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口腔医疗市场规模范文

口腔医疗市场规模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0:36:1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口腔医疗市场规模,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口腔医疗市场规模

篇1

“基层牙科诊所才是最需要得到帮助和改变的对象。”余子波介绍,对于生活在二三线城市,或是一些县镇的人来说,出于对距离和钱的考虑,遇到像牙齿健康问题的时候,一般会选择去基层诊所就医,基层诊所的市场需求面很广。但市场上各个基层诊所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却参差不齐,有些诊所由于缺乏专业的供应链和人才,甚至会出现将“好牙”治烂的状况。

学生时代的余子波就因为牙齿问题去看牙医,由于还是学生,钱也不多,就选择去了基层的牙科机构看牙。

本来只是两个门牙的问题,但当时的医师出于某些原因,并没有建议他去更好的医疗机构看牙。而是自己强行操作,将余子波上排所有的牙齿(包括健康的牙齿)全部都敲掉,装了非常不方便的陶瓷牙。

陶瓷牙本来就有异味,并且不好打理,导致他整个学生时代都只能捂着嘴和人说话。可以想象,一个大男孩,整天捂着嘴说话,年纪不大却像八九十岁的老人一样戴着假牙。

工作后,余子波进了一家国内知名药企,两颗门牙引发的“风波”,让余子波不断探索基层牙科的情况。这份工作让他积累了丰富的大健康品牌建设经验,而医疗投资、医疗互联网营销等相关工作更是让他眼界大开。最终,他决定创办“牙齐齐”,走改善基层牙科环境的道路。

从基层入手,改变牙科市场现状

余子波一直在思考当初医生为什么会这样操作,随着越来越多的接触,他发现基层牙科在市场上基本处于一个非常低级的阶段,而基层医院的医生基本分为两类:

有经验的老医生,虽然有经验但对新技术的接受及培训是断层的,没有人来教。

年轻的新医生,没经验,也没技术,患者不愿意信任。

这样看来基层牙科机构基本进入了死循环,没有患者上门,就没有收入,就没办法留住人才,就无法更新设备,导致患者更不愿意上门,的确只能逮到一个患者就宰一个。而大批顶级的牙科医生因为患者多,大病小病都没有分类,每天忙于看病,就更没时间去下基层、培训基层医生了。

牙齐齐,主要业务就是口腔正畸的远程问诊。初衷是想让医术欠发达地区的患者通过平台也能获得与医术发达地区患者一样专业的矫正治疗,但在运营过程中发现,单纯依靠互联网并不能完全解决口腔医疗的所有问题,每位患者的状况各不相同,诊所如果条件有限,单靠专家给医生远程指导,治疗效果依旧有限,并不能够彻底解决医患问题。

口腔正畸的远程问诊,纵然使得正畸治疗效率有一定提高,但还远不是刚需;只有完善牙科诊所条件,才能真正解决客户群体的困境,也才能从更好地缓解医患关系的矛盾。于是,在口腔正畸科远程治疗效果有限、诊所条件亟需解决的背景下,牙齐齐开启业务转型。

“到这一步基本都明白,如果想改变这个现状,并不是简单的通过互联网就能解决的,这只能治标。医疗这个事情,只有从根源出发去改变,才能治本,所以牙齐齐从基层牙科去入手,尝试改变现状。”余子波说。

多方位改造和孵化基层牙科诊所

牙齐齐放弃远程医疗平台的定位,转而将以牙科培训为切入点,打造牙科分级诊疗体系,试图从人才、器材、钱财、品牌等多方面对牙科诊所进行改造。

目前中国有6万多家牙科诊所,行业市场化程度高,多点执业率高,患者基数大。但是,这些诊所也呈现两极分化的局面,一个关键问题就是牙医总数严重不足和执业水平的参差不齐。

2013年,中国万人牙医数为1,相比之下,日本在2010年的该数据为8、加拿大在2008年的该数据为5.8、英国在2012年的该数据为5.3,美国约为10。据了解,有5-10%的牙医愿意每年花费2万元的费用参加相关学习及培训。初步估算2015年中国牙医的培训市场容量为近3亿元。

牙齐齐要解决的,正是这些问题。总结下来包括以下三项业务:

第一、人才服务。牙齐齐将为加盟的口腔诊所提供人才招聘服务。帮助口腔诊所尤其是有意开口腔诊所的医生快速完成口腔诊所的医护人才招聘;同时,牙齐齐还将为这些医护人员提供执业咨询、执业规划、顾问与猎头服务,通过职业培训提升个人专业技能。

第二、门诊改造服务。牙齐齐会将加盟的口腔诊所统一形象;对于新的口腔诊所,牙齐齐将给他们提供选址、经营以及形象的设计。在运营方面,牙齐齐还将给他们提供线上和线下的营销推广。

第三、供应链金融服务。牙齐齐将为这些口腔诊所提供医疗器械的统一采购以及金融服务。

余子波介绍,牙齐齐之前曾联合光华等知名口腔医院进行牙科培训服务,截止目前,牙齐齐通过以往的牙科培训已经积累了5000位牙科医生资源。牙齐齐已为广东省口腔医学会专业委员会承办多次行业性会议,也因此聚集了丰富的牙科专家资源。公司举办的多次公益性活动,也获得了其中包括中华口腔医学会正畸专委会常委、广东省正畸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主任蔡斌教授等多位专家的支持,并出任专家顾问。

不仅如此,牙齐齐还与高校平台达成了医学院学生输送和创业孵化战略合作,不断充实和壮大人才库,为基层牙科诊所的人才供给提供保障。

除了改造基层,牙齐齐通过互联网的整合方案和系统管理,降低开店成本及开店风险,建立一套完整的基层牙科孵化体系。“很多优秀的年轻医生毕业之后想创业,但受资金、资源的影响无法实施,我们希望能够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提供选址、资金等一系列的服务,帮助其落地。”在余子波看来,孵化牙科诊所是医疗补充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牙齐齐会坚持的事情。

牙齐齐挑选的都是各县市较有名气的牙科诊所作为平台的底层入口。现在的牙科诊所行业现状就是,当地口碑领先的诊所,往往患者盈门,但也依赖于老板个人的影响力,规模扩张乏术,子女接任比例又较低,而师徒制已经明显跟不上牙科专业的快速发展。

此外,诸多老诊所升级换代迫在眉睫,很多国内牙科诊所开了几十年,管理和硬件方面都已脱节。正因为技术与服务的落后,多数牙医的收入水平,也与高级牙医越距甚远,两者收入相差多则超过十倍。

所以,牙齐齐先是通过专业培训提升诊所牙医水平,进而设备更新、统一品牌(加盟)、耗材集中供应等方面,帮助当地诊所硬件升级、扩充规模或者开设分店。

一家口腔诊所加盟后,是否会存在什么顾虑呢?余子波坦言,口腔诊所加盟最大的顾虑在于所做的承诺是否能到位,而且变更之后是否会对原有的经营产生影响。“经过我们的培训之后,口腔诊所原有的顾虑在慢慢消失。”余子波说。

同时,牙齐齐也在规划市一级设立旗舰店,主要开展一些相对高端或技术难度更大的服务项目,以及为小城市患者对接广东省口腔医院以及光华口腔医院等公司的合作医疗机构。以往,基层诊所没有向上转诊患者的动力,但是,牙齐齐将联合基层诊所通过共同投资上级诊所的方式,实现基层入口诊所老板与市级旗舰店的利益捆绑,以期解决这一难题。

牙齐齐的潮州极至口腔医院,未来将作为其他诊所加盟的标杆和模板,以及重要的线下培训基地。潮州极至口腔医院总建筑面积2000平米,计划投入20张综合牙科治疗椅以及各类器械,15-20个医生,预期能做到日均千单。

分级诊疗建立“互联网+医院+医生联盟”新模式

牙齐齐的核心用户群体是基层牙科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及一些私人牙科诊所,自主创业的执业医生。通过行业资源整合及孵化,为这些机构与个人提供落地医疗、开店服务和机构更新的业务。

在牙齐齐的计划中,将会打造出一个分级诊疗平台。为这些诊所提供和打通一个向上转诊的绿色通道,将部分需要更高一级医生和医院治疗的患者转诊到牙齐齐合作的更高一级的医疗机构。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利益分配体系,消除基层诊所的顾虑。

此外,牙齐齐还将连接基层门诊和高级医疗机构的更多合作。比如远程医疗,3D成像、3D打印等。据了解,牙齐齐目前已经有50多家口腔诊所加盟,主要集中在广州及粤东地区。“模式被认可,接入速度很快。”余子波说。未来,牙齐齐计划以潮州极至口腔医院为模板,向潮州、揭阳、汕头、梅州等珠三角二三线城市拓展,形成连锁抱团的实体,落地更多的合作点,扩大品牌影响力,打造牙科社区连锁品牌。

目前,国内民众牙科保健意识仍然非常薄弱。那么多概念上天花乱坠的牙膏,那么多牙科连锁诊所四处开花,那么多牙科领域的移动医疗项目,均为相中并自信能激发这一市场而来。

第三次全国口腔流行病学在2007年公布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当时我国中老人年患龋率高。35-44岁年龄段人群和65-74岁中老年人分别高达88.1%、98.4%,治疗率却不到10%。龋病是细菌性疾病,可以继发多种炎症,治疗的不及时会导致牙齿最终完全破坏消失。

当然,与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民众可支配收入高度相关的牙科服务,近十年来国内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在10%以上,2015年绝对收入已达31195元。这令牙科行业前景更为令人乐观。

篇2

随着人们对口腔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口腔医疗的需求已从洗牙、拔牙、补牙升级到种植、正畸等领域,据前瞻产业研究院预计,到2020年相关领域产品及服务的市场规模将突破4000亿元,但在我国口腔医疗市场中,种植类、正畸托槽等产品95%的市场被进口品牌占据,国产口腔依托器械要实现“进口替代”面临三大瓶颈亟待重视。

一是模仿多、精度不高,质量难保证。当前我国内口腔医疗品牌在外形、材料、加工等方面都是仿照国外,难以跟国外品牌竞争。曾经在国内某种植牙生产厂家工作的徐明(化名)表示,日韩和国产种植牙大部分都是从模仿开始的,目前,日韩的产品已经发展到第四代,初步具备了辨识度,有了自己的专业设计,而国内的产品还达不到这一水平。此外,我国基础工业不够强,精密度不够高,在种植、正畸类医疗器械这种需要“严丝合缝”的领域表现欠佳。如国产产品的成品率不高,同一批产品的质量参差不齐,存在卫生处理不到位,有残留微生物、碎屑等问题。

二是资金投入大,回报周期长,总在跟跑。近年来口腔医疗行业正日益成为资本市场新宠,但是资本盲目加持,导致行业发展混乱局面。拜博医疗集团创始人、董事长黎昌仁指出,很多风投并不懂医疗,只是一味扩张,在人才管理、团队建设、技术培训、技术领先等方面造成短板,很多事倍功半甚至最终不得不收缩战线。另一方面,国内注册路途漫长,难以与外资新品形成正面竞争 。如某企业从2012年就开始研制国内植体,至今已投资3000万元,但离产品上市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可能等产品真正上市销售时已成了过时产品。

三是市场被“进口”占据,“洋器材”习惯性被看好。韩国品牌虽然质量比欧美差一点,但是性价比高,又肯在诊所培训、推广上花大力气,所以近年来韩国品牌在我国口腔机构比较有市场,相比之下,国产产品由于缺少雄厚资金往往难以进行大量的市场推广。此外,医生、患者习惯性认为进口好,如部分医疗机构从院长到设备处长、医生都习惯性认为进口好,心理上看不起国产品牌,导致国产器械实现“进口替代”面临困局。

篇3

1.dicom标准

在放射治疗计划中包含医学图像可视化、数字影像重建和虚拟放疗环境,并借助计算机实现了这些可视化技术,以dicom格式的三维重建定位直接影响放疗技术的精准度和靶区剂量分布以及对减少靶区周围正常组织照射的影响,保证剂量的分布形状与三位重建模型相一致,实现照射强度最优化。

医学数字成像和传输(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s in Medicine,DICOM)是用于不同的医学影像设备间网络传输数据图像,定义图像及其相关信息的组成格式和交换方法,确保医学图像数据的传输,存储,转换以显示处理。现在的各种影像设备中都采用DICOM 3.0标准,以促进医学影像设备之间的兼容性和互操作性,大多以dicom格式图像输出也因为dicom文件是患者数据的集合,含有医学图像以及与医学图像有关的信息(图像大小,病人姓名,年龄,照射部位等)。

2.dicom格式图像获取

在dicom格式图像获取中,因为CT有快速体积数据获得,检查时间短.最大程度地减少了运动伪影和漏扫的优点,可获得高质量的二维图像.MRI则是对软组织成像有优势,但相对于CT扫描时间长。所以实验选择CT设备扫描。同时CT三维视图可更直观了解病灶部位、范围、病灶移位的方向和距离以及周围组织的空间关系。

如图1.1所示,图为CT扫描得到的dicom格式的颅脑图像,主要获取患者的姓名、性别、检查日期等信息,以及图像的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即得到人体中某一薄层的组织分布情况,CT切片中,扫面间距和层厚选择越小, ,空间分辨率提高,重建结构却清晰,所得到的3D重建图像质量越高。实验准备了300张(两名实验者各150张)层厚为1.5 mm的CT断层图像,将这些二维dicom图像经过增强预处理(滤除噪声,图像锐化,保留轮廓和边缘信息,以及伪影处理)。

以DICOM格式为基础的二维图像再通过软件的三维重建变成可视化并且能对病灶进行精确的定位,得到三维视觉信息(病灶的体积、空间定位、病灶与重要器官间的相对位置等)。

3.三维重建结果

4.对放疗计划的影响

2016的一份报告显示过去的一年医疗影像设备市场规模约为3080亿元,比上一年同比增长了524亿元增长率20%左右,这展示了医疗设备的高速发展。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这也成了一个谈癌色变的年代,许许多多的癌症被人们熟知,资料癌症的三大方法手术、放疗、化疗,放射治疗是大部分病人中期或后期选择的治疗方法,而70%的肿瘤患者需要放射治疗。

在临床上用射线治疗患者病灶时,需要设计治疗方案,再根据该方案对病人实施治疗。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在放疗方面越来越提倡精准治疗,为获得更好的疗效,对病灶的准确定位无疑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只有在清除病灶的分布,大小,三维形态,才能使病灶最大程度上接受射线的照射,让病灶周围的正常组织减少到最低的伤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极大受益,在临床上可以应用在放疗计划,极其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剂型现状,研发创新,口服

中图分类号:TM4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0-0375-01

儿童患者是一个特殊人群,就目前国内的儿童用药研发形式来看,大部分药品没有儿童专用的剂型,存在剂型和规格不完整的形式,甚至不适用于临床用药,而且很多药品用于儿童,在包装形式上并没有明确的标示。

1.国内儿童用药剂型的现状

儿童制剂的给药途径有很多种,包括口服给药、直肠给药、鼻腔给药、口腔给药或者舌下含服、局部给药或经皮给药、注射给药、经肺给药、经眼给药以及滴耳剂等给药途径,相应的便有多种儿科药物剂型。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国内已有的儿童用药剂型,相比直肠给药、鼻腔给药、口腔给药或者舌下含服、局部给药或经皮o药、注射给药、经肺给药、经眼给药以及滴耳剂等给药途径,使用注射剂不仅繁琐,而且会因有疼痛感给儿童造成就医恐惧。口服给药是比较安全有效的。而且国内目前大部分儿童用药为口服给药,一般主要以中药颗粒,化药颗粒,口服液为主;中药颗粒中加入了矫味剂,味道虽然没有那么苦,但缺点是颜色几乎大部分为棕色或黑色等深色为主,而儿童对药品的颜色还是很挑剔的,几乎很大一部分儿童拒绝棕色和黑色的药液食用。再来说化药颗粒,颜色几乎为无色或淡黄色,解决了儿童对食用药品颜色的问题,但是化药的副作用相对较大。口服液和糖浆类,除了个别补充钙铁锌类药品,颜色较为儿童喜爱,目前国内的药品颜色也几乎是棕色和黑色等深色为主,扔不利于儿童使用。而儿童口服药品中片剂、丸剂和胶囊剂等药品,可能造成吞咽困难,有时甚至是致命损伤,更不利于家长和医院临床使用。

针对以上情况,虽然表面上看儿童用药的剂型不少,但是真正利于儿童使用的专用剂型,确实少之又少,因为受到药品的味道、气味、颜色、形状的制约,所以建议国内厂家对儿童用药的创新力度应加大,研发出儿童的专用剂型,解决儿童用药的难题。

2.关于研发创新儿童用药剂型的几点建议

2.1 在口服制剂中,增加辅料中调味剂的种类

可以选择小剂型的片剂,最好为咀嚼片,并在咀嚼片中增加辅料中矫味剂的种类,例如:各种水果的味道,牛奶的味道,香芋的味道等等;据文献报道美国泡泡糖和葡萄味比较受儿童欢迎,而在欧洲橘味和红色浆果更受欢迎,而甘草味则是斯堪的纳维亚人的最爱,在中国香草味、草莓味和奶味较受欢迎。可以看出在国外儿童用药的剂型已经受到关注和创新。因为儿童确实一个特殊人群,所以在药品的开发上不同于成人。

2.2 增加儿童用药的专用剂型

制造商在儿童用药创新上,可研发儿童用药的专用剂型,例如:棒棒糖剂型,五颜六色的糖丸,颜色鲜艳的糖浆,饼干剂型等易于儿童所普遍接受的药物剂型。

目前儿童药品研究少、临床用药品种少、剂量及剂型缺乏等问题,特别是儿童药品剂型短缺问题较为严重。儿童用药大多是靠将成人用药剂型减量来实现的,但人工分份难免不匀。国家食药监局相关数据显示,我国3,500多种化学药品制剂中,供应儿童专用的药品不足60种,90%的药品无适用于儿童剂型。而国内18万个药品注册批件中,儿童专用药物3,000个,所占比例不足2%。

3.关于研发创新儿童用药的包装形式

从国内儿童用药的外包装来看,有些药品并没有明显的标示是“儿童用药,是否国家应该统一规范,儿童用药的外包装,有待探讨。不难发现,在大多数药品说明书中会有这样的标识:12岁以下儿童没有相关资料。儿童用药的药品说明书和有关数据资料缺乏充足的科学性,其后果一方面可导致儿童用药不良反应增加;另一方面,也限制了一些可能很有价值的药物在儿童中的使用。

有些药品虽然是儿童用药,但药品的内外包装并不吸引儿童,虽然药品的本身的色泽和味道尚可,是否可以从设计上着手,瓶装的药品,贴签部分是否可以增加儿童喜爱的外包装;而二次包装和药品本身的设计也应该体现创新性和合理性。例如:儿童用咀嚼片片是否可以设计成小动物和水果等形状。

国外对儿童用药的包装十分重视,除了在色彩上迎合儿童心理,引起患儿喜爱乐于服用外,更重要的是,包括成人用药的药品包装上还采取了防儿童开启的安全措施。如美国早在1970年就立法强制执行药品儿童安全包装。而在我国,大多数药品的外观与包装和国外比较就相形见绌。在一项调查中发现,现有药品市场中几乎95.5%以上的药品不具备儿童药品安全包装的功能。对此,这种现状就导致有的儿童把药片当成糖豆,把糖浆当成糖水,其危害特别严重,有时甚至会致命。虽然近年来我国有不少厂家改进了儿童用药的包装,但大力推广儿童用药的安全包装、减少意外伤害隐患仍非常迫切。

建议在儿童用药的包装内部,增加儿童用药的剂量器具,目前很多药品说明书中有明确规定是半包或是具体剂量单位(g或mg或ml)。家长在使用的过程中,只是大约,并不准确,很难精确,考虑到儿童生理结构的特殊性,用药的安全性,给药剂量的准确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4.儿童用药的市场机遇

从市场规模上看,国内儿童用药市场规模将超过千亿元。随着我国二胎政策的全面落地,儿童人口基数将进一步扩大,且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造成儿童发病率上升,国家日益重视儿童用药问题,连续出台了多项政策,支持儿童药物的研发创新,加快儿童用药注册申请的审批速度,加强儿童用药的政策扶持,优先将儿童用药纳入医保。在政策扶持力度增强和医疗投入加大的背景下,我国儿童用药将迎来新的市场机遇。

5.总结

目前从国内还是国际的形式来看,均鼓励儿童用药的创新和研发,并给予一些政策上的支持,我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审评中心于2016年《临床急需儿童用药申请优先审评审批品种评定的基本原则》,详细说明了儿童用药优先审评审批的要求,其中包含了改剂型或新增规格品种进行优先审评审批。所以这个儿童用药领域的创新不仅仅会得到国家的支持,也会得到儿科医生以及家长的赞同,为儿童用药开辟出更专业更安全的药品剂型,将会满足未来市场对儿童用药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儿童用药剂型与规格的国外现状分析[J].中国药学杂志2013,48(17):1316-1320.

[2] 儿童用药与儿童药物剂型[J].药学实践杂志2005,23(2):119-120.

篇5

为了提高目前医疗机构的服务效率和质量,增加医疗卫生资源,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的医疗服务需求,完善医疗服务体系。2010年---2013年国务院,卫生部及各地政府部门相继出台鼓励多元化办医的政策。

2013年10月,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再次强调,鼓励企业、慈善机构、基金会、商业保险机构等以出资新建、参与改制、托管、公办民营等多种形式投资医疗服务业,在2020年左右力促健康服务业达到8万亿元的市场规模,未来6年时间规模需要增长3倍,年均增长达到了26%。

如果整个医疗产业链的蛋糕达到了8万亿元,那么医院在其中一定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医院作为医疗产业中绝对强势的主体,对上游的医药制造、医疗器械和下游的患者都有着绝对的话语权。因此,目前不少医药和医疗器械企业、PE机构都从8万亿元的大蛋糕里嗅到了机会,纷纷将目光投向民营医院、非营利性医院转盈利性医院、医院改制等领域。

民营医院中有80%的医院来自于福建莆田系资本,福建莆田系目前有58家医疗集团公司,从业人数近30万,六千多家医院,年收入达500亿以上。全国各地的玛利亚女子医院,阿波罗男科医院,博爱医院,仁爱医院,曙光医院,红房子医院,华美整形医院等都是福建莆田系开办的医院。

其次是医药和医疗器械企业如金陵药业、诚志股份、康美、马应龙、三精制药、益佰制药、新华医疗等开办医院,PE如复星集团,华润集团收购医院,还有私人资本在当地开办的私人医院,海航联手VAMED集团投资十亿在海南筹建三甲医院。

风险和机遇并存

笔者王强查阅国家权威部门统计,公立医院2010年数量为13850家,2012年数量为13384家,数量减少3%。而民营医院2010数量为7068家, 2012年数量为9786家,数量增长27%,虽然民营医院数量占医院总数42%,但住院床位数只占12%,说明民营医院主要是以门诊为主,以妇产科、男科、肛肠科、肝病、骨科、美容科、口腔科居多,这些短期见效的科目一旦竞争加剧,将很快萎缩,与大医院的心脏搭桥、肝肾移植、关节置换等技术含量极高的垄断项目比,毫无优势可言。

前来民营医院治疗的患者以外地人和打工者居多,去民营医院看病的多是自费人群、无医保的老人、外地人、打工人群、医托带来的病人等。但民营医疗机构中也有专门针对高端人群的医院和诊所,像北京和睦家医院、美中宜和、维士达诊所,他们的服务、医疗设备都不错,但收费也不是普通人能承受的。

2012年“中国民营医院”十强排名榜

综合排名 医院 级别 性质

1 广东东华医院 三级 原创

2 河南洛阳中心医院 三级 改制

3 江苏宿迁人民医院 三级 改制

4 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 三级 原创

5 苏州九龙医院 三级 原创

6 厦门长庚医院 三级 原创

7 南京明基医院 三级 原创

8 北京和睦家医院 三级 原创

9 广东三九脑科医院 三级 改制

10 广东佛山禅城区中心医院 三级 改制

中国民营百强医院从地区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广东,江苏。广东的民营医院主要集中在东莞,深圳,佛山等民营经济发达,公立医院资源相对分散的城市。江苏民营医院主要以外资控股医院和改制医院为主。目前“大专科,小综合”是中国民营医院的主流模式。

宿迁人民医院的成功模式

2003年之前宿迁人民医院年收入500万,存在欠债多资金不足,医生流失严重等问题。2003年7月自南京金陵药业和南京鼓楼医院入主宿迁人民医院后,2004年宿迁人民医院全年营业收入就达7100万,2012年全年营业收入达5.4亿,赢利7800万。

宿迁人民医院的成功:一是有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二是医院组织结构发生变化,医院正副院长由南京鼓楼医院派出,而党委书记和财务总监由南京金陵药业选派,南京金陵药业把企业财务管理理念引入医院,解决公立医院院长毫无经营理念和成本意识,从而在医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医院运营效率。三是由于南京鼓楼医院的大力支持,医疗业务的拓展,员工获得了更多的培训机会,业务能力有了明显提升。同时,医院效益的不断提高,员工收入待遇也在提高。

不少民营医疗机构业内人士表示,民营医院在发展过程中遭遇用地难、税收重,医生招聘难、广告支出大、公关耗费精力多等难提,与公立医院处在不公平的竞争水平线上,导致民营医院三分之一赢利,三分之一持平,三分之一亏损。三分之一赢利的民营医院主要集中在公立二甲以上的改制医院,如宿迁人民医院,洛阳中心医院等。还有就是拥有雄厚资本,强大人脉关系的医院。

未来展望民营医院发展

篇6

多层次医疗 社会力量要弯道超车

2009年新医改以来,已有大量上市公司逐渐开始布局医疗服务领域,不过山西证券医药生物行业分析师王腾蛟告诉《经济》记者,由于医疗服务在整个医药板块估值相对较高,反映到二级市场并不强烈,在近期的市场风格下,资金还是偏向于估值低业绩确定性较高的行业。

《意见》提出,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从多层次来看,目前医疗服务还是以三甲医院为主,其次有二级医院和一级医院,另外还有一些社区医院、民营医院和专科医院作为补充。中国医疗产业联盟的创始发起人之一、广东医谷执行总裁谢嘉生对《经济》记者称,目前我国的医疗资源都集中在三级甲等医院,而很多基层医院无论是医疗设备、医生能力还是资源都比较薄弱。

目前除了政府公立医疗服务之外,民营医院在机构数量上早已超过50%,但提供的服务数仍偏低。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研究员曹健告诉《经济》记者,虽然是国家鼓励社会办医这么多年,但还是以公立医院为主,公立医院的数量占到44%左右,服务量达到了86%左右,“而民营医院的数量超过16000家,但其服务量只有14%左右,所以多层次的办医还没有形成一个良性格局”。

近期国家支持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服务领域的力度逐渐加大。艾媒咨询分析师刘杰豪对《经济》记者表示,中国医疗服务市场规模巨大,公立医院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一些经营较好的民营医院通过借助社会资本的力量,在新医改政策利好环境下,通过不断创新、提高品质和完善服务,加速市场扩张冲浪蓝海,对医疗服务市场格局产生极大影响。

这对医疗服务产业的投资也是一个非常积极的正面消息,华盖医疗基金董事总经理、国仕资本研究协会特约研究员施国敏对《经济》记者称,结合国家医疗服务产业的现状及“十三五”期间的规划,至少未来5-10年的行业增长仍然会保持相对快速的发展,会有很多机会,特别是民营医疗服务的机会。

公立与民营、外资与内资、专科与综合、连锁与单体、社区与健康管理等目前确实存在多样化多层次的服务。社会力量提供医疗服务,其实大概在5年之前,就M入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特别是地产公司,很多都在布局医疗市场,通过医疗实现业务转型。

当然,那时的社会力量更多是作为公立医院的补充出现的,发展较好的民营医院基本是在公立医院无力顾及或无意投入的领域发展起来的,包括眼科、口腔科、整形美容、妇产、骨科等。应该说,现在有初步的多层次多样化医疗。

零点研究大健康事业部总经理姜健健对《经济》记者称,真正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服务,社会力量不应该只是个补充的定位,而应该是公立医院的竞争者,甚至是超越公立医院。“社会力量要做弯道超车。”两个方面可以实现弯道超车。一是服务驱动,通过提供优质服务取胜,在妇产、整形、康复等市场可以布局;二是技术驱动,比如肿瘤、心血管、精准医疗等。

谢嘉生也表示,我们国家现在要重点发展基层医院,把三级医院简单的门诊或治疗放到基层医院去做,而三级医院更多的是做比较复杂的、需要研究的治疗为主体,“目前我们国家医疗改革的趋势就是要壮大基层的设备、医生的能力、医生的资源等”。

激发医疗三大领域投资活力

医疗产业是一个比较大的行业,根据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分类,很难按照统一的标准来给它进行分类。整个医疗行业根据其产业链的上中下游,可以分为药厂、器械厂、经销商、医院、病人五大环节,同时根据产业链也可以将医疗行业分为医生端、医院端和用户端。

整个医疗产业简单说就是生产、流通、服务,医药和器械属于生产环节,服务就包括医疗服务中的医院、诊所等,一些互联网医疗或者移动医疗的创新都可以归纳到新型服务这个领域。

《意见》中提出要调动社会办医积极性,进一步激发医疗领域社会投资活力。对企业来说,投资要看其有没有创新。创新是持续发展的动力,成都海创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元伟在《经济》记者采访时表示,投资医疗板块要看其专业化,例如专科医院,“传统的全科医院竞争很激烈,但专科医院或其他医疗机构如果在某一领域如癌症,有很好的研究和科研团队,这些医院就值得重点投入”。

创新本身不容易,医疗服务行业也如此,但包括高端专科、连锁等模式已在过往被证明是相对比较成熟和成功的投资模式,施国敏表示,包括社区连锁、互联网医疗、细分专科的深入等创新,以及各层级的资本化尝试未来是否能够在短期内快速得到发展也需要做好十足的内功和运营。

在王腾蛟看来,医药行业按二级市场分类主要分为化学制药、中药、生物制品、医药商业、医疗器械和医疗服务,“目前由于政策的导向,药品板块即化学制药、中药、原料药等承压明显,不过其中创新药,不管在现在还是将来都将是资本长期关注的领域”。

非药领域机会也比较多,其中包括医疗器械(国产进口替代)、医药商业(两票制营改增利好商业龙头)、医疗服务(分级诊疗,废除以药养医等给服务端带来机会)。

医疗服务领域再细分还包括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第三方体检、第三方透析、独立医学实验室等,其中专科医院以及第三方的一些机构比较受投资者青睐,特别是像专科领域的眼科、口腔科等,目前在上市公司里面已有成熟的运营模式,类似爱尔眼科、美年健康等。

王腾蛟认为,在目前分级诊疗的大背景下,基层医疗市场即医疗资源下沉对于社会资本来说存在非常大的机会。

在细分领域,比如移动医疗领域包括健康医疗、医疗器械、医药等,刘杰豪表示,其中健康医疗行业是VC和PE最青睐的行业,但是今年的增速情况并没有那么快,重点关注领域是在生物技术(创新药等)、医疗设备(医疗器械等)和医疗服务三大方向,其中创新药是未来中国医药产业中投资的大方向。

从资本市场估值来看,创新药的市盈率通常是仿制药的两到三倍;医疗器械的监管没有医药那么严格,更容易受到资本市场认可,未来十年是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黄金十年。

此外,姜健健还告诉记者,最近两年有三个领域比较受到关注。

一是新兴技术。包括医疗与3D打印、AR/VR等新兴技术及解决手段的融合,还有基因测序、基因编辑、细胞治疗、干细胞技术,它们最有可能对医疗健康产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二是跨境医疗。在三个方面都会有市场,轻医疗(整形、体检、旅游)、重医疗(肿瘤)、境外远程会诊。盛诺一家、春雨国际都已经在布局了。不光光是赴欧美日的高端医疗,很多在泰国的医疗是普通阶层也可以接受的。这个领域未来会产生巨头。

三是仿制药。2016年,国家食药总局正式开始292个品种的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工作,要求在2018年完成。这给投资者带来刺激,而且中国资本的主流,对像生物医药这种长线投入的项目其实不感兴趣,对于像仿制药这样的市场,因为它相对短期,马上就能看到效果,所以从资本特性上来说,他们对仿制药感兴趣。世界范围内,仿制药的增长率11%左右,是药品市场的2倍。

而前几年受到追捧的数字医疗,实际上开始遇冷。其实一直到去年为止,中国在在线医疗领域的开放度是比较高的,有不少的项目被投了。但从2017年出现了一个瓶颈,就是对于在线医疗的管理、管制。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发出,对这个方面的投资是一个很大的抑制。

就拿医疗服务领域里的医疗机械的厂商来说,从技术端来看,医疗机械本身成本非常高,有很多投资人去投,但无论这个行业怎么发展,政策还是最重要的一点。

易观分析师张怡丹就对《经济》记者表示,所有的资本都是跟着政策走的,投资人会随着医疗产业相关意见稿的思路,“这个思路是要做什么,投资人就会去投什么”,《意见》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医药服务会发展中医;另一方面是会细化一些分级诊疗,在细化过程中降低社会办医的门槛和提高社会办医、审批流通过程中的效率。

医养结合牵头 探索新商业模式

医疗产业可以和其他多个领域或产业相结合,如医疗+养老,即医养Y合,这也是国家一直积极推行的重点,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人在65岁以后对医疗的需求是在不断上升的,如果医疗和养老产业能够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两者之间是可以互相促进的,谢嘉生对医养结合的模式很看好,“但在投资方面还存在一些阻碍”。

从产业现状来说,我国医疗+养老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主流市场参与企业多,规模小,市场竞争格局初步打开。政府支持力度逐年增大,纷纷探索具备区域特色的智慧养老平台模式。在刘杰豪看来,目前,医疗+养老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产业资本通过联合、收购医院等来获得医疗资源,从而进军养老行业;二是以医疗或者护理为主,同时提供养老服务;三是随着医疗体制改革和医生自由执业的解放以及大健康产业的发展,由品牌医生建立的中小型养老养生机构,以预防和健康、养生为主。

未来需要在养老机构中引入医疗护理资源及特色养生资源,为机构中老年人提供系统的医疗护理服务和养生保健产品。刘杰豪认为,医疗+养老可以在家庭医生制度、医保体制等方面入手,从而给我们的养老服务带来相对应的改善。“首先建立家庭医生制度,为老年人提供具有家庭医学服务和老年医学知识的家庭医生,同时加大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实现健康管理和疾病的预防。”

传统的养老都是在家里,但是由于独生子女政策,随着中国社会的老龄化,养老成为很大的社会问题,“所以新的养老行业产生以后,很多人就会在老了之后到养老院,有专门的医生、护士和营养师提供服务”。陈元伟表示,相关的产业,如营养食物搭配、康复中心这些都完全可以和养老结合起来,同时良好的社会保险等保障制度,不仅老人有很好的养老的地方,也会给社会提供很多就业机会,对国家来说也营造了一个很好的社会环境。

同时,养老院也会产生一些收益,整个社会形成良性循环,陈元伟还对记者称,今后中国的老龄化非常艰巨,两夫妻结婚之后要负担四个老人的生活,自己要上班,还要抚养自己的孩子,压力会很大,所以这个社会对医养结合的需求很大。

姜健健认为,医养结合要想做好,需要解决四个核心问题。

一是观念问题。这个观念不是老人的观念,更多的是子女的观念,现在很多医养结合入住率低,这是一个重要原因。

二是支付能力的问题。我国养老金本身的替代率很低,因此需要长期护理保险的支持,但我国目前还处于试点阶段。

三是医疗问题。目前所有成功的养老项目,都有与其相匹配的医疗业务作为基础支撑。但医养结合的“医”,需要符合老人的需求,是慢性病、心血管病、肿瘤、康复疾病的治疗,需要的是这方面的医生、护理资源。

四是医保的问题。医养结合其实牵涉到人社、卫计委和民政三个部门,在很多疾病上存在医保是否报销、报销标准低的问题。

另外,除了需要更多的医疗设施、人力资源等资源,医养结合还缺少很多有力的措施。首先,现在很多养老机构还偏小,医院承担起来很吃力,需要国家更多的扶持政策,同时鼓励更多民营资本投身到养老行业。

篇7

2014年,韩国医美总产值634亿美元,占GDP的4.6%,千人美容次数高达19.49次,中国人口数是韩国的26倍,千人美容次数仅有4.6次,医美行业发展潜力巨大。华泰证券研报指出,中国医美市场的存量需求正在快速崛起,2015年至2020年的复合增速在12.3%至39.1%之间,2020年行业规模较2014年的增幅在100.4%至625.1%之间。

医美服务方兴未艾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过去,中国人深受传统文化影响,在我国大多数地区,人们一般不会为了追求美观而对自身形体和容颜进行主动性、生理性改变。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医疗整形美容发端于和抗美援朝时期对战场创伤的整形修复,大量伤员的容貌被毁,重要脏器失去功能,无论从爱国主义或人道主义出发,都必须给予治疗,这种整形当属“治病救人、雪中送炭”之举。

在我国,真正属于“锦上添花”范畴的医疗美容发端于20世纪80-90年代,人们对美的感受和追求日益强烈,在求职就业、恋爱婚姻等多因素影响下,出现了希望通过医疗整形手段改善自身外貌形象的需求,促使一些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开始组建医疗美容科室,同时,社会资本开始进入医疗整形美容领域,在一些大中城市设立医疗美容诊所、门诊部和专科医院,医疗整形美容机构越来越多地进入人们的视线。

2000年以来,我国医美行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特别是韩剧的风靡也给整个市场注入了强心剂。2005、2006年,娱乐圈整形事件频频曝光,大量揭秘性的报道使国人幡然醒悟,“明星原来是这样炼成的!”越来越多的人走进整形美容医院,“我想要一个刘德华的鼻子,我想要一个张曼玉的嘴巴!”这个时期,大型中外连锁机构、^域龙头和小诊所并存,各自提供差异化的服务,满足不同人群的美容需求。

目前,我国大部分整形美容机构以民营为主,由于起步门槛相对较低,行业中良莠不齐的现象较为严重,不规范的医疗手段所引发的医疗事故也时有发生。因此,医学美容领域亟待更多权威且有实力的大型集团进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除了最基本的吃穿住行,享受高品质生活日益成为更多人的追求,像旅游、娱乐、健康、体育等服务消费一样,医疗美容行业成为一种方兴未艾的“朝阳产业”。

我国医疗美容行业现已发展成为涵盖医疗整形、医疗美容、注射美容等领域,同时涉及到外科、骨科、妇科、口腔等学科的许多专业。这些领域与医疗整形美容相关的器械、产品、药品的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形成了庞大的综合产业链。

在一些需要材料的医美项目中(例如隆鼻),材料制造商通过经销商或者直营的方式销售给医院,医院再向消费者介绍材料,以材料费用+手术费的形式售出。在一些不需要特殊材料的项目中(例如开双眼皮),则主要的价值链为医院和消费者。导流服务商通常指的是百度、整形APP等整形美容医院的揽客渠道,将其用户群体导流到整形美容医院并以此收取报酬。

注射材料制造商竞争加剧。在玻尿酸材料方面,目前已经有十个品牌产品获得了销售资质,行业竞争情况充分。在肉毒素方面,目前仅有Botox和衡力两家获得资质,因此竞争情况相对更加良好。随着未来国家审批速度的加快,会有更多的材料商进入中国市场,市场竞争情况将加剧。

整形美容医院已开始行业整合。目前国内有近4000余家整容医院,由于纳客成本的上升和监管趋严,部分中小型整容已初显疲态。行业整合已经拉开帷幕,大型连锁医院凭借资本实力和规模化效应以及外延式扩张将获得更大市场份额,而小型诊所的数量在医生多点执业背景下会持续增加,他们凭借某专项领域的特长获取市场,而中小型整形美容医院的份额将被压缩。

医美APP尚在盈利模式摸索阶段,加速了消费者和医院的分层,或将改变中小型整形机构的导流方式。当用户决定是否进行整形的时候,医院的优劣、医生的经验、手术方案的制定和价格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但是在过去的模式下,这些信息对于消费者来说是相对不透明的,只能通过广告和搜索引擎等有限的方式去了解。有了医美APP方式以后,部分解决了医美行业信息不透明的问题。

1、医美APP的商业模式一般都是“社区分享经历+吸引流量+导流到医美机构”,各APP之间差异不大,仅在社区运营、咨询方式上略有不同。

2、医美APP加速医院和消费者的分层。通过评价体系将医美机构和消费者分层,获得用户信息和偏好习惯等,帮助用户最大程度地降低消费风险,也帮助医生/医美机构以更低成本、更快速地成单。

3、积累一定用户资源后,医美APP或会成为小型医美机构,例如小型诊所的重要导流方式。

医美市场潜力巨大

医疗美容从特殊治疗演变为大众医疗消费,超出医药范畴成为独立市场。中国整形美容协会和中国统计局披露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大约有1万多家医疗美容机构,2015年泛医美产业总量超过5500亿元,2011-2015年均增速接近20%。

医美平台更美去年12月8日的《2016医美白皮书》显示,2016年,中国医美市场规模预计7963亿元,医美市场年增长率接近20%,预计到2019年将破万亿元。中国正规医美疗程量于2015年预估达220万例,站稳全球第三大市场,与全球第二的巴西相距不远。

是谁在偷偷变美?白皮书显示,整形活跃用户大多“年轻、高收入、高学历”。1800万调查用户中,61%的用户在25岁至35岁的年龄层,94%的用户属于本专科及以上的学历,同时,月收入5000元以上的用户高达88%。最爱整形消费城市是北京,其次是上海和重庆,

“玻尿酸填充、肉毒素瘦脸、微创双眼皮”是整形项目的爆款。相比去年,爱美人群呈年轻化趋势,年龄小于25岁的用户占比24%,相比去年增长了5%,其中不乏95后入局医美市场,而且越年轻越敢花,如今整形项目都可以分期付款,在这一服务中,90后占比74%,80后占比23%,70后占比3%。

相比前辈们,95后更爱到海外整形,86%的95后表示对赴海外整形感兴趣,首选地是韩国。

大家最想整成什么样?调查显示,相比2015年“朱茵的眼睛baby的脸,高圆圆的鼻子鹿晗的嘴,外加倪妮的S身材”这款标配,今年男女追求更加细化,今年男性的理想型是“霍建华的眼睛杨洋的脸,胡歌的鼻子鹿晗的嘴”,女性的理想型则是“杨幂的眼睛AB(Anglebaby)的脸,王子文的鼻子范冰冰的嘴”。

以前都说“女为悦己者容”,但如今男生对“外形”的追求,劲头似乎正在超越女生。数据显示,女性依然是目前医美整形的主力消费群体,但男性整形用户对比去年上升4%。业内人士表示,男士购买力的上升和结婚年龄的推迟,是男性美容市场增加的原因。

男女整形的目的也不大一样,33%的女生整形是为了获取周围人的认可,34%男生整形是为了完善自己。每个年龄层的整形项目也各有侧重,25岁以下的最爱割双眼皮和打玻尿酸,25-30岁之间的爱瘦脸针和隆鼻,30-35岁喜欢水光针和超声刀,大于35岁的衷情埋线提升和超声刀。

鉴于医美市场的快速增长,各路资本也在不断涌入。例如,2005年,中信集团便全资收购了杭州整形医院,并在2012年将医院拆分为中信杭州整形医院和中信杭州手外科医院。又例如2013年,复星医药收购了以色列AlmaLasersLtd.公司的股权。Alma公司是世界著名的医用激光、光子射频及超声器械生产厂,拥有业内较为综合的产品体系,业务遍及全球,占据全球高端美容动力器械15%的市场份额。

此外,红杉资本、经纬、IDG、赛富等财务投资者入股医美APP,恒大、苏宁、朗姿股份、华邦制药等产业资本布局医疗机构,已在新三板上市的华韩整形、丽都整形等机构也在大举扩张机构数量。

清科研究中心稻菹允荆1998-2016年,中国医疗美容行业产业链上下游共发生779起投资,其中披露投资金额671起。全部已披露投资金额540.88亿元,平均每笔投资金额达8,061万元。2001-2010年,医美行业仍属于发展期,2010年以来,医美行业在投资数量增加的同时,投资规模也在急剧增大,2015年投资案例数达249起,较2008年增长超过15倍,投资金额增长近10倍。

另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美容医学机构总门诊量已从2009年210万家增长到2013年420万家,并预计在2018年达到1030万家,从2014年到2018年年复合增长率为20.5%。

而“互联网+”催生的大量医美平台,专业化程度高,市场定位明确,对用户产生较强的服务黏性。据36氪测算,各平台客户平均复购率普遍维持在70%左右,客单价平均在5000-6000元。

微整形成核心动力

从成熟市场以及全球医美趋势来看,近20年全球多个国家国医美行业快速发展的过程,实际上是微整形领域快速发展的过程。微整形是推动行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

近10年的数据表明,中国医美市场同样在重复成熟市场走过的路径,行业爆发的核心动力来自于微整形领域。J.P.Morgan投行部执行董事吴军指出,2015年中国医美市场上微创约占市场总规模的34%,这一数字预计在2019年将达到46%,并且从疗程总数看,微创比例将从2015年的67%增长至2019年的75%。

医美按操作方式分为手术类和非手术类。手术类的经典项目包括隆胸、垫下巴、鼻整形等等,国内一般纳入“美容外科”;非手术类,是指不需开刀,对身体进行精准微调,又可以称为微整形,包含微创类(注射玻尿酸、肉毒素等)、皮肤美容类(激光、热玛吉、磨皮等)。一般分别纳入“微创科”和“美容皮肤科”,或者均纳入“美容皮肤科”统一管理。

相对于手术整形,微整形有三个特点:操作方便快捷、不影响日常生活、单价较低。同时随着技术进步,许多手术整形项目逐步微整形化,如填充塑性。

美国近20年医美行业发展表明,微整形为行业快速发展提供动力,行业增量绝大部分来自微整形。从美国过去近20年的医美市场发展看,医美市场增长超过五倍(协会统计总量口径),而从其内部结构看,非手术类项目(微整形项目)的快速膨胀是推动医美市场高发展的重要因素。

中国医美服务市场同样在复制成熟市场曾走过的路线。2010年医美服务市场微整形占比54%,2015年提升至67%。成长性方面,2015年中国微整形类案例项目增速约31%,注射透明质素填充类案例增速近40%,较手术类案例表现出更高的成长性。

从微观层面看,上市的整形机构数据也表现出同样特征。整形医院中手术类医美一般纳入“美容外科”或“整形科”,微整形等非手术类医美一般分别纳入“微创科”和“美容皮肤科”,或者均纳入“美容皮肤科”统一管理。而2014年丽都整形和华韩整形的“皮肤美容科”收入增速均显著高于“整形科”,微整形是两家公司高成长性的主要动力源。

篇8

关键词:医疗器械;市场绩效;产业组织理论;SCP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5000203

医疗器械行业是生物医药产业的子行业之一,在经济迅速发展、新医改逐步推进、医疗服务市场逐步放开、老龄化程度加速的社会发展状态下,近年来保持着快速的发展势头。2013年12月,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历经长时间的筹备,正式发起成立医疗器械分会,并编辑出版了《2013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状况》,对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进行了梳理、提炼和观测。在此背景下,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已成为医药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并作为重点发展的医药行业之一越来越多的受到国家的关注。

1医疗器械行业与市场绩效

1.1医疗器械行业

有关医疗器械行业的界定,按照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2002)国家标准分类,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业(简称“医疗器械行业”)可分为七个主要类别:医疗诊断、监护及治疗设备制造;口腔科用设备及器具制造;实验室及医用消毒设备和器具的制造;医疗、外科及

兽医用器械制造;机械治疗及病房护理设备制造;假肢、人工器官及植(介)入器械制造;其他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可以看到,医疗器械行业是一个关系国计民生、学科交叉广泛、知识结构复杂、高新技术密集、创新需求旺盛的行业,作为生物医药产业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在社会健康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地位不言而喻。

1.2市场绩效

伴随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有关市场绩效的概念最初始于20世纪30年代,较为经典的定义出自以贝恩为代表的哈佛学派,其对市场绩效作了如下定义:市场绩效是指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中,由一定的市场行为所形成的价格、产量、成本、利润、产品质量和品种以及技术进步等方面的最终经济成果,市场绩效反映了在特定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条件下市场运行的效果。

2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市场绩效问题的探讨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逐渐发展,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势头迅猛,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据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的统计,2012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约2700亿元,近十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7%,预计未来几年仍具有广阔的成长空间。另一方面,我国医保体系覆盖范围持续扩大,消费者支付能力显著提升,政府基层医疗体系建设的投入亦不断扩充,这些使医疗器械产品的市场需求不断扩容。但市场需求的增加并不代表整个行业效率的显著改善,我国医疗器械行业无论在产能方面还是研发创新方面都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尤其高端产品仍需依赖进口,在市场绩效方面仍存在着诸多值得思索的问题。

2.1资源配置效率不足

资源配置效率是指配置资源的有效性,它是反映市场绩效优略的重要指标,首先,用产业的获利能力来衡量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资源配置效率。2008-2012年五年内,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利润总额稳中有升,年均增长率保持在2344%的水平。但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利润总额仍不足200亿元的规模水平,单与美国强生公司的医疗器械部门利润相比,利润总额不及其1/3(2012年,美国强生公司医疗器械部门的利润总额达到110亿美元),可见,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获利能力仍显薄弱。

再从进出口贸易情况来看,根据中国医药物资协会的《2013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状况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的统计,中国医疗器械的总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约为15年,国内的中高端医疗器械主要依靠进口,进口金额约占全部市场的40%,约有80%的CT市场、90%的超声波仪器市场、85%的检验仪器市场、90%的磁共振设备、90%的心电图机市场、80%的中高档监视仪市场、90%的高档生理记录仪市场以及60%的睡眠图仪市场均被外国品牌所占据。同时,大多数医疗器械企业蜷缩于产能过程、获利能力不足、产品创新滞后的发展态势中,资源配置效率不足的问题显得十分突出。

2.2产业规模结构不合理

产业规模结构是指产业内不同规模企业的构成和数量比例关系。根据《蓝皮书》的统计,截至2012年底,我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已达177788家,但90%左右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是年收入在一两千万元以内的技术含量较低的中小企业,其中,生产电子监护设备、超声诊断设备、X射线断层扫描设备、CT等高技术含量产品且年收入规模超过5亿元的企业并不多。与跨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相比,我国医疗器械企业缺乏多样化的产品结构,缺少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同时生产专业化水平有限,无法达到规模经济,这使得大多数医疗器械企业被划入中小企业的范畴。

2.3技术创新能力薄弱

就技术创新层面而言,我国医疗器械行业整体的创新研发水平仍有待提高。这一点从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进出口产品结构中便不难看出,根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的统计,2012年,中国医疗器械进口额为124.72亿美元,同比增长14.56%,其中,31个品种进口额达到亿美元规模,以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品质产品为主。

一方面,中国医疗器械行业起步较晚,发展初期便存在严重的技术弊端,缺乏战略规划与整合,不能形成强大的自主创新研发团队,且技术长期依赖于国外创新成果,长期停留在仿制阶段。另一方面,随中国医疗器械市场需求的增加,许多国外医疗器械生产企业逐渐将贸易触角延伸到中国市场,大量科技含量高、品质好、竞争能力强的高精端进口医疗器械产品涌入中国,迫使本土医疗器械企业停留在中低端医疗器械领域缓慢发展。

3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市场绩效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贝恩(Bain, J.S.)是哈佛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集大成者,他研究构造了具有系统逻辑体系的“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市场绩效(performance)”分析框架(即SCP分析范式),认为市场结构决定了市场绩效。本文拟运用贝恩SCP分析范式的观点,对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市场绩效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归因分析。

3.1市场集中度

市场集中度指某一产业市场中买房或卖房的数量及其在市场上所占的份额,一般用绝对集中度指标CRn来表示。CRn是指某一产业市场内规模最大的前n家企业的产量销售额占整个行业的份额,CRn越大,说明这一行业的集中度越高,市场竞争越趋向于垄断。近年来,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市场集中度水平近年来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2010年CR4为16.99%,2011年CR4为%20.33%,2012年,这项指标提升到了21.42%。但根据贝恩分类法,我国医疗器械行业仍处于“原子型”分散竞争的市场结构中,医疗器械行业产品众多,集中度水平总体偏低,企业规模普遍偏小,这种产业结构不利于行业市场绩效水平的提升。

3.2产品差异化

产品差异化是指特定产业或企业向市场提供的产品相对于其他产业或企业的产品所具有的不同特点和差异或者是不完全替代性。从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两个产品领域来看,在中高端医疗器械领域,我国严重依赖进口,主要被通用电气、西门子医疗、飞利浦、强生等国际知名企业所占据,其产品主体、品牌、价格、渠道、服务的差异化程度较高。

对于我国本土医疗器械企业而言,则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医疗器械市场领域。源于此,本土企业的获利能力受到阻碍,行业利润率水平无法得到保障,资源无法得到有效配置,企业无法实现规模效应,自主创新动力亦受阻,市场绩效水平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3.3进入和退出壁垒

进入壁垒是指产业内已有企业对准备进入或正在进入的新企业所具有的优势,反映了已有企业优势的强弱。在规模经济壁垒方面,根据日本著名经济学家植草益的研究:

规模市场比重(d)=最优规模(S/N)/市场总规模(S)=1/N

其中,S为总产量,N为企业数量。根据《蓝皮书》的统计,截至2012年,我国共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177788家,d=0.000562%。植草益认为d

退出壁垒是指企业在退出某个产业或市场时所受到的限制因素。如果退出该产业的成本高昂,企业进入市场的动机就会减弱。对我国医疗器械行业而言,一般不具备退出的政策法规壁垒,同时,我国本土医疗器械企业在广告、销售、研发方面的投入的费用十分有限,因此在退出行业时一般也不会有太大的沉没成本发生。

4建议

根据SCP分析范式的观点,市场结构决定市场绩效,而为了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最重要的是通过公共政策来调整和改善不合理的市场结构。从上述分析来看,要提高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市场绩效水平,应加强宏观政策调节的力度,这种方式最为直观有效。

4.1政策主导,稳步提升市场集中度

首先,国家有关部门应从战略层面,把握行业竞争的现状及特点,支持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合理布局,扶持我国医疗器械本土企业的经济发展,培育和发展医疗器械产业基地,实现医疗器械全产业链的转型升级。

其次,从政策扶持的角度激励我国医疗器械行业龙头企业发展。落实相关奖励政策,鼓励龙头企业提高管理和服务的水平,支持有实力的龙头企业上市融资,实现多渠道融资发展。

同时,扶持和推动本土医疗器械企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结构兼并重组,形成一批规模较大、创新能力较强、产品潜力较大的医疗器械企业,打破国外品牌的垄断地位。

4.2鼓励企业持续自主创新,提高产品差异化水平

鼓励产学研结合。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和企业的持续创新发展,不仅需要企业内部运行机制的配合,更重要的是对外部资源的整合。要坚持企业为主体,大学和科研机构为技术依托,上下游厂商相互配合的产业联盟,发挥产、学、研三方各自的优势,从而保证医疗器械行业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和推广,使行业的产品差异化水平不断提升。

鼓励企业由“创仿结合”向持续自主创新转变。相关部门应加大力度,鼓励企业内部实现从“创仿结合”过渡至持续创新研发为主的研发模式。在对仿制产品进行重点开发、加强工艺、提升品质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企业持续自主创新的研发能力,研制推出具有高附加值和差异性的医疗器械产品,获得产品创新的核心竞争力。

4.3提高准入壁垒,健全行业退出机制

提高企业和产业的准入门槛。承上分析,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进入壁垒较小,这是导致我国药企数目众多、规模偏小、市场恶性竞争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有关部门应当通过相关法律和政策的完善,严格对企业进入该行业的核准,提高相关产品市场准入的门槛。

在严格审批产品和新企业的同时,还要健全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退出机制。在此方面设置适度的政策性壁垒,为市场退出的规范化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有关部门在完善行业审批制度的同时,更应加强行政监管,建立健全行业退出机制,实现行业优胜劣汰,资源配置优化升级。

参考文献

[1]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T 47542011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1.

[2]孙敬水.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的测度方法研究[J].统计研究,2002,(5):712.

[3]Bain,J.S. Industrial Organizations[M].2nd Edition, New York:John Willey & Sons, Inc.,1968.

[4]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十大图说[N].中国医药报,201416(F6).

[5]Johnson & Johnson.Johnson & Johnson Reports 2012 FourthQuarter and FullYear Results[EB/OL]. http:///releasedetail.cfm?ReleaseID=734718.

[6]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医疗器械分会.2013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状况蓝皮书[S].北京:中国医药物资协会,2013.

[7]周琳,黄安琪,刘元旭.医疗领域的另一扇“垄断之门”[J].中国外资,2013,(17):3233.

篇9

美国《华盛顿邮报》5月22日报道称,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已选中总部位于得克萨斯州的系统和材料研究公司,向恩里科・迪尼(Enrico Dini)投资12,5万美元,为宇航员制造“营养可口”食品的3D打印机。根据设想,这种3D打印机将按照“数字菜谱”混合各种粉末,制造色香味俱全的食品,打印出一顿顿美餐。之前,恩里科・迪尼设计的神奇3D打印机,“打印”出整幢建筑,比常规建筑快四倍。

而5月初的另一件关于3D打印的事则引起空幻,美国一名大学生设计出世界上首个3D打印枪支,并将草图上传到网络,不少人争相下载、制造,打印出的手枪甚至被神不知鬼不觉地带上了列车,引发公众对枪支管制的热烈讨论。

3D Printer(3D打印),这项只有迄今为止不到30年历史的技术,被英国的《经济学人》评价为“与其他数字化生产模式一起,推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实现”,也被美国《时代》周刊列为“十大增长最快的工业”。3D打印技术在美国已经产业化,2011年3D打印市场规模有17.1亿美元,这一数字仅占全球制造市场的0.02%。行业预估,在制造商的推动下,到2016年,3D打印市场规模将达到31亿美元,2020年达到52亿美元。

3D打印能做什么?

这是一种快速成型的技术。它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黏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不再需要传统的刀具、夹具和机床就可以打造出任意形状,根据零件或物体的三维模型数据,通过成型设备以材料累加的方式制成实物模型,过去多在工业设计,模具开发领域被用于制造模型。在使用3D打印机时,软件通过电脑辅助设计技术(CAD)完成一系列数字切片,并将这些切片的信息传送到打印机上,后者会将连续的薄型层面堆叠起来,直到一个固态物体成形,这与传统打印机最大的区别在于,3D打印机使用的“墨水”是实实在在的原材料。

如今,貌似神奇的这项技术,通过开源处理之后,逐渐走入日常生活,打印出各种千奇百怪的东西,未来,3D打印机的应用也将会更加广泛。珠宝、鞋类、工业设计、建筑、工程和施工(AEC)、汽车,航空航天、牙科和医疗产业、教育、地理信息系统、土木工程、枪支。这些模型打印可以涉及到的领域里,3D打印会先动谁的蛋糕呢?

3D打印技术可以简化普童人制作产品的流程,并降低制作成本。发明家只需几个小时即可将他们的最新设计变成实物,然后经过调整后再打印出来,而不必等待好门周由工厂生产原型产品。

工业领域虽然也拥有注压成型这样的技术,但却需要由工匠制作一个金属铸件,然后将加热后的塑料倒入其中,因此,这种方法只有在大规模生产时才能实现成本效率。而有了3D打印机,无论产量是1件还是100万件,平均成本都一样。“我要制作出独一无二的手机套也不会产生太大成本。”得克萨斯大学工程师瑞恩・维克(RyanWicker)说,“打印100件不同的产品的成本效率与打印100件相同的产品完全一样。”

恩里科・迪尼称,3D打印机应用对象可以是任何行业,只要这些行业需要模型和原型。这也是这种打印机技术发展迅猛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消费电子业、航空业和汽车制造业,3D打印已经变得越来越流行。

一款被命名为“Urbee”的打印汽车已经亮相。这款打印汽车是由一个特制3D打印机层叠建造车身,不会在短时间内分解,至少可以使用30年。它采用汽油和电力混合发动机,仅使用类似大小普通汽车八分之一的能量,成为世界上最环保的汽车之一,却也能在高速公路上每加仑汽油行驶200英里。同时,汽车行业在进行安全性测试等工作时,会将一些非关键部件用3D打印的产品替代,在追求效率的同时降低成本。

如今类似的3D服务公司在世界各地蓬勃发展。除了最有名的shapeways,3D打印机的生产厂商之一3D Systems也设立了一家合资公司Mqast,这家公司的机器已可以支持用铝和不锈钢来打印。

有报道称,一位老爷车收藏者利用这种3D打印机打印出了收藏品中缺失的零件,终于让他收藏的老爷车得以重新启动。这种技术甚至可以制作单个的喷气式飞机上的空气动力导管,而不再需要工序麻烦地制作很多不同的元件去组装它。

人工太空餐

在NASAm项目经理、系统和材料研究公司工程师安詹・康特拉克特解释这―项目的灵感时说,他曾用3D打印机为妻子打印出巧克力。打印巧克力的试验促使系统和材料研究公司开始考虑,还有哪些食品可以打印生成。

系统和材料研究公司把比萨饼作为他们的第一个目标。之所以选择比萨饼,因为它包含多种营养和口味。同时,比萨饼的多层次构造,是使用3D打印技术的关键。比萨打印过程首先需要打印底层的面团,打印过程中会进行烘烤,随后加入番茄粉末、水和油完成番茄酱的打印,顶部还会有个蛋白质层。目前整个工程还处于初级阶段,未来如果真能成功,那将成为里程碑式的事件。

理论上,宇航员如果想家,甚至可以吃到根据妈妈的爱心菜谱做出的食品。打印机能够联系地球并接收个性化烹饪指导或菜谱。康特拉克特说:“妈妈可以在电脑中设计一款甜饼,把甜饼发送至航天飞机。她的儿子或女儿就可以在圣诞节打印出这款甜饼。”事实上,利用3D打印技术做饭也并非异想天开,2011年,康奈尔大学就设计出一款打印机,利用面团在器皿中的运动制作食品。

目前许多经济学家认为现在的食物供应不能满足世界上120亿人的口粮。打造这个3D打印机的工程师期待着哪天地球人的厨房里都有个3D打印机,用它打印食物来养活家人。

如果说,3D打印在食品领域的作用只是有趣的尝试的话,在医疗方面的运用就更加振奋人心。

日本的杉本博士自2011年以来一直使用3D打印机制作准备手术的病人的器官复制品。使用患者的CT和MRI图像,医生可以使用3D打印创建真人大小的复制器官。这些复制的器官模型外层是半透明的,医生可以从外面看到结构和骨骼,每个模型需要花费500至1500美元的费用。

比利时欧斯祖斯基大学的拉斐尔教授也在口腔颔面外科研究实验室,使用3D打印技术通过病人的骨骼结构建立物理模型。“时间是关键的,如果接受手术的患者,内部组织暴露时间过长,就存在更大的风险。外科医生采取CT或锥束CT扫描的病人并使用Maxilim软件导出骨部分,将3D文件转换成可打印的文件,打印出一个全尺寸的3D物理模型。手术前对模型的了解和研究,让我们可以很容易地为病人赢得一个小时,这对病人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消息”,拉斐尔教授说。

两岁的Emma Lavelle患有先天性多发性关节挛缩症(AMC),这种病阻碍了她的肌肉和关节生长并使肌肉和关节变得僵硬。在治是AMC方法中,最具前景的一项治疗是WREX设备,这是一款身体铸件,搭配弹性绷带和假朕节,可帮助AMC患者抬举四肢。

研究人员塔里克・拉赫曼和设计师惠特尼・山姆珀尔用3D打印设备,打印出缩小版的WREX设计中的小部件给Emma。Emma现在可以自由移动手臂,可以像正常孩子一样玩玩具,自己吃饭。甚至不需要父母的帮助就可以拥抱父母。

2012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宾夕法尼亚州大学的研究人员已经使用糖物质混合物和自制式3D打印机建立了一个完整的血管组织。令人震惊的是,通过这种技术“制造”出来的血管可以“生长”出类似于肌肉的组织。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称,他们已经可以“生产”这种带有脉管组织的人造器官。其工作原理是将肉由内向外“打印”出来,这样便于先“打印”出脉管系统,从而使得肉可以围绕着这些脉管系统生长。

不久前,医学杂志《牙科材料》(Dental Materials)刊载利用3D打印机“制造”骨骼的论文,而且宣称该技术已经应用于临床。在实验室测试中,这种骨骼替代打印材料已经被证明可以支持人体骨骼细胞在其中生长,并且其有效性也已经在老鼠和兔子身上得到了验证。

现在,3D打印版的关节和骨头正在帮助大约3万名病人正常行走,而1000万人正使用3D打印版适合自己的助听器,在不远的将来,3D打印机还可以打印药物处方。

造出枪支怎么办?

如今的3D打印机体积越来越小,速度越来越快,价格越来越低,基础的3D打印机只有微波炉那么大,有了它,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制造商。

现在人们可以在一些电子产品商店购买到这类打印机,工厂也在进行直接销售。一套3D打印机的价格从一般的750美元到上等质量的27000美元不等,再有10年或者20年时间,很多家庭都可以拥有一台3D打印机,只需要上网下载设计图,就可以随心所欲打印任何需要的物品。经历了互联网、网上购物、网络生活后,3D打印将成为下一个潮流。

不过,3D打印除了造福人类,它的另一方面也带来隐忧。

5月。―直致力于以3D打印技术制造枪支的分布式防御公司,新设计的“完全3D打印手枪”在得克萨斯州奥斯汀首次进行了试射,这支枪包括枪管、弹簧等在内的重要部件均以民用3D打印机制作,材质为塑料,发射22LR口径的枪弹,可以在2米距离内有一定杀伤力。“分布式防御”的创始人科迪・威尔逊称这种枪为“维基武器”。英国BBC记者在现场见证了这次试射。BBC记者称,美国烟草酒精和枪支管理局的相关负责人说,美国法律规定“个人有权制造仅供自己使用的枪支”,因此这支3D打印枪支在美国是完全合法的。

此前,“分布式防御”公司为代表的许多企业、组织和个人都进行过3D打印枪支的实践,但一般限于用3D打印制造下机匣、弹匣等非主要受力部件。而这次试射的3D打印枪支中包括枪管、弹簧等均为的3D打印方式成型的工程塑料部件。

篇10

行业背景

2015年,包括IDG在内多家投资机构的年度投资报告中都将消费升级看做2016的三大重点投资领域之一。统计数据显示2005到2010年,私人消费对GDP的增长贡献仅有32%,而在2010-2015年这个数据已经攀升至41%。阿里研究院的数据预计未来5年投资和净出口在GDP增长的贡献占比上还将继续减少,而私人消费却将不断增长达到48%。BCG(波士顿咨询)报告揭示,即使中国“十三五”期间年均GDP增速放缓至5.5%,由于上层中产及富裕阶层消费者日渐增多、“新世代消费者”崛起以及网络购物增长的推动,中国私人消费仍能够实现年均9%左右的增速,未来五年中国消费市场增量至少为2.3万亿美元。

2015年《中国消费者新消费阶层崛起》的报告显示:中国城市中产消费者的人数已经过亿,约有1.46亿,他们的人均年收入在11733美元。这一亿中产消费者连同另外2.36亿的城市大众消费者——他们都“不再只会花钱去置办基本品”。

中国消费者对于品质的追求意识正在苏醒。

医疗美容、跨境电商和出境旅游将是中国消费升级红利的最先受益者。

一、医疗美容行业现状及行业特点

世界范围内,规范的整形美容术始于16世纪,最初仅是为保证患者获得正常生活必要条件的一种简单的畸形矫正手术,当属“治病救人,雪中送炭”之举。真正属于“锦上添花”范畴的医疗美容则崛起于20世纪80年代,人体美不再被视为是一种天然的禀赋,人们开始大规模地采用先进的科技来改造自己的身体,整形美容开始在许多国家兴起,以韩国、日本、美国为甚,在韩国,始于演艺圈的整容已发展为一项全民“运动”。

按照是否进行手术,医疗美容又可以分为手术类美容、非手术类美容,后者多为美容皮肤科下属项目。非手术美容由于无需手术、见效快、风险小、效果可逆等优势,正在逐步成为引领医疗美容中的主流方式。2014年全世界医疗美容总量约2020万例,其中手术类占比47.7%,非手术类占比52.3%。而在具体整形美容项目上,在手术项目中,眼睑手术、吸脂手术、隆乳手术排名前三,合计占比43%。而在非手术项目中,肉毒素、玻尿酸注射合计占比约70%。 从全球来看,进入21世纪以后,医疗美容行业已成为仅次于汽车业和航空业的第三大产业。据专家统计,全世界每年的市场总额约1500亿美元,预计未来世界500强企业中将有三分之一是从事与医疗美容技术研究、生产、销售的企业。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整形美容业发展较迟,20世纪六七十年代,整形外科仅开展以单纯畸形矫正为主的手术,直至21世纪初,才逐渐发展起来,并渐与国际接轨,成为我国经济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在国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追求美丽和展示美丽的效应使整形美容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各大医院的整形美容科和各医疗美容医院也“门庭若市”。随着国民经济结构的升级,享受高品质生活也日益成为更多人的追求。像汽车、住房、旅游和健康服务产业的高端消费一样,医疗美容行业也是一种方兴未艾的“朝阳产业”。

据国家工商联统计数字显示,我国整形美容业以每年20%的发展速度递增,整形美容手术以每年超过20%的速度增长。就整容手术总量来看,美国占据全球整形手术总数的17.5%,排名第一,14.3%的整容手术发生在巴西,中国占据了总量的12.7%,成为全球第三整容大国。据市场调研机构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2014~2018年,我国医学美容市场有望维持13.8%的复合年增长率,并于2018年达到91亿美元(约合565亿元人民币)的规模。

2013年,中国医疗美容市场实现产值已达4000亿元左右,行业从业人员超过3000万。截至2012年,整形美容已成为居房地产、汽车销售、旅游之后的第四大服务行业。其中,女性消费者占90%以上,而又以20-45岁女性为主,占到80%以上。

近20年来,我国医疗美容行业已发展成为涵盖医疗整形、医疗美容、注射美容等领域,同时涉及到包括外科、骨科、妇科、口腔等学科在内的许多专业。这些领域和专业与医疗整形美容相关的器械、产品、药品的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综合产业链。

近年来,伴随“颜值经济”概念,中国医疗美容行业发展极为迅速,一批民营医疗美容医院逐渐成为主力军,越来越受到求美者的青睐,发展猛烈,大有方兴未艾之势;一些公立医院也相继加强了整形美容科的建设,搭上医疗美容发展的快车。

就在中国医疗美容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韩国也在大量“消费”来自中国的求美顾客,其间因非法行医问题导致的医疗纠纷、后续赔偿等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已引起两国行业协会的高度关注。同时,中国医疗美容行业也在经历发展的阵痛,种种危机与挑战困扰着中国医疗美容行业。

通过以上对中国医疗美容行业的发展历程和经营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医疗美容行业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市场规模大

根据国家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国城镇人口15-64岁女性共一亿七千多万人。按照目前20-45岁女性城镇消费者占医疗整形美容消费者的64%比例估算,目前全国医疗整形美容女性目标消费群总数估计为九千万人。

据了解,在世界闻名的韩国整形美容一条街-狎鸥亭这个地方,汇聚了200多家整形美容机构,其中,中国的客人已经占手术量的30%。韩国每年投入大量的广告吸引中国人,每年约有十几亿人民币流入韩国。

金地毯行业研究团队认为:韩国医美市场的火爆源于韩流文化在东亚地区影响力在增长。韩国医美有大量高端的中国客户支撑。中国高端客户对韩国医美认可度来源于两个层面,一个是技术,一个是艺术。美容本身和审美直接相关,人类的审美是主观而非客观的,作为医美行业,他们的评判标准需要有社会公众认同的标准背书。为韩国医美的背书就是韩国现在的演艺明星以及韩流文化。因为医美不同于普通手术,除了技术之外,它与人的审美直接相关。韩流文化的推广让中国用户对其审美的认可度日益加强。如今是韩国医美的文化影响中国,未来中国医美行业会形成符合本国人民审美及特色的专有文化,成功的企业是有自己医美文化代言人的企业。医美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体,医是技术,美是艺术。所以在医美市场的成功品牌,一定是由技术和艺术完美结合产生的服务品牌。

第二、增长速度快

目前,医疗美容已经进入了寻常百姓的生活中。根据世界银行发展报告,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超过2000美元之后,即进入到中等发达的小康社会后,对医疗美容行业的需求就会增加10%左右,并每年会以这个速度递增。中国医疗美容行业更是达到年增速20%以上的水平。

第三、行业利润高

由于我国75%以上医疗整形美容机构的服务项目经济利益较高,以技术或营销手段创造的利润,依据不同类型和不同规模的医疗整形美容机构,约占总利润的30%-50%不等。其他调查测算,我国医疗整形美容业的毛利率超过了一些热门产业,被称之为“时尚营利行业”。

二、中国医疗美容行业市场前景

根据中国整形美容协会和中国统计局披露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大约有1万多家医疗美容机构。2015年泛医美产业(包括行业上中下游及相关产业)总量超过5500亿人民币,2011-2015年均增速接近20%。协会预计2019年行业规模将达到10000亿,有望超过巴西,成为世界第二大医疗美容市场。

以每年进行的美容次数统计,全球医美市场近4年增幅达到12.9%。其中美国、巴西、日本、韩国、墨西哥五国共占美容总数的44.8%。而从行业发展以及和中国关系的密切程度来看,韩国医美市场无疑对中国更具借鉴作用。

韩国2014年医美行业总为产值约为634亿美元,约占全国GDP的4.6%,每千人美容次数高达19.49次,中国的人口总数是韩国的26倍,但每千人美容次数仅有4.6次。可见中国医美行业发展潜力依然巨大。

根据相关数据推算,2011-2015年全国美容人数以15%的速度稳定增长,2015年已达到760万人次。由于我国近年来人口增速变缓,每千人美容次数变化幅度基本和美容人数趋势持平。因而,金地毯行业研究团队判断美容行业的发展并非主源于人口福利,而是来自于国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

目前中国医美行业成长力居世界前列,宏观微观数据均表明行业呈现爆发式增长。同时从全球数据来看,医美行业普遍具有抗周期性。中国经济持续发展使国民平均收入水平持续提升,推动消费升级,具体表现为对医美消费的意愿增强。从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的增长率下降,从三大运营商(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用户增长变为零和游戏就可以看出,基于人口红利商业模型已经是强弩之末。下一波必然是消费升级带来的红利。以出境旅游数据可以看出消费升级红利的威力,2015年我国出境游人次达1.2亿,出境游消费达2150亿美元,随着签证放宽、航班航线增加、消费环境改善等,消费升级让出境游热情彻底被激发。而医疗美容和出境旅游一样,属于消费升级的大市场,高收入阶层的增加对消费升级需求是持续的。在这个风口下,医疗美容将迎来持续高速发展的机遇。

医疗美容市场的消费市场是可以不断垂直细分,不断深挖掘的。因为这个市场的消费主体是高收入女性,而女性对美的追求是无止境的,这个需求支撑市场持续垂直细分。去韩国消费医美,去日本买马桶盖,去香港买奶粉,以及买纯进口食材看似不相关,但其最深层的原因是一样的,国内高收入阶层增加的高品质的消费需求国内市场无法满足,高收入人群越来越愿意为高品质的服务和产品支付高对价,这都是消费升级市场带来的机会。

金地毯行业研究团队认为,医疗美容行业的发展前景可概括为以下方面:

1、医疗美容行业更加发达,机构急剧增加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的发达、社会的进步、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人希望通过整形美容改变自己的形象,在入学、求职、工作、恋爱、婚姻、社交、生活等人生各个方面获得优势,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和生活品位,甚至改变自己的人生。中国有13亿人口,未来的整形美容市场潜力巨大。为适应这一新的形势,越来越多的人才、越来越多的资金将进入整形美容行业,医学整形美容机构数量将在短期内急剧增加,并向地级市和县级市发展。

2、从服务“病人”转向服务“顾客”

目前的整形美容外科绝大多数都是以整复为主,美容为辅,尤其是公立医院。服务对象大多是那些因先天因素或疾病、外伤、烧烫伤等所致身体有明显缺陷或功能障碍的“病人”。

未来的整形美容科除了开展传统的整复外,更多的将是借助现代医学整形美容技术改变求美者的脸型、身材和肤质,以求美为主要目的,美容为主,整复为辅。服务对象将是以身体没有明显疾病或缺陷,没有功能障碍的健康人为主,这些人严格意义上来讲,不能称之为“病人”,只能称之为“顾客”。

3、从整形外科转向医疗美容科

整形美容科包含医学整形美容和生活美容。美容整形行业服务范围将涉及植发、重睑、眼袋整复、祛斑祛疤、除皱、隆鼻、修改脸型、牙齿整形、隆胸、吸脂塑身、瘦小腿、润肤脱毛、处女膜修补、外阴整形、康复整形等数百个项目。其中很多项目并不属于医学整形美容范畴,应属于生活美容。生活美容将成为未来整形美容业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建立整形美容科,同时提供医学整形美容和生活美容服务,才能真正满足“病人”和“顾客”的需求。

4、医疗技术从“粗糙”走向“精细”

“病人”整复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在不影响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地恢复肢体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保持肢体的外在美观。“顾客”整形的主要目的是追求“美丽”,在不影响身体健康和肢体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追求“美丽”甚至“完美”。

“顾客”整形求美,不同于“病人”整复治疗。“顾客”整形要求医生的手术设计更加完美,手术切口更加精致,手术技法更加精细,手术操作精益求精。相对来说,“病人”整复治疗对医生的技术要求就显得“粗糙”,对手术切口的美观度要求相对较低。

为了满足顾客对美的追求,创伤更小、风险更少、恢复更快、效果更好的微创整形技术将成整形美容科未来的发展方向。

5、设备更加先进,材料更加安全

内窥镜等先进的微创整形医疗设备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并广泛应用于整形美容领域。有了先进的医疗设备,整形美容专家在临床工作中将更加得心应手,整形美容手术将更加安全、更加微创,整形美容效果将得到大幅提升,“顾客”的满意度将得到大幅提高。

随着医学科学和材料学的发展,整形美容所用的假体等材料将更加科学,更加安全,更加贴近人的形体和生理特点,绝大多数的假体材料将可以在人体内永久存留。

6、人才交流、学术交流更加频繁

为了与国际国内先进技术保持同步发展,顺应时代时尚潮流,整形美容行业从业人员就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知识,研究新技术,开拓新市场。因此,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和人才流动将更加频繁。不同国家整形美容专家之间的派系之争将日渐消除。国家与国家之间,专家与专家之间的技术差距将进一步缩小。不久的将来,中国将站在世界整形美容行业的前列。

7、医疗美容行业内的竞争将更加剧烈

这种竞争将表现在经营理念、经营体制、人才、技术、设备、质量、管理、服务、品牌等各个方面。民营医疗机构依托自身的体制优势、管理优势、资金优势、服务优势,将吸引更多的经营管理专家、市场营销专家和公立医疗机构高水平的整形美容专家加盟,从而将成为公立整形美容机构最强有力的竞争者,并会在不久的将来有可能超越公立医院,成为主导中国整形美容市场的中坚力量。

不久的将来,一部分诚信经营、管理规范、在群众中拥有良好口碑、具有雄厚实力的民营整形美容机构的品牌将得以建立,品牌的作用将得到显现。品牌整形美容机构将在行业内引领。

随着社会坏境的改变,医疗美容必须跳出医疗美容这个狭隘的围城,将医疗美容、生活美容、健康美容有机地融合,集医疗手术、治疗、中医美容养生、休闲美容购物于一体,竭力打造以健康为目标的医疗美容综合产业,才能更好地发展。

三、医疗美容产业的投资和创业机会

中国医疗美容行业起步于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一些公立医院开设美容门诊,民营的美容机构也在全国开始兴起。随着国外的美容观念、先进技术和美容材料、运营管理理念陆续传到中国,带来了需求增长,社会资本加速进入医疗美容行业,各种私立医疗美容机构也迅速发展。

目前,世界经济增速放缓,金融市场震荡,这些因素都对中国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中国GDP增速降至7%以下,但整体消费增速仍超过10%,其中的新兴消费领域(诸如旅游、整形美容服务等)在以更高的速度崛起。医疗美容兼具医疗与消费双重属性,伴随着医生多点执业的政策及消费升级的不断推动,到2015年,中国大约有5000家活跃的医疗美容机构,医美市场规模500-1000亿,近几年行业增速达到20%-30%,高于传统医疗行业平均增速。

1998-2016年,中国医疗美容行业产业链上下游共发生779起投资,其中披露投资金额671起。全部已披露投资金额540.88亿元,平均每笔投资金额达8,061万元。2001-2010年,医美行业仍属于发展期,2010年以来,医美行业在投资数量增加的同时,投资规模也在急剧增大,2015年投资案例数达249起,较2008年增长超过15倍,投资金额增长近10倍。

从2010年开始,医美行业并购案例增多,且并购金额不断攀升。2001-2016年,中国医美行业共发生302起并购事件,并购总金额680.6亿人民币,平均每笔并购金额耗资2.25亿人民币,根据医美行业上下游分布,上游医药及医疗器械研发生产方面共发生143起并购事件,并购总金额349.29亿人民币,中下游医疗院所并购及医药器械销售方面共发生159起并购事件,并购总金额331.32亿人民币。2001-2010年的并购案例总体数量少,却有几起大型并购案,行业仍属于发展期,2011-2016年,并购热潮开始发展,并购案例增多,且并购金额不断攀升。

医疗美容行业上游主要包括医疗器械生产商和材料耗材生产商。从上游到中游为中间商,通常指商和经销商。医美行业中游主要包括公立医院的美容科,民营美容医院和美容院。目前医疗美容产业市场较为混乱,中游的服务机构质量参差不齐,具有品牌效应的公立医院极少,尚未形成全国性的品牌连锁公司,且存在不规范经营问题。医美行业中游到下游为导客平台、搜索引擎、医美APP等。由于国内的医疗美容行业过度依赖营销模式,在医疗服务机构和消费之间存在着多种多样的中介机构。近几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以新氧为代表的医美APP平台上线,在美容医院和消费人群之间建立起直接沟通的桥梁,有望重建行业内的生态系统,压缩中间环节,提高美容资源配置效率。

从医美行业上、中、下游横向分析,上游厂商因行业监管相对规范,产业相对集中,利润主要集中在上游,尤其龙头公司利润率较高。但是中长期看,中下游终端整合提升空间更大,未来有可能成为各方争夺的主战场。从整个产业链有纵向延伸角度分析,医美行业开始与文化娱乐、广告传媒等产业对接。医疗美容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涵盖多方面的交叉产业,包括医疗科研部门、医疗机构、器械行业、美容服务产业、文化娱乐产业等。作为一个交叉产业,医疗美容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维度,为更多参与方提供了更大的价值实现平台。

金地毯行业研究团队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认为中国医疗美容行业步入快速发展初期,当下正是布局投资和创业的最佳时机。从产业链上下游来看,三个方面值得重点关注:一是美容材料、设备的研发和生产商;二是民营美容医院;三是医美O2O。

1、美容材料、设备的研发和生产商

近几年医美行业出现的资本并购案例以医美行业产业链上游企业为主。复星动力基金2.9亿美元收购了皮肤科激光医疗设备领域的以色列Alma公司。德国Merz药厂并购了美国的一个新成立的超声美容设备企业,该年营业利润8800万美元,被6.6亿美元的价格并购。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医疗高科技产业链很长,研发端的投入可以通过制造端、品牌端、段层层放大,所以核心是医药高科技知识产权的竞争。

作为行业上游原材料的主要国内供应商,未来随着技术和产品质量的提高,借着价格和市场容量的优势,有望不断对进口产品实现替代,为中国医美市场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民营医美医院

理念的落后,体制的呆板制约了公立大医院医疗美容的发展。而新生的民营整形美容机构经营体制机动灵活,注重引进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实现医学整形美容与生活美容的统一,为“顾客”提供优质医学整形美容服务的同时,为“顾客”提供生活美容服务和各种生活便利,并且特别注重专家品牌和医院品牌的建立、维护和推广。

民营医院作为美容服务的提供商,直接对接消费需求,随着行业竞争秩序的规范,必然会有部分企业凭借一流的技术、优质的服务和安全的产品而胜出,建设成为国内知名的品牌医疗美容服务提供商。

近年,民营医美领域有个令人瞩目的投资案例。2015年6月,恒大集团与韩国原辰医学美容医院合作,投资20亿元的恒大原辰医学美容医院正式开门迎客,成为恒大健康(00708,HK)旗下医学美容及抗衰老板块首家正式落地的医院。韩国原辰医学美容医院成立于1999年,是韩国最大的综合整形外科医院。

3、医美O2O

医疗美容O2O解决了传统医美行业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有效解决消费者、医师、医美机构的痛点,通过更低的成本为医院创造客源来创造商业价值,获得了资本的青睐。大陆医美的市场宣传普及度不及韩国、台湾,韩国、台湾地区主要由明星、达人向公众普及医美知识,通过简化专业术语、电视节目、名人出书等形式使得大众对医疗美容产生亲近感,缩短专业医疗与受众之间的心理距离。大陆缺乏对医疗美容行业广告相关的监管机制,夸大、虚假的广告占据着各大热搜以及街边小巷。行业的乱象,使得民众对于医疗美容的整体印象不佳。有美容需求的顾客难以在国内找到值得信赖的医疗资源,因此经济实力较好的顾客多转向出国整容,接受国内服务的顾客中被敲诈,手术失败且术后无法申诉的情况比比皆是。

对改善行业乱象,重塑医美行业结构而言,解决顾客与医疗服务机构的信息交流问题是重中之重。医美O2O一方面链接专业医疗美容机构,如各大三甲医院美容科室、联合丽格等医生集团及线下诊所、中小型整形机构,向客户提供多层次可靠的医疗机构选择,在此基础上,通多价格公开化,使得行业收费趋向透明,并通过团购、折扣等方式为客户提供合理的价格,提高医疗美容的可靠度,降低进入门槛,使得更多的客户乐于尝试医疗美容服务,形成导流。医美O2O不仅提供顾客与专业机构的对接服务,还开辟咨询窗口,由专业客服或医生团队及时解答客户疑问,跟进术后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与此同时,多家医美O2O通过建立美容社区,形成大量的口碑反馈以及体验分享,既稳定了部分高频次消费客户,为入门客户提供比照参考,从客户端反向约束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医美O2O在普及医美知识、对接顾客-机构需求、提升客户体验、规范行业服务质量等方面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推动行业形成良性竞争格局。

篇11

2010年是我国调结构、推动新兴战略产业发展的关键之年,更是从资本密集型的增长模式向创新主导型的转变之年。可以预见未来的10年乃至更长时间政府将加大科技投入,新的经济增长极有望在此产生。同时,鼓励民间投资的“制度红利”有利于资金和人力在整个社会范围内更有效率地配置,对潜在GDP增速的贡献可能在0.5%~1%,可以削减地产调控政策对经济造成的单边下行风险。因此,新兴产业与民间投资的“双轮驱动”将成为资本市场的一大主题,回到资本市场上,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寻找两者的“交集”,未来的“Tenbagger”可能就在此产生。

聚集核心竞争力

由于新兴产业和民间投资可能成为拉动经济的新生力量,而创业板和中小板的上市公司中软件服务、元器件、医疗器械、智能电气等新兴子行业的占比更大。

目前,创业板动态市盈率在60~70倍之间,中小板动态市盈率在40-50倍之间,与主板市场18倍的动态市盈率相比,溢价率分别高达250%和120%,因此,从估值上而言,中小板和创业板并无优势而言。相反,对于一些成长缺乏持续性的公司而言,高估值将加速价值回归。因此,业绩能否持续高速增长、核心竞争力、行业壁垒、毛利率趋势等因素是决定“熊市牛股”的必要条件。

牛股是怎样炼成的

记得2004年中小板开设初期,正逢A股熊市调整的中后期,但中小板却诞生了以苏宁电器为首的一批“熊市牛股”。同样,2009年创业板在A股中期调整阶段亮相,出现了一批如爱尔眼科为首的牛股。我们发现此次宏观调控与2004年有相似之处,调结构不等于打压,而是有保有压,往往“保”的领域是最容易成为黑马集聚地。

2004年著名的“熊市牛股”主要有三类:1.拥有核心竞争力或盈利模式,典型代表如品牌稀缺性的茅台、新兴业态的先驱者苏宁电器;2.政策转型中的受益者,典型代表如2004年出口主导型发展模式下的中集集团、深赤湾等;3.所处行业周期性较弱,但公司具有较强的内生性拓展能力,典型代表如同医药行业的双鹭药业、商业零售的大商股份等。

由此,我们得出在经济转型时期有望成为黑马的几大必要条件:1.拥有独一无二的商业模式,不具备复制性;2.拥有核心的技术壁垒,或行业标准的制订者;3.符合政策转型大趋势的受益行业,如低碳、进口替代等;4.未来3年业绩可持续增长,具有较强内延式发展空间;5.拥有顶尖创新能力以及能够创造出新价值的公司。

在原有的国际贸易体系中,粗放型的增K模式演绎到极致后必然会导致我国在资源战略中的话语权崩溃,这点已经在铁矿石谈判中显露无遗。

中国经济发展到现在,真正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公司,尤其是新兴技术性的公司,仍然相当之少,所以依靠资源密集型的发展模式成为最大的软肋。在国家大面积调控结构,扶持战略性新兴行业的背景下,能够在高附加值领域创造新的增长极显得弥足珍贵。

延续上述思路,在创业板所横跨的众多子行业中,我们力求寻找如Microsoft、Google、Apple等形成颠覆性、技术垄断,并通过原创性改变人类生活模式的新兴产业公司。从这个角度,我们主要聚焦新兴产业中的信息技术(芯片设计)、3G应用、变频设备、新能源电池技术等细分子行业。

四条选股思路

证券市场的调整往往会呈现出泥沙俱下,对于优质公司则是一次逢低吸纳的机会。虽然优质公司在系统性风险面前难以持续走强,但如果将投资周期放长的话,此类个股无疑将大幅跑赢大盘。

选股思路1 关注具有核心技术力的高端信息类公司(关键词:技术)

典型代表 欧比特――军工国防芯片龙头

欧比特是我国军工宇航级芯片龙头,是创业板军工第一股。芯片是信息化国防工业的制高点,在国防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核心作用。高端芯片一直是我国国防工业的瓶颈之一,未来5到10年内,国家在航空航天领域的资本市场空间将超过万亿元,这将对宇航级芯片起到强大的带动作用。

目前我国在航空航天领域和工业控制领域使用的高可靠SoC芯片严重依赖国外进口,但是由于芯片在武器装备生产方面的核心作用,部分高性能的芯片产品长期处于受制于人的局面。而在国内仅有欧比特、北京时代民芯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神州龙芯集成电路设计公司等少数几家企业,或者是科研院所进行的SPARC架构的嵌入式SoC芯片研发生产工作。

其他符合此类思路的公司有:在3G视频监控和数字安防领域领跑的大华股份,智能语音领域技术领先的科大讯飞,独特B2B阿里巴巴模式的网站运营商焦点科技,专营红外热像仪的大立科技,等等。

选股思路2 关注具有独特商业盈利模式的消费类个股(关键词:业态)

典型代表:爱尔眼科一医改机遇下的“苏宁电器”(相似度:80%)

随着新医改对民营医院的松绑,民营医院有望迎来最黄金的10年。医院作为正在破冰的垄断领域,随着社会资本加速度进入,带来的将是超常规发展。

爱尔所处的眼科行业,并不被公立医院所重视,处于整个行业的“业态盲点”,因而民营医院有机会切入。同时,眼科连锁的天花板(增长瓶颈)特别高,空间很大。而眼科连锁医院需要做强的要素,爱尔都不缺。爱尔的先发优势对其竞争对手而言是致命的。

2009年成功上市融资无疑为抢先全国布局奠定了基础,其将在市场准入、医生资源、品牌积累、病人信任等多方面全面阻截对手。以2009年爱尔眼科的营业收入6亿元测算,目前仅占整个市场份额的3%左右,不过爱尔眼科在其发展较早的长沙地区占据了40%的市场份额,切换到全国市场,爱尔未来抢占20%~30%的市场份额可以期待,其的确拥有很大的想象空间。2010年~2015年是公司收入、利润的高速增长期,2015年之后,利润增速的维持需要公司通过提高单个客户的保有值来保持。爱尔的业绩具有10年10倍的能量。

其他符合此类思路的公司有:主营珠宝首饰加工同样采取品牌连锁模式的潮宏基,主营移动数码产品连锁销售的爱施德,杭州区域性口腔科连锁模式的通策医疗,专注于肝病治疗领域的福瑞股份,等等。

选股思路3 关注业绩可持续快速增长的细分子行业(关键词:成长)

典型代表 合康变频――享受高压变频节能的快速扩张

公司所处的高性能变频器技术优势明显,销量年增长80%以上。合康变频生产的高性能变频器技术优势在于矢量控制和能量回馈,国内只有很少的公司掌握这种技术,技术优势明显。高性能变频器订单多来自于新建煤矿,变频器的使用周期10~15年,未来几年高端变频器更替需求的市场规模能达到90亿~100亿元。公司预计高性能变频器销量近几年能保持80%~100%的增速。

公司正处于高速成长期,未来3年净利润保持50%以上的复合增长率是可以期待的,通用变频器增速在40%~150%之间,高性能变频器增速在80%~100%之间。高性能变频器的推广不仅能带动营收快速增长,而且能提高公司综合毛利率。虽然通用变频器单价有下滑趋势,但凭借规模优势和成本控制能力,通用变频器毛利率仍能维持在高位。

其他符合此类思路的公司有:中国规模最大采用废弃资源循环再造超细钴镍粉体的格林美,受益于消费电子外包转移的卓翼科技,在高效照明和智能电源等多个新兴子行业进入收获期的拓邦股份,专注于可视化信息解决方案的威创股份,等等。

选股思路4 关注政策重点“呵护”的新兴产业(关键词:政策)

典型代表 亿纬锂能――小电池也有大市场

公司是国内最大、世界第五的锂亚电池供应商,是全球第二家能够生产9V锂锰电池的厂商,也是少数能够生产软包装锂锰电池的厂商之一。主要服务于智能电网、射频识别(RFID)、汽车电子和安防产业等领域。相关产品均是近年来快速成长的产业,这为公司的持续成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尤其是国家电网公司加快了电网投资的力度,计划在未来3年内投资800亿元用于下属27个省网公司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建设,高能锂一次电池的需求将持续、快速增长。

篇12

2011年是新医改攻坚的一年,也是“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如果说新医改的重心是“保民生”,“十二五”规划的重心则是“促发展”。继商务部2011年5月5日《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之后,2011年7月13日,科技部公布了《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制定的《生物医药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工信部牵头制定的《医药工业“十二五”规划》也将有望于近期出台。促进产业升级是医药产业发展各项规划的共同关键词。产业升级具体体现在产业组织形态(做大,外延增长)和科技含量(做强,内涵增长)两个层面。提高行业研发技术水平,加速医药产业的升级,已成为全行业的共识。《规划》奠定了未来五年我国加快医药科技创新投入力度、推进其快速增长的基调,对于加快医药产业走向先进化、国际化明确提出了科技创新突破和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和重点,同时指出了提升企业作为主体的自身创新能力,培养一批科技创新能力突出的大企业,产业集中化也是产业升级的必然要求和趋势。

投入力度强化:推进医药科技创新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当前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机遇与挑战并存。生物医药产业面临重大发展机遇,它符合国家政策重点扶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是以重大技术突破(21世纪科技进展最快的领域之一)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老龄化、城镇化以及全民医保扩容升级带来的市场潜力巨大,我国医药工业总产值未来五年年均增长率有望达到23%左右,有望由2011年1.25万亿元左右增长到2015年3.6万亿元以上),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是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既代表着科技创新方向,也代表着产业发展方向,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然而,当前我国医药产业主要的挑战是:国产药以低附加值的仿制药为主,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磅炸弹”,与研发基础薄弱、盈利水平较低、资金投入短缺有关。

为加快实现中国药物研究和医药产业由仿制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的历史性、战略性转变,推动中国逐步从“医药大国”发展成为“医药强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将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确定为16个重大科技专项之一。按照部署,我国医药体系创新可分为三个阶段:

2008年至2010年,为创新转型阶段,基本形成国家创新体系,期间国家分两批确定970项课题,课题经费53亿元,截至2010年9月底,在专项支持下,全国已有16个品种获得新药证书,41个品种处于三期临床研究阶段;

2011年至2015年,也就是“十二五”,为快速增长阶段,也是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关键时期。据悉,中央财政计划下拨资金100亿元,配套资金300 亿元,规划“研制30个创新药物,改造200个左右药物大品种(新增)”。扶持力度明显加大,杠杆撬动作用明显,目标是新药研发的主要技术规范基本实现与国际接轨,研发水平显著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显著缩小;

2016年至2020年,为跨越发展阶段。我国医药产业的科技创新水平将再上一个台阶,真正成为“医药强国”。

走向先进化、现代化:各领域发展各有侧重,战略重点清晰

《规划》立足国情,突出医药产业发展重点、热点,亮点鲜明。资金支持的重点是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糖尿病、精神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耐药性病原菌感染、肺结核、病毒感染性疾病等10类重大疾病药物的研发。重点从创新药物研究开发、药物大品种技术改造、创新药物研究开发技术平台建设、企业创新药物孵化基地、新药技术开发关键技术研究和国际合作项目等多个层面构建新药创新体系。在化学药、生物药、中药、医疗器械和材料各细分领域的战略重点也非常清晰:

化学制药:重在新结构、新剂型、仿制和改进

从2006年以来,受制于高昂的研发成本和较长的研发周期,发达国家化学创新药物专利数量减少,而专利保护到期的药物数量较多。由于我国在新药临床试验的人才、成本和资源上有较大的优势,中国正在逐步成为全球药物创新中心,同时在国际研发外包潮流推动下,中国自身软硬件实力正在提升,带动中国制药企业和学术机构研发水平不断提升,在化学制药领域仍有一定的后发优势。

“十二五”期间,重点支持新结构、新靶点、新机制的创新药物研发,尤其是基于新靶标或多靶标的药物、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和化合物改构药物的研究。此外,还将力求在药物缓控释技术上有所突破,研发具有新剂型、新释药系统的创新品种,提高用药安全性、有效性。(相关上市公司有现代制药、亚宝药业、美罗药业等)。另外,化学制剂大品种的改造将提升这些品种的安全性、有效性,同时通过工艺改进,也利于节约部分生产成本。

中医药:药效物质研究、新剂型、大品种二次开发是重点

中医药是我国医药领域最具有民族特色和国际竞争优势的品种。我国拥有丰富的中医药学术资源、久经临床应用的大量方剂资源、庞大的人才资源和中药材资源。国家也将现代中药的研究与开发列为新药创新的重中之重,以保持我国在中医药领域的领先地位和先发优势。

《规划》指出,重点支持有较好的前期工作基础,药效物质和作用机理相对清楚且所治疗病症明确、填补市场空白的复方创新中药研究开发。优先支持多学科协作创新中药的探索性研究。开展中药有效部位、有效组份、有效成分的创新中药研究。

重点突破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利好红日药业等)、中药药效物质研究及中药质量评价等关键技术(利好天士力、康缘药业、益佰制药等现代中药龙头企业)。建立有区域特色的中药研发共性技术平台。重点支持100余个常用中药材品种开展中药规范化种植研究和10余个中药材大品种的深度开发(利好康美药业、紫鑫药业等),开展8~10个新药品种的研发、30个传统中药大品种的二次开发(利好天士力、中新药业、同仁堂等)。

生物制药:与国际一流水平同步快速前进

全球生物制药领域保持着高速的发展。生物药由于国际发展历史并不久,因此是一个具有后发优势的领域。在国际上,生物医药企业是医药创新领域最活跃的群体,但存在产业化能力较弱的局限,成为国际制药巨头并购的对象。通过提升生物技术药物规模化生产和纯化能力,重点创制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技术新药,有望逐步接近或达到与发达国家同步发展的水平。

《规划》提出:重点支持新结构、新靶点、新机制的创新药物研究。重点开展人源或人源化治疗性单克隆抗体药物、新型基因工程重组蛋白质及多肽药物、核酸药物、基因治疗和树突状细胞治疗等研究。蛋白药物、人源化单抗、大分子化合物、干细胞技术产品等高端生物技术制品是国际创新药物领域的重点方向。长春高新、兰生股份、海正药业、ST中源等上市公司都涉足了以上部分领域。以抗体药物为例,2007年全球抗体药物已占整个生物技术药物市场份额的34.4%,而我国仅为1.7%,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过去11年中,全球抗体药物市场以55%的复合增速高速增长。目前,我国抗体药物市场正处于起步阶段,共批准了14种抗体药物,其中7种为自主研发,市场规模约为40亿元以上。

规划提出,重点围绕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突破检测诊断、监测预警、疫苗研发和临床救治等关键技术,研制150种诊断试剂,其中20种以上获得注册证书;10个以上新疫苗进入临床试验。(相关上市公司有长春高新、华兰生物、天坛生物等)

医疗设备和材料:进口替代和高端化发展是趋势

我国医疗器械市场特别是高端产品基本上被国外进口所主导。《规划》鼓励开展医学影像、医用电子、临床检验、微创介入、放射治疗、激光治疗等高端医疗设备研究,研制生产15项左右中高端产品,培育20个以上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骨干企业,大幅提高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作为民生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在公众卫生和全民健康领域,提出要遴选国产创新医疗器械产品,进行临床评价、示范试用和普及推广(鱼跃医疗、乐普医疗将从中受益)。

《规划》在生物医用材料方面将支持研发新型骨及口腔植入体、可降解血管支架、适宜国人的人工关节、介入人工心瓣及防钙化生物瓣膜、新型人工血管、神经修复材料、可承力骨修复材料、创面快速无痕修复材料等重大产品20项以上,获得关键专利50项以上。推动多学科交叉创新及产业化,扶持培育若干龙头企业。

走向国际化:提升国际竞争力,全面融入国际医药产业链

中国以开放的姿态正逐步成为全球药物创新中心,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支持、丰富的临床受试群体、庞大的人才库、正在逐步增加的符合国际要求的多中心临床试验基地。“引进来”的开放战略带来了显著的学习示范效应,提升了国内整体创新研发水平的提升。同时,我们正在加快“走出去”的步伐,政府将重点支持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在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开展临床试验,包括促进3~5个中药品种进入国际市场。例如,天士力的复方丹参滴丸在美国FDA二期临床的顺利通过为国内中药产品走向国际化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带头作用。

大量国际品牌药专利的到期为我们带来了产业升级、出口结构升级、融入国际医药产业链的大好国际机遇,我们的药品出口结构将逐步从以原料药出口为主逐步调整为高附加值的制剂产品比重逐步加大,将由国际产业链分工的中游(低端制造)逐步走向上下游(高端研发、营销)。到2012年,全球有大约40多个“重磅炸弹”药品专利到期,每年有大约200亿美金销售量的药品专利到期,对于我国制药企业来讲是一个重大的机遇。一方面,对于一批像恒瑞医药、华东医药、信立泰、人福医药这样技术研发实力较强、产品储备丰富的企业来说,可以通过“抢仿”,与原研厂家争夺更大的市场份额,可以通过“me better”新药的研发进入国际主流市场;一方面,像海正药业、华海药业、海翔药业这样一批企业可以抓住由专利药到期所带来的国际产能转移的机遇,承接国际医药巨头制剂加工的丰厚订单,通过FDA等高规格的国际认证,提升产品研发、生产管理和技术工艺水平。

总之,我们可以充满信心的预见,在未来五年,我国医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地位将快速得到提升,从医药“大国”走向医药“强国”的目标越来越近。

产业集中化:更加突出增强企业自主研发能力,集中度提升是必然趋势

《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将“完善新药创制与中药现代化技术平台,建设一批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基本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药物创新体系,增强医药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和产业竞争力。” 目前,我国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为支撑、市场为导向、产品为核心、产学研相结合的医药创新体系正在逐步建立。在发达国家,以世界医药巨头为代表的先进医药企业掌握了最强大的研发资源和科研人才,依靠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新产品开发能力保持了公司持续高速的业绩增长。而我国,企业科研实力相对薄弱,研发投入相比国外巨头15%的水平,我们的平均水平不到2%,研发型企业也仅为5-8%。政府引导建立了一批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创新药物孵化基地,逐步形成了一批持续投入、目标明确、队伍稳定的药物创新示范企业和产学研联盟。通过积极探索,创造条件,以资产为纽带,组建药物研发和产业化紧密结合的实体,推进药物创新成果转化。通过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有望培育若干个工业产值突破100亿元的化学药和中药大企业,工业产值50亿元以上的生物药大企业。

政府对医药研发日益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日益严格,加上新药审批门槛的提高和对普通药品价格的打压使得企业越来越有动力从事真正意义上的新药和技术工艺方面的研发工作,同时,我国具有的较高素质的医药科研人力资源和庞大的总体人力资源规模为从事新药开发和临床试验提供良好的低成本的条件;医药行业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条件的日趋成熟,大量科研院所提供的前期成果为企业分散了早期风险,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都为医药企业从事研发提供了日益充裕的资金。

政策将扶持有研发优势和潜力的优秀企业做大做强,发挥示范、带动效应,今后这些科技创新实力突出的企业必然与那些从事低端生产制造的企业拉开较大差距,谈判议价能力更强,品牌优势更为明显,产品更有市场空间,行业的集中度也将日益提升。

篇13

适合药企下手的非药行业和品类非常多。福来课题专家组根据目前快消品市场和医药企业发展状况,筛选出如下七大快消品品类,供药企跨界时参考。

一、茶饮类

源于加多宝红罐王老吉一炮走红,整个品类迅速兴起。中国凉茶市场每年的增长速度都在30%以上,行业人士预计未2-3年内凉茶的产量将突破1500万吨。

在来源于药食同源的凉茶上,医药企业有着天然的优势。在整个品类高速增长的前提下,还存在立足和占位的机会。一方面,凉茶作为一个大品类还没有进一步分化,大品类的分化是成就后来者的好机会。另一方面,整个行业只有红罐王老吉遥遥领先,何其正虽有突破,与王老吉仍然距离较远。这样一个大品类,做个第二也是了不起的品牌。

目前医药企业做凉茶,明显受王老吉影响。首先,产品外形大多延续王老吉的罐装形态,口感也多与王老吉相近,在感观上大家混作一团;其次,大部分延续“下火”诉求,甚至出现仁和的“怕上火”、“三九下火王”等雷人的产品名称。这类山寨感十足的产品,难逃败局;第三,即使有新诉求,也模糊不清,不能起到分化品类的作用。无论是顺牌凉茶的“顺气”,还是潘高寿提出“清润”,新诉求都让消费者有点摸不着头脑。定位,是寻找不同,甚至要站在成功者的对立面。谁率先做到了与王老吉不同,谁才有可能切分王老吉所把持的一家独大的凉茶市场。

除了凉茶,与健康有着天然联系的茶业,也是医药企业进军的方向。

近年来,我国茶产业发展快速,消费情况呈现以下几大趋势。第一,消费量快速增加,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上升空间。2009年,中国人均消费茶叶约为610克,但与英国、爱尔兰等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第二,在茶叶产品结构上,特种茶需求快速上涨。其中普洱茶产量增长了780%,乌龙茶增长了105.7%。第三,中低档茶叶仍占较高份额,但名优茶增长速度加快,市场看好。第四,消费方式上,以袋泡为主的便捷方式在上升。

目前我国高端便携茶饮市场中,立顿一家独大,占国内袋泡茶市场60%的份额。有报道称,中国7万家茶企业的年总产值,抵不上立顿一家。

广大的特种茶市场,正是袋泡茶品牌的空白之地。康师傅、娃哈哈等企业开始从冰红茶、绿茶转向乌龙、龙井等特种茶的争夺。天士力正是看到这一机遇,利用食品企业难以企及的技术实力和生产设备,以高价位、高品质进入便携茶饮市场,推出纳米级普洱茶珍,三秒钟速溶引起市场高度关注。康恩贝也在向普洱茶发起攻势。

未来,中国巨大的高端便携茶饮市场,必将产生立顿一样的大品牌,就看谁能抢先一步,占据高地。

二、母婴产品

自2006年开始,中国进入了第四次的人口生育高峰,每年新增宝宝2000万左右,高峰期将会持续到2015年。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婴童产品消费大国。而且,这还意味着在未来10到20年内,国内婴儿用品都会有一个稳定且数量不断增长的目标消费群。“婴儿潮”将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一方面,独生子女增多,家长们在选择婴儿用品时费尽心思。据婴童行业协会权威测算,中国婴童消费占到家庭总支出的30%。另一方面,三聚氰胺奶粉等食品安全事件之后,消费者对婴幼儿产品高质量、大品牌需求急剧上涨。

这种迫切需求下,医药企业更容易以科学、高端、严谨的形象获得消费者信赖,更容易制胜高端市场,国外这方面的成功案例很多。目前占据高端奶粉大部分市场份额的品牌,如雅培、惠氏、美赞臣、强生等都是医药企业的多元化产品。

现在,中国孕婴行业产业链尚未形成,中国孕婴行业正处于成长阶段,尤其是快速增长的细分品类。正是本土医药企业进入市场,树立品牌的机遇。

我国已经迎来80后女性生育,这类女性对生活品质要求高。一方面,她们对怀孕、哺乳期各种产品也更希望人性化,细节化,已经不满足原有的孕产期产品。比如,哺乳期内衣、催乳产品、吸乳器具、孕期和月子洗护用品、妊娠纹防护产品等等方面,都功能细化过程中出现的产品。另一方面,这类女性对产品质量有较高要求,对品牌需求更加急切。但是,目前这类产品多数没有领军品牌,更没有形成全面覆的知名产品线。比如防辐射服,品牌众多,价格天差地别,大部分消费者仍然心存疑虑。

这种状况下,行业必然走向整合,不但会诞生各品类专业品牌,还会成就像强生一样的系列品牌。

现在,和黄中国医药科技与美国有机及保健食品企业HainCelestial联手在中国及亚洲市场开展婴儿食品销售业务,又启动了“孕妇关爱计划”大型活动,大举进入妇婴市场;修正药业开发的配方奶粉、冻干牛初乳也已经上市。

母婴用品市场还需要进一步发挥能量,产品仍有巨大的深度开发潜力。医药企业可以结合自身优势,在相对空白的细分品类上抢先进入。婴幼儿奶粉市场竞争激烈,大品牌云集,断奶饮食谁来关照?营养磨牙食物,谁占第一?婴幼儿肌肤有强生呵护,爱美的年轻妈妈们的肌肤问题谁来专业解决?家庭都有了急用医药箱,谁给娇嫩的宝宝提供专业家庭护理?这些正在快速成长,且还没有形成老大的品类,正是制药企业未来的争夺之地。

三、功能糖果

欧美各国、日本及韩国都十分重视开发功能类糖果产品,因为它既提高了糖果的附加值和利润率,又能满足消费者对健康糖果的追求。自2003年以来,功能类糖果已经成为糖果市场发展最快的品类。随着消费者对糖果功能的升级需求,功能糖果必将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据多位业界专家预测,功能类糖果在未来五年将会超过传统型糖果的市场份额。

目前我国糖果业刚刚开始向功能糖果迈进,行业发展和品牌建设都不成熟。首先,产品品类少,而且多集中于高端渠道,没有形成较大的影响力;其次,领导品牌缺位,消费者能叫上名字的也就只有雅客V9;第三,功能诉求难以唤起消费者共鸣,比如“3粒等于一杯牛奶”、“给眼睛解渴”等功能诉求,被很多消费者质疑。

推出功能性产品正是医药企业的优势,在医药品牌的支撑下,向功能糖果转化,要比普通糖果企业向功能发展,更有可信度。

首先,医药企业很多产品都是潜在的功能糖果。老产品中的广西金嗓子,江中草珊瑚含片等,新一代的果维康,都可以算作功能糖果的一种。事实上,很多OTC含片类产品,比如甘草片、板蓝根含片、维生素补充剂等,都可以发展成为功能糖果。目前,已有医药企业开始进入功能糖果品类,已经推出片仔癀润喉糖、慢严舒柠好爽糖、江中亮嗓等产品,但大部分都还在清咽利喉上做文章,产品功能需要进一步扩充分化。

其次,制药企业具有开发功能糖果的能力。糖果企业难以跨越的门槛,医药企业却轻而易举。功能糖果第一品牌的“雅客V9”就是通过与世界顶级研发机构进行合作,模仿德国维生素糖二宝而推出的产品。医药企业不但可以通过专利转化、调整配方等方式快速转化产品,在生产设备方面也具有糖果企业难以企及的优势。

但是,医药企业做糖果,功效性与生俱来显而易见,关键是要在时尚、休闲上下足功夫。比如果维康将维生素与果味糖果结合,很快受到青睐。

四、保健食品

医药企业与保健品行业有着天然的联系,医药企业的品牌和技术优势都可以顺利转化对接,现在,四大维生素原料巨头石药、东药、江山、华药,已经全部挺进保健品领域。保健品市场经过多年发展,呈现公司多,产品多,品牌多,竞争激烈的局面。保健食品如此之多,还有空白品类吗?有!而且正是医药企业的优势所在。

首先是有针对性的医疗营养品。目前,绝大多数保健食品都集中在日常保健、营养健康的概念上,加之国家对保健品功能有限的分类限制,我国针对症状的医疗营养品较为缺乏,比如术后、烧烫伤、过敏、骨折,及各种疾病等。消费者对此有着强烈的需求。江中制药针对术后康复的“初元”,一经上市,即得到广泛的欢迎。

其次是经典传统药膳。“药食同源”对中国老百姓来说已经无需教育,传统药膳有着根深蒂固的市场。连餐饮店都可以靠一两个所谓“祖传秘法”、“古法精制”,让很多人慕名而至。传统药膳的便携品、礼盒装、半成品等都有广阔的市场。老本行的医药企业怎容错过,中医老字号岂能袖手!

第三是高端原料品。以医药背景保证高品质,以货真价高的高端原料品发力高端保健品、礼品市场。国嘉集团中嘉国际“一物兼牌”冬虫夏草、四川新荷花“新荷花牌”厚朴、安徽协和成“协和成牌”牡丹皮等都属此类,其市场不可小觑。

第四是普通食品。保健食品是产品包装上标明“小蓝帽”标志的,而这里说的普通食品指没有标明保健食品标志的食品。这种食品借助制药企业的金字招牌,尤其是在深受假冒伪劣侵害的品类市场里,深受消费者欢迎。比如同仁堂健康药业把传统的燕窝加工成随时服用的即食产品,一年就实现了过亿元的销售;东阿阿胶根据历史资料和自主研究创新,开发出滋补食品——桃花姬阿胶糕,迅速得到消费者认可。

五、功能性日化用品

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日化消费品市场之一。2009年我国日化市场规模接近2000亿元。2004~2009五年间,日化市场销售额年复合增速为10.6%。而行业发展空间仍然广阔。我国人均日化产品年消费金额为149元(约22美元),这一水平相当于巴西的1/8,香港的1/10,美国的1/12和日本的1/18。如果我国人均年消费额达到世界平均水平70美元,则存在220%的成长空间。我国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日化行业具有广阔的成长空间。

日化产品已经进入细分市场,向功能化大步迈进。而医药技术的应用正是功能日化不断推陈出新的基础动力。

霸王靠中药发达,出了问题又赶快认定了个“中药世家”的“招牌”护身;索芙特、力士等都在“汉方”上下功夫;舒肤佳与中华医学会健康教育协会联合活动,“药”味悄然提升……这个处于医药和日化之间的广阔市场,不只日化企业有份,正宗的中医世家、医药企业也要赶快抢占自己的份额。

以“药”的专业性,从日化手中抢夺市场,医药企业可能大展身手。在宝洁和联合利华盘踞的洗护发行业,滇虹康王靠着“去头屑,有药才有效”字,硬是砍下了一块市场;九鑫集团的“满婷”日化系列产品,稳站国内“除螨”功能日化用品市场的龙头地位,成为享誉全国的知名品牌;佳洁士、高露洁估计怎么也没想到,加了“白药”的天价牙膏,以让人惊叹的速度,成为功效牙膏第一,直升行业排名第五。

由于日化用品功能宣传深入,加之消费者对于药有一定的抵触心理。将医药产品附于日化载体,消费者更易接受,市场范围也更大。

医药企业做日化,关键是找好承载功能的“载体产品”。比如,云南白药集团曾开发出针对牙龈出血的云南白药易可贴,但患者用起来不方便,销路不好。同样的功效,针对同样的病症,改为以牙膏为载体的白药牙膏,迅速得到消费者认可。

中国药妆市场年均20%的增长率以及明显高于普通药品的利润空间,吸引了众多医药企业。但是有一个通病是,中国包括同仁堂在内的药妆品牌,在产品内涵和形象上,做得都不足,说药妆不是药妆,说普通化妆品不是普通化妆品,差异化不大,价值感不足,没有成为有美容“问题”的消费者真正所需。据统计,薇姿等知名外资药妆品牌在药房一个专柜的销售额就可高达每月30万元,而本土品牌的这一数据仅为两三千元。

因此,日化企业做功能,要加强“药”味,要卖功能;制药企业则反之,让产品更像日化产品,卖感觉、卖美丽、卖时尚,彰显亲和,追求快乐和时尚。在产品内涵上,药味要足,在产品形象和传播上,时尚要足。要突破心智屏障,跳出医药经营定势局限,走出药房,迈向更广阔的市场。

现在,进入日化的医药企业多数集结在洗护、药妆等品类。事实上,各种专用的洗衣粉、洗衣液、肥皂、洗衣机清洁剂、果蔬洗剂、厨卫用品等,都有待在功效上提升,可以深挖的价值、可以做大的品类品种实在是太多了。

六、个人护理用品

挖掘一个小细节,就能够成就一个大品类。让医药更深层次的渗入生活,很多普通寻常的产品,有“药”就会变不一样。

强生发明了邦迪,让生活中的小创伤能够得到简单方便的护理,迅速成为强生的明星产品;云南白药一句“有药好得更快些”,让邦迪措手不及,不得不将近一半的市场份额拱手相让;庞大的近视人群给隐形眼镜、日常护理、适度调节等产品带来了广泛的市场。比如强生的“美瞳”品牌已经成为彩色隐形眼镜的代名词。

消费需求的提高,促生个人护理产品品类不断细分,不断升级,每一个新品类都有待品牌产品去占领。

在女性护理产品上,医药企业更具说服力。比如,益母草卫生巾以添加益母草颗粒,缓解疼痛、活血调经等特性,赋予女性用品更多功能,立即俘获了很多女性消费者。但目前,益母草卫生巾有产品无品牌,缺乏龙头企业带动,是医药企业整合资源,进军快消品的良机。

口腔护理日益受到重视,产生了白牙素、牙贴、消炎牙膏、护龈牙膏、口清新、漱口水、牙线、牙间刷、舌刮器、牙线棒等一系列的细分产品。云南白药、片仔癀等都已进军牙膏,事实上,只要能延续企业优势,每个细分品类都有大市场。如能再整合产品线,有可能成就中国的口腔护理专业品牌。

另外,长期伏案工作者颈肩问题越来越显著,对舒缓喷雾、调节器具等都有迫切需求,也是医药企业大展身手之处。

市场无限,因为消费者需求无限,营销者的创造力也因此无限。市场中的问题就是企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消费者的抱怨就是有识企业创新的商机。世界上不缺少机遇,而是缺少发现机遇的眼睛!

七、优势资源领域

对医药企业来说,优势资源品类有两种。一种是依靠所在地的地理地政资源,开发新产品。比如很多地域特产,本身具有较高知名度,品牌却处于空白状态,企业抢先整合,容易成就品类领先地位;另一种是,借助企业技术、生产、渠道、地政等资源,进入新领域,但这种选择还要以市场需求决定,不能陷入有什么卖什么,沦入自说自话的境地。

宛西制药所在地西峡,是全国最大的香菇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出口量占全国出口量的1/3。宛西制药紧紧抓住这个资源,采用专利菇类酿制技术,开发出仲景香菇酱,创新了香菇酱品类。“300粒香菇,21种营养”等鲜明诉求,延续“药材好,药才好”的品质制胜理念。引起了市场高度关注,产品一炮打响。

一方水土一方人,特产是一种稀缺资源。五常大米、天津鸭梨、新疆哈密瓜等本身就是金字招牌。但是,这些特产大部分没有形成品牌,鱼龙混杂,现在又正值厨房餐桌品牌崛起之时,将会涌现一大批特产品牌。具有地域优势的企业,完全可以整合当地特产资源,开发新品牌、新品类。

依靠优势资源跨界,企业要处理好的最大问题就是品牌延伸。因为依托资源发展新品类,有时很难与原有品牌价值对接。

利用生产条件的便利或者利用中医药异病同药的原理开发新产品没错,但一定要从消费者的角度考虑如何推广产品。直接用著名的痔疮膏品牌命名眼霜的马应龙,哈药六厂的纯中纯水,都难以产生良性的品牌联想,前景堪忧。

篇14

关键词: 核医学教学 核与辐射安全知识教育 教学体会

1895年德国科学家伦琴发现了X射线,随后其被逐步应用于疾病诊疗的临床实践。伴随核物理与相关学科的发展,放射性核素与射线装置在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日常生活中公众接触电离辐射的机会也逐渐增多。因此有必要加强核与辐射相关知识的培训与教育,使放射工作人员掌握辐射防护的方法与要求,使普通公众克服核恐怖心理,为我国核电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本文结合我国核技术产业化的发展及医学生的任务谈谈我们在核医学教学活动中加强核与辐射安全知识教育的教学体会。

1.我国核技术产业发展现状要求加强医学生的辐射安全知识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走上快车道,能源问题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目前我国石油、天然气的年进口量已占全世界年产量的近一半;尽管我国煤炭资源丰富,但仅够用一百年左右,同时燃煤发电产生大量粉尘、温室气体CO、NO与SO,导致气候变暖,诱发酸雨,污染环境。而我国大亚湾、秦山、岭澳等12座核电站的运行实践证实,核能清洁高效,由于加强核电站产生的放射性废物管理与处置,没有造成环境污染,更没有造成核电站周围居民的健康危害。因此国家在未来的20年规划建设近40座核电站[1]。以后,以辐照加工业为代表的核技术应用产业得到迅猛发展,核技术应用产业不久前也被列入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规划,要求今后5年左右时间达到1000亿元的市场规模[1]。高活度放射源和射线装置的广泛使用要求提高辐射安全和防护管理的水平。这首先要求各级环保和卫生部门加强放射源和射线装置的辐射安全管理,同时也要对公众普及核与辐射安全知识,提高他们的辐射安全和放射卫生防护意识。大学生作为文化水平较高的社会代表,他们对辐射安全知识的了解直接影响着公众的认识水平,因而我们必须加强大学生的辐射安全教育。医科院校的大学生将来大部分在公共卫生管理部门和临床诊疗机构工作,直接面对广大公众,有义务有责任向公众普及辐射防护知识。现在各级卫生监督所放射卫生监督人员大部分毕业于预防医学专业,掌握的核辐射防护知识有限,医院里涉及辐射的科室―放射科、肿瘤放疗科与核医学科医生大部分为影像与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辐射防护知识水平较低,所以医科大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实践当中很可能会遇到因管理部门监管不到位、医疗机构辐射防护设施不健全而引发的各种核与辐射事故受害者的临床救治工作。

2.电离辐射的巨大危害

2.1核战争的危害

二战末期,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放的两颗原子弹初步显示了原子武器的巨大威力。广岛原子弹爆炸后,在1―2秒钟内,全市40%的地方变成焦土,92%的地方不能辨出原来的面貌。一年后,广岛市政府宣布118661人死于此次轰炸,到2004年底,死于此次轰炸的人数已超过20万;长崎原子弹爆炸后,眨眼之间毁坏了三分之一个城市,在这次轰炸中,有7.4万人死亡,7.5万人受重伤。

这一切彻底粉碎了日本部分顽固的军国主义分子顽抗到底、东山再起的梦想,迫使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另外,核爆所致的电离辐射远后效应逐步显现,给核爆幸存者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与灾难。辐射流行病调查证明,战后60多年,陆续有幸存者死于电离辐射诱发的恶性肿瘤,包括白血病、甲状腺癌、乳腺癌、骨肿瘤及各类消化道肿瘤(肝癌、直肠癌与结肠癌)、肾脏及膀胱癌(电离辐射诱发各种癌症的潜伏期长达10―35年)[2]。

2.2常见射线的危害

常见的α、β、γ、中子和重离子照射,包括内照射(放射性核素通过不同途径进入人体,在体内衰变,发出射线,照射人体组织器官)和外照射(射线从体外照射人体),均会引发辐射损伤。外照射时累积吸收剂量高于0.5Gy即可轻度抑制造血机能,使白细胞、血小板与红细胞依次出现程度不等的减少(减少程度因个体辐射敏感性而异)。

辐射照射可影响造血与系统、上皮组织、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功能,导致骨髓造血机能障碍、细胞和体液免疫能力下降、表皮皲裂、溃疡、甲皱骨关节僵硬而丧失功能、神经体液调节机制紊乱、放射性不育不孕症、放射性白内障、听力丧失或下降、辐射致癌(甲状腺癌、白血病、皮肤癌)、遗传效应、寿命缩短与胚胎效应(如腭裂)[3]。

2.3辐射事故的危害

非战争条件下发生的辐射事故也会产生人员伤亡,迫使我们必须加强辐射安全教育。这里仅举比较典型的两起放射源丢失事故。

2.3.11963年合肥三里庵事故[4]

1963年春节前夕,安徽农学院用于农作物诱变育种的10CiCo放射源疏于管理(露天放置且监护不严),附近村中11岁儿童将其带回家,撬开铅封,成为裸源,随身携带达24h以上,致使该儿童及其兄长分别在入院治疗后2-7天死亡,其叔一大腿因大剂量照射引发的放射性溃疡而被迫截肢,其母及姐妹也分别患急性中度和重度造血型放射病,经治疗虽存活下来,但体质较弱,时患感冒。

2.3.22008年太原辐射事故[5]

2008年4月11日下午1:30左右,位于山西省农科院的旱农辐照中心发生了一起严重的钴源意外照射事故。由于违规使用已经退役的钴源室照射中药粉末,钴源在降落时被层层码放的麻袋卡住,未能落入井内,而操作者误以为源已安全降落,遂由1名职工带领4名搬运工人进入钴源辐照室而受到意外照射。5名受照者中,1例患胃肠型放射病,其他4例患中度至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

3.结合核医学教学内容进行辐射安全知识教育

核医学是将核物理与医学交叉融合形成的边缘学科,是利用放射性核素诊断、治疗疾病和进行医学研究的医学学科。核医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可分为实验核医学和临床核医学,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结合教学内容对同学介绍辐射安全与防护知识,具体做法如下。

3.1核物理基础

对常见的X、α、β、γ与中子射线,电离能力为快中子α>β>γ,射程α<β<γ<快中子,所以我们要求学生在以后使用射线时要针对不同射线的特点采取不同的防护措施。如使用低能α、β核素,因其射程短,只要注意进行内照射防护,不需要特别的外照射防护。γ与快中子射线因为射程长,所以不仅要注意内照射防护,而且要注意外照射防护。热中子能量极低,无需防护。核素检查利用γ射线成像,所以核医学科医护人员要注意外照射防护;X射线与γ射线一样都是电磁波,射程长,所以在放射科工作的人员也要注意外照射防护。高能β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可产生韧致辐射,即高速运动的带电粒子经过原子核附近时,受到电场力作用而急剧减速,其部分或全部动能转变为电磁波,作为X射线的一部分,射程长。韧致辐射的发生几率与带电粒子质量的平方成反比,与所照射物质原子序数的平方呈正比,所以α粒子的韧致辐射可忽略不计;高能β射线的韧致辐射效应显著,故对其防护应该采用低原子序数的有机玻璃或铝等屏蔽材料。能量较高X、γ射线由于能量高且不带电荷所以穿透力较强,应采用铅等高原子序数物质。对快中子或高能中子应采用石墨与含硼物质吸收中子降低其速度然后用铅板或水泥混凝土墙屏蔽。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2核仪器与放射性监测

结合核仪器示教让同学们了解到,辐射尽管肉眼看不到,但可用仪器监测。对不同射线用不同的仪器监测,用剂量计可对人体受照剂量进行监控,防止受照人员过量。在实验课上利用本教研室现有仪器,带领学生对本室的不同实验场所进行辐射水平监测,通过实际操作,让同学们对射线有个感性认识。同时结合《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讲明放射工作场所设备、地面与墙壁表面α、β污染控制水平分别为3.7与37Bq/cm,而对X与γ射线,主要监测空气剂量率是否超标,以确保辐射安全。

3.3放射卫生防护

此部分介绍放射源种类与照射方式、辐射防护的基本原则与措施。射线照射有机体的方式有三种,一为外照射,射线从体外照射生物有机体;二为内照射,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物经消化或呼吸道进入生物有机体内,蓄积于不同组织器官,在其内部衰变发出射线照射有机体;三为混合照射,在核事故现场或核战争条件下既有γ射线与中子产生的外照射,有U或Pu裂变产物蓄积体内器官组织产生的外照射。放射源指除研究堆和动力堆参与核燃料循环范畴的材料外,永久密封在容器中或有严密包层并呈固态的放射性材料,一般情况下不会污染环境,破坏其密封材料或包壳则会产生外照射。在使用时应该注意不要破坏它的外壳。非密封放射性物质系非永久密封在包壳里或紧密地固结在覆盖层里的放射性物质,过去称开放源,可污染环境,或进入人体,产生内照射。核医学实验与疾病诊疗时常用非密封的放射性液体或冻干粉,使用时应避免其进入机体产生内照射。放射诊疗实践中应针对具体辐射源与工作条件采取不同防护方法。

放射科X光或CT机房屏蔽不严,可能导致射线部分泄漏,放射科人员应防护漏射线的外照射,外照射防护方法为:时间防护,尽可能缩短辐射操作时间;距离防护,尽可能远离辐射源操作;屏蔽防护,采用尽可能厚的屏蔽材料阻挡射线。核医学工作者可同时受到病人体内放射性药物产生射线的外照射及稀释、注射放射性药物时少量放射性药物经口腔鼻腔进入体内产生的内照射,内照射防护方法为:围封隔离,在四周密封且顶部带通风管道的的辐射操作台上合成或稀释放射性物质;去污保洁,操作时遇到放射性污染物尽快清洗或扫除;个人防护,进行辐射操作时按要求穿戴防护用的衣服、鞋帽与手套、口罩,使个人受照剂量符合国家规定的放射工作人员剂量限值(眼晶体<150 mSv,全身均匀照射<50 mSv,单个组织器官<500 mSv)。核医学诊疗活动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放射性废物,包括盛放射性物质的玻璃或塑料瓶、注射针管、一次性输液器、退役的粒子源、接受放射诊疗患者的大小便、呕吐物等,对其处置不当,也会使医护员工及公众受到不必要的照射。通常根据放射性废物中所含核素物理半衰期的长短选择不同的辐射性废物处置办法,处理短半衰期核素的放射性废物,常用放置衰变与稀释排放法;处理长半衰期核素的放射性废物,常用地下深埋与浓缩贮存法。

3.4核医学显像

核医学显像即核素显像,将放射性药物(显像剂)引入体内,采集、处理和分析图像后进行诊断疾病。放射性药物引入机体过多会造成药物浓聚器官的辐射损伤,所以在引入的放射性药物的量上要有一定的要求,防止引入过量放射性核素而对病人造成内照射损伤。而且对于核医学科工作人员要尽量减少和引入放射性药物的病人接触而导致的外照射。

核素治疗是经口服或注射方式向体内引入放射性药物,它们根据自己的生物、物理与化学特性,选择性地蓄积于病变组织或器官,使放射性核素与病变细胞紧密结合,利用浓聚于细胞组织内的核素衰变产生的射线杀伤细胞。我们引入的放射性药物类型、种类要选择恰当。防止过量的放射性核素对机体正常组织细胞的损伤是核素治疗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3.5放射分析实验中的辐射安全教育

放射性实验应在专门的实验室进行,为此本教研室专门设置了放射性操作区,全校所有的放射性教学科研实验均在此进行。我们在放射操作区入口按要求张贴了电离辐射警示标志,提醒在此从事放射性实验的师生注意辐射安全。实验前,对学生进行放射性实验相关规章制度教育,使学生了解这些规章制度制定的依据及其遵守的必要性。本室目前开展的各类放射分析实验都要使用一些放射性液体,对此,我们要求学生注意射线的种类、能量和活度,例如:放射免疫实验中主要用的是I,要进行外照射与内照射防护。放射自显影实验常用H、P低能β核素,尤其H这种长半衰期的核素,应避免让其通过呼吸道、皮肤毛孔、伤口进入体内产生内照射。P发射的β射线能量较高,对眼晶体可能造成损伤,需戴铅玻璃眼镜防护。同时,为避免学生由于操作不熟练或意外情况造成实验卓台面或实验室地面表面放射性污染,我们通常给学生配备衬有三层吸水纸的搪瓷盘,这样放射性液体即可残留在吸水纸上,最后将其作为放射性固体收集处理。另外,在进行开放性放射操作时,必须尽可能打开所有的排气扇,以利放射性核素扩散,减少呼吸道、口腔的核素吸入量。

4.联系核事故阐述电离辐射危害,克服核恐怖心理

前面我们谈到日本广岛长崎核战争的巨大危害,难免使学生产生核恐怖心理。广大公众由于不了解核辐射损伤的机制,也不可避免地恐核。尤其是最近日本强烈地震引发福岛核事故,进一步加剧了这种核恐慌心理,也使公众高度关注核电站安全防护问题。对此,我在电离辐射生物效应教学中介绍了Chernobyl核事故概况,1986年4月26日,前苏联Chernobyl核电站4号机组发生了核爆炸事故。该核电站位于乌克兰基辅西北130千米的普里皮亚特河畔的普里皮亚季镇,其第四号机组于1983年12月投入运行。由于反应堆物理结构和关闭系统设计存在严重缺陷,以及低功率工程实验时操作失误,安全系统被切断,导致短期内反应堆内蒸汽压力过大,爆炸起火,使堆内放射性物质总量的3.5%外泄到环境中,总释放量12×10Bq, 其中Cs0.09×10Bq,Cs 0.06×10Bq,I 2×10Bq,惰性气体6×10Bq,产生的放射性灰尘相当于日本广岛核爆的100倍,它们沉降在乌克兰西部、欧洲国家及全球。事故后10天,火被扑灭,停止释放放射性物质。事故发生时现场有操作工177人、建筑工人268人。本次事故受照0.8Gy者237人,有134人被确诊为急性放射病。因急性放射病复合β粒子皮肤烧伤火热烧伤死亡28人,另2人死于现场(烧伤或压伤),1人死于冠状动脉血栓形成,此为近期效应。事故发生后20年(1986―2006),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与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以及事故后由俄罗斯、乌克兰与白俄罗斯三国核能机构与卫生部门共同组成的研究事故后果的学术组织――Chernobyl论坛进行的辐射流行病调查表明,事故发生时处于18岁以内的3000多名青少年(其中大部分为15岁以内的少年儿童)由于长期大量饮用被事故释放的I污染的牛奶而罹患恶性肿瘤――甲状腺乳突状瘤,同时有200多名事故发生时15―46周岁的育龄期妇女患程度轻重不等的放射性不孕症,另外有30多例病人因摄入放射性灰尘照射患心血管疾病[6],这是该事故的主要辐射远后效应。由此可见,与日本核战争相比,尽管此事故放射性物质释放量较大,但由于苏联政府在事故发生次日――4月27日临晨开始,在周围30平方千米范围内分三批迁移11.6万居民,同时对参与现场应急抢险人员发放KI片,因此大大较少了放射病的发生率。让学生认识到核事故危害尽管巨大,但其危害还是局部的可控的,只要积极应对,仍可缩小危害,因此大可不必恐惧。同时,我国从1985年第一座大亚湾核电站运行以来25年的核反应堆营运实践表明,核电是安全清洁可靠的。针对日本岛核事故,我们讲清此次事故U裂变产物――I的释放量尽管超标达一万倍,但根据联合国原子能机构IAEA推荐的标准(I在放射工作场所与露天水源的允许活度分别为0.33Bq/cm与22Bq/L)测算,仍属危害程度最小的Ⅴ放射源[7],这样强度的放射性碘远小于一次甲状腺显像剂量(5―30mCi), 对日本以外的公众尤其是我国居民健康不会造成任何影响。

通过上述理论教学和实验操作中的亲身体验,我校医学生辐射安全意识得到较大幅度提升。随着包括核电在内的核技术应用产业的快速发展,全社会要提高辐射安全和防护意识,管理部门要加大对放射性同位素及射线装置的监管力度,我们也要适应形势需要,加大对医学生的辐射安全教育力度,为我国核技术产业产业持续稳定发展及保护公众身体健康储备相关人才。

参考文献:

[1]我国核工业从适度发展变到加快发展新华网(2006)1月13日综述.

[2]刘树铮主编.医学放射生物学.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8.6,(第二版):464-471.

[3]强永刚主编.医学辐射防护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2,(第一版):63-81.

[4]杨秀珍,欧克仁,于海忠,刘远兴,季其仁.四例急性放射病人和九例小剂量辐射损伤者及其子女远期效应的医学观察,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项目,见《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会议论文集》,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

[5]陈英,杜杰,张学清等.太原“4.11”钴源事故受照者生物剂量估算及照后一年细胞遗传学随访,辐射防护,2010,30,(4):201-207.

[6]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Health Effects of the Chernobyl Accident and Special Health Care Programmes,Report of the UN Chernobyl Forum Expert Group“Health”.WHO Press,Geneva,2006.

[7]国家环保总局2005年第62号公告.放射源分类办法.

项目资助:安徽省省级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01941),安徽医科大学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校教字【201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