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案例范文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案例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0:36:2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案例,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案例

篇1

关键词:信息化;网络安全;企业;解决方案

0 引言

现代企业信息化网络是基于内部传输网和Internet网络的互联网络,由于公众网络是一个相对开放的平台,网络接入比较复杂,挂接的相关点比较多,网络一旦接入公众网络,对于一些网络安全比较敏感的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就比较弱,比较危险。本文将重点分析企业网络系统安全性方面以及业务系统安全性方面存在的问题。

1 企业信息化网络存在的安全隐患

1.1 Windows系统的安全隐患

Windows的安全机制不是外加的,而是建立在操作系统内部的,可以通过一定的系统参数、权限等设置使文件和其他资源免受不良用户的威胁(破坏、非法的编辑等等)。例如设置系统时钟,对用户账号、用户权限及资源权限的合理分配等。

由于Windows系统的复杂性,以及系统的生存周期比较短,系统中存在大量已知和未知的漏洞。一些国际上的安全组织已经公示了大量的安全漏洞,其中一些漏洞可以导致入侵者获得管理员的权限,而另一些漏洞则可以被用来实施拒绝服务攻击。例如,Windows所采用的存储数据库和加密机制可导致一系列安全隐患:NT把用户信息和加密口令保存于NTRegistry的SAM文件即安全账户管理(securityAccounts Management)数据库中,由于采用的算法的原因,NT口令比较脆弱,容易被破译。能解码SAM数据库并能破解口令的工具有:PWDump和NTCrack。这些工具可以很容易在Internet上得到。黑客可以利用这些工具发现漏洞而破译―个或多个DomainAdministrator帐户的口令,并且对NT域中所有主机进行破坏活动。

1.2 路由和交换设备的安全隐患

路由器是企业网络的核心部件,它的安全将直接影响整个网络的安全。路由器在缺省情况下只使用简单的口令验证用户身份,并且在远程TELNET登录时以明文传输口令。一旦口令泄密,路由器将失去所有的保护能力。同时,路由器口令的弱点是没有计数器功能,所以每个人都可以不限次数地尝试登录口令,在口令字典等工具的帮助下很容易破解登录口令。每个管理员都可能使用相同的口令,路由器对于谁曾经作过什么修改没有跟踪审计的能力。此外,路由器实现的某些动态路由协议存在一定的安全漏洞,有可能被恶意攻击者利用来破坏网络的路由设置,达到破坏网络或为攻击作准备的目的。

1.3 数据库系统的安全隐患

一般的现代化企业信息系统包含着多套数据库系统。数据库系统是存储重要信息的场所并担负着管理这些数据信息的任务。数据库的安全问题,在数据库技术诞生之后就一直存在,并随着数据库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如何保证和加强数据库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对于企业的正常、安全运行至关重要。

我们将企业数据库系统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数据库,按照一定的方式存取各业务数据。一部分是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它为用户及应用程序提供数据访问,同时对数据库进行管理,维护等多种功能。

数据库系统的安全隐患有如下特点:涉及到信息在不同程度上的安全,即客体具有层次性和多项性;在DBMS中受到保护的客体可能是复杂的逻辑结构,若干复杂的逻辑结构可能映射到同一物理数据客体上,即客体逻辑结构与物理结构的分离;客体之间的信息相关性较大,应该考虑对特殊推理攻击的防范。

2 企业信息化网络安全策略的体系

网络安全策略为网络安全提供管理指导和支持。企业应该制定一套清晰的指导方针,并通过在组织内对网络安全策略的和保持来证明对网络安全的支持与承诺。

2.1 安全策略系列文档结构

(1)最高方针

最高方针,属于纲领性的安全策略主文档,陈述本策略的目的、适用范围、网络安全的管理意图、支持目标以及指导原则,网络安全各个方面所应遵守的原则方法和指导性策略。安全策略的其他部分都从最高方针引申出来,并遵照最高方针,不与之发生违背和抵触。

(2)技术规范和标准

技术标准和规范,包括各个网络设备、主机操作系统和主要应用程序应遵守的安全配置和管理技术标准和规范。技术标准和规范将作为各个网络设备、主机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安装、配置、采购、项目评审、日常安全管理和维护时必须遵照的标准,不允许发生违背和冲突。它向上遵照最高方针,向下延伸到安全操作流程,作为安全操作流程的依据。

(3)管理制度和规定

管理制度和规定包括各类管理规定、管理办法和暂行规定。从安全策略主文档中规定的安全各个方面所应遵守的原则方法和指导性策略引出的具体管理规定、管理办法和实施办法,必须具有可操作性,而且必须得到有效推行和实施。它向上遵照最高方针,向下延伸到用户签署的文档和协议。用户协议必须遵照管理规定和管理办法,不与之发生违背。

(4)组织机构和人员职责

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和人员的安全职责,包括安全管理机构组织形式和运作方式,机构和人员的一般责任和具体责任。作为机构和员工工作时的具体职责依照,此部分必须具有可操作性,而目必须得到有效推行和实施。

(5)用户协议

用户签署的文档和协议,包括安全管理人员、网络和系统管理员安全责任书、保密协议、安全使用承诺等等。作为员工或用户对日常工作中遵守安全规定的承诺,也作为违背安全时处罚的依据。

2.2 策略体系的建立

目前的企业普遍缺乏完整的安全策略体系,没有将政府高层对于网络安全的重视体现在正式的、成文的、可操作的策略和规定上。企业应当建立策略体系,制定安全策略系列文档。建议按照上面所描述的策略文档结构,建立起安全策略文档体系。

建议策略编制原则为建立一个统一的、体系完整的企业安全策略体系,内容覆盖企业中的所有网络、部门、人员、地点和分支机构。鉴于企业中的各个机构业务情况和网络现状差别很大,因此在整体的策略框架和体系下,允许各个机构根据各自情况,对策略体系中的管理制度、操作流程、用户协议、组织和人员职责进行细化。但细化后的策略文档必须依照企业统一制定的策略文档中的规定,不允许发生违背和矛盾,其要求的安全程度只能持平或提高,不允许下降。

2.3 策略的有效和执行

安全策略系列文档制定后,必须和有效执行。和执行过程中除了要得到企业高层领导的大力支持和推动外,还必须要有合适的、可行的和推动手段,同时在和执行前对每个本员要进行与其相关部分的充分培训,保证每个人员都了解与其相关部分的内容。必须要注意到这是一个长期、艰苦的工作,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而且由于牵扯到企业许多部门和绝大多数人,可能需要改变工作方式和流程,所以推行起 来阻力会相当大;同时安全策略本身存在的缺陷,包括不切实际的、太过复杂和繁琐的、规定有缺欠的情况等,都会导致整体策略难以落实。

3 企业信息化网络安全技术总体解决方案

参考以上所论述的,结合现有网络安全核心技术,本文认为,企业信息化网络总体的安全技术解决方案将围绕着企业信息化网络的物理层、网络层、系统层、应用层和安全服务层搭建整体的解决方案,企业信息化网络建设将着重从边界防护、系统加固、认证授权、数据加密、集中管理五个方面进行,在企业信息化网络中重点部署防火墙、入侵检测、漏洞扫描、网络防病毒、VPN五大子系统,并通过统一的平台进行集中管理,从而实现企业信息化网络安全既定的目标。

3.1 防火墙系统的引入

通过防火墙系统的引入,利用防火墙“边界隔离+访问控制”的功能,实现对进出企业网的访问控制,特别是针对内网服务器资源的访问,进行重点监控,可以提高企业网的网络层面安全。防火墙子系统能够与入侵检测子系统进行联动,当入侵检测系统对网络中的数据包进行细粒度检测,发现异常,并通知防火墙时,防火墙会自动生成安全策略,将访问源阻断在防火墙之外。

3.2 入侵检测子系统的引入

入侵检测系统用于实时检测针对重要网络资源的网络攻击行为,它会对企业网内异常的访问及数据包发出报警,以便企业的网络管理人员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防范重要的信息资产遭到破坏。同时,可在入侵检测探测器与防火墙之间建立互动响应体系,当探测器检测到攻击行为时,向防火墙发出指令,防火墙根据入侵检测系统上报的信息,自动生成动态规则,对发出异常访问及数据包的源地址给予阻断。入侵检测和防火墙相互配合,能够共同提高企业网整体网络层面的安全性,两个系统共同构成了企业网的边界防护体系。

3.3 网络防病毒子系统的引入

防病毒子系统用于实时查杀各种网络病毒,可防范企业网遭到病毒的侵害。企业应在内部部署网关级、服务器级、邮件级,以及个人主机级的病毒防护。从整体上提高系统的容灾能力,提升企业网整体网络层面的安全性。

3.4 漏洞扫描子系统的引入

漏洞扫描子系统能定期分析网络系统存在的安全隐患,把隐患消灭在萌牙状态。针对企业网络中存在众多类型的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运行着营销系统、财务系统、客户信息系统、人力资源系统等重要的应用,如何确保各类应用系统的稳定和众多信息资产的安全,是企业信息化网络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通过漏洞扫描子系统对操作系统、数据库、网络设备的扫描,定期提交漏洞及弱点报告,可大大提高企业网整体系统层面的安全性。该系统与病毒防范系统一起构成了企业网的系统加固平台。

3.5 数据加密子系统的引入

通过对企业网重要数据的加密,确保数据在网络中以密文的方式被传递,可以有效防范攻击者通过侦听网络上传输的数据,窃取企业的重要数据,或以此为基础实施进一步的攻击,从而提高了企业网整体应用层面的安全性。

篇2

关键词: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1.前言

档案信息化管理是档案工作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全面提升档案工作为社会服务能力的必然选择。加强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档案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实现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重要基础,是做好档案工作的关键。

2.我国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2.1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概况

20 世纪90 年代中期以来,中国企业的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各种各样的信息系统纷纷建成、运行。企业开始建立使用办公自动化(OA)系统、ERP 系统、财务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等。信息化建设使得企业在各项生产、经营、管理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实体文件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电子文件。而传统的档案实体管理模式无法有效地收集、管理易逝的、流动的和脆弱的电子文件。许多企业档案机构和人员面对电子文件的涌现,没有及时应对,结果造成大量的档案资源流失。曾经发生企业员工离职时随意拷贝甚至刻意删除公司电脑中的电子文件的恶性事故。

2.2档案管理信息化模式实效不高

一些企业档案机构和人员面对信息化浪潮,也开始积极行动起来,他们一方面脱机或联机接收电子文件进馆保存,另一方面对实体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然后,借助档案管理系统提供档案信息的网络检索或浏览。但是,不少企业档案机构只是盲目地进行档案信息化建设,缺乏先进的思想理念作为指导,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没有深刻的认识,重藏轻用,重视档案管理系统的建设而忽视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结果导致档案信息化建设效益低下。

2.3档案管理信息化标准、规范工作不足

早在1971 年国际上就开始探讨电子档案的管理模式,然而中国档案界直至1996 年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在北京召开之后,才开始关注电子文件管理理论。有效的电子文件管理实践则更晚。档案信息管理工作标准尚不完善,这制约了企业档案信息工作的进程。

2.4档案信息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档案信息电子化就需要现代化的人才,管理人员要有较高的知识层次和先进的技术,不能只满足于计算机简单操作。

2.5企业归档方式的现状

2001年1月1日施行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规定:公文发文处理应遵循草拟、审核、签发、复核、缮印、用印、登记、分发等程序;收文处理应遵循签收、登记、审核、拟办、批办、承办、催办等程序。这能系统地体现档案工作流程,但是随着政务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电子邮件等形式的无纸公文使得网上办公变成现实,如果运用网上办公,一个文件可同时发送多个主送单位,一个单位也可以接收各级部门的电子文件。这样,《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所规定的收文与发文程序将发生变化,公文处理更为直接快捷。收文中的签收、登记程序,发文中的缮印、用印以及分发程序将由键盘和鼠标来完成。以传统的纸质材料为载体的档案工作要应对多样化的文书工作,必将由单一的归档方式向多样化转变。

3.加强企业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3.1加强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的益处

1.大多数基层档案室,计算机的应用单一,有的仅用于档案目录的录入或文件打字,利用效率低,造成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极大浪费,使现代化设备不能尽其用。档案信息化就可充分利用和发挥现有计算机的潜能,提高利用率。

2.档案信息化管理使利用者可直接利用机读文件的档案,缩短了二次文献信息的加工时间,提高档案信息的时效性。

3.档案信息化,是一次投入,多次产出的,这样改变了信息加工受经费限制的局面。

4.档案信息化,信息成果可进行多份拷贝,这样就拓宽了服务范围,扩大了社会影响。

5.档案信息化有效减少了纸质档案保管时所遇到的库房面积的压力。

3.2加强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

针对企业传统档案管理问题现状,企业的档案管理应建立更为高效而有序的档案管理模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提高以及企业现代化管理和信息化建设的新型高效企业管理模式,企业应建立担纲管理的信息化模式,从而为企业的档案管理建立更为有效的管理模式。

3.3实现传统档案的电子化和信息化

企业的信息化的档案管理应在建立了信息化建设的基本设备的基础之上实现传统纸质档案的电子化和信息化,实际上档案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了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管理平台。信息化的档案管理建设建立和电子化的企业档案,通过计算机技术的使用实现了对传统档案文件信息载体的转换、实现了企业档案的收集整体、筛选加工,从而建立了电子化的档案形式,方便人们的使用。

3.4实现企业信息档案的网络化

企业传统档案在建立了电子化和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后还应建立企业档案的共享和利用网络平台,实现企业传统档案的网络化和共享化,提高企业档案的利用效率,也建立了信息的共享和利用模式。企业还可建立电子档案的数据库,即企业档案库,通过互联网的实现了档案的共享。当前企业的档案管理系统没有建立统一的信息管理和网络建设和共享模式,其共享性和服务性较差,难以适应企业现代化档案管理的需要。现代企业应建立网络化和共享化的企业电子档案,提供电子档案的管理和共享模式,从更大程度上减少了电子档案的重复建设,从而建立高效的企业档案管理模式。

3.5要树立文档一体化意识

我们认为文档一体化的实质是:把现代文秘工作和档案工作从组织制度到具体程序交融在一起,加强对文本管理的超前控制,使文档工作流程科学化、合理化。档案是人们社会实践的历史记录与凭证。文书工作是档案工作的源头,搞好档案工作必须从文书工作抓起。文档一体化的基础性工作是文书工作,文书工作人员由于直接参与公文的收发,比较完整地把握工作流程,对于文件的历史与现实价值有深刻认识,文书工作人员必须具有较强的档案意识,每一个文秘人员不仅仅只是为当前工作服务,更要站在对历史负责的高度,按文档一体化的要求,强化文书工作即档案工作的理念,在文书流转的过程中及时保存、上缴各种文本。档案工作人员也要经常性对文书工作人员进行档案业务指导,使其明确归档范围。

4. 加强档案管理体制的创新

4.1档案管理机制创新主要在于精简

任何企业,精干是必然趋势,企业档案管理也要跟上企业管理的脚步,档案管理的方法要创新,要扩大档案工作的外延,深化档案工作内涵,将单一的档案管理扩大成信息集中的企业档案管理。通过计算机网络将各种信息资源集合,形成资源共享,使档案管理成为一个集团化的信息综合体,这样才能高效率、自主地、灵活地进行档案管理。

4.2档案管理的机制创新的关键是高效

企业就是要创利润,无论经济体制改革、转换机制,都是为了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档案管理也应该是以此为目标的,从单纯的档案资料管理机制向档案、情报、信息、科技一体化管理机制转换,提高办事效率, 让档案资源成为企业科技创新、技术改造的保障之一。

5.结语

总之,为了适应国家信息化建设和档案工作可持续发展要求,各企业应以网络建设为基础,以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为中心,以提高档案利用率为目的,把档案信息建设纳入到公司信息化建设的总格局,把网络技术应用于档案信息管理工作中,为公司档案信息管理工作全面实现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开辟了更加广阔的道路和美好的前景。■

参考文献

[1]郭志敏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篇3

【关键词】档案 信息化 企业管理

1 当前电力企业档案管理模式及存在问题

1.1 档案管理模式

随着公司的发展,原有OA版本已不能适应档案工作需求,其引发的问题还有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现在使用的软件都没有实现全文检索、在线OCR、web查询等功能,且0A软件在科档管理方面存在重大缺陷:在安装过程中,不同平台的数据导入时出现丢失;在日常管理中,时常出现数据(案卷或文件)丢失现象;数据库无法备份,数据安全存在极大隐患;在新旧分类大纲同时存在时,档案的分类出现冲突现象,致使档案号紊乱等。

1.2 档案存储模式

当前档案业界还是支持以纸张为主要的存储介质。集团不仅需要解决部分纸质材料的数字化转换和处理,还需要解决企业日益增长的声音信息、视频信息等档案信息资料的数字化转换和处理。

1.3 档案查询模式

在手工查询档案信息的检索过程中,检索流程为:查到案卷目录,再查到文件目录,根据文件目录记录的档案档号信息查到档案在库房的存放地址,然后通知库房调卷,办理相关手续。纸质文件给检索调阅带来了困难,且在此过程中,查询的途径不够全、查全率、查准率低,容易出现文件丢失、损坏或无法找到所需的资料,难以充分的利用业务档案资源向公司各级部门提供良好的服务。

由于OA系统并非专业的档案管理系统,所以其查询功能简单,检索信息的查全率和查准率都较低,无法迅速快捷地找到所需要的信息,给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作为大型的集团企业,所属企业众多而且档案管理都是相对独立,横向纵向各不互通,所以未能实现资源的共享和整合,不能更好地发挥档案的效益。

2 集团数字档案馆的设想和建设方案

集团式管理的企业,下属机构众多且层次复杂,涉及多元化行业,分布地域广泛。并且各所属机构业务重点不同,档案管理的重点及管理特性也不同,各机构都设有独立的档案管理机构,相对独立地对本机构的档案进行管理和利用。

集团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就是要实现所属机构与总部档案系统档案信息的互联互通。根据总部及所属机构网络基础建设情况,信息化系统建设模式,程度以及系统维护能力等不同的情况,部署可支持既集中又分布的混合式建设方案。方案中应充分考虑应用规模大而广,注册用户数量多,对系统性能要求高等因素,应具备良好的网络环境,总部与下属机构通过专网或VPN连接,最终实现总部与属下机构形成分布式虚拟数字档案馆。

2.1 档案信息系统实现的功能

档案信息系统提供档案从形成到利用或销毁的全过程管理功能,对文件的产生进行超前控制,包括对文件进行初步鉴定、著录归档标识及逻辑归档等。系统应具备符合国家档案管理相关规定的档案综合管理功能,不仅能完成档案管理各环节,还要求具备管理多门类档案及文件资料、科技资料、规程、图书及其它资料的管理功能。从文件注录到形成档案编研材料、专题汇编对各门类档案进行全方位管理,不仅能管理文本文件,还应提供管理声像、图片等形式多媒体文件的管理功能。利用计算机记录档案的物理存放位置,并能提供科学的查询、统计功能,从而减少人为错误,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

实现整个档案管理业务流程的全面数字化。通过档案管理与其它业务流的集成,建立文档一体化管理系统,实现各类电子文件实时归档(逻辑归档,即在线归档)。通过与其它系统的无缝链接,以及对各立档单位形成的电子文件实行远程监控,实时接收,用数字化手段对档案业务各流程进行管理,从而真正实现文档一体化。

总部和各下属机构的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组建成一个虚拟档案馆。总部可以查阅到各下属机构的档案信息资源,各所属机构的档案信息由相应的档案管理部门自行维护。系统用户可通过局域网或者互联网,在任何时刻、任何地点享有档案信息或其它信息资源查询和阅览服务。

建成各类数字信息资源库,并对数据进行有效的组织和挖掘,为全集团的生产、管理、决策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建成后的数字档案馆的数字信息资源库的内容不仅涵盖了原来的档案信息资源,而且进一步扩大到文件、矢量化图纸、语音、视频、图形图像等更为广阔的领域,从而使档案信息资源库通过计算机网络联接成超大规模的知识库。通过对数据有效的组织和挖掘,可以为公司的生产、管理和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以及高质量的服务。

2.2 技术方案

参考OAIS模型建立基于J2EE平台的标准化、可扩展、多全宗协同的分布式数字档案馆系统;具有档案信息获取、管理、存储、利用、交换和服务等一系列功能;为档案利用者提供一站式、无缝集成的、个性化的档案查询服务以及其他相关服务;为用户提供基于WEB的界面,包括:用户提交界面、搜索界面、系统管理界面等各种界面。利用Java虚拟机和Java服务器技术,系统允许用户通过浏览器访问系统;采用强大的工作流引擎建立档案管理工作相关业务的审批流程。

采用XML技术、基于J2EE平台、以JAVA语言开发的分布式数字档案馆系统,支持ORACLE、SQLSERVER、DB2、SYBASE、MYSQL等多种关系型数据库系统。系统的通讯协议采用HTTP,TCP/IP,SSL。

根据档案管理的特点,档案的应用程序、处理的数据及实际的计算广泛的分布于网络中,为了平衡这种分布,采用RMI技术实现系统的分布式计算,RMI是远程方法调用(Remote Method Invocation)。RMI技术可以实现档案业务所涉及的数据远程移交,即档案机构的下级单位的数据可以主动或被动的通过网络传输迁移至主管机构的数据库中。

3 实施方案

(1)第一步:统一建设集团公司总部与各下属机构的档案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实现对历史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实现对现行文件的有效管理、实现与现有各系统的无缝接口。

(2)第二步:实现集团公司总部可以通过统一的界面查阅各下属机构的档案信息资源。

(3)第三步:实现集团公司总部与各下属机构档案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

(4)第四步:基于集团公司总部、各下属机构的数字化档案资源,开发超大规模、分布式虚拟数字档案馆,建立集团数字档案馆。

通过建成的数字档案馆,实现档案信息化,做到业务规范化,机构网络化,数据电子化,进一步促进企业集团迈向国际化。

篇4

随着计算机办公普及率越来越高,国有企业在处理日常业务的过程中,会产生并不断累积大量的电子文件和相关资料,这些宝贵的财富如果没有被系统的管理起来,就会导致这些长期积累资料难以有效利用起来,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使用先进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建立起高效、便捷的档案管理信息化系统,才能保证国有企业夯实的档案管理基础。

一、国有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时展的必然

当前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已经深入到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等各个层面,海量的电子文档、音频文件和视频文件等多种形式的企业电子档案资源,这些电子档案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技术变化与科研活动的真实记录和反映,在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国有企业提高竞争力,适应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的信息保障。因此,只有将档案管理方式融入信息化的方式,才能让企业档案管理也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从而更好的提高国有企业档案资源的整合、保存、管理、查找与共享利用,以帮助企业更好的进行企业管理。

二、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企业档案信息化进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期,计算机开始普及并逐步运用到企业办公的文档管理中,这一阶段的档案管理大多是采用与纸质文档管理相结合的目录信息一体化的管理阶段,公文与档案工作管理流程有机结合起来;

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期,随着计算机越来越普及,财务、营销、考勤、薪资等各种各样的信息管理系统开始被各大企业重视并推广使用,也由此产生了海量的电子文档,企业档案管理开始转向电子文档管理;

第三阶段:21世纪初,企业对档案管理的发展提出了重大的挑战。面对海量的档案信息,企业需要提高企业电子档案资源的整合、保存、管理、共享利用以及全文检索功能,因此,进入了数字档案管理及全文检索阶段,实现了电子档案批量引入、全文检索、脱机存储以及跨平台的模糊检索和全文浏览等功能;

第四阶段:采用物联网和云计算等技术构建企业数字档案馆,使企业信息化与档案信息化实现无缝链接,让档案资料更安全,档案管理更智慧,这也是信息化环境下企业档案信息管理未来的发展趋势。

三、国有企业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我国国有企业档案信息化实践进程受多种因素限制,进展并不是十分顺利,发展速度相对其他领域信息化较为迟缓些,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1. 受传统管理体制影响,档案管理意识淡薄

我国国有企业的部分领导者受传统体制和观念影响,大多只注重企业的生产效益,而对于与经济效益无关的企业档案管理意识淡薄,片面认为档案信息化只是档案存储信息化,忽略了对电子档案管理的利用和管理,导致对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科研投入过少,硬件基础设施落后,档案管理系统设计过于简单粗糙,企业档案管理与生产信息化建设脱节,对企业档案的利用缺乏整合与规划,更不要谈信息共享和检索了。

2. 缺乏合格的信息化应用和管理人才

当前国有企业中档案管理人员专业性普遍不强,很多人员既不是档案管理专业出生,又缺乏系统的培训和学习,再加上人员年龄结构老化,对当前的信息管理技术缺乏足够的知识,无法担负起对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维护和管理工作。另外,?m然企业办公自动化已经实现,但是基层专业人员的匮乏,无法做到档案信息即时录入和资源共享,使得企业档案工作者被动的成为信息录入者,无法满足利用需求。

3. 缺乏合理的档案管理制度

我国的《档案法》是1987年审议通过,并于1996年进行修正后推广实施的,受当时技术限制,档案法中并未涉及到电子档案的相关内容,因此,档案信息化在目前的档案法律中的属于空白。我国大型国有企业对档案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制度和规定没有标准可循,电子档案信息安全方面问题也对缺乏法律保护和约束,这些都极大的阻碍了国有企业档案信息化的发展。

四、国有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国有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涉及的范围广、覆盖的档案种类多、数据量大并且内容复杂,不仅需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充足的资金保障,还需要有成熟的档案管理模式和管理标准和先进的技术支持,要做到与企业信息化进程、国家信息化进程相互呼应,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 领导加强重视

要在大型国有企业做好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企业领导首先要有高度认识,将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提到日程上来,高度重视电子档案管理工作并纳入企业整体规划,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投入很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工作浩大,而且在短时间内难以收获明显成效,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才能使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顺利开展。

2. 培养复合型高素质档案信息化人才

档案信息化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档案管理模式的革新,因此对档案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素养要求很高,既要具备专业的档案管理经验,又要有信息化知识和技能。人才队伍在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主导作用。在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对网络和硬件的维护、软件的开发需要专业的计算机技术人才,对企业档案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归档、编目、立卷需要专业的档案管理人才,建设企业信息资源和实现档案信息规范化的过程更离不开熟悉档案管理方面的高素质人才,因此,一只高素质的复合型档案管理人才队伍是国有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根本保证。档案信息化人才的结构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1)研究型人才。在国有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研究型人才是科技领军人,负责制定档案数据标准,信息传输标准、电子档案的管理标准等各种问题的研究,使用新的技术和工具开发出高效、适用、开放的档案管理软件和档案数据库。

(2)管理型人才。负责组织和协调各个部门,使维护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良性运转,协调好开发人员与使用人员之间的沟通,负责对使用人员的培训,管控档案信息化系统的正常运行。

(3)操作型人才。负责建设完成后的档案管理系统的终端操作,需要熟悉电脑操作,了解网络知识和电脑维护常识。

这三种人才缺一不可,相互沟通、协作、配合才能保证国有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取得可观成绩。

3. 统一建设企业档案信息化的标准规范

企业档案信息化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在整个国有企业办公自动化网络系统中的档案信息共享,而实现信息共享的关键在于要对企业中各个部门的众多系统之间制定整齐划一的标准,比如对数字档案的定义、存储、术语标准、资源描述、业务流程化、文件格式、文件压缩方式、加密算法、数字水印等等都要实行统一的规则,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档案信息在企业内部通行无阻。

4. 建立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安全体系

档案管理的特殊性和保密性要求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具有超强的安全保障体系,这其中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1) 硬件设施的安全保障

企业档案信息的企业的重要资源,在档案信息化建设及维护过程中,必须确保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环境安全、线路安全和设备安全,一旦无法预知或不可控的灾难发生时,要确保档案信息不丢失。对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硬件进行常规巡?撕臀?修保养,确保硬件安全运行;按时查看服务器和网络设备运行状态和操作日志,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加强机房的环境监督保养工作,排查安全隐患。

(2)网络安全保障

网络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在给人们便捷的同时,也为病毒、木马、黑客提供了有乘之机。通过网络系统的漏洞,黑客可以入侵到档案系统中窃取企业的档案资料,甚至破坏和涂改系统内部数据,给档案信息的安全带来了威胁,给企业造成严重的损失。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防止丢失?c破坏数据并防止计算机病毒传染破坏系统:使用防火墙技术部署内网和外网的网络安全策略,定期扫描服务器和终端客户机中的文件,严格管理好档案文件的访问权限,完善数据库的建设,采购先进的数据库系统软件,保证用户数据的安全性和服务的多元化,实现互联网资源共享的可靠性。

(3)以构建企业数字档案馆为目标

企业档案馆建设是一个功能集成的过程,集企业档案保存、研究、存史资料、展览、培训、交流等各种功能于一体。在国有企业内部局域网平台中构建一个较大规模的企业内部的档案资源库,员工可以对信息资源进行无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检索与访问,向各部门提供快速准确服务。

篇5

[关键词]企业档案;档案管理;信息化

加强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企业档案管理的一个主要趋势和途径。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时展的需要,是企业档案工作的主流,是企业档案管理改革的方向。

一、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运用终端设备的信息化采集(收集)工具,以数据中心的存储为载体,以数据库建立起来的档案信息库为系统核心,采用档案信息管理软件系统为应用管理的平台,进而实现信息化信息在终端与数据中心之间进行互联,以达到管理人员或一般用户对档案相关资源进行Internet/LAN的应用管理的目的,以实现信息化管理模式和辅助实体管理模式的最优结合。积极推进各类档案的数据库建设,加速局域网建设,将档案数据库作为重要信息。将传统的档案信息通过计算机、系统等软硬件的处理,转化为相对应的数字信息,并存储于档案馆数据信息中心,管理人员或者一般人员可以根据相应的权限在客户端对其进行信息的调用、借阅及处理等,使档案资源得到了最大功能的发挥。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档案信息化人才队伍。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是档案信息化建设成功与持续发展的关键。

二、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随着互联网应用的广泛普及和深入,网络化工作模式已经渗入到当今社会各行各业,人们必须以网络的高效率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档案管理在信息化和信息化的进程中普遍处于相对滞后的阶段。随着我国企业各项管理工作向信息化发展,企业档案信息在企业日常管理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为了更有效、更快捷地开发和应用档案信息资源,充分发挥企业档案在企业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就必须实现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来逐渐替代和优化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这其中包括运用网络信息检索技术实现档案检索的自动化、运用缩微技术实现档案存贮的缩微化、运用现代通讯技术实现档案信息的网络化等。档案工作的信息化已经成为档案人员不得不面对的新课题,企业档案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己成为企业档案的发展趋势。

三、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偏低

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是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关键。合格的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者掌握计算机理论知识和运用技能,具备档案信息加工提炼能力,更重要的是把有价值档案信息快速有效地传递给档案利用者。这就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而目前,档案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较低,知识结构不合理,熟练掌握计算机的人才匮乏,绝大多数人都不能运用现代化的技术和工具。缺乏信息开发应用的敏锐意识,特别是通晓档案管理专业知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匮乏,影响了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开展。

2.档案管理信息化缺乏安全的网络环境

档案信息具有其本身的重要性和特殊性,需要正确处理开放与保密、档案利用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关系。档案信息化加强了档案部门与外部门间的联系,但也相应带来了像电脑病毒、电脑黑客破坏、非法访问等造成的安全问题。这也是众多档案管理部门迟迟不愿意上网的重要原因。

3.对档案的重视程度不够

长期以来,相当一部分人员包括部分领导干部对档案工作的认识都存在一些误区,认为档案工作就是抄抄写写、保管的事务性工作,不是单位的主要工作,不能给单位创造经济效益,只要不丢失,不泄密,能应付外调、查档就行了。轻视档案工作的思想都表明了一些人对档案工作缺乏了解,忽视档案工作已无法适应现在的管理需求。

四、建立企业档案网络的方法

人才资源信息是一个国家、地区、行业经济高速发展的必要前提,是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针对我国档案网络滞后,计算机管理档案不成熟,缺乏一支既熟悉档案工作又精通计算机业务的专业队伍,档案部门网络意识淡漠的现状,应采取如下方法:

1.网络建设,从实际出发。做好企业内部员工的培训工作。作为信息社会的主要工具,计算机必须普及到每一个部门,更广泛具体地使用于人事信息管理与利用工作,取代大量重复性的手工操作。现代信息网络的建设需要大量投资,需要专业的计算机人才来建设和做好网络的日常维护工作。网络建设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做到逐步扩大,逐步完善。

2.搞好建设,抓基础工作。档案整理、档号编制的规范化、档案数据库的建立,都是建网的条件。准备工作做得充分、细致、精湛,信息网的建设才能搞好。

3.必须实现档案标准化。在标准化方面要有各种严格的技术标准,要求做到各种数据库的设计一致或兼容,同时要求档案整理的标准化、著录的标准化、分类的标准化和档号编制的规范化。

4.搞好数据库的建设,实现网络化。数据在档案业务建设中是一项最费时、费工的工作。数据库的建立从一开始就要标准化。目前必须依照档案著录表、档案分类法、档案标引等标准来做。

5.加强队伍建设。现代人力资源信息网的建设需要有高素质、懂技术的人才来做,除档案学、计算机知识外,最起码应该懂得一些信息科学知识和信息经济学知识.不然的话,就会因为从业人员的素质不高而影响档案资源的有效利用。

总之,为了适应国家信息化建设和档案工作可持续发展要求,各企业应以网络建设为基础,以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为中心,以提高档案利用率为目的,把档案信息建设纳入到公司信息化建设的总格局,把网络技术应用于档案信息管理工作中。因此,我们必须加快档案的现代化管理进程,逐步实现企业档案的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档案 信息化 保密

中图分类号:G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9-0088-01

一、概述

近年来,档案信息化工作逐渐受到各行各业的重视,而档案信息化的关键是档案信息资源的关联应用,而档案信息资源的关联的应用肩负着为企业转型和精确化管理提供信息支撑的重大责任。

在国内对于实施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在其他行业已经取得了许多经验和教训。能源企业如何建设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并保护档案信息秘密值得展开探索。面对全新的网络化、数字化环境,电子文件的接收、存储、保管、利用以及电子文件的完整性、真实性等都带给传统“实体档案”管理模式以巨大的冲击,如何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加快档案数字化建设,更快、更好的提供服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在当前这个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档案信息具有很高的价值,档案信息安全也成为重中之重。档案信息在流动传播过程中,由于网络的不安全性及信息系统自身的漏洞,给黑客的入侵、病毒传染、信息的非法窃取等提供了可乘之机,使得网络档案信息安全极端脆弱,也给国家安全和企业的利益带来了极大的损失。所以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保密管理也就成为我们当前面临的新的难题。

二、对当前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保密管理工作的认识

对于档案信息化建过程中的保密管理工作我们要把它当作一件关系企业生存、发展的大事来对待。首先要在思想上重视、观念上创新。保密管理工作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根本保障,它对于加强企业信息资源保护、避免无谓失密泄密损失、实现健康平衡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通过调研及探讨并结合一些企业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发现,企业在在推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做好保密管理工作,应注意克服两种错误认识:一是不重视安全保密管理工作,片面强调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应用第一,把安全保密管理工作放在从属地位;二是对企业信息化建设采取因噎废食的做法,认为既然企业信息化建设不安全,不如不搞企业信息化,拒绝利用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为提升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水平服务。

三、当前能源企业档案管理模式及存在问题

目前档案管理的模式主要是采用电子和手工并行的管理模式,包括档案的接收、整理、保管、利用等,在保存电子档案的同时,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同时手工整理实体档案归档。

(一)当前的文书档案管理系统主要使用OA系统,目前通过OA系统,保证了公文的正常规范流转和归档,而其他形式的档案材料在移交档案部门时尽可能提供电子文件,基本做到了档案的电子化;随着公司的发展,现在使用的OA系统并不能完全适应档案工作需求,其引发的问题还有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二)档案存储模式

当前档案业界还是支持以纸张为主要的存储介质。集团不仅需要解决部分纸质材料的数字化转换和处理,还需要解决企业日益增长的声音信息、视频信息等档案信息资料的数字化转换和处理。

(三)档案查询模式

在手工查询档案信息的检索过程中,检索流程为:查到案卷目录,再查到文件目录,根据文件目录记录的档案档号信息查到档案在库房的存放地址,然后通知库房调卷,办理相关手续。纸质文件给检索调阅带来了困难,且在此过程中,查询的途径不够全、查全率、查准率低,容易出现文件丢失、损坏或无法找到所需的资料;而电子档案信息资源在交换、流动、分析、事例、开发、提炼、创新过程中的安全保密管理不到位使得档案管理人员难以充分的利用业务档案资源向公司各级部门提供良好的服务。

四、企业集团整体建设档案信息保密技术防范

集团式管理的企业,下属机构众多且层次复杂,涉及多元化行业,分布地域广泛。并且各所属机构业务重点不同,档案管理的重点及管理特性也不同,各机构都设有独立的档案管理机构,相对独立地对本机构的档案进行管理和利用。

集团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就是要实现所属机构与总部档案系统档案信息的互联互通。根据总部及所属机构网络基础建设情况,信息化系统建设模式,程度以及系统维护能力等不同的情况,部署可支持既集中又分布的混合式建设方案。同时在档案信息系统建设之初就统一考虑和规划信息保密管理的技术防范问题要使信息系统的技术防范和管理与企业信息化发展实现“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使安全保密技术检查能力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不断的得到加强和提高。

档案信息化系统工程建设中各类软、硬件系统的研制、开发和安装,必须符合保密管理要求,做到防泄密、防窃密。涉及保密的档案信息化系统工程所采取的安全保密措施应与所处理信息的密级管理要求相一致,并按其最高密级的防护要求进行防护。承担档案信息化系统工程建设的系统集成、综合布线、软件开发、服务咨询及工程监理等单位,必须通过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保密工作部门的保密审查。档案信息化系统工程不得交由境外机构或人员承建。涉及国家秘密信息的档案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承建单位,必须具有《涉及国家秘密的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证书》。档案信息化系统工程建设的保密管理实行审核备案制度。

五、加强管理是做好企业档案信息保密工作的关键

篇7

关键词 企业 档案 信息化

一、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意义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作为档案工作从业者,势必要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选择,让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在数字化的管理方式中得以快速发展。档案管理信息化可以有效改善档案管理工作。只有实现档案信息化才能冲破档案利用的种种局限,使档案管理部门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档案的保管和利用职能向信息采集、管理和服务职能转变,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科学管理,为社会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档案信息化是档案管理工作发展进程中的必然选择,通过对档案信息的数据化,运用现代的信息技术加以管理利用,来提高档案在生产活动中的利用率,为企业的生产活动提供更高效的服务。信息时代信息的爆炸对档案工作提出了挑战,信息量的大幅增加,使信息的获取变得越来越容易,但也越来越难以确保信息的真实性,这都是档案信息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二、我所目前档案管理工作现状

自刚进入工作岗位开始,我从最开始对档案的陌生,到现在对档案的日渐熟悉,这让我慢慢从实际工作中得出了很多对档案工作的经验感想。刚接触档案工作,我还是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所学专业和档案毫无关联,我必须从头开始认识档案工作。

由于我所管理水平滞后,很多先进的管理手段都没有在生产经营中得以利用。以我所的档案管理的工作为例,我入职时已是信息时代高度发展和应用的2011年,但我所接触的档案工作,还是停留在最原始的模式当中,无非就是收集,整理,保存,利用这几个环节。在生产经营过程当中,各个环节所产生的文件资料,技术人员会在完成相应流程的时候,把产生的全部纸质文字资料归档至档案人员手中,乐观来讲,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得顺利,文件资料归档的也就相对顺利,可不免会有进度拖沓,资料生成人员不及时归档,所归文件资料不符合归档要求被退回的时候,这一来二去的,档案工作的效率不但低下,而且文件资料难免有遗漏,档案人员的收集难度非常之大。如果进展顺利,工作将会进入手工整理环节,档案人员要将收集齐备的文件资料进行线装包装封皮,立卷之后方可入库。这在以前没有信息化的时代中,也是为了文件资料的长期保管和利用着想,但这在现如今的档案管理工作中,是非常耗时的一项工作。这一系列工作完成之后,一个工程项目档案的生命才刚刚开始。将整理好的所有纸质档案整理入档案库房,然后在需要的时候通过人工的保管提供加以利用。

事实上,由于在工程一开始总设计师就没有将文件签署表归至档案人员处,档案人员一般都是根据工作经验,来掌握工程进展节奏,自我判断工程进展程度,来决定何时将已收集的档案整理入库的。这对于档案人员的工作来说,无疑是一种反复、低效的拖沓模式,并且,在档案的利用层面,在正常的工作流程以及制度中,这都是非常不严谨的。

在我所的档案管理工作中,不仅有对文件资料的管理,还有一项巨大的工作,那就是对图纸的收集、管理及利用。我所的技术图纸,在设计人员将设计原稿投入生产之前,都要将图纸以硫酸纸的形式,以整件为单位,以工程为集合,打印出来,经由所里相应审核流程,最后归至档案人员手中。这其中,图纸张数不等,大小不一,档案人员要根据归档要求,对图纸进行审核,然后修剪得当,对图幅较大的图纸进行包边处理,再整理入库。在图纸需要利用的时候,再将需要的图纸从库中提取,通过晒图机产生蓝图,将蓝图用于生产,再将底图归于原处。很难想象,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21世纪的今天,还在用着这么原始的工作模式,处理着对生产经营活动最为重要的环节,效率是何等的低下。

人工抽取图纸的效率低,并伴有一定的错误率,图纸的反复利用有较长的整理周期,并在数十年的复制过程中,很多图纸已经老化到不能再利用的地步,这样也对生产活动的精确性提出了挑战。这其中的辛酸,只有档案人员才能体会。

三、我所档案管理工作新气象

在所领导支持下,为了顺应大数据时代更好地提升企业工作效率,配合工作新区的信息化建设,经过沟通,形成小组去档案管理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兄弟单位调研过。我很有幸的也一同前往调研学习。在与兄弟单位的沟通中,我们了解到,早在十几年前,他们就已经在所内大力推广了档案的信息化发展,如今,已拥有非常成熟,高效的办公信息化系统,达到了无纸化办公。单从档案这方面来说,文件资料和图纸,已经完全做到了数字化收集,数字化利用。经由所内OA办公系统和PDM系统,对所内生产运作的所有流程进行审批和利用。在我们求知若渴之余,兄弟单位的档案工作人员和领导也都感慨我所的管理程度之落后,也希望对我所的档案信息化发展能提供帮助。

对兄弟单位参观,给我们的触动是极大的。新办公区落成后,信息化基础网络布置一经完毕,我们便开始着手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立。在经过了一年多的调研之后,终于选择了一款适应我所现阶段需求的档案管理软件。虽然信息化水平落后多年,但我所档案人对于早日进行数字化办公也是日日期盼,多年前在我所技术人员的自我研发中,生成了一款简易的数据库软件,所以前期多年做了很多相关数据录入工作。这次,在选定了档案管理软件之后,我们在第一时间对前期录入的数据进行了对接导入,这样一来,我所这几十年已入库的工程条目,基本就可以做到信息查询。在档案编研工作方面,这款档案管理软件可做到工程档案文件预立卷,档案总账随着资料收集逐步自动生成,科研人员在归档时直接归档电子文档,在档案人员的操作下,电子文档可在随后日趋完善的所内OA办公系统和PDM系统中,随时面向所内需要借阅浏览的科研人员提取利用,并最终达成资料文件与图纸信息在生产中的高效利用。全面的数字化办公方式趋势是势不可挡的,这不仅能将工作效率大幅提高,也可将流程管理控制在可控范围内,在日益严密的保密工作中,也可达成统一出口,系统记录的功能,做到有据可查。

四、档案信息化建设对企业的深远意义

篇8

【关键词】信息数字化;档案;应用

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机密性、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各级管理部门要充分认识到该项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对档案的管理,及时解决在档案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同时信息数字化是主要体系,对管好用好档案的资源开发起着重要作用。以往存在的缺档、断档、死档会给档案的管理工作带来很多困难,因此,档案管理工作在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计算机的普遍应用,原来以纸质格式的各类文件及其他文字及数据资料逐步被计算机的电子格式所替代。由此产生了大量的电子档案,档案信息数字化管理的优势日益突显,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档案信息数字化管理的便捷

所谓档案的信息数字化就是以馆藏档案资料为主要的物质对象,用缩微的形式对档案文献进行收集、筛选和不同层次的加工,使之转换成为缩微软件形成的二次文献信息供人们利用的过程。档案信息数字化管理有如下几个便捷:

(一)可充分利用和发挥现有的计算机的潜能,提高利用率。目前大多数基层档案馆对计算机的应用单一,开发利用功能简单,有的仅仅用于档案录入和文件的储存,利用的低效率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时间的极大浪费,使用信息数字化管理档案可以使档案数据更准确快捷地利用共享。

(二)信息数字化的建设使OA办公室自动化推向现代化办公和计算机网络结合的一种新型的办公方式,OA办公系统实现了数据的一次输入,多次利用。文书处理人员在完成文件的拟写、签发、编号、录入、等工作后,只需要一个归档点击操作,就完成了从文件处理系统到档案管理系统的归档工作。需要利用时,利用者只需根据访问权限进行在线检索,就可以浏览所需要的内容,档案资料通过办公平台实现了共享。OA系统可以提供多种查询检索功能,可以实现档案信息自动分类、检索、自动编目等,使档案检索利用变得更加快捷、高效。

(三)档案信息化管理使档案人员可以从繁琐的整理工作中解脱出来。把时间和精力放在档案编研和二次开发利用上,从而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和利用效率,由此,不仅扩大了社会影响,而且还拓宽了服务范围,档案部门的地位自然也得到了提高。

二、加强档案数字化建设的管理及对策

(一)强化现代化的档案管理意识,积极推动网络化归档工作,档案信息化建设是现代化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普及档案信息化的档案意识,让企业各部门了解信息化档案的重要性,并且能够密切配合档案工作,充分利用办公自动化的文档一体化工作平台方便档案的网络信息化归档管理。各立卷部门的档案管理者在档案管理部门的规范标准和在职档案人员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权限范围将所在部门产生的需要归档的文件备注上处理意见,通过数字化办公平台传输到档案数据库,年终时只需向档案馆移交一份立卷清单即可,从而减少了档案部门的计算机输入工作,给档案工作带来了方便与快捷。

(二)加强档案信息化工作与实际日常档案整体规划。企业档案工作一定要把档案工作人员对信息建设的业务培训工作考核纳入企业档案工作人员的整体管理中,这是目前大多数煤炭企业单位档案工作最容易疏忽的方面,同时还应注意将档案管理信息化与技术资料信息网络相区别,企业的技术资料(即图纸)是为了服务企业的技术管理。协调企业技术部门图纸,标准化资料管理的一种组织,两者在职能工作范围及管理模式有所不同。因此要想使得档案管理能够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必须对企业档案能够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不断提高档案信息服务。

三、新档案信息数字化、提升服务理念

加强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是为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及企业,首先运用信息化手段对档案进行编研,从而加强了档案数字化建设,要将档案利用计算机对一些重要的档案进行汇编,进行数字化采集。利用计算机编制检索目录提供利用不仅方便查询,提高工作效率,也使档案更加规范化。其次,创新档案信息化深加工,要将具有较高实用价值和科学指导意义的文献报告等编制成数字化档案,编研资料不仅可以利用手续方便查询,为借阅者提供周到全面的服务,而且能够延长档案原件的寿命,档案信息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加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使档案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率得到同步提高,为企业和社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总之,信息数字化是新世纪档案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信息化利用和档案信息管理标准化已势在必行,我们必须加快档案的现代化管理进程,逐步完善企业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其优势在于有利于档案原件的保护;有利于文件归档方式的改善;有利于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有利于档案信息的检索和利用方便。为档案高效利用打下了基础,发挥了自己的潜能,为企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篇9

论文关键词:安全文化;电力企业;安全生产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了里氏9.0地震,造成核泄漏。这到底是天灾还是人祸?笔者认为,这不仅仅是“天灾”,而更多的是“人祸”。福岛核电站自1987年至今曾多次发生事故,并多次篡改数据,曾有过安全检查作弊和伪造安全记录等行为,这就相当于埋下了事故隐患。如此看来,核泄漏的发生并不偶然,归根结底是由于缺乏安全意识,安全文化建设不完善造成的。

1986年发生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堪称人类的灾难。经专家分析发现所有问题都出自“没有树立安全高于一切的文化理念”,正是由于安全文化的缺位,才导致上上下下安全意识的不足,才导致从管理者到生产者安全行为的失误,最终导致事故的发生。

25年过去了,同样是在核电站,同样由于安全文化的不完善导致了同样的人类灾难。日本是一个科技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福岛核泄漏竟然也能造成如此惊人的灾难,如果发生在生产和安全管理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同样的核泄漏造成的灾难更是不敢想象的。因此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和完善显得更为必要,对我国电力企业来说也是如此。

一、电力企业安全生产发展的过程

社会的进步,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与电力的安全可靠供应息息相关。电力是一个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具有很强的整体性、关联性和规模性。由于电力产品不能储存的特点,电力的发、供、用连接在一起,又同时完成,电力企业采用大量的自动化控制技术和设备,以实现发、输、售、用各环节的相互紧密配合,比例协调统一地进行。而电力行业的实时性、同时性、整体性、快速性、连续性和社会性等属性决定了电力系统必须安全稳定可靠运行,这就要求在整个电力生产过程中必须确保安全,才能确保整个电网的安全。建国以来,电力企业一直重视安全生产,也取得了不少成绩:

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成立安全监察机构,建章建制,使管理开始规范化;20世纪80年代至今,提出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者,健全安全保证和安全监察两个体系,明确安全管理目标并且重视安全设备的现代化;开展了安全文明生产双达标、创一流等活动,进行了设备、环境综合整治;开展了安全性评价,危险点(危险源)分析、预控,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贯标认证等工作。这些对提高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事故还是照样发生,这对传统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提出了挑战。

为了进一步做好安全生产工作,近几年来,电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正逐步地在电力企业开展起来,电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已初具规模,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安全文化建设理论。但是目前仍然存在着大量可控的、不可控的、人为的、不可抗拒的因素,时时刻刻威胁着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特别是人员责任的误操作事故还时有发生,直接威胁电力企业生产安全。这都说明安全文化建设还做得远远不够。

二、电力企业安全文化面临的新形势

近年来,我国电力工业体制在发生积极变化的同时,电力企业安全文化也得到了迅速发展,新老观念发生碰撞,新的问题在发展中油然而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厂网关系的变化对电力安全提出了新课题

电力体制改革前,发输配售集于一体,多数电厂与电网属于利益共同体,电力系统安全主要靠行政命令。厂网分开后,则要依靠法律法规和经济等综合手段,强调合同的履行,要求安全体系与市场体系同步建设,旧体制已被打破,新体制尚在探索完善之中,更需要各市场主体之间加强协调、互相配合,意识相同、文化相近,这样才能共同确保安全。

2.电力企业安全文化主体多样性造成安全文化发展不平衡

厂网分开后,原国家电力公司分成两大电网、五大发电集团,形成国有和集体、个体、三资企业并存的多元化态势,因此出现了电力安全文化主体的多样性并存在差异。很多新进入电力行业的企业在安全文化上带来了原行业的特点,这有积极的一面,但由于对电力系统的特性和安全性认识不足,存在对电力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电力安全文化建设相对薄弱的现象,电力安全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使不同的主体处于安全文化建设不同的阶段,对电网安全运行造成一定的威胁。所以如何把传统的安全文化好的方面发扬光大,把消极方面抑制掉、克服掉是目前面临的又一新课题。

3.员工价值观的变化

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时期,电力企业除了体制改革带来的新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外,还遇到员工价值观的变化:人们的思想活跃,价值观念在发生变化,传统的电力企业安全管理面临着新形势的挑战。电力企业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所依据的价值理念是否还能适应今天的形势,过去有效的制度与分配方式是否还能继续激励电力企业员工主动发挥出安全生产工作积极性。只有建设电力企业安全文化,依靠文化力的巨大作用,不断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适应安全生产管理方法与手段的不断进步,将过去的安全生产管理技术转变成安全生产管理艺术。

三、电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安全文化建设,是通过创造良好的安全人文氛围和人际关系,对人的理念、意识、态度和行为等形成从无形到有形的影响,从而对人的不安全行为产生控制作用,达到减少人为事故的目的。电力生产特点决定了其安全文化在企业文化中的核心地位。要想真正做到预防事故,实现持久安全生产,提高电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建设电力企业安全文化。电力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是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基础和保证。 转贴于

1.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需要安全文化建设

(1)建设电力企业安全文化是时展的需要。当今电力企业单机容量大,单台设备容量大,电网负荷大,电压等级高,自动化程度高,安全生产依赖计算机技术与系统网络技术,许多电力企业员工的工作已由过去的体力劳动转变成脑力劳动。员工脑力劳动的成果完全取决于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责任感、敬业精神与创造力。科学技术无法计算出电力企业众多工作岗位脑力劳动者的工作量,也就无法制定考核标准。因此,电力企业必须借助安全文化来指导安全生产管理,激发员工的自觉性,才能确保电力安全生产。

(2)电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1)电力员工的安全意识较弱。一些基层单位对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没有真正做到“安全第一”,安全生产“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依然存在。

2)安全生产管理有漏洞。在一些电力企业中,安全生产管理存在较大漏洞:安全责任制不健全;安全责任不落实;安全措施不完备;缺乏对安全生产的控制和监督,存在严重的侥幸心理;管理部门沿用老方法对待新问题。

3)员工法规意识不强,“三违”现象严重。部分员工对制度熟视无睹,违章作业屡见不鲜,有法不依,有章不循,特别是违反“两票三制”管理规定的问题比较突出。

4)安全生产责任心不强。个别单位的干部和员工安全生产责任心不强,警觉性不高,不能深刻理解安全生产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在已有的成绩面前沾沾自喜,产生麻痹思想,存在浮躁心理,管理疏忽,导致安全生产出现滑坡,有的甚至出现安全检查造假,导致事故发生。

综上所述,主要还是主观上的原因,思想上的问题。由此可以看出部分企业安全工作基础还不扎实,管理人员的监察还不到位,一线员工的安全素质还不够高。这种被动的局面只有通过加快安全文化建设的步伐才能尽快扭转。

2.安全文化建设有利于电力企业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虽然电力企业安全规章制度相对比较健全,然而在人与制度的结合方面还存在一些差距。随着社会的发展,在管理学上“人”并不再是一个被动因素,人的思想、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事件的最终结果。在生产中发生了违章作业事故,人们在分析违章原因时常说:“违章者缺乏遵守安全规章的自觉性”。这自觉性是指人能意识到自己行为目的和意义程度的大小,就是人的意志品质。由于这一区别,人们即使面临同一个环境却会采取不同的行为方式。这种支配行为能力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人的安全文化素质,而这种素质要靠安全文化建设来造就。在电力生产中,只有通过培育电力企业安全文化,使电力员工养成良好的安全文化素质,运用文化管理的方法来解决以前制度无法解决的问题,才能解决好人与制度的结合问题,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最终达到安全稳定运行的目的。

(1)建设电力安全文化能提高电力安全管理水平。长期以来电力企业不断加强安全管理力度,完善安全措施,增强员工安全意识,不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安全形势向好的方向发展。但电力企业的习惯性违章还有屡禁不止的现象,生产和人身事故时有发生。说明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二是有章不循。落实制度说到底就是一种责任感,而责任感取决于观念。安全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要解决观念问题,观念变了责任感也就会增强,安全生产责任制就会得到很好的落实。管理专家认为:柔的也是刚的,规章制度那些刚性的东西固然必要,但安全文化这种柔的东西往往能起到制度和纪律起不到的作用。如果说安全制度的约束对安全工作的影响是外在的、冰冷的、立竿见影的、被动意义上的,那么安全文化建设则是内在的、温和的、潜移默化的、主动意义上的,具有其他约束无法比拟的优越性。电力企业安全文化是安全管理中高层次的工作,能发挥员工提高安全素质的主动性,更好地促进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最终实现生产安全的目标。

(2)建设电力安全文化能指导电力安全生产。任何文化都有价值取向,它规定着人们所追求的目标,具有导向功能。企业实际上是人的组合,而人又是有思想的,任何人的行为都会受到自身思想的指导和约束,电力企业安全文化作为企业内部全体员工认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必然会对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的决策、管理起到指导作用。积极向上的电力企业安全文化会通过文化的潜移默化,使员工的注意力逐步向企业所提倡、崇尚的安全理念转变,从而将个人的目标引导到企业目标上来。为企业提供正确的安全生产指导思想和健康的精神气氛,规范和约束企业员工的行为,引导领导做出正确的决策来指导企业安全生产。

(3)建设电力安全文化能激励安全生产。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越能认识安全生产行为的意义,就越能产生安全生产行为的推动力。在未获得激励时,人发挥的只是物质力量,获得激励后,人的精神力量就得到开发。电力企业安全文化强调员工对企业安全管理责任目的的认同与共识。当企业安全管理目标与员工的个人目标是一致时,企业安全管理目标的实现也就意味着个人目标的实现和个人需要的满足,这对广大干部员工有很大的激励作用,可以产生改进工作的驱动力,使员工自觉行动,主动做好安全生产工作,使企业的安全工作面貌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4)建设电力安全文化能凝聚电力企业人心。企业共同的价值观能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建设电力企业安全文化,能使电力企业员工的安全生产价值观趋于一致,使企业、员工之间形成“企业靠员工发展,员工靠企业生存”的利益共同体,而安全生产无疑是维护和确保企业与员工实现共同目标的平台。作为企业内部的一种粘合剂,积极向上的电力企业安全文化会形成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把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到安全生产上来,促进企业安全管理和生产水平的整体提高。

篇10

经过几年发展,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得到很大提高, 也越来越务实,从盲目追求全面的信息化到专注核心业务信息化,从将信息化看做投资到向其追要效益。本报方案评析实验室特向各行各业的中小企业征集成功的信息化案例,并请专家组对其进行综合评析,希望能由此提炼出信息化建设的宝贵经验。

近些年,我国的中小企业得到空前发展,总体数量显著增加,获利能力明显增强。数量庞大的中小企业构成了我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经济单元;但同时也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为此,从2005年8月开始,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同信息产业部组织实施了“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经过几年发展,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并且越来越务实。但信息化项目有成功、也有失败,其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都是我们的宝贵财富,都会给我们在今后的信息化项目中提供宝贵经验。

《计算机世界》一直关注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广大中小企业由希望一夜之间完成蜕变到将信息化看成是一个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从盲目追求全面的信息化到专注核心业务信息化; 从将信息化看做投资到向其要效益,可以说这些转变都是非常大的进步,将使信息化真正发挥作用。中小企业规模小、资源少,决定了其建设信息化的能力有限,所以如何找到适合自己企业的IT系统至关重要。这次,《计算机世界》方案评析实验室特别向各行各业的中小企业征集成功的信息化案例,也向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化建设平台的服务商征集成功的案例,希望能最广泛地勾绘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全貌。这次征集到的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案例大多集中在制造领域,服务商为中小企业提供的平台也大多是以政府为主导,但由于企业所在行业、企业管理水平、竞争程度、政府的信息化指导水平等因素的差异,这些案例仍将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我们在征集到的二十多个案例中精选出六个,由专家组为征集到的这些案例和项目进行评析,这些专家在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中不仅有理论基础,而且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希望这些成功案例能够对中国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起到重要的借鉴作用。

篇11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息化;问题

一、 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现状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截至2004年10月,已有IT应用的中小企业数量四百多万家,其中有20万家左右的中小企业已经具备一定规模的IT应用系统,是中小企业IT市场中最活跃的一个群体。从2004年开始,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便进入了实质性发展阶段,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逐步从单机应用阶段或局域网应用阶段向更高层次的系统应用与整合方向发展,企业的个性化应用和电子商务正在得到快速推广。杨亚会、刘远忠(2005)对广东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研究发现: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已经开始信息化接触和探索;中小企业对信息技术和设备的利用程度有很大提高;中小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中小企业信息化初显成效,信息化已经或正在给企业带来积极影响。

然而,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总体仍处于起步阶段。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巨大(约一千多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5%),地区分布广泛,行业分布跨度大,在IT应用方面水平相对较低,且应用层次差异比较大。从有关统计资料来看,我国中小企业只有10%左右实施了ERP和CRM方案,6%左右实施了SCM方案,进入了信息化的高级阶段,绝大多数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仍停留在文字处理、财务管理等办公自动化及劳动人事管理阶段,局域网的应用也主要处在信息共享层面上,生产控制方面的应用较少。

二、 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SAP、ORACLE等国际巨头厂商宣布全面进入中小企业信息化市场,中国的中小企业信息化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然而,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依然不高,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还存在不少差距和问题。据统计,欧美几乎100%的企业装备有部门级的信息系统,超过68%的企业装备有以ERP为核心的企业级信息系统,而协同商务模式的应用也不是一件新鲜事;我国虽有60%的企业已经装备有部门级的企业信息化系统,但只有不到3.8%的企业装备有以ERP为核心的企业级信息系统,至于涉及协同商务模式的信息化应用还处于一个萌芽的阶段,其应用率还不到1%。这些数据表明,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绝大多数仍停留在部门级的手工模拟应用上,与企业管理变革要求相差甚远。

当前,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落后的理念阻滞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信息化的理念影响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与水平,落后的理念必然阻滞和妨碍企业信息化的执行。部分中小企业家对于信息化社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认识不足,甚至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拥有电脑、建立一个信息管理系统或企业网站就进入了信息化。同时,他们也缺乏现代化管理意识,没有清晰地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实质,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上“重硬轻软”,即重技术和设备、轻管理和企业变革,重开发、轻维护,重系统、轻数据。许多企业对于基础网络设施的投入比重较大,而对基础信息数据库和应用信息系统的开发和投入明显不足,制约了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

因此,对于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来说,更新理念,正确认识企业信息化的实质与意义,是首当其冲要解决的问题。应该看到,企业信息化不单纯是使用信息技术,更主要的是建立一套与信息化相符的经营管理体制,企业信息化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它不仅涉及大量资源投入和技术变革,而且还涉及到企业业务与管理流程改善、组织结构调整、管理制度改革等一系列问题。

2.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严重不足。中小企业的成长需要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我国中小企业自身规模较小,融资难度大,自有发展资金极为有限。然而,企业投入信息化系统需要大量资金,中小企业收入有限,现金流紧张,信息化支出主要依赖于内部积累资金,使得资金的使用往往捉襟见肘。一些中小企业在前期能够购置基本硬件设备与必要的软件系统。但实际上,企业信息化的各类系统会随着企业发展而调整升级,因而不断需要后续资金的投入,信息化系统的管理和维护也将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人力、物力和资金的不断投入与支持。因此,解决资金不足问题是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前提条件。

就目前来看,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信息化资金不足的问题,中小企业信息化投入力度与大型企业相比有很大差距,在全国1 000多万家中小企业中,真正实现计算机较高级应用的企业所占的比例还不足10%。周建梅(2005)调查研究表明,64%的企业对信息化的投入力度在10万以下,近20%的中小企业认为资金不足是信息化建设中的主要障碍,企业对硬件的投资占到整个信息化建设投资的80%以上,而配套软件投入却相对落后。杨亚会、刘远忠(2005)研究显示,资金短缺是广东省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首要制约因素。

3.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人才缺乏。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开展信息化,需要既懂企业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大多数企业缺乏复合型信息化人才。中小企业受企业实力如资金、激励制度、管理水平等制约,人才缺乏现象更为严重。除了一些新兴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之外,大部分中小企业内部没有专门的IT部门,或IT部门力量薄弱,信息技术人才水平不高或人员不够,尤其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更少,这为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实施与应用带来了很大障碍。周建梅(2005)调查研究表明中小企业行业分布广泛,而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绝大多数聚集于IT类企业,业务需求和技术支持之间的沟通困境直接影响了中小企业的信息化进程。杨亚会、刘远忠(2005)对广东中小企业信息化现状的研究表明,广东中小企业信息化人才不足表现为绝对不足和相对不足两种情况。首先,市场上信息化人才总量有限,中小企业信息化人才供给的绝对量不足。其次,就市场上有限的信息化人才而言,其工资要求较高,而中小企业规模较小,每个产品上所分摊的人力成本相对较高,这样产品就失去了价格竞争力,大多数中小企业无法接受这一点,这就造成了所谓“小庙容不下大和尚”的相对不足。目前大量中小企业所雇佣的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也相对有限,很难适应和承担企业信息化所赋予的重任。

4. 中小企业信息化基础薄弱,管理成为瓶颈。中小企业信息化不单纯是使用信息技术,它涉及企业的业务与管理流程、组织结构、管理制度等一系列问题,需要企业建立一套与信息化相适应的经营管理体制。企业信息化在企业应用的前提是管理的制度规范和程序化。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大多具有明显的相机而动的行为特征。如果对其流程、制度进行深入研究,会发现存在许多不规范的地方,这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中小企业家不愿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藉口。

目前我国只有少数企业实现了基础性管理系统,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没有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管理工作随意性较大。许多中小企业管理方法陈旧,个别企业还停留在家族式管理状态,信息化基础管理工作薄弱,管理制度、组织结构、管理理念与信息化的要求不相适应,信息系统建设与企业制度改革、管理创新协调推进不够,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顺利进行。

5. 面向中小企业的信息化产品缺乏。2000年以前,我国企业信息化管理软件提供商主要来自国外,国内开发商的产品品牌不突出。一方面,这些国外产品价格十分昂贵;另一方面,国外软件商对我国中小企业的认识不充分,盲目选择与大企业类似的模板,而不是为中小企业量身订做一套系统,这必然在产品使用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因此,我国中小企业可供选择的合适的信息化产品十分缺乏。

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大环境下,我国信息化需求快速增长,为国内软件企业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但就目前市场上的信息系统产品而言,仍存在一些问题:第一,信息系统难以符合中小企业的个性需求。中小企业面广量多,不同行业的运营方式各异,而当前的信息系统产品往往是根据整个行业特点或同一企业规模设计的,这往往与中小企业的特定需求难以相符。第二,信息系统软件市场价格偏高,且对企业管理基础环境要求严格,超出大多数中小企业的经济承受能力和管理基础环境,从而制约了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第三,缺乏专业服务伙伴提供完善的服务。当前大多数信息化专业服务商提供的服务仍然停留在“以我为主”的理念上,中小企业的个性化服务得不到满足,而且缺乏信息化管理的专业咨询机构,不利于信息系统的推广与维护。

6. 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宏观发展环境不完善。一是缺乏企业信息化的统一规划、相关标准与规范。虽然网络的发展带动了企业信息化的发展,但由于社会经济秩序不规范,有形市场和基础设施不完善,使得中小企业认为还不是投入信息化的最佳时机,网上营销缺乏配套信息系统、物流系统和支付系统,企业间网上销售、采购、财务结算等业务往来困难。所以只有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建立良好的制度规范,才能有效促进中小企业尽快实施信息化建设。

二是缺乏信息安全保障系统和法律保障体系,电子商务总体发展落后。尽管我国在2004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首次赋予可靠的电子签名与手写签名或盖章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并明确了电子认证服务的市场准入制度。但是,一部篇幅有限的电子签名法不可能解决所有的电子商务法律问题,它还需要其他电子商务法律的配合,以形成我国系统的电子商务法制环境。从这个意义上看,电子签名法的出台只是我国电子商务法制建设的一个开始。由于受网络安全、网上支付、社会信用及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等因素的制约,大多数企业的电子商务尚处在信息、收集、交流的阶段,订单与合同的正式签订、支付及物流配送等活动基本上还在网下完成。虽然企业普遍重视电子商务,但多数企业缺乏清晰的战略规划。

三是尚没有行业性的或统一的中小企业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不能准确评估地区、行业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不能及时诊断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企业信息化尚无统一规划和标准,造成信息无法流畅传递和共享。企业信息化工程建设“咨询——监理——评价体系”机制也没有形成。

总之,我国目前的信息化公共支撑环(下转第57页)境滞后于应用系统建设与开发,大企业(或关键环节的价值链)的带动效果不明显,中小企业从事信息化的外部激励因素不足,使得企业信息化积极性不高。

三、 结语与对策

在当前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企业经济效率已从规模经济性、范围经济性转向速度经济性、网络经济性,企业面临着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国际化发展的要求,不能再照搬过去传统的管理方式与管理理念,信息化之路是未来企业发展不可阻挡的战略趋势,企业借助于信息化历程不仅有利于组织学习,而且还能通过管理与信息的互动、管理潜能的挖掘、知识学习等促进组织转型。

然而,就目前而言,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总体还处于起步阶段,依然还面临着诸多不利于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与推广的问题,如理念落后、管理基础差、资金与人才缺乏、面向中小企业的信息化产品缺乏、宏观发展环境不完善等。当前形势下,需要通过政府、市场与企业的多方互动和努力,不断完善与提升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宏观与微观环境,从而有效推动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首先,政府要在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规划、指导、规范、立法以及支持与投入上加大力度,以改善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宏观环境,为市场发展与提升构建广阔的空间和政策及法律保障。其次,要鼓励并推动我国信息化产品市场的发展与完善,鼓励国内科技企业发展适应于本土中小企业需求且能面向国际竞争的信息化产品。最后,要提高信息化认识,加强中小企业的管理基础建设与人才培训,从而改善企业信息化推行的微观基础环境。

参考文献

1.周建梅.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及对策.通信企业管理,2005,(12).

2.杨亚会,刘远忠.广东省中小企业信息化现状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和对策建议.经济师,2005,(12).

3.计世资讯(CCW Research).2005年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及IT应用趋势报告.

4.卫东.中小企业信息化经验启示录.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5.中国国家企业网.企业信息化优秀案例选.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6.胡延平,高红冰.第二次现代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篇12

1.1 企业开展信息化可以使管理更加直接

信息化本身的过程就可以使信息从传递到决策的过程更加便捷,大大缩短了反馈的时间,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加容易,企业内部管理结构更加扁平化。信息化使得资源在企业内部得到共享,决策层与基层之间连接更为紧密。

1.2 企业开展信息化有助于实现传统经营方式的转变

在当今这个时代,现代的消费方式已经逐渐取代传统的消费方式,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在家上网购物,传统的零售业离不开供、销、存等各个环节,而当今的消费时代,可将这一切环节都应用于网络,它减少了销售过程中的风险,也使得各个环节更加畅通无阻,同时企业开展信息化可以派生其他新型的销售手段,让顾客能从多个角度对产品进行全面的了解,更有利于商家实现他们的销售行为。

1.3 企业开展信息化是实现企业快速发展的前提条件

企业开展信息化,有利于它在第一时间了解市场的行情,及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可以做出符合市场规律的相应的举措,在信息化的过程中,企业可以收集竞争对手信息、行业信息、产品信息,这些都是有利于企业在竞争过程中获胜的重要资源。每个企业都渴望自身快速发展,企业存在的目标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信息化有利于这个目标的实现,它能帮助企业更好地适应当今的社会形式。

2 推进企业信息化的重大意义

2.1 企业信息化是提高企业核心能力的基础

企业的信息化可以优化企业供应链和产业链,提高企业生产自动化水平,改善企业内部管理,有效地提高企业内部决策水平和工作效率,这样做的结果是可以大幅度地提高经济效益。企业信息化是提高企业核心能力的基础,它能提高企业市场反应能力,帮助企业更好地适应当前的市场竞争。

2.2 信息化可以促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形成

没有企业信息化就没有企业现代化,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果企业没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完整的信息收集和处理的程序,就会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被动的局面,很容易会被市场竞争淘汰。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我们需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而企业的信息化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步骤,它是促使管理制度形成的必要保证。

2.3 推进企业信息化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

推进企业信息化可使企业融入经济全球化,在市场竞争中赢得市场有利地位,根据市场形势,企业可以完成产品的个性化生产,更好地适应市场竞争,融入全球的经济格局;围绕互联网开展企业信息化应用工作,可实现企业的扁平化管理,提高资金周转次数和使用效率,特别是在资金流、物流上可以实现实时监控与决策,这样做不仅降低了能耗和库存积压,还能提高资金周转次数和使用效率;以信息技术与设备为依托,可以提高产品质量和数量,在能源上降低能源的使用率,同时也促进了信息技术与产业的结合,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

2.4 企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企业信息化能更有效地推进国民经济的信息化。实现企业的信息化能有效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国民经济信息化最主要的手段就是领域信息化和区域信息化,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只有将企业信息化搞好了,才能有效保证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实现。

3 我国企业信息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企业信息化建设缺乏整体规划

企业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从企业角度来看整体规划,规划应与企业中长期发展战略相结合;二是从企业外部看整体规划,企业信息化规划应与整个城市信息化发展规划相一致。在企业外部应构建一个通过公用信息资源,提高企业间有效沟通与资源共享,提高企业经营运作效率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公共信息网络平台,以企业信息化作为纽带,把政务信息化和社会服务信息化连接起来。

3.2 未能充分认清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企业自身业务运作之间的关系

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历程看不难发现,在以往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不少企业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只是手段,企业需求才是根本,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盲目迷信洋货,系统功能求大求全,所建造的企业信息化系统与自身业务流程、管理流程大相径庭,以至于实施后成效甚微。

3.3 企业信息化建设缺乏针对性

在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缺乏大量熟悉企业特点、业务流程、管理特色的软件公司协助企业推进信息化建设进程。有些企业采用拿来主义,照搬套用,方案论证过程中缺乏系统的需求分析,实施过程中又缺乏量身定制的二次开发能力,使得所建造的信息化系统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实施效果不理想。

3.4 没有明确企业信息化建设必须与企业基础信息资源建设同步

在建立计算机网络和开发应用系统的同时,企业的基础信息资源的规划和建设要先行一步,我们要把基础信息建设摆在首位。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我们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只有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企业各种信息资源才能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企业信息资源的规划、收集、整理必须与建立计算机网络系统同步进行。

4 企业信息化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4.1 选准企业信息化突破口

从企业信息化突破口的选择原则上讲,信息化应该自下而上、由里而外,因为这样数据才能取自于源头,真实、有效。

从企业生产经营瓶颈突破。根据木桶理论原理,信息化建设选择企业管理最薄弱环节、最需要解决的环节作为突破口,可以带动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上升。

从企业独有优势入手。每个企业在市场上生存,能够适应竞争,一定有它独有的优势。从企业独有的优势入手,可以提高信息化建设的成功率,见效快,也为下一步企业信息化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增强整个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信心。

4.2 员工培训应在信息化实施前

我们信息化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在信息化过程中,具体的有两方面的要求,第一,要求员工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理论基础,以便于未来的计算机理论学习;第二,员工还要有一定的应用基础,不能对计算机应用一无所知,在实际工作中要能跟得上企业的进度。

这样一来,我们就必须将员工培训放在信息化实现。

4.3 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业务流程重组应互相推进

成熟的软件代表着一种先进或标准流程,必然与企业现有的业务流程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差别,这就涉及到业务流程重组问题。是先进行业务流程重组,还是先实施信息化,一直是困扰着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难点问题。建议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选择先进行局部的信息化建设,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对局部的业务流程进行重组,循序渐进地进行业务流程重组。即企业在运用先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实施管理过程中,根据自身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从解决生产中的瓶颈问题出发,一方面着手对企业的管理和技术基础工作进行整合与提升,使之适应先进管理软件的要求,这是实施企业信息化的核心工作;另一方面,对软件所要求的工作条件和环境,企业要结合自身情况对一时难以达到的部分管理软件进行二次开发,修改某些难适用的部分,使之能与企业的现状较好地融合在一起。不把引入的软硬件看作是“死”的东西,而是作为推动企业提升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工具,是企业信息化建设成功的关键所在。

4.4 软件的选择至关重要

企业信息化建设对软件的选择不只是选择产品,更重要的是选择未来长久的合作伙伴。软件选择可以遵循以下几个步骤:①选择商誉卓著、经营绩效良好、经验丰富的公司。②选择的产品既能满足企业长期发展成长的需求,又满足未来多样化的需求,质量要稳定,维护要容易。③选择的公司拥有完整的售后服务机制,可提供满足自己需求的服务。④选择的公司拥有广大的满意客户群,最好有其同行案例客户。⑤尽量选择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上线的方案。⑥在各方面的条件都一致的,选择成本较低廉的解决方案。

5 企业信息化成功之路

5.1 企业内外部环境要求企业必须信息化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所面临的信息化环境可概括为:外逼、内需、信息化意识逐步增强、客观条件基本具备。外逼内需都客观地要求企业重塑自己的神经系统,以信息化的手段支撑企业本身的生存与发展。

5.2 冷静面对企业信息化的常见问题

企业领导受外逼、内需所迫,心急求成,全力支持信息化。领导为信息化批了钱,给了人,信息部门喜出望外,粗粗调研,匆忙规划,急速上马,OA、财务管理、人力资源、营销系统、外部网站等等,硬软件一同采购开发,想在短时间内达到理想的信息化水平是常见问题之一。面对众多的ERP厂商,多数管理咨询商与ERP厂商明分暗绑,前咨后卖。对企业提出的模糊需求一概应允,先签单后对付。企业失去自我,迷失方向,生搬硬套。把自己本来既能走又能跑的脚硬塞在那好看不好穿的鞋子里是常见问题之二。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本身在信息化方面失败过,今天又看到别的企业失败的残局,就缩手缩脚,错失良机是问题之三。

篇13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从宏观上对企业管理信息化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要想尽快实施企业信息化建设,要制定相对应的战略,在具体的信息化管理实施中,充分了解相应的对策有助于企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战略目标,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应努力营造政府推动下各企业信息化管理稳步进行的策略。

1.1企业应制定长远的信息化管理的目标

企业信息化是一个长远的、需要长期坚持的、不断完善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未来的企业关系越来越倾向于相互协作又随时能分离重组的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企业要参考成功案例,明确自己的发展形势,了解信息化管理的有利之处,分析未来的信息化管理对企业有哪些方面的支持,要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要一味地追新求大,以目前企业的目标为依据,为企业制定合理的信息化管理目标。企业要在发展的过程中协调好信息化管理与企业核心业务的关系,将信息化建设与企业整体规划结合起来,制定大的目标后再一步一步确立详细的发展计划,实现信息化建设与企业发展共同进行,以信息化管理模式推动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竞争力量。

1.2明确政府对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政府应加大对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促进力度,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人才支持和资金支持,重新明确各高校培养信息化高级人才的目标,将信息化技术与管理艺术相结合,为企业继续输送大量高级信息化管理人才,为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提供后续人才支持,使信息化系统处于长期有人维护的状态,培养专业化的人才队伍。促进企业管理观念的转变,脚踏实地辅助企业信息化建设稳步进行。

1.3保证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对核心业务的支持

企业在实现信息化管理的同时,要保证将资金用在“刀刃”上,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实质就是帮助企业在核心业务上获取更大的利润。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核心业务,正是这些关键的核心业务才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在规划信息化建设时,要将企业的核心业务和主要竞争力考虑进去,在稀缺的资金中获取最大的技术支持,进一步提高企业竞争力,集中精力将核心业务处理完善,在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培训中,也要鼓励员工自己创造有利条件,将自己部门的业务融入到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去。

1.4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进行科学决策

企业要采取谨慎的投资策略,保证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企业的经营者要充分地认识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长期性和艰难性,在每个合适的环节要进行正确的决策才能使企业信息化建设后顾无忧地进行下去。决策者要综合考虑企业的自身管理因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市场因素和资金情况,综合处理可能遇到的各种意外和问题,规避信息化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财务困境或破产风险。在企业进行决策时,要综合信息化管理系统提供的多种信息,分析企业的竞争环境和主要竞争对手的状态和动向,了解自己和对方真正的竞争优势,提升自我的竞争力量,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企业在进行决策时可获得第三方咨询机构的支持,根据企业信息化的不同阶段制定不同的策略方针,选择有质量保证、安全风险小和可扩展性强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保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有序进行。

2企业管理信息化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2.1提高企业信息能力,促进企业技术创新

企业的信息能力主要包括企业搜集、处理以及应用信息的能力。企业信息能力的提高决定了企业对信息的处理效率,对企业竞争力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前提下,企业要想取得竞争优势,就必须有着很强的竞争能力。企业实现信息化的管理,直接有效地提高了企业信息资源开发的利用效率,优化了企业信息的传播渠道,保证了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促进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为企业赢得竞争优势奠定了有力的基础。

2.2优化组织结构,提高企业绩效

组织效率的提高需要更快捷的信息传递渠道,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实现能很好地降低信息成本,提高企业管理效率,为企业赢得竞争优势。企业管理信息化能大大压缩管理层次,适应信息化时代下的管理要求,减少了信息传递的错误,加速了信息的传输,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取得有保证的竞争力量。

2.3促进管理创新,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企业管理的信息化是促进企业管理和技术创新的重要突破口,企业在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可以快速地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出现新型的学习型组织并及时地在企业管理中得到应用,在企业中构建扎实的企业管理基础,提高了企业整体运作的流畅性和稳定性,加快了企业对于最新信息的反应能力,增强了决策的稳定性,全面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也有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

2.4优化企业价值链

企业价值链的每个环节都会影响到企业的竞争实力,信息价值链的完整运作必须依靠信息的快速传播和处理。信息技术加速了企业价值链的重构,支持企业在相关产业的竞争中获取新的竞争优势。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实现有助于信息资源在企业价值链中的传播,扩展了业务之间的关系,降低了企业价值链之间的通信成本,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企业因信息延误或信息处理错误引起的损失。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对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能优化企业的价值链。

3结语

篇14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大关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精神,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实施《北仑区数码港规划》,推进北仑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工商企业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进一步摸清我区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现状和有关问题,根据区领导的指示精神,决定对我区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现状和相关问题做一次全面调研,以便更好地指导我区企业信息化工作。

二、指导原则

1、政府引导、效益驱动、市场运作

2、政府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

三、调研目标

1、了解企业信息化现状,找出亮点

(1)企业上网工程(企业宽带接入、信息、企业建站、电子商务、网络邮箱、网络传真等)

(2)企业内部管理(财务管理、进销存管理、仓库管理、ERP/CRM/SCM、人力资源和资产管理等)

(3)企业设计制造(CAD/CAM/PDM等)

(4)企业信息化取得成绩

2、了解企业信息化需求,研究对策

(1)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所关心的主题

(2)企业信息化发展计划

(3)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设想、今后的重点及目标

(4)企业信息化建设对政府相关部门的要求

(5)企业对信息化建设有什么建议

3、筛选项目,推进企业信息化

在统计数据分析、典型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深入评价剖析目前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存在问题、政策导向,在政府宏观导向和政策、支撑平台体系建设、普及和培训、宣传、技术推介等方面提出方案和规划,为政府正确引导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政策依据和决策支持,为企业提供多层次、行业针对性强、面向效益提升的企业信息化建设解决方案。

四、组织机构

为了加强调研的组织领导,经研究,决定成立北仑区企业信息化调研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组长:**

副组长:**

办公室主任:**

办公室成员单位:区政府信息办(信息中心)、发展改革局、科技局、统计局、外经贸局(经发局)、工商分局

其它成员单位:建设局、贸粮局、旅游局、科技创业园和新唇值赖?个街道、镇乡。

五、调研方式

由上述19个相关职能部门和街道、镇乡抽调人员,邀请宁职院等高校及科研院所专家、信息化企业,成立企业信息化调研课题组和推进工作专家顾问组。

调研课题组和推进工作专家顾问组将根据北仑区产业特色,由熟悉行业发展规律的、不同学科的专家队伍组成。充分利用专业信息技术公司、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和政府渠道的力量。采取问卷调查和座谈等方式进行调研。

(一)行业调研

行业调研以各行主管、分管口为主,街道、镇乡属地为辅,负责各行业《企业信息化调查问卷》的发放、回收和行业调研报告的编制工作。要力争抽取2000家以上企业填报《企业信息化调查问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基本覆盖,规模以下企业至少1500家,并在详细分析回收的《企业信息化调查问卷》的基础上编制行业企业信息化调研报告。

(二)实地调研

实地调研分成10个调研小组,选择重点行业、典型企业进行实地调研(每组原则上跑200家),主要召开企业信息化工作座谈会、赴企业调研,了解企业信息化建设情况和企业信息化需求。

六、实施步骤

(一)启动阶段:20**年12月5日—20**年12月31日,完成前期准备工作,分解调研任务,全面动员,由经发局、发改局和街道、镇乡等各职能部门发起,分行业、区域发放《企业信息化调查问卷》到相关企业,同时采用纸面问卷和网上填报两种方式,自上而下展开一次全方位的普查;

(二)实施阶段:20**年1月4日—2006年2月28日(法定节假日除外),分10个调研小组开展实地调研;

(三)汇总阶段:2006年3月1日—2006年4月30日,其中小组汇总:3月1日—3月30日,回收《企业信息化调查问卷》,录入数据库,详细分析调研情况,编制并提交行业、区域企业信息化调研报告;大汇总:4月1日—4月30日,4月1日前各调研组将收回的《企业信息化调查问卷》汇总表及小组调研报告报送区信息办;5月底编制完成全区企业信息化调研报告。

七、责任分解

1.调研责任分解表:

组别行业负责单位

第一组外资企业200家(规模以上100)经发局(魏朝晖)、街道镇乡(联络员)

第二组外资企业197家(规模以上171)经发局(郑麒麟)、街道镇乡(联络员)

第三组制造业(塑机)273家(规模以上57)科技局(郑辉)、街道镇乡(联络员)

第四组1.制造业(文具)96家(规模以上21)2.制造业(汽配)80家(规模以上28)科技创业园(虞雁)、发改局(张楠)、街道镇乡(联络员)

第五组制造业(服装、针织)128家(规模以上34)发改局(刘磊)、街道镇乡(联络员)

第六组制造业(模具)428家(规模以上75)科技局(周瑾)、科技局(储晓峰)、街道、镇乡(联络员)

第七组1.交通运输物流业80家

2.邮电、通信业38家

3.宾馆、餐饮业38家(规模以上12)信息办(王宁山)、旅游局(徐文辉)、街道镇乡

第八组批发和零售贸易520家(规模以上59)

工商分局(俞全红)、贸粮局(陈华)、街道镇乡(联络员)

第九组建筑业220家,其中建筑101(规模以上47)、房产77家(48)、监理设计42家建设局(曹育人)、街道镇乡(联络员)

第十组其它753家(规模以上146)工商分局(章页)、发改局(殷光亮)、街道镇乡(联络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