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特点范文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特点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0:36:1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特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特点

篇1

关键词:新高考;思想政治教学;课程思考

2014年9月4日国务院出台了相关的《高考考试招生改革方案》以及试点城市等相关内容,试点首先在上海和浙江省开始,这其中我们最关心的是高考改革之后将要考什么,根据浙江省《方案》将改革考试科目设置: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三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三个科目成绩组成,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可选。用我们最通俗的说法就是不再区分文理科,考生可以在历史、政治、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这六个科目中选择三个科目进行学业水平考试,然后将成绩计入高考总成绩中。本次高考改革可以说革命性的,变一次高考为多次,变规定科目为自选科目,重点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如何来适应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政治课的教学也成了值得大家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高考改革背景下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价值的思考

2014年9月19日,随着浙江高考改革方案的出台,作为高考科目之一的高中思想政治又面临一次新的改革,最大的变化是高中政治从文科的必考科目变成了选考科目。2015年2月28日,根据2017年拟在浙招生普通高校专业(类)选考科目范围的公告,可以看出有500余所高校没有提出选考科目要求;各高校所有专业(类)中,不限选考科目占54%,设限选考科目占46%,其中设限范围为1门的占5%,2门的占8%,3门的占33%。各校提出选考科目要求的专业(类)中,选择最多的是物理,涉及设限专业(类)的81%;其次是化学涉及64%;再次是技术涉及36%;生物、历史、地理、政治分别涉及32%、19%、15%、13%。因此,相比旧高考的文理分科,新高考背景下的学生在高一阶段就要进行选考。我校于2014年下半年对学生进行两次选课调查,从统计结果看,政治作为选课科目的比例是最低的。大部分学生在选考科目中首先考虑理化,再是史地,思想政治学科则是到高二才进行选考,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学科在高考中的“地位”受到极大的挑战,更引发了师生对政治学科课程价值的讨论。

作为政治教师,不可避免地参与到本次大讨论中,其实高考改革前,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价值一直被怀疑和否定,新高考改革方案一公布出来,就有很多师生和家长在议论,认为高校专业中把政治课作为设限选考科目的很少,所以得出的结论便是轻视高中思想政治课,在学习上表现为懈怠和懒散,可想而知,长此以往,思想政治课对学生的教育和引领作用会变得更加薄弱和无力。因此,现实不仅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能力和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且对政治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引导显得尤为重要,具体可以由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强调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统一。其次,对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的综合性和专业性进行解读。最后,关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与大学专业课程学习的启蒙性和关联性。

二、高考改革背景下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内容的思考

据浙江某重点学校在2014年下半年对高一新生的调查,其中课程内容易学百分比的数据比较中,政治课被认为是比较难学的,历史和地理则比较易学,并且对历史和地理的学习兴趣明显更大,对政治学科的学习兴趣最低。高中思想政治课一般不存在上课听不懂的情况,但为什么学生会存在政治难学的问题呢?这首先就要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内容分析。

高中思想政治课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在高考改革背景下,必修内容没有变化,高一新生首先接触经济生活,经济生活中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人民币汇率等比较难理解,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每一块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把握显得尤其重要。以高一经济生活内容中的“需求价格弹性”为例,应该突显内容的专业性和科学性,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拓展,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自2012年秋季浙江省开始实施普通高中深化课程改革方案以来,浙江省各地高中都开始开设校本选修课,高中思想政治也面临着选修课程的开发和实践等问题。而新的高考招生制度目标是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破除“一考定终身”“唯分数论”的弊端。由于我国政治课教学内容的特殊性,高中思想政治课是集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和哲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其学科特点非常模糊,学科背景比较宽泛,这会直接导致学生在选择科目上的不确定性。因此,在高考改革的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需要开设能引导学生更进一步深化理解学科内容的选修课程,从而增加课程的特色和强化学科特点,为学生高考选考提供一定的学科导向,首先应该重视课程内容开发的模块化;其次要重视课程内容开发的时效性;最后,要重视课程内容开发的趣味性。

三、高考改革背景下对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方法的思考

高考改革背景下对高中政治课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在高二以后,思想政治课要进行走班教学,教师将要面对来自不同班而汇集起来的教学班,这些教学班只有上课的时候在一起学习,平时学生分散在各个班级中,教师要想借课外时间补课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效率和水平上都要有所提升才能适应新的教学对象和要求。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有很多教学方法,比如讲授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问题教学法、角色扮演法、辩论法、探究式教学法、案例分析法等,教无定法,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在高考改革背景下,选择何种教学方法成为高中政治课有效与否的重要一环,正确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分析能力,使学生在每一堂课的教学中都能有所收获。

四、高考改革背景下对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评价的思考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生面临选考和学考的问题,很多学生在选择哪门科目上很纠结,如果单纯依据学习成绩的评价肯定是太单一了。面对这种情况,作为高中政治教师就应该把对学生的学习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全面了解,另一方面学生也能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潜力有所了解。根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指出“普通高中政治课程致力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政治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高中阶段文科类的学习评价标准一直是一个难点,在新高考背景下,笔者侧重从学生的学习评价方面谈谈看法。

1.建立对学习目标的评价

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学习目标在高一的时候就要建立起来,教师要利用问卷调查学生、座谈会等形式评价学生的学习目标,以此纠正学生学习的功利性和追求成绩的狭隘性,引导学生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建立对学习内容的评价

新高考方案公布后,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内容有了新的改变,四个必修、国家选修课程和校本选修课程构成了高中思想政治学习内容的主体。除此以外,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了解社会万象和热点新闻事件等也应该成为学生的学习内容,教师建立应该学习内容评价表格量表,学生自主登记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这样可以对学生学习内容有一个较好的归纳和总结。

3.建立对学习效率的评价

所有的课程学习都有学习效率的问题,高中思想政治课也不例外。新高考下,高考的压力被化解为两次,并且在时间上提前了,因此,思想政治课的学习效率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从学习任务去评价,花了多少时间完成预习、作业等;另一方面从学习时间去评价,每个小时能完成多少学习任务。

4.建立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新高考下我们应提倡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可以开展学生自评、互评。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评价的结合会更加全面,有些甚至可以尝试将教师、学生和家长三者相结合来进行更为客观,更易于被学生接受的评价。

总之,新高考下,学生面临“学考”和“选考”的选择,每个学生迫切需要了解自身的学习能力和潜力,单纯依靠成绩的评价无法给学生提供参考价值,教师应该制订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实践活动资源;资源开发原则

对于高中思想政治课来说,有效地开发实践活动资源有利于推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的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思想政治实践活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没有实践活动支撑的思想政治课失去了趣味性,少了些许灵动,原本枯燥的理论原理,更加索然无味。所以,积极有效地开发实践活动资源,是思想政治课教师实施课程教学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和必须的环节。

一、高中思想政治实践活动资源的内涵

1.高中思想政治实践活动资源的含义和分类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资源的范围非常广泛。《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列举了五种:人力资源、实物资源、文字与影像资源、信息化资源和实践活动资源。其中实践活动资源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资源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什么是高中思想政治实践活动资源呢?把握这一概念,首先要搞清思想政治课实践活动的内涵。高中思想政治课实践活动包括课堂讨论、辩论、演示和模拟,也包括课堂外的参观、调查、访谈等,还包括一些普法教育活动、科技报告会、志愿者服务活动等。由此可见,高中思想政治实践活动资源是指与高中思想政治课实践活动有关的一切人力、物力和自然资源的总和。从内容上来看,实践活动包括涉及的场所,诸如课堂、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教育基地、农耕实践基地等;学校德育处(政教处)、团委组织的活动,学校环境的布置;在实践活动中所迸发的思想火花、情景创意等;思想政治课以外的其他学科等等。以上内容都是高中思想政治实践活动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上面实践活动资源的内容来看,不难发现高中思想政治实践活动资源可以分为思想政治课课内资源和课外资源,也可以分为显性资源和隐性资源。其中,思想政治课课内资源主要是指课堂内的讨论、辩论、演示、教材等,以及与思想政治课相关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文化活动和社会活动,这类资源是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最常见的资源;思想政治课课外资源是指思想政治课外能够为思想政治实践活动服务的一切资源,主要是指学生家庭、社区、社会、学校为教学活动提供的条件和设施,包括学校的图书馆、文化环境,以及社会提供的博物馆、劳动基地等。显性资源,顾名思义就是那些容易察觉的、外在的资源,例如,教科书、视频、社会中的具体事物等等;隐性资源就是那些不容易让人发现的、内在的实践活动资源,如,班风、校风、社会风貌、家庭氛围,等等。

2.高中思想政治实践活动资源的特点

高中思想政治实践活动资源,既具有课程资源的一般共性,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还具有明显的学科特点,体现了学科的性质和功能。

高中思想政治实践活动资源首先应该具有思想性的特点。这是由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特点决定的。思想政治是一门传授和宣传基本观点,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育“四有”合格公民的课程。因此,作为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资源重要组成部分的实践活动资源必须具有思想性,这样才能不偏离该学科的方向。

高中思想政治实践活动资源具有可操作性。实践性是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理念中很重要的一种理念。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开发和利用实践活动资源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在实践活动中,教师挑选一些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便于让学生将课本知识更好地应用到生活中。学生在一系列内容丰富、吸引力比较强、易操作的实践活动中,可以提高政治觉悟、充实精神生活和升华道德境界。

高中思想政治实践活动资源具有多样性。实践活动资源,既有校内的,也有校外的;既有宏观的,也有微观的;既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既有本学科内的,也有本学科外的;既有共性的,也有具有本地特色的。因此,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种族,不同文化,可开发和利用的资源各不相同。当然,不同的开发者和利用者之间的差异,也使实践活动资源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二、高中思想政治实践活动资源的开发原则

1.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原则和工作方法,也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理念和教学方法。因此,在高中思想政治实践活动资源的开发过程中一定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开发的资源一定要能够引导学生很好地融入社会实践中,能够利用原理感受社会、感受经济发展,学会用理论思考问题的意义。让学生在社会实践的体验过程中增长知识,提高能力,优化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笔者在讲授思想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时,组织学生到学校周边的农贸市场、超市,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商品的含义、货币的职能、价格对消费的影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等知识原理;组织学生到周边乡镇看新农村建设,体验科学发展观、国家的惠民政策;利用寒暑假和学校政教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节假日消费调查,并指导学生撰写调查报告。在必修二政治生活的教学中,和学校团委合作,组织模拟人大代表的选举、模拟联合国活动;带领学生参观市政府行政服务中心,在活动中让学生感受我国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通过这些活动,把抽象空洞的理论,变成学生主观的感受,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感受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2.坚持时代性和思想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思想政治课的性质、目标和功能决定了这一门课具有很鲜明的时代性和思想教育的特点,所以,在开发高中思想政治实践活动资源时必须坚持时代性和思想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这一原则也是开发和利用实践活动资源的题中之意。因此,在开发资源的时候,教师要把观念同时代基本特征结合起来。如果开发的资源没有时代气息,远离学生的生活,往往会“事倍功半”。笔者在讲授思想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中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一节时,先让学生利用网络收集老人跌倒与碰瓷相关的案例,组织学生进行辩论。由于该事例影响范围广,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有浓厚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坚持从本地实际出发,凸显乡土化的原则

高中思想政治实践活动资源的利用,其目的是让学生从单纯地在课堂中学习知识,到走出课堂、走出校园,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思想政治课的趣味性,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增强情感体验。为了更有效地达到这一目的,在开发实践活动资源时,就必须要坚持从本土实际出发。因为熟悉的事物,身边的人和事例,是知识迁移,深刻领会书本知识最好的资源。因此,在实践活动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研究资源所在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充分利用本地区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资源,因地制宜,发挥当地的优势,实施特色开发。实践活动资源凸显乡土化也是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也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笔者在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的教学过程中,就特别注重这一原则。笔者所在的学校是百年老校,学校的前身是清朝时期的书院,书院现在仍在校园内,传统的建筑风格,以及书院内藏有省级保护文物――石刻。在教学过程中,将这些教学资源加以充分利用,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对时代的影响,了解中华文化的历史变迁。并以学校书院为楔子,组织学生进行本地区传统建筑的调查,要求学生思考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如何保护好传统建筑,并向有关部门就如何保护传统建筑提出建议和看法。在讲授民族精神一课时,组织学生徒步参加杨根思烈士陵园,深刻领会杨根思“三不怕”精神。这些在实际教学中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高中思想政治实践活动资源非常多,所以,资源的有效开发是现在教育者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经过近几年来的努力,在这一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是,在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难题,而且高中思想政治实践活动的资源也在不断变化,所以对资源活动的开发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篇3

思想政治学科如何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改变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教师讲条条、学生背条条、考试考条条的现状,必须从改革思想政治课考方式入手,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来推动我省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价改革。从而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实效性,落实思想政治课大纲中规定的三个方面的任务。

二、 思想政治课开卷考试的实践与探索

1.统一思想 为确保思想政治学科开卷考试的成功,我们事前进行了慎密的准备工作。(1)调查了解我省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情况,考察了兄弟省思想政治学科考试改革折做法,吸取了他们在考试改革中的经验。(2)召开研究讨会研究思想政治学科开卷考试的必要性、可行性。

2.制定开卷考试办法 在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学业务部门的协助下,我们研究确定思想政治课开卷考试试题的难度比例为3:5:2;同时又研究了开卷考试试题编制、采分点的界定及具体的考务细则;制订了我省思想政治课开卷考试的改革方案。为了准确把握开卷考试的导向作用,使思想政治课开卷考试符合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符合我省教学实际及高中学生思维特点和认识规律,我们把开卷考试的样题在几所不同类别学校进行测试,取得实测值后,又重新研究样题的难易度、效度及区分度情况,以保证试题在思想政治课开卷考试及推进素质教育中的稳妥性、实效性。

3.开卷考试的命题 开卷考试命题很重要。在命题的指导思想,我们要求必须注重和体现新的教育和考试观;体现学科素质教育的要求;特别是要重点体现利用思想政治课所学原理、观点,去分析、说明、解决现实社会中的重点问题和热点问题。在试题的编制上体现了三个特点:一是材料新;二是设计新;三是要求新。在试题考核的内容上:第一,注重和体现了政治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第二,突出了思想政治学科思想教育的内容;第三,从开卷考试的初衷及试题难度比值上,测重了对学生学科内容知识的综合考查;第四,体现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第五,试题内容贴近学生生活。

4.开卷考试的实践 由于我们比较好地做了开卷考试前的准备工作,正确地把握命题的指导思想,科学地编制了开卷考试的试题,合理安排了考务工作,全省的思想政治课的开卷考试进展十分顺利。考试收到以下效果:第一,思想政治课开卷考试命题符合政治学科特点,解决了理论联系实际问题。第二,在考试方式上突破了应试教育封闭的考试模式,有利于变学生被动式学习为主动性学习。第三,开卷考试命题注重考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接受程序和运用水平,考试可查阅教材,学生平时学习中不必死记硬背一些概念和原理,自觉地把精力放在理解和运用能力的培养上。第四,有利于促进改革课堂教学,使教学更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给思想政治课教学以良好的导向。第五,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改变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第六,提高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供了环境。第七,发挥了思想政治课德育主渠道的作用。第八,符合高考3+x综合改革精神,考查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利于学生参加高考。

篇4

1、讨论法教学的含义及特点

讨论法教学,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主导、引导作用,以教师或者同学事先拟定的问题为载体,采用同桌之间、小组内部以及全班学生进行集体讨论、竞赛或者辩论的方式,由学生对课文知识或者背景材料进行探讨、争论、交流、研究,从而主动获得知识、解决困惑、提高觉悟、培养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高中思想政治运用讨论法进行教学的实践和研究,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体现现代教学理念、反映新时期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趋势的有效教学方法。其特点如下:一是课堂教学以讨论为主,双向交流;二是课堂讨论目标明确、主旨清晰;三是讨论成员关系平等、互相合作;四是讨论过程需要沟通、需要技巧;五是讨论范围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总之,讨论法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讨论为中心,以发展为主旨,渗透启发式、研究式、自主探究式学习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和课堂教学结构。

2、高中思想政治课讨论法教学的实施措施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实施讨论法教学,要提高其实效性,概括地说,应该明确课堂讨论的目标要求,设计恰当科学的讨论题目,确保课堂讨论的组织有序,做好讨论结果的归纳分析。

2.1 课堂讨论的目标要求

针对上述讨论目标不明确的问题,必须掌握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目标要求。根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讨论课的特点,高中思想政治课讨论课的目标要求一般可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通过讨论,全面、准确地理解教材,不但能识记“是什么”,还能理解“为什么”,这是较低层次的要求。

第二层次,把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学生思想上的实际认识问题引进课堂,促使学生在讨论中运用所学知识及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解释,培养各种能力,提高思想觉悟,这是中等层次的要求。

第三层次,熟悉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全书的知识构建体系,并能运用新知识、新信息、新材料、新观点去发现教材中的不足,不断充实、完善教材内容,不断总结适应教材特点的一套学习方法,培养创新思维能力。这是较高层次的要求。

每节课的具体要求视教材和班级而定,一般来说,高一、高二的讨论立足于第一、二层次的要求,高三立足于第二、第三层次的要求。新授课侧重于中、低层次的要求,复习课侧重于中、高层次的要求。

2.2 课堂讨论的题目拟定

要上好一堂讨论课,使学生在讨论课中有话可说,有话要说,使知识、能力和觉悟目标都得到体现,防止出现学生在讨论课中聊天、睡觉和参与不主动积极的现象,关键在于讨论题目的拟定。讨论课中讨论提纲的选择既可由老师事先准备,也可从同学中收集,但都应按四点来准备:一是要做到对课文重点和难点心中有数;二是要做到对学生的知识摸底、思想摸底,对社会实际问题和热点问题的摸底;三是要做到对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准确把握。四是要做到对不同的年级、不同的课型有梯度、有区分。

2.3 课堂讨论的组织调控

讨论法教学是一种师生活动、生生活动非常频繁的教学形式,教师对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各种活动和行为表现需要适时进行控,对讨论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有序进行和应采取的讨论形式需要提前做好准备。

2.3.1 引导调控讨论步骤

老师在讨论课中的地位应是主导地位,这种“导”应精心设计,并视具体情况灵活调整自己的角色地位。老师的导必须抓住三个环节:首先讨论前的导,讨论前要讲清讨论的重要性,以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为讨论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其次是讨论过程中的导,讨论时如出现讨论冷场时、讨论离题时、讨论浮在表面抓不住问题的实质时,老师要及时导;最后是对讨论后的导,在课堂讨论后,老师应对问题进行归纳总结,肯定学生讨论的成果和优点,指出学生的认识误区和不足,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由混乱模糊变得清晰有条理。

2.3.2 恰当选择讨论形式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实施讨论法教学,形式必须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具体安排恰当的讨论方式。讨论形式主要包括同桌讨论、小组讨论、全班讨论、小组竞赛和辩论交流等。

2.4 课堂讨论的结果分析

在讨论目标明确、讨论题目恰当、教师调控得当的基础上,按照以上原则进行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讨论法教学,讨论的结果应该是富有成效的。但学生讨论环节的结束并不意识着讨论课的结束,因为学生的讨论结果还存在逻辑混乱、思维矛盾和见解肤浅等缺点或者不足。这些讨论结果仍然需要教师进行归纳、分析和点拨,使学生澄清是非、理顺思路、升华认识。教师在深入讨论群体和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时必须高度集中精力,力求迅速全面把握各种意见的分歧的最关键原因,根据课文内容、生活实际及儿童特点等因素果断作出判断,并巧妙地引导学生达成共识。当讨论结果出现差异、意见多样时,我们应该给予尊重和鼓励,尤其是对能够找到适当合理的论据支撑的观点,更不能随意加以否定和指责。

2.5 课堂讨论的课后延伸

在高中思想政治讨论课中,由于有些讨论的问题涉及面广、层次多样,与学生关系密切、为学生所热切关注,所以经常会出现讨论已经结束,而同学们余犹未尽、还有话要说的现象。遇到这种情况时,要把课堂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和老师一起继续共同研究、探讨。教师可以适当提供一些途径和渠道,如相关书籍、网站搜索和电视新闻,让学生在课外查找相关的一些资料、背景或者评论。当学生在高中思想政治的讨论课结束后仍然热衷思考、勤于学习时,这应该是高中思想政治讨论课的一种辐射作用了,也可以说达到了讨论法教学所追求的较高境界和宗旨。

篇5

如何才能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打造高效课堂,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以适应当今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呢?

一、创设情境,打造高效课堂

在新课改条件下,情境创设已成为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根据新课程生活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特点以及高中生的身心特点,在情境创设的过程中,加强情境创设的典型性、真实性、时效性和针对性,是提升情境创设有效性的成功策略,也是增强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实效的必要条件。

比如,把社会上新发生的重大事件和我们身边发生的事情引进课堂,用它们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比较容易引起学生兴趣,还能够体现思想政治课的时效性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科特色。例如,在教学《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时,我引进歌曲《最炫民族风》,音乐响起来,学生一下打开了话匣子,当代文化生活的形成、喜与忧的现实、发展大众文化等教学内容自然就很容易进行了。教学实践证明,把社会生活知识渗透到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扩大了学生的视野,这样的教学使学生的兴趣倍增,激发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学习效果好,课堂效率也就提高了。

二、加强合作学习,打造高效课堂

学会合作是每个人不可缺少的能力。教师要多给学生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指导学生组成学习小组,通过互相启发、帮助和学习,相对地平衡学生学习效果的差异。合作学习方式的建立,给学生提供开展互助学习的场所和机会,使小组内的每一个成员都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学习任务由大家共同分担,从而使学习者得以完成个人难以完成的复杂任务,有利于减轻学习环境中的竞争压力,减少学习焦虑,提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投入程度,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有利于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增强。

比如,每次进行探究与共享时,我就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分组讨论,并安排各组发言人。通过小组内的相互交流、相互补充,学生就会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发现或找出所问问题的答案,学生就会体验到自己发现知识、创造知识的自豪感,同时交流中能够不断地吸取别人的长处,反省自己的缺点,发挥潜能。

三、学法指导,打造高效课堂

我国古人曾说:授人之鱼,顿餐之食;授人以渔,终身受用。而在日常的教学中,“学不得法”已成为制约学生学习成绩和教学质量的一个“瓶颈”,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各个阶段的自身特点以及学科特点,经常性地在学生中开展学习方法交流,教师指导学生自学、掌握规律,教会学生会归纳、比较,将分散的知识汇总起来,整理成为系统知识,便于记忆。

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构建知识体系,面对有限的教学时间和众多的知识内容,快速内化知识,帮助学生摸索出更有效的学习、复习和考试方法,让学生“学习有路方法为径”,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四、讲练结合巩固练习,打造高效课堂

再精彩的课堂,都离不开作业的训练,它是学生认识上的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从对知识初步理解到融会贯通是一个漫长的心路历程,讲练结合教学模式是走高效课堂的必经之路。课堂教学中学生练习是必不可少的,可以安排在刚上课的复习阶段,可以穿插在新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也可以放在课堂教学内容完成后。拓展演练、真题演示、高考扫描、举一反三等既丰富了我们的教学资料,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在和谐的教学中掌握了知识,提升了学生的能力。同时,通过课堂上同学展示,都会有比较深入的信息反馈,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灵活调整,确保每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

总之,思想政治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科学性、艺术性和时代性。追求高效课堂,是思想政治教学的永恒话题,是一种理想的境界,需要教师熟练地运用各种策略,在三尺讲坛上与学生一起用心品味、和谐共舞,让生命在课堂中诗意地栖居。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黄营生.中学政治课教学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07.

篇6

关键词 学科哲学 学科素养 政治教育 思维品质批判意识 实践技能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哲学的三大基本问题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引申到学科哲学也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我们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作为五育之首,其学科学的三大问题应该是:什么是思政课?为什么要学习思政课?如课学习思政课?

1是一门什么课

西方包括日本对学生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课一般是公民课和道德课。我国现行高中思想政治课是一门比较深奥的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涉及到了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伦理学和法学等学科的核心知识,同时,中学思想政治课还涵盖了文化、文学、历史、艺术等学科的内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生活与哲学》等四个模块。本人认为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科本质是揭示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发展规律,目的是培养符合时展需要的合格公民。

2为什么要开这门课

一般我们认为开设思政课,作为一门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思想、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理论和社会主义政治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与我国社会制度的性质存在着十分特殊的联系。它与我国社会制度的这种密切联系决定了它具有以下三方面的学科功能:

2.1具有批判意识与实践技能的政治教育功能

通过政治课教学,使学生的政治素质得到不断提高,自觉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2.2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品格教育功能

通过政治课教学,使学生的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得到不断提高,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能正确对待个人生活道路上的得失成败,进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形成健全的人格。

2.3具有扎实的学科文化教育功能

通过思政课教学,使学生能够初步掌握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特别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3如何上好这门课

笔者认为高中《思想政治》课从课程名称来看,其基本的定位就应该在“思想”“政治”这两个名词的框架范围之内寻找对策。

3.1重视思政课批判意识与实践技能的首要教育功能

要使思政课上的更好,要使政治课教学走出当前的困境,开创一个生机勃勃的新局面就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应提高对思想政治课使命感的认识,切实把政治课当做一门战略学科来抓。其次,要大力加强政治教师队伍建设。 再次,要正确处理政治课德育功能和智育功能的关系,根据本学科特点创造性地开展德育工作。既要通过课堂的文化知识传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使学生政治思想品德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又要做到“寓理于事”,在讲德育大道理的同时向学生传授新鲜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

3.2重视思政课良好的思维品质、品格的主要教育功能

增强思政课的德育功能,也是为每一个学生前途高度负责的具体表现。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朝气蓬勃有活力,思维活跃敢于创新。但由于年龄和阅历的限制,他们的心理世界又具有不成熟的一面。他们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服务意识比较淡薄,容易片面地看问题,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等等。教育学生做一个生活中的强者,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正是政治课根本宗旨所在。但是相当一段时间以来,由于主观上认识的偏差和客观上升学压力的存在,许多政治教师对政治课的文化教育功能情有独钟,而对思想品德教育则忽视了很多。很少去研究如何去提高德育工作的效率,很少主动去研究当代中学生的思想实际,很少直接去关心中学生在成长中遇到的烦恼和苦闷,而更关心的是本学科在高考、会考中的名次,对政治课德育功能缺乏必要的重视。这是一种认识上的错位,是目光短浅的表现,其结果必然是损坏政治课在德育工作乃至学校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影响学校德育工作整个体系的建立和运转。

篇7

关键词: 新课程 高中政治课堂 师生和谐 焕发活力

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以来,仍有一些政治教师观念不改、方式不动,以传统之“不变”应课改之“万变”。在课堂教学中忽视学生情感、想象、领悟等多方面的发展,忽视生命的存在,无“趣”无“味”。如此势必严重地抑制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影响了教育教学效果的增强和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为此,新课改中如何摆脱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令人尴尬的局面,如何迸发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激情,已成为思想政治课的一个焦点问题。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一种教学艺术。”我认为,要改变思想政治课目前的窘境,政治教师要转变观念,主动“课改”,从“趣”入手,趣味横生,以趣促学,才能让思想政治课活力再现。

“趣”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种追素,对生命之乐的一种体悟。“趣”还可以说是一种美感形态,一种带有或浓或淡的欢愉、喜悦、快乐情味的美感形态。其在心理学上的一个内核是一个“乐”字。正如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无论是和谐课堂、生态课堂,还是生命课堂、有效课堂,其中都离不开以“趣”“乐”激教、促学。在“趣”味横生的教学情境中,师生的情感就会被激发,知识的琼浆就会在畅通的渠道中迸发、流淌。

一、创设教学情境,提升学习政治的情趣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教学内容,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努力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空间,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讨、发现的时间,将枯燥无味的填鸭式的课堂教学转化为形象生动的一幕幕情境,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吸引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使学生怀着积极健康的心态,在主动合作、探究中体会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乐趣和价值,满腔热情地、独立地、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这样他们就会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热情很高,思维也会非常活跃。以情生趣,以趣激情,学生方“可与晤语”、“可与晤言”。

如在讲述《文化生活》“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这一框题时,我首先提出:同学们,你们去过什么地方旅游?旅游中给你留下印象深刻的文化景点、风土人情等有哪些?“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同学们仿佛再度进入了旅游胜地,有的说“安徽的民居有特色”,有的说“的服饰和民居更有特点”,有的说“重庆的石刻久富盛名”……此情此景中较轻松地完成了一节课的目标。再如在讲述“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时,我适时提问:春节放鞭炮等传统习俗在现实生活中是财富还是包袱?同学们做出了不同的回答。我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辩论,评选“最佳口才奖”,适时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由于这种情境贴近生活,并在形式上具有趣味性,因此在浓厚的兴趣支配下,每个学生都不自觉地成了课堂的主体,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无形中得到了提高。学生的激情得以释放,思维的灵光不断闪现。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因此,教师在丰富多彩的教学过程中,必须立教材之基,举学生之力,激学生之情,求互动之效,创设恰如其分的教学情境,让政治课堂充满吸引力,让政治课堂活起来,实现课堂教学的自我完善,促使政治课堂教学逐步进入佳境。

二、倡导师生和谐,激起学习政治的兴趣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师生之间心灵交往和谐的境界是教育技巧的顶峰。”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学应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互教互学、互启互补,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处于平等的地位,共同学习和研究,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教学实践证明,专制、放任只能造就“唯书、唯上、唯师”的“应试高手”。新课程下的教师应当从传统的、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旧框框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谋”、“助手”、“服务者”和“配角”,构建一种新型的、平等的、民主的、合作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态度谦和,精神饱满,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以温和的口吻、可亲的笑脸、满腔的热情与学生进行知识的对话、心灵的对话,形成一种“教学对等”的“关系链”,共建一个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更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一道共同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用教案、学案一体化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政治课的特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采用讨论、辩论、演讲、焦点访谈、时事报告等形式,给每个学生主动参与和表现创造条件和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陶行知),师生共鸣,和谐共振,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乐其教”。

三、贴近学生生活,体味学习政治的乐趣

把身边的实例融入到政治课堂,让教与学跳出教本,走到现实生活中,使政治课堂大起来。城市的高楼,十字路口的红绿灯,村里的蔬菜大棚,镇上的开发区,家乡的小河,阳光雨露,等等。如此亲切,如此触手可及,全成了学习政治的素材。运用政治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这样的学习无疑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求知的内驱力,使所要学习的政治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恰当运用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努力把基本观点、原理融入生活题材之中;结合应用性常识,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全面落实课程目标。”在教学中,我们要让“生活”走向课堂,尽量创设生活情境,让政治学科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发现知识的价值,增强应用意识,培养实践能力。

政治学科的鲜明特点与独特魅力就在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经济生活》教材中有不少知识理论性较强、离学生现实生活较远的。这种情况下可以根据学科特点和现实生产、生活中蕴藏的教学资源,选择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模拟、再现生活中的真实情境,让学生置身于身临其境的问题情境中,以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例如在上“消费者要善于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内容时,采用了角色扮演的方法,由学生分别扮演商家、消费者、消协、相关行政部门、仲裁机构和人民法院工作人员,通过他们之间的一系列对话再现了“商家侵权一消费者维权”生活场景,增强了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从中找到乐趣,引起师生间、学生间的强烈共鸣。

四、完善评价机制,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志趣

传统的评价方式往往重结果而轻过程,以结果的正确与否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强调:“本课程要改变过分注重知识性和单一的纸笔测验的评价方式,立足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建立能够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评价机制。”因此,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是高中政治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不仅要看课堂内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思考时是否积极,小组讨论时是否投入,能否倾听别人的意见,有没有创新精神,等等。有的学生上课思维积极、敢于打破常规,有的学生解法比较简易、独特,等等。教师应结合这些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在评价主体上,要打破教师评价的单一形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评价,把自评、互评、组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使政治课堂的评价“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评价”。在评价语言方式上,要克服“好”“很棒”式的单调化、泛化、模糊化的评价或不当评价、不适时机的评价。采取情真意切、因势利导而又恰如其分的、具有激励性的评价,唤醒学生学习政治学科的自信,点燃学生热爱政治学科的火种,催生学生学习政治学科的兴趣。譬如《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九课《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一框第二个探究:如何对待同学、老师、家长和自己?可以尝试小组讨论,在讨论中要求学生谈经历、体会,在相互评价的基础上向全班同学公布小组达成的共识,这既可以让学生较好地掌握哲学方法论,又可以在相互交流中获取人生的智慧和启迪。只有这样,才能让课堂评价真正成为激发学生奋进的动力,成为点拨学生迷津的灯塔,成为启发学生深思的钥匙,成为放飞灵性的翅膀。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要让孩子看见和体验到他在学习上的成就,不要让孩子由于功课上的落后而感到一种没有出路的忧伤,感到自己好像低人一等”。

英国教育学家情特海说过: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传统的高中政治课堂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只是单纯传递知识,机械、沉闷,缺乏生命的活力,而新课改下的政治课堂必将是折射出“高智慧学习”“高智慧教学”方式和能力的一面镜子,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使课堂变得充满生机,精彩纷呈,同时使学生在课堂中体验到成功感、满足感及政治课堂的美感。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

[2]走进高中新课改――政治教师必读.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8

1 环境育人。以良好的学校环境形成育人的激励机制。校园环境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作用。

创造优美的校园自然环境――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参天大树、小桥流水、假山池鱼、梅园、松林、竹园……课余时间,学生可以在赏花、纳凉、喂鱼中陶冶情操;在树下读书,听流水叮咚,读书变得如此享受,修身养性;看到红梅、青松、翠竹自然让学生想到松柏气节、梅竹情操――傲立霜雪、坚强不屈、玉洁冰清、卓尔不群、超凡脱俗的高尚品格;在樱花随风飘落时,学生们会不约而同地拿起相机,捕捉瞬间的灿烂并感叹时间的流逝,暗下决心生命也要有樱花般的灿烂……学生在与自然的交融中,涤荡尘世的喧嚣,静心读书,潜心修学,宁静致远。2009年高风中学先后被评为省绿色模范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无论是在校生还是毕业生,无不对美丽的校园充满感慨和感动。

2 制度育人。为德育教育的开展提供完备的制度保证。

常规制度有:学习和建立《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校纪校规、班级公约等规章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促成良好习惯的养成,培养合格乃至优秀的中学生;建立“文明学生”、“文明教师”、“文明班级”、“文明寝室”的评审表彰奖励制度,形成争当文明的良好风尚;建立班级四项竞赛评比制度、举办校运会,让各班在你追我赶中力争上游,树立学生集体观念,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建立教师值日制度,实行定点定时定岗值日,每个部门、每个楼层、每个时段都有教师值日,确保学校的有序、规范、安全;建立保安、生辅老师全天候值班制度、食堂超市饮食卫生定期检查制度,确保后勤保障,消除安全隐患,树立学生安全意识;建立严格的学生请假制度,培养学生的纪律观念、学习的恒心与毅力;建立每周一国旗下专人讲话制度,弘扬正气。

3 管理育人。为德育教育的开展提供健全的组织保证。建立健全德育管理系统,成立以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所有行政人员和班主任为成员的德育建设领导小组,加强领导;进一步理顺学校各方面的关系,建立层级管理系统,形成党支部、工会、共青团齐抓共管的局面;明确各方面的工作职责,校长室、学生处、年级段、班主任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目标一致,上下一盘棋,确保德育的有序开展。尤其是班主任,作为学生的引路人,有爱心,负责任,重落实,及时了解班级动态,讲究方式方法,全程细化管理,关爱每位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4 课堂育人。抓好德育建设阵地保证。对寄宿制学校而言,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内度过的,课堂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

充分挖掘文化课的德育渗透功能。各门学科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德育因素。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一转变预示着以价值观教育为核心的道德教育目标渗透于每一门具体的课程之中。教师要在教学中根据学科特点,充分挖掘教材内在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有意渗透,或在教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实施“不经意”的思想道德教育,以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发挥好思想政治课在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中学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课本身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的学科目标就是通过学习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每位思想政治教师理应把思想政治课作为“德育渗透”的主渠道,用“德育渗透”去激活思想政治课教学,从而真正实现传授知识的认知过程和开启学生心灵德育过程的有机统一。

篇9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他们的能力各方面都很强,如果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中选取了适宜的导入方法,构建出适宜的导入情境,会使高中思想政治教学高效优化事半功倍的进行。

 

导入环节有多么重要,每一位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事实上在教育教学环节中,如果导入环节顺利实施了,这节课就已经成功了一大半。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中,知识内容多需要进行“思考”与“辨析”,所以学生的配合度对于教学能否顺利开展影响极大,而好的导入设计可以实现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提升学生参与度,使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实现高效优化,进而实现培养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目标。

 

一、导入教学的常见问题

 

(一)错误的选材

 

高中政治教学基本上都是围绕着一个又一个的教学案例而展开,教学时,选材对了才会将学生的思想引向正确的方向。错误的选材会令学生事倍功半,茫然的无所适从。课堂导入设计的重点在于明确教学的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具有很好的辨别能力和观察能力,能够选择准确的导入选材。

 

但是目前的政治课堂导入没有做到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搜集教学案例,没有做到对材料进行鉴别和选择,导致课堂导入的意思表达虽然非常恰当,但是给学生的感觉却很陌生,不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很好地理解,这就使课堂导入的效果很不理想。

 

(二)没有内涵

 

导入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实现教学任务而进行的必要环节,可是有的教师却把导入环节当做了一种形式,在实际教学中并不重视,只是为了“有而有”,为了“全而有”。当下很多政治教师在设计课堂导入的时候只考虑这一过程,而不考虑导入的最终目的和效果,只是单纯地为这一教学环节而设计。

 

而且导入的形式单一,没有根据教材的内容进行详细的安排,导入的过程中也没有形式的转换,这样就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抵抗情绪。这种形式化的课堂导入对课堂教学有非常大的影响,不仅不能将学生引导到最好的学习状态上,反而使学生一开始就厌倦政治课堂的学习,对教学非常不利。

 

(三)随意设计

 

教师是教育环节的设计者,教师的态度,决定了其对待教学活动的付出,教师对于教学活动的付出又决定了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很多政治教师认为凭借自己的教学经验,很容易就可以将学生引导进入课堂教学;还有的教师认为课堂导入可有可无,只要把知识交给学生就好了,课堂导入没有实际意义,因此,很多教师就不做导入设计过程。这种教学观念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为很多学生是认为课堂很有趣才学习的,如果没有有趣的导入,那么他们就很难被调动进入课堂学习。

 

二、解决策略

 

(一)导入科学直观

 

任何教育教学活动都是教师智慧的展现,教师的智慧就体现在教学活动设计上,在进行导入环节设计时,教师要将智慧体现对于教学资源的“选”上、“用”上而不是“讲”上。高中政治课堂导入是教学目标中重要的一部分,课堂导入设计要坚持遵循科学的原则,导入内容需要和教学内容和目标有一定的联系,还必须符合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知识范围。

 

教师要把握好教学目标,有重点地进行导入。政治课的导入有它的独特性,在导入设计时,教师一定要注意政治课堂教学的直观性,采用启发性学习,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进行。在导入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主动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这样才能提高导入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二)导入目标明确

 

每一节课都有要实现的教育教学目标,在教学中的所有活动其实都是围绕着它展开的,导入教学设计也必须围绕着它,其实导入环节决定了一节课的“基调”,导入偏离学生思想就会偏离。

 

所以政治课堂导入应体现出很强的针对性,一定要根据课堂的需要设计,教师应在不同的课堂中设计出不同的导入方法。新课堂的导入要考虑到新旧知识的合理衔接;复习课堂的导入要注意知识的系统化,体现出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同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导入形式。

 

(三)导入注重时效

 

政治学科特点不同于其他学科,虽然它属于文科范畴,可是它却离不开对生活实际案例材料的理性分析。政治学科的课堂内容大多和生活有密切的关联性,而且政治知识具有时效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

 

在设计政治课堂导入时,教师一定要注意时效性这个特征,可以将新发生的一些和政治相关的新闻作为教学导入的素材,因为学生对这些新发生的事是非常感兴趣的。同时,教师也可以将贴近实际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作为导入素材,这也可以迅速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有利于学生掌握课堂知识。

 

(四)导入引发兴趣

 

思想政治知识的学习是理性的,虽然它属于文科范畴,却缺乏情感性与故事性。尤其是高中思想政治知识的学习,更加理性,知识量更多。所以对于政治知识很容易使学生厌倦,而增加课堂导入的趣味性可以活跃学生思维的有效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上变得积极主动。

 

政治学科的理论性非常强,教师要想方设法使所教的知识生动形象,这样才能使学生容易接受。增加课堂导入的趣味性也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使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下学习政治知识,这样也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

 

高中政治课堂导入在课堂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好的导入形式和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因此,教师要重视课堂导入设计,促进政治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

 

综上所述,对于高中思想政治的学习有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色,它是文科,却需要的不是受教育者的情感与主观,它是文科却又缺乏故事性,它需要学生的理性思考。所以教师在高中政治课堂一定要设计好导入环节,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发学生的积极参与。导入环节设计好了,我们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就成功了一大半。

篇10

关键词:新时代;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教师情感教育

目前,人们已经意识到师生关系与个别师生冲突问题的严重性,为改善师生关系及不和谐课堂,已经开始进行理论思考及实践探究。教师情感教育成为人们的新理念,情感教育也理应成为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重点模式,而高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思想政治学科渗透情感教育有助于学生养成尊师爱学、亲和身教的好习惯,对学生的核心素养与未来发展有奠基意义。21世纪的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其中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新时代,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应根据时代要求与课程标准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乐学的环境,在和谐有序的学习氛围下,学生才能够丰富自身的情感,塑造自己的心灵。

一、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与教师情感教育之间的联系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涉及了任课教师的经济生活情感经历、政治生活情感体验、哲学生活情感感悟及文化生活情感印象等知识,可以结合教师情感教育将学生政治核心素养作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学生理想信念为支撑,为落实立德树人目标,进行思想政治教学[1]。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是思想政治教师情感教育的根本目的,教师情感教育可结合高中思想政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依法治国、传统文化的继承等时政热点展开阐述,所以教师情感教育可与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相结合,这样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学生既能掌握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又能增强其自身政治参与的情感教育意识,同时在现实生活中学生也可以遵守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则,从而促进其自身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另外,教师情感教育渗透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可以推动思想政治学科的专业发展和可持续创新,在加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同时,也可以提高其自身的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及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教师情感教育的价值

(一)拓展思想政治教学内容升华教师情感教育这一问题逐渐被人们重视起来,所以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教师情感教育是有必要的,教师情感教育渗透思想政治教学不仅体现了教师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也是思想政治课程对教师情感教育的要求,教师情感教育可以体现思想政治课的核心观点,让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具体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师通过描述现实生活中的情感教育素材,使学生在亲近自然的同时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并生的关系,从而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牢记在心。

(二)实现立德树人教育任务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情感教育主要表现为人与人友好相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思想政治课研究的两大对象,故思想政治教学的特点是多学科性及综合性强,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学包含教师情感教育因素,且教师情感教育因素不断穿插其中并贯彻到底,这两者联系比较紧密[2]。例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教师情感教育问题必须考虑的因素,这种思考模式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所以,教师在利用思想政治学科特点向学生传授课本知识的时候,渗透教师情感教育是必要的,渗透教师情感教育除了可使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外,还可以让其建立保护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识,在渗透教师情感教育的同时完成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

(三)培养学生尊师重教的意识平心而论,教师是人不是神,“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他们在自身专业发展的历程中难免有缺点、犯错误。况且,教师每天要面对众多的学生、众多的教育现象,对个别问题学生或突发事件可能会处理不当,但师生交流互动的前提是学生要尊重教师。同时,高中思想政治课教2020年7月师要充分重视师生情感教育的因素,课堂教学中要以情达理、以情动人、以情育人。在课堂内外及日常德育工作中,爱、理解、尊重和信赖是教师情感教育渗透的重要因素,教师要运用自身的道德情感与责任担当唤起学生的道德追求与尊师境界。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爱心与由衷的期望,是一种秉承修养,会“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四)奠定学生终身发展基础新时代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定位明确提出要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与其他学科相比而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特殊的功效与任重道远的使命,因为它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内容包括思想认识与道德修养,兼具智育和德育,既立德又树人。四本教材内容紧紧围绕学生的现实生活有序展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源于生活,指导生活”,这些都能从根本上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与政治参与意识,点燃学生的责任担当与政治认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只争朝夕,不服韶华,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这对新时代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具有很好的启迪,各思想政治课任课教师要树立“大政治”的观念,突破课本内容和课堂教学的局限,适度拓展教学素材,要带着情感、融入社会、走进生活,用学生的语言讲学生的故事,从学生的角度把理论说教变成现实引导。教师要充分发挥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在师生情感教育中的特殊作用,渗透和普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尤其是必修3)中涉及的“天下为公、讲信修睦”的和合理念、“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奋斗品质、“诚信为本、承诺是金”的做人底线等情感教育的精神财富转化为高中学生的终身品质和人生信念。

三、新时代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情感教育的渗透策略

(一)延伸思想政治教材内容,渗透情感教育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课本教学内容虽然较广泛,但程度不深,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同时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涉及的生活常识与人类生存发展密不可分,有利于教师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地讲授点滴感悟及肺腑之言。例如,在学习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商品的价值量”一课时,教师可以“借景抒情”,用校园生活中发生的“品牌手机荒废学生学业”的部分现象教育学生不能爱慕虚荣,要求真务实。在学习“纸币的产生和发展”时,教师可以结合党的十以来的典型反腐案例,引导学生“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不义之财不可取。高中思想政治教材是教师情感教育渗透的重要依据,教师可依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及学习特点,恰当地利用思想政治教材中的教师情感教育素材,并进行拓展延伸,使学生对学习到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论理解得更加深刻,进而实现增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意识及报效祖国意识的树人目标。

(二)渗透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教学理念随着人类活动与大自然间关系的日益密切,以及人与环境局部冲突问题的日益严重,其已成为高中思想政治教师情感教育的主要努力方向。在新课程改革后,高中思想政治添加了文化生活内容,学生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有关文化现象的了解与学习,加深了对大自然与人的生活关系的理解,进而认识到自然情感教育会受到人文社会实践的影响。目前,人们已经采取了相应措施解决生态文明破坏及生活环境污染的问题。例如,人类在受到洪水的袭击时,认识到了植树造林的作用。人类活动会对大自然产生影响,同样人类活动也会受到大自然的影响。所以人类为了共同的命运,想要生存发展就应该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反之就会受到严重的惩罚。

篇11

王阳明是明朝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阳明心学大致由三个方面的理论所构成即“心即理”、“良知与致良知”、“知行合一”,这三个方面的理论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阳明心学的有机整体。面对阳明“心学”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不能固守在原有的模式和条框中,而应该借鉴阳明心学的启示,在顶层设计上做足文章,以全新的理念指导新课改的推进,使思想政治课以新的姿态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挥洒思想政治课的独特魅力。

思考一:抱持信念,在感悟生活中追求思想政治课的“良知”

“心即理”的“心”,王阳明后来又将它称为“良知”。“良知”是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本心”,只有“良知”的表现与实现才是我们生命所应有的本来面貌。所谓“致良知”,就是要在充分意识到自己本有“良知”的前提之下,把“良知”充分地实现出来。通过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的意识活动、语言表达和行为实践,把“良知”贯彻到我们生活领域的各个方面。就人的发展而言,我们更要关注精神层面的健康和发展,让精神来引领社会和人生的方向,“良知”学说在这方面显示出它独特的现实价值和意义。我们的思想政治课该如何发挥精神引领的功能呢?“良知和致良知”理论和阳明先生一生潜心于“心学”的心路历程对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的发挥有何启发呢?

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中学德育的主要途径。当前德育工作的重点是正确的情感态度的培养和科学的价值取向定位。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思想政治学科的德育因素,努力建立一种“价值引导,自主构建”的价值观引导模式。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内容丰富,取材鲜活接地气,在编排上设置了讨论、辩论、点评等许多环节。教师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要素,让学生参与实践,对自己进行自我教育。通过“润物细无声”的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引导,从而发挥德育功能的最高境界。

以《生活与哲学》教材为例,教师在使用教材的时候可以进行大胆的处理,充分地把教材中隐含的德育因素挖掘出来。有时一堂好课不但使学生受益匪浅,也使与会教师记忆深刻。记得有一次观摩过的一节公开课“价值与价值观”。价值观的知识比较深奥,常规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效果不甚理想。授课教师匠心独具地精选了发生在温州动车事故的资料,牢牢把握哲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学科特点,把生活逻辑与知识逻辑有机结合起来。生活逻辑从“灾难发生,生命消逝”到“温情涌动,生命救援”,进而探讨“生命及其价值”,可谓层层递进,渐入。相对应于生活逻辑,知识逻辑从“价值(物的价值)”到“人的价值”,再到“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二者交相辉映。同时利用副板书清晰地展示一系列问题,以“生命”为线索,引起学生的共鸣。运用课堂讨论等形式,深化对人生价值的理解,树立奉献意识。从“生命价值”的高度谈论价值观,加强了对学生的生命教育,引人深思。这节课的亮点还在于非常注重文本解读和知识迁移,从动车事故的教训中警示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看待高铁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渗透并深化了党的指导思想,画龙点睛,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了一次深刻的洗礼。通过学习,引导学生树立起在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中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人生价值观,自觉为社会创造价值,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一堂课下来,学生在生活场景中感受、感悟、感动,并且感而“动”之,情感因素中的正能量发挥出来了,思想觉悟上“心系国家、关心他人”的境界得到了提升。哲学的智慧在这堂课里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了,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体现出来了,这就是我们的政治课应该努力探寻的“良知”。

思考二:遥望远方,探寻思想政治课“知行合一“的新路

在“致良知”的实践活动中,要真正做到各项活动都合乎“良知”,就必须要做到“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王阳明最早建立的观点,也是他最后坚持的观点,可以说是贯穿于他一生的根本思想之一。“知”的意思,既指“知识”,也指“良知”。在“知识”的意义上,他强调任何知识的获得,作为一个过程,必然同时是一个“行”也即是实践的过程。在“良知”的意义上,他更强调“良知”必须由人的实践活动来表达与体现,所以“致良知”的展开形式,就是“知行合一”。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内容有浓厚的生活味道,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人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如何上出思想政治课的生活味道?如何在参与实践中感受政治课的“高大上”的品格?这是对所有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一大挑战。我们必须在生活的大课堂中寻找教学素材和教学灵感,可以精选地方经济、政治、文化资源,也可以以国际国内重大事件作为背景,采用探究、辩论、调查、社会实践等形式组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走出枯燥的理论空间,在生活课堂里扮演好重要角色,经历参与、感知、质疑、提升的过程,在同伴互助与合作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亲力亲为中增强对理论观点的认同,在冥思感悟中确立正确的价值导向。这样一来,思想政治课因源自生活而变得灵动,高于生活的理论归纳显得更有信度,学生会在“知行合一”的进程中真正读懂思想政治课的本真和永恒价值。

以《经济生活》教材为例,无论是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货币、消费、价格、投资理财、企业的经营,还是上升到宏观层面的经济制度、财政税收、对外开放、市场经济,我们都可以采用接地气的形式带领学生走进经济生活,在参与经济生活中获得、验证、运用知识。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内容比如价格、消费、投资理财这一类知识可以采用实地调查、课堂探究、角色模拟等方式。课堂教学中安排学生的活动多一些,教师的干预少一些,学生在身临其境中获得真实的体验,感受其中的经济学奥妙,并进而尝试去解决一些现实问题。比如逛超市的时候你会发现促销商品的安排有哪些讲究?如何进行一些小额投资理财?汇率的变动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等等?还有一类知识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比如在介绍财政与税收的知识时,学生一般会从媒体上了解有关国家财政收入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等知识,但理解不深。教师要善于精选资料、巧搭台阶,以小切口引入大道理,把高深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国家财政”的教学中,以“走进余姚、看余姚建设、评余姚生活”为线索,组织案例材料,贯穿全课。教学中从“人”的感受切人,为课堂增添了许多人文关怀色彩,强调一个“行”字,走走、看看、评评,在身边的典型事例中理解知识,因“国富”而产生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以“民富”而产生的幸福感溢于言表,实现知识、情感、价值观、能力的统一。

篇12

素养一词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而出现,有深刻的社会烙印。早在两千多年前,学生发展评价更多注重“品德”的养成,无论是中国孔子培养健全人格的思想,还是西方亚里士多德提倡“公民德行”的素养,都把“德”的培养放在第一位。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社会分工明显,职业多样化,于是以能力为中心成为衡量一个人的指标,教育也相应的研究人的能力发展,比如皮亚杰在发展科学领域将能力解释为一般智力,通过同化和顺应双向构建的过程实现个体和环境的交互作用;加纳德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等等,都体现着对能力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社会更强调全面发展的人才,传统单一的德行、能力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催生一个新的词汇――核心素养,于是“核心素养”成为21世纪世界范围的教育潮流。[1]各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都对核心素养开始了普遍关注和研究。其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核心素养指向终身学习,并提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学会改变”五大支柱,成为一时的潮流。

我国新课改走了十几个年头,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为了适应国际发展和我国现阶段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课程改革在进一步的探索中,党的十提出立德树人的教育发展目标,这无疑给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必须培养全面发展,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才,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在全国进行得如火如荼。但核心素养的实现必须依赖具体课程的实施,因此,对学科核心素养的探求成为现阶段教育工作者不断研究的新话题。所谓“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发展素养在特定学科的表现,是学生学习一门课程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2]对于思想政治学科来说,由于其课程性质是一门德育课程,肩负着党和国家公民教育的职能,不仅具有自己的学科体系,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经过专家学者的商讨,目前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素养基本确定为四个方面: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

二、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的关系

新课程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从最开始的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到上一次课改的三维目标的提出,再到本次核心素养的提出,它们之间是一个不断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新课改只有不断深化,才能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前进。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在原有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

(一)内涵上的继承

所谓“三维目标”是一个目标的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即在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而核心素养实际上是对三维目标的提炼和整合,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提炼为能力,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提炼为品格,能力和品格的形成即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这是两者在内涵上的一致性。

(二)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创新性

首先,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更体现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素养是一种内在的要求,是从内在去培养学生具备的学科品质和社会发展必备品质,更关注是知识到素养的转化,培养学生在未来不确定性的情境中所需要的真实问题解决能力和必备素质;三维目标更多体现对学生的外在要求和期望;其次,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着手,这次课改的重要一点是教材的重新编排,以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依据来编排教材,不同于过去三维目标是从教材标准的角度出发,编写教材,要求学生应达到的标准。最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更突出综合性,核心素养并不是不要知识和技能,它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与三维目标相比,它包括知识、能力和态度等多元层面,更强调三者的统合,进一步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作用,应该说核心素养的角度是更宏观和全面的。

三、培养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途径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体现四个方面,即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这四个方面在内容上相互联系、相互交融,在逻辑上相互依存。朱明光对这四个要素进行具体的概括,他认为从培养公民的角度从出发,对应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四个要素,就是要培养有信仰的中国公民、有思想的中国公民、有尊严的中国公民和有担当的中国公民。[3]基于此我想谈谈作为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如何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一)在情景体验中培养国家认同

政治认同主要是指对我国历史、文化、政治制度、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的认同和追随,是一个国家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中学思想政治课是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的主要渠道,而学生对国家的政治认同光靠简单的思想灌输是低效且无用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自己主动去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只有这样,真正的?W习才发生。首先,要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现代教学提倡师生平等对话,只有营造平等的课堂氛围,学生才敢于参与课堂互动,才能激发思维,唤醒学生的能动性;其次,教师应该精心准备教学设计,给学生激发思维的情景或问题,高中生是一群思维活跃,想法奇特的孩子,只要给他们足够的情景或者问题,他们的积极性很容易被调动起来,这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课程,精选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和事件,在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二)在问题探究中培养理性精神

高中阶段是理性发展的高峰期,这时学生从感性认识逐步发展到理性认识,理性精神得到发展。而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使其成为敢于批判的理性公民。思想政治内容要想得到学生的认可,必须从实际问题中辨明思想,让学生经历由不疑到产生疑惑,从有疑到质疑,再从质疑到释疑这一系列过程,这时利用问题探究能很好的达到效果。

(三)在案例分析中培养法治意识

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法制社会关键就是公民的法治意识,由于受中国传统历史的影响,公民的法制意识比较淡薄。思想政治课要培养公民的法制意识必须要在思想上触动学生,从思想层面去培养法治意识。案例的选择和呈现是思想政治教学的重要方式。首先,精心选择案例,选择热点案例,并且让学生真实可感;其次,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合作探究等方式分析案例,解构案例,让学生写自己的感悟和体会,交流分享。

篇13

关键词:讨论教学法;高中政治;应用分析

高中政治课具有开放性、时代性与实践性的特点,因此,在其教学方法上必须增强实效性、时代感以及针对性与主动性。本文探讨的“讨论教学法”是当前高中教学中运用广泛且日趋成熟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具体的实践方面,有关讨论教学法的探索,已经有了不少的有益经验,形成了一个较有成效的模式。笔者在借鉴了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亲身实践,通过分析讨论教学法的实质,探讨了高中政治课运用讨论教学法存在的问题以及在实践中应对这些问题的策略。

一、高中政治课应用讨论教学法的必要性

讨论教学法是指在“双主”的课堂上,通过拟定的计划,采用生生、师生之间的讨论、辩论、竞赛等方式,对课本内容进行研究、探讨,从相互交流中主动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一种新兴的教学方法。笔者认为,在高中政治课中引入讨论教学法,是当前高中政治课教学现状提出的要求。

(1)高中政治教学改革的需要。长期以来,传统教学方法在政治课教学的课堂中,一部分学生的思维不太活跃,在课堂上的精力不集中、易走神,所以很多学生对政治课的满意度不高,成绩也不太理想。但是,大部分学生还是对政治课很热心,在笔者的一次调查中,很多学生热切地提出了自己对政治课堂教学的一些建议。这一方面说明高中政治课传统教学方法存在诸多弊端,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学生对政治教学方法改革的渴望,因此,实施讨论教学法,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是高中政治教学改革的需要。

(2)符合认识发展规律的要求。高中生正处在人生的一个关键阶段,是他们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时期,他们往往对事物的认识存在偏颇,学生们对同一类事物的认识也往往存在不一致,对“政治”教材的内容也不一定完全赞同,甚至存在对立的观点。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更广阔的舞台,让师生、生生之间的观点进行碰撞,并进行比较、辨别。

(3)高中政治课“德育”需要。讨论教学法体现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是促进高中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

二、高中政治课在实施讨论教学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实施高中政治课讨论教学法的过程中,通常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在实施讨论教学法的实际操作中,可能出现为了讨论而讨论以及讨论目标模糊不清等现象。一些政治教师在应用讨论教学法时,自己也没弄清在政治课课堂上要讨论些什么?为什么要讨论?以及应该讨论到何种程度?该收到怎样的预期效果?

(2)在高中政治课的讨论教学法过程中,课堂组织存在一定的随意性,比如课堂纪律调控、讨论时间的分配、学生参与的机会、学生思考的程度等等都存在一定的随意性。

(3)政治教师在对课堂讨论结果引导上的重视不够,也缺乏归纳,因而大大地降低了讨论教学法的有效性。

三、高中政治课在实施讨论教学法的对策

在高中政治课的教学中实施讨论法的重点是要明确课堂讨论的目标,设计好讨论的内容(选题),确保讨论有序性,并将讨论后的结果进行归纳分析。

(1)实施政治课的讨论教学方法必须要掌握高中政治课的目标要求。根据我国对普通高中政治课程的要求,笔者认为,高中政治讨论课的分类目标应建立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几个基本目标。

(2)课题讨论的论题是决定讨论成败的重要因素,在高中政治讨论教学中的选题,既可由教师准备,也可根据学生的意愿决定,但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准备:第一,是不能与教学的内容偏离过多;第二,是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思想、对社会实际问题和热点问题的认识基础出发;第三,是要把握好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第四,是要做到层次性,不同年级要区分对待。

(3)讨论教学法是一种师生、生生之间交流十分频繁的教学形式,教师对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各种活动和行为表现需要适时进行调控,因此,政治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如何组织课堂讨论的相关措施,对讨论过程中的“引导调控讨论步骤恰当选择讨论形式恰当选择讨论形式”几个环节应采取的讨论形式,需要提前做好准备。

(4)在政治课堂上,当讨论结果出现分歧时,政治教师要对不同的观点给予尊重与鼓励,尤其是对那些能找到合理论据支撑的观点,更应该加以鼓励。只有在相互尊重的讨论氛围中,师生、生生之间才可以迸发出更多的智慧,有有利于形成团结观念。当然,对于明显错误的,特别是容易导致不良倾向的观点,教师要坚决的予以指出,阐明是非,将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从引向正确的方向。

(5)在高中政治的讨论课中,那些讨论的问题层次多样、涉及面广,与学生关系密切,经常会出现讨论结束,而学生们却还有话要说的现象。然而,课堂只有四十五分钟,不可能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到底、一说尽兴。另外,也会出现由于学生的认识水平不高、所需知识的储备不足和问题的难度太大,出现一些在课堂上无法得到满意解决的问题。所以,我们应该把课堂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与老师继续进行探讨,政治教师要适当的为学生提供一些进一步交流的途径与渠道,将讨论往课外延伸也可以说是讨论教学法所追求的较高境界。

参考文献:

篇14

一、对于教学媒体的理解和界定

媒体是传递信息的工具。教学媒体则是作为承载、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从时间范围上来看,教学媒体应包括传统教学媒体和现代教学媒体。传统教学媒体主要是指黑板、粉笔、挂图、模型、教科书等媒体。现代教学媒体是指近年来被引进教学领域的一批现代传播媒体,如幻灯、投影、视频、音频、电视、光盘、电子计算机等硬软件,及其相应的组合系统,都被统称为现代教学媒体。

二、教学媒体的选择

1.目的明确,落实教学目标

新课标提出:课堂教学要将“三维目标”贯彻始终,即落实好“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协调统一。如何将“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有明显的体现呢?结论是:只有适合的,才是最佳的。所以,教学活动中选择的教学媒体应首先符合该课教学的“三维目标”。一切以教学目标的实现为出发点和归宿进行设计、选择和运用,以期获取最佳的教学效果。

2.形式合理,服务课堂教学

教学媒体作为一种知识的载体,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它的功能应是教师的教学工具和学生的认知工具,实现和促进教师与学生、知识之间的信息交流,从而优化课堂教学。而在现实的操作中,我们往往过分的求新求异,片面追求媒体使用形式的“新”“奇”“特”,忽略了实现有效教学这一主旨。文字、图片、投影、视频、音频、动画样样俱全,教学活动流于简单的演示;多种媒体充斥课堂,令学生眼花缭乱,显得过分喧宾夺主而且不合时宜。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媒体的选择,必须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既要符合学科特点,又要力求实现不同媒体的优化组合,从而确保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3.取舍得当,体现科学精神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教师对于教学媒体的选择和教学效果的预设也未必总能达到理想。因此,教师需要经常反思自己的设计,时刻以辩证批判的眼光审视每一堂课:高中思想政治课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教学媒体的选择自然也要随之变化,这就需要政治教师本着科学求实的精神,不断的探索和实践。

三、教学媒体的运用

1.需要具备一定的处理能力和操作水平

教师需要具备对于各类媒体信息的处理能力和一定的操作水平,这是新时期对于教师的基本要求。所以,思想政治教师要努力学习和掌握各种能服务于教学的现代信息技术,同时充分考虑思想政治课学科自身的特点。根据教学需要对媒体信息进行整合,力求以教学媒体为载体实现在开发教学资源的广度与深度上的突破。

2.要注意教学媒体的呈现方式

(1)体现系统性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通过教学媒体,提供给学生各种信息,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获取的信息自主地建构起知识体系。而如果我们选择的教学媒体呈现出的信息是过于零散的、孤立的、缺乏必然联系的,学生就很难从宏观上把握一节课的主旨和重点。结果往往出现“每个环节都学懂了,却不知这节课主要讲什么、重点在哪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情况。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在媒体呈现方式上的系统性,使各种媒体承载的信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2)重视交互性

作为教学活动媒介的媒体所起到的作用不应是单向的传递,而更应该强调一种师生间信息的交互性。学习者应能通过教学媒体,根据个人的特点和需要及时反馈学习情况、与教师交流学习体会,甚至自主控制学习进度,这样才能切实地提高学习质量,落实教学目标。

(3)讲究艺术性

高中阶段的学生有着独特的思维特点、兴趣爱好和心理需要。而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又主要取决于学生兴趣是否浓厚,注意是否集中,思维是否清晰等因素。这要求思想政治教师能够准确地体察学生的需要,切不可简单将一节课的内容机械地罗列在一起,忽视了知识之间内在的联系,更忽视了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切身感受。如果教师自己都不能注重逻辑、讲求美感、追求和谐,那如何去要求学生做到这些呢?素质教育又将走向何处?

教师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那么,教学媒体的应用,也必须为促进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服务,为促进学生的发展服务,这是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多媒体应用艺术的根本法则。

参考文献:

1.张卫平.《教学媒体概论》.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