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经验范文

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经验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7:0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经验,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经验

篇1

从参加新教材培训到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反复学习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认真反思自身教学实际,研究学生,探究教法,逐步树立起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思想,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有助于学生能力提高与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模式、以启发思维训练方法为主的自读课文阅读方法、以感知――探究――反思――延伸为主线的重点篇目学习法、以合作――探究――创造――创新为核心的语文活动课等,撰写了不少教学论文,并在我校举行的新课程教学研讨会上进行交流,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焕发课堂活力

应试教学课堂围绕知识目标而展开,储存继承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和体验,但忽视了学生创新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如何激活所需的先前经验,萌动求智欲望呢?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为此,我们仔细研究教育心理,准确把握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课堂教学方法。

三、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率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要求具有新鲜活力的语文课堂不仅要有教学模式的转变,学生思维的开启,更要有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并获取叩开知识大门金钥匙的课堂教学效果。这是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基本要求,也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集中体现。

新课程要求课堂要以更新教学手段为重点,借助各种媒体和教学资源让学生自主体验、感受,使得师生在探索中经验共享。信息时代多样的媒体和无所不在的网络正好为我们扩展课堂教学的领域,拓宽摄取知识的渠道,实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提供了一个的可操作的平台。

教学中,一改过去课堂上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内容上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结构上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状况,仔细研究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将学生从原有的课堂圈子中“解放”出来,调动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使他们能够在自主探究与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挑战自我,扩展创造性思维。

四、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教育的意旨并非知识的累积,而是心智上的能力发育。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所学的知识也受时代的局限,他们要在未来有所作为,要在未来跟上时代,就一定要不断地学习,终身学习,去吸收新东西,更新知识结构。可见,方法的确比知识更为重要,教授方法才是教学的根本。那么,学生对于传授的方法是否能够灵活运用,对初中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则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反复的训练过程。

为此,我针对不同的知识版块,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夯实基础――硬笔书法每日一页,字词听写“循环放映”;扩大积累――课外阅读每日一段,读书笔记(摘记)天天都写;训练能力――阅读理解,从总体方法到解题技巧,系统指导,反复锤炼;作文训练――循序渐进,小作文依课文内容随堂布置,借“题”发挥,大作文紧扣课标和中考方向力求既有章法,又有创新,鼓励学生放飞思想,大胆发挥……

篇2

一、培养良好学习习惯,语文学习事半功倍。

叶圣陶老先生曾这样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这话非常精辟。心理学指出,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的时间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具有系统性的心理和行为方式,是由非智力因素相结合而产生的个性特征。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即书写规范、端正、整洁的习惯,说普通话的习惯,读书看报的习惯,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默读习惯,积累语言材料的习惯,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等等。初中学生来自不同的小学,语文基础不统一,学习习惯不同,因而入学后抓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听、读、说、写都应有规矩,有良好习惯,而其中有几点更须注意:

1、订计划。制订学习计划,改变学习的无序状态,减少学习的随意性,使学生逐渐由自发转为自觉。

2、预习和巩因。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

3、做笔记。养成上课主动做笔记的习惯。记笔记要求学生记重点、记难点,根据自己情况记要点,而不是照搬板书。

4、课外阅读。养成读课外书的习惯。课外阅读量决定着学生知识的广度和浓度。阅读量大的学生进入高一级的学校学习往往接受能力和适应能力都较强。教师应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结予指导和检查,使之形成习惯。使学生把读书作为一种人生乐趣,一生以书为友。

总之,老师要指导学生积累和梳理知识的习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积累、梳理的良好学习品质。老师要注重方法的归纳,不能搞成大运动量的操作,不能泛而无序,乱而无章,引导学生对具体语言材料、素材、规则、方法等观察归类,不宜搞成学科知识条纹识记。

二、活用课堂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生在认知能力方面有了相当的发展,能运用概念进行抽象思维,求知欲特别旺盛。他们不满足于课堂上拖沓的节奏和单一的信息刺激。课堂是老师传播语文知识的重要阵地,因此,教学中老师应注意以发散的方式转换课堂教学艺术,增加课堂知识含量,例如,增加一些新知识,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扩大知识面。再如,注意讲课的语言,用积极的心态、丰富的表情来接触学生、感动学生,吸引更多的学生来学习语文、喜欢语文。

语文教材,它的知识含量和能力要求含量是极为丰富的。整个语文教材从内容上讲,有语文知识、写作知识和古今文体篇录,而且每一类里边又包含许多小类。如果我们都单纯采用某一种的教学方法不加区别地去进行教学,那肯定是不行的。

我在教学《沁园春・雪》时,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1、听配乐朗诵两次,让同学体会这首词表达出来的雄伟瑰丽的景物描写、词人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和议论百代评说帝王的气魄。(学生听读、欣赏,进入意境)。

2、老师诵读,学生跟读一次,自读一次,教师指导学生在读中理解全词的内容层次。(学生听读,理解。)

3、女生、男生分组诵读全词,体会写景、抒情、议论在上下文中各有侧重的表达,即上阕写景,下阕议论抒情。(学生诵读,教师重点点拔。)

4、集体诵读,同学们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银蛇、蜡象、妖娆、文采、、略输、稍逊、风流人物。(学生读、思、说。)

5、全班诵读,在读中体会上阕“望”的内容是什么,下阕“惜”的内容是什么。读后讨论,这千万里的江山,为什么用“望”字来统领,一个“惜”字,有怎样的意味。(学生读、思考、表达。)

6、自由诵读,然后品析:①上阕中的议论抒情、点化主题句: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联接上下阕的纽带、全词的过渡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②全词的表达主题、深化升华主题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之下诵读、品析之后的“读”中形成一个小。)

7、听读、诵读,然后讨论:词是通过形象来表达感情的,从整体上看,这首词描绘了什么形象,渗透全词的感情线索是什么。(学生听、读,老师在点拔中起重要作用。)

8、听配乐朗诵,体会全词的意境。(学生静静地欣赏,教学过程在此“弛”一下。)

9、背读,运用不同的组合,提出不同的档求,全班同学进行背读。(组织课堂教学的第二个。)

10、赛读,运用不同的组合,提出不同的要求,读出全词的节奏、层次、情感、气魄。(掀起课堂 教学的第三个。)

以上运用的只是“整体一反复”式的教学方法,具体的还有“质疑探究”式,“自学辅导”式,“分层递进”式,“学教结合”式等等。

三、提倡家校齐抓共管,共同关注学生的语文成长。

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习的深入,他们的思维能力、认识水平、生活积累和表达能力等都会日渐增强,这些正是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构成因素。那么,作为老师,就要加强家校联系,和家长共同督促孩子学好语文。

重视学生的家庭阅读,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小说)、动漫、童话、科普读物和新闻报道都要涉猎,以扩展知识面,千万不能限制孩子只读作文书。课内外文质兼美的文章要多读:朗读与默读结合,增加了孩子自由阅读的时间;精读与略读相结合,注重孩子的积累,使孩子的阅读在质量和数量上有足够的保证。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新课改 教学 事项 经验

一、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余文森认为,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忽略了发现和探究,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影响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学习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因此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亮点。

语文的动态特征使学生的参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尤显重要。教师要充分创设条件,刺激学生动眼看、动脑读、动笔写的能力。强化学生的读写过程、听说过程、读与写、听与说的训练可以相互结合。从学生的阶段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出发,精心设计、选择导学方法与课堂结构,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最佳教学情境,使所有学生都能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应该坚决摒弃那种“老师讲课照本宣科洋洋洒洒口干舌燥,学生听课埋头笔录手忙脚乱头昏脑胀”的局面。还学生一个真正的自我,还学生一片洁净的天空。

二、注重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1、教师内涵的转变:教书匠教育家。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但在语文实际教学中,人们往往走入单纯“老师教,学生学”的误区。采用“一刀切”“齐步走”大运动量的办法“孜孜乐教”,固守着一套陈旧的教学观念,教师架空分析教材,照本宣科,成了教材的奴隶,为教而教的机器,毫无艺术性可言。这貌似对学生的关心负责,实则是对其身心和智力的极大压抑与摧残,是严重违背教育的初衷的。新形势下的教师,应成为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他不仅“能”教,而且“会”教;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了解相关的边缘知识;不仅要钻研新的理论、新的思想,还要善于总结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体会,并力求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指导自己更好地实践。

2、教学模式的转变:课堂教授型指导策划型。

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都十分强调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在旧的模式下,语文教学大都采用“保姆式”教学方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放手”。大到篇章,小到字词,全是老师说了算,“满堂灌,满堂问,一言堂”的局面随处可见。学生毫无独立性可言,只是一个个记忆的机器,它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我们必须打破旧的传统模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掌握材料(包括教参书),省去机械传输所造成的大量时间的耗费。课下自己吃、课上谈味道,课上应该成为学生各种理解碰撞、质疑创新的一方舞台。“随文成形,随课成形”,可以是“启发式”、“自学式”、“讨论式”,也可以是传统的“讲授式”,但完全可以让学生轮流过把“教”瘾,当然准备必须充分,教师指导、集中小组智慧是少不了的。

3、教学思维的转变:机械模仿创造性思维。

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不是被动地机械复制,而是积极地对客观世界能动反映。这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种满足内在需求的主动探索过程,而不是简单地把学生视为加工对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意识。授之以渔,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方式获得知识。语文教学无非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然而这几种能力的提高,无一不是靠学生自己的反复实践活动。老师要推学生一把,让他们下水自己游,告诉要领,还要随时把握水中情况,以便指导;而学生之间互相纠正与彼此丰富,更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努力做好教学优化工作

1、优化教学实施及反馈体系。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一般包括教学实施和反馈两个相互依存的过程,它们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针对这两个过程的不同特征,我们应分别遵循“好生吃得好——中生吃得饱——差生吃得了”和“差生做得了——中生做得好——好生做得巧”的分层次教学原则。应坚决摒弃“大锅饭”式的平均主义,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堂结构、教学情景,使全体学生人人有压力,个个有动力,激发他们的成就感、自信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才能在愉快融洽的气氛中完成自己的教学全过程。

2、优化教学评价体系。在应试教育中,对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升学率的高低,学校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就是分数。于是考试成了老师的指挥棒,分数成了学生的存在价值。这样,人为地加大了师生的双方心理负担,严重违背教育发展规律。因此,在教学评价中应彻底摒弃惟分论、惟升学率论,由看谁的课讲得好,到看谁对学生指导得好;由看谁对问题分析上得透,到看谁的学生学习效率高。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得到最优化的过程。

总之,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初中英语 英语文化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3.107

语言是文化的产物,语言更是文化的载体。通过语言,才能领略到文化的异彩纷呈、丰富内涵。初中英语教学在教授给学生必要的英语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应该更注重英语语言背后的英语文化。随着世界的多元化深入,我国对待国外的优秀文化持欢迎、包容的态度。也为实现我国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任,主动借鉴吸收国外优秀文化。从教育教学来看,初中生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和技能,而其认识世界的主动性更强,也更有能力去学习、探索多样化的文化内涵。因此,初中英语教学体现文化意识,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对英语文化的了解与理解,来培养英语综合性的能力,并且回馈于自身的成长与生活。传统的初中英语教学,偏向于魇谟⒂镏识,学生的做题水平得到了有效的提升。而在新时代下,透过英语文化的熏陶,在文化的理解下将能够让学生更轻松地理解教材中的英语知识。在接受英语文化的同时,学生的文化鉴别力也会有所提高,能够自觉识别生活中一些消极、不利的文化流行行为、态度、风气等等。所以,立足于内涵丰富的英语文化,开展初中英语教学,将会为教学带来新的变化,对学生的塑造和发展亦将会发挥极大的潜力。

一、课堂导入加入文化因素或相关的生活经验

一堂完整的初中英语课,必然会有课堂导入环节。目前,新课改下关于课堂导入的机制、切入点、原则以及具体策略都做了深入研究,并取得许多研究成果。结合这些成果,在初中英语课堂导入中,不妨加入一些英语文化的因素,为教学活动的展开,奠定恰好的文化氛围和气息。在导入中添加英语文化的色彩和因素,有利于帮助教师讲解一些英语语言中的约定俗成的规则和定式。而结合相关的生活经验,创制课堂导入,也是可行而有效的。学生的生活经验中,会有一些与英语、英语文化有关的东西,教师何不加以利用,创制为良好的教学导入。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日益密切、深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直接接触到英语国家的外国人、或者去英语国家旅游等。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谈谈对中英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将会给学生的英语学习和发展创造一个新的契机。无论是加入文化的因素,亦或是联系相关的生活经验,都是在以文化陶冶的方式,引领学生把握英语特点内在的形成因素,避免学生死记英语单词、硬背英语语法知识。在导入中力图创造英语文化的环境,让学生在再创的英语环境中学习英语,让学生所习得的英语更具生命的活力,杜绝“中式英语”的窘境再发生。文化的影响是潜在的、隐性的,但是确是直指人心的。学生在无形之中会接受影响,在思想中对英语的学习产生浓厚兴致和喜爱之情。同时,这也给乡村的英语教学提供一点启示,在教学中增加英语文化的因素,可能会更激励学生的英语学习。

二、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实现对话

语言的学习,就是一个掌握基本要求、规则,而后实践交流的过程。所以,要借助大好的形势发展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能力。对话是一个双方交互的过程。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对话,不能仅仅局限于学生与教师的对话,还要发挥生生之间的对话。而且,目前的初中英语师生对话还不够深入。师生对话、生生对话,都是为了实现学生与英语文化的对话。在师生、生生对话中,模拟英语文化中的交流沟通,感受英语文化的点滴。对话也不单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和口语,它是在促成学生的英语综合学习,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素养。在开展英语对话中,实际上学生就英语语境下的交流与用本土语言的交流进行比较分析,试图在找其中的共同点和不同之处。例如,uncle一词与中文照应起来,在不同的语境中会有区别。学生在对话中需要根据场合情况的不同而做不同的判断和理解。英语中有不少单词的意义十分丰富,可以同时与中文数十个词相照应。这个就需要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交流过程中逐渐发现和认识。在对话的过程中,其实亦包含着学生对英语以及英语文化的理解。对话,就是在交流各自对其的理解。因此,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对话,要以尊重为前提。尤其是师生之间的对话,要尊重和平等。才能够切实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让学生保持高昂的学习兴致置身于英语学习。

三、探索新颖的教学方法

篇5

【关键字】初中语文 文言文 教学 经验

文言文在初中语文中占着很大的比重,做好文言文教学,对于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有着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新课程改革突出了要把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地位,而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引导者与组织者,应该多从学生的角度去分析、去探讨,去组织教学过程,本文就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方法的指导、基础知识的积累、课外知识的拓展几方面出发,谈一下自己教学方法。

一、学习兴趣的激发

教育行业有句老话叫“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某项知识有了兴趣,就会下工夫去研究、去学习,自然也就相当于有了老师的带动与指导,当然这种学生主动的、积极的行动往往比教师的压制与强迫管用的多。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十分必要。比如在根据初中时期学生的发展特点,他们喜欢看一下小说、杂志,我就可以因势利导,让他们去看一下古典名著,例如《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这些都是半白话的书籍,是文言文到白话文的“过渡品”,对于现代人学习文言文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刚接触文言文的初中学生。首先激发学生对半白话小说的兴趣,再逐步深入,让他们自己找一些文言文类的传奇、戏剧等文体,慢慢深入学习。

另外,课堂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知识也显得尤为重要,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最主要来源与最直接的来源,所以课堂质量的好坏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效果。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上也要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出师表》之前,我们就可以引入历史知识,讲述一下当时魏蜀吴三国的基本状况,这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十分重要,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引入课文知识,也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方法的指导

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再多的知识也不如教给他们一种学习的方法,让他们在课堂、课下都可以自己进行学习。比如文言文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翻译,这是考试中的必备题型,也是学生经常出错的题型,特别是在初中高年级的考试中,容易出现非课文中的段落,很多学生只背会了课文中的译文,对于课外陌生的知识就慌了神。这就显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的教学,但却忽略了方法的教学。其实语文翻译的知识很简单,就是首先明确基本的单个词义,再根据不同的语句结构,结合上下文进行翻译,比如保留、替换、删减、增加、调整等。

反映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首先我们“以本为本”,先指导学生看懂课下注释,同时要善于借助工具书,联系文中的语言环境,用今天的话自己说出文言文一字一句的意思,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就及时请老师给与指导。另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用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去引导学生对翻译后的译文进行增补,以达到“通、达、雅”的效果。总的来说,在我看来文言文翻译主要是分三步:首先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进行直译;其次根据需要,适当调配词序;最后按照现代汉语规范要求,做出增补。

三、基础知识的积累

荀子《劝学》中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讲的就是学习是由小积大的过程,知识的掌握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特别是文言文知识,由于句型较多,还分实词、虚词,加上通假字、古今异义字、一词多义等现象,更进一步加深了文言文学习的难度,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就要多从学生的角度进行分析,尽量的帮他们减少负担,尽量帮他们理出思路,比如对通假字的学习,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个单元中所有的通假字,同时列出他们所处的语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它们出现的规律,以便他们在以后能够活学活用。比如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就是在黑板的一侧开辟一个专栏,让学生列举出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实词、虚词,每天更新2-3个,让同学们一起学习、一起积累,并定期进行总结、复习,一个学期下来,学生们对知识的的掌握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提升。

再者文言文中还会有一些特殊的典故、借代等手法,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我们慢慢给学生讲述,让他们慢慢积累,比如月亮往往表示作者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有作者往往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比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再者例如鸿雁往往被指“书信”,是来源于苏武的故事:匈奴单于欺骗汉使,称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燕,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这些知识掌握相对比较容易,但是也是需要教师的引导的。

篇6

一、现阶段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国的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如,教学方法太过于单一,写作功底不够牢靠,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等等,从而阻碍了我国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向前发展的脚步,教学效果不明显。

1.教学方法太过于单一,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在传统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只会采用一种传统的“满堂灌”以及“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譬如,教师把写作模板给学生,让学生把写作模板默背下来,从而导致学生并没有真正地认识到写作的意义和定义,也不会促使学生写作水平和阅读水平得到提高,更有部分学生对语文写作产生了厌恶的心理。另外,由于初中生处于活泼好动且心理发育不成熟的阶段,特别是对身边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

2.学生忽视了写作的基础是阅读

就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国初中生的阅读量逐年降低,知识面非常狭窄,经常可以在学生的作文中看到,如,语句不通顺、错字太多、白话太多以及文章的思想性比较浅薄。但是,在初中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注重学生的写作水平,严重忽略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以及写作水平,也没有认识到写作的基础其实就是阅读。由此可见,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学会阅读,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直接或者间接地积累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写作水平。

3.教学观念过于传统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是没有转变过来,盲目地认为只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就算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还是以教师为主体,太过于强调自身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并没有认识到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成为课堂控制者,学生亦然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只能在教师有计划、有目的背景下进行学习,这种传统的教学观念只会限制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还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对语文写作产生厌恶的心理。同时,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既不利于师生关系的和谐,又不利于教师准确地掌握每位学生的发展情况,从而导致学生不能更好地发展下去,严重影响我国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效果。

二、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情境教学是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模式,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情境,从而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情景教学可以为学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增强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进而促使我国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质量得以保证。通过相关研究表明:学生在课堂中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就在于课堂的学习氛围不浓厚,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进行语文写作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目前最受欢迎的情景教学模式,该模式可以让教师和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进而提高我国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质量。

2.运用情景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篇7

关键词: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情境教学法 教学应用

引言

所谓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以周围的环境或者工具为依据而创设的与教学内容相近或相似的情境的教学方法。在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实际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有很多种,如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根据故事创设情境,等等,但是仍然有一些教师不能很好地应用情境教学法,导致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效果不佳。

1.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在新课标背景下,情境教学法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然而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部分教师把情境教学法当成一种潮流,盲目应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在应用情境教学法时没有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也不顾文章的体裁,因而不论是文言文、散文,还是议论文、说明文,都绞尽脑汁地创设情境,导致有时教学过于生硬、死板,甚至不切实际。此外,由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频繁应用情境教学法,课堂教学缺乏新意,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学失去了本应达到的目的。第二,所谓情境,就应该既有“情”又有“境”,然而有些教师却过于重视情境教学法中“境”的创设,而忽略了教学中“情”的铺垫,使课堂教学比较空洞,缺乏情感的贯穿。第三,一些教师对情境教学法的应用过于死板,创设情境的方法过于单一,几乎每一堂课都用同一种创设情境的方法,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课堂教学效率随之下降。

2.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2.1教师合理应用情境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初中语文教材中涉及的文体都是多方面的,并不是每一种文体都适合应用情境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做到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做出准确的判断,合理应用情境教学法,保证情境教学法的应用能够达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例如,同样是文言文,《桃花源记》就适合采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而《论语十则》就不适合采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

2.2教师注重“情”与“境”的结合,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初中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其心智不够成熟,情感体会相当有限,因此初中语文教材的选材一般是既内容丰富又兼具美感的优秀作品,其中更不乏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作品,这些都是为了启迪初中生的心灵,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因此,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法,教师应注重“情”与“境”的有机结合,利用多种手段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例如,在讲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通过朗读铿锵有力的词句,感受作者伟大的爱国情怀。

3.创新创设情境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对义务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深,对义务教育投入的资金在不断增加。在科技不断进步的当代社会,我国大部分的初中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的应用恰恰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实施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教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图片、文字,或者播放声音、视频,不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而且能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锻炼并提高学生的洞悉能力及欣赏能力。例如,在讲述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作品《鲁滨逊漂游记》时,便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创设教学情境,通过教学情境来锻炼学生的洞悉能力及欣赏能力。《鲁滨逊漂游记》讲述的是鲁滨逊在一个荒岛上的种种艰辛生活。其虽然是探险题材,但是篇幅较长,初中生大部分定力较差,很难耐心地阅读全文,因此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播放由该文章改编的电影,然后让学生学习该课文,以加深对中心思想的理解。

3.2创设故事情境。

每个人都愿意听故事,创设故事情境就是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产生的。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讲述具有吸引力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例如,在讲述刘禹锡的《陋室铭》时,由于该篇文章是文言文,比较难懂,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可先讲述与主旨有关的故事,如陶渊明采菊东篱、种豆南山的故事,让学生通过故事简单理解古人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然后通过一步步引导,最终让学生深切理解并体会该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从而获得情感体验。

3.3创设辩论情境。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新时期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创设辩论的情境,提出某一具有争议性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与辩论,在辩论中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例如,教师在讲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后,可让学生对桃花源是否真实存在进行讨论,学生可以通过上网、去图书馆查资料证明自己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搜集来的资料就是对已学知识的拓展,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3.4创设表演情境。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表演情境的方法是通过让学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表演,不但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含义,而且对学生思维的激发及情感的培养都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例如,在讲解鲁迅的《骆驼祥子》时,便可以应用表演的方法创设情境。首先,教师要明确,对于学生而言,全面理解文中反映的残酷的社会现实及文章所表现的思想是非常不容易的,再加上鲁迅的作品普遍难以理解,如果只是讲解,就会使课堂教学显得很苍白,因此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文章中的故事情节进行表演,并且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可自由发挥,尽力表现出祥子的不幸及内心的苦闷。通过表演,学生们因自身经历而对当时的社会有了深切体会,更加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与此同时,学生在表演中能很好地锻炼大脑思维,使大脑处于活跃的状态。此外,对于没有参演的同学而言,在观看表演时,他们会看到演员们表情的变化,从而感受到祥子内心的落寞与无助。

结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情境教学法凭借自身情景交融的优势,越来越受教师的青睐,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总之,情境教学法有多种,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合理应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巩庆民.情境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及其意义[J].教师,2011(33).

[2]李贵芳.论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的应用[J].学周刊,2011(32).

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情境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2-203-01

一、前言

情境教学是近年来才刚刚兴起的一种新式教学方法,它的出现不仅能够让传统的语文教学课堂变得更加的生动且充满乐趣,同时还可以将那些复杂的抽象类概念变得更加的简单易懂,帮助学生提高对于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如今,无论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与学习中,创新式思想已经变得无所不在。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加入情境教学法十分符合新时代对于语文课程所提出的要求,进而让学生的主动学习成为现实。基于此,作为新时期当中的初中语文教育者来说,应该针对自己的教学观念与方式进行不断的创新,在对每一位学生特点进行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创设出极具针对性的教学情境,从根本上提升我国初中语文教学的整体水平。

二、情景教学概述

简单一些解释,情境教学其实就是在课堂中加入一些带有情感色彩和生动形象的真实场景,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的去感受教材中的学习内容,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与学习兴趣的最终目的。情景教学具有着如下的几个主要特点:首先,具有个性十足的教学形象,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提高对课程内容的亲切感;其次,富有真实的情感,让学生不由自主的参与其中;再次,带有一定的内涵,增强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最后,富有哲理性,有效提升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认知程度。在初中语文课程中加入情境教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将一些晦涩难懂的问题简单化,另一方面则能够从根本上提升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继而让学生能够在初中阶段就可以得到全面的素质提升。

三、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措施

1、声形兼备,创设真实教学情境

如果单从语文教师的角度来看,他们的主要作用并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进一步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更加重要的是为学生构建一个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帮助他们来提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在日常的教学中适当的加入一些声音与形体上的创新元素,从而让学生可以更加直观的感受到语文课程中的知识重点。基于此,教师需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朗读水平,尽可能的规范自己的吐字发音,让声音听起来更加的洪亮且具有感染力。例如在教授《海燕》这篇文章时,教师应该现行将整片文章的内容大声的朗读给学生,并且在朗诵到情感十分饱满的段落时,教师要将自己幻想成文章中的那只海燕,在挺身昂首的同时向同学们报以坚定深邃的目光,同时适当的加重朗诵的声音与语气,继而将学生带入到由自己所创作的教学情境中,真切的感受到海燕所具备的大无畏精神与高傲的品格。

2、巧设情节,创设故事教学情境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其实存在着很多看似平凡无奇,实则极具教育意义的小故事,如果语文教育者能够具备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就一定可以发现这些优秀的小故事,从而将他们应用到语文课堂中来。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们比较喜欢接受一些新鲜的事物,所以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加入一些神话故事、历史人物的传奇故事以及生活中发生的一些哲理故事等等。

事实上,能够应用到初中语文课堂中的故事种类是多种多样的,教育者只要根据学生的喜好来稍作筛选就能够很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继而对他们的心灵带来极大的震撼。例如在学习《藤野先生》这篇文章时,一位语文教师就向他的学生们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在鲁迅先生去往日本仙台的医学院进行求学深造的过程中遭遇了很多事情。鲁迅最初是在日本东京学习,但是因为与当时共同学习的一些清国学生产生了意见上的分歧,继而又来到了仙台,在仙台的那段日子里,鲁迅先生因为是“东亚病夫”的中国人身份而得到了各种排挤,并且还遭受了一封没有署名信件的侮辱。在一次集体观看战争电影中,令鲁迅没齿难忘的一幕出现了:影片中的日本胜利了,在为俄国卖命的一名中国侦探被识破并处死时,在场的中国人竟然拍手叫好,雀跃不已......这种情形如同给了鲁迅当头一棒,而后便决定弃医从文,立志用自己的笔来作为拯救国人的武器。当这个故事讲完以后,班级内的所有学生都陷入了沉思,更加有同学偷偷拭去了自己眼角的泪水,他们的心灵已经深深的感受到了鲁迅先生的悲怆之情,从而更加深刻的理解到那段灰色历史对于我们现在幸福生活的重大意义。

综上所述,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是更加重要的却是通过正确的学习方法来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基于此,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创设出更多有利于学生身心成长的情境,继而为学生营造出一个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 焦靖云.浅谈初中语文教材的情境教学[J].金色年华(下),2011(10).

篇9

一、对洋思教学经验的思考

洋思中学在二十多年的征程中凭着朴实、踏实、扎实,依靠创新一步一步走向今天的辉煌。从“当堂完成作业”到“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形成,从“没有差生,只有差异”到“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新的教育观念的提出,这一切无不体现着洋思的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是洋思教学思想的主体,这无疑是对传统“满堂灌”模式的挑战,改变一味地由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教学中的家长制作风,这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民主意识。这样的模式,学生主动参与,发言踊跃,大部分作业当堂完成,老师讲得很少,只是对学生的自学进行点拨、指导、释疑,凡学生通过自学已会的内容,就大胆地不教,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是因材施教原则的具体体现。通过学生的先学,然后教师对学生先学的内容进行调查研究,通过信息反馈,及时掌握学生对各知识的认知水平,了解他们的思想活动、学习方法的掌握等实际情况,这样教师才会明白当前教学的起点在哪里,有了这个起点,教师便于遵照“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规律来组织教学活动。因为教师已经知道学生“浅”在哪里,“近”在哪里,这样才能往“深”处、“远”处指引。正如蔡林森校长所说的“整个课堂教学体现了实事求是,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这样老师教学的调子也就不会太高,是教学的对症下药”。而事实上,我们不能真正地做到因材施教,这一点,洋思人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为我们提供了光辉的典范。

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是传统的“启发式”教学的成功实践

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很是讲究,洋思课堂老师的教,不是只是讲题,或只是找出答案,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寻找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教的方式,都是让已掌握的学生先讲,如果学生讲对了,教师肯定不去再加以重复,讲得不完整,没有深度,教师作必要的补充;讲错了的,教师就更正。这里,教师只是启发、引导,该导时导,当讲处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注意精讲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部分,使学生透彻理解,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老师的教,不是把教材完全嚼烂,一口一口地喂给学生。一堂好课,犹如画家画花,独画一枝,留点天地,让欣赏者去遐想;诗人作诗,言有尽而意无穷。洋思人做到了这些,老师的教,总是言简意赅,给学生留点思考余地,不越俎代庖,而是给学生一点自己动手的机会,引而不发,激励学生的首创精神。洋思的教,是“点石成金”,这里,老师给学生的不是金子,而是“点金的指头”,有了这样的“指头”,才能使学生的知识仓库里堆满“金山”。

三、将洋思课堂教学模式在实施语文课程标准中进一步发展

和完善

洋思课堂教学模式体现了诸如主体性教育、合作教育、掌握性学习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效果。从语文教学来看,“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虽然依据语文教学特点细化为不同课型的教学模式,但与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有距离。其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一是在语文课程目标的构建上,洋思课堂教学模式忽视了情感体验在语文

学习中的作用。二是从课程资源的开发来看,洋思课堂教学资源相对贫乏。洋思课堂教学资源、学习资源都不能满足教学要求,其教学形式比较单一;从语文教学程序的设计来看,“语言的运用和实

践”型课堂模式尚未形成,或者说,未形成适用的教学模式。三是从教学内容来看,洋思教学模式尚不完备,没有“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将“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放在重要位置,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集中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洋思的语文课堂要适应要求,其教学内容也要进一步扩大。四是从课程评价来看,洋思课堂教学的评价方法比较单一。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个方面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具有注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的主要评价手段。

四、发展和完善洋思语文课堂教学

篇10

一、指а生做好课前预习

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能够对即将学习的知识进行初步的了解,可以提前把知识点找出来,对自己不熟悉的地方有所了解,并且在课堂上重点理解,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在课前预习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教师可以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将合适的预习方法交给学生,预习文言文时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教师应该起到指导作用。

比如,在进行《天净沙 ・秋思》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提前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对词中重点字的意思进行了解,对句子的意思进行猜测,这样在课堂上就能够节省大量时间,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二、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

适当的教学模式也能够对学生的知识掌握起到促进作用,使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掌握知识,也是新课改中重要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进行不同类型文言文的教学时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进行合作学习,也可以进行探究式学习,总之采用的教学模式要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知识点并且还要学会一定的阅读技巧。教师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因素,不同的学生接受信息的能力不同,要采用的教学模式也是不同的,教师在讲完文言文时可以再对作者和文中人物的生平事迹或作品进行延伸,让学生对文章有更为深入的了解。

在进行《登高》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延伸杜甫的生平经历和其他作品,让学生通过延伸对杜甫进行更深刻的了解,对诗词语境的感悟更加深切。

三、营造舒适的学习氛围

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讲解文言文,学生会感觉到枯燥无比,学习效率会降低,对知识点的掌握也不扎实。教师应该努力在课堂中为学生营造舒适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讲述文章中所涉及到的人物事迹,加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从人物的生平经历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对于一些晦涩难懂的字和词,可以联系上下文并且结合全文的语境来判断字词的含义,这样也能锻炼学生的联想能力。

例如,在进行《狼》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营造和原文相匹配的氛围,因为此文章出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也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髓,蕴含的寓意深刻,所以在进行此文章的教学时可以营造与文章内容相匹配的教学氛围。对文章中的重难点字词进行重点理解,比如H、罹等,在教师进行解释之前,可以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对字词的意思进行大胆的猜想,最后再给予纠正。

四、使用教学辅助设备进行文言文教学

在文言文教学中可以使用高科技的教辅设备,比如多媒体设备,能够节约大量的时间,在课堂中能够将较多的内容展示出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并且能够提高教学效率,是教师们可以充分利用的方法。

比如,在进行《江南春绝句》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将网上搜集到的关于江南春天的资料进行展示,让学生通过多媒体等其他方式对江南的春天有立体化的感受,能够让学生对诗词有更好地理解。

五、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新课改将文言文在初中语文中的比重进一步加深,但是学生并不能很好的接受,所以还是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基础,使学生不但要学习文言文,还要会学习文言文,能够和文章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明确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是一个合作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课堂中是需要学生和教师的互动和共同参与的。教师教给学生的不应该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点,还应该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能够在不断变化的文言文中找到规律,在做题时能够举一反三,这样才能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目的。

例如,在进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教学时,就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此篇文章在理解和掌握方面都有一定难度。所以,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学习基础进行加强,让他们即便是面对难度较大的文章时也能有能力解决问题。

六、教师的引导启发作用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但是教师给学生的引导和启发是必不可少的,教师一定要有清晰的教学思路,对于教学内容、如何进行教学、教学内容中的因果联系等都要进行深入的思考,在讲课的过程中深入浅出,慢慢地进行深入。教师对于学生的问题要提供适合他们的建议,课堂中的练习题要尽可能考虑到各个阶层的学生,尽量让大家都参与进来。

篇11

一、创建口语交际的情境,唤起初中生说话兴趣

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口语交际和口语训练,才有具体和目的性,从而提供给学生一个真实的交际情境,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正是因为这样,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根据课本设计话题,精心设计与初中生现实生活相符的交际情境,让初中生完成有实际意义的口语交际任务,唤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和尽情表达出自己思想感情的,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与人沟通和交流,去感受生活中的美。老师在设计口语交际情境时,应当注意情境要贴合初中生生活的实际。可以将环境、语言、角色、音乐、图片等等因素融合到情境中。例如:初中语文老师在讲诉“野外探险”专题中的“模拟招聘”话题时,老师可以将教室布置为招聘场所,提供给学生各种情境,比如: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夕阳下的沙滩、荒野的大沙漠、寒冷的雪山等等,并且用语言或者图画表达出这一情境,让初中生选择一种情境。这样,学生可以充分的进入角色,展开交际对话。语文老师要善于掌握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对其实行因材施教。老师应当鼓励那些平时内向、不爱说话的学生多与人沟通交流,激发出初中生强烈的表现欲望,让学生敢说、愿说、会说。老师还应当有效、具体的指导那些大胆、敢说的学生,让学生养成交际的好习惯。

二、口语交际的情境教学要选择适当的交际主题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围绕课文内容设计出比较合适的话题,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对话交际,通常情况下,情境教学口语交际分为自主情境和话题情境,自主情境的意思是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爱的话题展开对话,例如:几个热爱画画的学生可以展开有关画画的对话,也可以根据平常的学习状况进行交流。学生只有在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才能完全投入交流中。采用这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训练,不单单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口语交际能力,还能够起到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作用,使得学生都愿意进行语文口语交际训练。初中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根据学生的特点,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锻炼,从容易到复杂,循序渐进的提高初中生语文口语交际能力。话题性的语文口语交际是指老师定好话题,让学生去训练,老师可以选择教材中延伸的话题,也可以选择当下社会生活中热门的话题,对于初中生来说,其价值观和对社会的认识已经逐步在形成,初中生完全可以对社会热门话题说出自己想法。例如:食品安全问题和房价问题等等,都可以让学生展开口语交际训练。不论是自主性还是话题性训练,只要可以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话题的情境中,并且在交际时注意语气的用法和语言的流畅,就可以很好的达到语文口语交际的目的。

三、口语交际情境教学应当选择不同的方法

篇12

关键字:初中语文 新课标 教学 经验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而是靠“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因此,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又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要强调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由教师提出;凡能由学生解的例题,不要由教师解答;凡能由学生表述的,不要由教学写出。数学课堂不再是过去的教师“一言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主动参与、积极引导、耐心辅助,与学生平等合作、努力探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地把学生解放出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二、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

要想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其主体地位,必须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即学生对于自己学习主体地位、主体能力、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而要唤醒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营造平等、民主和和谐的课堂气氛。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能真正把教师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把学生转变为真正学习的主人。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必须用 “情感”为教学开道。夏丐尊曾经说过:“教育之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所以教师首先要爱生,这种爱是多方位的。既有生活上关怀学生的冷暖、喜恶之爱,更有学习上了解学习情况,填补知识缺陷,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而不轻易否定,恰当指引,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到老师既是良师,更是益友。

三、实施可行的教学方法

1.母语激趣法

新课标明确规定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该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文字感悟能力的培养。每天利用早读、午读或课前的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文字接龙的活动,或进行“咬文嚼字”的纠错能力大比拼,或进行成语故事赛讲,进行几分钟的“美丽演说”。这些活动每天并不会花多少时间,但是,由于坚持不懈,效果会特别显著的。首先,它让学生对令他们头痛的文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一种追根究底的激情,因此,最直接的效果便是错字率大幅度的降低。

2.魅力激趣法

新课标中提到“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素养”。教师的人格魅力与学识魅力,在教学中的作用往往被教师所忽视。而学生中普遍存在一种情况:喜欢哪位老师就会自然而然地喜欢他(她)所教的那门课,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给他们留下的印象。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曾这样说过:“我们做事要感到有乐趣,如果不是精神愉快,而是愁眉苦脸地在那儿教,愁眉苦脸地在那儿学,效果决不会好。”确实这样,一个好的语文教师,一手好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一抹快乐的微笑、一种儒雅的风度都能够深深地吸引已经有自己审美观念的中学生,潜移默化中会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一种崇拜感,既崇拜就会努力去学、去模仿,久而久之,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便产生了。这也就是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的效应。只有时刻注重自己的品格修养才能使一个语文教师具有一种人格魅力,这是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的最直接的动力。

3、情景熏陶法

教师挖掘教材丰富内涵,弄清课文包容的科技、历史、地理、人文等方面的诸多材料,围绕教育教学目的的要求,加以梳理设计,使之与课文内容水融,给学生及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情景。使学生在这种情景中得到教育受到熏陶。

4.设疑刺激法

即对课文内部“资源”进行挖掘整理,采用技术加工,以“新、巧、奇”的形式来刺激兴趣。如在教范仲淹,《岳阳楼记》时,可设计谜面为“丘”,猜课文一句(调头格,谜底:山岳潜形)在讲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时,可设置谜面:“蜜蜂”,打曲中句子(亥豕格,谜底:峰峦如聚)。这样使学生豁然开朗,妙趣横生,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知识性、刺激兴趣,培养了学生思维创新能力。

5.双关类比法

对课文的外部有关“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巧妙地引导学生联想或合理推理,创造性的开掘学生思维的空间,产生神韵无穷的兴趣,运用得好就会产生神奇的教学艺术张力,使课堂教学增强辐射力,开拓了学生丰富的想象空间。如教《孔乙己》时,教师用沉痛悲凉声情并茂的声调说:“孔乙己这个封建科举造就的畸形人,不仅灵魂受到了摧残,而且还摧残了他的身体,他是用自己的手走出了咸亨酒店,离开了社会舞台。”一边轻缓地檫去醒目的题目:孔乙己。这样不仅创造性地构成了学生视觉上的“空白”效应,而且重要的是艺术的启发学生对孔乙己悲惨命运的联想和补白。

6.角色意境法

通过演唱、对白、采访等方法,创设意境,模拟情景,使学生进入一定角色,身临其境,受到感染从而增加兴趣。如教《刘胡兰慷慨就义》,可分角色对白,通过对刘胡兰、阎军的对话,从中感染学生,加深刘胡兰“慷慨 就义”的体会,使学生的思想品德方面经受一次洗礼。再如教《白毛女》时,采用演唱的手段,使学生欣赏感受戏剧的艺术形象和表现方法。

7.行为激励法

通过设疑、设题等手段,以小活动形式来激励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兴趣。如教《人类的语言》时,让学生收集整理本地方言与普通话的异同,使学生回忆、采访等,体会课文,同时培养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使学生深层次体会课文语言的寓义。

总之,在新课标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是有很多的,不论采用什么方法,使语文课堂教学教出味来,必须水融,不可做作附会,必须坚持不断努力,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认真去总结、不断地探索。

参考文献:

篇13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增强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的方法有很多。但是,要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更加直观的体验,不断增强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和体悟能力,点燃学生学习语文的希望之火,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就必须学会灵活地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一、在朗读中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朗读教学中,为学生创设较好的教学情境,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因为朗读是学生学习语文最为重要的基础。但是,教师引导学生声情并茂地研读课文是较为有效朗读课文的方法,通过朗读来把思想情感表达出来,通过配合简单的动作、肢体语言,在研读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地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以朗读的形式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表达出来,也能够更好地感染其他学生,从而营造较好的阅读和朗读的氛围,提高学生朗读的兴趣,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研读的方式来创设较好的朗读情境。初中学生活泼好动,同时又有非常强的模仿能力以及较为强烈的表现欲望,为了更好地发扬学生的天赋,充分挖掘学生的朗读和表演的天分,就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改编,以情景剧的形式引导学生边读边表演,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学习兴趣,又能够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在朗读中把学生的综合素养得以充分展现和提升,为学生自主和综合能力的发展搭建一个非常好的平台。

二、做好分角色扮演,帮助学生融入情境

语文课堂教学要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参与性,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走进作品,理解作品的内容,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通过扮演角色学习课文,可以更好地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境。

初中的语文课文有很多的作品适合学生进行改编,教师引导学生将故事情节改编成课堂情景剧,让学生根据作品当中的人物角色分别扮演,对课文情节重新演绎。这样每一个学生都能很好地通过自己的阅读理解去把握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通过一些特殊的语言描写把握住作品的语言风格特点和人物的心理,以学生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把人物、故事情节再现出来。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对情感的把握、对情节的理解以及对主题的感悟,能够让学生很好地融入课文的情景中去。同时通过学生的分角色表演,把原本的文字变成一种生动鲜活的画面和场景,其他学生有了自己的阅读体验,借助于其他学生的表演也能够很好地沉浸于作品的故事情节当中,真正地走进作品。

例如,阅读《称赞》《酸的和甜的》等作品时,这些作品内容较为生动鲜活,文章塑造了不同的人物形象,又有着生动的故事情节,且每一个形象都有着独特的个性化语言。如果教师能够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让学生尝试进行分角色表演,这样的阅读课一定深受学生的欢迎。学生在阅读表演过程中,再现课文中的情节和场景,能够将文字变成活生生的现实生活,每一个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想象和再创造,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够加深他们对文章和生活的感悟。

三、密切联系现实生活,增强学生感悟体验

语文和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生活即语文,语文教学应该更多地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让学生从生活体验中感知语文知识,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积极关注生活现实,研究自然现象,深入社会实践,走出小课堂,走向大社会,以此感知语文生活的价值。教学实践中,以课堂为起点,做好与现实生活的连接,让语文课堂更加贴近现实生活,从生活中得到启迪,从课堂中找到生活。赋予语文课堂更多 新鲜生命与活力,真正让学生能够学会认识生活、感悟生活、学会生活,能够做生活的强者, 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

例如,阅读《苏州园林》这篇文章时,可以请游览过苏州园林的学生先讲述自己的游览感受;再让学生阅读文章,让课文带领学生进行参观,教师组织学生分析讨论,让其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再播放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得到更为直观的体验。这样不但让学生很好地学会了文章的有关内容,感知了苏州园林的文化,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好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运用,从而实现学以致用的效果,让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展,让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得到了很好的提升。由此可以看出,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创设模拟场景的方式,能够极大地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又能够让学生的知识灵活运用。

总之,语文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设教学情境能够让学生得到更为直观的感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巩庆民.情境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及其意义[J].教师,2011,(33).

篇14

一、加强理论学习,认真学习课标,转变教学观念。

我把新课标中定量性的规定熟读成诵,依法行教。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我的学生观、课本观、课程观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语文教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贯彻以学为主的基本思想----即把学生看作语文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比如,在教学课文之前,我经常先把自己制定的学习目标展示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在读课文后根据我制定的学习目标再讨论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作业也可自主确定。这样,就使全体学生都能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还参与了目标的制定和作业的布置,从而,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已的学习目标,可以在自学阶段有本可依,有章可循,并取得成就感。

二、让学生自主学习

新学期伊始,不马上急于教课文,首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学生纵观了解全册书的内容结构。介绍学习方法,如:什么叫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善于利用网络资源,善于利用校内、家庭、自然、社会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提出学习要求,如:每周要背诵并默写 “课外古诗词背诵”其中的一首。一学期内要阅读完“名著导读”中的所有作品,并写好读书心得等。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方向。发挥教师、学生两个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新课程的角度来看,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而不只是被动的执行者。因此,教师、学生都是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体,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教学相长才真正成为可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发挥出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动参与者,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

三、重视创设学习语文的环境,提供展示学生成果的机会。

培养学生拥有较为完整的阅读体系是写作能力提高的关键 ----“向阅读要写作能力。”学生涉猎广泛的课外知识领域,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适时关心。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是教学艺术之魂,没有情感的融入,教学艺术之花就不能开放。而语文教学就是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情来沟通与学生的联系,以情来陶冶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既是教学的目标,又是教学的手段。我参考新课标课外读物,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学会自主积累,帮助他们建立写作素材库,引导他们从中汲取精华,“博众人之长于已身”。

四、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

在教学形式上,力图改变把学生禁锢在小小的课堂里、日复一日地重复单调枯燥的教学状况,采取多种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形式,如:课外找错别字、病句交流与展示,月球知识擂台赛,新闻会,故事会(《寓言四则》、《女娲造人》),讨论会(《风筝》),朗诵比赛(《理想》、《天上的街市》、《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并附有一定的评分标准),演课本剧(《皇帝的新装》、《变色龙》),办手抄报,编习作集(要求学生在假期把这个学期里所写的日记、习作编成一本作文集)。语文课堂教学要突出重点,营造亮点。突出重点就是要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轻重主次,在整体感知上对课文重点进行局部的深入探究或知识的迁移,最后再归结到整体上来,深化对文章的认识。而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应该是疑问的聚焦点,思维的交汇点,教学的创新点。

五、在课堂上努力营造融洽的氛围

学生只要有疑问,随时可以提出,只要有想法,随时可以发表,师生平等对话,同学间无拘无束地交流。课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自然、社会中的语文教育资源,特别是那些鲜活的、密切联系现实、密切联系学生经验世界的教育资源,如节日、纪念日、刚发生的身边事、国家大事、国际新闻等,使语文课程内容不再局限于教科书,成为不断充实、不断更新的长流活水。

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