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对古建筑保护的建议范文

对古建筑保护的建议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7:0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对古建筑保护的建议,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对古建筑保护的建议

篇1

【关键词】历史保护建筑;修旧如故;检测;鉴定;加固改造

百余年独特的发展历史,使鼓浪屿形成了具有浓厚人文景观、复杂历史情趣、诸多国家风格、中西合璧的“万国建筑博览会”。优美的环境及独特的历史背景,使鼓浪屿在清末民国时期成为众多民族资本家及官宦士绅的向往之地,有实力的人士纷纷上岛筑屋,并以此为理想的安身之所。为了保护这些建筑,在不破坏原建筑的情况下,对建筑结构的检测、综合分析和鉴定,坚持“修旧如故”的原则,可以对工程采取有针对性的、有效的加固措施,达到既能保护历史文化,又能满足使用功能要求。通过保护、修复和利用,体现历史建筑政治教育、社会文化与旅游经济价值,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增强历史厚重感,塑造历史文化名城形象,充分挖掘历史地域人文景观。

1、工程概况

该建筑建于1916年,为二层砖混结构外廊式建筑,拱形大方古朴,线条简洁流畅,型制和材料简单,建筑外墙整体为青水墙。占地面积1676.4平方米,建筑面积1266平方米。

2、现场勘察与质量鉴定

委托厦门市房屋安全鉴定所及厦门市检测中心对该建筑进行了实地查勘,并形成鉴定结果,详情如下所列:

2.1沉降与倾斜测量。采用经纬仪和水准仪分别对建筑的倾斜和不均匀沉降进行测量,测量结果表明:该建筑向北倾斜,并产生不均匀沉降,经验算基础偏小。

2.2钢筋混凝土梁、板、柱检测。抽查梁、板、柱:配筋、保护层及截面尺寸略低度于现行规范规定的要求,部分梁板产生不同程度的裂缝,缝宽在0.1~0.5MM不等,裂缝部位的钢筋已经有锈蚀现象。采用超声回弹综合法对混凝土进行综合评定,结果表明:混凝土强度等级较低,碳化严重。采用里氏硬度法抽样检测钢筋的抗拉强度,结果表明:强度设计值为280MP。

2.3墙体检测。采用回弹法对砖墙的黏土实心砖进行抽样测定,并对水泥石灰混合砂浆进行检测,强度等级均偏低且部分墙体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裂缝。墙抹灰层空鼓,部分剥落,砂浆粉化,墙体渗水腐蚀,部分有弓凸变形。

2.4抗震性能检测。按照《建筑抗震鉴定标准》、《抗震设规范》和其它相应的标准、规定,对建筑物结构体系、构件承载力、刚度、构造的合理性等进行检查鉴定,结果表明:该建筑不能满足现有规范的抗震要求,若要达到现有规范的抗震要求则必须进行特殊的加固处理。

2.5装修与装饰。(1)地面:一层铺地砖局部残破,部分地面改为水泥铺砌;左边廊东部早期改造,加建厕所;二层廊道多处后期搭盖灶台、水池、洗澡间等附属设施;二层部分木板地面破损;(2)墙面:墙面灰层大部空鼓,砂浆粉化,灰皮多处脱落;西南及南侧墙面树根附墙蔓生,墙面渗水严重;室内木板壁隔墙部分残破,出露空洞;(3)屋面:屋顶北侧烟囱破损严重;屋瓦残破,瓦垅凌乱,屋面漏雨严重;(4)其它:木楼梯多处破损,扶手松动;壁炉或被封堵,或遭脱落,已不复旧貌;门窗多处缺失,有的被封堵,有的被改为后期式样;天花破损严重,多处脱落或无存;墙面灰饰多处粉化,墙线等无存;空坪范围较大,缺少管理,杂物横陈,院前屋后杂草丛生,树枝横长,环境极其混乱;大门仅存二侧立柱,门外石砌台阶残断,台阶外侧被乱条石、后期建筑等侵占、叠压,门面外观凌乱无序;墙仅余墙基,墙体及墙帽无存;违章搭盖严重。

2.6原因分析。该建筑建造年限久远,已超过安全使用年限,其建筑材料全面自然老化、损坏,加上失修失养,造成屋面渗漏严重,墙体风化,砂浆粉化,构件裂缝变形,白蚁蛀蚀,强度、刚度持续削弱,承载力明显不足,居住安全未能保证。

3、加固改造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检测和鉴定,对该建筑的质量就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准确的鉴定结果。根据鉴定结果,在坚持“修旧如故”的原则下,我们就可以对建筑物的质量隐患进行一些合理的、有效的加固改造措施。

3.1基础的加固处理。采用注浆的方法对地基处进行理,它有处理效果好、施工周期短、无振动、无噪音、污染小、造价低等优点。基础断面较小,强度较低:先对该建筑进行纠偏,后采用扩大基础断面方法加固。

3.2墙体结构的加固。外墙体在内侧采用单侧钢筋混凝土板墙加固,以形成组合砌体,满足使用要求。墙体裂缝采用环氧树脂压力灌注法进行修复,风化严重的墙体采用定制砖进行置换。墙体外立面在清除青苔、杂草、风化层后,分片剔除原砖缝中表面低标号的砂浆(深3cm),后采用高强度聚合物砂浆填缝,砂浆颜色与原有砂浆相同,最后喷涂防风化涂料两遍,这样大幅提高砌体的承载力及延性。内墙在凿除粉刷层后采用双侧钢筋混凝土板墙加固,这样使墙体形成组合墙体,俗称夹板墙,大大提高砌体的承载力及延性。

3.3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加固。钢筋混凝土结构已经有不同程度的裂缝、钢筋锈蚀现象,混凝土胀裂、脱落。采用环氧树脂压力灌注法修复,对锈蚀的钢筋进行除锈,混凝土存在胀裂、脱落的部分凿除并清洗干净,用高强度聚合物砂浆复合面层加固后,表面打磨平整,无杂物和尘土;钢筋混凝土梁、柱结构用丙酮或二甲苯清洗钢板及混凝土表面,进行粘贴钢板加固,再粘贴碳纤维布加固以提高构件承载力;钢筋混凝土板用粘贴碳纤维布加固以提高板的承载力;后用水泥砂浆抹平,最后采用涂膜方法进行防水、防潮和防裂处理。

3.4装修与装饰修复。维修之前,对拆除重砌的部位要进行拍照和文字记录,作为重砌时的依据;同时对拆下的原构件要进行详细的编号,仔细地拆、卸、码放,有序地进行,达到“修旧如故”、恢复原貌的目的。维修工作严格遵循“不改变建筑原状”的原则,最大限度地保存现有的构件,恢复本来具有的文物风貌及周边环境。尽可能多地保持和利用原有的材料、构件,以最大限度地保存文物古建筑的历史性、艺术性与科学性。拆除后期所添加的违章搭盖建筑、木隔断等,清除后期封堵的走廊、拱窗,以恢复建筑之旧貌;加固、修补木楼梯及木门窗;剔除墙体表面风化的抹灰层及其下粉化砂浆等,重抹灰层,按原有式样重塑相应部位的墙线等。

篇2

【关键词】城市化进程;古建筑保护;制度困境;出路

作为城市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城市古建筑经过了历史的洗涤,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晶,承载了万千城市的记忆与历史,也是后人研究历史的重要文化载体。基于此,加强对城市化进程中古建筑保护的制度困境与出路的研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一、加强对古建筑保护的意义

古建筑往往代表了一个城市的精神面貌,是城市文明的缩影。古时候人们通过建筑抵御外来文化的侵袭,从而激发人们的民族归属感、自豪感以及荣辱感。在建造古建筑过程中,蕴含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指挥与劳动,体现了我国人民的优良传统,为研究建筑史、人文历史等都提供重要的实物例证,对研究我国古代文明以及建筑布局风格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古建筑在当代也具有重要的旅游作用,能够围绕古建筑进行旅游开发,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古建筑的保护,通过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政策,加强对古建筑的制度保护,这也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需求。

二、城市化进程中古建筑保护制度困境分析

(一)古建筑保护机制不完善

近年来,国家逐渐加大了对古建筑保护的重视,也相继出台了一些古建筑保护条例。然而,从整体情况来说,我国现有的古建筑保护机制还不够完善,存在多头管理、管理缺失等问题,对古建筑保护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一般来说,在文物保护单位的现场设立保护机构,对文物保护的作用最大,这种保护状态也是最为理想的保护状态。但是受到经费、人力资源等方面的限制,加上我国文物保护单位数量不断增多,在具体操作中受到严重的阻碍。我国现有的古建筑保护机制模式,存在多头保护与管理的情况,一个古建筑保护涉及到方方面面的行政单位管理,且各个保护单位或机构之间各自为政,不仅无法发挥作用叠加效果,甚至造成一定的保护缺失,给古建筑保护工作造成极大的影响。

(二)城市化建设规划的规范化不足

城市化建设是我国一项基本的国策,是推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对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由于相关规划工作不够规范,尤其是在对古建筑的保护问题上,还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规划办法。根据我国现有的文物保护条例、历史名称保护条例等,主要是有城市建设部门主管负责保护规划的制定、审批,造成管理与实施同类的现象,限制了相关管理规划的有效性发挥。相比于国外有关城市建设中古建筑保护规划问题,主要是成立有关的专业委员会,有文物保护工作中具有影响力的市民代表、文物保护机构等共同组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群众的利益,听取大众的建议。

三、城市化进程中对古建筑保护的制度措施

针对现阶段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对古建筑保护工作中的制度困境,笔者基于多年的工作经验,现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一)提升对城市建设中古建筑保护的重要认识

提升对古建筑保护的重视,是强化城市化建设中古建筑保护工作的基础条件。相关人员,包括城市建设者、规划者、文物保护工作者等,都需要从内心提升对古建筑保护的重视,将保护古建筑文物作为城市化建设中的一部分。同时,注重对古建筑蕴含的文化底蕴、内涵等价值的挖掘,突出文化特点与优势。例如,河南鹿邑、安徽涡阳、老子故居、开封清明上河园,都说明了古建筑在城市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二)强化宣传,提高民众的参与度

古建筑并非一个人的,而是社会的、民族的,对古建筑的保护工作同样离不开公众的参与。通过全民参与保护工作,不仅能够壮大古建筑保护力量,还能增强社会的你能干距离,为维护社会稳定做出巨大的贡献。现阶段,我国对于古建筑的保护,主要是政府部门,尽管政府部门也对古建筑保护进行了一定的宣传,但由于力度小、渠道窄等,公众参与度较低。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以及新型媒体,加强对古建筑保护工作的宣传,通过纪录片、文化宣传片等,对古建筑保护的意义进行宣讲,提升民众对古建筑保护的热情,让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对古建筑的保护中。

(三)做好古建筑的修复工作

在城市设计过程中,不仅不能对古建筑进行破坏,对于那些出现破损的古建筑,还应该加强对其的修复,做好相应的修缮工作。在古建筑保护,特别是修缮过程中,涉及到很多工作细节问题,需要建立有效的综合研究机构,为古建筑保护制定指导方案,包括考古研究、勘测等,对古建筑历史背景、制作材料、建造工艺等进行全面的了解。同时运用3D技术、红外线扫描技术等高新技术,避免在研究和修缮中破坏古建筑,提升保护的整体效果。总结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古建筑是我国历史的产物,是现阶段我国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瑰宝,是我国不可忽视的非文化遗产。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合理的规划,制定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政策,通过制度加以规范,提升对古建筑的保护力度,促进我国古建筑以及古建筑文明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梁骄阳,解玉良.城市古建筑保护法律问题研究———以北京旧城为样本[J].科学•经济•社会.2014,13(3):145-146.

篇3

关键词:古建筑;保护利用;措施

引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也不断的推进。城市商业利益的诱惑等使古建筑保护也在现实中受到到冲击。城市化发展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与古建筑保护之间的矛盾。

1城市化进程中古建筑保护存在的问题

历史古建筑是城市文化延续的物质载体,是城市形象的外在体现。由此古建筑的保存与延续对于提升城市形象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现实中,古建筑的保护和利用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1.1城市化进程对古建筑的威胁

在注重发展经济的今天,城市的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城市发展的旗帜下的更新与建设,使越来越多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被拆除[1]。“孪生”的高楼林立,商业繁华,现代化的都市建设让我们应接不暇,“千城一面”是我国几乎每个城市面临的问题。

1.2对文物建筑保护意识不强

古建筑的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文物的开发利用是在文物保护的基础上的进行的,目前对文物建筑保护意识不强,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文物分布分散,日常管理不到位;部分单位只管收门票,却没有按照文物法的规定投入资金进行文物建筑的维修;有的文物建筑内部设有香案,组织烧香拜佛活动,而对建筑本体置之不理。还有的文物管理单位在没有正常履行审批的情况下对文物景点内部乱拆乱建严重影响了文物保存的历史环境。

1.3对外宣传力度不够及资金短缺

由于缺乏有效的宣传,就连当地的居民都觉得古建筑离自己遥远而陌生,更多的是觉得跟自己没有关系,甚至问起某个文物建筑都不知道,何谈保护意识,更不用说公共参与了。由于资金短缺,打造精品工程、新形式的文物建筑利用方式受到局限,很多文物景点安于现状,其它有较高价值的文物建筑不能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利用。

2针对古建筑保护的对策与建议

2.1单体古建筑建筑的保护

单体古建筑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修缮性保护,要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原来的建筑形制、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和建筑工艺技术做到“四保存”。2.1.1遵循“修旧如旧”的保护原则“修旧如旧”和“延年益寿”的原则是中国古建筑专家梁思成先生提出的。他提出“经过维修的建筑应当保持原有的品格和个性,给人以‘老当益壮’,而不是‘还童’的印象”[2]。这与文物法规定的“不改变文物原状”的要求相一致。由于我们身边的古建筑大都是木结构体系,用材的制约让我们在古建筑辅修过程往往要把握一个“度”,维修既要有时代痕迹,又要尽可能的恢复原有风貌。所以,要慎重对待单体古建筑好的修缮问题。2.1.2端正文物古建筑修缮的指导思想对于古建筑保护“修旧如旧”的原则还存在一些认识的误区,有的认为就是完全不加入人为的干预,随着岁月的侵蚀,任其自然消亡;另一种认为“修旧如旧”就是修过和没有修过是一样的。针对木结构的建筑特点,我国古代就已经总结出对于不同的构件要按周期进行经常性维修[3]。(1)重视经常性维修。单体古建筑要根据年限进行经常性的维修,比如:屋面的扫漏补瓦、梁柱支顶加固、室内外排水疏导、门窗构件的替换等要重视。把经常性维修的周期用文字记录下来,避免小毛病蔓延成大问题。只有这种方法才使它保持健康状态。(2)形成文字记录、落实责任。对于每一次的维修日期、维修情况、维修部位要做详细的记录。同时管理人员要定期检查,要把问题落实到人,责任落实到人。也便于管理者对古建筑的状况有个清晰的认识,发现规律。2.1.3加强古建筑人才培养我国历史悠久,文物数量众多。但是我国的古建筑保护工作与西方国家比较而言起步较晚,文物保护的人才匮乏,文物保护的管理体制尚不健全。旅游活动中的导游,只是对于景点中表象、历史典故给于宣传,而对于稍专业一点的建筑知识则比较茫然,有的管理人员根本不是科班出身。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该通过2个途径:一方面,要在这些岗位上引进专业的人才,另一方面,要重视就业后的专业培训和学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2.2群体古建筑的保护利用

在单体建筑做好的基础上,古建筑群该怎么去保护和利用?与单体古建筑不同,古建筑群涉及到空间的形态和外部环境的融合以及具体的利用措施等。2.2.1注重古建筑群院落空间的完整性古建筑群的保护重在浮现历史的真实性,传统的古建筑群体主要是采用中轴对称和“合院”式的空间布局处理。然而县市以及乡镇对于这方面却存在很大的不足。若要改变这个状况,笔者建议从3个方面入手:(1)以政府为主导,加强各级管理。政府部门和相关的主管部门要利用主导作用规范市场,例如,禹州城隍庙内西关幼儿园办学的审批(地处危房中),是否过关?襄县文庙的建筑整体性被道路所阻隔,则要考虑道路的重新规划等等,都需要主管部门切实行动起来,杜绝此类行为的发生。(2)文物管理部门要加强管理意识,严格管理职责。根据我国的国情,文物建筑是由各级的文物管理部门负责相关的管理。实行责任承包制,对于一些有碍于古建筑保护的行为一方面要积极劝导和教育,另一方面向公众宣传古建筑保护的法律和古建筑保护现实意义。(3)鼓励群众参与监督工作。一方面可以适时的开展一些义务讲座让广大群众对古建筑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也可以通过当地媒体扩大对古建筑的宣传,提高人们对古建筑的保护意识;另一方面,鼓励群众面对古建筑的任何不妥行为都要积极向政府部门举报,主管部门要对此种行为进行褒奖,对于所提建议要整改并落到实处,提高群众对政府保护古建的信心。2.2.2群体古建筑的保护要与周边环境相协调我国古建筑的营造从“风水学”角度考虑的是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可以说周围环境和建筑本体一起构成了建筑遗产的历史价值,只有把建筑和环境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的展现古建筑的真实性。(1)建筑高度、色彩、材质和风格的协调。(2)外部环境的协调。结合传统思想和主次关系,外部环境的规划要重视景观轴线的处理,这是做到主次分明、统一与变化的第一步。2.2.3积极探索群体古建筑的合理利用方式从某种层面上说保护的目的就是为了利用,而不是封闭保护。对于古建筑的保护前提下的合理利用,要树立正确的观念和原则来处理这些问题,又要积极创新,使利用的方式多样化,竭力在城市建设和古建筑保护之间寻求一个“古为今用”契合点。建议采用以下方式:(1)维护原建筑格局,作为宗教祭祀场所。祭祀是人们的一种方式,是意识形态的表现,也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象征,共同的信仰维系了乡土感情,培养民族自豪感。(2)利用古戏楼作为传统戏曲表演的场所。在古建筑群建筑布局,特别有祭祀和会馆类的建筑往往就会有古戏楼的存在,比如许昌的关帝庙、禹州的伯灵翁庙、禹州怀邦会馆和城隍庙都有古戏楼的存在,在古代也是进行戏曲表演的场所,可以利用他们进行戏曲文艺演出,继续延续古戏楼的戏曲表演功能,即丰富了居民生活,也是保持原有使用与功能真实性的内在要求。(3)宣传与展示传统文化的场所。文物建筑直接的功能是作为城市文化性建筑和展览性建筑而存在的。同时延续的公益性文化功能的使用则能对建筑的影响和破坏降到最低,也进一步提升了古建筑的背景文化,进而影响到城市文化。可以考虑发展成与建筑文化相关的博物馆。(4)开发成为居民休闲停留的场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风貌要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人们已经不是以往仅仅满足于有地方住的状态,而是要住的好。结合已有文物建筑,在其周边开辟休闲广场,丰富了市民生活,使原本封闭的空间有透气的感觉,具体规划时应体现到空间轴线和层次的运用。(5)作为文物建筑旅游景点。旅游事业由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价值观的转变在全国内不断盛行,旅游事业不仅能为政府解决资金问题,更重要的是扩大宣传效应,比如通过一些媒体和影视情景剧的制作来扩大宣传,提升城市品位和知名度。

2.3完善管理体系能为进一步提升城市品质提供保障

2.3.1加强立法建设在古建筑保护方面,必须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立法建设。它是规范一切行为的保障,贯穿于古建筑的保护整个过程,更有利于古建筑的保护。(1)用法律规范古建筑的修复和保护行为。国家颁布的《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对于省级以下古建筑的保护修复的具体维修细则少有提及。要不断的完善立法,以法律监督的方式使科学维修的观念深入到每个维修者心中,加强对个人破坏行为的惩罚。(2)用法律约束管理机构。一方面,把日常管理人员的管理目标、职责和法律责任相关联,加强管理者的责任心和公德心。另一方面,定期进行针对性的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修养和文化素质,逐步推行持证上岗制度。(3)以法律形式规范建筑遗产的保护资金。一方面,从立法上明确规定根据建筑类别的不同,每年用于遗产保护的的资金额度。另一方面,保护资金保障的内容做到详细而具体的规定,并且这些信息应对公众透明,并接受监督。2.3.2提高公民保护意识及鼓励公众参与公众的参与也有利于古建筑的保护和利用向科学、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政府要建立公众参与的政策,提高公众对古建筑的保护利用的热情。主要体现在:(1)前期反馈参与。专家根据当地社会风貌、民族风俗、居住行为等进行考察,为设计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初步设计的方案、图片、文字资料应进行公开展览,并征询公众的意见,反馈到最终的设计图纸上。(2)后期反馈参与。首先,利用方案进行实施后,对它所起到的实际效果、社会效益等进行评估。可以通过组织公众讨论、问卷调查等来了解情况。其次,专家可以深入其中,亲自观察后期的使用效果。(3)过程参与。公众参与的缺失使他们对政府的保护行为冷漠,从某种程度上说和政府的引导方法不当有关。首先,建立维护区域内原居民参与的制度。其次,建立专业监督机制。通过公众参与管理的政策,专业化的监督制度来保证文物建筑保护和利用的合理实现。2.3.3管理运营模式多元化随着古建筑遗产的不断增加和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同时为了解决古建筑保护和利用中的资金短缺问题,有必要要进行管理模式多元化的探索。主要有以政府为主体的运营模式和以企业为主体的运营模式[4]。两种模式各有利弊,具体采用哪种方式,根据古建筑的位置、性质、重要程度等综合斟酌,关键是要把握好保护和开发的度,那么需要有政府的监督机制提供保障。

3结语

通过分析城市化背景下古建筑保护和利用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性,并提出具体的对策和措施。从而建立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文化趋同”现象进一步蔓延的背景下,为挖掘发展地方特色文化背景下的古建筑的保护和利用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把古建筑与城市建设有机的联系起来共同发展是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多个专业,它需要政府强力引导,文化部门、规划部门、具体管理部门的共同协作完成。

参考文献:

[1]李航.关于城市设计中古建筑保护的几点思考[J].城市建筑,2013,(10):21-26.

[2]梁思成.梁思成文集(四)[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3]马炳坚.谈谈文物古建筑的保护修缮[J].古建园林技术,2002,(4):58-64.

篇4

古建筑保护在国内的专利概况

笔者从中国专利文献数据库CNPAT入手,通过关键词检索了中国古建筑保护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从国内实行专利保护制度开始不久,便有了第一件有关古建筑保护方面的专利申请。这说明国内从事古建筑保护的人士对专利保护概念的重视起步是很早的,古建筑与新兴的专利制度开始擦出了智慧的火花。从1987年~2012年,总共有58件与古建筑保护相关的专利申请(见图1),1987年这方面的第一件专利申请开始,到2006年之前,每年的申请量都是1件~2件,而从2006年开始,申请量开始保持了较高的水平,说明业内对专利保护的重视程度随着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和专利战略的推进也在不断提高。从申请人来看(见图2),有博物馆、高校、个人、企业以及研究院所。其中个人申请人、研究院所、企业分别占了申请量的32%,26%,21%。从技术内容看,历年专利所涉及的主题均与上面提到的中国古建筑所独有的特点和现状紧密联系,技术主题主要分为以下五个大类:结构加固改造、古建修复和保养、文物开发设备和方法、古建筑防火、古建筑地面保护用鞋套。

典型专利

1古建筑结构加固改造

从图3中可以看出,对现存古建筑的加固和改造占到了专利申请量的31%,而这方面也是业内在古建筑保护中面临的最多问题,无论是整个单体建筑的加固还是建筑单体中具体梁、柱的加强,均需要技术上的有力支持,因为古建筑加固不同于建造新建筑,不仅要对年代久远的结构进行力学上的加固,还要保持原有的风貌,修旧如旧,有时还要面临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挑战,可能整个单体建筑都要迁移,这方面的问题是至关重要的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其中典型的专利有:CN201071549Y是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申请的一件实用新型专利,保护一种扁钢加固的古建筑木结构大木构架的榫卯节点(见图4)。大木构架的榫卯节点通过横向扁钢(4,5)进行加固,扁钢(4,5)的上下边缘与木梁(2)的上下边缘平行,扁钢(4,5)通过木螺丝(6)固定在木梁(2)上,扁钢(4,5)与木柱(1)之间不固定。通过扁钢将木柱和木梁连接起来,从而限制两者的相互转动,显著提高榫卯节点的抗弯能力,使得抗弯能力明显不足的榫卯节点满足受力要求,从而使得古建筑木结构得以保护。

2古建筑修复和保养

中国古典建筑可能是世界上用色最为丰富的建筑体系,素以色彩丰富、设色大胆、用色鲜明、对比强烈而见称[3]。而经历了千百年的风吹日晒、自然老化,这些最为耀眼的标志逐渐地失去它们往日的光辉,如何保护好这些古老的颜色,而不是去重新粉刷它们,也是古建筑保护方面的重要课题。在专利方面,这类问题涉及古建筑外部的修复保养,例如加强古建筑的防水、防潮、防蚀性能,延长建筑寿命,对风化褪色的建筑壁画、彩绘进行表面保护等,这类型主题的专利占到了21%。典型专利有:CN1102659A提出了一种古建筑专用保护剂及其工艺,适用于具有文物价值的古建筑外墙及屋面的防水、防潮、防蚀保护。采用疏水性物质作原料,制备一种中性保护剂,将其喷涂到古建筑外墙及屋面上,在不改变其外观物理形态和色泽、手感的前提下,形成一种疏水膜,可有效地抵抗雨水侵蚀,从而达到防水、防潮、防蚀,延长建筑寿命的作用。

3古建文物开发

古建筑也是古文物,有的一直为世人所熟知,例如故宫、长城,而有的则还未开发,未保护,如何对这些古建筑进行合理的开发,在开发的过程中又不会破坏它们,也是古建筑保护方面重要一环,而这方面的专利也占到了21%申请量。典型专利有:CN101763574A是一件由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申请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基于领域知识的古建筑保护技术信息管理系统及方法,为解决古建筑保护过程中电子化数据很多但是知识很少的难题,该系统由数据管理单元、古建筑保护知识库、古建筑保护数据库、古建筑保护知识管理平台、对外知识服务单元和数据索引单元等六部分组成。方法包括:知识工程师构建古建保护领域知识库;古建筑保护工作者依据领域知识分类针对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分别以不同的方式上传到古建筑保护数据库,并管理这些数据;采用基本知识服务自由组合的形式对外提供基于WebService的古建筑保护知识检索服务。可以有效利用古建筑保护领域的知识,提高现有的大量古建保护技术相关数据和信息的使用效率,为本行业创造丰厚的经济效益。

4古建筑防火

针对中国古建筑木结构的体系,防火问题尤为重要,这类型主题的专利也占到了专利申请量的17%,主要涉及火灾的监控、防火涂料和设备等方面的改进措施。典型专利有:CN201886589U实用新型专利涉及一种古建筑监控装置,包括感烟触发电路及雷达人体感应电路,所述感烟触发电路采用MQK-2烟雾传感器IC1采集烟雾或可燃性气体信号,将该信号输送至单片机控制电路U1,所述雷达人体感应电路由天线Y1连接TWH9250雷达探测模块IC2组成,TWH9250雷达探测模块IC2输出信号经电阻R1输送到三极管T1的基极,由三极管T1的发射极输送至单片机控制电路U1,该装置采用感烟触发电路检测烟雾或可燃性气体,并由雷达人体感应电路感应人体,集防盗防火于一体,有效实现古建筑的多种监控。

5古建筑地面保护用鞋套

最后一个大类涉及关于古建筑开发、游览时用到的鞋套,这些专利与生活息息相关,不仅能用到古建筑保护方面,也能用于日常的场所。CN2111666U实用新型专利涉及一种文物保护用鞋套,包括足尖前片、足跟后片、连结带、鞋垫、鞋底、用条状带和连结带将足尖前片、足跟后片连接形成整体,并规定了足尖前片与足跟后片的最佳比例,从而保证穿着牢固,穿脱方便,并使古文物地面得到保护。

结论与建议

篇5

关键词:古建筑;保护;意义;方法;措施

中图分类号:K928.7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古建筑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这份祖业历经千百年来天灾人祸岁月磨难, 满身疮痍坚挺到如今, 甚为不易。感慨之余尚有几分庆幸, 庆幸之际又不免生发无限担忧。摆在我们面前一个严肃的问题, 一个向祖先交账向后人承诺的问题, 就是古建筑能否在我们当代人手中安然无恙地传下去。这是任何一个当代公民尤其是掌权当政者都无法回避要正视面对的严峻问题.

一、保护古建筑的意义

1、古建筑是历史文化的载体

古建筑是一种文化精神的载体,通过古建筑,可理解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一定意义上,它们是某个城市“历史记忆的符号”和“城市文化发展的链条”,因为,它们见证了这个城市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历史的沧桑变化。一旦破坏,就再难以恢复和接续。一座古代的建筑无论如何破旧,其内在的文化内涵与千年的历史痕迹是无法被替代的。反之,一座当代的仿古建筑无论在外形上做的多么神似,但如果其内在的历史遗迹几乎为零,其文化内涵肯定无法达到与古迹相同的高度。记录历史,展示文化,载托灵魂,就是古建筑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将古建筑的历史因素进行完整的传承与表达,便是今天古建筑保护的真正意义。因此,我们再去欣赏古建筑时不应只关注其外在的美学特征,更应透过古建筑的砖墙看到其内在的文化魅力。

2、古建筑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物质基础

随着生产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人民对文化的需要将更为迫切。古建筑在新的时期又担当起文化休闲娱乐场所这样一个新的历史使命。如果一个旅游目的地拥有独特的古建筑,那么该古建筑会在目的地形象中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古建筑资源本身拥有的巨大品牌效应,可提高远距离游客的到访率。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这些名胜古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友人纷纷前来参观游览,为促进城市旅游事业的发展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与此同时,也带动了城市公路交通和服务行业等相关部门的迅速发展。由此可见,这些古建筑不仅是各市人民休闲、娱乐的场所,更是发展旅游事业的重要物质基础。

3、古建筑是新建筑设计和新艺术创作的重要借鉴

中国的古建筑在艺术和技术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世界建筑史上有着极其丰富而辉煌的成就,在建筑布局、材料、施工、艺术装饰、传统风格等方面,是几千年来无数工匠们在长期建筑实践中多积累下来的经验。这些古代技术成就,对现有的有关专业人员,有着极大的启迪和示范作用。如中国古建筑木结构的构建原理和它独特的防震方法,对现代结构抗震技术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二、古建筑保护的方法和措施

1、增强公众古建筑保护意识

对于古建筑的保护工作应该让广大人民群众都参与进来,成立专门的古建筑保护团体,宣传我国传统建筑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使古建筑保护范围中的人民群众能配合政府部门,共同实现对古建筑历史文化意义的保护。

2、古建筑保护与新城市建设并驾齐驱

古城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保存它原有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另一方面也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不断进行城市更新,在这个过程中要坚持古建筑保护与城市改建并重的原则,合理规划古建筑保护范围,在城市大规模改建过程中加强对古建筑本身及其周边文化的保护,城市建设在总体上应该与古建筑的风格保持协调。

3、屋面渗漏及瓦件残损的保护措施

屋面已经出现大面积下陷甚至局部坍塌。遇这种情况应先考虑是否可以局部或全部重新揭墁,再进一步考虑挑顶问题。如果发现大木结构损坏严重,应先考虑局部加固或构件的更换,否则再考虑必要的打牮拨正等。一般情况不得轻易落架,有些情况是可以通过“偷梁换柱”解决的。除非遇基础出现严重问题或大木已无法加固,以及大木更换量过大等特殊情况。补漏主要是指大木及屋面结构没有大的问题,因屋面瓦件破碎,树草丛生造成的险情。在修缮中一般只做局部揭瓦处理,如面积较大也可考虑重新揭瓦,灰背较好的可局部修补青灰背。这类情况轻者勾抹瓦脸更换瓦件,重则局部挑顶。但现在情况并非都是如此,全部揭瓦或挑顶在各类修缮中十分普遍,有些并非经过了仔细分析论证,不必要扩大翻修范围,使得文物原件保存数量比例大大降低,使文物价值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损失。

3、 风化及残损的保护措施

目前古建筑中砖、石风化现象较为普遍,在汉白玉、砂岩类石件中较为突出。近年来,随着文物保护经费投入加大,许多单位的科技部门和专业设计单位都在加强化学保护方面的探索和研究。化学保护在文物保护的措施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当前石件保护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施工方案,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不同石件、不同部位其不同的残损程度,做法和使用材料配比都会有所不同。要根据不同情况,对不同部位制定详细做法说明及材料配比,必要时应随时校对调整,以防止产生由施工单位看着办的失控现象。总之,无论是砖还是石的保护,关键是要对造成病害的原因进行科学的分析,先找出病因,再寻找解决的办法,既要慎重,又要本着一种积极负责的精神。

4、 大木结构糟朽变形的保护措施

大木结构为古建筑的主要结构材料,其损坏程度往往决定了维修工程的性质。抢险加固工程,是针对古建筑险情所采取的、临时性的、加支撑等附加构筑物应急的安全措施; 维护保养工程,主要是指以日常保养性的工作为主的维护工程。如屋面除草、零星的小修小补、室内油饰、粉刷以及零星的补配等; 维修工程,又可分为一般性维修和重点维修工程。一般性维修包括: 少量的大木修补和墩接、屋面局部揭瓦、墙体修补、局部择砌、地面修补局部挖补、油饰彩画以及化学保护等; 重点修缮工程包括挑顶打牮拨正,局部及全部大木落架及墙体大面积重新拆砌等。目前,大木维修主要是柱子墩接、加附加梁、柱或其它附加支撑等。在保护措施的选择上应该十分慎重,特别是在大木更换等问题上,应严格遵守木结构加固规范的要求,通过修缮不仅要保证文物建筑的结构安全,也要保证其加固后外观与建筑的协调,同时要最大限度的保护文物原结构的完整性和文物建筑原有的结构、工艺和做法。做到这一点,对现状损坏程度分析判断的准确性来说至关重要。

5、加强专业人才培养

我国古建筑保护理论知识薄弱,专业性人才缺乏。目前虽然大多数高校都设置了建筑类专业,但是其主要研究方向是建筑设计和结构工程等,对于古建筑保护的研究涉及很少。因此,需要加强专业人员培养,提高古建筑保护理论研究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向国外学习先进的古建筑保护理念和修复方法,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成果来解决新时期我国古建筑保护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开创古建筑保护的新局面。

总之,古建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确是一件艰巨的工作任务, 面临着许多情况和问题, 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研究和解决􀀁为此, 我们建议各级政府部门在城镇乡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实施中, 对古建筑(民居) 的保护能引起高度重视, 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 实施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力求避免急功近利的做法, 使古建筑保护工作纳入城镇乡村建设规划的保护之中。

参考文献:

[1] 曹荣生. 关于古建筑修缮的几点体会[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9(18)

[2] 任啸,刘思敏. 对传统古建筑保护与利用原则的反思[J]. 地方文化研究辑刊. 2010(00)

篇6

一、大木结构腐朽变形

大木结构腐朽变形是古建筑保护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在我国,古建筑的主要结构材料便是大木,这就提醒我们在修缮古建筑时大木的损坏程度是首先要考虑的因素之一。面对大木损毁问题,是对其加固还是整体或部分更换,这个环节务必要弄得清清楚楚,否则不但谈不上是一种保护,反而在维修的大旗下破坏了古建筑。

二、地基基础沉降问题

当前,古建筑保护中地基基础沉降是险情加重的一个主要表现。随着地基下沉加大,建筑物外部墙体开裂变形、承重的大木架走或断裂,有的还伴有局部柱顶石下沉或上凸等险情,究其原因,无外乎地震灾害、人为的地下工程、木结构腐朽变质等。

三、我国古建筑保护的对策

1.搞好城市规划

城市是建筑的天然发祥地。自古以来,我国的经典古建筑大都源自名城商道,因此要要保护好古建筑,我们首先的任务是搞好城市规划建设。在一个城市的城规中若没有一套完善的关于古建筑的保护方案,那么今后的建设定会对古建筑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当前,伴随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和现代化速度都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前进,各地的古建筑受破坏程度也触目惊心,各级政府虽抢救性地提出了一些挽救与保护古建筑的方案,但还是没能很好解决古建筑保护中的很多问题。这就催生了一个方案:城市百年大计,规划为本。在国外,还有些国家提出的“让出古城,另建新城”,建议保留原始建筑,建设和古建筑相协调的现代建筑等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以东莞市金鳌洲塔为例。金鳌洲塔地处江心陆洲,三面环水,为东莞市万江区的风水塔。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兴建,到清乾隆二年(1737)倾圯重修,至今绵延四百余年,见证了东莞城市变迁的沧桑,蕴藏着众多东莞的民俗和传奇,寄托了东莞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1989年6月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为“东莞文物八景”之一。为加强金鳌洲塔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正确处理周边地区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当地文物部门制定了保护规划文本。规划指导思想如下。(1)以科学发展观指导规划编制工作。(2)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的文物工作方针,科学处理遗产保护与社会综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3)协调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环境保护、旅游发展等各类专项规划之间的关系。历史上金鳌洲塔是重要民间公共活动场所,承载了大量的民间风俗活动。因此,当地文物部门在制定规划时,将金鳌洲塔作为东莞市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人文景观进行保护,实现对以金鳌洲塔为核心的历史文化遗产及其环境的有效保护与永续利用,推动东莞市的文化建设和社会综合发展。

2.提高科技含量

我们对古建筑的保护,实质上是为了恢复古建筑的原始外貌或性状,通过再现和还原,使后人真正领略前人的衣食住行和灿烂的民族文化。因此保护古建筑,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充分认识到其特殊性和唯一性。修缮前要多方收集史料,并多做科学合作研究,在充分掌握了古建筑的详细评估报告后,再制定与之配套的整修方法。在修复过程中,要及时发现问题,碰到传统技术解决不了的事情,我们虽可以利用现在科技手段,但不可盲目。因为相对于传统的技术而言,现代技术虽可以运用数字近景摄影测量、三维激光扫描测量、虚拟现实等技术来认知古建筑,呈现出很多优势,但我国古代建筑大师们纯手工杰作也不是现代技术就能轻易重现的。以金鳌洲塔为例。我们建立长期、连续的金鳌洲塔水平偏移、各层倾斜和沉降监测机制,通过长期连续地监测,积累大量的原始数据,准确定量地反映金鳌洲塔在以后不同时期的倾斜、沉降化情况,预测今后金鳌洲塔的倾斜及沉降发展趋势,为科学保护打下基础。

3.增强保护意识

古建筑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再生的人文资源,只有市民自觉地加入到保护的行列中,古建筑才能永久长存。保护文物是全社会、全民族的共同义务,全国上下应提高对古建筑保护的认识。市民更要提高自身素质。比如金鳌洲塔,如若我们对游客开放登塔游览后,必须采取合理控制游客流量等措施,有效排除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和避免潜在的结构损伤,同时应加强对金鳌洲塔的监控和维护。

4.古建筑维修注意事项

(1)不改变文物的原状、不搞破坏性维修。在维修过程中,对新颖的建筑材料要进行有效处理,置之于隐蔽处;对屋顶瓦、脊兽、砖瓦等,力求按原有的规格、花纹等烧制,不轻易无根据改变原样,以期达到修旧如旧的效果。(2)在维修中注意恢复建筑的本来面貌。对已遭到破坏性维修的建筑,应通过调查考证,努力将其原来的造型、体量、装饰、色彩等形貌忠实地恢复过来。(3)尽最大努力,采用不落架施工。有的古建筑由于年久失修,部分梁柱已被害虫蛀空,但墙面砖木尚好,并有珍贵壁画、砖雕、木刻等。如果按常规维修办法揭顶、拆墙、更换梁柱,必然会对珍贵的装饰造成严重破坏。而采用不落架的“偷梁换柱”做法,才能完善地保护其原有的各种文物构件。古建筑群的总体原状主要包括总体布局、内部空间处理和绿化等。保存其总体原状就是保持其内部环境的原状。每一个时代的建筑布局,内部空间处理、走廊安排、绿化等都有自己的特点。它不仅反映了建筑工艺,也反映了社会情况、民族和地区特点、等内容。如果改变了原状,就失去了它的特色,就不能带给我们正确的历史时代感,从而降低了作为史证的价值。

四、结语

篇7

早在1939年的时候,当时的意大利政府为了保护罗马古城,就建造了一个罗马新城让其承担现代城市功能,而且意大利的古建筑保护是写在宪法精神里的,宪法中规定百年以上的古建筑,只要未经政府批准一律不得拆毁与改建,装修内部也须经文物部门的鉴定才行,意大利的古城区基本上都限制车辆进入,老咖啡店也不能擅自改变维持了数百年的面貌。

同时,意大利政府认为最好的保护是继续使用,所以直到今天仍有不少意大利古建筑都在正常使用,比如总统府和总理府都始建于16世纪,还有很多老街上的古建筑,都保持着数千年前的面貌,不过内部都已经翻新加固。事实上翻新老楼比造一幢新楼要麻烦得多,也要费钱很多,甚至有很多细节上都不符合现代人的习惯,但哪怕如此也不能更改,原因是“当年就这样”!比如有些台阶在古代是供骑马的官员出入的,所以台阶是按照马匹的步伐来设计的,人在上面行走很不舒服,但哪怕如此也不能改动。

意大利最有趣的一招就是给古建筑找“领养人”,针对一些古建筑启动“领养人模式”,通过招标把古建筑的使用权租给私人,同时让他们承担维护与管理或营业工作,不过虽然如此,国家仍然掌握着古建筑的所有权,如果领养企业有不妥当的管理方案,政府在审理你的方案的同时,就会给予否定甚至收回“领养权”。

篇8

1.1缺乏对古城保护的整体规划无论是由于旅游业的价值增值,还是对明清文化的历史传承,兴城政府及当地百姓都已经认识到古城保护的重要性。但长久以来,都只是对城墙、鼓楼等国家重点文物的保护与修缮,处于一种单一的保护方式,对古城内部大片的街坊、一般的传统建筑关注不够,建筑风貌与质量都不能很好的延续明清建筑的特点。缺乏对古城整体保护的规划,固有的传统建筑形式随着发展不断减少,不具有动态持续性。实际上,从长远规划的角度,只有将古城及古城内部一般的传统建筑或建筑群协同保护,古城整体风貌才能有根本性的改观,以延续古城的景观作用和文化价值。

1.2新旧建筑不协调,城区过度开发破坏了古城原有的空间肌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古城原有的建筑格局与功能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出现了将原有建筑拆除建设大尺度的现代建筑或者新建仿古建筑的现象,如学校、医院、商业区等。目前,兴城古城的南部建有大型商业街,修建了很多商业楼盘以满足整个城市的需求。热闹嘈杂的商业氛围、大尺度的商业建筑都与古城整体的氛围相背离。在古城中西部修建了学校、医院、诊所等公共服务设施,往往是占用古城内原有的庙宇、府衙或宅院所形成,较大的破坏了原有建筑。兴城古城建筑主要以青砖灰瓦为主,城市的整体色彩朴素庄重。而城中一些新建仿古建筑也并未较好表达出明清古建筑的风韵,在细节处理上现代化的痕迹过重。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古城固有的空间肌理,影响了整体景观的和谐性、统一性和美学特征。

1.3旅游市场的发展,过度消费兴城古城资源兴城是我国北方著名的旅游城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以境内的奇特自然风光及独特的人文景观著称于世,以古城、温泉、首山、海滨等景区为一体,构成兴城海滨风景名胜区,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其中古城景区和海滨景区为国家4A级景区,温泉距今已有1300年的历史,首山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兴城文物古迹繁多,全市有市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0余处,其中兴城古城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丰富的旅游资源自然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游玩。但游客数量的增加给古城的保护带来巨大压力,例如:1011年已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兴城古城城墙历来是游客的必到之地。游客踩踏城墙,使城墙海墁、台阶、城楼内的砖铺地面受到磨损。

1.4古城内绿地少,基础设施不健全由于古城承载商业功能,古城内建筑密集,导致绿化空间有限,主要集中在城东。古城内卫生基础设施不健全,垃圾点、公共卫生间不能有效利用,卫生条件低下,造成整体卫生环境不佳。居民的垃圾基本堆放在街巷的路边或公共厕所旁,废水的排放很多都是倾倒于城市道路排水系统里,造成街巷内的气味和景象都很差,影响了景观的和谐,也给古城保护带来负面影响。

2兴城古城保护与开发的对策建议

1)充分考虑古城空间肌理,对古城保护进行整体规划。对于古城保护,要在对古建筑进行普查和价值评估后,设计整体保护方案。将古建筑周围环境与古建筑共同纳入到保护规划中。对于传承历史特色的古建筑,要本着立地保护、修旧为旧的原则,不破坏建筑的原有特征。对于在不断的修复过程中,历史风貌渐失的古建筑,对建筑细部缺失的部分用传统工艺的手段加以修复,逐渐使其恢复原有的建筑面貌。对于大尺度的商业建筑或者其他的基础设施建筑要逐步拆除,更新为适合保护的传统建筑形式。

2)加强管理古城内新建筑布局,维护古城特色。兴城古城至今仍保持着十字形大街的原始布局,高耸的城墙、铺路的青石条、巍峨的祖氏石坊、曲径通幽的文庙等等无一不彰显了古城的城貌与历史价值。在当前古城的保护工作中,更多倾向于古建筑物质形体的保护,而忽视了古建筑周围环境与古建筑协调性的保护,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古建筑的原初风貌。只有将古建筑保护与周围环境高度融合,共同保护,才能将古建筑所负载的原真与完整的历史信息传承下去。对于那些私拆、乱拆以及肆意改变古城风貌完整性的行为,应采取措施坚决制止。而对于滥用古城传统元素或者将古建筑改变用途的“破坏性建设”行为也加以避免。

3)引导适度旅游开发,确保古城可持续发展。随着旅游市场的蓬勃发展,古建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日渐凸显。历史上,古建筑设计并不会考虑如今众多游客的需求,使游客体会不到当年的空间与尺度感受,甚至对古建筑造成隐性破坏。因此,对于旅游规划要科学持续进行,充分考虑古城古建筑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矛盾,以保护为前提,合理设定旅游开发区。确定合理的旅游容量,针对节假日、季节性特征,合理预测旅游者规模,在旅游旺季适时疏导,在旅游淡季积极吸引。同时,也要加大宣传力度,不仅要让游客认识到保护古建筑的积极意义,也要让当地居民理解古建筑原初风貌对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从供需双方共同促进古建筑保护与旅游事业的共生发展。

篇9

关键词:北魏;太官仓储;遗址;保护方法

1 遗址现状

大同市北魏太官仓遗址位于大同市城北操场街中心偏东处,北距大同火车站约1 350 m,南距明代大同府城北垣550 m,西距操场城街89 m,南距操场城东街145 m。

北魏仓储遗址的地层关系由下而上大致为4层,汉代、北魏、辽金与明清。汉代层位有一些小型砖砌建筑遗迹和灰坑,共发现11个。北魏层位最厚,为夯土所筑建筑基址,夯土基址中有地上地下相结合的圆形建筑,现在地上遗迹仅留存有许多大型石柱础,共50多个柱础,其中原位置的33个,大小不等。地下遗迹为直径10 m多的圆形建筑,该建筑上部为夯土,下部沙层部位外部是砖或土坯所垒墙壁,墙壁外部贴一圈木板条,建筑底部也铺一层木板。

该遗址以北魏时期的夯土遗迹和地下圆形建筑为主。圆形建筑的底部铺木板,木板上残存有谷物和小米遗迹,初步判定为一处大型粮仓遗址。在该地下圆型建筑周围和南面,均有许多柱础石,有规律围绕地下圆型建筑排列,可以证明,当时这些粮仓,其建筑结构是地上和地下两部分。从粮仓南面一排从东到西的14个柱础看,这些粮仓的顶部有可能连在一起。

2 保护设计方案分析及选择

2.1 目前同类项目常用保护措施分析

目前,同类项目保护措施一般有建馆保护、遗址原状保护、原址回填保护等,应根据遗址的不同状况选择不同的保护方案。

建馆保护是在遗址上或遗址附近新建展览馆,以达到展示、保护遗址的目的。其优点是对遗址进行了原址保护,能够及时发现文物所出现的问题并加以解决。但是建馆保护要综合考虑文物实际情况,其一,建馆所需资金较多;其二,现在太官仓储遗址位于翰林别院住宅区建设工地内,未来搬迁人口造成很大影响。

对遗址原址进行简单保护处理后,不对遗址进行更多的改变,直接展示给公众,让公众对其有一个直接的认知。根据目前的发掘现状,有据可寻的是遗址的发掘现状实物。发现大同市操场城北魏粮仓与洛阳隋朝含嘉仓的形制等极其相似,含嘉仓是隋朝在洛阳修建的大型储粮仓库。

原址回填与封闭保护是对粮仓采用封闭、采用回填的办法。在现有条件下,它是一种安全、经济、可操作性较强的保护措施。主要针对环境较为复杂,不宜进行展示的遗址。其回填材料经过历史验证,可以永久保护文物。

综上所述,本方案倾向于“原址回填保护”。

2.2 选择实施“原址回填保护”方案的原因

(1)经济原因。由于目前急需保护的遗址数目众多,导致保护经费用于各项目的数额有限,而将太官仓储原址保护,并增加开放与展示内容,这需要投入相当可观的资金,鉴于目前这种状况,尚不具备充分保护遗址的经济条件。因此可先实施“原址回填保护”方案,等经济条件及其他条件成熟后,再进行开挖保护,并在充分保证文物安全的基础上进行展示。

(2)技术原因。遗址自开挖以来,由于环境、温度与湿度等诸多因素发生了变化,造成了对本体难以估量的破坏,一些粮仓出现塌落,为更好地保护北魏太官仓储遗址,建议尽快采用“原址回填闭保护”方案。

(3)地理位置原因。北魏太官仓储遗址位于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大同,大同又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魏平城遗址所在地,其离操场城一号遗址关系密切,在未搞清北魏平城遗址的更多历史的前提下,应尽可能保护好这些重要文物,这也是选择原址回填封闭保护方案的原因之一。

2.3 实施“原址回填保护”方案的迫切性分析

文物本体的迫切要求。由于文物部门已经对太官仓储遗址进行了发掘,但由于环境、温度与湿度等诸多因素,文物本体出现一定问题,因此必须尽快采取有效措施,给遗址一个稳定的环境,不再受到破坏。

保护工程实施在时间上的迫切性。根据夏季即将来临,降雨将会增多,在雨期施工会给遗址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实施“原址回填保护”方案在时间上具有迫切性。

城市发展的要求。由于大同市凤凰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于大同市操场城东部启动了翰林别院住宅区建设项目,进行安居工程,为了让百姓更快进入新居,且不影响正常的人民生活,必须尽快对太官仓储遗址进行回填保护。

2.4 保护措施设计要点

太官仓储遗址为北魏唯一的粮库遗址,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可以引证和弥补史书记载之不足。对于它的保护方式,考虑到破坏严重,极大地降低了它的展示价值。而且从该地区地质资料来看,3 m以下,已是几十米厚的第四纪沙砾层,粮窖的下部已在砂砾层位,该层位极易流动,现存粮窖遗迹下部皆有不规则土坯专门阻挡沙粒层,但是由于年长日久,有的部位已经出现坍塌。因此长久展示性保护问题较多,一是成本很大,二是效果不好。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再三斟酌,采用无纺布隔离,柱础不动,全用细沙土回填保护,可能是现阶段最适宜的办法。回填后,应在地面按照地下位置做好标识,立起说明碑,以便地面展示参观。

参考文献

[1]郭婷婷,赫强.关于城市建设中古建筑保护的几点建议[J]. 科技创新导报,2008,(03)

[2]汪中红,姚杰,钱庭柱.浅析古建筑木构件与木质文物的保护方法[J].林业实用技术,2009,(04)

[3]余磊,苏继会,程君.城市化进程下的古建筑保护与发展——西递古村落保护的思考[J].工程与建设,2009,(02)

[4]张帅华.对当前古建筑修复的几点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08,(04)

篇10

关键词: 古建筑 ;养护;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因历史原因刘家大院遭受多次破坏,历经多次修缮,目前还未完全结束,最近的两次修缮加上展馆布置投入超过1800万元,作为古建筑历史价值更是无法估量,但目前调查发现:刘家大院建筑正在遭受白蚁、野生植物的危害,且部分危害已较为严重。边修缮边受损,凸显了我国古建筑保护的困境,即对古建筑养护的不重视(重修缮不重养护),给国家和民族造成大量损失。

一:白蚁危害

经查明刘家大院发现白蚁活动七处,七处均对建筑木结构造成较为严重的破坏,并在其中三处通过引诱法,取得白蚁样本约1000只,分析品种为台湾乳白蚁。

台湾乳白蚁(Coptotermes formosanus Shiraki)是土木两栖白蚁,既能栖居在地下也能在地上生活,其最大的特点是兵蚁额腺发达,头部前端有大形的囟,受掠扰时囟流出大量乳白色的酸性浆汁,可以用来穿过石灰泥质,或用来对抗来犯之敌,故有乳白蚁之称,有翅成虫为黄褐色,翅淡黄色;是我国破坏建筑最凶的一种白蚁。

根据刘家大院现场蚁害分布及蚁路综合分析,整个建筑内的白蚁数量或已达数百万之众,如果治理不及时其危害速度将会呈倍数递增。

目前刘家大院白蚁防治采用目前国内通行的:建设基础喷药预防、被动式杀灭的方法(即发现白蚁叫灭蚁公司上门灭杀),这种方法对于全新地基是有一定效果的,但对于在旧基础上进行局部修缮的古建筑,会埋下较为严重的蚁患,因为旧有基础在局部修缮时难以翻动全部地基,保留部分地基的同时也留存了蚁患,且被动式杀灭法要求建设或管理方需要非常专业的了解白蚁,能第一时间通过蛛丝马迹发现白蚁,然后对它下药进行灭杀,但建设或管理方往往没有发现白蚁的专业技能,只有等到白蚁危害爆发到非常严重的程度时才能发现,但白蚁对建筑的危害已经病入膏肓,即使杀灭,对建筑的破坏已经无法挽回。

二:植物危害

刘家大院的植物危害主要是野生在墙头的植物,查明危害点约九处以上,最大的危害点是花厅假山上野生的一棵大叶榕,树龄在十年以上,其根已伸入整个假山建筑里,靠近树头处新修的围墙被向外撑裂,长期不予治理假山有离散、坍塌的危险,围墙有向外倒塌的危险。其余危害点均在近年刚修缮的墙头上,有木本植物也有草本植物,生长龄两年以上,大部分根系已经使得墙头盖瓦、墙头砖不同程度的开裂、离散,使得雨水渗入墙体里,长期受雨水浸泡的墙体有软化坍塌的危险。

三:养护建议:

1:对于白蚁的危害,应采用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在所有的榫卯接口处、木头入墙、落地处定期涂抹杀白蚁药水,建立科学的白蚁防治监控系统,对防治监控系统进行定期巡查并详细记录,一有白蚁入驻就将其诱杀,将白蚁的危害消除在萌牙状态。

2:对于植物危害,针对不同的植物采用相应的化学药物杀灭或控制植物生长,并定期喷洒药物,将植物杀灭在萌牙状态,以保证建筑的安全健康。

四:结束语:

篇11

1 浦江历史街区的概况及其人文价值

浦江县城现存的传统建筑多集中于解放东路、解放西路、民主路两侧及其周边区域,大部分是明、清时保留下来的,传统风貌保存尚好,基本保持了传统的空间格局,也是目前周边县市中唯一幸存的古街区。这一片街区街道两侧商铺林立,景象繁华,是浦江县城主要的休闲、购物的商业老街,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之为“后街”。街道蜿蜒曲折,民居尺度宜人,生活风味浓郁,保存着比较完整的传统城市格局;部分建筑做工考究,工艺精巧,木雕、石雕工艺生动优美,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街区留存着许多城市的记忆,是物质景观和人文景观的集中体现,鲜活地展现了浦江居民原生态生活方式和独特的地方文化传统,文化底蕴十分丰厚。保护和利用好历史街区,保持古城历史风貌的相对完整性,对本土民俗文化的传承意义深远,对浦江经济的发展和文化资源挖掘也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 浦江历史街区存在问题

通过现状调查及分析,历史街区目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历史文化遗存保护情况差。由于自然与人为因素,一些古建筑随着岁月的侵蚀正在快速老化、朽烂、破损和塌毁,部分极具价值的古建筑亟待修缮。街区历史元素不断流失,历史构筑物散落无人管理,大片散落的传统民居破旧不堪。

(2)街区居住条件差。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年久失修残损严重;大量搭建破坏了原有建筑格局,通风采光差;由于街区历史悠久,基础设施落后,生活环境恶化,居民生活不便;环境脏乱,街道地势低,遇大雨严重积涝;居住密度高带来生活私密性差、休闲空间等十分缺乏,居民要求改善居住条件和保护街区风貌的呼声十分强烈。

(3)安全隐患大。由于历史的原因,街道狭窄,平均只有4.2米左右,且障碍较多;建筑沿街巷紧密排列,都不符合现在的日照间距和防火间距要求。但作为商业区,平时人流拥挤,广告牌林立;很多建筑为木结构,年久失修,且电力线路陈旧老化,人居房屋安全系数低,居民的用电安全,甚至人身和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具有很大的消防安全隐患。

3 对策与建议

3.1 历史街区古建筑的保护

3.1.1 古建筑保护的思路及原则

总体思路是“保留建筑风格,重现历史魅力;完善内部功能,融合现代需求;优化社区结构,展现时代风采”。通过保护、整治和改造,挖掘优秀历史建筑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中心城区的特色亮点和市场卖点,提升城市品味,打造文化品牌,繁荣浦江经济。古建筑保护的原则应遵循“保护历史的真实性、保持风貌的完整性、维护生活的延续性”的保护原则,根据建筑物的现状、历史信息与街区保护的实际需要,按照“重点保护、合理保留、局部改造、普遍改善”的要求,尊重历史、保存原貌、修旧如旧,保持整体的完整连贯。切忌重新包装改建,使古建筑、古街区“旧貌换新颜”,导致历史信息荡然无存。

3.1.2 古建筑保护的方法及措施

(1)保持原有建筑风貌。对建筑、设施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包括建筑的历史沿革,残损现状和建筑测绘。在广泛征求专家建议和原住民意见的基础上,经过深入研究,确定保护重点,保持原有的建筑风格、整体造型和细部装饰,采用先进的工艺和材料,在外观上修旧如旧,有效保留和保护建筑物所蕴涵的历史沉淀、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甚至可以考虑将某些单体老建筑迁移至历史街区,以提高历史街区老建筑的数量。街区内新建筑遵照原有建筑基本轮廓,在尺度及屋顶形式上与原有建筑取得协调,从而达到地块形态肌理上的连续。这样不仅保护了城市建筑肌理,而且保留了原有的城市生活肌理,让老民居保留原有生活气息。保留了人气,保留了原生态,从而保留了老居民的历史传统和地域生活方式,使之成为反映浦江历史风貌的重要历史街区。

(2)继承和创新相结合。在保留原有风貌,继承文化的同时,结合浦江地域特点,修复部分重点文物和历史建筑,梳理原有的街巷结构;改善人居环境,拆除违章和插建建筑,降低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根据房屋不同类型和保护整治要求,制定合理的改造方案,对建筑物内部彻底改造,改造和完善自来水、通信、雨污水等工程管网及相关路网,提高建筑物的综合品质和使用功能。以满足当代生活多方面的需要。

(3)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结合优秀历史建筑的地域特点、周边环境、功能配置,制定高品位的规划方案;在保护建筑物外部历史风貌的同时,提供现代的设施和功能。拆除周边一般建筑、提供公共活动空间,增设休闲文化设施、提高绿化覆盖率,营造优雅的周边环境。结合规划,增设休憩庭院、停车场等城市设施,着力解决交通问题,为街区高品质改造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

3.2 历史街区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总体设想

(1)结合城市发展规划,对该区域实施整体保护,制定详细、实际且有创意的规划和方案设计,能从整体上提升街区品质。保护规划的内容应当设定近、中和远期的改造目标,方案应严格反应现状,明确拆建、新建和保留的建筑并在该区域内的地块、街道的风貌保存、天际线和空间尺度等问题上有真实、客观的见解。同时设定区域规划的人口数量、日均人流量等问题。

(2)改变现有的传统街区改造模式。充分尊重住户的故土情节和历史文化街区原住民保护原则,推出原地段安置、外迁安置和货币安置三种安置方式。在此基础上,政府对产业形态、组织结构、人员、管理、文化等进行调整,古建筑的形态、产权关系、土地性质保持不变。政府投入资金对道路、绿化、市政设施进行改造,实现百姓满意、政府满意的双赢格局。

(3)改变现有利益分配模式。旧街改造通常借助于开发商的力量,其利益在开发商、政府和被改造街区居民之间实行按资分配,结果往往是开发商得大头,政府的非税收入是中头,居民丧失了一次“资产性收入”的机遇,社会更流失一份“沉淀的历史文化价值”。为此,如果抛开开发商,改变现有利益分配模式,只局限在政府与居民之间进行分配,就能使利益的获取走向稳定性和长期化。

(4)整合地域文化,开发旅游资源。逐步调整街区商业结构,恢复传统特色商业经营,鼓励开展特色餐饮、特色产品等经营活动。挖掘具有浦江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资源,并融合浦江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历史街区成为展示浦江深厚的文化底蕴的窗口,形成一个集商贸、旅游、饮食娱乐休闲的老城区中心商务区。

篇12

关键词 数学工具 古建筑物 资料数据库 修复

中国古建筑物是祖先留给后代的最宝贵文化的礼物之一,对现存的古建筑物的数据进行有效的勘测和保护是我们这代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古建筑物的保护和修复需要大量的建筑业的人才,建筑职业院校应为国家多培养古建筑修复建筑方面的人才,更好担当相应的责任。参与古建筑修缮主要有方案设计、辅助设计、工程负责人、工匠这几个层面。方案设计需要有扎实的建筑史理论基础、正确的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了解古建筑工艺技术、具备一定的历史文化修养,可以通过考建筑史或文化遗产保护专业研究学习,并在工作中不断研究、学习。辅助设计是帮助设计师做测绘、画图等辅助工作,需要掌握相应技能,熟练运用各种仪器工具及软件,具备基本的古建筑常识和审美能力,一般建筑史专业毕业也会兼做这类工作,或者是非专业人员经实践培训参与。

从事这一工作除了应具有建筑工程相关专业背景,方案设计更要借助数学工具,进行修复工作,并在工作中都应从助理开始逐渐学习。更好地进行古建筑物的修缮,我们才能更好尊重历史。如何更科学对中国古建筑物进行修复,科学方案设计问题要求利用数学工具对现有的数据保存整理和对丢失的数据进行恢复。

一、利用数学工具对现存的各类古建筑物的重要数据进行保存

需要建立全国各类古建筑的数据库,这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全国各个文物保护部门提供建筑物的外形和内部建筑的详细的视频和所用建筑材料(推测)和建筑工艺等各种测绘数据,利用数学工具依年代为主线或依建筑物类型为主线或建筑物的地域为主线,便于数据的查询;利用数据库里这些数据,便于利用数学工具Mathematica软件,Mathematica提供了方便在3D打印上使用的zpr输出格式,利用3D打印机,制作出其建筑物实体模型。当然古建筑物的材质和工艺的复原需要我们材料科学和古法工艺方面的专家进行研究和数据的保存,随着年代的流逝,风化和腐蚀古建筑物不断的受损,国家需要不断地投入和保护,我们离不开这些关键的数据保存,例如:如不保存很多珍贵的工匠的手工工艺都会失传,如能保存的工艺数据,现在要做好工作。同时要收集以年代为主线的中国古建筑有关的历代画作为参考资料,建立中国古建筑物的历史研究资料库。

二、利用数学工具对丢失的各类古建筑物的重要数据进行修复

对各类古建筑物的修复,关键在于对过去工匠风格的模拟,通过现存的工匠的造型风格,利用数学工具对丢失部分的造型恢复,利用数学工具建立建筑物的3D模型。通过各个年代的数据库的建立,各个建筑物都有各个年代鲜明的特征,利用这个数据库对丢失部分进行修复具有参考价值,如何更科学的修复我们课题组要根据工匠的风格数据库,借助模糊数学和神经网络数学算法等数学工具进行数据修复,也是我们要研究的重点中的重点,通过课题组的研究,真实和可靠的。特别对人的头像的修复具有不可多得的技术手段。

三、利用数学工具对现存的各类古建筑物的风化和腐蚀推演

数据库保存各个时期的建筑物的腐蚀程度的数据,这样便于我们对现存的各类建筑物的风化和腐蚀的推演,利用数学工具对当地的气候和人为破坏对建筑物的腐蚀研究,进行数学推演,建立长期的监控体系,主要借助的数学工具是利用线性和非线性的理论建立数学模型,为了更好保护文物,为各个文物保护部门提供科学的建议,其意义十分重大。

四、中国古建筑物修复存在问题

在中国很多地方在修复古建筑物的过程中,有部分地区不尊重历史,不考虑年代的鲜明特色,一看全是模仿明代的建筑风格,这种态度是极不责任的。参与古建筑修缮主要有古建筑方案设计、辅助设计、工程负责人、工匠这几个层面,现在的古建筑修复方兴未艾,但现在的古建筑修复人才还是奇缺的,如何还原古建筑物的历史原貌,利用数学工具和资料库的检索,来科学还原古建筑物的本来面貌的是设计单位科学态度;对古建筑物修复现代人的历史责任,古建筑的方案设计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利用数学工具对古建筑物进行修复是具有科学的理论依据的,我们修复工作要借鉴意大利文物修复经验又要充分考虑本地区“土法”和本地区建筑风格问题,同时要有一些创造性的工作方法。

五、中国古建筑物修复中材料问题

材料科学日新月异,设计研究单位要对古建筑物现存的材料进行科学的化验和分析。替代材料的使用,要考虑对古建筑物现存的部分有多大的损伤。古建筑物的大体积的木材使用较多,是否在巴西等木材资源丰富的国家建立木材干燥加工厂是值得关注的问题。中国古建筑设计单位必须参股砖瓦的烧制工艺复杂性加工工厂等强制性的措施,不然很难保证建筑施工的质量,建立独立的中国古建筑物建筑施工监管部门。

不可否认,中国的古建筑物修复,有很多精品,修复技术在有些领域领先于其他国家,国家政府对古建筑物的修复日益重视,其弘扬了中国文化。由于对中国古建筑物的修复,涉及的金额巨大,资金来源于国家拨款和民众捐赠,为了科学的修复,需要国家相关部门要建立中国古建筑物资源数据库。这样为现在的文物保护和将来的文物修复,提供最可宝贵的原始资料。另外国家在审批古建筑物修复工作中,要小心谨慎。要求文物修复设计单位充分尊重历史,本着对历史负责态度,一丝不苟地科学的修复,当然要借助数学这一强有力的工具进行数据专业修复。国家也是逐步再推出一系列的政策和制度,不断完善监管体制。

参考文献:

[1]王静伟,曹永康,吴俊.上海市浦东新区登记历史建筑的分级保护策略研究[J].华中建筑,2011,(04).

[2]王洲,潘可馨.中国古建筑保护的发展与对策浅析[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08).

篇13

依据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应当在加强用电,用火管理的前提下以合理的消防设施层层布防,避免消防设施的安装及火灾扑救对文物及景观造成破坏,因此勿损文物、无碍观瞻、早灭自救、因地制宜是基本的保护原则。

2古建筑消防保护方案

1)鉴于古建筑保护的特殊性,一般不设室内消火栓,初起火灾的扑救靠超细干粉灭火器完成,且应充分利用现有市政给水管网的基础条件,增设地下式室外消火栓,可防止冻害,对景观影响也较小,旁置消防栓箱,箱内设有水枪,水龙带,可根据火情灵活选择使用功能,箱中设手动启泵按钮,可远程控制启动消防泵。

2)新建消防水池和水泵房,并设于偏远处,减少对周围景观的影响,满足室外消防用水的需要。院外四周敷设环状消防管网,敷设于冻土以下,适当位置设消防接合器,以便消防车救援时接入,为院内消防管网加压。

3)古建筑内的香案、幛幔等易起火部位上方的半檩、脊檩等易集烟部位以及院内距古建筑较近的其他房间内安装感烟火灾探测报警器,古建筑内并设手动报警按钮、电话报警接口,值班室设系统集中火灾报警控制器,可对全院范围集中监控,并可手动应急启动消防泵,做到早发现,早扑救。

4)在古建筑门旁及其他要害部位设置足够的手提超细干粉灭火器,供扑救初起火灾使用,大殿内设推车式超细干粉灭火器,院内其他房间根据需要在适当位置也设置足够的手提干粉灭火器,在配电室,柴油发电机房安装贮压悬挂式超细干粉自动灭火装置,可实现自动灭火,对初期火灾进行早期扑救。

5)古建筑一般在供配电设施方面均有缺陷,可在现有电源的基础上增设柴油发电机作为第二电源,两电源互为备用,消防设备末端配电箱采用备用电源自投自复箱,二者可自动切换,以确保消防水泵可随时启动,同时可兼顾庙内其他工作、生活用电需求。

6)在消防值班配电室采用接地电阻小于1Ω的功用接地网,总配电箱装设浪涌保护器,消防水泵采用总等电位连接,进出建筑物的各种金属管、电缆金属外皮在进出建筑物处与接地网连接,以防雷电波入侵,保护系统安全。古建筑周围一般无高大建筑,存在雷击风险,为减少火灾隐患,避免雷击起火,建议要进行防雷专项设计,且防雷工程的实施宜与消防工程,修缮工程同步进行,以提高功效,节约投资。

3消防设施与古建筑的关系

作为古建筑的附属设施,在满足其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弱体量、高度及外观对古建筑的影响,不仅在造型、体量上能隐则隐,而且还应考虑设施的建设是否会对古建筑形成新的威胁或隐患,可充分利用现有市政基础设施,例如可采用消防水池和消防泵房联建,基本沉入地下,地面作美化处理,尽量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不能沉入地下的配电柴油发电机房则以最小体合适的造型尽量与环境融合。按照规范要求,院内消火栓均为地下式,布置于建筑群空地,距古建筑有适当的安全距离,便于使用。消火栓箱设于消火栓附近靠墙侧放,便于使用,不碍观瞻。为避免管道施工、渗漏对古建筑地基造成不利影响,消防管线的布置依现场条件尽量与古建筑拉开距离,消防干管敷设于庙院围墙外,仅少量支管入院,消火栓泄水可由排水管网排出院外,对古建筑的影响减少到最小。消防设施尽量布置于庙院,施工对现有树木的砍伐或移植较少,施工时人、材、机等的施工活动对古建筑的干扰、整体景观的影响较小。为避免管网过压造成泄漏而影响古建筑的地基,泵房内水泵出水管、消防水泵接合器均应设有安全阀,在出水管压力超过一定数值时,安全阀就会泄压,以确保管网不会因泄漏而影响古建筑安全。

4古建筑消防系统运行的工作过程

1)发生火情时,火灾探测报警器发出报警信号(或配电室、柴油发电机房内有超细干粉自动灭火装置动作),应立即赶到现场核实。确认火情的同时,当时在场人员可立即就地按下手动火灾报警按钮报警,拨打119报警电话请求消防队救援,同时立即使用移动式超细干粉灭火器迅速扑救。

2)若火势仍未得到控制时,就应立即按下手动启泵按钮,现场远程启动消防水泵或消防值班室强制手动启泵。

3)启泵信号发出后,若主供电源正常,消防水泵会在5s内启动,若主供电源故障,控制系统会及时自动切换至备供电源,保证在30s内达到设定流量、压力。

4)此时可使用消防水枪的喷雾水流进入室内近距离对着火点进行喷水灭火;同时消防车可能已抵达并可通过消防水泵接合器为系统加压,可弥补系统水量的不足。5)若火势进一步扩大,无法进行近距离扑救时,可后退使用水枪的直流水柱控制火势,避免火灾蔓延,祸及其他古建筑。

6)特别强调,从保护文物的角度出发,扑救初起火灾时应优先使用超细干粉灭火器进行扑救,开启消火栓灭火时,应先使用水枪的喷雾功能,以减少对珍贵文物的冲击,尽量避免水渍损失。

5古建筑消防管理的要点

1)要组织全体人员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文物工作者的责任感,充分认识违法后果,提高文物保护的自觉性。要求全体工作人员掌握消防“四懂四会”,懂火灾危险性,懂防火措施,懂灭火方法,懂组织逃生;会报警,会使用消防器材,会扑救初起火灾,会自救逃生。

2)建立消防安全管理制度。要遵照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建立消防安全管理制度,严格执行,首先要严格把关,加强用电、用水管理,将火灾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出现火情时要力争将其扑灭在初期阶段,总之要做到以防为主,层层布防,做好消防设施的正常维护,保障消防设备完好可用,定期按照消防应急预案组织消防演练,确保国家文物的万无一失。

篇14

(一)

磐安自古有“界三郡而邻五邑”之称,虽然建县时间不长,但历史悠久,早在4000多年前,先辈们就已在文溪、好溪和夹溪两岸繁衍生息,至今留存着一批古村落和古建筑,犹如珍珠一般散落在大山之间。每一个古村落都是一部积淀着厚重历史的书籍,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遗产。据第三次文物普查情况看,全县以宅第民居和坛庙祠堂为主的古建筑,分别有276处和88处,两者占了古建筑总数的86?郾1%。这些古人留下的祠堂、民居有的因年久失修成了危房;有的因无人监管,内部精美构件屡遭盗窃,加上前些年来,随着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推进,由于少数干部群众对古村落、古建筑保护的认识不足,存在着随意拆除毁坏古建筑、古遗存的现象,造成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不断消亡或流失。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共有30多个宗祠、20余个古民居群在新农村建设中被拆除损毁。这对于我们来说,失去的不仅仅是古人留下的老房子,更是千百年积累而成的历史文化,我们可以短时间内造一座钢筋水泥的现代化建筑,或是花费巨大的财力物力仿建起一座座假古董,但永远不可能再造一个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村落。我们深刻认识到,只有加强历史文化村落的开发利用工作,才能让这些传承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村落得以完整地保护,避免惨遭破坏的厄运,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因此,近几年我们把加强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利用作为秀美乡村建设的重点工程、龙头工程和精品工程来抓,通过突出抓好一批具有深厚文化积淀、地方特色浓郁的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利用,走出了一条具有磐安特色的秀美乡村建设的新路子。

坚持科学规划“一幅图”,着力夯实保护利用基础。规划是基础、是前提,由于历史文化村落具有历史性、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因而搞好规划显得尤为重要。我县在深入调查文化资源、民俗习惯、特色产业、配套项目的基础上,编制出台了全省第一个县级保护利用规划,以规划来指导保护、来规范利用。一是注重前瞻性。为了使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确保综合效益的最大化,我县专门聘请了著名的规划专家洪铁城、古建筑专家郑艳芳为技术顾问,实地走访考察,提出规划指导意见,为做好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指导会诊、把脉把关,做到着眼长远、一次规划、分步实施、长期受益。同时,积极学习借鉴省内外先进地区的规划理念和成功做法,早在2009年,县委领导就带队赴成都考察“五朵金花”;这几年又相继组织相关村干部和各乡镇领导到杭州西湖、西溪湿地、桐乡乌镇、绍兴新未庄等地参观考察,使各级干部拓宽视野,树立科学的保护利用理念。二是突出乡土性。我县的历史文化村落散落在不同乡镇,在区位、自然、历史、风俗、文化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有着自己的特色和风韵。我们按照“尊重历史、尊重现实、修旧如旧、体现特色、提高品位”的要求,根据不同村落类型,专门编制了保护规划,将重点保护的24个历史文化村落,分为文化古迹类、特殊建材建筑类、古建筑古民居类、特殊地形地貌类、古树名木群落类、特色产业类等6个类型,按照不同要求进行保护利用。在规划设计中,坚持原真性和整体性,严格保护古建筑、古遗迹,使建设项目与乡村各种元素有机融合,与古建筑保持协调统一。三是体现操作性。规划不能光写在纸上,关键要落在地上。县财政安排了专项经费,给24个村编制了高起点、高质量的专项规划和具体的实施方案,甚至对单条街、单个区块,乃至一个四合院、一幢楼都编制了详细的保护利用方案。同时,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坚持走群众路线,将群众的意见建议与专家的思想融为一体,体现到规划当中,使规划更具可操作性。如双峰乡投资100多万元编制了古民居保护方案,并投资10多万元制订了古街单体保护方案。

坚持工作推进“一张表”,切实提升保护利用水平。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有序推进的原则,我们对全县24个历史文化村落在空间发展、重点项目、工作时序等方面作了统筹安排,列出了保护利用工作时间表,突出重点,精心实施,努力打造具有浓郁乡土气息、体现历史文化积淀的历史文化村落,努力提升保护利用工作水平。一是有序开展古建筑保护修缮。按照“抢救濒危建筑、保护重要建筑、维护一般建筑”原则,对重点保护对象开展整体修缮,就地取材,修旧如旧;对古建筑相对集中的村落,采取连片保护的方法,对经济条件好的村采取建新区、保老区的办法,保留其原始性、真实性和完整性;对散落在乡野民间的古建筑,有保护价值而没有实力保护的,先维持原状,不随意拆除。全县先后投入3000多万元,修复了玉山古茶场、榉溪孔氏家庙、大皿清德堂等一批文物保护建筑,以及管头、梓誉、墨林、横路等村的一批古民居。同时,拆除与古建筑不协调的各类建筑2?郾3万平方米,对1500多间新建房屋立面进行改造,使新建房屋与古村落风格保持协调一致。二是积极抓好历史文化挖掘传承。我县榉溪、佳村、马塘、大皿等村有优秀的历史传统文化,我们发动民间力量成立了“羊愔文化”、“茶文化”、“龙文化”等研究会,组织专门班子开展史料整理与文化挖掘,《玉山古茶场》、《沉浮榉溪》、《状元故里》、《磐安建筑遗产》等专著陆续出版。榉溪、管头等村建立了农耕文化展览馆,林宅、浮牌等村建立了村史档案室,使历史文脉得以较好地传承。我们还将“非物质文化表演传承培训”纳入农民素质提升工程的重要内容,在深泽、玉山等地专门组建了民俗文化表演队,推出了“炼火”、“龙虎大旗”、“先锋”、“大祭马”等传统节目。三是同步推进周边环境科学整治。协调保护历史文化村落周边环境风貌,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景的要求,突出抓好“净化、洁化、绿化、美化”等工程,充分利用各村的山形地势和天然植被,保持原有错落有致的宜人布局、优美的山水风光,做到不拆房、不挖路、不开山、不填塘、不砍树,尽量保持自然风貌,彰显农村自然特色;村内空地坚决克服“水泥化”倾向,多留绿地和水面,街道和人行道尽量用乌石或鹅卵石砌筑。积极引导农户在庭院、道路、村公共用地植树种草,努力使村庄更美、更绿、更和谐,充分体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意境。

坚持上下联动“一盘棋”,努力形成保护利用合力。按照“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原则,我们探索建立了一系列工作机制,整合资源,全县上下联动形成合力,强化要素保障,确保历史文化村落得到有效保护。一是建立县、乡(镇)、村三级组织领导机构。专门成立了以县委副书记为组长,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县农办为牵头单位,县财政、文化、旅游、国土等11个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有关乡镇、村也成立了相应组织机构,明确职责,分工落实。实行县领导和机关部门结对联系制度,在项目规划、资金筹措、技术指导等方面开展结对帮扶,推动工作开展。二是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农民自筹的多元筹资机制。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必然要投入巨资,这不是一家一户力所能及。2010年,我县专门制订出台了实施意见,财政补助项目由原来的5项增加到22项;补助标准由原来按投资额1/3左右提高到1/2以上;扶持年限也由1年延长至2—5年。近三年我县历史文化村落建设总投资达1?郾7亿元,其中财政性资金投入6000多万元。与此同时,积极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近三年,金融部门为历史文化村落建设提供贷款达7000多万元。另外,我们还积极发动农民自筹,通过“地级差”有偿安置宅基地,全县共筹集建设资金5700多万元;对那些不愿意搬出古民居的农户,引导他们自行修缮保护,经费由政府和农户各出一半。如双峰乡采取这种模式,农民出资100多万元对100多间古民居进行了保护修缮。三是建立统筹安排的用地保障机制。发展空间不足、用地指标紧缺,是影响和制约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突出问题。为确保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顺利推进,我们安排了专项用地指标,并视年度建设规模择机追加。同时,大力引导高山远山农民下山搬迁,鼓励建设农民公寓和平面式安置,尽可能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提供更多的用地指标。近三年我县争取到的150亩建设用地复垦指标,大部分用于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四是建立奖优罚劣的联动考核机制。县农办与有关村签订了责任书,明确了年度目标任务,并对特色保护、文化挖掘等9个方面作了具体的技术要求,列入有关部门和乡村干部创业承诺的重要内容,实行乡镇部门联动考核。同时,县领导定期带队对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开展专项督查,县督查局每季度进行督查通报,使这项工作有序顺利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