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0:36:0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口腔护理体会,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摘要】目的:探讨手足口病患儿口腔护理。方法:对 1015例手足口病患儿采取有效的口腔护理及用药护理。结果: 由于治疗护理措施得当,有效缓解疼痛,并促进溃疡面愈合.结论: 手足口病患儿口腔治疗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主要以对症治疗和护理为主。实施有效的口腔护理,能够促进口腔溃疡尽快愈合,保证营养,预防并发症,减轻患儿痛苦,促进患儿疾病痊愈。
【关键词】手足口病; 口腔护理; 护理体会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如果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柯萨奇病毒A组的16、4、5、9、10型,B组的2、5型,以及肠道病毒71型均为手足口病较常见的病原体,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患儿除手足、臀部有散在皮疹和疱疹外,口腔黏膜亦出现疱疹、溃疡,表现出流涎、疼痛、拒食拒水、发热、哭闹不眠甚至张口困难等,如何做好口腔护理,促进口腔溃疡尽快愈合,保证营养,预防并发症是护理此类患儿的实际问题。2009年 4月 ~ 2011年1月本院儿科收治手足口病 1015 例,现将手足口病患儿口腔护理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 1 一般资料: 本组手足口病 1015 例,男 635 例,女380 例; 年龄7个月 ~ 5 岁,平均年龄 3 岁。给予加强口腔、皮肤护理及全身抗病毒治疗,均治愈出院,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1. 2 临床表现: 手足口病患儿主要表现皮肤黏膜为手足、口腔、周围出现疱疹,口腔黏膜疱疹多分布在舌、颊黏膜、口唇、硬腭、咽、扁桃体等处,破溃后形成口腔溃疡,表现出流涎、疼痛、拒食拒水、发热、哭闹不眠甚至张口困难 。
2 口腔护理
2. 1 保持口腔清洁: 3 岁以上患儿应早晚刷牙,饭前饭后用温开水漱口以保持口腔清洁,3 岁以下不会漱口的患儿,可以用温开水棉签轻轻地清洁口腔。尽量不用生理盐水漱口,因为盐水容易刺激溃疡面可加重口腔疼痛。严禁用刺激性、腐蚀性溶液漱口。
2. 2 口腔用药护理: 患儿口腔溃疡、疼痛较轻者,用碘甘油或贯新克涂抹溃疡处以促进口腔溃疡的愈合。对拒食、流涎、张口困难、哭闹不眠者等,应遵医嘱应用抗病毒药,如利巴韦林喷雾剂喷口腔,以减轻口腔的疼痛,2 ~3 次/d,可起到消炎抗病毒,清洁口腔的作用。还可将 Vit E 或鱼肝油直接涂于口腔糜烂部位以止痛,使糜烂早日愈合。口腔溃疡症状相对严重的患儿,可以给患儿含服华素片;如果患儿不配合可将华素片研成粉末,用棉签沾上敷于溃疡面,疗效很好。华素片的主要成分“西地碘”能在口腔局部迅速杀灭各种致病微生物,从而有效收敛消肿,改善溃疡面的血液流通,迅速缓解口腔溃疡给患儿带来的疼痛,并促进受损的口腔黏膜愈合。口腔溃疡带来的疼痛,并促进受损的口腔黏膜愈合。同时可口服维生素促使糜烂早日愈合。口腔涂药后,嘱患儿闭口10min,不可马上漱口及饮水、进食,以保证疗效。
3 饮食指导
应给予患儿清淡、温性、可口、易消化、柔软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切忌食用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刺激口腔溃疡引起疼痛。
4 心理护理
由于患儿住院容易产生恐惧心理,加上口腔溃疡引起的疼痛,往往会哭闹不安,医护人员要关爱他们,体贴他们,多与他们沟通,取得其信任以消除恐惧心理。同时提供适当的、有益的游戏、绘画、看电视或讲故事以转移注意力,减轻疼痛。
5 小结
近几年来,手足口病已经严重威胁到我国婴幼儿健康,卫生部已将手足口病纳入传染病管理,要求各地加强防控。护理人员应及时实施有效的对症治疗和护理,以缩短疗程,最大限度地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
参考文献
[1] 谢似平,李映兰 . 口腔护理方法的研究进展[J]. 现代护理,2008,1( 27) : 1.
[2] 黄玉华,刘丽华 . 634 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观察和护理[J]. 护理研究,2009,23( 3) : 59.
[3] 李媛珍,曹 . 手足口病患儿 75 例临床护理[J]. 齐鲁护理杂志,2009,15( 5) : 112.
【关键词】婴幼儿;疱疹性口炎;口腔护理;疗效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311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117-01
疱疹性口炎(herpetic stomatitis)是一种由的单纯疱疹病毒Ⅰ型(HSV-1)所致的口腔黏膜感染性疾病[1],多见于六个月至两岁的婴幼儿,发病时主要表现为口腔黏膜红肿起疱,疱很快破溃形成皮肤粘膜溃疡,溃疡可融合成大片,伴有剧烈的疼痛,容易引起患儿的躁动不安,严重时,病毒可沿感觉神经上行以至大脑组织,引起脑炎和脑膜炎[2]。多数病人有自限性,但本病易复发。目前对于疱疹性口炎尚无特效的药物,临床上主要是对症治疗以减轻患儿的症状和痛苦,缩短病程。本研究通过对比观察单纯的抗病毒治疗和在抗病毒治疗基础上加用口腔护理对疱疹性口炎治疗的疗效,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以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本院诊治的252例疱疹性口炎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12例,女140例,年龄为6个月-19个月,平均年龄为115±27月。随机将患儿分成A、B两组。A组患儿有138例,其中男62例,女76例,年龄为6个月-18个月,平均年龄为113±26月;B组患儿有114例,其中男50例,女64例,年龄为6个月-19个月,平均年龄为117±28月。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
12方法A组患儿给予板兰根冲剂口服,并给予口腔护理。口腔护理的方法是:护理人员洗净双手,对患儿温柔亲切引逗,以获得患儿的认可和配合,家属侧抱患儿于怀中,颈下系防水围兜。用棉球蘸取生理盐水擦洗口腔黏膜,并轻轻拭去溃疡面的伪膜和食物残渣,避免损伤溃疡周边黏膜。操作过程中,一定要夹紧棉球,以防棉球脱落至口腔咽部,堵住咽喉,造成患儿窒息。棉球不宜过湿,以免引起患儿呛咳。口腔护理每日早晚各一次。并给患儿患处喷涂适量的口腔炎喷雾剂,一日三次;指导患儿家长给患儿温热流质饮食,饭后漱口。患儿的食具一定要专用,每日进行煮沸消毒。B组患儿只给予板兰根冲剂口服,不给予口腔护理。两组患儿均于用药后第3天、第6天进行门诊复诊,记录检查结果。对发热和因疼痛进食困难的患儿给予对症治疗。
13疗效评价标准显效:口腔疱疹和溃疡完全消失,体温正常。有效:口腔疱疹和溃疡明显减轻,体温正常。无效:口腔疱疹和溃疡未见减轻,甚至出现面积的增大或个数的增多,仍有发热。总有效率=[(显效+有效)/病人总数]×100%。
14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用药第3天时,经口腔护理和板蓝根口服治疗的A组病人总有效率(782%)明显高于只给予板蓝根口服治疗B组病人(579%),两组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
3讨论
疱疹性口炎由单纯疱疹病毒1型引起,发病前驱期,患儿可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头痛咽痛,啼哭拒食等多种症状,婴幼儿的发病率大约为113%,以每年的秋、冬季较为多见,多呈急性发作,发病时患儿的全身反应较重[4]。有少数病情较重的患儿,可以出现原发感染在体内广泛播散的情况,并发脑炎、脑膜炎等并发症,重者甚至危及患儿的生命安全[3],疱疹性口炎的患儿主要临床表现为持续高热,一般于发热2-3日后,口腔内唇、颊、舌、牙龈等多处可见数个至数十个芝麻粒大小的白色疱疹,部分疱疹破溃后会形成小的溃疡,溃疡相互融合可以形成较大的溃疡,溃疡的表面覆有黄白色的伪膜,伪膜周围的黏膜充血发红,牙龈充血、肿胀,有的患儿在口唇周围可见大面积的糜烂成簇的或散在分布的疱疹,疼痛较为剧烈[5]。病程通常可长达2-3周,不仅会影响患儿进食、说话等,还给患儿带来生活上的痛苦。本病具有自限性,轻症患儿可自愈,重症患儿可并发脑炎等严重并发症[6]。虽有一些局部和全身药物对疱疹性口炎有一定的治疗作用,目前尚无特效药物,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以减轻患儿痛苦,防治并发症,缩短病程[4]。
由于无特效抗病毒药物,目前临床上常用板兰根冲剂、双黄连、蒲公英、金银花等清热解毒类中药制剂进行治疗,多年以来的经验证明[7],祖国医学中的清热解毒类中药对本病有着明显的疗效。本项研究结果表明,用药第3天和第6天,经口腔护理和板蓝根口服治疗的A组病人总有效率均明显高只给予板蓝根口服治疗的B组,两组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
本研究中采用生理盐水涂擦口腔,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清洁口腔,减少感染的作用。配合喷涂口腔炎喷雾剂,能够明显缩短病程。口腔炎喷雾剂由蒲公英、忍冬藤、皂角刺等中药经提取制成,有清热解毒、消炎止痛、促进皮肤粘膜愈合的作用[9]。本组患儿未发生任何不良反应及严重并发症。本研究中,在对A组患儿进行口腔护理的同时,有针对性的对患儿家长进行口腔护理知识的指导,教给其护理患儿的正确方法,进行正确饮食营养方面的指导,指导其培养患儿良好的卫生习惯等。
综上所述,本项研究结果表明药物治疗配合口腔护理治疗婴幼儿疱疹性口炎,可以减轻患儿痛苦,缩短病程,安全有效,操作方便,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杜艳敏疱疹性口炎的临床诊治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11,08(4):152-153
[2]张朝晖,张志芩小儿疱疹性口炎286例临床护理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1,08(13):99-99,102
[3]叶森娣,舒香云,叶静梅,等输液式口腔冲洗法在疱疹性口炎患儿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08(10):104-105
[4]钟瑾,董金涛,李建文,等综合疗法治疗小儿疱疹性口炎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2):78-79
[5]钱丽娟,周金芳,严润玉,等赛金化毒散口腔护理治疗疱疹性口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29):287
[6]吴洪云,许建章,戴朝晖,等中西医结合治疗疱疹性口炎[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4,11(8):37-37
[7]刘运军痰热清治疗小儿疱疹性口炎的临床观察[J]医药前沿,2012,(24):178
【关键词】左下颌骨完全性骨折;口腔护理
颌骨是人类消化道的顶端,是构成口腔咀嚼功能的重要性支架。由于其解剖和生理特点,骨折后多须复位固定,以避免肌肉的牵拉而产生错位,出现咬合关系紊乱,造成颌面畸形及咀嚼语言功能障碍[1]。而术后病人的饮食多是靠口饲流质提供各种营养,由于口腔内添加固定器,一方面易于各种高热量高蛋白的流质残留,形成细菌繁殖的最佳培养基,一方面不易于行口腔护理,很容易引起口腔感染[2]。故口腔护理新方法的使用对颌骨骨折病人显得更为重要。我科于2009年07月23日收治一例左下颌骨完全性骨折的住院病人,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例男性,26岁,左下颌骨完全性骨折,受伤机制:殴打伤,手术方式:左下颌软组织切开、骨断端钻孔医用不锈钢丝栓结复位术,上颌连续带钩钢丝弓杠牙间栓结、下颌连续带钩钢丝弓杠骨断端牙间栓结颌间橡皮圈牵引复位术。
2.护理
2.1 护理难点。手术行颌间复位固定,添加固定器及橡皮圈,造成大量食物残渣,分泌物残留,而患者无法打开口腔更加大口腔护理的难度。
2.2 心理护理。及时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需要,满足患者的需求。沟通方法采用简单的手势法及写字板的运用。
2.3 护理方法。采用双人行常规擦拭法和特殊冲洗法口腔护理。使用无菌棉签蘸取0.3%的双氧水,按口腔护理程序彻底清洁口腔,半卧位床头抬高30度,用20ml注射器抽取冲洗液(0.9%的生理盐水500ml加庆大霉素16万u),接上负压吸引装置,开启0.01-0.02mpa的负压吸引用压舌板拉开患者一侧颊部,将抽取了冲洗液的注射器前接5cm头皮针去掉针头,轻柔地置入撑开的一侧颊部的磨牙位置,而负压吸引装置前端接开口为斜面的吸痰管置于门牙的结扎丝处,边推注射器冲洗边吸。冲洗时注意结扎丝有无脱落,固定器有无松动。同样方法冲洗对侧口腔。直至消除口腔内的双氧水异味为止,3次/天。患者术后2天应激出现口腔溃疡,术后3天出现口唇疱疹,予溃疡处涂擦碘伏,予疱疹处涂擦聚肌胞,3次/天。
2.4 健康指导。使用吸管吸食高热量、高蛋白无渣流质饮食,进食后吸食温水起到初步清洁口腔作用,后期遵医嘱补钙。
3.结果
口腔内无新增溃疡,无白斑,无异味,术后4天溃疡好转,术后8天口唇疱疹好转,患者术后恢复好,无营养不良等并发症,入院体重54kg,出院体重57kg。
4.讨论
4.1 口腔护理的意义[3] 。保持口腔清洁湿润,预防口臭,促进食欲,使患者舒适;抑制口腔中致病菌的生长,预防口腔疾病;减少继发感染和并发症,保障治疗顺利进行;观察口腔黏膜变化及特殊口腔气味,提供病情动态信息。
4.2 传统的口腔护理方法 它是口腔护理的基本操作方法,以棉球擦拭为主,其优点:保持口腔清洁避免口臭,预防口腔感染。但对于骨折术后颌间固定的患者,由于橡皮圈或结扎钢丝的使用给清洁口腔带来困难。传统的口腔护理方法对口腔清洁不全面而增加伤口感染机会影响手术效果。
4.3 采用0.3%的双氧水擦拭口腔,0.9%生理盐水加庆大霉素16万u冲洗口腔方法可达到以下效果:抑制厌氧菌生长,发挥抗菌和除臭作用,清洁口腔,产生大量热能促进局部血运,口腔由于机械刺激可促进唾液分泌,增强口腔自净力从而保持口腔湿润,使患者舒适,防止口腔感染冲洗时注意将冲洗管置于磨牙处,患者头偏向一侧,颊部置弯盘。吸引时吸痰管置于门牙结扎丝处,负压吸引力不可过大,防止置于患者口唇破坏口唇组织,勿吸溃疡处,吸引力在0.01-0.02mpa之间。采用水冲洗法操作简单,不会引起疼痛,患者易于接受。
4.4 患者口腔内无溃疡后,出于人性化关怀,将冲洗液改为口感更为舒适的复合漱口液(口泰漱口液)其成分主要是:葡萄糖氯己定0.6g、甲硝唑0.1g 、甘油25ml、浓薄荷水5ml。患者反映良好。
参考文献
[1] 金芬芳.颌骨骨折固定复位术后口腔护理154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6(2),2198-2199.
[2] 张树伟.颌间牵引固定术后的口腔护理改进[J].黑龙江医学,2006,30(7):544.
[关键词] 组织缺损;口腔癌;皮瓣;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 R473.78[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06(c)-150-01
口腔癌为临床较为常见的肿瘤,其发病率与年龄的增加有关,其原因为长期慢性刺激,包括吸烟、喝酒及嚼槟榔、基因的变化等。舌、颊、颌骨、牙周组织等部位均可发生,且因大多数早期口腔癌无痛,常较难发现。2005年8月~2008年8月,我科共治疗24例经手术治疗组织缺损口腔癌患者,并给予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达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24例,其中,男18例,女6例;年龄25~72岁,平均65岁;其中,颊癌6例,舌癌7例,牙龈癌6例,口底癌3例,鄂癌2例。均经带蒂皮瓣修复,包括胸大肌皮瓣、胸锁乳突肌皮瓣、颈阔肌皮瓣等。
1.2 护理措施
1.2.1 术前护理
1.2.1.1 心理护理由于患者缺乏相关的口腔癌及其治疗知识,术前常常会产生焦虑及害怕心理,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讲解有关手术及治疗的知识,同时介绍一些治疗成功的案例,以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消除心理因素对手术的影响,保证手术顺利完成,同时心理护理对患者术后的恢复情况也有较好的帮助。
1.2.1.2 口腔护理严格禁烟禁酒。术前认真检查患者的口腔,对龋齿及溃疡应及时报告并处理,术前3 d用1%甲硝唑溶液漱口,抑制口腔内细菌的生长和繁殖,预防感染。
1.2.1.3 供皮区的护理术前应认真检查供皮区的皮肤,有无破损、瘢痕等情况,并及时处理,按手术要求准备手术区域和供皮区,保持供皮区的清洁。
1.2.2 术后护理
术后护理在患者的康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包括术后的护理、保持呼吸道的通畅、皮瓣的护理、口腔护理、引流管的护理等。
1.2.2.1 术后的护理患者术后1周内头部制动,严禁扭动,避免皮瓣牵拉或者扭曲而造成皮瓣血运不畅,甚至影响皮瓣的成活。24 h后,由平卧位改为低枕平卧位,以促进静脉的回流,减轻头面部肿胀。
1.2.2.2 保持呼吸道通畅由于口腔颌面部本身的生理和解剖特点,术后出血量多,手术本身时间长,破坏大,容易造成组织水肿及血肿,影响呼吸道的通畅,因此必要时采取气管切开术,行气管切开术后常规护理,同时吸出气管内分泌物。同时注意气管外套的护理,保持病房内温度和湿度适宜。
1.2.2.3 皮瓣的护理术后严密观察皮瓣的血运,注意皮瓣的温度、颜色,并进行毛细血管充盈试验,确保其血运正常。术后24 h内,每30分钟观察记录1次皮瓣的情况,正常情况下,皮瓣颜色应与原所在组织的颜色一致,并有光泽,如出现皮瓣颜色变白或者变紫、变黑,皮瓣表皮温度降低、毛细血管回流减慢等情况,应及时告之医生,并行相应的处理措施。常规应用抗生素及扩血管药物。皮瓣的存活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1.2.2.4 口腔护理观察口腔有无异味及脓性分泌物,加强口腔卫生。口腔护理2次/d,采取口腔冲洗法,但负压不应过大,以免损伤皮瓣。
1.2.2.5 引流管的护理因术后常常应用一些止血及防血栓的药物,因此,伤口渗血及引流量相对较多,临床上常应用负压引流法将渗液引出体外,减轻局部组织的肿胀。引流时间为4~5 d,应每天记录引流液的量及色泽,同时保持引流管通畅及其负压状态。
1.2.3 健康教育
皮瓣成活后,嘱患者尽早进行恢复锻炼。饮食以流食及软、烂食物为主,循序渐进。严禁烟酒及辛辣食物,保持口腔卫生。同时,术后语言功能的恢复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出院后定期复查。
2 结果
24例患者经手术及全面、合理的护理,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治疗效果较好。
3 讨论
手术切除在口腔癌的治疗当中是最重要也是最常见的治疗方式之一。皮瓣修复口腔癌术后的组织损伤时,皮瓣的成活与否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如何护理,确保皮瓣的成活以及手术的成功,提高患者的治愈率,为临床面临的重要问题。本组24例患者,根据不同的病情,在术前及术后进行了多项行之有效、合理的护理,保证了手术的成功,改善了预后,护理效果理想,提高了患者的治愈率。
[参考文献]
[1]黄兰,郭福君,段文锴,等.游离前臂皮瓣修复口腔癌术后软组织缺损[J].医学研究杂志,2009,38(3):101-102,107.
[2]欧洲科学家发现抑制过量饮酒致癌的基因[J].生物学教学,2009,34(1):74.
[3]侯云.小腿内侧游离皮瓣修复口腔癌肿术后组织缺损的护理[J].泰山医学院学报,2008,29(12):1002-1003.
[4]魏清风.12例游离前臂皮瓣修复口腔癌术后组织缺损患者的护理[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8,28(6):948.
【关键词】 内插管;经口气管;口腔护理
作者单位:130011 长春,一汽总医院口腔科/吉林大学第四医院 口腔是是部分消化液分泌器官又是微生物滋生和寄居的最佳环境还是食物进入消化道的重要通道。口腔科的患者外科术后常因皮瓣、口内有伤口、禁食或行栓丝固定等,常需协助患者保持口腔内的清洁口腔不能够很好地进行自己清洁的作用,传统口腔护理效果差或无法进行由于口内有皮瓣移植或伤口患者张口受到了限制,口腔医学护理界面临重大的前沿课题之一是预防伤口的感染以及呼吸系统的感染保持口腔内的清洁对此类患者如何的有效的进行口腔的护理。分析我院住院的患者30例临床护理体会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0年9月至2011年10月入住患病者30例其中入住前有口腔疾病的除外,都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插管的时间为2~32 d左右,其中神经系统的疾病5例,呼吸系统的疾病7例,外科手术后5例,多发伤5例,其他的8例,联合应用的2~3种左右的抗生素治疗,按完全随机的数字表将患病者随机的分为2组,对照组为15例.试验组为15例。
1.2 方法 两组病例由两名护士共同的操作,抬高床头30°~45°左右并在插管当日即进行口腔内的冲洗。调整好负压吸引器(0.04~0.06 MPa左右),准备好一次性的吸痰管,以灭菌注射的用水100 ml、0.5%碘伏10 ml配制成0.05%的稀碘伏盛于无菌的换药碗之内。给意识清醒者做好解释的工作,保证了患病者能够密切的合作。注气管导管注气处小气囊(外囊)膨胀度为中度检查气管内的导管气囊是否完好保证气囊壁与气管的密封,记录了插管至门齿的深度,观察舌苔及口腔黏膜有无异常情况用手电筒充分检查口腔并吸净口腔内分泌物及呼吸道,护士边抽边注用去掉针头的20 ml注射器抽取配制好的稀碘伏,同时的用吸痰管将口腔内的液体及时的吸净,一侧口角对患者颊部、牙面、舌面、咽部、硬腭进行缓慢的冲洗;另一侧冲洗了干净后同时的进行对侧的冲洗。冲洗过程中观察患病者有无缺氧、呛咳、呕吐。对照组用生理的盐水同法的冲洗。所有的患者都每日进行2次口腔冲洗,操作前后记录有无溃疡、口臭、口腔炎症及疱疹等并发症[1]。
2 结果
在同等的治疗的情况下,对照组第2天即发生了口臭8例,至拔除气管插管后共有21例发生了口臭,占38.60%(21/52);5 d后发生口腔的溃疡5例,疱疹3例, 7~14 d发生真菌的感染10例,占31.58%(18/52)。试验组拔除气管的插管后仅2例发生口臭,占0.03%(2/52);发现疱疹及真菌各1例,占0.03%(2/52)。两组试验比较,实验组的口臭率及口腔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3.1 口腔护理目的是改善患者舒适度、保持口腔清洁、预防口腔感染的重要手段。屏障作用减弱是口气管的插管机械通气的患者口腔自洁的作用的减弱病情危重,集体抵抗力明显低下生理紊乱不能开口的进食,用药可使口腔唾液的减少和创伤的脱水,由于牙垫与口插管摩擦导致口唇的干裂极易引起口腔的溃疡甚至糜烂;口腔内的分泌物不能轻易咽下大量的抗生素的使用导致菌群的失调,助长了口腔内菌群的异常的繁殖,所以,存留口腔之内细菌的大量分解与繁殖成为了细菌的培养基导致口臭及口腔炎。
3.2 口腔护理已经视为了一项常规护理操作的措施,本实验表明了,采用了传统的生理盐水棉球擦洗和冲洗法,不能有效的清除了口腔内死角污垢只是达到了口腔的表面上的清洁目的,为细菌的繁殖奠定了基础。实验组的口腔炎症的发生了14例,其 发病率为23.34%,对照组的口腔炎症发生了24例,其发病率为4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