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0:36:1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城市景观设计规范,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Abstract: Urban landscape design should not just remain in the level of aesthetics but rather the audience's psychological, spiritual needs. The methodologys of Reception-Aesthetic is a positive enlightenment of Shaping the urban landscape features.
关键词: 城市景观特色;设计者;接受者;接受美学
Key words: urban landscape features;designer;receivers;Reception-Aesthetic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7-0094-01
1城市景观特色的认知
特色是城市的魅力所在。城市景观特色不仅是建筑、植物和环境设施等多元素综合的物质实体直观形象,还通过空间形象来表达具有独特文化内涵和精神意境。丽江之所以令人向往,不仅仅是大研古镇独居特色的建筑规划格局,更有丽江特色文化环境影响下的人们的生活方式。这样的生活方式能够让外来者有新鲜的审美体验,从而感知、融入并也成为丽江的特色。这个时候,城市景观作为了人的审美对象,通过人的感知城市所体现出来的特色成为审美特征。城市景观特色有以下审美特征:
1.1 自然环境为先的特色城市应当千姿百态,各具特色。同的时代、地域,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和地理特征;不同的场所,有不同的功能指向和受众群体,这些差异也正是凸现场所精神,产生归属感的特质。城市景观规划中,破坏城市原有的空间格局和空间形态,或者“师古人之迹而不师古人之心”,对传统形式的生搬硬套,设计思维的僵化,相同的景观元素到处可见,使景观的场所感丧失,不能带给人们新的体验,特色更无从谈起。
1.2 文化为先的特色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丰富的文化形态和美丽的景观形态是城市的内涵所在。例如世界名城雅典、罗马、巴黎等,其城市规划与建筑始终体现着各自民族的传统文化,并把最富有生命力的个性特色代代相传。失去了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的城市,失去了城市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失去了城市自己的特色。
1.3 以现实生活为先的特色现实生活是各种价值的综合平衡。“意识形态的产生最重要回归到日常生活”。人与自然的和谐,邻里住区的和谐,设施配套和居民便利使用的和谐,商业文化和环境的和谐,建筑与环境的和谐,人才会具有归属感和安全感。能够更丰富、更深入地解决日常生活的具体问题,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城市景观环境。在人对环境的感受和行为间建立最大限度的认同,便也是城市的景观特色。
因此,城市景观特色是一定的时空领域内,城市景观作为人们的审美对象,相对于其他城市所体现出的不同审美特征。人作为景观的审美主体,是城市景观的接受者和体验着,其对景观的感知与对景观的评价作用,正是景观特色塑造研究的一个主要要素。接受美学开拓了注重审美主体这一研究领域。
2接受美学在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性
2.1 接受美学的方法论接受美学理论出自西方文学界,是文艺理论工作者们对世界文学作出的重要贡献之一。最早出现于德国的一种美学思潮,它的核心观点是从受众出发,从接受出发,其字面的意思解释为受众接受的审美需求和期待。HR.尧斯在接受美学方法论中强调:美学研究应该把焦点集中在读者对作品的接受范围,对作品所作出的反应程度,读者进行阅读作品的过程和读者自己所拥有的审美经验以及接受效果在文学的社会功能中的作用等方面。[1]尧斯认为接受美学应更多地去考虑接受者的心理和接受后的反应,像对待创作者一样,要深入地并系统地研究读者在有效阅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且要把读者作为研究对象之一。
具体到艺术设计中,艺术形象的创造过程即使在对象主体,创作主体,接受主体这三个变相主体交互作用下发生的审美变相过程。审美鉴赏是艺术形象创作的重要一个环节,接受主体的鉴赏反馈在一定程度上作用于创作,影响艺术形象的建构方式,为艺术增加价值的实现,投射了时代的审美意识,也推动审美反思中的创作。
2.2 接受美学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在接受美学影响下,景观设计也已将设计的重点从以往的主观创作本身,延伸到站在接受者的角度上,研究如何使人更好地接受,使设计成为成功作品的过程。在景观设计中,接受美学强调接受者(景观享用者)对设计评判的客观性、重要性,很大程度上把接受者的地位抬高。美国风景美学认知学派的Kaplan,S1973年提出了他的风景审美理论模型,分为两个维度:一是景观的“可读性”、“可解性”,也就是景观信息的接受性。另一维量是景观的“可索性”。这一维量分别表现为景观内部结构的复杂性,总体特征景观的稀有性,如景观所包含的意义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这一堆维量的各量之间存在相互消涨的关系。如果过于简单的景观结构,有序性很好,但没有一定的丰富性,没有任何组织性,则景观的接受者便得不到新的信息,也就产生不了韵律美感。反之,如果景观结构很复杂,但景观各元素之间缺乏联系,则同样产生不了韵律美感。这里与接受美学的理论殊途同归。新西兰马努考城市广场是一个成功的设计者坚持以人为本,发挥景观设计的创作主观能动性,以现代城市设计诠释传统标志性典型景观作品。[2]
3接受美学方法论对景观特色塑造的启示
3.1 发挥创作主观能动性设计团队作为城市景观特色的塑造者之一,其设计体验活动,会受到自身的个人修养、生活经历、艺术趣味、个人气质、知识程度、教养及生活环境等的影响。因此,要求景观设计者务求发挥个人创作主观能动性,从不同的时期和环境去认识和感知城市生活,每一次认识体验都可能产生新的审美感受,从而反映到城市景观设计中。所以,作为城市景观的创造者,应尽可能的适应大众的审美需求,不能远离大众的审美期待,从城市居民的特质出发,用心去深入城市生活,品味城市生活点滴,以接受者为重,站在接受者的角度上去考虑,坚持以人为本,只有这样才更利于达到设计者与接受者双方的和谐交融,塑造出注重享用者的城市景观特色;遵循开发地历史背景城市景观特色;符合设计规范的健全的城市景观作品。为人心悦诚服地接受,满足城市与民众的多层次需求。
3.2 调动和提高接受者对特色景观的认知性与审美积极性接受者对景观作品的评价可以推动设计者和设计作品的创新与进步。接受者的评判源于生活经验、文化水准、审美能力、或是之前的景观设计等。审美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潜存于人自然的反射能力之内,又在日常生活或者专业接触中产生变化。因此,有意识的提高接受者对城市景观特色的认知,能够使其更好的对城市创作者提供有价值的回馈信息。观赏者在自己的审美经验和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对城市景观进行富有个人色彩的解读、对话和交流,更好的推动城市建设者,更大程度上去接近“审美期待”。使设计者、城市景观作品、接受者三者达到和谐共鸣。
参考文献:
关键字:城市景观 审美构建 存在的问题 应对措施
美学原则在城市的景观设计过程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城市的审美构建问题成为当前城市景观设计的关键性问题。科学的规划设计城市景观,建设宜居的城市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也是当前城镇化进程中不容忽视的问题。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构建城市的美学景观呢?本文就以此为切入点,结合工作实际,对当前城市景观审美的相关问题进行探索。
一 城市景观审美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对于景观的审美有着独到的衡量标准,即景观不仅要有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的痕迹,能够体现地区的具体文化底蕴,又要满足现代城市发展的需求,这样才能够真正的体现出城市的审美特征。但是在城市审美构建的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影响了这种美感的体现,下面本文就对这些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
首先,城市景观设计中不能够充分体现城市个性和特色。每个城市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都会形成自己的特色,这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最好标志,也是城市的气质和魅力所在,在城市景观设计的过程中也要充分的展现这种特色,才能够更好的彰显城市的美感。但是,在城市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规划设计者对于这些气质较为忽视,不能够很好的抓住城市的特色进行创作和设计,而是根据自己的思想进行建设,或者是根据固有的城市规划方案进行设计,这样一来,就使得城市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出现雷同,千城一面的现象较为明显,使人们形成审美疲劳。
其次,城市景观设计中缺乏对历史文化的展现。城市的存在是基于不同的发展历程的,在景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就需要不断的展现这些不同。但是很多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过于追求潮流,不断的推陈出新,追求所谓的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将很多具有文化历史内涵的建筑拆除,遗失了城市中仅有的文化特色,甚至是完全摒弃了之前城市的建筑风格和景观设计风格,脱离城市的人文习俗特征,将非物质遗产和物质遗产共同埋藏在冰冷的混凝土之中,这样将会不利于构建城市的审美特色。
再次,在城市景观规划的过程中忽视以人为本的原则。人是城市生活的主体,因此城市景观的审美构建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的满足人们的生活和心理需求,这样创造出来的美才更为合适。但是在实际的过程中,城市景观的审美构建陷入到了一个误区,即过分的强调城市景观的观赏性和宏大性,而忽视了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这样的美根本不是城市景观美学构建的真正意义。
最后,城市景观美学构建的过程中,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影响到了美的真正发挥。生态环境问题是当前城市居民最为关心的问题,这比美感的构建还更为重要。但是很多城市规划建设者却将审美构建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去考虑,反而忽视了这个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这样将会给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消极的影响,也会缩短城市的寿命,这样就丧失了城市真正的美感。
二 城市景观审美构建过程中问题的解决措施
城市的美对于城市的发展建设来讲固然重要,但是在设计美和建设美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正确的原则导向,采取正确的方式方法,能够在保证城市良性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城市审美的构建,下面本文就结合实际提出几点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首先,在城市审美构建的过程中需要充分的体现城市的特征。当前,在城市规划建设的过程中,城市特色失缺十分严重,针对这种情况,在具体的城市景观审美构建的过程中,要保证景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并突出地方的特色,这是表层形式美的要求。通常来讲,城市的景观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并且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这些特性是城市居民多样性生活方式的反应。一个城市的景观空间美学特征,并不是完全取决于城市中的标志性物质,而是更大程度上取决于生活在这里的居民们,所以说在构建城市审美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的结合居民的需求,延续城市的这种特性。在具体的规划设计中,要能够实现城市景观功能美和形态美的统一,对于整个城市而言,要能够突出地区的复杂性和特色,要能够在对立中实现统一,而不是完全的统一。除此之外,对于具体的地段而言,应采用多种多样的设计手段,运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设计模式,一定要突出城市的特色。
其次,在城市景观审美构建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城市的文化内涵。对于城市而言,历史文化遗产是非常宝贵的资源,代表了城市的发展历程,有着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该地区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更好的促进城市的发展建设,这是城市的内在美,为此,在城市景观审美构建的过程中,一定要延续城市的文脉,要保持历史和城市空间的连续性和一致性,更好的彰显城市的内在美。
再次,在城市景观审美构建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并且突出强调人们心理上的延续性,这是城市审美构建的深层次追求。在城市景观设计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特征和原则的体现,这是始终贯穿在景观设计中的,而这其中的关键就是人。城市的地域传统源于一定的地域生活经验,这些经验是人创造的,并且经过不断的实践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风度利益和道德习俗。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对这些有着心理上的亲近感,认为这些东西才是城市真正的美学体现。因此说在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这一原则,将这些因素体现在景观设计中,增强人们对传统美的心理延续性,这样能够创造出更好的审美需求。具体说来,设计者需要充分的挖掘留在人们记忆中的经验和与记忆相对应的设计元素,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对于这种元素的审美需求,从情感上增加认同感,这样对于审美的构建能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最后,在城市景观审美构建的过程中,需要坚持环境保护的原则,更好的实现生态美。城市的美是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结合,美是多样化的,涉及到的领域很多,不仅是景观的设计美,还包含了城市的环境美。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景观审美构建的过程中,过度的追求景观美,而忽视的环境美,使得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严重的威胁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环境建设面临巨大挑战。当前。这样的状态下虽然能够体现出城市一时的美,但是会影响到其今后的发展。所以在今后的过程中,设计者一定要正确的处理景观审美构建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凸显城市的内涵美、形态美和多样美。
结束语:城市景观是体现城市文化并传承城市文化的载体,也是满足城市居民审美需求的关键要素,因此,采取有效的措施构建城市景观的审美特色十分必要。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发展的今天,要想凸显城市的美感,既需要展现外在的现代美,又需要将这些现代美和传统美结合在一起填出城市的文化底蕴。本文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对当前城市景观审美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针对性的意见,以便能够更好的实现城市的外在美和内在美的融合,彰显城市的独特审美魅力。
参考文献:
[1] 糜兵一 唐孟栋 探索城市景观小品的审美特征 城市规划,2014年第9期
[2] 邓卫 突破居住区规划的小区单一模式《城市规划》 2001年2期-
关键词:桥梁;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 U445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绿色环保城市的创建,人们对桥梁周边的环境整治提出了新的目标。桥梁不仅要实现其基本功能,更重要的是改善桥梁生态环境,保持桥梁周边环境的自然特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现代生态景观是对传统景观的继承和发展,遵循生态学原理,建设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植物群体,建立人类、动物、植物相关联的群落,使其在有效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创设最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达到生态美、科学美和艺术美的全面统一,为人类创造清洁、优美、文明的景观环境。
1桥梁景观设计的内涵
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政府就组织建筑师、艺术家、工程师对武汉长江大桥的桥型、桥塔、两岸景观、栏杆、灯具、雕塑等进行精心设计,最终实现了较好的美学效果。20世纪90年代末,厦门海沧大桥的设计被认为是我国桥梁全面引入景观及环境美化设计的先驱。近年来,随着景观设计新理念的提出,桥梁景观设计已成为桥梁设计的重要组成。
桥梁具有城市地标意义,是城市的标志性构筑物,现代桥梁不只是满通功能,因为桥梁巨大的跨度、强烈的形体表现力,巨大的社会资源投入,对城市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所以桥梁景观设计既要注重桥梁本身构造技术的设计,更要注重桥梁景观的协调设计。随着审美意识、环保观念的不断增强,景观设计倍受关注,桥梁既要重视质量又要重视景观,要与周围环境和整个城市融为一体,成为一道独具特色的建筑景观。然而,我国在景观设计方面比较薄弱,起步也比较晚。但随着大型桥梁工程的承建,景观设计已作为一个重要指标,同时桥梁景观也是城市景观的要求,城市规划的要求,城市生态环境的要求。
2.桥梁景观设计的方法
2.1桥梁生态景观
桥梁景观在城市生态景观中处于重要位置,桥梁是一个城市不可分割的部分,桥梁的桥台及引桥两侧的布置在构成城市景观中极其重要,更是城市景观的一个窗口,代表着城市的形象。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桥梁景观与生态景观的研究被提上日程。作好桥梁景观的生态规划设计,在确定相应的设计理念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1.1桥梁景观要以生态景观为主,如果盲目追求人为景观会对自然生态造成破坏,要辨证看待,权衡利弊,认识到生态景观是充分利用自然系统的功能再现。
2.1.2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统筹设计,以现代生态景观替代传统的物理景观,把生态景观与桥梁景观有机结合,把桥梁打造成既有雄伟的气势又有亲切怡人的绿色桥梁。
2.1.3尊重自然重创自然的设计理念,既要有效调配地域内的有限资源,又要保护其景色和生态自然。桥梁生态景观应尊重自然演变和更新规律,充分利用场地上原有的自然植被,从生态的角度,自然群落比人工群落更健康,更有活力。让它形成一个新的循环体系,为自然再生提供条件。
2.2桥梁的夜景观
桥梁夜景观与桥梁交通照明不同,但是功能照明对夜景观有一定作用,桥梁夜景观是照明科学与桥梁艺术的有机结合,是随着社会物质文明而产生的,这人们对城市景观多样化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文明综合体现。桥梁夜景观拓展了桥梁的景观范围,全天展示了桥梁魅力,是桥梁空间与时间的延伸。
桥梁夜景观的提出有两个大背景,一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我国电力资源的发展,这是其物质基础;二是桥梁在城市格局中的战略性地位使桥梁夜景观成为城市亮化的重要组成。桥梁所处的特殊区域,其广阔的视域是城市景观的表达重点,桥梁夜景观对于表现城市夜景的景深与空间层次具有重要作用。桥梁夜景观的设计虽然与建筑夜景观设计有相通之处,但其巨大的体量及带状的格局使夜景观具有自身的规律。桥梁夜景观其灯光、灯色不仅有软质景观特点,其灯具还是桥面重要的硬质景观,灯具造型所传达的信息还可能是桥梁景观理念的重要方面。如具有地域风格的灯具造型,可反映桥梁景观中对文化的追求。现代建筑夜景观设计提出了建筑与灯具一体化的概念,桥梁夜景观便是如此。无论是观赏型的灯具如路灯,还是隐蔽型的如泛光灯均应在桥梁设计之始就做考虑,并与桥梁景观设计为一整体。
如2010年10月获爱迪生照明大奖的昆山银贝桥夜景设计,该桥为“双K”造型的拱桥,好像一只巨大的贝壳横卧在碧波上。拱桥的吊索恰似贝壳的条条脊线。大桥的景观设计主题是“玉峰琼花”,夜景照明设计以“银贝”为主题,用银光色来表现主题蕴涵的宁静氛围,衬托城市的繁荣。大桥的防腐涂装选用了银白色;防护栏杆采用弧线和亚光不锈钢;引桥的路灯也采用弧形的灯杆。主桥全桥白色照明与引桥的黄光相比,视觉效果显著,主桥地位突出。可见对于城市桥梁,灯饰选择和夜景设计尤为重要。
3桥梁景观设计的发展
为了推动和提高我国城市桥梁景观设计和景观建设的总体水平,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3.1要充分重视城市桥梁景观建设在桥梁建设中的位置,切实加强城市桥梁景观建设的探求,尽快编写我国相关的设计规范和施工技术规程。我国城市桥梁景观建设应树立自主创新的观念,努力实现原始创新,不仅仅满足城市桥梁规模大、跨径大和建桥的高速度,更应关注城市桥梁景观建设中的创新技术、工程质量和桥梁美观上的突破,真正实现创造性设计,通过不懈努力给后人留下传世的城市桥梁精品。
3.2不断地搜集和了解国外城市桥梁景观建设的发展动态,扬长避短,探寻我国城市桥梁景观建设上同发达国家的差距,结合我国现状,在城市桥梁景观设计的经济层面,给予更多的支持,既要关注城市桥梁在交通上的作用,又要注重城市桥梁景观建设对城市环境品质的提升。
3.3加快进行我国城市桥梁景观设计相关规范的编写、修改和完善工作,使城市桥梁景观设计有章可循。为推动我国城市桥梁景观建设的发展,应加大新型材料的推广应用。如轻质高性能、耐久材料的研究和推广,大力应用玻璃纤维和碳纤维增强材料,积极推广铝合金钢材料等,以适应城市桥梁景观建设的需要。
3.4加强国内、国际城市桥梁景观建设的学术交流,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使我国的桥梁界同行能够以多种形式在一起交流和探讨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以推动我国城市桥梁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促进我国桥梁建设的技术进步。
结语:
总之,桥梁景观是城市对外的窗口,更是城市的象征。提高森林和绿地覆盖率,是改善生态环境的治本之举,桥梁是城市的标志,是生态景观的典范,只有不断提高桥梁景观的完美设计,才可以打造城市的品牌魅力,让城市散发出独特的芳香。
参考文献:
[1]刘士林,向中富.特大跨径石拱桥研究与实践[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2.
关键词:城市园林景观;光环境;设计
在城市园林景观做好光环境的设计,光环境的设计不仅可以更好地形成具有城市个性的光文化,还能成为打造城市名片的优质资源,推动地区文化经济发展。因此,做好城市园林景观光环境的设计对增强城市园林景观的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 城市园林景观光环境设计的现状问题
园林照明的意义并非单纯将园林景观照亮。实际上“光环境设计”对于“园林景观设计”之间的关系是具密切的关联性。目前我国园林绿地灯光环境现状,可概括归纳一下几点问题。
1.1 设计方面
光环境设计与针对园林景观设计完全脱节,日间的绿化景观设计与夜间的光环境设计无法相匹配,不具备观赏的延续性,夜间在公园里简单的布置满天星灯型,或者各类泛光灯将绿化进行亮化照明等形式,一味追求五光十色的投光灯,使得光环境设计在园林景观设计的表现力平淡无奇浮华浮躁。
1.2 人员方面
照明设计师注重在城市规划、道路照明、楼宇景观艺术方面进行设计,而针对园林景观夜景的设计相对薄弱,无法做到园林景观与光环境设计相结合,更好的展现出园林景观的夜间观赏性;从事园林绿化、园林景观的设计师对园林绿化、景观设计规划、植物选择方面较强,而对光环境与绿化景观相结合的光环境照明设计、灯具类型的选择、节能安全、电气控制等相对薄弱。
1.3 规划方面
在城市规划中,常见的有景观照明的规划,较少有对应的城市园林光环境景观规划,在园林光环境规划中,树立地域文化理念,尊重每个地域的文化情感和历史传承性,做到总体协调与局部突出的统一。
2 城市园林光环境设计的基本要求
城市园林景观光环境设计是城市园林设计与照明技术完美结合的产物,在园林景观中的光环境设计主要包含了意与技两方面的内容。传统城市景观照明往往会由于景观设计师与照明工程师之间的学科交叉导致忽略了工程师与设计师的相互交流,所以,城市园林景观光环境与景观设计师、照明设计师、电气工程师的协调合作分不开。经过项目设计、施工管理调研和理论分析,总结出在城市园林景观光环境设计主要涵盖在以下几条原则之上。
2.1 意境与心理原则
城市光环境目的在于营造意境,而意境的核心在于“心理体验过程”,光的视觉表现可塑造空间的表现效果,直接影响受众的心理反应;美学、心理学作为光意的切入点,不能以单纯追求形式美感作为光环境设计目的。城市光环境设计应当将受众的心理评价放在第一性,共同评价和创造城市的光意。光环境设计应以注重受众体验过程的接受美学作为评价标准,受众评价和使用的过程就是对景观照明的认同过程,城市光环境的营造提供了可供受众认同与二次创造的“载体”最终达到光意象的目的。
在园林景观照明设计中,根本的是受众的心理、思想是否接纳。人在城市夜晚空间中,其夜生活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都要依赖于城市的照明,所以应本着城市设计中以人的心理、生理原则来组织城市园林景观环境的照明,实现城市园林照明的景观化。园林景观照明设计方案除了满足人们基本的夜间活动和园区景点的装饰照明,我们还要考虑到园林景观照明对人们的工作和休息所造成的干扰。园林夜景设计应以人为本,由人的生理、心理需求出发,选择适宜园林景区的光源、光色,确定合理的用光量和照度,既能充分的表现出城市园林景观照明的观赏性,又不会因为园林景观照明作为城市旅游观赏节点,而过度亮化的效果而使受众产生反感。
2.2 体验参与原则
由于光环境的设计不是对城市景观的重建,而是强调城市景观自身的另一种体验,所以优秀的城市景观的光环境应当是清晰的,是可以帮助受众重新建立夜间对城市景观印象。在凯文・林奇的《城市的印象》中指出了人心理上对环境了解和把握的渴望,特别是对全局的联系,这就使夜环境需要更多的考虑人们所感知的夜环境,这意味着这种标识性是要建立在人们行为生活和感情满足的基础上,而且需要考虑受众的共性,这样园林景观光环境的意义才能更好的形成城市景观光环境的印象。
2.3 节能与控制原则
在城市园林光环境设计的基本要求中,节能与控制的原则是要重点考虑的。由于城市园林景观照明的过快发展过快,各地的园林景观照明加大了能源的需求和消耗,单纯追求高亮度、多色彩,大规模,园林景观照明建设和周边配置不切合实际。为此,城市园林景观照明节能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的照明控制系统不仅仅局限于城市道路的集中监控,已发展成为集城市照明控制、城市照明管理部门管理维护、照明管理部门对照明设施的管理分析、城市各个相关部门的快速联动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城市照明无线监控管理系统,由于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传统的照明控制的问题的长期无法解决,各地政府已有充分的认识,并且提出相应的要求和实验方案。
2.4 电气安全原则
有了好的设计方案,更需要安全合理的施工原则,由于园林绿地的灯光中,天气对于灯光设备的安全隐患非常大,不同于商业街、建筑照明的照明方式,城市园林区夜间人员流动量较多,且城市园林中所布置的照明灯具不少是人手可以直接触及的,尤其是休憩绿地中的低矮照明灯具和一些主景植物照明和主题雕塑所使用的地面投射照明灯具,电气安全原则应是园林景观照明原则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则。
目前,城市园林景观照明的安全隐患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控制箱非户外型,不能防水、防尘,箱内有杂物、多尘土,箱体锈蚀较严重,由于箱内接线排已锈蚀,导线老化严重;开关电器布置拥挤,母线排或接线端子等不同极性带电部件间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小于3mm;PE排、N排设置不清晰、接线不规范;PE线截面过细;色标未采用黄绿色;1个端子压接多回线;多股线不涮锡;压线无弹簧垫片;逆方向压线等;室外明敷管路采用室内暗盒,不防水、又无泄水孔,暗管明敷明设;双固定位改为单螺栓固定,普遍存在灯具松动、位移、积灰、锈蚀现象;金属构架和灯具壳体无接地保护;控制箱内无自动感应灯,对夜间维修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灯具防护等级不满足要求,一些草坪灯、埋地灯底座已进水;日常运行维护不够规范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要有合理的供配电方案,配电设施距取电点近,处于用电负荷中心,用较小功率的灯具达到景观照明的预期效果等等。设计师在设计时应考虑方案供电的合理性、可靠性,减少不必要的线路长度。
(2)合理地选择合适的电线电缆截面,减小线路的损耗。
(3)建筑物立面夜景照明的功率密度值应在《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163-2008的规范标准要求内。
园林景观照明设备必须符合防止触电要求,即要求电气防护类别在一般场所可采用Ⅰ类和Ⅱ类灯具,在使用条件比较差的场所应采用Ⅲ类防触电保护电气产品。
3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城市园林景观光环境设计现状问题的阐述和分析,提出了城市园林光环境设计的基本要求,并对城市园林景观光环境设计理论与实践作了系统的探讨,认为若想做好城市园林景观的光环境设计,需要科学合理的确定园林景观照明方式和布置方案,并运用现代化的灯光艺术表现力,创造出富有特色的的园林景观光环境,以增强城市园林景观的美化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已成为最为关注的内容。良好的城市道路景观设计要求我们坚持设计原则,利用发展战略,规划合理设计,只有这样才能为人们创造一个更舒适的生活环境。
1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概述
1.1城市道路
城市的形成产生城市道路,城市道路为人们日常出行提供方便,便于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并与城市的外部道路联系[1]。城市道路可分为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等,它是城市的骨架,连接城市的各个领域。
1.2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
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指在道路的两侧、绿化分隔带以内等种植树木、花卉等,达到隔离噪音、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的目的[2]。
1.3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意义
城市道路绿化对城市的影响越来越突出,主要体现在:(1)绿化功能:城市道路绿化景观,提高绿地率。(2)生态功能:城市绿化景观的主要因子是植物,植物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吸取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同时具有遮阳功能,提高空气湿度,促使城市系统之间的空气流通。(3)美化功能:植物具有丰富的品种和季节变化,能降噪、除尘、空气净化,具有动感效果,提高城市质量。(4)规划功能:植物种植具有分化交通路线的功能,使车辆和行人的安全得到保证[3]。…
2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问题分析
2.1植物品种单一
据调查显示,植物种植单一是普遍现象,特别是行道树一般选择香樟、桂花、栾树,品种单一,植物群落不稳定,缺乏生态效益,同时,观赏性植物缺乏,景观效果差。
2.2盲目选用外来植物品种
外来植物品种可以增添植物的丰富性,但没有经过深入研究而盲目引进外来植物,由于植物不同的生活习性,导致引进植物存活率低,甚至死亡,浪费资源,从而造成经济损失。…
2.3缺乏丰富的季相景观
植物是生命的主要形态,四季有景是现在植物种植所缺乏的,春天观赏性的花灌木少,秋天观叶的植物少,植物的观赏性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没有展现城市的生机活力。
2.4忽视城市的安全性
道路绿化景观设计时,没有充分进行现场调查,没有与周边环境进行分析和比较,种植时,植物与电力线路、排水管线发生冲突时,导致植物根系没有伸展之地,导致植物长势慢,甚至是死亡。若在刮风下雨天,有可能导致电线断落,使人们的生命受到威胁[4]。
3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设计的原则
3.1功能原则
不同等级道路绿化植物的功能有所不同。例如,快速路植物种植以人们的生命安全和保护为前提,绿化带具有适当的分级,建议临路一侧道路绿化带厚度为20~30…m,临边建筑的绿化带厚度为15~20…m,对30…m范围的中间部分,活动场地衔接环道,穿插其中。同时,深入研究道路的现状,创造一个舒适、合理的道路环境。
3.2生态原则
植物的生活特性是进行绿化景观设计时必须要考虑的,科学挑选植物品种,构成合理的结构。不同的区位环境种植不同的植物,如在医院、疗养院种植具有杀菌和保健功能为主的树木;街道绿化选择易成活,对水、土壤和肥料要求不高,抗烟尘、树干通直、枝叶繁茂健壮的树木;滨水景观选择耐水湿植物,与水景协调等。
3.3以人为本原则
人是城市道路景观绿化设计的主体,任何一种景观设计的物理空间形式都不以环境设计为目的,最终它是针对人们的生活,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城市道路绿化设计要充分考虑行人的存在。在以机动车为主要交通工具的城市,城市道路绿化的人性化设计主要考虑车行的安全感,同时体验与自然零距离的接触,实现“景为人用,人为景迷”的效果。
3.4艺术性原则
艺术性是城市道路绿化景观所追求的,既能展现绿化的美感,又能通过绿化彰显个性,是文化的象征。城市道路作为一个文化内涵的生态走廊,能让人通过行车、步行了解一个城市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的特点,实现“车上的路要走,人在画中游”的完美景观效果。
3.5协调原则
道路绿化的协调原则有2层含义:一是在不同植物之间的协调,如植物之间的颜色、形状、高度和适应性;二是把控道路的基础设施,如排水、燃气、电力等,控制与绿化之间的距离,以免发生冲突。《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5]中主要内容如下。(1)树木与架空线。设置在汽车的架空线,不应在大街绿地。当必须设置时,应确保增长空间不小于树木的生长空间。在架空线路的树冠下,应选择开放的剪切品种。电力线导线与植物最小垂直距离见表1。(2)树木与地下管线外缘最小水平距离见表2。(3)有关树木及其他设施的道路绿化及最低水平距离规定见表3。
3.6整体性与连续性原则
城市中的每一条道路都会有一个共同的历史和文化,它是一种共同的东西,形成城市的整体特征。从整体上看,不断寻求差异,实现统一的景观效果的变化。同时,两边的道路绿化景观将街道周围的景观小品、景观建筑、自然山水等作为一个系统考虑,相互补充,切忌对道路绿地进行隔离封闭的设计。这样,它会产生一个良好的秩序感和整体性,创造标志性景观[6]。
4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发展对策
4.1安全需求是绿化过程中不容忽视的环节
城市道路绿化以提高植物物种的科学性为主旨,避免使用的物种和现有设施的城市之间的矛盾。同时,可以提高景观的遮光、防眩光、除尘、降低噪音和其他影响。此外,在交叉路口和机动车车道外避免种植超高的植物,以免产生误导和遮挡等。
4.2增加城市景观绿化选用的植物种类,实现
景观季相为了实现城市景观的季节性丰富,增加对街道树种的选择量,例如可以增加观花乔木和灌木树种,使城市道路景观丰富多彩。通过植物的形态特征和开花植物的差异,增加景观效果。
4.3对绿化中选用的植物品种进行科学配置
减少城市道路污染,可以选择适宜当地生态环境、抵抗力强、耐修剪的树种,此类树种易于管理,而且有很强的抗辐射和耐灰尘能力。城市绿化景观设计时,根据施工现场环境和城市整体需求,引进外来植物品种进行科学栽植,丰富城市植物品种,为城市增添活力,提高城市的品味。
4.4城市道路景观绿化设计要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原则”是道路绿化设计的核心原则,景观设计首先要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结合不同城市的发展特点,不断挖掘城市的地域特征,从而展现城市的多样性与差异性[7]。
5结语
近年来,城市环境迅猛发展,水景观空间一如既往的受到市民喜欢和亲近。而作者时常听闻,少年嬉水游泳溺死、冬季路人落水而导致惨痛的悲剧,水安全隐患令人深思。如何在滨水空间中营造既有休闲功能、美观效益,同时又具备高安全、低隐患的亲水空间环境?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滨水景观空间现状的分析及问题的提取;第二部分结合具体的空间设计方法,从多方面出发,呈现设计原则和方法;第三部分是基于天津清净湖环湖景观带的实际案例,贯彻前文研究得出的设计方法。
针对滨水景观空间设计的研究,力求对今后亲水景观空间设计提供参考价值,提出在亲水空间设计中所注意事项及关注的重点。
关键词: 滨水空间;景观设计;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绪论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设计成为城市建设中的一个热点。在我国城市滨水空间的开发中,已取得了不少成功经验。城市滨水空间已成为市民生活和休闲的重要场所,并以此带动了整个城市的发展。目前在我国的滨水区建设改造中,景观设计者还仅仅驻足于它的经济、功能和美学方面,很少从人们日常使用的安全性上来真正的考虑,从而造成滨水空间日常使用的安全隐患问题。
水是城市景观中的亮点,给人以舒适的感知,城市环境需要水景观的滋润,更需要一片“安全”的景观水服务于使用人群,才可谓大美之水!
论题背景
1、研究背景
随着城市的发展,滨水空间越来越多,但与此同时,意外落水事故频繁发生,其悲剧后果令人深思!安全性是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第一准则,其他一切因素都要建立在它的基础上,没有了安全作保证,一切都无从谈起。人们在滨水空间中活动时,常会发生摔倒事故、跌落事故、溺水事故等。这些事故的发生,有时不仅仅是因为个人疏忽所致,与空间环境及景观设计的安全性也有很大的关系。
2、研究对象
作者主要研究城市水陆相接的界面及界面两侧一定距离的区域,如亲水休闲平台、景观小品设施、护坡驳岸、广场铺装、照明设施、植物景观等多方面与人的安全性密切相关的因素。与人安全相关的因素不是单独一个,而是滨水空间多种因素的集合。因素之间有着关联互补的关系,共同营造一个高安全、低隐患的滨水活动区域。
3、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是为了保证城市滨水空间的安全性。主要包括亲水空间的生命安全和景观水区域的嬉水安全。同时,从设计师的角度上讲,希望得出较为全面细致的设计方法和模式,为滨水空间景观设计提供参考,使滨水空间富有时代感,同时又迎合了市民与生俱来的亲水天性和安全性需求。
二、设计研究
研究通过对实际案例和城市现存滨水空间的分析考察,将滨水空间内与人行为安全和心理安全相关的因素一一列举出来,通过分析各个因素的种类和特点,以使用者为出发点,以城市景观为结合点,通过梳理提炼重点的因素,得出了以下设计分析及相关结论。
1、亲水平台设计
现有常见的亲水平台大体分为两种,分别是内嵌式和出挑式。内嵌式距离景观水较远,亲水性差,但是能够保证安全性。外挑式亲水平台亲水性较好,但是安全性较差,尤其是相对较深的水体,对在平台上活动的人群存在安全的隐患和心理上的不适感。
亲水平台的设计和定位须与场所功能性质相结合,如内嵌式平台适合远望水景,可营造良好的景观观望点;出挑式平台设计可作为亲水嬉水的功能空间,设计中须充分考虑景观水深和水质条件。设计是在进行设计时,首先应满足项目所在地相应的设计规范,《公园设计规范》中就明确说明,在近水区域2.0米范围内水深大于0.7米,平台须设栏杆。
2、驳岸设计
现有常见的驳岸形式大体为草坡入水驳岸、景观置石驳岸、亲水台阶式驳岸、退台式驳岸、垂直立砌驳岸等。
其中草坡入水驳岸、景观置石驳岸实际较为安全,设计多可结合植物种植营造生态型野趣驳岸,但是这种驳岸亲水性较差,尤其在管理较差的区域,游人不敢靠近,无形中形成了人与景观水的隔离。退台式驳岸整体安全性不够,台地与台地之间也存在安全隐患,设计须结合栏杆和防滑措施。垂直型驳岸空间呆板无趣,并且有一定心理不安的感觉,设计需结合栏杆保证场地安全性,在垂直驳岸上可以营造立体绿化,整添水岸景观性。
3、安全设施设计
滨水空间设施从安全性角度上分为栏杆、小品、标示及指示系统等。设施指引着使用者正确、安全的行为方式,承担场地空间的提示与维护的作用,在不同安全系数的滨水空间设置不同特点的设施,以保证使用者的安全。同时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场地功能和使用人群的特点。
栏杆设计,从视觉效果上分为软质形式和硬质形式。软质栏杆能够保证使用者的亲水性,但是无形中怂恿了戏水者的过度亲水行为,存在安全隐患。硬质栏杆安全系数较高,但是会阻碍了市民的亲水行为。栏杆从材质上可分为金属栏杆、木质栏杆、混凝土栏杆、石材栏杆、混合型栏杆等。
在栏杆的设计上主要有以下两个问题,一是栏杆尺寸不当,不符合人体工程学尺寸或未达到当地规范要求。二是栏杆的设置位置不当,并未能与其他景观构件形成良好的结合。从亲水空间管理方面,栏杆维护也是至关重要的,不稳固的栏杆安全隐患非常严重,很容易造成市民落水事故。
景观小品作为直接与人相接触的设施,其尺寸和材料的确定须考虑人的行为习惯和心理习惯。
滨水空间是市民最喜爱的去处,往往在游玩儿尽兴时,忽略了人身安全,所以空间安全标示系统尤为重要。包括水深危险警示牌、临时性安全隐患警示牌、防滑警告牌等多种人性关怀的设施能够保证滨水空间使用者的人身安全。在垂直型驳岸处还可设置小平台或者水下脚踏台等自救设施,以保证不幸落水的使用者能够顺利自救。
在滨水空间设计中,还需在合适的位置安排安全的无障碍设施,提高弱势群体的使用安全性。
4、铺装设计
铺装材质的确定关乎使用者的步行安全,尤其是在亲水铺装区,铺装上容易溅上水珠,大大增大了安全隐患。滨水空间主要选用防滑效果较好的铺装材料。常用的铺装材质分为石材、防腐木、植草、混凝土、沥青、金属、玻璃等。其中防腐木、沥青、植草较为安全。石材铺装须选用荔枝面或毛面材质,禁止选用磨光面石材铺装材料。金属和玻璃铺装材料安全系数较低,在滨水场地设计中建议慎用。
为保证安全性,铺装设计中可加入指示性色带或者其他材质的铺装带,以提示游人正确、安全的游憩方向。
5、照明设计
滨水空间的照明不但可以保证游人夜间的安全通行,而且还可以增添滨水空间夜景的魅力。行人在夜间通行时,无充足的灯光照明,有些写在高台边界的警示语无法看见,容易发生意外事故。
照明在形式上分为基础性照明和氛围性照明。色彩心理学显示,冷白色和蓝色灯光具有镇静功效,适合于基础性照明。红色和黄色的灯光对人的刺激和提醒作用比较强,适合烘托气氛。设计师在滨水空间景观设计中,慎用旋转及闪烁的光源,注意眩光问题,并且在人可触及范围内需使用冷光源。
6、植物景观设计
植物是滨水空间重要的景观资源,同时在人行为安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合理的植物设计,不仅增添空间的色彩化和多样性,同时还可以保证使用者行为的条理性和安全性。设计可在水边种植绿篱,以形成人与水的隔离。植物还可以结合栏杆、设施共同指引使用者正确的行为方向,以保证使用者的人身安全。
除上述相关因素外,设计师还可以增设安全急救设施、逃生指示牌等,在意外事故发生时,第一时间实施营救或自救。
天津清净湖环湖景观带设计实例
项目概述
清净湖位于天津生态成核心区,湖水面约115ha,平均水深为2.0m。 规划设计用地为围绕清净湖的湖岸用地,景观工程占地面积约18.24公顷,景观湖岸平均宽约20米,岸线长约6890米。
图1 2011年基地现状分析及照片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清净湖具有很大的景观开发价值,周边地块为商业区和居住区,环湖景观带规划人流密度较大,营造一个人性化、时代感的环湖景观带成为必然。景观湖具有湖面大、水深较深、游览岸线长等特点,使用者游憩安全尤其重要。
二、场地空间设计要点
环湖景观带基于现状场地特点,分析周边地块用地性质,以提供给周边住区合理尺度的滨水景观空间为基本出发点。充分考虑市民游憩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审美需求,注入时代感的设计理念和景观元素,从而达到整体场地空间秉承设计理念与场地空间有机结合。
图2 2011景观节点平面及效果图 图片来源:作者绘制
图3 2011景观节点平面及效果图 图片来源:作者绘制
环湖景观带较窄,现有驳岸坡度为25%,土质较为疏松。设计营造一条环湖健身步道,串联不同功能性质和景观特色的滨水空间,景观场地营造充分注重市民游憩安全性,基于此设计目标,设计主要做到以下几个要点:①在人流较为密集的景观场地内,驳岸采用大台阶入水的驳岸形式,同时近水安全区(水深小于0.7米)延伸到3-5米,在场地两侧采取设置景观置石和种植水生观赏植物两措施相结合的手法,保证景观场地的安全性。②局部节点采用退台式亲水平台,一级平台设置栏杆加以维护,形成瞭望空间。二级台阶营造亲水台阶,同时在台阶处设置明显的安全警戒牌,安全警戒牌内增设照明灯,使之夜间可视。③铺装采用毛面或荔枝面石材铺装,局部采用防滑加工处理措施,以保证游人活动安全④近水活动区照明多采用冷白光和蓝色等冷色光源,营造冷静的场地氛围。⑤局部设置浅水区,设置景观木栈道,供游人游览体验。木栈道采用防滑防腐木。⑥在人流较少的普通游览区,采用草坡结合置石驳岸,同时结合水生植物种植,形成人与水的隔离。
结论
本文通过对现有滨水空间的梳理和提炼,发现一些问题,同时针对相关因素如驳岸、亲水平台、铺装照明、设施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分析总结,结合实际案例,提出了微不足道的设计关注点及注意事项,希望能给未来滨水空间设计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只有在设计之初就把安全性设计考虑进去,避免华而不实的对景观元素的堆砌和效果的盲目追求,才能使设计向着更加有效、合理、科学的方向发展,才能更好提升城市滨水空间的整体景观形象,满足人们生理和心理需求,更好地为大众服务,从而真正达到人性化设计。相信通过建立合理的机制,通过安全的设计、安全的管理和使用者的安全使用,能创造出一个更加和谐、更加美观、更加安全的滨水景观空间。
参考文献
[1] 约翰·西蒙兹.景观设计学[M].俞孔坚,王志芳,孙鹏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关键词景观危机;景观规划与设计;教学;生态设计
中图分类号S73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2-0328-01
目前,我国城市人口剧增,工业集聚发展,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城市面临占用大量土地、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环境污染,气候变化、住宅拥挤,水泥硬化严重、居民身心健康受到威胁的景观危机。景观规划与设计是解决城市景观危机的重要学科,该学科以探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标而进行空间规划、设计及管理的学科。以往,该课程教学多注重设计规范、空间布局、构图美学等景观感受层面以及大众行为心理层面的教育,忽视生态设计层面的教育。要在景观规划与设计过程中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地关系,实现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贯彻生态设计的思想,通过生态设计,提高城市品味和环境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在景观规划与设计教学中,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3个方面采取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向学生灌输生态设计思想,以加深学生对相产理论的理解。
1尊重地域的自然地理特征,规划设计结合自然
尊重地域的自然地理特征指在景观规划与设计时应以场所千年来的自然过程为依据,详细调查分析城市场所中的阳光、地形、水、风、土壤、植被及能量等自然要素,设计源于区域自然要素的分析[1]。如美国景观设计先驱奥姆斯特德借鉴英国自然式园林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注重用乡土树种营造森林景观,并模仿自然界的湖泊和草原,建造自然田园风光,公园内树荫大道及中央林荫广场,平坦开阔,四周有足够的树荫,游人最喜欢停留,坐在这里只闲看过往的行人都是一种乐趣。重视自然和乡土性在美国景观设计大师哈普林的作品中也得以体现。比如美国演讲堂广场,哈普林从俄勒冈州瀑布山脉中的瀑布和森林的自然景观中获得灵感,瀑布及跌水部分采用较粗犷的暴露的混凝土饰面,水瀑层层跌落,最终汇成十分壮观的大瀑布倾泻而下,水声轰鸣,树林茂密,艺术地再现了大自然中的壮丽水景,在城市环境中为人们架起了一座通向大自然的桥梁。美国景观师施瓦茨设计的明尼阿波利斯市联邦法院广场,广场上水滴状的鼓丘来自于当地典型的冰丘地形,鼓丘上种植的矮小的短叶松,来自于该州北部森林中一种常见的矮小的先锋乡土树种。俞孔坚团队设计的上海后滩湿地公园,在对后滩自然环境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了“滩的回归、五谷禾田、工业遗存和后工业生态文化”的构思理念,其中以芦苇、荻、香蒲、水葱、梭鱼草等水生植物营造自然湿地,打破以往的水泥护岸,使滩回归;在江滩的自然基底上,选用了小麦、水稻、油菜、向日葵江南四季作物,并运用梯田营造和灌溉技术解决高差和满足蓄水净化之功效,营造都市田园,唤起大都市对乡土农业文明的回味,重建都市人与土地的联系。保留旧工厂的码头遗址,营造水上花园与芦荻观景台,保留旧工业厂房之钢构,演绎为空中花园和酒吧游憩之所,向游人展现工业遗存和后工业的生态文化[2],该设计获得2010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杰出设计奖。
2满足生态平衡要求,营造和发挥良好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目前,城市景观规划与设计仅停留在“绿化、美化、彩化” 以及游憩与观赏的功能上,只限于为城市“涂脂抹粉”,而忽视生态服务功能的营造和发挥[3]。
2.1生态系统具有调节气候的服务功能
在寒冷地区,景观设计时尽量采用落叶植物与常绿植物搭配,保证冬季阳光充足、夏季遮挡阳光。在热带地区或热岛效应显著的中心城区,可增大植被面积,扩大水面,利用自然因素创造有利的微气候条件。比如贝聿铭设计的达拉斯联合银行大厦喷泉广场,在设计时考虑当地气候炎热,利用水和树结合设计,让行走于广场中的人们感觉如同穿行于森林沼泽地,清新凉爽。
2.2生态系统具有净化大气和水体的服务功能
植物生态系统因为具有巨大的树冠和浓密的枝叶,不仅对大气颗粒物(尤其是PM10和PM2.5)有很好的捕获作用,而且对工业区排放的SO2、NOx、FH、Cl2等有毒气体具有很好的吸收作用。所以在火电厂等工业区周围应该建设较宽林带,在城市道路两侧,为降低汽车尾气污染,应该选择耐干旱耐瘠薄的树冠高大树种,吸收有毒气体,捕获大气颗粒物。城市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净化水体的服务功能,比如上海后滩湿地公园,引入黄浦江的水位劣Ⅴ类水,经过公园水生植物生态系统过滤后,将混浊的劣Ⅴ类水变成清澈的可供世博园饮用的Ⅲ类水。
2.3城市生态系统具有吸纳雨洪和消减风浪的服务功能
近年来,城市雨洪灾害已成为困扰着我国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武汉等地的难题。城市雨洪公园的建立为城市雨洪灾害防治提供了市政管网建设不能解决的生态途径,(下转第345页)
(上接第328页)
比如哈尔滨群力雨洪公园。沿海湿地公园的建设对消减风浪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浙江黄岩永宁公园被誉为“漂浮在风浪上的公园”。此外,沿海地区红树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对维持滨海生态系统生产力、消减台风与海啸方面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此外,生态系统在废弃物的降解和脱毒(比如国内外的垃圾山和垃圾处理厂公园)、土壤的改善和再生及水土保持、提供美感、文化和智慧启迪以及提升人文精神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服务功能。
3保护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维持城市生物多样性
目前,景观破碎化和岛屿化是快速城市化和人类不合理土地利用活动不可避免的产物,对生物多样性有巨大的负面影响。要保护生物多样性,必须维持动植物生存最小的生境斑块面积和斑块的异质性,在斑块之间构建有利于动植物迁徙和扩散的廊道[4]。因此,城市景观规划与设计要以景观生态学为指导,找出景观结构与功能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将已破碎化的景观通过公园、道路、居住区、滨水区、广场、小游园等绿地系统的重建连接成更具可持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保持和维护乡土动植物种群及其生境的多样性,保持有效数量的乡土动植物种群;保护各种类型及多种演替阶段的生态系统[5],如美国的城市公园运动和英国的大伦敦绿地规划。另外,植被作为生物栖息地的基础,在生物保护中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在各类景观规划设计植物群落配置过程中,要根据物种的生态位原理实行乔、灌、藤、草、地被植被的合理配置,并且选择各种生活型(针阔叶、常绿落叶、旱生、湿生、水生等)以及不同季相变化的植物,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建立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长期稳定共存的具有物种多样性的植物群落,如纽约中央公园的植物群落配置[6-11]。
4参考文献
[1] 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M].黄经纬,译.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
[2] 俞孔坚.2010上海世博园:后滩公园[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 吴师强.运用园林生态学基础理论建设生态园林城市[J].热带林业,1996,24(3):125-131.
[4] 尹海伟,孔繁花,祈摇毅,等.湖南省城市群生态网络构建与优化[J].生态学报,2011,31(10):2863-2874.
[5] KONG F H,YIN H W,NAKAGOSHI N.Urban green space network development for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Identification based on graph theory and gravity modeling[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10,95(1-2):16-27.
[6] 吕鹏.现代园林设计发展趋向研究――“无设计”[J].北方文学:下,2013(3):116-117.
[7] 刘锐.浅谈绿色设计[J].北方文学:下,2013(3):218.
[8] 刘爽.景观生态设计初探[J].山西建筑,2013(9):206-207.
[9] 侯德财.生态建筑设计与建筑设计生态化趋势[J].建材与装饰:中旬,2013(2):1-2.
[10] 陈金香.园林生态设计探讨[J].建材与装饰:中旬,2013(2):13-15.
[11] 张慧,王淮梁.论地域文化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的承载与再现--以池州市香格里拉滨河公园景观设计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6):45-46.
基金项目 河南省第八批省级重点学科专项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 彭舜磊(1974-),男,河南驻马店人,讲师,博士,从事景观规划与设计教学及生态学研究工作。
关键词: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和谐统一;建筑思维
1 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关系论述
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自然对于人居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由于人们工作生活都与外部环境息息相关,传统钢筋水泥的建筑环境显然已经难以满足当前生态环境的建设理念,绿色环保建筑模式成为了当前建设设计发展的主流趋势。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回归自然是当前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相互结合的初衷所在,类似花园小区或是景观住宅的出现正是从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相互融合方面实现了对现有建筑形式的创新,这样的建筑风格广受欢迎。可见,当前人们在选择住宅时除了对功能结构等因素的考虑之外,更多地是将重点置于社区环境建设方面,是否做到了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和谐统一。
从景观设计的构成分析,景观设计的内容极其丰富,并且景观设计学在我国的应用范围也在进一步扩大,设计师纷纷意识到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对于城市规划的积极影响,并且二者的互相融合也是当前时展背景下的必然趋势。现阶段城市环境污染的加剧更加突出了景观设计的重要性,它是对传统建筑设计方案的完美补充。景观建筑学的出现正是从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相互融合出发,将城市规划发展与景观设计规划相互联系,突出了风景园林景观与建筑设计相互映衬的别致效果,是实现建筑和景观设计统一的有效路径,同时这一举措对于提高建筑设计的艺术性及舒适性方面也大有裨益。以景观建筑学作为指导,风景园林规划和建筑设计规范一脉相连,这一设计理念也成为了当前城市规范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建筑因素。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景观建筑学所涉及的专业与内容极其广泛,因此在实际建筑设计过程中顾此失彼的问题仍旧难以避免。
2 建筑设计中景观意识的融入
2.1 设计思想
建筑设计与景观意识的相互融合从广义范围分析是将城市建设视为一个整体,再通过局部设计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来体现景观意识的渗透作用。而狭义范围内的建筑与景观结合主要从设计思想方面将景观意识融入到建筑设计的各个环节之中,像是建筑设计中的外部环境、技术设施或是基本构造等,这一协同关系的体现需要二者的相互配合。融入了景观意识之后的建筑设计其主体部分不再仅仅局限于建筑物本身,而是从城市单元组成方面突出设计过程的动态变化效果。由此可见,从城市空间的整体性出发,建筑设计中景观意识的融入应当对城市景观要素中的轮廓线以及面宽等内容进行细致划分,突出景观意识与建筑设计的相互融合效果。
2.2 设计策略
2.2.1 建筑先入式设计原则
在对建筑单体进行设计时,我们有必要对现有建筑创作模式进行创新,从极端的单体设计心态中积极融入景观设计意识,将周边环境或是视域环境融入到建筑设计过程之中,形成全新的建筑设计导则。建筑先入式设计原则重视对建筑主体风格的突出,从环境主色调方面突出景观设施的导入价值,这一相互制约与促进的过程正是环境保护与建筑设计的有效统一。
2.2.2 建筑后入式设计原则
从既有环境中对新建项目进行改造需要从环境的适应性角度出发,重视建筑后入式原则中建筑设计与环境关系之间的调整。这是由于后期形成的单体改建过程对于环境的影响是必然的,而景观意识的融入正是从新元素组成方面对现有建筑与环境形成强而有力的冲击,在适度调整中突出建筑后入式设计原则的重点。
3 景观设计中植入建筑意识
相较于建筑设计而言,景观设计正处于逐步完善过程之中,从这一生命周期变化角度分析,景观设计过程中建筑意识的植入必要建立在理性化态度基础之上。
3.1 景观设计中生成过程的控制
景观设计中的生产过程是从科学化角度对景观实施途径进行理性分析的过程,在综合考虑景观设计经济、功能、技术以及生态等诸多要素之后再对其建筑意识的融入进行合理分析。此外,景观设计中的地形地貌以及水文气候因素也是需要涉及的重要内容,从垂直模式方面分析景观场地的生态环境是对现有水平式分析的有效补充,这对景观场地区域功能的提升以及适应性的完善都有积极的促进意义。这些科学性依据的存在都为景观设计中生成过程的控制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然而当前城市景观设计中造园作品的存在往往忽视了对景观主观设计意图的呈现,景观意识与建设设计的融合并没有得到深入体现。
3.2 通过建筑理念实现对景观设计深度的挖掘
由于景观设计在我国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无论是体系建设还是理论建设都亟需完善,加之景观设计的总体水平良莠不齐,甚至还存在盲目抄袭的问题,因此理解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理念是现阶段实现景观与建筑设计融合首要解决的问题。建筑意识指导下的景观设计不再仅仅局限于花草装饰或是平面延伸阶段,而是通过建筑的设计与分析模式来对景观设计进行美化,突出建筑思维对于经管设计的影响,构建更加系统化的现代景观设计模式。
3.3 建筑手段与景观创意的结合
3.3.1 突出建筑技术对景观空间的有效拓展
当前景观设计的畅想空间很难在实践中得到落实,相较于传统植物造景意象而言,景观空间的拓展更加依赖于现代建筑技术的艺术表现手段。由此不难分析,建筑技术对于景观设计空间的拓展不容小觑。以伦敦西部的卷曲步行桥为例,它在利用建筑技术对景观空间的影响作用下使得桥体呈现出变化的发展动态效果,或是圆形状或是弧形状,景观设计的空间效果被有效延伸,这不得不说是建筑技术对景观设计的创意效果。
3.3.2 建筑思维对景观限制的有效解决
建筑设计过程中的景观创意呈现往往会面临各种因素的限制,像是场地或是经济因素等,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建筑思维来对现有的景观设计模式进行变更,以突破各种限制性问题带来的设计困扰。例如城市夹缝地带难以突出城市造景效果,或是受制于场地的限制无法体现出必要的景观功能,我们就可以利用建筑思维中的经济适应原则来突出建筑与景观的巧妙融合。又或是由于城市狭窄区域的限制隐藏了道路本身的视觉功能,我们就可以通过彩色喷涂的方式来明确人行与车行之间的界线,是对视觉形象的创意呈现。建筑思维通过最为经济简单的方式实现对景观设计的合理变更,而这一思维对于景观限制的解决也有着显著的作用。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化城市建设与发展背景下,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的空间得到了有效扩展,同为建筑质量的组成要素,建筑设计更加关注实用性的呈现,而景观设计则趋向于观赏性。如何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实现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完美结合是现阶段建筑物设计共同探寻的设计目标。
参考文献
[1]丰兴军.城市建筑与景观设计在现代化境遇中的文化识别[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2(02):148~150.
关键词:城市街道景观 设计 相关要素
Abstract: "Cityscape" refers to a passage in specific areas of the city space, by a variety of landscape elements,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and human organizations formed to meet the people stay and open space complex. This article was study on the urban streetscape design elements.
Keywords: urban street landscape; design; relevant elements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
1.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的基本理论
1.1规划学理论
城市规划思想的出现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城市规划的出现使得原本按自然形态发展的城市变为了一种有序的,更具功能性的城市空间。从古希腊,古罗马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广场、街道、街区、公园都是城市规划思想兴起的产物,同时也组成了城市各个区块间的组团斑块,而街道则成为了这个规划时代中的重要的产物。
1.2美学理论
“美学”是指人们对现实物体的审美感受,以艺术形式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1.3行为心理学理论
行为学是近些年来发展起来的研究型科学,主要是应用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进行的综合理论方法研究,通过选择性的理论研究使人们更好的了解人的行为规律,更好的进行人的行为活动的预测,由此达到无形的合理控制作用。
1.4城市空间理论
“城市空间”是城市组成的基本单位,城市街道则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设计师芦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一书中通过对比意大利城市的城市空间特征与日本的街道空间特征,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空间关系的问题,举例论证了城市空间中所存在的积极空间与消极空间之间的关系,提出城市空间与空间、空间与街道与广场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每个空间的特点是不同的,所以相应街道的特点也是有差异的,因此我们需要在设计中寻找空间中的关系,合理的进行串联。
2.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的原则
2.1以人为本的原则
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的对象是人,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中所提倡的以人为本的原则其主旨是强调人在街道景观中的主要地位。街道中所有的景观元素其服务的对象都是建立在使用人群的感受基础之上的,所以在街道景观的设置中应该不断的提出一个相同的问题:人们需要什么?我们应该在街道景观的设施的设计中从人体工程学的角度出发,如座椅、路灯、垃圾箱、景观墙的大小尺度、建筑立面材料的色彩、纹理等所带给人们的视觉感受。当然各个地区因为气候、光照条件的不同及人们的生活习惯的差异、地域文化的差异,使得不同区域的景观特制也有所不同,所以在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的基础上不忘记与当地整体街道氛围相融合,与当地的风俗习惯相统一。
2.2延续历史文化的原则
历史文化是每个城市特有的个性,也是每个城市留给游客和居民的一个重要印象的元素之一,历史文化的存在决定了城市的整体建筑风格、色彩及装饰纹理图案,使得人们在内心对于一个城市文化产生一种心理上的属性定义,让市民和游客产生一种共鸣感和认同感,这种认可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是很重要的,在城市街道中我们不应该以不断的拆除历史遗迹来扩宽街道空间做为代价,而是应该尽可能的对现存的历史遗迹进行修复和改造,实现其特有的文化景观价值,使它成为街道景观中的一个重要历史景观、文化元素,这样才可以保持住一个城市的“魂”。
2.3整体性原则
街道景观是城市空间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个庞大的景观体系,街道景观的覆盖面广、跨度大,所以如何保持街道景观及其周边环境的整体性就成了一个设计中的大问题。在街道景观整体性设计中首先是要对城市的整体空间和文化个性进行定义,了解城市的历史文化和故事;其次是要满足基本的功能使用需求,不能因为一味的追求整体性而忽视了各个区块的异同点;再其次应该通过分析历史文化的特点,归纳总结属于城市自身的图案纹理、材质肌理、颜色、装饰形式等,将它们应用到街道景观中,让文化成为贯穿城市内部街道景观设计整体性的主线。当然也需要去注意各个街区文化上的一些差异,所以也要根据文化上的不同对相对区块作出一定的改变,但以城市文化作为规划主线的主旨并不能改变。
2.4尊重,崇尚自然的原则
城市街道景观是每个城市的重要组成空间,往往我们都喜欢引用和借鉴其他城市景观中的一些好的方法和手段,但是不同的城市因为文化、地域、地形地貌、气温气候的不同,运用的材料、植物都会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在景观的设计中我们要因地制宜,尤其是在植物景观的引用中,一定要注意是否符合自然的规律。
在中国传统的古典园林中,人在景中、景中有人,可见人与自然景观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一个城市绿地覆盖面积的大小可以直接反映一个城市的市民整体健康水平和文化素质,可见植物在一个城市中的存在的重要性。植物就像是城市中的“绿肺’可以帮助城市吸收减少一定的污染气体的排放,我们需要不断的通过添加城市绿地空间来恢复城市的生态链,扩大绿化范围,对街道景观这个庞大的城市景观空间进行打造,营造一个庞大的城市街道绿地系统,让自然生态景观和人造生态景观不断的融合。
3.城市道路建设相关规范
《城市道路设施管理条例》、《城市道路管理条例》、《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城市规划条例实施细则》、《城市道路管理条例19%年6月4日国务院令第198号》。
4.影响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的因素
4.1街道类型
街道在城市中根据其功能可以分为如下的类型,一般在城市中的主干道,主要功能是以疏导交通为主,需要满足大量的车流日通行量,城市街道按等级分主干道、次干道、支路三级,各级红线宽度控制:大多数城市主千道的平均宽度为30一40米,次千道20一24米,支路14一18米。世界上比较著名的主干道有北京长安大街、法国香榭丽舍大街、纽约第五大道、日本银座等。
其次是城市的次干道,它的作用一般是为了满足与主干道相交或相错的其他方向上的车辆功能的使用,一般次干道的道路宽度比主千道要窄,会用做单行道等单向道路;另一种形式是因商业化而改变功能的街道形一步行街,步行街的前身一般是主干道或次千道,但由于受到街道商业性质的影响和人流量的加大而进行的一种区域性的,形成了步行街,这样的街道不许车辆入内,只允许人们在其间步行。再其次是连接居民小区和社区的道路,这样的道路路幅一般为双向四车道,同时在道路上放置有减速装置和减速慢行的警示标志,以保证居民出行的安全,在地区道路中,人行道路空间的面积往往都比较宽,这是为了满足人们日常步行外出的需要。在欧洲如英国、荷’兰、瑞典等国家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对于社区街道稳静化的研究,直至今天道路安全稳静化的科学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专门用于车速过快的社区和地域,以减慢车辆的行驶速度,保证市民的安全性。
4.2地域性因素
地域因素是一个地区的地质属性,生态气候属性是一个地区特有的特征,不受外界条件影响而变化的主观生态情况。它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城市的属性,大到城市的地形高低,小到城市的水体酸碱含量,同时还有地域性导致的气候问题,直接影响到了植物的属性和其存活率。
4.3人性化需求
“人”是景观的使用者,所以景观设计的一切宗旨是围绕人的需求展开的,什么样的人群需要什么样的景观这是一个很复杂的社会问题,因为人群并不是单一的,总会出现混杂的现象,所以对于人群的人性化的需求就必须通过精确的调研和比例分析来做最后的比重决定。
参考文献:
[1]我国城市街道景观研究.金超;《现代经济信息》,2009,0723.
关键词:桥梁景观 城市建设 重要意义
对桥梁造型进行符合美学规律的组织与优化一直是那些懂得桥梁结构规律的建筑师的行为,到上世纪下半叶人们开始认识到桥梁的设计不仅仅要“关心自己”,同时还要“关心别人”,如关心桥梁对城市、大地的影响,关心桥梁的地标意义;景观生态学更将桥梁上升到解决被道路切割的大地之物种的生存与繁衍的高度,亦即桥梁还要“关心”生态环境等。这些问题均非桥梁美学所能涵盖,而其综合解决之道是对既懂得桥梁美学规律又深谙景观科学构筑规律的专业人员的需要。这便是桥梁景观学的诞生基础!
一、桥梁景观的特点
1.桥梁景观的技术美学特性。
桥梁不能为绝对的美学而景观。其首先是解决通行功能并在技术可能与经济之间优化。这是桥梁设计规范的基本要求。因此桥梁景观设计必须符合桥梁功能、技术、经济要求,并以此为原则对景观构成元素进行美学调整。如桥型的美学比选,桥体结构部件的比例调整,桥梁选线与城市或大地景观尺度的和谐,桥梁的防护涂装与城市整体色彩中的联系等。桥梁景观的这种以功用与技术为重的特点即为其技术美学特性。但当景观价值有明显优势而功能得以满足、技术也可行的情况下,有时经济因素还可向后靠。如风景区的桥梁或城市结构要害之桥梁等。因此桥梁景观设计的某些关联域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其位次会有不同。
2.桥梁景观的时代性。
如前所述,我国的桥梁之桥型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时代性有一层重要含义既是“新”,如新事物、新发展、新现象、新景观、新知识、新文化、新科技等均可表达出时代寓意。桥梁结构技术的科技特征及结构技术的不断更新是使桥梁景观产生深刻时代烙印的主导因素。由于桥梁在城市中的战略性地位,使桥梁景观成为城市中的视觉识别要点,这就使桥梁景观对时代的表述延伸至城市。因此把握好桥梁景观的这种特点并恰如其分在城市中发挥是我们在桥梁景观设计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3.桥梁景观的地域性。
桥梁的空间跨越使交通立体化,而桥梁所跨之处的地理、地貌或城市空间环境均有其特指性,桥梁与特定地点的地形、地貌配合成为桥梁景观设计需重点考虑的方面。与特指的周边空间环境的配合使桥梁景观有机地溶于环境,也使为人熟知的环境空间与有发展寓意的桥梁景观间蕴生出具有地方性的景观更新意义,景观更新中的继承与发展是其地标作用的深层次原因。桥梁与城市的伴生使其复合景观成为标榜城市独特性、唯一性的象征,象延安大桥与宝塔山、布鲁克林桥与曼哈顿,这也是桥梁景观地域性的表现。
二、桥梁景观学研究的意义
1.推动景观设计在桥梁建设中的深化与体制化。
改革开放二十年,我国建成了22.4万座公路桥梁,但桥梁景观设计还停留在五、六十年代便发展成熟的以桥梁形式美为主导原则的水平。这完全不能适应物质文明大踏步前进的祖国对环境品质的更高要求。
2.满足社会对桥梁景观的更高要求。
桥梁景观设计跟不上社会的要求,这是因为:
(1)桥梁的大规模建设不仅意味着要耗费巨额社会资金,还反映出社会物质的频繁互动对空间跨越的要求。桥梁已成为遍布城乡的一道风景线,其景观面貌作为一种现象便与物质文明挂钩,使桥梁景观有物质文明特性。
(2)桥梁景观因其巨大的体量及独特的造型成为城市居民的骄傲,在蕴涵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同时还表达出一种对社会制度、人类力量的讴歌。此外桥梁景观还有一种作为地理沟通的意味,亦即所谓“纽带”的战略意义,这使桥梁景观往往成为城市文化的聚焦及城市形象的窗口。也使桥梁景观有精神文明寓意。
(3)桥梁景观除以其流畅的形态、简约的造型、大空间的跨越产生巨大物质景观的震撼外,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介入或其表现出的人类自我价值的实现又使桥梁横生出文化景观的韵味。
三、塑造有特色的城市景观意义
我国不少城市、乡镇因桥而名。大多城市几乎都有与桥有关的地点、街区或行政区划称谓。这里既有桥梁景观的历史沉积也有现代桥梁景观的功劳。这是桥梁景观对城市的地标作用。无论江河湖海上的水桥、城市立交之旱桥或高速公路互通,他们一般均处在城市或区域的结构要害,这使桥梁对城市或区域形象的塑造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国的桥梁之桥型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如50年代木桥,60一70年代拱桥,80年代梁桥,90年代斜拉桥,20世纪末悬索桥、立交桥。每个时代的桥型均是其结构技术突飞猛进的结果。桥梁结构技术的科技特征及结构技术的不断更新使桥梁景观有深刻的时代烙印。由于桥梁在城市中的战略性地位,其时代特征又会感染城市,从而产生以点击面,一俩拨千斤的作用。
桥梁所跨之处的地理、地貌或城市空间环境均有其特指性,与特指的周边空间环境的配合使桥梁景观有机地溶于环境,也使为人熟知的环境空间与有发展寓意的桥梁景观间蕴生出具有地方性的景观伴生。桥梁与城市的伴生使其复合景观成为标榜城市独特性、唯一性的象征,同时也是桥梁景观地域性的表现。
四、对桥梁建设提供景观方面的理性决策参考
[关键词]光污染;景观灯光;规划
中图分类号:X820.9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2306-1499(2014)13-0107-01
城市景观灯光建设的设计理念和追求目标是以照明设计为载体,对城市景观在夜间进行重新塑造,而不是白天的再现。在可持续发展阶段,提倡“低碳照明”,强调照明节能,将光污染问题降到最低程度,创造安全舒适、美观宜人、特色鲜明的都市夜景,这需要决策者、设计师、建设者、市民共同不懈地努力!
首先谈一下城市景观灯光关于光污染存在的问题
我国城市景观灯光规划正在如火如荼地发展,在总体上呈现无序状态,夜景的总体质量不高,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我国夜景光污染存在的问题可以分为以下特征:
1.规划层面
城市夜景“千城一面” 在夜景照明建设初期,夜景规划、管理力度不足,工程光污染屡屡发生;夜景照明注重装饰,创意不够;片面追求大效果,忽视照明细节等问题。尤其对部分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建筑群体,不管其文化底蕴或其形象特征,大量的泛光灯或霓虹灯、LED 灯装饰,或加亮商业照明标志,破坏了建筑原有的文化与审美定位,具备有城市特色的景观灯光设计作品数量相对较少,造成“千城一面”的尴尬局面,“城市名片”无法识别。
光污染区域密集程度大。进入21世纪,一些沿海开放城市如北京、上海、天津已完成几轮夜景照明建设,国内光污染问题主要集中于这些城市;在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实力受限,光污染主要集中在特定的城市区域。然而,仍能随处可见全国各大城市光污染的踪迹。
2. 技术层面
技术层面不成熟。城市景观灯光设计不是简单的灯光亮化问题,而是要求从美学、心理、艺术、行为、美等多方面来塑造城市形象,需要城市规划师、城市设计师、景观设计师、建筑师、灯光设计师等各领域的专业人士共同完成任务。
3.管理层面
3.1管理缺位
景观灯光的设备在维修、管理方面比较欠缺。城市霓虹灯、广告标志照明、大型 显示屏若图片、文字显示不全、污浊、损毁的,没有在限定日期修复。由于灯具设备和施工质量、人的行为问题致使灯具损坏,没有按时亮灯,灯具忽明忽暗,灯具受损等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这种效果将适得其反,大煞风景。
3.2光污染防治立法缺位
国内现行法律,《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①、《环境保护法》②、《民法通则》③都暂无对光污染作出明确的规定,仅有《物权法》第 90 条规定:不动产权利人不得违法国家规定弃置固体废物,排放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噪声、光、电磁波辐射等有害物质。该条是首次在法律层面上将光污染纳入法律规范范畴,但是没有详细的法律规范。各地政府为了限制城市光污染,纷纷制定起地方性法规: 2001 年修订的《山东省环境保护条例》、2005 年修订的《上海市环境保护条例》、2008 年修订《珠海市环境保护条例》、2008 年修订《江西省环境污染防治条例》,可见光污染问题已经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期望更好地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光污染是一个可以测量的东西,光污染到底产生多大的量属于光污染,这些都需要一些具体的数据指标,并且,尚未确定光污染的环境质量标准与污染排放标准。虽然也有的地方在一些行业技术规范里明确提出去光污染的防控,如 2004 年 9 月 1日上海正式实施《城市环境(装饰)照明规范》,后又重新修订,被誉为上海市乃至全国首部限制光污染的地方性标准。该规范首次在我国明确界定光污染的定义。这些法规重点指向行业的技术规范,不具备法律强制性,只是强调防治问题,至于光污染受害者与制造者的法律责任陈述不成体系,不足以成为打官司的法律依据,操作性差。据新闻报道,上海市正式实施《城市环境(装饰)照明规范》后,市容环卫热线每天就接到光污染十几个投诉电话。
1996年,上海出现了第一起因城市建筑物玻璃幕墙折射引起光污染的环保投诉,随后各地有关玻璃幕墙光污染的投诉不断增多。但也正是人们目光过于集中的原因,“光污染”一词的范围被锁定在玻璃幕墙上,而忽视了身边其它的光污染。
前一阵子报上有一则新闻,说的是上海,一个市民将一个厂子告下了,认为他的邻居即这个厂子里的路灯太亮,严重影响了他的休息,诉状要求该厂停止“光污染”,并要求象征性地索赔精神损失费一元。官司打赢了。厂子的路灯不会再干扰这位原告的休息了。
上海一家汽车展销厅的高压钠灯直射附近一位居民的房间,让居民无法入睡。这位市民递上一纸诉状,请求法院判令被告拆除对其造成伤害的高压钠灯,停止光污染侵害并赔偿人民币1元。今年11月1日,上海浦东新区法院宣判:被告应停止使用涉案照明路灯,排除对原告造成的光污染侵害;原告的其余诉讼请求,法院不予支持。这是上海首例公开审理的光污染纠纷案件,也是全国罕见的原告胜诉的光污染案件。
4.标准化层面
4.1国际照明设计标准
CIE 是国际照明届的权威学术组织。自成立以来,到目前为止先后组织出版了百余个技术文件,其与夜景照明有关的,关系比较密切的有:
(1)CIE 第 37 号出版物――室外环境照明;
(2)CIE 第 92 号出版物――城区照明指南;
(3)CIE 第 94 号出版物――投光(泛光)照明指南;
(4)CIE 第 01 号出版物――减少靠近天文台的城市天空光的建议;
(5)CIE 第 X8 号特殊出版物――城市天空光――天文学的烦恼;
4.2国内照明设计标准
(1)《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T 50033-2001;
(2)《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2004;
(3)《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 45-2006;
(4)《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 JGJ/T-2008。
关键词:滨水城市;空间设计;原则
中图分类号: TU972+.2文献标识码:A
城市滨水空间的规划设计,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的设计模式上,应该从更深、更广的层面去理解和把握,特别是要从景观生态的角度、从人与自然共生的角度去剖析,将滨河空间的建设纳入城市生态系统保护规划中去,挖掘城市滨河地区大的生态功能和游憩功能。本文分析了传统滨水空间建设,提出应在传统规划设计方法的基础上,引入生态规划设计的方法,满足新时期滨水区域设计的要求,并从滨水空间的生态规划设计原则、滨水空间各景观组成要素处理的具体设计方法入手,对滨水区域生态规划设计的理论框架进行研究。
1.城市水系景观设计在进行城市防洪工程建设的同时,在水体上游建设橡胶坝或跌水工程,在非汛期形成河湖水面,增加湿地。在满足雨季泄洪要求的前提下,从生态和景观两个方面考虑,以不规则自然河岸形式结合复层绿化,创造优美、质朴的郊野景观,形成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在以前设计中河流被渠化或硬化后,许多对生态起重要作用的自然要素消失了。河道拉直会提高流速,造成许多对水际和水生栖息地起到关键作用的深槽、浅滩、沙洲和河漫滩的消失。河道硬化则破坏了河岸与河床之间在水文和生态上的联系,破坏了可以降低水温的植被,使其不再能发挥截留雨水、稳固堤岸、过滤河岸地表迳流、净化水质、减少河道沉积物的作用,同时,河岸生物的多样性也在降低。
此设计方案的水系不搞硬质人工渠,不采用规则形式、硬质驳岸构筑;水面形态采用自然式,打破单一线性结构,利用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形成自然、生态、多变的濒水、湿地景观如:曲折溪流、河网、湿地、湖面等。选择地势低洼地带,挖湖蓄水形成功能多样、规模不等的人工湖面。平时是人工湖面,洪水来时可以起到分流、蓄洪、降低洪峰流量的作用。
2 景观工程
依据地形、地貌、地方文化及绿地系统规划要求,水系沿岸可设计若干个主题公园,如湿地公园、水景公园、生态公园、百草园。开凿小运河通道把主河道中的水引入主题公园形成独立的水体景观。
2.1 湿地公园的河道、池底都不做防渗透工程,在原址地形底洼处开辟蓄水盆地。然后,在底部填入腐殖质丰富的淤泥层,以构造接近自然状态下的土壤结构。水体岸线以自然升起的湿地基质的土壤沙砾代替人工砌筑。湿地公园以静为主,以湿地景观保育为主,片植芦苇,营造湿地物种多样性的景观,吸引或人工放养鸟类、鱼类及保护各种野生植物在此栖息繁衍。局部穿插若干景点如渔歌唱晚、诗圣园、生态湿地园等。
2.2 水景文化公园滨水空间是游憩行为发生最频繁的地带。水体空间具有开敞的视野,新鲜的空气,愉悦的鸟鸣,吸引着人们前往接近水滨,进行各种亲水性活动,包括静态的垂钓、驻留、观赏和动态的广场表演、放风筝、戏水等。此方案以中国五千年的水文化史为主线,以人们生产、生活方面的水利发明为载体,还原设计水排、秸槔、水龙骨、水转翻等水力机械,并结合历史名人等文化线索,结合悠久的水文化构成绿地景观[3]。全园可分4 个景区:幽林听泉、枫台听瀑、亲水广场、绿野萍踪。
水景文化公园中的整体水景设计动静结合,静水在于园林风景中,有湖泊、池塘、渊潭及流动极为缓慢的河流。静水形成倒影而产出优美如画的景观,具有悦目的作用。例如,在一池平如镜的水面上,倒映出塘边的植物、山石、建筑、游人及蓝天白云等,形成极其动人的似真似假的鲜明清晰的画面。园林风景中动态水景有河流、瀑布、溪流、叠流、山泉以及完全人工的喷泉。由于水的流动,它撞击在其它物体上能发出声响。如:河流滔滔,小溪潺潺、瀑布轰鸣、泉水噗噗涌冒、雨声嘀嘀嗒嗒,产生各异美妙悦耳的音响效果。水声、水珠、水花及波动涟漪的水面,令人兴奋、欢欣、心情舒展。
2.3 生态公园全园减少硬质铺装,更多地利用大自然中平常多见的木材、贝壳、砖、石、沙、木屑等作为地面铺装,利用柳枝、麻绳、木材等来搭建景点、小品、建筑。在浓密的芦苇、柳树林中,一条由碎贝壳和原木铺成的栈道,正蜿蜒地通向湿地深处,召唤着人们去寻胜探幽。湿地边缘黄色芦苇与碧绿的缓坡草地相映衬,一座木制浮桥连接两岸,呈现出一派宁静、平和的田园风光,游人来到这里都会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压低声音,惟恐惊扰了水中的鱼儿。生态公园可分为三大景观区霜叶秋浓、七彩枫林、镜湖春柳。生态公园植物配置多考虑常绿树,如姿态优美的油松、白皮松等,配以石刻、石凳,取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景观效果。冬季景观以观枝、干、树姿的植物为主,如红瑞木、金丝柳、龙柏、雪松等,可以为我们创造绝佳的冬季园林景观。林间设置有甬路、坐凳、石刻、旱桥、散点置石以及石亭供人们休憩。形成生态公园的总体景观外貌。
3城市道路景观线
沿着水系建设道路系统,统筹考虑沿路的景观,并与周边环境统一规划形成绿道景观。绿道设计要以人为本,组织人性化室外空间。景观绿带要注意车行观赏特点,将交通的流动性和景观的连续性结合起来,并充分发挥自然生境之美。道路景观线以构筑优美植物景观为目标,体现丰富的地域植物景观特征,在景观上包括远山、村落、城市建筑、天空和青翠绿地。有多种景观层次、多样的空间感和丰富的景观体验。仔细组织透景线,注重植物色彩线条和建筑景观的配合,从而把远处山景、近处城景融入到了城市道路景观画面之中。设计突出宏大流畅的动态景观体验,注重景观整体性、追求景观色彩和体量的大尺度对比。绿带设计与周围景观要相谐调,体现绿带韵律节奏、秩序井然之美。绿化种植景观形成乔、灌、草,高、中、低,层次性、多样性的特点。片植与丛植相结合,绿化和彩化相结合使植物景观活泼,打破传统的城市道路等距种植的呆板性和色彩单调性。对林带的林缘线和林冠线处理形成流畅的曲线,每隔30~50m 保留透景线,降低绿带的封闭度,并使建筑、街景艺术得到体现,营造宜人通行空间。并建设一定尺度的观景平台,展示都市良好的景观形象。
结语
城市水系景观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水系景观在生态上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在对其进行景观设计时,应充分考虑生态方面的设计。景观设计师需要在思想中树立生态的观念,从而在对城市湿地系统的景观设计中,做到美学与生态兼顾,使自然与人类生活环境有良好的结合点,使人与自然达到和谐。
参考文献
[1]唐学山.园林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1):69.
关键词:山地城市老城区;道路绿化;改造设计;重庆市彭水县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近年来城市道路的网络规模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与此同时,人们对城市道路的要求也已经不再是简单的通行功能,而是把道路看作是城市景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很多山地城市老城区的本身复杂特殊的道路空间已经无法满足逐渐加剧的交通需求,并且由于山地城市老城区道路绿化前期的规划设计欠缺考量、植物的配置不到位与后期的不当维护等因素使老城区道路绿化现状不容乐观。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城区的道路绿化空间更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改造。笔者以重庆市彭水县老城区道路改造设计为具体案例,详细探讨了山地城市老城区道路改造设计方法、构思,以及主干道路、滨江路、节点等的具体绿化改造设计内容,以期达到为现代山地城市老城区道路绿化改造设计提供借鉴的目的。
1 山地城市老城区道路绿化现状分析
1.1 特殊的地理地貌造成绿量严重不足
山地城市老城区由于受到其特殊的地理地势的制约,地形起伏大、山岭沟谷相连,为了克服高差,道路走向多沿坡蜿蜒盘旋。由于自然条件决定了道路形式,因此,山地城市的道路布局比较曲折多变,两侧用地变化不一,在陡坡或山崖,有的半边开敞或完全封闭,很多道路绿化根本不能形成绿化带,偶有孤株挺拔则是沿街变成独矗。甚至有些老城区中心街道宽度本身不足1m,根本没有办法栽植行道树,这些都是造成山地城市老城区道路绿化的绿量严重不足的原因。
1.2 前期缺乏整体的规划,后期养护不到位
很多山地城市的老城区道路绿化都是始于20世纪70、80年代,缺乏整体规划思想,并且由于山地城市老城区道路系统通常比较狭窄,很多道路绿化形式都是一板两带式,绿化景观趋同、单一,不仅没有标志性树种,忽略了乔、灌、草的综合造景,也没有彩色植物的配置,毫无季相景观。而且由于后期养护不及时,使得原有绿化植物损毁严重,整体植物生长势较差,道路绿化景观破碎、凌乱。
1.3 缺乏安全防护、安全感设计
山地城市道路不同于一般的平原城市,它对于安全视线及防护设施的要求更高,因为山地道路往往转弯较多,道路绿化景观设计应该慎重考虑这一点,引导车流方向,保证车行人员的视线安全距离。但是有些道路却存在安全隐患,如有下降趋势且又转弯的路段,没有连续地种植或视觉的中断,不容易让车行人员判断道路的方向,从而造成事故。所以在考虑安全视距的同时,也要考虑安全防护设施的设计。
1.4 乡土树种的应用较少,地方文化特色表现不足
山地城市老城区行道树种选择随意性较大,没有做到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不注重乡土树种的应用。在规划发展过程中盲目引种,只注重了树木本身的景观效果,忽略了树木的生态学特性和功能,这样不仅失去了地方特色,还失去了地方文化风貌。
2 山地城市老城区道路绿化改造设计原则及依据
2.1 设计原则
2.1.1 尊重历史文化、保持整体性原则。城市景观环境中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场所往往给人们留下较深刻的印象,也为城市建立独特的个性奠定了基础。城市道路景观设计要尊重历史、继承和保护历史遗产,同时也要向前发展,探寻传统文化中适应时代要求的内容、形式与风格,塑造新的形式,创造新的形象,特别要突出植物文化的地方特色和造景的美观性[1]。
山地城市老城区道路景观设计的整体性原则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第一,从城市整体出发,城市道路景观设计要体现城市的形象和个性。第二,从道路本身出发,将一条道路作为一个整体考虑,统一考虑道路两侧的建筑物、绿化、街道设施、色彩、历史文化等,避免其成为片段的堆砌和拼凑[1]。
2.1.2 保持连续性原则。山地城市老城区道路景观设计的连续性原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视觉空间上的连续性。道路景观的视觉连续性可以通过道路两侧的绿化、建筑布局、建筑风格、色彩及道路环境设施等的延续设计来实现。二是时空上的连续性。城市道路记载着城市的演进,反映出某一特定城市地域的自然演进、文化演进和人类群体的进化。道路景观设计就是要将道路空间中各景观要素置于一个特定的时空连续体中加以组合和表达,充分反映这种演进和进化,并能为这种演进和进化做出积极的贡献[1]。
2.1.3 注重安全性原则。植物选配以适应当地生长条件的本土植物为主,外来植物为辅。注重植物合理搭配,所有用地尽量使用乔、灌、草结合的复合结构。由于山地城市特殊的地理地势原因造成道路系统本身较为狭窄,道路景观设计更要注重有利于汽车安全行驶[1]。
2.2 设计依据
城市道路绿化设计依据一系列标准、规范进行,包括《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97)。
3 彭水县老城区道路绿化改造设计方案
3.1 项目概况
彭水县位于重庆市东南部,处乌江下游。全境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为构造剥蚀的中、低山地形。地貌类型复杂,“两山夹一槽”是彭水地貌的主要特征。地形地貌受北北东向构造控制,主要山脉呈北北东向延伸,成层现象明显,谷地、坡麓、岩溶洼地及小型山间盆地相间,逆顺地貌并存。各类地貌中丘陵河谷区占13.39%,低山区占52.88%,中山区占34.03%。彭水县老城区的道路情况相对比较复杂,道路布局比较曲折多变,两侧用地变化不一,在陡坡或山崖,有的半边开敞或完全封闭,很多道路绿化根本不能形成绿化带,甚至有些老城区中心街道宽度本身不足1m,根本没有办法栽植行道树。这些特殊的山地地形,都给彭水县老城区道路绿化改造设计也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3.2 改造设计方法和总体构思
3.2.1 改造设计方法。以安全设计为前提,以生态设计为根本。在设计方法上,总体而言是整个道路的线性景观设计要重在“势”,节点处景观设计要重在“形”。在“势”和“形”上的结合,从而实现彭水县老城区道路绿化景观整体改造的目的。
3.2.2 改造设计总体构思。在改造过程中,行道树应选择深根性、分枝点高、冠大荫浓、生长健壮、适应彭水县城道路环境条件,且落果对行人不会造成危害的树种。
(1)狭窄人行道绿化:在交通量大,行人多而人行道又窄的路段,尽量采用树池式设计。设计正方形、长方形或圆形空地,种植花草树木,形成池式绿地。如道路旁有护坡,则护坡绿化应结合工程措施栽植地被植物或攀援植物。
(2)道路节点景观设计:①交叉路口景观设计:交叉路口是两条以上道路相交之处,是交通的咽喉。种植设计需先调查其地形、环境特点,并了解“安全视距”及有关符号。安全视距是行车司机发觉对方来车、立即刹车而恰好能停车的视距距离。在视距三角形内布置景观要素时,要使其高度不得超过0.65~0.7m,宜选矮灌木、丛生花草种植或者低矮的景观构筑物进行造景。②交通岛景观设计:交通岛设在道路交叉口处。主要为组织环形交通,使驶入交叉口的车辆一律绕岛作逆时针单向行驶。中心岛不能布置成供行人休息用的小游园或吸引游人的地面装饰物,而常以嵌花草皮花坛为主,或以低矮的常绿灌木组成简单的图案花坛,切忌用常绿小乔木或灌木,以免影响视线。③街旁绿地的景观设计:街道小游园以植物为主,可用树丛、树群、花坛、草坪等布置。乔灌木、常绿或落叶树相互搭配,层次要有变化,内部可设小路和小场地,供人们入内休息。设一些建筑小品,如花架、宣传廊、坐椅等,丰富景观内容,满足群众的需要。
3.3 改造设计内容
主要包括主干道鼓楼街、汉关路、插旗街、绸缎街和老城区南滨路、北滨路以及道路交叉口、转盘的绿化改造设计。
3.3.1 鼓楼街。①现状分析及评价:现状道路两侧基本无绿化,目前正在进行管网与道路改造,建议利用此次改造机会,将两侧管线向外侧偏移,便于靠近道路一侧可以种植行道树。②改造措施:道路两侧种植广玉兰与天竺桂作为行道树,对本段道路有堡坎处进行垂直绿化处理,堡坎上方栽植迎春,堡坎下栽植油麻藤或常春藤进行攀爬。③改造设计前后效果对比(图1)。
3.3.2 汉关路。①现状分析及评价:现状左侧人行道较宽栽植有小叶榕行道树,树形效果一般,右侧人行道距离建筑较近,又有大量管线通过,不便于挖坑栽植植物。②改造措施:将左侧小叶榕更换为景观效果较好的银杏,右侧利用活动树池栽植桂花作为行道树。③改造设计前后效果对比(图2)。
3.3.3 插旗街。①现状分析及评价:现状道路无绿化,两侧人行道距离建筑较近。②改造措施:建议采用活动树池种植10~12cm桂花或者天竺桂作为行道树。③改造设计前后效果对比(图4)。
3.3.4 绸缎街。①现状分析及评价:绸缎街是彭水老城的商业与行政中心区域,人流量与车流量都较大,目前部分地段,人行道较开敞处只有单薄的行道树,大部分区域无绿化,景观效果较差。②改造措施:将绸缎街改造成为步行街,将车行路利用铺装与两侧找平形成步行街广场,在广场两侧利用树池栽植银杏、黄葛兰、桂花等景观树。树池设计成为可坐式方便居民休息使用。同时广场中间可以利用柱墩等小品管理车辆行驶。③改造设计前后效果对比(图4)。
3.3.5 南滨路。①现状分析及评价:南滨路道路两侧绿化带较宽,为了提高南滨路景观效果,建议对目前植物种类进行改造处理。②改造措施:种植池内利用银杏与桂花间隔种植形成数列,银杏规格15cm以上,桂花选用胸径12~14cm的规格。灌木层种植修剪整形的红继木,春鹃与黄金叶搭配,前后要具有层次感,同时种植美人蕉等开花地被进行点缀。③改造设计前后效果对比(图5)。
3.3.6 北滨路。①现状分析及评价:行道树为小叶榕,规格较小,景观效果一般,车型路外侧有块小场地,场地内绿化较为单薄。②改造措施:将现状小叶榕行道树替换成12~14cm胸径的银杏,行道树栽植采用平地树坑式,树下栽植地被植物,车行道外侧场地,改造成为以绿化为主的游园,靠道路一侧栽植桂花与前排银杏形成效果对比,同时在游园内栽植一颗40cm左右的银杏树,作为主景树。③改造设计前后效果对比(图6)。
3.3.7 节点A——高城环路节点。①现状分析及评价:现状道路交叉口处有一棵大黄葛树长势较好,树下灌木层杂乱,道路两侧无绿化。②改造措施:保留原有大黄葛树作为此次主景,在树池内放置景观石,石旁配置红枫作为配景,地被层种植整形金叶女贞。在道路右侧人行道较宽种植12cm天竺桂作为行道树。③改造设计前后效果对比(图7)。
3.3.8 节点B——转盘节点。①现状分析及评价:无景观,绿化效果较差。②改造措施:转盘作为城区道路重要节点,应该丰富植物种类,做重点打造。方案1在转盘中心种植3~5棵,胸径15cm银杏作为主要景观,中景选用整形12~14cm桂花,前景选用3~5株一组的紫叶李。地被层植物选作整形黄金叶,红檵木和时令花卉。方案2主景选用40cm皂角树,中、前景同方案1。③改造设计前后效果对比(图8)。
4 结语
通过重庆市彭水县老城区道路绿化改造设计的案例,探索我国现代山地城市老城区道路景观改造设计的实现途径。山地城市老城区道路绿化改造设计和新建道路绿化设计有着很大的不同,改造设计既要考虑原有设计的现状,但也要加入新的设计思想和理念。目的就是要改变山地城市老城区道路原有落后、单一的景观,使城市自然景观与道路工程结构物尽可能协调,满足道路景观的基本功能和优美外观,并从使用者的视觉、心理出发,使道路空间具有功能、美观及经济的一致性,并且达到可持续发展。(收稿:2013-08-08)
参考文献:
[1]刘滨谊.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M].东南大学出版社
[2]刘异婧,沈一.中小城市道路绿化与植物配置—以四川安岳县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1557-1559
[3]朱敏.南京江宁老城区道路景观绿化的提升改造设计[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4]熊广忠.城市道路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5]赵国亮.陵川县城道路绿化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J]山西建筑,2010,36(33) :28-31
[6]郭春华,周厚高,游天建等.广州道路绿化景观改造分析及启示[J].园林与绿化,2011(19)
一、城市文化决定城市街道景观状态
城市自诞生以来就是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随着时间变迁积淀的物质、文化、精神的综合体。城市的发展模式会直接影响城市建设的规模并直接决定道路景观的表现手法。
(—)城市发展的几种模式
在世界众多城市的发展建设中,各国针对资源、经济、文化、卫生、绿化等因素把城市发展可分为田园城市、生态城市、山水城市、绿心城市、园林城市、园林生态城市等模式。从城市规模发展趋势来看,又将城市发展分为了郊区城市化、板块式城镇化、中心城市圈发展化和开发建设小城镇化等发展方向。不论是从城市发展趋势看还是从城市发展的模式来看,人们都在追求着一种理想状态。不论是园林城市也好、生态城市也罢也都带着人类美好的愿望,希望城市变得越来越美丽。在中国高速前进的背景下,随着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各个城市在经历长期发展后小论依照哪种模式发展都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城市发展的战略重点,最终现实城市的发展趋势。
(二)城市的文化定位决定城市的整体形象
城市定价是根据自身条件、竞争环境、需求趋势等及其动态变化科学地筛选城市发展的基调而提出的。不同的城市针对自身的特点会提出不同的城市文化方向。如:国际上世界佛教文化之都的曼古、圣经文化的耶路撒冷、音乐文化的维也纳、足球文化的巴西里约热内卢等;国内码头文化的江城武汉、陶瓷文化的景德镇等。这些城市都将自己的主要文化特点做为城市的城市形象。不管哪种定位都是以区别于其它城市的差别宋体现个性化的城市形象。
(三)城市文化定位的形成与道路景观建设的关系
一个城市的形象与文化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建设。随着人们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城市道路在城市生活中除满足各种交通运输的基本功能外,还要为人们提供各种公共活动空间,并承担继承传统文化、满足人们审美需求的重任。因而,将城市文化与道路景观建设融为一体已成为城市道路建设的必然的趋势,并且形成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道路景观设计在城市文化中的应用
(一)黄石市矿冶文化的定位
矿冶文化,顾名思义是以矿冶资源为主并以矿冶资源历史文化为代表的文化。黄石市,位于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南岸。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之右岸有黄石山,水迳其北,即黄石矶也。”因其“石色皆黄”《(湖北通志》注)故名———黄石[2]。黄石市矿冶历史悠久,矿冶遗址众多,享有“青铜古都”的美誉,在中国矿冶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华夏古铜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黄石的铜矿开采、冶炼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中晚期,春秋战国时期达到鼎盛阶段。唐代在今天大冶铜绿山就开设了采冶机构进行采矿冶炼,经考古学家证实铜绿山古铜矿遗址跨越了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经历了奴隶社会的兴盛与衰败,封建社会的建立与发展,经历商、西周、春秋、战国全汉代,时间长达千余年。矿冶文化是黄石市之魂,矿冶元素已经渗透黄石生产生活、城市建设管理、发展的各个环节。
(二)道路景观设计的城市文化性
城市的个性是不可替代、难以模仿和超越的,是具有个性的,别具一格的。城市特色在城市建设中如何体现呢?正如凯文•林奇(KevinLynch)指出的城市形象五要素中提到的,道路印象首当其冲。以瓷都景德镇为例,景德镇做为世界瓷都有着1700多年的制瓷历史,有极为丰富的陶瓷历史文化积淀。景德镇的城市景观,特别是道路景观都时时处处以“瓷”为表现。不论是公路两侧的山壁上还是道路两旁的路灯柱子都以陶瓷为材料展现陶瓷的魅力,并彰显瓷都的风格与瓷都的底蕴。黄石市作为一个有着悠久矿冶文化的历史名城,依托着矿冶文化,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在街道景观上也可以做到个性表达,让黄石市在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过程中能以道路景观营造从视觉上转变城市印象,突显城市个性,形成黄石市整体矿冶文化的市容形象。
(三)道路景观设计的具体应用
1.城市标志色彩与色彩景观英国学者边克尔•兰开斯特(MichaelLancaster)针对色彩的主题提出了色彩景观(Colorscape)概念,把色彩作为城市环境中重要的景观元素。从狭义的城市色彩景观概念来划定,主要包括建筑色彩和场所色彩。其中场所色彩又包括街道色彩、广场色彩和绿化色彩等。由于人的感知器官中视觉器官距离大脑相应的反射区最近,路径最短,因而它所传递的信息最丰富、最重要也更直接。所以,城市色彩景观最直观的影响着人们对城市空间和形象的印象。城市色彩运用得当对城市的整体风格与特色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日本大阪市就制定了《大阪市色彩景观计划手册》,目的为了准确控制城市易杂乱的色彩,创造出与大阪市相称的有品质的色彩景观,以早现城市和谐有机的整体面貌。道路自身的色彩及道路周边种植物的色彩连同周边建筑的竖向景观色彩等都成为道路景观色彩的视觉表现。合理运用景观色彩对打造城市道路景观及道路周边景观形成统一的城市形象有着重要的帮助。从黄石市的地质资源来看,全市已发现矿产资源共四大类77种。其中,以铁矿的黑色金属、铜矿的黄色有色金属、金矿的金色贵金属和与铜矿、铁铜矿等伴生的锗、镓、铊等金属为主。从黄石本地的矿冶特征来看,主要以黄铜色为代表。黄色系在古罗马和中国封建时期被当作高贵的颜色,只有贵族和皇帝才可使用。在东南亚各国佛教中,黄色也有超凡脱俗的教义,象征着神与佛头上的神圣光圈。在中国的五行学说中,黄色是土的象征,以黄色系为主的城市色彩不仅与黄石市名的得名不谋而合而且与黄石矿产资源的色彩一致。因而,打造属于城市自身的城市标准色就成为道路景观设计中要整体把握的前提要素。
2.道路景观设计中的铺装应用
(1)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
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从20世纪50年代就已经在欧美等国家开始研究并使用,这种路面不仅可以与道路周围的建筑艺术更好的协调也可以起到美化城市和诱导交通的作用。如果把城市色彩景观理论导入黄石的道路景观设计中去,可以用黄铜色的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做为城市的基础色彩使用。道路的硬质铺地与色彩做节奏韵律变化以提醒司机车行道的限速度情况。
(2)人行道的铺地景观
人行道在铺装上多种多样,从铺装材料上分,目前常用的主要有各类混凝土砖、花岗岩、青石板等板材。以黄石市为例,首先铺地景观应该充分发挥黄石矿冶资源的特点,采用本地的石材资源进行铺设。黄石的非金属矿产有35种,其中石灰岩、凝灰岩和花岗岩三种材料可做为城市建设的主要铺地材料使用。在使用中既可以体现黄石本地的地域特征又可以节省材料运输等人力费用,做到合宜而用。其次,在人行道的硬质铺地上的图案或等式上应尽可能结合城市或街区的历史,让图案与环境相结合,更富城市地域特点。具体可以在人流较大的城市步行街、人行道的铺地中也可以结合城市的矿冶文化或城市标志直接做到铺装上以体现黄石市的人文景观。
(3)盲道的铺地景观设计
随着黄石市的战略发展,铺地景观中的有道铺设不能是一种摆设,更不能像有些城市一样仅仅是一种装饰,在铺地设计的时候要落到实处。要让盲道设计的宽度以及铺设的位置都要符合设计规范。根据路段性质不同在最小宽度为3~6米的步道上有道的宽度要设定在0.4~0.8米,如果步道最小宽度为2~5米的地段旨道的宽度要设定在0.4~0.6米。如在遇到人行道、过街天桥、过街地道、室外通路、建筑入口等处设有台阶或坡道时,要在距台阶和走道0.25~0.4米处铺设宽度为0.3~0.6米的提示盲道,铺设的长度要大于台阶或坡道宽度的l/2。要让城市的道路景观设计上考虑到不同人群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
3.道路景观设计中的绿化应用
(1)景观绿化的处理原则
在道路景观设计中,根据道路的模式不同应采用不同的处理手法。宽度在大于5米的带可采用乔木、灌木、地被多层次搭配的自然式种植方法:宽度2.5~5米的绿化带可采用双排乔木“品”字形种植,下层种植花灌木做配合;宽度1.5~2.5米的绿化带可以采用单排小乔木配合花灌木的方式;宽度小于1.5米的绿化带可采用种植灌木和地被植物进行设计。
(2)行道树的栽植
行道树的选择和种植方式是道路景观的主要内容。黄石市地处湖北省鄂东南地区,为典型的亚热带东亚大陆性季风气候,行道树的选择余地非常大。借以这个气候优势应将黄石市的市树———常绿树种香樟和市花———石榴做为首选树种,同时配以常绿树种桂花、石楠、广玉兰、女贞和落叶树种枫香、尖树、鹅掌楸(马褂木)、合欢、银杏等进行栽植。考虑到黄石的水域范围较大,素有“半城山水半城湖”的美称,在水域周边可以适当栽植落叶树种水杉和池杉配合需要。根据常绿和落叶树种的2:I的比例在城市道路周边及绿化带进行种植。
(3)灌木与垂直绿化的使用
在道路隔离带与侧绿化带的景观设计中,通过灌木或小乔木进行密植的种植形式达到遮挡不良视点、隔离防护、防尘防噪等作用。针对黄石的地理气候特点绿篱可用栀子花、珊瑚树、海桐、红继木、黄杨、枸骨、金丝桃、火棘、含笑、紫薇、杜鹃、紫叶小檗、南天竹、月季等为主。街道的垂直绿化中可栽植金银花、薜荔、常青藤、藤本月季、凌霄、紫藤、木香、爬山虎等。在具体使用中可根据所处道路的景观色彩搭配不同常绿或不同花色的攀滕植物组合使用。
(4)地被植物
地被植物在景观绿化中可以起到覆盖地表、防止水土流失,吸附尘土、净化空气、减弱噪音、消除污染的作用。根据黄石城中湖泊面积较大的特点,可以在沿湖的广场与休闲通道上大面积种植地被植物。建议种植马尼拉、天堂草、早熟禾、富贵草、马路金、麦冬、沿阶草、葱兰、石菖蒲等。
4.道路景观设计中小品应用
景观小品是一种体量小、对空间起点缀作用的室外艺术品。景观小品包括了各类雕塑艺术小品、照明施、休息设施、各类标识以及其他市政服务设施。如:建筑小品里的雕塑、壁画、亭台、楼阁、牌坊等;设施小品中的坐椅、电话亭、邮筒、垃圾桶等;道路小品是的车站牌、街灯、防护栏、道路标志等,既只有实用功能又具一定的精神性。在黄石的城市建设中,沿磁湖一带已经修建了以磁湖北岸为代表的沿湖景观。鉴于这个良好的开端,现可以以磁湖为中心向四周进行景观辐射,将带有黄石矿冶文化的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充分进行展示。
(1)公交车候车站
车站是城市中运输网的节点,对市民出行的枢纽之一。黄石市市区地形特点,有一部分城市运输网点是沿着磁湖设立的。车站是人流量较大且驻足停留的地方,打造有特色的车站可以形成道路周边景观重要的切入点。现有的城市公车候车大部分采用不锈钢材料建造,只在功能上满足了使用要求却未能凸显矿冶名城的地域特点。打造有地域特色的候车亭成为了道路景观中要解决的问题。黄石有自己的矿冶文化,在候车亭的设计中可以采用本地的材料铜做为主题材料,用电镀铜的材料还可以解决防锈问题。同时,在站牌及宣传栏上可以宣传黄石的矿冶文化及矿冶名人等方式将矿冶名城的人文景观与候车亭相结合,甚至可以将采矿、冶炼的场景融入到车站整体造型中去,让人们在候车的同时认识更多的矿冶知识。
(2)街灯
街灯是道路上必要的设施,且在夜晚还起到照明的作用。室外灯具中分为路灯、草坪灯、水下灯及各种街道用的装饰灯具等。在街灯的使用中可以学习景德镇用陶瓷为材料做街灯的例子大胆选用黄石的铜金属。而且在材料煅造加工上,铜材料能更容易的加工形成不同造型的透雕和浮雕等表现形式。
(3)雕塑与壁画
雕塑与壁画这种艺术表现形式现在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之中。城市道路的十字路口、广场或城市的入口处都能看到雕塑的身影。壁画也是城市道路两侧竖向景观除垂直绿化以外使用较多的表现方式,两种表现形式都在城市景观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如:广州羊城的得名来源于越秀公园里以周朝时期的五羊传说为题材建造的五羊雕像。这件城市雕塑直接成为广州城市文化的代表史形成了广州城市的代名词,可见雕塑景观在城市中的作用。黄石市有丰富的矿冶文化和人文历史,可以借用矿冶文化或矿冶名人的形象或事迹通过雕塑和壁画的艺术手法在城市入口处的道路和人流量集中的道路两侧进行布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