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0:36:1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语文的学习方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1.016
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不仅是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的重要方法,更是延续中华五千年文化的重要途径。中华文化的绵延需要借助语文这门学科,中国的文化振兴也需要语文学科的知识力量。语文教学事业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都决定了我国的文化软实力的高低。因此,语文的学习不容轻视。
语文的学习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有不同的学习重点。高中的语文学习更是有其特殊性,这不仅是由高中生的特殊性决定的,还与高中语文学习内容的特殊性有关。因此,学习高中语文时,我们不能简单地等而化之,将其与其他学科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混为一谈,而是需要我们区别对待,特殊学科特殊学习。那么,现在的高中语文学习到底存在着哪些问题,需要我们来区别对待呢?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学习主次不分,不能把握学习重点
学习语文时应该把握学习重点,这样高中生在预习、听讲、复习等过程中才会有学习的侧重点,能够对重点、难点等进行重点攻破,提高学习的效率。但是,高中生在学习语文时却没有把握好这一点,他们往往不分学习的主次,总是选择对课本内容进行通篇复习,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既浪费了学习的时间,也影响了学习的效率。比如说高中生最常见的问题是在复习语文时习惯性地将课本翻到第一课,从第一页一字一字地复习学习。显而易见,在这反复的复习过程中,高中生语文知识学习最扎实的往往都是前面几篇课文,而后边的几篇课文往往都很陌生。
高中生不能把握语文学习的主次、重点,对已经掌握的知识与陌生的知识不懂得区别对待学习、复习,而反复的习惯性的语文学习方法是无益于他们语文学习进步的。
二、忽略基础知识,学习不扎实
高中语文的学习需要有较好的语文基础,这样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才不会由于基础知识的疏漏而妨碍学习的进行。语文基础知识主要包括:1.字词的准确区分。高中语文考试中经常考查学生对成语、同义词、多音字等的掌握,而这往往也是高中生最容易失分的地方。2.句子的充分把握。语文常常涉及对句子的理解、对病句的分析、对句子成分的判断等等,这都要求高中生有着扎实的语文基础能力。3.诗词的全面记忆。高中语文经常考查古诗词、重点句子的背诵,将诗句或掐头或去尾的,让学生填入空缺的诗句。这不仅考查学生对诗句的记忆把握程度,也是对学生字词掌握能力的考查。
由此可见,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绝对不容小觑,但是高中生却对此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因而导致学习不扎实,考试时容易失分。
三、课外知识了解不多,学习不全面
高中生的课业压力大,学习内容多是事实,但这不代表高中生在学习语文时就可以理所当然地忽视性学习。高中语文的学习不仅指课本知识的学习,还要求学生对课外知识有一定的掌握。课外知识的学习是有利于高中生学习语文的,因为课外知识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多样化的思维方式,也可以开拓高中生的学习视野,增加写作的素材。比如写作文时就可以将一些名人轶事等添加进去,丰富作文的内容,增添作文的风采。另一方面,高中语文考试或多或少都会考查高中生对课外知识的把握程度,比如经常会考查学生对四大名著的把握,对《红楼梦》《西游记》等故事情节、人物角色、经典台词等的把握。
课外识的学习是高中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中生适当地进行课外阅读,增加课外知识的储备,才可以促进高中生语文的全面学习。
由上可知,高中生在学习语文时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多是因高中生学习方法不恰当而引起的。那么,高中语文到底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明确学习重点,把握学习主次
高中生在学习语文时一定要明确学习的重点,这样才有利于设计学习计划。那么怎样明确学习重点呢?1.对语文教师重点强调的知识点、篇章等,进行重点把握。语文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重点了然于胸。2.将课本与辅导书进行比较学习,把握重点知识。课本上的重点知识在辅导书上多有所侧重,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对比学习可以清晰学习重点。3.将课本习题、课后作业等重点考查内容列为学习重点。考试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试卷上、习题上等都罗列了学习的重点知识,对这样的习题进行整理归纳,必然有助于高中生把握学习的重点、主次。
如果高中生能够很好地明确学习的重点,那么在学习时便可以对重点知识进行重点学习,以免在学习时开小差错过了学习的重点,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重视基础巩固,保证扎实学习
高中生学习语文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巩固基础知识的学习:1.注重归纳。高中语文涉及大量字词的考查,尤其是同音词、多音字等,很容易在学习时产生记忆上的混淆。高中生可以对这类的词语进行归纳整理,方便系统记忆。2.反复复习。语文基础知识点多、繁杂,因而很容易就遗忘。高中生可以利用闲暇时间对整理过的这些基础知识点进行巩固记忆,在反复的记忆过程中加深印象,从而完全吸取知识。3.定期考查。高中生应该定期对所学的基础知识进行考查,从而查漏补缺,巩固学习。高中生往往以为自己对这些知识点把握得很清楚了,但考试时却总是失分,这就是因为平时练习不多,记得不扎实,在考试时一紧张就混淆了记忆。
(三)加强课外学习,保证充分学习
一、 坚持查阅词典等工具书
要养成勤查词典等工具书的习惯。我自己经常查阅的工具书有《现代汉语词典》《汉语成语大全》《古汉语实词词典》《唐诗鉴赏辞典》和《宋词鉴赏辞典》等。我不仅仅只是在碰到疑难问题的时候才去查阅,而是在闲暇时间里,也始终坚持把这些辞书当做课外阅读的材料进行翻阅。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薄弱环节选择辞书的类型。
二、 坚持做读书笔记
当我发现读完一本好书后,它带给我的触动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模糊时,我便萌生了做读书笔记的想法。随着课业的加重,我们阅读课外书籍的时间可能会越来越少,而此时,坚持做读书笔记就显得尤为重要。做读书笔记有助于培养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思维的条理性和深刻性,有助于加深对读物的理解、记忆。我常采用的做读书笔记的形式有以下几种:批注式笔记、摘抄式笔记、提要式笔记、心得式笔记。
三、 坚持朗读与背诵
我们经常在影视作品中看到古人学习时诵读诗文的情节。可见,“诵读”在中国传统的学习方法中占据着一席之地。当今,我们对读和背有了更高的要求。我认为朗读要做到吐字清晰,音准气足,停顿合理,要有抑扬顿挫的韵律美,准确地体现出作者的情感。通过朗读,用心体会文章的内容、思想,以及用词的技巧、文句的结构。至于背诵,要下苦功夫。可以分层背诵,可以背默结合,可以先抓要点背诵,然后贯通。背过以后还要经常复习运用,这样就可以做到常记常新,始终不忘。
四、 坚持独立思考
此处强调的“独立”,并非让大家不问,不沟通,而是在独立思考之后再问,再沟通。首先,为何强调独立?因为只有大家先产生了自我的认知,才能在与他人的认知进行碰撞、交融后,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达到提升文学素养的目的。再者,独立思考有利于克服不良的思维定式,防止思想的僵化。我们要善于从固有的思路中跳出来,变换角度思考问题,往往会有新的发现。
五、 坚持写日记
如果学习时间紧张,日记不必天天写,但是最好能保持一个固定的频率。日记的形式可以灵活多变,可长可短,可叙可议,可描写,可抒情,可说明,而且内容也可以海阔天空,无所不谈。关于写日记,我有两个小建议给大家:1.准备一个精美、轻便的小本子,记录的形式不仅局限于文字,你可以给文字配上插图,也可以通过其他形式对日记做些修饰,这样可以提高写日记的兴趣;2.随身携带你的日记本,因为有时候所见所闻或者文思是一闪而过的,抓住当下那一刻非常重要。
【关键词】兴趣;阅读教学;激励;启发式
1.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怎样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首先必须让学生对科任老师产生心理的认可。为此,我从下面几方面加大情感投入。
(1)注重教学时的语言美。
语言美除普遍使用谦语、敬语外,还应在教育学生时注意词语的感彩和说话的语气。现在的学生自尊心很强,如果你的口气强硬,他可能产生抵触情绪,跟你对着干,那就达不到教育和提醒的效果,也可能导致学生讨厌老师,讨厌这门课。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注意用诚恳的语言来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同样,课外也应注意与学生的语言沟通,从而使他们对语文学科产生兴趣。
(2)教学语言应具有趣味性。
要想把课教活,就要求把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 因为形象的比喻,风趣的语言,绘声绘色的描绘都可以感染学生,使他们愉快、动情、着迷。如可运用一些幽默的教学语言,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既学到知识,又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3)教学语言应具有科学性。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教师讲课时语言表达要准确、中肯、规范、合乎语法,既不能废话连篇,模棱两可,也不能拐弯抹角,不着边际。语文教师的语言直接影响学生的听课效率。
2.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激励教育
教学的目的不仅要教给学生以知识、能力,更要培养时代需要的德才兼备的人才。初中阶段的学生,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这些需要教师的正确诱导和鼓励。把思想品德教育融进阅读教学中,是当前教改的一大趋势。素质教育任重道远,仅靠思想品德课、班会课是不够的,非常需要语文发展它的优势,使学生感受更多的愉悦情感,便于学生接受老师的指导。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激励引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不但“乐学”,而且“会学”,这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时展的需要。激励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主动的内动力。实践证明,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激励教育,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培养学生富有独创性的思维能力。
3. 自主——合作——探究式方法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谓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指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的内涵很丰富。如教师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创造欲,结论通常不是教师告诉学生,要让学生自己去探求。同,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中学生要学会与人合作,愿与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是让学生学会自己去思考,去寻找答案。探究式学习不是一项课外活动,是在教学过程中一以贯之的学习方式和态度。对于学生来讲,要人人参与,而不是个别优秀学生专利,课堂上的探究性学习,也不是那种教师先设定一个答案,然后千方百计引导学生钻入圈套的那种教学。
“自主——合作——探究”这种学习方式为专家所看重。作为教师,我也很努力在阅读教学和“综合性”学习中运用这种方式来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引导他们接受,运用这种学习方式对表现好的学生给予鼓励,但收效不大。或许是《新课程》刚实施,七年级的学生在小学没接触过这种学习方式。在短时间内不大适应,或许是长在农村,见识面窄,知识面也不广。一些同学还是喜欢当录音机,课堂气氛不够活跃。但总的说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坚持,越来越多的学生乐于接受这种学习方式。我想这应该就是进步了。
4. 启发式教学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是不可忽视的,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是不能忽视的。我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注意考虑如何启发和诱导学生,起到引路指向的作用。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加强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分析的基本方法。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阅读分析能力,提高学习技能,还可以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和谐、主动发展。
5. 创设情境,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
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需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发挥非智力因素,提高学习效果和学生的语文素质,还需创设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我在教学中也注意这方面的努力。其一,在新课导入时,利用导语创设学生学习的情境;其二,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特别是散文的教学,创设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在艺术享受中学习,更能主动地获取知识;其三,注意师生关系的和谐,注意师生情感交流的和谐。当课堂有不和谐的因素时,教师应注意处理的方法,不要破坏了原有的学习气氛。如个别学生做小动作,讲话,可采取注目式提醒,边讲课边走近学生以引起注意,或走到学生身边等方法。这样,创设了和谐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和谐和心智发展的和谐。
关键词:初中语文;学习方法;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382-01
语文是各门学科的基础,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扮演者极其重要的角色,学好语文能够提升学生的气质,锻炼学生的思维,对学生以后的生活和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深刻的体会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初中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阶段,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学生主要是打基础的阶段,基础打得好对学生以后的语文学习和自学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从当前的语文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看,许多学生反映自己不知道如何学好语文,因为语文知识性比较琐碎和庞大,并且没有固定的答案,这让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不知道该如何对待语文。本文就初中语文学习浅谈自己的观点,希望能够对初中语文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积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能够培养好自身对所学科目的兴趣将会对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帮助。在初中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培养自身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让自己在兴趣的带领下走进语文的世界。那么该如何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呢?除了教师在上课过程中生动有趣的课堂讲解,学生自身也要不断努力发现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乐趣。在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影响下,教育更加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认识到这一点,也要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作为学生,在课堂上要积极配合教师的讲课,并且及时参与到教师的教学中,跟上教师的讲课进度,锻炼自身的思维能力。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学生逐渐养成了被动听课的习惯,这种教学模式和学习习惯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带来了阻碍作用,学生只有真正参与到语文教学和学习中,并且不断积极思考才能发现语文学习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做到积极、主动,并且要敢于发表自身的观点。语文是一门开放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的自由言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
二、态度决定一切,及时端正语文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在学习过程中也占据很大的比重,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要端正学习态度,对语文学习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树立正确的语文学习观。很多学生在学习语文时,认为语文就只需要简单的记忆和背诵,因此,在平时的学习和上课时没有以正确的观点和态度来对待语文学习,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过比较被动,这样的学习态度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
在教学中,教师要告诉学生学习语文的真正目的和用处,让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保证学生对语文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保证正确的态度。此外,学生自身也要明确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能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帮助和影响,保持一个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能够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更加努力,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以及语文素质、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带动作用。
三、抓住学习的机会,增加阅读量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阅读是很重要的一部分,阅读能力的提高和培养也是语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在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已经接触到了丰富的阅读文本和文本类型,阅读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同时对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能够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因此,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除了要学好教师上课所讲的基本的知识点外,还要抓住阅读的机会,通过阅读来丰富自身的见闻,提高自身的语文能力。笔者认为,语文学习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抓住任何学习的机会,尤其是阅读的机会,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发现语文课堂意外的丰富世界,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
四、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建立语文学习思维
无论做什么事情,掌握正确的方法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初中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也要做到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很多学生认为,语文学习没有什么方法,只要多背一下就可以,在这种学习观点和学习方法的影响下学生不可能学好语文。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语文学习方法的传授,针对不同的上课内容和不同的知识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上课过程中及时总结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总结学习方法能够真正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提醒学生做到这一点,学生在课下针对教师的教学也要自己积极主动地总结,尤其是阅读,要针对不同的文本类型做出不同的分析,针对语文基础知识,在上课的过程中要做到尽量掌握,课下及时复习和预习,从而提高课堂上的效率。在课下,除了要多阅读文章,还要多做关于阅读的练习,通过做题和练习训练自己的阅读思维,学会站在作者的角度去理解和感受文章的深意,相信经过一定时间的练习,学生的语文水平一定能够得到提高。
五、多与他人交流,吸收学习经验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还要做到多与他人交流,通过与他人的交流能够看到自身的不足,从而找到学习的方向。在教学中,教师要多与学生交流,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真实的语文水平,通过学生的语文水平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实现因材施教,这也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教师与学生积极主动的交流,能够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让学生能够自觉主动的与教师接近,这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能够带来积极的影响。
(一)学语文该学些什么呢?
最根本的问题是培养我们自己的文化底蕴。文化底蕴是学好语文的基础,只有文化底蕴丰富了,以后才能够做到对学习各种阅读训练材料、写作指导之类的东西游刃有余。因此,一要多读一些史、传、文摘之类的书,多看一些现代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之类的著作。但是仅仅多读多看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还必须要把学习到的知识有机地组织起来。当读了一定数量的书后,我们的眼界便开阔了,思考问题也全面了,于是文化底蕴便开始丰富了。二要重视读史、(包括社会发展史、文学史、科学史等)读传、读文摘,这样收获会很大。读史,可以增长我们的才、学、识;读传,可以让我们时时感到一位历史伟人的精神力量,明确自己的人生之路该怎么走;读文摘,可以让我们学会如何取舍。我们注意到有许多学生买了许多介绍培养阅读能力,提高写作水平的书,读书时抄抄写写、录文断句。不可否认这对学习语文有一定的帮助,但这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提高我们的文化底蕴。课本知识是语文的基础,打好基础才能更好的学习它。有不少学生认为只要上课时专心听讲,勤记笔记,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再加上自觉复习,就能使成绩提高。其实,这还不够。学习的最重要阶段是预习。也就是说在老师上课之前,你先得自己学习一下课文,在预习中要尽量运用你已经获得的知识和方法去主动地解决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在上课时跟老师、同学一起学习讨论。课本要反复阅读,直到把问题看的透彻了、明白了。为了巩固知识,你最好在课下做一些练习,知识才会掌握的更牢固。这样不仅学习效果好,而且培养了自己的学习能力。
(二)注意课外积累
知识就像海洋,课本里的知识只是海面上的一个浪花,是远远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的,所以适当的课外阅读是很有必要的。进入了紧张的学习阶段,我们不可能再有大量的课余时间进行阅读,因此,阅读时要有选择。我们应广泛浏览各种书籍和报纸杂志,从电视、广播、网络上获取信息,并有条理的做下笔记。要关心社会生活,了解社会动态,使自己的思想要不断进步。这样不仅能使我们积累更多知识,更能丰富我们的生活。
(三)加强写作训练
我们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写作。提高写作能力要从点点滴滴做起。课外积累是写作的基础,要学会对文章的细读,精彩的篇章最好能背诵。如果腹内空空,是写不出好文章的。除此之外,注意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坚持不懈的记日记,有感而发的写随笔,都是帮助我们写好作文的有效途径。写好的作文要反复修改,也可以请教老师、同学的意见,精益求精。
二、学习语文的六步法
1、了解。看课文、看注释、看课后的“思考与练习”,看单元知识和训练,了解了这些信息后,对单篇课文和整个单元就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和全面的了解。
2、查相关的背景知识和扫除文字障碍。
3、独立思考。重要的是根据提示、文章、练习题进行思考。如提示的内容是否真懂了,文章主题的概括、层次的划分、段意的归纳、句子的理解、写作特色的分析等问题能否解决,课后习题能否回答。那些基础知识扎实、自学习惯好、自学能力强、有钻研精神的同学,在“思考”方面要适当地自我要求高一些。
4、批注。就是在不懂的地方标上符号。如不懂之处用“?”,重点之处用“”,课前自学批的字,最好用铅笔,听课后批的字可用钢笔写,以免时间一久,将自己的见解和老师的观点搞混了。
5、质疑。就是对文章的见解、修辞手法、表达方法等提出疑问,这是成为一个批判型学习者的第一步,学生只有成为一个批判型学习者,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例如在《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典小说中有许多将对将的单独拼杀,同学们就应该想一想这可能吗?如果不可能,作者又为什么这么写?
6、记录。就是做好读书笔记。
俗话说“挖到篮子里才是菜”,意思是说,很多知识,你只有记住了才对自己管用。因此,必须想方法记住知识。记忆知识,可分为内储和外储。记在大脑里为内储,记在大脑以外,书本中、读书笔记中、日记中、摘抄本中、电脑里为外储。大脑是储存知识的仓库,据科学家们讲,大脑储存记忆知识的功能开发利用不到10%,应开发和充分利用大脑的储存功能,记忆储存更多的知识。但对一般人来讲,大脑即使记住知识的能力是弱的,过目不忘的人毕竟是少的,很多人记住知识要靠反复的记忆,因此,要在大脑之外建立知识的仓库,这种知识的仓库,可以是书本、笔记、日记、摘抄本、电脑,可以是分门别类的对知识的整理,平时经常翻看检阅,就可以把外储变为内储,真正转化为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很多知识只有经过不断的反复的强化记忆,才能在自己大脑里扎根。知识积累的多了,才能从根本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三、固定读书时间的重要性
学习语文应该是一件轻松的学习活动。学习语文其实不用刻意去学习,它靠的是日积月累和逐渐的积淀。每天固定地拿出一些时间进行阅读和写作十分重要。当阅读和写作成为习惯后,任何一位同学都会对“语文”产生兴趣,并发展成“爱好”的。久之您的文化底蕴就会越来越深。
四、打牢语文基础
从古至今,几乎每一个学生都是从学习语文入门,开始“学习”的。语文是其它所有学科的基础,数、理、化、史、地、哲等各门学科都离不开对文字的理解。因此同学们必须要打牢语文基础,语文方面的基础知识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学好语文不能靠临时突击,要靠平时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多积累,多归纳,才能做到“厚积薄发”。文学基础知识非常广泛,有语音、文字、词语、句子、篇章、标点符号、修辞手法、文学常识、古代文学常识、作家作品、诗词鉴赏、语法应用等,这些知识都要做到分别掌握,方法是多读、多写、多摘录、多归纳。
关键词 语文学习 特点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1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
(1)累积式学习就。语文的总体知识和能力而言,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语文能力的形成需要有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因此宜采用累积式、渐进式的学习方法。
(2)联想式学习。语文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以篇为单位,一课一课的学,课与课之间缺乏必然的因果联系,而要把分散在每课中的知识系统化,形成规律性认识,就必须充分展开想象,采用联想式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直线速进式的方法不适合语文学习。
(3)体味式学习。语文是工具性与情意性相结合的学科,课文内容不是公式、定理、定义、概念,而是凝聚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才华的有血有肉的作品,同学们在学习语文时,不仅接受它的形式,而且接受它的思想、态度和情感,因此对这样的学科,宜采用反复体味、领悟、推敲的方法来学习。
(4)模仿式学习。模仿是依照一定的榜样,做出类似的行为的过程,模仿对于语文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母语学习的初始阶段,模仿几乎是唯一的习得方式,在学校语文学习中,模仿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因为,语言具有社会性。
2小学生语文的学习能力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语文教学发展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也是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所谓能力是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可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两类。语文能力是一种特殊能力。林崇德先生经过多年的研究,提出:小学生的语文能力是以语文概括为基础的,由四N语文能力与五种思维品质组成的,有20个交结点的、开放性的动态系统。
对于小学生语文的听、说、读、写诸方面而言,概括有以下表现:听的关键是“听得好”。即会听,听得准确,抓住别人讲话的中心,理解所听内容的实质。这是在"听"中的概括能力的表现;说的关键是“说得清”。即逐步地掌握准确、鲜明、生动的口语表达特点,能做到用词准确、词达意明、语言通顺、层次分明、修辞恰当、逻辑性强。这是在“说”中的概括能力表现。读的要素较多,一是朗读与默读的阅读形式,二是理解词、句、段、篇和修辞结构的阅读内容,三是分析段落层次、获得中心思想、掌握文章脉络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三个方面都以学生的概括能力为基础。写作能力发展也是一个概括化的过程。小学生从“说”到“写”,从“读”到“写”(仿写)两个过渡,都要通过书面语言条理化地、生动地表达出事物的内在联系。这里就有一个综合提炼的过程,即概括过程。由于语文能力的基础是概括,所以,我们在培养小学生语文能力时,要自始至终地突出对其概括能力的训练。传统将学生的语文能力归纳为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能力,这种提法是正确的。如果说听、说、读、写反映了小学生语文能力的基本内容,那么,不同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差异则与他们在语文学习中思维品质的差异密切相关。思维品质是智力活动中,特别是思维活动中智力与能力特点在个体身上的表现,它体现了每个个体思维的水平和智力、能力的差异。通常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和敏捷性等五个方面。这五种思维品质,是一个彼此联系、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体。
3小学生语文学习方法
(1)加强积累。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在生活中、学习中不断的积累。因此,可以让学生利用生活中零碎的时间去学习,看一点,记一点;积累一些零碎的知识,在不经意中建造自己知识的高塔。鲁迅先生就善于翻阅各门各类的书,随时随地积累自己有用的知识。“要知学问难,在乎点滴勤”,“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微小的量的积累,会带来质的飞跃。对于语文学科来说,只有知识的广博积累,才有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只有学富五年,才能才高八斗。做生活的有心人,做语文学习的有心人,点点滴滴地学习,可以把语文学习变成非常有趣味的事情。当人们很随意地学习东西的时候,依着自己的兴趣学东西的时候,学习就会变成一件乐事。
(2)加强反思。每天晚上睡觉前,把当天学习的内容在脑子里过一遍,加深记忆,这种方法对学好语文是很有帮助的。在回忆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想不起来的内容,此时要及时翻一下书,然后合上书本再回忆一遍。如果还没睡着可以把当天的学习内容多回忆几次。由于刚上完课,学生对大部分内容还有印象,往往用很短的时间就回忆完了。如果回到家,书一合,对所讲的内容不理不睬,到期末复习时,对堆积如山的知识点会使学生“望题兴叹”。急来抱佛脚不如睡前多回忆来得好。
农村 学生的学习特别需要正确的学习方法,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就好比有了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就可以不断地获取和更新知识,从而按一定程序,有目的, 科学 地进行学习,已达最佳的学习效果。我认为有效的学习方法大概可分为五类;①模仿学习法,②抽象概括的学习法,③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④逻辑推理的学习方法,⑤ 总结 提高的学习方法。
1.1小学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所谓学法指导,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最优途径,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引导学生掌握具体的学习方法,如阅读、作文、查字典等方法;②引导学生明了各种学习方法的适用范围,使学生在特定的学习情境中,能够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学习。只有当学生对学习方法获得了后一种认识,这些学习方法才能在新的学习情境中获得迁移,才能真正具有使用价值。
学法指导的重要途径,是引导学生掌握自己的学习过程,是学习方法、程序和智力活动的总和。赞可夫和布鲁纳都十分重视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过程。“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是赞可夫“实验教学新体系”的五大原则之一。他认为,学生不只掌握学习内容,而且要自我观察、分析自己的学习过程。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则主张学生不仅知道完整的结果,而且要追溯达到结果的步骤、方法。其实,任何一种学习方法必定体现为特定的程序,而且贯穿遇学习过程的始终。因此,通过对学习过程的总结,可以使学生动态地把握学习方法,从而使学习方法的灵活性大大增强。怎样引导学生掌握自己的学习过程呢?
1.2让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农村语文教师往往容易满足于学生的正确答案,一个问题几个学生回答,一个学生答对了,这个问题就算解决了。至于这个学生为什么能答对,别的学生为什么会答错,则一概不予探究。由于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次答对了,下次不一定能答对,因此,教师不能满足于结论,而是应该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尤其是当几个孩子的结论存在不一致时,教师应该不失时机地启发学生:你是怎么知道的?你的思考过程是怎样的?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有效地总结自己的学习过程,而且还可以在全班学生中起到交流学习过程的作用
2.引导学生自己寻找错误的原因
这也是引导学生掌握学习过程的重要方面。学生学习过程中总会发生这样那样的错误,这是不可避免的。而这些错误,除了偶然的疏忽,通常有其学习方法上或者思维方法上的不足之处。教师要研究学生产生错误的根源,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并加以消除。学生能够找到错误的原因并加以纠正,那么就意味着他已经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了。是把方法“灌”给学生,还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悟”出方法,掌握 规律 ?答案当然是后者。实践证明只有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自己“悟”出方法,才能掌握得牢,运用得灵活。
2.1示范引导,举一反三;有的课文结构鲜明,写法类似,我就以某一段为例,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悟”出学习方法,然后让学生“反三”用同样的方法自学其它段落。如《桂林山水》这篇课文,写水和写山两个段落写法上是相似的。在学生初步理解了写水部分的内容之后,引导学生回忆这一部分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学生体会到,是用首先抓住写水的特点的词(静、清、绿),再看课文是怎样具体地写出了这些特点及为什么这样写,然后体会一下作者用波涛汹涌的大海和水平如镜的西湖与漓江的水作比较的方法学习的。接着让学生运用这样的方法去自学写山的部分,收到良好效果。
2.2借机渗透,适时点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时会不自觉地运用一些较好的,甚至是科学的学习方法。若教师能抓住这些时机借机渗透,适时点拨,帮助学生掌握这些学习方法,久而久之,自学能力必然得到提高。初读了《猫》这篇课文之后,依据课文第一段的构段特点,启发学生选用了围绕总起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即:围绕着“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这个总起句,看是从哪几方面分述的,每一方面是怎样具体地写的,为什么这样写。)汇报讨论时,有的学生把写猫“老实”“贪玩”“尽职”的内容各作为分述的一个方面。有的学生反驳说:“这三个意思应合为分述的一个方面。因为“古怪”在这里是难以琢磨的意思。猫老实,不能说是古怪,猫贪玩也不能说是古怪,猫尽职更不能说是古怪。只有老实、贪玩、尽职这些看起来截然不同的性格偏偏都集中在猫身上,才能说是古怪。”我借机渗透,说:“谁发现他是用什么方法把这三个内容合为分述的一个方面的?”学生在讨论中,领悟了“在围绕总起句学习的时候,不能忽略总起句中的关键词”这一学习方法。在读、议中,有的学生提出:“作者为什么把猫在稿纸上踩的脏脚印比喻成梅花?”当有的学生谈到作者是以此来表达对猫的喜爱之情时,我又借机渗透在学习状物为主的文章时要注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学习方法。接着让学生找出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表达了作者喜爱猫的思想感情。学生不但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掌握并实践了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的学习方法。
2.3总结积累,鼓励运用;学习有法,但学无定法。学习方法有一般的规律性,也有其特殊性。由于学生的气质、智力、基础存在差异,在学法的适应性上也有差异性,所以在总结课文时,我总要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说说自己采用了哪些学习方法,其中什么方法效果好,并把这些方法分类积累起来,以便运用时信手拈来。以理解句子的方法为例,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大部分学生就能比较熟练地运用“一抓、二联、三问、四想、五体会”的方法。“一抓”,指抓重点词语、关联词、表达方法等;“二联”,指联系课题,联系上下文,联系实际,联系总起句、总结句、中心句,联系段、篇主要内容,联系作者的写作意图等;“三问”,指理解每个句子时都可以问写的什么,怎么写的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写;“四想”,主要指展开想象;“五体会”,主要指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麻雀》一课中有这样一句:“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这个句子是全文的重点句,理解了这句话,有利于把握全文的中心。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复习理解句子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运用这些方法理解这句话。有的学生联系表达方法,体会到作者是用“石头落地”比喻老麻雀从树上飞下来的动作之快。有的学生用联系前文的方法,体会到因为老麻雀在树上看到“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张开大嘴……”小麻雀处境十分危险,便不顾一切地飞了下来,所以它的动作不仅快,而且猛。有的学生用提问的方法,意识到作者这样写的目的在于说明老麻雀奋不顾身地救自己的孩子。还有的学生体会到这个句子表达了作者对老麻雀这种奋不顾身地救自己孩子精神的赞美之情。
3.经常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交流
每个学生经历的学习过程不尽相同,在同一学习过程中所运用的学习方法也互有不同。引导学生交流和 总结 学习过程,不仅能起到取长补短的作用,而且能优化每个学生的学习方法,不仅能起到取长补短的作用,而且能优化每个学生的学习方法。例如学生的记忆生字“晋”字,一个说“上面是一横,中间是个‘业’,下面是个‘日’,合起来是‘晋’”;一个说“上面是个‘亚’,下面是个‘日’,合起来是‘晋’”;第三个说“‘普通’的‘普’字去掉两点,就是‘晋’字”。教师让孩子比较三个同学的记忆方法,哪一个最好,学生分析后一致认为第三个通许的方法最好,因为最简单。这样的交流,实际上就是自学生字方法的指导,目的在与引导学生运用最简单的方法记住生字。
4.教师示范运用良好的教法,向学生展示学习过程这样做同样可以帮助孩子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创新是一个永远谈不老的的话题,学习与教学因自主创新而进步发展。教育课程改革就是创新表现的一种形式,为了进步与发展对新课程下初中语文的创新教学和学习的研究是刻不容缓的。
[关键词]当前形势; 创新教学与学习方法出现的问题;创新教学的研究;创新学习方法的研究;总结
一、新课程下初中语文教学发展形势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尊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各种改革的成果的核心理念,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语文教学中主动参与的重要角色,学生需要依靠自己的努力来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当引路人的角色。
课堂教学是实施自主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如何利用课堂教学这个“操作平台”实施语文新课改,培养既有现代知识,又有自主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树立自主创新学习的思想,是当代初中生必须树立的意识。
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对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的发展趋势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即学习,本文主要针对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语文自主创新学习发展简要论述。
二、初中语文创新教学和学习出现的问题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是重视对知识的传授,向学生传授一些所谓的学习技巧,什么分类归纳,进而总结,使得学生的学习只会生搬硬套,死记硬背,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久而就之,学生就成了学习的机器,没有生气,没有活力,更不要说创造性学习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基本就是“填鸭式”“满堂灌”,教学的内容就是以文本为主,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只是在教师的指挥棒下被动地学习。
三、初中语文创新教学和学习的研究
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就是舞台上的演员,学生就是观众。学生的学习过程完全是随着老师的指挥机械的做一些重复的“演奏”。新课标提出学生的“发展观”中强调要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厘定应该达到的目标。这就要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既要学生掌握学科知识和学科技能,又能在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体验甘甜苦辣,自觉地掌握求知的方法,且能在这个品尝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情感与文本中的情感融为一体,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这个要求就必须要我们教师创新教学方式。创新的教学方式就是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体,教师要想方设法唤醒学生的好奇心和创新意识,张扬学生的创造个性;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的尊重学生,无时不刻的体现学生的主导地位。
四、创新的学习方法的研究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一种主动而积极自觉的学习行为,它表现为学生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参与的精神与积极思考的行为。它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在自主学习状态下,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和分数,不是为了应付家长和老师,而是为了获取知识和技能。当然学生自主学习并不等于自学,其最根本的特征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改变原有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从而使学生从真正意义上走出“要我学”的困境,自觉养成“我要学”的习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的学习能力,经历这个过程是必须的。
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和认知规律等实际情况,利用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物、实情、实例入手,创设生动、有趣、有味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其探索的欲望,取得“激其情,引其疑,促其思”的效果,同时要关注学生学习情绪,营造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时间、空间和相应的条件,让学生全员发动、全程介入、全方位参与;使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具有主人翁意识。因而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少讲、精讲;有些问题稍加点拨,不给出标准答案,采用启发诱导的方法,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操作、去思考、去交流,把教师的教学活动转化为学生的主动求知,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即立自主创新学习的意识便会是常理之中的事了。
总结
在新课程改革的前提下,对初中语文创新的学习是必然的,也是时代的发展的需求,也是获得自主创新型人才途径。
因此,初中语文教学肩负着极其重大的责任,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在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广大教师应当深入研究深刻领悟新课程改革的趋势,并结合教学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提高教学成效。从而,为社会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同时,创新教教学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语文教学需要创新教育为它注入活力,让它向更加正确、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初中语文自主学习方略[J]. 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
关键词:自主;合作;探究;意识;方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实验稿的基础上,进行了更加全面的修订。其中第三条理念中将“充分激发他们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中的“主动意识”改为“问题意识”,这样就使有关表述更加贴近“自主”“探究”,这和以往教学大纲更多地强调“教师的教”相比,标准更着眼于“学生的学”;和以往教学大纲更多关注“学习结果”相比,标准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因此,在实施新的课程标准中,我们必须改变那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导,学生答”的传统教学方式,而要让学生在自动积累、自主实践、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形成语文能力。
那么,语文学科该如何让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呢?
一、必须建立新的师生关系
纵观我国传统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其实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多年来,我们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总是千方百计地把学生“导”入“预定轨道”上来。而在这种新的师生关系中,教师不能作为权威将设计好的知识体系主观、单向地传递给学生,学生也不再作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展合作、探究知识的活动过程,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从而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思维特点,能自主选择问题进行探究活动。所以说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已不再是教师的惟一角色。
二、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
许多经验和研究结果表明,对未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需要是青少年的普遍特性。但传统的应试教育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也不同程度地扼杀了他们的主动探究意识。
语文学科潜藏着大量的具有自主、合作、探究价值的因素,那就要求语文教师一定要利用好课文资源,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从激发兴趣入手,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图”;于漪老师也说过“要能把学生的心抓住,使学生产生一种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学习愿望”,并“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
三、要为学生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
语文的学习特点和语文课程的性质都证明,在语文教学中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是一条科学而又实用的语文教改之路,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之一。据此,语文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合适的氛围,让学生能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这种氛围有两种形式:
1.自主探究氛围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具有自己独特的阅历、思想、视角和情感,可能会站在不同的立场,从不同的角度对课文内容产生不同的见解,对此,教师不能“照本宣科”,死守“标准答案”,而应该鼓励学生说出理由,找出根据,对“言之成理”者给予表扬。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不要让任何一颗心灵里的火药未被点燃,而要使一切天赋和才能都最充分地发挥出来”。这样,学生就会有一种成就感,长此以往,学生自然就形成了自主探究的良好习惯。
2.合作探究氛围
为了让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更加广泛深入,我们必须根据教材内容,积极为学生创设一种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具体做法灵活多样,比如:
(1)排演课本剧。在小说、戏剧的教学中,根据学生自身特点,让他们自由组合,自己设计台词,自己选择角色,自编自导,演出新意。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开展课堂讨论。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以“传道、授业、解惑”来论教师的作用。但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这一作用也受到了挑战。当学生有疑难问题时,教师不应再以权威的身份急于替代学生,而应让他们在发现、讨论、申辩中合作、探究地学习,从而掌握知识,领悟道理。
语文是学习中一大科目,从小就接触,学好语文的关键在于积累,在于我们能够把它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去,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六种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六种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第一培养兴趣
首先,我们要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这个培养过程,古人分为三个阶段:知之、好之、乐之。先说“知之”:走进语文,不抵触,不反感,不因对以前的老师、教材和考试的印象而迁怒语文;能如此,方可初尝语文的甘霖。再说“好之”:日日操习,用心投入,不懈怠,不放弃,不因外界干扰、其他学科和考试分数而离开语文;能如此,方可欣赏语文的漫天红霞。后说“乐之”:处处留心,养成习惯,言谈举止,一笑一颦,莫非语文;能如此,方可进入语文的神仙洞天!
第二积极主动
古人云:“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强调的就有自主学习的重要。语文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教师的“教”不会直接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而只能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求理解,才能逐渐达到“自会读书,自能作文”的境界。
企图靠老师讲得好、深、透,学生只管默默聆听、记忆就学好语文,这种想法已被无数事实证明:此路不通!因此,有意识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作好自主学习规划,加大自主练习的力度,自奋其志,自求其通,也是一条极重要的语文学习规律。
第三多看多写
在你学习的这三年中,要下定决心广泛而深入的阅读,这就叫“勘破三春”。阅读时,要涵盖古今,包举文理,融会中外,首重哲学,这就叫“融汇九流”。举凡人类心灵智慧的结晶,能开眼界、除迷狂、启思维、美德行、富心灵者,均可大读特读。尤请注意:不要只读文学作品,只读中国作家。
同学们学语文所为何事?我以为可以用十二字概括:丰富心灵、明白事理、完美生活。这就是要锻炼自己的感性和理智,我简化为“思欲丽”:情感思想要富赡犀利!现实中,我们许多同学只会作题,从来不注意自己感性和理智的锻炼,其情思通常表现出两个缺陷:一是“浅”:情感幼稚化,思维平面化,既无深情,也无遐思;一是“窄”:生活面窄,导致了关注的主题窄,既少阅历,又缺大气。要纠正这两个缺陷,使自己的情思“深”、“广”,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同时,必得加上一个字:“写”!“写”可以酝酿和升华情感,“写”可以廓清和锻造思想。“思欲丽”,必多写!
第四多读经典
语文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就是模仿,模仿的榜样(模板)应该是什么呢?当然是前贤今人的成功之作。茅盾背《红楼梦》、苏步青熟读《古文观止》的例证,当是大家熟知的。通过长期的艰苦的积累,在头脑中建立起丰富的“语言范式”,形成“兴奋灶”,这就是我们要追求的“腹有诗书”。
运用这些“范式”,模仿着“说”,模仿着“写”,先求其“形似”,后求其“神似”,最后求其超越。这样,就很容易有学习个充实感、成就感、条理感,就不会再感到语文学习空泛、无力、不可捉摸。这种状态可以称为“胸有成竹”。
第五重视领悟
古诗云:“心有灵犀一点通”。怎样才能作到对语文学习“心有灵犀”呢?首先,要广见博闻(多读)、反复尝试、积累范式,因为灵感总是出现在辛苦劳动之后的彩虹;其次,要养成联想和想象的良好习惯,力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决不压抑、束缚自己灵感的飞翔;再次,要努力营造平和清明而又跃跃欲试的心理状态,沉浸其中,体验品味,不急于求成;最后,要敢于相信自己的直觉,相信自己通过积累、模仿而形成的灵感思维的有效性。
经过多次成功的灵感闪现,就要总结自己感悟的角度、方式、条件,把它变成自己进一步学好语文的利器。
第六积极思考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记》也强调:慎思、审问、明辨,就是要谨慎的思考,审慎的发问,,明确的分辨。在语文学习中,欲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先要多思:不论哪个学习环节、何种学习任务中,决不盲目接受任何未经自己思考的东西,这样方可保持自主性,提高学习的兴趣,使多读有味,多写有效,积累有益;次求深思:决不浅尝辄止,而要多方追问,务求水落石出,直至原形毕露;后求善思:不钻牛角尖,而是随时以元认知策略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反思,克服情感干扰,理性分析和接受老师的点拨、同学的帮助,方可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建立起融通、灵慧、深刻、严密的思维个性。
学好语文的方法和技巧一、重视教材、预习到位
在经过中考之后,都有这样一个感悟,语文学科分数的区分度不高,差别不大,很多人认为翻来覆去的研习课本,没有多大用处,又有人听说高考语文以课外内容为主,以知识的牵移和运用为重点,课本学不学好不重要,不需要全力投入。
殊不知,这些想法是很幼稚的,我们即将使用的教科书体现了一定的教学目标,对高考起一定的导向作用,它虽不等于全部的出题内容,但却是个范本,是个窗口,通过这个窗口学到知识规律是重点,通过大量纯正优美的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是难点。这确实需要同学们在思想上重视它,在实践中琢磨切磋。
二、动脑动手、相辅相成
所谓动脑动手就是勤思考、多练习。易于思考,乐于表达。我们所用的新教材基本有两个特点:一是选作教材的编著理念相对超前,道德说教相对减少,而人文因素相对增加;二除课本之外,还有读本,阅读量较大。可见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
三、精积细累、咬文嚼字
从高一就达到一个共识,文科的学习方法唯有两字——积累。语文知识广博,短时间里绝难有大的突破。而盲目的摘抄积累是不行的,必须要仔细、要反复、要记牢。举个例子:要能顺利地读懂浅易的文言文,就必须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积累有关文言实词、虚词的知识,这样才能具备从同一实词或虚词的若干义项中选择它在上下文语境中应取义项的能力。
语文快速提高成绩方法1.制定计划
制定学习计划有利于增强学习的主动性,避免盲目性,从而增强有序性。只要我们能制定一份详细、周密的学习计划,并且按计划主动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主动预习
强调课前的预习,是学会主动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习的初始阶段。―般的预习要达到以下四个目的:
一是要对课文或下一课所学的内容及层次有大致的了解;
二是要巩围复习旧知识,理解新知识,能把新旧知识进行粗层次的有机联系;
三是要找出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和自己感到费解的地方,尤其对那些似是而非、似曾相识的知识要特别引起注意;
四是要了解课文后面的练习,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要做记号,等老师授课时注意听讲或提出。
3.做好上课准备
课堂学习的准备工作主要有几个方面:
(1)确立明确的课堂学习目标。明确的学习目标对课堂学习有很强的导向和激励功能,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活跃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2)调适良好的心理状态。一要有旺盛的求知欲:二要有乐观的学习情绪;三要有积极的思维定向。
(3)做好身体上的准备。为了保证有饱满的精神投入到课堂学习。
(4)准备好学习用具。同时注意把课桌整理得井井有条,以免课桌上东西零乱而影响你的学习情绪。
4.专心上课
课堂学习是一顼艰苦的脑力劳动,只有讲究策略,才能取得好的效果。行之有效的课堂学习策略主要有:(1)抓住老师的思路,(2)抓住关键内容,(3)积极思维,学思结合。(4)珍惜课上学习时间,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5〉注意课堂小结。总之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要做到,眼到、手到、心到。只有在课堂上达到对老师所讲内容的最基本的消化吸收,才有可能为知识的进一步掌握和巩固打好基石出。
5.及时复习
复习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语文学习成效的重要因素。语文复习必须要主动,可以运用以下几种具体方法:(1)系统整理(2)独立作业(3)分析错误(4)系统小结。
6.课外学习
(1)要尽可能与课堂学习内容相结合,有利于促进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和发展正当的兴趣爱好。
(2)课外学习活动的内容和时间要适当,不要影响正常的课堂学习和身体锻炼。
(3)在课外学习活动中,要尽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练结合,脑手并用。
一、指导学生熟练掌握按顺序、抓特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并使之学会体味画面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虽已学过按照一定的顺序,抓住特点观察事物的方法,但仍需熟练掌握,因此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还要指导他们进行实际性的训练,提高驾驭能力。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学会心灵感受,体味画面蕴含的思想感情。
对学生进行按顺序观察的训练,应注意三点:①要使学生熟悉几个基本的观察顺序:由整体到部分或相反,由远及近或相反,由上到下或相反,由左到右或相反;②使学生学会根据具体的画面选择合适的顺序进行观察(要明白:为什么要采用这种顺序,而不采用另一种顺序);③掌握怎样按顺序进行细致的观察的方法。
对学生进行抓特点观察的训练,要注意两点:①使学生学会如何发现事物的特点;②能观察出具体事物有哪些特点?其中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对学生进行体味画面蕴含的思想感情的训练,主要是学会由睹到思、由表及里,使自己进入画面所描绘的境界,产生思想共鸣,从而体味画面蕴含的思想感情。
譬如教学《燕子》,可以这样引导:①这是一幅春景图,你认为应按什么顺序观察?为什么?②画面有些什么景物?哪些是最主要的?③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④观察了这春天美景,你有什么感受?通过这几个问题的启发引导,使学生按“由主体事物到时令背景”、“由动态到静态”、“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顺序观察画面;在观察中抓装燕子”这一主要事物进行细致的观察,用具体的语言把燕子的特点(包括外形、动态、静态)描述出来;同时懂得眼看心想,由表入里,拨动心弦,进入图画描绘的情境,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春景之美、春燕之可爱,引发为此情此景而赞叹、喜爱之情。
教学《小站》,在指导看图时,可抓住三个问题引导启发:①仔细看图,按方位顺序把小站的景物说出来;②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请具体讲出来。③看到这井井有条、美观的月台,你有什么感想?通过这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按顺序对月台的景物进行细致的观察,自然而然地产生联想,产生对全心全意为旅客服务的工作人员的崇敬之情。
二、指导学生掌握学法,理解重点词、句,切实提高理解能力
本单元的几篇课文都是美文佳作,语言精彩,词汇丰富,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典范。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词句的训练。
本单元的重点词语有:俊俏、吹拂、眉眼、舒展、光彩夺目、百花争艳、掠过、波光粼粼、圆晕、几痕、曲谱、疾驰、逼人而来、优胜、宁静、征途、点缀、一尘不染、体味、攀谈、意味深长、流连、拘束、哲理、包蕴、不解之谜、饱览、腾云驾雾、心悦诚服、憨厚等。对这些词语,可采用从分析词素入手、找近(反)义词、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来加以理解。根据单元要求与这些词语的特点,尤其要注意采用两种方法:①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来理解。例如“凑成”一词,原指“凑合而成”,但在本课中是说燕子的羽毛、翅膀、剪尾像是经过挑选出来,组成美丽的燕子的形象似的,表达了作者对燕子外形的赞美;“生趣”本是指“生活的趣味”,但在课文中是“形容春天的景象显得生机勃勃而富有趣味”;“腾云驾雾”原指传说中利用法术乘着云雾飞行,但在课文中是用来形容挑山工突然赶到前面所引起的联想。像这些词语,只有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才容易理解。②品味、欣赏。例如,《燕子》一课中运用了“光滑漂亮”、“俊俏轻快”、“剪刀似的”等词语,形象地写出了燕子的外形特点,给人以“十分可爱”的感觉;运用了“黄绿”、“眉眼”等词,写出了柔柳的色彩、姿态;运用了“赶集”、“聚拢”等词,写出了春天树木茂盛、花草繁多的生机勃勃的景象;运用了“伶俐”、“增添”等词,写出可爱的小燕子在春天里飞翔,使春天更美的情景;运用了“掠过”、“沾”、“落”、“痕”、“曲谱”等词,写出燕子的动态美与静态美,等等。对这些词语的运用,只有引导学生品味、欣赏,才可能领略其所描写的事物的美,才可能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语文,无处不在。它出现在生活中的很多地方。例如:电视广告中,娱乐中,甚至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有语文。生活中无时无刻都需要语文。另外,语文也是我们的主要学习的学科之一。
首先,我觉得学习语文最重要的是从娱乐中学。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娱。”语文本身学起来是枯燥无味,也是令人费解的,特别是一些现代文,都是极其深奥,又是极其乏味的,但是只要把其中的中心与概念领悟透了,就会感到其乐无穷,轻松无比。
语文最重要的就是阅读与写作,这不,这次期中考试阅读与写作就占了考试主内容的70%。我觉得学习语文先要过了这两关,才能有把握考试考及格。我这次期中考试就是不理解这两个概念,使我考杂(砸)了。
关键词:结合;新课标;初中语文;学习方法
一、一种态度
一种态度:喜欢。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第六》)虽然不可能人人做到后句的“以学习为乐趣”,但通过一定的努力培养,学生能够做到都喜欢,这就使语文学习有了基础。
二、两项学习习惯
两项学习习惯就是指勤和处处留心。谚语:“一勤天下无难事”;联云:“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些都说明勤奋是学习的先决条件。“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即使再聪明的人不下一番功夫、不勤奋是不会取得一定业绩的;反之,先天条件不好的人,只要勤奋,认准目标去努力,就会取得一定的成就。
语文知识广博而琐碎,所以就要依靠我们保持一份清醒的头脑,时时处处去留心身边的点点滴滴,思考、学习、深化语文知识。“生活的海洋有多宽广,语文世界就有多广阔。”“语文永远是开放的。”(――北师大版初中语文《编者的话》)看到店铺的招牌就想他取此店名的深意,有无错别字,有无不认识的字,有无不理解不懂的字词;看书读报,遇到类似“光阴荏苒”之类的成语,就想“荏苒”怎么读,什么意思,记住后回头去查字、词典。
三、三本书
三本书指《新华字(词)典》、《唐诗三百首》(或《千家诗》)、《现当代散文选》(或《读者》)。
之所以要紧抓这三本书,原因如下:作为初中学生,小学识字量为3000个左右,虽然浅显的现代汉语的阅读基本能够完成,但就语文本身的学习来说,还需要更深入地学习。另外,小学识字量虽大,但能够能熟练运用的相对还要少,能够组词或作为词组运用的应该更少一些,所以到了初中,学习生字词已经退居次要位置,但并不代表生字词不重要,这就要求初中要养成勤查字、词典的良好习惯,没有把握的字词随手查,搞不清意义的字词随手查。唯如此,才能积累更多的字词,使自己的语言表达更加丰富、更加得心应手。《唐诗三百首》或《千家诗》选择了唐朝或历代比较有名的诗歌,是古代诗歌当中的经典作品。常言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熟读这些诗歌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经典诗文的背诵量,重温和补充课本当中的诗文学习,还有助于学生形成古诗词的语感和思维,对于语文的学习是非常有益的拓展补充。《现当代散文选》或《读者》都是以现当代时文为主的书本杂志,经常通读,有利于学生书面语的学习、体味和实践,也是语文实践的典范作品。
四、四种基本功
四种基本功即听、说、读、写。学习语言,最终是为了更好地交流。首先是学会听别人的话,这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涵养,初中生最忌讳的就是还未听清楚就擅自行动。其次是认真听,能够听懂是前提。
说有两个层次,一个是敢说,既在亲人、朋友面前敢说,又在大庭广众之下、众目睽睽之中敢说,说中肯之语,讲应时之话,敢于人先,要言不烦。第二个层次是会说,利用基本的技巧,融入自己的真情,就一件事从多个方面说清楚,说得体,说得让别人明白。甚至要把别人无法表达的东西巧妙地、化繁为简地说出来,这当然属于更高一个境界。
读就是上述读透课本、广泛涉猎课外书本。常言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就是指课本内容、重点篇目要多读,读透。另外就是在默读、速读等基础上,学会大声朗读,有情感地朗读。这样长期坚持不仅可以形成良好语感,而且有助于背诵诗文名篇,积累名言警句。
语言的最终落实,在口语方面就是要会说;而在书面语上则表现在“写”上。第一方面,书写。我们要求用笔(硬笔、软笔)书写,书写规范、美观的汉字,并保持一定的速度。第二方面,写作。就是把自己内心的思考用书面语的形式表现出来,或叙事、或说理、或抒情,虽有一定规矩,但“文无定法”,吐纳天地,臧否人生,感怀古今,批评时政,都是文章之要旨,“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与元九书》)对于初中生而言,关键问题是写什么、如何写的问题,学生一般都会有困惑,但经过长期坚持练习和习惯养成,必然会“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这些练笔方法主要有:1.坚持写日记或参与文学练笔。2.坚持写好作文。3.坚持多读课外书。4.认真上好每一堂作文课。
五、五种具体方法
这五种具体方法包括:熟读重点篇目、背诵诗文名篇、记忆重点词句、拓展读书范围,勤做练笔日记。
这五种具体办法,主要是针对课本学习提出的。每本课本都会选择几十篇经典文章分门别类编排在一些单元里,供学生学习。而每个单元都有重点篇目,这些文章需要师生多花时间、多下功夫,在熟读的基础上,才能吃透,加深印象。其次,每本书都不同程度上规定了一些背诵内容,而这些内容大多数都与《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的“优秀诗文背诵篇目”相吻合,所以应该熟记。至于课本的注释、单元知识、附录、知识补充等都是对语文知识的有益补充,熟悉并仔细品味,有助于涵养语文思维,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再次,拓展读书范围、勤做练笔日记都是将语文学习具体化,使学生时时处于语言实践当中――学然后知不足,实践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礼记.学记》)
总之,通过以上五个方面,学生坚持实行,即可使语文素养和水平得到真实提高。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2]《走向深处――语文新课程教学100文》(四川文艺出版社李华平刘编)
一、改变态度
初中的语文考试,多以课本为依据,很多考查内容甚至直接出自课本原文。如,文言文阅读、古诗词背诵等。许多学生凡事依赖老师,形成了“语文学习就是死记硬背”的学习态度,掌握知识以一个“背”字解决。而高中语文考试,特别是高考,则更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考题更为灵活多变,各项内容均来自于课外。因为考查形式的变化,对高中语文的学习态度自然也要随之转变。“背”出英雄的时代已然过去,想通过死记硬背拿到高分简直是痴人说梦。
二、改变方法
那么如何才能得到理想的效果呢?其实,高考的题目、篇章来自于课外,而知识点仍然在课内,所以对课内知识熟练把握并有效迁移,才是高中语文学习的不二法门。高中语文老师经验丰富,会将课内知识点与高考考点相迁移。课堂上要紧跟老师的思路,积极思考,勤做笔记。不要把重心都放在最终的答案上,而应注重学习的过程,养成自主学习探究的习惯,培养习得知识的能力。而要想有效地参与课堂教学,就要做好课前的预习工作,要学会多问几个为什么。带有目的性地听课,才是有效的听课,也只有理解思考,才能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