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环境保护基础知识范文

环境保护基础知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0:36:1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环境保护基础知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环境保护基础知识

篇1

    1、定期更换水龙头里的垫圈以减少漏水;2、衣服不要放在流水下冲洗;3、将餐具放到滴有洗洁精溶液的盆里浸泡摸洗,冲洗时再拧开水龙头;4、在抽水马桶里放块砖头;5、将用过的水二次利用。

    二、厨房中的污染

    厨房中的燃料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和颗粒,这些对人的肺、气管、脑组织等有害;烹饪产生的油烟中含有丙烯醛,对鼻、眼、咽喉黏膜胡较强的刺激作用,容易引起上述器官的病症。

    三、推广使用无磷洗衣粉

    洗衣粉一般都使用磷酸钠作为助洗剂,洗涤后,含磷废水流入江河湖泊,造成水中蓝藻生长迅速,水体流动减缓,鱼类及其他生物因缺氧死亡。而且,洗涤后的衣服容易引起皮肤瘙痒等不良症状。

    四、有车族的环保小常识

    按时保养汽车,使尾气污染排放降到最低;一旦车尾开始漏油,马上修理;不开车去人群密集、交通拥堵的闹市区;拒用污染水源、污染环境的方式洗车;长时间堵车时应熄火等待;不从车窗内向外扔垃圾赃物;驾车出游不将垃圾留在野外;拒绝购买和使用高污染车及车用品,提倡使用可降解车用品。

篇2

【关键词】双曲拱桥;拆除;施工;安全控制;环境保护;监控:破坏性试验

1 前言

河北省邯郸市邢峰线武安县矿山双曲拱桥,经过检测该桥已出现较严重病害,例如主拱圈腹拱拱波多处超限纵向裂缝,部分裂缝处出现渗水露筋及白色析出物;主拱肋多处开裂、混凝土脱落以及漏筋等;拱脚处有几处水迹、泛白;前墙偏西部位有纵向开裂通缝,东侧侧墙有纵、横向开裂;立墙及主拱圈出现多处混凝土剥落露筋锈蚀;桥面与路面有高差,桥头有跳车现象。出现这些病害的原因除了该桥的设计荷载标准较低之外,还存在严重超载现象。通过桥涵养护技术规范及公路桥梁承载能力检测评定规程,该双曲拱桥技术状况及承载能力均被评定为四类桥梁。由于此桥过往车辆较多,且时有重车通过,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同时本桥设计荷载标准本身又偏低,若进行维修加固,工程成本太高,并且双曲拱桥这种桥型已经过时。因此要求矿山双曲拱桥拆除建新桥。双曲拱桥拆除施工要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拆除施工单位必须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及环境保护措施,以确保矿山双曲拱桥拆除施工顺利完成。

2 双曲拱桥拆除施工基本要求

2.1 双曲拱桥拆除施工单位要求

双曲拱桥拆除要求必须具有相应施工资质和施工经验的队伍承担,并应配备具有与旧桥拆除施工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且所有参与拆除的施工人员必须与投标文件上的人员一致,不得降低拆除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2.2 拆桥施工单位必须配合拆除监控单位的工作

拆桥施工单位在拆桥过程中应接受监控单位对工程质量的要求及管理,配合监控单位布置监测仪器,监测准备到位后才能进行拆除施工,如果监测断面的量测设备没有安装就位前,不得进行拆除施工。

2.3 严格按照双曲拱桥破坏性试验的拆除建议实施工作

双曲拱桥的拆除施工具体应根据破坏试验后的拆除建议,且要视桥梁实际状况而定。拆除一定要遵守自上而下、对称、由中央向两端逐渐均衡减载的原则。

2.4 拆除过程中严禁采用爆破施工

双曲拱桥拆除施工过程中严禁采用爆破法,以防出现安全事故及影响临近运营桥梁。

2.5 双曲拱桥拆除施工质量要求

严格执行国家的《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公路工程安全施工生产规范》及《建筑拆除工程安全技术规范》。拆除施工单位在拆桥过程中,应接受业主、监理及监控单位对质量的要求及管理。验收时要做到场地整洁,无垃圾及其他堆放物,运输道路无污染物。质量不合格不予验收,且拆桥施工单位在业主单位规定的时间内无偿返工,直到满足质量验收要求为止。

3 双曲拱桥拆除施工安全控制

3.1 拆除施工安全第一

严格贯彻安全教育制度,落实安全施工责任制,认真执行有关安全及操作规程,牢记“安全生产、人人有责”,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确保施工人员及仪器设备的安全。

3.2 合理制定拆除方案

承担拆除施工任务的承包单位,应具有完善的质量管理和安全保障体系,根据拆桥施工的工作要求,制定完备的拆除施工方案,且方案要经业主、监理及监控单位进行论证后方可实施。实施过程中必须有相应的安全应急预案及安全保障措施,严格按照拆桥施工方案进行双曲拱桥的拆除施工。

3.3 严格控制拆除施工过程

加强施工过程控制,严格按方案执行,是安全拆除的保障。在总体方案确定后,必须对拆除施工方案进行细化,并对施工人员进行详细的技术交底,确保拆除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严格按照方案实施,杜绝随意性和盲目性拆除施工,做到人人心中有数、方案明确、程序清楚,确保拆除施工过程中安全、有序、稳妥、可靠。

3.4 加强拆除施工中的过程监测

在双拱桥拆除施工过程中,必须配合监控单位对主拱圈的应力、应变和裂缝进行监测,以便从直观上把握拱圈的变形情况。要及时发现拆除过程中主拱圈受力结构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从而合理调整拆除方案及步骤,为拆除过程中的结构安全再增加一道保护措施。

3.5 加强拆除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

由于拆除施工干扰因素多,质量和安全管理难度较大,所以必须制定严格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成立合理的施工安全管理组织,施工现场的作业人员上岗操作必须持证。施工现场人员必须戴好安全帽及其他安全防护用品。在拆除过程中所用的临时结构和设备操作工况,要详细计算分析,并按相关规范要求留有足够的安全储备。

3.6 妥善保护拆除安全范围内的建筑物

3.7 拆除施工的治安保卫措施

所有参与拆除的施工人员,必须遵守治安综合治理的有关规定。凡发现参与拆除的人员有盗窃,破坏基础设施的行为,将从重处罚,构成犯罪的将移交公安机关处理。

3.8 拆除施工的消防、防电措施

参与拆桥的施工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消防安全管理规定,严禁非火险使用消防器材。拆除现场的消防器材,有拆桥施工单位统一配齐,发生火险时使用,施工人员严禁随意乱动消防设施,严禁用消防水冲洗车辆,违者按有关规定处罚。

施工场地内的临时电源、电路的安装和拆除,应由持证电工专管,电器必须严格接地接零和设置漏电保护器,现场电线、电缆必须按规定架空或接埋地,严禁拖地和乱拉、乱搭。且其他事项必须按照国家现行标准《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的有关规定执行。

3.9 拆除过程中,必须采取一定的交通管制措施

3.10 拆桥施工现场外临时存放施工材料,须经有关部门批准,并按规定办理临时占地手续。

4 双曲拱桥拆除施工环境保护控制措施

4.1 噪声控制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环保法规,合理安排作业时间,尽量减少夜间施工,早6点以前晚22点以后严禁安排大型机械施工作业,其产生的噪声影响严格控在65分贝以下,以免扰民。

4.2 拆除施工过程中要降低粉尘对运营桥梁造成的影响及环境污染。

4.3 采用防护罩,降低飞溅物对运营桥梁造成影响及环境污染

4.4 建筑垃圾等废弃物的处理

旧桥拆除后,对所有的建筑垃圾必须清除干净,运至业主单位指定地点,不得污染环境与阻塞河床。

4.5 施工设备、车辆要经过质检部门检验。

4.6 施工机械的废油废水,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处理,不得超标排放,以免污染环境。

5 结论

5.1 河北省邯郸市邢峰线武安县矿山经过检测病害严重,桥梁通行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且通过桥涵养护技术规范及公路桥梁承载能力检测评定规程,该双曲拱桥技术状况及承载能力均被评定为四类以上危桥时,要求矿山双曲拱桥必须拆除建新桥。

5.2 双曲拱桥拆除施工应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篇3

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环保内容和切入点中学生的环境意识是对环境问题的感觉思维与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中学生的环境教育属于环境科学的基础教育,而不是培养环境保护方面的专业人才。其目的是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渗透,帮助学生认识环境,明确环境与发展的辩证关系,了解环境和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树立环境思想,培养学生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的好习惯。要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已有的知识和各方面的能力,在不同层次上进行渗透教育,力求做到环境教育系统化、序列化。渗透环境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结合教材中介绍或涉及的环境保护内容,将环境教育寓于课堂教学之中,这样才能在长期潜移默化中达到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目的。例如,讲森林在保护改善环境中的作用时,要突出生态效益的概念。可给学生列出这样一组数据:1株50年龄的树木,1年产生的氧气价值3.2万美元,吸收有毒气体、防止大气污染价值3.25万美元,涵养水源价值3.75万美元,各种生态效益达19.695万美元,而该树被砍伐后的木材价值却只有几千元,进而介绍我国森林覆盖率仅12.7%,远远低于国际标准30%的要求。而毁林速度却处于世界前列,联系我国今年长江全流域性的特大洪水灾害,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长江上游近年来掠夺式的砍伐树木,有些县财政收入的90%来源于木材,昔日的青山绿水,变成荒山秃岭,水土流失,河床升高,这次特大洪灾给国家造成几千亿的损失。与此同时,也介绍日本人爱树成癖,长期坚持植树造林,使其森林覆盖率高达68%,逐步变成森林大国的事实。通过以上事例介绍及对比,可大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热情,使学生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花草树木,阳台养花种草,植树节每人争栽一棵树,把爱护、美化我们的环境变成了一种由衷的自觉行为。

2.通过各项课外活动渗透课内打基础,课外求深化。根据生物教学实际情况,仅仅通过课堂教学渗透环境教育,其力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将课堂教学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对学生实施全面的环境教育。

(1)以课外阅读为基础,拓宽学生的环境保护知识。现在中学生的求知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了教材,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阅读一些环境保护方面的书籍、文章,帮助他们认识到环境问题的由来和解决方法,并引导他们把学到的环保知识与课堂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联系起来,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环境污染问题。从而让学生更关注我们周围存在的环境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树立利用科学保护环境的热情和信心。

(2)以大自然为课堂,在环境中了解环境,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教师可以利用春游、秋游、夏令营等活动,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去看、去听、去闻、去触摸、去劳动、去品尝……让学生去感受大自然,从而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感情并和大自然建立密切关系。这样才会使他们用真心去热爱大自然,去保护大自然。如结合植物课教学,组织学生认识校园、公园中的植物,掌握美化、绿化的植物种类,让学生在大自然美的熏陶下增长环境科学知识,探究环保知识。

篇4

一、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环保内容和切入点

中学生的环境意识是其对环境问题的感觉思维与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中学生的环境教育属于环境科学的基础教育,而不是培养环境保护方面的专业人才。其目的是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渗透,帮助学生认识环境,明确环境与发展的辩证关系,了解环境和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树立环境思想,培养学生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的好习惯。要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已有的知识和各方面的能力,在不同层次上进行渗透教育,力求做到环境教育系统化、序列化。

如初一年级以植物学为基础,进行热爱环境、关心环境的主题教育;初二年级以生态学基本观点为主要内容,初步进行科学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的教育;初三年级可结合生理卫生课,了解环境污染的生物因素,进行环境卫生防护、防治污染教育;高中生物教学可从微观、宏观两方面认识生命的共性、本质出发,阐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逐步进行生态平衡、保护自然资源的教育。现行的中学生物教材,在许多章节都有直接或间接的环境保护知识。如植物学中,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涉及水土保持、光合作用涉及绿色植物对人类生存的意义、苔藓植物是监测空气污染的指示植物等;在动物学中,蚯蚓对人类的益处、鱼类资源的保护、青蛙的捕食、益鸟的保护等都与环境保护有关。初中《生物》中的第二章“生物与环境”更是着重对生态学较为细致的论述。这些都是环境教育的得力渗透点。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挖掘教材,在不同层次和不同深度上列出环境教育的渗透点,并在教学计划和教案中得到反映。通过以上切入点,结合不同的环境教育内容,适时地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渗透。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环保意识。

二、渗透环境教育的策略与途径

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

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结合教材中介绍或涉及到的环境保护内容,将环境教育寓于课堂教学之中,这样才能在长期潜移默化中达到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目的。例如,讲森林在保护改善环境中的作用时,要突出生态效益的概念。可给学生列出这样一组数据:1株50年龄的树木,1年产生的氧气价值3.2万美元,吸收有毒气体、防止大气污染价值3.25万美元,涵养水源价值3.75万美元,各种生态效益达19.695万美元,而该树被砍伐后的木材价值却只有几千元,进而介绍我国森林覆盖率仅12.7%,远远低于国际标准30%的要求。而毁林速度却处于世界前列,联系我国今年长江全流域性的特大洪水灾害,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长江上游近年来掠夺式的砍伐树木,有些县财政收入的90%来源于木材,昔日的青山绿水,变成荒山秃岭,水土流失,河床升高,这次特大洪灾给国家造成几千亿的损失。与此同时,也介绍日本人爱树成癖,长期坚持植树造木,使其森林覆盖率高达68%,逐步变成森林大国的事实。通过以上事例介绍及对比,可大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热情,使学生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花草树木,阳台养花种草,植树节每人争栽一棵树,把爱护、美化我们的环境变成了一种由衷的自觉行为。

2.通过各项课外活动渗透课内打基础,课外求深化

根据生物教学实际情况,仅仅通过课堂教学渗透环境教育,其力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将课堂教学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对学生实施全面的环境教育。

(1)以课外阅读为基础,拓宽学生的环境保护知识。现在中学生的求知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了教材,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阅读一些环境保护方面的书籍、文章,帮助他们认识到环境问题的由来和解决方法,并引导他们把学到的环保知识与课堂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联系起来,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环境污染问题。从而让学生更关注我们周围存在的环境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树立利用科学保护环境的热情和信心。

(2)以大自然为课堂,在环境中了解环境,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教师可利用春游、秋游、夏令营等活动,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去看、去听、去闻、去触摸、去劳动、去品尝……让学生去感受大自然,从而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感情并和大自然建立密切关系,这样才会使他们用真心去热爱大自然,去保护大自然。如结合植物课教学,组织学生认识校园、公园中的植物,掌握美化、绿化的植物种类,让学生在大自然美的熏陶下增长环境科学知识,探究环保知识。

篇5

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环保内容和切入点中学生的环境意识是其对环境问题的感觉思维与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中学生的环境教育属于环境科学的基础教育,而不是培养环境保护方面的专业人才。其目的是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渗透,帮助学生认识环境,明确环境与发展的辩证关系,了解环境和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树立环境思想,培养学生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的好习惯。要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已有的知识和各方面的能力,在不同层次上进行渗透教育,力求做到环境教育系统化、序列化。

如初一年级以植物学为基础,进行热爱环境、关心环境的主题教育;初二年级以生态学基本观点为主要内容,初步进行科学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的教育;初三年级可结合生理卫生课,了解环境污染的生物因素,进行环境卫生防护、防治污染教育;高中生物教学可从微观、宏观两方面认识生命的共性、本质出发,阐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逐步进行生态平衡、保护自然资源的教育。现行的中学生物教材,在许多章节都有直接或间接的环境保护知识。如植物学中,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涉及水土保持、光合作用涉及绿色植物对人类生存的意义、苔藓植物是监测空气污染的指示植物等;在动物学中,蚯蚓对人类的益处、鱼类资源的保护、青蛙的捕食、益鸟的保护等都与环境保护有关。高中《生物》中的第七章“生物与环境”更是着重对生态学较为细致的论述。这些都是环境教育的得力渗透点。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挖掘教材,在不同层次和不同深度上列出环境教育的渗透点,并在教学计划和教案中得到反映。通过以上切入点,结合不同的环境教育内容,适时地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渗透。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环保意识,渗透环境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如下: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结合教材中介绍或涉及到的环境保护内容,将环境教育寓于课堂教学之中,这样才能在长期潜移默化中达到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目的。例如,讲森林在保护改善环境中的作用时,要突出生态效益的概念。可给学生列出这样一组数据:1株50年龄的树木,1年产生的氧气价值3.2万美元,吸收有毒气体、防止大气污染价值3.25万美元,涵养水源价值3.75万美元,各种生态效益达19.695万美元,而该树被砍伐后的木材价值却只有几千元,进而介绍我国森林覆盖率仅12.7%,远远低于国际标准30%的要求。而毁林速度却处于世界前列,联系我国今年长江全流域性的特大洪水灾害,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长江上游近年来掠夺式的砍伐树木,有些县财政收入的90%来源于木材,昔日的青山绿水,变成荒山秃岭,水土流失,河床升高,这次特大洪灾给国家造成几千亿的损失。与此同时,也介绍日本人爱树成癖,长期坚持植树造木,使其森林覆盖率高达68%,逐步变成森林大国的事实。通过以上事例介绍及对比,可大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热情,使学生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花草树木,阳台养花种草,植树节每人争栽一棵树,把爱护、美化我们的环境变成了一种由衷的自觉行为。

又如,在讲“饮食卫生”一节时,可引用1988年上海市民食用不洁毛蚶,导致甲肝大流行的事例,使学生认识到:污水、粪便不经处理排入江河、海洋,污染水源,使水生动物带菌,危害人民健康,导致上海数十万居民患病,并且在国际上造成不良影响。同时,引导学生联系近几年来怀化市每年7月~8月份2号病的流行,给人们造成的心理恐慌和生理病痛,从而使学生更加认识到防止环境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在讲青蛙一节时,通过介绍青蛙惊人的捕食能力,使学生自觉做到不捕杀、不食用青蛙,并与捕食青蛙的行为作斗争;还可组织学生将课堂观察的实验用蛙放回大自然,培养他们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一片爱心。

二、通过各项课外活动渗透课内打基础,课外求深化。

根据生物教学实际情况,仅仅通过课堂教学渗透环境教育,其力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将课堂教学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对学生实施全面的环境教育。

(1)以课外阅读为基础,拓宽学生的环境保护知识。现在中学生的求知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了教材,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阅读一些环境保护方面的书籍、文章,帮助他们认识到环境问题的由来和解决方法,并引导他们把学到的环保知识与课堂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联系起来,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环境污染问题。从而让学生更关注我们周围存在的环境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树立利用科学保护环境的热情和信心。

(2)以大自然为课堂,在环境中了解环境,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教师可利用春游、秋游、夏令营等活动,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去看、去听、去闻、去触摸、去劳动、去品尝……让学生去感受大自然,从而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感情并和大自然建立密切关系,这样才会使他们用真心去热爱大自然,去保护大自然。如结合植物课教学,组织学生认识校园、公园中的植物,掌握美化、绿化的植物种类,让学生在大自然美的熏陶下增长环境科学知识,探究环保知识。

篇6

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环保内容和切入点。高中生的环境意识是其对环境问题的感觉思维与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高中生的环境教育属于环境科学的基础教育,主要目的不是培养环境保护方面的专业人才。目的是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渗透,帮助学生认识环境,认识环境与发展的辩证关系,了解环境和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树立环境思想,培养学生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的好习惯。要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已有的知识和各方面的能力,在不同层次上进行渗透教育,力求做到环境教育系统化、序列化。

高中生物教学可从微观、宏观两方面认识生命的共性、本质出发,阐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逐步进行生态平衡、保护自然资源的教育。现行的中学生物教材,在许多章节都有直接或间接的环境保护知识。如植物学中,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涉及水土保持、光合作用涉及绿色植物对人类生存的意义、苔藓植物是监测空气污染的指示植物等;在动物学中,蚯蚓对人类的益处、鱼类资源的保护、青蛙的捕食、益鸟的保护等都与环境保护有关。高中《生物》中的第七章“生物与环境”更是着重对生态学有较为细致的论述。这些都是环境教育的得力的渗透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挖掘教材,在不同层次和不同深度上列出环境教育的渗透点,并在教学计划和教案中得到反映。通过以上切入点,结合不同的环境教育内容,适时地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渗透。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兴趣,而且增强了他们的环保意识。那么,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呢?笔者有以下两点建议。

1.结合教材将环境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尽可能结合教材中介绍或涉及的环境保护内容,将环境教育寓于课堂教学之中,这样才能起到在长期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目的。例如,讲森林在保护改善环境中的作用时,要突出生态效益的概念,可给学生列出这样一组数据:1株50年龄的树木,1年产生的氧气价值3.2万美元,吸收有毒气体、防止大气污染价值3.25万美元,涵养水源价值3.75万美元等,各种生态效益达19.695万美元之多,而该树被砍伐后的木材价值却只有几千元。进而介绍我国森林覆盖率仅12.7%,远远低于国际标准30%的要求,而毁林速度却处于世界前列。联系我国近年长江全流域性的特大洪水灾害,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长江上游近年来掠夺式的砍伐树木,有些县财政收入的90%来源于木材,昔日的青山绿水,变成荒山秃岭,水土流失,河床升高,特大洪灾给国家造成几千亿的损失。与此同时,对照介绍日本人爱树成癖,长期坚持植树造林,日本国土森林覆盖率高达68%,逐步变成森林大国的事实。通过以上事例介绍及对比,可大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热情,使学生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花草树木,阳台养花种草,植树节每人争栽一棵树,把爱护、美化我们的环境变成了一种由衷的自觉行为。

又如,在讲“饮食卫生”一节时,可引用1988年上海市民食用不洁毛蚶,导致甲肝大流行的事例,可使学生认识到污水、粪便不经处理排入江河、海洋,会严重污染水源,使水生动物带菌,危害人民健康,导致上海数十万居民患病,并且在国际上造成不良影响。同时,引导学生联系近几年来怀化市每年7月―8月份2号病的流行,给人们造成的心理恐慌和生理病痛,从而使学生更加认识到防止环境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在讲“青蛙”一节时,通过介绍青蛙惊人的捕食能力,促使学生自觉做到不捕杀、不食用青蛙,并与捕食青蛙的行为作斗争。老师还可组织学生将课堂观察的实验用蛙放回大自然,培养他们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一片爱心。

2.通过各项课外活动渗透,课内打基础,课外求深化。

根据生物教学实际情况,仅仅通过课堂教学渗透环境教育,其力度远远不够,还必须将课堂教学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对学生实施全面的环境教育。

(1)以课外阅读为基础,拓宽学生的环境保护知识。现在高中生的求知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了教材,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阅读一些环境保护方面的书籍、文章,帮助他们认识到环境问题的由来和解决方法,并引导他们把学到的环保知识与课堂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联系起来,分析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环境污染问题。这样学生会更关注我们周围存在的环境问题,激发求知欲,树立利用科学保护环境的热情和信心。

(2)以大自然为课堂,在环境中了解环境,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教师可利用春游、秋游、夏令营等活动,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去看、去听、去闻、去触摸、去劳动、去品尝……让学生充分感受大自然,从而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感情并和大自然建立密切关系。只有这样,才会使他们用真心去热爱大自然,进而去保护大自然。如结合植物课教学,组织学生认识校园、公园中的植物,掌握美化、绿化的植物种类,让学生在大自然美的熏陶下增长环境科学知识,探究环保知识。

篇7

【关键词】 生态保护;物种灭绝;生物科学;教育;环保意识

地球并不为人类所独享。地球上自30亿年前出现生命之后,曾诞生过25亿个物种,但目前已消失了其中的99.9%。在这些灭绝的物种中,有一半是在近300年内消失的。随着人类征服地球上所有生态场所,并为所欲为地独享自然资源的同时,物种灭绝的速度已达到300年前的1000倍。如果人类面对如今每1小时就有1个物种消失的现状仍无动于衷的话,最终消失的物种就是人类自己。作为教师生态意识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施可持续发展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任务。

当今世界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环境问题。如粮食短缺,人口增长过快,环境污染,资源开发不合理等。它们都与生物科学有直接的关系。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内容,特别注重挖掘教材中“隐性”环境教育因素,做到生物知识教学、环境知识教学和环境保护意识培养的有机统一,是生物课环境保护教育作用的重要途径。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应尽量结合教材内容,在教学大纲和课本定界范围内,多向学生渗透环保的基础知识,渗透生态忧患意识以及环境保护的政策、法律和法规等知识。

立足课本以“纲”为纲,以“本”为本,是义务教育的基本要求和中心目标,也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略加延伸的生物教材内容十分丰富,可是受学时及篇幅限制,有关生态环境方面的内容叙述往往十分简约,教学中如果“照本宣科”就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相反若在教学中对有关叙述略加延伸,会取得较好效果。

例如在讲授“光合作用的意义”时,可对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作如下延伸:通常1公顷的阔叶林,在生长季节,每天可吸收1000kg二氧化碳,释放750kg氧气,如果以成人每天呼吸需要消耗0. 75kg氧气,排出0.9kg 二氧化碳计算,城市居民每人平均有10平方米的林木面积,就能得到充足的氧气供应,并足以消除二氧化碳的危害,并结合“温室效应”现象引导学生对全球变暖进行讨论,这样一来就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和触动他们的心灵。同时,还可适当补充有关植物改善环境的具体例子,如一公顷柳松林一年可以吸收有毒气体SO21720kg; 一公顷垂柳每月可吸收10kg SO2美人蕉、月季、丁香、等也能不同程度地吸收SO2。增添了这些内容,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植物重要性的理解,而且还可以引导他们自觉爱护花草树木。

又如讲授“空气质量与健康”时可介绍历史上著名的伦敦烟雾事件:一九五二年十二月五日到九日,几乎在英国全境都有大雾,并发生气温逆转,其中影响最严重的地区是处于泰晤士河开阔河谷之中的伦敦,结果发生了死亡人数高达数千人的伦敦烟雾事件。在这一事件中大气污染物的60%由家庭采暖的煤烟所造成。从家庭和工厂的烟囱里排出的烟尘,被逆温层封闭而滞留在低空处,使许多人出现了呼吸困难、发绀(血液中的氧气减少,皮肤呈明显青紫色)、低烧等症状,使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以及心脏病的症状加重。其后果是仅伦敦市区第一周内就有945人死亡,在第二周内死亡人数激增到2484人,而大伦敦地区共有4703人死亡。继1952年之后,1956年、1957年以及1962年也还有相当规模的烟雾事件发生,但随着伦敦政府的重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不断改善,如今已不再发生很严重的烟雾事件了。

在讲到《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时候,可以通过对学生介绍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和潜在使用价值),并且让学生自行查找资料了解我国甚至世界生物多样性的概况,从而认识到保持生物多样性,对于人类的生活(医疗、美学观赏、科学研究发展等)、生存等都有着非凡的意义。自然而然,学生对身边的各种生物的感情自然就会丰富很多,环境保护意识就会转化为自觉的行为,相信就不会再发生用硫酸泼熊的不道德事情。这样才能达到环境教育的目的――引导学生自觉成为生态保护的参与者。

篇8

1.1生物课程

课本多结合实际案例,并以课后题的形式,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理解资源节约及环境保护的措施与途径。如在生物必修3[2]中立体农业有关内容,讲述了立体农业,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提高了经济效益;对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的详细讲解,明确其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的意义,并结合合理放牧养蓄、合理利用秸秆制作沼气池等生活实例加以说明;生态农业部分,运用生态学原理,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多级利用能源及资源,以北京大兴区留民营村为例,说明生态农业对减少化肥用量、净化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积极作用;生态缸的制作与观察,使学生在亲自动手实验的过程中,了解对资源高效利用、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恢复生态学,应用于盐碱化草地、洪水破坏的地区的治理与恢复等;对河流生态系统受生活污水轻度污染的相关分析。同时,也有从宏观角度,对生物圈内全人类所面临的资源节约及环境保护的难题的介绍和我国应对策略的普及。

1.2化学课程

在化学必修书中,一是在化学必修1[3]中对自然界中碳、氮循环及硫转化的具体知识的讲解,并重点选取资源利用中有人类参与却对环境污染较严重的一部分进行学习,如在氮循环中,人工固氮虽提高了农产品产量,但造成了温室效应、水体污染、酸雨、光化学烟雾、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在硫的转化中造成的酸雨的形成及防治等问题,说明了在资源利用及环境保护方面我们仍存的欠缺与不足;二是在化学必修1中通过对海水的综合利用、工业流程图、选修化学反应原理中处理汽车尾气、选取途径增大化学反应程度,提高化学反应转化率方面的重点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意识。

1.3物理课程

在物理选修3-2中交流电压一部分提及的远距离电能输送中,采取减小输电电流、提高输电电压的措施,以降低输电线路中的消耗;同时利用输电新技术:现代的直流输电技术,无感抗和容抗,解决电网的同步问题,使我国“西电东输”的全国联网战略目标前进了一大步。

1.4地理课程

在地理必修2的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章节中,讲解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内容、实施的必然性,且选取河南某酒精厂的清洁生产实例,结合传统与新模式的比较,让学生在讨论与思考中理解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必要与优越性。而在地理必修3中,着重分析了地理环境、区域发展、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协调关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分析荒漠化的防治问题;以亚马逊热带雨林为例介绍森林的开发和保护。分别以我国山西省、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详细分析能源资源、流域的综合利用,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让学生思考如何联系国情,借鉴国外经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并做好对可能带来的后果的预防与解决措施,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在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章节中,以西气东输、东亚产业转移为案例,从多角度讨论资源调整的可实施性,扩充学生的知识储备,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意识到资源节约及合理利用带来的巨大效益。

1.5政治课程

在政治必修1[4]的“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中,具体讲解了经济建设需增强发展协调性,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并强调要加强能源资源节约与生态环境保护。

2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在高中课程中的设置意义与不足

2.1意义

通过对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的学习,广大高中学生确实学习和体会到了资源节约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对于树立国策意识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再加上由于课本采取生活实例结合知识点的形式,学生容易理解这一内容的基础知识,也具备了对生活中农业、工业生产运用的环节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与否的知识储备和思考能力,这些对学生以后应用于工作中,并为我国的资源节约及环境保护贡献一份力量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2不足

虽然当前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相关内容的教学对学生资源节约意识及环境保护意识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全面分析,我们学习的内容仍有少许欠缺与不足。由于使用对象--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局限,课本中关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知识只能停留在基本原理与大致解决方案的层面上,无法再进行进一步的解释。整体来看,课本囊括了对于生态系统的理论知识及人类面临的生态问题、环境的保护问题、涉及人类生产生活的资源利用问题等,对于学生初步把握有关知识有很大的帮助,且与生活联系紧密,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但在学习过程中,结合目前严峻的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形势要求,我认为列入上述内容还有些欠缺,应加大列入的篇幅,加大对此内容的重视程度。

3改革建议

3.1加大现有课程中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知识的体现

3.1.1生物课本中应增大对应用于实际生活的生产模式的介绍,原先大部分只出现于课后知识链接或课后习题的部分,容易被学生忽略,虽然其中有很好的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思想内涵,但不易引起学生重视,建议将这部分内容放到主要知识之中。

3.1.2化学课本中对化学反应的讲解比较透彻到位,重视化学最根本的反应原理,而对于联实际生产中的相关问题不如生物部分全面,建议增加对废水、废气排放,工业流程中废物利用、废品回收等处理问题的有关知识。希望能具体探讨对重金属及复合材料的回收重利用及如何有效处理等问题,联系诸如北京五环外的“垃圾村”的废品大面积堆放且处理难的现状,思考如何解决电子垃圾等处理问题,避免其产生的大量有毒化学物质污染环境、对人体造成伤害,此问题高中学生欠缺处理能力及经验,但可作为相关链接或课后题,让学生进行思考。

3.1.3我国目前面临的最严重的雾霾现象不仅需要社会分析解决,也需要引起学生的关注与思考,因为学生正处于需要培养思考能力及关注社会、帮助社会的责任心的阶段,为何会出现大范围、长时间的雾霾,如何有效解决雾霾问题,怎样能够调整、避免以后出现雾霾甚至其他环境问题,思考现有阶段有哪些缺陷,都是我们学生需要思索的问题,因此应将雾霾问题放入化学课本,使学习课本知识更为充实、有意义。

3.1.4生物圈中的资源大部分不可再生,且煤、石油等储存量在逐渐减少,如何寻求新能源一直是人类面临的重大难题,而目前应用广泛且重要的核能源及核发电在物理课本中相关甚少,建议在物理课本中适当增加有关知识和内容,将更有利于学生将来投身于解决核能源的利用及核反应堆的处理等问题;同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风能的开发利用还相当落后,发展速度缓慢且技术比较落后,建议加入到物理课本中,作为阅读拓展,提高学生对新能源的关注。

3.2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知识进一步体现在重点课程中

在语文课本的说明文阅读中希望增加关于节约资源与环境保护基本国策与基础知识的介绍,在提高语文阅读水平的同时加深对有关知识的理解。而目前文言文多是人物传记,历史史实等,可以适当增加先人天人合一的原始环境保护思想的有关文章,让同学们增强环境保护与节约资源的自信心。而在历史课本中,可以适当增加世界有关著名的环境公害事件原因及危害介绍的篇幅。在地理课本中,可以另外结合过去和现在的环境问题,介绍土壤环境污染及治理措施和典型案例。在英语课本中,希望适当有几篇介绍西方发达国家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好经验、好做法的文章,以开阔同学们的视野,增强改善环境和节约资源的信心。在政治课本中,可以加入最新十会议中提出的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主要内涵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关内容。同时,在大多学校所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可鼓励学生以“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为课题,在学校的帮助下,亲自调查当地工厂等对资源的利用途径,分析当地措施的完备与否,加强学生与社会的实际联系,从而实实在在地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环保意识,对课本中的基本知识和实际案例有更深入的了解;在一些学校开展的职业体验活动中,可跟随环境管理人员、环境监测人员、污水处理人员及节能资源管理人员,学习其工作的大致流程,拿出在课本学习中的疑惑向其请教,巩固资源利用及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

4结语

篇9

论文摘要:以新的课程理论为指导,构建环境化学基础理论内容、妾验内容、妾践内容三统一的内容体系,进行创新教学模式的实践,取得了成效。

<环境化学)是师专教学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形势,贯彻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而开设的一门特设课。开设此门课程.不仅是贯彻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需要,更是人才培养的需要,是培养高素质、跨世纪人才的重要手段。我系自1995年开始,先后在九五、九六、九七、九八届学生中开设(环境化学)。经过几年的建设,编写出版了<环境化学)教材和<环境化学实验指导);构建了科学的课程内容体系和实验、实践体系;创建了创新教学模式,取得了成效,为课程建设提供了新鲜经验。

1环境化学内窖体系的构建

课程内容由课程教学目标所决定。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是课程建设的重点和难点。环境化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它是研究化学污染物及对人类、生态体系可能带来影响的化学物质在自然环境中的化学变化规律的科学。从面向21世纪、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一视角出发,我们按照基础性原则、社会性原则、生态学原则、师范性原则从讲授内容、实验内容、实践内容三个层次上统一协调构建环境化学课程内容体系。

基础性原则指教学内容包括环境化学的主要基础知识,具体为化学污染物的来源、分布、在自然界中的迁移、转化、归宿的化学原理;化学污染物的控制、治理的原理、原则和方法;化学污染物的分析和鉴定等。坚持基础内容扎实,变革基础知识的呈现方式,以活动的方式呈现认识、情感、行为等多种发展目标的基础知识,不以现成结论方式呈现死的知识。

社会性原则指教学内容与当前国内外环境保护相结合.教学内容要反映环境化学新动态、新机遇、新挑战等,使环境化学与当代环境保护的脉搏同跳动以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来扩充多样的前沿信息。生态学原则指环境化学把生态学的知识作为教学的最基本内容.用生态学的知识来认识、处理各种环境化学问题。师范性原则指教学内容与中学环境教育相结台,使学生具有到中学从事环境教育教学的本领。根据上述四项原则,我们在讲授内容上以自然环境中的四个圈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和环境生态学知识为基础,以大气、水体、土壤、能源与环境、其它污染为章进行扩展。

在实验内容上,我们以基础实验、综合实验、设计实验三个层次构建内容体系。在基础实验中,我们开设了水质检测、大气污染检测、化学需氧量测定、水中溶解氧测定等实验。综台实验中我们开设了各种废水处理实验、各种净水剂制备及性能比较实验等。在设计实验内容上,我们先后拟定了废塑料综合利用实验等实验题目。在实践内容上,我们以南阳市环保监测站为实践基地,开展了环保监测实践活动。

2创新教学模式的构建

创新教学模式是指在创新教学思想指导下,为完成规定的化学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建立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教学程序及其实施方法的策略体系。创新教学思想就是指在对教学任务、教学过程的本质、教与学的辩证关系的认识和理解中.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在教学中逐渐形成以学生为中心,以积极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创造为基本学习方式的新型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策略体系是指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整体。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各个教学阶段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各个阶段的教学方法相联系,构成了一种稳定的教学方法的策略体系。基本框架图如下:

在基础知识教学中,采取问题讨论法和自学指导法。问题讨论法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依据一定的内容,通过讨论求得问题的解决,并在解决过程中,使学生在加深理解和应用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以问题为中心,重视发展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教师发挥指导作用。该方法实施的基本程序是:明确问题一学生讨论一教师小结一应用结论例如大气污染源及污染物一节的教学就是采用此方法,同时配合实践活动,开展了南阳市大气状况调查。自学一指导模式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学、讨论释疑、练习,从而达到牢固掌握知识、技能,培养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又称学导式。其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自学为先导,辅以教师指导。其实施的基本程序是:学前指导一学生自学一讨论一精讲一练习一小结

在实验教学中,我们采取探究式,改变了按照教师事先拟定的步骤,一步一步去模仿的做法。教师仅提出选题和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理论和方法,自己去想、去做、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这样,学生能够亲身体验知识的力量、思维的奥秘和创造的神奇,从而逐步培养创新能力。实践教学更是真枪实弹地参与环保实践,解决实际问题。例如,以战胜白色污染一废塑料的综合利用为设计实验题目。学生首先对南阳市白色污染状况进行调查,又通过查阅资料,先后拟订出利用废塑料制单体、粘合剂、涂料、保温板、燃料油、精细化工产品等综合利用方案。自己动手做实验,先后制出九种综合利用产品。在此基础上,又举行了可降解塑料专题报告会。

篇10

【关键词】化学;教学;环境保护

环境污染是当今世界面临的紧迫问题之一。中学化学教材中与环境保护教育有关的内容较多,尤其是在化学实验课教学中,化学实验所用的很多化学药品具有毒性,化学实验中产生的气体、烟雾对教师和学生的身心直接造成了损害,针对这些问题,可以更直观地让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对人身体健康的危害。

树立“环保”意识,对当今中学生——未来的祖国建设者,加强有关环境化学和防止污染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如果在中学化学教学中与时俱进,加强对中学生的环保教育,则能让学生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改善我国公民环境意识较差这一现状,是每一位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渗透环保知识呢?下面浅谈一下本人的看法。

一、课堂教学中有机地渗透环保教育,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中学化学教材中潜在环境教育的因素很多,日常教学中要把它科学地、巧妙地渗透各章节的教学之中。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化学实验探究活动中,也应重视环保教育,意在培养学生保护环境“从我做起”。化学实验,特别是象做一氧化碳的还原性,硫在氧气中燃烧等,往往会使教室、实验室的空气受到污染,直接影响师生健康。我们则可将实验过程中多余的气体或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气体,尽可能作化学处理,以消除或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在进行化学实验时,不断改进化学实验,或尽可能采用微型化学实验。这样不仅节约了药品,同时减少废液,废渣,和有害气体的产生。在实验过程中,注重环保问题,不仅可以大大减少环境污染,而且能使学生经常地受到直观的环境保护的教育,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对于刚刚接触化学的初中学生,要尽可能多举些事例,以生动、活泼的形象教育为主,适度地进行环保教育,借以提升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初中阶段主要应抓住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环保教育:学习“空气组成”的知识时,除了给学生讲述大气的主要污染物,大气污染的来源和危害,还列举了1995年6月20日我国上海市发生的“光化学烟雾”事件和日本“四日气喘病”等污染事件;在学习“氧气”后利用教材对“臭氧”的介绍,指出空调等的使用,已造成大气臭氧层的破坏,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教材有关“碳及其氧化物”的知识学习后,给学生介绍“温室效应”的形成、事实、危害。在讲《水》一章时,淡水资源的危机、水体的污染便可蕴涵其中。从全球来看,淡水资源短缺,分布又不均匀,而水污染又在进一步加剧,造成淡水供需矛盾尖锐。这样尽可能地让学生认识到污染给人类造成的极大危害,使学生从中体会到保护自身生存环境的重要性。

二、环保教育应与化学实验有机结合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也应重视环保教育。

初中学生刚接触化学,必须指导学生要严格按照实验操作的程序,正确地闻气体、取药品。虽然所做实验毒性不大,但为了加深学生的环保意识,在没有废水回收流程这一前提下,每次学生实验都提供一个回收仪器,对收集的废液稍作处理后再行排放。实验结束后把仪器洗涤干净放回原处,擦洗干净实验台面。这样从一开始就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受到直观的环境保护的教育。比如做硫在氧气中燃烧的演示实验时,强调硫的用量并在集气瓶中事先放入少量碱液教材在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意识教育的同时,也注意改进实验装置,以吸收实验中所产生的有毒气体。

初中化学新教材中,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很多,怎样才能把这些内容的教学与环境保护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就应做到适时,适当。在教学进程中,当讲到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时,就应及时向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使学生明白,为了不让环境污染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就一定要保护环境。在相关教学中可适当补充一些内容。如在学习了“煤和石油”的知识后,可以介绍“酸雨”“温室效应”的成分、形成、事实及危害,消除措施。

三、在课外活动中进行环保教育

课堂教学固然是进行环保教育的重要一环。但课外科技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所以为了进行环保教育还应开展课外活动。

新的《化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注意联系实际,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这些知识和技能在工农业生产、第三产业、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联系实际的教学内容应有所增加,可以充实包括环境保护、新内容、新能源、海洋、卫生保健食品等方面内容,但应限于有关的化学基础知识范围之内”。可见,环境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原理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并应着重于理论联系实际和基础知识面的扩展上。要以地球化学知识为基础,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为线索,讲授空气、水体、土壤、森林、植物与人类的关系,展示好的生态小环境和污染严重区的对比,简明介绍当今世界关注的环境问题,以讲座、竞赛等形式让学生提高认识,使学生深切地感到环境化学就在自己身边。

四、在学生练习中巩固环保知识

结合平时作业,单元练习,单元测验,在不偏离教材和大纲要求的前提下,穿插安排除杂质气体,提纯溶液和消除环境污染等方面的思考题、习题,以便巩固保护环境的知识。初中化学新教材中涉及环境教育的内容很多,教师要尽量因地制宜地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作为中学化学教师应该把环境保护的知识贯穿于始终,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用先进的科学知识指导工业生产,优化产业结构,变废为宝,保护环境,美化地球。

篇11

此外,人类还生产了大量不易分解的新化合物,如DDT、PCBS等,并释放到大自然中,但这些新的化合物的生物学后果,尤其是它们之间的协同作用,大部分还是未知;特别是那些与激素系统和生长发育有密切关系的化学物品,可能与人类本身的健康休戚相关。

这些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变化,正在改变着地球系统的功能,最引人注目的有全球气候的变化、臭氧层的破坏、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地球上的各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改变等。已引起全人类的普遍的关注。如何保护、管理好各类生态系统及生物圈,使人类社会能够作为生物圈的一分子与环境协调发展,作为我们生物教师有责任教导我们的学生从每个人自己做起,传递学生正确科学的生态观念。

一、循序渐进地把“生态教育”贯穿于学生基础教育的整个过程

生态素养的养成理应贯穿于学前教育、中小学义务教育、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的整个过程,是一个需要浸润性的过程。各学段在知识结构、技能体验上应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排列,并各有侧重。如幼儿体现浅显的主题活动,小学为主题的探究,中学加强知识的呈现和实践问题的思考,高中着重于对生态建设问题的研究。

1.幼儿园生态教育的目标

充分利用周围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人文资源,引导幼儿初步了解周边的生活环境和初步的生态知识,学习简单的环境保护技能,萌发幼儿亲近大自然、热爱绿色生态环境、热爱家乡的情感,培养幼儿初步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文明生活的行为习惯。

2.小学生态教育的目标

让学生初步了解一些家庭的、学校的、家乡的、祖国的、世界的环境保护常识,逐步扩大环境的视野;初步了解环境保护常识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增强正确观察环境、认识环境、改善环境和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环境的能力以及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通过爱祖国、爱自然、爱人类的教育以及消费教育、环保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培养他们的环境意识,养成自觉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增强他们保护环境应有的道德和责任感。

3.初中生态教育的目标

学生能了解一些环境科学基础知识,培养他们运用环境科学基础知识对环境问题进行初步判断和评价的能力;培养他们对环境负责的观念和行为,养成自觉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增强他们保护环境应有的道德和责任感,提高他们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有效促进学生的主动、健康发展。

4.高中生态教育的目标

环境应用的态度、责任感和价值观,理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培养批判性分析环境问题的能力,进行必要的环境保护法规教育,增强学生学法、守法的主动性。学生能理解一些环境科学的基础知识、原理和规律,培养他们运用这些知识原理分析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了解当今世界和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增强学生对环境的忧患意识,增强他们对保护环境、善待自然的意识。职业教育主要依托生态实训基地开发课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能力。

二、“生态教育”的特点

扎根泥土与课程时空互补的过程体验,生态教育”并不是一味观赏,而是强调体验与实践。跨出教室、走出校园,让学校教育主动拥抱家乡这块热土,教育会呈现更强的生命活力。这块土地,会滋养学生的人格、磨砺学生的智慧,会给理性的“书本世界”增添感性的社会生活和学习经历。

泥土中有真情,让学生投入到火热的现代农村社会生活中,触摸到社会发展真实跳动的脉搏,这是促进学生社会化的需要;泥土中有真知,与教科书中的经典实验情境不同,由于社会生产、生活的原始情境中的因果关系是极其复杂的,而且各因子本身处在动态变化之中,因此,这类动手体验活动的学习,对促进学生智慧的发展有其不可替代的特殊价值;泥土中有真味,农村孩子每时每刻都在呼吸着乡村的空气,沐浴着乡村的阳光,在这块土地里滋养长大。因此,一定带着“泥土味”,这种乡土味,是极其重要的教育资源。

注重人、资源和环境三者关系的教学,建立学生整体的生态观。人类社会要生存发展,必须连续不断地进行物质资料再生产,生态环境诸因素是社会的自然财富,是发展生产的物质基础,是构成生产力的要素。但是近现代以来,由于对人、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重视不够,造成资源的透支、环境破坏严重,人与自然的矛盾非常突出。教学中可以补充介绍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资源过度消耗甚至浪费的基础之上。增强学生对于生态环境的隐患意识,萌生解决环境危机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继而更深的领会社会和谐发展的必要性。

三、结语

总之,生态环境,使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之本。青少年作为祖国的未来,是生态建设的生力军和接班人。他们的生态道德素养如何,不仅对现时的生态环境有直接的影响,更决定着未来的生态环境状况。因此,在教学中,应抓住此关键时期,充分利用各种方法和途径,对他们渗透生态道德的教育,使之形成理念,形成操行。

参考文献:

篇12

随着我国经济和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在中学生中进行环境教育势在必行。那么,如何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进行环境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呢?我认为以现行中学生物教材为基础,按照"渗于其内,寓于其中"的教学方法,把环境保护意识、环境科学基础知识、环境保护技术基础知识有机地渗透到生物教学过程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1.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环保内容和切入点

中学生的环境意识是其对环境问题的感觉思维与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中学生的环境教育属于环境科学的基础教育,而不是培养环境保护方面的专业人才。其目的是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渗透,帮助学生认识环境,明确环境与发展的辩证关系,了解环境和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树立环境思想,培养学生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的好习惯。要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已有的知识和各方面的能力,在不同层次上进行渗透教育,力求做到环境教育系统化、序列化。

2.渗透环境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2.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结合教材中介绍或涉及到的环境保护内容,将环境教育寓于课堂教学之中,这样才能在长期潜移默化中达到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目的。例如,讲森林在保护改善环境中的作用时,要突出生态效益的概念。可给学生列出这样一组数据:1株50年龄的树木,1年产生的氧气价值3.2万美元,吸收有毒气体、防止大气污染价值3.25万美元,涵养水源价值3.75万美元,各种生态效益达19.695万美元,而该树被砍伐后的木材价值却只有几千元,进而介绍我国森林覆盖率仅12.7%,远远低于国际标准30%的要求。而毁林速度却处于世界前列,联系我国今年长江全流域性的特大洪水灾害,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长江上游近年来掠夺式的砍伐树木,有些县财政收入的90%来源于木材,昔日的青山绿水,变成荒山秃岭,水土流失,河床升高,这次特大洪灾给国家造成几千亿的损失。

2.2通过各项课外活动渗透课内打基础,课外求深化。 根据生物教学实际情况,仅仅通过课堂教学渗透环境教育,其力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将课堂教学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对学生实施全面的环境教育。

2.2.1以课外阅读为基础,拓宽学生的环境保护知识。现在中学生的求知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了教材,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阅读一些环境保护方面的书籍、文章,帮助他们认识到环境问题的由来和解决方法,并引导他们把学到的环保知识与课堂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联系起来,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环境污染问题。从而让学生更关注我们周围存在的环境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树立利用科学保护环境的热情和信心。

2.2.2以大自然为课堂,在环境中了解环境,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教师可利用春游、秋游、夏令营等活动,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去看、去听、去闻、去触摸、去劳动、去品尝……让学生去感受大自然,从而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感情并和大自然建立密切关系,这样才会使他们用真心去热爱大自然,去保护大自然。如结合植物课教学,组织学生认识校园、公园中的植物,掌握美化、绿化的植物种类,让学生在大自然美的熏陶下增长环境科学知识,探究环保知识。

2.2.3以实践活动为途径,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可配合世界环境日、地球日、爱鸟周、植树节等节日开展一些公益性活动;也可以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在校园里建立植物角和生态平衡系统,开展校内植物分类、树种挂牌活动;还可以引导学生对学校周围的环境问题和社会关注的环境热点问题进行调查,如开展怀化市生活垃圾污染现状调查、太平溪水质污染源调查、农贸市场塑料袋使用及危害、中坡森林公园植被群落结构调查等系列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使学生接触社会现实,主动参与到环境保护活动之中去。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激发其参与环境保护的愿望,同时更增强了教育效果。

3.关注环保热点,在课堂上渗透环境热点的动态信息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提问一些简单问题:谁能说出今天海南的空气污染指数是多少?我国空气污染指数最低的是哪个城市?最高的又是哪个城市?其实这些内容都是电视上每天必播的内容,但未必有学生或市民会自觉地看,通过提问,让学生清楚地意识到,环境问题时刻伴随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电视上、报纸上看到的与环境相关的热点报道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例如,今年我国4月份发生的"沙尘暴"、2004年印尼发生的"海啸"要及时反馈给学生,让他们感觉到问题的严重性,还适时地向学生宣讲我国的年来出台的一系列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

4.创造机会让学生在自觉参与中渗透环境教育

自觉参与意识是环境意识的核心问题,再动听的语言也不及亲眼所见来得真切,更不及亲手所为来得真实,要让环境教育深入学生的心,只在课堂讲理论、讲现状是远远不够的,通常最有效的教育是使学生亲身体验,帮助他们发现"自己在当地的行为是如何引发、防止和解决环境问题的,因此,除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外,创造机会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贴近现实,增强生态意识。"

4.1开展“环保从身边做起”活动。顺手关水龙头,少用洗洁精,选用无磷洗衣粉,少用塑料袋,尽量不用一次性餐具,拒食野生动物等等,让学生亲身体验,这样教育效果远胜于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例如:我校在每个班级里都挂着由全班学生签名的一张锦旗,锦旗内容为"人格、人品是做人的根本,我以我的人格保证,以后不乱画、乱仍!"利用学生自己的签名活动增强环保意识,效果远胜于教师的教育。

4.2开展“公益性活动”。 结合与环境有关的节目,如“植树节”、“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爱鸟周”等开展相应的活动。例如:我校学生会组织开展"认识校园的花草树木、爱护校园的一草一木"活动,"小手拉大手"等活动,使学生在美的环境中感受美、创造美,提高学生的环保热情。

篇13

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是新课改理念下的重要教育教学手段。教师通过对地理教材内容的深度挖掘,将有关环境教育的元素同课堂教学有机融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深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即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要同自然和谐共处才能共存、共发展。对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体现教育价值意义重大。高中阶段学生正处于对新事物接受能力较强的时期,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加强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这对学生将来步入社会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有着积极的影响。

2.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环境教育的方法

(1)立足于地理教材,渗透环境教育高中阶段地理所涉及知识范围广,学科深度较浅,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在地理教材中有很多关于环境方面的知识,比如,大气、温度、海洋、陆地、矿产资源等等,此外还包含农业、工业、城市以及交通等人文环境方面的知识,可谓是对环境知识阐述的较为详尽。广大高中地理教师应善于发现地理教材中的环境元素,通过课前备课巧妙地将环境教育融合到课堂教育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地理学科知识的同时不自觉地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激发他们对环境保护的热情。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大气环境保护章节的学习,教师应对课本知识内容进行拓展,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哪些是对大气环境破坏的行为,哪些是保护大气环境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在课堂共同探讨大气环境保护问题中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引发他们保护环境的欲望,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此外,地理教材中关于人口问题等方面的知识涉及的也比较多,教师应根据生活实际,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人口调查活动,让学生从人口调查活动中切身感受到人口危机问题,可有效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综上我们可以发现,高中地理教材中同环境教育相联系的知识内容较多,教师应善于发掘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元素,同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充分地利用地理学科特点,让学生在学习中理解环境同人类社会发展关系。

(2)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对于学生教育逐渐从传统的单一文化知识传授的教育模式向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教学模式转化。就目前高中地理环境教育而言,地理课堂教学教师不仅要将地理课本基础知识内容传授给学生,而且还应帮助学生在掌握课本基础知识内容的同时能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能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能够积极发现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法,从自身做起,加入环境保护队伍行列,养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生活习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想尽一切办法,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教学设施优化改进教学手段;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教师应以多媒体为平台,为学生营造生动活泼,图文并茂的课堂教学氛围,通过放映幻灯片或者视频的的方式让学生领略到大自然之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在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能够有效激发其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快乐学习;更能牢固掌握地理学科知识,加深记忆,提升教学效果。此外,高中教师应打破传统高中地理教学理念的束缚,深刻理解新课改理念的重要内涵,积极创新地理教学新方法和新模式,充分将环境教育融合到地理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课堂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地融入到课堂中,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公,充分发挥他们的思维及创造能力,对地理学科知识尤其是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进行共同探讨,共同解决环境问题的办法,这样可有效地增强他们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

篇14

【关键词】化学教学;法制教育;法制观念;自觉性;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G756.26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3-0022-01

作为基础自然学科的化学课,它的教学必须为实现培养合格中学生以便将来能为社会服务这一目标服务。除了使学生获得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这些知识和技能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发展他们的创新精神,使他们了解学习化学与今后再工作的关系。了解中学化学教学的目的、要求和常用的教学方法,具备自制简易教具,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的本领以外,还必须坚持以德育为首,结合化学教学的实际,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努力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提高学生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一、学好《消防法》,增强防火意识

化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还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因而,学生亲手操作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就成为化学教学必不可少的手段。在实验中,大量化学药品属于易燃易爆物质,如酒精、乙醛、氢气、氯酸钾、硝酸钾等等,如果学生对于这些易燃易爆物品的存放、使用、消防器材的保护、操作。懂得不多重视不够,就有可能产生严重的安全事故。为了保护学生的人身安全,减少公私财物的损失,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一面强调掌握化学物质的性质、正确存放、使用易燃易爆物品的重要性。一面引导学生学习消防法的相关知识,重视消防器材的保护,学会消防器材的使用方法,增强学生的防火意识和灭火能力,安全重于泰山。

二、学好环境保护法,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的富裕,时尚的衣服、美味的佳肴、漂亮的轿车、宽敞的住房、清新的空气、甘甜的泉水、舒适的环境成了包括学生在内的人们追求的目标。遗憾的是,这些美好的愿望正在因为人们环保意识的不强、环保措施的不当而变得遥不可及。污水四处横流、煤烟恣意排放、垃圾遍地乱堆、矿物违规开采……这些,给人们的生存带来了极大的危害:饮用水被污染,呼吸道疾病在增加,白色垃圾堆成了小山,矿产资源在急剧减少……为了教育学生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使我们的水源更加清澈,天空更加蔚蓝,陆地更加宽敞,资源更加丰富,健康更有保障,就要引导学生学习环境保护法,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我和学生们一起学习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讨论如何避免水质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增强了学生的法制观念和环境保护意识,提高了学生学法、守法、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三、讲诚实、守信用, 遵守《著作权法》

中学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怎样使学生既获得必要的理论知识,又具备在实践中运用规律的能力。更培养诚实、守信、认真做事的良好品格,是我们每一个中学生应该一直探究的问题。我们尝试着动员学生在周末和寒暑假参加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环境污染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并写出相应的总结或调查报告。既增强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更提高了同学们深入生活勇于实践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应该说在这些活动中,我们的学生大多数是比较积极和主动的。他们辅导农民正确地施用农药、化肥,教育小学生远离、讲究卫生,组织青年朋友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体育活动。既提高了他们的综合能力,又丰富了乡村文化生活。但是,也有个别同学虚报浮夸弄虚作假。他们到相关部门报过到盖个章,东拼西凑抄一两段文字就认为大功告成了。特别是针对期末考试,少数学生由于贪图享乐,不思进取,睡大觉、讲吃穿。学习敷衍了事得过且过,考试时挖空心思。舞弊手段花样百出,给学风、考风、校风带来了极坏的影响。为了教育学生诚实做人,认真做事。我们一方面组织学生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中学生相关管理规定的相关条款。讨论弄虚作假、急功近利给自己的人格尊严和社会秩序带来的严重危害。一面整顿校纪,严肃学风、考风,给违纪学生予以相应的批评教育,甚至纪律处分,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诚信度不断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学生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也着正确的学习态度,走上工作岗位以后也能顺利的适应工作的需要。

四、学习国际法,倡导和平,反对战争

在对卤素、石油、同位素进行教学时,我和学生一起查阅了石油在世界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氯气、原子弹作为战争工具给人类带来危害的相关资料,回顾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我国人民乃至整个人类所带来的深重灾难。中东战争、两伊战争、伊拉克战争给中东国家所带来的各种损失。分析了当今社会战争依然存在的危险性,鼓励同学们刻苦学习,报效祖国,倡导和平,反对战争。

五、学好教师法,抓好师资队伍建设

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能者上、庸者让。适者生存,势不可挡。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没有一批又一批合格优秀的毕业生踏入社会,学校绝不可能得到生存和发展,教师也不可能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高中生当然也不例外。为此,我们中学阶段必须根据自身的教学需要,组织包括化学教师在内的所有教职工,学习《教师法》、《教育法》等社会科学知识,钻研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努力培养一支师德高尚、学识渊博、作风过硬、教学有方、善于引导的教师队伍。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家长信赖、学生喜爱、社会尊重的优秀毕业生。我们通过这一新兴的教学实践活动,能起到推动新课程改革的作用,使教育更好的为培养面向2 1 世纪的新式复合型人才而服务。

总之,从小培养中小学生法制意识,进行法律素质培养及提高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促使他们从小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应该是一项长期化、制度化、科学化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在平时教育中加以重视,并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深化、细化法制教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我们共同携手为学生的健康成长筑起一片纯洁干净的法制天空,促使他们身心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赵恒,化学教育 2003,(12)

2、任建敏,新形势下对化学教育的一些思考 2006(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