应的诊断效果[3]。数据的采集容易受到干扰而且过分依赖操作者的技巧,另外心脏超声在测量心脏左室舒张末期的面积时并不能准确测量出扩张容积,而采用无创血流动力学检测手段正好可以弥补这些不足。

本调查研究的结果表明,观察组的心脏指数(CI)、每搏输出量指数(SI)、加速度指数(ACI)这几个参数测定值明显要低于对照组,差异是有统计学意义的(P

然而,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也有它的局限性,对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体重在30kg以下或者155kg以上的患者、身高在120cm以下或者230cm以上的患者、严重高血压患者、主动脉球囊反搏的患者等并不适用,另外对于严重肥胖患者以及严重水肿患者也不建议使用无创血流监测[4]。尽管有这些局限性,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的手段在老年呼吸感染的鉴别诊断中还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很好的临床指导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11):1076-1096.

[2]彭亮.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在老年呼吸感染鉴别诊断中的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35:90-91.

篇13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统计学;发展

一、大数据时代下统计学概念概述

教科书上对统计学给出了这样的定义“有效搜集整理分析随机性数据,对考察问题给出推断与预测,最终为行动提供数据支持”,这就是统计学。从根本上看,统计学是一门与数据有关的学科。众所周知,美国总统奥巴马通过数据团队的帮助得到连任的机会,阿里巴巴的马云很早就把大数据作为企业发展战略。随着我们走进大数据时代,网络科技给搜集数据带来方便,传统的设备已经无法容纳大量的数据,我们对其进行更新,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我们为社会传递出有效的、有价值的信息,这一切为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

统计是社会各界乃至各环节不可或缺的因素,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统计有先导作用,市场经济信息也需要统计学的帮助,大数据时代,我们的统计数据不再局限于随机抽样调查,电话调查等高成本的搜集方式,通过互联网及移动终端,我们可以获得更多数据样本,可以说我们的社会进入高速发展的时期,大数据时代下的统计学也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

二、统计学在大数据时代影响下的变革

1.从样本的角度看,样本概念得到深化

我们知道统计学离不开样本,有效的样本能够正确反映情况,大数据时代样本概念与传统不再相同,通常我们得到诸多网络数据,一种为静态,即直接在客户端创建的数据,无需提取即可使用,成本低,另一种为动态数据,即数据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最终表现为所有数据的总和,可见此时的样本不局限于随机抽样,直接可以做选定分析。

2.从类型方面看,呈扩大之势

在过去数据通常指结构化数据,有固定的标准,大数据时代数据不仅局限于固定的结构,还有异构数据,再有存储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大数据可以直接将探测的信号容纳进去,由网络系统作为工具,可以识别各类结构或非结构的数据并进行快速存储。

3.收集概念得到扩展

传统的统计过程中,我们有目的的进行数据收集,效率低,成本高,随着大数据时代来临,我们将收集步骤化,第一预先处理好数据的识别与处理,第二做好分析,提炼出所需要的信息,最后做好存储,就这么简单。面对大量的数据,我们的分析、识别等都需要注意,大数据不代表万能,我们还是要注意数据的安全性,尽量控制收集成本。

4.数据来源较传统不同

曾经我们根据研究目的去做统计收集数据,这些数据源都是已知的,在核对方面相对容易。大数据时代,我们得到数据变得容易,但通过互联网收集数据后,目的性变弱,大多数记录没有源头,很难识别记录身份,可见,大数据时代做好数据来源登记开始变得重要。

5.量化方式也发生变化

对于传统的结构化数据,量化方式是成熟的,可以将收集到数据直接分析得出结果,大数据时代,很多异化结构数据几乎无法做直接分析取得结论,当下,很多结算及专家在研究处理非机构化数据,力争将大数据时代统计推向新的高端。

6.分析思维发生改变

从分析过程看,传统分析需要进行三步走,即定性、定量,最终定性。大数据时代,统计分析过程仅需要两步即定量、定性;从证实分析方面看,传统思路为假设、验证,事实证明传统证实分析有很大误差,而大数据时代,我们的思维为发现,总结,这是整合,发现最终定论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会有很多发现。

7.统计软件变得越来越多

传统统计学中,我们比较熟悉的软件有SPSS、SAS、STATA等,大数据时代,我们分析技术为非关系型,主要以数据中心为基础,将软件与大数据结合,分析过程得到很大简化。综上,大数据时代给了我们更多的主动权,这些更促使我们推动大数据时代统计的发展进步。

三、大数据时代下统计学面临的挑战

大数据时代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好处,统计学的大数据化是大势所趋,但传统与更新的交错间还有一些不相容的方面,对于革新我们还是要从各个方面做谨慎考虑与慎重调整。

首先从样本标准的角度看,大数据时代我们可以轻松得到很多样本,此量大到可以视为总体,随着互联网科技的不断发展,大样本标准也应随着发展,传统统计学将界限定在30,大于30为大样本,小于30为小样本,大数据时代这个界限略显低,没办法清除干净干扰信息,这会影响分析结果,因此,加强数据来源的同时还要更新大样本标准,将更大规模的样本数量代替旧有的数量,以适应大数据时代的要求。

其次从样本选取与形式的角度看,传统统计学固定结构化数据内藏着一定的统计规律,尽管我们能够发现研究对象的数量关系,但并不是所有的事物都有量化指标,一些被量化的指标也不一定能够清楚的解读研究对象,目前大数据采集数据超过80%为有结构数据,传统的统计数据库没有办法对这些数据做很好的处理,而大数据通过建立非结构数据库,对数据做有效转化,发挥多元化分析作用,无形中降低了样本的选取标准,将统计范围扩大化。

最后统计软件的开发是一项挑战。我们常用的统计软件主要以构建模型之间的变量与数量关系的方式分析研究对象,如我们熟悉的SPSS等。大数据时代,我们很多以数据为基础做非关系分析技术,谷歌利用MAPREDUCE实现了月处理400PB数据的工作量,雅虎也利用云计算平台实现了100PB的存储工作,未来大量的数据处理需要更快捷更科学的软件,对于软件的研发与升级将是一种挑战。

四、大数据时代下统计学的发展与机遇

1.大数据时代下统计质量更高

从国际数据标准SDDS中得到的统计质量标准可以看到,适用、准确、时效、平衡是统计质量的内涵。其中适用是指统计信息符合要求,统计信息最大化的满足客户的用途,大数据的覆盖很大程度上促进适用功能的提升;传统角度我们说时效性主要指统计的时间更短,让客户及时了解统计信息,大数据时代网络化完全满足时效性各类要求;准确是指估值与真值之间的差别,数据中存在误差在一定范围内属于正常,大数据时代我们的全面性最大程度包容了误差,也缩小的了误差,统计更加真实可信;平衡性也被称之为协调性,大数据时代,数据结果的核对与检验都经得起客户的不断核查,可以使数据的平衡性得到很大提升。

2.大数据时代统计成本降低

首先,从数据收集角度看,大数据时代可以不再依靠人力做电话调查或问卷调查,甚至有些普查动用全国力量,耗费大量人力财力,通过互联网、移动通信等,我们大大降低人力成本,数据收集快,成本低,准确性也高;其次从数据利用角度看,传统统计过程中,一旦资料过期就需要再起启动抽样分析过程,对外公布手段也有局限性,大数据时代,我们收集数据更轻松,且数据可多次被利用,综合比算,数据的成本大大降低。

3.大数据时代统计学作用范围扩大

传统统计学有各种局限性,比如受成本、观念等影响,统计学主要用于行业与部分统计,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统计学被应用到各行各业,比如、金融、医学、计算机行业等,从这个角度看,社会的新计划让信息传递发生质变,统计学作用价值得到认可并服务扩大,这样推动自身发展的同时更服务社会服务人民,为整个国家发展进步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14

【关键词】 十二指肠溃疡; 黛力新; 效果观察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31.074

十二指肠溃疡是指胃酸和胃蛋白酶接触的十二指肠黏膜,发生局限性的超过黏膜肌层的溃破,是从属消化性溃疡的临床常见疾病,是一种界限清晰、累及肌层的局限性组织缺失。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此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其发病原因较为复杂,与心理社会的因素尤为关系密切,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心理社会因素对其发生、发展有相当重要的作用[1],是一种全球性疾病,因此对消化性溃疡的治疗必须树立长久作战的思想[2]。针对上述心理社会的因素对本病的影响,及需治疗时间长,患者难以坚持治疗的临床问题,本人利用黛力新的抗抑郁,改善情感的作用原理,自2009年1月-2012年3月对进行了联合黛力新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临床研究,结果发现联合黛力新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效果明显,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09年1月-2012年3月到本院经胃镜检查确诊为十二指肠溃疡的120例住院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60例,其中男40例,女20例,平均年龄(45±48)岁,对照组60例,其中男38例,女例22例,平均年龄(43±47)岁,两组患者在年龄、病情、病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按内科诊疗常规进行治疗至临床症状缓解后出院,出院后在继续门诊跟踪治疗3个月后复查胃镜,观察溃疡愈合情况。观察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服黛力新10.5 mg,2次/d至临床症状缓解后出院,出院后在继续门诊跟踪治疗,3个月后复查胃镜,观察溃疡愈合情况。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两组比较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P

1.4 疗效评定标准 以胃镜检查为准,显效:溃疡缩小75%以上,周围仍有炎症;有效:溃疡大小缩小50%~75%;无效:溃疡缩小不到50%[3],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 结果

3个月后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有较明显的差异,其中显效例数和总有效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3个月后两组患者十二指肠溃疡愈合情况对照表 例(%)

组别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

观察组(n=60) 15(25.00) 38(63.33) 7(11.67) 53(88.33)

对照组(n=60) 7(11.67) 32(53.33) 21(35.00) 39(65.00)

字2值 3.56 1.23 9.13 9.13

P值 0.05 >0.05

3 讨论

十二指肠溃疡溃疡时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此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其发病原因较为复杂,与心理社会的因素尤为关系密切,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心理社会因素对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生、发展有相当重要的作用[1]。随着塞尔应激学说的问世,现已认识到应激与疾病的关系,作为从属消化性溃疡的十二指肠溃疡属于典型心身疾病范畴[2],而患者情绪好转,态度和行为将有显著变化[4],因此,在治疗此类患者的过程中稳定其情绪非常重要,黛力新是小剂量的二盐酸氟呱噻吨与小剂量盐酸四甲蒽丙胺的合剂。小剂量氟呱噻吨主要作用于突触前膜多巴胺自身调节受体,促进多巴胺的合成合释放,使突触间隙中多巴胺含量增加。四甲蒽丙胺抑制突触前膜对去甲肾上腺素及5-羟色胺的再摄取,提高突触间隙内单胺类递质的含量,达到抗抑郁,改善情感的作用。小剂量具有抗焦虑和抗抑郁作用。在本研究中,针对上述心理社会的因素对本病的影响及利用黛力新的抗抑郁,改善情感的作用原理,将120例临床确诊为十二指肠溃疡的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按内科诊疗常规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黛力新进行治疗,符合循证医学的原则,结果发现联合黛力新治疗的观察组显效25.00%,有效63.33%,无效11.67%,总有效88.33%;而常规治疗的对照组显效11.67%,有效53.33%,无效35.00%,总有效65.00%,通过数据证明联合黛力新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治疗,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姜乾金.医学心理学[M].北京:科技出版社,1993:174.

[2] 张立东.消化性溃疡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0,8(12):59-60.

[3] 赵光丽,蒋凡真.雷贝拉唑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疗效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09,13(8):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