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企业形象的本质范文

企业形象的本质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0:36:0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企业形象的本质,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企业形象的本质

篇1

企业品牌形象的内涵主要是将一种新产品或者企业的正向信息传递给广大受众消费者,它们分别体现在:属性、利益、价值、文化、个性及使用者等多个方面。他们表现为企业的品牌形象象征着产品的特殊属性,个性的、特定的属性表从产品本省体现出来,市场上不同的产品体现其内在的不同差异。广大的大众消费者根据不同企业的品牌形象来区分当今市场中同类产品的各自的自身属性。根据企业品牌的产品来选择自己所需的产品;大众消费者不是购买企业品牌形象的属性而是购买利益。企业品牌形象的情感利益和功能就是企业品牌形象的属性,这是从消费者角度而言的。质量可靠和上乘的服务都会提高消费者自身的更大利益;多个产品的理念是企业品牌形象的价值表现,这也是向广大消费者体现其功能性,情感性和企业品牌形象自我表现型的利益,从这些特点充分的体现了商家的一系列的价值感。企业品牌形象的价值已经远远的超越了企业本身产品和产品以外的价值了,它是一种无形的资产,这种价值是和企业的美誉度、知名度和消费者对企业品牌形象的忠诚度有着绝大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给企业自身和消费者本身带来有一定效用的价值,是我们所谈的产品属性的一种高度的升华。企业品牌形象的价值是需要企业在长期的努力下所营造出来的,也同样需要在消费大众身上逐步建立的价值,同时也需要商家和消费者共同保持并稳固这种关系,从而体现价值;文化是企业品牌形象的内涵,文化价值是企业品牌形象的表现,社会物质形态与精神形态无疑将企业品牌文化表现的具有全方面性,文化价值取向和现代市场消费心理得有机结合;作为企业灵魂的企业品牌形象,它是企业与大众消费者之间沟通的心灵基础,消费者对企业品牌形象的喜爱其实是对企业产品个性的认同;消费者的类型是由品牌的购买和使用的产品而区分开来的,这种区分是从消费者的年龄、学历、收入、消费心理、生活方式等方面体现出来的。

企业品牌形象是按照内在企业品牌形象和外在企业品牌形象按其表现形成而划分的,企业品牌的内在形象主要是由企业品牌产品形象及企业品牌文化形象所构建而成的;而构建企业品牌外在形象是企业品牌视觉识别系统形象与企业品牌所寄居的市场环境、还有就是广大消费大众中对品牌的信誉度。一个企业的产品形象奠定了企业品牌形象的基础,形象品牌的功能性还有其特征相联系的形象从中充分的体现了出来。起初的消费大众对品牌的感悟性的认知是通过对其品牌产品外形、色彩、功能等方面体会来认知的。因为企业品牌能够满足消费者的物质需求或心理的需求使得品牌变得并不虚无,要想获得这种满足感前提是其产品的质量和服务是离不开的。

企业文化包含了经营理念与价值观还有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等,它们是企业行为的集中的体现,同时它们也体现一个企业在这方面的精神风貌,在这种前提下企业品牌的消费群体和广大员工都受到了这种自我文化的熏陶。企业文化是由企业品牌文化和企业的环境形象、企业的员工形象、企业家形象等构建而成的,只有这样才可以将一个整体的企业形象变现给广大的受众。文化史企业品牌的再现,无论哪个获胜与市场、消费者等的品牌的背后都有其城市、企业等多方面的深厚的文化所孕育,或者都有一个传达真善美的故事所流传来营造品牌的根深的含义。

大众消费者对企业产品品牌信任度的认知和评价就是品牌信誉,实质就是产品的品牌信誉。品牌的信誉需要企业无论是从产品,还是服务和技术等方面都需要全方面的努力,并且要按照合同上所述履行,包括结转应付账款。品牌信誉度可以提高顾客对品牌的忠诚度,可以维持品牌魅力。

企业品牌的基本功能包含企业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在现代的国际市场中,生产力现在处于过剩状态,许多经济国家已经逐渐成为了买方市场的角色,在市场经济大潮的环境下手段和以往相比都有了大大的不同之处。现在的市场经济中,产品的竞争已经不单单是主要的竞争手段了,现在很多商家把目光都倾向了品牌。可以推断未来的国际市场各个企业商家的竞争主要是以品牌的竞争为主,品牌战略应将成为各个企业在市场夺胜的利器。

纵观世界知名企业,他们大多是把品牌看成自身发展战略的终极目标。例如服装品牌的LV、CK;食品类的百事、可口;餐饮类的麦当劳等等,都是先从品牌战略开始抓起,完善自身品牌形象入手,建立自身名品为主要的市场开拓手段,最终决胜于市场。名牌觉有巨大的的综合带动力,并且也具有相当高的外向度,一次在一个产品的品牌打响后,将会渐渐的形成一整套的与之相关的配套产业链,同样也随着该产品的品牌装大而壮大起来。企业要想占领市场就必先拿起品牌作为武器。今天的国际市场竞争愈演愈烈,企业的品牌战略、企业的自身品牌都成为企业形象发展的重要特点。

篇2

【关键词】施工企业;成本控制;重要性

建筑施工企业的工程项目管理是建筑企业的最基本的工程管理实体,是企业与业主签订的工程承包合同事实上的履约主题,肩负着对工程项目的全面的、全过程的管理责任。而项目成本管理贯穿于项目各项管理职能之中,只有抓好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才能更好地搞好工程项目的各项管理,才能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积累更多的资金,促进企业更好发展。

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是指在项目成本的形成工程中,对整个工程施工过程中所消耗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费用开支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及时纠正施工项目实施中发现的偏差,把各项生产费用控制在计划成本的范围之内,以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

一、施工企业项目成本及其重要性

1.1 施工项目成本

施工项目成本是指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耗费的生产资料转移价值和必要劳动所创造价值的货币形式,也就是某一施工项目在施工中所发生的全部施工费用的总和,具体包括所消耗的主要材料、结构件、其它材料、周转材料摊销费或租赁费、施工机械台班费或租赁费,支付给施工工人的工资、奖金以及项目经理部为组织和管理工程施工所发生的全部费用支出。需要明确的是:施工项目成本不包括劳动者为社会所创造的价值,也不包括不构成施工项目价值的一切非生产性支出,如材料盘亏和毁损、滞纳金、罚款、违约金、赔偿金以及流动资金的借款利息等等。

1.2 实施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重要性

1.2.1 项目成本控制关系到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建筑业是一个趋于同质化的企业,企业所从事的行业一致,施工流程基本一致,成本构成基本一致,施工技术和获取利润的方式在规模大小相似的建筑类企业当中也没有太大差距,那么如何做好项目成本控制管理,最大限度地控制成本(在不损害质量、工期目标的前提下)是实现利润最大化的重要途径因此,项目成本是项目产品竞争能力的经济表现,它部分地决定了项目的竞争优势,间接描述了企业的盈利水平和能力,换言之,可以说对于建筑类企业而言,科学完善而又行之有效的成本管理是其赢得市场取得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1.2.2 项目成本管理关系到良好企业文化的塑造

一个企业,要想最大程度的实现企业价值,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是必须做到的。对于建筑类企业而言,其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项目成本控制是该类企业日常管理经营活动的主体,它是贯穿企业的生命主线。做好项目成本控制与管理,一方面可以降低成本,实现利润,提高竞争力,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良好的成本管理制度和管理系统,严格的执行制度和流程,科学的奖惩措施等与项目成本管理相关的一系列管理核心的运行状况,对于企业整体的内在其他管理的运行也有着积极地影响,对于树立良好的内部和外部形象,对于员工潜在凝聚力合约书里的形成都有着促进作用。

二、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基本原则

2.1 成本最低化原则

降低成本,这是实施项目成本管理的初衷和最终目的,简单的来说,实施项目成本管理就是通过一系列管理手段和方法,结合企业自身实际状况,不断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促进并最终实现施工成本的最低化。

2.2 全面成本管理原则

单纯的通过某个部门的努力来降低项目成本是不现实的,同时也是不科学的,而单纯的通过降低项目当中某一过程的成本来实现成本的最低化也是不科学的,传统上这两种做法最终的结果是设计出的成本管理模式和规则与企业的实际实施有脱节现象,而且并没有做到最大程度的降低成本。

2.3 成本责任制原则

真正意识到成本管理在自身上的责任与奖惩,相关规则在员工进行实施的时候才能够真正发挥其激励作用。将项目实施成本的的责任进行分解,通过分级、分工、分人的成本责任制保证责任具体到人,以实现成本管理的精细化,具体化,保证降低成本的可能性和效率,促进整个公司成本管理的实施。

2.4 加强合同管理,规避法律纠纷

科学的管理项目施工相关的合同,对于企业避免陷入法律纠纷,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有着积极作用,应该知道,如果合同管理不善给企业带来法律纠纷,项目施工成本会因此而加大,而且有可能断送整个项目的效益型或者使得项目中断。

三、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内容

3.1 施工准备阶段的控制。

工程项目部首先以中标价为依据,确定项目的目标成本。根据设计图纸和有关技术资料,对项目的特点和实施方法等进行认真的研究分析,并运用价值工程等原理,制订出科学先进、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其次,根据目标成本,以分部工程实物量为基础,编制具体的分步实施的项目成本计划,为今后的成本控制做好准备。

3.1.1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

(1)材料控制。

施工中的材料占整个项目成本的比重一般达60~70%,所以材料成本的节约,也是降低成本的关键。在施工准备阶段按预算工程量,作出各种材料的用料计划,并把原材料的消耗率降到最低点。在进料前安排专人到材料市场进行市场调查,选择价格低、运距短、质量合格的材料。待材料运到施工现场,收料人员应严把收料关,对不合格的材料严禁入库。在领料过程中,仓库人员应严格执行领料计划,用多少领多少,防止材料浪费。

(2)人工费的控制。尽量控制施工人员的数量,尽量选择多面手的生产工人,提高生产效率,技工与普工根据施工内容合理搭配,避免人员窝工、怠工现象。严格执行奖惩办法,对完成任务好、工作积极主动并作出较大贡献的人员进行表扬和奖励,并作为其年终考核的依据。对工作不负责任、完不成任务的人员进行严厉批评教育,并给予经济处罚。

(3)机械台班的控制。根据工程施工计划及施工顺序,确定机械进场的时间,一般提前2天进场,进行使用前的调试,保证施工时最大限度地发挥机械的效能。根据实际工程进展情况尽量减少机械台数,提高机械的使用效率,以节约机械调遣费和使用费。同时,对机械操作人员进行培训,使之更加熟练、规范操作。

3.1.2竣工验收阶段的控制。

重视竣工验收阶段,及时办理竣工验收,使工程项目顺利交付使用。有些工程一到竣工验收阶段,就把主要施工力量抽调到其他在建工程,造成收尾工作拖拉,使施工阶段取得的经济效益逐步流失。因此,在办理结算前,要求相关人员进行全面的核对。指定保修工作的责任者,并责成保修责任者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保修―计戈Ⅱ,作为控制保修费用支出的依据。

3.2 间接成本的控制

间接成本的节约超支,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好坏决定的,它与同期完工的间接成本有关,若同期完工的间接成本大,则相应的间接成本就相对降低;若同期完工的间接成本小,则相应的间接成本就相对变大。因此,缩短工期、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是降低间接成本的有效手段。

四、结语

目前,对工程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工程工期越来越短、安全文明施工投入不断扩大,而工程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在项目实施中,若不加强工程的成本控制,不但没有利润,可能还要亏本。如何加强工程成本管理,如何提高工程成本管理水平降低工程成本,使工程利润最大化,是施工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制造型企业;生命周期成本

自20世纪的八、九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进入全球化发展阶段。经济全球化的到来给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带来了诸多的机遇,但同时跨国公司的进入也加剧了原市场企业之间的竞争。这时,企业必须以更快的速度提供更低成本、更高质量的产品才能占据市场的一席之地。因此,作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胜的关键因素,成本控制迫在眉睫。传统成本控制背景下,生产商们普遍考虑的是制造阶段的成本控制,实际上,制造成本大致只占产品生命周期成本(Life Cycle Cost,LCC)的30%-35%[1]。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是指产品从开始酝酿,经过论证、研究、设计、发展、生产和使用、维护,一直到退役的整个生命周期内所耗费的研究费用、设计与发展费用、生产费用、使用和保障费用以及最后废弃处置费用的总和[2]。并且,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成本中,研发成本所占比例为10%,而使用与保障成本所占比例达到了60%[3],因此,若产品成本控制中忽略了产品在任一阶段产生的成本费用(尤其是后期的使用与保障成本),则产品成本将会大幅度攀升,成本反映在产品价格上以后则会影响消费者需求。因此,企业有充分的理由将全生命周期成本作为成本控制的对象。

制造业产品的生命周期过程相对繁杂,涉及的生命周期成本领域知识众多,而选择通过构建知识库的方式组织生命周期成本领域知识,可以实现对该领域知识的有效管理以及成本控制的自动化,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竞争力。下面将介绍生命周期成本领域知识库中包含的领域知识。

一、生命周期成本知识概念

产品生命周期成本(Life Cycle Cost,LCC)又被称为寿命周期成本。有关LCC的定义最早出现在美国国防部的研究报告中,当时LCC被定义为政府为了设置系统消耗的费用、获得系统的开销以及系统在后续使用、后援支持和报废等生命周期过程中所消耗的总费用。目前在研究领域LCC也存在多种定义,较普遍的定义为从产品概念形成,经过调研、可行性研究、概念设计、方案设计、发展、生产制造和销售使用,一直到最后报废的整个生命周期内所耗费的研究、设计与发展费用、生产费用、使用和保障费用及最后废弃费用的总和[3]。

二、制造业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的体系结构

考虑到不同行业、不同产品的生命周期成本会有不同的组成结构,而本文探讨的对象是机械制造业产品。总的来说,制造业产品的LCC构成成本主要包括设计成本、制造成本、销售成本、维修成本、使用成本和回收报废成本。有关制造业产品LCC构成成本的定义[4]如下表所示:

目前,对于LCC的成本构成并没有统一标准,不同的研究报告中对此定义了不同的结构。例如,在文献[5]中定义成生命周期成本结构如图2.1(1)所示,文献[6]给出的生命周期结构图如图2.1(2)所示。

在实际的LCC应用中,由于成本控制环境的不同,我们需要根据特定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来定义相应的LCC结构,成本分解结构(CBS)法便是能满足针对不同实体的特定需要去定义成本结构的方法。CBS需要进行三个方面(成本种类、产品\工作分解结构、生命周期阶段)的单元分解,然后根据不同方面单元的组合完成成本项目的定义。

三、结束语

在探讨了上述制造业产品的生命周期成本构成结构以及生命周期成本构成体系的确定方法以后,我们便可以提取出生命周期成本领域知识库内的相关知识,并且也完成了知识库构建的关键工作,这也将为知识库最终实现对该领域知识的有效管理以及成本控制自动化奠定了基础。(作者单位:中南大学)

参考文献:

[1]Allen B,H Ine,美国系统工程管理[M].王若松,章国栋,阮镰,译,北京: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1:163-164.

[2]姬升启.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成本估算与决策支持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

[3]阮镰,章国栋.工程系统的规划与设计[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1:8-13.

[4]陈晓川,方明伦.制造业中产品全生命周期成本的研究概况综述[J].机械工程学报,2002,38(11):17-25.

篇4

1 知识型员工的内涵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1909.11.19~2005.11.11)对知识工作的定义是利用知识与技术提高生产率,使知识能够具有生产力的特点,从而对管理理论的产生和企业管理活动的开展提供良好的保障。知识型员工即为一些利用知识和信息进行工作的人。知识型员工能够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快速提升自身的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同时也能够提出一些创新想法和创新建议,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但是知识型员工思维较为活跃,也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多变性。

2 当前企业知识型员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在知识型员工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较为落后,薪资管理制度不够科学和“以人为本”思想弱化的问题,对企业知识型员工的科学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阻碍性因素,以下为对这些问题的具体论述。

2.1 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较为落后。目前很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仍然较为落后,管理模式较为单一,没有重视到知识型员工的个性特点,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浪费等问题。

2.2 薪资管理制度较不够科学。很多企业的管理者由于对知识型员工的特点缺乏正确的认识,在薪资管理过程中,运用“一刀切”的做法。知识时代下,每一位员工付出的贡献和劳动活动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相同的薪资待遇则会直接影响知识型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态度,员工情绪不满,“跳槽”的现象频频发生,对企业薪资管理的模式进行适当的反省变得尤为重要。

2.3 以人为本思想观念弱化。人是企业管理的中心,人是生产价值、创造价值的主体。但是目前很多企业盲目追求经济利益而没有认识到人在企业中的价值和作用,以人为本的思想较为弱化。

3 以人为本思想下的企业知识型员工管理策略

企业可以通过制定以人为本的企业知识型员工管理机制,运用丰富多样的企业知识型员工管理策略,依据以人为本的思想创新人才管理模式等方法,不断完善企业知识型员工管理模式,提升企业管理的质量和效果,以下为对这些策略的具体论述。

3.1 制定以人为本的企业知识型员工管理机制。新时期背景下,企业在管理的过程中,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根据知识型员工的特点和主要需求,制定科学的管理理念。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是保证企业运营和发展的前提。企业可以根据知识型员工的特点和企业自身的发展需求,制定明确的管理机制,不断提升企业的管理效果。

良好的环境能够使员工专心于工作活动当中,营造和谐、奋进、互助的工作氛围。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企业首先要根据知识型员工的普遍性格特点,制定严谨而灵活的工作管理条例。明确规定一些不能够在工作过程中做的事情,但是也要给予知识型员工更多的思考时间,过于严格则会给人以压迫感,但是过于宽松会造成工作氛围的紊乱,所以,对“度”的把握十分重要。

3.2 运用丰富多样的企业知识型员工管理策略。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的思想水平也在不断的提升,企业也需要跟随时代的发展变化和市场环境进行创新和改革。企业要注意改变以往管理模式中,单一的管理方式,根据国内外优秀企业的管理策略,结合自身企业的发展特点,运用丰富多样的管理策略,不断提升管理的效果,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和发展机遇。

例如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可以灵活的运用激励机制,激励机制可以是由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所构成。物质激励主要有奖金鼓励、额外薪资、出国旅游等等。精神鼓励可以主要有知识进修、大会表扬等等。企业要注意根据每一个人才的具体特点和需求,制定针对性的激励策略,充分调动每一位知识型员工的工作热情。另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也可以通过帮助知识型员工创建人生规划的方式,将员工的未来发展目标与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紧密结合,促进企业知识型员工能力的不断提升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3 依据以人为本的思想创新人才管理模式。知识型人才是企业发展和创新的关键性因素,能够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和进步,知识的核心内容逐渐转变为创造新产品。企业知识型员工管理的过程中,要注重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将企业管理的模式由“硬管理”向“软管理”创新,使知识型员工能够从内心认可企业文化、企业理念,从而增加知识型员工的企业归属感,更加努力的进行工作。

篇5

关键词:以人为本;企业员工;思想政治教育;舆论引导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1-0016-02

一、加强企业员工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加强思想教育工作是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的需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国各条战线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国家的生产资料水平和综合国力有了显著提高,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泛滥、拜金主义的滋生、黄赌等丑恶现象抬头,这些都侵蚀着职工的肌体,腐蚀着职工的灵魂,如不加以遏制,就会严重地干扰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影响企业的发展进步。这些思想政治战线上的新动向,要求企业党组和管理者积极行动起来,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全体职工,以高尚的思想教育全体职工,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全体职工,以先进的典型鼓舞全体职工,以健康向上的思想政治氛围提高全体职工拒腐防变的能力。加强企业员工思想政治教育,要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注意时代特点和群体差异。要从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干部的敬业精神、提高其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水平和操作能力三个方面着手,实现思想政治工作干部队伍的专业化,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专业修养和专业精神、专业研究和专业成果。特别要重视学习现代教育学理论,积累开展员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经验,力争在教育中学会教育。还要加强培训、加强交流、加强总结、加强专题调研,将培训、调研、实践、交流融为一体,提升整体教育水平。加强员工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体系建设。教育的目的,对于教育的实施和教育的质量、效果具有引导性和决定性作用。根据教育学的观点和企业对员工的要求,进行员工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应该是一个体系,它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即主动为企业的改革发展和国家的繁荣富强多作贡献。二是端正员工的价值观,使员工在企业工作中和社会生活中能够对应不应该做的事情、应不应该追求的东西,以及应该怎么做和怎么追求,有一个正确的价值判断,以便保持正确的行为活动。三是培养员工的好习惯。教育的最终结果是习惯的养成。培养企业所需要的员工,应该以培养员工的良好习惯为起始点和落脚点,因为从一定意义上讲,习惯决定人的素质、习惯决定人的命运、习惯决定员工对于企业的价值、习惯决定员工所干工作的优劣。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把培养员工的好习惯作为一个重要目的。四是拓展员工的真本领。对于一个企业来讲,它所需要的员工的真本领,可以概括为德和才两个方面。德是指员工能与该企业的价值观保持一致,遵守企业的价值理念;才是指员工在现阶段能为该企业解决某些问题、尤其是重要问题的能力。这种真本领是一个变量,处于不断变化的动态之中,而这种真本领的发挥,又主要取决于员工德的状况。因此,加强员工思想政治教育,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拓展员工的真本领,使其不断提升、与时俱进,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加强员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结构建设。内容决定形式、结构决定质量。加强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就要重视内容安排的针对性、系统性、实效性及其结构的科学性,使内容成为一个完整、高效的体系。

二、加强企业员工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篇6

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资本市场;影响;对策

1会计信息质量的内涵及意义

信息是了解事物和反映事物的一种媒介,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等相互关系中产生的反映。不同的信息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同样也会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起到不同的影响。一般而言,真实有效的信息具有真实性和客观性,对使用者能起到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反之,虚假错误的信息则为使用者带来错误的引导,具有负面的影响。资本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核心场所,是各种经济信息的聚集地和扩散地,对企业决策的发展和企业战略计划的实施提供了一定的指导依据。而企业的会计信息作为经济信息中重要的内容,直接反映企业的财务情况和综合实力,影响到企业财政决策的实施和企业稳定地发展。

2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含义

资源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能够生存的源动力,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实质也是对资源的一个消耗和再生成的过程,但一些具有消耗性的资源是不具备再生性的。如何合理开发并利用这些资源,成为了人类发展过程中不断探究的问题。当前,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明确,使资源配置得到不断优化,保障了社会的稳定发展。同理,资本市场作为社会分工的一个部分,在对资源配置中,为了充分提高其资源配置的合理性、科学性、高效性,就必须要严格按照标准和要求,将有限的资源进行细致、客观的分配,使资源得到最优化、最充分的运用。

3会计信息质量影响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因素

3.1外部因素

3.1.1政策法律因素

资本市场资源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利润,资本市场的运行,必须要符合国家政策法律的标准,要满足社会发展和社会制度。简而言之,资本主义会计信息是由国家会计政策决定和调控的,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的,会计准则的实施不仅要满足资本市场经济的发展,还要结合国家自身利益和整个社会利益,具有统一性。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坚持的是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模式,这就要求各个企业能相互合作,协同发展。特别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国际化水平越来越高,这就进一步对资本市场财务信息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国家财务政策法律的颁布不仅要符合资本市场的发展,保障社会公众的基本利益,还要站在国际的角度,促进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序发展。

3.1.2市场因素

在有效的市场环境中,价格会随着新信息的出现迅速做出反应。根据不同的信息产生不同的决策内容,以发挥市场的调控作用,一般而言,可以分为弱式有效市场、半强势有效市场以及强势有效市场三种,下面就对这三种市场因素进行具体分析。(1)弱式有效市场。弱式有效市场其会计信息质量比较低,它反映的是过去的历史价格和交易信息,所以在根本上不具备时效性,对当前的财务决策作用不大,缺乏市场性和有效性,而且投资者对这种信息的依赖程度也比较低,甚至不参与到财务决策中。(2)半强势有效市场。如果证券价格反映了所有公开的可用信息,如:证券的价格信息、公司财务有关的信息、公司财务决策和经济调控方面的信息等公司财务的相关政策,则是半强势有效市场。半强势有效市场对于投资者而言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公开的市场信息使投资者在投资的过程中掌握更多的有效信息,更有把握和更能做出科学、严谨的判断。(3)强势有效市场。顾名思义,强势有效市场则是证券价格都能正确的反映企业内部和公开所有的相关信息。强势有效市场具有一定的约束性,信息扩散公正、公开,避免信息的炒作和牟利,保障了信息的准确性,降低了财务信息与实际不符的现象,能对市场价格的变动做出及时有效的反映,实现资源最充分、最优化的配置。除此之外,我国的资本主义市场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对市场的调控能力有限,还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当前的会计信息,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要想进一步了解企业情况,除了要结合过去的历史价格和企业的财务报告以外,还要了解企业在发展中的基本情况以及财务管理措施和战略目的等,以刺激资本市场的发展。

3.2内部因素

3.2.1管理者因素

管理层作为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运营情况和财政盈利能力,在企业管理中,管理者要及时、全面地掌握企业的经营状况,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但目前,部分企业为了片面地追求企业的经济效益,在制定财政策略时,没有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忽略企业的战略目标,导致企业在长远发展中存在一些的安全隐患。第一,管理者在盲目追求经济利益的时候夸大其词,对企业财务信息进行粉饰,不顾结果,只注重过程,隐瞒对公司不利的信息,或者用词不当,故意模糊概念等,造成企业财务信息不真实,反映不客观,质量低,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如果市场未能及时辨别其中的问题,则会误导投资者,对社会市场经济秩序造成影响,并且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第二,企业的发展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但是,其前提是在谋求企业稳定的发展,所以,企业管理者应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正确的认识,并采取正确的措施,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经营策略,以促进企业的发展。

3.2.2财务记账因素

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一些会计问题仍需要相关的会计人员进行科学判断,如会计计量方法等,需要会计人员结合自身的会计经验和专业的会计能力,进行合理的分析和科学的决策,这就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具体对策

4.1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

4.1.1加大政府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管理力度

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政府的监管能力和完善政府的监管手段,以促进全民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的提高。同时,相关的部门要对企业信息进行核实和实时的跟踪、调查,以保证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完善证券交易所对企业信息的抽查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进行测试,发现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应立即采取措施责令整改;在规定时间内没有完成整改的,将计入黑名单。

4.1.2鼓励资本市场持续创新

资本市场的产品创新和制度创新是推进我国资本市场与国际化接轨的重要措施,为市场参与者提供更多的选择性,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激发投资者的投资乐趣,使市场处于一个良性发展的氛围中,充分发挥了市场的调控作用,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4.2完善会计信息质量管理制度

4.2.1完善会计信息质量监督体系

监管体系的完善是提高市场调控,保障市场秩序的重要因素,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推广和普及,提高民众的守法、知法意识,促进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当前,会计法、各项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等,是企业会计信息的主要依据,但是从实践情况来看,这些法律法规已经不能满足资本市场发展的需求,部分企业容易抓住这些法规法律的漏洞,监管力度不够、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干扰和影响了资本市场的发展。因此,应尽快完善会计信息质量监督体系,加强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而且我国的会计人员就整体而言,专业水平还比较低,综合能力差,而且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发展,会计人员需要掌握和了解的内容、政策法规多,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给会计人员带来了压力和挑战。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考核,定期对企业财务人员进行培训,以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的综合能力。相关部门也要定期对证券市场企业会计人员的能力进行普查,以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职业操守。对达不到要求的,应及时进行整改,整改不通过的要采取强制措施,强令其退出证券市场。

4.2.2完善中介机构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评价体系

中介机构对企业会计信息的监督和评价功能至关重要,特别是会计师事务所,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对被审计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负有连带的法律责任。会计师事务所对被审单位的各项审查评估,包括实质性程序、内部控制测试、出具的审计报告等,是会计信息质量的外在保障机制。为此,应加强以注册会计师为核心的市场中介机构的信息监督评价体系,建设一支独立的具有高水平和良好职业操守的注册会计师队伍,不定期地对市场中介机构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进行抽查,对不符合规定、违法违纪的人员严厉惩罚,确保相关信息披露的真实合法,为我国资本市场的良性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保障。

4.3建立企业管理人员的监督与管理机制

4.3.1建设规范的企业经理人市场

我国资本市场起步较晚,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发展效率,提高企业的经济利润,就需要建立规范的企业经理人市场,企业管理者和所有者之间建立一个良好的、和谐的关系,合理、科学地分配好企业管理结构和权责分配关系,以加强对企业内部管理力度,提高企业管理效果,以共同的企业发展战略目标为前提,打造和谐、统一的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发展。良好的委托关系需要市场具备完善的经理人制度。建立社会信息的交流和传输机制,提高市场人才的流动性,在公开、公平和竞争的原则下,提升经理人的准入门槛,建立档案,对经理人的履职经历进行严格跟踪、记录和考评,逐步实现完善的经理人考核与能力评估机制。

4.3.2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

企业管理人员是企业实力的一部分,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素质水平,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保持市场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方面。企业管理人员应具备良好的社会道德伦理观念、职业操守和信誉,还要有广阔的知识面,能够解决生产经营管理中遇到的计划、组织、控制等各类问题,并运用一定的手段激励带领企业员工为既定的目标不断努力。企业应为企业经理人成长提供足够的空间和条件,赋予企业管理者一定的职权和决策空间,并创造相对宽松的企业社会环境,明确具有高素质的管理者可以为企业带来持续的发展动力,在全社会营造一种经营管理人员是企业核心的理念,将经理人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并为其提供支付相应的薪酬,实现企业和个人的双赢。

作者:李华晋 单位:天津市路灯管理处

参考文献:

[1]严兵.大力发展西部资本市场[J].发展,2010(33).

篇7

目前国有企业普遍实行的工程项目内部承包制就是一个较好的手段。这项制度的核心是发挥项目部和项目经理的主观能动性,以达到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实行工程项目内部承包制并不等于以包代管,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企业必须对项目的成本严格管理,以监督和帮助项目部完成指标。具体的办法如下:

一、通过项目成本预测确定成本责任目标

企业首先组织工程、设备、物资等部门,审核项目部申报的施工组织设计,然后成本管理部门根据经审核后的施工组织设计,深入工程所在地现场全面了解周边环境和施工条件,并且在核算责任目标成本时不受任何人的干扰条件下,客观、科学、公正的核算包括直接费用、其他直接费用、现场经费在内的完成该项目所必须的成本费用总和,确定成本责任目标。企业要与项目经理签订工程项目内部承包合同,保证项目在实施工程中所发生的实际成本必须控制在成本责任目标范围内。

二、在项目实施阶段进行成本管理

公路施工具有周期长、野外施工的特点,受当地环境和气候等影响很大,影响成本的因素很多。虽然项目指标已经确定,但能否按计划完成还是未知数,因此必须由企业对项目部实施监控。监控手段如下:

(一)成本传递

企业应要求项目部必须配备成本管理员,由其负责在项目开工后每五日汇总各业务口的统计数据,向企业成本管理部门传递项目实际成本及完成工程量情况。由于公路施工具有分布范围广的特点,项目所在地与企业所在地往往相隔较远,所以项目部向企业传递成本信息主要利用网络。

(二)现场核查

企业组织成本检查组定期到项目部进行核查,检查组应由成本、工程、设备、物资和财务等业务部门人员组成。检查内容主要包括:1、施工管理:检查施工质量和实际完成工程量;现场的施工组织安排;工料机的配置;项目部的计量批复情况及与实际完成量的对比。2、人员管理:核查职工的构成以及各岗位工资的标准;临时工的构成以及各岗位工资的标准,并进行横向对比,以给项目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3、设备管理:外租设备的型号、数量、单价,及是否与台账相符;内部设备和外租设备之间的租价、付款方式等有何区别及原因;上报的燃油消耗台账的真实性;运输车辆的油耗;管理车辆的保险、油耗等。4、物资管理:各种材料的产地、底价和运费等价格组成情况;材料进场数量和库存数量;检查材料数量时要求项目部的砂石等必须码方,每个水泥垛的量必须提供;进行资产清查。5、财务管理:成本费用分配是否准确;检查项目部资金的流量和流向。6、成本管理:检查其他直接费和现场经费的构成,然后综合以上结果检查其实际成本是否与成本传递的数据相符,及时指出并纠正项目部未按责任目标成本执行或突破责任目标成本的行为,如果责任目标成本与实际情况出入较大时,成本管理部门要及时修订。

三、成本分析

企业成本管理部门根据项目的责任目标成本推算出项目每一个分项工程的每一道工序的工序单价,以此作为成本分析的对比依据。再通过月度、半年度或年度及阶段的经济活动分析来找到项目成本偏差的原因及降低项目成本的具体的方法,用于指导项目部的成本管理。对于相差较大,影响到整个项目成本的要分析原因,加以纠正。

(一)月度经济活动分析

企业在成本检查所获得的数据的基础上,根据当月项目部完成的工程量和发生的成本推算各分项工程的工序单价,与目标成本的工序单价进行对比,再结合项目部所作的经济活动分析材料,找出异同点,然后组织项目部召开当月的经济活动分析会,结合实际分析项目当月盈亏的具体原因,并制定行之有效的方法解决存在的问题,用于指导下月的施工生产并确定成本控制目标,所形成的分析材料和解决办法应上报企业主管领导并获得批准。

(二)半年度或年度经济活动分析

每半年和一年末根据项目完成的施工产值作半年或年度的成本分析报表,再对项目半年和一年发生的成本作具体的分析,分析盈亏的原因,总结经验,并找出降低成本的方法和杜绝亏损的方法。

(三)阶段经济活动分析

阶段性的经济活动分析一般指每一分项工程的经济活动分析,例如路基土石方工程、基层工程等。每一阶段的完工标志着这一阶段成本的截止,必须作详细的分析,通过分析项目成本盈亏的原因,找出项目赢利点及亏损点,为企业以后的项目成本测算及项目承包积累经验和知识。

篇8

一、出口导向型纺织服装企业转型过程中的成本现状

纺织服装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力成本在总成本中占比大。近几年,日益高涨的人力成本让“中国制造”优势不复存在,年均增长超10%的工资使中国的人力成本远高于东南亚地区甚至东欧地区的水平。工资增长还带动职工福利等间接费用的支出,在人力成本中除了直接工资之外,还有一部分间接福利费并不是受市场份额大小、经济形势好坏所决定的。由于法定制度成本随着工资增长而上升,我国出口导向型纺织服装企业人力总成本比以前支出也有明显增加。

除了人力成本上升之外,原料价格在这几年也是不断攀升,高品质棉花供应严重不足,其价格连续三年超过国际同等级棉花价格的30%,15年8月份。新疆阿克苏地区的手摘籽棉零星成交价格在5.8—6元/公斤,9月下旬国家七部委及新疆将陆续公布新年度棉花政策细则,届时新疆新机采棉预计销售价格每吨将在12500元和13000元之间,为此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原料成本将要增加。

我国纺织服装业制造技术仍然达不到国际一流水平,尤其是化纤开发应用严重不足,再生纤维的加工技术及回收渠道发展相对落后。现阶段,我国经济也正出于转型时期,节能减排要求越来越严格,这都明显地增加纺织企业的环保费用支出,这些费用也最终转移到产品的成本中,进而抬高了纺织服装产品的定价,削弱了纺织服装出口商品的价格竞争力。

传统纺织服装企业对本行业的先进生产技术、工艺流程、供应链管理和营销方式等认知相对落后,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污染都很严重,企业生产的纺织服装产品有的含有害物质超标,没有达到国际市场要求的安全标准,因此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产品近几年来一直面临着“绿色壁垒”的挑战。企业对成本控制仅仅局限在人工、原料、物流等传统显性成本,而忽视了资源配置到其他产品中的机会成本,忽视产品贸易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低于质量标准的诉讼费、赔偿费等随机成本。

迫于当前纺织服装企业对外贸易面临严峻形势,加上新疆拥有政策优势、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等因素,内地纺织服装企业纷纷搬迁到新疆。据统计,截止到今年6月底,已经有118家内地纺织服装企业在新疆投资新项目,其中纺织类项目58个,总投资267.5亿元,服装家纺类项目60家,总投资29.29亿元。然而,新疆与内地距离遥远,其搬迁成本也是一笔很大的开支。当前纺织服装企业的竞争已不是单纯依靠原料和劳动力,而是越来越依靠高素质劳动力组成的技术性人才资源。据统计,新疆纺织产业的高级技工以上技术人员只占整个职工队伍的0.8%,中级技工也只有3%,初级技工占6.2%,同比之下内地有些纺织企业和国外的同类企业高级技工、中级技工和初级技工分别占45%、50%和5%,因此搬迁到新疆的纺织服装企业又要面临一部分高素质产业工人的培训、考核费用。

二、出口导向型纺织服装企业转型过程中的成本压力上升

(一)制造设备大都缺少更新,产出成本仍然居高不下

由于纺织服装业属于典型传统行业,行业入门槛相比较低,我国出口型纺织服装企业多数还依靠廉价劳动力成本赚取利润。现阶段国内人力成本急剧上升,传统制造设备能源消耗大、生产效率低,大量的成本开支严重削弱了出口纺织服装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竞争力。传统生产制造设备需要的生产操作人员数量也多,人力开支成本较大。以传统纺织制造设备为例,一台普通络筒机需要35个工人操作,这些工人的工资、福利支出和普通络筒机的电力耗费、维护支出占用了产品大部分成本比例,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台智能络筒机仅需要两名工人操作就能正常运转。单位时间内普通络筒机耗费多、生产效率低下分摊到企业单一产品中的费用多,生产设备落后是导致企业产品的成本水平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二)电子商务利用程度不高,中间环节成本支出大

近几年跨境电商贸易在我国发展迅速,并保持年均30%的增长率。艾瑞咨询公司研究预测我国的跨境电商贸易额在2016年将达到进出口贸易总额的18.9%。从整体来看纺织服装出口企业的跨境电商利用率还是不高,多数中小外贸企业依然依托贸易公司让企业产品顺利通过海关到达国际客户手中。外贸商除了替出口企业报关收取费用外,还在收取国外货款,帮助企业办理出口退税等环节收费。除此之外,去年5月份国务院出台稳外贸政策之后,一些外贸公司纷纷注册成立,他们除虚报出口额骗取出口退税外,还以回扣方式与企业分享出口利润。出口导向型纺织服装企业中间环节成本控制不好,会增加企业开支,减少企业利润。

(三)国内制造成本不断攀升,企业承受巨大开支

在原料成本方面,纺织企业的原料——高品质棉花仍然需求大于供给,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化纤开发技术成本较高,且没有先进的技术对其进行回收和处理,这又制约了纺织服装企业原料供应。在能源成本方面,我国电价依然处在国际较高水平之上,纺织服装企业是传统用电大户,耗费的电力成本较高。从企业生产成本构成看,纺织企业能源资源消耗占成本的比重超过70%,多数出口企业只能被动接受高电价负担。尤其是到夏季用电高峰,电价更是居高不下,例如江苏省物价局针对当地用电大户在7月和8月实施高温错峰用电,导致该地区工业用电价格比峰期电价高出0.1元/千瓦时。在人力成本方面,我国工人工资过去十年间增长了3倍,纺织服装企业除了承担较高的工人工资成本之外还要承担“用工荒”的风险,现在我国制造业整体产品制造成本已经和美国相差在5%以内。

(四)企业管理模式粗放,产品成本控制薄弱

当前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尚处于管理模式转型阶段,受原料成本、人力成本和政府出台棉花进口限额影响,企业产品成本一直持续增加。在纺织服装商品出口下滑背景下,不少企业仍然坚持“薄利多销”“走量获利”的传统道路。企业在接受订单之后,仅把成本控制重点放在每笔订单的整体成本,生产过程中没有具体计量到对每一件出口商品成本。还有不少企业一味的追求订单加工速度,忽视生产过程中隐性成本的计量,没有对生产过程的人力、原料额外消耗采取措施进行有效控制,这都无形中增加了出口商品的成本。出口导向型纺织服装企业依靠消耗大量的物质资源支撑企业发展,且普遍存在重外延、轻内涵的现象。

(五)绿色低碳标准日趋严苛,检验检疫技术投入增加

近几年,发达国家一方面对绿色纺织品的需求增加,另一方面绿色低碳标准也在不断提升。例如,2014年4月国际环保纺织协会颁布新的环保纺织品检测标准及限量值,壬基酚和辛基酚的限量就50毫克/千克加严到10毫克/千克,使用环保型助剂需要大量的设备升级,导致企业投入不断增加。欧盟也将五氯苯酚、生物杀虫剂的要求从生产延伸到了运输、采购等环节,这对质量体系不成熟的出口企业来说压力巨大。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在争取产品获得一个绿色认证过程中,必须改变企业原有的生产方式,加大企业检验检疫资金投入;同时,企业在绿色标识测试、认证、评估、审计等方面的也要投入一部分资金,获取绿色认证之后,又要拿出一部分资金投入到企业产品的包装、标识、广告等。企业突破“绿色壁垒”方面的资金投入,也是不能忽视的成本。

三、出口导向型纺织服装企业转型中成本控制措施

(一)加大技术投入,实现智能制造

从现有阶段看,实现纺织服装企业的低成本制造必然要走智能制造之路。从企业的智能设备升级开始,逐渐形成产品设计、制造工序和供应链的智能化,并将企业中的生产设备、计算机和操作人员结合起来进行低成本生产。佛山爱斯达服饰有限公司就通过自主研发智能激光雕刻裁剪一体机,能够在18秒内裁剪好一条牛仔裤,3分钟内完成水洗效果,这种智能设备投入到企业进行生产之后,生产效率大大提升,成本有了显著下降。同时企业还要积极探索新型生产方式,结合纺织行业高度自动化生产流程的特点,推进重点行业智能制造应用示范,不断探索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应当注意的是,随着企业智能生产设备推广范围扩大,生产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实现操作人员和智能生产设备的有效配合,让智能生产设备产生最大效能,才会最大程度降低纺织服装企业的产品成本。

(二)融合互联网技术,利用跨境电商出口

出口导向型纺织服装企业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提升企业的精准制造能力和优化供应链能力。跨境电子商务模式下企业与客户省去中间贸易商环节,这样企业的产品承担成本会更低,增加了企业利润。例如,现在国内以“阿里巴巴一达通”和“敦煌网”为代表的外贸服务平台,企业可以在此平台注册账号直接与国际市场客户进行贸易,节省中间贸易商的费用。今年5月,阿里巴巴更是面向出口外贸企业推出免费出口服务,同时还给予成功订单的出口加工企业补贴。过去三年,跨境电商贸易在全球经济缓慢复苏下大幅上涨,有些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已开始从事跨境电商贸易,大幅省掉中间成本,把自身的产品成本尽可能限度降低。如报喜鸟企业在今年5月12日宣布与多家互联网金融公司合作,参与到供应链金融业务之中,加快了产品资金流通速度,也降低产品生产资金再利用的机会成本。

(三)设立境外制造分厂,降低制造成本

据国际纺织制造商协会统计,中国纱线生产的成本已经高于美国30%。企业在转型过程中,可以考虑将制造工厂设在低制造成本国家,降低自身产品的制造成本。2015年4月,浙江航民科尔棉纺厂在美国产棉区设立,美国拥有廉价的能源和棉花原料,当地税收优惠力度大,算上节省掉的物流运输成本,科尔棉纺的制造成本大大下降,其生产的产品除了供应美国市场之外,还能低价销往墨西哥。企业在境外设立制造基地,还能更早的接触国际先进制造工艺,加快企业生产设备更新速度,实现低成本生产和高技术制造良性发展。在海外设立制造厂,除了能维持低成本的制造价格之外,还能让企业更及时了解国际市场需求变化,让企业生产出更适合国际市场上的产品。

(四)实行精细化管理,控制成本费用

企业在转型中的成本控制,要将精细化成本控制贯穿到整个生产过程始终,在接受订单开始就要编制成本预算计划,并制定每类产品的目标成本。企业成本精细化管理就是要将这一部分可控成本降到最低,给予具体的定额消耗数据,在生产一段时间后将这些数据进行考核评估,与开始接受订单时做出的目标成本预算对比,并不断完善成本指标。管理成本的控制方面,企业要规范自身的管理制度,改进组织管理模式,降低管理成本,对于生产设备,企业要将生产设备运行、维护细化到具体产品种类生产中,提高设备生产的使用效率;对于人员精细管理,企业要提高生产人员的操作技能,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浪费,减少人员不当操作造成的原料、能量消耗。

(五)立足绿色低碳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

纺织服装企业要加大绿色研发技术,注重绿色技术积累,以绿色环保为导向,实现企业产品的“绿色采购”、“绿色生产”和“绿色出口”。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要立足长远眼光,紧紧抓住国际绿色标准发展机遇,加大自身产品的研发投入,积极完成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和OSHMS18000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认证。企业还要积极参与国际认证,以便企业产品尽早符合国际市场需求,应对国际绿色壁垒体系和相关贸易保护措施。所以,企业还要与行业同类企业共同建立“绿色壁垒”信息平台,及时获取国际绿色壁垒信息,提高绿色壁垒预警。同时,企业在日常生产过程也要提高自身产品绿色出口标准,尽快与国际绿色环保标准相一致。

篇9

【关键词】萨班斯;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思考

一、萨班斯法案的主要内容

美国布什政府出台的《2002年公众会计改革和投资者保护法案》,简称《萨班斯法案》,它的主要内容涉及加强上市公司董事及高层管理人员的责任、要求上市公司设立审计委员会、强化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义务、加大对违法行为处罚的力度等。法案第302款要求公司首席执行官和财务总监对财务报告“完全符合证券交易法,以及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地反映了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予以签字保证。法案第404款要求公众公司年度报告中应包含内部控制报告,强调公司管理层有责任建立和维护内部控制系统并保证相应控制程序的充分有效以及对最近财政年度末的内部控制体系和控制程序有效性做出评价,并要求独立审计师对公司高管层做出的内部控制评价出具鉴证报告。

二、我国内部控制的现状和问题

我国政府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才开始重视企业内部控制。1996年12月财政部《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于1997年1月1日施行)。1997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第一个关于内部控制的行政规定《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1999年10月修改后的《会计法》提出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证监会2000年底要求商业银行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并就其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做出说明,还应聘请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评价,以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形式做出报告。财政部2001年6月颁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试行)》。证监会2001年要求公司监事会在监事会对公司依法运作情况发表独立意见时,应包含公司是否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等内容。上交所2006年度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指出,公司在内部控制检查中如发现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或存在重大风险,公司董事会应向本所报告该事项,经认定,公司董事会应及时公告。公司董事会应披露年度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并披露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的核实评价意见。深交所2006年9月28日《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要求深市主板上市公司自2006年9月28日至2007年6月30日期间建立起完备的内部控制制度,并从2007年年报开始,按照要求披露内控制度制定和实施情况。2006年7月15日,财政部发起成立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研究推进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问题。2008年6月28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标志着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基本规范原来计划安排在2009年7月1日起先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非上市的其他大中型企业执行。但是由于上市公司目前的内部现状使得执行起来难度比较大,被迫推迟到2010年1月1日,出具内控自我评价报告则可以推迟2010年年底。

目前,我国关于内部控制的法律法规如《会计法》、《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等已经颁布,但是这些法规在实践中由于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内部控制的规定如同一纸空文,企业并没有将其付诸到实践中,造成许多单位的内部控制形同虚设,无助于提高企业财务报表的可靠性。从而,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相对于一些跨国公司而言,显得有的薄弱,很多公司的内部控制完全是按照管理层的决定,从而导致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问题如下:

(一)控制环境管理混乱

我国企业普遍缺乏标准的内部控制环境,大多数企业尽管建立了内部控制机制,但缺乏规范和完整的内控标准,从而导致内控环境管理存在很多混乱之处。

(二)风险管理意识淡薄

我国企业最近几年屡屡在资本市场上折臂,从而导致了巨额的亏损,而这些企业问题的出现或多或少的与企业缺乏必要的内部控制有关,公司的经营失败主要原因是无视制度的存在,不按制度行事,没有对资本市场上的风险有充分的认识。

(三)内部审计薄弱

内部审计作为公司内部控制重要的一环,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势单力薄,内部审计从业人员的独立性也遭到质疑,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工作并不是向审计委员会直接汇报,而是向管理层汇报,从而使得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

由此可见,我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现状是流于形式,还没有能够真正揭示出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缺陷,难以起到提高财务报告质量、提升公司治理水平、保护中小投资者等作用。

三、萨班斯法案对我国执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影响的思考

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实施给不少企业带来脱胎换骨的影响,意味着中国企业内控规范体系建设正在向国际标准靠拢。通过对美国上市公司执行萨班斯法案的成功实践进行研究后发现,《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中最难操作、最复杂、耗费成本最高的条款是404条款,即管理层对内部控制评价。统计资料显示,大型美国公司仅在“404合规工作”第一年建立内部控制系统的平均成本就高达430万美元,成本包括:内部人员35000工时的投入、130万美元的外部顾问和软件费用,以及150万美元的额外审计费用。这是许多企业对建立内部控制体系望而生畏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我国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执行中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尽早启动内部控制建设的计划。根据经验,1年半的时间对一个企业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相当紧迫,越早启动,意味着越少的成本投入。

(二)建立内部控制建设的工作团队。按照基本规范的要求,明确董事会、监事会以及各级管理层在内部控制中的责任,规范审计委员会以及内部审计职能的独立性。同时建立以高级管理层为领导的基本工作团队,确保内部控制的设计、监督、实施相互分离,相互牵制。

(三)开展内部培训,培养和建立自己的内部控制专业人才队伍,解决本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设计与执行,建立流程管理信息系统和开展内部控制有效性自我评估价与外部审计的人才需求。

(四)企业内控建设团队应从重要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等指标出发,从企业(集团)整体的角度,全面梳理企业风险领域,确定对企业整体而言的高风险领域。从重点领域着手,再推广到整体的范围。

(五)关注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指引的建设与更新。企业一方面要关注现有政策内的明确要求(如证券交易所内控指引中提出的关注领域)一方面需要时刻关注指引内容的变化与要求。在某种情况下,对政策要求的误判,可能会直接造成企业成本的增加,甚至浪费。

参考文献:

[1]胡向丽,钟亮.萨班斯法案对我国内部控制建设的启示[J].华东科技大学学报,2007(2).

[2]李芳.萨班斯法案404条款的执行与启示[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6(7).

[3]阎达五,杨有红.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J].会计研究,2001(2).

[4]刘华.萨班斯法案对我国的启示[J].法制与社会,2006(9).

篇10

关键词:汽车制造业;非生产性项目;采购成本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07-0113-02

1 非生产性项目的采购特征

非生产性项目,是相对于生产性项目而言的,在汽车制造业中,生产性项目指的是为制造成品车所必需的原材料、零部件等,与之相对应,非生产性项目指的是与汽车维护、修理,企业经营、运作、管理有关的物料,通常指企业内部日常用品与服务等方面,具体包括办公用品、通信设备、计算机软硬件设施、广告、差旅、包装耗材等。

汽车制造业的非生产性项目的采购具有以下特点:(1)企业有自主采购权和议价权,单价小而数量大、规模大;(2)非生产性项目的采购需求是企业日常运行的内在需要,也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具有可计划性和可预算性;(3)非生产性项目内容繁多、工作细碎,系统化程度偏低,因此具有难控制、难管理的特点,提升了采购成本;(4)非生产性项目的采购组织较为分散、采购时空差异性大,加大了获取采购数据的难度;(5)汽车制造公司与供货商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

对企业自身而言,生产性项目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而非生产性项目则在多个环节表现出较大的可优化性,针对当前汽车制造业发展面临的困境,降低非生产性项目的采购成本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推动企业改革、推动企业发展转型、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2 降低汽车制造业非生产性项目采购成本的必要性

2.1 保证汽车制造业精品汽车供应的需要

随着社会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汽车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噪音大、耗油量大、空气污染大、性能弱的汽车不予考虑。在目前我国汽车制造技术相对滞后的时代背景下,优质的汽车制造零部件、耗材都需要以高价购买获得,在汽车制造总成本一定的情况下,为了保证成品汽车的质量,就必须从非生产性项目着手,通过降低非生产性项目的采购成本,为生产性项目采购预留更多资金,能够有效保证精品汽车的

供应。

2.2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需要

采购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采购预算更是企业发展规划中的关键一环。鉴于非生产性项目采购数据的难收集性,在相关信息统计时往往有失客观、全面,致使内部控制管理效果大打折扣。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与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与深入,市场经济主体利益与关系呈现出多元化格局,汽车供销市场环境更加复杂,部分采购人员由于思想价值观出现问题引发经济问题的新闻屡见报端,给企业和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

2.3 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需要

企业存在与发展的终极目标在于经济效益,没有经济效益的企业必将被市场所淘汰。汽车制造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过程中,势必需要降低生产成本,其中最关键、也是最可行的就是非生产性项目的采购成本。通过不断优化议价策略,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方式,想方设法降低非生产项目的采购成本,能够有效提升经济效益,为企业发展创造价值。

3 降低汽车制造业非生产性项目采购成本的策略

3.1 影响非生产项目采购议价的因素

为了制定出能够有效降低汽车制造业非生产性项目采购成本的措施,研究人员首先对影响其价格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在对我国该行业18家知名汽车制造公司采购人员的网络问卷调查中,共邀请了100名工作人员参与问卷,回收97份,有效率为95.5%。统计调查结果发现,参与问卷的86名采购人员在“你认为影响采购价格成交的关联因素”一栏中勾选了“市场”选项,占总人数的88%以上,市场及价格在非生产性项目采购成交价格中的影响力可见一斑,另外,约74%左右的人勾选了“成本及利润”,67%左右的人认为采购时段和议价的主管层级对非生产性项目采购成本影响显著。

3.2 降低采购成本的技术与手段

(1)价值分析(Value Analysis)。价值分析的内涵极其丰富,可以从以下方法中寻求思路:在产品设计中力求简洁、方便,以便于寻找代替材料;筛选具有更优条件的供货商、讲究议价技巧;选择运费更低的物流合作伙伴或者直接改变运输方式;采购二手设备而非全新设备等。通过对采购各个环节的价值分析,能够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2)准时制(JIT)。准时制又称JIT(Just In Time)采购管理制,最早源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上世纪六十年代,丰田汽车锐意改革,大胆尝试准时制的生产方式,获得了巨大成功。实践表明,作为一种汽车生产方式,准时制同样适用于采购物流环节。那么,什么是准时制呢?研究人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准时采购:首先,它是一种完整的、系统的采购方略;其次,它是一种以“天”或“小时”为时间周期而进行的不间断供应;第三,在准时采购模式下,采购方可对供应商施加压力;第四;适用于与采购方所代表公司地理位置相邻的供应商;第五,实现生产企业零库存的有效手段。这一采购理念的核心在于:关注个性化需求,直接面向客户,将最合适的数量、合适的质量的产品,在合适的时间供应到合适的地点,从而达到消除库存、减少浪费,降低采购成本的目的。

3.3 电子商务模式

从计算机互联网技术投入使用之初,就以其强大的交互性、及时性、传播性和广泛性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普及与推广,信息技术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日趋广泛,小至聊天、听音乐、查阅资料、浏览网页、观摩影片,大至科学研发、国际会议等,它正以蓬勃发展之势对社会生活产生着深刻影响,其中,电子商务的诞生更是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变化。将电子商务模式引入汽车制造业非生产性项目采购中,可以根据项目内容的特点和服务需求选择不同的交易形式,借助互联网,能够突破时空限制,隐匿采购主管层级身份,实现网络公开招投标制度,从更广阔的的空间范围内选择更符合自身发展特色的合作伙伴,电子商务还能在线签订电子合约,更便于实现信息化动态管理,提高采购效率。随着时展,电子商务的形式更加多样,微博、微信、广告、微电影等都可被纳入营销范畴,电子商务改变了人类生活的面貌,加快了社会发展的步伐。将其引入采购活动,是未来汽车制造业采购行为的必然趋势。

4 结语

本文在阐述非生产性项目采购特征,分析降低采购成本必要性的基础上,以汽车制造业长远发展的战略角度,结合“影响非生产项目采购议价的因素”调查结果,对降低采购成本的技术与手段进行了有益探索,通过这些研究,为我国汽车制造业采购环节提供参考,进而提高其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左凤菊.制造业成本控制问题研究[D].天津财经

大学,2010.

[2] 陈海斌.采购成本控制策略研究[D].吉林大学,

篇11

关键词:行动导向;知识储备;展示与反馈;课堂掌控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是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突出的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共同参与、共同讨论、共同承担不同的角色。在相互交流学习的过程中,问题最终获得了解决,这个过程就是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获得经验的过程,对学生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知识的传授者,成为一个咨询者、指导者和主持人。教师从教学过程的主要讲授者淡出,但这并不影响教师作用的发挥,相反对教师的要求则是提高了。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储备要充足,专业技能水平要达标

要想上好行动导向课,教师必须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技能水平,因为行动导向的课堂是开放的,是允许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的。在课堂上,当小组代表发言完毕后,是要由其他组的同学提问的,这时常有学生会提出些延伸性的问题。他可能是想为难一下承担讲解任务的小组,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只能表扬,因为最起码他是用心思考了。而学生一般是回答不了这样的问题的,大家全眼巴巴地看着教师。如果这时教师不能从容解答,试想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会怎样?

2.布置学习任务要具体

刚开始时,布置学习任务可以在每课开始时逐渐地安排在一个学习内容结束后,以便学生在课下准备。在布置任务时,内容一定要具体,使学生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并且能进一步督促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任务中。比如,要求小组学生在自学研究后,能够讲述什么或操作什么;要求每位成员将任务内容落实到书面上,并准备根据本组任务内容所出的测试题;要求在可能的情况下,小组长组织本组成员进行预演等等。

3.在实施任务阶段不能大撒手

实施任务,实际是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后学生的预习准备阶段。在学生还不知如何准备,不能主动提出问题的时候,我们要深入到各小组中去,了解他们存在的问题,有针对地进行指导。比如,开场白如何说,这个结构如何介绍,那个原理怎样讲解会更清楚,实作时要提醒学生要注意的问题,这个问题可能拓展到哪个问题等等。在刚开始时,哪怕每一步都是教师教的,也要让学生在随后进行的课堂展示中体会到完成任务的喜悦。

4.培养助手很重要

做任何事,都要有带头人。比如,教师给某个小组布置了任务,没人带头去做,那这个任务肯定完成不好。每个小组长就是这个带头人,就是教师教学的助手。所以教师要非常注意对组长的培养,教给他们怎样组织同学、布置任务、讲演、辅导同学等等。在刚开始上行动导向课时,就可以先强制组长做为小组代表去展示和锻炼自己。因为组长一般是这个组各方面能力最强的,也是最容易塑造的。小组长的成功表现,对其他同学就是一种示范,一个样板,是他们努力的方向。

5.要注意课堂展示与学习反馈交叉进行

为了使尽量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也为了时时检查学生的课堂学习状况,每个小任务结束后都要进行生生或师生的互动反馈。如某个小组的代表讲解完后,其他组同学可提出还没懂的问题,由这个小代表或其本组的其他成员来回答;执行任务的小组可向其他同学提问,来检验他们的听课效果;期间教师要注意查漏补缺。为了避免总是组长来展示,其他同学不敢上的现象出现,当把组长训练的比较成熟后,通过鼓励或强制的方式,使组内其他成员轮流参与展示。对于相对比较复杂的内容,也可提醒组长将任务细化到每个组员身上,由大家协作完成。

6.要有较强的课堂掌控力

行动导向课的课堂是活跃的、开放的,教师必须要有足够强的能力控制好课堂节奏,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否则就容易放得开,收不回。比如,某个小组不愿承担某个学习任务;小组活动时,有的组各成员谁也不理谁;成果展示时,小组代表都说不到点上;评价反馈时只有教师“唱独角戏”等等。掌控能力的高低,和教师本人的素质、教学经验有直接的关系,而它的提高,一方面需要时间的积累,另一方面还可以靠备课时的精心策划,准备出各种预案来弥补。

7.贵在坚持

篇12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1991〕33号)中“改变养老保险完全由国家、企业包下来的办法,实行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共同负担,职工个人也要缴纳一定的费用”和“职工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在调整工资的基础上逐步实行,缴费标准开始时可不超过本人标准工资的3%,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职工工资的调整再逐步提高”的决定,并根据《国务院关于下达199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1993年框架计划草案的通知》(国发〔1992〕1号)中,关于实行职工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所需增加工资指标的安排,请你们抓紧制定企业职工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实施方案,尽快报政府批准后出台。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今年国营企业实行职工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所需增加的工资总额计划指标在方案批准后由劳动部给予追加,按标准工资的3%专项安排。

    二、各地区、有关部门可以按照职工本人标准工资的3%或工资收入的一定比例(一般控制在2%)收缴基本养老保险费。

    三、职工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时间,原则上从1992年7月开始。个别地区因准备工作来不及,可以适当推迟,但最晚不迟于1992年10月份。

    四、职工个人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纳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存入劳动部门归口管理的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在银行开设的“养老保险基金专户”,统一调剂使用,并记入劳动部统一印制的《职工养老保险手册》不得列为职工个人专户。

    五、为便于安排企业职工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所需增加的工资总额计划指标,各地区、有关部门要认真做好统计测算工作。测算指标应包括:

    (一)国营企业职工人数;其中,参加退休费用社会统筹的职工人数。

    (二)国营企业月标准工资总额;其中,参加退休费用社会统筹的职工月标准工资总额。

    (三)国营企业职工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需增加的月工资总额和当年工资总额;其中参加退休费用社会统筹的职工需增加的月工资总额和当年工资总额。

篇13

[关键词] 市场营销企业形象产品品质

一、市场营销活动的本质

市场营销的实质,就是在社会大生产供大于求,商品生产极大丰富的时候,所产生的商业化行为,这种商业化行为的本质则是通过一定的组织结构形式,以货币为价值交换的媒介进行的销售行为。因此,市场营销是一种公共活动,而众所周知,公共活动是组织与其公众之间的双向沟通活动,这种双向沟通活动的联系纽带是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利益,这种客观存在的利益需求将组织与公众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而沟通过程中的各种方式、方法,都是以此为中心展开的服务工作。通过上述文字,我们能够清醒的认识到,营销就是人们与企业间的利益交换过程,公众为了满足自身需求而支付价格,获得产品,企业获取利润,这就是市场营销工作的实质内容。

二、市场营销与企业形像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一个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的调整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商品的生产由过去的供不应求转变为供大于求,企业的生产能力超过市场的需求总和,企业组织为了生存,不得不将大量的精务投入到市场营销活动中去,总的说来,市场销售活动经历了从推销到营销的过程。其中推销产生于商品生产开始供大于求的阶段,这一阶段,企业的库存增加,为了加快资金流转,开始进行一些推广活动,但这些活动的本质仅仅是销售产品,且产品不是根据顾客的需求开发出来的,是属于先生产,再想办法销售的类型。营销阶段则是在产品的生产过程前,充分调查顾客的需求,进而针对目标群体的需求,建设品牌,进行销售的方法。

因此,在现代市场竞争中,企业如想占据一席之地,首先就需要建立属于自身的品牌,而品牌建设,则意味着在消费者群体的心目中企业形像建设,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市场营销工作与企业形象的建设工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良好的企业形象有助于提升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进而有利于拉动销售,而大面积的销售工作则给予企业以足够的与消费者接触延伸其品牌的机会,让消费者有机会进一步了解企业的产品性能和企业形象,从而反过来促进了企业的品牌、形象建设工作。因此,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反过来,一旦企业的形象在消费心目中不佳,消费者对于企业的产品的购买意愿就会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从而导致销售的下降。所以,企业形象与企业的市场营销工作间缺一不可,且相互影响,是企业成功进行市场竞争的必备因素。

三、企业形象的树立

那么,如何才能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来促进市场营销工作呢。从公共关系的本质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在市场呈现供过于求,竞争白热化的时代,公众掌握有市场的话语权,公众和利益决定了公众的购买意向,因此,只有把公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来考虑,来作为处理企业与公众间的关系的原则,才能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赢得公众的信任。要成功树立企业的形象,有以下几点需要把握好:

1、产品的品质是基础

从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形成的关系来看,二者间的关系维系的纽带是利益,换言之,企业销售商品和服务给消费者获得利润,消费者消费货币以获取商品和服务。因此,二者间的利益就是产品,这是利益关系的基础。没有这层基础,二者间的关系就无从建立,企业形象也就无从谈起了,反之,产品的品质越优良,越能形成良好的口碑,从而越能树立起优良的企业形象,持久的保持企业的竞争力。因此,要想成功的树立起企业形象,企业首先要在产品和服务的品质上苦下功夫。

2、把握好公共关系技巧

公共关系技巧即在组织与公众之间相互沟通的方式和方法问题。在企业组织与消费者之间存在问题或者发生矛盾的时候,良好的公共关系处理技巧有助于企业组织降低问题和矛盾所带来的负责影响,减少这些因素对企业形象的损害,此外,良好的利益关系与产品品质也需要公共关系技巧来加以宣传,加大影响力,这正是所谓的“酒香也怕巷子深。”

3、把握好广告宣传技巧的组合

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企业会时常需要一些广告来加强自身的宣传,在这其中,既要找准企业产品的人群定位,通过市场调研摸清消费者的需求和喜好,确立其中的目标人群;又要有针对性的开发广告产品,进行宣传渠道定位,才能将产品、企业、品牌三位一体化的呈现在消费者面前。健立宝集团曾经推出过新产品“第五季”,这项产品定位于青年运动人群,然而,在广告的投放之初,过于偏重产品宣传,未能宣传此产品为健立宝集团出品,白白损失了企业形象的作用,又在投放时渠道选择不当,多选择一些大型超市而非可随手购买的小渠道,致使消费者与产品不能充分接触,最后,产品销售不佳,此时,人们才知道“第五季”原是健立宝集团出品,心中对于健立宝集团的市场开拓能力不由的也下调几分,企业形象也因此受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广告宣传技巧的组合是多么的重要。

参考文献:

[1]杨平波. 企业形象的载体 [J]. 企业家天地, 2003;07

[2] 裘晓东,赵平. 如何实施成功的品牌延伸战略 [J]. 商业研究, 2003;03

[3] 白庆菊. 浅论心理契约[J]. 商业研究, 2004;04

篇14

[关键词]企业形象品牌形象差异性联系性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1120201-01

一、研究背景

在商品极其丰富的现代社会,广大消费者们在市场上所消费的本质已经超脱了有形的物质形态,而渐渐偏向了无形的精神领域,形象消费就是其中一种。企业形象、品牌形象、形象营销等时髦的名词渐渐为大家所熟悉。要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品牌形象”也成了企业领导者的口头禅。那么这两种形象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呢?

二、“企业形象”和“品牌形象”相关概念对比分析

“形象”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主体在一定的知觉情境下,采用一定的知觉方式对客体的感知。从心理学角度讲,形象是人们反映客体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图式。下面将分别从定义、内容、面向三个方面来对比分析“企业形象”和“品牌形象”概念。

(一)两者定义的对比分析。企业形象是一个综合概念,是企业内在素质的一种强化形式,指企业有意识、有计划地将企业的各种特征向社会公众主动地展示与传播,从而使公众对企业有一个标准化、差别化的印象和认识。而品牌形象是存在于人们心理的关于品牌各要素的图像及概念的集合体,主要是品牌知识及人们对品牌的主要态度,品牌的拟人化个性是其最大特征。

(二)两者内容的对比分析。企业形象是由企业产品形象、服务形象、经营管理者形象、员工形象、公共关系形象、公司风气形象等综合而成的,是企业文化的外显形态。而关于品牌形象的内容理论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Biel认为品牌形象会引起“软的”和“硬的”两方面联想。硬的联想包括使用者的人口统计特征、产品和企业的技术和服务,这部分更接近于企业形象的内容;而软的联想包括使用者的个性和生活风格、产品对应的个性和风格等。

(三)两者面向的对比分析。企业形象的面向比较广,它包含了企业内外的一切关系源头,主要有:消费者、股东、员工、竞争对手、行业、上下游合作伙伴、工商、税务、新闻舆论界等。而品牌形象的面向相对比较单纯,主要是消费者,没有消费者就没有品牌,其价值始终体现在品牌与消费者的关系之中。

三、企业形象与品牌形象的差异性

从上文的论述中,我们隐隐可以感觉到“企业形象”和“品牌形象”这两个概念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者的差异性体现在:

首先,企业形象与品牌形象针对的对象不同。企业形象针对的主要是与企业直接打交道的小众群体,比如经销商、供应商、政府机关等;而品牌形象针对的主要对象是消费者、是大众。

其次,企业形象与品牌形象所触及的有效范围不同。企业形象是直接的小众接触,关系更紧密、但面对面为主的接触面毕竟有限;品牌形象的主要任务是间接的大众接触,关系更松散、但效应更广泛。

第三,企业形象与品牌形象负担的市场职能不同。企业形象的相关应用,比如名片、办公用品、办公环境,只有关联单位才会接触到,除了个别消费者与周边人群,最大多数的消费者几乎永远都没有机会接触到企业内部环境。花园一样的厂区也好,家庭作坊式的厂区也好,消费者不可能一一接触到,消费者更重视是品牌形象与强势品牌带来的品质保障,比如NIKE品牌委托全球各地的企业在加工,消费者认的是耐克这个品牌,而非加工企业。

四、企业形象与品牌形象的联系性

品牌形象与企业形象不同,但并不意味着品牌与企业没有任何关系。事实上企业是品牌存在的内环境,企业的VI装潢,仿佛家具的室内装潢;品牌仿佛是这个家庭走出的成员,代表他个人形象的是他的穿着打扮。

(一)从形象塑造的角度来讲,两者相辅相成。在形象塑造中,双方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和促进。一个具有良好品牌形象的名牌产品,能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促进良好企业形象的确立;反过来,企业有了良好的形象,也会为品牌形象的塑造创造条件,因为企业美名远扬,其产品更易被消费者所接受、喜爱,从而使其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确立起来。所以,企业形象的塑造离不开品牌形象的塑造,而品牌形象的塑造更离不开良好的企业形象背景。

(二)从形象维持的角度来讲,两者相互依存。企业形象与品牌形象脱节的现象,在我国很普遍。如中文之星,知道这种软件的人很多,却不知它所在的公司。在IT业,凭借先进技术产品开拓市场,进而建立产品良好的品牌形象,从而树立企业良好品牌形象,这一过程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一旦产品品质无法保证,品牌形象受损,企业形象必将受到影响,也将波及到整个企业或公司在行业中的地位。反过来,企业形象的损害同样也会影响到产品的品牌形象,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富士康劳工事件,虽然富士康只是一个帮苹果的iPod做代工的企业,但它出了事情,苹果还是很紧张,生怕会影响到苹果产品的品牌形象。

(三)品牌形象是企业形象的一部分。品牌形象是企业形象的一部分,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品牌形象依赖于企业形象。在企业形象系统中,各构成要素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各构成要素对于企业形象的塑造虽然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有的起决定作用,而有的则只起影响作用。产品形象是构成企业形象首要的、决定性因素。因为产品是塑造企业形象的基础。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企业产品形象就是企业形象。而在企业产品形象诸构成因素中,品牌形象又成为首要的决定性要素。因为品牌形象好坏,直接决定产品形象。具有良好产品形象的产品,就是那些技术先进、质量高、信誉佳、成本低、效益好、服务周到,能够满足顾客的需求,使顾客产生好感和信任的品牌。所以,我们不难看出通过产品形象这一纽带,品牌形象与企业形象产生了密不可分的关系。品牌形象是通过企业形象系统完成的结果,而企业形象即往往是以建设企业品牌为目标,可以说品牌形象是塑造企业形象的关键点,是塑造、提高企业形象的主要因素。抓住了品牌形象,良好企业形象的塑造就有了坚实的基础。而成功的企业形象建设是品牌形象塑造的充分条件,实施企业形象战略的企业,在品牌提升方面都会有理想的效果。

五、总结

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与“品牌形象”是现代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健康发展的有效利器,然而要树立好这两种形象也是不容易的。若能正确认识到两者的关系,在形象建设的过程中理清思路,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不至于犯了概念性的或是主次不分的错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