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7:0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1

不同学生对待就业的态度,由于接受学校教育的程度,以及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往往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性。就目前高校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眼高收低,挑剔心理严重

高校学生受到所谓“毕业即失业”和“没房没车搞不定丈母娘”等不健康言论的误导,在刚踏入社会之际,幻想以最快的速度,争取高待遇和高薪酬。在选择工作时,以薪酬和待遇作为选择职业的权衡标准,而忽视了职业发展的前景。企业的招聘,除了对岗位学历标准有一定的要求,还要求应聘者具备一定工作经验,而高校学生刚刚步入社会,工作经验欠缺,加之挑剔心理严重,眼高手低的就业态度必然与企业的标准要求冲突。

2、心态不稳定,跳槽现象频繁

出于学生工作经验不够的缘由,学生刚开始参加工作时,企业提供给学生的职位、工资、待遇水平可能不是很高。某些心态不稳定的学生,认为跳槽至其他企业,同样能够在同等职位工作,并且工资和待遇水平相仿。对于企业而言,学生的频繁跳槽行为,无益于学生工作经验的增长,假若学生在工作一两年后,工作经验依然停留在毕业时的水平,必然成为社会淘汰的对象。

3、好吃懒做,毕业后啃老

“啃老”是针对青少年的一种社会现象,指的是青少年在具备参与工作能力后,不愿意参加工作,直接从父母手中索取生活的费用。毕业后的高校学生群体,也存在部分“啃老”的现象,尽管不是非常普遍,但依然有必要加以重视。

二、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基于高校学生就业层面的心理健康问题,可归纳为工作技能不合格、个人素质品行低下、就业观念不正确几点,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要围绕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1、“立足自身”的心理教育

高校学生就业,是学生与就业单位之间的双向选择行为,学生对就业单位环境、工资、福利、劳动强度等提出要求的同时,就业单位要求学生的学历、成绩、技能、素质、道德等,与学生所提出的就业要求互相匹配。眼高手低。挑剔心理严重的学生,其就业心理最为关键的症结点,在于没有意识到就业双向选择的重要性,“一厢情愿”地认为就业单位有必要满足自己所提出的就业要求,而没有客观端正对自身学历、成绩、技能、素质、道德等条件的认识。笔者认为,高校围绕就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引导学生端正对就业“双向选择”的认识,让学生在选择就业单位时,剖析自身的学历、成绩、技能、素质、道德等条件,检验是否与用人单位提出就业标准相匹配,如果低于用人单位的标准,则需要适当降低对就业单位环境、工资、福利、劳动强度等的要求,重点扭转学生一味追求“工作环境优越”、“工资高”、“福利待遇好”、“工作时间不长”等不健康的就业心理。

2、“脚踏实地”的心理教育

高校学生就业经验不足,在刚开始参加工作时,一般不能够马上“位居高位”,并获得可观的薪酬和福利,而需要学生从适合本身知识、经验、技能的工作开始入手,按部就班地做好本职工作,腾出供以就业单位考察本身能力和素质的时间,再争取晋升。针对高校学生就业时“心态不稳定,跳槽现象频繁”的问题,“按部就班”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重点强调“脚踏实地”的重要性。那么,学校应该如何稳住学生的就业心态?笔者建议: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可邀请已经毕业,并在工作单位获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将就业稳定和就业成功捆绑在一起,为在校学生剖析“就业稳定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学校还需要搜索当今社会中由于心态不稳定,频繁跳槽后最终一事无成的就业案例,作为反面教材,向学生敲醒警钟,让学生能够在日后的工作岗位上,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尽可能避免走“盲目奔波”的冤枉路。

3、“勤劳奋斗”的心理教育

很多学生从读书到毕业,家庭基本为其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经济支持,尤其是单身家庭,一般情况下父母仅要求儿女以读书为己任,没有提出任何额外要求。在相对安逸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中,学生往往缺乏“勤劳奋斗”的心理,没有提前为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诸多企业在招聘毕业生时,通常会将“勤奋工作”作为筛选条件之一,因此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端正品行”、“吃苦耐劳”、“奋斗拼搏”等优秀品质,让这些优秀品质在学生心理扎根。笔者建议:在学生尚未踏入社会之前,学校应积极与相关企业联系,为企业在提供招聘实习生的在校平台,企业在为学生支付一定标准的薪酬后,根据学生在岗实习的实际情况,及时向学校汇报学生的实习成绩,譬如在职的工作态度、工作经验等,学生则根据学生实习的实际情况,作为衡量学生综合成绩的标准之一。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在潜意识中,逐渐适应真正的就业环境,而不至于在毕业之后,由于不适应工作环境,而选择逃避现实。总之,勤劳奋斗的健康心理,并非一朝一夕就能促成,需要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让学生具备独立的人格,方可避免“好吃懒做,毕业后啃老”的尴尬就业局面。

三、结束语

篇2

关键词:高校; 心理健康;预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3-006-01

做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正确分析和认识学生心理状况和特点,努力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推进学生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加强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的问题进行了一些简单的研究,以期为做好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出贡献。随着高校内外部环境的日趋复杂,高校学生各种危机事件屡见不鲜,对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冲击和影响。尤其是心理性危机事件它波及范围广,影响程度深,造成的伤害也最大。同时,就目前来看大多数院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为了能够更好的预防和消除高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使其得到健康良好的成长,高职院校应该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心理素质。

一、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建设

目前,多数的高职院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但是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视程度却不够,并没有把它作为一门必修课,只是作为一门辅助式的课程,对教材的选用也没有针对性,长篇大论的理论知识较多,实用性较差,极大地影响到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效果。要想真正做好高职院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要让院校在意识上重视起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设,要明确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是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手段,是高职院校不可或缺的教学活动。其次是要组织教师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及本校学生的实际心理特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编写工作,以此来保证对学生进行因需施教,使心理教育课真正发挥其为学生服务的目的。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是一种职业性与专业性极强的工作。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中的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要有心理学家和心理医生的双重身份。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高职院校要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定期进行、培训,多需相关专家进行交流,不断提高其教学水平。

三、建立心理健康三级预防网络

在院校中建立心理健康三级预防网络,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得到及时的防治。第一级预防网络是由学校的心理健康领导小组与其下设的心理教育指导中心组成。 学校的心理健康领导小组主要负责统筹规划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其下设的指导中心,由有专业心理辅导知识的教师组成,主要负责对统筹规划好的工作进行具体的实施落实。第二级是在学校的各系建立心理辅导站,有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负责,开展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第三级是在学生当中成立心理协会,在每个班级中设立心理委员,然后由学生会设立的心理部进行统一管理。学校要对心理委员进行心理专业知识的培训,让他们起到桥梁作用,及时的发现并反映本班级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其得到及时有效地解决。

四、抓好入学的心理教育工作

做好入学心理教育也是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院校要加强入学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明白学校是外部条件、是外因,自己的努力拼搏是主导、是内因。学校与成才不是因果关系,自己的努力奋斗是成功的关键。让学生树立信心,让学生学会正确的评价自我,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一种积极健康的环境中进行成长。

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提供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

校园文化能够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是一种教育活动的实践。高校的校园文化在对学生的教育之中拥有特定的地位与使命,高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更要营造一种先进的校园文化。好的校园文化对于高职学生的心理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风采、张扬自我个性、释放内心的激情、满足自我精神需求提供一个平台,以此来减轻高职学生心理压力、心理紧张,营造一个轻松、积极地校园氛围,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同时,院校适时的为学生提供一些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加社会活动的过程中,了解社会、磨炼自我、完善自我、摆正自己与社会的关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高职学生的独立、自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顽强意志、坚强毅力、竞争意识、互助精神,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使学生的心理处于一种健康、积极、乐观的状态。

篇3

论文关键词:高校学生;心理教育;心理健康

一、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型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招生数量和办学规模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与此同时,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凸现,有心理障碍和问题的学生在高校学生群体中所占的比例不断提高,严重的还导致了恶性事件的发生。我国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因此,研究高校学生的心理特征,加强高校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研究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校学生心理特征

每个时期的高校学生都带有其特定的时代气息,在他们身上能够折射出社会大环境对他们心理成长的影响。当前的高校学生主要有以下心理特征:

1.自卑心理与自负心理的矛盾

来自不同家庭的高校学生既存在自卑心理又存在自负心理。家庭条件相对一般的学生往往受经济条件的影响,在学习、生活过程中表现出自卑心理,存在孤独感。而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学生往往心理上比较乐观,容易产生不切实际、盲目乐观的自负心理。家庭环境是影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最直接因素。

2.渴望被认同的心理

高校学生充满奇思妙想,敢想敢当,敢于实施,很多学生希望自己能在学生群体中崭露头角,得到周围同学和教师的认可。如果在尝试的过程中受到挫折,容易产生失落情绪,会认为自己的才能被忽视了。高校学生有着强烈的被社会认同的心理,一旦出现不被认可的情况,无法及时有效地进行自我心理调节。

3.反叛心理

在传统管制型教育模式下,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是不对等的。学生处于从属地位,教师有着明显的话语权。学生长期处于这种压抑环境中,造成了他们的反叛心理。进入高校的他们,学习上已经不存在太大的压力,向往自由的高校学生对传统的管制教育比较反感,希望学校能够给予一定的自由度。自由和纪律本身就是矛盾的,这就在无形中对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造成了一定的隔阂,给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一定的困扰。

4.恋爱价值观

恋爱是大学生永恒的话题,对于高校学生来说,他们渴望恋爱。但高校学生心理上并没有完全成熟,缺乏恋爱经验,在遇到感情纠葛时,往往采取过激行为。这也是困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道难题。高校学生应当正面直观的面对恋爱问题,树立正确的恋爱价值观,既要有追求爱情的勇气,又要具备承担爱情责任的能力。

5.人生目标茫然

进入高校的大学生随着学习压力的陡然剧降,出现了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生活目标随波逐流等问题,常有生活无意义感,人生目标茫然。古语有云“预则立,不预则废。”从迈进大学校门的那一刻起,学生就应该了解自己所处的这个时代、这个社会为自己提供了怎样的发展空间,自己的人生坐标又在哪里,以朝着这个坐标不断地调整自己前进的方向。

三、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的对策研究

1.加强高校心理咨询工作人员的培训

虽然在高校中已经普遍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建立了心理咨询中心,但很多从事高校心理咨询的工作人员主要由辅导员或德育工作者担任,他们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心理学培训,缺乏心理学的专业知识,专业素养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心理咨询工作人员的培养教育没有纳入到正轨。高校要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就必须对心理咨询人员开展系统化、有针对性的培训。

2.利用网络等新形式及时进行辅导

很多的高校学生在心理咨询中心或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不敢或不愿完全敞开自己的心扉。这就导致了心理咨询工作人员无法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做出准确的分析和判断,以致于无法科学合理的“对症下药”。网络技术的普及以及网络世界的开放性、虚拟化等特点,使得高校学生可以在不暴露自己真实身份的前提下无所顾忌地敞开心扉,释放自己心中积压的苦恼与烦闷,通过网络尽情地倾诉与宣泄,从而使心理压力得到释放和缓解。对于从事心理咨询的工作人员来说,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这一资源,准确及时地把握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研究,使得心理咨询工作开展的更有效果。

3.建立朋辈聊天室等资讯途径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大力宣传,学生也逐渐摆脱了对心理咨询的种种误解。但是高校学生中能够走进心理咨询中心,对心理咨询工作人员敞开心扉接受咨询的学生并不多。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学生在选择倾述对象时更倾向于向同龄人倾述。而在高校中建立朋辈聊天室,是缓解不愿走进心理咨询中心的学生的心理压力的一种有效途径。高年级学生作为朋辈咨询员,可能不具备一定的心理学教育理论,但是他们可以通过自身的学习生活实践经验去与那些需要咨询的学生进行沟通,使得需要咨询的学生摆脱向心理咨询工作人员进行心理咨询就是接受思想教育的心理阴影。

4.加强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的良性互动

影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因素很多,既有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等方面的外在因素,也有学生个体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内在原因。首先,家庭是学生心理成长的最初也是最直接的因素。从家庭生活不美满的环境中走出来的高校学生往往行为比较偏激,因此,父母在关心子女生理健康的同时,也应当关心子女的心理健康。不少家长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够重视,有的家长甚至与子女基本上没有沟通。其次,学校在传播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在向学生传播着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变化规律。第三,社会是高校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主要实践场所,同时社会也通过各种媒介影响着高校学生的成长。因此在面对就业这样的实际问题时,家庭应该鼓励支持,高校应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进行引导,社会则应该提供就业、创业机会。另外,学生这一主体也应该深刻了解自己,明确自己的职业取向,端正职业态度,创造自身条件。因此,只有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才能发挥积极效应,学生才能取得职场的成功。

5.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高校学生的课外空余时间相对较多,且他们往往对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充满了兴趣。学校可以经常性的组织一些针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也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心理健康研讨会、社会公益活动等。通过心理健康课外活动让学生体验、反思和反馈思想情绪的变化。与此同时,学校也应该建设好校园文化氛围,办好宣传栏、做好宣传广播等,使学生时时处处接受熏陶。

6.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评价、预防及治疗体系

针对高校学生的心理特征,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评价及治疗体系已迫在眉睫。很多高校在新生入学阶段会通过新生问卷调查等方式来建立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通过该措施,可以对学生的心理状况有个大致的了解,也可以从中发现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从而对其进行有效的预防及有针对性的治疗。对高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评价,不仅有利于掌握高校学生总体的心理变化趋势,也有利于把握学生个体的心理变化历程,针对个体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培养目标。

篇4

【关键词】民办高校 学生 心理困惑 心理健康教育

当前教育改革理念的不断深入,推动了民办高校教学的进一步发展。近年来,社会环境的复杂性趋向以及人际道德观念的不断转变,给很多大学生在个性发展、就业取向以及人生价值观念等诸多方面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困惑和压力,特别是民办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尤为突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新时期民办高校教育教学中必须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当前民办高校学生凸显的心理困惑与心理问题表现

受诸多因素制约和影响,很多民办高校学生在心理发展方面呈现出相关心理困惑与问题:

(一)自我认知严重失调

很多高校学生自我观念极强,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争强好胜,不服从管理和约束;有些学生心理发展异常,不良情绪宣泄方式极端冲动或消极,暴躁易怒,自傲浮躁,暴力攻击倾向严重,有的情感冷淡甚至倾向于自我折磨、自虐或自杀行为,存在明显的叛逆、攻击、自闭等不良心理。

(二)人际关系处理障碍

少数高校学生缺乏基本的社交能力与经验,自我封闭与渴望沟通的心理矛盾较为复杂,有些性格缺陷的学生缺乏集体合作意识和互助精神,处事不善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受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个别高校学生自私心理倾向严重,导致妒忌排斥的狭心理生成,影响着人际关系发展。

(三)生理情感矛盾困惑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心生理发展的不稳定时期,民办高校学生在自身生理性征变化以及与异往的情感认识存在诸多不成熟的困惑,性道德与观念过于开放或压抑,盲目追求情感释放,导致责任感缺失甚至情绪低迷,引起个性情感或者生理上的负疚消沉心理问题。

(四)生活挫折承受弱差

由于青少年尚未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生活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相当部分民办高校学生由于家庭过于贫困、择业就业压力较大、情感失败等原因存在严重的自卑忧郁、紧张焦虑的心理负担;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往往个性张扬,虚荣攀比心理较强,狂妄自大,自傲浮躁心理严重。

二、导致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困惑及问题的成因分析

造成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社会环境:现代社会形势的多元化发展,激烈的社会竞争现实,不良的社会习俗影响以及社会人际关系的复杂化,特别是经济利益上的差距导致社会环境复杂多变,从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民办高校学生心理上的自我矛盾与困惑。

(二)家庭因素:家庭教育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影响巨大,社会经济发展的两极分化,致使不同家庭的经济状况不一,家庭教育方式的不科学,单亲家庭的亲情缺失,导致了青少年骄奢自傲、叛逆妒忌、孤僻自卑等心理障碍的形成。

(三) 学校教育:学校生活是学生家庭生活的延伸,许多民办学校片面追求职业技能素质教育效果,轻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造成很多学生长期处于过度紧张、枯燥和压抑的学习压力下,导致学生消极叛逆心理日益严重。

(四) 自身因素:很多民办学校的学生由于学习基础不牢,学习方法不当,学习动力严重不足,抵制不良思想行为的诱惑能力较弱,攀比虚荣心理严重,在心理上存在盲目从众,浮躁焦虑等心理负担,导致不能安心学习。

三、 新时期加强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 强化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教学理念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为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主管部门应立足于新时期人才资源发展的时代性需求,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深化素质教育改革,强化民办高校学生教学服务理念,促进和提高学生心理健康。

(二)优化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环境

良好的校园环境在陶冶学生情操、完善学生人格、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等方面有着潜移默化的促进功能。民办高校应立足于校园环境建设,积极加强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完善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职能体系,改善教育教学设施条件,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三) 创新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形式

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通过诸多具体的实践活动来实施,民办高校要有效利用网络技术充分发挥校园新闻媒介在心理健康教育的传播功能,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拓宽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和渠道,引导学生加强互动交往,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在集体实践活动中调整不良心态,提高心理素质。

(四) 注重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联合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属于动态化系统工程,社会与家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影响深远。学校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在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应主动与学生家长进行密切联系,发动社会有关力量,共同参与和搭建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关注学生心理变化,实现联合教育功能。

结束语

总之,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渐凸显,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阵地,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分析和探究民办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其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有利于促进民办高校教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摘要高校学生体育心理健康教育是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学生的个性培养和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鉴于此,本文从高校学生体育心理健康的内涵和意义、高校学生体育健康教育的现状、高校体育教育的实施途径以及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做出了简要的分析和论述。

关键词体育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学生

一、 高校学生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和意义

高校学生的体育心理健康教育,指的是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体育与健康教学活动和教学措施,结合心理学知识和体育活动过程中的运动心理,采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技巧对学生做出科学的引导,使学生的体质水平、运动技能、以及心理品质得以更完善更全面发展的过程。

在高校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各项素质培养过程中,体育教育与心理学知识的融合具有更加广泛的社会意义,具有其他教育方式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首先,高校学生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有助于高校学生身心的协调发展,极大的提升了高校学生身心潜能的开发,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体育教育与心理学知识的融合,既形成了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体系,使心理学相关知识在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过程发挥出了引导功能,完善了体育教育领域的范畴,也同时扩展了心理学的外延和内涵。而且,体育教育与心理学知识的融合,还为高校体育教师提供了更多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促使其更加注重心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提高了体育任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实践能力,以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 高校学生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虽然说,高校学生的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长期以来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很多高校,其不仅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常常被忽略或简单带过,专门针对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开展的活动也十分有限,对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也稍显单薄,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传统教学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高校体育普遍以学生的体质水平提升和体育技能的培养作为教育的重点,而体育心理健康教育一直被作为教育的细枝末节来对待,从而导致了体育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研究发展现状不理想的状况。

三、 高校学生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 通过科学的体育活动,帮助高校学生树立积极的自我概念

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选择科学合理的体育活动,可以有效的帮助高校学生树立积极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指的是人在主观上对自己的看法、认知以及自我感觉的综合,积极的自我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积极、理性的自尊,对学生的个性形成及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研究发现,通过参与科学、合理的体育活动,高校学生个体与其他人之间可以达到更顺畅的交流,形成良好的互动,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并能通过活动中其他人的反馈,对自己有一个客观、正确的评价,而自我概念变化的根本依据就是人的自我评价,所以,科学合理的体育活动,有助于高校学生客观、正确的自我评价的形成,有助于帮助高校学生树立积极的自我概念。

一般来说,通过开展体育活动,来帮助高校学生树立积极的自我概念的基本途径有以下几种:首先,学校要着力营造一个良好的、集体性的氛围,并提供体育教学、体育活动开展所需的设施保障和制度保障;其次,体育任课教师要深入挖掘、研究体育教材中与自我概念的树立相关的内容,并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当今体育界的热点焦点问题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最后,高校体育教师应积极组织、开展学校之间、年级之间、班级之间、同学之间等多个层次的体育活动,为学生提供尽量多的实践和实证性机会,便于学生得到多方面、多角度的反馈,从而有助于其形成客观正确的自我评价,并进一步树立积极的自我概念。

(二) 充分利用体育教学课堂,树立正确的社会观念,培养高校学生的社会化意识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化观念,培养学生的社会化意识是高校学生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体育活动可以有效的促进人的社会化,体育任课教师一定要认识到,并重视这一点。在体育运动中,蕴含着丰富的体育精神,如:公平竞争、团结协作、积极进取、交流沟通、遵守规则等等,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会亲身体验并领悟这些体育精神的意义,并由此树立相应的观念和意识,从而促进学生社会化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学生积极、顺利的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在培养学生的社会化意识时,任课教师要充分利用体育教学课堂,开展有利于学生社会化的活动,同时根据本校的特色和资源优势以及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选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如:合作学习、纪律教育、规则示范等,还可结合校外条件开展社会化的体育活动课程,如:社区活动、见习活动、校际体育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群体意识以及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归属感、认同感、责任感等与其社会化相关的意识和观念,促进学生社会化意识的培养。

(三) 通过体育心理调控教育,帮助学生保持积极稳定的心理情绪

体育课程或体育运动中的体育心理调控教育,指的是任课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利用多种心理调节手段,以保持积极稳定的体育心理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经常采用的调节手段有:自我暗示法、认知训练法、念动训练法、激励法以及宣泄法等多种调节方法,体育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及学生的个性特征,合理选择,搭配运用。

体育任课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体育心理调控教育时,要注意将理性的内容融入实际的体验过程中,通过开展积极的体育教学活动,有效激发和深化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情绪,并在活动中潜移默化的传授体育心理调控的技巧和方法。在这个过程中,体育任课教师要通过组织合理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切身感受竞争、挫折、胜利、失败等各种情感体验,并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仔细观察,对学生在各种情况下的情绪反应进行适时的引导,使学生在复杂多变、强烈鲜明的心理体验中受到熏陶,了解并掌握体育心理调控的方法和技巧,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四) 根据体育运动的特点,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积极进取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态度

体育运动具有反馈信息明确而迅速的特点,相对于其他运动而言更容易引发人追求胜利的渴望,能促使人向着目标不断努力,从而有助于培养人积极进取的精神。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通过组织开展体育学习和体育运动,使学生的这种精神不断得以强化,让学生树立不断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信念,并在不怕失败、理性接受失败的同时,更加努力的追求下一次的成功,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态度,对高校学生的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培养学生的积极进取精神时,体育任课教师首先要认真研究如何将竞争意识、拼搏意识、危机意识等融入课堂教学,如何通过教学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勇于拼搏、不断进取的习惯。然后,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现有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适合培养学生的积极进取精神的教学活动有多种,如:极限运动体验法、定向运动教学法等,体育任课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合理安排。

(五)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通过设置合理的身体负荷和心理负荷,提升学生的意志力水平

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身体负荷相较于其它学科的教学活动而言,是相对较高的,而体育运动所特有的对抗性、竞争性、激烈性等特点,也会对参与其中的学生产生一定的心理负荷。在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任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通过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设置一定的身体负荷和心理负荷,来有效的锻炼学生的耐受力水平、挫折承受能力以及行动统筹能力,从而使学生的意志力水平得以提升。

体育任课教师要始终将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品质作为教学目标之一,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随时根据运动项目的特点有意识的进行渗透意志力培养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常用教学方法有:注意力集中训练法、竞赛提升法、创设挫折情境教学法、疲劳负荷法等。除此之外,体育任课教师还可以在业余体育活动或者学生的体育锻炼过程中,适时的进行引导,以帮助和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培养。

四、 高校学生体育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 加强体育任课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专业素养和执教能力

高校体育任课教师,是高校体育教学的直接实施者,是高校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实践者,是与学生联系最紧密的一个环节。高校体育任课教师的行为是影响课堂心理环境和氛围的最主要因素,所以说要进行体育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教师首先应该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水平、良好的心理修养以及高尚的师风师德,有较强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和完善的个性品质,能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发挥自身的能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健康积极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

除此之外,体育任课教师,要开展学生的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和执教能力,这不仅是指任课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体育运动水平、体育技能水平、掌握足够的体育知识,还要求任课教师掌握相当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和体育心理方面的知识,并能在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能及时的对学生在体育学习和锻炼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科学的引导,这是顺利进行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证。

(二) 组织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以强化体育心理健康教育

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才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才能高效的完成教学任务,所以,在开展体育心理健康教育时,高校体育教师一定要根据高校学生的身心特点,组织相应的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率,强化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效果。

要做到教学内容的科学合理,体育任课教师必须深入的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现有的体质水平和运动技能能力,并据此捕捉教学的价值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从而实现教学内容的有效性。另外,在了解了学生基本情况的基础上,体育任课教师还要针对每个学生不同情况,因人而异的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也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灵活进行调整,以期实现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三) 体育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注重体育学习心理教育的开展

体育学习心理教育,是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必须引起体育任课教师的关注和重视。体育学习心理教育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开发潜在的学习能力、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改正不良的学习习惯,从而让学生学会自学和自我提升,体育学习心理教育的开展,可以让学生在多元化、多角度、多层次的教学活动中,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主管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化和创造性发展。

在进行体育学习心理教育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首先,要注意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在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尽量融教育性和趣味性于一体,注重快乐体育、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如,教师可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引导学生设置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可以根据课程需要,带领学生一起发现、挖掘教学内容的魅力;可以根据教学进度适当穿插娱乐活动和特色比赛等等。其次,注重培养学生适度的体育学习心理状态。在让学生会学、善学、乐学的同时,也要让学生体验挫折、失败等情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对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体育学习心境。

参考文献:

[1] 汪玮琳,谭亚彬.大学生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建设探讨[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4).

[2] 董跃春.大学体育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9).

[3] 朱丽琼.高校体育的心理健康教育功用及其发展策略[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2).

[4] 杨佳根.高校体育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研究[J].成功(教育).2008(08).

篇6

关键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影响因素;建议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心理问题也随之凸显出来,由于难以疏解的心理问题,曾出现过震惊世人的“马加爵案”“复旦投毒案”,由此社会各界越来越关注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为了促进高等院校教学教育体系的建设,研究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本文将以其影响因素为研究对象,并着重分析。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

首先,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由于社会的发展,各项改革的深入,竞争机制被引入其中,高等院校的大学生面临各种类型的竞争压力。面对严重的就业压力,一些大学生从原本天之骄子变成无所适从的失业人员,很容易心理失衡,最终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网络的快速发展,大学生面临更多诱惑,难辨信息的真伪,影响了健康心理的形成。

其次,学校环境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高考成绩优异,这些优秀的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发现身边同学的学习水平、素质与自己相当,或者比自己更高。原本的“尖子生”很容易出现心理失衡现象。同时,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化,大学生在进入高等院校之前,一般没有过集体生活的经历,生活与学习的平衡、人际关系的交往等,都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再次,家庭环境因素的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子女教育期望越来越高。而过高的期望往往会成为大学生沉重的心理负担。同时,部分学生在步入大学校园之前,都在父母的管束中度过,上了大学以后,由于经济的相对独立,便放任自己。此外,贫困的家庭环境也是造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之一,“马加爵案”中,马加爵正是因为家庭贫困受到了其他同学的嘲笑,才心生歹念,酿成了大祸。

最后,个人缺陷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在成长中除了智力因素,同时还有身体因素,从高、矮、胖、瘦等方面的外在形态到内在的疾病导致很多学生性格内向、孤僻,在学习阶段,会出现心理承受力差的现象。

三、促进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建议

基于以上几点因素,大学生心理状况日益得到各方重视,打造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平台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正确 的三观,使当代大学生具有健康心理;以缓解和消除大学生的精神压力与心理障碍,有效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 平,提高大学生的社会环境适应能力。

首先,开设体育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大学阶段的学生都比较敏感,产生心理问题难以疏导是在所难免的。这就要求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利用体育课程作为辅助手段。在心理与生理两个方面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鼓励学生利用体育锻炼方式排解心理问题,保障自身身心健康。

其次,加大高等院校活动改革的力度,积极组织校园文体活动。体育运动不仅可以完善大学生群体的身体状况,还可以有效改善学生的心理状况。针对这一点,仅仅依靠课程建设是远远不够的,各个学院应该在自身日常工作的基础上,多开展具有体育性、教育性、娱乐性多位一体的课外活动体系。个别需要学生踊跃参加的项目,可以通过与学生考核成绩挂钩的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最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保障高等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校不仅要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与心理辅导中心,同时也应该加强大学辅导员队伍建设。辅导员提高心理疏导能力,有效保障我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春蕾,徐光兴,王 雪.生命教育视野下大学生生死观状况调查分析[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篇7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新媒体环境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优势

(1)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及时性。新媒体环境是一个新兴的信息化平台,辅导员在新媒体环境的帮助下,能够更好地了解高校学生的心理动向,帮助其尽早地解决心理问题。

高校学生的数量比较庞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之后,不能得到及时的帮助,问题可能就会越来越严重,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学生想寻求帮助,但是心理咨询的学生数量比较多,势必延误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时间,新媒体环境的出现能够较好地缓解这个问题。

网络平台的及时性能让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后,可以随时通过手机、电脑等媒介,运用网络引擎搜索、论坛提问等方式,即刻获得心理问题的解决途径和方法。

(2)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保密性。大部分学生的性格特点都比较独立内敛,一旦发现自己心理出现了一些问题,潜意识里就会非常恐慌,不知所措,且由于害怕其他同学发现自己的问题后会用另一种态度对待自己,所以又拒绝到专业的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同时由于接受心理咨询会涉及个人的隐私,学生怕自己的隐私遭到泄露,所以出现问题往往都是自己藏在心里,怕别人知道,进一步加重了自己的心理负担。新媒体环境很好地避免了这样的问题,学生在出现问题之后,可以匿名向心理咨询师进行心理咨询,既不用面对面地对人讲自己的问题,也不用害怕自己的隐私被别人知道,有些不知如何开口的话通过网络媒介能够进行很好的传递,让学生在没有心理负担的情况下,积极面对心理问题,主动寻求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方法。

(3)大胆倾诉,缓解压力。网络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往往都是通过文字、图片、音频或者视频等方式来进行的,不是生活中面对面的直接交往。有些学生在生活中因为性格的原因很难找到谈得来的朋友,在网络上却能够找到。当今高校学生都有很大的心理压力,无处释放,存在很多的心理安全隐患。正是因为这种沟通方式的出现,使得学生可以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和问题,释放自己的压力,不用担心被人嘲笑,心理压力能得到有效的疏导。

2.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加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建立系统的高校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既庞大又复杂的工作,在这项工作中,要有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还要有全方位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高校需要建立一个专业的心理咨询网站,这是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知识的一个重要渠道,所以网站的内容要符合高校学生的实际需求,能够通过这种渠道很好地对高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还可以帮助他们测评心理压力,网站中还应该设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员,及时地帮助学生纠正心理问题。学生对自己存在的心理问题可以在网站中进行在线咨询或者留言,让自己的心理困惑得到解答。面对面的心理咨询员能帮助的学生人数十分有限,同时也具有局限性。网络为解决这一问题带来了福音:它将许多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连接起来,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同时网络的快捷可使一位咨询员“同时”接待多位来访者。[1]

网站还应开设一些心理健康教育视频课程,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课件的下载,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知识的学习。使其不仅能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同时还知道如何通过自身努力来解决部分问题。

(2) 做好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新媒体环境有效地缓解了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学生的心理压力得到释放,但是网络毕竟是一个虚拟的平台,其中存在着很多虚假的信息,没有情感交流的坚实基础,学生长时间在这种环境下,就会将所有情感愿望寄托在网络环境中,一旦回到现实世界,恐又会出现新的心理问题。所以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不能完全依靠于新媒体,保持线下的信息畅通也尤为重要。

要想提高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光靠心理方面的专业教师是远远不够的。大学生人数众多,每个学生是独立而且不同的个体,要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分管学生工作的老师,特别是坚持在一线的辅导员,应主动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整体和个别的辅导,建立老师―班长D党员、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D寝室室长四级干预机制,积极发挥各级同学的积极性,保持线上线下信息畅通,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时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

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 区分群体性心理问题和个别性心理问题,做针对性分析,并通过谈话、主题班会、与学生骨干沟通等有效方式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的是日积月累形成的,有的是突发事件的应激反应,但是问题的突显与发生往往就在一瞬之间。即使问题是无法避免的,做好常态的预警预案也是尤为必要的。院系可以分年级做好日常的心理健康演习预案,然后针对时下高校学生的突发的心理案件,进行讨论分析,切实保证方法的常做常新。

现在网上还有很多高校辅导员在线交流平台,通过这些平台辅导员可以经常在线上和其他高校的辅导员交流工作心得、经验。

(3)充分发挥学生团体的积极作用。高校可以院系为单位,建立针对本院系学生特点的心理社团,使其在专业心理老师的指导下,设计和制定专业性质、针对性质较强的工作计划,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团体辅导等活动,让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并受益。学生团体课外还应加强与外校心理社团的合作,及时发现心理社团活动的盲点,查漏补缺,确保社团的健康发展。[2]

(4)提高辅导员的专业素质。自1953年清华大学设立辅导员岗位以来, 我国高校的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高校辅导员队伍仍然存在着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工作职责不明、流动性大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必然影响到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作用的发挥,进而影响到大学生的培养质量。[3]

2014年3月25日,教育部以教思政〔2014〕2号印发《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对辅导员工作职责提出了全面严格的要求。辅导员也确实需要从多方面不断地完善及强化职业的专业化。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这个方面,辅导员不仅要学习专业的理论知识和积累实践经验,还要及时有效地对高校学生的心理情感进行研究,熟练地掌握网络信息技术,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能够广泛地对其进行应用,把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设计得更加丰富、全面、贴合当前的实际。

因此,高校应该加强对辅导员的培训和考核,提高高校辅导员的专业素质,经常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其理论知识水平和良好的职业素养,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新媒体环境是一个庞大的体系,用辩证的态度借助于这个平台,师生能够实现网上心理辅导,学生可以在网络中进行心理测试、在线交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学习。高校辅导员应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充分地利用网络的优势,积极探索,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更好地对其进行帮助。我国目前的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处在初级阶段,需要不断地研究和完善,从而提高我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献敏,梁淑英.论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南昌高专学报,2004(04):81―82.

[2]沈晓梅.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J].中国青年研究,2012(01):113―116.

篇8

[关键词]高校学生公寓 心理健康教育 必要性 工作要求

近年来由于失恋、就业受挫等心理问题引发的休学、退学乃至引发的恶性案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以及高校稳定的突出因素。为此,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刻不容缓。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咨询、辅导,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障碍,走出心理误区己成为各高校关注的重点。本文试图从心理学实践的角度入手,对在学生生活的微观环境――学生公寓中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了探讨。

一、走进学生公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包括社会心理氛围、群体心理氛围、人际心理氛围、组织心理氛围等等。学生公寓可以说是以学生群体为主要构成的具有社会、群体、人际、组织等属性和功能的微观社区。走入学生公寓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是在社区的范围和环境中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灵活和有效的形式,是学生社区综合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拓展社区管理功能的深入尝试。在社区服务工作中,运用心理科学的理论和原则来保持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即通过讲究心理卫生,培养集合人们的健康心理,从而达到预防心身两方面的目的。

二、在学生公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1.它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公寓内的延伸

现在的大学生个性独立,喜欢自主,传统的上下分明、你说我听、你讲我通的教育模式已经不再完全适用。他们更倾向民主、平等、相互信任和尊重的交往模式。心理咨询和辅导中平等、尊重、真诚、信任的心灵沟通模式更能被众多大学生所接受。所以,在公寓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能使思想政治工作以另外一种形式被学生主动接纳,从而使学生更积极地面对大学生活。当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碰到人际关系紧张、情感纠葛等问题时,在公寓内开展心理辅导就能为他们提供宣泄、解开心中矛盾、恢复心理平衡的机会和场所,这也给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做了很好的补充。

2.它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

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进公寓工作, 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的有效开展, 不仅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存在的心理问题, 还可以形象反映教育工作者充满人性化的服务和管理, 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文化建设和宣传, 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容和实质, 真正体现校园文化在高校人才培养中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心理健康教育进公寓的工作要求

1.领导重视,建立学生公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是前提

各级领导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进公寓工作是有效开展心理咨询、辅导的前提。学校、学生工作部门、公寓管理部门都要为在公寓内开展心理辅导、咨询工作积极创造条件,提供必要的办公地点和设施,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同时在工作量计算、职称晋升等方面给心理辅导老师必要的倾斜,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老师积极热心从事这项工作,干出成效。

学校要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队伍建设,至少应该保证在每幢学生公寓中都有人负责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并时常主动关注学生公寓中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在遇到存在重大心理问题的学生时,应当有组织地帮助其进行心理治疗。

学校应大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者的教育培训,全面提高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建立一支素质过硬的、层次不同的、专职或兼职的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队伍。制定切实可行的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队伍教育培训方案,把大学生心理咨询培训工作逐步纳入正规化、制度化轨道。

2.方法得当,运用和摸索适合于公寓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方法是保证

心理咨询辅导活动应该力争落到实处,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在进行一系列心理咨询活动时与学生进行朋友式的交谈,了解他们对生活、学业、感情、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的困惑,力图能够为他们提供一些良好的建议,促使他们在遇到问题时能换位思考,从而达到避免学生走死胡同的目的。

还可以以板报、标语、宣传画册等形式为学生剖析一些典型的或者最新的案例。这些个案都来自于同龄人,因此对学生们会有很强的震撼作用。通过这些个案,学生能够从中得到启发,寻找自己需要的心灵之药。

心理咨询宣传活动必须以宿舍为宣传单位成立小组,使学生在宿舍较宽松的环境中学习心理知识,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增进学生间的情感。

建立心理健康保健网络和预防工作体系。以老师、宿舍管理员、班级心理卫生干事为核心,以班级同学为基础,配合各院系的心理工作构建心理健康保健网络,贯彻“多普及(心理卫生知识)―早发现(心理疾病患者)―早干预―助恢复”的预防工作方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跟进,为学生提供心理保健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心理适应、心理冲突和心理方法方面的矛盾,才是开展公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方法。

3.持之以恒,要有长期工作的思想准备做基础

心理健康教育进公寓,是一项造福大学生,帮助大学生健康成才的重要举措,而非权宜之计,要有长期工作的思想准备。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心理辅导工作也要不断加强。要及时总结经验和得失,培养和完善后备人才梯队,将这项有意义的工作不断深入地开展下去。

探求当今社会新形势、新情况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我们应当不断摸索适合于在大学生公寓内开展心理咨询、辅导的工作方法,使它与其他各项教育工作密切配合,相互补充,共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芷英.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11).

[2]陈传锋,武雪婷,严建雯.国外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研究综述[J].宁波大学学报,2007,(5).

篇9

关键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的必要性

1.现实社会的强烈要求

近几年,高校学生自杀现象环生,许多高校学生迫于心理障碍而选择极端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反应了当代高校学生在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对于生命的认识,对人生的了解都存在偏颇和误区,以至于无法及时处理困难而郁闷难解,终于自残。

然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上升,受国外开放自由观念的影响,国内人民在生育子女方面也已摆脱传统的思想束缚,而多养育一个或者两个子女,对于孩子的重视程度更是前所未有,中国社会未来的接班人也是日益减少,高校学生自杀自然对社会对国家都是一种损失。

而中国传统的应试教育过于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在心理教育方面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备等都有所欠缺,面对眼前严峻的高校学生心理障碍问题,一时也没有办法能够解决,必须要不断自我突破,需求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创新。

2.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是对我国国家97年教育改革制度的一个重要实践,推行教育创新,不仅仅可以在传统教育模式上实现创新,完善我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更能够帮助广大高校学生排出心中郁闷,舒畅心情,让他们在面对社会,面对困难和压力的情况下,积极主动,乐观开朗,健康向上发展,由此带给社会一种和谐快乐的氛围;高校学生是祖国建设的接班人,创新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为国家建设和发展留住人才,为国家经济发展和富强留住力量。

二、构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模式必须坚持的原则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构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模式,首先就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理论只是理论,需要依附于实践活动才能够得以正确地存在,同样的道理,实践活动也必须依赖于理论的指导,才能够有目标,避免实践的盲目性。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构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模式,需要在具体的教学和心理辅导的过程中进行分析和总结,将实践中的经验进行总结,形成指导理论,在进行具体的教学和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必须要有相应的理论指导自己的活动,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来检验理论的真实性,进一步完善指导理论。

2.以学生为主体、平等尊重的原则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存在了,教学才有存在的意义。

坚持以学生为主提、平等尊重的原则,构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模式,需要在具体的教学当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也要能够尊重学生的想法,尊重学生的理念,尊重学生针对教学的自由发言权,敞开心扉,主动关心学生,与学生平等对话,互相交流和沟通。

3.以教学大纲为主的原则

教学大纲,是学校根据学校的教学状况和社会发展状况而制定的,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专业性,是高校心理教学的依据和程序,是学校对高校教师实施管理的必要手段。

坚持以教学大纲为主,构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模式,必须要让个体心理教育模式符合学校整体的发展战略,为学校发展战略服务,制定任何自由的教育方法都应该尊重教学大纲,按照教学大纲布置教学内容,对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三、构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模式的策略建议

1.加大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教育

构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模式,首先需要从学生理论和意识入手,让学生能够能够用正确的知识去指导自己的行为,能够用正确的理念去疏导自己的心情,排出自己心中的郁闷,能够用正确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困难,解决困难。

加大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国家要利用广大的新闻媒体和互联网络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学校要多利用校刊、张贴专栏和校内广播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和宣传,学校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当中,要教授学生现实生活中切实可用的积极思维方式,帮助苏学生培养积极的思维,为学生灌输积极的心理知识。

2.成立专门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情况的调查组

构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模式,需要以学生为主,真正构建能够解决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教育创新模式,这就有必要成立专门的调查组,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调查了解。

成立专门的高校学校心理健康情况的调查组,国家需要成立专门的调查组,针对全国高校学生的心理情况进行调查,为制定高校心理健康普及教育战略目标做准备,学校需要成立本校的专门调查组,调查本校的学生心理状况,结合国家战略目标,从本校实际出发,制定本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制度,为本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模式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3.创建心理教育咨询平台

构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需要创建心理教育咨询平台,帮助学生实现一对一教学,用以解决学生的私人问题,帮助学生实现保密,尊重学生的隐私。

创建心理教育咨询平台,国家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建全国性质的心理咨询平台,方便各大高校互相交流教育经验,在全国范围内普及自由教育,扩大学生进行自我心理咨询的选择性范围,学校也要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局部网络咨询平台,用于内部学生自我交流和自由咨询,必要的也要建立心理咨询室,为咨询室配备高素质高能力的心理咨询教师,保证心理咨询的质量,及时解决本校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如果有必要,可以给心理咨询师配备电话专线,利用电话方便学生进行咨询,保护学生的隐私。

总结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跟随时代的发展备受重视,改善传统的教育模式,构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模式,必须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和以教学大纲为主的教学原则,加大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成立专门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组,创建心理教育咨询平台,通过这些方法,最终促使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实效作用,促使高校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自媒体;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自从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社会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社会环境也逐渐变得更加复杂,这对高校学生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目前阶段高校学生所面临的社会压力逐渐加大,因此在这个过程当中许多学生难免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因此,高校必须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给予高度的关注。只有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有效的克服自身所面临的压力,使得心理负担被有效的降低。但是传统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往往过于理论化,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压力,而自媒体的出现为现阶段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自媒体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自媒体的多元化、互动性特征能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自媒体是最近几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媒体形式,与传统的媒体相比,自媒体存在着自身的特点。首先在信息的传播放方面,自媒体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多元性与互动性的特征,因此,可以充分利用这种特征从而有效的突破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1〕。当前阶段自媒体的主要载体是网络媒体,在网络媒体当中存在着大量的信息,同时信息的传播也打破了传统的地域与时间的限制,信息的共享以及传递速度不断加大,这种开放性以及多样化的信息传播特点,可以使得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获取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内容。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当中,学生接受教育的方式较为单一,即通过讲座以及课堂的方式进行,学生只能被动的作为信息的接受者,自己在日常生活当中所遇到的一些心理问题无法得到有效的解答,因此,其心理问题从本质上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但是自媒体的出现使得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课堂当中,同时也不受时间与地域的限制,学生在宿舍、车上以及生活的多个角落当中都可以获得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内容,同时在网络当中,学生也可以自己搜索相关的学习内容,同时许多学习资源都是配有画面以及音乐,这种方式极大的提高了教学的效率,使得大学生的视野更加的开阔。同时通过自媒体,教师也可以获取一些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内容与信息咨询,教师可以在课堂当中将这些信息资讯有效的传递给学生,使得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得教学的效率得到显著的提高〔2〕。

(二)自媒体的平等性和虚拟性能够提高教育的时效性

虚拟性是网络最大的特征,在虚拟化的网络世界当中,学生的生活方式会发生极大的变化,同时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方式也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学生可以通过网络随时的连接到各种网站当中,在各种平台上将自己的见解与想法表达出来。同r通过网络平台,学生还可以将自己内心当中的一些不满与苦闷向教师诉说,从而使得自身的心理压力得到有效的缓解,避免一些负面的心理信息在自己的内心当中过度的积压。同时通过自媒体教师与学生之间还可以进行在线互动,从而使得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而造成的交流不通畅,另一方面,学生与教师的课堂交流处于一个完全公开的环境当中,这对于学生的隐私保护存在着较为不利的影响〔3〕。而在自媒体当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具有高度的隐蔽性,因此学生在交流的过程当中没有心理负担,同时也增加了彼此之间的信任感。通过这种方式大部分的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都可以被教师及时的了解到,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了解到的相关信息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加强对学生心理活动的引导。同时教师也可以针对个别学生的特殊情况给予具有针对性的指导,从而有效的解决学生所面临的实际心理问题。

二、自媒体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分析

从上文的论述当中,我们可以发现,由于自媒体本身存在着一定的多样性以及互动性的特点,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虚拟性,,因此,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更加的顺畅,同时也可以使得学生可以及时有效的接受到各种教育信息,从而使得学生的心理问题可以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4〕。但是另一方面,我国目前的网络环境相对还是较为自由,在这种自由的环境当中必然会充满着各种良莠不齐的信息,从而使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也面临着一些问题,目前阶段在自媒体的背景之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信息质量参差不齐

自媒体都是以互联网为载体进行信息的传播与共享,在这个过程当中,信息的传播途径呈现出明显的多样化,同时其中也存在着一些过于个性化的信息,因此,使得自媒体的环境当中充满着各种参差不齐的信息,此外大部分的信息都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与不确定性,同时大部分的信息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没有太大的关系,从当前的自媒体环境来看,大部分的信息都是与娱乐明星、网络游戏以及购物信息有关,学生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当中,由于自身的信息鉴别能力有限,往往无法有效的鉴别出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信息,同时还会被部分信息所蒙蔽,这就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干扰。

篇11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创新路径; 大学生;

一、构建综合治理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我国高校中比较严峻的问题, 需要从多个方面来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 并形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合理有效的综合性管理机制。具体来说,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 我们要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预防检查机制。在这种机制的作用下, 建立相应的心理咨询机构, 以随时检查并测试我国高校大学生所存在的心理问题。将测试的结果告知于学生, 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 并且自觉地进行调整。同时, 作为教育者, 在掌握学生心理活动的基础上, 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 并给出具有针对性的帮助和建议, 对那些心理和精神状态不良的学生, 给予适当的引导, 将学生的心理问题扼杀于萌芽状态, 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

其次, 建立并完善相应的全程跟踪制度, 具体而言, 可以建立心理健康咨询档案, 为大学生提供有效的心理咨询服务。为了使高校能够及时掌握大学生的心理动态, 一定要及时整理心理健康咨询档案, 完善全程跟踪制度。这样既能对个别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咨询档案, 又能及时有效地发现心理异常的大学生, 并且根据不同的心理状况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 从而有效解决其心理问题, 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再次, 成立相应的应对机制和预警机制,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综合管理。对于某些具有特殊情况的大学生群体, 像偏远地区的贫困生、单亲家庭、残疾生、经历家庭变故等学生群体, 可以运用预警机制。规定班干部、辅导员或者其他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工作者对于这类特殊的学生群体, 进行专门性的引导和教育, 在其发生一定心理健康问题时能有效地预警。同时, 还需要建立与预警机制相匹配的应对机制, 从而能有效地应对大学生因为可能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而导致的不良后果, 当问题出现时, 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应对, 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可能出现的损失。

最后, 建立一定的心理健康善后机制。高校应该对于那些曾经有过心理健康问题但是经过相应的教育而有所改善的学生, 建立相应的善后机制。对于高校辅导员及其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主体而言, 应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随时进行跟踪和了解, 及时解决其产生的心理问题, 从而帮助其与其他同学已经家人之间建立友善的人际关系。科学合理的善后机制, 能够有效避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反复出现, 以防止前期所有的努力都白费。

二、合理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首先, 充分发挥大众媒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作用。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 大众媒体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所以, 我们要充分利用媒体, 加强媒体的舆论宣传作用, 传播和普及提高健康心理素质的措施与方法。在我国, 高校师生能够使用的大众媒体主要包括校园报刊、校园广播站, 同时还包括电视台、大电台、报纸等。积极通过大众媒体来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 从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显着提高。

其次, 发展和提倡多样化的心理教育活动, 拓展相应的心理咨询平台。目前, 高校广泛采用的渠道包括心理辅导班、心理咨询室以及高校心理辅导教育部门。同时, 还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活动, 来缓解大学生所承受的精神负担。另外, 定期组织和举办心理健康辅导课, 让学生能够通过课堂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除此之外, 还能开展心理健康与法律知识讲座, 以及关于心理健康知识和法律知识的竞赛, 充分结合法律机制和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从而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最后, 对于个别心理不健康的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个别教育, 如知心电台线、心理、心理咨询信箱等。利用私密的教育方式, 热情、真诚地为那些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良好的矫治与诊断。再次, 充分利用网络的保密性、隐蔽性、便捷性, 更容易使得人们放下心中的顾虑, 吐露心声。对于那些心理上有一定问题的大学生, 他们对自己的隐私通常都具有一定的保护欲望, 且还能通过互联网寻求帮助或者咨询, 这样既能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还可以使他们接受良好的心理教育。因此, 在网络上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平台, 针对不同的心理问题建立不同的解决板块, 如恋爱、人际、求学、就业等心理测试、在线教育和专家问答等, 为高校大学生了解自身的心理状况提供更加方便的平台, 以此提高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事业。

三、创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首先, 目前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重心是“五学”教育。“五学”主要是指“学会关心、学会发展、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在心理健康教育这一领域中, 健康是教育、心理、社会的有机结合。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将大学生培养成社会适应能力强且心理健全的人才。“学会关心”主要指教育学生热爱、关心自己的国家, 关心家人与朋友, 以积极阳光、善良热情的态度生活于社会中。“学会发展”主要是指学生对于自己的未来, 有一定的规划和设计, 从而为了自己的人生目的, 不懈努力。“学会生存”主要是指大学生走出校园能够很快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 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学会学习”主要是指学生不仅要学会课本理论知识, 还能学会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并将所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于社会实践中的能力。“学会生活”主要是指学生能够游刃有余地处理自身的事务, 同时还能够从容地应对生活上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其次, 创新教育理念, 构建以家庭、学生以及学校共同协作的联动机制。目前, 我国高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都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部分大学还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学生的教学课本以及课堂中, 使得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变得更加科学和规范。然而, 在此过程中, 人们往往忽略了家庭教育以及学生本人对于自身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 将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单方面地交给了学校, 使得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所以, 有必要创新教育理念, 构建以家庭、学生以及学校共同协作的联动机制。

最后, 树立以发展咨询为核心的大咨询理念, 转变人们对心理咨询的认识。在传统的观念中, 心理咨询只是停留在心理疾病的治疗方面。然而事实上, 心理疾病非常严重的学生往往是少数的, 而大部分学生, 主要存在着关于成才与成长、事业与情感、处理日常生活问题等方面的心理问题。这些普通的心理问题通常情况下不至于产生比较严重的心理疾病, 但是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成长及其心理健康。所以, 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 还得进一步强化自己的职责, 重点关注大学生的这些普通心理问题, 始终将发展咨询贯穿于学生的成才教育中, 这对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万瓅媛.个体不健康影响因素研究[J].价值工程, 2014, (30) .

[2]袁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讨[J].才智, 2014, (31) .

篇12

关键词:台湾;大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樊富珉教授指出,吸取、借鉴国外及港台地区心理咨询发展的成功经验能促进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咨询更迅速的发展[1]。但心理咨询起源于西方,如果不加思考地照搬西方的做法就很容易出现“一个中国人用完全西方的理论给另一个中国人做咨询”的现象,出现适应不良。台湾的心理健康工作起步较早,且文化上与大陆一脉相承,对正处在转型和专业规范时期的大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两岸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脉络

1.1台湾心理辅导工作发展脉络

台湾的“学校辅导”包括谘商(大陆称为咨询)、生活辅导、学业辅导和生涯辅导等内容。虽然与大陆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概念上有所差异,但在工作理念、工作性质、工作目标、工作方式及学术领域、专业分工和主体服务内容上是基本一致的[2]。五十多年来,台湾的学校辅导事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实务到实务与理论相结合、从行动到行动与制度相融合的发展历程[3]。台湾著名的辅导专家吴武典将台湾的学校辅导分为5个阶段:1)介绍期(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2)实验期(20世纪60年代),推动了中等学校辅导工作实验计划;3)推广期(1968~1991年),以“九年国教”为标志;4)发展期(1991~2002年),以台湾教育部门实施的“辅导工作六年计划”为标志;5)转型期(2002年至今)[4]。2001年通过的《心理师法》、2014年通过的《学生辅导法》都标志着台湾的学校辅导工作越来越专业。

1.2大陆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脉络

大陆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迄今只有20余年的时间。大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德育视野”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叶一舵教授将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历程划分为4个时期:1)调查、呼吁期(20世纪80年代的初、中期);2)尝试、起步期(20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期);3)探索、发展期(20世纪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4)推进期(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据教育部2009年在全国范围内对1538所高校的调查数据显示,大陆已有93%的高校建立了独立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92.2%的高校建立了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全国建有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的高校已增至1983所[5]。2011年教育部思政厅1号文件《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明确提出“要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化建设”,这说明大陆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入到一个科学化和规范化的新时期。但各高校心理健康机构的建设并不平衡,以北京地区为例,有些学校的心理部门有800m2的工作场地,且专职人员齐备,设施完善,有专业经费;有的学校则只有15m2的工作场地,一个专职人员,没有专业的设施和经费支持。比较两岸的发展脉络可发现,台湾的学生辅导工作一直试图在学生辅导的普及化和专业化中取得平衡,在发展过程中重视制度和法律建设;大陆的心理健康教育一直属于大德育的范畴,目前已经走过了从无到有的普及阶段,开始进入到专业发展和规范化的阶段。

2两岸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具体比较

2.1名称和机构设置

台湾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部门普遍称为“学生辅导中心”,例如台湾师范大学称之“学生辅导中心”;或者为了凸显谘商的性质,称之“学生心理谘商与辅导中心”,例如彰化师范大学。从名称上看,台湾的心理教育工作包含个别谘商和普遍辅导,带有引导和帮助的性质。从机构设置上看,彰化师大与高雄师大的学生辅导中心为独立的行政或研究单位,属于一级机构,其余大部分均为学生事务处下属,或称中心、或称工作组,但工作均相对独立。学生辅导中心都拥有较完善的硬件设施和房间配备。大陆大部分高校仍沿用“心理咨询中心”的名称,很大程度上将心理健康教育理解为“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医学模式”,缺乏发展的理念;有些称之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体现了发展的理念,但却忽略了心理咨询的专业性[6]。目前很多高校已经看到了这些弊端,从名称上开始了一些改革尝试。如,2015年3月清华“学生心理咨询中心”改名为“学生心理发展指导中心”,突出了面向全体学生、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为学生服务的定位。大陆多数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在管理体制上隶属学工部,这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易于在全校推动,但这种隶属关系缺乏学科依托,至于哪种管理模式更合理,目前国内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意见。从工作条件上看,大陆心理中心的发展非常不平衡,有的学校其硬件配备已经超越了台湾高校,甚至达到国际一流水平,而有些学校则仅有一间个体咨询室,条件简陋。

2.2机构人员构成

台湾的学生辅导中心一般设主任1人,为谘商与辅导专业教授或有执照的谘商心理师担任,其他人员由专职辅导老师(大部分都是有执照的谘商心理师)、支援辅导人员(兼职谘商心理师、社工师)、协同人员、行政助理人员等构成。人员分工较为明确,且专业性强,负责咨询预约及宣传、行政管理等工作的行政人员也必须受过基本的心理咨询教育。但目前台湾很多高校其专业人员比例还是较低,制约着台湾高校心理辅导的发展,一般高校会把正在取得资格认证的驻地实习人员作为重要的补充。2014年底台湾通过《学生辅导法》,规定大专院校中学生规模不足1200人的设一名专职辅导人员,超过1200人的则每1200人设置一名专职辅导人员,这就从法律的层面保证了人员数量和专业性。大陆的学生辅导中心一般设主任1人,但不一定为专业人员,可能由校长、学工部长或其他行政领导兼任。2011年教育部文件《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规定“每校配备专职教师的人数不得少于2名,每2000人增设一名专职教师”,这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人员得到了一定的保证,但各高校执行的力度不一致,大部分高校未达到规定的人数标准,文件也并未提出辅助人员的聘任保证。从人员的专业性要求上,大陆也与台湾存在较大差异。大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隶属于学工部,很多专职教师还需要做一些评优、军训等学生事务工作,工作的独立性无法得到保证;另外,因为学历教育的限制,很多专职人员虽具备了相关专业背景,但并未经过严格的心理咨询临床训练,专业能力有限;因职称评定、角色定位的模糊,很多专业人员对职业前景不看好[6]。

2.3工作内容

台湾新颁布的《学生辅导法》对学生辅导工作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一是针对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采用相关课程、心理测评、相关辅导活动等形式,给学生提供身心发展、自我统整、学业、生涯发展及社会适应等方面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资讯;二是以个别或小团体为单位,针对学生的特别需求,实施心理谘商或治疗、危机管理、资源整合、个案管理、转介服务及延续辅导,并给家长及教师提供咨询服务,以协助学生解决认知、情绪或行为问题。工作重点和核心是服务,学生辅导老师作为专业人士为学生提供适宜的服务和帮助。大陆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内容与台湾类似,既包括全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又包括个别的心理咨询工作。但大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晚,整个社会的认知程度有限,中小学的相关工作也相对滞后,这使得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肩负着很多的知识普及功能,推广开设心理健康必修课和各种心理健康宣传活动。但专职工作人员忙于各种宣传普及活动和行政事务,无暇做咨询等专业工作,这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非常不利。随着工作的深入,不管是学校、学生还是专业人员自身对专业性的要求都越来越高,专业性不足和边界不清等问题也日益凸显。

2.4伦理规范和配套法规

台湾高校的心理辅导工作在伦理和法规方面的建设较完善,如《伦理守则》《性别平等法》《个人资讯法》《心理师法》等。对于处罚和上报等程序,处理部门也都有较为完善的规定,如果出现违反伦理和法规的事情,都有“法”可依,按程序进行规范处理。这些规定都最大限度保证了来访者的利益,保证了由专业人员从事心理咨询,也保证了心理咨询和辅导的专业性,捍卫了大众对心理咨询的认可。大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制度和法规方面的建设显得非常薄弱。教育主管部门的文件并未对工作伦理和专业保证方面做出规定,行业协会的伦理守则最近才出台,而且大陆心理咨询工作须满足学生管理的需要,也要满足维持校园稳定需要,很多咨询师感受到双重角色的冲突和伦理、法规困境。如遇到学生需要危机转介等问题时,往往都是特事特办,没有规范的伦理法规可以遵循。2013年《精神卫生法》的出台标志着相应法规建设正在进行中,但还不够规范。

3台湾经验对大陆心理教育工作的启示

前台湾谘商与辅导学会理事长、高雄师范大学学生辅导中心主任徐西森教授指出:“台湾的现在就是十年、二十年后的大陆。”但他也谆谆告诫:“千万不要照搬某个具体的做法,一定要找到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做法。”

3.1树立心理健康工作的生态观

从台湾学生辅导的发展脉络来看,一直非常重视制度、法规的执行,不断通过各个层面的呼吁和规范给咨询和辅导工作创设良好的工作生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定不是心理咨询中心自己的事情,也不是学校维护安全稳定的工作,而是整个社会都参与的事情。需要从人员、立法、制度建设和专业建设等方面入手,调动学生工作队伍、其他老师、学校、医院、社工、政府部门的资源,为心理健康工作营造积极的生态环境,发挥工作生态的整合作用。辅导员和心理委员等是生态发展的人员保证,立法和规范建设是生态发展的制度保证,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本身的专业发展是生态发展的根本动力。

3.2保证心理健康工作的专业化

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本身的专业性是行业信誉的保障,也是发展的必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复杂,只具备一点基本理念显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必须不断提高高校心理专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保证专业的人在做专业的事情,不能让专职人员沦为“大型活动组织者”“会议筹办者”“兼职咨询师的辅助者”。高校心理专业工作人员也必须处理好行政事务与专业发展的矛盾,保持专业持续发展,才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樊富珉.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咨询的现状及发展[C].国际心理治疗与危机干预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06.

[2]叶一舵.台湾学校辅导发展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0.

[3]叶一舵.台湾学校心理辅导的历史回顾[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1):26-27.

[4]吴武典.台湾心理辅导的发展与现状[C].第一届海峡两岸心理辅导研讨会讲纲,2003.

[5]仲稳山.中国大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优势分析[J].文教资料,2010(9):216-218.

篇13

关键词:高校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模式 问题 弊端

针对目前高校教育的现状,不断增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普查、知识宣传、心理健康讲座、个体咨询等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才是优化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方法。以下就来讲解在当代时代背景下传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弊端以及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对策。

一、开展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在高校中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可以改善学生的不良心理问题,还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发展中的问题,优化学生心理素质,全面提升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高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提升学生在社会中人才的竞争能力,通过知识宣传、心理健康讲座、个体咨询等方式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提高高校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心理调试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思想觉悟。高校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不可避免学生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还能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出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为学生今后的成长打下良好基础。

二、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高校中存在对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视的问题,不仅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而且还都是形式主义,并没有在思想上引起重视。没有完善的心理咨询时,在心理咨询中也没有从心理学技术以及理论中分析学生的心理问题,而且保密性也比较差,就导致学生不敢去进行心理咨询,故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开展的越来越不积极,导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也只是形式性的存在,并没有在学生中切实开展相应的心理辅导教育工作。

(二)心理个体咨询中的问题

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对与个体咨询的学生,不仅其没有针对性,而且对于学生个体中存在的心理缺陷没有足够的认识,妄下定论,使得学生的心理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缓解与疏导。对于存在心理障碍以及人格缺陷的异常学生,没有耐心与学生交谈,而且在心理健康咨询中,也没有排除其心理障碍,没有很好的发挥调节学生适应能力以及开发学生潜能的作用,使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并未收获成效。

(三)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落后

高校的心理教育观念还只是传统的教育形式,并没有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研究调查,往往简单的说两句话就结束了,这种草率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没能给予学生有效的心理指导,还会降低学生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信任。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照搬国外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模式,没有中国特色,并不适合在我国使用。

三、改进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弊端的对策

(一)拓展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在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扩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在全体学生面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扩大受益面。并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还应该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重视课堂教学与课外的渗透,多途径的开展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加强专业心理健康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化。并针对当前高校专业人员不足的情况,应该加强对心理健康导师的培训,提高高校专业心理咨询人员的素质。

(三)在高校中开展多样化的心理咨询

当今的高校教育中,网络的普及发展对心理健康教育也能发挥不小的作用。可以在高校中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在网上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消除学生的隐私顾虑,拉近彼此间的距离。心理咨询上可以是个体咨询、电话咨询、当面咨询、邮箱咨询、QQ咨询等,在高校中开展多样的心理咨询形式,可以加强学生的咨询意识,使学生能够对心理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帮助学生缓解不良心理状态,提高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

四、结论

由上可知,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该针对高校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能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心理冲突与矛盾,还能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全面提升高校学生的技能。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不仅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还能切实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切实有效的加强与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王艳凤.浅析团体心理辅导在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作用[J].理论界,2011,(08)

[2]曹峰涛.云南省高校体育舞蹈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2012,(11)

[3]蔡春燕.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的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2008,(06)

[4]郭庆.大力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创建和谐校园[J].才智.2011,(19)

[5]张芙蓉.高职院校学生心理问题及应对措施探析[J].学理论.2011,(18)

篇14

一般来讲,心理健康研究属于个体对象层次,但在某种程度上,又具有一定的群体性特征。因此,心理健康范畴是介于中观与微观之间的研究。大学生有很多共同点,而不同类别的学生群体又具有鲜明的特征。本文研究对象为地方建筑类高校学生心理,旨在通过调查研究某地方建筑类高校学生心理状况,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能进行教育效果的检验。

一、调查对象特点分析――地方建筑类高校的学生构成分析

(一)性别特点

在调查的500份问卷中,男生占83%。

通过大样本总体成数检验,设H0:P=0.5 H0:P>0.5

Z=(0.83-0.5)/√[0.5(1-0.5)/500]=14.85

α=0.05,Z0.05=1.96 14.85>1.96 否定原假设,即可认为男生比例高于女生。

统计结果表明该地方建筑类高校学生性别比例差异较大,男生多于女生。

(二)生源来源特点。

调查结果显示,农村生源为75%,经过大样本总体成数检验

Z=(0.75-0.5)/√[0.5(1-0.5)/500]=11.25

Z0.05=1.96 Z> Z0.05,即可认为农村生源多于城镇生源。

(三)择校(或专业)原因分析

学生选择建筑院校或建筑专业就读的原因中,选择“家中有从事建筑行业的,能够安排工作”的占22%,选择“父母或重要亲属拥有建筑产业,日后继承家族产业的”占16%,选择“建筑业每年的用工需求量大,易于找到工作”的占54%,选择“单纯喜欢建筑类相关专业,填报志愿时未考虑其它因素”的占7%,选择“随便填报志愿” 的占1%。其中前三项选择均与日后的工作相关联。

将前三项合并为“与工作相关”,所占比例为92%,将后两项合并为“与工作选择无关”,经过大样本总体成数检验,

Z=(0.92-0.5)/√[0.5(1-0.5)/500]=18.92 Z0.05=1.96 Z> Z0.05

即可认为地方建筑类高校的生源在选择学校或专业时均与工作相关。

二、心理问题分析

在调查的500名学生当中,认为自己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的有31%。地方建筑类高校的学生具有男生多、家庭收入低、考虑现实问题等特点。在该类特征影响下,其心理问题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学业引起的心理问题较少。

认为自身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当中,只有5%与学业有关。换句话说,500名被调查者中只有8个人存在学业的困扰。

(二)情绪问题比较普遍。

500名调查者中,超过40%的学生认为自己存在情绪问题,当然其中一些并不认为这属于心理问题。然而我们知道,情绪对心情有着直接的影响,对心理也存在着间接地影响。长期的情绪激动、低落等都会导致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

(三)宿舍人际关系问题敏感。

大学人际关系较为单纯,但人际关系问题也是影响学生情绪并间接影响学生心理的一个主要因素。而在众多人际关系中,又数宿舍人际关系最为重要。宿舍人际关系是大学生中最为密切、直接的人际关系,也是最不可避免的人际关系。大学生活中,宿舍生活至少占到1/3的时空,因此也是事故最为频发的敏感地带。

(四)情感问题。

大学阶段学生性心理趋向于成熟而又远未达到真正成熟的阶段,有一定的性意识,对异性兴趣增大,情感生活的重要性逐渐增加,成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爱情是一种浓烈的感情,具有唯一性与排他性,最炙热也最容易带来伤害。在大学中,因为恋爱、失恋、单恋等引起的自伤、自杀、伤人、杀人、抑郁等现象层出不穷。

(五)大学生活适应问题。

适应性问题主要存在于大一新生中,如不能顺利过渡到大学生活、适应大学生活,就会引起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并进而影响学生的整个大学阶段。因此,这是大一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应重点关注的内容。

(六)就业心理问题。

由于较高的就业率,就业引起的焦虑问题在建筑类高校中相对较少。但这并不意味着就业心理问题可以被忽视。地方建筑类高校的就业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就业层次较低引起的挫败感、从业流动率大引起的不安全感以及女生就业困难引起的不公平感。

(七)调查中集中体现的不健康心理。

第一、自卑心理

异于高中阶段学生的全部精力几乎都用在考试型学习方面,大学更强调全面综合的发展。而在地方建筑类高校中,农村生源、中低收入水平生源较多,高中阶段参加课余活动少,其它文艺、体育技能也较少,知识面不宽。当进入到五彩缤纷的大学中来,这部分生源的挫败感会增强,自卑失落的心理较为常见。

第二、冷漠心理

冷漠心理是自卑心理的延伸。冷漠即不关心,不关心源于不了解,不了解是因为不参与,不参与很大程度上由于胆怯与自卑。外表的冷漠往往是内心自我保护的一种表现。用外表的冷漠来掩饰自我的自卑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坚强。

第三、孤独感受

孤独感受又与自卑心理和冷漠心理息息相关。其实很多时候,有些学生看见他人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心中无限向往,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有一部分学生总感觉自己被大学的世界拒之门外,主动的或被动的,必然的或偶然的。但无论原因如何,缺乏了集体生活的个人,孤独的感受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导致情绪失落的主要原因。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途径

(一)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心理健康的趣味性与知识性相融汇。

从心理学讲座的上座率上不难发现大学生对心理学知识的渴求程度。在很多学生看来,心理学本来就是一种极具吸引力的学科,科学、神秘而又令人着迷。因此,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可以充分利用好学生的猎奇心理,以趣味性为切入点,以知识性为目的,二者相融合,从而达到吸引学生教育学生的效果。

第二、健康教育的预防性与治疗性相结合。

很多人存在这样的认识误区,即解决心理问题为主要任务,预防心理问题为次要任务。这是典型的本末倒置,也是大学心理健康问题解决起来总是事倍功半的原因所在。健康教育应首先做到预防为主,防微杜渐、未雨绸缪。发现问题越早,解决问题越容易,而不能当没出现危机事件时放任自流,一旦出事再积极治疗。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将预防性与治疗性相结合才能更加有效。并通过研究总结不同心理问题初期的表现,以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解决。

第三、教育开展的课堂性与生活性相贯通。

心理健康教育的收效绝非几次课堂教学就能实现,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来。只有有意识的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心理学知识才算了学会了学懂了,不然再多的理论也起不到好的作用。

第四、教育者的专业性与业余性相辅助。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实施者主要包括心理学教师、心理咨询师,业余实施者主要包括辅导员、社会工作者、教师、党团干部、学生干部等。专业的开展方式包括心理健康课、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咨询。业务的开展方式主要包括其他人员对学生的心理疏导。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基础,但业余的心理健康教育围绕着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二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不能厚此薄彼,更不能因为存在了其中一种就认为另一种没有存在的必要性。

第五、教育过程的整体性与阶段性相协调。

不同年级学生关注的重点是不同的,出现的心理问题也是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也和学生学习的专业课是一样的,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层次性问题,例如对大一的学生没有必要开展过多关于就业焦虑的心理疏导。所以心理教育和职业生涯是一样的,都需要规划,需要整体性与阶段性的协调。

(二)高校学生工作与高校社会工作相结合

目前很多高校的学校社会工作基本上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所代替。虽然学校社会工作与学生工作有重合的部分,然而社会工作与学生工作的理念与方式却存在着较大的区别。社会工作强调“助人自助”,学生工作注重全面细致,面对同样的问题所采取的主要工作方法方式也可能不尽相同。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服务的主体是相同的。有效的整合学校社会工作和学生工作的优势,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可以从积极构建系统预防、合理完善资源分配、特别关注弱势群体和及时介入危机事件四方面入手。

(三)通过高校党团建设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肩负着为党输入高素质的新鲜血液的使命,同时也是加强大学生道德水平、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方式。为了提高高校基层党建水平,从学生的思想上、心理上、行为上积极融入大学,应从改变形式主义的党员发展程序、改善僵化枯燥的基层党建活动、改良作用单一的学生党建功能、改革动力不足的党建创新机制几个方面入手,拓展高校党建思路,切实提高党建水平。

(四)避免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

青年大学生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且尚未形成自己确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最易被社会思潮所影响。例如散漫的新自由主义、功利的实用主义、虚伪的民主主义、狭隘的民族主义、虚荣的拜金主义以及猎奇的等不良社会思潮对大学生价值观均存在着负面的影响。在此影响下,大学生形成了颓废型行为、功利型行为、冷漠型行为、冲动型行为和享乐型行为,最终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为了抵御不良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高校可以从提高思政教育水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学习主体地位运用现代媒介手段、了解学生个性心理,控制正确舆论导向几个方面加以改善。

四、小结

大学生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但又未达到真正成熟的阶段,因而在心理发展中,就难免出现许多矛盾和冲突。在有些情况下,大学生不能很好的处理心理发展的矛盾和冲突问题,所以在高校中才会频频出现大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导致的极端行为。例如大学生跳楼、马加爵碎尸、药家鑫杀人、以及在大学校园中各种各样的非主流个性张扬等现象,让曾经的天之骄子如今饱受争议,无数次因为各种事件被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这些现象的背后,其实质还是反映出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包括:学业问题、情绪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情感问题、大学生活适应问题、就业问题等。大部分学生心理都或多或少的受到这些问题的困扰,因此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帮助学生解决困扰,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在地方建筑类高校中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适应性强、抗压性好的建筑类人才。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5月

[2]乐国安.《应用社会心理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

[3]巴伦著,杨中芳译.《社会心理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

[4]陆士桢,王,《青少年社会工作》,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9月

[5]张明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摭论》,今日科苑,2003年4月